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

文學與文化學系

CHI 3582 - 71C


香港文學

個人論文報告
詩人的香港情、台灣心與中國結:
淺析余光中《紫荊賦》運用的題材、意象
及其意義

陳澤霖 (11128704)

導師名稱: 梁敏兒博士
繳交日期:二零一六年二月十七日(第三版)

1
前言
余光中(1928 - )在南京出生,曾先後就讀於南京大學與廈門大學,並且在赴臺後,
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他亦曾到美國進修文學創作、美國文學與現代藝術。他在 1974
年辭去臺北政治大學西語系系主任的職務,受聘到香港中文大學兼任中文系教授及聯合書
院中文系系主任 1。作為藍星詩社的其中一位創社成員及「多妻」詩人,他的詩法博採眾
方,不會偏用中國傳統或西方潮流的寫作技巧,而是把兩者融合,成為一種新的風格 2、3。
他認為現代詩「在詩藝(作)上必須兼顧情與意」,也就是要求作者在「主題的呈現」與
「感性的訴求」兩者中下功夫,使自己的感情傳遞至讀者心裡 4、5,這使他的詩既有感性
之美,也有知性之思。

在香港居住的十年間,他積極參與香港文壇活動,例如擔任不同文學獎的評判、參加學術
研討會、到報章投稿等等 6。他在香港生活的時期中亦創作不少詩作,而數目亦將近二百
首,收錄在詩集《與永恆拔河》、《隔水觀音》、《紫荊賦》,以及《春來半島》等 7。
詩人流沙河認為余光中「是在九龍半島上最後完成龍門一躍,成為中國當代大詩人的,所
以香港時期詩作對他『非常重要』。」 8、9 余光中亦說自己在沙田中文大學的校園裡山居,

1
陳智德、馬輝洪、陳露明:《香港相思:余光中的文學生命》(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大
學圖書館,2008 年),頁 3-4。
2
張默、蕭蕭:《新詩三百首(上卷)》(臺灣: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 年),頁
393-395。
3
余光中曾說:「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而得到「多妻詩
人」的稱號。見丁麗娜:〈余光中居港時期(1974-1985)詩歌研究〉(香港:香港大學
文學中國語言文學文科碩士學位論文,2008 年),頁 34。然而,他在不同地方生活吸收
到的文化、知識與視野也使他寫詩時的題材與想像更豐富多變。見錢學武:《自足的宇宙
──余光中詩題材研究》(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司,1998 年),頁 25-105。另外,由
於余光中在青年時期就閱讀中國古典詩歌、「五四」後的新詩與英國的詩歌,並將三者融
匯貫通,因此王堯指出余光中的作品既有舊(中國古典)詩的根底,也得到英詩的啟發。
見王堯:《余光中──詩意盡在鄉愁中》(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年),頁 26。
4
余光中:〈成果而甘──九歌最新版序〉,《白玉苦瓜》(臺灣: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8 年),頁 10-12。
5
他亦補充現代詩需要在音調和意象兩者上加以經營交配才能成功。
6
黃維樑:〈余光中傳略〉,《壯麗:余光中論》(香港:香港文思出版社,2014 年),
頁 295-296。
7
丁麗娜:〈余光中居港時期(1974-1985)詩歌研究〉(香港:香港大學文學中國語言
文學文科碩士學位論文,2008 年),頁 7-9。
8
流沙河:〈詩人余光中的香港時期〉,收於黃維樑編《璀璨的五彩筆》(臺灣:九歌出
版社有限公司,1994 年),頁 135。
9
余光中認為一個大詩人應該需要「多產」、「廣度」、「深度」、「技巧」和「蛻變」
這五個條件,誠然他自己是完全符合以上條件。見余光中:〈誰是大詩人?〉,《白玉苦
瓜》(臺灣: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 年),頁 69-79。

2
是一生裡最安定自在的時期,而在十一年的香港生活中創作的作品也在自己的文學生命中
佔有極大的比重10。

作為「半個香港人」 11,《紫荊賦》是余光中在香港寫的最後一本詩作,呈現了他在香港
居住時的所思所想。他也提到自己在《紫荊賦》的作品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的作品
表現了自己在沙田山居的恬靜心懷,後期則表現了自己即將要回到臺灣,對香港的不捨以
及對其前途的不捨之情 12。當中他運用了不少稠密呈現的意象及語意,借比喻及意象相對
應,透過「詩歌提到的物件或感官物質,透過字面的描述、典故或比喻的喻詞呈現」 13,
使作品的主題與音樂感顯得明晰14,全詩「從頭到尾一氣不斷」15。

由於中國大陸、臺灣與香港是余光中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地方,他在居港,或是返臺後的
作品盡是他對這三個地方的感情相互糾纏。因此本文將會以余光中所述《紫荊賦》中的
「後期」詩作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他在作品中運用的題材、意象及其意義如何帶出他這位
「當代大詩人」的香港與家(臺灣)國(中國內地)情懷。

一、香港情
錢學武在其著作中為余光中居港時期的詩歌詩歌主題分五大類16 。當中《紫荊賦》有不少
詩是說到余光中臨別香港的不捨之情,以及他對政治社會的關注。本部分亦將以這兩個方
向分析其作品的意象運用及意義。

甲:政治社會的關注
1982 至 1983 年北京與英國政府正為香港的前途問題作出談判,並簽訂了《中英聯合聲
明》,決定香港於 1997 年回歸中國,成為特別行政區。然而,余光中深愛著香港,並與
其痛癢相關,而不是懷著過客的心態在這個港城居住,因此他與當時其他的香港人一樣關

10
余光中:〈回望迷樓──《春來半島》自序〉,《春來半島》(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
司,1985 年),頁 ii。
11
余光中:〈十載歸來賦紫荊──自序〉,《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2008 年),頁 2-3。
12
同上。
13
Abrams, M. H. & Harpham G. G. 著,吳松江譯:《文學術語手冊》,第九版(臺灣:
新加圾商聖智學習亞洲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12 年),頁 171。
14
簡政珍:〈余光中:放逐的現象世界〉,《放逐詩學 : 臺灣放逐文學初探》(臺灣:聯
合文學,2003 年),頁 33-67。
15
余光中:〈隔水觀音後記〉,《隔水觀音》(臺灣:洪範書店,1984 年),頁 181。
16
他把余光中的題材分為:「人」、「物」、「景」、「事」、「地」五類。見錢學武:
《自足的宇宙──余光中詩題材研究》(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司,1998 年),頁 25-
105。

3
心著香港土九七回歸後的前途,並將他憂慮的心情寄託於詩中,就如〈過獅子山隧道〉借
獅子與硬幣來表述自己的擔憂:

不過是一枚小鎳幣罷了
就算用拇指和食指
緊緊地把它捏住
也不能保證明天
不會變得更單薄
但至少今天還可以
一手遞出了車窗
向鎮關的獅子買路17

七十年代香港社會和經濟漸趨穩定,香港人的歸屬感與本土意識也慢慢增加,因此他們對
自己有著優越感。然而,香港在中英政府的談判中只是屬於被動的角色,從以上引文中可
見市民,甚至余光中本人也因無力改變定局而感到消極。余光中先借「小鎳幣」借代香港
的價值與未來,就算自己用力抓緊、保護,也無法保證它的未來不會變差,不會掉價。及
後,他回到現實,內容轉到描述小鎳幣的外觀,由獅子山隧道轉到鎳幣上的獅子--英國
國徽。詩裡的獅子山,與硬幣上的獅子,都有象徵意義:既是歷史的,也是政治的。他藉
獅子借代英國,雖然有著「控球又戴冕的雄姿」,但它「已不像一百多年前/在石頭城外
一聲吼/那樣令人發抖了」18,暗指英國已經在中英談判中已經不如以前般那麼強勢。 然
後他在詩的後段對香港未來的「領導者」作出詢問:

而另外的一面,十四年後
金冠束髮的高貴側影
要換成怎樣的臉型?
依舊是半別着臉呢還是
轉頭來正視着人民?19

余光中疑惑未來的「領導者」會如原本的側面的英女皇──英國政府般對香港不聞不問,
還是會正視著人民──真正了解市民的需要呢? 然而,他在將近到達「時光隧道」的盡
頭──黑暗的獅子山隧道口前,再次詢問香港的未來會變成怎樣:

──向一九九七
迎面而來的默默車燈啊

17
余光中:〈過獅子山隧道〉,《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年),頁
110-112。
18
同上
19
同上。

4
那一頭,是什麼景色?20

余光中在黑暗的隧道中似乎看到了盡頭的光明,又是否代表他認為香港的未來是美好的?
他在詩中沒有說到自己的答案。而在《紫荊賦》的其他詩作中,在疑惑香港的前途時也喜
愛運用「彼岸」、「對岸」等詞來代表九七回歸後的一切,這跟〈過獅子山隧道〉一樣,
營造了讀者對香港的未來感到難以預知的無力感。就如〈香港四題〉組詩中的〈天后廟〉
與〈東龍洲〉都運用了以上特色:

冒著四月底猶寒的風雨
⋯⋯⋯⋯
來問你,同船該怎麼過渡
⋯⋯⋯⋯
渡船的歸途是吉呢是凶
是問有一隻更大的渡船
船頭究竟有沒有舵手?
紫荊花十三遍開完
究竟要靠向怎樣的對岸?
⋯⋯⋯⋯
且問九十七號
是上籤呢還是下籤,究竟?21

雨景織一張隔音的灰網
把囂囂的世界隔在網外
對著當天的報紙
是誰在朗讀頭條標題?
無非是什麼過渡時期
—要渡向怎樣的對岸呢?
「對岸是什麼地方呢?」
⋯⋯⋯⋯
「十三年後是怎樣的世界?」
問的人像在自言自語
不指望誰來回答
春雨落在起煙的海面
⋯⋯⋯⋯
我們航向漸濃的暮靄

20
余光中:〈過獅子山隧道〉,《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年),頁
110-112。
21
余光中:〈香港四題──天后廟〉,《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年),頁 152-154。

5
把一船迷惑的心情
都交給漸漸起風的怒海22

以上兩首詩都用了「對岸」來代表「十三年後」──也就是九七回歸後的情況。然而,他
也在其中運用了煙雨的意象來營造陰沉、迷茫的氣氛,這也許是由於他對香港的未來還是
有一種未知的迷惘。因此他也到天后廟求卜,問問究竟九十七號籤──由中英政府一同為
香港抽到的,一支代表香港前途的籤是吉是凶。兩首詩均用了「渡船」、「舵手」等意象
來比喻香港與其未來的「領航者」,大家共坐一條船,不但與詩中「海」的情境相呼應,
也與天后廟中,神明庇佑船員的想像有關。這顯示了他希望神明保護香港能平安過渡至回
歸。與此同時,余光中喜愛以煙雨作為詩的中心意象及媒介,從而勾起想像及引發聯想 23。
梁敏兒曾在其研究余光中的詩與香港的關係的論文中提到,余光中常運用雲煙意象來引發
聯想與感情,而這兩首詩所用到的煙雲意象就是連繫到香港前途的迷濛,而這也是因為他
快要離開香港,以及香港快將回歸的現實有關24。就像〈紫荊賦〉:

一彈就破一吹就散的紅霧
十三年的風雨經得住嗎?
看路邊婷婷的多姿
嫵媚着已經有限的
這港城無限好的日子25

余光中用霧的意象代入紫荊花裡,並表示它是「一彈就破一吹就散」,擔憂它經不住「十
三年的風雨」,營造一種柔弱的姿態,他對此感到憐惜。他著迷在紫荊「流霞滿樹」美麗
風景中而迷路,亦反映他將來離開香港那「隔雨的楚楚」。然而,這也是由於他即將離開
香港而對自己的「情人」的前途感到擔心與焦急。另外,〈香港四題:紫荊〉同樣用了紫
荊作為主題:

不再是罌粟花了
卻還未成為梅樹
水邊這淺緋的倩影
爵士和同志

22
余光中:〈香港四題──東龍洲〉,《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年),頁 154-157。
23
丁麗娜:〈余光中居港時期(1974-1985)詩歌研究〉(香港:香港大學文學中國語言
文學文科碩士學位論文,2008 年),頁 45。
24
梁敏兒:〈懷鄉詩的完成:余光中的詩與香港〉,收於梁維樑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
──1999 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大地出
版社,2000 年)。
25
余光中:〈紫荊賦〉,《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年),頁 148-
150。

6
從秋來修剪到春去
落紅似股票的花紅
怎麼已落了一地26

余光中用了罌粟花和爵士借代了英國政府官員。因為罌粟花是鴉片的原料,而因為鴉片而
令中國與英國引發了戰爭;加上爵士是英國特有的名銜,所以用這來代表英國是最好不過
的。同志就是內地政府官員名字的稱呼,在此借代中國官員。加上,由於紫荊是一種混種
植物,所以需要由接枝的方法來繁殖,他以「接技」來代表香港由英國轉到北京政府的主
權下管治實為富有意思的用法。黃維樑也指余光中「最能發現此物與彼物的關係,賦予界
物乙物新意義。」 27 然而,那時候人們因為擔心九七回歸而令股市大跌,因此他也用了
「落落紅似股票的花紅/怎麼已落了一地」兩句來寫這個情況。值得留意的是,余光中在
《紫荊賦》中寫了不少組詩,而〈香港四題〉組詩正是為了寫香港當時的生活和人們的想
法,就如〈香港四題──鼠年〉:

一九八四,稍縱即逝
也只像多夢的一宵
管你是白貓還是黑貓
⋯⋯⋯⋯
聰明的小耗子
一隻接一隻
已經快跑光了28

在詩中,他以鄧小平的「貓論」來發揮聯想,想到那隻「貓」──內地政府終有一日會來
香港「抓老鼠」──香港市民。貓與老鼠本來就是天生的「敵人」,余光中借這兩個意象
來表達香港與內地之間也將會是「水火不容」的關係。然而他也認為香港人是聰明的,而
且他也預見了老鼠會「跑光」,而的確在八四年至九七回歸前有很多人因為擔心香港前途
而移民離開。另外,〈香港四題〉中也提到不少當時香港社會出現的現象,如難民潮等,
因為這些都刺激著余光中的再思。余光中這些寫社會實況的詩作正好反映了他的現代主義
詩觀:強調文學的現代性和生活性,而且文學與社會息息相關,不能脫節29。

乙、離港的不捨

26
余光中:〈香港四題──紫荊〉,《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年),
頁 152。
27
黃維樑:〈余光中的「文心雕龍」〉,《壯麗:余光中論》(香港:香港文思出版社,
2014 年),頁 62-79。
28
余光中:〈香港四題──鼠年〉,《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年),
頁 151。
29
黃維樑:〈從洋紫荊到木棉花──余光中談兩年來近況〉,《壯麗:余光中論》(香港:
香港文思出版社,2014 年),頁 275-256。

7
另外,余光中居港十一年,當自己快要離開時,自己才發現「香港的滋味」,香港才是自
己「真正的樂土 30,所以他寫了〈紫荊賦〉、〈老來無情〉、〈十年看山〉和〈別香港〉
來表達自己的香港情懷。然而,他已經成為了「半個香港人」,因此他想到自己行期日近
的時候,也開始想到自己離開後,對香港的鄉愁與不惜之情日深:

而在未來的訣別
在隔海回望的島上,那時
紫荊花啊紫荊花
你霧裏的紅顏就成了我的
──香港相思31

他離開香港之前依依不捨,原來早以把這個地方當成了自己的家。因為對他來說,「紫荊
花的開謝不再僅僅是換季。等到接了中山大學之聘,離港有期,那心情,在惆悵之外更添
上了悽惶。」 32相思樹在香港有「臺灣相思」之稱,余光中在香港借臺灣相思以慰自己的
相思之情。然而此時此景,他因為臺灣相思樹而想起在「那島上牽藤糾葛的心事」 33,故
此他以樹名來呼應他的相思。不過與此同時,他也將要回到臺灣,因此他也為代表香港的
樹──紫荊命名為「香港相思」,以供自己在臺灣解去香港的相思之苦。而且〈紫荊賦〉
中用到的煙雲意象意味著阻隔,使讀者與詩人自身聯想到離別34。

另外,離港之期愈近,詩中的感情愈見激昂,而他這時候的詩作已經沒有了如其他作品般
追求意象統攝全詩的格局,而且運用了近體詩「從頭到尾一氣呵成」的寫法以使讀者讀詩
就能如自己一樣,對香港的感情延綿不斷。〈十年看山〉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看山十年,竟然連青山都不曾入眼
卻讓紫荊花開了,唉,又謝了
十年過去,這門外的群峰
在訣別的前夕,猛一抬頭
忽然青青都湧到了眼裏,猛一回頭
早已青青綿亙在心裏
30
余光中:〈回望迷樓──《春來半島》自序〉,《春來半島》(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
司,1985 年),頁 iii。
31
余光中:〈紫荊賦〉,《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年),頁 148-
150。
32
余光中:〈十載歸來賦紫荊──自序〉,《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2008 年),頁 2-3。
33
余光中:〈紫荊賦〉,《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年),頁 148-
150。
34
梁敏兒:〈懷鄉詩的完成:余光中的詩與香港〉,收於黃維樑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
──1999 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大地出
版社,2000 年)。

8
每當有人問起了行期
青青山色便哽塞在喉際
他日在對海,只怕這一片蒼青
更將歷歷入我的夢來35

〈十年看山〉開段寫他感嘆紫荊花的開謝,這是因為「紫荊花的開謝不再僅僅是換季」 36,
而是代表了他自己的離開之期將近。自己以前看的山只是望見到山後的「后土」──內地,
他也曾說初赴香港時,自己是「無家可歸」,香港對他來說也只是一個暸望臺,供他北望
故鄉37,這也許就是禪宗所說的「看山不是山」。然而十年過去了,自己快將開香港時,
就由「看山不是山」變回「看山仍是山」,終於發覺香港山峰之美,並對香港有著深厚感
情,難以捨割。他也運用了道家與盆景的意象,指「凌波的八仙,覆地的大帽/鎮關的獅
子,昂首的飛鵝」 38都變成了一盆盆景;這並與〈霧失沙田〉余光中變為仙翁山神,為山
峰點名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在此時點名的原因,是他在離別時一一為他們說一次名字作道
別。另外,從「猛一抬頭」到「猛一回頭」兩個相關而又遞進的動態,就把離去以後回頭
觀望的兩個動態描寫出來;而用了字音、字義、感情強烈的「猛」字來描述,更可以顯示
到他離別的依依。又如〈老來無情〉:

老來無情,料不到行期日近
告別香港竟如此地艱辛
一草一木為何都不勝其眷眷?
⋯⋯⋯⋯
到某月某日,真放得開
放我一飛就出去了嗎,頭也不回?
⋯⋯⋯⋯
俯瞰一架架越洋的巨機
⋯⋯⋯⋯
不敢想某月某日,其中的一架
註定要武斷地挾我飛去
飛去了我,卻留下了飛鵝
火急的輪胎一離地
便從此結束了麼,我的沙田時期?39

35
余光中:〈十年看山〉,《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年),頁
189。
36
余光中:〈十載歸來賦紫荊──自序〉,《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年),頁 2-3。
37
余光中:〈回望迷樓──《春來半島》自序〉,《春來半島》(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
司,1985 年),頁 iv。
38
余光中:〈十年看山〉,《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年),頁
189。

9
余光中先道出離開之日漸近,並與山容水貌互相眷戀;然後指出自己所在位置,寫出登高
遠觀所生的恨惘。接著他透過時空交錯,時空倒轉與時空超越的靈活運用,表達對自己對
香港未來的展望 40,最後回歸現實,感嘆人生怱怱。他把「越洋的巨機」當成莊子的鵬一
樣「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顯示了飛機急速、無情地帶他離開了香港,而
「火急的輪胎」的運用也是如此。另外,余光中運用了佛家「過客」的意象來安慰自己,
就如「生死之間也無非作客/腳下那一片紅塵滾滾」 41兩句中,藉說人一生也只是一場過
客,開解自己無須太執著介意那短暫的緣份與離別。

然而余光中在《紫荊賦》的自序中說到這首詩與〈十年看山〉與〈別香港〉是最能表達他
快將離開香港,那激動而悲壯的心情,而且當他讀到這首詩時,「不禁五內震動,語言忽
然哽阻,難以終篇」 42,可見他對香港的不捨令他感到十分傷心痛苦。余光中在行期漸近
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不捨,感到難捨難分,但他仍必須要放下一切,這種心情同樣可以在
〈別香港〉一詩找到:

如果離別是一把快刀
青鋒一閃而過
就將我剖了吧!剖
剖成兩段呼痛的斷藕
一段,叫從此
一段,叫從前
斷不了的 一條絲在中間
就牽成了渺渺的水平線
一頭牽著你的山
一頭牽著我的眼
一頭牽著你的樓
一頭牽著我的愁43

這詩是《紫荊賦》的最後一首詩,也可視為余光中離開香港最後的難捨難離的心情。他以
蓮藕及它的絲來作主要的意象。縱使離別真的如快刀般,替余光中與他的居港時期決斷地
39
余光中:〈老來無情〉,《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年),頁 185-
187。
40
朱智偉:〈感性與知性的相融及其藝術表現──論余光中詩歌〉(湖南:湖南師範大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科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年),頁 70。
41
余光中:〈老來無情〉,《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年),頁 185-
187。
42
余光中:〈十載歸來賦紫荊──自序〉,《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年),頁 2-3。
43
余光中:〈別香港〉,《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年),頁 188-
189。

10
分開,但是他的回憶與心情仍是藕斷絲連,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縱隔萬水千山,香港的
山水樓臺與他的回憶愁緒是相連的。他面對著心中的不捨,他感嘆自身的漂流、離別,被
逼再次面對生命的另一次遷移。

二、家國情懷
余光中居港後期的詩作,除了寫在香港居住生活的閒適、對社會的關注以及臨別香港的不
捨外,當中也滲入了不少對臺灣及祖國的思念之情,本部分亦將以這兩個方向出發,分析
其作品的意象運用及意義。

甲、台灣心
在上文提到,余光中相思樹在香港有「臺灣相思」之稱,余光中在香港借臺灣相思以慰自
己的相思之情。不過他也將要回到臺灣,因此他也為代表香港的樹──紫荊命名為「香港
相思」,以供自己在臺灣解去香港的相思之苦。然而,他在〈紫荊賦〉除了寫自己對香港
的不捨與對其未來的不捨外,他也運用了傳統「江南煙雨」詩語來表達自己對臺灣的相思
之情:

甜沁沁的清明雨裏
把春天一路接上山來的
是這段斜斜的坡徑
左面的碧煙是相思樹成林
葉細如針,織一張惘然之網
要網住水灰色的天涯嗎?
右面是紫荊靉靆的紅霧
似乎是還沒有燃旺的春天
要轟轟烈烈還等木棉44

以煙雨代表「鄉愁」是中國詩的因襲主題之一,因為中國詩人喜愛悲歎流浪,希望還鄉 45。
而余光中亦曾說自己隔著茫茫煙水,也沒有忘記臺灣 46,可見煙水象徵著余光中對臺灣的
思念。另外,由於身處異地,余光中在清明節只好登高代替拜祭先人。然而,他在上山的
路上看到左邊的臺灣相思林,而右邊是紫荊林──自己的「香港相思」。他描寫臺灣相思
的葉如針般針銳,並密得變成了「一張網」,而這是代表了他的惘然。那張網像要網著天

44
余光中:〈紫荊賦〉,《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年),頁 148-
150。
45
梁敏兒:〈懷鄉詩的完成:余光中的詩與香港〉,收於梁維樑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
──1999 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大地出
版社,2000 年),頁 1-28。
46
余光中:〈自序〉,《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8 年),
頁三。

11
空般,自己好像就會被它的惘然覆蓋一樣。然而,右面那紅霧般的紫荊就像未撩動到他的
心情一樣,並說要等木棉來轟轟烈烈地撼動他。這是因為他當時在香港東望臺灣,得知木
棉以多於一萬票當選高雄市花,這使他的心情感到十分興奮。也許木棉是除了臺灣相思樹
以外,他在香港對象徵著臺灣的另一種寄托47。

乙、中國結
赴港後,由於他認為「香港在大陸與臺灣之間的位置似乎恰到好處」 48,余光中大量創作
鄉愁詩,但居港後期的作品寫「直接的的鄉愁國難的作品卻減少了許多。取代它的,是對
歷史文化的探索」 49,而且從香港寫大陸,比在其他地方寫切膚得多 50。掌衫亦認為這種
題材的作品原是在他以往的詩作中所延續的,但他為免「走進死巷」而銳意在〈紫荊賦〉
的原有題材上尋求變化 51。由於他在內地成長,因此他對自己的祖國、家鄉--中國的感
情特別深厚。他離開了內地轉居臺灣後仍一直關注內地的情況,而新中國成立後出現的每
宗天災與人禍都使他痛心。他也曾說過:「中國的苦難,深深地烙著我的靈魂。⋯⋯我對
自己的靈魂說:『瘋狂的中國將你刺激成詩篇。』」52

另外,如上文提到 〈不忍開燈的緣故〉一詩,余光中以杜甫作為意象引起聯想。他這類
以歷史人物作題材與意象的作品被歸類為「為中國文化造像」、「總是中國」的詩,亦是
「一種婉轉的懷鄉」 53。流沙河認為這種回溯歷史文化的意象是余光中居港時期的主要內
容之一,故此余光中的鄉愁也被稱為「文化的鄉愁」。由於心理上與地理上與大陸接近,
使他對祖國的懷念變得更深。王良和指出余光中在居港時期的詩歌多以物起興,以物引起
自己的情感54。就如〈火車懷古〉:

我卻更懷念古老的車頭
火性子那一尊黑彪彪的悍默
總是氣沖沖犁著地來,鋤著地去
頑碩的陰影壓歪了大半個月臺
吐不盡滿腔滿膛的濃煙
47
黃維樑:〈《火浴的鳳凰》的導言〉,《壯麗:余光中論》(香港:香港文思出版社,
2014 年),頁 52。
48
余光中:〈與永恆拔河後記〉,《與永恆拔河》(臺灣:洪範書店,1986 年),頁
202。
49
余光中:〈隔水觀音後記〉,《隔水觀音》(臺灣:洪範書店,1984 年),頁 176。
50
丁麗娜:〈余光中居港時期(1974-1985)詩歌研究〉(香港:香港大學文學中國語言
文學文科碩士學位論文,2008 年),頁 52。
51
掌衫:〈評余光中的〈白玉苦瓜〉〉,《中外文學》,第 42 期(1975 年 11 月)。
52
余光中:〈六千個日子〉,《望鄉的牧神》(臺灣: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 年),
頁 108-121。
53
余光中:〈隔水觀音後記〉,《隔水觀音》(臺灣:洪範書店,1984 年),頁 176。
54
王良和:〈三種聲音——論余光中「香港時期」的詩歌〉,《文學世紀》,第 18 期
(2002 年 9 月),頁 373-388。

12
舊世界的曠野我懷念
它奔時鐵蹄重重地踹踏
錚鏦的筋骨錯磨有聲
加速成金屬剛烈的拍子
把鏗鏘拍成慷慨的調子
風來時更揚起狂放的長髮
黑飄飄一直拂到腰際
最難忘是出站的時候
車上和站上依依的揮手
要不是它仰天長嘯那一聲悲愴
一齣離情怎會到高潮?55

他在詩中運用了古今對照的方法,以電氣化火車與舊式燒煤的火車作對比,表現他對祖國
的懷念。這是因為余光中在中文大學的住所山下正是九廣鐵路的中途,而九廣鐵路是連接
大陸與香港的其中一種途徑,因此他的懷鄉的心情也借火車「一路擂捶去邊境」,進入了
自己的祖國。然而,詩中借黑飄飄的長髮來表達他對內地那濃濃的愁思,並用了不少象聲
詞與形象描述來表現舊式火車頭的剛烈形象。就如「火性子那一尊黑彪彪的悍默/總是氣
沖沖犁著地來,鋤著地去」、「吐不盡滿腔滿膛的濃煙」、「風來時更揚起狂放的長髮/
黑飄飄一直拂到腰際」 56四句,都化用了荊軻那種古時刺客烈士剛強、勇武的形象,反映
了他的那種「文化的鄉愁」。同時,他也說到自己懷念「古老的車頭」與「舊世界」等,
這些都是借代自己心中那曾居住的祖國。他在〈記憶像鐵軌一樣長〉一文中說過自己十歲
在抗日戰爭時期隨母親由安南乘火車上昆南避難,因此他對火車有一種情結。另外,他也
在文中指出初來香港的時候,「初來的時候,幾乎每次聽見車過,都不禁要想起鐵軌另一
頭的那一片土地,簡直像十指連心」、「香港的火車電氣化之後,大家坐在冷靜如冰箱的
車廂裡,忽然又懷起古來,隱隱覺得從前的黑頭老火車,曳著煤煙而且重重嘆氣的那種,
古拙剛愎之中仍不失可親的味道」、「我深深懷念那個摩肩抵肘的時代」 57,可見他與火
車和祖國的感情的關係。

在他來到香港以後,發現香港地理位置上與自己的祖國只隔著一條深圳河。雖然祖國對他
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但他也因為與自己祖國的距離拉近了而知道了不少有關內地的情
況58。就如〈十年看山〉:

55
余光中:〈火車懷古〉,《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年),頁 140-
143。
56
余光中:〈火車懷古〉,《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年),頁 140-
143。
57
余光中:〈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1998 年),頁 129-142。
58
錢學武:《自足的宇宙──余光中詩題材研究》(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司,1998
年),頁 190-210。

13
十年看山,不是看香港的青山
是這些青山的背後
那片無窮無盡的后土
四海漂泊的龍族,叫它做大陸
壯士登高叫它做九州
英雄落難叫它做江湖
看山十年,恨這些青山擋在門前
把那片朝北的夢土遮住
只為了小時候,一點頑固的回憶59

在這首詩裡,他借香港的山來表達自己與祖國的阻隔,因為這是他現實和心理同樣不能踰
越的邊界60。可是,原來他看了十年香港的青山綠水,並非真的在看山,而是想透視山的
後方──那北方的夢土。他並因為香港的青山遮擋了他的視線而感到憤恨。他說到自己對
祖國的思念都只是源於他小時候的一點回憶。但是他後來對中國那高昂的感情有點沉著了,
因為他在香港的電視上常常看到大陸的情況而令他要「修正」自己以往對中國那像幻想、
像夢一樣的懷念61。

59
余光中:〈十年看山〉,《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年),頁
189。
60
樊善標:〈三位散文家筆下香港的山 ──城市香港的另類想像〉,《中國現代文學》,
第十九期,(2011 年 6 月),頁 115-140。
61
夏祖麗:〈去國千日談感觸──余光中訪問記〉,《握筆的人》(臺灣:純文學出版社,
1983 年),頁 58。

14
總結
我們從以上分析,可見《紫荊賦》的詩作是明朗、客易使讀者跟隨作者的思路,因為余光
中的詩風具有現代主義詩人的風格,他那以中心意象帶動從屬意象的作法使他的詩作不但
能維持現代性與生活性,更可以將它們融合於自己的題材與詩意中。加上他在創作時有著
自我批判評的能力,使自己的詩藝一直變得更成熟。

縱觀全文,余光中居港後期的詩作的確能反映他的「香港情」、「台灣心」與「中國結」。
黃冠翔說過余光中對香港之情是源於香港提供了他「北望與東顧的絕佳位置」 62,而余光
中亦坦言自己願意成為香港作家,對香港有著真感情,即使他已離開了香港,但是他仍寫
了不少想念香港的詩文。顏元叔稱余光中希望把短暫而容易受傷的東西,在一首詩歌中變
成恆久而不可侵犯 63,而鄉愁是離開了一個自己富有感情的地方才會產生,因此他詩中的
「香港情」與「中國結」是他為了自己的回憶留在紙上恆久不滅。

62
黃冠翔:《異鄉情願: 臺灣作家的香港書寫》(臺灣:獨立作家,2014 年),頁 85。
63
余光中:〈詩的勝利──一九七四年大地版初版序〉,《白玉苦瓜》(臺灣:九歌出版
社有限公司,2008 年),頁 20。

15
參考資料
Abrams, M. H. & Harpham G. G. 著,吳松江譯:《文學術語手冊》,第九版(臺灣:新加
圾商聖智學習亞洲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12 年)。
丁麗娜:〈余光中居港時期(1974-1985)詩歌研究〉(香港:香港大學文學中國語言文
學文科碩士學位論文,2008 年)。
王良和:〈三種聲音——論余光中「香港時期」的詩歌〉,《文學世紀》,第 18 期
(2002 年 9 月),頁 373-388。
王良和:《余光中、黃國彬論》(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09 年)。
王堯:《余光中──詩意盡在鄉愁中》(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年)。
朱智偉:〈感性與知性的相融及其藝術表現──論余光中詩歌〉(湖南:湖南師範大學中
國現當代文學科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年)。
余光中:《白玉苦瓜》(臺灣: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 年)。
余光中:《春來半島》(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司,1985 年)。
余光中:《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8 年)。
余光中:《望鄉的牧神》(臺灣: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 年)。
余光中:《紫荊賦》(臺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年)。
余光中:《隔水觀音》(臺灣:洪範書店,1984 年),頁 176。
余光中:《與永恆拔河》(臺灣:洪範書店,1986 年)。
夏祖麗:《握筆的人》(臺灣:純文學出版社,1983 年),頁 58。
陳芳明:〈詩藝的完成--余光中與現代詩批評〉,《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余光
中先生八十大壽學術研討會》(2008 年),頁 129-140。
陳智德、馬輝洪、陳露明:《香港相思:余光中的文學生命》(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大學
圖書館,2008 年)。
掌衫:〈評余光中的〈白玉苦瓜〉〉,《中外文學》,第 42 期(1975 年 11 月)。
黃冠翔:《異鄉情願: 臺灣作家的香港書寫》(臺灣:獨立作家,2014 年)。
黃維樑:《壯麗:余光中論》(香港:香港文思出版社,2014 年)。
黃維樑:《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1999 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
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大地出版社,2000 年)
黃維樑:《璀璨的五彩筆》(臺灣: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 年)。
張默、蕭蕭:《新詩三百首(上卷)》(臺灣: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 年)。
樊善標:〈三位散文家筆下香港的山──城市香港的另類想像〉,《中國現代文學》,第
十九期,(2011 年 6 月),頁 115-140。
錢學武:《自足的宇宙──余光中詩題材研究》(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司,1998 年)。
簡政珍:《放逐詩學:臺灣放逐文學初探》(臺灣:聯合文學,2003 年)。

1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