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科技政策与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
——
—共同体研究综述
张志旻 1,赵世奎 2,任之光 1,杜全生 1,韩智勇 1,周延泽 1,高瑞平 1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 100085;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 )

摘要:共同体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学概念,尽管也有学者倾向于把它看作一种“想象出来的安全感”或者充满想象的“精
神家园”,但早期主要是指一种共同的生活。 在当代,共同体的概念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并且在不同语境和话语体系下对
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往往难以达成一致。 总体而言,共同目标、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是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也是共同体赖以
生成的基本要素。

关键词:共同体;界定;内涵;生成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10)10-0014-07

Definition, Notation and Evolving--Literature Review of community


ZHANG Zhimin1, ZHAO Shikui2, REN Zhiguang1, DU Quansheng1, HAN Zhiyong1, ZHOU Yanze1, GAO Riping1
(1.General Offic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Beijing 100085, China; 2.School of Public
Policy & Management,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Community as a concept in sociology is considered as a common living, whereas some scholars
treat it as ″a false sense of security″ or an imaginary ″spiritual roof″. Nowadays, the concept is extraordinarily
extended to fail to get an agreement on the understanding on ″ community″ under different atmosphere and
situation. After all, common target, identity and belongingness as three pillars of community, reveal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and fundamental ingredient.
Key words: science foundation; research expert team; actuality and risk; suggestion

在西方思想传统中, 自亚里士多德即重视共同体的 面, 共同体的概念也日益成为拥有不同传统与语言的知


意义。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个人的善不能与共同体的善分 识分子们各自批评反省的重要主题。 显而易见的是,在各
离开来看待,人们是在一个共同体中,对共同善的共同追 种特殊语境与话语体系中,“共同体” 这一概念已经以完
求使人们获得了相应的利益或善 。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 [1]
全不同甚至无法比较的方式被讨论、分析与理论化。 这使
的扩展和通讯交通的日益便利,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 得“共同体”概念无法取得广 泛 的 一 致 ,相 反 进 入 了 看 似
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纽带已经不再受到传统的血缘和地域 无穷尽的论争之中 [2]。 另一方面,尽管一些相关论文已经
的局限,科学共同体、学习共同体、职业 共 同 体 等 “新 兴 ” 出现,但是学术界专门针对共同体的专门化、深入研究还
共同体概念不断出现。 共同体经历了由自然形成的“原始 比较薄弱。 因此,本文以共同体为研究对象,在文献梳理
共同体”到现代意义的“当代共 同 体 ”的 发 展 历 程 。 一 方 的基础上,探讨共同体概念的界定、内涵以及共同体的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学基金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和运行机制研究”(M1021001 )
第一作者简介:张志旻(1973- ),男,北京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14 2010.10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技政策与管理

成。 群集合体,即人群共同体,包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
1 共同体的界定 氏族和部落, 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家庭,
作 为 “ 共 同 体 ” 的 英 文 Community , 是 由 拉 丁 文 前 缀 以共同的经济生活、居住地域、语言和文化心理素质为纽
“Com ”(“一起”、“共同”之意)和伊特鲁亚语 单 词 “Munis ” 带形成的民族等。 张广利(2007)认为,社会生活共同体,就
(“承担”之意)组成的 [3]。 鲍曼认为,词都有其含义,然而, 是指由若干社会个人、 群体和组织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
有 些 词 还 是 一 种 “感 觉 (Feel )”,“共 同 体 (Community )”这 依据一定的方式和社会规范结合而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
个词就是其中之一 。 100 多年来,社会学家提出了多达
[4]
关联的大集体,其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生活方
90 多种的“共同体”定义,以至于一些学者认为从来就没 式,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以及强烈的认同意识[9]。
有什么共同体理论, 也没有关于什么是共同体的令人满 在我国, 直到 1932 年美国社会学家帕克(R.E.Park )
意的定义。 然而正如伊兹欧尼(Amitai Etzioni )所指出的, 来华讲学之前,“Community ”和“Society ”都译作“社会”,面
“不能被定义”是一个令人厌倦的说法,估且不论理性、民 对帕克“Community is not Society ”这句话的翻译问题,费
主和阶级这样的复杂概念, 即便是在精确定义椅子这样 孝通等人才把社会一词 保 留 给 Society , 而 对 Community
的简单概念时我们也会遇到重重困难, 但这并不意味着 创立了一个新的词义“社区”。 此后,这个译名在中国社会
我们因此就要放弃椅子这个概念 [5]。 学界一直沿用下来 [10]。 张广利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
1.1 从社会到社区 展,“单位人”的概念已逐步淡化,“社区人”的概念在逐步
按照腾尼斯等人的观点, 在人类发展史上共同体要 强化,社区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
早于社会。 但是,人们对共同体的认识要明显晚于社会。 社区的依靠越来越明显。 因此,让社区承担起社会生活共
一般认为,把共同体(Community )从 社 会 (Society )概 念 中 同体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明显。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
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学概念, 最早可以追溯到 生活共同体就是各种形式的社区组织 [9]。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 (Ferdinad Tonnies )1887 年 发 表 的 但是, 学者们在社区和 Community 的关系问题上并
《共同体与社会》(《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 》)。 Ge- 没有达成一致。 赵健(2007 )认为,以吴文藻和费孝通为代
meinschaft 在德文中的原意是共同生活,滕尼斯用它来表 表的中国社会学家把社区理解为这种边界明晰的地域实
示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基础上、紧密联系、排他的社会联 体,除了受美国社会学的影响之外,还出于对当时中国现
系或共同生活方式, 这种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产生 实社会进行实证研究的需要。 以社区对应 Community ,显
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体 。 在滕尼 [6]
然强化了地域共同体的意义,即地理属性,而非其社会心
斯那里,共同体主要是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自 理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属性 [6]。 同时,社区定义本身也存在
然生长起来的,其基本形式包括亲属(血缘共同体)、邻里 模糊之处,究竟指一个行政区划还是一种社会关系(群体
(地缘共同体)和友谊(精神共同体)。 血缘共同体、地缘共 或组织),并没有统一的见解。 美国早期社会学家罗伯特·
同体和宗教共同体等作为共同体的基本形式, 他们不仅 M·麦 基 弗 (MacIver ,Robert M. ,1917 ) 试 图 限 定 社 区 概
仅是各个部分加起来的总和, 而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 念,使其与其他社会学术语一样有相对固定的内涵。 他将
起的整体。 相比而言,社会也是一种“人的群体,他们像在 社 会 (Society )、社 区 (Community )、社 团 (Association ) 辨 别
共同体里一样,以和平的方式相互共处地生活和居住在一 为三个不同的范畴 ,认为“社 会 ”是 指 人 与 人 之 间 关 系 的
起,但基本上不是结合在一起,而基本上是分离的”。 “社会 整体系统;社区指“任何共同生活的区 域 ,如 村 庄 、城 镇 、
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 。 波普兰(D. [7]
市区、国家,甚至更大的区域”;社团指具有某些共同利益
E. Poplin ,1979 ) 将 Community 定 义 为 社 区 、 社 群 以 及 在 或兴趣的组织 [11]。
行动上、 思想上遵照普遍接受的道德标准聚合在一起的 1.2 共同体概念的瓦解和重构
团体。 所以,“共同体”被社会学家赋予了“为了特定目的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扩展和通讯交通的日益便利,
而聚合在一起生活的群体、组织或团队”的含义 [8]。 人类历 人与人之间、 群体与群体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纽带已经不
史上形成的由共同生活中某种纽带联结起来的稳定的人 再受到传统的血缘和地域的局限, 社区的共同体色彩逐

2010.10 15
科技政策与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渐淡化,特别是城市社区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共同体, 法律职业共同体就 是 一 个 由 法 官 、检 察 官 、律 师 、公
社区也不再是共同体的代名词 。 吉登斯 (Anthony Gid- 证人员以及法学学者等组成的法律职业群体, 是一群精
dens )在其《现代性的后果》以及《第三条道路》中,都不断 通法律专门知识并实际操作和运用法律的人, 是现代社
在重申一种“脱域的共同体”概念。 他认为,“现代性的一 会中法律秩序和社会正义的守护人。 他们有共同的知识、
个特点是远距离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不断影响我们的生 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思维、共同的认同、共同的理想、共同
活, 这种影响正日益加剧。 这就是我所说的脱域 (Dis- 的目标、共同的风格、气质 [14]。
embdeding ),即从生活形式内‘抽出’,通过时空重组,并重 实践共同体是莱芙和温格 (Lave 和 Wenger ,1991 )在
构其原来的情境”[6]。 《情境认知 :合 法 的 边 缘 参 与 》中 提 出 的 。 温 格 (1998 )在
在原始意义上的共同体概念不断瓦解的同时, 人们 《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中 给 予 了 系 统 的 阐 述 ,
对共同体的青睐有增无减, 共同体概念不断被嵌入到新 认为实践共同体指的是这样一个人群, 所有成员拥有一
的语境中而获得重构 ,如政治共 同 体 、经 济 共 同 体 、科 学 个共同的关注点,共同致力解决一组问题,或者为了一个
共同体、学习共同体、职业共同体等越来越多的进入各种 主题共同投入热情, 他们在这一共同追求的领域中通过
层次和类型的团体、组织、乃至民族和国家的视野。 正如 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专长 [15]。
霍布斯保姆(Eric Hobsbawm )所指出的,“共同体”一词从 知识共同体的概念由约翰·拉吉(John Gerard Ruggie)
来没有像最近几十年来一样不加区别地、 空泛地得到使 在 1972 年引入到国际关系研究中,拉吉借用了福柯“知识”
用了 。 赵健认为,今天我们在理解西方文献中的 Com-
[12]
(Episteme ) 的 概 念 并 结 合 了 博 卡 特·霍 尔 泽 (Burkat
munity 之义时, 如果仍然习惯地使用包含地域取向的社 Holzner )的“知识共同体”的概念,认为知识共同体是由某
区概念为理解的中介, 那么产生理解上的错位就难以避 一知识领域相互联系的行为体组成。 根据霍尔泽的解释,
免 。
[6]
拉吉认为,“知识共同体界定了它的成员 , 并建构了特定的
因此,要对当代共同体的概念进行梳理和考察,就不 现实”。 哈斯等将知识共同体视为解释国际政策协调和国
能脱离共同体概念所置身的语境。 从共同体所置身的语 际合作的一个独立变量 [16]。
境出发,学者对当代共同体的概念给出了不同的解读。 在 韩启德认为,学术共同体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
此,仅举部分例子如下。 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
目前,对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 )的界定主 动学术的发展,从而形成的群体 [17]。
要是从群体关系、社会组织的角度切入,认为凡是以社会 2 共同体的内涵
学的方法建构知识的团体都可成为“学习共同体”。 郑葳 理解共同体的内涵, 需要把握其基本特征及其与组
和李芒(2007 )认为,学习共同体与其说是学习者群体,毋 织的关系。 就特征而言,共同体一方面能够满足个体需要
宁说是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 ,一 种 多 元 、民 主 、平 等 而 安 的途径,另一方面具有强烈的精神特质。
全的开放式学习环境。 2.1 满足个体需要的途径
科 学 共 同 体 (Scientific Community )一 词 由 英 国 科 学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是一个分等
家,米切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 )最早使用。 他认为, 级的金字塔形结构。 当低级(底层)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
科学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与他的专业同行一起工作,各 得到满足后,高级(高层)需要才会出现。 人的社会性需要
个不同专业团体合成一个大的群体,称作“科学共同体”, 首先体现为与少数人建立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 群体对
即科学共同体是由不同 专 业 的 科 学 家 共 同 组 成 的 群 体 。 于满足个体的高级需要(如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
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库恩则赋予了“科学共同体”更为引 需要)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希望高级需
人注目的意义和地位。 他认为,范式和科学共同体这两个 要得到满足是人们形成群体的真正原因, 个体间的彼此
概念是密切相关的, 范式是科学共同体成员们的共同信 认同、以及对群体的归属是维系群体存在的基础。 正如在
念, 科学家们由于具有共同的范式而构成一个科学共同 罗马语中“生存”和“在人群中”、“死亡”和“远 离 人 群 ”是
体 。
[13]
两组同义词一样 [18]。

16 2010.10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技政策与管理

对此,许多学者结合不同语境下的共同体都有论证。 的人际关系意义,行使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一个有明晰边
英国科学家和哲学家米切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 )认 界的社区、组织或其他类型的团体,不一定就能具有共同
为,“今天的科学家不能孤立地从事其行当。 他必须在某 体的精神与实践。 张旭坤(2004 )认为,组织一定具有自己
个机构框架内占据一个明确的位置。 一位化学家成为化 的共同目标, 但共同目标只是形成组织的必要条件而非
学职业中的一员;一位动物学家、数学家或心理学属于一 充分条件。 具有共同目标的一群人可以称作利益共同体,
个由专业科学家构成的特殊群体。 这些不同的科学家群 或奥尔森所说的“潜在集团”,它是形成组织的基础,但不
体合起来形成‘科学共同体’” 。 张广利提出,社会生活共
[19]
能等同于组织 [23]。
同体具有经济性 、社会化、心 理 支 持 与 影 响 、社 会 控 制 和 2.3 共同体的精神特质
社会参与等多种功能。 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成员个体来说, 共同体是一个特定人群组成的群体, 人们大多从实
依靠共同体获得身份、地位和权力,也依靠共同体帮助其 践的层面来理解和看待它。 但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共同体
满足各种依靠自身无法满足的需要,如应付重大的灾害、 只是一个充满想象的“精神家园”。 鲍曼指出,共同体是一
疾病等带来的困难, 通过参加共同体的各种活动来满足 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 ,一个温 馨 的 “家 ”,在 这 个 家 中 ,我
其精神需要,如获得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等 。 张建伟认为,[9]
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 然而,“共同体”不是一个已经获
学习共同体是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需要的重要途 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种我们热切希望栖息、希望重新
径。 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 拥有的世界。 这是一个失去了的天堂,或者说是一个人们
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 还希望能够找到的天堂[24]。社区社会学的早期奠基者之一、
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 [20]。 苏格兰裔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M·麦基弗指出,社区是一
2.2 共同体与组织 个“精神的联合体”,这 种 社 区 精 神 是 诸 多 个 体 精 神 的 结
在共同体与组织的关系方面,一种观点认为,共同体 合, 麦基弗借用了著名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的提法,称
是个宽泛的概念,一个组织、一个社区、一个地区、一个国 这种社区精神是一种超越个人的“集体精神”[25]。 瑞典分析
家甚或是整个人类社会,都可以分别看作是共同体 [21]。 张 家 罗 森 伯 格 (Rosenberg ) 在 2000 年 创 造 了 一 个 “ 温 馨 圈
春江指出,共同体是一种组织,但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作为 子”(Warm Circle )的概念,来阐释人类和睦相处的这种天
“功能体”的组织。 “共同体”是指那 些 成 员 因 为 家 族 、地 真状态,认为它是自给自足的“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 郑
域、志趣等自然因素而结合,以满足成员需求为目的而产 葳 和 李 芒 (2007 )认 为 ,目 前 对 学 习 共 同 体 的 界 定 主 要 是
生的组织。 在这样的组织中,满足成员的愿望比组织本身 从群体关系、社会组织的角度切入,认为凡是以社会学上
的成长更重要。共同体组织的极端典型是民族国家。而“功 的方法建构知识的团体都可成为“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
能体”组织则是指为了达成外在目的(比如说追求利润,打 同体与其说是学习者群体, 不如说是一个系统的学习环
赢战争)而形成的组织。其极端典型是企业和军队。在这种 境,一种多元、民主、平等而安全的开放式学习环境 [26]。 出
组织中,成员本身的满足和成员间的交流是组织达成目的 生于我国昆明的美国康奈尔大学讲座教授安德森在其著
的手段。 两者的主要差异可以通过表 1 来对照 。 [22]
作《想象的共同体》中指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
表1 共同体与功能体的对比分析 体”,它是想象的,“因为即使 是 最 小 民 族 的 成 员 ,也 不 可
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与他们相遇,或者(甚至)听说
过他们,然而,他们相互连结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个成员的
心中”。 事实上,所有比成员之间有着面对面接触的原始
村落更大(或许连这种村落也包括在内)的一切共同体都
是想象的 [24]。 对此,当下对学术共同体的研究中也有类似
的观点,王晓渔指出,学术共 同 体 不 是 课 题 组 ,不 是 学 术
但也有观点认为 ,共 同 体 区 别 于 社 会 、社 区 、组 织 等 写作组织,它首先是精神共同 体 ,学 者 不 仅 是 同 事 ,更 是
其他社会结构,它们都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联结方式,不同 同仁 [27]。

2010.10 17
科技政策与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3 当代共同体的生成——
—共同目标、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问。 当下,认同(Identity )已经成为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始意义的共同体逐渐消失, 要概念,它与类别、角色等概 念 相 联 系 ,揭 示 的 是 生 活 在
当代共同体的概念逐渐兴起。 不同于血缘共同体、地缘共 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30]。 简单来说,认同是对“我是
同体等原始意义上的共同体,他们是自然产生和存在的, 谁? ”,即自我身份的一种追问和确认。 就个体指向而言,
也是会不以个人的好恶而改变, 当代意义共同体的形成 指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或信任什么样的人, 以及希望
必须经过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 也就是说,一个有明晰边 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共同体指向来说,指个体对不同
界的社区、组织或其他类型的团体,不一定就能形成共同 社会组织和不同文化传统的归属感。 认同所要解决的是
体的精神与实践。 对于当代共同体生成的基础,学者们结 自我(群体)同一性、自我(群体)归属感和自 我 (群 体 )意
合具体的语境会有不同的认识, 但总体而言离不开共同 义感问题。 认同与权力、叙事、话语、想象、意识形态、民族
的目标、认同与归属感这三个基本要素。 精神之间有着复杂的理论关系 [31]。
3.1 共同目标——
—共同体生成的前提 事实上,滕尼斯使用“Gemeinschaft ”这一概念的目的
共同体是一个协作系统, 而真正的协作是在人们追 就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 共同的精神意识及
求共同目标中产生的。 因此,共同体首先要有一个共同的 对“Gemeinschaft ”的归属感、认同感。 他认为,“关系本身
目标。 民族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们共同体形式,我们 即结合, 或者被理解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
—这就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民族归属 。 马 克 斯·韦 伯 说 :“在 明 显 共同体的本质…… [32]”。 伊兹欧尼(Amitai Etzioni )认为,共
的、模棱两可的‘民族’一词背后,都有 一 个 共 同 的 目 标 , 同体由两个基本要素组合而成:(1 )它是一群个体内部情
它清晰地植根于政治领域。 [28]
”郑葳和李芒(2007)认为,学 感—满溢(Affect-Laden )的关系,这种关系总是彼此相互
习共同体只有在其所有成员拥有共同的兴趣、共同努力来 交织和加固(而不是纯粹的一对一,或者链条式的个体关
实现他们的共同目标时,才能得以形成 。 卫生部部长陈 [27]
系);(2 ) 它是对一组共享的价值、规范和意义,以及一个
竺曾经撰文指出,医患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共同体”,因为 共享的历史和身份认同的一定程度的承诺 [5]。
“医”和“患”都有着“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的共同目标 [29]。 从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来看,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
反之,没有共同的目标 ,就只能 成 为 松 散 的 偶 合 人 群 ,也 人都会同时拥有多个社群的成员资格, 归属于不同的群
就是偶然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临时聚集起来的一群 体,如家庭、同事、社区等,这就决定了个体会同时具有多
人,而不是共同体。 重身份(即处于“互嵌”的多个共同体中)。 自我认同往往
但是,共同体目标与组织目标存在本质的区别。 前者 是把自己认作属于哪个群体或持有哪种文化价值观的
强调“满足成员需求”,而后者强 调 的 是 “外 在 目 的 (如 追 人。 原始社会中,个人一般归属于家庭、氏族、部落这些血
求利润、打赢战争等)”。 这里,外在目的是指一物的存在 缘群体和地缘群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鉴别身份的标准已
是为了其他事物,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适应性。 例如, 经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职业、声望,甚至是完全
企业创立和存在的核心目标在于追求经济价值, 满足员 随机的明示或默示的约定。 完全随机的约定如公交车上
工的个体利益需求,只是达成其核心目标的手段。 同时, 互不相识的乘客,在通常情况下只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很
共同目标只是形成共同体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因 难称得上是一个共同体,但是当遇到冲上车的劫匪时,如
为对于个体而言, 共同目标的实现是一件公共物品。 因 果都能够(至少几个人)不畏凶险,产 生 “我 们 是 一 家 人 ”
此, 即便它的实现给整个共同体带来的总收益大于实现 的约定,齐心协力制服了歹徒 ,在 这 一 特 定 时 刻 ,互 不 相
过程中花费的总成本, 只要有人感到他获得的收益份额 识的乘客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
低于他分摊的成本份额,他就可能不参加共同体,而采取 3.3 归属感——
—共同体维系的纽带
搭便车的态度。 归属感是个体对群体的认同、 满意和依恋程度的情
3.2 身份认同——
—共同体生成的基础 感体验。 人在群体中生活,必然与群体中其他个体具有一
认 同 (Identity )问 题 是 哲 学 的 基 本 问 题 ,源 于 作 为 社 定的相似性,包括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相似
会主体的个人对自身生存状况及说明意义的深层次追 性高,就容易被群体接纳 ,得 到 其 他 人 的 认 同 ,这 时 就 会

18 2010.10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技政策与管理

产生对群体的归属感 [33]。 性,并不能保证共同体的存在,只有在关于共同境况和其


家庭是所有共同体的原型, 家庭的纽带关系也是最 后果的简单“感觉”之上,打 上 同 属 于 某 一 整 体 的 感 觉 印
为自然而然、不言而喻的。 母与子因为与生俱来的血缘关 记时,才产生了“共同体”[35]。 卢梭(Rousseau )不相信从纯
系而具有不言而喻的确定性。 一般而言,孩子几乎无须证 粹自我利益中可以产生维系共同体的纽带, 怎么指望
明任何东西,也不管做了什么,都确信会得到来自母亲的 一群只知道追求私人微小而庸俗快乐的人之间能建立
爱与帮助。 宗教共同体在某种意义上是血缘共同体的翻 友 爱 、高 贵 、 卓 越 的 生 活 共 同 体 呢 ? 共 同 体 的 根 基 要 到
版 [5]。 这种原始共同体的纽带,被腾尼斯称为所有成员都 人原初的激情或情感中去寻找, 从这些情感中能产生
分享的“共同理解(Common Understanding )”。 齐格蒙特· 比 任 何 人 为 的 纽 带 更 加 神 圣 和 牢 靠 的 纽 带 [36] 。 黄 乐 嫣
鲍曼(Zygmunt Bauman )认为,这种共同理解与共识(Con- ( Gloria Davies )也 认 为 ,共 同 体 概 念 所 蕴 涵 的 情 感 本 质
sensus )不同,共识是指由思 想 见 解 根 本 不 同 的 人 们 达 成 是不可磨灭的,因为某个国家、某个文化、某个地点、某个
的一致,是艰难谈判和妥协的产 物 ,是 经 历 过 多 次 争 吵 、 原因、 某个宗教或某个价值与利益体系是一个人自我鉴
许多次反对和偶尔的对抗后的结果, 而共同理解则先于 别的标志。 这种鉴别伴随着同他者的对比,是每个人日常
所有的一致和分歧 ,它是一种“相 互 的 、联 结 在 一 起 的 情 经验感受与体会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一个群体(无论是亲
感”,一旦这种共同理解变得不自然,需要大声叫嚷、声嘶 密无间的家庭和朋友圈还是通过职业、联盟、党派或其他
力竭时,它就不会再存在下去 ,此 时 ,共 同 理 解 也 就 变 成 种类的地方性、全国性及国际性机构所形成的团体)的归
了深思熟虑和详细审查的对象 。 [5]
属感对共同体概念至关重要 [2]。
对于当代共同体而言,血缘、地缘这些“共同理解”的 因此,对共同体而言,归属感(包万平、李金波原指“能
基础已经不复存在, 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共同特征已经弥 够维系共同体存在的是一种行之有效为共同体成员认可
散到种族、观念、地位、遭遇、任务、身份、语言 、甚 至 文 化 并共享的文化”,作者认为,从归属感的角度来理解更具有
等方方面面。 那么, 当代共同体又是依赖什么得以维系 普遍性)是一种自然语言,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它的功能
呢? 在现有文献中, 大部分共同体都被认为是利益共同 如同葡萄藤,可以使散落的部分“团结”在一起[37]。
体,认为成员利益是共同体的主要联结机制。 例如,张庆 4 结 论
东指出,一个组织、一个社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或是 虽然共同体的形态早已存在,但人们对共同体的理解
整个人类社会,都可以分别看作是共同体,这些不同层次 和认识更多的衍生于社区这个易于理解的概念。 虽然有学
的共同体都存在着自身的利益, 因而可以分别被看作是 者倾向于把他视为一种“想象出来的安全感”或者充满想
利益共同体 [21]。 不可否认,所有成员都有对共同体的利益 象的“精神家园”,但共同体显然更多地被赋予了实践的内
诉求,但利益只是共同体的一种结果,而绝不是维系共同 涵。 同时,对于究竟什么是共同体,在不同的语境和话语体
体的纽带。 对此,赵健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共同体,是个体 系下可能永远无法达成一致,但至少我们可以从共性的角
寻求独立和归属的两个方向张力的产物, 它和原始意义 度给出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就是“一个基于共同目标和自
上共同体的内涵己经大相径庭了。 王轶认为,有机体论的 主认同、能够让成员体验到归属感的人的群体”。
社会观实际上就是集体主义的社会观, 就其本质而言是 在组织理论已经成 为 “显 学 ”的 今 天 ,共 同 体 概 念 却
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共同体。 这意味着,人们之间有某种超 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政府人士的“追捧”,至少说明一个
越个人利益之上的纽带 ,即共同 利 益 、共 同 信 仰 、共 同 道 人群的集合体并非必须以组织或者 “非组织” 的形态存
德 [34]。 郑葳和李芒(2007 )指出,尽管在文献中“共同体”一 在,也说明它的某些功能是组织无法替代的。 因此,对于
词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不同的界定,但一个共同之处就 一些无法通过(或完全通过)组织的方式来认识、解决,而
是都含有“归属”意味。 即除非成员都体验到一种归属感、 又看似 (或确实) 具有某些联系的特定人群的内部问题
对他人的信赖和安全感, 否则共同体不会出现。 韦伯认 时,我们不妨借用共同体的框架来加以思考。 当然,有关
为, 人与人之间在素质、 处境或行为上呈现的某种共同 共同体的深层次研究还尚显不足, 这需要有兴趣的学者

2010.10 19
科技政策与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的共同努力。 (22) :100-101


参考文献 [19] Polanyi, M. The logic of liberty: Reflections and rejoinders

[1] 龚群 . 自由主 义 的 自 我 观 与 社 群 主 义 的 共 同 体 观 念 [J]. 世 界 [M].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 1951: 53 转
哲学,2007 (5 ):72-78 引自文学锋 . 试论科学共同体的非社会性 [J]. 自然辩证法通

[2] [ 澳 ] 黄乐嫣(Gloria Davies ). 中国知识界:共同体追求的分歧 . 讯,2003(3) :60-65

吴冠军,译 . 转引自 http: / / blog.sina.com.cn / s / blog_59a1143c0 [20] 张建伟 . 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 [J]. 教育技术研究,2000.4

100b486.html 转引自 http: / / www.etc.edu.cn / articledigest7 / discuss.htm

[3] [美]入江昭.全球共同体: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形成中的角色 [21] 张庆东 . 公 共 利 益 :现 代 公 共 管 理 的 本 质 问 题 [J]. 云 南 行 政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译序 学院学报,2001(4):22-26

[4] 其格蒙特·鲍曼 . 共同体 [M]. 欧阳景根 , 译 .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22] 张春江 . 走出组织归属感的误区 [EB / OL].http: / / blog.sina.com.

社,2003.5:1 cn / zhangchunjiang

[5] 周濂.政治社会、多元共同体与幸福生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3] 张旭坤.组织形成的条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哲学社会科学,2009(5) :16-24 2004(6) :64-70

[6] 赵健 . 学习共同体 [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4]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 . 想象的共同体 [M]. 吴叡人 , 译 . 上海:

[7]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 上海人们出版社,2005

印书馆,1999 :ⅲ [25] 高鉴国 . 社区意识分析的理论构建 [J]. 文史哲,2005(5) :129-

[8] Poplin, D.E. Communities: A survey of theories and methods 136

of research[M]. New York: Macmillan, 1979 转 引 自 冯 锐 , [26] 郑葳 , 李芒 . 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 [J]. 全球教育展望,2007(4) :

金婧.学习共同体的思想形成与发展 .电化教育研究,2007.3: 57-62

72-75 [27] 严瑜 . 共识的重生和知识共同体的前景 [J]. 中国图书评论 ,

[9] 张广利.社会生活共同体就是社区组织吗[N].解放日报,2007- 2008(4) :4-11

11-01 [28] 王联.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理论 [J].世界民族,1999(1):1-11

[10] 杨超 . 西方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J]. 求实,2000.12 [29] 陈竺 . 医患双方是利益共同体 [N]. 人民日报,2009-12-10

[11] MacIver, R.M. Community, a sociological study[M]. London: [30] 孙频捷 . 身份认同研究浅析 [J]. 前沿,2010(2):68-70

Macmillan and Co., Limited, 1917: 22-23. 转引自高鉴国 . [31] 韩震.当代和谐社会建构中的文化认同问题论纲[J].山东社会

社区的理论概念与研究视角 [J]. 学习与实践,2006.10:91-94 科学,2008(11) :5-8

[12] Hobsbawm, E. The age of extremes[M]. London: Michael [32] 胡 鸿 保 ,姜 振 华 . 从 “社 区 ”的 语 词 历 程 看 一 个 社 会 学 概 念

Joseph, 1994: 428429 转引自共同体 .P12 内涵的演化 [J]. 学术论坛,2002(5) :123-126

[13] 文学锋 . 试论科学共同体的非社会性 [J]. 自然辩证法通讯 , [33] 邹明 . 孤独与人的社会性需要 [J]. 心理与健康,2007(8) :9-10

2003(3) :60-65 [34] 王轶.论物权法中的“公共利益”[EB /OL].http:/ /www.chinalawedu.

[14] 张一鸣 . 我 国 法 律 职 业 共 同 体 的 建 构 与 反 思 [J]. 理 论 观 察 , com / new / 16900_174 / 2009_3_27_wa9423245114172390023

2010(1) :67-68 0780.shtml

[15] 翻译共同体的特征 [OL].http: / / www.bjyongbang.com / bjweb / [35] 马克斯·韦伯著.胡景北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上海:上海

post / 553.html 人民出版社,2007.4 :68

[16] 曹云华,周 玉 渊 . 知 识 共 同 体 方 法 及 其 局 限 性 [J]. 河 南 社 会 [36] 刘诚.卢梭的两个世界:对卢梭的国家观和社会观的一个初

科学,2009(2) :123-126 步解读 [EB / OL]. 转自“学说连线”http: / / www.xslx.com

[17] 韩启德.学术共同体当承担学术评价重任[N].光明日报,2010- [37] 包万平,李金波. 社会需要有文化归属感的大学[N].科学时报,

03-05 2010-01-12

[18] 韩春香.从认同感、归属感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J].商情,2009 (责任编辑 殷得民)

20 2010.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