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社会治理共同体 ”话语的

生成脉络与演化逻辑

刘 伟 翁俊芳

提要:继“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共 同 体”系 列 政 治 话 语 提 出 后,“社 会 治 理


共同体”话语在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 语 境 中 应 运 而 生。“共 同 体”作 为 “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的 词 源,
始终是“社会治理共同体”话 语 演 化 生 成 的 重 要 基 础。“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既 是 一 个 学 术 话 语 也
是一个政治话语,兼具学术性与 政 治 性,为 解 决 国 家 治 理 现 代 化 进 程 中 的 社 会 问 题 提 供 了 相 应
的政策文本与理论工具。在学术 研 究 中 “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传 承 了 传 统 “共 同 体”概 念 中 人 民 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政策研究中“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包 含 了 国 家 治 理 社 会 的 政 策 导 向,是 对 过 去
纯学术概念的超越。“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所具备的 双 重 意 涵,能 够 帮 助 政 界 与 学 界 的 专 家 学
者搭建合作对话的桥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智慧结晶。
关键词: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国家治理;社会治理

DOI:10.16235/j.cnki.33-1005/c.2022.02.003

一 、问题的提出 :何为社会治理共同体 ?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会议公报首次提出 “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这 一 全 新 命 题,延 续 了 中 央 对 社 会 治


理的高度重视与制度关怀。此次提出的“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话 语 被 党 和 国 家 运 用 到 社 会 治 理 领 域,不
仅在理论与制度层面丰富了治理重心下沉 的 具 体 内 容,也 在 实 践 层 面 为 创 新 我 国 基 层 社 会 治 理 提 供
了新思路。“社会治理共同体”作为政治话语时,主要起到国家治理社会 的 宣 传 效 果,旨 在 将 国 家 的 政
策文本落地到基层实践;其作为学术话语 时,成 为 学 界 与 政 界 进 行 跨 界 合 作 的 中 介,旨 在 为 国 家 治 理
社会现实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工具与研究路径。
综观学界关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讨论,会发现当前学者关于该话语的 理 解 和 阐 述 多 停 留 于 表 面。
主要表现在:第一,关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 讨 论 与 梳 理 大 都 集 中 于 政 治 性 宣 传,相 关 文 章 内 容 主 要
是解读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强调其话语 的 合 法 性 与 权 威 性,弱 化 了 该 话 语 本 身 的 学 理 性,政 治 性 宣
传意义远大于其自身的学术性理论意 义。 例 如,公 维 友 与 刘 云 阐 释 了 政 府 主 导 下 的 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

*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8VXK003)的阶段 性 成 果;国 家
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路径选择研究”(
19BZZ051)的阶段性成果。

— 24 —
“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的生成脉络与演化逻辑

建设在当代中国具有适应性和迫切性,并 且 需 要 克 服 治 理 模 式 上 的 政 府 中 心 主 义、公 民 参 与 不 足、行


政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由此提出社会治 理 共 同 体 建 设 理 路 在 理 念、主 体、规 则 与 场 域 四 个 方 面 的 对
策建议。① 郁建兴强调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两大路径,一方面是民主协商有助于各治理主体 有 效
表达偏好、调整利益分配,另一方面是科技支撑能够降低治理主体互动成本、提高治理效率。② 从 学 术
研究的角度而言,目前学术界的论述可供参考和对话的内容不多。第二,以“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为 主 题
的实证性研究大都以某一社区的具体案 例 进 行 集 中 论 述,涉 及 社 区 自 治、社 区 服 务、社 会 组 织 等 具 体
内容,难以关注到普遍现象背后的一般性理论问题。例如,有学者将社区 党 组 织 视 为 构 建 社 区 共 同 体
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建构身份共同体、利 益 共 同 体 和 文 化 共 同 体 以 增 强 党 的 民 生 服 务 功 能,从 而 形 成
基层党建、公共治理与居民自治三者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③ 此时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及其 衍 生
概念可视为学者们基于政策形势而临时采 用 的 学 术 标 签。 第 三,专 门 梳 理 “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话 语 的
文章往往缺少多路径的分 析,学 者 们 多 从 政 策 发 展 的 路 径 入 手,在 政 策 文 本 中 挖 掘 该 话 语 的 发 展 脉
络。黄建洪与高云天认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中国在“两个一百年”奋 斗 目 标 历 史 交 汇 点 上 召 开 的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最新理念也被写入 最 高 文 件 之 中,新 时 代 的 历 史
方位决定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基本性质与基本目标。④ 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后,不少学者 基 于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 能 力 现 代 化 若 干 重 大 问
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对社会治理共同体进行制度层面的解构和 阐 释,尤 其 是 在 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
的基本要求方面,主要结合了《决定》中有关“人 人 有 责、人 人 尽 责 和 人 人 共 享”的 具 体 论 述。⑤ 这 种 路
径虽然有助于提高研究者的政治站位与研究 合 法 性,但 单 一 的 出 发 点 限 制 了 “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本 身
的内涵和外延,无法充分揭示其本质。
对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具体内容与 生 成 逻 辑,政 策 文 件 中 以 “人 人 有 责、人 人 尽 责、人 人 享 有”
作为其目标指向与概念限定。从政策落 实 与 实 践 推 动 的 角 度 来 看,这 是 党 和 国 家 对 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
的理想目标和未来展望。然而,实际工作推进到一定阶段必然发生理论 需 求,只 有 在 千 差 万 别 的 现 实
问题中加强理论研究,才能以强大的理论删繁就 简 地 建 立 有 效 思 路、统 一 认 识 和 协 调 行 动。⑥ 社 会 治
理共同体既是学术话语又 是 政 治 话 语,带 有 很 强 的 学 术 性 与 政 治 性,在 研 究 “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话 语
时,唯有重点关注该话语的二重性及其内在转化,才能系统性理解“社会治 理 共 同 体”话 语 的 内 在 机 理
和现实意义。研究者需要回答一系列问 题:何 为 “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 它 是 如 何 从 原 有 的 学 术 话 语 中
生成的?当党和政府以政治话语的方 式 提 出 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 时,它 具 备 哪 些 新 的 政 治 意 涵? 研 究 者
应该如何挖掘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论 内 涵 以 强 化 其 学 术 性? 它 作 为 学 术 话 语 与 政 治 话 语 的 结 合 体,
具有怎样的价值导向及发展趋势?关于 该 话 语 的 一 系 列 问 题,我 们 不 能 只 关 注 于 该 话 语 发 展 的 某 一
阶段,否则可能产生局部且片面的研究结论。基于此,本文旨在系统性梳理“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话 语 提
出与发展的全过程,对其发展的理论渊 源、政 治 意 涵、理 论 内 涵、价 值 导 向 及 发 展 趋 势 进 行 关 照,以 期
深化我们对“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的理性认同、辩证使用及有效践行。

① 公维友、刘云: 《当代中国政府主导下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理路探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年第 3 期。


② 郁建兴:《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建设路径》,《公共管理评论》 2019 年第 1 期。
③ 王世强: 《构建社区共同体:新时代推进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有效路径》,《求实》 2021 年第 4 期。
④ 黄建洪、 高云天:《构筑“中国之治”的 社 会 之 基:新 时 代 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 建 设》,《新 疆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2020 年第 3 期。
⑤ 张国磊、 马丽:《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目标 与 取 向———基 于 党 的 十 九 届 四 中 全 会 〈决 定 〉的 解 读 》,《宁 夏 社
会科学》 2020 年第 1 期。
⑥ 冯仕政: 《社会治理与公共生活:从连结到团结》,《社会学研究》 2021 年第 1 期。

— 25 —
浙江学刊 2022 年第 2 期

二 、溯源共同体理论 :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兴起的理论渊源

回顾“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能够发现,“共同体”作 为“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的 词


源,始终是“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演化生成的重要基础。追溯“社会治 理 共 同 体”话 语 的 起 源,必 然 需
要深度考究作为其词源的“共同体”概念。
“共同体”是一个广泛运用于哲学、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 域 的 重 要 概 念,它 源 于“共 同”
或“公共”一词,自荷马时代起已在使用,后来的古希腊罗马哲学家对这些 概 念 进 行 了 内 涵 的 揭 示 和 阐
发。他们的理性思考主要沿着两条路径展开:一条 是 哲 学 伦 理 学 路 径,另 一 条 是 政 治 学 路 径。① 柏 拉
图强调共善,他认为公共利益就是共善,共同体内部成员的协调合作与利益 共 享 是 共 同 体 维 持 团 结 的
纽带,每个共同体成员都要自觉维护共同体的利 益。② 柏 拉 图 的 共 善 理 论 是 从 伦 理 视 域 出 发,随 后 转
入政治学视域对共善进行考量,最后得 出 个 人 生 活 必 须 服 从 政 治 共 同 体 的 结 论。 亚 里 士 多 德 延 续 柏
拉图对共同体的政治学思考,他对“共善”的理解与共同体紧密相连,他认 为 所 有 的 共 同 体 都 是 为 了 某
种善而建立的,并且指出共同体具有各种不同的 类 型 和 层 次,例 如:家 庭、村 落 和 城 邦。③ 西 塞 罗 在 对
共同体的理解上吸收了柏拉图和亚里 士 多 德 的 相 关 思 想,据 此 作 出 了 较 多 的 理 论 阐 述。 他 认 为:“我
们天生拥有一种与我们的同胞过社会生活的倾向,由此整个人类结成团体和共同体。”④ 西塞罗指 出 人
的共同本性促发人们为维护共同利益而联合起来,并且在国家和共同体之间画上了等号。⑤ 奥古 斯 丁
批判性地继承了前人的相关思想,在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两个层面讨论共 同 体,他 强 调 秩 序 与 和 谐 是
共同体的特色,信仰是共同体的核心,普爱是共同 体 得 以 生 存 与 发 展 的 动 力 之 源。⑥ 用 现 代 政 治 学 家
的眼光返溯西方关于共同体政治思想的源 头,柏 拉 图、亚 里 士 多 德、西 塞 罗 与 奥 古 斯 丁 对 “共 同 体”的
讨论与思考在总体上 都 指 向 了 “共 善”,中 国 当 代 政 治 学 学 者 俞 可 平 所 提 出 的 “善 治”思 想 与 这 种 “共
善”的指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共同体”概念在西方的研究与 讨 论 总 体 上 经 历 了 从 中 心 到 边 缘 再 回 到 中 心 的 曲 折 周 期 。 在 19
世纪,人们逐渐发现社会,并且发现社会和经济都与政治和公共政策相 关。此 时 出 现 了 大 量 的 阶 级 话
语,它们开始主导欧洲的政治讨论。至 少 在 19 世 纪 初 期 的 英 国,有 关 共 同 体 的 话 语 已 经 广 泛 传 播 甚
至变得相当重要。尽管 17 世纪的英国平 等 派 和 其 他 人 已 将 有 关 共 同 体 的 讨 论 从 政 治 领 域 拓 展 到 社
会批判,但“共同体”这一用法直至工业革命时期才开始流行。正是许 多 学 者 通 过 反 思 18 世 纪 晚 期 至
19 世纪中期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我们今天的共同体概念才得 以 成 形。19 世 纪 40 年 代,马 克 思 在 对
市民社会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时,认识到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国家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工具。⑦ 他 将
“以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视为 “虚 假 的 共 同 体”,在 虚 假 的 共 同 体 中 个 人 自 由 只 在 统 治 阶
级范围内存在,因此是虚幻的、冒充的共同 体;而 在 “真 正 的 共 同 体”中,个 人 才 能 占 有 自 己 的 本 质,才
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机会,才能获得真正的 自 由。⑧ 在 马 克 思 的 观 念 中,任 何 单 个 的 人 都 不 能 脱
离共同体孤立地生活,共同体是人们赖以 生 存 和 发 展 的 基 本 方 式,只 有 在 社 会 共 同 体 中,人 才 能 实 现

① 李志华、王晓朝:《论共同体观念的语词生成与理论建构》,《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年第 2 期。
②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第 545 页。
③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 9 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第 245 页。
④ Ci
ceo,
r DeFin
inbusBono rumetMa l
orum ,Harvard Univers
ityPr es,
s 1994,p.214.
⑤ Ci
ceo,Ma
r r
cusTu l
lius,Wint
erbo
ttom,Michael,DeOf i
fcis,
i Ethi
csUn iver
sit
yo fCal
ifo
rniaPress,
1994,
p.275.
⑥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第 923 页。
⑦ 郁建兴:《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新绎》,《政治学研究》 2000 年第 2 期。
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第 215 页。

— 26 —
“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的生成脉络与演化逻辑

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本质统一。19 世纪 80 年代,在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批判与继承的基础
上,滕尼斯将人类的共同生活二分为两种 对 立 的 类 型:一 种 是 以 自 然、有 机、持 续 为 特 点 的 “共 同 体 生
活”,另一种是以人为、机械、短暂为特点 的 “社 会 生 活”。 基 于 两 种 生 活 方 式,他 提 炼 出 共 同 体 与 社 会
这一组对立的概念,
Geme
ins
cha
ft(共 同 体 )以 情 感 联 结 为 基 础,
Ges
ell
scha
ft(社 会 )以 利 益 导 向 为 基
础。① 20 世纪 60 年代,以鲍曼为代表的 后 现 代 主 义 将 共 同 体 视 为 能 让 人 们 感 到 温 馨、舒 适 和 安 全 的
地方,是人们渴望栖息和拥有的理 想 居 所,是 一 种 未 进 入 现 代 社 会 的 乌 托 邦 式 的 怀 旧 向 往。20 世 纪
80 年代,以麦金泰尔、桑德尔等人为代 表 的 社 群 主 义 (共 同 体 主 义)通 过 批 驳 新 自 由 主 义 的 基 本 观 点
而呈现出强调共同体的倾向,其理论抨击市民社会原子式的自我观,推崇个 体 自 我 与 社 会 共 同 体 之 间
的关系密不可分。社群主义思想引发了 人 们 对 个 体 与 共 同 体 关 系 的 全 新 思 考,也 与 中 国 当 代 的 社 会
转型所催生出的现代性反思相契合。20 世 纪 末,民 族 主 义 学 者 安 德 森 提 出,民 族 就 是 一 个 想 象 出 来
的政治意义上的共同体,一个被想象的、有限的、享有主权的共同体。在《想 象 的 共 同 体》一 书 中,安 德
森从民族文化根源和社会心理两个层面出发,解释了民族是工业化时期人 为 构 建 的 产 物,是 用 语 言 勾
勒的“想象的共同体”② 。在西方学者关于“共同体”概念的研究与讨论中能够发现,人们基于不 断 发 展
和走向现代化的生活现实,逐步反思个人、共 同 体 与 社 会 之 间 的 内 在 关 系,由 此 也 形 成 了 “共 同 体”与
“社会”二者之间对立、互动、嵌套与融合的研究转向。
共同体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步“降格”,从 “共 同 体 作 为 统 领 原 则”降 格 为 “共 同 体 与 社 会 对
立”,再降格为“社会中的共同体”格局。③ 继滕尼斯的作品在中国大陆翻译出版后,学者开始关 注 共 同
体话语的研究。在中国,早期的学者们都将“Communi
ty”和“Soc
iey”译 为“社 会”,直 到 20 世 纪 30 年

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帕克来华讲学,提出“ Communi
tyisnotSoc
iey”,促使中国学者将“
t Soci-

ty”的社会含义保留下来。而对于 “ Commun i
ty”这 一 具 有 共 同 体 意 涵 的 单 词,吴 文 藻、吴 景 超、费 孝
通等老一辈人 类 学 家、社 会 学 家 将 其 译 作 “社 区 ”,由 此 这 一 译 名 在 中 国 学 界 中 一 直 被 沿 用 至 今。

Commun
ity”一词的引入,掀起了中国学界对 于 共 同 体 (社 区)研 究 的 热 潮,相 关 学 者 对 于 共 同 体 (社
区)的研究与理解基本延续了滕尼斯“社区—社会”二分法的研究范式,并 且 呈 现 出 强 调 社 区 地 域 属 性
的特点。中国政治学学者将“共同体”视 为 国 家 或 社 会 的 缩 影 与 原 型,试 图 通 过 对 不 同 的 共 同 体 或 其
具体表现形式进行分析与描述,以透视中国国家结构、社会结构以及国家与 社 会 互 动 的 特 点 及 变 迁 规
律。部分学者已经发现了社区发展蕴含着“共同体”与“社会”双重属性,④ 当代中国的社区研究 绝 不 仅
仅停留于社区具体的微观层面,更多地是将其视为一个研 究 单 位 ⑤ 、研 究 对 象 或 者“透 镜 工 具”⑥ ,通 过
对社区的描述、分析、比较和解释以达到对某种社 会 类 型、社 会 规 律、社 会 通 则 的 理 解。⑦ 也 有 另 一 部
分学者发现了“共同体”的国家政治属 性,可 以 视 其 为 国 家 治 理 社 会 的 具 体 载 体。 例 如,有 学 者 将 “治
理共同体”概念指代按照民主治理和公共性 规 范 建 构 起 来 的 一 种 公 共 事 务 治 理 机 制,并 视 其 为 “政 治
共同体”的现代修辞形式,其本质是人类开展政治生活与实现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⑧
在传统概念中,“共同体”一般 是 基 于 地 缘、血 缘、宗 教 信 仰 而 形 成 的 群 体。正 如 滕 尼 斯 指 出 共 同
体的类型主要是建立在自然(有机体)基础上的群体(如:宗教、家庭)里 实 现 的,它 也 可 能 在 小 的、历 史

① 张国芳:《滕尼斯“共同体/社会”分类的类型学意义》,《学术月刊》 2019 年第 2 期。
②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第 6 页。
③ 李荣山:《共同体的命运———从赫尔德到当代的变局》,《社会学研究》 2015 年第 1 期。
④ 营立成、刘迟:《社区研究的两种取向及其反思———以斐迪南·滕尼斯为起点》,《城市发展研究》 2016 年第 2 期。
⑤ 丁元竹、江汛清:《社会学和人类学对“社区”的界定》,《社会学研究》 1991 年第 3 期。
⑥ 肖林:《“‘社区’研究”与“社区研究”———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 2011 年第 4 期。
⑦ 程玉申、周敏:《国外有关城市社区的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 1998 年第 4 期。
⑧ 公维友:《我国民主行政的社会建构研究———一个“治理共同体”的分析视角》,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4 年,第 81—82
页。

— 27 —
浙江学刊 2022 年第 2 期

形成的联合体(如:村庄、城市)以及在思想的联合体(友谊、师徒关系等)里 实 现,他 在《共 同 体 与 社 会》


一书中归纳了三种共同体的类型:血缘共同体、地 缘 共 同 体、精 神 共 同 体。① 随 着 时 代 发 展,共 同 体 概
念不断被注入政治意涵与现代色彩,其本身的地理属性也被不断扩充 或 受 到 挑 战。在 鲍 曼 看 来,共 同
体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或客观上的共同体特征(这些共同体 特 征 包 括 种 族、观 念、地 位、遭 遇、
任务、身份等)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 织,既 包 括 小 规 模 的 社 区 自 发 组 织,也 可 指 更 高 层 次 上 的
政治组织,还可指国家和民族这一最高层次的总体,即民族共同体或国家共同体。② 此时的共同 体,既
可指宏观的国家或者民族,也可指具体 的 社 区 组 织 或 者 小 团 体。 安 德 森 用 人 类 学 和 历 史 学 的 角 度 论
证了作为共同体的“民族”是如何通过符 号 和 认 知 媒 介 建 立 起 来 的,由 于 强 大 的 现 代 传 播 技 术 发 展 迅
猛,共同体的塑造越来越不再受制于地 理 范 围,反 而 更 加 依 赖 于 共 同 的 语 言、文 化、礼 仪、信 仰 和 法 律
等因素强化其共同性,增强共同体内部个体之间的亲密感。③ 传统共同体话语已逐步接受了现代 性 所
带来的影响,融合了当代技术发展、信息媒体传播、语言文化传承等多方 综 合 因 素,逐 步 从 传 统 概 念 转
化为更具想象力和延展性的现代概念。

三 、话语体系建构 :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生成的政治意涵

在追溯西方“共同体”话语起源、发展及引介的基础上,能够发现“共同 体”概 念 在 中 国 政 界 及 学 界
都展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与发展趋势,“社会 治 理 共 同 体”已 成 为 当 代 中 国 政 治 话 语 体 系 中 的 重 要 组 成
部分。政治话语体系不是一个简单的话语集合,而是对历史事实、实践经 验 与 系 列 政 策 主 张 等 进 行 解
释、诠释和提炼的系统,能够影响一个国 家 选 择 什 么 样 的 政 治 和 经 济 制 度,以 及 如 何 组 织 政 府 和 社 会
的重要活动。④ “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的提出在本质上是服务于国家治理社会的制度安排,也是 中 国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步骤,为 国 家 的 社 会 发 展 提 供 新 的 进 步 空 间。 该 话 语 的 生 成 与 变 迁
符合国家治理策略与社会 结 构 的 变 化,总 体 上 呈 现 出 从 传 统 概 念 到 现 代 概 念、从 党 政 主 导 到 多 元 参
与、从国家治理到基层治理、从政策文本 到 实 践 经 验 等 多 个 维 度 的 变 化,其 生 成 与 变 迁 的 脉 络 也 体 现
了国家从“显性”在场到“隐性”在场、社会从微弱存在到快速成长的政治意涵。
社会治理的政治话语受到来自现代社 会 的 挑 战 和 影 响,其 话 语 形 态 也 会 伴 随 着 社 会 治 理 结 构 的
变迁而演化。中国的社会治理在总体上经历了从党政主导到多元参与 的 过 程。曾 有 学 者 系 统 考 察 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治理方式的整体变化,主 要 体 现 在 以 下 多 个 方 面:从 集 权 到 分 权、从 阶 级 斗 争 到 利
益协调、从政治国家到社会成长、从政府统治到社会自治、从政府管制到公共服务等。⑤ 新中国成 立 初
期,政党、国 家 与 社 会 关 系 极 为 复 杂,三 者 之 间 难 以 剥 离。改 革 开 放 后,公 共 领 域 开 始 重 现,社 会 的 力
量逐步壮大。不仅如此,成长于中国本土环境中的政治协商制度也创造 了 中 国 独 特 的 政 治 生 态,在 实
践中协调了政党、国家与社会三者间的关系,有 效 应 对 了 社 会 多 元 化 对 党 和 国 家 带 来 的 挑 战。⑥ 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 出 “推 进 国 家 治 理 体 系 和 治 理 能 力 现 代 化”的 深 化 改 革 目 标,并 且 提 出 用
“社会治理”概念替代“社会管理”概念以呼 应 “国 家 治 理”,这 标 志 着 中 国 从 权 力 强 制 性 单 向 度 行 使 转

① 张国芳:《滕尼斯“共同体/社会”分类的类型学意义》,《学术月刊》 2019 年第 2 期。
② 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第 1 页。
③ 李义天:《共同体与政治团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年,第 12 页。
④ 宋雄伟、张婧婧、秦曾昌:《中国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构成与演化:基于语词、概念与主题的分析》,《政 治 学 研 究》
2020 年 第
6 期。
⑤ 俞可平:《中国的善治之路:中美学者的视角》,《中国治理评论》
2012 年第 1 期。
⑥ 林尚立:《协商政治与中国的政治形态》,《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 2007 年第 1 期。

— 28 —
“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的生成脉络与演化逻辑

向国家与社会关系共同体良性互动的治理逻辑。① 在找回“国家”的基础上,也在逐步通过政治话 语 形
式关照“社会”发展。社会治理是人们应对社会生活共同问题时调动资 源、组 织 力 量、协 调 利 益 的 一 种
制度方式。在面向社会治理具体问题与 实 际 运 作 时,不 同 主 体 在 组 织 构 成、角 色 定 位、功 能 运 作 和 行
为取向方面具有自身特点与基本定位,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序、稳定且模式化的关系格局。②
2012 年 11 月中共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旨在追求中国利益时兼顾他
国合理关切,在谋求中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 同 发 展。③ 自“人 类 命 运 共 同 体”概 念 提 出 以 来,人 类
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了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思想突破了对 以 往 人 类 社 会 历 史 发 展 道
路的认识局限,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 和 平 方 式 寻 求 民 族 复 兴、推 动 世 界 发 展 的 智 慧 与 决 心,是
当代中国继承和发 展 马 克 思 世 界 历 史 理 论 的 伟 大 命 题。 目 前 已 经 走 向 世 界 秩 序 的 “人 类 命 运 共 同
体”,既是千年天下之大同思想的现代 化 表 述,也 是 中 国 在 新 时 期 的 国 际 外 交 理 念。 人 类 命 运 共 同 体
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坚持以共商、共建、共 享 为 原 则,致 力 于 建 构 有 利 于 国 内 发 展 的 国 际 环 境,同 时
也倡导一种新型的世界秩序。2014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 是 官 方 首 次 正 式 提 出 “中 华 民 族 共 同 体”这 一 重 大 话 语
与命题。④ 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 意 识”,该 话 语 频 繁 出 现 于 官 方 重 要 文 件,并 一
度成为国内政治学界研究的“显学”命 题。 中 华 民 族 共 同 体 本 质 上 是 中 华 民 族 观 念 中 的 国 家 形 态,包
含了人们的政治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与文化认同等。中华民族共同 体 建 设 突 出 了 中 国 国 家 建 构
的主体性,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精神动力,这与马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结 合 中 国 自 身
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互相呼应。⑤ 在一系列与国家治理相关的主流政治话语提出后,国 家 权
力的触角依旧要向基层延伸,政治话语也进入从宏观向微观转化的过渡阶 段,政 治 学 界 的 研 究 视 野 也
会伴随着国家主流话语与意识形态宣传路径的变化而从国家治理层面逐步向基层治理转变 。
继“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等 “共 同 体”系 列 政 治 话 语 提 出 后,“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话
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中应 运 而 生。2019 年,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在 中 央 政 法 工 作 会 议 上 提 出 “社 会
治理共同体”一词,该概念及理论 的 提 出 标 志 着 我 国 社 会 治 理 话 语 取 得 突 破 性 进 展 与 创 新 。2019 年
10 月底,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原文提 出:“必 须 加 强 和 创 新 社 会 治 理,完 善 党 委 领 导、政 府 负 责、民 主
协商、社会 协 同、公 众 参 与、法 治 保 障、科 技 支 撑 的 社 会 治 理 体 系,建 设 人 人 有 责、人 人 尽 责、人 人 享 有
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 有 序,建 设 更 高 水 平 的 平 安 中 国”。⑥ 我 国 目 前 正 处
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确实面临重大挑战,国家提出“社会治 理 共 同 体”话 语 能 够 适 应 社
会主要矛盾变化,以提高基层治理的实际效能并 满 足 人 民 群 众 对 美 好 生 活 的 追 求。⑦ 龚 维 斌 认 为“社
会治理共同体追求的是有机团结,是实现社会共同体的一种途径和手段,最终迈向社会共同体”。⑧ 王
天夫强调社会治理共同体既是社会治理 的 主 体 也 是 客 体,无 论 是 社 会 组 织、政 府 机 构、组 织 团 体 还 是

① 陈进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中国社会科学》 2019 年第 5 期。
② 李友梅:《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与社会治理再转型》,《社会学研究》 2021 年第 2 期。
③ 《 中共首提“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共同发展》, 2012 年 11 月 11 日,http://cpc.peopl
e.c
om. cn/18/n/2012/1111/
c350825-19539441. html,2020 年 11 月 30 日。
④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 团 结 进 步 表 彰 大 会 在 京 举 行》, 2014 年 9 月 29 日, h tp:
t //www. xinhuanet.
com/po l
it
ics/2014-09/29/c_ 1112683008.tm,
h 2020 年 11 月 30 日。
⑤ 马俊毅: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代性内涵》,《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年第 5 期。
⑥ 《 〈十九 届 四 中 全 会 公 报 〉解 读: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 》, 2019 年 12 月 6 日,h ttp://country. cn/gundong/20191206/
cnr.
t20191206_524886571. tml,
sh 2020 年 11 月 30 日。
⑦ 王德福: 《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新 理 念 新 在 何 处?》, 2019 年 11 月 13 日, ht
tp://www. banyuetan.org/szj
j/de
tai
l/20191113/
1000200033135991573608078379190502_ 1.
h 2020 年 11 月 30 日。
tml,
⑧ 龚维斌: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2020 年 1 月 18 日,http://www.qstheory.cn/wp/2020-01/18/c_ 1125477143.
htm, 2020 年 11 月 30 日。

— 29 —
浙江学刊 2022 年第 2 期

单个社会成员都是组成共同体的重要部分,这些群体共同参与到共同体的治理行动之中。① 社会 治 理
共同体总体上被专家学者视为一种综合性共同体,不同研究者从治理 结 构、治 理 主 体、治 理 机 制、治 理
目标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与阐释。综合来看,“社会治理共同体”在中 国 城 乡 基 层 呈 现 出“一 核 多
元”、政府主导、复杂多样的网络化治理 结 构,在 城 市 治 理 中 强 调 共 建、共 治、共 享 的 治 理 理 念,而 在 乡
村治理中强调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方式。②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将国家治 理 社 会 的 目 标 浓 缩 于 该 话 语 之 中,意 在 增 强 国 家 自 主 性 的 同
时回应基层民众需求、激发社会自身活力。在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话语收 缩 后,“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话
语需要经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政策文本到基层实践的落地过程。安东尼·柯亨(
AnhonyCohen)

在《共同体的符号结构》(
TheSymbo
licS
truc
tur
eofCommun
ity)一书中指出,最好不要把共同体予以
实体化,不要将之理解为建立在地方性基础上的社会互动网络,而要更多地 关 注 共 同 体 对 于 人 们 生 活
的意义以及他们各自认同的相关性。然而,作为国家正式政策文本中的政 治 话 语,“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
具有可实体化和抽象化的双重属性,不仅为国家治理社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 给 予 了 人 们 对 于 美 好 生
活的想象空间。与此同时,“社会治理共同体”绝不是仅停留于政策文本 的 官 方 话 语 或 宣 传 口 号,它 在
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过程中,会衍生出大量 具 有 可 操 作 性、可 研 究 性 的 具 体 概 念,涵 盖 基 层 治 理 中 的 城
乡发展、资源分配、权力下沉、公共服务 等 一 系 列 关 乎 人 民 利 益 的 具 体 问 题。 理 解 该 话 语 需 要 厘 清 政
府、社会与市场在基层治理中扮演的角色 及 承 担 的 责 任,具 体 到 城 市 基 层 社 会 领 域,就 是 要 以 城 市 社
区为场域,打造政府治理、居民参与、社 会 调 节、市 场 服 务 的 城 市 社 区 治 理 共 同 体,从 而 保 障 和 改 善 民
生,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该话语具体 到 乡 村 治 理 领 域,就 是 要 以 农 村 社 区 或 小 型 村 落 为 场 域,打 造
“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共同体或村落共 同 体,保 护 乡 村 传 统 文 化 的 同 时 给 予 基 层 农 村 适 当 的 自 治 空
间与活力,从而实现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可以看出,“社会治理共同 体”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既 传 承 了
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又丰富了新时期新 发 展 的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国 家 政 治 话 语 体 系。“社 会 治 理
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 体”的 提 出 实 现 了 “共 同 体”话 语 体 系 在 中 国 从 平 面 到 立
体、从传统到现代、从整体到局部层层递进的 全 过 程,实 现 了 “共 同 体”系 列 政 治 话 语 体 系 在 中 国 语 境
中与时俱进的动态塑造。

四 、国家与社会互动 :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的理论内涵

社会治理是政府、社会组织、公众团 体 等 主 体 在 互 动 协 商 的 基 础 上 共 同 参 与 以 解 决 社 会 问 题、回
应治理需求的过程。“社会治理共同体”话 语 不 仅 是 政 策 研 究 中 的 政 治 话 语,也 是 社 会 治 理 研 究 中 的
学术话语,作为学术话语其具备着更为 深 刻 和 丰 富 的 理 论 内 涵。 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 话 语 演 化 的 内 在 逻
辑是国家与社会在社会治理中作为治理主 体 的 地 位 变 化,国 家 从 显 性 在 场 到 隐 性 在 场,从 以 “看 得 见
的手”统治到以“看不见的手”治理,接纳更多 治 理 主 体 进 入 社 会 治 理 的 “舞 台”或 “剧 场”,权 力 结 构 也
从单向到双向、从简单到复 杂,治 理 网 络 扩 展 至 整 个 社 会,有 效 连 接 国 家 与 社 会 之 间 的 “中 空 地 带”。
从学术研究的视角看,“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体现的治理逻辑在本质上 依 旧 是 以 国 家 为 主 导,但 一 定
程度上把“社会治理共同体”视为一种理论上 理 想 的 治 理 状 态,将 “社 会”重 新 带 回 政 治 研 究 的 核 心 议
题。学者们将“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作为一种兼具本体论与方法论意义 的 存 在 来 理 解,前 者 将“社 会

① 王天夫: 《构建社会治理体 系 建 设 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 》,
2020 年 3 月 31 日,
htp:
t //theo
ry.
peop
le.
c cn/n1/2020/0331/
om.

40531-31655949.
h 2020 年 12 月 30 日。
tml,
② 吴理财: 《全面小康社会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20 年第 5 期。

— 30 —
“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的生成脉络与演化逻辑

治理共同体”视为一个以“一核多元”为特征、以国家治理社会为目标的实 体 话 语,后 者 将“社 会 治 理 共


同体”视为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抽象治理场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的 载 体 以 及 管 窥 国 家 治 理
社会的“放大镜”。
一是“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理论成果 与 话 语 创 新。党 的 十 九 大 正 式
提出了我国全面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 总 体 判 断,在 此 基 础 上,无 论 是 理 论 研 究 还 是 基 层 实 践,社 会
治理理论与方法都在不断推陈出新。① 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文本表述来看,社会治理共 同 体
显然不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是国家为治理社会提出的一种政治话语,是 需 要 国 家 机 构 与 智 库 专 家
合作建设的共同体。城乡基层的发展在 某 些 方 面 缺 乏 紧 密 的 社 会 联 系、高 度 凝 聚 的 社 会 资 本 和 指 向
团结的公共意识,在个体化背景下催生出一些原子化、个体导向的“精致 的 利 己 主 义 者”。党 中 央 在 面
临城乡基层治理困境时,及时提出“建设人 人 有 责、人 人 尽 责、人 人 享 有 的 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目 标 与 策
略,本质上结合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 共 同 需 求,在 加 强 国 家 政 权 渗 透 基 层 的 同 时,更 加 有 效 地 提
高治理效能和增加社会 公 共 福 利。“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并 非 自 然 形 成 或 者 来 自 于 传 统 文 化 的 路 径 依
赖,而是结合了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国家治理目标的新产物,为国家政治话 语 体 系 塑 造 出 新 的 治 理 概
念与治理场域,实现国家权力在基层治理中的“在场”。在中国,社会治理 共 同 体 的 治 理 结 构 不 是 多 元
主体并列式、完全平等的参与结构,而是党 委 领 导、政 府 负 责、社 会 协 同、公 众 参 与 的 “一 核 多 元”式 治
理结构,党委力量占主导,其他主体作为协调和补充性力量参与治理过程。② 中国在打造“共建共 治 共
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过程中如何建构多元 主 体 间 的 相 互 关 系、权 责 关 系 与 协 调 机 制,是 新 时 代 中 国 特
色社会治理理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话 语 为 此 问 题 提 供 了 新 思 路 与 新 路 径。 由
此可见,“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对党的十九大 提 出 的 “打 造 共 建 共 治 共 享 的 社 会 治 理 格 局”的 进 一 步 创
新和丰富,为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③
二是“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建构了中国式“国家—社会”互动场域。“共 同 体”概 念 起 初 被 视 为 舶
来品引入中国社会学界,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发 展,“共 同 体”概 念 已 在 中
国政治发展的相关语境中不断被延伸扩展。 从 纵 向 看 “共 同 体”概 念 的 发 展 历 史,共 同 体 以 家 庭 为 组
成单元,逐步从家族发展为宗族再壮大为氏族社会。马克思曾经指出,基 于 血 缘 亲 属 关 系 而 存 在 的 氏
族社会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脐带”④ ,人们共同劳动与平等分配,没有阶级划分。部落、氏族 及 其 制
度,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都是自然所赋予的最 高 权 力,个 人 在 感 情、思 想 和 行
动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的。⑤ 随着分工和交换的发展 以 及 生 产 工 具 与 生 产 技 术 的 改 进,原 本 的“共 产
制共同体”开始出现等级结构与阶级分化。在财富与权力分配不均的情 景 下,统 治 关 系 与 奴 役 关 系 也
逐步显现,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之时,氏族社会瓦解,诞生国家。国家的 出 现,使 得 由 血 缘 关 系 联 结 而
成的传统的自然共同体雏形开始转变为具 有 政 治 属 性 与 统 治 意 味 的 “虚 幻 的 共 同 体”。 国 家 不 仅 “不
依赖于亲属集团而依赖于共同居住地区为了公共 目 的 来 划 分 人 民”⑥ ,而 且 具 有 与 人 民 大 众 分 离 的 公
共权力。国家与社会间的关系一直是不同 学 科 学 者 们 的 讨 论 主 题,“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也 成 为 中 国 从
“强国家—弱社会”向“强国家—强社 会”转 变 的 一 种 代 表 形 态。按 照 马 克 思、恩 格 斯 的 发 展 逻 辑,“人

① 《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 2017 年10 月19 日,http://www.xi


nhuanet.
com/poli-
ti
cs/2017-10/19/c_ 1121823264.
html,2020 年 11 月 30 日。
② 李永娜、 袁校卫:《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逻辑与实现路径》,《云南社会科学》 2020 年第 1 期。
③ 王德福: 《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新 理 念 新 在 何 处?》, 2019 年 11 月 13 日,ht
tp://www.banyuetan.og/s
r zj/de
j t
ai/20191113/

1000200033135991573608078379190502_1.
html,2020 年 11 月 30 日。
④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第 109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4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第 112—113 页。
⑥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 117 页。

— 31 —
浙江学刊 2022 年第 2 期

类社会是以共同体形式出现的”① ,国家从出现到最 终 消 亡、政 治 属 性 由 强 到 弱,人 们 获 得 全 面 而 自 由


发展之时,又将回归以社会关系为联结的共同体的本质意涵。从一定意义 上 来 说,“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
是国家建构出的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抽象场域,也是国家与社会互动产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三是“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是对学界 关 于 “村 落 共 同 体”研 究 的 传 承 与 拓 展。 在 “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话语被国家正式提出之前,中国学界就早已关注基层治理研究中以 村 落、民 族、宗 教 为 基 础 而 形 成
的小共同体,这些具体的共同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理论链条,不断链接形成 当 前“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的
发展历史,使得“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吸收现代性影响的同时,也融合了中 国 乡 村 治 理 研 究 传 统 与 民 族
精神。有一批致力于乡村研究的学者指出,“村落共同体”是国家在治理 乡 村 过 程 中,由 于 国 家 政 权 力
量难以延伸至乡村底部,通过村落自主性、乡村文化、乡村精英等综合因素的结合,② 以宗族血缘 纽 带、
高度的价值认同、道德内聚与情感联结维 系 形 成 的 小 共 同 体。“村 落 共 同 体”一 方 面 体 现 着 国 家 权 力
向乡村渗透的意向,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中国传统 乡 村 中 的 家 族 本 位。③ 从 总 体 上 考 察,当 代 中 国 村 落
共同体是处在消解的过程中,但又在消解过程中不断重生,中国学者无法忽 视 村 落 共 同 体 在 国 家 与 社
会治理中的作用。王沪宁曾指出,“村落共同体以其固有的属性抵御着 体 制 的 渗 透。在 中 国 传 统 社 会
中,国家力量难以渗透到遥远的村落共 同 体 之 中。 传 统 社 会 的 大 秩 序 是 建 立 在 大 量 家 族 村 落 小 秩 序
基础之上形成的,家族村落又依据血缘关系建立内部群体秩序。可以看 出,村 落 共 同 体 补 充 了 政 治 体
制无力包揽的功能,维持了乡村内部共同体的必 要 存 在”④ 。尽 管 当 前 的 中 国 乡 村 社 会 日 益 理 性 化 和
现代化,消解了乡村内部大量原本以共同 体 形 式 凝 聚 而 成 的 群 体 力 量,但 不 可 否 认 的 是,乡 村 社 会 依
旧存在血缘共同体、宗族共同体、民族共 同 体、经 济 生 产 生 活 共 同 体 和 精 神 信 仰 共 同 体 等 多 种 类 型 或
混合类型。“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继承了 以 往 中 国 学 界 对 “村 落 共 同 体”发 展 的 高 度 关 注,也 呼 应 了
“中华民族共同体”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将中国传统的基层研究视角延伸至整个社会。
四是“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增强了“共同体”概念在中国的延 展 性 与 包 容 性。进 入 21 世 纪 以 来,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的公共生 活 提 供 了 更 加 先 进 的 技 术 手 段 和 便 利 条 件,也 为 人 类 以 共
同体形式进行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新的社会土壤。现代信息技术以高速流动 的 信 息 网 络 与 传 播 媒 介 强
势介入人类生产、生活和人际交往,变革 了 人 类 在 时 间、空 间 上 的 传 统 存 在 形 式 与 相 互 之 间 的 联 结 方
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虚拟经济”“虚拟货币”“虚拟交易”和“虚拟 交 往”等 具 有 时 代 意 义 的 新 型
人类共同生产生活的方式,人类愈发被置于具有广泛公共性的现实空间之 中,人 们 纯 粹 的 私 人 性 不 断
被消解,与之相反,复杂的公共性被不 断 地 衍 生 出 来。 党 的 十 九 大 提 出 “完 善 党 委 领 导、政 府 负 责、民
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与“建 设 人 人 有 责、人 人 尽 责、人 人
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本质上是对 中 国 社 会 治 理 规 律 认 识 的 深 化 与 拓 展,体 现 了 党 领 导 下 多 方
参与、共同治理的科学理念。“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话语能够涵盖多元 主 体 的 互 动 关 系,还 能 吸 纳 现
代技术发展对社会治理的高度影响。“社会治理共同体”不仅可以从具体 实 践 层 面 的 实 体 化 来 进 行 研
究,也可以从理论层面的抽象化进行 研 究。 对 于 实 体 化 层 面 而 言,根 据 不 同 地 区 的 历 史 背 景、社 会 经
济情况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社会治理共同体内部会衍生出类型不 同、范 围 不 同 的 多 样 化 实 践
形态,这些具体的多样化共同体实体都能 归 属 于 “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这 一 大 的 概 念 范 畴 之 中。 对 于 抽
象化层面而言,“社会治理共同体”也可被 视 为 一 种 “观 念 中 的 共 同 体”,具 有 想 象 空 间,可 被 视 为 人 们

① 张康之、张乾友:《共同体的进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年,第 4 页。


② 刘伟:《论村落自主性的形成机制与演变逻辑》,《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3 期。
③ 秦晖:《“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上)》,《社会学研究》 1998 年第 5 期。
④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第 211 页。

— 32 —
“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的生成脉络与演化逻辑

对于国家建构、民族团结、社群合作、邻 里 互 助、和 谐 友 善 等 家 国 精 神 与 团 结 意 识 的 复 合 体,不 仅 成 为


宣传国家政治话语的意识形态,也成为民众对于自身所在国家与社会高度 认 同 感 的 源 泉,极 大 地 提 升
社会团体的紧密团结程度与文化包容性。

五 、增强社会自主性 :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的价值导向

“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的理论深化 过 程 不 仅 是 抽 象 的 国 家 制 度 创 新,还 是 正 式 制 度 与 实 践 经 验
的结合,涉及不同治理主体在行动过程中的博弈、协商与合作。对于“社会 治 理 共 同 体”话 语 的 理 解 不
能局限在学理层面,而应具体到实践维度,将关注点放置于国家政治制度安 排 与 民 众 公 共 生 活 之 间 的
互动、互构与互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走 出 了 一 条 具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和 发 展 的 道 路,坚
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将制度优势转 化 为 国 家 治 理 效 能。① 在 中 国 步 入 新 时 代 的 进 程 中,
“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也迈向了实体化,该话语蕴含着增强社会自主性 的 价 值 目 标 与 政 策 导 向,国 家
希望通过重塑中国社会形态及治理形式,最终跨越行政区划治理的边界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是“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有效回应了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价 值 关 怀。党 的 十 九 大 在 正 式 文
本中提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同时,附加了三 个 重 要 形 容 词,即 “人 人 有 责”“人 人 尽 责”“人 人 享 有”,
最终指向“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目标。从 党 的 正 式 政 策 文 本 表 述 可
以看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需要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公共性,“人人有责”与“人 人 尽 责”体 现 出“人”
在社会治理共同体中的主体性,“人人享有”体现出“人”在社会治理共同 体 中 的 公 共 性,二 者 结 合 最 终
体现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是在系统回应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 价 值 关 怀。这 里 的“人”不 仅 仅
是指单个生活在社会系统中的个体,也 指 由 个 体 组 成 的、参 与 社 会 治 理 的 社 会 团 体、社 群 组 织 等。 从
“人”的主体性来看,社会治理对于不同主体的接纳程度越来越高。自改 革 开 放 以 来,中 国 经 济 社 会 结
构已发生重大变化,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理念也在相应变化,政府职责的转 型 改 变 了 过 去“保 姆 型”服
务模式,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主要关注民众最为关心和重要的问 题。在 此 基 础 上,“社 会 治 理 共
同体”呼吁“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中“人”的主体 性,让 更 多 相 关 组 织 机 构 参 与 到
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来。“人”的组织和联 合 是 推 动 社 会 发 展 的 重 要 前 提,当 这 些 联 合 起 来 的 组 织 机 构
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能够更加有 效 地 协 助 党 和 政 府 处 理 繁 杂 的 公 共 问 题。 从 “人”的 公 共 性
来看,民众对于公共生活的需求也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民众在 参 与 社 会 治 理 过 程 中 表 达
个人偏好、政策意见的同时,也对社会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习近平总 书 记 在 党 的 十 九 大 报 告 中 明
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 国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已 经 转 化 为 人 民 日 益 增 长 的 美 好 生 活 需
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包 含 了 人 民 对 美 好 生 活 的 想 象 与 向 往,是
一个“人人共享”的共同体,人们在实质性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党和政 府 也 保 障 了 民 众 享 有 普 遍 的
公共权利和公共资源。
二是“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体现了国家与基层治理重心下移的政 策 倾 向。中 国 社 会 治 理 的 重 心
在基层,基层工作的重心也倾向于社会治理,将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放置于 中 国 基 层 治 理 的 历 史 背 景
与发展现状中理解,能够发现这与全球社区社 会 资 本 下 降 以 及 全 球 “社 区 复 兴 运 动”具 有 相 似 的 旨 趣
与目的。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 系 建 设,推 动 社 会 治 理 重 心 向 基 层 下 移,发 挥 社
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会治理共 同 体”话 语 的 提 出 与 当 前 中

① 夏志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20 年第 5 期。
② 郁建兴、任杰:《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实现机制》,《政治学研究》 2020 年第 1 期。

— 33 —
浙江学刊 2022 年第 2 期

国社会基层治理重心下移的政策倾向相呼应,也是党和政府打造共建共治 共 享 社 会 格 局 的 重 要 环 节。
其一,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国家治理基层社会的理想目标。现代性的发展 引 发 原 子 化 社 会 的 出 现,个 体
时代的公共精神缺失与现代社会的碎片化发展都将严重影响国家治 理 社 会 的 效 度。从“结 构—功 能”
的视角看待社会,能够发现社会中不同的 组 成 成 分 与 组 织 机 构 都 是 社 会 系 统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部 分,“社
会治理共同体”话语不仅能够统筹不同 的 参 与 主 体,还 能 指 代 复 杂 的 社 会 治 理 模 式 与 内 在 治 理 机 制,
给予基层实践的空间与创新的灵感。 其 二,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 涵 盖 了 城 乡 融 合 发 展 的 新 思 路。 自 改 革
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在治理基层社会的过 程 中 意 识 到 乡 村 发 展 大 幅
度滞后于城市的关键,自 2004 年开始党中央就连续发布以“三农”(农 业、农 民、农 村)为 主 题 的 一 号 文
件,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 了 旨 在 发 展 农 村 的 “乡 村 振 兴”战 略。中 国 的 城 乡 发 展 政 策 经 历 了 “城 乡 统
筹”“城乡一体化”与“城乡融合”的三大阶段,“社会治理共同体”在一定 程 度 上 囊 括 了 城 市 与 乡 村 两 大
发展场域,以政治话语形式消弭人们对城乡差距的刻板印象。其三,社会 治 理 共 同 体 话 语 引 导 党 和 政
府以系统思维治理基层社会,注重权、责、利与治理重心同步下移。社会 治 理 共 同 体 倡 导 整 体 性 治 理,
引导党和国家在关注治理重心下移的同时也要关注职责合理划分与资源优化分配的问题 。
三是“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的提出能够提升民众的政治信任,积累 社 会 资 本,间 接 增 强 国 家 治 理
体系现代化的合法性。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信任关系作为贯穿于治理体系现 代 化 合 法 性 进 程 的 一 条 主
线,也构成了国家治理社会的经验基 础。 然 而,现 实 生 活 中,信 任 缺 失 正 成 为 现 代 国 家 治 理 的 巨 大 掣
肘。① 由于政府信任的下降与现代社会属性、服务对象 变 化 以 及 政 府 所 处 生 态 环 境 密 切 相 关,这 些 外
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政府信任议题变得愈发复杂,② 迫切需要修补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信任缺 失。现
代公共生活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不同的行 动 主 体 能 够 在 同 一 系 统 中 达 成 合 作 并 形 成 集 体 行 动,行 动
者通过集体行动或群体组织表达需求和观点,相互认同并相互塑造,不断强 化 集 体 共 识 并 形 成 信 任 网
络,最终建立紧密联系和合作互动的社会网络。“社会治理共同体”作为 国 家 话 语 渗 透 至 基 层,为 普 通
民众传递一种团结有爱、互帮互助、相互 信 任 的 价 值 观,培 育 人 们 的 社 会 认 同 感,建 立 人 际 互 信、平 等
交换的社会公约与规则,从而编织起有利于普罗大众的密集型政治社会网 络,以 增 强 国 家 治 理 体 系 现
代化的合法性。其一,“社会治理共同体”以城乡社区为重点展开,而基层 社 区 作 为 政 府 建 构 治 理 网 络
的关键枢纽,起到了链接民众与政府的 重 要 作 用。 尤 其 是 社 区 内 部 的 社 会 资 本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能 够 促
进国家政治民主的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市 民 能 够 通 过 非 正 式 社 会 网 络 将 个 人 诉 求 或 集 体 诉 求 传 递 给
基层工作者,最终传递给基层政府;另一方面是市民可以通过参与公共事务 以 提 高 自 己 参 政 议 政 的 能
力,从而提升自己作为政治行动者的自主性与积 极 性。③ 其 二,“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中 积 累 的 社 会 资 本
能够化解基层治理中的集体行动困境。 对 于 基 层 而 言,社 会 治 理 是 一 种 集 体 选 择 过 程,政 府、社 会 组
织、企业单位、社区居民等不同主体需要 通 过 协 商 谈 判、资 源 交 换 与 相 互 妥 协 最 终 共 同 参 与 到 集 体 行
动中,处理和解决一系列与人民利益息 息 相 关 的 公 共 问 题。 这 种 多 元 主 体 间 以 社 会 资 本 为 基 础 建 立
信任、合作与互惠的良好关系,能够有效化解基层治理中的集体行动困境。④ 其三,“社会治理共 同 体”
话语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社会治理共同体内部需要建立起一种能 够 维 持 多 方 利 益 主 体 持 续
互动的参与网络,这种象征着良好合作与信任互惠的社会网络,需要人们对 社 会 产 生 持 续 的 认 同 感 与
信任感,从而形成一套社会共享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大众认可的社会规范。
四是“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有助于国家跨越行政区划治理边界重 塑 治 理 空 间。传 统 话 语 中 的 共

① 陈进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中国社会科学》 2019 年第 5 期。
② 张成福、边晓慧:《重建政府信任》,《中国行政管理》
2013 年第 9 期。
③ 王薪喜、孟天广:《空间与治理:城市政治研究的新进展》,《国外社会科学》 2020 年第 3 期。
④ 吴光芸、杨龙:《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城市发展研究》 2006 年第 4 期。

— 34 —
“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的生成脉络与演化逻辑

同体被视为是天然形成的空间形态,这 与 近 代 以 来 原 子 化 社 会 的 发 展 格 格 不 入,快 速 发 展 的 城 市 化、
工业化正在不断消解传统共同体的精 神 与 实 质。 如 今 的 共 同 体 不 再 仅 仅 是 单 纯 的 地 域 或 人 口 概 念,
伴随着时代发展而被政界及学界广泛使用。对于许多现代研究者来说,“共 同 体”成 为 一 种 静 态 范 畴,
相当松散地用来指称地理意义或行政管理 意 义 上 结 合 在 一 起 的 人 口,而 不 是 指 一 系 列 各 式 各 样 的 社
会关系。例如,当代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研究以城市街区作为基本考察 对 象 进 行 实 证 研 究,他 们 特 别
在意 c
ommun
ity 在地理位置上的边界划分,是因为其研究 重 点 在 于 描 述 地 理 意 义 或 行 政 意 义 上 结 合
在一起的地域人口之间的各种具体的行动 方 式,而 不 是 在 于 揭 示 或 描 绘 一 种 特 定 的 社 会 范 式 和 关 系
模型。① 在中国,省、市、县、乡等概念也在应用层面代表 着 政 府 出 于 管 理 需 要 而 对 人 们 生 活 地 域 进 行
的划分,更多地被理解为行政单元。然而,不可否认,如果人们在地理上 能 够 生 活 在 一 起,他 们 形 成 团
结、和谐、互帮互助、行动一致的共同体之可能性会比分散居住的人群 概 率 更 大。“共 同 地 域”特 征,至
少为共同体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② 但是,地理上的聚集,对于一个共同体的形成绝非是充分 条 件。
身处同一地域中的人们也可能过着完全原子化的生活,可能在精神上并不 相 互 认 可 或 者 相 互 联 系,表
现出彼此冷漠甚至是对抗。因此,国家治理社会需要发展一种共同体话 语,使 治 理 可 以 超 越 行 政 区 划
的边界,从而重塑国家治理社会的实体空间与想象空间。

六 、结论与讨论 :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的研究趋势

鲍曼揭示我们怀念共同体的原因在 于 怀 念 安 全 感,尤 其 当 我 们 陷 入 一 个 取 消 控 制、充 满 竞 争、灵


活多变和普遍存在不确定性的、流动的、不可预料的世界中,不安全感严重影响了我们每一个 人。③ 时
代快速发展导致社会道德败坏的出现,提醒 早 期 的 共 同 体 辩 护 者 (以 及 那 些 将 共 同 体 理 想 化 了 的 人)
注意“城镇”或者“现代”的生活。④ 安东尼·吉登斯 就 曾 指 出:“在 政 治 光 谱 的 每 一 面,我 们 都 能 看 到 对
社会破裂的担忧,以及对复兴共同体的召唤”⑤ ,正是因为“共同体”这种生活理想一直蕴含着社会 团 结
的诉求。所以,“共同体在今天的流行,可 以 被 看 作 是 人 们 对 于 因 全 球 化 而 产 生 并 加 剧 团 结 和 归 属 危
机的一种回应”⑥ 。在复兴“共同体”理想的浪潮中,“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话 语 的 提 出 也 备 受 国 内 外 学 者
关注,其相关研究也展现出较强的发展趋 势。 在 “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话 语 研 究 不 断 延 伸 与 拓 展 的 过 程
中,也会逐渐展露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这是值得当代研究者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议题。
一是“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的滥 用 及 泛 化。 广 泛 而 频 繁 的 使 用 虽 然 带 来 了 更 多 的 关 注 和 曝 光,
但同时也意味着误用的可能性会大大增 加。“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由 政 策 文 件 正 式 提 出 后,众 多 学 者 开
始研究和使用该话语。作为“共同体”概念 的 衍 生 词,“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也 经 历 了 概 念 泛 滥 与 意 义 泛
化的阶段,这对该话语的未来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研究者基于 政 策 文 本 对“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话语的解读。从宏观治理目标来看,“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国家在基本 实 现 全 面 建 成 小 康 社 会 目 标
的基础上,对于新时期社会治理提出的 新 挑 战 与 新 目 标。 作 为 党 的 十 九 届 四 中 全 会 会 议 公 报 的 关 键
词之一,“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引发各 群 体 基 于 政 策 文 本 的 热 烈 讨 论。 三 是 以 实 践 为 导 向 的 社 会 治
理共同体话语再造。从微观 现 实 需 求 来 看,由 于 物 质 生 活 水 平 的 提 高,人 们 对 于 生 产 生 活 的 环 境 要

①④ CraigCahoun,“
l Commun i
ty:Towa rda Variab
leConc ep
tual
iza
tionforCompar
ati
veRese
arch,”So
cia
l Hi
stry,
o 1980,
106,
pp. 106.
② 丹尼尔·A·科尔曼: 《生态政治》,梅俊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年,第 120—121 页。
③ 齐格蒙特·鲍曼: 《共同体》,欧阳景根译,第 179 页。
⑤ AnthonyGiddens,BeyondLeftand Right,Cambr dge:
i Pol
ityPress,
1994,
p.124.
⑥ Ger
a r
dDelanty,Commun i
ty,London: Rou
tledge,2003,
pp.1-2.

— 35 —
浙江学刊 2022 年第 2 期

求、自我价值追求、政治参与需求等不断提 升,“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话 语 的 落 地 与 人 民 自 身 利 益 和 成 长


发展息息相关。介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政策文本与基层实践之间,“社会治 理 共 同 体”话 语 研 究 也 逐 渐
走向具象化。四是“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逐步走向国际化。近年来,共 同 体 的 发 展 与 丰 富,已 逐 步 走
出传统乌托邦思想中的共同体原始状 态,逐 步 发 展 成 为 多 元 文 化 背 景 下 新 型 的 交 流 共 同 体。 人 们 不
再受时空上的限制,可以根据宗教、民族 主 义、种 族、生 活 方 式 和 性 别 归 属 于 多 个 共 同 体,并 且 这 些 共
同体能够和谐共存。①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在政策文件及官方 媒 体
中宣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 体”“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等 一 系 列 共 同 体 话 语,代 表 着 中 国
在国际交流合作中不仅坚持和平发展道 路,也 坚 持 中 国 特 色。“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话 语 具 备 学 术 话 语
的学术性和政治话语的政治性,由于该话 语 的 双 重 特 性,研 究 者 需 要 从 其 属 性、内 涵 与 制 度 背 景 等 多
个维度进行考量。
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是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差异性和复合性 的 社 会,前 现 代 性、现 代 性 及 后
现代性的现实因素交织在一起,为中国治理社会带来极大的挑战。坚 持 以“人 类 命 运 共 同 体—中 华 民
族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为国家的政治话语体系,是一个关乎国家从国 际 社 会 到 国 内 社 会 发 展 的
宏观治理逻辑,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 逻 辑 与 制 度 逻 辑。“社 会 治 理
共同体”话语能够较好地概述当前中国复杂的社会形态,并且帮助政界与学 界 的 专 家 学 者 搭 建 合 作 对
话的桥梁,重新把“社会”视为国家治理与 政 治 研 究 的 中 心 议 题。“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话 语 的 变 迁 逻 辑
根植于“国家—社会”关系互动的基本趋势,其演进的路径及变迁的形态 并 非 静 态 单 一,而 是 动 态 且 多
元的,涉及多主体之间的功能协调与合作。要在中国语境中把握这个概 念,不 能 局 限 于 单 一 的 学 科 视
角与阐释方式,必须广泛吸收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 视 角 与 研 究 方 法。在 广 泛 关 注
相关学科论述的基础上,借助其资源而澄清它的内涵、意义及作用。通过对“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话 语 的
发展脉络、政治意涵、理论内涵、价值导 向、研 究 趋 势 等 多 个 方 面 系 统 梳 理,能 够 更 加 深 刻 了 解 它 在 发
展过程中的演化逻辑,从而降低该话语被 误 用 与 误 读 的 概 率。 学 术 界 对 于 “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话 语 的
研究也逐步展现出从宏观到微观、从政策到实践、从单一到多元、从传统 到 现 代、从 国 内 到 国 际 的 总 体
性发展趋势。作为国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 理 的 系 统 战 略 规 划,“社 会 治 理 共 同 体”话 语 的 实 现 需 要 结
合新的制度设计与人民需求,将更多主体与资源融入到社会治理体系之中,保 障 社 会 与 国 家 在 共 同 治
理中同步成长,从而激发出“社会治理共同体”自身应有的能量与活力。

〔作者刘伟,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翁俊芳,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
院博士研究生。武汉 430072〕

责任编辑:陈思宇

① Ge
rar
dDe
lan
ty,
Commun
ity,
p.2.

— 36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