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1

学校代码 10530 学 号 201510070729

分 类 号 D909.9 密 级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研究
学 位 申 请 人 林涛

指 导 教 师 刘军平 副教授

学 院 名 称 法学院

学 科 专 业 法学

研 究 方 向 法律史

二○一八年十月八日
Research on Gan Shang commercial mediation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Republic of

China

Candidate Lin Tao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essor Liu Junping

College Faculty of Law

Program Law

Specialization Legal History

Degree Master

University Xiangtan University

Date Oct.8th, 2018


摘 要
清末民国(1840——1949)赣商商事调解是中国传统调解文化同西方近代
法治思想相融合的典范,对此进行研究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调解作为
中国本土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以“人情”为核心理念,长期根植于家族主义
的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清末民国时期,随着中国社会逐步近代化,赣商商事
调解制度不仅传承了原有调解制度灵活高效的特点,而且吸收了西方平等自
愿、全面法治化的优势,成为近代中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内容。
本文重点探讨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的主体、类型、依据及其影响和对当
代的借鉴意义。作为中国近代的经济核心,江西是屈指可数的商业重省,而赣
商独特的商事纠纷处理方法——赣商商事调解制度在当时的商业活动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因而极具研究价值。为了更好地论述赣商商事调解的特色,笔者搜
寻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整理清末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以及政府文书,
将所有不同商事领域的调解案件分为一般商事调解和其他商事调解两种类型。
同时,基于对这些案件的整理,对商事纠纷处理规则和案例进行分析,把清末
民国赣商商事调解所应用的依据提炼出来,从国家法令、行会规章、商业习惯
和风土人情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最后,总结出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的影
响与启示,并且为当前中国的商事调解提供完善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希望解决的问题,在于解答什么是清末民国的赣商商
事调解,填补当前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更期望在诠释之余,可以通过研
究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来为当前我国“一带一路”的经济起飞和电子商业
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

Abstract

The commercial mediation system of the Gan merchan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Republic of China, (1840-1949) was a model for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ation culture with Western modern rule of law. It is of great

I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onduct research on this. Mediation 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dispute resolution method, with "human relationship" as the core
concept, has long been rooted in the familial Chinese traditional rural society. During
the period of late Qing-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with the gradual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the commercial mediation system of the Gan
merchants not only inherited the flexible and effici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iginal
mediation system, but also absorbed the advantages of the voluntary and
comprehensive Western rule of law, and became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diversified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n modern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ain body 、 type 、 basis and influence of the
commercial and commercial medi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core of China's modern economy, Jiangxi is one of the few commercial
priorities, and the unique commercial dispute resolution method of the merchants, the
commercial and commercial mediation system,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ercial activities at that time, and thus was of great research value. In order to
better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ercial mediation of the merchants, the
author searches a large number of first-hand materials, and divides the mediation
cases in different commercial fields into general commercial mediation and other by
sorting out the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government documents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Republic of China. There are two types of commercial mediation.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collation of these cases, the rules and cases of commercial
disputes are analyzed, and the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mmercial and
commercial medi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Republic of China is extracted,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n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guild regulations, business
habits and customs. Analysis. Finally, it summarizes the influ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commercial mediation of the merchan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the current commercial mediation in China.
In summary, the main problem that this paper hopes to solve is to answer what is
the mediation of commercial and commercial affai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Republic of China, to fill the gap in the current academic circle in this
field. It is more hopeful that in the interpretation, we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One Belt, One Road” economic take-off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by studying the mediation of commercial and commercial affai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Key words: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Republic of China;Gan Shang; commercial
mediation

II
目录
引言................................................................1
0.1 选题缘由..................................................................................................................1
0.2 研究现状..................................................................................................................1
0.2.1 有关清末民国商事调解的研究成果................................2
0.2.2 有关清末民国赣商的研究成果....................................4
0.2.3 其他有关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的研究............................6
0.3 研究意义........................................................7
0.4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8
第 1 章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概述.....................................9
1.1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概念........................................9
1.1.1 清末民国赣商..................................................9
1.1.2 商事调解.....................................................10
1.2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的发展过程.................................11
第 2 章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主体....................................12
2.1 政府...........................................................12

III
2.1.1 晚清及北洋政府...............................................12
2.1.2 南京国民政府.................................................14
2.2 行会...........................................................15
2.2.1 牙行.........................................................16
2.2.2 商事公断处...................................................17
第 3 章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类型....................................19
3.1 一般商事调解...................................................19
3.1.1 买卖纠纷调解.................................................19
3.1.2 运输纠纷调解.................................................21
3.1.3 仓储纠纷调解.................................................22
3.1.4 租赁纠纷调解.................................................23
3.1.5 劳资纠纷调解.................................................24
3.2 其他商事调解...................................................25
3.2.1 税捐纠纷调解.................................................25
3.2.2 商会内部组织纠纷调解.........................................27
3.2.3 消费者纠纷调解...............................................28
第 4 章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依据....................................30
4.1 国家法令.......................................................30
4.2 行会规章.......................................................31
4.2.1 商帮行规.....................................................32
4.2.2 商会章程.....................................................32
4.3 商业习惯.......................................................34
4.4 风土人情.......................................................36
第 5 章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的影响及其借鉴意义......................38
5.1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的影响.....................................38
5.2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对当代的借鉴意义...........................40
结语...............................................................42
参考文献...........................................................43
致谢...............................................................46
附录 A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48

IV
V
引言

0.1 选题缘由

笔者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之前,曾任职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法院,
在乡镇派出法庭工作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商事纠纷案件。随着自己处理案
件的增多,心中不免逐渐产生疑惑,很多案件在经过法院判决处理以后,当事
人很少认可一审判决,很多的案件都会进入到二审程序。这对处于司法一线的
工作者来说,挫败之余并没有接受老一辈法律人所言“穷山恶水多刁民”的解
释,转而静下心思考是不是由于我们司法水平的限制导致我们的判决没有能够
真正让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得到恢复;或者是我们的法律制度出了问题,使
得司法流于形式,所以不能高效合理地解决民商事纠纷;既然如此,中国古代
司法有无经验教训可供吸收借鉴?
为了能对中国传统纠纷解决方式有进一步的研究,我考入法律史专业继续
攻读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引下,我发现中国传统社会同西方社会在文化背
景和社会结构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但中国传统调解制度却很好地融入中国传统
社会并在其中扮演着处理社会矛盾极其有效的角色。传统调解既然有着这么重
要的作用,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作为融合了传统调解和近代先进法治思想的
纠纷解决机制,就非常值得我们去挖掘。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针对的是商业
纠纷,其调解的主体、客体、依据等都有明显的商事特点。清末随着鸦片战争
的爆发,中国被迫纳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对中国原有的社会思想,经济生活
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冲击。江西作为中国历史上传统经济大省,赣商也在这
一段得到了十足发展。商业活动的繁荣也必然导致商事纠纷的增加,这其中大
量的商事调解介入其中,充足的案例也是笔者选择研究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
的初衷。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其研究
对当前“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大有裨益。研究赣商商事调解
不仅仅能针对性地解决新兴互联网经济对传统商业体系的冲击,而且能够让特
色商事调解模式走出国门,力图成为世界商业纠纷解决的“中国规则”。

0.2 研究现状

当前对清末民国商事调解主要是宏观层面上全国性的商事调解研究,针对
赣商商事调解的研究非常少,往往零散于对赣商的研究之中。清末民国全国商
事调解研究主要是从宏观上对商事调解的主体、客体、依据及其发展脉络进行
总结分析;针对清末民国赣商的研究是针对该时期江西商业发展,赣商的经营
理念、文化和赣商同政府机构、本土社会之间的关系,分析赣商行会的组织结

1
构、组织章程、纠纷处理方式、纠纷处理依据等。同时也分析了赣商行会对赣
商商事发展,社会秩序和清末民国法律近代化的作用和影响。当然,国内现有
一些对其他地区清末民国商事调解的研究,其研究方法与结果也对笔者起到了
一定的帮助。

0.2.1 有关清末民国商事调解的研究成果

理论专著:
研究清末民国商事调解的理论专著主要有:(1)《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
料》①主要从经济史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传统手工业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其
中包含了各个行业的生产工具,生产方法等,更通过搜集详实的手工业发展数
据分析中国传统手工业完整的历史脉络。本书由于是经济史类别书籍,因此偏
重经济学理论分析,而缺乏相关的社会司法制度的考量;(2)《中国近代经济
史统计资料选辑》②作为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历史的权威著作,同样也是主要从经
济史的角度出发,其对近代中英贸易,鸦片战争之后中英进出口贸易顺逆差,
开埠以后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接轨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其内容大多为经济数
据的统计和分析,而且是从近代全中国的经济出发,从宏观把握中国近代经济
的发展,较为缺乏专门性的地区研究;(3)《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
济》③则是对近代中国经济方面的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广泛涉及 19
世纪后半期的金融、货币、外贸、财政、工农业、商业、地租形态、行会制度
以及社会各阶级等方面;(4)《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 ④是一本收集了大量关
于明清时期工商行会史料的书籍,其按照不同行政区划的划分,再从同一个地
区的不同行业入手,详细介绍了行会的发展,商事习惯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
其对于史料的收集十分细致,但由于只收录了几个省区的工商行会史料,关于
江西商人的相关研究很少,只有赣商在其收录地区的商事活动才有零星记载;
(5)《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 ⑤可以说很全面地论述了明清时期
会馆的发展过程以及兴衰史,其从中国传统的“乡土情结”出发,着重研究了
明清会馆的内部组织结构,社会功能以及会馆特有的行帮文化。本书从中国文
化的角度研究明清时期的会馆,是一本着重探讨中国传统会馆文化渊源的书
籍;(6)《中国行会制度史》 ⑥的作者全汉升是研究经济史的大家,该著作主
要探讨了行会在中国社会是如何兴起并发展,其采用断代史的编修方式,从不
同朝代的行会发展总览行会的组织,商事习惯以及同社会之间的关系;(7)
《清代工商行业碑文集粹》⑦则是搜集了有关清代工商行业的大量金文,对了解
清代工商行业的发展有莫大作用;(8)《中国会馆史论》 ⑧则是以中国各大商
会会馆为研究对象,对其名称以及地点,组织结构,发展脉络进行了统计分
析。其详尽史料的搜集对笔者宏观了解会馆文化有巨大帮助;(9)《皇权与绅


彭泽益著:《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严中平著:《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彭泽益著:《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彭泽益著:《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中华书局,1995 年版。

王日根著:《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全汉升著:《中国行会制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年版。

彭泽益著:《清代工商行业碑文集粹》,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何炳棣著:《中国会馆史论》,台湾学生书局 1966 年版。

2
权》①是一本关于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其研究贯穿从门阀氏族到科举考试
各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结构。最为关键是其对“村”及其背后的绅权和“国”背
后的皇权如何在传统中国社会达到平衡的论述,对儒家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底蕴,道统和政统在博弈中共同生长有着精彩的观点;(10)《明清商事纠纷
与商业诉讼》②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的商事纠纷与诉讼,其着眼点在商事诉讼的不
同类型,主体和法律环境上。其对牙行,商会,涉外主体都有描述,同时也有
对商事诉讼的依据引用上有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其是针对整个中国宏观的研
究商事纠纷和商业诉讼,因此在每个类型上都只挑选了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没有针对某个类型的深入研究;(11)《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③是由司法部为
了规整全国商事秩序,制定相关商事法规,通过各省的司法机关对不同地区,
不同行业的商事习惯,民事风俗收集而来制作的报告性文件;(12)《中国传
统调解文化解读》④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调解文化介绍的书籍,本书是从调解机
制的角度出发,宏观梳理了调解的历史渊源与各时期的特点,并通过研究调解
的主体、客体、运行机制和依据,对中国传统调解文化进行深入的解读。由于
本书属于介绍传统调解文化,对于商事调解部分虽有涉及,但着墨不多。

期刊论文:
研究清末民国商事调解的期刊论文主要有:(1)《商会与审判机构:清末
民初商事纠纷调解关系考》,⑤其中对清末民国的商事纠纷进行考证,并着重分
析商事纠纷产生的原因和其解决的方式,得出了清末民国商事纠纷调解的两大
主要类型,“官批民调”和“邀请调解”。但是其大量引用晚清而很少民国的
案例,让这种结论颇显单薄;(2)《民国初年商事调解机制评析——以<商事
公断章程>为例》⑥则是通过研究《商事公断章程》,主要分析了章程的内容和
原则,以及附随而产生的商事公断处,着重于民国商事调解的主体和依据研
究;(3)《清末民初商会的商事仲裁制度建设》 ⑦,是通过研究清末商事裁判
所到民国商事公断处的变迁,分析商事仲裁机构的组织,制度,仲裁方式和仲
裁结果的实现,得出商事纠纷方式在清末民初逐步现代化的结论。

硕博士论文:
研究清末民国商事调解的硕博士论文主要有:(1)《清末民初民商事习惯
调查之研究》⑧对清末民国的各地民商事习惯进行了详细地整理和研究,对商事
领域的商事习惯的研究也十分透彻;(2)《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⑨本文研
究商会与中国法治近代化的互动关联机制,并从中总结出可供我国依法治国借
鉴的现代价值。
清末民国关于商事调解的内容很多,主要是从中国的传统调解的历史渊源
出发,分析清末民国时期的商事调解制度、运行机制、依据以及效果。虽然概

吴晗、费孝通著:《皇权与绅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年版。

范金民著:《明清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主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胡旭晟、夏新华、李交发点校,中国政法
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刘军平著:《中国传统调解文化解读》,湘潭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李华武:《商会与审判机构:清末民初商事纠纷调解关系考》,载《江西社会科学》2016 年 01 期。

赵婷:《民国初年商事调解机制评析——以<商事公断章程>为例》,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 年
01 期。

虞和平:《清末民初商会的商事仲裁制度建设》,载《学术月刊》2004 年 04 期。

眭红明:《清末民初民商事习惯调查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年。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华东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10 年。

3
括性的梳理了清末民国时期商事发展、商会体系以及商事调解,但却大多停留
在理论层面,案件的分析也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中国整体为视角对商事调
解进行研究。

0.2.2 有关清末民国赣商的研究成果

理论专著:
研究清末民国赣商的理论专著有:(1)《中国十大商帮》 ①宏观的总览包
括赣商在内的中国十大商帮,其对赣商的历史发展,组织结构模式,赣商的商
业文化都做了详细的介绍。但其由于涉及到全国,因此在赣商这一块并没有过
多的篇幅,而且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对于赣商民国时期的发展缺乏考
察研究;(2)《江西文史资料选辑》 ②是江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修
的,有关于江西历史的资料型著作,其中有大量江西商事纠纷解决,商业文化
的实例;(3)《江西通史——民国卷》 ③是研究江西历史,弘扬江西文化的著
作,其以断代史的体例分很多卷,反映了江西有人类活动以来至 1949 年新中国
成立间各个方面状况。民国卷更是包含了大量江西商事经济在民国时期的发
展,收录了当时各行业的经济发展数据和众多商事行业的案例;(4)《江西通
史——晚清卷》④同样是《江西通史》系列著作中的一卷,其主要研究对象为晚
清江西的法治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5)《万寿宫》⑤的作者主要介绍了江西
以及全国的万寿宫,或称旌阳祠。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亲自走访全国众多
的万寿宫,对万寿宫的历史发展,社会作用有详细的描述。由于万寿宫往往也
是赣商商会的所在地,因此其对万寿宫研究的过程中对相关的商会以及相关案
例也有一定的调查和研究,而且很多资料都是作者通过走访相关人员得到的一
手资料,其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期刊论文:
研究清末民国赣商的期刊论文主要有:(1)《清末民国湘省江西商帮的分
化及其原因探析》⑥研究了清末民国在湖南的赣商商帮的组织发展和其对当地社
会生活所起的作用;(2)《清代湘省江西商帮的组织及其运作》 ⑦,其主要分
析了在湖南江西商帮行会的组织方式,商帮章程,人员构成以及其在社会经济
活动中的运作机制;(3)《晚清民国时期在湘江西商帮的分化与同业融合》 ⑧
一文研究主要是针对在湖南赣商包括商帮的发展,其分析了同业公会的形成和
发展,以及赣商商帮在其中逐渐壮大后走向近现代化的商会的历史;(4)《明
清流民与城镇自治管理体系的形成——以景德镇行帮为例》⑨则从另一个角度分


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 1993 年版。

江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编:《江西文史资料选辑》,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何友良、钟起煌著:《江西通史——民国卷》,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

赵树贵著:《江西通史——晚清卷》,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

章文焕著:《万寿宫》,华夏出版社 2004 年版。

杨福林、刘瑾:《清末民国湘省江西商帮的分化及其原因探析》,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 年 05
期。

杨福林、徐裕良、姜舒强:《清代湘省江西商帮的组织及其运作》,载《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
年 04 期。

杨福林,龚汝富:《晚清民国时期在湘江西商帮的分化与同业融合》,载《江西社会学》2009 年 12 期。

苏永明:《明清流民与城镇自治管理体系的形成——以景德镇行帮为例》,载《江西社会科学》2011
年 08 期。

4
析了商帮行会组织,其以江西著名的陶瓷产地景德镇为研究地点,以陶瓷商帮
为研究客体,分析从流民社会中自发生长的自治组织和其组织架构,行为方式
等;(5)方志远的《赣商与江西商业文化》 ①主要探讨了赣商自身的文化属性
和管理体系,对赣商独有的商业文化进行分析,同时也有对赣商商帮行会的商
业习惯和风气的描述。

硕博士论文:
研究清末民国赣商的硕博士论文主要有:(1)《抗战前后吉安县商会档案
整理与研究》②,作者通过整理吉安县商会档案,首先将其中的案例进行分类编
排,然后接着对吉安县商会,行会的组织结构,组织章程,纠纷处理方式做了
一系列的研究,围绕着民国后期一系列的商事案例得出吉安商会对当时社会经
济的积极影响;(2)《民国时期唐江商会档案整理与研究(1930-1949 )》③同样
是通过第一手资料,将民国时期唐江商会的一系列商事文件进行了整理和分
析,并通过分析唐江商会的发展脉络,研究唐江商会的组织方式和权能变化,
并以此得出唐江商会同当地社会,当地政府以及对整个赣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
的影响;(3)《商法、商会与同业公会:以近代南昌为例》 ④介绍了商法和近
代南昌的商会和同业公会的关系,并分类列举了大量的商会和同业公会,分析
了商会跟同业公会之间的关系,详解了各种不同商事主体的组织架构和相关运
行机制;(4)《论明清以来北京江西会馆的发展与管理》 ⑤主要通过分析赣商
商会在北京的分馆,以明清为时间点,概述其发展的时间,规模和组织结构,
并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江西会馆的管理模式,管理结构以及其独有的特点和功
能;(5)《从<支那省别全志>中江西会馆分布看江右商的活动》 ⑥,作者通过
分析东亚同文会出版的《支那省别全志》,从中提取出赣商商帮的活动范围和
商事规律,并对江西会馆的类型特征,管理方式有一定的论述;(6)《江右商
帮兴衰研究(1368-1911)》⑦系统地研究了赣商的整个发展脉络,主要是从宏
观上把握赣商商帮的历史沿革,并从中得出赣商“随阳雁”等一系列特征;
(7)《江西各县司法处研究(1936~1949)》⑧,对民国江西各县的司法处进
行了详细的列举和研究,并通过分析各司法处的案例,对民国时期江西的司法
机构设置,司法模式以及诉讼纠纷处理机制进行研究。
对清末民国赣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赣商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以及赣商商
会的组织结构,发展模式和取得的成果上。然而其多偏向于赣商商事层面的研
究,对赣商商事纠纷解决模式并没有过多的阐述。


方志远:《赣商与江西商业文化》,载《江西社会科学》2001 年 03 期。

曾忠轩:《抗战前后吉安县商会档案整理与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 年。

董树瑞:《民国时期唐江商会档案整理与研究(1930-1949)》,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年。

李大鹏:《商法、商会与同业公会:以近代南昌为例》,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14 年。

孙莉莉:《论明清以来北京江西会馆的发展与管理》,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年。

邓钰:《从<支那省别全志>中江西会馆分布看江右商的活动》,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年。

张小健:《江右商帮兴衰研究(1368-1911)》,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5 年。

谢志民:《江西各县司法处研究(1936~1949)》,华东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16 年。

5
0.2.3 其他有关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的研究

除了专门针对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的研究,其他的一些有关清末民国商
事调解的研究也对笔者撰写此文起到了莫大的帮助。其中包括商事调解理论的
研究和国内其他地区对商事调解的研究。
商事调解理论的研究包括:(1)《论私力救济》①对私力救济的概念和性
质做出了合理性的论述,其对公力救济,私力救济,社会救济的机制和社会效
益都做了很多研究,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和其同社会的良性互动提出
了一定的设想;(2)《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②让我们看到诉讼外的多元化纠
纷解决机制,其介绍国外当前面临经济飞速发展所造成纠纷激增,开始探索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替代性纠纷解决模式)的最新前沿成果。同时对
国内诉讼成本过高,大量司法资源被累讼的现象提出了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的
相关意见。
清末民国国内其他地区商事调解研究:(1)《清末民国天津商会商事纠纷
理断型式研究》③以清末民国天津商会近千份的资料档案为依据,研究天津商会
纠纷处理中调解机制的运用,并详细分析了天津商会商事纠纷理断型式;( 2)
《近代湘商商事调解探究》④对近代湖南的商事调解主体,调解客体以及调解机
制作出了一定的研究;(3)《清末苏州商会调解商事纠纷述论》 ⑤以苏州商会
为视角,分析商会调解的运行机制,并着重阐述清末商会通过调解保护商人利
益,维持商事秩序的作用和影响。
综上所述,当前对清末民国商事调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国性的商事纠
纷解决机制上,而很少涉及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全国性的商事纠纷解决机
制主要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以及分析商事纠纷解决的依据。
从对清末民国赣商的研究上看,主要内容包括了赣商在清末民国时期的发展过
程,而在纠纷解决方式上的研究往往偏重于政府主导的商事诉讼,商事调解涉
及的非常少。笔者推断这是因为官方的材料相对齐全,研究因此较完备,而对
于商事调解这种偏民间的研究相关记载较少,因此研究难度颇大。纵览当前清
末民国商事调解科研成果,已有针对部分地区例如湖南、天津和苏州的研究,
赣商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暂时还没有专门的赣商商事调解研究。

0.3 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旧有的商事纠纷解决办法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商事
关系。现在国内法学界对 ADR(替代性纠纷解决模式)的研究日益深入,多元
化纠纷解决方式成为解决诉讼弊端的重要方法。而调解,作为中国本土自然生
长出来的纠纷解决方式,十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江右商帮”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
展,新的“江西帮”同样也在中国经济领域逐渐崛起。滴滴打车的创始人程

徐昕著:《论私力救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范愉著:《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赵珊:《清末民国天津商会商事纠纷理断型式研究》,天津商业大学硕士论文,2018 年

万琪:《近代湘商商事调解探究(1900-1937)》,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7 年。

朱英:《清末苏州商会调解商事纠纷述论》,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 年 01
期。

6
维,乐信集团的创始人肖文杰,猎豹移动公司的执行总裁傅盛等等,这些“新
赣商”已经逐步占据了互联网经济的半壁江山。2016 年 5 月 9 日至 11 日,赣港
经贸合作活动在美丽的“东方之珠”香港正式举行,总结了一路风雨兼程,硕
果累累的“黄金十五年”,更让赣商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能够以珠三角为连接
点,辐射港澳台,并从而打通国际化赣商之路。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现在学术界对赣商的研究中并极少有对赣商商事调解
的专门研究。从法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对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的研究能够填
补学术界当前的这一空白,丰富赣商商事的理论研究;从实务的角度来说,江
西赣商联合总会会长郑跃文先生在 2017 年 11 月的首届世界赣商大会上就提
出,要学会讲好赣商故事,弘扬赣商精神,重新和“江右商帮”面对面。充分
研究赣商商事调解,能丰富当前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解决商事纠纷处理中
原有的低效率,高成本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江西商业的发展,更是为中国商事
纠纷解决贡献独有的“赣商模式”,让赣商商事调解在全球多元化纠纷解决模
式中写下“中国规则”。

0.4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对于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的研究,仅仅依靠法学的方法论是不够的,必
须将法学与经济学的理论相结合才能进行全面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五个方面
进行研究分析。第一部分是对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梳
理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的历史沿革。概念是奠定论文界限的基石,只有对概
念进行精准的定义才能开展后续的论证工作。对于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发展
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则是在限定论文范围的同时充分展现其所处的时代背
景,让论文的论证更具有说服力;第二部分则从商事调解主体的性质出发,介
绍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的不同主体;第三部分从商事纠纷的类型出发,将商
事调解的类型分为一般商事调解和其他商事调解;第四部分对清末民国赣商商
事调解的依据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在以上内容基础上,评析清末民国赣商商
事调解对当时的影响以及对现今的借鉴意义。
本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法。
文献、历史分析法用以收集、鉴别、整理大量关于清末民国赣商商事纠纷的文
献,并通过对这些商事纠纷处理方法的研究形成对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的科
学认识。而案例分析法是通过对于各种纠纷的实际案例进行整理分析,从中选
取典型的商事调解案件作为具体分析对象,对这些案件进行深入分析整理,从
而得出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的特点及其背后产生的原因。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选题较为新颖。中国传统调
解一直是切入中国文化深层的纠纷解决方式。将商事纠纷同中国传统调解相结
合,研究商事调解的特征和影响,能够跨学科地提出新的纠纷解决模式。第
二,弥补前人理论研究的疏漏。当前学术界有对清末民国赣商进行研究,也有
对商事调解进行研究的,但却没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对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
进行研究。因此,笔者希望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将清末民国赣商遇到的纠纷
同商事调解相结合,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待清末民国赣商商事纠纷解决模式。这
样不仅能够填补学术界对赣商商事活动的研究,还能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商事调

7
解的研究上添砖加瓦。

第 1 章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概述

1.1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概念

对于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的概念,可以从“清末民国赣商”以及“商事
调解”两个方面来界定。

1.1.1 清末民国赣商

对清末民国时间的界定,首先要确定清末的概念。根据《剑桥中国晚清史
(1800—1911 年)》中对清末的时间界定,清政府执政重心从亚洲内陆转移到
东南沿海为标准,将其定为 1800 年至 1911 年。①而“在国内学术界,晚清史的
研究对象为 1840 年鸦片战争前后到 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帝退位这段 70 多年的中
国历史,这己是大家的一个共识。”②笔者认为,对于清末的时间起始点应当划
在 1840 年鸦片战争前后,一方面符合当前史学界对清末的通说,另一方面鸦片
战争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才开始大规模发展,对商事调解的研究更有利。而民
国,则采用 1912 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到 1949 年后因国共内战失利而迁台。
因此,本文所述清末民国的时间跨度为 1840 年到 1949 年。
江西自古称为赣,因此江西商人也称赣商。魏禧在《日知杂说》中说,
“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 ③明清以
后,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赣商通常被称为“江右商”,不同的文献中也会写
作“江右商帮”。本文所讨论的赣商,不仅仅指江西籍的商人,也包括外省籍
在赣进行商业活动的集体和个人。
江西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限制,境内多山林,少耕地,这样恶劣的自然环
境逼迫着江西人走出“靠天吃饭”的传统生活模式。江西作为全国经济中心是
自宋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而出现的,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位置,江西很
快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省份。一方面,江西自身的物产十分丰富。初唐时期的
王勃就赞叹江西“物华天宝”,吉安的药材,景德镇的瓷器,还有木竹、茶
叶、贵金属等等都让江西成为全国商人聚集之地;另一方面,随着京杭大运河
连接南北以及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一条黄金贸易线让江西成
为全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中转站。④这条贸易线从运河到长江,再转下到赣江连接
北江珠江全长将近 3000 公里,贯穿了京冀鲁皖徽赣沪七个省市,规模之大,影
响之广,也是让江西在中国走出小农经济后商业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崔志海:《晚清史研究百年回眸与反思》,载《史学月刊》2017 年 08 期,第 5-11 页。

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 1993 年版,第 365 页。

方志远:《赣商与江西商业文化》,载《江西社会科学》2011 年第 3 期,第 239-247 页。

8
清末民国随着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崩溃,江西的商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
期。仅以江西省高安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 年)为例,全县商户共 1943 户,从
业人员 3289 人,统计商户资金合计法币 20273 万元。笔者援引《高安县志》相
关记载,将高安县县城商户的构成制成下图表:①

高安县城民国三十六年商户构成(户,占
比)
摊贩业 , 6, 1% 油烟商货业 , 37,
其他行业 , 55,, 14% 10%
银缕业 3, 1%
针织业 , 16, 4%
布匹业 , 19, 5%
粮食及加工业 , 19,
5%

颜料业 , 8, 2%
染织业 , 8, 2%
铸造业 , 29, 8% 书纸业 , 18, 5%
中西药业 , 19, 5%

纸烛业 , 20, 5% 饭馆业 , 45, 12%


水果业 , 10, 3%
竹木业 , 13, 3%
花纱业 , 3, 1%
屠宰业 , 11, 3%
煤油业 , 4, 1%
陶瓷业 , 7, 2% 酒业 , 18, 5% 烟业 , 10, 3%
由此可以推知,江西商事发展规模之大,分工协作体系之繁杂。而正是这
样高度发达的商业体系,让赣商成为清末民国江西的重要社会组成部分。

1.1.2 商事调解

在界定商事调解的概念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商事行为是什么。由于实施主
体性质的不同以及与民事行为不同的特征,“商事行为应当是商主体所为的,
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行为。”②“商事调解则是当商事行为产生法律纠纷的时
候,由双方当事人共同选择第三方作为中间人进行调和,合意解决纠纷的行为
和过程。”③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商事调解在主体上,应该是具有平等地位的以
营利为目的的商主体;在客体上,调解的对象是由商事行为产生的商事纠纷;
纠纷解决的方式上,是双方选择认可的第三方,通过调和的方式让双方的利益
诉求得到满足。
但由于清末民国特殊的社会背景,如果严格按照当代对商事调解的定义来
研究清末民国的商事调解,则会过于片面和机械,也不利于案例的整理和分
析。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对商事调解做扩大解释,只要是商主体在商事行为
中,与其他个人或者组织产生权利义务的纠纷,并由第三方以中立的姿态进行
协调处理的,都可以认定为商事调解。


江西省高安县史志编纂委员会主编:《高安县志》,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19-240 页。

王保树主编:《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1-22 页

徐伟,杨华中著:《商事纠纷调解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34 页。

9
综上,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是指在清末民国这个时空区间里,江西籍的
商事主体和外省籍在赣进行商业活动的商事主体同其他主体之间产生商事纠
纷,并最终进行调解的纠纷解决模式。

1.2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的发展过程

早在尧舜禹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最原始的中国传统调解,并随着社会的发
展日趋完善。中国传统调解在夏商周时期已经初见萌芽,从秦朝到唐朝开始逐
渐发展并日臻成熟,最后到明清成为高度发达的纠纷处理模式。①但是由于中国
古代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虽然在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方面有一定的发展,
但总体来说一直处于欠发达的状态,另外加上刑民不分的司法体系,导致了商
事调解在整个社会纠纷解决体系中少有出现。
清末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到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强行拉入全
球市场经济体系,商业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随之而来的大量商事纠纷强力冲
击着中国传统社会秩序。1903 年清政府设立商部,1906 年改组为农工商部,虽
然也有为“预备立宪”粉饰太平的理由存在,但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民间商事
活动的发展。为了维持清末摇摇欲坠的统治,解决商事纠纷对社会产生的影
响,清政府先后颁布了《商人通例》和《公司律》,并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的特
点,法部联合其他部会于 1904 年 1 月出台了指导建立商会组织的《商会简明章
程》。②通过《商会简明章程》,清政府搭起了一座连接中央政府与地方商会的
桥梁,不仅让各地的商会可以向商部或各地衙门直接提出建议,更授予商会调
解商务纠纷的权力。自此,商事调解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作为一个资本主义政权,如何发展市场经济,建
立高效的商事纠纷解决模式成为巩固政权工作的重中之重。1913 年,《商事公
断处章程》在司法部和商务部的共同努力下推出,《商事公断处章程》的内容
分为七章一共三十九条,该章程的出台明确了附属于商会的商事公断处调解商
事纠纷的权能。章程第二条规定:“公断处对于商人间商事之争议立于仲裁地
位,以息讼和解为主旨”③;第十四条规定:“公断处受理商事争议之案件以左
列各款为限:(一)于未起诉先由两造商人同意自行声请者;(二)于起诉后
由法院委托调处者。”④第十七条规定:“评议员之判断必须两造同意方发生效
力。”⑤第十八条规定:“两造对于评议员之公断如不愿遵守,仍得起诉。” ⑥对
于商事调解程序的启动,要求双方当事人在起诉前共同提起或者由法院指定第
三方进行调解。对于商事调解结果的认可,必须由纠纷双方共同同意以后才能
生效。对商事调解结果不满意的一方还可以通过另行起诉来解决。由此可见,
民国时期对商事调解已经规定得相当详细,当时的商事调解制度可以说已经进
入相当成熟的阶段。
1949 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接下来的三大改造,原有的市场经济被
计划经济所取代,赣商商事调解也随之逐渐衰落。

刘军平著:《中国传统调解文化解读》,湘潭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5-13 页。

沈祖炜:《清末商部、农工商部活动述评》,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 年第 2 期,第 100-110 页。

[民国]司法部编:《商事公断处章程》,载《司法公报》1913 年第 5 期,第 13 页。

[民国]司法部编:《商事公断处章程》,载《司法公报》1913 年第 5 期,第 14 页。

同上

[民国]司法部编:《商事公断处章程》,载《司法公报》1913 年第 5 期,第 15 页。

10
第 2 章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主体

2.1 政府

政府作为公权力机关,是国家进行统治和管理的工具。清末民国这段时期
里,江西主要经历了晚清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而此
阶段中晚清新政时间太短对江西社会整体影响有限,而随后的李烈钧军政府也
只维持了不到两年的时间。由于其时间太短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不加以讨
论。

2.1.1 晚清及北洋政府

在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的主体上,笔者将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放在一起
加以讨论。①晚清政府“在江西境内的行政区划大体和前清相同,下辖府、州、
县、厅等级机构”。②而后李纯的北洋省政府只是在官员名称上有所改动,而实
际在县一级的行政架构上并无明显改动。③因此,其政治结构,官员设置都同前
清是一致的。晚清在省一级,负责理政的是巡抚,而巡抚下设有布政使司 (俗称
藩司)、按察使司(俗称臬司,光绪三十二年改为提法使司)、提督学政(又名提学
使司)。其中按察使司管理驿传、司法和监督各级审判,是司法与保安的混合
体。而在省之下,分别设有府州县,其功能则是以“教养百姓、催科田赋、确
保治安为主。唯治理广狭不一,各有承属关系。”④通常知府是正四品,知州为
从四品或正五品而知县是从六品或正七品。清代施行“民刑不分,诸法合体”
的法律体系,各级衙门的性质是中央政府维护统治的行政司法机关。如黄宗智
先生所言,“知县听讼,一般不做调解,堂讯一般当场断案,是非分明。……
这种具结只不过是形式性的东西,知县一旦做出判决,当事人是没有选择余地
的。……这种制度,虽然在理念上与西方的判决不同,但决不可看作是真正的
调解制度。”⑤因此,笔者认为,不论是省一级的按察使司,还是下面的州县长
官,在其听讼断案时,由于在行使司法权,因此断不可将其视为商事调解的主
体,而应当是商事诉讼的主体。但是,由于其不仅有行政权,还兼理司法职
权,当州县长官行使行政职权时,是否能作为商事调解的主体,下面引案例加
以分析,其时间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地点江西省泰和县,纠纷内容为
泰和县曾守身和兴国县曾芋祯之间的财务纠纷,原文如下:⑥


笔者之将晚清和北洋政府放在一起加以讨论,原因有两点:一是江西地区的晚清政府同北洋政府在行政
司法结构上高度的相似性,北洋政府甚至在县一级完全继承了晚清的行政架构;二是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
战,政府法令朝至夕改。既然本文着重是讨论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将北洋政府单独作为主体进行论证
会使得文章显得过于繁复。

赵树贵著:《江西通史——晚清卷》,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9 页。

何友良、钟起煌著:《江西通史——民国卷》,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1 页

赵树贵著:《江西通史——晚清卷》,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30 页。

黄宗智著:《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书店 2001 年版,第 10 页。

卜永坚:《清末民初江西赣南一份诉讼文书之研究》,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 年 01 期,第 3-12
页。

11
兴国县令发予泰和县之移文
钦加五品衔赏戴蓝翎,特授赣州府兴国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陈,为移查
复事。光绪廿七年正月十九日,准贵县移,开据仙搓乡九图童生曾守身遗口曾
庆安呈称,伊远居僻界,连兴,去腊廿八夜,被兴国县民曾芋祯等挟去口勒讹
未遂之嫌,胆敢纠众,抢去钱洋衣饰等件。伊媳廖氏投明地邻追至兴邑锤开瑞
店,搜出赃物,获贼华祯等二名送案。诅至中途投宿,被陈隧纵放。粘单呈请
移拘究追。等因。当经差拘去后,嗣据曾芋祯,以族恶曾守身父子,借伊洋边
五十元,当立票据,依期向取,曾守身以男病故,分文不付,将票殴碎。控经
泰邑批中调处,断还嵘六十元和息寝事。去腊廿八日,伊弟曾华祯与工人许克
金往取。当完花边三十八元,又油弍担,交票挑回。在兴邑乌石下锤开瑞落
宿,被曾守身纠统数十余人,胆将油边抢回,扭掌二人私刑捆吊未放。叩请移
拘解质。等情。前来,即经批示在案。兹准移催拘解陈,催差拘解外,合就移
查,为此备移贵县,请烦查照,希即明曾芋祯曾否先在贵县控告有案,有无批
中调处及和息;曾守身即纠众扭掌曾华祯等二名捆吊未放,刻日移覆过县,以凭
归案审办。望切望切。须至移此。
此为兴国县县令发给泰和县的移文,希望能够证实曾芋祯是否先在泰和县
有过控告、调处及和息的记录。本案是典型的借贷纠纷,曾芋祯曾借洋边 50
元,而且立过票据,然而等他到期去索取债务时,曾守身以自己儿子已经死
了,不再认账,而且将原有借款凭据撕毁。后经泰和县县令“批中调处”,让
其还了 60 元“和息寝事”。而随后曾芋祯的弟弟曾华祯与工人许克金去取钱
时,收回洋边 38 元、菜油 2 担,其实应该算已经还清了债务。不想曾守身居然
纠集数十人,不仅把东西抢了,还把他二人动用私刑吊了起来,于是兴国县县
令希望能够证实曾芋祯的证词是否属实。
从本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曾芋祯没有说谎,那么泰和县县令断案并
非通过司法程序,而是在庭审之外的调处。有两点理由可以证明:其一、兴国
县县令所说“有无批中调处及和息”,表明案件的处理方式有居中调解的形
式;其二、案件的处理结果,并不是严格的依照契约,而是调解以后双方各自
让步达成一致。因此,笔者认为,当知县不启动诉讼程序审理案件时,其“调
处和息”的行为只是运用了行政权,而此时可以将其视为赣商商事调解的主
体。

2.1.2 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于 1927 年 4 月 18 日成立,奉行五权分立思想,其从西方吸


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特点,并继承了中国古代的考试权和监察权,
从而创立了以五权分立为核心理念的宪法。南京国民政府由行政院、立法院、
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组成,但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的政府主体并不是法院。
法院通常为当事人选择诉讼方式或当调解不成后选择的裁判主体,《司法部咨
工商部商事公断处援案设立如有一造不服仍应受法庭审判文》中就有相关规定
“其断后如有一造不服,仍应受该管法庭正式审判”。①因此,大量赣商商事调
解的政府主体其实主要指的是行政机关,包括警察局、稽查处等等。我们从民
国三十六年(1947 年)5 月 21 日吉安县劳资纠纷一案中,以吉安县政府成立的


佚名:《政府公报分类汇编》,扫叶山房,1915 第 15 期,第 50 页。

12
劳资评断委员会所行调解试做分析,其原文引出为吉安县粮食商业同业公会理
事长万凝贞因“码头挑挽工人违反劳资决议,罢工要挟加价”呈吉安县商会
函:①
吉安县商会理事长邓公鉴:
查本市码头挑挽工人起却军商粮食,力资原为法币,嗣因物价波动,要求
增价,时起纠纷。曾于上年六月间经吉安劳资评断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改给实
物,计军粮每石今西大两街叁合五合,商谷每石陆合九合,双方均无异议。拒
意最近挑挽工人又复藉口物价高涨,要求照原给实物增加一倍。即经吉安县劳
资评断委员会召开会议,口以起却力资既经改给实物。
据该函便可知,吉安县劳资评断委员会是吉安县政府为了调解劳资纠纷专
门成立的调解仲裁机构,其于去年六月间因物价波动导致工人对工资不满,已
经调解为将工资由货币改为实物,并使双方都无异议。而后在今年因工资过低
又起冲突,工人要求原有给付实物比照原来增加一倍,吉安县劳资评断委员会
又对其重新进行调解。
那么,从该案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或政府指派的行政性质机关在作为赣商
商事调解主体时,其主要特点有:一、更高的效力。其高效力来源于政府的性
质,政府本身的权威性让纠纷双方在调解时更容易听从调解方的劝导,且政府
本身的行政性质让纠纷处理结果更有保障;二、调解的半自愿性。当调解主体
为政府或其派出机关时,调解双方往往并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虽然调解本身
是不带有强制力的,但还是会惧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公权力的恐惧和未来对诉
讼的不可预期性产生一种服从心理,虽然当时可能达成了和解,但这种和解的
结果往往并不会完全解决问题,导致矛盾的隐患依然存在。

2.2 行会

行会是商人自发组成的为保护共同利益,维持行业秩序的民间商事集体组
织。行会可以说是同中国手工业一起发展起来的,最开始是独占着某些技艺的
血缘团体,这种行会的特点是特有技艺只能由家族内部人来传承,外族人是绝
对禁止进入并学习的。因为要维持他们这种团体成员生活,实际独占的必要性
非常重要。例如宋朝有炼丹的商行,有人愿出百金为学其炼丹之技,最后是开
全体家族会议通过以后才让其成为商行的成员。②这种家族式的行会一直沉淀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层,因此哪怕是发展到最后的商会,依然可以看到家族基因
的存在。
经过相当长的历史以后,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商行逐渐发生变化。由
于社会经济迅速地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小农经济下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结构,商
行开始由血缘向地域开始转化。赣商商行在各地兴修的万寿宫就是很好的例
子。万寿宫原本是江西人民纪念许逊而修建的,早在 1600 多年以前就有许仙祠
的出现。③随着明清两次大规模的江西人迁徙,“江西填湖广”让大量的江西籍
商人开始进入湖南以及广州,并在此建立商会。而“流民进云贵”则是由于战


[民国]吉安市档案馆藏:《吉安县商会关于纠纷调解等问题的由》,载《民国吉安县商会档案》007-1-
003890。转引自曾忠轩:《抗战前后吉安县商会档案整理与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 年。

全汉升著:《中国行会制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9 页。

章文焕著:《万寿宫》,华夏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13 页。

13
乱,江西灾民进入到云南和贵州。随着这两次大迁徙江西人口流入到附近各省
市,并在此过程中大量的江西人出于对家乡的怀念开始修建万寿宫。江右商帮
正是凭借万寿宫这样一个同乡集会的场所慢慢发展为赣商商行,反过来势力壮
大的江右商帮又修建更多的万寿宫以作为商行的事务处理场所。这样商行就由
原本的以血缘为纽带的行帮组织变成以地域为纽带的商行,据统计,全国有将
近 1000 多所万寿宫,可见赣商商行规模之大。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中的行会则是指晚清时期的行会或者民国时期的商
会。晚清的行会进行调解主要是依靠牙行来进行,而民国时期的商会调解则主
要由商会附属的商事公断处来处理。

2.2.1 牙行

商行作为清末赣商商事调解的主体,自身就可以主持调解,但更多担任调
解任务的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商行——牙行。牙行作为行会中的中介商行,早在
宋代就已经出现,其作用多为在市场评估货价,买卖交易。而牙行真正兴起繁
荣则是在明清特别是商品经济发达的晚清,其中甚至出现了对牙行每日银货出
入数以千万计的描写。①但牙行作为一种中介类型的商业体,并不天然具有公法
属性。牙行为主体的商事调解,本质是公权力通过牙行这个代理人进行市场经
济纠纷解决的方式。古代中国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导致没有专门处理商事纠
纷的部门,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涌现的商事纠纷必然对社会稳定产
生不利影响。牙行作为最利于管控市场活动的商事主体,国家将部分公权力让
与之,从而通过这个代理人管理整个市场经济。②下引官报文章一例,时间为光
绪三十年(1904 年),地点江西乐平县,事件纠纷为乐平县商民因不满税务过
苛而同官府发生纠纷。分析牙行作为调解主体如何调解商事纠纷:③
江西乐平县杜大令磷光前办小学堂拟就所产靛青酌收捐款,惟靛青已改统
捐商民不服,且有劣绅从中陵使,该处人民素称强悍,因即聚众起事,将厘卡
盐卡学堂教堂抢劫一空,该县飞报上台即委朱观察子春商大令言志前往查办,
并将杜大令撤任。赣抚夏中丞札饬牙厘统捐局略谓,近来改厘为税各项大宗货
物均收统捐,其余零星货物亦应次第改办,即如米谷一项亟宜改办统捐,应于
江省每河择一扼要首卡兼收米谷统税完纳之后,所经各卡照例验行,如有多带
提解充公,不淮抑勒加补,限十日内议章兴办。
此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税捐过高导致商民生乱,政府先用行政之手段,撤
职原有负责人。然后,通过牙行对商民进行调解,将税捐统一,并下令所有关
卡不得有重复收费之举。我们可以看到,牙行作为行会,不仅能够进行调解纠
纷,更关键在于其所做决定能被官方认可并颁令规制地方行政机关,其调解结
果更具有权威性。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牙行的两个特点:一、私法性。因为牙行本身就是中介
组织,所以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可作为交易场所或仓库,外地的商人需要销售
货物时可以把牙行当做交易的地点,资金亦可存放于牙行当中。有些牙行也提
供住所,相比普通的客栈,由于牙行在贸易信息方面的先天优势,更受商人青


陈忠平:《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牙人与牙行》,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 年第 2 期,第 31-38 页。

黄东海:《明清商牙纠纷类型及所见国家商业社会控制》,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 年第 6 期,
第 61-70 页。

《各省财政汇志》,载《东方杂志》,1904 年 10 月 4 日。

14
睐。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便是牙行提供的运输服务,全国性质的贸易网络在明清
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船埠头”、“起卸牙行”或“脚行”到处可见,已经
成为远距离贸易必不可少的服务。①二、公法性。政府对牙行发有牙贴,“明清
实行‘官给牙帖’,即牙人牙行必须承领牙帖(行帖)方能从事居间业务,官
府也通过官牙以部分地实现税课的征收和市场秩序的稳定。” ②只有拥有牙贴的
牙行才能合法从事市场活动。牙行具有管理市场的职能:加强对商人的监管。
根据清律法,牙人要负责记录“各客商船户、住贯姓名、路引字号、物货数
目”③等信息,定期报告给官府;审查市场诚信,监管度量衡。牙人牙行有监督
管理市场秩序,维护市场正常运行和收集整合市场信息的功能。通过制定公平
价格、统一度量衡,从而减少商事纠纷。牙人牙行不仅仅要管理市场秩序,统
合市场信息,同时还兼具调解商事纠纷,充当中间仲裁者的功能。由于牙行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官府,再加上其选拔制度,使得牙人对于朝廷的律例条文
十分熟悉,因此在纠纷的调解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2.2.2 商事公断处

随着《奏定商会简明章程》的出现,晚清时民间大量的商业行帮开始成长
为正规化的商会。而在商会出现后不久,“商事裁判所”这个专门的商事调解
机构也随之出现。1907 年 8 月,全国第一个商事裁判所成立了,隶属于当时的
成都商务总会。其具有严密的制度体系,对调解的宗旨,调解的程序,调解的
依据有着多达 101 条规定,由此可见在晚清的改革中,商事调解主体已经由牙
行逐渐转变为商会。
1912 年民国政府成立后,并没有全盘推翻晚清对商事调解的所有法律及制
度建构,而是将“商事裁判所”改名为“商事公断处”,并推出《商事公断处
章程》。该章程的颁布不仅明晰了商会作为调解主体的地位,更是详细规定了
公断处作为商会附属调解组织的职责与权能。1912 年 7 月 10 日,司法部正式下
发文件④,指示开始建立附属于商会的商事公断处。七月三号,司法部向商务部
咨询建立商事公断处,并表示关于商事诉讼的案子以往都是民事庭审理,是否
应该再设立专门的商事法庭,以应对随着商业发展可能出现的大量商事纠纷。
此外还界定了商事公断处的性质,表示其应与国家的司法机关不同,在处理纠
纷范围上应当是涉商事问题;在纠纷处理的发起上可由当事人双方自行选择;
在纠纷处理的结果上不得有强迫,需当事人自愿接受;当纠纷处理结果达不到
当事人预期时,还可以再由当事人另行向法院提起诉讼。
民国三年(1914 年)6 月 6 日,农商部对江西省商会联合会总事务所关于
变更商事公断处章程,要求商事公断处变成商事裁判性质的组织的申请作出批
示。下面是农商部批复原文:⑤
农商部批全国商会联合会总事务所呈云,查此案上年十月间据黑龙江商会
联合会事务所通崇海泰商务总会等,钞送赣省商会联合会事务所修订商事公断


郑志峰,景荻:《明清时期牙人牙行的法律规制》,载《兰台世界》,2015 年第 18 期,第 97-98 页。

黄东海:《明清商牙纠纷类型及所见国家商业社会控制》,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 年第 6 期,
第 61-70 页。

燕红忠:《清政府对牙行的管理及其问题》,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4 期,
第 72-80 页。

佚名:《政府公报分类汇编》,扫叶山房,1915 第 15 期,第 50 页。

《商事公断处请议之打消》,载《申报》,1914 年 6 月 6 日。

15
处章程草案,请提交国会议决等情,又十二月间据吉林商会联合会事务所请,
准于变通商事公断处章程等情到部,当经前工商部先后函商,司法部核办去后
旋淮司法部核复黑龙江及通崇海泰两处所请一案内开查,该草案之用意系在以
商事公断处之名,行商事裁判所之实,惟商事裁判所之性质究与商事公断处逈
不相同,草拟各条虽非无见到之语但按之现行法规实属无所依据所请修改之处
碍难等因。当前工商部通咨各省转饬遵照嗣淮司法部核复吉林所请一案内称该
呈所称各节于设立商事公断处之主旨,及该处所立之地位多有误会,自应逐款
批解以释群疑除批示外缮录批稿函请查核等因复。经本部批示该省联合会遵照
在案兹据呈前情仍应遵照前次通行各省饬遵原案及前批办理所请函商司法部修
改之处应无庸议此批。
从农商部的批复中可以看出,其对江西省商会联合会实务所要求变通商事
公断处的要求,是不予认可的。因为如果商事公断处行使裁判之权,同商事公
断处的性质不相符合,同时解释了之前复核吉林省所请案件让大家产生了误
会,因此将来也需要“逐款批解以释群疑”。可以看出,商事公断处乃因商事
诉讼过多,而专门的商事法庭还未健全之前设立的商事调解组织,其并不属于
国家性质,而是附属于商会,专门为调解商事纠纷所设立的机构。其处理纠纷
的唯一方式是调解,双方当事人应当是自行选择,当对调解结果不服的,依然
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为了让商事公断处更好的调解商事纠纷,司法部连同其
它部会出台了《商人通例》( 1915 年 3 月 2 日)、《商人通例施行细则》
(1915 年 7 月 19 日)、《商会法》(1916 年 12 月 14 日)等一系列法规,一方
面可以为商事公断处提供法律依据,另一方面也能让商事公断处拥有国家法令
的背书,保障其在纠纷处理过程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以充分发挥其纠纷调处
的作用。
综上,不管是晚清商行中的牙行还是民国商会下的商事公断处,作为商事
调解的主体,本质上还是隶属于行会或者行会的附随组织,这就让其在商事调
解中能更好的了解纠纷双方的实际诉求并做出让双方都较为满意的裁判结果。
但是,由于其是私法主体,在调解结果的执行上,没有强有力的公权力保障,
因此同样存在很多问题。

第 3 章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类型

由于工商业的兴起,清末民国商业得到空前繁荣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商事
纠纷也层出不穷。与此对应,商事调解逐渐向精细化和模式化方向发展。根据
商事纠纷种类的不同,商事调解也存在不同的类型。因此,笔者将买卖纠纷调
解,运输纠纷调解、仓储纠纷调解、租赁纠纷调解和劳资纠纷调解划分为一般
商事调解;将税捐纠纷调解、商会内部组织纠纷调解和消费者纠纷调解划分为
其他商事调解分别进行阐述。

16
3.1 一般商事调解

一般商事调解的类型划分参考了商事行为客体的差异性,笔者从已有材料
中整理出符合相关商事行为的案例,并将其分为买卖纠纷调解、运输纠纷调
解、仓储纠纷调解、租赁纠纷调解和劳资纠纷调解。

3.1.1 买卖纠纷调解

买卖纠纷调解是是商法中最常见的商事行为之一,它是指出卖人转移标的
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商事法律行为。买卖纠纷实为商事行
为之最频繁,纠纷也不可胜数,下面举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7 月 10 日,江
西省南康县唐江木商同业公会与县政府征购电杆木发生纠纷,并由唐江总工会
调解一案加以分析,原文如下:①
唐江木商同业公会征购电杆木照规定给价太低实难为力 36. 5. 13
唐江木商业同业公会公函民国册六年五月十三日
径启者,此次奉令征购电杆木五百册四根,照规定给价太低。兹以物价上
涨,比较尚差数字过巨,商人实难为力。爱于本日上午九时召集理监事暨同业
行号开联席会议,提出讨论,经一致决议,奉令征购电杆木援照赣县价目,每
根三万元减半征购,其价款函请唐江商会设法筹措,以竟事功等语,纪录在
卷。相应抄录议案,函达贵理事长请烦查照为荷!
此致
唐江商会理事长 卢
理事长钟运珩
常务理事蔡世森
此案为南康县政府为铺设通电线路向唐江木材商人购买电杆木,而由于规
定的价格过低,木材商通过木业公会向总商会提起调解。唐江总商会于是召开
同业行号的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援引南康县电杆木价格,以一万五每根的价格
征购。由此可见,买卖纠纷出现时,一般调解主体只能调解平等关系的纠纷双
方,而当另一方明显不对等时,就需要通过总工会进行居中调解。
同样是买卖纠纷,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6 月 11 日,江西省南康县唐江
裁纫公会也因为跟警察局订购制服一事发生纠纷,由唐江总工会居中进行调
解。原文如下:②
唐江镇缝纫业公会订制警服警帽之纠纷函报唐江商会公函 38.6.11
唐江镇缝纫业同业公会公函中华民国册八年六月十一日
项据同业会员胜美经理人黎金瑛报称,窃商号开设于本镇中正路,经营缝
纫业务。于本年农历间,承本镇警察局萧前局长家漠订制黄斜卡制服数十套,
竟于三月卅日订立包单,注明衣裤每套二机,米一斗一升,并附制拿破仑式警
帽四十五顶口,订每顶给工料费二机,米一斗一升。后以工料价格太相悬殊,

[民国]吉安市档案馆藏:《唐江木商同业公会征购电杆木照规定给价太低实难为力》,载《唐江商会档
案》,第 312 号卷宗,转引自董树瑞:《民国时期唐江商会档案整理与研究(1930-1949 )》,江西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2016 年。

[民国]吉安市档案馆藏:《唐江镇缝纫业公会订制警服警帽之纠纷函报唐江商会公函》,载《唐江商会
档案》,第 317 号卷宗,转引自董树瑞:《民国时期唐江商会档案整理与研究(1930-1949 )》,江西师范大
学硕士论文,2016 年。

17
要求增加,俾不致亏垫。与蒙允加二机,米四升,合计每顶警帽工料费米一斗
五升。在上项订定之衣裤如期制妥交与,并无异议。惟该项警帽即赴赣备料,
延工专制。讵知萧前局长奉令交卸,而制妥之警帽交与现任邓局长,以为该项
帽价概由服装项下呈算,不另给价。转向萧前局长交涉,讵以局事交卸,该项
警帽上无所用,似此推卸,竟将商号所制警帽四十五顶搁置日久。查拿破仑式
警帽乃是一家货,自难与普通军帽可比,商号承接上项警帽己费工料银元三十
余元,一旦制成,不予给价,使手工业搁置数十余元之警帽原料。毋庸说被人
追索与偿,而工人应得之工资,实成一大问题。迫得报请鉴核,恳乞转请商会
体念商困,予以设法维持,实感德便等情到会。
查该经理黎金瑛所报各节,确系实情,据报前情,相应函达贵理事长烦请
查照,并希予以设法维持,以苏商困至纫公谊!
此致
唐江商会理事长卢
理事长业
事件起因是南康县警察局订购了一批警服共计数十套,于三月三十日订立
了合同。衣裤每套价格,四十顶警帽的价格都商量妥当,后因工料价格上涨要
求加价并得到了警察局的许可。后衣裤都如期完成并进行了交付,但因为警帽
属于拿破仑专有款式,备料延误了工时,导致交付延期,加上原警察局萧局长
卸任,现任的邓局长借口警帽应当属于服装一部分,不再另外给付。胜美经理
人黎金瑛于是向唐江镇缝纫业同业公会提起申诉,并转唐江总商会,希望能够
调解案件。
从本案可以看出,警察局是对合同解释产生异议,认为警帽应当属于警服
一套之中。而胜美裁缝铺则举证当初合同签订时早就已经达成一致,并且说明
该警帽不是一般附属于制服的警帽,而是特制的拿破仑式警帽,因此不能算作
警服一套之中。并且从情理角度出发,表明承接此单耗损巨大,工人工资现在
都已无法得到保障。唐江镇缝纫业公会在收到此案后,立即查实案情,并报唐
江商会,希望唐江商会能够居中进行调停。
买卖纠纷大多由合同问题产生,由于当事人双方对合同的内容、履行的方
式以及违约责任的承担出现分歧,进而导致发生纠纷。此时如果单纯依靠法律
对买卖合同的规定进行处理,往往可能出现实质上的不公。如果通过调解的方
式进行解决,反而能够深入具体的案件,从情理出发,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各
自让步,使双方诉求都能最大程度得到满足。因此商事调解并不只涉及调解双
方的法律关系,而是从社会关系的层面出发,修复因纠纷而损伤的社会结构。

3.1.2 运输纠纷调解

江西作为清末民国商业贸易枢纽,运输业自然也十分发达。赣商不仅仅操
控着江西本地的运输业,在外省同样拥有极大份额。运输业纠纷常常集中在不
同运输商会之间对市场份额的争抢上,下面列举民国二十二年( 1933 年)11 月
11 日,广州市包括赣商在内的多家运输同业公会之间因货源产生矛盾,后经广
州市总商会进行调解的案例,原文如下:①
本市中华国货产销合作协会,与福建客帮三山会馆,为运闽货件发生纠纷


《国货运输纠纷,市商会昨调解》,载《申报》,1933 年 11 月 11 日。

18
所有双方表示意见,已见报载。市商会以此事发生对于国货前途至为不幸,亟
应从早和平解决。爰于昨日下午二时,邀集双方,暨航业报关业两同业公会代
表开会协商解决办法。到商会代表:王晓籁、陆文韶;三山会馆代表:姚子
崙、黄人武、陈润南、黄家祥;中华国货产销合作协会代表:杜重远、陆乾
惕、蒉延芳;航业公会代表:虞顺懋、陈祥熊;报关业公会代表:石芝坤;及
驻沪江西闽北商帮公会代表:陈荩臣、周宗仁、雷迺尔等十五人。王晓籁主
席,先由主席报告开会调解宗旨,略谓国货势力,现方在萌芽。无论如何断不
能以一方支配全局,即为业务关系,亦尽可双方筹商两全之法。万不可自相戕
杀,使外货益伸张势力。华商航轮,对于国产均属顾客,尤应一视同仁,互相
提挈。亦不可以感情交谊关系,稍分轩轾。此时多经营国货之商家,国中即少
一份外溢之利源,本是同根,幸勿相煎太急云云。继由各方代表先后发表意
见。旋据三山会馆代表提出解决此案之要求三项:(一)嗣后三山会馆称运闽
客货,倘有发生非国货情事,听由国货产销协会,函告该会馆自行处议。
(二)国货产销协会在沪不得向各厂商有承包行为。(三)国货产销协会,但
尽其介绍职务,不得在闽再自设公卖所。经主席竭力斡旋,并以要求二三两
点,当场经协会代表否认其事。当已不成问题,决定两方为避免业务上冲突起
见,嗣后运闽客货,由协会方面尽先批与三山会馆客帮贩卖,三山会馆对协会
运闽国货,亦不再加干涉。倘闽地人民以后有自行筹设国货公司之举,则不关
协会之事。经主席将此办法,向两方劝说后,当均表示满意接受,四时半散
会。
此案件为典型的不同运输商为抢占市场所引发的纠纷,其纠纷双方分别为
中华国货产销合作协会和福建客帮三山会馆,纠纷原因为福建省货物该由谁运
输。虽然这场纠纷因上述两家而起,但我们看到广州市商会在调解时并没有只
让纠纷双方到场,而是将可能存在潜在利益冲突的多方代表全部邀请出席,包
括了:航业商事联合会的代表、报关业商事联合会的代表以及驻沪江西闽北商
帮行会。最终调解结果:一、将来福建的客运货运,都由中华国货产销合作协
会先批准让三山会馆之运输商贩卖;二、三山会馆不得再干涉协会运输福建国
货;三、将来福建本地商人自行组织国货协会如何运输贩卖,则不受此制约。
这个调解结果自然是调解过程中让纠纷双方充分陈述意见后所做出的,但由于
运输业根结盘杂,市商会在调解时必须考虑到其调解结果得到行业共同认可,
其调解方才取得实效。

3.1.3 仓储纠纷调解

仓储纠纷调解是解决商事货物在市场流通时仓储方与委托方可能因仓储物
的毁损灭失而产生的商事纠纷。在大多数国家的商法典中,仓储纠纷对应的是
仓储行为,而仓储行为作为商事行为的一种,其主体应当具有商事属性,客体
应当是货物的寄存,纠纷产生的方式为仓储货物的法律事实或者法律关系发生
改变。下面,以民国八年(1919 年)8 月 5 日,南昌纱商因浔路货车公司焚纱
赔款纠葛,由纱商商会会董罗朗山出面调解,最终无法调和只能向法院提起诉
讼一案,对仓储纠纷调解进行分析:①
前月浔路货车公司失慎,焚燬棉纱九十包。经各纱商向通济转运公司严重


《赣闻丛录 焚纱赔款纠葛》,载《申报》,1919 年 8 月 5 日。

19
交涉,复由商会会董罗朗山赴浔调解。请铁路局酌量赔偿并提出条件,以后进
口洋货悉交火车公司装载,俾利营业而资弥补。洋货公会只肯口头承认,恐将
来或发生加增运费问题,转受路局挟制未便给以证据。而路局非得切实保证决
不给予赔款。磋商弥月,尚未解决。昨闻该局态度大变,曾函告罗君大致对于
永久运货之议须洋货公会出函承认其条件,然后再议赔款。须陈明李盛铎总理
核淮后始能照办。各纱商以无磋商余地决向法庭起诉要求赔偿损失,已于今日
函请商会查照矣。
此案中,铁路局下属通济转运公司下的浔路货车公司因为保管不当,让赣
商纱厂进口的九十包棉纱被烧毁。因此由纱商行会会董罗朗山出面调解,提出
让铁路局酌量赔偿,并承诺以后所有的进口洋货都通过其公司进行货运,以体
谅其难。由此可见,当一般商人遇到国有性质商主体时,其要求往往自然偏
低。但尽管如此,铁路局仍旧不肯赔款,于是纱商只得走法庭诉讼。从这起仓
储纠纷调解案件中,调解的局限性就展露出来,当调解主体无法高于纠纷一方
时,往往调解就很难成功,这跟调解主体本身的强制力和公信度是息息相关
的。当调解无法达成后,也就只能通过诉讼来解决问题。

3.1.4 租赁纠纷调解

租赁是出租人将所有物的使用权暂时让与给承租人,并由承租人给予一定
报酬的行为。商事租赁纠纷则是商主体在出租或承租所有物时,可能出现承租
物法律关系的改变或者对于租赁合同产生侵权行为的纠纷。关于租赁纠纷调
解,下援引民国三十七年(1948 年)12 月 4 日,江西吉安前方日报在上海租赁
他人房屋,因一房二租产生纠纷,后虽经双方友人从中调解,依然未能解决一
案加以分析,原文如下:①
抗战以前曾以「七君子之一」闻名沪上之王造时,前以江西吉安前方日报
发行沪版为名,聘徐一立平为上海办事处筹备主任,徐为竭力奔走声请,租得
房屋四栋。其中狄思咸路裕新里廿一号一开间一栋,指定中徐及其他前方同人
住宿,今夏,该报创办人之一刘九峰,由赣来沪,经王邀住该屋三楼,半月前
王忽将三楼出让于一名吴白起者,并欲占入徐居之二楼,未得刘徐两人同意,
强行迁入,遂起纠纷。刘徐以王无权擅自出借与前方日报毫无关系之人使用,
坚不让步,双方友好闻讯,即数度从中调解,但仍未解决,尚在僵持之中。
该租赁纠纷是江西吉安前方日报先租了一套狄思咸路裕新里二十一号一开
间一栋,但房东在没有得到承租人许可私自将该楼的一部分转租给他人使用。
从物权法的角度来讲该房屋所有权人侵犯了承租人的实际占有状态,从合同法
的角度来讲房东违反了合同内容,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虽然本案并未解决仍在
僵持之中,但双方并未诉诸法庭,而是几经调解。对于如此事情清楚,法律关
系明确的案件,依然是通过调解进行解决,可见在中国本土社会实践中,调解
远比撕破脸皮的诉讼更加受青睐。

3.1.5 劳资纠纷调解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中对劳资纠纷的定义,是指劳动者与雇佣方之间由于劳


《王造时与友伤和,争居处引起纠葛》,载《申报》,1948 年 12 月 4 日。

20
动报酬、劳动时间、劳动地点、劳动环境的分歧而发生的纠纷。清末民国时期
商业最为发达的仍为手工业,因此大量的劳资纠纷不可避免地成为赣商商事调
解的重要类型。下面就以民国三十七年(1948 年),南昌盐业工人同盐商因劳
资问题产生纠纷,并最终由南昌市盐商同业公会居中调解,最后达成一致协议
为例。其原文报道如下:①
(本报讯)本市盐商同业公会,前以各盐工力资多未遵守盐务机关核定收
取,致盐商蒙受意外损失,虽经一再与各工团洽议,均未收效,并势将形成严
重纠纷,盐商为维持同业公会福利,并遵守盐务机关规定及顾全各盐工生活起
见,对于是项问题力谋循取和平途径解决,特于昨日上午九时,在该会大礼堂
举行劳资联席会议,出席者市总工会代表黄理事长,刘常务理事与盐工等五十
余人,由盐业公会理事长梁耀庭主席,报告意义后,旋即讨论解决问题,兹志
于后:一、所有各项力资,双方均应遵照盐务机关核定工资表照给,盐商不得
少付,工人亦不得多收。二、时届暑天,为体念工人之辛劳,盐商暂予【帮
伏】力资,自进伏之日起至脱伏之日止,以推工、抬工、车力三项,比照七月
份力资另给百分之二十,但柴巷口驳力不得帮伏,如涨水达到规定处时,应另
给帮水工资,至补袋工人要求各项,俟征询后,再行决定。三,所有各项力
资,在盐务机关核定以外者,一律拒给。四,关于车力路线远近,柴巷口及妙
济观把车力列表送由盐业公会核定增减。至下午一时散会,一场劳资纠纷,始
行寝事云。
这次劳资纠纷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一、盐工对现有工资及补助标准的不
满;二、盐商忧虑盐工罢工造成的经济损失。盐商同业公会为了解决问题,在
该会大礼堂组成劳资联席大会对双方进行调解。为了体现双方地位的平等性,
让市总工会代表黄理事长,刘常务理事与盐工五十余人出席了会议。其调解依
据为盐务机关之规定,并充分考虑到盐工辛劳,以情理入人心,最终双方达成
和解。调解的结果:首先,充分尊重盐务机关的规定,工资依然照常给付;其
次,考虑到盐工在夏天高温酷暑,实难忍受,将推工、抬工、车力的工资上调
百分之二十,是为【帮伏】力资,一直到三伏天结束,另如果出现涨水,再比
照此项决定进行工资调整。到这里很有趣的一点是,柴巷口的驳力是得不到
【帮伏】的,由于文献问题,笔者只能大胆猜测,既有可能柴巷口处于城内阴
凉之地,或有其他抗暑之办法。但这样的区别性处理方法,充分体现出赣商商
事调解的魅力所在。其并不是一刀切的解决纠纷,而是在充分了解事实的基础
上对商主体的行为进行判断,再差别性地进行处理,真正做到了实质上的平
等;最后,虽然处理结果大部分是让利于盐工,但其实最后两条同样满足了盐
商的利益。其一让盐工不准再在核准工资以外乱提要求,稳定了盐商的生产秩
序,其二对于具体车力的补贴,也并没有一刀切的让盐商去承担,而是要把车
力列表先送盐业公会,然后根据路线的远近进行核定增减。
劳资纠纷调解是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最重要的类型之一,而从上例我们
可以看到,其处理方式,调解结果既让工人的诉求得到了满足,也赢得了盐商
的认可。一起如此大的劳资纠纷案,通过商事调解,不过半日就调解完毕,其
效率之高令人诚服。


《南昌盐业劳资纠纷获致解决》,载《盐务月报》,1948 年第七卷第八期,第 28 页。

21
3.2 其他商事调解

由于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资料繁多,很多案例并不完全符合当前对商事行为
和商事纠纷的定义,但同样也是商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纠纷。笔者认
为虽然其不同于一般商事调解,但也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是全面分析清末民
国赣商商事调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将税捐纠纷调解、商会内部组织纠纷
调解和消费者纠纷调解作为其他商事调解类型加以列举并研究。

3.2.1 税捐纠纷调解

税务与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自然格外受到国家的重视。不论是
晚清政府还是民国政府,对税务的查缴都十分严格,但若税务过重,商民自怨
声四起。往谓税而起争者,乃商民与国之争,多用律令统制,但亦有调解之
法,往往舒缓民心,常达奇效。笔者在翻阅民国十七年《江西全省商会联合会
特刊》①时,粗略统计涉及税务的案件竟高达 27 件,可见税务纠纷之巨。民国
税务杂捐甚多,纠纷亦不在少数,对税务的调解自然不能通过行会或其下属的
商事公断处来进行,下面引一例广州财政庭对税务调解的实例。民国十九年
(1930 年)8 月 31 日,广东省牛皮商因捐税过高同税捐部门发生冲突,并演变
成罢市风潮。其中皮商主要是江西皮商和佛牛皮行,税捐部门为屠牛牛皮税承
商,肇阳罗捐局和南三捐局。最终由广东省财政厅厅长范其务主席代表财政厅
进行居中调解并让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其原文报导如下:②
广州通信。粤省发生牛皮商反对滥捐情形,已纪前报。此案双方相持日
久,致演成中间屠牛栏一度罢屠。虽旋即复宰,然皮业行仍停业待决。最近复
经省厅多次开会,召集各方商会代表,双方到会调解。二十日开会,为第一次
调处。财厅长范其务主席,皮商商会代表到七人,其他商会代表到二人。首由
范氏询问案中情形,由皮商代表面陈五要点。请求改善:(一)根据税则,无
熟皮抽税之明文,应照成案祇抽生皮税。(二)熟皮凭票押运一例,因熟皮多
零沽,若随票沽货,万难办到。(三)牛皮税每张征收大洋二元四角,伸合毫
瞥币达三元有奇,查牛皮有大小之分,大者重七八十斤,小者二三十斤,平均
每张价值不过毫洋十元,而税值达三元之多,不啻值原价三十之重。税率繁
重,无与伦比,应请分别大小,并照原日牛皮捐办法征收,并将税率减轻百分
之四十,即比照原日牛皮捐加四四办理。(四)本省皮科。向来求过于供,常
赖邻省熟皮接济,若再抽熟皮税,舶来货必乘机输入,应请取销销征收邻省熟
皮税。(五)各商店现存生皮,有旧公司捐票可查者,请免补抽,准运出口。
皮商代表提出上述意见后,由主席详细咨询讨论,至下午八时始散会。至二十
二日复开第二次会议,财厅长及税制会全体会员均出席。列席者有省佛牛皮
行,江西皮商,屠牛牛皮税承商,肇阳罗捐局,南三捐局等代表,下午八时开
会。由范其务主席,报告上次会议议决案,次各代表纷纷发言,归纳众意。议
决四项办法:(一)屠牛税每头大洋三元六角,同时附带征收湿牛皮税,不分
大小,每张抽收大洋一元,合计共抽大洋四元六角,于屠牛时一次征收。


江西全省商会联合会编:《江西全省商会联合会特刊》,1929 年 10 月

《要闻·粵皮捐抽税案解決》载《申报》,1930 年 8 月 31 日。

22
(二)自征收湿皮税之后,其制炼而成之熟皮,所有税捐厘金府税,概行豁
免,并免予检查。(三)关于邻省入口之生熟皮,免予缴纳捐税,但入口时须
经一度检查。惟厘金府税,必需照补,至应抽多寡,另行规定。(四)皮商旧
存生皮,免再补抽。以上各项办法,各代表大体赞成,一致议决通过,于是相
持数月之皮捐案。至此始告解决,二十三日已有一部分皮商复业矣。(八月二
十五日)
本案由屠宰业和皮革业反对乱捐而起,复而进行罢市。财政厅于二十日进
行第一次调解,皮商对乱捐问题主要提出四点:一、不得脱离税法乱收税;
二、税收应当按照具体交易物品征收,不能一刀切;三、取消征收邻省熟皮
税;四、已经过税的货物不得重复收税。经过大会讨论以后,二十二日重新开
庭,并且将省内所有皮商包括赣商召集起来,再次调解。最后达成调解内容,
基本满足了皮商的要求。从此案我们可以看出,税捐纠纷调解是比较特殊的调
解,其对调解主体的要求较高,调解行为为国家的税务行为,调解除了援引商
业惯例,更多要考虑国家的相关法令。

3.2.2 商会内部组织纠纷调解

商会作为商人组成的集体组织,其内部的组织结构,选举方式,商会成员
自然也有相关的规则进行调整。当商会内部组织出现纠纷时,往往就由商会内
部进行调解。但往往在商会决定重大事项时,原有纠纷调解机制会出现停摆,
这时就需要更上位的调解主体对该纠纷进行调解。下面就是商会会长选举过程
纠纷不断,而商会内部已无法解决由官府派员解决的案例。民国九年( 1920
年)2 月 6 日,江西省九江市总商会因选举继任会长而发生纠纷,先后由九江市
总商会内部,九江市政府进行调解,但都宣告无效,只能通过诉讼以期待纠纷
解决。原文摘引如下:①
江西九江总商会内部风潮,起自选举继任会长迄今几无宁日。据九江商业
要人述,此中真象约分三派:(一)徽帮派(一)南昌派(一)本地派。徽帮
派与南昌派甚接近,本地派则孤立无援,而独排斥南昌派缘徽帮自舒先庚逝世
后,即欲另推一人继舒之后顾全商会之权势,因此与南昌派联合一气组织会
长。南昌占正会长票选辜竹平,徽帮占副会长以慎昌钱庄主胡明瑞充任,惟辜
竹平名誉甚坏,本地派以人的问题遂集合团体希图推翻选举案,必得会长而后
已。虽经官厅调解,卒无大效,每逢开会彼此舌战唇枪击凳追桌互闹不休,会
务遂至停止。闻各处案牍积压已有五六十起之多,各处函询面叩者纷至踏来,
该会均无暇问及。刻由官厅派程科长劝郑兰明出任调人,闻第一件愿取消傅幼
泉淮清理周勉斋。会款第二件,须夏历二月正式从根本改选,方能完全解决。
否则惟有起诉法庭,闻双方正在磋商中,未识能否从此解决也。
此九江总商会选举会长的纠纷,是由于内部三个商帮集团利益角斗而产生
的结果。因此虽然商会内部也组织调解,但成功的可能性近乎为零。于是官厅
进行调解,但并没有起到效果。后官厅派科长一员进行调解,调解结果为推翻
原有的选举制度,重新改选。文中并未说最终解决结果,但调解结果估算不
差。从此事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调解主体本身的行会,其内部也会产生纠纷,
那么当调解主体自身产生纠纷时该如何调解,这是值得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


《浔商会风潮之内幕谈》,载《申报》,1920 年 2 月 6 日。

23
此案之重要性,在于分析调解主体的能效性上。我们知道,清末民国赣商
商事调解中的主体是分为政府和行会的,本案就是由其中之一的行会而起,那
么当本来就是调解主体的组织自身出现纠纷时,原有的调解机制要么是失灵,
造成“每逢开会彼此舌战唇枪击凳追桌互闹不休,会务遂至停止。”整个原有
机构的停摆会造成大量的资源空耗,甚至连正常工作都无法开展“闻各处案牍
积压已有五六十起之多,各处函询面叩者纷至沓来,该会均无暇问及”。这样
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当前思考的,到底是建立专业性的商事调解机构,还是让行
会兼有调解的职能。当前中国更多地考量专业的经济庭和商事调解结构的建
立,但是相较而言,笔者更青睐于赋予行会商事调解的功能,因为这样一方面
能节省大量的司法资源,另一方面其专业性和对商事习惯的把控是普通机构难
以企及的。但如果赋予行会商事调解的职权,本案中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如
何解决调解主体自身的矛盾。按照赣商商事调解的做法,只能在无法调和后送
法院走诉讼程序,而司法程序旷日持久,空耗资源。因此,这就暴露出赣商商
事调解中行会作为主体的缺陷性。

3.2.3 消费者纠纷调解

消费者纠纷调解是指消费者同商主体之间因产品的质量,价格等产生纠
纷,并送相关机构进行调解的纠纷处理方式。消费者纠纷调解的特点在于:首
先只有一方是商主体,另一方为普通消费者;其次调解的主体可以为行会,但
当纠纷产生群体性影响时,政府会出面对其进行调解。下面试举一例近代江西
著名的“米禁案”,对消费者纠纷调解加以分析,此案时间为民国八年(1919
年)11 月江西省广大消费者对江西省米商肆意抬高米价不满而起,江西省财政
厅为调处的主体,调解模式为背对背调解,即分别约见双方,并从中进行斡
旋。首先我们看其对消费者的调处:①
杨乃财政厅厅长,但是在调解时,其充分考虑到代表们害怕官商勾结的心
情,因此“当由传达导致大花厅静候至三时,杨始返相见杨,先声明昨因赴菊
花会失迎为歉。代表等即陈述来意,杨云此事之关系及诸君所述各情,均为民
食起见,鄙人深为感佩。”可见其姿态一开始就放的很低,在处理案件时往往
中间人的立场对调解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在谈过米禁的问题之
前,先给案件定一个基调,“今幸诸君贲临,不妨先将不能开禁理由就法律事
实上大家研究研究,以便转达上峰核办。钱代表云米谷原非贩运违禁物,可比
应去法律而论事实。盖米为民食所必需,若官厅徇米商片面之请遽,准开禁不
但影响民食,且恐有关治安况。请求开禁米商仅抚州一属,足徵系一部份之私
利。兹事全局,攸关总以顾念民生维持大局为要。”一方面,强调所有事情的
解决,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另一方面,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强调大米并非
违禁物,而且是人民生活之必需品,让大家以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为重。
然后就大米禁市的原因,江西各界代表向财政厅厅长进行阐述,“国货何物米
商竟敢贪利忘义,运动弛禁此为各界反对弛禁之目的。杨云设使赣米不运上海
流出东洋仅运济京津可否,代表云此层犹有陈述,当学生会呈请官厅禁米时曾
有两种条件:(一)爱国目的不达不能弛禁,(二)米价逾四元一石不能开
禁。”其核心思想有两点:一为担心大米会通过上海流入日本,从而影响全国


《赣人反对弛米禁之激昂》,载《申报》,1919 年 11 月 18 日。

24
之抗战;二为米商恶意抬高价格,使得米价高于四元。接下来,杨厅长又针对
代表们提出的要求,结合自己的调查结果提出“现自夏间禁米以来市面米价不
但未见跌落且逾出四元,由此亦足徵地方早晚两稻不丰之一。斑杨云据闻贩米
出口者多系乡农脱货求财,并非大米商钱。云此层厅长稍有误会,盖地方乡农
收谷除大农户已陆续发卖,外小农户则仅够一家一己之食,安得有余谷出售,
况此次请求弛禁者纯属大腹贾并非农民足徵,此举乃少数商人所为。”让代表
们能够厘清事实,很多问题并非米商行会所为,是一些农民和少数商人为利益
所驱。最后杨厅长首先高度肯定了消费者代表们的爱国热情和对社会的高度责
任心,并强调“军民两署对米商请求开禁批令,南昌商会核议岂非违法,而使
之代表全省商情乎。杨云论此事均有错误,现敝厅已接到商会复函,均属不负
责任之语。”调解时稳住双方当事人的心态往往是很重要的,杨厅长此举也是
澄清谣言,要代表们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由此方能更好的让双方达成和解。
而后,财政厅又对米商进行了调解:①
由于商会在该纠纷中属于强势的一方,因此杨厅长并没有多言,直接提出
了调解的意见“第一饬令各属补买积谷入仓。第二如省垣次等之米每石售至票
钱八千以上,仍行禁运。第三出口之米限定石数,除内地十分统税由各局口征
收至湖口抽收长江二分,出口三分暨加抽十三分税捐外,每石再另抽本省积谷
经费一角五分以备分拨瘠苦地方填补仓储之,用嗣因政费支绌遂将此项积谷经
费拨充政费。”对于商会这种本身就是高度组织化的个体,直接提出调解办法
能够大大提高调解的效率,节省行政资源。对于米禁,一方面告诉米商,不要
跟官方抢买,让官方的粮食有保障;另一方面,关键地区仍然实行禁运,同时
在非禁运地区,对出口可能会将粮食流出的行为通过提高出口税来控制。商会
对此大致没有异议,但是对依然有禁买区有疑问“某代表云,据南昌商会表决
案,南昌年岁不丰米商又何不可留其有余以补不足,若云局部弛禁试问临川之
米与他县之米有何区别,是否不致牵动全省。”对于代表关于为何设立禁买区
可能影响到关口收税的疑问,杨厅长对米商保证“若临川局部禁弛纯,由抚河
装运口与他处无干。”随后米商又担心如果开禁,其他米商如果进入江西,将
来出现非江西米商收购,如何给社会各界交代“某代表云,此肩无论如何恐难
得各界同意,况现在处均办军米,若赣省一开米禁,则办军米者势必相继而
来,试问何法以善其后。”杨对此也做出了保证“杨云鄙人可将办军米之护照
一律扣留,与弛禁无关。”通过财政厅的行政职权保障米商的利益,由此纠纷
初步达成了和解。

第 4 章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依据

由于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本身属于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的一种,因此其
援引的纠纷解决依据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在调解的
依据上,具体来说分为四种,分别是国家法令,行会规章,商事习惯和风俗情
理。


《江西各界代表之米禁谈话》,载《申报》,1919 年 11 月 22 日。

25
4.1 国家法令

国家法令是指由国家颁布并认可的,以国家公权力为后盾,具有强制力的
行为准则。其包括法律但同时也应当包含权力机关制定的相关政策和规章。国
家法令作为调解的依据,其效力应当是高于其他依据的,而引用的主体通常也
是政府机关。
晚清政府出台了《商人通例》和《公司律》,用以规范商事活动,为商事
纠纷的处理提供援引依据。后又有起草了《改定大清商律草案》,并于 1906 年
颁布了《破产律》,这一整套商事法令的出台,为纠纷调解提供了很多的法律
支持。但是,由于晚清相关法律出台的时间过晚,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民国政府出于对商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大量民商事法律在这个时期被制定
出来。从司法院 1931 年出台的《国民政府司法例规(增订》来看,其在第二册
第五类的民事一共分为十章,有大量关于商事的相关法律。①而除了大的立法上
有对商事的规定,对于商事调解同样还有特殊法进行调整。1930 年登于河北省
政府公报的《民事调解法》一共十六条,详细规定了关于民商事调解的内容。
其中规定了调解人应当具备的资格,调解人的禁令,调解的形式,调解的程
序,调解的内容等。 ②随后在 1931 年 6 月 14 号第 80 次国务会议上通过的《民
事调解法实行规则》一共 14 条 ③ ,对原有的《民事调解法》做了进一步的完
善。
江西省作为商业大省,自然也遵从中央大量推行民商事调解立法及解释活
动。最高院就曾对南昌地方法院就商事调解做出过训令,原文如下:④
司法院训令 训字第一九零号
令 代理司法行政部部长朱履龢
为令行事,据江西高等法院呈据南昌地方法院请示关于民事调解科罚程序
疑义一案,查民事调解法第七条之科罚应由民事调解主任以命令行之科罚,后
应由法院依法执行。但不得拘案押缴,仰即转饬。遵照原呈抄发此令。
二十年四月二十日
计抄发原呈一件 附江西高等法院原呈
呈为 呈请俯赐解释事案,据署理江西南昌地方法院院长邓廷桂呈陈,民事
调解处早经呈报成立在案,惟查关于民事调解案件进行中,往往有当事人无正
当理由,不依法定日期到场。依照民事调解法第七条规定得科十元以下之罚
款,自应遵照办理。但此项罚款办理之程序究系采用何种执行方法,能否依照
执行规则拘案押缴,均事关疑义,未敢擅专理合。具文钧院俯赐解释指令,袛
遵实为公便谨呈。
署理江西高等法院院长梁仁杰
二十年四月八日
该 190 号训令是江西省高等法院院长梁仁杰呈送给最高院,在民商事调解
中存在当事人无理由不依法定日期到庭参加调解,那么对于违反调解法的当事
人该如何处罚的问题。若依照调解法的规定,只能处以十元以下的罚款,那么


[民国]司法院编:《国民政府司法例规(增订)》,1931 年版第 60-1020 页。

《民事调解法》,载《河北省政府公报》,1930 第 589 期,第 24-25 页。

《民事调解法实行规则》,载《法学丛刊》,1930 年 1 卷第 4 期,第 43-46 页。

《令代理司法行政部部长朱履龢为江西高等法院呈请》,载《司法公报》,1931 第 120 期,第 5 页。

26
会出现科刑过轻的情况,希望能够对其进行拘留或者押缴。而代理司法行政部
部长朱履龢则援引民事调解法第七条,对处罚的主体,执行的主体都做出了严
格的规定。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清末时期国家法令对于商事调解还处于萌芽发展的阶
段,有所规定但还不全面。但到了民国时期,大量的民商事法律开始规制着赣
商商事调解,还有专门针对商事调解的法律法规。所以,国家法令可以说是清
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依据的基础和最高准则。

4.2 行会规章

行会规章最初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行会内部商贾的切身利益而对同业
者商事行为进行制约的规则。清末民国的商事行会是由手工业行会发展而来 ①,
因此行会规章从时间跨度来讲分为两种:一种是清末的行规。清末行规主要集
中在手工业和运输贸易业者组成的行会,从业者大多是匠人和流动的商贾,没
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相对完善的组织,只有本行帮的作头或行头,这种行会由
于其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仍旧是传统的行会性质,其行会规章的特点集中在从
业者从业资格和限制同业者恶性竞争上;另一种则是商行规章,近代商行是由
某一行业组成的单一行业商行,也有由几个相近的行业联合组成一个商行的。
通常从业者结构为老板(店东、师傅)、帮工(雇工、客师)和徒弟共同组
成,这样的商事主体依照不同行业组成同业公会,再由五个以上核准备案的同
业公会共同组成商会,这样的商会才有资格颁行商会章程。因此这样的商会章
程不仅是约束各从业公会内部行为的相关规则,也对其他商主体之间的权利义
务关系有着严格规定。

4.2.1 商帮行规

清末赣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手工业以及运输贸易业极其
发达。各行业内部为了限制从业资格及防止恶性竞争,往往会建立商行帮会对
商事行为进行规整。笔者在整理清代工商行业相关金石碑刻中,发现立于道光
二十一年(1841 年)的《上海县为江西会馆房产立案告示碑》,此碑就有关于
清末行规的相关记载,原文抄录如下:②
上海县为江西会馆房产立案告示碑
道光二十一年
奉上海县正堂曾批:具禀监生袁章煦、王振凤、邱鸿钧、魏崇山、郭光
溶、杨详昆年岁不等,原籍江西,为倡建会馆环求注案事。窃生等籍隶江西,
在治为商为贾,每逢运货到上,价值参差不一,以致各业难以获利。缘无集议
之所,是以同乡共业,不能划一。生等虽¨市廛,谊属同乡,故作首举义倡,
邀集同都妥议,劝捐购基,以便起造会馆,将后条规有赖。凡在同乡贸易,不
致涨跌参差。现今议妥,各愿议输,劻成斯举。……
道光二十一年岁次辛丑三月吉日


彭泽益著:《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34-147 页。

彭泽益著:《清代工商行业碑文集粹》,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92-93 页。

27
此碑为赣商在上海建立商会会馆请示上海县衙所立。从碑文中可以看到,
其设立行规的主要原因是“每逢运货到上,价值参差不一,以致各业难以获
利”。正是因为行业的不正当竞争,损害了商主体的实际利益并造成了大量的
商事纠纷,因此需要制定行规让“凡在同乡贸易,不致涨跌参差”。
商帮行规在形式上,由于其是随着手工业自由成长起来的,因此多为不成
文的习惯性规则;在内容上,多为规定行会内部成员的准入性规则,或者规范
同一行业内不同成员之间的商业竞争秩序;在效果上,商帮行规由于其执行者
往往就是商店的老板或者小范围区域内的行业领导者,往往其效果明显且效率
极高。商帮行规作为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依据的一种,其引用主体通常为行
会下的牙行或商事公断处,因此本身这些主体就受到这些规则的约束,而商帮
行规常常也会运用到劳资纠纷处理和商业竞争纠纷当中去。

4.2.2 商会章程

《工商同业公会规则》等一系列法规的出现,让民国时期商会从传统的行
帮组织逐渐成长为近代化的商会。而此时的商会组织制定的商会章程更加具
体,国家对其的管控也更加严格。民国时期赣商的商会章程《修正商会章程准
则及工商同业公会章程准则》的内容十分完备,分为第一章内容、第二章任
务、第三章会员、第四章组织及职权、第五章会议、第六章经费及会计、第七
章附则共四十三条并另附说明七条。其对商会内部组织结构,会员资格,纠纷
处理原则,财政预算和会议表决方式都规定得极为细致。其中甚至还有商会需
要用到的大量格式
化表单,下图为其公会会员资格表影印件:①


《修正商会章程准则及工商同业公会章程准则》,载《江西省政府公报》,1937 第 831 期,第 1-10 页。

28
公会会员名册式样图
民国时期商会章程不仅完备,其效力更是拥有官方背书。民国赣商商会章
程不完全是商会自行颁布,还需得到国家的认可,才可发生效力。在民国二十
三年(1934)10 月 17 日,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批复审核永丰县商会章程的文
件《审核永丰县商会章程于法未合发还令县饬遵》中,就可看到当时商会章程
在形式上的书面化和国家对商会章程在商事调解中所起到作用的重视,其原文
如下:①
审核永丰县商会章程于法未合发还令县饬遵
江西省政府指令(建一字第三一八号)
呈一件 呈送本县商会章程,请鉴核由。
呈件均悉。据呈该县商会章程,大致尚可。惟查该商会虽早经成立,尚未
核准备案,前准实业部商字第二六五O一号咨,亦以该会尚未呈准备案。应依
法造具章册,呈转核办等由,当经转令饬遵在卷。此次从新改组,自应依照法
令,先行成立各业同业公会,以健全商会基本组织,再由五个以上呈准备案之
同业公会,发起组织商会。至组织手续,应查照本府法字第二六六号通令,抄

《审核永丰县商会章程于法未合发还令县饬遵》,载《江西省政府公报》,1935 第 19 期,第 13-14 页。

29
发商会及工商同业公会呈报组织或改选时,应具手续说明书之规定办理。今仅
据造送章程,于法未合。碍难照转,合将原件发还,仰即转饬遵照为要。章程
随发。
此令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月十七日
主席 熊式辉
从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的批复中笔者发现,民国商会章程同以传统商事
习惯为基础,主要靠自我约束为主的商帮行规有很大的不同。商会章程的通过
还需要经过省政府的批准才能生效,而制定商会章程不仅仅要求实质上商会的
成立,更要“依法造具章册,呈转核办”,只有商会得到国家认可之后,才有
资格颁发商事章程。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清末的商帮行规还是民国的商会章程,都带有
中国传统手工业的文化背景,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得愈发完备和书面
化。行会规章在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往往是商事调解
中商行为主体时主要依据的内容。行会规章从效力上来说不及国家法令,但是
强于商事习惯和风土人情。

4.3 商业习惯

商事习惯是商主体之间自发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和裁判规范,其特点是约
束的非强制性和主体的自治性。①虽然商事习惯不具备强制力,但是由于其在特
定的商事领域高度而广泛的认可性,因此商事习惯在商事调解中的援引频率很
高。
商事习惯作为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依据中的一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早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5 月 1 日,大理院正卿张仁黼就认识到商事习惯
的重要性并上书《大理院正卿张仁黼奏修订法律请派大臣会订折》,其在文中
指出“故一国之法律,必合乎一国之民情风俗,如日本刑法,本沿用我之唐明
律,今虽累经改正,其轻重仍多近乎中律。”②对于民商事方面,更是直言“凡
民法修订之始,皆当广为调查各省民情风俗所习为故常,而与法律不相违背,
且与法律所许者,即前条所谓不成文法,用为根据,加以制裁,而后能便民。
此则编纂法典之要义也。”③文中直接提出修订民商法最重要的应当是了解民间
的风土人情和商业习惯,正是因为如此,清政府开始了规模巨大的商事习惯调
查活动。“1909 年 3 月颁布了《法律馆调查各省商习惯条例》,参照当时日本
的商事法律体系,将该条例分为 5 章 65 条,规定极为详细。” ④但由于晚清政
府推出商事习惯调查时已是内忧外患,最终因时局动荡而未能完成。随着中华
民国的建立,南京政府和后继的北洋政府继续在商事习惯的调查上有所建
树。1927 年《民商事习惯调查录》在北洋政府司法部的指导下制定出来,后又


许中缘:《论商事习惯与我国民法典——以商事主体私人实施机制为视角》,载《交大法学》,2017
年 03 期,第 51-59 页。

沈云龙主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八十一辑》,台湾文海出版社,
1966 年版,第 832-836 页。

同上。

李贵连主编:《沈家本年谱长编》,成文出版社,1992 年版,第 330-331 页。

30
编成《各省区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文件清册》。①《各省区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
文件清册》分成两个部分,上部主要是前清时代的商事习惯调查,包含了民事
习惯调查报告、商事习惯调查报告以及附属文件。下部则主要是民国时期的民
商事习惯调查,包含了民事及商事习惯调查报告文件、商事单独调查报告文件
以及附属文件。
江右商帮规模庞大,体系完备,其商业习惯自然也十分复杂。江右商帮不
同的药材业,瓷器业,木竹业,纸烛业,银缕业等等都有着不同的商业习惯,
如果不是长期从事某个行业的人,也很难弄清其中的关系。举例来说,景德镇
的瓷器在当时名扬海外,其瓷器业精细的商业习惯,在《中国工商行会史料
集》中就有对景德镇瓷业一些商业习惯的记载,笔者将其中整理抄录六条如
下:②
一、窑户雇工及工人揽活均以一年为限。每年停工后,再订第二年之去
就。倘有特别事故时,须双方同意,方生效力。至工资一项,均以揽活之日,
窑户工人双方订定,注明账簿,不得半途增减,以免争执。
二、每届年终工人另有趋向,辞退窑户,所有窑户欠款得如数清偿。若窑
户辞退工人,须自第二年工人揽到他处生活之日起,由工人现投之窑户分作一
年承保归还。但有窑户辞退工人时,其欠款有多数者,必须分年偿还,每年以
十吊京钱为率。
三、窑户对于工人之工资,须按时发给,不得随意拖延,致碍工人之生
计。倘窑户不欠工人之工资,工人亦不得向窑户有勒索酒资及强借钱项情事。
四、工人每投一窑户,必先支窑户钱项若干,名曰押头钱。多则百余吊,
少亦数十吊不等。此项钱工人辞退窑户时,尚可追讨。若窑户辞退工人,工人
即要求窑户勾帐取销。
五、工人自揽到某窑生活后,在此一年期限内,除有特别事故双方同意
外,工人不得妄生觊觎,私向他窑揽活,成临时作工。
六、工人已在甲窑作工,若乙窑羡其技艺,须靠第二年之生活,不得半途
勾引,致妨甲窑营业。
七、工人勤惰不一,无故连日休息,牵制其他工人亦不能进行。因此每星
期休息一日,不得任意多延。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期赣商商事习惯是在长期的商事活动中自然形
成规制商业行为的准则。其是窑户行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自发形成的社
会风气,并没有一定的限制性要求。在上述对瓷器业商事习惯的整理中我们可
以看到:首先,从雇佣时间来看,必须讲求诚信原则。要求窑户在雇佣时以一
年为限,这其实和瓷器业的商业性质有关。因为瓷器业并不是快速消费行业,
其生产有一定的周期性,对工人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因此习惯上是以年为单位
来雇佣,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要求双方“揽活均以一年为限”;其次,是劳动
报酬方面,对支付的时间有规定,同时也要求工人不得向窑户“勒索酒资”,
“强借钱项”。另外,其特有的“押头钱”也十分值得注意,其商事习惯反而
是让窑户在雇佣时得向工人付一定的保证金,这就和我们当代劳动关系中的商
事惯例完全相反。笔者猜测,这是因为雇佣时间的特殊性,由于各个窑户一般
都集中在春节前后雇佣下一年的工人,这些工人如果中途被辞退,很难在中间
时间找到别的工作,从而造成生计困难,因此才要窑户在雇佣前给一定数额的


《各省区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文件清册》,载《司法公报》,1927 第 242 期增刊。

彭泽益著:《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中华书局,1995 年版,第 961-962 页。

31
“押头钱”,相当于工人工作的保证金,让他们可以安心进行生产;最后,是
赣商领先于时代的关于从业禁止的规定,要求其不得因为其他窑户对工人的技
艺所羡,而中途将该工人高薪挖走,从而导致商业机密的泄露和原窑户生产工
作的停滞。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习惯是江右商帮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所自发形成规制行
业的行为准则,其对商事主体皆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当商事纠纷产生时,不同
行业援引的商事习惯也不尽相同,其效力低于国家法令和行会规章,但对商事
调解仍有很大影响。

4.4 风土人情

风土人情,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以儒家思想为文化底蕴调整社会秩序的一种
“潜规则”。其概念有点类似现代法律体系中的法律原则,但不是具体的条文
而是一种处理纠纷的指导精神。仲裁主体一般会在没有具体条文事例可以援引
或者依照条文将造成调解结果严重失衡时适用,其适用往往是抽象而广泛的,
但确实在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以家族本位为基础,
包含了乡土情谊和重德精神,构建了中国人特有“情”的宇宙观。乡土社会奉
行“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价值观,而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让中国社
会与其他文化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家族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活动的
中心。①风土人情虽然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具备强制力的行为准则,但往往其
效果比国家的律令更有效果。更何况,本身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法律就融入了
“情”。早在汉代,就有“春秋决狱”作为司法的指导思想,统治者制定法律
所追求的也是“明刑弼教”,让人民知情而守法。因此才会有“凡听五刑之
讼,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义以权之”②,使人情伦理成为在审判案件中最重
要的考量。既然风土人情的地位如此之重要,在商事调解中自然也会经常得以
引用。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司法官或商事裁判者往往会对纠纷进行“情判” ③,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中自然也有非常多适用风土人情进行调解的案例。
清末赣商在湘潭修建万寿宫的案例就很好地体现出风土人情在赣商商事调
解中的运用。嘉庆二十四年,由于赣商在湖南商业规模的急剧扩大,围绕着湘
赣商人的湘潭土客事件爆发。“天下骇愕,遂造狱以闻,各坐诛倡乱者一人,
从者流徒十余人。而土客相仇,江西商客亦喑不得意几五十年,军兴乃始和
睦。”④此次事件规模巨大,影响旷日持久,根源便是日益强大的赣商同本地湘
商之间围绕着运输,贸易,手工业等等产生的巨大利益冲突。⑤事件发生后,赣
商在湘潭重新开始发展,但重建商会的工作受到了不少阻碍。通常万寿宫会作
为商会的会址,因此吉安商帮希望能在现湘潭十六中学所在地重建万寿宫。此
举遭到湘潭本地湘商的极力反对,后由与湘商关系较缓的吉安帮商人出面为赣
湘商人进行调解,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虽然赣商购得土地,但是还需要从附近
取土填坑方可使得地基填平,本地人以移山填土伤及风水脉络为由拒绝。于是

韦政通著:《中国文化概论》,岳麓书社 2003 年版,第 22-55 页。

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356 页。

刘军平:《中国传统诉讼中的“情判”现象及其分析》,载《求索》2007 年 07 期,第 204-208 页。

[清]光绪《湘潭县志》,卷十一,食货。

邵鸿:《利益与秩序:嘉庆二十四年湖南省湘潭县的土客仇杀事件》,载《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 年
04 期,第 83-98 页。

32
吉安商帮寻找湘人认可,并精通风水的本地道士出面,勘探现场后认为如不伤
及风水脉象,需用乌金(煤炭)填坑方可。在得到本地湘人肯定答复后,吉安
商帮又同樟药帮商议,花重金从萍乡购得大量煤炭填入坑内。这样既使得本地
湘民不再阻挠,也让万寿宫得以建立。①如果此事不充分了解湘潭本地的风土人
情,贸然以国家法令强行处理,其结果自然会让湘赣商人之间的矛盾更加激
化。而将风土人情融入到调解中,一方面使双方都有台阶可下,保全了中国人
所谓的“情面”,让纠纷处理后社会关系得以恢复。另一方面也能更好体谅到
当事人具体的内心需求,从根源上来解决商事纠纷。

第 5 章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的影响及其借鉴意义

5.1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的影响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无疑是中国近代法治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其更专业
的商事调解领域,更快捷的纠纷调处模式,更富成效的纠纷处理结果,都极大
保障了清末民国的社会商事发展,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了国家法治化的过程。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维护商业秩序,促进商事发展。清末民国所处的历史时期内忧外患不
断,而在这样高度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商业的发展更是显得举步维艰。而赣
商商事调解,利用其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有效地解决了大量的商事纠纷,为
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法律环境。《江西通史.民国卷》中关于经济
的记载就很好的反映了这一点,“战时江西民营企业,涉及 20 多个行业,最繁
盛时达 2370 家,其中规模较大、在经济部注册者 60 家,厂数和资本数在 20 个
省市中均居第九位。”②可以说,江西的商事发展能到全国第九,商事调解机制
的建立是功不可没的。钱承绪在受两会委托,代表全国商联会出任皖浙赣棉茶
贸易调解人时,曾就调解问题谈过“报告书之节目、共分四章、纠纷之起因、
调解之经过、主张之旨趣、华茶之将来、其第四章之材料。大半由主管机关之
供给参加,此次之调查与观察,总合而成,自揣不涉空泛之弊。以后局势,祇
须政府一秉至公,多负责任,官商合作。商人方面,同时亦能以将旧有基础积
极改良,使合于近代经济组织,则华茶将来对外地位,至少限度,可以恢复旧
况,自无问题云云。”③由此可见,当时工商界和社会高层对于商事调解的研究
已非常深入。并且在调查之后,认为商事调解对于近代商事组织,华商在世界
的地位以及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是空前的。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对于维护
商业秩序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所起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通过完善商事纠纷解决体系,填补法律空白,构建起近代中国多元化
的纠纷解决机制。清代以前一直是“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司法体系,1840
年以后随着资产阶级的坚船利炮裹挟而来的近代法律思想,其自由民主的立法


章文焕著:《万寿宫》,华夏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68 页。

何友良、钟起煌著:《江西通史——民国卷》,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332 页。

《钱承绪谈话 请述愿实况》,载《申报》1936 年 5 月 12 日。

33
宗旨,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政治模式,司法平等的文明执法手段都不断地迫使
中国司法体系进行改革。而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在司法模式上为中国纠纷
解决体系创造性的开创了商事纠纷解决模式;在立法条文上为了建立完善的商
事调解体系,先后出来了例如《商事公断处章程》等等一系列的法律;在立法
思想上传承中国传统调解文化,同时融合西方当事人地位平等,选择自由的先
进法律思想,建立起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纠纷调解方式。清末民国赣商
商事调解不仅仅为中国纠纷处理领域增添了多元化的色彩,最关键还在于完善
了近现代中国司法体系,填补了多元化纠纷解决中有关商事的空白,为中国法
律文化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架起一座连接中国传统人治主义和西方近代法治主义的桥梁。关于法
律中的人治主义与法治主义,中国从春秋战国以来就多有争论。不论是商鞅的
法家思想,还是孔孟的儒学之道,法律的指导思想终究还是由同一个国家的自
然形态、气候、国土、人民生活方式等决定的①。自秦统一六合以后,中国就一
直是一个奉行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样,人民的意志、君主的意志、国家的公
共力量和政府的个别力量,就全都响应着同一个动力,机器的全部力量就都操
在同一只手里,一切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②这样的政治制度就导致了个人
权力的绝对膨胀,而绝对的个人权力就会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样背景下法律思
想的人治主义就不难推测了。在对中国传统司法官判决的翻阅中,不难发现大
量“不依法裁判”的现象。司法官往往在判决中更多的是基于道德伦理的引
用,“法官首先要对犯罪嫌疑人在人格上进行认定,这是先于法律对犯罪嫌疑
人的行为进行评判的,这直接关系到之后对犯罪者的定罪量刑。对于判词的受
众来说,这种消极的评价不啻司法官对罪犯人格的毁灭,这即是道德对法律的
统领的表现。”③不论是报应主义的刑罚观还是矜疑恤刑的法律观念,中国传统
司法中的人治主义一方面有其灵活,贴近中国社会的特点;另一方面又不适应
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与代表了近代先进法律思想的西方法律中的法治主义显得
那么格格不入。西方的法治思想是根植于其民族文化深处的,古罗马时期就已
经出现了市民法要因学说,“到古典时期,契约的领域和在实际上,都已变得
很广泛”,④而“司法官告令,在数量上是很少的,在性质上是很专门的,在范
围上是很狭小的”。⑤西方到近代,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其法律思想则更趋先
进。中国在清末进入修宪后,也积极跟西方学习,对原有的司法体系进行改
革。但是,由于其原有的人治主义和西方法治主义的法律思想产生了剧烈的冲
突,其法律虽有比较科学的法律样式,但也包含了大量半生不熟的法律内容。
“不论其宪法规定,还是其刑法、民法等规定,随处可见落后的传统法律文化
的糟粕成文成款的规定在法典里……,这是第二次法律文化转型难成正果的最
重要标志。”⑥这样的冲突让中国法律的近代化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清末
民国赣商商事调解很好地处理了这一对矛盾。一方面,其承认裁判者一定程度
的“人治”,给予其充分的自由裁量权,这种裁量权不仅仅指在调解的过程和
调解结果上,更体现在调解时对调解依据的援引上;另一方面,其不论是调解
主体的平等性上,还是最终法律的援引上,都规制在法律的要求之下,充分体

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7-8 页。

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97-98 页。

张全民,许宇超:《明清法律的人治主义精神——以<资治新书·判语部>为视角》,载程波主编:《湘江
法律评论》,2015 年 02 期,第 24-37 页。

梅因著:《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 2015 年版,第 14-15 页。

同上

李交发著:《法律文化散论》,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0 页。

34
现了法治化的思想。由此可见,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完美地实现了中国人治
主义和西方法治主义的法律思想的融合,架起了一座连接西方近代法律体系和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桥梁。

5.2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对当代的借鉴意义

当前我国在经济纠纷领域迎来了诸多挑战,司法资源不足,大量商事纠纷
得不到有效处理。商事纠纷的处理需要极高的专业性,而国内经济庭的数量实
在有限。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大量爆发的跨境商事纠纷急需高
效率,专业性的处理;另一方面,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传统的商事结构逐渐被
以电子商业为主导的大数据经济模式所取代,那么传统的调解模式如何调处新
兴的互联网经济纠纷,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国性专业化商事纠纷调处机构的建立。随着中
央为打造“强国梦”而提出“一带一路”的思想,中国对外商事呈指数级发
展。“2017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1582.9 亿美元,占全球比重连续两年超过一
成,中国对外投资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投资流量规模仅
次于美国(3422.7 亿美元)和日本(1604.5 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①如此
繁荣的对外经济发展背后,衍生而来的经济纠纷也十分值得我们注意。笔者曾
经于乌干达坎帕拉做志愿者服务,在与中国公司的职员相处中,就一起 2018 年
中国交通建设公司同乌干达原土地所有人经济纠纷案,采访过中国交通建设股
份有限公司的员工:②
当时我们交建公司买了一座岩山,准备做公路铺设的材料之用,随后在此
建了一个采石场,但就在开工后不到一个月,原所有权人就找上门来,原因是
当初的合同只说购买了土地的所有权,并没有包括土地上岩石的开采权。这明
显跟我国对民法所有权概念相悖,虽然我向法务部提交了原土地所有人的诉
求,但我们经开会讨论后以为只是对方找茬讹钱之举,并没有对其的主张做出
相对反应。结果被原土地所有权人告上法庭,最后只得赔钱了事。后来我们法
务部门跟当地法院法官的沟通中,如果此事在庭前就得到合理的调解,中方公
司能够避免很大损失,而诉诸法院,不仅交建公司额外要赔付他人的经济损
失,因冗长法院诉讼程序造成的停工经济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这样的案例在中国对外投资中不是个例,大量的纠纷得不到跨国专业化的
商事纠纷调处机构的处理,造成国有资产的白白流失。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
中,同样也有类似的纠纷发生,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行
业,也有着不同的商事习惯规则。因此,笔者大胆设想,是否可以效仿清末民
国赣商商事调解中的主体设立方式,针对不同行业设立不同的商事裁判机构。
在未来的对外商事纠纷处理中,在行业商会下设立针对某个国家的商事调解
处。或者同国外的司法机构合作,由我国司法机关同国外司法机关共同授权某
些在国外机构商事调解的职权,这样一方面可以极大地便利所在国华商商事纠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外汇管理局编:《2017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
公报》,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年版。

此事由笔者任职乌干达坎帕拉麦克雷雷大学孔子学院时,通过走访中国交通建设公司采矿案收集而来,
受访人为中国交通建设公司驻坎帕拉法务部副主任董英男,受访时间为乌干达当地时间 2018 年 6 月 21 日。

35
纷的解决,提高商事纠纷解决效率,规避不必要的商业耗损;另一方面可以让
中国企业在国外更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商事习惯,当遇到商事纠纷时,有更
权威专业的商事调解组织居中调停,让中国调解模式走出国门,建立世界贸易
规则中的中国规则。
二、针对互联网经济的特点,构建全新的电子商务纠纷解决体系。随着科
技的不断发展,新兴的商业模式呈现出同传统商业完全不同的商事特征,互联
网经济开始逐渐冲击传统商业结构。根据《2017 年中国电子商务报告》,“全
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 29.16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7%。其中,商品类电子商务交
易额 16.87 万亿元,同比增长 21%,比上年提高 8.7 个百分点;服务类电子商务
交易额 4.96 万亿元,同比增长 35.1%,比上年提高 13.2 个百分点。” ①全新的
电子商务也对商事调解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首先,电子商务的分散性要求商事
调解模式要面对大量零散的商事纠纷;其次,电子商务的地域高跨度要求商事
调解的主体要面临商事纠纷双方主体的跨地域性;最后,电子商务的及时响应
性对商事调解的效率也提出了极大的考验。我们先回到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
中是否有对当前新兴的互联网经济可以借鉴的地方,答案是肯定的。赣商商事
调解中呈现出主体及依据的灵活性就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首先是主体的灵
活性,我们可以跟随电子商业主要依靠几大电商平台的特点,由国家授权,让
电子平台自身拥有商事调解的权能。这样可以解决纠纷主体地理距离上的高跨
度和电子经济及时反馈的特性,由于商事纠纷的双方就是在大的电商平台进行
贸易活动,那么直接由平台进行商事调解可以让商事纠纷双方直接通过互联网
网络跨地区进行纠纷调处。而电商平台自身的便利性可以全程跟随交易的过
程,这样就可以做到纠纷的随时提交,随时调处,零延迟的反馈让电子商事调
解甚至能做到零延迟纠纷解决;然后是赣商商事调解中对依据援引的灵活性,
电商平台在纠纷调处的过程中也可以多元化的援引调处依据,在国家法律的框
架下,充分根据纠纷双方的商事习惯,交易规则,并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人
情”的元素,这样的纠纷调处结果不仅能处理该纠纷,更能恢复纠纷双方的社
会关系,提高商品经济的交易率,繁荣市场经济的发展。

结语

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是西方近代法律思想同中国本土社会相结合,扎根
于中国商业土壤并自发生长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通过笔
者对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的研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清末民国赣商商
事调解保障了特殊时期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几千年的小农经济社会,在
同现代市场经济碰撞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社会矛盾,而赣商商事调解其高效
灵活的特点在处理商事纠纷,维护社会秩序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二、清末民
国赣商商事调解对中国近代法治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既具有现代法律人人
平等,自愿协商的特点,又无处不彰显中国“人治”的特色法律传统。作为多
元化纠纷解决的重要方式,中国法治的近代化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其
高度成功的模式又反过来,在法律的发展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从传统司法


陈静:《电子商务不断催生新业态》,载《经济日报》,2018 年 6 月 5 日。

36
结构转化到现代法律体系;三、清末民国赣商商事调解是根植于中国具有特色
的商事调解机制。其主体的高度自治化,调解依据的多元化,充满了中国传统
乡土社会的人情味。
在新兴经济模式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今天,希望笔者的研究能对当代商事调
解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更是期望能够帮助建立起更多元的纠纷处理体系,为
“一带一路”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 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 年)[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江西省高安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高安县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
[3] 王保树主编.中国商事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
[4] 徐伟.杨华中.商事纠纷调解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 刘军平.中国传统调解文化解读[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6.
[6] 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M].上海:上海书店.2001.
[7] 佚名.政府公报分类汇编[M]. 上海:扫叶山房, 1915.
[8] 全汉升.中国行会制度史[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9] 章文焕.万寿宫[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0] 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1] 彭泽益.清代工商行业碑文集粹[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12] 沈云龙主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八十一辑[M]. 台北:台
湾文海出版社,1966.
[13] 李贵连主编.沈家本年谱长编[M].台北:成文出版社,1992.
[14] 彭泽益.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5]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3.
[16]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7] 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M].合肥:黄山书社,1993.
[18] 何友良、钟起煌.江西通史——民国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19]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0] 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1] 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2] 李交发.法律文化散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外汇管理局 编.2017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

37
投资统计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24]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5]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6] 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27] 赵树贵.江西通史——晚清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28] 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6.
[29] 徐昕.论私力救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30] 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31] 范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32] 范金民.明清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期刊论文类
[1] 方志远.赣商与江西商业文化[J].江西社会科学,2011.
[2] 沈祖炜.清末商部、农工商部活动述评[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
[3] 陈忠平.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牙人与牙行[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
[4] 黄东海.明清商牙纠纷类型及所见国家商业社会控制[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
[5] 郑志峰,景荻.明清时期牙人牙行的法律规制[J].兰台世界,2015.
[6] 燕红忠.清政府对牙行的管理及其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7] 许中缘.论商事习惯与我国民法典——以商事主体私人实施机制为视角[J].交大法学,2017
[8] 刘军平.中国传统诉讼中的“情判”现象及其分析[J].求索,2007.
[9] 邵鸿.利益与秩序:嘉庆二十四年湖南省湘潭县的土客仇杀事件[J].历史人类学学刊,
2003.
[10] 张全民,许宇超.明清法律的人治主义精神——以《资治新书·判语部》为视角[J].湘江法
律评论,2015.
[11] 李华武.商会与审判机构:清末民初商事纠纷调解关系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6.
[12] 苏永明.明清流民与城镇自治管理体系的形成——以景德镇行帮为例[J].江西社会科
学,2011.
[13] 杨福林,徐裕良,姜舒强.清代湘省江西商帮的组织及其运作[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
报,2010.
[14] 杨福林,龚汝富.晚清民国时期在湘江西商帮的分化与同业融合[J].江西社会科学,2009.
[15] 赵婷.民国初年商事调解机制评析——以《商事公断章程》为例[J].江西财经大学学
报,2008.
[16] 虞和平.清末民初商会的商事仲裁制度建设[J].学术月刊,2004.
[17] 崔志海.晚清史研究百年回眸与反思[J].史学月刊,2017.
[18] 朱英.清末苏州商会调解商事纠纷述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
[19] 卜永坚.清末民初江西赣南一份诉讼文书之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
[20] 杨福林,刘瑾.清末民国湘省江西商帮的分化及其原因探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

硕博士论文类
[1] 曾忠轩. 抗战前后吉安县商会档案整理与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
[2] 董树瑞. 民国时期唐江商会档案整理与研究(1930-1949 )[D].江西师范大学,2016.
[3] 孟慧敏. 民初奉天商事公断处研究[D].辽宁大学,2012.
[4] 王红梅. 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

38
[5] 谢志民. 江西各县司法处研究(1936~1949)[D].华东政法大学,2016.
[6] 眭红明. 清末民初民商事习惯调查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7] 万琪. 近代湘商商事调解探究(1900-1937)[D].湘潭大学,2017.
[8] 张小健. 江右商帮兴衰研究(1368-1911)[D].华中师范大学,2015.
[9] 李大鹏. 商法、商会与同业公会:以近代南昌为例[D].南昌大学,2014.
[10] 邓钰. 从《支那省别全志》中江西会馆分布看江右商的活动[D].江西师范大学,2013.
[11] 孙莉莉. 论明清以来北京江西会馆的发展与管理[D].江西师范大学,2007.
[12] 赵珊:清末民国天津商会商事纠纷理断型式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8.

报纸文章类
[1] 商事公断处请议之打消[N].申报.1914 年 6 月 6 日.
[2] 国货运输纠纷,市商会昨调解[N].申报.1933 年 11 月 11 日.
[3] 赣闻丛录 焚纱赔款纠葛[N].申报.1919 年 8 月 5 日.
[4] 王造时与友伤和,争居处引起纠葛[N].申报.1948 年 12 月 4 日.
[5] 要闻·粵皮捐抽税案解決[N].申报.1930 年 8 月 31 日.
[6] 浔商会风潮之内幕谈[N].申报.1920 年 2 月 6 日.
[7] 赣人反对弛米禁之激昂[N].申报.1919 年 11 月 18 日.
[8] 江西各界代表之米禁谈话[N].申报.1919 年 11 月 22 日.
[9] 民事调解法[N].河北省政府公报.1930 第 589 期.
[10] 民事调解法实行规则[N].法学丛刊.1930 年 1 卷第 4 期.
[11] 令代理司法行政部部长朱履龢为江西高等法院呈请[N].司法公报.1931 第 120 期.
[12] (民国)司法部编:商事公断处章程[N].司法公报.1913 年第 5 期.
[13] 各省财政汇志[N].东方杂志.1904 年 10 月 4 日.
[14] 修正商会章程准则及工商同业公会章程准则[N].江西省政府公报.1937 第 831 期.
[15] 审核永丰县商会章程于法未合发还令县饬遵[N].江西省政府公报.1935 第 19 期.
[16] 钱承绪谈话 请述愿实况[N].申报.1936 年 5 月 12 日.
[17] 陈静:电子商务不断催生新业态[N].经济日报.2018 年 6 月 5 日.
[18] 南昌盐业劳资纠纷获致解决[N].盐务月报.1948 年第七卷第八期.

其他
[1] (清)光绪.湘潭县志[Z].陈嘉榆修,王闿运纂.1888 年.
[2] 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Z].胡旭晟、夏新华、李交发点校.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3](民国)江西全省商会联合会编.江西全省商会联合会特刊[Z].1929 年 10 月
[4](民国)司法院.国民政府司法例规(增订)[Z].南京:司法院,1931.

39
致谢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世人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我一路走来,老
师对我恩深似海,同学们更是对我关怀备至。此情吾定当长存于心,时刻提
醒。
我的导师刘军平先生是一个风趣的人,从我本科第一次到他的课堂就深深
被他的个人魅力所吸引。从《阿云案》到《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刘老师将鲜
活的案例穿插进法律史的学习当中,让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课本的文字中走出
来,如电影般在老师的旁白中鲜活上演。之所以在研究生阶段会选择中国法制
史作为研究方向,很大程度是因为本科时期法律史的课程,让我对中法史产生
了浓烈的兴趣。如果说当代自然科学的核心就建立在“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
验”,那么法律史,就是社会科学进行“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实验
室。由此可见,法律史不仅仅是让我们回顾以往的工具,更是推动法学乃至社
会科学进步的根基所在。
学位论文的写作是严谨的,刘老师从研一就开始着手培养我论文写作和资
料搜集的能力。老师不管再忙,每周都会抽出一天,听取我们的读书心得和写
作体会,并点出我们存在的问题,同时鼓励我们再接再厉,为我们加油打气。
当我的论文初稿出来时,刘老师逐字逐句的帮我审阅更改;当论文结构出现问
题时,老师更是不辞辛劳,反复对结构进行打磨;由于清末民国时期关于赣商
的资料收集有一定的困难,老师更是给我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感谢刘老师的悉
心教导,才让我能够完成赣商商事调解的研究。
当然,还要感谢李交发老师、张全民老师、刘海鸥老师和张小虎老师。从
论文开题各位老师就对我的论文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其他关于论文结构的
点评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李老师的点评让我从宏观上对论文意义的思考提升了
好几个层次;张老师对我论文引文的问题让我在引文上更加严谨规范;海鸥老
师对赣商客体部分的分类建议更是醍醐灌顶,让我从另外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

40
商事客体的划分;小虎老师帮我对论文逐字逐句的进行审阅,对我引言部分提
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让我得以重新梳理文献综述,使我的论文论证更有说服
力。能得到诸位老师的帮助,我深感荣幸,更加庆幸的是曾经在这样浓烈学术
氛围的法律史学位点深造学习。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同门谭喆敏,虽然她已经毕业,但是依然对我的论文
写作提出了很多建议。感谢师兄李天助博士,帮我完善论文的文字和格式,给
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感谢我的师弟段杰,对我论文综合提出很多建设性
意见,每一条都切中要害让我受益匪浅,并在每个章节每个段落有详细的批
阅;谭珏对我论文中第三章的意见让我深受启发;剑鸣引用何海波的那本法学
论文写作里的规定对我论文格式的修改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思琪和婉秋则是
对我论文文字的进一步打磨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感谢我的家人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是他们从精神到物质上的支持,让我
完成了研究生三年的学业,让我拥有有意义的青年生活,逐渐长大成人。
不知不觉,人生最美的年华已托付给湘大。长叹此生莫负少年,却依旧彷
徨犹豫泥泞池沼。但愿韶峰高,湘水长,乘青云之远而不负己,顶寒风之冽而
不负人。

林涛 谨致
2018 年 10 月

41
附录 A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林涛.浅析古罗马的分权制衡思想[J].楚天法治,2017.

4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