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22 卷 第 6 期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SHANTOU UNIVERSITY 22 卷SCIENCES
JOURNAL ( HUMANITIES &第SOCIAL 2006BIMONTHLY
年) ) Vol.22.No.6 2006

试论《小城三月》的叙述技巧

叶晓青
(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

萧红的《小城三月》被誉为她生命的最后绝唱。这是萧 我”与“叙述自我”的问题。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文本中叙
红一生中最后的一部小说。小说以一个少儿“我”的视点 , 述自我( 即隐含作者) 在叙述当年的所见所闻时, 会以当前
来讲述“我”的一位姨——
—翠姨短暂而悲剧的一生。本文拟 的眼光重新审视当年的事物, 做出新的认识和判断。所以
从叙事学角度入手, 探讨作者对这篇小说叙述方位的选择 在这篇小说中实际上包含着成年后的“我”( 小说中指出是
( 即叙述人称、叙述角度的搭配) 及一些叙述技巧运用的成 15 年后) 对发生在翠姨身上的事情 的 重 新 审 视 , 是 通 过 童
功之处。 年回忆更深刻地认清现实人生的本真面目。少儿透明的声
赵毅衡将“叙述者”与“叙述角度”的配合称为“叙述方 音视角与成人成熟的声音视角相互交织 , 构成了复调, 使
位”。“叙述角度是事件被感知的具体方式 , 叙述者却是叙 作品中既显现了少儿的单纯质朴, 也拥有成人较为清晰成
述信息的发送者, 这两者可以重合, 但不一定完全重合。用 熟的思维, 最终指向了长大后的“我”所要宣泄的心中郁积
热奈特的话来说, 区分叙述角度弄清‘谁见到? ’区分叙述 的悲愤情感。
者弄清‘谁说话? ’”。 —一 个 十 来
《小 城 三 月 》通 过 选 择 第 一 人 称 “我 ”——
——
罗 钢 指 出 : “叙 述 人 称 是 由 叙 述 者 与 小 说 虚 构 世 界 的 岁 的 女 孩 的 叙 述 , 采 用 次 要 人 物 角 心 、“目 击 者 ”类 型 的 角
关 系 构 成 的 …… 区 分 叙 事 人 称 的 最 终 标 准 和 依 据 仍 应 当 度, 并成功地运用了儿童视角, 从而达到叙述者与叙述角
是看叙述者与小说人物是否处于同一虚构的艺术世界 度的较佳配合, 将小说格调的凄美、人物的忧伤、情感的悲
中。”阅读经验告诉我们, 第三人称的叙述者则不存在于小 愤充分表现出来。
说的人物世界中, 他是“隐身式”的。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就 “跳 角 ”是 指 当 叙 述 者 必 须 把 某 些 人 物 的 行 为 动 机 说
与 小 说 中 的 人 物 居 于 同 一 世 界 , 是 “显 身 式 ”的 。 《小 城 三 清楚, 而这些人物却不是角心人物, 就在必要时放弃人物
月》采用的第一人称“我”来讲述。 视角的整一性, 有目的、有安排地“跳出”人物角心, 启用另
《小 城 三 月 》中 , “我 ”是 与 翠 姨 十 分 要 好 的 一 个 小 女 一些人物去“看”。对翠姨的一些必须提到的、有助于推动
孩, 我喜欢翠姨, 翠姨也很喜欢我。因此在“我”讲述中, 渗 情节发展的心理活动应该怎样处理 ? 作者采取了“跳角”,
透着对翠姨深切的感情。 由“我”的视角跳到了全知视角。这些“跳角”都是在“我”回
选择的语汇干净透明。然而在“我”这个女孩快乐地描 到哈尔滨的学校念书之后出现的, “以后家里的事情, 我就
述春天的语气中, 我们却怎么也快乐不起来。这正印证了 不大知道了”。“我”无法再亲眼“看”事情, 所以借用了全知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以乐景写哀, 倍增其哀”。用活泼的语 视角来反映。而且, 启用全知视角, 也避免了读者的一些误
言描写欢乐的景象, 其实更衬托出情感的哀伤。因此, 用第 解。萧红将“跳角”衔接得非常自然 , 所以并不破坏小说的
一人称 “我”—翠姨的小外甥女纯洁无瑕的语气来讲述
—— 整一性, 反而把情况表达得更加清晰。
翠姨的故事, 整篇小说因单纯而显得更加凄美。 而小说在叙述到第四部分的时候 , 作者安排“我”隐退
《小 城 三 月 》以 “我 ”—一
—— 个 十 来 岁 的 女 孩 的 目 光 来 了。这种隐退所形成的空白, 造成了一种“虚”的效果。虚与
“看”所发生的事情。“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只能观察, 而不 实相生, 构成了一种含蓄而朦胧的美感。“我”的缺席造成
能直接表现作品中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 最多也只能推 了一段无法直接“看”的空白, 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测、猜度其他人物的心理。 小城三月》
《 在一个女孩纯净清新的叙述中透着忧伤。叙
采 用 “儿 童 视 角 ”是 《小 城 三 月 》对 视 角 选 择 的 一 个 高 述方位的合理选择以及一些叙述技巧( 如“跳角”等) 的巧妙
明之举。 运用, 为小说情感的表达、情节的发展、意境的营造等带来良
在儿童视角文本中, 往往存在着两种声音: 儿童身份 好的效果。所造成不确定与确定的交织( 即猜度与有所悟) ,
叙述者的声音和隐含作者( 成人身份) 的声音。即“经验自 单纯与成熟的融会, 增强了小说的张力, 值得咀嚼。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