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4

中图分类号: A328 密级: 公开

UDC: 378 学校代码: 10094

硕士学位论文
(同等学力)

前南斯拉夫“实践派”社会批判理论
研究
A research on the former Yugoslavia " Practice
Group" social critical theory

作 者 姓 名 : 吉光曜

指 导 教 师 : 程立涛 教授

学科专业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研 究 方 向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论文开题日期: 2013 年 6 月 23 日

I
摘 要

“实践派”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它的社会批判理论及其实践对欧洲
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实践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尤其是它关于实践概念的研究、它的自治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对人的自由、民主和自治理
论的研究,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实践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精神,对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许多理论问
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如从价值论视角提出了新的实践概念,重视人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
用,强调自由、个性对人的发展的意义,激发人的能动的活力对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
性等等。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积极推进了整个社会的市场化改革,给企业简
政放权,赋予人民以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激活了人们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它对于抵制和消除各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加强人民对党和国家的监督和管理,
消除社会存在的腐败现象,都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在当今世界上,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精神,它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
“实践派”思想家的失败以及南斯拉夫联盟解体的残酷现实,值得当今社会主义国
家铭记在心。社会主义事业不可能是一番风顺的,除了自身的建设经验不足、国内复杂
的利益纠纷外,还有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急于求成、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等。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和平演变”的图谋始终存在,也是需要人们
高度警惕的。本文把南斯拉夫“实践派”社会批判理论作为选题,是为了提醒自己,牢
记历史赋予我们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实践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能够使我们完整准确地回
顾这段历史,把实践派的理论贡献进行全面的归纳整理,对自治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客观
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之处,将来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努力避免它的过
失。这既是对历史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贡献。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研究“实践派”产生的社会条件、理论背景和代表人物。“实践派”
的社会批判理论,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传统理
论以接受和维护现存制度为目的,而社会批判理论以批判和改造现存的社会制度为宗
旨。批判社会的目的,在于使它成为一个更加正义、更加人道的社会。“实践派”不仅
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制度,而且批判以斯大林为代表的教条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其理论背
景是对法国实证主义的批判与回应。实证主义否认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把人视为消极
III
被动的存在物,目的是使人成为遗传和环境的牺牲品,它是不折不扣的资产阶级意识形
态。
“实践派”的主要代表人有加·彼得洛维奇、卢·苏佩克、米哈伊罗·马尔科维奇、
安德哥·格列士奇、布兰科·波士尼亚可、伊·福赫特、但可·格尔里奇、柳·达迪奇
等。
第二部分研究“实践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对西方消费
主义文化的批判、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批判、对各种非人道主义现象的批判以及对
自治社会主义的理解与批判。“实践派”认为,资本主义造就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堆积,
把人引向物欲、享乐和对自我的过度关注,却忽视了它背后隐藏的深刻危机。即“物”
对“人”的压抑,精神世界的痛苦。斯大林模式不仅没有消除异化,反而加剧了经济、
政治和文化领域中的异化。自治在企业就是生产者的自愿联合,不需任何政治中介。不
同的生产联合体之间,以产品的自由交换为基础,遵循经济规律的安排等。
第三部分是对“实践派”社会批判理论的评价。本文认为,“实践派”的理论贡献
主要是丰富和发展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
做出了新的阐释,对自治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做出有益的探索等。其历史局限主要在于“实
践派”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理论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其理论论述有明显的否定政府职能
的无政府主义特征以及“实践派”理论家在处理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问题上的片面思维。
在当代社会,“实践派”给予我们的启迪主要在于,首先,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和时代特
点,循序渐进地推进自治社会主义建设。其次,追求社会民主和人的自由,必须充分考
虑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再次,必须坚持探索精神与务实态度的辩证统一等。

关键词:南斯拉夫 实践派 自治社会主义 社会批判理论

IV
Abstract

" Practice Group" is an important new genre of Marxism in Eastern Europe. Producing a
significant impact, its critical social theory and practice in Europe and the world have
enriched and developed Marxism via its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the autonomous
socialist and freedom, democracy and self-government theory. " Inheriting the critical spirit
of Marxism, " Practice Group" carries a powerful criticism on Stalin model
socialism,meanwhile made in-depth reflection on Marxism theoretical issues, such as putting
forward a new concept of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theory ,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people’s status and role in practice , emphasizing on freedom and individuality to people’s
development and the dynamic vitality to the reform of enterprises and societ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Yugoslavia,led by Tito, actively promoted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and the enterprises’ decentralization, giving people more freedom and autonomy in order to
activate people’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n the socialist cause,which had a very significant
effect on resisting and eliminating bureaucracy and formalism, strengthening people's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o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and the elimination of corruption. In
today's world, emancipating the mind and innovative spirit advance the socialist cause to
make progress.
It's worth remembering the failure of " Practice Group"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Yugoslavia. It was eagerness for instant success,violation against economic laws as well as
lack of experience and complicated domestic situation that mad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oad to socialism very tough. In addtion,people should be vigilant to the "peaceful
evolution" of 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ies to the socialist system. Research on " practice
group"’s social critical theory enables us to remember lessons that history has given us and to
find out problems or deficiencies by analyzing the socialist autonomous mode objectively in
order to avoid mistakes made in future’s study and practice, which is not only responsible for
the history, but also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cause of socialism .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studies the social conditions,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the representatives of " practice group". It originated from Frankfurt School which believes
V
that social critical theory intends to criticize and transform the present social system in stead
of accepting and maintaining it. The purpose of criticizing is to make it a more just and more
humane society . " Practice Group" criticized dogmatic socialist model represented by Stalin
as well as contemporary capitalist system. Its theoretical background is criticism and response
to French positivism which denies human subjectivity and initiative and considers people as
passive beings for the purpose of making them become a victim of heredity and environment
and which is truly a bourgeois ideology. " The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Practice Group" were.
The second part studies the content of " practice group"’s social critical theory, including
criticism to western consumerism culture ,to Stalin 's socialist model , to a variety of non-
humanitarian phenomena and to autonomous socialism. " Practice Group " thinks that
capitalism has created a huge accumulation of material wealth , leading people toward
materialism , pleasure and excessive focus on the self , but ignoring its hidden crisis: the
depression of "things" to "people" and spiritual pain. Stalin model not only did not eliminate
alienation , but aggravated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lienation. Autonomy in
enterises is a voluntary association of producers no need of any political mediation .Different
production associations are based on free exchange of products and follow economic laws .
The third part is the comment on " Practice Group"’s critical social theory. It is believed
in this paper that " Practice Group" has enriched and developed social critical theory of
Western neo-Marxist, made a new interpretation on the concept of Marxist practice and
explored the road to autonomous socialism. However, it also has limitations. On the one hand,
Its humanitarian theory of socialism has a strong humanitarian utopian color and anarchism
featured by denying government functions. On the other hand, Its theorists perform one-sided
thinking on issues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social practice. Therefore, here are the
enlightenment given by " Practice Group". first of all, the construction of autonomous
socialism must be based on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Secondly, the
pursuit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must fully take the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to
account. Finally, exploration must be unified dialecticaly with pragmatic attitude.

Key words:Yugoslavia Practice Group Autonomy Socialist Social Critical Theory

VI
目 录

摘 要 ........................................................................................................................................................... III
Abstract ......................................................................................................................................................... V
引 言 ............................................................................................................................................................. 1
(一) 本文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1
(二) 本文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2
(三) 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4
(四) 本文研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 ................................................................................................. 4
一、“实践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产生 ........................................................................................................... 6
(一) 社会条件 ................................................................................................................................. 6
(二) 理论背景 ................................................................................................................................. 7
(三) 代表人物 ................................................................................................................................. 8
二、“实践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 10
(一) 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 ............................................................................................... 10
(二) 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批判 ........................................................................................... 12
(三) 对各种非人道主义现象的批判 ........................................................................................... 14
(四) 对自治社会主义的理解与批判 ........................................................................................... 16
三、对“实践派”社会批判理论的评价 ................................................................................................... 19
(一) 主要贡献 ............................................................................................................................... 19
1. 丰富和发展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 ........................................................... 19
2.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做出了新的阐释 ............................................................... 20
3. 对自治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做出有益的探索 ....................................................................... 21
(二) 历史局限 ............................................................................................................................... 23
1. 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理论有浓厚的空想色彩 ....................................................................... 23
2. 有明显的否定政府职能的无政府主义特征 ....................................................................... 24
3. 处理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问题的片面思维 ....................................................................... 26
(三) 现代启迪 ............................................................................................................................... 27
1. 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和时代特点,推进自治社会主义建设 ............................................... 27
2. 追求社会民主和人的自由,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阶段性 ....................................... 28
3. 必须坚持探索精神与务实态度的辩证统一 ....................................................................... 29
结 论 ........................................................................................................................................................... 31
参考文献 ....................................................................................................................................................... 32
附 录 ........................................................................................................................................................... 33
参考书目: ................................................................................................................................................... 33
后 记 ........................................................................................................................................................... 35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6

VII
引 言

(一) 本文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实践派”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之一。在 20 世纪 50 年代及以后的很长
时间内,它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要影响。南斯拉夫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成为
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成员。
“实践派”在探索社会批判理论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它关于实践概念的研究、自治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对人
的自由、民主和自治理论的研究,在不同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
1948 年苏南冲突爆发后,南斯拉夫退出了斯大林主导下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独立自
主地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几十年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
就。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落后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奇迹。在当时
的世界上,人们对南斯拉夫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欢欣鼓舞。毕竟,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
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由此看来,当年“实践派”的许多理
论贡献值得后人去归纳总结,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的得与失,也值得
人们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毕竟,人类历史始终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前进的。马克
思主义开创的科学社会主义事业,也惟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有生命力,其前进道
路才能更加坚实可靠。
自南斯拉夫解体后,世界各国的理论家对“实践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有过深刻的反
思,对自治社会主义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
南斯拉夫的“实践派”把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对斯大林模式的社会
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许多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如“实
践派”从价值论视角提出了新的实践概念,重视人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自由、
个性对人的发展的意义,激发人的能动创造活力对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等等。以铁
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积极推进了市场化改革,给企业简政放权,赋予人民以更多
的自由和自主,在一定意义上激活了人们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它对
于抵制乃至消除政治生活中的各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不良作风,加强人民对党和国家
的监督和管理,消除社会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都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这种理论上的
创新精神和敢想敢干的探索精神,都是值得人们学习和仿效的。在当今世界上,推进社
会主义事业需要这种精神,同时,这种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开拓进取的精神也是社会
1
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对此,各国的思想家对此都有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
然而,南斯拉夫联盟顷刻间解体的教训,也值得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牢记在
心。毕竟社会主义事业不是一番风顺的,除了自身建设经验的不足、国内复杂的利益纠
纷和冲突外,还有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急于求成、违背社会规律的行为方式需要记取。
此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的图谋始终存在,也是需要我
们高度警惕的。本文把南斯拉夫“实践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作为选题,不是为了重新解
开这块历史的伤疤,刺激人们的眼球,引发人们的伤感情绪,而是为了提醒自己,历史
赋予我们的经验需要借鉴,历史的教训更要牢记。研究实践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能够使
我们完整准确地回顾这段历史,把实践派的理论贡献进行全面完整的归纳总结,再次对
自治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客观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之处,将来在学术研究和
实践中努力避免它的过失。这既是对人类历史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贡
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制度,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仅
需要脚踏实地地去工作,还要从历史的记忆中汲取营养。无论后人给予南斯拉夫“实践
派”以什么样的评价,无可否认,它的历史功绩都是第一位的,错误乃至失败是第二位
的。我们不能不允许挫折和失败,但不能允许自己重蹈失败的覆辙。从南斯拉夫“实践
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中,我们汲取的营养是: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锐的问题意识,
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有明确的预见。要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同时,警惕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的图谋,时刻准
备粉粹各种可能到来的政治阴谋。惟有建设好自己的国家,社会主义理论才能有巨大的
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才能有充分发展的巨大空间。惟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挂在心上,
我们的党和国家才能无往而不胜,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绽放出青春的朝气和生
命活力。

(二) 本文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对南斯拉夫“实践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
重要话题。其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如下方面。
第一,对南斯拉夫“实践派”主要哲学观点的述评。柴方国在《南斯拉夫实践派哲
学家观点述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 年 4 期)中指出,按照卢卡奇
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质疑的线索,实践派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错误是辩证法的自

2
然化倾向,否认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性,尤其是将辩证法用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是根本
错误的。另外,实践派对实践概念提出新的理解,强调和重视价值论的视角,即人在实
践中的地位和作用。衣俊卿在《革命范畴的哲学反思——南斯拉夫实践派革命观述评》
(《现代哲学》,1992 年 1 期)中指出,实践派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
的,革命不应该是历史现象,而应当是一个哲学的基本范畴。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应当
从社会形态的变革和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入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冯宪光在《南斯
拉夫“实践派”美学述评》(《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 年 5 期)中指出,“实践派”把
美学作为人道主义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理解,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定义了哲
学中的实践概念。在批判斯大林的极权主义政治的同时,较为深刻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学
理论,用人道主义重新解释了社会主义的实质内涵。
第二,对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改革的反思和评价。张守民在《前南斯拉夫“实践派”
的“实践哲学”及其泛滥的教训》
(《高校理论战线》,2010 年 1 期)中指出,在前南斯
拉夫的学术界,“实践派”的哲学思想一度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它与南斯拉夫后来的解
体没有直接关联,但它混淆了人们的思想,同时其代表人参与学生运动,以及在实践概
念的重新界定、自治社会主义主张的过于极端化等方面,对南斯拉夫意识形态产生了极
为恶劣的影响,导致南共联盟走向解体的沉痛命运。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基本理论,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动摇。潘志平在《民族平等:理想、空想和现实——从
前南斯拉夫解体谈起》
(《世界民族》,1999 年第 3 期)中说,民族平等和人的自由都是
有条件的、相对的,绝对的民族平等可以作为理想来追求,但它绝非现实的目标。如果
不顾社会条件和现实要求,把空想当作理想,把未来的平等当作现实存在,就必然会犯
唯心主义的错误。雷琳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改革失败探源》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
社版)》,1997 年第 4 期)中,在分析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改革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分析
了进入上个世纪 80 年代后,南斯拉夫在改革中遇到的困境及其原因,认为正是这些问
题的存在导致南共联盟的最终解体。胡鞍钢在《前南斯拉夫分裂的教训与启示》
(《国际
经济评论》
,1996 年第 1 期)中,分析了南斯拉夫走向分裂的经济、国内矛盾、民族分
裂以及市场化改革的失误等诸多原因,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应汲取南斯拉夫的教训,
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思路。
第三,对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模式的分析批判。袁定喜在《南斯拉夫自治计划模
式的形成与缺陷》(《理论纵横》,2011 年 10 期)中指出,就其发展阶段段看,南斯拉
夫的改革经历了企业自治、市场社会主义和契约社会主义三个阶段,在实践中确实取得
3
了重要成效,但也存在许多致命性的问题无法克服,最终导致南联盟无可挽回地解体的
历史命运。成德刚在《原南斯拉夫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十大教训》
(《国际经济评论》,
2004 年第 3 期)指出,长时期片面理解和运用“民族自决权”理论,超越社会发展的
基本阶段,鼓吹“国家消亡论”
,国家权力的过度分散化和非权力化,对本国民族问题
的严重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民族平等的理解极端化,缺乏合理的民族政策,加大不同民
族间的经济差距等是导致南联盟分裂和解体的根本原因,人们应当记取这个教训。
第四,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政策的研究。许加梅在《冷战时
期美国对南斯拉夫政策评析(1948—1958)》(《北方论丛》,2008 年第 4 期)中说,自
1948 年苏南冲突爆发后,美国加紧了对南斯拉夫的“和平演变”,包括经济援助、军事
援助、“区别对待政策”等,这是导致南联盟走向解体的重要外因,它告诉人们,要坚
决捍卫本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完整性,尤其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谨防西方“分化”和“西
化”的图谋。李广艳在《杜鲁门政府对东欧政策与“南斯拉夫差别”》(《长春师范学院
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 年第 4 期)中分析认为,本来杜鲁门政府对东欧实施遏制
政策。苏南冲突爆发后,美国采取了差别对待的政策,如放松南斯拉夫的出口管制,施
加经济和军事援助,促进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这也是后来导致东欧巨变的深层诱因。
对此历史教训我们必须加以深刻反思。

(三) 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南斯拉夫“实践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内涵的完整表述。如
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对自治社会主义理论的分析和批判以及对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分
析批判。本文的难点是对其社会批判理论的评价。“实践派”以及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
改革已经成为历史。掩卷深思,我们分析和研究这段历史,目的是为了从中汲取经验教
训,以便于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使我们的事业少走弯路、减少挫
折。本文的创新点是,按照自己对“实践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归纳整理了
“实践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然后给予合乎情理又恰如其分的评价,并论述了
实践派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迪,如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和时代特点,推进自治社会主义建
设;追求社会民主和人的自由,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必须坚持探索精神与
务实态度的辩证统一等内容。

(四) 本文研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就是从各种文献(如报刊、图书、文件、报告等)

4
中收集研究所需要的资料的方法。由于南斯拉夫及“实践派”的理论已经成为历史,因
此,本文主要收集历史上的文献,尤其是上个世纪 40 到 60 年代的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改
革特别是南斯拉夫实践派的文章和书籍,在认真阅读领会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然
后按照学术规范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价。
第二,辩证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分析理论和社会发
展中的矛盾,对现象和理论学说做出实事求是的“一分为二”的评价。由于本文涉及到
对实践派思想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和评价,而实践派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流
派之一。本文运用辩证分析法去分析和评价实践派的得与失,自治社会主义道路的成与
败,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而且对“实践派”来说也是恰当的研究方法。
第三,比较研究法。所谓比较研究法,就是把具有可比性的事物或现象,按照一定
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其中的共性与个性,并从中引出对现实有所助益的合理的结
论的方法。当年南斯拉夫推进的社会市场化改革,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也有
失败的教训令人警醒。而我国正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文采取比较研究的目
的,就是为了从其中引出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事业有益的启发,这是本文
研究的落脚点和根本目的。

5
一、“实践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产生

(一) 社会条件
“实践派”是前南斯拉夫在 20 世纪 50 年代形成的一个学术派别,社会批判理论是
其主要内容。社会批判理论是一种致力于对现代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学派。它起源
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霍克海默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文章中说,传统理论往往以接受和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为目的,而社会批判理论则以批
判和改造现存的社会制度为宗旨。他们之所以批判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目的在于使它成
为一个更加正义、更加合乎人道的社会。在霍克海默看来,批判理论所关注的不是社会
的细枝末节,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社会批判理论从具体的、现实的、处于一定社
会关系中的个人出发,去认识他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所遭受的异化,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
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和文化意识形态危机,寻找实现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道路。这是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一条主线,南斯拉夫的“实践派”继承并发展了这种社会批判传统,
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境遇,对斯大林的教条式马克思主义以及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
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随着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以铁托为首的南联盟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进一步
得以巩固和完善。南斯拉夫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新成员。以苏联为首的布尔什维
克共产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引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苏共编写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及《反映论》等马克
思主义理论著作,相继在南斯拉夫出版并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一种带有鲜明“苏联
烙印”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南斯拉夫的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做出了极好的榜样,
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具有独一无二的权威性。按照斯大林的说法,苏联社会主义革
命事业的顺利发展充分证明,苏联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南斯拉
夫共产党必须追随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才能有效地推进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
业。否则就只能走向邪路。
然而,南斯拉夫的学者和革命家敏锐地觉察到,苏联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和
应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义和严重的偏见。从理论上说,他们过分看重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无视或轻视“人”和“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在社

6
会实践上,他们不是根据变化着的实际客观地思考问题,而是固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
本框架,以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这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尊
重,而是根本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其结果只能把社会主义运动引向歧路。由
此开始,南斯拉夫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发生了分化:一派是认同苏联教科书的做
法,坚持从本体论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叫做“辩证法派”;另一派则基于社会实践
和现实生活的要求,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完整准确地理解、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
们注重提炼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希望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学
派被称为“实践派”。
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对斯大林的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采取了自觉抵制的
态度和行为,在实践中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成为南共与苏共走向决裂的
导火索。1948 年,在苏共的授意并主持下,九国共产党国际情报局做出了《关于南斯
拉夫共产党情况》的决议,将南斯拉夫共产党开除出去。除了这种政治上的遏制外,苏
联共产党还运用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等霸权主义手段,力图迫使南斯拉夫共产党就范,
完全屈从于苏共的意志,听从于苏共的指挥。曾经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制度楷模的苏共,
如今采取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的蛮横无礼的做法,促使南斯拉夫共产党和人民陷入深深的
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
会主义等问题。尽管国内少数人依然坚持斯大林式的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但更多的人
开始对此提出质疑。
“实践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他们以实践、人和人道主义
的社会主义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后人把他们称为“人本主义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本主义的人道主义实践派。

(二) 理论背景
二战结束后,人类生活进入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实证
主义、存在主义、人格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分析哲学等新学说、新思想异军突起,呈
现出异彩纷呈的繁荣发展的可喜局面。在法国,以孔德和斯宾塞为首的实证主义哲学流
派,试图建立一个“以爱为原则、以秩序为基础、以进步为目标的新体系。”[1]孔德宣
称,自己只研究实在的、有用的东西,目的在于向人们提供精确实用的知识。至于人的
自由、实践以及价值等抽象的概念或学说,因其不确定性和虚妄的特点而必须被放弃。
按照孔德社会学的说法,
“决定社会的起源、社会的性质的,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而是人的情感意志,或者说是人的本能。”[2]家庭和社会生活起源于人的本能,家庭依

7
靠互爱精神和服从原则,社会整体依靠普遍的爱、普遍的同情,就能维持和谐有序的稳
定局面。
在英国哲学界,向来以善于独创而闻名的斯宾塞,提出了有名的“创生进化论”。
这是一种新的社会学理论。斯宾塞认为,进化是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把这个概念用于更
为广阔的领域,人们不难发现,进化实质上是物体的集结和凝聚过程,这个过程受一种
“恒久性的力”的支配。既然“力”的存在是“恒久”的,因此进化必然也是恒久的普
遍的。社会不过是这种普遍进化过程中的一环。具体来说,资本主义制度乃是进化的顶
点,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物体的集结和凝聚已经达到了绝对的均衡,人们所要做的
事情,不是通过革命或实践去改变它,而仅仅是要维持这种平衡状态,避免均衡状态被
破坏。社会大众不要寄希望用共产主义来代替资本主义,否则就是人类向野蛮状态的回
归。在斯宾塞看来,共产主义不过是“未来的奴隶制的恢复者。”[3]
实证主义对人的自由和个性的抹杀,对人类革命事业和实践的全面否定,以及对资
本主义制度的无情辩护,受到了“实践派”思想家的深入批判和有力驳斥。“实践派”
认为,实证主义是不折不扣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它否认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完全按
照生物学的理论来解释人,把人视为消极被动的存在物(动物),目的是使人成为遗传
和环境的牺牲品。深入批判实证主义哲学,肃清其恶劣的社会影响,需要我们提供有足
够说服力的证据。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系列新变化,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
潮流,都是我们可以凭借的社会实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这个武器,揭露实
证主义思想的理论实质和社会危害,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就成为“实践派”
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宗旨和重要使命。由此看来,批判性地回应实证主义错误思潮,并
以此为基础,深入分析和研究当时的一切否定人、抹杀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谬论,就
成为“实践派”形成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 代表人物
“实践派”原本是一个哲学研究派别,其起源可追溯到 1952 年卢·苏佩克在萨格
勒布创办的《观点》杂志。[4]该杂志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哲学爱好者的参与和讨论。后
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成为“实践派”的骨干,而苏佩克则成为该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
[5]
自 1952 年—1975 年 2 月,参加“实践派”活动的学者先后有上百名之多。 其主要代
表人有:加·彼得洛维奇、卢·苏佩克、米哈伊罗·马尔科维奇、安德哥·格列士奇、
布兰科·波士尼亚可、伊·福赫特、但可·格尔里奇、柳·达迪奇等。这些人大多出生

8
于 20 世纪 20 年代,很多人参加过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游击战争,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经
验。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他们都能够从客观实际出发去认识问题,基于革命活动的实
践经验去思考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而非简单地崇拜权威、固守教条。他们深知,作为一
门学问的哲学思想,
“同具体的社会生活和真正的社会需要是脱节的,这是人所共知的
事实。”[6]敢于冲破斯大林教条主义的束缚,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是所有“实践派”
思想家的共同点。正如“实践派”思想家马尔科维奇所说:
“‘实践派’的中心思想是:
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存在,也就是说,人是一个能进行自由创造活动的存在。人正
[7]
是通过这种创造活动在改造世界,发挥人潜在的特殊才能,并满足其他人的需要。”
南斯拉夫的“实践派”敢于结合新的生活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以人本主
义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而表明自己的哲学立场和政治观点,它使得 20 世纪 60 年代
的南斯拉夫哲学超越了巴尔干半岛的地理局限,成为在欧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
响的思想流派。
“实践派”的理论活动,大约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从 1952 年到 1963
年,以《观点》杂志为核心的青年理论家小组,强调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批判功能和实践
功能,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个时期,他们与固守传统“反映论”
的学派发生了公开的分裂。第二时期:从 1964 年到 1967 年,一些实践派理论家发起并
组建“科尔丘拉夏令营学园”,举办多期国际性的哲学学术会议,公开宣讲自己的哲学
思想和学术观点。同时,创办《实践》和《哲学》杂志,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园地。并
以此为舆论阵地,从理论上揭示国家和政党等机构的局限性,批判南斯拉夫国内的教条
主义和官僚主义。第三时期:从 1968 年到 1975 年 2 月,“实践派”的活动已经超越了
单纯的理论研究,开始走向对现实社会的政治批判,并广泛影响和动员大学生,乃至影
响学生运动的开展。南联盟共产党感受到来自“实践派”的威胁,对其采取了坚决的打
压措施。1975 年 2 月,首先是《实践》杂志被停刊,然后将贝尔格莱德大学的八名“实
践派”教授开除。此后,“实践派”的社会活动基本上停止了。

9
二、“实践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派”以重视和强调实践而闻名。尽管作为哲学概念的实践,本身具有某种抽
象性和普遍性,然而“实践派”理论的核心却是“社会批判理论”
。也就是说,这里的
实践是以社会批判的形式出现的——诉诸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观察和研究,并提出变革现
实的基本对策。按照马尔科维奇的说法,“哲学研究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揭示国家、市
场、政党等历史性机构本质的和内在的局限性,并指出革命的各个阶段,也就是说,指
出最终要导致消除这些局限性的各个实践阶段。革命不应该仅限于夺取政权,应该把革
命看作是人与人关系的彻底变革,看作是推动人类解放的不断进行和不断深入的过程。

[8]
南斯拉夫“实践派”著名的社会批判理论,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 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
“实践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特别是现代性
发展所导致的消费主义文化的泛滥,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
“实践派”认为,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造就巨大的物质财富积累的过程中,把人们引向了物欲、享乐和对
自我的过度关注。人们只看到了物质的丰裕和繁荣的表象,而没有意识到它背后隐藏的
深刻危机。即“物”对“人”的压抑和束缚,人的精神世界的痛苦处境。“物质富足的
社会造就了这样一种人,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人类存在之表现形式的总体性对他们来说
并不是必要的。在这种社会中我们发现,人的需要被归结为消费需要和商品储存的需
[9]
要。” 消费主义文化不仅混淆了人的正当需要与物质欲求之间的关系,而且把物质需
求幻化为正当需要,以此来刺激和调动人们的购买欲望,从而维系消费社会的存在和延
续,最终服务于资本增值的险恶目的。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学说中,这种现象被称为“异化”。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多部著
作中,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各种异化现象,曾经做出过淋漓尽致的分析和批判。资本主
义现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并没有为消除异化创造任何有利的条件,也没有消
除异化存在的现实根源,相反,却加剧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异化,导致异化现象的普
遍存在。卢卡奇以来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同视角对异化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其
中,最为独特的当属法国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波德里亚详
细分析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当代西方社会,大型技术统治组织是怎样借助消费这个武器,
引起人们无法克制的欲望,让人们沉浸在物质的海洋中,从而造就了新时代的消费部落

10
的神话。正是这种无法遏制的人类的消费欲望,摧毁了人类存在的根基,使人类社会走
向了无法逆转的绝境。
在现代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消费主义文化,不仅把一切“物”都视为消费对
象,甚至人本身也成为自己消费的对象——每个人都是“被”消费的。消费本来是经济
生活的一部分,有自身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如今完全被“人为”地操纵着——由电视媒
体和广告画所左右,买不买——你身不由己。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正当的需求必然会被
幻化、被扭曲。这是消费文化对人性的奴役。
“对消费人为的需要使人丧失了对真正的
全部精神价值的敏感性,人成为商品和消费欲望的奴隶,同时也造就了现代人的政治冷
[10]
漠和精神冷漠,维护了社会的官僚主义的‘有效’管理赖以建立的‘群众无能’。”
这是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出现的新现象,它与现代性发展中的诸多弊端紧密相连。人不仅
成为自己制造的商品的奴隶,也成为消费文化中的一连串的符号。它是现代性的重要表
现形式,也是现代性本身无法克服的内在悖论。
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往往与物质主义、经济主义相伴生,构成“三位一体”的结
构。人们对物欲的无尽追求,必然导致整个社会享乐主义思潮的充斥与泛滥,
“我们时
代的基本特征是作为社会过程之主要调节者的官僚现象和‘富裕社会’的出现。在文化
领域中,这些特征既表现为新型的极权主义检查制度对人的控制,又表现为现代享乐主
义。这两种类型的文化——极权主义的和享乐主义的——都具有压抑性。”[11]现代西方
社会,形形色色的享乐主义呈现在人们生活的每个领域。如时尚享乐主义、技术享乐主
义、性享乐主义等等。过去曾经存在过的,如今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在大众眼前。以往不
曾存在过的,如今以某种炫目的“创新”而令人沉迷。在眼花缭乱的物质世界面前,似
乎人们过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好日子”。然而,享乐主义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正如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所说:“享乐主义的生活缺乏意志和刚毅精神。更重要的是,大
家争相奢侈,失掉了与他人同甘共苦和自我牺牲的能力。”[12]
“实践派”认为,要消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对人的发展的阻碍,必
须实现工业文明的人道化,为人的自由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人们必须关注何种社会组
织、什么样的社会条件,最有利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在这个问题上,任
何抽象的否定式的批判或者孤立单一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在当今这样一个复杂的变
革时代,
“如果还是用一种特定形式(社会主义)的观点抽象地否定另一种特定形式的
社会组织(资本主义),那么,对各种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的批判就只能是一种肤浅而
偏执的批判。”[13]在这个问题上,
“实践派”无疑把人的实践具体化,把实践还原为具体
11
的社会运行过程。也就是说,他们从微观角度审视实践的社会效果及其对个人的影响,
例如,这里的主体是企业中的工人,他的主体性就是成为企业的主人,可以不受外力约
束地管理企业,等等。惟有这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对“实践”的真实的理解和确切的
认识。也才是“实践派”所追求的实践活动。

(二) 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批判
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分析和批判,是“实践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内容。众
所周知,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树立了极好的榜样,极大
地鼓舞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追求正义的斗争。十月革命胜利后,以列宁为
首的苏维埃政府,开始了探索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提出及其有效实施,引导苏联人民走出了暂时的经济困境,为苏维
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新经济政策”的贯彻和落实,表明列宁在探索社
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探索,面临着新的历史境遇和严峻挑战。即德国法西斯的大举入侵、社会主义进程的暂
时中断以及如何处理与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等。总体上看,主要是如何建设
社会主义、如何巩固新兴的红色政权等崭新的问题。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于 20 世纪 30 年代,
主要内容是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借助指令性计划进行资源配置。它排斥
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完全以政府计划的方式调节产供销和人财物等。不可否认,在以
战争和革命为主题的时代,斯大林模式的出现无疑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其中既有国内复
杂的政治斗争和利益纷争的原因,也有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巨大考验的要求。在充分肯
定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它存在的巨大缺陷或
弊端。在“实践派”看来,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虽然实践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理想,也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典范,但是,这只是一种模式化
或教条化的结论。因为苏联的实践表明,这种模式不仅没有消除异化存在的社会条件,
反而加剧了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中的异化,使这些领域的异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不
可能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也不是人类美好生活的远景,充其量不过是斯
大林个人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模式。而这个模式的形成,与斯大林本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教条化的理解和运用有直接关系。
在经济领域,斯大林不顾社会生产力水平底下的现实,一味强化国家计划的控制和

12
管理,使宏观调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而极大地压抑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
创造精神。人作为企业的生产者和管理者,本应主导着产品的分配和使用,然而,斯大
林模式导致作为主体的人的分配权和使用权被剥夺,最终使整个经济生活缺乏应有的活
力。同时,在指导经济建设过程中,又犯了不顾历史的发展阶段、急于求成的盲目冒进
的错误。斯大林试图建立超越现实要求的完全纯粹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彻底消灭商品和
货币,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走向了极端化的歧途。在“实践派”看来,这些错误中最为
根本的危害,乃是对人性的压抑、对人的自由的扼杀。这种社会主义模式既不是马克思
恩格斯所设想的,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一切危害。正如弗兰尼基茨所
说:“在这样一种包罗一切的国家计划系统和由国家处置剩余价值的制度下,人作为生
产者已被完全剥夺参与管理生产和产品分配的权利,那么,人就重又陷入一种异化的雇
佣劳动关系中。”[14]说到底,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模式已经偏离了社会主义正道。
在政治生活中,斯大林不断强化国家机器的控制力量。他发明了一套完整而庞大的
国家官僚机构,实施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全面监督和管制,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利益被剥夺
殆尽。斯大林搞个人独裁,以党代政,导致苏联领导阶层的官僚主义严重,形式主义盛
行。而这是与社会主义的要求格格不入的。不能否认,对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一
定程度的国家集权和行政命令是必要的,它是解决复杂社会矛盾、实现国家政令统一的
基本要求,也是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条件。但是,高度的中央集权的实施,既不是社
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尔科维奇曾说:“社会主义国家
中的官僚主义是否是一个走上错误道路的先锋队,它具有病态的自信,因而当它面对革
命的有力抵抗时,不可能放弃狂妄自大和专横跋扈的那种领导作风?或者能否说,官僚
主义是一个新的压迫阶级,它把在马克思著作中找到的只言片语作为幌子,制定出一个
掩盖事实的意识形态,这个意识形态在各方面都能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看作是自己的
天然敌人?”[15] 这个结论无疑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解,克服人的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从而为实现
全人类的彻底解放铺平道路,本来是社会主义的目的之一。然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
不仅没有能够完成这一任务,反而强化了异化的力量。由此“实践派”指出,以往多数
理论家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现象,要消灭资本主义才能消除异化。然而苏
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确立表明,异化并没有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而消失,因此,社会
主义制度下的异化(指苏联)必须作为批判的对象。因为它与社会主义的宗旨和使命是
相背离的。
“社会主义的意义就是要向那些否认个人、个性在历史上的作用的一切关系
13
宣战。在那些管理的特权为一个人或少数人所掌握的一切关系中,大多数人就变为服务
的工具和命令的执行者,而机器人就已经能够执行命令,所以不仅未来的共产主义,而
且社会主义的意义,就在于向那些把人变成为有意识的机器人的一切关系宣战。”[16]
在意识形态领域,由于复杂的党内斗争的需要,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共产党,在思想
和文化领域实行禁锢政策,不允许人们自由地发出声音。为达到禁锢思想、限制言论自
由的目的,斯大林对一些持不同意见的人士进行了残酷的大清洗,从而制造出官僚政治
的神话。对普通人而言,你必须像教徒一样,完全服从乃至信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话,
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抵触情绪,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恰如马尔科维奇所做的
评价,
“这些党政机构像罗马天主教中的教皇一样,模仿宗教法庭的残酷行径进行清党,
取得了绝对正确的地位。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形成了一种个人崇拜的新宗教。”[17]在
“实践派”看来,苏联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异化,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不能被
看作是某种社会进步,相反,却是人类历史上不折不扣的倒退行为。当社会主义制度下
的人失去自由的时候,就是这种社会模式出现了严重问题,也就到了需要变革的时候。

(三) 对各种非人道主义现象的批判
西方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人道主义的传统。最早是古希腊的人道主义,然后是欧洲文
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然后是十七、十八世纪英法的人道主义文化传统。20 世
纪上半叶,由于世界的剧烈动荡和社会的深刻变迁,英美等国的实用主义人道主义先后
粉墨登场。一些思想家如海德格尔、萨特、葛兰西、梅洛庞蒂等,纷纷把研究的目光投
向了人道主义领域,掀起了研究人道主义的热潮。二战结束后,伴随世界范围内的社会
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等问题再次受到世人的关注和重视。然而迄今
为止,人类的人道主义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实践派”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
以往的思想家没有把它当作新社会建设的核心工作去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主
义人道主义以崭新的形态出现了,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建设一个自由的、人道的新
社会。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根本的问题是在
创造一个更加人道的世界的同时如何实现人的本质。”[18]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
用,
“实践派”把自己学派的宗旨确立为“人本主义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以此与
各种非人道主义的学说和学派严格区分开来。
其实,人道主义本身是个非常模糊的问题,它具体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因此谈到
人道主义时,有的人谈论人性与自由,有的人谈论异化问题,有的人谈论慈善事业和公

14
益活动,等等。不过,人道主义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确是理论界的某种共
识。社会批判理论并不是“实践派”最先提出的,一直以来,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就是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传统。不过,“实践派”的理论定位有自身的特色,那就是揭
露和批判社会制度和结构中“摧残人、阻碍人发展”的一切因素,向人们说明它的危害,
并引导百姓用“实践”的方式去摧毁它,从而创造更加和谐更加人道的新社会。“实践
派”所谓的非人道主义的东西,可能来自社会制度和结构的安排,也可能来自科学主义
的侵蚀,或者来自“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化发展等。另外,需要把非人道和反人道区
分开,反人道的必然是非人道的;但非人道的未必反人道,因为有可能是与人道没有直
接关联的东西,也就是说,不能用人道的标准加以衡量的东西。
在“实践派”看来,南斯拉夫是主权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自由选择自己
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这既是社会主义自由观的表现,也是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
要求。因为惟有南斯拉夫共产党和南斯拉夫人民,最了解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了解本民
族的历史和现状,懂得自己未来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但是,斯大林作为社会主义国
家的领袖,却不顾南斯拉夫的国情和实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南斯拉夫共产党,奢望
南斯拉夫成为自己的附庸,不允许这个国家独立自主地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是一种
变相的霸权主义行径,理应受到全世界社会主义的谴责。“一些社会主义者使用最荒谬
的谎言和物质威胁的手段,来强使另一些社会主义者像他们一样,
‘为国际工人运动的
利益’着想。……(他们)使用了非人道的手段和违背正义的手段,使‘工作人员’
(他
们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雇佣的)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使他们完全偏离了他们认为
[19]
已确定了的目标。”
“实践派”认为,由于各种非人道主义的现象,散布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领域、各
方面,因此,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批判,不足以触及到非人道主义问题的实质,也无法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实践派”主张,我们必须走向现实生活,致力于从日常生
活的细节入手,批判并逐步肃清非人道主义的消极影响。否则,这种社会批判就会流于
形式主义,也就失掉了它原有的意义和诉求。按照“实践派”的分析,这些细节具体分
布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等领域,与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直接相关。理论家
必须毫无遗漏地揭露社会各领域的局限性,并努力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在实践的基础上将它克服掉,这是人道主义者的基本使命,也是“实践派”为自己确立
的基本使命。
当代资本主义表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即非人道主义的现象日
15
益普遍化,及其危害对人的影响的不断加深。从表面上看,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社会
物质财富的巨大堆积,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日趋改善,似乎满足了普通百姓对快乐和幸
福生活的追求。但是应当看到,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危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不断加
剧的贫富差距、严重的资源和能源危机、以及粮食短缺等,都直接或间接威胁到人类的
生存。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都是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或者说是人类的非人道主义趋
势加剧的后果。进一步说,少数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国民的快乐和幸福,是以对多数发
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剥夺为代价的。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发达资本主义对第
三世界国家的剥夺会变本加厉,全球范围内的非人道主义趋势也会随之加剧,因此,如
何解决这些突出的问题,成为“实践派”关注和思考的焦点。

(四) 对自治社会主义的理解与批判
从内涵看,“自治”是与“集权”对立的。集权意味着个人(尤其是普通百姓)的
自由掌握在别人手里,自治则表明个人有主动性,拥有某种程度的人身由。南斯拉夫“实
践派”所推崇的“自治”,无疑是与斯大林模式下的高度中央集权和行政命令相对立的,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抵制和反抗。
“实践派”认为,南斯拉夫正在推进的社会主义实践,
就是自治社会主义的典范形态,是逐步摆脱斯大林模式后,南斯拉夫人民独立自主地探
索出的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它既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理论,也符合列宁
对社会主义模式的论述。1948 年苏南冲突爆发后,南斯拉夫共产党除了对斯大林的教
条主义进行批判外,也开始逐步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南联盟共产党意识到,当下的
主要任务就是,必须努力摆脱对斯大林模式的过度依赖,结合南斯拉夫的历史和客观实
际,探索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而自治社会主
义就是这种探索的历史结晶。到 20 世纪 60 年代,南斯拉夫从东欧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逐步成为工业较为发达的先进国家,其发展经验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这些
足以证明,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模式是有成效的,无论是其理论还是实践,都经得
起历史和现实的检验。
南联盟对自治社会主义的探索,固然面临着历史的机遇和现实的挑战。然而,对于
如何把握这个难得的机遇,发展完善自己的理论学说,
“实践派”理论家与南联盟共产
党的看法并不一致。尤其是“在这一发展中,重点应该放在那里?更发达的共产主义世
界的核心在哪里——是在社会主义的政治组织(国家和党)中,还是在工人阶级和一般
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治组织中?是承认废除政治形式、因而加强那些新的自治形式(这

16
种自治总意味着对政治的否定)的要求,还是承认加强政治领域?”[20]这种不断深化的
思考和探索,有助于从理论上澄清一些错误的观念,把握问题的实质和根源。同时也能
够帮助人们不是从细枝末节、而是从整体上把握完整的自治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以便
于更好地推进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实践。总之,“实践派”在这方面的理论探索无疑是
富有成效的。
按照卢·苏佩克的理解,自治社会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是社会主义存在的
基础,不是丧失人身自由的雇佣劳动者,而是生产者自愿结成的联合体——一种劳动者
的互助组织。它们有可供自己支配的一定数量的财产。这些财产可能采取私人所有制的
形式,也可能采取集体所有制的形式,或者是由二者的综合构成的。因为马克思恩格斯
说过,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国家会逐步消亡,因此,生产者的自愿联合体
不再需要任何政治中介的支配。无论是国家还是政党,都无权干预自愿联合体的内部事
务。第二是不同的生产联合体之间,以产品的自由交换为基础。其中,劳动者都是自由
人,不再受到国家的支配和奴役。在这个问题上,具有鲜明的人道主义的特色。它为人
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三是在经济生活领域,市场是交换的基本媒
介,仅受供求规律的调节,国家和政党不通过政策或制度的制定,干预市场的正常运行,
也不采取其他方式阻碍市场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第四是充分发挥契约关系引导或统帅
经济和政治领域,社会整合不是依靠政治权力,而是经济实力。历史上的阶级将被职业
和互惠式的分工所取代等。[21]
“实践派”借助其自治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抨击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
弊端,同时也检讨了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南斯拉夫是第一个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主动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国家。从 1950 年
推动企业工人的自治开始,到 1967 年社会自治的逐步实现,在自治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越走越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认为,由于斯大林国家社会主义模式的长期影
响,在南斯拉夫的国家政权结构中,至今依然保留着国家社会主义强力束缚的若干特征,
工人阶级既没有充分的自由,也缺乏个体的自主性,工人工会的职能也被贬低,作为整
体存在的工人阶级被分割成孤零零的“原子化”碎片。在市场化不断发展的道路上,工
人阶级本来应该对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却不得不屈从于金融阶
层和管理阶层的控制。由于“工人阶级仍然是残缺不全的,仍然受缚于团体资本的利益,
接受了货币——商品关系的利润逻辑,而且工人阶级被迫相信,更具同样的逻辑,其剥
削者就是‘工人’和‘自治者’。”[22]
17
在“实践派”看来,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工业乃至整个社
会经济结构,与上层建筑之间处于复杂的矛盾纠葛之中。原因是国家机器往往以社会的
名义,通过它的各个具体机构和分支,主观任意地干涉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而不顾经
济规律本身的客观要求,不顾社会条件的具体现状。这样就不仅妨碍了经济活动的健康
发展,而且阻碍了自治制度的顺利实现。要完全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我们就必须大
胆地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探索符合南斯拉夫自己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模式。建设中
的问题和困难肯定会出现,甚至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曲折乃至倒退,但是,凡是在前进中
所犯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它至少告诉我们,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应当选择其他的新路
子去走。敢于直面出现的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的途径,这本身就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步骤。

18
三、对“实践派”社会批判理论的评价

(一) 主要贡献
1. 丰富和发展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
从理论渊源看,“实践派”继承了自霍克海默以来的西方社会批判理论传统,并以
此为基础,分析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发现了现代性
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弊端,为社会批判理论增添了新的内涵。众所周知,马克思主
义经典作家专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客观规
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为人类指明了历史进步的大趋
势。在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新变化,诸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
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以及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残酷现实,促使西方思想家对问题展
开新的思考,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再认识、再思考,这些任务就成为西
方新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使命。在“实践派”看来,哲学的基本职能不仅仅是对世界的
认识,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历史的强烈的“批判意识”。这种批判的视野是整个人类世界。
其中既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和批判,也有对新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分析与批判,尤
其是对斯大林式的教条主义的批判。批判是进步的基础,惟有借助批判的方式,人类才
能不断检视自己的缺点和失误;惟有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人类社会才有可能取得进
步。这些新的理论观点都是对社会批判理论的完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现象。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
制是异化产生的深刻根源。然而事实表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同样存
在严重的异化现象。这种异化表现为对人的积极性的压抑,对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剥夺,
对人的主体性的否定等等。由此“实践派”认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主
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的远景。就现实来说,尽管南斯拉夫逐步摆脱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的影响,探索出一条自治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南斯拉夫的现实
生活中,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异化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表现为对人的积极性的束
缚,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官僚主义和独断专行,经济管理过程中忽视工人的主体地位和
领导作用,普通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较低等问题。尽管南斯拉夫作为新兴的社会
主义国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难以避免,然而,我们承认社会主义探索中存在的问
题,目的是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

19
的经典学说,还是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完善社会主义理论与
推进社会主义实践应当是统一的过程。因此,必须深入分析社会主义异化产生的原因,
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实质所在,以便于寻求消除社会主义异化的合理途径。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侧重从宏观视角分析问题,研究社会历史变迁的矛
盾和规律,那么,作为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
“实践派”则更多着眼于理论和
实践发展中的细节问题,尤其是当下的急迫的问题。无论是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还是推进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事业,都必须做好基础性的工作。在当代社会,就是研究
现代性的背景下,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遇到了那些挑战以及如何完善、如何发展的新问
题。“实践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特殊性在于,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批判。以往的新
马克思主义者,均以分析和批判当代资本主义为使命,从未涉及新兴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苏南冲突的背景下,“实践派”不仅批判了斯大林的国家集权主义,还深刻分析和批
判了苏联霸权主义的产生和实质,并由此追溯到这些非社会主义因素产生的根源——过
分夸大哲学本体论的恶果。按照“实践派”的理解,必须建构人道主义的方法论体系,
这个体系涵盖逻辑学、伦理学、美学、语义学等众多学科。无论在那个学科中,人的问
题都是作为首要问题而被强调的。因此本文认为,实践——人道主义乃是“实践派”社
会批判理论的主要贡献。
2.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做出了新的阐释
“实践派”认为,社会主义异化存在的根源之一,在于一些马克思主义者不能正确
地理解和运用“实践”概念,因此,有必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对“实践”概念做出新
的阐释和说明。
在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中,“实践”往往被解释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者
是主体变革客体的活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区别于旧哲学的根本标志。然而,这种教科书式的理解是不确切的,甚至是错误的。因
为这种理解的最大问题在于,作者把“实践”抽象化了,使之成为一个纯粹的哲学抽象。
它远离生活、脱离实际,因此也无助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实践的行动。也正由此,人
的“实践”活动很容易被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
[23]
践”的“根本问题是在创造一个更加人道的世界的同时如何实现人的本质。” 实践是
人类特有的理想性活动,它不仅体现为某种目的,而且表现为价值追求。这些足以说明,
“实践”概念不仅是本体论概念,更是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概念。以往的哲学教科书之所
以不能正确理解实践,就是因为它把实践仅仅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概念,却忽视了它的
20
价值论的内涵。如果人们限于本体论探索实践,就无法看到实践的价值特性,就很容易
犯简单化、机械化的错误。
另外,
“实践派”认为,实践也不能简单等同于劳动。劳动或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是人类生产必需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被迫(被动)的,而不是自由的,人自己的主动
选择过程;即人们不得不参加生产,因此这种生产不是自由自在的,也不是人类发展自
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因此,它不是实践活动。“实践”的特质是自由,与人的主体性
直接相关。实践必须是人类自由的选择过程,这个过程与人的主体性直接相关,包含人
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活动,它指向人类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惟有具备这个特点的
活动,才能成为实践。由此不难看出,“实践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概念的理解,
确实不同与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也不同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有着明显的独特性
或创造性。这种对实践的理解,凸显了人的地位和作用,正如“实践派”所言,它体现
的是人类创造一个更加人道的社会的理想诉求。
南斯拉夫“实践派”认为,人们接触并了解“实践”概念,大多是通过马克思主义
哲学课的课堂学习。而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材,多是苏联学者编写的《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或者以它为蓝本编写的教材。毕竟,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
国家,他的成功经验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从心理上说,既然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取
得了成功,那也就说明,苏联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也必定是准确无误的。在“实
践派”看来,这才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因为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成功,是内在和外在各
种复杂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与人们的主观愿望或良好的动机如何,没有必然性的因果
关系。人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就应当是我们的理解。哲
学毕竟不同于生活,它归属形而上学的层面。不能以思想来裁剪生活,而是应当从生活
实际出发去应用哲学和发展哲学。就“实践”概念来说也是如此。实践绝非孤立抽象的
哲学名词,而是活生生的人类生活。它不仅与人的存在(本体论)有关,更体现着人的
个性、理想和追求(价值论)。马克思恩格斯对此没有明确的解说,后人也就不敢越雷
池一步,这是地地道道的教条主义。惟有客观地阐释实践,而不是抽象地无条件地把握
实践,人们才能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才能够把实践看作“真正人”的活动。
让实践从悬置的空中落到地面,乃是“实践派”思想家的重要使命。
3. 对自治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做出有益的探索
“实践派”关于自治社会主义“自治”概念的理解,与其对“实践”概念的阐释密
切相关。任何自治都是人的自治,即人的自我自治或自我管理。“自治”落实到现实生
21
活过程中,它是主体性的明确要求和具体体现的过程,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能够当家作主的过程。例如,在推进自治社会主义实践中,南
斯拉夫不仅在经济上实行民主,赋予劳动者更多的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而且还把这种
权利延伸到国家事务的管理中。在“实践派”看来,这种具体化的“自治”是富有成效
的。可以说,“自治”乃是南斯拉夫人民探索出来的新的社会实践形式。人类的实践体
现着人的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的价值目标,是人民群众自己的追求,而非外在强制力作
用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类的崭新理想,必定是与人的自
由选择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与人的自我实现的程度有关。惟有这样的社会才可能是
理想的社会形态,才是值得人们追求的。
“自治”决不是空洞的口号,它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具体来说,就是在市场
化改革进程中,不断扩大企业本身的自主权,首先实现企业自治的目标,把企业交给工
人管理。随着自治经验的不断成熟,逐步扩大自治的适用范围,让企业拥有更多的资金
支配权和收入分配权。另外,南联盟还逐步取消了农产品征购制度,为农产品的自由贸
易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企业自治逐步成熟的基础上,1963 年,南联盟通过相关法令,
开始推进南斯拉夫“自治社会”的新探索。主要做法有:签订所谓的自治协议,使各种
市场主体在交易活动中避免自发性和盲目性;借助社会契约的方式,协调和理顺不同利
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等。到 1976 年劳动法的制定,基本上取消了企业原有的劳动组织形
式,代之以各种“劳动自主联合”形式。由此不难看出,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
正在一步步地实现“实践派”提出的自治社会主义的宏伟理想。也就是说,“实践派”
的理论研究与当时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实践基本上是合拍的,二者之间的互动非常明
显。理论指导着实践,而实践又丰富和完善理论的内涵。
南斯拉夫革命斗争胜利后,成为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成员,开展了新的社会主
义实践的探索,逐步积累了丰富的自治社会建设经验,从而形成南斯拉夫的自制社会主
义模式,它是南斯拉夫共产党和人民的自主选择,因而,自治社会主义应当是人道主义
的社会,它为全面实现人的自由和本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由于当时的社会主义实践本
身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它本身又缺乏自我纠偏的机制,因此,“实践派”理论家
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特长,经过深刻的逻辑推理和理论论证,提出了一整套自治社会主
义理论的具体模式。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尚无有关自治问题的详尽理论阐述,
同时,这种理论阐述也不同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尤其是“实践派”关于“自治”
的理解以及对自治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斯大林模式下的社会主义有着鲜明的区别。由此
22
本文认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理论中,
“实践派”的自治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明显
的创新性。
总之,“实践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理论贡献。正如《新马
克思主义传记词典》的作者戈尔曼所做的评价:“‘实践派’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体现在哲学人类学、政治社会学、认识论和伦理等诸多方面。但是,依据青年马克思的
著作和西方思想文化传统,把斯大林主义看作‘国家资本主义’(后来改为‘国家社会
主义’),才是‘实践派’学说中最深远的理论批判之一。”[24]这种评价无疑是有道理的,
也是公正的。

(二) 历史局限
1. 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理论有浓厚的空想色彩
众所周知,消除社会存在的异化现象,实现个人自由和解放的历史使命,是马克思
恩格斯终生追求的人类理想,也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美好理想的
实现必须要有相应的社会条件或现实基础。
“实践派”把实现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作为
自己追求的理想,其精神境界固然可嘉,但从其理论内涵看,未免有些急于求成的主观
性。因为任何脱离现实基础的理论构造或改革方案,最终只能流于空想。尽管“实践派”
思想家的理论创新能力很强,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许多方面都做出了新的阐释,并力
图将自己的阐释贯彻到实践中去,实现自己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然而,从抽象的人道
主义原则出发,去衡量或裁决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或者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人道化的努
力,注定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也很难避免走向唯心主义的阵营。
作为当代西方有重要影响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实践派”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
义理论,对推进社会主义实践的正确发展,确实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应当承认,任何新
的理论或学说的提出,总是有或多或少的理想化或者空想的成份,这既是合理的,也是
无法避免的,对此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同时,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不同,也在于
其理论的最初形态,大多是以“假说”的方式出现的。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发展,当主
客观条件均已具备的时候,才有可能进行实践检验或理论证实。另外,有些理论可能是
永远无法证明的“乌托邦”。即使是类似于“乌托邦”的理论,也未必说对人类没有任
何价值。当今世界上,还没有那个国家真正建成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它说明,或者人
们对这种社会的认识尚不完善,或者说目前还缺乏实现这种社会的条件。
无疑,“实践派”所构想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具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正如约

23
翰·霍夫曼所说:“像所有各种乌托邦一样,实践派的人道主义也只不过是从无中创造
”[25]不过,
出自己的纯洁受胎;从异化世界神秘地‘飞跃’人的世界。 “实践派”对异化
和异化世界的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剔除其错误的实质,人们不难发现,
自 20 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在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掀起了研究人道主义和异化问
题的热潮。我国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期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大讨论,就是受到南斯
拉夫“实践派”社会批判理论尤其是人道主义理论影响的结果。它引导人们关注现实的
社会问题,反思人们自己的生活现状,深刻认识人的自由和个性的意义,把人作为衡量
社会进步的标尺,在思考中找到改进社会管理的对策,应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巨大贡献,
也是对当今世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实践派”对自治社会主义的期望过高,同时,南联盟政府在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进
程中,许多改革举措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实施条件。例如,从“社会自治”理论的提出到
企业自治的实施,再发展到企业的名存实亡,代之以“劳动组织联合”,以及建立“自
治社会”等新法令的实施。它对于防止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盛行,干部队伍特殊化,
以及提高工人群众的自主意识,成为社会的主人翁等的确有着显著的效果。不过,南斯
拉夫在“社会自治”的道路上走的过远、过快了,以至于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反思
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造成的危害。无论是谁,对“自治”都应该有一种辩证的理解,
即“自治”既有许多积极的效果,也无法避免其消极的后果。作为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
代表人,“实践派”必须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认识“自治”的意义,而不是被“自
治”的理想冲昏头脑。当时的南斯拉夫并不具备完全实现工人自我管理的主客观条件,
更缺乏建成严格意义上的自治社会的坚实基础,因此,在推进自治社会的建设中,由于
对自治正面意义的过高理解,导致整个社会陷入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双双失灵的严峻状
态。另外,过度“自治”的社会也容易导致整体上缺乏效率,形成人人以自我为中心,
社会整体一般散沙的局面。对于南联盟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言,其后果往往是非常
严重的。
2. 有明显的否定政府职能的无政府主义特征
基于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反思和批判,南斯拉夫走上了独立发展社会主义的道
路。“自治”实质上就是对自我权力的要求,它表现为工人对企业管理权力的要求、公
民对社会权力的要求、市场主体对经营管理权力的要求等。当这些权力都被各自的主体
得到的时候,也就是,权力的分散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相应地,政府手中的权力就
必定会随之减少——权力过度分散,以至于最后削弱了自己的权力。而中央政府的权力
24
非集中化发展的后果,就是政府本身话语权的丧失。在南斯拉夫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尤其是面对六个取得自治的共和国和一个自治省,在他们获得自己的经济和政治主权
后,还会进一步要求更多更大的权力。当联邦政府的分权化进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一旦各共和国发生矛盾或利益纠纷,中央政府就无法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加以干预,危
险的分裂局面将是难以避免的。
西方文化中有着悠久的无政府主义传统。
“无政府主义”最早是由 18 世纪法国思想
家蒲鲁东提出并使用的概念,它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政治权威,主张取消政府的一
切统治,打到各种形式的独裁,关注人的自由、平等和权利的实现,主张建立个体之间
的自助联合体。尽管“实践派”在理论上并没有否认政府的作用,然而从理论内涵看,
它与无政府主义的某些主张非常接近,甚至说是一致的。另外,自治社会主义发展的结
果,就是脱离政府的管理和控制,追求自由和自主的状态。然而在如何处理政府与企业、
政府与地方、中央政府与共和国的关系上,对于如何防止地方本位主义、分散主义等倾
向,无论是“实践派”还是南联盟共产党,都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举措。这就为以后改
革的问题埋下了隐患。探索社会主义的自治模式,建立所谓的自治社会,是为了提高劳
动者的地位和民主管理国家的效率。如果人人都能实现自我管理,那么,政府就是形同
虚设的空架子,政府只是社会的一个旁观者。实质上是否认了政府的任何作用。
由此不难看出,“实践派”所主张的自治社会主义框架,在现阶段必然会导致无政
府主义观念的流行,它对现行政府的存在及其职能的发挥,无疑会造成巨大的威胁。必
须承认,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理论没有错,然而,对这个理论的正确理解,必须
注意它的适用范围和客观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当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
大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觉悟极大提高时,即在没有他人管理的情况下,自己也
能做到高度自律的条件下,才是国家和政府消亡的时候,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到来的时
候。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以“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形式实现对自我和社会的管理。然
而,当下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与马克思所做的预见有很大的差距,各种现实的与可能
的条件都没有具备,因此不能取消国家和政府的社会职能。人们不能仅仅抱着良好的动
机,便发起向自治社会主义冲刺的错误举动。
基于对西方现代性弊端的深刻分析,“实践派”倾向于取消(或者逐步削弱)政府
权力的存在,给予普通公民更多的自由和民主的权利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任何措施
的提出和应用,都必须充分考虑其实施的客观条件和现实基础。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建
设的初期,由于人民群众整体的觉悟水平还不高,社会经济条件尚不够发达,个人和组
25
织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甚至一些人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尚不够坚定的前提下,要实现社
会整体的和谐运行,政府领导和管理的职能不是要弱化,而是怎样强化的问题。毕竟它
是整个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协调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社会各
阶层和利益群体和谐相处的保障。如果不顾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仅凭主观愿望去任意
构建所谓的自治逻辑体系,或者违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从思想上超越现实
的束缚。不管“实践派”对未来抱着如何天真的幻想,无论其关于自治社会主义的理论
构造如何美妙,严酷的现实都是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否则只能导致自治实践走向失败
的结局。
3. 处理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问题的片面思维
“实践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代表人,大多是大学教授或中青年学者,他们抱着批判
现实、改造社会的善良愿望,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然而,对一个学者来说,严格区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厘清二者之间的界限无
疑是第一位的任务。因为哲学研究追求论证的严密性和说服力,即遵守严格的逻辑要求,
只要合乎逻辑的严密的理论体系,才有可能是正确的理论。然而,符合逻辑的体系未必
经得起实践的验证,逻辑之“真”与实践之“真”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
哲学认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要求理论工作者建构的逻辑体系,要
经得起反复实践的验证,并从实践中获得经验的有效支撑。况且,实践检验也有一个不
断反复、逐步深化的过程。若脱离人类实践的最终检验,不仅理论本身失去了最终的归
宿,理论本身的真理性也是要受到质疑的。
“实践派”仅凭一腔爱国情感和报国热忱,在自己的理论创造尚不成熟的情况下,
就急不可待地把它付诸实践,意欲加快推进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进程,这无异
于缘木求鱼。由于哲学思维上的唯心主义和片面性,导致他们在社会条件不允许的情况
下,就急于把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付诸行动,例如,1968 年 6 月,南斯拉夫爆发了矛
头指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学生运动,而一些实践派思想家不仅参与了学生运动,还试图以
“实践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作为学生运动的理论指南。必须承认,南斯拉夫的社会主
义建设,的确曾受到斯大林模式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在短时间是难以根除的。因此,
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是无法避免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辩证法
对此有过深刻的论述。然而,“实践派”打着创新的旗号,有意或无意中背离了马克思
主义的精神实质,采取形而上学的片面思维认识问题,以至于最终导致学派解体、理论
失败的后果。
26
无论是谁,做事都应当有坚定的意志和善良的愿望,然而仅有激情和善良愿望是远
远不够的,学术研究必须要有严格的学术论证,同时还要认真探索具体的实践路径,把
学术论证和实践途径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克服片面思维的需要,更是实践走向成功的根
本保证。
“实践派”的代表人都是学者教授,而不是政治家,不负责制定具体有效的政
策和措施,因此,可以不为自己的言论承担任何政治责任。说到底,政治家是为全体人
民服务的,他们的决策是否正确及其落实情况,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客观条件和现实要
求,特别是要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和认同程度,它远比单纯的理论创造要复杂
的多,也重要的多。理论是单纯的,可以天马行空地任意去想,而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
任何涉及千百万人利益的改革实践,都必须慎之又慎,决不可掉以轻心。总之,学术研
究与社会实践的边界是清晰而明确的。这个边界一旦被混淆了,学术就会陷入自我空想
的牛角尖,就必然与现实政治实践发生抵触,最终受到现实生活的无情嘲讽。

(三) 现代启迪
1. 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和时代特点,推进自治社会主义建设
不能否认,以南斯拉夫共产党为首的南联盟,在实践自治社会主义方面取得了丰硕
成果。因为经过近 40 余年的发展,南斯拉夫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国,逐步进入世界中
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足以证明,南斯拉夫的探索是成功的。这个
成功既得益于南共抵挡住斯大林教条主义的压力,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也得益
于“实践派”的理论贡献。然而,到了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南斯拉夫联盟转瞬间解体
了。这个意想不到的结局令人惋惜和慨叹。它带给后人不仅有着几十年的成功经验,更
有着沉重的回忆和苦涩的思索。固然,就像有些人所说的,南联盟的社会主义制度轰然
倒塌,有着各种各样的复杂原因。除了国内不断激化的民族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
索中的困难重重,还有国际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侵蚀,以及美国杜鲁门政府对待
南斯拉夫实行的“差别政策”(和平演变政策),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认为,值得深刻反思的应当是自治社会主义本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难看出,
首先,
“实践派”提出并贯彻实施的自治社会主义模式,带有明显的虚幻的空想的色彩。
说它具有空想的色彩是因为,南斯拉夫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生产力的水平和生
产关系的状况,并不足以支撑它的具体实施。因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人的思想
觉悟和道德水平不可能较高,也就是说,作为自治主体的人民的素质不高,不支持全方
位的社会自治的实现。其次,在摆脱了斯大林教条主义模式的束缚后,南斯拉夫人民独

27
立自主地探索本国的发展道路,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无论是当时南联盟的领导人,
还是“实践派”的诸多思想家,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明显估计
不足,尤其是对可能到来的失败缺乏预见性。再次,南联盟本身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历来较为严重,同时,南联盟的六个共和国都已经实现了自治,获
得了自己的权力。而权力的过度分散蕴含着某种风险,即一旦出现问题,就无法从全局
视角加以解决。因此,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南斯拉夫共产党在遭遇复杂的国内民族矛
盾面前束手无策,最后引发了全局性的危机,终于导致了南联盟共和国的解体,就是一
个极为惨痛的教训。
从学理上讲,自治是一种社会理想,它不仅是“实践派”梦寐以求的,也是世界上
许多社会主义者梦想的蓝图。同时,自治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带来好的效果,
同时也蕴含着某种无法预见的风险。问题是,当时南斯拉夫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
性质,不足以支持这种自治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或者说,当时的许多做法有急于求成
的心理因素起作用。作为新事物的自治社会主义,也有自身的特点、性质、矛盾和发展
规律,当人们还没有把这些要素认识清楚的时候,便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这种理想,
无疑是不现实的。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实践中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遭遇
到相似的困惑。这些足以说明,无论是那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推进社会自治的过程中,
都必须循序渐进、慎重行事,切不可急于求成或仅凭自己的一厢情愿。在走向社会自治
的道路上,必须充分考虑具体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自身
的现状和条件,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是以理想取代现实。这是社会主义建
设史上的巨大教训。也是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实践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2. 追求社会民主和人的自由,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阶段性
按照“实践派”的说法,自由和民主是现代社会的灵魂。这无疑是有道理的。马克
思主义认为,民主和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也是有条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社会
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人们对民主和自由的理解是不同的,反映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也是
不一样的。简单地说,社会文明可以区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
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也主要表现为“三个文明”所取得的成就。严格来说,民主和自
由归属于政治文明的范畴。一个社会政治文明所取得的成就,反映出民主和自由的进步
程度。不过,由于政治文明不能脱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提供的基础和条件而孤立存
在,因此认识民主和自由问题,必须结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来理解。当今世界
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经济条件和人文环境有较大差别,
28
因此,必定存在不同的民主和自由的实现形式。那种奢望整齐划一的民主或自由是不现
实的。
具体来说,社会的民主和自由的状况,关涉到社会整体的活力和个人的活力。而这
种活力又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和体现。在这个意义上,激活蕴藏在民族内部的活力源泉
无疑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动因。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为了获得更多社会公民的
支持,把不同的社会阶层和阶级团结到自己的旗帜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打出了“自由、
平等、博爱、民主”等旗号。然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并没有给广大劳动者
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和自由。正如马克思所说:“货币所有者要把货币化为资本,就
必须在商品市场上遇到自由的劳动者。这所谓自由,是二重意义上的自由。他当作自由
的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处分。另一方面,他又没有别种商品可以出
卖,没有实现劳动力所必要的一切东西,对于这些东西,自由到一无所有的地步。”[26]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自由和民主的理解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它合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
是对这种制度的真实的写照。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在于推翻不
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社会里,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
人翁,拥有真正的自由和民主权利。它是人民通过革命斗争的方式争取来的。不过,人
们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决非一蹴而就。现代社会的文明进程,也同样包含着民主和自由
的诉求,人们表达这种诉求,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分析自由和民主的精神实质,即充分
考虑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认识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不能够一厢情愿地看
问题。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种种关于民主和自由的理论,“实践派”也把推进自由
和民主的进程,作为自治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其良好的愿望和艰苦的探索
精神都是值得敬佩的。然而,理论必须扎根和服务于现实社会的要求。即必须坚持从客
观实际出发的原则,思考和认识一切现实问题,在深入把握社会现实、正确认识人的自
由和民主实际的基础上,这样的民主和自由才是可信的,也才能够被人民群众所接受。
这是“实践派”的民主和自由观给予人们的最大启迪。
3. 必须坚持探索精神与务实态度的辩证统一
“实践派”对斯大林教条主义模式的批判和对自治社会主义的探索,都有许多精辟
的论述。这充分表现出其理论家的创造性天赋,也是对新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重
要贡献。学术探索需要展开联想的翅膀,需要对问题或现象做全面深入的研究。也就是
说,“实践派”思想家大多具备崇高的探索精神。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
29
论要付诸实践,不仅需要结合历史条件和社会实际的发展要求,而且对实践者的素质也
有很高的要求。作为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其基本要求是理论功底深厚,敢于创新、勇于
奉献、开拓进取。这些可贵的品质在“实践派”理论家的身上均有明确的体现。如前所
述,“实践派”的思想家大多参加过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游击队,很多人担任过革命队伍
的领导职务,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的经验,对建设未来的新社会有着美好的预期,对建
设好自己的祖国有强烈的渴望,这是做好理论研究的基础素质。
同时必须注意到,“实践派”所研究的不是纯粹的哲学问题,而是取得社会主义革
命胜利后的国家建设问题,广大劳动者的生活改善以及社会地位得到切实的提高问题,
因此必须要求理论工作者有求真务实的态度。即其理论构造和观点创新,必须围绕什么
是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等崭新的命题,开展社会调
查和学术研究,运用第一手资料去分析和论证问题,而不能仅凭道听途说或一厢情愿地
做事。即使是创新,也要受制于“务实”的基本要求,否则“创新”就会成为毫无目的
的空想。在南斯拉夫逐步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后,走上了独立自主地发展社会主义
的道路,此时坚持从南斯拉夫的客观实际出发,对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然后
创造出切实有效的建设对策,或者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显得更为重要。然而,
“实践派”的失败的结局告诉人们,坚持探索精神与务实态度的辩证统一,是社会主义
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探索精神和务实态度的辩证统一,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
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的体现。人是能动的创造性主体,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必须尊重客观世界变化的规律,因为客观规律是第一性的,人的主
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前提。惟有合乎规律的行动才能
取得成功。相反,不顾客观规律的要求,盲动蛮干,最终只能导致实践的失败。无论是
生产实践还是科学实验,乃至理论创造活动,都是如此。“实践派”所犯的主要错误,
是因为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的“自治”看作万能的,过分夸大了“自治”对
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以至于忽视或无视南斯拉夫的基本国情,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原则。
“实践派”的教训给人们的深刻启发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背离最基
本的原则,尤其不能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否则必然走进工作和事业失败的死胡同。

30
结 论

南斯拉夫“实践派”的理论创造,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然而,
其失败的结局尤其是南共联盟的砰然解体又令人深思。它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
要问题,无论是其中的经验,还是深刻的历史教训,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评价,
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模式”对我们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有着深
刻的启迪。
第一,世界上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社会主义模式。每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
都必须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基本
国情和历史条件,不断探索独立自主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新思路、新方法。无论
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是对待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都必须采取求真务实和与
时俱进的科学态度。
第二,“实践派”从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到独立探索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自治”权的扩大和生活
条件的不断改善,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成为中欧较为发达的国家,在全世界有着较为深
远的影响,这段历史经验值得深入反思和借鉴。
第三,在苏南冲突发生后,随着南斯拉夫与苏联关系的全面恶化,以美国为首的西
方国家开始对南斯拉夫实行“差别对待”的政策,实质上是对南斯拉夫的“和平演变”
策略。南共联盟没有充分意识到它的潜在危害,最终导致南斯拉夫国家分裂和民族解体
的悲剧,因此,在市场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防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尤其是高度防
范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政策,捍卫本民族意识形态的纯洁性和安全性。
第四,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界限,是“实践派”留给我们的重要教训。
学术研究大多属于学者的主观创造,即想象的产物,它无法直面现实生活本身。要使学
术成果向现实转化,必须有相应的途径或中介,同时需要对理论进行验证和完善。另外,
学术研究必须尊重实践,尊重来自实践的真理,不能把逻辑之“真”与事实之“真”简
单等同起来,否则就会导致唯心主义片面性的错误。
总之。本文是自己独立思考和研究的结果。由于自己掌握的“实践派”的相关文献
资料有限,阅读不够深入全面,理论功底不够深,加上自己的专业限制,对“实践派”
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教授批评指
正。谢谢!
31
参考文献

[1]刘放桐. 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1: 37.


[2]刘放桐. 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1: 47.
[3]刘放桐. 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1: 61.
[4]贾泽林. 南斯拉夫当代哲学[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73.
[5]周穗明. 20 世纪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上.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4:281.
[6]马尔科维奇.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派”[J].哲学译丛,1981(1).
[7]马尔科维奇.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派”[J].哲学译丛,1981(1).
[8]马尔科维奇.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派”[J].哲学译丛,1981(1).
[9]马尔科维奇.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与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243.
[10]周穗明.20 世纪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上.学习出版社,2004:286.
[11]马尔科维奇.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与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219.
[1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131.
[13]马尔科维奇.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与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29.
[14]周穗明.20 世纪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上. 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285.
[15]马尔科维奇.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派”[J].哲学译丛,1981(1).
[16]周穗明.20 世纪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上. 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285.
[17]马尔科维奇.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与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4:243.
[18]马尔科维奇.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与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12.
[19]马尔科维奇.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派”[J].哲学译丛,1981(1).
[20]马尔科维奇.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与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268.
[21]马尔科维奇.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与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293—
295.
[22]罗伯特·戈尔曼.“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703.
[23]马尔科维奇. 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与理论[M].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4:23.
[24]罗伯特·戈尔曼.“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703.
[25]约翰·霍夫曼. 实践派理论和马克思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236.
[26]马克思.资本论[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8—179.
32
附 录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 1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资本论[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刘放桐. 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1.
4.贾泽林. 南斯拉夫当代哲学[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5.周穗明. 20 世纪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上.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4.
6.马尔科维奇.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与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7.约翰·霍夫曼. 实践派理论和马克思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8.罗伯特·戈尔曼.“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9.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
10.陈学明,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8.
11.杜维明· 卢风. 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2.费尔夫. 西方文化的终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3.齐格蒙特·鲍曼. 被围困的社会[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4.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5.马泰·卡琳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6.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7.潘志平.民族平等:理想、空想和现实——从前南斯拉夫解体谈起[J]. 世界民
族 1999(3).
18.张守民. 前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实践哲学”及其泛滥的教训[J]. 高校理论
战线 2010(1).
19.胡鞍钢. 前南斯拉夫分裂的教训与启示[J]. 国际经济评论,1996 (1).
20.袁定喜. 南斯拉夫自治计划模式的形成与缺陷[J]. 理论纵横, 2011 (6).
21.戚德刚. 原南斯拉夫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十大教训 国际经济评论,2004(4).
22.许加梅. 冷战时期美国对南斯拉夫政策评析(1948—1958)[J].北方论丛,2008
(4).

33
23. 贾 泽 林 . 南 斯 拉 夫 “ 实 践 派 ” 著 名 哲 学 家 米 · 马 尔 科 维 奇 [J]. 哲 学 译
丛,1982(6).
24.姜海波. 南斯拉夫实践派关于人的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 世界哲学,2011(5).
25.江丹林. 关于“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失误的唯物史观反思[J].马克思主义与
现实,1995(5).
26.赵楠楠.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几点反思[J]. 经营管理者,2012(4).
27.王清泉.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评析[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4).
28.李广艳. 杜鲁门政府对东欧政策与“南斯拉夫差别” [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9(4).
29. 马 尔 科 维 奇 . 南 斯 拉 夫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 — 实 践 派 [J]. 哲 学 译 丛 ,
1981(1).
30.吴 平. 当代南斯拉夫哲学概况[J]. 马克思主义研究, 1983(4).
31.姜海波.“南斯拉夫实践派”研究述评[J]. 理论视野,2012(3).
32.冯宪光. 南斯拉夫“实践派”美学述评[J]. 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5).
33.衣俊卿. 革命范畴的哲学反思[J]. 现代哲学, 1992(1).
34.柴方国. 南斯拉夫实践派哲学家观点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
报,1988(4).
35.张利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道路的经验教训[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
题,1994(10).
36. 雷 琳 . 南 斯 拉 夫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失 败 探 源 [J]. 新 疆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哲 社
版),1997(10).

34
后 记

时光飞逝,一转眼三眼时间很快就要过去了。在这三年求学期间,我不但学到了专
业知识,充实完善了自己,另外也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关怀与同学间的情谊。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给了我这个学习的机会,另外也要感谢
为我们上课的每一位老师,你们辛苦了。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程立涛教授。
是您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在您的亲切关怀悉心指导下我才能顺利
完成我的论文。再次感谢您。

吉光曜

2014 年 11 月 1 日

35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署名
文章名称 发表刊物(出版社) 刊发时间 刊号 刊物级别
次序

3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