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中四 中國語文科 單元四:道德抉擇★

指定文言篇章:
《魚我所欲也》閱讀理解工作紙

1. 試解釋以下句子中標有▲號的字詞,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1) 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第 1 段) 苟:隨便/輕率

(2)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第 1 段) 於:比

(3)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第 1 段) 心:本心

(4) 賢者能勿喪耳。(第 1 段) 喪:喪失

(5)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第 2 段) 鄉:以往/以前

(6) 今為妻妾之奉為之。(第 2 段) 奉:供養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寫成白話文。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第 2 段)

為了華美的居室、妻妾的侍奉、讓我認識的窮困者感激我的接濟嗎?

3. 在文章第 1 段,作者先提出論點,然後從正反兩方面申論,按其內容可劃分成三個部分。
試找出劃分各部分的句子,並寫出其論點。

句子:由「魚,我所欲也」至「義者舍生取義者也義者也」以及

最後一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第一部分

提出論點 論點:由於人皆有 捨生取義 的本心,認識到道道義/仁義的價值高於

生生命/性命命,當面對兩難抉擇時,應捨棄生生命/性命 ,選擇道

道義/仁義 。

句子:由「生亦生亦我所欲 」至「故故患有所不辟也也 」
第二部分
論點:由於人有 捨生取義 的本心,面對兩難時,人不會
正正 面論述
苟且苟且偷生 ,無原則地避開死死亡的禍患的禍患。

第三部分 句子:「如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於生 」至「賢者能勿喪耳」


反反 面論述
論點:假使人喪失了 捨生取義 的本心,人變得貪生怕死,因此反證

1
當人面對生死的考驗,並不是所有人都因求生避死而不不擇手段 ,不顧禮

道義 ,然而,世上仍有人拒絕使用這些不義手段,不單是 賢者 才會拒絕

不義,可見源於善性的「義」是人人都有的,只是 賢者較能保持善性。

4. 孟子善用比喻來論證觀點。試根據《魚我所欲也》,完成以下列表及問題:

(1)

喻體 本體 論證觀點

魚 性命/生命 義比生重要,如兩者不
可兼得時,應捨生取義。
熊掌 仁義/道義

(1) 你認為上述比喻貼切嗎?為甚麼?
我認為這個比喻貼切,魚與熊掌、生與義都是人所喜愛又難以取捨的事物,作者以此為喻,讓讀
者更明白人在生命和大義之間二選其一時,是一種艱難的抉擇,然而,熊掌稀有,價值比魚高,
人們應會捨魚取熊掌,可比喻義的價值比生命高,人們應捨生取義,因此喻體和本體的特質相似,
比喻貼切。

我認為這個比喻不貼切,首先,魚是普通食物,熊掌是稀有佳肴,二者價值並非同等珍貴,不像
生命和仁義對人們來說都很珍貴;其次,態掌比魚珍貴,一般人內心可以全無掙扎地捨魚取熊掌,
但如要捨生取義,由於二者同等珍貴,人們取捨時會掙扎很久才能作正確決定,因此喻體和本體
的特質不太相似,比喻欠貼切。(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5. 試根據課文第 1 段的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所欲有甚於生者」和「所惡有甚於死者」分別指甚麼。

 所欲有甚於生者: 義/合乎義的行為。
 所惡有甚於死者: 不義/不合乎義的行為。

(2)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 凡

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孟子如何藉

這句話說明甚麼道理?
孟子假設所有人最喜愛的是生命,最憎惡的是死亡,那麼人們應會為了求生和避禍而不擇手
段,甚至違背義,然而世上仍有人拒絕使用這種方法求生避禍,由此說明人有捨生取義的本
心這個道理。

6. 在第 1 段,孟子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為段落的結尾,有甚麼用意?試根據前文的

論述和一般人的想法加以推敲。
孟子在前文指出人最重視的並非生死,反而能「捨生取義」
。不過,一般人認為只有「賢者」才此
本心,孟子以此句作結,強調人人都可捨生取義,沒有賢者和一般人之別。(2分)
2
7. 在第 2 段,孟子以「行道之人」和「乞人」不願接受「一簞食,一豆羹」的施捨為例說明論點。

(1)試說明作者如何運用上述例子說明「人皆有捨生取義本心」的道理。
孟子舉「行道之人」、「乞人」兩類人物例子,前者代表非賢者的普通人,後者代表社會地位
低下的人,他們雖沒有賢者的智慧和能力,明知得到「簞食」、「豆羮」可活下去的情況下,
但為了個人尊嚴,拒絕「嘑爾」 、「蹴爾」的食物,選擇捨生取義,可證明人人都有捨生取
義的本心。

(2)「行道之人」和「乞人」是否稱得上作者於第 1 段提到的「賢者」?試說明之。

兩者都稱得上「賢者」。作者認為「賢者」就是沒有喪失羞惡之心,能捨生取義的人。路人
和乞丐寧願餓死也不願接受有辱尊嚴的施捨,可見他們的羞恥之心勝過求生的慾望,沒有喪
失本心。

8. 據第 2 段,回答所附問題中

(1) 在《魚我所欲也》中,孟子指出有些人為了得到甚麼而「失其本心」?(2分)

 充飢湯飯
 高官厚祿
 華美居室
 妻妾侍奉
 別人感激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2)作者指出有些人「鄉為身死而不受」,後來卻「為之」,原因是甚麼?從而帶出甚麼論點?

「為之」是因為:受物慾的誘惑和蒙蔽 / 貪求名聲 / 虛榮,失掉本心。

論點:強調物慾或虛榮會令人失去/蒙蔽「捨生取義」的善良本性,反而為惡/見利忘義。

3
9. 兩段引文中「是心」與「本心」的意義相同嗎?試加以說明。

甲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第 1 段)

乙 此之謂失其本心。(第 2 段)

「是心」與「本心」的意義相同,都是指人具有羞惡之心,懂得捨生取義的道理。
(其他可接受答案:捨生取義之心 / 不顧個人利害生死,堅持行義之心 / 良心)

10. 作者善用對比說明生與義的關係。除魚與熊掌的對比外,試舉出其餘兩組對比,並析述兩者
如何說明論點。

例1:以「魚」、「 生」對比「熊掌」、「義」

以價值較低的「魚」和「生命」,對比價值較高的「熊掌」和「道義」,
藉此說明「熊掌」和「道義」更為珍貴重要,確立人們應捨生取義的論點

例2:以「鄉為」的表現 對比「今為」的表現

有些人過去(「鄉為」)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接受不合道義的東西,對比現在(「今為」)
卻為了得到華美的居室、妻妾的侍奉、貧困的人感激自己等物質享受和虛榮,而接受不義的
「萬鍾」高官厚祿。以這些人前後相反的表現作對比,說明人人本來都有本心,只是

有些人受不住物欲和虛榮的誘惑,失去本心而已。

(1) 以「所欲」對比「 所惡」

說明:以人們喜愛義多於生命,對比 人們厭惡不義多於死亡,說明義的價值高於生命的論
點。

(2) 以「簞豆」對比「更鍾萬鍾就是」

說明:以乞丐和路人為了堅守尊嚴人格拒絕與生命攸關的嗟來之食,對比有些人為了「萬
鍾」的富貴榮華而不顧道義,以前者的捨生取義對比後者的見利忘義,說明見利忘
義之人的荒謬可笑 /見利忘義令人喪失比生命還寶貴的本心。

4
11. 蘇軾曾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稱讚孟子的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

意思是指孟子文氣磅礴,氣勢逼人。

(1)在《魚我所欲也》一文中,孟子運用了以下哪些說理技巧體現其寫作風格?
 善用誇張
 善引典故
 善用反問
 善用排比
A   A B C D
B   ○ ○ ○ ●
C  
D  

(2)承上題,試從文中各舉一例加以說明。

運用「反問」的例子:孟子善用反問,如「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

窮乏者得我與?」的反問,使文章具有不容反駁的雄辯氣勢,而且語帶嘲諷,流露出強烈的

感情色彩。

運用「排比」的例子:孟子善用排比,如第 2 段「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運

用一連串排比句,令文章富有氣勢,增加感染力和說服力。

──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