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13.24.

022

论现代文学叙事中儿童视角运用的三种范式
周会谦
山东大学 ( 威海 ) 文化传播学院,山东威海 264209

[ 摘要 ] 儿童视角作为一种限制性叙述视角,是对传统叙事视角的革命,拓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 随着现代作家的理论
与创作实践,儿童视角小说在现代中国逐渐成长,发展出以鲁迅、废名、萧红为代表的三种儿童视角运用范式 ,对日后
中国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 关键词 ] 儿童视角;三种范式;鲁迅;废名;萧红

儿童 视 角 ,是 “小 说 借 助 于 儿 童 的 眼 光 或 口 吻 来 讲 述 故 今变成了一个满脸皱纹的中年人 ,一声“老爷”吞噬了作者儿
事 ,故 事 的 呈 现 过 程 具 有 鲜 明 的 儿 童 思 维 的 特 征 ,小 说 的 叙 童视角下所有美好的回忆 ;在城市中看戏的不愉快经历又勾
述 调 子 、姿 态 、结构 及 心 理 意 识 因 素 都 受 制 于 作 者 所 选 定 的 起鲁迅对年少时与伙伴们一块看社戏的回忆 ,引出对现实世
儿童的叙事角度。 ” 在现代文学叙事中 ,儿童视角的运用并
[1]
界的极度反感。 这两部作品都通过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切
非偶然的个别行为,而是众多作家的创作探索使儿童视角小 换获 得 极 大 地 对 比 度 ,进 而 为 批 判 社 会 ,批 判 文 化 营 造 了 意
说构成了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景观。 在鲁迅率先采用儿童 义空间。 而在《孔乙己 》中,作者塑造了 “温酒的小伙计 ”这一
视角进行叙事之后,随着社会 、文学和观念的变化 ,儿童视角 形 象 ,通 过 这 个少 年 的 视 角 叙 述 了 孔 乙 己 的 一 生 ,而 这 个 叙
所承载的内容和所呈现的特征不断地作着相应的改变 ,先后 述者也自觉地加入嘲笑作弄孔乙己的 “看客”的队伍中 ,甚至
出现了三种范式:以鲁迅的 《故乡》《社戏》《孔乙己 》为代表的 在孔乙己教他识字时也展现出冷漠的神态, 表现封建礼教
作 品承 载 着 作 者 独 特 的 社 会 观 念 和 对 封 建 文 化 的 反 思 批 判 “吃人”的本质,达到国民性批判和启蒙的目的。
的启蒙范式;以废名的 《柚子》《桥》为代表的作品反映真正的 在鲁 迅 之 后 ,有 一 批 作 家 作 品 也 通 过 儿 童 视 角 创 作 “问
儿童世界,进而追求儿童世界中人与人纯真和谐的关系以及 题 小 说 ”以 及 其 它 反 映 社 会 现 实 描 绘 悲 苦 人 生 的 作 品 ,从 而
更高的哲学智慧的个性化范式 ;以萧红的 《呼兰河传》为代表 继续启蒙的话语,继续批判社会与文化,如凌叔华的 《一件喜
的作品结合了上述两种儿童视角运用的范式 ,以真实的儿童 事》《八月节》、冰心的《鱼儿》、张天翼的《团圆》、萧乾的《雨夕》
思维回忆了童年生活、乡土人情而形成的文化综合范式。 等。 但是这一时期儿童视角聚焦于社会 ,是为了实现启蒙的
一、鲁迅的启蒙范式 目的而采用的一种媒介,其作为媒介的意义大于儿童视角的
启蒙主义在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中毫无疑问地占据主 本 身 意 义 ,没有 对 儿 童 本 身 投 射 更 多 的 关 注 ,在 实 质 上 和 五
流话语权,在其影响下 ,“为人生 ”的写实主义风潮盛行 ,鲁迅 四时期提出的“儿童本位论”相左。 但是这些局限性并不妨碍
明确地指出创作“必须是 ‘为人生 ’,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2],茅 这一时期采用儿童视角进行叙述的巨大意义 ,这一时期儿童
盾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 “人们怎样生活 ,社会怎样情形 , 视角的使用有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增强了启蒙思想的感染
文学就把那种种反映出来”[3]。 于是,如实地反映社会,表现生 力。 其儿童视角仍属于启蒙范式。
活的艰辛就成了五四以后许多作家的共同价值取向。 在这样 二、废名的个性化范式
的背 景 下 ,儿 童 视 角 就 顺 理 成 章 地 被 用 来 表 达 对 社 会 ,对 文 “儿童”几乎是废名小说中不变的主人公 ,在启蒙话语占
化的批判。 鲁迅则是运用儿童视角表达启蒙思想的第一人。 据主流地位的时候,废名以他独特的创作理念和叙事方式抒
他通过回忆的方式获得儿童视角 , 又通过儿童视角,用 写 个 人 的 思想 。 他 也 是 最 早 用 儿 童 视 角 写 儿 童 本 身 的 人 之
儿童的眼光去回忆 , 这些回忆往往是美好而富有人情味的 。 一,其对儿童视角的把握和运用堪称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
比如在《故乡》里,鲁迅刻画了少年闰土这一阳光活泼的人物 程碑,形成了个性化范式的儿童视角。
形象,他脖子上套着银项圈 ,手上握着一把叉子 ,守护着一望 儿童视角在废名的笔下不再是反映现实人生 、批判封建
无际海边的瓜田,小脑袋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想法 ;又如《社 文化的媒介,而是被用来回忆童年生活 ,讲述乡土故事 ,并作
戏 》中 纯 真 善 良 、热 情 无 私 的 农 村 少 年 阿 发 、双 喜 ,他 们 俩 陪 为承载其生活哲学与理想的载体存在于他的作品中。 细看废
伴作者划船看戏 ,给作者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 然后当鲁迅 名的作品,《柚子》一文回忆了作者与表妹柚子在十岁以前的
把 儿 童 视 角 抽 开 ,文 本 突 然 进 入 如 今 的 现 实 世 界 时 ,现 实 与 童年生活,他们一块在青石上播窟眼钱 ,分享釉罐里的糖 ,在
回忆的巨大反差引起他无限的感慨 ,昔日生气勃勃的闰土如 山顶上摘杜鹃花 。 儿童往往和现实世界离得较远 ,柚子便对

[ 作 者 简 介 ] 周 会 谦 (1993- ), 男 , 现 为 山 东 大 学 ( 威 海 ) 文 化 传 播 学 院 2010
家道中落这一悲哀的事实毫无知觉, 依旧和作者开心地打
级本科生。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闹,直到作者的外祖母去世 ,柚子才意识到家境的衰落 ,进而

41
做缝纫活来赡养母亲 。 当作者长大见到阔别已久的柚子时 , 瞎模糊眼的。 不然你为啥往我脚上撞,若有胆子撞,就撞那个
他们之间似乎充满了隔膜 ,再也无法找到童年一起玩耍时的 耀武扬威的 , 脚上穿着靴子鞋的 …… 你撞我还不是白撞 ,撞
快乐。 这段场景和鲁迅的《故乡》中与闰土见面时的场景有些 不出一大二小来,臭泥子滚石头,越滚越臭……”
相似,但废名的主要目的是怀念童年时人与人之间自然和谐 这段话明显地是通过儿童的口吻叙述出来的 , 有二伯踢
的状态,而不是表达对国民性的批判。 废名的其它作品如《初 到的那块砖头在孩子的眼中 似 乎 是 有 生 命 的 , 可 以 “碰 ”有 二
恋》《半 年 》《鹧 鸪 》等 ,都 是 通 过 回 忆 童 年 生 活 表 达 他 对 童 年 伯的脚,也可以“不瘦不胖 ”,具有人的特征 ,这样的写法只能
生活的向往与留念。 在儿童视角叙事下呈现。 每当我们看到类似这样的段落时似
废 名 在 1926 年 前 后 完 成 了 一 次 风 格 的 转 变 ,《菱 荡 》与 乎可 以 感 觉 到 萧 红 正 用 她 幼 时 一 双 好 奇 的 眼 睛 窥 视 着 这 个
《桥 》记录 了 他 的 转 变 过 程 :从 现 实 世 界 脱 离 ,转 而 构 建 自 己 世界,我们也可以通过孩子的眼睛发掘更深的含义 : 处在社会
心中的理想世界,寻求一种人生中完满的境地 。 儿童视角运 底层的有二伯受到伤害时没有能力反抗 , 只能通过骂砖头来
行方式的转变是他整个文风转变中的重要一项内容 ,这次转 发泄不满。 通过儿童视角叙事而拓展的广阔空间就像这段文
变 使 废 名 对 儿 童 视 角 的 把 握 更 加 自 然 、 纯 粹 ,他 放 弃 了 “ 回 本一样可添加进众多的意义。
忆 ”这 个 用 来 获 得 儿 童 视 角 的 方 式 ,而 是 用 第 三 人 称 儿 童 视 萧红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小女儿 , 是家族的漂零者 , 她从三
角进行叙事, 并且在叙事中保留着儿童视角的大部分特征 , 十年代早期开始漂泊的生活。 近期萧红研究的升温源于其复
如 “稚嫩的色彩”“片段化叙事 ”“与自然的亲近 ”“注重细节 ” 杂性 , 这 复 杂 性 又 源 于 萧 红 小 女 儿 性 格 与 大 时 代 思 潮 的 碰
等。 以《桥》为例,汪曾祺曾这样评论 《桥·万 寿 宫 》中 的 一 段 撞。 钱理群从启蒙观念发掘萧红 ,认为鲁迅和萧红代表了启
文字:“读《万寿宫 》,至程林写在墙上的字 :‘万寿宫丁丁响 ’, 蒙主义文学父女两代人 。 但是从作家气质上看 ,萧红的小女
我也 异 常 的 感 动 ,本 来 丁 丁 响 的 是 四 个 屋 角 挂 的 铜 铃 ,但 是 儿性格让她保留着女性童年时期的心理状态 ,并以此为基础
孩子们觉得是万寿宫在丁丁响。 这是孩子的直觉。 孩子是不 进 行 自 我 体 认 和 角 色 定 位 ;在 思 维 方 式 上 ,她 则 常 依 靠 回 忆
太理智的,他们总是直觉地感受这个世界”。 [4]
在他的笔下,儿 和想象来获得精神滋养; 在叙事方面则是儿童视角表现鲜
童视角真正地反映了儿童的世界,而不是成人的世界。 明。 这样的儿童视角与她肩负的启蒙使命结合形成了她独特
三、萧红的文化综合范式 的创作风格与思想内涵。 她通过小女儿的感性直觉直接上升
1931 年,在战争的背景下,东北作家被迫离开故乡南下 , 到生命的存在之思,在人与物的密切关联中展现生命与存在
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东北作家群”。 与同时代中 那种自在自为的状态, 而同时又在儿童视角中加入启蒙意
国其 他 作 家 相 比 ,东 北 作 家 失 去 了 故 乡 ,精 神 家 园 遭 到 了 破
识,例如《呼兰河传 》中的“大泥坑 ”这个意象即承载了萧红对
坏 ,同 时 ,他 们 也 是最 早 接 受 民 族 战 争 洗 礼 的 作 家 ,因 此 ,通
社会缺乏公共意识的揭示。 她的儿童视角小说在鲁迅 、废名
过儿童视角回忆真实的儿童生活 、乡土往事成了他们纪念故
的 儿 童 小 说 创 作理 念 之 后 开 创 了 儿 童 视 角 小 说 创 作 的 第 三
乡的 方 式 , 而 在 四 十 年 代 之 前 文 坛 中 有 大 量 的 儿 童 视 角 小
种范式,即文化综合范式。
说 ,为 他 们 儿 童 视角 小 说 的 创 作 提 供 了 丰 富 了 经 验 ,在 众 多
四、结语
因素作用下,他们的创作形成了中国儿童视角小说历程上的
鲁迅对儿童视角的探索更多的是对儿童视角承载的时
一次高潮。 他们的作品带有明显的自叙的特点 ,这些儿童视
代意义的发掘, 或者说是在探索一种思想的策略性表达 ;废
角小说几乎都是作家童年的回忆录 。 他们着力表现儿童 ,并
名 对 儿 童 视角 的 贡 献 主 要 在 于 对 儿 童 视 角 叙 事 学 意 义 与 使
以儿童的思维构建幼年时期的自我形象 。 无论是萧红的 《呼
用技术的深化;萧红的儿童视角小说创作更多地指向文化的
兰河传》、端木蕻良的《初吻》《早春》还是骆宾基的《幼年》都带
综 合 ,拓 展 了 儿童 视 角 的 表 现 空 间 ,使 儿 童 视 角 成 为 时 代 思
有自叙传的特点 。 这些儿童视角小说和二三十年代鲁迅 、废
想与个人思想之间沟通的桥梁。 儿童视角才真正完成了对中
名等人的儿童小说不一样 ,既不像启蒙小说那样带有明显的
国传统叙事视角的革命 ,作为一种独特而富有内涵的叙事视
创 作 目的 ,也 不 像 废 名 的 小 说 那 样 超 脱 世 外 ,而 是 站 在 儿 童
角深刻影响日后的中国文学。
的视角与立场上客观地呈现世界 ,包括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
[ 参考文献 ]
世 界 ,既 留 给读 者 发 掘 文 本 内 涵 的 空 间 ,也 很 真 实 地 表 现 儿
[1] 吴 晓 东 等 :《现 代 小 说 研 究 的 诗 学 视 域 》,《现 代 中 国 文 学 研 究 丛 刊 》
童本身。 正如萧红《呼兰河传》中这样一段话所呈现的一样:
1999 年第一期
有二伯真古怪 ,他走路的时候 ,他的脚踢到了块砖头,那
[2] 鲁迅:《我 怎么 做 起 小 说 来 》,《鲁 迅 全 集 》 第 4 卷 ,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砖头把他的脚碰痛了。 他就很小心地弯下腰去把砖头拾起 1981 年版,第 512 页
来 ,他 细 细 地 端相 着 那 砖 头 ,看 看 那 砖 头 长 得 是 否 不 瘦 不 胖 [3] 茅盾:《茅盾文艺杂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24 页
合适,是否顺眼,看完了,他才和那砖头开始讲话: [4] 汪曾祺 :《万寿 宫丁 丁响(代 序 )》,范 用 编 :《晚 翠 文 谈 新 编 》,生 活·读
“你这 小 子 ,我 看 你 也 是 没 有 眼 睛 ,也 是 跟 我 一 样 ,也 是 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年版,第 242 页

·
yū wén jiàn shè 学 文 文 语 教 关 42
语文建设 2013. 8 术 化 学 言 学 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