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 86 期

七等生〈我愛黑眼珠〉的接受美學分析
劉振琪∗
一、 前言
七 等 生 (1939— ), 本 名 劉 武 雄 , 生 於 苗 栗 通 霄 , 父 親 早 逝 , 家 境 貧
困,台 北 師 範 學 校 藝 術 科 畢 業,在 國 小 任 教,現 已 退 休。1962 年 在 林 海 音
主 編 的 《 聯 合 副 刊 》 發 表 第 一 篇 短 篇 小 說 〈 失 業 、 撲 克 、 炸 魷 魚 〉, 開 始
了 寫 作 生 涯,著 有《 巨 蟹 集 》、《 離 城 記 》、《 來 到 小 鎮 的 亞 茲 別 》、《 僵 局 》、
《 沙 河 悲 歌 》、《 耶 穌 的 藝 術 》、《 譚 郎 的 書 信 》… … 等 小 說、散 文 集 1。2003
年 10 月 由 遠 景 出 版 社 出 版 了 《 七 等 生 全 集 》 共 十 冊 , 以 寫 作 年 代 作 為 畫
分 的 依 據,有 別 於 過 去 的 版 本,此 乃 出 自 七 等 生 的 構 想 2,
《 全 集 》的 出 版 ,
是對七等生四十二年的創作歷程的總結和記錄。
初 次 閱 讀 七 等 生 的 作 品 〈 我 愛 黑 眼 珠 〉, 可 能 得 到 與 葉 石 濤 相 同 的 感
受:
他 的 小 說 給 人 帶 來 的 是 一 片 惑 亂 的 迷 惘,也 許 還 可 以 加 上 一 丁 點 兒
不 安 和 恐 懼;這 也 實 在 難 怪,當 我 們 費 了 九 牛 二 虎 之 耐 心 好 容 易 讀
完 了 他 的 小 說,最 後 我 們 不 得 不 承 認,我 們 根 本 不 知 道 他 企 圖 表 現
些什麼?3
七 等 生 的 小 說「 不 但 形 式 怪 誕,文 體 奇 特,而 且 相 當 晦 澀 難 懂 」4,連 文 學
評 論 家 都 發 出 此 語 , 更 何 況 是 一 般 的 讀 者 , 因 此 , 在 參 閱 相 關 研 究 後, 發
現 七 等 生 於 1967 年 發 表 的 〈 我 愛 黑 眼 珠 〉, 確 曾 引 起 極 大 的 爭 議 與 討 論 ,
成 為 戰 後 五 十 年 的 臺 灣 文 學 界,最 受 人 議 論 的 小 說 家 之 一。張 恆 豪 曾 對 此
種現象作一說明:
他 的 創 作 除 了 帶 給 讀 者 混 亂 迷 惑 的 感 覺 外,也 帶 給 批 評 者 毀 譽 對 峙


中州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1
詳見塗靜慧〈七等生研究資料目錄〉,臺北: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990 年元月
號,頁 37。
2
見《七等生全集》的〈編輯說明〉部分。
3
見葉石濤〈論七等生的小說〉 ,收入張恆豪編《火獄的自焚》
,臺北:遠行出版社,
1977 年 9 月,頁 1。
4
同註 3,頁 2。

40
文稿

的爭執。有些批評者指斥其小說充滿欺瞞性和荒謬性,違悖倫常,
離經叛道,頹廢墮落,而有些年輕的批評者則推崇他是削瘦的先
知,啞默的天使,洞察人性的美醜,燭照人生的本真。細究起來,
引 起 這 些 褒 貶 兩 極 的 主 因, 自 然 是 在 於 其 創 作 形 式 之「 隱 晦 」與 主
題之「怪異」的焦點上。5
正因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反而留給讀者極大的想像空間。與此同時,
在 西 方 文 壇,大 批 美 學 與 文 學 批 評 流 派 紛 紜 而 出, 爭 放 異 彩; 其 中 一 個 學
派 一 反 傳 統 專 注 於 作 者 與 作 品 的 研 究 格 局,提 出 讀 者 的 閱 讀 問 題,強 調 讀
者 在 整 個 文 學 進 程 中 的 作 用,著 重 考 察 文 學 的 接 受 程 度,這 就 是 接 受 美 學
理 論 (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接 受 美 學 發 端 於 德 國,七 ○ 年 代 初 開 始 嶄 露 頭 角,代 表 人 物 為 漢 斯 .
羅 伯 特.姚 斯( Hans Robert Jauss) 和 沃 爾 夫 岡.伊 瑟 爾( Wolfgang Iser)。
姚斯代表 的 接受研究,著重於讀 者 研究,關注 讀者的審 美 經 驗 與 期 待 視 野 ,
致 力 於 建 設 新 的 文 學 史 理 論。而 以 伊 瑟 爾 為 代 表 的 效 應 研 究,則 著 重 於 接
受 活 動 中 的 文 本 研 究,關 注 文 本 的 空 白 和 召 喚 結 構,關 注 閱 讀 過 程 本 身 和
閱讀過程中文本與讀者間的相互作用。這兩種研究相互區別又相互補充,
共同構成接受美學後期的交流理論。6
本 文 引 用 姚 斯「 期 待 視 野 」及 伊 瑟 爾「 召 喚 結 構 的 未 定 性 及 空 白 」這
兩 組 理 論 ,用 以 說 明 七 等 生〈 我 愛 黑 眼 珠 〉的 接 受 情 形 ,首 先 是 期 待 視 野
的 不 同,引 起 眾 家 討 論,至 於 這 些 爭 議 的 產 生,來 自 於 文 本 本 身 充 滿 許 多
的 空 白 及 不 定 性,造 成 詮 釋 想 像 的 空 間,最 後 則 是 探 討 在 小 說 創 作 的 四 十
年 間 , 造 成 讀 者 不 同 接 受 程 度 , 背 後 所 隱 含 的 政 治 因 素 、時 代 背 景 、文 壇
風 氣 等 , 作 一 分 析 探 討, 期 能 彰 顯〈 我 愛 黑 眼 珠 〉一 文 在 臺 灣 文 學 史 的 地
位及價值。
二、 期待視野:不同詮釋的產生

5
見張恆豪〈七等生小說的心路歷程〉,原載《小說新潮》第一號,1977 年 6 月,
現收入《七等生全集—城之迷》 ,臺北:遠景出版公司,2003 年 10 月,頁 391。
6
以上關於接受美學的說明,整理自金元浦〈接受美學與中國文學批評導言〉,收
入朱棟霖、陳信元主編《中國文學新思維》 ,嘉義:南華大學出版中心,2000 年
7 月,頁 343—358。

41
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 86 期

五 ○ 年 代 的 文 壇 在 國 民 政 府 獎 勵 下,充 斥 著 反 共 懷 鄉 的 創 作 熱 潮,而
一 群 在 戰 後 成 長 的 年 輕 作 家,一 則 不 願 向 政 府 政 策 靠 攏,再 則 於 白 色 恐 怖
的 陰 影 下,不 願 觸 及 敏 感 禁 忌 的 話 題, 於 是 轉 而 書 寫 個 人 內 心 的 幽 微, 白
先勇、王文興、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七等生等人均於六○年代開始
寫 作 , 創 辦 雜 誌 , 以 尋 求 發 聲 管 道, 形 成 引 領 一 代 思 潮 的 文 壇 風 氣 ,論 者
咸 以 六 ○ 年 代 為 現 代 主 義 文 學 的 時 期,這 些 作 家 發 展 各 自 才 華,盡 情 展 現
個人風格。
七 等 生〈 我 愛 黑 眼 珠 〉一 文 刊 出,立 即 引 起 文 壇 的 爭 議,種 種 針 對 作
品或作者的評論,紛至躂來,關於此篇小說的內容主題,引發多種舛測,
根據姚斯的理論:
一 部 文 學 作 品 在 其 出 現 的 歷 史 時 刻,對 它 的 第 一 讀 者 的 期 待 視 野 是
滿 足、 超 越、失 望 或 反 駁, 這 種 方 法 明 顯 地 提 供 了 一 個 決 定 其 審 美
價 值 的 尺 度。期 待 視 野 與 作 品 間 的 距 離,熟 識 的 先 在 審 美 經 驗 與 新
作 品 的 接 受 所 需 求 的 “ 視 野 的 變 化 " 之 間 的 距 離,決 定 著 文 學 作 品
的藝術特性。7
七 等 生 的 創 作 與 讀 者 之 間 正 存 在 著 審 美 距 離,其「 創 作 形 式 之 隱 晦 與 主 題
之 怪 異 」與 讀 者 先 驗 的 期 待 不 同,是 否 具 有 藝 術 作 品 的 審 美 價 值 ? 我 們 可
以 從 歷 來 對 於〈 我 愛 黑 眼 珠 〉的 評 論 中 一 窺 究 竟, 關 於 各 種 主 題 內 容 的 探
討中,約可分成幾種說法:
(一 ) 非 道 德 說
舉 凡 負 面 評 論〈 我 愛 黑 眼 珠 〉的 文 章 大 都 是 以 其 小 說 人 物 李 龍 第 抉 擇
妓 女, 捨 棄 晴 子 而 予 以 譴 責, 其 所 採 取 的 詮 釋 論 點 雖 有 不 同, 均 可 歸 結 於
違 反 倫 理 道 德 的 範 疇 ,其 中 以 葉 石 濤 、 劉 紹 銘、 陳 明 福 、 高 天 生 為 代 表 人
物:
葉 石 濤〈 論 七 等 生 的《 僵 局 》〉 8是 首 先 針 對〈 我 愛 黑 眼 珠 〉的 主 題 提

7
參見姚斯〈文學史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一文,收入姚斯與霍拉勃合著,周寧、
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年 9 月,頁 31。
8
葉石濤〈論七等生的《僵局》 〉,收入張恆豪編《火獄的自焚》,臺北:遠行出版
社,1977 年 9 月,頁 9—22。

42
文稿

出「嫉妒」一說:
第 二 天 早 晨,擁 摟 著 那 以 妓 女 為 業 的 女 人 的 李 龍 第,赫 然 看 見 在 對
面屋頂上猛烈地指摘他薄情的晴子。晴子因嫉妒和憤怒而狂亂了。… …
最 後 因 嫉 妒 和 憤 懣,在 對 岸 屋 頂 上 不 停 咒 罵 李 龍 第 的 晴 子 終 於 投 水
朝向李龍第泅過來卻被迅速退走的水流帶走了。
並且認為 「 七等生是 一 個最關心 道 德而又對 於 道德有過 敏 性反應的 作 家 」,
晴 子 因 為「 嫉 妒 」而 有 種 種 狂 亂 的 行 徑 , 而 對 於 李 龍 第 ,在 其 論 述 中 葉 石
濤 不 斷 提 出 他 的 質 疑 :「 到 底 為 著 什 麼 李 龍 第 忽 然 移 情 別 戀 一 個 妓 女 」 ?
「 我 們 並 不 太 了 解 這 善 良 的 人 性 所 指 何 物 」?「 在 這 洶 湧 洪 水 圍 繞 席 捲 的
屋 頂 上,所 展 開 的 一 幕 似 近 三 角 戀 愛 的 情 景 裡,七 等 生 到 底 預 備 告 訴 我 們
什麼?他 究 竟企圖象 徵 什麼?難 道 就只是對 人 類的愚昧 和 人性醜惡 尖 刻的
嘲 笑 ? 」葉 石 濤 拋 出 這 些 他 所 無 法 解 答 的 疑 問,恐 怕 也 正 是 廣 大 讀 者 的 疑
問,從此,七○年代關於七等生的小說評論於焉展開。
劉 紹 銘 〈 現 代 中 國 小 說 之 時 間 與 現 實 觀 念 〉 9認 為 七 等 生 「 他 的 寓 言
不 僅 超 越 國 境 , 甚 至 超 越 道 德 範 疇 。 」「 缺 乏 人 性 價 值 」,「 那 些 書 中 人 物
的卑視傳統倫理道德與風俗習慣,給讀者青年以一種補償性的反叛之滿
足 。 」「 如 果 視 一 個 身 份 曖 昧 不 明 , 使 用 殘 缺 的 語 言 , 以 中 文 寫 作 , 卻 對
中 國 的 風 俗 習 慣 毫 無 興 趣,對 文 化 或 道 德 毫 無 敬 意,視 鄰 居 的 狗 比 自 己 的
生 命 還 重 要 的 作 家 為 某 種 精 神 上 的 救 星,實 在 是 對 自 稱 為 儒 家 文 化 堡 壘 的
臺 灣 的 可 悲 的 評 論。」除 了 寓 言 式 的 說 法 得 到 認 同,劉 紹 銘 站 在 儒 家 立 場,
努 力 捍 衛 傳 統 倫 理 道 德 的 用 心 良 苦,卻 無 法 引 起 廣 大 讀 者 的 共 鳴,甚 至 用
「 小 兒 麻 痺 」的 字 眼 來 形 容 七 等 生 的 文 體 ,「 又 引 起 軒 然 大 波 , 許 多 人 在
劉 紹 銘 的 批 評 之 上 再 提 批 評 意 見,形 成 臺 灣 難 得 一 見 的『 批 評 的 批 評 』第
二 序 檢 討 省 思 活 動 。 」 10

9
劉紹銘〈現代中國小說之時間與現實觀念〉 ,收入張恆豪編《火獄的自焚》 ,臺北:
遠行出版社,1977 年 9 月,頁 59—62,僅摘錄七等生的相關部份,非收錄劉文
全文。
10
見楊照〈台灣戰後五十年文學批評小史〉 ,頁 38—39。收入氏著《夢與灰燼—戰
後文學史散論二集》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年 4 月。

43
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 86 期

陳 明 福 〈 李 龍 第 : 理 性 的 頹 廢 主 義 者 〉 11分 別 檢 討 葉 石 濤 、 劉 紹 銘 、
周 寧 12的 論 文,並 從 中 闡 發 自 己 的 理 解 是 李 龍 第 與 晴 子 之 間 的 愛 並 非 對 等
的, 其 愛 的 挫 折 導 因 於 李 龍 第 遭 受 現 實 壓 力,生 活 於 附 屬 的 地 位,使 他 抬
不 起 頭 來,連 帶 使 其 存 在 的 主 體 受 到 挫 折。而 李 龍 第 的 信 念 是「 當 下 離 棄
一 切 既 有 的 外 在 關 係,同 時 亦 否 定 一 切 內 在 與 個 人 生 命 人 格 有 關 之 道 德 倫
理,以及其他一切的價值。」所以李龍第是頹廢主義者,是失敗者。
(二)存在(或現世)哲學的信念
論者多以存在主義、現世哲學,來替七等生的小說找尋不同的立足
點, 說 明 其 具 有 道 德 性,文 中 充 滿 憐 憫 與 愛,只 是 表 現 的 技 巧 隱 藏 在 其 隱
晦的主題之下,不易為人發覺。
周 寧 〈 論 七 等 生 的 《 我 愛 黑 眼 珠 》〉 提 出 「 所 謂 李 龍 第 的 信 念 , 實 際
上就是一種現世哲學。……在他的觀念裡,有三點極重要的意義:第一、
他 是 非 宗 教 的( 並 非 反 宗 教 )… … 第 二、強 調 唯 有「 現 在 」才 是 永 恆 的。… …
第 三、由 於 人 既 然 不 能 憑 藉 過 去,且 又 認 為 人 的 存 在 的 先 決 條 件 是「 存 在 」
這 一 事 實,人,自 然 必 須 — 也 只 有 在 現 況 中 作 一 抉 擇。」因 此,在 屋 脊 上 ,
李 龍 第 作 了 選 擇 , 他 的 情 愛 是 「 一 種 天 性 具 有 的 對 人 類 的 同 情 心 與 愛 」。
陳 國 城( 舞 鶴 )13則 以「 自 我 世 界 」與「 現 實 世 界 」相 互 衝 突、對 抗 、
消 長 及 價 值 抉 擇 的 過 程。楊 牧〈 七 等 生 小 說 的 幻 與 真 〉 14以 幻 想 與 現 實 的
交錯,說明小說展現的道德立場和規畫(雖然楊牧亦言,在文學批評中,
道 德 是 最 無 關 宏 旨 的 ), 所 以 , 李 龍 第 是「 一 個 道 德 的 人 , 一 種 自 我 折 磨
的 苦 悶 經 驗 , 是 一 篇 最 道 德 的 小 說 。 」 洪 銘 水〈〈 我 愛 黑 眼 珠 〉 的 道 德 挑
戰 〉 15認 為「 這 絕 不 是 移 情 別 戀 的 問 題,而 是 對 世 俗 人 倫 道 德 生 存 意 義 的

11
陳明福〈李龍第:理性的頹廢主義者〉 ,收入張恆豪編《火獄的自焚》,臺北:
遠行出版社,1977 年 9 月,頁 113—140。
12
周寧〈論七等生的《我愛黑眼珠》〉 ,收入張恆豪編《火獄的自焚》,臺北:遠行
出版社,1977 年 9 月,頁 63—76。
13
陳國城〈自我世界的追求〉 ,收入張恆豪編《火獄的自焚》 ,臺北:遠行出版社,
1977 年 9 月,頁 77—90。
14
楊牧〈七等生小說的幻與真〉 ,收入張恆豪編《七等生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3 年 12 月,頁 229—244。
15
洪銘水〈 〈我愛黑眼珠〉的道德挑戰〉 ,收入張恆豪編《七等生集》,台北:前衛

44
文稿

再檢驗以及兩性之間的解放。」
郝 譽 翔 〈 愛 與 憐 憫 的 悲 歌 — 閱 讀 七 等 生 〉 16明 確 揭 示 七 等 生 小 說 的 主
題 就 是「 愛 」。「 不 論 透 過 象 徵 、 冥 想 或 寓 言 , 七 等 生 所 探 討 繁 複 尖 銳 的 現
實 問 題 , 追 根 究 底 , 均 歸 諸 人 類 是 否 具 有 實 踐 『 愛 』 的 能 力 。 」「 這 份 出
自 於 人 類 本 性 的 愛 與 悲 憫, 才 真 正 是〈 我 愛 黑 眼 珠 〉甚 至 七 等 生 所 有 小 說
所欲追索的核心意義。」因此,是具道德意識的小說。
(三)宗教性的信仰
黃 克 全〈 恐 懼 與 顫 怖 — 論 七 等 生〈 我 愛 黑 眼 珠 〉中 李 龍 第 生 命 信 仰 之
辯 證 性 〉 17以 七 等 生 答 辯 葉 石 濤 18及 陳 明 福 19的 兩 篇 文 章 為 基 礎 , 引 用 西 方
宗 教 史 中 聖.芳 濟 得 道 的 故 事,說 明 七 等 生 以 宗 教 性 涵 蓋 著〈 我 愛 黑 眼 珠 〉
的 主 題 , 而 非 世 俗 普 遍 性 的 倫 理 。「 宗 教 性 絕 對 自 我 信 仰 理 念 而 終 於 捨 棄
了 相 對 性 的 倫 理 的 晴 子 」, 宗 教 是 超 脫 於 倫 理 之 上 ,「 自 然 」、「 神 」、「 唯 一
實體」所指均為「個人」的象徵。
綜 合 上 述 三 家 說 法,可 以 看 出 在 評 論 家 不 斷 發 掘 問 題,留 待 後 人 給 予
不同的討論,正如姚斯所云:
面 對 過 去 人 們 對 一 部 作 品 的 創 造 和 接 受,期 待 視 野 的 重 構 使 得 人 們
從 另 一 方 面 提 出 問 題 以 求 文 本 給 出 回 答,從 而 去 發 現 當 代 讀 者 是 如
何 看 待 和 理 解 這 一 作 品 的。… … 它 揭 示 了 一 部 作 品 以 前 理 解 和 目 前
理 解 的 詮 釋 的 差 異 性 , 建 立 起 調 節 二 者 地 位 的 接 受 史 意 識 。 20

出版社,1993 年 12 月,頁 245—253。


16
郝譽翔〈愛與憐憫的悲歌—閱讀七等生〉 ,見《幼獅文藝》 ,2000 年 1 月,頁 42—
45。
17
黃克全〈恐懼與顫怖—論七等生〈我愛黑眼珠〉中李龍第生命信仰之辯證性〉 ,
收入李瑞騰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 ,頁 437—466,台北:九歌出版社,
1989 年 5 月。
18
見七等生〈維護〉 ,刊登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72 年 6 月 15 日,亦收入《情
與思》 ,遠行出版社,1977 年 9 月。七等生認為「抉擇」或「存在」是〈我〉文
的主題,而非葉石濤的「嫉妒」。
19
見七等生〈真確的信念〉 ,刊登於《中外文學》 ,1976 年 6 月,頁 140—157,亦
收入《情與思》,遠行出版社,1977 年 9 月。七等生認為「拙作〈我愛黑眼珠〉
以『人類愛』和『憐憫』非男女愛情為主題」。
20
參見《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年 9 月,頁 36—

45
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 86 期

從 七 ○ 年 代 到 千 禧 年,每 一 時 期 對 七 等 生 的 接 受 程 度,均 有 其 考 量,將 於


下列章節詳述原因。
三、 召喚結構:空白及未定性
七 等 生〈 我 愛 黑 眼 珠 〉之 所 以 產 生 爭 議 的 最 大 原 因, 除 了 是 作 者 創 作
內 容 與 讀 者 的 歧 見 頗 大,再 則 是 作 品 本 身 的 空 白 及 未 定 性,留 下 許 多 空 間
給予讀者填補的機會,正是作品的空白愈多,則對於作 品 的詮釋機 會 愈 多 ,
使 得 作 品 在 不 同 讀 者 的 詮 釋 下,呈 現 多 樣 的 面 貌,所 以 讀 者 的 接 受 也 是 一
種創作的過程。
在 依 瑟 爾 的 理 論 看 來,文 本 的 未 定 性 與 空 白 的 作 用 體 現 在 作 品 中 的 創
作意識,只有透過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它呼籲、導引、召喚、邀請讀
者 , 賦 予 他 參 與 作 品 意 義 構 成 的 權 利 , 因 此 , 形 成 「 召 喚 結 構 」。 讀 者 的
經 驗 世 界 不 同 , 想 像 各 異 , 從 作 品 中 得 到 的 意 義 必 然 不 同, 因 此 , 文 學 作
品 的 未 定 性 和 空 白 應 是 其 藝 術 特 色 而 非 缺 陷 。 21
在 七 等 生〈 我 愛 黑 眼 珠 〉裡 , 引 起 最 多 爭 議 之 處 , 正 是 小 說 意 義 留 待
讀者填補的地方,茲針對其中的討論分別說明之:
(一)洪水象徵什麼?
洪 水 的 出 現 帶 來 許 多 改 變,尤 其 是 李 龍 第 在 洪 水 來 臨 前 後,對 待 晴 子
的 態 度,有 如 天 壤 之 別,洪 水 畫 分 為 截 然 不 同 的 世 界,呈 現 完 全 不 同 的 對
照,引發無窮的討論空間。
洪 水 的 來 臨 代 表 何 種 寓 意 呢 ? 是 上 帝 降 大 水 以 洗 滌 世 間 罪 惡,以 暴 露
人類面臨死亡自私與醜惡的一面?是摧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或者正是
一 般 的 「 洪 水 」, 所 代 表 的 是 一 種 改 變 , 除 了 外 在 環 境 , 亦 包 括 身 處 其 間
的人類。
洪 水 將 李 龍 第 畫 分 為 李 龍 第 和 亞 茲 別,若 以 常 理 推 論,必 定 認 為 選 擇
妓女而捨棄晴子的李龍第是敗德的,但是作者創造亞茲別,當有其用意,
因 此 , 以 幻 想 與 現 實 、 自 我 世 界 與 現 實 世 界 的 論 點 出 現 , 將「 洪 水 」的 關

37。
21
整理自金元浦〈接受美學與中國文學批評導言〉 ,收入朱棟霖、陳信元主編《中
國文學新思維》,嘉義:南華大學出版中心,2000 年 7 月,頁 352—353。

46
文稿

鍵 地 位 提 升,也 為 李 龍 第 前 後 不 一 的 行 為 及 心 理 轉 折,找 尋 了 填 補 縫 隙 的
機 會,更 能 深 層 挖 掘 作 者 隱 含 於 洪 水 降 臨 的 人 性 善 良 或 醜 陋 的 一 面,深 化
文本在思想與藝術的層次,而當洪水退去,一切又歸於平靜。
(二)李龍第為何自稱亞茲別?
李 龍 第 在 回 應 妓 女 詢 問 他 的 身 份 , 自 稱 是 「 亞 茲 別 」, 不 理 會 另 一 邊
晴 子 的 呼 喊,李 龍 第 是 否 得 了 精 神 分 裂 症 ? 搞 不 清 楚 自 己 是 何 許 人 也 嗎 ?
當 然 不 是 如 此 , 如 上 所 述 , 如 果 洪 水 帶 來 衝 擊、 變 化 , 是 否 李 龍 第 也 會 有
所 改 變 呢 ? 文 本 中 李 龍 第 的 形 象 是「 他 約 有 三 十 以 上 的 年 歲,猜 不 準 他 屬
於 何 種 職 業 的 男 人 」,「 他 絕 對 不 是 很 樂 觀 的 人 」,「 眷 屬 區 居 住 的 人 看 見 他
的 時 候,他 都 在 散 步 」,「 他 從 來 沒 有 因 為 相 遇 而 和 人 點 頭 寒 暄 」,「 書 生 氣
派 的 外 表 」,「 不 曾 破 壞 他 那 英 俊 面 孔 的 眼 淚 擦 掉 」, 七 等 生 所 塑 造 的 李 龍
第 形 象 若 生 活 於 現 實 生 活 中,恐 怕 亦 是 與 人 群 保 持 距 離,擁 有 個 人 獨 特 思
考 模 式 與 行 事 風 格 的 人 物 吧 ! 他 不 似 傳 統 賦 予 男 性 應 有 的 固 定、制 式 的 形
象, 當 然,從 文 本 的 敘 述 可 知 是 由 晴 子 負 擔 家 計, 而 李 龍 第 的 職 業 為 何 ?
文本中並未透露絲毫訊息。
在 面 對 滔 滔 洪 水 的 侵 襲 下,李 龍 第 看 見 人 們 爭 先 恐 後 的 逃 命 行 徑,
「他
慶幸自己在往日所建立的曖昧的信念現在卻能夠具體地幫助他面對可怕
的 侵 掠 而 不 畏 懼,要 是 他 在 那 時 力 爭 著 霸 佔 一 些 權 力 和 私 欲,現 在 如 何 能
忍 受 得 住 它 們 被 自 然 威 力 掃 蕩 而 去 呢 ? 」李 龍 第 應 在 職 場 上 打 滾 過,痛 恨
其中的爾虞我詐,才退回家庭吧!他是作家?想找尋創作靈感而不去工
作 ? 抑 或 等 待 其 餘 的 工 作 機 會 ? 由 晴 子 工 作 養 他,是 否 造 成 現 實 壓 力 ? 這
些文本中留下的空白,均可引發讀者填補想像的空間。
因 此, 在 挽 救 弱 勢 的 妓 女, 是 否 會 引 發 其 潛 在 的 人 格,亟 欲 展 現 不 同
於李龍第的亞茲別人格特質,以彌補洪水前的缺憾,也就不得而知。
(三)李龍第為何選擇妓女?
李 龍 第 在 洪 水 中 逃 難 救 起 奄 奄 一 息 的 女 子,並 不 知 道 他 的 身 份 為 何 ?
同 情 憐 憫 弱 者 本 是 人 性 所 共 通 的,而 不 分 職 業 的 貴 賤。只 是 後 續 發 展 他 不
理 會 晴 子,而 一 心 守 候 妓 女 身 旁,將 原 屬 於 晴 子 的 雨 衣、麵 包 一 一 給 予 了
妓 女,眾 人 不 知 作 者 的 創 作 意 圖 為 何 ? 只 好 各 憑 本 事 各 自 解 釋。從 早 期 背

47
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 86 期

德 說, 到 現 在 以 人 性 剖 析 人 物 性 格,糾 葛 於 複 雜 人 性 下 的 作 者 企 圖,呈 現
多樣性,不管是出自憐憫、愛、逃避現實、潛意識的渴望,均豐富了讀者
的想像。
至 於 晴 子 與 妓 女 的 形 象,是 否 造 成 李 龍 第 在 抉 擇 中 的 考 量 ? 文 本 中 的
晴 子 , 在 特 產 店 上 班 ,依 據 老 闆 的 形 容 是「 — — 她 的 脾 氣, 簡 直 沒 把 我 看
成 是 一 個 主 人 ; 要 不 是 她 長 得 像 一 隻 可 愛 的 鴿 子 吸 引 著 些 客 人 ; 否 則 --我
說 了 她 幾 句 , 她 暴 跳 了 起 來 , 賭 咒 走 的 。 」除 此 之 外 , 我 們 所 見 的 晴 子 在
洪 水 來 時 ,在 屋 頂 的 表 現 隨 著 李 龍 第 而 呼 喚 、咒 罵 、 哭 泣, 使 他 人 認 為 她
是 一 個 發 了 瘋 的 女 子,眼 見 妓 女 親 吻 李 龍 第 憤 而 跳 水 想 泅 過 屋 頂 這 邊,卻
被 迅 速 退 走 的 水 流 帶 走。文 本 中 晴 子 的 形 象 似 較 明 晰:脾 氣 不 好,卻 有 可
人 的 外 表。但 是 她 的 反 應 完 全 依 附 於 李 龍 第 的 一 舉 一 動,表 現 得 就 像 一 般
女人應該有的舉動反應。
妓 女 的 出 現 是 以 一 個 亟 待 救 援 的 生 病 弱 女 子 形 象,沒 有 姓 名,面 對 亞
茲 別( 李 龍 第 的 化 名 )的 援 救 、 關 懷 下 , 表 達 她 的 愛 意 並 主 動 吻 他 , 由 被
動化為主動,故妓女的出現與晴子適成強烈對比,失去李龍第愛意的晴
子, 由 現 實 生 活 的 強 者 到 落 水 失 蹤,與 得 到 亞 茲 別 關 愛 的 妓 女, 由 弱 者 而
轉 趨 強 壯,兩 者 截 然 不 同 的 表 現 應 是 作 者 寫 作 策 略 的 運 用,所 呈 現 的 對 比。
四 、〈 我 愛 黑 眼 珠 〉 的 接 受 情 形 及 所 呈 現 的 意 義
七 等 生 〈 我 愛 黑 眼 珠 〉 從 1967 年 發 表 , 至 今 已 有 四 十 年 , 在 接 受 美
學 歷 時 性 的 發 展 下,這 些 評 論 者 在 當 時 情 境 下 所 作 的 文 本 詮 釋,正 反 應 當
時 讀 者 的 接 受 效 果,因 此 以 十 年 為 斷 代, 分 別 說 明 七 ○ 年 代 以 來,對 於 七
等生〈我愛黑眼珠〉的接受情形及其所呈現的意義:
(一)七○年代
六 ○ 年 代 現 代 主 義 文 學 創 作 的 風 潮,傾 向 個 人 情 緒 的 表 白,到 了 七 ○
年代有所 改 變,評論家 注重寫實 主 義的創作 路 線,尤其 在 鄉 土 文 學 論 戰 中 ,
強 調 文 學 必 須 反 應 社 會、反 應 人 生、反 應 現 實,使 得 充 滿 個 人 情 感 與 理 念
的七等生小說,頗不見容於文壇潮流中。
自 古 以 來 , 文 章 必 須 「 言 之 有 物 」 或 「 文 以 載 道 」, 方 是 佳 作 , 影 響
所 及 , 從 張 恆 豪 所 編 之《 火 獄 的 自 焚 — 七 等 生 小 說 評 論 集 》中 , 即 可 看 出

48
文稿

眾說紛紜的盛況,葉石濤、劉紹銘、周寧、陳明福、黃克全等,均仍圍繞
在 道 德 的 範 疇 論 述,陳 國 城 提 出 自 我 與 現 實 世 界 的 對 比,可 惜 未 再 深 入 闡
析。楊 牧 更 詳 細 的 對 比 出 幻 想 和 現 實 交 融 的 蒙 太 奇 手 法,算 是 在 七 ○ 年 代
結束前,為七等生的小說開闢較具文學批評的討論空間。
(二)八○年代
八 ○ 年 代 的 臺 灣 文 學,尤 其 在 解 嚴 之 後,呈 現 多 元 化 的 發 展,原 住 民
文學、女性主義文學、環保文學、政治文學、同性戀文學等的出現,豐富
了文學的内涵與面貌,正如王德威所言是「眾聲喧嘩」的時代。
面 對 更 為 繁 複 的 創 作 技 巧 出 現,馬 森 認 為 七 等 生 的 文 體 是「 聖 經 體 」,
洪 銘 水 於 前 人 的 道 德 評 論 基 礎 上 再 詳 加 說 明,有 些 評 論 者 開 始 探 討 文 本 中
的 兩 性 關 係,並 以 七 等 生 個 人 的 創 作 理 念 融 入 評 論 中,以 發 掘 文 夲 所 欲 表
達的主旨。
葉 石 濤 《 臺 灣 文 學 史 綱 》 也 在 八 ○ 年 代 出 版 , 對 於 七 等 生 ,《 臺 灣 文
學史綱》的定位是:
他 的 創 作 從 初 期 的「 理 想 世 界 」和「 現 實 世 界 」的 強 烈 衝 突,進 入
內 在 的 反 省,轉 至 經 由 全 面 的 批 評,追 求 自 我 的 實 現,最 後 逐 漸 加
強 社 會 性 觀 點,注 視 現 實 世 界,發 掘 現 代 社 會 的 病 灶,有 逐 漸 擺 脫
隱 遁性的 傾向 。七等 生的 小說, 最能 表現台 灣社 會的虛 偽和 墮落 ,
染 上 六 ○ 年 代 社 會 暗 淡 憂 鬱 的 色 彩 。 22
葉石濤的評論仍不脫其注重鄉土寫實的特色,嘉許其社會性較強的作品。
(三)九○年代以後
受 到 後 現 代 主 義 創 作 的 影 響,在 六 ○ 年 代 屬 於 前 衛 性 的 七 等 生 小 說 ,
在 九 ○ 年 代 愈 來 愈 能 讓 讀 者 接 受。同 時,也 出 現 檢 討 六 ○ 年 代 現 代 主 義 文
學 評 價 的 聲 浪,文 學 作 品 不 應 只 有 一 種 書 寫 方 法,關 於 人 生 負 面 的 書 寫 不
應受到忽視,因此,從不同面向描述作品不應受到任何寫作指導的限制。
1999 年 由 文 建 會 和 聯 合 報 共 同 舉 辦「 臺 灣 文 學 經 典 」的 選 拔 活 動,七 等 生
《我愛黑眼珠》一書亦列其中, 成為經典的代表之一。李瑞騰在研討會

22
見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 年 2 月,頁 129—130。

49
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 86 期

發表論文云:
這 篇 小 說 的 成 功 之 處 就 在 於 七 等 生 虛 擬 這 個 極 具 衝 突 的 情 節,他 的
創 意 挑 戰 我 們 慣 常 的 思 維 與 一 般 世 俗 的 道 德 。 23
與 三 十 年 前 的 評 論 有 極 大 的 差 別,原 來 被 視 為 缺 點 的 部 份,此 時 反 成 為 優
點。
九 ○ 年 代 台 灣 本 地 出 現 的 台 灣 新 文 學 史 論 述,對 於 七 等 生 的 評 論 亦 有
不同的思考,彭瑞金受到葉石濤的影響,著重七等生小說的社會性:
七 等 生 無 疑 是 個 特 立 而 突 出 的 存 在,… … 他 那 扭 曲、晦 澀,像 遊 走
迷 宮 一 樣 的 文 體,和 那 具 有 遯 世 傾 向、流 露 著 智 慧、不 茍 同 的 傲 岸
氣 質,… … 而 是 適 度 地 反 映 了 台 灣 社 會 體 質 的 荒 謬,是 以 文 體 宣 洩
對 現 實 的 不 滿,具 有 抗 議 情 緒 的 作 家。… … 他 從 未 流 露 對 土 地 與 現
實 任 何 擁 抱 的 熱 情,在 故 鄉 他 仍 然 是 個 流 浪 者,自 然 也 缺 少 那 份 使
命 感 。 24
葉、彭二人承繼七○年代以來鄉土文學的寫實主張,然而在其文學史論
中,未有明確的褒貶之意。
陳 芳 明 正 在 連 載 的《 台 灣 新 文 學 史 》第 十 五 章〈 六 ○ 年 代 現 代 小 說 的
藝 術 成 就 〉 則 以 隔 離 美 學 來 看 〈 我 愛 黑 眼 珠 〉:
受 到 最 多 議 論 的 短 篇 小 說〈 我 愛 黑 眼 珠 〉(1967),是 典 型 的 七 等 生
文 體。就 形 式 與 內 容 來 看,這 篇 小 說 恰 到 好 處 地 表 現 了 他 的 藝 術 造
詣。坊 間 評 論 家 酷 嗜 以 道 德 架 構 來 分 析 它,最 後 反 而 製 造 了 更 多 的
困 惑 。〈 我 愛 黑 眼 珠 〉 是 隔 離 美 學 的 佳 構 , 他 描 述 人 的 兩 種 人 格 同
時 存 在。小 說 主 角 的 兩 個 名 字 李 龍 第 與 亞 茲 別,正 是 不 同 人 格 的 象
徵。在 現 實 中,李 龍 第 是 怯 懦、寡 言、自 卑 的 男 人;而 在 內 心 深 處
另 一 位 喚 做 亞 茲 別 的 男 人,卻 是 果 敢、自 信 的 男 人。在 真 實 生 活 中,
李 龍 第 過 著 挫 敗 的 日 子。等 到 一 場 突 發 的 洪 水 襲 來 之 後,周 遭 景 物

23
李瑞騰〈期待晴子而出現妓女—論七等生《我愛黑眼珠》 〉,收入《台灣文學經
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 年 6 月,頁 91—98。
24
見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年 8 月,頁 137—
138。

50
文稿

都 淹 沒 在 水 裡 時,李 龍 第 才 與 現 實 發 生 了 斷 裂。亞 茲 別 人 格,便 是


在 與 世 界 隔 離 的 狀 態 下 浮 現。他 孤 坐 在 屋 頂,拯 救 了 一 位 溺 水 的 妓
女,擁 抱 她,溫 暖 她,甚 至 看 到 對 面 屋 頂 上 的 妻 子 時,竟 然 宣 稱 不
相 識。如 果 現 實 世 界 沒 有 隔 離,亞 茲 別 式 的 人 格 並 不 可 能 出 現。這
篇 小 說 令 人 著 迷 之 處,就 在 於 洪 水 所 帶 來 的 毀 滅 感。這 是 最 具 現 代
主 義技巧 的演 出。洪水來 了之後 所發 生的一 切,可 以視為一 個夢境,
夢 中投射 了李 龍第內 心深 處太多 的慾 望與憧 憬。 等到洪 水退後 , 夢
也 轉 醒,李 龍 第 又 回 到 現 實 世 界,又 必 須 去 尋 他 一 度 不 願 相 認 的 妻
子 。 25
陳 芳 明 也 是 文 學 史 上 首 次 以 美 學 角 度 檢 視 七 等 生 小 說 的 藝 術 成 就。大 陸 學
者 的 文 學 史 書 寫 多 歸 納 七 等 生 所 顯 現 的 作 品 特 色 與 風 格,鮮 少 評 價 其 藝 術
上 的 價 值。陳 芳 明 跳 脫 葉 石 濤、彭 瑞 金 的 寫 實 觀 點, 以 現 代 主 義 的 文 學 技
巧欣賞七等生,讚賞他的藝術造詣。
五、 結語
馬 森 云 :「 我 對 七 等 生 的 作 品 有 段 由 誤 讀 漠 視 , 而 終 至 自 以 為 瞭 解 、
激 賞 的 過 程 。 」 26綜 觀 七 等 生 〈 我 愛 黑 眼 珠 〉 由 初 始 的 背 德 說 到 道 德 說 、
宗 教 說 的 歷 程, 台 灣 社 會 由 單 一 的、制 式 的 走 向 多 元 開 放,讀 者 能 容 忍 作
者 的 創 作 所 帶 來 的 各 種 效 果。 姚 斯「 期 待 視 野 」為 我 們 解 釋 了 讀 者 的 不 同
背景所造成的審美距離,也決定其藝術特性。
依 瑟 爾 在 召 喚 結 構 的 未 定 性 及 空 白,呈 現 小 說 引 起 爭 議 的 討 論,洪 水
代表何種意象?李龍第為何自稱亞茲別?李龍第為何選擇妓女?在在使
讀者於疑問處勇於發揮其想像力,以填補作者於文本所留下的空白。
七 ○ 年 代 的 一 元 中 心 論,到 八 ○ 年 代 多 元 紛 呈,九 ○ 年 代 轉 而 探 求 藝
術 與 美 學 的 成 就, 使 得 七 等 生〈 我 愛 黑 眼 珠 〉的 讀 者 經 歷 主 題 思 想 的 外 緣
探 索,進 而 回 歸 文 學 的 內 在 藝 術 性。因 此,在 道 德 與 否 上 爭 議 其 小 說 主 旨,

25
陳芳明〈六○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台北: 《聯合文學》第 208 期,2002
年 2 月號,頁 158—159。
26
馬森〈三論七等生〉 ,收入氏著《燦爛的星空》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1997
年 11 月,頁 166。

51
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 86 期

更應注重七等生小說所呈現的文學藝術價值。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七 等 生 《 七 等 生 全 集 》, 台 北 : 遠 景 出 版 社 , 2003 年 10 月 。
朱 棟 霖、陳 信 元 主 編《 中 國 文 學 新 思 維 》,嘉 義:南 華 大 學 出 版 中 心,2000
年 7 月。
李瑞騰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
,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 年 5 月。
李瑞騰《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 年 6 月。
馬 森 《 燦 爛 的 星 空 》, 台 北 : 聯 合 文 學 出 版 公 司 , 1997 年 11 月 。
周 寧 、 金 元 浦 譯 《 接 受 美 學 與 接 受 理 論 》, 瀋 陽 : 遼 寧 人 民 出 版 社 , 1987
年 9月
張 恆 豪 編 《 七 等 生 集 》, 台 北 : 前 衛 出 版 社 , 1993 年 12 月 。
張 恆 豪 編 《 火 獄 的 自 焚 》, 台 北 : 遠 行 出 版 社 , 1977 年 9 月 。
彭 瑞 金 《 台 灣 新 文 學 運 動 四 十 年 》, 高 雄 : 春 暉 出 版 社 , 1997 年 8 月 。
葉 石 濤 《 台 灣 文 學 史 綱 》, 高 雄 : 春 暉 出 版 社 , 1987 年 2 月 。
楊 照 《 夢 與 灰 燼 — 戰 後 文 學 史 散 論 二 集 》, 台 北 : 聯 經 出 版 公 司 , 1998 年
4 月。
(二)期刊論文
七 等 生 〈 真 確 的 信 念 〉,《 中 外 文 學 》, 1976 年 6 月 。 亦 收 入 七 等 生 《 情 與
思 》, 遠 行 出 版 社 , 1977 年 9 月 。
七 等 生〈 維 護 〉,《 中 國 時 報 人 間 副 刊 》,1972 年 6 月 15 日。亦 收 入 七 等 生
《 情 與 思 》, 遠 行 出 版 社 , 1977 年 9 月 。
郝 譽 翔 〈 愛 與 憐 憫 的 悲 歌 — 閱 讀 七 等 生 〉,《 幼 獅 文 藝 》, 2000 年 1 月 。
張恆豪〈 七 等生小說 的 心路歷程 〉
,原載《小 說 新潮》第 一 號,1977 年 6 月 ,
現收入《 七 等生全集 — 城之迷 》,臺 北:遠景 出 版公司, 2003 年 10 月 。
陳 芳 明 〈 六 ○ 年 代 現 代 小 說 的 藝 術 成 就 〉, 台 北 :《 聯 合 文 學 》 第 208 期 ,
2002 年 2 月 號 , 頁 158— 159。
塗 靜 慧 〈 七 等 生 研 究 資 料 目 錄 〉, 臺 北 :《 全 國 新 書 資 訊 月 刊 》, 1990 年 元
月號。

5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