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9

单 位 代 码 10475

学 号 104753180488

分 类 号 J825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比较研究——以杜丽娘与
朱丽叶为例

学科、专业 戏剧与影视学
研 究 方 向 : 传统戏曲与河南地方戏
申请学位类别 : 艺 术 学 硕 士
申 请 人 : 郝孟婕
指 导 教 师 : 李玉昆 副教授

二〇二一年六月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lassic character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dramas -- Taking Du Liniang and
Juliet as examples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By
Hao Mengjie
Supervisor: Prof. Li Yukun

June, 2021
关于学位论文独创声明和学术诚信承诺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
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说明、
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
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在此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不存在舞弊作伪行为,文责自负。

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21 年 6 月 5 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并同
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
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
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
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21 年 6 月 5 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2021 年 6 月 5 日
摘 要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作为中英杰出的戏剧家,虽然天各一方、相隔甚远,但他们笔下
的人物却有着极其微妙的联系。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杜丽娘与朱丽叶的人物形象对比研
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创作背景、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方面都呈现出共性与差异,反
映在《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人物上,表现出杜丽娘与朱丽叶的共性与差
异。
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分别梳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所生活的时代,
首先,论述汤显祖所生活的明朝社会对杜丽娘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其次,论述莎士比
亚所生活的伊丽莎白统治时期的英国社会对朱丽叶勇于冲破封建桎梏思想的影响。第二
节分别梳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思想创作主张,首先,论述汤显祖如何在“意趣神色”
方面对杜丽娘形象进行塑造;其次,论述莎士比亚如何在典型环境中塑造朱丽叶这一典
型人物。
第二章主要分析两者的共同之处,分为三节。第一节从文本中的诗意语言方面着手,
分析汤显祖、莎士比亚对各自笔下与之对应的杜丽娘与朱丽叶烂漫无邪的人物性格。第
二节从两部戏剧的冲突矛盾分析两者人物个性解放的共性。第三节从两部戏剧的艺术手
法分析两者对待爱情“至情”的特点。
第三章主要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分为三节。第一节从文本结构分析两者形象的差
别,缓慢的戏剧节奏与温婉的杜丽娘形象相符,明快的戏剧节奏与热情的朱丽叶形象相
符。第二节从戏剧结局的悲与喜着手,分析杜丽娘与朱丽叶对封建思想反抗程度之差别。
第三节从两部戏剧的再度创作即在原作家一度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的再度创作,从尊
重原著角度出发论述两者人物形象之差异。
通过《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杜丽娘与朱丽叶的人物形象比较,试图探
索东西方戏剧的创作规律和特殊之处,分析东西方戏剧的优秀之处与不足,以此促进东
西方戏剧交流、改变与创新,推进中国戏曲持续发展,不断获取新面貌,在国际上得到
更加广泛的传播与读者和观众的欣赏。扩大中国青年读者与观众的范围,让更多青少年
体会中华传统戏曲的文化内蕴与艺术魅力,承担起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I
关键词:汤显祖,莎士比亚,杜丽娘,朱丽叶,人物形象

II
ABSTRACT

Tang Xianzu and Shakespeare, as outstanding dramatists in China and Britain, are far apart from each

other, but their characters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Du Liniang and Juliet. Tang Xianzu and Shakespeare show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creative

background, creative ideas and creative techniques, which are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s in Peony Pavilion

and Romeo and Juliet, show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u Liniang and Julie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combs the era of Tang Xianzu and Shakespeare respectively. Firstly, it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Ming Dynasty society in which Tang Xianzu lived on Du Liniang's personality liberation thought;

Secondly, it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Elizabethan society in Shakespeare's life on Juliet's idea of

breaking through the feudal shackles. The second section combs the ideas of Tang Xianzu and Shakespeare

respectively. Firstly, it discusses how Tang Xianzu shaped the image of Du Liniang in the aspect of

"interest and expression"; Secondly, it discusses how Shakespeare portrays Juliet in a typical environment.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analyzes Tang Xianzu's and Shakespeare's characters of Du Liniang and Juli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etic language. The second section analyzes the common character liberation from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dramas. The third section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dramas in

their treatment of love.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images from the text structure. The

slow dramatic rhythm is consistent with the gentle image of Du Liniang, and the bright dramatic rhythm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nthusiastic image of Juliet. The second section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of Du Liniang

and Juliet's resistance to feudalism from the sad and happy ending of the drama. The third section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dram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pect for the original works.

By comparing the characters of Du Liniang and Juliet in Peony Pavilion and Romeo and Julie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reative rules and peculiariti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dramas, and analyze

III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dramas, so as to promote the exchange, change

and innov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dramas,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pera, and

constantly acquire new features, It is widely spread and appreciated by readers and audiences in the world.

Expand the scope of Chinese young readers and audiences, let more young people experienc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artistic cha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and undertak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opera art.

KEY WORDS: Tang Xianzu, Shakespeare, Du Liniang, Juliet, Characters

IV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III
目 录........................................................................................................................................V
绪 论.........................................................................................................................................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3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6
第一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的创作背景.......................................................................9
第一节 创作者所处社会时代背景对其人物形象的影响................................................9
一、汤显祖所处社会时代背景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影响.....................................10
二、莎士比亚所处社会时代背景对朱丽叶人物形象的影响.................................13
第二节 创作者的思想主张差异对其人物形象的影响..................................................15
一、汤显祖的思想主张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影响.................................................16
二、莎士比亚的思想主张对朱丽叶人物形象的影响.............................................17
小 结..................................................................................................................................19
第二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之共性.............................................................................21
第一节 从文本语言特征看其烂漫无邪的人物形象......................................................21
一、汤显祖之抒情诗剧.............................................................................................21
二、莎士比亚之诗体戏剧.........................................................................................22
第二节 从戏剧冲突看其个性解放的人物形象..............................................................24
一、天之理与人之欲的矛盾.....................................................................................24
二、家族仇恨与爱情追求的矛盾.............................................................................25
第三节 从艺术手法看其“至情”之情的人物形象......................................................26
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26
二、悲剧与喜剧的结合.............................................................................................28

V
小 结..................................................................................................................................30
第三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之差异.............................................................................31
第一节 从文本结构看其人物形象之不同......................................................................31
一、戏剧节奏缓慢与杜丽娘的温婉内敛.................................................................31
二、戏剧节奏明快与朱丽叶的热情奔放.................................................................33
第二节 从戏剧结局看其人物形象之不同......................................................................35
一、喜剧结局——杜丽娘的反抗精神具有局限性.................................................36
二、悲剧结局——朱丽叶的反抗精神具有彻底性.................................................37
第三节 从再度创作看其人物形象之不同......................................................................38
一、契合原著——人物真实性更显著.....................................................................38
二、发展原著——人物反叛性更突出.....................................................................41
小结....................................................................................................................................42
结 语.......................................................................................................................................43
参考文献...................................................................................................................................45
致 谢.......................................................................................................................................49

VI
绪 论

绪 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十六世纪诞生了两位戏剧巨匠,分别为中国明朝时期的汤显祖与英国伊丽莎白统治
时期的威廉•莎士比亚。虽出生于不同国度,处于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成长于不同的
生活环境中,但两人在其他方面却有着某些相似之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出生于同一时
期,离世于同一年份;两人不仅都是著名的戏剧大家,更是擅长抒情的文学诗人;两人
的戏剧作品在遵循着相似的艺术规律的同时,又有其个性与特殊性。
汤显祖是明代杰出的戏剧家、文学家与思想家,“临川四梦”是汤显祖的戏剧名著,
其中“四梦”之一的《牡丹亭》是当时家传户诵的经典名作,在明朝社会引起了巨大的
轰动,“几另《西厢》减价”。汤显祖生活在中国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为
人们带来进步思潮,文人学士转而追求内心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封建社会对女性从心理
到人性上存在极端压制,汤显祖的《牡丹亭》对此进行强烈的批判和深刻的揭露,反对
束缚自由恋爱的理性和礼教,其剧中杜丽娘这一娇美动人,崇尚自由恋爱的女性形象值
得更多的学者去研究。《牡丹亭》完成于 1598 年,随后,仅隔三年时间,西方戏剧大
师莎士比亚便完成了另一部经典著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他生活在自由开明的伊丽莎
白统治时期,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在 16 世纪席卷英国,为他带来了先进的人文主义思
想,所以莎士比亚的作品亦有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抨击和鞭挞。剧作描述了一见钟情的罗
密欧与朱丽叶碍于两大家族早已结下的世仇而不能“名正言顺”的相爱,但朱丽叶不顾世
俗、冲破枷锁、最终为爱殉情的悲惨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戏剧中
流传最久,传播最广的戏剧之一,朱丽叶为爱轰轰烈烈、不顾世俗的女性形象也为世界
各国的读者和观众所喜爱。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样是表现封建专制下男女对爱情、自由的勇敢
追求,为爱情可置生死于度外,展现出杜丽娘对爱情憧憬、纯粹的态度。因此汤显祖、
莎士比亚在这两部作品中对杜丽娘、朱丽叶的形象塑造必然存在颇多相同之处,同样,
由于两人的文化差异与其所遵循的戏剧创作规律,在创作人物方面亦存在不同之处。两

1
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创作研究——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为例

人在面对封建势力的强势压迫时,宁做时代的一股清流,用最坚硬的笔触抒写最有力量
的文字。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因生活时代与教育经历的差别,其戏剧创作思想与创作规律自然
不同。然而,主要人物是一部戏剧作品的精髓和关键,作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关系着剧
作的剧情走向与所要传达的思想与精神。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虽出生于不同国度,受到不
同思想文化的熏陶,但由二人创作的经典之作《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戏剧
创作中呈现出一定的共性与差异。那么这两部剧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分别是什么?其存在
异同点的原因又是什么?异同点的具体表现又有何不同?这些异同点与人物形象的塑
造存在怎样的联系?又怎样影响着人物形象塑造?具体是怎样影响的?表现在哪些方
面?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两位戏剧家进行这样的创作?在戏剧创作方面,中西方固有的差
异问题等等,都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值得我们思索与探求。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戏剧
上的杰出成就,两人在人物形象方面创造的价值自然富有不可复制的探索与现实意义。
笔者对杜丽娘与朱丽叶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研究有以下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一方面充实戏剧在人物形象塑造方向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确立汤
显祖与莎士比亚在戏剧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就与价值,宣扬其蕴含的历史进步意义。汤显
祖与莎士比亚与同时代人在思想精神方面都具有反封建的复杂意义。他们的戏剧作品存
在一定的类同性,又有其特殊性。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把两人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成
就起到相互补充、互为参考的作用。论述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的类同性,从而把两
位戏剧家进行人物创作时不同的文化心理凝练为一种审美体验。客观分析两人在创造人
物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扩展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人物形象方面的对比研究,也为剧
作家今后的戏剧人物创造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2、实践意义:一方面促进东西方戏剧的交流、借鉴与合作,有利于当下中国戏剧
的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从人物形象方面着手,发掘其更深层次的价值与内涵,发挥当
代社会价值。两位女主人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可以让当代社会青年从戏剧艺术中
了解时代风貌,对女性形象在戏剧作品中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两位女性在对待
爱情时的赤诚之心,有利于引导正确的爱情观与价值观,传播真善美的思想。
本文就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上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对人物形象产生的影响进
行比较研究。首先从两人创作剧目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化思想背景来联系杜丽娘与朱丽
叶这两者的人物性格,探讨创作者所处背景对其创造的人物形象所产生的影响;其次,

2
绪 论

从文本语言风格、戏剧矛盾冲突以及运用的艺术手法三方面着手,依次分析这两者形象
存在的共同点;再次,从文本结构设置、戏剧结局以及剧本的再度创作作为出发点,探
讨两者形象的差异。
整体上分为三章。第一章从杜丽娘与朱丽叶的形象的创作背景入手,分析两者与创
作者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的关系。首先介绍汤显祖的生活背景,深入探讨作者所处的封
建社会对其笔下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产生的影响;其次,介绍莎士比亚的社会时代背景,
从其中分析朱丽叶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对封建思想的“离经叛道”的性格特点。再次,
从两位人物与汤、莎的创作思想、文学主张的关系着手,论述详细论述汤显祖的“意、
趣、神、色”创作原则对杜丽娘人物刻画的影响;最后,探讨莎士比亚塑造典型人物的
文学创作主张,分析其创作思想对朱丽叶人物的影响。
第二章分析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的共同点,首先从文本语言特点分析两人形象的天
真烂漫,其次从汤显祖、莎士比亚在戏剧冲突设置上存在的共同点分析两人形象在追求
个性解放方面的表现,最后从汤显祖、莎士比亚在剧作中所运用到的艺术手法分析两人
对待爱情“至情”之情的表现。
第三章分析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的不同点,同第二章的论述方法相同,从两部戏剧
的不同方面分析人物存在的不同点。首先,根据文本结构设置的差异:篇幅长与短以及
戏剧节奏的快与慢,剖析两人性格的含蓄与热烈之分;其次,从戏剧结局的喜与悲分析
两人对封建思想反抗的程度;最后从再度创作,即从尊重原著基础上的舞台表现来论述
两部剧对人物形象的继承与再创作。
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与讨论,总结两部剧在人物形象方面体现的共性与差别,从而
分析两部剧作存在的长处与不足。希望中西方戏剧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戏曲的发
展与创新,号召广大青少年加入弘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队伍中。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都极具强大的生命力。其四大戏剧作品“玉茗堂临川
四梦”问世至今,学术界对汤显祖、作品改编、相关表演及外文翻译等方面的研究从未
停止,尤其以《牡丹亭》为研究重点。莎士比亚戏剧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名词,具有雅
俗共赏的特点,至今仍活跃在世界舞台上。本文针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之一:

3
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创作研究——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为例

《牡丹亭》和《朱丽叶与罗密欧》,对其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与朱丽叶的人物形象进行
比较分析。
《牡丹亭》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它的艺术价值之高可见而知。通过国内外的学者
和翻译家们的共同努力,汤显祖戏剧已经走向世界,迈向国际。2016 年,我国文化部与
英国文化媒体共同主办了“跨时空对话——中英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研
讨会”。会议中,中英两国人士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人文思想和文学成就进行热烈探
论。对罗密欧的研究在国外也早已掀起研究热潮,甚至形成纪念活动,美国和加拿大等
国每年都会举办“莎士比亚戏剧节”是由莎剧剧团演员排演戏剧,以此来纪念莎士比亚。
1、国外相关研究:
(1)针对汤显祖以及《牡丹亭》的研究:汤显祖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确定的一百位国际文化名人之一。由此可见,汤显祖深受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2000 年以来,英国学者开始致力于汤显祖《牡丹亭》的研究,例如,吕立亭的《人
物、角色和思想:<牡丹亭>与<长生殿>中的身份》。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关于汤显祖研
究的期刊论文,发表于各个期刊之上,如《男女:中国古代的男性、女性和性别》(Nan
Nv:Men,Women,and Gender in Early and Imperial China)。另外,还有日本、俄国和法国
学者也发表过关于汤显祖戏剧研究的论文,在此不一一赘述。
(2)针对莎士比亚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研究:国外针对莎士比亚《罗密欧
与朱丽叶》的研究从未停止,美国的 Margreta De Grazia 与英国的 Stanley Wells 撰写了
《莎士比亚》论文集。
(3)两者对比研究:最早把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进行比较的是日本学者青木真儿,
他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对二人进行平行对比,但并没有对此展开详细论述。
2、国内相关研究:
(1)针对汤显祖以及《牡丹亭》的研究:
国内针对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的研究,叶长海主编的《案头与场上》不仅有
对汤显祖思想的详细介绍,还有对《牡丹亭》中人物的性格、剧作的悲喜剧因素、杜丽
娘的婚姻观以及《牡丹亭》在舞台上的流变等多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在期刊论文方面的
研究,例如:2016 年谢柏梁在《汤显祖戏剧的艺术魅力与审美意蕴》一文中对莎士比亚
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

4
绪 论

(2)针对莎士比亚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研究:2012 年董力燕在《莎士比亚
戏剧创作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历程解析》一文中,阐述了其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进程;2016
年马予华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物语言解读》一文中对剧中主要人物的语言特点进
行分析讨论。
(3)两者对比研究:国内最早把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进行对比研究的学者是徐朔方,
他在《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一文中对两者的戏剧创作进行开创性的比较研究,徐朔方与
孙秋克编著的《明代文学史》中把戏曲大师汤显祖列为一章进行论述,对其艺术成就进
行详细阐述。
专著类:华玮编著的《汤显祖与牡丹亭》,对汤显祖在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
了详细介绍;此外,张玲、付瑛瑛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从两部戏剧的各个方面进行
了相对全面的比较研究,例如:两部戏剧的海外传播、两部戏剧中的梦境、两部戏剧中
的人物形象、两部戏剧中的神话、改编等分别进行了对比论述。
期刊论文类:国内关于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从各个角度都有展开讨论,比较贴近本
选题,在人物性格角度分析的的论文有 1994 年杨亦军的《<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人物之比较》;对文本语言的比较研究,例如:2010 年杨深林的《<牡丹亭>与<罗密欧
与朱丽叶>语言特点之比较研究》,从各个方面对两部剧作进行研究的,例如:2019 年
邵慧婷和段俊晖,《<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阅读》,从女性视角出发的,
例如:2020 年盛颖涵的《中西戏剧中的女性意识比较——以<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
叶>为例》;比较两部著作戏剧矛盾冲突:2012 年由乔慧撰写的《从<牡丹亭>与<罗密
欧与朱丽叶>看中西戏剧冲突》,2005 年由乔丽撰写的《<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戏剧冲突之比较》;针对两部作品的戏剧结构进行比较的有 1990 年谢裕忠和郑松锟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结构之比较》;从两部剧作中窥探爱情本质的,有崔玉
娥在 2013 年撰写的《生死与共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的同异比较》等;
还有针对两部作品的戏剧结局着手对比,如 2015 年盖芸杰的《成全还是毁灭——<牡丹
亭><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局之比较》名作欣赏,1993 年曾清蓉的《爱的颂歌 各呈芳姿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喜剧氛围之比较》娄底师专学报 2018 年胡慧
的《教材里的中西爱情书写对比——以<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从剧情结构
角度出发的研究有,2010 年刘淑丽的《〈牡丹亭〉情节结构论析》;从悲剧喜剧视角出
发的文章,有 2013 年由谭玉撰写的《悲怆与伤怀——<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

5
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创作研究——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为例

剧因素之比》,杨智华在 2015 年发表的《<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美学特征》;


从中西文化视角看两部剧的比较,如 2014 年李丹的《中西文化互观下的<牡丹亭>与<
罗密欧与朱丽叶>》,2016 年席薇的《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化差异——以<牡丹亭>与<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差异为例》。
学位论文类:2014 年重庆师范大学张露的《论《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情
趣理”的冲突》,从情、趣、理三大方面对比两部作品,详细分析两部作品在“情趣理”
方面的关系与冲突矛盾;另外还有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进行论述,对中西双方的文化
差异所造成的不同进行详细探讨:2012 年湖南师范大学的李欢《中西文化互观下的<牡
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综上所述,对两部作品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较多,期刊论文无论在数量与研究角
度上都较为丰富,但对人物形象方面展开详细论述的学位论文极少,只是文中涉及到两
部作品的形象比较,但并没有对此进行详尽论述。本文针对两部剧作女主人的形象塑造
方面的研究,从各个方面着手分析杜丽娘与朱丽叶的性格形成原因,以及汤、莎两人对
两者形象塑造运用的艺术手段等,论证两部剧作在两位男女主人公形象刻画方面的相同
点与异同点,希望能为当今戏剧家进行人物创造提供较一定的理论支撑,能对已有的研
究做一些有意义的补充。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方法
(1)调查法
本人通过搜集有关《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历史资料,对所搜集到的材
料进行大规模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比较,为论题作出合理规律的论述。
(2)文献研究法
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有关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生平事迹和剧目创作的资料,从而全
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本人及其所处的时代、国度与文化教育背景。
(3)对比研究法
本文以两位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为研究点,进行多方面的论述比较,从两位人物形象
的创造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与思想主张,到两位作者所运用的人物塑造方法与创作特
点,进而对比分析两位人物形象存在的共性与差异。

6
绪 论

2、创新之处

前人对《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已有诸多对比研究,但是只是涉及到剧作
的各个方面,并没有对人物形象这一方向进行详尽大量的探索与论述。笔者在前人研究
的基础上,试图把杜丽娘与朱丽叶的人物形象与创作者所处的国度、时代环境、政治环
境以及思想文化背景相联系,对两者人物形象进行异同分析,以此探讨中国明朝中后期
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经典戏剧人物创造的异同。除此之外,还从戏剧语言、戏剧结构、
戏剧冲突、戏剧结局、艺术手法以及舞台表现的多元化角度,比较分析两者形象的共性
与差异,详细分析造成两者人物形象异同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上的
创新之处。

7
8
第一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的创作背景

第一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的创作背景

戏剧作品是时代精神的产物,现实生活是戏剧家写作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
化一定会在戏剧家身上留下明显的痕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出生于同一时代,在同一时
期写出了旷世巨作《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并在同一年与世长辞。这两位戏
剧家生活的年代虽然相同,但由于成长与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
民族文化、不同的宗教文化中,以及受到家庭环境与教育程度这些诸多因素的影响,两
人无论在思想与文艺创作上都会呈现出或多或少的共性与差异。进而,这些因时代与文
化等形成的复杂因素皆体现在两人的剧作中,其中,两人在剧作中对人物的塑造与把握
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其所处的社会时代环境与思想内涵。
笔者意图从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创作背景与创作思想这两大方向,分析《牡丹亭》
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杜丽娘与朱丽叶的形象。阐述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所处社会时
代背景与其创作思想主张对两部作品的人物形象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创作者所处社会时代背景对其人物形象的影响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生活的世界相当不同,从时间上看,两人似乎有着说不出的默契,
都是同一时期孕育的戏剧大家,但二人所属的国家的社会制度大相径庭。汤显祖出生于
1550 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一生跨越了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少年时期生活
在明嘉靖年间,青春时期生活在明隆庆年间,中老年则在明万历年间度过,直至 1616
年(明万历四十四年)逝世。汤显祖生活在明中叶时期,这一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哲学思想方面的解放,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个性解放、发现自我的思想便在艺术
方面得到充分展现。正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商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文人士子一直
以来所拥有的优越感也日渐丧失,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威望显著下降。明代中后期,政治
逐渐走向腐败,士人的处境日益恶化。直至万历年间,社会矛盾与日俱增,社会危机不
断加深。面对自身地位的下降与当时政治上的腐败,文人士子无处抒发自己心中的无奈
与绝望,关注的焦点由外向内发生了极大变化,开始关注自身,追求内心上的满足,探
索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在戏中有着明代时期个性解放的思想,
在感情上更是释放自己,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勇敢无畏,为情生为情死,带有明中后期

9
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创作研究——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为例

鲜明的时代烙印。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同样经历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16 世纪正是伊丽
莎白女王统治时期,在历史上称作“伊丽莎白时代”,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稳定,宗
教方面的改革也颇有成效,国家的稳定与和平也是莎士比亚专心创作的有利因素之一。
16 世纪中后期的英国社会,封建贵族开始倒下,新兴资产阶级日渐崛起,将文艺复兴运
动推向高潮,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充满了人文主义思想,认为人性不可抗拒,提倡人的尊
严与伟大,体现了一种“追求精神上的爱情,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爱情观”,①这些追求
自我与个性的思想在他所塑造的朱丽叶这一人物上清晰可见。

一、汤显祖所处社会时代背景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影响

1. 汤显祖社会时代背景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爱好读书,天资聪
敏。汤显祖仕途曲折,但始终坚持洁身自好,不屈服于官场黑暗势力,勤恳正直,深受
百姓爱戴。汤显祖曾五次赴京应试,两次均因对抗腐败势力而失败,其中一次则是因为
拒绝做张居正三子的陪考而以巍甲相许,最终弃考,并表明“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
第五次进京参加会考得中,时 1584 年,35 岁的汤显祖担任南京太常寺博士,位居正七
品,实则是个闲官。向来爱好读书学习的汤显祖在这期间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阅读量,这
为之后《牡丹亭》的改编与撰写打下了基础。1584——1599 年,为官期间的汤显祖憎恶
官场中的卑劣行为与勾结腐败,绝不与其狼狈为奸,大胆上奏书向皇上直谏,昏庸皇帝
看后大怒,将汤显祖贬到荒凉之地任官。在政治方面,汤显祖反对封建专制,痛恨腐败,
主张爱惜百姓,一心为民。明代时期的女性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朱元璋极力强调恢
复“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伦”,不仅国家推崇节妇烈女,还出现关于惩罚女性的家规,
对女性的压迫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明初曹端的《家规辑略》写到:“女子有作非为犯淫
押者,与之刀绳,闭于牛驴房,听其自死。”②生活在这样的男权社会,女性把男性对
自身的苛刻逐渐转变为自身的行为规则,为夫守节,为未婚夫守节。面对封建道德对女
性的残害,女性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文人的关注,颇多思想家对女性的遭遇表示同情,
对其进行强烈的批判。其中一位思想家李贽作为泰州学派的代表,也是汤显祖青年时期
的老师,对女性问题尤为关注,这一点亦对汤显祖产生重要影响。于是,一位渴望个性
解放的女性人物——杜丽娘,便从汤显祖的笔下跳脱出来。在国家制度、社会道德对女


孙海西: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山东大学,2004 年。

(明)曹端:《家规辑略·诸妇第五》 ,中华书局,2003,第 193 页。
,《曹端集》

10
第一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的创作背景

性的残酷压制下,杜丽娘是可怜可悲的,同时亦是真实可爱的,可想而知,她究竟代表
了多少明代深居闺阁之中的女子。汤显祖明知会被皇上严惩,还一心直谏,有着不惜后
果勇敢向皇上直谏的无畏精神,这种勇气也体现在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中。
2. 杜丽娘——个性解放与封建社会形成反差
《牡丹亭》作为《临川四梦》(也可称作《玉茗堂四梦》)其中一梦,是汤显祖最
为得意之作,也是“四梦”中流传最广、最为出名的一梦。《牡丹亭》全本共五十五出,
讲述了南安太守杜宝与甄氏的独生女儿杜丽娘,正值青春时期的十六岁,才貌俊俏,尚
未婚配。杜宝为女儿请了一位私塾老师,名为陈最良。这天,老师教学《诗经·关雎》,
学完后,丽娘与丫鬟春香来到后花园散步,因感春伤春,回到闺房中颇为忧郁,便睡着
了。睡梦中她梦见一位手持一支柳枝的书生,并与其一见钟情,后同书生在后花园牡丹
亭畔幽会,梦醒之后,因怀念梦中情境,想念梦中的书生柳梦梅而相思成疾,一病不起,
得知命不久矣便自行描绘自画像,命春香将其藏于太湖石下,嘱托母亲将她葬于梅树之
下,遂病死。淮阳贼子李全,兵围淮阳,杜宝因此升官,任职淮阳安抚使,紧急时刻需
要即刻前往淮阳。杜宝便托付陈最良为丽娘下葬,并建造“梅花庵”。
三年之后,柳梦梅进京应试,便借宿于梅花庵中,恰好在太湖石下拾得丽娘的画像,
想起这画上女子竟是三年前自己的梦中女子,柳梦梅一名则是因梦改名。此时,丽娘在
阴间寻求阎王帮助,得知梦中书生的名字,还能用魂魄游走阳间寻找柳梦梅。丽娘的魂
魄来到后花园与柳梦梅再会。丽娘向柳梦梅道出事情原委,让其掘坟开棺,并让其找来
石道姑帮忙,丽娘才得以还魂。随后,陈最良发现丽娘坟墓被掘,准备告诉杜宝,却被
李全叛军俘获,李全得知陈最良身份,遂故意编造谎言说丽娘与丽娘之母甄氏均已被杀,
后故意将陈最良放走,待他告诉杜宝。果然,杜宝不久得知此事,悲痛地写了封书信,
以升官金银相许,号召李全投降,淮阳得以解围。
丽娘与柳梦梅两人赴京,柳梦梅参加会考,但因淮阳刚刚遭遇叛军李全兵围,还未
完全安定,因此延期放榜。后来,甄氏与丽娘、柳梦梅、石道姑相遇。柳梦梅见到杜宝,
但杜宝以为柳梦梅有盗墓之罪,将之关押。直至发榜,柳梦梅考中状元,大家都还未 找
到其下落。苗舜宾得知此事,解救了柳梦梅,杜宝知道柳梦梅中状元之事,得知女儿确
实复活了,柳梦梅则是他的女婿。但杜宝不相信,认为这是鬼怪在作妖,上奏皇上将其
灭之。最后这场纠纷闹到了金銮殿,在皇上面前,众人齐聚,说清原委,在皇上的应允
下,杜丽娘与柳梦梅有情人终成眷属。

11
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创作研究——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为例

“汤显祖的爱情观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①明朝时期,“情”在“理”的压抑下
噤若寒蝉,汤显祖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大呼“情”胜于“理”,简直是余勇可贾的斗士!

“明代社会的封建制度在丽娘这一人物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汤显祖在戏中以大量笔墨
塑造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整部剧都是围绕杜丽娘展开的。在《牡丹亭》中,丽娘出身于
官宦之家,是一位家庭条件优越的独生女。第三出《训女》与第五出《延师》向大家展
示丽娘的生活与教育环境,这些完全是由父母操控的,丽娘毫无自由可言。明代社会是
对女子要求“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女子在未出嫁之前不能随便出门,丽娘生活的世界
是与世隔绝的,整日在闺房中学习琴棋书画、女红,也只能通过读书认识外面的世界。
然而,并不是每位女子都能读上书,杜丽娘可以读书,一是因为家庭条件优渥;二是杜
宝膝下无儿,作为独生女儿的丽娘便是父母亲最为关注的焦点;三是父亲杜宝并没有“女
子无才便是德”的老旧迂腐思想,在读书学习方面全力支持丽娘,专门为丽娘请来私塾
的教书先生陈最良,对其进行一对一授课。虽然杜宝是出于:“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
父母光辉”③,为父母争光,但让丽娘饱读诗书,确实为丽娘提供了贫苦家庭的女子可能
享受不到的文化教育。也正是因为丽娘习得书本上知识与文字才有了之后感情的萌芽,
这为之后的情节发展做好了铺垫。
第七出《闺孰》,是丽娘个性意识解放的前奏。这一出讲教书先生陈最良在给丽娘
和春香上课,学到《诗经》中《关雎》一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诗的启发,为丽娘下课后随春香去后花园埋下心中等待发育的种子。《惊梦》一
出,丽娘勇敢走出闺房,踏进这自然与自由的天地——后花园。刚进入后花园,便被眼
前的光景惊艳:“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④紧接着“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
与断井颓垣”⑤,置身于绮丽的后花园,不由自主地与自己的闺阁相比较。笔者认为这句
话实则有两层意思,一是形容这各色娇艳的花朵本应属于大自然的景色与风光,可它们
只能待在这由墙包围着的小小的花园之中,不能被更多人所欣赏,为这一片春色感到可
惜;二是对于十几年未出闺房的丽娘来说,这一小片春光带给她的先是惊艳和愉悦,紧
接着便触发丽娘自我觉醒的意识,感伤自己大好年华虚度在闺房中,有着花容月貌又如
何,又能为谁艳?封建专制的残酷,剥夺了古代千千万万女子的“自我生命”,她们本是


《汤显祖说情》,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年,第 2 页。
章颖:

《汤显祖说情》,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年,第 2 页。
章颖: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 5 页。
(明)汤显祖:《牡丹亭》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 19 页。
(明)汤显祖:《牡丹亭》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 19 页。
(明)汤显祖:《牡丹亭》

12
第一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的创作背景

自由、可爱与活泼的妙龄女子,本应拥有更多人世间的快乐,但她们终究是不幸的。丽
娘自身的处境与春色开满的后花园形成鲜明的对比,我认为这对丽娘来说是极其残忍
的,如若不知闺房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她可能像其他古代女子一样按部就班,听从父
母安排,无聊地过完一生。但丽娘是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的生命,大好春光激发出另一
个新的自己——青春时期对爱情渴望和拥有个体意识的丽娘。《惊梦》一出完全围绕在
丽娘对自我生命的感怀上,游园之后回到闺房做起了“思春梦”,生活在如此残酷的现实
中,丽娘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只能借助梦境实现心中所想与心中所爱,解放自己积压
已久的天性。丽娘的梦境完全是由于在现实中内心得不到疏解所造成的。
第九出的《寻梦》是丽娘痛苦的开始,丽娘越忧愁就越能显示出封建制度对女子的
压迫程度,两者成正比。丽娘因梦寻梦,相思成疾,整日里郁郁寡欢,心中满是爱意却
无人诉,这是多么可悲可怜。汤显祖如此安排,意在讽刺封建伦理对人性的压制,对自
然天性的遏制是不合理的。笔者认为,丽娘不是因梦而死,而是被伦理专制所造成的现
实环境压迫致死,是丽娘自身为情而死。丽娘的死虽是可悲的,但也是勇敢的。丽娘的
死是对现实的反抗,展现着向死而生的顽强生命力,是个性解放的表现。死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一生都要在这闺房中捱过,那么,死便是另一种解脱,是摆脱现实困境,寻求
自由的另一种方式。

二、莎士比亚所处社会时代背景对朱丽叶人物形象的影响

1. 莎士比亚社会时代背景
四百多年前,莎士比亚(1564——1616)在英国一个名叫斯特拉福的小镇出生。这
时正是欧洲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英国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较晚,十六
世纪初期,文艺复兴思潮才传播到英国。这时的英国刚刚完成统一,封建贵族慢慢倒下,
新生的资产阶级开始推动社会发展。十六世纪中期,英国在伊丽莎白的统治之下,这场
文艺思潮走向了高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得到快速发展。这一时期,涌现了
一大批戏剧作家,是英国文学史上盛产经典名家的黄金时期。其中,莎士比亚是英国十
六世纪中期的戏剧界领袖,“莎翁戏剧的思想观念、社会风貌和经典人物成为那个时代
文化的象征”。①这场思想文化运动为莎士比亚带来了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即主张以
人为中心;追求个性解放与生活幸福;提倡自由与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崇尚理性,


崔莉: 《莎士比亚与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社会地位》, ,2002 年第 6 期,第
《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48—160 页。

13
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创作研究——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为例

反对愚昧。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相对于汤显祖的明王朝而言是自由与开明的。社会环境
直接影响戏剧家的创作,进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也是反对束缚,热爱自由,勇敢
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的形象。与汤显祖不同的是,莎士比亚一生没有从政,七岁上学学
习拉丁文和希腊文,14 岁辍学回家,在成长的这段时间,镇上不断有剧团前来演出,莎
士比亚便经常前去观看演出,久而久之便爱上了戏剧。成年后的莎士比亚当起演员,一
直在剧院演出,演戏的同时他还创作剧本和担任导演,这些经历促使他的文学创作水平
不断进步,他的作品是为舞台而生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竟四天讲述了一对情人相识、
相恋、定下终身、最终殉情,令人震撼的爱情故事。因此,戏剧节奏之快,戏剧矛盾之
剧烈是莎士比亚一贯的戏剧风格。
2. 朱丽叶——“离经叛道”顺应时代思潮
1594 年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五幕爱情悲剧。在维洛那城,有两家势
力相当的贵族,分别是凯普莱特家族和蒙太谷家族,这两大家族背负世仇,双方家长有
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天凯普莱特家族举办舞会,罗密欧的好友班伏里奥得知此消息后
便立即告诉他,这时的罗密欧正陷在他可怜的爱情之中,他爱慕一个不喜欢他的姑娘罗
瑟琳。在班伏里奥的再三劝说下,罗密欧同两位好友一同参加舞会。罗密欧与朱丽叶因
此一见倾心。舞会结束后的罗密欧失魂落魄,独自一人在街道散步,恰巧看见正在阳台
的朱丽叶,朱丽叶这时正在向黑夜倾诉自己爱慕罗密欧的真心。于是两人互通心意,约
定第二天一同到教堂,让神父秘密帮他们完婚。第二天他们实现约定,结为夫妻。正午,
罗密欧的好友班伏里奥在街道上偶遇前来找事的朱丽叶表哥提拔尔特,两人由最初的口
头之争发展为击剑互殴,这时,罗密欧见状前来阻止,对表哥好言相劝,但最终没能阻
止这场悲剧:表哥提拔尔特把班伏里奥杀害。罗密欧痛失好友,而表哥依旧放肆挑衅,
两人经过激烈地争斗,罗密欧将其杀死。亲王把罗密欧流放,不得再回城,作为这场斗
争的惩罚。朱丽叶得知提拔尔特离世,罗密欧被放逐,痛不欲生。这时父亲逼迫她后天
就要嫁给贵族帕里斯,朱丽叶祈求神父帮她出谋划策。神父让朱丽叶结婚前一晚服下“假
死药”,然后派人通知流放远方的罗密欧前来把苏醒后的朱丽叶接走,之后二人便可永
远在一起。第二天一切按照计划行事,偏偏报告给罗密欧的消息有误,罗密欧赶到时看
到躺在墓穴里的朱丽叶,继而服毒自杀。朱丽叶醒后看到这一切,自刎殉爱。故事结尾,
以两大家族面对眼前朱丽叶与罗密欧的死幡然醒悟,重归旧好作为整部戏的结局。

14
第一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的创作背景

莎士比亚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贯穿全剧。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塑造的理想
女性形象之一,与杜丽娘一样生活在父母的庇护和呵护之中。她在真爱面前,有着西方
女性的率真与热诚。在舞会上,朱丽叶与罗密欧进行了短短几句对话后,两人便亲吻了。
在汤显祖生活的时代,未出嫁前不能出闺阁半步,即使要出门也要坐在轿子中,成亲之
前不能与异性见面接触,全听父母之命。换句话说,朱丽叶与罗密欧的相遇完全是由时
代发展所决定的,如若在中国,两人的相遇根本不可能发生,也就没有接下来两人的爱
情故事。所以朱丽叶生活的时代相较于杜丽娘是幸运的,她有认识其他异性的机会,但
悲惨的是,朱丽叶的心上人正巧是家族世仇之子,然而,朱丽叶的第一反应不是退缩,
没有把家族世仇放在罗密欧身上,她的思想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正是反对愚昧,崇
尚科学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她恨自己为什么爱上仇家的儿子,紧接着便对罗密欧说
出了“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个名字,它的香味还
是同样的芬芳......”①由此看出,朱丽叶的思想和行动与莎士比亚所生活的时代有着直接
关系。朱丽叶以个人为中心来思考和看待事情,充分显示了追求个性与自由的思想,她
面对阻挠爱情的家族世仇,不是一味的伤心苦恼,而是冲破桎梏,理性看待。她的身体
中流淌着文艺复兴思潮的血液,莎士比亚把自己所倡导的理念融入朱丽叶这一人物中,
塑造出新一代的理想女性。
朱丽叶毫不避讳地向罗密欧表达自己的爱意,还约定与罗密欧秘密结婚,这一举动
即使放在我们的现代生活都被视为叛逆行为,是对父母的不尊重,何况是四百多年前的
英国社会。面对父母逼婚时,她先是痛苦震惊,随后则匆匆跑去教堂向神父寻求帮助,
服下假死药。她对爱情忠贞不二,看到服下毒药的罗密欧躺在她的身边,她断然拒绝神
父,决意殉情。她宁死也不愿屈从于父母,不愿被封建思想束缚,面对封建枷锁,勇敢
无畏,个性解放思想在朱丽叶身上显露无遗。她仿佛一只自由的小鸟,同心爱的人一起
飞往自由的天堂。

第二节 创作者的思想主张差异对其人物形象的影响

戏剧家的创作必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上文提到社会时代背景是其因素之一,
另一个重要成因则是其思想主张。创作者生活的时代是促进其思想形成的重要条件,而
文化与思想则贯穿于创作者作品始终,镌刻在每一个人物身上,是人物的灵魂所在。哲


,朱生豪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第 28 页。
(英)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15
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创作研究——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为例

学思潮总是或多或少的投影在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中,为其文学思想主张提供
理论支撑。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由于个人的学习教育经历不同,因此,两者形成的文学主
张与对戏剧艺术的理解亦存在差异,进而在塑造每一个人物时,必然带有自己的观点与
看法。

一、汤显祖的思想主张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影响

1. 汤显祖的主要思想主张
汤显祖青年时期,受教于泰州学派,老师罗汝芳是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汤显祖上
学期间学习和吸收阳明心学,尤其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达观阐师与汤显祖既是老
师也是朋友,达观禅师主张儒释道一致的真性情。李贽也是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他可
谓是汤显祖的精神导师,李贽倡导心学,他的“童心说”与汤显祖的“至情说”不无关
联。此外,他还支持文学家公安三袁(明朝晚期三位袁姓兄弟)的主张,他们反对剽窃,
提倡变通;抒发真情,不拘一格。“泰州学派的学说对程朱理学的纲常伦理教条的突破
与扫荡”,①意味着宋明理学的没落。上述几位思想家、文学家在思想与文学创作上对
汤显祖影响颇深。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塑造人物形象时传达的思想与作者所提倡的 “意
趣神色”为主的文学主张不无关系。②
2. 杜丽娘——人物的“意趣神色”
“意趣神色”来自汤显祖《答吕姜山》:“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
或有丽词俊语可用,尔时能一一顾及九宫四声否?”③这“意趣神色”的文学主张与上
述所讲的佛学大师达观禅师、李贽的“童心说”和公安三袁的“抒真情”一脉相通。
第一,“意”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汤显祖在这方面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李
贽“反理学、反传统,提倡重视人之自然之本心,主张人性解放、个性自由。”④这与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不谋而合,汤显祖的“意”强调情感之自然,情
感之真切,即“至情说”。杜丽娘看到后花园春日灿烂的景色时,表现出的惊喜,临走
时表达出的不舍,都是丽娘当时最真实的反应。丽娘寻梦无果,害上相思病,这都是丽
娘个性解放的表现,她已不再甘愿作为一名整日守在闺阁之中的女子。丽娘为情死,为
情生是“至情”思想的显露。


《明末清初戏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2008 年,第 39 页。
王永恩:

《中国戏剧简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 年,第 182 页。
张大新:

黄天骥:
《汤显祖的文学思想——意、趣、神、色》,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1963 年。

隋晓聪:
《论李贽“童心说”》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 年。

16
第一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的创作背景

第二,“趣”与“公安三袁”的思想主张相联系,意指反对盲目摹仿,跟风写作,
作者应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作品才会有灵魂,而不是千篇一律,味同嚼蜡,失去趣
味。第七出《闺塾》中,丫鬟春香在课堂上与教书先生陈最良打诨,惹怒陈最良,准备
拿荆条惩罚春香时,丽娘洋装生气,让春香跪下帮其解围,春香得以免受惩罚。这一情
节设置使丽娘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灵动。
第三,“神”指人物的神气、神韵,即人物应具有其个性特征,尽可能写出他的神
韵和神态。丽娘在《惊梦》一出中,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词形容自己的容貌,感叹
自己生得如此俊俏却没有人欣赏,丽娘自信且自恋的真性情显露无遗。汤显祖短短几句
便刻画出美丽漂亮、自信纯真的杜丽娘。
第四,“色”为汤显祖的“本色说”,意为文采,注重语言的优美与典雅的表达,
而不是一味为了音律和谐而故意押韵。《牡丹亭》的语言高贵典雅,属于文学用语,不
是日常用语,辞藻婉转优雅的同时还与人物性格相符,人物身份与其文化教养相一致。
杜丽娘本就是官宦人家的大家闺秀,与朱丽叶的贵族身份相般,家境富裕,文化教育相
较于普通家庭要高。文中擅长引经据典,蕴含的文学价值极高,所以说《牡丹亭》是一
部浪漫主义的爱情诗剧
总之,意、趣、神、色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在创作戏剧、塑造
人物中,这四个字缺一不可。汤显祖运用自己的创作思想,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刻画
出杜丽娘这一新型女性形象,是对当时封建社会的强烈抨击。

二、莎士比亚的思想主张对朱丽叶人物形象的影响

1. 莎士比亚的主要思想主张
莎士比亚一生所作无数,但只有 37 个剧本被保留下来,部分研究者把他的创作分
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历史剧与喜剧为主,第二阶段以悲剧为主,第三阶段以传奇剧
为主。《罗密欧与朱丽叶》属于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第二阶段(1594——1600),“我们
把 1594 年到 1600 年这段时间称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成熟期。”①莎士比亚从古希腊
戏剧中汲取营养,并发扬其人文主义思想。在戏剧创作方面,强调对自然的描摹,强调
戏剧创作的真实性,精确把控戏剧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莎士比亚认为戏剧要严肃而庄重,
崇高而动人,使戏剧具有教育作用。在剧作创作中,“一本绝妙的戏剧,场面支配很是


,《汤显祖研究书系》皱自振 主编,江西高校出版社,2016 年,第 17 页。
张玲 付瑛瑛:《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17
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创作研究——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为例

适当,文字质朴而富于技巧”,戏里没有滥加提味的作料,字里行间毫无矫揉造作的痕
迹“,“把它称为一种老老实实的写法,兼有刚健与柔和之美,壮丽而不流于纤巧。”

塑造人物方面,将人物性格典型化,人物生活环境典型化,使人物性格愈发饱满真实。
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塑造出的典型时代中的典型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勇敢翻过封建的樊
篱,不惧父亲权威,敢于追求自己人生的进步女性代表。
2. 朱丽叶——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朱丽叶的人物性格十分鲜明突出,在第一次与罗密欧相遇时,便大胆直率地表达自
己对罗密欧的好感,接受罗密欧的“献吻”。这些表现一方面是西欧文化中特有的热情
与直接,男女生表达情感的豁达与开朗;另一方面则是莎士比亚对戏剧写作的理解,即
真实性与自然性,在刻画朱丽叶时,注重人物情感的真实流露。莎士比亚在剧中设置两
人为一见钟情,从此便是一眼定终身的挚爱,所以第一次见面两人接吻是真实自然,符
合情节和事件的发展。在得知罗密欧是家族仇人的儿子时,朱丽叶此时便位于莎士比亚
创造的典型环境中。一名贵族小姐无意中爱上了家族仇敌,这个巧合即莎士比亚故意为
之,让人物性格在典型环境中发展。随着情节和事件的发展,剧中另一个典型环境则是
朱丽叶在面对表哥提拔尔特的逝世,以及罗密欧被流放在外,不得入城的情况下正值伤
痛欲绝之际,这时,父亲逼迫朱丽叶嫁给亲王的亲戚帕里斯,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人
物存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性,莎士比亚创造这一环境,“强迫”人物的动作发展,这时人
物的行为真实可信,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蒙太古和凯普莱特是维洛那城中两大名门望
族,而朱丽叶则是凯普莱特之女,这样一位贵族小姐是封建强权里的典型女性,她们不
仅面对封建思想的压迫与束缚,还要承受父亲的权威。她在爱上罗密欧那一刻便是不幸
的开始,两人的命运在封建伦理的打压下无计可施,后来寻求神父的帮忙,天真地认为
可以摆脱强权,与罗密欧私奔过上幸福生活,但故事的结局朱丽叶也未曾想到面对他们
的竟是死亡。朱丽叶面对种种压迫,导致朱丽叶这一人物的塑造必定是典型的,所有的
矛盾与冲突都集中到朱丽叶身上,所以莎士比亚把多种环境和多种人物的共性集中在一
起,从而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因此朱丽叶在戏中的性格不是固定和唯一的,
而是有动态变化发展。


(英)威廉·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悲剧选》
,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第
201 页。

18
第一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的创作背景

小 结

本章站在宏观角度,阐述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时代背景与思想主张,以及对杜丽娘
形象与朱丽叶形象的影响。汤显祖基于明朝的封建制度,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创造了
勇于冲破封建樊篱,追逐爱情的杜丽娘。而莎士比亚以伊丽莎白统治时期的英国为背景,
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创造了抵抗封建伦理道德,追求自由婚姻的朱丽叶。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将各自拥有的时代精神与思想主张融入戏剧人物中,从书籍丛书
中汲取知识与养分,借鉴和改编他人思想与作品,将杜丽娘和朱丽叶这两位新女性刻画
的栩栩如生,惹人喜爱。汤显祖把人物塑造与其提倡的“意趣神色”相结合,细致入微
地刻画出一位婀娜多姿,纯真自然、活泼可爱有着自我觉醒意识的杜丽娘。可与之相媲
美的朱丽叶,莎士比亚发挥其人文主义思想,将一位明艳动人、热情大方,追求个性解
放与自由的封建社会的“典型”少女展现在读者与观众面前。

19
20
第二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之共性

第二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之共性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思想与文学创作上有相似之处,进而他们所塑造的人物必然具
有一些共同点。杜丽娘与朱丽叶都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妙龄少女,同时面临着封建伦理
道德对她们的压迫,这种强权压制下所爆发出的个性觉醒意识必然有相通之处,两人的
命运也同样带有悲剧色彩。本章着重从三大方面,即《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的语言特点、戏剧结构与艺术手法入手,详细论述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之共性。

第一节 从文本语言特征看其烂漫无邪的人物形象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不仅是伟大的戏剧家,还是卓越的诗人。两人在各自的戏剧中运
用优美烂漫的语言打造出属于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特有的浪漫语境。两部作品都像是一首
深情大气、气势如虹的抒情长诗。用精妙绝伦的词句与深厚的文学功底塑造出两位屹立
于封建壁垒下仍能保持天真烂漫、清新脱俗的少女形象,来赞颂杜丽娘与朱丽叶各自拥
有的自由纯真的爱情。

一、汤显祖之抒情诗剧

“语言是一种玄妙的东西。中国人的含蓄更让语言多了几分幽深曲折的韵致。”①汤
显祖的语言被人们称作文采派,即注重作品的内在神韵。在语言方面,《牡丹亭》的语
言不是普遍的生活用语,而是高贵雅致、富有韵味的诗意语言。汤显祖曾因别人改动《牡
丹亭》的戏词而说出“自谓知曲者,笔懒韵落,时时有之,正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②的
惊世之语。因为中西方戏剧在表演形式上存在差异,中国戏曲语言分为:宾白和唱词两
部分,其中,唱词是戏曲语言最重要且必要组成部分,人物表达情感主要在唱词而非宾
白。西方戏剧则以台词为主,歌词只是辅助性作用,可有可无,不属于西方戏剧的语言
之必要组成部分。所以,汤显祖认为“曲律永远滞后于曲意”③强调应以曲文的表情达
意为重,重视曲文的“意趣”,并非一味为押韵好听而写。由此看来,汤显祖对《牡丹
亭》的戏曲语言创作的要求非常之高。


《汤显祖说情》,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年,第 13 页。
章颖:

汤显祖《答孙俟居》,徐朔《汤显祖诗文集》卷四十六,玉茗堂尺牍之三,第 1299 页。

张大新:《中国戏剧简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 年,第 174 页。

21
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创作研究——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为例

汤显祖谱写的《牡丹亭》是一首浪漫抒情诗剧,他笔下的杜丽娘是一位娇嫩鲜艳的
十六岁少女。阅读文本时,由文字组成的语言像一幅幅画面般呈现在眼前,令人如痴如
醉,如梦如幻。第十出《惊梦》“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一方面,这两句在引用历史典故的基础上,添上“鸟惊喧”与“花愁颤”,来形容丽
娘的美貌程度。美得惊动了鸟儿,连花儿都愁容满面,花瓣凋零;另一方面,这是杜丽
娘的唱词,表现出丽娘对自己美貌的自信与自恋:“我这么美为何没人发现,那我这花
容月貌为谁艳?”汤显祖自然而然地把丽娘纯真可人的性格特点刻画出来。之后“原来
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②是丽娘
为自己生得娇艳却无人珍惜而发出得更深一层的哀叹。“良辰美景”源于谢灵运的《拟
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表达姣美景色与
赏心乐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表达出丽娘的现实情境与满园春色相违和,事与愿
违的心理情感。汤显祖引经据典,用极富意境的句子,简短明了地把丽娘的心理活动展
示出来,彰显出作者超高的文字功底与文化修养。
汤显祖在戏中对景色的描摹使得《牡丹亭》更加像一首长篇诗歌。用“朝暮飞卷,
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③简单的四字词语便把丽
娘向往的自然风光描绘得惟妙惟肖,读到此处书中情景瞬间映入眼帘:伫立在美轮美奂
的天色中,彩云漂浮在亭台楼阁之上,春天的微风夹杂着细雨拂过脸庞,装饰精美的船
在云烟缭绕之中前行。丽娘看着这如此美妙的景色好不让人沉醉,可惜自己却被阻隔在
这幽幽深闺中,虚度年华,浪费这大好时光。在景色方面的描绘为戏增添了一份浪漫诗
意,令人浮想联翩,也更加衬托出丽娘对爱情的向往,丽娘直抒胸臆、真诚天真的一面
在读者面前展露无遗。《牡丹亭》全文都是文雅精致的诗句,随手一翻便是富有高贵典
雅之气的语言,少男少女吟诵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现自己的才华,“何其浪漫风
雅”,④而且文字的含蓄美也符合东方一贯的审美习惯与审美需求。

二、莎士比亚之诗体戏剧

莎士比亚的文学才华同样卓越非凡,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作品诸多,保留下来的只有
37 部戏剧,除此之外,还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等不少抒情长诗,这些作品广为流传。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 19 页。
(明)汤显祖:《牡丹亭》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 19 页。
(明)汤显祖:《牡丹亭》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 19 页。
(明)汤显祖:《牡丹亭》

《汤显祖说情》,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年,第 2 页。
章颖:

22
第二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之共性

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其中最为经典的爱情悲喜剧(本文第三节有详细分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家喻户晓的一对情侣。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以其精细的观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为我们描绘
出一幅爱情画卷,用巧妙的比喻描述出我们对爱情的理解。与汤显祖不同的是,未用过
多的语言描绘景色,运用景色渲染人物情感,而在剧中运用大量的人物对话来对两人的
爱情进行诗意化的表达。这些人物对话运用的语言与汤显祖的唱词同样不是普通生活用
语,同样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语言。莎士比亚用华丽真诚的诗性语言塑造出朱丽
叶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在戏剧中第二幕里,朱丽叶与罗密欧在舞会相遇结束之后,罗
密欧对朱丽叶念念不忘,翻入朱丽叶家的后花园中,听到朱丽叶站在阳台上自言自语:

朱丽叶:“只有你的名字才是我的仇敌;你即使不姓蒙太古,仍然是这样的一个

你。姓不姓蒙太古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又不是手,又不是脚,又不是手臂,又不是

脸,又不是身体上任何其他的部分。啊!换一个姓名吧!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罗密欧要

是换了别的名字,他的可爱的完美也绝不会有丝毫改变。”①

朱丽叶自问自答的行为是少女时期才会有的单纯模样,她把阻挠两人相爱的客观因
素:家族世仇,理解得如此清新脱俗。在朱丽叶的思想中,家族世仇为何能够成为两人
的阻碍?长辈之间的恩怨为何要牵动到世世代代?为何要我们来承受长辈之间的恩恩
怨怨?姓名重要吗?玫瑰不是玫瑰,但它依旧芬芳,用玫瑰形容罗密欧,为两人之间的
氛围与关系增加暧昧,足以看见朱丽叶对罗密欧的喜欢程度之深。简单两句诗便道出这
场家族矛盾的真理,爱情与人名无关,无论叫什么,这个人是真实存在不会改变的,喜
欢罗密欧的本身就够了,为何还要考虑其他因素?朱丽叶对爱情和事情本质的理解是纯
真和进步的。对待感情不掺杂任何世俗的事物,可以不顾家族世仇,不看出身、金钱和
地位,只抱有一颗赤诚之心。
站在阳台上的朱丽叶发现罗密欧后毫不避讳地说出自己的爱意,不留余地地把心中
所想表达出来。“我虽然喜欢你,却不喜欢今天晚上的蜜约;它太仓促、太轻率、太出
人意料了,正像一闪电光,等不及人家开一声口,已经消隐了下去......”②她先为两人的
偶遇所高兴,又为约会的不够正式而遗憾,最后因两人短暂的相会而不舍,朱丽叶的坦

(英)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悲剧选》,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28 页。

(英)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悲剧选》,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第 30
页。

23
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创作研究——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为例

诚直接不禁令人心生喜爱。这一系列复杂的情绪用“一闪电光”代替,既形容出约会的
猝不及防,又描写出朱丽叶对罗密欧惜别之感,朱丽叶善良、纯粹、单纯和简单的少女
形象顿时显露无遗。

第二节 从戏剧冲突看其个性解放的人物形象

戏剧结构指对文本进行题材处置、情节构造和事件的设置。从横向来看,包括对戏
剧冲突的组织安排:戏剧的起、承、转、合与人物关系的设置;从纵向来看则指戏剧线
索,一般分为主线与副线,甚至更多。本节从《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戏剧
结构上存在的共同点着手,论述杜丽娘与朱丽叶在个性解放方面的表现。主要从作者对
戏剧冲突的安排、主线与副线交织的双线结构设置分析两者人物形象的共性。通过分析
两部剧中的冲突矛盾,阐述杜丽娘与朱丽叶个性解放的思想特点。《牡丹亭》与《罗密
欧与朱丽叶》两部剧都是歌颂人们冲破封建婚姻道德、敢于追求心中所爱的行为,两位
戏剧家通过戏剧人物表达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反抗,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一、天之理与人之欲的矛盾

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促进戏剧情节进展、激发人物行为走向的关键环节。《牡丹亭》
呈现为三种戏剧冲突,首先是外部冲突,包括人与环境的冲突和人与人之间这两种冲突;
其次是人与内心之间的内在心理冲突。“‘情’与‘理’的对抗,是这部传奇戏剧的核
心冲突,亦是艺术形象赖以表现的基础。”①戏剧开场,从第三出《训女》就显示出丽
娘与封建社会和以杜宝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之间的矛盾冲突。杜宝开场“自报家门”后,
便说道小女丽娘生得艳丽俊俏,未曾婚嫁,“今日政有余闲,不免请出夫人,商议此事。”

杜宝只喊夫人商议此事,由此看出,在古代封建社会,女子婚嫁之事权由父母商定,
自己毫无权利决定自己的婚姻之事。接下来杜宝询问春香丽娘近来“有何生活”,而丽
娘除了“女工”便是“打眠”,③生活内容极其枯燥乏味。这时的矛盾只是隐约浮在整
部剧的表面,全剧的“戏眼”即矛盾的暴露则在《惊梦》一出。杜丽娘生活在全由父母
支配、毫无趣味可言的世界,在见到这良辰美景时,丽娘身体里的另一个自我被唤醒,
这里也含有对传统父权的挣脱与突破。在父亲的强权下,丽娘的觉醒意识是不能被发现
的,她无人诉说内心的愁闷与不快,经过一场奇幻的梦境后,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当

徐朔方、孙秋克:
《明代文学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年,358 页。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 4 页。
(明)汤显祖:《牡丹亭》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 5 页。
(明)汤显祖:《牡丹亭》

24
第二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之共性

时的明朝社会,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把“天之理”与“人之欲”作为对立面,反对
“人欲”即反对人的自然本性,个体生命和自我个性被否定,而哪位女子的内心没有被
摧残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丽娘的觉醒是有理有据的。
杜丽娘不知自己在游园之后产生的苦闷情绪对她来说十分危险。从《寻梦》开始则
是丽娘与封建伦理道德和她自身内在矛盾冲突的爆发。丽娘的内心冲突实则是丽娘与想
象之中的柳梦梅之间的冲突,正处在青春期的她是十分敏感与寂寥的。因为现实得不到
满足,只得凭借想象,这是何等可悲可怜。丽娘寻梦失败后的绝望给她带来精神上巨大
的波动,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丽娘单薄的个性解放之力是抵抗不了的,她的力量是有
限的,死亦是必然的结果。而后来丽娘的死而复生是凭借着顽强的个体觉醒的精神才得
以还魂,是觉醒后的个体生命的艰难维持,

二、家族仇恨与爱情追求的矛盾

如上文所述,朱丽叶在剧中亦存在三种矛盾冲突。首先表现在朱丽叶与封建社会之
间的矛盾,即人与环境的矛盾。第一幕,介绍了罗密欧朱丽叶所在的两大家族之间的矛
盾,紧接着两人的相逢便是朱丽叶与现实世界斗争的开始,朱丽叶在得知与之邂逅的男
子是仇人的儿子罗密欧后,当下就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恨灰中燃起了爱火融融,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昨天的仇敌,今日的情

人,这场恋爱怕要种下祸根。”

这为下文两人爱情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的彻底迸发埋下隐患。第三幕,揭示了朱丽叶
内心世界的冲突,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提拔尔特的死,罗密欧被放逐,在得知
消息后由愤怒再到理解的情绪变化,是朱丽叶与自己内心作斗争的表现。起初,用“恶
魔”等词把罗密欧痛骂一番之后,开始渐渐反悔刚才对罗密欧的指责,后又发出“你为
什么要杀死我的哥哥”②的问题,直到清楚之中的缘由:生性蛮横粗暴的提拔尔特在杀
死罗密欧好友后还主动挑衅罗密欧,与其斗殴,不是他死就是罗密欧亡。此时朱丽叶的
思想是进步和理性的,她不被封建愚昧的世俗观念所束缚,具有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思
想。第三幕第五场是朱丽叶与父权之间的抗争,与杜丽娘同样置身在男权至上的社会中,
父亲在家中扮演“独裁者”的角色。朱丽叶被眼前平日里对她关怀备至的父亲着实吓了


,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第 24
(英)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悲剧选》
页。

,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第 53
(英)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悲剧选》
页。

25
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创作研究——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为例

一跳,仿佛变了副模样,听到父亲言语里对自己的形容:“畜生”、“冤孽”、“贱货”,
朱丽叶内心最后的依靠立刻崩塌。她不能忍受以父亲所代表的封建家长对她心理上的蹂
躏和人格上的践踏,她去寻找最后一丝希望神父的救助,最后,她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
“要是一切办法都已用尽,我还有死这条路。”①此时朱丽叶作为封建社会的对立者,
与杜丽娘相比她的反叛更加壮烈(第三章详细论述朱丽叶与杜丽娘对封建专制反叛程度
的差别),是追求恋爱自由,反对封建婚姻观念的典型女子代表。戏剧结尾以两人为爱
牺牲作为结束,把全剧推向高潮。

第三节 从艺术手法看其“至情”之情的人物形象

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都实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融合,
他们运用情节安排、背景设置、巧用误会、引入神话等手法,将诗意浪漫与客观现实相
结合,反应杜丽娘与朱丽叶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塑造出一位为情死、为情生的杜丽娘,以及为爱殉情的朱丽叶,两者为追逐心中所爱可
以将生死置之度外,都是有情之人。“这种‘情’,不是简单地指‘男女之情’,而是
‘至情’,是‘情’中的最高境界”,②杜丽娘与朱丽叶正是这“至情”的化身。
1. 情理对抗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情节设置方面,将现实与理想的相互交织,体现爱情与理想互
为对立的关系。《牡丹亭》的第七出《闺孰》整出都是热闹欢快的基调,不爱读书的春
香屡次捉弄教书先生陈最良,顽皮可爱的春香与迂腐顽固的陈最良之间的对话,笔者认
为是整部戏最为轻松的情节,接下来第十出《惊梦》,起初丽娘随春香进入后花园是惊
讶与高兴的,“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③可以看出丽娘对眼前绝美景色甚是喜爱。
紧接着就发出了“观之不足由他遣,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④的叹息,这时丽娘的
心境由高兴向郁闷发展,接下来在梦境中与柳梦梅私会的丽娘又是愉快和幸福的。到第
十二出《寻梦》,人物的情感基调又由愉悦向苦闷发展。第二十出的《闹殇》,杜丽娘


(英)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悲剧选》 ,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第 66
页。

《明末清初戏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年,第 89 页。
王永恩: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 19 页。
(明)汤显祖:《牡丹亭》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 19 页。
(明)汤显祖:《牡丹亭》

26
第二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之共性

始终不忘“世间何物似情浓?整一片魂断心痛。”①她把炽热的真情寄托在虚无缥缈的
柳梦梅身上,最终害相思而亡。第三十五出《回生》,丽娘起死回生。“汤显祖运用浪
漫主义的手法,让她比生前更勇敢地去追求理想的爱情。”②这期间杜丽娘的情绪变化
表现为:高兴——苦闷——高兴——悲痛——高兴,经历了情感上曲折的转变,还经历
了生——死——生的梦幻过程。杜丽娘心情的好坏和生命的有无,竟是随着爱情的实现
与幻灭得以变化,表现丽娘用情之深,可谓“至情”之情。“《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与
柳梦梅,一个因相思而亡,一个因相思而睡魂难贴”,③杜丽娘梦醒前后差异之大,表
现出剧作家对现实世界的批判,这从生到死,死而复生的神幻色彩,体现了现实主义与
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在两种艺术手法的结合方面大放异彩。第一幕,首先向大家
展示两大家族的对立与矛盾积攒已久,在介绍这一客观环境之后,男女主人公便在舞会
上相遇,邂逅彼此的爱情。莎士比亚把爱情的浪漫元素融入封建社会这一现实因素之中,
一方面写家族仇恨,一方面写绝美的爱情故事,实现浪漫与现实的自然结合。两人简单
纯洁的爱情与封建社会道德作斗争,最终以失败——殉情告终,是作者对爱情极致浪漫
的描写,表现出朱丽叶对待爱情至死不渝的精神。第五幕以两大家族因此冰释前嫌作为
戏剧的结局。整部戏在现实中穿插浪漫,在现实世界中追求理想的爱情,突出朱丽叶对
爱情的向往与坚贞,始终如一的品质,与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与真诚程度不相上下,同
是“至情”之情。
2. 神话传说
《牡丹亭》中“花神”这一角色为整部戏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从而为杜丽娘与柳
梦梅的爱情增加了浪漫韵味。在戏中,“花神”因知道丽娘与梦梅“后日有姻缘之分”

,便帮助丽娘与柳梦梅完成梦中幽会,“咱花神专掌怜香惜玉”,⑤如此可爱的人物怎
不叫人心生喜欢,也可称为神仙中的“暖男”。汤显祖借助神话传说,使作品生动有趣,
更能吸引读者与观众细细品味,同时也为杜丽娘与柳梦梅悲伤的爱情蒙上一层愉悦的氛
围。“花神”前后五次帮助丽娘与柳梦梅的姻缘,次数之多体现了丽娘与柳梦梅爱情之


(明)汤显祖:《牡丹亭》,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 47 页。

王永恩:《明末清初戏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年,第 93 页。

《汤显祖说情》,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年,第 2 页。
章颖:

(明)汤显祖:《牡丹亭》,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 19 页。

(明)汤显祖:《牡丹亭》,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 20 页。

27
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创作研究——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为例

路的坎坷与辛苦,但丽娘从一始终,对待爱情纯粹干净的态度,正是丽娘“至情”爱情
观的体现。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神话传说的运用上则更为明显,整个故事都是由“皮拉莫斯
和提斯比”的爱情神话故事改编而来。莎士比亚对神话故事的借鉴,使整部戏剧基调富
于浪漫主义,将神话爱情故事与现实的封建社会相结合,美轮美奂。莎士比亚对古希腊
神话的运用还表现在剧中第二幕第二场,罗密欧形容朱丽叶的美,比喻朱丽叶为东方的
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①,其中月亮一词在英文版本中
为“maid”指 Diana,是古希腊神话中女神、贞洁女神的意思。用神话人物来表达情感
的热烈,由此看出,朱丽叶在罗密欧心中的形象是圣洁无暇的,一面之缘就注定两人的
爱情命运,可见两人爱情的深情与“至情”。

二、悲剧与喜剧的结合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都不能根据结局界定其为悲剧或者喜剧。“悲剧”
一词源于古希腊戏剧,是西方戏剧发展的源头,直至今日,悲剧在西方戏剧中的地位从
未动摇。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着一定长度
的行动的摹仿。”②两人的命运虽然从一开始就笼罩在悲剧的氛围中,但是悲剧结局并
不能定义此剧是否是悲剧或喜剧,而要放眼全剧,从总体分析。
1. 悲中有喜
《罗密欧与朱丽叶》虽以双双殉情作为两人爱情的结局,但在戏剧中有多处轻喜剧
的描写与表达。莎士比亚在剧中掺杂了许多喜剧元素,从而让整部作品显得不太沉重,
读者与观众也随着剧情的发展时而悲伤时而欢快。戏中以两人的爱情败于现实为悲剧结
局,让两大家族因两位年轻生命的逝去而幡然醒悟,最终重归于好是本剧喜剧部分。同
理,《牡丹亭》以团圆式喜剧作为结尾,但不能抹去杜丽娘在封建社会中痛苦挣扎从而
为爱亡身的事实。
《罗密欧与朱丽叶》前两幕都是轻快的步调。朱丽叶与罗密欧约定第二天上午九点
派奶妈去罗密欧那里询问两人举行婚礼的消息,朱丽叶在等待中的表现与言语可爱至
极,她形容奶妈如果是位手脚敏捷的青少年,那么“她的行动一定会像球儿一样敏捷”,
“可是年纪老的人,大多像死人一般,手脚滞顿,呼唤不灵,慢腾腾地没有一点精神。”


[英]威廉·莎士比亚: ,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第 27 页。
《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悲剧选》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贺斯拉: ,罗念生,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第 19 页。
《诗学·诗艺》

28
第二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之共性


这段对朱丽叶面对未知消息时展现出的期待与兴奋,表现出她对罗密欧真挚强烈的爱
意。爱情不只是玫瑰花,还有令人心碎的惩罚,两人的爱情随着剧情的发展既有甜蜜也
有痛楚。面对现实世界的打压,朱丽叶从不退缩的精神令人心生敬佩。在表哥离世和罗
密欧被流放的双重打击下,朱丽叶断然拒绝嫁给帕里斯伯爵的言语彻底激怒父亲,父亲
骂朱丽叶是“小贱妇”,“不孝的畜生”,②朱丽叶震惊于父亲可怕的模样,内心瞬间
崩溃瓦解,对母亲说:“您不答应我,那么请您把我的新床放在提伯尔特长眠的幽暗的
坟茔里吧!”③此时的朱丽叶对周遭环境是绝望与无助的,朱丽叶的结局早已在此做好
了情节上的铺垫,她对待爱情忠诚与坚贞的程度正是“至情”的体现。
2. 喜中有悲
“中国古代并无‘悲剧’一词,只有‘怨谱’‘哀曲’也即‘苦情戏’之说,随着
晚晴时期西学东渐,‘悲剧’概念及其具体理论才被引入。”④从《牡丹亭》全本来看,
虽然丽娘本身的性格带有哀伤苦情,但由于多处描写表现出的诙谐与幽默,巧妙地淡化
了杜丽娘性格的伤感程度。杜丽娘人物性格的悲情色彩是由封建社会制度所导致。一个
渴望爱情的鸟儿,却被封建家庭关进牢笼之中,长期在感情上受到压抑,在观景赏春之
后,精神上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感情得到空前释放,梦醒之后一病不起。这是长时间
封建环境压抑自然之人性的结果,是每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子的最终命运。封建婚姻
道德的束缚迫使丽娘出嫁之前不能出闺房半步,这样的“规矩”放到现代,和软禁有何
区别?生在古代社会,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怎能与封建势力相抗衡?这就势必致
使丽娘性格的悲剧性。汤显祖重点写丽娘游园惊梦、寻梦无果、相思成疾等几个重要部
分,使全剧前半部分都沉浸在悲伤之中。
除去悲伤情节的描写,作者在第七出《闺孰》营造的欢乐气氛逗人发笑,第三十六
出《婚走》两位有缘之人终于结合时的喜庆氛围,第五十五出《圆嫁》有情人终成眷属
的皆大欢喜的结局,这些情节都为杜丽娘的人物性格增添了喜剧性的动态发展。人物性
格在情节发展中不断转变,杜丽娘并非一直是悲伤的,游园时的惊喜,做梦时的欢愉,
复活遇见柳梦梅时的欢喜,在石道姑主持下喜结连理的愉悦,最终与家人团聚,婚姻美
满,得偿所愿后的高兴确实是丽娘真实的内心活动,这些都不容忽视。低沉与欢欣的情
节贯穿起来,直至《牡丹亭》走向喜剧结尾。

[英]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悲剧选,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第 41 页。

[英]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悲剧选,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第 64 页。

[英]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悲剧选,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第 65 页。

张之薇: 《献祭——中国古典戏剧的悲剧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11 年。

29
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创作研究——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为例

小 结

本章从微观层面,阐述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语言特点、戏剧冲突与艺术手法方面的
相似点,从而归纳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之共性。二人采用诗体语言塑造杜丽娘与朱
丽叶天真烂漫的形象;利用戏剧冲突设置,将杜丽娘与朱丽叶置身于不同的矛盾中,从
而造就其个性解放的人物形象;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悲剧与喜剧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刻画其“至情”之情的人物形象。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创作思想上存在的共同点,对其笔下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产
生深厚的影响,两人把同一时代、不同社会所接受的先进思想毫无保留地融入人物角色
之中,注入真情实感创造出来的杜丽娘与朱丽叶深受读者与观众的喜爱。两人通过角色
寄托情感与理想,传达先进思想,极具教育意义。杜丽娘与朱丽叶天真烂漫,对待爱情
至死不渝,作为封建时期个性解放的青年女性,面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表现出勇敢顽
强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30
第三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之差异

第三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之差异

由于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生活经历与教育背景不同,进而在创作思想与创作特点存
在或多或少的区别。笔者认为分别有三方面对杜丽娘与朱丽叶的人物性格刻画产生着重
要作用。本章着重从这三方面论述杜丽娘与朱丽叶形象的不同之处,首先从文本结构即
东西方戏剧形式的根本区别着手论述两部戏剧结构的差异并分析其优缺点,继而探究其
对人物塑造的影响;其次从两部戏剧结局的悲喜来剖析杜丽娘与朱丽叶形象的差异;最
后从剧本的再度创作着手来看两者形象的差异。

第一节 从文本结构看其人物形象之不同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剧中都采取双线结构,在剧中设置两条情节线索来带动剧情发
展。二人在剧中都对亚里士多德的古典主义“三一律”和李渔的“减头绪、立主脑”的
戏剧理论进行了突破。两剧的主线与副线交错出现的安排设置,反映出杜丽娘与朱丽叶
的生活风貌和其社会背景,从而放大了两人的个性解放意识,突出两人对自我生命觉醒
的程度之深,使人物行为有依据、合理化。但两部剧在主线与副线篇幅上的把握存在差
异,从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一、戏剧节奏缓慢与杜丽娘的温婉内敛

《牡丹亭》全剧共有五十五出,杜丽娘从因梦而死,到为爱而生,最后有情人终成
眷属,全剧在时间上历经足足四年之久。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却只用了四天时间,把
罗密欧与朱丽叶从舞会相遇,到相爱幽会,再到秘密结婚,最后为爱殉情的跌宕起伏的
爱情故事演绎得精美绝伦。前者“一出”与“一出”的时间距离竟然有两三年之久,时
间上的跨度之大与后者形成强烈反差。
1. 篇幅精细与人物性格相符
由于《牡丹亭》篇幅过长,从搬上舞台表演至今,只有一次完成了全本五十五出的
表演。1988 年,美国华人与上海昆剧团一起合作,将全剧五十五出搬上林肯艺术中心的
舞台,将从未现身的场面搬上舞台,是这次表演的最大收获。回归文本,作为主人公的
杜丽娘在全剧的戏份只占二十出,其中,间隔最多有五“出”,在戏曲中,五“出”的

31
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创作研究——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为例

戏份之长,大家十分清楚。间隔篇幅之久,致使读者与观众对杜丽娘的人物理解不够深
入。其间掺杂过多可有可无的情节,在笔者看来是没有必要的,既使剧情推进迟缓,又
降低了读者对人物形象所产生的印象程度,但剧情发展节奏的缓慢与人物性格极其相
符,杜丽娘所具有的中国女性的温婉内敛与娓娓道来的戏剧节奏相得益彰。从创作时代
上来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无疑是受到当时封建强权势力的影响,不能直抒胸臆,
汤显祖的创作环境受到客观环境的约束,从而不能像莎士比亚那般随心所欲。从创作思
想来看,则是受到中国传统戏剧创作规律的影响,用浓郁主观色彩的笔触将剧情走向转
向喜剧结尾,这是东西方戏剧创作差异所导致的。结构松散,节奏缓慢必然造成人物行
动缺少其应有的力量。这也就导致杜丽娘的情感发展与递进相对于朱丽叶少了几分热烈
与坦荡。由于《牡丹亭》篇幅之宏大,在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上也更加注重细节,从而
把杜丽娘的形象塑造得十分全面。
2. 多线设置之复杂
中国古典戏曲,尤其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戏曲,常常是以抒情为主的单线结构,而《牡
丹亭》是少有的“团块式”结构,即情节主线作为贯穿线,交织着一系列复杂的线索。
《牡丹亭》一方面以“惊梦——寻梦——闹殇——回生——婚走——圆驾”等作为以丽
娘为主的爱情线索。另一方面,以“言怀——寄旅——拾画——婚走——如杭——淮泊
——硬拷——圆驾”等作为柳梦梅为主的爱情线索,还有以杜宝抗战报国,捉拿贼寇,
荣升宰相作为戏剧的背景线索。戏中以丽娘与柳梦梅的梦中相遇,魂魄重逢,喜结连理,
合家团圆等情节作为戏剧主线,其间穿插柳梦梅因梦寻人,与魂重逢,喜结连理,得中
状元,合家团圆等情节作为副线,再以父亲杜宝抗金报国的情节作为第二条副线。汤显
祖浓墨重彩地描写丽娘与梦梅的爱情,歌颂丽娘为爱出生入死,与封建礼教作斗争的勇
敢无畏的精神。此外,汤显祖还对丽娘所生活的环境进行描摹,反映出整个社会生活面
貌,增加整部作品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但是副线在戏中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特别是对
杜宝抗击贼寇,荣升宰相的这一线索的长篇叙述,使得整部戏曲稍显冗长,放慢了戏曲
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递进速度,因此对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杜丽娘出生在封建明代社会,十几年如一日身居闺阁之中,有着未曾接触过异性男
子的青涩,在历经生死,与爱人结婚后,竟还有十九出叙述二人得到家人的祝福与皇帝
所代表的封建皇权的认可。在这之后附加的篇章不仅导致戏曲变得枯燥乏味,还削弱了
丽娘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反抗程度。并且杜宝这一线索与丽娘关联并不大,虽说是作为情

32
第三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之差异

节背景,介绍杜丽娘所在的社会环境,但对本戏所要传达的反封建,反包办婚姻的思想
并无多少作用。笔者认为《牡丹亭》涵盖的内容之所以如此丰富,一是出于中国戏曲与
西方戏剧在戏剧节奏上有着根本的不同。丽娘性格带有中国古代传统女子的温婉含蓄的
典型特征,继而戏剧情节根据人物性格来确定。丽娘面对爱情不及朱丽叶热情奔放,她
的感情是温婉内敛的,如若按照西方戏剧的快节奏,并不符合人物性格的设定;二是符
合明代社会当时的审美需求,程琼在《批才子牡丹亭序》中指出《牡丹亭》的阅读市场
有诸多女性读者的存在,并深受女性读者的喜爱,明代女性终日呆在闺阁之中,她们的
娱乐活动也少之又少,所以《牡丹亭》的长度契合其阅读诉求;三是作者处在落后野蛮
的前现代社会,统治阶级的戕害限制汤显祖的书写自由,自然在情感与思想上的表达受
到相应的约束。

二、戏剧节奏明快与朱丽叶的热情奔放

莎士比亚从成年就一直在舞台上演出,有丰富的演出经验,同时也是出色的导演。
因而,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舞台而生,为戏剧冲突所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由古希
腊神话改编而来,将原本的故事浓缩到短短五天,其戏剧结构跌宕起伏、剧情发展紧凑
而精巧,体现出莎士比亚优秀的创作功底。这五天时间决定了朱丽叶从生到死的命运,
情节的快速发展使读者难以分神,引人入胜。激荡的剧情与强烈的人物冲突,促使人物
情感越发丰满,人物形象越发生动。但是剧作缺乏对事物与人物的细节描写,缺少《牡
丹亭》对人物形象细致入微的描画,继而使人物情感产生的原因较为模糊,对人物行动
的解释也差强人意。
1. 篇幅精炼与人物性格相符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节跌宕起伏,发展迅速,这是莎剧的优势所在。情节的强
烈变化,充斥着剧烈的戏剧性,人物态度得到明显的变化,人物情感也在戏剧性的情节
发展下得到升华。朱丽叶最初只是一个被温馨家庭包围,不愁吃穿的“小鸟儿”,①在
对罗密欧一见倾心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已经是真正的女人。强烈的情感激
发出不可思议的举动: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与罗密欧秘密结婚。在面对家人的“逼婚”,
朱丽叶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勇气与果断,宁死都不愿屈从。莎剧从 17 世纪以来一直备受


[英]威廉·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悲剧选,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第 15 页。

33
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创作研究——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为例

推崇和赞美,但也有不少批评的声音,托尔斯泰在莎士比亚对人物塑造和人物关系的描
写方面是这样评价的:“不是本乎性格和事件的自然进程,不是本乎性格。”①
纵观《罗密欧与朱丽叶》全剧,首先,莎士比亚在朱丽叶与父亲和表哥提伯尔特之
间的感情描写可以用“几乎没有”来形容。除去朱丽叶与提拔尔特一同出现在宴会上外,
两人并无任何交流与见面的描写。第三幕第二场,朱丽叶在听到死亡的消息时用“我的
顶好的朋友”、“我的最亲爱的表哥”②来形容提拔尔特,这突如其来的称呼,让人不
禁有些疑惑与突然。虽然是亲人关系,但只是从朱丽叶的口中一笔带过,缺乏足够的说
服力。前文两人并无交流,这就导致大家一时理解不了朱丽叶的感情,无法带入感情去
同情朱丽叶的遭遇,从而对朱丽叶这一人物的理解不够透彻。剧中缺少必要的情感铺垫,
致使矛盾爆发时并无强烈对比,其次,第五场中,父亲对朱丽叶大发雷霆这一情节也设
计得极为突兀。在这之前,作者虽在前文交代了父亲出席宴会,这与上述的朱丽叶与提
拔尔特的情况相同,朱丽叶与父亲从未有过交流与对话。父亲在听到朱丽叶不愿嫁人的
话,一瞬间怒气冲顶,脾气一发不可收拾,威胁朱丽叶“要是不愿意,我就把你装在木
笼里拖了去”③笔者认为,如果在前面两幕中加一段父女和谐相处的温馨日常,这里父
亲口中的“贱东西”更能反衬出封建世俗对朱丽叶的强势压迫,父权的不容置喙对朱丽
叶心理上造成折磨和伤害,这些凶残的事实愈发能烘托出朱丽叶对强权和封建婚姻道德
的反抗力度,从而对朱丽叶追求爱情方面表现出来有别于杜丽娘的热诚与强烈。
2. 双线设置之巧妙
莎士比亚因对古典戏剧“三一律”的突破,戏剧大多是以多线结构为主,在戏剧结
构上采用情节主线伴随一系列横向发展的较为复杂的多线结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
结构上是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作为全剧的贯穿线,同时以两大家族因矛盾产生
的激烈械斗和朱丽叶父母强制她嫁给伯爵作为副线,与《牡丹亭》采取了同样的手法,
展示了朱丽叶的社会生活背景,但与《牡丹亭》在篇幅长短上存在较大差别。
莎士比亚在这两条线索设置的着墨上较为均衡,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并有颇多关联之
处,对主要情节的充实与推动发挥了重要作用,继而对朱丽叶的形象塑造起到关键作用。
两大家族矛盾作为剧中的副线,在剧作开端便展开叙述。第一幕第一场,先上场的是凯
普莱特家族的仆人,山普孙和葛莱古里手持盾剑上场,他们的谈话表现出对蒙太谷的仇


杨周翰: 《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年,第 75 页。
《莎士比亚评论汇编·引言》,

[英]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悲剧选,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第 52 页。

[英]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悲剧选,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第 64 页。

34
第三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之差异

视。接着两人与蒙太古家族的仆人,亚伯拉罕与鲍尔萨泽相遇,双方互相挑衅,准备拔
剑相向时,蒙太古的侄子班伏里奥上场阻止。但是随即出现的凯普莱特的侄子提伯尔特
态度恶劣,决意与班伏里奥斗剑,扬言要结束班伏里奥的性命,随后亲王的出场才结束
了这场激烈的争斗。由此看来,两大家族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了性命,显示出两大家族的
仇恨之深,为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做好铺垫。罗密欧、朱丽叶两人的相遇是在凯普莱特家
族的舞会上,这早在第二场就出现端倪,凯普莱特交代仆人按照名单上亲友的名字一一
邀请到家中参加宴会,仆人在找人的路上与罗密欧、班伏里奥偶遇,这才有了罗密欧与
朱丽叶爱情的开始。第三幕,是朱丽叶与家族世仇正式站在对立面的描写。提拔尔特杀
死了罗密欧的好友茂丘西奧,一直忍耐的罗密欧终于爆发了,一场激战之后结束了提拔
尔特的性命。朱丽叶在得知此消息后,先是痛骂罗密欧的残忍与恶毒。这时朱丽叶与封
建伦理道德产生了激烈的斗争,一方是她的亲人,一方是她的爱人,现实的残酷令她几
度崩溃。但清醒之后明白这场斗争,双方必有一死,她明白了这之中的原理是家族之间
愚昧的仇恨所造成的,因此并没有被眼前的仇恨蒙蔽双眼而去怪罪罗密欧。莎士比亚在
剧中安排的主线与副线交织的部分是非常精湛的,这样交叉设置,让朱丽叶与罗密欧之
间的爱情显得更加悲壮,朱丽叶对爱情的赤诚与热情也衬托得更加明显。两条线索相互
交织,互为关联,激发出朱丽叶内心潜在的强烈情感,爱情的欲望引发朱丽叶的一系列
行为动作,推动了整部戏剧的前进与发展。

第二节 从戏剧结局看其人物形象之不同

人们会以一部戏剧结局的悲与喜来定义戏剧是否为悲剧或者喜剧,而黑格尔在《美
学》中提到关于悲喜剧的观点:“在近代戏剧里,悲剧性和喜剧性就更多地交错在一起
了”,“把悲剧的掌握方式和喜剧的掌握方式调节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的较深刻的方式”。
我们把这样同时含有悲剧与喜剧特征的戏剧称之为悲喜剧。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和价
值取向的不同,致使在戏剧审美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节通过《牡丹亭》与《罗密欧与
朱丽叶》戏剧结局上的一喜一悲,分析杜丽娘与朱丽叶在反封建这条道路上所存在的不
同程度的差异。

35
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创作研究——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为例

一、喜剧结局——杜丽娘的反抗精神具有局限性

中国古典戏曲虽不存在悲剧与喜剧的美学范畴,但有着对悲与喜的观念。中国古典
戏曲普遍是“以喜开始,继而悲,再到喜,富而又悲,最后结局时又有一个小喜”。① 大
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特点之一。前文有述,汤显祖深受儒、道、佛思想的影响,
在创作中写到极其悲伤的情节时,就产生回避和退缩的心理,用“喜”稀释“悲”的内
容,化解悲剧气氛,以和为贵,讲究悲喜平衡。而且和平结局在中国历来的文学作品中
占据着重要地位,原因如下,一是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团圆”流淌在华夏世世代
代儿女的血液之中;二则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权力与地位,不允许有反抗思想
的萌芽。
为何说杜丽娘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具有局限性呢?《牡丹亭》的前半部分是其最
精彩的篇章,从杜丽娘踏出深闺的第一步到戏剧结尾,杜丽娘的反抗程度便随着她情绪
与行动的改变而变化。从杜丽娘的爱情发展轨迹来看,她的爱情呈现出四个阶段,分别
是:萌芽、消逝、重生、圆聚。从第一出《言怀》到第十出《惊梦》写爱情意识的萌生。
杜丽娘在春香的陪同下,在大好春光的召唤中,历经游园的新奇,做了一场“白日梦”,
在梦中邂逅一名英俊书生柳梦梅。这场梦中邂逅是杜丽娘潜意识被激发后的体现,柳梦
梅完全是杜丽娘幻想中的人,并非真实存在,作者安排柳梦梅的出现是运用浪漫主义手
法才成全了杜丽娘的梦境,由此看来,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程度之强烈,尽管生长在封
建礼教的铁笼中,但人的天性不可磨灭。杜丽娘梦醒后的惆怅与失望促使她再次去寻觅
梦中短暂的快乐,第十二出《寻梦》则是丽娘感情的深层发展,直到第二十出《闹殇》
是杜丽娘爱情的消逝,她重新游园,却找不到梦中情人的踪影,梦的破灭对她来说无疑
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回到“密不透风”的闺阁中,面对生活的无趣和感情的无法寄托,
杜丽娘的情感彻底迸发出来:“一时间望、一时间望眼连天,忽忽地伤心自怜,知怎生
情怅然,知怎生泪暗悬?”②置身在封建礼教的牢笼中,杜丽娘对爱情向往心切,渐渐
香消玉殒,含怨死去。这里杜丽娘的死无疑是对封建礼教发出的最残酷的抨击,讽刺其
对人天性的打压,杜丽娘的死是积极追求爱情的表现,是挣脱现实的枷锁,渴望理想爱
情的方式。从二十一出《谒遇》到三十五出《回生》是杜丽娘爱情重生的呈现。这段写
杜丽娘在反抗封建婚姻道德、对抗“程朱理学”道路上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


《中国戏曲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 128 页。
朱恒夫:

《牡丹亭》,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 28 页。
汤显祖:

36
第三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之差异

人最真实的情感是无法压制的,对爱情的追求也不会被消灭,杜丽娘的爱情可以战胜生
与死。接下来第三十六出的《婚走》至最后五十五出的《圆驾》是爱情的圆聚,这时的
情节走向充满欢乐与圆满,杜丽娘仿佛戴上了“主角光环”,事情的发生意外地顺畅。
大团圆结局扭转了剧情走向,反封建理教的爱情竟然是被代表封建统治最高阶级的皇帝
所肯定,有着浓郁封建思想的杜宝在戏剧结尾也接受了柳梦梅这位“女婿”。这一切看
来是不合理和含有一丝荒谬的,暂且不论作者如此为之的原因,就情节内容来看,大团
圆的结局弱化了整部剧对封建思想的鞭挞力度,进而削弱了戏曲前半部分杜丽娘“为情
死,为情生”的牺牲精神,爱情虽获得圆满结局,但是两人重又回到封建现实中,似乎
与现实世界达成一致,对现实妥协的意味,一切重又回归和谐与宁静。综上所述,杜丽
娘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她与现实生活的和平融入,弱化了她的斗争力
度。

二、悲剧结局——朱丽叶的反抗精神具有彻底性

悲剧在西方戏剧界向来占领着主流地位,从西方戏剧审美心理来看,悲剧结局是剧
作整体升华的精髓所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样是讲述两对恋人因为封建伦理道德的
束缚,无法结合,终于为爱牺牲的故事。同样是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揭露封建制
度的冷酷无情和封建统治阶层冷漠虚伪的家庭关系,对爱是人自然之天性给予了充分肯
定。但最后展现出与《牡丹亭》截然不同的悲剧结局,两位有情人的死把剧作推向高潮。
同样,从朱丽叶的爱情发展轨迹来看,她的爱情有四个阶段:邂逅倾心,相爱结合,
被迫离别,双双殉情。第一幕第五场是朱丽叶、罗密欧在宴会上的初次见面,两人就毫
不吝啬的表达好感。第二幕第二场是两人“阳台约会”的经典场面,也是全剧最精彩的
部分。在阳台上自言自语地对罗密欧表达爱慕之情,疏不知她喜爱之人就在阳台下安静
地听她内心的独白。十三岁的朱丽叶有着少女的天真与纯洁,她的一句:“只有你的名
字才是我的仇敌”,“姓不姓蒙太古又有什么关系呢?”①这短短几句话便显示出她内
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反对以家族世仇来看待一切的愚昧思想。她对待感情不掺杂任何肮
脏、迂腐和落后的东西,她的爱是圣洁纯粹的。这时朱丽叶的反抗思想刚刚萌生,第六
场两人在瞒着双方父母去修道院结婚,是从行动上对封建婚姻道德最切实的回击。接下
来第三幕第五场则是朱丽叶的彻底觉醒,她同时遭受着社会现实和家庭对她造成的双重


[英]威廉·莎士比亚: ,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第 28 页。
《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悲剧选》

37
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创作研究——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为例

打击,她平日里享受着的妈妈和奶妈的温暖依靠都离她而去,此时的她是绝望的。但她
并没有放弃最后一丝希望,她哀求神父替她解围,帮她划策,但封建传统势力像握着朱
丽叶与罗密欧命运的双手,无情地粉碎了两人最后的希望。莎士比亚并没有满足朱丽叶、
罗密欧在现实世界的结合,致使二人的死有着更重大深远的意义,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
的强大所造成的人间悲剧,没有什么比两人以自己的生命来反抗来得更加猛烈,给人以
强大的心理冲击,尽管这场斗争是以悲剧结局,但是由此显示出朱丽叶对人格自由和爱
情的追逐是悲壮和高大的,两人的结局换来的是先进的人文主义精神的胜利。就此,朱
丽叶的反抗精神则是根本的与彻底的。

第三节 从再度创作看其人物形象之不同

学界凡是把剧作家创作剧本称为“一度创作”,剧作家是戏剧的第一导演。“再度
创作”包括导演的“二度创作”与演员的“三度创作”,即导演与演员在尊重原著作者
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注入自己对作品与人物的理解,以此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本节所
选用的剧目在不违背原著精神的前提下,演绎出了两部剧的原貌与风格,仿佛将汤显祖
与莎士比亚各自笔下的杜丽娘与朱丽叶从书本中直接“拎”到戏剧舞台上。本着尊重两
位戏剧大师的创作精神与思想进行再度创作,以最大程度还原原著人物。舞台是戏剧剧
本的归宿,也是戏剧的生命。《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自出世后至今,竟有三
百多年的演出历史,本节通过分析舞台的“再度创作”对两位戏剧大师“一度创作”的
继承演绎,阐述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之差异。

一、契合原著——人物真实性更显著

本文在第三章第一节中提到 1988 年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牡丹亭》的演出,这是《牡


丹亭》历史上唯一一次全本演出。这次演出无论在篇章的选用、原著的顺序与语言的表
达上几乎没有变化,只有删除部分折子中的曲牌,还是少量删除。这场全本演出大约 20
个小时,在时间上大概是一台西方戏剧的 7——10 倍,观众能够坐得住就是这场演出最
大的成功所在。而且把以往《牡丹亭》演出极其罕见的场面都一一展现在舞台上,如《道
覡》《诊祟》《围释》等。这场演出力求还原原著精神,再度为观众呈现剧本中描写的
明代社会历史与老百姓的生活,展现杜丽娘生活的社会风貌,加强剧作的真实性,从而
使人物立得住,人物的行为与情感发展更加具有合理性。同时,体现杜丽娘的生活背景,
可以中和杜丽娘为爱情出生入死所营造的悲伤氛围,从而把握戏剧情节走向,将整部戏

38
第三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之差异

引向大团圆结局。“诚如白先生所说,美国版《牡丹亭》演出结束后,谢幕长达 10 分
钟之久,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演员和导演被掌声包围着,观众不仅为演员
的精彩表演所折服,更为《牡丹亭》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故事而深受感动,深深祝福!”

由此可见,这样一台大戏观看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乏味与枯燥,演出十分精彩与成功。
可是,在看到这场演出成功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美国版《牡丹亭》力求
为观众展现全部文本内容,无论是以推广中华戏曲文化为目的,还是忠于汤显祖的创作
思想与精神作为这场演出的出发点,都不能忽视一个问题——与时俱进。任何传统文化
都要适应时代的变迁,美版的再度创作没有对原著实施删减,从而延续了前文提到的文
本篇章繁杂对人物情感的变化发展造成的影响。美国版演出虽然加强了人物动作发生的
真实性,但弱化了戏剧情节的连贯性,缺乏戏剧张力,削弱了杜丽娘憧憬爱情的强烈欲
望,在爱情主题的表现方面逊色于白先勇导演的青春版《牡丹亭》。总之,“美国版的
《牡丹亭》是一个矛盾体,既要看到他的得,又要看到它失的方面,看到它失的时候,
我们又不能否定全本《牡丹亭》之所得。”②
2004 年.中国台湾作家白先勇重新排演了《牡丹亭》,由青年演员演绎,所以称之为青
春版《牡丹亭》。这次对《牡丹亭》文本的再度创作在剧本取舍、舞台表现形态等各个
方面与以往演出相比,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白先勇在剧本的删减与编排上,尽可能
贴合汤显祖对杜丽娘人物的刻画与描写,通过对文本的删减与改编,人物情感发展更具
合理性与说服性,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整部剧都围绕在“情”字,将“情”字贯穿到底,
紧扣原本的主题精神。
在改编与删减剧本上,白先勇成立《牡丹亭》改编小组,邀请一直致力于研究“汤
学”的专家。通过研究讨论,把《牡丹亭》定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
三部分。导演共删除原本中的 26 折,分别是《言怀》《腐叹》《延师》《怅眺》《劝
农》《肃苑》《慈戒》《诀谒》《诘病》《诊祟》《牝贼》《谒遇》《玩真》《欢挠》
《诇药》《骇变》《淮警》《仆侦》《耽试》《御淮》《急难》《寇间》《围释》《闹
宴》《榜下》《闻喜》。删减的戏份都不影响全戏的情节故事与人物行动,其中有些是
两折并作一折,或是把其中一折的关键情节融入另一个折子中。把不够精彩的戏份删除
后,改善了前文所讲的多线结构太过复杂的缺点。戏剧在结构上更加紧密,加快了戏剧


《<牡丹亭>:案头与场上》,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 年,第 218 页。
叶长海:

《<牡丹亭>:案头与场上》,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 年,第 220 页。
叶长海:

39
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创作研究——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为例

节奏,从而人物情感的变化也得到改变,杜丽娘的情感递进合理、有依据,符合现实生
活人物的情感发展节奏,使整部剧更加简洁精致。
《牡丹亭》之前的演出皆遵循戏曲演出规律与习惯,以旦角的表演为主,青春版《牡
丹亭》不仅还原了原作所要传达的精神,还加强生角戏份,实现生旦戏份的均衡。将《拾
画》《叫画》(原本为《玩真》)两出的生角戏份合为一折,突出其重要性,足足 30
分钟的独角戏与《惊梦》《寻梦》不相上下。生旦双线发展的舞台表演,更能烘托出两
人对彼此的情感之深。原作中,柳梦梅只是单纯的把杜丽娘的写真肖像当作一幅画来欣
赏,先是把这幅画认作观音、仙女:“不是观音,又不是嫦娥,人间哪得有此?”①接
下来才发觉是人,在这之后才又想起画上之人曾在梦中相遇,是他千寻百寻的梦中情人。
导演认为,如此演绎,如果单单作为折子戏进行演出来看,人物情感可能会更加丰满,
情感变化更有层次。但整本演出就太过繁琐与拖沓,白先勇《牡丹还魂》中指出:“整
本讲究意念的呼应,这样演使前后的连贯历时太久,戏就冷下去了。”②青春版中对此
做出的处理是让柳梦梅快速进入旧梦之中,快速重忆“梦中情”,这样与之后“人鬼情”
的衔接就会更加流畅自然。如此,柳梦梅对杜丽娘的爱意就表现得更加深厚,两人的爱
更加深刻,杜丽娘的形象也就更加真实生动。
演员对剧本的创作属于三度创作,戏中的杜丽娘是一位十六岁的青涩少女,旦角由
年轻演员沈丰英饰演,演员会给角色带来其独特的气质,沈丰英长相娴静大方,与杜丽
娘古典温婉的气质非常符合。年轻演员缺乏舞台经验,在表演上虽然师承优秀演员张继
青,但功底确实远不及老师,还需要不断地磨练。沈丰英因为音域较窄,吐字上不够纤
细,唱腔上也就不够自然舒畅。但年轻演员对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
支持。青春版《牡丹亭》是对古老戏曲的青春传承,它的出现让我们对中国戏曲将来的
发展更有信心,更有希望。
美国版《牡丹亭》与青春版《牡丹亭》在剧本的取舍方面都展现出同一特点:契合
原著精神。二者都本着原著的思想内涵进行再度创作,无论是全本演出,亦或是删减版
本,都突显出杜丽娘真实生动的形象,从而使戏剧情节发展更加流畅自然。


《牡丹亭》,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 67 页。
汤显祖:

《牡丹还魂》,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第 122 页。
白先勇:

40
第三章 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之差异

二、发展原著——人物反叛性更突出

文本中的朱丽叶是平面形象,经过舞台编排的再度创作与演员的三度创作,从视觉
上带给观众以强烈的戏剧震撼力,演员对文本的解读与演绎是再度创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所在。英国 TNT 剧院创始于 1980 年,从 2000 年开始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进行舞台
上的再度创作,作为世界级国际巡演剧团,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演绎在全球 30 多个
国家已有一千余场。演员细致而夸张的演绎,塑造出越发反叛的朱丽叶。TNT 剧院版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呈现出悲喜交织的原著风格,呈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
原作特点,经过数次舞台表演的打磨,演员表演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与自然,引人入胜,
十分精彩。在改编方面,增加了“死神”这一角色,代表朱丽叶与罗密欧的悲剧的爱情
命运。“死神”从戏剧开端就暗示朱丽叶为爱殉情的悲剧结局,从戏剧开场到激烈的决
斗场面,再到朱丽叶与罗密欧两人殉情的墓地,贯穿整部戏剧始终,为朱丽叶的悲剧命
运蒙上一层黑暗氛围。这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舞台布景方面存在诸多争议,有人认
为道具过于简陋,仅靠演员的表演对于现代观众来说缺乏视觉冲击力与吸引力。但简单
的布景有弊也有利,观众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演员本身,如此演员的三度创作便成为
戏剧精彩与否的最重要因素。本着尊重莎剧精神的编排,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朱丽叶
身上迸发的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反叛思想,有利于将观众代入原作所要传达的精
神与思想中。但这一部经典戏剧如果能够继续受到现代观众的喜爱与支持,就要在舞台
布景与道具运用方面做出改变,以追求更好的舞台,获得更多的现代年轻观众。法国音
乐剧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就在服装与道具方面有着创新性的改变。
法国音乐剧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杰哈·皮斯葛维克于 2001 年第一次搬上巴黎
会议宫的舞台,一夜之间震撼了法国这座浪漫之城。“构成音乐剧最重要的三大要素是
戏剧、音乐和舞蹈。”①演员同时需要演唱和舞蹈两大技能,对演员的能力和体力要求
非常之高,排演难度也很大。与 TNT 剧院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法国音乐
剧在服装道具上极其用心。导演用深蓝色与深红色的服装颜色差异隐喻两大家族的隔阂
与矛盾,在舞台上搭建楼阁、梦幻的窗台等场景,整个舞台赏心悦目,更能吸引观众的
注意力,观赏性极高。在剧作改编方面,法国音乐剧在原作的基础上,弱化了故事情节
的叙述,着重把握演唱这一方面,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到音乐上。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并不
是一味的重复,杰哈对原作的情节结构、情感把握和人物情感等都做了一定的改编。在


《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第 423 页。
钱亦平,王丹丹:

41
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创作研究——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为例

戏剧节奏的张力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近 3 个小时的话剧压缩为
2 个小时,重点展现戏剧的精髓之处,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前提下,同样加入了“死神”
元素,可谓戏剧的点睛之笔。
在演员的三度创作方面,演员希西莉亚•卡拉把一个纯真烂漫、向往自由的叛逆少
女演绎得惟妙惟肖。希西莉亚•卡拉是一位有着甜蜜嗓音的 16 岁青年演员,她从小学习
唱歌和舞蹈,这让她在众多适龄演员中脱颖而出。音乐剧版的朱丽叶与原作中有着比较
大的差异,与父母亲的关系与原作相比更加叛逆。在逼婚这场戏中,原作中的朱丽叶是
委婉拒绝,而音乐剧则把朱丽叶的叛逆性格放大,一句嘶吼“NO”来反抗父亲的权威,
无论是在父母面前还是内心都不愿意作出妥协。在爱情描写方面,她和诗人对唱这一场
戏,把她与罗密欧的表白转述给诗人,与原作的朱丽叶相比,她更加勇敢无畏。最后在
得知表哥被罗杀死后,她并没有像原作中责骂、痛恨罗密欧,而只是对表哥的逝去感到
伤心,音乐剧中朱丽叶的形象更加温柔和大度。
音乐剧《朱丽叶与罗密欧》虽然从情节故事、整体布局和人物塑造上相比原作都做
出了极大的改变,但朱丽叶的形象始终与原著文本保持一致,忠于原著人物所要传达的
精神与思想,放大朱丽叶反叛的人物性格即放大了莎士比亚所要表达的憧憬和平与自由
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对剧作再度创作的精彩演绎,对经典作品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
贡献。

小结

综上所述,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塑造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时存在较大差异。前
两节从戏剧的“案头”入手,阐述戏剧结构与戏剧结局对人物形象产生的影响。首先,
通过戏剧节奏对比体现两位人物形象的差异,《牡丹亭》平缓的叙事节奏与杜丽娘娴静
温婉的气质相贴合,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明畅轻快的叙事节奏与朱丽叶热情奔放的性
格特征相切合;其次从戏剧结局的悲与喜看杜丽娘与朱丽叶对封建势力的反抗程度之差
异;最后通过两部戏剧在“场上”的再度创作突出杜丽娘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朱丽叶人
物形象的反叛性。通过本章节对比研究,充实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之差异的研究
领域,对东西方戏剧在人物形象方面的一度创作与再度创作领域有着交流与借鉴意义。

42
结 语

结 语

爱情是艺术作品永恒的主题,《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东西方爱情
戏剧的经典作品。戏剧作品是剧作家时代生活的综合反映,剧作家所生活的时代社会风
貌也必定在作品中得到展现。杜丽娘与朱丽叶形象的共性和差异,与汤显祖和莎士比亚
所生活的不同的社会时代、国家制度、个人经历、思想倾向密不可分。
杜丽娘与朱丽叶是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女性代表,她们身上表现出异于现实社会的
新气象与新思想,一方面让我们以更有趣的方式领略两国的历史与风土人情,另一方面
可以了解当时所盛行的进步思潮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女性形象是戏剧中备受关注的中心
之一,杜丽娘与朱丽叶是东西方经典人物形象的代表。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由于地域和文
化背景的差别,戏剧的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但是在文本语言、戏剧冲突与艺术手法等
方面,都呈现出相似之处,进而两人笔下的人物呈现出差异的同时,亦表现出共性。
本文通过对杜丽娘与朱丽叶形象塑造的对比研究,剖析两位戏剧大师塑造女性人物
运用的叙事手法与艺术手法,从文本语言、戏剧结构、戏剧冲突、戏剧结局到戏剧文本
的再度创作进行略微详细的对比,分析两部作品的共性与差异,反映在两者人物上表现
出与之相呼应的类同性与差异性。一位含蓄内敛,一位热烈奔放,不同性格的两人在追
逐爱与自由的道路上表现出旗鼓相当的勇气,两人把爱重新定义,名为“跨越生死”。
通过对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相对详尽的对比研究,尝试以小见大,探索更加多
元化的视角,分析解读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从而对东西方戏剧的借鉴、交流与
发展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两位天各一方的戏剧大师所表现的共同之处,更能强调二
人在人物塑造方面所创造的艺术价值。对其共性的归纳总结,有助于全面且深入地理解
人物思想情感,感受人物性格带给我们的魅力,从而了解剧作背后的精神内涵及意义,
引发读者与观众的共鸣。杜丽娘与朱丽叶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作为东西方戏剧经典人物
形象比较研究的组成部分,依然有探索的余地与深入的空间。笔者文笔不够精湛,本文
研究深度有限,存在不足之处,尚待提高与改善。

43
4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专著:
[1][英]彼得·伯克.欧洲文艺复兴:中心与边缘[M].刘耀春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华玮.汤显祖与牡丹亭[M].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6.
[3]何其莘.英国戏剧史[M].南京: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4]韩生,胡佐.舞台设计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5][德]海涅.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M].温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6]李玉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发展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
[7]刘彦君.东西方戏剧进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8]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9][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M].朱生豪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
[10][明]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8.
[11]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2]王永恩. 明末清初戏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13][明]汤显祖.牡丹亭[M]. 徐朔方、杨笑杨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4]徐朔方、孙秋克.明代文学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5]叶长海. 牡丹亭:案头与场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16]杨周翰等. 欧洲文学史[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7]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引言》.《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1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贺斯拉:《诗学·诗艺》,罗念生,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19]张大新.中国戏剧简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
[20]张玲,付瑛瑛.汤显祖与莎士比亚[M].江苏:江西高校出版社,2016.
[21]章颖.汤显祖说情[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22]张庚.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23]张冲.莎士比亚专题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4]朱恒夫.中国戏曲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期刊论文:
[1]鲍婕.《罗密欧与朱丽叶》人品矛盾之探微[J].名作欣赏,2011(18).
[2]陈荣霞. 中西剧坛的双璧——试析《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J].戏曲艺术,1994(4).

45
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创作研究——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为例

[3]崔莉.《莎士比亚与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社会地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6 期.
[4]董力燕.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历程解析[J].长城,2012(4).
[5]盖芸杰. 成全还是毁灭——《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局之比较[J].名作欣赏,2015(27).
[6]胡慧. 教材里的中西爱情书写对比——以《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J].语文建设,2018
(21).
[7]黄寅.论汤显祖的戏剧观[J].浙江大学学报,1994(2).
[8]黄仁生.中国戏曲美学中的本色说[J].中国文学研究.1985(1).
[9]李玉昆.中国戏曲艺术“四功”的表演技法与审美诉求研究[J].戏曲艺术,2014(3).
[10]刘昊.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跨文化改编中的“象”与“意”[J].外国文学研究,2019(4).
[11]李建军.并世双星灿大空——论《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J].兰州学刊,2016(8).
[12]李伟民.中国语境: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阐释策略[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
[13]刘凤涛.汤显祖戏剧与莎士比亚戏剧的精神向度[J].四川戏剧.2018(10).
[14]刘淑丽.《牡丹亭》情节结构论析[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0(2).
[15]梁虹.论汤显祖的戏曲创作主张——“意趣神色”[J].名作欣赏,2015(9).
[16]李枝盛.《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人生哲学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00(1).
[17]马予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物语言解读[J].语文建设,2016(23).
[18]乔丽.《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冲突之比较[J].艺术百家,2005(3).
[19]齐欣荣.论汤显祖戏剧对时间的处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20]孙光耀.汤显祖的戏剧思想及其对当代戏剧创作的启迪[J].江西社会科学,2007(9).
[21]孙艳丽.《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异同[J].大舞台,2006(3).
[22]谭玉华.悲怆与伤怀——《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因素之比较[J].福建论坛(人文社
会科学版),2013(7).
[23]佟迅.《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美学特征之比较[J].电影评介,2010(12).
[24]邬国平.汤显祖的诗文理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25]肖鹰.以梦达情:汤显祖戏剧美学论[J].文艺研究(哲学与人文科学),2013(8).
[26]薛如林.两峰并峙双水分流——《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J].外交学院学报,1996(3).
[27]谢柏梁.汤显祖戏剧的艺术魅力与审美意蕴[J].人民论坛,2016(S2).
[28]谢裕忠,郑松锟.《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结构之比较[J].国外文学,1990(Z1).
[29]姚文放.呼唤真情的理想之歌——论汤显祖的美学思想[J].文史哲,1988(5).
[30]俞为民.简评汤显祖的诗文理论与诗文创作[J].江西社会科学,1986(4).
[31]杨亦军.《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人物之比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4(1).

46
参考文献

[32]杨海文.汤显祖戏剧人物的命运模式[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33]叶长海.汤显祖的戏曲理论[J].戏剧艺术,1983(1).
[34]郑维萍.《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冲突之比较[J].中州学刊,2006(4).
[35]郑瑞林,李伟民.超越生死的浪漫主义想象——《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审美[J].四川
戏剧,2014(5).
[36]邹自振.李贽的“童心说”与汤显祖的“情至说”[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
[37]朱伟明.《牡丹亭》与昆曲的审美特征[J].中华戏曲,2007(1).

学位论文:
[1]付芳丽.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情与理冲突比较[D].河南大学,2017.

[2]李欢.中西文化互观下的《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孙海西.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D].山东大学,2004.
[4]张露.论《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情趣理”的冲突[D].重庆师范大学,2014.
[5]庄新红.莎士比亚戏剧的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6]张之薇.献祭——中国古典戏剧的悲剧精神[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
[7]赵甜.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叙事研究[D].兰州大学,2019.

47
48
致 谢

致 谢

一晃三年时光已逝,《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一句话:“在迁徙当中,我们浪
费火把,犹如白昼点灯。”在这三年中,我承认浪费了不少光阴,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
一群可爱可亲的老师和同学。
张大新老师是我见过少有的博才多学的老师之一,曾记得刚开学时我们的大师兄告
诉我:“老师是一位百科全书似的人。”在这三年时间里,老师的一言一行也印证了这
句话。老师看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我们私下总说老师的头发比我们的都黑,视力比
我们都好。在我脑海里,老师最欣喜的微笑就是看到我们三个年级的学生全部聚集在与
他办公室一墙之隔的研究所里。他每天下班后,路过戏研所时都会打开门与我们告别,
每当看到研究所里还有很多人在学习时,老师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仿佛在说:都在学
习,真好。老师督促我们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多看书。”我也不少让老师为我劳心费
神,总是莽莽撞撞,常惹老师生气,在此也和您说一句对不起,谢谢您这三年的包容与
教导。今天看到同门悦悦的致谢上写到我们每年冬至都会吃火锅,是的,冬至是老师最
喜爱的节日,火锅也是我们最爱吃的食物。每年冬至老师都会“拖家带口”吃火锅。从
此,冬至这个节日在我的心中也变得温暖起来。
徐芳芳老师是我入学认识的第一位师姐,有她在的地方,气氛总是会变得温馨可爱
起来。她带领我们一起工作与学习,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也越办越多,戏研所也因为她
的用心与负责蒸蒸日上。为戏剧专业忙碌的同时,还不辞辛苦监督我们的论文写作进度。
她虽然不是我的导师,但每周与学生进行例行论文沟通时,都会叫上我。在此,非常感
谢徐芳芳老师对我学习上的教导。
张英老师,是我见过最温柔的人了。她对待事情的严肃认真确实值得我学习,她身
上独有的强大又温柔的磁场,使我们每个学生都想与她亲近,与她诉说学习和生活中的
苦恼。还记得今年 4 月我们见面,忽然发现原本黝黑的长发覆上了一层银丝,顿时有些
心疼。希望英英老师今后无论在工作或生活上都能万事顺意。
研二期间才与我的导师李玉昆初次见面,之前对老师做事认真、细致、治学严谨
方面有所耳闻,但未曾蒙面。由于去年疫情情况特殊,我们在网上开题,李老师与我电
话沟通数次,因为我在选题上遇到了困难。李老师总说:“孟婕,你的论文选题要根据

49
东西方戏剧中经典人物形象创作研究——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为例

你的兴趣来定。”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我终在铺天盖地的论文选题中,遇见了属于我的
论文题目,能够做喜欢的论文研究是再幸运不过的事了。感谢李老师能够与我共同承担
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身为我的导师,面对我“艰难险阻”的选题过程,并没有责怪
于我,而是耐心负责地与我沟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谢谢李老师,您辛苦了。
有幸在研二时遇到了毛小雨老师,毛老师博物多闻,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学业
和论文写作上的本质问题。他总对我们说:“学生时期,就多要去外面看看,拓展视野
和知识”。在此,感谢毛老师对我们的教导,我定谨遵教诲。
我们与老师的关系亦师亦友,上课学习时以老师学生相称,生活中,我们都以姐妹
相伴,这样的师生关系让我们倍感亲切与轻松,舍友也羡煞我们专业融洽的氛围。刚入
学时我们同门“三姐妹”像是与师兄、师姐格格不入的“不着调”组合,只要呆在一起,
总是嘻嘻哈哈说个不停。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再次在河南大学艺术楼戏研所相聚!
在此祝各位老师今后的工作与生活顺意平安。
陪伴对我来说最为珍贵。舍友王甜甜与夏酸酸陪我走过这三年四季,时光匆匆走过,
带不走的是我们在 415 的独家记忆,感谢你们陪我度过欢愉与伤心的时光,虽然分离之
际即将到来,但是人散心不散,好期待我们三个辣妹的毕业旅行!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学业上的支持与鼓励。还记得 2020 年上半年专业开题,
凌晨在写开题报告书,去洗漱时碰见妈妈,我一直紧绷的心立刻崩塌,止不住地流泪,
边哭边说:“好难啊”。现在还能回想起妈妈当时不知所措的样子。感谢我的老爸从小
到大为我大大小小的事情奔波忙碌,为爸爸妈妈增添了许多麻烦,我们来日方长,慢慢
报答。
希望我能顺利迈过人生的每道坎坷,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永远向阳而生,
心存善念,不忘师恩,无愧父母。

5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