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論仁‧論孝‧論君子》

作者簡介

•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魯國人。
• 春秋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崇為「至聖先
師」
• 強調仁愛,重視禮樂,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思想核心 政治主張 倫理要求 教育觀

「仁」 • 施行仁政 「正名」  開啟私人


(克己復禮 • 欲從周禮 講學之風
、愛人) • 德治禮治  有教無類
• 立信  因材施教

• 向各國君主宣揚他的政治理想和主張,但不為所用,屢遭困厄。
• 門下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
• 孔子晚年亦致力於《詩》、《書》等古代文獻的整理,並把魯國史官所記之史書《春
秋》加以刪修。
• 門徒將他的言行記錄下來,編纂為《論語》一書。

孔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xLzye9ZovE

《論語》

• 《論語》為語錄體,以記錄名言警句為主的文體,以言約意豐、發人深省為特點
• 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 作者並非孔子,亦非成於一人之手。一論指為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
- 自唐代以來,很多學者都推斷《論語》是由曾參的學生所編定:
第一,《論語》不但對曾參無一處不稱「子」,而且記載他的言行特別多;
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參最年輕,而且有一章還記載着曾參將死之前對孟
敬子說的一段話。
• 全書共二十篇,各篇一般以第一章的首二、三字作為篇名。
《論仁》+《論孝》+《論君子》

 從《論語》各章中選輯的三組語錄

 標題由編者所加

 每則後之括號內注明該則語錄的出處

人最高的道德標準
「義」、「禮」等具體標
統攝於「仁」
「仁」 準或行為規範

根本思想
君子 義,合宜

從義這根本思想出發來待

人接物
論仁:說明有關「仁」的涵義、表現、行仁的方法,以及仁者與不仁者的分別。
第一則︰論述仁者安貧
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名詞活用動詞)約(古今
樂道的品德
第一層:缺乏仁德者的
異義︰窮困),
人受時間和環境的影響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夠長期居於窮困之中, 而改變。
第二層:說明仁者和智
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通「智」)者利仁。」 者行仁的動機不同。

(《里仁》第四 )
使用︰對比、對偶
也不能夠長期居於安樂之中。有仁德的人能長期實行仁德而心
安,聰明的人則能為長遠利益而實行。」
Q:仁者對富貴貧賤持
重點 仁者安貧樂道,不仁者不安於現狀。 甚麼態度?

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仁者希望得到富貴、遠
離貧賤,但不接受以不
孔子說:「富有與顯貴,是人人所嚮往的, 正當的手段去得到富貴
或擺脫貧賤。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一詞多義:接受)也。
如不是正當的方法得到它的話,君子就不接受。 第二則︰論述仁者實踐
仁德的表現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一詞多義:厭惡)也;
第一層:君子對富貴和
貧苦與低賤,是人人所厭惡的; 貧賤的取捨原則。
第二層:君子無時無刻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一詞多義:遠離)也。 都會堅守仁義。
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手段擺脫它,君子寧可安於貧窮。
使用︰反問
君子去(一詞多義:拋卻)仁,惡(一詞多義:怎麼)乎成名?
例︰好心人幫助老伯伯
君子抛棄了仁德,又怎能成就聲名呢?
過馬路. 讚!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https://www.youtube.co
m/watch?v=zakt-
即使僅僅是吃一頓飯的時間,也不背離仁德。
DwoDiI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第四)
倉卒間,也一定安於仁,流離顛沛時,也一定與仁德同在。

重點 君子能正當行事,潔身自愛,堅守仁德。 第三則︰論述仁者應克
制私慾,依禮而行。
第一層:指出實踐仁德
3.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的方法是「克己復禮」
顏淵請教「仁」。孔子道:「克服一己私慾,使言行回復禮的 第二層:實踐仁德的具
標準就是仁。 體行事準則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Q:仁的中心意義是甚
一旦克己復禮了,天下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
麼?實踐仁的中心意義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有何好處?
中心思想:仁的中心意
實行仁德全靠自己,難道還能靠別人?」
義是克己復禮,即克服
顏淵曰:「請問其(指為仁)目(古今異義︰細節、項目)。」 一己私慾,使言行合乎
禮的標準
顏淵說:「望能指導具體實行的方法。」 好處:實踐到克己復禮
的話,天下的人就會把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你稱作「仁者」
孔子道:「不合禮的事物不去看它,不合禮的言語不去聽它,
使用︰排比
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不合禮的意見不去說它,不合禮的行為不去做它。」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第十二)
顏淵說:「學生雖然遲鈍,也讓我遵照這些教導去實行吧。」
第四則︰論述仁者實踐
重點 行仁的方法是克制私慾,依禮而行。 仁德的表現。
說明志士和仁者面對生
4.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 死抉擇的態度

孔子說:「守義之士、仁德之人,決不因求生而有害仁德,

有殺身以成仁 。」《(衞靈公》第十五) Q:仁者對生死又有甚


麼看法?
而寧可拋棄生命來成全仁德。」
• 仁義的價值重於個人
例︰黃福榮於地震中捨身救人
生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Evn3fHck3w 在生死關頭,仁者會
為成全仁德而犧牲生命
重點 仁者不論環境怎樣都不會違反仁,要時更會為

行仁而犧牲。
仁者愛人

第一則
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夠長期居於窮困
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 之中,也不能夠長期居於安樂之中。有仁德的
人能長期實行仁德而心安,聰明的人則能為長
遠利益而實行。」
#2 為何「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論仁》第 1 則)?日常生活中有甚麼例子
可以證明這個觀點?
1. 先解「不仁者」是甚麼。
 「不仁者」缺乏仁義修養

2. 不仁者長期居於窮困之中及長期居於安樂之中會變得如何?
 不能長時期忍受窮困,自然會為非作歹。

 由於缺乏修養,一旦長久處於安樂環境中,便會不思進取。

3. 日常生活例子
 長期居於窮困之中︰社會上一些沒有仁義修養而又長期處於貧窮狀況的人,容易淪為歹徒,搶劫他人
 長期居於安樂之中︰也有一些人不思進取,生活奢侈浪費,最後敗盡家財,無法挽救。

可見「不仁者」無法長居窮困和安樂之中。
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夠長期居於窮困
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 之中,也不能夠長期居於安樂之中。有仁德的
人能長期實行仁德而心安,聰明的人則能為長
遠利益而實行。」

#3. 試判斷以下陳述,塗滿與答案相應的圓圈;每道分題限選一個答案。
從《論仁》第 1 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一句說明: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1) 仁者在任何環境中都能心安理得地堅守「仁」,而智者明白 ○ ○ ○
實行仁德對提升自己品格修養有莫大益處(利益),故以
「仁」為利。

(2) 仁者因為更能認識實行仁德對自身有利,所以其境界高於 ○ ○ ○
智者。

第二則

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 孔子說:「富有與顯貴,是人人所嚮往的,如
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 不是正當的方法得到它的話,君子就不接受。
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 貧苦與低賤,是人人所厭惡的;如果不是用正
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 當的手段擺脫它,君子寧可安於貧窮。君子抛
是。」(《里仁》第四) 棄了仁德,又怎能成就聲名呢?即使僅僅是吃
一頓飯的時間,也不背離仁德。倉卒間,也一
定安於仁,流離顛沛時,也一定與仁德同在。
4. 根據《論仁》第 2、 4 則的分析,回答以下問題。
(1) 仁者對「富貴」、「貧賤」、行「仁德」的態度是怎樣的?(第2則)
1. 仁者的品德?所以他們如何面對「富貴」、「貧賤」?
仁者以「安貧樂道」的態度面對「富貴」、「貧賤」和持守「仁德」。
2.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是指?
仁者用正當的手法/合乎仁德的方式求富貴、遠貧賤;
3.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所以行「仁德」的態度?
實行仁德時,無論時間長短、任何處境,仁者都不做違背仁德的事/時刻樂意遵守仁德。
第三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 顏淵請教「仁」。孔子道:「克服一己私慾,使
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言行回復禮的標準就是仁。一旦克己復禮了,
天下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實行仁德全靠自
顏淵曰:「請問其(指為仁)目。」
己,難道還能靠別人?」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
顏淵說:「望能指導具體實行的方法。」
勿動。」
孔子道:「不合禮的事物不去看它,不合禮的言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
語不去聽它,不合禮的意見不去說它,不合禮
淵》第十二)
的行為不去做它。」

顏淵說:「學生雖然遲鈍,也讓我遵照這些教導
去實行吧。」

5. (1) 顏淵問孔子實踐仁的具體方法是甚麼,孔子怎樣回答?試摘錄原文作答。

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2) 試根據「克己復禮為仁」一句,說明孔子心目中「仁」和「禮」的關係是怎樣的。
1. 何為禮?
禮是人的言行規範

2. 何為仁?
仁是人格修養的最高標準

3. 「克己復禮為仁」(標示「仁」和「禮」的關係)︰
只要人能夠克制一己之欲,言行合乎禮,就能達到人格修養的最高標準。

(3) 有人認為「克己復禮」是以外在的「禮」約束自己以達仁德,但孔子卻說「為仁由己」,
兩者存在矛盾嗎?
1. 「禮」真的只指外在禮儀?
不,「禮」固然可指外在的禮儀,但其本質卻是從心而發的辭讓恭敬之心。

2. 「為仁由己」指?
=實行仁德全靠自己
辭讓恭敬之心——這些本心是否能發揮出來,全由自己作主。
綜合《論仁》四則,仁者有甚麼特徵?

• 安貧樂道:不接受以不正當的手段去得到富貴
或擺脫貧賤。
• 任何時候都不會背離仁德。
• 克制私慾:依禮而行,非禮的勿視、勿聽、勿
言、勿動。
• 寧可捨棄生命來成全仁德。

仁者與不仁者有何相異之處?
仁者 不仁者
安貧樂道 不能夠長期居於窮困或安樂之中,會為非
作歹
不接受以不正當的手段取得富貴或擺脫 不潔身自愛
貧賤
克制私慾,依禮而行,對非禮的事不看 與仁者相反
不聽不說不做
會為行仁而犧牲 不會為行仁而犧牲
(詳)

總結︰
 克制私慾,遵守禮節:修養仁德的方法在於自我約束,克制個
人慾望,並遵守禮節,使言行都合乎禮的規範。
原文: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
原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修養仁德  持之以恆:修養仁德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君子要時刻實踐仁
的方法 德,無時莫忘;就算身處惡劣的環境,君子也不可以違背仁
德 。
原文: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安貧樂道:在貧困的處境中仍安於實踐仁德,不會以不正當
的方法獲得富貴和擺脫貧賤。
原文:仁者安仁。
原文: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
仁者的表 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現  捨生成仁:甘願犧牲性命來成就仁德,不會貪生怕死而損害仁
德 。
原文: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仁者:因為行仁而心安,故安於實踐仁
德,自覺行仁。 行仁動機有
仁者、智 原文:仁者安仁。

 智者:知道實踐仁德對自己有好處,所以
者和不仁者 仁者對仁的
願意行仁,利用 仁德獲得好處。
的分別 體悟較深;智
原文:知者利仁。

 不仁者:不明白實踐仁德的需要和好處,無視仁德,心境和行
為都遠背禮義正道,所以當他們長期過著窮困或安樂的生活
時,難免會作奸犯科或不思進取。
原文: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論孝︰說明有關「孝」的涵義、表現、態度,以及子女應克盡孝道之義。
第五則︰論述實踐孝道
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
的時候,不可違背禮的
孟懿子向孔子問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替孔 要求。
子駕車,

子告之曰: 「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無違?
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問孝道,我回答說,『不要違背禮 大埔超級城無禮小學雞
節。』」 當街鬧父母
https://www.youtube.co
樊遲曰:「何謂也?」
m/watch?v=I63t4yOlZA
樊遲說:「這是甚麼意思?」 M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

禮。」(《為政》第二)
孔子說「父母在生,依照禮節來侍奉他們;父母死去,依照禮
節來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重點 實踐孝道時,無論生養、死葬、追祭,都不可以

違背禮的要求。
第六則︰論述孝著重內
6.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一詞多義:能夠)
心虔敬。

養(一詞多義:供養)。
子游問孝道。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只是能夠養活父母。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一詞多義:飼養);不敬,何以別

乎?」(《為政》第二)
至於狗、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尊敬父母,那麼用甚麼
區別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呢?」

重點 克盡孝道不僅滿足父母的衣食之需,還須體現

「敬」的精神。
第七則︰論述恭敬是孝
7.子曰:「事父母幾(古今異義︰委婉)諫,見志不從,
的表現之一。
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過錯時)要輕微婉轉地勸
諫,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聽從,

又敬不違,勞(古今異義︰憂愁)而不怨。」(《里仁》第四)
仍然恭敬地不忤逆他們,內心憂愁但不怨恨。」

重點 子女勸諫父母時,態度語氣要恭敬委婉。
第八則︰講述為人子女
8.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要及時盡孝。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子女)不能不知道。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第四)
一方面因而高興,另一方面因而懼怕。」

重點 應當時刻謹記父母的年歲,及時克盡孝道。

第六則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子游問孝道。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只是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能夠養活父母。至於狗、馬,都能夠得到飼
(《為政》第二) 養;如果不尊敬父母,那麼用甚麼區別贍養父
母與飼養犬馬呢?」

#6 《論孝》第 6 則中,孔子將飼養犬馬與甚麼作比較?試說明當中的道理。

孔子將飼養犬馬與孝養父母作比較,指出飼養犬馬只需養活牠們,而行孝不僅要養

活父母,更應孝敬父母。
第七則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 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過錯時)
勞而不怨。」(《里仁》第四) 要輕微婉轉地勸諫,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聽
從,仍然恭敬地不忤逆他們,內心憂愁但不怨
恨。」

#7 孔子在《論孝》第 7 則中指出當父母有過錯時,子女應怎樣做?這是否與《論孝》第 5 則中
「無違」的觀點矛盾?試談談你的看法。
1. 第 7 則指父母犯錯時,子女應該如何?
「事父母幾諫」、「又敬不違」
子女應該「幾諫」、「不違」。

2. 《論孝》第 5 則中 「無違」的觀點是?
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第 5 則指的「無違」是不要違背禮節的前提下侍奉雙親,辦理父母生養死葬之事,都合乎禮
節。

3. 兩者有沒有衝突?
第 5 則並沒有指要求子女不問是非,對父母之命盲目跟從,而陷父母於不義。
「事父母幾諫」是說子女察覺父母行不義,要本着孝心委婉勸諫,避免他們陷入不義的處境。
「不違」是指儘管規勸父母不果,不要冒犯父母,仍要恭敬/尊重父母的,但不代表盲從父母。
因此︰
無論是「幾諌」、「不違」,還是「無違」目的都是不要陷父母於不義,從合乎禮節/道德的前
提下盡孝。
可見孔子的這兩個觀點並無矛盾。

#8 根據《論孝》第 5 至 8 則,以下哪些是孔子對孝的看法?
第五則︰論述實踐孝道的時候,不可違背禮的要求。 第六則︰論述孝著重內心虔敬。
第七則︰論述恭敬是孝的表現之一。 第八則︰講述為人子女要及時盡孝。

1 事奉雙親要謹慎行事。
A

2 善體親心,嚴守禮制。
B

3 子女應當為父母分憂。
C

4 不宜對父母流露忿怨。


5 宜把握時間克盡孝道。 D 以上皆不是
綜合《論孝》四則,孝的表現是怎樣的?

父母在生時依禮節侍奉他們,父母離
世後依禮節埋葬和祭祀他們

要養活並尊敬父母

父母的年歲應時刻緊記,及時盡孝

對父母勸諫要輕微婉轉,父母不聽從
也要保持恭敬,不能忤逆和怨恨父母
 心懷敬重:子女不僅要滿足父母的衣食需要,還要對父母 心存
行孝的態 敬意,才算盡孝。
度 原文: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
何以別乎?

論  事親以禮:無論在父母生前或死後,子女都要按照禮節對待他
們。侍奉、安葬和祭祀父母都要合乎禮節。
原文: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委婉規勸:若父母犯錯,子女應以委婉的態度規勸父母,即使
行孝的表 父母不聽從,仍要心存敬意,不可因此心生怨恨。
現 原文: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 關愛有加:子女要時刻記著父母的年歲,為父母長壽而欣喜,
也為他們年事已高而擔憂,表現對父母的關愛。
原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