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5

论文题目:《唐代鸿胪寺研究》

学科专业:历史文献学

学位申请人:季怡菁

指导教师:张剑光

中文摘要

唐代的鸿胪寺是唐朝接待周边民族和国家来唐蕃客的专职涉外机构。前人已
对鸿胪寺进行过探讨和研究,但仍留有不小的探索空间。本课题主要是对唐代的
鸿胪寺这一外事机构进行研讨,包括其建置、运作、日常管理和职能等方面。同
时,对鸿胪寺内部的官员任命条件、资格以及在鸿胪寺内留唐的蕃客的教育、待
遇及生活情况等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归纳和考察。本课题试图对鸿胪寺有一个
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研究和了解。
本文在内容的安排上,一是梳理出了大行、典客、大鸿胪、鸿胪寺之间的承
继关系和演变轨迹。二是对唐代鸿胪寺的建置及职能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梳
理、分析了鸿胪寺内官员的任命情况。三是对鸿胪寺内居住人员的构成以及鸿胪
寺对其实行的管理等内容进行了归纳、分析。
本课题在结构的安排上,除绪论、结语之外,分为四章。
绪论部分主要是归纳、分析目前学术界对唐代鸿胪寺的研究现状,并简要说
明笔者选题的意义、选题的理由,课题的创新点以及论文写作上所采用的研究方
法等。
具体来说,第一章,唐代以前的鸿胪寺及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在前人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对有关史料进行梳理,重点论述了从先秦时期的“大
行”、秦汉时期的“典客”“大鸿胪”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鸿胪”、隋唐时期
的“鸿胪寺”的整个演变过程。
第二章,唐代鸿胪寺的建置与官员的来源,以及其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关
系。本章主要论述了鸿胪寺的行政建置和人员编制、鸿胪寺内的主要负责人和办
事人员,重点阐述了鸿胪寺主事长官的身份来源问题。同时,还分析了鸿胪寺与
同样涉及外交事务的主客司、四方馆、客省的关系,指出鸿胪寺主要负责外交事
务,而尚书主客司则负责外交行政。鸿胪寺内的客馆是高级外宾的接待场所。
第三章,唐代鸿胪寺的外交职能及其演变。本章主要阐述鸿胪寺作为承担唐
朝主要外交事务的重要机构所具有的迎送外交使节、收集了解蕃国情况、出使完
成外交使命等三项主要职能,并就每一项做了具体的展开、论述。同时探讨了唐
代前后期鸿胪寺职能的变化问题。
第四章,主要是考察了鸿胪寺内的管理和服务对象,即在唐蕃客。主要围绕
鸿胪寺内蕃客的分类、在唐生活情况,鸿胪寺对其实行的管理和服务等展开。

关键词:唐代;鸿胪寺;外交;蕃客
Abstract

The Honglu temple in Tang Dynasty is full-time foreign institutions


which is recep the neighboring nations and countries.The former has
done discussion and studies of the Honglu temple, but still has not little
exploration of space. This thesis is mainly disscussed about the Honglu
temple in Tang Dynasty, including its construction,
operation,management and function etc.At the same time,the Honglu
Temple internal appointments, the qualifications and conditions in
Honglu Temple left Tang s customer education, treatment and living
conditions for more detailed analysis, induction an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has a relatively system,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Honglu temple.
In this paper, the content arrangement, the one point is combed
the lines of code, guest, Honglu, Honglu temple between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The two point is for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 in detail of
the Honglu temple in Tang Dynasty.At the same time, to combs and
analy the situation of Honglu appointments. The three point is to analysis
abou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live personnel in Honglu temple in Tang
Dynasty ,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Honglu temple.
This topic in the arrangement,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conclus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Specifically, the first chapter, the Honglu temple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roces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 author further on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data undertakes combing, discusses the whole evolution process from "
the big person"of the pre-Qin period , "the customer" and "the big
Honglu"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o the "the big Honglu"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period , "the Honglu Temple "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second chapter, the construction and official sources of the
Honglu temple in Tang Dynasty,as well as it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related authorities. This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administrative building
and staffing,the main responsible person and clerical staff, elaborated
with emphasis principal chief ID source problemof the Honglu Temple.
At the same time, also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Honglu temple
and relates to the foreign affairs division, square hall, advocate guest,
noted Honglu temple is mainly responsible for foreign affairs, and the
divis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affairs and secretary.the passenger hall is a senior foreign guests
reception places.
The third chapter, thediplomatic functions and its evolution of
Honglu Temple in Tang Dynasty.This chapter describes Honglu temple
as the bear the Tang Dynasty mainly foreign affairs agencies which
have official envoy, collected to understand foreign country situation,
diplomatic mission, to complete three main functions, and each one
has made the concrete expansion, discuss, and discusses the Honglu
Temple function change problem between the before and later period
in Tang Dynasty.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inspected the management and service
object, namely in the studies on the Honglu temple. Mainly around the
fan guest of classification, in down life circumstances,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 and service deployment of the
Honglu temple .

Key words:Tang Dynasty; the Honglu temple;diplomacy;foreign visitors


目录

绪 论………………………………………………………………………………………………… 1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1
二、前人的学术成果回顾.......................................................................................................... 2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 6
四、创新与不足 ........................................................................................................................ 6

第一章 唐以前的鸿胪寺 .........................................................................................................7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行人、典客和大鸿胪................................................................................ 7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鸿胪、鸿胪卿 .......................................................................... 12

第二章 唐代鸿胪寺的建置和官员身份 ..................................................................................18

第一节 唐代鸿胪寺的建置 ...................................................................................................... 18


一、唐代鸿胪寺的机构和官员设置…………………………………………………18
二、鸿胪寺的下属机构和官员设置…………………………………………………20
第二节 鸿胪寺官员的来源 ...................................................................................................... 22
一、身份尊贵的皇亲国戚或当朝权贵.................................................................................. 24
二、了解蕃国情况,具有才干、政绩突出的官员.............................................................. 27
三、立下战功,具有军事才能的官员.................................................................................. 29
第三节 唐代鸿胪寺与其他外交部门的关系…………………………………………………32
一、鸿胪寺与主客司的关系 ................................................................................................ 33
二、鸿胪寺与四方馆的关系 ................................................................................................ 33
三、鸿胪寺与客省的关系.................................................................................................... 35

第三章 唐代鸿胪寺的职能及其演变......................................................................................37

第一节 鸿胪寺的外交职能 ...................................................................................................... 37


一、主持外国使节的迎送工作........................................................................................... 38
二、收集蕃国资料,了解蕃情........................................................................................... 44
三、出使外蕃,完成使命 .................................................................................................... 46
第二节 唐代中后期鸿胪寺职能的演变.................................................................................... 53

第四章 唐代鸿胪寺中的蕃客及其管理 ..................................................................................56

第一节 鸿胪寺内蕃客的分类…………………………………………………………………56
一、来朝的蕃国首领和质子……………………………………………………………………. 56
二、各国求学的留学生和僧侣…………………………………………………………………..57
三、来唐的各地区、国家使者…………………………………………………………………..60
第二节 蕃客的生活管理………………………………………………………………………64
一、提供食宿、衣物………………………………………………………………………………..64
二、管理婚姻、丧葬………………………………………………………………………………..66
三、提供教育、学习的机会………………………………………………………………………..67

第五章 结论.........................................................................................................................69

参考文献 ................................................................................................................................71

致谢与原创声明......................................................................................................................7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鸿胪寺,是中央处理外交事务的一个专职机构。唐朝的鸿胪寺,与唐朝的外
交制度和政策有着密切关系,在中央政府的各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关系
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民族关系史以及外交制度史中的很多问题,对于鸿胪寺
的研究,学界始终是给予了关注和重视的。然而,通过梳理已有对唐代鸿胪寺的
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全面、系统地研究唐代鸿胪寺的论文或者专著可以说基本没
有,即使有一些相关的内容,也是在论文或者是专著中被附带提及。我们看到,
以往的研究只是将鸿胪寺放在制度层面上做些探讨,并未将其作为一个主题进行
具体研析。因此本文尝试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唐代鸿胪寺的由来、建
置与职能,鸿胪寺官员的来源、对蕃客的管理等诸多问题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对
这一机构的探讨,获得唐代政治制度研究的更多启示和收获。
本文的研究范围断定在唐代,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唐代是我国古
代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时期。唐朝时期,在中央王朝的四周有许多少数民族政
权和国家,这些政权不同程度的与唐朝保持着或远或近、时战时和的外交关系,
例如东北的契丹、室韦和靺鞨,西北的突厥、回纥、吐谷浑,西南面的主要吐蕃,
还有高丽、百济、新罗、天竺、波斯、大食等国家。有的是唐朝的从属藩国,有
的是友好邻邦,有的则对唐朝政权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而唐朝与这些政权外
交关系的变化则反映了唐朝中央控制力和整体国力的变化,“维系王朝强力的中
央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它决定着中国民族的交往和互动方式。它的强盛和衰
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演变及其趋势”①。从整个唐朝的历史可以看出,
在唐初国力鼎盛时期,唐朝廷采取开明、开放的外交政策,淡化华夷的界限,以
一种宽阔的胸怀平等对待各民族和国家,“将唐与北方势力,视作中央王朝与边
疆地方的关系”②。在这种条件下,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和国家纷纷主动向唐朝
示好,希望与唐朝建立密切、友好的外交关系,有的还愿意臣属于唐朝,出现“四


李鸿宾:《唐朝中央集权与民族关系一以北方区域为线索》,民族出版社 2003 年,第 219 页。

邱添生:《唐朝起用外族人士的研究》,《秦汉中古史研究论集》,《史学丛书》第三辑,大陆杂志社 1970
年,第 335-352 页。

1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①的景象。而在与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和国家的频繁交
往中,各种各样的外交事务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第二,与前代相比,唐代
的制度不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兴盛的高度。唐代
的鸿胪寺作为外事机构,其各方面的发展也已经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鸿胪”
作为外事机构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只是当时并不称为“鸿胪”,而是叫“行人”,
到了秦代,改称为“典客”,汉武帝时开始有“鸿胪”这一个称谓。之后,经过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不断的发展、演变,“鸿胪”历经各朝各代,一直都是一
个外交事务的管理机构。到了唐代,统治者根据政治形势的需要不断巩固和变革
相应的外交制度和机构,使得唐代的鸿胪寺在继承前朝制度、职能的基础上成为
一个能够为中央的外交政策服务,并且规模完善、职权分明的外事事务机构。陈
致雍在《奏蕃国使朝见仪状》中说道:“伏以九州之外,蕃国来朝,正朔之统不
加,宾客之仪有异,周礼有大行人、小行人之职,而总其属,即今鸿胪、四方馆
之任也。”②唐代鸿胪寺官员需要负责处理的外交事务以及服务、接待的外交人
员十分繁杂,内容涉及到外交领域的各个方面。可以说鸿胪寺官员活跃于唐代外
交的各个方面,他们不仅是参与外交政策的制定、决策,搜集蕃国情报,更亲自
出使蕃国,甚至参与到对外军事战争中,这些活动使得鸿胪寺在唐代的外交政治
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由此观之,鸿胪寺在唐朝处理民族事务、发展民族关系、增进民族间的交
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唐代的鸿胪寺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
了解和把握唐代外事机构的日常运作、管理等具体情况,而且在进一步了解、认
识唐代的外交制度、唐代的对外交往情况,外来使节、蕃客在唐代的活动等各个
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积极的意义。

二、前人的学术成果回顾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关鸿胪寺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
这一机构牵涉的内容较广,包括国家政策、职官制度、民族交往等方方面面;二
是受到研究对象本身的制约,因为无论是鸿胪寺内部的官员,还是受到鸿胪寺接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93 太宗贞观四年三月条,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6073 页。

董诰:《全唐文》卷 873 陈致雍《奏蕃国使朝见仪状》,中华书局 1982 年影印本,第 9 册,第 974 页。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待管理的蕃客,史书中的记载基本上是从政治、军事层面出发,只是留下了他们
的活动记录,内容并不十分详细,而作为直接关涉的当事人则很少留下文字资料,
即使有少许资料,也大多比较概况,关于具体的活动情况大多模糊不清。因此迄
今为止,学术界有关唐代鸿胪寺研究的专著并不多见,专门论述鸿胪寺的文章也
不多。但是内容上上涉及鸿胪寺的文章和著作有不少,只是这些文章和著作有的
是在论述古代职官制度的过程中略述鸿胪寺,有的是在论述外交制度的过程中夹
叙鸿胪寺,或者是在论述民族关系的过程中提到鸿胪寺,注意力比较分散,对于
鸿胪寺的研究并不深入。在这里,为了阐述方便,笔者试着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
一个分类回顾。
在已有成果中,职官制度、外交制度和鸿胪寺官员三个方面是成果最多的一
部分。从外交制度来看,黎虎先生的《汉唐外交制度研究》重点论述了汉代、魏
晋南北朝、隋唐三个阶段的外交制度,以三个时期的外交政策为切入点,对各朝
各代的外交机构和部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在第八章《唐代外交专职机构》
中提出唐代的外事机构和部门,其职能的划分更加细致,尚书省与诸卿监各司其
职,分工明确。与前代相比,鸿胪寺的职能更加具有针对性,专门负责外交事务

。该书对笔者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唐代鸿胪寺的具体情况提供了较大帮助。方
亚光先生在《唐代外事机构考论》一文中说,鸿胪寺是唐初沿袭隋朝而来的接待
周边国家和地区来唐使节的外交机构,并且地位逐渐提高,职能完备,成为唐代
外交事务的主要负责机构,使得其他部门如四方馆等的相关职能渐趋单一②。
陈仲安、王素先生的《汉唐职官制度研究》第一章第五节《尚书与卿监关系
的明朗化》中论述了诸卿监与尚书各司的关系,指出“到了唐代,尚书各司成为
政务机关,对各卿监实行政策指导,各卿监成为事务机关,受尚书各司指导,执
行各种具体事务。”认为唐代的鸿胪寺已成为事务机关,受到尚书各司的指挥,

执行的是具体事务 。张国刚先生的《唐代官制》对鸿胪寺也有所涉及,第五章
《诸卿百司和诸卫诸军》中略述了鸿胪寺的接待职能④,内容较为简单。其他如
沈任远先生所著《隋唐政治制度》,白钢先生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隋唐五


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第 310-311 页。

方亚光:《唐代外事机构考论》,《中国史研究》1996 年第 2 期,第 64-67 页。

严耕望:《论唐代尚书省之职权与地位》,《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四本,见陈仲安、王素:《汉唐
职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 1993 年,第 91 页。

张国刚:《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 1987 年,第 99 页。

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代卷等通史类著作,在相关章节中对鸿胪寺这一机构都有涉及,指出鸿胪寺记载
了“唐内附者的名数,他们的朝贡、宴享、送迎等事均有典客署具体负责”①。
不过由于是通史性质,因此对于鸿胪寺的演变和建置仅作了比较简单的叙述,比
较宏观。
从鸿胪寺官员角度来看,郁贤皓先生的《唐九卿考》一书分析、考证了唐代
九寺长官的情况,其中卷八《鸿胪卿考》和《鸿胪少卿考》具体考证了鸿胪卿和
少卿的史料②。孙国栋先生的《唐代中央重要文官迁转途径研究》就唐代职官迁
转问题,分部门、机构,做出了较为详细的总结。其中在第二章第四节《九寺诸
监二省重要文官迁转的个別分析》中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对鸿胪官员迁
出及迁入情况作了列表分析③,但并没有统计具体的官员名称和对应职位。关于
鸿胪寺内专职人员的研究,马祖毅先生的《中国翻译通史(古代部分)》第三章
《唐朝》中提到了唐代鸿胪寺中的翻译文员,李斌城先生的《唐代文化》第十编
《对外文化交流篇》中也提到了这一职位④,这些专门从事翻译的译语人在鸿胪
寺对外接待礼宾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鸿胪寺的服务对象是外来的蕃客,
因此就涉及到民族交往等内容。由于唐代的对外交往非常频繁,与周边国家的往
来十分密切,尤其是接待外国使团和出使外国这两方面,可以说都有鸿胪寺官员
的参与,因此在相关的民族交往著作中关于鸿胪寺官员的活动也有所涉及。李大
龙先生的《唐朝与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从使者来唐和唐朝官员出使两方
面入手,探讨使者在唐朝边疆管理中的作用,并对与使者有关的其他问题进行
概要阐述,对于了解鸿胪寺官员出使情况有一定帮助。⑤而在论述唐朝与周边各
国交往情况的著作,例如池步洲先生的《日本遣唐使简史》、木宫泰彦先生的《日
中文化交流史》、拜根兴先生的《唐朝与新罗关系史论》等⑥,对于鸿胪寺的职能
有所涉及。
专题论文方面,马国荣先生的《唐鸿胪寺述论》一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鸿胪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年,第 178 页

郁贤皓:《唐九卿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第 419-450 页。

孙国栋:《唐代中央重要文官迁转途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年,第 153 页、第 169 页。

马祖毅: 《中国翻译通史(古代部分)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第 18-24 页;李斌城:
《唐代文化》第
十编《对外文化交流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 1747-1938 页。

李大龙:《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附录一《唐朝朝廷遣使大事年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第 257-305 页。

池步洲: 《日本遣唐使简史》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年,第 63-68 页;木宫泰彦: 《日中文化交流史》,
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第 156-202 页;拜根兴:《唐朝与新罗关系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年,第
161-206 页。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寺的产生、职责等,内容涉及较为全面,指出:“鸿胪寺的工作范围实际上已经
涉及到了蕃客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工作的细致性和复杂性是其它部门难以比拟
的。”①薛宗正先生的《大行令、大鸿胪与鸿胪卿——汉唐时期的主管外事、蕃
务的行政建置》主要是探讨了鸿胪寺的演变问题,他在文章中说道:
“自汉至唐,
随着中原的华夏人与周邻各古代族群之间政治、经济、文化来往的日益频繁,及
其相互间的碰撞到相互融合,中国概念的外延日益扩大,主管外事、蕃务的行政
建置越来越完善,西汉时期的大行令、大鸿胪到唐代的鸿胪卿反映了这一历史演
变。”②王静先生的《隋唐四方馆、鸿胪客馆论考》则是讨论了四方馆和鸿胪客馆
的关系和作用,指出“四方馆和鸿胪客馆是隋唐时期接待与管理四夷贡使的馆舍
场所,对发展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的关系及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对促进民族融
合及增进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③韩香先生的《唐代长安译语人》、赵贞
先生的《唐代对外交往中的译官》和2007年庄颖先生的《唐代鸿胪寺译语人浅议》
这三篇文章则是就鸿胪寺中的译语人这一特殊职业作了论述,指出:“鸿胪寺的
译语人主要以口译为主”④,并且分析推测“鸿胪译语也应多为胡人,并且昭武九
姓胡即粟特人居多”⑤。
其他论文方面,朴文一先生的《试谈在唐新罗坊的特点及其性质》讨论的是
在唐新罗人的定居生活等情况⑥。王春芳、李修松先生的《入唐求学“蕃客”及
其管理》主要是研究求学蕃客的教育方面⑦。姚蔚玲先生的《唐宋“蕃客”的丧
葬习俗》围绕唐宋时期蕃客的丧葬展开⑧。这些论文关注的是鸿胪寺内生活的留
唐蕃客的情况。
以上是近年来笔者对学术界有关唐代鸿胪寺问题的研究成果的大体罗列。通
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论著中有关鸿胪寺建置的讨论相对多一点,
对鸿胪寺中部分官员以及其行使的职能也有所探讨,但关于鸿胪寺内官员的任命
条件、来源,鸿胪寺中所管理的蕃客来源和日常生活等,以及鸿胪寺在唐代外交


马国荣:《唐鸿胪寺述论》,《西域研究》1999 年第 2 期,第 28 页。

薛宗正:《大行令、大鸿胪与鸿胪卿—汉唐时期主管外事和蕃务行政建置》, 《新疆社会科学》2004 年第 5
期,第 104 页。

王静:《隋唐四方馆、鸿胪客馆论考》,《西域研究》2002 年第 2 期,第 23 页。

韩香:《唐代长安译语人》,《史学月刊》2003 年第 1 期,第 29 页。

庄颖:《唐代鸿胪寺译语人浅议》,《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 年增刊第一辑,第 40 页。

朴文一:《试谈在唐新罗坊的特点及其性质》,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年 8 月第 3 期,第 80-84
页。

王春芳、李修松:《入唐求学蕃客及其管理》,《六安师专学报》2000 年 11 月第 4 期,第 12-14 页。

姚蔚玲:《唐宋“蕃客”的丧葬习俗》,《固原师专学报》1995 年第 2 期,第 62-64 页。

5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中产生的作用方面,还尚有研究空间。此外,前人的研究注意力比较分散,一般
都比较着眼于外交机构发展的一些共同特点,而很少注意到外交机构在不同历史
时期的差异性,这样就很难准确地把握、认识鸿胪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各个方
面的情况。基于以上这些问题,在尽量充分地占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笔者试图
对唐代的外事机构——鸿胪寺做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探究。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选题涉及面较广,鸿胪寺作为一个机构,虽然就其本身而言是属于制
度史的研究范畴,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是对这个机构本身进行研究的话,就会忽略
了比如机构中的官员、办事人员、负责接待和管理的人员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在
内容上就显得不够详实、充分,比较苍白、片面。因此,本论文除了对鸿胪寺这
一机构本身的情况进行探讨外,还分别对鸿胪寺内部的管理人员和鸿胪寺中所接
待的各地、各国人员等方面进行探究。由于论文涉及多个方面,因此在写作中,
笔者根据内容的重点,综合前人已有的成果,在文章结构和篇幅上有所取舍,有
所侧重,力求使文章的史料部分更加准确,内容更加丰富。
关于本文的研究方法,笔者力图尽可能多地去搜集史料,并且运用出土的墓
志,或者是外国这一时期的文献记载等,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以所收
集到的史料为基础,立足于史料,用丰富的史料来阐明本文的基本观点。同时在
本文中,将通过各种形式,注意结合微观和宏观两种方式,综合运用归纳、举例、
解释、图表等多种论证手法,尝试对唐代鸿胪寺进行系统、细致的研究、探讨,
进而对唐代的外交活动、外事机构和外交情况等有更详尽、更系统的认识。

四、创新与不足
本人主要有以下几个创新之处:第一,本文是对于唐代鸿胪寺所做的一次比
较全面的研究。第二,本文清晰梳理了唐代鸿胪寺的建置及其管理人员的升迁情
况等。第三,总结了唐代鸿胪寺职能的继承和演变情况。第四,论述了唐代鸿胪
寺内接待和管理在唐蕃客方面的内容。
当然,由于本人学识和经验有限,文章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第一,
有些收集的史料缺乏针对性,对于有些问题的探索、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如何结

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合史料与论证上可能还不够理想。第二,制成的表格还不尽完善,对表格对反映
出来的问题,论述还不够。

7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第一章 唐以前的鸿胪寺

鸿胪寺的由来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和演变伴随着统治者
的外交政策和制度的变化而改变,从周代至唐,经历了从一个萌芽、演变、发展
到成熟的过程。它的出现、存在或消失、废立,完全取决于当时的民族交往情况
和外交政策的制定。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行人、典客和大鸿胪

关于“鸿胪”名称的来历,
《通典》卷26《职官典八・鸿胪卿》有一个概括
的叙述:“周官大行人,掌大宾客之礼。秦官有典客,掌诸侯及归义蛮夷。汉改
为鸿胪。”①同卷注中说道:“周礼有大行人、小行人,主谥官,故以名之。臣瓒
‘大行是官名,掌九仪之制,以宾诸侯者。’”②在《文献通考》卷56《职官十・鸿
曰:
胪卿》中也有相同的记载。
记载中提到的行人,在古代有两种不同的涵义。一种是“天子死未有谥, 称
大行”③,另一种涵义是主管外事、蕃务的官名,也就是本文所讨论的行人。在
古代,身负朝廷使命而出行四方的使者被称为行人, 其最高级别的行人名为大行
人或大行令, 简称大行,主要是总管四境诸侯、藩国、接聘使者等,属于礼官的
范畴。根据《史记》卷31《吴太伯世家》记载:“王寿梦二年,楚王之亡大夫申
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奔晋, 自晋使吴, 教吴用兵乘车, 令其子为吴行人, 吴于
是始通于中国。”④对此服虔说:
“行人,掌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宾大
客,受小客之币辞。”到了秦代,将大行改为典客。《资治通鉴》卷13汉高皇后
八年九月条记载:“秦置典客,掌诸归义蛮夷,有丞。”⑤秦代是何时设置“典客”
的史料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甚至关于秦朝是否一度改名为典客,历代学者们也
是颇有异议的。例如,《史记》卷23《礼书》中就引用了司马贞《索隐》的一种


杜佑:《通典》卷 26《职官典八・鸿胪卿》,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第 153 页。

杜佑:《通典》卷 26《职官典八・鸿胪卿》,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第 153 页。

司马迁:《史记》卷 11《孝景本纪》,中华书局 1982 年,第 447 页。

司马迁:《史记》卷 31《吴太伯世家》,中华书局 1982 年,第 1448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3 汉高皇后八年九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434 页。

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说法:“大行, 秦官, 主礼仪。汉景帝改曰大鸿胪。鸿胪, 掌九宾之仪也。”①根


据这句话,秦朝时大行与典客是并存的。到了汉初时,又恢复了周代的官名,只
是名称上略有改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②。《汉书》卷43《郦陆朱刘叔
孙传》记载:“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
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戍卒卫官,设兵,张旗帜。传曰:
‘趋’。殿下郎中侠
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西乡。大行设九宾,胪句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戟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
吏六百石以次奉贺。”③《汉书》卷19上《公卿百官表》记载:“武帝太初元年,
更名大鸿胪”④,设有卿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另外还有“员吏五
十五人,其六人四科,二人二百石,文学六人百石,一人斗食,十四人佐,六人
骑吏,十五人学事,五人官医”⑤。
关于汉代“鸿胪”官名的意思,各本史书的记载并不相同。
《通典》卷 26《职
官八・鸿胪卿》的注中引用了应劭关于“鸿胪”二字的解释,说道:“郊庙行礼
赞导九宾。鸿,声也;胪,传也。所以传声赞导,故曰鸿胪。”⑥这个说法突出了
鸿胪取名和它作为外交机构的关系。
《初学记》卷 12《职官部下・鸿胪卿》引用
胡广的说法与应劭的基本相同:
“鸿,声也;胪,传也。所以传声,赞导九宾。”

班固是赞同应劭的这一解释,他在《汉书》卷 19 上《百官公卿表》中也是引用
了应劭的话,认为是“郊庙行礼赞九宾,鸿声胪传之也”⑧。仅仅是语句表达上
稍有不同而已。另一方面,三国时韦昭的看法与应劭的不同,他在其《释名》一
文中对“鸿胪”二字的解释,认为是掌宾礼,
“鸿,大也;胪,陈序也,欲大以
礼,陈序于宾客”⑨。这种说法主要是着眼于鸿胪作为礼宾官员的特点。其时学
术界还有另一种解释,从鸿胪处理王侯四夷的事务着眼。在《初学记》卷 12《职
官部下・鸿胪卿》中也说道:“鸿,大也;腹前曰胪。此言以京师为心腹,以王
侯蕃国为四体。”⑩《艺文类聚》卷 49 也引用了这种说法:
“腹前肥者曰胪,此主


司马迁:《史记》卷 23《礼书》,中华书局 1982 年,第 1157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3 汉高皇后八年九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434 页。

班固:《汉书》卷 43《郦陆朱刘叔孙传》,中华书局 1962 年,第 2127-2128 页。

班固:《汉书》卷 19 上《公卿百官表》,中华书局 1962 年,第 730 页。

范晔:《后汉书》卷 115《百官志二》,中华书局 1965 年,第 1167 页。

杜佑:《通典》卷 26《职官八・鸿胪卿》,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第 153 页。

徐坚:《初学记》卷 12《职官部下・鸿胪卿》,京华出版社 2000 年,第 472 页。

班固:《汉书》卷 19 上《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 1962 年,第 730 页。

徐坚:《初学记》卷 12《职官部下・鸿胪卿》,京华出版社 2000 年,第 473 页。

徐坚:《初学记》卷 12《职官部下・鸿胪卿》,京华出版社 2000 年,第 473 页。

9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①这些都是突出了
王侯及蕃国,言以京师为心体,王侯外国为腹胪,以养之也。
中央朝廷与王侯、蕃国之间的关系,而鸿胪正是负责处理这些关系的机构。例如,
《史记》卷 11《孝景本纪》中就说道:
“鸿,声也;胪,附皮。以言其掌四夷宾
客,若皮胪之在外附于身也。”②
从史料中关于周代的“大行人”、秦代的“典客”
、汉代的“鸿胪”的解释和
变化可以看出,汉代的鸿胪是由周代的大行人、秦代的典客发展而来的,虽然他
们的名称不同,但是其本质和职能是一致的。不论是大行人,还是后来的典客、
鸿胪,主要都是负责处理朝廷与诸侯以及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大鸿胪”官职出现的时间,根据《旧唐书》卷44《职官志三》的记载:“鸿
胪寺,周曰大行人, 秦曰典客, 汉景帝曰大行, 武帝曰大鸿胪。”③史书中的记载
说法各异,并不相同。一种说法是出现在景帝时期,比如《通典》卷26《职官八・鸿
胪卿》记载:
“景帝二年,令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国,大鸿胪奏谥、诔、策。
列侯薨及诸侯太傅初除之官, 大行奏谥、诔、策。”④《汉书》卷5《景帝纪》中
也有相同的记载,出现时间是景帝中元二年。根据这两条记载,景帝中元二年就
已经有大鸿胪了,而且与大行同时存在。如果按此理解,那么大鸿胪这一官名并
不是取代大行而来的。在《汉书》卷97上《外戚传上》中,就有一则关于“大行”
的记载:
长公主日誉王夫子男之美, 帝亦自贤之。又耳曩者所梦日符, 计未有
所定。王夫人又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大行奏事, 文曰: “子以母
贵, 母以子贵。今太子母号宜为皇后。”帝怒曰: “是乃所当言邪!”遂案
诛大行, 而废太子为临江王。⑤
《资治通鉴》卷16建中六年十二月条也提到了这一事件。史料中的这位大行
令因为参与了宫廷废立而被杀,事件就发生在景帝建中六年。
另外一种说法提到的改名时间是汉武帝太初元年,《汉书》卷19上《百官公
卿表》中有十分详细的记载:
典客, 秦官, 掌诸归义蛮夷, 有丞。景帝建中六年更名大行令, 武帝


欧阳询:《艺文类聚》卷 49《职官部五・鸿胪》,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第 884 页。

司马迁:《史记》卷 11《景帝本纪》,中华书局 1982 年,447 页。

刘昫:《旧唐书》卷 44《职官志三》,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1884 页。

杜佑:《通典》卷 26《职官八・鸿胪卿》,浙江古籍出版社,第 153 页。

班固:《汉书》卷 97 上《外戚传上》,中华书局 1962 年,第 3946 页。

1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武
帝太初元年更名行人为大行令, 初置别火。王莽改大鸿胪曰典乐。初, 置
郡国邸属少府, 中属中尉, 后属大鸿胪。①
这与第一种说法《汉书》中提到景帝中元二年的记载相悖。历代学者对于这
两种说法的意见不同,比如,颜师古认为《公卿百官表》所写有误,
“据此《纪》
文,则景帝已改典客为大鸿胪,改行人为大行矣。而《公卿百官表》乃云景帝中
六年更名典客为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为大行令为大鸿胪,更名行人为大行令,
当是表误”②。他认为班固《景帝纪》中元二年的记载时间是正确的,而否定了
“武帝太初元年”这一说法。而北宋的刘攽、刘敞二人则认为,班固撰写《汉书》
时采用博采众长的方式,他所记录的内容与时间未必就准确和匹配,因此并不能
以此判断《百官公卿表》记录就是错误的,
“盖班氏博彩他书成之,故于景帝世
谓典客为大鸿胪、行人为大行,由他书即武帝时官记景帝世事,班氏失于改革耳。
然则改诸官名在武帝世无疑,非表误也”③。就像《汉书》卷 53《景十三王传》
中所说:“河间献王薨,犹云大行令奏谥,则非表误也,但官名改议未定,故史
于此追举最后官名耳。”④结合以上的说法,笔者认为“大鸿胪”的出现时间大致
是:武帝太初元年改大行令为大鸿胪,同时将大鸿胪的属官行人改为了大行令。
后来,王莽把大鸿胪改称为典乐,东汉时又恢复为大鸿胪,从此大鸿胪的名称固
定了下来。
根据《后汉书》卷115《百官志二》记载,大鸿胪“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
其即可,以命群司。诸王入朝,当郊迎,典其礼仪。及郡国上计,匡四方来,亦
属焉。皇子拜王,赞授印绶。及拜诸侯、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台下鸿胪召
拜之。王薨则使吊之,及拜王嗣”⑤。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大鸿胪的职掌除了
外交方面,即掌“四方归义蛮夷”之外,还要服务各封国的诸侯、诸侯嗣子及各
地郡国的上计吏。根据《后汉书》卷42《东平宪王苍传》记载,建初六年,东平
王刘苍“上疏求朝。眀年,正月,帝许之,特赐装钱千五百万,其余诸王各千万。
帝以苍冒渉寒露,遣谒者赐貂裘”,
“使大鸿胪窦固持节郊迎。帝乃亲自循行邸第,


班固:《汉书》卷 19 上《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 1962 年,第 730 页。

班固:《汉书》卷 5《景帝纪》,中华书局 1962 年,第 145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6 汉景帝六年冬十二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533 页。

班固:《汉书》卷 53《景十三王传》,中华书局 1962 年,第 2410。

范晔:《后汉书》卷 115《百官志二》,中华书局 1965 年,第 3583

11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豫设帷床,其钱帛器物无不充备”①。诸侯王离朝时,大鸿胪先上书奏遣,
“大鸿
胪奏遣诸王归国”。对于那些受到特别重视的还要持节护送,例如楚王刘英,
“徙
丹阳泾县,赐汤沐邑五百户。遣大鸿胪持节护送。”②此外,大鸿胪还要参与诸侯
王的授封问题。根据《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上》记载,建武二年,光武帝下
诏大封有功之臣,命令大鸿胪负责,诏书上说:“其显效未酬,名籍未立者,大
鸿胪趣上,朕将差而录之。”③当诸侯王行为不检触犯法律,或者涉及违反案件之
时,朝廷除了派执法官员调查之外,还会派大鸿胪协同处理。《资治通鉴》卷23
昭帝始元元年八月条记载,燕王刘旦与齐孝王刘泽等谋反失败,刘泽被捕,“天
子遣大鸿胪丞治,连引燕王。”④又,根据《汉书》卷47《文三王传》记载,梁王
刘立杀人,天子派遣廷尉和大鸿胪“持节即讯”⑤。同书的卷63《武五子传》也
有类似记载,广陵王刘胥祝诅之事被发现,于是杀人灭口,“天子遣廷尉、大鸿
胪即讯”⑥。诸侯王去世时,大鸿胪需要监护丧事,代表中央吊唁死者,
《后汉书》
卷42《东平宪王苍传》记载,东平县王刘苍死后,“遣大鸿胪持节,五官中郎将
副监丧”⑦。除了诸侯王之外,地方上的上计吏来中央述职时,由大鸿胪负责他
们在京期间的生活安排和礼宾接待工作。上计吏所住郡邸即由大鸿胪管辖,“初
置郡国邸,属少府,中属中尉,后属大鸿胪。”⑧
大鸿胪下还设有行人、译官、别火二令丞及郡邸长丞。武帝太初元年,“更
名行人为大行令”⑨,主要负责“斋祠傧赞九宾”。大行令为一人,六百石,另有
丞一人,治礼郎四十七人。《汉官》中说道,大行令“四人四科,五人二百石,
文学五人百石,九人斗食,六人佐,六人学事,十二人守学事”⑩。别火为武帝
太初元年设置,到了东汉时,省译官令丞,别火二令丞和郡邸长丞,“但令郎治
11
郡邸” 。


范晔:《后汉书》卷 42《东平宪王苍传》,中华书局 1965 年,第 1433。

范晔:《后汉书》卷 42《楚王英传》,中华书局 1965 年,第 1428。

范晔:《后汉书》卷 1 上《光武帝纪上》,中华书局 1962 年,第 26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3 汉昭帝始元元年八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751 页。

班固:《汉书》卷 47《文三王传》,中华书局 1962 年,第 2210。

班固:《汉书》卷 63《武五子传》,中华书局 1962 年,第 2762。

范晔:《后汉书》卷 42《东平苍王传》,中华书局 1965 年,第 1433 页。

班固:《汉书》卷 19 上《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 1962 年,第 730 页。

班固:《汉书》卷 19 上《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 1962 年,第 730 页。

范晔:《后汉书》卷 115《百官志二》,中华书局 1965 年,第 1167 页。
11
范晔:《后汉书》卷 115《百官志二》,中华书局 1965 年,第 1167 页。

1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鸿胪、鸿胪卿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鸿胪的机构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三国时期,各
政权虽然呈现分裂割据之势,但魏、蜀、吴三国与周边民族和国家仍然有着密切
的联系和交往,“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闻、接受西域民族的
朝贡,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朝贡,略如汉氏故事。”

汉嘉郡旎牛夷首领朗路接受蜀汉册封并朝贡时,派遣到成都的朝贡者多达百余
人。②曹魏继承了汉代的的制度,设立大鸿胪一职,来掌管蛮夷事物。曹魏的大
鸿胪崔林“龟兹王遣侍子来朝,朝廷嘉其远至,褒赏其王甚厚。余国各遣子来朝,
间使连属,林恐所遣或非真的权取疏属。贾胡因通使命,利得印绶,而道路护送
所损滋多,劳所养之民,资无益之事,为夷狄所笑,此曩时之所患也。乃移书敦
煌喻指,并录前世待遇诸国丰约故事,使有恒常。”③此外,三国时期的蜀、吴两
国也都设置过这一官职,国与国之间重要的外交来往由大鸿胪负责,例如《资治
通鉴》卷 79 汉武帝泰始二年三月条记载:“三月, 戊戌, 吴遣大鸿胪张俨、五
官中郎将丁忠来吊祭”④。
两晋时期,中原政权与周边政权和国家的往来也一直没有间断过,尤其是西
”⑤可见,到京城朝贡的边夷使客一
晋武帝时期,“凡四夷入贡者,有二十三国。
定也为数不少。为此,西晋也设有大鸿胪一职,来专职管理这些外交事务。根据
《晋书》卷 24《职官志》记载,西晋大鸿胪“皆为列卿,各置丞、功曹、主簿、
五官等员”⑥。
“大鸿胪統大行、典客、园池、华林园、钩盾等令,又有青宫列丞、

邺玄武苑丞” 。东晋政权在有外交事务需要处理时才会设立大鸿胪,已经不再

把它当作常设机构,而是根据情况需要随时废立,“及江左初省,有事则权置,
事毕即省”⑧,事务处理完毕后就将其取消,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东晋作为偏安政
权,它的外交事务并不是很多。当时大鸿胪的规模并不大,大鸿胪的长官为卿,
根据《唐六典》卷 18《鸿胪寺》注引《晋令》记载:
“大鸿胪置主簿、录事、史。”


陈寿:《三国志・魏志》卷 30《鸟丸鲜卑东火传》 ,中华书局 1962 年,第 840 页。

陈寿:《三国志・蜀志》卷 43《张疑传》,中华书局 1962 年,第 1053 页。

陈寿:《三国志・魏志》卷 24《崔林传》,中华书局 1962 年,第 680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79 汉武帝泰始二年三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2496 页。

房玄龄:《晋书》卷 97《四夷传》,中华书局 1974 年,第 2531 页。

房玄龄:《晋书》卷 24《职官志》,中华书局 1974 年,第 735 页。

房玄龄:《晋书》卷 24《职官志》,中华书局 1974 年,第 737 页。

房玄龄:《晋书》卷 24《职官志》,中华书局 1974 年,第 737 页。

1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不过,这一时期的大鸿胪仍然在处理对外邦交、册封藩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咸康七年,东晋成帝就曾“诏遣兼大鸿胪郭烯持节诣棘城册命燕王, 与翔等
偕北。公卿饯于江上”。②
大鸿胪的属官根据上引《晋书》卷 24《职官志》的记载,主要有大行和典客。
关于大行,在《通典》卷 25《职官典七・太常卿》条下又记道:
“汉大鸿胪有理
礼郎四十六人。晋理礼郎四人,属大行令。”又,同书的卷 26《职官典八・鸿胪
“鸿胪署官有大行令、丞,魏改大行为客馆令”③,到了西晋时则改名
卿》记载:
为“典客”
。根据《晋书》卷 46《李重传》记载,西晋人李重去世,“家贫,宅
宇狭小,无殡殓之地,诏于典客署营丧”④。这一记载是惠帝永康年间的事,说
明当时有典客署这一机构,可以负责处理丧葬事宜。到了东晋后期,典客又被改
名为客馆,仍然使用曹魏时的旧称。根据《晋书》卷 9《孝武帝帝纪》记载,孝
武帝太元十三年十二月,延贤堂及“螽斯则百堂、客馆、骠骑库皆灾”⑤。至于
大鸿胪的其他属官,有的与外交工作关系不大。比如钩盾令,根据《通典》卷
26《职官典八・司农卿》记载,钩盾令在汉代隶属于少府,“典诸近园苑游观之
事”⑥,是少府的属官。
《后汉书》卷 7《考证》记载:“鉤盾令一人,典诸近池
苑园游观之处。”到了晋代,大鸿胪的属官中还有钩盾令,自此之后就没有再听
说过了。再比如华林园令,同时期的光禄勋也有这个属官。
《宋书》卷 29《符瑞
志下》记载:“明帝泰始二年三月,丙午,黄紫云从景阳楼出,随风回久乃消,
华林园令臧延之以闻。”
“太康十年五月,丁亥,白雀见宣光北门,华林园令孙邵
获以献。”⑦从中可知,华林园令的职责应该与记载呈报祥瑞之事有关。
南朝前期与东晋的状况大体相同,宋、齐两代也不把大鸿胪当作常置机构
设置。《南齐书》卷 16《百官志》记载:“有事权置兼官,毕乃省。”⑧梁初时,
“皆无卿名。”⑨这种状况一直到梁武帝时期才有了改变。
继承了宋、齐的制度,
根据《梁书》卷 2《武帝纪》记载,武帝天监七年以后,增设六卿以凑满十二卿


李林甫:《唐六典》卷 18《鸿胪寺》,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504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96 汉成帝咸康七年二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3045 页。

杜佑:《通典》卷 26《职官典八・鸿胪卿》,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第 153 页。

房玄龄:《晋书》卷 46《李重传》,中华书局 1974 年,第 1313 页。

房玄龄:《晋书》卷 9《孝武帝纪》,中华书局 1974 年,第 237 页。

杜佑:《通典》卷 26《职官典八・鸿胪卿》,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第 153 页。

沈约:《宋书》卷 29《符瑞志下》,中华书局 1974 年,第 844 页。

萧子显:《南齐书》卷 16《百官志》,中华书局 1972 年,第 318 页。

魏徵:《隋书》卷 26《百官志上》,中华书局 1973 年,第 724 页。

1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之数,正式恢复了鸿胪的建置,
“五月,己亥,诏复置宗正、太仆、大匠、鸿胪,
又増太府、大舟,仍先为十二卿。”①重新将其恢复为常设机构,并列为十二卿之
一。恢复后的鸿胪“除大字,但曰鸿胪卿,位视尚书左丞”②,即将大鸿胪改称
为鸿胪卿。之后陈继承了梁的制度,也设置鸿胪卿,官居三品,下设有丞及功曹、
主簿等官员。这一时期鸿胪卿的下属机构主要是客馆。东晋后期把典客令改为客
馆令,根据《唐六典》卷 18《鸿胪寺》“典客署”条记载:“永初中,分置南、
北客馆令、丞。”③南北客馆令的设置表明刘宋政权“在馆舍的安排上已作出了区
分”④。根据《南齐书》卷 30《焦度传》记载,焦度“以归国,补北馆客”
。《南
齐书》卷 51《崔慧景传》记载,齐明帝永泰元年,崔慧景等行军邓城,魏军且
“军中北馆客三人走投虏”⑤,说明萧齐时也设有南北客馆令。萧梁时则将其
至,
改为典客馆令, ”⑥陈依循梁制,
“梁有典客馆令、丞、在七班之下,为三品勋位。
设有馆客令、丞。
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受到晋朝制度的影响,在机构的设立上常会仿照晋朝的
名称。例如晋惠帝永兴元年,匈奴刘渊建立的前赵政权,“改元曰元熙。追尊安
乐公禅为孝怀皇帝, 作汉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立其妻呼延氏为王后。以右贤
王宣为丞相, 崔游为御史大夫, 左于陆王宏为太尉, 范隆为大鸿胪”⑦。在这个
政权中,丞相以下, 诸如御史大夫、太尉、大鸿胪等职位都是由汉人担任的。这
些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外交制度方面也沿袭了大鸿胪的建置,前秦的韩胤、后
秦的梁裴、前赵的田崧、汉的李弘都担任过本国的大鸿胪。例如穆帝兴宁二年,

“六月, 秦王坚遣大鸿胪拜张天锡为大将军、凉州牧、西平公。” 到了北魏时
期,根据《册府元龟》卷963《外臣部・封册一》记载,拓跋焘延和二年:
“诏兼
大鸿胪卿崔颐”拜杨难当为南秦王。说明北魏前期就有大鸿胪卿,当时从二品上。
太和十五年,孝文帝设置了主客少卿,即鸿胪少卿,为从三品。到了北齐时:
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是为九寺,


李百药:《梁书》卷 2《武帝纪》,中华书局 1973 年,第 47 页。

杜佑:《通典》卷 26《职官典八・鸿胪卿》,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第 153 页。

李林甫:《唐六典》卷 18《鸿胪寺》,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506 页。

王静:《中国古代中央客馆制度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第 43 页。

《南齐书》卷 51《崔慧景传》,中华书局 1972 年,第 872 页。

李林甫:《唐六典》卷 18《鸿胪寺》,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506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85 晋惠帝永兴元年冬十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2702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01 晋穆帝兴宁二年夏六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3195 页。

15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置卿、少卿、丞各一人。各有功曹、五官、主簿、录事等员。①
这里,鸿胪明确为九寺之一,成为政府的重要机构。北周时,朝廷依据周代
的官制进行了改制,改名为“蕃部中大夫”、
“宾部中大夫”
,《通典》卷26《职官
典八・鸿胪卿》记载:
“司寇有蕃部中大夫,掌诸侯朝觐之序,有宾部中大夫,
掌大宾客之仪。”②
北朝时期,鸿胪的下属机构主要有典客、司仪、典寺等部门。太和十五年,
“后魏初曰典客监,太和中置主客令”。③在《资治通鉴》卷 135
北魏设置主客令,
”④从中可知,北
齐武帝永明元年冬十月条胡三省注中说到:“主客令即典客令。
魏的主客令就是典客令。根据《隋书》卷 27《百官志中》记载,北齐的鸿胪寺:
掌蕃客、朝会、吉凶、吊祭。统典客、典寺、司仪等署令、丞。典客
署又有京邑萨甫二人,诸州萨甫一人。典寺署,有僧祗部丞一人。司仪署,
又有奉礼郎三十人。⑤
北魏后期及北齐、北周,中原地区有不少蕃客信奉袄教,祭祀袄教的天神胡
天,而袄教的祭司就叫萨甫,以“萨甫”命名官职,也反映了典客署掌管接待外
国使臣及客商的这一职能特征。而司仪官也是在北魏太和十五年时设置的,“十
五年七月,置司仪官”。⑥根据《唐六典》卷 18《鸿胪寺》
“司仪署”条记载,北
周有司仪上士一人、中士二人。另外关于典寺署,
《唐六典》卷 16《宗正寺》
“崇
贤署”条记载,北周有司寂上士、中士,掌管法门的政务,又有司玄中士、下士,
掌管道门的政务。
到了隋朝,随着国家实力的强盛,国家版图不断扩大, 国家的外事往来与边
疆蕃务明显增多。隋朝继承了北齐制度,设置鸿胪寺。至此鸿胪寺作为处理外交
事务和蕃务工作机构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内部组织日益复杂,渐趋完善。
隋王朝虽然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但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影响却很大。隋文帝
杨坚在位时期, 不仅结束了魏晋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 重新实现了全国政治的
统一, 而且还击败了当时一度雄霸北亚、中亚大陆的突厥汗国。由于当时战事的
需要和对外活动的频繁, 鸿胪卿逐渐成为朝廷的肘臂重臣。在处理好本职工作,


魏徵:《隋书》卷 27《百官志中》,中华书局 1973 年,第 755 页。

杜佑:《通典》卷 26《职官典八・鸿胪卿》,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第 153 页。

杜佑:《通典》卷 26《职官典八・鸿胪卿》,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第 153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35 齐武帝永明元年冬十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4257 页。

魏徵:《隋书》卷 27《百官志中》,中华书局 1973 年,第 756 页。

魏收:《魏书》卷 113《官氏志》,中华书局 1974 年,第 2976 页。

1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即主管外事、蕃务、宫廷礼仪以外,还大都兼领着军事上的事务。例如,隋文帝
时的鸿胪卿赵郡李雄,就同时兼领着河北行台兵部尚书的职务。①
隋朝时,鸿胪寺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隋初开皇三年曾经废鸿胪寺入太常,
但至开皇十二年又复置。隋朝的鸿胪寺中以卿一人作为长官,是正第三品;少卿
一人作为次官,是正四品上;丞二人,是正七品下,此外还有主簿、录事等中低
级官员。根据《唐六典》卷18《鸿胪寺》的记载,隋朝的鸿胪寺下面统辖有典客、
司仪、崇玄三署。隋炀帝时,典客署改名为典蕃署。三个署分别设置令为长官,
丞为副。典客署下又有掌客十二人,而司仪署有掌仪二十人。隋炀帝时,加置少
卿二人,降为从四品。
此时的鸿胪寺主要掌管外交事务,一切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文书都要先送交给
鸿胪寺,然后才转呈给皇帝。例如《资治通鉴》卷181隋炀帝大业四年三月条记载,
日本国倭王多利思比孤派遣使者入朝, 由于其国书中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
天子无恙”,隋炀帝读后非常生气,“谓鸿胪卿曰:‘蛮夷书无礼者, 勿复以闻’”


鸿胪寺为了招待四方的蕃客,在京城里还建有庞大的馆舍。《资治通鉴》卷
180隋炀帝大业元年秋八月条记载,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之母向氏入隋, “遂留
长安, 舍于鸿胪寺”。③同时,隋朝还创立了四方馆这一新的外事接待机构,作
为鸿胪寺的一个下属机构。《隋书》卷28《百官志下》对此有一段重要的记载:
鸿胪寺改典客署为典蕃署。初炀帝置四方馆于建国门外, 以待四方使者,
后罢之, 有事则置, 名隶鸿胪寺, 量事繁简, 临时损益。东方曰东夷使者,
南方曰南蛮使者, 西方曰西戎使者, 北方曰北狄使者, 各一人, 掌其方国
及互市事。每使者署, 典护录事、叙职、叙仪、监府、监置、互市监及副、
参军各一人。录事主纲纪。叙职掌其贵贱立功合叙者。叙仪掌小大次序。监
府掌其贡献财货。监置掌安置其驼马船车, 并纠察非违。互市监及副掌互市。
参军事出入交易。④
当时来华的蕃客人数非常多的,因此朝廷才会设立四方馆,并根据他们所在
国家的地理位置分别设置四个使者给予接待,分工详细,互相配合。四方馆到了


魏徵:《隋书》卷 46《李雄传》,中华书局 1973 年,第 1261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81 隋炀帝大业四年三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5637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80 隋炀帝大业元年秋八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5622 页。

魏徵:《隋书》卷 28《百官志下》,中华书局 1973 年,第 798 页。

17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唐代仍然是一个接待安置蕃客的重要外交场所。
关于隋代鸿胪寺官员的记载,根据《资治通鉴》卷190唐高祖武德五年夏四
月条记载:“夏,四月,己未,隋鸿胪卿宁长真以宁越郁林之地请降于李靖,交
爱之道始通,以长真为钦州总管。”①隋末时,宁长真先依附于萧铣, 后来又归降
了唐朝,献出宁越、郁林之地,被唐高祖封为钦州总管。后来,洛阳的隋皇泰帝
也有自己任命的鸿胪卿崔善福, 唐高祖武德五年,“秋,七月,皇泰主遣大理卿
张权、鸿胪卿崔善福赐李密书,曰:“今日以前咸共刷荡,使至以后彼此通怀,
七政之重伫公匡弼,九伐之利委公指挥。”“权等既至,密北面拜受诏书”②。崔
善福应该是隋朝的最后一任鸿胪卿了。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90 唐高祖武德五年夏四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5949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85 唐高祖武德元年秋七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5799 页。

1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第二章 唐代鸿胪寺的建置和官员身份

唐朝与前代相比,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外交政策开放、开明,这些
对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和国家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因此,唐代的外
交活动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程度,唐朝廷与周边这政权和国家之间的往来十分
频繁,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更加密切。而这些也促进了鸿胪寺建置的进一步完
善,与其他机构之间的配合也更加协调。由于其在外交活动中的重要性,那些具
备与外事活动相符合的特定才能和地位的人往往会被任命为鸿胪寺长官,发挥其
外交才干,为来唐人员服务。

第一节 唐代鸿胪寺的建置

唐代鸿胪寺是九卿之一,是中央的专职外交机构之一,机构建置完善,人员
配备齐整,还配有下属机构。不同的部门、岗位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鸿胪寺
卿的带领下,共同负责处理外交事务。

一、唐代鸿胪寺的机构和官员设置
唐初沿袭了隋代的制度,设立鸿胪寺。高宗龙朔二年,改鸿胪寺为同文寺,
咸亨元年复称为鸿胪寺。武后光宅元年又改称为司宾寺,之后神龙元年又改回鸿
胪寺。根据《旧唐书》卷 44《职官志》记载:
卿一员,(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卿之职,掌宾客及凶仪
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以率其官属,供其职务。少卿为之贰。凡四方
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凡二王后及夷狄君长之子袭官爵
者皆辨其嫡庶,详其可否。若诸蕃人酋渠有封礼命,则受而往其国。凡天
下寺观三纲,及京都大德,皆取其道德高妙、为众所推者补充,申尚书祠
部。皇帝太子为五服之亲及大臣发哀临吊,则赞相焉。凡诏葬大臣,一品
则卿护其丧事,二品则少卿,三品丞一人往。皆命司仪,以示礼制。①


刘昫:《旧唐书》卷 44《职官志三》,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1885 页。

19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丞二人,
(从六品上。)主簿一人,
(从七品上。)录事二人,
(从九品上。)
府五人,史十一人,亭长四人,掌固六人。丞掌判寺事。主簿掌印,勾检
稽失。录事掌受事发辰。①
从上述的记载中可知,唐代鸿胪寺是一个规模十分庞大的外事机构。对此,
《通典》卷26以及《新唐书》卷48中也都有详细的记载。
鸿胪卿是鸿胪寺的最高长官,从三品。根据《唐六典》卷18《鸿胪寺》记载:
“鸿胪卿之职,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以率其官属,而供其职
务;少卿为之贰。”②所谓“宾客”之事,主要就是指外交的接待事务;“凶仪”
之事,内中也包含有关外交事务。鸿胪少卿作为鸿胪卿的副手,有两人,从四品
上。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规定,鸿胪寺与其他部门,如光禄、卫尉、太仆少府监、
将作监等的官员都升为正三品,即将鸿胪卿晋升为正三品,鸿胪少卿晋升为从三
品,从这个升迁中可以看出玄宗在提高寺监的地位,而鸿胪寺在外交事务中的地
位也益发重要。因为在唐朝的官制中,三品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三品以上的官
员都是属于朝廷的最高级官员。此外,在鸿胪卿和少卿之下,还有鸿胪丞、主簿、
录事等下属官员。其中鸿胪丞的作用也很重要,
“掌判寺事”,类似于现在的秘书
长之类的职务。此外,
“府五人,史十一人,亭长四人,掌固六人”
,这些都是流
外的吏职人员。还有赞相一职,他是主持仪式的官员。
由于鸿胪寺是外交机构,涉及到许多外交方面的问题,所处理的内容比较敏
感,外交文件都是国家机密,因此鸿胪寺有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一般官员出入
鸿胪寺需要凭“门籍”,
“鸿胪当司官吏一下,各施门籍出。其译语、掌客出入客
馆者,于长官下状牒馆门,然后与兼门相兼出入”③。此外,鸿胪寺还有外交保
“鸿胪掌四夷之客,以泄漏为罪”④。
密规定, 《唐律疏议》卷9《职制》规定“诸
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漏泄于蕃国使者,加一等。”⑤此
条下的疏议说道国家之事,不欲蕃国闻知,若漏泄于蕃国使者,加一等,合徒二
年。其大事,纵漏泄于蕃国使,亦不加至斩。也就是说唐律明确规定,如果外交
人员将国家机密泄漏于外国使节,要比一般情况下加罪一等,但其量刑不超过斩


刘昫:《旧唐书》卷 44《职官志三》,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1885 页。

李林甫:《唐六典》卷 18《鸿胪寺》,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505 页。

王溥:《唐会要》卷 66《鸿胪寺》,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第 1361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13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十二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6775 页。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 9《职制》,中华书局 1983 年,第 110 页。

2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刑。这就从刑罚方面对外交管理机构与涉外服务人员的行为作了明确的规范。开
元十四年,渤海王武艺不满黑水靺鞨来唐,于是发动对黑水的战争。武艺的弟弟
门艺极力反对此事,并违抗了武艺的军令,弃众投奔了唐朝。于是武艺通过外交
途径要求唐朝廷处死门艺。根据《资治通鉴》卷213唐玄宗开元十四年条记载:
“上密遣门艺诣安西,留其使者,别遣报云已流门艺于岭南。武艺知之,上表称
大国当示人以信,岂得为此欺诳,固请杀门艺。上以鸿胪少卿李道邃、源复不能
督察官属,致有漏泄,皆坐左。”①由此可知,作为鸿胪寺的长官,即使不是自
己犯错,也要对其下属的泄漏外交机密的行为负责,可见鸿胪寺的外交保密纪律
是非常严格的。

二、 鸿胪寺的下属机构和官员设置
根据《旧唐书》卷 44《职官志三》的记载,鸿胪寺有典客、司仪两署。唐
初,改典蕃署为典客署,设置令为长官,一人,从七品下;丞为副,二人,从第
八品下。其下还有掌客十五人,正九品上。此外就是流外的吏职人员:典客十三
人,府四人,史八人,宾仆十八人,掌固八人。关于他们的职掌,
《旧唐书》说:
典客令掌二王后之版籍及四夷归化在蕃者之名数。丞为之二。凡朝贡、
宴享、送迎皆预焉。辨其等位,供其职事。凡酋渠首领朝见者,皆馆供之。
如疾病死丧,量事给之。②
典客署主要负责蕃客的接待、迎送等事务,即史料中提到的“凡朝贡、宴
享、送迎皆预焉,辨其等位,供其职事”。典客署下设有客馆,提供给留京蕃客
作为暂时的居住之用,“凡酋渠首领朝见者皆馆供之”。“疾病死丧,量事给之”,
这是指关于蕃客的丧葬礼仪等方面的事务。
司仪署主要负责丧葬礼仪及有关事务,设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
品下。流外的吏职人员有司仪六人,府二人,史四人,掌设十八人,斋郎三十三
人,掌固四人,幕士六十人。他们的职掌,《旧唐书》亦云:
司仪令掌凶礼之仪式及丧葬之具。丞为之贰。凡京官职事三品已上、散

官三品已上、京官四品已上,如遭丧薨卒,量品赠祭,葬皆供给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13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十二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6775 页。

刘昫:《旧唐书》卷 44《职官志三》,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1885 页。

刘昫:《旧唐书》卷 44《职官志三》,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1885 页。

21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鸿胪寺的下属机构除了上述两署外,到唐中期还有一个礼宾院。根据《资质
通鉴》卷 232 胡注:
“鸿胪掌四夷之客,有礼宾院。
”又,同书卷 240 唐宪宗元和
“唐有礼宾院,凡胡客入朝,设宴于此。……属鸿胪寺。”①礼
十四年正月条胡注:
宾院设置于开元十九年,主要是负责为公主、郡主、县主等举行出嫁仪式,之后
由于战乱,这项职能渐渐没有了②,转而成为礼宾外宾的机构,才隶属于鸿胪寺。
根据《唐会要》卷 66《鸿胪寺》记载:“(天宝)十三载二月二十七日,礼宾院
自今后,宜令鸿胪勾当检校。应缘供拟,一物已上,并令鸿胪勾当。”③可见,礼
宾院是从天宝十三载开始才归鸿胪寺统辖的。通过胡三省的注可知,礼宾院的主
要职责是唐朝设宴款待外来蕃客的机构。关于礼宾院的活动,史书中的记载大多
是唐朝中后期的,例如《册府元龟》卷 976《外臣部・褒异三》记载,大历二年
三月己卯:“宴吐蕃使于礼宾院。”④《资治通鉴》卷 249 唐宣宗大中五年夏四月
“上遣左垂李景让就礼宾院问所欲”⑤可见
条记载,大中五年,吐蕃论恐热入朝,
吐蕃使者下榻于礼宾院。这些都是蕃客入住礼宾院的史实。到了唐朝后期,礼宾
院成为重要的外事接待部门,之后由于使职差遣制度的盛行和宦官专权的影响,
礼宾院逐渐取代了鸿胪寺的职能和地位。
另外,唐代初年,崇玄署也曾是鸿胪寺的下属机构,它主要是负责寺、观的
管理。每寺、观各设有监一人,隶属于鸿胪寺。到了开元二十五年,将道观改隶
于宗正寺,佛寺改隶于尚书祠部。此外,鸿胪寺还有左右威远营,威远营使由鸿
胪寺官员兼领。根据《旧唐书》卷 138《贾耽传》记载,贾耽担任鸿胪卿时,
“时
左右威远营隶鸿胪,耽仍领其使”⑥。从建中元年开始,左右威远营划归金吾卫
管辖。根据《唐会要》卷 66《鸿胪寺》记载,建中元年七月,
“以鸿胪寺左右威
远营隶金吾”⑦。史书中关于左右威远营的职事并不明确,不过从它划归入金吾
卫统辖来看,它的职责应该是负责保卫或者巡查之类的事务。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40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正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7758 页。

王静:《中国古代中央客馆制度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第 88 页。

王溥:《唐会要》卷 66《鸿胪寺》,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第 1361 页。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 976《外臣部・褒异三》,中华书局 1982 年,第 11464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49 唐宣宗大中五年夏四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8047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38《贾耽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3783 页。

王溥:《唐会要》卷 66《鸿胪寺》,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第 1361 页。

2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第二节 鸿胪寺官员的来源
由于鸿胪寺负责外交接待、礼仪、蕃客的管理等工作,需要时常面对各种各
样的外交事务和不同国家的使节、蕃客等,而且所服务的对象大多是身份尊贵、
特殊的客人,因此鸿胪寺官员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唐代的国威和颜面,也代表了
唐代的外交态度。能够担任鸿胪寺官员的人都需要符合一定的身份和条件,他们
需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如能够具备特定的外交才能和达到极高的服务要求
等,对此,笔者根据《资治通鉴》
、新旧《唐书》、《册府元龟》等基本史料,以
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姓名的为准,统计有唐一代的鸿胪寺官员,并对这些人归纳分
类,从他们的身份入手以期找出可以担任鸿胪寺长官的条件和资格。郁贤皓先生
的《唐九卿考》一书将鸿胪卿与鸿胪少卿分开统计,其中统计的人物与笔者所查
基本史料稍有不同,郁贤皓先生没有记载的官员共有 34 人,现列表 1 如下:
表 1:鸿胪寺官员一览表①
姓名 身份(担任鸿胪之职前) 担任职务
温大雅 中书侍郎 鸿胪卿(死后赠)
崔君肃 黄门侍郎 鸿胪卿
裴光庭 兵部郎中 鸿胪少卿
高延寿 高丽北部傉萨 鸿胪卿
赵德楷 鸿胪丞
契苾何力 左骁卫大将军 检校鸿胪卿
张鷟 长安尉 鸿胪丞
宋之问 陇州参军 鸿胪主簿
叶法善 鸿胪卿员外置
郭知运 鄯州都督,陇右诸军节度 鸿胪卿
大使
张謐 鸿胪卿
刑璹 赞善大夫 鸿胪少卿(摄)
李璹 申王 鸿胪员外卿
孙凤迦异 归义来朝使者 鸿胪卿


郁贤皓先生的《唐九卿考》将鸿胪卿与鸿胪少卿分开统计,见该书第 419-464 页。其中统计的人物与新
旧《唐书》
《资治通鉴》等稍有不同,鉴于《唐九卿考》中已有详细说明,因此本表格所列为《唐九卿考》
中没有记载的官员。

2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李光弼 右羽林军大将军 鸿胪卿


高仙芝 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 鸿胪卿
马使
李偡 广阳郡王 鸿胪卿
李伷 宜春郡王 鸿胪卿
李仅 新城郡王 鸿胪卿
杜希望 鸿胪卿
哥舒翰 右武卫员外将军充陇西 鸿胪員外卿
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
使河源军使
卢杞 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的 鸿胪丞
掌书记,试大理评事,监
察御史
管崇嗣 赵国公 鸿胪卿
郭晞 左赞善大夫 鸿胪卿
仆固怀恩 左领军大将军 鸿胪卿
康谦 胡商 试鸿胪卿
能元皓 安庆绪的北海节度使 鸿胪卿
李抱玉 右羽林军大将军 鸿胪卿员外置
骨啜特勒 鸿胪卿
吴溆 盛王府录事参军 鸿胪少卿

萧宽 太常卫尉卿 鸿胪卿充闲廐使
尉迟胜 右威卫将军、毗沙府都督 鸿胪卿
邢君牙 隶属禁军 鸿胪卿
崔浣 检校左庶子、兼御史中丞 鸿胪卿
李铭 鸿胪少卿
以上表格中有 7 人的记载资料不明确,只写有担任鸿胪卿这一官职的内容,
而此前为何职不明,因此空缺。
到了唐中后期,随着使职差遣制的制度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影响,鸿胪寺

2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的职能逐渐被宦官掌握的礼宾院使一职架空。这种情况在史料记载方面也有反
映。例如,
《旧唐书》中就提到代宗时的大宦官鱼朝恩,以恩宠获封“鸿胪礼宾
使”的情况:
鱼朝恩,温良恭俭,宽柔简廉,长才博达,敏识高妙。……一心奉上,始
终竭力。……可行内侍监,判国子监事,充鸿胪礼宾等使,封郑国公,食邑
三千户。①
朝恩性本凡劣,……自谓有文武才干,以邀恩宠。上优遇之,加判国子监
事,光禄、鸿胪礼宾、内飞龙、闲厩等使。②
而与之相对应的,唐中后期史料中关于鸿胪寺官员任命和活动的记载则明显
少于唐前期,根据《唐九卿考》以及新旧《唐书》、《册府元龟》等史书的统计,
唐朝出任鸿胪卿和鸿胪少卿的共有 213 人。其中,代宗永泰二年以后任命的鸿胪
寺长官为 49 人,只占全部人数的 23%。除了《唐九卿考》所统计的 47 外,其他
史书中补充的为 2 人,一位是德宗贞元三年任命为鸿胪卿的崔浣,一位是元和初
年任命为鸿胪卿的李铭,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唐代中后期鸿胪寺官员任命情况的变
化。
关于鸿胪寺官员的身份来源,从表格 1 中可以看出,唐代有能力担任鸿胪寺
长官的人员,大多具有良好的学识、才干,具有丰富的经验;或者出身尊贵,身
份显赫;或者长期与周边民族政权和国家打交道,对他们的情况比较熟悉,或者
是以武将身份建立军功从而入鸿胪。现在分为三个方面分析鸿胪寺官员的身份。

一、 身份尊贵的皇亲国戚或当朝权贵
国家有关的一切外交事务几乎都与鸿胪寺有关。有时,在接待重要的外交使
团或身份尊贵的酋长、首领时,需要与这些蕃客们身份相匹配的接待官员,而同
样出身尊贵的李氏宗亲或位高权重的当朝外戚、宦官,就成了最好的人选。
从以上文所说的这 212 多个官员来看,其中宗室弟子或外戚共有 24 人,现
分别列表如下:
表 2:宗室为鸿胪寺主要长官一览表
姓名 身份 在鸿胪寺内职务


刘昫:《旧唐书》卷 24《礼仪志四》,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924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84《宦官・鱼朝恩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4764 页。

25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李孝基 永安王 鸿胪卿


李道宗 江夏王 鸿胪卿
李道邃 戴国公 鸿胪少卿
李宗晖 李重俊之子 鸿胪卿
李璹 让帝李宪之子 鸿胪卿
李偡 寿王李瑁之子 鸿胪卿
李伷 丰王李珙之子 鸿胪卿
李仅 肃宗之子 鸿胪卿
李巽 唐肃宗堂侄 鸿胪卿
李瑗 乐安郡王, 鸿胪卿
惠宣太子李业之子
李佩 静恭太子李琬之子 鸿胪卿
李诩 晋昌郡王,韶王李暹之子 鸿胪卿

表 3:外戚为鸿胪寺主要长官一览表
冯少师 高祖女长沙公主驸马 鸿胪卿
长孙涣 长孙无忌之子 鸿胪少卿
武攸宜 武则天的侄子 检校司宾卿
武攸止 恒安王 司宾卿
武忠 武攸止的儿子 鸿胪卿
杨銛 杨玉环之兄 鸿胪卿
杨昢 万春公主驸马,杨国忠之 鸿胪卿

窦履信 肃宗张皇后之舅 鸿胪卿
吴溆 肃宗吴皇后之兄 鸿胪少卿
从这两张表格中可以看出,李氏宗亲除了李道邃之外,担任的都是鸿胪卿,
比如,李孝基是唐高祖的从父弟,他的父亲李璋,被唐高祖追封为毕王。根
据《旧唐书》记载: ”①武德二年,
“武德元年,封永安王,历陕州总管,鸿胪卿。


刘昫:《旧唐书》卷 60《永安王孝基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2339 页。

2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刘武周手下将领宋金刚举兵侵犯汾、浍,唐高祖以孝基为行军总管讨伐刘武周,
结果不幸被留刘武周所擒,后被杀害。唐高祖为此废朝三日,之后刘武周被平定,
高祖没有抢回李孝基的尸体,只能招魂葬之,并赠其左卫大将军,谥号壮。
又例如《旧唐书》卷 60 记载,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与李世民同辈,
“贞观元年,征拜鸿胪卿”。唐朝建立后,李道宗的父亲李韶,曾被高祖追封为
东平王,赠户部尚书,李道宗本人被封为略阳郡公。贞观元年,李道宗被任命为
鸿胪卿,在唐代的外交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
这一重大外交事件中,李道宗就是唐代的和亲使,他代表李唐宗室护送文成公主
入藏,并与松赞干布会面,接受了松赞干布向他行的子婿之礼,显示了唐朝的国
威和气度。
另一方面,从记载这些宗室成员活动的史料中也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宗室子
弟虽然身肩鸿胪之职,却并没有详细的从事外交活动的记录,事实上他们也是不
可能真的去鸿胪寺就职,甚至直接接待礼宾外国蕃客的。例如,
《旧唐书》卷 95
记载: (唐玄宗)又以让帝子璹为嗣申王,授鸿胪员外卿。”①唐玄宗
“天宝三载,
的孙子李偡,是寿王李瑁的儿子,获封“广阳郡王,鸿胪卿,同正员”②。又丰
王李珙的儿子李伷,获封“宜春郡王,鸿胪卿,同正员”③。这几个郡王,他们
都是因为有宗室身份而获封这一官职的。而这些亲王、郡王们以宗亲的身份担任
鸿胪寺长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鸿胪长官在当时是十分受人尊崇的。
就外戚而言,从担任鸿胪寺长官的家族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掌握权势的外戚情
况,例如,在全部 9 人中,武氏家族有 3 人,而玄宗时期的杨氏有 2 人,都是担
任鸿胪卿一职。武则天贵为唐高宗的皇后,后又称帝,武氏 3 人被任命自然是表
达对他们的恩宠。唐玄宗时期,由于杨贵妃得宠,杨国忠一直把持着朝政,杨家
一门始终位居高位,例如表中所提到的杨銛,根据《旧唐书》卷 106 记载:“再
从兄銛鸿胪卿。”④这个杨銛是杨贵妃的堂兄,与杨錡等一起受到唐玄宗宠爱,
时人号为“五杨”,是当时的权贵。而杨銛作为杨国忠的儿子也是身居高位,
不仅获封鸿胪卿,还成为万春公主的驸马。此外,剩下的 4 人虽不是李唐皇族
之人,但与皇室也是关系密切。长孙涣是长孙无忌的儿子,也就是唐太宗的外甥。


刘昫:《旧唐书》卷 95《睿宗诸子・惠庄太子捴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3016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07《玄宗诸子・寿王瑁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3266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07《玄宗诸子・丰王珙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3270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06《杨国忠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3242 页。

27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冯少师是唐高祖的女婿,与唐太宗也是一家人。而窦履信和吴溆两人也都是皇亲
国戚。又,例如张博济是李林甫的女婿,由于其并不是李唐王室的姻亲,因此没
有列入表中,根据《新唐书》卷 209《酷吏传》记载:
“鸿胪少卿张博济,林甫
婿也,以姻家故,自御史台主簿再迁殿中侍御史。”①可见,当时权贵之势。

二、 熟悉蕃国情况,具有才干、政绩突出的官员
了解、熟悉蕃国的各种情况,具备一定的外交工作经验,是鸿胪寺官员必须
具备的条件之一。根据《新唐书》卷 46《百官志一》记载,唐朝的外交办事人
员必须“掌地图、城险、镇戍、烽候、防人道路之远近及四夷归化之事……凡蕃
客至,鸿肿讯其国山川、风土,为图奏之,副上于职方,殊俗入朝者,图其容状、
衣服以闻”②。而从史料中可以发现,有唐一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蕃客来唐的
批次就达到了 1700 多次,每批次少者几人、几十人,多则达几百几千人。例如,
贞元四年,回纥来唐迎接可敦的和亲使者就多达了千余人③。因此,鸿胪寺在接
待这些外来蕃客,如果在外交事务处理方面表现出色,或者对蕃国情况比较熟悉,
往往会将其晋升为鸿胪寺官员,以便能更好地发挥其特长。例如鸿胪卿萧嗣业,
“少随祖姑,隋炀帝后入于突厥。贞观九年归朝,以深识蕃情充使统领突厥之众,
累转鸿胪卿兼单于都护府长史”④。武德中的鸿胪卿郑元璹也是因其多年在突厥
生活,对于突厥的情况非常熟悉而被任命为鸿胪卿的。根据《旧唐书》卷 162《郑
善果传》记载:
突厥始毕可汗弟乙力设代其兄为叱罗可汗,又刘武周将宋金刚与叱罗共
为犄角,来寇汾、晋,诏元璹入蕃谕以祸福,叱罗竟不纳,乃欲总其部落,
入寇太原,以为武周声援。未几,叱罗遇疾,疗之弗愈,其下疑元璹令人毒
之,乃囚执元璹,不得归,叱罗竟死。颉利嗣立,留元璹,每随其牙帐,经
数年。颉利后闻高祖遗其财物,又许结婚,始放元璹来还。高祖劳之曰:
“卿
在虏庭,累载拘系,苏武弗之过也。“拜鸿胪卿。⑤
之后郑元璹多次出使蕃国,出色地完成了朝廷交付的外交使命,为中央的外


欧阳修:《新唐书》卷 209《酷吏传》,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5915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46《百官志一》,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1198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95《回纥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5208 页。

刘昫:《旧唐书》卷 63《萧瑀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2405—2406 页。

刘昫:《旧唐书》卷 62《郑善果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2379—2380 页。

2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交、军事战略的制定出谋划策,表现出了出众的外交才能。“元璹自义宁已来,
五入蕃充使,几至于死者数矣。贞观三年又使入突厥,还奏曰:‘突厥兴亡唯以
羊马为准,今六畜疾羸,人皆菜色,又其牙内炊饭化而为血,征祥如此,不出三
年,必当覆灭。’太宗然之。无几,突厥果败”①。
鸿胪官员需要时时与各国来客打交道,服务对象身份背景复杂、不一,而且
日常涉及的工作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因此,除了具有专业的背景知识之外,那些
在地方上政绩突出,具有优秀的才干和丰富的吏治经验,口才好、文学素养较高
的官员,也往往会被调任鸿胪寺,出任外交工作。例如,唐玄宗朝,前后几位鸿
胪卿都是以其才干被任命为鸿胪卿的。
(宇文)融,开元初累转富平主簿,明辩有吏干,源乾曜、孟温相次
为京兆尹,皆厚礼之,俄拜监察御史。时天下户口逃亡众多,免役多伪滥,
朝廷深以为患。融乃陈便宜,奏请检察伪滥,搜括逃户。玄宗纳其言,因
令融充使推勾。无几,获伪滥及诸免役甚众。……(开元)十六年,复
入为鸿胪卿兼户部侍郎。明年,拜黄门侍郎。②
调补梁州兵曹参军,时中书令萧公(嵩)作牧斯郡,按察剑外,唯贤是
举,……萧君入位鸿胪卿。③
鸿胪卿崔琳久历朝序,备晓政途,好谋而成,临事能断。④
(开元)二十九年,陕郡太守李齐物凿砥柱为通漕,……齐物入为鸿胪
卿⑤。
根据《旧唐书》卷 138《贾耽传》记载,德宗朝的鸿胪卿贾耽也是以其出色
的地方政绩而“召授鸿胪卿”。贾耽曾经前后出任贝州临清县尉、绛州正平尉、
检校膳部员外郎、太原少尹、北都副留守、检校礼部郎中、节度副使、汾州刺史
等职务,具有丰富的政务处理经验,在地方任职期间表现优异,“在郡七年,政

绩茂异” ,因此而被任命为鸿胪卿。
此外,由于鸿胪寺在接待外来蕃客时,需要送呈他们的文书或者记录他们所
在国家的情况报送朝廷,因此鸿胪寺的长官往往也是文学功底深厚,博学多才之


刘昫:《旧唐书》卷 62《郑善果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2380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05《宇文融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3217-3221 页。

北图藏拓片《唐故朝散大夫国子司业上柱国开君(休元)墓志铭并序》(开元二十一年十一月九日)。

董诰:《全唐文》卷 30 元宗皇帝《命崔琳使吐蕃诏》,中华书局 1982 年影印本,第 1 册,第 337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53《食货志三》 ,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1367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38《贾耽传》,中华书记 1975 年,第 3783 页。

29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人。例如,根据《旧唐书》卷 102《刘子玄传》记载,刘子玄的哥哥刘知柔,
“少
以文学政事,历荆扬曹益宋海唐等州长史刺史、户部侍郎、国子司业、鸿胪卿、
尚书右丞、工部尚书、东都留守”①。
《全唐文》卷 250 苏颋《授刘知柔工部尚书
“出膺贤守,则郡国循良;入位名臣,则衣冠准的。”②再如,
制》中称赞他: 《全
唐文》卷 615 薛长孺《唐故鸿胪少卿张敬诜墓志铭》记载:“皇朝左金吾为大将
军、太常卿元长府君之孙,皇朝中散大夫、抚州长史崇让府君之次子。……以博
雅周才授鸿胪少卿”③。《旧唐书》卷 190《文苑上・刘胤之传》记载:“弟子延
佑,弱冠本州岛举进士,累补渭南尉。刀笔吏,能为畿邑当时之冠。……后歴右
司郎中,检校司宾少卿,封薛县男。”④这里,张敬诜“博雅周才”,而刘延佑弱
冠之年就进士及第,之后从事的刀笔吏工作更是地方之冠,可见他们的文笔都是
非常好的,因此才能胜任鸿胪卿的工作。

三、 立下战功,具有军事才能的官员
唐朝的鸿胪寺官员不仅要主管外交礼宾,有时也会领兵打仗。史书中,由武
将晋升为鸿胪寺官员,或成为鸿胪寺官员后参与战争、领兵打仗的史料很多。笔
者认为,这中情况应该也和这些武将具有丰富的长期对外作战经验,对周边的蕃
国情况比较熟悉有关。现列表统计如下:
表 4:武将为鸿胪寺主要长官一览表
姓名 身份(担任鸿胪之职前) 在鸿胪寺内的职务
王忠嗣 朔方、河东节度使 鸿胪卿
萧嗣业 单于大都护府长史 鸿胪卿
契苾何力 左骁卫大将军 检校鸿胪卿
哥舒翰 右武卫员外将军充陇西 鸿胪員外卿
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
使河源军使
高仙芝 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 鸿胪卿


刘昫:《旧唐书》卷 102《刘子玄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3174 页。

董诰:《全唐文》卷 250 苏颋《授刘知柔工部尚书制》,中华书局 1982 年影印本,第 3 册,第 2534 页。

董诰:《全唐文》卷 615 薛长孺《唐故鸿胪少卿张敬诜墓志铭》,中华书局 1982 年影印本,第 6 册,第
6207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90《文苑上・刘胤之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4994 页。

3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马使
安庆绪 河东节度使 鸿胪卿
李光弼 右羽林军大将军 鸿胪卿
郭晞 郭子仪之子 鸿胪卿
田神功 平庐兵马使 鸿胪卿
仆固怀恩 左领军大将军 鸿胪卿
李抱玉 右羽林军大将军 鸿胪卿员外置
尉迟胜 右威卫将军、毗沙府都督 鸿胪卿
邢君牙 隶属禁军 鸿胪卿
杨齐庄 右武威卫郎将 摄鸿胪卿
哥舒曜 哥舒翰之子 鸿胪卿
张万福 淮南节度副使 鸿胪卿
王晙 桂州都督 鸿胪卿
阿史那社尔 检校北门左屯营 鸿胪卿
这些武将之中,很多都是镇守一方的名将或是骁勇善战、屡立军功的将军,
尤其是经常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打交道,对蕃情十分了解。例如《旧唐书》卷
63《萧瑀传》记载,萧钧的兄子萧嗣业:“少随祖姑,隋炀帝后入于突厥。贞观
九年归朝,以深识蕃情充使统领突厥之众,累转鸿胪卿兼单于都护府长史”。①萧
嗣业在突厥生活多年,
“深识蕃情”,在他担任鸿胪卿期间,朝廷多次任命他带兵
出征,都立下了卓越的战功:
戊午,以鸿胪卿萧嗣业为扶余道行军总管,帅回纥等诸部兵诣平壤。②
回纥酋长婆闰卒,侄比粟毒代领其众,与同罗、仆固犯边,诏左武卫大
将军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燕然都护刘审礼、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为副,

鸿胪卿萧嗣业为仙萼道行军总管,右屯卫将军孙仁师为副,将兵讨之。
西突厥兴替亡可汗之世,诸部离散,弓月及阿悉吉皆叛。苏定方之西讨
也,擒阿悉吉以归。弓月南结吐蕃,北招咽面,共攻疏勒,降之。上遣鸿
胪卿萧嗣业发兵讨之。嗣业兵未至,弓月惧,与疏勒皆入朝;上赦其罪,


刘昫:《旧唐书》卷 63《萧瑀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2405—2406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00 唐高宗龙朔元年春正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6323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00 唐高宗龙朔元年冬十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6324 页。

31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遣归国。①
冬,十月,单于大都护府突厥阿史德温传、奉职二部俱反,立阿史那泥
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酋长皆叛应之,众数十万。遣鸿胪卿单于大都护府
长史萧嗣业、右领军卫将军花大智、右千牛卫将军李景嘉等将兵讨之。②
大多数的武将被授予鸿胪卿之职,是一种荣誉性质的,是朝廷作为对其所立
军功的嘉奖和肯定。
《旧唐书》卷 144《邢君牙传》记载:
“吐蕃陵犯,代宗幸陕,
君牙隶属禁军扈从。后又以战功加鸿胪卿,累封河间郡公。
”《新唐书》卷 135《哥
舒翰传》记载:
“贞元元年,部将叛,夜焚河南门,曜挺身免……召入为鸿胪卿。”

当然,能被授予鸿胪之职的武将,都是骁勇善战,立下显赫战功的名将,对
唐朝军事版图的扩张,边疆地区的稳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贞观十九年,阿史那
社尔“从太宗征辽,至驻跸阵,频遭流矢,拔而又进。其所部兵士,人百其勇,
尽获殊勋。师旋,兼授鸿胪卿”④。玄宗时,小勃律国王投靠吐蕃,西北二十余
国都被吐蕃控制,不再向唐朝廷进贡。“玄宗特敕仙芝以马步万人为行营节度使
往讨之……天宝六载八月,仙芝虏勃律王及公主趣赤佛堂路班师”⑤。高仙芝以
平定之功被授予鸿胪卿之职。又《旧唐书》卷 104《哥舒翰传》记载,哥舒翰平
定吐蕃,攻下石堡城,“八载以朔方河东群牧十万众委翰总统攻石堡城,翰使麾
下将髙秀岩、张守瑜进攻,不旬日而拔之。上録其功,拜特进、鸿胪员外卿”⑥。
尉迟胜是于阗人,
《旧唐书》卷 144《尉迟胜传》记载:
“与西安节度使高仙芝同
击破萨毗播仙,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改光禄卿,皆同正。

田神功、郭晞、仆固怀恩三人则是在安史之乱中平定叛军,维护了中央朝廷
的统治。根据《新唐书》卷 144《田神功传》记载,安史之乱时,田神功原本投
降了史思明,“史思明使与南德信、刘从谏南略江淮,神功袭德信,斩之,从谏
脱身走,乃并将其兵” “诏拜鸿胪卿”⑦。郭晞是郭子仪的
,唐肃宗知道后大悦,
第三个儿子,经常跟着父亲四处征战,“初以战功授左赞善大夫。从广平王收复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02 唐高宗咸亨四年十二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6371—63722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02 唐高宗调露元年冬十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6392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135《哥舒翰传》,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4576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09《阿史那社尔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3289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04《高仙芝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3205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04《哥舒翰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3214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144《田神功传》,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4702 页。

3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两京,晞力战于香积寺、陕西,皆出奇兵克捷,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

。仆固怀恩“善格斗,达诸蕃情,有统御材,委之心腹。及安禄山反,从郭子
仪讨高秀岩于云中,破之,又败薛忠义于背度山下,抗贼七千骑,生擒忠义男,
袭下马邑郡。十五载,进军与李光弼合势,及史思明战于常山、赵郡、沙河、嘉
山,皆大破之”②。肃宗即位后,又与郭子仪合作,多次立下战功,收复两京,
“以前后功加开府仪同三司、鸿胪卿同正员、同节度副使”③。

第三节 唐代鸿胪寺与其他外交部门的关系

鸿胪寺是中央掌管外交事务的行政机构,它在接待外蕃使节、处理外交事务
方面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在唐朝整个外交管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
与尚书主客司、四方馆、客省以及地方外交行政部门等关系密切,大家各司其职,
分工合作,使得唐代的外交事务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鸿胪寺与主客司的关系
主客司是唐代负责外交政令的专职部门。主客司的名称,隋炀帝时,曾改名
为主蕃司,唐初复称主客。高宗龙朔二年改成为司藩,咸亨二年复称主客。隋文
帝时,主客司以主客侍郎二员为长官,大业三年改名为主客郎,大业五年改名为
司藩郎。唐初,改名为主客郎中,一人,龙朔、咸亨间改为司藩大夫,后复称为
主客郎中。主客司的副长官,隋开皇六年曾设置主客员外郎一名,大业三年改名
为司藩承务郎。根据《旧唐书》卷 43《职官志》记载:
主客郎中一员,员外郎一员,主事二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
固四人。郎中员外郎之职,掌二王后及诸蕃朝聘之事。二王之后,酅公、
介公。凡四蕃之国。经朝贡之后,自相诛绝,及有罪灭者,盖三百余国。
今所存者,七十余蕃。其朝贡之仪,享宴之数,高下之等,往来之命,皆
载于鸿胪之职焉。④
从官的级别来看,主客郎中为从五品上,主客员外郎为从六品上。这里提到


刘昫:《旧唐书》卷 120《郭子仪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3468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21《仆固怀恩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3477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21《仆固怀恩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3479 页。

刘昫:《旧唐书》卷 43《职官志二》,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1832 页。

3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的“掌二王后及诸蕃朝聘之事”
,所谓二王后,即周、隋二朝皇室之后,
“诸蕃朝
聘之事”,是指的外交方面工作。刘禹锡在《授主客郎中制》中对此有一个概括
的叙述,他说主客郎中的职责是:
“统彼行人之家,绥其外臣之务。朝聘则定位,
宴会则辨仪。穆我四门,克资粉署之贤。”从他所列举的内容来看,主客郎中的
职能几乎都是外交方面的。
从《旧唐书》的记载中也可以看出,主客司和鸿胪寺的职掌范围基本是一致
的。笔者认为,主客司和鸿胪寺二者的关系主要可以这样理解,主客司是政令部
门,而鸿胪寺则是事务部门。也就是说,主客司主要负责指导鸿胪寺的外交工作,
而鸿胪寺负责具体办理所交付的外交事务。主客司是政令指挥,鸿胪寺是执行政
令。

二、鸿胪寺与四方馆的关系
唐代的四方馆,最早可追述到先秦时期的“舍”。
《资治通鉴》卷 206 武则天
神功元年五月条胡注说:“汉有藁街蛮夷邸,后魏置诸国使邸,其后又作四馆以
处四方来降者。”①到了隋炀帝时,创建了四方馆的。
“四方馆”,顾名思义,即馆
待四方宾客的意思。这是依据中国传统的四夷观念而设立的,按照四夷的方位而
接待四方使者。根据《隋书》卷 28《百官志下》记载:
“隋炀帝置四方馆于建国
”②隋代时
门外,以待四方使者,有事则置,名隶鸿胪寺,量事繁简,临时损益。
的四方馆是隶属于鸿胪寺的。
到了唐代,中央在隋朝谒者台的原址上建立了四方馆,并且将四方馆归入中
书省管辖。《唐六典》卷 9《中书侍郎・通事舍人》下注记载:“皇朝废谒者台,
”③《通鉴》卷 206 则天神功元年五月
改谒者为通事舍人,隶四方馆,属中书省。
条胡注说: ”④四方馆的最高负责人是通
“唐以四方馆隶中书省,通事舍人主之。
事舍人,一人,负责全馆的事务,成为馆主。《资治通鉴》卷 252 唐懿宗咸通十
一年正月条胡注引用《晏公类要》云:“旧仪,于通事舍人中,以宿长一人总知
馆事,谓之馆主……唐自中世以后,始以他官判四方馆事。”⑤通事舍人的职责,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06 武则天神功元年五月条,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6522 页。

魏徵:《隋书》卷 28《百官志下》,中华书局 1973 年,第 798 页。

李林甫:《唐六典》卷 9《中书侍郎・通事舍人》,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278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06 武则天神功元年五月条,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6522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52 唐懿宗咸通十二年正月条,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8155 页。

3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新旧《唐书》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通事舍人十六人,掌朝见引纳及辞谢者,于殿廷通奏。凡近臣入侍,文
武就列,引以进退,而告其拜起出入之节。凡四方通表,华夷纳贡,皆受而
进之。凡军旅之出,则命受慰劳而遣之。既行,则每月存问将士之家,以视
其疾苦。凯旋,则郊近之,皆复命。凡致仕之臣,与邦之省老,时巡问亦如
之。①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通事舍人主要有两方面的职责,一是“掌朝见引纳及
辞谢”,二是负责慰劳存问,这两方面的职责都是偏于礼仪性的。
与四方馆一样,鸿胪寺下面也有款待蕃客的机构,即客馆,同样是服务性机
构。它与四方馆在外交事务中的职能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陈致雍《奏蕃国使朝见状》记载:“伏以九州之外,蕃国来朝,正朔之统不加,
宾客之仪有异。周礼有行人小行人之职,而总其属,即今鸿胪、四方馆之任也。”

从陈致雍的奏状可以看出,四方馆与鸿胪寺的机构性质是相同的。笔者认为,
鸿胪寺与四方馆在处理具体事务上的区别上,主要在于他们的服务对象略有不
同。
根据《唐六典》卷 18《鸿胪寺・典客署》记载:
凡酋渠首领朝见者,则馆而以礼供之。若疾病,所司遣医人给以汤药。
若身亡,使主、副及第三等以上官奏闻。其丧事所须,所司量给;欲还蕃
者,则给举递至境。诸蕃使主、副五品以上给帐、毡、席,六品以下给幕
及食料。丞一人,判厨事,季终则会之。若还蕃,其赐各有差,给于朝堂,
典客佐其受领,都其拜谢之节焉。③
又根据《新唐书》卷48《百官志三》记载:
“酋渠首领朝见者,给凛食;病,
”④典客
则遣医给汤药;丧,则给以所须;还蕃赐物,则佐其首领,教拜谢之节。
”⑤《新唐书》卷217上《回鹘传上》
署下面的掌客负责“掌送迎蕃客,额在馆舍。
记载, 回纥“自乾元后, 益负功, 每纳一马, 取直四十缣, 岁以数万求售, 使者

相蹑, 留舍鸿胪” 同书卷221上《西域传上・龟兹传》载,贞观二十一年,阿史


刘昫:《旧唐书》卷 43《百官志二》,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1851 页。

董诰:《全唐文》卷 873 陈致雍《奏蕃国使朝见仪状》,中华书局 1982 年影印本,第 9 册,9134 页。

李林甫:《唐六典》卷 18《鸿胪寺・典客署》,中华书局 1992 年,第 506-507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48《百官志三》,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1258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48《百官志三》,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1258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217 上《回鹘传上》,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6120 页。

35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那社尔擒龟兹王诃黎布失毕、那利、揭猎颠等人,至京师,太宗“诏赦罪,改馆
鸿肿寺”①。从上述的史料中可以看出,鸿胪寺典客署下设置的这个客馆,它所
款待的都是身份尊贵的高级蕃客、贵宾,例如“酋渠首领”等,一般的蛮夷使者
是没有这个规格被款待于鸿胪寺客馆内的。不过,客馆内也有一些级别相对低的
使客,他们大多是“酋渠首领”的随从人员之类。而史书中对于四方馆内的居住
蕃客身份并没有特别的限制要求,也就是说,比起四方馆,鸿胪寺的服务对象的
身份地位相对更高一些。

三、鸿胪寺与客省的关系
客省这一官职,隋朝时就设立了。根据《通志》卷 85《宗室・元德太子诏传》
记载,隋开皇三年文帝迎萧妃时,
“置大兴宫客省”。唐代建立后,继承了隋朝制
度,也设置客省,并且还有内外客省之分。唐代客省的机构称为“客省院”,后
期由于使职差遣制和宦官专权的原因,设置有客省使,由宦官担任。根据《资治
通鉴》卷 210 唐玄宗开元元年秋七月条胡注:
“四方馆隶中书省,故内客省在焉。”

从这条资料中可以看出,由于四方馆是属于中书省管辖,所以客省亦是属中书
省管理的。
客省的主要职能,也是接待外来蕃客,提供住宿的,这一点与鸿胪寺的客馆
也有相似之处。据《资治通鉴》卷 225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秋七月条记载:“代宗
之士,事多留滞,四夷使者及四方奏计,或连岁不遣,乃于右银台门处置客省以
处之。”③《新唐书》卷 51《食货志一》记载,代宗时“朝多留事,经岁不能遣,
置客省以居,上封事不足采者,蕃夷贡献未报及失职未叙者,食度支数千百人”


《旧唐书》卷 12《德宗本纪上》追叙代宗时:
“自永泰以来,或四方奏计未遣
者,或上书言事忤旨者,及蕃客未报者,常数百人,于客省给事。”⑤由此可知,
客省与鸿胪寺客馆的不同之处在于,住宿的人员是不一样的,在客省内留居的蕃
客是因故未能及时报答的一部分外交人员,这一点与鸿胪寺所居的一般性的外交
人员有所不同。除了这些蕃国人员之外,也就是“来朝见、贡献而尚未报答者、


欧阳修:《新唐书》卷 221 上《西域传上・龟兹传》,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6232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10 唐玄宗开元元年秋七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6683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25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秋七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7264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51《食货志一》,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1349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2《德宗本纪上》,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54 页。

3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未封授者”
,还包括一部分的国内人员,即“四方贡计未奏者,上书言事忤旨或
不足采者、官员失职未叙者”。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唐朝对于外交事务是非常重视的,在对待周边民族
政权和国家的交往和管理方面,也更加的规范化和系统化。鸿胪寺,作为服务四
方蕃客的专门外交机构,需要负责处理、服务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蕃客,包括他们的食住行、文化礼仪、生老病死等问题。而那么多的蕃客,鸿胪
寺作为直接面对和服务四夷的窗口,肯定要协调、会同其他相关的部门来落实解
决各个问题。鸿胪寺与其他外交部门一起合作、协调,共同接待和管理这些周边
民族和国家的繁杂的外交事务。

37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第三章 唐代鸿胪寺的外交职能及其演变

作为唐代中央政府最重要的外交机构,鸿胪寺充分发挥了其迎送蕃客、了解
蕃情、出使外蕃的职能,对唐朝处理好民族和外交关系,展示唐朝大国风采,促
进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融合,构建起良好的周边外交关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
动和促进作用。

第一节 鸿胪寺的外交职能

唐以前,鸿胪寺除了处理外交事务之外,还要负责国内中央与诸侯王之间的
事务,而到了隋唐时期,鸿胪寺已经变为相对单一的外事管理部门,职责进一步
细化,成为专职于外事的机构。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来朝的国家增多,外交范围比
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大扩大,形成了“万国朝宗”的局面。王维《和贾舍人早朝
大明宫之作》中“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就是对唐代外交
盛况的生动描绘。在《新唐书》卷 221 下《西域传下》中称唐代的外交范围为“东
至高丽,南至真腊,西至波斯、吐蕃、坚昆,北至突厥、契丹、靺鞨,谓之‘八
蕃’,其外谓之‘绝域’。”①可见唐代外交范围之广。而唐代这种高度的外交成就
促进了其外交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外交管理机构的进一步完备。经过了魏晋南北
朝,原本的“掌诸侯”以及管理郡国上计吏的两个职能,到了唐代或者转给宗正
寺,或承担职责大为减轻,而礼宾外国使节的职能则被保留了下来,成为最主要
的职能。
《历代职官表》卷 17《理藩院》唐代按语说:
“自东晋迄于唐,诸侯王皆仅
存空名,无分藩之制,故封授削夺之政令,俱改归宗正,不属鸿胪,所存者惟藩
国朝觐之礼,犹大行人之一职。
”唐代的鸿胪寺,除了管理高级官员的丧葬和二
王的后代即隋朝杨氏的后代和北周宇文氏的后代以外,其主要职能就是负责外交
事务了。鸿胪寺的外交职掌范围相当广泛、繁杂,根据唐代官志所记载的职掌以
及其他各种文献记载的内容,综合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欧阳修:《新唐书》卷 221 下《西域传下》,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6264 页。

3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一、主持外国使节的迎送工作
唐代习惯把外国和外族称为“蕃”,而把来朝的君主、酋长和外交使节等都
称为“蕃客”。由于唐朝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
及国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许多君主、酋长纷纷派遣使者前来发展双边关系。
于是,鸿胪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能就是负责迎送这些蕃客们。根据《旧唐书》
卷 44《职官志三》记载,蕃客的“迎送皆预焉”①,也就是说,凡是与蕃客入境、
出境相关的一切事宜,几乎都在鸿胪寺的职掌范围之内。
(一) 确定使节的接待标准及授官待遇
蕃客进京之后,鸿胪寺官员需要辨别他们的地位、级别和身份,这是决定蕃
客的接待规格,授于他们官职的大小,以及给予他们册封等级的依据和前提,是
一项非常仔细而又重要的工作。
《旧唐书》卷 44《职官志三》记载:“凡四方夷
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又说:
“及夷狄君长之子袭官爵者,皆辨
其嫡庶,详其可否。”②从中可以看出,鸿胪寺通过辨别这些四方夷狄君长的等级
地位来确定接待他们的规格高低。对于夷狄君长的儿子,则要通过他们之间的嫡
庶关系来确定他们是否有资格承袭父亲的爵位。具体来说,辨别这些夷狄君长等
级地位高低的依据主要是通过他们在蕃国的声望,与唐朝关系的亲疏程度,其国
的强弱程度,以及这个蕃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高低等。正因为这项工作是接待所有
蕃客工作的第一步,因此可以说这是鸿胪寺最重要的职掌之一。
等级地位确定好以后,就可以进行接待了。唐朝政府往往会根据来朝蕃客的
威望和等级地位高下对其授予一定的官位,以显示唐王朝的国威。鸿胪寺在辨别
蕃客们的等级地位高低之后,就需要以此为依据,负责拟定授予其何种官位,然
后再将拟定结果上报、批准。事实上,根据蕃客的威望来确定等级地位,原本就
没有一个硬性的标准,再加上关系到唐朝与周边政权的外交关系,可以说是一个
十分敏感的工作,如果这个授官标准划分不妥当,很容易引起外交矛盾。例如,
神龙元年,鸿胪寺授予吐火罗叶护那都泥利的弟弟仆罗四品中郎,这一决定引发
了仆罗的不满,认为鸿胪寺所拟定的官位不当,并向皇帝上书申诉此事。他在《诉
授官不当上书》中写道:“鸿胪寺不委蕃望大小,有不比类流例,高下相悬,即
奏拟授官。”③根据《唐六典》卷 5《尚书兵部》记载,唐朝以正三品的怀化将军、


刘昫:《旧唐书》卷 44《职官志三》,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1885 页。

刘昫:《旧唐书》卷 44《职官志三》,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1885 页。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 999《外臣部・请求》,中华书局 1982 年,第 11721-11722 页。

39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从三品的归德将军授予蕃客,并且依数量分配于诸卫上下。仆罗认为,以自己的
身份和地位为依据,认为不应该仅仅被授予四品中郎,而石国、龟兹这种小国国
立远远不如吐火罗,鸿胪寺却授予他们的王子三品将军的头衔,“窃见石国、龟
兹,并余小国首领等,入朝元无功效,并缘蕃望授三品将军。况仆罗身恃勒本蕃,
位望与亲王一种,比类大小与诸国王子悬殊,却授仆罗四品中郎。但在蕃望子弟
”①唯仆罗最是
娑罗门瞿昙金刚、龟兹王子白孝顺等,皆数改转,位至诸卫将军。
大蕃,去神龙元年蒙恩敕授左领军卫翊府中郎将,至今至一十四年,久被沦屈,
不蒙准例授职,不胜苦屈之甚。”②石锅、龟兹的王子被封怀化、归德将军,地位
与诸卫将军一样,而仆罗却只是一名正四品下的左领军卫翊府中郎将,而且十四
年间都没有升迁,这自然使他感到十分委屈、不平。他的诉状上呈之后,唐玄宗
“敕鸿胪卿准例定品秩,勿令称屈。”③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鸿胪
做了批示:
寺根据各个首领在当地的威望来排定等位,确定接待规格,并且授予蕃客官职,
这些都事关蕃客及其所代表国家的外交地位和国家颜面,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
作。
(二)委派专职翻译人员,提供翻译服务
唐朝外事活动频繁,为了让入朝的蕃客生活、办事方便,鸿胪寺在迎来送往
的过程中,还专门为蕃客们配备了专业的翻译人员负责在外事活动中导引宾客,
为双方交流做口头的翻译,或者对其上报的文书进行笔译等。
《唐六典》卷 2《尚
书吏部》中出现“译语人”这一称谓,并对译语人员的数量做了相应的规定:
“凡
诸司置直,皆有定制,诸司诸色有品直……鸿胪寺译语并计二十人。”④“译语”,
顾名思义,就是对不同语言进行翻译,这 20 名翻译官就是鸿胪寺专门用来应付
日常那些繁重的翻译任务的。唐代,译语人的官位并不高,官品不超过从七品的
典客署令。译语人的工作场所主要就是在鸿胪客馆,
“其译语、掌客出入客馆者,
于长官下状牒馆门”⑤,译语人出入客馆时需要出示记载有其姓名官职的门籍,
然后与守门的官吏一起出入。
关于译语人的工作内容,笔者认为鸿胪寺委派这些译语官,主要的目的是保
证来朝的蕃客在进行政治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没有沟通的障碍,方便随时在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 999《外臣部・请求》,中华书局 1982 年,第 11721-11722 页。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 999《外臣部・请求》,中华书局 1982 年,第 11721-11722 页。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 999《外臣部・请求》,中华书局 1982 年,第 11721-11722 页。

李林甫:《唐六典》卷 2《尚书吏部》,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35 页。

王溥:《唐会要》卷 66《鸿胪寺》,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第 1361 页。

4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旁协助。唐玄宗开元年间,失蜜曾派遣使者物理多来朝, 鸿胪寺即委派了翻译官
员陪同、翻译使者的语言,“因丐王册,鸿胪译以闻”①。根据《新唐书》卷 217
《回鹘传上》记载:
“回鹘公主入银台门,长公主三人候诸内,译使传导,拜必
答,揖与进。帝御秘殿,长公主先入侍,回鹘公主入拜谒已,内司宾导至长公主
所,又译史传问,乃与俱入。”②可以看出,在这种十分隆重、正式的场合,翻
译人员不仅要负责翻译,代表唐朝与回鹘使团进行沟通,还要在仪式等方面担当
导引,使回鹘使团能够按照唐室的礼仪,正确完成迎亲的有关仪式和程序,而不
至于有损双方的国威。此外,对蕃客们所上奏的文书进行翻译也是鸿胪寺委派翻
译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由于唐朝接待的蕃客很多,所上呈的文书文字也各不相
同,而这些文书都是需要经过鸿胪寺审阅后再上呈的。为了方便处理这些文书,
鸿胪寺的翻译人员必须将这些繁杂的各国语言翻译成汉语,以供皇帝阅读,因此
笔译工作就成为鸿胪寺翻译官员的一项重要工作。
来唐的蕃客数量越多,译语人的工作量就越大。德宗咸安公主下嫁回纥时,
可汗曾派遣以宰相为首的一千多人的使团来朝,“有诏其下七百,皆听入朝,舍
鸿胪”③。这么多人的随行翻译工作都是由译语人负责的。
除了在鸿胪寺内部接待活动时委派翻译人员之外,鸿胪寺也会派遣翻译人员
与使节一起远赴外蕃,帮助传达唐朝中央的政令。例如,天宝十一年,突厥内附
首领阿布思率部叛乱,唐朝派安西北庭节度使程千里讨伐。阿布思逃亡到西葛逻
禄部,葛逻禄叶护将阿布思擒获后,献给唐玄宗。唐玄宗随即下诏,颁赐叶护玺
印,并大力褒奖他的功劳。叶护献俘时就要求委派随行的翻译人员,“所请印信
并译语人官,并依来表”④。再如,
《新唐书》卷217下《回鹘传下》记载:“薛延
陀之灭,大俟利发浑汪举部内向,以其地为皋兰都督府,……太宗以阿贪支于汪属
尊,遣译者讽汪,汪欣然避位”⑤。这里的译语人在外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负责设宴款待来朝使者并依例赏赐钱物
蕃客来到长安后,都会受到唐王朝安排的宴享款待,而负责安排宴会也是鸿
胪寺的重要职掌之一。《旧唐书》卷44《职官志三》就明确记载:“享宴之数……


欧阳修:《新唐书》卷 221 下《西域传下》,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6256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217 上《回鹘传上》,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4657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217 上《回鹘传上》,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6124 页。

董浩:《全唐文》卷 40 元宗皇帝《赐葛逻禄叶护玺书》,中华书局 1982 年影印本,第 1 册,第 444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217 下《回鹘传下》,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6141 页。

41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皆载于鸿胪之职焉。”①至于设宴款待的人员数量、宴会的规格等这些都是有明
确的规定的,具体则由鸿胪寺操办。为此,鸿胪寺下还设有专门的设宴款待蕃客
的场所,前期是锡宴堂,天宝十三年,礼宾院划归鸿胪寺管辖之后,礼宾院就成
为了宴享宾客的主要负责部门。比如《资治通鉴》卷240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春正
月条胡注就说道:“唐有礼宾院,凡胡客入朝,设宴于此。”②另外《册府元龟》
卷976《外臣部・褒异》也记载:“宴吐蕃使于礼宾院。”③
虽然鸿胪寺只是接待、安排一个宴席而已,但由于是外交工作的一部分,因
而十分重要和敏感。例如座次的排定、食物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代表了唐朝朝
廷对待蕃客的态度、国与国之间的亲疏关系。《全唐文》卷652元稹《对蕃客求
鱼判》说道:“蕃客至, 鸿胪寺不供鱼, 客怒。”④张鷟《龙筋凤髓判》卷2《沙苑
监》记载,默啜的使者来朝时,鸿胪寺负责设宴款待。期间,沙苑监所供应的牛
羊十分瘦小,引起了使者的不满,认为唐朝廷轻视突厥才提供这样的食物,为此,
鸿胪寺甚至受到了御史的检举。关于这个事件,张鷟在判词中说道:“圣朝仁以
接物,德以和人,矜其属国之情,待以蕃臣之礼。……遂使贤王结恨,耻大国之
风轻,骄子相嫌,鄙中州之礼薄。宪司弹劾,允合公条,大理纠绳,固难私纵。”

这里,鸿胪寺因为供应了一只瘦羊而导致怠慢了突厥使者,甚至损害了唐朝大
国的仁义威信。可见,鸿胪寺的设宴款待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鸿胪寺要代表朝廷给予蕃客一定的赏赐,不过这种赏赐往往是与蕃客
的上贡联系在一起的。入朝的蕃客,尤其是朝贡使者,往往会携带本国的物品作
为上贡之物以表示诚意,这些贡品都必须先呈报给鸿胪寺。鸿胪寺在接受这些物
品以后,进行验收、定价,然后再上交给中央。当使者回国的时候,鸿胪寺代表
唐朝政府,根据先前其所上贡物品的价值,赐予相应的钱物。根据《旧唐书》卷
“命中使以绢二十万匹付鸿胪寺宣赐回鹘充马价。”⑥“回纥
195《回纥传》记载:
使移职伽达干归蕃,赐马价绢三十万匹。”⑦也就是说,这种 “赏赐”实际上是
政府之间的一种商业行为,是对于蕃客们提供物资的对等偿付。而有时,在遇到


刘昫:《旧唐书》卷 44《百官志三》,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1885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40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春正月条,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7758 页。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 976《外臣部・褒异》,中华书局 1982 年,第 11461 页。

董诰:《全唐文》卷 652 元稹《对蕃客求鱼判》,中华书局 1982 年影印本,第 7 册,第 6631 页。

董诰:《全唐文》卷 173 张鷟《鸿胪寺状称默啜使人朝宴设番客沙苑监李秀供羊瘦小边使咸怨御史弹付法
(沙苑监二条)》,中华书局 1982 年影印本,第 2 册,第 1762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95《回纥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5213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95《回纥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5208 页。

4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例如大赦、朝贺、籍田等重大的国家活动时,鸿胪寺也要代表朝廷向在京的诸蕃
使者赏赐一定的钱物,以表示唐朝与诸蕃亲如一家的关系,共同享有福泽。根据
“蕃客,鸿胪安置,陪官见大礼者宜赐物五十匹。”①
《唐大诏令集》卷66记载:
同卷又说:“诸蕃入庙及贺正蕃客应陪位者共赐物五十匹”②又卷74说:“蕃客等
使,皆远申朝聘,节于重阳,宜共赐钱二百贯,以充宴尝。”③卷70说:“虔奉职
贡,载都郊烟。俾贾赐赍之恩,用广怀柔之义。鸿胪寺礼宾院应在城内蕃客等,
各有赐物。”④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这种赏赐钱物是临时性的,遇到特定的活
动和节日才有,所赏赐的钱物也是象征性的,一般都不会很多。当然,赏赐时还
是要注意等级地位高低的差别,不同身份赏赐的钱物数量自然是不同的。
(四)转接使者上呈的文书并安排使者觐见皇帝
蕃客到达长安后,往往会要求觐见唐朝皇帝,递交本国君主送呈的文书。
所有外交文书的呈递、面见皇帝奏事等程序,都要先通过鸿胪寺来完成。蕃客如
果有需要上呈的文书或者提出任何具体的要求,都需要先上报给鸿胪寺,由鸿胪
寺管理和接转,然后根据需要做进一步安排。鸿胪寺官员会根据蕃客所属国家,
将文书分门别类,每月向上呈报一次。根据《新唐书》卷48《百官志三》记载:
“蕃客奏事,具至日月及奏之宜,方别为状,月一奏,为簿,以副藏鸿胪。”⑤这
里的“方”就是指四方之国。按照规定,鸿胪寺根据蕃客所属国的地理方位,按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国家,分别整理蕃客上奏的文书,写成一状,状中要写明蕃
客到达的日期以及具体要上奏的内容,再分成正副两本,正本每月向上呈报一次,
副本则留在鸿胪寺内。文宗开成三年,藤原常嗣率领的日本使团来朝,他们想要
到台州的国清寺寻师,“到京之日,即奏请益僧往台州之事;雇九个船,且令修
之事。礼宾使云:
‘未对见之前,诸事不得奏闻。’再三催劝上奏,但许雇船修理,
不许遣台州”⑥。从这条史料中可见,藤原一行想要去往台州,就需要通过礼宾
院的官员来办理相关手续,他们的要求由礼宾院传达,觐见皇帝的日程也由礼宾
院负责安排。
定好具体的日程安排,在经由上面批准之后,接下来就是安排朝见皇帝的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 66《后土赦书》,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373 页。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 74《亲祭九宫坛大赦天下敕》 ,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417 页。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 111《帝王部・宴享三》,中华书局 1982 年,第 1317 页。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 70《宝历元年正月南郊赦》,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393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48《百官志三》,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1258 页。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 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第 19 页。

4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具体事宜了。由于是觐见皇帝,因此在鸿胪寺所有负责的礼宾工作中以这件事最
为重要,整个朝见过程中,鸿胪寺负责导引蕃客,并且指导朝见时的礼仪规范。
蕃客朝见的班次座位按照事先定好的等级地位高低,由鸿胪寺具体安排。如果使
节对于班次座位有异议,可以向鸿胪寺提出交涉。例如,天宝十二载,以藤原清
河为大使、大伴古麻吕为副使的日本使团,出席了在蓬莱宫含元殿举行的元正朝
贺。根据鸿胪寺的安排,他们的座位是排在吐蕃、新罗下手的。对此,日本使节
大伴古麻吕拒绝就座,并当场向鸿胪寺属官掌客提出异议,表示不满。他认为新
罗是日本的属国,国际地位低于日本,不应该排在日本之上。鸿胪寺没有办法,
只能改变座次的安排,将日本使团的座位与新罗的互换,这才解决了问题。可见,
这个座次问题看似很小,牵涉到的却是复杂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因此鸿胪
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都是极其谨慎地对待的。
(五)办理使者返国的手续并给予回国路费,送使者出境

等到蕃客在京完成外交任务后,由鸿胪寺官员负责其返国的各项事宜。蕃客
离京时需要办理一个通行证——过所,这项办理工作由鸿胪寺一手负责。同时鸿
胪寺还要负责给予一定的钱财,以方便蕃客回程之用,并向上呈报具体赏赐的衣
粮和其他物品的数量。关于财物的数量和质量,都是有明确规定的。根据《唐会
要》卷100《杂录》记载:
“东至高丽国,南至真腊国,西至波斯、吐蕃及坚昆都
督府,北至契丹、突厥、靺鞨,并为入番,以外为绝域,其使应给料各依式。”

至于具体的标准,“蕃国使入朝,其粮料各分等地给:南天竺、北天竺、波斯、
大食等国使宜给六个月粮;尸利佛誓、真腊、诃陵等国使给五个月粮;林邑国使
给三个月粮。”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给粮的标准应该是根据使者回国路程的
远近而决定的。后来,唐朝又对这个给粮标准做了进一步的补充:
“靺鞨、新罗、
吐蕃先无里数,每遣使给赐,宜准七千里以上给付也。”②归国路途具体分为陆路
和海路两种,例如《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一》记载的“路由大海者,给祈羊豚
皆一,西南蕃使还者给入海程粮,西北诸蕃则给度碛程粮”③。这里的“程粮”
即按照路程远近所给予的资粮。根据这则记载,如果蕃客是由海路回国的,鸿胪
寺就按照其在海上所需的路程计算,给予相应的资粮。在办理好回国的手续,安


王溥:《唐会要》卷 100《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第 2136 页。

王溥:《唐会要》卷 100《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第 2135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46《百官志一》,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1196 页。

4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排好赏赐的钱物后,就由鸿胪寺下的典客署具体负责,按照唐朝的礼仪规矩,导
引蕃客一一领取物资。根据《唐六典》卷18《鸿胪寺・典客署》记载:
“若还蕃,
其赐各有差,给予朝堂,典客佐其受领,教其拜谢之节焉。”①
蕃客离开长安,有时,一些身份重要的使者会由鸿胪寺官员陪同送至边境或
港口。例如,天宝十一年,代表日本孝谦天皇的藤原清河使团离京回国时,唐玄
宗就特别派遣鸿胪大卿蒋挑捥将他们护送至扬州。

二、收集蕃国资料、了解蕃情
唐代鸿胪寺几乎每天都要接待管理来朝的蕃客,是唐朝对外工作的第一线。
在与蕃客们的交往过程中,鸿胪寺官员利用工作之便了解周边蕃国的情况,更好
地为政治、军事服务。唐代制度明确规定,唐朝的外交办事人员必须“掌地图、
城险、镇戍、烽候、防人道路之远近及四夷归化之事……凡蕃客至,鸿肿讯其国
山川、风土,为图奏之,副上于职方,殊俗入朝者,图其容状、衣服以闻”②。
作为外交机构,鸿胪寺需要定期将所掌握的蕃国情况上报给有关部门。根据《唐
六典》卷5《尚书兵部・职方郎中》记载:
“其外夷每有番客到京,委鸿胪讯其人
”③这是要求鸿胪寺向到京的蕃客了解
本国山川、风土,为图以奏焉;副上于省。
其国内的情况,并附上详细的图解,交给职方郎中,再由职方郎中报奏尚书省。
另外,《唐会要》卷63《史馆上》中规定,鸿胪寺应将“蕃国朝贡”之事“勘报
史馆,修入国史”,并规定具体要求“每使至,鸿胪堪问土地、风俗、衣服、贡
献、道里远近,并其主名字报”④。这是要求鸿胪寺将蕃情上奏给史馆,从而方
便史馆将这些资料修入国史。唐代史书中关于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的记录,有许
多都是根据鸿胪寺上奏的资料,经史学家之手修纂而成的。
鸿胪寺收集来的这些资料涉及到蕃国的方方面面,对于不能亲自去当地考察
的当政者来说,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情报,有利于中央制定针对性的外交策略,即
时掌握各蕃国的情况。而这些资料也方便鸿胪寺更好地行使自己的职能,在接待
各地蕃国使者的过程中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更好地贯彻唐朝的外交策略。正因为
这样的工作需要,鸿胪寺官员对于各地蕃国的情况是十分了解的。例如,天宝年
间,唐玄宗曾向鸿胪寺卿王忠嗣询问“诸蕃诸国远近”,王忠嗣回答道:

李林甫:《唐六典》卷 18《鸿胪寺・典客署》,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506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46《百官志一》,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1198 页。

李林甫:《唐六典》卷 5《尚书兵部・职方郎中》,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162 页。

王溥:《唐会要》卷 63《史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第 1258 页。

45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臣仅按《西域图》:陀拔恩单国在疏勒西南二万五千里,东至勃达国
一月程,西至沮满国一月程,南至罗刹支国十五日程,北至海两月程。罗刹
支国东至都盘国十五日程,西至沙兰国二十日程,南至大食国二十日程,北
至陀拔国十五日程。都盘国东至大食国十五日程,西至罗刹支国十五日程,
南至大食国二十五日程,北至勃达国一月程。勃达国东至大食国两月程,西
北至岐兰国二十日程,南至都盘国一月程,北至大食国一月程。河没国东至
南陀拔国十五日程,西北至岐兰国二十日程,从南至沙兰国一月程,从北至
海两月程。岐兰国东南至河没国二十日程,西至大食国两月程,南至沮满国
二十日程,北至海五日程。湟满国东至陀拔国一月程,西至大食国两月程,
南至大食国一月程,北至岐兰国十日程。沙兰国东至罗刹支国二十五日程,
南至大食国二十五日程,北至湟满国二十五日程。石国东至拔汗那国一百里,
西南至东米国五百里。罽宾国在疏勒国西南四千里,东至俱兰陀国七百里,
西至大食国一千里,南至婆罗门国五百里,北至吐火罗国二百里。东米国在
安国西北二千里,东至碎叶国五千里,西南至石国一千五百里,南至拔汗那
国一千五百里。史国在疏勒西四千里,东至俱密国一千里,西至大食国二千
里,南至吐火罗国一百里,西北至康国七百里。①
在这番回答中,王忠嗣清晰地描述了国与国之间的地理位置、路程远近,对
于这些蕃国情况的了解是了如指掌,甚至各国具体的相距里程都十分精确。而这
些看似十分复杂的背景资料的调查,正是鸿胪长官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根据《新
唐书》卷43《地理志》记载,贾耽曾撰《海内华夷图》和《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
两本书中就有不少是取材于鸿胪寺的资料,“从边州入四夷,通译于鸿胪者,莫

不必纪” 。贾耽本人即是鸿胪寺卿,这为他撰述这些有关四州、四夷的地理著
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有一些距离唐朝较远的国家,虽然也派遣使者前来,
但由于与唐朝的外交往来不太频繁,鸿胪寺对于这些国家的情况的收集、了解就
要相对滞后一些。例如,《新唐书》卷221下《西域传下・波斯传》记载:“贞观
”③可见,鸿胪
后,远小国君遣使者来朝献,有司未尝参考本末者,今附之左方。
寺了解蕃情,还是从唐朝自身的外交政策出发,对重要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得比较


王溥:《唐会要》卷 100《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第 2135-2136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43《地理志》,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1119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221 下《西域传下・波斯传》,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6259 页。

4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详细,而对外交上关系不深的国家,就不会详细备案了。

三、出使外蕃,完成使命
鸿胪寺官员经常要奉皇命出使邻国,肩负各项外交使命。一般来说,这种出
使大致分为两类情况,一种是鸿胪寺官员直接以其实际官职身份出使,另一种则
是以其他官职摄鸿胪官员出使。关于具体的官员出使情况,现笔者根据史料,大
致做了统计:
表1:鸿胪寺官员出使一览表
姓名 时间 事迹 出处
郑元璹 武德四年 突厥侵犯并州,奉 《 资 治 通 鉴 》 卷
命招慰突厥。 189 唐武德四年四

唐俭 贞观四年 颉利可汗请求举国 《新唐书》卷 215
内附,与将军安修
仁一起持节安抚
刘善因 贞观六年 立西突厥莫贺社为 《 册 府 元 龟 》 卷
奚利苾咄陆可汗 946《外臣部・封
册二》
贞观十三年 思摩部率众北归, 《新唐书》卷 215
受命册封阿史那思 上《突厥传》
摩为可汗
赵德楷 贞观八年 吐 谷 浑 王 伏 允 不 《旧唐书》卷 198
朝,奉命宣谕,被 《西戎传》
扣留
李道邃、源复 开元十四年 大武艺上书唐朝, 《新唐书》卷 219
要求杀大门艺,唐 《北狄传・渤海》、
玄宗不许,奉命向 《旧唐书》卷 199
大武艺传达旨意。 《北狄传・渤海》
崔琳 开元十九年 吐蕃使者来朝,奉 《新唐书》卷 216
命报聘 上《吐蕃传》

47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李巽 乾元元年 作为宁国公主的婚 《旧唐书》卷 195


礼使。 《回纥传》
崔汉衡 建中二年 奉命与吐蕃会盟 《新唐书》卷 216
下《吐蕃传》
建中四年 出使吐蕃。 《册府元龟》卷
980《外臣部・通
好》
崔浣 贞元三年 作为吐蕃使,告知 《 资 治 通 鉴 》 卷
结盟的情况。 232 唐贞元三年三
到四月
庾铤 贞元七年 册回纥可汗及吊祭 《 册 府 元 龟 》 卷
使 965《外臣部・封
策三》、《新唐书》
卷 217 上《回鹘
传》
孙杲 永贞元年 作为回鹘的吊祭册 《 册 府 元 龟 》 卷
立使。 965《外臣部・封
册三》、《新唐书》
卷 217 上《回鹘
传》
郭锋 贞元六年 册回纥忠贞可汗。 《册府元龟》卷
965《外臣部・封
册三》、《旧唐书》
卷 195《回纥传》
张茂宣 元和七年 作为回鹘使 《册府元龟》卷
980《外臣部・通
好》
张贾 会昌二年 安抚温没斯 《资治通鉴》卷
246 唐会昌二年五

4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李业 大中元年 册黠戛斯可汗,后 《 册 府 元 龟 》 卷
来百官集议,册命 965《外臣部・封
取消 册三》
表2:以他官摄鸿胪官员出使一览表
姓名 时间 事迹 出处
崔敦礼 贞观二十年 兵 部 尚 书 兼 检 校 《新唐书》卷 217
鸿胪卿,回纥吐迷 上《回鹘传》
度被部下所杀,册
立其子。
臧思言 景龙元年 出使突厥,不屈节 《新唐书》卷 4《中
而死。 宗纪》
和逢尧 景云二年 以 御 史 中 丞 摄 鸿 《新唐书》卷 123
胪卿,入突厥说服 《和逢尧传》
默啜向唐称臣,遣
子入朝。
郑嘉祚 开元二年 葛罗禄车鼻施失 《册府元龟》卷
钵 罗 俟 斤 等 十 二 977《外臣部・降
人以凉州内属,奉 附》
命前往宣劳。
袁振 开元十三年 以中书直省摄鸿 《册府元龟》卷
胪 卿 前 往 突 厥 告 979《外臣部・和
知玄宗东封之意。 亲二》
乔梦松 开元十六年 以 大 理 正 摄 鸿 胪 《新唐书》卷 221
少 卿 往 册 疏 勒 君 上《西域传上・疏
安定为疏勒王。 勒》
刑畴 开元二十五年 以赞善大夫摄鸿 《册府元龟》卷
胪 少 卿 往 新 罗 行 964《外臣部・封
吊祭册立之礼。 册二》

49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李通 乾元二年 以 左 金 吾 卫 将 军 《旧唐书》卷 195


为试鸿胪卿,作为 《回纥传》
吊祭回纥使。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唐朝前期,鸿胪寺的官员,主要是鸿胪卿或鸿胪少
卿奉命出使的情况比较多,摄兼鸿胪卿或者鸿胪少卿也比较普遍。而关于鸿胪寺
官员所担负的外交使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奉命前往吊祭、册立
由于唐朝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和威慑力,周边国家与唐保持着紧密的外交关
系,有些更是唐的臣属国。当周边国家首领去世后,他们会向唐朝中央报奏,国
家另立新的首领也会要求唐朝派遣使者前去册封。此时,唐朝就会派遣鸿胪卿前
去吊祭死去的君主,册立新任君主。根据《资治通鉴》卷194唐太宗贞观六年七
月条记载,西突厥的肆叶护可汗發兵攻打薛延陀,被薛延陀击败。之后,肆叶护
因为忌惮乙利可汗的威望,以乙利可汗不是西突厥人为由将其杀害了。肆叶护“又
忌莫贺设之子泥孰,阴欲图之”①,泥孰得知后,逃亡到焉耆。这两件事引起了
各个部落的恐慌,都心存忧虑,担心不能自保。于是,设卑达官与弩失毕二部落
联合攻打肆叶护,肆叶护“轻骑奔康居”,不久死在那里。突厥国内没了可汗,
国人“迎泥孰於焉耆而立之,是为咄陆可汗”②,并且派遣使者请求内附。唐太
宗立即“遣鸿胪少卿刘善因立咄陆为奚利邲咄陆可汗”③。唐太宗派遣鸿胪卿前
去册立新君,主要是表示一种态度,即承认新政权的合法性。泥孰可汗是西突厥
国人自行迎立的,因此刘善因的出使,就是代表唐朝肯定了西突厥的做法。同书
卷186高祖武德元年夏八月条记载,唐初,割据政权林立,其中李轨是实力较强
的割据政权之一。唐高祖想要和李轨一起“共图秦陇”,于是派遣使者“潜诣凉
州招抚之”④,并和他称兄道弟。李轨大喜,派他的弟弟李懋入贡。唐高祖封李
懋为大将军,并且“命鸿胪少卿张俟德册拜轨为凉州总管,封凉王”⑤。李轨归
顺唐朝后,鸿胪少卿代表中央朝廷前去册封李轨为王,以表示唐朝对其功绩的态
度和嘉奖。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94 唐太宗贞观六年夏七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6097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94 唐太宗贞观六年夏七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6097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94 唐太宗贞观六年夏七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6097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86 唐高祖武德元年夏八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5806-5807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86 唐高祖武德元年夏八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5806-5807 页。

5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有时这两项使命是同时进行的,这往往发生在政权新旧交替的时候。例如,
回鹘忠贞可汗的弟弟杀了忠贞,自立为可汗。当时国内的大相颉干迦斯在西面与
吐蕃作战,不能返回。贞元六年四月,次相带领国人杀了篡位者,另立忠贞可汗
的儿子阿啜为可汗。大相颉干迦斯回国后,掌握了政权,“遣达北特勒梅録随郭
锋偕來告忠贞可汗之丧且求册命”①。唐德宗贞元六年六月,郭峰以鸿胪卿兼御
史大夫的身份出使回鹘,完成册立忠贞可汗的使命,之后又和回鹘告丧的使者一
起返回唐朝,报告回鹘国内的情况。回鹘使者来朝后,唐德宗“废朝三日,仍令

三品已上官就鸿胪寺吊其使” 。德宗贞元七年,
“遣鸿胪少卿庾鋋册回鹘奉诚可
汗”③。庾鋋是鸿胪少卿兼御史大夫,他一方面前去吊祭死去的忠贞可汗,一方
面册立新立的奉诚可汗。根据《旧唐书》卷195《回纥传》记载:
“长庆元年,昆
伽保义可汗薨,辍朝三日,仍令诸司三品已上官就鸿胪寺吊其使者。”④之后,
四月,“正衙册回鹘君长为登罗羽録沒密施句主録毘伽可汗,以少府监裴通为检
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持节册立兼吊祭使”⑤。这里,鸿胪卿肩负的都是双
重的外交使命。
像这样,鸿胪卿的吊祭、册立,不仅代表了唐朝廷在蕃国间的大国影响力和
控制力,也进一步显示和巩固了唐朝与周边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
(二)奉命宣谕和慰抚
除了赴各国、各少数民族边疆完成吊祭册立的外交使命外,鸿胪寺的官员
还会被派去宣谕、通和,向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和国家传达唐朝对于一些外交事件
的处理意见和重大决策,其目的是要维护唐朝在周边国家和民族地区中的控制
力,显示大唐的国威,进而保证唐朝的国家利益。例如《旧唐书》卷198《西戎
传》记载,贞观八年“吐谷浑王伏允不朝”,唐太宗遣鸿胪丞赵德凯“宣谕,为

吐谷浑所扣留” 。又,开元十三年,玄宗想要东封,
“遣中书直省袁振摄鸿胪卿,
谕旨于突厥”。⑦这里袁振出使突厥,就是向突厥传达唐玄宗想要东封泰山的决定
的。在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派遣使者到突厥,请突厥派人随玄宗一起参加封禅活
动,既是为了要显示大唐皇帝的威望,同时也是表达唐朝对于突厥的重视。而突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33 唐德宗贞元四年夏六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7520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95《回纥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5211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95《回纥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5209-5210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95《回纥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5211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95《回纥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5211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98《西戎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5298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12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夏四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6764 页。

51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厥由于之前唐朝拒绝了其和亲的要求,颇为不满,因此对于袁振的态度十分不客
气。《资治通鉴》卷212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四月条记载了袁振的这次出使:“小杀
与阙特勒暾欲谷环坐帐中,置酒谓振曰:‘吐蕃狗种,奚、契丹本突厥奴也,皆
得尚主。突厥前后求昏,独不许,何也?且吾亦知入蕃公主皆非天子女,今岂问
真伪,但屡请不获,愧见诸蕃耳。”①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小杀不满的是唐朝对于
吐蕃更加重视,而并不是对唐朝不敬。因此在袁振答应回国为其奏请后,小杀即
派遣其大臣阿史德颉利“发入贡,因扈从東巡”②。
鸿胪寺官员代表的是唐朝中央政府,传达的是皇帝的诏敕,因此一般来说,
与唐王朝藩属关系的地区和国家,宣谕唐朝皇帝的旨意就具有较大的效力。而除
了宣谕之外,有时鸿胪寺官员还会被委派游说四夷,安抚蕃国的首领,修复或改
善唐朝与邻国的关系,稳定唐朝对周边国家的外交统治地位。根据《资治通鉴》
卷193唐太宗贞观四年春二月条记载,唐太宗时,唐朝与东突厥作战,
“李靖破突
厥颉利可汗于阴山。先是,颉利既败,窜于铁山,余众尚数万,遣执失思力入见
谢罪,请举国国内附,身自入朝”。唐太宗一面诏“李靖将兵迎颉利”
,一面“遣
鸿胪卿唐俭等慰抚之”③。这里,唐俭就是代表唐太宗,向突厥表示唐朝真心愿
意接受颉利举国内附的请求,从而打消颉利的疑虑,安抚其众,防止再次开战。
又同书卷210唐睿宗景云二年十月条记载:“御史中丞和逢尧摄鸿胪卿使于突厥,
说黙啜曰:‘处密、坚昆闻可汗结昏于唐皆当归附,可汗何不袭唐冠帶,使诸胡
知之,岂不美哉。’黙啜许诺。明日襆头,衣紫衫,南向再拜,称臣,遣其子杨
我支及国相隨逢尧入朝。”④和逢尧利用唐朝大国在少数民族中间的影响力,游说
默啜成功,使默啜南向称臣,免去了默啜对唐朝的威胁。十一月戊寅,和逢尧回
到京師,因为出色的完成出使任务而官拜户部侍郎。
(三)作为和亲使出使
和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外交手段,是以一种相对和平的手段来达到拉拢和巩
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目的,因此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和亲。唐朝也利用公主和亲来
巩固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根据崔明德先生的《中国古代和亲史》统计,有唐
一代,有史料可查的共有 33 位皇室公主出嫁远蕃,其中唐代前期的有 25 位,唐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12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四月条,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6764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12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四月条,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6764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93 唐太宗贞观四年春二月条,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6072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10 唐睿宗景云二年十月条,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6669 页。

5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中后期的则是 8 位。①唐朝与蕃国的和亲,一般是先由对方派遣使者向唐朝提出
和亲要求,随后唐朝接受使者的和亲要求,经过商议,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决定,
再派遣答和亲使者前往该地区答复唐王朝的决定。在和亲方案确定下来之后,唐
朝一般会在事先约定的日期举行相关的仪式将公主送往求亲的蕃国,为和蕃公主
完成婚礼。根据唐朝的礼法制度,公主在前往和亲的同时,朝廷会派遣一个和亲
使团随同前往,包括负责保护公主安全,为公主和蕃国首领进行册封,以及主持
婚礼的各种人员。既然是属于外交往来,自然也在鸿胪寺的职掌范围之内,因此
作为和亲使出使是鸿胪寺官员需要担负的职责之一。乾元元年,“秋,七月,丁
亥,诏以□女封为宁国公主出降,其降蕃日,仍以堂弟汉中郡王瑀为特进,试太
常卿摄御史大夫,充册命英武威远毘伽可汗使,以堂侄左司郎中巽为兵部郎中摄
御史中丞、鸿胪卿副之,兼充宁国公主礼会使”②。宁国公主出嫁,正是大唐遭
遇安史之乱的时候,唐肃宗为了向回纥借兵平乱,答应回纥毗伽阙可汗的求婚要
求,让宁国公主出塞和亲。为了显示朝廷对此次和亲的重视,唐肃宗特别派了宗
室和重臣送亲。史料中提到的李瑀就是册封使,即对宁国公主和英武威远毘伽可
汗进行册封的,他是宋王李承器的儿子,唐肃宗的堂弟,而“堂侄左司郎中(李)
巽”则是唐肃宗的堂侄,他作为鸿胪卿,所担任的“礼会使”就是婚礼使,即为
公主主持婚礼仪式的使者。又如,上文提到的和逢尧,他入蕃时,本来是作为和
亲使者前去的。
《旧唐书》卷 185 下《良吏下・和逢尧传》记载:
“睿宗时,突厥
黙啜请尚公主,许之,逢尧以御史中丞攝鸿胪卿充使报命。既至虏庭,黙啜遣其
‘敕書送金缕鞍,检乃銀胎金涂。’”③于是默啜认为唐朝没有诚意,
大臣谓逢尧曰:
“公主必应非实,请还信物,罢和亲之事,遂策马而去”④。关键时刻,和逢尧
及时拦住了默啜,对默啜说:“汉法重女壻,令送鞍者,只取平安长久之义,何
必以金银为升降耶?若尔乃是可汗,贪金而轻银,岂是重人而贵信?”黙啜接口
说道:
“承前汉使,不敢如此,不可卿也。”于是设宴摆礼,完成了和亲仪式。和
逢尧成功运用自己的机智和辩才,完成了和亲使命,又说服默啜南向称臣,回京
后自然得到了升职。


崔明德:《中国和亲史》,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第 655-659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95《回纥传》,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5200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85 下《良吏下・和逢尧传》,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4718。

刘昫:《旧唐书》卷 185 下《良吏下・和逢尧传》,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4718。

5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第二节 唐代中后期鸿胪寺职能的演变

从唐代中后期开始,使职差遣制度日益盛行。所谓使职差遣制度,其最大的
特点就是职与官的分离,也就是说,本司的官不管理本司的事,而是差遣其他的
官员来处理,而这些被差遣的使职直接受命于皇帝,由中书门下统领。其中,尚
未固定成型的职称为差遣,已经固定成型的职称为使职。①早在武则天时期,使
职差遣制度已有所发展。当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那套职官制度逐渐
不能适应国家政务的要求,于是,武则天增设了安抚使、经略使、防御使、招讨
使等新职位,这些使职的设置降低了原来官职的地位,而且尚书六部不能对其进
行指导,这样就导致尚书省及六部诸司、监、寺的权利渐渐被架空和侵夺,原有
的外交管理机构逐渐闲置,趋向简单,一些卿监百司几乎成了闲职。②另一方面,
唐后期宦官专权严重,宦官势力急速膨胀,唐代后期的很多使职都由宦官担任,
形成了一个完全由官宦充任的使职系统,即包括宦官监军系统和以枢密使、宣徽
使为首的内诸司使系统。宦官通过使职差遣加深巩固权利,使得使职差遣更为盛
行。在这两者的双重影响下,当时甚至出现了“为使则重,为官则轻”的局面。
九寺中专管外交的鸿胪寺,其职能也被侵夺,不再像唐前期那样承担很重
的外交职务,当然这并不表示唐后期的外交工作量减少了,鸿胪寺作为外事机构
的外交职能仍然存在,事实上由于唐后期国力衰弱,战争频繁,某种意义上外交
工作反而比前期更加繁重,只不过很多原本承担的职责都被宦官所掌控的内诸司
使之一的鸿胪礼宾使和客省使取代了。第二章提到,礼宾院从代宗大历十三年开
始隶属于鸿胪寺,专门负责蕃客的迎送、接待等事务,是唐后期重要的外事部门。
根据《旧唐书》卷184《宦官・鱼朝恩传》记载,鱼朝恩于代宗“永泰中,诏判
国子监,兼鸿胪礼宾,内飞龙、闲厩使”。③宦官鱼朝恩可以说是肃宗、代宗时期
权倾朝野的大宦官,身兼数个要职。自从代宗在永泰二年设置了鸿胪礼宾使一职,
并且由鱼朝恩兼任之后,鸿胪礼宾使就渐渐控制了礼宾院,进而掌握了管理鸿胪
寺和礼宾院的实权,逐渐取代了鸿胪寺的许多外事职责。从《旧唐书》的这条记
载中可以看出,至少从代宗时候开始,鸿胪寺的外交实权就已经由宦官掌握了。


白钢:《中国政制制度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年,第 192 页。

白钢:《中国政制制度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年,第 192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84《宦官・鱼朝恩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8763 页。

5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因此,在唐后期的各种外交事件和外交场合的记载中,经常可以看到“中
使”“内使”“礼宾使”活跃的身影。《日本后纪》卷12《皇统弥照天皇》曾记载
了唐德宗时一个日本使团入京、在京参与活动和离京的全过程。当时以葛野麻吕
为大使、石川道益为副使的遣唐使,于德宗贞元二十年“十二月廿一日, 到上都
长乐骚宿廿三日, 内使赵忠, 将飞龙家细马廿三匹迎来, 兼持酒脯宣慰驾即入京
城, 于外宅安置供给。特有监使高品刘晶, 勾当使院”①。之后,
“廿四日, 国信、
别贡等物, 附监使刘晶进于天子。刘晶归来, 宣救云‘ 卿等远慕朝贡, 所奉进物,
极是精好, 联殊喜欢。时寒, 卿等好在。’廿五日, 于宣化殿礼见……别有中使于
使院设宴, 酣饮终日, 中使不绝, 频有优厚”②。第二年,德宗病逝, 顺宗继位,
日本使团仍留在长安未归,于是“二月十日, 监使高品宋惟澄, 领答信物来, 兼
赐使人告身宣救云‘卿等衔本国王命, 远来朝贡, 遭国家丧事,须缓缓将息归乡,
缘卿等频奏早归,因兹赐缠头物,兼设宴。宜知之,却回本乡, 传此国丧。拟欲
相见,缘此重丧,不得宜之。好去者, 事毕首途, 勒令内使王国文监送, 至明州
发遣’”③。迎送外国使团,负责招待等职掌原本都是鸿胪寺应该负责的,而记载
中使团在京的各个相关环节则完全都由宦官负责的。
《全唐文》卷717《兴元元从
正议大夫行内侍省内侍知省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特进左武卫大将军李公墓志
铭(并序)》记载,宪宗元和年间, 宦官李辅光拜内侍省内侍,知省事,“寻因人
觑,恳请留侍,乃充鸿肿礼宾使”④。同书卷711《唐故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兼左街功
德使知内侍省事刘公神道碑铭》记载:“公以子牟之恋,常怀魏阙,汲黯之志,
”⑤刘英奇是唐中期
惟在汉廷,恳辞北辕,上不能夺,寻除内宅使鸿胪礼宾等使。
的著名宦官,他的第四子刘渶浰权势也很大,
“父光奇,皇任开府兼内侍省监。……
(公)有子四人:长曰仕品,勋上护军;次曰仕仠,勋上轻车都尉;次曰仕德;
次曰仕佶。”⑥刘渶浰本官为内常侍,先后充任过五坊副使、飞龙副使、鸿胪礼宾


藤原冬嗣、藤原绪嗣《日本后纪》卷 12《皇统弥照天皇》,庆应义塾大学出版,转引自黎虎: 《略论唐后
期外交管理体制的变化》,《文史哲》1999 年第 4 期。

藤原冬嗣、藤原绪嗣《日本后纪》卷 12《皇统弥照天皇》,庆应义塾大学出版,转引自黎虎: 《略论唐后
期外交管理体制的变化》,《文史哲》1999 年第 4 期。

藤原冬嗣、藤原绪嗣《日本后纪》卷 12《皇统弥照天皇》,庆应义塾大学出版,转引自黎虎: 《略论唐后
期外交管理体制的变化》,《文史哲》1999 年第 4 期。

董诰:《全唐文》卷 717 崔元略《兴元元从正议大夫行内侍省内侍知省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特进左武卫
大将军李公墓志铭(并序)》,中华书局 1982 年影印本,第 8 册,第 7374 页。

董诰:《全唐文》卷 711 李德裕《唐故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兼左街功德使知内侍省事刘公神道碑铭》,中华
书局 1982 年影印本,第 7 册,第 7294 页。

魏则之: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者内常侍上柱国彭城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刘公渶墓志铭》,
吴刚:《全唐文补遗》第 3 辑,三秦出版社 2007 年,第 22 页。

55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使、辟仗使、监军使,死后赠右监门卫将军。又《金石萃编》卷114《救内庄宅
使碟》记载, 宣宗大中年间, 内庄宅使田绍宗亦曾“兼鸿肪礼宾等使”,这些都是
史书中以宦官充任鸿肿礼宾使的记载。上文提到的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纪》中
关于日本使团藤原常嗣一行想要前往台州的记载,其中明确写道接待使团的是礼
宾使,“礼宾使云未对见之前,诸事不得奏闻”①。之后日本使团再三催劝上奏,
他们的请求也是通过礼宾院使来办理,由礼宾院使负责传达,而已经不是礼宾院
或鸿胪寺原本的负责人了。最后,礼宾使准许他们雇船修理,但不许前往台州。
另一方面,唐中后期的客省也逐渐取代了许多鸿胪寺原本的外交职能。代宗
时期,朝廷恢复了客省,此后客省成为重要的外交管理部门之一,根据《资治通
鉴》卷225代宗大历十四年秋七月条记载:
“初代宗之世,事多留滞,四夷使者及
四方奏计,或连岁不遣,乃于右银台门置客省以处之。”②又,新唐书也记载,代
宗时“朝多留事,经岁不能遣,置客省以居,食度支数千百人”③。
《旧唐书》卷
12《德宗本纪上》追叙代宗时事,说道:“自永泰已来,或四方奏计未遣者,或
上书言事怜旨者,及蕃客未报者,常数百人,于客省给食。”④从这些记载中可知,
当时客省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负责收容留滞京师的蕃国人员。唐代后期,内诸司使
之一的客省使也分割了鸿胪寺的部分职权。客省有内外客省使,文宗大和五年铸
有内外客省使印,又分客省使和客省副使,例如,
《全唐文》卷838《授刘处宏通
议大夫内侍省监充客省副使制》记载,宦官刘处宏就是以内侍省监而被任命为客
省副使的。《唐会要》卷79《诸使下》载昭宗天佑元年四月, 除保留包括客省使
在内的九使之外,“余并停废”⑤,说明直到唐末,客省使仍然存在。


圆仁:《大唐求法巡礼记》卷 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第 10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25 代宗大历十四年秋七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7264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51《食货志一》,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1349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2《德宗本纪上》,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294 页

王溥:《唐会要》卷 79《诸使下》,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第 1720 页。

5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第四章 唐代鸿胪寺中的蕃客及其管理

鸿胪寺作为唐朝中央的外事机构,负责处理一切与外交有关的事务,其中接
待四方蕃客无疑是其最主要的一个外交职能。鸿胪寺的服务对象可以说是来自于
四面八方,各国、各地的情况都不相同。而蕃客们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留在唐朝,
有很多人短时间内并不会回国,因此如何接待并管理好这些暂时留唐的蕃客们,
就成为了鸿胪寺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 鸿胪寺内蕃客的分类

唐朝的蕃客人数众多,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来唐的目的各不相同,
留唐的时间长短不一。在唐期间,他们依照不同的身份、地位受到鸿胪寺的接待
和管理,享受着外宾的特别优待。

一、来朝的蕃国首领和质子
唐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唐代前
期,强大的军事影响力和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周边的国家和政权产生了巨大的吸
引力和向心力,许多国家和政权都纷纷臣服归顺于唐朝,唐太宗更是以其文治武
功被称为“天可汗”
。根据《资治通鉴》卷 193 太宗贞观四年九月条记载,
“四夷
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之后唐太宗“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
。许多蕃
国首领亲自来唐朝朝拜皇帝,有些更是终身留在唐朝。例如,
《资治通鉴》卷 193
唐太宗贞观四年九月条记载:“九月,戊辰,伊吾城主入朝。”①同书卷 195 唐太
宗贞观十三年十二月条记载:
“己丑,吐谷浑王诺曷钵來朝,以宗女为弘化公主,
妻之。”② 当然,这些来到唐朝的四方君长,也有些是由于对唐战争失利而不得
不入朝的。例如突利可汗,以及颉利可汗。他们二人在唐初多次入侵唐朝,最终
为唐所败。突利先入朝,之后颉利被李靖击败于阴山,为生擒,不得已“举国内
附,身自入朝”③。也有一些君主是由于自身国内发生动乱或者对外战争失败,
逃亡唐朝寻求庇护。唐高宗永徽二年,波斯萨珊王朝国王伊嗣俟在逃亡中死于木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93 唐太宗贞观四年九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6082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95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冬十二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6150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93 唐太宗贞观四年二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6072 页。

57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鹿附近的一所磨坊里①。王子卑路斯逃往吐火罗,并向唐朝“请兵救援之”②。后
来,阿拉伯退兵,卑路斯继承波斯王位。但是不久又遭到阿拉伯的进攻,卑路斯
不得不带着残兵来到长安,寻求唐朝庇护。
《资治通鉴》卷 202 高宗上元元年冬
”③之后卑路斯始终回国无望,最终
十二月条记载:“辛卯,波斯王卑路斯來朝。
客死长安。他的儿子泥涅师被唐朝册封为波斯王,试图复国也没有成功,也和他
的父亲一样客死长安。此外,开元初,吐火罗仆罗也曾流亡长安,长期定居④。
除了流寓在唐的蕃国首领,一些战败国为了表示诚意,派遣人质前来,住
在长安,被称为“质子”。例如唐太宗死后,贺鲁心生叛意,
“招集离散,庐帐渐
盛”⑤,阴谋袭取西、庭二州,唐高宗派遣通事舍人桥宝明前往慰谕,最终说服
贺鲁让他的长子咥运来朝,
“入宿卫”,并任命其为右骁卫中郎將。据文献资料反
映,新罗、康国、吐火罗国、天竺诸国、波斯等国等曾派遣过人质来唐⑥。质子
可以在唐为官,所授官职的高低取决于其所在蕃国的国力大小以及本人在蕃国的
身份地位高低。有些质子留唐的时间很长,甚至是世代为质。如米国的质子米继
芬,他的父亲突骑施“遐质京师,永通国好”,他“承袭质子”,在禁军宿卫,最
后死在长安醴泉里的私宅,终年 92 岁⑦。何国的何文哲是国王后裔,因为祖先在
永徽年间作为质子来唐,于是也一直生活在长安,后来死于太和三年,何氏后裔
时代居住在唐朝接近 200 年⑧。另一方面,虽然是人质,但质子并非终身不能离
唐,唐玄宗开元时曾颁布诏令将“诸蕃充质侍卫子弟等量放还国”⑨,并认为质
子长期背井离乡,寄居他国,违背了安土重迁的原则,因此准其回国。

二、各国求学的留学生和僧侣
唐朝高度发达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文化思想等,对周边的国家和少数民族政
权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渴望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制度,为本国所用。因此
与过去相比,唐代与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空前活


希提:《阿拉伯通史》上册,新世纪出版社 2008 年,第 184 页。

王溥:《唐会要》卷 100《波斯国》,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第 2118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02 高宗上元元年冬十二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6374 页。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 1957 年,第 26 页。

王溥:《唐会要》卷 94《西突厥》,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第 2008 页。

章群:《唐代蕃将研究》,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6 年,第 393-708 页。

翟运:《唐米继芬墓志铭》 ,吴树平、吴宁欧: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 年,陕西卷第
2 册,第 25 页。

《唐何文哲及二康氏夫人合祔墓志》,吴树平、吴宁欧:《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 年,
陕西卷第 4 册,第 107 页。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 128《放诸蕃质子各还本国敕》 ,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689 页。

5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跃的阶段,诸蕃“禺禺然向风而慕化”①。而周边国家和地区学习唐朝一个非常
重要的方式就是直接派遣大批的人员入唐求学,学习唐朝的儒家经典、佛教思想,
学习唐王朝先进的典章制度,以及科学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来唐的
求学人员通过各种渠道,最大限度地吸收中华文明。在这些求学人员中,留学生
和留学僧占了绝大多数。
唐太宗贞观年间,大力兴办学校,仅仅在长安就建有学校 1200 间,当时“四
方秀艾,挟策负素,坌集京师,文治煨然勃兴”,外国留学生接踵而来,日本、
新罗、吐蕃等周边邻国都派遣过大量的留学生入唐学习,人数可达“八千余人”

。他们有的在国子监上学,有的在地方上的州县学校学习。吐蕃在迎接文成公
主入藏后,赞普松赞干布受到唐代大国之风的感染,“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
习诗书”③。南方的邻国南诏,也曾派遣过入唐学习的留学生,牛丛在《责南诏
蛮书》中曾说:
“诏王之子, 六诏最小夷也、天子录其勤, 合六诏为一, 稗附庸成
都, 名之以国, 许子弟入学, 使习华风”,而在众多的入唐求学国家中,尤以新罗、
日本的留学生人数最多。开元十六年, 新罗王兴光曾“遣使来献方物, 又上表请
令人就中国学问经教”④。自此以后,新罗派遣留学生来唐就从未断过,尤其是
统一了朝鲜半岛以后,入唐求学的人更多。而据赫治清所著《历史悠久的中韩交
往》一文中统计, 仅圣德王统治时期, 自 701 年至 736 年的 36 年期间, 新罗
就先后派遣过 37 次遣唐使⑤。文宗开成二年, 当渤海派遣 16 名留学生入唐时,
新罗在唐的学生已经达到 216 人之多。《唐会要》卷 36《附学读书》记载:“新
罗差入朝宿卫王子,并准旧例,割留习业学生并及先住学生等,共二百十六人。


另外,日本在唐的留学生人数也很多,“所朝诸蕃之中,倭最胜”⑦。在日本前
后派往唐朝的十三次遣唐使中,留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每次有时十几人,多
时有二三十人,这样推算前后至少有二三百人来唐。除此之外,很多日本留学生
还常常利用新罗的船只前来唐朝。
各国来唐的留学僧人数也很多。由于唐朝对宗教的兼收并蓄,刺激了外国僧


董诰:《全唐文》卷 26 元宗皇帝《放还诸蕃宿卫子弟诏》,中华书局 1982 年影印本,第 1 册,第 299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198《儒学上》,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5636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9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5222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99 上《东夷列传・ 新罗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5337 页。

赫治清:《历史悠久的中韩交往》,《韩国学论文集》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第 30 页。

王溥:《唐会要》卷 36《附学读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第 668 页。

坂本太郎:《日本书纪》,齐明天皇五年引《伊吉博德书》,转引自王春芳、李修松:《入唐求学蕃客以及
管理》,六安师专学报 2000 年 11 月第 4 期。

59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侣来华传教、学习,因此留学僧在唐朝的活动十分活跃。在各大宗教中,来华交
流、学习佛教经典的僧侣人数最多,尤其是新罗、日本两国的留学僧,他们的足
迹遍及长安、扬州、广州等地的寺院。自从佛教从中土传播到朝鲜半岛以后,当
地的佛教信徒就纷纷来中国学习。早在隋代,鸿胪寺就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聘请
高僧为来华的留学僧讲授佛法。例如,大业九年,僧静藏曾被召入鸿胪寺,“教
授东蕃三国僧义”①。大业十年,高僧神迥“应诏入鸿胪,为敷大论,训开三韩
诸方士”②。同年,弘福寺法师灵润也“被诏入鸿胪,教授三韩”③。从上述记载
中可以看出,隋代就专门设立机构来接待和教授朝鲜半岛的留学僧,这可从侧面
反映出留学僧来华人数之多。到了唐代,随着交通更加便利,国家的关系更加密
切,更多的新罗留学僧蜂拥而至。唐朝的许多地区甚至出现了以“新罗”命名的
地方,如“新罗寺”、
“新罗泉”、
“新罗院”等,而这些地方大多与新罗僧人曾经
居住或修行有关。日本的留学僧是所有留学僧中人数最多的,每次遣唐使来华也
都有留学僧随行。终唐一代,在唐代求法的日本僧侣不会少于百人,其中像圆仁、
智通、空海、最澄等僧侣的事迹更是广为流传,为中日两国的佛教交流做出了重
要贡献④。
留学生、留学僧等在唐停留的时间相对较长。唐代国子监的学习年限规定
为九年,九年后不能完成学业的会“追解”其学籍,
《新唐书》卷 44《选举志上》
记载:
“并三下与在学九岁, 律生六岁不堪贡者罢归。
”这是法律上的规定,然而
鉴于日本与中国的交通不便,且遣唐使来唐的时间相隔较长,因此完成学业等待
下一次遣唐使船到来的留学生仍然可以留在唐朝,其中有留唐长达数十年者,有
的甚至入朝为官,终身不再回国。留学僧的情况与其基本相同,“新罗、日本僧
入朝,学九年不还者,编诸籍”⑤。即九年之后仍不回本国的僧侣将被编入唐朝
的僧侣登记册,视为与唐朝僧侣。唐朝的僧侣户籍登记为三年统计一次,“凡道
士、女道士、僧尼之簿籍亦三年一造”⑥,一本送祠部,一本留于当地所在州县,


释道宣:《续高僧传》卷 13《唐终南山玉泉寺释静藏传》,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 50 册,白马书局 2007 年,第 523 页。

释道宣: 《续高僧传》卷 13《唐京师大庄严寺释神迥传》,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50 册,白马书局 2007 年,第 524 页。

释道宣: 《续高僧传》卷 13《唐京师弘福寺释灵润传》,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50
册,白马书局 2007 年,第 524 页。

木宫太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第 126-144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48《百官志三》,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1252 页。

李林甫:《唐六典》卷 4《尚书礼部・祠部郎中》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第 120 页。

6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一本就要送到鸿胪寺备案。天宝三年又规定各州每十年将道士、僧尼登记一次。
不过这些规定也没有得到完全的贯彻执行,许多留学僧九年之后仍然留在唐朝,
长期留唐,比如撰写了《入唐求法巡礼记》的圆仁,他在唐时间长达十年,后来
是因为武宗废佛,才逃出京师,回到日本。

三、来唐的各地区、国家使者
在众多的来唐蕃客中,奉自己国家的王命出使的使者可以说是人数最多的一
种。由于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外交往来十分频繁,各地、各国的使
者肩负各项外交使命,来往于本国与唐朝之间。
关于有唐一代,各地区、国家来唐使者的情况,笔者以史书中有确切年代记
载者为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初步统计。现列表如下:
表 5:各地区、国家使者来唐次数统计表①
地区或国家 来唐次数 地区或国家 来唐次数
突厥 160 薛延陀 27

突骑施 20 勃律 11
大宛 2 佛誓国 1
弓月 2 吐火罗 6

大食 3 骨利干 2
波斯 7 诃陵 21
铁勒 7 黠戛斯 8

处月 2 佛律 1
吐谷浑 41 龟兹 15
流鬼 1 苏毗 1

康国 34 回纥 61
朱俱波 1 罽宾 35
东女国 1 契丹 69

靺鞨 98 大羊 36
渤海 112 奚 27


该表根据李大龙《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附录二《边疆民族政权使者大事年表》制作而成,黑
龙江出版社 2001 年,第 306-396 页。

61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何国 3 康国 23
疏勒 9 党项 8
护密国 14 文单 5
同娥 3 乌罗浑 2
大羊同 2 归仁国 5
焉耆 11 贺国 1
拔悉密 4 康居 2
结骨 1 陀洹国 2
真腊 15 室韦 19
曹国 10 同罗 6
拂林 8 谢风日 9

米国 9 盘盘国 4
安国 19 夷男
史国 7 拔汗那 36

唐国 1 林邑 18
沙陀 2 于阗 6
哥系 1 葛罗禄 9
拔野固 8 俱密国 4
喝盘 1 白简(兰) 28
高昌 2 高吕 12

高丽 29 昆明国 1
新罗 128 西赵蛮 1
百济 24 坚昆 7

诃陵国 14 牂牁蛮 14
于阗 13 牂州蛮 1
蛮 2 岭南蛮 26

浑 2 仆骨 2
骨咄国 2 兖州蛮 2
伊吾 2 女国 9

6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谢国 1 南平蛮 2
罗刹国 1 东谢蛮 2
吐蕃 160 南谢蛮 1
石国 20 东爨蛮 1
日本 4 哥邻国 1
昙陵 1 南诏 41
西南蛮 1 剑南蛮 1
火寻 1 思结 1
骠国 1 铁律 1
越喜 2 宁远 3
拂涅 2 拔塞干 1

云南土蒙 1 阿悉告 1
西原蛮 1 处木昆 1
鼠尼施 1

从上表可以看出,突厥、吐蕃、回纥、渤海、新罗、百济等国家使者来唐的
次数明显多于其他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距离唐朝较劲,交通
方便,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始终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联系,因此与唐朝的关系最为
密切。
从派往唐朝的使节类型来分析,李大龙先生在《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
究》中将使者类型分为:朝贡使者、朝见使者、和亲使者、求情使者、祝贺使者、
告哀使者、互市使者和修好使者①。从表中几个主要的国家来看,这些国家派遣
到唐朝的使者是最多的。他们向唐朝派遣的使节政治色彩比较浓厚,既带有外交
使节的成分,也有臣子朝见君主的意思。他们来唐,主要是向唐朝廷进献贡品、
定期向唐朝汇报当地的情况、上奏一些本国的重要事情以及聆听皇帝的敕命,通
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唐朝的臣属和诚意,从而加强两国之间的政治联系。这样
的使者来唐被朝廷视为两国能否保持臣属关系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史书中常常
能见到朝见使者受到唐朝皇帝册封赏赐的记载,这是对其诚意的嘉奖。例如《新
唐书》卷 221 上《西域传上・党项》记载:“贞观三年,南汇州党项细封步赖举


李大龙:《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黑龙江出版社 2001 年,第 110-158 页。

6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①再
部降,太宗玺书抚慰,步赖因入朝,宴赐特异,以其地为轨州,即授刺史。
如《新唐书》卷 217 下《回鹘传下》记载:“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坚昆闻铁勒
等已入臣,即遣使者献方物,其酋长俟利发夫钵屈阿栈身入朝,拜为左屯卫大将
军、都督。”《册府元龟》卷 971《外臣部・朝贡四》记载:“(天宝二年)正月,
契丹刺史匍从之等一百二十八人、奚刺史达利胡等一百八十人并来朝策勋,皆授
中郎将,赐紫袍金戴鱼袋,放还蕃。”②
此外,从史料中还可以发现,有些国家往往结伴同来,尤其是地理位置上离
得较近的国家,这些国家彼此之间政治、军事力量互相拉锯,往往需要依靠唐朝
的威望来树立其在该地区的政治地位。例如,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百济、新罗三
个国家,意欲借助唐朝的力量来壮大自己的声势,因此常常三国同来或者两国同
“新罗、百济遣使朝贡”③;武德九年十二月,
来,如武德八年十一月, “高句丽、
百济、党项遣使朝贡”④;贞观三年九月,
“高句丽、百济、新罗并遣使朝贡”⑤;
“薛延陀、室韦、靺鞨、党项、百济、新罗遣使朝贡”⑥;贞观
贞观六年十一月,
十七年正月,
“薛延陀、百济、高句丽、新罗、吐谷浑、康国、东女国遣使朝贡”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结骨、吐蕃、吐谷浑、新罗、高句丽、吐火罗、康国、
于阗、石国遣使朝贡”⑧;永徽三年正月,
“吐谷浑、新罗、百济、高句丽遣使朝
贡”⑨。三国之中,高丽的国力略强,因此其他两国常常遭到高丽的倾轧。武德
九年,百济和新罗遣使来唐,
“讼建武(高丽王),云闭其道路,不得入朝,又相
与有隙屡相侵略,诏员外散骑常侍朱子奢往和解之。建武谢罪,乃与两国平”⑩。
除了这些政治目的比较鲜明的使节之外,也有一些是以进行商业贸易为目的
的使节。对于互市贸易,唐朝是非常重视的。史书中明确记载的互市使者很多。
例如,武德八年正月,“突厥颉利可汗遣使朝贡,并请合市。吐谷浑也遣使求互
市,许之”11;开元十五年,
“突厥遣使梅禄啜上其书揭发,并请求互市,帝许之


欧阳修:《新唐书》卷 221 上《西域传上・党项》,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6215 页。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 971《外臣部・朝贡四》,中华书局 1982 年,第 11411 页。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 970《外臣部・朝贡三》,中华书局 1982 年,第 11397 页。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 970《外臣部・朝贡三》,中华书局 1982 年,第 11397 页。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 970《外臣部・朝贡三》,中华书局 1982 年,第 11397 页。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 970《外臣部・朝贡三》,中华书局 1982 年,第 11398 页。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 970《外臣部・朝贡三》,中华书局 1982 年,第 11399 页。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 970《外臣部・朝贡三》,中华书局 1982 年,第 11401 页。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 970《外臣部・朝贡三》,中华书局 1982 年,第 11401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99 上《东夷・高丽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5321 页。
11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91 唐高祖武德八年春正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5994 页。

6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于朔方、西受降城互市”①;开元十九年秋九月,
“辛未,吐蕃遣其相论尚他碎入
见,请于赤岭为互市,许之”②;元和五年,
“吐蕃遣使……又款陇州塞,乞互市,
诏可”③。可以说这些使节的来唐加强了当时各国的经济联系,起到了互通有无
的作用。

第二节 蕃客的生活管理

鸿胪寺对蕃客的管理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日常的住宿,提供必
须的食品、衣物,还包括提供蕃客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而蕃客的婚姻、丧葬
和医药救助等方面也要受到鸿胪寺的管理和监督。鸿胪寺根据唐朝法律和外交政
策,在管理蕃客的生活方面既有原则性,又注意灵活性。

一、管理食宿、衣物
前文已述,入唐蕃客在京的食宿安排由鸿胪寺负责,鸿胪寺下设的典客署有
专门接待使者和各类蕃客的客馆,对在唐期间蕃客的生活进行管理。《唐六典》
“凡酋渠首领朝见者,则馆而以礼供之。”④典客
卷 18《鸿胪寺・典客署》记载:
署下设的客馆根据入唐蕃客的不同情况提供住宿。考虑到来唐蕃客的人数众多,
客馆同时可以容纳数十到数百人,根据记载,代宗永泰元年,“回纥胡禄都督二百

人入见” 。德宗贞元四年,唐朝同意咸安公主出嫁回纥。回纥可汗派“使大酋领
等妻凡五十六妇人来迎可敦, 凡遣人千余, 纳聘马二千。德宗令朔州、太原分留
七百人, 其宰相首领皆至, 分馆鸿胪”⑥。
由于许多蕃客长期滞留在唐,因此客馆的接待任务十分繁重,在管辖、治理
方面存在问题。唐代后期,回纥国力渐强,加上留京人员众多,常常出现入住客
馆的回纥使者擅自离开鸿胪寺上街伤人的记载,“回纥使出鸿胪寺,劫掠坊市,
吏不能禁止”。⑦大历六年正月,
“回纥于鸿胪寺擅出坊市掠人子女,所在官夺返,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 999《外臣部・互市》 ,中华书局 1982 年,11727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13 唐开元十九年秋九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6796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216《吐蕃传》,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6100 页。

李林甫:《唐六典》卷 18《鸿胪寺・典客署》,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506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23 唐代宗永元元年冬十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7184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95《回纥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8208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1《代宗本纪》,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295 页。

65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殴怒以三百骑犯金光门、朱雀门,是日皇城诸门尽闭”①。次年七月,
“回纥出鸿
胪寺,入坊市强暴,逐长安令邵说,于含光门之街夺说所乘马将去,说脱身避走,
有司不能禁”。②到了唐后期,礼宾院也成了蕃客的留宿场所。
除了提供住宿,客馆还要提供免费的廪食,由典客丞中的一人负责,“丞一
人判厨事,季终则会之”③。廪食是按照蕃客的身份、可享用的规格来提供的。
鸿胪寺的工作人员格外注意为这些使团提供伙食供应,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饮食
习惯和特殊要求,尊重其习俗。如果在这方面没有做得妥当,稍有疏忽, 就有可
能引起蕃客的误会和不满, 从而上升到外交高度,给朝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此
外,入住鸿胪寺的蕃客,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其他所需要的物品等也全部由
鸿胪寺负责提供,根据《唐六典》卷18《鸿胪寺・典客署》记载:“诸蕃使主、
副五品以上给帐、毡、席,六品以下给幕及食料。”④连蕃客带来的牲畜也需要
“所乘私畜抽换客舍放牧,仍量给刍粟”⑤。因此这些都成了沉重的经
派人管理,
费负担。根据《资治通鉴》卷232唐德宗贞元三年六月条记载,由于自天宝以来
安西、北庭和西域的归路被断绝,德宗时,滞留在长安的蕃客多达几千人,其中
有很多人留在长安长达四十余年,其生活习惯早已和唐朝百姓一样,而且娶妻生
子,购买田宅,安居乐业,有了自己的收入来源。但是他们的生活开销仍然依靠
鸿胪寺,为了供应他们,“礼宾委府、县供之,于度支受直。度支不时付直,长
安市肆不胜其弊”⑥。对此,德宗“命检括胡客有田宅者”⑦,居然达四千多人,
于是,当时的鸿胪少卿王鄂“悉籍名王以下无虑四千人,畜马二千,奏皆停给”

。此事后来又交由宰相李泌负责,向这些蕃客说明,唐朝将借道回纥送他们归
国,如果有不愿意归国的,那么待遇就要和唐朝臣子一样,不能享有特殊待遇將,
“于是胡客无一人愿归者,泌皆分隶神策两军,王子使者为散兵马使或押牙,余
皆为卒,禁旅益壮”⑨。这个问题的解决替朝廷省下了一大笔开销,大大减轻了
鸿胪寺的负担。


刘昫:《旧唐书》卷 195《回纥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5207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95《回纥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5207 页。

李林甫:《唐六典》卷 18《鸿胪寺・典客署》,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506 页。

李林甫:《唐六典》卷 18《鸿胪寺・典客署》,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506 页。

李林甫:《唐六典》卷 18《鸿胪寺・典客署》,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506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170《王锷传》,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5169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32 唐德宗贞元三年夏六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7493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32 唐德宗贞元三年夏六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7493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32 唐德宗贞元三年夏六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7493 页。

6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二、管理婚姻、丧葬
唐朝对蕃客的婚姻十分重视,蕃客在唐的婚姻是按照唐代法律规定来要求
的。唐代法律规定,蕃客私与华人共为婚姻者, 流二千里, 未成者减二等。长孙
无忌对此规定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未成者, 谓婚姻未成。减流二等, 得徒二

年。” 然而由于入唐蕃客人数众多,且入唐名目各不相同,留在唐朝的期限也
不相同,即使到了规定离开的时间,还是有很多蕃客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长期不
会国。比如代宗时期, 回纥滞留京师者就常达千余人,东都洛阳的蕃客数目就相
当庞大,这些没有回国的蕃客在京城定居,定居的蕃客所建的住宅大多数分布在
西市附近的诸坊。他们与唐朝当地百姓生活在一起,适应并融入了唐朝的生活,
想要如唐律规定那样胡汉不通婚,显然难以做到。因此,对于蕃客的婚姻问题,
鸿胪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就显得比较灵活,并不完全按照唐律来执行。蕃客入
朝者,可以娶汉女为妻,但不允许将汉女带回国。贞观二年六月十六日敕:
“诸蕃
使人所娶得汉妇女为妾者,并不得将还蕃。”②如果蕃客真的将汉女带回本国, 则
“以违敕科之”③。不过事实上官府但也并未严加追究,往往顺其自然,蕃客通
过申请手续也可以将汉女带回国,这也显示出了鸿胪寺在管理蕃客日常生活方面
的灵活性。
如果蕃客客死唐朝,他的丧葬处理由鸿胪寺负责,这一部分对象大多指的
是蕃客首领。鸿胪寺会根据其等位做相应的安排,根据《唐六典》卷 18《鸿胪
寺》记载:
“若身亡,使主、副及第三等以上官奏闻。其丧事所须,所司量给;

欲还蕃者,则给与递至境。” 这里,三等为三品以上官,鸿胪寺需要上报有关
部门,并派灵车将他们送到边境。如果是四等以下,即六品以下的首领不用奏闻,
“但差车、牛送至墓所”⑤。除了安排落葬方式以外,鸿胪寺还要在办公地点特
别开辟一处地方,专门为蕃客首领设置灵堂,给有关人员或相关部门负责人提供
悼念致哀的场所。当外国首领和边疆少数民族首领死亡后, 当地政府会派使者前
来唐朝报丧,之后为了表示唐王朝对这些首领去世的遗憾沉痛的心情,鸿胪寺会
举行类似的悼念活动。例如,德宗贞元五年十二月,“回纥汨咄禄长寿天亲毘伽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 8《卫禁》,中华书局 1983 年,第 102 页。

王溥:《唐会要》卷 100《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第 2134 页。

王溥:《唐会要》卷 100《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第 2134 页。

李林甫:《唐六典》卷 18《鸿胪寺》,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506-507 页。

李林甫:《唐六典》卷 18《鸿胪寺》,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506-507 页。

67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可汗薨,废朝三日,文武三品已上就鸿胪寺吊其来使”①。贞元六年,回纥忠贞
可汗死,“遣达比特勒梅録将军告忠贞可汗之哀于我,且请册新君,使至,废朝
三日,仍令三品已上官就鸿胪寺吊其使”②。穆宗长庆元年, 唐朝得知回纥保义
可汗的死讯后, 穆宗立即下诏,“辍朝三日,仍令诸司三品已上官就鸿胪寺吊其
使者”③。文宗大和七年,“回纥李义节等将驼马到,且报可汗三月二十七日薨,
已册亲弟萨特勒,废朝三日,仍令诸司文武三品、尚书省四品已上官就鸿胪寺吊
其使者”④。武宗会昌二年, 吐蕃赞普卒, 遣论赞热到唐朝告丧。武宗下诏, 辍
朝三日, 命令文武常参官四品以上官员去鸿胪寺悼念死者。
死于唐朝的蕃客首领的丧葬方式,基本上会按照蕃客自己民族的习惯和意愿
来办理。不过关于在唐蕃客丧葬习俗方面的记载史料记载并不多,如《通典》卷
193《边防九》中谈到大食国也仅有“葬唯从俭”几个字。《资治通鉴》卷194
唐太宗贞观八年春正月条记载:“癸未,突厥颉利可汗卒,命国人从其俗,焚尸
葬之。”⑤颉利可汗自从来朝后始终郁郁不得志,最终死在长安。 鸿胪寺向唐太
宗李世民请示如何安葬。唐太宗即指示以突厥的习俗举办丧事, 以焚尸的方式安
葬他,而不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土葬方式。从中可以看出,在唐蕃客的丧葬方式还
是尊重其本国习俗,比较人性化的。

三、提供教育、学习的场所
前已提到,入唐蕃客除了归朝的外蕃首领和使者之外,留学生和留学僧占了
很大比例。他们为了学习唐朝的先进制度、文化而来,求学期间,具有极强的求
知欲,足迹遍布各地。其中多数留学生在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就学,但是
当时鸿胪寺也会派人直接在鸿炉寺内进行教授。例如,《旧唐书》卷 199 上《东
夷・日本国传》记载,日本国于“开元初,又遣使来朝,因请儒士授经。诏四门
助教赵玄默就鸿胪寺教之,乃遗玄默阔幅布以为束修之礼,题云‘白龟元年调布’。
人亦疑其伪…其偏使朗臣仲满,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名为期衡。”⑥这里,
唐朝应日本国使的请求,让国子监的四门助教赵玄默特意到鸿胪寺教授日本学生
学习经书,并且日本学生还非常正式地送上了阔幅布作为拜师礼。关于这件事,


刘昫:《旧唐书》卷 195《回纥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5208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95《回纥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5209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95《回纥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521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95《回纥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5213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94 唐太宗贞观八年春正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6105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99 上《东夷・日本国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5341 页。

6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唐会要》卷 100《日本国》也有相同的记载。
《新唐书》卷 220《东夷传》记载:
“开元初,粟田复朝,请从诸儒受经,诏四门助教赵玄默即鸿胪寺为师。”①
对于入唐求法的留学僧,鸿胪寺为其提供修行的场所,这些场所主要是官方
指定的求法寺院。唐朝首都长安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佛教的中心,
京城内寺院林立,规模宏大,佛教发展水平高,佛经的传播和翻译事业盛大空前,
这些寺院可以吸引和接纳大批的留学僧,方便他们在长安各大寺院寻访高僧,寻
求佛法。例如日本名僧空海在德宗贞元十九年到长安青龙寺学习, 师从惠果大
师。当时长安著名的佛寺如兴善寺、慈恩寺、青龙寺、福寿寺、西明寺、龙兴寺、
愁泉寺、镇国寺等均有求学僧侣在寺修行②。在地方上也有相应的寺院,以供留
学僧修行。这些寺院方便鸿胪寺确认僧侣们的动向,限制他们的流动,从而可以
有效地对僧侣们进行管理。根据《唐大和上东征记》记载,天宝二年,当时台州、
温州、明州等地海贼活动频繁,僧人如海因不满同行的僧人道航等,向当地的采
访厅诬告道航等人与海贼联系,要造船出海。之后,采访厅按照僧人所在寺院很
快就抓捕到了道航等人,经过审问发现,道航是当时宰相李林甫之兄林宗的家僧,
造船得到了林宗的同意,并没有私通海贼的事。尽管如此,采访厅仍然没收了他
们的船,而随行的四个日本僧人“扬州上奏至京鸿胪检案”③,鸿护寺接报后对
他们进行调查,
“问本配寺”,本配寺即是原本安排的寺院,
“寺众报曰:
‘其僧随
驾去,更不见来。’”④于是,鸿胪寺知晓这几个僧人曾跟随唐玄宗从洛阳到长安,
分别在崇福寺、大安寺学习律法,是身份合法正规僧人,“以寺报而奏,便敕下
‘既是番僧……今欲还国,随意放还,宜依扬州例送遣”⑤。从这个记载
扬州曰:
中可知,留学僧到各处都住在固定的寺院里,这样一旦有事需要鸿胪寺核查,可
以很快的查找到他们的去向。


欧阳修:《新唐书》卷 220《东夷・日本国传》,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6209 页。

王春芳、李修松:《入唐求学蕃客及其管理》,六安师专学报 2000 年 11 月第 4 期,第 14 页。

梁明院校注:《唐大和上东征记校注》,广陵书社 2010 年,第 22 页。

梁明院校注:《唐大和上东征记校注》,广陵书社 2010 年,第 22 页。

梁明院校注:《唐大和上东征记校注》,广陵书社 2010 年,第 22 页。

69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结语

唐朝帝王亲眼目睹了隋朝二世而亡的全过程,亲身经历了隋末群雄割据混战
的艰苦,因此在唐朝建立后,统治者就比较注重民生,发展经济,实行比较宽松
的统治政策。在此基础上,唐初的社会经济、民生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人
民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数次对外战争中唐朝都取得了胜利,扩大了对周边
少数民族政权和国家的影响力,提高了国际地位,再加上唐朝实行的开放、开明
的对外政策,雄厚的国家实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对这些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
力。在这个时期,
“‘华夷’秩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某种意义上讲,
‘华夷’
秩序正是在这一时期,在比较正规意义上形成了”①。唐朝天子被周边民族尊奉
为“天可汗”,成为这些政权和国家的共同君主,也可见唐朝的国际地位之高。
唐代的交通条件十分便利,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都十分发达,于是,那些希望与
唐朝发展友好关系的周边民族政权和国家利用这些便利的交通线来往于本地与
唐朝之间,每年都有蕃客被派遣来唐,在唐代 618 年到 907 年近 300 年的统治期
间,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家向唐朝派出的使节络绎不绝,根据史书明确记载的就有
朝贡使者、朝见使者、和亲使者、祝贺使者、告哀使者、互市使者、修好使者、
求情使者、谢罪使者、谢恩使者、告罪使者等各类使者共有 999 批(次)②,这
说明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往来十分密切频繁,平均每年来唐的使团有 3、4 批(次)
以上。此外还有留学生、留学僧以及民间商贸往来的商贾等前后相继,可以说“在
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进入过唐朝这片
神奇的土地”③。可谓是“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④。形成
了“近者说,远者来”的盛世局面。敕勒诸部落甚至发出了“愿得天至尊为奴等
天可汗,子子孙孙常为天至尊奴,死且无恨”⑤的誓愿,可见唐朝皇帝在周边民
族心目中具有及其崇高的地位。对此当时人写诗褒奖盛赞说:“包绝漠而为苑,
”⑥面对如此之多
跨流沙以为池。黄帝不服之人,唐尧不臣之域,并皆委质奉贡。
的外交交流事务,唐朝作为大国,派出了专职人员负责接待、管理这些来朝的蕃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1998 年第 6 期,第 30 页。

此数据是笔者根据李人龙所制《边疆民族政权使者大事年表》统计得来,见李大龙: 《唐朝和边辍民族使
者往来研究》,第 306-395 页。

爱德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18 页。

刘昫:《旧唐书》卷 71《魏征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2558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98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九月条,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6240 页。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 130《讨高丽诏》,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703 页。

7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客。唐朝继承隋朝的制度,将鸿胪寺设计成一个专职的外交机构,并对原来的职
能加以改善,专门处理对外事务。唐代鸿胪寺职能的变化是唐朝与周边民族政权
和国家的外交关系的必然结果和客观需要。
鸿胪寺内居住着为数众多的蕃客,承担着繁重的外交工作。蕃客来华,鸿胪
寺官员需要负责迎接蕃客,安排他们居住,将送呈的外交文书上报朝廷,安排蕃
客觐见皇帝和参加宴会以及根据皇帝的旨意赏赐物品财物等。对于那些长期居住
在唐朝的蕃客,如外国的君主、留学生等,鸿胪寺还要负责管理其日常生活、学
习的各个方面,包括婚姻丧葬等,因此可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是唐朝
外交的最前线,是向周边民族和国家展示唐朝实行“就申好睦”的睦邻友好政策
的重要窗口,是显示唐朝大国国威,展现其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的重要窗口,也
是唐朝展示其“悦近来远”的外交诚意的重要窗口。鸿胪寺充分发挥了它在外交
方面的作用,在接待蕃客的同时,也了解了各蕃国的情况,为唐朝制定正确的外
交策略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四方馆的存在,密切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
国家的关系,增进了互相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对唐朝实现其“以德怀远”的外交
目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在唐朝整个外交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
而易见的,是至关重要的。
既然鸿胪寺是唐朝外交的最前沿,那么它的活动情况也就反映了唐朝的外交
情况,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鸿胪寺是唐朝与与周边民族和异域国家关系的晴
雨表和风向标,直接反映了唐朝的民族状况和外交局势。例如,本文第四章中所
统计的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和国家来唐情况,像突厥、回纥、吐蕃、契丹、新罗、
南诏、林邑等来唐的次数明显多于其他小国家,而鸿胪寺是根据这些国家、政权
的国际地位来相应接待、管理来唐人员的,国际地位越高,受到的接待规格也越
高。由此可以看出,唐朝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大国和强族之间
的关系,即唐朝与周边强势民族和强势国家之间的交流往来是主体、主流,处于
主要地位,而与周边弱小民族和国家的交流往来则处在非主体的地位。比如,在
了解蕃情方面,对于那些距离唐朝较为偏远,国力弱小的国家,鸿胪寺甚至都不
会予以注意,因为他们对于唐朝的外交影响不大。
我们认为,鸿胪寺作为直接面对和服务于来唐蕃客的重要机构,其职能和作
用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说,直接影响到唐朝制定民族和外交政策

71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的准确性和贯彻外交策略的有效性。鸿胪寺官员完成繁重的涉外接待任务,配合
唐朝外交大局,对展示唐朝强大的外交形象、促进唐与周边民族交流与融合,加
强唐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发挥了极其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7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参考文献
(一)基础文献(按时代先后顺序)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 年。
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年。
3、(西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 年。
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
5、(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 年。
6、(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 年。
7、(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 年。
8、(唐)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 年。
9、(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 年。
10、(唐)姚思廉:《陈书》,中华书局,1972 年。
11、(唐)令狐德棻:《周书》,中华书局,1971 年。
12、(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 年。
13、(唐)魏徵:《隋书》,中华书局,1973 年。
14、(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 年。
15、(唐)李林甫:《唐六典》,中华书局,2008 年。
16、(唐)杜佑:《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17、(唐)吴兢:《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
18、(唐)李肇:
《唐国史补》,《中国文学参考资料丛书》,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年。
19、(唐)赵璘:
《因话录》,《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年。
20、(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94 年。
21、(唐)裴庭裕:《东观奏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4 年。
22、(唐)刘肃:《大唐新语》,《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97 年。
23、(唐)刘鷟:《朝野佥载》,《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79 年。
24、(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 年。
25、(唐)崔令钦:《教坊记》,《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 年。
26、(唐)苏鄂:《杜阳杂编》,《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 年。
27、(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 年。
28、(唐)牛僧孺、李复言:《玄怪录・续玄怪录》,中华书局,1982 年。
29、(唐)徐坚:《初学记》,京华出版社 2000 年。
30、(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
31、(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年。
32、(宋)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33、(宋)王钦若:《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82 年。
34、(宋)李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 年。
35、(宋)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 年
36、(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2000 年。
3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 年。
38、(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中华书局,2008 年。
39、(宋)宋敏求:《长安志・附长安志图》,中华书局,1991 年。
40、(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 年。

7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41、(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 年。
42、(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 ,中华书局,1990
年。
43、(明)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 ,影印永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44、(清)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 年。
45、(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凤凰出版社,2008 年。
46、(清)董诰辑:《全唐文》,中华书局 1982 年影印本
47、(清)彭定求辑:《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 年。
48、(清)徐松: 《唐两京城坊考》,《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 ,中华书局,1985
年。
49、(日)圆仁:《大唐求法巡礼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
50、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51、何清谷校注:《三辅黄图校注》,三秦出版社,2006 年。
52、周勋初校注:《唐语林校证》,《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97 年。
53、陈尚君编:《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 年。
54、陈尚君编:《全唐文补编》,中华书局,2005 年。
55、周绍良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
56、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57、吴钢编:《全唐文补遗》(第一辑至第九辑),三秦出版社,1994 年至 2008
年。
58、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编: 《洛阳出土墓志目录》,朝华出版
社,2001 年。
59、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天一阁明
钞天圣令校正,附唐令复原研究》,中华书局,2006 年。
60、梁明院校注:《唐大和上东征记校注》,广陵书社,2010 年。

(二)近当代学者论著(按出版先后顺序)
1、余又荪:《隋唐五代中日关系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4 年。
2、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年。
3、(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 年。
4、池步洲:《日本遣唐使简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
5、姜文奎:《中国历代政制考》,(台湾)中华书局,1987 年。
6、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 年。
7、张国刚:《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 年。
8、王永兴编:《隋唐五代经济史料汇编校注》,中华书局,1987 年。
9、张永禄:《唐都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 年。
10、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
11、(日)平冈武夫编:《唐代的长安与洛阳地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
12、王连升撰:《中国宫廷政治》,陕西教育出版社,1992 年。
13、郑学檬、冷敏述编:《唐文化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
14、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 年。
15、卢勋:《隋唐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年。
16、方亚光:《唐代对外开放初探》,黄山书社,1998 年。

7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17、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年。
18、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
19、马祖毅:《中国翻译史(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年。
20、程喜霖:《唐代过所研究》,中华书局,2000 年。
21、任爽:《唐代典章制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年。
22、李大龙:《唐朝与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年。
23、李斌城:《唐代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
24、王静:《中国古代中央客馆制度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年。
25、郁贤皓:《唐九卿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
26、李鸿宾:《唐朝中央集权与民族关系一以北方区域为线索》,民族出版社 2003
年。
27、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史》,人民出版社,2005 年。
28、杨鸿年:《隋唐两京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年。
29、王如涛:《唐代小说与唐代政治》,岳麓书社,2005 年。
30、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年。
31、爱德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清)徐松,李建超增订:
32、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 (修订版),三秦出版社,2006
年。
33、陈海涛、刘慧琴: 《来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唐代入华粟特人研究》 ,商务
印书馆,2006 年。
34、钱大群:《唐律疏议新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
35、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
36、希提:《阿拉伯通史》上册,新世纪出版社,2008 年。
37、孙国栋:《唐代中央重要文官迁转途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38、王小甫:《唐、吐蕃、大食关系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
39、拜根兴:《唐朝与新罗关系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年。
40、崔明德:《隋唐民族关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10 年。

(三)相关学术论文(按出版时间先后顺序)
1、陈仲安: 《唐代的使职差遣制》,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3 年第 1
期。
2、姚蔚玲:《唐宋“蕃客”的丧葬习俗》,《固原师专学报》,1995 年第 2 期。
3、方亚光:《唐代外事机构考论》,《中国史研究》1996 年第 2 期,第 64-67 页
4、黎虎: 《汉唐外交管理体制的演进及其特点》, 《北京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3 期。
5、黎虎:《汉唐外交与外交制度略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 年第 5 期。
6、何芳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1998 年第 6 期
7、马国荣:《唐鸿胪寺述论》,《西域研究》,1999 年第 2 期。
8、宁志新:《唐代使职问题研究》,《历史研究》,1999 年第 2 期。
9、黎虎:《汉唐时期外交行政管理的运行机制》,《中州学刊》,1999 年第 3 期。
10、黎虎:《略论唐后期外交管理体制的变化》,《文史哲》,1999 年第 4 期。
11、王春芳、李修松:《入唐求学“蕃客”及其管理》,《六安师专学报》,2000
年第 4 期。
12、李令福:《来唐日本人在唐都长安》,《唐都学刊》,2001 年第 4 期。

75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13、王静:《隋唐四方馆、鸿胪客馆论考》,《西域研究》2002 年第 2 期。
14、韩香:《唐代长安译语人》,《史学月刊》,2003 年第 1 期。
15、陈彦辉: 《中国古代外交机构编制及其职能》,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4 年第 2 期。
16、贾志刚:《唐代外交出使费用探析》,《人文杂志》,2004 年第 3 期。
17、薛宗正:《大行令、大鸿胪与鸿胪卿——汉唐时期的主管外事、蕃务的行政
建置》,《新疆社会科学》2004 年第 5 期。
18、赵贞: 《唐代对外交往中的译官》,《南都学坛》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5
年第 6 期。
19、王欢、高叶华:《略论唐代中央外交机构及其职能》,《忻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7 年第 5 期。
20、庄颖:《唐代鸿胪寺译语人浅议》,《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 年增刊第一
辑。
21、范英:《日本留学僧在唐代长安》,《中国民族报》,2010 年 4 月 7 日。

(四)硕博士论文
1、侯涛:《唐代外交使节略论》,陕西师大硕士论文,2008 年 5 月。
2、何春明《唐代四方馆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1 年 5 月。

7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鸿胪寺研究

致 谢

光阴如梭,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回顾这三年来在上海师范大
学的学习生活,期间给了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实在是太多太多,有许多人值得我
在这一刻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感谢我的导师张剑光教授。先生治学严谨,在学术上从严要求,使我获益良
多。这三年来,先生为我学业的提高、思考方式的改进以及最后论文的完成付出
了大量的心血。先生在学业上对我循序善诱,教给我很多的治学经验、治学方法
等等,在工作、生活上也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这些对我在今后的学
习、工作方面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在此,我要对恩师和师母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和衷心的祝福。感谢汤勤福、戴建国、俞钢、程郁、李国强和燕永成诸位老师,
他们在工作、学业、面试以及开题研究等方面给予了我许多指点与帮助。
感谢师兄、师姐们,感谢共同生活了三年的同窗们,感谢硕士五班的全体同
学,他们给予我许多最直接的帮助和关怀,许多生活、学业上问题,他们都给予
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持,与他们三年的相处让我收获了很多。
我要感谢父母家人在生活上给予我的支持,以及那些一直关心我、帮助我、
支持我的人们。

季怡菁
2012 年 5 月 8 日

7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