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4

姓名: ( ) 班別:4A 日期:

第一篇
寫作背景︰作者曹聚仁(1900~1972)成長在清末民初時期,國家正面對外憂內患,知識分子
紛紛學習西方思想,希望藉此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況。清朝被推翻後,民國成立,
很多曾到外國留學的學者推動「新文化運動」,引進並傳播各種西方思想,使中國
傳統學術思想受到衝擊,產生激烈的變化。
段落
(1) 記得四歲時,先父就叫我讀書。從《大學》、《中庸》讀起,一直讀到《近思錄》
;《詩經》共背過九次,《禮記》、《左傳》唸過兩遍。要說讀經可以救國的話,我
該是救國志士的老前輩了。那時候,讀經的人並不算少,仍無補於滿清的危亡,終於做
清朝的遺民。我讀完了《近思錄》,就讀《高等小學國文教科書》;我仿讀史的成例,
用紅筆把那部教科書從頭圈到底,以示傾倒愛慕的熱忱,還挨了先父一頓重手心,我
的表弟讀《看圖識字》,那上面有彩色圖畫;趁先父不在的時候,我就搶過來看。不讀
經而愛圈教科書,不圈教科書而搶看圖識字,依江亢虎的「讀經」「存文」義法看來,
大清國是這樣給我們亡了的。

(2) 先父時常叫我讀《近思錄》,《近思錄》對於他很多不利之處。他平常讀《四書》,
只是用朱注,《近思錄》上有周敦頤、程明道、程伊川種種不同的說法,他不能解
釋為甚麼同是賢人的話,有那樣的不大同;最疑難的,明道和伊川兄弟倆也那樣不大
同,不知偏向哪一面為是。我現在回想起來,有些地方他是說得非常含糊的。有一件
事,他覺得很驚訝;我從《朱文公全集》找到一段朱子說岳飛跋扈不馴的記載,他不知
道怎樣說才好,既不便說朱子說錯,又不便失敬岳武穆,只能含糊了事。有一年,他從
杭州買了《王陽明全集》回來,那更多事了:有些地方,王陽明把朱熹駁得體無完膚,
誰是誰非,實在無法下判斷。翻看的書越多,疑問之處越多,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孩已經
不大信任朱老夫子了。

(3) 我的姑丈陳洪範,他是以善於幻想善於口辯為人們所愛好,亦以此為人們所嘲笑。
他告訴我們:「堯舜未必有其人,都是孔子、孟子造出來的。」他說得頭頭是道,我們
很愛聽;第二天,我特地去問他,他卻又改口否認了。我的另一位同學,姓朱的;他說
他的祖先 XX 於太平天國亂事初起時,在廣西做知縣;「洪大全」的案子是朱 XX
所捏造的,他還告訴我許多胥吏捏造人證物證的故事。姑丈雖否認孔孟捏造堯舜的話,
我卻有點相信。

(4) 我帶着一肚子疑問到杭州去讀書,從單不庵師研究一點考證學。我才明白不獨朱
熹說錯,王陽明也說錯;不獨明道和伊川之間有不同,朱熹的晚年本與中年本亦有不
同;不獨宋人的說法分歧百出,漢、魏、晉、唐多代亦紛紜萬狀;一部經書,可以打不
清的官司。本來想歸依樸學,定於一尊,而吳、皖之學○
11 又有不同,段、王之學亦有

出入;即是一個極小的問題,也不能模稜兩可,非以批判的態度,便無從接受前人的意
見的。姑丈所幻設的孔、孟捏造堯、舜的論議,從康有為《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
考》找到有力的證據,而岳武穆跋扈不馴的史實,在馬端臨《文獻通考》得了確證。這
才恍然大悟,「前人恃胸臆以為斷,其襲取者多謬,而不謬者反在其所棄。」(戴東原
語)信古總要上當的。單師不庵讀書之博,見聞之廣,記憶力之強,足夠使我們佩服;

1
他所指示正統派的考證方法和精神,也幫助解決了不少疑難。我對於他的信仰,差不多
支持十年之久。

(5) 然而幻滅期畢竟到來了。五四運動所帶來的社會思潮,使我們厭倦於瑣碎的考證。
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帶來實證主義的方法,人生問題、社會問題的討論,帶來廣
大的研究對象,文學哲學社會……的名著翻譯,帶來新鮮的學術空氣,人人熾燃着知識
慾,人人嚮往於西洋文明。在整理國故方面,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顧頡剛的
古史討論,也把從前康有為手中帶浪漫氣氛的今文學○
12 ,變成切切實實的新考證學。我

們那位姓陳的姑丈,他的幻想不獨有康有為證明於前,顧頡剛又定讞於後了。這樣,我
對於素所尊敬的單不庵師也頗有點懷疑起來。甚而對於戴東原的信仰也大大動搖。我
和單不庵師第二次相處於西湖省立圖書館,這一相處,使我對於他完全失了信仰。他是
那樣的淵博,卻又那樣地沒有一點自己的見解;讀的書很多,從來理不成一個系統。他
是「螞蟻一般勤劬的學殖,有了那樣的教養,度着那麼具有餘裕的生活,卻沒有留下一
卷傳世的書;雖從他的講義錄裏,也不能尋出一個創見來。他的生理中,是缺少着人類
最上的力的那創造力的。他就像戈壁的沙漠的吸流水一樣,吸收了知識,卻並非一泓清
泉,也不能噴到地上面來。」

(6) 我有點佩服德國大哲人康德○
13 ,他能那樣的看了一種書,接受了一個人的見解,又

立刻能把那人那書的思想排逐了出去,永遠不把別人的思想磚頭在自己的周圍砌起牆
頭來。

(7) 我讀了三十年,實在沒有甚麼經驗可說。若非說不可,那只能這樣:

(8) 第一,時時懷疑古人和古書,

第二,有膽量背叛自己的父師,

第三,組織自我的思想系統。

(9) 若要我對青年們說一句經驗之談,也只能這樣:

「愛惜精神,莫讀古書!」

曹聚仁《我的讀書經驗》(節錄)
(為方便設題,部分文字曾作修改)

註釋:
 《近思錄》:南宋學者朱熹和呂祖謙合編,輯錄北宋理學(參考了道、佛思想的儒家流派)家語錄的哲學
著作。這是中國第一部哲學選輯類的著作,內容涵蓋北宋理學和朱子哲學。
 重手心︰體罰的一種,指打手心。
 「讀經」「存文」︰民國初年學者江亢虎提出的主張,即研讀古代經典,保存文言文,以達到傳揚中國文
化的目的。江亢虎,民國初年著名文化學者和政治家,曾成立「存文會」,反對文字改革,提倡保存文言
文。
 朱注:指南宋理學家朱熹所著的《四書章句集注》,內容主要解釋儒家經典「四書」的內容。「四書」即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朱熹的注釋本是元明清三代科舉考試的內容。
 周敦頤、程明道、程伊川:三人都是奠定北宋理學理論的著名學者。程明道、程伊川,即程顥和程頤兩兄
弟。

2
 王陽明:即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和哲學家。王陽明認為世上的事理無窮無盡,因此反對朱熹通過「格物致
知」追求事物「至理」的主張。
 太平天國亂事:太平天國是清朝晚期由平民洪秀全和馮雲山創立的政教合一政權,洪秀全在廣西組織「拜
上帝會」,後來發動武裝起義,建立「太平天國」,史稱「太平天國之亂」。太平天國之亂是中國史上最
大規模的內戰,傷亡人數以千萬計。
 洪大全:原名焦亮,清末湖南「天地會」首領,曾加入太平天國,後來被清軍俘虜並處死。
 單不庵︰作者的老師。清末民初著名學者,主要研究宋代理學,重視考據和訓詁,著有《宋儒年譜》、《二
程學說之異同》等。
 樸學︰特指清代以考據和訓詁(研究古書中詞義)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學術流派。

11 吳、皖之學︰指樸學的其中兩個學術流派。吳指江浙一帶,皖指安徽。

12 今文學︰即今文經學,加入占卜、陰陽學說來研究儒家經書的學術流派。起源於漢代,後來社會以專注解
釋經文意義的古文經學為主流,今文經學一度衰落,至清代才由康有為再次提出。

13 康德︰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德國十八世紀著名哲學家,主張理性批判。

第二篇
段落
(1)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世界。都有一扇向讀者敞開的門扉,有一扇足以窺探作者心靈
的窗戶。等待着一聲啄剝,等待你悄悄進去。你進去了,這書中的世界是美是醜,自然
會全部呈現在你面前。作者在自己的書中是無所隱遁的。

(2) 讀一本好書無異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一次心靈探索的歷程。當你在塵世遍歷苦辛,
它給你以温存和撫慰。當你失敗了,受到挫折了,遭際不順遂了,它給你以鼓舞和力
量。至情如一條小河,從字裏行間流入你的心裏。

(3) 黃昏來了,我坐在一把很舊的靠背椅上,像一個安閒的寂寞的主人。久久,遂有一
種莫可名狀的空虛之感,感到無可寄託。這時一本好書往往救了我,突出內心困擾的
重圍,逐漸沉靜下來,找到那一份充實。

(4) 讀完一部輝煌的文學作品,每每使人有一種極為明顯的感覺,那就是「我在生活,
我是在生活。」例如托爾斯泰的宏篇巨著,同他的作品相處時間越是久遠,便越是感到
一種洋溢的生命感。每次讀完大師們的文學創造,有如通過三稜鏡,現實人生更加清
晰,對熟悉的生活和熟悉的人,有了新的認識。你彷彿重新認識他們,重新認識周圍的
世界。

(5) 凡文學創作,簡潔深刻以外,還包含一個決定全書成敗的基本因素︰感染力。必須
有一種超乎語言以上的力量抓住讀者,震撼讀者的心靈。

(6) 小說中令人難忘的場景,不惟使人物的不同個性呼之欲出,栩栩如生,而且使讀者
沉浸在字裏行間瀰漫的氣氛與情緒中間。

(7) 沒有感情力量的作品是怎樣蒼白的作品!不能吸引讀者整個心靈的小說又是怎樣
失敗的小說!

3
(8) 辭藻支配得當,運用自如,得心應手,當能使作品活躍起來,凸現於紙面上,使讀
者通過想像與自身生活體驗,共同完成文學的創造。

(9) 然而,只見美麗的浮表,不見藴藏豐富的思想內涵,充其量不過是「繡花枕」而
已。切忌華麗辭藻的堆砌,這只能造成破壞,不能給作品帶來任何感人的力量。

(10) 凡傳世之作,看第一遍時或許不能領會其光輝奪目之處,金礦還在寶山裏。珍珠尚
在海洋裏。得發掘,得慢慢找。所以無論如何應該看第二遍,而且也還只能悟及其中若
干部分和若干方面,於是接下來必須看第三遍乃至第四遍。以後隔了若干年,還有翻
出來再看的必要。直到我們彷彿生活在作品中間,每次重看,又重新得到一次生活的
體驗。直到那時候,我們還可以繼續再看。大書中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大書本來是相通
的。

(11) 一本智慧的書陪伴你一生,只要你不背棄它,它永不背棄你。

何為《書與生活》

註釋:
 三稜鏡:用玻璃或透光材料製成,切面呈三角形的光學儀器。三稜鏡可用來把「複合光」分解成光譜,或
用來改變光線的方向。
第三篇
段落
(1) 余友麻城丘長孺東游吳會,載惠山泉三十壇。長孺先歸,命僕輩擔回。僕輩惡
其重也,隨傾於江,至倒灌河,始取山泉水盈之。長孺不知,矜重甚。次日,即邀
城中諸好事嘗水。諸好事如期皆來,團坐齋中,甚有喜色。出尊取磁甌,盛少許,
遞相議,然後飲之。嗅玩經時,始細嚼嚥下,喉中汩汩有聲,乃相視而歎曰:「美哉
水也!非長孺高興,吾輩此生何緣得飲此水。」皆歎羨不置而去。

(2) 半月後,諸僕相爭,互發其私事。長孺大恚,逐其僕。諸好事之飲水者聞之,愧
歎而已。

(3) 又余弟小修向亦東詢,載惠山、中泠泉各二尊歸,以紅箋書泉名記之。經月
餘抵家,箋字俱磨滅。余詰弟曰:「孰為惠山?孰為中泠?」弟不能辨,嘗之亦復不
能辨,相顧大笑。

(4) 偶讀幼于此冊,因憶往事,不覺絕倒。

袁宏道《識張幼于〈惠泉〉詩後》(節錄)
註釋:
 壇:同「罎」,古代一種口小腹大的陶器。
 倒灌河︰又名倒水河,源自湖北麻城西北部。
 諸好事:諸,各位。好事,有某種愛好的人,這裏指喜愛品水的人。
 磁甌:指瓷製的杯碗。
 小修:作者的弟弟,即明代文學家袁中道。作者與哥哥袁宗道、弟弟袁中道均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因為
三人都是湖廣公安人,所以後世稱他們為「公安三袁」。
 紅箋:古人用來題寫詩詞的紅色箋紙。
 幼于:指明代士人張獻翼,字幼于,本文是作者讀過張獻翼的詩後創作的。
4
第一篇 (28 分)
1. 第 1 段中,為甚麼作者先說自己是「救國志士的老前輩」
,後來又說「大清國是這樣給我們亡了」?
(1 分,2 分)

︰
說自己是「救國志士
的老前輩」的原因

︰

有學者提倡閱讀經典和保存古文來保護中國文化,但作者

說「大清國是這樣給
,所以作者說大清國
我們亡了」的原因
是因為

2. 根據第 2 段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第 2 段中,作者在閱讀不同古代學者撰寫的古書後,發現古書有甚麼問題?(2 分)
A 表述含糊不清 A B C D
B 觀點紛紜不一 ○ ○ ○ ○
C 看法有欠持平公正
D 內容對古人不敬

(2) 作者提及自己多讀古書後,反而「不大信任朱老夫子了」 ,試根據他讀《朱文公全集》和《王


陽明全集》的相關經歷,說明當中的原因。(2 分,2 分)

 讀《朱文公全集》︰作者讀到儒家推崇的朱子批評民族英雄岳飛的記載,父親回應

時 。由

於 ,令作者開始無法信任朱子。

《王陽明全集》︰著名學者王陽明反駁朱熹的觀點,使作者

,內心對朱熹的主張 ,

因此漸漸不信任朱熹。

5
3. 作者在第 3 段提到「姑丈雖否認孔孟捏造堯舜的話,我卻有點相信」
,他相信姑丈的話是因為他︰
(2 分)
A 認為姑丈是值得信賴的人。 A B C D
B 想要附和能言善辯的朱同學。 ○ ○ ○ ○
C 不信任儒家經典和歷史故事。
D 以為姑父的話經過學者考證。

4. 第 4 段,作者提到自己前往杭州唸書後體會到閱讀古代典籍最重要的兩種態度是甚麼?又作者所
持的理由分別是甚麼?(5 分)

5. 態度 理由
︰
因為研究經書的學術流派繁多,從古至今
第一種態度
批判 ,因此作者認為人們閱讀古書時

要 。
︰ ︰
現代學者找到有力的證據考證古籍中的觀點不實,作者因而明
第二種態度
白 ,所以他認為閱讀古

書時, 。

5. 試根據第 4 和第 5 段,作者跟從老師單不庵學習的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第 4 段,作者提到自己對老師的「信仰」長達十年,以下哪一項不是作者佩服老師的原因?
(2 分)
A 見識廣博 A B C D
B 具考據精神 ○ ○ ○ ○
C 善於與人辯論
D 擅長記讀古籍

(2) 承上題,為甚麼作者後來對老師「完全失了信仰」(第 5 段)?(4 分)

因為五四運動引入西方的新考證學,證明 ,

動搖了作者對中國典籍和古代學者的信心,亦使他開始

。加上作者再次與老師相處後,發現老師雖然學識淵博,卻

,作者因而意識到老師的知識

,使他不再敬仰老師,對老師失去了「信仰」。
6
6. 在第 6 段,作者舉「德國大哲人康德」的例子,主要論證了甚麼?(2 分)

7. 作者提倡的閱讀態度對現今的學生有何意義?試從求追知識方面,說明你的看法。(4 分)

第二篇 (22 分)

8. 根據第 1 至 2 段,作者認為閱讀能給人帶來甚麼體會?(2 分)
 了解世界上的美麗與醜陋
 猶如親歷其境的旅行體驗
 撫平生活中的不快和失敗
 探索作者內心世界的機會
A  B  A B C D
C  D  ○ ○ ○ ○

9. 第 4 段作者指出讀完一部「輝煌的文學作品」後,會產生「我在生活,我是在生活」的感覺,他
如何論證這個看法?(3 分)

作者先舉出 為例,

接着把經典文學作品比喻為 ,

說明閱讀經典 ,

從而引證讀輝煌的文學作品會使作者產生自己「是在生活」的想法。

7
10. 作者在第 5 至 9 段談到文學創作的重要因素。試根據有關內容,判斷以下陳述:(4 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作者強調華美的辭藻能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帶領讀者感受 ○ ○ ○
作品的內涵。

(2) 作者認為文學作品具感染力比措辭華麗更重要。 ○ ○ ○

11. 作者在最後一段提及智慧的書,指出「只要你不背棄它,它永不背棄你」
,試說明這句話的意思。
(3 分)

作者的話 意思
︰

「只要你不背棄它」 讀者反覆閱讀智慧的、好的書本,不斷從中

︰
書本中的內容 ,故作者以
「它永不背棄你」
擬人法指出只要讀者不放棄重讀書本,書本的

12. 第一篇和第二篇同樣是論說文,試綜合兩文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以下引文分別運用了對比論證、引用論證和比喻論證之中的哪一種論證方法?又還是三種論
證方法都沒有運用?試根據引文選擇一個最為合適的答案。(6 分)
 記得四歲時,先父就叫我讀書。從《大學》 、
《中庸》讀起,一直讀到《近思錄》 ;
《詩經》共背過九次,《禮記》、《左傳》唸過兩遍。(《我的讀書經驗》第 1 段)
 這才恍然大悟,
「前人恃胸臆以為斷,其襲取者多謬,而不謬者反在其所棄。」
(戴
東原語)信古總要上當的。(《我的讀書經驗》第 4 段)
 凡傳世之作,看第一遍時或許不能領會其光輝奪目之處金礦還在寶山裏。珍珠尚
在海洋裏。得發掘,得慢慢找。(《書與生活》第 10 段)
對比論證 引用論證 比喻論證 三者皆非
: ○ ○ ○ ○
: ○ ○ ○ ○
: ○ ○ ○ ○

(2) 第一篇和第二篇同樣提及閱讀經典著作,兩位作者對閱讀經典著作的看法有甚麼不同之處?
試略加說明。
(4 分)

8
第三篇 (20 分)

13.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4 分)

(1) 互發其私事。(第 2 段) 私︰○ A 私隱/○ B 隱瞞/○ C 自私


(塗滿與答案相應的圓圈)
(2) 又余弟小修向亦東詢。
(第 3 段) 向:○ A 從前/○ B 從來/○ C 朝着
(塗滿與答案相應的圓圈)
(3) 孰為惠山?孰為中泠?(第 3 段) 孰:

14. 作者在第 1 段寫到丘長孺命令僕人帶回惠山泉水後,設宴招待客人品嘗泉水。試根據有關內容,


判斷以下陳述:(4 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丘長孺的僕人因為不滿丘長孺不善待他們,於是倒掉惠山 ○ ○ ○
泉水。

(2) 丘長孺和賓客對待泉水的反應,反映他們都十分珍惜從惠 ○ ○ ○
山帶回來的泉水。

15. 根據第 1 至 2 段,為甚麼出席宴會的客人起初感到「歎羨」


,後來卻感到「愧歎」?(2 分,2 分)

 「歎羨」的原因:客人起初以為泉水是從惠山泉取回來的,他們認為名泉的泉水

,所以為了 ,便紛紛稱讚泉水,表示「歎羨」。

 「愧歎」的原因:丘長孺的僕人揭穿了宴會上的泉水只是普通的山泉水,反映先前稱讚泉水

的賓客 ,他們覺得 ,因此感到「愧歎」


16. 第 3 段記述袁宏道的弟弟帶了惠山泉和中泠泉的泉水回家,試根據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袁宏道的弟弟帶泉水回家後,為甚麼袁宏道會提出「孰為惠山?孰為中泠?」的疑問?
(1 分)
A 因為袁宏道品嘗兩瓶水後無法分辨泉水。 A B C D
B 因為用來標記的紅箋上的字被磨掉了。 ○ ○ ○ ○
C 因為弟弟沒有為袁宏道介紹兩瓶水。
D 因為袁宏道想向他人炫耀較好的泉水。

9
(2) 承上題,為甚麼作者和弟弟最後會「相顧大笑」?(2 分)

因為弟弟特地帶回兩種名泉的泉水後,發現自己 。這使

作者兩兄弟意識到 ,兩人認為千里迢迢把水帶回家的行為十分

可笑,因此「相顧大笑」。

17. 綜合全文,回答以下問題。

(1) 本文作者分別記述了丘長孺帶泉水回家設宴和作者弟弟帶兩種泉水回家兩件事件,當中的
「諸好事者」和「作者弟弟」有甚麼相同之處?(2 分)

諸好事者和作者弟弟同樣 ,但實際上他們

卻 。

(2) 試分析本文如何運用諷刺手法說明事理。(3 分)

~ 全 卷 完 ~

10
第一篇 (28 分)(答案)
1. 第 1 段中,為甚麼作者先說自己是「救國志士的老前輩」
,後來又說「大清國是這樣給我們亡了」?
(1 分,2 分)

︰
說自己是「救國志士 因為別人說讀經書可以救國,而作者自小飽讀經書(1 分)。
的老前輩」的原因

︰

有學者提倡閱讀經典和保存古文來保護中國文化,但作者不愛讀

經典,反而愛圈教科書和看有圖畫的書本(1 分),所以作者說
說「大清國是這樣給
我們亡了」的原因 大清國是因為他們這一輩年輕人不再讀經,保護不了中國文化,

無法救國而滅亡的(1 分) 。

考核能力:理解
配合學習重點:理解篇章的內容
答案分析:(1 分,2 分)
 作者在第 1 段寫到自己四歲起讀《大學》、《中庸》,後來又背唸過《詩經》、《禮記》等作
品,因此他指出「要說讀經可以救國的話,我該是救國志士的老前輩了」,認為自己讀的經書
數量夠多,按照別人的看法,他一早已成為救國志士。
 作者在第 1 段記述自己小時候因圈《高等小學國文教科書》被父親打手心,又搶表弟的《看圖
識字》來看,可見他寧願唸其他書也不想看經典。他認為按照學者提倡讀經和保存古文,傳揚
中國文化的準則來看,自己這一輩的小孩無法做到保存古文和傳揚中國文化,令中國文化逐漸
消亡,因此作者說「大清國是這樣給我們亡了」。

2. 根據第 2 段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3) 第 2 段中,作者在閱讀不同古代學者撰寫的古書後,發現古書有甚麼問題?(2 分)
A 表述含糊不清 A B C D
B 觀點紛紜不一 ○ ● ○ ○
C 看法有欠持平公正
D 內容對古人不敬

考核能力:理解
配合學習重點:理解篇章的內容
答案分析:(2 分)

11
A 錯誤: 作者雖然提及「有些地方他是說得非常含糊的」,但這是指父親回應作者
對古書內容的疑問的表現,而不是古書的表述有問題,故選項 A 錯誤。
B 正確: 作者指出《近思錄》中,周敦頤、程明道和程伊川的說法大有不同,令人
不知該偏向哪面。而《王陽明全集》又「把朱熹駁得體無完膚」 ,令他難以
判斷誰是誰非,可見古書的觀點紛紜不一,故選項 B 正確。

(4) 作者提及自己多讀古書後,反而「不大信任朱老夫子了」 ,試根據他讀《朱文公全集》和《王


陽明全集》的相關經歷,說明當中的原因。(2 分,2 分)

 讀《朱文公全集》︰作者讀到儒家推崇的朱子批評民族英雄岳飛的記載,父親回應

時 不敢指出朱子說錯,但又不認同朱子的觀點(1 分) 。由於連最

信服朱子的父親也不全然認同朱子的看法(1 分) ,令作者開始無法信任朱子。

《王陽明全集》︰著名學者王陽明反駁朱熹的觀點,使作者無法判斷兩位古人的觀點的對

錯(1 分),內心對朱熹的主張有越來越多疑惑(1 分),因此漸漸不信任朱熹。

考核能力:分析
配合學習重點:分析篇章的內容
答案分析:(2 分)
 作者在第 2 段指出自己「從《朱文公全集》找到一段朱子說岳飛跋扈不馴的記載」,令父
親「驚訝」,「既不便說朱子說錯,又不便失敬岳武穆」,所以「只能含糊」了事。作者父
親原是讀經書只看「朱注」 ,最信任朱熹權威的人,然而當他看到朱熹批評岳飛的說法時,
表現出驚訝和動搖,反映他亦不認同朱熹的看法。作者心中朱熹的權威形象因而受到動
搖,使他開始無法信任朱熹。
 第 2 段提到作者父親買回《王陽明全集》後「更多事了」
,由於「王陽明把朱熹駁得體無
完膚」 ,令作者無法判斷「誰是誰非」
,因而生出「翻看的書越多,疑問之處越多」的困惑,
最終不太信任朱熹。

3. 作者在第 3 段提到「姑丈雖否認孔孟捏造堯舜的話,我卻有點相信」
,他相信姑丈的話是因為他︰
(2 分)
A 認為姑丈是值得信賴的人。 A B C D
B 想要附和能言善辯的朱同學。 ○ ○ ● ○
C 不信任儒家經典和歷史故事。
D 以為姑父的話經過學者考證。
考核能力:分析
配合學習重點:分析作者的主要觀點
答案分析:(2 分)
C 正確: 作者在第 2 段提到自己因為對古書的疑問很多,所以漸漸不信任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接着在第 3 段引述姑丈認為堯舜都是孔子、孟子捏造出來的觀點。作者然
後提及朱同學指出「許多胥吏捏造人證物證的故事」,推論許多歷史和經典中的

12
故事或許都是古人捏造出來的。作者因而抱着懷疑的態度看待儒家經典中的堯
舜,「有點相信」孔孟捏造了堯舜這兩個人物,故選項 C 正確。

4. 第 4 段,作者提到自己前往杭州唸書後體會到閱讀古代典籍最重要的兩種態度是甚麼?又作者所
持的理由分別是甚麼?(5 分)

5. 態度 理由
︰
因為研究經書的學術流派繁多,從古至今不同學者的學

批判 說有不少分歧和矛盾(1 分),因此作者認為人們閱讀
第一種態度
古書時要判斷古籍論點正確與否,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

古人的意見(1 分)。

︰ ︰
現代學者找到有力的證據考證古籍中的觀點不實,作者

第二種態度 疑古(1 分) 因而明白古籍中有許多主觀和錯誤的內容(1 分) ,

所以他認為閱讀古書時,不要盲目相信古代權威,以免

因誤信古人而吃虧(1 分)。。

考核能力:分析
配合學習重點:分析篇章的內容
答案分析:(1 分,2 分,2 分)
 第 4 段中,作者先指出自漢魏以來歷代學者的說法「紛紜萬狀」,然後感歎一本經書「可以打
不清的官司」 。接着他又提到現代的樸學之中,不同地域的學派意見又有所分歧,因而提出「即
是一個極小的問題,也不能依違兩可,非以批判的態度,便無從接受前人的意見的」 ,可見他
因為歷代學者的說法有很多矛盾之處,所以認為必須以批判精神看待古籍,才能真正接受前人
的意見。
 作者在第 4 段引用戴東原的話,指出「信古總要上當」 ,反映他內心不信任古籍中的觀點,認
為應以疑古的態度閱讀古書。
 作者在前文提到「岳飛跋扈不馴」 (第 2 段)和「孔孟捏造堯舜」
(第 3 段)的觀點,都在現代
學者的研究中找到有力的論據印證真偽和對錯(第 4 段) 。這使作者「恍然大悟」 ,並引用戴東
原「前人恃胸臆以為斷,其襲取者多謬,而不謬者反在其所棄」這句話,指出前人根據主觀的
思想下判斷,承襲前人的人又有很多錯漏,因此「信古總要上當」,可見他提倡以懷疑古籍的
態度讀古書,是因為盲目相信古人的話語會吸收很多錯誤的觀點,令自己受騙。

5. 試根據第 4 和第 5 段,作者跟從老師單不庵學習的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3) 第 4 段,作者提到自己對老師的「信仰」長達十年,以下哪一項不是作者佩服老師的原因?
(2 分)
13
A 見識廣博 A B C D
B 具考據精神 ○ ○ ● ○
C 善於與人辯論
D 擅長記讀古籍

考核能力:理解
配合學習重點:理解篇章的內容
答案分析:(2 分)
C 正確: 作者在文中沒有提及老師單不庵是否擅長與其他人辯論,故選項 C 正確。

(4) 承上題,為甚麼作者後來對老師「完全失了信仰」(第 5 段)?(4 分)

因為五四運動引入西方的新考證學,證明許多中國傳統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都是錯誤的(1

分),動搖了作者對中國典籍和古代學者的信心,亦使他開始懷疑老師原先提出的考證方法

和精神並不正確(1 分)
。加上作者再次與老師相處後,發現老師雖然學識淵博,卻沒有個人

的創造力和洞見(1 分)
,作者因而意識到老師的知識無法像噴到地上的清泉滋養大地一樣感

染他人,為學術研究作貢獻(1 分),使他不再敬仰老師,對老師失去了「信仰」。

考核能力:分析
配合學習重點:分析作者的主要觀點
評分原則:
 能依據文本,準確說明新考證學如何影響作者對老師的印象,最高給 2 分;
 能依據文本,準確說明作者重遇老師後對老師的新觀感,最高給 2 分。

【表列得分】
參考答案 評分說明
證明許多中國傳統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都是錯誤 準確說明 新考證學如 何
的(1 分), 影響作者對老師的印象。
動搖了作者對中國典籍和古代學者的信心,亦使他 (2 分)
開始懷疑老師原先提出的考證方法和精神並不正
確(1 分)。
加上作者再次與老師相處後,發現老師雖然學識淵 準確說明作者 重遇老 師
博,卻沒有個人的創造力和洞見(1 分), 後對老師的新觀感。(2
作者因而意識到老師的知識無法像噴到地上的清 分)
泉滋養大地一樣感染他人,為學術研究作貢獻(1
分),使他不再敬仰老師,對老師失去了「信仰」

 定品準則:
新考證學如何影響作者對老師 作者重遇老師後對老師的
品第 闡述
的印象 新觀感
上品
準確說明 準確說明 完備
(4 分)

14
中上品
準確說明 準確說明 一般
(3 分)
中下品
概略說明 概略說明 粗疏
(2 分)
下品 粗略說明 /
紊亂
(1 分) / 粗略說明
不入品
闡述與文本內容有矛盾
(0 分)

6. 在第 6 段,作者舉「德國大哲人康德」的例子,主要論證了甚麼?(2 分)

作者在第 6 段指出康德能接受但亦能反駁別人的見解,不會把自己的思想封閉起來(1 分),作

者肯定康德的思想,論證了人應像康德一樣保持開放的思想,避免被別人的觀點所束縛和蒙蔽(1

分)。

考核能力:分析
配合學習重點:分析作者的主要觀點
答案分析:(2 分)
作者在第 6 段明確表達佩服康德,然後指出原因是「他能那樣的看了一種書,接受了一個人的見
解,又立刻能把那人那書的思想排逐了出去,永遠不把別人的思想磚頭在自己的周圍砌起牆頭來」 ,
可見作者欣賞康德能隨時吸收和捨棄別人觀點的閱讀態度,認為這能避免人的思想被封閉。他通
過康德的例子,強調保持思想開放的重要。

7. 作者提倡的閱讀態度對現今的學生有何意義?試從求追知識方面,說明你的看法。(4 分)

作者認為閱讀時必須保持思想開放,具批判和懷疑精神,敢於挑戰傳統和權威,獨創個人洞見。

(1 分)敢於挑戰、質疑傳統和權威有助現今的學生辨明事物的真偽、對錯(1 分),具創造力又

使學生敢於反思和創新,有助社會進步(1 分)。比如學生抱持懷疑精神閱讀有關哥倫布發現新

大陸的歷史書籍,敢於查找文獻,證明哥倫布發現的是加勒比海羣島而非美洲大陸。學生因而明

白不主動查證資訊,容易令大眾產生錯誤觀念,將更願意反覆驗證知識,令大眾共同進步。(1

分)可見作者提倡的閱讀態度對現今的學生極具意義。

考核能力:創意
配合學習重點:因應篇章內容,提出個人看法
評分原則:
 能依據文本,準確說明作者提倡的閱讀態度,給 1 分;
 能清晰闡述該閱讀態度對現今學生在求追知識方面的意義,最高給 2 分;
 能結合生活事例,準確說明閱讀態度如何對現今學生具有意義,給 1 分。
【表列得分】

15
參考答案 評分說明
作者認為閱讀時必須保持思想開放,具批判和懷疑精 準確說明作者提倡的 閱
神,敢於挑戰傳統和權威,獨創個人洞見。(1 分) 讀態度。(1 分)
敢於挑戰、質疑傳統和權威有助現今的學生辨明事物 清晰闡述 該閱讀態度 對
的真偽、對錯(1 分), 現今學生 在求追知識 方
具創造力又使學生敢於反思和創新,有助社會進步(1 面的意義。(2 分)
分)。
比如學生抱持懷疑精神閱讀有關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 結合生活事例,準確說明
歷史書籍,敢於查找文獻,證明哥倫布發現的是加勒比 閱讀態度如何對現今 學
海羣島而非美洲大陸。學生因而明白不主動查證資訊, 生在求追知識方面 具 有
容易令大眾產生錯誤觀念,將更願意反覆驗證知識,令 意義。(1 分)
大眾共同進步。(1 分)

 定品準則:
品第 作者提倡的閱讀態度 閱讀態度對現今學生的意義 生活事例 闡述
上品
準確 清晰 準確 完備
(4 分)
中上品
準確 清晰 準確 一般
(3 分)
中下品
概略理解 大致清晰 概略理解 粗疏
(2 分)
下品 粗略 / 粗略
紊亂
(1 分) / 粗略 /
不入品
闡述與文本內容有矛盾
(0 分)

第二篇 (22 分)

8. 根據第 1 至 2 段,作者認為閱讀能給人帶來甚麼體會?(2 分)
 了解世界上的美麗與醜陋
 猶如親歷其境的旅行體驗
 撫平生活中的不快和失敗
 探索作者內心世界的機會
A  B  A B C D
C  D  ○ ● ○ ○

考核能力:理解
配合學習重點:理解篇章的內容
答案分析:(2 分)

16
 錯誤: 雖然作者在第 1 段提到閱讀時,無論「世界是美是醜」,都會呈現在讀者面前,
但他是以「世界」比喻書本中虛構的舞台,不是指閱讀能讓讀者了解現實世界的
美麗與醜陋,故選項錯誤。
 錯誤: 作者雖然在第 2 段提到「讀一本好書無異是一次愉快的旅行」
,但他指的是「心靈
探索的歷程」,而不是指閱讀能帶給人猶如親歷其境的旅行體驗,故選項錯誤。
 正確: 第 2 段作者提到「當你在塵世遍歷苦辛」
,閱讀一本好書能「給你以温存和撫慰」

可見他認為閱讀能夠撫平生活中的不快和失敗,故選項正確。
 正確: 第 1 段,作者指出書本是「一扇足以窺探作者心靈的窗戶」,書中世界的美醜會
自然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可見閱讀是探索作者內心世界的機會,故選項正確。
綜合以上分析,正確答案是選項 B。
9. 第 4 段作者指出讀完一部「輝煌的文學作品」後,會產生「我在生活,我是在生活」的感覺,他
如何論證這個看法?(3 分)

作者先舉出自己閱讀托爾斯泰的巨著的時間越長,便越感受到「洋溢的生命感」(1 分) 為例,

接着把經典文學作品比喻為「三稜鏡」,強調閱讀經典有助讀者認識生活中的人事物(1 分),

說明閱讀經典能充實讀者的心靈和豐富對世界的了解,令作者得到嶄新的生活體驗(1 分) ,

從而引證讀輝煌的文學作品會使作者產生自己「是在生活」的想法。

考核能力:分析
配合學習重點:分析作者的主要觀點
評分原則:
 能準確指出作者引用了托爾斯泰的例子,給 1 分;
 能準確指出作者運用了三稜鏡的比喻,給 1 分;
 能準確闡述作者如何論證他的看法,給 1 分。
【表列得分】
參考答案 評分說明
作者先舉出自己閱讀托爾斯泰的巨著的時間越 準確指出作者引用了 托
長,便越感受到「洋溢的生命感」(1 分)為例, 爾斯泰的例子。(1 分)
接着把經典文學作品比喻為「三稜鏡」 ,強調閱讀 準確指出作者運用了 三
經典有助讀者認識生活中的人事物(1 分), 稜鏡的比喻。(1 分)
說明閱讀經典能充實讀者的心靈和豐富對世界的 準確闡述作者 如何論 證
了解,令作者得到嶄新的生活體驗(1 分),從而 他的看法。(1 分)
引證讀輝煌的文學作品會使作者產生自己「是在
生活」的想法。

10. 作者在第 5 至 9 段談到文學創作的重要因素。試根據有關內容,判斷以下陳述:(4 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3) 作者強調華美的辭藻能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帶領讀者感受 ○ ● ○
作品的內涵。

17
(4) 作者認為文學作品具感染力比措辭華麗更重要。 ● ○ ○

考核能力:分析
配合學習重點:分析作者的主要觀點
答案分析:(4 分,每分題 2 分)
(1) 錯誤︰第 8 段,作者指出「辭藻支配得當,運用自如,得心應手」 ,可以令作品活靈活現,並
「使讀者通過想像與自身生活體驗共同完成文學的創造」。作者只強調辭藻應妥善恰
當,但沒有指出辭藻必須華美才能帶領讀者感受作品的內涵,故陳述錯誤。
(2) 正確:在第 5 段,作者指出決定文學作品成敗的基本因素是「感染力」 ,接着指出小說中的人
物個性和場景栩栩如生才能使讀者沉浸在其中(第 6 段) ,因此他認為沒有感情力量的
作品是「蒼白」的。作者接着在第 8 和第 9 段提到空有美麗的辭藻而沒有「豐富的思
想內涵」的作品只是「繡花枕」 ,即中看不中用的作品,可見作者認為文學作品內容具
感染力比措辭華麗更重要,故陳述正確。

11. 作者在最後一段提及智慧的書,指出「只要你不背棄它,它永不背棄你」
,試說明這句話的意思。
(3 分)

作者的話 意思
︰

「只要你不背棄它」 讀者反覆閱讀智慧的、好的書本,不斷從中領悟新的人生哲理和
生活體驗(1 分)。
︰
書本中的內容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而更改或消失(1 分),故作者以
「它永不背棄你」
擬人法指出只要讀者不放棄重讀書本,書本的智慧和經驗永遠不

會在讀者的生活中消逝,離讀者而去(1 分)。

考核能力:分析
配合學習重點:分析篇章的深層意義
評分原則︰

 能依據文本,準確指出「只要你不背棄它」的意思,給 1 分。
【表列得分】
參考答案 評分說明
讀者反覆閱讀智慧的、好的書本,不斷從中領悟 準確指出「只要你不背棄它」的
到新的人生哲理和生活體驗(1 分)。 意思。(1 分)

 能依據文本,準確指出書本內容的特質,給 1 分;
 能依據文本,準確指出「它永不背棄你」的意思,給 1 分。
【表列得分】
參考答案 評分說明

18
書本中的內容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而更改或消失(1 準確指出書本內容的特質。(1
分), 分)
書本的智慧和經驗永遠不會在讀者的生活中消 準確指出「它永不背棄你」的意
逝,離讀者而去(1 分)。 思。(1 分)

12. 第一篇和第二篇同樣是論說文,試綜合兩文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3) 以下引文分別運用了對比論證、引用論證和比喻論證之中的哪一種論證方法?又還是三種論
證方法都沒有運用?試根據引文選擇一個最為合適的答案。(6 分)
 記得四歲時,先父就叫我讀書。從《大學》 、
《中庸》讀起,一直讀到《近思錄》 ;
《詩經》共背過九次,《禮記》、《左傳》唸過兩遍。(《我的讀書經驗》第 1 段)
 這才恍然大悟,
「前人恃胸臆以為斷,其襲取者多謬,而不謬者反在其所棄。」
(戴
東原語)信古總要上當的。(《我的讀書經驗》第 4 段)
 凡傳世之作,看第一遍時或許不能領會其光輝奪目之處金礦還在寶山裏。珍珠尚
在海洋裏。得發掘,得慢慢找。(《書與生活》第 10 段)
對比論證 引用論證 比喻論證 三者皆非
: ○ ○ ○ ●
: ○ ● ○ ○
: ○ ○ ● ○

考核能力:分析
配合學習重點:分析篇章的論證方法 —— 引用論證和比喻論證
答案分析︰(6 分,每分題 2 分)
 引文只是記述作者父親要求作者從小閱讀不同的經書,作者沒有在當中提出觀點,亦沒有
運用任何論證方法,故答案是三者皆非。
 引用論證是指引用語例作論據,用以證明論點。作者在引文中指出自己長大後廣泛閱讀了
不同古書,領悟到古籍並不可靠的觀點,然後引用戴東原的話語,證明古人已經明確指出
典籍中有很多主觀的觀點和謬誤,可見他引用了古人的語例來論述個人觀點,故答案是引
用論證。
 比喻論證是指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論證抽象的道理。引文中,作者指出讀者初次閱讀傳世之
作時難以領會書中「光輝奪目之處」 ,然後以「金礦」隱藏在「寶山」
、「珍珠」藏在「海洋」

因此需要人「慢慢找」為比喻,突出名著中珍貴的內涵需要讀者像發掘寶藏一樣慢慢尋找。
可見作者運用了比喻證明個人觀點,故答案是比喻論證。

(4) 第一篇和第二篇同樣提及閱讀經典著作,兩位作者對閱讀經典著作的看法有甚麼不同之處?
試略加說明。
(4 分)

第一篇作者反對閱讀古書,認為古書中有許多錯誤和虛構的內容,不可相信。
(2 分)第二篇

作者則提倡反覆細讀經典,認為經典作品中飽含人生智慧,能啟迪讀者。(2 分)

【或】

19
第一篇作者提倡以批判的態度閱讀經典,敢於挑戰古人的觀點和權威,藉以建立獨立思維和

創見。
(2 分)第二篇作者則提出以欣賞的態度閱讀經典,強調經典中藴含的珍貴的內涵,值

得讀者發掘和細味。
(2 分)

考核能力:比較
配合學習重點:比較不同作者的主要觀點
評分原則:
 具比較意識,準確說明兩文作者對閱讀經典的看法,最高給 2 分;
 具比較意識,準確說明兩文作者對提倡閱讀經典的態度,最高給 2 分。
 欠缺比較意識,僅說明第一篇作者對閱讀經典的看法和態度,或第二篇作者對閱讀經典
的看法和態度,全題不給分;
 具比較意識,但未能準確說明第一篇作者對閱讀經典的看法和態度,或第二篇作者對閱
讀經典的看法和態度,該重點不給分。
【表列得分】
參考答案 評分說明
第一篇作者反對閱讀古書,認為古書中有許多錯 準確說明 兩文作者對 閱
誤和虛構的內容,不可相信。(1 分) 讀經典的看法。(最高給 2
第二篇作者則提倡反覆細讀經典,認為經典作品 分)
中飽含人生智慧,能啟迪讀者。(1 分)
第一篇作者提倡以批判的態度閱讀經典,敢於挑 準確說明 兩文作者對 提
戰古人的觀點和權威,藉以建立獨立思維和創見。 倡閱讀經典的態度。(最
(1 分) 高給 2 分)
第二篇作者則提出以欣賞的態度閱讀經典,強調
經典中藴含珍貴的價值,值得讀者珍惜和細味。
(1 分)
 定品準則:
兩文作者對閱讀經 兩文作者對提倡閱讀
品第 文本依據 闡述
典的看法 經典的態度
上品
準確說明 準確說明 飽滿
(4 分)
準確
中上品 平穩
準確說明 準確說明
(3 分) 飽滿
中下品
尚能理解 概略說明 概略說明 一般
(2 分)
粗略說明 /
下品 粗疏/
尚算準確 / 粗略說明
(1 分) 欠缺
/ /
不入品 闡述與文本內容有矛盾
紊亂
(0 分)

20
第三篇 (20 分)

13.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4 分)

(4) 互發其私事。(第 2 段) 私︰○ A 私隱/● B 隱瞞/○ C 自私


(塗滿與答案相應的圓圈)
(5) 又余弟小修向亦東詢。
(第 3 段) 向:● A 從前/○ B 從來/○ C 朝着
(塗滿與答案相應的圓圈)
(6) 孰為惠山?孰為中泠?(第 3 段) 孰: 哪一個/哪一樽

考核能力:理解
配合學習重點:掌握文言字詞的解釋
答案分析:(1 分,1 分,2 分)
(1) 「私」於句中為形容詞,指祕密,這裏解作隱瞞。這句話的意思是(僕人)互相揭發
他們隱瞞的事。
(2) 「向」於句中為副詞,解作昔日、從前。這句話的意思是還有我的弟弟小修從前也曾
經探訪東方,故選項 A 正確。
(3) 「孰」於句中為疑問代詞,解作哪一個/哪一樽。這句話的意思是哪一樽是惠山(泉
水)?哪一樽是中泠(泉水)?
評分原則:
 分題(3)答對給 2 分,概念欠準確、表達欠清晰的不完備答案給 1 分;錯誤答案給 0 分。
 答案多於一個,如包含錯誤答案,給 0 分;不包含錯誤答案,則選取得分較高的答案。
 每個錯別字扣 1 分,每分題最多只扣一個錯別字。

14. 作者在第 1 段寫到丘長孺命令僕人帶回惠山泉水後,設宴招待客人品嘗泉水。試根據有關內容,


判斷以下陳述:(4 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3) 丘長孺的僕人因為不滿丘長孺不善待他們,於是倒掉惠山 ○ ● ○
泉水。

(4) 丘長孺和賓客對待泉水的反應,反映他們都十分珍惜從惠 ● ○ ○
山帶回來的泉水。

考核能力:分析
配合學習重點:分析篇章的內容
答案分析:(4 分,每分題 2 分)
(1) 錯誤:第 1 段沒有提及丘長孺不善待僕人,而且僕人是由於「惡其重」
,厭惡泉水的沉重而倒
21
掉惠山泉水,不是因為不滿主人丘長孺不善待他們,故陳述錯誤。
(2) 正確:第 1 段提及丘長孺不知道僕人倒掉了惠山泉的泉水,故得到泉水後「矜重甚」
,非常慎
重地收藏泉水。而賓客品嘗泉水時把玩了很久,喝水後又讚歎「美哉水也」、「吾輩此
生何緣得飲此水也」等,認為泉水非常好喝,覺得喝到這樣的泉水是難得的緣分,可
見丘長孺和客人同樣對從惠山泉帶回來的泉水珍而重之,故陳述正確。

15. 根據第 1 至 2 段,為甚麼出席宴會的客人起初感到「歎羨」


,後來卻感到「愧歎」?(2 分,2 分)

 「歎羨」的原因:客人起初以為泉水是從惠山泉取回來的,他們認為名泉的泉水必定不同凡

響(1 分) ,所以為了顯示自己的品味高致(1 分) ,便紛紛稱讚泉水,

表示「歎羨」。

 「愧歎」的原因:丘長孺的僕人揭穿了宴會上的泉水只是普通的山泉水,反映先前稱讚泉水

的賓客根本無法分辨泉水的好壞(1 分) ,他們覺得自己出醜(1 分) ,因

此感到「愧歎」。

考核能力:分析
配合學習重點:分析篇章的內容
評分原則:

 能準確指出客人起初對泉水的看法,給 1 分;
 能清晰說明客人起初感到「歎羨」的原因,給 1 分。

 能準確指出丘長孺的僕人揭穿真相對客人的影響,給 1 分;
 能清晰說明客人後來感到「愧歎」的原因,給 1 分。
【表列得分】
參考答案 評分說明
他們認為名泉的泉水必定不同凡響, 準確指出客人起初對 泉
水的看法。(1 分)
所以為了顯示自己的品味高致(1 分)
,便紛紛稱 清晰說明客人起初感 到
讚泉水,表示「歎羨」。 「歎羨」的原因。(1 分)
丘長孺的僕人揭穿了宴會上的泉水只是普通的山 準確指出丘長孺的僕 人
泉水,反映先前稱讚泉水的賓客根本無法分辨泉 揭穿真相對客人的影響。
水的好壞(1 分), (1 分)
他們覺得自己出醜(1 分),因此感到「愧歎」。 清晰說明客人後來感 到

「愧歎」的原因。(1 分)

22
16. 第 3 段記述袁宏道的弟弟帶了惠山泉和中泠泉的泉水回家,試根據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3) 袁宏道的弟弟帶泉水回家後,為甚麼袁宏道會提出「孰為惠山?孰為中泠?」的疑問?
(1 分)
A 因為袁宏道品嘗兩瓶水後無法分辨泉水。 A B C D
B 因為用來標記的紅箋上的字被磨掉了。 ○ ● ○ ○
C 因為弟弟沒有為袁宏道介紹兩瓶水。
D 因為袁宏道想向他人炫耀較好的泉水。

考核能力:理解
配合學習重點:理解篇章的內容
答案分析:(1 分)
B 正確︰作者在文中明確提到他的弟弟以紅箋標記了兩種泉水,但弟弟帶着泉水「經月餘抵
家,箋字俱磨滅」,即他經過一個多月回到家,便箋上的字都被磨滅了。因為缺少
標記,於是袁宏道詢問弟弟「孰為惠山?孰為中泠?」,表示自己無法分辨兩種泉
水,但文中沒有提及袁宏道品嘗了泉水,故選項 A 錯誤,B 正確。

(4) 承上題,為甚麼作者和弟弟最後會「相顧大笑」?(2 分)

因為弟弟特地帶回兩種名泉的泉水後,發現自己沒有標記便無法分辨兩種水(1 分)。這使

作者兩兄弟意識到自己對品水一無所知(1 分),兩人認為千里迢迢把水帶回家的行為十分

可笑,因此「相顧大笑」。

考核能力:分析
配合學習重點: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17. 綜合全文,回答以下問題。

(3) 本文作者分別記述了丘長孺帶泉水回家設宴和作者弟弟帶兩種泉水回家兩件事件,當中的
「諸好事者」和「作者弟弟」有甚麼相同之處?(2 分)

諸好事者和作者弟弟同樣仰慕名泉的名聲,刻意模仿風雅的人(1 分) ,但實際上

他們卻不了解品水,只是附庸風雅(1 分) 。

考核能力:分析
配合學習重點:分析篇章人物的性格特點
答案分析︰(2 分)
作者記述丘長孺帶水回家設宴和作者弟弟帶兩種泉水回家兩件事,當中的諸好事者以為自己
喝的倒灌河山泉水來自名泉惠山泉,便盛讚泉水「美哉」,讚歎羨慕不已。而作者弟弟慕名
從惠山和中泠兩座名泉帶四樽泉水回家,但他品嘗泉水後無法分辨兩種泉水。可見諸好事者
與作者弟弟同樣被名泉的名聲吸引,卻無法判斷水的好壞,兩者只是假裝自己是懂得品水的
風雅之士。

(4) 試分析本文如何運用諷刺手法說明事理。(3 分)
23
本文通過記述宴會客人和弟弟不能分辨水的優劣,卻假裝懂得品水的可笑行為,諷刺世上附

庸風雅的人,(2 分)可見本文是借生活事件/事例來達到諷刺的效果。(1 分)

~ 全 卷 完 ~

乙部第三篇語譯

袁宏道《識張幼于〈惠泉〉詩後》(節錄)
段落
(1) 我的朋友麻城人丘長孺向東遊歷吳會地區,裝了三十罎惠山泉水。(後來)丘長
孺先回去了,命令僕人(把泉水)擔回去。僕人厭惡它(泉水)的沉重,隨即(把泉
水)傾倒在江中,到了倒灌河,才拿取山泉水裝滿它(罎子)。丘長孺不知道(這件
事)
,非常慎重(地收藏罎中的水)。第二天(丘長孺)馬上邀請城中各位喜愛品水的
人品嘗倒灌河水。各位喜愛品水的人按照時間都來了,(在)書齋中圍坐,非常高興
的樣子。
(丘長孺)拿出酒樽取出瓷碗,盛了一點水,(喜愛品水的人)輪流互相談論,
然後喝下它。(他們)嗅聞和把玩(杯碗中的水)經過很長時間,才仔細地喝盡吞下
(山泉水),喉嚨中發出咕咕的聲響,然後互相對視接着讚歎說︰「水真好啊!要不
是長孺興致高雅,我們這一生哪裏有緣分能夠喝到這水呢。」(喜愛品水的人)都讚
歎羨慕不已然後離開了。

(2) 半個月後,(丘長孺)多個僕人彼此爭執,互相揭發他們隱瞞的事。丘長孺大為
憤怒,趕走了他的僕人。各位喜愛品水而喝了(倒灌河)水的人,聽聞它(泉水被調
換一事),只能慚愧慨歎罷了。

(3) 還有我的弟弟小修從前也曾經探訪東方,裝了惠山泉、中泠泉水各兩樽回家,用
紅色的便箋寫上泉名來標記它。經過一個多月抵達家中,便箋上的字都磨滅了。我問
弟弟說:「哪一樽是惠山(泉水)?哪一樽是中泠(泉水)?」弟弟不能夠分辨,品
嘗它(兩樽泉水的味道)也又不能夠分辨,(我們)互相對視大笑。

(4) (我)偶然讀到張幼于這本詩冊,因此回憶起往事,不禁覺得大笑得要跌倒。

2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