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3

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江寶釵博士

袁瓊瓊小說中的創傷書寫

碩專班研究生:黃淑慧
中華民國一○三年七月八日

終於將論文完成了,是自己夢想的完成,也是另一個人生階段的開始。

回首,是一段坎坷的路。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要同時兼顧工作、家庭與學
業,常常感到身心俱疲,幾度想要放棄,不過,在同學的相挺和老師的鼓勵下,
終於,是如此這般地熬過去了,個中滋味,點滴在心頭。

本文的完成,最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江寶釵老師,感謝老師的耐心指
導,在百忙之中不斷找時間與我討論論文,釐清我的思考脈絡,不厭其煩的指正
加上親切的叮嚀,讓我如沐春風、受益良多。論文初稿完成時,感到還有許多未
盡完善的地方,想要修訂,卻力有未及,這時候,安排的口試,口試中兩位口試
委員-侯作珍老師與吳亦昕老師,適時給予我諸多寶貴的意見,終於能讓我找到
修改的頭緒與方向,並在回到與江老師的討論後而將論文完成。章節也從原本的
五章,擴增了一章,能把創傷書寫者的袁瓊瓊的位置,她的經驗,與她的書寫呈
現,做了較合邏輯與縝密的彌縫。

在完成論文的這一刻,我要感謝我家人,我體貼的先生與我乖巧的兒子,在
我忙於課業時而忽略他們時,毫無怨言並給予我最大的支持與鼓勵,讓我能毫無
後顧之憂的完成學業,也感謝學校同事的加油與研究所同學的互相打氣,一聲聲
的加油都化為無比的勇氣與動力,謹以此論文獻給曾給予我幫助的人。

中華民國 103 年 7 月 18 日 黃淑慧 謹誌

ii
目次
序 .............................................................................................................................. ii
目次 ......................................................................................................................... iii
中文摘要 .................................................................................................................. v
Abstract....................................................................................................................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 2
一、有關袁瓊瓊小說的研究 .......................................................................... 2
二、有關創傷書寫的研究 ..............................................................................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8
第二章 袁瓊瓊的文學道路 ...................................................................................11
第一節 閨秀作家? .............................................................................................. 11
第二節 女性主義作家? ...................................................................................... 18
第三節 女作家與社會關懷 .................................................................................. 23
小結 ........................................................................................................................ 28
第三章 創傷的書寫策略 ...................................................................................... 29
第一節 疾病 ........................................................................................................ 30
一、因傷而病:精神疾病 ............................................................................ 30
二、因病而傷:癌症、癱瘓 ........................................................................ 34
第二節 夢境 ........................................................................................................ 39
一、示意創傷情境 ........................................................................................ 40
二、表呈個人願望 ........................................................................................ 44
第三節 死亡 ........................................................................................................ 46
一、因自我的心理創傷選擇死亡 ................................................................ 46
二、因親人死亡而產生的內在創傷 ............................................................ 52
小結 ........................................................................................................................ 55
第四章 創傷人物的形塑 ...................................................................................... 57
第一節 創傷人物類型 .......................................................................................... 57
一、精神病患者 ............................................................................................ 57
二、心靈受創傷的孩童及青少年 ................................................................ 62
三、傷殘人士 ................................................................................................ 66
第二節 創傷人物的命運 ...................................................................................... 68
一、缺乏愛與關懷,家成了「枷」 ............................................................ 68
二、以愛療癒,家仍是家 ............................................................................ 71
小結 ........................................................................................................................ 73
第五章 創傷書寫的位置與意義 .......................................................................... 75
第一節 書寫治療 .................................................................................................. 75
第二節 控訴父權文化 .......................................................................................... 78
第三節 關懷親子關係 .......................................................................................... 84

iii
一、父母婚姻關係 ........................................................................................ 85
二、父母管教態度 ........................................................................................ 86
小結 ........................................................................................................................ 88
第六章 結論 .......................................................................................................... 89
參考書目 ................................................................................................................ 92

iv
袁瓊瓊小說中的創傷書寫
黃淑慧

中文摘要

袁瓊崛起於眾聲喧嘩的八○年代,創作的質與量俱有可觀。有鑑於過去的研
究多因為她的性別、創作主題,被定位為「閨秀作家」、「女性主義作家」,論
者評述的對象,也局限於「女性議題」與「兩性關係」,忽略袁瓊瓊在小說作品
中對人性共通本質的探討、對小人物的著墨與關注。
因而,本文欲打破作家定位框架,以袁瓊瓊小說中較為人忽略的小人物書寫
為主要範疇,並選擇其中有關創傷的書寫,以疾病、夢境、死亡為對象,嘗試使
用精神分析法探索其書寫策略。分析小說中人物類型、創傷經驗和「愛」與「關
懷」在創傷療癒過程的重要性,歸納出袁瓊瓊創傷書寫的位置及其書寫的意義,
主要為「書寫治療」、「控訴父權支配」和「關懷親子關係」,透過此一創傷書
寫研究,提供另一種閱讀或研究袁瓊瓊的方式。

關鍵字:袁瓊瓊、創傷書寫、療癒、精神分析法

v
Traumatic Writing in Yuan Ch'iung Ch'iung's Novels

Huang Shu Hui

Abstract

Yuan Ch'iung Ch'iung made her appearance in the boisterous 80s, her literary
creations are considerable in both quality and quantiy. Due to the fact that past studies
tend to categorize her as a "boudoir writer" or "feminist writer"and therefore restrict
their respective analyses to topics such as "feminist issues" or "gender relationship,"
neglecting the examination of common humanity and the attention given to small
insignificant people in Yuan's novels, this article instead focuses on Yuan's writings on
these overlooked small characters.
I further select a few themes such as disease, dreams and death, and try to
analysize Yuan's writitngs on these topics and the possible "healing" effects the writing
bring about through psychoanalysis. By analyszingthe types of characters in novels,
their traumatic experiences, the importance of "love" and "care" in the healing process
of trauma, I conclude the meaning of Yuan's writings as primarily about "healing,"
"indictment of patriarchy" and her "concern fo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hrough
such a study of traumatic writing, a new reading perspective for Yuan's works is opened
up.

Keywords: Yuan Ch'iung Ch'iung, traumatic writing, healing, psychoanalysis

v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袁瓊瓊在 1978 年以小說〈等待一個生命〉一文獲得聯合報文學獎佳作,
1979 年小說〈小人兒〉也獲得聯合報文學獎佳作,1980 年〈自己的天空〉獲得
聯合報文學獎入選,1982 年〈媽媽〉獲得聯合報小說獎,1984 年〈滄桑〉獲得
時報文學首獎,可說是當時聯合報及中國時報兩大報系文學獎的常勝軍,得獎不
斷,引起文壇廣泛的注意,也獲得廣大讀者的喜愛,尤其小說〈自己的天空〉一
文成為八○年代女性發聲的先鋒,而「自己的天空」一詞更成為鼓舞女性勇於追
求自我的最佳代名詞。或因時代背景,或因小說題材多半著墨於男女情愛或婚姻
上,她的小說往往被列入「閨秀文學」來討論,評論者也大多著重在袁瓊瓊小說
中的女性或兩性議題的刻劃上。然而,當真在袁瓊瓊的作品裡就只有「浪漫的情
愛」嗎?「閨秀文學」一詞就足以框限袁瓊瓊的所有作品嗎?正如同郝譽翔教授
提到的:

以「閨秀文學」一詞收編這些女作家,並為之貼上保守、妥協、浪漫綺
想、或逃避主義等等標籤,是否有過度簡化之嫌,而忽略了她們其實並非
千篇一律,不能放在同一把桿秤上衡量? 1

細讀袁瓊瓊的作品,這些被歸類為「閨秀文學」的作品,並不是只有關注愛情與
婚姻,也並非只充滿浪漫的綺想,例如:袁瓊瓊早期的兩篇得獎作品〈小人兒〉
和〈媽媽〉,重心都不是男女情愛,講的都是受創傷無助、甚至受虐的無辜幼小
孩童的心理;〈瘋〉、〈燒〉、〈異事〉、〈忘了〉等等則涉及了精神疾病和死
亡等議題;〈爆炸〉、〈希元十六歲〉、〈寂寞〉、〈看不見〉等則談論到青少
年族群不被了解的痛苦與創傷,〈家劫〉、〈盲目的人〉則談到生而缺陷的人如
智障與視障者之生活困境等等,許多的作品皆觸及了創傷、衰老、寂寞、瘋狂、
死亡等人類共通的普遍課題。郝譽翔就提出下列看法:「袁瓊瓊捕捉人情事故,
不過佔據作品的一小部份而已,其於絕大部分的小說之中,它都埋藏大量的瘋狂
因子,以暴露人性的陰暗面,樂此不疲,那才是他書寫的重心。」 2 「瘋狂」常
常是小說家筆下描寫人們心靈創傷的重要表徵,換句話說,「瘋狂」代表的是小
說中主角某種潛在的抗拒現實方式,抑或是小說人物經長久壓抑、幽閉或囚禁後
的心理異變徵候。在袁瓊瓊小說中,大量的瘋狂因子代表著人性的陰暗面,也代
表著小說主角們心中的深藏的「創傷」。

袁瓊瓊自己就在《自己的天空》這本小說的序言中說道:「我專愛寫那些沒

1
郝譽翔,〈沒有光的所在-論袁瓊瓊和蘇偉貞小說中的張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
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頁 40。
2
同上註,頁 50。

1
人理的人物、無能的人、失敗的人。」 3 ,生活周遭裡沒人理、無能、失敗的小
人物心中深藏的痛苦與悲傷成為小說中描寫的主軸,由此看來,袁瓊瓊的「創傷
書寫」不失為她小說中的一大特色,她不僅將視角投注在許多心靈受創傷的人物
身上,用不同的書寫方式呈現他們心中深藏的創傷,也對於造成人物創傷的原因
多有著墨,更描述了他人面對創傷人物的態度及對待方式,並賦予這些創傷人物
不同的命運,這種創傷書寫最大的意義是要我們去正視並關心這些創傷,顯露了
袁瓊瓊對社會問題的關懷與用心。因此,若是只以「閨秀文學」作家這個框架來
看袁瓊瓊,則是大大抹滅了作家文學的深度與廣度。

袁瓊瓊的創作類型廣泛,詩、小說、散文、劇本、書評、札記、歌詞創作皆
有之,創作量十分豐富,在小說方面,從出版第一本小說《自己的天空》到現在
為止,目前已經有長短篇共十一本小說創作, 4 筆下故事取材自生活周遭,題材
多變,寫作技巧佳,小說淺顯易懂,容易親近,深受讀者喜愛,細讀袁瓊瓊的許
多作品總透露著小人物心中或深或淡的無奈與哀傷,甚至是畸零人的困境,關注
到人類心靈隱而不顯的心理創傷,頗能關照到「創傷書寫」。筆者爬梳了許多研
究者的研究文獻,大部分的研究者多著重於研究袁瓊瓊小說中的女性議題、兩性
關係書寫或是藝術表現,而袁瓊瓊的創傷書寫似乎沒有人談論到,因此,筆者欲
從「創傷書寫」的角度來看袁瓊瓊的作品,並試圖由她的創傷書寫來看她對一些
社會問題的見解與關懷。

第二節 文獻探討
關於本論文的相關文獻探討,可分為「袁瓊瓊小說」與「創傷書寫」兩部份
探討。

一、有關袁瓊瓊小說的研究
袁瓊瓊一直是十分受關注的小說作家,多年來探討袁瓊瓊小說的相關敘述頗
多,大多圍繞在袁瓊瓊對於兩性關係及女性主題及藝術技巧的表現上,而袁瓊瓊
一向被視為「張派傳人」,因此也有許多論者將研究重心放在袁瓊瓊與張愛玲的
文學表現比較上。分析研究「袁瓊瓊作品」的相關論文,茲將歸納為兩大類──
袁瓊瓊作品專論相關論文、探討袁瓊瓊與張愛玲關係相關論文等兩大類。

(一)袁瓊瓊作品專論

郭淑文〈袁瓊瓊小說研究〉 5 ,此篇論述袁瓊瓊小說中所刻劃的世俗風情包
括幻滅愛情、畸形人生、傳統制約、人心真相等,並在兩性對峙中,女性如何由
被動的角色,去轉變成主動的角色,顛覆男強女弱,走向經濟、情慾自主,追求

3
袁瓊瓊,〈代序〉,《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1981),頁 1。
4
2000 年出版的《多情累美人》係改編郁達夫與王映霞的愛情故事,不屬於原創,不列入其中。
5
郭淑文,〈袁瓊瓊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語文教學研究所,2002)。

2
完整人格的自我成長過程;論文中也將小說中所運用的寫作技巧加以分析並予以
肯定。

余嘉雯〈袁瓊瓊小說的女性主題研究〉 6 ,則分別分析小說中「女性與愛
情」、「女性與婚姻」、「女性與外遇」及「女性與自我」這幾個主題,了解女
性對待愛情、婚姻、外遇及自我的態度並分析女性如何去突破傳統,追求自我的
過程;其論文主題扣緊女性,本篇論文將研究的重點聚焦於女性情感婚姻及追求
自我的問題上,試圖透過小說中女性面對婚戀問題時的處境及處理方式,進一步
呈現其處理女性議題的態度,在女性議題上有深且廣的論述,對女性意識的覺醒
分析得頗為深入。

程慈敏〈袁瓊瓊小說女性書寫研究〉 7 ,此篇論文先針對八○年代的女性文
學思潮作統整,讓讀者能由此了解袁瓊瓊小說如何受到女性思潮的影響,而後並
還原及解讀袁瓊瓊小說中女性書寫的意涵,分析女性所遭遇的愛情、婚姻問題,
並對女性在面臨舊時代之禁錮與困境下,如何突破並找尋自己的一片天空。

李素禎〈袁瓊瓊小說中兩性關係研究〉 8 ,有別以往其他論述大都從女性角
度探討袁瓊瓊小說中的兩性關係,本篇論文試圖兼從「男性角度」和「女性角
度」兩種視角深入探討,藉由剖析小說中兩性的互動關係、情愛糾葛以及兩性心
理更深刻了解袁瓊瓊小說中所欲表達的兩性關係思維,包括不平等的兩性關係、
兩性之間的衝突與矛盾、以及兩性如何和諧相處等。不僅如此,論文中也對袁瓊
瓊在兩性關係的書寫策略和寫作技巧有所研究,顯示出袁瓊瓊在小說藝術技巧上
異於他人的風格與特色。

上述幾篇論文皆將研究重心放在袁瓊瓊小說中「女性」及「兩性關係」主題
的表現上,是袁瓊瓊小說最被廣泛論述之處,但也令筆者思考,除了女性和兩性
關係外,袁瓊瓊小說裡其他關懷重心所在。

郝譽翔的〈荒涼虛無的故事高手-閱讀袁瓊瓊〉 9 中提到了袁瓊瓊小説的故
事性,以及荒涼宿命的風格特色。她認為袁瓊瓊的小說出奇地好看,能在文學和
大眾之間優游自得。由於袁瓊瓊長年編劇的訓練,使她深知情節設計的重要性,
也磨練了掌控敘事的能力。她以幾近完美的方式,操縱著敘事的軸線,或是穿插
倒敘,時空交錯,或是抒情寫景,節奏輕重緩急,均能適可而止。郝譽翔注意到
的是袁瓊瓊小說高度純熟的技巧發揮,「她不會用時髦的學院語彙來考驗讀者的
智慧,也不會把小說寫成一本艱難懂的百科全書。」如果拋開深究小說所欲呈現
的嚴肅主題,袁瓊瓊的小說也可以是普羅大眾休閒娛樂的輕鬆小品。

6
余嘉雯,〈袁瓊瓊小說的女性主題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語文教學研究
所,2006)。
7
程慈敏,〈袁瓊瓊小說女性書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研究
所,2006)。
8
李素禎,〈袁瓊瓊小說中兩性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2008)。
9
郝譽翔,〈荒涼虛無的故事高手-閱讀袁瓊瓊〉,《幼獅文藝》563 期 (2000.11),頁 56-59。

3
蔡佩真〈袁瓊瓊短篇小說研究〉 10 ,以敘事角度分析袁瓊瓊短篇小說,敘事
模式與故事為書寫重點,在故事方面從情節、人物及環境三個向度作分析研究;
而敘事模式則分為聚焦、敘述者及敘述時間來探討,提供了另一種新的研究方
式。

吳春娥〈袁瓊瓊小說藝術研究〉 11 ,此篇的研究重點在於肯定袁瓊瓊小說寫
作藝術的表現,從小說的主題類型、情節布置、人物刻劃、敘述觀點及敘述語言
使用等面向,針對袁瓊瓊小說的藝術風格作較為全面的檢視,分析釐清與歸納整
合其作品在內容及形式上的藝術特點,給予閱讀袁瓊瓊小說時另一種提示與研究
角度。

曹雅萍〈袁瓊瓊小說人物形象研究〉 12 ,此篇則以袁瓊瓊小說的人物形象為
研究的重點,論述者將其人物形象分為男性、女性,還有青少年,並分析袁瓊瓊
小說人物的特色與藝術技巧,進而探討她對於小說人物的寫作態度,並肯定其小
說人物形象的價值,而對小說中人物的分類方式也令筆者思考是否有其他的分類
方式。

袁瓊瓊的寫作技巧一向為人所稱許,文章情節緊湊、扣人心弦,文字淺顯又
饒富趣味,上述幾篇論文則著重從袁瓊瓊小說中的主題、情節、人物、敘事各方
面等等探討袁瓊瓊寫作的藝術技巧。

卓佳燕〈寫實、驚悚、信仰-袁瓊瓊的死亡書寫〉 13 ,此篇論文針對袁瓊瓊
作品中的散文、小說及新詩裡提及死亡書寫的部分,分成閨秀寫實時期、驚悚恐
怖時期和信仰依歸時期等三時期加以探討,期盼從不同視角欣賞袁瓊瓊的作品,
也希望藉此提供另一個窺視袁瓊瓊的方法。循著袁瓊瓊三個時期的創作軌跡,深
入梳理死亡書寫在袁瓊瓊作品中的深層意義,也呈現出袁瓊瓊對生存思考的軌
跡。此篇論文跳脫了整體小說的綜論,提供了一種「主題」式的研究方向,給了
筆者不同的啟發,並思考「創傷」與「死亡」的相互關係,因為在袁瓊瓊小說
中,許多的「死亡」皆來自於心理創傷,換句話說,創傷有可能是死亡的因,而
死亡是創傷的果。

(二)探討袁瓊瓊與張愛玲的關係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 14 討論張愛

10
蔡佩真,〈袁瓊瓊短篇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08)。
11
吳春娥,〈袁瓊瓊小說藝術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9)。
12
曹雅萍,〈袁瓊瓊小說人物形象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
所,2007)。
13
卓佳燕,〈寫實、驚悚、信仰-袁瓊瓊的死亡書寫〉,(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
系,2010)。
14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博士論文,東吳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2001)

4
玲在三地的文學影響力,而袁瓊瓊則是台灣三大「張腔」作家之一,論文以袁瓊
瓊如何在文學觀點、世情態度、婚戀觀、變態人性的披露、幽默嘲諷風格的發揚
等方面加以討論,其中文學觀點和張愛玲明顯相近的部份就是「對通俗愛情小說
的喜愛」,在世情態度方面,兩人對人性都有深刻的觀察與了解,並且以冷靜態
度和透徹的眼光,對世態冷暖予以嘲諷;婚戀觀部分,袁瓊瓊的書寫方向,則從
婚後的溫情到離婚後的悲觀角度,而且揭露看似平凡,卻具有顛覆性的兩性關
係;在變態人性的披露部份,袁瓊瓊和張愛玲同樣喜愛變態人性和畸形人生的描
寫;在幽默嘲諷風格的發揚中,則點明袁瓊瓊將張愛玲發揚光大的部份,就是其
幽默嘲諷的風格。

梁少珊〈「叛徒啓示錄」:袁瓊瓊、蘇偉貞、朱天文和張愛玲的文學關係〉
15
,本文以袁、蘇、朱三人為研究對象,探討她們如何以學舌張愛玲起始文學生
命,例如世路人情、文字燽鍊、鬼話書寫、戲劇性元素、抒情懷舊風格化和耽美
的姿態等,但之後她們也以抗拒張愛玲、告別張愛玲再創個人文涯高峰,袁瓊瓊
以變造「徹底」的黑色幽默來抗拒張愛玲,以「或許,與愛無關」迥異於自己過
去作品的情慾之作來告別張愛玲,以實際行動切割與張愛玲的文學關係,就在這
裡,正是相像張愛玲的地方。

郝譽翔在〈沒有光的所在──論袁瓊瓊和蘇偉貞小說中的「張腔」〉 16 認為
袁瓊瓊和蘇偉貞作品中女性情慾的書寫,都是受到張愛玲的啟發;並認為袁瓊瓊
善於捕捉人情世故只不過佔作品的一小部份而已,埋藏大量的瘋狂因子並暴露人
性的黑暗面才是書寫重心。她認為袁瓊瓊最擅長的寫作題材常是遊走在現實與慾
望邊緣的女子,但卻有把「瘋狂」浪漫化之嫌。

張誦聖在〈袁瓊瓊與八○年代台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 17 ,點明袁瓊
瓊和張愛玲對通俗愛情小說題材同樣的喜愛,卻也吊詭地把他們的藝術表現建立
在解構典型的浪漫愛情觀上面。但是不同的是,張愛玲常描寫人性中的負面特
質,而袁瓊瓊則以人性正面的人生觀為基調;而袁瓊瓊在作品裡更表現出現代主
義的文藝觀與敘述技巧,免除掉張愛玲小說中偶爾會出現的不相干細節及過於繁
雜敘述的缺點。

朱雙一的〈世俗風情畫和女性真我的展現──略論袁瓊瓊的小說創作〉 18 ,
說明了袁瓊瓊乃是承續了張愛玲傳統的作家,而且這兩人書寫的都是所謂「畸形
人生、變態人性」,但是不同的是,張愛玲所抱持的是「悲劇的人生觀」,而袁
瓊瓊則是抱持「較為正面的人生觀」,這與她們的成長背景差異有關。

15
梁少珊,〈「叛徒啓示錄」:袁瓊瓊、蘇偉貞、朱天文和張愛玲的文學關係〉(碩士論文,國
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2)
16
郝譽翔,〈沒有光的所在──論袁瓊瓊和蘇偉貞小說中的「張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
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頁 39-75。
17
張誦聖,〈袁瓊瓊與八 O 年代台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中外文學》23 卷 8 期(
1995.01),頁 56-75。
18
朱雙一,〈世俗風情畫和女性真我的展現──略論袁瓊瓊的小說創作〉,《聯合文學》14 卷 7
期(1998.05),頁 124-129。

5
王德威在〈張愛玲成了祖師奶奶〉 19 中提到:「袁瓊瓊發揮了張愛玲作品中
較不為人注意的黑色喜劇氣氛,嘲人自嘲之餘,有時更能賦予其荒謬向度。」
可見在無形中,袁瓊瓊的寫作技巧也運用了張愛玲式的黑色喜劇方式,在作品中
對人世間給予了一些嘲諷,以發人深思。

除了上述兩類論文外,還有許多討論袁瓊瓊單篇或單本小說的評論,其中最
被廣為討論的就屬〈自己的天空〉了,例如王文興在〈人情練達即文章──評「
自己的天空」〉 20 中,認為〈自己的天空〉是一篇難得一見的好小說,而且作者
運用「諷刺」的手法,表現出一種「深通世故」的內涵。劉叔慧〈說故事與聽故
事的女人們—重讀袁瓊瓊「自己的天空」〉 21 ,則探討〈自己的天空〉一文中「
靜敏」角色的書寫與價值,雖然「靜敏」終於跳脫婚姻的束縛,但卻成為他人外
遇的對象,可見女性在生活上,還是免不了被男性所影響,並沒有真正成為獨立
自主的女性;賀安慰在《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中評論袁瓊瓊小說中
的女性,認為其小說之所以吸引人,乃是因為「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淡淡哀愁,道
盡七、八十年代女性的心聲,帶著輕微的惘惘的威脅。」 22 等。

此外,《滄桑》亦是被廣為討論的一本小說,王文興在〈「滄桑」讀後〉一
文中,對這篇小說讚譽有加,認為它不只描寫人物成功外,更擁有優異的文字技
巧,其文字技巧分為三種,有「聚焦法」、「層疊法」和「虛實法」 23 ;黃碧端
的〈滄桑異事〉,則認為袁瓊瓊的小說特別愛探索「夢魘式的人際經驗」,因為
《滄桑》中,所描述的小說中包含了:亂倫、謀殺、自殺、精神錯亂……,都是
一些社會另一個層面生活的人,間接控訴了社會上種種的不公平。 24

關於長篇小說《今生緣》也有一些評論,邱貴芬在〈「西部拓荒史」:評袁
瓊瓊《今生緣》〉中提到,《今生緣》有如台灣版的《活著》,寫盡大時代變動
裡,小人物在顛沛流離中力求生存的滄桑與辛酸。此書的著眼點是站在一個「外
省」族裔的位置,召喚這個族群共同的歷史記憶。 25

而袁瓊瓊在1989年出版的《恐怖時代》,風格迥異於之前的小說,以黑色幽
默和驚悚題材為基調,頗受好評,例如王德威在〈女作家的後現代鬼話──評袁
瓊瓊的《恐怖時代》〉一文中,認為袁瓊瓊的《恐怖時代》:「帶有少許『張』
腔,而且是張愛玲作品中較難學的黑色幽默,藉著憊懶的敘述姿態,錯置的文

19
王德威,〈張愛玲成了祖師奶奶〉,《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
2001),頁 337-341。
20
王文興,〈人情練達即文章──評「自己的天空」〉《聯合報》,1980.11.14,第 9 版。
21
劉叔慧,〈說故事與聽故事的女人們—重讀袁瓊瓊「自己的天空」〉,《中國時報》,
1996.01.09,第 35 版。
22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1987),頁 122。
23
王文興,〈「滄桑」讀後〉,《書和影》(台北:聯合文學,1998),頁 169-170。
24
黃碧端,〈滄桑異事〉,《聯合文學》,第 2 卷第 3 期(1986 .1),頁 198。
25
邱貴芬,〈「西部拓荒史」:評袁瓊瓊《今生緣》〉,《中外文學》第 290 期(1996 .7),
頁 160-166。

6
類、情緒,經營一種反高潮式的恐怖,一種錯位式的黑色喜劇。」 26 而劉乃慈的
〈新「聊」齋誌「異」──論袁瓊瓊的《恐怖時代》〉 27 ,以為小說題材完全異於
袁瓊瓊以前的愛情小說作品,佈滿懸疑又詭異的劇情,但卻也隱含了層層的反
諷,「具鬼故事的超現實特質,暴露出共通人性自私曖昧本質。」瓦解了鬼怪故
事傳統:人/非人、正常/異常、現實/虛幻的二元對立模式,使得真假虛實的界
線已然消泯,讓讀者深刻反思。

二、有關創傷書寫的研究
「創傷書寫」,即是以「創傷」作為書寫方向。「創傷書寫」並非一個嶄新
的書寫領域,作家作品中從家國的創傷、土地的創傷、歷史的創傷到個人的創
傷,創傷總類多不勝數,然而,在台灣文學中,以「創傷書寫」角度研究小說文
本的相關論述卻不多,下列茲舉幾篇以小說中的創傷書寫為研究主題之論述進行
探討。

張淑華〈九〇年代崛起台灣女性作家的創傷書寫——以鍾文音、郝譽翔和陳
雪為例〉 28 ,以鍾文音、郝譽翔和陳雪三位崛起於九〇年代的五年級女性作家為
研究對象,從她們富有自傳性色彩的小說創作中有關童年創傷記憶的部份,探討
她們創傷書寫特色。三人筆下的「家」都偏離了一般認為家是安全、溫馨的避風
港的印象,所勾勒出的是一個個令人恐懼、憂鬱的黑暗所在。論文探討三位女性
作家如何藉由虛構和紀實的交錯、利用感官記憶與細節建構女性眼中的空間感以
及對於出走與回歸的書寫,力求達到填補空白、重構記憶的目的,朝療癒創傷的
自我救贖邁進的過程。

潘驥〈張達修文學的三種面向—現代性、異域經驗與創傷書寫〉 29 ,以張達
修作品中的現代性書寫、異域書寫以及創傷書寫三個文學面向展開論述。在張達
修的現代性書寫方面,論述者探討具有傳統文人身份的張達修,如何在日治時期
作品中展現出他的現代性思想與體驗。其次,在異域書寫方面,論述者則以人文
地理學之論點,探討張達修在日本神戶與中國上海兩個異域空間的經驗書寫之差
異,此差異之緣故實存在著不同層面的意義,為此部分主要的議題。此外,張達
修的獨子張振騰曾遭受白色恐怖迫害,被送至綠島飽受十二年冤獄之苦,這段期
間張達修寫給獨子的書信,近年被整理出版,題名為《綠島家書》,故而本論文
藉著《家書》與張達修的古典詩書寫互映,以探討張達修在這期間的創作心境之
變化,以及其創傷書寫之意義。

26
王德威,〈女作家的後現代鬼話──評袁瓊瓊的《恐怖時代》〉,《眾生喧嘩以後—點評當代
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 年),頁 142-145。
27
劉乃慈,〈新「聊」齋誌「異」—論袁瓊瓊的《恐怖時代》〉,《國文天地》第 16 卷第 5
期,(2000 .10),頁 71-76。
28
張淑華,〈九〇年代崛起台灣女性作家的創傷書寫——以鍾文音、郝譽翔和陳雪為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2)。
29
潘驥,〈張達修文學的三種面向—現代性、異域經驗與創傷書寫〉,(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
學台灣文學所,2009)。

7
上述兩篇創傷書寫的研究皆是以作家本身的創傷經驗出發,探討他們如何將
自身的創傷經驗轉化為創傷記憶,再將創傷記憶經過敘事或再說而達到記憶重
構,最終達到療癒的書寫過程。

此外,也有從小說文本本身出發,探討文本有關創傷書寫部份,例如朱偉祺
的〈陳雪小說創傷書寫研究〉 30 ,主要以陳雪小說中慣常出現的創傷人物如「同
志」、「母親」、「畸形人」、「窮人」等的創傷為主題,尤其著重在同志方
面,研究其書寫價值;賴孟葶〈台灣少年小說中的創傷與療癒-以地震災害主題
為例〉 31 則著墨在台灣少年小說中有關九二一大地震主題的創傷書寫與書目療法
的應用,經過上述研究文獻的爬梳,作家創傷書寫的研究仍有可以著力之處,因
此筆者認為袁瓊瓊小說的創傷書寫實有足夠的空間饒待研究探討。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袁瓊瓊的創作類型非常多,有詩、小說、散文、劇本、書評、札記、歌詞創
作等等,創作量亦十分豐富。本論文所討論的創傷書寫以袁瓊瓊的小說為主,從
1981 年到 2009 年間計有十一本小說出版,其小說類型主要有長篇小說、短篇小
說和極短篇小說三類:

(一)長篇小說

《今生緣》(台北:聯合文學,1988)。
《蘋果會微笑》(台北:洪範,1989)。

(二)短篇小說

《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1981)。
《兩個人的事》(台北:洪範,1983)。
《春水船》(台北:洪範,1985)。
《滄桑》(台北:洪範,1985)。
《又涼又暖的季節》(台北:林白,1986)。
《情愛風塵》(台北:洪範,1990)。
《恐怖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8)。
《或許,與愛無關》(台北:九歌,2009)。

(三)極短篇小說

《袁瓊瓊極短篇》(台北:爾雅,1988)。

30
朱偉祺,〈陳雪小說創傷書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研究所,
2008)。
31
賴孟葶,〈台灣少年小說中的創傷與療癒-以地震災害主題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
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11)。

8
上述小說文本是本篇論文主要的研究範圍,此外,袁瓊瓊的散文作品,有《
紅塵心事》(台北:爾雅,1981)、《隨意》(台北:洪範,1983)、《食字癖
者的札記》(台北:三民,2003)、《孤單情書》(台北:印刻,2006)、《繾
綣情書》(台北:印刻,2007)、《冰火情書》(台北:印刻,2007)、《曖昧
情書》(台北:印刻,2007)等,這些作品都是袁瓊瓊對周遭日常生活點滴的描
寫,從中可窺見袁瓊瓊生活的另一面,及其思考方式和人生哲學,故都列為重要
的參考資料;另外,袁瓊瓊積極經營部落格,在中時部落格的中有一個名為「老
原腦袋裡是花園」的部落格,常常刊登文章,紀錄生活點滴並發抒感心中感想,
這些文章亦是是深入了解作家想法的管道之一,故也列入討論範圍。

在確立研究範疇之後,決定研究徑路方可確保研究的暢行無礙。在有關「創
傷」與「療癒」的部份,將以精神分析心裡學為研究方法,了解創傷與療癒的定
義。佛洛伊德(Freud)在1920年隱喻性的使用「創傷(trauma)」這個字比喻人
類的心靈就如同皮膚組織一般,亦會受到意外事件的傷害,人在遭遇重大災難、
意外事件或對抗巨大壓力後,心理面臨失調的後遺症。而心靈上的創傷,猶如外
來物一般,一旦進入生命經驗中,就必須視為一股持續發生作用的原動力。 32 因
此,精神分析不僅是一門建立在臨床治療的後設心理學,更是一種當代文化省思
的觀點。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間,精神分析在文學、藝術、宗教、教育、語言及人
類學等領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此外,女性主義思潮深深影響著八○年代的小說,尤其在女性作家的創作方
面,更是呼應了女性主義者的想法,「女性書寫」直接呼應了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中兩大重要課題—「尋找女性」和「建構女性文學傳統」。袁瓊瓊是八○年代重
要的女性作家,思想與作品自然或多或少受到女性主義影響,因此本研究也擬以
女性主義相關理論檢視袁瓊瓊小說的內容、文學定位與書寫及其意義。

總之,本研究先蒐集袁瓊瓊的小說文本,分析歸納出其中有關創傷的書寫;
再以精神分析法分析並統整出小說中人們心理創傷的原因,遭遇創傷時產生的反
應,探討受創傷者的內在心靈發展及外在表現,療癒時的心理變化歷程,袁瓊瓊
書寫此一創傷的位置,與她個人生命經驗的關聯,以此做為後續研究者的參考。

32
凱洛琳格蘭(Caroline Garland)等著,許育光、黃慧涵、王臨風譯,《創傷治療-精神分析取
向》(台北:五南,2007),頁 14-15。

9
10
第二章 袁瓊瓊的文學道路
本章將就袁瓊瓊的性別、書寫與位置的關係進行討論。

袁瓊瓊,祖籍四川眉山人,民國三十九年(1950)生於台灣新竹。十七歲,
第一篇小說〈路〉,以父親辭世為題材,刊於校刊「南商青年」,開始其寫作之
路。起初以筆名「朱陵」寫作新詩,繼以散文和小說知名,其作品曾多次獲聯合
報小說獎、散文獎及時報文學獎等,是八○年代相當重要的作家之一。

從發表第一篇小說,到今日,袁瓊瓊的小說書寫不斷,自鑄以婚姻戀愛主題
為主的寫作特色,歷八○年代迄今日,對於她的相關討論,也因為時代與社會背
景的關係,而有所不同。先是,袁瓊瓊被定位成「閨秀作家」,作品大都被列入
此一框架。八○年代後期,女性主義興盛,袁瓊瓊並不是一位依理論而創作的小
說家,然而處在這樣的氛圍之中,或不免受到影響,〈自己的天空〉著墨於女性
成長與女性自覺方面的議題,在1980年獲得聯合報短篇小說獎時,一度被視為拉
開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時代的序幕,「自己的天空」也變成女權運動中一句響亮的
口號。 1 而小說內容更引起廣泛的討論,從此,論者也將她的小說歸入「女性主
義文學」來討論。然而,筆者以為,實際上,袁瓊瓊的作品不只是呈現女性議
題,更凸顯諸多社會關懷,探討人性的本質與陰暗面,反映社會現象,具有強烈
的社會關懷與使命感,透過本文,筆者將以之為重點,論述此一社會關懷,事實
上為她在文學場中尋找到新的位置。

基於上述的觀察,本章將分為三節,分別從閨秀作家,女性主義作家,再到
社會關懷作家的不同位置,討論袁瓊瓊在文學場中應有的定位。

第一節 閨秀作家?
八、九○年代堪稱是台灣女性小說的興盛時期,這時候的女性作家如雨後春
筍般出現,他們是戰後嬰兒潮成長後的一群,如蕭颯、蔣曉雲、朱天文、朱天
心、蕭麗紅、蘇偉貞、袁瓊瓊、廖輝英等相繼崛起,她們創作質量俱佳,各展風
華,他們不僅是兩大報文學獎的常勝軍,也在出版市場上屢創佳績,作品大受讀
者歡迎,是台灣八○年代最受矚目的文學現象之一,誠如范銘如所說的:

1970 年代末期,當兩大報文學獎還具有動見觀瞻的絕對影響力時,女性
作家大肆攻掠下獎座名次,繼而在書市長紅。一時之間,女作家變成一種
文學「現象」。一些批評家將她們的作品視如通俗言情小說的延續,譏斥
為狹隘、缺乏社會意識的「閨秀」作家:只圍著男女情愛的題材打轉,以
純情甚至濫情的筆調滿足高中、大學「無知女生」的夢幻。持正面、支持
的學者則設法從這些女作家的文字技巧上予以肯定,並舉證出她們作品中

1
江寶釵、范銘如編,〈序論-奼紫嫣紅開遍〉,《島嶼妏聲》(台北:巨流,2002)。

11
豐富多元的類型為之辯護,迂迴避開其最為人詬病的愛情主題。 2

兩大報副刊是這批女作家興起的主要場域。兩大報副刊競爭激烈,自1976年「聯
合副刊」舉辦第一屆聯合報小說獎、1978年「人間副刊」舉辦第一屆時報文學獎
起,文學獎成為許多年輕創作者晉身文壇的最佳管道,而上述的女作家幾乎皆是
從文學獎脫穎而出,尤其是以堅持「文藝副刊」傳統的「聯合副刊」所主辦的聯
合報小說獎,往往成為這批女作家的主要決勝場。而她們的創作主題大都環繞在
女性的愛情與婚姻上;她們的敘事技巧成熟,以女性敏銳的筆觸,捕捉細膩的女
性情感,受到文學獎與讀者的喜愛,但也因為作品偏好「女性」、「婚戀」等主
題而受到許多評論家譏貶為「閨秀文學」。然而,然而閨秀作家的興起,除副刊
文學獎的光環外,當時的政府政策也是推波助瀾的幫手之一。呂正惠就提出下列
看法:

國民黨……透過各種傳播媒體(主要是報紙副刊與出版社),推揚「純
正」的文學,以和鄉土派的「政治」文學相對抗,現在看起來,這一策略
因投合保守的中產階級品味,得到了意外的成功。 3

七○年代的鄉土文學是當時生長在台灣的人對於不均衡的政治勢力分配和工業化
所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不滿的發聲,對當權者時有抨擊,國民黨之所以支持閨秀
文學的原因,在於希望能藉由這股新勢力與當時已風起雲湧的鄉土文學相抗衡。
而這批以「婚戀、愛情」為主的「純正文學」,也因為得到當權者和主流媒體的
背書,而與當時「反體制」的「鄉土文學」成了強烈對比。

除了文學獎與政府政策的影響,此外,八○年代文學作品大多偏重於「閨秀
文學」,這多少和當時社會環境有關係,張誦聖認為:「現代文學」派作家的一
些激進美學觀,與當地讀者以抒情為主的審美意識相牴觸,而「鄉土文學」派作
家強悍的單向政治議題也使得當時滿足現狀的中產階級感覺乏味,並隱隱受到威
脅,因而興趣缺缺,此時軟性且抒情的閨秀文學正好符合當時中產階級的品味,
因此大受讀者歡迎。 4

《聯合報》從1976年創立文學獎以來,成就了許多年輕的寫手,這些創作者
參與徵文比賽的創作,都是先經由評審審核,決定名次,再連載於副刊,而袁瓊
瓊就是在上述這種政治、社會以及文化工業相互影響的文學場域中崛起的,她在
1978年以〈等待一個生命〉獲得聯合報小說獎佳作;1979年〈小人兒〉獲得聯合
報小說獎佳作;1980年〈自己的天空〉入選聯合報小說獎,奠定了她在文壇的定
位,卻也因為身為「女作家」與當時的文學獎的背景,而被歸類為「閨秀作
家」。

然而,「閨秀文學」一詞通常給人最直接的觀感是創作題材的狹隘性,內容
2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頁 152-153。
3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1992),頁 131。
4
張誦聖,〈袁瓊瓊與八○年代台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收入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
說》(台北:麥田,2000),頁 93。

12
大多在描寫男女間的愛情、婚姻故事,作品通常充滿感性、軟性意象的語言,以
及不食人間煙火的文學氣息,一些批評家甚至將她們的作品視如通俗言情小說的
延續,將她們放在較低的文學位階來討論,這當然與評論者一貫重視衝激性思潮
的象徵意涵有必然的關係。 5 例如齊邦媛在《千年之淚》中的〈閨怨之外-以實
力論台灣女作家〉中評論到閨秀文學:「她的主題瑣碎,風格委婉;如果有什麼
見解,也是無足輕重的。」 6 ,直言閨秀文學瑣碎、沒見解、無建設性。而呂正
惠的砲火更為猛烈,他在《小說與社會》中評論閨秀文學:

由女性寫給女性看,因此我們才把這種文學叫作「閨秀文學」。
閨秀文學的盛行,又暗示了我們文壇的不景氣。
我們的男作家到哪邊去了?我們的男性讀者又躲到哪裡了呢?為什麼容許
那些軟綿綿的閨秀文學來獨霸我們的文壇? 7

呂正惠的看法實有不周全之處,何以「女性作家」或是針對「女性讀者」為對象
所寫的作品,就是軟綿綿的閨秀文學?見解就是無足輕重?難道只有男性作家的
作品才能稱的上正統的「文學」嗎?男性讀者喜歡的「文學作品」又是什麼呢?
呂正惠的一番閨秀之論,使用男性的書寫觀點,來漠視女性的創作文本及女性讀
者,自然引起一些評論家的反駁,例如范銘如在《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
論》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她認為:「書寫既是一種權力的行使,知識的追求同樣
是權力的渴望。與其將女性書寫與閱讀愛情小說視為對愛情的耽溺,不如將其視
為是對兩性關係的審思與操縱的渴望。」 8 女性大量書寫或閱讀愛情小說,不是
沉溺於愛情,而是因為女性意識覺醒,她們要的是重新看待並主導兩性關係。而
李瑞騰也在《台灣文學風貌》中提到「許多女性作家早就走出閨房和廚房了,女
性文學早就有了新的發展。」 9 但以另一個角度而言,若能摒除男與女的性別侷
限以及負面的歧視之意,閨秀文學確實是當時的一種以「婚戀、愛情」為主的文
學特色,我們若將它視為一種歸類文學特色的名詞來解釋,或許較能客觀地看待
「閨秀文學」。

早期袁瓊瓊的作品確實將注意力較集中於「婚戀」,從婚姻戀愛與家庭生活
的書寫中,書寫女性議題,探討愛情婚姻以及兩性關係等。而袁瓊瓊對自己早期
著重愛情的書寫也有以下的剖白:

我以前曾聽一位出版界大老說過:
「愛情是最大的生意。」
他以瓊瑤為例,證明愛情比任何其他類型,都更容易創造利潤。
我那時年輕,相信了這一件事,

5
張誦聖,〈當代台灣文學與文化場域的變遷〉,《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
2001),頁 199。
6
齊邦媛,〈閨怨之外-以實力論台灣女作家〉,《千年之淚》(台北:爾雅,1990),頁
109。
7
呂正惠,〈閨秀文學的社會問題〉,《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頁 137。
8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2002),頁 152-156。
9
李瑞騰,《台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書局,1991),頁 146-147。

13
自此以愛情為行業,
決心要靠它發大財。
從那時候,
就一直在處理跟愛情有關的題材,
只寫跟愛情有關的小說,
跟愛情有關的戲劇,
跟愛情有關的歌曲,
非愛情不寫。
幾年下來,有了後遺症。
好像除了這件事不知道其他的。
無論生活或心態都是。
工作和人生交雜在一起,
在創作中愛得死去活來,在生活中也是,
忽忽過了那麼多年。 10

由此可見,袁瓊瓊早期的小說、戲劇、歌曲確實大都描寫愛情,愛情是生活的重
心,也是作品的主要題材。雖然袁瓊瓊對男女間的情愛多有著墨,但她不同於一
些言情女作家如瓊瑤等編織永恆動人的愛情或是敘說著愛情的甜蜜,卻是選擇去
冷嘲熱諷情愛,戳破愛情的甜蜜,這一點與張愛玲極為相似。正如同張誦聖所說
的:「張愛玲和袁瓊瓊雖然維持著通俗愛情小說題材同樣的喜愛,卻也吊詭地把
他們的藝術表現建立在解構通俗愛情小說賴以生存的基礎-典型的浪漫愛情觀-
上面。」 11 袁瓊瓊作品中的「愛情」一點也不浪漫,她對愛情常常是冷潮熱諷
的,藉著看似浪漫的題材,挖掘愛情或婚姻中的不堪。袁瓊瓊一向被視為張派作
家之一,她的「閨秀」風格也是「張派」得很。在簡瑛瑛〈性/女性/新女性:
袁瓊瓊訪談錄〉中袁瓊瓊談到:

我承認一開始寫作時,受當時文壇流行張愛玲風氣的影響。張愛玲是那麼
美麗那麼龐大,很難不受影響。她就像女孩子噴的香水,經過她身邊都會
或多或少沾到那味道。 12

張愛玲作品之所以會對當時文壇造成那麼大的影響,受到台灣年輕人的重視,根
據張誦聖的分析,乃是因為當時台灣正漸漸走向都會化,而張愛玲作品以共產革
命前的香港和上海為書寫背景,並以「世故」和「嘲諷」為主題的愛情故事,正
好迎合當時年輕一代的口味;而這群年輕人正好是當時文藝作品的主要讀者群,
也是有潛力的作家群,袁瓊瓊正好是當時年輕的一代,自然而然受到張愛玲作品
影響。袁瓊瓊自己說:

我受很多作家影響。最初曾經刻意模仿張愛玲,因為剛開始寫時,交往得

10
袁瓊瓊,《孤單情書》(台北:印刻,2006),頁 183。
11
張誦聖,〈袁瓊瓊與八○年代台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收入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
說》(台北:麥田,2000),頁 97。
12
邱靜慧,〈女作家座談系列—袁瓊瓊座談會〉,《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 1 期,(
2000.3)頁 7。

14
比較密切的是朱西甯的女兒,這群人是張愛玲派,競相模仿,所以就很直
接受到影響。但我自己後來也覺得張愛玲的調調跟我自己的性向比較合。
13

袁瓊瓊不諱言自己的寫作,是從模仿張愛玲的風格開始的。她自己的解釋是
自己在年輕時結識了「張愛玲派」,他們之間競相模仿再加上或許個性上與張愛
玲本就有相似之處,不知不覺對她的作品產生了共鳴與內化,漸漸地將斯人的風
格納為自己的一部分了。所謂「張愛玲派」,自然是「三三集團」莫屬了。「三
三集團」的成立,歸功於朱西甯,因為他自己對張愛玲作品的傾慕,結識了胡蘭
成;之後成立了《三三集刊》等「三三集團」系列的文學刊物,胡蘭成任真的性
情與深厚的學養,深受青年學子孺慕,而將其學說奉為圭臬,自然也被奉為精神
領袖。三三的主要成員有朱天心、朱天文、謝材俊、丁亞民、馬叔禮、林慧娥
等,他們熟讀《紅樓夢》與張愛玲外,也嚮往中國禮樂文明,其文學特色之一即
是「詩書禮樂融合張腔胡調」。成員皆在《聯合報》第一屆小說獎嶄露頭角(朱
西甯擔任評審),並引起年輕人的群起仿效,使得當時的文壇瀰漫著張派風格。
袁瓊瓊加入「三三集團」的行列,即在此時,從而與其人交遊密切,袁瓊瓊更在
《三三集刊》中撰寫「清平樂」專欄,不知不覺中,寫作的題材與風格受到張愛
玲影響,就像袁瓊瓊自己說的:「有非常長的時間我都在學張愛玲,學她的筆
法,學她的思考模式」 14 。

綜上所述,袁瓊瓊在寫作風格上確實受到張愛玲極大的影響,兩人的創作題
材皆來自於對生活的敏銳觀察與描寫,主角都是我們身旁隨處可見的小人物,沒
有英雄人物或才子佳人;兩人都維持著對通俗愛情小說的喜愛,卻也都致力於通
俗愛情小說的書寫—「解構愛情」。她們往往在小說中戳破愛情的浪漫、甜蜜、
幻想,並且對愛情作了嘲諷及揶揄。朱雙一就認為「張愛玲的妙處,更在於她對
身處時代中國的風俗人情的觀察和描寫。這一點,亦是袁瓊瓊受張愛玲影響至為
明顯且意義深遠之處。她們都有一些作品揶揄了年輕人的浪漫幻想為現實所戳破
的情景。」 15 例如張愛玲在〈第一爐香〉和〈傾城之戀〉 16 等小說中都出現這種
風格,而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是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最經典的比喻:

也許每一個男人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
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
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朱砂痣。 17

愛情是無法經過現實的考驗的,這種作品風格在袁瓊瓊小說裡也時而可見,例如
在〈風〉中,惠湘是個規矩安靜的女孩,但卻在第一天遇到阿三後便以身相許,
不知道他的身分、來歷,只知道他的朋友喊他阿三,她在與阿三上床前,還幻想

13
簡瑛瑛,〈性/女性/新女性:袁瓊瓊訪談錄〉,《中外文學》第 18 卷第 10 期,頁 113。
14
邱靜慧,〈女作家座談系列—袁瓊瓊座談會〉,《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 1 期,(
2000.3)頁 7。
15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頁 337。
16
張愛玲,〈第一爐香〉,《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台北:皇冠文化,1991)。
17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台北,皇冠文化,1991),頁 52。

15
憧憬著一段美好愛情,相信對方也是因為愛才會和自己上床:

是那人關的燈。全然的黑暗,惠湘想說話:「你知道,我一向……」
他沒理她。
惠湘說:「你愛我吧?」
男人停了一下,有些驚奇的說:「愛呀!」 18

許多男人會和女人做愛通常只是貪圖肉體之歡,不帶任何情感的成分;在一般來
講,大部分女人都是因為愛情才會和那個男人做愛,或是想透過性而獲得男人的
愛,惠湘應該也是如此,她覺得阿三應該也喜歡自己,她想透過性讓阿三更愛自
己,期待一段美好愛情,她的所作所為恐怕是受到小說、電影影響,但小說電影
並不等於現實人生,童話裡「從此王子和公主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的戲碼並
未發生在惠湘身上,第二天後阿三從此消失如「風」,而惠湘的浪漫愛情幻想也
隨風而逝,全篇小說未出現風的描寫,只用「風」來隱喻愛情。這篇小說的主角
惠湘就和西蒙波娃在《第二性》中所敘述的女性特質一模一樣:

她想像男人的愛情就像她為他付出的交換物一樣,她把男人作愛情,性器
的勃起當作欲望,愛情當作宗教來欺騙自己。她迫使男人對她撒謊,你愛
我嗎?像昨天一樣深刻?你會永遠愛我嗎?她巧妙地在某一時刻提出諸如
此類的問題,對方沒有足夠時間去做有分寸、真誠的回答,或是環境不允
許他去做任何回答,在做愛擁抱時,大病初癒、哭泣之間,或是在火車站
的月台上送別時,她會迫切地追問,即使是牽強附會的回答也會使她得
意,假如沒有回答,她就會去解釋沉默的原因。 19

男人會因為想跟對方上床的,不惜扯謊說對方有多美,會把「我愛你」掛在嘴
邊,對他們來說,這再正當不過了,而女人卻會把這些謊言當真,深受感動,動
不動就會問「你愛我嗎?」若男人誠實地不回答時,女人便會幫忙男人找藉口,
就像〈風〉中的惠湘一樣,就算阿三已經消失如一陣風,他還是不停地替阿三找
「他愛她」的證據。

又例如在〈鄰家女兒〉中,袁瓊瓊則諷刺了少女對外國男人不切實際的浪漫
幻想,表達了「愛情」的短暫和可笑。美恩是一個大學聯考落榜的重考生,在姐
姐緊迫盯人的壓力之下,與隔壁的外國人鄰居杜大雅,發展出一段短暫的露水姻
緣,「美恩被這麼捏搓撳揉了一陣之後,整個人變的軟搭搭的,像剛在滾鍋裡化
開的糖,內心裡充滿了愛。忽然她覺得愛上了這個男子。而等杜大雅把她弄到床
上,兩人倒下之後,美恩尤其確定了這件事。當然她愛他,還沒有任何男人對她
這樣過呢。」 20 因為一夜的肉體關係,美恩就愛上了杜大雅,把性當作是愛,然
而,愛情只維持了一夜,美恩短暫的愛情美夢,在第二天杜大雅女友的咆哮聲中
被打醒。「美恩穿好衣服,關門離去,杜大雅還在和那女子爭著。一屋子的噪

18
袁瓊瓊,〈風〉,《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1980),頁 16。
19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翠屏譯,《第二性—第三卷: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
(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頁61。
20
袁瓊瓊,〈鄰家女兒〉,《滄桑》(台北:洪範,1985),頁 21。

16
嚷。美恩把門掩上,關住了。臨掩門之前看了最後一眼,杜大雅把那女子緊摟在
胸前,而女人掙動著。美恩知道自己跟杜大雅完了。」 21

受到童話、愛情小說或電影影響,東方女性常常對藍眼睛、金頭髮、高挺鼻
的西方男性有著幻想,覺得他們一定像電影或小說中的男主角一樣深情、浪漫、
溫柔、體貼,就像「白馬王子」一樣,無法抗拒他們的誘惑,而肉體一但被「溫
柔」對待,就認定了那是愛。袁瓊瓊利用〈鄰家女兒〉這篇小說對少女心中抱持
不切實際的愛情幻想,甚至可以說是女性「崇洋」的心態作了一番嘲諷。

袁瓊瓊不僅對愛情作出嘲諷,對於女作家愛寫浪漫、美麗卻不切實際的愛情
故事也做了一番諷刺,例如在作品〈故事〉中,內容描述主角秦慧雨,在丈夫梁維
柏死後,拜訪了自己崇拜的一位女作家,希望作家將自己與丈夫梁維柏的故事寫下
來,作為她永恆的紀念,然而,女作家不要真實的故事,她要浪漫、煽情、不真實
而且過度渲染的故事:

「哦。」女作家的眼睛發亮了:「住在一起。多麼浪漫。」她往前傾了傾
身:「他有沒有引誘你?」
「沒有。」
「可是我若寫小說,這裡是值得渲染的。」
……
女作家真正感興趣了:「梁先生是怎麼樣個人?很帥吧,很迷人?」
慧雨盯著她那雙塗了許多眼影的眼睛,她覺得很討厭對方。她是想有個人
把維柏寫出來,她跟維柏之間的事也寫出來,那是多麼重要,比一切都更
美更好。她和維柏間的平凡的簡單的那些事。對一個人,能忽略他的遲
鈍、肥胖、一切的不美、愛上他。那個人也證實了他真的值得愛。就是這
樣平凡的故事,難道不好嗎?為什麼女作家硬要把它弄得像言情小說。那
些感動過她的故事顯得很浮誇。 22

藉著女讀者拜訪女作家的故事,揭露了言情小說過度渲染、虛妄不實的情形,而
女孩們對愛情的浪漫憧憬就是這樣來的,袁瓊瓊不僅解構愛情,也同時解構了愛
情小說。

在袁瓊瓊的筆下,女性對愛情常常抱持著美麗卻不切實際的幻想,常常不敵
愛情的誘惑而深陷,因此而發生了許多荒唐可笑的行徑,「浪漫的愛情」只不過
是社會、言情小說建構出來的迷思,「轟轟烈烈、至死不渝」的愛情並不存在,
短暫、荒唐、可笑才是許多愛情的本質。袁瓊瓊在小說中利用嘲諷的手法,大大
解構了愛情。

「愛的解構」是袁瓊瓊的「閨秀」風格,這與呂正惠提到的閨秀文學的「純
潔性」、「理想性」或是楊照所說的「把注意的焦點放在浪漫的情愛上」抑或是

21
袁瓊瓊,〈鄰家女兒〉,《滄桑》(台北:洪範,1985),頁 22。
22
袁瓊瓊,〈故事〉,《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1980),頁 51-52。

17
「愛情小說」(在一場女書店的新書發表座談會裡,劉亮雅指出「愛的解構」就
不能稱為愛情小說,因為愛情小說應該就是肯定愛情的。 23 )都不符合,這樣袁
瓊瓊仍然可以稱作「閨秀作家」嗎?因此,若只是以「閨秀文學」一詞來收編八
○年代的女作家,是否太簡化了?另一個角度,以作家論來看,被稱為「閨秀作
家」的作品,或許其實沒那麼閨秀?仔細閱讀袁瓊瓊在副刊文學獎的得獎作品〈
媽媽〉、〈小人兒〉等還有許許多多的作品的書寫重心都不在「情愛」上面,而
是在青少年或兒童的創傷心理描寫上面,因此,「閨秀文學」一詞實不足以框限
袁瓊瓊的所有作品。或許我們應該客觀的說,許多被稱為「閨秀作家」的作家,
「閨秀風格」只是她們眾多寫作風格的其中一種風格而已。

第二節 女性主義作家?
八○年代台灣社會、經濟和政治皆有了急遽的變化,開放的社會環境下,女
性受教育和就業的機會大幅提升,女性自主意識提高,許多女性紛紛走出家庭,
爭取經濟獨立,大批女性隨著經濟實力和教育程度的提升,不但成為「文化工
業」的消費者,更成為文化工業的勞動者,女性由於本行或文科的訓練而在1980
年代蓬勃發展的新興文化工業如出版社、雜誌社、報社中謀得各種編輯、採訪及
企劃等的職位,當然也包含女性作家,實際參與當時整個文壇生態的塑造。因而
深刻影響到其後的文化工業生產,再加上中國時報和聯合報兩大報設立了文學
獎,讓女作家有管道發表作品,正巧連續幾屆皆有女性作家獲得文學獎,八○年
代的女性文學發展到了一個高峰期,女作家的創作興盛如雨後春筍,已蜚聲文壇
的有廖輝英、李昂、蘇偉貞、蕭麗紅、蕭颯、蔣曉雲、袁瓊瓊、席慕蓉、鄭寶
娟、張曼娟、朱天心、朱天文等等,正如楊照在其〈四十年台灣大眾文學小史〉
中指出:

女性在受教育過程中不斷被灌輸應該安安靜靜接受文學陶冶的價值觀,因
此就有較多的機會接觸文學作品,從而也就有較多的機會自己嘗試文學的
創作活動。 24

女性大量閱讀文學作品並嘗試創作文學作品,正當此時,西方女性主義傳入,這
群女作家的創作自然受到女性主義或多或少的影響。另一個重要因素則是受過西
方女性主義理論洗禮的文學批評者也在這一時期回流台灣,進入學術界,而且在
詮釋作品時用女性主義的文學分析方法學,分析當代的女性作品,因而「女性主
義文學」於焉形成。

「女性主義」一詞起源於十九世紀法國,意指婦女運動,在近兩世紀之內,
因使用廣泛,而被賦於不同意義。至今一般人傾向於把女性主義看做是為了中止

23
從〈如何建構台灣女性文學史?自《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談起〉,座談會舉行於
2002 年 5 月 4 日,座談者:邱貴芬、劉亮雅、范銘如,紀錄者:蔡欣齡,地點:女書店。後
刊文於《自由時報》副刊(91.6.9)。
24
楊照〈四十年台灣大眾文學小史〉,《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
合文學,1995 年),頁 35-36。

18
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附屬地位所做的種種努力。換言之,女性主義之產生是肇因
於人們主觀上感受到了男女不平等或者女性受壓迫的事實,而企圖以行動謀求改
善。而女性主義理論受到主流思潮影響,在不同時代、地域、文化下衍生了各種
流派,雖然各流派在歷史淵源、分析方法和改造方案上有些差異,然而目的都是
在批判、改造父權文化。 25 女性主義在七○和八○年代之交傳入台灣,使得台灣
社會上的女性意識覺醒,西蒙波娃的《第二性》是女性主義的代表作,台灣的中
譯本於1972年出版,是當時唯一全面探討女性的巨著,她在著作中提出了亙古名
言:「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引起了極大的震撼。書中從各個層面來探討女性長期受到壓迫的事
實,鼓勵女性拒絕成為「第二性」,被後人奉為「女權運動」的「聖經」,這本
巨著啟迪了許多當時的女性,也促成了台灣的婦女運動,女性開始積極爭取應有
的權利。例如呂秀蓮在七○年代就提出了「新女性主義」,中心思想是「先做
人,再做男人或女人」,她的目的是批判傳統觀念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藉以肯
定女性存在的價值,追求兩性的真平等,建立兩性和諧的理想社會。她在《新女
性主義》中說得很清楚:

其實,在「陽剛」和「陰柔」硬性分派的傳統價值觀念之下,男女間的權
利義務關係未必相當,尤其社會風尚已然邁向開放與開明的當兒,一味強
調婦女的利益而無視於男子所可能面臨的困擾,也不算有眼光,如果我們
想高瞻遠矚,我們與其為婦女千百年來的不幸向今後的男士算總帳,倒不
如根本地、深遠地思索出一條謀求男女兩性真正且永久平等的路子來。 26

女性不應只是歸咎男性的錯誤或只一味追求女性權利,而是應該認真思考如何追
求兩性的平等與和諧,此種思想當然也影響台灣的婦女運動。在八○年代的台
灣,最早成立的婦運團體即是「婦女新知」,此團體是由呂秀蓮和李元貞所積極
成立的婦女團體,其主要目的是利用言論來引起社會上對性別平等的重視,後來
並在1982年成立「婦女新知雜誌社」,希望出版相關的書籍,以「喚醒婦女、支
援婦女、建立和諧的兩性社會」 27 ,尤其在1987年解嚴後,很多婦運的活動,變
得更加熱絡,更具有影響力。這番風氣也在文壇上造成影響,女性主義文學的寫
作及討論開始興起,女性文學所觸及的範圍漸漸擴大,反應並帶動了婦女運動,
雖然女作家仍然將重心放在描寫婚姻、愛情上,但小說中的女性角色不再只是描
寫委屈求全的傳統女子,而是特意將女性追求獨立自主的心態突顯出來,冀望追
求兩性的平等,如同張誦聖提到的:

八○年代新的社會開放風氣和國際女性主義運動的衝擊,使得台灣一些較
有前瞻性想法的知識份子,開始對若干女性主義議題的嚴肅社會義涵有了
覺醒。 28

25
顧燕翎,〈導言〉,《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
26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頁 148。
27
王雅各,《台灣婦女運動解放史》(台北:巨流圖書,1999),頁 54-80。
28
張誦聖,〈袁瓊瓊與八○年代台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收入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
說》(台北:麥田,2000),頁 103-104。

19
因此,在八○年代女性文學中,女性作家也開始著墨於女性成長與女性自覺方面
的議題,而且不是蜻蜓點水、點到為止,而是大量書寫、暢所欲言;此時的女性
小說更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女性不只自我意識提升,在經濟上也漸趨獨立,這也
使得兩性關係更加緊張且具衝突性,而導致「婚變」、「外遇」的種種現象,也
成為小說中探討的主題。這些女作家的作品所探討的主題大多是以女性的自覺為
主,不只想要突破傳統男尊女卑的觀念,更展現出女權意識高漲的新兩性關係,
作家將女性在傳統與現代中掙扎的心境表達出來,希望能讓所有女性更加懂得去
爭取自己的權利。正如同彭瑞金在《台灣文學運動四十年》中提到的:「八○年
代對台灣內部而言,……結構快速改變,加諸在台灣婦女的枷鎖和桎梏得到了揚
棄,……八○年代女作家的出擊精神,同時具備了文學與社會的雙重覺醒意
義。」 29 文學不僅反映紀錄了當時的女性意識覺醒及婦女運動,也同時帶動了女
性意識覺醒及婦女運動,可以說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社會變遷。

乘著八○年代女性主義興盛之風,袁瓊瓊寫作的題材自然有許多關於女性自
覺的書寫,而在此時,探討兩性議題的文學甚囂塵上,袁瓊瓊的作品當然也不例
外,其小說範圍雖然不外乎愛情、婚姻、家庭,但是在兩性關係的描述,女性不
再只有委曲求全的角色,而是多了許多勇於爭取自身權利的新女性。其中最有名
當屬她的成名成表作-〈自己的天空〉,這篇小說不僅成為八○年代女性發聲的
先鋒,其中女主角「靜敏」的角色受到文壇熱烈的討論,因為其從傳統保守、以
夫為天、無經濟能力的女子,在丈夫外遇並欲享齊人之福時,靜敏毅然決然地對
丈夫說:「我們離婚吧!」那樣的堅決與不拖泥帶水,輕快與明亮;並且在離婚
後找到保險業務員的工作,做得很成功,擁有經濟自主的能力,甚至在後來認識
屈少節後,決定「自己要他,那時候她三十三歲,在社會上歷練了四年,開始變
成個有把握的女人。除了她自身的修飾打扮,她學會運用人,懂得什麼人要怎麼應
付,懂得什麼話會產生效果,她心思細密,肯靜靜聽人說話,結果學到了體會別人
的感情波動,能窺測別人的想法。」 30 這是情欲自主,靜敏勇於追求自己的愛情,
雖然諷刺的是,最後她也成為別人的情婦,但至少鼓勵了在父權體制下受到壓抑
及脅迫的女性,能積極爭取自己的權益,活出「自己的天空」。

擁有女性自覺的女性在袁瓊瓊的小說中經常出現,例如在長篇小說《今生
緣》裡的瑞湘,長相醜陋,她自知婚姻路難走,必須獨立自主,靠自己的力量獨
立過活,而她深知經濟自主是女性獨立自主的第一步,父母留給她的田產,總有
一天會坐吃山空,唯有擁有一個穩定的工作,才是真正的經濟自主:

十九歲那年,她回老家變賣了自己名下所有的田產,族裡沒有人贊成,可
是沒人敢去面對她那張悍厲的大臉。她帶了所有財產去唸師範。 31

她知道接受教育是讓自己能經濟自主的最佳方式,而當老師是一種穩定的工作。
然而,她很清楚自己想走入婚姻,想要發揮母愛,遇到帶著四個孩子的滿禎,她

29
彭瑞金,《台灣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92),頁 257。
30
袁瓊瓊,〈自己的天空〉,《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1980),頁 147。
31
袁瓊瓊,《今生緣》(台北:聯合文學,1988),頁 94。

20
主動向滿禎、滿禎的小孩示好,如願地嫁給滿禎,算是另一種的「感情自主」,
更果決的是,她知道自己一旦與滿禎有了自己的孩子,便無法無差別地對待滿禎
的四個孩子,便決定不再與滿禎發生男女之事,「瑞湘並不以為這是對自己或對
滿禎的一種剝奪,她實事求是的腦筋下了這個她認為正確的決定後,立刻就不再
徘徊思索了。」 32 為了給予那四個孩子完整的母愛,為了避免以後的麻煩,瑞湘
毅然決然地做出這個決定,是一種自覺,也算是一種思想、行動、生育都極度自
主,果決而獨特的新女性,從接受自己容貌的醜陋,到經濟自主、感情自主還有
生育自主,而她婚後的生活以及與孩子的關係也如她所願,幸福、和諧又知足。

〈小青與宋祥〉中的小青,是袁瓊瓊筆下思想前衛的女性代表。小青和宋祥
是一對同居男女,小青是一位擁有工作的自主女性,由於母親在婚姻中的卑微地
位,以及姐姐婚姻的不幸,小青不要婚姻、不想生育,肚子裡有了身孕更是完全
沒有告知宋祥便自作主張拿掉,因為她覺得如果小孩是個女的,基於女性不平等
的地位,她當然不願意多一個被壓榨的角色,如果是個男的,不過是多一個壓迫
女性的角色。她也不願負擔家務,不想當一個婚姻裡的「廉價勞工」,他與宋祥
的激辯道出她的強烈女性意識:「你知不知道女人在婚姻裡會被毀成什麼樣子,
要擔負一切事,懷孕生子,操持家務,忍耐你們男人的薄倖、無情、自私自大、
糊塗、任性!」 33 這段話正說明了西蒙波娃所認為的:「婚姻」和「母職」是制
度性的加害女性,她認為女人從婚姻得到的是「鍍了金的庸俗,沒有野心,缺乏
熱情,在悠長的歲月中重複地度著毫無目的的日子,讓生命悄悄地滑向死亡。」
34
許多女性在婚姻中只是丈夫的附屬品,沒有自我,沒有人生目標,甚至淪為家
庭裡的「廉價勞工」,成天整理家務,照顧小孩,庸庸碌碌過了一生,小青看出
了這一點,決定跟壓迫女性的「婚姻」、「母職」說不,這是袁瓊瓊筆下極富女
性主義色彩的現代女性。

此外,在〈媽媽〉中,母親瘋狂地採取意欲謀殺自己兒子的手段來報復她在
男女關係中所受到的傷害;而在〈迴〉中,母親也當著之前讓她懷孕卻拋棄她的
前男友面前,抱著前男友的骨肉跳樓自殺,在這兩篇小說中,「母性」受到了極
大的挑戰與質疑,還有在〈慕德之夜〉中,慕德受到陌生男子強暴,儘管肚子裡
的孩子有可能是歹徒的,卻堅定地拒絕丈夫墮胎的要求,使得丈夫因而精神崩
潰,上述這些小說都是描寫女性在父權制度下被壓抑而產生的抵抗行為,被視為
是一種女性主義式的「抗議小說」。而小說中的瑣碎、家敘事的書寫模式有別於
傳統國族敘述的書寫模式,則被視為是為了衝破傳統男權的藩籬,女作家會刻意
挑戰傳統父權「大敘事」的書寫策略,以「瑣碎、閒話家常」的敘述模式書寫來
反抗傳統書寫模式。 35

袁瓊瓊在小說中經常描寫八○年代中許多擁有女性自覺,甚至是反抗父權、
思想前衛的女性,召喚女性讀者能衝破傳統的圍籬,活出自我;而小說中強調女
32
袁瓊瓊,《今生緣》(台北:聯合文學,1988),頁 112。
33
袁瓊瓊,〈小青與宋祥〉,《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1980),頁 121。
34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處境》,(台北,志文出
版社,1992),頁34。
35
伍寶珠,《書寫女性與女性書寫》(台北,大安出版社,2006),頁 188。

21
性身體與慾望,並以差異與殊相的位置,再現女性身體的經驗、歇斯底里、瘋狂
等題材,以顛覆或頡抗父權的象徵體系,符合女性主義中的「陰性書寫」 36 ,若
以這個角度觀之,袁瓊瓊也可被稱為「女性主義作家」,然而,卻也有論者提出
不同意見,其中被視為為女性主義小說拉開序幕的〈自己的天空〉就廣受批評,
例如張誦聖就提到:小說中女主角靜敏,看似充滿自我女性意識覺醒,然而卻也
落入婚外性關係模式,不自覺地落入男性立場定義的「女性化特質」,並非真正
的女性覺醒。

換句話說,小說對女性經驗的描述有可能在某一面向做到了挑戰父權下的女
性刻板形象,但是在另一面向,它卻也可能同時鞏固了那些支撐父權的其他相關
體制。

此外,在袁瓊瓊的一些小說中,例如《今生緣》的女主角慧先、〈自己的天
空〉裡的靜敏,這些看似獨立、生命力強韌的女人之所以能夠適應逆境,通常是
出於非自願的妥協,並非真正的主動「自覺」,平和面對困境的態度,使她們更
具人性,但也體現了被動、傳統的女性化形象特質,而袁瓊瓊對他們有著較多的
同情;而對具有反叛性的女性形象,例如〈小青與宋祥〉中的小青,袁瓊瓊則不
討好地將她塑造成自私、操縱欲強的女人,而且最後還失了業;而〈滄桑〉中的
楊青也因為對婚姻義務的反叛以及對情欲的追求,受到了嚴厲的懲罰,包括街坊
鄰居的非議和兒女的懷恨拒斥,袁瓊瓊把她的晚年安排的極為不堪,面容「整個
人瘦黑乾黃,看上去髒髒的,眼角生不少紋路,把圓眼珠逼成了三角。」,而心
裡更是悔恨萬分,「我只是不甘心哪!怎麼一錯了就回不來了呢!」 37 。不僅如
此,袁瓊瓊對父親的回憶也顯露出她對舊式男子氣魄的懷舊情感,可推斷為對中
國父權社會制度的浪漫化傾慕。 38 此外,袁瓊瓊早期還是個很傳統的女性,她自
己在散文〈寧為舊女性〉中曾說:

似我這般心甘情願窩在家裡,視管教先生孩子為神聖天職,而且一向決
定:只要丈夫有一口氣在,決計不自己掙飯吃的女性,到目前為止,我知
道的,僅我本人一名。 39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由主題分析來尋找小說中女性主義的蹤跡固然是女性主義
文學批評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卻容易陷入批評者的意識形態之中 。 如上所
述,袁瓊瓊的作品若以主題來分析,確實有許多著墨於「女性自覺」以及書寫「
女性經驗」的主題,可以說是「女性主義文學」;然而,仔細分析內容卻又發現
有許多文本隱藏著許多傳統女性、保守的道德觀念,似乎也沒有那麼「女性主義
文學」,所以,若只是以「女性主義作家」這種框架來看袁瓊瓊,自然也落入如
同前一節所說的用「閨秀作家」這個框架來看袁瓊瓊一樣,如此一來,自然無法

36
廖炳惠,《關鍵詞 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2003),頁 92-93。
37
袁瓊瓊,〈滄桑〉,《滄桑》(台北:洪範,1985),頁 110-111。
38
張誦聖,〈袁瓊瓊與八○年代台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收入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
說》,(台北:麥田,2000),頁 111。
39
袁瓊瓊,《隨意》(台北:洪範書店,1988 ),頁 99。

22
進入文本深處,大大削弱了作家作品的深度與廣度。女人之間的各種差異需要被
發掘出來,需要被肯定和尊重,同樣地,女性作家的作品之間的差異也需要被注
意與討論,或者我們可以說,許多作家都是擁有眾多風格的,他可能被稱作「鄉
土作家」也有可能是一位「閨秀作家」(例如常被討論的蕭麗紅),他可能是「
閨秀作家」也有可能是一位「女性主義作家」。我們應該可以客觀地說,一個作
家是有無限可能的,他可能是擁有眾多風格的,跳脫文學定位的框架,才能拋開
成見,進入作家眾多文本中的核心。

第三節 女作家與社會關懷

李瑞騰在《台灣文學的風貌》論及〈80 年代的台灣文學〉時提到:

台灣經過 60、70 年代政治、外交上的起伏動盪,及經濟上的驚人成長,


80 年代的台灣便以風起雲湧之勢進入了一個令人目不暇給的多元化社會。
在政治上,更趨於民主開放,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等影響甚鉅的改
革措施,陸續地實施;在社會上,各種過去長期被忽視、壓抑的問題,也
紛紛暴現,諸如環保問題、雛妓問題、青少年犯罪暴增,及社會上所靡漫
的一股追逐金錢的風氣,在在都呈現出 80 年代的台灣社會是個物慾橫
流、價值錯亂的世代。 40

八○年代因為政治、社會、經濟各方面變動劇烈,社會變得十分多元,而在這變
動的過程中,當然也產生了許多的社會問題,身為社會一份子的作家們勢必會在
其文學作品中反映當時的社會背景或主動對社會現象提出見解,表達自己的價值
觀。

「社會」一直是古今中外寫作者一個普遍的關懷,於台灣文學亦然。發願以
文字反映社會,並傾力實踐者,大有人在。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文
學不僅僅具有審美的功能,對於人性、社會和文化所呈現的關懷,更令人動容。
也就是說,作品是可以同時兼具藝術性與社會性的。誠如陳碧月所言:

對關懷社會的作家而言,他們寫作的神聖使命是對人性的呵護、對生命個
體的關懷,能夠對人性進行深入的探討,對邊緣人的悲歡離合與其關懷。
在以往爭取自身權益、關注自我命運外,還充分體察了人性在物質慾望的
衝擊下的精神期待和道德願望,展現了作家對文學本有的社會現實責任。
41

人離不開社會,文學作家也是社會的成員,身為社會的知識分子,作家應將自身
對社會百態的觀察與關懷化為文字,正如著名的人類文化研究學者艾德華.薩伊
德(Edward Said)在《知識分子論》中對知識分子的社會角色作出的定義:「知

40
李瑞騰:《台灣文學的風貌》(台北:三民書局,1991),頁 167 -179。
41
陳碧月,〈文學與社會:文學裡的社會關懷〉,《空大學訊》第496期,2013.11。

23
識份子應該是社會正在進行的經驗中的有機部份:代表窮人、下層社會、沒有聲
音的人、沒有代表的人、沒有權勢的人。」 42 知識份子應該要代表社會中的弱勢
分子,作家是社會的知識分子,他們在作品中探討人性的本質與陰暗面,描寫社
會中下階層人士甚至是社會邊緣人的悲傷歡喜、心理狀態,關懷生命,反映社會
現況,指出社會問題,試圖引起社會共鳴,這也是作家的社會責任。

然而,在台灣文學史上,「社會關懷」一詞似乎常常與「鄉土作家」或是「
寫實作家」畫上等號,好像只有鄉土、寫實作家會用文學作品關懷社會中下階
層,被定位成天真、保守、浪漫的「閨秀作家們」,似乎較與社會關懷沾不上
邊,然而,分析袁瓊瓊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社會關懷」一直是一個重要的
主題,正如她自己所說的:「我專愛寫那些沒人理的人物、無能的人、失敗的
人。」 43 書中的主角是一群沒權沒勢、無能失敗、沒有聲音的人,袁瓊瓊把他們
的遭遇用文字顯現出來,讓社會發現他們,這也和愛德華.薩伊德對知識分子的
定義不謀而合。

寫作者在作品中表現社會關懷,可能採取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直接介
入,作者在作品中以犀利的言詞直指政治或社會的問題並給與批判,並陳述作者
本身的信念;另一則是間接隱含,利用文學修辭技巧和書寫策略,將作者意圖表
現的社會關懷隱含在情節設計和人物描寫中,以嘲諷或同情的筆觸,流露出本身
對時下社會現象的針貶,袁瓊瓊便是屬於後者,她寫出了許許多多寫實又「平
凡」的故事,描述了社會萬象與人生百態,除了關懷兩性關係與女性議題外,更
指出了許多的社會問題,諸如:升學競爭、社會疏離、不良親子關係、人格物
化、同性戀壓抑等等。

精神上的寂寞,是袁瓊瓊第一本短篇故事集《春水船》的重要主題。 44 故事
裡的人物對突然陷入的困境束手無策,例如在〈等待一個生命〉與〈結局〉中,
討論的是癌症末期病患的內心感受與創傷,關心疾病問題。〈瘋〉則描述女性長
期在男尊女卑、壓抑受虐的婚姻下被逼瘋的故事,主角的遭遇顯示出婦女在父權
社會的悲慘遭遇,令人心碎。〈盲目的人〉則道出失明者的生活困境及受人擺佈
的心理創傷,而〈寂寞〉與〈希元十六歲〉則訴說著不良親子關係下的青少年的
內心痛苦與不被了解,小說中的主角因為不同的原因與事件,承受著不為人知的
的傷痛,袁瓊瓊以敏銳卻平凡的筆觸,訴說著這群小人物甚至是弱勢族群的內心
創傷,試圖喚醒社會關注,展現其人道及社會關懷。

而袁瓊瓊自己在《自己的天空》的序言也說過自己小說中較關注的是那些沒
人理的人物、無能的人、失敗的人,換言之,她寫的是社會的弱勢族群。例如,
在〈小人兒〉這篇小說中,敘述了一個因為父母離婚,飽受心理創傷的七歲孩
子,企圖自殺的悲劇故事,以孩子的感受與觀點敘述了這個故事,將兒童脆弱、

42
艾德華.薩伊德(Edward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2004),頁
152。
43
袁瓊瓊,〈代序〉,《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1981),頁 1。
44
張誦聖,〈袁瓊瓊與八○年代台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收入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
說》(台北:麥田,2000),頁 105。

24
複雜的心裡微妙變化,作了深刻的描述,與人不勝唏噓,直指社會層出不窮的父
母離婚問題對孩童的巨大傷害,令人深思,而在爾後出版的《兩個人的事》中,
其中也有一篇小說〈媽媽〉,敘述了一個差點被精神病媽媽害死的兒童劇烈的不
安與懼怕心理,已經牽涉到令人髮指的「兒童虐待」現象與問題。

而1985年出版的《滄桑》,當中許多的故事處理的是人們某種程度的變態心
理,探究人性本質與陰暗面,例如在〈顏振〉和〈談話〉中,男主角都是因為兒
童時期目睹母親自殺而帶來極大的心理陰影與傷害,使得他們都排斥婚姻,卻又
因離不開女人而結了婚,卻不想負婚姻的責任,就像他們自己痛恨的父親一樣,
而致使悲劇一再發生。〈廻〉則是一個懷了男友孩子卻慘遭男友拋棄的女人,在
她生下孩子另嫁他人後,前男友回來糾纏,她便抱著前男友的親骨肉在前男友面
前跳樓自殺。而在〈燒〉中,一個懷著強烈佔有慾的妻子,因為想要完全佔有丈
夫,在一次丈夫生病的機會中,禁臠生病的丈夫不送醫,直到丈夫死亡,並從中
得到安詳。這些變調的男女或婚姻關係,原因皆來自於其中一方的心理創傷而導
致變態的行為,這些現象確實存在在當時社會中,也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

〈家劫〉則是一個母親為了替自己智障的兒子提供性伴侶還有傳宗接代,收
養了兩個女孩,但在其中一個女孩拒絕替他的兒子生孩子時,氣憤將女孩打死,
並且將罪行推給了另一個女孩,這讓我們注意到在清代傳入台灣的「童養媳」習
俗,反映了傳統女性在父權社會下受到的壓迫與不平等待遇,令人心驚,雖然童
養媳這種情況在現今社會中幾乎已經消失,然而,為身體殘疾的兒子娶「外籍新
娘」的新聞在今日仍時有所聞,這不就是和「童養媳」一樣,是另一種變相的買
賣婚姻嗎?這種現象造就出一齣齣的人間悲劇與社會問題,然而,換一個角度,
凡是人必有性的生理需要,社會中許多智障者必然面對的生理需要問題又該如何
解決呢?

此外,袁瓊瓊也將關懷筆觸伸及青少年,道出升學主義對他們的戕害。〈異
事〉描述一個青春少女因為沉重的課業及升學壓力而發了瘋,全家人由震驚、不
能接受,到最後把她的存在視為負擔,直到把她送去精神病院後才如釋重負,這
種對升學競爭所造成的青少年問題的關懷也在作品〈鄰家女兒〉中出現,兩篇故
事的主角皆因為沉重的升學壓力而有了某方面的心理創傷,到最後發了瘋或是以
冷漠看待人生,而升學主義造成的青少年壓力在現今社會可以說是有增無減,更
需要關切。

上述的故事,都極具社會聳動性。正如張誦聖提到的:「《滄桑》很成功地
保留那些被視為不符社會常理規範的醜聞的現實性。由於指涉的是當代的社會狀
況,這些故事比現代派作家的作品具有更強烈、迫切的社會學意涵。」 45 這些故
事描寫的都是一些當時的社會狀況,甚至是邊緣人的處境與內心世界,或變態心
理,或醜聞,袁瓊瓊書寫的目的不是要去譴責這些人,而是要我們去注意並關懷
這些生存在社會角落的真實悲慘人生。袁瓊瓊不在小說中批評這些人,因為她是

45
張誦聖,〈袁瓊瓊與八○年代台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收入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
說》,(台北:麥田,2000),頁 108。

25
以同理心去書寫他們,設身處地的地擬構出小說中角色找出他們背後的創傷經驗
與心理,就如她自己說的:「以我的思想,經驗來寫這些角色。我也從不對他們
做批評,原因是覺得人都很可憐,每個人做出什麼再糟的事,背後都有情有可原
的地方。」 46

換句話說,這些主角的心理或行為或許變態,或許不能原諒,然而卻是出自
於深藏在心中不為人知的事件或原因所造成的心理創傷,背後都有一段故事,迫
使他們不得不這樣做,他們需要社會的關心,這是袁瓊瓊在《滄桑》中展現的社
會關懷。

而談到袁瓊瓊的社會關懷,我們就必須談到《恐怖時代》這本小說。袁瓊瓊
投入寫作劇本多年之後,出了《恐怖時代》一書,這本書有別於以往作品的是,
袁瓊瓊以極盡虛擬、想像的筆法投注關照在許多人性的黑暗面的描寫上,如虛榮
膚淺、好奇心作祟、無情殘酷、盲目等等,「怪誕的場景,難堪的嘲諷,還有一
篇篇自嘲兼自剖的後記,袁的恐怖小說是要我們發出不安的訕笑的。」 47 發人省
思,更顯示出其社會關懷的精神。

例如,在〈斷了頭的太太〉中,主角是一個追求虛榮的上流名媛貴婦,每天
想的是如何在盛會中艷冠群芳,努力斷食只為維持美好體態,也因此細到不行的
脖子因為承受不了珠寶項鍊的重量而斷了,卻不能讓她打消赴會的念頭,喪失爭
奇鬥豔的機會,結果後來被眾人發現了他斷了頭的事實,「夫人就此出了名,成
為大家津津樂道的『斷了頭的太太』。此後她再也不必苦思爭奇鬥麗的方法,在
任何場合,她都應無庸議的是排行榜的第一名。」 48 袁瓊瓊藉著這個離奇荒謬的
故事,諷刺現實社會中人性的虛榮膚淺,讀來在令人訕笑的同時,也不今發人深
思,這種「名媛貴婦」充斥在現今的社會中,他們的人生價值建立在美貌、名牌
與名利的追求上,內在卻是空虛、敗壞,甚至喪失了自我,然而,我們的社會對
這種人早就見怪不怪,他們成了媒體的寵兒,許多人對他們甚至是崇拜,人生的
價值何在,值得我們深思。

而在〈寵物〉一文中,嬰兒成了商品,可以買賣,是主人的玩物,用來搭配
主人的品味,「他的髮色與膚色正可以襯托唯唯的容貌」,厭煩了可隨時丟棄或
置放於儲藏室等死,嬰兒「多日未清洗,小臉發黑;屁股上因為長久浸漬在便溺
中,完全潰爛了……唯唯捏著鼻子看我處理這些,皺起眉頭說:『他怎麼這麼耐
命啊!』」 49 ,生命的意義儼然消失,這個故事讓我們不禁與現實社會時有所聞
的「販嬰」與「棄嬰」事件作連結,更讓我們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生
命的價值何在,當然故事也諷刺著許多人們對待寵物的態度,感覺新鮮時視同寶
貝,愛不釋手;而厭煩時,棄之如敝屣,這種對生命的關照在另一篇小說〈養

46
簡瑛瑛,〈性/女性/新女性-袁瓊瓊訪談錄〉,《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文學比較/文
化研究》(台北:聯合文學,1998),頁 232。
47
王德威,〈女作家的後現代鬼話-評袁瓊瓊的《恐怖時代》〉,《眾聲喧嘩之後:點評當代中
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
48
袁瓊瓊,〈斷了頭的太太〉,《恐怖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8),頁 114。
49
袁瓊瓊,〈寵物〉,《恐怖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8),頁 89。

26
鳥〉中也再度出現,「死亡是一片雲影掠過,是飄散一片輕煙,不過就這麼輕描
淡寫。使人感覺生命的沒有份量」。 50

在〈奔跑的人〉中,袁瓊瓊用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她曾經目睹的一次奇
觀,「一群人,就這樣,從我面前經過,向前奔去,臉孔開展著,彷彿赴什麼歡
慶。而在前方街道上,也聚了一群人。……在半夜,那麼許多人,群聚來看一個
車禍。就像是所有人都有一具野獸的鼻子,嗅著血味過來。」 51 在好奇心驅使
下,人類變成了嗜血的野獸,生命的死亡與消逝不再有意義,好奇心變成殘酷,
不只成人如此,在〈兒戲〉中,孩童的好奇心成了其他生命的劊子手,無情而殘
酷。

在〈老大的復活事件〉中,敘述一個老大死而復活了,他生前的淫威猶在,
發揮著和他生前一樣的影響力,而老大的部屬習慣性地服從,在老大死而復活
後,仍荒謬地上演著。「有人開口:「老大不是死了嗎?」其他的人則在這句話
之後開始一遍波浪舞似的點頭。曼麗道:「是啊,你們誰敢,誰去告訴他,我是
不敢的。」 52 群眾的盲從、懼怕權威和不敢說實話成了袁瓊瓊諷刺的對象;而從
另一個角度,老大用著不斷衰敗腐臭的身體活著,「那些骨架和肌肉受著內在意
識的操縱,在桌面上顫動著,顯然老大仍要以這種零碎狀態繼續活下去。」 53 當
活著已毫無意義時,人類究竟是要苟延殘喘的活著,抑或是勇敢結束生命呢?每
個人答案不盡相同,卻值得思考與辯證。

在這些作品中,人類的行為在正常與不正常的交界處擺盪,指涉的是當代價
值觀偏差下的社會狀況,袁瓊瓊只是藉著小說中虛幻與真實的交錯下,藉著一篇
篇的「鬼話」觸及男性世界不願或不能企及的議題,也讓讀者去反省、思考人類
社會問題。

就上述的許多作品觀之,袁瓊瓊絕對可以稱的上是一位「社會關懷作家」,
在價值觀錯亂的八○年代,她努力捕捉生活片段,以反映現實為職志,書寫周遭
小人物的悲傷歡喜,具有強烈的社會關懷與使命感;她不使用艱澀或學院的用
語,或玩文字遊戲,利用淺顯易懂卻又饒富趣味的文字寫作,注重與讀者間的對
話,企圖引起讀者的共鳴,她採用冷眼旁觀的筆調,不介入任何批評或情感,留
給閱讀者更大的思考與反省空間,就如同劉紹銘評論袁瓊瓊所提及的:「不說
教,不做道德批判,只把自己觀察所得記下來,讓讀者自己去了解。」 54 這正是
袁瓊瓊式的社會關懷。

我們可以說,袁瓊瓊是以「同理心」(empathy)書寫小人物,書寫他們心中的
創傷,她把自己當成是小說中創傷主角,想像自己因為什麼樣的創傷心理以致有

50
袁瓊瓊,〈養鳥〉,《恐怖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8),頁 252。
51
袁瓊瓊,〈奔跑的人〉,《恐怖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8),頁 72、75。
52
袁瓊瓊,〈老大的復活事件〉,《恐怖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8),頁 44。
53
同上註,頁 51。
54
劉紹銘,《隨筆與雜文》(台北:正中書局,1984),頁 46。

27
這種行為,從而觸發這個事件。因為自己已經接納了小說中人物的這種心理,所
以也就接納了別人這種心理,以致諒解這行為和事件的發生,並寫出在這樣的情
境下創傷所造成的社會人際關係、倫理以及人性的問題。這樣選材的視野無疑使
得袁瓊瓊提升了她的小說敘事的規格,展現了小說中的人文關懷精神。

小結
作為一位作家,他/她可以擁有眾多風格與無限的可能性,不應該被文學定
位的框架所縛綁。袁瓊瓊擅於書寫「婚姻」與「愛情」以及兩性關係,這樣的寫
作特色,可以說是一位「閨秀作家」,而她的著墨於「女性自覺」與書寫「女性
經驗」的主題也可以說是一位「女性主義作家」,然而她的「關懷小人物」及書
寫「人性的黑暗面」,關懷人類心靈創傷、反映社會現況並直指社會問題,更可
以說是一位社會關懷作家。然而,文學定位本身就包含研究者或論者的主觀意
識,留下諸多辯證的空間,因而,也有許多評論者提出不同的意見或看法。在
此,筆者希望能拋開文學定位的框架,以小說文本內部為關懷對象,站在袁瓊瓊
關懷人性、關懷社會的寫作角度上,分析歸納袁瓊瓊作品中經常性出現的「創傷
書寫」,剖析其底蘊,分析其敘述,作為本論文主要的研究方向。

28
第三章 創傷的書寫策略
創傷(trauma)亦為一種傷痛,創傷一字源自於希臘文,意思是「刺破或撕
裂的皮膚」;它在醫學上指的是細胞組織受到損傷,而佛洛伊德(Freud,1920)
隱喻性的使用「創傷(trauma)」這個字比喻人類的心靈就如同皮膚組織一般,
亦會受到意外事件的傷害。 1 佛洛伊德認為:

假若一種經歷在短期內讓心理承受了一種強有力的刺激,致使心理再也不
能用正常的方法來應付或適應,並導致心理能量的運作方式受到永久性的
干擾,我們稱這種經歷為創傷的經歷。 2

另外,創傷文化研究學者凱西‧卡茹絲(Cathy Caruth)則將「創傷」定義為:

對意想不到或難以承受的暴力事件所作的回應,這些暴力事件在發生當時
無法完全掌但後來以重複的倒敘、夢魘和其他重複的現象返回。 3

由上述可知,創傷是因為人們經歷了一些意想不到或是暴力事件的強烈刺激,致
使心理運作受到了永久性的干擾,無法用正常的方式運作,它是具有「延遲
(belatedness)」效應的,創傷可能會在事件發生後的幾個月後甚至是幾年後才會以
不同的方式顯現出來,例如夢魘、幻覺等等,並在受創傷的個體生命中持續發生
作用。

然而,心靈的創傷往往不似身體外在的創傷那麼顯而易見,如何將小說人物
的心靈創傷表現出來,是一個致力於「創傷書寫」的作家主要著力的地方。因
此,一位作家如何透過文字將這些隱而不顯的創傷書寫表現出來,讓小說讀者能
清楚看到並感受到故事主角的心靈創傷,是創傷書寫中重要的一環。每個作家書
寫創傷的策略不盡相同,袁瓊瓊的創傷書寫有什麼樣的書寫策略呢?分析歸納袁
瓊瓊小說中呈現創傷的方式,筆者發現主要有書寫疾病、書寫夢境、書寫死亡等
三種書寫策略。

「疾病」本身代表的就是人類的苦痛,它可能是人類心靈創傷的原因,也可
能是心靈創傷的結果;而「夢境」則可以直搗人類內心,窺視到內心深處隱而不
顯且不為人知的心理創傷;至於「死亡」則可能是一種因為心理創傷而導致的極
端表現。在袁瓊瓊的小說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的疾病、夢境和死亡的書寫都
在在呈現著主角心中深藏的創傷。

1
凱洛琳格蘭(Caroline Garland)等著,許育光、黃慧涵、王臨風譯,《創傷治療-精神分析取
向》(台北:五南,2007),頁 10。
2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台北:志文出
版社,1985),頁 264。
3
轉引自單德興,《越界與創新—亞美文學與文化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8),頁 139。

29
第一節 疾病
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中,疾病一直是被反覆吟誦的主題。疾病不僅是個人痛
苦、創傷的象徵,有時更是直指病態社會的符號。何謂疾病書寫呢?舉凡文本中
出現的疾病描述,包括疾病形象、罹病者以及醫病者間的關係,皆可納入「疾病
書寫」的範疇。 4 在袁瓊瓊的小說中,「疾病」的書寫是極具體且常見的創傷書
寫呈現方式,有些主角因心中的創傷而產生了精神方面的疾病;而有些主角則是
因本身的生理疾病而讓心中產生了創傷,可以說是「疾病」與「創傷」互為因
果。在小說中,有些疾病的書寫它可讓人感受到創傷痕跡,並由疾病尋找創傷原
因,例如憂鬱症、行為異常、失眠等精神疾病;而有些疾病本身則是造成創傷的
源頭,例如癌症、身體殘障、癱瘓等。下列兹將袁瓊瓊小說中有關呈現創傷的「
書寫疾病」分成因傷而病、因病而傷兩大類說明之:

一、因傷而病:精神疾病
在袁瓊瓊的小說中,有著許多因為不同原因或事件造成心裡創傷而終致罹患
精神疾病者,這些精神疾病包含失眠、憂鬱症、行為異常等,小說裡不僅描述了
疾病的癥狀,也指出了心裡創傷的原因。

在〈瘋〉裡面的梁老太太因為先生的精神虐待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創傷,而在
老年時發了瘋,有異常行為及精神錯亂的情形發生,從媳婦金枝嘴裡是這樣描述
的:

一大早就出了門,怎麼找也找不回來。後來鄰居送回來,說是到人家家裡
去亂拿東西,看到什麼拿什麼。這以後就是這樣子,一天到晚去拿東西,
人家見了都怕喔!後來又搬些破銅爛鐵回家來,堆得一院子 …… 5

媳婦金枝因為背負著必須去把走失的老太太找回來的責任,很是不悅,再加上覺
得丟臉,於是開始慫恿丈夫將老太太送至精神病院,而梁老太太在被送往精神病
院時則將計程車司機看成是自己已死去的丈夫,先是懼怕,而後歇斯底里地哭訴
著自己的委屈與傷痛:

老太太只管哭,聲音扁扁的抽拉出來,肩膀縮的小小的:「我不要看見
他,他怎麼又來了啦!」
……
老太太厲聲哭喊,慢慢調過頭來,臉上全失了顏色,一下子老了十年。他
跟司機說「梁棟庭啊!你怎麼還來找我,我受的罪還不夠?我受了你一輩
子!」 6

4
李欣倫,〈戰後台灣疾病書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2003)。
5
袁瓊瓊,〈瘋〉,《春水船》(台北:洪範,1989),頁 89。
6
同上註,頁 86-87。

30
之後馬上又恢復神智,開心親切地對司機說著內心話:

她是很脆勁的一口京片子,邊說邊笑,聲音暱暱嬌嬌的:「我也這麼一大
把年紀了,孤零零一個人,除了自己誰也不能靠……」 7

然而,才說完沒多久,情緒一下又變了,神智又不清了起來,又把司機當成自己
的丈夫:

他又把著司機椅背:「你這也不讓我,那也不讓我,對我兇喔!你是天皇
老子!我告你!我到法院去告你,告你精神虐待!」 8

先生的辱罵與精神虐待,讓梁老太太心中的創傷隨著歲月,越刻越深,終至發了
瘋,她覺得自己無依無靠,開始順手牽羊她看到的東西、堆積破銅爛鐵並把它們
都當成財寶,這樣的病徵象徵著她內心的孤獨與不安全感,他利用堆積「財寶」
來滿足內心對依靠、安全感的渴望;而她對她丈夫的懼怕與怨恨讓她把素未謀面
的計程車司機看成自己已死去的丈夫而又怕又恨、又哭又叫,訴說著自己多年來
的委屈,老太太的創傷只能在丈夫死後才藉由精神疾病展露出來,小說中人物的
創傷藉由袁瓊瓊對「病徵」的書寫展露無遺。

在〈異事〉中,周家家中最小的女兒越和因為沉重的課業及升學壓力,再加
上兄姐們優異的學業表現及本身好強的因素,她覺得的自己的書永遠唸不完,一
開始她有了輕微的憂鬱症:

她整個晚上的哭,一邊哭一邊唸,書桌前堆滿了揉成團的衛生紙,都是她
用來擦眼淚鼻涕的。 9

雖然家中每個人都知道越和這個狀況,但卻都心照不宣,認為只要聯考結束情況
就會自動好轉,然而,越和並沒有好轉,最終她發瘋了。她開始有了異常行為的
發生,不管在家裡的任何地方都不穿衣服,並被家人發現:

「陽台上越和全身赤裸!」
「越和她在廚房裡,人哪!不穿衣服!」
「她一直這樣,她只要在房間裡,都這樣……」 10

而身為一家之主的周先生發現了這件事,只有責罵越和,而其他的家人也覺得反
正時間一過去,事情就會解決了,直到學校裡越和也出了事,大家才察覺事情的
嚴重性:

7
袁瓊瓊,〈瘋〉,《春水船》(台北:洪範,1989),頁 91。
8
同上註,頁 86-87。
9
袁瓊瓊,〈異事〉,《滄桑》(台北:洪範,1991),頁 205。
10
同上註,頁 212-213。

31
越和到了四樓教室上,爬到欄杆上坐著,學生全都不能上課了,都來圍著
看,其實她也沒往下跳,她就光是坐在欄杆上,風把她的裙襬掀啊掀,那
樣的高度她怕也不怕,笑瞇瞇的坐著。 11

沉重的考試壓力讓越和極為痛苦,然而真正讓越和發瘋的是家人的輕忽與漠不關
心,她沒有人可以傾訴心中的苦痛,沒有人願意和她談一談,到最後越和甚至服
安眠藥或半夜跑出門去,而我們從她的病徵可以發現瘋了的她要的就只是「自
由、無壓力」的生活,她極欲掙脫外在的束縛,而家人沒有去了解,他們做的也
只是輪流看著她防著她而已,然而,消極的處理終究不是辦法,家人的生活步調
被打亂,到最後終於受不了而把越和送到精神病院,一直到越和死亡,家人都沒
有去看過她,越和心中的創傷也藉由她疾病病徵的書寫展露出來。

在另一篇小說〈燒〉中,女主角安桃原本的佔有慾就強,老公清肇婚前只把
它當作是強烈愛情的表現,但婚後漸漸無法忍受,因為安桃計算著清肇的每一個
行程縮需花費的時間,「只要清肇遲了五分鐘,所有清肇可能去的地方,或生或
熟的朋友,都會接到安桃查詢的電話。」 12 這種「奪命連環叩」是令人受不了
的,是強烈的佔有慾和控制慾還有缺乏安全感所衍生的變態行為,而安桃的病態
行為不只於此,只要清肇因為意外延誤了回家的時間,她就會變得極端歇斯底
里,無法控制情緒:

安桃不接受解釋,不接受道歉,她發脾氣,把東西扔得到處都是,尖聲惡
罵,之後哭泣,哭得暈過去又醒過來。 13

這種行為可以說是精神疾病的一種,她的情緒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爆發,
一般人應該都難以接受,而清肇也一樣,但是清肇採取的方法卻是不智之舉,他
開始以晚歸,甚至不歸、留下外遇證據做為報復,安桃因此更歇斯底里地哭鬧,
只要安桃鬧,清肇就打她,摜她耳光,而清肇似乎從安桃強烈的反應中獲得樂
趣。原本佔有慾就強的安桃因為清肇的背叛與暴力受到了刺激,她知道自己的暴
戾情緒對清肇已無功效,她轉變了她的態度,也開始以冷漠對待,她隱匿自己的
怒氣與情緒,原本佔有慾就強的安桃,怒氣與妒意無法往外爆發,只能任由它們
侵蝕著內在心靈,在一次次的刺激與傷害下,心靈被侵蝕地愈來愈深刻,最後成
了精神病,在一次丈夫清肇生病的機會中,她開始把生了病的清肇留在身邊,不
讓他就醫,不理會他的哀求,看著老公越病越重,明知老公會因病而死,她卻從
中獲得快樂,直到老公病死:

一切的攪擾、不安、猜疑、妒忌,都去了。就這兩個月裡,她甚至胖了
點。清肇的死亡使她覺得安詳,她終於完全地有了他。 14

從禁臠丈夫中得到快樂與滿足,並從丈夫的死亡中得到安詳,這種變態心理令人

11
袁瓊瓊,〈異事〉,《滄桑》(台北:洪範,1991),頁 219。
12
袁瓊瓊,〈燒〉,《滄桑》(台北:洪範,1991),頁 79。
13
同上註,頁 79-80。
14
同上註,頁 90。

32
不寒而慄,然而,仔細推敲安桃的精神疾病源頭,除了她原本就十分強烈的佔有
慾外,丈夫清肇的報復行為和冷漠,才是造成安桃因為強烈刺激而造成心理創
傷,進而轉變為精神異常的主要因素。

在〈慕徳之夜〉這篇小說中,妻子慕德受到陌生男子闖入家裡強暴,原本應
是妻子承受極大的心理創傷,然而,卻是丈夫為此而精神崩潰,只因為妻子懷孕
了卻不願墮胎,丈夫覺得她肚子裡的孩子有可能是歹徒的,並懷疑純潔的妻子說
不定想要保留被強暴的記憶,或是愛上了歹徒,因此丈夫開始失眠,只能靠安眠
藥入睡,安眠藥越吃越重,不停的胡思亂想,他的婚姻使他無奈而痛苦,但是他
卻不能離婚,只因為在他這個階層裡,要離婚是非得有不可抗拒的理由才行,但
是他又不能公開自己妻子被強暴的事情,更何況慕德還懷孕了,他不想成為別人
茶餘飯後議論的話題,因此他有了憂鬱症,他仍必須每天回家,隨著慕德的肚子
越來越大,他也越來越痛苦,他的家庭生活由原本令人安心的避風港變成痛苦的
萬丈深淵,到後來他已經不太關心那肚子裡的孩子了,慕德的沉穩、堅持讓他認
為自己應該除掉妻子慕徳,「跟他對抗的是慕徳,使他的家庭生活破裂的,是慕
徳,使他痛苦不能入眠的是慕徳。」 15 在無數個不能入眠的夜裡,他開始認真的
思考著,如何除掉自己的妻子:

有一個晚上,他傾身望著熟睡的慕徳,慕徳毫無所覺。他望著,憤恨而冷
靜,那時候他真的想做點什麼事出來,非常想。他費了大力氣把自己拉回
來。屋子裡大片大片的陰影,固定地凝著。他彷彿被某種東西淹沒。閉上眼
時,大塊大塊的黑暗壓下來,輾擠著他。他在黑暗裡出著汗、黏黏的、手全
是溼的。
他相信自己大概是瘋了。 16

根據心理專家的研究,婦女被強暴後,通常心理都會受到強烈的傷害,稱為「強
暴創傷症」,需要極大的安慰與陪伴才走出創傷,然而,原本應該要陪伴安慰自
己的另一半,讓妻子慕德能走出被強暴的創傷,卻因為妻子的若無其事與堅強、
懷孕,他陷入了「黑」與「洞」,他必須每天面對家庭與婚姻,「家庭生活卻像
一個無底的黑色洞口,一邁進家門,就陷在這洞口的當中,空落無憑依,只覺得
在掉下去。」 17 ,而婚姻變成「大爬蟲類,張著帶腥涎的大口,而他必須每天回
去,進入那醜惡的洞口,任由那些口涎落在身上、黏著、堆積著。」 18 到了夜
晚,黑暗更是壟罩著他,「關了燈的室內,暗沉沉,像聚集了無數黑色的大鳥,
無聲的拍著翅翼,偶爾搧起的風會掠到他身上,使他起雞皮疙瘩。」 19 袁瓊瓊在
本篇小說中利用許多個「黑」字和「洞」字來說明慕德丈夫心理的強大陰影與墜
落感,這樣的生活讓他憂鬱和痛苦,一開始整夜失眠,後來甚至有殺掉妻子的衝
動,到最後終於瘋了,這種心理創傷可以說是來自丈夫本身的父權思想,他認為
丈夫應該是天,妻子應該只是附屬品,應該一切要聽他的才對,卻沒想到原本柔

15
袁瓊瓊,〈慕徳之夜〉,《滄桑》(台北:洪範,1991),頁 255。
16
同上註,頁 257。
17
同註 15,頁 252-253。
18
同註 15,頁 256。
19
同註 15,頁 257。

33
弱單純的妻子竟然固執地拒絕他「墮胎」的要求,他受不了這一切,最後發瘋
了,他的創傷與其說來自妻子,不如說是來自他自己。

〈忘了〉中的太太無意中發現丈夫世文出軌,而且對象竟然是自己最好的朋
友沈鸝,在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下,她殺了丈夫,肢解了丈夫,並且將他煮成紅燒
肉;也因為這個最信任的好友背叛了她,讓她痛苦至極,因此她決定請沈鸝到家
分享美味的紅燒肉,小說一開頭就是她正在烹煮紅燒肉,而把這整件事給忘了:

忘記了。
她正做著事,忽然間,腦子裡一片空白。就像突然停電一樣,一切的想法
思緒在那一剎那斷了線。她怔忡在當地,腦子裡空空的。 20

強烈的刺激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創傷,讓她產生了所謂的「短暫失憶症」,直到好
朋友沈鸝來到,她才慢慢想起一整件事,並且異常冷靜地實行整個復仇計畫,小
說的結尾是:

她記起了世文去了哪裡。醬汁染過色的肉塊看不出差別,沈鸝也絕對分不
出那是人肉還是猪肉……她很有把握。
她把碗放到沈鸝面前說:「吃吧。吃完了再談吧。」 21

這種異常行為令人毛骨悚然,這種恐怖行為當然已經是精神疾病的一種了,因為
心理創傷造成的一連串瘋狂舉動,殺人、肢解、烹煮、失憶到宴請好朋友「食
用」丈夫等精神異常行為,袁瓊瓊將女性久被壓抑而產生的衝動、瘋狂描寫得淋
漓盡致,意外的結局也令人印象深刻。

上述的精神疾病的書寫,道出了小說主角心中的創傷,袁瓊瓊利用不同「病
徵」的深度刻劃,從小說人物內在心理感受到外在病徵顯現,讓讀者也能感到小
說人物內在深沉的創傷,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幾篇小說中,應該是安全避
風港的「家」成了傷人的「枷」,黑暗腐朽,婚姻成了牢籠,侵蝕著內在,成為
創傷的來源,也成為精神疾病的共同根源。

二、因病而傷:癌症、癱瘓
疾病本身就是苦痛,在袁瓊瓊的小說中,存在著許多因為本身患有某些生理
疾病而導致心理創傷的人物,而這些疾病通常是很難治癒或是根本無法治癒的,
諸如癌症、癱瘓等。小說中主角因為罹患了這些疾病,以致於產生了憂鬱、沮喪
甚至是絕望等心理狀況,他們因為疾病而無法過著正常人的生活,心中的創傷不
言而喻,袁瓊瓊利用罹病的身體形象與內心感受來呈現他們的創傷。

(一)癌症

20
袁瓊瓊,〈忘了〉,《恐怖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8),頁 96。
21
同上註,頁 103。

34
癌症在過去被認為是不治之症,現在雖然一些癌症的死亡率已明顯降低,然
而依然是很難治療的疾病,所以大多數人都有恐癌心理,一旦確定為癌症,病患
心理會由恐癌轉變為極度害怕,甚至恐慌自己將不久於人世,而感到極度憂鬱、
悲傷,而治療過程包括開刀、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皆讓病人承受重大的身
體損傷及精神的痛苦折磨,因此許多癌症患者產生了許多共病的精神疾病。

因此,我們可以察覺到,古今中外的文學中,疾病書寫便常常在「癌症」這
一個病症上著墨,有時是作者自己的經驗,有些是作者身旁的親朋好友的經歷,
不管癌症的種類,在在都訴說著創傷,袁瓊瓊的小說中就有著一些因罹患癌症而
致心理創傷者,袁瓊瓊將人類罹癌的病徵與心理感受作了詳盡的描寫。

在〈結局〉這篇短篇小說中,喪偶的江尚因為得知自己罹患了癌症,對生命
即將結束的恐懼也占據著心靈,不知道要向誰訴苦,他只能一昧地哭:

怎麼說呢!對自己孩子怎麼說呢!他在被窩裏縮得像個孩子,蒼啞的老嗓
子發出「旱旱」的無水的聲音。這話只有對自己娘可以說,還有對自己老
婆說。秀英大他一歲,要是她還在,他就可以說:「我怕,我怕呀!」惡
鬼似的死彷彿在屋子各處。他一直哭,哭到無聲,還一逕嚎著,好像嘶啞
枯裂的單音可以驅逐鬼怪似的。 22

即將不久於人世的想法讓江尚十分害怕,縱然年紀已經六十好幾了,他仍然很怕
死,他多想向人訴說他心中的恐懼,然而能夠訴苦的娘和老婆秀英都已死了,面
對的只有原本自己就不滿意的三個孩子,江尚只能自顧自地哭泣,他把癌症視同
為死亡,視同為鬼怪,看到這裡,讀者似乎也能感受到江尚的恐懼和無助。

而治療過程的辛苦,常常得到醫院扎針、照鈷六十,讓他身心俱疲,原本白
胖的臉因癌症變了樣,「那張臉還浮腫著,可是皮色已經轉呈暗黃,眼睛也陷下
去了。」 23 手臂上更因為扎針而傷痕累累,「血管上的皮膚一路結著疤,硬硬的
一大片。」 24 面容與身體的形象透露出罹癌的痛苦,這種狀態讓他的心裡產生了
創傷,他覺得這種痛苦折磨漫長又恐怖,「有一天他突然想起秀英是上街去叫車
子給軋死的。他馬上又氣又恨起來,軋死多輕鬆,一下子就完事了,不像他這
樣:漫長的、苦痛的、黑暗的、可怖的,等死。」 25 身心雙重的創傷讓他開始有
了憂鬱的傾向,每天出門都要呼天搶地,發瘋似的又吵又鬧,將氣出在兒女身
上,「我不去、我不去哇!天哪!怎麼不叫我死,死了爽快!」、「你要把我氣
出病來,你把我氣出病來。我死了你好哇!」 26 這種憤怒的情緒是面臨死亡的必
經過程,只要家人多些耐心與陪伴,應可安然度過,然而,命運捉弄人,就在江
尚似乎已經漸漸接受治療,而病情也似乎得到控制時,他出現了另一個併發症-

22
袁瓊瓊,〈結局〉,《春水船》(台北:洪範,1989),頁 150。
23
同上註,頁 151。
24
同註 22,頁 151。
25
同註 22,頁 152。
26
同註 22,頁 150-151。

35
「尿失禁」:

那天晚上,大概是心一寬,鬆鬆懈懈的睡了個好覺。半夜裡醒過來,發現
下半身帶衣服,遍濕的,手四處摸摸,連床也是濕的……一連尿了好幾次
床……。 27

這一個疾病也讓負責照顧他的女兒開始受不了,硬要把他送去醫院:女兒的嫌棄
與不滿讓江尚的的心理創傷更深了,在他被硬拖上車送醫院時更是歇斯底里哭
叫,他沒想到孩子會如此對待他:

「我不去呀!我去了就回不來啦!我不要去呀!」
「你們都是我生我養的,你們不能不要我哇!天哪!都是我生我養的哪!
一個個,一個個,天哪!」 28

病與傷互為因果,江尚住院一個禮拜便死亡了,應了他自己的話。疾病加上被親
人遺棄的創傷,讓人掬下同情之淚,身體加上心靈的創傷,這樣的雙重打擊,認
誰都受不了,袁瓊瓊巧妙地利用「罹病外在形象」與「罹病內在心理」的交互書
寫策略讓主角因癌症而致的心理創傷呈現出來。。

在另一篇小說〈等待一個生命〉中,上述的書寫策略也再度出現,女主角纖
容也因為罹患了癌症而骨瘦如柴,並有了憂鬱的狀況,常常哭泣,心理老想著死
亡,整天躺在床上,什麼都不想做:

剛生病時,等待病好的日子,可是在床上一躺就是兩年,什麼都過去了,
日子像刀,一天天削盡了她的信心、夢想。削了她的血肉,原本那麼胖的
怎麼節食都瘦不下來。現在,纖容看著自己的手,腕骨高高聳起像手背上
的小山,一層層覆著骨節,脈絡,脈絡裡爬著死。 29

許多人剛生病時會積極尋求各種療法,希望能早日恢復健康,然而隨著時間越拖
越長,病情如果不見好轉,希望也會跟著越來越渺茫,從希望逐漸轉變為失望、
甚至絕望,小說中的纖容就是如此,不管丈夫瑞生如何安慰、鼓勵她,她總是重
複著一句話:「我都要死了。」,而對於自己這種態度對丈夫帶來的痛苦與憂
愁,她很清楚,但是她無暇理會,她只想到自己:

在她自己的苦痛裡,她變得絕頂自私,瑞生的憂愁算得了什麼!我馬上就
要死了。瑞生的頭一聳一聳的,他在哭,纖容的手就在他腦袋邊,那皙白
病態的手微弱的動了動,還是沒有去安慰瑞生。 30

疾病的折磨讓原本新婚、年輕、豐腴、活潑好動且對未來充滿希望的纖容,變成

27
袁瓊瓊,〈結局〉,《春水船》(台北:洪範,1989),頁 153。。
28
同上註。
29
袁瓊瓊,〈等待一個生命〉,《春水船》(台北:洪範,1989),頁 32。
30
同上註,頁 34。

36
另外一個人,外在骨瘦如柴,內心絕望、自私、自怨自艾;形成了強烈對比,她
認為瑞生對她那樣好只是因為自己快死了,心裡頭也更加的絕望。癌症讓纖容處
於沮喪的情緒中,罹患了憂鬱症,對於丈夫對她的好,她把它解讀成是同情,讓
自己沉溺在絕望中,而我們也從小說中對病徵的書寫看到主人翁心中的創傷。

美國知名的精神科醫師與生死學家依莉莎白.庫伯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
女士在 1969 年於著作《生死邊緣》(On Death and Dying) 31 一書中,將人類面對死
亡威脅的心路歷程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震驚與否認(shock and denial);


第二階段:忿怒(anger);
第三階段:討價還價(bargaining);
第四階段:沮喪(depression);
第五階段:接受(acceptance)。

大部分人在初得知自己罹癌時,一定會感到極度震驚並且否認,而有「不可
能的」,「不會吧!我哪有那麼衰!」的想法,但經過一段時間後,憤怒的情緒
便會開始出現,覺得「為什麼是我,不是別人?」、「上帝(老天爺)為何如此
對我?!」也會把這種憤怒的情緒發洩在自己身邊的親友或是醫護人員身上,過
了這個階段,病人會進入所謂的討價還價階段,他們開始會覺得也許這位醫生不
夠高明,多看幾位醫生也許就能發現其實是診斷錯誤,或是開始尋求民俗療法、
求神問卜等方法;之後進入沮喪期,患者感到情緒低落、絕望、失落感、食慾不
振、失眠、退縮、對任何事物也都引不起興趣,這段時間是最痛苦難熬的,若能
順利度過這個時期,才能進入接受期,患者情緒才能漸漸平穩,可以理性地接受
罹癌事實,準備好與癌症做長期抗戰。

然而,並非所有的癌症病患都能順利度過上述的五個階段,許多病患會一直
停留在沮喪期,無法走出創傷,甚至鬱鬱而終,根據世界各國的資料,不分癌症
的種類或分期,約近百分之五十的病人有著情緒障礙痛苦(emotional distress),而
其中又約有五分之四被診斷為適應障礙症(adjustment disorder),五分之一為重鬱
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即一般俗稱的「憂鬱症」)。 32 由此可知,許多的癌
症病患,皆有情緒方面的困擾與障礙,甚至會得到憂鬱症等精神方面的疾病,在
我們的身邊,一定也有著一些罹癌的親朋好友,他們的苦痛,他們的心中創傷,
我想我們都能體會。

我們由袁瓊瓊的癌症書寫,清楚地看出人類對癌症的恐懼,看到癌症造成的
心理創傷。這樣的恐癌症不僅出現在袁瓊瓊的小說中,香港作家西西曾獲選《中
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的小說《哀悼乳房》,其中描寫癌症的一段話,也一樣展
露了人們對癌症的深層恐懼:

31
依莉莎白.庫伯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著,謝文斌譯,《生死邊緣》(台北:牧童出版
社,1977)。
32
參見方俊凱,〈談癌症病患的憂鬱症〉,《癌症新探》第 51 期,2010.8。

37
我們都是懷孕的人,東翼的女子懷的是小天使,我們這邊懷的卻是魔鬼。
小天使十個月後離開母體,誕生下來,一天一天長大,成為獨立自由的生
命個體;小魔鬼則拒絕離開母體,它永不凋謝,留在母體內,也一天一天
長大,十個月,也許十年,最後喧賓奪主,直至母體死亡。它是寄生的
菌、攀纏的藤蔓,直至託付的植物枯萎。
一旦生癌,一生一世就和癌打上了交道,懷著不可預測的異形魔怪。 33

西西將癌症比喻成魔鬼,一旦生癌,就好像懷孕懷了異形魔怪,一生一世都得被
它折磨,讓人痛苦萬分。作家不只是以魔鬼譬喻癌症,它也是刀或異形,闡述人
們罹癌的真實感受,令人讀來心有戚戚焉。

然而,這書寫是否言過其實,以至於妖魔化了癌症,落入了美國作家桑柏格
《疾病的隱喻》 34 中提到的所謂「癌症汙名化」,癌症成了鬼怪,抗癌成了戰
爭,這便是作家書寫癌症的本意嗎?筆者以為,「文學」是一種精神寄託,作家
以同情、理解的態度關懷病患,讓病患讀者感受到溫暖,知道自己並不孤獨,是
一種疾病療癒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西西小說《哀悼乳房》中的乳癌病患在經歷
一切「戰鬥」的過程後,成功戰勝了「癌症」;而,在袁瓊瓊小說〈結局〉中的
江尚原本的癌症病情已經獲得良好控制,導致他死亡的是遭兒女遺棄所造成的心
理創傷;〈等待一個生命〉中的纖容因為丈夫的悉心照顧、耐心對待與鄰居孩子
的天真可愛,讓她燃起了想要孕育新生命的希望,幸運地成功懷孕,讓她充滿希
望地等待新生命的到來。這是作家的本意,希望罹癌者能鼓起勇氣、戰勝病魔,
更希望我們能關懷身邊罹癌的親友,耐心陪伴,讓他們重燃對生命的希望。

(二)癱瘓

在袁瓊瓊的小說中,癱瘓是另一種因為生理狀況而導致心理創傷的疾病,袁
瓊瓊一樣利用書寫「罹病形象」與「罹病感受」來呈現主角的心靈創傷。〈夢〉
裡的女主角-馴,因車禍受傷導致全身癱瘓,只能一直躺在床上,「終日躺在床
上,隨時都在睡,她往往在半夜裡醒來,也弄不清楚是幾點。」生活中所有的事
皆要母親服侍代勞,「她母親進來餵她吃飯。食物能通過食道進入這麻痺的身體
裡,是馴一直覺的嘲謔而驚奇的。」 35 她是那麼溫馴,她只是日復一日的接受著
這一切,然而,溫馴不代表釋然,她對自己用這種方式活著感到嘲謔並無奈:

白天的世界她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再瞇著眼,世界仍然完完整整在她面
前,一滴也不少。馴不要這麼多、這麼多的世界,對她不過是浪費,比畫
片強不了多少。她閉了眼,沉進黑裡。 36

上面的文字敘述說明了馴的傷痛與無奈,我們可以想像,一個青春正盛、含苞待
放的女孩,遭遇了可怕的車禍,她再也不能站起來,這一生都必需臥床度過,她

33
西西,《哀悼乳房》(台北:洪範,1992),頁 38-42。
34
蘇珊.桑柏格(Susan Sontag)著,刁筱華譯(台北:大田出版社,2000)。
35
袁瓊瓊,〈夢〉,《兩個人的事》(台北:洪範,1988),頁 35。
36
同上註,頁 36。

38
沒辦法和一般女孩一樣外出、談戀愛、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能日復一日、不分晝
夜的躺在床上,什麼事也不能做,只能藉著聽覺,等待素未謀面的送報生的腳步
聲、幻想他的樣子,把他當成愛戀的對象,在夢裡滿足她的幻想與慾望,一旦醒
來時,創傷更甚。

在〈江雨的愛情〉中,江雨的父親也因為身體癱瘓而導致了心理創傷。江雨
的父親也是因為出了車禍而致癱,「他撞了車,從醫院裡抬回來,他是躺著的。
直到他死去,在後半生裡,他沒有改變過他的姿勢。」 37 原本是一家之主,經濟
支柱的他,因為這樣的意外事件導致他只能躺著,心中自然不好受,在加上老婆
停不住的抱怨,「我瞎了眼睛,嫁給這種人,我祖上不積德,落得我現在受
苦。」 38 他只好以一種偽裝的強勢來保住自己一家之主的尊嚴,將自己的苦悶與
挫折感化為一句句的髒話與命令,宣洩而出。「江雨記憶裡他父親老是躺在布簾
後,哼呀喝的吐出一大堆髒話罵人。他什麼都要人侍候,躺了十來年,只有一張
嘴使喚得非常靈活。」而孩子們也只把父親當成「一株會吆喝的植物」 39 ,沒有
安慰也沒有孝心,癱瘓的負面情緒加上貧窮及家人的嫌棄,這樣的心理創傷自是
可以理解的。

我們可以發現,袁瓊瓊書中的癱瘓人士,他們因意外事件或是疾病造成了身
體癱瘓,必須整日臥床,對於自己的處境,心裡難免會有負面的情緒,許多自己
想做的事都無能為力,想到自己可能要一輩子這樣度過,這種情況之下的挫折感
往往會讓他們覺得生不如死,甚至出現了尋死的念頭,以致於罹患了憂鬱症等精
神疾病,他們心中的創傷可想而知,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書中的主角都切斷了與
社會的聯繫,他們共同的形象是終日臥床,無所事事,而家人對他們做的就只有
生活上的基本照顧而已,這才是他們真正無法走出創傷的原因。然而,社會上仍
然有著許多癱瘓人士在親友的陪伴與鼓勵下,走出低潮,活出自我,並積極參與
社會公益活動,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鼓勵和他們有著一樣痛苦的人們,找尋到人
生的新意義;這也是袁瓊瓊書寫疾病的另一層用意。

第二節 夢境
夢境是人類共同的經驗,也是潛意識主要的舞台之一,佛洛伊德是精神分析
理論的開山始祖,他於 1900 年出版了《夢的解析》這本書,被譽為是改變人類
歷史的書,更為夢的系統的理論之始,他認為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康莊大道」,
佛洛伊德在書中分析了許許多多的夢境,包括佛洛伊德本人的夢,以及他所治療
的患者所作的夢,他為這些夢進行了多層次的精神分析、推論、詮釋以及論證,
他的精神分析學說理論在二十世紀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二十世紀各種學術思
想的源頭,幾乎影響了人類知識的每一部份,更激發了後人提出各式各樣的精神
病理學理論,在臨床心理學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書寫夢境」在文學作品
中時而可見,作家用夢境呈現人生百態,有時它呈現出主角內心深藏的慾望;而

37
袁瓊瓊,〈江雨的愛情〉,《春水船》(台北:洪範,1985),頁 100。
38
同上註。
39
同上註,頁 104。

39
有時它則訴說著主角內心不為人知的秘密與傷痛。在袁瓊瓊的小說中,「書寫夢
境」也是常見的創傷書寫的呈現方式,她利用詳實記錄夢境的書寫方式來訴說主
人翁心中的創傷,筆者以精神分析法分析歸納,這些代表著創傷的夢境可以分為
「示意創傷情境」、「表呈心中願望」兩大類。

一、示意創傷情境
佛洛伊德認為,曾受震驚或嚴重心理創傷的人,常常在夢裡喚回創傷的情
境,即使病人不願回到那個情境之中。許多成年人的精神病症,都可追溯到早年
兒童時期的創傷經驗。 40 在袁瓊瓊的創傷書寫主角中,就有著許多是因兒童時期
的意外或令人震驚的事件而導致心理創傷的主角,縱然已經長大成人,而創傷情
境仍不斷出現在這些主角的夢裡出現的狀況。

在〈顏振〉這篇小說中,主角顏振小時候,因為目睹父親對母親的家暴及母
親的自殺身亡,心裡產生了極大的創傷,致使他長大後對女人容易喜歡卻又帶著
奇異的自疚心裡,容易喜歡女人卻又不想長久、不想結婚,他之所以娶了民珍,
只是因為想要有人照顧他中風的父親,而他對民珍卻是極為冷淡的,而在看到民
珍幫自己中風的父親洗澡後,他便不願再與妻子同房,這種情形致使民珍因寂寞
而與顏振的父親發生關係而懷了孕,最後也踏上與顏振母親同樣的道路-自殺,
而他卻在妻子自殺在醫院急救時,找了他的外遇女人尋求溫暖,顏振在外遇女人
的懷中做起惡夢,他的創傷由下列這段不斷重複的夢境活生生地展現出來:

父親把母親反壓在床上,一手撈著母親的頭髮,另一手捏住母親兩手的手
腕。那畫面就在眼前:父親手抓著那把頭髮使勁往上扯,扯掉了,髮根上
帶起淋漓的什麼,滴下來。他母親在父親的身體下掙動著,頭頂處被扯了
頭髮的那一塊,先是一片白,然後迅速的染成紅色。突然聽不見聲音了,
他只看到母親頭頂那片血紅漸漸擴到眼前來,越擴越大,越擴越大,成為
模糊一片。父親的手又去抓母親另一綹髮。所有的動作都異常的明晰和緩
慢。母親的頭髮像活物似的自己豎起來,紅色的血像小螞蟻似地滴在各
處,蠕蠕爬動著,漸漸爬到眼前來,在他眼前晃著、晃著。 41

小時候發現媽媽因父親家暴而自殺躺在血泊裡,這樣的心理創傷致使顏振重覆作
著同樣的可怕夢境,也就是像佛洛伊德說的常常在夢裡召回創傷的情境,他痛恨
父親,渴望母愛,因而一再接近女人,卻又不想發生與自己父母親間一樣的事
情,因而又拋棄女人,雖然可惡,但他也是因為小時候的心靈創傷所衍生的行
為,他不想落入與父母親一樣的情境,然而心中創傷所導致的行為卻使得同樣的
悲劇一再發生。

在一篇篇名為〈夢〉的小說裡,鄒志是從大陸跟著部隊來台灣的老兵,他十

40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吳康譯,《精神分析引論新講》(台北:桂冠,1998),頁
20。
41
袁瓊瓊,〈顏振〉,《滄桑》(台北:洪範,1991),頁 42-43。

40
七歲時就被部隊下鄉抓走了,從此,他離開了家鄉,從那以後,再也沒有見過他
娘了,他老是擔心著他娘,他知道共產黨是不會放過他娘的,他幾十年來都不大
敢去想這一個問題,然而他對娘的思念及心中的創傷,卻在他的夢境展現的一清
二楚:

他夢見她在炕上坐著,小腿盤著,正在給他熱東西吃,一群土八路不知怎
麼闖了進來,一群,站在炕頭上,拿槍托子砸她,他娘給砸得滿臉血、滿
嘴血,眼珠子掉出來。
老娘給打得趴下來,聽得槍托子挫在她背上,悶狠狠的聲音,她襖上染了
血,炕上也有,那張臉血糊淋淋的。 42

鄒志心中對娘的思念及想像母親死亡情境,這些創傷化為夢境糾纏著他,也就是
佛洛伊德所說的不斷在夢裡召回創傷的情境,這夢境不斷地折磨著鄒志,致使他
害怕睡覺,「半夜裡他還是坐在門口,看著左右隔壁的燈一盞盞關掉。」 43 孤單
的他,身邊沒有親人陪伴,沒有人可以訴說心中創傷,他害怕創傷不斷在夢中展
演,最終,鄒志以吞安眠藥自殺來結束夢境,結束心中創傷。

兩岸關係那一段特殊的歷史,致使當初跟隨國民黨部隊來台的軍人們,長期
遭受骨肉分離的痛苦。直到1978年台灣開放老兵能夠回大陸探親,才使得這些來
台半世紀的老兵們能有機會回去看看自己魂縈夢牽的家鄉與親人,然而常常是景
物依舊,人事已非了,又或者就像小說主角鄒志一樣已等不到那時候了。如同對
創傷文化頗有研究的凱西‧卡茹絲(Cathy Caruth)提到個人創傷體驗與歷史間的
關係:

創傷必須被視為是心理上的病症,那麼,與其說這個病症來自個體的潛意
識記憶,不如說這是歷史的病症。我們可以說,創傷病症的患者,內心潛
藏著一個無法言說的歷史,或者說,創傷患者本身就是他們無法把握的歷
史的症狀。 44

創傷成為夢魘,不只存在於個人,更存在於群體之中。鄒志的創傷也是他們那群
老兵共同的創傷,就像小說中來報信的老黃說的:「咱們這歲數,這也就跟回老
家一樣,你說是不是啊?」 45 回老家是他們的共同願望,但是這輩子都不可能
了,無法言說的歷史造成了創傷,這是個人的創傷,更是那個時代的群體創傷,
血淚交織的歷史與創傷,令人不勝唏噓。

在〈希元十六歲〉中,十六歲的希元因為母親的縱容而有了心理創傷,現實
生活中她叛逆、我行我素、忤逆母親,心裡卻因為聖潔的母親而感到受傷、無
助,她的心理創傷由她的夢境可窺一二:

42
袁瓊瓊,〈夢〉,《袁瓊瓊極短篇》(台北:爾雅,1988),頁 155。
43
同上註。
44
轉引自單德興,《越界與創新—亞美文學與文化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8),頁139。
45
同註 42,頁 156。

41
她在往上爬了,心中很明白,身下的竹竿顫抖不停。隔壁的那個人也在
爬,爬成那麼小而遙遠的黑點,突然,筆直的掉下來。很靜,那個肉體像
爛豆腐墜地,很無望的叭一聲響。鮮血輕飄飄地撲上來,貼在她的臉上。
她很害怕,許多面孔都湧上來了,在腳底下浮動搖擺,像被風吹動的草一
樣。人聲嘈雜,她想:「我太大了,我要是個孩子多好!」
她在往上爬,腳下竹竿軟軟的顫抖著,她想:「假如我……」
她醒過來了。 46

父親的永遠缺席在加上母親的不管不教,希元的成長路上是十分孤單且充滿恐懼
的,一路上跌跌撞撞,危險重重,就像夢中顫抖的竹竿一樣,她必須孤單地一個
人往上爬,表面上她叛逆、不在乎,做了許多不成熟的舉動,甚至被抓進看守所
裡,然而心中卻也對自己的墮落感到害怕、痛苦不已,就像夢中她害怕自己會從
竿子上摔下去一樣;而在往上爬的過程中,她需要的是母親的支持與懷抱,然而
希望落空,面對的是竹竿下一群不認識的人的非議,這樣的夢境說明她心中劇烈
的矛盾、恐懼與創傷,她要的是她永遠得不到的母親真正的愛。

在〈江雨的愛情〉裡,開計程車維生的青年江雨,從小生長在貧窮、髒亂且
缺少愛的家庭裡,「他的家,陳年的污舊的四壁,整間屋裡瀰漫著永不褪的酸餿
氣。他的家就像一泓死水,污黑發臭。」 47 、「成年與不成年的子女都睡在一張
大通鋪上,用布簾子遮著,由牆邊一直搭過來。龐大的木板床,惡夢似的發
黑。」 48 他的父親車禍癱瘓臥床,躺了十幾年,直到死亡,什麼都要人服侍, 每
天只會吐出一大堆髒話罵人;而他的母親則是因為生活的勞苦,變得怨天尤人,
凡事嘮叨抱怨,從沒對孩子溫柔的講過話,「吵吵鬧鬧,怨不完的事情。沒有一
件事稱她的心,和她的意。」 49 而他家七個兄弟姊妹,江雨排行老么,卻沒受到
疼愛,哥哥姐姐們都欺負他,嫌他娘娘腔、愛哭。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江雨,自
然心中是有創傷的,他渴望愛,但是他卻愛上了一個生在富有家庭的高中女孩,
「她的家是不得了,那樣子貴重……所有的東西都那樣大,那樣白。」 50 袁瓊瓊
用「黑」和「白」讓兩個天差地遠的家庭造成了強烈的對比。江雨深深地對那女
孩著迷,也許是因為女孩溫柔的聲音、美麗的樣子,更也許是因為她家聖潔華麗
的「白」,他當然知道自己配不上,他的創傷使自己極度自卑,卻又擋不住內心
的激動情感,就在他期待美麗愛情之際,他夢見自己向女孩告白了,然而,我們
卻由他的夢境看見他的心中創傷:

江雨說:「我們做個朋友……」
她尖叫起來,像汽笛似的粗大而尖銳的嗓門。她一直一直叫,把頭身在車
窗口對他叫著。巨大的口腔,巨大的臉,巨大的尖叫。
巨大的尖叫!所有的人都擠過來。所有的玻璃窗口都擠著蛇白色的人臉,

46
袁瓊瓊,〈希元十六歲〉,《春水船》(台北:洪範,1985),頁 207。
47
袁瓊瓊,〈江雨的愛情〉,《春水船》(台北:洪範,1985),頁 104。
48
同上註,頁 101。
49
同上註。
50
同註 47。

42
眼光灼灼的望過來。許多眼睛,隔著車窗,那些眼睛擠壓過來。而她還在
叫著,驚人的聲音,她的整個臉變成暗紅色,淡粉色的口腔裡又深又幽的
黑色洞口。江雨不能動。他恐怖的望著,隔著車窗,那些眼睛擠壓過來,
擠壓過來,擠壓過來。 51

家境的貧窮與缺乏溫暖使得江雨有著強烈的自卑感,在面對心儀的對象時,他只
能隱藏內心的悸動,偷偷的跟隨,偷偷的欣賞。卻在此時,兒童時期的陰影與創
傷又化為夢境來糾纏江雨,「巨大而尖銳的尖叫」代表著父親滿嘴髒話的怒罵
聲,母親吵吵鬧鬧、哭哭啼啼的抱怨聲;「又深又幽的黑色洞口」代表著家中的
一泓死水,污「黑」發臭、惡夢似的「黑」;而「那些眼睛擠壓過來,擠壓過
來,擠壓過來」則代表著從小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包括姐姐的未婚懷孕)所承受
的許多歧視眼光與指指點點,夢境成為這些童年時期的創傷的展演舞台。

許多研究皆指出,貧窮且缺少關愛的生長環境會對兒童及青少年所造成的負
面影響是很深遠的,因為,大人必須為三餐溫飽而汲汲營營,經濟的壓力使得父
母無暇關心孩子或是經常為金錢爭吵,自然影響到親子互動的溫暖程度;孩子在
這樣的環境下長大,而物質生活匱乏,除了可能造成孩童營養不良、生理發育遲
緩外;也會造成兒童缺乏良好的教育資源,教育機會受到剝奪、缺乏社會參與、
學習成就發展較低等,兒童容易產生焦慮、退縮、沮喪、自我認同低、自信心低
等負面情緒,整體來說,貧窮會使兒童及少年其未來長大成人後的生活機會與社
經地位也將受到限制,形成惡性循環的後果,主角江雨便是如此,從小活在像死
水般發黑的家中,他渴望富裕、乾淨潔白的家庭環境,卻又無力掙脫貧窮與髒
黑,家裡「惡夢似的黑」是他的創傷來源,而童年的創傷也確實在江雨長大後化
為「惡夢」糾纏著江雨,與其說江雨愛上了那女孩,不如說江雨愛上的是女孩家
中的「白」,顏色「黑」與「白」的對比書寫巧妙地訴說江雨的創傷。

上述四篇小說〈顏振〉、〈夢〉、〈希元十六歲〉和〈江雨的愛情〉中的主
角都是因為成長時期的創傷在現實的生活中不斷發生作用,影響著主角本身的生
活,主角無力脫離,只能讓這些創傷不斷化為夢境糾纏著,正如創傷理論學者卡
茹絲(Cathy Caruth)主張的:

創傷並非來自於個人過去一件簡單的暴力或原始事件,而是來自於事件無
法被吸納的性質-正在於其最初的無法被知曉-後來陰魂不散地回返糾纏
著倖存者的式。 52

從袁瓊瓊的上述四篇小說的夢境書寫來看,這些主角的童年或是青少年期間都經
歷了某些震驚事件或是心理創傷,而這些創傷事件都無法被主角所吸納,之後便
在主角成年後陰魂不散地化為夢境來糾纏著他們,而對這些夢境內容的敘事與編
派,正是袁瓊瓊書寫創傷的策略之一,在創傷情境之夢裡,袁瓊瓊慣常使用「

51
袁瓊瓊,〈江雨的愛情〉,《春水船》(台北:洪範,1985),頁 109。
52
轉引自單德興,《越界與創新-亞美文學與文化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8),頁139-
141。

43
紅」色的「血」來安排夢境,夢境總是血肉模糊的,不管是顏振的夢境、鄒志的
夢境或是希元的夢境,「紅色的血」都代表著內心深藏的恐懼和揮之不去的創傷
記憶,而江雨的夢境雖然沒有血的出現,但也出現了「暗紅色」的人臉與「黑
色」洞口,在袁瓊瓊的夢境書寫中,「色彩」的運用讓創傷夢境更鮮明。

二、表呈個人願望
然而,並非所有的夢境皆是召回創傷情境,有一些夢則是「願望夢」。佛洛
伊德認為,當人們的願望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夠實現時,就會以夢來代替那不滿足
的需求。 53 在袁瓊瓊小說中的「書寫夢境」裡,就有著許多主角因為願望無法在
現實生活實現,心裡有了創傷,而在夢境裡滿足自己的願望。

在另一篇篇名亦為〈夢〉的小說裡,女主角年輕的馴,因車禍受傷癱瘓只能
一直躺在床上,她對於生活與現實世界充滿無奈與悲傷,但她什麼也無法改變,
心中的創傷可想而知,她只能在夢裡滿足她的幻想與慾望,她藉著送報生的腳步
聲想像他的樣子,她把素未謀面的送報生當做談戀愛與性幻想的對象,她的夢境
重複著同樣的畫面:

她的手撫過來,男人的胸膛,平而寬,馴安心的把臉貼上去。她的胸口
是熱的,裡頭一頓一頓,沉重而粗魯的心跳,像他走路。之後他低聲得
跟馴要求。馴老練而矜持的說了:「不行。」假如這是經常發生的事,
那麼馴是拒絕過許多次了。那人沒有反應,他的心跳一頓一頓,開始像
細微的嘆息。馴懂得。她懂得一切,而且熟悉她自己的男人,她要安撫
他 , 柔 聲 的 跟 他 說 : 「 不 行 呀 ! 不 可以 。 」 她 拉 下 他 的 頭 來 吻 她 的
唇…… 54

年輕的主角馴因為車禍癱瘓造成了心裡的創傷,她在夢境中滿足自己在真實生活
中無法實現的願望-性與愛,我們卻由她的夢境清楚地看到她心裡的創傷,看到
她不能滿足的需求。

〈鞦韆〉裡的秀倫因為女兒小嫚的死亡心中有了極大的創傷。秀倫原本有著
一個幸福的家庭,體貼愛孩子的丈夫偉方、美麗可愛的女兒小嫚和秀倫一家三口
過著極快樂幸福的日子,卻在一個若無其事的下午,秀倫餵給小嫚的一塊蘋果結
束了小嫚的生命,從此,快樂離開了,秀倫陷入痛苦深淵,失去摯愛的創傷讓她
陷入長夢裡:

地獄便是這樣發生的。秀倫開始陷入昏曖的長夢裡。在夢裡並無任何聲響
或景像,只是乾淨和寧靜的空白。而她自己保持靜止狀態,很小心的不作
任何挪移,彷彿她自己的靜止可以讓時光隨之停留,而只要日子不往前

53
Sigmund Freud著,吳康譯,《精神分析引論新講》台北:桂冠,1998。
54
袁瓊瓊,〈夢〉,《兩個人的事》(台北:洪範,1988),頁 34。

44
走,那永遠不會再有小嫚的千百個未來便不會到來。 55

身為母親,失去孩子真的是最深的痛,那種痛一定是椎心之痛,只要是為人母者
都能體會,我想所有的媽媽都願意犧牲一切甚至自己去換回健康的孩子,而如果
孩子的死是因為母親自己(或自己認為)的疏忽造成,那種自責的心裡恐怕會讓
母親一輩子心中的創傷更是無法磨滅,秀倫的夢境顯現出她心中這輩子都無法實
現的願望-一切都沒有發生,一切都靜止吧!讓時光停留在小嫚還在的日子,讀
到這裡,不禁令人眼眶含淚、心痛不已。

而在《今生緣》裡,女主角慧先是傳統的眷村女性,她一向是以丈夫為天的
活著,面對丈夫陸智蘭的突然辭世,她感到痛苦與無法接受,因而有著以下的夢
境:

以後,有好長一段日子,她一再反覆的夢著那一段情節:她伏在床頭上睡
熟了,有人在搖她,拍她肩膀,慧先迷迷糊糊望過去,是醫院裡的護士,
臉色憂愁的說:『你先生死了。』但是慧先笑起來,說:『你弄錯了
吧!』在護士背後,智蘭坐在病床上,笑得很開心;兩人一起向世界開了
個玩笑。 56

不能實現的願望化為夢境,在夢裡願望滿足了,一切創傷似乎消逝了,〈夢〉裡
的主角馴、〈鞦韆〉裡的秀倫和《今生緣》裡的慧先都藉著夢境來滿足現實生活
中無法被滿足的願望,然而沒有永遠不會醒來的夢境,等到夢境結束,面對無法
改變的現實,創傷更甚。這種願望夢袁瓊瓊也曾經經歷過,她自述在她十七歲
時,父親因心肌梗塞突然去世,讓一直以為父母親永遠都會存在的她受了極大的
打擊與創傷,她那時「始終覺得這是神祕的騙局。有半年,不斷地夢見父親好好
地回來了,笑咪咪的說:『我沒有死啊,那是同你們開玩笑的。』」 57 這是袁瓊
瓊的願望夢,與她在《今生緣》裡的筆法相同,夢境的內容是不可能實現的,有
些更是與事實相反,這也是展演小說主角心中創傷的另一種「書寫夢境」的方
式。

然而,不管是召回創傷情境的夢,還是在夢中滿足自己永遠無法實現的願
望,袁瓊瓊都利用擬構夢境的內容,達到展演主角心中不為人知的創傷之目的,
這也是他小說中慣用的創傷呈現之書寫策略之一。

55
袁瓊瓊,〈鞦韆〉,《恐怖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8),頁 173。
56
袁瓊瓊,《今生緣》(台北:聯合文學,1988),頁 380。
57
袁瓊瓊,〈死亡準備〉,《紅塵心事》(台北:爾雅,1981),頁 140。

45
第三節 死亡

「 死亡」是創傷的另一種展演方式,雖然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結果,然
而,並非所有的生命都能在自然狀態下壽終正寢,因為心理創傷而造成的死亡更
是時有可見,主人翁因為創傷太深無法療癒,因而選擇死亡,用「死亡」來終結
創傷,如同佛洛依德在《享樂原則之外》提到的所有人類活動都能分為兩類:一
種是將人們推向建設性、與他人保持關係以及維持生存的方向;而另一種則是把
人拉往相反的方向,亦即朝向生命的毀滅、往解與死亡。 58 在袁瓊瓊的小說中,
有些主角因走不出創傷,認為所有苦難皆來自於生存,於是選擇了自殺來逃避苦
難,或是萌生了自殺的念頭,這種「死亡」書寫正訴說著主角心中深刻的創傷,
令人不勝唏噓,而從另外一個角度,面對他人的死亡,尤其是親人的突然死亡,
亦可能造成主角無法接受或震驚,導致心中的創傷,袁瓊瓊慣常在作品中探討死
亡的意義,當然與她對「死亡」的態度有關,她曾在散文《紅塵心事》中的〈死
亡準備〉一文中提到:

我非常怕死。怕別人的死也怕自己死。……
因為怕死,結果怕鬼怪、怕喪事、怕花圈,進而怕黑暗。這種心態不知是
怎麼形成的……恐怕是愈怕愈想,儘管避忌得不得了,潛意識裡卻一直在
摸索死亡。 59

袁瓊瓊對死亡的恐懼或許從他父親的早逝與弟弟的猝逝有關,她曾自述父親
的死對她打擊很大,而弟弟的死亡更是讓她心痛不已,這兩段面對至親死亡的創
傷記憶深深地影響袁瓊瓊及她的創作,而她面對死亡的害怕與創傷也讓他在作品
中一再探究創傷與死亡的相互關係,創傷可能是死亡的因,也可能是面對死亡的
果,在這一節中筆者將就袁瓊瓊小說中創傷書寫中這兩種不同的「書寫死亡」方
式分別討論。

一、因自我的心理創傷選擇死亡
(一)自殺致死

在〈廻〉這篇小說中,素雲懷了阿發的孩子,卻因為阿發家人的反對,無法
與阿發結為連理,她帶著傷痛離開,並對自己說:「我也許去死。」那個冬末春
初的下午,素雲懷著赴死的願望離開阿發的住處,但是她沒有死,她嫁給了另一
個不知情的男人保衡,且生下拓安,四年後,阿發回來糾纏,想要重新開始,素
雲不想讓保衡知道,她必須結束這一切,舊傷加上新痛,素雲選擇了帶著拓安跳

58
Caroline Garland著,許育光、黃慧涵、王臨風譯,《創傷治療-精神分析取向》(台北:五
南,2007),頁 28。
59
袁瓊瓊,〈死亡準備〉,《紅塵心事》(台北:爾雅,1981),頁 161。

46
樓自殺結束這一切,結束心中的創傷。作者藉用拓安的感官感受到描述死亡:

接著他感到的是一種奇怪的力量用勁在把他跟母親往下拖,呼呼的聲音好
響,不是母親的呼吸聲,母親幾乎沒有聲音。耳邊又響又涼,是風聲。拓
安睜眼,發現整個地面像要跟自己相撞似地飛上來……拓安和媽媽下降到
卡車的車頂上,然後彈跳起來,在空中的時候,拓安暈了過去,他知道的
只是:媽媽放開他了。 60

素雲雖然嫁給了一個不知情的男子,表面上過著幸福平淡的日子,然而創傷從未
真正遠離,在阿發回來糾纏時,素雲一方面怕丈夫保衡知道整件事情,一方面舊
時創傷又再度回來糾纏著素雲,就像朱蒂斯.赫曼所主張的「創傷從來沒有完全
解決,也從來沒有完全的復原。創傷事件所造成的衝擊,會在倖存者的整個生命
中繼續迴盪著。」 61 因社會價值觀而隱瞞事實,隱瞞創傷,然而前男友的回來糾
纏讓創傷又被揭開,素雲選擇了最極端的方式-帶著孩子自殺,讓一切創傷停
止,讓創傷完全解決,這也是對阿發的一種報復,報復他的始亂終棄,也將阿發
想要尋回骨肉的美夢徹底打碎,男人不想要小孩時可以選擇離開,當他又覺得骨
肉親情重要時便又選擇回來糾纏,素雲不願受到這種支配,她決定以最極端的方
式來抵抗父權。

〈爆炸〉裡的安啟良,因為愛上了同性的周,致使自己沉溺在痛苦中,他寫
給愛人周的信中說到:

「周:我再也不能忍受這種事了。我覺得絕望,我沒有面目活下去,因為
我竟然變成這樣不正常的人。」 62

以傳宗接代為目的之異性戀為社會結構基礎的人們對同性戀有著刻板印象,他們
常將愛滋病、人妖、娘娘腔、變態、濫交等字眼與同性戀畫上等號,這種刻板印
象來自以異性戀霸權以及父權性別歧視所建構出來的社會,它代表著既定的價值
觀,社會長久以來將同性戀視為不正常、病態,雖然美國精神醫學會已在1973年
將同性戀自疾病分類系統去除,然而一般異性戀人士仍然對同性戀有某種程度的
誤解與歧視,致使許多同志承受極大的痛苦,他們因害怕遭受異樣的眼光,致使
他們只能將自己的情慾鎖在暗櫃裡,啟良就是如此,他甚至覺得同性戀是羞恥
的、不正常的,他的痛苦沒有出口,於是他決定帶著自製炸藥到垃圾場把自己炸
個粉碎:

爆炸了。
轟然一聲,聽起來悶悶的,彷彿遠處的春雷。
……
在現場,以啟良站著的位置為中心,一切東西向四面爆散,啟良自己向四

60
袁瓊瓊,〈迴〉,《滄桑》(台北:洪範,1985),頁 191-192。
61
Judith Lewis Herman著,楊大和譯,《創傷與復原》,(台北:時報文化,1995),頁 275
62
袁瓊瓊,〈爆炸〉,《又涼又暖的季節》(台北:林白,1986),頁 147。

47
面八方飛去。 63

痛苦與創傷沒有「出口」,「他的身體像一面鼓似地兩面繃緊,沒有出口。到底
希望能宣洩出去的是什麼呢?是罪疚,還是瘋狂?是痛苦,還是懼怕?」 64 啟良
選擇了激烈的自殺方式-爆炸,讓痛苦、罪疚、瘋狂與懼怕通通找到出口,創傷
隨著飛濺的皮屑、骨肉灰飛煙滅,這是多麼深沉的創傷呀!愛上同性是罪惡嗎?
還是瘋狂呢?啟良不知道,他不知如何自處,更不知道如何面對整個社會,與其
說他的創傷來源是「情愛」,不如說是人類社會中異性戀霸權,他的自殺是為自
己的創傷找出口,也是對異性戀霸權的一種控訴。而啟良的弟弟頌良也因為處理
哥哥的後事而認識了周,愛上了周,而步上了哥哥的後塵-自殺,來讓痛苦找到
出口,結束心中創傷:

他身上帶著美工刀。
他把手插在口袋裡,握著刀柄。出門時他重新換了刀片,新刀上帶了油、
鐵器的腥,頌良把它擦得乾乾淨淨。
如果能夠流血就好了。
……
頌良需要一個出口。 65

兩個兄弟皆因為社會既定的價值觀而感到痛苦、矛盾和無助,而有了心理創傷,
並都選擇結束生命來結束創傷,自殺死亡的方式雖然不同,但都是在替自己的痛
苦和創傷找「出口」,令人心痛。

而在上述夢境書寫中提到的小說〈夢〉中的鄒志,也因為被部隊強行抓走從
軍,一直到老皆無法再見到母親,心中有著強烈的傷痛,到後來一直夢見母親被
凌虐致死的情境,這讓他害怕睡覺,最終決定以吞安眠藥自殺來結束創傷。

「一百多顆安眠藥,他一天兩顆一天兩顆湊齊的,等了好幾個月哇!」 66

抱著必死的決心,慢慢地收集安眠藥,到最後吞安眠藥自殺,而他選擇了這種自
殺方式,是不是也想在最後的一次夢中再見他的娘一次呢?這是多麼巨深的心理
創傷呀!

此外,因心理創傷而選擇死亡的還有小說〈顏振〉中顏振的母親。她因為受
不了丈夫長期的家暴與污辱而選擇了自殺。

顏振走到床邊去。媽媽睡著了,臉色白得奇怪。她一直走到她身邊,她蓋
著被子。素面花被有一塊地方染得紅紅的,媽媽的手放在上面,手腕到手

63
袁瓊瓊,〈爆炸〉,《又涼又暖的季節》(台北:林白,1986),頁 141。
64
同上註,頁 151。
65
同上註,頁 127-128、151。
66
袁瓊瓊,〈夢〉,《袁瓊瓊極短篇》(台北:爾雅,1988),頁 154。

48
心全是紅的。 67

顏振的母親因為丈夫長期的言語和肢體暴力行為,不只是皮肉傷,心中也早是傷
痕累累,面對揮不去的家暴陰影和心靈創傷,她最終選擇丟下年幼的顏振,割腕
自殺,結束生命,也結束自己的創傷。

在傳統的父權社會裡,男女地位極端不平等,男人打老婆似乎是天經地義
的,而且是家務事,當時的社會甚至得打老婆是丈夫對妻子的正當管教方式之
一,這種在現代聽起來匪夷所思的現象在人類社會維持了千年,一直到了 1960
年代末期,女性意識覺醒,婦女解放運動獲得許多受虐婦女的迴響,也促使社會
開始重視家庭暴力問題,許多國家才開始制定家庭暴力防治法,而台灣也在 1998
年才三讀通過家庭暴力防治法,然而,直到現在,男人打老婆的新聞仍然時有所
聞,更遑論三四十年前的台灣社會。

因為不幸福的婚姻而採取自殺的還有〈談話〉中胡秀元的母親,她因為丈夫
的不負擔家計與不負責任而選擇自殺,當她拖著因過度勞動而病骨支離的身子拜
託先生也幫忙擔一擔家計時,先生竟任性地說不,這使得胡秀元的母親極為痛苦
與絕望,她決定逃離這一切:

母親橫躺的身體,淺色床單,床邊的桌上,桌上放的一張白白的紙。
紙上的字:「遺。書。」 68

這一篇小說與上述提到的〈顏振〉的題材極為相似。母親的自殺都是一種女性對
男性壓迫的控訴,對婚姻中不平等關係的控訴,也是一種逃離創傷的方式。

〈微笑〉中的死亡則是因為兩個女人的戰爭引發的,女主角灼利用激烈的自
殺方法—自焚。身為電影女主角的她,發現交往多年的導演男友對這齣戲劇的年
輕女編劇因為朝夕相處而有了情愫並且在一起後,她先是等待,「她早已知道這
件事,但是一直在等著他們自動分開。」但到後來她知道已經無法挽回,基於不
認輸的心態,她最後選擇藉由戲劇中自焚的橋段,她玩真的,要在男友心中留下
永遠的記憶:

唯一爭取他回到身邊的方法只有這個了。」
她坐在指定的地點上,平靜的,是戲也是真實,點燃自己的袍子,火舌涼
涼的舐到身上時,她捒了一下,就像被電觸到,之後空氣突然分解成細碎
的小分子,在「必必剝剝」的炸著,黑髮遇熱捲繞並且纏裹成團。
在燃燒中的女人露出戲裡不該有的表情。
她在微笑。 69

67
袁瓊瓊,〈顏振〉,《滄桑》(台北:洪範,1991),頁 41。
68
袁瓊瓊,〈談話〉,《滄桑》(台北:洪範,1991),頁 130。
69
袁瓊瓊,〈微笑〉,《恐怖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8),頁 160-161。

49
面對交往多年的男友移情別戀,她由原本的等待而轉變成想與另一個人角力,年
華漸漸老去的她自知無法贏過年輕的女孩,她選擇了激烈的手段-自焚。而她在
自焚時臉上露出了不該有的微笑,是報復?是角力?還是結束心中創傷的如釋重
負?留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

在〈今生緣〉中的李德興也是典型因為心理創傷而選擇死亡的人物。他的妻
子秀美也是個創傷人物,從小就被開妓院的養父性侵,並開始賣身當妓女,過著
行屍走肉的生活,她央求每個她的恩客帶她走,當然沒有男人肯,後來遇到了李
德興願意娶她,花了一大筆錢替她贖身,她便跟了他。然而,秀美的養父母仍不
放過她,三番兩次的到李家鬧,想要帶走這個生財工具,李德興奮力抵抗,而秀
美那不置可否的漠然態度給了李德興相當大的創傷:

德興的眼神起了變化,那是帶了創傷和溫柔的痛楚的眼。德興望著秀美,
那是他永遠不能掌握也不能了解的東西,他有些惶惶的,分明秀美在他面
前,實實在在有形有體,但是彷彿是個幻影,她的那種永遠的陌生,是因
為飄渺不定和不言不語。 70

李德興愛秀美,卻因為秀美的無法掌握與人盡可夫的態度而感到痛苦,直到後來
秀美又與她的「堂弟」廝混,消息在村子裡傳開,李德興無法承受心中的創傷,
他在一個颱風夜裡選擇結束一家四口的生命來結束創傷。

李家四口的死因,眾說紛紜但是一致公認跟水災的關係不大。恐怕是還沒
淹水之前,一家子就全完了,下這個狠手的總是李德興吧!除了他也不會
有別人。 71

我們無法得知李德興是用什麼樣的方式結束一家四口的生命,我們只知道李德興
因為自己的感情與外在的壓力(秀美、秀美的養父母、街坊鄰居),心中傷痕累
累,「德興滿心滿腦子壅塞著沒有出口的悲憤。」 72 他決定讓悲憤找到出口,而
方式就是結束自己的生命,結束秀美的生命,結束兩個年幼孩子的生命,也結束
心中創傷。

(二)自殺未「遂」(自殺獲救或萌生自殺念頭者)

在〈看不見〉這篇小說中,在游泳池差點溺水死亡的尚勤帶著死裡逃生的驚
悸與畏懼回家,想要告訴媽媽這件事,並尋求安慰,然而,只因為將地板滴的都
是水,媽媽的嚴峻與連珠炮責罵使得尚勤無法將事情說出口,「你這麼大了,除
了會找麻煩,還會什麼?」、「一臉的鬼相。」因為媽媽不管什麼事都是責罵與
禁止,這讓尚勤想到一件事,小時候學車的時候他摔下來,媽媽就不准他騎車
了,這種缺乏溝通的管教方式讓尚勤十分受傷,帶著害怕回到家的尚勤,原本是

70
袁瓊瓊,《今生緣》(台北:聯合文學,1988),頁 205。
71
同上註,頁 291。
72
同註 70,頁 207。

50
想得到媽媽溫暖關懷與安慰,卻因為媽媽的峻厲責罵與嫌惡態度,創傷變得更深
了,他想起剛才在游泳池平靜的畫面,別人的父母親帶著兒女們愉悅地戲水,沒
有人看到自己在水底下的生死掙扎,他覺得媽媽像外人一樣不關心他,這種無人
了解他的感覺,讓他覺得很受傷。

尚勤想起泳池的景象時,忽然覺得媽媽也跟那些人很像,媽媽也是看不見
的,在她面前她也未必能看見。
他不知道要怎樣才會被看見。也許溺死。 73

因為媽媽的高壓管教、不被了解、不被關懷而產生了心中的創傷,使得尚勤萌生
了自殺的念頭,好像只有死亡才能讓媽媽看見自己,關心自己,也讓創傷被看
見。

在〈小人兒〉中,小虎是個七歲孩子,爸媽的吵架、離婚到必須在爸爸媽媽
各自組成的新家庭來來去去,而新家庭仍然吵鬧,媽媽忙著跟新爸爸吵,爸爸也
忙著跟新媽媽吵,而妹妹靜心也是整天的哭泣,小虎對這一切厭煩極了,小小的
心靈承受極大的壓力,他很想逃離這一切,但他沒有能力改變現狀。在一次小虎
新爸爸打妹妹的情境下,小虎受不了了,他作了反擊,然而他的心中是那樣的害
怕與無助,最後選擇了跑向黑暗躲起來,甚至想要結束生命,雖然最後小虎被找
了回來,然而「那孩子想自殺,帶子都掛在樹上了。」 74 這麼稚嫩幼小的孩童面
對大人的爭吵竟然選擇以死亡來結束心中的創傷,不僅令人怵目驚心,也令人心
疼不已。

在〈顏振〉裡,顏振的太太民珍也是因為心裡的創傷而選擇自殺來終結創
傷,顏振娶了民珍只是因為想要有人照顧他中風的父親,民珍盡心盡力照顧公
公,餵飯洗澡一手包辦,然而,她卻沒有得到丈夫的愛和尊敬,顏振對民珍是極
為冷淡的,而在看到民珍幫自己中風的父親洗澡後,他便不願再與民珍同房,「
出於潔癖,感覺妻子被父親污染了。」 75 這種情形致使民珍因寂寞而與顏振的父
親發生關係並且懷了孕,她感到羞愧與不知所措,她常常在半夜躲在洗手間哭,
顏振雖然知情而且也感覺民珍有話要訴他卻裝作不知道,逃避這件事情。民珍在
顏振冷漠的對待下,無人能解的傷痛下,最後也踏上與顏振母親同樣的道路-自
殺。

推開臥房門,他就看到床上民珍睡的那一塊地方,有人躺著,蓋著被,一
長截臃腫地隆起。
……
顏振開始覺得脊椎骨發寒,這整個情景非常熟悉。他見過、經歷過。
……
被子掩著民珍的臉。顏振遲疑了好一會兒才去掀開。民珍閉著眼,她那並
非美麗的臉孔,現在因為不知名的原因顯得光華和潔白,雀斑都隱去了。

73
袁瓊瓊,〈看不見〉,《袁瓊瓊極短篇》,(台北:爾雅,1989),頁 20。
74
袁瓊瓊,〈小人兒〉,《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1981,頁 98。
75
袁瓊瓊,〈顏振〉,《滄桑》(台北:洪範,1991),頁 37。

51
76

因為懷了公公的孩子而感到羞愧,因為丈夫的冷漠對待更是痛苦,在這雙重的創
傷下,民珍就像顏振的母親一樣,也選擇了自殺這條路來解決心中創傷。

〈口〉裡的麗滿,美麗而受到許多愛慕,卻冷淡而聖潔,後來經由對丈夫的
愛啟蒙了身為女人以及愛的意義,繼之而來丈夫的外遇卻使得麗滿幻滅了,麗滿
熱烈的愛得不到回報,當她求助於父親,只得來「不要鬧笑話」的告誡,麗滿感
覺自己被「囚禁」,「許多個白日以及夜晚,麗滿感覺他又重回了往日那種與整
個世界斷絕的時期,在過去,那斷絕使她維持了自己的清堅與貞潔,現在這斷絕
卻讓她覺著被囚禁。」 77 婚姻之牢的囚禁無邊無際,於是死亡乃成為生命破囚而
出的可能出口,麗滿選擇了吞服硝鏹水:

她的下半臉冒著煙,那濛濛的白色煙霧輕淡且若無其事的在她下巴及胸前
遊走,……喉嚨上那奇怪的、萎縮了的卻又明顯的創口中,帶煙的液體仍
然在緩緩的向外流淌。 78

麗滿被救了回來,吞服了強酸造成的創口,讓麗滿無法進食,她的形體與聲音變
的醜陋奇怪,然而,她喉嚨上的創口,卻使得她的創傷找到出口,之後與食物發
生了「愛情」,端出了令人銷魂的美味,找到了生命的另一種意義,雖然是「鬼
話」,卻也令人深思。

上述這些因心理創傷而選擇自殺來結束創傷的主角,我們可以發現,他們都
是在為自己的心理創傷找「出口」,選擇自殺死亡的方式不同,或割腕、或跳
樓、或溺水、或上吊、或炸開自己、或自焚、或吞安眠藥、或服強酸,不管選擇
的方式為何,不管是自殺死亡或是自殺未遂,他們都是因為受不了創傷的糾纏與
侵蝕、啃噬,決定以極端的方式讓創傷找到出口,我們由他們的選擇「死亡」,
看到他們心中巨大的「創傷」。

二、因親人死亡而產生的內在創傷
在面對至親死亡時,尤其是自己所深愛的人時,心裡自然是有創傷的。根據
鮑比(Bowlby,1969)將喪親的情緒變遷過度時期,分為四個階段:1.麻木、衝
擊時期(numbing and inpact),在這個階段中,喪親者是麻木、茫然或眩惑,喪
親 者 不 能 相 信 所 發 生 的 事 情 。 2. 渴 念 、 退 縮 和 尋 找 的 時 期 ( yearning and
searching),喪親者很渴望失去的親人能夠回來,並且否認失落是永恒的,焦慮
是這個階段的典型特徵。3.解組和絕望的時期(disorganization and despair),在
此時期,真正的悲傷也開始了,喪親者開始感受到解組和絕望的情緒,通常這種
情感的解放就像是鬱積的情緒,如同無法抵抗般的難過和大量淚水的湧出,還帶

76
袁瓊瓊,〈顏振〉,《滄桑》(台北:洪範,1991),頁 29-30。
77
袁瓊瓊,〈口〉,《恐怖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8),頁 220。
78
同上註,頁 221。

52
有生氣、焦慮、慌張不安、害怕的情緒,甚至無法睡眠。4.重組和回復時期(
reorgnization or recovery ),此時期對已成事實的情境取得一平衡的關係,而且
逐漸的接受事實,慢慢的面對和接納沒有逝者的生活,而逐漸適應下來。 79 這四
個時期時間長短每一個人不一定,但卻有些人無法順利度過這四個時期,不僅情
緒崩潰,甚至罹患了憂鬱症等精神疾病,因此,他人的「死亡」也可能造成主角
的心理創傷。袁瓊瓊的這一種「死亡書寫」,也訴說著主角面臨至親死亡時心中
的創傷。

〈乳汁〉說的是一個求子心切的孕婦生下了死胎,「孩子難產,頭胎,她又
是高齡產婦。陣痛了兩天孩子出不來,後來醫生決定剖腹,結果拿出來的是個死
胎。」 80 孩子雖然死了,可是乳汁仍然分泌著,她雖然強忍著悲傷不哭,然而她
的身體卻替她訴說著那深沉的悲傷:

那可憐的失去作用的乳汁從乳頭出現,匯成大滴後,由胸前滑落。她說:
「它不知道,對不對?」她臉上大顆大顆掉淚,仍然做著微笑,低頭看自
己的身體,就像她自己的身體是另一種生物。她說:「我知道孩子已經死
了,可是,它不知道,還……還在流奶。」她看著那無聲的,但是悲傷的
身體,突然也很想哭了。 81

經歷了懷孕的辛苦與喜悅,期盼著新生命的到來,準備給他滿滿的愛,然而世界
卻在一瞬間變了調,孩子還來不及睜開眼睛與媽媽相見便死了,這是多麼深刻的
痛,媽媽滿滿的愛就像不停分泌的乳汁,很滿溢卻無法付出。袁瓊瓊巧妙地藉著
母親乳汁的繼續分泌來闡述這種痛,讀來令人鼻酸,也感受到母親面對孩子一出
生即死亡的創痛。

〈鞦韆〉裡的秀倫因為女兒小嫚的死亡心中有了極大的創傷,小嫚的死亡是
因為秀倫餵給小嫚的一小塊蘋果造成異物梗塞造成的:

沒想到梗塞會那麼快就了斷一條生命。那麼快,幾乎都還來不及想清楚這
是怎麼回事……
她眼皮茫然抬上來,小臉上泛起潮紅,陰影般大片覆蓋上去,隨即轉成猪
肝色。她喉頭開始欲嘔不嘔的發出乾涸的聲響,小手甚至還緊緊的抓著
牌。她望著母親,眼光裡是信任和好奇;相信母親必定能解除自己的不
適,而同時又對生命中的這一樁新經驗,充滿求知的興味。她兩眼發亮,
甚至還帶笑意;然而迅即空白,生命在一瞬裡離去了。 82

袁瓊瓊將小嫚面臨未知的死亡的無辜、好奇與茫然的眼神描寫得淋漓盡致,小嫚
不知道死亡是什麼,她也不害怕,她相信母親會幫她解決身體的不適,然而母親

79
參見林娟芬,〈認識死亡、失落與悲傷〉,《神學與教會》25 卷第 1 期,(1999.12),頁 63-
82。
80
袁瓊瓊,〈乳汁〉《袁瓊瓊極短篇》,(台北:爾雅,1989),頁 160。
81
袁瓊瓊,〈看不見〉,《袁瓊瓊極短篇》,(台北:爾雅,1989),頁 163-164。
82
袁瓊瓊,〈鞦韆〉,《恐怖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8),頁 172-173。

53
秀倫什麼都做不到,還來不及反應,小嫚生命已經離去,秀倫從此陷入地獄,小
說中沒有說到秀倫面臨小嫚死亡的手足無措或痛苦或任何動作,只描述了小嫚面
臨死亡的過程,這樣的「死亡書寫」已足夠讓讀者描摹母親秀倫痛不欲生的心理
創傷了。在這樣的創傷下,秀倫過了好長一段沉默的日子,沒有言語也沒有情
緒,眼神只剩下空漠,丈夫為此搬了家,搬到一個鄰近公園,陽光可以照進屋子
的新家,而說也奇怪,秀倫漸漸恢復了,然而就在丈夫覺得陽光治癒了秀倫,一
切似乎慢慢恢復時,丈夫才發現原來秀倫每個半夜跑到住家對面公園的鞦韆後,
帶著微笑,快樂的、緩緩的向前推著空無一人的鞦韆,是懸疑的鬼故事也好,是
幻想也罷,我們都從袁瓊瓊的「死亡書寫」看到女主角秀倫的心理創傷。

此外,在長篇小說《今生緣》中,女主角慧先完全沒有料到丈夫會猝逝,因
為丈夫陸智蘭的突然死亡造成了慧先極大的心理創傷:

慧先是睏了,伏在床邊睡去,等醒來,只看見智蘭很清醒地四下看著。他
就是盤算過要說什麼,也沒有說出來。清晨過去的,那時慧先伏在他床頭
睡的死熟,他就這樣,連個響動也不出,靜悄悄的離去了。慧先這輩子,
這是頭一次硬梆梆的面對了死亡。 83

人們在這種沒有心理準備的狀況下,親人的突然死亡或突然接獲親人的死訊,這
種死亡的衝擊,常帶給喪親者不預知的悲傷反應,令生者措手不及或心理上難以
平撫的創傷。慧先因為丈夫的死,整天哭,哭完睡,睡醒又哭,整個人幾乎成了
傻子,飯也不知道吃,忘記自己還有四個孩子要養,整個人沉溺在悲傷裡,處在
絕望時期太久而走不出來,所幸後來在好友滿湘的陪伴與激勵下,才能漸漸從創
傷走出,重新站起來。

由上述幾篇小說看來,親人的「死亡」常常是主角心理創傷的來源,有些主
角經由其他親友的鼓勵與陪伴順利走出悲傷,而有些主角則一直沉溺在親人死亡
的悲痛中,創傷越來越深,當然也有利用幻想來撫平創傷的主角。不管是主角因
心理創傷而選擇「死亡」,或是因至親的「死亡」而導致主角心理創傷,都是袁
瓊瓊展演心理創傷的書寫策略。

83
袁瓊瓊,《今生緣》(台北:聯合文學,1988),頁 379-380。

54
小結
袁瓊瓊小說中有關創傷的書寫策略,不管是書寫疾病、書寫夢境或書寫死
亡,目的都在在展演著心靈創傷。在書寫疾病中,「因傷而病」的病徵書寫展示
著心理創傷導致的「瘋狂」,「因病而傷」則藉著罹病形象與罹病感受的交互書
寫呈現身體與心靈雙重的創傷。在書寫夢境中,「創傷情境之夢」中袁瓊瓊藉著
詳實紀錄血腥、恐怖的夢境內容來回到主角創傷的真實情境中,「願望之夢」裡
則利用夢境內容的編派來呈現主角心中永不可能實現的願望。而在書寫死亡中,
「因心理創傷選擇死亡」中死亡成了創傷找「出口」的途徑,「因他人死亡而致
心理創傷」則是書寫他人的死亡來描述面對喪親時的情緒感受。在小說中,袁瓊
瓊不會多費唇舌地描述主角心中有多痛苦、創傷有多深,她利用疾病、夢境或死
亡的書寫,讓創傷自我發聲、自我展演,也讓讀者能窺見到主角心中深藏的創
傷。

55
56
第四章 創傷人物的形塑
在袁瓊瓊的小說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受創傷人物。人物的描寫是小說中的
精隨,方祖燊在《小說結構》中〈人物在小說中的地位〉這一章中提到:

「人物」(character)是小說的中心,因為小說所描寫的就是某些人物
的心理,所突顯的就是某些人物的性格。我們也可以說:「沒有人物就沒
有小說;沒有生動的人物描寫,小說注定要失敗。」 1

作者除了情節的安排,最重要的還需在小說中形塑出一個個形象鮮明、生動的人
物,才是小說最重要的重心,利用小說人物的性格、心理與人物之間的互動關
係,將作者的意念表達出來,才能成為一篇成功的小說。正如陸志平與吳功正在
《小說美學》中所說的:「塑造豐滿鮮明的人物形象,總是小說家共同的藝術追
求,離開了人的活動、人的本性、人的欲望、人的思想感情、人的心理、願望、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描寫,就沒有小說。」 2 小說人物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組合成
了小說,表達出作者的縷縷心思。因此,小說人物的形塑是相當重要的,它註定
了小說的成功與否。

袁瓊瓊在《自己的天空》這本小說的序言中就說道她專愛寫那些沒人理的人
物、無能的人、失敗的人,袁瓊瓊的小說中的主角都是一些平凡庸碌、甚至是失
敗無能之人,男人、女人、小孩和青少年都有。他們的人生有許多缺憾,他們的
心中深藏著創傷,他們過著無可奈何的人生,換句話說,袁瓊瓊形塑了小說中一
個個的創傷人物來展演創傷,並顯示出作者對「人性」的終極關懷與同情。我們
不禁思考,在這些創傷人物中,他們是否有什麼共通之處呢?換句話說,袁瓊瓊
關注的創傷人物哪有些類型呢?這些沒人理的人物、無能、失敗的人有什麼樣的
際遇和心境呢?他人又是如何的對待這些受創傷的人物呢?還有,袁瓊瓊書寫這
些創傷人物有什麼用意呢?將在本章討論之。

第一節 創傷人物類型
袁瓊瓊在自己的小說中虛擬了許多創傷人物,而這些創傷人物正是社會中的
小人物、弱勢團體,甚至是邊緣人,他們長久以來遭受漠視,過著沒有聲音的生
活,將自己的創傷隱藏在內心裡面,他們的命運有時令人不勝唏噓,有時甚至令
人不忍卒睹,分析小說中的創傷人物類型,主要有三類:「精神病患」、「受創
傷的兒童及青少年」和「傷殘人士」等,本節主要探討他們心理創傷的原因與經
驗,讓他們被看見,讓他們不再只是「瘋子」、「精神病」等代名詞。

一、精神病患者

1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1995),頁 334。
2
陸志平、吳功正著,《小說美學》(台北:五南,1993),頁 19-20。

57
在袁瓊瓊的小說中,精神病患者一直是受關注的創傷人物類型,他們因為不
同的原因或事件,造成了心理創傷,而這些人因為無法建立一套內在「自我照
顧」的本領, 3 使自己陷入某種混亂的狀態,而成為了精神病患者。

而精神疾病如何定義與分類,一直是眾說紛紜的。目前最廣泛使用的分類方
法則是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第四版(DSM-Ⅳ)》 將精
神疾病分為十六大類,分別是:1.嬰兒期、兒童期及青少年期精神疾病。2.譫妄
(Delirium)、痴呆(Dementia)、失憶症(Amnestic Disorders)及其他認知障
礙 。 3. 物 質 濫 用 與 成 癮 。 4. 精 神 分 裂 症 及 其 他 精 神 病 。 5. 情 緒 障 礙 ( Mood
Disorders)。6.焦慮症。7.身體化障礙或身心症 ( Somatoform Disorders ) 。
8. 偽病 ( Factitious Disorders)。9.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orders)。10.性功
能障礙與性別認同障礙。11. 飲食障礙。12. 睡眠障礙。13. 衝動控制障礙。14.
適應障礙。15. 人格障礙。16. 其他障礙。 4

在上述現代醫學對精神疾病的分類中,對各種精神疾病的診斷、癥狀及治療
方式等,有著詳細的定義及解說;然而,本研究並無意探討精神疾病的癥狀、定
義或是治療方式,而是欲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文本中的精神病患背後隱藏的創傷經
歷。文本中的主角隨著作者以全知觀點賦予身分、背景、不為人知的傷痛和罹病
過程,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給予不同的詮釋和理解,精神病不再只是個疾病名
稱,病患背後隱藏的故事與心理創傷是研究重點。正如同醫療人類學家凱博文(
Arthur Kleinman)所言:

時至今日,我們對於真實的了解越來越模糊,所謂具有專業知識的專家
們,引導我們過著一種膚淺、沒有靈魂,並且否定真實道德重要性的生活
模式,其中最破壞人性的例子便是醫療化:平常的不愉快和喪親的痛苦,
變成了臨床上的憂鬱症;日常生活中的憂鬱和擔心,變成了焦慮症;而政
治暴力後的精神傷害,則被稱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於是,痛苦的經驗被
重新定義為精神疾病,需要接受專家治療,其中最常見的便是藥物治療,
我認為這些都是在貶低一個人的價值,輕視並同質人類經驗的多元樣貌。 5

換句話說,同樣是精神病患,但每個病患背後的故事都不同。在現今社會中,身
為社會邊緣人物的精神病患常常是受到誤解和歧視的,人們常常直接貼上「瘋
子」、「起肖」的標籤,並認為他們一定是必須被醫療、甚至被隔離的,更有甚
者認為他們一定是做了什麼壞事或中了邪,大家避之唯恐不及,他們的創傷經驗
與背後故事被淡化了,他們的名字甚至被取消,被人們直接冠上「精神病」的稱

3
Caroline Garland著,許育光、黃慧涵、王臨風譯,《創傷治療-精神分析取向》(台北:五南,
2007),頁 11。
4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是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在美國與其他國家中最常使用來診斷
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本章節所列之精神疾病症狀及診斷分類皆參見孔繁鐘、孔繁錦譯:(
DSM-IV)《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台北:合計,1999)。
5
凱博文(Arthur Kleinman)著,劉嘉雯、魯宓譯,《道德的重量:不安定年代中的希望與救
贖》(台北:心靈工坊,2007),頁 60。

58
謂;這的確是貶低了「人」的價值。在袁瓊瓊小說中,這些「精神病患」在瘋狂
行為背後有著什麼樣的創傷經驗呢?這是本節探討的重點。

〈瘋〉裡的梁老太太,年輕時有著美麗的容顏,「一張尖尖俏俏的瓜子
臉……一雙光澄澄的大眼睛,只是黑,黑裡頭彷彿要迸出笑來……嘴角抿緊,逼
出兩頰上深深的酒窩。」 6 長相秀麗、純潔,但是,打從嫁入夫家以後,便常常
被丈夫(梁棟庭)喝來斥去,言語污辱,過著沒有尊嚴、沒有自我的日子。最後
因為先生的精神虐待與兒子的冷漠成了精神病,她的容貌變成「相片上那頭永恆
的黑髮,這時已經全白了,瓜子臉的腮幫肉往下垮,沒內容沒思想的眼睛。」 7 袁瓊
瓊故事一開頭就把主角梁老太太年輕時剛嫁入夫家的容貌與年老發瘋後的容貌做
了強烈的對比書寫,從頭髮、臉型到眼睛,而讀者也從她容貌尤其是眼睛的變化
看到梁老太太受盡滄桑的影子。

在前面疾病書寫中我們已大致描述過梁老太太的病徵,她出門不知回家,每
次被找到時總是全身髒兮兮;她闖進別人家裡順手牽羊,堆積破銅爛鐵並把它們
視為珍寶;而到底先生是如何的精神虐待才能讓一個好好的人變成了精神病呢?
具體的創傷源頭書寫則由兒子光源回想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清楚的顯現出來,他
回想到有一次全家要出門,母親打扮得很漂亮,他看了很喜歡,想要去抱母親,
卻聽到他父親在家僕與兒子面前說:「不要臉的女人,這麼花枝招展的是什麼意
思,一岀個門就把自己打扮得妖精似的。」 8 母親那時的表情讓光源永遠記得,
「起先是轉白,一下子脹了通紅,再又褪了下去,變成一種猙獰的灰青色。」那
時光源因為害怕父親又想到是出不成門了,竟上前打他母親,並罵他母親:「你
這個壞女人,你這個壞女人!」邊哭邊抬起臉來看母親,他母親的臉像整個浸在
水裡,清晰的透明起來,兩顆眼睛黑白分明的凝在那裏,溺死了的。」 9

袁瓊瓊用兩顆「溺死了」」的眼睛剛好與「沒內容沒思想」的眼睛相呼應,
哀莫大於心死,眼神訴說內心感受,從小說中眼神的書寫也讓我們感受到梁老太
太創傷的劇深。

不只言語污辱,梁老太太還受到了「囚禁」,我們從以下的書寫可以看出:
「母親好像總是待在廚房……母親總是拘束渺小的一邊站著,告訴他那兒有吃
的。她身上有一種奇怪的煙火氣味泛出來,暖暖的,帶點菜油味。陳舊,幾乎是
腐朽,無告的悲哀著。光源不喜歡那種沉落的感覺。」 10 母親在兒子光源的印象
裡面,永遠待在廚房,拘束,面容悲哀:換句話說,母親是被囚禁的,囚禁在那
陳舊、散發菜油味的廚房裡,沒有自由、沒有希望,那裡是她的監牢。

老公的言語污辱已經讓梁太太羞愧又傷心,而在父親淫威下的兒子反應更是
讓她的心轉為絕望,內心就像溺死了一樣。婚姻中的言語污辱、威脅、貶損可以

6
袁瓊瓊,〈瘋〉,《春水船》(台北:洪範,1985),頁 80。
7
同上註。
8
同註 6,頁 90。
9
同註 6,頁 91。
10
同註 8。

59
說是一種強烈的精神虐待,亦是一種婚姻暴力,雖然不見得會有身體上的虐待,
但精神虐待造成的傷害往往大於身體虐待造成的創傷,一個好好的美人兒,卻因
為先生長期的精神虐待加上囚禁而成了一個瘋子,古代用來規範婦女的三從四德
-女子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成了把老太太逼瘋的推手。

〈媽媽〉裡的媽媽,是另一個精神病患者,她因為先生的暴力行為而有了精
神病,她有一頭美麗的長髮:「媽媽趴在床上,頭髮長長的,有點像電影明
星。」 11 做什麼都會把長髮一甩,是程遠最喜歡的樣子,然而,這頭長髮卻是程
遠爸爸施暴的武器,就像程遠說的:「反正爸爸也不過就是拉媽媽的頭髮,大聲
喊:『你還橫,還橫!』」 12 ,也因為如此,媽媽的精神狀況很不好,她總是在
睡覺,常常忘了叫程遠起床上學,也常忘了來接他放學,心情好的時候會讓程遠
吃排骨飯,心情不好的時候會說吃排骨飯很低級;而最嚴重的是竟然做出想害死
程遠的變態行為-要他從三樓陽台欄杆上走過去,還好,被鄰居發現及時阻止,
這樣的媽媽讓程遠很害怕,嚇到尿褲子,媽媽卻把「長髮一甩」,大聲笑著說:
「看看我的兒多過癮,我的兒多棒!」 13

婚姻的不幸福及暴力行為致使媽媽成了精神病,不僅無法盡到好好照顧孩子
的責任,精神異常加上對丈夫的報復心,也差點害死了自己的孩子。

〈燒〉裡的安桃原本佔有慾就強,有許多無理取鬧的行為,丈夫因為受不了
開始以暴力對待她,「她鬧他就打她,摜她耳光,使她臉頰腫得一禮拜不能講
話」 14 ,之後更以外遇作為報復,「他肆無忌憚把各種痕跡帶回來,女人的一隻
耳環,噴了香水的女用手帕,纏了髮絲的髮飾,衣領上的口紅殘印。」 15 安桃在
這樣的背叛與刺激下,她開始採取冷漠的態度,把自己囚禁起來。「隱匿是安桃
的方式。每次她要發怒時,她總是像蠶織繭似的,將自己裹得文風不透。用極限
的冷漠與平靜覆住內心裡尖刻的怒氣。到後來,形式成為內容,她就只剩下平靜
與冷漠。」 16 安桃的壓抑與囚禁最終使自己陷入歇斯底里的瘋狂,她成了精神
病,利用一次丈夫清肇生病的機會把清肇綁在身邊,不讓他就醫,丈夫越病越
重,苦苦哀求安桃讓他就醫,然而,她不想送他去醫院,很寧靜的決定了這件
事,她享受著清肇在身邊,生著重病,無法逃離的樂趣。當清肇因絕望大哭時,
她也跟著哭,讓淚水洗去自己的不安與同情,「淚水滂沱而下,清洗了一切,她
忘記了掠過心房得那點不安的感覺」 17 。最後,清肇因為重病而死亡,而安桃卻
感到滿足和幸福,因為清肇再也不能去找其他女人了,她完全佔有丈夫了:

清肇死了以後,安桃才明白她得到的是什麼,這兩個月裡她非常平靜,一
切的攪擾、不安、猜疑、妒忌,都去了。就這兩個月裡,她甚至胖了點。

11
袁瓊瓊,〈媽媽〉,《兩個人的事》,(台北:洪範,1991),頁 117。
12
同上註,頁 121-122。
13
同註 11,頁 126。
14
袁瓊瓊,〈燒〉,《滄桑》(台北:洪範,1991),頁 80。
15
同上註,頁 81。
16
同上註。
17
同註 14,頁 89。

60
清肇的死亡使她覺得安詳,她終於完全地有了他。 18

加拿大社會學家John Alan Lee將愛情分為六大類:浪漫之愛(Eros;Romantic


love)、遊戲之愛(Ludus;Game playing love)、友誼之愛(Storge;Friendship love)、
佔有之愛(Mania;Possessive love)、現實之愛(Pragama;Pragmative love)、無私之
愛(Agape;Altruistic love)等 19 ,安桃的愛當然是佔有之愛,這種愛情對情愛的需
求是強制的、排他性的;情緒起伏亦較大,這種愛也具毀滅性,當愛無法被滿足
或遭受背叛時,便會採取激烈的手段試圖奪回「愛情」,甚至是報復的手段,這
種愛自然是令人不敢恭維;但是如果另一方也一樣採取報復的手段時,後果常常
令人不敢設想。安桃因為心理創傷而衍生的異常行為令人極為震撼,也是一種對
父權體制的抵抗,也讓人思考,若是遇到了像安桃一樣佔有慾太強的另一半時,
報復、挑釁、暴力絕對不是最好的方法。

〈異事〉裡的越和,因為沉重的課業壓力與家人的漠不關心,而成了精神
病。一開始只是因為書念不完而整個晚上的哭,有了輕微的憂鬱症:

她的病根怕是考高中聯招時就種下的。越和念的初中不頂好,她的個性要
強,自己立志要拼個像樣子的高中,那一年裡念得很苦。每天放了學,吃
飯梳洗完畢,先去睡覺,半夜裡才起來,一口氣唸到天亮。 20

大家只覺得反正考試過了就好了,沒有人在意這一件事,而當家人發現越和開始
有全身赤裸、痴痴笑著、吃安眠藥自殺、半夜跑出門閒晃等異常行為時,大家只
有消極的輪流去看守她、防著她,並對她有些敬而遠之,沒有人試著去和她談一
談,然而,大家的生活步調被打亂,最後終於受不了,大家覺得再這樣下去,全
家都會得神經病,於是眾人決定把越和送到精神病院,而越和也在精神病院住了
十二年,因一次感冒併發症死去,美好的青春就在醫院度過了。我們可以說,越
和發瘋的原因是「升學制度」,然而推手則是「家人的忽略」。

在小說〈忘了〉中的太太殘忍地將外遇的先生世文肢解、煮成紅燒肉並請自
己的好朋友沈鸝食用,當然是精神病所衍生的行為,然而,若不是丈夫與自己最
好的朋友之聯手背叛,她也不會發瘋:

難道這樣的女人會比她好嗎?世文也嫌惡過沈鸝的髒亂無序的,但是他還
是跟她一起出了軌。這兩人在她整理得好好的乾淨的家裡背叛她,事後她
還不知情的替他們重新清理。想像到這兩人如何在她背後一起嘲笑她,她
就覺得心痛和頭昏。 21

丈夫世文嫌好友沈鸝邋遢、髒亂,而沈鸝也討厭世文,覺得主角不應該嫁給世

18
袁瓊瓊,〈燒〉,《滄桑》(台北:洪範,1991),頁 89-90。
19
卓紋君,〈A Study of Taiwanese Love〉,112th Annual Convention of APA in Honolulu, Hawaii
(Division 52), 2004.7。
20
袁瓊瓊,〈異事〉,《滄桑》(台北:洪範,1991),頁 205。
21
袁瓊瓊,〈忘了〉,《恐怖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8),頁 99。

61
文,兩個人總是說話互損,然而,這樣的兩個人卻一起出了軌,真是可笑又諷
刺,也無怪乎主角會因為受到的刺激太大而發了瘋。

在袁瓊瓊的小說中,筆者發現許多的精神病患皆是女性,也就是存在著許多
「瘋女」。她們的瘋狂皆來自於不同種類或不同程度的心理創傷,卻都是對自己
被長久壓抑或是囚禁的一種反抗,正如同《閣樓上的瘋婦》所分析的:

女性小說中所塑造的瘋婦/魔女形象,不僅象徵女性在父權體制中尋求自
我認同的挫敗,同時也是來自於一種無可言喻的女性破碎經驗的投影。「
瘋婦」和「魔女」相當於是自我的陰暗化身(dark double)之投射,而
這種自我認同的雙重性,翻轉或修正了父權體系之下天使/魔女的二分
法。因此,天使的背後總是隱藏著魔女,而魔女則是拒絕沉浮在父權體系
之下、拒絕失去自我、有故事要說的女人。 22

女性在父權體制下長久的壓抑與禁錮下,心中創傷無法訴說,女性利用失序、歇
斯底里、焦慮、瘋狂等「瘋婦」面貌,搭配「自殘」或「殘人」等行為,用另一
種方式讓創傷宣洩出來。

二、心靈受創傷的孩童及青少年
在袁瓊瓊的小說中,受創傷的孩子和青少年也一直是她關注的對象,兒童時
期是個人人格養成、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若兒童在這個時期遭受虐待或是產
生心理創傷時,長大後往往會形成不良影響。根據佛洛伊德對於歇斯底里症患者
的考察分析,「每一個患者都藉由他疾病的症狀和結果而固著於他們過去的某一
特殊時期……往往是她們生命的早期階段──童年期,甚至是哺乳期。」 23 由此
可知,佛洛伊德主張精神官能症是源自受壓抑的兒時創傷記憶。既然絕大部分成
人案例皆源於兒時的創傷記憶,那麼創傷記憶對兒童的影響更值得關注。而朱蒂
斯赫曼也說:「成人生活中反覆的創傷侵蝕了業已形成的人格結構,而兒童時期
反覆的創傷則形成異常的人格。」 24 由於兒童無法保護自己或照顧自己,他們必
須要用不成熟的心理防衛系統去彌補成人在他們身上所犯下的錯誤,他們往往面
臨了艱鉅的適應任務,人格有了扭曲。

青少年,生理狀況開始進入青春期之個體。性徵表現開始明顯,身體荷爾蒙
急遽變化,情緒極度不穩,行為最為叛逆。是人生的風暴期,也是生命個體發展
的關鍵期。青少年開始承接父母、學校同儕及社會環境所給予的壓力。受限於本
身經驗能力不足仍思依賴,但又期待獨立自主,既矛盾又敏感、容易受傷害。在
袁瓊瓊小說中關注的創傷人物裡,就有許多的受創傷的孩童和青少年。

22
轉引自郝譽翔,〈沒有光的所在-論袁瓊瓊和蘇偉貞小說中的張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
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頁 47。(原著Sandra M. Gilbert & Susan
Gulber,《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23
Sigmund Freud著,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引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頁 264。
24
Judith Lewis Herman著,楊大和譯,《創傷與復原》,台北:時報文化,1995。頁 128。

62
(一)受創傷的兒童

在〈小人兒〉中,小虎在有記憶時,爸媽就老在吵架,家裡頭東西老是摔得
乒乓響,小虎也從害怕到習慣,但後來爸媽離婚了,又各自組成新家庭,仍是
吵,只是換了對手,而七歲的小虎和兩歲的妹妹就在這樣的兩個家庭來來去去,
也許是補償心理,他們只管滿足孩子的物質生活,不斷為小虎買新玩具,卻忽略
了孩子最需要的是平凡完整的家庭生活,孩子心中的創傷不言而諭。在一次新爸
爸(馬叔叔)又和媽媽吵架並毆打不停哭泣的妹妹的狀況下,小虎受不了了,「
他是不管到哪裡,總之都要受靜心的折騰,索性習慣了。他靠著牆,慢慢的又要
睡過去了。耳邊充滿了各式聲音。媽媽又在前面同馬叔叔吵,又摔東西。聽得匡
啷一下甚麼碎了。」 25 小虎突然好恨這一切,小虎走過去對新爸爸又打又踹,還
對新爸爸說:「你等我長大以後殺死你。」 26 目睹家庭的暴力行為,小虎學會用
暴力來解決事情,但他仍然害怕暴力會加諸在自己身上,於是他跑了出去,跑到
黑暗的夜裡,想要逃離這一切:

小虎跑進去,跑到黑暗裡躲起來,甚麼人也找不到你。小虎趕快跑,黑暗
在這裡,多好多安全的黑暗。 27

小虎因為害怕大人可能施加在身上的暴力,選擇跑入黑暗來躲藏,而在大人找了
兩天找到他時,發現小虎竟然想結束自己的生命:「那孩子想自殺,帶子都掛在
樹上了。」 28 看到這裡不禁令人鼻酸,父母的吵架、離婚令小小人兒承受如此大
的創傷。

而小說中另一個角色-小虎的妹妹「靜心」也是另一個受創傷的小孩,雖然
只有兩歲,無法表達,但她的「無日無夜的在哭,有時哭得認真些,有時哭的潦
草些。」 29 也顯示了孩童因為創傷而產生的過份哭泣之表現,應該是無憂無慮的
年紀,卻因大人的錯誤而承受極大的痛苦與創傷,多麼令人不捨、多麼令人擔心
他們的未來,小說中特地用了一個鄰家小孩「加加」的幸福家庭與小虎家做對
比,加加總是很開心,「光是沒道理裡的儘在笑著。」 30 這與小虎的冷漠、靜心
的過份哭泣,形成了強烈對比,更讓人心疼小虎與靜心。這也許是袁瓊瓊的用
心,要大人想一想,怎麼對孩子才是好的。

在另一篇小說〈媽媽〉中,呈現的是另一種受虐受創傷的孩子,主角七歲的
「小遠」用自述的方式描述媽媽對待他的方式,媽媽因為爸爸的暴力對待,致使
精神狀況有些問題,她常常在睡覺,致使小遠常常擔心媽媽的狀況,媽媽有時會
忘了叫小遠起床上學,有時會忘了來接他放學,有時也會忘了給他吃飯,媽媽有

25
袁瓊瓊,〈小人兒〉,《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1980),頁 84。
26
同上註,頁 94。
27
同註 25,頁 96。
28
同註 25,頁 98。
29
同註 25,頁 83。
30
同註 25,頁 75。

63
錢時會帶他去吃牛排,沒錢時只有土司打發,然而小遠仍覺得「不管怎麼說,我
們的生活蠻幸福的,也不大需要爸爸,反正爸爸也不過就是拉媽媽的頭髮,大聲
喊:「你還橫,還橫!」唉!我真想叫媽媽去剪頭髮。」 31 讀者讀到這裡,覺得
小遠的媽媽可能只是沒有把孩子照顧得很好,然而,就在一次媽媽要小遠爬上三
樓陽台欄杆冒險走過的情節裡,我們看到了媽媽的精神異常對小遠造成的傷害與
創傷。

她說:「走過去哇!」
我把腳伸過去試試,覺得很害怕。我說:「媽,我要下來。」「不可以,
程遠。」媽媽把頭髮一甩:「你答應媽媽要走過去的。」
……
「我不要我不要!」她放手的時候我尖叫起來,拚命拉著她,媽媽的手用
力一扯,我整個人歪下來。騎在欄杆上了,我於是抱著欄杆哭起來。底下
的巷子裡不知為什麼,有很多人在看我。 32

媽媽瘋狂的舉動已驚動了左右鄰居,最後媽媽在街坊鄰居的撞門阻止下,才生氣
得讓程遠下來,這時的程遠已嚇到尿褲子了,而媽媽卻在眾人圍觀下大聲取笑
他:

「丟不丟人,一年級了呢!」
所有人都在看我。媽媽說:「好不好玩?」我說,大聲說:「好玩。」
……
我心跳得很厲害,所以我一直跟自己說:媽媽最愛我,媽媽最愛我。我也
不知道為什麼:在媽媽懷裡,覺得很害怕。 33

在婚姻暴力的陰影底下,不只媽媽受到心理創傷而產生了精神異常,連帶著使孩
子成為更無辜的受虐者,終日活在暴力與恐懼中的孩子,不僅讓人擔心起他的生
命安危,也讓人心疼他心中的創傷,並為他人格的發展感到擔憂。

此外,〈顏振〉的男主角顏振和〈談話〉的男主角胡秀元,他們都由於在童
年時期目睹母親自殺而產生心理創傷,致使他們都對婚姻充滿不信任感,卻又因
為渴望母愛,喜歡親近女人,造成一齣齣的悲劇。六歲的顏振不僅目睹父親對母
親的家暴,還發現母親的自殺身亡,看著媽媽睡的床,「躺著一個人,蓋著被,
一長截臃腫的隆起」,從此他痛恨父親,害怕婚姻,卻又愛親近女人,「對女人
又喜歡又帶著奇異的自疚心理」,一個換過一個,也造成自己的老婆因此自殺,
自己也一直陷在創傷情境的噩夢中。九歲的胡秀元則是因為,在黑暗中目睹母親
的自殺身亡,「依稀可見床上,緊貼著牆壁,橫陳一形體」,他恨父親的任性、
不負責任害死母親,但他又不能控制的與父親相像,致使他在婚姻中也變得跟父
親一樣,他也不想如此,所以必須一直找人談話,抒發內心的苦悶,直到他的父
親死亡。

31
袁瓊瓊,〈媽媽〉,《兩個人的事》(台北:洪範,1983),頁 121-122。
32
同上註,頁 124。
33
同註 31,頁 125-126。

64
(二)受創傷的青少年

〈寂寞〉裡的敬先是另一個受創傷的青少年,敬先與父親相依為命,母親在
他很小的時候就離開家裡了,敬先因沒考上大學,留在家裡協助父親出租房子修
繕的工作,然而父親不僅沒有盡到妥善照顧他的責任,父子倆常常吃速食麵就打
發一餐,致使敬先體力很差,永遠青著一張臉,而且對敬先永遠沒有好話,盡是
責罵與嫌棄:

「你說你哪一點像我!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書嘛念不好,淨交些不成器
的朋友!我就是看不出你哪一點爭氣……」
「十八歲啦?馬上要當兵啦!你看看你這副沒出息的樣子!」
「……你從小到大,你哪一點上得了我的眼……」 34

而敬先對這一切總是默默承受著。在一個颱風過後的午後,敬先仍是溫順的替父
親做著房子修繕的工作,就算他已經累得要倒下去了,也不敢對父親說,直到他
搖搖擺擺的把工作完成,「他的頭還很暈,他想,我死了父親也看不出來……水
嘩啦啦淋著他千瘡百孔的身子,敬先覺得這樣多的水,有人能一下子哭出這麼多
的眼淚嗎?敬先很寂寞。」 35 父親的疏於照顧與言語傷害,敬先在這種缺乏愛與
關懷的環境下成長,心中早是千瘡百孔,雖然小說中沒有點出敬先心中的創傷有
多深,然而小說結尾的一句「敬先很寂寞」則說明了敬先心中無人能了解的心中
創傷,讓人不忍。

在〈看不見〉這篇小說中,在游泳池差點溺水死亡的尚勤帶著死裡逃生的驚
悸與畏懼回家,想要告訴媽媽這件事,然而,媽媽的嚴峻與連珠炮責罵使得尚勤
無法將事情說出口:

尚勤推開了浴室的門:「媽。」
媽媽說:「你這麼大了,除了會找麻煩,還會什麼?」她瞪視她,嫌惡
的:「一臉的鬼相。」
尚勤閃電似地,腦子裡通過一段記憶,他後來一直沒有學會腳踏車,因為
學車的時候他摔下來,媽媽就不准他騎車了。
尚勤吞了吞口水,他知道把這件事說出來,他也許一輩子不能游泳了。 36

帶著害怕回到家的尚勤,原本是想得到媽媽溫暖關懷與安慰,卻因為媽媽的峻厲
責罵與嫌惡態度,創傷變得更深了,死裡逃生的驚懼臉孔成了「一臉的鬼相」他
想起剛才在游泳池平靜的畫面,別人的父母親帶著兒女們愉悅地戲水,沒有人看
到自己在水底下的生死掙扎,他覺得媽媽跟泳池那些人很像,也是看不見他的,
就算在她面前她也未必看得見,這種無人了解他的感覺,讓他覺得很受傷,因為

34
袁瓊瓊,〈寂寞〉,《春水船》,(台北:洪範,1989),頁 138-140。
35
同上註,頁 142-143。
36
袁瓊瓊,〈看不見〉,《袁瓊瓊極短篇》,(台北:洪範,1988),頁 19。

65
心裡的創傷,致使尚勤萌生了自殺念頭,只為了讓媽媽看見。

在〈希元十六歲〉中,希元是個遺腹子,母親由於補償心裡,對她十分縱
容,從不打罵管教希元,也從不生氣,只要希元做錯事,母親就不停地唸經,對
別人而言,她是個模範母親,然而希元的創傷卻由母親待她的方式而來:

提起媽,希元就感覺那樣巨深的創痛,希元想起這個字眼就流淚,小時候
寫作文「我的母親」,她寫了半篇以後,才發覺自己寫的母親實在是從小
一手把她帶大的唐媽。而真正是母親的那個女人,她對她是茫然多於親
切。 37

希元為了讓母親注意她、責備她,故意做了許多壞事,甚至被抓到看守所,還說
了許多忤逆母親的話,「噁心」、「去死」,然而母親仍然不動怒,只是不停的
唸經,到最後,希元甚至故意未婚懷孕,只為了讓母親生氣:

「你打我,你罵我呀!你怎麼不敢管我,我告訴你,我懷孕了,你去唸經
吧!去唸去唸,萬福瑪利亞,一天到晚光唸經。你為什麼不來管管我,你
就這樣子逆來順受,你是模範母親呀!你討厭,你根本不是我媽,我媽才
不會這樣子什麼都不管我……」 38

希元需要的是一個平凡的母親,一個在她做錯事時會罵她、管她甚至打她的母
親,她不要一個聖人母親!對孩子的管教過與不及都是不對的,過度的縱容只會
害了孩子,孩子需要的是愛與關懷,引導他人生正確的方向,縱容溺愛並不等於
真正的「愛」。

袁瓊瓊筆下這群受創傷的兒童及青少年,他們的創傷根源皆來自於「家」,
關鍵是「母親」,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中,「母親」一直是不曾缺席的角色,紀念
母親、歌頌母愛的文章多不勝數,「母愛」是文學殿堂裡永恆的主題,母愛是許
多人在挫折失意時的唯一慰藉,母愛的無私、奉獻犧牲更是許多人得以獲得成功
的背後支持力量,然而,文學中當然也有惡母形象,在袁瓊瓊的小說中,「母
親」雖不至於是惡母,卻常常是主角創傷的始作俑者。

三、傷殘人士
在〈盲目的人〉一文中,清河是一個失明的人,原本生活平靜,卻因為姪子
貴福帶來一個同樣瞎眼的女人阿圓進入清河的家裡而變了調。清河因為阿圓滿足
了對女人身體的慾望,兩人過了一段幸福的日子,阿圓原本也是一個單純的女
人,卻被貴福利用,以能夠治好失明為由,想要騙取清河的畢生積蓄,清河當然
知道貴福的詭計:

37
袁瓊瓊,〈希元十六歲〉,《春水船》,(台北:洪範,1989),頁 212。
38
同上註,頁 220。

66
「貴福,我告訴你。我眼瞎心不瞎,你的心思我還有不清楚的,你想要錢
花,我沒少給你。你要多騙幾個大子兒,那你也太沒天良!我手裡這點
錢,還指望它養老咧!」 39

清河發現貴福還與阿圓發生關係,讓清河更加受傷:「不該這樣子對我,坑我個
老瞎子!他很傷心,嗓眼裡擱著一塊嚥不下去的什麼。」 40 而阿圓因要不到錢,
開始對清河暴力相向,清河常被打得頭破血流,皮肉傷加上心裡的創傷,「清河
只覺得一肚子苦,翻翻攪攪,拍打肚腹,他張一張嘴,想嘔,嘔不出來。」 41

自己信任的親姪子加上自己愛的女人如此的對待,讓清河心中的創傷極深,
他作了一個痛苦的決定-把所有的錢都提出來並嚼碎吞到肚子裡,從這個決定我
們也能感受到清河心中的創傷。然而,這個創傷並非是由傷殘本身帶來的,而是
由身旁的有心人士造成的。

另一個受創傷的傷殘人士是小說〈夢〉裡的馴,她因為車禍造成了身體的癱
瘓,她溫馴地接受母親的照料,雖然無微不至,然而母親對她只有生活上的照
料,缺少了談心與鼓勵,她對馴的話常常只有:「不要胡想」、「馴,別多
想。」,然而她心中的創傷沒有表達出來,她想談戀愛,她的願望只能在夢中滿
足,他對白天感到無奈,於是她選擇了黑暗,「她閉了眼,沉進黑裡。」 42

而〈江雨的愛情〉中的江雨父親,他也因為車禍致癱,然而他不像上述〈
夢〉中的女主角馴一樣,有母親的照顧或安慰,老婆的抱怨連連使得江雨的父親
將痛苦與創傷化為一句句的髒話與命令,也因為如此,兒女對他更是敬而遠之,
只把他當作一株會吆喝的植物,在沒有愛的環境下,他的處境更是讓人同情。

讀了這兩篇小說,我們不得不思考,對待因意外而造成傷殘的親友,難道只
要有生活上的照顧與安慰就夠了嗎?我想,最重要的應該是鼓勵他們重新站起
來,重新面對社會,積極找尋人生的意義才對,但是,當身邊的人連最基本的安
慰也沒有時,取而代之的是輕視與嫌棄時,這才是最令傷殘人士痛苦與悲傷的。

經由本節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袁瓊瓊把他的創傷書寫關注在許多小人物
身上,許多失敗無能的人,包含精神病患者、無助的孩童、徬徨不被了解的青少
年、傷殘人士等。他們在社會中是弱勢份子,他們的心理創傷往往不被人看到,
然而,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創傷根源幾乎都來自於「家」,家成了「枷」,不
管是婚姻關係或是親子關係,都成了創傷的製造者,袁瓊瓊在小說中敘說著這些
人的遭遇和心中的創傷,有些令人不忍卒睹,有些則令人不勝唏噓,這也許是在
提醒著我們,不應如此冷漠,因為他們可能就是你我的家人,除了應該多付出些
關心給與生活周遭這些弱勢族群,更重要的是,別成為造就他人創傷的加害者。

39
袁瓊瓊,〈盲目的人〉,《春水船》,(台北:洪範,1989),頁 187。
40
同上註,頁 191。
41
同註 39,頁 190。
42
袁瓊瓊,〈夢〉,《兩個人的事》(台北:洪範,1988),頁 36。

67
第二節 創傷人物的命運
難免有創傷,然而在面對這些創傷時,為何有人能走出創傷獲得療癒並活出
自我?卻有些人沉溺於創傷中,無法自拔,終致發瘋或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來終
結創傷,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莫過於「愛」,十三世紀神秘學家埃克哈特(Meister
Eckhart)曾說過:「是什麼事讓我們持續活著?是什麼允許我們能忍受?我認為
正是愛與被愛的希望。」 43 ,換句話說:創傷需要愛來解決。他人對待主角心靈
創傷的態度決定創傷的療癒與否,也決定創傷人物的命運。一個受創傷的人若能
處在「被愛與愛人」的良性循環中,創傷自然會漸漸平復,但是若處於「缺乏
愛、不懂得愛人」的惡性循環中,自然會產生許多的情緒疾病、心身症等。從袁
瓊瓊的創傷書寫中,我們似乎也能證明這個論調,文本中的許多主人翁因為他人
的愛而從創傷中復原,並重獲愛人的能力;相否地,許多小說人物因為缺乏他人
的愛與關懷而無法從創傷中復原,最終走向了瘋狂或死亡,「他人」對待創傷人
物的態度和方式是關鍵,而他人中最重要的就是關係密切的「家人」。

一、缺乏愛與關懷,家成了「枷」
在袁瓊瓊小說中的許多創傷人物,最終落得罹患精神疾病或是自行結束生命
的下場,分析這些創傷人物的在小說中的處境,皆是因為在缺乏他人的愛與關懷
的環境中,而最重要的「他人」就是「家人」,我們在前面章節曾經提到,「
家」一直是袁瓊瓊小說中創傷的根源,當家成了「枷」,他不再是安全溫暖的所
在,而是冰冷黑暗的地牢,家人不再是家人,而是加害者或陌生人,創傷便無法
得到療癒,創傷便化為疾病、夢境或是死亡,一直折磨著主角,直到毀滅,茲舉
下列幾篇小說驗證袁瓊瓊的想法:

〈瘋〉裡的梁老太太因為丈夫的精神虐待,兒子又因對父親的懼怕也冷落母
親,老太太在這種缺乏「愛」的環境下,使得創傷不斷加深,終致發了瘋,而在
發瘋後,媳婦對她更是嫌惡,只想把她送到精神病院「我嫁到這個家裡,做牛做
馬都是命該的,我也不是不高興侍候她,可是她那樣子……每次我回來……就是
我去找!你不曉得,路上帶著她回來,我真是羞……」 44 ,而無用的兒子也是跟
隨著妻子的做法,雖然他也知道:「這種病怎麼樣才算治好,不過是不要這麼個
不正常的人待在家裡罷了。」 45 媳婦和兒子都把梁老太太當成負擔與恥辱,對梁
老太太的創傷毫無關懷,尤其知道母親心中創傷真正原因的兒子,也不想有「不
正常」的人待在家裡,丈夫、兒子與媳婦都成為了加害者,家不再是家,黑暗、
腐朽又悲哀,梁老太太在沒有一絲一毫的愛與關懷的「枷」裡受折磨,創傷自然
是無法療癒了。

〈異事〉中的越和因為課業與聯考的壓力,加上自己好勝的心,有了憂鬱

43
大衛賽門(David Simon)著,秋涵宇譯,《以愛療癒》,(台北:原水文化,2010),頁 1。
44
袁瓊瓊,〈瘋〉,《春水船》(台北:洪範,1985),頁 80。
45
同上註,頁 81。

68
症,然而,知情的家人總共六名,竟然都選擇漠視與忽略,「家中的人口共計六
名,人人都知道越和邊哭邊讀書的情形,但是從來沒公開談過。」 46 越和在缺乏
「關懷」的「家」裡,無人可訴苦或分享,最終被壓力與家人的冷漠逼成了精神
病,而家人做的也只是防著她自殺,沒有一個人願意真的與越和談一談,最後,
大家受不了,「你們自己看,這兩個月裡,家裡變成什麼樣子了?再這樣下去,
全家都要得神經病!」 47 決定將她送到精神病院。「全家人站在門口送她,受了
兩個多月的折磨,這時臉上全帶著遙遠的神情。只覺得受到釋放了,然而信不
過,不由自主的帶著點小心翼翼,看上去倒比越和更帶神經質。」 48 因為家人的
冷漠,越和的憂鬱症在初期就沒有受到該有的醫療與協助,而在越和已經瘋了以
後,家人更把她的存在視為負擔,從頭到尾沒有任何一個家庭成員去和越和談一
談,表面上家人的愛與關心維持了兩個多月,然而事實是「對於越和的感情是在
她送醫時就死了的。在她瘋了以後就死了的。 」 49 這家人已經結束了對越和的感
情,家人成為陌生人,缺少了家人的愛與關懷,創傷當然無可療癒。

一般人如果家裡有個精神病患者,多數會避諱不講,因為到現在這個時代,
大部分的人都還是覺得這是一件不名譽的事情,精神病患者的家人,第一是需要
接納這個現實,接納了,就不會有不合適的期望和要求,然而,光是接納還不
夠,還需要了解現實。這是一個可以治療的病,盡量了解這個病的各種原因跟現
象,配合醫生治療,一句安慰的話語,一個溫馨的擁抱,多多關懷,他們也會有
治癒的可能,而不是將他們丟到醫院就沒事了,畢竟,他們仍是最重要的家人,
上述的兩位主角,梁老太太和越和,皆因心理創傷造成了精神疾病,卻也因為缺
少家人的愛與關懷,都沒有被治癒的一天。

〈迴〉中的素雲,因為懷了男友阿發的孩子卻又被拋棄,心中有了創傷,後
來嫁給不知情的丈夫保衡,生下了阿發的孩子,一家三口過著平凡「幸福」的生
活,然而這幸福是因為保衡的不知情,卻因阿發三年後回來糾纏,素雲不想讓丈
夫知道這一切,素雲選擇逃避,她沒有人可訴苦,也不能訴苦,在沒有關懷的狀
態下,越想逃避創傷就越深,在別無他法下,最後選擇帶著孩子跳樓自殺,結束
一切創傷。整篇故事的結局回到素雲當年哭求阿發負責的場景,阿發沒有挽留或
任何作為:「那個冬末春初的下午,素雲懷著赴死的願望離開了阿發的住處。」
50
素雲最後回到當初四年前的想法,以死來了結,沒想到四年後回到最初的原
點,素雲跳脫不了一個輪迴:女人未婚懷孕,是不被社會所接納認同的,正如西
蒙波娃所說的:「只有結了婚的母親才受尊敬,沒有結婚的媽媽仍為輿論所不
允,私生子是她日後生活中的嚴重障礙」 51 , 創傷因社會既定的價值觀從未遠
離。

〈燒〉裡的安桃因為原本的佔有慾就強,一直就有一些歇斯底里的情形,剛

46
袁瓊瓊,〈異事〉,《滄桑》(台北:洪範,1991),頁 207。
47
同上註,頁 223-224。
48
同註 46,頁 225。
49
同註 46,頁 226。
50
袁瓊瓊,〈迴〉,《滄桑》(台北:洪範,1991),頁 204。
51
西蒙波娃,《第二性—第二卷:處境》(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頁 14。

69
開始老公清肇還會哄她、順著她,但後來清肇也受不了了,開始以外遇與暴力和
冷漠做為報復,「安桃暴怒無用,糾纏無用,清肇開始變得冷冷的……兩個人從
來不踏踏實實的講話,永遠拐彎抹角。想說的總是不說出來,只在一些無關緊要
的話上頭扯來繞去。」 52 而安桃為了不服輸,也開始採取冷漠的態度,壓抑自己
的怒氣與妒意,在沒有愛與關懷,只剩下角力的婚姻裡,婚姻關係成了囚牢,安
桃的創傷當然無法得到療癒,終致精神有了問題,她開始報復,將生病的老公綁
在身邊不送醫,終將老公害死,而她卻從老公的死亡得到安詳。

〈顏振〉裡顏振的太太民珍則是因為顏振的冷漠對待、外遇而使得心中創傷
越來越深,最終選擇自殺來結束心中創傷,顏振的冷漠與嫌棄致使民珍因寂寞而
與自己的公公發生了關係懷了身孕,這樣的後果使得民珍羞愧又不知所措,她也
想和顏振談一談,但顏振永遠是逃避的態度:「這一陣子,他也感到民珍好像有
話告訴他,但是他逃避這件事。擔心那是埋怨或訴苦,或更大的困難,他也懼怕
民珍跟他談不同房的事。」 53 就是因為顏振這種逃避、吝於關心的態度,這個家
對民珍而言只是個空殼,甚至是個囚牢,致使民珍最後也採取自殺來解決無人能
訴的創傷。

〈看不見〉裡的青少年尚勤,因為母親的高壓管教、言語傷害及缺乏溝通而
有深刻的心理創傷,在一次游泳差點溺水的情境下,他原本想要對母親訴說心中
的驚懼,卻在還沒開口前就已經被媽媽再次傷害:「媽媽說:『你這麼大了,除
了會找麻煩,還會什麼?』她瞪視她,嫌惡的:『一臉的鬼相』。尚勤閃電似
地,腦子裡通過一段記憶,他後來一直沒有學會腳踏車,因為學車的時候他摔下
來,媽媽就不准他騎車了。尚勤吞了吞口水,他知道把這件事說出來,他也許一
輩子不能游泳了。」 54 母親的高壓管教與言語傷害,致使尚勤無法向母親訴說自
己差點溺死,死裡逃生的恐懼及創傷,他痛恨母親如此不關心他,他害怕告訴母
親差點溺水的實情後不但無法得到安慰,甚至再也無法游泳了,他甚至萌生了自
殺的念頭,只為了讓「母親」「看見」,「母親」是他心中最大的創傷。

在〈希元十六歲〉中,希元的母親因為補償心裡,對待希元的方式是不打罵
不動氣,不管希元做了什麼壞事,說了什麼忤逆的話,媽媽總是只會唸經「萬福
瑪利亞……」,從不管教。表面上看來,母親完美溫柔,然而卻是希元創傷的來
源。縱容不等於愛,縱容更可以說是缺乏關懷與愛,希元在這樣的家庭下,沒有
幸福的感受,只有空虛和寂寞,她只能以無止盡的叛逆行為來尋求母親的愛與關
懷,然而越是叛逆,心理的矛盾也使得創傷越來越深,「母親」的態度與表面令
人稱羨的「家」成了希元創傷無法療癒的關鍵。

上述的小說情節編派,我們發現小說中家人對待創傷人物的態度皆是忽略、
逃避,有些甚至是嫌棄與不滿,家庭都成了一個冰冷無情的地方,當中不僅缺少
了良好互動,甚至成為互相角力的場所,原先社會賦與「家」的意義與功能不
再,不僅是婚姻關係成了利劍,親子關係也成為刀鋒,互相傷害,在這樣缺少愛
52
袁瓊瓊,〈燒〉,《滄桑》(台北:洪範,1991),頁 80-81。
53
袁瓊瓊,〈顏振〉,《滄桑》(台北:洪範,1991),頁 34。
54
袁瓊瓊,〈看不見〉,《袁瓊瓊極短篇》,(台北:洪範,1988),頁 19。

70
與關懷的「枷」裡,家(枷)是心靈創傷的製造者,也是創傷的催化者,主人翁
的創傷自然是無法療癒了,他們只能關閉自己心房,讓創傷不斷侵蝕自己的心
靈,最後以極端的方式來讓自己的創傷找到出口。

二、以愛療癒,家仍是家
在療癒心靈創傷上,復原是冗長的過程,大致以三階段展開。第一階段最重
要的工作是建立安全感,第二階段最重要的工作是追憶與哀悼,第三階段最重要
的工作是予正常生活再度連繫。 55 建立安全感也就是建立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受
創傷者能找回權力與控制感,這端賴外人與社會的協助,親人的陪伴與協助,給
與創傷者愛與關懷,這就是建立安全感,也是療癒的第一步,之後受創傷者才能
進入第二階段,面對創傷、回憶創傷,轉變創傷記憶,使它得以被統整到受創傷
者的生命故事中,與創傷和解,將創傷化為力量,賦予它新的意義;最後一階段
則是與社會再度聯繫,發展出新的人際關係,找到新自我。而在療癒的的第一步
中,「家」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家人」溫暖的互動是建利安全感的不二良
方,在袁瓊瓊的小說中,有一些受創傷的主角就是因為有了家與家人的愛而終獲
得療癒。

在〈等待一個生命〉中,女主角纖容因為癌症長期臥床而有了憂鬱症的症
狀,常常哭泣,總是把死掛在嘴邊,把氣出在丈夫瑞生身上,不管瑞生怎麼痛
苦,然而瑞生仍然不停呵護鼓勵她,「生的意志最重要,你得下決心啊!你心裡
想,我要活,我偏要活,我飛活下去不可,我偏跟你病魔鬥一鬥……」 56 知道她
喜歡小孩,也請了隔壁馬太太帶著兩個孩子到訪,孩子的童言童語、天真無邪,
讓人開心愉悅,而馬太太的一番話:「……我這大孩子,真像是我,有時就覺得
像是我再從頭活過一樣。……」 57 更讓纖容燃起了生命的希望,也突然充滿了對
瑞生的愛:

她覺得腦子清明的像水滌過,思想變成飄在瘋中的髮,順得很有調理……
「瑞生,我要生一個孩子。我要一個孩子,要像我,要健康,她會好好的
活很長很長,等我死了,她還要活著,一直一直活下去,她要對那些我沒
有活過的日子……」
春天來的時候,她懷孕了。 58

「愛」讓纖容充滿了希望,勇敢面對自己的創傷,也開始重拾愛人的能力,她知
道死亡不是結束,她要一個新生命延續自己的生命,她要建立一個她夢寐以求的
家,她的創傷開始獲得了療癒。故事沒有交代纖容的死亡,故事只說到她懷孕
了,丈夫的愛與即將到來的新生命,讓「家」是完整的,她的創傷轉化為力量,

55
朱蒂斯.赫曼(Judith Lewis Herman)著,楊大和譯,《創傷與復原》,(台北:時報文化,

1995),頁 202。
56
袁瓊瓊,〈等待一個生命〉,《春水船》(台北:洪範,1985),頁 33。
57
同上註,頁 42。
58
同註 56,頁 43。

71
轉化為希望,這也讓讀者充滿了希望。

這一篇小說〈等待一個生命〉與另一篇小說〈結局〉,主人翁都同樣是癌
症,一個重拾生命的希望,一個卻在絕望中死亡,只因家人「愛」與「希望」的
有無,成了創傷是否獲得療癒的關鍵,這也是袁瓊瓊書寫創傷人物不同命運的用
心。

長篇小說《今生緣》裡,女主角慧先因為最依賴的丈夫智蘭突然辭世,受不
了打擊整天臥床,像個活死人一樣,而身旁親近的人也縱容她在自己的悲傷裡沉
溺,只有瑞湘,她知道只有讓慧先面對創傷,才能獲得療癒,振作起來,「她像
教育自己的學生一樣,已經決定了要把慧先從這種境地拉出來。她堅信自己完全
是為慧先好,而且絕不寬容。」她罵她:「你幹甚麼啊!陸先生死了妳就不要活
啦!」、「你自己看看你成了什麼樣子?」 59 瑞湘與其他慧先身邊的人不同,她
不讓慧先繼續沉溺在創傷中,她點醒慧先現實生活的存在,讓慧先去哭去鬧,去
發洩心中傷痛,並且三天兩頭就往慧先那裡去,陪伴她並協助她,在眷村中,她
就像慧先的家人一樣,而慧先也因為為這樣的關懷與愛,讓她能夠面對創傷,重
新來過,終於,重拾了活著的希望。

瑞湘來訪,像是從她腦海裡揭開了什麼,昏昧一切的得以清楚。非常的痛
楚。卻也非常的刺戟。她有種從頭開始活的感覺,一切一切及身而來,人
與事物都極陌生又極親切,她就像大難不死,逃過了一劫。 60

在承受喪親之痛時,往往需要親人或朋友友善與溫暖的支持與陪伴,才能將悲傷
的痛苦情緒充分哀悼,重拾生命的希望,重新探討人生的意義。而瑞湘的支持與
陪伴,讓慧先去面對創傷,與創傷和解,從頭開始活,與周遭再度聯繫,這是慧
先獲得療癒的關鍵,而另一個關鍵是原本不把這個家當家的陸源,「除了慧先,
陸智蘭之死,變化最大的是陸源。他像是一夜之間突地明白了自己對著個家庭的
責任,開始主動來參與一切事情……這是慧先一直期望的狀況。」 61 陸源從排斥
這個家到願意接納著個家,再到努力重新建立維持這個家,讓家仍然是溫馨的地
方,讓慧先能在這個安全的環境中療傷,這也是慧先能獲得療癒,走出悲傷的關
鍵。

綜合上面論述,我們可以發現,在面對創傷時,傷者最需要的是他人的「
愛」與「關懷」,而這個「他人」最重要的就是「家人」,家人幫受創者建立起
安全感,讓家依舊是安全的堡壘,讓他們能夠勇敢面對創傷,與自己的創傷和
解,最後再幫助他們重新與社會再度聯繫,真正獲得療癒。袁瓊瓊對創傷人物命
運的情節設計,是希望提醒社會大眾注重家庭的功能,讓「家」不要變成「
枷」,「以愛療癒」所有創傷者的心理創傷,這應該是袁瓊瓊「創傷書寫」的一
個重要意圖。

59
袁瓊瓊,《今生緣》,(台北:聯合文學,2001),頁 384-385。
60
同上註,頁 389。
61
同註 59,頁 381。

72
小結
在袁瓊瓊的小說中,她形塑了許許多多不同類型的創傷人物,有精神病患、
受創傷的青少年及兒童還有傷殘人士等,雖然筆者予以分類或給予一個統稱,然
而每個人背後的創傷經驗不同,這才是本章關懷的重心。

此外,我們可以發現「家」是這些人物創傷的共同根源,變調、壓抑的婚
姻,不良的親子關係等都是造成創傷的因素,因此創傷人物的命運也與「家」息
息相關,當家成了「枷」,家只有拘禁或幽閉的功能時,家人之間沒有愛與關懷
時,受創傷者是無法得到療癒的,只能讓創傷不斷侵蝕心靈,最終走向瘋狂或自
我毀滅;相反地,若家仍是「家」,仍是安全的避風港,家人之間充滿愛與關懷
時,受創傷者自然能得到療癒,獲得新生,這是袁瓊瓊透過創傷人物的書寫所要
提醒社會大眾的。

73
74
第五章 創傷書寫的位置與意義
袁瓊瓊致力書寫創傷,創造出許許多多的創傷人物,並擬構他們不同的創傷
經驗與賦予不同的命運,這呈現了她怎樣的書寫位置?由於作家的閱歷與經驗往
往影響著作家的作品,而作家的創傷書寫也經常是自我創傷經驗的外顯,袁瓊瓊
以自身的創傷經驗出發,十六歲時從喪父的哀慟開始其寫作生命,二十歲時踏入
婚姻,歷經婚姻的長期壓抑,三十五歲時婚姻破裂,爾後三十六歲時投入另一段
愛情同居關係整整二十年卻遭背叛而分手,一路走來其中也包含親子關係的衝
突,她以一個女兒、一個女人到一個母親的不同位置,藉由一篇篇的小說書寫創
傷,讓小說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去彰顯創傷,究竟有哪些是作家身影的重疊或是真
實人生的反應呢?而她的創傷書寫究竟有什麼意義呢?本章將總結袁瓊瓊的創傷
書寫,從她的書寫位置來了解其創傷書寫的意義,經過歸納分析後,筆者以為她
的創傷書寫主要意義大致有三:「書寫治療」、「解構父權」和「關懷親子關
係」,這也是她的小說中創傷書寫所蘊含的意義和價值。

第一節 書寫治療
袁瓊瓊開始她的寫作生涯就是從思念父親、藉著寫作來療癒創傷開始的。父
親在袁瓊瓊十六歲時驟逝,無疑是袁瓊瓊生命的重大打擊,讓當時以為父母永遠
都會在的她成受了極大的傷痛,有半年,她不斷夢見父親好好的回來了,於是她
透過書寫日記,來排遣思父之痛,紀錄父親。民國五十六年,袁瓊瓊的第一篇小
說「路」,寫的就是父親的去世,刊於校刊「南商青年」,也開始了袁瓊瓊寫作
的起點。

不僅是以書寫療癒維寫作起點,在爾後的作品〈夕暉〉與長篇小說《今生
緣》中,袁瓊瓊也是以父親生前的點點滴滴為題材,藉著書寫,療癒自己對父親
驟然去世產生的創傷,在〈夕暉〉中袁瓊瓊寫道:

我那時候沉迷小說,帶了幾本小說去看,坐在他床邊看著,看看就注意一
下病床上的爸爸。有一次看他時,發現他睜著眼看我,……看了許久,我
受不住了,挪到床頭邊去站著,那是他視線達不到的方向。
……在他初去世的頭一年內,對我,完全是譴責的表示,我有很長時間內
心負疚,認為他是被我氣死的。 1

對於父親的去世感痛悲痛與自疚,袁瓊瓊藉著寫作來療癒自身的創傷,面對自己
的創傷記憶,讓哀傷情緒得到抒發管道,而在長篇小說《今生緣》中,她寫的是
母親的故事,她的重點是母親在父親去世之後如何在社會上單打獨鬥,如何熬過
過程中種種的屈辱、傷心、痛苦與忍耐的故事,然而,她在《今生緣》的代序中
也提到:
1
袁瓊瓊,〈夕暉〉,《又涼又暖的季節》(台北:林白,1986),頁 216-217。

75
當初準備寫《今生緣》,主要架構本來是這部份,但是寫著寫著,捨不得
我父親,拖了三十萬字,還沒寫到重點。 2

袁瓊瓊藉著長篇小說《今生緣》,不僅紀錄那段平實親熱的歲月,那段所有的
人,哭在一起、笑在一起的歲月,不僅是獻給她母親和她那一代人的一本書,同
時也是以紀念父親,書寫父親,為療癒自身對父親驟逝的所帶來的創傷來寫的。

書寫是具有療癒功能的,古今中外皆然,不管是對創作者或是讀者而言。在
〈書寫治療的應用及其療效〉一文中提到:

早在「書寫治療」一詞出現之前,書寫就已經和治療性的功能並存
了。……許多詩人與小說家都曾以自身的創傷經驗做為書寫的靈感,並在
書寫的過程中達到經驗的重新轉化與療癒,而其作品往往也能成為讀者療
癒的媒介。 3

書寫者藉由敘說自我的經驗、情感和思想,重新認識自己、理解自我,面對自身
的心靈創傷,讓創傷經由書寫而抒發,盡而達到療癒自身創傷的結果。此外,創
作者在書寫後經由讀者的回應,獲得自我覺察與安慰,有助於克服自身的創傷經
驗。對袁瓊瓊而言,不僅是排抒思父之痛,生活中的不如意與挫折也藉由書寫來
獲得療癒,正如同袁瓊瓊在《今生緣》的代序中提到:

另外要感謝給我寫信的所有讀者朋友,你們在給一個不相干的人溫暖。在
我寫《今生緣》的這一年中,個人生活的顛沛不順種種的挫折和失意裡,
你們的來信是唯一最好最好的,我希望你們知道,你們的來信曾經點亮了
我的某些日子,使得有些日子不那麼沮喪難過,我真的說不出我有多感
激。 4

由以上可知,「書寫」本身這個行為及其結果是可以療癒創作者的,創作者藉由
書寫釋放自己的情感,讓心靈創傷找到出口,並藉由讀者的回饋與鼓勵,獲得安
慰與勇氣,袁瓊瓊就在這樣的書寫與充滿回饋的環境中,讓創作者自身的創傷得
以受到療癒。

不僅是父親去世產生的創傷,袁瓊瓊的婚姻也是她創傷的來源。袁瓊瓊在接
受訪問時提到自己多年來在婚姻中的壓抑:

年紀慢慢大了,自覺比較強,開始覺得為什麼要壓抑自己想表達的欲望,
也意識到要從丈夫的陰影下走出,不要只做一個他心目中喜歡的狀況。那
時這種想表達自己的意識很強烈,但表達不出來。因為我們結婚了十五

2
袁瓊瓊,〈緣會-代序〉,《今生緣》,台北:聯合文學,2001。
3
簡怡人、詹美涓、呂旭亞,〈書寫治療的應用及其療效〉,《諮商與輔導》,第 239 期,
2005.11,頁 23。
4
袁瓊瓊,《今生緣》,台北:聯合文學,2001。

76
年,我又二十一歲就嫁給他,等於早就習慣了壓抑的狀況,一有不尋常的
事發生,他很詫異,我也很不習慣。那時誠實的欲望就很強。我認為夫妻
生活中,一方有了變化時,另一方要有對應的了解,婚姻才能維持。我自
己婚姻的破裂,就是我想掙脫出來面對自己,他卻完全不能接受,而用了
「視而不見」的態度來處理,但他這樣的方式還是逼得我要壓抑,所以最
後就只有離開他。 5

常久以來的婚姻壓抑,她盡力做賢妻良母的角色,做管管喜歡的樣子,不敢表達
心中欲望,這樣的壓抑下袁瓊瓊心中有了陰影,她利用寫作來療癒自己,然而在
不斷創作,不斷自省的過程中,袁瓊瓊發現了自己想要誠實的願望,「我會有這
樣強烈的誠實欲望,大概還是跟寫作有關。寫作畢竟是不斷自省的過程。」 6 她不
想再被壓抑了,於是她決定離婚,誠實面對自己,也在離婚後找到了「自己的天
空」,正如同她所說的:「另外我是感情氾濫到不行的人,因為想法太多,自己
覺得不『排掉』一些,那真會被自己的情緒給淹死。我只要寫下來,就可以忘
記。」 7 藉著書寫將自身的創傷經驗轉化,抒發自己的情緒,這也是袁瓊瓊透過
創作來療癒自己的創傷的方式。

而書寫又是如何療癒閱讀者呢?Samnel Mechord Crothers在1916年首先使用


「Biblitherapy」一詞來表達「書目療法」的意思。「書目療法」(Biblitherapy)
是由希臘文biblion(圖書)與therapeia(療癒)兩字的結合。它是一種輔助性的
心理治療方法,它指的是讀者藉由接觸適合的圖書資訊資源,對其內容產生「認
同」、「淨化」、「領悟」等過程,在「認同」階段,讀者須對於閱讀素材的情
節內容或主角的遭遇有所共鳴,進一步將自己化為主角進行思考,並以自身經驗
理解與解釋主角的想法與感受。而在「淨化」階段,讀者可將個人之動機與情緒
投射於故事角色之上,藉此獲得宣洩負面情緒的管道,並隨著角色人物的成長或
成功解決問題,而獲得心理的慰藉與壓力的紓解。最後,於「領悟」階段,讀者
會將書中人物的遭遇與自身困境進行比較,並從中學習可應用於自身情境的處理
機制,或思考更佳的解決問題之道,而後,讀者將獲得之新觀念應用於自己身
上,產生行為與思想的正向改變並在經歷這些過程後,對他們目前所遭遇的困難
有新的認知與體會,進而解決自身的問題,達到創傷療癒的結果。 8 這種利用書
寫來療癒讀者的方式我們也可以從袁瓊瓊的作品裡見到,在袁瓊瓊的部落格中曾
摘錄一段文字:

每一個人的經驗都可以用來服務他人與啟發他人的成長-《一的法則》。
每個人的人生,對於其他人,都有「示現」的意義。我們觀看別人的錯
誤,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我們觀看他人的勇氣,便知道我們也可

5
簡瑛瑛:〈性/女性/新女性:袁瓊瓊訪談錄〉,《中外文學》,第十八卷,第十期,頁
111。
6
同上註
7
袁瓊瓊,《曖昧情書》(台北:印刻,2007)
8
陳書梅、洪新柔,〈各類型閱讀素材之情緒療癒效用分析─以大學生為例〉,《圖書館學與資
訊科學》,第39期,2013.10,頁44。

77
以同樣勇敢。 9

讀者藉由閱讀小說,認同小說人物的心理創傷,跟著悲傷與流淚,宣洩自己的負
面情緒,也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而在小說人物成功克服心理創傷時,跟
著歡樂並學習他們的勇氣,解決自己所遭遇的困境,最好的例子就屬袁瓊瓊的成
名小說〈自己的天空〉,許多同樣因為丈夫外遇而身陷絕望與痛苦的女性,在看
了小說後,她們或許能學習到小說中靜敏的不拖泥帶水與果斷,輕快與明亮的結
局也能給人勇氣,讓她們從怨懟與憤怒中的泥沼中拔出,扭轉自己的命運,找尋
自己的另一片天空,這也就是「書目療法」中所謂的從認同到淨化再到領悟的過
程。

此外,袁瓊瓊自己也曾在受訪時提到:「每個人做出什麼再糟的事,背後都
有情有可原的地方。我同情自己書裡的角色,希望有類似遭遇的人看了,可以知
道他們也是可以被諒解的。」 10 她希望讀者能在看了她的小說後,知道社會中有
許多與他們命運相同的族群,例如被疾病所苦者、受創傷的兒童或青少年或是傷
殘人士,讓他們知道在社會上還有人關心著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知道自己
沒那麼糟,知道自己可以被諒解,這也是另一種療癒,從這段話我們更可以發覺
袁瓊瓊希望藉由作品療癒讀者的用心。

由此可見,袁瓊瓊的創傷書寫,其中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不僅希望自己在
創作中不斷自省,找到自己、釋放哀傷,也希望讀者能從閱讀中找到勇氣,對人
生有新的領悟,或是獲得到安慰與諒解,換句話說,她的書寫正是要獲致作者與
閱讀者雙方的心理療癒,達到書寫治療的目的。

第二節 控訴父權文化
袁瓊瓊曾經有過一段婚姻,二十歲時嫁給詩人管管,當了乖巧的家庭主婦十
五年,三十五歲離婚。管管雖然深深地影響了袁瓊瓊的創作,然而,在婚姻中,
袁瓊瓊是受到壓抑的,她曾自述自己的婚姻生活:

跟管管在一起,我早就習慣了他的引人注目。我自己是最平常的人。注意
別人的眼色,說「不」會讓全場色變,我一定乖乖的說「是」。穿黑就無
人注意的話,我絕不穿紅。我是這樣規矩、本分、安靜的正常人。 11

年輕剛結婚的袁瓊瓊努力做一個安分守己的賢妻良母,為丈夫而活,可以說是活
在別人的眼光下,是傳統舊式、本份又認命的女性,然而她的內心卻是壓抑的,
她將自己想突破壓抑的心理藉著書寫呈現出來,在一次接受訪問中她曾提到自己

9
嚴清益:〈專訪袁瓊瓊:永遠不嫌遲〉,《或許,與愛無關》(台北:九歌,2009),頁
261。
10
簡瑛瑛,〈性/女性/新女性-袁瓊瓊訪談錄〉,《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文學比較/文
化研究》(台北:聯合文學,1998),頁 232。
11
袁瓊瓊,《紅塵心事》(台北:爾雅,1981),頁 188。

78
是在什麼狀況下寫出膾炙人口的作品〈自己的天空〉的:

我那時婚姻還維持,孩子也蠻小;是在一種壓抑的狀態下,還在做管管願
意看見的一個賢妻良母。做一個很乖的太太,周圍環境承認的好女人。我
現在回頭猜想,可能當時已有很多壓抑,但不是知道得那麼清楚;也可能
已經想離婚,但又不敢大聲說出「我要離婚」,所以在小說裡編出「他在
外頭有女人,所以我要離婚」的理由。 12

由此可知,袁瓊瓊在婚姻中是極受壓抑的,她透過書寫,把自己想要突破壓抑的
心境表達出來,果然在〈自己的天空〉成名後,她的婚姻也隨著破滅,袁瓊瓊從
長久被約束的婚姻框架裡掙脫出來,面對自己,尋找自我,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
空,就像她自己說的:

離開之後,也發現一片「自我的天空」,只要面對自己,不必面對他,開
始能夠真正的誠實。我想這整個過程是這樣的:先有想要誠實的欲望,然
後開始在婚姻中掙扎,最後掙脫了這個婚姻,然後才完成誠實的願望。 13

走出婚姻之後,袁瓊瓊馬上又投入另一段愛情,和一名小她六歲並同為編劇的男
友朱永崑,展開了二十年的同居生活,並生育一子,後來因男友有了外遇而分
手。這段感情讓袁瓊瓊痛徹心扉,她曾在接受雜誌專訪時談論到那段感情對她造
成的創傷:

2004 年我的人生經歷大變,那時我男朋友外遇,我跟他在一起二十年,生
了一個孩子,以為這個關係已經固定了,沒有想到他還是外遇了。他外遇
後我情況非常糟,我跟他在一起那麼久,而且我年紀也大了,人就非常消
沉。 14

袁瓊瓊在這段比第一段婚姻關係更長久的同居關係中,付出極深的感情,而在男
友外遇之後,她過了一段極為消沉和痛苦的時光,她必須靠安眠藥入睡,她回憶
這段感情時說道:「那時候我睡不著會吞安眠藥,他回來的時間大概都是半夜兩
三點,我坐在椅子上叫他,人昏昏的就從椅子上滑下來,他會把我抱起來放到床
上去,在旁邊拍我,讓我睡著。我當時的想法跟現在不一樣,我覺得他明明還是
愛我的,為什麼這樣對我?他既然愛我,為什麼要傷害我?」 15 遭到背叛所造成
的創傷讓她不斷思考自己做錯了什麼,也思考女性在男女關係中的地位,這讓她
陷入極大的心理創傷,不過,或許藉由書寫的過程,離開這個男友之後,袁瓊瓊
再度走出情傷,又重新投入自己最愛的創作路上,將她的生活觀察與所感化為文
字,寫下了一系列散文如《孤單情書》、《繾綣情書》、《冰火情書》、《曖昧
情書》等,並有了小說新作《或許,與愛無關》,在她回憶這段傷她至深的感情

12
簡瑛瑛:〈性/女性/新女性:袁瓊瓊訪談錄〉,(《中外文學,第十八卷,第十期》),頁
111。
13
同上註。
14
袁瓊瓊,〈網路愛情教我的事〉,摘錄自http://fashion.msn.com.tw/article/1101005642/1。
15
同上註。

79
後,她選擇與創傷回憶和解,並藉著創作來抒發自己的創傷,她更說到:

我現在有點感謝這個女人,若不是她去做我和我前男人的第三者,我沒有
現在的後段人生。在與前男人的二十年的生活裡,我好像是活在死水裡的
魚,因為一切都太習慣了,所以什麼也看不見。
離開他之後,我重新開始呼吸,開始聽見,看見,聞到氣味,感受到激
情,也像一個孩子。
我的前男人的女人,那個比我小二十歲的女人,她就像代替了我,進入了
那灘死水裡。 16

或許就是因為婚姻和同居生活的長久壓抑下,加上因為男友外遇及第三者對她所
造成的創傷,袁瓊瓊以自身的創傷經驗為出發點,並以她在父權社會下對女性所
處地位的敏銳觀察,創作出一篇篇故事描寫女性在傳統婚姻底下的所受的壓抑心
理,抑或是女性在婚姻或同居關係中當男人外遇時所受到的心理衝擊,因為痛
過,所以理解,她利用這樣的創傷經驗書寫,企圖呈現出女性在父權社會的婚姻
或外遇下所處的劣勢地位以及其所造成的創傷心理。

西方學者海蒂‧哈特曼(Heidi Hartmann)表示:「父權是一種男性間的社
會關係,男性擁有物質基礎,透過階級運作而創造屬於男性間的互動與連帶,並
得以正當的支配女性。」換句話說,父權體制是一種承認男性支配、認同男性,
且以男性為中心,將女性排除在社會核心制度外的一種社會體制。此外,王雅各
在《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中提到:「『父權』就不僅僅是男人於其優勢地位女
人所進行的各種迫害,『父權』同時也意味著其他分類方式中強者對弱者的支
配。」 17

在父權社會下,女性長久以來一直是弱者,她們缺乏自主性,只能扮演父權
所賦予女性的傳統角色,成為男性的附屬品,她們一直過著「他者」的生活。在
研究袁瓊瓊小說的過程中,筆者發現,為了打破父權體制下男性長期對女性的壓
迫,袁瓊瓊在其創傷書寫中,從事了女性創傷記憶的大量擬構以及女性創傷經驗
的敘事,並且運用女性話語,企圖達到控訴父權體制壓迫的目的。例如在〈瘋〉
這篇小說中,發了瘋的梁老太太對自己在長久婚姻暴力下遭受的心理創傷,有著
這樣的回憶:

「梁棟庭啊!你欺負我孤零零一個人,沒有人替我出氣,我也是我父母手
心裡一塊肉,交到你糟蹋啊!你是怎麼待我……」 18
「你這也不讓我,那也不讓我,對我兇喔!你是天皇老子!我告你!我到
法院去告你,告你精神虐待!」 19

16
袁瓊瓊,《繾綣情書》(台北:印刻,2007),頁 95。
17
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1999),頁 268。
18
袁瓊瓊,〈瘋〉,《春水船》(台北:洪範,1985),頁 87。
19
同上註,頁 92。

80
梁老太太藉由瘋狂提出的控訴,直指父權社會下男性對女性的傷害與壓迫,也指
出傳統婚姻下丈夫與妻子間不平等的關係,丈夫是天皇老子,而妻子只能聽命。
面對丈夫的言語與精神傷害,女性只能隱忍,只能壓抑,只能沉默,成為「失
語」者,而久經壓抑的痛苦成了巨大的創傷,侵蝕著心靈,而心中未能表達的聲
音與創傷只能藉著瘋狂宣洩而出,這是對男性霸權的一種控訴。

描述婚姻的暴力造成女性創傷的還有〈顏振〉這篇小說。小說中,顏振母親
因為丈夫的家暴而自殺,她在死前對顏振父親長期施暴的有著下列的強烈控訴:

一聲響亮的掌摑。又一聲。
……
他們經常如此。母親叫:「你有點出息吧!除了打老婆……」她尖聲喊起
來:「唷-殺人哪!」 20

許多心裡學家分析,打老婆的男人通常有一種自卑心理,當自卑成為內心一個不
解的結,暴力就隨之出現了,自卑心裡也許來自能力不足或是性別歧視,他想用
暴力來證明自己能力較強,這也是一種大男人主義,而且來自無能,而深為女性
因為生理能力的弱勢,無力抵抗男性施加在身上的暴力,只能藉由哭訴或者是逃
離來反制這種暴力,小說藉由顏振母親的血淚控訴來控訴男性在婚姻中的暴力行
為。

此外,在〈談話〉中,胡秀元的父親是另一種無能的男性,當負擔家中生計
且已經累病了的胡秀元母親要求他也也要為家中經濟負擔一份心力時,他竟然任
性地拒絕:

那天她拖著病骨支離的身子求她的丈夫:「這個家你也擔一擔吧!」而那
個男人說不。不。
她說:「你等於逼我死。」 21

男人不僅對家中生計不聞不問,更任性地拒絕因為工作而累病的妻子的卑微要
求,因為從小養尊處優而無能,因為無能而任性,在他的世界裡,只有男性能支
配女性,女性必須「任勞任怨」且是「失語」的,這種父權思想對妻子造成極大
的心理創傷,最中妻子也只能以自殺來逃離父權的壓迫。

而在〈忘了〉這篇小說中,女主角充滿痛苦地回憶丈夫外遇的原因竟然是自
己太愛乾淨了:

但是她眼淚又滴下來了,她撕了餐巾紙拭眼。想起世文說:「妳……妳就
是太好乾淨了。」他說他受不了。給他一個清潔舒適的家他受不了,為什
麼不早說,早說她就不用那麼辛苦,也不是她喜歡整天四處打掃,和清潔

20
袁瓊瓊,〈顏振〉,《滄桑》(台北:洪範,1991),頁 39。
21
袁瓊瓊,〈談話〉,《滄桑》(台北:洪範,1991),頁 128。

81
劑為伍。人真奇怪,就在世文數落她太過潔癖的時候,她一面哭,一面還
把拭了淚的面紙摺成四方形去擦他在桌面上的指頭印子,結果世文跳起
來,大叫:「還擦還擦!」他一口氣把茶几下的垃圾筒提起來往桌上一反
扣:「你懂不懂?你就是這樣教我受不了!」 22

妻子的愛乾淨與辛苦整理家務竟然成了丈夫外遇的藉口,真是諷刺極了!所謂「
愈加之罪,何患無辭」,就是最好的寫照,男人對婚姻的不忠,永遠都有正當的
原因與藉口,小說中利用女主角的創傷記憶之擬構,達到了控訴父權的目的,而
最後女主角的殺夫正是抵抗男性霸權的最後手段。這種顛覆父權的極致書寫,在
袁瓊瓊的小說〈燒〉和〈殺夫〉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在〈燒〉中,安桃對丈夫
清肇外遇及暴力的報復手段也是將丈夫「間接」的害死;以及〈殺人〉裡,女主
角對於丈夫的外遇之報復手段也是用盡各種殺人方式,讓丈夫痛不欲生,這些小
說中的女主角都是因為心理創傷而致歇斯底里,再由歇斯底里終至瘋狂,殺夫則
是對父權迫害的逃離手段。

在〈希元十六歲〉中,女主角希元對完美無瑕的母親的感到憤怒並受到心理
創傷,而有了叛逆、忤逆的行為,不僅是女兒對母親的個人反叛,也可說是女兒
對母親形象的解構,「你就這樣子逆來順受,你是模範母親呀!你討厭,你根本
不是我媽,我媽才不會這樣子什麼都不管我……」 23 。傳統父權賦與「母親」溫
柔、逆來順受、犧牲奉獻的形象,而希元的一番話語正是解構了母親該有的形
象,再進一步說,也就是對父權制度的挑戰、質疑。因為,父權文化下完美母親
的形象正隱含父權利用強制的「母職」建立了兩性在公私領域的分工,慕德的反
抗,代表對父權的抗議與不妥協。

此外,在《今生緣》中的秀美更是一個滿佈創傷的女人。她的命運乖舛,從
小被親生父母送人當養女,然而養父母是開妓院的,這注定了她悲慘的一生。她
被養父玷辱了以後,便開始她的接客生涯,她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她想逃離這
種煉獄,只好央求每個來嫖妓的男人帶她走,直到李德興願意娶她。而她的悲慘
命運並未結束,婚後養父母仍然不放過她,三番兩次到家裡想要帶走她,要她回
去「幫忙」,丈夫李德興與養父的肢體衝突,她表面上默視著這一切,卻是心裡
痛苦萬分,我們從她的回憶看出她的創傷:

秀美用帕子擦過他粗糙的臉,溼毛巾接觸著養父的皮膚,沾了他的汗與
血,那是熟悉又令人厭惡的氣味。秀美第一次是讓養父破的身,那以後又
有許多次。他的汗、體味,他的手與臉,都是秀美熟悉極了的,但是熟悉
並不代表眷戀。 24

遭受養父的性侵,已經讓秀美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心理創傷,而之後養父母又把秀
美當作賺錢的工具,秀美只能任人糟蹋,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秀美,心中早是滿

22
袁瓊瓊,〈忘了〉,《恐怖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8),頁 100。
23
袁瓊瓊,〈希元十六歲〉,《春水船》,(台北:洪範,1989),頁 220。
24
袁瓊瓊,《今生緣》(台北:聯合文學,1988),頁 205。

82
佈創傷,她因此變的漠然,她覺得自己的身體只是取悅男人的工具罷了,這是她
唯一的剩餘價值,就算已經結婚她仍然這樣被制約著,最終因為對肉體關係的不
在乎而被丈夫結束她的生命。這是在父權社會下被壓迫、被欺凌的女性最大的悲
哀,她的創傷來自於這個被父權統治的社會,她沒有自主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
她的創傷記憶控訴了父權社會對許多女性的壓迫。

經過以上分析,筆者發現,袁瓊瓊小說中所擬構的女性創傷記憶,皆是來自
父權體制的迫害。她藉著小說中女性的內心創傷與回溯自身受害的歷史之中,控
訴男性長期以來對女性的欺壓與迫害,企圖達到控訴父權的目的。而這種「女性
經驗書寫」本身,也正如同法國女性主義學者西蘇所主張的「陰性書寫」,她認
為女人應把她們對自我的認知和身為女人的經驗透過書寫表達出來,才能脫離父
系體系加諸女性的框架。 25

不只對女性的創傷有深刻的描述,袁瓊瓊也注意到了同性戀者心中的創傷,
其實,「異性戀霸權」亦是父權的產物,所謂異性戀霸權就是一個社會以異性戀
為主宰,認同異性戀和以異性戀為中心的社會。父權體制和異性戀霸權其實是一
體的二面,彼此相互維繫並鞏固現況。同性戀的題材在袁瓊瓊的小說中並不多
見,只有在袁瓊瓊的〈爆炸〉一文中提及,卻相當令人震撼。小說探討的就是青
少年同性戀的創痛,藉著小說主角啟良自殺後留下的遺書,控訴異性戀霸權:

「周:我再也不能忍受這種事了。我覺得絕望,我沒有面目活下去,因為
我竟然變成這樣不正常的人。」
「我們只要求一點點正常的權利,」啟良的遺書上寫:「但是這個念頭讓
我混亂。努力要求正常,不是正因為不正常嗎?」 26

正常、不正常,誰說了算?長久以來父權社會下異性戀霸權視同性戀為不正常,
因此同性戀者長久以來遭致相當的歧視與迫害、被視為異類,甚至被當做是一種
病態而欲加以矯正治療,同性戀者自然承受著相當的壓力、無助與心理創傷,有
許多同性戀者藉著結束生命來逃避創傷,控訴異性戀霸權的迫害,社會既定的價
值觀,致使啟良因身為同志而承受極大的痛苦,他甚至覺得同性戀是羞恥的、不
正常的,他的痛苦沒有出口,於是他決定帶著自製炸藥到垃圾場把自己炸個粉
碎,讓自己的痛苦創傷找到出口。同性戀就是不正常嗎?如果社會能夠視同性戀
者為「正常」的話,同志不會承受這麼大的壓力,不會這麼痛苦,也不會有創
傷,更不需要以死亡來尋求解脫,我們可以說,袁瓊瓊是藉著〈爆炸〉這篇小說
來解構異性戀霸權。

在袁瓊瓊的小說中,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女性創傷皆是來自於男性迫
害,也可以說是來自於父權文化(包含異性戀霸權),袁瓊瓊從一個女性的角度
出發,從自身的創傷經驗出發,藉著一篇篇小說中女性創傷記憶的擬構與女性書
寫,企圖呈現出女性在長久歷史中所處的弱勢地位與女性久經壓抑、囚禁甚至是

25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 台北:女書文化,1996),頁 305。
26
袁瓊瓊,〈爆炸〉,《又涼又暖的季節》(台北:林白,1986),頁 147。

83
虐待而造成的心理創傷,盡而達到控訴父權的目的。

第三節 關懷親子關係
在袁瓊瓊的創傷書寫中,她對兒童及青少年是極為關懷的,更可以說她是十
分重視親子關係之探討的。這當然與她身為「母親」的位置有極大的關係,袁瓊
瓊自己有三個子女,在與管管的婚姻中育有一子一女,而在與男友的同居關係中
也育有一子,然而,從婚姻的破裂到新的同居關係,又直到同居關係的結束,這
之間必然發生的爭吵與互相傷害,除了對袁瓊瓊本身是一種創傷外,對她的孩子
自然也是有創傷的,就像袁瓊瓊的女兒管綠冬曾經在袁瓊瓊的部落格中發表過一
篇文章〈小女代打-我的父親母親〉中提到:

那段時間他們不停的吵架,這也就罷了,最討厭的就是還會叫我和弟弟「
評評理」,決定是媽媽對還是爸爸對。拜託!那時候我最恨的就是這個,
對小孩來說,爸爸媽媽都一樣重要,硬要小孩選邊站實在很不合情理。 27

女兒對父母因為破裂的婚姻關係而產生的爭吵感到無奈,她寧願父母趕快離婚,
只要他們不要再吵再煩他們,她說到自己當時的痛苦感受:「不要再吵了!要是
你們以後還是三不五時就要吵架,那離婚好了、分開好了、不要煩我們!」孩子
這樣的創傷,身為人母的袁瓊瓊當然知情,也感到愧疚,或許因為深知自己婚姻
對孩子所造成的不良影響,至使她也在作品中相當關懷父母婚姻關係對兒童及青
少年帶來的創傷。

不僅婚姻關係對孩子造成傷害,父母的管教態度也是孩子創傷的根源,在一
篇袁瓊瓊的談《今生緣》的訪問稿中她自己提到她與她的兒子管大滌之間的關
係:

我們是四年前才開始溝通得比較好。之前他都被我「虐待」。唯一能對抗
我的方式就是不講話。從小房門被我踢過十次以上。改變的契機是我身體
突然變糟,他去學針灸,幫我按摩,調理,做媽的終於願意去聽小孩到底
說了什麼。 28

不只婚姻關係對兒女造成傷害,從上述袁瓊瓊的談話中,我們也發現袁瓊瓊在年
輕時與孩子間的親子關係似乎不怎麼融洽,常常是缺少溝通且衝突不斷、火藥味
十足的。這樣的親子關係也讓兒子緊閉心門,對袁瓊瓊或對兒子而言,都是一種
創傷。因此,袁瓊瓊在書寫過呈中,也對自己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有所檢討,從自
身的經驗出發,袁瓊瓊在創傷書寫中十分關懷親子關係。

社會工作辭典對於親子關係的解釋為: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態度、親子之間的

27
袁瓊瓊中時部落格,老原腦袋裡是花園,
http://blog.chinatimes.com/yop/archive/2008/07/28/303133.html
28
袁瓊瓊談《今生緣》,http://lemonnut.blogspot.tw/2014/03/blog-post.html

84
心理交互反應。好的親子關係讓人如沐春風;不良的親子關係則影響甚大,雙方
的生理、心理層面都會有不良影響,連帶波及所處的社會環境。親子關係影響子
女的動機、態度,塑造子女的行為模式,正常來說,兒童時期應該是無憂無慮、
享受充足的愛與關懷的快樂時期;而青少年時期更應該是充滿樂情活力、盡情揮
灑青春生命的階段,卻可能因為父母的婚姻關係、父母的期望、人格及管教態度
等而產生心理創傷,留下不可磨滅的不良影響。由上可推論,父母的角色承擔相
當重大的責任,自人格特質、一言一行、舉手投足,皆可造成有形的影響與無形
的潛移默化,在袁瓊瓊的創傷書寫中就有許多篇是描寫不良的親子關係對兒童及
青少年成的心理創傷,之分為以下兩個面向討論之:

一、父母婚姻關係
父母的婚姻關係對孩子的影響是極大的,尤其在兒童階段,例如在〈小人
兒〉中的小虎與妹妹就因為父母的爭吵與離婚而蒙受極大的心理創傷,孩子不僅
要面對永無安寧的父母爭吵,還要在父母分別另組的兩個新家庭來來去去,而這
兩個新家庭仍因為孩子的問題在孩子的面前爭吵不斷,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長
大,自然是得不到父母完整的愛與關懷,親子關係不佳,而小虎的原生父母也自
知虧欠孩子,但他們的補償方式就只是滿足孩子的物質生活,買給孩子新奇昂貴
的玩具,卻忽略孩子的內心感受,這樣的親子關係讓幼小的小虎傷痛而不知所
措,最後竟然選擇以「自殺」來逃避自己無法改變的一切,逃避內心創傷,「小
虎很漠然,七歲的孩子,在他身上發生的事突然使他老了,他的臉上帶著世故的
冷酷表情。」 29 這樣的親子關係下,小虎被迫變的早熟、世故、冷酷,失去了童
年該有的歡笑與稚氣,也令人擔心他日後的性格發展。

而在另一篇小說〈媽媽〉中,程遠也因為父母的破碎婚姻而承受極大的心理
恐懼和創傷,父母分居,父親偶爾會來,但每次來都會對媽媽暴力相向,媽媽因
為在婚姻中受到的暴力而精神上有了問題,不僅對程遠疏於照顧,還有想要害死
程遠的瘋狂舉動,使得程遠活在恐懼中,在差點被媽媽害死後,程遠的心裡令人
心疼:「我心跳得很厲害,所以我一直跟自己說:媽媽最愛我,媽媽最愛我。我
也不知道為什麼:在媽媽懷裡,覺得很害怕。」 30 孩子已經缺少了父親的愛,而
母親不管是因精神異常的瘋狂舉動,或是欲報復自己在婚姻中所受到的不平對待
而衍生的虐待行為,致使孩子必須活在恐懼中,還得說服自己傷害自己的媽媽是
愛他的,就像創傷學者朱蒂斯赫曼談到「兒童虐待」時所言:「他必須找到某種
方法,以便對不可信的人維持信任感、在不安全的環境中維持安全感、在可怕而
無法預測的環境中維持控制感、在無助的環境中維持權力感。」 31 孩子只能用自
己不成熟的心靈防衛機制,來適應這個他無法控制、恐懼的環境,這樣的親子關
係都對幼小的孩子造成了難以磨滅的身體傷害與心理創傷,也造成了人格發展的
傷害,令人為受虐的孩子感到心疼與擔憂。

29
袁瓊瓊,〈小人兒〉,《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1980),頁 97。
30
袁瓊瓊,〈媽媽〉,《兩個人的事》(台北:洪範,1983),頁 126。
31
朱蒂斯.赫曼(Judith Lewis Herman)著,楊大和譯,《創傷與復原》,台北:時報文化,
1995。頁 128。

85
〈顏振〉這篇小說就事敘述著因父母破裂的婚姻關係以至於母親自殺,顏振
心中的創傷,在顏振六歲時,他就承受著父母惡劣的婚姻關係所帶來的傷害,「
那混亂的聲音、尖叫、謾罵、物體撞擊。他母親在哭。……他覺得肚子很餓。他
忘記上一次吃飯是什麼時候……他知道不能去找大人,沒有用,他們正忙著。根
據以往的經驗,他們一吵就吵很久。」 32 可憐幼小的孩子,父母忙著吵架,沒有
人注意也沒有人關心,就算肚子餓他也只能忍耐,而最後母親因為婚姻關係而自
殺,對他產生的創傷更是劇烈,小小的孩子就必須忍受這些因為父母婚姻關係所
帶來的傷害,也影響了他日後對感情的態及人格發展。「他母親死得早,在他六
歲的時候。長大以後,他看了一大堆心理分析的書,想知道自己為什麼對女人又
喜歡又帶著奇異的自疚心理。後來他覺得他知道了,可是知道了又怎樣?他還是
老樣子,女人使他厭恨自己,但因為異性相吸的原理,他又毫無辦法地喜歡女
人,說不定還比一般男人喜歡得更厲害些。他覺得自己是脆弱的人,對女性的抵
抗力太差。」 33 也無怪乎他長大後會那樣排拒婚姻,卻又走入婚姻,並使得與父
親同樣的悲劇一再發生。

而〈談話〉中的主角胡秀元也是因為父母破裂的婚姻關係加上母親的自殺而
受到極大的傷害,「他經驗裡唯一懂得的男女間長久的關係,是他父母這種。印
象太強烈太深刻,使得一切男女間的美滿,在他看來都是虛幻的假象,是在人前
的裝作。人背後,他知道那使怎麼回事:相互壓迫、吞食、殘害,直到把一方測
底消滅。」 34 父母的婚姻帶給孩子的是痛苦的創傷,只讓他再也無法相信人世間
仍有美好的男女關係,永遠心存戒備,排斥婚姻,無法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

袁瓊瓊自身婚姻關係的破裂,對她的孩子造成了心理創傷,身為一個創傷加
害者,她致力書寫父母婚姻關係對無辜孩子的重大影響,除了釋放自己的情感
外,或許另一個意圖是要身為父母的讀者警之惕之,停下腳步想一想,別讓同樣
的悲劇一再發生。

二、父母管教態度
Williams將父母管教態度分成兩個獨立的向度:「權威」(Authority)和「
關懷」(Loving)。權威指一定要他人服從,關懷指以溫暖、情緒上支持的方式
待之,依高低程度組合成四種管教態度:高權威高關懷、高權威低關懷、低權威
高關懷、低權威低關懷四種。 35 父母不當的管教態度也可能是造成兒童或青少年
心理創傷的因素,由其是「高權威低關懷」的管教方式最容易造成孩子心中創
傷,例如在〈看不見〉這篇小說中,母親對待尚勤的態度常常是峻厲責罵與嫌惡
態度,不准這不准那,使得孩子無法將自己心中的秘密或是恐懼向母親訴說,而

32
袁瓊瓊,〈顏振〉,《滄桑》(台北:洪範,1981),頁 40。
33
同上註,頁 28-29。
34
袁瓊瓊,〈談話〉,《滄桑》(台北:洪範,1981),頁 130-131。
35
Williams, W. C. (1958), The PALS Tests: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2(6), pp487-495。

86
且為了得到母親的關懷,尚勤竟有了自殺的念頭,只為了讓母親看見自己、關心
自己。

這樣的新聞層出不窮,在袁瓊瓊的部落格中有一篇文章〈兒子沒有說話〉 36
就是探討這個問題,她探討的是一個真實的新聞事件,十五歲的孩子林志翔因為
被父母親禁止線上遊戲並鎖上電腦,他沒有說話,他在當天晚上燒炭自殺了,林
志翔遺書裡寫:「我的人生已經快過不下去了,現在最後的依靠又失去了,除了
死,我別無選擇。」袁瓊瓊對這個新聞的感觸極深,她在文末寫道:「身為父母
應該像園丁,給樹木澆水,除蟲之後,就看他生長。我們不會規定玫瑰要變成茶
花。但是許多父母常常想把香蕉種成蘋果。」這值得許多高壓管教、不願與孩子
溝通的父母成為借鏡。

〈寂寞〉裡的敬先也是因為父親的教養態度而造成創傷,父親身兼母職,單
親父親對敬先不僅疏於照顧,而且生活中總是充斥著嫌棄、不滿、歧視的責罵來
取代關心,而敬先不管如何溫順地幫助父親做租屋修繕工作,對生活毫無怨言,
也無法得到父親的一句鼓勵或稱讚,父親覺得孩子不應該寵,不應該得到賞識或
稱讚,敬先原本羸弱的身體加上過度的勞動,還有永無止盡的言語傷害,敬先無
法對父親訴說心中痛苦,只能默默承受著一切,敬先覺得很難過很寂寞,這樣的
管教方式給予孩子極大的心理創傷,看了令人心疼。

〈鄰家女兒〉中的美恩,因為大學聯考沒考上大學而痛苦,然而真正讓她感
到創傷的原因則是因為家人管教的態度,「沒考上大學彷彿就該天誅地滅,誰都
可以一高興就把她喊過去訓話,然後替她決定這決定那。」 37 也因此她被叫到台
北住在二姐家,由二姐代爸媽管教她,她沒有任何表達意見的權利,但身代母直
的二姐的管教態度也是極為嚴峻的,並且咄咄逼人、不留情面的,在一次美恩晚
回家的狀況下,二姐的管教態度令美恩十分不堪,「你為什麼不跟那些落翅仔一
起去睡警察局?」 38 並把美恩趕了出去,這樣的言語傷害與行為,也讓美恩因為
渴望關愛與安慰而與外國男人杜大雅發生了所謂的一夜情。

此外,父母低權威低關懷的教養態度,也就是所謂的放任,也可能對孩子造
成心理創傷。〈希元十六歲〉中的希元,因為媽媽不要求、不打不罵、不管教的
教養方式,心中有了創傷。希元希望的是一個像別人母親一樣,會關心自己、會
管教自己的媽媽,而非一個不會生氣的聖人媽媽,不管自己做了什麼壞事,希元
的母親就只會唸經,希元因為想獲得母親的注意,只有不停的忤逆、犯錯,然而
希元自己也恨自己的行為,矛盾、不知所措讓心中創傷也越來越深,放任與溺愛
絕對不是真正的愛,這也是許多社會犯罪問題的根源。

家是社會與國家的基礎,有了幸福的家庭才有健全的社會、富強的國家,而
幸福的家庭端賴良好的親子關係,然而現今社會中,家庭功能不彰,親子關係衝

36
袁瓊瓊中時部落格,老原腦袋裡是花園,
http://blog.chinatimes.com/yop/archive/2007/10/28/211514.html
37
袁瓊瓊,〈鄰家女兒〉,《滄桑》(台北:洪範,1981),頁 2。
38
同上註,頁 21。

87
突不斷,也衍生出了許多青少年行為偏差的社會問題,然而,仔細思考,這些問
題的根源常常來自於不良的親子關係所造成的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創傷,袁瓊瓊
小說中那群受創傷的兒童與青少年,他們創傷的來源都是來自於「母親(父
親)」,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重視,袁瓊瓊希望藉著說中青少年與兒童的創傷,
喚醒父母與社會大眾的關注。

在袁瓊瓊的部落格中曾經刊登一篇文章,是她回答一位母親讀者來信的文
章,那位母親讀者因為發現自己的兒子是同性戀而感到極大的痛苦,她很愛自己
的兒子,不希望她的兒子走上這條崎嶇的路而受到傷害,她努力很久卻無法改變
她的兒子,她不知道該怎麼辦而求助於袁瓊瓊,而袁瓊瓊的回信中有一段文字是
這樣說的:

如果全世界都反對他,至少母親站在他這一邊,無論遇到什麼事,他有信
念,你這個媽會接納他……
你唯一能做的,不過是給他一個他願意回來的地方,給他一個安心的,可
以信任的地方,那無論他遇到什麼事,他有個去處。
無論遭遇到多少傷害,如果相信有個人是自己可以信賴的,是會保護自己
的,那會給他莫大力量的。
你如果對兒子的愛有那樣強,請讓自己作那樣的母親吧! 39

在這段文字中,袁瓊瓊以一個母親的位置,指出了「家」與「母親」的重要性,
她希望家和母親能成為創傷孩子的保護者,成為撫平創傷的依靠與避風港,而非
創傷的加害者或催化者,筆者認為這應該也是袁瓊瓊小說中「創傷書寫」的一個
非常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小結
袁瓊瓊在小說中致力於創傷書寫,用不同的書寫策略讓創傷呈現出來,並形
塑了許多的創傷人物,她書寫創傷的目的與價值何在呢?綜上觀之,她以自身的
創傷出發,加上對生活周遭的觀察,企圖透過書寫療癒自身的創傷,也同時療癒
讀者的創傷,並企圖呈現出身為女性在父權社會中所受到壓抑與囚禁所導致的女
性創傷,控訴父權文化對女性的迫害。同時也以自己身為母親的身分,對兒童和
青少年的創傷極為關懷,企圖點醒為人父母者重視親子關係。換句話說,除了作
家本身的書寫療癒外,她希望能呈現出社會弱勢者如婦女、兒童、青少年及傷殘
者的創傷經驗,期待讀者能由「家」出發,去關懷身邊的受創傷者,讓家不再是
創傷的製造者,而是療癒創傷的所在地。

39
袁瓊瓊中時部落格,老原腦袋裡是花園,
http://blog.chinatimes.com/yop/archive/2008/03/21/259990.html

88
第六章 結論
袁瓊瓊,崛起於八○年代,以〈自己的天空〉一篇小說奠定她在文壇的地
位,不論新詩、散文、小說或戲劇,皆有不錯的表現,寫作用詞淺顯,筆法細
膩,藝術技巧高超,是位極富個人魅力的女作家,擅長處理男女情愛,對於女性
幽微心理的捕捉描寫更是上乘,作品也因此被列入「閨秀文學」這個文類框架來
討論。另一方面,由於她的作品多有描述女性在婚姻家庭與傳統社會中的困境,
以及自我的省思,對女性意識覺醒頗有著墨,其作品也被當時許多女性主義評論
家時常討論,因此也有論者視其為「女性主義作家」。然而,撇開文學定位框架
來看,袁瓊瓊的小說題材多是以小人物的悲喜為主軸,探討人性本質,挖掘人性
黑暗面,充滿「瘋狂」因子,以此呈現人物心中不為人知的創傷,是個典型的社
會關懷作家;循此脈絡,袁瓊瓊的小說可以說是極力挖掘著人們的心靈中最深沉
也最隱微的「心靈創傷」,她是一個致力於「創傷書寫」的作家。

本論文主要由三大面向來探討袁瓊瓊小說的「創傷書寫」。第一個面向是從
「創傷呈現」的角度切入,分析袁瓊瓊小說中呈現心理創傷的書寫策略,第二個
面向則是袁瓊瓊小說中的「創傷人物的型塑」,歸納出小說中所關注的創傷人物
類型及其命運,第三個面向則是以袁瓊瓊的創傷經驗出發,並分析出袁瓊瓊「創
傷書寫的位置與意義」。

在創傷呈現方面,袁瓊瓊慣用書寫疾病、書寫夢境和書寫死亡三種書寫策略
來展演呈現小說中主角的心理創傷。在「書寫疾病」中,主角因為事件打擊而有
了心理創傷,心理創傷無法療癒,而產生了精神方面的疾病,也就是因傷而病,
瘋狂是心理創傷的表徵;另一方面,難以痊癒的疾病本身也可能造成心理創傷,
也就是因病而傷,生理疾病成了主角心理創傷的原因,「疾病」成了心靈創傷的
表徵。在「書寫夢境」中,夢境內容的編派使得受創傷者的心靈得以顯露出來,
創傷情境夢中,受創傷者在夢中召回創傷的情境,遭受創傷得不斷糾纏;而願望
夢則顯示出受創傷者在現實生活中永遠無法實現的願望,不管是創傷情境夢或是
願望夢,在在都顯露了主角心靈的創傷。而在「書寫死亡」中,主角因為走不出
嚴重的心理創傷,選擇以死亡來終結創傷,讓創傷找到出口,死亡成了一種極端
展演心理創傷的方式,令人不捨;然而在面對親人的「死亡」時,卻也可能造成
主角心中無法磨滅的創傷,值得關心。不管是哪一種書寫策略,「書寫疾病」、
「書寫夢境」或是「書寫死亡」,書寫的目的都是在揭露人們心中隱藏的心靈創
傷,使得心靈創傷得以顯露出來,促使人們去正視並關懷創傷。

在創傷人物型塑上,首先討論的是「創傷人物類型」。袁瓊瓊小說中的創傷
人物可大略分為三大類,分別為「精神病患」、「受創傷的兒童及青少年」及「
傷殘人士」等。「精神病患」,也就是世人俗稱的「瘋子」,是袁瓊瓊小說中極
為常見的創傷人物類型,他們因為不同的原因或事件,造成了心理創傷,心理無
法在正常運作,成了精神病患,「瘋狂」是他們共同的表徵,然而每個精神病患
的背後故事與創傷經驗卻都不同,這是我們需要去理解並給予同情與關懷的,而

89
不是冷血地為他們貼上「精神病」、「瘋子」的標籤,將他們自生活中趨離。在
「受創傷的兒童及青少年」中,我們看到了年幼無助的孩子以及徬徨敏感的青少
年因為大人施加在他們身上,無法反抗、無法言說的心理創傷,而這些創傷也侵
蝕著孩子們的人格發展。而「傷殘人士」本來就是社會中的弱勢族群,他們因為
先天的生理缺陷或是意外造成的傷殘,承受著外人異樣的眼光和極大的心理創
傷,而他們的創傷有時候是他人施加的,這提醒著我們去關懷他們,更重要的
是,別成為加害者。

接著,筆者將關懷重心放到小說中創傷人物的命運,筆者主要探討小說中「
他人」和「創傷者」對待創傷的方式與態度,可分為「缺乏愛與關懷-家成了
枷」和「以愛療癒-家仍是家」兩類。我們發現小說中創傷人物的命運不同,有
些人無法走出創傷,終至瘋狂或死亡;卻也些主角他們心中雖有創傷,最後卻能
夠得到療癒,重新找到人生的意義,這和他人對待創傷人物的態度以及創傷者的
心理息息相關。若「他人」能以愛和關懷對待創傷者,創傷者自然能夠在有安全
感的環境下,坦然面對創傷,回憶創傷並與創傷和解,創傷得到療癒,讓創傷者
重新找到愛人的方式,與外在社會再度聯繫;反之,若他人對待創傷者是缺乏愛
與關懷的方式,則創傷者自然也落入拒絕他人、不懂得愛人的惡性循環中,他們
無法面對創傷,自然無法與自身的創傷和解,終至瘋狂或毀滅,而其中這最重要
的他人便是「家人」,家是創傷療癒與否關鍵。

而袁瓊瓊的創傷書寫有何意義呢?筆者歸納出主要有「書寫治療」、「控訴
父權文化」和「關懷親子關係」三個面向。袁瓊瓊從自身的創傷經驗出發,在「
書寫治療」方面,袁瓊瓊透過書寫創傷,獲得自身的心靈療癒,並希望讀者透過
閱讀創傷,經歷認同、淨化、領悟等階段,亦獲得心靈的療癒,也就是創作者與
閱讀者雙方的心理治療。在「控訴父權文化」方面,袁瓊瓊經歷過婚姻的壓抑、
破裂及情傷,以一個女性的角度出發,透過大量女性的創傷經驗擬構與敘事,解
構父權體制下的男性霸權,達到控訴父權壓迫的目的,而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也
有一篇同志創傷經驗的書寫,企圖解構異性戀霸權,直指異性戀霸權對同性戀的
歧視與壓迫。而在「關懷親子關係」方面,袁瓊瓊則以一個母親的身分出發,透
過一篇篇受創傷兒童及青少年的型塑,直指不良親子關係造成的兒童及青少年的
心靈創傷,企圖點出親子關係的重要性,讓為人父母者去深刻省思。

以上,袁瓊瓊的創傷書寫,反映著她對人性以及社會的關懷。她以「同理
心」去書寫創傷,透過書寫創傷,讓創傷顯露出來,讓社會大眾去正視創傷,關
懷創傷,並讓創傷者能去面對自身創傷,進而與創傷和解,撫平創傷。透過創傷
人物的形塑,希望讓社會打破冷漠,用心去關懷身邊的創傷人物以及社會中的弱
勢族群,讓創傷能透過愛來得到療癒,並提醒著我們,千萬別成為他人創傷的製
造者。

袁瓊瓊這位崛起於八○年代的女作家,作品量多質佳,總是能引起許多讀者
的共鳴,在文壇寫下了璀璨的一頁,而至今仍筆耕不輟,積極經營部落格,常常
發表文章,時有作品出現,並還有著寫作計劃,就像袁瓊瓊自己說的:「我還是
很喜歡寫小說啊,小說還是我的最愛。如果就此不寫小說了,我會遺憾一輩子

90
的。」 1 相信爾後自然還會有著許多打動人心的作品出現。

本文嘗試在一篇篇的女性議題或兩性主題的研究外,能夠提供另一個閱讀或
研究袁瓊瓊小說的可能,因而針對袁瓊瓊瓊小說做一個「創傷」的主題式研究,
試圖研究作家書寫的筆法、策略與意義。惟作家作品的深度與廣度絕對不止於
此,未來或有更精深的研究,筆者誠心地拭目以待。

1
吳億偉,〈悠遊於『出』與『入』之間――訪問袁瓊瓊女士〉,《文訊雜誌》第 204 期,
2002.10,頁 75-78。

91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一) 作家專書

袁瓊瓊,《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書局,1981)。
袁瓊瓊,《紅塵心事》(台北:爾雅,1981)。
袁瓊瓊,《隨意》(台北:洪範,1983)。
袁瓊瓊,《兩個人的事》(台北:洪範書局,1988)。
袁瓊瓊,《今生緣》(台北:聯合文學,1988)。
袁瓊瓊,《袁瓊瓊極短篇》(台北:爾雅出版社,1989)。
袁瓊瓊,《春水船》(台北:洪範書局,1989)。
袁瓊瓊,《蘋果會微笑》(台北:洪範書局,1990)。
袁瓊瓊,《滄桑》(台北:洪範書局,1991)。
袁瓊瓊,《又涼又暖的季節》(台北:爾雅出版社,1991)。
袁瓊瓊,《情愛風塵》(台北:洪範書局,1993)。
袁瓊瓊,《恐怖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8)。
袁瓊瓊,《食字癖者的札記》(台北:三民書局,2003)。
袁瓊瓊,《孤單情書》(台北:印刻,2006)。
袁瓊瓊,《繾綣情書》(台北:印刻,2007)。
袁瓊瓊,《冰火情書》(台北:印刻,2007)。
袁瓊瓊,《曖昧情書》(台北:印刻,2007)。
袁瓊瓊,《或許,與愛無關》,(台北:九歌出版社,2009)。

(二)其他專書

Arthur Kleinman 著,劉嘉雯、魯宓譯,《道德的重量:不安定年代中的希望與救


贖》(台北:心靈工坊,2007)
Caroline Garland 等著,許育光、黃慧涵、王臨風譯,《創傷治療-精神分析取
向》(台北:五南,2007)。
David Simon著,秋涵宇譯,《以愛療癒》,(台北:原水文化,2010)。
Elisabeth Kubler-Ross 著 , 謝 文 斌 譯 , 《 生 死 邊 緣 》 ( 台 北 : 牧 童 出 版 社 ,
1977)。
Edward Said 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2004)
Judith Lewis Herman 著 , 楊 大 和 譯 , 《 創 傷 與 復 原 》 ( 台 北 : 時 報 文 化 ,
1995)。
Susan Sontag 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出版社,2000)
Sigmund Freud 著,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台北:志文

92
出版社,1985)。
Simone de Beauvoir 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處境》,(台北,志文
出版社,1992)。
Simone de Beauvoir 著,楊翠屏譯,《第二性—第三卷: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
放》,(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
孔繁鐘、孔繁錦譯,(DSM-IV)《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美國精神醫學學
會出版,(台北:合計出版社,1999)。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1991)。
王德威,《小說中國》(台北:麥田出版,1993)。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1998)。
王德威,《眾生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
王文興,《書和影》(台北:聯合文學,1988)。
王雅各,《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圖書,1999)。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零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台北:大
安出版社,2001)。
伍寶珠:《書寫女性與女性書寫》(台北:大安出版社,2006)。
江寶釵、范銘如編,《島嶼妏聲》(台北:巨流圖書,2002)。
江寶釵、施懿琳、曾珍珍合編,《台灣的文學環境》(高雄:麗文文化,
1996)。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
西西,《哀悼乳房》(台北:洪範書局,1992)。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台北:吳氏圖書,1995)。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
李瑞騰,《台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書局,1991)。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臺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6)。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台北:聯合文學,2000)。
孟樊、林燿德合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
化,1990)。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7)。
邱貴芬,《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下)》(台北:女書文化,2001)。
沈德燦,《精神分析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2003)。
周華山,《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7)。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2002)。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台北:聯合文學,2002)。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城邦文化,2000)。
張小虹,《性別越界》(台北:聯合文學,1995)。
張瑞芬,《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台灣當代文學論集》(台北:紅螞蟻圖
書,2007)。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
張愛玲,《張愛玲全集》(台北:皇冠文化,1991)。

93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台北:五南圖書,1993)。
陳芳明,《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1996)。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
陳碧月,《小說欣賞入門》(台北:五南圖書,2005)。
單德興,《越界與創新—亞美文學與文化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8)。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92)。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文化,
1998)。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
1995)。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91)。
廖輝英,《女性出頭一片天》(台北:九歌出版社,1990)。
廖炳惠,《關鍵詞 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3)。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
劉紹銘,《隨筆與雜文》(台北:正中書局,1984)。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台北:聯合文學,1998)。
蘇偉貞,《描紅──台灣張派作家世代論》(台北:三民書局,2006)。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 )。
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1999 )。

二、期刊論文

Williams, W. C. (1958), “The PALS Tests: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2(6), pp487-495。
方俊凱,〈談癌症病患的憂鬱症〉,《癌症新探》第 51 期,2010.8,頁 15-19。
朱雙一,〈世俗風情畫和女性真我的表現-略論袁瓊瓊的小說創作〉,《聯合文
學》14 卷 7 期(1998.5),頁 124-129。
沈素因,〈禁錮與瘋狂-袁瓊瓊小說《春水船.瘋》之研究〉,《台灣文學評
論》8 卷 2 期(2008.4),頁 172-189。
吳億偉,〈悠遊於『出』與『入』之間――訪問袁瓊瓊女士〉,《文訊雜誌》第
204 期,2002.10,頁 75-78。
邱靜慧,〈女作家座談系列—袁瓊瓊座談會〉,《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
1 期,(2000.3)頁 7。
邱貴芬,〈「西部拓荒史」:評袁瓊瓊《今生緣》〉,《中外文學》第 290 期
(1996 .7),頁 160-166。
林 娟 芬 , 〈 認 識 死 亡 、 失 落 與 悲 傷 〉 , 《 神 學 與 教 會 》 25 卷 第 1 期 , (
1999.12),頁 63-82。
卓紋君,“A Study of Taiwanese Love”,112th Annual Convention of APA in

94
Honolulu, Hawaii (Division 52), 2004.7。
郝 譽 翔 , 〈 荒 涼 虛 無 的 故 事 高 手 - 閱 讀 袁 瓊 瓊 〉 , 《 幼 獅 文 藝 》 563 期
(2000.11),頁 56-59。
郝譽翔,〈袁瓊瓊《自己的天空》導讀〉,《文學台灣》第 38 期,2001 年 4
月。
張誦聖,〈袁瓊瓊與八 O 年代台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中外文學》
23 卷 8 期(1995.01),頁 56-75。
陳書梅、洪新柔,〈各類型閱讀素材之情緒療癒效用分析─以大學生為例〉,《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第 39 期,2013.10,頁 44。
陳碧月,〈文學與社會:文學裡的社會關懷〉,《空大學訊》第 496 期,
2013.11。
黃碧端,〈滄桑異事〉,《聯合文學》2 卷 3 期(1986.1),頁 198。
簡瑛瑛,〈性/女性/新女性:袁瓊瓊訪談錄〉,《中外文學》第 18 卷第 10
期,頁 113。
簡怡人、詹美涓、呂旭亞,〈書寫治療的應用及其療效〉,《諮商與輔導》第
239 期,(2005.11),頁 23。
劉乃慈,〈新「聊」齋誌「異」—論袁瓊瓊的《恐怖時代》〉,《國文天地》第
16 卷第 5 期,(2000 .10),頁 71-76。

三、學位論文

朱偉祺,〈陳雪小說創傷書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研
究所,2008)
李欣倫,〈戰後台灣疾病書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研
究所,2003)。
李素禎,〈袁瓊瓊小說中兩性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
語文學系,2008)
吳春娥,〈袁瓊瓊小說藝術研究〉,(碩士論文,國力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
所,2009)。
余嘉雯,〈袁瓊瓊小說的女性主題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語
文教學研究所,2006)。
卓佳燕,〈寫實、驚悚、信仰-袁瓊瓊的死亡書寫〉,(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
學中國文學系,2010)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博士論文,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1)
曹雅萍,〈袁瓊瓊小說人物形象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
文學系研究所,2007)
郭淑文,〈袁瓊瓊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語文教學研究
所,2002)。
張淑華,〈九〇年代崛起台灣女性作家的創傷書寫——以鍾文音、郝譽翔和陳雪
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2)。

95
梁少珊,〈「叛徒啓示錄」:袁瓊瓊、蘇偉貞、朱天文和張愛玲的文學關係〉(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2)。
程慈敏,〈袁瓊瓊小說女性書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
育學系研究所,2006)。
蔡佩真,〈袁瓊瓊短篇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
所,2008)。
潘驥,〈張達修文學的三種面向—現代性、異域經驗與創傷書寫〉,(碩士論
文,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2009)。
賴孟葶,〈台灣少年小說中的創傷與療癒-以地震災害主題為例〉,(碩士論
文,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11)。

四、報紙
王文興,〈人情練達即文章──評「自己的天空」〉,《聯合報》,1980.11.14,
第 9 版。
劉叔慧,〈說故事與聽故事的女人們—重讀袁瓊瓊「自己的天空」〉,《中國時
報》,1996.01.09,第 35 版。
劉紹銘,〈無可奈何的人生-讀袁瓊瓊的小說〉,《聯合報》,1982.03.24,第
08 版。
邱貴芬、劉亮雅、范銘如,〈如何建構台灣女性文學史?自《眾裡尋她-台灣女
性小說縱論》談起〉,紀錄者:蔡欣齡。《自由時報》,2002.06.09,
副刊。

五、網路
袁瓊瓊中時部落格,老原腦袋裡是花園,
http://blog.chinatimes.com/yop/archive/2007/10/28/211514.html,2014.6.1 下載
http://blog.chinatimes.com/yop/archive/2008/07/28/303133.html,2014.7.1 下載
http://blog.chinatimes.com/yop/archive/2008/03/21/259990.html,2014.7.1 下載
袁瓊瓊談《今生緣》,http://lemonnut.blogspot.tw/2014/03/blog-post.html,2014.7.1
下載。
袁瓊瓊,〈網路愛情教我的事〉,http://fashion.msn.com.tw/article/1101005642/1,
2014.7.1 下載。

9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