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6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个历史方位下,习近平同志深刻洞察国内国际
大势,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式现代化
做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从理论层面来看,它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理
论,吸取了西方现代化理论中肯定性成果;从实践层面来看,它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的积极回应,更是对未来三十年全面建设特色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指导。总的来说,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二者都反映了习近平关
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首先,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以时间和内容为经
纬,对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多学科交叉法,
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其
科学内涵、基本特征、本质要求三个方面;再次,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法、多学科交叉法,立足唯物辩证法,提炼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在唯物史
观方面的原创性贡献;最后,在前述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法,揭示习近平关于中国
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世界意义。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唯物
史观,对唯物史观做出了原创性贡献,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实现现代化发展的良好范式。
因此,研究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有助于我们坚定道路自信,激扬人民奋
斗实践,更好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更好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目标奋斗,对于中国现代化和世界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

I
Abstract

Abstract

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s a new era, under this historical
orientation, Xi Jinping has made a series of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by gaining a profound insight into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rends and
grasp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strategy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profound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in an integrated manner. On the theoretical
level, these important expositions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theory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draw on the positive achievements of Western modernization theory; on the practical
level, they are not only a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ris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but also the core guida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xt thirty years. In general,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at the practical level, both reflect
the generative logic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irst, this thesis use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o sort out the literature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by taking time and content
as the warp and woof; second, using the multidisciplinary intersec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it focuses on the main contents of Xi Jinping's expositions on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cluding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ird, using the documentary,
logical-historic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refine the original contributions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based on the
materialistic dialectic method; finally, the study will apply the comparative method to reveal
the global significance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forementioned.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herits and develops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makes an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it; it develops the Marxist theory of modernization and enriche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provides scientific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 good paradigm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achieve modern development. Therefore, studying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will help us to strengthen our
II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road confidence, stimulate people's struggle and practice, better follow the road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better strive for the goal of building a great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untry in all aspects, 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both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world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Xi Jinping;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mportant Expositions

III
目 录

1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1
1.1.1 选题背景 ..................................................................................... 1
1.1.2 研究价值 .....................................................................................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2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5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6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6
1.3.1 研究方法 ..................................................................................... 6
1.3.2 创新点 ......................................................................................... 7
2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文献梳理 ................................ 8
2.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党的十八大) ............................................ 8
2.2 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 10
2.3 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大) .................................................. 14
2.4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建党百年庆祝大会) .................................. 15
2.5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党的二十大) .................................................. 17
3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20
3.1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 20
3.1.1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 20
3.1.2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 21
3.1.3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 22
3.1.4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23
3.1.5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 24
3.2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 25
3.2.1 中国式现代化是由大变强、民族复兴的现代化 .................. 25
3.2.2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现代化 ...... 26
3.2.3 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与自立自强并举的现代化 .......... 26
3.2.4 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赶超与“叠加并联”的现代化 ............... 27
3.2.5 中国式现代化是统筹协调、全面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 ...... 28
3.2.6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 .. 28
3.3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 29
3.3.1 “两个坚持”的保障要求 ............................................................ 29
3.3.2 五位一体的全面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30
3.3.3 文明新形态的样式要求 ........................................................... 30
4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对唯物史观的原创性贡献 ...... 32
4.1 完善了卡夫丁峡谷理论................................................................. 32
4.2 丰富了社会结构理论..................................................................... 33
4.3 丰富了社会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 34
4.4 丰富了生产力理论......................................................................... 35
4.5 丰富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 36
4.6 丰富了世界历史理论..................................................................... 37
5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世界意义 .............................. 39
5.1 驳斥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性 ................................................ 39
5.2 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局限性 ........................................................ 40
5.3 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树立了典范 ................................................ 41
结语........................................................................................................... 43
参考文献................................................................................................... 44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1.1.1 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走自己的路,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
稳定的“两大奇迹”,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崭新的现代化,习
近平概之为“中国式现代化”。如何从学理层面以中国话语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
当务之急。这既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需要,也是实现本土学术
自觉的需要。想要从学理上阐释清楚这一点,就必须要对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
论述的思想演进过程、主要内容、原创性贡献、世界意义等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整体性
研究。在这方面,目前学界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这正是本文所要努力推进的方向。

1.1.2 研究价值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努力,把“建设现代化
的中国”作为一条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线索,并领导全国各族人
民进行了不懈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之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道
路。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现代化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科学判断,围绕着
中国式现代化,做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研究这些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
值。
(1)实践意义
第一,是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强有力的指导,有利于我国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具有
强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第二,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树立典范。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让中国
式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令人信服地驳斥了现代化“西方模式”的唯一性,打破了“现
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用事实向世人说明现代化不是只有西方化、美国化或资本主义
化一条路,每个民族和国家都可以在尊重现代化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自
己的国情,寻求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今天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
树立了在保持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前提下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典范。所以研究习近平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有助拓宽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它们提供了崭

1
1绪论

新的选项。
(2)学术价值
第一,进一步深化唯物史观理论的研究。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是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按照唯物史观结合中国国情,一步步
实践探索出来的产物。唯物史观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两个
必然”的结论,但对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个问题只提供了原则性和前
提性的思考。所以,研究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唯物史观
理论。
第二,进一步丰富现代化理论。因为历史的原因,现代化理论的话语基本被西方垄
断,认为西方现代化理论具有普适性。也就是说,不管哪个民族、国家要实现现代化,
必须以西方现代化理论为指导,后发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只能选择现代化的“西方模式”。
因此,现代化理论也一般都是指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
代化重要论述,可以得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是与西方现代化相区
别的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所以,研究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可以进一步
丰富现代化理论。
第三,有助于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世界历
史”的场域中铺展开的,它以自身独特的优势,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局限性,驳斥了西
方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性,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
一条不同于西方经典现代化的“新”道路,还是一条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新”
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探索,以新的指导思想、价值立场、路径方法为那些既希望
加快发展又想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探索现代化提供了新示范,为其走符合本国国
情的道路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式现代化是目前学术界和政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中国
式现代化”这个关键词,从1979年至今,相关主题的文章有1072篇,从1994年到2020年,
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数量一直保持在0-20篇,而在2021年,这个话题的文章数量直线上
升到478篇。进一步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习近平”为篇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相
关主题文章约107篇,相关研究数据达到最高峰,2022年也呈上升趋势。主要围绕以下
主题展开:

2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1)围绕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理论来源展开的研究

张波、孙振威(2022) 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理论逻辑主要是坚持唯物史

观、群众史观以及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刘清云(2022) 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既是对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思想的吸取借鉴,还是

对中华优良传统的一种延续与传承。高晓林,周克浩(2022) 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要理论基础源自马克思有关现代化思想基本观点:明确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对现代化进
程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带来问题,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现代化统一模式,对资本主义现
代化要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
(2)围绕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生成的历史逻辑展开的研究
刘清云(2022)④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燕连福(2022)⑤认为在中国共产
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最开始只包含“两个现代化”,后来转为“四个现代

化”,再后来发展为“五个现代化”的历史演进。秦宣(2022) 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历

经艰难起步、初步探索、正式开辟与深化拓展四个阶段。沈尤佳,陈若芳(2023) 认
为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演进为:近代百年“效仿欧美”的现代化尝试(1840~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以俄为师”的现代化努力(1949~1957年),苏共二十大后“以苏为鉴、
自力更生”的现代化探索(1957~1978年),改革开放“走自己的路”的现代化实践(1978~
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2012年至今)。
(3)围绕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主要特征的研究

燕连福(2022) 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个方面的鲜明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

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陈金龙(2022) 也
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有以上五种鲜明特征。王永贵(2022)⑩认为领导力量新、基本立场


张波,孙振威. 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在逻辑及世界意蕴[J]. 贵州社会科学,2022,(02):12-20.

刘清云. 建党百年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三重逻辑[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2,(01):55-
62.

高晓林,周克浩.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建构及其世界意义[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72(02):109-11
7.

刘清云. 建党百年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三重逻辑[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2,(01):55-
62.

燕连福.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内涵扩展和未来指向[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03):30-39.

秦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探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22,29(02):4-21+155.

沈尤佳,陈若芳.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转型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J].当代经济研究,2023,No.331(03):47-55.

燕连福.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五个特征[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0(02):12-15.

陈金龙.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鲜明特征及重要意义——基于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的思考[J]. 党的文献,2022,(0
2):3-8.

王永贵.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鲜明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22(10):10-15.
3
1绪论

新、根本目标新、发展路径新、社会形态新等,这些方面全面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

明特征。周文,肖玉飞(2022) 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

的坚强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独立自主,坚持对外开放。骆郁廷(2023) 认
为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不发达到发达的转变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科技不断进步,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我国通过现代化不断赶超的过程。
(4)围绕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路径的研究

唐良虎、吴满意(2021) 认为应以实现14亿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实事
求是,坚持独立自主,走和平发展道路,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主要内容,以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为根本动力,以改革开放为基本方法,以“分步走”为基
本步骤,来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刘清云(2022)④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逻辑,
他认为:第一,坚持以造福人民为目标追求、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探索中国
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发展之路;第二,坚持以扩大政治参与、提高国家治理效能为基本原
则,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政治文明发展之路;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取向,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发展之路;第四,坚持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要求,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文明发展之路;第五,坚持以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标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5)围绕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世界意义和历史经验的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方面:段妍(2022) 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在于
赋予现代化新的内涵,创造出超越西方模式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模式,决定性地颠覆了
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西方民主话语霸权,打破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对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的依赖,为世界各国提供现代化的新机遇。高晓林,周克浩(2022) 认为中
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发展有三项重要贡献:一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为世界现代化增添全新理论形态;二是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类现代化路径探
索提供成功发展范式;三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运用各类文明资源,创造出了人类文明

新形态。梁伟军(2023) 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在于创新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理
论,丰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积极贡献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智慧。

周文,肖玉飞.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内涵、鲜明特征与世界意义[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05):36-45+204.

骆郁廷.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No.271(01):56-63+159-160.

唐良虎,吴满意.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在意蕴、结构与世界意义[J]. 天府新论,2022,(02):1-10.

刘清云. 建党百年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三重逻辑[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2,(01):55-
62.

段妍. 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J]. 东岳论丛,2022,43(04):15-21.

高晓林,周克浩.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建构及其世界意义[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72(02):109-11
7.

梁伟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历程、实践特征及世界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76(03):18-27.
4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方面:蒋永穆,祝林林(2022) 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5
点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理论创新,坚持中国道路,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胸怀
天下。这五个方面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在一百多年来进
行的伟大斗争所积累的宝贵的历史教训和成功经验。于安龙(2022)②认为中国式现代
化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立足国情与与时俱进有机统一、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同步推进、
人民主体与以人为本并举并重、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协调推进等重要实践经验。李涛

(2022) 认为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
实践,必须不断创新,坚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
验。

1.2.2 国外研究现状
本世纪以来,由2004年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乔舒亚·库珀·雷默提出“北京共识”
到“中国模式”、由“中国模式”到“中国道路”、再由“中国道路”到“中国式现代
化”,国外学界围绕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也展开了热烈讨论,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梳理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演进历程,如Tsyrendorzhieva Dari、Balchindorzhieva
Oyuna(2015) ,Yeonsik Choi(2011) 等;第二,从不同角度总结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成
④ ⑤

就,如Max D.Woodworth(2018) ,John R.Logan(2015) ,Christopher A.McNally(2012)


⑥ ⑦ ⑧

等;第三,总结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经验,如Salvatore Babones(2020) ,Kylie Redfern、


John Crawford(2010)⑩ 等 ; 第 四 , 阐 述 了 中 国 现 代 化 道 路 的 重 要 意 义 , 如 Brian


Leavy(2018)⑪,Nir Kshetri (2009)⑫等;第五,分析了中国现代化道路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蒋永穆,祝林林. 中国共产党百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经验[J]. 求是学刊,2022,49(02):1-14.

于安龙. 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底蕴、实践经验与世界意义[J]. 思想教育研究,2022,(07):73-79.

李涛.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发逻辑、实践特征及成功经验[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04):9-17.
Tsyrendorzhieva Dari, Balchindorzhieva Oyuna. The Chinese Model of Modernization – Nature, Historical Stages,

Sociocultural Characteristics[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 166: 670-674.
Yeonsik Choi. The Evolu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Its Elliptical Structure of Socialist Principles

and China’s Realities*[J]. Pacific Focus, 2011, 26(3): 385-404.


Shiuh-shen Chien, Max D. Woodworth. China's Urban Speed Machine: The Politics of Speed and Time in a Period of

Rapid Urban Growt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18, 42(4): 723-737.
Yiping Fang, John R. Logan, Anirban Pal. Emerging socio-spatial pattern of Chinese cities: The case of Beijing in 2006[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5, 47: 103-112.


Christopher A. McNally. Sino-Capitalism: China's Reemergen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J]. World

Politics, 2012, 64(4): 741-776.


Salvatore Babones. China's Development Model: Can it be Replicated in Sub-Saharan Africa?[J]. Politics & Policy, 2020,

48(5): 988-1010.
Kylie Redfern, John Crawfor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eth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the effects of modernisation[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0, 27(2): 215-235.

Brian Leavy. China's "New Silk Road" initiative – implications for competitors and partners, near and far[J]. Strategy &
5
1绪论

如Barry Naughton(2014) ,Anton Kriz、David Cunneen(2012) ,Paul Burkett、Martin Hart


① ②


-Landsberg(2005) 等。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总的来说,国内外的学术理论界围绕着中国式现代化相关主题的研究广泛而深入,
研究成果非常丰硕,这些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已有研究有共识也有分歧,系
统而深入的整体性研究不够,已有研究成果更多停留在意识形态层面的阐释,学理层面
阐释不够,具体如下:
一是已有研究有共识也有分歧。在对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主要思想
内容、世界意义的阐释,以及主张从学理层面进行研究等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但在关
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间起点,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方面等问题上还存在分歧。
二是已有研究不够系统而深入,学理分析不够。已有研究尽管对习近平关于中国式
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整体研究做了一定程度的推进,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如已有研究缺
乏文献的系统梳理以及思想演进的分析,对原创性贡献挖掘不够深入;已有研究的不少
阐释流于意识形态话语表面,缺乏方法论的自觉,一些结论缺乏学理的分析。
三是研究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第一,运用文献研究法对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
化重要论述进行文献梳理;第二,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方法,研究习近平关于中国
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思想演进和主要内容以及在唯物史观方面的原创性贡献;第三,运
用比较研究法,对西方式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比较,研究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
化重要论述的世界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运用该方法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相关文本进行全面
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与解读,以便为整个研究奠定基础。

Leadership, 2018, 46(2): 34-40.



Nir Kshetri.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orientation: a consideration of institutional influence in China[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 2009, 21(1): 19-40.
Barry Naughton. China's Economy: Complacency, Crisis & the Challenge of Reform[J]. Daedalus, 2014, 143(2):

14-25.
Anton Kriz, David Cunneen. China's next big challenge: mastering radical technology[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 2012, 3(1): 6-25.


Paul Burkett, Martin Hart-landsberg. Thinking about China[J]. Critical Asian Studies, 2005, 37(3): 433-440.

6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2)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法
运用该方法研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文献之间的逻辑关
联,从而揭示其思想演进逻辑。
(3)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方法,
归纳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思想内容,对其内含的哲理进行分析,挖掘其
原创性贡献。
(4)比较研究法
对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经典资本主义现代化和世界各国其他现代化进行比较,来揭
示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世界意义。

1.3.2 创新点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内容上的创新。综合学界现有的研究现状,以习近平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为主题,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许多成果主要停留
在意识形态层面的阐释,结论的学理支撑不充分,直接影响了成果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在推进整体性研究方面,虽有个别学者作出了一些努力,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系
统的文献梳理和思想演进轨迹分析,对原创性贡献挖掘不够深入等。本论文在已有研究
的基础之上,试图从学理上对其思想演进、主要内容、原创性贡献、世界意义等方面做
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

7
2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文献梳理

2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文献梳理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是随着实践而发展的一个进程,目前,对于它
的发展阶段,学术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要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就要深入梳理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文献。本文以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即党
的十八大)开始,截至党的二十大。通过对其在这十年中的一次次讲话、会议、活动、
考察、会见、出访、函电等资料的收集,以时间为经度,以内容为纬度,对习近平关于
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做一个概要性的文献梳理。

2.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党的十八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是逐步递进的,经历了从小康、总体小
康再到全面小康,从局部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发展不协调、不全面的现代化到全面
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一步步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最早把中国式现代化与小康联
系起来的是邓小平。邓小平曾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

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后来,邓小平进一步把中国式现代化具
体化为小康。他说:“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
式的现代化。”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战略步骤。根据这个战略步骤,到

2000年,实现GDP人均八百美元、总量一万亿美元的目标,即小康。这个目标最后提前
实现,但这时实现的是总体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所以在2002
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三位一体”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全面小康;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小康的认识
更进一步,提出“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小
康。习近平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推进对小康、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主要文献有:《党
的十八大报告》《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习近平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
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这些文献所包含的思想主要有:
第一,拓展了小康的内涵。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我们在2020年要实现的“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调整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提出了“五位一体”(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小康。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大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4.
8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被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当中,这体现出了我国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更良好的生态条件,这
也标志着我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进一步深化认识,是对全面小康建设在实践和
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第二,把全面小康与中国梦联系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
中十分关键的一步。如果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么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全面建成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是无稽之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近代一百多年来几代中华儿
女苦苦追求的梦想,多少仁人志士流血流汗,牺牲奉献。从中国梦的大历史观的视角来
看,全面建成小康,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①这是每一位中华
儿女的共同期盼,是大家共同的理想。这个梦想,体现了先人不断努力的追求,汇聚了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同奋斗,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那么什么是中
国梦呢?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有哪些呢?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
近平进行了解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 它昭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美好前景。而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
的目标。只要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创造创新劳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破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突破口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习近平于2012年12月7日至11日到广东考察时指出,“改
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充分表明改革开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挥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我们必须准确判断国内外新形势,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的新要求,适应经
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来推进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之后,习近
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的著名论断。他进一步强调“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

天。” 这既突出了我国历史上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又突出了改革开放对于我国今后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作用。这说明了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必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9.
9
2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文献梳理

须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肩负重大责任,不断把它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
记还规定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方向、方法等,他强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这个方向不动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根本保证;因为改革开放是一
个系统性工程,所以还必须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的正确方法;
在坚持全面、系统、深入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使改革落地生根,从实际出发,从问题
入手;还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让改革增添新动力,同时维护社
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
第四,比较中西方现代化的特点。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
九次集体学习时对中西现代化特点做了初步的比较,他认为,
“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
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
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
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正因为这样一个起点不同,那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必然不同,西
方式现代化是“串联式”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并联式”现代化。中国以其“独
特方式”,使其在短短几十年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来的工业化进程。

2.2 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
近平总书记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发表过许多重要讲话。主要文献有:《习近平在中共十八
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
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要点》《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
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
讲话》《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
其包含的核心要义主要有:
第一,就是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深化改
革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这个问题是十八大之后
要首先解决的。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全面安排部署了全面
深化改革的路径、形式、时间等。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顶层设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9.
10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计,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景做出了描绘,以及对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进行了相应的部署,
其中包括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大原则、战略重点、主攻方向等等,
融入了在新时代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理解,新思想,是未来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
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有了理论还要有实践,全面深化改革还要狠抓落实,必须要找到
改革开放中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事项,提出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确保改革开放能
解决“痛点”“难点”。同时还应当推进相应的政策配套,加强监督管理体系,充分展
现改革开放的成果。最重要的是要多进行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久久为功,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第二,“四个全面”提出的过程。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以“全面建设惠及
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中心的“一个全面”;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
在重申“一个全面”奋斗目标的同时,将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转为“全面建成”;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继续保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提出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实现了“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的拓展;2014年,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审议通过,
《决
定》再次强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转变为“全面深化
改革”,同时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两个全面”自此发展为“三个全面”。
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苏考察,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
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至此,“三个全面”拓展成为“四个全面”。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党的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中都有提出“全面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但是“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赴江苏考察时
首次提及的。
第三,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首先,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治理现代化,必须从这个国家
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角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

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制度优势是我国的最大优势,中国之
所以能稳步快速发展,都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共同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体系。这样一套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既有着丰富的历
史底蕴,又有着多方面显著优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地提高了治理效能。
其次,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点。世界各国国情各
不相同,导致各国的发展特色、它们的历史传承、它们的文化积淀也各不相同,因此经
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制度也不同,治理国家的方式也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方
面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另一方面也吸取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正因此,它才具有强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05.
11
2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文献梳理

大的生命力。正如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指出的,“我们

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 ”“照抄照搬
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
管用。”②因此各国应该从实际出发,吸收、借鉴他国的有益经验,探索属于自己的治
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安排,能够让人们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
理中,更好地行使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同时,它还能够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增强政党关
系,民族关系等的构建,增强民族凝聚力。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
办大事,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能够维护国家领土安全,维
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是我们必须
不断坚持的。
最后,充分发挥制度治理效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对一个国家制度执行能力及
制度水平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标。中国已通过对现代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对多个领域
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机制体制的改进,形成了一系列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以此来加强各
部门在管理内政、外交、国防等多方事务上的能力,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优势向国家治
理效能的转化。习近平曾指出“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治理
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特别是在现代
化进程持续推进的大环境下,我们更要坚持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手抓”,
做到“两手都要硬”,不能有所偏废。要充分考虑时代特点,把握时代发展规律,加强
各项法律法规及机制体制的优化创新,将不适应时代发展或实践要求的内容剔除出去,
以此来切实加强各项制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一步促进党、国家和社会在事务治理方

面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发展,有效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第四,发展道路问题。首先,发展道路是多样的。每个民族和国家选择适合自身的
发展道路,都是基于自身文化传统、历史经验、国家国情等基础上的。因为“世界上没

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 摆在每个国家面
前的可选择的发展道路并不只有一条,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会对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道
路的选择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也代表各个国家在发展道路选择上肯定会呈现出一定的多
样性。第二,对发展道路进行选择时必须要充分平衡好独立自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因为历史实践多次证明,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能够凭借跟在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8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8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9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9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9.
12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他人身后或单纯依赖外部带动而振兴,若是选择这种方式进行发展,则其最终结果必然

是“遭受失败”或者“成为他人的附庸” 。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对发展的追求

也不能落后,我们既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又要避免照
抄他国的发展模式,避免数典忘祖。最后,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当代中国发生的一系列
社会变革绝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翻版,不是马克思主义作家设想的理想化模板,
不是对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发展道路的重演。在这一场巨大的变革席卷整个社会的同时,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独立自主的原则绝对不会发生改变,我们既不能“走

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可“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以此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目标。
第五,新发展理念。在改革开放持续推进的大环境下,我国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也
在不断发生改变,对此,我国依次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适应社会变化的发展理念,来指导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取得了
巨大成就。但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越来越
突出,所以,习近平在2015年10月29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基于对国内外发
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及国内外发展局势的认真研判,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创新、协
调、绿色、开放、共享”⑤。这不仅体现了我党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
同时也为我们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突出的矛盾的处理指明了一个清晰的方
向。这一新的发展思想,对我们在新时代实现科学、高效、绿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创新”主要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要不断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创新是
第一生产力。“协调”主要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目前我国还有许多发展不平衡的
地方,例如,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较大等等,协调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国家重视
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情况,抓紧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明确思路并竭尽所能来处理。
“绿色”主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不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都出
现了人与自然的危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过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
保护。我国提出绿色发展,就是吸取西方式现代化的教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使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开放”主要解决的是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历史表明,闭关不懂锁国
是行不通的,开放可以使我国吸收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从而内化为国内先进的发展技术
与手段,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现代化建设。“共享”主要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97.
13
2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文献梳理

问题,中国不断“把蛋糕做大”,又“把做大的蛋糕分好”,这就是共享的过程,共享
可以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带来的福利,一方面可以增加每个人的福祉,
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新发展理论的五个方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相互贯通,相互促进。

2.3 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大)
伴随着“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布局的形成和新发展理念的提出,现代化的中国
方案框架的雏形基本形成。但现代化中国方案的正式表述始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
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
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

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涉及现代化的中国
方案的重要文献主要有:《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在中共十
九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等,这些重要文献内涵的思想主要包括:
第一,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确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认为,“经过长期努

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这个时代是一
个什么样的时代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已
进入决胜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族
人民仍旧保持着团结奋斗的精神,致力于美好生活的创造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终
目标的实现,为了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变为现实努力奋斗。与此同时,我国
也会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彰显力量,为人类发展贡献独一无二的中国智慧及中国方案。这
一系列的变化都象征着我国已经从站起来发展为富起来,并逐渐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
的巨大飞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将会在本世纪继续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
的力量;代表着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道路被进一步拓宽,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将继
续助力人类问题的解决。
第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
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变化,体现了人民提出了
更高要求,不仅要物质文化生活丰富,还要精神文明方面富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14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因此我们应当强烈重视,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其
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明确了我们今后的任务,就是要重视各区
域各地方发展之间的平衡,把自身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努力提升发展的品质和效
率,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此来解决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所面临的问题。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十八大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已
经出现了很大的改变,面对各种新问题、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

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
我们过去五年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深层次的变革应运而生。它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融会贯通,与时俱进,是根据实践做出的重大理论分析,是接下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政

策指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
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正确的发
展之路,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将引领我们更好地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第四,“新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发展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是通过对国内外情况的全面分析和对我国发展情况的掌握而得出的结论,体现了我们
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作用,也体现了我们要从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为此,中共中央根据新
时期新特征,制定了“新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步,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战略
的一大特点是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早到2035年,另一大特点是将中国现
代化目标提高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两步走”战略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
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轨道,是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时期,对国家
进行新的动员和部署。

2.4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建党百年庆祝大会)
这期间,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比较系统的表述出现在多个讲话中,关
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涉及的文献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
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依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
15
2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文献梳理

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等。这些文
献包含的含义有:
第一,明确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是我党对百年奋斗经验的总结得到的历史结
论,是我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走自己的路,本质上就是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
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

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无数的历史都已证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通、走得对,未来我们党也会用大量的实践来证明这条道路走得
稳、走得好。
第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

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里体现了两个核心词:中国式现代
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这里所谓的“现代化新道路”“文明新形态”的“新”是
相对西方经典现代化而言,意思是说这个“新”不是同一种文明的不同道路的“新”,
而是不同人类文明意义上不同道路的“新”。之所以说是人类文明意义上的“新道路”
是指西方经典现代化道路都建立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基础上,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则是
以社会主义文明为前提的,它反映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以此为依据,开辟出一条崭新的、充满生机
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第三,丰富走向现代化的途径。2021年7月6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愿同各国政党交流互鉴现代化建设经验,共同丰
富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更好为本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谋幸福。”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
路是遵循现代化道路建设的一般规律的,我们既注重工业化又注重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
同时,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过程中,也注重政治领域的自由、平等、民主、法
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辩证扬弃和超越,是在遵循现代化建
设一般规律上不断与时俱进,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正如习近平所说“现

代化道路没有固定模式” ,我们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是“削足适履”。
任何一个国家为了选择适合自身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而做出的努力都理应受到尊重。中国
式现代化道路为希望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选择,并为发展中国家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0.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2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27.
16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提供了一个实现现代化发展的良好范式,既可以保持自身独立,又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
快速发展,丰富了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第四,规范并利用资本。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正确对待资本,习近平在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探索“如何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

以及“如何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 在对资本行为进行规范,抱着趋利避害的态
度避免“资本大鳄”肆意妄为的同时,使其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得以最大限度地发
挥。而且,还必须“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但这种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要资本有

序发展”。 我们国家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快速
发展,但是市场经济难免会遇到各种类型的资本,如何规范资本合理高效的运作,是摆
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充分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
作用,而避免资本带来的危机,以此来推动市场经济平稳运行,健康发展。中国式现代
化新道路注重运用市场和资本但不被市场和资本所俘获,提升了资本治理效能,超越了
资本主导的逻辑,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让资本始终服务于党和人民。

2.5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党的二十大)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

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 这里文献主要有《党的二十大报
告》《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在这些文献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是中国人民自近代开始就始终没有放弃过的共同梦想,为达成这一目的,无数仁人志
士勇担历史重任,前仆后继,但最后却都陷入失败。在此危难关头,中国共产党勇挑大
梁,不断奋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带领人民推翻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推
进了人民解放与民族独立,为独立自主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这也为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丝
毫没有松懈,继续团结带领人民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我们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
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建立了新的国民经济体制,这一
系列成果为接下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丰富了现代化建设的
经验教训。随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共产党确立了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1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11-212.

新华网.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EB/OL](2023-2-7)[2023-3-14].http://m.news.cn/2023-02/07/c_1129345744.htm.
17
2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文献梳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极大地发
展了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创新了理论、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接着我们加快进入社会
主义建设新时期,不断发展。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原有的中国建设成就的基础上,
继续领导着中华民族走上了一条走得更远的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
一是建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
识,并在新时代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二是我们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初步
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以完善的理论体系来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三是我
们坚持战略定力,坚持顶层设计,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比如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
国战略等等一系列有助于国家稳定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战略,这有力推动了中国式现
代化的平稳发展。四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为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了一系
列的改革,并在实践中实现了一批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批光辉的成绩,并获得了一系
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比如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等。这些一系列实
践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更活跃的精神力量。
第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未来命运以及最
终的成败。正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一代代党员同志的艰苦奋斗下,我们
才能取得这么多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才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根本指引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始终统筹国内外实际情况,对自己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及
时的调整,对自己的改革方式进行了革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除此之外,我们党还注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保持着社
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热情,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因此,“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

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起着决
定性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若脱离党的领导开展建设,则很容易偏
离方向,失去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
第三,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与推进是一项系统性工
程,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系统谋划,对各个
影响因素做到统筹兼顾。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此指出要“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
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

大关系。” 即必须从战略全局进行考虑。因此我们要进行顶层设计,要增强战略的前

新华网.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EB/OL](2023-2-7)[2023-3-14].http://m.news.cn/2023-02/07/c_1129345744.htm.

新华网.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
18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瞻性、全局性、稳定性。进行顶层设计,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把握全球大势,做出迅速
有力的反应;进行顶层设计,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遵循事物发展一般规律,通
过科学完善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的推行,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进行顶层设计,就是要站在时代前沿,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国际
国内形势,实现远与近、上与下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进行顶层设计,就是要加强改革开
放,因为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开发、不断探索,增强自主
创新力,通过创新来驱动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注重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前瞻性,全局
性,稳定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式的现代化,因为目前没有哪个国家的社会主义
发展是成熟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没有现成的现代化经验和方案可以借鉴,那么把握事物
的发展规律,对未来的道路发展方向以及规划进行一个科学的、前瞻性的预测就显得极
为重要,否则中国式现代化就容易误入歧途。对于战略的全局性,就是要全面深入地考
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稳定性就体现在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长期坚持,不动摇,但这不是说机械死板地
照搬照做,而是在保持大方向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在策略方面积极灵活地进行调整,适
应当下的发展条件和发展要求,做到与时俱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件具有开拓性、宏大
意义的事情,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板借鉴,全程都需要我们党和人民进行艰苦奋斗和探
索,其中必然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但是我们不能畏惧,要勇往直前,迎难而上,充分
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并且善于斗争,同时,要树立危机意识,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增
强斗争的底气和本领。
第四,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世界意义。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
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因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中国
特色,而且还吸收借鉴了其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并发扬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真正打破了过去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迷思,创造
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呈现出一种与西方式现代化不同的充满活力的前景、道路与模式,
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发展道路选择方面带来了新的思路,贡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
智慧,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促进了现代化实践经验的积累。中国式现代化蕴
含丰富的内涵,它以自身独特的世界观、文明观、价值观、生态观等等,为世界树立了
典范,也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新选择。

化.[EB/OL](2023-2-7)[2023-3-14].http://m.news.cn/2023-02/07/c_1129345744.htm.
19
3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
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深入学习并且领悟这些重要论述的主要
内容,对于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3.1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
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
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3.1.1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的人口数量庞大,这一特征使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世界其他各国的现代化。而
人口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马克思曾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①由此可见,要想进行生产性的社会行为,人口是必不
可少的,也就是说,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保证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只有人口数
量达到一定规模,才可以进行现代化建设。其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十分罕见的巨大社会

变迁。之所以说“十分罕见”,是因为它的人口规模巨大。 中国的客观现实就是人口
规模大,民族众多,这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一直到今天,中国人口占世界的比重仍旧居高不下。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
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根据2022年的相关人口资料,中国人口(约14.13亿)约占世界
总人口(约80亿)的18%,是美国的4.26倍、欧盟的3.16倍、俄罗斯的9.75倍、日本的11.21
倍,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人口总和的1.5倍以上。习近平指出:
“中
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
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

有自己的特点。” 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破解了如何在超大规模国
家实现现代化这一世界性难题,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14亿多人口进入现代化社会,
给其他国家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李培林.中国式现代化和新发展社会学[J].中国社会科学,2021(12):4-21,199.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20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如此规模巨大的人口,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具有两面性。14亿多的
人口规模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至于是否能减缓压力,实现发展,关键
是充分发挥人民的才能和智慧,化人口压力为人口优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
特色现代化贡献力量,释放人民群众的巨大潜力,实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全面、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习近平主席指出,

“中国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归根结底要激发14亿多人民的力量。” 人口规模巨大,
意味着中国可以创造一个超大规模的市场,一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意味着中国要实现
现代化的人口将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总人口,这将大大改变世界发展的总体格局,对中
国来说不仅是一次机遇和挑战,在全球范围内对世界各国也是一次大机遇。

3.1.2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资本作为推动社会生产的根本动力,以利润最大化作为根本
目的。从特征来看,它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资本的运行逻辑统摄社会运行的逻辑。这将很
难避免牺牲社会公平,进而引发两极分化和经济危机。
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自觉行动。作为一个自觉行动,我们拥有基本的原则、
拥有清晰的步骤和明确的目标。基本的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只能在
社会主义制度灌溉的土壤下实现。目标包括最终目标及阶段性目标。发展时期的不同会
引发阶段性目标的变化,不过最终目标只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个,习近平总书记

也曾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为促进这一目标的达
成,我们要通过对资本作用的发挥,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并依托对顶层设计
的合理布局推动资本行为的规范化运作,规避资本对社会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在鼓励
“先富带动后富”的同时,有效平衡效率和公平间的关系,不断促进社会贫富差距的缩
小,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只是这项目标的达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努
力,只能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因此,“三步走”“新三步走”“新两步走”等战
略步骤的提出正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步骤指引和坚实
的战略保障。
所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既代表一个结果,也代表一个过程。

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共同富裕指的不是劫富
济贫或者均贫富,而是先富帮后富,以富带富。共同富裕的实现不能靠“等、靠、要”


光明网.坚守初心 共促发展 开启亚太合作新篇章.[EB/OL](2022-11-18)[2022-12-14].https://news.gmw.cn/2022-11/18
/content_36167815.htm.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十四五”时期我
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N].人民日报,2021-01-30(1).

习近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1).
21
3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来达成,每个人在这一过程中都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全体人民共同致富和共同发展的过
程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每个人民在这一过程中都应当可以通过勤劳致富,都应当
享有追求发展的权利。共同富裕的实现代表全体人民可以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享受到
双重的富裕和美好,可以达到全面富裕和整体富裕,当这一结果达成,中国式现代化才
真正实现了自身的最终目标。

3.1.3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典型特征有以下两点:一方面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化大生产互相支
撑,生产力一路高歌猛进,整个社会伴随物质财富的丰富而发展起来;另一方面,物质
财富的丰富与其他方面的发展不平衡矛盾日益凸显。首先,在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即生产
关系方面,呈现出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奴役、压迫,最终导致人被物奴役的状态;其次,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资本为实现对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地攫取,总是会做出突破自然能
承受的底线的行为,使得生态问题从阶段性或局部性的质变有演化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的可能;再次,在世界秩序和和平发展问题上,资本逻辑的蔓延导致部分国家为推动自
身发展,不惜牺牲其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的发展,从而实现“用最低的成本换取
最高的收益”的目的。
中国式现代化在尊重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强调中国历史发展和现实的自
身逻辑。首先要遵行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那么,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把资本主
义制度创造的一切“肯定性成就”拿过来并运用到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中来,另一方面又
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尽量避免资本主义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波折”。这样我们
既能遵行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能跳出资本主义的牢笼。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现代化发展经验的总结可以发现,对资本主义制度创造出的一切“肯定性成就”的
认识问题是一个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现代化就无从谈起!经过改革开
放四十多年的实践,我们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以它为保证,这个问
题基本解决。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说,我们有能力对资产阶级时代文明成果进行支配,有
能力对现代生产力和世界市场进行利用,而非任其吞噬。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又遵行中国历史与现实的自身逻辑。对现代化的认识与实践必
然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近代我们经历了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认识与实践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现代化的认识与实践经历了从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
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到邓小平的中国式现代化即“小康”的认识;改革开放
以来,对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到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再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
的现代化的变化。
22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协调推
进“五位一体”的全面现代化的建设,以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始终无法解决的“单向度”
的难题。

3.1.4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为人
类社会与自然的协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从客观性的角度来理解人
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客观性以主体与客体的对等性为基础,确保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
系中作为后者的客体而存在,即人类同动物一样都需要依靠无机界存活,人对自然有着

不可消除的依赖性,因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假设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没有正确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单方面地认为人是自
然界的主宰,那么人类社会将失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换言之,人类社会的任何发展
都需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前提,即便是马克思主义中强调的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决
定性影响的“物质生产”,在缺乏自然界支持的前提条件下也不能实现。
自然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部分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掠
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实现了现代化,但也以“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的形式付出了沉重
的代价。这种单向掠夺式的现代化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不可逆转的,也是不能借鉴的,
因为它是以资本为导向的价值观,旨在奴役和掠夺自然,这种价值观是注定要破产的。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致力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
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从观念上看,我国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原则,遵循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原则,并以三者为内在发展要求;从路径选择来看,坚持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方法上,强调系统观念,即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
行综合保护与系统治理,并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对污染的控制,来应对气候的多
变性,保障生物的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
展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自然为伴、以共生为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起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不
仅将其当做全局工作的重点,还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多项重大战略部署,将其纳入
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将“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将“污染防治”纳入三大
攻坚战,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基本发展方略,将“美丽中国”建设纳入社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9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9-50.
23
3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在此背景下,全党及全国人民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主动
性大大增强,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的变化。由此可见,中国式现
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追求的是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间的真正和解,
与西方现代化模式有显著不同。

3.1.5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资本主义在不自觉的现代化过程中,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资本一方面以文明和体
面的形象展示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另一方面资本极端的伪善和野蛮的本性又赤
裸裸地毫不掩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资本不管走到哪里,就用暴力的手段到处掠夺土地
和货币财富等,迫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其间充斥着血腥与杀戮。马克思对此深感

痛恨,并将资本理解为“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西方经典现代化是以殖
民扩张为主要发展道路,依靠“野蛮的原始积累”起家,这是西方经典现代化最主要的
途径。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实力相对强大的国家会凭借暴力手段侵吞弱小国家的资源,
利用本应造福人民的工业革命制造“武器”,借此开展大规模的殖民战争,迫使落后国
家的人民蒙受巨大灾难。虽然被侵略国家的经济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快速发展起来,但
自身独立性却难以保证,发展起来的生产力也不会用于增进人民福祉。例如第二次世界
大战之后就有一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虽得到有效加快,但国家的主权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却基本丧失,这种现代化只是“依附性现代化”。
中国绝不会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进行现代化发展,反而会始终坚持和平发展。新中
国成立至今,中国在外交方面从来没有放弃或动摇过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中国人民从
来没有放弃过自力更生,从来没有也绝对不会将国家命运交由他人。20世纪70年代,邓
小平就曾强调:“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能称霸。”

当时的中国还相对穷困和落后,在物质条件方面是绝对的第三世界国家,缺乏推行霸
权主义的综合实力,但这并不是我党不推行或支持霸权主义的根本原因。即便是在我国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社会快速发展,在国际局势中具有强大话语权的今天,我国依旧是
社会主义国家,依旧坚定不移地处于第三世界,依旧对霸权主义表示强烈的谴责,依旧
没有依靠自己的实力欺压、奴役、胁迫过其他国家和其他国家的人民。邓小平在当时也
明确提出即便是将来中国发展起来了,只要中国仍旧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绝对不会推
行所谓的霸权主义,绝对不会跳出第三世界的范畴,若中国凭借自身发展在世界舞台上
称王称霸或者对他国发展指手画脚,那么中国自己就会“把自己开除出第三世界的‘界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2.
24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籍’,肯定就不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
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中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绝对会“坚持走和平发展

道路,不会走扩张主义道路和殖民主义道路,更不会给世界造成混乱。” 中华人民共
和国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不会做出称霸和扩张的暴行,而是会在保障自身发展的同时,认
真履行国际义务,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新选择、新方向、新机遇。大量的实践表明,
当今的中国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在真正有助于自身进步的同时,又促进
世界现代化的发展。

3.2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习近平从中国式现代化所承担的三重历史使命即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实现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跨越出发,对中国式现代化做了系列重要论
述。综合这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由大
变强、民族复兴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现代化,是独立自主与自立
自强并举的现代化,是后发赶超与“叠加并联”的现代化,是统筹协调、全面高质量发
展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

3.2.1 中国式现代化是由大变强、民族复兴的现代化
1840年,帝国主义的入侵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中国在侵略者的压迫下不断签
订不平等条约,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革命先辈们就
一直在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但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民族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开启的。所以,
近代落后挨打的惨痛与古代先进强盛的记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因如此,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主线任务和历史使命。
中国在由贫穷走向温饱再走向小康这一历史进程中,目标是要把我国建成一个大国。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发展相对落后,但由于我国采取“并联式”的现代化道路,加快赶
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期间,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积累了一
定的社会物质财富,我国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从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后,
我国就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即要由大变强,由建成小康社会走向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高速
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我
们站在战略高度对我国现代化作出的顶层设计。我们把创新作为发展动力,取得了一系
列历史性成就,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这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2.

梅世雄.习近平会见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N].人民日报,2018-06-28(1).
25
3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征着我国已经从站起来发展为富起来,并逐渐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中国
式现代化也由大变强。

3.2.2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现代化
如今,世界上后发国家都在为了实现现代化,通往更高水平发展阶段而不断努力,
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所走的道路也各有特点,因此,不同国家和民
族或地区所形成的现代化的形式和特征都有所不同。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各
国选择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大量的历史实践证明,以殖民掠夺与残酷剥削为主要发展方式的欧美模式,充斥着
暴力与血腥。而苏联模式计划经济体制僵化,已经解体。中国式现代化则始终坚持社会
主义方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结合中国自身情况,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
础,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本逻辑,坚持增进全体人民共同福祉,保障全体人民根本利
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两者分别坚持的人
本逻辑和资本逻辑更是有着根本的不同。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又具有十分鲜明的中

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指出,我们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 的
现代化道路,长期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都非常注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把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借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
时代下的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近些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而提出的。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现代化。

3.2.3 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与自立自强并举的现代化
作为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独立自主是我们的精神之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
一直坚持走独立自主的道路,坚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带领着中国人民走
出一条独立自主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国家的发展道路,没有现成的模板和经验可以遵
循。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照搬照抄别国的发展经验、跟在别人的道路之后,能顺利实现
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的成功实践,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摸着石头过河,独立自主地探索出来的。贯穿中国共产党整个奋斗历程其中的一个关键
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实际情况,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来开辟道路,这是党百
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正如习近平说的,“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

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人民日报理论部.中国式现代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8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26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但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而且强调自立自强的
精神,我们一方面强调一切要依靠我们自己,中国的命运要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但另一方面,我们强调要学习、借鉴、吸取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先进文明,把独立自主
与自立自强始终作为我们现代化道路上的两个原则。
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历程,都可以表明独立自
主、自立自强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坚持独立
自主和自立自强,把中国未来发展的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努力学习其他国家现
代化道路中先进的经验,并探索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2.4 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赶超与“叠加并联”的现代化
中国人第一次直面西方现代文明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对现代文明的认识先后经历
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逐渐深入的过程。在近代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中国人认识到,
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解决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否则,现代化就无从谈
起。1949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功解决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问题,建立了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相较而言,属于典型的“后发赶超”
类现代化,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起步时间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例如,英国的现
代化从17世纪中叶开始,美国、法国的现代化从18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而此时的中国
还处在清皇朝统治的封建社会。所谓赶超,就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永远在西方发达
国家后面亦步亦趋,我们必须用更短的时间实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任务。
所以,中国式不可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一样,不仅是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还有发
展理念、发展路径等都不一样。
所谓“叠加并联”,是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面临的任务相比较而
言的。从发展的任务上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先后经历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最后再到信息化,这样的发展顺序,表现出一种“串联式”的特征;而中国式现代化也
包含这些要素,但是是同步进行的,是一种“并联式”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需
要叠加发展,这就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将在更短的时间内面临更大的挑战,这也意味着
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走一条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将西
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概括为“串联式”的发展模式,即西方发达国家是按照工业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方向依次发展,用了二百余年的时间才发展到今天的水

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7.
27
3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平。但我国却需要后来者居上,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去赶上甚至超越其他国家二百余年
的发展,也就是说我国现代化是“‘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

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如今,中国式现代化已走过70余年历程,不但创造了一系列
伟大成就,还走出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并联式”的现代化道路。

3.2.5 中国式现代化是统筹协调、全面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发展、社会
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协调发展,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凸显了中国式现代
化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协调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着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核心任务,我们先后提出过“发展才是
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以及新发展理念。对于发展的
理解,随着时代的进步,也是不断完善和进步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单纯地强调发展速度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前的主要
矛盾,更多的问题反映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上。因此,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更多依靠创新推动发展质量的变革,不再以发展速度作为衡量发展得好不好的唯一指标,
而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追求全面、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全方位的高质量发展,这并不只
是单单的经济发展速度快,而是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统筹
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2.6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核心是“人”,正如习近平说的,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这里的人,被赋予了时代的含义,不是抽象的人,
而是具体的、现实的人。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是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过程。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而西方现代化,恰恰忽视了“人”
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他们崇尚资本在生产中的力量,以资本为核心,一切生产
活动以资本增殖为唯一目标,最终是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现代化的模式,虽然
在短期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物质财富的积累,但终究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背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59.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8.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6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22.

28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道而驰,从而导致人的异化。所以,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从根本
上说,就是我们始终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单一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社会共同发展,协同进步的现代化。
这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同发
展,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3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
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
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

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3.3.1 “两个坚持”的保障要求
“两个坚持”的保障要求,指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并提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后来在多个场合也表达了这一观点。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坚持党的领导”更是被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个本质要求。因
此,“坚持党的领导”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本质特征。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
神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作出强调,提出党的领
导与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根本性质、中国式现代化最终成败、前途命运及根本方向紧
密相关。唯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的航道上持续向前,才能在
现代化的征程中为中国这艘巨轮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代发展和中国社会进步要求相适应,紧紧扎根于华夏大地,
可以代表中国人民根本意愿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既遵循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又遵循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是二者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
周年大会上提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走中国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不仅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得到的根本成

就”,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这既是党基于对百年奋斗经验的
总结得到的历史结论,也是党开展各项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立足之点。中国特色社会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2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0.
29
3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进、胜
利的旗帜,这是历史的结论,是人民的选择,必须不断坚持。
中国共产党,遵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严密组织体,这是世界
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备的优势,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14亿多人口的中国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良好。要顺利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项伟大事
业,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奋斗100多年所创
造的伟大成就,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凝聚着全体中国人民的奋斗和
汗水,是我们今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3.2 五位一体的全面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五位一体的全面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指的是从经济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政治方
面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文化方面实现对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丰富,从社会方面实现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生态文明方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与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
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及生态文明方面设立的目标高度契合,是中国式
现代化发展目标具有系统性、多维性和全面性特征的重要体现。
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建设、发展物质文明,将为中国式现代化
提供雄厚物质基础;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快推党内政治建设、发展政治文明,
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政治保障;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及文
化建设,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和深厚的文化滋养;要
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不懈推动社会建设、发展社会文明,将为中国式现代化
增强有序的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需要推动人与自然
之间的协调关系,要注重对生态文明的构建,要对自然、对环境、对生态进行充分的尊
重和保护,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开辟新的天地。“五位一体”的
全面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反映了五种文明的协调发展,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愿景。

3.3.3 文明新形态的样式要求
文明新形态的样式要求,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虽然
国际局势风云莫测,新动荡、新变革纷繁复杂,但和平与发展始终是时代的主题,不同
国家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互联系的程度空前加深,世界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关乎全球发
展,关乎全人类福祉。基于对国内外局势的深刻洞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倡议,用于解决有关全球治理的问题。中国坚持开放包容,坚持创新增长,
坚持互联互通,坚持合作共赢。中国将始终坚持与其他国家共建、共治、共享美丽清洁、
绿色低碳、开放包容、和平安全、共同繁荣的新世界。不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化,中国都

30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展现责任担当,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坚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构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文明新形态的样式要求。

31
4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对唯物史观的原创性贡献

4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对唯物史观的原创性贡献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组成,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
要论述是将唯物史观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后所得到的产物。
由此可见,作为唯物史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是我们
党以唯物史观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基础的重大的理论创新,凝聚着以习近平同志为主
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这一重要论述围绕“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展开,在治国理政方面为我国在新时

代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切实加强了对人类社会发展
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唯物史观理论做出了具有深远意
义的原创性贡献。

4.1 完善了卡夫丁峡谷理论
早在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针对俄国当时面
临的环境,直接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他说“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
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

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 这一结论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理论分
析当时俄国的现实所得出的认识成果,但也仅仅对跨越做了原则性和前提性的思考,对
于具体如何实现跨越的问题,并没有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野。
列宁首次把马克思提出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并对如何
跨越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索,提出“先夺权,再创造条件”的跨越步骤。他指出“我们
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

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 列宁就是根据这个步骤设想,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
月革命的胜利,也就是完成了“先夺权”的任务。然后根据俄国的国情,列宁开启了“再
创造条件”的初步实践。但遗憾的是,因为列宁过早的过世,导致这个初步实践并没有
充分展开。苏联最后建立起来的是一套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在这套体制下,
苏联尽管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最终在“再创造条件”的征途中走向了解体,被资本
主义所吞噬。
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循着列宁提出的“先夺权,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5.

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9.
32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再创造条件”跨越步骤,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然后开启“再创造条件”的伟大实践。习近平在中共几代领导人探索的基础上,围绕“再
创造条件”这个重大课题,从理论上丰富了其内涵,从实践上推进其发展。经济上,提
出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通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
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并同时提出了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的目标,为跨越创造了坚实的物质条件。政治上,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特别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
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文化上,
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不仅如此,还拓展了创造跨越的条件。也就是说,跨越条件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
条件以及社会条件,还包括了生态文明条件,即“五位一体”全面的现代化。习近平关
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极大地完善了卡夫丁峡谷理论。

4.2 丰富了社会结构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
盾,也就是所谓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它确定并体现了社会基
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其
中社会经济结构决定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经历“三位一体”到“四位
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一个发展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拓展社会结构丰富内涵的过
程。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人民对新中国的工业、农业、国防、
科学技术开始进行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愿景,也是对于中
国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望。随后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在原来“四

个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要“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党的十二

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里的“高度文明”,
是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这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党的十三大提出把我
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
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大又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的总
体规划。党的十九大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
一个重要内容。由此,一个有科学依据的、明确的总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
33
4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对唯物史观的原创性贡献

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逐渐形成,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总体布局——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确立。
中国式现代化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人本逻辑为价值导向,以社会整体发展为内
容,逐步构建了“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
是人类文明新形态,远远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逻辑,丰富了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与把握。

4.3 丰富了社会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唯物史观理论根据矗立在生产力之上的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
生产关系的性质,把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
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历史。也就是说,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
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即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但现实的历史比这复杂得多。因为不同的
民族和国家由于文化、传统、历史境遇等不同,社会发展历程就会不一样,会呈现多样
性。但这两方面是一个辩证自洽的关系。也就是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
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中国式现代化不但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价值理念,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在充
分考虑国家实际情况,吸收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的发展方式。
这正是社会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原理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全球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具备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现代化,既包括“现代”的状态,又包括“化”的过程,代表了各个领域由落后走向先
进的过程,是一个由传统社会走向文明社会的过程。本质上,中国式现代化同其他国家
现代化一样具备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特征。从多个方面,多个领域进行革新,
持续性地把传统物质、传统结构、传统观念等转型为现代化的、先进的东西,把人类社
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着工业和后工业社会转变,从蒙昧无知到理性智慧,从封闭步入开
放,并创造出现代化的繁荣发展的文明。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
现代化一般的价值理念,又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符合社会发展的统一性。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独特特点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的出发点、根本点、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等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
化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没有遵循西方的“串联式”发展方式,
而是采取了“并联式”发展方式。此外,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
础上,以维护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为价值导向,而西方式现代化是建立资本主义基本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6.
34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制度之上的,以资本逻辑为价值导向。从本质上讲,中国式现代化是不断认识社会主义
现代化规律和丰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过程,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以
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因此,
它在遵循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中又蕴含着发展的多样性。
由于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独特方式”使其在短短几十年
间,就实现了西方国家花费数百年才能实现的现代化进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
的成功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有力地反驳了“只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种现代
化模式”的论断,从而消除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依赖,克服了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和
保持发展中国家独立之间的悖论。实践证明,每个国家都可以用适合自己国情的方式发
展,现代化的模式应该是丰富和多元的,兼容并蓄的。中国式现代化使得中国不仅自己
实现了巨大的飞跃,而且还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现代化
实践模式和经验,拓宽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带来了新的选择。

4.4 丰富了生产力理论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
需要的物质力量。构成生产力的实体性的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生产者,
科学技术属于渗透性要素。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影响力,科学技术被称为是第一
生产力。之所以这么说,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科学技术如果没有应用于生产过程,
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生产者等因素相结合,只是一种可能的生产力;只
有运用在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生产者等因素相结合,才能转
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进
步。在当今这个时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正是在这
个意义上,科学技术被称为第一生产力。
根据唯物史观理论,生产力主要指人类生产实践的一种能力,直接的影响就是物质
生产,物质生产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因此,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社会历史
的物质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生态文明的
认识是不断拓展的。首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
和行动,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关系到如何看待生产力在社会发展的地位,
也就是说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是生产力,但不是唯一的力量。以及关系到如何
看待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导向,即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关系。其次,提
出著名“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这个论断拓展了生产力的内涵,把生态发展放在更高意义上。生态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

35
4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对唯物史观的原创性贡献

在工业化时代以前,生态发展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凸显;随着工业化时代的
来临,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广度挑战生态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前提,
越来越突破生态所能承受的范围,于是生态发展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而
且愈来愈严重。中国式现代化同样也面临着这个难题。所以,习近平说,“生态文明建
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与发展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很好地协调了生态环境
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且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具有深远
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4.5 丰富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发展的内容具体包括人的体力、脑力、个性和交往等能力,其
中最根本的是人的自由程度的提高。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既包括人类的发展,
也包括个体的发展。人类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人自身在
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不断发展。因此,人的发展是在社会发展中得以推进,可以说,人的
发展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从此出发,把人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概括
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社会形态维持在人的依赖关系这一最初状态,即人的生
产力只能在孤立的地点和狭窄的范围内发展;第二阶段中,社会形态转变为人的独立性
基于物的依赖性而存在,即物质交换在社会上普遍存在,人们通过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
物质的交换,以此来达成多方需求;第三阶段中,社会形态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特

征并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对此,马克思指出“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自近代开始,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人的发展得到飞速推进的过程。但由于西方式现代
化崇尚资本,由资本逻辑主宰,把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而忽视了人
的主体地位。这种资本至上的现代化观,虽然也大大提升了社会生产的效率,但是也带
来了人的异化、社会两极分化、经济危机等无法解决的问题。苏联模式的现代化则坚持
国家权力至上,限制了公民行使自身的权利,这种权力集中的现代化虽然限制了资本的
力量,但是也会导致权力运行的异化和特权阶级诞生。所以近代以来,关于人的自由而
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受资本逻辑支配,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异化同等
呈现,形成鲜明对比,人遭遇资本的奴役;一个是因看到资本逻辑“恶”的一面而全面
否定资本,全面拒斥资本,强调政治权力对社会的高度管控,从而导致社会发展缓慢,
并导致另一种异化,即权力的异化,人遭遇权力的奴役。
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导向,一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36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全面分析并准确界定市场与社会制度属性之间的
关系,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活力,创造性地让市场充分发挥促进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与此同时,利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克服市场的盲目性并由此导致的
资源浪费以及社会两极分化。一方面辩证地看待资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通过改革,
全面利用资本,发挥它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文明”的一面;同时也认识到资本野蛮
的一面,通过改革,利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给资本设置“红绿灯”,规范资本的行为,
引导资本有序发展,更好地推进社会全面发展,并以此来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新时代下并没有发生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不要
对这个理念进行抽象化的处理,而要将这个理念具体化,贯彻到实践的方方面面,体现
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要把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体化,就必须要有问题意识,也就是要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及
其主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所以,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国始终致力于解
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借此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
面的发展。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本逻辑统摄资本逻辑,坚持摒
弃对外扩张掠夺的、物质主义膨胀的、两极分化的、以资本主义为中心的老样式的、西
方式的现代化,致力于构建起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模式,这极大地丰富了人的自由
而全面发展理论。

4.6 丰富了世界历史理论
唯物史观认为,世界历史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近代以后,由资产
阶级开创。资产阶级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发展,打破各民族、各
国家孤立隔绝的状态,世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
变,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是其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普遍交往是其基本特征。世界
历史的开创一方面以文明的面目出现,带来生产的巨大发展等等;但另一方面,文明的
面目难以掩饰其野蛮的本性,世界历史的开创,到处充斥着血腥、屠杀,充斥着奴役、
压迫。马克思对此批判道在人类编年史上,记录这段剥夺历史的文字是用血和火铸成的,

而“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世界历史的开创,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7.
37
4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对唯物史观的原创性贡献

迫使每一个不想自取灭亡的民族采取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在自己的区域发展资本主义

为主的野蛮文明,“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综上所述,世界历史
的开创和发展都是在资本与强权共谋的基础上推进,结果就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盛行,
世界动荡不安,使人类陷入自我残杀的战争与灾难中。所以,在资本主义的逻辑下,世
界历史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一方面,资本的全球扩张可以加速生产力的发展,通过
普遍交往,部分欠发达的国家与地区能够对资本主义的有利成果进行更为便捷地获取,
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也会开始向全球转嫁,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加剧了全球
的分化和对立,使得现状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不断尖锐,特别是单边主义不
断增强的世界局势,中国始终主张和平发展。习近平基于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入
理解提出,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程度都已显著加深,每个人都
共同生活在现实与历史相交汇的同一个时空和同一个地球村当中。各个国家和各个国家

的人民都已逐渐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因此,自由、民主、正
义、公平、发展、和平理应成为全社会人民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以此为基础围绕“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
将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让所有国家共同致力于将我们生活的
星球打造成和谐友爱的大家庭,借此满足各国人民在美好生活方面的向往与期盼。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根本上有别于西方国家“本国优先”“资本优先”的治
理理念,是全球性问题最佳的解决路径,是与世界历史发展趋势高度相符的发展方式,
是经过无数实践总结出的正确道路。总而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性地为全球治
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了中国担当,丰富了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62-86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59.
38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5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世界意义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打破了“西方式现代化”的话语霸权,驳斥了西
方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性,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局限性,为发展中国家寻求现代化道路树
立了典范。所以,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

5.1 驳斥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性
近代以来,世界上每个国家要发展,必然要走现代化道路。但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
而皆准的理论,也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结合国情选择最适合自身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才
是每个国家应坚持的准则。因为西方发达国家较早实现现代化,所以历来有种观点,就
是认为“西方模式”是唯一正确的模式,换句话说,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是世界
其他国家现代化的基准和模式,后发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只能遵循“西方模式”发展。
而事实表明,有一些国家完全盲从了“西方模式”的道路,并机械地完全照搬现代
化的“西方模式”,一开始确实发展比较顺利,但最后都遇到了很大的问题,甚至社会
贫富分化,经济发展都一度停滞。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有的现代化认知偏见,走出
一条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
即使一个后发国家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即使没有像先发现代化国家那样的发展条件,
只要不照搬他们的发展模式,根据本国国情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坚定不移地追求现代
化目标,持之以恒,不屈不挠,最终都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因此,“推动一个国

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 习
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一方面强调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吸收和继承优秀
传统文化,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强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
尊重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吸收西方现代化成功的、先进的部分,但坚决不
盲目照搬,把“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成功结合起来。
中国式现代化用事实向世人说明现代化不是只有西方化、美国化或资本主义化一条
路,每个民族和国家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尊重现代化一般规律和共同特
征的基础上,寻求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因此,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
述驳斥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性。


人民网.习近平:治国理政,必须“立治有体,施治有序”[EB/OL].(2017-10-13)[2023-2-3].http://theory.people.com.cn/n1/
2017/1012/c40531-29583383.html.
39
5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世界意义

5.2 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局限性
西方现代化的局限性可以集中表现为“三大悖论”,即环境悖论、两极悖论和存在
悖论。
环境悖论是指现代化进程与环境破坏是同一历史过程,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
为了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消耗
大量的自然资源,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
属性必然会突破这种限制,造成环境影响。同时由于资本的不断扩张,一定会形成世界
市场,资本的无限扩张与环境之间就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
终将导致生态失衡、环境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紧张。
两极悖论是指现代化进程中资本家富裕和工人贫穷的共生。因为一方面是资本家财
富的不断增长,而另一方面是工人的贫困化不断地在生产出来。马克思曾经在《1844年
经济哲学手稿》中分析了这一点,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的利益和工人的利益是必然相对
立的。不管社会财富如何增加,资本家的财富如何增加,工人的财富也不会增加。其中
造成工人贫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决定
了工人为资本家生产财富,工人得到的只是维持其自身存在的那一部分价值,也就是工
资,但是资本家会不遗余力地占有社会财富,工人的工资在其创造新价值中比例也随之
减少,而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的比重却在不断地增加。正因此,资本家变得越来越富
有,而工人却越来越贫困。这是资本权力增长的必然结果,必然也会导致社会财富的两
极分化。
生存悖论是指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独立性是以对物(价值)的依赖为基础的。在资本
主义社会,人看起来是自由平等的,因为他们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资本家签订雇佣合同,
并且他们获得的工资是用自身的劳动换来的。因此,人看起来是独立的。但是马克思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毫不留情地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不存在真正的自由民主平
等。其原因就在于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人的平等是以价值交换为基础的,而价值
是抽象劳动的凝聚,人被抽象化了,工人的劳动成为了资本增值的工具。同时,在资本
主义社会运行的是资本逻辑,不允许任何人超越,人的独立性也要依赖于资本。因此,
在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人的独立性是以对价值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即人的独立
性屈服于资本。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人本逻辑统摄资本逻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以人民为中心,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又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发展,克服了这三大悖论,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局限性。

40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5.3 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树立了典范
中国今天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经验为世界树立了如何在保持政治独立、社会秩序稳定
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范本,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在保持国家独立和民族尊
严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典范。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世界历史越来越展现出日益多元化和包容性的面貌。这使得世
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文化危机与冲突,并由此引发了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
浪潮。但是,西方经典现代化是从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奴隶贸易等残酷的资本原始积
累开始的,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大国就把目光转向了他
们所占据的世界政治经济舞台,并通过各种方式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
响。特别是在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追求本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霸权地位,开始利
用全球化这一机遇,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扩张和掠夺行动。这对世界各大洲的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及各国人民的生活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也给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广
大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虽然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使得部分殖
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从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但是,在政治解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等诸多领域,很多国家仍然受制于人,社会发展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在这种情况
下,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仍然无法从自己所生存的土地里获得自由和平等地参与现
代社会生活的权利,从而导致他们陷入“无家可归”状态。这些区域的传统经济基础相
对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落后,以及制度文明与现代文明不兼容等多重因素
共同作用,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这就使得弱势国家难以通过工业化来实现经济增长
和社会进步,更无法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因此,西方现代化发展之路并不适用
于那些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而当前的全球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第一次工业
革命时期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状况使得处于不同时代的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
同样的挑战。近代以来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格局,对当时各国的政治、经济
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的新路来完成这
一历史任务。鸦片战争后,虽然中国一度处于半殖民地状态,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
国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如今,我们再来回顾这一历史进程,就会看到它所
蕴含的丰厚的思想遗产。这对目前仍然处在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弱势环境
中寻求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无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没有机械地照搬西方模式,也没有盲目
地遵循西方的现代化模板,走出的是一条独立自主、开放包容的现代化之路。其次,中
国式现代化立足本土,始终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方针政策,总结历史上对待资本的正反
41
5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世界意义

两面的经验和教训,逐步深化对资本性质的理解,辩证地看待资本,充分发挥资本促进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增进人民福祉,防止两极分化。再
次,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发展,始终保持自身的主动权,推动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为中
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根本保障。放眼望去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中国式现
代化进一步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方法,让发
展中国家也能走出独立自主、共同繁荣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

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 。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为希望走出独立自
主的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实现现代化发展的
良好范式,既可以保持自身独立,又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习近平.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N].人民日报,2023-02-08(1).
42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结语

综上所述,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是以唯物史观理论为指导,辩证地
吸收了西方现代化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全面分析并总结现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
验教训,围绕着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的重大课题,创造性地做出回答而形成。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以时间为经度,以关
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的新提法为纬度,把这个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不断推进的阶
段:即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党的十八
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现代化的中国方案的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的建党百年庆祝大会、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党的二十大,把每一阶段的相关文献进
行了梳理。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三个方面挖掘了习近平关
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习近平着重从五个方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
学内涵,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
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结合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要论述,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即中国式
现代化是由大变强、民族复兴、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独立自主与自立自强并举、
后发赶超与“叠加并联”、统筹协调、全面高质量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的现代化。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开启,习近平阐释了中国式现代
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
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既是保障,也是目标。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是唯物史观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在坚持唯
物史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唯物史观,为唯物史观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具体表现在:它
完善了卡夫丁峡谷理论、丰富了社会结构理论、丰富了社会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
一的原理、丰富了生产力理论、丰富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丰富了世界历史理论
等。这些原创性贡献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驳斥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唯一
性、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局限性、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树立了典范。

43
参考文献

参 考 文 献

一、经典著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 1-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1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 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 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4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7]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8]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
7.
[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7.
[2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23]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4]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

44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2021.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二、学术著作类:
[1]人民日报理论部.中国式现代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杨耕.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6]丰子义.现代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
7.
[7]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 1-3 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8]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10][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1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12][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三、中文期刊类:
[1]沈尤佳,陈若芳.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转型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J].当代经济研究,20
23,(03):47-55.
[2]骆郁廷.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01):56-63+159-160.
[3]梁伟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历程、实践特征及世界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23,76(03):18-27.
[4]何爱国,颜英.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J].理论学刊,2023,No.305(01):5-13.
[5]张波,孙振威. 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在逻辑及世界意蕴[J]. 贵州社会科学,2022,(02):
12-20.
[6]刘清云. 建党百年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三重逻辑[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
院)学报,2022,(01):55-62.
[7]高晓林,周克浩.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建构及其世界意义[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22,72(02):109-117.
[8]燕连福.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内涵扩展和未来指向[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59(03):30-39.

45
参考文献

[9]秦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探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22,29(02):4-21+155.
[10]鲁明川.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生成与文明叙事[J]. 浙江社会科学,2022,(04):4-13+156.
[11]燕连福.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五个特征[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0
(02):12-15.
[12]陈金龙.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鲜明特征及重要意义——基于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的思
考[J]. 党的文献,2022,(02):3-8.
[13]王永贵.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鲜明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22(10):10-15.
[14]周文,肖玉飞.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内涵、鲜明特征与世界意义[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
22,(05):36-45+204.
[15]唐良虎,吴满意.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在意蕴、结构与世界意义[J]. 天府新论,2022,(02):1-10.
[16]段妍. 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J]. 东岳论丛,2022,43(04):15-21.
[17]唐爱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叙事[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9(02):23-3
2.
[18]蒋永穆,祝林林. 中国共产党百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经验[J]. 求是学刊,2022,49(0
2):1-14.
[19]于安龙. 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底蕴、实践经验与世界意义[J]. 思想教育研究,2022,(07):
73-79.
[20]李涛.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发逻辑、实践特征及成功经验[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22,49(04):9-17.
[21]李培林.中国式现代化和新发展社会学[J].中国社会科学,2021(12):4-21,199.
[22]张占斌,王学凯.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优势、难点及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22,43(06):27-36.
[23]刘勇,章钊铭.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优势及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
43(06):37-46.
[24]吴晓明.世界历史与中国式现代化[J].学习与探索,2022,(09):1-8+207.
[25]陈培永.中国式现代化的拓展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J].求索,2022,(05):5-11.
[26]唐亚林,周昊.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演进、路径选择与价值追求[J].理论探讨,2022,
(05):29-38.
[27]汪亭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及世界贡献[J].人民论坛,2022,(17):40-45.
[28]段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09):48-53.
[29]陈曙光.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由之路[J].红旗文稿,2022,(17):21-23.
[30]张占斌,王海燕,毕照卿.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阶段、文明形态和时代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

46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义,2022,(04):42-51.
[31]贺雪峰.共同富裕与三轮驱动的中国式现代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4):
1-7.
[32]臧峰宇.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22,(07):39-55+2
04-205.
[33]董芳芳,刘爱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辨正[J].学习与探索,2022,(07):9-19.
[34]董慧.中国式现代化的唯物史观意蕴[J].哲学研究,2022,(06):5-12+126.
[35]黄建军.唯物史观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坐标与世界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06):3
2-43.
[36]王增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蕴及其意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
(03):13-20+169.
[37]项久雨.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05):1-9+155.
[38]林进平.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
22,62(03):1-5.
[39]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叙事[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03):18-24+157.
[40]段妍.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J].东岳论丛,2022,43(04):15-21.
[41]燕连福.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内涵扩展和未来指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59(03):30-39.
[42]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鲜明特征及重要意义——基于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的思
考[J].党的文献,2022,(02):3-8.
[43]高晓林,周克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建构及其世界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72(02):109-117.
[44]应星.社会学的历史视角与中国式现代化[J].中国社会科学,2022,(03):97-111+206.
[45]杨清媚.中国人类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探索[J].中国社会科学,2022,(03):112-126+206-207.
[46]刘清云.建党百年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三重逻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
院)学报,2022,(01):55-62.
[47]吴忠民.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超越“资本至上陷阱”和“福利过度陷阱”[J].探索与争鸣,2
022,(03):29-45+177.
[48]辛向阳.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大特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3):100-108.
[49]陈锡喜.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的方法论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
刊,2022,(03):118-126.
[50]何显明.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规定[J].浙江学刊,2022,(02):4-14.

47
参考文献

[51]姜绍华.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的深刻背景、内在特点及其价值意蕴[J].山东社会科学,2022,(03):
11-25.
[52]王慧娟,张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六维透析[J].科学社会主义,2022,(01):116-122.
[53]韩喜平,郝婧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蕴[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8(02):102-1
11.
[54]赵义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意蕴与价值追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01):5-12+2.
[55]朱香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J].红旗文稿,2022,(03):27-29.
[56]孙正聿.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J].哲学研究,2022,(01):5-11+125.
[57]欧阳康.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演进逻辑、核心价值与比较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的多维探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01):1-8.
[58]李培林.中国式现代化和新发展社会学[J].中国社会科学,2021,(12):4-21+199.
[59]张占斌.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内涵、理论与路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06):52-
60.
[60]卢黎歌,郭玉杰.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转型、演进逻辑、经验启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22,22(01):23-34.
[61]亓光,魏凌云.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理论阐释[J].行政论坛,2021,28(06):21-27.
[62]段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实践的世界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2021,(08):38-43.
[63]鲁明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与世界意义[J].行政论坛,2021,28(04):5-11.
[64]臧峰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哲学内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35(04):8-9.
[65]董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深刻内涵与经验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3):5-17.
[66]陈志刚.中国式现代化及其规律性和多样性[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05):2-33.
[67]叶路扬,傅鹤鸣.中国式现代化的变迁历程、演进逻辑及价值指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23,40(03):13-23.
[68]梁伟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历程、实践特征及世界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23,76(03):18-27.
[69]阎树群.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No.264(08):22-33.
[70]郝立新.中国式现代化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No.292(04):15-22.
[71]骆郁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主创新[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8(03):4-15+109.
[72]徐艳,何爱平.“人民至上”导向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逻辑[J].社会主义研究,2023,No.26
8(02):55-62.
[73]颜晓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J].红旗文稿,2023,No.487
(07):22-26.

48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四、报纸网络类
[1]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
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1).
[4]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N].人民日报,2021-01-30(1).
[5]习近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
21-08-18(1).
[6]梅世雄.习近平会见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N].人民日报,2018-06-28(1).
[7]人民网.习近平:治国理政,必须“立治有体,施治有序”[EB/OL].(2017-10-13)[2022-12-3].http://t
heory.people.com.cn/n1/2017/1012/c40531-29583383.html.
[8]光明网.坚守初心 共促发展 开启亚太合作新篇章.[EB/OL](2022-11-18)[2022-12-14].https://ne
ws.gmw.cn/2022-11/18/content_36167815.htm.
[9]新华网.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
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EB/OL](2023-2-7)[2023-3-14].http://m.news.cn/2023-02/07/c_1129345744.htm.

五、学位论文类
[1]吴京妮.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2.
[2]常晓慧.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内涵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22.
[3]张艳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话语体系建构研究[D].兰州大学,2022.
[4]张善博.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创新[D].吉林大学,2022.
[5]王超.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21.

六、外文期刊类
[1] Tsyrendorzhieva Dari, Balchindorzhieva Oyuna. The Chinese Model of Modernization – Na
ture, Historical Stages, Sociocultural Characteristics[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
015, 166: 670-674.
[2] Yeonsik Choi. The Evolu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Its Elliptical St
ructure of Socialist Principles and China’s Realities*[J]. Pacific Focus, 2011, 26(3): 385-404.
[3] Shiuh-shen Chien, Max D. Woodworth. China's Urban Speed Machine: The Politics of Spe
ed and Time in a Period of Rapid Urban Growt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18, 42(4): 723-737.
49
参考文献

[4] Yiping Fang, John R. Logan, Anirban Pal. Emerging socio-spatial pattern of Chinese cities:
The case of Beijing in 2006[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5, 47: 103-112.
[5] Christopher A. McNally. Sino-Capitalism: China's Reemergen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
cal Economy[J]. World Politics, 2012, 64(4): 741-776.
[6] Salvatore Babones. China's Development Model: Can it be Replicated in Sub-Saharan Afri
ca?[J]. Politics & Policy, 2020, 48(5): 988-1010.
[7] Kylie Redfern, John Crawfor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ethics in the People's Rep
ublic of China: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the effects of modernisation[J]. Asia Pacific Journ
al of Management, 2010, 27(2): 215-235.
[8] Brian Leavy. China's "New Silk Road" initiative – implications for competitors and partner
s, near and far[J]. Strategy & Leadership, 2018, 46(2): 34-40.
[9] Nir Kshetri.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orientation: a consideration of institutional influen
ce in China[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 2009, 21(1): 19-40.
[10] Barry Naughton. China's Economy: Complacency, Crisis & the Challenge of Reform
[J]. Daedalus, 2014, 143(2): 14-25.
[11] Anton Kriz, David Cunneen. China's next big challenge: mastering radical technology[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 2012, 3(1): 6-25.
[12] Paul Burkett, Martin Hart-landsberg. Thinking about China[J]. Critical Asian Studies, 200
5, 37(3): 433-440.

5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