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

單元一

回眸前事 —— 記敘的線索與方法

教學一覽表
學習 學習重點 篇章 / 主題 建議
範疇 教節
閱讀 閱讀一 1. 理清篇章的中心思想 精讀:〈爸爸的花兒落了〉 5
2. 認識插敘法 略讀:〈媽媽的手〉
3. 認識記人的方法 —— 正面描寫和 自讀:〈一棵小桃樹〉
側面描寫
4. 分析文章的結構 —— 開頭和結尾
閱讀二 1. 理清篇章的中心思想 精讀:〈桃花源記〉 7
2. 認識記的方法 —— 以人物行蹤為 略讀:〈湖心亭看雪〉
線索 自讀:〈西雅圖之遊〉
3. 分析文章的結構 —— 過渡銜接
文言文閱讀 /

寫作 1. 學習剪裁內容、安排詳略,突出中心 我最尊敬的人 —— 寫好 2
2. 運用插法 記文
3. 運用正面描寫及側面描寫的手法記人
聆聽 1. 比較來自不同媒體的資料 城市人物專訪 2
2. 運用「六何法」理解述重點
說話 1. 說不同類型的話 —— 訪問 校園採訪 2
2. 因應目的和對象確定訪問的內容
3. 意夾雜外語,避用口頭禪
語基 1. 認識修辭 —— 反復 1
2. 認識字形的正體、俗體、異體、印刷體
3. 認識文言虛詞 —— 此、是、所、焉
4. 認識古漢語的通假字
5. 認識古今詞義的不同
文化 理想國的藍圖 1/2
綜合 新圖書館開幕 1
品德 勇於承擔 /
實用語 活動建議書 2

評估 單元自我評估表 /
照顧差異 教材教具 延伸閱讀

1. 進階訓練為深層次的內容思 1. 簡報光碟、 • 〈騎騾記〉、


考題目,程度較遜的班別可 2. 課文朗讀錄音光碟 〈草坡上〉、《城南
以不作選用 3. 基礎閱讀工作紙、 舊事》
2. 如學生程度較佳,可利用教 4. 強化閱讀工作紙、 • 延伸閱讀工作
師用書內的〈父親的愛〉作比 5. 課文結構工作紙 紙
較閱讀 6. 自讀工作紙
1. 進階訓練為深層次的內容思 1. 簡報光碟、
考題目,程度較遜的班別可 2. 課文朗讀錄音光碟
以不作選用 3. 基礎閱讀工作紙、
2. 可影印教師用書內的〈略談桃 4. 強化閱讀工作紙、
花源記〉,讓學生進一步掌握 5. 課文結構工作紙
文章內容和作法 6. 自讀工作紙
文言文閱讀工作紙
寫作訓練工作紙
1. 聆聽教學錄音光碟

2. 增補聆聽工作紙

3. 強化聆聽工作紙
1. 說話教學錄音及錄像光碟
2. 說話訓練工作紙

1. 學習光碟

綜合運用錄音及錄像光碟

1. 實用語境錄音及錄像光碟
2. 寫作訓練工作紙
1. 試題庫光碟
2. 單元評估

3. 進展性評估

4. 總結性評估
閱讀一

精讀 爸爸的花兒落了

課文結構圖

在小學畢業典禮上,英子想起臥
病在牀的爸爸。
敘述英子回
英子昨天到醫 六年前爸爸要英子好好用功,六
想在醫院探
院探望爸爸 年後代表同學領畢業證書和致謝
望爸爸的情
詞。
形。
六年後英子真的被選做這件事,
爸爸卻未能出席畢業典禮。

爸爸叮囑英子在小學的最後一天
要早起,不能遲到。
插述六年前
爸爸叮囑英子 一年級的一個下雨天, 英子因不 英子因賴牀
爸 不要遲到 肯上學而挨爸爸打。 而被爸爸打
爸 一事。
其後,爸爸到學校拿出花夾襖及

花 兩個銅板給英子。

落 爸爸為了叔叔給日本人害死,急 插述爸爸愛
了 得吐血了。 花,以突顯
英子想起爸爸
爸爸每天下班回家後,第一件事 爸爸慈父的
得病的原因
就是澆花。 形象。

韓主任發言後,同學們 唱驪歌 給 插述爸爸教


應屆畢業生送別。 英子 闖練,
英子自覺快將
英子回想爸爸要她獨自到日本銀 要她做大人
變成大人
行匯款給叔叔。 一事。

還未懂事的弟妹在院子裏玩耍; 交代 英子 領
英子拿著畢業 夾竹桃散落了。 會到爸爸已
文憑回家 離世,並明
媽媽從醫院來電,叫英子趕去;
英子看見爸爸的花兒落了。 白自己要長
參考答案

內容理解

1. (1) 英子提到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和記起她媽媽說:「戴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
台時一樣。」
(2) 她憶述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爸爸說:「這是你在小學的最後一天了,可不能
遲到!」
(3) 禮堂的鐘響了,爸爸不會來了
(4) 韓主任上台致詞,說到「你們都長高了,長大了……」
2. (1) 英子在小一時賴,並因為怕遲到而不願上學,被爸爸責罰。從此她再不遲到。
(2) 爸爸要英子闖練,要她獨自到銀行給日本的陳叔叔匯款。結果她硬頭皮完成了。
(4) 英子領會到爸爸已過世,明白自己要長大,因而安靜而鎮靜地扛起了協助媽媽
和照顧弟妹的責任
3. 英子已經長大了。她意識到在當時的院子就數她最大了。然後她在對老高說話,和準備
前往醫院期間,她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和安靜。

能力學習

一、
1. 文章題目〈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方面代表文章的其中一個情節 —— 爸爸栽種的夾竹桃
垂落、石榴掉下;另一方面也暗示主角英子的爸爸離世,她必須快快長大,擔負起成人
的擔子。
2. (1)爸爸對英子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並且管弟弟和妹妹」(第 10
段)
(2)媽媽今早的眼睛為甚麼紅腫?(第 29 段)
(3)我好像怕趕不上甚麼事情似的。(第 46 段)
(4)旁邊的夾竹桃不知甚麼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第 47 段)
(5)是它們(石榴)自己掉下來的。(第 49 段)
3. 表達了主角英子對爸爸的感情,和面對爸爸離世的哀傷,以及抒發英子從此告別童年,
長大成人的無奈。

二、
1. (1) 刻畫父親疼愛子女的性格特點
(2) 補父親病重原因,刻畫父親友愛手足的天性
(3) 寫出父親嗜好,補充花對爸爸的重要性,解釋全篇以花呼應首尾的原因
(4) 寫出周遭的人對英子的期望
2. 爸爸要英子去寄錢以闖練的事。寫出爸爸早就把她當是大人的心思,也交代了父親教育
子女的方式 —— 教子女去闖練。

三、
1. 正面描述。作者透過爸爸的行動直接寫出了他疼愛女兒的性格特點。
2. 突顯英子的鎮定 —— 大人的表現。作者用弟妹的幼稚表現來襯托英子成熟的、恰當的
表現,用的是側面描寫的手法。

四、
1. 「爸爸的花兒」是指夾竹桃。在文章開頭,夾竹桃是英子襟上的一朵襟花,媽媽對英子說
「夾竹桃是你爸爸種的,戴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台時一樣!」那時,爸爸還病在。在文
章結尾,再提到夾竹桃時,即已是「垂落的夾竹桃」,那時候,爸爸已在醫院去世了。
2. 爸爸已經離世了,她也要長大起來,獨自肩負協助媽媽、照顧弟妹的責任。

進階訓練

1. 英子一方面喜歡做大人,因為可以從心所欲做自己喜歡做,而又只許大人做的事;另一
方面卻又害怕失去許多小孩子的特權,如受長輩的呵護、忍讓、照顧等,所以害怕成長。
(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便可。)
2. (1) 英子小時候懶惰任性,常賴不起,起晚了就不願上學。
(2) 英子知錯能改。自從小一賴而被爸爸用雞毛撣子打過之後,英子以後上學都不
遲到。
(3) 英子獨自匯款時戰戰兢兢,但她能硬頭皮闖過難關,尚算勇敢。

比較閱讀

父親的愛 佚名

爹不懂得怎樣表達愛,使我們一家人融洽相處的是我媽。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媽則
把我們做過的錯事開列清單,然後由他來責罵我們。

有一次我偷了一塊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訴賣糖的說是我偷來的,說我願意替他
拆箱卸貨作為賠償。但媽媽卻明白我只是個孩子。

我在運動場打秋千跌斷了腿,在前往醫院途中一直抱我的,是我媽。爹把汽車停在急診
室門口,他們叫他駛開,說那空位是留給緊急車輛停放的。爹聽了便叫嚷道:「你以為這是
甚麼車?旅遊車?」

在我生日會上,爹總是顯得有些不大相稱。他只是忙於吹氣球,佈置餐桌,做雜務。把
插蠟燭的蛋糕推過來讓我吹的,是我媽。

我翻閱照相冊時,人們總是問:「你爸爸是甚麼樣子的?」天曉得!他老是忙替別人拍照
媽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勝數。

我記得媽有一次叫他教我騎自行車。我叫他別放手,但他卻說是應該放手的時候了。我
摔倒之後,媽跑過來扶我,爸卻揮手要她走開。我當時生氣極了,決心要給他點顏色看。於
是我馬上爬上自行車,而且自己騎給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唸大學時,所有的家信都是媽寫的。他除了寄支票外,還寄過一封短柬給我,說因為
我沒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長得很美。

每次我打電話回家,他似乎都想和我說話,但結果總是說:「我叫你媽來接。」

我結婚時,掉眼淚的是我媽。他只是大聲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間。

我從小到大都聽他說:「你到哪去?甚麼時候回家?汽車有沒有汽油?不,不准去。」爹
完全不知道怎樣表達愛。除非……

會不會是他已經表達了而我卻未能察覺?

問題探究

1. 作者在文中常提到父親不懂得怎樣表達愛,你認為他對父親是否感到不滿?為甚麼?
2. 本文和〈爸爸的花兒落了〉皆以父親為描寫對象,這兩篇文章中的父親形象有沒有相似
之處?試舉例說明。
3. 在刻畫父親的形象時,本文和〈爸爸的花兒落了〉同樣運用了正面和側面描寫的手法。試
就每種手法各舉一例,並完成下表。
4. 在結構方面,本文和〈爸爸的花兒落了〉有甚麼共同的特色?這種手法又有甚麼優點?

答案:

1. 我認為作者對父親並非感到不滿,他提到父親不懂得怎樣表達愛,只是想帶出父親的深
沉和含蓄。(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2. 兩篇文章中的父親都對子女十分嚴厲,但同時又含蓄地表達了他們對子女的關心和受護。
例如在本文中,作者學騎自行車時摔倒,他的母親想跑過來扶他,卻被父親阻止,這就
顯出父親嚴格的一面,但當作者學會騎自行車後,父親便高興地展露微笑,可見他對作
者的關愛。而在〈爸爸的花兒落了〉中,英子的爸爸因為英子賴而打罵她,但後來又特意
來到學校,把花夾襖和銅板交給英子,可見英子的爸爸雖然嚴厲,但其實對英子十分疼
愛。

3. (1) 例子:每次作者打電話回家,他的父親似乎都想和他說話,但結果只是讓作者的
母親聽電話。
(2) 作用:顯出父親的深沉和含蓄。
(3) 例子:英子的爸爸每天下班回家後,都會馬上澆花。
(4) 作用:寫出英子爸爸愛花的特點。
(5) 例子:作者有一次偷了糖果,父親堅持要他把糖果送回去,並要他替對方拆箱卸貨
作為賠償。但作者的母親卻體諒他當時只是個孩子。
(6) 作用:以母親的寬容來突出父親的嚴格。
(7) 例子:英子不願起上學,媽媽做不了主意,爸爸卻喝令她馬上起。
(8) 作用:以媽媽的柔妥協來突出爸爸的威嚴。
(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3. 兩篇文章皆運用了首尾呼應的手法。本文開首說:「爹不懂得怎樣表達愛,使我們一家
人融洽相處的是我媽。」結尾又再強調:「爹完全不知道怎樣表達愛。除非……會不會是
他已經表達了而我卻未能察覺?」這就進一步突顯出父愛的深沉與含蓄。在〈爸爸的花兒
落了〉中,開首以爸爸最喜愛的夾竹桃引入主題,結尾則以夾竹桃垂落掉下,暗示爸爸
離世,首尾遙相呼應。這種手法能使全文緊扣主題,使文章結構更嚴謹。
略讀 媽媽的手

參考答案

內容理解

1. (1)粗糙多骨;(2)滿是裂痕,天氣冷了,裂痕張開,露出面的嫩肉,甚至滲出血絲。
(3)因為要經常使用強烈鹼水洗刷,雙手疼得叫母親皺眉。(4)雙手只用熱水泡浸,
再抹上雞油護養。(5)為了打理家務,手給刀子割破,流很多血,留下了累累的刀痕。
(6)作者生病時,母親撫慰她,使她感到母親的手粗糙而柔。(7)母親的手勝過機器
和電腦,能炒出色、香、味俱佳的菜。
2. (1) 媽媽當年在家中辛勤工作,但自己不但沒有幫忙,而且自顧自地看小說,不理媽媽
的勉勵。
(2) 母親的手雖然粗糙,卻是柔,它們為小時候的作者在啼哭和生病時帶來了安慰,然
而作者卻從不理解母親心中的難過。

鞏固訓練

一、
1. 作者的媽媽勤勞儉樸、堅忍刻苦、凡事親力親為,處處為家人想。
2. 「媽媽的手」除了指作者媽媽的手,也包括作者自己的手,以至世上所有母親的手。因為
(1)作者的母親是「媽媽」,而作者本身也是「媽媽」
。(2)文章中以作者母親的手為主
要的描寫對象,但也不乏描寫作者自己的手。(3)文章最後一段「萬能的電腦,能像媽
媽的手,炒出一盤色、香、味俱佳的菜嗎?」呼應了作者炒菜一事,明顯表示「媽媽的手」
包括了作者自己的手。同時也通過這句,歌頌所有母親是世上家庭的幸福泉源。

二、
1. 文中有兩件事運用了插法:(1)作者還小時常坐在泥地撒賴啼哭;(2)作者小時候生病時
母親用手揉額角的事,因為兩件事都是在述長大後的生活時加入的,說的是孩提的事,
在時序上不依順序,所以屬於插法。
2. 插法在本文中豐富了媽媽的形象,加強了歌頌母愛的主題。

三、
1. 上段文字描寫的是作者自己。作者是要用自己脾氣的暴躁跟媽媽的容忍相比,來突顯媽
媽柔婉順的性格特點。
2. (1) 作者用自己割傷手指的事去跟媽媽割傷手指的事相比,襯托出她在生活中受的
苦比自己的更多更大:不僅是肉體上的,更是在心靈上的。
(2) 作者假設媽媽在世,即使給她買一台洗衣機,她也一定連連搖手說不要買,還
把自己當作「人鈕」,一按便甚麼事都做得出來:襯托出作者媽媽勤勞節儉,雙手靈巧。

四、
1. 作者在本文開頭記述請兒子為她捶肩,兒子卻要求酬勞,又隨隨便便地捶,引起作者反
省自己當年同樣不曾盡兒女的孝心,進而引入了文章的主題。
2. 呼應了作者炒菜一事,通過這番話歌頌所有母親是世上家庭的幸福泉源。
閱讀二
精讀 桃花源記
課文結構圖
武陵漁人沿著小溪划船,忽然發現一片桃花
林,芳草鮮豔美麗,落花紛紛。
漁人對此感到
訪尋 詫異。
桃花 記述武陵漁
源的 人訪尋桃花
經過 漁人繼續前行,走到溪水的盡頭,發現一座 源入口的過
山,山有個小洞口。漁人於是下船,從洞口進 程。
去。

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齊;有肥沃的
土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林。

環境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不斷傳來雞犬的
桃花 叫聲。
源內
的環 衣著與洞外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
境與 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寫桃花源內
居民 的環境和居
桃 民,並交代
花 看到漁人都大吃一驚,詢問他的來
歷,並邀請他回家,設宴款待。 居民隱居於
源 此的原因。
記 居民
交代他們的祖先在秦代時為逃避戰禍
而隱居於此,與外人隔絕,因此不
知道有漢代,以及魏晉。

交代漁人不要向外界提起桃花源。

漁人離開桃花源,並在歸途上處處做了記號。
寫漁人離開
離開 後,不能再
桃花 回到郡城後,漁人向太守報告有關桃花源的 尋回往桃花
源 事。
源的路。
太守派人前往找尋,但卻再找不到桃花源的
所在。

記述其他人
名士劉子驥聽到這個消息後,也準備前往找 尋訪桃花源
後記 尋桃花源,不果。不久病故,於是再無人訪尋 的情況和結
桃花源。 果。
課文語譯

在東晉 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業。有一天,他順溪流划船,划划,卻越划越
遠,突然眼前出現一片桃花林。兩岸數百步內,只長桃林,沒有其他樹木,地上有鮮嫩芳美
的香草,墜落的桃花瓣點綴其中,漁夫面對這樣的美景,十分驚奇。船繼續前行,他決定要
走完這片桃林。到了溪水的源頭,不見了桃林,卻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口透出
亮光,漁人於是丟下小船走進洞口。

山洞起初極為狹窄,只能讓一個人通過。再走數十步,突然眼前一片開闊明朗。土地平
坦,房舍整齊,田地肥美,池塘桑竹錯落有致,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頭可以聽到雞鳴狗叫,
人們來來往往辛勤耕種,衣和外面的人沒有兩樣,老人和小孩都怡然自得,非常幸福的樣子。

大家看見了漁人,就過來問他從哪兒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他們,還受邀到他們家中作客,
村人還備酒殺雞,做了飯來款待他。村其他人聽說來了個外人,紛紛到這來打聽外面的消息。
原來這些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的暴亂,帶兒女、率領同鄉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
個時候開始再也沒有離開過。就這樣跟外界的人分隔開來。村人向漁人打聽現在是甚麼朝代,
竟不知道有過漢代,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詳細地逐一說出他所知道的事情,眾人聽了之
後都相當的感慨。村的其他人都各自再邀請漁人到他們的家中作客,並擺出酒飯來招待他。
漁夫在桃花源作客了幾天後準備告辭,臨走前大家對他說:「這的情況就不值得對外面的人
說了。」

漁夫走出山洞後,找到了他的船,便順舊路離開,並沿途作了記號。一回到郡,漁夫馬
上去拜見太守,跟太守稟報他在桃花源的奇遇,太守立刻就派人尋找記號,但是卻迷失了方
向,找不到原來的路。

南陽有位名士叫劉子驥,他聽說了這件事情,也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是沒有實現,不久
更病死了,從那時候開始就再也沒有人去尋訪桃花源了。

參考答案

內容理解

1. 桃花源的土地平坦而開闊,房屋整齊,有良田、美池、茂盛的桑和竹。田間小路縱橫交錯
四通八達,雞啼狗吠的聲音此起彼落。人們在田耕作,男女的衣與外面的人一樣。老人
和小孩子,都快快樂樂。

2. (1) 「乃」是「卻」、「竟然」的意思,代表對外間改朝換代的事實感到驚訝。
(2) 從桃花源祖先隱居時的秦朝至今天(東晉),這六百多年的社會變化。
(3) 桃花源中的居民對於外間沒完沒了的社會動盪「皆歎惋」。

能力學習

一、
 2. 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
 3. 桃花源內的生活風貌
 4. 桃花源居民熱情款待漁人的內容

本文中心思想:
記述發現桃花源的經過,描寫桃花源的生活風貌,和居民遷居桃花源的緣由。

二、

3. (1) 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2)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進階訓練

1. (1)環境:土地平曠,房舍整齊,有良好的農耕環境,道路四通八達。(2)生活情況:
沒有戰禍,居民自耕自足,老人小孩均怡然自樂。(3)居民性情:對客人熱情款待。
(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
2. 因為他們不希望外間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以免好事之徒前來破壞這個和平寧靜的地方。
(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
3. 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便可。(建議答案:〔真有其事〕名士劉子驥是真有其人,作者
加入其中,以顯示其真確性,證明桃花源的確曾在民間廣泛流傳;〔作者虛構〕作者在
文中末段寫「遂迷不復得路」、
「未果」
、「後遂無問津者」等結果,目的是暗示桃花源在現
實中不可能出現。)
賞析文章

略談〈桃花源記〉 李華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寫在距離現在一千六百年以前,當時正是東晉王朝和劉宋王朝交
替的時代,社會動亂,人民受外族和統治階級的雙重壓迫,生活極端痛苦。陶淵明是一個出
身於沒落士族家庭的知識分子,他從小就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是在當時軍閥和士族專政
的時代,他的理想無法實現。他從二十九歲起,由於生活所迫,也曾作過幾次小官,但是他
看不慣官場那種黑暗和腐敗的現實,終於在四十一歲那年,只做了八十多天彭澤縣令,就棄
官歸田,和封建的官場決裂。他幻想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樂土,〈桃花源記〉就是
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一篇具有高度思想意義和社會意義的作品。

陶淵明在這篇只有三百多字的短文,寫出了一個和平、寧靜、平等、安樂、和現實社會完
全對立的理想社會。這個社會是沒有戰亂的。桃花源的人從秦朝的時候就到這來避難,已經
五六百年了。在這五六百年的時間,世間不知發生了多少次戰爭,人民不知道遭受到多少次
災難,而桃花源的人連外面的改朝換代都不知道,當然更不知道世間人所遭到的痛苦了。桃
花源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自食其力,過和平、寧靜的幸福生活。這在當時賦稅
極為繁重的階級社會,真是農民求之不得的好地方。桃花源的風俗也是淳樸的,完全沒有人
世間你欺我詐的情形,不要說他們彼此之間的平等相愛,就是來自世間的漁人,他們也把他
當作自己人一樣「設酒殺雞作食」,招待得十分殷勤和周到。這樣一個美好的社會,也正是當
時長期戰亂、人剝削人、人和人的關係異常惡劣的現實社會對立面的反映。詩人代表廣大農民
樸素的思想和願望,發出了人民的心聲。當然由於時代的局限,陶淵明還不可能知道怎樣把
動亂、黑暗的現實社會改變為勞動人民的樂園,所以他想像當中的桃花源,還只不過是建築
在虛無縹緲中的「空中樓閣」。但是對於一個出身於士族階級的詩人說來,這已是十分難能可
貴的了。

〈桃花源記〉之所以成為千古流傳的名篇,還在於它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陶淵明是一個偉大的詩人,他的詩作造詣很高。〈桃花源記〉就發揮了豐富的詩的想像力。
詩人從和現實相反的方向去想像,虛構了一個現實當中不可能找到的理想境界。詩人有意把
桃花源寫得變幻莫測,忽隱忽現。比如把漁人進入桃花源的故事假設在晉孝武帝 太元年間,
這就使故事具有了傳說的性質,因而無從查考;而且寫漁人也是在不知不覺中踏上桃花源的
路的,這就更顯得桃花源是個神奇的地方。此外像「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的「忘」字,「忽逢
桃花林」的「忽」字,也都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不但把這條通往桃花源的路點染得空靈剔透、
飄忽不定,而且把漁人進入桃花源的恍惚迷離的精神狀態,也襯托得有聲有色。當漁人走出
桃花源,有意再去尋訪的時候,就「遂迷,不復得路」了,瞬息之間,「桃花源」煙消雲散,
杳然不知所往。這種來去無蹤,神奇多變的描寫,正好突出了桃花源的不同一般、高於現實
的特性。
在這同時,陶淵明也非常注意作品的真實感和說服力,桃花源雖然是神奇莫測的,但是
它也使人覺得親切、實有和可信。詩人把這個理想的境界寫得是那樣逼真。比如:漁人怎樣踏
上通往桃花源的路,怎樣發現了山口進入桃花源,怎樣和山的人交往,以至後來怎樣出山,
怎樣沿途標記等等,寫得非常細緻,而且是通過漁人的觀感來寫,使人感到桃花源這個地方
確乎存在。至於寫到桃花源邊的情況,就更顯得真實、親切,令人神往。詩人寫了許多看來似
平凡又不平凡的事物,像田地、房屋等,雖然山外也有,但是這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是「良田」、「美池」,和山外荒涼破敗的景象完全不同;這是「往來種作,男女衣,悉如外
人」,是「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正好和外面處在重稅兵災壓迫下的農民形成了強烈的對
比。由此可見,雖然桃花源的一切,是那樣平凡,但卻使當時的農民可望而不可及。這種寫
法就更加強了作品的令人嚮往和追求的效果。

〈桃花源記〉的語言也十分準確和精煉。文章一開頭,只用「晉 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這十九個字,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人物和開端。第二段描寫桃花
源的景象也只不過一百多字,就勾畫出了一幅極其動人的場景。從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
直寫到男女老少的衣以及他們的精神狀態,寫得層層深入,次序井然,沒有一句多餘的話。
在這段文章,還表現了詩人高超的概括能力,遣詞用語恰到好處。像寫山人見到漁人,問他
從何而來的時候,詩人沒有重複漁人進入桃花源的經過,只寫了「具答之」三個字,就概括
了漁人的全部答話;漁人見太守說起桃花源的情狀,也只用「詣太守,說如此」的「如此」兩
個字,來概括漁人在桃花源的一切見聞。

陶淵明的語言風格,是非常樸素、自然的。他寫文章不重詞藻的華麗,不事雕琢,而是
盡力做到樸素、自然、接近口語。但是我們讀他的作品,並不覺得單調乏味,而是感到詩意盎
然,淳樸渾厚。蘇軾說他的作品「而實腴」,就是說他善於用樸素、清淡的外表來表現豐富的
內容。而這一點也正是〈桃花源記〉的語言特色。
略讀 湖心亭看雪

課文語譯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下了三天之後,西湖中沒有人和鳥的聲音。這天早
上,我僱人撐一小船,自己則穿毛衣,又帶了暖手的爐,往湖心亭看雪。當時早上的煙霞霧
氣還未散盡,天與雪與山及湖水,上下都是一片白色。岸上倒影在湖中的東西,只有長堤、
湖心亭、我那艘像芥子一樣細小的船,以及船中的兩三個人而已。到了湖心亭,看見有兩人
坐在鋪毛氈的地上,一個小孩正在幫他們燒水酒。他們看見我來到湖心亭,大吃一驚,隨即
高興地說:「想不到在湖心亭能碰到像我們這樣的人!」便拉我一起喝酒,我勉強飲了三大
杯之後,向他們告別。問他們的姓名,原來他們是金陵人,是來這遊山玩水的。下船的時候,
幫我撐船的那位船夫自言自語說:「別說相公你是個傻傻的人,原來也有人和相公你一樣,
也是傻傻的。」

參考答案
內容理解

1. 人物:我(張岱)
地點:西湖
天氣:大雪
日期:崇禎五年十二月
時間:大雪過後
事件:看雪、賞雪
2. 聽覺角度:湖中人鳥聲俱絕;視覺角度:霧淞沆碭。天與雪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唯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3. 營造天地一色,人變得極渺小的孤清氣氛,以襯托出其後在湖心亭上遇上知音的驚喜。

鞏固訓練

一、
1. 兩人冒寒觀雪,非常高雅,這番美景非一般人能領悟。現在作者來了,兩人見有知音人
出現,有吾道不孤之感,所以大喜。
2. 作者在篇末借船夫之口道出「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抒發「世上竟有如此癡
人」這題旨。
3. 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建議答案:作者借船夫之口,評價自己的「癡」—— 迷
醉於山水之樂,有清高脫俗的雅致情懷。(若說作者不是一般的「癡」,而是境界很高的
人,也可接受。)
4. 〈江雪〉
抒發的情懷:自得其樂
〈湖心亭看雪〉
文中環境:天與雪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文中人物行為:作者與知音在湖心亭看雪
抒發的情懷:世上難得有脫俗雅致的癡人

二、
人物行蹤 所記之事
(1) 作者旅居西湖邊 見西湖雪景,興賞雪之思,乃冒寒
登舟往觀。
(2) 作者在前往湖心亭的舟子上 記湖上雪景。
(3) 作者在亭上 與人對飲及暢談。
(4) 作者下船離去 船夫取笑作者的「癡」。

三、
1. 以「是日」承接開首所交代的基本資料,引出「夜遊湖心亭賞雪」一事。
2. 文中以「到亭上」銜接前文孤清的氣氛,過渡至湖心亭的遭遇。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