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單元八 導讀工作紙

姓名: ( ) 班別: 日期:


成績:

🕮 學習重點
1. 掌握文章的論點和論據。
2. 借助標示語掌握語段的結構和內容。
3. 綜合運用閱讀能力:掌握思想內容,提出價和見解;分析寫作手
法;比較不同作品的內容。
總分:40 分

閱讀以下文章,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學問與趣味 (節錄)
梁實秋
前輩的學者常以學問的趣味啟迪後生,大為他們自己實在是得到了學問
的趣味,故不惜現身說法,誘導後學,使他們也在愉快的心情之下走進學問的
大門。例如、梁任公(梁啟超)先生就說過:「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
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裏頭所合一種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
只怕所剰下的僅有個零了。」任公先生注重趣味,學問甚味淵博,而並不存有
任何外在的動機,只是「無所為而為」,故能有他那樣的成就。一個人在學問
上果能感覺到趣味,有時真會像是着了魔一般,真能廢寢忘食,真能不知老之
將至,苦苦鑽研,鍥而不捨,在學問上焉能不有有收穫?不過我嘗想,以任公
先生而論,他後期的著述如《歷史研究法》、《先奏政治思想史》,以及有關
墨子、佛學、陶淵明的作品,都可說是他的一點「趣味」在驅使着他,可是在
他在年青的時候,從師授業,誦讀典藉,那時節也全然是趣味麼?作八股文,
做試貼詩,莫非也是趣味麼?我想未必。大概趣味云云,是指年長之後自動作
學問之時而言,在年青時候為學問打根底之際死怕不能過分重視趣味。學問沒
有根底,趣味也很難滋生。任公先生的學問之所以那樣的博大精深,涉筆成趣。
左右邊源,不能不說一大部分得力於他的學問根底之打得堅固。
我嘗見許多年青的朋友,聰明用功,成績優異,而語文程度不足以達意,甚至
寫一封信亦難得通順,問其故則曰其興趣不在語文方面。又有一些朋友,執筆
為文,斐然可誦,而視數理科目如仇讎,勉強才能及格,問其故則曰其情趣不
在數理方面,而且他們覺得某些科目沒有趣味,便撇在一旁視如敝屣,怡然自
得,振振有辭,略無愧色,好像這就是發揚趣味主義。殊不知天下沒有沒有趣
味的學問,端視吾人如何發掘其趣味,如果在良師指導之下按部就班的循序而
進,一步一步的發現新天地,當然樂在其中。只有懶惰與任性,才能使一個人
自甘暴棄的在「趣味」的護之下敗退。
在初學的階段,由小學至大學,我們與其倡言趣味,不如偏重紀律。一
個合理編列的課程表,猶如一個營養均衡的食譜、裏面各個項目都是有意而必
要的,不可偏廢,不可再有選擇。所謂選修科目也只是在某一項目範圍內略有
揀選餘地而已。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猶如一個科班出身的戲劇演員,在坐
科的時候他是要服從嚴格紀律的,唱工、做工、武把子都要認真學習,各種角
色的戲都要完全諳通,學成之後才能各按其趣味而單獨發展其所長。學問要有
根底,根底要打得平整堅實,以後永遠受用。總之,我們在求學時代,應該暫
且把趣味放在一旁,耐着性子接受教育的紀律,把自己鍛煉成為堅實的材料。
學問的趣味,留在將來慢慢享受一點也不遲。
左右邊源:比喻做事得心應手。
坐科:入科班學戲。
諳通:熟悉,通曉。【諳 ān,粵音庵 ɐm1】

理解分析
設題目標:掌握文章的論點和論據。
引申 1. 根據本文內容完成下表。(10 分)
中心論點:
(1) 初求學問時應先接受教育的紀律,打好良好的
基礎,之後才發展所長,享受趣味。(2 分)

分論點一: 分論點二: 分論點三:


(2) 學有所成要靠堅固 年輕人不應以「沒有趣 (5) 在初學階段,人們應
的根底,才能滋生 味」為藉口而不學習。 該重紀律輕趣味。 (1
趣味。(1 分) 分)
論據:
論據: (4) 天 下 間 沒 有 沒 有 趣 論據:
(3) 梁啟超年青時學問 味的學問,如果在 (6) 一個營養均衡的食譜
根底打得堅固,在 良師指導下 按部就 裏 各個項目都是有意
年長後趣味為前提 班,循序而進,就 而必要的,不可偏
自 動 做 學 問 。 (2 會發現新天地,漸 廢。(1 分)
分) 漸樂在其中。(1 分) (7) 科班戲子要完全諳通
各種角色的戲,然後
才能按趣味單獨發展
所長。(2 分)

設題目標:掌握思想內容。
整合 2. 以下哪些項目是作者對梁任公的看法?(2 分)
梁任公注重趣味的學習態度是不對的。
梁任公年輕時學習未必全因趣味。
梁任公在年輕時打下了堅固的學問根底。
梁任公的學問根底好是因為學問有趣味。
A 只有、
B 只有、
C 只有、 A
B C D
D 只有、
○ ○ ● ○

設題目標:掌握思想內容。
引申 3. 第 1 段中的「趣味主義」和第 3 段中的「教育的紀律」各指甚麼?
(4 分)

(1) 趣味主義: 着重學問的趣味。

(2) 教育的紀律: 因應合理編排的課程,不偏廢地學習。


設題目標:掌握思想內容。
整合 4. 根據本文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
(4 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

(1) 作者認為做學問最終是枯燥無味。 ○ ● ○
(2) 作者認為年輕人指某些科目沒趣味而放棄, ● ○ ○
實際的原是懶惰和任性。

設題目標:掌握思想內容。
整合 5. 作者在第 3 段中以「出身科班的戲劇演員」作喻,主要目的是甚麼?
(2 分)
A 說明學戲要先打好基礎,然後發展自己的興趣。
B 說明我們要成為無所不能的人。
C 說明我們會慢慢發掘到各個學科的趣味。 A B C
D
D 說明學習各門功課很重要。 ○
○ ○ ●

設題目標:借助標示語掌握語段的結構和內容。
整合 6. 作者在第 3 段中使用標示語「總之」,它的作用是甚麼?(2 分)
A 顯示要列舉重要論據。
B 顯示將提出另一個分論點。
C 提示內容總結。 A
B C D
D 強調觀點。 ○
○ ● ○

進階思考
設題目標:掌握思想內容,提出見解。
創意 7. 本文指出:「有些人覺得某些科目沒有趣味,便撇在一旁視如敝
屣。」你認為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字數不多於 100,標點符
號計算在內。)(6 分)學生可自由作答,以下答案僅㤨參考。

正 如 文 中 所 說 , 每 一 項 學 問 都 是 有

趣 味 的 , 我 們 應 該 先 嘗 試 學 習 , 日

後 定 能 從 中 發 掘 趣 味 ; 而 且 , 我 們

亦 應 了 解 , 不 少 學 問 , 例 如 數 理 ,
對 我 們 未 來 的 工 作 和 生 活 十 分 重 要

, 即 使 沒 有 興 趣 , 也 得 克 服 困 難 去

學 習 。

文化返思
設題目標:提出評價和見解。
評價 8. 傳統教育着重「刻苦學習」,熟記學習內容,現在不教育家提倡「愉快
學習」。你較認同哪一種學習方法呢?為甚麼?(4 分)
學生可自由作答、以下答案僅供參考:正如本文作者所說,在基礎學
習的階段,必須通過背誦和記憶,才能打好基礎 (2 分) 。如果一味強
調愉快學習,孩子面對必須熟記的知識,便不願意學習(2 分)。

比較閱讀
設題目標:比較不同作品的作法。
整合 9. 比較本文與《說「勤」》,指出兩篇文章內容的相通之處,並加以說明。
(6 分)
兩篇文章都指出「勤奮」的重要 (2 分 )。本文指出在初學的階段,我
們不應只顧興趣,應該重視學習的紀律 (1 分) ,即使沒有興趣的科目 ,
也應該努力學習,建立堅實的根底 (1 分 )。《說「勤」》一文的中心
心想是學業的精深造詣來自勤奮好學 (1 分) ,作者通過古今中外的事
例和名言說明勤的重要,與本文的思想是相通的(1 分)。

文言工作紙
姓名: ( ) 班別: 日期:
成績:

🕮 學習重點
1. 掌握文章的論點和論據。
2. 學習閱讀文言文。
3. 綜合運用閱讀能力:掌握思想內容,提出評價和見解;概括段
意;分析評價寫作手法;比較不同作品的內容和作法。
4. 文言詞匯:認識虛詞(乎)。
總分:40 分

閱讀以下文章,然後回答所附問題。🕮文章語譯見 8.11 頁

勉學 顏之推
古之學暫為已,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
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已,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
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
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
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壈,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不彌篤,此皆
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遊學,猶為碩
儒;公孫弘四十餘,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雲亦四十,始學《易》、
《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並早迷而
晚悟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牆,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
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必能兼美,吾無閒神焉。

古之學者為己:語出《論語‧憲問》:「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意思是:古時的人求學,目的在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現代的人求學,目
的在裝飾自己,博取別人的賞識。
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華,花。登,成熟,這裏指收穫,摘取。實,果實。
《靈光殿賦》:漢代王延壽一篇以著名宮殿為題材的賦。
坎壈:困頓,不得志。【坎壈 kǎ nlǎ n,粵音坎壈 hɐm2hɐm5】
《易》:即《易經》,一部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立統一去描述世間萬物
變化,供卜筮用的書,文字含義隨時而異,不易讀懂,是儒家的重要典籍。
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在
《龜雖壽》詩中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
示年長時更有大志。
袁遺:字伯業,袁紹之兄,曾任長安令。曹操稱讚他「長大而能勤學者,
惟吾與袁伯業矣。」
彌篤:更加專心。
曾子:曾子(前 505-前 436),名參,字子輿,春秋末魯南武城人,孔子學生,
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
荀卿:荀卿(前 313-前 238),即荀子,名況,戰國時趙國猗氏(今山西 安澤)
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論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公孫弘:公孫弘(前 200-前 121),字季,西漢菑川人。四十歲開始學習《春
秋》,六十歲被漢武帝徵為博士,七十六歲當丞相。
朱雲:東漢槐里令、以直諌著名,曾上書成帝,斥朝臣尸位素餐。
皇甫謐:皇甫謐(215-282),字士安,東漢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縣朝那鎮)心,
是針灸療的創始人,著有《針灸甲乙經》。【謐 mì,粵音密 mɐt9】
面牆:面對牆壁而立,一無所見,比喻不學習。
瞑目:閉上眼睛。【瞑 mìng,粵音明 miŋ4】
機要:精義、要旨。
閒:同「間」。非難,反對。

詞解語譯
設題目標:掌握文言字詞的意思。
解釋 1. 試解釋以下句中有號的字。(4 分)
(1) 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 補: 彌


(2) 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過: 過錯

(3) 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猶: 更加

(4) 老而學者,如秉燭夜。 秉
持着

設題目標:掌握文言句子的意思。
解釋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句子譯成白話文。(4 分)
(1) 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
現在的人求學,是為了自己,涵養德性以求取功名。

(2) 光陰可惜,譬諸逝水。
光陰就如流水一般不斷逝去,應當珍惜。

理解分析
設題目標:認識虛詞「乎」。
解釋 3. 「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中的「乎」字有甚麼作用?(1 分)
A 表示對象
B 表示反問
C 表示疑問 A
B C D
D 表示比較
○ ○ ○ ●

設題目標:概括段意。
整合 4. 試概括課文各段的大意,完成下表。(6 分)
段意 段落大意

第1段 (1) 指出學習應以 修養身心為大眾謀福利 為目的。

第2段 (2) 指出 不論年幼或年長 ,都應該努力學習。

第3段 (3) 勉勵 要珍惜光陰,努力學習 。

設題目標:掌握文章的論點和論據。
整合 5. 根據本文內容完成下表;(7 分)

(1) 中心論點: 珍惜光陰,任何時候都努力學習,便能有所成就。

(2) 分 論 點 一 : 幼 小 時 最 宜 學
(5) 分論點二:即使小時錯失機
習。
會,年長時更要努力學習。
(6) 原因:年長才學習也可以
(3) 原因:幼小時候精神集中,
有大成就。
成長後思慮容易分散。
(7) 例 喻 : 曾 子 、 荀 卿 、 公 孫
(4) 例證:作者七歲時背誦過的
弘、朱雲、皇甫謐都是年長
作品至今仍未遺忘,但二十
時才努力的,結果都有大成
歲後讀的經書,稍為棄置,
就。
便會荒廢。

設題目標:掌握論據。
整合 6. 作者在文中主要運用了哪一類論據來證明論點? (2 分)

事 實 論 據

設題目標:掌握思想內容。
整合 7. 根據本文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
(4 分)
無從
作者認為 正確 錯誤
判斷
(1) 古之學者成就較今之學者大。 ○
○ ●
(2) 愈早學習成就愈大。 ○
○ ●

設題目標:分析及評價寫作手法。
整合 8. 作者在各段均運用了比喻,試摘錄文句,加以說明,並指出文中運用

解釋 喻的好處。(7 分)
評價 段 落 文 句 說 明
(1) 學者猶種樹也,春玩 (2) 以種樹以喻學習,指
其華,秋登其實;講論 出文章像花般美,足以欣
第1段
文章,春華也,修身利 賞;能從中修身,造福大
行,秋實也。 眾,就像摘取果實一樣。
(3) 幼 而 學 者 , 如 日 出 之 (4) 以日出的光比喻年少
光;老而學者,如秉燭 學習時能清楚看到事物;
第2段 夜行。 以持蠟蠋夜行比喻老年學
習,看事物已比不上年少
時那樣清楚了。
(5) 光 陰 可 惜 , 譬 諸 逝 (6) 以 流 水 比 喻 光 陰 一 去 不
第3段
水。 回。
運用比喻
(7) 用一般人認識或易懂的事物去說明抽象的道理,令人
的好處
更容易明白,從而加深讀者的印象。

進階思考
設題目標:掌握思內容,提出評價和見解。
評價 9. 本文開首談論古之學暫求學有「為己」和「為人」的目的。你認為求
學應該以甚麼為目的?(字數不多於 100,標點符號計算在內。) (5 分)
學生可自由作答,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我 認 為 求 學 應 以 「 為 己 」 為 重 , 求

學 是 為 了 讓 我 們 的 身 心 有 良 好 的 發

展 , 同 時 培 養 我 們 的 知 識 和 品 格 。

當 我 們 能 做 個 有 修 養 的 人 , 並 在 工
作 崗 位 上 發 展 所 長 , 已 經 是 「 為 人

」 的 表 現 , 所 以 我 們 不 必 刻 意 追 求

「 為 人」 。

比較閱讀
設題目標:比較不同作品的內容。
整合 10. 本文和《為學一首示子姪》在內容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試
根據下
表的提示填寫答案。(3 分)
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
(1) 學習者的自身條件會限 (2) 兩篇文章的作者都認為
制學習的成效。 只有 努力學習 ,才
說明:年少時學習的成 能成功。
《勉學》
效比年長後學習的成效
大。

(3) 學習者的目的身條件不
會限制學習的成效。
《為學一首
說明:愚鈍或聰明不會
示子姪》
影響一個人學習。

文章語譯
勉學 顏之推
古時的人求學,是為了充實自己,彌補自身在學問和道德上的不足;現
代的人求學,是為了向人炫耀,藉以誇誇其談。從前的人求學,是為了實踐所
學,為大眾謀福利;現在的人求學,是為了自己需要,涵養德性以求取功名。
求學好比種樹,在春天賞玩它的花朵,在秋天收镬它的果實;講解討論文章,
有如欣賞春天的花朵;涵養德性以利於事,那就有如秋天摘取果實。
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成長之後,思慮容易分散,所以要盡
早加以教導,不可失去良機。我七歲時背誦《靈光殿賦》,直至今日,每十年
温習一下,仍然不會遺忘,但二十歲以後讀過的經書,倘若棄置一個月,便荒
廢了。但人總會遇到困頓,不得志,盛年時失去求學的機會,更要在晚年努力
向學,不可就此放棄。孔子說:「五十歲時才學習《易經》,便可以沒有大過
錯了。」曹操、袁遺等人,年長時更加專心向學,這都是年輕努力而到年長仍
不倦怠的例子。曾子七十歲才努力學習,終於名聞天下;荀卿五十歲才遊學,
還可以成為大學問家;公孫弘四十多歲才讀《春秋》,後來做到丞相;朱雲也
是四十歲才學習《易經》,《論語》的,皇甫謐二十歲學習《孝經》、《論
語》;他們最終都能成為大學者,這些都是年輕時未努力而後來才覺悟的例子。
有些人到了結婚後或二十歲仍未向學,便認為為時已晚,而不再學習,未免太
愚蠢了。年輕時努力向學,固然好像在日出的陽光下可以看清事物;年老時努
力向學,有如手執蠟燭夜行,看事物比不上年少時清楚,但總好過閉上眼晴甚
麼都看不見。
光陰好像流水般不斷逝去,應當珍惜。我們要博覧學問的精義和要旨,
以濟助功業;這樣必定能夠兩全其美,我是不會反對的。

語文運用工作紙
姓名: ( ) 班別: 日期:
成績:

🕮 學習重點
(1) 詞匯:認識諺語句。
(2) 文言詞匯:認識虛詞(乎、何、何如)。
總分:20 分

1. 試運用以下諺語,各造一個句子。 (4 分)
(1)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今次的作戰計劃雖然失敗了,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吸取教
訓,更有利我軍將來的發展。

(2) 不到黃河心不息。
「不到黃河心不息」,你還是讓我試試吧!即使碰壁,我也甘願承擔
一切後果。

(3) 活到老,學到老。
七十多歲的爺爺正在學習使用智能手機,真是「活到老,學到老」的
好例子!
(4) 禮多人不怪。
「禮多人不怪」,這份禮物你還是收下吧,真感激你在我失意時開解
我。

2. 試選出合適的文言虛詞,填在以下句子中的橫線上,完成句子。(6 分)
(1) 痛定思痛,痛 何如 哉!(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2)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 何 得不蹶(賈誼《論積


貯疏》)

(3) 擢之 乎 賓客之中,而立之 乎 羣臣之上。(《戰國策‧燕


策》)

(4)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 何 以異? (《孟子‧梁惠王上》)

(5) 禽獸之變詐幾 何 哉?(蒲松齡《聊齋志異‧狼三則》)

3. 試指出以下各句中帶‧部分的意思。(6 分)
(1) 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何: 怎 麼 樣

(《列子‧湯問》) ‧
(2) 子木問於趙孟曰:「范武子之德何如?」。 何如: 如何 / 怎
麼樣
(《左傳‧襄公》) ‧‧
(3) 而此山獨以鐘名,何哉?(蘇軾《石鐘山記》) 何: 為什麼


(4)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乎: 於
‧(韓愈《師說》)
(5)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戰國策‧齊策》) 何: 怎麼

(6) 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 乎: 呢

能久存乎?(韓愈《祭十二郎文》)

4 閱讀以下文章,並依右欄的指示作答。(4 分)
凡屬趣味,我一概都承認他是好的。(1)不能
不下一個注腳。我說:「凡一件事做下去不會生出 (1) 加上一個合適的設問句。
和趣味 怎樣才算趣味呢?
‧‧‧‧‧‧‧‧‧‧‧‧‧‧
‧ (2) 寫出句子中的獨立語。
相反的結果的,這件事便可以為趣味的主體。 凡
(2)」
‧‧‧‧‧‧‧‧‧‧‧‧‧‧‧‧‧‧‧‧ (3) 解釋這句俗語。
賭錢有趣味嗎?輸了,怎麼樣?吃酒,有趣味嗎? 沒有趣味的事一齊湧出
病了,怎麼樣?做官,有趣味嗎?沒有官做的時 來。
候,怎麼樣諸如此類,雖然在短時間內像有趣味,
結果會鬧到俗語說的「沒趣一齊來(3)」,所以我
們不能 (4) 解釋這句諺語。
‧‧‧‧‧‧ 自己經歷過,才會知道甘
承認他是趣味。凡趣味的性質,總是以趣味始,以 苦。
趣味終。……
學問的趣味,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句話我不能
回答。凡趣味總要自己領略,自己未曾領略得到
時,旁人沒有法子告訴你。佛典說的:「如人飲
水,冷暖自知。(4)」你問我這水怎樣的冷,我便
把所有形容詞說盡,也形容不出給你聽,除非你親
自嗑一口。我這題目――學問之趣味,並不是說學
問如何如何的有趣味,只要如何如何便會嘗得着學
問的趣味。

(節錄自梁啟超《學問之趣味》)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