You are on page 1of 18

世新中文研究集刊 第十四期

2018 年 7 月 頁 47- 64 〈桃花源記并詩〉


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 桃源母題的形成及其在唐傳奇之發展

〈桃花源記并詩〉桃源母題的形成及其在唐
傳奇之發展
謝仲盈*

提要

陶淵明作〈桃花源記并詩〉 ,透過塑立桃源意象,寄託心中的理想社會,
其筆下桃源神秘美好形象,引發後人的無限嚮往。該文齊備人物、場景、
情節三項小說的基本要素,不僅與六朝筆記小說比肩,更可視為唐代傳奇
的雛形。〈桃花源記并詩〉桃源神秘美好的形象及媲美小說的特質,引起唐
代無數文人追求與模仿,形成以桃源為母題的創作熱潮。唐傳奇中諸如〈秦
時婦人〉、〈李虞〉
、〈採藥民〉、〈陰隱客〉等作,皆仿照〈桃花源記并詩〉
的情節結構創作,並且受到唐代崇道慕仙的社會風氣影響,常將「桃源母
題」與「仙道母題」結合,桃源遂發展成仙鄉淹留的傳說故事,使作品在
繼承的桃源母題的同時又深具其時代特色。

關鍵詞:桃花源記并詩、母題、唐傳奇、陶淵明


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學生。

47
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十四期

Peach Blossom Spring:


The Formation of Wonderland Motif and its
Development in Tang Legend
Zhong-Ying Hsieh *

Abstract

The account Peach Blossom Spring by Tao Yuanming. Tao expressed his ideal
society through the build of image of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The image
that he created was ideal and mysterious, which trigger later generation to yearn
for it. It included character, setting and plot, the three main elements of a novel.
It is not only as good as novels in six dynasties, but also valued as the rudiment
of Tang Legend. The ideal and mysterious image in the account Peach Blossom
Spring and the comparable features of novel, causing numbers of literati in
Tang Dynasty pursue and imitate. As the result, this form a creative craze based
on the wonderland motif were all followed the plotting structure of Peach
Blossom Spring. The Tang people were influenced by the social ethos of the
Taoism, they often combine the wonderland motif with the Taoist gods motif,
hence, the wonderland evolved into the stories of Taoist gods. It enables works
not only follow the motif of wonderland, but also includ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times.

Keywords : Peach Blossom Spring, Motif, Tang Legend, Tao


Yuanming

*
M.S. student,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Shih Hsin University.

48
〈桃花源記并詩〉
桃源母題的形成及其在唐傳奇之發展

一、前言

陶淵明作〈桃花源記并詩〉 ,透過桃源意象的塑立,寄託心目中的理想
社會。桃源質樸自然、閒適美好的形象,以及渺茫不可捉摸的神祕特質,
引發後人的無限神往,從而反映到文學創作上。以唐代為範圍,詩文方面,
王維、韓愈、劉禹錫等大家,皆十分熱衷將桃源再創造;小說方面,更有
許多效仿〈桃花源記并詩〉的作品,使陶淵明筆下的「桃源」 ,逐漸發展成
一種獨具特色的小說母題。所謂母題(Motif) ,是美國民俗學家湯普森(Stith
Thompson,1885-1976)提出的民間文學分類體系,用來指稱「民間文學
作品中反覆出現的最小敘事單元」1,劉魁立將其引入,與中國民間文學整
合,得出以下定義:

所謂母題,是與情節相對而言的。情節是由若干母題的有機組合構
成,或說一系列相對固定的母題的排列組合,確定了一個作品的情
節內容。許多母題的變換、母題的新排列組合,可能構成新作的作
品,甚至可能改變作品的體材性質。母題是民間故事、神話、敘事
詩等續是體裁的民間文學作品內容的最小單位。2

母題是構成情節的最小單位,情節會因母題改變而產生變化,由此可知母
題對對於文學作品的重要程度。
〈桃花源記并詩〉之所以形成桃源母題,與
文章本身的特質有關,該文所記的人事景物以虛構為主,同時齊備人物、
場景、情節三項小說的基本要素,不僅得與六朝筆記小說比肩,更可視為
唐代傳奇的雛形,魯迅便十分肯定其作為小說的潛力,表示:「阮籍的〈大
人先生傳〉
、陶潛的〈桃花源記〉,其實倒和後來的唐代傳奇文相近」。3〈桃
花源記并詩〉桃源神秘美好的形象,以及足以媲美小說的特質,引起後代

1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頁 9。
2
劉魁立:〈世界各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述評〉,
《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
版社,1998,頁 363。
3
魯迅:〈六朝小說和唐代傳奇文有怎樣的區別〉 ,
《且介亭雜文二集》
,臺北:風雲時代出
版公司,1990,頁 138。

49
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十四期

無數文人追求與模仿,形成以桃源為母題的創作熱潮。

二、桃源母題的形成

〈桃花源記并詩〉是一篇寓意文,桃源是陶淵明筆下的一種虛構意象,
用以寄託心中的理想社會,惟其虛構的人物情節並非全然地憑空捏造,而
是基於一定根據創作而成。首先,桃源背景與武陵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桃花源記并詩〉開篇提到: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源溪行,忘
4
路之遠景,忽逢桃花林」 ,武陵人僅憑雙足而行,無論步行再久,恐怕也
難脫離武陵範圍,是以陶淵明在文章開篇首句點明桃源與武陵的地緣關係,
為桃源與武陵蠻之聯繫提供初步線索。所謂武陵蠻,指的是先秦分布在中
國中南湘西、鄂西南一地的蠻夷,因西漢設置武陵郡,原先生活於該地的
群蠻便以「武陵蠻」稱之5,武陵境內有雄溪、樠溪、無溪、酉溪、辰溪五
條溪流,故又稱為「五溪蠻」。6武陵蠻是現今瑤族先祖,范成大在《桂海
虞衡志.志蠻》提到:「瑤本五溪槃瓠後」7;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
廣東備錄下》記載:「瑤本槃瓠種,地界湖、屬溪峒間,即長沙、黔中、五
8
溪蠻後」,可知武陵蠻與瑤族的淵源。瑤族的傳統歌謠中,有一首題為〈桃
花洞歌〉:

祖在湖南妹在州,祖在湖南桃源洞。妹在貴州雙水溝,桃源洞裡有
田洞。洞頭還有歌堂樓,野牛野豬在洞頭。……桃源洞有田又有林,
三百牯牛犁一邊。還有一邊犁不到,山豬馬鹿村裡眠。桃源洞頭幾

4
晉.陶潛: 《陶淵明集》 ,臺北:里仁書局,1982,頁 165。
5
徐杰舜: 《中國民族新編》,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89,頁 531。
6
北魏.酈道元著、王國維校注: 《水經注校.沅水》卷三十七,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7,頁 1170。
7
宋.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蠻》,周光培編: 《宋代筆記小說》第九冊,石家莊:河
北教育出版社,1995,頁 71。
8
明.顧炎武: 《天下郡國利病書.廣東備錄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頁 3319。

50
〈桃花源記并詩〉
桃源母題的形成及其在唐傳奇之發展

萬闊,快樂歌詞幾萬章。答謝歌堂年年有,一年四季唱不完。9

歌詞記錄先祖在桃源洞無憂無慮的生活風貌。首先, 「桃源洞」與陶淵明筆
下的「桃花林」
、「桃花源」名稱雷同;其次, 「桃源洞裡有田有洞」、「桃源
洞有田又有林」
,易使人聯想〈桃花源記并詩〉武陵人穿越山洞,見「良田、
美池、桑竹之屬」的情景10。再次,「山豬馬鹿村裡眠」,顯示瑤民具備畜
牧之生產方式,而〈桃花源記并詩〉村民好客, 「設酒殺雞作食」11,亦屬
畜牧的範疇;最後,「快樂歌詞幾萬章」 、「一年四季唱不完」,則與桃源居
民「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的肆意歡樂如出一轍。12綜合上述, 〈桃花
洞歌〉不論是桃源名稱或生活情態,皆與〈桃花源記并詩〉異曲同工,因
此陶淵明選用桃源作為文章背景,根據極可能是出自於此。
武陵蠻崇拜犬圖騰,相傳為畜狗槃瓠之後,《後漢書.南蠻西夷列傳》
記錄帝嚳之女下嫁槃瓠的傳說:

槃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險絕,人跡不至。……
經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後,因自相夫妻。織績
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製裁皆有尾形。其母後歸,以狀白
帝,於是使迎致諸子。衣裳班蘭,語言侏離,好入山壑,不樂平曠。
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其後滋蔓,號曰蠻夷。外癡內黠,安土
重舊。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賈販,無關梁符傳、租稅之賦。
13
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名渠帥曰精夫,相呼為姎徒。今
14
長沙武陵蠻是也。

從上述記載,得出武陵蠻的幾點特徵:其一,武陵蠻住在「所處險絕,人

9
姚舜安:《瑤族民俗》 ,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頁 178。
10
晉.陶潛: 《陶淵明集》,頁 165。
11
晉.陶潛: 《陶淵明集》,頁 165。
12
晉.陶潛: 《陶淵明集》,頁 166。
13
齊師益壽云: 「符傳原指將領出征時所頒的憑證信物,故引申為軍旅之事。此處無符傳
即無軍旅之事,不充兵役之意。」 (引自齊益壽:《黃菊東籬耀古今──陶淵明其人其
詩散論.〈桃花源記并詩并詩〉管窺》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頁 268。)
14
南朝宋.范曄: 《後漢書.南蠻西夷列傳》卷八十六,臺北:鼎文書局,1999,頁 2830。

51
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十四期

跡不至」的石室;其二,武陵蠻「好五色衣服,製裁皆有尾形」 ,與漢人服
飾逕庭;其三,武陵蠻享有特權,「無關梁符傳、租稅之賦」,不受賦役所
苦。將此三點對照陶淵明筆下的桃源:其一,桃源位處山洞後,與外界隔
絕;其二,桃源居民「男女衣著,悉如外人」15,衣著打扮與漢人不同;
其三,「秋熟靡王稅」16,無須繳納賦稅。無論是桃源位址、人民衣著,或
是不受賦稅所苦的生活,皆帶有武陵蠻的影子。儘管如此,二者也有相悖
之處,〈南蠻西夷列傳〉紀錄武陵蠻「語言侏離」 ,
〈桃花源記并詩〉武陵人
則能與桃源居民暢談;〈南蠻西夷列傳〉蠻人「好入山壑,不樂平曠」 ,
〈桃
17
花源記并詩〉則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 〈南蠻西夷列傳〉蠻人不受
外部管轄,但內部訂定君長管轄制度, 〈桃花源記并詩〉則維持自然質樸風
氣,男女老幼一派和樂,兩者會有如此差異,與陶淵明所處時代有關。 《宋
18
書.蠻夷傳》載:「宋民賦役嚴苦,貧者不堪命,多逃亡入蠻」 ,時人受
朝廷的重賦嚴役折磨,無奈之下奔逃蠻夷之地,反映當時朝政黑暗,百姓
民不聊生之狀,而此情況被陶淵明敏銳捕捉,成為其創作素材。首先,漢
人為躲避苛政遁入蠻地,入境隨俗,穿起蠻夷服飾,但原本的語言仍保存
下來,是以武陵人能流暢地與當地居民交談。其次,移民造成人口增加,
活動空間日益狹小,居民逐漸遷徙或開拓,居住環境日趨平曠。再次,桃
源是陶淵明心中的理想世界,寄託百姓能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望,因此陶淵
明創作〈桃花源記并詩〉 ,將桃源予以理想化,保留蠻夷無賦稅的傳統,並
摒棄君長制度,將桃源塑造成一個無剝削壓迫、無貴賤等級的完美世界。

除了史書、歌謠等材料,劉敬叔撰寫的《異苑》
,也為〈桃花源記并詩〉
與武陵蠻之聯繫提供了線索:

元嘉初,武溪蠻人射鹿,逐入石穴,纔容人,蠻人入穴,見其傍有
梯,因上梯,豁然開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以怪。此蠻於

15
晉.陶潛:
《陶淵明集》
,頁 165。
16
晉.陶潛:
《陶淵明集》
,頁 167。
17
晉.陶潛:
《陶淵明集》
,頁 165。
18
南朝梁.沈約:
《宋書.蠻夷傳》卷九十七,臺北:鼎文書局,1976,頁 2396。

52
〈桃花源記并詩〉
桃源母題的形成及其在唐傳奇之發展

路斫樹為記,其後茫然,無復彷彿。19

就情節而言, 《異苑》的武溪蠻人故事與〈桃花源記并詩〉相仿的篇幅甚多,
惟《異苑》風格質樸,無論是篇幅長度、鋪陳方式或詞藻運用,都較〈桃
花源記并詩〉單調。對此唐長孺指出: 「劉敬叔與淵明同時而略晚,他當然
能夠看到陶淵明的作品,然而這一段卻不像是〈桃花源記〉的複寫或改寫,
倒像更原始的傳說」。20《異苑》一書,是劉敬叔晚年根據本人見聞所撰,
「嚴守敘事筆法,既以作者代言,便謹依見聞,而無隨意虛構情節之弊」21,
真實性頗高。考其年代先後, 《異苑》武溪蠻人的故事,發生在宋文帝元嘉
初年(424),該書記載的蔡喜夫與沈慶之兩則故事,皆發生在宋前廢帝景
和元年(465),是以《異苑》的成書時間不會早於景和元年。將上述時間,
參照陶淵明的卒年──宋文帝元嘉四年(427) ,可知陶淵明得以知曉武陵
蠻的軼聞,但絕無可能見到劉敬叔的版本,因此唐長孺主張「陶、劉二人
各據所聞的故事而寫述」22,自無異議,並因為兩者採用同一材料寫成,
更加印證〈桃花源記并詩〉與武陵蠻的連結性。

另一方面, 〈桃花源記并詩〉桃源形象的塑造,則受到古代聖賢影響。
陶淵明最大愛好即讀書,自稱「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
食」23,且詩作有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24、「弱齡寄事外,委懷
在琴書」25,顯示其自幼便徜徉書海。據齊師益壽的〈陶淵明「好讀書,
不求甚解」析論〉,可知陶淵明閱讀以經、史為主,并涉及子書與集部26,
可謂博覽群書。陶淵明筆下的桃源形象,既蘊含老子小國寡民的願景,又

19
南朝宋.劉敬叔: 《異苑》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96,頁 4。
20
唐長孺:〈讀〈桃花源記并詩旁證〉質疑〉 ,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 ,臺北:帛書出
版社,1998,頁 165。
21
劉苑如:〈《異苑》中的怪異書寫與諧謔精神研究──以陳郡謝氏家族的相關記載惟主
要線索〉,《中國文哲研究期刊》14 期(1999 年 3 月)
,頁 56。
22
唐長孺:〈讀〈桃花源記旁證〉質疑〉 ,
《魏 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 ,頁 165。
23
晉.陶潛: 《陶淵明集》 ,頁 175。
24
晉.陶潛: 《陶淵明集》 ,頁 96。
25
晉.陶潛: 《陶淵明集》 ,頁 71。
26
齊益壽:〈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析論〉 ,
《黃菊東籬耀古今──陶淵明其人其詩
散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頁 1-15。

53
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十四期

融合孔子大同世界的精神,與其自幼閱讀儒、道經典有關。 〈桃花源記并詩〉
所描繪的桃源,「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27
,宛若老子提倡「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28;
「相
29
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遊詣」 ,則反映孔子「老

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大同世界。30陶淵明在儒、道的潛移默
化之下,不知不覺將兩家精神視為理想境界,從而影響桃源的形象塑造。

〈桃花源記并詩〉文末則以劉驎之作依據,陳寅恪〈桃花源記旁證〉
云:
「桃花源記寓意部分乃牽連混和劉驎之入橫山採藥故事,并點綴以『不
知有漢,無論魏晉』等語所作成」。31《晉書.隱逸傳》記載有關劉驎之的
事蹟:

劉驎之,字子驥,南陽人,光祿大夫耽之族也。驎之少尚質素,虛
退寡欲,不修儀操,人莫之知。好遊山澤,志存遁逸。嘗採藥至衡
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一囷閉,一囷開,水
深廣不得過。欲還,失道,遇伐弓人,問徑,僅得還家。或說囷中
皆仙靈方藥諸雜物,驎之欲更尋索,終不復知處也。32

劉驎之入山採藥,碰巧發現神仙存放靈丹的石囷,日後試著返回尋找,卻
再也無法覓得。陶淵明巧妙地化用劉驎之的這段經歷,云:「南陽劉子驥,
33
高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藉真實人物事蹟,使桃源形
象更加具象,此舉雖為偷樑換柱,但是並非毫無脈絡可循,劉驎之「好遊
山澤,志存遁逸」
,若真的聽聞桃源這個理想秘境,想必也會見獵心喜、欣
然前往。齊師益壽道:
「一篇寓意之文多少會從歷史現實中有所取材,但既

27
晉.陶潛: 《陶淵明集》
,頁 167。
28
春秋.李聃著、朱謙之校注: 《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頁 309。
29
晉.陶潛: 《陶淵明集》
,頁 167。
30
漢.戴聖撰、唐.孔穎達疏: 《禮記注疏》,
《漢魏古注十三經》,北京:中華書局,1998,
頁 79。
31
陳寅恪: 〈桃花源記旁證〉,《陳寅恪先生論文集》下冊,臺北:三人行出版社,1974,
頁 476。
32
唐.房玄齡: 《晉書.隱逸傳》卷九十四,北京:中華書局,1997,頁 2448。
33
晉.陶潛: 《陶淵明集》
,頁 166。

54
〈桃花源記并詩〉
桃源母題的形成及其在唐傳奇之發展

經取材之後,作者必然會加以整合提煉,加以改造變化,以表達自己的意
念。」34無論是武陵蠻或劉驎之,陶淵明皆以敏銳眼光及縝密思維,加以
捕捉並改造,使現實材料在合乎基本邏輯前提下,發揮最大功能,準確傳
達陶淵明心中的理想世界。

三、桃源母題在唐傳奇的發展

陶淵明作〈桃花源記并詩〉,藉由描繪桃源,塑造一種完美卻又不可追
尋的理想世界模型,引發後代無數文人效仿,形成以桃源為母題的創作熱
潮。 〈桃花源記并詩〉兼具人物、環境與情節三項小說的基本要素,體裁雖
非小說,但本質已具備小說特性,可與六朝筆記小說比肩,並向唐傳奇靠
攏。比較六朝筆記小說與唐傳奇,兩者最大差別在唐人「始有意為小說」。
35
唐代以來,無數文人效法〈桃花源記并詩〉,並增添新的元素,成就新作。
分析〈桃花源記并詩〉情節結構,包括發現異界、認識異界、離開異界與
再尋異界四個情節單元。唐代以桃源為母題的傳奇,諸如《廣異記.秦時
婦人》、《逸史.李虞》 、《原化記.採藥民》與《博異志.陰隱客》等作,
皆符合此情節結構: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便舍船,從口入。
桃花源記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發 幽澗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齎乾糧,欲住此山,遂
秦時婦人
現 尋洞入。數百步漸闊,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異 信州李員外虞,嘗與秀才楊棱遊華山,窮搜巖谷。……二
李虞
界 人欲窮其跡,約行四五里,擬回又不可,且相勉而進。
(工人)更鑿數尺,傍通一石穴,工人乃入穴探之,初數
陰隱客
十步無所見,但捫壁傍行。俄轉有如日月之光,遂下。

34
齊益壽《黃菊東籬耀古今──陶淵明其人其詩散論》,頁 264。
35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上冊,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頁 46。

55
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十四期

(民)遇一大薯藥,劚之深數丈……忽旁見一穴,既入,
採藥民 稍大,漸漸匍匐,可數十步,前視,如有明狀。尋之而行,
一里餘,此穴漸高。繞穴行可一里許,乃出一洞口。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
桃花源記
人……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婦人)見僧懼愕……婦人云:「我自秦人,隨蒙恬築長
秦時婦人
城。恬多使婦人,我等不勝其弊,逃竄至此。」

時已申酉之際,川岩草樹,不似人間,……因自言曰:
「某
識 李虞
姓杜,名子華,逢亂避世,遇仙侶,居此已數百年矣。」。

其山傍向萬仞,千巖萬壑,莫非靈景。石盡碧琉璃色,每
界 陰隱客
巖壑中,皆有金銀宮闕……見牌上署曰:「天桂山宮」。
岸上見有數十人家村落,桑柘花物草木,如二三月中。有
採藥民 人,男女衣服,不似今人。……笑曰:「汝世人,不知此
仙鏡。汝得至此,當是合有仙分,可且留此……」。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
桃花源記
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
秦時婦人 僧住此四十餘日,暫辭,出人間求食。
離 (杜子華)曰:「此可隱逸,頗能住否。」二子色難。子
李虞
開 華笑,執手而別,且請無漏於人。
異 謂工人曰:「卿可歸矣。」遂卻上山,尋舊路,又令飲白
陰隱客
界 泉數掬……須臾雲開,已在房州北三十里孤星山頂洞中。
(民)曰:「吾今雖得道,本偶來此耳。來時妻產一女,
採藥民 才經數日,家貧,不知復如何,思往一省。」……回顧,
猶見岸上人揮手相送。
再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
尋 桃花源記 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
異 津者。

56
〈桃花源記并詩〉
桃源母題的形成及其在唐傳奇之發展

界 秦時婦人 及至代州,備糧更去,則迷不知其所矣。
後楊君復往尋其洞穴,不可見矣。……真仙靈境,非所實
李虞
好,不可依名而往之也。後君子誡之哉。
工人尋覓家人,了不知處。自後不樂人間,遂不食五穀,
陰隱客 信足而行。數年後,有人於劍閣雞冠山側近逢之,後莫知
所在。
時開元末年,問其家,無人知者。有一人年九十餘,云:
採藥民 「吾祖父往年因採藥,不知所之,至今九十年矣。」乃民
之孫也……民得藥,服卻入山,不知所之,蓋去歸洞天矣。

發現異界單元,眾篇小說主角皆是由山洞巖穴進入異界;認識異界單元, 〈採
36
藥民〉形容異界的「男女衣服,不似今人」 ,與〈桃花源記并詩〉 「男女
37
衣著,奚如外人」異曲同工 ;離開異界單元, 〈桃花源記并詩〉居民叮囑
「不足與外人道」 ,〈李虞〉則稱「請無漏於人」39;而再尋異界單元則
38

多以失意收尾。各篇具體情節雖不同,但從相同的結構中仍可發覺諸作效
仿桃源母題之痕跡。

陶淵明作〈桃花源記并詩〉,正逢晉末亂世,朝政昏暗,百姓深受重賦
嚴役所苦,是以藉由塑造一個無剝削壓迫、無貴賤等級的樂土,反映他對
現實的痛心與譴責。陶淵明的桃源雖與世隔絕,但仍屬於人境範疇, 〈秦時
婦人〉沿襲此設定,云:
「恬多使婦人,我等不勝其弊,逃竄至此。初食草
根,得以不死。此來亦不知年歲,不復至人間」40,模仿〈桃花源記并詩〉
〈李虞〉杜子華自稱「逢亂避世,遇仙侶,居此已數百年矣」41,
痕跡明顯。
始為桃源母題染上神異色彩,至〈陰隱客〉與〈採藥民〉等篇,則完全跳

36
唐.皇甫氏: 《原化記.採藥民》 ,宋.李昉:《太平廣記》卷二十五,北京:中華書局,
1961,頁 164。
37
晉.陶潛: 《陶淵明集》,頁 166。
38
晉.陶潛: 《陶淵明集》,頁 166。
39
唐.谷神子: 《博異志.陰隱客》 ,宋.李昉:《太平廣記》卷二十,頁 134。
40
唐.戴孚: 《廣異記.秦時婦人》 ,宋.李昉:《太平廣記》卷六十二,頁 389。
41
唐.盧肇: 《逸史.李虞》,宋.李昉: 《太平廣記》卷四十八,頁 267。

57
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十四期

脫人界範疇,前者誤闖天宮,在仙童帶領下遊覽仙境,後者有幸覲見玉皇,
並與眾仙女共同修行。42〈陰隱客〉與〈採藥民〉將故事場域從人界提升
至仙界,使「桃源母題」與「仙道母題」結合,可視為〈桃花源記并詩〉
的桃源母題在唐代多元發展的成果,然而有人因此把〈桃花源記并詩〉歸
類成仙鄉傳說43,可謂對陶淵明的一大誤解。陶淵明詩作中,〈連雨獨飲〉
提到:「世間有松喬,於今定何閒」44,可知他不信世上有神仙存在;〈九
日閒居〉裡「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 「棲遲故多娛,淹留豈無成」45,

更是勸人把握有限人生,無須畏懼死亡。從上述例子,足見陶淵明對修道
成仙、長生不死的不以為然,由此推知,陶淵明筆下的桃源必定是人界而
非仙界。將〈桃花源記并詩〉歸類為仙鄉傳說,是將唐傳奇以桃源為母題
的仙鄉小說,加諸在〈桃花源記并詩〉的結果,是一種「倒果為因」的誤
解。

王謙指出:
「〈桃花源〉章,自陶靖節之記,至唐,乃仙之」,46唐傳奇
將「桃源母題」與「仙道母題」結合,與唐代崇道慕仙的社會風氣有關。
李唐建國之初,自稱老子後裔,扶植道教興起,唐高祖李淵〈先老後釋詔〉
云: 「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釋教後興,宜崇客禮,令老先、孔次、末後釋」
47
,顯示道教的崇高地位。官方的推動引領民間崇道慕仙風潮,並反映到
文學上,正如苟波所說: 「文學作為意識形態的一個方面,必然要反映道教
的各種觀念。隨著道教『修道成仙』信仰的確立及在社會上影響的擴大,

42
唐.皇甫氏:《原化記.採藥民》 ,宋.李昉:《太平廣記》卷二十五,頁 164。
43
李豐楙將仙境傳說分為「人神戀」與「隱逸說」二種類型,認為後者「具備了遊歷仙
境的結構形式,卻只敘述了一段平實的遊歷經驗,其創作目的的即是基於隱遯思想。
這類作品自以陶淵明作為〈桃花源詩〉的前記〈桃花源記并詩〉為典型。」 (李豐楙:
《誤入與謫降》,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頁 134。);王孝廉則表示: 「中國仙鄉
傳說的發展過程是,由古代的原始信仰傳承與神話,發展而為道教成立以後以神仙思
想為主的仙鄉傳說,到了陶淵明,又把仙鄉傳說落實到了現實人文世界上去。」 (王
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出版社,1991,頁 90。)二者皆將〈桃花源記并詩〉
歸類到仙鄉傳說的範疇。
44
晉.陶潛:《陶淵明集》,頁 55。
45
晉.陶潛:《陶淵明集》,頁 39。
46
北京大學中文系編:《陶淵明詩文匯評》 ,北京:中華書局,1961,頁 359。
47
唐.道宣:
《續高僧傳.釋慧乘傳》 ,日.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編: 《大正新修大藏經》
卷五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頁 634。

58
〈桃花源記并詩〉
桃源母題的形成及其在唐傳奇之發展

這種觀念也要在文學中留下痕跡。」48值得注意的是,唐人創作雖受道教
影響深刻,但並非任意將仙道元素強加作品,唐傳奇「桃源母題」之所以
能與「仙道母題」契合,與〈桃花源記并詩〉本身形象有關。首先, 〈桃花
源記并詩〉的世外桃源位於山洞後,「山」易使人聯想「仙」。《說文解字》:
「人在山上,從人從山」,段玉裁注:「入山長生,即仙字」49,自古人們
便常把神仙與山岳連結,古神話中,諸如崑崙山、玉京山、姑射山,皆是
神仙居住的代表地,《抱朴子.內篇》更是主張華山、泰山、霍山等二十八
名山,「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50由此可知,在中國人
慣有的思維中,「山」與「仙」具有深厚的連結性。另一方面,道教提倡洞
天福地,「洞」為通天之意,「福」為福祥之地,為神仙統治或道士修道的
場域,共分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與七十二福地。司馬承禎〈天地宮
府圖并序〉:

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譴群仙統治之所。……其次
三十六小洞天,在諸名山之中,亦山仙統治之所也。……其次七十
二幅地,在天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51

三十六小洞天中,有一處位於桃源山,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三
「桃源山白馬玄光洞天,七十里,在朗州武陵縣。」52其
十六洞天》記載:
中武陵與桃源皆與〈桃花源記并詩〉相同,因此後人容易把〈桃花源記并
詩〉與道教桃花洞彼此串聯,甚至混同成一處,恐怕也是無可厚非。

唐人受崇道慕仙的社會風氣浸染,將「桃源母題」與「仙鄉母題」結
合,使陶淵明筆下的桃源,發展成仙鄉淹留的傳說故事。無論是桃源或仙

48
苟波: 《道教與神魔小說》,成都:巴蜀書社,1999,頁 47。
49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頁
224。
50
晉.葛洪著、王明校釋: 《抱朴仔內篇校釋》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頁 85。
51
唐.司馬承禎: 〈天地宮府圖并序〉 ,宋.張君房:
《雲笈七箋》卷二十七,北京:中華
書局,2003,頁 608。
52
唐.杜光庭著、羅爭鳴輯校: 《杜光庭記傳十種輯校》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13,
頁 391。

59
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十四期

鄉,象徵的都是一種理想世界模型,前者是質樸自然的淨土,後者是華麗
富足的仙境,二者皆是作者藉文字描述,滿足內心願望,惟陶淵明是透過
桃源的塑造,寄託人民不再受苛政摧殘的企盼,唐人則透過凡人進入仙界,
滿足在塵世所無法實現的慾望。比較〈桃花源記并詩〉與以桃源為母題的
唐傳奇,藝術層面而言,唐傳奇更勝一籌,無論是情節鋪陳或詞藻運用,
皆較〈桃花源記并詩〉成熟,然而從思想層面來看,唐傳奇則流於下乘,
缺乏陶淵明心懷天下的宏觀視野和大我精神,格局遠不如〈桃花源記并詩〉
宏大。

四、結語

陶淵明作〈桃花源記并詩〉
,透過桃源意象的塑立,寄託心中的理想社
會,其筆下桃源神秘美好形象,引起後代無數文人追求與模仿,逐漸發展
成一種獨具特色的小說母題,並形成一股以桃源為母題的創作熱潮。

〈桃花源記并詩〉文章背景是取材自武陵蠻,不論是桃源的名稱、位
置、人民的衣著或生活方式,皆有武陵蠻的影子。桃源的形象則受古代聖
賢影響,既蘊含老子小國寡民的願景,又含括孔子大同世界的精神,可謂
融合兩家之長。文末則以劉驎之作為依據,將真實人物的具體事蹟,巧妙
地融入文章中,使桃源形象更加具象。桃源雖然只是陶淵明筆下的一種虛
構意象,卻因取材自現實材料變得更立體飽滿。無論何種材料,陶淵明皆
以敏銳眼光及縝密思維,加以提煉並改造,使其在合乎基本邏輯的前提下,
發揮最大的功能。

〈桃花源記并詩〉的情節結構可分成發現異界、認識異界、離開異界
與再尋異界四個情節單元。唐代以桃源為母題的傳奇,諸如〈秦時婦人〉、
〈李虞〉、
〈採藥民〉、〈陰隱客〉等作,皆以此情節結構創作。另一方面,
唐人受崇道慕仙的社會風氣影響,常將「桃源母題」與「仙道母題」結合,
使陶淵明筆下的桃源發展成仙鄉傳說。無論是〈桃花源記并詩〉,或是以桃
源為母題的唐傳奇,象徵的都是一種理想世界模型,惟陶淵明的理想世界
是一片質樸自然的淨土,寄託人民不再受苛政摧殘的期盼,唐人的理想世

60
〈桃花源記并詩〉
桃源母題的形成及其在唐傳奇之發展

界則是一處華麗富足的仙鄉,用以滿足在塵世所無法實現的慾望。

〈桃花源記并詩〉兼具人物、環境與情節等小說的基本要素,體裁雖
非小說,但本質已具備小說特性,可與六朝筆記小說比肩。唐人始有意為
小說,以桃源為母題進行創作,無論情節鋪陳或詞藻運用,皆較〈桃花源
記并詩〉更為成熟,但思想格局卻不如〈桃花源記并詩〉宏大。陶淵明作
〈桃花源記并詩〉
,蘊含為天下蒼生不平的悲憫情懷,唐傳奇繼承桃源母題,
豐富文字情節,卻失我大我精神,使作品規格於流於小我,難以真正超越
〈桃花源記并詩〉。

61
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十四期

參考文獻

一、古籍(按成書年代先後排序)
春秋.李聃著、朱謙之校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
。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1997。
晉.葛洪著、王明校釋:
《抱朴仔內篇校釋》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
北魏.酈道元著、王國維校釋:
《水經注校》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
晉.陶潛:《陶淵明集》
。臺北:里仁書局,1982。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9。
南朝梁.沈約:《宋書》
。臺北:鼎文書局,1976。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杜光庭著、羅爭鳴輯校:
《杜光庭記傳十種輯校》上冊。北京:中華書
局,
2013。
宋.張君房:《雲笈七箋》。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李昉:《太平廣記》
。北京:中華書局,1961。
明.胡應驎:《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明.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二、今人專書(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中華書局編輯部:《漢魏古注十三經》。北京:中華書局,1998。

62
〈桃花源記并詩〉
桃源母題的形成及其在唐傳奇之發展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
。臺北:時報出版社,1991。
北京大學中文系編:《陶淵明詩文匯評》
。北京:中華書局,1961。
白翠琴:《魏晉南北朝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2。
吳永章:《中南民族文化源流史》。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周光培編:《宋代筆記小說》第 9 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姚舜安:《瑤族民俗》。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成都:巴蜀書社,1999。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臺北:帛書出版社,1998。
徐杰舜:《中國民族新編》。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89。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下冊。臺北:三人行出版社,1974。
黃書光:《瑤族文學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
齊益壽:《黃菊東籬耀古今──陶淵明其人其詩散論》。臺北:臺大出版中
心,
2016。
劉魁立:《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冊。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
日.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編:《大正新修大藏經》卷 50。臺北:新文豐
出版
公司,1983。

63
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十四期

三、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陳節:
〈論唐人的仙鄉小說〉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06

(2000 年 1 月),頁 53-58。
彭秀樞:〈
《桃花源記》是武陵蠻生活的縮影〉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
10 期(1985 年 1 月),頁 60-61。
渠紅岩:
〈中國古代文學中「桃花源」思想的產生與主題表現〉
。《閱江學刊》
2 期(2010 年 4 月),頁 100-106。
劉苑如:〈
《異苑》中的怪異書寫與諧謔精神研究──以陳郡謝氏家族的相
關記
載惟主要線索〉
。《中國文哲研究期刊》14 期(1999 年 3 月)
,頁 51-91。
韓占剛:
〈再見桃花源──論《桃花源記》的小說本質〉
。《時代文學》3 期
(2015 年 3 月),頁 146-147。

收 件 日 期:107 年 03 月 01 日

審查通過日期:107 年 06 月 27 日

6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