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現代文學領域中,作家白先勇(1937-)為《現代文學》雜誌創辦人之一,亦
是撰稿、籌錢奔走最力的主要人物,這本雜誌提供當時學子們難得的發表園地,
也譯介西洋文學,對臺灣現代文學的發展貢獻不少。至於白先勇的創作部分,短
篇小說集《臺北人》曾獲聯合報副刊評選為「臺灣文學經典名著」之首、亞洲週
刊評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之一,並在 2003 年獲得第七屆國家文藝獎
文學類獎章,幾乎等同於臺灣小說類的終生成就獎。他的著作在臺灣出版有短篇
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明
星咖啡館》
、《驀然回首》
、《第六隻手指》
、《樹猶如此》
,另有劇作《遊園驚夢》等,
這樣的數量並不算多,但卻能引起大家廣泛探討,期刊論文及報紙評論等等不勝
枚舉,至今其作品仍不斷被搬上電視、電影及舞臺表演,例如長篇小說《孽子》
於 2003 年由公視改編成電視劇,獲得廣大迴響,公視官方網站討論區人數截至 2006
年 6 月已突破七十萬人次;短篇小說〈孤戀花〉於 2005 年改編為電影及電視劇等,
都引起大家對同志議題和同性戀小說創作的討論大幅增加,劇組和作家也受邀至
十幾所大學演講與演出,其中更包括風氣較為保守的警察大學,證明白先勇的創
作不只具有文學性,也具有時代性及社會影響力。

白先勇的寫作能夠純熟的融合中西藝術手法,此為前人研究共同的評論,其

家世背景可能也成為他創作高峰《臺北人》的助力。但是他在接受訪問時,曾表

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格特質──「性傾向」對其創作的影響──這個特質讓他

特別敏感,而更能感受他人的痛苦,此外,這樣的特質可能對於他的創作在同性

戀人物的出現和設定上,亦有不小的影響,但或許因為早期較為保守的社會氛圍,

針對此方面的探討,多數學者是避而不談的,例如歐陽子針對《臺北人》一書寫

成的評論集《王謝堂前的燕子》
,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探索白先勇的小說世界,對十

四篇短篇小說皆有其獨特看法,成為後人研究白先勇短篇小說必讀的參考書目,

1
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人物形象刻畫與心理研究

其中認為〈孤戀花〉的同性戀情可有可無,但肯定了〈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朱

焰對同性的愛情,是當時較突破的觀點。可惜整體而言,
〈孤戀花〉刻劃的女同性

戀者、
〈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呈現的男同性戀者等人物,一直未被注意,以致淹

沒在《臺北人》呈現之巨大的時代滄桑背景中,不能不說是一缺憾。1986 年張火

慶〈白先勇短篇小說的同性戀世界〉一文注意到白先勇在短篇小說中描寫的同性

戀世界,但或許因為八○年代,男同性戀者成為 AIDS 的高危險群,文章開頭便將

同性戀視為病態的立場,使探討內容較為主觀。而臺灣第一本以同志族群為描寫

對象的長篇小說──《孽子》
,剛出版時,即有例如林柏燕〈孽子夜遊〉較為負面

的書評,認為該書以同性戀者為主角,內容過於低下。學者討論此書也多將焦點

放在國/家論述上,圍繞在父子關係、青少年問題等等。我們或許可以這麼理解:

當時以異性戀為主的社會對文學中出現的同性戀者多呈現一種「視而不見」的態

度,另一方面,愛滋病的問題可能使文學中的同性戀主題被關注的程度增加,卻

也同時導致針對此方面創作的探討評論,偏向抱持對同性戀者較負面的態度。八

○年代後期,虞戡平將《孽子》改拍成電影,但因臺灣仍屬戒嚴時期,且當時被

冠以「二十世紀的黑死病」──AIDS 與男同性戀者畫上等號,所以宗教團體和保

守派人士進而將 AIDS 形容為上帝對同性戀者的天譴,而《孽子》的故事背景涉及

軍人子弟,也被政府認為有損軍隊顏面,在那樣的社會壓力下,電影遭到兩次禁

演、修剪二十一處、最後將主軸放在回歸父權家庭的命運。直到進入九○年代,

隨著性別、同志議題發酵,關於《孽子》一書呈現之「同性戀」部分的探討才逐

漸增加。

截至《孽子》一書為止,白先勇在同志人物的創作上不只寫同性愛戀,更針

對各種人們會遇到的問題,藉由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當時被視為禁忌的「同性

戀」
,而對人性、人情做了更深刻、更艱難的描寫,尤其作者本身的家世背景、中

國傳統孝道觀念、古典文學與西洋文學的交互影響,使其文風獨樹一格,白先勇

的同志小說書寫也經常籠罩在父權的強大壓力下,不同於現在酷兒文學性別越界

之演出,而前人研究數量之多,也間接說明其文本之豐富性有研究價值。

2
第一章 緒論

探討「人性」
、「人情」
,是文學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同性戀者的人格、性傾向

和愛恨情仇等也僅是其中的一環,不必特別歌頌,但亦不該被忽略或汙名化。
「人

物」在白先勇的創作中佔相當重要的地位,白先勇談到他寫小說的程序時說:
「多

是先有人物。人物比故事還重要。就算有好的故事,卻沒有一個真實的人物,故

事再好也沒有用。因為人物推動故事,我是先想人物,然後編故事,編故事時,

我想主題。」1,其小說創作的人物研究雖曾被論及,但同志書寫之中的「人物心

理」仍未被一一詳論。在早期保守的年代,白先勇已創造出同性戀角色,也描寫

了這些人物遭受之困境,實屬創舉,爾後將自身性向公諸於世,亦對同志族群產

生指標意義。再者,白先勇於 2001 年 12 月在《中外文學》刊登的短篇小說〈Danny

Boy〉,塑造了新的人物形象──苦於同性戀傾向的模範教師,最後罹患愛滋病的

同性戀者。此舉與白先勇致力於愛滋病防護工作相呼應。2003 年〈Tea for Two〉則

是白先勇小說中首度將男同性戀與女同性戀者並置的創作。為什麼白先勇闊別小

說創作幾近二十年後,近期在小說創作的兩部作品皆以同性戀愛為主軸呢?或許

更突顯作者在此領域的重視和不斷努力。

2005 年朱偉誠編《臺灣同志小說選》即收錄白先勇的〈月夢〉
、〈孤戀花〉
,因

為認為是最早具先驅意義的兩個短篇,也提出少有人注意到白先勇筆下的同志關
2
係總比較具有跨越族群界線、擺脫懷舊迎向未來的可能。 此編選過程除了肯定白

先勇早期的小說中具備的同性戀愛,也從積極面看待被大家認為是悲劇的同性戀

情。是故,筆者希望能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結合前人較少著墨的心理學,研究

白先勇小說中的同性戀人物形象刻畫,包括後期的兩篇短篇小說,並從人權平等

的立場論述人物遭遇產生的心理及檢視時代轉變。文學中所呈現的世界雖然不能

全然以社會現實看待,但文學為現實生活的一部分,或許呈現了部分的真實和某

些社會問題等,而白先勇描寫的同性戀世界正是筆者希望能加以研究的,這個世

界的人物形象包括曖昧不明的同性戀傾向、情慾認同較明顯的同性戀者、還有可

1
白先勇:《驀然回首》(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 年),頁 139。
2
朱偉誠:《臺灣同志小說選》(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年) ,頁 62。

3
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人物形象刻畫與心理研究

能偷渡著對同性有特殊感情的兒童,以及較少作家觸及的七○年代新公園男伎等

等,他們不代表文學中所有的同性戀族群,文學中的同性戀者可能也與現實中有

部分差異,但其「人性」、「人情」普遍存在現實生活之中,或許是不爭的事實。

基於文學研究與社會、教育意義,進而研究這些人物的心理,提出一己之見,

讓這些被早期(二十一世紀之前)多數評論家忽略的同性戀角色,清清楚楚的被

看見,並能被公平的看待,也使白先勇小說中的同性戀人物研究能有心理學論證

的輔助,以上幾點皆是筆者選擇「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人物形象刻畫與心理研究」

作為寫作論文的原因。

4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第二節、研究目的

身為一個同志作家,白先勇創作同志小說自然有其目的,而透過他的作品,

我們是否能因此更了解同志族群?這其中的關聯便是本論文試圖深入探究之處。

文學界並不乏同志作家,但是能夠像白先勇的影響如此深遠、名氣如此響亮者,

可能就是少數了,此點也間接顯示白先勇本身的文學造詣和其作品的研究價值。

此外,白先勇不僅用文學作品為同志發聲,還致力於推動愛滋病防護工作、到各

校演講性別平權相關主題等等,皆顯示他肩負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樣的社會關

懷可能也呈現在他的作品中。是故,本計畫主要研究目的有三:

一、瞭解白先勇創作
瞭解白先勇創作的同志
瞭解白先勇創作的同志人物
的同志人物形象與
人物形象與心理
形象與心理

透過文本的內容分析,輔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白先勇小說中的同性戀人物

之內心與外在環境互相影響的結果,對人物形象和心理的分析做深入探討。利用

心理學分析人物性格重點不只在歸類人物屬於哪一個類型,更要瞭解作者安排人

物出現這些行為的原因,觀察白先勇創作的同性戀世界,其中所呈現的人性、人

情。

二、瞭解白先勇
瞭解白先勇本人與其書寫同志
瞭解白先勇本人與其書寫同志小說的關聯性
本人與其書寫同志小說的關聯性

藉此瞭解作者如何透過小說人物的描寫,傳達自身對同性戀世界的價值觀與

人生觀,瞭解作者在此部分的理想我與現實我,讓小說富含的曖昧性,文本的在

場訊息與不在場訊息之間的交互作用與作者的動機等等。並分析作者在同志議題

的創作與臺灣對同志小說的接受程度互相影響的情形。希望本論文的研究結果,

能提供白先勇小說研究以及同志議題之研究者參考。

5
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人物形象刻畫與心理研究

三、辨析
辨析白
辨析白先勇同志
先勇同志小說
同志小說隱含的
小說隱含的人權平等
隱含的人權平等立場
人權平等立場

在二十一世紀的新時代,以人權平等的立場回頭看白先勇的同志小說,不僅

探察部份早期同性戀者的悲苦,也能反身自省,文中許多的歧視、偏見、不平權

的情形是否仍存在社會之中,並輔以社會現況觀察對照這些人物,瞭解部份同志

族群之處境。最後並分析這些建構的文學世界,對讀者的正面、負面影響。此外,

筆者身為教育工作者,於教學現場感受到學生們對同性戀者的誤解及偏見,希冀

藉由小說人物的心理分析,瞭解這些人物各種情感反應與行為發生的原因,呈現

這些情況普遍存在於虛構文學與現實人生之中,例如同志對家庭的需求、對愛情

的想望、對友誼的珍惜等等,與異性戀者相比,或許相同、或許不同,但更重要

的應是「尊重」的態度。瞭解這些人物可讓文學的目的不只是搏取同情,更讓文

學對教育有潛移默化的效用,文學應該是一種情感教育,培養同理心的一種方式。

而文學的渲染力或許能針對性別平等教育忽視的同志教育,提供另一個接觸的管

道。本研究的附加目的便希望在論文中能適度導入「性別認同」、「平權主義」的

「公平思考」
,分析反對者為何反對,試圖傳達一種「尊重與自己不同的人」的觀

念。

6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相關文獻資料的回顧

針對白先勇本人及其小說創作之研究繁多,所以此節的討論將以與本論文題

目相關的文獻探討為主,對象為較具代表性的期刊論文及學位論文,並依時代排

列,論述評論過程的轉變。

一、九○年代以前

(一)將同性戀傾向視為病態的立場
將同性戀傾向視為病態的立場

首先是可能受時代侷限,當時醫界尚未將同性戀於精神疾病中除名,或其他

因素影響而將同性戀傾向視為病態的立場:1969 年夏志清提出阿宕尼斯(Adonis)

是白先勇早期小說中一個偏愛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型,此原型具有同性戀的傾向。

該文肯定白先勇的藝術手法,另一方面舉出「白先勇的同性戀傾向,我們盡可當

他是一種病態看待,但這種病態也正是使他對人生、對男女的性愛有獨特深刻看
3
法的一個條件。」 。相距十多年後,1986 年張火慶〈白先勇短篇小說的同性戀世
4
界〉 將白先勇的短篇小說中的同性戀世界做分類,但文章一開頭便從 AIDS 切入,

將同性戀視為病態,可能使其用字遣詞較為主觀,例如第四個標題:「肉欲的猥

瑣」,從現在較寬廣的角度視之,可能還有修改的餘地。

3
該文收錄於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臺北:遠景文化,1976 年)的代序,後由允晨文化於 2000
年增訂一版,引文出處頁 22。
4
張火慶:〈白先勇短篇小說的同性戀世界〉,《鵝湖》第 132 期(1986 年 6 月)
,頁 35-49。

7
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人物形象刻畫與心理研究

(二)從心理分析學說著手

針對《孽子》一書之研究,其一從心理分析學說著手的有 1983 年蔡源煌〈《孽

子》二重奏〉5,該文略涉及佛洛伊德的人格結構學說將是本論文要詳細闡發處之

ㄧ,但強加理論於主角的同性戀成因則是本論文要避免的穿鑿附會,而該文主要

仍停留在父子衝突的論述上,並表示對同性戀主題表示讀起來令人「尷尬」
,也顯

示研究者對此一主題的排斥心理。

(三)從政治觀點解讀
從政治觀點解讀

針對《孽子》一書之研究,其二從政治觀點解讀的則有 1984 年袁則難〈城春

草木深──論《孽子》的政治意識〉
,認為在「白先勇筆下這『卑微的同性戀世界』

裡,傳來最強烈的意識並非假鳳虛凰的卿卿我我,而是可歌可泣的國魂。」這樣

的觀察有其連結的象徵可成立,或許也提供了讀者閱讀時可發揮的「無限」想像

力,但從白先勇之後接受曾秀萍的訪談便推翻了這樣的設定,他表示一開始要寫

誰,只是想寫同性戀題材的小說。6是故此論點在本論文中將不涉及。

(四)認為同性戀之設定可有可無

針對《孽子》一書之研究,其三認為同性戀之設定可有可無的代表為 1984 年
7
龍應台〈淘這盤金沙──細評《孽子》〉,該文肯定白先勇處理愛與恨的深刻程度,

與一般的評論大致相同,另外也提出書中語言的瑕疵,認為十八歲的阿青不可能

有老成的口吻以及情節重覆之處值得探討,提供本論文另一個思考空間,但是研

5
蔡源煌:〈《孽子》二重奏〉,
《文訊》第 1 期(1983 年 7 月),頁 78-86。
6
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 (臺北:爾雅出版有限公司,2003 年) ,
頁 346。
7
龍應台:〈淘這盤金沙──細評《孽子》〉 ,《新書月刊》第 6 期(1984 年 3 月),頁 52-59。

8
第一章 緒論

究者認為同性戀行為可由其他「罪行」替代,除了突顯作者的偏見之外,此點白

先勇也曾表明自己的想法:

即使你是小偷或是慣竊、吸毒者,至少你父母不會把你趕出去。而小說中
8
的同性戀者就被家庭驅逐。

既然書中的同性戀設定是必須的,那麼性向與家庭這樣巨大衝突(比犯罪更嚴重)

造成同性戀者心理的複雜情愫將是本論文欲詳細分析之處。

(五)少數早期對同志較持平的觀點
少數早期對同志較持平的觀點

9
曾秀萍的碩士論文 認為早期對同性戀抱持較為持平的論點,如 1985 年詹益宏
10
〈白先勇小說中的同性戀世界〉 ,文章提出結論:「透過白先勇的小說使我們瞭

解同性戀者如同常人」、「如果孽子是白先勇的心路歷程,我們應該接受『同性戀

者於人類有益』的可能性」、「我們有理由相信同性戀者只是人類的觀念被侷限在

某一特定時空時,才被認為是異常。」但這樣較平等的立場實屬少數,也受到白

先勇自身的藝術成就影響,甚至文章前後視同性戀者為病態或非病態的論述搖擺

不定,也間接顯示同性戀這個概念在醫界是如何被扭曲。總結的說,八○年代整

體評論對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之探討尚無正視與平等的態度。

8
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 (臺北:爾雅出版有限公司,2003 年) ,
頁 347。
9
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10
詹益宏:〈白先勇小說中的同性戀世界〉,
《文訊》第 18 期(1985 年 9 月),頁 197-199。

9
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人物形象刻畫與心理研究

二、九○年代針對同志的積極論述

1987 年解嚴後的政治民主化與各式女權運動影響下,使臺灣同志的處境在九
11
○年代初期逐步轉變,而文學獎也開始有同志小說的身影 ,在這樣的背景,關於

《孽子》一書呈現之「同性戀」部分較具體的探討才逐漸增加,但多為單篇文章。

(一)期刊論文

1995 年葉德瑄〈陰魂不散的家庭主義魑魅──對詮釋《孽子》諸文的論述分
12
析〉 抨擊上述蔡煌源、龍應台之論點,顯示出研究已較八○年代開展出不同的思

考方向,認為該書不只描述家庭問題;1998 年葉德瑄發表〈兩種「露營/淫」的方
13
法「永遠的尹雪豔」與「孽子」中的性別越界演出〉 ,以「敢曝」(camp)的概

念串聯起兩個文本,是嶄新的大膽嘗試,對比小玉和李青的部分,提供本論文對

主角的心理分析另一種可能的解釋;與此文抱持同樣積極態度的另一文為 1997 年

張小虹〈不肖文學妖孽史──以《孽子》為例〉14,強調孽子們真正的大逆不道不

僅在同性戀,更在挑戰倫常律令的怪胎家庭,以情慾觀點顛覆傳統見解,顯現此

方面的研究已直視同性戀慾望,但其中認為此書有「不肖」的積極反抗性為後來
15
的研究者曾秀萍於碩士論文 中反駁。此外,曾秀萍認為葉德瑄提出同性情慾的顛

覆性與小說人物對同志身分的認同度,可能不如論者所言那樣積極正面,筆者卻

11
例如 1990 年凌煙《失聲畫眉》獲自立報系百萬小說獎,內容描寫歌仔戲班的女同性戀情;1991
年曹麗娟〈童女之舞〉獲聯合報小說獎的短篇小說首獎,內容描寫高中到大學校園的女同性戀情;
1994 年朱天文《荒人手記》獲得第一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首獎,內容為男同志的心理掙扎過程;
1995 年杜修蘭《逆女》獲第一屆皇冠大眾小說獎百萬首獎,內容描寫女同性戀者追尋愛情的過程
與母親的衝突。
12
葉德瑄:〈陰魂不散的家庭主義魑魅──對詮釋《孽子》諸文的論述分析〉, 《中外文學》第 24
卷第 7 期(1995 年 12 月)
,頁 66-68。
13
葉德瑄:〈兩種「露營/淫」的方法:「永遠的尹雪豔」與「孽子」中的性別越界演出〉 ,《中外文
學》第 26 卷第 12 期(1998 年 5 月),頁 67-89。
14
張小虹: 〈不肖文學妖孽史──以《孽子》為例〉 ,發表於「臺灣現代小說史研討會」(聯合報副
刊與文建會合辦,1997 年 12 月 24-26 日) ,後收錄於陳義芝編《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 (臺北:聯
經出版社,1998 年) 。
15
詳見曾秀萍: 《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第七章關於「肖/孽問題析辨」。

10
第一章 緒論

與葉德瑄有較相近的觀點,尤其小玉的積極性格在黑暗王國裡或許有特別涵義,

這些都是本論文要重新詮釋之處。

(二)學位論文處理同志議題仍較保守

就學位論文而言,針對白先勇作品的探究,則仍長期缺少針對作家白先勇在

同志議題書寫的研究。林幸謙《生命情節的反思──白先勇小說主題思想之研究》
16
試圖運用精神分析理論論述小說主題,對各種主題進行探討,證明了白先勇在小

說的創作上受到精神分析學派佛洛伊德之部分影響,但其中《孽子》的主題則停

留在前人的家國論述中,較少涉及同性戀主題的部分;陳碧月《白先勇小說的人
17
物及其刻劃》 將白先勇筆下形形色色的人物作初步分類,論述其描寫人物的手

法,並專列一節研究同性戀人物,但多延續前人說法,最後提出一結論:「傅衛、

王夔龍等人是因為缺乏母愛、不知如何與異性相處,而變成『令人意想不到的』

同性戀者。」如此觀點或許仍有時代的侷限,但卻可能會造成讀者的誤解,早在
18
1985 年一篇報紙文章便也提出這樣的結論, 筆者要突顯的是經過 11 年,研究者

仍以這樣的觀點看待同性戀情,或許更顯示同性戀者背負的社會偏見是何等沉重

而且改變緩慢,是故本論文將試圖站在人權平等的立場,盡可能分析這些同性戀

人物的心理,但不刻意尋找同性戀的成因,白先勇曾不只一次表示他認為同性戀
19
是天生的 ,這樣的心態可能也影響他在設定人物時賦予主人翁在性傾向的認知程

度,但是既然是天生的,就不是因為缺乏母愛,為什麼會讓研究者有這樣的解讀?

是否人物本身就讓人有這樣的聯想?此課題也是本論文希望能釐清的地方。另

16
林幸謙:《生命情節的反思──白先勇小說主題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

17
陳碧月:《白先勇小說的人物及其刻劃》(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
18
張月雲:〈評析白先勇的《孽子》〉
,《臺灣新聞報》1985 年 9 月 3 日第 8 版──文中提出「龍子
和傅衛俱是父親所鍾愛的傑出青年,分析他們的心理,或許由於缺乏母性的愛,自小便不知怎樣向
異性表達情愛,到了青春期,便自然的產生對同性的愛戀。」
19
例如白先勇接受曾秀萍的訪問,收錄於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
(臺北,爾雅出版有限公司,2003 年),頁 341。更早的時間如接受蔡克健的訪問亦明確表達己身
立場,收錄於白先勇:《第六隻手指》 (臺北,爾雅出版有限公司,1995 年),頁 468。

11
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人物形象刻畫與心理研究

外,1998 年吳瑞元《孽子的印記──臺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
20
雖以孽子為篇名,但著重的部分為史料整理,針對《孽子》的文學部分為其中兩

小節概略式的回顧,所以原為本論文的次要資料,但在新公園口述史、白先勇逐

步現身表態性向的整理,則提供本論文寶貴的資料。

(三)同志文學熱潮與白先勇同志小說研究互相影響

進入二十一世紀,過去二十年在同志文學上愈來愈深入的探討,間接為針對

白先勇的同志書寫之研究做了暖身活動,其他又如 1996 年《中外文學》製作「同


21
志論述」專輯, 1997 年《聯合文學》製作「非常愛戀──同志學˙同志文學」專
22
輯 ,顯示同志文學不僅成為作家創作的一部分,甚至已經成為期刊製作專輯的主
23
題之一。2001 年 7 月《中外文學》出版「永遠的白先勇」專輯 ,編輯梅家玲直接

指稱:八○年代,白先勇以《孽子》披露少年同性戀者的徬徨追尋,為臺灣的小

說關懷另闢洞天,亦具有劃時代意義。此時的研究漸能關注到白先勇小說中創造

的男同性戀者或許具備正面意義。

三、2000 年後的改變

(一)學位論文

首篇正視白先勇創作中的同志小說書寫之學位論文,為曾秀萍《孤臣˙孽子

20
吳瑞元:
《孽子的印記──臺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 (中壢: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年) 。
21
《中外文學》第 25 卷第 1 期(1996 年 6 月),其中的「同志論述」專輯為頁 6-81。
22
《聯合文學》第 13 卷第 4 期(1997 年 2 月),其中的「同志學˙同志文學」專輯為頁 40-99。
23
《中外文學》第 30 卷第 2 期(2001 年 7 月)為白先勇的相關研究專輯。

12
第一章 緒論

24
˙臺北人──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 由同性戀的主題切入白先勇的小說

研究,深入瞭解同志小說的書寫對作者個人與文壇的意義,進而貫串其家國、情

慾與土地認同,試圖將新公園的同志族群歸為一幫派團體,並能從「孽子們」的

立場抨擊傳統父權文化,開創新的研究方向,其中提出「《孽子》不只是同志小說,

但不能不是同志小說」的結論,為此方向的研究奠定基礎。而後有林宜正《白先
25
勇《孽子》中人物的倫理之愛》 主要研究對象限定在《孽子》一書,針對中國傳

統五倫關係所呈現的情感加以探討,並增加「同性之愛」一倫;陳惠齡《臺灣當
26
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 於第二章針對《孽子》有烏托邦書寫的論述,第二節則還

原四位主角──李青、小玉、吳敏、老鼠原初的家庭身分,並顯示其對應社會生

活的角色意義,其中「烏托邦」的論述將成為本論文在探討白先勇建構的同性戀

世界時,重要的參考論點。

過去對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人物書寫的學位論文研究,如前述,
《生命情節的

反思──白先勇小說主題思想之研究》證明白先勇的創作受到精神分析學派之影

響;
《白先勇小說的人物及其刻劃》闡述其筆下小說人物之類型與刻劃手法的豐富

性,但同性戀人物僅佔一小節,還有許多發揮的空間;《白先勇《孽子》中人物的

倫理之愛》
、《臺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研究對象只涉及《孽子》一書;《孤臣

˙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於 2000 年完成,於 2003 年由

爾雅出版社出版,該文完整的闡述白先勇在同志書寫的歷程,其中詳細的文獻探

討和各種論點都是本論文參考的重點,但是,這幾年白先勇仍持續創作,以同性

戀者為主角的短篇小說〈Danny Boy〉、〈Tea for Two〉並未在論述範圍,而且社會

氣氛也改變相當大,例如較為保守的教育界也於 2001 年成立同性戀教師團體──

教師同盟,這些都是本論文希望能進一步探討的範疇。

24
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25
林宜正:《白先勇《孽子》中人物的倫理之愛》
(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26
陳惠齡:《臺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年) 。

13
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人物形象刻畫與心理研究

(二)媒體的推波助瀾

2003 年公共電視台將《孽子》改編為電視劇,針對白先勇寫作中的同性戀議

題的討論亦持續發展。2003 年 3 月 1 日國家圖書館舉辦「白先勇名著《孽子》研

討會」
,距離該書初版剛好 20 年,國內重要的資深作家與學者都與會,會場爆滿,
27
報紙報導的標題更以「白先勇的孽子終見光明的國度」 宣示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研討會手冊收錄多人文章,如孽子電影導演虞戡平、電視劇導演曹瑞原之感想;
28
李奭學〈人妖之間〉 從較少人論及的中國古典傳統唐人傳奇對白先勇小說的影響

著手,最特別之處是抬高孽子們感情上的實踐,以吳敏和小玉為代表,認為男性

間的人世奇情更勝異性戀,並說明《孽子》寫得最成功的地方在「眾玻璃和恩客

或恩人的關係大多真摯誠懇」
,如此肯定的例證讓本論文得以加強論述孽子們的感
29
情世界;張小虹〈《孽子》的恥辱踐履〉 說明《孽子》文本的豐富性正在於可在

各種批評論述中持續翻轉,印證了此書的研究價值,但是提出此書中陰魂不散的

「恥辱感」,則是本論文希望能深入探究之處。

(三)其他

30
其他例如 2003 年劉俊〈跨越與救贖──論白先勇的《Danny Boy》〉 應為首篇

討論近期的短篇小說《Danny Boy》的創作意義之文章,探討主角的心靈掙扎與此

短篇小說的藝術手法;林幸謙〈第三性、原罪與救贖──白先勇談同性戀者的時
31
代挑戰〉 其訪談內容呈現白先勇後期不同的心境轉折與更積極的人生態度;劉亮

27
陳文芬:〈白先勇的孽子終見光明的國度〉 ,《中國時報》2003 年 3 月 2 日第 14 版。
28
李奭學:〈人妖之間〉 ,《白先勇名著《孽子》研討會手冊》 (2003 年 3 月 1 日) ,頁 20-22。後來
此文擴充內容,另外發表,詳見李奭學: 〈人妖之間──從張鷟的〈遊仙窟〉看白先勇的《孽子》〉,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15 卷第 4 期(2005 年 12 月)頁 135-151。
29
張小虹: 〈《孽子》的恥辱踐履〉 ,《白先勇名著《孽子》研討會手冊》 (2003 年 3 月 1 日)頁 29-30。
30
劉俊:〈跨越與救贖──論白先勇的〈Danny Boy〉 〉,
《文訊》第 208 期(2003 年 2 月) ,頁 14-17。
31
林幸謙: 〈第三性、原罪與救贖──白先勇談同性戀者的時代挑戰〉 ,《文學世紀》第 3 卷第 8 期
(2003 年 8 月)
,頁 23-31。

14
第一章 緒論

雅〈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
32
同性戀呈現〉 ;2005 年呂永佳〈苦的兩面鏡子──〈Danny Boy〉
、〈Tea for Two〉〉
33
皆提供本論文新的參考資料,筆者希望能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針對白先勇小說

中的同性戀人物一一分析人物之形象刻畫和心理等等。

32
劉亮雅:〈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
現〉 ,《中外文學》第 32 卷第 3 期(2003 年 8 月),頁 63-78。
33
呂永佳:〈苦的兩面鏡子──〈Danny Boy〉、 〈Tea for Two〉〉
,《文學世紀》第 5 卷第 4 期(2005
年 4 月),頁 55-63。

15
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人物形象刻畫與心理研究

第四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擬從兩個方向進行:其一利用內容分析法,探討白先勇個人的創作,

深入研究文本內容與同志人物形象之刻畫;其二利用文獻分析法,整理相關文獻,

也就是第二手資料,並輔以心理學相關理論,研究白先勇同志小說的人物心理。

一、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

首先從小說文本,也就是原典資料著手,盡可能以客觀的態度、系統的方法,

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與研究,嘗試尋找出內容背後隱藏的價值觀,深入探討人物

的特性。

研究範圍為白先勇本人和小說中的同性戀人物,依據創作時間先後排序討

論,亦可藉此瞭解作家白先勇在同志書寫的轉變。
〈月夢〉
、〈青春〉
、〈玉卿嫂〉
、〈寂

寞的十七歲〉皆為短篇小說,收錄於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之《寂寞的

十七歲》一書;〈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
、〈孤戀花〉亦為短篇小說,收錄於爾雅出

版社有限公司的《臺北人》一書。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孽子》為

唯一的長篇小說;
〈Danny Boy〉
、〈Tea for Two〉為後期的短篇小說創作,前者原載

於《中外文學》第 30 卷第 7 期(2002 年 2 月)
,後者原載 2003 年 3 月 1-19 日聯合

報副刊;最後並於 2007 年同時收錄於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的短篇小說集《紐約客》


由於白先勇的作創仍持續發展,可能未來還有作品問世,為了更明確界定研

究範圍,故本研究計畫設定的文本研究範圍為白先勇從 1960 年到 2003 年,這 43

年間的小說創作。接著,依年代排序,羅列本論文主要研究的二十二位同志人物

如下表:

16
第一章 緒論

表一 主要研究的同志人物表

出處 發表年代 人物 性別 學歷 工作

月夢 1960 年 3 月 吳鍾英 男 未交代 醫生

青春 1961 年 3 月 老畫家 男 未交代 畫家

玉卿嫂 1960 年 3 月 容哥兒 男 小學 小學生

寂寞的十七歲 1961 年 11 月 楊雲峰 男 私立中學 高中生

滿天裡 過氣演員
1969 年 7 月 朱焰 男 未交代
亮晶晶的星星 無名導演

雲芳 女 未交代 酒店經理

孤戀花 1970 年 3 月 五寶 女 未交代 酒家女

娟娟 女 未交代 酒家女

阿青 男 高中肄業 男伎→酒保

王夔龍 男 大學 外貿公司

阿鳳 男 未交代 男伎

傅衛 男 軍校 軍官

孽子 1983 年 小玉 男 中學肄業 男伎→廚師

男伎→
吳敏 男 未交代
餐廳服務生

老鼠 男伎→
男 未交代
(賴阿土) 少年感化院

Danny Boy 2002 年 2 月 雲哥 男 師範大學 高中老師

Tea for Two 2003 年 3 月 東尼 男 未交代 酒吧老闆

大偉 男 大學 酒吧老闆

羅大哥 男 碩士 銀行行員

葉安弟 男 大學 酒吧工讀生

17
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人物形象刻畫與心理研究

珍珠 女 未交代 酒吧侍者

百合 女 未交代 酒吧侍者

臺灣同志小說的評價發展歷程,與整個大環境的共識有密切關係,而此部分

跟同志作家從隱藏身分到慢慢公開性向的過程,似乎有同步性的感覺,作家白先

勇可能也呈現了這樣的心理徵象,於是他的創作或許涵蓋了三個不同的界域:
「同

性戀的書寫」
、「同性戀書寫」
、「同性戀者的書寫」
。首先是同性戀的書寫,以同性

戀作為背景的書寫,重點在討論其他問題:以早期短篇小說〈月夢〉
、〈青春〉
、〈寂

寞的十七歲〉、〈孤戀花〉為代表,同性戀是其中一個背景設定,但討論的重點可

能是如「對青春的掙扎」、「青少年適應問題」、「女性在酒店的悲慘生活」等等;

其次是同性戀書寫,重點在討論同性戀的問題,但作者不一定是同性戀:以長篇

小說《孽子》及其前身〈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為代表,作品中有鮮明的同性戀

主題,討論當時新公園的男伎們遭遇的問題,但書寫的時期,白先勇並未公開自

身性向;最後是同性戀者的書寫,小說作者本身是同性戀的身分,討論同性戀的

問題,或是以同性戀為背景討論其他的問題:以後期小說〈Danny Boy〉、〈Tea for

Two〉為代表,此時期白先勇已經公開自己的同志身分,小說議題也有改變。但是,

白先勇並非之後才變成同志,從他開始創作小說,他可能就是同志,所以前述的

歸類只是一個狹義的概括敘述,這三者不同的界域也將是討論的議題,希望能藉

由這樣的釐清,加強論述作者本身與他在同志文學的創作、臺灣社會對同志小說

評價等三者的關聯。

二、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

將白先勇相關的著作與對其作品進行研究之論文、專書等加以比較、歸納,

抽出關於同志書寫的研究,並借助同志相關論述,盡可能將文本與社會轉變情形

18
第一章 緒論

加以比較,再配合自己的意見看法,以達到較為全面性的審視與瞭解。

另外從心理學角度觀察小說人物,白先勇曾指出,現代小說受到佛洛伊德的

影響深遠,換言之,他的現代小說亦曾受到精神分析學的影響,仔細推敲其設定

的人物性格也有或多或少的脈絡可循,是故本文的心理分析以精神分析學為主要

運用的理論基礎,其中以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學派為主軸,而其

他相關的心理分析也將盡可能參考。本研究並非要解決心理學派的各項紛爭,只

是觀察小說人物的表現情境,並搜尋分析最符合人物心理反應的心理學理論加以

驗證,使論述較具科學性。

其次,運用心理學分析人物(共 22 位)的心理、人格特質等,加上作者設定

的家庭背景、學校、社會等各種條件之影響,呈現較完整的人物形象,也能得知

作家設定人物是否合理。另外探討白先勇的生長背景與性傾向等對其創作的影

響,除了利用作家的散文創作、傳記文獻、訪談紀錄作為主要的參考資料之外,

輔以心理學分析作家的創作緣由,以期達到較縝密的論證。最後要特別說明的是

運用諸法,但不拘泥這些理論的細節,仍以作品本身的探討為主。
本論文綜合上述兩種方式研究,參考文獻部份用註腳加以說明,而文本資料
則用篇名和頁碼直接表明,不另行加註。

19
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人物形象刻畫與心理研究

2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