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NOTA RINGKAS BAGI TOPIK 2.2,2.3, 2.4.

2.2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概述
 1919 年“五四”运动之前,中国儿童文学虽然已经存在,但还很难说它是一个相对
独立的文学门类。
 “五四”之后,中国 1919—1949 年建国以前三十年的儿童文学,为中国现代儿童文
学。
 建国至今的儿童文学被称为当代儿童文学。
 作者张香在《中国儿童文学史(现代部分)》一书的《引言》指出:
“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中国并没有儿童文学这个名称:但很早就存在了实际上的‘儿
童文学’儿童文学作为先民口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踏歌舞蹈相伴在民间流传着。
有了文字以后,从先秦(即从远古至秦统一中国)开始,我国就有了想像丰富、积极反映
现实生活、可供儿童传诵的谣曲、史诗、神话、传说和寓言、谜语等文学作品的记
载。”
“我们不妨认为这些记载下来的作品就是中国儿童文学源远流长的先河。只是由于中国
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封建礼教束缚了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严重阻碍了人们对
儿童生理和心理的研究和对儿童文学的倡导。因而使儿童文学长时期处于一种蒙昧的、
极不‘自觉’的状态。”

晚清时期,1840 年爆发了鸦片战争,1894 年中日战争失败,中国遭受到列强瓜分,由封


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在外国势力的侵入和洋务运动影
响下,中国资本主义有了发展。

 一些比较开明的人士,主张学习外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成一种改良主义思潮。
 梁启超被认为是中国儿童文学最早的倡导者,他既在儿童文学理论方面有所建树,又
大力创作,写了不少儿童诗歌。
 他创办了刊物《新小说》,除主要发表成人文学作品外,还把这个刊物作为培植儿童
文学的园地,他在该刊第一期发表文章,重申文学与童孺(儿童妇女)的关系;提出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的观点。作,写了不少儿童诗歌。
 他创作的儿童诗歌,如《爱国歌》,《黄帝歌》、《终业歌》等,具有鲜明的爱国主
义教育精神。

 晚清诗人黄遵宪,和梁启超一样,也是一位儿童诗歌的热情积极的倡导者,曾写了不
少很不错的儿童诗歌,如《幼稚园上学歌》等。
 晚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儿童报刊,如《小孩月报》(1875)、《蒙学报》(1897)、
《寓言报》(1901)、《蒙学画报》(1908)、《蒙养学报》(1908)、《童子世界》
(1903,中国第一种儿童报纸)等。这些儿童报刊有相当部分内容是移植外国的东西
(翻译、改写),当然也有中国作者(包括儿童)自己写的作品。
 当时一些成人刊物,也译载了不少适合儿童看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小说为主,如《海
底漫游记》、《爱弥儿》、《鲁滨孙漂流记》等。这些作品的翻译引进,促使中国儿
童文学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也使中国儿童文学在保持民族化的同时,接受外来影响,
在客观上为今后儿童文学的发展做了最初的准备。

 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必须提到本世纪初创办的上海两家出版机构的贡献,这就是商务
印书馆和中华书局。
 商务印书馆创办于 1902 年,它出版的《童话》丛书达 77 册之多,影响很大。它还出
版了一份综合性少儿月刊《少年杂志》(至 1931 年停刊),上面刊登了小说、童话、
寓言等不少儿童文学作品。
 中华书局也很重视儿童文学读物的出版,出了《中华童话》等数十种儿童读物以及
《中华学生界》、《中华童子界》、《儿童画报》月刊等儿童刊物。
 作品发表园地的增多,无疑对当时的创作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 文学巨匠茅盾对于儿童文学所作的卓著劳绩。
 他在此时期所从事的儿童文学工作,主要是:搜集古代寓言,编写传记故事,翻译介
绍科学幻想作品,参加《童话》丛书的编写。1918 年到 1920 年,他参加了孙毓修主
编的《童话》第一集部分作品的译述和编写,用“沈德鸿”署名出版的就有《大槐
国》、《千匹绢》等 17 种。这些作品,大多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唐宋传奇、宋
元话本以及明清小说。此外,他还自己创作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如儿童故事《寻快
乐》、《书呆子》等。
 晚清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儿童文学,是中国儿童文学酝酿、草创的时期。

 从 1919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起,到: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一


时期的儿童文学,称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 鲁迅,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他在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里就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救救孩子 !”这是
对半封建、半殖民地反动统治阶级残害儿童、摧残儿童心灵的强烈谴责,也是向整个
社会呼吁重视儿童和儿童文学。
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精神食粮,鲁迅翻译了《爱罗先珂童话集》、《桃色的云》以及
《小约翰》、《小彼得》、《表》等许多优秀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鲁迅的译作以及其
他一些热心于儿童文学事业的作家、翻译家将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普希金等
外国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相继译介到中国来,一方面为当时十分匮乏的儿童读物提供
新的内容和品种,一面对许多中国作家自己创作儿童文学作品,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

 叶圣陶是较早为孩子们创作的一位著名作家。《小白船》是他的第一篇童话,写于
1921 年。
 到 1936 年为止,他共创作了四十多篇童话。
 《稻草人》创作、发表于 1922 年,是叶圣陶的童话代表作,作品叙述了一个令人心
酸和愤慨的故事,展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凄凉命运,实际上是对黑暗社
会的强烈控诉。鲁迅曾经指出,叶圣陶的《稻草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
作的路”。
 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稻草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现代童
话走向现实主义道路的一个崭新起点。

 冰心作家从《寄小读者》开始发表,从 1923 年 7 月 25 日至 1926 年 8 月 31 日,冰心


共写了 29 篇通讯。
 这些优美的书信体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女作家以十分细腻的笔触,在这些作品里深情抒写了她离开故土、在域外留学期间的
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既有对一幅幅风光旖旎的大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更有对祖国、
对母亲和亲友的深挚眷恋。整个作品,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爱与美的诗篇。它不仅为小
朋友们所喜爱,也在成人读者中广为流传。

 张天翼是继叶圣陶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童话作家。他自 30 年代初开始从事儿童文学
创作,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1932 年)和《秃秃大王》(1933 年)都是他的代表作。
 。《大林和小林》用极度夸张的幻想手法,通过叙述一对孪生兄弟选择不同的生活道
路、他们迥异的遭遇,揭示出一心贪图享受、梦想发财者必无好结果,只有依靠自己
的劳动、正直地生活、敢于同邪恶做斗争,才能有美好的前途。作品同时深刻揭露了
旧中国统治集团盼残酷、穷奢极欲和旧社会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种种情景。童话以
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性,彪炳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册。
 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前后,儿童文学发展较快,原因之一是发表作品的园地增
多,不少有影响的少年儿童刊物相继创办问世,如商务印书馆的《儿童世界》、《儿
童画报》,中华书局的《小朋友》、《小朋友画报》,开明书店的《开明少年》、
《中学生》,《申报》的《儿童之友》,大东书局的《儿童良友》等等。
 女作家黄庆云于 1941 年在香港创办的《新儿童》杂志也很有影响。除儿童刊物外,
当时不少成人报刊也积极倡导儿童文学,发表儿童文学作品。例如享有盛名的《晨报
副刊》、《京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等。
 冰心的《寄小读者》就是在《晨报副刊》的“儿童世界”专栏里连载的。中国现代很
有影响的成人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几乎每期都发表儿童文学作品,还于 1925 年
出过两期“安徒生专号”。张天翼的著名童话《大林和小林》,最早是在成人文学刊
物《北斗》上连载的。

 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秋,人民饱受兵燹之苦。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
多以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为内容,以唤起和弘扬广大少年儿童的反抗、斗争意识,作
品因之大都带有浓重的时代色泽。

这时期比较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有:
 儿童小说《大鼻子的故事》(茅盾,1935 年)、
 《野小鬼》(贺宜,1939 年),
 童话《阿丽思小姐》(陈伯吹,1933 年)
 《长毕塔》(巴金,1937 年)、《小癞痢》(钟望阳,1938 年)
 《四季的风》(严文井,1940 年)、《红鬼脸壳》(金近,1946 年)
 童话剧《雪夜梦》(包蕾,1939 年)
 科学小品《菌儿自传》(高士其,1936 年)等。

华山《鸡毛信》
《鸡毛信》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塑造了儿童团长海娃的形象,热情讴歌了根
据地少年儿童机智勇敢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管桦《雨来没有死》
 《雨来没有死》里的小主人公雨来,也是一位小英雄,他牢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
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凶恶阴险的汉奸和日本侵略者面前始终坚贞不屈。海娃和雨来
的光辉艺术形象,曾经鼓舞了抗战中的千千万万少年儿童。
 解放后,这两篇小说先后被改编、拍摄成电影和收入中学语文课本,成为新中国少年
儿童了解过去革命斗争历史和学习先辈光荣革命传统的生动教材。

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发展儿童文学,是培育祖国未来建设者的重要一环
 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早在 1950 年 4 月为《儿童时代》杂志题写的创刊词中所指
出的:
“给儿童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培养他们成为祖国建设的优秀人
才。”
 中国建国初期,儿童文学读物的数量、品种都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要。
 1954 年举行的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对广大儿童文学作者写出更多的
优秀作品,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1955 年 9 月 16 日党的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了的重要社论,指出了当时少年
儿童读物匮乏的严重性,要求所有的作家和编辑、出版、发行工作者更多地重视少年
儿童读物的创作、出版和发行。
 1955 年 11 月,中国作家协会发出《关于发展少年儿童文学的指示》,号召作家和社
会有关部门重视儿童文学创作,尽快改变儿童读物奇缺的状况。
 1956 年,中国党中央提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
针,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儿童文学也初步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局面。
 50 年代中期,许多早在解放前就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继续热情地为孩子们创作 ;
一批新的儿童文学作者脱颖而出;不少主要从事成人文学创作的作家、诗人,也满怀
责任感,为祖国下一代努力奉献精神食粮。

中国曾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俄罗斯和苏联儿童文学作品,例如:
 盖达尔的儿童小说《铁木儿和他的伙伴》、《丘克与盖克》童话《一块烫石头》
 诺索夫的儿童小说《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
 伊林娜的儿童小说《第四高度》(中译名为《古丽雅的道路》),
 卡达耶夫的儿童小说《团的儿子》
 比安基的动物故事
 伊林的科普文学读物
 以及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马尔夏克、米哈尔柯夫、巴尔托的诗歌等等。
 中国建国初期至 60 年代中期,尽管中间小有起伏,但总的来说,儿童文学是不断前
进的,取得了很大成就。
 作品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无论是革命历史题材还是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
品,都出现了一批深受广大小读者喜爱的佳作。
 丰富多彩的作品主题和内容,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风格,磁石般吸引着孩子们的心
灵。

60 年代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小说
 张天翼的《罗文应的故事》
 冰心的《小橘灯》和《陶奇的暑期日记》
 刘真的《我和小荣》,萧平的《海滨的孩子》
 杲向真的《小胖和小松》,邱勋的《微山湖上》
 胡奇的《五彩路》,徐光耀的《小兵张嘎》
 张有德的《妹妹入学》,任大星的《吕小钢和他的妹妹》
 任大霖的《蟋蟀》等

60 年代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童话
 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
 严文井的《“下次开船”港》
 贺宜的《小公鸡历险记》
 陈伯吹的《一只想飞的猫》
 金近的《狐狸打猎人》、洪汛涛的《神笔马良》
 葛翠琳的《野葡萄》、黄庆云的《奇异的红星》
 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等;

60 年代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诗
 袁鹰的《篝火燃烧的时候》
 阮章竞的《金色的海螺》
 郭风的《蒲公英和虹》
 圣野的《欢迎小雨点》
 柯岩的《“小兵”的故事》等
 任德耀的《马兰花》
 刘厚明的《小雁齐飞》等。

2.2.1 “文化大革命”后的儿童文学
 “文化大革命”,给整个民族和国家带来一切大灾难。儿童文学园地百花凋零,一片
萧条。当然,即使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有少数作家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写出了一些较好的儿童文学作品。
 杰出的文学大师茅盾在《六○年少年儿童文学漫谈》一文中,曾经一针见血地概括当
时的某些作品:“政治挂了帅,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文字干巴
巴。”

2.2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概述
近期儿童文学园地里的旖旎风光
 柯岩的《寻找回来的世界》
 不仅以题材的新颖见长,更主要的是作家以娴熟的艺术技巧,通过对生活中异常驳杂
错综的矛盾冲突的生动、形象的展现,和对特殊环境中种种人际关系的细针密线的揭
示,撼人心弦地启动小读者乃至大读者对做人真谛的揣摩和思考,其题旨的张力、内
蕴的深邃、思想的力度,都是儿童文学中所罕见的。
 寻找回来的世界 由柯岩的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改编。本书以充满诗意的风
格描述了工读学校学生的故事。其文风豪放壮阔又清新明丽,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
独特的艺术魅力。

 严阵的《荒漠奇踪》
 程玮的《来自异国的孩子》
 常新港的《独船》
 刘健屏的《我要我的雕刻刀》等
 小说作品,都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具慧眼的深沉思考,以及敢于正视生活中
的种种矛盾并真实地、深刻地予以反映的勇气。

 王泉根教授于 2003 年 1 月在《娄底师专学报》发表的《儿童观的转变与 20 世纪中


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
两项主要的观点:
 (一)儿童儿学的创作主体是成年人,接受主体却是少年儿童,这就构成了儿童文学
与生俱来的矛盾与困惑:两代人之间的文化代沟及其文学接受所造成的代际冲突;这
也提出了儿童文学一个根本性的文化问题,即“儿童观”问题。
 (二)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史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尊重儿童的历史。在儿童文学一
切现象的背后有一双无形的手在起着作用,这就是无所不在的社会儿童观,也就是如
何看待儿童、对待儿童的观念。从这个角度说,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史,是中国人儿童
观的演变史。

第一节 :对传统的解读
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儿童文学
 民间文学是文学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中国古代流传的大量民间口头童话、童谣都应该承认是被古代儿童所接受的文学形式。
 中国传统儿童观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无视儿童的独立人格与社会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
对儿童的精神食粮——儿童读物的关注自然不能被提上社会的议事日程。

第二节 :中国儿童文学的第一次转型
五四时期
 中国人对儿童文学、儿童读物的重视一直要到 20 世纪初叶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才发生根本的变革和转型。
 鲁迅: 1919 年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 是中国人儿童观转变的宣言书,代表了觉醒一代的中国人完全崭新的儿童观。
 这篇具有宣言书性质的文章,不但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人的发现——儿童的发现—
—儿童文学的发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用,而且对整个 20 世纪中国的儿童观也起
着规范的建设性的作用。
 周作人:1920 年的《儿童的文学》
 是一篇关于创建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宣言书。
 提出了儿童文学创作应遵从少年儿童发展的年龄差异性
 探讨了幼儿前期、幼儿后期与少年期的不同心理特征及对诗歌、童话、故事、戏剧等
各类文体的不同接受需求。这对于促进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转型、创建现代性的与世
界接轨的儿童文学,起了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

1920 年开始:
第一,大量翻译介绍传播西方的儿童文学
第二,对传统的儿童读物遗产进行清理,首先是把那些传播成人意志和以成人
教育目的论为核心的读物,如《三字经》《幼学琼林》等东西小心地清
理出去;其次是小心地梳理、考察中国古代儿童所接受的民间文学的遗
产,整理、改编古代民间童话、童谣等
第三,有一批观念先进、接受较快而又热心为儿童服务的作家,受西方儿童文
学的影响开始自觉地投身到儿童文学创作中去。这包括:以叶圣陶的
《稻草人》为代表的童话创作,以冰心《寄小读者》为代表的散文创作,
以俞平伯《忆》为代表的儿童创作,以郑振铎主编的《儿童世界》作品
为代表的幼儿文学创作,以赵景深、郑振铎、沈雁冰为代表的儿童文学
翻译及理论研究工作等。

第三节 :中国儿童文学的第二次转型
革命期的现实主义精神
 30 年代,以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为代表,现实主义的儿童文学创作被推崇
 《大林和小林》是一部典型的政治童话。类似于这样张扬现实主义精神的儿童文学作
品从三四十年代开始成为一种创作的主潮,甚至是一直延续到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
初。

第四节 :中国儿童文学的第三次转型
新时期
 20 世纪 80 年代对瑞典女作家林格伦作品的译介
 林格伦作品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为儿童说话,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
 观念提出了挑战,主张充分尊重儿童个性,解放儿童
 郑渊洁站在儿童的立场为儿童说话,并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提出质疑与挑战
 1980 – 1990 年,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东西文化的八面来风,深刻地
影响着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人文精神在中国儿童文学中日渐得到彰显,以儿童为本
位,尊重儿童的价值,维护儿童的权利,提升儿童的素质,实现儿童健康成长的人生
目的,正成为这个时代儿童文学的价值尺度与美学旗帜。

20 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
 集中到一点,就是“儿童观”问题。
 从五四“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观,到 30 年代“配合一切革命斗争”而形成的儿童
观与儿童文学观
 八九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儿童观,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产生了变革,通过儿童观来
影响儿童文学观和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

2.3 西方儿童文学发展概述
方卫平教授在《儿童文学教程》在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史时提到:

一、从“自在”到“自觉”
二、从民间文学到作家创作的文学
三、审美形态的发展

 “自在”本是哲学述语,这里指儿童文学在获得文体独立性以前“潜在”的存在状态。
 在人们认识到“儿童”和“童年”的特殊性之前,不可能出现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
品。所以我们称这个时期的儿童文学为“自在”状态的儿童文学。
 包括流传日久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童话、民间歌谣,以及部分作家创作的
被儿童纳入阅读视野的成人文学作品,例如《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等。

 “自觉”指的是作家有意识的创作儿童文学
 明确对象和目标,辅于特定的创作手法,写出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
 儿童文学的自觉是人们认识到“童年”是一个特殊生命阶段的独特精神需要以后的产

 “儿童文学的历史与特定社会儿童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 1697 年贝洛的《鹅妈妈故事集》的出版,看做是西方儿童文学自觉形态的开始
 贝洛说:“我的这些童话者是有创作宗旨的,它们首先在启人诚实,有忍耐心,有远
见,要勤恳,在种种不幸迫使人偏离这些良好品质时,仍要保持这些品质。”
 儿童文学文类的自觉与它的教育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传统儿童文学往往不是专为儿童创作的
 来自民间文学、成人文学领域,是弥补儿童精神需要的一种补偿性的文学
 传统儿童文学常常是儿童教育的工具,并以儿童识字发蒙用的教材的面目出现
 现代儿童文学则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一种自觉的、独立的文学门类,所以其范围和界域
要相对明晰和确定得多

 民间故事和童话记录了平民群体的情感和愿望
 共同和基本的母题、结构和主题表现,情节结构的单纯明朗,角色富于行动感。所有
这些都十分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特征。
 特定时代作家把民间传统与儿童文学的创作传统接续在一起,实现了儿童文学从“自
在”向“自觉”的演进。

贝洛童话特点
 贝洛童话的特点及意义就在于其艺术表现整体保留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简朴、生动
的特色
 贝洛童话遂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由民间童话向作家童话转化时期的第一部有影响、
成功的作品。贝洛童话以自身的艺术品质为儿童文学提供了独特的历史经典

在文学形态的变迁上,民间文学审美形态走向了儿童文学审美形态的拓展。

一、体裁样式的分化

儿童文学从民间文学中承传的体裁包括童谣、童话、寓言。儿童文学。
出其他的体裁,包括:儿童诗歌、儿童小说、儿童生活故事、儿童散文、儿童报告文学、
儿童科学文艺、儿童图画书、儿童戏剧等。

二、题材领域的拓展

最初的儿童文学以“寓教于乐” ,“ 启发知识、含养德性”为基本目的。随着童文学
创作和研究的推进,许多原先被认为不适合儿童阅读却存在于儿童真实的生活中的题材,
陆续进入儿童文学创作者的视野。
例如“爱情”、“性”、战争、暴力、残障、单亲、网络沉迷等,大大拓展了儿童文学
的传统题材领域。

三、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这种变化包括:儿童小说在结构设计、叙事创新、语言表达、形象塑造等方面的探索和
进步
幻想文学四射的艺术光芒;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思潮和
相应的文学技巧的影响。
西方儿童文学大奖
 西方儿童文学还在不断的发展和演进之中。国际许多儿童文学组织纷纷发起儿童文学
奖,这包括:
 1956 年开办的“国际安徒生文学奖”
 1922 年开办的“ 美国纽伯瑞大奖” ( The Newbery Medal for Best Children's
Book)
 1938 年创立的凯迪克奖 (The Caldecott Medal)
 这些奖项的颁发,让我们更容易获知国际间,尤其是西方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

2.4 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发展概述

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发展概况:
·马华儿童文学至今仍然处于萌芽状态,它是马华文学各文类中最弱的一环。
·原因是马来西亚的国语是马来文,因此华文文学的发展受到局限,还有我国报章忽视
其重要性,使进展缓慢。
·缺少了这一版,作家找不到发表的园地,儿童也少有机会读到本地的儿童文学作品,
因此马华儿童文学也就难以成长。
·不过,近半个世纪,由于数位坚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及推动工作的作者的努力,进入
21 世纪时,马来西亚华文儿童文学的发展有了显著成果。
·2002 年开始,马来西亚教育部推行教改,把儿童诗和儿童文学列入小学语文课程纲要;
文教界也开始重视儿童文学的发展。

萌芽时期的困境
·根据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史料记载,华文儿童文学发韧于 1924 年。同年 11 月 8 日创作的
《儿童文学》应该是最早的马华儿童文学期刊。
·1936 年,林如藩主编中华晨报的《儿童晶报》,后来改由怡保光明书局出版和发行,
内容有儿童小说、童话、连环图画、读者园地和时事新闻等。
·不过,其中有许多篇文章不适宜儿童阅读。可见,这段时间的儿童文学发展并不很正
常。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时期,马来半岛被日本统治 3 年 8 个月,华校改教日文,华文书报的出版全面停顿,
华文儿童文学的发展也因此停顿下来。
·二战后,偶尔可以看到一些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出版物,虽然有的适于儿童阅读,
却并不完全属于儿童文学。

建国之后的发展
·1957 年 8 月 31 日,马来亚联合邦(马来西亚前身)独立,可惜却没带动儿童文学的发
展。
·当时,华校的主要读物来自香港和台湾,大量廉价的儿童书刊涌入,几乎把马华儿童
文学的天地掩盖!
·60 年代初期,好些本地编写的图书出版,如:

o   李凯的《鸡啼》(寓言文集,马来半岛文化社出版,1960);
o   易孟丽的《无敌霸王》(马来民间故事,世界书局出版,1961);
o   谷衣的《马来亚的传说》(民间传说,上海书局出版,1961);
o   詹熊的《婆罗洲民间故事》(民间故事集,青年书局出版,1962);
o   年红的《黄瓜公主》(民间故事寓言集,维明公司出版,1962);
o   马汉的《鳄鱼王子》(传说,艺美图书公司出版,1962);
o   严凯的《长须伯的故事》(传说,上海书局出版,1962);
o   谢倬荣的《顽童闹学记》(儿童小说,新马文化事业公司出版,1963);
o   黄蜂的《寓言集》(1964)等都可列为儿童文学作品,只是在创作手法上仍处于
探讨和摸索阶段。
·或许因为销售量不理想,出版商没有进一步的出版,马华儿童文学的发展又一次受到
挫折,陷入了低潮。
·60 年代末叶和 70 年代,马华文学一直受到局势和政局的影响,趋向沉寂;这点自然导
致原已枯萎的儿童文学幼苗进一步受到摧残。
·1969 年成立的南马文艺研究会,其中一项宗旨便是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
·70 年代初期,会长年红、秘书梁志庆和财政方理便半义务地为生活出版社编辑《儿童
报》(周刊)。这份儿童杂志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儿童文学佳作,也常刊登本地儿童文学
作者创作的作品。
·当时,另外有两份儿童刊物;《知识报》和《好学生》,不过内容方面比较侧重于剪
报和学生习作。
·1976 年,南马文艺研究会和东方文化机构有限公司合作,出版了年红的剧本集《学生
剧场丛书》(共 12 册);
·1977 年,又和泰来出版社合作,出版由年红主编的《泰来儿童丛书》(10 册),并且
获颁第一届“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文学奖”。
·接着,南马文艺研究会先后编印了儿童文学作品集数十本,包括《南文会少儿丛书》
第一、二、三辑(共 30 本)、《彩虹少儿丛书》第一、二、三辑(共 20 本),以及《小
卡车》(儿童小说集)等,成为马来西亚华文儿童文学发展的主力。
·其他投入推动儿童文学创作及出版行列的还有闪亮出版社、长青贸易公司、南洋商报
和好读者出版社等。
·此外,还有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出版局所编印的《中学生》(月刊)。
·对马华儿童文学较有影响的作家约有 20 多位。他们是马汉、爱薇、年红、艾斯、马仑、
碧澄、丁云、梁志庆、邡眉、许友彬、周锦聪、郑秋萍、佩韦、碧枝、灵子、舒颖、高
秀、方理、流芳、华山、陈方等。
·其中,马汉和年红辛勤推动和从事创作儿童文学作品长达 50 多年。两人都曾主编纯儿
童文学刊物和文丛,同时,也都已出版了近百部著作。
·马汉除了擅写儿童小说之外,也写下许多精彩的民间故事;年红则是个写作多面手,
所出版的儿童小说集、预言集、童话集、笑话集、游记、童诗集、教育 剧本集和儿童
文学评论集都曾获得好评。
·由年红领导的南马文艺研究会 30 多年来一直凝聚着全国华文儿童文学作者的力量,致
力于推展儿童文学扎根本土,面向国际的时代使命。
·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在发展方面有诸多阻力,所幸有一群热爱马华儿童文学的作家和不
屈不挠的工作者,长期默默耕耘,终于使马华儿童文学的幼苗开了花。在未来的日子里,
“教育改革”和优生优育的理念势必促成马华儿童文学进一步茁壮成长。
 有关马来西亚华文儿童文学的发展概况,资料不多
 年红老师于 2004 年在《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发表的一篇论文《期望高飞的翅膀——
略谈马华儿童文学发展》勾画出一些概况
 1919 年:马来西亚华文文学
 1924 年:儿童文学
 《儿童世界》是第一本提倡儿童文学的马华文艺刊物,内容包括专刊童话、寓言、歌
谣等,投稿的都是当时的知名作家,包括郭乐仙、邱国基等。但是出版社不详。
 1936 年,随着马华文学发展从低潮转向活跃,儿童文学因而略显生机。
 《儿童晶报》(《中华晨报》副刊) 、《小天地》(《光华报》副刊) 和《学生文
艺特刊》相继出版,可惜所发表的作品水平不高,影响不大。马华儿童文
 1937 年后,几乎所有的儿童文学版都消失了。
 1942 年至 1945 年,抗日时期,马来亚被日军侵占后,马华儿童文学更是一片空白。
 1945 年 9 月开始,马来亚重生,马华文学复苏。当时,虽然华侨小学纷纷设立,但
是图书大多是由中国输入。
 英国殖民地时代,马华文学并未受到官方的支持,因此发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由于对共产主义的恐惧,英国政府甚至禁止中国读物输入马来亚和新加坡。
 1953 年 6 月创刊的《世界少年》半月刊,由香港《世界少年报》编印,但是发表了
不少马来亚少年作者的作品。
 1957 年 8 月 31 日,马来亚联邦宣告独立。华文教育在“火炬运动”下如火如荼地
推展开来。可惜,马华儿童文学仍被忽略。
 60 年代初,香港和台湾的儿童书刊大量涌进马来亚联邦,几乎把奄奄一息的华文出
版物淹没,
 这段时间,从事儿童文学创作而出版了单行本的马华作者只有马汉、谢倬荣、年红、
丁娜、李凯和易孟丽等几位而已;从事翻译的则有廖建裕、陆泉、肖坚、詹熊、孙静
„„无可否认,马华儿童文学的发展依然处于低潮。
 1965 年 8 月 9 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分裂成两个独立国后,马华儿童文学更因出版
业问题陷入“冬眠状态”。
 1969 年 9 月 30 日,南马文艺研究会成立。在主席年红带动下,成员马汉、高秀、
梦平、梁志庆等积极参与推展儿童文学创作与活动,使该会成为马华儿童文学发展的
一个重要据点。
 爱薇、方理、艾斯、佩韦、灵子、碧枝、舒颖等儿童文学作者加入,阵容更见壮大。
 主办文艺营、儿童诗创作比赛,出版了《南文会少儿丛书》数十种,对马华儿童文学
的发展扮演了重要角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70~80 年代
 《儿童报周刊》《少年周刊》《知识报》《青苗》《中学生月刊》《玉壶丛刊》《彩
虹少儿丛书》《长青青少年丛书》《泰来少儿丛书》《3M 华语辅助读本》陆续出版。
 《小星星》《星星周刊》《学海周刊》《嘉阳小作家》月刊
 马汉主编、彩虹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世界华文少儿文学系列》(共 30 种),收录
了年红、马汉、艾斯、梦平、爱薇、草风、碧澄、方理、朵拉、方梦、舒颖、傲雪、
华山……的马华儿童文学作者的优秀作品

马来西亚儿童文学作家 – 年红
 年红主编的《泰来少儿丛书》(共 10 本)荣获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颁予“儿童文
学奖”
 《南文会少儿丛书》(共 50 集)、《彩虹少儿丛书》(共 20 集)、《世界华文少
儿小丛书》、2003 年出版的《婴幼儿歌》(共 6 册)
 中国评论家称年红为“逗人爱的小花”
 吴珹亦称年红为“马华儿歌的开拓者”
 《儿童文学 40 年》(曾获台湾“华文著作奖”和马来西亚“双福评论奖”

 梁志庆则在校园文艺工作上奉献半生。他的麻坡中华基小学生选集共 14 种。
 许友彬主编的《马来西亚华文小学阅读计划》,红蜻蜓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创作,
具有一定水平,对华校生有相当的影响力。
 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 14 年来主办了七届“马华儿童小说创作比赛”,反应
良好。
 得奖佳作选集《七彩世界》,更为马华儿童文学发展史留下了多彩的一页!

马华儿童文学在国外
 洪汛涛主编的《世界华文儿童文学》(1993 年 6 月由中国太原希望出版社出版)
 吴珹主编的《世界华文儿童文学选》(1995 年 10 月由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 台湾中华民国儿童文学学会编印的《华文儿童文学史(1945~1990) 和《儿童文学
大事纪要(1945- 1990) 》(1991 年 5 月出版)
 陈子典主编的《走向世界——华文儿童文学审视与展望》( 1993 年 12 月由广东新
世纪出版社出版)
 王泉根主编的《世界华文儿童文学大系上、下卷》(1996 年 6 月由北京开明出版社
出版)
 蒋风主编的《世界儿童文学事典》(1992 年 8 月由山西希望出版社出版)
 未来教育教材编委会编的《中国儿童阅读文库》(1997 年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
版)
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魔轮》(1995 年)等,
 都给予马华儿童文学作品应有的介绍、评论和寄望。这对于马华儿童文学作家和工作
者来说,无疑是一股强劲的推动力。
 《星洲日报》所主办的“花踪”文学奖增设了“儿童文学奖”
 南马文艺研究会联合彩虹出版有限公司所举办的高奖金的“全国华校儿童诗创作赛”
 国家语文局接纳了马华儿童文学作品
 出版了年红、胡德乐合编的马华儿童小说选集《魔轮》和《金色的马》的马来版本
 马华文学界必须深思、反省,必须摒弃儿童文学是“小儿科”、是“幼稚文学”的错
误观念。这样,马华儿童文学的前景才会亮丽,儿童文学作家才能长出高飞的翅膀,
冲向蓝天!
小结
 西方和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史,都可以从儿童观的演进来分期。
 传统的儿童文学作品并非专为儿童而创作,纯粹只是站在大人的立场认为适合儿童阅
读的就被判为儿童文学。
 现代儿童文学则不然,它是作家清楚地认识到儿童的重要性而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
是解放儿童,保护儿童,助长儿童的一个重要手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