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76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学硕士班硕士论文指导

教授:潘丽珠先生

《幽梦影》的诗性智慧与传播接受

研究生:詹敏佳 撰中华
民国 100 年 6 月
摘 要
清初张潮的《幽梦影》以其独特的审美鉴赏与优美的清言句式,得到广泛的接受与
注目。作者张潮不仅喜爱读书、著书,更喜好编书,具有刻书家、诗人、词人、文人等
多重的身分,著述众多,其中以《幽梦影》最受人喜爱,呈显张潮对美感生命的营造与
诗性智慧的表现。由于交游甚广,因此张潮《幽梦影》的手稿一出,即获得许多读者友人
的肯定与回响,产生缤纷多样的评语与互动。而《幽梦影》出版时,就将读者评语参错其中,
一并付梓,形成评语多于原文而成为一种创新的风格体例。
本论文写作主旨在探析《幽梦影》的诗性智慧与其评点的传播与接受,以诠解其语
言文字的吸引力与至今仍传播不息的文学价值。第一章说明研究动机与研究方向,在前
人的研究上开展另一个方向;第二章说明《幽梦影》的时代背景与张潮的书写道路,以
呈显张潮《幽梦影》的书写的意识;第三章探讨《幽梦影》的诗性智能,分析其诗性语
言的美感与智能趣味的质感;第四章探讨《幽梦影》的传播与评点接受的特色,针对评
点互动的特色分五类分析,呈现「心相知」的互动意识;第五章结论。《幽梦影》的评点
互动与今日网络讯息的推文有相似之处,因此《幽梦影》至今仍有与时代互动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张潮 幽梦影 诗性智慧 评点 传播与接受


目 次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1
一、研究动机................................................................................................1
二、研究目的................................................................................................6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8
一、研究范围................................................................................................8
二、研究方法................................................................................................9
第三节 前人之研究成果探讨..........................................................................11
一、张潮与《幽梦影》相关期刊论文......................................................13
二、张潮与《幽梦影》相关学位论文......................................................16
三、晚明小品相关研究资料......................................................................19
四、评点学相关研究资料..........................................................................21
五、传播学相关研究资料..........................................................................22
六、接受美学相关研究资料......................................................................23
第二章 《幽梦影》的书写背景与张潮的书写道路..........................25
第一节 《幽梦影》的书写背景......................................................................25
一、晚明清初小品文的时代背景..............................................................26
二、《幽梦影》的书写..............................................................................31
第二节 张潮的书写道路..................................................................................52
一、张潮的生平..........................................................................................52
二、张潮的书写..........................................................................................66
第三章 《幽梦影》的诗性智慧..........................................................79
第一节 诗性智慧................................................................................................79
一、西方的诗性智慧..................................................................................80
二、中国的诗性智慧..................................................................................82
第二节《幽梦影》诗性语言的美感..................................................................84
一、诗性语言的来源..................................................................................85
二、诗性语言的美感..................................................................................90
第三节《幽梦影》智慧趣味的质感................................................................100
一、智慧趣味的产生............................................................................101
二、智慧趣味的质感............................................................................105
第四节、《幽梦影》诗性智慧的回声──《幽梦续影》............................120
一、朱锡绶《幽梦续影》的时代背景................................................121
二、朱锡绶《幽梦续影》的诗性智慧................................................124
第四章 《幽梦影》的传播与评点接受的特色.................................137
第一节 《幽梦影》的传播方式....................................................................138
一、文本的传播.....................................................................................138
二、《幽梦影》的层递评点................................................................147
第二节 《幽梦影》评点互动的接受效应....................................................156
一、接受效应........................................................................................157
二、《幽梦影》评点的接受效应........................................................163
第三节 《幽梦影》评点互动的特色............................................................167
一、观点相近的赞同之声....................................................................171
二、另有想法的补充之言....................................................................176
三、意见相左的反驳之意....................................................................180
四、机智幽默的诡辩之语....................................................................184
五、轻松闲赏的调侃之情....................................................................187
第四节 《幽梦影》的现代传播对其价值形成之影响................................191
一、目前可见《幽梦影》的版本传播................................................193
二、《幽梦影》进入了教材传播........................................................195
三、《幽梦影》教材的主题传播........................................................198

第五章 结论.........................................................................................205
参考文献................................................................................................209

附录一:张潮《幽梦影》全文.............................................................220
附录二:张潮《幽梦影》序跋.............................................................253
附录三:张潮《幽梦影》评点统计表.................................................256
附录四:朱锡绶《幽梦续影》全文.....................................................261
附录五:朱锡绶《幽梦续影》序跋.....................................................268
附录六:朱锡绶《幽梦续影》评点统计表.........................................269
表 次
表 1-1:《幽梦续影》出版书目 ...........................................................8
表 1-2 :《幽梦影》出版书目.....................................................................11
表 2-1:《幽梦影》评点则数比例统计表 ..........................................57
表 2-2:《幽梦影》评点次数与人数统计表 ......................................58
表 2-3:《幽梦影》评点人数与句数百分比统计表 ..........................59
表 2-4:张竹坡的评点顺序表.....................................................................62
表 2-5:江含征的评点顺序表.....................................................................63
表 2-6:倪永清的评点顺序表.....................................................................64
表 2-7:陆云士的评点顺序表.....................................................................65
表 3-1:《幽梦续影》人数与篇数统计表 .......................................123
表 4-1:《幽梦影》评点则数统计表 ................................................164
表 4-2:《幽梦影》评点分类统计表 ...............................................171
表 4-3:传播效应向度表...........................................................................192
表 4-4:《幽梦影》选入国民中学国文课本的情形表 ....................197

图 次
图 4-1:波圈图...........................................................................................158
图 5-1:《幽梦影》评点诠释互动的特色 ........................................209
第一章 绪 论
阅读古籍的最大乐趣,就是能穿越时空的限制上友古人,和诗人墨客做心灵的对话,
体会他们内心的感受,领略宽广人生经验与智慧,丰富自己的生命,使自己乐在其中。
而清初张潮(1650-1707)的《幽梦影》以其不凡的鉴赏眼光,优美的文字表现,脱俗的境
界组合,在明清众多小品文后来居上,其文采使读者能迅速的得到阅读快感,更在民国
七十五年选入国民中学教材之中,渐受重视。
张潮《幽梦影》是一本以自我为中心,并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集,表现内容是当下
的生活片段,以及自生活片段引发而来的感触与联想,记载所走过、看过、听过的场景与心
情,经过个人美感的组合,产生俗中取雅的经验结晶。在时间的推移和思想的沉淀之中,
他的小品文风格日见个性鲜明,幽默而机敏,淡泊而深远,使《幽梦影》的文字在从容
闲适中可见「情之幽微」与轻松睿智的「理之乍显」。《幽梦影》一书文本有 219 则,却得
到了 579 则的评点,评点则数是正文的两倍之多,可见作者与评点者之间互动密切,彷佛
举行了 219 场的文艺沙龙。而
《幽梦影》评点文句所呈现的语气,就像今日使用网络信息的传播,活泼性与有机性的
对话,使《幽梦影》产生与时俱进的趣味,值得讨论研究。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一、研究动机
笔者因为喜爱山,因为参加山地亲善服务团,于是对山水有一份美丽的心情。因
此初见《幽梦影.第 84 则》时惊觉记忆回到过去:

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邱壑
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琳漓,梦中者妙在景像幻变,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第
84 则)

看着张潮的文字,彷佛又置身于桃园复兴乡的山水感动中,照见我梦中与心中的山水。
张潮《幽梦影》的文字美感,充满着浪漫精神与玲珑澄澈的人生反思,十七世纪的《幽梦
影》仍可与廿一世纪的生活互相映照与共鸣。书中跃动着生命感、 展现着人格的超越,我们
可用现代生活的体悟,去印证、去诠释这些人生的智慧

1
与美感。本文的研究动机除了对其喜爱之外,尚有两个原因:

(一) 探寻《幽梦影》诗性智慧的美感
继承晚明小品闲散自在、随意兴感、清新流畅风格的《幽梦影》,在文句上并没有
繁复修饰,语气一如与好友谈心话家常般平缓而亲切,就像不择地皆可出的流水,可源
源不绝的叙述,又能止于所不可不止,在每一个起伏间波涌出层层 不同的生命观点与生
活趣味:

月下谈禅,旨趣益远;月下说剑,肝胆益真;月下论诗,风致益幽;月下对美人,
情意益笃。(第 83 则)

以松花为粮,以松实为香,以松枝为麈尾,以松阴为步障,以松涛为鼓吹。山居得乔松
百余章,真乃受用不尽。(第 115 则)

每一则小品,皆充满丽词妙语,琐碎生活中的寻常事物与场景,透过作者的慧眼观照,
巧手描绘,全都成为生活的学问与智慧。而 219 则小品短句,形式上像极了诗,但时骈时
散的语气又属散文,在形式与韵律上,充满着语言的「诗性」。张潮《幽梦影》的诗性
美感,少了如《菜根谭》的教化深意,然因善于用典与诗性的跳跃文思,鲜活化生活意
象的联结,使文本成为充满乐趣的性质。如此流畅自由的语言美感,是易于引发人群共
感的一种心灵语言。
张潮《幽梦影》语言的清丽流畅,正充满了生活时趣,能立即与明快的使读者感受
到盎然的书趣。文中明白表示对于现有生活事件的关注,因此张潮在《幽 梦影.第 67
则》表示:

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第 67 则)

一种活在当下的乐趣,这种即事之趣,也就是《幽梦影》之趣。因此得到友人朱其恭的评
语为:「《幽梦影》是一部趣书。」而殷日戒又言曰:「《幽梦影》是一部快书。」使读者得到
趣感与快感的阅读经验。而能让读者得到多样的阅读创意与联想,是《幽梦影》能超越
时代与所有新旧读者互动的特色。而这种特色恰恰来自于晚明小品文对「趣」的要求,尤
其在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中,对「趣」有相当完整的阐述: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

2
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1

袁宏道所指的「趣」就是一种士人阶层的「闲趣」与「雅趣」,一种文人对生活 美学的
追求与标准,袁宏道言:「惟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 其趣。」 2 在
「各穷其趣」的影响下,清初张潮《幽梦影》则展现了小品文各种生命与生活的时趣,
能视时趣恰恰是其独具见识与智能的视角,所产生的书写与期待。

陈幸蕙在《人生温柔论──我读幽梦影》一书提到:

张潮说:「居城市中,当以画幅为山水、以盆景当花囿、以书籍当朋友」
──随缘自安,是他对客观环境退而求其次的一种生活态度;而「质太平是,生
湖山郡,官长廉静,家道优裕,娶妻贤淑,生子聪慧,人生如此, 可云全福」,
则流露出中国人对完美生活所持的一个理想,这个理想是入世的,也是很实际的,很
能表现出中国人乐天安命的天性,以及对「幸福」的定义与观念。 3

陈幸蕙诠释得很好,张潮所表现的似乎就是「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万事莫强求, 能得之我
幸,不得之我命。」为人处世只要多退一步想,就能海阔天空;只要坚守自己的定位,
谨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而勉之,纵然时代变迁,人事全非,但青
山绿水常在,同样的,「真、善、美」也常在心中。《幽梦影》在外部取向上,在成就自
我的存在价值;而内部取向上,以圆满自我的存在幸福感。陈幸蕙也在赏析中写道:

这不仅仅只是本可以怡情悦性的小品作品,同时,也是一本可以教化人心的思想
纪录。4

张潮《幽梦影》的确可以「怡情悦性」,因为他在内容上多为心灵与内心感受的抒发;但
「教化」方面,《幽梦影》是较少的载道思想,反而是贴近于生活琐事 与感悟,是以另一
种选择与拼贴的角度来看生活的可能性,才使文字充满诗性与智能。
小品文《幽梦影》,却得能到八方回应,张潮由生活共象中,对比出悬殊感
1
见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袁中郎全集》(台北:伟文图书,1976 年),卷 1,页 173。
2
见袁宏道:〈叙小修诗〉,《袁中郎全集》(台北:伟文图书,1976 年),卷 1,页 177。
3
陈幸蕙:《人生温柔论──我读幽梦影》(台北市:汉艺色研出版,1990),页 131。
4
陈幸蕙:《人生温柔论──我读幽梦影》(台北市:汉艺色研出版,1990),页 10。

3
情氛围与生活经验。这样「同中有异」的取舍,却能得到当时文人的共鸣,想必 更是一
种时代性的共鸣。《幽梦影》的文学价值,是如此精致的生活与人生的美 感,如诗一般的
语言风格,又充满智能趣味的思考角度,应落实在中学学生的青春生命之中。

(二)探寻《幽梦影》的传播与接受
民国初期的五四运动,由于鼓吹小品文,因此延展到「晚明小品」一类专题研究,
再加上近十几来,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也成果丰富,所受到的重视与评价也大大的提升。
但清初的小品文受到关注却不多,并不是因为清初小品为晚明小品 的回音,而是因政治
力的介入。近代陈少棠做了归纳简述道:

清朝开国不久,实施了一连串禁毁书籍的行动,其中牵涉到许多晚明的
「小品」作家及作品。经此之后,晚明「小品」彷佛成为文学界一个禁讳的题目。
有清一代的文学研究者,竟没有给它一个总结,或者给予具体评 价。但纪昀写的
〈帝京景物略序〉,却颇有代表性。他说:「明之末年,士风佻,伪体作……。所作
《帝京景物略》八卷,其胚胎《世说新语》、《水经注》,其门径则出入竟陵、公安,
其〈序〉至冷隽,亦时复可观。盖竟陵公安之文虽无当于古作者,而小品点缀则其所
5
宜,寸有所长,不容殁也。」

可见清人对于小品的态度,或有禁毁,但也有收录,然保留者为数不多,因此清初小品
文在文学史专书中,常略而未提。但探讨明代小品的研究者,对张潮则表示了肯定的态
度,如今人李愚一就认为:

由明末而清初,还有一些不羁才子、浪漫文人。他们继承晚明浪漫文学思潮,如
金圣叹、李渔、张潮、袁枚诸子,其小品文创作或文学理论,皆接迹中郎……这
6
些作家不仅继承了中郎的精神各展所长,而且将性灵文学一脉相传下来。

在文学思潮的承继中,张潮前有金圣叹、李渔,后有袁枚,显见他对于张潮的地位是予
以肯定的,并且认为张潮为中间桥梁的位置,引展了日后袁枚等小品大 家。于是《幽梦
影》一书成名至今,可说是清初小品文中优秀的中继者与传播者。

5
陈少棠:《晚明小品论析》(香港:波文书局,1981 年),页 141-142。
6
李愚一:《袁中郎小品文研究》(高雄:国立高雄师范大学中文硕士论文,1986 年),页 266-272。

4
加上张潮乐于编书,享其所编;又乐于交友与分享,「时贻尺素」是他的生活乐趣,
其好友尤侗就曾说:

张子有嗜痂之癖,时贻尺素,以所著书相质。如《丹笈笔歌》、《亦禅录》、
7
《幽梦影》……之类,横披侧出,卷页等身。人巧极天工,错斯已奇矣。

因为喜欢读书,又喜欢分享好书、交换好书,使得《幽梦影》一书得以广泛的传阅与被
接触,及得到众多的评点文字,其中有正面的肯定、负面的批评及反面的调侃,如《幽
梦影.第 8 则》:

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
(第 8 则)
〔朱菊山曰:我于诸友中,当何所属耶?〕
〔王武征曰:君当在豪与韵之间耳。〕
〔王名友曰:维扬丽友多,豪友少,韵友更少。至于淡友、逸友,则削迹矣。〕
〔张竹坡曰:诸友易得,发心酌之者为难能耳。〕
〔顾天石曰:除夕须酌不得意之友。〕
〔徐砚谷曰:惟我则无时不可酌耳。〕
〔尤谨庸曰:上元酌灯,端午酌彩丝,七夕酌双星,中秋酌月,重九酌菊, 则吾友俱
备矣。〕

一则小语,得到七则评点,评点者各骋笔力与想法,而这些势力的出现与拉扯, 产生了
众声喧哗的文学场景,使文本产生动态感,而阅读与评点产生了丰富的趣味感。再加上
传递文本的「传播行为」,让《幽梦影》一书得到更快速的传播与接受。而这种「传播效
应」延展到清末及民国初期,而后因八年抗战与播迁来台而暂歇。在民国七十五年
(1986)国立编译馆正式将《幽梦影》收入国民中学国文课本,在此之前,《幽梦影》的相
关研究文献并不多,直到近十年,研究文献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因为选入国中教材,让
《幽梦影》的普及性更强,其价值地位也得到提升与再肯定,这现象值得研究。

〔清〕张潮:《昭代丛书、甲集》,〈尤序〉,页 1 右。
7

5
二、研究目的

民国八年知堂老人周作人则赞美《幽梦影》的内容与思考格局──「既是那样的旧,
又是那样的新。」在白话文运动时《幽梦影》所得到的肯定是其可使读者产生「新」的感
触。在时代的进步中,《幽梦影》能在民国 75 年选入国民中学教材,且在民国 90 年后
《幽梦影》的美感特色还不断有学者讨论与关注,可见
《幽梦影》的内容有旧瓶新味,而新味正是来自于新时代的解读与观察。
在《幽梦影》这本特殊的小品中,最具画龙点睛的人物,其实是作者张潮本身。去
观照他的处世哲学,可以发现他与传统中国文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种对处世
的旷达,他把平生的经验、观察以及对人生的看法,透过笔端, 精辟透澈的把它描述出
来,就像书名《幽梦影》,意即如影如形、如梦如幻、意境幽雅的人生;如何欣赏大自然,
如何突破困境,提升自己的节操品德,其格言名句,让人有所警愓,发人省思。除了张
潮的特殊风格之外,文章精巧别致而一气呵成的排比,深入浅出的内容与意境上,可以
得到一种引起共鸣的快乐或若有所悟的喜悦。
《幽梦影》在古典散文的属性趋近于「艺术散文」,在苏保华〈论中国古代艺术散
文与诗歌的审美差异性〉一文中提到:

艺术散文形式美的四个要素:「充实」是指艺术散文穷形尽象,长于塑造各类生动
活泼的艺术形象;「充实而有光辉」是指艺术散文长于呈现个性、抒发情感和创造艺
术时空;「大而化之」是指艺术散文艺术散文注重整体和谐,在结构上呈现整体流
动的态势,削除人工雕琢的痕迹,把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理解巧妙地融入对美
的把握之中;「圣而不可知之」是指艺术散文在形式上的有机性,它可以激发读
者领悟、体验生命之真谛、生存之本质,进而超越时空限制,进入到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境界之中。8

《幽梦影》的美感特色,正具「充实」要素,长于塑造各类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如《幽梦
影.第 62 则》:

春雨如恩诏,夏雨如赦书,秋雨如挽歌。(第 62 则)

具「充实而有光辉」要素,呈现个性、抒发情感和创造艺术时空,如《幽梦影.

8
苏保华:〈论中国古代艺术散文与诗歌的审美差异性〉,《贵州大学学报》,(贵州:贵州大学出版社,2000
年 3 月),页 52。

6
第 12 则》:

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
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第 12 则)

这一则也极具「大而化之」的要素,在结构上也呈现整体流动的态势,把对朋友的层次与
书籍的层次加以巧妙的融入。「朋友是一本本好书」但书意各有不同!
《幽梦影》成功的激发读者领悟,进而超越时空限制,进入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
学美感境界之中,这正具有「圣而不可知之」的要素,产生了形式上的有机性。而《幽
梦影》的有机性为何?美感的价值中心为何?使它可以超越空,得到读者的青睐呢?文
本的流传都有一些传播机制的引导,而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又有那些传播机制形成呢?
在袁行霈《新编中国文学史》绪论中提到:

我们只是强调撰写文学史应关注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并用文学思潮来解释文学
创作,并注意文学的接受度,引导读者正确地鉴赏文学作品。但与文学创作密切
相关的还有文学传媒。古代文学传媒远没有今日多……但已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
文学作品依靠媒体才能在读者中起作用……更不容忽视,传媒对创作的影响以及
传媒给创作所带来的变化。9

《幽梦影》在艺术散文中所呈现的独立性,是与晚明小品有传承的关系,且在内容上,
它更不具应酬文章的功利性,但这只能构成它风格独特的必要条件。而在张潮与友人书
信的往来中,及《幽梦影》评注中与时人对话的传播互动,产生了热烈回响,且其评注
者中有评点《金瓶梅》著称的张竹坡。可见张潮《幽梦影》在当时得到快速的传播,而
后随之有「学步」之风,如最得《幽梦影》深韵的朱锡绶作《幽梦续影》及近人郑逸梅
所作《幽梦新影》,呈显了《幽梦影》的影响与接受度,于是当时的刻本传播,让《幽梦
影》得到的广泛印刻与注意,是使其再传播的助力。可见文学传媒的力量,是使《幽梦
影》得以传播且繁荣的充分条件。又至五四运动时,在大力提倡个人主义的风潮之下,
这种个人风格强烈的生命美感与体例,得以再被接受与肯定,一直至今日。
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高处宏观」作者及文本的时代背景、思想等,以及「细 处微观」
文本本身,并结合《幽梦续影》与时人所评点的方向,进行分析,期能多面向地呈现其
丰富美感面相于读者面前,让读者领略《幽梦影》得以盛传至今的原因。这些都是本研
究的目的所在。

9
袁行霈:新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页 5。

7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一、研究范围

张潮《幽梦影》编本时到今日,约有四十七种编本(见本章表 1-1)。由于《幽梦影》各
编本则数不一,有 209 则至 219 则不等,其中文国书局、三民书局等几个版本将其则数定
为 219 则,编排恰当,笔者从其分则。又高旖璐硕士论文《张潮《幽梦影》研究》,对
《幽梦影》新旧版本有清楚详尽的介绍说明,并于附录定其则数为 219 则,并综合版本而
10
增补眉批 。因此本论文《幽梦影》文本部分, 借用高旖璐硕士论文《张潮《幽梦影》研究》
之研究成果,以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世楷堂刊本《昭代丛书.别集》一卷本与宣统三年
《古今说部丛书》两卷本做为分析底本,依其原文 219 则与评点 579 则作为研究文本。
针对《幽梦影》接受效应的评点互动,则以文本中所有的 579 评点为研究范围以聚焦文本
的互文性与对话性,而民国之后,近人后补之评点则不在此次研究范围之内。
张潮《幽梦影》的清丽文词与评点互动得到后人的仰慕,进而有模仿《幽梦影》的
续作,如:清末朱锡绶的《幽梦续影》与近人郑逸梅的《幽梦新影》。而近人郑逸梅的
《幽梦新影》由于篇目较少且无友人评点,因此不列入本论文讨论的范围。
张潮《幽梦影》编本时到今日,约有 47 种编本,而其中有 6 本附加清末朱锡绶的
《幽梦续影》。由于《幽梦续影》目前未有专书出版,多是附录在张潮《幽梦影》书后。笔
者依时序罗列如下:

(表 1-1 《幽梦续影》出版书目)

书名 评注 续影 著者与编者 出版者 出版年


1 幽梦影 有 有 (清)张潮撰 清光绪五年仁和葛氏刊本 1879
清宣统三年上海国扶轮印社
2 幽梦影 有 有 (清)张潮撰 排印本 1911

张潮着
3 幽梦影 有 有 方雪莲注释 汉风出版 1992

张潮着
4 幽梦影 有 有 谢芷媞注译 文国书局(第一版) 1995

10
高旖璐:《张潮《幽梦影》研究》(国立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国语文教学硕士班硕士论文,
2002 年 9 月),页 316。

8
张潮着
5 幽梦影 有 有 吴绍志编 祥一出版 1997

人生温柔论 杂入
6 ─我读幽梦影 陈幸蕙着 汉艺色研文化 1998

(笔者根据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与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馆藏编目
检索日期:2010 年 7 月 21 日)

以上 6 编本,其中 5 种编本的《幽梦续影》为 86 则,只有陈幸蕙在《人生温柔论─


─我读幽梦影》是采引用的方式,将《幽梦续影》拣选部分介绍。且根据林政华《幽梦影
评注》附录之资料,可知朱锡绶《幽梦续影》有《滂喜斋丛书》、
《啸园丛书》、《古今说部丛书》、《商务印书馆丛书》、《晨风阁丛书》等版本也皆为 86 则。
因此本论文讨论朱锡绶《幽梦续影》的部分,以朱锡绶门人潘祖荫辑 刊之《滂喜斋丛
书》为主要版本,依原文 86 则与评点 107 则作为研究文本。
本论文以张潮《幽梦影》原文 219 则及评点 579 则的评点,朱锡绶的《幽梦续影》原
文 86 则与评点 107 则,总计 991 则为研究范围。笔者将张潮《幽梦影》与朱锡绶《幽梦
续影》原文与评点列于附录中,并于每则前加上编号,以便查询与对照。以下章节论文中
引用二者原文将以附录所列为主,不再另行注明出处。。

二、研究方法
文学研究的方法繁多,若能针对研究的主题,选择适合的角度及方法切入, 将有助
于主题的阐明及研究目的达成。一般的文学研究分「纵的关系」与「横的 关系」两种,
赵滋蕃说:

所谓「纵的关系」,是指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法则。它必然接触到文 学潮流,
文体流变,文章风格……。所谓「横的关系」,是指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类型结构
的法则。它也必然接触到作品的语言,结构,情节,分析方法,文学类型等诸如
11
此类的问题。

因此在研究《幽梦影》时,须先将「纵的关系」──《幽梦影》小品文体例所产生的诗
性智慧;再由「横的关系」来看《幽梦影》诗性智慧,如何得到读者的评点与评点者手
法的互动性与异同性。因此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分别采用文本分析法、文献探讨法、
历史研究法、资料统计法与传播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助研

11
赵滋蕃:《文学原理》(台北:东大,1988 年 3 月),页 47。

9
究过程之顺利,并藉此厘清所欲探讨之主题,以强化本研究之深度及广度。兹分述如下:

(一)文本分析法
以张潮的《幽梦影》为基础材料,从各文本的搜罗和细读中,掌握作品内涵及作者
精神,从中分析其美感的多元性,以诗性智慧的角度加以分析。并将朱锡 绶《幽梦续
影》的续书特性,及文学美感的承继性加以讨论。

(二)文献探讨法
将搜集所得之参考文献区分为古籍、近人研究、学位论文、期刊论文四个部分,从
文献内容中,判别和本研究拥有关联性且具有文学研究价值者,以作为本文研究与立论
之根据。

(三)历史研究法
主要针对本研究相关时代进行历史背景考察,透过史料探究作品及作者本身之时代
背景,以便更全面掌握小品文的写作体例与精神特色,及文学评点的态度与价值。

(四)资料统计法
经由文献搜集及分析过程中,运用资料统计法分析,一则可比较《幽梦影》与《幽
梦续影》文本与评点者的异同,以凸显文本传播效应与影响;二则可推衍
《幽梦影》评点者的评点手法与角度,凸显张潮从事编辑的文本原则与特质;三则以呈
现立体美感交流与传动的时代现象。

(五)传播分析法
主要是针对张潮的交友状况与《幽梦影》书评的效果,所产生的「传播行为」加以分析,
寻找新的研究方法,祈使古典文学外部的传播行为及评点所产生的效应的问题,能够受
到重视。

10
第三节 前人之研究成果探讨
张潮《幽梦影》编本时到今日,约有 47 种编本,其中有 6 本附加清末朱锡绶的
《幽梦续影》,整理如下表:

(表 1-2 《幽梦影》出版书目)
書名 評注 續影 著者與編者 出版者 出版年
1 幽夢影 有 (清)張潮撰 清道光二十九年刊本 1849
清道光中吳江沈氏世楷堂刊
2 幽夢影 有 (清)張潮撰 本 1849

3 幽夢影 有 有 (清)張潮撰 清光緒五年仁和葛氏刊本 1879


4 幽夢影 有 (清)張潮撰 清光緒十年羊城馮氏刊本 1884
清宣統三年上海國扶輪印社
5 幽夢影 有 有 (清)張潮撰 排印本 1911

6 幽夢影 有 (清)張潮撰 清國學萃編社排印本 1911


民國四年上海國扶輪印社排
7 幽夢影 有 (清)張潮撰 印本 1915

8 幽夢影 有 (清)張潮撰 民國五年南海黃氏刊本 1916


9 幽夢影 有 (清)張潮著 中央書店(初版) 1935
10 幽夢影 有 (清)張潮撰 西南書局 1973
11 幽夢影 有 張心齋著 西南書局(三版) 1975
12 幽夢影 有 (清)張潮撰 德華(再版) 1976
林語堂中英對照─ 張潮著
13 幽夢影 有 林語堂英譯 正中書局(初版) 1978

14 幽夢影評註 有 (清)張潮撰 慧炬文化 1980


15 新校本幽夢影 有 (清)張潮撰 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1980
16 眉批新編幽夢影 有 (清)張潮撰 河畔出版 1980
17 幽夢影 有 張心齋著 西南書局(訂正七版) 1980
18 幽夢影 有 張心齋著 天龍(再版) 1981
19 新校本幽夢影 有 張心齋著 漢京文化事業公司(再版) 1982
20 幽夢影 有 (清)張潮著 武陵(初版) 1983
21 眉批新編幽夢影 有 張潮原著 河畔出版(初版) 1989
22 幽夢影 有 張潮原著 金楓(初版) 1990
23 幽夢影 有 張潮著 文津出版(初版) 1991
張心齋著
24 幽夢影 有 朱擷筠著 弘道文化出版(初版) 1991

25 幽夢影 有 有 張潮著 漢風出版 1992

11
方雪莲注释
26 菜根谭与幽梦影 有 洪自诚编 王仁出版社 1992
张潮着
27 幽梦影 有 有 谢芷媞注译 文国书局(第一版) 1995

28 眉批新编幽梦影 有 张潮原著 河畔出版(二版) 1995


29 眉批新编幽梦影 有 张潮原著 河畔出版(三版) 1996
30 幽梦影评注 有 林政华评着 骆驼出版(初版) 1997
张潮着
31 幽梦影 有 有 吴绍志编 祥一出版 1997

32 幽梦影 有 张潮原著 金枫(革新一版) 1997


33 新译幽梦影 冯善保注译 三民书局(初版) 1998
人生温柔论 杂入
34 ─我读幽梦影 陈幸蕙着 汉艺色研文化 1998

35 白话注解幽梦影 有 张潮原著 世一(初版) 2002


36 幽梦影解读 有 (清)张潮着 黄山书社出版(第 1 版) 2002
37 新译幽梦影 冯善保注译 三民书局 2002
文学的心灵散步:
38 幽梦影 有 (清)张潮作 达观出版(初版) 2003

39 张潮与幽梦影 有 高旖璐着 万卷楼出版(初版) 2004


张心斋着
40 新校本幽梦影 有 王名称校 顶渊出版(初版) 2005

寻幽访梦逐影:幽
41 梦影赏析三部曲 有 陈匀编着 耕书园文化 2005

42 幽梦影 有 张潮作 柏室科技艺术出版(初版) 2006


43 幽梦影 有 (清)张潮撰 新潮社出版(初版) 2007
张潮撰
44 幽梦影 有 许明福校注 雅典那书坊 2007

45 幽梦影 有 张潮着 正中出版(台二版) 2008


林语堂中英对照─ 张潮着
46 幽梦影 有 林语堂英译 正中书局(新版) 2008

47 幽梦影译注 有 张潮着 文津出版 2009

(笔者根据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与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馆藏编目
检索日期:2010 年 7 月 21 日)

关于张潮与其《幽梦影》一书,研究者不少,有丰富的研究资料,但朱锡绶与《幽
梦续影》的相关的期刊文献目前尚未发现,只有一篇硕士论文论及朱锡绶与《幽梦续
影》。因此以下文献探讨,则以张潮与《幽梦影》有关之研究成果,

12
依时间次序,罗列于下:

一、张潮与《幽梦影》相关期刊论文
有关张潮与《幽梦影》一书的相关期刊论文,两岸学者有不同的研究角度, 因此以
下分为台湾方面的期刊论文与大陆方面的期刊论文罗列与说明。

台湾方面:
作者 篇名 岀处
1 李长生 《幽梦影》之生活艺术 《畅流》,第 41 卷第 7
期,
1970 年
2 蔡君逸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浅介 《国文天地》,第 5 卷第 6
张潮及其《幽梦影》 期,1989 年 11 月
3 萧之华 是真名士自风流—谈张潮及其《幽梦 《文艺月刊》,第 247 期,
影》 1990 年 1 月
4 曹淑娟 入梦照影、陶写幽怀—论《幽梦影》 《鹅湖》,第 19 卷第 6 期
的性质与地位 222
号,1993 年,12 月
5 沈谦 从《幽梦影》谈文人的生活情趣 《明道文艺》,第 265 卷,
1998 年
6 余力文 案头山水、心中园林—浅析张潮之 《国文天地》,第 14 卷第 6
《幽梦影》 期 162 号,1998 年 11 月
7 庄树渟 浅析《幽梦影》中的生命情调 《中国文化月刊》,第 232
卷,1999 年 7 月
8 何永清 《幽梦影》的修辞手法探究 《中国语文》,第 85 卷第
5 期 509 号,1999 年 11 月
9 李嘉华 〈从符号学二轴理论看张潮《幽梦 第三届全国研究生文学符
影》的美人形象〉 号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 年。

10 高旖璐 探讨《幽梦影》的审美手法 《国文天地》,第 19 卷第 12


期 228 号,2004 年 5 月
11 陈建州 对张潮《幽梦影》之评价 《岭东学报》,第 15
高旖璐 期,2004
年5 月
12 胡玉珍 《幽梦影》的修辞手法探究 《航空技术学院学报》,第 6
卷第 1 期,2007 年 8 月
13 钟怡雯 《幽梦影》与林语堂 《国文天地》,第 24 卷 第
11 期 287 号,2009 年 4 月

13
台湾方面的期刊论文约有 13 篇,大多关注于张潮《幽梦影》书中呈现的生活艺术、
生命情调与修辞手法,将《幽梦影》视为生活与艺术的美学,因此常针对文本的艺术表
现与美感经验做分类,而未对读者评点加以讨论与分析。

大陆方面:
作者 篇名 岀处
1 陆林 歙人张潮与《虞初新志》 《古典文学知识》, 2001
年,第 5 期
2 潘承玉 张潮:从历史尘封中披帷重出的一代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
诗坛怪杰 会科学版),2002 年,第
1

3 权赫子 别开生面读《庄子》──读张潮的《联 《古典文学知识》, 2001
庄》 年,第 3 期
4 刘和文 张潮年谱简编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31 卷第 6 期
5 侯敏 论张潮《幽梦影》的文体特色 《写作》,2004 年,第 21 期
6 刘和文 张潮著述综考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4 年,第 21
卷,
第3 期
王如意 从《虞初新志》看明清之际士人的文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李元秀 化心态 2003 年,第 18 卷,第 1 期
7 葛小颖 从风格翻译手段角度看林语堂翻译 《宿州学院学报》, 2006
张德让 的《幽梦影》 年,第 4 期
8 张小明 论张潮《虞初新志》对「虞初体」的 《黄山学院学报》, 2007
贡献 年,第 1 期
9 刘和文 张潮与康熙文坛交游考 《明清小说研究》, 2007
年,第 2 期
10 宋景爱 张潮交游考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
年,第 2 期
11 张小青 《虞初新志》中张潮的编辑思想与文 《红河学院学报》, 2007
化贡献 年,第 3 期
12 安平秋 张潮的编辑思想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
宋景爱 年,第 4 期
13 肖娴 《幽梦影》林译本误译评析 《茂名学院学报》, 2007
刘红裕 年,第 5 期
14 张婷 浅析《幽梦影》中禅味 《文学教育》(上),2007
年,

14
第 11 期
15 潘娜 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对翻译策略的影 《知识经济》,2008 年,第
响──以林语堂《幽梦影》英译本为 1 期
分析主体
16 吴梅 林语堂的翻译观及其实践──浅析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幽梦影》中的增译、漏译与改译 2008 年,第 3 期
17 彭一平 论张潮《幽梦影》创作的内向性视角 《现代语文》( 文学研究
版),2008 年,第 8 期
18 张秀燕 从《幽梦影》看林语堂对国俗词语的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翻译 2009 年,第 1 期
19 刘和文 徘徊于崇儒与尚道之间──从张潮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
小品《幽梦影》探析顺康士人心迹 会科学版),2009 年,第
1

20 龙冬梅 一朝幽梦影人生──论张潮及其小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
文 会科学版),2010 年,第
1

21 翁还童 关于张潮《幽梦影》的跟帖 《创作评坛》,2010 年 , 第
5 期

大陆方面的期刊论文约有 21 篇,根据时序的安排,可以明显的发现大陆学界所聚
焦的四个方向:
1. 针对张潮小说集《虞初新志》的探讨。《虞初新志》是张潮最先被注意到的作品,
对于清初小说具有特殊的影响性,而后学界才将目光延伸到张潮的诗集与其他
著作。
2. 对张潮生平的考述与编辑工作上的文化贡献。张潮喜好看书与编书,他在清初
刊刻业中颇具名气,而其所编的《檀几丛书》、《昭代丛书》等的编辑大多以读
者为导向,在当时具代表性与探讨性。
3. 是张潮的小品文《幽梦影》的创作角度与文人的处世方式。大陆学者针对张潮
《幽梦影》的创作角度分析较多,且较不在乎美感的分类。对《幽 梦影》所呈的时
代表征和显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多有探讨。
4. 林语堂英译《幽梦影》在翻译学上所形成的现象。林语堂很早就称许《幽 梦影》的
生活艺术与智慧,并将之翻译介绍到西方世界,而林语堂翻译的妙笔,受到翻
译学的讨论。
张潮《幽梦影》评点互动的关系,一直到 2004 年侯敏〈论张潮《幽梦影》的文体
特色〉中,最早提出有关评点文字的四种特色,其次则是 2010 年翁还童

15
〈关于张潮《幽梦影》的跟帖〉开始讨论《幽梦影》中评点互动关系的四种趣味。 而本论文正
是在此两方向着力,希望呈显《幽梦影》的诗性智慧与读者接受与互动的状况。

二、张潮与《幽梦影》相关学位论文
目前学界对《幽梦影》的研究中,台湾方面已有七篇完成之学位论文,大陆方面只有
一篇学位论文,分析概况如下:

台湾方面:
(一)黄文星:《 幽梦影》修辞艺术研究》(南华大学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 年)
此篇论文主要是讨论《幽梦影》修辞艺术的价值,对时代背景多有提列,但对「作
家」背景的着墨较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就小品文的研究而论,注意小品文于修辞美学效果上的价值。
2. 就修辞学的研究而论,提供学生更多修辞实践研究例,又可提供新思维, 更能揭
示张潮《幽梦影》之修辞艺术价值。
3. 就语言风格学的研究而论,下可说明张潮《幽梦影》语言风格的特色,更可提示
其在语言风格上的价值。
4. 就文学发展史的贡献而论,试图将研究重心延展至文艺美学及语言风格的相关课
题之上。对小品文在文学发展史上的文艺功能与特色加以分析讨论。

(二)高旖璐《张潮《幽梦影》研究》(国立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国语文教学硕
士论文,2002 年)
此篇论文对张潮的家世背景、交游状况、著作介绍皆有深入探讨,对于《幽 梦影》
的版本考据和体例分析也非常精细,然将《幽梦影》的评点互动视为褒贬其价值的数据,
较不重视评点互动的有机性。而其特色有三点:
1. 作者企图勾勒出的张潮文学表现的面貌,并藉由代表作《幽梦影》的赏析, 建构出
审美方式的主观条件与审美行动所具有的意义。
2. 作者依据文学史的演进,提出《幽梦影》实有「因袭」之风。

16
3. 作者对于评价的安排,分为正反两面讨论,但将序跋与评点混为一谈。

(三)李嘉华:《 幽梦影》美学之建构与研究──兼论《幽梦影》美学可赋予华文现代
诗的新观点》(南华大学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 年)
此篇论文根据《幽梦影》提出的观点,以及《幽梦影》本身书写的创作模式, 建构出一
套美学体系,并与新诗做结合。经过建构、论述和实证,达成三种成果: 1.在《幽梦影》美
学体系本体的建之上,以「神」为美学体系的范畴,将其
视为支撑整个书中美感世界的根源。
2. 在通过体系的建立,《幽梦影》美学可以对存在情境有更深入的探索。
3. 《幽梦影》并非仅适用于清朝的产物,其自觉建立美学体系,可说是现代产物,
作者尝试与现代文学──新诗的发展接轨。

(四)黄荣甲:《张潮《幽梦影》的美感经验》(铭传大学应用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
2008 年)
此篇论文旨在研究张潮的审美观,并由《幽梦影》的题材内容与体例风格加以分析,
以归纳文句是属于何种美感经验,以表现其审美观与价值,缺少从文学美讨论《幽梦
影》诗性语言的美感与灵动趣味,对于评点互动更未提及。其特色有二点:
1. 藉由张潮的家世背景、交游状况及时代背景,对其审美经验的影响。
2. 采用近人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的美学理论,聚焦在分类其文句中所呈现出的心
理距离、移情作用、刚性美与柔性美,及联想作用等四种美感经验。

(五)蓝立颖:《 幽梦影》融入国民中学「生命教育」之研究》(高雄师范大学回流中
文硕士论文,2009 年)
此篇论文利用《幽梦影》取材自日常生活的情境与想法,融入国民中学「生命教
育」教学之中,旨在利用《幽梦影》文句延伸「生命教育」的互动,并未对
《幽梦影》语言美感探讨。其特色有二点:
1. 针对《幽梦影》的主题意识与修辞法之分类,充分展现《幽梦影》的广度。
2. 根据国民中学「生命教育」实施概况,教导个体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内容多
为教学的教案与内容,重视课堂反应与记录。

17
(六)谢雪曼:《张潮《幽梦影》在国中国文教学应用之研究》(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国语
文教学硕士论文,2009 年)
此篇论文重点锁定在《幽梦影》文本的内容题材、艺术欣赏、修辞技巧及写作意境
对国文教学的多向结合。其特色有二点:
1. 针对《幽梦影》的内容题材与艺术角度加以分类。
2. 藉由《幽梦影》的题材谈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修辞教学与情境教学,内容多为
教学的教案与内容,并呈现学生作品。

(七)张筑婷:《 幽梦影》与《幽梦续影》之比较研究》(国立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
学系国语文教学硕士论文,2010 年)
此篇论文将张潮《幽梦影》与朱锡绶《幽梦续影》针对两人生平、作品题材、艺术特色
等加以比研究,也将两书中的评点互动视为褒贬其价值的数据,较不重 视评点互动的有
机性。其特色有三点:
1. 是第一本研究《幽梦影》续书──《幽梦续影》,并整理作者生平与内容特色。
2. 藉由《幽梦影》的作品题材、艺术特色,对比《幽梦续影》题材呈现的异同,突
显两书的各别特色。
3. 针对《幽梦影》与《幽梦续影》的序跋文字,讨论两书的正反评价。

目前台湾之学位论文已有七篇,且皆是近十年之作,七人之研究范围、方向与方法
各有不同。而且可以发现《幽梦影》一书已由修辞艺术、张潮与《幽梦影》的成书关系,进
入了美学观点的探讨,近两年更开展了教学方向的互动与《幽梦续影》的关系,使《幽
梦影》的文句魅力产生新的接受观点与传播动力。《幽梦影》一书得到多方面的开展,笔
者欣见《幽梦影》得到更多的研究与讨论,丰富了欣赏《幽梦影》的角度和《幽梦影》
与时俱进的有机性。

大陆方面:
(一)刘和文:《张潮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年)
此篇论文聚焦于张潮本身,从生平与著作两方面讨论张潮在当时与对后学的影响。
其特色有三点:
1. 以年表的方式,有系统的介绍张潮的生平概况与考辩康熙文坛时的交游。

18
2. 根据张潮著述的种类与态度,分析张潮的思想与文艺观。
3. 从文献学与文学两方面,分析张潮对后学的影响。
目前大陆的学位论文只此一篇,也是近十年之作,其研究范围、方向与方法, 和台湾方
面非常的不同。此论文是以作者张潮为中心,而张潮众多作品为范围, 探讨张潮在文学
上的特色与影响,因此《幽梦影》一书并不是此论文的重点,而是一个样本数据,无法
呈显《幽梦影》一书成为今日张潮代表作的原因。

无论是台湾方面或大陆方面,此八篇论文对《幽梦影》的研究讨论仍着重在
219 则文本当中,并未针对与《幽梦影‧杨复吉跋》所言:「评语参错书中,则
《幽梦影》创格也」的评点互动有深入的探讨。因此本论文的研究重心放在《幽 梦影》语
言的诗性智能与互动的传播接受方向做讨论,以呈显《幽梦影》时至今日仍吸引读者的美
感趣味与互动特色。

三、晚明小品相关研究资料
张潮虽是清朝人,但《幽梦影》书中所含蕴的特质,却深受晚明小品的影响, 因此晚明
或是明清小品成了必须关注的外缘焦点。近十数年,这些时期的文化研究在台湾与大陆
地区蔚为风气,有关小品、清言等研究之专书、学位论文、期刊实非常可观。由于相关
书籍与论文众多,故只列举台湾地区专以小品、清言等命名者,如下:

分类 作者 书名╱篇名 岀处
专书 刘大杰 注释历代小品文选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41 年
朱剑心 晚明小品文选注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4 年
徐渭 晚明二十家小品 台北:广文书局翻印,1968 年
刘大杰 明人小品集 台北:众文图书公司翻印,1975 年
陈少棠 晚明小品论析 香港:波文书局,1981 年
曹淑娟 晚明性灵小品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 年
龚鹏程 晚明思潮 台北:里仁出版社,1994 年
龚鹏程 晚明小品与明季文人生活 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 年
陈万益 晚明小品与明季文人生活 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 年
陈万益 性灵之声—明清小品 台北:时报文化,1998 年
李小萱选注 山水幽情—小品文选 台北:时报文化,2000 年

19
专书 陈书良
中国小品文史 台北:桂冠图书公司,2001 年
郑宪春
学位 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
论文 陈万益 晚明性灵文学思想研究
1977 年
李准根 晚明小品名研究 辅仁大学硕士论文,1980 年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85
李愚一 袁中郎小品文研究

台湾大学中文所博士论文,1987
曹淑娟 晚明性灵小品研究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89
黄明理 「晚明文人」型态之研究

晚明小品之文艺理论及其艺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1
李济雨
术表现 年
从晚明「世说体」著作的流行 国立清华大学硕士论文,1992 年
蔡丽玲
论张岱的巷《快园道古》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5
陈丽明 张岱散文美学之研究

五四新文学时期的小品文研 中国文化大学硕士论文,1995 年
郑颖
究》
论张岱小品:从生命模塑到形 国立中正大学硕士论文,1996 年
蒋静文
式意义的完成
官廷森 晚明世说体著作研究 国立政治大学硕士论文,1998 年
郑幸雅 晚明清言研究 国立中正大学硕士论文,1998 年
从刘勰「六观」论张岱小品文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9
陈忠和

台北市立师范学院硕士论文 ,
杨晓菁 陈继儒及其小品研究
2001 年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陈忠和 晚明山水小品美学研究

期刊 耿湘沅 晚明小品文蔚盛的原因 《汉学论文集》,1982 年 12 月
论文
《中正岭学术研究集刊》,1985
廖玉蕙 论晚明小品的名称与特色
年第 3 集

龚鹏程 由《菜根谭》看晚明小品的基 《中国学术年刊》,第 9 期,1987


本性质 年 6 月

王恺 略谈晚明小品中文人美感品 《古典文学知识》,第 2
质 期,1994 年

20
期刊 董上德 《古典文学知识》,第 1 期,1995
明人小品
论文 吴观澜 年
晚明小品文学家的思想及其 《台南家专学报》,第 14 期,1995
张忠良
生活 年 6 月
《中华学苑》,第 48 期,1996 年
龚鹏程 游人记游—论晚明小品游记
7月
真情与享乐—论晚明小品的 《中华学苑》,第 48 期,1996 年 7
周志文
两个主题 月
《中华学苑》,第 48 期,1996 年 7
何寄澎 对晚明小品的几点反思

《古典文学知识》,第 5 期,1996
吴承学 晚明清赏小品
年。
闲赏──晚明美学之风格意 《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第 2
毛文芳
涵析论 期,1998 年 3 月
花、美人、癖人与游舫──晚 《中国学术年刊》,第 19 期,1998
毛文芳
明文人之美感境与美感经营 年 3 月
晚明清言小品幽尚之思想内 《嘉义大学学报》,第 70 期,2000
王玫珍
容研究 年 6 月
重组与对话:晚明小品文之自 《国文学志》,第 4 期,2000 年
许丽芳
我书写 12 月
阅读与梦忆—晚明旅游小品 《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第 3
毛文芳
试论 期,2000 年 9 月

四、评点学相关研究资料

评点,是中国从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读书方法。而评点家是作者、文本与
读者之间的桥梁,点出精彩处,激发作品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易于了然之外,亦可抒发评
点家之情怀,表现其卓越文学之观点,藉以提升作品之艺术境界, 因此评点家的思维是联系
作者、作品与读者三个方向。评点学研究在台湾与大陆地区颇为热络,然焦点多在戏曲
与小说方面,关注于散文者少,资料有限,故列举与明清两代评点相关的资料,依时序
罗列如下:

分类 作者 书名╱篇名 岀处
专书 高振铎主编 古籍知识手册 台北:万卷楼,1997 年
胡怀琛 古书今读 台北:国文天地,1980 年
孙琴安 中国评点文学史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1999 年

21
学位 林明昌 古文细部批评研究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论文 2002 年
黄肇基 清代方苞林纾《左传》评点研究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8 年
期刊 杨玉辰 阅读专家 《国文学志》,1999 年,6 月
论文
夏佛刚 明清文人评点与小说批评理论 《语文学刊》,2002 年第 1 期
聂付生 晚明文人评点本的价值和传播机 《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制 版),2003 年,第 5 期
郑幸雅 说评点 《师生论坛》,2003 年,5 月
侯美珍 明清士人对「评点」的批评 《中国文史哲通讯》,2004
年,
9 月
蒲彦光 传统评点学试探 《九十三学年度中国海事商业
专科学校学报》,2005 年 2 月
庄丹 试论心学对「评点」文学批评样 《安徽文学》,2008 年,第 1 期
式的内在影响

五、传播学相关研究资料

关于传播学的领域,则针对文学传播的范围,加以利用。在明清之时,文学的传播与
评点是息息相关,因此以宏观传播的行为之形成与传播效应之产生。相关研究资料如下:

分类 作者 书名╱篇名 岀处
专书 陈昭郎 传播社会学 台北:黎明文化,1992 年
彭文正 传播研究方法:策略与来源
台北:亚太图书,1997 年
刘心阳译
关绍箕 中国传播思想史 台北:正中书局,2000 年
戴元光 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翁秀琪 传播学的想象 台北:巨流文化,2004
林文琪译 传播学导读 台北:韦伯文化国际,2004 年
王兆鹏、尚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一、二辑) 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
永亮主编
专书 林东泰 大众传播理论 台北:师大书苑,2008 年
专书 文言主编 文学传播学引论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22

刘汉初主编 文学研究的新进路──传播与接 台北:洪叶文化,2004 年

期刊 朱桦 论文学接受与文学传播的社会化 《文艺研究理论》,1994 年,第
论文 4 期
杨玉成 小众读者:康熙时期的文学传播 《中国文史哲研究集刊》,2001
与文学批点 年,第十九期
张次第 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的与 《郑州大学学报》,2003 年,第
方式 3 期
聂付生 晚明文人评点本的价值和传播机 《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制 版),2003 年,第 5 期
周毅 传播文化及其过程 《郑州大学学报》,2004 年 1

张次第 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的与 《郑州大学学报》,2004 年,第
方式 2 期
熊柱 关于当前古代文学的传播研究现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
状的思考 年,
第4 期

五、接受美学相关研究资料

「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发端于德国,七0年代初开始崭露头角,代
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1921-)为康斯坦茨学派的代表。
「接受美学」是挑战文本中心的理论范式,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 美学理论。其中对于
「读者」的「期待视野」,则与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有些相似,使读者(或称批评者)产生
另一种的创造力,使文本更具丰富性。相关研究资料如下:

分类 作者 书名╱篇名 岀处
专书 姚斯着,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周宁、金元浦译 年
R.C.赫鲁伯 接受美学理论 台北:骆驼出版社,1994 年
着;董之林译
金元浦 接受美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导 嘉义:南华大学出版中心,2000
言 年
期刊 朱桦 论文学接受与文学传播的社 《文艺研究理论》,1994 年,第

23
论文 会化 4 期
刘谋 中西文学接受观论析 《阜阳师院学报》,1998 年,第
2 期
董福君 试论接受美学的现实价值 《中文》,2004 年,第 4 期
方建中 论姚斯的接受美学思想 《求索》,2004 年,第 5 期

张新佛 接受美学与文学批评的主体 《求索》,2004 年,第 9 期


24
第二章 《幽梦影》的书写背景与张潮的书写道路
在中国文学长河中,隽永的文学作品,会随着时间洪流的淘洗,而更见其光芒与蕴
涵。而在明清众多小品文中,张潮的《幽梦影》以不凡的鉴赏、脱俗的境界、优美的文
字,在小品文中占有一席之地。林语堂在〈张潮的警句〉有言:「这一种文人的格言,中国
古代类似的著作很多,但都不如这书而已。」 1 林语堂深具慧眼的介绍《幽梦影》,还将
一部分译成英文,可见其语言与内容在小品文中确有独到雅人深致。
《幽梦影》写于张潮三十五岁至四十八岁, 虽然成书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
但绝非一时一地之作,而是把随时随地所产生的感想随笔写下,并陆陆续续的传阅评点,
历时收集而成的小品集。《幽梦影》一书在当时即收录有 125 位评点者 2,可说是评点丰
富多姿,具有评点学的价值;而在出版不久之后,遇上《四库全书》的编辑,在采书与
选书之际,被清廷列入禁书 3 之列。但在当时有人称他为「快书」,有人称其为「趣书」,
有人认为他「所发者皆未发之论,所言者皆难言之情」,无论评价为何,在被禁与被称赞之
间,显然有值得讨论的时空背景。以下笔者就对《幽梦影》的时代背景与张潮的书写道
路作论述。

第一节《幽梦影》的书写背景
清初张潮的《幽梦影》作为生活清趣与艺术诗情的结合体,仍是继承了晚明小品的
闲赏美感和逸趣追求。晚明小品文充分的展示当时文人理想的生活方式与风雅修养的具
体形象,显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气质、处世态度和富有艺术意味的恬淡、自然的生活情
趣,因为具有「赏心乐事」的多样性,也就丰富了清初小品文的书写题材与格局。因此
以下就:一、晚明清初小品文的时代背景;二、《幽梦影》的产生背景,两方面来讨论
张潮《幽梦影》的时代背景。

1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张潮的警句〉(台北市:弘翁企业有限公司,1984),页 309。
2
高旖璐:《张潮与《幽梦影》研究》(国立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国语文教学硕士班硕 士论文,
2002 年),页 316。
3
〔清〕张潮着、吕自扬眉批编注:《眉批新编幽梦影》 (高雄市市:河畔出版社,1993 年),页 17。「到
了乾隆藉编《四库全书》而大行搜书禁书时,张潮的著作便也被列入禁书,以『玩物 丧志』、『语伤风化』之
名,认为『其书可烧』,而多烧毁。(语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5
一、晚明清初小品文的时代背景

以小品文做为晚明的代表文学,一般都无异议,至于何谓「小品」?在「词意」上
历来解释颇多,如《中国文学讲话》的介绍:

「小品」这个名词,可以说出现得很早。在《世说新语.文学篇》有一段记载:
「殷中军读小品,下二百签,皆是精微,世之幽滞。」……又「殷中军被废东阳,
始看佛经,初视维摩诘,疑般若波罗蜜太多;后见小品, 恨此语少」……又「释
氏辩空经,有详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原来殷中军所看的「小品」就是
佛经的简略本。……把文章正式称为「小品」的,是开始于晚明(万历──崇祯
年间,约六十年左右)。当时有些作家把自己作品,干脆命名为「小品」,例如
王思任的《文饭小品》、田艺蘅的《煮泉小品》、朱国桢的《涌幢小品》、陈继儒的
《晚香堂小品》等, 其他辑录文选称作小品集的更是无数。小品是否与文章的长
短有密切关 系?可以说有关系,但不是必然的关系。唐显悦为郑文勋编的《媚幽
阁文集》写序,说小品是「幅短而神远,墨稀而旨永。」即是用最精简的文字, 写意
旨深远的文章。4

此段的介绍,说明了「小品」本来指的是佛经的简略本,而正式且大量以「小品」为创作
命名,就是在晚明时期。且「小品」未必指篇幅短小的作文,而是具 有「墨稀而旨永」
的内容美感。
整体而言,晚明「小品文」在形式上,精简文字的特色;与内容上,意旨深远的要
求。文字精简易于观察体会,但意旨深远,则与古典散文有所不同。古典散文的精神大
致上以载道为主,寄托作者的政治抱负与个人淑世的理想;小品文的精神则是言志为主,
强调作者个人的个性,描述个人志向,不可众口一声,不一定要跟着别人的脚步。这使
小品文带有作者的自觉意识与文体的自觉意识现象,而作者的自觉,可能受王阳明心学
的影响;而文体的自觉意识,可能是明代散文公安派的影响;而小品文进入清朝之后,
还有更重要朝政易主的政治影响。这三种影响使得小品文在晚明发光发热,且延续到清
初给了文人一点精神的温暖与指引。

4
整理自王更生:《中国文学讲话》(台北:三民书局,1990 年),页 121-123。

26
(一)王阳明心学的影响

从哲学思考的角度,王阳明(1472-1528)心学兴起,为散文小品的崛起奠定了时代精
神的基础。阳明心学强调「六经皆我注脚」发展到「致良知」,何谓「致 良知」?王阳
明〈答聂文蔚〉有云: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
5
上古今之所同也。

「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即是良知,良知自在人心,且深藏于人心之中,必须善于挖掘
才能发见,也就是要有一番「致良知」求诸内的修养功夫才能达成。他在
〈答东桥书〉又云: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
理矣。致吾心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 合心与理为一
6
者也。

良知乃人心中固有不假外求,恰与晚明文人重视主体意识的时代要求不谋而合,因
此晚明小品文中作者(主体)的意识自觉,是受了阳明心学的影响。阳明 心学「唯心
派」的理学思维,所倡言:「学贵得之心,求之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
7
是也。 」「学贵得之心」强调了以「心」为主体的定位,「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
也」对于明代独尊程朱理学的思想,与长久困缚于模拟拟古的明代文坛,启动了追求自
由独立的新思想方向。这种带有自由独立的新思想,在文学上的表现就是性灵文学自觉。

(二)性灵思潮的影响
到了晚明三袁对散文的推动而产生公安派,而三袁则是继承他们的老师李卓吾的反
传统道德思想:认为事理是非,都必随着时代而变异;文学作品也并非愈古愈好,新的
好会在发展中出现。 8 明中叶以后的李卓吾(1527-1602)是王阳明哲学的承继者,因此他
自觉地、创造性地发展了王阳明的心学,形成浪漫思潮的中心人物,根据李泽厚(1930-)
《美的历程》表示:

5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页 81。
6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页 48。
7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页 48。
8
见黄丽贞:《中国文学概论》(台北:三民书局,2001 年),页 143。

27
李卓吾是这一浪漫思潮的中心人物……他不服孔孟,宣讲童心,大倡异 端,揭发
道学。由于符合了时代要求,故而轰动一时,「士翕然争拜门墙」,
「南都士靡然向之」,「由之大江南北及燕蓟人士不倾动」(《乾隆泉州府志.明
9
文苑李贽传》)。

李卓吾提倡讲真心话,反对一切虚伪的、矫饰,因此他的〈童心说〉具有广大的影
响,他认为真文学在于表现自我,而自我又以「童心」的真我最有价值, 他反对假人说
假话,文章不在于写得冠冕堂皇,要说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意见。郑幸雅在《晚明清言研
究》中,即指出:

「童心说」不但是晚明思潮的重要精髓,而且是形成晚明性灵文学理论的重要文
献,其文中所提出的观念,可以求真心、做真人、写真文加以概括, 其文言:「夫童
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存真,最初
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去真心,便失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
矣。」童心即是真心,指的是人的真然天性,童心运用于文艺批评中,特别偏重
作者方面立论,强调纯真之情,重视抒发不为伦理束缚的真心,所以说:「天下之
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他认为文章是人格的自然外观,所谓「笃实生辉
光」、「童心者之至文也」,此中揭露「真」为文艺理论的精核。10

「童心」即「真心」,晚明小品文的「真」,主要表现在作家勇于在作品中说真话、表真
心、抒真情。以「真心」作为创作基础和方法,也就为本来建筑在现实世俗生活写实基
础的市民文学,转化为建筑在个性心灵解放基础上的浪漫文艺铺平了道路。 11 且中国古
代的文论家也非常强调作品之「真」,大致可分三方面;

一方面是指「情」之「真」:如刘勰《文心雕龙.征圣》曰:「情信而辞巧」,
《情采》曰:「为情者要约而写真」。

二方面是指「性」之真:如何绍基《与汪菊士论诗》:「凡学诗者,无不知要有真性
情,使天下后世见其所作,如见其人,如见其性情。」

三方面是指「意」之「真」:如袁枚《随园诗话》曰:「《三百篇》不着姓

9
李泽厚:《美的历程》(台北:元山书局,1986 年),页 196。
10
见郑幸雅:《晚明清言研究》(嘉义:中正大学中文所博士论文,2000 年 6 月),页 220。
11
李泽厚:《美的历程》(台北:元山书局,1986 年),页 197。

28
名,盖其人直写怀抱,无意于传名,所以真切可爱。今作诗,有意要人知, 有学问、
12
有章法、有师承,于是真意少繁文多。」

「情真」、「性真」、「意真」都是心灵之「真」,从而有体验之「真」、知觉之
「真」、感受之「真」,此因文学作品才能精确地表达主体心灵最深层、最幽微的 感受与体会。
「真率则性现,性灵现则趣生」(陶云龙《叙中郎先生小品》)因此晚明小品文神韵飘逸、
趣味盎然,且产生了追求性灵的思潮。
公安派三袁继承他们的老师李卓吾的反传统道德思想,公安派认为:文学应顺应时
代发展,不可一味模仿,文贵创新,才能打动人心。因此晚明小品文在袁宏道(1568-
1610)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性灵说」的影响下,回归文学的本色,呈显人
的自然本性所产生的真实情感,如《西湖杂记一.初至西湖记》中:

山色如蛾,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
13
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袁宏道特别强调了自然天真或自然趣味的美感知觉,此段写「山」、「花」、「风」、
「波」等具象的自然景物,用「色」、「光」、「温」、「纹」产生视觉的立体与触觉的层次,再
采「譬喻」的手法,以「蛾」、「颊」、「酒」、「绫」鲜明的意象展现自 然美景的人文感受,
贴近文人生活物器的美感。在醉酒颊红「目酣神醉」的心情下,又比拟如「东阿王梦中
初遇洛神时」,袁宏道并没有遇见洛神,而是在微醺的心情下神遇了他对自己生活的自
适感,换句话说就是今日常说的「幸福感」, 从自我闲赏中得以自我实现。
袁宏道将真实情感与个性作为文学的主要的基础,因此晚明小品文在「文以载道」
的思想上渐渐模糊,但言志的精神却得以舒展与扩展,意味着文学的松绑与进步,体现
出以「真」为美的理想追求。
性灵小品文的开展,不仅是文学美感的开发,也是人文精神质感的呈显。小品文的
开展时间跨度相当的长,约自明代中叶起,而清初的小品文,事实上是延续晚明的风气,
至清代中叶,其中呈现出的主要核心,则有一贯精神与价值,这 与其写作的文化背景有
密切的关系。
小品文弥漫着闲赏自适的气息,而晚明小品文则渐由对事物的书写转为对性

12
叶太平:《中国文学之美学精神》(台北市:水牛出版社,1998 年),页 86-88。
13
袁宏道:《袁中郎随笔》(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年),页 16。

29
灵的重视,透显著人文精神的曙光。

(三)晚明、清初的影响
清初的时间跨度主要是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约百年左右。而身处带清初的文人,
大多也是从晚明跨度到清初。因此最明显的时代特色即是:改朝换代、 外族为政的两大
特点。
从晚明到清初,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至王夫之对抗清「义军」流露
的失望,实际上都体现出士大夫的视野落在国家与百姓之中。因此,晚明到清初的士大夫
有很强的「内圣」关怀,即使是叛逆的思想,也仍然在「内圣」的范围之内,只是「成圣」
的途径与正统儒家不同。因为朝代的改变与外族政权的入主,清初的君王以巩固封建小
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全面闭关自守的儒家正统理论,而使明末到清初的遗民在传统
儒家的抱负与进路产生了变化,一直延续到在清初的文人身上。但有不同于晚明文人文
学选择,清初文学与晚明那种突破传统潮流相反,清代盛极一时的是全面的复古主义、
伪古典主义。
因为改朝换代之后,清初逐步加强思想控制,使晚明的思想解放也因社会环境的变
化而沉寂。且清初频繁的「文字狱」促使士大夫的创作与书写,渐向保守与保险,因而
才有清初朴学与考据学的大盛。而一般文人的社会地位更趋低下与卑微,处境更困厄艰
难,而他们仍追求「内圣」的修为,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在
《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中表示:

从晚明「心学」代「宋学」到清初的「经学」代「心学」,其实都是儒家思想不
断改革以适应社会形势的过程。由于士大夫身分意识没有消解,加 上社会机制也
14
有发生重大

又清初的八股文取士的窄门,使士人无法寻得到通过仕途走向人生的辉煌的道路,
「学书不成则去」的情况也是经常发生的。读了书却考不上功名、或不屑功名的士人,只
好无奈又理所当然的脱离政局,转而做其他的行当,或穿梭于酒馆青楼之中,以诗酒自
娱,互相酬唱,其城市社会即呈现出畸形繁荣的景象,奢侈消费的风气比晚明更加盛行。
而清初散文的表现上就出现两种类型:「纪实说理致用类」和「求美尚情悦

14
陈平原、王德威、商佛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页 89。

30
人类」,根据近人张修龄《清初散文论稿》说明:

前一大类散文,大都为应用性文章,有比较明确的功利目的和学理认定。而后一
大类散文,讲究文字秀丽,愉悦读者,以张扬个性、排遣感情为主, 较少道德束缚,
15
常含浪漫意味,即所谓「纯文学」散文。

这两大类的影响来源,也是具有承继性的,「纪实说理致用类」散文,显然受到宋明理学
的影响,有议论政事时弊、彰显多闻高志、鼓吹富国强兵,文学表现庄重厚实;而「求
美尚情悦人类」散文,则受到晚明心学的影响,多呈自然之趣、真挚深婉之貌、寄寓衷
情之声,文学表现浪漫闲适。
清初文人在政治的无奈中,无论其政治取向如何,清初文人在散文上表现的热情未
见消减,反而是掀起了空前的大文潮。因为清初散文家,不仅只是散文家皆具多种的身
分出现,如具经学家身分的钱谦益、具史学家身分的黄宗羲等,散文家皆以多重的身分
下笔,才展示出清初文坛的多彩风貌。在改朝换代之中,不仅扩大的文人的进仕眼光与
格局,更开展了文人文学发展的触角,使清初文人不只有一个角色与表现舞台。

二、《幽梦影》的书写
自晚明袁宏道(1568-1610)公安派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后,唐
显悦所言「幅短而神遥,墨希而旨远」、陈继儒(1558-1639)所说「短而隽」的晚明小品文
于是大量的产生:有屠隆(1543-1605)的《娑罗馆清言》、陈继儒(1558-1639)的《太平清
话》、洪应明的《菜根谭》、陆绍珩的《醉古堂剑扫》与张潮(1650-1707)的《幽梦影》等名
作,因此晚明到清初,是清言 16 小品文的黄金时代。
清言小品是一种类似格言警句的文字,流行于明末清初,另有隽语、法语、清话、
清记、语录等称谓。其形式有别于传统概念的散文,而与先秦散文的「连珠体」相近,
这类作品一般会采用简洁的短句、语录或格言的形式。思想内容包

15
张修龄:《清初散文论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年 3 月),页 9。
16
整理自郑幸雅:《晚明清言研究》(嘉义:国立中正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2000 年 6 月)郑氏言「清言」
是流行于晚明以来的一种文体。而所谓的「清言」,乃指明末隆庆、万历以后,承袭语录笔记之传统,表
现与记录作者个人读书、生活体验;采取自我悦愉、重视主观意识;使 用清隽文字、呈现适情随性;烘
托空灵美感、流泄简远自然的一种文学作品。

31
罗万象,有立身处世的原则、暮鼓晨钟的警语、表现事理的哲思、生活情趣的美 感或个
人心性的感悟等。而因此「清言」,是墨希而旨远的极致表现,一种浓缩精粹而又涵义深
广的文字表现。在曹淑娟〈入梦照影、陶写幽怀──论幽梦影的性质与地位〉一文中表
示:

《幽梦影》即赓续了清言这一方向的发展,多生活闲赏的指点语,而少体道的讨
论与描述。可说是清言系统第三阶段的代表作品,但它同时也是清言的终结者。
17

此文将「清言」系统分三阶段,而《幽梦影》属于第三阶段,也是清言系统的终结者。
而在郑幸雅《晚明清言研究》中表示:

「清言」分为四期:孕育期、萌芽期、兴盛期、衰退期,而张潮的《檀几丛书》、
18
《幽梦影》等为衰退期的产物。

综合曹淑娟与郑幸雅的定位,可知张潮《幽梦影》在清言小品中的地位是衰退期的终结
作品。
而张潮《幽梦影》虽然赓续了清言小品的系统,但就其内容上与洪应明《菜根谭》
非常不同。洪应明《菜根谭》主要在传授做人之道的格言警句,理性而且具教化意味;
而张潮《幽梦影》所呈现的清言语句,并不是在于理性的教化意义上,是在于对自己的生
活进行审美与反思。从这个层次来看,张潮创作《幽梦影》的心理是内敛于自我意识,而非
外张于人情教化。在阅读之时,张潮在文中透露的生活经验、审美品味与处世情态,可
经由简洁隽永的文字传达,使读者亦感受到类似的自由经验与精神的解放,是清言系统
中最具美感与质性的作品。
知堂老人周作人先生曾赞美《幽梦影》的内容与思考格局──「既是那样的旧,又
是那样的新。」因此到今日《幽梦影》的美感特色还能被关注与重视。而
《幽梦影》这本特殊的小品中,最具画龙点睛的人物,其实是作者张潮本身。而张潮
《幽梦影》正继承了晚明文人所向往的清闲雅适、玩赏游逸的观照况
味;并结合了清初现实的生活经验、挫败的仕途进路等心情。因此对于现实社会, 他更有一
种旁观的眼光,冷静的观察这个忙乱的世界,表现了对自身处世的「真性」与「真情」。
探讨明代小品的研究者李愚一,就认为张潮在小品文中有继承

17
曹淑娟:〈入梦照影、陶写幽怀──论幽梦影的性质与地位〉,《鹅湖月刊》,第 19 卷第 6 期,
1993 年 12 月,页 11。
18
整理自郑幸雅:《晚明清言研究》(嘉义:国立中正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2000 年 6 月)

32
的桥梁地位:

由明末而清初,还有一些不羁才子、浪漫文人。他们继承晚明浪漫文学思潮,如
金圣叹、李渔、张潮、袁枚诸子,其小品文创作或文学理论,皆接迹中郎……这
19
些作家不仅继承了中郎的精神各展所长,而且将性灵文学一脉相传下来。

显见他对于张潮的地位是予以肯定的,且认为清初的张潮继承了「中郎的精神」成
为中间桥梁,引展了日后清中叶袁枚等大家。也可从张潮《幽梦影.第 109 则》看出他
对明末性灵而浪漫的企慕与继承:

我又不知在隆、万时,曾于旧院中交几名妓?眉公、伯虎、若士、赤水诸君,曾
共我谈笑几回?茫茫宇宙,我今当向谁问之耶?(第 109 则)

于是《幽梦影》一书成名至今,可说是清初小品文中优秀的传播者,也成为深入融合的
「清言」教化与「小品」闲赏作品。
由于清初社会已渐渐进入稳定期,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开始萌芽,书籍的需求也渐渐
增多,文人之间的交流更趋活络,产生了个性解放的思想潮流。而张潮身为清初一个文
学家、编辑家兼出版家,他不仅乐于编书,享其所编;又乐于交友与分享,不只分享所
编,也传阅所著,「时贻尺素」便是他的生活乐趣,尤侗就曾说:

张子有嗜痂之癖,时贻尺素,以所著书相质。如《丹笈笔歌》、《亦禅录》、
20
《幽梦影》……之类,横披侧出,卷页等身。人巧极天工,错斯已奇矣。

因此张潮《幽梦影》的手写稿一出,即获得许多读者的肯定与回响,且当手稿在朋友往
返传送之间,即得到了不少的评语与互动。身为作者与编者,张潮因此具备丰富的知识、
独具的匠心与较高的阅赏力,得使所著所编得到较多的关注与期待。
《幽梦影》约于张潮三十五岁时开始写作,并陆陆续续的传阅评点,而在康熙三十
六年(1697)张潮年四十八岁,才付梓发行,张潮在〈寄复孔东塘主政〉中提到:

19
李愚一:《袁中郎小品文研究》(高雄市:国立高雄市师范大学中文硕士论文,1986 年),页
266-272。

20
〔清〕張潮:《昭代叢書、甲集》,〈尤侗序〉,頁 1 右。

33
拙著《幽梦影》,今年亦欲付梓,……今一面付梓,留木以待,补评尚可增入耳。
21

《幽梦影》的写作整理历时约十三年,所得到的评点丰富与多样,且在发行时, 即以读
者评语参错其中,一并付梓,并留有补评增入的机会,可见张潮非常关注
《幽梦影》的评点篇幅。虽然清初评点十分热络,却多以小说为主,将简短的小品文,
附上多重的评点回音,即是《幽梦影》的一种创新的体例。可知《幽梦影》的编排是张潮有
意呈现的编辑企图,清言小品显然成为他精神人格独立的一种载体,因此《幽梦影》的
产生与书写可呈显张潮个人精神特色与编辑思想。

(一)《幽梦影》的命名
在明清众多小品文中,清初张潮《幽梦影》以其独特的审美鉴赏与优美的清品句式,
得到广泛的接受与注目。林语堂言:「这是一种文人的格言集,这一类的集子在中国很多,
但都不如这书。」22 全书的文艺格言共 219 则,各自独立, 前后文意无联系,但仔细品
味,实有闲情意韵的流动。
然《幽梦影》一书的命名心意,张潮自己并没有说明,但是在《幽梦影》的序跋文
中,可窥见张潮所给予友人们的形象,并赋予《幽梦影》两个命名书写的方向:道悟之
梦影与佛悟之梦影。

1、道悟之梦影
根据张潮《幽梦影》一书中收录的三篇序文与四篇跋文的写作时间顺序,余怀最早
为《幽梦影》写序。余怀(1616-1695),字淡心,清初文学家,在《幽梦影》书中留下 4 则
评点与 1 篇序,而其序文是书中篇幅最长的序跋文,全文共 516 字,可见余怀对于此书
的参与度与了解度。其内容写道:
天都张仲子心斋,家积缥缃,胸罗星宿,笔花缭绕,墨沈淋漓。其所著述, 与余旗
鼓相当,……其《幽梦影》一书,尤多格言妙论。言人之所不能言,道人之所未经道。
展味低徊,似餐帝浆沆瀣,听钧天之广乐,不知此身在下方尘世 23
矣。

21
〔清〕张潮:《尺牍偶存》卷五。
22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张潮警句〉(台北市:弘翁企业有限公司,1984),页 309。

23
〔清〕張潮輯、楊復吉、沈楙悳續輯《昭代叢書.別集》,頁 1。

34
余怀此序极力称美张潮编辑书籍之功与文笔之妙,「言人之所不能言,道人之所未经
道」的欣赏,乃因二人是编辑同好又是知己。如此亲近且心意相知的友人序文中,却对
于《幽梦影》命名之想并未提及,然「不知此身在下方尘世矣」一句 可见余怀对于张潮
书中的「出世」之想确能体会与感受。
第二篇序跋文为孙致弥所作。孙致弥(1642-1709),字恺似,清初文人,工于诗善书
法,在《幽梦影》书中留下 12 则评点与 1 篇序文。而其评点数量是《幽梦影》书中前
十名,其对于《幽梦影》一书有很深的投入感;而序文是书中第二篇的序跋文,全文共
193 字,内容简要却极富联想力,孙致弥〈序〉中言:

顾题之以梦且影云者,吾闻海外有国焉。夜长而昼短,以昼之所为为幻, 以梦之
所遇为真;又闻人有恶其影而欲逃之者。然则梦也者,乃其所以为觉;影也者,乃
其所以为形也耶?廋辞之隐语,言无罪而闻足戒,是则心斋所为尽心焉者也。读是编
也,其可以闻破梦之钟,而就阴以息影也夫!24

孙致弥对于《幽梦影》命名的诠释从「海外有国」之典故切入,呈显出世与超越的感受。
「海外有国」典出于《列子.周穆王篇》:
列子曰:「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故神凝者想梦自消,信觉不
语,信梦不达;物化之往来者也。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 寝不梦; 几虚语哉?」西极之
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 阴阳之气所不交,故寒暑亡辨;日月之
光所不照,故昼夜亡辨。其民不食 不衣而多眠。五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之所
25
见者妄。
「以梦中所为者实,觉之所见者妄」孙致弥序中藉由此典故,突显「梦」与「觉」的相对义:
入梦照影,若有所得;而出梦灭影,觉无所执取。而「廋辞讔语」间接而无迹的语言,
表现《幽梦影》充满庄子「无执」的超然;但「廋辞讔语,言无罪而闻足以戒」似乎又
有道家「正言若反」的方式,以传递一种生活智能的美感。孙序对《幽梦影》书名的诠
解,可说是充满了道家的悟理。
再如江之兰〈跋〉中所言:
心斋之幽梦影,非病也,非梦也,影也。影者惟何?石火之一敲,电光之一瞥也,
东坡所谓一掉头时生老病,一弹指顷去来今也。昔人云芥子具须弥,心斋则于倏忽备古
26
今也。

24
〔清〕张潮辑、杨复吉、沈楙悳续辑《昭代丛书.别集》,页 2。
25
庄万寿注译:《新译列子读本》(台北:三民书局,1993 年),页 118-119。

26
〔清〕張潮輯、楊復吉、沈楙悳續輯:《昭代叢書.別集》,頁 57。

35
如此看来,「梦」义乃从庄子之梦而来。且在曹淑娟〈入梦照影、陶写幽怀── 论幽梦影
的性质与地位〉一文中也表示:「正彰显了梦觉的相对为义,承庄子吊诡物化之言而
来。」27 而《幽梦影.第 21 则》就是论庄周梦蝶的文字:
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第 21 则) 而在
《庄子.齐物论》中的原文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 蘧然周
28
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原义在阐扬物化的观念,打破物我对立,「不知周也」是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实现了
理想的人格「无己」;但张潮的清言不是在破除对立,而是呈显审美的眼光与处世的心得,
「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是张潮在纷乱繁杂的人世中, 所建构出的美感情境与想望。
我们都知道「梦」是在人们潜意识中,而这种潜意识的状态最常感发人的联想力,
在《朱光潜美学文集》提到:「联想不受意识和理性的节制,活动更较自由,所以潜意识
的想象比较意识的想象更丰富。」29 联想力的驰骋,梦的飞驰, 都是自我书写的最大趣
向,而《幽梦影.第 30 则》最能呈显张潮对「梦」的追求性:
假使梦能自主,虽千里无难命驾。(第 30 则节选)
〔张竹坡曰:梦魂能自主,则可一生死,通人鬼。真见道之言矣。〕
如果「梦」能自主,在主观的精神世界,就可以找回现实世界中失去的自由心灵。而对于
「梦」的自主追求,不仅是张潮的想望,也可在张潮《幽梦影》文本的评点活动中,得
知在清初鼎革之际,知识分子对于处世的态度与追求。在面对许许多多无可奈何的政治
现状下,如何安生立命呢?《庄子.人间世》中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
至也。」30「安之若命」四字,给了张潮身处在进/ 退、仕/隐、功/名、人/事之间
的一些指引。明代学者胡应麟曾说道:「嘉、隆间,一巨公案头无他书,仅左置《南华
经》,右置《水浒传》各一部。」《南华经》即是《庄子》一书。可知从晚明开始《庄
子》一书对文人就具深层影响力,

27
曹淑娟:〈入梦照影、陶写幽怀──论幽梦影的性质与地位〉,《鹅湖月刊》,第 19 卷第 6 期,
1993 年 12 月,页 6。
28
见郭庆藩辑:《庄子集释》〈齐物论〉 (台北:华正书局,1982 年),页 112。
29
见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二》(台北:台湾开明书店,1989 年),页 204。
30
见郭庆藩辑:《庄子集释》〈人间世〉 (台北:华正书局,1982 年),页 155。

36
张潮的《幽梦影》在书写心境上也正是以《庄子》为心迹的投影。
张潮《幽梦影》要反映与呈现的是高超的生活内容与超越的思想情趣,也可说《幽
梦影》的命名是张潮基于自己对生命对象之实的理解,如黄明理在〈浅谈命名文学其在
北宋的开展〉一文所提的:
命名文章的阐释名义,是作者基于自己对对象之实的理解,而后思考如何加以描述、
如何显豁「所以名之」的适当性,以便说服他人接受此新符号的行动。也就是说,命名
文章基本上是要传达一组新的、个别的「名实结构」,其中,「名」须得有足够的概括性,以
31
涵概其「实」;而「实」要有具体的指向性,让人可以在对象物中感觉其存在。
因此命之为梦,命之为影,则已超脱现实的社会层次,《幽梦影》则是在实用目的之外
所经营的美丽「梦影」。这样的一种心境,如同牟宗三〈论道家精神〉提及的:
道家背后的基本精神是要求高级的自由自在……无为是最高度精神生活的境界,不
是不动……道家的自然,是个精神生活的概念,就是自由自在,自己如此所依靠而精神
32
独立。精神独立才能算自然,所以是很有超越的境界。
张潮《幽梦影》所营造的就是一个精神独立,境界超越的生命视野。这生命的视野有庄
子的精神超越,以此视野面对万物万理,呈现出自然、自在、自由。主体安适与物和谐,
并无心应物,正可以促成他更智慧的游心于自然之中。

2、佛悟之梦影
向来对于《幽梦影》命名的诠释,除了道家庄子的道悟之外,尚有释家佛经的佛悟,
其原因也是来自于《幽梦影》序跋文中的诠解,首先是见于石庞的序文。石庞(1670-?),字
天外,明末清初的戏曲家,在《幽梦影》书中留下 17 则评点与 1 篇序文,而其评点数量
是《幽梦影》书中前五名;而序文是书中第二长篇的序跋文,全文共 449 字,可见石庞对
于此书有很深的投入感与了解度。因为文列第三篇序文也是第二长篇的序跋文,因此石庞
的对《幽梦影》命名的解释,对读者与后人有引导的作用。他在序文中明白提及《幽梦
影》的命名之想:
若夫舒性情而为著述,缘阅历以为篇章。清如梵室之钟,令人猛省;向若尼

31
见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主编:《建构与反思──中国文学史的探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 台湾学生
书局,2002 年),页 663。
32
见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5 年),页 89-90。

37
山之铎,别有深思。则幽梦影一书,余诚不能已于手舞足蹈、心旷神怡也。…… 以风流
33
为道学,寓教化于诙谐。为色为空,知犹有这个在,如梦如影,且应作如是观。
「舒性情而为著述,缘阅历以为篇章」表示其自由随性的写作态度,并有深度观照的人
生取向,使《幽梦影》的文句得以向上提升,有更开阔高远的生活智慧。而「清如梵室
之钟,令人猛省」此句援引佛教用语,「梵室」即佛殿,南朝梁沉约《绣像题赞》:「毓
藻震闺,腾华梵室。」。梵室之钟,喻《幽梦影》有佛家语之清远,符合「清言」小品的本质。
而「如梦如影」彷佛引导读者入梦寻梦觉梦,
「且应作如是观」一句解释书名「梦影」取义于佛经之中。《金刚经》言: 一切有
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以梦、幻、泡、影、露、电等精彩而短暂的美丽比喻人世一切的有为法皆是无常。 石庞的解释
呈显张潮《幽梦影》书中捕捉到的片刻生活精致美感,是具佛悟的取 向,而石庞〈序〉
正是序跋文中最早以佛经典故解读《幽梦影》之命名。
但是将张潮《幽梦影》与佛学思想连结最深的是杨复吉的〈跋〉文。杨复吉 (1747-
1820),字列欧,号梦兰,清初藏书家。杨复吉续编《昭代丛书》。杨复吉来不及参与
《幽梦影》一书的评点,但在《幽梦影》书后留下篇幅最短的跋文, 全文共 127 字,写
下了对此书的诠释与认识:
昔人著书,间附评语,若以评语参错书中,则《幽梦影》创格也。清言隽旨, 前吁后喁,
令读者如入真长座中,与诸客周旋,聆其謦欬,不禁色舞眉飞,洵翰墨中奇观也。书名曰
「梦」曰「影」,盖取六如之义。饶广长舌,散天女花,心灯意蕊,一印印空,可以悟矣。
34
乙未夏日震泽杨复吉识
杨复吉除了对书中评点互动的重视外,对于《幽梦影》命名的诠释可说是承续石 庞序文
之意。杨复吉明白表示「盖取六如之意」,直接彰显中佛境之悟;而「广长舌」、「天女
散花」皆为佛经典故。「广长舌」来自于三十二佛相中的第二十七相──「广长舌相」,而佛
经的叙述是:
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法华经.六如来神力品》
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阿弥陀
经》
诸佛之舌广而长,此相具有两种表征:一表言说必诚实,二表言说之无穷,非凡

33
〔清〕张潮辑、杨复吉、沈楙悳续辑《昭代丛书.别集》,页 3。
34
〔清〕张潮辑、杨复吉、沈楙悳续辑:《昭代丛书.别集》,页 58。

38
夫俗子所能超越,后则用以喻人能言善辩。而「天女散花」典出《维摩诘经.观众生
品》:
时维摩诘室中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
35
上。悉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身不堕,天女曰结习未尽,故花着身。
「天女散花」原是考验菩萨与弟子们的「向道之心」,而后用以喻缤纷多样的美感。杨氏
巧用两则佛经典故,赞美张潮言语的巧思与缤纷的美感,而「心灯意蕊」是佛教语,指心灵、
情思。意谓心地灵通如同明灯,情意纠结有似花蕊。杨复吉再再使用佛家语与佛经意象,
表示「可以悟矣」,给了《幽梦影》书名的明白佛悟取向。张潮书中收集为数不少的序跋文,
而未有任何说明,留下了空白与距离。其实在清初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时代背景下,张
潮虽未表示命名之意,但友人之言与书中之语,《幽梦影》的命名时,释家佛悟思想之存
在,是毫无疑问的。
《幽梦影》命名的心迹,是道悟?还是怫俉?其实都不减《幽梦影》是一部
「悟书」的价值。但就《幽梦影》全文 219 则所呈显的语言美感,笔者以为:《幽梦影》
的性灵道悟美感高于因果佛悟。且近人沈谦诠解《幽梦影》的命名缘由, 非常中肯:
幽,指幽人,即隐士;梦,虚幻莫测;影,随形而生,形去影灭,电光石火, 瞬息变化。
本书乃幽人隐士对如梦似影的人生感悟,以语录体的格言小品予以记 36
录。
这样的诠解和前文所说的都有相同的理解方向,那就是张潮在命名《幽梦影》时是以一
种若隐士般的心境,身处人世,并以庄子为其精神模效的方向,坦然的接受生活与顺适
生命中,灵光乍现又吉光片羽的生活文学美感。

(二)《幽梦影》的书写趋向
由于张潮为官的时日少,科考与等待出仕的时日长,十数年的求用岁月,使他对考
场起伏与宦海浮沉,有深刻的体悟。虽然他也曾一度惊慌失措过,但最后 能回到「杜门
著书」,从挫折的悲伤中跳脱出来,寻求自我的调适,并且在随遇而安中,呈显自己的生
活经验与处世精神,得到同时代的文人读者的认同与呼

35
「天女散花」参见教育部国语辞典 http://dict.idioms.moe.edu.tw/chengyu/mandarin/fulu/dict/cyd/4/
cyd04210.htm#检索日期: 2011/3/25
36
见沈谦:〈从《幽梦影》谈文人的生活情趣〉(台中:明道文艺,第 265 卷,1998 年),页 50。

39
应,实在不得不归功于张潮超越常人的达观天性及特殊的思想使然,而这种特殊的思想表
现在《幽梦影》的文学创作上,清言小品的句式,却有儒释道三教合流 的超然,处处擦出
令人惊叹的火花。
张潮在《幽梦影.第 155 则》中提到:「立品须法乎宋人之道学,涉世宜参以晋代之
风流。」可做为他处世的风格的一个标志。据此今人刘和文开展出〈徘徊于崇儒与尚道
之间──从张潮小品《幽梦影》探析顺康士人心迹〉一文,呈现张潮以儒家为内涵又以
道家为精神的取向 37;又今人张婷〈浅析《幽梦影》中的禅味〉一文中认为其创作与生
命体悟都进入了别样的禅地──禅宗思想与道家思想合一 38。而就两篇文章的联集可看出
儒、释、道三家对张潮的共同影响,更可在《幽梦影.第 201 则》中看出:

动物中有三教焉:蛟龙、麟、凤之属,近于儒者也;猿、狐、鹤、鹿之属, 近于仙者
也;狮子、牯牛之属,近于释者也。植物中有三教焉;竹、梧、兰、蕙之属,近
于儒者也;蟠桃、老桂之属,近于仙者也;莲花、薝、卜之属,近于释者也。

他对三教的概念是清晰的,可看出儒、释、道三家对张潮书写的影响力。三教合流也是
晚明的文学风气的遗绪,更是张潮生命任真的内在总和,也就是呈显在《幽梦影》中人生观
的书写,以下就分三个书写方向说明:

1、立品须发乎宋人之道学──儒家情操
《宋史》首立《道学传》,说明道学的崛起,是宋代特殊的思想文化现象。 而「宋人
道学」即以儒家的经典为依托,汲取佛家与道家以至于道教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儒家思想
把自然之道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结合起来而建立的一种新儒学思想。清朝入关后,封建
统治者把主要精力放在军事统一,在思想上则是延续明末崇儒重道的方向,因此,清初
士人利用「宋人之道学」来修身,既重视传统观念,又以社会为对象探求义理性命之源
及相互关系,做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和行为准则,追求儒家的和谐之美。
从大时代的背景来看,张潮生活的时期正是清初朝廷对社会思想及文化进行

37
整理自刘和文:〈徘徊于崇儒与尚道之间──从张潮小品《幽梦影》探析顺康士人心迹〉,《苏州大学学报》,
2009 年 1 月,页 49-51。
38
整理自张婷:〈浅析《幽梦影》中的禅味〉,《文学教育》,2007 年 11 月,页 92-93。

40
整合,并重新确立儒家精神统治的时期。而张潮出身书香世家,在家风的熏陶之下,早
期的他曾致力于举业,却屡试不中。这对自幼生长于官宦人家,接受正统儒家思想教育
的张潮来说,无疑是沉重打击,在其〈八股诗自叙〉中:

嗟乎!遥计自己乙卯溯于甲辰,积十又二载,星次为一周,时物可兹迭变, 人生几何?
谁堪屡误,又况此十二年间苦辛坎坷,境遇多迁,壮志雄心, 销磨殆尽,此是而
39
后,安能复低头占筚以就绳墨之交为哉?

张潮的壮志雄心在举业与仕途中无法实现,但对于「绳墨之交」在他内心仍无法 忘怀。
40
而他内在儒家仕进的道德思想仍深植着「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曹丕〈典论论
文〉提到: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
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不假良史之辞,
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如果无法立功,则取立德与立言,使「声名自传于后」的「立言」企图,也就是张潮书
写的取向。
因此当他对面对各式文体的书写时,有他自得其乐的书写意识,如《幽梦影. 第 54
则》中表示:

并头联句,交颈论文,宫中应制,厯使属国,皆极人间乐事。(第 54 则)

这些带有明显儒家情志的文学类型,是张潮在举业与仕途失意之外,得以慎重的表现自
己经世致用的情怀与赏识的期待,可见他内在儒家的求用心志是无所不在的。
而在《幽梦影》书中表现参与社会功能与直接传授人生经验较少,较多的是关注内
心世界的体悟及表现如何更好地享受生命。但在其〈八股诗自叙〉曾云:
41
其然花晨月夕,逸性闲情,无所寄托,往往发为诗歌,以自写其抑郁牢骚之概。

39
〔清〕张潮:《心斋聊复集》之〈八股诗自叙〉(清康熙年间张潮诒清堂刻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上
海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参见龙冬梅:〈一朝幽梦影人生──论张潮及其小品文〉,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1 期,页 53。
40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41
〔清〕张潮:《心斋聊复集》之〈八股诗自叙〉(清康熙年间张潮诒清堂刻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上
海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参见龙冬梅:〈一朝幽梦影人生──论张潮及其小品文〉,

41
有闲情但无所寄托,即是儒家人格教化中,士人最担心的──「怀才不遇」的人生格局。
因此张潮如何从传统儒家价值系统中找到精神的归依,达到物我的和谐呢?他在《幽梦
影》中就以「立品须法乎宋人之道学」来修身,既重视儒家传统观念,又以社会为对象
探求义理与生命相互的关系,追求儒家物我的中和之美。如《幽梦影.第 156 则》:

古谓禽兽亦知人伦。予谓匪独禽兽也,即草木亦复有之。牡丹为王,芍药为相,
其君臣也;南山之乔,北山之梓,其父子也;荆之闻分而枯,闻不分而活,其兄
弟也;莲之并蒂,其夫妇也;兰之同心,其朋友也。(第 156 则)

张潮把大自然之物,以直观的方式着上道德理性的色彩,将草木之性与传统的伦理关
系结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用儒家的眼 光看万物的伦理,
而达到人与自然的一种传统性的和谐,这正是康煕时期一般士人所向往的一种平凡的和谐,
让生命得以在外部政治的黑暗期中安定的发展。
其次,张潮重视立品的高度与眼光,他认为士人应以高士为榜样,并以高士的行
为标准来约束自己,表现出一种高风亮节的情操,如《幽梦影.第 144 则》:

鸟声之最佳者,画眉第一,黄鹂、百舌次之。然黄鹂、百舌,世未有笼而畜之者,
其殆高士之俦,可闻而不可屈者耶。(第 144 则)

「可闻而不可屈」其义近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儒家高尚人格要求,是高尚且
有格的象征,也是张潮寄寓自己高风亮节的情怀之作。在他《竹谱题辞》云:

侪于植物之中而超乎草木藤梦之外者,聿为竹。古人用以比君子焉。其为物也,
虽在童稚翛然有凌宵之姿,是以一岁即与母齐,能屈能伸,而不改其节。晋王子猷
谓:「不可一日无此君」,每到一处,即令种竹,则甚矣, 所之可贵也,显其为类
42
也。

「竹所之可贵也,显其为类也。」正是君子情操与个人情操的投射,无论是竹也好,鸟
声也罢,张潮「风流自赏,只容花鸟趋陪,真率谁知?合受烟霞供养。」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1 期,页 53。


42
〔清〕张潮辑:《昭代丛书.甲集》,页 313。

42
的自然赞赏或自我投射,都呈现了儒家情操意识的书写。
张潮经常将自然美和人的道德精神相联系,所宗的就是儒家「比德」的精神。因此在张
潮笔下,自然界的动物、植物都有了人格,如以下两则:
蝉为虫中之夷、齐,蜂为虫中之管、晏。 (第 144 则)

玉兰,花中之伯夷也(高而且洁);葵,花中之伊尹也(倾心向日);莲,花中
之柳下惠也(污泥不染);鹤,鸟中之伯夷也(仙品也);鸡,鸟中之伊尹也
(司晨);莺,鸟中之柳下惠也(求友)。(第 213 则)

这种将「花木禽兽品格」喻为「人品」,在清代士人的作品颇为常见,他所写下的不
仅是当时士人的普遍意义,也体现自己的人格精神。在清代的普遍性中,又型塑自己的
境界。又如《幽梦影.第 37 则》:
为浊富不若为清贫,以忧生不若以乐死。(第 37 则)

贫、富、生、死,的确是人生大事,文人各有其独到的面对态度,因此形成了千姿
百态的人生取向。然而在富与贫之间,生与死之间,人们常是向往前者, 而张潮加入了
「浊富」与「忧生」,呈现对富与生的难为了解,因此清贫与乐死, 也是一种儒家精神的满
足──「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安贫自乐的精神。张潮内心深处保持着独立的见
解和生活的情趣,又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为最高
的趋向,使《幽梦影》书中的立品:不雅不俗,能将雅文化推向民间市场,又能 将俗文
化引入传统思想的轨道,因而成为沟通文化大传统(雅文化)与小传统(俗文化)不可或
缺的中介与桥梁。43 也是张潮外在的求用与内在的求适的自我调 整:外/内、雅/俗、
大我/小我的意识书写中,他都是以「立品须法乎宋人之道学」为情操的呈现。

2、涉世须参以晋代之风流──道家尚真
「晋代之风流」指的是易、老、庄三玄之学代替了汉代的经学,其具体表现是在突
破传统礼教的束缚而形成一种「任诞」的风气。魏晋名士虽然存在着个别的差异,但他
们之间又以某种精神内蕴为联系,而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团体,这个精神内蕴便是学者
所盛称的「魏晋风度」或「魏晋风流」44 也就是魏晋名士人

43
见刘和文:〈徘徊于崇儒与尚道之间──从张潮小品《幽梦影》探析顺康士人心迹〉《苏州大学学报》,
2009 年 1 月,页 50。
44
「魏晋风度」一词,自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一文后,广泛的被研究中古

43
格的总体呈现,所强调的是「一种追求自由的人格美」而这也正是魏晋名士风流的特质
无论是「风度」或「风流」45,它所表现的都是一种艺术的、美的境界。近人李愚一从文
学史的观点,认为清初张潮的《幽梦影》是继承明代袁宏道
小品文的写作笔法与精神:

由明末到清初,有一些才子文人继承晚明浪漫思潮…… 特别是《幽梦影》此书文
意清新,乃小品文之块宝。其行文皆以散句,有如秀草幽花,令人耳目一新。此
种耐人寻味的格言式小品,很明显可看出是继承中郎〈瓶 史〉、〈觞政〉的笔法。
46

他由文学史与作品特色的角度切入,主张《幽梦影》属于怡情怡性的清言小品代表,且
与袁宏道之小品有继承之处。然就时代性来看,明代清言小品常引老庄与禅宗来呈现精
神的超脱,这种禅庄的思想也延续到了清初。在清初社会黑暗与失序中,文人内心理矛
盾的心态:想逃入山林,独享清闲,又不能忘却俗世乐趣与文人之务,于是只有认真的
探寻生活中可能的「真」、「趣」,也形成了《幽梦影》求「真」、求「趣」的美感特色。
就《幽梦影》的「真」意体会来看,《幽梦影、第 67 则》云:

情必近于痴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第 67 则)

这里指的真情带有些痴慕的意味。而所「痴」为何呢?这种审美的「痴」性,就

文学、思想的所使用。然而魏晋之时,名士常与风流连用,如《世说.王伤逝.六》称卫玠为
「风流名士」。所以袁行霈《陶渊明与魏晋风流》一文主张采用「魏晋风流」这个概念,并认为这「就是魏
晋时期士人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该文收在《魏晋南北朝文 学与思想讨论会论文初
稿本》,成功大学,1990,页 99-100。)
45
「风流」一词,在《汉书》里便出现:「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
(〈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赞〉),这的「风流」,乃是「风尚流传」之意;「厥后崩坏,郑卫荒淫。风
流民化,湎湎纷纷」(〈卷一00.叙传〉),颜师古注谓:「言上风既流,下人则化」,可见此风流为「风
气教化的流动传播」意;「及孝文即位,……风流笃厚,禁罔疏阔」(〈卷二三.刑法志〉)所指的,则是
「由上而下所形成的风尚」;这些都是「风流」早期的义涵,和「风气」、「风尚」、「风化」意义相近。其后,
风流渐转为对具体人物风格言行的描述──《后汉书》:
「余故列其风流,区而载之」(〈卷五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序〉),传中所述者乃周燮等受荣禄的高风
清节;《文选》:「堂堂孔明,基宇宏邈。器同生民,独秉先觉。标榜风流,远朋管乐」
(卷四七.袁彦伯〈三国名臣序赞〉),则在称颂诸葛亮同乎管乐的高才;于是,「风流」有了 专义,专
指某种才能俊秀、寄意高远的士人的气质的外现。《晋书》云:「六国多雄士,正始出 风流」(〈卷四五.
刘毅传〉),正始风流,以何晏、王弼、夏侯玄为首,所强调的是「一种追求自由的人格美」而这也正是
魏晋名士风流的特质。(参考冯友兰《论风流》,《三松堂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1983,页 609)转引
自李清筠:《魏晋名士人格研究》(国立台湾范大学硕士论文,1991 年),页 17。
46
见李愚一:《袁中郎小品文研究》(高雄市:国立高雄市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1986。),页
266-271。

44
来自于晚明小品的情怀。举例来说,人之于癖,袁宏道曾云:
47
余观世上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

而晚明张岱〈五异人传〉说: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余家瑞阳之
癖于钱、须张之癖于酒、紫渊之癖于气、燕客之癖于土木、伯凝之 癖于书史,其
48
一往情深,小则成痴,大则成癖。

对于晚明小品的作者来说,他们所处的环境属于江南的都市风情及雅士的生活, 因此对
于生活中的「真」有时反而呈显中一种唯美的「癖」。而各人癖庛为其「深情」所致,彼此
不但以为病,且能相互忍受,终而互相欣赏,相与悠游岁月,这不就是一种适性而任真
的「逍遥」吗?在《庄子.齐物论》云: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
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与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
49
通为一。
50
所谓「齐者」,岂必齐形状,同规矩哉! 所谓的美丑、恢诡谲怪,各然其然, 因此
「真」诚的面对自己与他人的「癖好」,就是种超然的闲赏,小品文的「深 情」且充满了
个人的「独特性」。
而在《幽梦影.第 6 则》则有这样的互发:

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 以无藤萝,
人不可以无癖。(第 6 则)

「癖」即嗜好,人有癖好,生活上有寄托,怡情悦性,才「真正」拥有个人的存在美感
与价值。而《庄子.大宗师》中论述的理想真人的形象是:「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51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正是「真人」不以得失经心,在此思想之中,
张潮的「真性」就呈现在美感的「癖好」上了。如果万物各得其好,适性而逍遥,那万物
之真,才得以发展,人性之真,才得照见。如《幽

47
〔明〕袁宏道:《袁中郎随笔》《瓶史.好事》,页 255。
48
见〔明〕张岱:《张岱诗文集》卷四 (上海市:上海古籍, 1991),页 175。
49
郭庆藩辑:《庄子集释》〈齐物论〉 (台北:华正书局,1982 年),页 69。
50
郭庆藩辑:《庄子集释》〈齐物论〉 (台北:华正书局,1982 年),页 71。
51
郭庆藩辑:《庄子集释》〈大宗师〉 (台北:华正书局,1982 年),页 226。

45
梦影.第 85 则》:

一月之计种蕉;一岁之计种竹;十年之计种柳;百年之计种松。(第 85 则)

身边想种什么植物,这是个人的意志,但也是个人的「心志表现」,更是理想性的彰
显。张潮以时间的张力──「月」、「岁」、「十年」、「百年」,以显「蕉」、
「竹」、「柳」、「松」的植物意象,把任真生活的审美体验,转化为一种理性的愉 悦,可见人
们普遍价值系统的精神认同与趋向,他们都在探求个体生命的意义性,更如《幽梦影.
第 63 则》

十岁为神童,二十、三十为才子,四十、五十为名臣,六十为神仙,可谓全人矣。
(第 63 则)

张潮对士人的年岁与人格行为的自我鉴定,也是当时士人的追求典范。然历经康熙
年间风浪的士大夫群,自觉地承受了时代的规范与个人的困境,如何能如愿的完成自我
的人格?正是文人在进/退与仕/隐之间的矛盾立场。张潮以儒家的经世致用为内在依
归,而汲取道家虚静无待为精神,由变而思常、知常,由材而思不材、保真等哲理,成
为张潮安顿自己生命的一个方向,也就是他心灵的趋向。
且在《幽梦影.第 211 则》中张潮有如此的自得之乐:

居城市中,当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苑囿,以书籍当友朋。(第 211 则)

晚明小品文是属于都市性的文学,文人常身在朝市,而心在玄远的山林。而清初文人想
从大自然中获得个性的解脱,他们从大自然中汲取了自由和美感的经验, 建立起洒脱飘
逸的人生哲学。于是张潮有意在所处时代的混乱中,转向大自然以获得精神的解脱,于是
他追求的是庄子式的「隐」──心隐而身不隐,如《庄子. 缮性》篇提到:
52
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

圣人即使居在朝市,何异于山林呢?这不就是张潮取法的境界,从大自然中汲取了自
由和美感的经验,建立起洒脱飘逸的人生哲学。因此当张潮在仕/隐两难的处境之中,逐
渐觉知人间世最值得珍惜的应该是个人生命的价值。因此山水

52
郭庆藩辑:《庄子集释》〈缮性〉(台北:华正书局,1982 年),页 554-555。

46
之乐,对张潮而言不是隐遁,而是视为亲切可爱的对象,且「由小而见大」,不必名山
胜水,自有一番趣味。
自然的美声,该如何用文字形容呢?如果无法形容,就像张潮把所闻之声的场域记下
来,于是视觉中所看到的文字则呈显为内心的图像意境,那天籁则从心中来。在《庄子.
齐物论》的天籁说是:
53
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所谓「使其自己」、「咸其自取」或是「怒者其谁邪」都意味着自己而然,自己如此的
意思。因此,以之解释「天籁」,则「天籁」指的似乎即是自己而然, 自己如此的状态。
54
于是张心斋的音响世界,是时空情境下自然而然,由本心照见的声响。奇妙的想象,
把虚无的音乐更超然化,彷佛是一种声音美感上的心灵安顿。既使真实生活中有再多的
困境与不堪,但在天籁中自有安身之处。
在《幽梦影.第 41 则》中张潮有如此的听觉感受:
闻鹅声如在白门;闻橹声如在三吴;闻滩声如在浙江;闻羸马项下铃铎声, 如在长
安道上。(第 41 则)
张潮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力与感知力,鹅声的自由、橹声的卖力、滩声的广大、 铃铎声
的疲惫,都可连结到张潮曾为科举考试而长途跋涉的心情之中,听觉拉近 了时空的感受,
也鲜明了张潮生命中的存在感。彷佛映照出庄子「真悲无声而哀」的身影,虚静之声不是无
声,不是有声,而是声声入耳的情动。
在曾昭旭教授《充实与虚灵》中,论道家美学的特色时说: 道家美
55
学则是更着眼于讲明什么是「自然流露」
《幽梦影》即是张潮面对生活时「自然流露」的精神倾向,就道家而言,生命、真我就
是虚化了外在的造作,而能呈现自然自在的自我,能自然流露生命和谐的事、物、心境作
品才是美。于是自然是主体的内涵,流露就是自然的发用。而「无为而无不为」修养,则可
以达到心灵境界的虚静、达到心斋,内心则可以包容一切,追求与时俱动、与物俱化的
状态,万物则与自我才可以共生和谐。因此《幽梦影》的书写中有道家尚真的体现。

53
郭庆藩辑:《庄子集释》〈齐物论〉(台北:华正书局,1982 年),页 50。
54
见林明照:〈庄学的乐论──《庄子》中的生命本真之乐、道乐及音乐批判〉(《淡江中文学报》, 第 15 期,
2006 年 12 月),页 19。
55
见曾昭旭:《充实与虚灵》(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页 85。

47
3、会难通之解参最上禅机──佛学参悟

难通之解,一定是超乎字句之外的道理,必须用心去领悟,而小品文中的禅味,是
从晚明小品的文化内涵中本有的。晚明小品文中论禅与禅悦的色彩,可由袁宏道的小品
文中发现,袁宏道〈叙小修诗〉:
56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这一番
话就直接脱胎于岩头与义存的参禅之语:
(岩)头曰:「他后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盖天盖地去。」师于言下大
57
悟,便作礼起。
可见性灵与禅宗的密切关系。而阳明心学即带有以禅诠儒的倾向,也加强了小品文禅学的
内涵。今人张广达在《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序》有言:
在西力东渐之前,佛教的汉化和宋明理学的发展是借「他山之石」以促成新思维之
绽开的最佳例证。朱熹和王阳明之重新阐释「吾儒」,正是由于有了释氏 之「他异」的
58
对照。
用以说明,外来文化会逐步影响中国内部思潮的发展,所以晚明心学的大盛与佛学禅宗
流行,是相辅相成的社会现象。士人的禅悦之尚与民间好佛之风,前者追求精神的超越,
后者多注重现实痛苦的解脱,目的或有不同,但基础上都是反对封建专制对人性的压抑,
且寻找人生自由的方向。
晚明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使士人渐渐失去了对政治与现实的热情和关注,而
身处党争激烈、国运式微的文人们,为了躲避混乱和危险,他们纷纷远离世俗与喧杂。
于是,在精神层面上,他们以清言小品的形式从各方面阐释老庄、禅宗;在现实层面上,
则是隐居山林,以山人、居士自居。这种对政治社会的距离感,也从晚明延续到改朝换
代的清初时期。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一书说:「在追求自然的生活情趣上,禅宗与士大夫得到
完全的契合」59 明确的指出禅宗与中国士大夫在「体验生活」这一个方面,是有共同之处。
参禅旨在明心见性,因此重视直觉的体验,且不重逻辑思维, 为了阻断思路,禅师总以不
按牌理出牌的方式进行禅论与教导,因而禅宗的语言风格活泼,富有机趣。于是谈禅论道
之间,小品文也就濡染了智慧而幽默的禅语。
《幽梦影》〈石庞原序〉中表示道:
56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伟文图书,1976 年),卷 1,页 177。
57
普济:《五灯会元》(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卷 7,页 380。
58
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年),页 1。
59
见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页 92。

48
若夫舒性情而为著述,缘阅历以作篇章,清如梵室之钟,令人猛省,响若尼山之
铎,别有深思,则《幽梦影》一书,余诚不能已于手舞足蹈,心旷神怡也。60

〈石庞原序〉取佛经典故解读《幽梦影》言:「清如梵室之钟,令人猛省。」而猛省与
深思都是禅学中,词锋敏锐、应机谈辩的机智反应与领悟。笔者整理书中 佛教或佛学相
关的文句,约有 22 则,占全书 219 则的十分之一。佛学对于张潮
的指引,是生活不如意景况中的调整与了悟。因此张潮在《幽梦影.第 10 则》就有出
/处之间的调整与了悟:

入世须学东方曼倩,出世须学佛印了元。(第 10 则)

东方朔把汉朝未央宫金马门,当做是他的隐居之所,虽入仕途,但有出世的想法, 滑稽顺世,
全身而远害。佛印了元是宋代高僧,与文学家苏轼、黄庭坚皆有往来, 虽是出世,又不离人
世,且在酬唱中做了入世的事业。无论出世、入世,都只是一种外表的形式,而生命的
本质,应是心无挂碍、无执无往,寂而不动,感而遂通,便是真的业果。
张潮生于书香世家,又为作家,编书家,一直以「才子」有名于乡里,但现实的仕
途不顺、经济压力,也常令他有「富贵无门」之感,在《幽梦影.第 24 则》有:

才子而富贵,定从福、慧双修得来。(第 24 则)

「福」、「慧」双修,就是一方面钻研佛理,增长般若智慧;一方面积善成德,普 种福田,两
者不可偏废,才可以由「才子」而「富贵」。但才子有些是眼高手低, 不重修行,有些则是
修行不足。张潮此言,对于才子心态及自己的境遇,有提醒也有勉励之意,不伤才子心,
且有鼓舞自己的用意。佛学的意境,对张潮来说彷佛一种生命的安顿,在《幽梦影.第
49 则》有:

寻乐境乃学仙,避苦趣乃学佛。佛家所谓极乐世界者,盖谓众苦之所不到也。
(第 49 则)

「世界何缘称极乐,只因众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寻归路,但向尘中了自心。」佛

60
〔清〕张潮辑、杨复吉等续:《昭代丛书、别集》(清道光 29 年世楷堂藏版),〈石庞原序〉, 页 3。

49
家认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都是痛苦的,只有极乐世界是众苦不能侵的, 而张潮
的避苦学佛,还有后半段的追求──「道人若要寻归路,但向尘中了自心」忘却自心的欲求,
正是生命的了悟。佛学给张潮的恰恰是一种指引,张潮悠然其中。
《幽梦影》中的佛学想法,都是他在佛学中的领悟,不仅显示了他对佛学有了解之
外,还能够致用于生活中,型塑他生命感受与生活种种抉择的可能性,如
《幽梦影.第 151 则》:

胸藏邱壑,城市不异山林;兴寄烟霞,阎浮有如蓬岛。(第 151 则)

城市与山林,尘世与仙境,对于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关键在内心感受。此则与陶潜
〈饮酒诗〉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大隐于市的概念遥
相契合。「阎浮提」是指尘世间,只要不执而兴寄于烟霞,可把烦恼化为菩提,心外无物,
人间即是乐土。禅宗提出佛在心中,反对着相;提倡内心契悟,反对执着于形式。张潮
这则文字,可谓得其精神。又《幽梦影.第 124 则》:

创新庵不若修古庙,读生书不若温旧业。(第 124 则)

新不如旧,旧不如熟,掌握最接近自己资源,不必舍近求远。修古庙的惜福修业, 不仅是慈
悲心,更有历史的大爱;温旧业的温故知新,更能凝思书中的精深处。 这种生命感受的
意识化,使张潮的生命意识的呈露愉快又自在。
佛学讲因缘,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因果链中,因为果起,果由因来,所有东西都为
因果注定,如生死、贫富、贵贱,乃至娶妻生子,交朋结友,以及一饮一啄、一病一灾,
一游一见,都有起因,都有因缘:

游玩山水,亦复有缘。苟机缘未至,则虽近在数十里之内,亦无暇到也。(第 177
则)

《幽梦影.第 177 则》张潮认为游玩山水亦复需要有缘,否则近处也无暇游赏。人与万


事万物的遇合,若「时候未到」也就是机缘未至,这是一种人事的无常, 也可说是人生
普遍存在的无奈。而在《幽梦影》中,最后一则佛学的心得,可说是总括张潮对佛学与
人生的看法,是《幽梦影.第 187 则》:

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第

50
187 则)

「落花水面亦文章」,天地,这本无字之书,给了文人大块文章,若能解读就得 以写出动
人的妙句,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的千古佳句。
然而天地运行四季,也给了许多难悟之理,尤其是禅宗不立语 言文字,而面对生活禅机时,
处处有「言语道断」的精义,「难通之解」是要大澈大悟自己的佛心本性,才能在一剎那
间了悟人生意志的取向。又此则有释牧堂的评点:

〔释牧堂:惊人之句,从外而得之;最上之禅,从内而悟之,山翁再来人, 内外合一
耳。〕

释牧堂乃是方外之人,能写下如此的评点,更见释家对于张潮文句与生命表现的认同。
《幽梦影》的评点者中有 6 人是禅师,除释牧堂之外尚有:释中洲、释菌人、释远峰、
释师昂、释浮村,张潮的方外友人,所给予的互动与讨论,更是重要的视角延伸。因此
《幽梦影》的书写中佛学参悟,是张潮情境感受和生命反应的的一种趋向,可说也是与
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幽梦影》的书写趋向,在当时友人即有深切的感受,在《幽梦影.第 99
则》的评点中表示:

〔殷日戒曰:《幽梦影》是一部快书。〕

〔朱其恭曰:《幽梦影》是一部趣书。〕

〔庞天池曰:《幽梦影》是一部恨书,又是一部禅书。〕

「快书」、「趣书」、「恨书」、「禅书」都是张潮生活与目光的汇集表现,可见《幽 梦影》的书
写趋向融合了儒、道、释三家。因此书中无处不在的闲赏、淡泊、宽容、善良,无处不有
的美感和智慧,所有这一切,让读者觉得自己岂止是在读书, 而是与一位智者交谈,与一
位清者交流,心中的疑虑消失了,留下的都是那份沉甸甸的还带着暖意的人生品味。

51
第二节 张潮的书写道路

张潮是清初徽州出色小说家、戏曲家、诗人、藏书家、编辑家与刻书家,有诸多作
品传世。所谓「君子不器」,张潮集众多文人的才艺与角色于一身,在清初文坛是具有特
色的多产作家。张潮的书写方向与角度多样,和他的环境背景与交游状况有关。在高旖
璐《张潮《幽梦影》研究》中,已将张潮家世生平、交游对象、出版作品等方面作了仔
细的探讨。在作家生平中,已对同名同姓或同一字号的作家加以厘清;在交游对象上,
因为张潮交游人数众多与资料有限,也已详细整理;在出版作品上,也已广泛的搜集,
并附书影作为版本左证,高旖璐的研究已对张潮生平与作品做了详细的探讨,且目前已
有八本与张潮有关的论文研究,在资料尚丰的情形下,笔者则依据前人之研究,对张潮
生平与书写态度作一整理,希望能呈显张潮家学的书写承继与身为编辑的书写意识。

一、张潮的生平
张潮,字山来,号心斋,又号三在道人,祖籍清徽州府(今安徽省歙县)人 61, 歙县即
是新安县,其在写作署名时便常以新安为代表,是徽州小有名气的文人。 在《徽州府
志》的〈人物志〉中有张潮的介绍:

张潮,字山来,歙人,康熙初以贡生授翰林院孔目。平生好学,所著有:
《檀几丛书》、《昭代丛书》、《虞初新志》、《古文尤雅》、《四书会意解》、《心 斋诗
钞》、《聊复集》、《友声集》、《尺牍偶书》、《笙诗补辞》、《咏物诗》、《心斋杂俎》、
62
《奚囊寸锦》行世。

〈人物志〉中对张潮的记载主要是称许他的好学与著书之功,曾任官但生卒与生平事迹则
语焉不详。
张潮的生卒年向来众说纷云,后人所记也有出入。依高旖璐《张潮《幽梦影》研究》,
在《昭代丛书.甲集》卷十五,殷曙〈竹溪杂述〉一文中,张潮题跋道:

壬寅夏,日戒就先君子之招。予时年甫十三,不解所谓诗古文辞也,然闻

61
高旖璐:《张潮与《幽梦影》研究》(国立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国语文教学硕士班硕士论文,
2002 年),页 20。
62
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 51(歙县志)》,卷 7,人物志,文苑 10,页 288。

52
63
日戒与先君子论诗古文辞,辄欣然乐之。

以上文推论,「壬寅」年乃康熙元年(公元 1662 年),张潮自称「年甫十三」,其出生年


应是「公元 1650 年」意即清顺治七年(岁次庚寅)。64 再根据大陆学者刘和文〈张潮
年谱简编〉也提及,张潮友人王晫〈张山来五十寿序〉文有:
65
康熙已卯六月,张子山来五十初度。

康熙已卯年为公元 1699 年,张潮「五十初度」,再推溯出生确为「公元 1650 年」。笔者以


为高旖璐《张潮《幽梦影》研究》已对作者张潮有十分详尽的研究,采用其说,张潮生
卒年当为「公元 1650─1707 年」。且张潮家世与生平之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本论文
则不多赘述,以下则整理前人研究重点,简分为家庭影响编书之志与交友产生评点之趣
两点说明。

(一)家庭影响编书之志
张潮的祖籍为清徽州府人,属安徽省歙县人,歙县即是新安县,其在写作署名时便
常以「新安」为代表,表示念祖之情。其父张习孔(1606-?),字念难,号黄岳(公),又
号云谷,顺治六年己丑(1649)进士,年四十四岁,在科考与仕途并不算顺利(来年生
下张潮),官至刑部郎中,外放山东督学佥。据载:

督学山东,以廉明着一时。拔尽孤寒,案下皆知名士。山东大夫至今誉之, 既老,侨
66
居江都,遂家焉。

其父张习孔任职山东时,廉明有为,政绩颇受好评,而晚年定居于江都(扬州)。张潮出
生时其父亲张习孔才刚中进士出官,由于身在官宦之家,张潮继承父业, 十三岁开始学
习八股举业,他在《心斋聊复集》之〈八股诗自序〉中说:

予十有三始为八股,越二年甲辰,受知于温陵孙清溪夫子,得补博士弟子员。其
67
时国家方以策论取士,未几仍复八股之旧。

63
参见《丛书集成续编─25》(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 年),页 532。
64
高旖璐:《张潮与《幽梦影》研究》(国立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国语文教学硕士班硕士论文,
2002 年),页 20。
65
刘和文:〈张潮年谱简编〉《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第 31 卷第 6 期,2003 年 11 月,页 732。
66
〔清〕陈鼎:《留溪外传》卷六,〈心斋居士传〉(此书约刻于清康熙 37 年(1698))。现收录于周骏富辑:
《明代传记丛刊.附索引》128(台北:明文书局,1991 年),页 310。
67
〔清〕张潮:《心斋聊复集》之〈八股自序诗〉(清康熙年间张潮诒清堂刻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参见宋景爱:〈张潮生平考述〉,《中国语文学论集》,第

53
可知张潮的聪颖,习八股二年即得到了温陵孙清溪的肯定,得补博士弟子员,可说是少
年得志。但在八股举业的考场上,他却屡试不第,仕途未能宦达:

潮幼颖异绝伦,好读书,博通经史百家言。弱冠,补诸生,以文鸣大江南北。累
试不第,以赀为翰林郎。不仕,杜门著书,自号心斋居士。68

「累试不第」对于少年得志的张潮可说是深重的打击,而「赀为翰林郎」即是「翰 林孔目」69
一职,是闲官更是可有可无。张潮的青年仕途比起父亲更不如意,但张潮的学习与志向,
深受父亲的影响。其父张习孔《家训》中有言:

吾家训之首,惟望汝曹以「孝弟礼义」先敦乎此,则大本既立,天必佑之。…
70
…孝有大小,有偏全,扬名显亲上也。

张潮非常重视父亲的《家训》,但张潮不如意的举业与仕途,如何成就孝道?又如何扬名显
亲上?在无法完成父亲的期望中,他在《幽梦影、第 120 则》写道:

文名可以当科第,俭德可以当货财,清闲可以当寿考。(第 120 则)

张潮以无奈的笔调表现对「科第」的豁达想法,也可见他以「文名」自期的心志, 因为他在
博览群书中,渐渐将心力转移到编书与著书之中。
张潮喜好编书与著书,首先是来自于其父张习孔喜欢从事藏书与刻书的活 动。张习
孔建诒清堂,从事藏书与刻书的出版事业,着有《诒清堂文集》十七卷、
《云谷卧余》二十卷、《续云谷卧余》八卷、《周易辨志》二十四卷、《檀弓问》 四卷以及
《七劝口号》一卷、《家训》一卷、《系辞字训》一卷、《使蜀纪事》一卷。71 而张潮的学习
与兴趣正是受其父或家学的影响。其次是张潮担任「翰林孔目」一职时所得到的历练,
「孔目」是主掌图书收贮与文书簿籍考核的官员,可说是张潮悠游书海的一个重要阶段。
而张潮人生际遇颇受挫折,其原因可能与「好为著书」和「以文会交」有关。张潮在
康熙三十八年(1699)曾因为政治案件牵连而被补下狱:

33 号,(出版年月不详),页 497。
68
〔清〕陈鼎:《留溪外传》卷六,〈心斋居士传〉(此书约刻于清康熙 37 年(1698))。现收录于周骏富辑:
《明代传记丛刊.附索引》128(台北:明文书局,1991 年),页 310。
69
「翰林院」相当于现在中央研究院,「孔目」是主掌图书收贮与文书簿籍考核的官。转引自〔清〕
张潮着、吕自扬眉批编注:《眉批新编幽梦影》(高雄市:河畔出版社,),页 10。
70
〔清〕张习孔:《家训》页 3 右。
71
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 51(歙县志)》,卷 7,人物志,文苑 10,页 288。

54
予不幸于己卯岁,悞堕坑阱中,而肺附中山,不以其困也。而贳之,犹时时相嘬
啮,既无有有道丈人相助举手,又不获遇聂隐娘辈一泣愬之。惟暂学羼提波罗蜜,
俟之身后而已。因附记于此,俾世之读我书者,兼有以知我之境遇,而悯之世不
72
乏有心人。然非予之所敢望也。 康熙庚辰初夏三在道人张潮识。

康熙三十八年即己卯年,正值清朝大兴文字狱时期,此事发生时张潮业已五十岁。根
据高旖璐《张潮《幽梦影》研究》认为:

笔者自揣这当是与「戴名世文字狱」之类的大时代悲剧相关联,是以亲朋好友不
敢抛头露面,深怕受到连累。

戴名世(公元 1653-1713 年),安徽桐城人,字田有,又号褐夫,世称南山先


生。他不但和张潮为同一阶段之文人,在《幽梦影》之评语,他也 参与其中,因
73
此与张潮当是有所来往。

张潮下狱可能与戴名世有关。虽获无罪开释,但也使张潮精神受到莫大的打击, 更打击
了他的合伙关系与出版事业。张潮在编书中找到自我,并自得其乐,而下狱一事使得他
名声受损,更在《四库全书》搜书时,朝廷视《幽梦影》为禁书, 让他的谋生之路更加
困窘,他在《昭代丛书、乙集》中就写出:

仆赋性迂拙,不谙经营。自去岁孟夏以来,生计萧条益甚。此集之成盖已拮据万
状矣。嗣后或有投赠新编,窃恐向往有心流通,无力徒滋颜甲而已。

张潮晚年捉襟见肘的生活景况,使他意志越见消沉,并渐渐的深居简出,与世隔 绝,但
「编书」仍是他最大的精神寄托与抒发。在《幽梦影.第 114 则》中可见他编书与书写的
心情是: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虞卿以穷愁著书,今皆不传。不知书中果作何语? 我不见
古人,安得不恨!(第 114 则)

〔王仔园曰:想亦与《幽梦影》相类耳。〕
〔顾天石曰:古人所读之书,所著之书,若不被秦人烧尽,则奇奇怪怪,

72
〔清〕张潮:《虞初新志》,下册,〈总跋〉,页 1。
73
高旖璐:《张潮与《幽梦影》研究》(国立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国语文教学硕士班硕士论文,
2002 年),页 26。

55
可供今人刻画者,知复何限?然如《幽梦影》等书出,不必思古人矣。〕
〔庞天池曰:我独恨古人不见心斋。〕

在此则可知他编书之乐与书写的期待,而友人王仔园的评点是「想亦与《幽梦影》相类
耳」更是明白的表示张潮仕途与求用的不如意,以为《幽梦影》是张潮「穷愁著书」的
书写。而张潮体认到古人「文穷而后工」,见其文想见其风采,然也有未留下作品的文人,
但「史书有志焉」,让张潮也积极编着作品期待着「立言」之功。而庞天池肯定其著书之
用心,才有「独恨古人不见心斋」之叹,然好书是不寂寞的,《幽梦影》至今的流传与回
响,都是心斋巧心经营的成果。《幽梦影》一书恰恰是张潮的编着精神与个人特色的代表
作。

(二)交友产生评点之趣
张潮乐于读书、著书与编书,更乐于「以文会友」。而这乐于「以文会友」的个性,
也是来自于其父张孔习的影响。张潮从小在父亲的教导与耳濡目染下, 十分仰慕其父的
文才与交游,殷曙〈竹溪杂述〉一文中,张潮题跋道:

壬寅夏,日戒就先君子之招。予时年甫十三,不解所谓诗古文辞也,然闻日戒与先
74
君子论诗古文辞,辄欣然乐之。

可见殷日戒与其父张孔习的文论交谊深厚,两人长辈论诗的愉快情景,让尚不解古文辞的
张潮也常「欣然乐之」,而「以文会友」之乐,隐然的在年少张潮心中 留下了文论互动的
深刻印记。且殷日戒后来也和张潮成了能文论笔谈的朋友,在
《幽梦影》一书中留下了十五次的评点互动。
张潮其父张孔习「以文会友」之乐,内化为张潮「好文」的才识与「好客」的个性。
也因为「好文」而广搜书籍、名句与佳作,「好客」而结友五湖四海的文人与士绅,使张
潮在当时的编辑圈中,具有很高的评价,也得到了许多的评点支持。根据高旖璐《张潮
《幽梦影》研究》,在《幽梦影》书中共有一百二十五人留下五百七十九则的评点文字,
评点的状况如(表 2-1《幽梦影》评点则数比例统计表)所示:

74
参见《丛书集成续编─25》(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 年),页 532。

56
(表 2-1 《幽梦影》评点则数比例统计表)
评数 则数 比例 句数 比例
一人评点 40 3 40
二人评点 77 1 154 1
三人评点 49 2 147 2
四人评点 35 140 3
五人评点 13 65
六人评点 2 12
七人评点 3 21
总计 219 579
(※平均每则 有 2.6 人评点)
(※平均每人提供 4.6 句评点)

由(表 2-1 评点则数统计表)所示可以知道,在《幽梦影》书中平均每则有 2.6 人评点,


且平均每人留下了 4.6 句评点,其中以二人评点比例最高,其次是三人与一人评点,但
就句数上而言,以二人评点比例最高,其次是三人与四人评点。如此密切的互动不可谓
之不多,而如此丰富的评点人脉,就是来自于张潮的「好客」:

名走四海,虽黔滇粤蜀僻处荒徼之地,皆知有心斋居士矣。居士性沉静, 寡嗜欲,
不爱浓鲜轻肥,唯爱客。客尝满座,淮南富商大贾,惟尚豪华, 骄纵自处,贤士
大夫至,皆傲然拒不见,惟居士开门延客。四方士至者, 必留饮酒赋诗,经年累
75
月无倦色。

张潮「名走四海」,正因为「爱客」。而好客的张潮家中有「客尝满座」的盛况, 更有「留
饮酒赋诗」的文谈之乐,彷佛是举办了多场的文艺沙龙,而张潮就是最富盛名的策展人与
主持人。五湖四海之士、三教九流之人,皆可成了他的座上宾,
「好客」与「好文」成为张潮在文艺沙龙界里令人不可抵挡的魅力。
我们若翻开《幽梦影》,映入眼帘的那么多的评点者,就可大胆假设张潮交 游广阔。
根据《幽梦影》书中的评点互动,张潮与这一百二十五位友人的互动并非完全是密集的,
并且不是所有的互动均留下线索,因此笔者仅就《幽梦影》书中所呈现的评点状况及所搜
罗的各项资料,加以整理于下,用以一窥书中出现的

75
〔清〕陈鼎:《留溪外传》卷六,〈心斋居士传〉(此书约刻于清康熙 37 年(1698))。现收录于周骏富辑:
《明代传记丛刊.附索引》128(台北:明文书局,1991 年),页 311。

57
友人与张潮的互动状况和网络。
笔着依出现的次数做一统计,出现次数如(表 2-2 评点次数与人数统计表) 与
(表 2-3 评点人数与句数百分比统计表)所示:

(表 2-2 《幽梦影》评点次数与人数统计表)

评点友人 数
出现
次数
王景州、查二瞻、黄石闾、王武征、徐砚石、程韡老、龚半千、胡会来、崔
莲峰、谢海翁、汪扶晨、王勿翦、余生生、曹实庵、许师六、释师昂、狄立
1人、汪舟次、先渭求、何蔚宗、许筱林、吴岱观、李荔园、程穆倩、 张谐
石、梅定九、贯玉、黄旧樵、陈定九、释浮村、弟东囿、瞎尊者、王瑞63 人
人、李水樵、周冰持、纪伯紫、施愚山、王子直、范汝受、曾青藜、殷简
堂、孙豹人、吴宝涯、陈留溪、姜学在、谭公子、许筠庵、靳熊封、黄孔
植、方宝臣、戴田友、徐松之、毕嵎谷、梅雪坪、许耒庵、崔青峙、
吴镜秋、恽叔子、卓子任、蔡铉升、王勿斋、黄虞外士、郑藩修

曹秋岳、庞笔奴、黄仙棠、朱菊山、洪秋士、释菌人、江菂庵(江允凝)、吴
野人、聂晋人、闵宾连、胡静夫、袁士旦、余香祖、钱目天、王璞庵(王仔
2园)、余湘客(余香客)、宗子发、吴晴岩(吴雨若)、曹冲谷、张南村、 22 人
释牧堂、释远峰

3冒青若、吴兰次(吴听翁)、孔东塘、洪去芜、杜茶村(杜于皇) 5 人
4余淡心、郑破水、冒辟疆(冒巢民)、沈契掌、王安节、朱其恭 6 人
5王名友、吴街南、王宓草、王丹麓 4 人
6释中洲、张迂庵、李圣许、袁中江、杨圣藻 5 人
7黄九烟(黄略似)、毕右万 2 人
8陈鹤山 1 人
9陈康畴 1 人
10尤谨庸(尤慧珠)、李若金(李季子) 2 人
11黄交三 1 人
12孙恺似(孙松坪、孙松楸)、周星远、弟木山 3 人
13庞天池 1 人

14王司直 1 人
15殷日戒 1 人
17尤悔庵(尤艮斋)、石天外 2 人
18顾天石 1 人
21陆云士 1 人
23倪永清 1 人

58
49江含征 1 人
83张竹坡 1 人
合计 125 人

根据(表 2-2 评点次数与人数统计表)只出现一次的友人有 63 人,留下 63 句评点,而


出现最多的友人张竹坡,其一人之评点就留下了 83 句的评点,在质与量上都是非常有趣,
且值得探讨。再分析其比例与比重,如(表 2-3 评点人数与句数百分比统计表):

(表 2-3 《幽梦影》评点人数与句数百分比统计表)
出现次数 人数 出现百分比% 句数 句数百分比%
1 63 50.4 63 11.2
2 22 17.6 44 7.8
3 5 4 15 2.7
4 6 4.8 24 4.3
5 4 3.2 20 3.5
6 5 4 30 5.3
7 2 1.6 14 2.5
8 1 0.8 8 1.4
9 1 0.8 9 1.6
10 2 1.6 20 3.5
11 1 0.8 11 2.0
12 3 2.4 36 6.4
13 1 0.8 13 2.3
14 1 0.8 14 2.5
15 1 0.8 15 2.7
17 2 1.6 34 6.0
18 1 0.8 18 3.2
21 1 0.8 21 3.7
23 1 0.8 23 4.1
49 1 0.8 49 8.7
83 1 0.8 83 14.7
579 条 125 100 579 100.0

由(表 2-2 评点次数与人数统计表)与(表 2-3 评点人数与句数百分比统计表) 所示可


以发现到几点:

59
第一点、在《幽梦影》书中,只出现一次的友人有 63 人,在 125 人评点人数占
50.4%,而出现两次的友人有 22 人,约占 17.6%,这两种出现次数较少的朋人,却占
125 位友人的六成;但在 579 则评点数量的百分比为 10.8%,约占一成的篇幅。「六成」
的人数参与与「一成」的评点提供两者比例上有些悬殊,再仔细统计,219 则《幽梦影》
中约有 44 则是此类友人首先评点,约有 17 则是此类友人最后评点。可推知:这类友人
参与次数约为一、两次,应是张潮直接传递其文本给友人,属于文本传递的第一层次。
笔者以为,张潮的「好客」、「好友」的个性乐于将《幽梦影》分享给友朋, 是随兴之
至的文本传看与传播;而友人在得到《幽梦影》时顺其所感,留下些许感触与想法,可
说是在一种情感交流与文字游戏的心情下产生的评点互动,因此
《幽梦影》才可以得到各式各样的评点口气与评点角度,是《幽梦影》书中趣味的来源之
一,如《幽梦影.第 66 则》中:

斗方止三种可取:佳诗文一也,新题目二也,精款式三也。(第 66 则)

〔闵宾连曰:近年斗方名士甚多,不知能入吾心斋彀中否也?〕

友人闵宾连只出现两次,此则与第 165 则,文气中带有调侃与相投的意味,这种书写态度


在当时应该算是轻挑不正经,但也给了友朋之间加温与交流的趣味,也正是当时文人对
于张潮的亲切度。
第二点、提供三句至九句评点的友人有 24 人,这些出现次数较多的朋人, 约占
125 位友人的 19.2%。而这 24 人提供了 120 句 评点,在 579 句评点数量的百分比为
21.3%。而这类的友人以约「二成」的人数参,也提供了约「二成」的评点,此两者比
例上较为平均。
这类友人参与次数较多,而参与的句数位置在顺位二到顺位四最多,此类友人,当
与张潮在编辑工作与生活范围相近且时常互动的友人,这类朋友也多为小 有名气的文人,
如:孔尚任(着《桃花扇传奇》)、王丹麓(编《昭代丛书》与《檀几丛书》);官人则有:
孙致弥(累官至侍读学士)、尤侗(官至翰林,圣祖称之
「老名士」);士绅则有:黄周星(黄九烟);而释家方外之人有:释牧堂、释远峰;
其中还有父子档的友人,如为父的冒辟疆(冒巢民)与为子的冒青若。这些友人因为编辑
工作与居处环境的关系,对张潮有较多的了解与交流,因此对于文本 的接受,可能是直
接也可能是间接的传递其文本,属于文本传递的第二层次。
第三点、超过十句以上评点的友人有 16 人,这些出现次数较多的朋人,约

60
占 125 位友人的 12.8%。而这 16 人提供了 337 句 评点,在 579 句评点数量的百分比为
59.8%,占了全书评点的二分之一。而这「一成」的人数参与却提供了「六成」的评点,此
两者比例上更是有悬殊的比重。这些深有交谊的友朋,也与张潮其他编着如《虞初新
志》等有互动,是《幽梦影》一书的忠实评点者与后援评点者,他们是张潮的「文友」、
「书友」,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是张潮结交友的背景深度。在 16 位友人中,有几位最具特色,
分述如下:

1、张竹坡
张竹坡(1670-1698),名道深,字自得,号竹坡,祖籍浙江绍兴,后迁至彭城
(徐州铜山)。竹坡祖父名张垣,父名张志羽。生于康熙九年(1670 年),康熙三十
七年(1698 年)九月十五日呕血而亡,得年仅二十九岁,是一位早逝的才子。76 五次参
加秋围,均落桂榜,曾评点《金瓶梅词话》,其后来扬州,与张潮相识,拜为叔侄,并
评点《幽梦影》。
童年时的竹坡,生活富裕;少年时期的他,在诗酒自适、丝竹怡情、文雅风流的气
氛中度过,但聪颖早慧的条件,并没有使他在科举中顺利得第,使得急欲用世显才,光
耀门楣的张竹坡在多次挫败后,深受打击。
虽然考场失意,但「竹坡才子」的才学过人,于是将心力发挥于小说的领域, 获得真正
精神的自由与寄托。评点《金瓶梅》便是在如此情境下完成,而且以极为短暂的时间完
成,可说不吐不快,且思路捷敏。可惜,在此书付梓后,康熙三十五年的八月,再次进
场的他,依旧名落孙山!年二十四岁的张竹坡已是第五次的科场失利,为了要谋求生计,
已享有声誉的他,寄寓扬州,遂在此时结识了文坛领袖张潮。
两人如何相识不得而知,但大他二十岁的张潮和张竹坡一样考场失意,有「同是天涯沦
落人的」相知相惜之情。彼此频繁的互赠著述,书序往来,对酒吟诗唱和,在《幽梦影.
第 180 则》有:

宁为小人之所骂,毋为君子之所鄙;宁为盲主司之所摈弃,毋为诸名宿之

76
杨淑惠:《张竹坡评论金瓶梅人物研究》(高雄市:高雄市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 年)页
7-14。当中的第二章第一节针对张竹坡的生平,参酌诸多数据,加以陈述,此处笔者只约略引用部份
资料。

61
所不知。(第 180 则)
〔张竹坡曰:后二句足少平吾恨。〕

张竹坡仕途的不如意,但在文人圈中却小有名气,一失一得之间,张竹坡对于自己的定
位在张潮这则文字中得到理解与释怀,张竹坡的评点回应更见相契之情。在张竹坡过世
前的二、三年时间里,他密集地为《幽梦影》写下 83 则的评语, 更可见彼此的关系的
紧密与意念的相契。笔者将这 83 则的评点整理为(表 2-4 张竹坡的评点顺序表):
(表 2-4 张竹坡的评点顺序表)
评点顺位 则数 百分比 比例 为最后评点者 百分比
1 24 29 % 2 10 12 %
2 35 42 % 1 14 17 %
3 17 20 % 3 6 7 %
4 6 7 % 5 6 %
5 1 1 % 0 0 %
总计 83 35 42%

在(表 2-4 张竹坡的评点顺序表)中,发现了两人文本传递的特点:


第一点、张竹坡为第二评点顺位者有 35 则,约为张竹坡评点的二分之一, 可推知
《幽梦影》文本在传递时张竹坡应是第二顺位。
第二点、张竹坡的 83 则评点中有 35 则是最后一位评点者,约为张竹坡评点的一半,
也占《幽梦影》219 则的 16%。可推知张竹坡在《幽梦影》的传递上是属于最后的评点
者。
张潮非常重视张竹坡的评点,张竹坡的评点由第 4 则起,至第 219 则终,可说是有
始有终。张竹坡第二顺位的传递顺序与最后评点位置,可知他全程参与了
《幽梦影》的写作与编着,且他各式的评点语气,在在显示他对张潮的了解与仰慕。
《幽梦影》也因他的名气与内容,有了更多的吸引力。

2、江含征
名之兰,字含征,号文房、香雪斋,安徽歙县人,寓居东淘。着有《医津筏》一卷,是书
凡十四篇,《昭代丛书》收名为《医津一筏》;其〈文房约〉曾被选录于《檀几丛书、二
集》中,并为《幽梦影》作〈跋〉77。

77
引自李安纲述论:《白话幽梦影》〈评点者小传〉(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页 208。

62
江含征在《幽梦影》的评语的句数排名第二,共有四十九则,可以想见和张潮应有
密切之联络,并且他也写了《幽梦影》〈跋〉,在〈跋〉中他写道:

抱异疾者多奇梦。梦所未到之境,梦所未见之事,以心为君主之官,邪干之故如
此。此则病也,非梦也。……此因其心闲手闲,故弄墨如此之闲适也。心斋岂长
于勘梦者也?然而未可向痴人说也。 寓东淘江之兰跋

除了对于「梦」有自我独到的分析,其「心闲手闲」似一语双关,更具弦外之音, 张潮的「闲
适」江含征以调侃的语气分析,这也是江含征与张潮交情深厚的缘故。
笔者将这 49 则的评点整理为(表 2-5 江含征的评点顺序表):

(表 2-5 江含征的评点顺序表)
评点顺位 则数 百分比 比例 为最后评点者 百分比
1 29 59 % 1 6 12 %
2 13 27 % 2 1 2 %
3 6 12 % 3 3 6 %
4 0 0 % 0 0 %
5 1 2 % 0 0 %
总计 49 10 20 %

在(表 2-5 江含征的评点顺序表)中,最明显的特点是:江含征在《幽梦影》书中排为


第一评点顺位者有 29 则,已超过江含征评点的二分之一;而第二评点顺位有 13 则,也
占江含征评点约三成。由书中第一与第二评点顺位,可推知《幽梦影》文本在传递时江
含征应常是第一顺位。
江含征的 49 则评点由第 3 则起,至第 212 则终,也是有始有终,他在书中评点排
名第二、又在《幽梦影》付梓后写〈跋〉、又是第一顺位的文本阅读与评点者更显示两人
交谊的深厚。而常以第一手得的《幽梦影》的江含征,更常以幽 默的角度与游戏的文字下
笔,如在《幽梦影.第 168 则》:

媸颜陋质,不与镜为仇者,亦以镜为无知之死物耳。使镜而有知,必遭扑破矣。(第
168 则)
〔江含征曰:镜而有知,遇若辈早已回避矣〕

张潮的此则的「镜论」与今日童话「白雪公主」中「魔镜」的下场颇有呼应,而江含征
更进一步的将妆镜个性化,镜若有知,早就回避不照了。江含征在首句评点时即以幽默
笔调唱和,自然而然使得后评者,产生更多联想的智慧与趣味。

63
3、倪永清
倪永清生平不详,但在《幽梦影》的评语的句数却能排名第三,共有 23 则传世。
笔者将这 23 则的评点整理为(表 2-6 倪永清的评点顺序表):

(表 2-6 倪永清的评点顺序表)
评点顺位 则数 百分比 比例 为最后评点者 百分比
1 1 4 % 0 0 %
2 9 39 % 1 5 22 %
3 7 30 % 2 5 22 %
4 4 17 % 3 2 9 %
5 2 9 % 1 4 %
总计 23 13 57%

在(表 2-6 倪永清的评点顺序表)中,最明显的特点是:倪永清在《幽梦影》书中排为


第二评点顺位有 9 则,第三评点顺位有 7 则,已占倪永清评点的七成;第一评点顺位者
只有 1 则,而且 23 则中有 13 则为最后一位评点者,可推知《幽梦影》文本在传递时
倪永清也是常安排在第二顺位,属于深具交情的友人。
且倪永清的 23 句评点中,各分别有 5 次与张竹坡、江含征同则而评,只有一则三
人同时有评语,为《幽梦影.第 48 则》:

女子自十四五岁至二十四五岁,此十年中,无论燕、秦、吴、越,其音大都娇媚
动人。一覩其貌,则美恶判然矣。耳闻不如目见,于此益信。(第 48 则)
〔江含征曰:帘为妓衣,亦殊有见〕
〔张竹坡曰:家有少年、丑婢者,当令隔屏私语,灭烛侍寝何如?〕
〔倪永清曰:若逢美貌而恶声者,又当何如?〕

张潮对于美人的美色与美声,有百闻不如一见的实证态度,但江含征、张竹坡、倪永清
三人的现身说法充满幽默的笔调,而张竹坡、倪永清两个问句的反问,颇似苏东坡〈庐
山烟雨〉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时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
潮。」无论是美是丑,时候到时,想象化为真实,也许会留下遗憾,然也是世间难全的
常理。
倪永清的 23 则评点由第 22 则起,至第 219 则终,他是晚一点进入张潮的友人圈,
在评点《幽梦影》时先是以普通友人的身份加入,但也渐渐在评点中发现了彼此认同的相
近,并加厚了彼此的互动。

64
4、陆云士
名次云,字云士,号澄江,玉山北墅,浙江钱塘人。高才绩学,连不得志于有司。
康熙己未(1679)以博学鸿词征,复报罢。寻作吏,有善政,丁父忧去官。又得拔项生官江
阴知县,载酒征歌,风雅好士。着有《澄江集》、《北墅绪言》等。
《四库提要》著录其《八纮绎史》、《玉山词》等六种。78
陆云士在《幽梦影》的评语的句数排名第四,共有 21 则,由第 16 则起,至第 212
则终,笔者将这 21 则的评点整理为(表 2-7 陆云士的评点顺序表):

(表 2-7 陆云士的评点顺序表)
评点顺位 则数 百分比 比例 为最后评点者 百分比
1 1 5 % 0 0 %
2 7 33 % 1 4 19 %
3 2 10 % 2 10 %
4 3 14 % 3 2 10 %
5 7 33 % 1 7 33 %
6 1 5 % 0 0 %
总计 21 15 71%

在(表 2-7 陆云士的评点顺序表)中,最明显的特点是:陆云士在《幽梦影》书中排为


第二评点顺位有 7 则,第五评点顺位也有 7 则,已占陆云士评点的三分之二;且 21 则中
有 15 则为最后一位评点者,可推知《幽梦影》文本在传递时陆云士不只是安排在第二顺
位,也常成为友人聚会中总结角色,与张潮的交谊更是不言可喻。
且陆云士的 21 句评点中,各分别有 4 次与张竹坡、江含征同则而评,也只有一则
三人同时有评语,为《幽梦影.第 208 则》:

文人每好鄙薄富人,然于诗文之佳者,又往往以金玉、珠玑、锦绣誉之, 则又何
也?
〔江含征曰:富人嫌其悭且俗耳,非嫌其珠玉文绣也。〕
〔张竹坡曰:不文虽穷可鄙,能文虽富可敬。〕
〔陆云士曰:竹坡之言,是真公道说话。〕

文人之所以鄙薄富人,可能出自嫉妒,也可能来自文人的命运慨叹。在名与利、

78
引自李安纲述论:《白话幽梦影》〈评点者小传〉(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页 238。

65
富与贵、文与财之间,三人的评点对话是非慎重的,尤其是江含征回答得好:文人鄙薄
的是富人的为人,而不是他们的财富。而陆云士因为文才受肯定,有善政为人称到,但
不得意于有司,于是陆云士对张潮的肯定在「真公道说话」中,呈现文人在现实仕途上
不如意的总和,也可能是成为友人聚会中总结角色一个重量与份量。

张竹坡、江含征、倪永清、陆云士四人的评点已占《幽梦影》二分之一的篇幅,在
密切的互动中,只有江含征常以第一手资料评点,张竹坡为第二手,倪永清为第三手,
陆云士则是具总结性的角色。而 63 位只写一句评点的友人和 22 位写了两句的友人,大
多是则是张潮家中座上宾或是交友网络之中的时人,偶然之间参加了《幽梦影》的评点
盛会,也偶然的留下了些许的文字,可说是当时文人酬唱的常见形态,也是张潮倾心于
编辑时各阶段、各阶级与各层次的友人,他们彼此也许互不相识,但在《幽梦影》中留
下众声喧哗的文字氛围,219 则中的场场笔谈使《幽梦影》更容易被陌生的读者所接受,产
生了与时并进的互动美感。

二、张潮的书写
张潮《幽梦影》继承了晚明文人所向往的清闲雅适、玩赏游逸的观照况味; 并结合
了清初现实的生活经验、挫败的仕途进路等心情。因此对于现实社会,他 更有一种旁观
的眼光,冷静的观察这个忙乱的世界。
张潮有儒家积极进取的心志,但十三岁到二十六岁之间在考场多次的失利之后,才
补为诸生,之后以岁贡生得到「翰林孔目」小官。然他不在乎官职,转为淡泊的心态,
仍常与文人雅士酬唱。他的好友王晫曾说:「张子,个性旷达,蔑视功名。」「旷达」是
他的本性,也是他书写的心迹,「蔑视功名」是现实的无奈, 也是自我书写的一种抒发。张
潮的书写是在思求人生的价值定位与自我的圆满表现,而其书写历程是从「杜门自书,
自号心斋」才正式展开,于是可从「心斋」的命名了解他书写的定位;而编辑的取向则
是他追求自我圆满的一种态度,以下就以命名心斋的趋向与编辑的取向作讨论。

66
(一)「心斋」的趋向

张潮(公元 1650-1707 年),字山来,号心斋,又号三在道人,安徽歙县人。在《明


人传记丛刊》中谈到:

潮幼颖异绝伦,好读书,博通经史百家言。弱冠,补诸生,以文鸣大江南北。累
试不第,以赀为翰林郎。不仕,杜门著书,自号心斋居士。79

因考运不顺与仕途不利,于是喜好读书的张潮「杜门著书」潜心于著作之中,并
「自号心斋居士」。潜心于编书与著书中的张潮,如何面对自己、安顿自己?则必须由张潮
的书写中了解,而要了解张潮的书写意志,则必须先了解张潮「自号」的作者心态:

到了东晋、刘宋时期,取号又得到进一步的扩展,这时期已逐渐有自号出现,如
葛洪自号抱朴子、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等,都是属于自号的类型。随着自号的出
现,「隐姓埋名、不愿扬名」不再是取号的目的,号在此时已逐渐具备了书写自我
怀抱的功能。……所以「取号」成为文人抒发怀抱的工具,更成为一些附庸风雅
80
之士,加诸己身的美化剂了。

张潮本有「山来」一字,用于仕宦之时,但因个人的际遇无法发挥儒家「达则兼善天
下」的志向,于是产生「穷则独善其身」内省于己的自我调适。所以「山来」一字并不能符合
他对自己的定位,笔着以为张潮「自号心斋居士」的动机,是为了将「求用的张潮」与
「沉潜的张潮」,做一个区隔;因而「自号心斋居士」不仅可以成为书写自我怀抱的功能,
更进一层符合了张潮追求闲适自得的心灵美化功能。
张潮自取别号,所指向的实,便是心中的自我形象。黄明理教授在〈浅谈命名文
学其在北宋的开展〉一文曾提及:

此时自号便似自我品题,只是其品题之文浓缩到最简的一两个字。这种自名,不
同于原名之来自父母尊长;不同于表字必须依倚原名;更不同于身后之谥完全受
制于他人的论定──它代表自我意识的充分伸张。当然,附庸风雅,追逐时尚之
徒,不足以与之。好为自览的文人,自然也乐于自安

79
〔清〕陈鼎:《留溪外传》卷六,〈心斋居士传〉(此书约刻于清康熙 37 年(1698))。现收录于周骏富辑:
《明代传记丛刊.附索引》128(台北:明文书局,1991 年),页 310。
80
整理自柯玲宁:《苏轼命名散文研究》(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 年),页 21。

67
81
别号。

张潮自取别号「心斋居士」,也就是对自我省察观照后的自我认同,可以概括自己心灵的
取向与自己的怀抱。
其次,要了解自号「心斋居士」的心志取向。「心斋」一词令人耳熟,其典出于《庄
子.人间世》: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
82
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的「心斋」,强调「德之以气」,而达到「虚而待物」的境界,且能「虚」则可「无成
见」体会生命纯粹的美感。庄子〈人间世〉又言:
83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高诱注:「虚,心也;室,身也;白,道也。能虚其心以生于道,道性无欲,吉祥来止舍
也。」「虚室身白」所追求的是生命的无欲,进而吉祥自守。由「心斋」可以达到「虚而待
物」进而「虚室生白」,即可「坐忘」:

仲尼蹵然曰:「何谓坐忘?」
84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除去思虑知识,使心虚而「同于大通」,于是所有的经验即纯粹经验。85「坐忘」并非指生
理的退化,实指可由理智之思辨而获得思想的超脱。思想的超脱,也正是庄子齐物论的
观念:齐大小、齐寿夭、齐贵贱、齐是非、齐物我、齐死生等, 凡一切差别相,皆可以
因之泯灭。于是,得,未必真得;失,未必真失,生命的视野可以不再执着于得失,才能
面对际遇的得失而忘怀得失,而后才可以得到「虚己以游世」86 内心绝对的逍遥自由。
「心斋」二字可以达到「坐忘」而超脱执着的人生取向,正是张潮向往的境界──
「名利得失不在意,无我无私最可贵」,希望能从家族的期待与个人的得

81
见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主编:《建构与反思──中国文学史的探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 台湾学生
书局,2002 年),页 676。
82
郭庆藩辑:《庄子集释》〈人间世〉(台北:华正书局,1982 年),页 147。
83
郭庆藩辑:《庄子集释》〈人间世〉(台北:华正书局,1982 年),页 150。
84
郭庆藩辑:《庄子集释》〈大宗师〉 (台北:华正书局,1982 年),页 284。
85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 年),页 301。
86
郭庆藩辑:《庄子集释》〈山木〉 (台北:华正书局,1982 年),页 675。

68
失中,得以返回个性的最初与本真。他才能以闲适自得的审美眼光,写下韵雅隽永的
《幽梦影》。
且「心斋」此号,在清朝使用的人可谓不可胜数,计有丁守存、丁长绅、方传勋、
王祖光、王炽、任兆麟、颜崇榘等三十三人! 87 可见「心斋」一词在当时的士人心迹中
有共同的通感,而这通感都可上溯到庄子的思想中。然此名号为何如此常见?就时代背
景来看,清朝对文人的怀柔与清初屡次大兴文字狱,都使文人对时代充满着不安感。这
样的不安感,在庄子〈人间世〉中,有孔子对颜回的提醒与叮咛「唯道集虚。虚者,心斋
也。」使后世文人得到了心灵的共鸣与解决之法。张潮的自号取向,充分表现了对庄子精神
自由的向往,更可在同时代中发现其共同性。
再来,则要了解自号「心斋居士」精神取向。「居士」一词根据元末明初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言:

今人多以「居士」自号。考之六经,惟礼记有居士锦带。注,谓道艺处士 88
也。
可知,「居士」原意为「道艺处士」具备才德之士。但因佛教的传入,而改变了
「居士」的意义。在佛家概念中,「居士」是作为在家学佛者的称谓。「居士」也可指一般
隐居不仕之士,又可指佛教居家修行人士,亦可指所有非出家的学佛人士。前文《幽梦
影》的书写中,即可看出张潮内在佛学的精神取向。
张潮心慕明代袁宏道、汤显祖、屠隆等人,继承并发扬了他们舒展个性、追求自由
的思想,用艺术的心灵之光,映照出生命自由的精神天地,正如张竹坡在
《幽梦影.第 35 则》的评语所说:

吾叔此论,直置身广寒宫里下视大千世界,皆清光似水矣!

《幽梦影.第 155 则》中提到:「立品须法乎宋人之道学,涉世宜参以晋代之风 流」正是


他积极的生命动力与豁达的生活态度。魏晋的尚道风度与晚明小品的尚道趋向,都深化于
张潮心中,凝练他对自然界独特的审美能力与哲学思维。
于是张潮,字取「心斋」,而庄子的「心斋」是指「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因此
张潮文句中的审美经验,就是听之以心的的真诚,彷佛是他超脱的人生

87
高旖璐:《张潮与《幽梦影》研究》(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国语文教学硕士班硕士论文,
2002 年),页 17。
88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台北:木铎,1982 年),页 23。

69
困境的方法;命名《幽梦影》正是张潮向往的境界──以一种若隐士般的心境, 身处人
世。因此张潮以追求自由的心迹方向,坦然的接受生活的两难与顺适生命 的困境,以得
到个性的最初与本真。

(二)编辑的取向
张潮是清初著名的散文学家、诗人与刻书家,可说张潮具备出版事业的各种身份与
角度,有:阅读者、作家、评点家与出版家四种身分于一身的特殊文人。张潮在父亲的
期待与教导下,十三岁就学习八股文,展现了他的聪颖,更是雅好阅读,在《幽梦影.
第 166 则》中他提道::

天下无书则已,有则必当读;无酒则已,有则必当饮;无名山则已,有则 必当游;
无花月则已,有则必当赏玩;无才子佳人则已,有则必当爱慕怜惜。(第 166 则)

「天下无书则已,有则必当读」直率的口吻正是张潮与书为友之乐,而《幽梦影. 第 179
则》可说是他在书海中的追求:

昔人欲以十年读书,十年游山,十年检藏。予谓检藏尽可不必十年,只二三载足
矣。若读书与游山,虽或相倍蓰,恐亦不足以偿所愿也,必也如黄 九烟前辈之所
云:「人生必三百岁而后可乎? 」(第 179 则)

张潮认为读书、游山和检藏,各分十年并不适当,检藏不用十年功夫,只要二三年即可,
剩下的七八年可以挪到读书与游山之中。更可在三分法中,感受到他对于少年时期读书
功夫的重视与珍惜。
喜好阅读之人,必也喜欢收藏书,张潮也不例外,在《幽梦影.第 118 则》中他这
么说道:

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凡事不宜痴,
若行善则不可不痴。(第 118 则)

对张潮而言「读书」与「买书」,是如同「行善」般的重要与急切。因此张潮尽可能广收
天下奇书,也非常乐于著书,在《幽梦影.第 96 则》他也表示: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
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第 96 则)

70
「闲则能著书」是张潮至乐之事,而所著之书,张潮不要求是自己的作品,而是在广收奇
书之后的编辑与刊刻,张潮自言:

仆赋性迂拙,于世事一无所好,独异书秘籍。则不啻性命以之。尝欲集为一编,
以供稽览。……不欲私为枕秘,愿与同志者,共欣赏而寝食之。89

张潮「独异书秘籍,则不啻性命」可知他爱书之痴、编书之乐与共赏之乐。而他编书与
刻书的用心在于:一方面甘心为他人作嫁,广收他人作品并去芜存菁,编辑刊刻如《虞
初新志》等;另一方面也醉心于著书立言的创作,成就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因此张潮一
生的著作丰富。根据高旖璐《张潮与《幽梦影》》论文中的出版介绍,与大陆学者刘和
文《张潮研究》中文献学的整理,笔者将张潮著述分两类呈现。
第一类,张潮的辑刻书。有《虞初新志》二十卷、《檀几丛书》五十卷、《昭代丛书》
甲乙丙三集一百五十卷、《尺牍友声集》一卷、《古文尤雅》、《曹陶谢三家诗集》八卷、《集
李集杜诗》、《唐音丹笈》、《心斋诗钞》四卷、《古世说》、《古文辞传集》、《布粟集》、《庄
游便览》约十三种。
第二类,张潮的自著书。有《幽梦影》一卷、《清泪痕》五十律、《诗幻》二卷、《心
斋诗集》一卷、《花影词》、《张山来诗集》、《咏物诗》一卷、《鹿葱花馆诗钞》一卷、《玩月
约》一卷、《联庄》一卷、《联骚》一卷、《聊复集》一卷、《奚 囊寸锦》、《焦山古鼎考》一卷、
《酒律》一卷、《下酒物》一卷、《亦禅录》二卷、
《补花底拾遗》一卷、《七疗初集》一卷、《花鸟春秋》一卷、《增订改元考同》 一卷(补)、
《书本草》一卷、《贫卦》、《饮中八仙》一卷、《尺牍传存》十一卷、《心斋杂俎》四卷、《笔
歌》二卷、《四书会意解》、《笙诗补辞》约二十九种。
琳琅满目的著作,可见张潮乐在其中,在《幽梦影.第 141 则》表示:

阅《水浒传》,至鲁达打镇关西、武松打虎,因思人生必有一桩极快意事, 方不枉在
生一场。即不能有其事,亦须着得一种得意之书,庶几无憾耳。
(如李太白有贵妃捧砚事,司马相如有文君当炉事,严子陵有足加帝腹事, 王之涣、
王昌龄有旗亭画壁事,王子安有顺风过江作〈滕王阁序〉事之类。)

著书之乐,其乐无穷。张潮广著书可说为了达到「亦须着得一种得意之书,庶几无憾
耳。」而《幽梦影》一书可说就是张潮的代表作。张潮的著作等身,在当时

89
〔清〕张潮、杨复吉辑:《昭代丛书》〈甲集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页 3。

71
出版界可是相当受到注目的,在《幽梦影》〈余怀序〉云:

天都张仲子心斋,家积缥缃,胸罗星宿,笔花缭绕,墨沉淋漓,其所著述, 与余旗鼓
相当,争奇斗富,如孙伯符与太史子义相遇于神亭,又如石崇、 王恺击碎珊瑚时
90
也。

可见两人皆是喜好编书者,在编辑事业上有互相较劲的意味。可以推知张潮在编辑上的
能力与想法是得到当时文人的认同,其编辑方向也符合时代品味与趋向。张潮自幼受到
家学的影响,具有深厚的文学基础,还具有审美的洞察力,因
此他匠心独具的编辑眼光,在学问、兴趣与时代风气的引导下,形成他独具特色的编辑
思想,而其编辑思想不仅呈现在丛书的刻辑上,还直接的影响了自著书的风格与传播方
向。笔者以「读者为主体」及「趣味为内涵」分析。

1、以「读者」为主体的编辑原则
明末时期,商业经济高度发展而产生了市民商人群与民文人群,为图书市场带来了
热络的气氛。新兴读者群的加入,使读者群扩大,给图书市场更大的发挥空间,自然也
使图书编选方式产生变化,尤其是评点风气的盛行。(此部分请详见第四章第一节)
明末的图书评点的方式约可分为:书商型与文人型。书商型的评点,以读者易于
接受与扩大销售的商业利益为主;文人型的评点,则是自赏性的阅读心 得,以表现个人
的审美与情感为主。而清初的张潮则是融合这两种类型,一方面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度,
另一方面也重视评点的个别性,使书籍可以成为土林文化与市井文化的共同载体,产生
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可以在张潮《虞初新志》中发现。在《虞初新志》中,张潮对其
所编辑的作品透过入选后,再加上「叙」或「跋」来开展内涵。通过这些评点,张潮直
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趋向,也透过评点,张潮间接的得到友朋的认同响应,因此产生了
《幽梦影》文本与评点并陈的特殊性。
91
《幽梦影》约有一百二十五人评点 ,参与的人数非常可观,共形成五百七十九则
92
评语,《幽梦影.杨复吉跋》有言:

90
〔清〕张潮辑、杨复吉等续:《昭代丛书、别集》(清道光 29 年世楷堂藏版),〈余怀序〉,页 5。
91
高旖璐:《张潮与《幽梦影》研究》(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国语文教学硕士班硕士论文,
2002 年),页 268。
92
根据高旖璐《张潮与《幽梦影》》言评语有五百五十则。但依本文后〈附录一幽梦影的原文与评注,累
积统计《昭代文丛.别集》、《啸园藏版》、《翠琅玕馆丛书》及清刊本,共五百

72
93
令读者如入真长座,与诸客周旋,聆其謦欬,不禁色舞眉飞,洵翰墨中奇观也。

在《幽梦影》中张潮的语句是他在生活与阅读过程中一种心得的记录,一种情感的投射,
但由于记录了大量评点者的言论,和评点者情感的呼应投和,张潮书中众多的评点使他
文本的价值提高,不但提高了《幽梦影》的名声与价值,也引发了更多读者阅读的兴趣。
且张潮在编定作品后,会再加入小引、序与跋等,说明作者生平或编辑旨趣等,而
这些序跋文字多为读者所作,也间接的形成另一种总括性的评点。而《幽梦影》一书的
〈序〉与〈跋〉更是缤纷多姿,有〈余怀序〉、〈孙致弥序〉、〈石庞序〉、〈张惣跋〉、〈江
之兰跋〉、〈杨复吉跋〉与〈王晫题辞〉七人为之评点推荐。
《幽梦影》一书,张潮写下二百一十九则小语,但有五百七十九则评点是原文的二倍以
上,若再加上七人的序跋文字,他人的创作文字是作者文本的三倍以上, 因此《幽梦
影》的的确确是站在读者的立场,以读者存在的角度,在众声喧哗中 轻而易举的完成,
并在出版后产生了广泛的宣传的效力。
因为是站在读者的角度编选,因此着重点更是在当时生活的各种需求上。张潮编选
的内容都是以时人时事作为编辑原则,作品的作者基本上都是崇祯、顺治、康熙三朝人
土。许多作品反映当对的人物、现实以及社会风貌,满足广大读者对最新作品的阅读需
求,成为广受读者欢迎的编书家。如张潮最富盛名的两套丛书:《昭代丛书》与《檀几丛
书》,两书的共同点是专门收录了当时的小品杂着, 书中辑录了当时稍具名声的学者、词
章家、艺人、医生、能工巧匠的作品,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使读
者在阅读时充满了时代的参与感。而《幽梦影》一书更是在融合了文学、诗学、美学和生
活的各种层面,评点者更包含了学者、词章家、剧作家、释家等各阶层的文士,使读者不仅
有时代参与感, 还能将视角扩大。
张潮对于著作编选的原则是:「凡所登载,务期有益于人生日用。」 94 张潮致力于编
选社会有用之书,且认为文无定格, 只要有用于世, 穷经补史之文, 谈禅娱情之文同
样有人生日用的价值。而张潮注重作品对社会的影响效用 ,使他多方面搜集藏书及佚
文,尤其在编辑丛书的用心上,虽然他编辑著作都是「虽

七十九则。
93
〔清〕张潮辑、杨复吉等续:《昭代丛书、别集》(清道光 29 年世楷堂藏版),〈幽梦影跋〉,页
58。
94
〔清〕张潮、杨复吉辑:《昭代丛书》〈尤侗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页 2。

73
荟萃他人之作,然采拾匠心」95 采拾作品之中,有独到的选编想法,是去芜存菁符合时
代日用,且「博览旁搜, 有出于经史子集四之外者」 96 广泛搜集,不仅是传统的四库书
类,而是能触及到对读者的生活有所广益的想法,他对于《檀几丛书》的想法是:

吾知世之得是编者, 迷者读之而悟, 俭者读之而腴, 愁者读之而喜, 狂者读之


而息, 拘者读之而旷, 躁者读之而静, 病者读之而疗, 愤者读之而平, 倦者读
97
之而起, 寂者读之而偶, 怯者读之而壮。

张潮在编辑中得到成就感,而成就则是来自于读者在阅读之中的调整与改变,因此张潮
的编辑出版常是站在读者的立场为之设想,广泛的内容让读者悠游与选择,并为读者显
示了广泛的生活面貌与可能。
他认为编辑丛书不仅有功于读者,也有利于作者,因为有些文章虽有「精言妙
义」98 但篇幅短小未能独立成书,往往散佚,若收入丛书, 则「零金碎玉, 赖此不
泯」99,得以「通行传世」。 张潮《虞初新志.凡例》中还提到他从事辑录编刻书籍的用
意「非欲借径沽名,居奇射利。已经入选者尽多素不相识;将来授梓者,何必尽皆旧识?
自当任剞劂之费,不望惠梨枣之资。免致浮沉,早邮珠玉!」100 张潮选录的作品作者大
多不相识,只是帮助他人作品能够留存于世,因此辛劳的编辑工作是为了传播与储存文
献。
张潮站在读者的角度编选文章,又为作者提供表现的舞台,有部分作者就是读者,
而读者也是作者,两者在身份重迭与领域相近的文化圈内,张潮书籍的编辑呈现一种交
流与互惠的模式。笔者以为张潮的《幽梦影》在写作编辑之初,即是以「读者」为优先
的角度传递文本,吸引文人的注目与阅读,形成立即的传播效应;而保留「读者」的评
点,使文本与阅读者有存在感,于十年的累积之后付梓,形成延续的传播效应。张潮以
「读者」为主体的编辑原则,形塑了他的编辑风格。

95
〔清〕张潮、杨复吉辑:《昭代丛书》〈尤侗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页 2。
96
〔清〕张潮、杨复吉辑:《昭代丛书》〈尤侗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页 2。
97
〔清〕张潮:《尺牍偶存》卷九,〈寄王丹麓〉,页 18。
98
〔清〕张潮、杨复吉辑:《昭代丛书》〈丙集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页 2。
99
〔清〕张潮、杨复吉辑:《昭代丛书》〈丙集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页 2。
100
〔清〕张潮辑:《虞初新志》(上海:上海书店,1986 年),页 8。

74
2、 以「趣味」为内涵的编辑原则

张潮同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文人一样,在易代之际、仕途的不遇,对现实的幻灭感始
终盘亘在他的潜意识里,使他的人生和创作都有种无法摆脱的重重悲剧气氛。因此,庄
禅自然、适意、淡泊的精神,便成了清初文人逃避现实,保护自身的追求,而「以文自
娱」便是他们主要的精神生活,即是张潮《虞初新志.总跋》中所说:

夫人以穷愁而著书,则其书之所蕴,必多抑郁无聊之意以寓乎其间。101

「著书」是张潮有意而为,《虞初新志》的众多小说内容不仅是打动张潮仕途失意的作品,
也可说是当时文人排遣生活的一种状态。
张潮编辑的书籍,因为选文具当代感,又新奇有趣,深受读书的喜爱,如《虞初新志》以
收录时文为主,表现「事奇而核,文隽而工,写照传神,仿摹毕肖」
102
新奇的内容十分迎合读者的兴趣,因此一出版即是当时的畅销书。张潮在「以
文自娱」中,可发现张潮能掌握读者未知而欲知事,善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选取的
内容充满趣味与兴味。且随着当时文人对于娱乐需求的增加,张潮编辑的作品涉猎的范
围也就十分广泛,如《联庄》、《奚囊寸锦》、《酒律》、《亦禅录》、《花鸟春秋》等遍及诗、
文、琴、画的文化范畴。这些作品不但呈现了张潮具远见且精明的商业眼光之外,也反
映出张潮优质的文化素养和多样创新的编辑理路。
张潮在编辑时,除了以读者为主体,注意日常时用,贴近时代、反映时代现实,更
重视文字的趣味性与创新性。因为作品的趣味性与创新性,会直接影响书籍出版后传播
的能量与范围。
张潮的编辑是以「事奇而核」之「奇」为先决条件,重视「创新性」,他在
《幽梦影.第 101 则》中表示:

发前人未发之论,方是奇书;言妻子难言之情,乃为密友。(第 101 则)
〔孙恺似曰:前二语是心斋著书本领。〕

「发前人未发之论」就是张潮所在意的「奇」趣,而友人孙恺似更是正面肯定此为「心斋
著书本领」之外,在《幽梦影.第 99 则》的友人评点中也表示:

〔殷日戒曰:《幽梦影》是一部快书。〕

101
〔清〕张潮辑:《虞初新志》(上海:上海书店,1986 年),页 218。
102
〔清〕张潮辑:《虞初新志》〈自叙〉(上海:上海书店,1986 年),页 2。

75
〔朱其恭曰:《幽梦影》是一部趣书。〕

可知《幽梦影》的书写趋向,在当时即给阅读者「快书」与「趣书」的愉快阅读感受,
才能得到「快书」与「趣书」的评点文字。足见张潮除了在「事奇而核」之外,更在意
文字所表达的趣味。因为文字有趣味,才能让读者有愉快的阅读经验,产生乐在其中的
阅读美感,使读者乐在其中,产生广大阅读与销售效应,就是编书者最大的成就感。张
潮在《檀几丛书.序》中就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我一人读之而乐,则天下之人读之乐可知矣…夫至天下与千万世人皆读之而乐,
则著书者之心与聚书者之心不咸大慰乎哉!103

张潮就是「著书者」与「聚书者」,他正是以所著之书得到读者阅读之乐为乐。以《檀几
丛书》为例,此书虽是小说丛书,但张潮认为小说是以满足人的审美愉悦为主要目的,
表现人的平常生活和理想,因此它能够进入平民生活。当小说得以此做为读者生活消遣
的主要来源 104,可见小说不仅能表现日用之事,又能成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且较少的教
化意味,让阅读更天马行空且充满趣味,而这正是张潮身为编辑者,认为所应该营造的阅
读「趣味」内涵。(有关「趣味」的部分, 请参阅第三章第三节《幽梦影》智慧趣味的
质感)

而在《虞初新志》中,文人追求精致生活的享乐心态篇篇可见,即使生活清 寒,仍无
法妨碍文人追求生活的各种可能,张潮在《虞初新志.自叙》中明确指出:

读之令人无端而喜,无端而愕,无端而欲歌欲泣,诚得其真,而非仅得其似也。
夫岂强笑不欢、强哭不戚、短钉补缀之稗官小说可同日语哉!学士大夫酬应之余,
伊吾之暇,取是篇而浏览之,匪唯涤烦怯倦,抑且纵横俯仰,开拓心胸,具达观
而发旷怀也已。105

张潮的编辑志向不在教化人心,而是使读者在文字中愉快徜徉,可以是物质上的

103
〔清〕李晫、张潮着:《檀几丛书》(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2 年),页 1。
104
叶俊庆说:「多数书坊刊刻通俗小说,着重的是「销路」问题,该书是否能够畅销才是他们所关心的。因此,
为了吸引更多人购买,往往会朝娱乐解颐的功能设计,以《清平山堂话本》 为例,书中所收小说分六集,
分别为「雨窗集」、「长灯集」、「随航集」、「欹枕集」、「解闲集」、
「醒梦集」,从这些集名,便能看出编者的用意,旨在作为日常生活的休闲读物,教化功能明显弱化。」
(〈试论明代文学中的书面传播〉,《世新中文研究集刊》,2006 年 6 月,页 69-95。页 84。
105
〔清〕张山来着:《虞初新志》(台北:广文出版社,1970 年),页 3。

76
华美,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享乐──「匪唯涤烦怯倦,抑且纵横俯仰,开拓心胸, 具达观
而发旷怀也已」,使读者得到心灵的洗涤,心情的舒畅。而《幽梦影》的书写也是在这样
的原则下编辑,在《幽梦影.第 141 则》的友人评点是:

〔陆云士曰:心斋所著得意之书颇多,不止一打快活林,一打景阳岗,称快意
矣。〕

能读到一部好书,尤其是到了最精彩快意的段落,自然会使人畅快愉悦,即使是想象的
文字,也能得到无比的精神享乐。读好书尚且如此,编好书、着好书亦是如此,陆云士
的评语「心斋所著得意之书颇多」,而且也使读者得到「快意」。张潮的书写是塑造一种
精彩绝伦的文字想象,使读者彷佛置身其境,能得意忘形, 拍手称快,不仅是读者之乐,
更是编者有意而为之趣。

在清初文化出版与需求日趋荣的时期,面对多样的精神文化作品,在阅读时需要选
择、在编辑时需要辑录、在写作时需要个人特色,可知文化事业是一连串精细的书写与
思考的活动。而张潮在编辑出版事业中耗尽了大量的心血、时间与精神,并在编辑过程
中以前人的成果为借鉴,形成自己的编辑原则与旨趣,并乐此不疲,他在《幽梦影.第
69 则》表示:

着得一部新书,便是千秋大业;注得一部古书,允为万世宏功。(第 69 则)

无论是着新书、注古书,张潮对于「立言」有着深切渴望,而且在《幽梦影.第
113 则》更有:

种花须见其开,待月须见其满,著书须见其成,美人须见其畅适,方有实际。否
则皆为虚设。(第 113 则)

张潮表示着「著书须见其成」的自我实现方向。在他众多的编着与著作中,《幽 梦影》
正是历经百年后张潮的代表作。《幽梦影》在时代中是承先启后的,在编辑时是为读者设
想的,在表现上是以趣味与智慧为内涵的。张潮《幽梦影》淡雅的眉目下藏着的却是一
双透视人世的慧眼,让文本充满美、充满善、充满真的人生感悟。

77
78
第三章 《幽梦影》的诗性智慧
林语堂表示:「盖诚所谓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一不可入我范围矣。此种小品文可以
说理、可以抒情、可以描绘人物、可以评论时事,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
一把幽情,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是之谓现代散文之技巧。」1 可见小品文的题材可
以多变,立意可以多样,充满了随兴的弹性。就因如此的弹性,才使小品文轻松进入读
者的生活经验之中,感受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
张潮的《幽梦影》是以自我为中心,并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表现内容是当下的
生活片段,以及自生活片段引发而来的感触与联想。219 则短句,记载所看过、走过的
心路历程,在时间的推移和思想的沉淀之中,他的小品文风格日见个性鲜明,幽默而机
敏,淡泊而深远,使《幽梦影》的文字具从容闲适的「情之幽微」与轻松睿智的「理之
乍显」。张潮在《幽梦影》中表示:

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第 67 则)

「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第 160 则)

而「情之幽微」,正是「情必近于痴而始真」的语言美感的追求,使「情之一字, 所以维持
世界」,使个人生命得以从容以适;而「理之乍显」,则是「才必兼乎趣而始化」智慧趣味
的产生,让「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使个人眼光才情得以机智以对。《幽梦影》语
言所产生的阅读美感,正是一种诗性的韵味与智慧的趣味,也就充满了「诗性智慧」。

第一节 诗性智慧
小品文的物外之趣与世外之想,是小而美的,或者可以说「Less is More」的概念。
地球、太阳系、星团之间,都自成一个体系,我们从未怀疑。但是,小自花蕊、昆虫、森
林,也该自成一个宇宙、一个体系,是一个自足而完整的个体,
「一沙一世界」其实也是不容置喙的事实,而且更容易从细微的观察中获得证

1
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台北:国立编译馆,1974 年),页 122。

79
明。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一篇小品文中,或是一本小品集中,也一样可以获
得见证。小品文的物外之趣与世外之想,是以「画龙点睛」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一个
纯粹心灵的国度。小品文的「小」,是因为结构而美。
继承晚明小品闲散自在、随意兴感、清新流畅风格的《幽梦影》,在文句上并没有
繁复修饰,语气一如与好友谈心话家常般平缓而亲切,就像不择地皆可出的流水,可源
源不绝的叙述,又能止于所不可不止,在每一个起伏间波涌出层层不同的生命观点与生
活趣味。219 则小品短句,形式上像极了诗,但语气上又属散文,这样的语言表现,可
说是一种文学「诗性」,而「诗性」正是东西方文学中,常提到的创造力与联想力,是
易于引发人群共感的一种心灵语言。

一、西方的诗性智慧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在《诗.语言.思》中表示:「艺术的本性是
诗。而诗的本性却是真理的建立。」2 他从哲学方向来定义,「诗」是属于艺术的本性,
而「诗性」是「真理」的呈现,因此「诗」必须经过「真理」的「思」,于是「诗」与
「思」的关系更接近了,于是海德尔格又说:「歌与思是诗之邻枝。它们源于存在而达到真
理。」3 海德尔格以哲学的语言说明「歌」、「思」与「诗」之间的关系,首先可以厘清的
是:「诗」不是诗歌意义上的诗,而是一种广义与狭义上所有的诗。其次,可以明白凡属
于诗性的都是诗与思结合的产 物,可说经过诗性创作的艺术,无论何种形式(如散文、
雕塑等),应该都具有
「诗性」的真理表达与思想,也可以说是一种「智慧」的精神。诗文学的「诗性」易得到大
家的认同,但对于其他形式作品中真理的呈显与精神,常会杂于读者的情绪与意识中,
于是形成义大家历史哲学家维柯所讨论的「诗性智慧」。
「诗性智慧」(poetic wisdom)一词来自于意大利哲学家维柯(Giambattista Vico,1668-
1744)在《新科学》一书所提出的。维柯(1668-1744)认为「诗性智慧」是人类最初的智慧
形态,也可说是人类创造的根源。从人类精神共通性的角度来看,所谓「诗性」是人由感
受而兴发一种形式,更是呈显与回归人的本质,而「智慧」是扣紧天意的脉络。所谓的「诗
性智慧」就是人类共有的一种心灵语言。它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与哲学的抽象深奥
是相对的,它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

2
海德格尔着,彭富春译:《诗.语言.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页 70。
3
海德格尔着,彭富春译:《诗.语言.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页 20。

80
创造力的智慧。依维柯(1668-1744)所使用的「诗性智能」解释:

……智慧是一种能力(faculty),也就是一种主宰我们获得组成人文学科之一切
学术(sciences)和技艺(arts)的所有训练之能力。柏拉图将智慧定义为「人之完
善者」(the perfecter of man)。人之所以为人之特质乃是由心思和精神(或者
我们更喜欢说是智能和意志)所组成,智能的功能乃是实践人的这两部分,经由
智能(心思)而让意志(精神)展现,目的在于透过被最高事务之知识所照耀的
4
心思,而精神将可以被导引去做最佳的选择。

「诗性」是人的原始特质,最核心的特质表现是「感性」与「想象」,而透过「智慧」呈现出
来的「善」,让诗性有了方向,而且个人精神可以自由的指向最佳的选择。维柯(1668-
1744)认为诗性所呈现的是一种人类原始的生命力,要让这股原始的生命力获得良善的发
展,以语言的形式呈现,并由语言的动力构成「创造」生命力才得以凸显。但仅仅以语
言的想象或表达的热情仍是不够的,真正的创造必须是「诗性」加上「智慧」,也就是透过
良善的目的(智慧))来对想象(诗性) 进行导引,才能创造出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对于维柯(1668-1744)为何将「诗性」与「智慧」结合在一起形成「poetic
wisdom」。《新科学》英译者卑尔根和费希(T.G. Bergin & M.H. Fisch)提出的解释是:

Poetic 是来自于 Poesies,Poetic「诗人」是用希腊文的意义,就是制作者或创


造者。擅长于制作某种东西当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知道怎么制作它,而且「知道
5
怎么办」(the know-how)当然就是一种知识或智能。

希腊原文 Poesies(诗)这个词的意义就是创造,Poetic(诗人)这个词的意义就是创造
者,所以诗性的智慧就是人所创造的智慧。维柯(1668-1744)也表示:「原始的诸异教民
族,由于一种本性上的必然,都是使用诗性文字(poetic characters) 来说话的诗人。」6 因
此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诗人」其意涵可以表现在各民族中诗性的自然本质,因此「诗
性」是人在语言文字中表现的自然本性,而「智慧」

4
见吴靖国着:《诗性智慧与非理性哲学──对维柯《新科学》的教育学探究》(台北:五南图书,
2004 年 10 月),页 113。
5
朱光潜译:《新科学》(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页 44。
6
朱光潜译:《新科学》(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页 28。

81
则是对于事物「所是」想象与幽默的穿透性呈显。

二、中国的诗性智慧
因自然本性而创造各种作品,就是一种「智慧」。中华民族向来自称是「诗的民族」
在表现的本质上自然保有天生的「诗性」,而创造于各种文学作品中的感受与想象,就是一
种「智慧」的「善」的表现方式。
中国的诗性智慧与西方诗性智慧有其不同之处,维柯所指的诗性智慧与天意、宗教、
死亡意识有深度的相关,但中国诗性智慧是从自然的角度谈天意,根据今人刘士林《中国
诗性文化》一文表示:

只有中国古代文明,直接继承了诗性智慧的生命本体精神,所以中国诗性智
慧在本质上是一种不死的智慧,它直承原始生命观而来。7

它生成的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刘士林《中国诗性文
化》一文也表示:

中国诗性智慧作为中国民族「自我意识」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它有两层主要
内涵:在时间意识上,它是一种自由的时间直觉;在空间意识上, 它是一种生命
化了的空间直觉。正是以这种时空直觉为起点,中国文化最 终发展成为一种与西
方物质文明截然不同的诗性文化。8

中国的「诗性智慧」是一种直觉「自我意识」的角度,在时间意识上是自由的; 在空间
意识上是具个人生命化的。于是诗性智能的功能把整个心灵沉浸在感官里;诗性智慧的
感官则深深地沉浸到个别具体事物(殊相)里去 。中国的诗性智慧是作为一种「自我意
识」9 的呈显,这也是来自于中国文学源头的「诗性」。依据笔者的理解,中国的诗性何
以能具有智慧呢?诗性的智慧来自于意象的构成。吴晓《诗歌与人生──意象符号与感
情空间》认为:「诗的创作,就是诗人

7
见刘士林:《中国诗性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4 月),页 21。
8
见刘士林:《中国诗性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4 月),页 82。
9
刘士林认为:「中国民族的自我意识结构表现中国诗学中的『兴→比→赋』结构,其逻辑关系同康德的『自
我意识→时间意识→空间意识』一样,是不可易位的。把其结构要素相比较,其 中『兴』相当于『时间意
识』,『比』相当于『对象意识』,『赋』相当于『理性意识』。……中国民族的自我,总是首先以感性体验
的方式开始澄明自身的。」整理自刘士林:《中国诗性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4
月),页 77-78。

82
捕捉意象、创作意象,然后加以有序化组合的过程。」 10 诗的写作就是把内心零散、孤
立的「意」,按照诗人审美的观念,在动态的时空中加以创造与组合而成为外在的「象」,
构筑成诗中的情思。
实际上由于意象的构筑与写作手法,对阅读者而言,诗性本身能够提供给读者联想
像空间与具有极大的联想像的空间。这种「联想像的空间」本身就具有创造性,而创造
与智慧密不可分。所有具有创造的力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而诗人正是如此。诗的性
质本身具有极多的想象空间,因此可以提供产生丰富的想象来自于诗文学中──「兴」
的手法。而散文家的作品所产生的诗化表现也正是如此,关键就在「联想」二字,如
《幽梦影.第 13 则》:

楷书须如文人,草书须如名将。行书介乎二者之间,如羊叔子缓带轻裘, 正是佳
处。(第 13 则)

「楷书」、「行书」、「草书」都是书法字体的一种,各有不同的气质与形态,而张潮由书法字
体联想到「文人」、「名将」的风采、以具体人物分类来呈现书法形态, 更以「羊叔子」斯
文主将的风采扣合「行书」在「楷」与「草」之间差异。书法与人物的联想的动机,即
是「兴」,而「正是佳处」的评语正是个人品味修养的智趣呈显。张潮联想创造的不仅是
美,更有风骨的空间感,张潮的语言,恰恰是诗性、诗化,能提供联想具丰富意象的。
(可见第二章第二节详论)
再者中国文学的源头就是《诗经》。《诗经》中「风」、「雅」、「颂」三类内容题材与
「赋」、「比」、「兴」三种写作技巧,影响所有文学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的文化意识中,诗可
吟咏性情,就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表达,因为诗可以兴、观、 群、怨。而回到本论文的主
题,在张潮《幽梦影》的连句与排句中,可以明显发现「赋」、「比」、「兴」三种写作技
巧及连绵的排比句式,以不同的角度表现当下
「自我意识」的活动。如《幽梦影.第 38 则》:

月下谈禅,旨趣益远;月下说剑,肝胆益真;月下论诗,风致益幽;月下对美人,
情意益笃。(第 38 则)

在张潮的《幽梦影》中,四字句颇为常见,这正是来自《诗经》的经典特色。且此则四
段八句,连绵的排比句式,各自独立又相互呼应,也具有《诗经》一唱三叹的形式特色。
内容上,由月下的人为活动及对象:「禅」、「剑」、「诗」与「美

10 吴晓:《诗歌与人生──意象符号与感情空间》(台北:书林出版社,1995 年,3 月),页 3。

83
人」,而产生了「远」、「真」、「幽」且「笃」的连绵排比句,每一段都凝结了一个视觉意象,
四幕月下的情境,一感而有了四益,使月下的空间感连接了情感的 产生,而呈显月下活
动的质感:令人情志与情感愈见鲜活的智慧之语。
小品文作家认为人之欣赏人间的美、人生的趣,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幽梦影》
虽然是清言小品,较没有深切的教化意味,却有对于生活之「善」的创造行为,且能导
向人生之「善」的趣味,使它的语句形式与意象联结上,充满「诗 性」凝练的美感与
「智慧」机趣的质感。《幽梦影》书中的「诗性智慧」正可使读者重新获得审美的能力
与欣赏生命的角度。

第二节 《幽梦影》诗性语言的美感
诗性智能的语言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面向当中,当然也存在各种文学作品之中。当散
文抒情性的淡化和精神性的加强,就是作家追求散文深度模式的一种体现,也是散文越
来越接近自我存在意识的表征,因此散文的诗性会更明显的。散文的诗性,首先会出现
在诗句形式的呈显上,而清言小品在形式与韵律上,最接近「诗性」的语言。清言小品
在形式上:篇幅短小、排比成句、抒情闲雅,让人阅读起来有清逸的语言美感;清言小
品在韵律上:音节轻快、字句铿锵、韵散结合,使人在欣赏中感受到心情的律动。研究
明代小品的近代学者吴承学对于清言小品一类的形式有以下的见解:

清言在形式上与其他传统散文文体有明显的区别,它不是「文」而是「言」, 它并
非文章,无须起承转合、篇章法度,没有集中的题目,没有抒情的主题,既无需
故事情节,也无需人物形象。它们往往只是片言只语的随感纪录,但却是深思熟
虑的人生经验或人生哲理的思考,短小简约而风格高雅隽永。……清言虽多偶句,
11
但比较生活化,少用典故,流畅自由。

清言小品在表现上,是片言只语的随感纪录,但却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或人生哲学的思考,
那是作者的意志、个性和能力的凝聚,是作者整个人格和心智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
更是作者观察世界和思考世界后的一种存在方式。小品文必须生活化,能生活化才能让
自我与万物互动,有互动才能有生活的感动。清言小品的
「言」并不是指清淡如水的内容,而是清透见性的自由。而张潮《幽梦影》的形

1 吳承學:《旨永神遙明小品》(廣州: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 年),頁
122。
84
式特质,正是以「言」为主,《幽梦影》之言清透的切入生活与生命之中,强调生命的个
性、创造性和体验性,而这一切正是张潮生命诗性的来源,而写出了诗 性的语言。如
《幽梦影.第 1 则》: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
春,其机畅也。(第 1 则)

四时流转,四季更迭,各有其风候之美,也有其阅读之美、情致之别。张潮真率的将四
季阅读之别──「读经」、「读史」、「读诸子」、「读诸子」,分享阅读之美; 再将阅读情致
之别──「神专」、「时久」、「致别」、「机畅」,凝成吉光片羽的生活体悟化为精简的互动
文词,累迭成清逸的感动语言,形成用语极浅、用意极真、用情极深的清言小品,自成
《幽梦影》的独特的语言美感。
且吴承学也认为小品文的语言美感,是具诗歌性的:

因此清言构思形成与诗歌更为相近,可说是介乎诗歌散文之间,既是诗化的散文,
12
也是散文化的诗歌。

清言小品语言结构常用排比句式、类迭长句、字数相同、节奏相近,非常具有诗性的美感,
如《幽梦影.第 8 则》:

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
(第 8 则)

此则排比成文,句式相同,每句六字,以节日为主──「上元」、「端午」、「七夕」、
「中秋」、「重九」五大节日,须与五类朋友共酌同乐──「豪友」、「丽友」、「韵友」、「淡
友」、「逸友」。除了「丽友」较有女性朋友的意象之外,其他四种友人, 人人兼可具之。不仅
意象鲜活,阅读与吟诵时,自然形成诗性的复沓美感,易于亲近。
张潮《幽梦影》的诗性美感,少了如《菜根谭》的教化深意,却善于用典, 鲜活化
生活意象的联结,如此流畅自由的语言美感,正是《幽梦影》语言诗性美 感的特色,也
就是来自于中国传统诗文化的影响。

12
吳承學:《旨永神遙明小品》(廣州: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 年),頁
122。
85
一、诗性语言的来源──诗文化母体意识与清言的传统

中国文学的源头即是《诗经》,而诗文学的演变表现有:楚辞、赋、古体诗、近体诗、
词、曲等,依时代的风气而产生诗文化的变化。然在整个中国文学的本质上,仍保持
「诗文化」的美感,因此中国文学中,常具有或显或隐的「诗文化母体意识」。
「诗文化母体意识」一词来自颜昆阳教授〈论宋代「以诗为词」现象及其在中国文
学史论上的意义〉一文,讨论「以诗为词」演变内在动力的来源,提出「诗 文化母体意识」
做为解答:

在中国文化中「诗」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自远古即被中国人用于生活上,作
为「抒情言志」的行为方式,而且是知识阶层普遍地反复操作并自觉其价值的模
式化行为;因此,与「诗」相关的种种行为,当然是「文化行为」。故「诗」的最
基本意义,不是文学上的一种特定「文体」,而是一种和语言工具及价值观念有关的
文化行为。我们所谓「诗文化」即是此义。这时候,「诗」便不是与「骚」、「赋」、
「铭」、「词」、「曲」等并举的特定文体 ,它指的是一切以音律形式去抒情言志的
13
韵文「母体」。

他提到「与『诗』相关的种种行为,当然是『文化行为』。」而「文化行为」是一种模
式化的行为 14,是与中国的语言文化历史有密切的关系。而颜昆阳教授所指的「母体」,
是指一切以音律形式去抒情言志的韵文母体。然中国文学中,不 仅有「以诗为词」的历史
传统,也有「以诗为文」的文学传统。
而「以诗为文」的代表是李白(701-762),李白散文创作最大的特色在于将诗文打通,
以诗为文,其散文带有明显的诗歌特点。 15 明代陆时雍(1591-1641)《诗镜总论》里说:
「青莲居士,文中有诗意。」李白散文中的诗意首先表现为洋溢着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文中有「我」,散文创作主体个性鲜明。如〈上安州裴长史书〉最后一段文字:

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开心颜,终乎前恩,瑞辱英盼,白必能使精诚动天,

13
颜昆阳:〈论宋代「以诗为词」现象及其在中国文学史论上的意义〉,《东华人文学报》,2000 年 7 月,页
61。
14
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台北:谷风出版社,1988 年),页 82-106。
15
刘汾:〈以诗为文 以情动人──论李白散文的独特个性〉,《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 年 12
月,第 3 卷第 4 期,页 95-96.108,页 95。

86
长虹贯日,直渡易水,不以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
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
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李白的信,彷佛不是在求人,而是人在求己。结尾以战国策士冯谖自况,语气软中带硬
刚柔兼济,毫无低声下气卑躬屈膝的模样。李白文章中呈显了一个鲜明的「我」的自负
与风格。李白是以「言志」的心情来创作散文,而「言志」的手 法与句式,自然带有
「诗性」。
又如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古人秉
16
烛夜游,良有以也。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不仅是骈文句式,也采用了《诗 经》「比」
的技巧,具体化了空间与时间的存在感。众所周知的「比」、「兴」手法是《诗经》以来中
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创作手法,而李白大量的运用于散文创作之中。李白此处的「以诗为
文」更接近于晋代陆机(216-303)《文赋》所言:「诗缘情而绮丽」,情是内容,文字的绮
丽则是外貌。其散文创作的运骈入散,化议论为形象化抒情的例子,正是「以诗为文」
的美感手法。
李白「以诗为文」的手法,也是一种「诗」的文化行为,这种文化行为所上达的文
化意识,正是传统「诗教」深入创作者的意识的呈显。颜昆阳教授认为:

当「诗教」潜在心灵深处,即成为知识分子文化性格的一部分,虽或不自觉,但
自然发用于「诗文化行为」上;我们可称之为「隐性诗文化母体意 识」。当其浮
现在语言、思维的表层,即成为概念性的言说;我们可称之为「显性诗文化母体意
17
识」。

由此可见,李白的「以诗为文」的散文创作是种「隐性诗文化母体意识」表现, 然李白
也有一部分散文的诗意是表现在诗文同构上,也可说是「显性诗文化母体意识」表现。无
论是「显」或「隐」,「诗文化母体意识」也是可表现在散文的形式美感之中。

16
陈香编着:《李白评传》(台北:国家出版社,1982 年),页 288。
17
颜昆阳:〈论宋代「以诗为词」现象及其在中国文学史论上的意义〉《东华人文学报》,2000 年
7 月,页 62。

87
而援李白散文为例,是用以引证张潮《幽梦影》散文中也具有「诗文化母体意识」,
其原因有几点:

(一)散文篇幅短小、比兴丰富:
李白散文不喜欢长篇大论,也不惯曲折行文,在当时属于篇幅短小的散文形式,
如〈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而张潮《幽梦影》属于散文小品,篇幅自然不长,比之李白
散文更是简短,但《幽梦影》各则精简的文句,却都有丰富缤纷的比兴美感。如《幽梦
影.第 41 则》:

闻鹅声如在白门;闻橹声如在三吴;闻滩声如在浙江;闻羸马项下铃铎声, 如在长安
道上。(第 41 则)

「声音」属于听觉摹写,如何具象化听觉?最好的手法就是「比」,如:白居易形容弦声
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化听觉为视觉的移觉手法。而《幽梦影》此则, 不仅化听觉为视
觉,更形成一幅幅的图像,并模拟的加上地点位置的符号印记─
─「白门」、「三吴」、「浙江」与「长安道上。印记凝聚了读者的联想脉络,「兴」发了读者具
象的记忆回音。可见,《幽梦影》不仅有诗的比兴笔法,也具有诗性的复沓的缤纷美感,
也就契合「隐性诗文化母体意识」的呈现。

(二)兼写散文与诗,诗文互为表里:
李白是「天上谪仙人」的「诗仙」,因此在李白的散文创作当然也会以「诗」为先行思
考与创作的意识,而产生的诗文共构是必然的「显性诗文化母体意识」。反观张潮的诗名
并不响亮,然张潮喜好写诗,也是众所周知的事,着有《张山来诗集》、《心斋诗钞》、
《鹿葱花馆诗钞》三书。张潮在诗的创作中也可一窥其诗与散文的相近美感,如〈集花名〉四
首之一:
18
残腊梅枝犹带馥,迎春柳叶以催黄。杜鹃夜半空啼血,不为怀人莫断肠。

「腊梅」、「迎春」、「杜鹃」与「断肠」都是花名,四种花名入诗自然不容易,然张潮颇具巧
思与趣味的拆解「腊梅」,以「残腊梅枝」对「迎春柳叶」,产生视觉的谐趣与特色,明显
呈现「显性诗文化母体意识」。

18
〔清〕张潮:《张山来诗集》,收录于张潮辑、杨复吉、沈楙悳续辑:《昭代丛书.别集》,页
92。

88
其次,就清言文学的源流与传承来讨论,清言的传统中,本来就具有诗性的特色。
清言文学的源头可追溯到《老子》、《论语》也就是「哲学散文」的作品。老子是我国古代
最具智慧的哲人,在《老子》一书中充满了对天、道、自然、人的哲理思辨,而《老
子》书中创造了一种韵散结合的文体,如《老子.第三十九章》:
19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句子大体整齐、错落有致,自然成韵,不拘一格,给人一种语重心长而又自由随兴的感觉。
事实上《老子》书中有很多章都是散文与韵文的结合,无论从形式或 体裁上,都可说是散
文、韵文、诗体的三合一,也可说类似于近代的散文诗。更可见散文诗性的存在与清言
诗性的传统特征,无论是《菜根谭》:

竹篱下,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芸窗中,雅听蝉吟鸦噪,方知静里乾坤。
(第 43 则)

或是《婆罗馆清言》:

道上红尘,江中白浪,饶他南面百城;花间明月,松下凉风,输我北窗一枕。
(第 5 则)

清言散文中,以严整劲健的连缀句式,轩然而来,雄快精警,把对自然界的体认, 人生价值
取向,畅快表达,都可以见到诗化语言的特色。这不仅是哲学散文的特色,也可说是先
秦文学受诗文学影响的痕迹。因此《幽梦影》中散文诗性的语言不仅是形式上传承也是
体裁上的延续。近人张学娅在〈诗化语言在散文创作中的审美作用〉一文中表示:

无论是成语也好,文学典故也好,它们都属于那种凝聚着古代文史蕴涵和现代汉
语成就的特殊的汉语语汇,含蓄、概括、形象、凝炼,表现出了很强的艺术魅力,
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文学性和丰富的语言艺术价值。诗化语言是「拓小以大」,
20
「居少以多」的经典语言。

19
余培林注释:《老子》(台北:三民书局,1998 年),页 88。
20
张学娅:〈诗化语言在散文创作中的审美作用〉,《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4 期,
页 195-199。

89
小品散文透过对诗化语言的运用,拓展生发了散文意蕴,使散文更丰富性与有机性,拥有
了「拓小以大」、「居少以多」的美感。

二、诗性语言的美感
谈到「诗性的语言」,一定会联想到《诗经》,在中国文学中提到对《诗经》有关
「言」的讨论,大多由「诗言志」的基本观念与认识着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段话指出了诗歌的美感内涵就是人类主体的意向性的心理活动以及这种心理活动的
内涵。根据柯庆明在〈中国古典诗的美学性格〉的解释:

「诗者,志之所之也。」显然具有两种可能的解释,而且每一种的可能解释,对
我们而言皆深具启示:第一层的解释是,假如「志」指的是主体的 意向性的活动,
那么「志之所之」指的就是意向性心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第二层解释是,
假如「志」指的是意向性的内涵,那么「志之所之」指的是意向性的心理活动的
21
历程。

「志之所之」可以指向对象,也可以是指向心理活动的历程。诗所指涉的更接近了个人
的感情趋向,回到了最初的感动中,最纯善直接的存在,也回到了人最天真自由的想象
之中。诗性的语言正是涉及到本体论和存在论的问题,所以诗性的 语言可说是贯穿人类
一切文学实践的思维活动。
「志之所之」在晚明小品文的表现上,作为生活清趣与艺术诗情的结合体, 晚明小
品充分的展示了文人理想的生活方式与风雅修养的具体形象,显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气
质、处世态度和富有艺术意味的恬淡、自然的生活情趣。
而晚明小品文之所以神韵飘逸、趣味盎然,主要缘自晚明文人自然率性真的个性,
袁宏道特别强调了自然天真或自然趣味的美感知觉,他将真实情感与个性作为文学的主
要的基础,因此晚明小品文在「文以载道」的思想上,意味着文学 的松绑与进步,也体
现出以「真」为美的理想追求。

21
整理自柯庆明:《中国文学的美感》(台北:麦田出版社,2006 年),页 87-88。

90
这种「真」并不单指哲学上真伪的真,而是指人格上的情意之「真」,所 以
「真」字常与「情」字结合起来看,有些时候甚至直接用「情」字来代替,这点
可以由徐渭〈肖甫诗序〉一文中看出来,徐渭说:「古人之诗本乎情,非设以为
22
之者也,是以有诗而无诗人。」

徐渭所谓的「情」,其实是指一种发自情意的真,也就是真情,这种真情是无法 取代、无
法假设,所以说「非设以为之也」。而晚明小品文所追求的「性灵」也是以「情」为创
作的主体,李贽(1527-1602)《焚书》云:
23
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率合矫强而致?

「声色之来」是发自于个人的情性,自然的产生,动人的情境不可能只是矫揉造作的文
字,必然是真情流露的诗意。张琦《衡曲尘谭》中〈情痴寤言〉亦云:
24
人,情种也。人而无情,不至于人矣,曷望其至人乎?

小品文的创作是文人情性真率的流露,形成显明的个人风格,摆脱传统的拘束与沉重,有
感辄发,冲口而出,是一种强烈感情之自然发泄。因此晚明小品无法以
「思无邪」的教化标准视之,它是纯然就审美要求诉之笔端,以幽情、感怀与生风雅闲逸
的生活氛围相映成趣。
而张潮《幽梦影》正继承了晚明文人所向往的清闲雅适、玩赏游逸的观照况味;并
结合了清初现实的生活经验、挫败的仕途进路等心情。因此对于现实社会, 他更有一种旁观
的眼光,冷静的观察这个忙乱的世界,对于生活的情状、文艺的想法,以多情又有主观
的联想,表现了对自身处世的「真性」与「真情」,在张潮《幽梦影.第 88 则》中:

抄写之笔墨,不必过求其佳,若施之缣素,则不可不求其佳;诵读之书籍, 不必过求
其备,若以供稽考,则不可不求其备;游历之山水,不必过求其妙,若因之卜居,
则不可不求其妙。(第 88 则)

张潮喜好编辑,好游山水,他以直笔写出自己在生活与文艺的「真性」。写在缣素上供
人参阅的笔墨,要求最好的笔墨;以供稽考的书籍,必求最完备的善本;

22
周志文:《晚明学术与知识分子论丛》(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 年),页 224-225。
23
李贽:《焚书》(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 年),页 59。
24
转引自王玫珍:〈晚明清言小品幽尚之思想内容研究〉,《嘉义大学学报》,第 70 期,2000 年 6 月,页
134。

91
要长久居住的乡里风景,追求最绝妙的景致。张潮生活的美感不仅是悠游其中, 还能创
造出美感的价值厚度,使简练的文句,产生了诗性的节奏,也充满了诗性的语言风格。
因此诗人以真心去创造一个情境,而这个情境是诗意的且合乎自然的,这样的创作不但
是一种真情流露,也是一种诗性智慧的发挥。《幽梦影》诗性语言的美感,笔者从音乐
美、语言美及意境美三分面分析。

(一)音乐美
在文学的书写中,声音是有表情的,声音是有意义的,在「同声相应,异音相从」
的统一与变化之中,不同的韵律中展现不同向度的创造力。《幽梦影》的短文简句,非
常适合吟诵朗读,更可感受到文字的节奏与音律之美。刘大櫆(1698-1780)在《论文偶
记》中曾提到掌握作品的要旨为:

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
言传。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其要只在读古人
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
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
25
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说明了文章无论篇幅长短,都充满了音韵之感,读者可以藉由不断诵读,揣摩音节的高
低,在字句推敲之际,反复吟咏之间,体会文本所要传达的意境,进而理解作者为文的
神态与文章的神气,心领神会之后就别有一番滋味。而阅读散文时 经由朗读可以更加体
会文章的韵律节奏。
诗性语言的音乐美感,正是来自于节奏感与韵律感。小品文的篇幅短小,韵律的呈
显较不明显,而是表现在文字的节奏上,节奏变化是由「字」、「词」、「句」延展综合的声
情之美。掌握节奏,往往由类句出发,形成长句,短句的交织变化, 再加上修辞的铺陈,拓
广文义,增强律动节奏,形成遒劲的气势。
陈本益《汉语诗歌的节奏》中将诗歌节奏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两个层 次。 26
「内在节奏」为「情意节奏」指的是诗歌的内涵,由诗歌语言内在的意义 造成,又可分
为意义节奏(音顿的等时反复)与情绪节奏(情绪强弱的等量性反

25
见王更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下册(台北:木铎,1981 年 4 月再版),页 139。
26
陈本益:《汉语诗歌的节奏》(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 年 8 月),页 7-10。

92
覆);「外在节奏」为「感官节奏」指的是诗的形式,由诗歌的外在特征形成,又 可分为听
觉节奏(音韵的周期性反复)与视觉节奏(段式的同形性反复)。诗性语言的创作可分
别从内在的情意节奏与外在的感官节奏来呈现音乐性,甚至内外节奏兼具,让诗情与声
情相得益彰。
而张潮《幽梦影》语言美感的音乐性,恰恰是利用小品文的闲适情意与清言 的排比
感官节奏而成的,如《幽梦影.第 20 则》中:

古人以冬为三余。予谓当以夏为三余:晨起者,夜之余;夜坐者,昼之余; 午睡者,
应酬人事之余。古人诗云:「我爱夏日长。」洵不诬也。(第 20 则)

张潮由「冬为三余」联想到「以夏为三余」,在能延展意境的广度,「晨起」、「夜坐」、
「午睡」的生活闲情,拓展了情致的宽度。又连三句的排比不仅有视觉节奏 还有连三「余」
的听觉节奏,又可连结到「洵不诬」精神畅快的情绪节奏之中。又《幽梦影.第 7 则》: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
松风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若恶少斥辱、悍妻诟谇, 真不若耳聋也。
(第 7 则)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天籁美感,不仅四季有别,时间有别,空 间有别,
张潮呈现在「时间」、「空间」、「心理」的内在节奏(情意节奏)是放大而自由的,而外
在节奏(感官节奏)由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以「声」字结尾,声情之声彷佛连结
下一句「不虚『生』此耳」,具层次的节奏感。但生命的福祸相倚的吊诡,往往令人无法
掌握,「真不若耳聋也」在顺逆正反的交涌中, 带出人事无奈的情绪节奏,语带自我消
遣的幽默。
张潮将诗的音乐性融入散文,运用排比营造磅礡的气势、韵律的美感,而具层次的
节奏感,增加了吟诵的铿锵,若在句末加上韵律感,可使音乐美更具变化性:

如何是独乐乐?曰鼓琴。如何是与人乐乐?曰奕棋。如何是与众乐乐?曰马吊。
(第 193 则)

有青山方有绿水,水惟借色于山;有美酒便有佳诗,诗亦乞灵于酒。(第 162
则)

93
为月忧云,为书忧蠹,为花忧风雨,为才子佳人忧命薄。真是菩萨心肠。(第 5
则)

《幽梦影.第 193 则》众乐乐之「马吊」以仄声收尾,铿锵遒劲,具有震憾人心 的想法;


《幽梦影.第 162 则》「乞灵于酒」以上声收尾,韵味绵长,展开心灵文艺的层次;《幽梦
影.第 5 则》连四忧的心意正在「真是菩萨心肠」以阴平收尾, 主观的凝视,无疑带有点
黑色的幽默,又兜出一抹悲悯的微笑。
音乐性在文句的长短参差、形神兼备、生气灌注与氛围流转自如之中展现。张潮可
说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善用各种内外在的节奏,使读者吟诵赏读时充满参与感,也
善用语言塑造美感的人生经验,笔触细腻且语言清丽,有鲜明的口语性,婉转曲折的在
文字中保持一种鲜明的主观气氛,创造了个人的诗性智慧。

(二)语言美
文学创作是使用语文为媒介,把语言的经营当做一种创造美感的工夫。如画家用颜
色的点线面来创造各种形式产生视觉的美感;音乐家用声音的音色、旋律、节奏、和谐
与形式等,来创造听觉的美感。而文学家则是用语文的形音义所造成的形式与内容,来
产生各种官能的美感。不过,语文的美感常常是透过想象产生意象,间接的产生经验的
美感。对于美感的产生,读者必须先懂得文字的意义,才能想象那些意义所代表的意念
与情境,这就是读者经验的召唤。当语文美感的召唤已从普遍的文学美感意象,升华到
个人独特的经验召唤,读者所产生阅读美感经验,就是「语言美」。
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是一种将语言提升到本
体存在,提升到人的生命本真和心灵深处的语言。基于晚明小品的共同取向的风格是
「清新、自然」,因此能在语言上跳脱,则具有创造力且具有智慧, 也就是西方接受美学
中的「陌生化」27。
「陌生化」系开挖文学新创意,拓宽另类想象空间,发现独特表现技法,挹

27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什可罗夫斯基的概念,也是俄国形式主义极重要的观念。强调对抗语言、
美感经验的磨损,打破固定反应之惯性与惰性,「制造不确定的效应」,寻找特殊视 角与感觉,重新恢复作
品生猛的活力,给予读者新感性(sensitiveness)。「这些运用陌生化的例子的确有两种作用:一方面,这些
策略呈现了语言和社会的传统,迫使读者从一种新的、鉴赏 的视角认识作品。…另一方面,这种策略也有
助于将注意力吸引到形式本身。」陌生化,是指 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性和反常态性,它主要是从读者的阅
读效果方面来说。R.C.赫鲁伯着;董 之林译:《接受美学理论》,(台北:骆驼出版社,1994 年 6 月),
页 20-21。

94
注口语生动野性,锻铸充满密度、质感的语言。因此,「陌生化」的文学性,始于「语言
的陌生化」,终于「感觉经验的陌生化」,恢复对生活、事物的感觉,化 腐朽为神奇,化平
常为超凡,发挥作品的「趣」「味」魅力,吸引读者目光。 28 所以作者在创作时要用全新
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要通过语言的变形或重新组合,使语言变得新奇又陌生。
而陌生化的手法即产生了创意的造句,两个或三个非常接近、类似的语词, 自其相
似中辨其小异,自接近中析其大异,在审识同异区隔之际,掌握统一、变化之理,进而
「言人之所罕言」、「言人之所难言」、「言人之所未言」,产生文学的独创性(originality),产
生了创新感。29 向明亦云:「有创意是评鉴现代艺术包括诗文与文学的最高标准。殊不知
『创』是一种建设,是创造不是破坏;是重构而不是解构。」30 强调「创」的积极意义,
赋予作品衍化之新能量、新旨趣。在《幽梦影》中「创」的是对于事物的新说法,使语言
产生创新感,如《幽梦影.第 80 则》中: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第 80 则)

此则之意就是「严以律己,宽为待人」已是传统文化的人际智能,在《论语》中表达的
短句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在韩愈〈原毁〉中言:「其责己也重以周, 其待人也轻以
约」,文句理性,文以载道,是传统散文的表现方式。但张潮此则用「秋气」、「春气」,来
表示「律己」、「处世」内省智能,而展现生命境界与氛围的风姿。「陌生化」正可打破了说
理文的惯性与惰性,重新绽放艺术符号的活力,激发新颖的审美跳跃,也可产生认知语言
视角的新思维。
张潮的语言美,是讲究事有逻辑,理有固然的推论感,重视认知的正确性与延伸的
合理性,因而能使立意产生深刻性,如《幽梦影.第 172 则》中::

笋为蔬中尤物;荔枝为果中尤物;蟹为水族中尤物;酒为饮食中尤物;月为天文
中尤物;西湖为山水中尤物;词曲为文字中尤物。(第 172 则)

「尤物」,最早指的是优异的人物,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
也可指珍奇的物品,如唐代白居易〈八骏图〉:「由来尤物不在大,

28
张春荣:《文学创作的途径》(台北:尔雅出版社,2003 年 7 月),页 3-4。
29
黄永武指出:「天才则喜爱原创性,不走老路子,常常从天外飞来,前无古人,能独树一帜, 不但是新创,
且新创得更好。」(《生活美学.谐趣》(台北:洪范出版社,1998 年 1 月),210 页)。
30
向明:《走在诗国边缘.后见之明》(台北:尔雅出版社,2002 年),121 页。

95
能荡君心则为害。」 31《幽梦影》此则所指,应是后者──「珍奇的物品」。蔬果、水族、
饮食中的「尤物」珍品,应是见仁见智的饮食美感经验,可说是熟悉的生活题材。但天
文、山水、文字中的「尤物」,已非一品,而是一种境界与范畴,由具体而抽象,且「月」、
「西湖」、「词曲」经由个人的感受而特殊化,产生不合逻辑的氛围,在语言的习惯中,又
化虚而实,正是语言陌生化的美感。在语言陌生化的过程中有感觉的弥漫、意象的跳跃
以及鲜活的生命渗透,因而这样的语言自然也就是一种诗性的语言。
文学作品越讲究作品内语文的选择与安排,也就是越注意语文在作品里的
「内部逻辑」,会让人觉得作品里的字词、语句、段落都选得很对,安排得很妙, 会让人觉
得那些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美体,而很乐意去接近它。在晚明小品文的语言特性中,特别
强调「性灵」,作者需在简短的语言中表现自我,而形式的变化 则表现在语言修辞的巧思
上。
语言,还有种面相,尤其是用了各种修辞之后,就会变得华美。近代修辞学 家蔡宗
阳曾提到:「修辞是文学的美容师,修辞可以美化文学,文学可以美化人生。」32 可见修辞
对文学美化有深远的影响,不仅美化了文学,也间接美化了生命的美感。张潮《幽梦影》
中具备了丰富多姿的修辞技巧,辞格之多,意境之广, 纷陈而出可说是令人目不暇给,在
《幽梦影.第 13 则》:

楷书须如文人,草书须如名将。行书介乎二者之间,如羊叔子缓带轻裘, 正是佳
处。(第 13 则)

文字书体之美,如何表达?张潮运用简短的五句,立即产生鲜明的联想。「楷书须如文
人,草书须如名将」运用了排比手法,又加入「须如」二字类迭,使两种书体有了明确
的不同美感,再「行书介乎二者之间,如羊叔子缓带轻裘,正是佳处。」为错综的变化
句式的呈现。而连三句的「如」字则是譬喻的手法,将喻体与喻依做了连结。一则五句
中运用了四种修辞,使言产生了美感,而语意产生了立体与厚度。
又《幽梦影.第 36 则》:

吾欲致书雨师:春雨,宜始于上元节后(观灯已毕),至清明十日前之内

31
「尤物」资料整理自「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A4%D7%AA%AB&pieceLen=50&fld
=1&cat=&ukey=-777156015&serial=1&recNo=1&op=f&imgFont=1:引用日期 2011/3/1
32
蔡宗阳:《应用修辞学》(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2001 年),页 3。

96
(雨止桃开),及谷雨节中;夏雨,宜于每月上弦之前,及下弦之后( 免碍于
月);秋雨,宜于孟秋、季秋之上下二旬(八月为玩月胜境);至若三冬,正可
不必雨也。(第 36 则)

此则张潮欲写信给雨师,文中的词语体现出一种自然的美,质朴清丽,使人感觉特别。
在内容上则是形式齐整的四组排比,又以四季时序为递进的层递;在表意上,张潮心意
的传达则属于预言示现,充满着对于季雨时间氛围的想象与期待。而「上弦、下弦」、
「孟秋、季秋」则属于借代;「正不必『雨』也」,将「雨」字由名词转为动词的转品手法。
共使用了排比、层递、示现、借代与转品五种修辞格,将一封散文式的书信,呈现了华
美而富有想象及联想的语言美感,使读者可以得到阅读的享受与情境的架构。这恰恰是
张潮语简而境美的创造力。
《幽梦影》中修辞在语言美感的呈现上十分重要,不仅是视觉享受,还是链接作者
与读者经验的桥梁。而于前人的研究中,黄文星《 幽梦影》修辞艺术研究》硕士论文,
将《幽梦影》分为四章,介绍十七种辞格,皆就单一辞格说明,
并未就兼格修辞有所著墨;而在高旖璐《张潮幽梦影研究》硕士论文,除了单一辞格之
外,并加入兼辞格的说明,分析兼两种辞格至兼七种辞格的文句,但对于多种兼格形成
的美感并无讨论。《幽梦影》中 219 则,每一则几乎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格,数量
与密度之高,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兼用两种以上的辞格,在密切搭配组合中,更见语言艺
术之妙。这不仅是小品文或清言的特色,笔者以为, 张潮融合各种修辞的「多种兼格」,
使《幽梦影》的诗性语言在小品文与清言之中独树一格,形成具个人风格的语言美,而张
潮的创造力正是诗性的美感。
张潮本身是编辑家也是文学家,对于语言美感的呈现自然十分用心,如《幽梦影.
第 110 则》所言:

文章是有字句之锦绣,锦绣是无字句之文章,两者同出于一原,姑即粗迹论之,
如金陵、如武林、如姑苏,书林之所在,即机杼之所在也。(第 110 则)

「文章是有字句之锦绣」而丰富的修辞正是锦绣的穿针线,各种修辞格如各色色丝,缤
纷了锦绣心意也缤纷了语言。语言的美,在单句则质朴,成章则是华美, 成章的华美是
来自陌生化的语言与丰富的修辞手法,具有加深增强读者印象的效果,就是一种具有创
造力的写作方式。

97
(三)意境美

意境作为一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形成的意蕴或形
象,它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如诗如画,虚实结合,意蕴丰富,启动欣赏者的不尽联想和
想象,具有超越具体形象的深广的艺术空间。在审美活动中,联想和想象是十分重要的
心理活动。可以这样说:没有联想和想象,就不可能有丰富多彩、自由创造的审美活动。
而联想和想象又离不开意象。因此,表象又是联想和想象的基础。我们知道, 表象是感
知留在人脑中的印象。因此它首先具有具象性,但它又不可能是对象的压模,而是经过
了知觉的选择和概括,从而抓住了对象的主要特点,因此这又具有概括性。所以,表象
可以使联想和想象不仅在脑海之中自由地进行,而且能达到对对象的本质的具体把握。
这样,审美活动中的思维,既离不开形象,又可概括对象的本质,形成典型形象,造就
情景交融的深邃意境。33
「意境美」的创造恰恰是作者企图表露的情感美。王国维(1877-1927)在《人间词
话》中曾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更是「以情写景意境生,
无情写景意境亡。」作者在文中情景的交融是全文的一个升华,而情景交融的前提必须
是「意象丰富且经营得当」。丰富意象的经营,就是一种诗性的创造。
《幽梦影》的意境美,是张潮主观的生活情思。他主动去创造一种美的生活感,按
照一定的构思意图,创造一幅完美的新图象,如

窗内人于纸窗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第 34 则)

「窗内人于纸窗上作字」就是一幅图,黑白分明,线条清楚,似乎不带有情感, 但「吾
于窗外观之」加入了参与感与动态感,「吾」与「窗内人」有了内外的互动,有了情感的
交流,二字「极佳」为此情此景留下批注,正是意在言外的愉快。
文句的经营能否打动人心,决定的因素在于意象的美感。朱光潜在《文艺心 理学》
中说:「『创造的』不是想象所用的材料,因为这材料就是从经验得来的意象。」34 因此作者
取自经验所得的材料,而创造出令人惊艳的文句。然而飘忽不定的意象不易捕捉,文句
中每个意象的组合都环环相扣,因而意象的组合可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历程。如《幽梦
影.第 86 则》:

33
整理自陈剑晖:《诗性散文》(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年 1 月),页 188-193。
34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台北:金枫出版社,1987 年),页 197。

98
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第 86 则)

四季之雨,表现着「时间」中的流变,但也隐含有其个人体悟的妙境。张潮化「雨景」为「雨
境」,雨景时刻可以「读书」、「奕棋」、「检藏」、「饮酒」联想并联结一种知性的才情活动
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意象综合建构了一个立体的叙事空间,创造了个人的生
活的美感,使个体的意象进入了特定的审美情境, 而激发起读者欣赏的立体想象空间,
创造了语言的意境,追求韵外之致,象外之象,言外之味,弦外之音这就是诗性语言意
境美的迷人之处。而《幽梦影》诗性的意境美即是意象的拼接、组合与转换的过程,也是想
象力与创造力的呈显过程。点然创意的火花,产生深刻、新颖又具时代性的意境美,则是
独创力的表现,
但诗性的创造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幽梦影.第 17 则》表示:

昔人云:「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予益一语云:「若无翰墨、棋、酒,
不必定作人身。」(第 17 则)

「昔人」指的是明代陆绍珩,他在《醉古堂剑扫》中有「世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
界。」35 张潮在陆绍珩的意象组合上,产生了火花而向外延展与扩张,由「赏玩」观向「才
情」,意象美感的兴发,使整体效果耐人寻味,正是显现张潮个人美学的张力,创意的诗
性。在文本互涉的激荡与挑战里,普世价值与语言美感得以青出于蓝,探索语言意义的
新趣。有多层次的联想和想象,才能有丰富多彩、自由创造的审美活动,绽放精巧文本
的厚重内蕴魅力。
《幽梦影》短文简句的形式,在晚明已形成;且《幽梦影》品物闲适的题材, 在晚明也
有充分的展现,《幽梦影》的诗性语言美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根据董崇选《文学创作的
理论与教学》认为:

文学的内容都是「旧酒」,形式都是「新瓶」,创新只是在于「新瓶」的样式而已。
……其实文学的材料也可能是创新的,就像酒的成分可以变换一样力,……如果
我们可以把酿酒看成一种创造,则酝酿写作素材便也是一种有新机会的创造。36

笔者以为《幽梦影》的诗性语言美感是正是一种时代美感的酝酿与素材创新的可能。一
个创作要成功,除了在内容或形式上必须有原创性外,也必须要有能让人

35
〔明〕陸紹珩:《醉古堂劍掃》卷 2,〈情部〉,頁 49。
36
董崇選《文學創作的理論與教學》(臺北:書林出版社,1997 年),頁 20-
21。
99
觉得美、觉得好、觉得对的地方。让文本充满美、充满善、充满真的人生感悟。且在高
旖璐《张潮幽梦影研究》曾讨论《幽梦影》是否为因袭或模拟之作的说明 中,有这样的
表示:

然而一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有人看有人使用,甚至有人批评论断其好坏, 方有其
37
价值在。

可见《幽梦影》一书的价值已在「有人看」、「有人使用」甚至「有人评断」中存在,而
《幽梦影》诗性语言的美感与创造性,更可在《幽梦影》文本与评点者之 间的互动中得
到印证,(可见第四章第二节详论)。

第三节 《幽梦影》智慧趣味的质感
法国诗人华来理(Paul Valèry,1871-1945)在形容「散文」与「诗」叙述美感的不
同时,是这么说的:散文像走路,诗像跳舞;走路只为到达某地,跳舞则动作本身就是
乐趣。38 因此诗性的跳跃,使语文本身成为充满乐趣的性质。
而散文的诗性智慧,需要感性和理性的结合,需要具有智慧的创造性思维; 且散文
的诗性智慧,还需要作者的幽默。因为幽默不但体现了一个人智力上的优越,它还是一
种心灵的润滑剂。因此,散文一旦拥有了幽默,它就会显得有味且有趣。而「趣」正是
晚明散文家十分重视的文学质感。
晚明性灵派的代表袁宏道说:「世人所得难得唯趣」39,「夫诗以趣为主,致多则理拙,
此亦一反」40。不仅如此,他还强调「趣」的自然情态,「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
者浅。」41 可见,散文不仅要有「趣」,而且这「趣」不是来自文字的表面,应是自然天
成,是人的天性,真情流露,这样的趣才能流转且多采多姿,且散文的诗性智慧才能神
韵飘举,充满创意且趣味盎然。
然作者创作可以随心所欲,而书趣却不常遇。张潮的清言小品《幽梦影》, 清丽闲
雅,充满了生活时趣,能立即与明快的使读者感受到盎然的书趣。文中明

37
高旖璐:《张潮与《幽梦影》研究》(国立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国语文教学硕士班硕士论文,
2002 年),页 260。
38
华来理(Paul Valèry,1871- 1945 年),法国诗人、散文家和哲学家。作品有诗歌、小说与警句。资料
转引自董崇选《文学创作的理论与教学》,页 37。
39
见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袁中郎全集》(台北:伟文图书,1976 年),卷 1,页 173。
40
见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袁中郎全集》(台北:伟文图书,1976 年),卷 1,页 173。

41
見袁宏道:〈敘陳正甫會心集〉,《袁中郎全集》(臺北:偉文圖書,1976 年),卷 1,頁
173。
100
显呈显的是对于现有生活事件的关注,一种「即」的乐趣,这种即事之趣,也就是《幽
梦影》之趣,张潮在《幽梦影.第 67 则》表示:

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第 67 则)

情感一定要接近痴迷的地步才是真情,才华一定要兼具妙趣才算达到超凡精妙的境界,
这可以说是张潮书写《幽梦影》美感的脚注。前一节「诗性语言」的美感, 正是「近于痴」
的情之幽微,因此第二层「兼乎趣」的追求,就是张潮要呈现的生活智慧,一种对于生
活智慧趣味的质感。

一、智慧趣味的产生
《幽梦影》生活智慧趣味的质感,在于张潮自身对于生活圆融自足的自觉感之中,
而这种自觉,是面对生活情状时,「当下即是」的凝视直觉,也就是「即」之趣。南朝沈约
(441-513),在《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有云:
42
即事既多美,临眺殊复奇。

依沈约之言,「即事」是谓面对眼前的事物,而使自身产生许多美好的感受,在登临眺望
之中,兴发了特殊又奇特的的经验感。「即事」虽然谓当前的事物,却 端赖作者的感知,
才能兴发「美」与「奇」的经验感受。有了经验感受,才能发之为文,如鲁迅《汉文学
史纲要》第四篇所表示的:
43
即事兴情,因而成赋。

张潮《幽梦影》各则的话题,看似随兴之所至而为文,其实是作者综合各种已成记忆的经
验,就眼前的事物,抒发而成文。如《幽梦影.第 79 则》:

梅边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竹傍之石宜瘦;盆内之石宜巧。(第 79 则)

此则呈现对雅石的赏玩之趣,雅石如在眼前,然真有其石吗?也许未必。石之所 置──
「梅边」、「松下」、「竹傍」、「盆内」,是欣赏者自足的安排;而各处所置之石──「宜古」、
「宜拙」、「宜瘦」、「宜巧」,更是由摆饰者的美感知觉所决定,

42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主编:《沈约逐字索引》(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0 年),页 30。
43
鲁迅:《汉文学史纲》(台北:风云时代,2000 年),页 100。

101
或者说来自于张潮本身对器物的「经验」。因此,作者本身的「经验」,就是「即事」的来
源,也就形成《幽梦影》即事生趣的质感经验。由「即事」的「经验」产生──「既多
美」;而至「再经验」兴发的──「殊复奇」,这种「经验」美感的结构,高友工指出:

「再经验」是因为「经验」本身有它的「内在」价值,值得为了此「经验」而「再经
验」。「经验」自有其自足的完整性,其本体可以视为自我的态度和意志的表现,也
44
可以视为客体的意义和价值的表现。

因为「即事」的「经验」具有自足的完整性,于是「再经验」可以是作者的真实经验,
也可以是假设经验,让作者的「经验」感更加完美。因此,作者展示了独有的此时此地
情景与现象感,此时此地的当前事物与所感所知就形成了一个作者整体的自觉风格或是
自觉的经验。因此《幽梦影.第 79 则》的雅石之趣,就反映了张潮当下即是的完整经
验分享。
张潮《幽梦影》的内容随意而写,题材内容起伏变化,不一而足,这种「即事」的
书写,反映了一种作者自足的状态。但对读者来说,《幽梦影》「即事」的趣味在于由自
足完整而来的美感经验,而这美感经验是可以复制的。因为所有情感的表达都是「经验
的复制」,经验经过复制之后就会有共鸣,并且「经验」不必然亲身经历,读者亦可从阅
读与听闻中建立。因此「即事」之趣,一方面由语言的美感而来,如之前所谈的诗性美
感;另一方面由事件的美感而来,也就是在传统中提供意象的事件材料,复能从眼前的
景物,使意象耳目一新。张潮对于人生体悟、阅读所得、游历所见,皆别有体会,读者
自会被其文字带引,而关注生活世界的种种事件与问题,藉此使读者从迷惑而不迷惑,
从苦恼变成乐趣。
且张潮的书写中常带有佛学禅宗的意涵,而能将苦恼变成乐趣,就如禅宗所主张的:
45
即事而真。

「即事而真」并非指事(个别)中包含理,是理的显现,即「从个别(事)上呈现出全
46
体(理)来……即每一事都是法的显现,法渗透于一切事中」 因此,「事」

44
高友工:〈文学研究的美学问题(上):美感经验的定义与结构〉,《中外文学》第 7 卷第 11 期,
1979 年 4 月,页 9。
45
见黄河涛:《禅与中国艺术精神》(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年),页 42。。
46
见黄河涛:《禅与中国艺术精神》(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年),页 42

102
与「真」不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不能从「事」逻辑地推导出「真」,它们的关系是超
越,如李泽厚所言,禅宗的悟道是:

在日常经验中通过飞跃获「悟」,是在感性自身中获得超越,既超越又不离感性。
47

这种境界是语言文字很难表达的,于是「真」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体验,在感性自身中超
越,自解自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此,张潮经验的即事真趣,是直觉式的真趣,
而在读者眼中即成了读者之趣赏。这种「趣」是感性的、也是知性的,又如高友工所言:

我们在美感经验中,在「意象」本身的美感兴趣外,还会形成另一层对于
「原体」的兴趣。这种兴趣已超出「自足圆满」,而成为对于「内容」的兴趣,这
种「兴趣」,可能重新带我们回到现实世界的快感层次。于此, 我们可得到「知
48
性」的满足。

「原体」就是文本,文本的内容可以使读者回到现实世界中,去感受自我世界的美感,
在阅读之中产生美感的联结,使感受超越时空,而与作者一同经验「知性的满足」。如
晋陶潜(365-427)〈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诗有言:
49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陶潜在「即事」中所感受的到现实世界,是「多所欣」的快感层次,无论当时政治与时
空背景如何,陶潜所欣是由自己经验且自觉的知性满足,是不必外求的自得其乐。也可
能如北宋王安石(1021-1086)〈乙巳九月登冶城作〉诗所言:
50
即事有哀伤,山川自如故。

王安石在面对眼前所见之景,所产生的哀伤感,也是来自其本身经验且自觉的知性状态。
由「山川自如故」来对比自己的哀伤,因而呈现昔盛今衰的个人自觉, 这也是坦白的面
对现实世界,自有其知性的满足,这也就是个人生命智慧的展现,一种属于生命质感的
发扬。高友工也如此表示:

47
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台北:三民书局,1996 年),页 207。
48
高友工:〈文学研究的美学问题(上):美感经验的定义与结构〉,《中外文学》第 7 卷第 11 期,
1979 年 4 月,页 37。
49
陶靖节撰,陶澍集注:《陶渊明全集》(台北市,新兴书局,1956 年),页 79。
50
王安石:《王临川集》(上海市:商务印书馆,1936 年),页 125。

103
讲「经验」即是展现一个过程,也就是展现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这个活动可以视
为一个对此「个体」的「目的」和「性质、变化」的「意义」的了 51
解。

书写个人「即事」的「经验」就是展现个人心理的活动,可以看出作者在书写中的「目
的」与对事物的「意义」。张潮书写的《幽梦影》,是他个人纯粹的内在独立而且不息的自
觉活动,并且经由一连串的感象、观照、解释的书写过程,最终 达到张潮内在心灵和谐
的境界。在柯庆明《文学美综论》指出:

作者最后则透过文字型构与「经验历程」以表出的观照生命的「智慧」, 一种生
命的伦理意义的发现与提出。……这种观照生命的「智慧」,事实上永远表现对
于「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的「发现」与「决定」上。……在其中不可少的,永远
是对于人性可能的深邃洞察,人类生存的基本情境的充量了解。而涵摄着这同时
既是沉潜,又是广大的两个向度的「智慧」, 正是一种高度开展了的「生命意
52
识」。

作者都是透过文字以表现出观照生命的智慧,而智慧则展现在作者「自我与世界的关
系」的「发现」与决定上,而《幽梦影》恰恰是张潮表现「自我与世界的关 系」,他以
「发现」的眼光,「决定」实时当下自己的选择取向,因此每一则文句都形塑着张潮的「生命
意识」。正如《幽梦影.第 160 则》所言「『才』之一字, 所以粉饰乾坤」,张潮有才情
之笔,才能将人生乾坤中的不堪粉饰,「即事之趣」即是化外在暴戾为内在的详和。〈幽梦
影.石庞序〉曰:

《幽梦影》一书,尤多格言妙论,言人之所不能言,道人之所未经道,展味低回,
53
餐帝浆沆瀣,听钧天广乐。

诡谲多变的外在世界在张潮的生花妙笔下显得闲适韵雅,因此张潮《幽梦影》的语言既
有诗性的美感,也产生了智慧趣味的质感。

51
高友工:〈文学研究的美学问题(上):美感经验的定义与结构〉,《中外文学》第 7 卷第 11 期,
1979 年 4 月,页 9。
52
整理自柯庆明:《文学美综论》(台北:长安出版社,1986 年 10 月),页 45-46。
53
〔清〕张潮辑、杨复吉等续:《昭代丛书、别集》(清道光 29 年世楷堂藏版),〈石庞原序〉, 页 2。

104
二、智慧趣味的质感

张潮《幽梦影》是书写生活情趣、展现个性才情的作品,而其趣味的质感, 可说是
上承有公安派袁宏道的「趣」的观点。袁宏道喜欢以赏玩的态度,品味人 生之趣;即便
是寻常生活,也能优游其中、点染意趣。他曾自述自己的生活:

随一行雅客,莳花、种竹、赋诗、听曲、评古董真赝、论山水佳恶,亦自快活度
54
日。

这种「快活度日」、善于享受生活的乐趣,使他对「趣」字别有诠解与体会,尤其在〈叙
陈正甫会心集〉中,对「趣」有相当完整的阐述: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
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
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粉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
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夫趣,得之自然者深, 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
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 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
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
正等正觉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束,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之。愚不肖之
近趣也, 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
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 官渐高,
品渐大,有耳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 理愈深,然其去
55
趣愈远矣。

袁宏认为「趣」是「世人所难得者」,而且「唯会心者知之」,因而「趣」是生命本真的自
然流露,是心灵自由的自然体现,也是率性任情的写照,因此有心「求趣之似」者是求之
不可得的,「趣」是「得之自然者深」是个体自由凭感觉去体会,并与自然相应和的。
「趣」是只能心领神会,而孟子「不失赤子」、老子「能婴儿」是「趣」的最高境界,而
「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袁宏道对于「理」是不执着,却执着在文人对「趣」的追
求上,其想法有强烈的反道统与追求个性的解放感。
54
见袁宏道:〈与黄平倩〉,《袁中郎全集》(台北:伟文图书,1976 年),卷 24,页 1127。
55
见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袁中郎全集》(台北:伟文图书,1976 年),卷 1,页 173。

105
袁宏道所表现的「趣」就是一种士人阶层的「闲趣」与「雅趣」,一种文人对生活
美学的追求与标准:
56
惟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

「各穷其趣」的影响下,小品文作家把眼光投向自己的日常生活,面对四时风景, 巡目烟霞
空容,游心禅意道旨,在养花培草、品茗垂钓、读书交友中享受玩味生活,也延续到清
初小品文之中。这正是张潮《幽梦影》中呈显读书人闲赏人生的
「情趣」。
张潮《幽梦影》赓续清言小品的系统,并以宣扬袁宏道「语直情真 」、「以趣为主」
的审美标准,以更凝练简洁的清言形式,将所感、所思、所闻,化为生活中的「情趣」,
在《幽梦影.第 103 则》表示:

风流自赏,祇容花鸟趋陪;真率谁知,合受烟霞供养。(第 103 则)

他有别于清言系统作品的警世保身之语,多注重于自我的表现,重视自身的审美趣味,
并将趣味化为书写生命的一段风景。笔者以为其趣味呈现五种书写方向: 写日常生活则
重闲趣、写个人癖好则重雅趣、写景物审美则重奇趣、写人事世态则重谐趣、写评判议
论则重机趣。

(一)写日常生活则重闲趣
人一旦远离了人事的纷扰、名利的争夺,就能将精神放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去
体会与享受人生应有的生活速度与质感。张潮《幽梦影.第 96 则》中对于「闲」之
「趣」有独到的想法: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
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第 96 则)

「闲」一字,对张潮而言是闲情、闲趣,更是一种「有闲之才」,如《幽梦影. 第 209
则》: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第 209 则)

能感知闲情与闲趣,才能闲人之所不能闲,忙人之所不能忙,所谓「万事皆从闲

56
见袁宏道:〈叙小修诗〉,《袁中郎全集》(台北:伟文图书,1976 年),卷 1,页 177。

106
中来」在俗世中表现娴雅的生活情调。而日常生活的「闲趣」是能感知闲花笑、闲鸟啼、
闲池静,进入一种天人合一,情景融合的境界。在《幽梦影.第 115 则》:

以松花为粮,以松实为香,以松枝为麈尾,以松阴为步障,以松涛为鼓吹。山居得乔
松百余章,真乃受用不尽。(第 115 则)

在山居赏松的闲趣中,细细品论「松」的每一种质感,是目光的凝聚也是心神的凝聚,才
能感受到心灵真正的解放与安逸──「真乃受用不尽」,因此无论身在何处,都不会是
生命的牢笼与困境。如《幽梦影.第 151 则》有空间的闲趣:

胸藏邱壑,城市不异山林;兴寄烟霞,阎浮有如蓬岛。(第 151 则)

如此的心境彷佛与陶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共鸣,同
样具有纯粹的生活,那就是性灵单纯质性。居城市也是可以远人事的, 空间不在于市区
或是郊外,而是自己对于所在空间的认识与定位。且居城市而远人事的闲趣还有:

居城市中,当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苑囿,以书籍当友朋。(第 211 则) 文章是

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第 97 则)

「画幅」是山水,「文章」也是山水,化平面为立体空间,张潮所处的心态关涉了「表征
时空」57 的超越与挪移。因为空间的挪移与时间的超越,个人的悠闲趋 向使得智慧有舒
展的空间与时间。悠闲的人胸襟豁达,才能真正享受个人生命的真趣,于是盆景可以是
苑囿,书籍更是常伴的友朋,山水更可以是赏心悦目的文章。在《幽梦影.第 84 则》:

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邱壑
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第
84 则)
在此「山水」不一定是实指的空间了,而是一种人对「空间性」58 的需求。张潮所言
「胸中者」就是他对所以事物主观的审美意识,妙在「位置自如」更是一种
57
王志弘:〈后现代的空间思考:爱德华.索雅(Edward W. Soja)思想评介〉,《空间》,第 53 期, 页 112-
118。
58
人文地理学家爱德华.索雅指出:「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形成,皆是以人文的空间,亦即所谓的「空间
性」(spatiality)作基础的。」转引自王志弘:〈后现代的空间思考:爱德华.索雅(Edward
W. Soja)思想评介〉,《空间》,第 53 期,页 112-118。

107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闲趣。
在时间闲趣上的开展,张潮常在月夜里触动,如《幽梦影.第 83 则》:

月下谈禅,旨趣益远;月下说剑,肝胆益真;月下论诗,风致益幽;月下对美人,
情意益笃。(第 83 则)

「月下」是空间性,更是时间性。在此时此刻的未必有此人际互动,但张潮所使用的「表征
时空」,使日常生活的闲趣成了一种个人的优越感与时尚感。然就另一个方面来说,当主
观意识深探到个人的生命时,「闲趣」有时会醒目成一种较 无奈的「闲愁」,由闲愁中展
开对生活的品味之趣,如《幽梦影.第 25 则》:

新月恨其易沉,缺月恨其迟上。(第 25 则)

在享受「闲趣」之时,不免也要品尝「闲愁」,「新月」、「缺月」皆是未满之月,
「易沉」、「迟上」皆是张潮主观的感觉,是他的闲愁改变了月亮升降的时间感。悠闲常常会
是一种独乐乐的状态,可见「闲趣」,也必须有相当修养才能产生超越感,如果心中有所
牵挂,则如:

清宵独坐,邀月言愁;良夜孤眠,呼蛩语恨。(第 149 则)

万事可忘,难忘者名心一段;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第 104 则)

这种带有「闲愁之趣」就像以「闲情」自己舔拭伤口。张潮对于自己喜乐,描写得真率
直接,对于自己的哀伤与愁苦的心情也不会加隐藏。可以在《幽梦影》中发现他生命的
跃动,都是他真挚的人生「闲趣」坦白而令人低回。

(二)写个人癖好则重雅趣
中国传统士人一向重视生活艺术,自宋代以来有所谓「文人四艺」:琴、棋、书、画;
与「生活四艺」: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之说,可见文人平日生活是充满了逸趣,而在
活动之中,自然要显现自己独到的癖好。张潮《幽梦影.第 6 则》中对于「癖」有独到
的想法:

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
人不可以无癖。(第 6 则)

他以模拟的方式呈现主体需要有客体依托的概念,因而使客体产生了「不可缺少」

108
的重要性──不可无「蝶」、「泉」、「苔」、「藻」、「藤萝」,以烘托「人不可以无癖」的正当
理由。全句看来无理而妙,彷佛人人都有自己的「癖」好,是合情合理且合时宜的,而
癖好的不同,就是雅趣取向了。癖好的对象与方向,因此可以五花八门,遍及所有生活
用物与生活环境之中。
袁宏道有《瓶史》一书,内容含括花目、品第、器具、择水、宜称、屏俗、花崇、
洗沐、使令、好事、清赏、监戒等二十节,让生活品味形成一种时尚,或者说是高雅的
指标。这习气也影响了张潮,因此写瓶花安排的雅趣有《幽梦影. 第 61 则》:

养花胆瓶,其式之高低大小,须与花相称。而色之浅深浓淡,又须与花相反。(第
61 则)

写幽石安置的雅趣有《幽梦影.第 79 则》:

梅边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竹傍之石宜瘦;盆内之石宜巧。(第 79 则)

写名花品赏的雅趣有《幽梦影.第 56 则》:

花之宜于目,而复宜于鼻者:,梅也、菊也、兰也、水仙也、珠兰也、莲也。止
宜于鼻者:橼也、桂也、瑞香也、栀子也、茉莉也、木香也、玫瑰也、腊梅也,余
则皆宜于目者也。花与叶俱可观者,秋海棠为最,荷次之。海棠、酴醾、虞美人、水
仙,又次之。叶胜于花者,止雁来红、美人蕉而已。花与叶俱不足观者,紫薇也、
辛夷也。(第 56 则)

以上皆是张潮自宜的雅趣呈显。而在晚明闲赏文化的鉴识系统中,即有「宜称」的品味
59
模式 ,也就是符合「时宜」、「得宜」的概念。以上三则《幽梦影》选文都可以看见
「宜」字,而《幽梦影》一书中共出现了 46 次「宜」字,再再证明张潮《幽梦影》的
书写有大量承继或者说仿效袁宏道的笔法,在吸收与转用中, 书写其癖好雅趣之广。
对物有癖好,对「人」则更有特别的癖好,张潮尤其对美人有癖好。「美人」一词在
《幽梦影》本文中出现十八次,次数可观,可知张潮对身旁赏心悦目美人的癖好趋向。
如以下两则:

59
所谓「宜称」的观念,就是「相宜相称」,不仅是对单一赏鉴对象的注意,而是对于并列的两组(或更
多)事物配合的考虑,讲求为赏鉴对象提出相配相称以供对照之环境条件。而袁宏道
《瓶史》卷下,有〈宜称〉条。最易明白的例子是「时宜」、「适宜」、「得宜」等。整理自毛文 芳:《晚明
闲赏美学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7 年),页 183-193。

109
种花须见其开,待月须见其满,著书须见其成,美人须见其畅适,方有实际。否
则皆为虚设。(第 113 则)

若无诗酒,则山水为具文;若无佳丽,则花月皆虚设。(第 188 则)

在以上两则的主体与场域的交集之后,呈显张潮的美人癖好是──无美人佳丽一切虚设,
颇有「英雄难过美人关」的自我调笑。而美人必须美得令人「畅适」, 这一词就标示着
主观的审美雅趣。如何才算是「畅适」呢?可以《幽梦影.第 135 则》为说明:

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
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第 135 则)

为品赏美人提出了整套的条件,大有坐拥美人的快感,轻艳而又绝雅。张潮大胆的文辞
与创作的私心,都是在张扬一种自己的独到。又如《幽梦影.第 107 则》:

看晓妆宜于傅粉之后。(第 107 则)

方外不必戒酒,但须戒俗;红裠不必通文,但须得趣。78

美人之妆色与美人的知趣,都是张潮对「美人癖好」形于外与形于内的全面要求, 不可谓之
不高不雅。又他常将「美人」与「花」并举,使两者成了异质同构的美 感雅趣,如以下
几则:

以爱花之心爱美人,则领略自饶别趣;以爱美人之心爱花,则护惜倍有深情。(第
32 则)

花不可见其落,月不可见其沉,美人不可见其夭。(第 112 则)

买得一本好花,犹且爱护而怜惜之,矧其为解语花乎?(第 173 则)

美人之胜于花者,解语也;花之胜于美人者,生香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香而
取解语者也。(第 33 则)

「美人」与「花」也是晚明闲赏的两个重要审美品类,而张潮在《幽梦影》中的书写,
不仅是表现了承继性,也是在当时产生个人雅趣最吸引人的焦点。
然就张潮本的兴趣来说,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好读书、藏书及编书成癖的雅趣。尤
其是书不能不读,在《幽梦影.第 153 则》:

110
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心,好饮者不以寒暑改量,喜读书者不以忙闲作辍。(第 153 则)

张潮对读书,的确深有所好,也深有所得,因此不以或「忙」或「闲」为停止的借口。
读书要广,阅书要古,张潮严谨的态度中有写意的随性: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虞卿以穷愁著书,今皆不传。不知书中果作何语? 我不见古
人,安得不恨!(第 114 则)

透过读书,读古书,可以尚友古人,因此不见古书的遗憾,就成了无法与尚友古人的憾事了。
如此好书的雅趣,在前一章张潮的编辑取向已做说明,在此就以《幽梦影.第 141 则》做一
个总说:

阅《水浒传》,至鲁达打镇关西、武松打虎,因思人生必有一桩极快意事, 方不枉在
生一场。即不能有其事,亦须着得一种得意之书,庶几无憾耳。
(如李太白有贵妃捧砚事,司马相如有文君当炉事,严子陵有足加帝腹事,王涣、
王昌龄有旗亭画壁事,王子安有顺风过江作〈滕王阁序〉事之类。)(第 141 则)

「即不能有其事,亦须着得一种得意之书,庶几无憾耳」可见张潮对自己的癖好坦
白,且又能大方的书写其「雅」自然使文句透露嗜好之「趣」了。

(三)写景物审美则重奇趣
张潮留心于生活,审美于生活,他所理解的人生是闲适的人生,他所经营的生活则
是精品的生活。张潮雅化的生活来自于书香世家的背景、士族家风的一种体认与优越感。
除了文名、进仕之外,对于个人精神的营造,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需要。因此点缀于身
边的景观,也必须展现个人审美的奇观与奇趣。
由于「奇」含蕴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性,更能呈显个人性灵的「真」。而张潮如
何发觉「奇趣」?就是以最直接的生活观察着手,将五觉充分的开展与伸展。如在听觉方
面,他大量的取用各种声音的质感与联想,唤起读者充分的想象, 彷佛一场「搜奇」的旅程,
如《幽梦影.第 52 则》与《幽梦影.第 82 则》:

凡声皆宜远听,惟听琴则远近皆宜。(第 52 则)

松下听琴,月下听箫,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梵呗,觉耳中别有不同。(第

111
82 则)

张潮对于「音声」的敏感,也来自于他对戏曲的喜爱,因此他对「音声」有特殊的质感
要求,不只是悦耳,还必须是「宜」听,适宜于场合与氛围之中。因此第
《第 52 则》「声宜远听」的蒙眬,是音声距离美,远而能听,且能声声入耳,这
「音声」的内容应该也包含大自然天籁的背景,「声」绝不是单独而发,就可见张潮对于
「声」融自然的悠远之美。但又以「听琴」为远近皆宜,似乎透露他对琴音的喜爱,突
显了「近」的主动力,又在《第 82 则》有「松下听琴」,加上了场域的质感,对「听琴」
可说是进入了生命畅快。而在《幽梦影.第 41 则》中:

闻鹅声如在白门;闻橹声如在三吴;闻滩声如在浙江;闻羸马项下铃铎声, 如在长安
道上。(第 41 则)

张潮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力与感知力,由听觉拉近了时空的感受,也鲜明了张潮生命中的
存在感。张潮的情动与声响的大小无关,而是在声响中所联结的心思激荡,不同场合有不
同适合「音声」皆需要用心的「聆听」,才能有「觉耳中别有不同」的趣味,是同中有
异的「搜奇」之趣。
而在视觉方面,他对于空间的配置与距离远近,具重视视角的奇趣,有各种独到鉴
赏力与行动力,如《幽梦影.第 22 则》与《幽梦影.第 148 则》:

艺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
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第 22 则)

园亭之妙在邱壑布置,不在雕绘琐屑。往往见人家园亭,屋脊墙头,雕砖镂瓦,
非不穷极工巧,然未久即坏,坏后极难修葺,是何如朴素之为佳乎?
(第 148 则)

园亭山水配置的独到,可是当时文人用以展现自己审美品味的方式,因此视觉上的园亭
山水必须清幽雅致具有意境,而解说园亭山水的配置,在视角上更必须有生活投射的追
求。在《幽梦影.第 22 则》中,张潮对于园亭山水各个角落的安排都有独到的「目的」
──「邀」,邀蝶、邀云、邀风、邀萍、邀月、邀雨、邀蝉,七邀的排比层次,视角皆
「由下而上」的上邀,在在都显示他「邀友」、「邀知己」,及「友尚自然」的旷达潇洒,
不只是与造物日共游,更是主动掌握生活中的欢悦。而《幽梦影.第 148 则》张潮更明白的
表示「园亭之妙在邱壑布置」,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安排,才能达到不识真面目,一步一
山水的境界,山水不在雕

112
砖镂瓦,而是在朴素中时时修整。美感的维持,就是质感的保持活的,生行动与心境同步,
无往而不自得。
张潮的奇趣角度,也是一种直言的态度,如《幽梦影.第 58 则》:

云之为物,或崔巍如山,或潋滟如水;或如人,或如兽;或如鸟毳,或如鱼鳞。
故天下万物皆可画,惟云不能画;世所画云,亦强名耳。(第 58 则)

云之为物、为状变化万千,应该是最好画的题材,但张潮反而认为「惟云不能画」,
「世所画云,亦强名耳。」因为无论云的形状、如人、如兽、如鱼鳞,都是来自于观看
者或是绘者当时所认知的概念与情绪所影响,于是云的形状不是云本身形成的,而是人
在心中调整过的接受。若用现代摄影学的角度来说,拍摄云朵除了要有特别的形象美之
外,还要强调意象美,因此每一帧云都是经过摄影师调整角度与色相后的成果。这就与
张潮所谓「世所画云,亦强名耳」的概念是呼应的, 张潮的直言,也就是他在生活中呈
现「同中求异」的一种视角奇趣。
听觉与视觉的审美取向,所要表达的还是张潮在心灵上追求精神的自由,他将外物
之美作为自身精神的净化,及对客观事物的交感融化,如《幽梦影.第 186 则》:

镜中之影,着色人物也;月下之影,写意人物也。镜中之影,钩边画也; 月下之
影,没骨画也。月中山河之影,天文中地理也;水中星月之象,地理中天文也。
(第 186 则)

在张潮的渲染之下,各种影像其实已经不是客观的存在;在张潮的比喻中,具 有相当
浓厚的主观色彩,「影像」是「人物」也是「画景」,「山河」、「星月」是「天文」也是
「地理」,所有「景」都能互文的交涉,因此影像的「奇姿」不是「目中所见」而是张潮
「会心所见」的心灵解放。又《幽梦影.第 43 则》:

雨之为物,能令昼短;能令夜长。(第 43 则)

《老子.第二章》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
后相随。」一切相对的概念都是并生的,而张潮在潺潺雨声与茫茫雨景中,将时间感
自觉性的夸大。「平凡」与「奇特」也是相对比较之下才形成的。《幽梦影》中无论是
奇景、奇趣或奇姿,都饱含着他对于生活景物与景像的丰沛情感,各种元素相互交织,
融合成张潮新鲜奇崛的风格意趣。

113
(四)写人事世态则重谐趣

晚明文人不同于魏晋名士之处,乃在于他们面对绝望惨淡的社会前景时, 并不是
以离群索居、遗世独立,以「超世」、「厌世」、「出世」的清高形象自处, 相反地晚明文人
则是放情肆意、率性任为,以「玩世」、「娱世」、「闲世」的态度闲视人生,他们以游戏人
间的心情,穷极欢乐,也以谐谑嬉戏的心态来面对人生。
「谐谑」正是晚明江南士风突出的特征,如王思任(1575-1646),号「谑庵」,还曾作
《谑庵悔谑》;张岱的二叔张葆生在京师与漏仲容等组成了「谑社」,专以调 侃戏谑为立社
宗旨。晚明文人外表上是睥睨一切,通脱自由,内在却是有深沉的 无助与抑郁,其实幽
默谐谑是心灵的放纵,更有人性的温厚:

从诗性智能的层面来看,幽默的最高境界,不但要以精神为底座,以思想为灵魂,
60
而且必须对人生抱着一种从容达观洒脱的态度。

小品文往往率真、幽默且在比喻中带着几分自然亲切和人性的自由放纵。「谐趣」所显示
的意义,不仅幽默个性的流露,也是一种心灵自由的展现,更是「独抒性灵,不拘格
套」所开展出来的美学风貌,这样的谐趣质感也呈显在《幽梦影》之中。
在石庞为《幽梦影》写的序中明白表示:「以风流为道学,寓教化于诙谐。61」魏晋风流
是晚明道学的标竿,张潮也不例外,但全书在内容上则加入了更多诙谐机智的观点,所
「寓」之教化的,并不是普罗大众,而是能阅读到这本书的有缘人。因此《幽梦影》的
谐趣,可由人事世态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中理解:

文人讲武事,大都纸上谈兵;武将论文章,半属道听途说。(第 65 则)

诗僧时复有之,若道士之能诗者,不啻空谷足音,何也?(第 45 则)

多情者必好色,而好色者未必尽属多情;红颜者必薄命,而薄命者未必尽属红颜;
能诗者必好酒,而好酒者未必尽属能诗。(第 130 则)

「文人」与「武将」、「诗僧」与「道士」、「多情者」与「好色者」、「红颜者」与
「薄命者」、「能诗者」与「好酒者」以映衬对比的手法,写出高下之别、俗雅之分。他以诙
谐幽默的笔调,记录周遭各类相对不同的人物,各有其可笑、可爱之

60
陈剑晖:《诗性散文》(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年 1 月),页 97。
61
〔清〕张潮辑、杨复吉等续:《昭代丛书、别集》(清道光 29 年世楷堂藏版),〈石庞原序〉, 页 3。

114
点,对于人性的态度更有大而化之,接受度与坚持处,如《幽梦影.第 119 则》:

酒可好,不可骂座,色可好,不可伤生,财可好,不可昧心,气可好,不可越理。
(第 119 则)

可以有好酒量,但更要有好酒品,可有色胆,但更要有知收敛,可以好财,但要
「见得思义」,可以使气,但不可以越理,《幽梦影》的文句不正是一种「教化」? 张潮以带
有人情的亲切与人性的放任,表现一种有弹性的坚持,这才是不执且谐趣的人生。

人生到底到追求什么呢?张潮给了一个完美的蓝图与远景,在《幽梦影.第
91 则》:

十岁为神童,二十、三十为才子,四十、五十为名臣,六十为神仙,可谓全人矣。
(第 63 则)

由「神童」、「才子」、「名臣」、「神仙」、「全才」正是张潮追求的完美人生,但那 只是理想,
而对年至不惑的张潮来说,更是遥远的梦想。因为对于自己考运的不顺,仕途的不如意
张潮是耿耿于怀的。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他只有更幽默以对,心境似魏晋风流的任诞
且化为文字来排解,如《幽梦影.第 91 则》:

先天八卦,竖看者也;后天八卦,横看者也。(第 91 则)

命运到底是谁决定呢?想必是上天吧。对易学有涉猎的他,写下「先天八卦」、「后天八
卦」的看法,似乎是看透了命运,也彷佛是无助的妥协,但仍是追求内心精神的和谐。又
如《幽梦影.第 123 则》:

妾美不如妻贤,钱多不如境顺。(第 123 则)

谐趣不只是诙谐,也可能是一种和谐。在对比的人事处境中,未必事事求好、求美、求善,
而是接受周遭的人、事、物,达到个人与境遇的一种和谐心情。

张潮虽身在仕宦之家,由于喜好买书、喜好编书与好结友朋,因此经济状况并不宽
绰,对于阮囊羞涩的窘迫是深有感受的。而他不但不避讳,更是直言,幽 自己一默,如
《幽梦影.第 81 则》:

厌催租之败意,亟宜早早完粮;喜老衲之谈禅,难免常常布施。(第 81 则)

115
对于钱财的收支,向来都不是文人专长,因此这一则不仅看出了张潮对金钱的态度,也
表现了他的经济状况。张潮不只是有距离的幽默世事,也常把自己作为调侃的对象,将
自己的弱点直接暴露在文字之中,又《幽梦影.第 145 则》中:

不治生产,其后必致累人;专务交游,其后必致累己。(第 145 则)

「不治生产」,张潮对编辑的投入,编辑印制费用常使生活常陷入窘境;「专务交游」,张
潮常广结善缘,而高朋满座的背后则是债台高筑。张潮在面对自己的弱点时,深切明白自
己的咎由自取,文字中是认真的反省,但在编书与交游的成就感中,他又无法自拔。这
种自得与自责的矛盾,不也是文人意有所极时,共同的通病与困境吗?张潮的文词中表
现了共相,「君子观居身无两全,知处境无两 得」,道尽人世间的不完美。林语堂《读
书的艺术.论幽默》中表示:

凡写此种幽默小品的人,于清淡的笔调之外,必先有独特之见解及人生之观察。
因为幽默是一种态度、一种人生观,在写惯幽默文字的人,成了一 种格调;无论
62
何种题目,有相当的心境,都可以落笔成趣了。

正是「寓教化于诙谐」,把弱点公诸于世的谐趣中,有人情的真也有人性的追求。

(五)写评判议论则重机趣
在《幽梦影》中可见自然质朴的圆融蕴藉,也有述事析理时显出的幽默诙谐, 更有反思
批判中透出足够的机敏智能,他的文字可谓趣味横生,理趣、妙趣、机趣,不一而足。
而这些所谓「趣」又往往联系着禅机、禅理,或者根本就是禅机发运的产物。石庞《幽
梦影》序中表示道:

若夫舒性情而为著述,缘阅历以作篇章,清如梵室之钟,令人猛省,响若尼山之
铎,别有深思,则《幽梦影》一书,余诚不能已于手舞足蹈,心旷神怡也。63

〈石庞原序〉取佛经典故解读《幽梦影》,「猛省」与「深思」都是禅学中,词锋敏锐、应
机谈辩的机智反应与领悟,而《幽梦影》中的领悟即来自于「缘阅历以

62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台北:新潮社,2007 年),页 141-142。
63
〔清〕张潮辑、杨复吉等续:《昭代丛书、别集》(清道光 29 年世楷堂藏版),〈石庞原序〉, 页 3。

116
作篇章」是张潮对于人世无常与现实的感想。
张潮仕途的不顺与深闭的幽苦,让他对人情世态的可鄙之处,自然而然的也真诚的
表现在文字句,如他对于读书人在为学求用时,有三件不以为然的事,在
《幽梦影.第 70 则》中表示:

延名师,训子弟;入名山,习举业;丐名士,代捉刀。三者都无是处。(第 70 则)

人世间的「名」是士人所无法看透与放下的「目标」,因而求「名师」、「名山」、
「名士」来成就自己的「虚名」看来更是虚幻不实,人情世态的虚假他用一句「三者都无是
处」来表现鄙夷的态度。张潮文字中的批评点到为止,知而不怒,就是机趣。又如《幽梦
影.第 60 则》:

天下器玩之类,其制日工,其价日贱,毋惑乎民之贫也。(第 60 则)

是张潮对于社会状况有感而发,富者日富,贫者日贫,贫富不均与贫富的两极化, 使得富人
剥削劳工,而劳工不得不贱价出售器玩,劳动阶级落入了可怕的经济漩涡中,而张潮是感
同身受的,因为张潮也在编书与售书的四处奔走中,吃尽苦头。又《幽梦影.第 38 则》:

天下唯鬼最富,生前囊无一文,死后每饶楮镪;天下唯鬼最尊,生前或受欺凌,死
后必多跪拜。(第 38 则)

生民之丧,最是悲哀与感伤的,然一但化身为「鬼」却有最富与最尊,能得到楮镪与跪
拜,「鬼」有了富贵者的尊荣。笔者以为张潮的书写角度不只有解脱,还有提升的报复感,
道尽为「人」的贫与苦。张潮的批判带着仁慈的悲悯,悯而能书,书而得悟,就是机趣
的灵光乍显。
张潮无意用文字教化,只是在文字书写中带着自己对现实的小小不满。而对于人世间
的遇合与人性的观察,张潮的见解是:

镜不幸而遇嫫母,砚不幸而遇俗子,剑不幸而遇庸将;皆无可奈何之事。(第 165
则)

昭君以和亲而显,刘蕡以下第而传,可谓之不幸,不可谓之缺陷。(第 31 则)

人世的遇合是一场缘份,是尘缘更是机缘,而人生最感伤无助的,还不就是「不幸」二
字!《幽梦影.第 165 则》三种不幸,以一句「无可奈何」是看透遇合真

117
相的机趣;《幽梦影.第 31 则》二种不幸,用「不可谓之缺陷」一句表人生际遇在冥冥之
中,不可自苦,更是一种豁达的机趣。

而人生的际遇有时是导因于人性与人情的纠结,就如张潮在官场与书业市场上的不
如意。张潮对人性的观察是深刻的,「君子」与「小人」,「智者」与「愚者」总是一线之
别,在《幽梦影.第 180 则》中:

宁为小人之所骂,毋为君子之所鄙;宁为盲主司之所摈弃,毋为诸名宿之所不知。
(第 180 则)

张潮在现实生活中受尽人情的奚落与冷落,忍不住的不平之气,在此则中大书特书心里
的愤懑,表现当下他所受到舆论的批评与攻讦,正是小人所为;而张潮仕宦小官,则是
盲主司之误。张潮以反面下笔不能说不险,使闻之者足以戒也足以怒,他的机趣带有批
评的痛快,又《幽梦影.第 129 则》:

不得已而谀之者,宁以口,毋以笔;不可耐而骂之者,亦宁以口,毋以笔。(第 129
则)

对世间的虚假直接批评,「不得已而谀之者」、「不可耐而骂之者」皆以口而不以 笔,因为下
笔则成为了「呈堂证供」。张潮的主观与坦白,恰恰是他在人事磨炼中得到的心得,而在
文字的夹缝中寻找情绪的出口,可明白的在《幽梦影.第 128 则》中看出:

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第 128 则)

个人心中不平,可以藉酒浇愁,但世间的不平,要以武力来解决,看此则可谓大快人心,
但并不是事事皆可以剑消,用刀笔何如?诚如石庞所言「余诚不能已于手舞足蹈,心旷
神怡也。」张潮对人世间的批判直抒胸臆,机趣比之谐趣,笔锋更是锐利,很可能招来
意料之外的祸患,尤其在清初鼎革之际,也难怪在乾隆年间会将《幽梦影》视为禁书。

然以客观的角度议论文学或谈论生活事物,张潮则是一种理性而机智的反省,理性
的思辨中可呈现张潮个人的价值判断,如《幽梦影.第 127 则》:

酒可以当茶,茶不可以当酒;诗可以当文,文不可以当诗;曲可以当词, 词不可
以当曲;月可以当灯,灯不可以当月;笔可以当口,口不可以当笔; 婢可以当奴,奴
不可以当婢。(第 127 则)

118
许多人事物是无法越俎代庖的,更不能鱼目混珠,各有职份各司其职,不可似是而非的
认定,张潮对于是非定位,有其明确的界线,于是在《幽梦影.第 146 则》中:

昔人云:「妇人识字,多致诲淫。」予谓此非识字之过也。盖识字则非无闻之人,
其淫也,人易得而知耳。(第 146 则)

「妇人识字」与「淫」是两件不同的事,张潮理性的将两者明白的区别,「淫」绝非识
字之过。咏絮之才都是有家学渊源的大家闺秀,并享有清誉,他们若有淫乱之事,自然
容易被人发现。张潮身为男子还能以客观的角度评论女子识字一事,否定了「识字诲
淫」的说法。身为编辑书与作家,对于文学与生活的眼光更是有其批判性,如《幽梦影.
第 99 则》:

《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第 99 则)

《水浒传》中的「官逼民反」发泄了百姓对于威权的愤「怒」;《西游记》中三位徒弟皆
为「悟」字辈,九九八十一难更是人生之「悟」;《金瓶梅》原本为「怒书」中「武松杀嫂」情
节,扩充成为描绘当时「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的人性「哀书」。张潮通过引申说明,形
成生动合理的描述,无疑使评论的形象更为突出, 符合了陌生化的文学机智性。而在《幽
梦影.第 162 则》中:

貌有丑而可观者,有虽不丑而不足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有虽通而极可厌者。
此未易与浅人道也。(第 162 则)

「外貌」与「内在」一定相符吗?丑而有可观者,才能言之有物。「文有不通而可爱者」
是不拘格套且「用意」值得玩味,「通而极可厌者」就直指居心不良的种种文字。「此未
易与浅人道也」化用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中「安可为俗士道哉」一句,「俗」与
「不俗」呈现一种「从众」迷思,而「浅」与「不浅」不也是「从众」的俗世迷思。对于世
俗似是而非的想法,张潮在文本的自问自答中表现看法,正是具敏锐思辨力与创造力的
机趣。

张潮文字的机趣横生,是由于视角的内聚,往往是表达自己的看法,而非让别人接
受自己的观点,成了一个独立向内的心灵平台,如《幽梦影.第 136 则》:

蝇集人面,蚊嘬人肤,不知以人为何物!(第 136 则)

119
张潮被蚊蝇叮咬之痛,化为文字的批判,是为了人类的安危向蚊蝇计较吗?还是以
「人」最高等的优势意识?抑或是体悟到「人」不过也是大化的一环?换句话 说:人也
是食物链中的一个「生产者」,蚊蝇可以「消费」人类。无论是十八世纪缺乏科学的时代,
或是今日的科学时代,这一则都充满了身为人,而无法逃避蛇虺蚊蚋侵扰的无助感。是
机智,也是痛苦中灵光的乍显,才显得机趣盎然。

笔者以为张潮《幽梦影》的智慧趣味的五种书写方向,可以是独立的,也可 能是互
相交涉,趣味的乍显取决于读者的前意识理解,趣味的方向更是自由的开 展。如张潮在
《幽梦影.第 27 则》写尽个人所在乎的十件事:

一恨书囊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站台易漏,四恨菊叶多焦,五恨松多大蚁,
六恨竹多落叶,七恨桂荷易谢,八恨薜萝藏虺,九恨架花生刺,十恨河豚多毒。
(第 27 则)

此则「十恨」,不必从众,不必完美,而是创造自己的风范。能够天衣无缝引经据典,固
然能看出张潮融会古今的渊博学识,最难得的是将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生机勃发,没有
形象的地方写出形象,原本零散没有秩序的东西也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笔者以为亦庄
亦谐的散文书写核心,不只在炼字、炼句的语言美中表现技能,更在炼意、思维的观照
中呈现智慧,这恰恰也是种美的觉醒。蒋勋《美的觉醒》提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的意思是说,天地之下可以无所不美,因为每个人都发现自己存在特殊性。」 64 经过语言
的经验、审美的经验以及文化的经验中,藉由表情达意的技术,折射出认知背后的人文
素养,就是诗性的语言,诗性的智能。

第四节《幽梦影》诗性智慧的回声──朱锡绶《幽梦续影》
明清时期因为印刻业的兴盛与商业的发达,一旦某种经典名著面世以后,在市场因
素的推动下,在书坊和书坊主有意识的策划之下,因而产生一些「续作」, 如:《幽梦续
影》。清代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三指出:

近来词客稗官家,每见前人有书盛行于世,即袭其名,着为后书以副之,

64
蒋勋:《美的觉醒》(台北市:远流出版社,2006 年),页 51。

120
取其易行,竟成习套。有后以续前者,有后以证前者,甚有后与前绝不相类者,
65
亦有狗尾续貂者。

他认为「续书」的流行在于借助原书的影响力,「袭其名」的自动依附,并「取其易行」
易于达到传播的效果,也就成为当时多样续书的出版现象。原书盛行于世,受到读者的
青睐与欢迎,就为后来的各种「续书」提供了多样传播的可能。以《红楼梦》续书为例,
干、嘉间即有《后红楼梦》的续写,到嘉庆四年(1799) 抱瓮轩所刊《续红楼梦》;嫏嬛斋
刊本《红楼复梦》,至清道光十三年(1833)藤花榭重刊《红楼梦补》。66 续写者在情节结构
的改造与安排上,皆可见读者因素渗透的结果。
而刘廷玑也介绍了几种清代续书的类型:「续前者」,「证前者」,「绝不相类者」,亦有
「狗尾续貂者」约四种类型。「续前者」与「证前者」两类,是与原书有相关性,可能是续
写前书未竟之事,或引证前书不备之处,可以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延续感与扩大原书的视
野;而「绝不相类者」与「狗尾续貂者」两类,是与原书完全无关了,形成续书并与原
书一同刊刻印行,只能说是借用前书名声达到出版的效果,这很可能是书坊的宣传策略。
刘廷玑的介绍可说是触及到续书传播过程的市场与读者的因素。而在清代热络的书籍市场
中,若能有「续书」的活动, 则可以确定「原书」是得到书业市场的认同。
在张潮诸多的作品中,《幽梦影》可说是最具盛名,不仅在禁书的时代中得到读者的
认同,更得到后代文人的仿效,《幽梦影》的续书有:清末朱锡绶《幽梦续影》,近人郑
逸梅《幽梦新影》等。而朱锡绶《幽梦续影》一书的续写与仿作最切近张潮《幽梦影》书
写人生景致的诗性智慧。

一、朱锡绶《幽梦续影》的时代背景
朱锡绶生平资料极少,仅能从其门人潘祖荫(1830-1890)撰写的〈幽梦续影序〉
和《清代画史补录》可以得到一些线索:

〈幽梦续影序〉

见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台北:中华书局,2005 年),页 124-124。


65

整理自王兆鹏、潘碧华编:《跨越时空──中国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古代卷)》(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大
66

学中文系,2009 年),页 326-327。

121
吾师镇洋朱先生,名锡绶,字撷筠,盛君大士高足弟子也,著作甚富,屡困名场,
后作令湖北,不为上官所知,郁郁以殁,祖荫裟轺之年,奉手受教,每当岸帻奋
麈,陈说古今,诲童发蒙,使人不倦。自咸丰甲寅,先生作吏南行,遂成契阔。
先生诗集已刊版,毁于火他著述亦不存,仅从亲知传写,得此一编,大率皆阅世观
物、涉笔排闷之语。元题曰《幽梦续影》, 略如屠赤水、陈麋公所为小品诸书,虽
绮语小言,而时多名理。祖荫不忍使先生语言文字无一二存于世间,辄为镂版,
以贻胜流。屋乌储胥,聊存遗爱。然流传止此,益用感伤。昔宋明儒门弟子,刊
行其师语录,虽琐言鄙语,皆为搜存,不加芟饰。此编之刊,犹斯志也。光绪戊
67
寅四月门人潘祖荫记。

《清代画史补录》
朱锡绶(生卒年不详),字筱云,一字啸筠,号弇山草衣,江苏镇洋(今太仓)
人。道光丙午年(1846)举人,曾任湖北枝江知县。才思清绮,间作小画,远黛
68
平林,萧疎有致,诗亦幽秀,和予题画,有渔洋神韵。

根据〈幽梦续影序〉言:「吾师镇洋朱先生」与《清代画史补录》记载:「江苏镇 洋(今太
仓)人。」可推知朱锡绶是镇洋县人,而镇洋县是太仓直隶州所辖的一个县。
而〈幽梦续影序〉又言:「祖荫裟轺之年,奉手受教,每当岸帻奋麈,陈说古今,诲
童发蒙,使人不倦」可知朱家是书香世家,且朱锡绶为「盛君大士高足弟子也」师承盛
大士(1771-)69,两人于《清画家诗史》中皆有简传,于当时小有名气。而《幽梦续影》得
以流传,则归功于弟子潘祖荫,〈幽梦续影序〉道:「祖 荫不忍使先生语言文字无一二存
于世间,辄为镂版,以贻胜流。屋乌储胥,聊存遗爱」。
朱锡绶生处于清代干嘉盛世结束,满清王朝步入内忧外患侵扰的年代。由《清代画史补
录》中可知朱锡绶于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中举人,在〈幽梦续影序〉表示朱锡绶于咸
丰四年甲寅(1854)朱锡绶「作吏南行,遂成契阔」即下落不明,

67
〔清〕潘祖荫辑刊:《滂喜齐丛书》第五函《幽梦续影》。现收录于严一萍选辑:《百部丛书集成》068(台
北:艺文印书馆,1964-1970 年)。
68
〔清〕潘曾莹撰:《墨缘小录》收录于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079《清代画史补录》(台北:明文出
版社,1985 年),页 413。
69
〔清〕李浚之编辑:《清画家诗史》收录于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076《清画家诗史》(二)
(台北:明文出版社,1985 年),页 608。

122
而当时的南方已被太平军攻克,时局纷乱。而潘祖荫(1830-1890)于晚清时位高权重,从
政近四十年,并辑刊《滂喜斋丛书》70,收录了仿张潮《幽梦影》的《幽梦续影》。
根据张筑婷《 幽梦影》与《幽梦续影》之比较研究》论文指出,张潮与朱
锡绶之间的关连:

一、两人时空背景,并无交集。……张潮生于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朱锡绶推
测约生于清仁宗嘉庆年间,两人至少相差 150 年。且张潮是徽州人,后定居扬州。
朱锡绶是镇洋人,后任湖北枝江知县。两人籍贯不同居处有别。

二、两者生平遭遇,颇为相似。张潮一生著作等身,却功名无望;朱锡绶
「著作甚富,屡困名场」,两人生平遭遇,颇为相似。又张潮《心斋聊复集》等四种作
品,为两江总督萨载奏准禁缴的三十三种书中;朱锡绶「先生诗集已刊版,毁于
71
火他著述亦不存。」两人均遭遇作品被禁被毁的命运。

张筑婷之论文以「或许是相似的人生际遇,让朱锡绶对张潮产生相知相惜之情。 或许是
《幽梦影》独特之文体特色与丰富内涵,让朱锡绶击节称赏并起而效仿。」为朱锡绶续书的
可能理由。
朱锡绶《幽梦续影》共 86 则,参与评点的句数是 107 句。在张筑婷《 幽梦
影》与《幽梦续影》之比较研究》书中,对于朱锡绶《幽梦续影》友人数并未加以统计,
书中只就字号加以区别,过于笼统,且也未对未针对友人的篇数与句数加以统计,笔者
大致整理(可参考附件三),而人数与篇数的比例如(表 3-1 《幽梦续影》人数与篇数
统计表):

(表 3-1 《幽梦续影》人数与篇数统计表)
篇数 人数 比例
3 7 20%
2 15 28%
1 56 52%
(平均每则约有 1.2 人评点)

70
参见鄢志明:〈潘祖荫及其《滂喜斋丛书》探析〉,《黄埔学报》,第 57 期,2009 年,页 1-12。
71
张筑婷:《 幽梦影》与《幽梦续影》之比较研究》(国立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年),页 44-
46。

123
就文本与统计表资料可见朱锡绶《幽梦续影》与张潮《幽梦影》在友人评点上, 有几个
不同点:首先,最大的差别是:张潮《幽梦影》的友人都可见姓名与字号, 易于确定评点者,
且多为当时小有名气的文坛人士,具尊重性与权威性;朱锡绶
《幽梦续影》大多是字号,有姓氏者不到十分之一,因此难以判断评点者,就张 筑婷研
究:大多并非有名之人。其二,张潮《幽梦影》每则约有 2.6 人评点;但朱锡绶《幽梦
续影》每则约有 1.2 人评点,在人数与句数上皆少,可推知朱锡绶
《幽梦续影》的文本评点应是属于更小型的传递。
笔者则就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朱锡绶所处的年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最后一页,
以清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起到民国八年(1919)「五四运动」兴起为止。此时的文学
与政治关系密切,但文学整体的变化并不突出,紧承干嘉以来的文学风气,沿着惯性向
前推衍的力量还是相当大,雅文学领域活动着各种带有拟古、复古色彩的文学流派就是
明证。72 虽然无法得知朱锡绶为何仿作《幽梦续 影》,但就时代的「复古」风气,可以推
测「大率皆阅世观物、涉笔排闷之语」在清初最具互动传播力的作品非《幽梦影》莫属。
在刘廷玑整理的清代续书的类型 73,则《幽梦续影》属于「续前者」,与原书有相关系,
可以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延续感与扩大原书的视野。《幽梦续影》在「读者评点」人数与句数
上并未产生延续感与扩大性,因为《幽梦续影》所产生的延续感与扩大性在于《幽梦
影》书中所表现的诗性智慧。

二、朱锡绶《幽梦续影》诗性智慧的表现
张潮《幽梦影》,清丽闲雅,充满了生活时趣,能立即与明快的使读者感受 到盎然的
书趣,且张潮《幽梦影》的诗性智慧的原则,就是张潮在《幽梦影.第 67 则》与《幽梦
影.第 160 则》中所表示的:

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第 67 则)

「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第 160 则)

情感一定要接近痴迷的地步才是真情,才华一定要兼具妙趣才算达到超凡精妙的境界,
这可以说是张潮书写《幽梦影》美感的脚注。「情必近于痴而始真」与「情

72
参考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下册)(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年),页 925-926。
73
见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台北:中华书局,2005 年),页 124-124。

124
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是张潮追求生命美感的自适厚度;「才必兼乎趣而始化」与「才
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是张潮追求生命美感的愉悦广度。
而朱锡绶《幽梦续影》所产生的延续感与扩大性正在于《幽梦影》书中所表 现的诗
性智慧:追求生命美感的自适厚度与追求生命美感的愉悦广度。因此以下就朱锡绶《幽梦
续影》即事生趣,五种智慧趣味的创造方向加以说明:

(一)写日常生活的闲趣
自然世界的风花雪月,宇宙大地的山光水色,常常是文人游赏的主要对象, 而张潮
谈日生活之闲趣,乃重能「闲」之「趣」,《幽梦影.第 209 则》: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第 209 则)

能闲皆由忙中来是张潮对闲趣的高度视角,而朱锡绶《幽梦续影》的视角则是《幽梦续影.
第 24 则》:

不静坐不知忙之耗神者速,不泛应不知闲之养神者真。(第 24 则)

朱锡绶也是在生活处境的对比之中得到「闲」,「不泛应」不忙碌于人事的应酬, 才能体
会闲情之养神。又《幽梦续影.第 59 则》呈现:

鸟宣琴声,花写情态,香传情韵,山水开情窟,天地辟情源。(第 59 则)

朱锡绶能感知闲鸟啼、闲花情、闲香韵、闲池静才能得到生活的真意。将生活的感触加以
精心的扩大,就是闲中之趣。《幽梦续影.第 7 则》就是谈闲静之趣:

日间多静坐,则夜梦不惊;一月多静坐,则文思便逸。(第 7 则)

朱锡绶文中「闲」而能「静」,并不是孤寂,才能夜梦不惊;若能一个月静坐即可文思逸
畅,更可见「闲」中之能事,即是与书为友。《幽梦续影.第 38 则》正是谈谈闲静与读书
之间微妙关系: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第 38 则)

朱锡绶闲静默坐则心不浊,能有清明的心神灵性,吟读书籍则口气不浊,能有爽朗的言
语智慧。这样的文字,不仅是日常生活态度的质感,也品味生活的美感。
张潮《幽梦影》正认为:读书是福!才有《幽梦影.第 95 则》的豁达:

125
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
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第 95 则)

而朱锡绶《幽梦续影.第 63 则》则有如此的想法:

云何出尘,闭户是:云何享福,读书是。(第 63 则)

面对红尘俗世,何以出尘?何以保真? 「闭户」是「出尘」,「避」人世的干扰, 是被动的,


就是自取闲「静」;「读书」是「享福」,「想」人生的光采,绝对是朱锡绶主动的人生追求,
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幽梦续影. 第 72 则》:

任气语少一句,任足路让一步,任笔文检一番。(第 72 则)

「少一句」、「让一步」前两句充满豁达,而「检一番」是如此仔细的生活态度, 朱锡绶
「一张一弛」的「闲趣」不及张潮丰富与多样,但具有个人生命质感的联 想与特色,这
恰恰是他所表现的诗性智慧。

(二)写个人癖好的雅趣
74
在晚明闲赏文化的鉴识系统中,即有「宜称」的品味模式 ,也就是符合「时宜」、
「得宜」的概念。生活情致如何得「宜」呢?在《幽梦影》本文中共出现了 46 次「宜」字的
书写,而朱锡绶《幽梦续影》本文中也出现了 33 次「宜」字, 书写,其中最相近的书
写是张潮《幽梦影.第 86 则》写道:

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第 86 则)

而朱锡绶《幽梦续影.第 70 则》则写道:

冬室密宜焚香,夏室敞宜垂帘;焚香宜供梅,垂帘宜供兰。(第 70 则)

春夏秋冬四季之情,张潮认为有四季所宜之事,而朱锡绶的四季取向只取其二, 所宜取
向是冬室宜紧闭且焚香并供梅,,夏室宜宽敞且垂帘并供兰,在供梅的自

74
所谓「宜称」的观念,就是「相宜相称」,不仅是对单一赏鉴对象的注意,而是对于并列的两组(或更
多)事物配合的考虑,讲求为赏鉴对象提出相配相称以供对照之环境条件。而袁宏道
《瓶史》卷下,有〈宜称〉条。最易明白的例子是「时宜」、「适宜」、「得宜」等。整理自毛文 芳:《晚明
闲赏美学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7 年),页 183-193。

126
适,与供兰自赏,朱锡绶创造了自我的天地雅室。由张潮的雅事,到朱锡绶的雅室都是智
慧趣味的关注与再创造。又《幽梦续影.第 46 则》写道:

小园玩景,各有所宜:风宜环松杰阁,雨宜俯涧轩窗,月宜临水平台,雪宜半山楼槛,
花宜曲廊洞房,烟宜绕竹孤亭,初日宜峰顶飞楼,晚霞宜池边小 彴。雷者天之盛怒,宜
危坐佛龛,雾者天之肃气,宜屏居邃闼。(第 46 则)

此则一口气写了 11 次「宜」字。古人小园的构筑多是文人内心情志的投射,因此各景
所宜,都是自我的追求而化为雅趣的呈显。且《幽梦续影.第 13 则》表示:

非真空不宜谈禅,非真旷不宜谈酒。(第 13 则)

谈「真」、「空」、「旷」都是晚明小品文所常用的文字,化为个人的雅事必为谈禅与谈酒,谈
禅则能空,谈酒则能旷,才能写出雅趣,所以朱锡绶《幽梦续影.第 32 则》有:

花底填词,香边制曲,醉后作艹,狂来放謌,是谓遣笔四称。(第 32 则)

此则有最适合遣笔的四种情境,文学的雅事与花、香、酒、歌总是脱不了关系, 更在花、
香、酒、歌中得到灵感与突破。

在《幽梦影》书中常有名花品赏的雅趣,如《幽梦影.第 56 则》:

花之宜于目,而复宜于鼻者:梅也、菊也、兰也、水仙也、珠兰也、莲也。止宜于鼻者:
橼也、桂也、瑞香也、栀子也、茉莉也、木香也、玫瑰也、腊梅也,余则皆宜于
目者也。花与叶俱可观者,秋海棠为最,荷次之。海棠、酴醾、虞美人、水仙,又
次之。叶胜于花者,止雁来红、美人蕉而已。花与叶俱不足观者,紫薇也、辛夷也。
(第 56 则)

而在朱锡绶《幽梦续影》书中名花品赏的雅趣,有相同之笔法,采用不同的视角与比类,
如:

花是美人后身:梅,贞女也;梨,才女也;菊,才女之善文章者也;水仙, 善诗词者
也;荼蘼,善谈禅者也;牡丹,大家中妇也;芍药,名士之妇也; 莲,名士之女也;
海棠,妖姬也;秋海棠,制于悍妇之艳妾也;抹丽,解事雏鬟也;木夫容,中年诗
婢也。惟兰为绝代美人,生长名闳,耽于词画,

127
寄心清旷,结想琴筑,然而闺中待字,不无迟暮之感,优此则绌彼,理有固然无
足怪者。(第 11 则)

朱锡绶对于名花品赏和女子的身份地位做比类,「惟兰为绝代美人」,朱锡绶非常喜爱兰
花,《幽梦续影》一书中提到「兰」字有 5 次之多,在《幽梦续影.第 2 则》即有:

鹤令人逸;马令人俊;兰令人幽;松令人古。(第 2 则)

朱锡绶以「兰令人幽」为其雅致的标志,却是出自于张潮《幽梦影.第 131 则》: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
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第 131 则)

张潮《幽梦影》中「松令人逸」,《幽梦续影》则是「松令人古」,两书更是同中有异,异中
有同,更可见《幽梦续影》一书引用与仿作的痕迹。然而文学之美, 向来都从引用与仿
作开始,除了承继之外,必然有其不同的联想方向。诗性智慧的美感,不只是在于引用
与沿袭,更在于简洁的文字中,得到心灵的激荡,产生个人的灵光乍显,才有个人的文
雅之趣。
朱锡绶在《幽梦续影.第 45 则》中追求:

水仙以玛瑙为根,翡翠为叶,白玉为花,琥珀为心,而又以西子为色,以合德为
香,以飞燕为态,以宓妃为名,花中无第二品矣。(第 45 则)

将各种名花与美人的优点融合为一,成为花中极品,力求美感精神的独到,这样的创造
力与联想力,就是诗性智慧的发扬。尤其在朱锡绶《幽梦续影》最后一则, 将唐人之诗比类
为名花:

唐人之诗多类花石:少陵似春兰,幽芳独秀;摩诘似秋菊,冷艳独高;青莲似绿
萼梅,仙风骀荡;玉溪似绿萼梅,绮思便娟;韦、柳似海红,古媚在骨;沈、宋
似紫薇,矜贵有情;昌黎似丹桂,天葩洒落;春山似芙蕖, 慧相清奇;冬郎似荑
梗垂丝;阆仙似檀心磬口,长吉似优昙钵,彩云拥护; 飞卿似曼陀罗,璚月玲珑。
(第 86 则)

此则是最后一则,也是字数第二多的一则,朱锡绶巧心模拟诗情与花意,不仅表示他懂
花也懂诗。文人不可无癖,朱锡绶《幽梦续影》无特别的癖好,但对于《幽 梦影》中的雅事有
仰慕与趣取,能举一反三即是朱锡绶《幽梦续影》的诗性智慧。

128
(三)写景物审美的奇趣

「平凡」与「奇特」也是相对比较之下才形成的。《幽梦影》中无论是奇景、奇趣或奇
姿,都饱含着他对于生活景物与景像的丰沛情感,各种元素相互交织, 融合成张潮新鲜
奇崛的风格意趣。而朱锡绶《幽梦续影》也努力在世俗所觉的「平凡」与文人所感的「奇
特」中经营,于是有《幽梦续影.第 34 则》对「奇」的想法:

路之奇者入不宜深,深则来踪易失;山之奇者入不宜浅,浅者异境不呈。
(第 34 则)

朱锡绶表示「路之奇」与「山之奇」不同,深则惧迷失,浅则忧异境不足。「深」与
「浅」是个人主观的,个人的想象与境界的层次,更是个人修养与趣取的不同, 更是智慧趣
味的展现。
张潮《幽梦影.第 34 则》的赏物之趣是:

窗内人于纸窗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第 34 则)

于是朱锡绶的《幽梦续影.第 14 则》中有:

雨窗作画,笔端便染烟云;夜雪哦诗,纸上如洒冰霰。是谓善得天趣。(第 14 则)

以上两则的情境与场景多么相似,然朱锡绶又再增添一些层次。「雨窗作画」窗纸难免会
有雨气,朱锡绶却能有染烟云之美的审美情趣,「夜雪哦诗」诗纸上也难免会有雪意,朱
锡绶又能感受到纸上如洒冰霰的孤清情韵。得到天时、地利, 是善得「天趣」。「天
趣」这词是趣味更是创意,能感天之趣,能有奇趣之想,就是具联想与创新的诗性智慧。
「天趣」是人在时间与空间中的立场与所感,由于「奇」含蕴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特
殊性,张潮的「奇趣」是大量取用各种质感与联想,唤起读者充分的想象, 彷佛一场「搜
奇」的旅程,如《幽梦影.第 40 则》: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
(第 40 则)

而朱锡绶表现在视觉方面的奇趣则如《幽梦续影.第 28 则》:

129
雪之妙在能积,云之妙在不留,月之妙在有圆有缺。(第 28 则)

雪落能积,是空间的充实感;云之不留,是空间的虚无感,月的圆缺,则是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正是视角的奇趣,表现出朱锡绶「天趣」的智慧趣味。又《幽梦续影.第 30
则》:

筑园必因石,筑楼必因树,筑榭必因池,筑室必因花。(第 30 则)

朱锡绶将中国园林之美,由远而近的揣想:筑园之趣在奇山怪石,筑楼之景在林木树态,
筑台榭之妙在曲水绕池,房室之雅在莳花植草。在花草中如何表现奇想, 有《幽梦续影.第
53 则》:

臞字不能尽梅,淡字不能尽梨,韵字不能画水仙,艳字不能尽海棠。(第 53
则)

用实字来表现花意与花态,字字都是化实物为虚象,句中运用「不能」两字又字字化虚象
为实感,是视觉与心觉是互通的奇趣。又《幽梦续影.第 71 则》:

楼无重檐则蓄婴武,池无杂影则蓄鹭鸶。园有山始蓄鹿,水有藻始蓄鱼。蓄鹤则
临沼围阑,蓄燕则沿良承板,蓄狸奴则墩必装褥,蓄玉猧则户必垂花。微波菡萏
多蓄彩鸳,浅渚菰蒲则多蓄文蛤。蓄雉则镜悬不障,蓄兔则草长止除,得美人始
蓄画眉,得侠客始蓄骏马。(第 71 则)

朱锡绶将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布置于庭园建筑里,呈显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容蓄之美,一席
想象力构筑的智慧天地。
而朱锡绶表现在听觉方面的奇趣较少,如《幽梦续影.第 40 则》: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第 40 则)

琴可医心,必然是琴音的感人。而此则重在「医」字,所呈显的不是药到病除的医疗技
术,而是安顿身心灵的各种人世投射与观感。
张潮《幽梦影》的奇想与奇趣,在使文字立意产生深刻性,如《幽梦影.第
172 则》中::

笋为蔬中尤物;荔枝为果中尤物;蟹为水族中尤物;酒为饮食中尤物;月为天文
中尤物;西湖为山水中尤物;词曲为文字中尤物。(第 172 则)

有四品味觉的「尤物」,而朱锡绶在此则得到相关的联想,写出《幽梦续影.第

130
1 则》的味觉的奇趣:

真嗜酒者气雄;真嗜茶者神清;真嗜笋者骨臞;真嗜菜根者志远。(第 1 则)

「嗜」是喜好之意。若以《幽梦影》言酒为尤物,则《幽梦续影》中真嗜酒者气雄;若
以《幽梦影》言为尤物,则《幽梦续影》中真嗜者骨臞,两者遥相呼应, 正是续书的承
继特色,在相关中又有创新,因此智慧趣味的质感就层出不穷了。

(四)写人事世态的谐趣
小品文往往率真、幽默且在比喻中带着几分自然亲切和人性的自由放纵。「谐趣」所显
示的意义,不仅幽默个性的流露,也是一种心灵自由的展现,更是「独抒性灵,不拘格
套」所开展出来的美学风貌。《幽梦影》的谐趣,展现人生世态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形象
性,如在《幽梦影.第 35 则》中: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
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第 35 则)

张潮藉由读书呈显少年、中年、老年人生三部曲,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与人生课题的层次,
心境颇有「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况味,张潮文句有其读书领悟之乐。而朱锡绶的《幽梦
续影.第 37 则》中有:

少年处不得顺境,老年处不得逆境,中年处不得闲境。(第 37 则)

朱锡绶的人生三部曲,直接连结人生的处境关系:少年不得顺,老年不得逆,中年不得
闲,如此看来人生真是无一处不苦。朱锡绶的文字是苦中作乐,彷佛是调侃自己,也正
是以诙谐的角度,看待自己人生境遇的遇合,创造了自己的谐趣视角。而《幽梦续影.
第 12 则》也写道:

能食澹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井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 处功名。
(第 12 则)

在粗衣粗食中才能明白异味之美,在市井奔波过,才能体会名山之奇,能受尽科考折磨,
才能享受功名之乐。此三事更像朱锡绶的人生历练,化而为文字的都是
「苦尽甘来」的智慧与心情,能苦尽甘来的更是人生的大智与大趣。
然看待外界的人事眼光,更要能诙谐以对,才能趣而不伤,在张潮《幽梦影.

131
第 65 则》中有:

文人讲武事,大都纸上谈兵;武将论文章,半属道听途说。(第 65 则)

朱锡绶《幽梦续影.第 12 则》也比类出:

偏是市侩喜通文,偏是俗吏喜勒碑,偏是恶妪喜诵佛,偏是书生喜谈兵。
(第 74 则)

所谓「隔行如隔山」,俗人偏偏喜欢班门弄斧,以外行指导内行,不免贻人话柄, 也贻笑大
方,张潮与朱锡绶皆幽他人一默,得自己痛快。再则还有朱锡绶《幽梦 续影.第 10
则》写道:

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对于文人得以富贵,富贵又能诗,生活与吐属上仍是市井寒酸。仕途的顺遂并不能表示
文采可质变得更超脱,似乎也呼应张潮所言「才子而富贵,定从福慧双修得来」。

张潮《幽梦影.第 130 则》中有:

多情者必好色,而好色者未必尽属多情;红颜者必薄命,而薄命者未必尽属红颜;
能诗者必好酒,而好酒者未必尽属能诗。(第 130 则)

朱锡绶《幽梦续影.第 75 则》比类出:

真好色者必不淫,真爱色者必不滥。(第 75 则)

张潮言「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能感知「情」且表现「情」正是生命得以发扬的诗
性。好色与爱色都是解色之人,能解色才能知解语花之难得,才能有难得的惜情,若非
有才之人,如何惜情?朱锡绶聚焦于一事一点,这样的谐趣,趣而不伤,表现真性情的
才情与智慧趣味。

谐趣不只是诙谐,也可能是一种和谐,追求内心精神的和谐。在张潮《幽梦影.第
123 则》有:

妾美不如妻贤,钱多不如境顺。(第 123 则)

「不如」二字是权衡轻重之后的选择,是内心平衡之后的和谐观点,然朱锡绶《幽

132
梦续影》的权衡观点则是:

英雄割爱,奸雄割恩。(第 82 则)

舞弊之人能防弊,谋利之人能兴利。79

英雄与奸雄,舞弊之人与谋利之人,此两组人物皆可以合一吗?爱与恩,是一体两面;
防弊与兴利,更是互为表里。如何权衡?应该就是人生的智慧!如何看待? 更是人生智慧的取
向。在联想与对比的人事处境中,未必事事求好、求美、求善, 而是接受周遭的人、事、物,
达到个人与境遇的一种和谐心情,丰富了个人视角, 给予个人面对人生的智慧高度与趣味
深度。

(五)写评判议论的机趣
张潮《幽梦影》能以深情介入人生场景,当其渗入潜流于文思文想,每每虚、实、事、理
相生交发,融义理于迹象之中,藉色相表露意蕴,精到处理思泉涌、机趣横生。张潮的机趣
是多元的风趣,在入世、写实的积极观照外,不乏出世、超现实的连翩浮想,呈显出对
有限世界突围之努力及超越之向往,而朱锡绶《幽梦续影》评判议论的观点则是:

鬼谷子方可游说,庄子方可诙谐,屈子方可牢愁,董子方可议论。(第 85 则)

鬼谷子是纵横家之祖,庄子文字诙谐,屈原离骚多愁,董仲舒策问议论之才,四人都是
能言善道之人,能驱遣文字才能掌握文意中的机锋与智慧。又《幽梦续影. 第 47 则》提到:

富贵作牢骚语,其人必有隐忧;贫贱作意气语,其人必有异能。(第 47 则)

海德格(Heidegger)所说:「语言──存有的居宅」75 语言是存有之道在人世间所居住的
房子,也就是语言表现了个人存在场域与氛围。「牢骚语」、「意气语」人皆有之,然因
地位环境的不同,则各带有不同的影射与想法。朱锡绶认为是隐 忧也好,是异能也罢,
皆是对语言文字的表现充满探索的趣味。

75
海德格指出「住在世界」的「住」或「寓」是「此有的本质特性」。另一方面,「此有即其开 显」,没有
这样的开显,我人之在处所,就完全跟不知不觉的手前之物一般,不能称为住,就存在性征而言等于「不
在」。开显才是真正的「住」与「寓」,这实在是意义深刻的描述。语 言既包括整个开显过程,所以海氏称
之为「存有之屋」。请参见《语言──存有之屋》,p 169。

133
张潮在文字书写中,带着自己对现实的小小不满,如《幽梦影.第 165 则》有:

镜不幸而遇嫫母,砚不幸而遇俗子,剑不幸而遇庸将;皆无可奈何之事。(第 165
则)

是对于人世间的遇合的无奈,朱锡绶《幽梦续影》中则有:

脂粉长丑,锦绣长俗,金珠长悍。(第 55 则)

侠士勿轻结,美人勿轻盟,恐其轻为我死也。(第 76 则) 爱则

知可憎,憎则知可怜。(第 62 则)

人生的遇合无常,人世的境遇无奈,则以机趣的视角看得人情,评论人情,其中理趣的
表现却是有意识的追求处世境界的安顿。可见朱锡绶《幽梦续影》中也是饱含儒、释、
道三家的思想,使他获得一份旷达随缘的悠然心态和游戏人间的生命智慧:

静一分,慧一分;忙一分,愦一分。(第 42 则) 学导引是

眼前地狱,得科第是当世轮回。(第 4 则)

利字从禾,利莫甚于禾,劝勤耕也;从刀,害莫甚于刀,戒贪得也。(第 65
则)

以上三则中,多有教化之意,不论世事如何变化都能观察入微,并能以退为进, 别有一
番体会,而创造自己应对乾坤世界的方式。又如:

观门径可以知品,观轩馆可以知学,观位置可以知经济,观花卉可以知旨趣,观
楹帖可以知吐属,观图书可以知胸次,观童仆可以知器宇,访友不待亲接言笑也。
(第 16 则)

琴不可不学,能平才士之骄矜;剑不可不学,能化书生之懦怯。(第 20 则)

谈禅不是好佛,只以空我天怀。谈元不是羡老,只以贞我内养。(第 33 则)

朱锡绶谈禅说玄是受时代所影响,但他文字中呈显最深刻的还是儒家的价值观与

134
自壮的想法。
张潮在《幽梦影.第 27 则》写尽个人「十恨」,不必从众,不必完美,而是创造自己
的风范:

一恨书囊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站台易漏,四恨菊叶多焦,五恨松多 大蚁,六
恨竹多落叶,七恨桂荷易谢,八恨薜萝藏虺,九恨架花生刺,十 恨河豚多毒。
(第 27 则)

能看出张潮融会古今的渊博学识,最难得的是将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生机勃发, 没有形
象的地方写出形象,原本零散没有秩序的东西也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朱锡绶《幽梦续
影》也有「三恨」:

余亦有三恨:一恨山僧多俗,二恨盛暑多蝇,三恨时文多套。(第 17 则)

朱锡绶「三恨」第一恨是精神圣地的转变,第二恨是天地自然的因果,第三恨则是时文
抄袭的无奈。朱锡绶《幽梦续影》三恨数量不及张潮《幽梦影》十恨多, 且朱锡绶《幽
梦续影》三恨文采不如张潮《幽梦影》十恨勃发,但朱锡绶《幽梦续影》三恨的确是从
张潮《幽梦影》中脱出,且三恨比十恨更观照个人的需求, 对人事感叹占三分之二,是
机趣也是机缘所致。
诗性智慧是因事而发,因事而感。近代张爱玲曾经提到人生的三件憾事:「一恨鲥鱼多
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此句出自张爱玲 19 岁时以〈天才梦〉一文,是一
句张爱玲迷很喜欢引用的名句。这样的句式就是仿自张潮《幽梦影.第 27 则》,第一、
二恨皆是大化自然所形成的遗憾,只有第三恨「红楼梦未完」才是真正人为无法左右的遗
憾。恨中带趣,趣中有恨,张潮的诗性智慧, 正如周作人所言:「是那么旧,又那么新」。

从创作的立场来看张潮《幽梦影》文学美的追求,根据柯庆明《文学美综论》所表示:

「文学美」的性质,事实上正包涵了彼此相关但并不完全相同的三种层次的素质:
首先是文字型构的谐律,造句遣辞的灵巧与优美。…其次则是作 品所描写的「经验
历程」中所蕴涵的经验的「直接意义」的变化和丰富。… 最后则是透过文字型构与
「经验历程」以表出的观照生命的「智慧」,一

135
76
种生命的伦理意义的发现与提出。

「文学美」的三种层次是一体呈现的,具有文字型构的形式的灵巧与优美,与内在经验
历程的变化与丰富,还要能观照生命的「智慧」。《幽梦影》的诗性智慧, 正是这三种层
次开展,张潮由文字语言的诗性产生美感,并在经验历程中,观照生命的智慧,并表现
出「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的「发现」与「决定」上,而在生命伦理意义的趣味智慧中发
出质感。张潮的创作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心灵活动,他在「创作」与「创造」中透过
塑造,追求自己的生命意识的提升;而读者透过语言的领会,在「欣赏」的追求中,产
生联想与连结,亦是一种自我生命的醒觉与开展。正因为文学美在文学创造与文学欣赏
中得到互动,且同时产生具有美感意义的心灵活动,丰富了彼此的生命意识,正是诗性
智慧。
艺术的文本再现形式,的确较容易打动人心,呼唤潜藏于人们心底最真实的声音。
然而,诗性智慧所强调的正是来自多元视角交织的故事与创造,谁说这多元的视角只能
从艺术的层面去探讨呢?因此心灵的启发,意义的探索应该不限于艺术而已,它是无所
不在的,以诗性智能的语言与人对话,刺激人我的思考,这才是真正具有深度的自我意
识的交流与建立。
创作者要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情绪,从「与自己接触」开始,更要有能力认知情绪生
活中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要有拟情的认同(emphathic identification),不仅是想象自己
站在他人的位置,而且是体认他人如何感觉的能力,才能在文章交流的世界里一起遨游。
评点对话是群体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人皆是以「生活经验」为起点,但是透过从
事各种阅读及评点活动,去体验、感受,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对话、辩证原始的经验,
进而批判、转化,最后产生超越。
阅读者即可从中发现生命具有不同的可能性,能更进一步引发阅读者的学习兴趣与
动机。若一个人对于本身现存的状况,以及自身的经验不感到怀疑,并且视作安全的领
域,将会使人变得自满和自大,这种自大会形成评点者产生不同的认知与态度,因此诗
性智能的变成一种学习课程,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课程,它不仅是对于知识和情感上的
寻求而已,而是面对生活态度的深刻理解,透过从不同的视角去开展自身视野,可让阅
读者经过体验之后,对于自身的经验再次调整和重组,以多样的态度去看待生命,理解
与反思,进而超越自我的局限,使生命的内涵变得更加的丰美。

76
柯庆明:《文学美综论》(台北:长安出版社,1986 年 10 月),页 45。

136
第四章 《幽梦影》的传播与评点接受的特色
明末清初,是朝代变革、政治更迭的时代,许多文人的创作上主张抒发性灵。 而张潮
《幽梦影》继承了晚明文人所向往的清闲雅适、玩赏游逸的观照况味;并结合了清初现
实的生活经验、挫败的仕途进路等心情。因此对于现实社会,他更有一种旁观的眼光,
冷静的观察这个忙乱的世界。张潮《幽梦影》要反映与呈现的是高超的生活内容与思想情
趣,在《幽梦影.第 96 则》表示: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
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第 96 则)

「闲」一字,对张潮而言是闲情、闲趣,更是一种「有闲之才」。能感知闲情与闲趣,才
能闲人之所不能闲,忙人之所不能忙,在俗世中表现娴雅的生活情调。
这种非记事、非议论,将感悟与体会分享的文字,充分展现晚明以来小品文的──
闲逸之情。所以《幽梦影.石庞序》言:「片花寸草,均有会心,遥水近山,不遗玄
想。」1 而《幽梦影.孙致弥序》称赞其:「含经咀史,自出机杼,卓然可传。」2 可见张
潮在《幽梦影》中呈现的不只是文字的魅力,也具有当时时代风气与文人共同的心迹;又
《幽梦影.杨复吉跋》言:「昔人著书,间附评语, 若以评语参错书中,则《幽梦影》创
格也。」3 乾隆时杨复吉直接点出《幽梦影》的创格是:「评语参错书中」。张潮在《幽梦
影》手稿的传送中,评点活动产生共感与传播的互动,使得《幽梦影》文本与评点共生共
存,让阅读解释纷陈而更加吸引人。这个现象在文本的解释上,罗兰.巴特曾指出:

解释本身,是一种权力意志的形成,作为一种激情而存在。因为解释本身就是一
种「生成」过程,是「生生不息」的存在。4

于是评点文本的解释「生生不息」的存在,也成为《幽梦影》文本传播时「生生不息」
的传播美感,这就是张潮《幽梦影》的「创格」。因此,在欣赏《幽梦影》的清言隽语
时,也要参见其丰富多样的评语,才能理解其在清言小品系统中 特殊的地位与至今仍传播
不息的文学价值。因此,以下两节分别讨论:第一节《幽

1
〔清〕张潮辑、杨复吉等续:《昭代丛书、别集》(清道光 29 年世楷堂藏版),〈石庞原序〉,页 3。
2
〔清〕张潮辑、杨复吉等续:《昭代丛书、别集》(清道光 29 年世楷堂藏版),〈孙致弥原序〉,页 2。
3
〔清〕张潮辑、杨复吉等续:《昭代丛书、别集》(清道光 29 年世楷堂藏版),〈幽梦影跋〉,页 58。
4
罗兰.巴特着,屠友祥译:《S/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页 63。

137
梦影》的传播方式、第二节《幽梦影》评点互动的接受效应。

第一节 《幽梦影》的传播方式
当人们谈及文学活动时,一般是用两个阶段来表述,即文学创作──文学阅读。而
实际上由作者的创作到读者的阅读之间,往往横亘了一个桥梁:文学传播。 它包括作品的出
版、发行与读者的互动等,不同的传播方式导致阅读效果也大为不同。因此必须回溯到:
作者创作时是以何种方式来传播,所产生的心理预期, 从而使得他的创作会做出某种的
调整,因而形成其传播的效果与影响。
在张潮的《幽梦影》中,他以自我个性化的直观视野、个人简约淡远的放旷 心志,
产生俗中取雅的经验结晶。而其文本有 219 则 5 与 579 则 6 的评点之间互动密切,评点
则数是正文的两倍之多,每则评点则数也不一,少则一人,多则达七人。这为数众多的
评点,在张潮作品产出之际,是如何将文本传播?又是如何收集到读者的响应呢?因此
本节即讨论:一、文本的传播,与二、《幽梦影》的层递评点。

一、文本的传播
文本的产生,需要作者匠心独运的文学创作观点与美感;而文本的传播,则需要文
学传媒的推广与机制。古代文学的传播多是依靠文学传媒,古代文学传媒没有今天多,
只有口语传说、书写传抄、印刷出版、说唱演出等几种,但已足以 引起读者的注意。近
人王平表示:「任何文学作品只有经过传播,被读者接受之后才算最终完成。」按照传播
学的理论,传播必须讨论:传播的目的、传播的层次和传播的类型。因此以下就以三个
向度,讨论文本的传播。

(一)文本传播的目的
人类社会之所以有文明,仰赖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行为:传播是人类活

5
高旖璐:《张潮与《幽梦影》研究》(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国语文教学硕士班硕士论文,2002
年),页 316。
6
根据高旖璐《张潮与《幽梦影》研究》言评语有五百五十则。但依本文后〈附录一幽梦影的原文与评注,
累积统计《昭代文丛.别集》、《啸园藏版》、《翠琅玕馆丛书》及清刊本,共五 百七十九则。

138
7
动的表现 。而何谓「传播」?依陈昭郎《传播社会学》中对传播(communication) 的定义
是:
一般而言,大多数传播之定义是从讯息来源或传播者与受播者个取向而下的。来
源取向(source-oriented)定义:强调送讯息者在传播之角色,而受讯者取向
(receiver-oriented)定义注重受讯者的角色。……传播这个名词的拉丁文原意是
「共同」,亦即是「与他人建立共同意识」。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是「若干人
或者一群人,互相交换消息的行为。」8

人们之所以要有互相交换消息,有一个目的存在,就是希望从相互接触产生共同和协调
的动作。而依丹尼斯.麦魁尔,史文.温达尔作《传播模式》一文的说法, 传 播
(communication),也可以被界定为「透过讯息的社会互动」:

传播基本上是经由符号,将讯息、意念、态度或感情,从一个人或一个团体传送
9
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团体的活动。

所指的传播活动,是指符号在个人或团体之间的交流,也就是「信息的传递」, 而传播
目的是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实际相同含义的交流,也就是所谓「信息共享」。人们对信
息引起的内心感受、内心反应与传播者心中感受与反应的相同, 产生「经验」的认同,
则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效果。
柯庆明教授在〈文学传播与接受的一些理论思考〉中说明:

所谓「经验」,象征性的说,是种「应目会心」或「触物即情」的历程, 因而它既
包括所被经验对象在感官中的呈现,以及经验者对此所产生的种种内在反应。…
…至于「经验」要能够「传播」,亦即意谓着它的「复制」就不仅是原始经验者的
10
「回想」而已,何况它所要「传播」的还可以是想象虚拟的「意境」。

「意境」是指「意」之表现 与「境」之「再现」的融合,隐含深层的「个人意识」与
「言外之意」。「意」作为一种被接收的符码 11 而言,除了语言本身的「表

7
见 W.宣伟伯作;余也鲁译述:《传媒.信息与人──传学概论》(香港:海天书楼,1990 年修订四版),
页 4。
8
陈昭郎:《传播社会学》(台北:黎明文化,1992 年),页 3。
9
丹尼斯.麦魁尔,史文.温达尔作;杨志弘,莫季雍译:《传播模式》(台北:正中书局,1996 年第二
版),页 5。
10
见刘汉初主编:《文学研究的新进路:传播与接受》(台北:洪叶文化,2004 年),页 4。
11
语言是一符号系(semeion)统这个概念是由结构主义者索绪尔(Saussure)所提出。索绪尔认为语言只是人
类众多符号系统的一种。其实书写、祭典、建筑…… ,都有其特殊的符号系统。而

139
义」功能外,更有一层「深义」在其中:

「表义」与「深义」的概念来自于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阐释符号学时
所提出。后来罗兰巴特在其《符号学要义》中对两者的区分,再进一步的解释分
析。巴特认为「符号」存在着两个层次的意义活动,第一个层次是表义,主要代表
文字表面的意涵,第二个层次则是文化的「深义」, 指涉文字在文化社会背景下的
隐藏意义。「表义」是指符号与其指涉间有其直接的关系,而具有更深刻象征意
12
涵的「深义」与一个概念如何在文化中产生意义有关。

传播的过程中不仅是传播者主观能动作用,而且对接受者来说,这种主观能动作用同时
存在。当人们接受或反映时,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世界」重新理解这种意义。「符号」
制造了许多「想象」、「观念」、「虚幻」,作为我们认识世界、事物 的基本概念。因此当传播
者有特殊意图时,「符号」的表义变成只是一种「象」的存在,得「意」而忘「象」的接
受者,就会得到的文化深层意识的解碼结果。然这正是文本传播时形之于文字符号的信
息交流。
传播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今人周毅〈传播文化及其过程〉表
示:

传播活动是人们交往的一种仪式,其作用在于通过处理和创作符号,定位一个人
们活动的空间及其扮演的角色,使得人们参与这一符号系统的活动,并在此活动
中确认社会的关系和秩序,确认与其他人共享的观念与信 13
念。

可知传播活动是在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于小区、群体或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
关系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互动之中所参与的共同符号活动,就是一种「信息的共享」,而
传播关系常常是上上下下、重重迭迭,它有许多大小系统,相互作用与联系,在信息的网络
中,确认了信息的相同观念,就可产生「信息的认同」即得到社会关系的确认与接受。

施兰姆则提出了「译码」、「制码」的概念。意即当任何一个人接受到任一讯息,他通常会把这 个讯息转换成他
所理解的意义。在传达出正确的讯息与人互动。意即「符号互动论」。关于符 号、制码、译码的概念,
可见林东泰〈符号意义与传播〉,收录在《大众传播理论》,台北市师 大书苑,民 97,页 53 到 92
12
见廖炳惠:《关键词 200》(台北市,麦田出版:城帮文化发行,2003 年),页 73-74。
13
周毅:〈传播文化及其过程〉,《郑州大学学报》,2004 年 1 月,页 111-117。页 111。

140
在传播活动中,文学的传播是最具文化特色的一种,因为文学活动是人类一种审美
创造活动,文学作品是对人类自身发展过程的一种传播与描述成果,柯庆明教授指出:

一个「文本」是否被当做「文学」来对待,并不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想法,也
不是像今日艺术哲学上的 The Institutionary Theory 所主张的, 反而是文化
机制;在文学的场合,就是由「文学」的「传播机制」来决定 14
的。

因此文学传播在文学作品产出时,有其传播目的与方式。今人张次第在〈略论中国古代
文学的传播目的与方式〉中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目的有:(一)察民意观民风、
(二)政治劝谏、(三)抒发情怀,豁展怀抱、(四)教育与教化、(五)自娱与娱人、(六)艺术
鉴赏与文学价值的追求、(七)射利餬口等共七种。15 笔者再综合现代传播学的角度来分
析,以为大致可再分为三方面:

1、信息共享:(教育与教化、察民意观民风、政治劝谏)
以中国最早的文学典籍《诗经》为例,因为《诗经》从古至今皆是文人学习的经典
教材。孔子所言: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第十七.九)
除了说明阅读《诗经》、学习《诗经》可以兴发情感、涵养德行、发展群己关系, 以及宣泄
情志等,社会的、外交的或抒情的功能外,也透露出另一个讯息,即文 学作品在作为一项
艺术的载体时被接受的独特性。「兴」、「观」、「群」、「怨」是
《诗经》的四种作用,可使读者受益与感发,若能充份发挥,应可以达到「温柔敦厚,
诗教也」社会性的教化成效。
而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翘楚与滥觞的《诗经》流传至今两千多年,经学家视《诗经》为刺
政的、伦理之教的圣典;政治改革者以《诗经》作为传播政令思想的媒介;文学家则是
归纳了它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聚焦在文本的美感精神上;而史学家则把它当作古代社
会生活及社会意识形态演变的最佳左证资料。于是在文学的传播之中,《诗经》文本的信
息是共享的,但这符码有了与自己相应的解碼─

14
见刘汉初主编:《文学研究的新进路:传播与接受》(台北:洪叶文化,2004 年),页 12。
15
见张次第:〈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的与方式〉《郑州大学学报》,2003 年 3 月,页 45-50。

141
─是教化、是观民意、是传政令、更是美感的精神。
因此在文学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的共享,会依对象与解读者角度的不同而赋予不同
的信息反应。一般的文学作品未必会如《诗经》般多元而丰富的解读角度, 但就古代文人的
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发而为文章的终极内涵都是希望有用于社会国家,为经世致用之
言,如同曹丕〈典论论文〉所言: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因此在越动乱的时代,文学作品「立言」的信息共享也就越多,如春秋时代的百家
争鸣、魏晋南北朝的清谈玄学,一直到晚明刊刻业的兴盛,都是文学作品要呈现的传播
目的。根据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表示: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的活动。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将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
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 着社会信息的
16
传播具有交流、交换或扩散的性质。

由此可知,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的活动,且信息的共享促使社会信息具广泛的扩散效
果,让更多人能接触到文学作品,也就达到文本传播的目的。

2、信息认同:(抒发情怀与豁展怀抱、艺术鉴赏与文学价值的追求、自娱娱人)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很早就表现出一种不平而鸣的抒愤传统。文人在遭遇不公或
怀才不遇引起的愤怒或不满的情绪时,作为情绪的主体是不能无动于衷的,文人们总是
会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来将情绪发泄出来,用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和情绪的稳定,
如西汉司马迁(前 145 年或前 135 年-前 86 年),之作《史记》。由司马迁的〈太史公自
序〉、〈报任安书〉可知,司马迁原本和其他儒生一样,「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
职,以求亲媚于主上」。然而遭李陵之祸, 受宫刑之辱,他认识到:

《诗》三百篇,大柢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故述往事,思来者。

因而「就极刑而无愠色」,决心「隐忍苟活」,完成《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以求
「文采表于后世」,达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之

1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页 5。

142
目的。他还列举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著书立说的动
因时称:「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是在经历磨难之后通过著书抒发心中的
抑郁和不平,这种以抒豁怀抱为目的的文学传播,使文中人物传记都寓含著作者的寄托
磊落而多感慨,写人也写己,也形成了中国文学传播上信息认同的交流的传统。
中国古代从东汉末年就出现了品评人物之风,魏晋时,此种现象在延伸到文学作品 ,
于是有了曹丕(187-226)〈典论论文〉与钟嵘(468-518)的《诗品》等,文学鉴赏而后就形
成了上流社会的一种文化圈,一种文学性的沙龙形式,如「建安 集团」。尤其是上流社
会集团中的彼此互相鉴赏,便形成强而有力的文学传播, 一直到明代,各种体派的产生,
如:台阁体、模拟派、公安派等,集团间彼此信息的认同度相对的提高与一致。而当政
治与功利的取向渐少之后,文学的艺术性与游戏感则可以增进文人间信息认同的快速感 ,
因而产生文学「自娱娱人」的交流效果。根据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表示:

群体传播的社会功能和意义在于群体是满足且认同个人需求的重要手 段,是
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同时也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
17
手段。

由此可知,群体传播是个人信息认同的重要手段,信息的认同也就表示个人在群体中的契
合度与价值,信息的认同即是文学作品精神的传播目的。

3、信息利益:(射利餬口)

中国古代写作的主体都是士大夫,但士大夫在儒家的精神教育之下,以「孔门四
科」──德行、言语、政事与文学,为立身处世的目标与范畴。与文学创作最有关的
「文学」科,排在最后,可见士大夫不以文学为最高的目的指标。中国古代士大夫以经
世致用、在朝为官为生命的目标,因此文人们从不以专业出版的写作为谋生工具。直到
宋代开始,因为印刷术的进步与民间文学的流行,才渐有以写作谋生的文人,尤其表现
在通俗小说与戏剧的出版上。到了元代,是文人仕途不畅的时代,于是小说家与剧作家
就把著书的目的锁定在「为稻粱谋」的定位上,如元关汉卿(1210-1300)的剧曲创作。因
此文学的传播就带有明显的商业气息与策略,到了明代,因刊刻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文
学进入了文艺消费的市场,在

17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页 91。

143
凌蒙初(1580-1644)的《二刻拍案惊奇小引》非常明确的点出事实:

丁卯之秋事,附肤落毛,失诸正鹄,迟回白门。偶戏取古今所闻一二奇局可纪者,
演而成说,聊抒胸中磊块。非曰行之可远,姑以游戏快意耳。同侪过从者索阅一
篇,竟必拍案曰:「奇哉!」所闻乎为书贾所侦,因以梓传请。遂钞撮成编,得四十
18
种……贾人一试之而效,谋再试之。意不能恝, 聊复缀为四十则。

可以明白一方面是小说家想写,一方面是书商们要买稿出书,于是以商业为目的的文学
创作和文学传播,就在元、明、清三代充分的实现与展现。且在充满商业的气氛中,各
种文学作品也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
人类生活于信息世界,并不断地进行各种信息交流活动,而且社会越发达, 信息的
价值和意义就越显重要。而文学信息不仅可以在当下得到交流、共享与认同,也可以让
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了解到古今中外的文学。文学信息的传播达到了作者自我的宣传目
的,也让更多读者阅读到多样的作品,也就让传播信息的间接利益纷呈的出现,文本的
传播目的可说是丰富而具时代性。

(二)文本传播的层次
文学作品必须经过媒体的传播,才能在读者中产生作用,而不同的媒体对文学创作
有不同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学创作的状况是取决于传媒的。 19 如,先秦两汉的
文学作品受限于口传与竹简的书写,因此作品的简练与书写的繁杂有关;宋代印刷术的
发明后,作品得以广泛的流传,使得各种文体大兴,如宋诗、宋词、宋话本等,文学得
以开展不同的面貌。传媒对创作的影响以及传媒给创作所带来的变化,正是「文本」角
色与「作者」角色变化的关键。
文学作品依其传播动能,可分二个层次:1、「个体传播」;2、「团体传播」。首先,
「作者」创作出「文本」,而最早的传播方式,便是「个体传播」,由「作者」个人产生传播
力量,它完全是个体特性,而这些特性受到下列因素影响:

● 全社会和社会结构两者;
● 个体在其社会结构中的身分地位;

18
凌蒙初撰,徐文助校注,缪天华校阅:《二刻拍案惊奇》(台北:三民书局,2007 年),页 3。
19
袁行霈:〈关于文学史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新编《中国文学史》总绪论〉,《北京大学学报》,
1997 年 6 月,页 57-68。页 59。

144
20
● 传播当时的特殊情况。

以上因素而言,作者的社会时代与个人人格影响了作品的「个体传播」。
其次是「团体传播」。人与人的交流,是属于「人际传播」,所以「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
的原始形式,因为在个体化的进化过程中,人际传播创造了人类团体模式。在所有的传播
现象中,「团体传播」规模大小的重要性是相当值得意的。林文琪在《传播学导论》中分
析 21:

很显然地,随着传播系统中传播单位(n)数量的增加,系统的单位间潜在直接关
系(R )数量也会增加。它确实按照这个简单但非常重要的公式:

R=n(n-1)/2

例如,一个有五个成员的团体,在它的五个成员间,就有(5×4)/2=10 个不同潜在的双向
联系(two-way links)。但当此团体的人数加倍时,双向联系会增加到四倍多。这个团
体结构于是增加了传播的复杂性(量的改变)相对应,团体传播系统也产生了某些质的
改变。因此,个体传播迅速地转变成团体传播。
以晚明的评点为例子,晚明的评点家善于把目光集中在前人的经典名著之中,深入
的探索爬梳,强化文本的重要性,并以个人评点的手法,期形成社会效应,而这阶段即
是「个体传播」,传播的效应要看个人的地位与影响力。然当评点无法由一个人担任,转
而成为集评、汇评或合评时,不仅丰富了评点的表现形式,将也将「个体传播」迅速地转
变成「团体传播」。无论评点是正向或是负面, 多人评点的文本,自然吸引读者一窥究竟,
且激发读者群更大的阅读兴趣,因而产生的团体传播不仅是文本或评点者,还有具有动
能的「读者」,才是真到达到了文本传播的层次性。

(三)文本传播的类型
文学作品的传播,必须经由社会的关系脉络来传递展开,而文学作品的社会网络也
就是作者的社会关系脉络。作者书写作品,在作者的书写意识下,是不可能不传播的,
但文本的传播类型是必须依照作者书写的初衷与目的,以达到文本 传播时想得到回馈与
22
作者人格的完成感。以下就从人际传播 的角度,讨论文本

20
林文琪译:《传播学导论》,(台北:韦伯文化,2004 年),页 97。
21
林文琪译:《传播学导论》,(台北:韦伯文化,2004),页 116。
22
整理自郑瑞成:《组织传播》,(台北:三民书局,1990 年),页 33-57。

145
传播的类型。

1、单一传播

亦可称为自我传播,即是作家个体对作品的创作、加工与欣赏,以及价值肯定。这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古代文学史上,因为文学的自觉相对较晚,
很多作家的文学创作,并非出于广泛传播的目的,而是更多的在
自娱与自我欣赏,如陶潜的《靖节先生集》;其次有些作家创作后并不急着传播, 如司马
迁的《史记》「留之名山,传之后人。」其为文目的仍是以自我宣泄为主, 呈显自己的困
境与追求。

2、线性传播
亦可称为纵向传播,即是通过口耳相传或代代相传的方式,将文学作品流传下去,
从而在文学的传播中形成一条向前的直线。这种情况在古代小说的传播中
表现得最突出。一部小说名著的成书过程,往往就形成一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传播的
直线,人物形象在时间的在线越传越丰满、越完美,故事情节也在纵向的 在线越加生动
曲折,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纵向传播则可视为具有「历代性」的文学价值。

3、非线性传播
亦可称之为横向传播。即是一部文学作品在同一时代,得到广泛传播。如白
居易的「新乐府诗」在其时「省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口无不
23
道。」 可见白居易诗在当时传播的空间广度,而能有王公以至于走卒的广大读者群,
是其「老妪能解」的口语化特性。因此横向传播在俗文学中最为明显,尤其在明代通俗
文学亦受到文士的重视,并加上刊刻业的发达,促使晚明性灵小品及各类笔记大量出现,
明人不再视著述为藏诸名山、以俟千秋百代再作权衡的事业,而侧重其当下立笔成文的
记录意义。横向传播则可视为具有「当代性」的文学价值,在当时呈现层波状的传播。
(本文讨论的《幽梦影》正属于此类型)

4、放射性传播
亦可称之为交结传播。是以文学群体为放射原点,向四外扩散传播,其形状
23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台北:艺文出版,1971 年,页 3)。

146
有如放射线。这种现象在许多社会组织都可发现,通常俗称为「派系 」、「分门别派」正
24
是这种现象的写照。 此种传播类型在文学史上的表现也颇多,在各朝各代中皆可见,
如南朝宫体诗、宋初的西昆体、明初的台阁体都曾以某个文学群体作为放射原点,再经
过群体人际的交结而体现过这种放射性传播特征。此种传播常具有时代性,也会带些政
治影响的色彩。

25
无论以上何种类型,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中,还具有一种强烈的「时差性」。
有些作家的作品一写出来就立刻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特别是知名度高、人际关系强
的作家,其作品基本上能及时传播,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等人诗文一落笔,即为人传诵 。
而知名度较低、人际关系弱的作家,其作品就很难及时传播,如陶潜等。一般来说,作
家知名度的高低与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成正比。作家知名度越高,读者阅读的欲望也越高 ,
需求量越大,传刻的版本就越多。刻本的增加意味着读者的增加,文学作品信息的扩散 ,
完成了文本的传播。而文学作品就成了一种「自然存在」的存在,甚至有一种自明之理
的感觉。

二、《幽梦影》的层递评点
明代的学术以「心学」为主,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心外无
26
义。」 把「心」作为主宰一切,派生万物的本源,产生了崇尚自我的哲学思潮。心学
所负载的时代精神是反对理学对文学的桎梏,追求文学的独立性与主体性,要求文学表
27
现真情、肯定自我,以实现对个体意识和欲望的表达。 因此明代的文学有更高的自由
度。且随着市民文学变成晚明文学创作的主体,在心学上也强调市民阶层在思想文化中
的平等地位,也就形成了晚明文学由雅而趋俗的文学美感。
然在心学思潮的作用下,文学由雅而趋俗的形势中,俗文学不断地发展,如小说、
戏曲等。为了使俗文学更平易近人,因此文本的「评点」与解读有了兴盛

24
郑瑞城说:「组织中存在着关系紧密的交结系统也有它的正面功能。第一、各交结系统可以形成相互抗衡的
势力。第二、由成员对交结系统方向心力,可能可以发展对总体大系统的向心力。」 其他讨论请详见郑瑞城
《组织传播》,三民书局,1990 年,页 44-45。
25
整理自王兆鹏、尚永亮主编:《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页 4-5。
26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下篇.静心录〉 (台北:自立书局,1959 年 ),页 328。
27
庄丹:〈试论心学对「评点」文学批评样式的内在影响〉《安徽文学》,2008 年第 1 期,页 55。

147
发展的时空环境。
明代的文学特色是小品文,在心学的影响下使小品文中更具有个体意识,且在明代
散文流变中,知识分子对当时八股文与台阁体是持反对的态度,因此小品文得到了超脱精
神的发展,而重审美、重感悟、重主观感受的文学也就大放异彩。明代小品文多是反映当时
人物、现实以及社会风貌,正可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于是小品文的创作即有了小
品文的消费市场,而小品文的书写模式也就进入了交易行为──产生了文艺的消费市场。
文学作品因时代风格与潮流而产生传播,但必须经过传播的媒体才能产生传播的效
力,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表示:

我们只是强调撰写文学史应关注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并用文学思潮来解释文学
创作,并注意文学的接受度,引导读者正确地鉴赏文学作品。但与文学创作密切
相关的还有文学传媒。古代文学传媒远没有今日多……但已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
文学作品依靠媒体才能在读者中起作用……更不容忽视,传媒对创作的影响以及
28
传媒给创作所带来的变化。

最基本的文学传播媒体即是文本的传抄与刊刻,这两种方式在明代以前是传统且昂贵。
然时至明代中叶,商业与俗文学的兴盛,使一般人的购买力提升,产生了文艺的消费市
场。根据今人朱秋娟〈清初清词评点的风尚成因与原生面貌〉一文形容:

明代造纸业远比宋元发达,纸张价格低廉,尤其是明万历以后盛行的竹纸价廉物
美,毛氏汲古阁即几乎全部采用竹纸刊印书藉,因而降低了书籍生产的成本。另
外,定型的印制体方便于雕刻书版,刊刻程的社会分工提高了书籍生产的效率。
尤其是对于评点而言,套印的大量使用,便于刊印圈点、评语,并使得评本变得
29
赏心悦目。

在明代制纸业与刊刻业皆进入方便与廉价的条件下,文人可以很容易地出资刻集,成一
家之言,以实现儒家「立言」的人生理想。刻集 30 之风正始盛于明嘉靖、万历时,根据清
初蔡澄《鸡窗丛话》记载:

28
袁行霈:新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页 5。
29
朱秋娟:〈清初清词评点的风尚成因与原生面貌〉《文艺研究》,2008 年 11 期,页 62。
30
杜信孚说:「明代刻书,亦有官刻、家刻、坊刻之别,官制与家刻不纯以营利为目的,坊刻则是纯粹商业行
业,而且非常盛行。」(《明代版刻综录》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出版,1983 年,页 2。)

148
前明书皆可私刻,刻工极廉。闻前辈何东海云:「刻一部古注《十三经》, 费仅百
余金。」故刻稿者纷纷矣。尝闻王遵岩、唐荆川两先生相谓曰:「数十年来读书人若
能中一榜,必有一部刻稿,屠沽小儿身衣饱暖,殁时必有一篇墓志。此等板籍幸
31
不久即灭,假使尽存,则虽以大地为架子,亦贮之不下。」

这段记载很详细的表明,明代刊刻费用的低廉促使文人形成刻籍的风气,无论是总集抑
32
或是别集的付梓。刊刻业的发达,不仅使得文人有能力刊刻自己的别集, 连书坊 主人
也为了销售,将书籍多方搜集与大量刊刻。书坊刻书既是投资营利, 则必须考虑所刻之书
是否具有消费市场,或者足以吸引读者,而其出售得越多, 在成本效应之下,其盈余也
就越多。刊刻业的普及与竞争,使书籍市场形成热闹的消费市场。
明末蓬勃的出版情形,又可从陈正龙的《几亭外书》中发现,他将当时纷繁的出版
品约分为四类,并且讨论四类出版品对于读者的影响,其中有:

今世刻本横行,书既非书,读亦非读,载籍太多可忧,有反为修身之累, 大可厌
恶者。第一无赖,是钻研曲谱;第二不才,是耽看小说。曲谱专主邪淫;小说杂
出诞妄,故其害稍轻。外是则推敲诗赋,泛滥诸家,无裨身心,无关世教,废时
罢力,博一文人之名而已矣。世俗之所仰,有道之所裁。外是,则有留心经济,考
订载籍,深谙古今治乱之迹,是有用之学也。
33

他对当时出版业的兴盛用「今世刻本横行」来形容,有「载籍太多可忧」为焦点, 认为
「反为修身之累」的先进看法。可知晚明文学作品无论类型与内容,作品的互动与传播
是最蓬勃的。然他认为最可忧的曲谱与小说的出版,却是当时最受平民阶层接受且消费
的书籍,具有商业刊刻利益的俗文学典籍。显而易见的在商业的利益与发达下,引起一
连串的文学变化,而使得小说、戏曲等民间文学跃登文

31
蔡澄:《鸡窗丛话》,《丛书集成续编》第 90 册。转引自朱秋娟《清初清词评点的风尚成因与原生面貌》,页
62。
32
明清时期出现一批专门刻印、经营各类图书的「书坊」,这些「书坊」如今天的出版社,对于文学的传播
起了重要的作用。据韩锡锋、王清原《小说书坊录》辑录,宋元两代的书坊不过三 家。明代增至 134 家,
截止到嘉庆年间,清代书坊就有 200 家。转引自王平〈论明清时期小说传播的基本特征〉,《文史哲》,2003
年,第 6 期,页 33-37。页 34。
33
陈龙正:《几亭外书》,明崇祯四年原刊本,卷九。转引自陈万益《晚明小品与明季文人生活》
(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 年),页 38。

149
学舞台。
且因为小说、戏曲具广泛流传的民间性,与具刊刻之商业性,使小说文本在传播过
34 35
程中不断变异 。因此寻找具权威的评论者评点 ,使文本更平易近人且被接受,形成了
36
评点与正文相映成趣的文本传播现象 ,同时也成为商业出版中重要的营销手法。
书坊为了吸引读者,增加文本的销路,竞以评点家为号召,若有著名的选评家对文
本的加持,则其书容易成为畅销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1610-1695) 曾如此记载:

尝于西湖舟中赞房书罗炌之文,次日,杭人无不买之,坊人应手不给,实时重刻。
37

这是记载明末著名的选评家吴应箕之事,由此可知书坊的经营方向与营销手法, 来自于
读者的阅读取向与消费心态,而文学评点的加持是最具体的卖点。
文学评点伴随着出版业的兴起,读者意识逐渐取代传统以作者为中心的文学传播角
度。而文本评点的导向功能,使评点由「阅读活动」也可成为「传播的活动」,因为文本
有了读者的参与才体现出其生命力,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提到:

读者本身便是一种历史的能动创作力量,文学作品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能
动参与介入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过程,作品才 能够进入一种
38
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

因此晚明评点,热络了文本的内容价值,也热络了文本的传播价值。而文本评点的导向
功能,是晚明时期兴盛的评点活动,使文学传播变成醒目的课题,这影响力一直延续到
清初,也是清初张潮《幽梦影》传播的重要方式。

34
蒲彦光:〈传统评点学试探〉《中国海事商业专科学校学报》,2005 年 2 月,页 182。
35
单德兴说:「文学评点的发展,多亏唐宋文评家对于『法』的重视,历代政府科举取才的方式, 以及明朝明定
八股文为考试的文体。因此,评点与文学鉴赏、考试制度、教本出版关系密切, 可说是文学、教学、政治、
社会、及经济多种目标的结合。」(〈试论小说评点与美学反应理论〉,
《中外文学》,第 20 卷第 3 期,1991 年 8 月,页 73。)
36
夏佛刚说:「明清之际小说日益发展,各种文学批评方式也有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评点作为一 种崭新的文学
批评方式,无疑成了了此时文化史上一个奇特的学派,一道迷人的风景。当时最著名的评点家如李卓吾、
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等人,几乎都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奇书
进行过评点……以至于在当时形成无书不有评的旷世奇观。」
(〈明清文人评点与小说批论理〉,《语文学刊》,2002 年第 1 期,页 4-6。
37
〔明〕黄宗羲:《思旧录》,收在《黎洲遗着汇刊》。
38
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页 28。

150
在晚明评点及刊刻的大潮流下,清朝初期的商业出版仍深受影响。然清康煕初期虽
有禁令禁止私人刻书,但禁书的时效与禁书的范围有限,清初私人书坊与文人刻集仍极
为盛行。所以即使在明清鼎革、天灾地变之后,王晫和张潮仍然崇尚明末「快书」和
「广快书」的出版活动,编辑小品著作五十种成书的体例和旨趣,陆续刊行了《檀几丛
39
书》和《昭代丛书》,风行一时 ,使晚明小品文的传播系统延续到了清初。且两丛书的
刊印中,皆有「友人参论」的内容,而「友人参论」即是文本的评点活动与传播活动。
友人如何参论呢?参论的风气又如何呢? 今人朱秋娟在〈清初清词评点的风尚成因与
原生面貌〉中指出:

清初清词评点的生成方式主要有三种:刊刻者索评、友朋日常互评、唱和群体互
40
评。对于一部词集的评点来说,这三种方式往往又会交错共存。

张潮身为刊刻家与作家,具有双重身分,因此在《幽梦影》的书写与评点上,自然有其
热络的传播方式与范围。而朱秋娟的所指出的三种生成方式,可能是张潮书籍或《幽梦
影》评点产生交错共存的原因。而这三种生成方式,总括来说,首先都得依靠传统的邮
件传递功能,其次应是当时文人雅士不定期的聚会形态,才能产生交错共存的空间结构。
因此以下就分两个最可能的「友人参论」方式说明。

(一)邮件的传递的方面
41
根据《中国古代邮驿史》「清初的驿政到了康煕时已逐渐好转。」 就因为邮驿制度
42
的健全,新的文化联络网也就逐渐的形成和扩大 。因此康熙时期的文学传播与评点也
43
产生了若干重要而微妙的变化。 文人藉由书信往返的唱和虽有悠久的历史,但以邮寄
方式不断重复的传送与评点,蔚成传播史上的奇观。

39
陈万益:《晚明小品与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 年), 页 38。
40
朱秋娟:〈清初清词评点的风尚成因与原生面貌〉《文艺研究》2008 年,第 11 期,页 60-67。页 62。
41
刘广生、赵梅庄:《中国古代邮驿史》(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年)。
42
张正桦说:「清初的邮传制度部份是仿照明代制度因革损益而来,但清代统治者,尤其是乾隆皇帝都在想方
设法克服明代驿传系统的弊端,进行诸多的改造与创新以提高它的效率,以适应时空环境的变迁。在驿
与递的结合(明代分为水驿、马驿、递运所。康熙初年,废除递运所, 正式改为驿递合一)……在路线
规划(驿传网络更细密且遍及东北、新疆、蒙古、西藏、台湾等地,比明代范围更大。)」见《清乾隆朝
驿传制度之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 2008 年,页 157。
43
清代邮件传递的风气,梁启超也曾指出过,书信在清代学术吏上的独特意义,他说清人:「此 类函札,
皆精心结撰,其实即著述也。此种风气,他时代亦间有之,而清为独盛。」见《清代 学术概论》(台北:台
湾商务印书馆,1977 年),页 104 。

151
因此康熙时期的读者最显著的特征是产生了某种文人圈子的读者群体,这个现象分
44
别以不同形貌在不同书籍留下了痕迹。 而这种文人圈子是灵活且精致, 形成一种「小
众读者群」,今人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对作者与评点者的互动形容如下:

要使读者在有作者、书中人、评点者、甚至还有评者临时接来助兴的古人的多向
对话之中,身心投入地同忧乐,共行止,转喜为悲,破涕为笑,从而把阅读的世
界变成超越时空障碍的生命世界,变成一个读书雅集,用当今时髦的话来说,变
成「读书沙龙」了。这种小圈子的多元对话可说在康熙时期发展得最充份、最典
45
型。

杨义所谓「读书沙龙」的比喻,就是文本与读者之的互动环境。而其互动模式可在张潮
《虞初新志》的评点活动中看出。
张潮《虞初新志》的编辑方式是和读者处于高度互动的状态,书中每篇小说都加上
圈点,篇末有总评,大多由张潮撰写,然也有朋友的作品。在〈凡例〉中他就说明了评
点的原则:

文自昭明而后,始有选名;书从匡、郑以来,渐多笺释。盖由流连欣赏, 随手以
加评;抑且阐发揄扬,并胸怀而迸露。兹集触目赏心,漫附数言于篇末;挥毫拍
案,忽加赘语于幅余。或评其事而慷慨激昂,或赏其文而咨嗟唱叹;敢谓发明,
46
聊抒兴趣;既自怡悦,愿共讨论。

「触目赏心」、「挥毫拍案」表现了评点者的自由心态,这是晚明以来「闲赏」所有的特色,
也是张潮自身的特质。而「既自怡悦,愿共讨论」则说明了当时读者的群体心意,于是
评点变成一种心意与文化的交流。在这种互动中,书写与评点的历时性几乎被隐藏,所
47
有后来的读者都聚集于语句书写的当下,变成在同一文本空间中的应对周旋。 也就是
说,文本与评点是同时产生的,阅读活动也不再以作者为中心,而是文本与评点共构的
意义形式。
张潮《虞初新志》中来稿的部分朋友,也为《幽梦影》写评语,今人杨玉成在〈小
众读者:康熙时期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批评〉说:

44
见杨玉成:〈小众读者:康熙时期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批评〉《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 19 期,
2001 年 9 月,页 55。
45
杨义:《中国叙事学》(嘉义:南华管理学院,1998 年),页 420。
46
〔清〕张潮辑:《虞初新志》(上海:上海书店,1986 年),页 8。
47
蒲彦光:〈传统评点学试探〉《中国海事商业专科学校学报》,2005 年 2 月,页 181。

152
同时参与二书的共有十二人,可见是经常合作的对象,他们是:黄周星、余怀、
尤侗、顾彩、陆次云、吴肃公、杨衡选、王晫、陈鼎、洪嘉植、杜浚、张总等。
48
从这个现象来看。环绕张潮周围一种文学的集团活动已经逐渐形成了。

张潮《幽梦影》即是以「读书沙龙」的阅读情形下所形成的作品。而其所形成的
49
「读书沙龙」──阅读讨论集团,约有 125 人评点 ,参与的人数非常可观,共形成
50
579 则 评语。从书的形式来看:内容文字是属于小品文的体裁、清言的形式;写作态
度是自由而超然的审美态度;评点丰富是读者群彼此的重视与互动的 密切,这三方面都可
见其具有时代的意义与特色。
而张潮与友人往来的信件,他自己也集结成两本书《尺牍偶存》与《尺牍友声》,
这两本书不仅保存了张潮与友人间的互动,对研究康熙年间文士生平、交游、著述及编刻
情况,也提供了珍贵的文献数据。如在张竹坡〈与张山来信〉透露了当时评点的情况:

承教《幽梦影》,以精金美玉之谈,发天根理窟之妙。小侄旅邸无下酒物, 得此数夕
酒杯间颇饶山珍海错,何快如之?不揣狂瞽,妄赘琐言数则,老 叔台进而教之,
51
幸甚幸甚!

张竹坡与张潮的书信往来频繁可见一斑,且张竹坡在《幽梦影》共有 83 处评点是数量
最多的评点者。而张竹坡的评论又常与江含征、张迂庵等一起出现,也可揣想《幽梦影》
在集团中的评点传送方向与情况,其传播应该不会只有一个方向, 应如前文所谈的「横向传
播」或是「非线性传播」,是以人际层次的方式进行, 且由不同群体的阅读者陆续加评,
于是评语越来越多,传播效应越来越广。
所以,乾隆年间杨复吉(1747-1820)的跋,就指出了他的历史意义:

昔人著书,间附评语。若以评语参错书中,则《幽梦影》创格也。诗言隽旨,前
于后喁,令读者如入真长座中,与诸客周旋。日聆其謦欬,不禁色

48
杨玉成:〈小众读者:康熙时期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批评〉《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 19 期,2001 年 9 月,页
88。
49
高旖璐:《张潮与《幽梦影》研究》(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国语文教学硕士班硕士论文,
2002 年),页 316。
50
根据高旖璐《张潮与《幽梦影》研究》言评语有五百五十则。但依本文后〈附录一幽梦影的原文与评注,
累积统计《昭代文丛.别集》、《啸园藏版》、《翠琅玕馆丛书》及清刊本,共 五百七十九则。
51
吴敢:《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年谱》(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页 69。

153
52
舞眉飞,洵翰墨中奇观也。

《幽梦影》在出刊时,已将读者安置在每一段的文本之末,也就是杨复吉所说的
「以评语参错书中,则《幽梦影》创格也。」这在清初评点史上可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事
件,而且是张潮有意为之的传播与集结之作;且「洵翰墨中奇观」,更是 肯定评点互动
53
内容的可贵性。而这样的评点活动,在团体传播学上也属于「层际传播」 ,团体内传播
透过个人而完成──也就是张潮自身的人际网络;组织内传播则是透过个人和团体来完
成──可说是因张潮的名气与张潮的友人共同开展的。由邮件的传递方式,就可一窥
《幽梦影》传播的层次与读者接受的丰富, 更可印证《幽梦影》的阅读评点集团的灵
活性。

(二)文人雅士不定期的聚会方面
高层文人组成的小群体,他们相互间的文学鉴赏,便形成一种有力度的文学传播。
其主要形态就是好友见面时,彼此互动交换读书心得,或是藉由参加结社与文人聚会时,
互相沟通也可得到许多珍贵的写作建议。而这样的讨论,可以再当下激发出思考的花火,
也可于聚会后激活了彼此的创作方向。如张潮在《昭代丛书》〈自序〉中提到的:

甲戌初夏晤王君丹麓于西子湖头,出所辑《檀石丛书》焚香共读,予也载宝而归,
54
校梓行世,颇为同人所赏。

可见聚会的收获,是很多重的。且根据〈张潮年谱简编〉可见张潮时与文人雅士论诗文,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十一月二十九日:

十一月晦前,与孔尚任、冒襄、黄云、郑汉仪、何伍云、倪永清诸文士, 宴集于
55
扬州孔尚任寓所。一时大江南北传播,风气顿开。

孔尚任(1648-1718)以《桃花扇传奇》最受后人瞩目,他常与张潮书信交流,在《幽梦影》中
有三处评点。此事在孔尚任的《湖海集》中也记载到:

仲冬,如皋冒辟疆、青若,泰州黄仙裳、交三、郑孝成,合肥何蜀山,吴

52
许福明编:《幽梦影》(台北:新潮社,2007 年),页 195。
53
林文琪译:《传播学导论》,(台北:韦伯文化,2004 年),页 69。
54
张潮:《昭代丛书.甲集》〈自序〉,页 1 左。
55
刘和文:〈张潮年谱简编〉《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 年第 31 卷第 6 期,页 733。

154
江吴闻玮、徐丙文,诸城丘柯村、倪清,新安方宝臣、张山来,谐石、姚纶如,
56
祁门李若谷,吴县钱锦树,集广陵邸斋厅听雨分韵诗。

在孔尚任的记录中,虽是大家「听雨分韵」谈诗,但也可见当时文人聚会的盛况与讨论的
热烈,更可见当时文人聚会是一件值得记录与书写的大事。这样的聚会传统其实是可以上
溯到东晋王羲之(303-361)的〈兰亭集序〉,兰亭修禊、文人雅聚一事,留下了千古的美丽
回忆,而清初传统文人困窘的政治环境不也有似东晋的政治形态。文人的雅聚,「听雨分
韵」谈诗,不仅是谈文论诗,在文学信息的传播上,更是文人得到信息认同与安全感的
最佳时刻。在文字狱与结社的手段下,清初的文人雅聚是文人心灵难得的共享天地。
再回到张潮的交友上,张潮因为以编书、刻书有名声,时人常常投赠自己的作品或
亲自到府拜访,因此家中常宾客满座:

名走四海,虽黔滇粤蜀僻处荒徼之地,皆知有心斋居士矣。居士性沈静, 寡嗜欲,
不爱浓鲜轻肥,唯爱客。客常满座,淮南富商大贾,惟尚豪华, 骄纵自处,贤士
57
大夫至,皆傲然拒不见,惟居士开门延客。

张潮交游广阔,意在「以文会友」。广交朋友,不仅可丰富他编书的创意,更有推广他所
编着的传播力。所以他对于来访文人的身分及地位,并不设限与排斥, 可说是来者不拒
这种同时同地同文共赏的机会,更是具体的「文学沙龙」形式。杨义所谓「读书沙龙」的比
58
喻 ,其实就包含文本与读者之的互动的时空环
境。而互动的时空环境,可以是「实时性」,也可以是「历时性」。「实时性的文 学沙龙」
形成于不定期的文人聚会时,笔者以为《幽梦影》有三则七人评点与二则六人评点的作
品,因则数距离相近,且评点人数又较多,应是在此不定期的聚会中创作,实时共同评
点所产生的众声喧哗;而「历时性的文学沙龙」就是最常见的邮件传递,《幽梦影》各
则平均的评点数约为二点三人,透过邮件的传递与小群体的互动,使传播的网络灵活,才
能汇集 125 人的评点,不仅传递了文本也传递了彼此的情谊。
就现代的说法,张潮对于出版与传僠是具有先进的眼光和行动力。张潮的读者群是
多样且不同的「小众群」所组成的,而小群体的书信与聚会传播,使得张

56
陈万鼐:《孔尚任研究──湖海集》(台北: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 年),页 303。
57
《明代传记丛刊》〈留溪外传烟艇永怀(6),心斋居士传〉,页 311。
58
见杨义:《中国叙事学》(嘉义:南华管理学院,1998 年),页 420。或见本文(一)传件的传递方面叙
述。

155
潮的《幽梦影》在完成手稿后,即可得到多方的响应,这样的结果在传播学意义上,则
59
形成文学传播的「波圈」 ,「波圈」层层的扩散就是层递的传播行为,《幽梦影》评点的则
数,至少一则,最多有七则,可以想见「波圈」层递的传播行为 与效应在当时可说深具
特色与互动性。

图 4-1 波圈图

在以上《幽梦影》的评点活动中,可以看到文本的传播与传播的效应。所谓
「传播效应」可分为二种:一种是指传播行为当下所发挥的影响力,称为「立即效应」;
60
另一种是传播行为在历史的进程中,所产生的持续性影响力,称之为「延展效应」。 而《幽梦
影》的评点活动,则是属于前者,为当时文学集团互动中的
「实时效应」;而数十年后,有晚清朱锡绶则作了《幽梦续影》,郑逸梅作了《幽 梦新影》皆
属于「延展效应」。《幽梦影》的评点所产生的效应,不仅得到当时文 人的共鸣,也影响了
后人,可知层递的阅读评点活动在《幽梦影》中是非常具有特色且具传播效应。

第二节《幽梦影》评点互动的接受效应
在张潮的《幽梦影》中,我们看到他以自我个性化的直观视野、个人简约淡远的放
旷心志,产生俗中取雅的经验结晶,而产生一种自我生命意识的升华。如

59
「波圈」:任何一个信息都有一个原始的信源,正如地震中心一样。当一个文化信息发布的时候,往往是许
多人同时听到,然后再由这些听到的人传播开来。这种传播模式谓之波式传播, 就如水中掷了一块石头激
起的波纹一样,而跳起的水滴又激起小波纹,一层层地向四周扩散。 这种模式是在同一个时间的横向传
递,所以又可称为横向传播。转引自周毅〈传播文化及其过程〉《郑州大学学报》,2004 年 1 月,页 111-
117。页 113。
60
林文琪译:《传播学导论》,(台北:韦伯文化,2004),页 69。

156
此的文学美感与生命美感,自然吸引了读者的目光;而其精简雅致的短语,在句式的覆
沓,也能召唤读者之笔,加以应和。因此《幽梦影》中 219 则文本与 579 则评点之间的
互动是密切而且多样,评点则数是正文的两倍之多,每则评点则数不一,少则一人,多则
达七人。《幽梦影》一书彷佛是召开了 219 次的研讨会, 如此有「动能」与「召唤性」的
作品,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这些读者与评点者, 就是文本「能动的参与创造者」。文本的
美感被读者接受,因而产生美感的期待视野,因为期待视野的建构,于是形成读者经验的
召唤,由「空白的结构」中去
「填空」个人的「对话」,因而产生了文本的「接受效应」。以下则讨论:一、接受效应,与
二、《幽梦影》评点互动的接受效应。

一、接受效应
「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发端于德国,七0年代初开始崭露头角,代
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1921-1997)和沃尔夫冈.伊瑟尔
(Wolfgang Iser,1926-2007)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挑战文本中心的理论范式,建立
以读者为中心的美学理论,文学研究不再专注于作者原旨的寻求,或作品意义的解释,
而转向读者感受、理解文本的过程,使视野更加广阔。就读者角色的定位而言,接受美
学是「能动的参与创造者」。姚斯(Hans Robert Jauss)代表的「接受研究」,着重于读者
研究,关注读者的审美经验与期待视野, 致 力 于 建 设 新 的 文 学 史 学 论 。 而 伊 瑟 尔
(Wolfgang Iser)为代表的「效应研究」, 则着重于接受活动中的文本研究,关注文本
的空白和召唤结构,关注阅读过程本身和阅读过程中文本与读者间的相互作用。这两种
61
研究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接受美学后期的交流理论的总体架构。 因此,姚
斯针对的是接受美学的宏观世界,而伊瑟尔则是着眼于接受效应的微观领域。

(一)姚斯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
在姚斯(Hans Robert Jauss)的理论看来,文本的呈现之中,有读者的「期 待视
野」。何谓「期待视野」?根据狄其骢《文艺学新论》表示:

61
金元浦《接受美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导言》,收入朱栋霖、陈信元主编《中国文学新思维》,(嘉义:南华大
学出版中心,2000 年 7 月),页 343-358。

157
「期待视野」指的是读者对一部作品进行接受的全部前提条件。如从已读过的作
品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熟悉程度,以及读者个人的条件,
如文化水平、生活经历、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趣味等。……
「期待视野」与哲学释义学所研究的「前理解」概念相近似。前理解是由释义者所
处的社会、历史、语言环境产生出来的。62

因此「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经对于接受客体有预先的估计与期
盼,因此是读者原先所拥有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 的对文学作品
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并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期待视野」是文学接受活动的基础。
期待视野可以具体分为「文学的期待」、「生活的期待」与「价值的期待」三层次。
「文学的期待」是指读者对作品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质方面的期待,包括 作品的文学性、
文体、表现方法、架构技巧、语言特点、艺术感染力等。「生活的期待」是指读者对作
品生活内蕴与思想意义方面的期待,包括作品的题材、主 题、情节、故事的发展、作家
的意图等。「价值的期待」是指读者从接受动机与需求中产生的对作品价值的整体期待
63

姚斯的「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认为一部艺术作品的历史精华, 不可
能由检验它的产品或直接描述而得到阐释。反之,文学应被视为作品与接受的辩证过程:

文学与艺术只求包含一种具有过程特征的历史,而作品获得成功不仅透过主体,
64
也透过消费主体──经由作家与公众的交流

而张潮的《幽梦影》正是透过主体的文本与消费主体的评点,并经由作家与公众 的交流,
而形成了一种「接受」。且在不断的传播与接受之中,产生相同意识的深化美感,也召唤
出读者的期待。如《幽梦影.第 52 则》:

凡声皆宜远听,惟听琴则远近皆宜。(第 52 则)

〔王名友曰:松涛声、瀑布声、箫声、笛声、潮声、读书声、钟声、梵声, 皆宜远听。
惟琴声、度曲声、雪声,非至近不能得其离合抑

62
狄其骢、王汶成、凌晨光:《文艺学新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年),页 666-667。
63
整理自 R.C.赫鲁伯着;董之林译:《接受美学理论》,(台北:骆驼出版社,1994 年 6 月),页
57-87。

6 R.C.赫魯伯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 年 6 月),頁
62。
158
扬之妙。〕
〔庞天池曰:凡色皆宜近看,惟山色远近皆宜。〕

此则写声之听,「声」无形无象,该如何聆赏?人与「声」之间有远、有近,由
「听」而能「宜」是抽象的空间距离与美感距离。而张潮将听声之「宜」,直接总说──
「凡声皆宜远听」,再独谈「琴声」远近皆「宜」之美,特出了自己欣赏的角度,这是张
潮个人的美感经验,也是读者阅读时的第一层次的「文学的期待」。但经过文本评点的传
播交流,有了两位友人的评点应合:而王名友的认同指出八种声听,扩大「凡声皆宜远
听」的共同感,与「惟琴声、度曲声、雪声」必须近听的理由「离合抑扬之妙」,产生一
种相同意识的深化美感;而庞天池情境模拟的认同「凡色皆宜近看,惟山色远近皆宜。」由
「声」之听,联想到了「色」之「看」,更是一种相同意识的深化美感。两人的评点境界,产
生了读者第二层次的「生活的期待」。《幽梦影》正是透过消费主体,经由作家与读者的交流,
而产生一种当代认同的接受美感,作品与读者意见的同时共存并互相阐发,正是「价值的期
待」形成与成立。「期待视野」的建立也就可以确定文本的接受程度。

(二)伊瑟接受效应的召唤结构
伊瑟尔(Wolfgang Iser)所着眼的接受效应是:文本对读者的意义生产。伊瑟尔认
为:

读者在参与文本意义的过程中,将形成经验的整体。经由阅读而产生一种幻想的
经验整体奇特地发生了,读者就会透过一系列重新观察,努力使事 物上下关连,
65
相互吻合。

这种「幻想经验」使得读者在「投入与静观之间的摆动」对于审美对象 (阅读作品)有
了建构。文学接受的发展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阅读阶段,经由文本的阅读, 读者内在则产
生意义的建构:

意义的建构,不仅隐含一种整体创造在文本观点的相互作用中呈现出
来……而且在形成这一整体的过程中,也能使我们形成我们自己,并由此

68
R.C.赫魯伯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 年 6 月),頁
99。
159
66
发现我们至今尚未意识到的内部世界。

在伊瑟尔(Wolfgang Iser)看来,深植于文本之中,有「尚未意识到的内部世界」也就是有
一召唤读者反应的结构网络,即为「召唤结构」。也就是文本的未定性与空白的作用体现
在作品中的创作意识,只有透过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它呼吁、导引、召唤、邀请读
者,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读者的经验世界不同,想象各异,从作品中得到
67
的意义必然不同。因此,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的未定性和空白应是其艺术特色。」
因为文本中满布的断裂和不确定性,驱使读者从每一个有限的视角,推进到新视角,以
将各个片段拼凑完成,形成读者完整的图像,实现他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因此,读者以自
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 对作品中的本文符号进行着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
对话。于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
的过程。因此产生了文本中空白的「填空」、「对话」与「兴味」。
在文学作品的层次架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词语──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
各级语言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反面, 则带有虚构的
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思想理念及其它行而上的蕴含,
更是混沌朦胧,彷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
体验、去「填空」。德国阐释学理论家汉斯.乔格. 加达穆尔(Hans-Georg Gadamer)说:
68
「本文是一种邀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 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本文提出的问题,
这就构成了「对话」。中国古代文论中所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罗曼.英加
登(Roman Ingarden)的「填空」,与加达穆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
的想象和联想, 并进而透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
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于是「文本固有的结构,以及由此激发读者理解的反
应」就是文本的「召唤结构」。
而接受美学还有一个主要的观点: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的,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读者均提供同样观
点的客体。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

66
R.C.赫鲁伯着;董之林译:《接受美学理论》,(台北:骆驼出版社,1994 年 6 月),页 98。
67
金元浦《接受美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导言》,收入朱栋霖、陈信元主编《中国文学新思维》,(嘉义:南华大
学出版中心,2000 年 7 月),页 352-353。

68
R.C.赫魯伯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 年 6 月),頁
99。
160
的回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69

优秀的作品必须能为读者提供阅读和理解的多样性,《幽梦影》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的未完
成「结构」,各则文句充满着「不确定的点」。这「不确定的点」,即是
「空白的召唤结构」,使读者在阅读时,总是积极地思考,对语句的接续、对意义的呈显
不断作出期待、预测和判断。如《幽梦影.第 26 则》:

躬耕吾所不能,学灌园而已矣;樵薪吾所不能,学薙草而已矣。(第 26 则)

〔汪扶晨曰:不为老农,而为老圃,可云半个樊迟。〕
〔释菌人曰:以灌园、薙草,自任自恃,可谓不薄;然笔端隐隐有非其种者,锄
而去之之意。〕
〔王司直曰:予自名为识字农夫,得毋妄甚。〕

张潮「不能」躬耕、樵薪,但「能」灌园、薙草。在「不能」与「能」之中,呈显在农
事活动中表现文人的生活实况:文人的农事行动不属于劳动力范围,而是赏味的成分居
多。而汪扶晨的调侃评点;释菌人充满言外之意的补充评点;到王司直自省式的评点,产
生三层不同境界的读者回响。它在「见」与「不见」、「露」与「隐」之间,埋伏着某种想
象的可能性,埋伏着令人在不确定性中进行联想的某种「召唤结构」,而再从叙事学的角
度讨论,则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表示:

它要求读者透过文本的「彼之所露」和「己之所见」,透过聚焦部分,去窥探聚
70
集以外的部分,去寻找和解读「有意味的空白」。

「有意味的空白」,这就是接受效应中的「空白的召唤结构」:

「有意味的空白」产生于聚焦之外,具体的操作形式是多姿多彩的。既然聚焦可
以出诸不同的眼光和不同的视角,那么聚焦的中止和悬置,它跳出和切入,或者
71
把聚焦之外置于括号之中,也就可以因由叙述者的生花妙笔来决定。

读者透过聚焦与联想,产生一种个人的阅读预测与期待,在《幽梦影.第 26 则》中,张潮
与评点的三人,对于农事行动,有不同的解读与召唤,因此产生的经验

69
姚斯着,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页
26。
70
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 5 月),页 259。

71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 5 月),頁
261。
161
填空也不尽相同,但对文人农事行动属于美感的兴味,却是有一致性的内在认同,可见
其美感内涵的召唤与美感的价值是确立的:

美学的内涵就在于读者对一部作品的第一次接受,包括由比较阅读过的作品,对
其美学价值的检验。它的明显历史内涵是来自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受链条的限制或
72
扩充的理解;这样,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得到确定,它的美学价值得到证实。

美学的内涵就在于读者对于作品的第一次接受,读者透过语言领会,阅读的接受,在欣
赏中追求的,其实是一种自我生命的觉醒与开展,才能产生美感的认同与存在感受。
由关注作家与作品而转向注重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最清楚地表现在维克多.什
可罗夫斯基(Viktor Shklovskii)的感受与策略的理论之中。在他看来,感受一般是与实
际的语言联系在一起,并且是习惯或自发的。艺术的功能在于超越我们习惯的感受,从
而使客体获得新生命。接受的作用,它是决定作品的艺术质感的感受者。因为就作品的
客体来说,读者可能在创造者认为没有美感的地方却感受到美感;或者相反,创造者认为
富有美感之处却令读者感受不到美感。因此, 作者意识与读者间的「感受」触发,来自于
作品艺术的趣味召唤:

这表明艺术属于一种被赋予的对象,它是我们感受的结果;从这种狭义上来说,
艺术客体是由服务于它的特殊设计建造起来的,并尽最大的可能保 证其成为艺术
73
的。

这个定义带有循环论证的味道,作品的「特殊设计」建造起「感受」而产生了读 者的
「接受」。因此,感受而不是创作,接受而不是生产,成为艺术趣味的构成因素,也成为
作品文本与读者接受间的经验循环与灵光互动。
经验能够循环、能够传播,意谓着它的「循环」不只是「复制」,更不仅只是作者
本身的经验,它产生的效应更可能自娱娱人快感,张次第〈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
的与方式〉中表示:

文学作品既可以抒豁作家的怀抱,也自然可以自娱娱人,尤其是当中国古代文学
由严肃、功利渐向艺术与游戏方向倾斜以后,以自娱娱人为目的的

72
R.C.赫鲁伯着;董之林译:《接受美学理论》,(台北:骆驼出版社,1994 年 6 月),页 62。
73
R.C.赫鲁伯着;董之林译:《接受美学理论》,(台北:骆驼出版社,1994 年 6 月),页 18-19。

162
文学创作就逐渐增多。

晚明散文小品就是朝艺术与游戏的创作心态倾斜,且以「自娱娱人」达到生活闲逸自得
的情态。晚明以来,文人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包括评书、品茗、赏花、鉴帖等,从而使
品评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闲来「评书」的记载在晚明至清初的文人诗词中比比皆是,
如:
74
林居身独贵,蝇逐人堪贱。真乐事,研朱点易评千卷。黄锡朋〈千秋岁〉

乞食题诗,遣愁沽酒,满镜谁怜白发生。差堪慰,有奇文在箧,闲写闲评。孙枝蔚
75
〈沁园春.戴务旃携具过寺寓〉
76
孤灯下,墨花浮现,闲评几部。陆进〈满江红.春夜怀友〉

这种「闲评」的文化氛围,使小品文大量地进入了文人品评的视野,而「闲评」的心态
就更倾向于「自娱娱人」的互动之中。而延续晚明清言小品文风格的《幽梦影》,从读者
的接受效应来看,它「自娱娱人」的况味正在其评点互动之中, 且与《幽梦影》互动的读
者观点,正从《幽梦影》的文本中解放出来,读者对文本的检视,也就产生读者个人美
感经验与判断,而形之于评点写作,在交流之中成为一种众声喧哗的当代性存在。

二、《幽梦影》评点的接受效应

文学的「接受」不同于其他如舞蹈、戏剧、建筑、雕像、绘画等艺术,有具体的
「实物」可以提供感官一种在映目时可以立即形成的「美感经验」。「文学」的「接受
77
者」必须依靠自己已有的对于语言或文化符码 的先备知识来理解「文本」中的「言」
作为解碼的工具。而言之为「符码」的语言文字系统本身就有无限连接的可能性,再加
上文本共时性(文本所处时空下特定的社会意涵)及历时

74
见《全清词.顺康卷》第 1 册(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页 379。
75
见《全清词.顺康卷》第 1 册(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页 2156-2157。
76
见《全清词.顺康卷》第 1 册(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页 4339。
77
语言是一符号系(semeion)统这个概念是由结构主义者索绪尔 Saussure 所提出。索绪尔认为语言只是人类
众多符号系统的一种。其实书写、祭典、建筑…… ,都有其特殊的符号系统。而施兰姆则提出了「译
码」、「制码」的概念。意即当任何一个人接受到任一讯息,他通常会把这 个讯息转换成他所理解的意义。在
传达出正确的讯息与人互动。意即「符号互动论」。关于符号、制码、译码的概念,可见林东泰〈符号意
义与传播〉,收录在《大众传播理论》,台北市师 大书苑,民 97,页 53 到 92

163
性(意指历史长期增益所形成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隐性内涵,就会产生同样的一份文
本,一首诗,所兴发的情感,却会因为接受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或者个人小我的经验、
情志各异,而得到了不同的「美感经验」。因此面对同一分文化符 码,不同的接受者在
解碼的过程中,一种「观言」后「得象」或「会意」的「路径」中,接受者或许是连结
自己的旧经验,或许是依靠想象来产生创造,来填补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被接受者,独特
的艺术「距离」。因为填补「距离」的方式, 各有巧妙,而产生了或许是设身处地而被
点拨、挑动的一种「心相知」的书写模式。
《幽梦影》评点的产生正是一种「心相知」的书写模式,因为《幽梦影》的文本为
78
219 则,但《幽梦影》的评点收录约有 125 人评语 ,参与评点的人数很可观,产生共
79
579 则 ,这为数众多的评点是文本的两倍以上,且每则评点则数不一,少则一人,多
则达七人,如下(表 4-1):

(表 4-1:《幽梦影》评点则数统计表)
评数 则数
一人评点 40 则
二人评点 77 则
三人评点 49 则
四人评点 35 则
五人评点 13 则
六人评点 2 则
七人评点 3 则
总计 219 则

由(表 4-1)统计,各则平均有三人评点,而评点次数最集中的是二人评点。因此,在讨
论《幽梦影》本文时,不能不注意与其共时产生的评点内容。《幽梦影》文本与评点之间
产生了纷繁复杂的对话性,也就使得《幽梦影》的文本在阅读中产生了定位的变化。
依据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曾区分两种文本为:「可读的
(lisible)」和「可写的(scriptable)」。他所谓「可读的」文本,是指不可能再现

78
高旖璐:《张潮与《幽梦影》研究》(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国语文教学硕士班硕士论文,
2002 年),页 316。
79
根据高旖璐《张潮与《幽梦影》研究》言评语有五百五十则。但依本文后〈附录一幽梦影的原文与评
注〉,累积统计《昭代文丛.别集》、《啸园藏版》、《翠琅玕馆丛书》及清刊本, 共五百七十九则。

164
的文本写作;而「可写的」文本则是:

为什么「可写性文本」是我们的价值呢?因为文学工作(文学就像工作) 的赌注,
是使读者不再成为消费者,而是成为文本的生产者。…可写性的文本,就是无小
说的故事性,无诗歌的诗意,无论述的随笔,无风格的写作,无产品的生产,无
80
结构的结构化。

「可写的」文本与读者的生产有关,它是在读者参与下形成的。罗兰.巴特这样的区分,
可类推:只要是经过「评点」过的小说、戏曲都可以归纳为「可写的」文本。这样的类
推在《幽梦影》的评点活动中,也可看到类似的现象,如《幽梦影.第 28 则》:

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
(第 28 则)
〔江允凝曰:黄山看云更佳。〕
〔倪永清曰:做官时看进士,分金处看文人。〕
〔毕右万曰:予每于雨后看柳,觉尘襟俱涤。〕
〔尤谨庸曰:山上看雪,雪中看花,花中看美人,亦可。〕

在传递的过程中,文本、作者、读者的角色与定义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且引发许
多有趣的理论问题和讨论方向。如上则中江允凝之言,是肯定张潮充分欣赏自然的文本,
而再进一步于自然界中引申。倪永清之言,则是在张潮欣赏自然之余,回观到现实的人
间活动,进而引申到文人出处与利益之态。毕右万之言, 可说是回应张潮的文本,也可
视为回应江允凝的评点,「雨后看柳」乃是自然界的闲赏美感,只是从场域上的观赏,
转为时间性的观赏,并加入了观赏的心情感悟「觉尘襟俱涤」,于是照见毕右万颇具禅味
的哲思,也提升了评点的境界。最后一则是尤谨庸的评注,「山」、「雪」、「花」与「美
人」的意象,在晚明小品文中是常见的语词,而尤谨庸取张潮文本中「美」的意象,再加
以重组,在同于世俗中又翻出了新滋味,更呈显「闲赏」美感。
阅读《幽梦影.第 28 则》时,原本六句的文本,却能召唤四位读者的阅读观点,进
而产生多层次的论述与领悟。如此简约闲淡的文字,与概括式的语言, 却可以文本为圆
心,幅射出不同的阅读视野,不仅作者得到了鼓励与回响,读者

80
罗兰.巴特着,屠友祥译:《S/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页 154-155。

165
也得到了参与和实现。虽然评论有时会离文本越来越远,但它逐字逐句跃入眼里,夹带
读者的期待,评论辗转引申的曲折,更使后之读者读来深具快感,也饶富趣味。
可见在阅读《幽梦影》时,阅读活动不再是安静的领受,而变成可以召唤读 者提出
自己的观点。《幽梦影》在评点文本行动的召唤下,读者可以构思妙语隽 语,且读者不必
局限于原文的用意为何?作者的态度为何?只需直觉而自由的书写,使得阅读评点文本
成为一种热闹且充满张力的赏味活动。这样的赏味趣味符合了「文本」和「文本性」的
互文活动:

罗兰.巴特的「文本」和「文本性」从而使批评家正如现代派文学创作者一样成
为意义的发明者。决定批评的目的在于改变和调整意义。实际上就是使批评家的
努力以一种回避性活动为基础,从而使批评重新以趣味为主导。81

于是每一次的评点书写都是一种趣味与一种力量,控制着文本,使得人们可以在文本的
网络或空间中感受到自己曾经体验、聆听到的声音与想法。评点活动将文本书写及阅读的
历时过程,转化为刊本上空间性的具体呈现,正是文本「可写性」的活泼现象。在这样对于
82
文本诠释与他人阅读的论辩中,文本的「正确意义」成为一种动态的生产过程。 所以读
者在阅读评点《幽梦影》时,乃成为对「阅读活动」的阅读。
阅读使读者周围的场景改变,使读者走入另一个时空,随着作品中意识的感受浮沉。
阅读最大的享受,莫过于从阅读的现场转移至心灵的时空。客体的时间被打破,读者的
心中过去或未来和现在相互交迭。感受一部作品也就是感受书中意识的经验。文学作品
中,读者的阅读,产生了不同的阅读视野,其重点不在于透过阅读来界定某一意识,而
是在阅读过程中,无意中显露自己意识的倾向。简政珍在《语言与文学空间》中表示:

对于读者意识的阅读,任何一种阅读都可能是独一无二,但没有一种可以宣称囊
括全局。阅读是正反面的辩证相对,平衡或反平衡,充份彰显意识世界的繁复有
趣,读者要慧眼看穿书中意识诠释里的「远见与盲点」,阅

81
苏珊.桑塔格〈写作本身:论罗兰.巴特〉附录于罗兰.巴特着,李幼蒸译:《写作的零度─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台北:久大文化,1991 年 7 月),页 219。
82
蒲彦光:〈传统评点学试探〉《中国海事商业专科学校学报》,2005 年 2 月,页 181。

166
83
读兴味就在于「见」与「不见」交织中留白。

读者对文本的意识阅读,不一定是针对作者或他人,而是导向于自己。当读书下笔
评点时,不只是使文本接受诠释,而是无意间使自我的意识得到舒展与凸显。人际的互
动关系大都建立在迂回中折返:由我到他,再由他到我,也就是由作者到读者,再由读
者到其他读者。而最初的评点者对于状况的评述激起读者对其再评述。于是文本中的空
白得到不同的反应,如果张潮《幽梦影》文句是一面镜子,那么读者就是「映照镜子的镜
子」,「镜子」与「镜子」的多重映照,「见」与「不见」的层次也就多元了起来。
《幽梦影》的传播活动与阅读接受,是在其文本的评点互动中展现。当时文人在聚
会时的论理谈天,可在人我对话中进行思考与反省;而在书信传递中,书信又成了一个
文本,本身就可以对话,再加上了评点的介入增加了对话性,而后评点与评点再互相对
话,于是构成一个多重声音的对话空间。读者在一边阅读文本、一边讨论评点、又一边
形成评点时,形成一种自我反思(self-reflexive)的有趣现象,审视自己与他人,也就让读者
更爱不释手的继续阅读与评点,这也就是《幽梦影》给人魅力,也就是《幽梦影》的立即
传播效应。
由于内容充满趣味性与创新性,因此深受当时读者喜爱,甚至也受到盗版的 侵害,
他曾叹道:「翻刻之禁,昔人所严,迩来当事诸公,类多宽厚长者,而选 刻之家,其力又
不能赴闽终讼,是以此辈益无选惮,惟有付之浩叹而已。」张潮受到盗版的侵害,可以
证明张潮所编与所著之书,在当时社会极为流行与普及。其著作颇受当时文人所欣赏,
可见其传播效应皆是来自于张潮本身的编辑与著作的美感取向。

第三节 《幽梦影》评点互动的特色
风格,是作者的感情个性、创作方法在作品中的综合体现,而《幽梦影》的随笔小
品即是张潮个人风格的呈显。依罗兰.巴特对「风格」说法:

语言在文学之内,而风格则几乎在文学以外。想象、叙述方式、词汇都是从作家
的身体和经历中产生的,并逐渐成为其艺术表现。……风格和社会无涉,却向社
会显现,它是一种个人的、封闭的过程。绝非对文学进行选

83
简政珍:《语言与文学空间》(台北:汉光文化事业,1989 年 2 月),页 154。

167
择和反省的结果。它是文学惯习的私人性部分,产生于作家神秘的内心深处,却伸
84
延到他的控制之外。

「风格」是文人文学惯习的私人性部分,由作家表现,却能伸延到作家的控制之外,恰
恰是文本的能动性。在张潮的《幽梦影》中,我们看到他以自我个性化的直观视野、个
人简约淡远的放旷心志,产生俗中取雅的经验结晶,一种结晶式的 小品文,简而美,又
得到众多响应,产生动能,因此形成一种新型的文本。
这种简而美的清言小品特色,首先是它的篇幅短小,每则字数长短不一,然以极短
文(八句以下)为多,也就是典型的断词组言;其次是原文与评点之间互动的密切,每
则评点则数不一,少则一人,多则达七人。断词组言,留下了大量的空白,经验式的结
晶,构成一种「召唤结构」,诱惑读者发言:

风格的暗示性并非像在言说中似的是一种速度现象,在言说中未说出的部分仍然
属于语言内的间隙部分。在其暗示性功效却是一种密度现象,因为在风格之下牢
固存在的、在其修辞法内直接和间接聚集着的东西,是属于完全异于语言的现实
片断。这种蜕变的奇迹使风格成为一种超文学的作 85
用。

使得读者能与作家在当下所属的时间中,产生超文本的扩散作用,能与读者交 流,并使
读者美感的生成。因为读者的视点游移:一为受超文本策略影响而被动游移,一为读者
自发经验联结的主动游移。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断进行被动综 合,每一瞬间都是意义的
涌现,直至掌握意义中心,完成阅读。超文本开放的形式使读者自我实现的途径趋于多元。
依苏珊.桑塔格〈写作本身:论罗兰.巴特〉的说法:

巴特的「文本」和「文本性」从而使批评家正如现代派文学创作者一样成为意义
的发明者。决定批评的目的在于改变和调整意义。实际上就是使批 评家的努力以
86
一种回避性活动为基础,从而使批评重新以趣味为主导。

84
罗兰.巴特着,李幼蒸译:《写作的零度──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台北:久大文化,1991 年 7
月),页 82。
85
罗兰.巴特着,李幼蒸译:《写作的零度──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台北:久大文化,1991 年 7
月),页 83。
86
苏珊.桑塔格〈写作本身:论罗兰.巴特〉附录于罗兰.巴特着,李幼蒸译:《写作的零度─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台北:久大文化,1991 年 7 月),页 219。

168
《幽梦影》所产生的效应,正是以当时文人的风尚为格调,并以赏欣的趣味为主导,因
此产生众声喧哗的评点响应,如《幽梦影.第 22 则》:

艺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
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 (第 22 则)

〔曹秋岳曰:藏书可以邀友。〕
〔崔莲峰曰:酿酒可以邀我。〕
〔尤艮斋曰:安得此贤主人?〕
〔尤慧珠曰:贤主人非心斋而谁乎?〕
〔倪永清曰:选诗可以邀谤。〕
〔陆云士曰:积德可以邀天,力耕可以邀地。乃无意相邀而若邀之者,与邀名邀
利者迥异。〕
〔庞天池曰:不仁可以邀富。〕

这一则充满了游戏的趣味,当张潮说「艺花可以邀蝶」时,彷佛也邀请了读者参与的欲
望,这样的文本就是罗兰.巴特所谓的「可读的」文本,且而又「可写的」文本,在文本的
互涉中,产生了对话性、未完成性和多声部性的特色。
仔细观察《幽梦影》「参错其中」的评语,阅读者随着每则清言而加以引申、阐发、辩
论、补充、嘲谑,而展现了灵活的思路与争辩的智慧,形成一组组简明而生动的对话程
序,彷佛对话如在眼前,文字属静态的呈现,却有了动态的过程与想象。可见阅读者视
点的游移,实受到超文本策略影响而被动游移,也有读者自发经验联结的主动游移,因
此《幽梦影》的「阅读活动」变成一种游戏而有机性的文本。
而对「阅读活动」的接受与投入,罗兰.巴特也指出:「快乐的文本阅读, 成为阅
读主体特定身心需求的自然选择。」而巴特又区分为「愉悦文本」与「极乐文本」两类:

「愉悦文本」是一种充满保证欢欣愉快的文本,它是来自文化并且和文化没有发
生冲突的文本,与之相连的是一种舒适的阅读实践。……读者体会到一种消费文
本的快乐──陶醉、满足和安慰。「极乐文本」是作者隐退, 读者的历史、文化、
心理等个人经验,在读解文本中失去常规的对应理解的作用,读者和语言之间产
生危机时,读者感性的、情感的甚至是欲望的

169
87
极乐就会油然而生。

在《幽梦影》阅读评点中,似乎就可以看到这两个文本的接受现象:「愉悦文本」可使读
者有消费文本的快乐,在《幽梦影》阅读评点里,可以看到张潮与友人的评点互动,有
认同、有补充等使得双方得到心灵的满足;「极乐文本」可使读者产生个人性的经验,在
《幽梦影》阅读评点里,张潮的友人也有不赞同他的观念, 进而反驳或调侃,但双方在互动
中都得到了自己的极乐感与自我感受。这样双重享受的「阅读活动」使《幽梦影》的评
点互动更具质感与特色。
今人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对此也有鲜活的形容:

在精神共享的阅读状态之中,评点家为读者提供了智能、情感和心理体验互相撞
击的多重对话系统。评点家是思路活跃而健谈的读书人,他伶牙俐嘴,指点排调,
对书中人物极尽欣羡和调侃、同情和嘲讽之能事;有时他又把作者拉出来,奉承
88
几句或捉弄几句,到了一定的时机,评点者本人也现身说法,当场表演一番。

在《幽梦影》中,「评点家」就是「阅读者」,「阅读者」也是「评点家」,在多重对话系统中,
加强了文本的「互文性」:

文本会利用文互指涉的方式,将前人的文本加以模仿、降格、讽刺和改写, 利用文本
89
交织且互为引用、互文书写,提出新的文本、书写策略与世界观。

因「互文性」而产生了各种评点诠释的情绪与特色。而《幽梦影》评点诠释 90 特色的呈
显,在侯敏〈论张潮《幽梦影》的文体特色〉一文中将张潮《幽梦影》阅读活动所呈显
的评点、对话形式,分为四类:一、赞同类;二、反驳类;三、诡辩类;四、调侃类。
91
而本论文则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增加一类补充类,分为五大类:一、赞同类──观点相
近的赞同之声;二、补充类──另有想法的补充之

87
罗兰.巴特着,屠友祥译:《S/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页 183-184。
88
杨义:《中国叙事学》(嘉义:南华管理学院,1998 年),页 388。
89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见廖炳惠:《关键词 200》(台北市,麦田出版:城帮文化发行,2003
年),页 143。
90
近代西方解释学(Hermenentik)发展出文学解释的四种类型,分别是「符合论:解释者的解释尽可能地与
原文本意或原解结论相符或相近;衍生论:解释者用新的解迭加在原解释上,使对象产生意义增殖;创
生论:解释者的解释对原文加以创造并对原解释进行更具主观色彩的发挥阐释;逆转论:解释者完全超
出对象的有效解释范围,以一种对立唱反调的方式对原解释加以逆转。」相关论述请详见胡经之、王岳川着:
《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页 325-328。
91
侯敏:〈论张潮《幽梦影》的文体特色〉,《写作》,2004 年 21 期,页 15。

170
言;三、反驳类──意见相左的反驳之意;四、诡辩类──机智幽默的诡辩之语; 五、调侃
类──轻松闲赏的调侃之情,浅析其评点互动的诠释特色。

一、观点相近的赞同之声
笔者将《幽梦影》阅读活动所呈显的评点、对话形式分成五类,统计数据如下(表
4-2):
(表 4-2:《幽梦影》评点分类统计表)
分类 评语数
观点相近的赞同之声 189 则
另有想法的补充之言 142 则
意见相左的反驳之意 54 则
机智幽默的诡辩之语 77 则
轻松闲赏的调侃之情 117 则
合计 579 则

由(表 4-2)可知,「赞同之声」有 189 则,《幽梦影》所受到同集团文人赞同、称颂与叹


服的最多。此类数量较多是可以明白的,能在书信上与张潮相互往返, 或是聚会时互相
酬唱者,必是与其心有同感或心有戚戚者居多。当彼此心意相通时,对《幽梦影》的赞
同的契机也就更多样与紧密。如《幽梦影.第 147 则》:

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
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第 147 则)
〔陈鹤山曰:是真善读书人,善游山水人。〕
〔黄交三曰:善于领会者,当作如是观。〕
〔江含征曰:五更卧被时,有无数山水书籍在眼前胸中。〕
〔尤悔庵曰:山耶、水耶、书耶、一而二,二而三,三而一者也。〕
〔陆云士曰:妙舌如环,真慧业文人之语。〕

这五位友人的评语皆是对此则清言小品的肯定与认同。可以看到读者与作者间愉快的对
话,读这些文字不需要高深的思想,只需要一种悠闲而坦白的心情,彷佛

171
一种享乐的阅读游戏与愉快的情感交流。因此,读者群的赞同之声是一种观点相近的响应,
于 189 则赞同之声,笔者归纳约有二种回应:一是赞美其书写,二是认同其想法。讨论
如下:

(一)赞美其书写
在 189 则赞同的评语中,有对张潮与《幽梦影》一书有高度的评价。首先, 对
《幽梦影》书写的赞美,如以下几则: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
春,其机畅也。(第 1 则)
〔庞笔奴曰:读《幽梦影》,则春夏秋冬,无时不宜。〕

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邱壑
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第
84 则)
〔周星远曰:心斋《幽梦影》中文字,其妙亦在景象变幻。〕

《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殷日戒曰:《幽梦影》是一部快书。〕 (第 99 则)
〔朱其恭曰:《幽梦影》是一部趣书。〕

笋为蔬中尤物;荔枝为果中尤物;蟹为水族中尤物;酒为饮食中尤物;月为天文
中尤物;西湖为山水中尤物;词曲为文字中尤物。(第 172 则)
〔张南村曰:《幽梦影》可为书中尤物。〕

庞笔奴从张潮四时读者之宜中,拈连出「四季皆宜」的深切喜爱;周星远则是藉
「景象变化」赞美其文字如「梦中山水」般的令人悸动,更是心灵的趋向;殷日 戒称其
「快书」,是指令读者心情为之大快之书;朱其对恭称其「趣书」,更是欣赏其充满自身审
美的趣味感;而张南村的「书中尤物」一语,坦率而直陈对《幽梦影》一书迷恋。读者的
反应呈现读者群对《幽梦影》一书的认同与其传播的魅力。
其次,对张潮的赞美有: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
〔尤谨庸曰:因得意诗文想心斋矣。〕 (第 40 则)

172
蝉为虫中之夷、齐,蜂为虫中之管、晏。(第 182 则)
〔崔青峙曰:心斋可谓虫之董狐。〕

我又不知在隆、万时,曾于旧院中交几名妓?眉公、伯虎、若士、赤水诸君,曾
共我谈笑几回?茫茫宇宙,我今当向谁问之耶?(第 109 则)
〔顾天石曰:具此襟情,百年后尚有恨不?与心斋周旋者,则吾幸矣。〕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虞卿以穷愁著书,今皆不传。不知书中果作何语? 我不见古
人,安得不恨!(第 114 则)
〔庞天池曰:我独恨古人不见心斋。〕

尤谨庸因「得意诗文」而想到心斋,可见是赞美张潮在诗文创作上的努力与肯定; 崔青峙谓
「虫之董狐」,「董狐」乃史笔也,赞美其史笔,并不合适,但以小品文模拟的心态,应是
赞美其书写之功:精准而有才。之后两则,张潮心慕前人有不见古人之憾时,顾天石直
言与心斋为友之幸;庞天池则从反面言「独恨古人不见心斋」烘托其对张潮的高度赞赏。
书中有些赞美是过誉了,但在小众的阅读集团中,想法是直接的、感情是直率的,
不需要掩饰与羞赧,于是评点者可以不受世俗拘束自由的评点,并且与文本并存的保留
下来,因此赞美之声的呈现,颇有加速传播的兴味。

(二)认同其想法
在 189 则赞同的评语中,以认同其想法为最多。赞美大多针对张潮本身的才情与《幽
梦影》一书的整体认同。但对小品文的阅读者来说,文词中生活的美感智慧与个人心境
的超脱,才是吸引读者进入文本,且能有共鸣的最大动力,如以下几则: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
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第 35 则)
〔张竹坡曰:吾叔此论,直置身广寒宫里,下视大千世界,皆清光似水矣。〕

玩月之法:皎洁则宜仰观,朦胧则宜俯视。(第 116 则)
〔孔东塘曰:深得玩月三昧。〕

清宵独坐,邀月言愁;良夜孤眠,呼蛩语恨。(第 149 则)
〔袁士旦曰:令我百端交集。〕

173
此三则皆为张潮生活美感的凝练之语。不同年龄,有不同的人生阅历,张潮以赏月谈读
书心境,精辟入理,是最为人称道的一则,而张竹坡的认同正在心境上─
─大千世界皆清光若水,彷佛上承李白「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突如其来澄澈的人
生领悟。而孔尚任的认同在真实的玩月活动中,呈现生活的双向的智慧; 袁士旦的认同
在真实情感经验的呼应中,领略最细致幽独我的孤怀高趣,这些都是生活情怀与美感的
认同。
在个人的心境超脱上,如《幽梦影.第 10 则》:

入世须学东方曼倩,出世须学佛印了元。(第 10 则)
〔石天外曰:入得世,然后出得世。入世、出世打成一片,方有得心应手处。〕

此则为张潮处世的期待方法,石天外「打成一片」的诠解,适切的表现清初文人对世局
的无奈,在出世与入世之中,必须有不同心境与指导方向,是深刻的时代 共相。又如
《幽梦影.第 104 则》:

万事可忘,难忘者名心一段;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第 104 则)
〔王丹麓曰:予性不耐饮,美酒亦易淡,所最难忘者,名耳。〕

此则是张潮自剖内在儒家心志的不遇之情并寄醉于美酒,坦白真诚又无奈, 引出王
丹麓婉转而有力的评点──「最难忘者,名耳」。好「名」在儒家是多庸俗的想法,儒士
只能想而不能言,但在「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社会风气里,言与不言,并不是重点,而
是「成名」乃是时代与命运复杂的共构。张潮的自剖牵动王丹麓的自白,最后尚有陆云
士总叹:「惟恐不好名,丹麓此言,具见真处。」心境的坦白与超脱,使阅读集团有相濡
以沫的相知之情。
对人世间公平正义的看法上,如《幽梦影.第 128 则》:

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第 128 则)
〔周星远曰:看剑引杯长,一切不平,皆破除矣。〕
〔张竹坡曰:此平世的剑术,非隐娘辈所知。〕

张潮此则书写中有懑愤,周星远的评点有激愤,张竹坡评点不只回应张潮, 更是回
应周星远,此则读来三人产生同气的巨大效果,充满了知音之惜。「知音」, 在《幽梦影》
中也是有传播的效应,书中评点共有一百二十五人,彼此间并不一 定相识,但在评点的
呈现之后,不同的层际之间的文人得到相应,这种「知音」

174
的存在范围,也就更加扩大,产生当代而又共时的存在感。对交友
与读书的看法上,如《幽梦影.第 12 则》:

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
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第 12 则)
〔李圣许曰:这几种书亦如对这几种友。〕
〔张竹坡曰:善于读书取友之言。〕

此则是国中国文课本中的教材,张潮书写交友之乐、李圣许产生读书之趣的共构、
张竹坡绾合两人。阅读集团中想法的认同与响应,不仅使《幽梦影》得读者的认同,更
进一层的是连评点者都得到跨越空间的认同感,而其他阅读者则可以分享集团交流的情
谊。由此可以推知,张潮在阅读集团中的领袖地位,不仅在编书、刻书上着力,还有其
对团体情感的交流上。
《幽梦影》成功的激发读者领悟,进而超越时空限制,进入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文学美感境界之中,而又落实到了人生之中,贴近人心,令人有直觉的快感与认同,
产生了「知音」响应与「愉悦的文本」的效果,是使作者与读者都得到其满足,这种满
足是感情性的映照,如《幽梦影.第 67 则》:

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第 67 则)
〔陆云士曰:真情种,真才子,能为此言。〕
〔顾天石曰:才兼乎趣,非心斋不足当之。〕
〔尤慧珠曰:余情而痴则有之,才而趣则未能也。〕

前两人不约而同的赠予嘉语,而后者则再以曲为全,言自己的「未能」还是烘托了张潮之
「能」,这种良性的互动、相互欣赏之情,是书中最令人称羡与感动的友谊美感。「知己」
的相知相惜,可在评点文字中,隐微的使三方彼此都得到感情上的富足。

张潮《幽梦影》的妙句,并不再于说教与论世,而是种对人生各种文艺活动的观察
之心情,因此他所得到的肯定,不仅是文字的简丽、意境的清妙,更有人格心志的高度
肯定。在《幽梦影.第 101 则》中陆云士的评语说道:「《幽梦影》一书,所发者皆未发
之论,所言者皆难言之情,欲吾羞雷同,可以题赠。」能有这样的肯定评价,一定也有
这样的体悟。可见《幽梦影》评注中的赞同与肯定, 是这一小群「阅读集团」知识分子
共同心声的一个发声筒。

175
二、另有想法的补充之言

根据(表 4-2)可知,「补充之言」有 142 则,是评点的第二大类。补充之言则是比


赞同之声更进一层的探究《幽梦影》文句,且更能展现阅读者的情志与修养的程度。笔
者以下归纳约有三种补充之言:一是模拟相应的补充,二是情境递 进的补充,三是事理
见解的补充。兹讨论如后:

(一)模拟相应的补充
《幽梦影》诗性化的语句,充满排比的美感与映衬的趣味,可以产生文字与事理的
哲思游戏。如《幽梦影.第 218 则》

镜不能自照,衡不能自权,剑不能自击。(第 218 则)
〔倪永清曰:诗不能自传,文不能自誉。〕
〔庞天池曰:美不能自见,恶不能自掩。〕

张潮以三句警言,得两人相对的评点都充满的映衬的美感与趣味,「诗」与「文」不能
「自传」更不能「自誉」,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是无法增加诗文的传播力;
「美」与「恶」可以指外貌,也可以指内在,常处于「不自知」或「无法知」的状态。
两位评点所开展的又是不同层次的经验与哲思。又如《幽梦影.第 122 则》:

无益之施舍,莫过于斋僧;无益之诗文,莫过于祝寿。 (第 122 则)
〔张竹坡曰:无益之心思,莫过于忧贫;无益之学问,莫过于务名。〕

张竹坡以相同的句式回应张潮,张潮之言有无可奈可之感,是生活的小小牢骚, 然张竹
坡所感发着眼的境界,竟比张潮更超脱,由物质世界引入心灵世界,不正是符合儒家
「安贫乐道」的精神。可见在《幽梦影》一书中,作者的境界不必比阅读者高,而阅读
者高远的境界,反而扩大了文本的可读性,也更逗引了阅读者的写作意愿与兴趣。

也可阐发并提升审美意境的层次,如《幽梦影.第 50 则》:

富贵而劳悴,不若安闲之贫贱;贫贱而骄傲,不若谦恭之富贵。(第 50 则)
〔曹实庵曰:富贵而又安闲,自能谦恭也。〕

176
〔许师六曰:富贵而又谦恭,乃能安闻也。〕
〔张竹坡曰:谦恭安闲,乃能长富贵也。〕
〔张迂庵曰:安闲乃能骄傲,劳悴则必谦恭。〕

这四则评点中,句式有模拟且有递进的层次感,阅读者经由字句的谛观凝视中, 产生许
多审美的趣味,于是评点之后再有评点,引申之后再有引申与补充,是这些逸脱原作的
评点意趣,反而更开阔了文本阅读的视野。文本的「可写性」也就更加的丰富。
举一反三的「可写性」不只同类的补充响应,也可以是的逆向思考补充,产生彼此
认知感与处世的另一层见解,如《幽梦影.第 106 则》:

宜于耳复宜于目者,弹琴也,吹箫也;宜于耳不宜于目者,吹笙也,擫管也。(第
106 则)
〔李圣许曰:宜于目不宜于耳者,狮子吼之美妇人也;不宜于目,并不宜耳者,
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之纨绔子。〕

这则评点,产生的逆向思考颇有调侃的意义,在知美声到恶声,由乐器到人物, 模拟递
降中,书写文人不可接受生活事件,有具体感,正是表现「不拘格套」的风格呈显。

傲骨不可无,傲心不可有。无傲骨则近于鄙夫,有傲心不得为君子。(第 181
则)
〔吴街南曰:立君子之侧,骨亦不可傲;当鄙夫之前,心亦不可不傲。〕

人须求可入诗,物须求可入画。(第 14 则)
〔龚半千曰:物之不可入画者,猪也、阿堵物也、恶少年也。〕

而这两则评点,将主词重新易位,而产生了另一种品评的形象,也具有逆向思考的意图,
并着眼于君子阶级的处世意识。吴街南认为君子在国君身边也不可有傲慢之心;在鄙夫
之前,心志必须高傲坚定,形塑忠臣节臣的儒家思想。而龚半千对猪、钱财、恶少年的
鄙视,不也是儒家清廉自居、不慕势利的精神展现。可见清初文人所受儒家教化的深刻,
深具普遍性。

蝉为虫中之夷、齐,蜂为虫中之管、晏。(第 182 则)
〔吴镜秋曰:蚊是虫中酷吏,蝇是虫中游客。〕

177
而这则评点,趣味横生,以昆虫比拟,尖锐而又趣味,颇有明末诙谐寓言的讽刺意味,使
补充之言,产生了大量可读与可写的方向。

(二)情境递进的补充
《幽梦影》慧眼灵心的句子,显现人生智慧与启示,使读者在阅读中得趣味, 也使读者
都能沾染其灵秀之气,且将生活情趣加以提升,而评点者也可展开其境界层次上的超越,
如《幽梦影.第 116 则》:

玩月之法:皎洁则宜仰观,朦胧则宜俯视。(第 116 则)
〔王安节曰:皎洁,则登高冈峻岭,抚孤松,歌咏以观之;朦胧,则游平陆,与
一二密友话旧以观之,似宜之中更有所宜。〕

此则曾在赞同之声中举例,而王安节的玩月更上一层,将「皎洁」与「朦胧」的美感化
为视觉──「登高冈峻岭」的远景与「游平陆」的近景;听觉──「歌咏以观之」的豪
放之啸与「密友话旧之观之」的细碎之音;对象──「抚孤松」的孤寂与「与密友」契
合,将美感对比时层层递进,阅读起来令人美不胜收。小品文追求「游于艺」的精神,
在此则评点的补充里,完整表现,是当时文人生活共同的艺术追求,入情见性,且提升
评点者的评点高度。
在评点的往来互动中,评点者也可展开其哲理层次上的超越,如《幽梦影. 第 90
则》:

史官所纪者,直世界也;职方所载者,横世界也。(第 90 则)
〔袁中江曰:众宰官所治者,斜世界也。〕
〔尤悔庵曰:普天下所行者,混沌世界也。〕
〔顾天石曰:吾尝思天上之天堂,何处筑基?地下之地狱,何处出气?世界固有
不可思议者。〕

此则张潮由史官所纪的「时间性」,与职方所载的「空间性」,书写其对「世界」概念
的广度。袁中江对官场的「斜世界」有不平之鸣;尤悔庵对普天下的「混沌世界」有无常之
感。顾天石又递进了对「世界」观的看法,文词中充满佛学的思想;但其相对的看法似乎
又与庄子「齐物」的概念相同:天堂/地狱与基/气, 世界自有其不可言之妙,这也是面
对于处世的修养的哲理呈显。又如《幽梦影. 第 100 则》:

178
读书最乐,若读史书,则喜少怒多,究之怒处亦乐处也。(第 100 则)
〔张竹坡曰:读到喜怒俱忘,是大乐境。〕
〔陆云士曰:余尝有句云:「读《三国志》无人不为刘,读《南宋书》无人不冤
岳。」第人不知怒处亦乐处,怒而能乐,惟善读史者知之。〕

此则张潮在「喜」─「怒」─「乐」之中翻转对读史书的乐处,而张竹坡「俱忘」的回答,不
正富含庄子的「坐忘」;「大乐境」似佛家语,却仍是呼应庄子「逍遥」的无待」。又陆云士之
言,转回对读史的意义上,这不是玩世不恭的调笑,而是中肯的真率话。《幽梦影》的清言
令人有感,而其评点更令人有悟,两相递进的美感,是其得以在文人中传递的人生悟语。

(三)事理见解的补充
自晚明以来,文士的生活重心,不外乎读书谈艺、玩物游赏等范围,自然对于生活
事物有仔细的观察与品味,在屠隆《考盘余事》所记事物,大自斋室小及钮扣,其中书
籍文墨、被褥枕帐,以至于盆花鱼鹤、钓竿杖笠,皆求精雅,生活品味十分精致幽闲。
而到了清初,文士不跻身于仕途,就寄情于山水瀚墨之间, 当时文人雅士所讲究的也是
生活的品味,所以张潮有「虽不善书,而笔砚不可不精」的个人闲赏要求。且对事物的
见解都是主观的,因此张潮的清言一出,当然就吸引到相关行家的阐释,如《幽梦影.
第 143 则》:

冰裂纹极雅,然宜细、不宜肥,若以之作窗栏,殊不耐观也。(冰裂纹须分大小,
先作大冰裂,再于每大块之中,作小冰裂方佳。) (第 143 则)
〔江含征曰:此便是哥窑纹也。〕

此则是属于装饰艺术的美感经验与讲究之处。因为冰裂纹宜细密,便觉得玲珑有致;若
是粗大,则就不雅观了。然若作窗栏,则冰裂纹才了规律性,显得不耐看。 种种冰裂纹的美
感运用,都在「细」一字中。而江含征一言,就把这精致美感的纹路实体点明──「哥
窑纹」,充满了时代性与知识性。
至于对花叶草木的美感要求上,有《幽梦影.第 68 则》:

凡花色之娇媚者,多不甚香;瓣之千层者,多不结实。甚矣,全才之难也, 兼之者,
其惟莲乎? (第 68 则)

179
〔尤谨庸曰:全才必为人所忌,莲花故名君子。〕

张潮称莲为「全才」,不仅具有美感价值还有实用价值,但尤谨庸的补充在于形之于名的
处世难处上,「全才」的光芒易招嫉,莲之「君子」形象,不只保身也是保真。品花不再
只是外形美感,也进化为事理的一种美感。又如《幽梦影.第 79 则》:

梅边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竹傍之石宜瘦;盆内之石宜巧。(第 79 则)
〔释中洲曰:位置相当,足见胸次。〕

「位置相当」是个人主观的看法,是经验美感积累的个人审美意识,然由雅石的 位置来
品评拥有者的「胸次」,这样的事理见解不只是晚明闲赏形成的意识,更是上溯魏晋风流
的精神。又如《幽梦影.第 146 则》中:

昔人云:「妇人识字,多致诲淫。」予谓此非识字之过也。盖识字则非无闻之人,
其淫也,人易得而知耳。(第 146 则)
〔张竹坡曰:此名士持身,不可不加谨也。〕
〔李若金曰:贞者识字愈贞,淫者不识字亦淫。〕

「妇人识字」与「淫」是两件不同的事,张潮理性的将两者明白的区别,「淫」绝非识
字之过。张潮身为男子还能以客观的角度评论女子识字一事,否定了「识字诲淫」的说法,
已是极明理之言,而李若金的评点更进一层,肯定与补充了「贞者识字愈贞」之必然,评点
者的意识具理性与寛厚之视野。
补充,不仅是文句形式上的重复,或是内容境界上的递进,更有知识、意识性的增
加。《幽梦影》文本与评点之间的闗系,就像《幽梦影.第 97 则》李圣许所言:「文章必明
秀,方可作案头山水。」评点必自出机杼,方可作书中风景。《幽梦影》评点所补充的范围非
常的广泛,有畅谈读书写作、品评艺文书画、感知山水自然等,是感性与理性兼备的手
法,也充满了感悟性与知识性的小语。

三、意见相左的反驳之意
《幽梦影》与评注的互动中,有赞同当然也会有反对的意见,毕竟文字所给予读者
的刺激都不同,所映照出的想法也会不同。而《幽梦影》难能可贵的是, 即使评点者给
了负面的反驳,张潮仍全然的接受、传递与刊刻,这「以文会友」

180
的宽大心胸是值得肯定的。依(表 4-2)此类约有 54 则,笔者以下归纳为二种反驳类型:
一是反驳张潮,二是反驳前评点,兹讨论如下:

(一)反驳张潮
晚明小品文的特色即是真,表真情、说真话。因此在清言小品文的评点上, 更需要
评点者的真话。真话不是虚应敷衍的交际手法,而是表现个人态度与精神的高度,也可
说是「以小见大」。说真话时,就一定要有如实的见解,因此《幽梦影》中反驳张潮的想
法就不足为奇,而所奇在于读者在文本中的解读方向与可写的角度。例如《幽梦影.第
53 则》:

目不能识字,其闷尤过于盲;手不能执管,其苦更甚于哑。(第 53 则)
〔陈鹤山曰:君独未知今之不识字、不握管者,其乐尤过于不盲不哑者也。〕

此则明显的以「不识字、不握管」反唇讥讽。虽然张潮博览群书、著作斐然,但在生活
上却不是那么优渥宽裕,仕途成就不顺总是他的不足之憾。因此,《幽梦影》中常见的
优雅清闲,在当时明白他处境的文人眼中,也许会令人感到不切实际吧。
又如《幽梦影.第 120 则》表示:

文名可以当科第,俭德可以当货财,清闲可以当寿考。(第 120 则)
〔范汝受曰:此亦是贫贱文人无所事事,自为慰藉云耳,恐亦无实在受用处
也。〕

范汝受是张潮的好友,他如此直接的评语,点出了张潮「不食人间烟火」的浪漫心态。
并不是张潮过度的浪漫,而是在现实生活的残酷之中,有些苦痛面必须视而不见,或是
见而不理,或者见而以反话带过。无论是张潮过度的浪漫或是有意 为之的叛逆心态。在
评点中的反驳更见彼此互动的真性情。
再以《幽梦影.第 217 则》为例:

耻之一字,所以治君子;痛之一字,所以治小人。(第 217 则)
〔张竹坡曰:若使君子以耻治小人,则有耻且格。小人以痛报君子,则尽忠报
国。〕

张潮的文句中有不平之鸣,而张竹坡将不平之理气更加扩充并加以反驳。「耻」一字为
处世原则,不应分君子小人,而是共同法则;至于「痛」则是成仁取义之

181
大节,而不是惩之而后快的心态。在辩驳的理路中,也可看出知识分子的持守与原则。
反驳中,也有提醒的作用,如在《幽梦影.第 115 则》中:

以松花为粮,以松实为香,以松枝为麈尾,以松阴为步障,以松涛为鼓吹。山居得乔
松百余章,真乃受用不尽。 (第 115 则)
〔施愚山曰:君独不记曾有松多大蚁之恨耶?〕

在〈第 115 则〉中张潮对于「松」可说是推崇备至,但他忘了自己在〈第 27 则〉中有「五


恨松多大蚁」之言,显见他在不同的时空,对所见的主体会有不同的视角,其说法也会
有所不同,这也难怪施愚山要反驳与调侃张潮,他在文本上有前后不一的矛盾感。
更强烈者也有直斥张潮观念的错误,如《幽梦影.第 156 则》:

古谓禽兽亦知人伦。予谓匪独禽兽也,即草木亦复有之。牡丹为王,芍药为相,
其君臣也;南山之乔,北山之梓,其父子也;荆之闻分而枯,闻不分而活,其兄
弟也;莲之并蒂,其夫妇也;兰之同心,其朋友也。(第 156 则)
〔江含征曰:纲常伦理,今日几于扫地,合向花木鸟兽中求之。又曰:心斋不喜
迂腐,此却有此腐气。〕

张潮保留此则,真是令人佩服。谈「人伦」并于动物界中模拟「纲常伦理」,就是「腐
气」吗?江含征直接的斥驳,彷佛在发泄对阶级意识的不满。清初文人在满人的统治下
汉满阶级、官仕制度都令士人对身处时代的不满。无法确知江含征是否为藉题发挥,但
直斥的份量,不言可喻。读来有另一层快感,说真话,且是说出了别人不敢说的真话。

(二)反驳前评者
就诠释学的对文学解释的类型分类,此部分「意见相左的反驳之意」则符合
「逆转论」的特色:「解释者完全超出对象的有效解释范围,以一种对立唱反调 的方式对原
解释加以逆转。」更凸显了阅读者的经验召唤,阅读者对于文本或者文意的解释方向,
完全来自其个人的生活经验与思维观念。因此,后评者对前评者的反驳,正如实的表现文
本互涉时会产生碰撞现象。而这样的现象在《幽梦影》

182
中,文气也许激昂,但层次上有彼此重构的认知精神,值得玩味。如《幽

梦影.第 4 则》: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 梅以和
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桃以避秦人为知己, 杏以董奉为知己,
石以米颠为知己,荔枝以太真为知己,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香草以灵均为知
己,莼鲈以季鹰为知己,蕉以怀素为知己,瓜以邵平为知己,鸡以处宗为知己,
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琵琶以明妃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若松之于秦始、鹤之于卫懿,正所谓不可与作缘者也。(第 4 则)
〔查二瞻曰:此非松鹤有求于秦始、卫懿,不幸为其所近,欲避之而不能耳。〕
〔殷日戒曰:二君究非知松鹤者,然亦无损其为松鹤。〕

此则用典繁多,对于知己的配对与联想是多样且充满机趣。但查二瞻所着眼的是
「松」与「鹤」,秦始皇封禅泰山遇雨而求于山松,雨停而受封「五大夫」;卫懿公好鹤而
误国,是两者相遇之事,而非相知之事,更不可以「知己」为类,所以查二瞻之言「不
幸」、「避之不能耳」,反驳意味中更有逆转的态度。而殷日戒再解释,「二君究非知松鹤
者」一句反驳了张潮和查二瞻,松鹤依旧是松鹤,更是逆转了知己为类的想法。真理是越
辩越明,辩驳是广开了彼此的言路,颇有拾遗补缺意味。
又如《幽梦影.第 73 则》:

大家之文,吾爱之、慕之,吾愿学之;名家之文,吾爱之、慕之,吾不敢学之。
学大家而不得,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也;学名家而不得,则是画 虎不成,反类
狗矣。(第 73 则)
〔黄旧樵曰:我则异于是,最恶世之貌为大家者。〕
〔殷日戒曰:彼不曾闯其藩篱,乌能窥其阃奥,只说得隔壁耳。〕

黄旧樵反驳张潮的对「大家」及「名家」的虚名崇尚,尤其是讨厌「貌为大家者」文句中充
满了火药味,彷佛曾受此气因而藉此发挥。而下一位评点者殷日戒,用比喻的方式以
「闯其藩篱」才能「窥其阃奥」的勇敢态度反驳黄旧樵,笔战的意味颇高。这类评点间
的反驳,看来都充满着评点者的个性张力。

183
如《幽梦影.第 145 则》:

不治生产,其后必致累人;专务交游,其后必致累己。(第 145 则)
〔宗子发曰:累己犹可,若累人则不可矣。〕
〔江含征曰:今之人未必肯受你累,还是自家隐些的好。〕

「累人」、「累己」应是张潮的真实感受,张潮的确不治生产,生活难免有困窘时, 而又喜好
交游,人情世故之累必定不少。宗子发之言,深具家庭的责任感,交游是个人的事,累
己则认分;但生产是生活的基本需求,要让家人无忧才是有肩膀的士人。而江含征的反
驳,彷佛告诫宗子发要收敛点,语气着实令人玩味,让读者想一窥他们之间的交情。

可以了解审美鉴赏是离不开感情的,张潮是性情中人,能将其主观的抒情与真实的
生活感相互融合,将其自我内心世界的想望与朋人的互动,投射在《幽梦影》中,显见
此书已成为他感情的告白,因此评点互动中的反驳,并不是大声斥 喝的批评,而是委婉
又曲折的提醒与忠告,彼此用情之深,是显而易见的。

四、机智幽默的诡辩之语
诡辩类是《幽梦影》中最具机智的一类。张潮的清言文句并不是正襟危坐的说教,
而是用精简的话语、排比的句式,让阅读者产生了共鸣。且让阅读者在前意识中联结到
相关的哲理与人物形象,因为前理解的不同,又召唤起各种不同经验,而产生的空白结构
就变得缤纷而有空隙,于是有了机智的诡辩。依(表 4-2) 此类约有 77 则,笔者以下归
纳为二种诡辩之语:一是机智取巧的诡辩,二是正话反说的诡辩,兹讨论如后:

(一)机智取巧的诡辩
就以《幽梦影.第 139 则》为例:

五色有太过、有不及,惟黑与白无太过。(139 则)
〔杜茶村曰:君独不闻唐有李太白乎?〕
〔江含征曰:又不闻『元之又元』乎?〕
〔尤悔庵曰:知此道者,其惟奕乎?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

184
此则文句原来是谈论颜色的美学,张潮「惟黑与白无太过」的想法非常先进,至今在色
92
彩学上也是如此定论 。但就杜茶村之评点,就像今日的冷笑话,「惟黑与白无太过」竟
可联想到李白,字太白,效果真是令人莞尔。而后之阅读者江含征在这样联想的基点上,
由白色意象又幅射到黑色的意象,于是「元之又元」则是
「黑之又黑」,于是太黑也有了诠释的联结点。而第三层的阅读者,则白与黑结合,联结
到了围棋中白子与黑子的意象,已无「太过」之意,而是联结到更玄远的哲学思想。就
评点者文词的意象联结看来,颇有庄子诡辩或吊诡的趣味。
93
其中「五色」,可联想到《老子.第 12 章》:「五色令人目盲」 ;而「知其白,守其
黑」则来自于《老子.第 28 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
94
复归于无极。」 知道光明,却又坚守黑暗,黑白原同体,阴阳本转化,「复归于无极」
便是「道」,明白大道的变化,就可顺应自然,以退为进。在这一则的评注中,好友尤悔庵
的联想彷佛暗合着张潮的生命情调。人事进退之道,不也如奕棋,如何「自全其生」或
「全真保生」呢?这正是张潮的处世难处,也是他想处理的心理状态。
在层层的阅读联结中,每个阅读者皆可依其经验与学识背景加以诠释,因此这种机
智的诡辩与讨论,更加考验了阅读者的思路进程与才识修养。
再以《幽梦影.第 5 则》为例:

为月忧云,为书忧蠹,为花忧风雨,为才子佳人忧命薄。真是菩萨心肠。
(第 5 则)
〔余淡心曰:洵如君言,亦安有乐时耶?〕
〔孙松坪曰:所谓「君子有终身之忧」者耶?〕
〔黄交三曰:「为才子佳人忧命薄」一语,真令人泪湿青衫。〕
〔张竹坡曰:第四忧,恐命薄者消受不起。〕
〔江含征曰:我读此书时,不免为蟹忧雾。〕
〔竹坡又曰:江子此言,真是为自己忧蟹耳。〕
〔尤悔庵曰:杞人忧天,嫠妇忧国,无乃类是!〕

92
见李萧锟:《色彩的魅力》〈黑灰白最好配色──无彩色配色〉:「所谓的黑、灰、白的色彩配色,在色彩设计
中,谓之『无彩色配色』。在所有的色彩中,黑、灰、白的系列是单独排列的, 因为它们的彩度(即鲜艳
度)为零,所以称之为『无色彩』。……『无色彩』是指没有强烈的色彩感觉,但有明度的属性,适合与
各种色彩混合。」,(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6),页 81。
93
见陈鼓应译:《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十二章〉(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页 76。
94
见陈鼓应译:《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二十八章〉(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页 123。

185
余淡心之言「亦安有乐时?」似乎响应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何时而乐耶?」的儒家忧国
忧民之心。由菩萨心肠而有忧国忧民的联结,思索的历程正是知识分子内在的儒学性。
孙松坪之言最是诡辩,「君子有终身之忧」一句,将张潮和余淡心的懦家视角点明,将闲
赏中的「忧」情点化,彷佛一种豁达的嘲笑。而张竹坡言
「第四忧,恐命薄者消受不起。」他以轻松的姿态笑看「才子佳人」与「命薄」的正相
关联。命薄就是才子佳人吗?消受不起的,应是彼此互动中,笔战与会心的交流吧。所
以之后有江含征之言「为蟹忧雾」,而好友张竹坡又加以辩驳「是为自己忧蟹耳」这样的
机智取巧的诡辨互动,更呈现了互动集团深切的友谊记录。

(二)正话反说的诡辩
「反说」与「反驳」不同,「反驳」带有批评的口气,而「反说」,则具有滑稽的幽默
感。评点者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顺势将文本以相反的概念延续,如《幽梦影.第 212 则》:

乡居须得良朋始佳。若田夫、樵子,仅能辨五谷而测晴雨,久且数未免生厌矣。
而友之中,又当以能诗为第一,能谈次之,能画次之,能歌又次之, 解觞政者又次之。
(第 212 则)
〔江含征曰:说鬼话者又次之。〕
〔殷日戒曰:奔走于富贵之门者,自应以善说鬼话为第一 ,而诸客次之。〕
〔倪永清曰:能诗者必能说鬼话。〕
〔陆云士曰:三说递进,愈转愈妙,滑稽之雄。〕

江含征的联想「说鬼话者」一出,将张潮对友人的分类,做了一个大大的逆转。到底到
友朋配合张潮呢?还是张潮自顾自的清高心态呢?话锋一转,到底「说鬼话」的又是谁
呢?于是殷日戒进一步的评点解释,加入了「奔走富贵之门」为前题条件,而倪永清似
乎又乘胜追击的加上「能诗者必能说鬼话」,这三人正话反说的诡辩,让阅读者彷佛进
入了一场相声表演,人人各有声口,处处都见机智, 使读者不只是在文字中品味趣味,
更是在语意中挑战逻辑概念。最后才有陆云士之言:「滑稽之雄」的总结赞佩,这类的诡
辩,散见在《幽梦影》之中,使《幽梦影》一书产生了阅读的起伏快感,阅读也就像听闻
交响乐章一样。
再以《幽梦影.第 199 则》为例:

天极不难做,只须生仁人君子有才德者二、三十人足矣。君一、相一、冢宰一,
及诸路总制抚军是也。(第 199 则)

186
〔尤谨庸曰:天不做天,只是做梦,奈何!奈何!〕
〔倪永清曰:天若都生善人君相,皆当袖手,便可无为而治。〕
〔陆云士曰:极诞、极奇之话,极真、极确之话。〕

「反说」也可以不实指。张潮中的「天」是崇高的意识之天,是生成化育万物之天。然
尤谨庸评点中的「天」是「只是做梦」的天,不就暗指着「天子」吗?有嘲讽的意味,
他使用的文字正游走在政治色彩的边缘。而倪永清起初回到意识之天,世上若都是善人,
不就可以无为而治了,这「反话」说得妙,与政治色彩又沾上了边,两人话锋中都呈显了
对政治现状的小小不满,如「东方曼倩」的诡辩。这不仅是张潮书写《幽梦影》意识,也
是当时文人以诡辩逃避现实的意识。
如此诡辩的叙述,将知识分子的时空与外部的社会自然的隔开。在文本中的评点对
话,不仅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且是最直接「真率」的想法,表达的态度中也并
非要求他人接受自己的看法,而是呈现一种机智而独立内向的交流平台。在评点互动中,
这一类正是集团成员们可各展其才与其智的方向,也使《幽梦影》的有机互动性更强烈与活
泼。

五、轻松闲赏的调侃之情
同样地,张潮以轻松闲赏的眼光看待一切自然,四时成焉,万物生焉。身处自然中
的知识分子,该如何诠释自然中规律与美感体悟呢?于是张潮以生花的妙笔,譬喻及拟
人的手法,呈显生活的况味,而此清闲的生活况味,在阅读者的理解里又产生了微妙的
调侃。依(表 4-2)此类约有 117 则,笔者以下归纳为三种调侃之情:一是调侃张潮,
二是调侃前评者,三是调侃自己,兹讨论如后:

(一)调侃张潮
阅读者带着前理解来诠解张潮《幽梦影》清言的美感,但当其化身为评点者总是带
着几分狂放与任情的旷达评点,对张潮闲赏的超脱有不以为然的况味,调侃着张潮过度
美好的警语。又如《幽梦影.第 163 则》:

严君平以卜讲学者也,孙思邈以医讲学者也,诸葛武侯以出师讲学者也。
(第 163 则)
〔殷日戒曰:心斋殆又以《幽梦影》讲学者耶。〕
〔戴田友曰:如此讲学,纔可称道学先生。〕

187
殷日戒之言,彷佛将了张潮一军,张潮乐于编书与著书,因此在《幽梦影》的写作与编
辑上,是有明显的作者意识。殷日戒之言,戴田友的应和,不正是调侃不为道学的张潮
正有道学先生的内在趋向吗?评点互动中的戏谑调侃之意更不在话下了。
又如《幽梦影.第 142 则》:

春风如酒,夏风如茗,秋风如烟,冬风如姜芥。(第 142 则)
〔许筠庵曰:所以秋风客气味很辣。〕
〔张竹坡曰:安得东风夜夜来。〕

许筠庵说的「秋风客气味很辣」此「辣」指的不只是烟味令人不适的感受, 还有对
人们言语的感觉;而张竹坡所言「安得东风夜夜来」顺着张潮文本的比喻 来看,就是指
夜夜有「酒」来(可喝)的愉快感,然文人雅士咏怀之时怎可无酒呢? 夜夜有酒,日日可
乐。这样取乐的文字与情绪,颇有陶渊明〈止酒〉诗「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的悠
然酣适的境界。这样的调侃文思,使闲赏更近于魏晋风流,颇有任誔的风格。
又如《幽梦影.第 39 则》:

蝶为才子之化身,花乃美人之别号。(第 39 则)
〔张竹坡曰:蝶入花房香满衣,是反以金屋贮才子矣。〕

「蝶」与「花」分为代表着「才子」与「美人」,而张竹坡一言,化用了「金屋藏娇」的
典故,使雅为俗,但见才子为美人所困。张潮《幽梦影》中出现「美人」的次数共有 18 次,
可见张潮对「美人」的欣赏度有特别的钟爱与着墨,张竹坡之言不就正是调侃他「英雄
难过美人关」的心态。这样的了解度,一定是交情至深、用情至真,才能意在言外的幽
张潮一默。
又如《幽梦影.第 7 则》为例: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
松风声,水际听款乃声。方不虚生此耳。若恶少斥辱、悍妻诟谇, 真不若耳聋也。
(第 7 则)

〔张迂庵曰:可见对恶少、悍妻,尚不若日与禽虫周旋也。〕
〔又曰:读此方知先生耳聋之妙。〕

188
这一则评点真是令人拍案叫绝。生活中总是有许多令人不想听的事件与场合,如何装聋
作哑呢?这则给了一个有趣的答案。张迂庵能如此调侃了张潮,如果没有深入而密切互
动如何能有此妙语呢?想必这些评语,不仅是张潮生活中可咀嚼的 趣味,也是能使阅读
者会心一笑的豁达。

(二)调侃前评者
《幽梦影》的层次评点趣味,就在于后者对前者的理解抑或是曲解,前后之间的笔
战,当然更具有调侃的意味。以《幽梦影.第 62 则》为例:

春雨如恩诏,夏雨如赦书,秋雨如挽歌。(第 62 则)
〔张谐石曰:我辈居恒苦饥,但愿夏雨如馒头耳。〕
〔张竹坡曰:赦书太多,亦不甚妙。〕

张谐石之语,可见他当时所处的家境状况──书生多苦饥,于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呢?他竟想到了一个有趣的调侃方式。在中国夏季是多雨的季节,
无论夏雨像什么?一般有解救苍生的涵义。然「夏雨如馒头」不就如「天雨粟」的典故,
在解救中也有「赦免」的用意,是赦也是救,能化苦为乐, 更具多重义意,这也就是种「互
文性」的运用。而张竹坡所言「赦书太多,亦不妙。」彷佛具有雨多伤农的仁心。然以
调侃的语气呈现,这种亦庄亦谐的话语, 增强了对话的幽默感与生动感,读来充满动
感与快感。
而以《幽梦影.第 172 则》为例:

笋为蔬中尤物;荔枝为果中尤物;蟹为水族中尤物;酒为饮食中尤物;月为天文
中尤物;西湖为山水中尤物;词曲为文字中尤物。(第 172 则)
〔张南村曰:《幽梦影》可为书中尤物。〕
〔陈鹤山曰:此一则,又为《幽梦影》中尤物。〕
此则可以看到后评者对前评者,直率之言。张南村赞美《幽梦影》一书,而陈鹤 山话中
是赞美张氏之言,然调侃的意味又更深了,好像在调侃张氏之评有拍马屁之意。无论陈鹤
山是真心赞美,还是有言外之意,这种亦庄亦谐的笔法,带给阅读者一种百无禁忌的生动
感。

(二)调侃自己
轻松闲赏的调侃之情,也有调侃自己的,评点者从张潮清言中,反思自己意

189
念取向,但在这文字游戏的气氛中,更加强了《幽梦影》在传播上「自娱娱人」的信息
魅力,不仅张潮自娱,评点者也加入其中,形成多声部的狂欢笔调。而其好友江含征在
《幽梦影》的评点中有 49 则,是数量第二多的评点者,且他的评点涵盖各类,尤其在自
我的调侃上,如以下几则:

窗内人于纸窗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第 172 则)
〔江含征曰:若索债人于窗外纸上画,吾且望之却走矣。〕

鸟声之最佳者,画眉第一,黄鹂、百舌次之。然黄鹂、百舌,世未有笼而畜之者,
其殆高士之俦,可闻而不可屈者耶。(第 144 则)
〔江含征曰:又有打起黄莺儿者,然则亦有时用他不着。〕

酒可以当茶,茶不可以当酒;诗可以当文,文不可以当诗;曲可以当词, 词不可
以当曲;月可以当灯,灯不可以当月;笔可以当口,口不可以当笔; 婢可以当奴,奴
不可以当婢。(第 127 则)
〔江含征曰:婢当奴则太亲,吾恐忽闻河东狮子吼耳。〕

闲人之砚,固欲其佳;而忙人之砚,尤不可不佳。娱情之妾,固欲其美; 而广嗣
之妾,亦不可不美。(第 192 则)
〔江含征曰:砚美下墨可也,妾美招妒奈何。〕

这四则的自我调侃,可想见江含征书写的性格,一方面藉题发挥、一方面自娱娱人。在
评点的活动中,他并不担心自曝其短,反而乐在其中,很符合李卓吾〈童心说〉的「赤
子之心」。自我的调侃,更拉近了阅读者与评点者的距离。
又以《幽梦影.第 153 则》为例:

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心,好饮者不以寒暑改量,喜读书者不以忙闲作辍。(第 153 则)
〔王司直曰:我愿饮酒读《离骚》,至死方辍,何如?〕

王司直之言就像与张潮对话,更像对阅读者对话,虽无后评者,但自我调侃后留下的余
味,就是文本互涉的召唤,让所有的对话都立体了起来。

《幽梦影》各则评点皆寥寥数语,互相阐发文意美感,不仅是对文本的意见, 也是藉题
发挥,提出独特洞见,画龙点晴式勾勒出那个时期的思潮与时代流变的

190
动向。《幽梦影》评点互动,所产生的接受效应,就接受理论所提:「一部文学作品,并不
是一个自身独立的,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 体。它更像一部管
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
95
当代的存在。」 于是就接受理论来看,《幽梦影》的美感正可为读者提供阅读快感和理
解的多样性。《幽梦影》评点的互动,造就其「可读性」与「可写性」,而且也形成了文本内
在的「互文性」:语词(或文本)是众多语词(或文本)的交汇,人们至少可以从中读出
96
另一个语词(或文本)来。 读者经由文本的诠解,读出新的意义系统,而幅射许多观照
的趣味,于是评点之后再有评点,呈现出读者的解放,且经由五种类型的互动,《幽梦
影》在文本的传播中,又可被其他读者多元的接受,也是其文本传播的接受效应。总之,
「传播」与「接受」是互相影响、彼此牵就的,并以此架构成一张极其复杂绵密的文学生
态网。
而从《幽梦影》评点互动的接受效应,还可以发现:评点的文句所呈现的形式,就
好像今日使用网络「实时通」与「电子邮件」的效果。一个发讯的文句, 引起阅读者的
视野与灵动,于是文本不断经阅读者创造,因此细碎的将文本无限的扩张、衍生与积累,
也就不断地藉由评点(回传或转寄)丰富了阅读的内涵。今日传播媒体的进步,可提供文
本互文性更强的联结,而形成「超文本性」的讯息与回馈。然张潮的《幽梦影》在清初
就有类似「超文本性」的网络,他在阅读集团的网络中发送文本,日后读者透过文本关
键词的体悟与兴会的链接,可自由的选择路径进入文本的诠解,于是多元且多向性的编
织文本。于是文本读者的丰富,也丰富了文本的可读性,《幽梦影》的评点的互动,在当
时可说是具自我性与特殊性的文学作品。

第四节《幽梦影》的现代传播对其价值形成之影响
文学作品的传播会因为「时间」与「空间」向度的纵横交错,而产生了文学的定位
与价值的起伏。根据《文学与传播的关系》指出:

「学术与文学的传播」中的「传播」,应当包含两个向度:一个是时间上

95
见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页 26。
96
见王瑾:《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页 5。

191
的,所谓「流传后世」;一个是空间上的,所谓「播扬远近」。前者造成传统,后者
97
造成普及。

而《幽梦影》的文学传播,依上文所提的两个向度来看,可以形成四种传播效应, 如(表 4-
3)所示:
(表 4-3 传播效应向度表)
时间上 空间上
共时性 当代性
历时性 现代性

《幽梦影》文本的传播,在「时间」上,就可分「共时性」与「历时性」:「共时性」是
指同时代集团文人所给予的文本评点及评点传播,也就符合「传播的空间向度」──「播
扬远近」,造成了《幽梦影》在小众阅读集团的普及;「历时性」是指后代文人所给予的仿
作与传刻,也就符合「传播的时间向度」──「流传后世」,形成了《幽梦影》文本与评
点共传的机制与典范地位 98。

而另一方面,《幽梦影》文本的传播,在「空间」上,也可分「当代性」与
「现代性」:「当代性」是指与张潮在信件往来的友人,在地域空间上相近,前后期的友人所
给予的认同与批评,即是当代人所写的文本,又是当代人所写的评点与仿作,最具有当
代性的价值判断与审美趣味;「现代性」是指五四运动以后, 新文学运动的推动者对于
古典文学的现代角度与诠解 99。五四运动从北京大学展开,他们对于文言文的态度是反
对的,然对明清小品文的态度却支持与推荐,这就是《幽梦影》这部古典文学在时代转
变中得到现代新的诠解与接受。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说,「一部作产生之后,最初的读者理解、解释与评价就构成了
下一代读者接受的基础,形成一个接受传统。这个接受传统随着接受过程的进展而不断变
化,期待视野因而也不断扩大和改变。」100 这个观点很值得思

97
见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主编:《文学与传播的关系》(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95 年),页 3。
98
而其「典范地位」乃是「诠释社群」在阅读时经由选择与认同而产生,费许(Stanley Fish)认为:
「透过读者反应的方式,比较具有权威性的专业或『理想』(ideal)读者,不但可以藉由他的诠释和论证
过程,形成具有说服力的阅读策略,……使某些文学作品经由阅读和选择性的策略, 在社群中蔚为一种经
典与规范。」见廖炳惠:《关键词 200》(台北市,麦田出版:城帮文化发行,2003 年),页 142-143。
99
费许(Stanley Fish)认为:「在『诠释社群』当中,观念和理论可以透过知识分子所组成的阅读团体,以彼此
互相认定的方式来巩固其原始的假设,并进一步推展其知识权与影响力。因此对局外人言,『诠释社群』
经常无异于主流性的诠释霸权。」见廖炳惠:《关键词 200》(台北市, 麦田出版:城帮文化发行,2003
年),页 142-143。
100
狄其骢、王汶成、凌晨光:《文艺学新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年),页 695。

192
考下去。清初张潮写作《幽梦影》的笔法与美感,引起当时读者的注意而形成一种「闲
趣清雅」的闲赏作品,但当其他读者再评点时,就会扩大和改变了它的期待视野,这是
第一层次。其后又产生了一些仿效之作,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朱锡绶的《幽梦续影》、郑逸
梅的《幽梦新影》有它自成一格的文本意义,这是第二层次。当张潮树立了《幽梦影》的
典范地位,而其他「依附」在《幽梦影》为出版品的作品,如《幽梦续影》也就得以一
起传播,因而更扩大与丰富了读者对它的讨论与解释,越来越多的文本,就会形成一个
接受的传统。五四运动之后,周作人与林语堂对小品文的提倡,弘扬公安派性灵的文学
主张,并为《幽梦影》介绍与导读,使文本的定位与效应更形丰富,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到达了第三层次。而后的选本还是引领着读者不断的讨论下去。我们由此知道,原始的
文本是可以不断的被解释讨论下去,而被讨论的文本,产生一个接受传统。这个接受的
传统是会随者接受过程的进展而不断变化。

真正的艺术杰作,使得人们面对它时会身不由己地为其所吸引,而将自己的生命
体验、情怀襟抱投入作品的「召唤结构」中去「填空白」,时间愈 长,作品被解
释的次数愈多,被解说对象的艺术价值就愈高。101

因此张潮《幽梦影》的书写,事实上就为《幽梦影》所形成笔法与美感建立一个接受传
统,而后《幽梦续影》也就直接或间接地肯定了《幽梦影》的艺术价值与典范地位。
综合以上,《幽梦影》的四个传播效应与三层的接受效应,建立了它与时俱进的接受传
统,套句周作人的说法:「《幽梦影》是那么的旧、又是那么的新!」也可指《幽梦影》美
感精神的时代相应性吧。

一、目前可见《幽梦影》的版本传播
作品传播的历程,常常不是直线型而是曲线型,有沉寂期也有盛行期,有低谷也有
高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文本适合与适应的时空接受效应。《幽梦影》的传播也
有起伏的变化,清中叶后,一方面是「续书」造成文本的疲乏,因而减弱了《幽梦影》
的传播,另一方面是俗文学的发展,晚清国力的式微,形成晚清谴责文学的多样性,因
此注重自我的与闲赏的《幽梦影》并不符合时代的潮

101
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页 331。

193
流。一直到民国八年「五四运动」后才又得到注意,所以《幽梦影》的版本刊印就是时
代对他的传播效力,而由出版的版次就可一窥他的接受效应。
现在在台湾所能找到的《幽梦影》约有四十七本,请参见本论文第一章第三节(表
1-2 《幽梦影》出版书目)所示,《幽梦影》文本的编辑与印刷可以看见其传播的起伏。
在进入 1912 年民国之后,即有两种版本的印行,一本是上海国扶轮印社排印本,一本
是清国学萃编社排印本。一直到民国八年(1919)五四运动之前也增加两种版本的印行:
一上海国扶轮印社排印本的再版,一是民国五年(1916)南海黄氏刊本。可推知周作人与
林语堂所看到的皆是清代版本。对《幽梦影》文本的传播来说,此时的出版量并不多,
且主要是藉由四五运动人士的报章介绍,才产生传播的动力。到民国三十年代,一位江
南文人章衣萍,偶然发现此书抄本一卷,喜受非常并广为刊行
民国二十五年(1935)上海中央书店初版印行《幽梦影》,乃是因为当时各书局正积极
102
编辑中学生语文教材 ,根据蓝顺德《教科书政策与制度》一书说明:
「光绪 31 年至对日抗战(1937):审定制为主」,因为是采「审定制」各家书局有较大的选
本空间,且当时又以推动白话文运动为主导,因此中央书店的印行,表示《幽梦影》已
受到注意。
而后因八年抗战与播迁来台而暂歇,至到民国六十二年(1973)西南书局才再初版印
行《幽梦影》。而到民国六十四年(1975)西南书局已有三版的印制,可知三年之中,西
南书局以一年一版的速度印行《幽梦影》,《幽梦影》在当时可说是极具销售力的书籍。
在民国六十六年(1976)德华出版社再版,与民国六十七年(1978)正中书局的初版推介,
使《幽梦影》有较多机会曝光。因为此阶段的大量介绍与印行,使学生读者群接受到
《幽梦影》的奇语。《幽梦影》虽是十七世纪中叶的文学小品,但在八0年代声光电视
普及后,具有「文字压力恐惧症」的图象阅读世代而言,简洁明快的文字与意象丰富的
享受,使读者可以迅速的得到阅读的快感。因此自中学生以致于大学生,皆能接受其简
约而隽永的清言小品的美感。
最值得注意的是:民国六十九年(1980)一年之中就有四家出版社出版《幽梦

102
蓝顺德说:「光绪 31 年(1905)设立学部,开始编译及审定教科书。……回顾我国教科书编审制度的历史,
可分为七个时期:(1)光绪 2 年(1876)至光绪 31 年(1905):放任制;(2)光绪 31 年至对日抗战(1937):审定
制为主;(3)对日抗战至政府迁台(1949):统编制为主;(4)日本割据台湾时期(1895-1945):统编制;(5)
台湾光复至实施九年国教(1968):编审并行制;(6)实施九年国教至民国 78 年:统编制;(7)民国 78 年
至民国 91 年(2002):逐步开放至全面审定。」其余参考请详见《教科书政策与制度》,2006 年,五南图书,
页 23-25。

194
影》:慧炬文化、汉京文化与河畔出版社三家出版《幽梦影》初版;而西南书局已印出订正
七版,以一版二千本书计算,这一年的出版市场《幽梦影》共出版了八千本书。其中西
南书局约以一年一版的速度印行,产量与销售速度可说是相当惊人。一直到民国七十五
年(1986)国立编译馆正式将《幽梦影》收入国民中学国文课本前,在十一年间就有八家出
版社与十八个版次的印行,平均一年有 1.6 版印行,真可谓密集与大量的传播。且书局的印
行与销售,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取向, 市场需求度高,印制的量能才能产生。且此时正是台
湾经济起飞、国际交流频繁的时期,读者对于阅读的需求量相当的大,也蓬勃了印刷业,因
而此时《幽梦影》的传播情形,如明末刊刻业发达的状况,各种文学与书籍得到大量推广
的机会, 书商以挑选书籍以符合市场需求,读者则以实际消费反映阅读品味,全是因为
时代与市场的机制。

二、《幽梦影》进入了教材传播
《幽梦影》在书商大量的印制与推广,加上当时名人林语堂先生的推介:「这是一部文
艺的格言集,这一样的集子在中国很多,可是没有一部和张潮自己所写的比拟。」103 产
生《幽梦影》的吸引力,而读者群的再推介,才成为《幽梦影》的销售力。陈幸蕙在
《人生温柔论──我读幽梦影》赏析中写道:「这不仅仅只是本可以怡情悦性的小品作品,
同时,也是一本可以教化人心的思想纪录。」104 张潮《幽梦影》的文字美感是精致生活
与自由人生的美感。
但影响今日《幽梦影》美感与价值的形成,是来自于较特别的传播动力── 政策传
播力,《幽梦影》进入了国民中学国文科第五册课文。
民国七十五年(1986)国立编译馆将《幽梦影》选入国民中学国文课文时,可 确定《幽
梦影》已受到学者读者群的青睐,这和从 1973 年至 1983 年十一年间出版业大量的推
介与蕴酿有关。然《幽梦影》如何进入教材的传播,必须从国立编译馆正式编印部定本
国文教材讨论起。
根据齐邦媛教授《巨流河》一书提到有关国立编译馆编定教科书过程:

那时所有教科书部都只有部定本一种,1968 年,蒋中正总统下手令实施九年义务
教育,由国立编译馆先编暂定本教材,1972 年正式编印部定本,

103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台北:风云时代出版公司,1990 年 1 月),页 312。
104
陈幸蕙:《人生温柔论──我读幽梦影》(台北市:汉艺色研出版,1990),页 10。

195
这一年也就是我随着王馆长走进舟山路那座门的时候。……因此教育部明智决定:
教科书有三年暂用本的缓冲期间。……1973 年以后,数代的国民中学学生至少
105
是读了真正的国文教科书,而不是政治的宣传品。

民国六十三年(1974)七月国立编译馆推出国民中学国文第一册与第二册新版课 本,恢复
了国文课本应有的文学本质:趣味多于教诲的文章,为陶冶年轻世代的性灵;达到改编
106
的理想精神:让每一个正在成长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与启发 。此新版的国文课本总共
推行了十年。
民国七十二(1983)年国立编译馆再次改编,于民国七十五(1986)年八月推出国 民中学国
文第五册课本试用版,内容与编排使人更耳目一新。这一册最值得注意的是加入了感性
的古典散文与现代散文,如:张潮《幽梦影》与潘希珍〈故乡的桂花雨〉的选入,而使
国中国文课文教材的教化意味较弱,而文学内涵更丰富。张潮《幽梦影》在课次的安排
与定位上,虽然是属于学习类单元,但就文本
的时代性来说,它是属于明清小品文类,并且是明清小品文中最早被选入国中教材的作
品。极具知名度的明小品文大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直到民国七十八(1989)年八月
《国民中学国文课本》第三册国编本改编出版时才选入国民中国国文科教材之中,整整
晚了张潮《幽梦影》三年。可以说,张潮《幽梦影》的选入一定有其传播的动力与读者
接受的效应。
而笔者认为,属清言小品的《幽梦影》较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早选入教材的原因
有:(1) 诗化美感:《幽梦影》的文字较简短有力,排句、类迭句式有诗化美感,令人容
易朗朗上口;(2) 教化启发:《幽梦影》属清言系统衰退期的作品,其内容以个人抒怀与笔
记的形式呈现,短巧的选文,选择丰富,且其文辞中仍有教化的意味,尤其是进入课文的
四则选文;(3) 作者意识:《幽梦影》的作者张潮为清初人,身为作家与编辑家;而〈湖
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属于明末遗民,具隐居避世的心态,加上逝世情况的种种揣测,两
人相较起来,张潮的积极度可能也是选入教材的原因。
以下(表 4-4)为笔者整理《幽梦影》选入国民中学国文课本的情形,包括国立编译
馆时期与逐步开放审定时期,以呈显《幽梦影》选入的文学属性分类与教学位置的安排:

105
整理自齐邦媛:《巨流河》(台北市:天下远见,2009 年 7 月),页 408-414。
106
整理自齐邦媛:《巨流河》(台北市:天下远见,2009 年 7 月),页 418。

196
(表 4-4《幽梦影》选入国民中学国文课本的情形表)

編入年 冊數別 課位別 前一課 後一課 屬性分類 選文內容


75 年 8 月試用本 第 5 冊 第 12 課 楊宗珍 愛因斯坦 知識學習 第
76 年 8 月修訂本 〈智慧 著, 類 89、95、96

77 年 8 月正式初版 的累積〉劉君燦譯 、118 則

78 年 8 月再版 〈我心目
中的世
79 年 8 月三版
界〉
80 年 8 月改編本
初版
81 年 8 月改編本
再版
82 年 8 月改編本
三版
83 年 8 月改編本
四版
84 年 8 月改編本
五版
85 年 8 月改編本六

86 年 8 月改編本
七版
87 年 8 月改編本
八版
88 年 8 月初版 由第 5 冊改編至第 6 冊
89 年 1 月初版 第 6 冊 第 12 課 劉義慶 梁啟超: 短文欣賞 第 12、89、
90 年 1 月再版 編〈世說 〈敬業與 類 96、118 則
91 年 1 月三版 新語選〉樂業〉

92 年 1 月四版
版本開放(每年都選) 第 4 不一定 不一定 不一定 明小品文 第
冊或 類 12、147、96
第 5冊 、118 則
選文相同三
197
至四则不等
98、99 年翰林版 第 4 册 第 10 课 彭端淑 陈黎: 为学乐道 第
〈为学 〈声音 单元 12、147、96

一首示 钟〉 、118 则共四

子侄〉 则

98、99 年南一版 第 5 册 第 2 课 张晓风 向阳:〈春 人生体悟 第


〈炎凉〉回凤凰 单元 12、96、118
山〉 则共三则
98、99 年康轩版 第 6 册 第 4 课 崔瑗 韵文常识 自我成长 第
〈座右 单元 96、118、14
铭〉 7、12 则共四

民国七十五年(1986)国立编译馆首次将《幽梦影》收入国民中学国文课本第 五册,至
今一纲多本的推行,仍有各出版社的选入,可见《幽梦影》进入国中国 文教材一选就是
二十五年的时间。期间至少十九家出版社与二十八个版次的印行,平均一年尚有 1.2 版
印行,也就是约有二千四百本以上的发行量。在教科书选入的机缘下,《幽梦影》的传播
已由出版社的商业传播,进入了国家教育的政策传播之中。而真正吸引书商出版的则是考
试制度背后那千千万万的竞争学子, 他们就是书籍主要的消费者,而书商则转换知识成
商品,藉以得到可观的利润, 因此《幽梦影》进入国民中学国中课文之后,传播效力还
是生生不息的,是因为这种考试用书在书籍市场是永不缺席的。

三、《幽梦影》教材的主题传播
《幽梦影》在民国七十五年(1986)之后是教育政策的传播方式介绍给青少年 读者,因
此,今日《幽梦影》之名,受过国中教育的人都不陌生。但不同的时期,
《幽梦影》在教材中设定的教学目标与教材也不相同。

《幽梦影》在民国七十五年(1986)国编本时期的选文,共四则如下:
(一)
人非圣贤,安能无所不知?祇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复求知其二者, 上也;止
知其一,因人言,始知有其二者,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 而莫之信者,又
其次也;止知其一,恶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第

198
89 则)
(二)
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 无是非
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第 95 则)
(三)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
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第 96 则)
(四)
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 凡事不
宜痴,若行善则不可不痴。 (第 118 则)

而其教学主题定为「知识学习类」。民国八十九年(2000)新版国编本,选文共四则 如下:
(一)
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對風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謹飭友,如讀聖
賢經傳;對滑稽友,如閱傳奇小說。(第 12
則)
(二)
人非圣贤,安能无所不知?祇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复求知其二者, 上也;止
知其一,因人言,始知有其二者,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 而莫之信者,又
其次也;止知其一,恶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第 89 则)
(三)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
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第 96 则)
(四)
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 凡事不
宜痴,若行善则不可不痴。 (第 118 则)

定为「短文欣赏类」,可知编辑委员对其教材主题已有不同的看法,并且选文上有一则的
不同,即是以第 12 则谈交友的态度替代第 95 则谈人生之福,可见教条味较弱,而文学
意识的增强。

开放审定之后,《幽梦影》在翰林版划分为「为学乐道单元」,康轩版划分为

199
「自我成长单元」,南一版划分为「人生体悟单元」,出版社的划分与定位歧异更大。翰林版
划分为「为学乐道单元」是延续国编版,选四则选文,又以第 147 则读书之法替代第
89 则求知之法,选文以强调读书学习为主:

翰林版学习重点:
一、认识幽梦影一书的性质。
二、学习用简洁的文字,表达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三、体
107
会读书的情趣,领略人生的滋味。
(一)
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
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第 12 则)

(二)
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善
遊山水者,無之而非山水:書史亦山水也,詩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第 147 (三)
則)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
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第 96 则)
(四)
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 凡事不
宜痴,若行善则不可不痴。 (第 118 则)

康轩版划分为「自我成长单元」也是延续国编版,选四则选文,也是以第 147 则读书


之法替代第 89 则求知之法,在其课文欣赏的最后一段表示:「本课所选的各则内容虽不
相同,却可见『读书』贯穿其间」,可知选文仍以强调读书学习为主:
康轩版学习重点:
一、认识幽梦影一书的性质及写作特色。
二、了解作者在本课四则选文中所寄托的生活意趣。
三、能以排比、类迭的句法写作文章,以增加文章的整齐之美。四、体
108
会日常生活的情趣,领略人生的滋味。

107
宋裕主编:翰林版《国民中学国文课本第五册》(台北:翰林出版社,2010 年 8 月),页 134。

200
(一)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
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第 96 则)
(二)
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 凡事不
宜痴,若行善则不可不痴。 (第 118 则)

(三)
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善
遊山水者,無之而非山水:書史亦山水也,詩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第 147 (四)
則)
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
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第 12 则)

而南一版只选国编本三则并划分为「人生体悟单元」:

南一版学习重点:
一、认识随笔式文章。
二、能利用排比、类迭法写作。
109
三、体会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物。
(一)
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
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第 12 则)
(二)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
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第 96 则)
(三)
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 凡事不
宜痴,若行善则不可不痴。 (第 118 则)

学习重点简要明白,笔者认为南一版的分类较契合张潮《幽梦影》延续晚明小品
108
董金裕主编:康轩版《国民中学国文课本第六册》(台北:康轩出版社,2009 年 2 月),页 36。
109
庄万寿主编:南一版《国民中学国文课本第五册》(台北:南一出版社,2010 年 8 月),页 19。

201
文的清言随笔的风格与张潮对人生经验的美感呈现,才能引导教学走入小品文闲赏的美
感世界。
且由此可见《幽梦影》进入教材的传播之后,其定位与欣赏角度,为了配合国民中
学国文课程纲要的要求,使《幽梦影》文本的主题与特色,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符合课
程纲要,而教学范围上也受限于张潮原文。因此张潮为《幽梦影》设定的文本意识与其特色,
已无法呈现,这就是现在教材播传后的接受效应。《幽梦影》不再是人生闲趣之小品,而化
身为教化读书的清言作品。
因为教育政策的传播,《幽梦影》文句走入国中国文科教材;因为教育政策会影响教
育评量,因而当《幽梦影》文句走入国中与高中国文科的各类考题时, 就不令人意外;
再加上考试领导教学,《幽梦影》 因而成为考试的常见题,教师们的教导也就以文本形式
上的修辞与文意为主了。而其影响是:因考试领导教学 的现象,使得《幽梦影》无论是以
课文范文的出现,或是以阅读测验的方式呈现, 都令国中学生们对《幽梦影》选文不陌生也
不讨喜,因为学生认定为这是一篇「知识学习类」、「为学乐道」或「自我成长」的教诲文章,
很难切入「明清小品文」的性灵美之中。
在三个国中国文课本的教材版本中,《幽梦影》的特色皆是「文句精洁、趣味隽
永」且国中课本中的选文仅以张潮的文本为主。张潮《幽梦影》文本本身的确有其诗性美
感与趣味质感,可使青年学生领略文字书写的趣味,但就张潮《幽梦影》成书的编辑用意来
看,张潮是有意「文评并陈」的编辑与出版,让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呈现立体而多声的趣
味厚度。张潮成书的用意是如此,经由二百多年的传播之后,进入国中教材却没有选录
《幽梦影》的评注,笔者认为的确是一件遗憾的事。因为无法看到书中最「趣味隽永」
的评点互动方式,因而减弱了《幽梦影》最大的美感特色──「若以评语参错书中,则
《幽梦影》创格也」。《幽梦影》文本的美感,无论是在清言小品文的系统或是晚明小品
文的系统之中,都不可忽视大量的「评语参错」的特色,文本的互动才是张潮《幽梦
影》最具特色且可一窥其隽永闲赏之情。因此,《幽梦影》在国中国文科教材的传播中,
变成了形单影只的本文传播方式。且所有出版的版本中也只有三民书局一家不收《幽梦
影》评点的印刷本,而三民书局的发行量又是最大的,学生们只能在《幽梦影》219 则
中,咀嚼文字的「简洁精炼」,而不能进入文字产生人际脉动的真情与趣味,就不能怪学
生们为什么不懂《幽梦影》。

曾有国中教师问我:「《幽梦影》要怎么教?学生根本没办法体会,太玄妙了。

202
只好靠图片介绍来增加想象了。」于是当我再翻看可分享的教学方向时,发现《幽 梦影》的评
点就是最佳的「起点行为」 110──最可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前文第二节所谈到《幽梦
影》评点的互动关系,可以发现:评点的文句所呈现的形式, 就好像今日使用网络「实
时通」111、「电子邮件」112、「脸书」113、「推文」114 与
「读写者」115 的效果。一个发讯的文句,引起阅读者的视野与灵动,于是文本不断经阅
读者创造,因此细碎的将文本无限的扩张、衍生与积累,也就不断地藉由评点(回传或
转寄)丰富了阅读的内涵。教材教学是要符合学生经验与生活,因此当我们的时代已走
进网络化与互动化,更应该将文本的有机性加以利用,活络古典文学的新视野,更何况
《幽梦影》的确有可与时代脉络相契合之处。在网络文章〈古代也有推文〉一篇谈到:

其实现在流行的推文,几乎可说是古代眉批习俗的演化。且看《幽梦影》里后人
的回应,直比当今的推文更幽默有趣。……幽梦复印件身文字清新隽永,饶有兴
味。但读了正文,再读这些妙语如珠的批点,想象那个你来我往的热闹情景,文
本忽然立体了,更是乐趣无穷。116

经由网络「推文」的概念重新审视《幽梦影》,莘莘学子渐渐的走入喜好的文学领域;而
新新世代常藉由网络信息中得到视野的开启,将今古文学汇通,才能领略文学共进的美
感。笔者不知部落格中的版主是何年纪,但从所写的心得看来,

110
起点行为是指教学开始以前,学生的状况,而从行为的观点来了解和叙述。其中包括学生已经具有的
学习、智慧、能力和动机等,以作为决定教学程序的参考和依据。
111
实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简称 IM)是一个实时通讯系统,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实时的传递文
字讯息、档案、语音与视频交流。zh.wikipedia.org/wiki/实时通
112
电子邮件(E-mail),又称电子函件,是指通过电子通讯系统进行书写、发送和接收的信件。今天使用的
最多的通讯系统是互联网,同时电子邮件也是互联网上最受欢迎且最常用到的功能之一。有时会被简
称为电邮或邮件。zh.wikipedia.org/wiki/电子邮件
113
Facebook 是一个社交网络服务网站。于 2004 年 2 月 4 日上线。zh.wikipedia.org/wiki/脸书
114
何谓「推文」?最早的推文功能应追溯自 bbs,当你读了某篇文章后,不论是产生共鸣想推荐,或是直
接批评,也可能是想和作者、其他推文者进行讨论,但没有打算发表长篇大论的 内容,也许只是说一声
「推」(表示推荐作者文章或其论点),或针对文章内的疑点提出一个问句,当然也可能是发表寥寥数
字的评论,便可按特定按键,选择使用推文。转引自网络资 料【中国时报 张舒婷高雄报导】更新日
期:2008/05/05 09:30 http://tw.myblog.yahoo.com/jw!h8Mza6qBEhjN2Tvk60XK/article?mid=344
115
「读者书写」(“Readers write”)正是当今网络的流行现象,留言板、讨论区中读者的参与自
是不在话下,新颖例子如亚马逊书店,每一本书的专属网页都提供使用者评论空间,参考使 用者输入的
正负面书评,读者可能做出比较好的购买选择。一言以蔽之,超文本含书写开放 的成分,是由读者参与
书写而共同形成的,因此,信息提供者与用户共同建构起来的超文 本,已不归属单一方,而是读写者
的公物。引自李顺兴:〈网络文学形式与「读写者」的出现〉,《文讯》,1999 年 04 月,页 40-42。
116
转引自「我是大笨蛋部落格」,〈古代也有推文〉
http://fool-to-want-you.blogspot.com/2010/01/blog-post_30.html 检索日期:2010/8/12

203
他也认为《幽梦影》最值得一看的是「那你来我往的热闹情景」,所以无论读者的年龄长
少,读者之趣乃是在于进入了作者安排的世界。如果《幽梦影》的众声喧哗是一种有机
又立体的乐趣,那若朝着网络文学与超文本的多声部教学引导, 笔者认为《幽梦影》与
时俱进的美感还是会在今日信息的传播中进化的。

204
第五章 结论
张潮《幽梦影》写作的最大特色,是其独特的话语秩序背后所隐含的作者思维与精
神。《幽梦影》文字的传神与精致优美,在当时得到了回响,且随时间流 转,仍能得到今
人的肯定,正是因为他融入生活的绝妙自我观照。本论文探讨张潮《幽梦影》的美感与
互动的方向有三:一是张潮有意识的书写意图,二是《幽梦影》的诗性智慧,三是《幽
梦影》评点互动的特色。

一、张潮的书写意识
翻开《幽梦影》一书,随处可见山水云雨,风花雪月、鸟兽虫鱼、香草美人、 高士奇人、
琴棋书画、园林建筑、读书著书、谈禅交游、饮酒赏玩等等文字。经过俗中取雅的经验
组合,善加雕琢的山水云影、风花雪月等自然美景面前;在潇洒清妙的饮酒赏玩、琴棋
书画等妙事中,感到心旷神怡,进而领悟自我,书写自我,而融入儒、释、道三教合一
的精神是张潮安顿生命的书写方式。
在改朝换代后的清初,文人在政治的无奈中,无论其政治取向如何,清初文
人在散文上表现的热情未见消减,因此当张潮不得意于仕途,一转向则得意于刊刻。张
潮是清初徽州出色小说家、戏曲家、诗人、藏书家、编辑家与刻书家,是具备多重身份
与角度的文人。而这些身份与角度,都和当时他的兴趣与谋生方向
──出版事业息息相关,使他可以运用各种身份的视角去观察「文人作品」的特色与独
到。
在清初文化出版与需求日趋荣的时期,面对多样的精神文化作品,张潮在一连串精
细的书写与思考的活动,产生其极具特色的编辑风格:「以读者为主体」, 张潮的《幽梦
影》在写作编辑之初,即是以「读者」为优先的角度传递文本,吸引文人的注目与阅读,
形成立即的传播效应;而保留「读者」的评点,使文本与阅读者有存在感,于十年的累积
之后付梓,形成延续的传播效应。张潮以「读者」为主体的编辑原则,形塑了他的编辑风
格。「以趣味为内涵」,张潮的书写是塑造一种精彩绝伦的文字想象,因为文字有趣味,才
能让读者有愉快的阅读经验,产生乐在其中的阅读美感,使读者乐在其中。这种阅读文
字与互动的趣味,是读者之乐,更是编者张潮有意而为之趣。张潮的书写,承载着张潮的自我
存在的重量, 使他在书写中型塑自己,而《幽梦影》一书最能呈显张潮的书写意识。

205
二、《幽梦影》的诗性智慧

张潮《幽梦影》的书写在于其如诗如画的文字表现上,张潮的文字深具从容闲适的
「情之幽微」与轻松睿智的「理之乍显」。张潮在《幽梦影》中表示:

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第 67 则)

「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第 160 则)

而「情之幽微」,正是「情必近于痴而始真」的语言美感的追求,使「情之一字, 所以维持
世界」,使个人生命得以从容以适。而语言的美感,张潮的表现可由三个方向分析:其一
是音乐美,音乐美表现在文句的长短参差、形神兼备、生气灌注与氛围流转自如之中展
现。其二是语言美,张潮表现在语言的陌生化,产生联想感觉经验的陌生化;而语言的
华美感,在短句上极力融合各种修辞之后,产生语句雕塑的华美感。其三是意境美,张
潮利用意象的拼接、组合与转换的过程, 也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呈显过程,更是作者
企图表露的情感美,各种境界与景象,浪漫而外放,皆是张潮的有我之境,
而「理之乍显」,则是「才必兼乎趣而始化」智慧趣味的产生,「才之一字, 所以粉饰
乾坤」使个人眼光才情得以机智以对。而智慧趣味的质感,张潮的趣向可由五个方向分
析:是写日常生活则重闲趣、写个人癖好则重雅趣、写山水景观则重奇趣、写人事世态
则重谐趣、写评判议论则重机趣。《幽梦影》语言所产生的阅读美感,正是一种诗性的韵
味与智慧的趣味,也就充满了「诗性智慧」。
张潮由文字语言的诗性产生美感,并在经验历程中,观照生命的智慧,并表现出
「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的「发现」与「决定」上,而在生命伦理意义的趣味智慧中发出
质感。而《幽梦续影》则是善于承继《幽梦影》的语言美感手法,且形式上则是较为整
齐与庄重;《幽梦续影》智慧趣味的质感表现,也是属于简短及内敛,然两书最大的相同
处是在于评点的互动,因为互动了增加了美感的灵活。《幽梦影》最大的诱惑力,在于
书的作者就彷佛是读者,书中每一句话都是读者的肺腑之言,又都充满智慧趣味,使每一
则题目均留下许多可以任意添补或是再创造的空白,因而产生强烈的阅读共鸣。《幽梦
影》的评点互动,就是换一个角度,在更大的画布上看人生风景。

206
三、《幽梦影》的评点互动

诗性智能的语言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面向当中,尤其文本重复再现的形式,的确较容
易打动人心,呼唤潜藏于人们心底最真实的声音。然而,诗性智慧所强调的正是来自多
元视角交织的叙事与创造,使得心灵得到启发,生活智慧与趣味应是无所不在的,以诗
性智能的语言与读者对话,刺读者的联想力与思考,这才是真正具有感染力的美感。
张潮《幽梦影》评点产生交错共存的原因,总括来说,首先是依靠传统的邮件传递
功能,其次应是当时文人雅士不定期的聚会形态,才能产生交错共存的空 间结构。而张
潮《幽梦影》评点产生互动回应的原因,就接受理论来看,《幽梦影》的美感正可为读
者提供阅读快感和理解的多样性。《幽梦影》评点的互动, 造就其「可读性」与「可写
性」,而且也形成了文本内在的「互文性」。读者经由文本的诠解,读出新的意义系统,
而幅射许多观照的趣味,于是评点之后再有评点,呈现出读者的解放,而《幽梦影》评
点的产生正是一种「心相知」的书写模式。本论文针对评点诠释的情绪与特色,区分为
五种类型:一、赞同类──观点相近的赞同之声;二、补充类──另有想法的补充之言 ;
三、反驳类──意见相左的反驳之意;四、诡辩类──机智幽默的诡辩之语;五、调侃
类──轻松闲赏的调侃之情。且经由五种类型的互动,《幽梦影》在文本的传播中,又可
被其他读者多元的接受,也是其文本传播的接受效应。总之,「传播」与「接受」是互相
影响、彼此牵就的,并以此架构成一张极其复杂绵密的文学对话网。

图 5-1《幽梦影》评点诠释互动的特色

另有想法 觀點相近
的 補充 的 贊同

意見相左 知 輕鬆閒賞
的 反駁 的 調侃

機智幽默
的 詭辯

207
本论文所要呈显的就是张潮《幽梦影》的活泼性与有机性,文学需要活泼性的语言
外放且创新,才能使文学作品得到独立感,而《幽梦影》的活泼性一方向来自张潮文本
的智慧趣味,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评点的互动。文学也需要有机性,才可使文学作品不断
地流传,而《幽梦影》的有机性则来自于文本的传播行为与评点的阅读效应。其评点者
的阅读互动与评点,体现了不同的生命独白与对话,产生了多声部的对话美感与趣味。
罗兰、巴特认为:「在文本中寻找欢乐, 实际上是使精神生活具象化的一个过程,它有
利于清除实际生活和沉思的生活之间虚假的对立。」 1 就阅读乐趣而言,《幽梦影》文本
与评点间的互动,相互引申与诠释,在这些看似细碎的文句,却常令阅读者有灵光乍现的
感受,彷佛文本有无限的隙缝,处处可以窥得风景,也就产生了阅读的力量。《幽梦
影》至今仍深受重视与喜爱,那是它可与时俱进,超越时空的心灵价值吧。

笔者以为当我们的时代已走进网络化与互动化,更应该将文本的有机性加以利用,
活络古典文学的新视野,更何况《幽梦影》的确有可与时代脉络相契合之处。当张潮《幽
梦影》列入国中教材与阅读数据时,就必须同时将评点一同呈现, 才能使莘莘学子感到古代
文人平日讯息互动的有趣性,引发阅读与文字互动的兴趣。文学会随着时代而转变,古
代的书信体,在时代的进步中,已渐渐被现代手机简讯的功能所取代,因此当现代手机
简讯的发送,成了一门「简讯文学」。可以想见,古人评点互动的意见的交流,在现代
的网络世界中也产生了进化,目前的「部落格」与「脸书」即有大量类似评点的「推文」,
也许不久的未来网络「推文」,也可以成为一门「推文文学」吧!

1
罗兰.巴特着,屠友祥译:《S/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页 260 。

208
参考文献
一、 研究文本──张潮辑撰(其中《幽梦影》含旧式本与新编本)
依出版顺序排列(以台湾地区为主):
〔清〕张潮:《昭代丛书˙别集》(世楷堂刊本一卷本,道光 29 年刊本,1849 年)。
〔清〕张潮:《幽梦影》(仁和葛氏刊本,光绪 5 年,1879 年)。
〔清〕张潮:《幽梦影》(羊城冯氏刊本,光绪 10 年,1884 年)。
〔清〕张潮:《幽梦影》(上海国扶轮印社排印本,宣统 3 年,1911 年)。
〔清〕张潮:《幽梦影》(国学萃编社排印本,宣统 3 年,1911 年)。
〔清〕张潮:《幽梦影》(上海国扶轮印社排印本,民国 4 年,1915 年)。
〔清〕张潮:《幽梦影》(南海黄氏刊本,民国 5 年,1916 年。)
〔清〕张潮:《幽梦影》(上海:中央书店(初版),1935 年)。
〔清〕张潮:《幽梦影》(台北:西南书局,1973 年)。
〔清〕张心斋着:《幽梦影》(台北:西南书局三版,1975 年)。
〔清〕张潮着:《幽梦影》(台北:德华书局(再版),1976 年。)
张潮撰,林语堂译:《林语堂中英对照─幽梦影》(台北:正中书局,1978 年)。张潮撰:
《幽梦影评注》(台北:慧炬文化,1980 年)。
张潮撰:《新校本幽梦影》(台北:汉京文化事业公司,1980 年)。 张潮撰:
《眉批新编幽梦影》(高雄:河畔出版,1980 年)。
张潮撰:《幽梦影》(台北:天龙书局(再版),1981 年)。张潮撰:
《幽梦影》(台北:武陵出版社(初版),1983 年)。
张潮原著:《眉批新编幽梦影》(高雄:河畔出版,1989 年)。
张潮原著,周庆华导读:《幽梦影》(台北:金枫(初版), 1990 年)。张潮着:
《幽梦影》(台北:文津出版(初版), 1991 年)。
张心斋着,朱撷筠着:《幽梦影》(台北:弘道文化出版(初版), 1991 年)。陈幸蕙:
《人生温柔论——我读幽梦影》(台北:汉艺色研文化,1991 年)。洪自诚编:《菜
根谭与幽梦影》(台中:王仁出版社,1992 年)。
张潮着,方雪莲注释:《幽梦影、附幽梦续影》(台南,汉风出版社,1992 年)。谢芷媞注:
《幽梦影》(台南,文国书局,1995 年)。
张潮着,林政华评注:《幽梦影评注》(板桥,骆驼出版社,1997 年)。吴绍志
编:《幽梦影、附续幽梦影》(台南,祥一出版社,1997 年)。吕自扬眉批编注:
《眉批新编幽梦影》(高雄,河畔出版社,1999 年)。张潮着,冯保善注译:
《新译幽梦影》(台北,三民书局,2002 年)。

209
张潮原著:《白话注解幽梦影》(台北,世一书局,2002 年)。
张潮原著:《幽梦影解读》(台北,黄山书社出版(第 1 版),2002 年)。
张潮原著,李安纲、赵晓鹏论述:《文学的心灵散步(四)幽梦影》(汐止,达观出版
(初版),2003 年)。
高旖璐着:《张潮与《幽梦影》》(台北,万卷楼出版(初版),2004 年)。
张心斋着,王名称校:《新校本幽梦影》(台北,顶渊出版(初版),2005 年)。 陈匀编着:
《寻幽访梦逐影:幽梦影赏析三部曲》(台中,耕书园文化,2005 年)。张潮作:《幽梦
影》(台北,柏室科技艺术出版(初版),2006 年)。
张潮撰:《幽梦影》(台北,新潮社出版(初版),2007 年)。
张潮撰,许明福校注:《幽梦影》(台北,雅典那书坊,2007 年)。
张潮着,林语堂英译:《林语堂中英对照─幽梦影》(台北,正中书局(新版), 2008 年)。
张潮撰,陆本修译注:《幽梦影译注》(台北,文津出版社,2009 年)。

二、论述专书
依作者年代与姓氏笔划排列:
〔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下篇.静心录〉 (台北:自立书局,1959 年 )。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伟文图书公司,1976 年)。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主编:《文学与传播的关系》(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5 年)。 王 瑾:
《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王世德主编:《美学辞典》(台北:木铎出版社,1987 年)。
王兆鹏、尚永亮主编:《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 王更
生:《中国文学讲话》(台北:三民出版社,1990 年)。
王更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下册 (台北:木铎,1981 年 4 月再版)。向
明:《走在诗国边缘.后见之明》(台北:尔雅出版社,2002 年)。朱光潜:《文
艺心理学》(台北:金枫出版社,1987 年)。
朱光潜:《谈美》(台北:开明书局,1983 年)。
朱光潜译:《新科学》(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
朱栋霖、陈信元主编:《中国文学新思维》(嘉义:南华大学出版中心,2000 年 7
月)。
余培林注译:《新译老子读本》(台北:三民书局,1990 年)。
吴兆路:《中国性灵文学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 1 月初版 1 刷)。 吴宏一
编:《闲情逸趣——明清小品赏析》(台北:长桥出版社,1956 年 2 月)。 吴承学:《旨
永神遥明小品》(广州: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 年)。

210
吴靖国着:《诗性智慧与非理性哲学──对维柯《新科学》的教育学探究》(台北:五
南图书,2004 年 10 月)。
吴晓:《诗歌与人生──意象符号与感情空间》(台北:书林出版社,1995 年)。 李小萱选
注:《山水幽情—小品文选》(台北:时报文化,2000 年)。
李泽厚:《美的历程》(台北:三民书局,1996 年)。 李贽:
《焚书》(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 年)。
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出版,1983 年)。
狄其骢、王汶成、凌晨光:《文艺学新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年)。周志文:
《晚明学术与知识分子论丛》(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 年)。
宗白华:《美从何处寻》(台北:元山出版社,1985 年)。林文琪译:
《传播学导论》(台北:韦伯文化,2004 年)。林语堂:《无所不谈
合集》(台北:国立编辑馆,1974 年)。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台北:新潮社,2007 年)。
竺家宁着:《语言风格与文学韵律》(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 年)。姚一苇:
《美的范畴论》(台北:开明书局,1982 年)。
姚 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 柯庆明:
《中国文学的美感》(台北:麦田出版,2006 年)。
胡经之、王岳川着:《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凌蒙初撰,
徐文助校注,缪天华校阅:《二刻拍案惊奇》(台北:三民书局,20 7 年)。徐渭:《晚明二十
家小品》(台北:广文书局翻印,1968 年)。
庄万寿注译:《新译列子读本》(台北:三民书局,1993 年),
袁行霈:新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高旖璐:
《张潮与《幽梦影》》(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2004 年)。张春荣:《文学
创作的途径》(台北:尔雅出版社,2003 年 7 月)。
张修龄:《清初散文论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年 3 月)。
张高评主编:《清代文学与学术》(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7 年)。曹淑娟:
《晚明性灵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 年)。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 郭庆藩辑:
《庄子集释》 (台北:华正书局,1982 年)。
陈少棠:《晚明小品论析》(台北:源流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2 年 5 月)。 陈本益:
《汉语诗歌的节奏》(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 年 8 月)。
陈昭郎:《传播社会学》(台北:黎明文化,1992 年)。陈香编着:
《李白评传》(台北:国家出版社,1982 年)。
陈书良、郑宪春编:《中国小品文史》(台北:桂冠图书公司,2001 年)。

211
陈万益:《性灵之声─明清小品》(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98 年 6 月)。 陈万益:
《晚明小品与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 年)。 陈万鼐:《孔尚任
研究──湖海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 年)。陈剑晖:《诗性散文》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年 1 月)。
黄永武:《生活美学.谐趣》(台北:洪范出版社,1998 年 1 月)。
黄卓越:《闲雅小品集观——明清文人小品五十家》(台北:百花文艺,1995 年)。黄丽
贞:《中国文学概论》(台北:三民书局,2001 年)。
杨 义:《中国叙事学》(嘉义:南华管理学院,1998 年)。
叶太平:《中国文学之美学精神》(台北市:水牛出版社,1998 年)。葛兆光:
《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董崇选:《文学创
作的理论与教学》(台北:书林出版社,1997 年)。
廖可斌:《复古派与明代文学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年 2 月)。 廖炳惠:
《关键词 200》(台北市,麦田出版:城邦文化发行,2003 年)。 赵滋蕃:《文学
原理》(台北:东大,1988 年 3 月)。
齐邦媛:《巨流河》(台北市:天下远见,2009 年 7 月)。
刘士林:《中国诗性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 4 月)。 刘大杰:
《明人小品集》(台北:众文图书公司翻印,1975 年)。 刘大杰:《注释历
代小品文选》(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41 年)。
刘汉初主编:《文学研究的新进路:传播与接受》(台北:洪叶文化,2004 年)。 刘广生、
赵梅庄:《中国古代邮驿史》(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年)。蔡宗阳:《应用修
辞学》(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2001 年)。
郑瑞成:《组织传播》(台北:三民书局,1990 年)。鲁 迅:
《汉文学史纲》(台北:风云时代,2000 年)。
简政珍:《语言与文学空间》,(台北:汉光文化事业,1989 年 2 月)。 龚鹏程:
《晚明思潮》(台北:里仁出版社,1994 年)。
宋裕主编:《翰林版国民中学国文课本第五册》(台北,翰林出版社,2010 年 8 月)。
董金裕主编:《康轩版国民中学国文课本第六册》(台北,康轩出版社,2009 年 2
月)。
庄万寿主编:《南一版国民中学国文课本第五册》(台北,南一出版社,2010 年 8
月)。
R.C.赫鲁伯着;董之林译:《接受美学理论》(台北:骆驼出版社,1994 年 6 月)。 W.
宣伟伯作;余也鲁译述:《传媒.信息与人──传学概论》(香港:海天书
楼,1990 年修订四版)。

212
丹尼斯.麦魁尔,史文.温达尔作;杨志弘,莫季雍译:《传播模式》(台北: 正中
书局,1996 年第二版)。
姚斯着,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
海德格尔着,彭富春译:《诗.语言.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菲利普.
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台北:谷风出版社,1988 年)。
罗兰.巴特着,屠友祥译:《S/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
罗兰.巴特着,李幼蒸译:《写作的零度──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台北: 久大
文化,1991 年 7 月)。

三、学位论文
依作者姓氏笔划排列:
李清筠:《魏晋名士人格研究》(国立台湾范大学硕士论文,1991 年)。
李愚一:《袁中郎小品文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中文研究硕士论文,1985 年 6
月)。
李准根:《晚明小品名研究》(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 年 6 月)。李嘉华:
《《幽梦影》美学之建构与研究──兼论《幽梦影》美学可赋予华文现
代诗的新观点》(南华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 年 6 月)。李济雨:
《晚明小品之文艺理论及其艺术表现》(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研究所
博士论文,1991 年 6 月)。
官廷森:《晚明世说体著作研究》(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 年 6
月)。
柯玲宁:《苏轼命名散文研究》(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 年)。高旖璐:
《张潮《幽梦影》研究》(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年 9 月。张正桦:《清乾
隆朝驿传制度之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论文,2008
年 6 月)。
张筑婷:《《幽梦影》与《幽梦续影》之比较研究》(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国语文教
学硕士论文,2010 年 8 月)。
曹淑娟:《晚明性灵小品研究》(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87 年)。陈忠和:
《从刘勰「六观」论张岱小品文》(国立高雄师范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
论文,1999 年 6 月)。
陈忠和:《晚明山水小品美学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 2005
年 6 月)。
陈万益:《晚明性灵文学思想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1977

213
年 6 月)。
陈丽明:《张岱散文美学之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 年 6
月)。
黄文星:《《幽梦影》修辞艺术研究》(南华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年 6
月)。
黄明理:《「晚明文人」型态之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1989 年
6 月)。
黄荣甲:《张潮《幽梦影》的美感经验》(铭传大学应用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 2008
年 9 月)。
杨淑惠:《张竹坡评论金瓶梅人物研究》(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1995
年 6 月)。
杨晓菁:《陈继儒及其小品研究》(台北市立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01 年 6 月)。 刘和文:
《张潮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年 6 月)。
蒋静文:《论张岱小品:从生命模塑到形式意义的完成》(国立中正大学中文研 究所硕士
论文,1996 年 9 月)。
蔡丽玲:《从晚明「世说体」著作的流行论张岱的《快园道古》》(国立清华大学中文
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 年)。
郑 颖:《五四新文学时期的小品文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1995 年
6 月)。
郑幸雅:《晚明清言研究》(中正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99 年 6 月)。 谢雪曼:
《张潮《幽梦影》在国中国文教学应用之研究》(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国
语文教学硕士论文,2010 年 6 月)。
蓝立颖:《《幽梦影》融入国民中学「生命教育」之研究》(高雄师范大学回流中文硕
士论文,2010 年 6 月)。

四、期刊论文
依作者笔划排列:
王 平:〈论明清时期小说传播的基本特征〉,《文史哲》,2003 年,第 6 期,页 33-37。王如
意、李元秀:〈从《虞初新志》看明清之际士人的文化心态〉,《重庆教育
学院学报》,2003 年,第 18 卷,第 1 期,页 11-15。
王志弘:〈后现代的空间思考:爱德华.索雅(Edward W. Soja)思想评介〉,《空间》,
第 53 期,页 112-118。
王玫珍:〈晚明清言小品幽尚之思想内容研究〉,《嘉义大学学报》,第 70 期, 2000
年 6 月,页 129-144。

214
王 恺:〈略谈晚明小品中文人美感质量〉,《古典文学知识》,第 2 期,1994 年,
页 18-23。
安平秋、宋景爱:〈张潮的编辑思想〉,《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 年,第 4 期, 页 56-
61。
朱 桦:〈论文学接受与文学传播的社会化〉,《文艺研究理论》,1994 年,第 4 期,
页 46-50。
朱秋娟:〈清初清词评点的风尚成因与原生面貌〉,《文艺研究》,2008 年 11 期,页 60-64。
何永清:〈《幽梦影》的修辞手法探究〉,《中国语文》,第 85 卷第 5 期 509 号, 1999 年
11 月,页 47-54。
何寄澎:〈对晚明小品的几点反思〉,《中华学苑》,第 48 期,1996 年 7 月,页 151-
157。
余力文:〈案头山水 心中园林—浅析张潮之《幽梦影》〉,《国文天地》, 第 14
卷第 6 期 162 号,1998 年 11 月,页 83-85。
吴承学:〈晚明的清赏小品〉,《古典文学知识》,第 5 期,1996 年,页 67-73 。 宋景爱:
〈张潮交游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 年,第 2 期,页 491-505。 李长生:〈《幽梦
影》之生活艺术〉,《畅流》,第 41 卷第 7 期,1970 年,页 20-22。李顺兴:〈网络文学形式
与「读写者」的出现〉,《文讯》,1999 年 04 月,页 40-42。李嘉华:〈从符号学二轴理论
看张潮《幽梦影》的美人形象〉,第三届全国研究
生文学符号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年,。
沈 谦:〈从《幽梦影》谈文人的生活情趣〉,《明道文艺》,第 265 卷,1998 年,
页 34-50。
周 毅:〈传播文化及其过程〉,《郑州大学学报》,2004 年 1 月,页 111-117。黄肇基:
〈古文评点的意涵及其演进〉,《建中学报》,2006 年,页 89-120。周志文:〈真情与
享乐—论晚明小品的两个主题〉,《中华学苑》,第 48 期,1996
年 7 月,页 65-78。
周质平:〈读陈万益《晚明小品与明季文人生活》〉,《当代》第四十三期,1989 年 11 月,
页 131-135。
侯 敏:〈论张潮《幽梦影》的文体特色〉,《写作》,2004 年,第 21 期,页 14-16。黄 晖:
〈晚明小品文的「趣」与「真」〉,《运城高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98 年 3 月,页 51-54。
侯美珍:〈明清士人对「评点」的批评〉,《中国文史哲通讯》,2004 年 9 月, 页 223-
248。
胡玉珍:〈《幽梦影》的修辞手法探究〉,《航空技术学院学报》,第 6 卷第 1

215
期,2007 年 8 月,页 165-182。
夏佛刚:〈明清文人评点与小说批评理论〉,《语文学刊》,2002 年第 1 期,页 4-6。
翁还童:〈关于张潮《幽梦影》的跟帖〉,《创作评坛》,2010 年,第 5 期,页 30-31。
耿湘沅:〈晚明小品文蔚盛的原因〉,《汉学论文集》,1982 年 12 月,
袁行霈:〈关于文学史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新编《中国文学史》总绪论〉,
《北京大学学报》,1997 年 6 月,页 57-68。
高友工:〈文学研究的美学问题(上):美感经验的定义与结构〉,《中外文学》第 7 卷第
11 期,1979 年 4 月,页 4-21。
高旖璐:〈探讨《幽梦影》的审美手法〉,《国文天地》,第 19 卷第 12 期 228 号, 2004
年 5 月,页 56-61。
张 婷:〈浅析《幽梦影》中禅味〉,《文学教育》(上),2007 年,第 11 期,页 92-93。
张 三:〈从晚明小品文看当时文人心态的两面性〉,《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03 年
12 月,第 4 期,页 30-33。
张小明:〈论张潮《虞初新志》对「虞初体」的贡献〉,《黄山学院学报》,2007 年,第
1 期,页 113-116。
张小明:〈《虞初新志》中张潮的编辑思想与文化贡献〉,《红河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3 期,页 56-59。
张谷平:〈张潮论艺术美〉,《国文天地》,2005 年,页 76-79。
张次第:〈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的与方式〉,《郑州大学学报》,2004 年,第
2 期,页 45-50。
张忠良:〈晚明小品文学家的思想及其生活〉,《台南家专学报》,第 14 期,1995 年 6 月,页
17-24。
张德建:〈小品的突破与局限——从文体演变的角度看晚明小品的价值〉,《中国文学
研究》,第 4 期,2000 年,页 58-63。
张学娅:〈诗化语言在散文创作中的审美作用〉,《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 年,第 4 期,页 195-199。
曹淑娟:〈入梦照影、陶写幽怀——论幽梦影的性质与地位〉,《鹅湖月刊》1993 年 12 月,
第十九卷第六期,页 5-11。
庄 丹:〈试论心学对「评点」文学批评样式的内在影响〉,《安徽文学》,2008 年,第 1
期,页 54-55。
庄树渟:〈浅析《幽梦影》中的生命情调〉,《中国文化月刊》,第 232 卷,1999

216
年 7 月,页 99-116。
许文波:〈漫话诗化作品〉,《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 年,第 9 期,页 17。陈幸蕙:
〈论晚明小品的名称与特色〉,《中正岭学术研究集刊》,1984 年第 3
集,页 25-43。
陈建州、高旖璐:〈对张潮《幽梦影》之评价〉,《岭东学报》,第 15 期,2004 年 5 月,
页 275-296。
陈剑晖:〈散文意境的特征及其构造〉,《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年,
第 4 期,页 53-59。
陆 林:〈歙人张潮与《虞初新志》〉,《古典文学知识》,2001 年,第 5 期, 页 97-
103。
单德兴:〈试论小说评点与美学反应理论〉,《中外文学》,第 20 卷第 3 期,1991 年 8 月,
页 73-101。
彭一平:〈论张潮《幽梦影》创作的内向性视角〉,《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8 年,
第 8 期,页 39-40。
冯增田、刘玉英:〈浅谈散文的诗化〉,《时代文学》,2004 年,第 4 月,页 196-197。杨玉成:
〈小众读者:康熙时期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批点〉,《中国文史哲研究集
刊》,2001 年,第 19 期,页 55-108。
杨玉辰:〈阅读专家〉,《国文学志》,1999 年 6 月,页 199-248。
叶俊庆:〈试论明代文学中的书面传播〉,《世新中文研究集刊》,2006 年 6 月, 页 69-
95。
董上德、吴观澜:〈明人小品〉,《古典文学知识》,1995 年,第 1 期,页 51-55。熊 柱:
〈关于当前古代文学的传播研究现状的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4 年,第 4 期,页 113-115。
叶俊庆:〈试论明代文学中的书面传播〉,《世新中文研究集刊》,2006 年 6 月, 页 69-
95。
蒲彦光:〈传统评点学试探〉,《九十三学年度中国海事商业专科学校学报》, 2005
年 2 月,页 167-190。
鄢志明:〈潘祖荫及其《滂喜斋丛书》探析〉,《黄埔学报》,第 57 期,2009 年, 页 1-
12。
刘 汾:〈以诗为文 以情动人──论李白散文的独特个性〉,《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3 年 12 月,第 3 卷第 4 期,页 95-96.108。
刘和文:〈张潮年谱简编〉,《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31
卷第 6 期,页 732-736。
刘和文:〈张潮著述综考〉,《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21

217
卷,第 3 期,页 27-30.63。
刘和文:〈张潮与康熙文坛交游考〉,《明清小说研究》,2007 年,第 2 期,页 249-
258。
刘和文:〈徘徊于崇儒与尚道之间──从张潮小品《幽梦影》探析顺康士人心迹〉,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 1 期,页 49-51。 欧明俊:
〈论晚明人的小品观〉,《文学遗产》,1999 年,第 5 期,页 63-73。 潘承玉:〈张潮:
从历史尘封中披帷重出的一代诗坛怪杰〉,《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 1 月,第 1 期,页 53-59。。
蔡君逸:〈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浅介张潮及其《幽梦影》〉,《国文天地》,
第 5 卷第 6 期,1989 年 11 月,页 78-81。
郑幸雅:〈说评点〉,《师生论坛》,2003 年,5 月,页 109-118。
萧之华:〈是真名士自风流—谈张潮及其《幽梦影》〉,《文艺月刊》,第 247 期,
1990 年 1 月,页 56-72。
龙冬梅:〈一朝幽梦影人生──论张潮及其小品文〉,《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 年,第 1 期,页 52-55。
钟怡雯:〈《幽梦影》与林语堂〉,《国文天地》,第 24 卷第 11 期 287 号,2009 年 4 月,
页 54-55。
聂付生:〈晚明文人评点本的价值和传播机制〉,《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 5 期,页 135-140。
颜昆阳:〈论宋代「以诗为词」现象及其在中国文学史论上的意义〉,《东华人文学
报》,2000 年 7 月,页 33-65。
苏保华:〈论中国古代艺术散文与诗歌的审美差异性〉,《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0 年 3 月,第 18 卷第 2 期,页 52-59。
权赫子:〈别开生面读《庄子》──读张潮的《联庄》〉,《古典文学知识》, 2001
年,第 3 期,页 23-26。

五、网络数据
「实时通」zh.wikipedia.org/wiki/实时通 检索日期:2010/8/12
「电子邮件」zh.wikipedia.org/wiki/电子邮件 检索日期:2010/8/12
「脸书」zh.wikipedia.org/wiki/脸书 检索日期:2010/8/12
「推文」http://tw.myblog.yahoo.com/jw!h8Mza6qBEhjN2Tvk60XK/article?mid=344 检索日
期:2010/8/12
〈古代也有推文〉http://fool-to-want-you.blogspot.com/2010/01/blog-post_30.html 检索日
期:2010/8/12

218
「尤物」资料整理自「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A4%D7
%AA%AB&pieceLen=50&fld=1&cat=&ukey=-777156015&serial=1&r
ecNo=1&op=f&imgFont=1 检索日期:2011/3/1
「天女散化」资料整理自「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http://dict.idioms.moe.edu.tw/
chengyu/mandarin/fulu/dict/cyd/4/cyd042 10.htm# 检索日期:2011/3/25

219
附录一: 张潮《幽梦影》原文与评语
(依据道光二十九年世楷堂藏版《幽梦影》版本为书目)
原文 名家评语 分类
001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 ● 曹秋岳曰:可想见其南面百城时。 赞同
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 ※1.庞笔奴曰:读《幽梦影》,则春夏秋冬, 赞同
其机畅也。 无时不宜。
002 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 ● 孙恺似曰:深得此中真趣,固难为不知者 赞同
道。
● 王景州曰:如无好友,即红友亦可。 调侃
003 无善无恶是圣人(如:帝力何有于我,杀 ● 黄九烟曰:今人一介不与者甚多,普天之 赞同
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以直报怨,以德
下,皆半边圣人也。利之不庸者,亦复不
报德;一介不与,一介不取之类),善多
恶少是贤者(如:颜子不贰过,有不善未 少。
尝不知;子路,人告有过则喜之类。), ● 江含征曰:先恶后善,是回头人;先善后恶, 补充
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其偶 是两截人。
为善处,亦必有所为),有善无恶是仙佛 ● 殷日戒曰:貌善心恶者,是奸人,亦当分别。 补充
(其所谓善,亦非吾儒之所谓善也)。
● 冒青若曰:昔人云:「善可为而不可为。」 补充
唐解元诗云:「善亦懒为何况恶?」当于有
无多少中更进一层。
004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 ● 查二瞻曰:此非松鹤有求于秦始、卫懿,不 反驳
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 幸为其所近,欲避之而不能耳。
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 ● 殷日戒曰:二君究非知松鹤者,然亦无损其 反驳
己,桃以避秦人为知己,杏以董奉为知己, 为松鹤。
石以米颠为知己,荔枝以太真为知己,茶
● 周星远曰:鹤于卫懿犹当感恩,至吕政五大 诡辨
以卢仝、陆羽为知己,香草以灵均为知己,
夫之爵,真是唐突十八公耳。
莼鲈以季鹰为知己,蕉以怀素为知己,瓜
以邵平为知己,鸡以处宗为知己,鹅以右 ● 王名友曰:松遇封,鹤乘轩,还是知己。世 调侃
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琵琶以明妃 间尚有劚松煮鹤者,此又秦、卫之罪人也。
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若松之于 ● 张竹坡曰:人中无知己,而下求于物,是物 补充
秦始、鹤之于卫懿,正所谓不可与作缘者 幸而人不幸矣!物不遇知己,而滥用于
也。 人,是人快而物不快矣!可见知己之难,
知其难,方能知其乐。

005 为月忧云,为书忧蠹,为花忧风雨,为才 ● 余淡心曰:洵如君言,亦安有乐时耶? 诡辨


子佳人忧命薄。真是菩萨心肠。 ● 孙松坪曰:所谓『君子有终身之忧』者耶? 诡辨
● 黄交三曰:「为才子佳人忧命薄」一语,真 赞同
令人泪湿青衫。

220
● 张竹坡曰:第四忧,恐命薄者消受不起。 诡辨
● 江含征曰:我读此书时,不免为蟹忧雾。 诡辨
● 竹坡又曰:江子此言,真是为自己忧蟹耳。诡辨
● 尤悔庵曰:杞人忧天,嫠妇忧国,无乃类是! 调侃

006 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 ● 黄石闾曰:事到可传皆具癖,正谓此耳! 赞同


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
人不可以无癖。 ● 孙松坪曰:和长舆却未许借口。 调侃

007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 ● 黄仙裳曰:此诸种声颇易得,在人能领略 赞同


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 耳。
风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若 ● 朱菊山曰:山老所居,乃城市山林,故其言 反驳
恶少斥辱、悍妻诟谇,真不若耳聋也。 如此。若我辈日在广陵城市中,求一鸟声,
不啻如凤凰之鸣,顾可易言耶?
● 释中洲曰:昔文殊选二十五位圆通,以普门 赞同
耳根为第一。今心斋居士耳根不减普门,
吾他日选圆通,自当以心斋为第一矣!
● 张竹坡曰:久客者,欲听儿辈读书声,了不 补充
可得。
● 张迂庵曰:可见对恶少悍妻,尚不若与禽虫 调侃
周旋也。又曰:读此方知先生聋之妙。

008 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 ● 朱菊山曰:我于诸友中,当何所属耶? 诡辩


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 ● 王武征曰:君当在豪与韵之间耳。 补充
● 王名友曰:维扬丽友多,豪友少,韵友更少。 补充
至于淡友、逸友,则削迹矣。
● 张竹坡曰:诸友易得,发心酌之者为难能 补充
耳。
● 顾天石曰:除夕须酌不得意之友。 调侃
※徐砚谷曰:惟我则无时不可酌耳。 诡辩
● 尤谨庸曰:上元酌灯,端午酌彩丝,七夕酌 补充
双星,中秋酌月,重九酌菊,则吾友俱备
矣。
009 鳞虫中金鱼,羽虫中紫燕,可云物类神仙。 ● 江含征曰:金鱼之所以汤镬者,以其色胜而 反驳
正如东方曼倩避世,金马门人不得而害之。 味苦耳。昔人有以重价觅奇特者,以馈邑
侯。邑侯他 日谓之曰:「贤所赠花鱼殊无
味,盖已烹之矣!」世岂少削圆方竹杖者
哉!

010 入世须学东方曼倩,出世须学佛印了元。 ● 江含征曰:武帝高明喜杀,而曼倩能免于死 诡辩


者,亦全赖吃了长生酒耳。

221
● 殷日戒曰:曼倩侍有云:「依隐玩世,诡时 补充
不逢。」此其所以免死也。
● 石天外曰:入得世,然后出得世。入世、出 赞同
世打成一片,方有得心应手处。
011 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映雪宜对 ● 余淡心曰:花即佳人,月即韵人,雪即高人。 补充
高人。 既已赏花、醉月、映雪,即与对佳人、韵
人、高人无异也。
● 江含征曰: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 诡辩
鹤?
● 张竹坡曰:聚花、月、雪于一时,合佳、韵、 补充
高为一人,吾当不赏而心醉矣。

012 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 ● 李圣许曰:这几种书亦如对这几种友。 赞同


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 ● 张竹坡曰:善于读书取友之言。 赞同
稽友,如阅传奇小说。
013 楷书须如文人,草书须如名将。行书介乎 ● 程韡老曰:心斋不工书法,乃解作此语耶? 调侃
二者之间,如羊叔子缓带轻裘,正是佳处。 ● 张竹坡曰:所以羲之必做右将军。 诡辩
014 人须求可入诗,物须求可入画。 ● 龚半千曰:物之不可入画者,猪也、阿堵物 补充
也、恶少年也。
● 张竹坡曰:诗亦求可见得人,画亦求可像个 调侃
物。
● 石天外曰:人须求可入画,物须求可入诗, 补充
亦妙。
015 少年人须有老成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 ● 江含征曰:今之钟鸣漏尽,白发盈头者,若 反驳
之襟怀。 多收几斛麦,便后置侧室,岂非有少年襟
怀耶?独是少年老成者少耳。
● 张竹坡曰:十七八岁便有妾,亦居然少年老 诡辩
成。
● 李若金曰:老而腐板,定非豪杰。 补充
※1.王司直曰:如此方不使岁月弄人。 诡辩
016 春者天之本怀,秋者天之别调。 ● 石天外曰:此是透彻性命关头语。 赞同
● 袁中江曰:得春气者,人之本怀;得秋气者, 补充
人之别调。
● 尤悔庵曰:夏者天之客气,冬者天之素风。补充
● 陆云士曰:和神当春,清节为秋,天在人中 补充
矣。
017 昔人云:「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 ● 殷日戒曰:枉为人身生在世界者,急宜猛 调侃
界。」予益一语云:「若无翰墨、棋、酒, 省。

222
不必定作人身。」 ● 顾天石曰:海外诸国,决无翰墨、棋、酒。 反驳
即有,亦不与吾不同一般,有人何也?
● 胡会来曰:苦无豪杰文人,亦不须要此世 诡辩
界。
018 愿在木而为樗(不才终其天年),愿在草 ● 吴薗次曰:较之〈闲情〉一赋,所愿更自不 赞同
而 为 蓍 ( 前 知 ) , 愿 在 鸟 而 为 鸥 ( 忘 同。
机),愿在兽而为廌(触邪),愿在虫而 ● 郑破水曰:我愿生生世世为顽石。 补充
为蝶(花间栩栩),愿在鱼而为鲲(逍遥
● 尤悔庵曰:「第一大愿。」又曰:「愿在人而 赞同
游)。
为梦。」
● 尤慧珠曰:我亦有大愿,愿在梦而为影。 补充
● 弟木山曰:前四愿皆是相反,盖前知则必多 反驳
才,忘机则不能触邪也。
019 黄九烟先生云:「古今人必有其偶双,千古 ● 孙松坪曰:如此眼光,何啻出牛背上耶! 调侃
而无偶者,其惟盘古乎?」予谓盘古亦未 ● 洪秋士曰:偶亦不必定是两人,有三人为偶 反驳
尝无偶,但我辈不及见耳。其人为谁?即 者,有四人为偶者,有五、六、七、八人
此劫尽时最后一人是也。 为偶者,是又不可不知。
020 古人以冬为三余。予谓当以夏为三余:晨 ● 张竹坡曰:眼前问冬夏皆有余者,能几人 调侃
起者,夜之余;夜坐者,昼之余;午睡者, 乎?
应酬人事之余。古人诗云:「我爱夏日长。」 ● 张迂庵曰:此当是先生辛未以前语。 调侃
洵不诬也。

021 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 ● 黄九烟曰:惟庄周乃能梦为蝴蝶,惟蝴蝶乃 补充


周,蝴蝶之不幸也。 能梦为庄周耳。若世之扰扰红尘者,其能
有此等梦乎?
● 孙恺似曰:君于梦之中,又占其梦耶? 调侃
● 江含征曰:周之喜梦为蝴蝶者,以其入花深 诡辩
也。若梦甫酣而乍醒,则又如嗜酒者梦赴
席,而为妻惊醒,不得不痛加诟谇矣。
● 张竹坡曰:我何不幸而为蝴蝶之梦者! 诡辩

022 艺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 ● 曹秋岳曰:藏书可以邀友。 补充


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 ● 崔莲峰曰:酿酒可以邀我。 调侃
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 ● 尤艮斋曰:安得此贤主人? 调侃
● 尤慧珠曰:贤主人非心斋而谁乎? 调侃
● 倪永清曰:选诗可以邀谤。 补充
● 陆云士曰:积德可以邀天,力耕可以邀地。 补充
乃无意相邀而若邀之者,与邀名邀利者迥
异。

223
● 庞天池曰:不仁可以邀富。 补充

023 景有言之极幽,而实萧索者,烟雨也;境 ● 谢海翁曰:物有言之极俗,而实可爱者,阿 调侃


有言之极雅,而实难堪者,贫病也;声有 堵物也。
言之极韵,而实粗鄙者,卖花声也。 ● 张竹坡曰:我幸得极雅之境。 赞同
024 才子而富贵,定从福、慧双修得来。 ● 冒青若曰:才子富贵难兼。若能运用富贵纔 反驳
是才子,纔是福慧双修。世岂无才子而富
贵者乎?徒自贪着,无济于人,仍是有福
无慧。

● 陈鹤山曰:释氏云:「修福不修慧,象身挂 赞同
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供应薄。」正以
其难兼耳,山翁发为此论,直是夫子自道。
● 江含征曰:宁可拚一付菜园肚皮,不可有一 调侃
副酒肉面孔。
025 新月恨其易沉,缺月恨其迟上。 ● 孔东塘曰:我唯以月之迟早,为睡之迟早。诡辩
● 孙松坪曰:第勿使浮云点缀尘滓太清足矣。补充
● 冒青若曰:天道忌盈,沉与迟,请君勿恨。补充
● 张竹坡曰:易沉、迟上,可以卜君子之进退。 调侃

026 躬耕吾所不能,学灌园而已矣;樵薪吾所 ● 汪扶晨曰:不为老农,而为老圃,可云半个 调侃


不能,学薙草而已矣。 樊迟。
● 释菌人曰:以灌园、薙草,自任自恃,可谓 补充
不薄;然笔端隐隐有非其种者,锄而去之
之意。
※王司直曰:予自名为识字农夫,得毋妄甚。诡辩
027 一恨书囊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站台 ● 江菂庵曰:黄山松并无大蚁,可以不恨。 反驳
易漏,四恨菊叶多焦,五恨松多大蚁,六 ● 张竹坡曰:安得诸恨物,尽有黄山乎? 诡辩
恨竹多落叶,七恨桂荷易谢,八恨薜萝藏 ● 石天外曰:予另有二恨:一恨才人无行,二 补充
虺,九恨架花生刺,十恨河豚多毒。 曰佳人薄命。(可知未见第 5 则)
028 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 ● 江允凝曰:黄山看云,更佳。 补充
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 ● 倪永清曰:做官时看进士,分金处看文人。调侃
● 毕右万曰:予每于雨后看柳,觉尘襟俱涤。补充
● 尤谨庸曰:山上看雪,雪中看花,花中看美 补充
人,亦可。
029 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文人 ● 吴街南曰:以极有韵致之文人,与极有姿态 调侃
之韵致,美人之姿态,皆无可名状,无可 之美人,共坐于山水花月间,不知此时魂
执着。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 梦何如?情思何如?
030 假使梦能自主,虽千里无难命驾,可不羡 ● 黄九烟曰:予尝谓鬼有时胜于人,正以其能 赞同
长房之缩地;死者可以晤对,可不需少君 自主耳。

224
之招魂;五岳可以卧游,可不俟婚嫁之尽 ● 江含征曰:吾恐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地茫茫 诡辩
毕。 皆不见也。
● 张竹坡曰:梦魂能自主,则可一生死、通人 赞同
鬼,真见道之言。

031 昭君以和亲而显,刘蕡以下第而传,可谓 ● 江含征曰:若故折黄雀腿而后医之,亦不 诡辩


之不幸,不可谓之缺陷。 可。
● 尤悔庵曰:不然一老官人,一低进士耳。 调侃

032 以爱花之心爱美人,则领略自饶别趣;以 ● 冒辟疆曰:能如此,方是真领略,真护惜也。 赞同


爱美人之心爱花,则护惜倍有深情。 ● 张竹坡曰:花与美人何幸遇此君。 赞同
033 美人之胜于花者,解语也;花之胜于美人 ● 王勿翦曰:飞燕吹气若兰,合德体自生香, 赞同
者,生香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香而取 薛瑶英肌肉皆香,则美人又何尝不生香。
解语者也。
034 窗内人于纸窗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 ● 江含征曰:若索债人于窗外纸上画,吾且望 调侃
佳。 之却走矣。
035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 ● 黄三交曰:真能知读书痛痒者也。 调侃
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 ● 张竹坡曰:吾叔此论,直置身广寒宫里,下 赞同
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视大千世界,皆清光似水矣。
● 毕右万曰:吾以为学道,亦有浅深之别。 补充
036 吾欲致书雨师:春雨,宜始于上元节后(观 ● 孔东塘曰:君若果有此牍,吾愿作致书邮 赞同
灯已毕),至清明十日前之内(雨止桃 也。
开),及谷雨节中;夏雨,宜于每月上弦 ● 余生生曰:使天而雨粟,虽自元旦雨至除 诡辩
之前, 及下弦之后(免碍于月);秋雨, 夕,亦未为不可。
宜于孟秋、季秋之上下二旬(八月为玩月胜
● 张竹坡曰:此书独不至于巫山雨师。 调侃
境);至若三冬,正可不必雨也。

037 为浊富不若为清贫,以忧生不若以乐死。 ● 李圣许曰:顺理而生,虽忧不忧;逆理而死, 补充


虽乐不乐。
● 吴野人曰:我宁愿为浊富。 调侃
● 张竹坡曰:我愿太奢,欲为清富,焉能遂愿? 调侃
038 天下唯鬼最富,生前囊无一文,死后每饶 ● 吴野人曰:世于贫士,辄目为穷鬼,则又何 反驳
楮镪;天下唯鬼最尊,生前或受欺凌,死 也?
后必多跪拜。 ● 陈康畴曰:穷鬼若死,即并称尊矣。 诡辩

039 蝶为才子之化身,花乃美人之别号。 ● 张竹坡曰:蝶入花房香满衣,是反以金屋贮 调侃


才子矣。

225
040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 ● 弟木山曰:余每见人一长一技,即思效之; 调侃
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 虽至琐屑,亦不厌也,大约是爱博而情不
专。
● 张竹坡曰:多情语,令人泣下。 赞同
● 尤谨庸曰:因得意诗文想心斋矣。 赞同
● 李季子曰:此善于设想者。 赞同
● 陆云士曰:临川谓:「想内成,因中见」,与 补充
此相发。
041 闻鹅声如在白门;闻橹声如在三吴;闻滩 ● 聂晋人曰: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补充
声如在浙江;闻羸马项下铃铎声,如在长 ● 倪永清曰:众音寂灭时,又作么生话会。 调侃
安道上。
042 一岁诸节,以上元为第一,中秋次之,五 ● 张竹坡曰:一岁当以我畅意日为佳节。 调侃
日、九日又次之。 ● 顾天石曰:跻上元于中秋之上,未免当耽绮 调侃
习。
043 雨之为物,能令昼短;能令夜长。 ● 张竹坡曰:雨之为物,能令天闭眼,能令地 补充
生毛,能为水国广封疆。
044 古之不传于今者,啸也、剑术也、弹棋也、 ● 黄九烟曰:古之绝胜于今者,官妓、女道士 补充
打球也。 也。
● 张竹坡曰:今之绝胜于古者,能吏也、猾棍 补充
也、无耻也。
※庞天池曰:今之必不能传于后者,八股也。调侃
045 诗僧时复有之,若道士之能诗者,不啻空 ● 毕右万曰:僧、道能诗,亦非难事,但惜僧、 补充
谷足音,何也? 道不知禅元耳。

● 顾天石曰:道于三教中原属第三,应是根器 反驳
最钝人做,那得会诗?轩辕弥明,昌黎寓
言耳。
● 尤谨庸曰:僧家势利第一,能诗次之。 反驳
● 倪永清曰:我所恨者,辟谷之法不传。 调侃
046 当为花中之萱草;毋为鸟中之杜鹃。 □2.袁翔甫补评曰:萱草忘忧,杜鹃啼血,悲 赞同
欢哀乐,何去何从?
047 物之穉者,皆不可厌,惟驴独否。 ● 黄略似曰:物之老者皆可厌,惟松与梅则 补充
否。
● 倪永清曰:惟癖于驴者,则不厌之。 赞同
048 女子自十四五岁至二十四五岁,此十年 ● 吴听翁曰:我向以耳根之有余,补目力之不 赞同
中,无论燕、秦、吴、越,其音大都娇媚 足。今读此,乃知卿言亦复佳也。
动人。一覩其貌,则美恶判然矣。耳闻不 ● 江含征曰:帘为妓衣,亦殊有见。 调侃

226
如目见,于此益信。 ● 张竹坡曰:家有少年、丑婢者,当令隔屏私 调侃
语,灭烛侍寝何如?
● 倪永清曰:若逢美貌而恶声者,又当何如? 反驳
049 寻乐境乃学仙,避苦趣乃学佛。佛家所谓 ● 江含征曰:着败絮,行荆棘中,固是苦事; 反驳
极乐世界者,盖谓众苦之所不到也。 彼披忍辱铠者,亦未得优游自到也。
● 陆云士曰:空诸所有,受即是空,其为苦乐, 补充
不足言矣,故学佛优于学仙。
050 富贵而劳悴,不若安闲之贫贱;贫贱而骄 ● 曹实庵曰:富贵而又安闲,自能谦恭也。 补充
傲,不若谦恭之富贵。
● 许师六曰:富贵而又谦恭,乃能安闲耳。 补充
● 张竹坡曰:谦恭安闲,乃能长富贵也。 补充
● 张迂庵曰:安闲乃能骄傲,劳悴则必谦恭。补充
051 目不能自见,鼻不能自嗅,舌不能自舐, ● 弟木山曰:岂不闻心不在焉,听而不闻乎? 诡辩
手不能自握,惟耳能自闻其声。 兄在诳我哉。
● 张竹坡曰:心能自信。 补充
※释师昂曰:古德云:「眉与目不相识,只为 补充
太近。」
052 凡声皆宜远听,惟听琴则远近皆宜。 ● 王名友曰:松涛声、瀑布声、箫声、笛声、 赞同
潮声、读书声、钟声、梵声,皆宜远听。
惟琴声、度曲声、雪声,非至近不能得其
离合抑扬之妙。

※庞天池曰:凡色皆宜近看,惟山色远近皆 补充
宜。
053 目不能识字,其闷尤过于盲;手不能执管, ● 陈鹤山曰:君独未知今之不识字、不握管 诡辩
其苦更甚于哑。 者,其乐尤过于不盲不哑者也。
054 并头联句,交颈论文,宫中应制,厯使属 ● 狄立人曰:既已并头交颈,即欲联句论文, 调侃
国,皆极人间乐事。 恐亦有所不暇。
● 汪舟次曰:厯使属国,殊不易易。 赞同
● 孙松坪曰:邯郸旧梦,对此惘然。(感伤) 赞同

● 张竹坡曰:并头交颈,乐事也;联句论文, 赞同
亦乐事也;是以两乐并为一乐者,则当以
两夜并一夜方妙;然其乐一刻,胜于一日。
● 沈契掌曰:恐天亦见妒。 调侃
055 《水浒传》武松诘蒋门神云:「为何不姓 ● 先渭求曰:然则君为何不姓李耶? 调侃
李?」此语殊妙。盖姓实有佳有劣:如华、 ● 张竹坡曰:止闻今张昔李,不闻今李昔张 诡辩
如柳、如云、如苏、如乔,皆极风韵;若 也。
夫毛也、赖也、焦也、牛也,则皆尘于目
而棘于耳也。

227
056 花之宜于目,而复宜于鼻者:梅也、菊也、 ● 周星远曰:山老可当花阵一面。 赞同
兰也、水仙也、珠兰也、莲也。止宜于鼻 ● 张竹坡曰:以一叶而能胜诸花者,此君也。赞同
者:橼也、桂也、瑞香也、栀子也、茉莉
也、木香也、玫瑰也、腊梅也,余则皆宜
于目者也。花与叶俱可观者,秋海棠为最,
荷次之。海棠、酴醾、虞美人、水仙,又
次之。叶胜于花者,止雁来红、美人蕉而
已。花与叶俱不足观者,紫薇也、辛夷也。

057 高语山林者,辄不喜谈市朝事。审若此, ● 张竹坡曰:高语者,必是虚声处士;真入山 补充


则当并废《史》、《汉》诸书而不读矣。盖 者,方能经纶市朝。
诸书所载者,皆古之市朝也。
058 云之为物,或崔巍如山,或潋滟如水;或 ● 何蔚宗曰:天下百官皆可做,惟教官不可 调侃
如人,或如兽;或如鸟毳,或如鱼鳞。故 做,做教官者,皆谪戍耳。
天下万物皆可画,惟云不能画;世所画云, ● 张竹坡曰:云有反面、正面,有阴阳向背, 赞同
亦强名耳。 有层次内外,细观其与日相映,则知其明
处乃有一面,暗处又一面。尝谓古今无一
画云手,不谓《幽梦影》中,先得我心。

059 值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长廉静,家道优 ● 许筱林曰:若以粗笨愚蠢之人当之,则负却 赞同


裕,娶妇贤淑,生子聪慧。人生如此,可 造物。
云全福。 ● 江含征曰:此是黑面老子,要思量做鬼处。调侃
● 吴岱观曰: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亦且 调侃
快意。
● 李荔园曰:贤淑聪慧,尤贵永年,否则福不 补充
全。
060 天下器玩之类,其制日工,其价日贱,毋 ● 张竹坡曰:由于民贫,故益工而益贱,若不 补充
惑乎民之贫也。 贫如何肯贱?
061 养花胆瓶,其式之高低大小,须与花相称。 ● 程穆倩曰:足补袁中郎瓶史所未逮。 赞同
而色之浅深浓淡,又须与花相反。 ● 张竹坡曰:夫如有不甘去南枝而生香于几案 赞同
之右者乎?名花心足矣。
● ※1.王宓草曰:须知相反者,正欲其相称 补充
也。
062 春雨如恩诏,夏雨如赦书,秋雨如挽歌。 ● 张谐石曰:我辈居恒苦饥,但愿夏雨如馒头 调侃
耳。」
● 张竹坡曰:「赦书太多,亦不甚妙。」 调侃
063 十岁为神童,二十、三十为才子,四十、 ● 江含征曰:此却不可知。葢神童原有仙骨故 反驳
五十为名臣,六十为神仙,可谓全人矣。 也,只恐中间做名臣时,堕落名利场中耳。

228
● 杨圣藻曰:人孰不想,难得有此全福。 赞同
● 张竹坡曰:神童、才子由于己,可能也;臣 补充
由于君,仙由于天,不必可也。
● 顾天石曰:六十神仙,似乎太早。 调侃
064 武人不苟战,是为武中之文;文人不迂腐, ● 梅定九曰:近日文人不迂腐者,颇多,心斋 赞同
是为文中之武。 亦其一也。
● 顾天石曰:然则心斋直谓之武夫可乎?笑 调侃
笑!
※王司直曰:是真文人,必不迂腐。 补充
065 文人讲武事,大都纸上谈兵;武将论文章, ● 吴街南曰:今之武将讲武事,亦属纸上谈 调侃
半属道听途说。 兵。今之文人论文章,大都道听涂说。
066 斗方止三种可取:佳诗文一也,新题目二 ● 闵宾连曰:近年斗方名士甚多,不知能入吾 调侃
也,精款式三也。 心斋彀中否也?
067 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 ● 陆云士曰:真情种,真才子,能为此言。 赞同
● 顾天石曰:才兼乎趣,非心斋不足当之。 赞同
● 尤慧珠曰:余情而痴则有之,才而趣则未能 赞同
也。
068 凡花色之娇媚者,多不甚香;瓣之千层者, ● 殷日戒曰:花、叶、根、实,无所不空,亦 赞同
多不结实。甚矣,全才之难也,兼之者, 无不适于用,莲则全有其德者也。
其惟莲乎? ● 贯玉曰:莲花易谢,所谓有全才,而无全福 补充
也。
● 王丹麓曰:我欲荔枝有好花,牡丹有佳实, 诡辩
方妙。
● 尤谨庸曰:全才必为人所忌,莲花故名君 补充
子。
069 着得一部新书,便是千秋大业;注得一部 ● 黄交三曰:世间难事,注书第一。大要于极 赞同
古书,允为万世宏功。 寻常处,要看出作者苦心。
● 张竹坡曰:注书无难,天使人得安居无累, 补充
有可以注书之时与地为耳。
070 延名师,训子弟;入名山,习举业;丐名 ● 陈康畴曰:大抵名而已矣,好歹原未必着 反驳
士,代捉刀。三者都无是处。 意。
● 殷日戒曰:况今日之所谓名乎? 赞同
071 积画以成字,积字以成句,积句以成篇,● 陈康畴曰:天下事从意起,山来今日既作此 赞同
谓之文。文体日增,至八股而遂止。如古 想,安知其来生不即为此辈翻新之士乎?
文、如诗、如赋、如词、如曲、如说部、 惜乎,今人不及知耳。
如传奇小说,皆自无而有。方其未有之时,
● 陈鹤山曰:此先生应以创体身得度者,即现 赞同
固不料后来之有此一体也。逮既有此一体
创体身而设法。

229
之后,又若天造地设,为世必应有之物。 ● 孙恺似曰:读心斋别集、拈四子书题,以五、 赞同
然自明以来,未见有创一体裁新人耳目 七言韵体行之,无不入妙,叹其独绝,此
者,遥计百年之后,必有其人,惜乎不及 则直可当先生自序也。
见耳。
● 张竹坡曰:见及于此,是必能创之者,吾拭 赞同
目以待新裁。

072 云映日而成霞,泉挂岩而成瀑。所托者异, ● 张竹坡曰:非日而云不映,非岩而泉不挂, 补充


而名亦因之。此友道之所以可贵也。 此友道之所以当择也。
073 大家之文,吾爱之、慕之,吾愿学之;名● 黄旧樵曰:我则异于是,最恶世之貌为大家 反驳
家之文,吾爱之、慕之,吾不敢学之。学 者。
大家而不得,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也;● 殷日戒曰:彼不曾闯其藩篱,乌能窥其阃 反驳
学名家而不得,则是画虎不成,反类狗矣。 奥,只说得隔壁耳。
● 张竹坡曰:今人读得一两句,名家便自称大 调侃
家矣。
◎王安节曰:大家是学问,名家是才华。 补充

074 由戒得定,由定得慧,勉强渐近,自然炼 ● 袁中江曰:此二氏之学也,吾儒何独不然? 反驳


精化气,炼气化神,清虚有何渣滓? ● 陆云士曰:《楞严经》、《参同契》精义尽涵 赞同
在内。
● 尤悔庵曰:极平常语,然道在是矣。 赞同
075 南北东西,一定之位也;前后左右,无定 ● 张竹坡曰:闻天地昼夜旋转,则此东西南 补充
之位也。 北,亦无定之位也。或者天地外贮此天地
者,当有一定耳。
076 予尝谓二氏不可废,非袭夫大养济院之陈 ● 释中洲曰:此论一出,量无悭檀越矣。 赞同
言也。盖名山胜景,我辈每思蹇裳就之。 ● 张竹坡曰:如此处置此辈甚妥。但不得令其 赞同
使非琳宫、梵剎,则倦时无可驻足,饥时 于人家丧事诵经,吉事拜忏,装金为像,
谁与授餐?忽有疾风暴雨,五大夫果真足 铸铜作身,房如宫殿,器、御、钟、鼓,
恃乎?又或邱壑深邃,非一日可了,岂能 动说因果,虽饮酒、食肉、娶妻、生子,
露宿以待明日乎?虎豹蛇虺,能保其不为 总无不可。
人患乎?又或为士大夫所有,果能不问主
人,任我之登陟凭吊而莫之禁乎?不特此 ● 石天外曰:天地生气,大抵五十年一聚。生 补充
也。甲之所有,乙思起而夺之,是启争端 气一聚,必有刀兵、饥馑、瘟疫,以收其
也;祖父之所创建,子孙贫力不能修葺, 生气;此古今一治一乱必然之数也。自佛
其倾颓之状,反足令山川减色矣。然此特 入中国,则用剃度出家法,绝其后嗣,天
就名山胜境言之耳。即城市之内,与夫四 地葢欲以佛节古今之生气也。所以唐宋元
达之衢,亦不可少此一种。客游可作居停, 明以来,剃度者多,而刀兵劫数,稍减于
一也;长途可以稍憩,二也;夏之茗、冬 春秋战国秦汉诸时也。然则佛氏,且未必
之姜汤,复可以济役夫负戴之困,三也。 无功于天地,宁特人类已哉!
凡此皆就事理言之,非二氏福报之说也。
※顾天石曰:所以名家画山水,不离梵宇琳 赞同
宫。

230
077 虽不善书,而笔砚不可不精;虽不业医, ● 江含征曰:虽不善饮,而良酝不可不藏;此 补充
而验方不可不存;虽不工弈,而楸枰不可 坡仙之所以为坡仙也。
不备。 ● 顾天石曰:虽不好色,而美女、妖童不可不 诡辩
蓄。
● 毕右万曰:虽不习武,而弓失不可不张。 补充
078 方外不必戒酒,但须戒俗;红裠不必通文, ● 朱其恭曰:以不戒酒之方外,遇不通文之红 调侃
但须得趣。 裠,必有可观。
● 陈定九曰:我不善饮,而方外不饮者,誓不 调侃
与之语;红裠若不识趣,亦不乐与近。
● 释浮村曰:得居士此论,我辈可放心豪饮。赞同
※弟东囿曰:方外并戒了化缘方妙。 调侃

079 梅边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竹傍之石 ● 周星远曰:论石至此,直可作九品中正。 调侃


宜瘦;盆内之石宜巧。 ● 释中洲曰:位置相当,足见胸次。 补充
080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 ● 孙松揪曰:君子所以有矜群而无争党也。 赞同
● 胡静夫曰:合夷惠为一人,吾愿亲炙之。 赞同

● 尤悔庵曰:皮里春秋。 反驳
081 厌催租之败意,亟宜早早完粮;喜老衲之 ● 释中洲曰:居士辈之实情,吾僧家之私冀, 赞同
谈禅,难免常常布施。 直被一笔写出矣。
● 瞎尊者曰:我不会谈禅,亦不敢妄求布施, 诡辩
惟闲写青山卖耳。
082 松下听琴,月下听箫,涧边听瀑布,山中 ● 张竹坡曰:其不同处,有难于向不知者道。赞同
听梵呗,觉耳中别有不同。 ● 倪永清曰:识得「不同」二字,方许享此清 赞同
听。
083 月下谈禅,旨趣益远;月下说剑,肝胆益 ● 袁士旦曰:溽暑中赴华筵,冰雪中应考试, 调侃
真;月下论诗,风致益幽;月下对美人, 阴雨中对道学,先生与此况味何如?
情意益笃。
084 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 ● 周星远曰:心斋《幽梦影》中文字,其妙亦 赞同
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邱壑深 在景象变幻。
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 ● 殷日戒曰:若诗文中之山水,其幽深变幻, 补充
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 更不可以名状。
● 江含征曰:但不可有面上之山水。 调侃
● 余香祖曰:余境况不佳,水穷山尽矣。 诡辩
085 一月之计种蕉;一岁之计种竹;十年之计 ● 周星远曰:千秋之计,其著书乎? 赞同
种柳;百年之计种松。 ● 张竹坡曰:百世之计种德。 补充
086 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 ● 周星远曰:四时惟秋雨最难听。然予谓无今 反驳
冬雨宜饮酒。 雨、旧雨,听之要皆宜于饮也。
087 诗、文之体,得秋气为佳;词、曲之体, ● 江含征曰:调有惨淡、悲伤者,亦须相称。补充

231
得春气为佳。 ● 殷日戒曰:陶诗、欧文,似亦以春气胜。 反驳
088 抄写之笔墨,不必过求其佳,若施之缣素, ● 冒辟强曰:外遇之女色,不必过求其美,若 诡辩
则不可不求其佳;诵读之书籍,不必过求 以作姬妾,则不可不求其美。
其备,若以供稽考,则不可不求其备;游 ● 倪永清曰:观其区处条理所在,经济可知。赞同
历之山水,不必过求其妙,若因之卜居,
※王司直曰:求其所当求,而不求其所不必 赞同
则不可不求其妙。
求。

089 人非圣贤,安能无所不知?祇知其一,惟 ● 周星远曰:兼听则聪,心斋所以深于知也。赞同


恐不止其一,复求知其二者,上也;止知 ● 倪永清曰:圣贤大学问,不意于清语得之。调侃
其一,因人言,始知有其二者,次也;止
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其次
也;止知其一,恶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
下矣。

090 史官所纪者,直世界也;职方所载者,横 ● 袁中江曰:众宰官所治者,斜世界也。 补充


世界也。 ● 尤悔庵曰:普天下所行者,混沌世界也。 补充
● 顾天石曰:吾尝思天上之天堂,何处筑基? 补充
地下之地狱,何处出气?世界固有不可思
议者。
091 先天八卦,竖看者也;后天八卦,横看者 ● 吴街南曰:横看、竖看,皆看不着。 诡辩
也。 ※1.钱目天曰:何如袖手旁观? 调侃
092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 ● 洪去芜曰:心斋以能记次于能用之后,想亦 调侃
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能 苦记性不如耳,世固有能记而不能用者。
记为难。 ● 王端人曰:能记、能用,方是真藏书人。 赞同
● 张竹坡曰:能记固难,能行尤难。 补充
093 求知己于朋友易,求知己于妻妾难,求知 ● 王名友曰:求知己于妾易,求知己于妻难, 诡辩
己于君臣则尤难之难。 求知己于有妾之妻尤难。
● 张竹坡曰:求知己于兄弟亦难。 补充
● 江含征曰:求知己于鬼神,则反易耳。 调侃
094 何谓善人?无损于世者则谓之善人;何谓 ● 江含征曰:倘有害于世,而反邀善人之誉, 补充
恶人?有害于世者则谓之恶人。 此寔为好利而显为名高者,则又恶人之尤。
095 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 ● 殷日戒曰:我本薄福人,宜行求福事,在随 赞同
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 时儆醒而已。
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 ● 杨圣藻曰:在我者可必,在人者不能必。 补充
● 王丹麓曰:备此福者,惟我心斋。 赞同
● 李水樵曰:五福骈臻固佳,苟得其半者,亦 补充
不得谓之无福。

232
● 倪永清曰:直、谅之友,富贵人久拒之矣, 调侃
何心斋反求之也?
096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 ● 陈鹤山曰:然则正是极忙处。 诡辩
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 ● 黄交三曰:「闲」字前有止敬功夫,方能到 补充
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 此。
于是。
● 尤悔庵曰:昔人云:「忙里偷闲」闲而可偷,诡辩
盗亦有道矣。
● 李若金曰:闲固难得,有此五者,方不负「闲」 赞同
字。
097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 李圣许曰:文章必明秀,方可作案头山水; 补充
山水必曲折,乃可名地上之文章。
098 平上去入,乃一定之至理,然入声之为字 ● 石天外曰:中州韵无入声,是有夫无妇,天 调侃
也少,不得谓凡字皆有四声也。世之调平 下皆成旷夫世界矣。
仄者,于入声之无其字者,往往以不相合
之音隶于其下。为所隶者,苟无平上去之
三声,则是以寡妇配鳏夫,犹之可也;若
所隶之字自有其平上去之三声,而欲强以
从我,则是干有夫之妇矣,其可乎?姑就
诗韵言之,如东、冬韵,无入声者也,今
人尽调之以东、董、冻、督。夫「督」之
为音,当附于都、睹、妒之下;若属之于
东、董、冻,又何以处夫都、睹、妒乎?
若东、都二字,俱以「督」字为入声,则
是一妇而两夫矣。三江无入声者也,今人
尽调之以江、讲、绛、觉,殊不知「觉」
之为音,当附于交、教之下者也。诸如此
类,不胜其举。然则,如之何而后可?曰:
鳏者听其鳏,寡者听其寡,夫妇全者安其
全,各不相干而已矣。(东、冬、欢、桓、
寒、山、真、文、元、渊、先、天、庚、
青、侵、盐、咸诸部,皆无入声者也。

233
098 屋、沃内如秃、独、鹄、束等字,乃鱼、
虞韵内都、图等字之入声;卜、木、六、
仆等字,乃五歌部之入声;玉、菊、狱、
育等字,乃尤部之入声;三觉、十药,当
属于萧、肴、豪;质、锡、职、缉,当属
于支、微、齐。质内之橘、卒,物内之郁、
屈,当属于虞、鱼;物内之勿、物等音,
无平上去者也;讫、乞等,四支之入声也。
陌部乃佳、灰之半,开、来等字之入声也。
月部之月、厥、谒等及屑、叶二部,古无
平上去,而今则为中州韵内车、遮诸字之
入声也。伐、发等字及曷部之括、适及八
黠全部,又十五合内诸字,又十七洽全部,
皆六麻之入声也。曷内之撮、阔等字,合
部之合、盒数字,皆无平上去者也。若以
缉、合、叶、洽为闭口韵,则止当谓之无
平上去之寡妇,而不当调之以侵、寝。缉、
咸、喊、陷、洽也。)

099 《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 ● 江含征曰:不会看《金瓶梅》,而只学其淫, 诡辩


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是爱东坡者,但喜吃东坡肉耳。
● 殷日戒曰:《幽梦影》是一部快书。 补充
● 朱其恭曰:《幽梦影》是一部趣书。 补充
◎3.庞天池曰:《幽梦影》是一部恨书,又是 补充
一部禅书。
100 读书最乐,若读史书,则喜少怒多,究之 ● 张竹坡曰:读到喜怒俱忘,是大乐境。 补充
怒处亦乐处也。 ● 陆云士曰:余尝有句云:「读《三国志》无 补充
人不为刘,读《南宋书》无人不冤岳。」
第人不知怒处亦乐处,怒而能乐,惟善读
史者知之。

101 发前人未发之论,方是奇书;言妻子难言 ● 孙恺似曰:前二语是心斋著书本领。 赞同


之情,乃为密友。 ● 毕右万曰:奇书我却有数种,如人不肯看 调侃
何?
● 陆云士曰:《幽梦影》一书,所发者皆未发 赞同
之论,所言者皆难言之情,欲语羞雷同,
可以题赠。
◎3.庞天池曰:前句夫子自道也,后句夫子痴 调侃
想也。

234
102 一介之士,必有密友。密友不必定是刎颈 ● 殷日戒曰:后段更想先恳切周详,可以想先 赞同
之交,大率虽千百里之遥,皆可相信,而 其为人矣。
不为浮言所动;闻有谤之者,即多方为之 ● 石天外曰:如此密友,人生能得几个,仆愿 赞同
辩析而后已;事之宜行宜止者,代为筹划 心斋先生当之。
决断;或事当利害关头,有所需而后济者,
即不必与闻,亦不虑其负我与否,竟为力
承其事。此皆所谓密友也。

103 风流自赏,祇容花鸟趋陪;真率谁知,合 ● 江含征曰:东坡有云:「当此之时,若有所 补充


受烟霞供养。 思,而无所思。」
104 万事可忘,难忘者名心一段;千般易淡, ● 张竹坡曰:是闻鸡起舞,酒后耳热气象。 调侃
未淡者美酒三杯。 ● 王丹麓曰:予性不耐饮,美酒亦易淡,所最 赞同
难忘者,名耳。
● 陆云士曰:惟恐不好名,丹麓此言,具见真 赞同
处。
105 芰荷可食而亦可衣,金石可器而亦可服。 ● 张竹坡曰:然后知濂溪不过为衣食计耳。 调侃
※1.王司直曰:今之为衣食计者,果濂溪否? 诡辩
106 宜于耳复宜于目者,弹琴也,吹箫也;宜 ● 李圣许曰:宜于目不宜于耳者,狮子吼之美 补充
于耳不宜于目者,吹笙也,擫管也。 妇人也;不宜于目,并不宜耳者,面目可
憎、语言无味之纨绔子。
※1.庞天池曰:宜于耳复宜于目者,巧言令色 诡辩
也。
107 看晓妆宜于傅粉之后。 ● 余淡心曰:看晚妆,不知心斋以为宜于何 调侃
时?
● 周冰持曰:不可说!不可说! 调侃
● 黄交三曰:水晶帘下看梳头,不知尔时曾傅 调侃
粉否?
※1.庞天池曰:看残妆宜于微醉后,然眼花撩 调侃
乱矣。
108 我不知我之生前,当春秋之季,曾一识西 ● 杨圣藻曰:君前生曾与诸君周旋,亦未可 调侃
施否?当典午之时,曾一看卫玠否?当义 知,但今生忘之耳。
熙之世,曾一醉渊明否?当天宝之代,曾 ● 纪伯紫曰:君之前生,或竟是渊明、东坡诸 赞同
一睹太真否?当元丰之朝,曾一晤东坡 人,亦未可知也。
否?千古之上,相思者不止此数人,而此
● 王名友曰:不特此也,心斋自云:「愿来生 调侃
数人则其尤甚者,故姑举之以概其余也。
为绝代佳人。」又安知西施、太真不即为
其前生耶?

235
● 郑破水曰:赞叹爱慕,千古一情。美人不必 补充
为妻妾,名士不必为朋友,又何必问之前
生也耶?心斋真情痴也。
● 陆云士曰:余尝有诗曰:「自昔闻佛言,人 赞同
有轮回事,前生为古人,不知何姓氏?」
或览青史中,若与他人遇,竟与心斋同情,
然大逊其奇快。

※1.余香祖曰:我亦欲搔首问青天。 调侃
109 我又不知在隆、万时,曾于旧院中交几名 ● 江含征曰:死者有知,则良晤匪遥,如各化 赞同
妓?眉公、伯虎、若士、赤水诸君,曾共 为异物,吾末如之何也已?
我谈笑几回?茫茫宇宙,我今当向谁问之 ● 顾天石曰:具此襟情,百年后尚有恨不?与 赞同
耶? 心斋周旋者,则吾幸矣。
110 文章是有字句之锦绣,锦绣是无字句之文 □2.袁翔甫补评曰:若兰回文是有字句之锦绣 补充
章,两者同出于一原,姑即粗迹论之,如 也,落花水面是无字之文章也。
金陵、如武林、如姑苏,书林之所在,即
机杼之所在也。

111 予尝集诸法帖字为诗。字之不复而多者, ● 黄仙裳曰:山来此种诗,竟似为我而设。 赞同


莫善于《千字文》。然诗家目前常用之字, ● 顾天石曰:使其皆备,则《千字文》不为奇 补充
犹苦其未备。如天文之烟、霞、风、雪, 矣。吾尝于《千字文》外另集千字而已,
地理之江、山、塘、岸,时令之春、霄、 不可复得。更奇。
晓、暮,人物之翁、僧、渔、樵,花木之
花、柳、苔、萍,鸟兽之蜂、蝶、莺、燕,
宫室之台、槛、轩、窗,器用之舟、船、
壶、杖,人事之梦、忆、愁、恨,衣服之
裙、袖、锦、绮,饮食之茶、浆、饮、酌,
身体之须、眉、韵、态,声色之红、绿、
香、艳,文史之骚、赋、题、吟,数目之
一、三、双、半,皆无其字。《千字文》且
然,况其他乎!

112 花不可见其落,月不可见其沉,美人不可 ● 朱其恭曰:君言谬矣,洵如所云,则美人必 调侃


见其夭。 见其发白齿豁而后快耶?
113 种花须见其开,待月须见其满,著书须见 ● 王璞庵曰:此条与上条互相发明,葢曰: 补充
其成,美人须见其畅适,方有实际。否则 「花不可见其落,必须见其开也。」
皆为虚设。
114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虞卿以穷愁著书, ● 王仔园曰:想亦与《幽梦影》相类耳。 调侃

236
今皆不传。不知书中果作何语?我不见古 ● 顾天石曰:古人所读之书,所著之书,若不 赞同
人,安得不恨! 被秦人烧尽,则奇奇怪怪,可供今人刻画
者,知复何限?然如《幽梦影》等书出,
不必思古人矣。

● 倪永清曰:有著书之名,而不见书,省人多 调侃
少指摘!
※1.庞天池曰:我独恨古人不见心斋。 赞同
115 以松花为粮,以松实为香,以松枝为麈尾, ● 施愚山曰:君独不记曾有松多大蚁之恨耶? 反驳
以松阴为步障,以松涛为鼓吹。山居得乔
松百余章,真乃受用不尽。 ● 江含征曰:松大多蚁,不妨便为蚁王。 诡辩
● 石外天曰:坐乔松下,如在水晶宫中,见万 补充
顷波涛,总在头上,真仙境也。
116 玩月之法:皎洁则宜仰观,朦胧则宜俯视。 ● 孔东塘曰:深得玩月三昧。 赞同
◎3.王安节曰:皎洁,则登高冈峻岭,抚孤松, 补充
歌咏以观之;朦胧,则游平陆,与一二密
友话旧以观之,似宜之中更有所宜。
117 孩提之童,一无所知,目不能辨美恶,耳 ◎ 3.王子直曰:可以不能者,天则听其不能; 反驳
不能判清浊,鼻不能别香臭。至若味之甘 不可不能者,天即使之皆能。可见天之用
苦,则不第知之,且能取之、弃之。告子 人独周至。若告子之所谓食色,恐非此类。
以甘食,悦色为性,殆指此类耳! 以五官之嗜好,皆本于性也。

□2.袁翔甫补评曰:于禽兽又可异焉。 调侃
118 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 ● 余淡心曰:读书不可不刻,请去一「读」字, 诡辩
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凡事不宜痴, 移以赠我何如?
若行善则不可不痴。 ● 张竹坡曰:我为刻书累,请并去一「不」字。 调侃
● 杨圣藻曰:行善不痴,是邀名矣。 赞同
119 酒可好,不可骂座,色可好,不可伤生, ● 袁中江曰:如灌夫使酒,文园病肝,昨夜南 诡辩
财可好,不可昧心,气可好,不可越理。 塘一出,马上挟章台柳归。亦自无妨,觉
愈见英雄本色也。
◎ 3.王宓早曰:可以立品,可以养生,可以 赞同
治心。
120 文名可以当科第,俭德可以当货财,清闲 ● 聂晋人曰:若名人而登甲第,富翁弱而不骄 补充
可以当寿考。 奢,寿翁而又清闲,便是蓬壶三岛中人也。
● 范汝受曰:此亦是贫贱文人无所事事,自为 反驳
慰藉云耳,恐亦无实在受用处也。
● 曾青藜曰: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 诡辩
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此是清闲当寿考注
脚。

237
● 石天外曰:得老子退一步法。 调侃
● 顾天石曰:予生平喜游,每逢佳山水,辄留 赞同
连不去,亦自谓可当园亭之乐。质之心斋,
以为然否?
121 不独诵其诗、读其书,是尚友古人;即观 ● 张竹坡曰:能友字画中之古人,则九原皆为 赞同
其字画,亦是尚友古人处。 之感泣矣!
122 无益之施舍,莫过于斋僧;无益之诗文, ● 张竹坡曰:无益之心思,莫过于忧贫;无益 补充
莫过于祝寿。 之学问,莫过于务名。
● 殷简堂曰:若诗文有笔资,亦未尝不可。 调侃
※1.庞天池曰:有益之施舍,莫过于多送我《幽 调侃
梦影》几册。
123 妾美不如妻贤,钱多不如境顺。 ● 张竹坡曰:此所谓竿头欲进步者,然妻不贤 反驳
安用妾美,钱不多那得境顺?
● 张迂庵曰:此葢谓二者不可得兼,舍一而取 赞同
一者也。又曰:世固有钱而境不顺者。
124 创新庵不若修古庙,读生书不若温旧业。 ● 张竹坡曰:是真会读书者,是真读过万卷书 赞同
者,是真一书曾读过数遍者。
● 顾天石曰:惟《左传》、《楚辞》、马、班、 诡辩
杜、韩之诗文及《水浒》、《西厢》、《还魂》
等书,虽读百遍不厌,此外皆不耐温者,
奈何?

※1.王安节曰:今世建生祠,又不若茅庵。 补充
125 字与画同出一原。观六书始于象形,则可 ● 江含征曰:有不可画之字,不得不用六法 补充
知已。 也。
● 张竹坡曰:千古人未经道破,却一口拈出。赞同

126 忙人园亭,宜与住宅相连;闲人园亭,不 ● 张竹坡曰:真闲人,必以园亭为住宅。 赞同


妨与住宅相远。
127 酒可以当茶,茶不可以当酒;诗可以当文, ● 江含征曰:婢当奴则太亲,吾恐忽闻河东狮 调侃
文不可以当诗;曲可以当词,词不可以当 子吼耳。
曲;月可以当灯,灯不可以当月;笔可以 ● 周星远曰:奴亦有可当婢处,但未免稍逊 反驳
当口,口不可以当笔;婢可以当奴,奴不 耳。近时士大夫,往往耽此癖。吾辈驰鹜
可以当婢。 之流,盗此虚名,亦欲效颦相尚,滔滔者
天下皆是也,心斋岂未识其故乎?

● 张竹坡曰:婢可以当奴者,有奴之所有者 补充
也。奴不以当婢者,有婢之所同有,无婢
之所独有者也。

238
● 弟木山曰:兄于饮食之顷,恐月不可以当 调侃
灯。
● 余湘客曰:以奴当婢,小姐权时落后也。 调侃
● 宗子发曰:惟帝王家不妨以奴当婢,葢以有 调侃
阉割法也。每见人家奴子出入主母卧房,
亦殊可虑。
128 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 ● 周星远曰:看剑引杯长,一切不平,皆破除 赞同
非剑不能消也。 矣。
● 张竹坡曰:此平世的剑术,非隐娘辈所知。赞同
● 张迂庵曰:苍苍者未必肯以太阿假人,似不 反驳
能代作空空儿也。
● 尤悔庵曰:龙泉、太阿,汝知我者,岂止苏 赞同
子美以一斗读《汉书》耶?
129 不得已而谀之者,宁以口,毋以笔;不可 ● 孙豹人曰:但恐未必能自主耳。 赞同
耐而骂之者,亦宁以口,毋以笔。 ● 张竹坡曰:上句立品,下句立德。 赞同
● 张迂庵曰:匪惟立德,亦以免祸。 赞同
● 顾天石曰:今人笔不谀人,更无用笔之处 反驳
矣。心斋不知此苦,还是唐宋以上人耳。
● 陆云士曰:古笔铭曰:「毫毛茂茂,陷水可 赞同
脱,陷文不活。」正此谓也。亦有谀以笔
而寔讥之者,亦有骂以笔而若誉之者,总
以不笔为高。

130 多情者必好色,而好色者未必尽属多情; ● 张竹坡曰:情起于色者,则好色也,非情也; 反驳


红颜者必薄命,而薄命者未必尽属红颜; 祸起于颜色者,则薄命在红颜,否则亦止
能诗者必好酒,而好酒者未必尽属能诗。 曰:命而已矣!
● 洪秋士曰:世亦有能诗而不好酒者。 反驳
131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 ● 张竹坡曰:美人令众卉皆香,名士令群芳俱 赞同
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 舞。
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 ● 尤谨庸曰:读之惊才绝艳,堪采入《群芳谱》 赞同
人清,柳令人感。 中。
◎3.吴宝崖曰:《幽梦影》令人韵。 赞同
◎3.陈留溪曰:心斋种种著作,皆能令馋。 赞同
132 物之能感人者,在天莫如月,在乐莫如琴, ◎3.王宓草曰:于垂柳下对月弹琴,或闻杜鹃 赞同
在动物莫如鹃,在植物莫如柳。 数声,此时令人百感交集。
□2.袁翔甫补评曰:问之物而物不知其所以然 补充
也,问之人而人亦不知其何以故也。

239
133 妻子颇足累人,羡和靖梅妻鹤子;奴婢亦 ● 尤悔庵曰:梅妻鹤子,樵婢渔童,可称绝对, 赞同
能供职,喜志和樵婢渔奴。 人生眷属,得此足矣。
134 涉猎虽曰无用,犹胜于不通古今;清高固 ● 黄交三曰:南阳抱厀时,原非清高者可比。反驳
然可嘉,莫流于不识时务。 ● 江含征曰:此是心斋经济语。 调侃
● 张竹坡曰:不合时宜,则可;不达时务,奚 赞同
其可?
● 尤悔庵曰:名言!名言。 赞同
135 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 ● 冒辟疆曰:合古今灵秀之气,庶几铸此一 赞同
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 人。
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 ● 江含征曰:还要有松蘗之操纔好。 补充
● 黄交三曰:论美人而曰以诗词为心,真是闻 赞同
所未闻。
136 蝇集人面,蚊嘬人肤,不知以人为何物! ● 陈康畴曰:应是头陀转世,意中但求布施 补充
也。
● 释菌人曰:不堪道破。 赞同
● 张竹坡曰:此南华精髓也。 赞同
● 尤悔庵曰:正以人之血肉,只堪供蝇蚊咀嘬 反驳
耳。以我视之人也,自蝇蚊视之,何异腥
膻臭腐乎?
● 陆云士曰:集人面者,非蝇而蝇;嘬人肤者, 补充
非蚊而蚊。明知其为人也,而集之、嘬之,
更不知其以人为何物?
137 有山林隐逸之乐, 而不知享者,渔樵也、 ● 弟木山曰:有山珍海错而不能享者,庖人 补充
农圃也、缁黄也;有园亭姬妾之乐,而不 也;有牙签玉轴而不能读者,蠹鱼也,书
能享、不善享者,富商也、大僚也。 贾也。
138 黎举云:「欲令梅聘海棠,枨子(想是橙) ● 弟木山曰:余尝以芍药为牡丹后,因作贺表 补充
臣樱桃,以芥嫁笋,但时不同耳。」予谓 一通,兄曾云:「但恐芍药未必肯耳。」
物各有偶,儗必于伦。今之嫁娶,殊觉未 ● 石天外曰:花神有知,当以花果数升谢蹇修 赞同
当。如梅之为物,品最清高;棠之为物, 矣。
姿极妖艳,即使同时,亦不可为夫妇。不
※1.姜学生曰:雁来红做新郎,真个是老少 调侃
若梅聘梨花,海棠嫁杏,橼臣佛手,荔枝
年也。
臣樱桃,秋海棠嫁雁来红,庶几相称耳。
至若以芥嫁笋,笋如有知,必受河东狮子
之累矣。

139 五色有太过、有不及,惟黑与白无太过。 ● 杜茶村曰:君独不闻唐有李太白乎? 诡辩


● 江含征曰:又不闻元之又元乎? 诡辩

240
● 尤悔庵曰:知此道者,其惟奕乎?老子曰: 诡辩
「知其白,守其黑。」
140 许氏《说文》,分部有止有其部,而无所属 ● 谭公子曰:此独民县到任告示耳。 诡辩
之字者,下必注云:「凡某之属,皆从某。」 ※1.王司直曰:此亦古史之遗。 赞同
赘句殊觉可笑,何不省此一句乎!
141 阅《水浒传》,至鲁达打镇关西、武松打虎, ● 张竹坡曰:此等事,必须无意中方做得来。补充
因思人生必有一桩极快意事,方不枉在生 ● 陆云士曰:心斋所著得意之书颇多,不止一 调侃
一场。即不能有其事,亦须着得一种得意 打快活林,一打景阳岗,称快意矣。
之书,庶几无憾耳。(如李太白有贵妃捧砚
※1.弟木山曰:兄若打中山狼,更极快意。 诡辩
事,司马相如有文君当炉事,严子陵有足
加帝腹事,王之涣、王昌龄有旗亭画壁事,
王子安有顺风过江作〈滕王阁序〉事之类。)

142 春风如酒,夏风如茗,秋风如烟,冬风如 ● 许筠庵曰:所以秋风客气味很辣。 调侃


姜芥。 ● 张竹坡曰:安得东风夜夜来。 调侃
143 冰裂纹极雅,然宜细、不宜肥,若以之作 ● 江含征曰:此便是哥窑纹也。 补充
窗栏,殊不耐观也。(冰裂纹须分大小,
※1.靳熊封曰:一片冰心在玉壶,可以移赠。调侃
先作大冰裂,再于每大块之中,作小冰裂
方佳)。

144 鸟声之最佳者,画眉第一,黄鹂、百舌次 ● 江含征曰:又有打起黄莺儿者,然则亦有时 调侃


之。然黄鹂、百舌,世未有笼而畜之者, 用他不着。
其殆高士之俦,可闻而不可屈者耶。 ● 陆云士曰:黄鹂住久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 补充
声。来去有情,下不必笼而畜之也。
145 不治生产,其后必致累人;专务交游,其 ● 杨圣藻曰:晨钟夕磬,发人深省。 赞同
后必致累己。 ● 冒巢民曰:若在我,虽累己累人,亦所不悔。 诡辩
● 宗子发曰:累己犹可,若累人则不可矣。 补充
● 江含征曰:今之人未必肯受你累,还是自家 反驳
隐些的好。
146 昔人云:「妇人识字,多致诲淫。」予谓此 ● 张竹坡曰:此名士持身,不可不加谨也。 赞同
非识字之过也。盖识字则非无闻之人,其 ● 李若金曰:贞者识字愈贞,淫者不识字亦 补充
淫也,人易得而知耳。 淫。
147 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 ● 陈鹤山曰:此方是真善读书人,善游山水 赞同
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 人。
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 ● 黄交三曰:善于领会者,当作如是观。 赞同
也,花月亦山水也。
● 江含征曰:五更卧被时,有无数山水、书籍, 赞同
在眼前、胸中。
● 尤悔庵曰:山耶、水耶、书耶、一而二,二 赞同
而三,三而一者也。

241
● 陆云士曰:妙舌如环,真慧业文人之语。 赞同

148 园亭之妙在邱壑布置,不在雕绘琐屑。往 ● 江含征曰:世间最令人神怆者,莫如名园雅 补充


往见人家园亭,屋脊墙头,雕砖镂瓦,非 墅。一经颓废,风台月榭,埋没荆棘。故
不穷极工巧,然未久即坏,坏后极难修葺, 昔之贤达,有不欲置别业者。予尝过琴虞
是何如朴素之为佳乎? 留题名园句有云:「而今绮砌雕阑在,剩与
园丁作业钱。」葢伤之也。

● 弟木山曰:予尝悟作园亭与作光棍二法:园 诡辩
亭之善,在多回廊;光棍之恶,在能结讼。
149 清宵独坐,邀月言愁;良夜孤眠,呼蛩语 ● 袁士旦曰:令我百端交集。 赞同
恨。 ※1.黄孔植曰:此逆旅无聊之况,心斋亦知之 赞同
乎?
150 官声采于舆论,豪右之口与寒乞之口,俱 ● 黄九烟曰:先师有言:「不如乡人之善者好 补充
不得其真;花案定于成心,艳媚之评与寝 之,其不善者恶之。」
陋之评,概恐失其实。 ● 李若金曰:豪右而不讲分上,寒乞而不望推 反驳
恩者,亦未尝无公论。
● 倪永清曰:我谓众人唾骂者,其人必有可 补充
观。
151 胸藏邱壑,城市不异山林;兴寄烟霞,阎 □2.袁翔甫补评:旷达二字,由于天性。先生 赞同
浮有如蓬岛。 之风,山水长。
152 梧桐为植物中清品,而形家独忌之,甚且 ● 江含征曰:爱碧梧者,遂艰于白镪,造物葢 赞同
谓「梧桐大如斗,主人往外走。」若竟视 忌之故靳之也。有何吉凶休咎之可关?只
为不祥之物也者。夫翦桐封弟,其为宫中 是打秋风时,光棍样可厌耳。
之桐可知。而卜世最久者,莫过于周,俗
● 尤悔庵曰: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言之矣。 补充
言之不足据,类如此夫!
● 倪永清曰:心斋梧桐雪千古之奇冤,百卉俱 赞同
当九顿。
153 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心,好饮者不以寒暑改 ● 朱其恭曰:此三言者,皆是心斋自我写照。赞同
量,喜读书者不以忙闲作辍。 ※1.王司直曰:我愿饮酒读《离骚》,至死方 调侃
辍,何如?
154 蛛为蝶之敌国,驴为马之附庸。 ● 周星远曰:妙论解颐,不数晋人危语、隐语。 赞同
● 黄交三曰:自开辟以来,未闻有此奇论。 赞同
155 立品须发乎宋人之道学,涉世须参以晋代 ● 方宝臣曰:真道学,未有不风流者。 赞同
之风流。 ● 张竹坡曰:夫子自道也。 赞同
● 胡静夫曰:予赠金陵前辈赵客庵句云:「文 赞同
章鼎立庄骚外,杖履风流晋宋间。」今当
移赠山老。
● 倪永清曰:等闲地位,却是个双料圣人。 调侃

242
● 陆云士曰:有不风流之道学,有风流之道 补充
学,有不道学之风流,有道学之风流,毫
厘千里。
156 古谓禽兽亦知人伦。予谓匪独禽兽也,即 ● 江含征曰:纲常伦理,今日几于扫地,合向 反驳
草木亦复有之。牡丹为王,芍药为相,其 花木鸟兽中求之。又曰:心斋不喜迂腐,
君臣也;南山之乔,北山之梓,其父子也; 此却有此腐气。
荆之闻分而枯,闻不分而活,其兄弟也;
莲之并蒂,其夫妇也;兰之同心,其朋友
也。

157 豪杰易于圣贤,文人多于才子。 ● 张竹坡曰:豪杰不能为圣贤,圣贤未有不豪 赞同


杰,文人、才子亦然。
158 牛与马,一仕而一隐也;鹿与豕,一仙而 ● 杜茶村曰:田单之火牛,亦曾効力疆场;至 反驳
一凡也。 马之隐者,则绝无之矣。若武王归马于华
山之阳,所谓勒令致仕者也。
● 张竹坡曰:谚云:「莫与儿孙作牛马。」葢 反驳
为后人审出处语也。
159 古今至文,皆血泪所成。 ● 吴晴岩曰:山来《清泪痕》一书,细看皆是 赞同
血泪。
● 江含征曰:古今恶文,亦纯是血。 诡辩
160 「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 ● 吴雨若曰:世界原从「情」字生出,有夫妇 赞同
字,所以粉饰乾坤。 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兄弟,有兄弟
然后有君臣。
● 释中洲曰:情与才缺一不可。 赞同
161 孔子生于东鲁;东者生方,故礼、乐、文 ● 吴街南曰:佛游东土,佛入生方,人望西方, 诡辩
章,其道皆自无而有。释迦生于西方;西 岂知是寻死地?呜呼!西方之人兮,之死
者死地,故受、想、行、识,其教皆自有 靡他。
而无。
● 殷日戒曰:孔子只勉人生时用功,佛氏只教 补充
人死时作主,各自一意。
● 倪永清曰:盘古生于天心,故其人在不有不 补充
无之间。
162 有青山方有绿水,水惟借色于山;有美酒 ● 李圣许曰:有青山绿水,乃可酌美酒而咏佳 赞同
便有佳诗,诗亦乞灵于酒。 诗,是诗酒又发端于山水也。

163 严君平以卜讲学者也,孙思邈以医讲学者 ● 殷日戒曰:心斋殆又以《幽梦影》讲学者耶。 调侃


也,诸葛武侯以出师讲学者也。 ※1.戴田友曰:如此讲学,纔可称道学先生。调侃
164 人谓女美于男,禽则雄华于雌,兽则牝牡 ● 杜于皇曰:人亦有男美于女者,此尚非确 反驳
无分者也。 论。

243
● 徐松之曰:此是茶村兴到之言,亦非定论。补充

165 镜不幸而遇嫫母,砚不幸而遇俗子,剑不 ● 杨圣藻曰:凡不幸者,皆可以此概。 赞同


幸而遇庸将;皆无可奈何之事。 ● 闵宾连曰:心斋案头无一佳砚,然诗文绝无 调侃
一点尘俗气,此又砚之大幸也。
※1.曹冲谷曰:最无可奈者,佳人定随痴汉。调侃
166 天下无书则已,有则必当读;无酒则已, ● 弟木山曰:谈何容易!即我家黄山,几能得 诡辩
有则必当饮;无名山则已,有则必当游; 一到耶?
无花月则已,有则必当赏玩;无才子佳人
则已,有则必当爱慕怜惜。

167 秋虫春鸟,尚能调声弄舌,时吐好音。我 ● 吴薗次曰:牛若不喘,宰相安肯问之? 诡辩


辈搦管拈毫,岂可甘作鸦鸣牛喘! ● 张竹坡曰:宰相不问科律,而问牛喘,真是 调侃
文章司命。
● 倪永清曰:世皆以鸦鸣牛喘为凤歌鸾唱,奈 调侃
何!
168 媸颜陋质,不与镜为仇者,亦以镜为无知 ● 江含征曰:镜而有知,遇若辈早已回避矣。诡辩
之死物耳。使镜而有知,必遭扑破矣。 ● 张竹坡曰:镜而有知,必当化媸为妍。 诡辩
169 吾家公艺,恃百忍以同居,千古传为美谈。 ● 江含征曰:然除了一忍,更无别法。 赞同
殊不知忍而至于百,则其家庭乖戾暌隔之 ● 顾天石曰:心斋此论,先得我心。忍以治家 赞同
处,正未易更仆数也。 可耳,奈何进之?高宗使忍以养成武氏之
祸哉!
● 倪永清曰:若用「忍」字,则百犹嫌少,否 调侃
则以「剑」字处之足矣。或曰:「出家」二
字足以处之。
※1.王安节曰:惟其乖戾睽隔,是以要忍。 赞同

170 九世同居诚为盛事,然止当与割股、庐墓 ● 洪去芜曰:古人原有父子异宫之说。 补充


者作一例看。可以为难矣,不可以为法也, ● 沈契掌曰:必居天下之广居而后可。 补充
以其非中庸之道也。
171 作文之法:意之曲折者,宜写之以显浅之 ● 陈康畴曰:深得作文三昧语。 赞同
词;理之显浅者,宜运之以曲折之笔;题 ● 张竹坡曰:所谓节制之师。 赞同
之熟者,参之以新奇之想;题之庸者,深
● 王丹麓曰:文家秘旨,和盘托出,有功作者 赞同
之以关系之论。至于窘者舒之使长,缛者
不浅。
删之使简,俚者文之使雅,闹者摄之使静,
皆所谓裁制也。

172 笋为蔬中尤物;荔枝为果中尤物;蟹为水 ● 张南村曰:《幽梦影》可为书中尤物。 赞同

244
族中尤物;酒为饮食中尤物;月为天文中 ● 陈鹤山曰:此一则,又为《幽梦影》中尤物。 调侃
尤物;西湖为山水中尤物;词曲为文字中
尤物。

173 买得一本好花,犹且爱护而怜惜之,矧其 ● 周星远曰:性至之语,自是君身有仙骨,世 赞同


为解语花乎? 人那得知其故耶!
● 石天外曰:此一副心,令我念佛数声。 赞同
● 李若金曰:花能解语而落于粗恶武夫,或遭 调侃
狮吼戕贼,虽欲爱护何可得!
※1.王司直曰:此言是恻隐之心,即是是非之 赞同
心。
174 观手中便面,足以知其人之雅俗,足以识 ● 李圣许曰:今人以笔资丐名人书画,名人何 反驳
其人之交游。 尝与之交游?吾知其手足便面虽雅,而其
人甚俗也。心斋此条,犹非定论。
● 毕嵎谷曰:人苟肯以笔资丐名人书画,则其 反驳
人犹有雅道存焉,世固有并不爱此道者。
※1.钱目天曰:二语皆然。 赞同
175 水为至污之所会归,火为至污之所不到。 ● 江含征曰:世间之物,宜投诸水火者不少, 赞同
若变不洁为至洁,则水火皆然。 葢喜其变也。
176 貌有丑而可观者,有虽不丑而不足观者; ● 陈康畴曰:相马于牝牡骊黄之外者,得之 赞同
文有不通而可爱者,有虽通而极可厌者。 矣。
此未易与浅人道也。 ● 李若金曰:究竟可观者必有奇怪之处,可爱 补充
必无大不通。
※1.梅雪坪曰:虽通而可厌,便可谓之不通。补充
177 游玩山水,亦复有缘。苟机缘未至,则虽 ● 张南村曰:予晤心斋,询其曾游黄山否?心 赞同
近在数十里之内,亦无暇到也。 斋对以未游,当是机缘未至耳。
● 陆云士曰:余慕心斋者十年,今戊寅冬,始 赞同
得一面,身到黄山恨其晚,而正未晚也。
178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古人之所贤也;贫 ● 许耒庵曰:战国时已有贫贱骄人之说矣。 反驳
而无骄,富而无谄,今人之所少也。足以 ● 张竹坡曰:有一人一时,而对此谄对彼骄者 赞同
知世风之降矣。 更难。
179 昔人欲以十年读书,十年游山,十年检藏。 ● 江含征曰:昔贤原谓:「尽则安能?但身到 补充
予谓检藏尽可不必十年,只二三载足矣。 处莫放过耳。」
若读书与游山,虽或相倍蓰,恐亦不足以 ● 孙松坪曰:吾乡李长蘅先生,湖上诸山,有 诡辩
偿所愿也,必也如黄九烟前辈之所云:
「每个峰头住一年」之句。然则黄九烟先
「人生必三百岁而后可乎? 」
生所云,犹恨其少。
● 张竹坡曰:今日想来,彭祖反不如马迁。 诡辩

245
180 宁为小人之所骂,毋为君子之所鄙;宁为 ● 陈康畴曰:世之人自今之后,慎毋骂心斋 调侃
盲主司之所摈弃,毋为诸名宿之所不知。 也。
● 江含征曰:不独骂也,即打亦无妨,但恐鸡 调侃
肋不足以安尊拳耳。
● 张竹坡曰:后二句足少平吾恨。 调侃
● 李若金曰:不为小人所骂,便是乡愚;若君 赞同
子所鄙,断非佳士。
181 傲骨不可无,傲心不可有。无傲骨则近于 ● 吴街南曰:立君子之侧,骨亦不可傲;当鄙 补充
鄙夫,有傲心不得为君子。 夫之前,心亦不可不傲。
● 石天外曰:道学之言,才人之笔。 赞同
※1.庞笔奴曰:现身说法,真实妙谛。 赞同
182 蝉为虫中之夷、齐,蜂为虫中之管、晏。 ● 崔青峙曰:心斋可谓虫之董狐。 赞同
※1.吴镜秋曰:蚊是虫中酷吏,蝇是虫中游 补充
客。
183 曰痴、曰愚、曰拙、曰狂,皆非好字面, ● 江含征曰:有其名者无其实,有其实者避其 反驳
而人每乐居之;曰奸、曰黠、曰强、曰佞, 名(世有奸黠强佞,而貌托痴愚拙狂者,
反是,而人每不乐居之,何也? 谓为不乐居,恐亦未必)。
184 唐虞之际,音乐可感鸟兽。此盖唐虞之鸟 ● 洪去芜曰:然则鸟兽亦随世道升降耶? 反驳
兽,故可感耳。若后世之鸟兽,恐未必然。 ● 陈康畴曰:后世之鸟兽,应是后世人之所化 反驳
身,即不无升降,正未可知。
● 石天外曰:鸟兽自是可感,但无唐、虞之音 赞同
乐耳。
● 毕右万曰:后世之鸟兽,与唐、虞无异,但 反驳
后世之人迥不同耳。
185 痛可忍,而痒不可忍;苦可耐,而酸不可 ● 陈康畴曰:余见酸,子偏不耐苦。 调侃
耐。 ● 张竹坡曰:是痛痒关心语。 反驳
● 余香祖曰:痒不可忍,须倩麻姑搔背。 调侃
※1.释牧堂曰:若知痛痒辨苦酸,便是居士悟 赞同
处。
186 镜中之影,着色人物也;月下之影,写意 ● 恽叔子曰:绘空镂影之笔。 赞同
人物也。镜中之影,钩边画也;月下之影, ● 石天外曰:此种着色写意,能令古今善画人 赞同
没骨画也。月中山河之影,天文中地理也; 一齐搁笔。
水中星月之象,地理中天文也。
※1.沈契掌曰:好影子俱被心斋先生画着。 赞同
187 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 ● 黄交三曰:山老之学,从悟而入,故常有彻 赞同
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 天彻地之言。

246
◎3.释牧堂曰:惊人之句,从外而得之;最 赞同
上之禅,从内而悟之,山翁再来人,内外

一耳。
◎3.胡会来曰:从无字处著书,已得惊人,于 赞同
难通处着解,既参最上,其《幽梦影》乎!
188 若无诗酒,则山水为具文;若无佳丽,则 ◎3.卓子任曰:诗人酒客,以及佳丽,乃山川 赞同
花月皆虚设。 灵透之气孕育而成者。
□2.袁翔甫补评曰:世间之辜负此山水花月 补充
者,正不知几多地方,几多时日也,恨之
恨之。
189 才子而美姿容,佳人而工著作,断不能永 ● 郑破水曰:千古伤心,同声一哭。 赞同
年者,匪独为造物之所忌。盖此种原不独 ※1.王司直曰:千古伤心者,读此可以不哭 诡辩
为一时之宝,乃古今万世之宝,故不欲久 矣。
留人世,以取亵耳!
190 陈平封曲逆侯,《史》、《汉》注皆云:「音 ● 孙松坪曰:曲逆,今完县也。众水潆洄,势 补充
去遇。」予谓此是北人土音耳。若南人四 曲而流逆,予尝土人订之,心斋重发吾覆
音俱全,似仍当读作本音为是。(北水于 矣。

曲之曲,亦读如去字。)
191 古人四声俱备,如「六」、「国」二字,皆 ● 弟木山曰:梨园演苏秦,原不尽读「六国」补充
入声也。今梨园演苏秦剧,必读「六」为 为「溜鬼」,大抵以曲调为别,若曲是南调,
「溜」,读「国」为「鬼」,从无读入声者。 则仍读入声也。
然考之《诗经》,如「良马六之」、「无衣六
兮」之类,皆不与去声协,而协祝告燠;「国」
字皆不与上声协,而协入陌质韵,则是古
人似亦有入声,未必尽读「六」为「溜」、
读「国」为「鬼」也。

192 闲人之砚,固欲其佳;而忙人之砚,尤不 ● 江含征曰:砚美下墨可也,妾美招妒奈何。调侃


可不佳。娱情之妾,固欲其美;而广嗣之 ● 张竹坡曰:妒在妾,不在美。 调侃
妾,亦不可不美。
193 如何是独乐乐?曰鼓琴。如何是与人乐 ● 蔡铉升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补充
乐?曰奕棋。如何是与众乐乐?曰马吊。 曰:「不若与人!」「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孰乐?」曰:「不若与少。」
● 王丹麓曰:我与蔡君异,独畏人为鬼阵,见 反驳
则必乱其局而后已。
194 不待教而为善为恶者,胎生也。必待教而 ◎3.王宓草曰:有教亦不善者,又在胎卵湿化 反驳
后为善为恶者,卵生也。偶因一事之感触, 之外。
而突然为善为恶者,湿生也。(如周处、戴 ◎3.庞天池曰:不教而为恶,教之而不为善 补充
渊之改过,李怀光反叛之类。)前后判若 者,畜生也。

247
两截,究非一日之故也,化生也。(如唐玄 ◎3.王勿斋曰:一教即善者,顺生也,所谓 诡辩
宗、卫武公之类。) 人之生也直是也。若横生逆产,徒费稳婆

力耳。
□2.袁翔甫补评:不能为善不能为恶者,枉生 诡辩
也。
195 凡物皆以形用,其以神用者,则镜也、符 ※1.袁中江曰:凡人皆以形用,其以神用者:补充
印也、日晷也、指南针也。 圣贤也、仙也、佛也。
● 黄虞外士曰:凡物之用皆形,而其所以然者 补充
神也:镜凸凹而易其肥瘦,符印以专一而
主其神机,日晷以恰当而定其准则,指南
以灵动而活其针缝,是皆神而明之,存乎
人矣。

196 才子遇才子,每有怜才之心;美人遇美人, ● 陈鹤山曰:谚云:「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 反驳


必无惜美之意。我愿来世托生为绝代佳 舞袖大郎当。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
人,一反其局而后快。 舞袖长。」则为之奈何?
● 郑藩修曰:俟心齐来世为佳人时再识。 调侃
● 余湘客曰:古亦有我见犹怜者。 赞同
● 倪永清曰:再来时,不可忘却。 诡辩

197 予尝欲建一无遮大会,一祭历代才子,一 ● 顾天石曰:君若果有此盛举,请迟至二三十 调侃


祭历代佳人。俟遇有真正高僧,即当为之。 年之后,则我亦可拜领盛情也。
● 释中洲曰:我是真正高僧,请即为之,何如? 诡辩
不然,则此二种沉魂滞魄,何日而得解脱
耶!
● 江含征曰:折柬虽具,而未有定期,则才子 诡辩
佳人亦复怨声载道。又曰:我恐非才子而
冒为才子,非佳人而冒为佳人,虽有八万
四千母陀罗臂,亦不能具香厨法膳也。心
斋以为然否?

● 释远峰曰:中洲和尚,不得夺我施主。 诡辩
198 圣贤者,天地之替身。 ● 石天外曰:此语大有功名教,敢不伏地拜倒! 调侃
● 张竹坡曰:圣贤者,乾坤之帮手也。 补充
199 天极不难做,只须生仁人君子有才德者 ● 黄九烟曰:吴歌有云:「做天切莫做四月天。」反驳
二、三十人足矣。君一、相一、冢宰一, 可见天亦有难做之时。
及诸路总制抚军是也。 ● 江含征曰:天若好做,不须女娲氏补之。 反驳
● 尤谨庸曰:天不做天,只是做梦,奈何!奈 诡辩
何!

248
● 倪永清曰:天若都生善人君相,皆当袖手, 诡辩
便可无为而治。

● 陆云士曰:极诞、极奇之话,极真、极确之 赞同
话。
200 掷升官图,所重在德,所忌在赃。何一登 ● 江含征曰:所重在德,不过是要赢几文钱 调侃
仕版,辄与之相反耶? 耳。
※1.沈契掌曰:仕版原与纸版不同。 补充
201 动物中有三教焉:蛟龙、麟、凤之属,近 ● 顾天石曰:请高唱西厢一句,一个通彻三教 诡辩
于儒者也;猿、狐、鹤、鹿之属,近于仙 九流。
者也;狮子、牯牛之属,近于释者也。植 ● 石天外曰:众人碌碌,动物中蜉蝣而已;世 补充
物中有三教焉;竹、梧、兰、蕙之属,近 人峥嵘,植物中荆棘而已。
于儒者也;蟠桃、老桂之属,近于仙者也;
莲花、薝、卜之属,近于释者也。

202 佛氏云:「日月在须弥山腰。」果尔则日月 ● 释远峰曰:却被此公道破。 赞同


必是遶山横行而后可。苟有升有降,必为 ● 毕右万曰:乾坤交后,有三股大气:一呼吸、 补充
山巅所碍矣。又云:「地上有阿耨达池,其 二盘旋、三升降。呼吸之气,在八卦为震
水四出,流入诸印度。」又云:「地轮之下 巽,在天地为风雷、为海潮。在人身为鼻
为水轮,水轮之下为风轮,风轮之下为空 息;盘旋之气,在八卦为坎离,在天地为
轮。」余谓此皆喻言人身也:须弥山喻人 日月,在人身为两目、为指尖发顶罗纹,
首,日月喻两目,池水四出喻血脉流通, 在草木为树节蕉心;升降之气,在八卦为
地轮喻此身,水为便溺,风为泄气。此下 艮兑,在天地为山泽,在人身为髓液便溺、
则无物矣。 为头颅肚腹,在草木为花叶之萌凋,为树
梢之向天、树根之入地。知此而寓言之,
出于二氏者,皆可类推而悟。

203 苏东坡和陶诗,尚遗数十首。予尝欲集坡◎3.王司直曰:余亦常有此想,每以为平生 赞同
句以补之,苦于韵之弗备而止。如责子诗 憾事,不谓竟有同心。今彼可以无憾,但
中「不识六与七,但觅梨与栗」「七」字、 憾
「栗」字皆无其韵也。 苏老耳。
◎3.庞天池曰:心斋有炼石补天手段,乃以 赞同
七、栗无韵缺陶诗,甚矣,文法之困人也。
□2.袁翔甫补评曰:凡古人已亡,未竟之作,补充
后人补之,卒不能佳,如束皙补由庚元,
次山补咸英九渊,皮日休补九夏,裴光庭
初新宫茅鸱,其词虽在,读之者寡,虽以
坡句补坡诗,然何如不补之为妙也。

249
204 予尝偶得句,亦殊可喜,惜无佳对,遂未 ◎3.王司直曰:古人全诗每因一句两句而传 赞同
成诗。其一为「枯叶带虫飞」,其一为「乡 者,后人诵之不已。既有此一句两句,何
月大于城」。姑存之,以俟异日。 必复增。
□2.袁翔甫补评曰:单词只句亦足以传,何必 赞同
足成耶?如满城风雨近重阳之类是也。
205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之◎3.曹冲谷曰:一味妙悟。 赞同
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 ◎3.王司直曰:登山泛舟望美,此语妙境之 赞同
谈之妙境。「帆随湘转,望衡九面」二句, 妙。
极泛舟之妙境。「胡然而天,胡然而帝」二
□2.袁翔甫补评曰:此等妙境,岂钝根人领 诡辩
句,极美人之妙境。
略得来。

206 镜与水之影,所受者也;日与灯之影,所 ● 郑破水曰:「受」、「施」二字,深得阴阳之 赞同


施者也。月之有影,则在天者为受,而在 理。
地者为施也。 ※1.庞天池曰:幽梦之影,在心斋为施,在笔 赞同
奴为受。
207 水之为声有四:有瀑布声,有流泉声,有● 弟木山曰:数声之中,惟水声最为可厌,以 反驳
滩声,有沟浍声。风之为声有三:有松涛 其无已时,其聒人耳也。
声,有秋叶声,有波浪声;雨之为声有二。
有梧蕉荷叶上声,有承檐溜竹筩中声。

208 文人每好鄙薄富人,然于诗文之佳者,又 ● 陈鹤山曰:犹之富贵家,张山臞野老、落木、 赞同


往往以金玉、珠玑、锦绣誉之,则又何也? 荒村之画耳。
● 江含征曰:富人嫌其悭且俗耳,非嫌其珠玉 反驳
文绣也。
● 张竹坡曰:不文虽穷可鄙,能文虽富可敬。补充
● 陆云士曰:竹坡之言,是真公道说话。 赞同
● 李若金曰:富人之可鄙者在吝,或不好史 补充
书,或畏交游,或趋炎势,而轻忽寒士,
若非然者,则富翁大有裨益人处,何可少
之?

209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2.袁翔甫补评曰:闲里着忙是懵懂汉,忙里 调侃


偷闲出短命相。
210 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 ● 黄交三曰:宋儒语录中,不可多得之句。 赞同
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 ● 陆云士曰:先儒者书法,累牍连章,不若心 赞同
斋数言道尽。
※1.王宓草曰:妄论轻史者,还宜退而读经。补充
211 居城市中,当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苑 ● 周星远曰:究是心斋偏重独乐乐。 调侃
囿,以书籍当友朋。 ※1.王司直曰:心斋先生,置身于画中。 赞同

250
212 乡居须得良朋始佳。若田夫、樵子,仅能● 江含征曰:说鬼话者又次之。 诡辩
辨五谷而测晴雨,久且数未免生厌矣。而● 殷日戒曰:奔走于富贵之门者,自应以善说 诡辩
友之中,又当以能诗为第一,能谈次之, 鬼话为第一,而诸客次之。
能画次之,能歌又次之,解觞政者又次之。
● 倪永清曰:能诗者必能说鬼话。 诡辩
● 陆云士曰:三说递进,愈转愈妙,滑稽之雄。 诡辩

213 玉兰,花中之伯夷也(高而且洁);葵, □2.袁翔甫补评曰:蝉,虫中之伯夷也;蜂,补充


花中之伊尹也(倾心向日);莲,花中之 虫中之伊尹也;蜻蜓,虫中之柳下惠也。
柳下惠也(污泥不染);鹤,鸟中之伯夷
也(仙品也);鸡,鸟中之伊尹也(司
晨);莺,
鸟中之柳下惠也(求友)。
214 无其罪而虚受恶名者,蠹鱼也(蛀书之虫,● 张竹坡曰:自是老吏断狱。 赞同
另是一种,其形如蚕蛹而差小);有其罪
● 李若金曰:予尝有除蛛网说,则讨之未尝无 赞同
而恒逃清议者,鼅鼄也。
人。
215 臭腐化为神奇,酱也、腐乳也、金汁也。 ● 袁中江曰:神奇不化臭腐者,黄金也,真诗文 补充
至神奇化为臭腐,则是物皆然。 也。
● 王司直曰:曹操、王安石文字,亦是神奇出于 诡辩
臭腐。
216 黑与白交,黑能污白,白不能掩黑;香与 ● 弟木山曰:人必喜白恶黑,黜臭而取香,此 赞同
臭混,臭能胜香,香不能敌臭。此君子、 又君子必胜小人之理也,理在又乌论乎
小人相攻之大势也。 势!
● 石天外曰:余尝言于黑处着一些白,人必惊 补充
心骇目,皆知黑处有白;于白处着一些黑,
人亦必惊心骇目,以为白处有黑。甚矣!
君子之易于形短,小人之易于见长,此不
虞之誉,求全之毁所由来也,读此慨然!

● 倪永清曰:当今以臭攻臭者不少。 调侃
217 「耻」之一字,所以治君子;「痛」之一字, ● 张竹坡曰:若使君子以耻治小人,则有耻且 诡辩
所以治小人。 格;小人以痛报君子,则尽忠报国。
218 镜不能自照,衡不能自权,剑不能自击。 ● 倪永清曰:诗不能自传,文不能自誉。 补充
● 庞天池曰:美不能自见,恶不能自掩。 补充

219 古人云:「诗必穷而后工」。盖穷则语多感 ● 张竹坡曰:所以郑监门流民图,独步千古。赞同


慨,易于见长耳。若富贵中人,既不可忧 ● 倪永清曰:得意之游,不暇作诗;失意之游, 补充
贫叹贱,所谈者不过风云月露而已,诗安 不能作诗。茍能以无意游之,则眼光识力,
得佳?苟思所变,计惟有出游一法,即以 定是不同。

251
所见之山川风土物产人情,或当疮痍兵燹 ● 尤悔庵曰:世之穷者多而工诗者少,诗亦不 调侃
之余,或值旱潦灾祲之后,无一不可寓之 任受过也。
诗中。借他人之穷愁,以供我之咏叹,则
诗亦不必待穷而后工也

说明:
一、本附录之文字:
乃以高旖璐《张潮与《幽梦影》研究》一书为基础,其依据道光二十九年世楷堂藏
版《幽梦影》,因诸多俗字与现今通用字不同,为忠于考证,全数保留,不做更动。

二、评语代号说明:
1. 「●」此之标示乃指《昭代丛书、别集》,道光二十九年世楷堂藏版。
2. 「※1」系以光绪五年《啸园藏版》增减。
3. 「□2」系以光绪十年《翠琅玕馆丛书》之版本增列。
4. 「◎3」系依清刊本之补增。

三、附录后栏之分类,乃依本论文第四章第三节《幽梦影》评点互动的特色,为分类原
则。

四、内容之微调:
第 19 则 高旖璐整理为「古今人必有其偶只」,依《昭代丛书、别集》,道光二
十九年世楷堂藏版本改为「古今人必有其偶『双』」。

252
附录二: 张潮《幽梦影》序跋
一、余怀〈幽梦影序一〉
余穷经读史之余,好览稗官小说,自唐以来不下数百种。不但可以备考遗志,
亦可以增长意识。如游名山大川者,必探断崖绝壑;玩乔松古柏者, 必采秀草幽花。
使耳目一新,襟情怡宕。此非头巾能戴、章句腐儒之所知也。 故余于咏诗譔文之暇,笔
录古轶事、今新闻,自少至老,杂着数十种。如
《说史》、《说诗》、《党鉴》、《盈鉴》、《东山谈苑》、《汗青余语》、《砚林不妄 语》、
《述茶史补》、《四莲花斋杂录》、《曼翁漫录》、《禅林漫录》、《读史浮白集》、《古今书字
辨讹》、《秋雪丛谈》、《金陵野抄》之类,虽未雕版问世,而友人借抄,几遍东南诸郡,
直可傲子云而睨君山矣!
天都张仲子心斋,家积缥缃,胸罗星宿,笔花缭绕,墨沈淋漓。其所著述,与
余旗鼓相当,争奇斗富,如孙伯符与太史子义相遇于神亭;又如石崇、王恺击碎珊瑚时
也。
其《幽梦影》一书,尤多格言妙论。言人之所不能言,道人之所未经道。展味低徊,
似餐帝浆沆瀣,听钧天之广乐,不知此身在下方尘世矣。至如: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婢可以当奴,奴不可以当婢」、「无损于世,谓之善
人,有害于世,谓之恶人」、「寻乐境,乃学仙,避苦境,乃学佛」, 超超玄着,绝胜支
许清谈。人当镂心铭肺,岂止佩韦书绅而已哉!
鬘持老人 余怀广霞 制

二、孙致弥〈幽梦影序二〉
心斋所著书满家,皆含经咀史,自出机杼,卓然可传。是编是其一脔片羽;然
三才之理,万物之情,古今人事之变,皆在是矣。
顾题之以梦且影云者,吾闻海外有国焉。夜长而昼短,以昼之所为为幻, 以梦之所
遇为真;又闻人有恶其影而欲逃之者。然则梦也者,乃其所以为觉; 影也者,乃其所
以为形也耶?
廋辞之隐语,言无罪而闻足戒,是则心斋所为尽心焉者也。读是编也, 其可以
闻破梦之钟,而就阴以息影也夫!
江东同学 弟孙致弥 题

253
三、石庞〈幽梦影序三〉

张心斋先生,家自黄山,才奔陆海。柟榴赋就,锦月投怀;芍药辞成, 繁花作
馔。苏子瞻十三楼外,景物犹然;杜枚之廿四桥头,流风仍在。静能见性,洵哉人我
不间,而喜嗔不形!弱仅胜衣,或者清虚日来,而滓秽日去。怜才惜玉,心是灵犀;绣
腹锦胸,身同丹凤。花间选句,尽来珠玉之音;月下题词,已满珊瑚之笥。岂如兰
台作赋,仅别东西;漆园著书,徒分内外而已哉?
然而繁文艳语,止才子余能;而卓识奇思,诚词人本色。若夫舒性而为著述,
缘阅历以作篇章。清如梦室之钟,令人猛省;响若尼山之铎,别有深思。则《幽梦
影》一书,余诚不能已于手舞足蹈、心旷神怡也!
其云「益人谓善,害物谓恶」咸彷佛乎外王内圣之言;又谓「律己宜秋, 处世宜
春」,亦陶镕乎诚意正心之旨。他如片花寸草,均有会心;遥水近山, 不遗玄想。息
机物外,古人之糟粕不论;信手拈时,造化之精微入悟。湖山乘兴,尽可投囊;风
月维谭,兼供挥麈。金绳觉路,宏开入梦之毫;宝筏迷津,直渡广长之舌。以风流
为道学,寓教化于诙谐。为色为空,知犹有这个在;如梦如影,且应做如是观。
湖上晦村学人 石庞 序

四、王晫〈题辞〉

《记》曰:「和顺积于中,英华发于外。」凡文人之立言,皆英华之发于外者也,
而无不本乎中之积,适与其人尚焉。是故其人贤者其言雅;其人哲者其言快;其人
高者其言爽;其人达者其言旷;其人奇者其言创;其人韵者其言多情思。张子所云:
「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
稽友,如阅传奇小说。」正此意也。 彼在昔立言之人,至今传者,岂徒传其言哉,
传其人而已矣。 今举集中之言,有快若并州之剪,有爽若哀家之梨,有雅若钧天之奏,
有旷若空谷之音; 创者则如新锦出机,多情则如游丝袅树。以为贤人可也,以为哲
人可也,以为达人、奇人可也,以为高人、韵人亦无不可也。譬之瀛洲之木,日中视之,
一叶百影。张子以一人而兼众妙,其殆瀛木之影欤?则则日手此此一编,不啻与张
子晤对,罄彼我之怀!又奚俟梦中相寻,以致迷不知路,中道而返哉!
同学 弟松溪王晫 拜题

254
五、张南村〈幽梦影跋一〉

昔人云:「梅花之影妙于梅花。」窃意影子何能妙于花?惟花妙则影亦妙;枝干
扶疏,自尔天然生动。凡一切文字语言,总是才人影子;人妙则影亦妙。此册一行
一句,非名言即韵语,皆从胸次体验而出,故能发人深省。片碎金,具可宝贵。
「幽」人「梦」境,读者勿作「影」响观可矣。
南村 张惣 识

六、江之兰〈幽梦影跋二〉
抱异疾者多奇梦,梦所未到之境,梦所未见之事,以心为君主之官,邪干之,
故如此。此则病也,非梦也。至若梦木撑天,梦河无水,则休咎应之; 梦牛尾、梦蕉鹿,
则得失应之。此则梦也,非病也。心斋之《幽梦影》,非病也,非梦也,影也。影者惟
何?石火之一敲,电光之一瞥也。东坡所谓「一掉头时生老病,一弹指顷去来今」也。
昔人云:「芥子纳须弥。」心斋则于倏忽备古今也。此因其心闲、手闲,故弄墨如此
之闲适也。心斋盖长于勘梦者也,然而未可向痴人说也。
寓东淘香 雪斋江之兰 草
七、杨复吉〈幽梦影跋三〉
昔人著书,间附评语,若以评语参错书中,则《幽梦影》创格也。清言隽旨,
前吁后喁,令读者如入真长座中,与诸客周旋,聆其謦欬,不禁色舞眉飞,洵翰墨
中奇观也。书名曰「梦」曰「影」,盖取六如之义。饶广长舌, 散天女花,心灯意蕊,
一印印空,可以悟矣。
乙未夏日震泽杨复吉识
八、葛元煦〈幽梦影跋四〉
余习闻《幽梦影》一书,着墨不多,措词极隽,每以未获一读为恨事。客秋南沙
顾耐圃茂纔示以钞本,展玩之余,爱不释手。所惜尚有残阙,不无余憾。今从同里
袁翔甫大令处见有刘君式亭所赠原刊之本,一无遗漏,且有同学诸君评语,尤足令
人寻绎。间有未评数条,经大令一一补之,功媲娲皇, 允称全璧。爰乞重付手民,
冀可流传久远。大令欣然曰:「诺。」故略叙其巅末云。 光绪五年岁次已卯冬
十月仁和葛元煦理斋氏识。

255
附录三: 张潮《幽梦影》评点统计表
※评点人名依出现次数与出现顺序排列
编号 评点人名 出现次数 出现则数
1 王景州 1 2
2 查二瞻 1 4
3 黄石闾 1 6
4 王武征 1 8
5 徐砚石 1 8
6 程韡老 1 13
7 龚半千 1 14
8 胡会来 1 17
9 崔莲峰 1 22
10 谢海翁 1 23
11 汪扶晨 1 26
12 王勿翦 1 33
13 余生生 1 36
14 曹实庵 1 50
15 许师六 1 50
16 释师昂 1 51
17 狄立人 1 54
18 汪舟次 1 54
19 先渭求 1 55
20 何蔚宗 1 58
21 许筱林 1 59
22 吴岱观 1 59
23 李荔园 1 59
24 程穆倩 1 61
25 张谐石 1 62
26 梅定九 1 64
27 贯玉 1 68
28 黄旧樵 1 73
29 陈定九 1 78
30 释浮村 1 78
31 弟东囿 1 78
32 瞎尊者 1 81
33 王瑞人 1 92

256
编号 评点人名 出现次数 出现则数
34 李水樵 1 92
35 周冰持 1 107
36 纪伯紫 1 108
37 施愚山 1 115
38 王子直 1 117
39 范汝受 1 120
40 曾青藜 1 120
41 殷简堂 1 122
42 孙豹人 1 129
43 吴宝涯 1 131
44 陈留溪 1 131
45 姜学在 1 138
46 谭公子 1 140
47 许筠庵 1 142
48 靳熊封 1 143
49 黄孔植 1 149
50 方宝臣 1 155
51 戴田友 1 163
52 徐松之 1 163
53 毕嵎谷 1 174
54 梅雪坪 1 176
55 许耒庵 1 178
56 崔青峙 1 182
57 吴镜秋 1 182
58 恽叔子 1 186
59 卓子任 1 188
60 蔡铉升 1 193
61 王勿斋 1 194
62 黄虞外士 1 195
63 郑藩修 1 196
64 曹秋岳 2 1、22
65 庞笔奴 2 1、181
66 黄仙棠 2 7、111
67 朱菊山 2 7、8
68 洪秋士 2 19、130
69 释菌人 2 26、136

257
编号 评点人名 出现次数 出现则数
江菂庵
70 江允凝 2 27、28

71 吴野人 2 37、38
72 聂晋人 2 41、120
73 闵宾连 2 66、165
74 胡静夫 2 80、155
75 袁士旦 2 83、149
76 余香祖 2 84、185
77 钱目天 2 91、174
王璞庵
78 王仔园 2 113、114

余湘客
79 余香客 2 127、196
80 宗子发 2 127、145
吴晴岩
81 吴雨若 2 159、160
82 曹冲谷 2 165、205
83 张南村 2 172、177
84 释牧堂 2 185、187
85 释远峰 2 197、202
86 冒青若 3 3、24、25
吴兰次
87 吴听翁 3 18、48、167
88 孔东塘 3 25、36、116
89 洪去芜 3 92、170、184
杜茶村
90 杜于皇 3 139、158、164

91 余淡心 4 5、11、107、118
92 郑破水 4 18、108、189、206
冒辟疆
93 冒巢民 4 32、88、135、145
94 沈契掌 4 54、170、186、200
95 王安节 4 73、116、124、169
96 朱其恭 4 78、99、112、153
97 王名友 5 4、8、52、93、108
98 吴街南 5 29、65、91、161、181

258
编号 评点人名 出现次数 出现则数
99 王宓草 5 61、119、132、194、210
100 王丹麓 5 68、95、104、171、193
101 释中洲 6 7、76、79、81、160、197
102 张迂庵 6 7、20、50、123、128、129
103 李圣许 6 12、37、97、106、162、174
104 袁中江 6 16、74、90、119、195、215
105 杨圣藻 6 63、95、108、118、145、165
黄九烟
106 黄略似 7 3、21、30、44、47、150、199
107 毕右万 7 28、35、45、77、101、184、202
108 陈鹤山 8 24、53、71、96、147、172、196、208
109 陈康畴 9 38、70、71、136、171、176、180、184、185
尤谨庸
110 尤慧珠 10 8、18、22、28、40、45、67、68、131、199
李若金 15、40、96、146、150、173、176、180、208
111 李季子 10 、
214
5、35、69、96、107、134、135、147、154、
112 黄交三 11 187、210
孙 恺似 孙
113 松坪 孙松楸 12 2、5、6、19、21、25、54、71、80、101、17
9
4、56、79、84、85、86、89、127、128、154
114 周星远 12 、
173、211
18、40、51、127、137、138、141、148、166
115 弟木山 12 、
191、207、216
22、44、52、99、101、106、107、114、122
116 庞天池 13 、
194、203、206、218
15、26、64、88、105、140、153、173、189
117 王司直 14 、
203、204、205、211、215
3、4、10、17、68、70、73、84、87、95、99
118 殷日戒 15 、
102、161、163、212
尤悔庵 5、16、18、22、31、74、80、90、96、128、
119 尤艮斋 17 133、134、136、139、147、152、219
10、14、16、27、76、98、102、115、120、13
120 石天外 17 8、
173、181、184、186、198、201、216
8、17、42、45、63、64、67、77、90、109、
121 顾天石 18 111、114、120、124、129、169、197、201

259
编号 评点人名 出现次数 出现则数
16、22、40、49、67、74、100、101、104、10
8、
122 陆云士 21 129、136、141、144、147、155、177、199、
208、210、212

22、28、41、45、47、48、82、88、89、95、
114、150、152、155、161、167、169、196、
123 倪永清 23
199、212、216、218、219
3、5、9、10、11、15、21、24、30、31、34

48、49、59、63、77、84、87、93、94、99、
103、109、115、125、127、134、135、139、
143、144、145、147、148、152、156、159、
124 江含征 49 168、169、175、179、180、183、192、197、
199、200、208、212
4、5、5、7、8、11、12、13、14、15、20、2
1、
23、25、27、30、31、32、35、36、37、39、
40、42、43、44、48、50、51、54、55、56、
57、58、60、61、62、63、69、71、72、73、
75、76、82、85、92、93、100、104、105、11
8、
125 张竹坡 83 121、122、123、124、125、126、127、128、
129、130、131、134、136、141、142、146、
155、157、158、167、168、171、178、179、
180、185、192、198、208、214、219

评点次数与人数统计表
次数 人数 次数 人数 次数 人数
1 63 11 1 21-30 2
2 22 12 3 31-40 0
3 5 13 1 41-50 1
4 6 14 1 51-83 1
5 4 15 1
6 5 16
7 2 17 2
8 1 18 1
9 1 19 0
10 2 20-29 2

260
附录四: 《幽梦续影》原文与评语
(据清光绪潘祖荫辑刊《滂喜斋丛书》版)

原文 名家评语
1 真嗜酒者气雄;真嗜茶者神清;真嗜笋者骨 ● 粟隐师云:余拟赠啸筠楹帖曰:神清半
臞;真嗜菜根者志远。 为编茶录,志远真能嗜菜根。
2 鹤令人逸;马令人俊;兰令人幽;松令人古。 ● 华山词客云:蛩令人愁,鱼令人闲,梅
令人癯,竹令人峭。
3 善贾无市井气;善文无迂腐气。 ● 张石顽云:善兵无豪迈气。
4 学导引是眼前地狱,得科第是当世轮回。 ● 陆眉生云:昵倡优是眼下恶道。
5 「求忠臣必于孝子」,余为下一转语云:「求孝 ● 熊蓑舲云:情人又安所求之?
子必于情人。」 ● 王问莱云:必也其在动心忍性中。
6 造化,善杀风景者也!其尤甚者,使高僧迎显 ● 补桐生云:和尚四大皆空,虽然显宦,
宦,使循吏困下僚,使绝世之姝习弦索,使不 无有显宦。
羁之士累米盐。

7 日间多静坐,则夜梦不惊;一月多静坐,则文 ● 黄鹤笙云:甘苦自得。
思便逸。
8 观虹销雨霁时,是何等气象!观风回海立时, ● 陆又珊云:我师意,殆谓改过宜勇,迁
是何等声势! 善宜速。
9 贪人之前莫炫宝,才人之前莫炫文,险人之前 ● 悼秋云:妒媍之前莫炫色。
莫炫识。 ● 忏绮生云:妄人之前莫炫才。
10 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 ● 华山词客云:不顾俗眼惊。
带寒酸。 ● 王寅叔云:黄白是市井家物,风月是寒
酸家物。
11 花是美人后身:梅,贞女也;梨,才女也;菊, ● 眉影词人云:桂,富贵家才女也;剪秋
才女之善文章者也;水仙,善诗词者也;荼蘼, 罗,名士之婢妾也。
善谈禅者也;牡丹,大家中妇也;芍药,名士 ● 省缘师云:普愿天下勿栽秋棠。
之妇也;莲,名士之女也;海棠,妖姬也;秋
海棠,制于悍妇之艳妾也;抹丽,解事雏鬟也;
木夫容,中年诗婢也。惟兰为绝代美人,生长
名闳,耽于词画,寄心清旷,结想琴筑,然而
闺中待字,不无迟暮之感,优此则绌彼,理有
固然无足怪者。

12 能食澹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井者,方许 ● 郑盦云:然则夫子何以不豫色然。
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13 ● 莲衣云:居士奈何自信真空。

261
非真空不宜谈禅,非真旷不宜谈酒。 ● 香祖主人:始知吾辈大半假托空旷。
14 雨窗作画,笔端便染烟云;夜雪哦诗,纸上如 ● 诗盋云:吾师盛兰先生云:冰雪窖中人
洒冰霰。是谓善得天趣。 对语,更于何处着尘埃。冷况髣髴。
15 凶年闻爆竹,愁眼见镫花,客途得家书,病后 ● 沈石生云:客中、病后、凶年、愁眼,
友人邀听弹琴,俱可破涕为笑。 奈何?
16 观门径可以知品,观轩馆可以知学,观位置可 ● 香祖主人云:此君随地用心,吾甚畏之。
以知经济,观花卉可以知旨趣,观楹帖可以知
吐属,观图书可以知胸次,观童仆可以知器
宇,访友不待亲接言笑也。

17 余亦有三恨:一恨山僧多俗,二恨盛暑多蝇, ● 赵享帚云:第三恨务请释之。
三恨时文多套。
18 蝶使之俊,蜂使之雅,露使之艳,月使之温— ● 星农云:啸筠之画庭中花,啸筠之诗室
庭中花,斡旋造化者也;使名士增情,使美人 中花。
增态,使香炉茗椀增奇光,使图画书籍增活
色—室中花,附益造化者也。

19 无风雨,不知花之可惜,故风雨者,真惜花者 ● 仙洲云:夝日则花之发泄太甚,富贵则
也,无患难,不知才之可爱,故患难者,真爱 才之剥削太甚,故花养于轻阴,才醕于
才者也。风雨不能因惜花而止,患难不能因爱 微晦。
才而止。

20 琴不可不学,能平才士之骄矜;剑不可不学, ● 香轮词客云:中散善琴,去不得骄矜二
能化书生之懦怯。 字。
● 毕雄伯云:气静则骄矜自化,何必学琴;
气则懦怯自除,何必学剑。
21 美味以大嚼尽之,奇境以粗游了之,深情以浅 ● 张企崖云:黄白以悭吝守之,翻似曲体
语传之,良辰以酒食度之,富贵以骄奢处之, 造化。
俱失造化本怀。

22 楼之收远景者,宜游观,不宜居住;室之无重 ● 少郭云:诚如君言,天下何者为安宅?
门者,便启闭,不便储藏;庭广则爽,冬累于
风;树密则幽,夏累于蝉;水近可以涤暑,蚊
集中宵;屋小可以御寒,客窘炎午。君子观居
身无两全,知处境无两得。

23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 粟隐师云:非杜康何以解忧?
24 不静坐不知忙之耗神者速,不泛应不知闲之养 ● 钱云在曰:不阅历不知《幽梦续影》之
神者真。 说理者精。

262
25 笔苍者学为古,笔隽者学为词,笔丽者学为 ● 蓑舲云:笔高浑者为诗。
赋,笔肆者学为文。
26 读古碑宜迟迟,则古藻徐呈;读古画宜速速, ● 楳亭云:若得摩诘辋川真本,肯使其古
则古香顿溢;读古诗宜先迟后速,古韵以先抑 香顿溢乎?
而后扬;读古文宜先速后迟,古气以挹而愈
永。

27 物随息生,故数息可以致寿;物随气灭,故任 ● 澹然翁云:信数息而不信导引,何耶?
气可以致夭。欲长生只在呼吸求之,欲长乐只
在和平求之。

28 雪之妙在能积,云之妙在不留,月之妙在有圆 ● 二如云:月妙在缺,天下更无恨事。
有缺。 ● 香轮云: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
水起波生。
29 为雪朱阑,为花粉墙,为鸟疏枝,为鱼广池, ● 梅华翁云:一二句画理,三四句天机,
为素心开三径。 第五句古人风。
30 筑园必因石,筑楼必因树,筑榭必因池,筑室 ● 春山云:园亭之妙,一字尽之,曰借,
必因花。 即因之类耳。
31 梅绕平台,竹藏幽院,柳护朱楼,海棠依阁,● 鄂生云:红束出墙,黄菊缀篱,紫藤掩
木犀匝庭。牡丹对书斋,藤花蔽绣闼。绣球傍 桥,素兰藏室,翠竹碍户。
亭,绯桃照池,香草漫山,梧桐覆井。酴醾隐
竹屏,秋色倚阑干,百合仰拳石,秋萝亚曲阶,
芭蕉障文窗,蔷薇窥疏帘,合欢俯锦帏,柽花
媚沙槅。

32 花底填词,香边制曲,醉后作艹,狂来放謌, ● 师白云:月下舞剑,亦一绝也。
是谓遣笔四称。 ● 怡云云:绝塞谈兵,空江泛月,亦觉雄
旷。
33 谈禅不是好佛,只以空我天怀。谈元不是羡 ● 稚兰云:谈诗不是慕李杜,只以写我性
老,只以贞我内养。 情。
34 路之奇者入不宜深,深则来踪易失;山之奇者 ● 警甫云:知此方可陟历。
入不宜浅,浅者异境不呈。
35 木以动折,金以动缺,火以动焚,水以动溺,● 粟隐云:藏府精微,隔垣洞见。
惟土宜动。然而思虑伤脾,燔、炙、生、冷,
皆伤胃,则动中仍须静耳!

36 习静觉日长,逐忙觉日短,读书觉日可惜。 ● 桐生云:客途日长,欢场日短,待亲日
可惜。
37 少年处不得顺境,老年处不得逆境,中年处不 ● 涧雨云:中年闲境,最是无憀。

263
得闲境。
38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 ● 华潭云:焚香则魂不浊,说士则齿不浊。
浊,读书则口不浊。
39 空山瀑走,绝壑松鸣,是有琴意;危楼雁度, ● 卧梅子云:阮字疑琵琶之误。
孤艇风来,是有笛意;幽涧花落,疏林鸟坠, ● 雪蕉云:海棠依风,粉篁洒雨,是有舞
是有筑意;画帘波漾,平台月横,是有萧意; 意。
清溪絮扑,丛竹雪洒,是有筝意;芭焦雨粗,
莲花漏续,是有鼓意;碧瓯茶沸,绿沼鱼行,
是有阮意;玉虫妥烛,金莺坐枝,是有歌意。

40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 ● 蜨隐云:琴味甘平,花辛温,香辛平而
剑医胆。 燥,石苦寒,泉甘平微寒, 剑辛烈有
小毒。
41 对酒不能歌,盲于口;登高不能赋,盲于笔;● 伯寅云:由此观之,不盲者鲜矣。
古碑不能模,盲于手;名山水不能游,盲于足;
奇才不能交,盲于胸;庸众不能容,盲于腹;
危词不能受,盲于耳;心香不能嗅,盲于鼻。

42 静一分,慧一分;忙一分,愦一分。 ● 憩云居士云:静中参动是大般若,忙里
愉闲是三菩提。
43 至人无梦,下愚亦无梦,然而文王梦熊,郑人 ● 梅生云:漆园梦蝶,不过中材。
梦鹿圣人无泪,强悍亦无泪然而孔子泣麟,项
王泣骓。

44 感逝酸鼻,感恩酸心,感情酸手足。 ● 无隐生云:有友患手足酸麻,医不能立
方,惜未以《幽梦续影》示之也。
45 水仙以玛瑙为根,翡翠为叶,白玉为花,琥珀 ● 退省先生云:莫清于水,莫灵于仙,此
为心,而又以西子为色,以合德为香,以飞燕 花可谓名称相实。
为态,以宓妃为名,花中无第二品矣。 ● 梅花翁云:虽谓陈思一赋,为此花写照,
犹恐唐突。

46 小园玩景,各有所宜:风宜环松杰阁,雨宜俯 ● 云在曰:是十幅界画画。
涧轩窗,月宜临水平台,雪宜半山楼槛,花宜 ● 二如云:雷景鲜有能玩之者。
曲廊洞房,烟宜绕竹孤亭,初日宜峰顶飞楼,
晚霞宜池边小彴。雷者天之盛怒,宜危坐佛
龛,雾者天之肃气,宜屏居邃闼。

47 富贵作牢骚语,其人必有隐忧;贫贱作意气 ● 梅亭云:意气最害事,贫贱时有之,即
语,其人必有异能。 他日骄侈之恨。
48 ● 忏绮生云:庭树宜月。

264
高柳宜蝉,低花宜蜨,曲径宜竹,浅滩宜芦, ● 蜨缘云:非颠倒则造化不奇。
此天与人之善顺物理而不忍颠倒之者也;胜境
属僧,奇境属商,别院属美人,穷途属名士,
此天与人之善逆物理而必欲颠倒之者也。

49 名山镇俗,止水涤妄,僧舍避烦,莲花证趣。 ● 莲衣云:坐莲舫中,遂使四美具。
● 少郭云:余每过莲舫,见其舆盖阗塞,
未知能避烦否也。
● 稚兰云:为下一转语曰:老僧于此避烦。

50 星象要按星实测,拘不得成图;河道要按河实 ● 退省子云:隐然赅天地人物。
浚,拘不得成说;民情要按民实求,拘不得成
法;药性要按药实咀,拘不得成方。

51 奇山大水,笑之境也;霜晨月夕,笑之时也; ● 玉洤生云:可作一则笑谱续。
浊酒清琴,笑之资也;闲僧侠客,笑之侣也;
抑郁磊落,笑之胸也;长歌中令,笑之宣也;
鹘叫猿啼,笑之和也;棕鞵桐帽,笑之人也。

52 医花十剂,拥以补之,水以润之,露以和之, ● 槑花翁云:瓶供钗簪,非惜花者也。
摘以宣之,火以泄之,日以涩之,雨以滑之, ● 小清闷阁主人云:石以镇之,香以表之。
风以燥之,袪蠹以养之,纱笼纸帐以护之。

53 臞字不能尽梅,淡字不能尽梨,韵字不能画水 ● 退省云:幽字不能尽兰,逸字不能尽菊。
仙,艳字不能尽海棠。 ● 兰丹云:曩于武原陈氏园池,见退红莲
花数茎,实兼臞、澹、韵、艳、幽、逸
六字之胜。
54 樱桃以红胜,金柑以黄胜,梅子以翠胜,葡萄 ● 亯帚生云:果之妙至荔枝而极,枝之妙
以紫胜,此果之艳于花者也;银杏之黄,乌柏 至杨柳而极,叶之妙至贝多而极,花之
之红,古柏之苍,琅玕之绿,此叶之艳于花者 妙至兰蕙而极,枝叶并妙者莫如松柏,
也。 花叶并妙者莫如水仙,花果并妙者莫如
梅花,叶茎花无一不妙者莫如莲。

55 脂粉长丑,锦绣长俗,金珠长悍。 ● 香祖云:与富而丑,宁贫而美;与美而
俗,宁丑而才;与才而悍,宁俗而淑。
56 雨生绿萌,风生绿情,露生绿精。 ● 省缘云:烟生绿魂,月生绿神。

● 竹侬云:香生绿心。
57 村树宜诗,山树宜画,园树宜词。 ● 云在云:密树宜风,古树宜雪,远树宜
云。
58 搏土成金,无不满之欲;画笔成人,无不偿之 ● 冶水云:炼香为心无不艳之笔。
愿;缩地成胜,无不扩之胸;感香成梦,无不
证之音。

265
59 鸟宣琴声,花写情态,香传情韵,山水开情窟, ● 月舟云:雨濯情苗,月生情蒂。
天地辟情源。 ● 萝月主人云:镫证情禅。
● 忏绮生云:诗孕情因,画契情缘,琴圆
情趣。
60 将营精舍,先种梅;将起画楼,先种柳。 ● 箬溪云:将架曲廊先种竹,将辟水窻先
种莲。
61 词章满壁,所嗜不同;花卉满圃,所指不同; ● 莲生云:江湖满地,所寄不同。
粉黛满坐,所视不同。
62 爱则知可憎,憎则知可怜。 ● 紫蕙云:怜则知可节取。
63 云何出尘,闭户是:云何享福,读书是。 ● 澧荪云:闭户读书,尘中无此福也。
64 厚施与即是备急难,俭婚嫁自然无怨旷,教节 ● 印青居士云:施与也要观人,婚嫁也要
省胜于裕留贻。 称家。
65 利字从禾,利莫甚于禾,劝勤耕也;从刀,害 ● 春山云:酒从水,言易溺也;从酉,酉
莫甚于刀,戒贪得也。 属金,亦是兵象。
66 乍得勿与,乍失勿取,乍怒勿责,乍喜勿诺。 ● 戒定生云:乍责勿任,乍诺勿疑。
67 素深沉,一事坦率,便能贻误;素平和,一事 ● 无碍云:深沉人要光明,和平人要严肃。
愤激,便足取祸;故接人不可以猝然改容,持
己不可以偶尔改度。

68 有深谋者不轻言,有奇勇者不轻斗,有远志者 ● 心白云:有侠肠者不轻施报。
不轻干进。
69 孤洁以骇俗,不如和平以谐俗;啸傲以玩世, ● 心逸云:能和平方许孤洁,能恭敬方许
不如恭敬以陶世,高峻以拒物,不如宽厚以容 啸傲,能宽厚方许高峻。
物。

70 冬室密宜焚香,夏室敞宜垂帘;焚香宜供梅, ● 证泪生云:焚香供梅,宜读陶诗;垂帘
垂帘宜供兰。 供兰,宜读椘些。
71 楼无重檐则蓄婴武,池无杂影则蓄鹭鸶。园有 ● 梅臞云:有曲廊洞房,药炉茶臼,始蓄
山始蓄鹿,水有藻始蓄鱼。蓄鹤则临沼围阑, 丽姝。有名花美酒,象板凤笙,始蓄歌
蓄燕则沿良承板,蓄狸奴则墩必装褥,蓄玉猧 妓。
(音:窝)则户必垂花。微波菡萏(音:汉但)
多蓄彩鸳,浅渚菰蒲则多蓄文蛤。蓄雉则镜悬
不障,蓄兔则草长止除,得美人始蓄画眉,得
侠客始蓄骏马。

72 任气语少一句,任足路让一步,任笔文检一 ● 问渔云:少一句气恬,让一步路宽,检
番。 一番文完。
73 以任怨为报德则真功,以罪己为劝人则沉痛。 ● 华山词客云:任怨忌有德色,罪己不作

266
劝词。
74 偏是市侩喜通文,偏是俗吏喜勒碑,偏是恶妪 ● 信甫云:偏是枯僧喜见女色。
喜诵佛,偏是书生喜谈兵。 ● 子镜云:偏是贫士喜挥霍。
75 真好色者必不淫,真爱色者必不滥。 ● 仲鱼云:拈花以微笑而止,饮酒以微醺
而止。
76 侠士勿轻结,美人勿轻盟,恐其轻为我死也。 ● 心白云:猛将勿轻谒,豪贵勿轻依,恐
轻任我以死也。
77 宁受嘑蹴之惠,勿受敬礼之恩。 ● 问渔云:嘑蹴不报亦安,敬礼虽报而犹
歉。
而 贫贱时少一攀援,他日少一掣肘;患难时少一 ● 仙洲云:富贵时少一威福,他日少一后
78 请乞,他日少一疚心。 悔。
79 舞弊之人能防弊,谋利之人能兴利。 ● 沈箬溪云:利无小弊虽兴不广,弊有小
利虽除不尽。
80 善诈者借我疑,善欺者借我察。 ● 安航云:故疑召诈,察召欺。
81 过施弗谢,自反必太倨;过求弗怒,自反必太 ● 梁叔云:自反非倨,彼其人必系畸士;
卑。 自反卑,彼其人必为重臣。
82 英雄割爱,奸雄割恩。 ● 兰舟云:爱根不断,终为儿女累。
83 天地自然之利,私之则争;天地自然之害,治 ● 箬溪钓师云:因所欲而与之,其利溥矣。
之无益。 若其性而导之,其功伟矣。
84 汉魏诗象春,唐诗象夏,宋元诗象秋,有明诗 ● 薏侬云:六朝诗象残春,晚唐诗象残暑。
象冬。包含四时,生化万物,其国初诸老之诗
乎?

85 鬼谷子方可游说,庄子方可诙谐,屈子方可牢 ● 玉洤云:留侯方持筹,淮阴方事推毂。
愁,董子方可议论。 ● 无碍云:老子是兵家之祖,鬼谷是法家
之祖,庄子是词章家之祖。
86 唐人之诗多类花石:少陵似春兰,幽芳独秀;● 啸琴云:微之似水外绯桃,牧之似雨中
摩诘似秋菊,冷艳独高;青莲似绿萼梅,仙风 红杏。
骀荡;玉溪似绿萼梅,绮思便娟;韦、柳似海
红,古媚在骨;沈、宋似紫薇,矜贵有情;昌
黎似丹桂,天葩洒落;春山似芙蕖,慧相清奇;
冬郎似荑梗垂丝;阆仙似檀心磬口,长吉似优
昙钵,彩云拥护;飞卿似曼陀罗,璚月玲珑。

267
附录五: 朱锡绶《幽梦续影》序跋

一、潘祖荫〈幽梦续影序〉
吾师镇洋朱先生,名锡绶,字撷筠,盛君大士高足弟子也,著作甚富, 屡困名
场,后作令湖北,不为上官所知,郁郁以殁,祖荫裟轺之年,奉手受教,每当岸帻
奋麈,陈说古今,诲童发蒙,使人不倦。自咸丰甲寅,先生作吏南行,遂成契阔。先
生诗集已刊版,毁于火他著述亦不存,仅从亲知传写, 得此一编,大率皆阅世观物、
涉笔排闷之语。元题曰《幽梦续影》,略如屠赤水、陈麋公所为小品诸书,虽绮语小
言,而时多名理。祖荫不忍使先生语言文字无一二存于世间,辄为镂版,以贻胜流。
屋乌储胥,聊存遗爱。然流传止此,益用感伤。昔宋明儒门弟子,刊行其师语录,
虽琐言鄙语,皆为搜存,不加芟饰。此编之刊,犹斯志也。
光绪戊寅四月门人潘祖荫记。

二、葛元煦〈幽梦续影跋〉

余重刊《幽梦影》,既蒇吴门潘椒坡明府,远自临湘任所寄示以《幽梦续影》,谓
为镇洋朱撷筠大令所著,其弟伯寅尚书所刊,曷不并入,以成合璧。余受而读之,觉
词句隽永,与前书颉颃,一新耳目。爰体明府之意趣, 付手民。愿与阅是书者,共
探其奥而索其旨焉。
光绪七年季春月仁和葛元煦理斋识。

268
附录六: 朱锡绶《幽梦续影》评点统计表
※评点人名依出现次数与出现顺序排列
编号 评点人名 出现次数 出现则数
1 张石顽 1 3
2 陆眉生 1 4
3 王问莱 1 5
4 补桐生 1 6
5 陆又珊 1 7
6 黄鹤笙 1 7
7 悼秋 1 9
8 王寅叔 1 10
9 眉影词人 1 11
10 郑盦 1 12
11 诗盋 1 14
12 沈石生 1 15
13 赵享帚 1 17
14 星农 1 18
15 毕雄伯 1 20
16 张企崖 1 21
17 楳亭 1 26
18 澹然翁 1 27
19 鄂生 1 31
20 怡云 1 32
21 师白 1 32
22 警甫 1 34
23 桐生 1 36
24 涧雨 1 37
25 华潭 1 38
26 卧梅子 1 39
27 雪蕉 1 39
28 蜨隐 1 40
29 伯寅 1 41
30 憩云居士 1 42
31 梅生 1 43

269
编号 评点人名 出现次数 出现则数
32 无隐生 1 44
33 梅亭 1 47
34 蜨缘 1 48
35 小清闷阁主人 1 52
36 槑花翁 1 52
37 畗帚生 1 54
38 竹侬 1 56
39 冶水 1 58
40 月舟 1 59
41 萝月主人 1 59
42 莲生 1 61
43 紫蕙 1 62
44 澧荪 1 63
45 印青居士 1 64
46 戒定生 1 66
47 心逸 1 69
48 证泪生 1 70
49 梅臞 1 71
50 子镜 1 74
51 信甫 1 74
52 仲鱼 1 75
53 安航 1 80
54 梁叔 1 81
55 薏侬 1 84
56 啸琴 1 86
57 省缘(师) 2 11、56
58 莲衣 2 13、49
59 仙洲 2 19、78
60 香轮(词客) 2 20、28
61 少郭 2 22、49
62 二如 2 28、46
63 梅华翁(梅花翁) 2 29、45
64 春山 2 30、65
65 稚兰 2 33、49

270
编号 评点人名 出现次数 出现则数
66 蓑舲(熊蓑舲) 2 5、25
67 玉铨(生) 2 51、85
68 兰丹(舟) 2 53、82
69 无碍 2 67、85
70 心白 2 68、76
71 问渔 2 72、77
72 粟隐(师) 3 1、23、35
73 香祖(主人) 3 13、16、55
74 华山词客 3 2、10 、73
75 云在(钱云在) 3 24、46、57
76 退省(子、先生) 3 50、45、53
77 箬溪(沈箬溪)(钓 3 79、83、60
师)
78 忏绮生 3 9、48、59

评点次数与人数统计表
次数 人数 百分比
1 56 52%
2 15 28%
3 7 20%

27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