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05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視覺傳達設計組碩士論文

林品章 教授
指導教授
楊清田 副教授

臺灣大專美術組術科考試制度發展
及其問題之研究 (1954∼2003)

研究生 鄭淳恭 撰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
謝 誌

這本論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謝 林品章教授與 楊清田教授兩位恩師的鼎力指


導,感謝您們在繁忙的教學中種種無私的付出,以及不厭其煩的糾正學生的各種
錯誤,學生永遠銘記在心、無限感恩!

此外,還要感謝研究所就學期間,多位正見多聞的教授們的提攜,充實了學
生的研究內涵:感謝副校長 蕭耀輝教授給了學生開始研究術科考試的機會,感
謝 所長蘇峰男教授對學生的提攜與厚愛有加,感謝 謝顒丞教授不厭其煩的一再
指導學生的種種研究方法,感謝 彭剛毅教授、范成浩教授一直給予學生關懷跟
鼓勵,感謝諸位接受學生訪談的臺藝大校長 王銘顯教授、師大美術系主任 江明
賢教授、 王友俊教授、 傅佑武教授、 郭禎祥教授、 黃進龍教授、國北師藝教
系 袁汝儀教授、大考中心 曹亮吉副主任、 周進興先生、 舒琮慧小姐等學者專
家在術科考試歷史上所提供的精闢建言,感謝 陳瓊花教授、 葉劉天增教授、 黃
元慶教授細心審閱學生的論文,因為有了您們的寶貴意見,才得以成就了學生這
本論文,學生謹在此一併致上十二萬分的謝意!

還要感謝陪我在各場辛苦的術科考試研究案中四處奔走、熬夜再熬夜的瓊儀
學妹:因為有了您全心全意的無私協助,這本論文才能在基礎文獻上呈現出完整
的紀錄,更為我的研究所生涯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回憶!臺灣大學的為蒨與北藝大
的旻宜:感謝您們最後在論文總結上的種種協助,才能使得這本論文如此充實!
還有兩位造形所可愛的淑盈、怡君助教:謝謝您們在研究所庶務上的照顧與包
容,才能讓我在生病開刀的情況下順利完成這本論文!感謝您們!

另外,在畢業創作展出的過程中,要非常感謝指導教授 楊清田教授的細心
指導、提供各種有用的設計資源,讓學生獲益匪淺,無限感恩!還有玉如幫我分
析問卷落點、國坤學長幫我割塑鋁材、釋文、盧昉、瓊儀、珍儀為我不眠不休的
通霄佈置奔走、婷琪為我張羅餐點、夢偉為我錄影紀錄,有了您們的熱心幫忙才
使得我能有一個完整的展出,您們是我最好的同學跟朋友,感謝您們!

I
還要感謝小妹雪萍在日常生活上探望跟照料懶惰的我,不僅幫我處理了許多
繁雜的庶務,也讓我能更專注在課業研習上;而回顧研究所入學之初,鼓勵我攻
讀碩士的煥枝與趙媽媽:因為您們的鞭策,使我有了不斷上進的決心,祝福您們
此生一切幸福美滿。

時光飛逝,細數三年多來的研究所課業,可謂諸事因緣際會,充滿了各種考
驗:不僅在撰寫論文期間遇到了世界首次的 SARS 傳染疫情,圖書館悉數管制進
出,造成多種資料一度無法取得而心急如焚 … ;畢業要求的創作展與論文撰寫更
是數度交互並行的猛趕進度,從企劃、設計、問卷、分析、攝影、產品、裝潢、
海報、展示 … 等,可說是將多年所學全部都用上了,知情的朋友都不禁說:「這
個 MFA 真是得來不易啊!」 … ;即使在這本論文即將付梓前,還遇上了耳朵生
病得上手術檯開刀這一關,不得不先修養身體… ,等等許多身為一個凡人所可能
遇到的第一次,竟然都在碩士班課程中發生了,這些事情回想起來實在就像是一
場充滿了驚奇的冒險之旅!然而,何其幸運的,上天給了我這麼多良師益友的支
持跟鼓勵,才能讓失學多年的我有足夠的勇氣與信心,克服層層的關卡取得學
位,內心除了百感交集之外,還有滿滿的感激之情!

走筆至此,望著窗外靜謐幽暗的介壽街,此時此刻,這一方固守了多年長夜
的故居,依舊是整條街裡最明亮的地方,恰似在回應著諸多前輩們所說過的心訣
般:「研究,是在孤寂中成就的。」如今,我的臺藝大研究生歷程也終可告一段
落了,在這充滿了種種意味深長的氣氛與回憶中,縈繞心頭的是一股令人格外珍
惜的感受...。人生多滋味,所有曾經關愛過我跟照顧過我的師長摯友:感謝您們!
謝謝!

2003 年 7 月某晨於板橋敬誌

II
摘 要

本研究以臺灣大專術科考試中的「美術組」歷年考試制度發展為研究範疇。
在歷史時間點上以臺灣「聯考制度」始、末點為依歸,總計歸整了 49 個學年度
的美術術科考試歷程-自民國 43 學年度(西元 1954 年)有正式術科考試文獻紀錄
開始,至民國 92 學年度(西元 2003 年)初次使用多元入學制的術科考試新制為
止。研究過程中使用了文獻分析、歷史資料考據、訪談調查研究等三種主要的研
究方法,並以歸整美術術科考試的歷史資料、制度探討、衍生現象為研究目的。

最終從研究過程中,得出以下幾點結果:

一、劃分術科考試歷史之階段性發展
依照教育制度、政治、社會等背景因素,將術科考試發展過程劃分為六個具
有明確歷史事件意義的階段:1.草創期、2.磨合期、3.穩定期、4.擴張期、5.轉型
期、6.多元期,以做為釐清術科考試制度發展脈絡之用。

二、彙整出臺灣 49 個學年度的術科考試歷史紀事年表
蒐羅整理多種可得的考試歷史文獻,對照並擷取術科考試制度的相關要點,
製成資料年表。

三、從訪談中驗證歷史事件
針對考試主持人或承辦者、考試歷史研究專家、學者教授 … 等,共計十一人
次的諮詢訪談,相互驗證術科考試中,有關的歷史事件與輪廓。

關鍵字:美術組、術科考試、大學聯招、多元入學

III
IV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amination system of the university
practical examination for art pathway in Taiwan over the years as the research
category. The existence period of the Joint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Taiwan is used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the practical examination for art pathway
throughout a total of 49 academic years, beginning from the first official record of the
practical examination for art pathway in 1954 till the new prac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ollege Multiple Entrance Program first initiated in 2003.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is
research, record analysis, studies on historical data, and interviews are used as the
three major research method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llect the records of
the practical examinations for art pathway, probe into the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phenomena derived from it.

The final results from this research conclude:

1. Dividing the stages of development in practical examination 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al system, political and social factors,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examin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stages by definite
meanings of historical events, including initial stage, adapting stage, steady stage,
expanding stage, transforming stage, and diverse stage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actical examination system.

2. Listing the chronology of the practical examination in the 49 academic years.


The chronology is made by collecting various records of practical examinations,
comparing and gathering the significant points of the practical examination system.

3. Verifying history through interviews


Verify with each other the related history events and framework in the practical
examinations according to interviews with a total of 11 people including exam
hosts, undertakers, experts of exam history and scholars.

Key words: art pathway, practical examination, Joint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Universities, College Multiple Entrance Program.

V
VI
目 錄
【研究論文】

謝誌 .......................................................................................................................... I

摘要 ....................................................................................................................... III

Abstract ............................................................................................................... V

目錄【研究論文】 ....................................................................................... VII

圖目錄 ...................................................................................................... XIV


表目錄 ....................................................................................................... XV

目錄【創作說明】 .................................................................................... XVII

圖目錄 ...................................................................................................... XXI


表目錄 ................................................................................................... XXIV

第一章 緒論 ......................................................................................................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01


一、研究動機與研究背景.............................................................. 01
二、研究目的 .................................................................................... 07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09
一、研究範圍 .................................................................................... 09
二、研究限制 ....................................................................................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 11
一、研究方法 .................................................................................... 11
二、研究架構說明 ........................................................................... 12

VII
三、研究進度時程表 .......................................................................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5

第一節 重要名詞的起源與發展 ............................................................. 15


一、術科入學考試 ........................................................................... 16
(一) 起源與發展 ...................................................................... 16
(二) 形態與種類 ...................................................................... 17
二、美術 ............................................................................................. 19
(一) 意義與發展 ...................................................................... 19
(二) 美術名稱的改革 ............................................................. 21
三、高教司與技職司 ....................................................................... 22
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27
(一) 臺師大美術系的發展歷程 ........................................... 27
(二) 臺師大美術系主任與術科考試 .................................. 29
五、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 31
(一) 臺灣試務辦理單位的成立與發展.............................. 31
(二) 大考中心與術科考試的發展關係.............................. 38
(三) 九十二學年度術科考試新制的研究與執行 ........... 40
六、普通班與美術班考生.............................................................. 43
(一) 學習體制 ........................................................................... 44
(二) 考試應用範圍 .................................................................. 49
七、多元入學制 ................................................................................ 51
(一) 多元入學制的發展過程 ............................................... 51
(二) 多元入學制的架構與內容........................................... 52
(三) 多元入學制度下的美術術科考試新制 .................... 53
第二節 大專院校美術相關科系之現況 ................................................ 58
一、全國美術相關科系現況 ......................................................... 58
二、美術相關校系的擴增與發展 ................................................ 63
第三節 各國入學制度之探討 ................................................................. 69

VIII
一、大陸相關制度 ........................................................................... 69
(一) 大陸的「高考」考試制度........................................... 70
(二) 美術類科系入學招生方式........................................... 72
(三) 大陸的「高考藝術熱」 ............................................... 76
(四) 小結.................................................................................... 78
二、日本相關制度 ........................................................................... 80
(一) 日本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概觀 ...................................... 80
(二) 日本美術類科系入學招生方式.................................. 84
(三) 小結.................................................................................... 88
三、美國的相關制度 ....................................................................... 90
(一) 美國教育制度概觀 ........................................................ 91
(二) 美國的申請入學制度 .................................................... 95
(三) 美國「國家藝術標準」 ............................................... 99
(四) 美國藝術學系與課程 .................................................. 103
(五) 小結.................................................................................. 104
四、英國的相關制度 ..................................................................... 107
(一) 英國教育制度概觀 ...................................................... 107
(二) 英國的考試入學制度 .................................................. 112
(三) 英國的美術院校 ........................................................... 114
(四) 小結.................................................................................. 115
五、法國的相關制度 ..................................................................... 117
(一) 法國教育制度概觀 ...................................................... 118
(二) 法國的考試入學制度 .................................................. 121
(三) 法國會考藝術考科與藝術學校................................ 123
(四) 小結.................................................................................. 125
六、各國入學制度比較 ................................................................ 127
(一) 高中教學部分 ............................................................... 128
(二) 考試辦理部分 ............................................................... 129
(三) 大學招生部分 ............................................................... 130
(四) 其他特色部分 ............................................................... 131

IX
第三章 臺灣術科考試制度之發展與沿革 ....................................... 135

第一節 草創期 (民國 43∼49 學年,1954∼1960)....................... 138


一、背景陳述 .................................................................................. 138
二、本時期考試制度之發展 ....................................................... 139
(一) 參與學校 ......................................................................... 139
(二) 考試科目 ......................................................................... 139
(三) 成績計算 ......................................................................... 140
(四) 考試地點與時間............................................................ 140
第二節 磨合期 (民國 50∼60 學年,1961∼1971)....................... 141
一、背景陳述 .................................................................................. 142
二、本時期考試制度之發展 ....................................................... 144
(一) 參與學校 ......................................................................... 144
(二) 考試科目 ......................................................................... 144
(三) 成績計算 ......................................................................... 145
(四) 考試地點與時間............................................................ 145
第三節 穩定期 (民國 61∼73 學年,1972∼1984)....................... 147
一、背景陳述 .................................................................................. 147
二、本時期考試制度之發展 ....................................................... 148
(一) 參與學校 ......................................................................... 148
(二) 考試科目 ......................................................................... 149
(三) 成績計算 ......................................................................... 149
(四) 考試地點與時間............................................................ 149
第四節 擴張期 (民國 74∼85 學年,1985∼1996)....................... 150
一、背景陳述 .................................................................................. 150
二、本時期考試制度之發展 ....................................................... 154
(一) 參與學校 ......................................................................... 154
(二) 考試科目 ......................................................................... 158
(三) 成績計算 ......................................................................... 158
(四) 考試地點與時間............................................................ 158

X
第五節 轉型期 (民國 86∼90 學年,1997∼2001)....................... 160
一、背景陳述 .................................................................................. 161
二、本時期考試制度之發展 ....................................................... 165
(一) 參與學校 ......................................................................... 165
(二) 考試科目 ......................................................................... 165
(三) 成績計算 ......................................................................... 165
(四) 考試地點與時間............................................................ 166
第六節 多元期 (民國 91∼?學年,2002∼? ) .......................... 167
一、背景陳述 .................................................................................. 167
二、本時期考試制度之發展 ....................................................... 169
(一) 參與學校 ......................................................................... 169
(二) 考試科目 ......................................................................... 170
(三) 成績計算 ......................................................................... 170
(四) 考試地點與時間............................................................ 171
第七節 小結 ............................................................................................. 172
一、紀事年表 .................................................................................. 172
二、相關統計圖表 ......................................................................... 205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207

第一節 專家諮詢訪談計畫 .................................................................... 208


一、訪談對象 .................................................................................. 208
二、訪談綱要 .................................................................................. 209
第二節 專家諮詢訪談實施 .................................................................... 212
一、訪談實施過程 ......................................................................... 212
(一) 訪談實施步驟 ................................................................ 212
(二) 訪談實施結果 ................................................................ 213
二、訪談實施總結 ......................................................................... 247
(一) 職務描述......................................................................... 247
(二) 對舊制看法 .................................................................... 249

XI
(三) 對新制看法 .................................................................... 251
(四) 歷史事件......................................................................... 253
(五) 未來發展......................................................................... 254

第五章 問題與討論 ...................................................................................... 257

第一節 高中應考部分 ............................................................................. 257


一、臺灣的術科考試制度與高中生的互動關係 ................... 257
二、高中教學現況與術科考試之間的落差 ............................ 259
二、與世界各國比較後的臺灣高中美術教育面貌 .............. 263
第二節 考試制度部分 ............................................................................. 269
一、考試辦理方式 ......................................................................... 269
二、主辦單位的問題 ..................................................................... 273
三、考試科目等問題 ..................................................................... 275
第三節 大學招生部分 ............................................................................. 278
一、藝術科系的教育主張............................................................ 278
二、藝術教育制度的建立............................................................ 279
第四節 其他特色部分 ............................................................................. 28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281

第一節 結論 ............................................................................................... 281


一、歷史意義上 .............................................................................. 281
二、考試重點上 .............................................................................. 283
三、考試對象上 .............................................................................. 283
四、制度遠景上 .............................................................................. 284
第二節 後續研究與建議 ........................................................................ 285

參考書目 ........................................................................................................... 287

一、中外文書籍 ........................................................................................ 287


二、外文書籍 ............................................................................................ 288

XII
三、期刊 ..................................................................................................... 289
四、論文 ..................................................................................................... 291
五、網路資源 ............................................................................................ 292
六、年度考試簡章與工作報告書 ........................................................ 296

附錄 ..................................................................................................................... 301

附錄一、民國 43∼92 年(1954-2003)美術組術科考試相關大事年表


..................................................................................................... 301
附錄二、專家訪談記錄逐字稿 ............................................................. 307
一、訪談刊登同意書格式............................................................ 307
二、專家訪談紀錄 ......................................................................... 308
附錄三、相關報紙報導文獻彙整 ........................................................ 407
附錄四、年度美術術科考題彙整 ........................................................ 449
一、民國 87 學年度美術術科考題 ............................................ 449
(一) 「素描」考科試題及評審感言................................ 449
(二) 「水彩」考科試題及評審感言................................ 452
(三) 「國畫」考科試題及評審感言................................ 454
(四) 民國 87 學年度聯招術科美術組試卷評分考量內容
......................................................................................................... 456
二、民國 91 學年度美術術科考題 ............................................ 457
(一) 「素描」考科試題 ...................................................... 457
(二) 「水彩」考科試題 ...................................................... 458
(三) 「國畫」考科試題 ...................................................... 460
(四) 「書法」考科試題及評審感言................................ 461

XIII
圖目錄

圖 1-1:研究架構圖 ........................................................................................... 12
圖 2-1:民國 64 年學制圖 .................................................................................. 23
圖 2-2:民國 90 年學制圖 .................................................................................. 24
圖 2-3:臺灣大學入學考試試務組織發展圖 ................................................... 35
圖 2-4:大學美術組術科考試應考學生屬性示意圖 .................................. 43
圖 2-5:91 學年度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架構圖 .......................................... 54
圖 2-6:92-93 學年度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流程圖......................................... 54
圖 2-7:日本高中學流示意簡圖 ...................................................................... 81
圖 2-8:日本高中生入學方式示意圖 ............................................................. 83
圖 2-9:日本大學美術學科分類圖 .................................................................. 86
圖 2-10:美國教育制度與學流圖 .................................................................... 95
圖 2-11:美國申請入學制度簡圖 .................................................................... 98
圖 2-12:法國教育制度學制圖....................................................................... 121
圖 3-7-1:術科考試歷史年表總攬................................................................. 203
圖 3-7-2:歷年術科考試報名人數統計圖 ................................................... 205
圖 3-7-3:歷年術科考試錄取人數統計圖 ................................................... 205
圖 3-7-4:歷年學科報名費統計圖................................................................. 206
圖 3-7-5:歷年美術組術科考試報名費統計圖 .......................................... 206

XIV
表目錄

表 1-1:86~90 學年度大學聯考與美術組術科考試錄取率統計表(舊式聯
考時代) ................................................................................................................... 03
表 1-2:研究進度時程表 .................................................................................. 13
表 2-1:美術組術科考試名稱之種類與型態發展一覽表 ....................... 19
表 2-2:「藝術教育法」中關於藝術人才的培養與實施方向簡表 ......... 22
表 2-3:民國 90 年度的臺灣教育學制發展表.............................................. 24
表 2-4:「高教司」與「技職司」比較表 ...................................................... 26
表 2-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史發展列表 ........................................... 28
表 2-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任美術系系主任年表 .................................. 30
表 2-7:臺灣大學入學考試主辦單位之名稱演進表 .................................. 37
表 2-8:招策會術科考試政策與組織研議歷程一覽表 ............................. 40
表 2-9:大考中心制訂與實施美術組術科考試新制歷程一覽表 ........... 42
表 2-10:「普通班」與「美術班」學習體制差異對照表 ......................... 48
表 2-11:87-91 學年度美術組術科考試報考與錄取統計表 .................... 50
表 2-12:87-90 學年度美術組考生錄取科系類別統計表 ......................... 50
表 2-13:美術組術科考試新舊制度內容差異表 ......................................... 57
表 2-14:臺灣 91 學年度藝術相關大學院校科系與錄取名額明細統計表
.................................................................................................................................... 59
表 2-15:87∼91 學年度大學與術科考試錄取率統計對照表 ................. 61
表 2-16:臺灣美術相關科系成立與發展一覽表 ......................................... 64
表 2-17:大陸美術相關院校與科系名稱一覽表 ......................................... 73
表 2-18:大陸美術院校專業考科分類內容一覽表 .................................... 76
表 2-19:日本高中美術類別教育綱領內容分類簡表 ................................ 85
表 2-20:美國 9-12 年級生「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內容簡表 ............... 102
表 2-21: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之「視覺藝術」範疇內容一覽表
.................................................................................................................................. 102
表 2-22:臺灣與英國階段學制對照表 ......................................................... 111

XV
表 2-23:「考試制度探討」使用之綱要標的一覽表 ................................ 127
表 2-24:各國入學制度一覽表....................................................................... 133
表 3-1:中國歷代考試制度一覽表 ................................................................ 136
表 3-7-1:臺灣美術組術科考試歷史年表彙整 .......................................... 173
表 4-1:專家諮詢訪談名單一覽表 ................................................................ 208
表 4-2:專家諮詢訪談問題綱要內容一覽表.............................................. 209

XVI
目 錄
【創作說明】

第一章 緒論 .................................................................................................... 463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 463


一、創作動機 ................................................................................. 463
二、創作目的 ................................................................................. 464
第二節 設計範圍 .................................................................................... 465
第三節 設計方法與流程 ...................................................................... 466
一、設計方法 ................................................................................. 466
二、設計流程 ................................................................................. 46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469

第一節 識別系統的探討 ...................................................................... 469


一、識別系統的定義及構成 ..................................................... 469
二、識別系統與形象認知 .......................................................... 470
第二節 教育識別(EIS)概念的提出 ................................................... 471

第三章 設計規劃過程 ............................................................................... 473

第一節 臺灣教育識別現況分析 ........................................................... 473


一、各校校徽蒐集與重建............................................................ 473
二、標誌分析 .................................................................................. 475
三、標準字分析 .............................................................................. 475
四、尺度分析 .................................................................................. 476
第二節 設計理念整合 ........................................................................... 479
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之教育發展理念 ............................... 479
二、設計意涵及定位 ................................................................... 479
三、設計發想條件 ....................................................................... 479

XVII
第三節 水平式設計初稿 ...................................................................... 481
第四節 現況調查與設計初稿調查 ..................................................... 485
一、現況調查 .................................................................................. 486
二、設計調查 .................................................................................. 490
三、問卷小結 .................................................................................. 502
第五節 垂直發想與模擬設計 ............................................................. 503
第六節 設計內容研擬與整合 .............................................................. 509
一、規劃樹狀架構圖 .................................................................. 509
(一) 教育理念識別 ............................................................. 509
(二) 教育視覺識別 ............................................................. 509
(三) 教育活動識別 ............................................................. 510
二、展場預先探視規劃 .............................................................. 511
三、校園識別場景之取景與規劃 .............................................. 512

第四章 設計作品說明 ............................................................................... 515

第一節 基礎視覺系統 ........................................................................... 515


一、標誌設計 .................................................................................. 515
(一) 配適與發展作業 ........................................................... 515
(二) 精緻化與模擬作業 ...................................................... 517
二、基本要素標準化作業............................................................ 519
第二節 應用視覺系統 .......................................................................... 522
一、事務用品類 ............................................................................ 522
二、包裝用品類 ............................................................................ 523
三、服飾與帽子類 ....................................................................... 524
四、生活用品類 ............................................................................ 525
五、資訊用品類 ............................................................................ 526
六、其他產品類之應用 .............................................................. 532
七、應用產品與商業攝影............................................................ 532
第三節 展示設計與規劃 ...................................................................... 536

XVIII
一、場地規劃 ................................................................................ 536
二、背版設計 ................................................................................ 537
三、海報與邀請卡設計 .............................................................. 538
第四節 設計展出結果 .......................................................................... 539
一、形象牆之一 .............................................................................. 539
二、設計流程表 ............................................................................ 540
三、創作動機 ................................................................................ 541
四、臺灣各大學校徽彙整 ......................................................... 542
五、臺灣各大學校徽彙整 ......................................................... 543
六、意念展開圖 ............................................................................ 544
七、初稿設計與問卷調查 ......................................................... 545
八、其他調查統計 ......................................................................... 546
九、定稿發想 ................................................................................ 547
十、樹狀結構運用 ....................................................................... 548
十一、產品設計與應用 .............................................................. 549
十二、形象牆之二 ....................................................................... 550
十三、「後記」海報 ....................................................................... 551
十四、展場綜合場景 ..................................................................... 552

第五章 創作後記 ......................................................................................... 555

第一節 心得 ............................................................................................. 555


第二節 展望 ............................................................................................. 556

參考文獻 ........................................................................................................... 557

一、中文書籍 .......................................................................................... 557


二、中文期刊、論文 ............................................................................. 558
三、外文書籍 .......................................................................................... 558
四、網路資料 .......................................................................................... 559

XIX
附錄 ..................................................................................................................... 563

附錄一 問卷內容 ..................................................................................... 563

XX
圖目錄

圖 2-1:識別三要素的關係 ............................................................................ 469


圖 3-1-1:70 所大學院校校徽色相環分佈圖 ............................................. 476
圖 3-1-2:70 所大學院校校徽的「色彩形象尺度圖」 ........................... 478
圖 3-2-1:設計意念發想與展開圖................................................................. 480
圖 3-3-1:設計初稿手繪草圖.......................................................................... 481
圖 3-3-2:15 種設計初稿與意念發想說明圖之一 .................................... 482
圖 3-3-3:15 種設計初稿與意念發想說明圖之二 .................................... 483
圖 3-3-4:15 種設計初稿與意念發想說明圖之三 .................................... 484
圖 3-4-1:校徽整體喜愛程度統計圖 ............................................................ 486
圖 3-4-2:校徽造形喜愛歡程度統計圖 ....................................................... 486
圖 3-4-3:校徽色彩喜愛程度統計圖 ............................................................ 487
圖 3-4-4:校徽標準字 1 喜愛程度統計圖 ................................................... 487
圖 3-4-5:校徽標準字 2 喜愛程度統計圖 ................................................... 487
圖 3-4-6:校徽組合字喜愛程度統計圖 ....................................................... 488
圖 3-4-7:校徽意涵瞭解程度統計圖 ............................................................ 488
圖 3-4-8:校徽顯立校精神程度統計圖 ....................................................... 488
圖 3-4-9:校徽區隔程度統計圖 ..................................................................... 489
圖 3-4-10:校徽廣泛應用程度統計圖 .......................................................... 489
圖 3-4-11:校徽「色形象尺度適用分佈」統計圖 ................................... 499
圖 3-5-1:垂直發展與模擬設計之一 ............................................................ 504
圖 3-5-2:垂直發展與模擬設計之二 ............................................................ 505
圖 3-5-3:垂直發展與模擬設計之三 ............................................................ 506
圖 3-5-4:垂直發展與模擬設計之四 ............................................................ 507
圖 3-5-5:垂直發展與模擬設計之五 ............................................................ 508
圖 3-6-1:展出場地預先拍攝各圖................................................................. 511
圖 3-6-2:校園識別場景取景圖之一 ............................................................ 512
圖 3-6-3:校園識別場景取景圖之二 ............................................................ 513

XXI
圖 4-1-1:標誌配適組合作業之一................................................................. 515
圖 4-1-2:標誌配適組合作業之二................................................................. 516
圖 4-1-3:標誌精緻化與模擬作業之一 ....................................................... 517
圖 4-1-4:標誌精緻化與模擬作業之二 ....................................................... 518
圖 4-1-5:標準化作業之一 .............................................................................. 519
圖 4-1-6:標準化作業之二 .............................................................................. 520
圖 4-1-7:標準化作業之三 .............................................................................. 521
圖 4-2-1:事務用品組合設計.......................................................................... 522
圖 4-2-2:包裝用品設計 ................................................................................... 523
圖 4-2-3:服飾與帽子設計 .............................................................................. 524
圖 4-2-4:事務用品組合規範設計................................................................. 525
圖 4-2-5:筆插名片座設計圖.......................................................................... 526
圖 4-2-6:鋁片記事簿封皮設計圖之一 ....................................................... 527
圖 4-2-7:鋁片記事簿封皮設計圖之二 ....................................................... 528
圖 4-2-8:鋁片滑鼠墊設計圖.......................................................................... 529
圖 4-2-9:鋁塊鑰匙圈設計圖.......................................................................... 530
圖 4-2-10:鋁片名片盒設計圖 ....................................................................... 531
圖 4-2-11:轉印字底稿圖................................................................................. 532
圖 4-2-12:成品商業攝影 ................................................................................ 533
圖 4-3-1:展場規劃圖 ....................................................................................... 536
圖 4-3-2:背版樣式圖 ....................................................................................... 537
圖 4-3-3:展出海報與邀請卡.......................................................................... 538
圖 4-4-1:形象牆之一展出圖.......................................................................... 539
圖 4-4-2:設計流程表展出圖.......................................................................... 540
圖 4-4-3:創作動機展出圖 .............................................................................. 541
圖 4-4-4:臺灣各大學校徽彙整展出圖 ....................................................... 542
圖 4-4-5:臺灣各大學校徽彙整展出圖 ....................................................... 543
圖 4-4-6:意念展開圖展出圖.......................................................................... 544
圖 4-4-7:設計初稿調查與問卷分析展出圖 .............................................. 545
圖 4-4-8:其他調查統計展出圖 ..................................................................... 546

XXII
圖 4-4-9:定稿發想展出圖 .............................................................................. 547
圖 4-4-10:樹狀結構運用展出圖 ................................................................... 548
圖 4-4-11:產品設計與應用展出圖 .............................................................. 549
圖 4-4-12:形象牆之二展出圖 ....................................................................... 550
圖 4-4-13:「後記」海報展出圖 ..................................................................... 551
圖 4-4-14:綜合場景展出圖 ............................................................................ 552

XXIII
表目錄

表 3-1-1:臺灣 2003 年高等教育體系 70 所大學院校校徽與文字一覽表


................................................................................................................................. 473

表 3-1-2:臺灣 2003 年高等教育體系 70 所大學院校校徽與文字分析一


覽表 ......................................................................................................................... 475
表 3-1-3:70 所大學院校校徽色相與色調尺度表 .................................... 477
表 3-4-1:問卷對象基本資料統計表 ............................................................ 485
表 3-4-2:校徽整體喜愛程度統計表 ............................................................ 486
表 3-4-3:校徽造形喜愛程度統計表 ............................................................ 486
表 3-4-4:校徽色彩喜愛程度統計表 ............................................................ 487
表 3-4-5:校徽標準字 1 喜愛程度統計表 ................................................... 487
表 3-4-6:校徽標準字 2 喜愛程度統計表 ................................................... 487
表 3-4-7:校徽組合字喜愛程度統計表 ....................................................... 488
表 3-4-8:校徽意涵瞭解程度統計表 ............................................................ 488
表 3-4-9:校徽顯立校精神程度統計表 ....................................................... 488
表 3-4-10:校徽區隔程度統計表 ................................................................... 489
表 3-4-11:校徽廣泛應用程度統計表 .......................................................... 489
表 3-4-12:標誌設計初稿「創造性」個別評比結果一覽表 ................. 491
表 3-4-13:標誌設計初稿「造形性」個別評比結果一覽表 ................. 492
表 3-4-14:標誌設計初稿「造形性」個別評比結果一覽表 ................. 493
表 3-4-15:標誌設計初稿個別評比「加總統計」結果一覽表 ............ 494
表 3-4-16:15 個標誌的「整體喜好排名」統計表 .................................. 495
表 3-4-17:15 個標誌的「整體創意排名」統計表 .................................. 495
表 3-4-18:15 個標誌的「整體造形排名」統計表 .................................. 496
表 3-4-19:15 個標誌的「整體識別排名」統計表 .................................. 497
表 3-4-20:校徽的「標準字型適用程度」統計表 ................................... 497
表 3-4-21:校徽的「標準色適用色相」統計表........................................ 498
表 3-4-22:對本校目前標誌的意見列表 ..................................................... 500

XXIV
表 3-4-23:輔助造形分類內容建議一覽表................................................. 501
表 3-4-24:設計學校標誌之其他意見列表................................................. 501
表 3-4-25:垂直發想挑選之標誌列表 .......................................................... 503

XXV
XXV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與研究背景

民國 90 年 11 月至 91 年 12 月間,筆者有幸於教育部委託大考中心進行之「大
學美術術科入學考試規劃案」、「大學美術類術科指定入學考試科目規劃」二研
究案中任專任助理一職,除了在研究期間隨同研究人員親身經歷了自民國 43 年
(1954)起,臺灣有正式術科考試的 38 年以來,首次針對術科考試族群所進行的大
規模社會意見調查過程之外,同時更見證了替換民國 91 年(2002)末代大學聯招術
科考試新制度的誕生過程。這實在是個相當彌足珍貴的經驗,也因此種下了筆者
開始研究臺灣術科考試相關發展過程的因緣。

本研究在著手探討臺灣高等教育體系的美術類術科考試發展歷程時,相當得
利於上述研究案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相關結果,以下概略陳述在參與規劃案中經
探討所得的幾個社會現象,做為說明臺灣目前的術科考試之一般結構與現況,以
及本研究之研究背景:

1.辛苦的「術科考試」之路
我國的考試制度自歷代施行以來早已沿襲有千餘年之久,科舉考試制度更
是一直要到清朝光緒 31 年(西元 1905 年)才被正式廢止,因此對於傳承許久
的中國文化思維來說,所謂的「金榜題名時」的自我榮譽意識,以及「考
試光宗耀祖」的人生目標,時至今日,仍然相當的深植於一般人心中,所
以對於各式各樣的大小考試,一般人自然也就習以為常了,這是關於中國
人的考試思維傳承的部分。再談到民初以來的考試制度之濫觴與建立,則
可以往前追溯到辛亥革命成功、民國成立之後(西元 1911 年),孫中山臨時
大總統將考試權獨立成為一個考試機關開始。當時所制訂的許多考試取才
方法,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之後,逐漸演變成現在臺灣民主社會選才的標準,

1
因此,臺灣目前各行各業的考試制度,幾乎是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的-不
論入學、升遷、就職 … 等,任何人都與考試脫離不了關係。而以教育選才
層面來說的話,尤以民國 43 學年至 90 學年間,共施行了 47 年之久的大學
聯招制度1,影響臺灣教育界最為深遠!這個聯考制度不但成為臺灣光復以
來的高中生升大學的主要管道,同時也擔綱了臺灣大學高等教育人才遴選
的重要把關角色,實在佔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若再就其中專業學能的
藝術領域來看,「術科考試」,這個自民國 43 年(1954)以來開始實施的藝
術人才遴選制度,長年跟隨在學科考試之後舉行,也深深影響了絕大多數
朝藝術領域科系發展系性向的學生族群!由於美術類術科考試有著與一般
學科考試不盡相同的邏輯思維與面貌,因此也間接發展成為一個影響臺灣
光復五十多年來,各大學院校在有關的藝術類別、科系發展上的特殊考試
機制;另外在術科考試的資源方面,相較於其他學科考試的眾多人數而言,
長久以來的術科考試族群2,不惟政府各方面的補助稀少之外,即便關於術
科考試制度在各種內涵上的研究也顯得比較匱乏,因此也可說是屬於比較
弱勢的一群;同時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思維底下,臺灣
的藝術人才在面對生涯發展規劃時,也有著必須在學科與術科學習上,遭
遇擠壓學習時間與最後面臨學、術科發展抉擇的掙扎地方。因此,在台灣,
同樣是不變的入學考試制度,朝藝術領域發展的術科考試學生們在術科入
學考試上所面臨的現象之一即是:除了平時要研讀高中共同學科課程以應
付學科聯考之外,還需要另外再付出時間與心力來學習各種術科上的專業
知識與技能,才能有機會在平均約 19%的術科考試錄取率中3,爭取到進入
藝術科系就讀的資格(表 1-1),至於其他沒有能夠在術科考試中考上藝術相
關學校的學生,則一般轉而以參加學科聯考的成績進入其他科系就讀。整
體來說,術科考試給一般大眾的印象,好像比學科考試多增加了一個入學

1
臺灣的「學年度」算法為當年 8 月 1 日起至隔年 7 月 31 日止,故通常需於每年 7 月底之前完成下一年度
入學考試的辦理,實際計算聯招制度適用至 90 學年度的話,最終日期為至民國 91 年 7 月 31 日止。
而民國 90 年 7 月 3 日的學科考試截止日與民國 91 年 7 月 10 日的術科考試截止日(91 年的術科考試因新
制五科選考方式來不及實施,故沿用舊制一年),可分別視為實施聯招制度的學、術科考試的歷史句點。
2
自民國 57 學年開始有美術組考試人數統計文獻記載(報告書)開始(1067 人),至民國 91 學年為止(2638 人),
34 年間合計報名應考人數共 84268 人。
3
86~90 學年度共五年的美術類術科考試學生總數,約佔學科聯考考試的 2.7%,合計錄取名額相當於普通
學科的 0.9%(91 學年度改用多元入學制方式,使用考試分發入學)。

2
應試的機會,但是從學生實際上要兼顧學業與術科專業技能的訓練養成時
間上嚴重不足、以及極少的藝術科系錄取名額的實際情形來看,藝術科系
的學生其實走的是一條極其辛苦不易的求學之路!

表 1-1:86~90 學年度大學聯考與美術組術科考試錄取率統計表(舊式聯考時代)。

項目 / 學年度 86學年度 87學年度 88學年度 89學年度 90學年度 小計平均


報名人數 123545 118827 121122 130468 126233 620195
大學聯考 錄取人數 74346 71826 72471 75281 77561 371485
錄取率 60.2% 60.5% 59.8% 57.7% 61.4% 59.9%
報名人數 3836 3428 3414 3306 3125 17109
美術組
錄取人數 748 739 594 656 657 3394
術科考試
錄取率 19.4% 21.5% 17.3% 19.8% 21.0% 19.8%
資料來源:大考中心、教育部統計處,本案整理。

2.多元文化衝擊目前的術科考試相關校系
以臺灣早期的術科相關校系而言,在發展歷史上本就晚於其他普通學科科
系,所以在制度的發展上也顯得較為保守穩定,因而在整個聯考制度的發
展歷史上,也就鮮少有大幅度的變化;另一方面,再從臺灣早期的藝術族
群領域人數的發展上來看,由於藝術科系的發展較其他一般學科科系來的
緩慢,除了成立相關領域的新科系不多之外,多年來各藝術科系人數也一
直沒有被有效的提高,因此連帶的也使得這些科系的發展方向,大多呈現
固定沿用的模式,在這種科系少且族群人口發展遲緩的主要因素下,藝術
人口的普及也就呈現較為停滯的樣貌。這種情形一直要到民國 86 年(1997)
左右,教育部開始有了針對入學考試制度研究改進的計劃之後,才逐漸有
了轉變的契機。而後聯考制度在民國 90 學年度(2001)終止,新的多元入學
制迅速改變了各大學的選才方式,各藝術類別、領域相關科系,也才如雨
後春筍般的快速增設起來,使得臺灣的藝術科系跟著進入了多元化的蓬勃
發展時期。復以 2002 年 1 月 1 日,臺灣正式加入 WTO (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 WTO) 4後,在教育政策上逐步進行開放競
爭的趨勢,使的臺灣各校的藝術科系,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百家爭鳴的「戰
4
WTO 是現今最重要的國際經貿組織,迄 2002 年 1 月止,至少共計有 144 個世界會員國參與,透過聯合
國及專業性國際組織的密切合作,已經成為全世界國際經貿規範最重要的多邊貿易體系,素有經貿聯合
國之稱,涵括了全球 95%的貿易範圍。(資料來源:http://www.gio.gov.tw/info/wto/90/,中華民國新聞局
中文全球資訊網/何謂 WTO,2002.1。)

3
國時期」競爭狀況,同時也逐漸造成了各種學門越趨專業、分工越細的發
展趨勢。由於以上的種種社會發展局勢,使的臺灣的世界藝術觀一時大受
各界追逐探究,多方見解與新意紛紛出籠,從而不斷催生出各式各樣的新
學門、新科系,這樣的情形,也逐漸稀釋了舊有的藝術學校的招生名額,
連帶的也使得校系競爭的情形逐漸浮上檯面:過往「學校選學生」的情形
不再,大學自主、人人有學校就讀的政策,繼續使用過去的舊制已經不再
符合時代需求,因而也讓學校必須開始面對「學生挑學校」的現實狀況。
至此,既有的傳統科系自然得重新審視長久以來所使用的發展理念,同步
進行研議與修正,以符合目前的思潮背景;各院校系所在發展方針上採用
「老店新開」、「校系合併」策略 … 等情形,便逐漸蔓延開來。這些現有
的藝術科系發展現況,可謂大部分都是因應多元入學制而衍生的因應結果。

3.各科系不同的選才需求效應催生考試新制
美術類的術科考試制度自臺灣光復以來即行之已久,漫長的考試制度雖然
更動不大,但是如果回歸到目前各大學藝術相關科系對考試的看法,卻會
發現各家所主張的考試方法實可謂巧妙各有不同,同時在共識上也有著很
難統一的掙扎現象。藝術人才的發展走向既然與術科考試有著緊密相連的
關係,其間的取材標準應該如何適當的運作也就顯得格外重要!從筆者參
與術科考試研究案的調查中可以得知,多數人對過去的術科考試制度,所
抱持的看法大多是「不甚滿意但勉強接受」的看法,也就是一直是以被動
的方式來接納這個既有的取才制度,因此也確實的在某一個程度上存有對
於術科考試制度改革的期盼性。再從現今科系以最初的純藝術走向為前提
下發展多年的歷程上來看,整體看來雖然好似仍然架構在大範圍的「藝術」
範疇下,但是在實質上卻已經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新風貌、逐漸走出新的
多元風格-有越來越多的學校科系希望能以自己的考試科目、考試方式(獨
立招生)選才。隨著民國 83 年(1994)起的新入學方案的逐步推進,在術科考
試科目的名稱上便逐漸多樣化起來,各校之間開始產生名稱各異、主張不
同的術科考試科目。但是這樣的多樣化考試科目的方式也產生了一些問
題:例如對於需要利用種種研讀課業之餘的時間來培養美術相關技能的普
通高中生或是美術班學生來說,學會既有的四種考科(素描、水彩、國畫、

4
書法)已經相當吃力了,再去面對各校不同考量所舉辦的多樣考科方式,所
產生的心理壓力自是不言可喻;同時高中教師在基於必須面對學生教學需
求的現實考量上,更要不斷的去觀察、了解各校藝術科系的領域與範圍,
才能滿足學生多樣志願發展的現況,在教師人才還來不及完全準備好因應
目前各校在術科考試上的多樣需求時,也產生了藝術領域教師在教學範圍
的教學準備上,產生過於龐大與沈重的現象;另一方面,家長在陪學生參
加術科考試時,也出現了需要四處奔波在各校不同考試的情形,因此也有
了家長不斷反應教育部術科考科過於繁複龐雜的民意產生 … 。這些多科系
與多考科的情形,其實均源自於各校對「藝術選才標準」的意見不一致所
致,因此也間接催生了民國 92 年(2003)的術科考試新制度的產生。

4.聯考制度的結束帶動了術科考試制度的透明公開化
臺灣光復以來實施近五十年的美術類術科聯考制度,一直以來並無太多的
變動,直到多元入學制在民國 91 學年度(2002)年正式施行,才一如過去術
科考試制度「隨學科考試而後動」的慣例進行改革,進而產生了民國 92 學
年度(2003)的術科考試新制。對於整個術科考試的制度發展歷程而言,這一
個新制的改革,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意義:過去的術科考試因為蕭規曹隨
的方便性使然,被動式的延續考試制度的結果,可說不太有人會去追究實
質意義如何,但是在目前民主意識高漲、人人樂於表達自我意志主張的資
訊發達年代,對於揭開術科考試舉辦過程的神秘面紗、直接挑戰考試公平
客觀性的舉動,可說是已經開始時有所聞;加上過去聯考制度長期造成大
家對考試分數錙銖計較的既有觀念,現今對於術科考試舉辦結果的檢討,
也出現了較多的民意要求聲浪,希望能夠相對比照學科考試舉辦後的各種
考題公布、成績分析 … 等檢討模式,也使的術科考試的執行過程成為被社
會大眾檢視探討的對象。至此,術科考試制度在現今民主化潮流的要求下,
已經不再是一個只能躲在門後觀望的小媳婦,而是變成需要坦白大方的面
對眾人檢驗的透明個體。在越來越多人因為多元入學制的施行,而同步要
求術科考試制度合理化的同時,術科考試制度的探討與研究,也因此逐漸
受到各教育層級的重視。

5
基於以上研究案參與過程所理解到的背景意義,筆者對於目前大學的美術相
關科系在學制、考科、校系發展、校系特質 … 等基礎問題的探討上,有了初步的
瞭解與涉獵,同時在前述計畫案的研究過程中,也漸次發現到許多臺灣目前在藝
術教育發展上所實際遭遇的問題,例如:考試制度的改變與老師教學因應上的問
題、高中職生面臨術科考試時在學術科上兩難全的轉圜方式、國家教育單位對術
科考試成績在實際應用層面的探討 … 等。另一方面,臺灣在經過以聯考為主的考
試時代洗禮之後,逐漸在制度發展過程中產生了所謂的「考試引(領)導教學」的
現象,不但在普通學科考試上是如此,對於專業領域的術科考試來說,二者更是
早已緊密結合,其影響層面之廣泛,可謂遍及各高中、大學藝術相關科系,民國
91 年(2002)開始施行的多元入學制,雖然已經以打破此制度為前提由教育部帶頭
改革,然而由於聯考制度長期影響臺灣考試生態使然,使得術科考試仍舊無法脫
離此一延續已久的風氣,面對目前科系多元化趨勢的現象,術科考試歷史的發展
與考試新制之間的相關議題,應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再從臺灣的藝術科系原是從
純美術學門的考試中漸次發展而、演變至今儼然已是各種藝術類別分門別立、自
成一格的情形來看的話,也存在著許多在考試制度上的問題,例如:目前許多的
院校科系,為了因應世界教育多元化的背景因素,在招生入學方式上已經多有顯
著的改變,其中重要的制度關鍵點在於「聯招」、「獨招」的不同政策方針考量
上,以及「藝術科系需不需要加考術科考試」的觀點上,各校不同的入學考試政
策,除了為未來術科考試的「公辦性」投入相當大的變數之外,對於是否舉辦大
學入學「聯合術科考試」的問題,也與各個院校之間展開一場拉鋸戰,由於目前
有越來越多的藝術相關科系因為科系方針而修正了入學考試的方式,很多的科系
也因此發展出自己的獨立運作機制,不惟脫離了大學術科聯合入學考試的機制,
也間接影響了許多藝術科系取才方式的考量標準,對於術科考試的舉辦方式與其
存在的價值意義,也有了更多討論的議題與意見產生 …。諸如此類相互關係錯綜
複雜的廣泛議題,都是在面對術科考試制度研議的探討過程中所逐漸浮現的,其
所包含的意見層面,廣泛的來自各大學藝術科系教授、高中美術教師、家長與學
生、補教界人士 … 等,事實上可說是相當繁雜而難以用適切的理念予以整合的,
如果能夠經由一個較具歷史脈絡的方式來加以研究探討的話,或許有助於釐清這
些問題的解決思考方向。

6
綜合以上之研究背景與研究問題所述,術科考試除了在許多面向上有值得繼
續探索的地方之外,在筆者檢索、蒐集資料的過程中,也遭遇到因為在術科考試
相關文獻記載研究上十分有限,加上術科考試在其整個歷程的發展上亦缺少比較
有系統的紀錄,而難以一窺全貌的困擾,於是引發了進行本研究的念頭,期望借
由延伸過去研究參與所得的相關結論與心得,繼續針對臺灣術科考試歷史發展的
過程面貌,進行一個階段性的研究與記錄,是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

二、研究目的

臺灣的術科考試牽涉到高等藝術教育人才的培養,因此在臺灣美術史上也相
對的具有另一個層面的重要性,加上過去在歷史文獻彙整上的缺乏,因此將相關
的歷史做一全盤的整理,應有其重要的意義。術科考試的「四大科目」(素描、
水彩、國畫、書法),在沿用了四十多年的時間之後5,於民國 92 學年度(2003)起
因應多元入學制而將考科調整為「素描」、「彩繪技法」、「美術鑑賞」、「創
意表現」、「水墨書畫」等五科,至於過去必須四科全部應試的規定也取消為「多
科選考」,同時在成績採計上也改為彈性的學校「成績自由採計」,等等相關的
改變都是自臺灣光復以來的首例,因此對於臺灣光復之後,術科考試歷程的階段
性整理,也就變得相形重要。此外,由於術科考試一直引領著高中的美術班或相
關補習班的教學方式,考試科目與制度的更動,更會直接的影響未來高中的教學
走向,例如民國 92 學年度(2003)開始施行的「美術鑑賞」考科,首次針對過去以
「技能」、「技術」為導向的術科考試制度,做出最大的改革-提倡高中生在美
術方面的基本能力不應該只有技巧性的繪畫能力,同時也要注重藝術內涵的培
養,對於臺灣的藝術教育來說,開始注重藝術教育的內涵、著重學生「美術學能」
的培養,更是歷史性的一頁進展。本研究希望透過相關歷史資料的研究與比較,
逐步整理出臺灣術科考試的歷史樣貌,並從中探討相關制度下所產生的問題,本
研究目的如下:

5
民國 48 年起,術科考試開始用「素描」 、
「水彩」、「國畫」、「書法」等四科做為考科,稱為美術組「四大
考科」 ,扣除民國 87、88 兩年改用「素描」、「水彩」、「國畫(書法內含)」三科例外的二年之外,至民國
91 年止,計使用了 42 年。

7
1.術科考試制度「歷史資料之歸整」
整理歸納美術類術科考試制度之歷史發展過程相關資料,以探討美術類術
科考試制度有關之歷史脈絡。

2.術科考試制度「執行重點之探討」
歸納整理術科考試制度執行上的相關重點,如考試制度發展中之科目、命
題、評分、組織、科系…等有關內容。

3.術科考試制度「衍生現象之探討」
包括臺灣藝術相關科系對術科考試舉辦的理念探討、美術術科考試之發展
過程對臺灣藝術教育所產生的可能影響與意義、術科考試與臺灣藝術相關
科系發展的相互關係、多元入學方式影響術科考試的關鍵點 … 等,由術科
考試制度所引發的各種現象之探討。

8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臺灣自民國 43 年(西元 1954 年)開始施實的大學聯招制度中的「美


術專門術科考試」為研究範圍,故並不包含其他如國文、英文等學科之研究;在
專門的術科性質中所列舉的相關文獻說明,又以「美術類」的術科考試為主,亦
不包含其他如舞蹈、音樂等組別之內容。相關研究範圍說明如下:

1.術科考試相關重點
包括臺灣高等教育體系中,美術組術科考試的「考試科目」、「考試時間」、
「考試方式」、「考試題目」、「使用媒材」、「評分方式」、「入學方
式」、「考試組織」、「考試場地」…等相關沿革與考試內容探討。

2.術科考試相關制度
美術組的術科考試一直以來即以「聯合招生」的方式施行,由於制度上沿
用過久沒有變更,因此有些參與的學校提出改革未果後,便以「退出術科
考試」的方式來自行招生,或是改用「學科成績入學」,因此對術科考試
也產生了某些衝擊與微妙的變化,使的「獨立招生」、「聯合招生」、「推
薦甄試」、「申請入學」 … 等等的招生入學議題相形產生,為了解之間的
關係與產生的影響,於以一併探討。

3.「考試單位」與「招生單位」
術科考試具有基本的「應考」與「招生」單位的依存架構,應考者以高中
生居多,高中生又大概可分為「普通班」與「美術班」生兩類,考試制度
的改變會直接影響高中的教學走向;對大學的藝術科系來說,招生方式的
態度與學系發展的特色,也會直接影響考生就讀的意願,本研究以與術科
考試有關的高中、大學的考、招文化範疇為研究範圍。

9
二、研究限制

1.臺灣光復以後開始施行的大專聯招術科考試
在年代時間上的範圍,基本上是以民國 38 年(1949)臺灣光復後,正式在大
專聯招中開始有術科考試的民國 43 年起,至多元入學新制施行時間點的民
國 92 年為止(西元 1954~2003 年)。另外,由於本案之研究背景與民國 92 學
年度(2003)新制施行有關,故針對新制內容的內涵一併進行概略性的探討,
至於民國 43 年以前的各校術科考試細目則不在討論之列。

2.高等教育範疇
臺灣的教育制度基本上自國中的國民教育完成之後,即大致分為「高中」
與「高職」兩個學制,之後的教育體制又再大分為「高等教育體系」與「技
術及職業體系」來發展,由於這兩個單位均有各自為高中生與高職生舉辦
之「高教術科考試」與「高職術科考試」,同時也各有不同的的執行單位
與考試內容,因此本研究在教育制度上是以教育部中教司的高中體系考
生,以及高等教育司範疇之大學美術術科考試招生單位為主,其餘歸屬技
術職業體系等之技職司所舉辦之術科考試則不在研究範疇之類。

3.美術組術科考試
本研究在專業分類上為有別於一般「學科考試」的「術科專門考試」之研
究,同時僅止於針對「美術組」一組之論述,不包括其他體育、戲劇、音
樂…等組之術科考試制度之研究。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臺灣美術組術科考試歷史過程之相關研究,除了採取文獻蒐集、探
討、分析的方式進行之外,主要以歷史事件人物的專家諮詢及訪談做為本研究之
研究方法,所邀請訪談之對象以相關歷史制度時間點的政策執行者、考試機關負
責單位或首長 … 等代表性之專家為主,以為歷史文獻資料不足之處的補充及相關
歷史事件之對照,相關研究方式、歷程列舉說明如下:

(一) 歷史研究法
1.界定研究領域與範圍,議定術科考試制度在舉辦歷程上的重點項目(科系
發展、考試科目…等)。
2.蒐集文獻證據(報紙、簡章文件、各形式之歷史資料…等)。
3.評論整閱文獻證據,以確保資料內容的可靠性與一致性,同時觀察相關蒐
集資訊之間的內容相符程度。
4.研擬歷史模型,由歷史資料所組成的各種事件來解釋歷史事實,除了「年
表」的形成之外,也階段性的描述起因、歷程、結束的情節。
5.進一步從歷史人物的訪談資料中,補充說明歷史事件與問題。

(二) 內容分析法
1.使用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等方式,來加強對歷史現象的分析程度,例如對
相關的訊息進行系統性與客觀性的推理。
2.以相關的之人、事、時、地、物為標的來進行比較與歸納。

(三) 專家訪談法
1.針對研究主題及研究過程的需要,找尋歷史過程中之制度主導或執行者進
行相關的專家學者訪談,以獲取相關的實證資料或歷史觀點為主要目的,
做為研究證據與研究內容對照的參考。
2.從訪談中歸結問題、進行擬定議題之探討與歸整。

11
二、研究架構說明

本研究以文獻史料蒐集與分析為基礎,探究美術組術科考試制度上之相關問
題,再經由對考試相關主辦者與學者專家所進行的諮詢訪談方式,來進一步印證
比對所歸整的訊息與發展歷史之間的關係,整體研究架構如下”圖 1-1”所示。

文獻資料探討與分析

名詞起源與 考試制度與
定義 發展
﹁相關定義﹂

﹁各國概況﹂

臺灣術科考試發展與沿革

術科考試沿革之歷史 術科考試制度之 高中相關 大專院校 術科新


文獻資料蒐集與整理 內容探討 現況探討 現況探討 制發展
﹁歷史文獻﹂

﹁考試科目﹂

﹁考試評分﹂

﹁考試費用﹂

﹁考試組織﹂

﹁應考﹂

﹁招生﹂

﹁現況﹂

專家訪談與問題討論

相關議題探討與分析

結論與建議

圖 1-1:研究架構圖。

12
三、研究進度時程表

表 1-2:研究進度時程表。

時間
2002 年 5 月∼ 2003 年 6 月

2002 年 2003 年
進度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備註

01.文獻資料蒐集 ◎

02.研究方向提出 ◎

03.研究方向確認 ◎ ◎

04.文獻蒐集方向彙整 ◎ ◎ ◎

05.文獻整理資料建檔(一) ◎

06.大綱發表 ◎ 11/01

07.大綱內容修整 ◎ ◎

08.文獻資料資料建檔(二) ◎ ◎

09.文獻初步彙整 ◎ ◎

10.訪談對象、問題預擬 ◎

11.文獻資料蒐集建檔(三) ◎ ◎ ◎ ◎

12.進行專家訪談 ◎ ◎ ◎

13.訪談資料整理 ◎ ◎ ◎

14.相關資料總結(初稿) ◎ ◎ ◎ 05/30

15.資料統整(結論與建議) ◎ ◎

16.相關資料總結 ◎ ◎

17.論文審查 ◎ 06/06

18.定稿修正與完成 ◎

13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重要名詞的起源與發展

在探討臺灣美術組術科考試制度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許多關鍵性的名詞具有
重要的時代意義,因此有必要加以闡述其起源與發展情況,做為進一步探索相關
議題之文獻基礎;同時,這些名詞的文獻探討所彙整出來的資料,也可以更為明
確的區隔出本研究在術科考試制度上的研究範疇。在相關名詞的選擇標準上,主
要來自以下幾個面向上的考量:

1.基礎研究內容
即「術科入學考試」、「美術組」名稱的由來。

2.學制分類與制度
臺灣的教育部在學制上的制訂,明訂有「高教司」與「技職司」之別,這
兩個教育系統長期演化的結果,有各自舉辦的術科考試歷史、制度、定位。

3.主辦單位
美術類的術科考試在制度成形之後,於名義上有著頗為複雜的主辦單位、
協辦單位分工執行方式,但是實質上仍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
系)」、「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為承辦考試單位之代表。

4.應試單位
以參加術科考試的學生而言,由於教育部在學制上的不同定位而有「高
中」、「高職」的兩種發展路線,本研究範圍以高中考生部分為主。至於
高中考生在類別上,又分別依照教育部於民國 73 年 12 月(1984)頒佈的「特
殊教育法」、以及民國 86 年 3 月(1997)頒佈的「藝術教育法」內容規定之
故,可再細分為「普通班」生與「美術班」生兩種,因之予以一併探討。
最後在課程教學上,美術類高中生的教學課程發展與教學依據,是依照教

15
育部民國 85 年(1996)所頒訂之「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中之「美術課程標準」
與「藝術生活課程標準」兩大類課程而定,其課程內容的學習,直接影響
考生考試的成績,也一併予以探討。

綜合以上原則,分別以「術科入學考試」、「美術」、「高教司與技職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普通班與美術班考生」、
「多元入學制」等項分別陳述之。

一、術科入學考試

(一) 起源與發展

美術類術科考試在台灣的舉辦之始,最早當可推溯至民國 36 年(1947)臺灣
師範學院勞圖專修科(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之前身)成立之始,其所舉辦的入學測
驗中即開始有加考所謂的美術類術科測驗,但是由於當時並無全國性的大學入學
聯招,因此這樣的一個加考術科科目的入學制度,可謂是後來全國性的正式術科
考試制度的前身。本研究所稱之「術科入學考試」,依據臺灣民國 43 年 6 月
(1954),臺灣光復後首度舉行的聯合考試簡章1上之第五項報名手續之記載:「報
考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之 … 藝術學系 … 參加各該院校專門學科或術科考試之用。」
即已開始正式使用「術科考試」這個名詞。由於簡章可視為是一份各大學院校與
考生之間的契約,同時當時使用上也是首例,因此「術科考試」的名稱便一直沿
用至今。此外,民國 43 年(1954)的簡章同時也提到所謂的「專門學科」,也間
接的替術科考試做了一個名詞特性的定義:當時的各門考試一般泛稱為「普通學
科考試」,而在學科考試之外所施行的、以測驗評量考生「專門學科」為目的額
外考試,即稱為「術科考試」。從彼時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
用法了,要言之,以所謂「普通」與「專門」的科目名稱之別,來分辨所謂「學
科」或「術科」領域的不同觀念,是早在臺灣有聯招的民國 43 年(1954)之始,
即已建立起來了。

1
《四十三學年度國立台灣大學、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台灣省立農學院、台灣省立工學院聯合招考一年級
並代陸軍軍官學校招考新生簡章》,民 43.6,p4∼5。

16
此外,民國 43 年(1954)首度舉行的術科考試,當年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並
非只有藝術類科的「藝術學系」招生,還包含了「體育衛生教育系」的體育類、
「音樂學系」的音樂類、「工業教育學系」的工作技能類 … 等,共有四種類型的
術科考試,這些不同科系的術科考試發展到後來,便逐漸擴大了所謂「術科考試」
的範圍:一般包含有美術、音樂、體育、戲劇、舞蹈 … 等類別,而本研究之主要
研究範圍即為其中的「美術」組別。

前述提到所謂臺灣社會對「專門學科」名稱的用法習慣,經過時代逐漸的推
而演之,美術能力的培養於是成為了是指一種「專門的能力培養」,這是首先可
以確認的一點。也因為如此,國內的高中、高職在相關的訓練與養成上均有個別
訂定的課程,在術科入學測驗方式的評定上也有別於一般的學科筆試,採用依照
術科考試科目的特性、個別訂定考生應試的方法。過去數十年來所採用的「素
描」、「水彩」、「國畫」、「書法」即是在此機制與背景之下所發展的結果。
臺灣藝術類科的大專院校科系招生,對於美術能力的考核部分使用這四種考試科
目做為成績評比的原因,乃在於美術專業上普遍認同這四種考科對評鑑學生的專
業能力上有較客觀的效果所致。

另外臺灣目前的「術科考試」定義,也可從代辦單位-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的認定與解釋來了解:「 … 凡考試中需要在學測之外『另行測試』者,均可統稱
為『術科考試』…」2。

(二) 種類與型態

術科聯招的舉行通常是例行性的跟在學科聯招之後,與學科考試並稱為高中
兩大聯合考試(學、術科聯考)。早期的術科考試型態只有一種,即統一舉辦一次
的術科考試謂之,後來學校科系增多,有的學校進行獨立招生,也有舉辦所謂的
術科考試;接著在民國 82 年(1993)教育部開始逐步實施「推薦甄選」制度、民
國 87 年(1998)開始試辦「申請入學」制度、以及民國 91 年(2002)起實施的「多
元入學制」之後,「術科考試」的定義便開始因而發展延伸開來,依照時間上的

2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民 91.1.4,《大學美術類術科入學考試規劃案研究報告書》,p195。

17
次序發展,在類別與型態上有如下幾種:

1.在舊式聯考制度下,從民國 43∼70 年(1954∼1981),於每年七月學科考試


之後,為藝術相關科系學校招生所舉行的特別科目考試,謂之術科考試。

2.民國 71 年(1982),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開始使用獨立招生,術科考試的定
義便開始有了分化:獨立招生的藝術科系學校,也有「術科考試」。

3.民國 82 年(1993),在「甄選入學制」中的推薦甄選項目中,第二階段的「指
定項目甄試」:即學生所申請的藝術相關科系中,大學院校科系自行舉辦
的「術科入學考試」謂之,時間上是在二、三月間。推甄制度因為在人數
上較少,所以校方舉辦這種小型的術科考試,無論是在人力或物力上的負
擔比較沒有太大的問題,同時在命題的空間上也顯的比較自由。但是自從
92 學年度(2002)開始使用術科考試新制之後,規定各校一律參加術科統一
考試'、並且只能用不收費的方式再加考一科之後,各校在經費考量之下,
已有逐漸減少之趨勢。

4.民國 87 年(1998),「申請入學制」,間接要求學生使用作品說明等申請文
件、亦有小型的「術科測驗」謂之。

5.民國 91 年(2002),多元入學制施行後,在「考試分發入學制」中,第二階
段所舉行的「指定科目考試」,而與一般學科筆試有別的謂之,是舊式術
科考試的延續版,也是多數學生參與、學校採用的入學成績來源的主要依
據,在七月舉行。

6.民國 92 年(2003)施行術科統一考試新制之後,為了因應多元入學制的各種
成績運用,提前到二月舉行的專門科目考試謂之,考試成績可以做為「甄
選入學制」與「考試分發入學制」多方面的成績運用。

7.民國 92 年(2003)施行術科統一考試新制之後,希望在統一術科考試之後,
為自己科系的屬性加考一科專門科目的謂之,但是教育部規定不准向考生

18
收費。

從以上種種的相關解釋即可了解,所謂的術科考試或術科入學考試,即是在
學科考試之外,視需要另行用來測驗學生的藝能類考試,而本研究所指稱之術科
考試,除非因應需要而特別加註,否則即專指與美術類組相關的術科考試,相關
術科考試型態整理如”表 2-1”所示。

表 2-1:美術組術科考試名稱之種類與型態發展一覽表。

「術科考試」名稱的類型與年代發展
年代 型態 時間
民國 43∼70 年
統一術科考試,考四科。 七月
(1954∼1981)
民國 71 年 (1982) 獨立招生術科考試,二至三科不等。 五∼七月
民國 82 年 (1993) 「甄選入學制」的小型考試,一∼二科。 三月初
民國 87 年 (1998) 「申請入學制」的小型考試,一∼二科。 二∼四月
民國 91 年 (2002) 「考試分發入學制」的「指定科目考試」,考四科。 七月
「術科考試新制」,五科選考。 二月
民國 92 年 (2003)
「術科考試新制」,各校自行加考一科。 二、三月

二、美術

(一) 意義與發展

本研究所稱之「美術」意義,多以與術科考試、美術組考試、美術組術科考
試 … 等有關領域為主。臺灣光復後,「美術」一詞開始逐漸被普遍使用,民國
40 年 7 月 8 日(1951),中國美術協會成立3;民國 44 年(1955),國立藝術學校(臺
灣藝術大學前身)成立,創設「美術印刷科」;民國 46 年(1957),國立藝術學校(臺
灣藝術大學前身)增設「美術工藝科」4,同時復興商工也成立「美工科」,「美
工」與「美術工藝」在稱呼上相仿,系沿用自 19 世紀後半的「美術工藝運動」
(The Art & Craft Movement)5;民國 50 年(1961),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民國 49
年更名,臺灣藝術大學前身)增設「美術科」,開始加入「專科以上學校聯招」(今

3
林品章,民 84,《四十年來臺灣地區美術設計史研究》,p268。
4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民 74.10.31,《藝專卅十年專輯》,p53∼73。
5
洪居財,民 85,《高中職美工課程實施相關問題之研究》 ,p17。

19
多稱「大專聯招」)。與考試或教育有關的這些「美術」相關稱呼,在光復後開
始被應用在相關藝術科系上,做為藝術類別的代名詞。而民國 43 年(1954)開始
參加大學聯招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臺灣師範大學前身),在術科考試上則是以
「藝術學系」為術科聯招之開始的,同時一直到民國 50 年(1961)國立臺灣藝術
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加入大專聯招開始,才有「藝術」與「美術」這兩個字
詞同時出現在術科考試的條文中,此時的術科考試仍無所謂的「美術、音樂組」
之分。

民國 43 年∼47 年(1954∼1958),相關的術科考試仍以「術科考試」為名稱
而沒有分組;自民國 48 年(1959)起的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招生,開始出現「體育」、
「藝術」、「音樂」三個「系」別的術科考試分類名稱;民國 50 年(1961),臺
灣省立師範大學(臺灣師範大學前身)與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臺灣藝術大學前
身)共同參與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招生,分別舉行「藝術系」與「美術工藝科」的
術科考試,其時為使用「體育」、「藝術」、「音樂」三個「系」別,以及「美
術工藝科」、「影劇科」二個「科」別的兩種類別名稱;民國 53 年(1964),臺
灣省立師範大學(臺灣師範大學前身)與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臺灣藝術大學前
身)的相關術科考試,並用以「科系」稱之,分為「體育學系、藝術學系(台師大)
與美術學系(文化大學)、音樂學系」及「美術科、影劇科(藝專)與戲劇學系(文化
大學)、美術工藝科」等共 6 個「科系」的術科考試;民國 54 年(1965)的「專科
以上學校聯合招生」,開始不分科系,正式改以「體育組、音樂組、藝術組」的
組別形式大分術科考試為三組;民國 55 年(1966),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招生在三
組之外加入「影劇組」;民國 56 年(1967)的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招生,術科考試
類維持原先四組形式,但是「藝術組」的名稱不再使用,改以「美術組」的名稱
出現,自此以後雖然陸續加入、移出不同數量的組別名稱,但是術科考試的「美
術組」名稱就此固定,而一直沿用到今天,到了隔年的民國 57 年(1968),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的「藝術學系」,也正式更名為「美術學系」了。

20
因此,談到「美術組」的術科考試,從歷年的名詞發展中即可發現,民國
43 年(1954)所開始的早期大專相關科系,是以「藝術」與「美術」兩個名詞來指
稱相關的術科考試的,到了民國 56 年(1967)的考試簡章,統一改以「美術組」
的稱呼出現之後,就全面用「美術組」的名稱來代表美術類的術科考試了。而這
一個稱呼,也就自彼時一直沿用至今日,成為大家對美術類術科考試稱呼的習慣
用法。

(二) 美術名稱的改革

「美術」這個名稱自民國 43 年(1954)的考試制度開始之後,在台灣使用了
四十多年一直都沒有變更過,民國 90 年(2001)開始的「大學美術術科入學考試
規劃案」中,研究小組曾經在民國 91 年 1 月 4 日(2002)的討論會議上,首次針
對當時沿用已久的「美術組」一詞,是否合乎時代需求而考慮予以更換的議題上
進行討論6,據筆者當時任職專任助理所了解,有以下幾項考量:

1.在國際多元潮流下,世界先進國家對「美術」一詞中的實際分類多以「視
覺藝術」來稱呼。
2.「藝術教育法」已行之有年且有實質的分類依據。
3.進行術科新制,可以順便考慮修正「美術組」的稱呼,以配合教育部多元
入學制度之施行需求。

會中經過討論之後,最終仍由研究員認為應該繼續維持社會大眾既有認知的
「習慣用法」,而仍以「美術組術科考試」做為正式完整的稱呼。所以從民國
56 年(1967)即開始固定沿用的「美術組」一詞,並沒有因為多元文化的考量而改
變,繼續在民國 92 學年的新制術科考試中沿用。

至於上述提到在「藝術教育法」上面的實質分類的部分,則是指美術術科考
試經過長期的舉辦,逐漸形成「藝術教育」體系的共識,教育部在民國 86 年 3

6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民 91.6,《大學美術類術科入學考試規劃案研究報告書》,p190。

21
月 12 日(1997)針對藝術領域的教育方針,頒行的「藝術教育法」7。其中總則第
二條的「藝術教育類別」
,將臺灣當時既有的的藝術教育領域劃分為四大項-「表
演藝術教育」、「視覺藝術教育」、「音像藝術教育」、「藝術行政教育」,同
時也分章敘述了四大項領域分別在「專業藝術教育」、「一般藝術教育」、「社
會藝術教育」施行細則、適用對象。其中屬於「專業藝術教育」的第二章第七條
第三項的內容:「 … 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藝術才能班 … 」更是成為高中
美術班設立的法源依據,具有特殊的意義(表 2-2)。

表 2-2:「藝術教育法」中關於藝術人才的培養與實施方向簡表。

臺灣「藝術教育法」

類別 1.表演藝術教育。2.視覺藝術教育。3.音像藝術教育。4.藝術行政教育。5.其他有關之藝術教育。

類別 實施目標 對象

1.學校專業藝術教育。 傳授藝術理論、技能,指導藝術研究、創作。 藝術大學、高中美術班。


實施
培養藝術知能,提昇藝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
2.學校一般藝術教育。 一般大學、普通高中生。
情趣並啟發藝術潛能為目標。
3.社會藝術教育。 培育社會藝術教育人員及傳統藝術教育人才。 社會人士、進修教育。

(資料來源:http://www.edu.tw/edures/rules/art.htm,教育部教研會法令規章,2002.5,本研究整理。)

三、高教司與技職司

自民國 38 年(1949)政府播遷來臺以後,教育部便逐步的建立起臺灣的學制制
度,並逐年隨著時代演變而改進,到了民國 64 年(1975),已經將學制明確的劃分
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四個階段(圖
2-1)。當時所採用的方式是六年制的國民教育制度,一般學生自為期三年的國中
初級中等教育畢業之後,即開始進入了分為「高中教育」與「職業教育」雙軌制
的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可以依照不同的理念與興趣選擇就讀高中或高職,等到高
中或高職畢業後,再接續採用「大專教育」與「職業教育」兩種路線的教育雙軌
制,分別培育不同屬性的教育人才。

7
教育部教研會法令規章,http://www.edu.tw/edures/rules/art.htm,2001.12.17。

22
圖 2-1:民國 64 年學制圖。
(資料來源: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民 65.1, 《臺灣省教育簡介》,p7。)

其後各自依不同的人才培育目標發展的結果,教育部在學制上又更改其名稱
成為「幼稚教育」、「國民教育」、「高級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四個階
段,其中最大的差異是延長了原為六年制的國民教育為九年制國民教育,至國中
階段為止,同時將國民中學納入到初等教育成為「國民教育」。九年國教之後仍
然繼續維持國中畢業後的高中、高職雙軌學制,統一由「中教司」管理,最後又
分別依高中、職的畢業屬性,分為「高等教育」與「技術及專科教育」兩種學制,
由「高等教育司」及「技術及職業教育司」管理。臺灣學制的發展方式,可從後
來發展成熟的下”表 2-3”中來概觀的了解。

23
表 2-3:民國 90 年度的臺灣教育學制發展表。

登記分發 申請入學
自由入學 分發入學 分發入學 甄選入學 考試入學 考試入學 考試入學
申請入學 推甄入學

高級中學 大學校院 研究所 研究所


(三年) (四年) 碩士班 博士班

三年制專科 二年
工作經驗

二年制專科 三年
幼稚園 國民小學 國民中學 職業學校
四年制技術學院 工作經驗
(六年) (三年) (三年)

五年制 二年制技術學院
專 科 三年工作經驗

(資料來源:教育部,民 91.8,《中華民國教育統計》,p9。)

圖 2-2:民國 90 年學制圖。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1.8,《中華民國教育統計》,篇前 p1。)

24
早期的高中與高職教育有固定的升學管道,後來考量學生志向的可能發展,
臺灣的學制發展到了民國 90 年(2001),高中、職畢業後的升學管道已經可以交
叉使用了(圖 2-2),分別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及「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
兩個專責考試單位,擔任各校的選才考試機構來辦理考試。民國 38 年(1949)政
府退守臺灣的時候,只有一所大學(國立台灣大學)與三所獨立學院(臺灣省立台南
工學院、臺灣省立台中農學院、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學生人數僅五千餘人,現
在的大學校院已達一百三十五多所,學生數逾六十四萬,這也是臺灣不斷施行普
及教育的結果。

高教司與技職司分別在教育宗旨與發展上有不盡相同的目標,各自演化出不
同的辦學理念,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幾個要的階段:第一個是民國 42 年(1953)開
始有私立學院成立,私人興學的力量助長了高等教育的發展,使的高教體系的學
府中,私人設立的學校已經超過一半;第二個是自從民國 63 年(1974)開始有技
職體系的大學校院設立之後,即確立了「一般大學」和「技職教育」雙軌發展的
政策;第三,民國 83 年(1994)政府修訂、頒行「大學法」,從此更加確定了臺
灣各大學自治和學術自主的原則(表 2-4)。大體而言,這兩個體制上的人才培育
發展,可從「學術界」與「產業界」兩個大方向來加以概分,若從術科考試的層
面上來看,屬於高教體系的大學入學術科考試,原本是以培養專門的教育人才為
主要目地的,與技職司培育產業技術人才的辦學目標不盡相同,但是自從教育部
在學制政策上開始讓高中職教育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後的學制交叉使用之後,這種
學界與業界的人才培育分際便逐漸因為高教與技職體系學生的交流升學而模糊
起來。雖然在過去臺灣的舊式思維中,大多數家長均認為學生應該以進入大學為
佳,但是隨著尊重學生性向發展而調整的教育政策,目前在各大學院校科系中的
入學新生中,高中生與高職生混合的情況已是常常可見的情況了,讓學生更能夠
依照自己的興趣發展,選擇自己未來的學習之路。以目前的術科考試而言,仍存
在有高教司與技職司管轄的兩種術科考試,分別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及「技
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兩個專責考試單位來擔任考試工作,而在這兩個主要的術
科考試中,考生的身份上也常常形成高中、高職畢業生同時參與應試的情況,這
也使的每年的術科考生人數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25
表 2-4:「高教司」與「技職司」比較表。

教育分類 教育體系 辦學方向 考試單位

國立、直轄市立、縣(市)
研究高深學術,養成專門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
高等教育司 立及私立大學、獨立學
人才為主要目標。 心(民 81 成立)。
院。

專科學校、科技大學(專辦
培育產業界技術人力的主
大學與研究所)、獨立之技 財團法人技專校院入學測
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術類學院(專辦專科與大
流,培養經濟發展所需的
驗中心(民 88 成立)。
各級技術人才。
學)等三類。

1.建立開放競爭的教育機會。
2.強化大學自主的運作機能。
3.建立彈性人力培育管道。
高教司展望 4.加強科技人才的培育、延攬與運用。
5.擴增成人回流參與高等教育的機會。
6.調整教育資源的分配與運用。
7.追求大學之學術卓越發展。

1.繼續暢通技職學生進路,建立第二條教育國道。
2.研討技術及職業校院法,建立一貫技職教育體制。
3.落實職業證照制度,提升技職教育尊嚴。
技職司展望 4.改進技職教育多元入學方式,建立性進出學制。
5.改進技職教育課程,因應新世紀人才需求。
6.規劃技職教育終身學習體制,發揮社區教育功能。
7.加強技職教育宣導,建立正確價值觀念。
(資料來源: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02.05.18,
http://140.111.1.22/eduinf/now/moewww/moed13.html,【線上查詢】。本研究整理。)

在高等教育司範疇中的術科考試中,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即是專科學校的
術科考試,依據教育部對高等教育包含範疇的定義:「高等教育包含專科學校、
獨立學院、大學及研究所。」8,三年及二年制的專科學校是歸屬於高等教育之
中的,但是由於學制發展與實際的大學仍有相當差距,因此也從而產生了大學聯
招開始後的一段大學與專科學校術科考試的差異拉鋸戰-為了如何辦考試,如合
併辦理?各自辦理?考幾次?考幾科?等等問題而見解分歧,後來雖然專科術科
考試與大學術科考試終究分道揚鑣,但是為此卻也讓高教體系的術科考試產生了
一段紛亂的歷史。三專體系在教育部後來推動升格學院的理念下,最後一所三專
藝術學校-「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自民國 83 年 7 月(1994.7)起奉教育部核准
改制為「國立臺灣藝術學院」9之後,高教體系的術科考試大致上才算真正的統
一辦理,而同時教育部也規定自民國 85 年(1996)起停招三專新生。

8
教育部,2001.8,《中華民國教育統計》,p17。
9
國立臺灣藝術學院,民 84.10.31,《成長與茁壯 1955∼1995》,p34。

26
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臺灣師範大學(下簡稱臺師大)所屬的美術系,在臺灣的術科考試歷史上可謂
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主要的原因有二:1.由於師大美術系長期辦理術科考
試之緣故,因而整個美術系的系史發展,可說幾乎是與術科考試息息相關的,而
由於其所影響的層面之廣泛,更因此在術科考試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如術
科考試考題的走向、考試制度與方法、人才發展、教育理念 … 等,無一不與高等
教育美術人才之選拔有關。2.術科考試的舉辦,通常是以學校(臺師大)為主要承
接單位,再由學校轉給美術系來實際舉辦,歷任系主任為當然之美術組術科考試
主持人,因此臺師大美術系系主任在考試執行面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加上需
要代表學校出席術科考試會議,在制度面上也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一) 臺師大美術系的發展歷程

民國 36 年 8 月(1947),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臺師大前身)成立四年制的「圖畫
勞作專修科」(簡稱勞圖專修科),在一開始即有所謂的術科入學測驗,可謂臺灣
藝術科系之濫觴。民國 38 年秋,更名為「藝術學系」,招收本科一班,以培育
藝術教育人才為目標。民國 44 年(1955),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更名為「臺灣省立
師範大學」。民國 45 年 4 月(1956),為配合中等美術教育師資之需要,藝術學
系增設二年制圖畫專修科一班,共招生三屆學生即停辦10,最後一屆畢業生至民
國 50 年(1961)畢業。民國 56 年(1967),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改名為「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藝術學系更名為「美術學系」,一直沿用至今。民國 58 年(1969),
為推廣所謂的「一般美術人才」,設置夜間部。民國 59 年(1970),辦理「國中
教師專門科目研習班」,奠定中等美術教育師資培育的基礎。民國 63 年(1974),
美術系大三、大四學生開始分成「國畫」、「西畫」兩組專業教學;民國 65 年
(1976),開始分成「國畫」、「西畫」、「設計」三組專業教學。民國 69 年(1980),
夜間部停辦,改為「在職進修班」,專供給中、小學教師進修。民國 70 年(1981),
設立「美術研究所」。民國 71 年(1982),美術系館大樓落成啟用,由隸屬於「文

10
當時的省立師範學院共只招收了三屆的學生(民國 45∼47),學制上是二專,實際是授課兩年、實習一年
的「三年專修科」。

27
學院」(自民國 36 年起,共 35 年,1947∼1982)改為「藝術學院」
。民國 79 年(1990),
研究所碩士班分「理論組」及「創作組」,並於暑期開設「教師進修學士學位班」。
民國 81 年(1992),研究所碩士班將理論組分為「美術教育」、「藝術行政」、
「中國美術史」、「西洋美術史」等四組;創作組分為「國畫組」、「西畫組」
及「設計組」,專業科目分組選考,分組錄取。民國 82 年(1993),實施「教授
推選主任制度」,首屆主任為傅佑武教授。民國 87 年 8 月(1994),研究所設計
組獨立為「設計研究所」 。民國 89 年(2000),設立國內唯一的「西洋美術史博
士班」,成立宗旨為培養我國高深的「美術鑑賞風氣」和「提昇美術史的研究水
平」。民國 91 年(2002),成立「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博士班」,並首次脫離術

表 2-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史發展列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史發展一覽表
年代 科系 備註
民國 36 年(1947) 成立四年制的「圖畫勞作專修科」。
民國 38 年(1948) 更名為「藝術學系」。 培育「藝術教育人才」
「藝術學系」開始加入聯招招生,考「中國畫」
、「素描」、
民國 43 年(1954) 術科聯招之始
「水彩」三科。
民國 44 年(1955)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更名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 。
民國 45-47 年
藝術學系增設二年制「圖畫專修科」。
(1955-1959)
「藝術學系」開始加入聯招招生,考「中國畫」 、「素描」、
民國 48 年(1959) 「四大考科」底定
「水彩」、「書法」四科。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改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民國 56 年(1966)
藝術學系更名為「美術學系」 。
民國 58 年(1969) 設置夜間部。 推廣「一般美術人才」
民國 59 年(1970) 辦理「國中教師專門科目研習班」 。 中等美術教育師資培育
民國 63 年(1974) 大三、大四學生開始分成「國畫」 、「西畫」兩組專業教學。
大三、大四學生開始分成「國畫」 、「西畫」 、「設計」三組
民國 65 年(1976)
專業教學
民國 69 年(1980) 夜間部停辦,改為「在職進修班」 。 供中、小學教師進修
民國 70 年(1981) 設立「美術研究所」。
美術系館大樓落成啟用,由隸屬於「文學院」(自民國 36
民國 71 年(1982)
年起,共 35 年)改為「藝術學院」 。
研究所碩士班分「理論組」及「創作組」 ,並於暑期開設
民國 79 年(1990)
「教師進修學士學位班」 。
研究所碩士班理論組分為「美術教育」 、「藝術行政」 、
「中
民國 81 年(1992) 國美術史」、「西洋美術史」等四組;創作組分為「國畫組」 、
「西畫組」及「設計組」 。
民國 82 年(1993) 實施「教授推選主任制度」 。 首屆主任為傅佑武教授
民國 87 年(1998) 研究所設計組獨立為「設計研究所」 。
「美術鑑賞風氣」和「提
民國 89 年(2000) 設立國內的「西洋美術史博士班」 。
昇美術史的研究水平」
民國 91 年(2002) 成立「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博士班」 。 進行術科獨立招生。
民國 92 年(2003) 再度擔任術科考試新制度之主辦。
(資料彙整自:師大美術系網站,http://www.ntnu.edu.tw/fna,2003.3。)

28
科考試制度,進行獨立招生11。民國 92 年(2003),再度承接、擔任術科考試新制
度之主辦單位職務(表 2-5)。

從光復之初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學系的設立,到逐漸發展為臺灣師大美術
系,五十多年來臺灣大大小小的美術師資的源頭,都是來自這個地方,可謂影響
臺灣的藝術研究發展與美術教育既深且遠。從臺師大美術系建立全國的師範體制
過程中可以發現,早期的師範體系由於國家環境背景的因素,因此是逐步的以建
立國中、高中師資培育為主,後來經過教育人才的回流與進修,也逐漸走出自己
的高等美術人才培育方向,例如在大學專業分組上從「國畫」、「西畫」、「設
計」、「理論組」、「創作組」到「美術教育」、「藝術行政」、「中國美術史」、
「西洋美術史」,再到「西洋美術史博士班」等歷程,可以看出臺師大不斷依照
每個時期的學風走向而進行調適。而對術科考試來說,臺師大因為長期主辦術科
考試,所有的考生幾乎都需要親自到臺師大考試,自然而然能夠親身體會臺師大
在全國大專院校中所具有的教學空間、教學資源等實力,也讓臺師大在長期的聯
考制度中一直穩坐第一志願的寶座。整體來說,臺師大舉辦術科考試在某個程度
上也具有相當的藝術風潮的領導作用。

(二) 臺師大美術系主任與術科考試

臺師大長期舉辦術科考試,歷任的術科考試主持人,慣例都是由當屆的系主
任來擔任,臺師大美術系歷任的主任名單如”表 2-6”所示。其中有一段很長的時
間,是由臺灣早期的前輩畫家黃君壁教授擔任,這也是在光復早期特有的現象:
由於人力上相當匱乏,教育也處於百廢待舉的狀態,因此由畫家執教師大美術系
的情形也相當普遍,臺師大美術系也因此在人才的培育上除了具有師範體系的教
師特質之外,還加上了深厚的純藝術繪畫風氣;而在當時有限的物資、人力下,
大學老師大多以隨政府來臺的大陸藝術家、或是早期留日、受日本教育的畫家為
主。以「素描」來說,由於日本當時流行使用的就是用炭筆來描繪石膏像(源自
西方十八、九世紀培養藝術人才寫實能力所發展出來的的訓練方法,一則對象物
簡單,一則單色調子明暗容易判別),因此留學回來任教的老師也就如此傳授學

11
臺灣師範大學發展歷史參考:《臺灣師範教育史》,P267-271。

29
生,加上水彩、油畫、國畫、書法等這些藝術家的專長,於是就形成了一個學習
藝術的體系與方法。在了解當時光復初期的環境背景因素之後,也就不難理解為
何會術科考試會從一開始即以「四大考科」的面貌來定型了。

表 2-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任美術系系主任年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歷年系主任

時間 任期 姓名 專長 學歷

民國 36∼3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3年 莫大元 器物學
(1947∼1949 年) 首任系主任

民國 39∼57 國畫山水、
19 年 黃君壁 南京中央大學教授
(1950∼1968 年) 花鳥、走獸

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畢業
民國 58∼66
9年 袁樞真 西畫 巴黎美術學院西畫組畢業
(1969∼1977 年)
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

民國 67∼69 國畫花鳥、
3年 張德文 安徽學院藝術科畢業
(1978∼1980 年) 山水、繪畫史論

民國 70∼73 國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士


3年 梁秀中
(1981∼1984 年) 美術教育 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

日本國立東京教育大學
民國 74∼76
3年 王秀雄 美術教育 美術教育研究所教育碩士
(1985∼1987 年)
美術教育學博士班肄業

民國 77∼82 書法、
6年 傅佑武 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
(1988∼1993 年) 繪畫及設計

民國 83∼85 西洋美術史、 法國巴黎第四大學


3年 王哲雄
(1994∼1996 年) 博物館學 西洋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

西班牙皇家藝術學院畢業
民國 86∼88 現代水墨、
3年 顧炳星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1997∼1999 年) 油畫、水彩
藝術研究所碩士
現代水墨畫、陶瓷、
民國 89∼91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3年 袁金塔 油畫、中西繪畫理論、
(2000∼2002 年) 美術研究所碩士
創作比較研究
國畫、書法、素描、
民國 91.8∼至今
- 江明賢 水彩、油畫、 西班牙中央藝術學院碩士
2002∼
美術史、畫論
(資料彙整參考:臺灣藝術教育館,臺師大美術系,
http://www.arte.gov.tw/etcvad/school_main01_2.html,2003.3。)

臺師大美術系做為臺灣目前各藝術科系的發源地,以及術科考試的長期主辦
者,自然有其不可磨滅的歷史地位,尤其臺師大長期以培育師資為目標的辦學理

30
念及早期政府的出資大力培植,在相關教育資源上所累積的經驗更是得天獨厚,
對於已經培育出無數藝術師資的美術系來說,是最引以為傲的地方。而對於長期
主辦術科考試之故,臺師大美術系也在系上不斷的全體總動員中,發展出一套完
整的考試主辦模式。

五、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以下簡稱”大考中心”或”考試中心”)的雛形,最早可從參
與大學聯考的各校招生單位所組成的「招生委員會」開始推溯。早期的招生委員
會主要是做為一個主辦考試的公推單位,後來經歷了許多的制度演變,才發展成
為今日的「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名稱。這樣一個特別針對各大學入學試務所形成
的組織,其發展背景與起源,也可說是由於大學聯考在入學制度多年的發展下、
因應實際需要而來的,例如:考生人數增加、學校科系增設、試務工作越來越龐
大 … 等等,都是促使這樣的公推考試辦理單位發展為大考中心的原因。多年來,
幾經組織制度改革的大考中心,在教育部與各校試務單位的重視、以及許多學者
挹注心力研究之下,逐漸孕育出成熟的考試舉辦經驗值,不僅重視考前考後制度
與成績評量的檢驗,更逐漸成為臺灣目前重要而具有公信力的考試制度執行單
位,在現今每年定期舉辦的高教體系招生考試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由於
大考中心在學科考試執行上的成績斐然,加上術科考試也是大學入學考試之一
環,因此在各方民意屬意其為考試專責單位的既有印象下,考試中心自民國 91
年(2002)起,逐步開始針對術科考試的各項制度與內容,進行一連串的協商與研
究,顯現了大考中心對術科考試舉辦的正面重視態度。

(一) 臺灣試務辦理單位的成立與發展

自民國 43 年(1954)開始有大學聯合招生起,四所參與聯合招生的學校即開
始委派代表共同組成「聯合招生委員會」制訂招生簡章,是採取”大學自辦考試”
的方式,這也可說臺灣最早的聯考考試舉辦單位。由於聯合招生委員會是由各招
生大學自行組成,同時每年的組成成員也不盡相同,因此需要每年重開會組成聯

31
合招生委員會,推舉新的某校校長擔任主任委員、組成新的各委員會成員,故而
在聯考歷史上可稱其為「年度聯招會」;在術科考試的部分是以年度聯招會下設
的委員會之一為主來執行,稱為「術科考試委員會」,從開始有聯考制度以來,
「術科考試委員會」的名稱便一直沿用至今而未曾變動過。與其他各委員會所不
同的是:名義上雖是年度聯招會委員會之一的術科考試委員會,實際上可說是體
制內特別的一個獨立運作機制,因為在經費、招生、命題、閱卷 … 等方面的執行,
都是由少數幾所專業領域的學校科系來主導,其過程與學科考試並無相關,但是
因為各個藝術科系是附屬於”校級單位”之下,在體制運作上仍須尊重學校招生單
位(一般是教務處、註冊組),所以名義上都是由校級單位先出面承接,再轉由科
系負責實質執行。術科考試主辦單位(各校相關科系)所能掌握的術科考試資源相
當完整,較諸一般學科的大型考試不遑多讓,其間之差別只在於學科考試試務龐
雜,擁有十多萬考生人數的考試需由各校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而術科考試因為應
考人數較少所以可以由一系承辦即可。早期參與術科考試的考生總人數原本就不
多,加上術科考試因為領域不同又需再細為美術、音樂、體育 … 等組,由不同系
負責主考,如此分配出去之後的實際考生人數更為稀釋,各系自然也就更能勝任
愉快。在術科考試的範疇中,承接各組(美術、音樂、體育 … )考試的各科系,可
謂麻雀雖而小五臟俱全,同時也擁有主導考試的絕對優勢,其中美術類的術科考
試即是由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來長期舉辦。

民國 44 年(1955),「聯合招生委員會」由五所大學與學院聯合組成;民國
45 年(1956),開始有私立大學與專科學校、軍校加入聯招,主要的考試承辦單位
名稱改為使用「公私立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招生委員會」;民國 46∼50 年(1957∼
1961)間,名稱變為「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招生委員會」;民國 51 年(1962),專科
學校退出聯招,名稱改為「大學暨獨立院校聯合招生」;民國 52∼57 年(1963∼
68)間,專科學校又再加入聯招,名稱改回「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招生委員會」;
民國 58∼60(1969∼71)年間,稱改為「大學獨立院校暨專科學校聯合招生委員
會」;民國 61 年(1972),專科學校自此退出聯招,名稱改為「大學暨獨立學院
聯合招生委員會」,沿用至民國 64 年(1975);民國 65 年(1976),教育部順應民
情而設立了「大學入學考試試務委員會」,成為「官辦聯招」之始,這個名稱一
直使用到民國 82 年(1993)為止;其間,於民國 77 年(1988)時,大學入學考試試

32
務委員會即開始因為試務漸趨繁雜而提倡各大學聯合成立「大學入學考試中
心」,因此到了民國 78 年(1989)即有所謂由各校聯合成立的「大學入學考試中
心」,同時教育部也開始進行為期三年的「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研究專
案,用於改進大學入學制度與考試方法,並於三年後的民國 81 年(1992)年,提
出<我國大學入學制度改革建議書-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研究報告書;接著又
在民國 82 年(1993)正式成立了「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同時也
隨即廢止「教育部大學入學考試試務委員會設置辦法」,並規定各校爾後辦理入
學考試需依大學規程第三十六條內容,成立「聯合招生委員會」來辦理,使的聯
合招生又回到「大學自辦」的模式,此時大考中心已經成為具有正式承辦考試能
力之法人組織,臺灣立場超然的考試單位於焉成形。

民國 83 年(1994)開始,由於考試中心的法人組織成立之故,各考試學校開
始依法成立了「大學暨獨立院校聯合招生委員會」,而考試中心則開始於委員會
中擔任各種試務工作,各校組成的「大學暨獨立院校聯合招生委員會」名稱沿用
至次年(民國 84 年,1995);民國 85 年(1996),各校因應招生試務再度成立「大
學聯合招生委員會」,大考中心則在組織內則扮演受聯招會委託辦理考試的「試
務總會」角色;民國 86 年(1997),各大學鑑於需要一個常態改進研討的考試機
制,因此共同成立了「大學招生策進會(招策會)」,以彌補每年必須重組一次的
招生委員會之不足,同時也開始將「大學聯合招生委員會」納入做為招策會之一
員,考試中心仍擔任「試務總會」之職。從民國 85 起至 90 年(1996∼2001)末代
聯考結束為止的這六年間,大考中心在各年度聯招會中擔任「試務總會」的角色,
從考試承辦、成績計算、分發作業 … 等,幾乎包辦了全部的招生試務工作,可謂
是臺灣聯考制度發展到後來,工作與責任最為重大的試務單位了。

民國 91 年(2002),開始實施多元入學制,採用「甄選入學」與「考試分發」
雙軌制,除了大考中心的專責考試辦理的功能、名稱不變之外,考試主要的主持
協調單位則從過去的「大學招生策進會(招策會)」名稱改為「大學招生委員會聯
合會(招聯會)」,招聯會由各招生學校校長組成,而主辦分發作業的「大學招生
策進會年度聯合分發委員會」則變更為「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年度聯合分發委
員會」,當年度首先委託中央大學主辦。整體來說,新的多元入學制在考試主辦

33
單位的組織上,仍然維持了「協調、考試、招生」三個大方向運作模式:招策會
擔任考試、招生兩種大學自主後的考招分立組織協調機制,大考中心自此僅負責
考試辦理的工作及彙整考生成績寄發(試務總會),改以”專辦考試”為發展標的,
分發考生的作業則改交由「年度聯合分發委員會」去執行。至於原本一直隸屬於
招策會(民國 91 年起更名招聯會)底下的術科考試委員會,則由招聯會將其因應
多元入學制改為隸屬於大考中心的試務總會之下來運作,也可說是改為由大考中
心直接管理。

術科考試委員會雖然隸屬於年度聯招會底下行之有數十年之久,但是基本上
其運作模式多年來均沒有改變:都是由臺師大承接後,再交由師大美術系實質承
辦。除了民國 87 年(1998)由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民國 91 年(2002)由國立臺灣
藝術大學,分別主辦過術科考試之外,其餘的術科考試都是由臺師大美術系辦
理。值得一提的是:民國 90 年(2001)雖然是臺灣聯考制度的最後施行年,但是
這個部分仍只適用於學科考試上,至於術科考試一則由於長期以來缺少制度面上
的研究與探討,沒有適當的人才與經驗,一則因為考試中心僅於術科考試中扮演
協助與委託辦理的角色,所以也沒有能在術科考試上像學科考試般發揮其分析規
劃的功能,因此最後在新制研發不及的情況下沿用了一年至民國 91 年(2002)。
因此,整體的「術科聯考制度」事實上共使用了 49 年,即民國 43∼91 年(1954
∼2002),而最後一次的術科考試在實際主辦單位的層級上,則從「系級主辦」(臺
師大美術系),推到了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校級主辦」。

臺灣的大學入學考試,目前是以大考中心為主要的試務舉辦單位,將考試成
績交由年度分發委員會進行分發,範圍涵蓋了學科與術科考試。這些試務舉辦單
位的前身,在名稱上從聯招時代演變至多元入學以來,因為參與考試學校的不盡
相同而有數度更迭,更由於相關單位不同的分工作業(協調、考試、分發 … )而有
不同的從屬關係,隨著時代的演變而逐步改進中。茲將術科考試在這些試務單位
發展過程中的對應關係,以及試務單位在名稱上的演變歷程,整理如”圖 2-3”及”
表 2-7”12所示:

12
圖 2-3、表 2-7 資料來源:各年度考試招生簡章、考試工作報告,本研究彙整。

34
43 年度聯招會
- 學年度
61 術科考試 學科考試、分發

術科考試委員會 命題、閱卷、經費
稽核委員會

「大學自辦聯招(聯招會)」入
學考試

•招生學校合組「聯合招生委
年度聯招會 員會」進行招生、考試、分
62
學科考試、分發
- 學年度

術科考試
64
術科考試委員會 命題、閱卷、核計複查、分發、
經費稽核、試務技術、電子計算
機工作委員會

65 大學入學考試試務委員會
- 學年度

72 術科考試 學科考試、分發
「官辦聯招」入學考試
術科考試委員會 命題、閱卷、核計複查、分發、
經費稽核、試務技術委員會 •教育部成立「大學入學考試
試務委員會」為大學招生常
設機構。
•民國 78 年,由各校倡議聯
合成立了「大學入學考試中
心」。
•民國 82 年,
「財團法人大學
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正式
大學入學考試試務委員會
73 成立,教育部隨即廢止「大
- 學年度

82 術科考試 學科考試、分發 學入學考試試務委員會」 。

術科考試委員會 命題、閱卷、核計複查、分發、
經費稽核、試務技術、電子計算
機作業委員會

大考中心 試務參與 年度聯招會


83
- 學年度

84 「大學自辦聯招(聯招會)」+
「大考中心」
術科考試 學科考試、分發
•各招生學校依大學法共同成
術科考試委員會 命題、閱卷、核計複查、分發、 立「聯合招生委員會」進行
經費稽核、試務技術、電子計算 招生相關事宜。
機作業、緊急重大事件處理委員

圖 2-3:臺灣大學入學考試試務組織發展圖。

35
試務總會(大考中心) 學科考試 年度聯招會
學年度 「大學自辦聯招(聯招會)」
+「試
85 務總會」

術科考試 分發 •民國 86 年起,各大學共同成


立「大學招生策進會」 ,年度
術科考試委員會 命題、閱卷、電子計算機作業、核 「聯招會」成為其委員之一。
計複查、分發、經費稽核委員會

試務總會(大考中心) 學科考試、分發 招策會

協調招生事宜
學年度

86
考試成績 年度聯招會

術科考試 試務

術科考試委員會 命題、閱卷、電子計算、核計複查、
經費稽核委員會 「大學自辦聯招(招策會)」
+「試
務總會」

•民國 86-90 學年間,大考中


心擔任「試務總會」期間,
除了辦理考試、統計成績之
試務總會(大考中心) 學科考試、分發 招策會 外,也兼負分發的工作。

協調招生事宜
87
- 學年度

90 年度聯招會
考試成績

術科考試 試務

術科考試委員會 命題、閱卷、經費稽核委員會

「大學自辦聯招(招聯會)」
+「大
學入學考試中心」
協調
•民國 91 年起,臺灣實施「多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學科考試 招聯會 元入學制」 ,採用「甄選入學」
與「考試分發」雙軌制。
•民國 91 年起,「大學招生策
進會(招策會)」更名為「大學
考試成績 協調 分發 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招聯
91
?-學年度

會)」 。
術科考試
•招聯會發文考試中心進行制
度研究,民國 91 年術科考試
術科考試委員會 年度分發委員會
新制研究完成並公告,延至
92 學年度才開始正式實施。
•「術科考試委員會」由 91 學
年度起委由考試中心直接管
分發、電算、複查、經費稽核組 理。
•92 學年度美術組術科考試採
「五科自由選考」 、
「校系成
績自由採計」方式。

圖 2-3:臺灣大學入學考試試務組織發展圖。

36
表 2-7:臺灣大學入學考試主辦單位之名稱演進表。

時間 主要考招單位名稱 備註
民 43 年 四校為國立臺灣大學、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臺灣省立
四校組成「聯合招生委員會」
(1954) 農學院、臺灣省立工學院。
民 44 年 五校為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臺灣省立師範
五校組成「聯合招生委員會」
(1955) 學院、臺灣省立農學院、臺灣省立工學院。
民 45 年 「公私立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招生委
成員有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專科學校
(1956) 員會」
民 46-50 年
「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招生委員會」 民國 47 年(1958),軍校退出聯招。
(1957-1961)
民 51 年
「大學暨獨立院校聯合招生」 民國 51 年(1962),專科學校退出聯招。
(1962)
民 52-57 年
「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招生委員會」 民國 52 年(1963),專科學校再度加入聯招。
(1963-68)
民 58-60 年 「大學獨立學院暨專科學校聯合招
-
(1969-71) 生委員會」
民 61-64 年
「大學暨獨立學院聯合招生委員會」 民國 61 年(1972),專科學校自此退出聯招自辦考試。
(1972-75)
1.因試務委員會由教育部設立,故名為「官辦聯招」
之始,之前為各校共理稱為「大學自辦聯招」 。
2.民國 77 年(1988),大學入學考試試務委員會倡議各
大學聯合成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
3.民國 78 年(1989),各校聯合成立「大學入學考試中
民 65-82 年
「大學入學考試試務委員會」 心」。
(1972-93)
4.民國 82 年(1993),正式成立「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
試中心基金會」,廢止「教育部大學入學考試試務
委員會設置辦法」 ,規定各校爾後辦理入學考試需
依大學規程第三十六條內容,成立「聯合招生委員
會」來辦理。
1.民國 83 年(1994)起,依大學規程第三十六條內容,
民 83-84 年 成立「聯合招生委員會」 ,聯招恢復為「大學自辦」
「大學暨獨立院校聯合招生委員會」
(1994-95) 模式。
2.大考中心為其中委員。
1.大考中心為受招聯會委託之「試務總會」 。
「大學聯合招生委員會(聯招會)」 2.民國 86 年(1997)起,各大學共同成立「招策會」之
民 85-90 年
「大學招生策進會(招策會)」 後,「聯招會」成為會中委員之一,招策會並委請
(1996-2001)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試務總會) 大考中心辦理考試、分發等試務。
3.民國 90 年(2001),聯招制度廢除。
1.「招策會」更名為「招聯會」 。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招聯會)」 2.多元入學制:甄選入學制、考試分發制。
民 91 年以後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辦理考試) 3.考招分離制:大考中心專責辦理考試;分發則由招
(2002)
「年度聯合分發委員會」(辦理分發) 聯會中之「年度聯合分發委員會」擔任,首任分發
辦理單位是中央大學。
術科考試委員會
•民 43∼86 年(1954∼1997)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實質主辦。
•民 87 年(1998),「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實質主辦。
•民 88∼90 年(1999∼2001)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實質主辦。
•民 91 年(2002),「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級實質主辦。
•民 92 年(2003)多科選考新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實質主辦。
備註
•民國 90 年(2001)雖然是臺灣聯考制度最後施行年,但僅適用於「學科考試」 ,而「術科考試」由於缺少制
度面上的研究與探討,所以最後在新制研發不及情況下沿用了至民國 91 年(2002),因此整體的「術科聯
考制度」事實上共使用 49 年之久,即民國 43∼91 年(1954∼2002)。
•聯考舊制的最後一次術科實際主辦單位從臺師大美術系的「系級主辦」 ,推到了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校
級主辦」 。

37
(二) 大考中心與術科考試的發展關係

面對術科考試的舉辦而言,自大考中心成立以來,無論是在制度面或執行面
上,大考中心都沒有太多的施力點,而且一直是抱持較為被動的態度,這可以從
以下兩個方向來理解:

1.大考中心創設之始即以「學科導向」為主
做為一個考試辦理的專責單位,大考中心一直是以學科考試制度為其主要
研究範疇,對於術科考試來說因為當初一直是受招生單位的「委託辦理」,
沒有將其正式規劃納入其研究業務範疇,在研究人力、財物資源上均顯匱
乏,因此長期以來也僅能再將術科考試業務委託已經辦理了數十年之久的
臺師大美術系繼續辦理。民國 85 年(1996)起,由於術科考試學生的報名作
業附屬於學科裡面,所以考試中心便一直協助術科辦理單位處理報名、成
績寄送等事宜,可說是僅扮演一個協助實質主辦術科考試單位的角色而
已。

2.術科考試具有異於學科考試的專業內涵
由於術科考試不若一般學科考試單純,其中還有許多如場地、實物考題、
紙張、專業試卷評閱 … 等技術問題,因此也造就了術科考試被獨立舉辦的
特性;大考中心既無足夠研究人力與相關財力,加上術科考試人數又不若
學科考試人數眾多,因此在考試主辦單位的發展過程中,大考中心也就一
直以”自謙外行”的態度做立足點,希望致力於其所擅長的學科考試制度上
就好,而讓術科考試在這些種種的既有因素下,委由學有專長的臺師大美
術系來做固定式的術科考試舉辦。而也由於大考中心長期將術科考試委託
外辦的緣故,術科考試的種種制度與執行方式,便一直在這種缺乏公開研
究、檢討的封閉狀態下緩慢發展而少有變動。

面對這一個過去長期沿用舊制的術科考試舉辦的種種問題,民國 86 年(1997)
各大學共同成立「大學招生策進會(招策會)」之後,招策會與大考中心就開始針
對術科考試在政策與組織上,持續進行了多次的研議,希望能逐步的來解決術科

38
考試舉辦等相關問題:首先是在民國 86 年(1997)的考試討論會議上,術科考試
學校提出應該開始準備對未來即將可能實施的多元入學制(民國 81 年 5 月大考中
心提出方案),進行「術科變革案」的因應措施的建議,並希望能在民國 88 年起
開始試用;到了民國 87 年 3 月(1998.3)的考試討論會議上,便決議請臺師大呂溪
木校長召集研議「88 學年度大學聯合招生術科考試方式變革案」的可行方案,
並於當年 6 月底前提會;再到了民國 87 年 6 月(1998.6)的考試討論會議上,便確
認希望變革案自 88 學年度開始實施,並決議考生要先參加 2 月份的學科能力測
驗之後,篩選成績合於標準後才能再參加術科考試;但是最後在民國 87 年 10 月
(1998.10)的考試討論會議上的討論,卻因為施行新制時間上的種種原因13,而得
到了「認為民國 88 年的術科考試變革案有執行上的困難,決議維持現況併入大
學聯招辦理」的結果,因此原本決議要改革的術科考試組織制度,也就自此延宕
下來而繼續使用舊制,這也是造成後來配套適用於多元入學制的新術科考試制度
未能即時研發出來,而必須於民國 91 年多元入學制首度施行當年,再沿用一年
術科考試舊制的原因。

一直到了民國 89 年初(2000),新的多元入學制施行時間逼近,但是術科考
試仍未有適合的配套措施,因此在招策會的考試會議上決議盡快請師大簡茂發校
長成立專案研究題目,用於探討 91 學年度的術科考試新制,並於民國 89 年 6 月
(2000.6),決議同意簡校長所提之「研擬術科考試計畫」案,開始為新的術科考
試制度研究之進行預作準備;經過同年的 9、10 月開會研議後,最後在民國 89
年 11 月(2000.1)決議,由大考中心儘速規劃成立術科試專責單位,負責術科考試
的各項事宜,同年 12 月,招策會發函給大考中心,希望大考中心成立專責的術
科考試單位,負責術科考試辦理事宜;國 90 年 3 月(2001.3),招策會再發函給大
考中心確認考試中心成立專責術科考試單位的決議,並要求大考中心對民國 91
年(2002)多元入學考試新制施行的術科考試方式,先行研擬可能的考試制度,因
此也促成了大考中心後來於民國 91 年 10 月(2001.10),委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為
研究單位,開始為新的術科考試制度進行全國性的制度研議規劃案。大考中心與
招策會研議、訂定術科考試制度的相關歷程,如”表 2-8”所示14。

13
詳細新制未能實施原因,見附錄三,專家訪談記錄之一,舒琮慧小姐訪談逐字稿,P287。
14
表 2-8 資料來源:大考中心曹副主任專家訪談提供,2003.5.13。

39
表 2-8:招策會術科考試政策與組織研議歷程一覽表。

時間 事件 會議名稱
術科考試校系提議民國 88 年進行「術科變革案」
,以因應大學招生制
86- -
度之變革。
「88 學年度大學聯合招生術科考試方式變革案」
,請臺師大呂溪木校
87.03.26 招策 86 二全
長召集研議可行方案,於 6 月底前提會。
變革案自 88 學年度實施,
「考生先參加 2 月份學測,經篩選成績合於 招策 86 三全
87.06.29
標準,再參加術科考試」 。 (87.05.25 術科校系會)
經討論決果,認為 88 變革案有執行上的困難,因此決議維持現況併 招策 87 一全
87.10.23
入大學聯招辦理。 (87.10.02 術科校系會)
88.06.21 91 學年度全面實施「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 招策 8 臨全
89.01.28 招策第一屆七常
| 91 學年度之術科考試,請師大簡茂發校長成立專案研提。
招策 88 二全
89.03.24
89.06.21 決議簡校長 89.06.15 研擬之術科考試計畫,再研議後提交開會討論。 招策第一屆八常

89.09.21 原則同意 89.06.15「術科考試施行方案」(內容與聯招相似);大考中


招策第二屆一常
| 心提議術科考試委員會為年度型或常設型(招策會函師大研議)。
招策 89 一全
89.10.27 原則同意,具體辦法與定位請師大簡校長召集研擬。
術科考試專案小組第一次會議決議,請考試中心儘速規劃成立術科考
89.11.06 -
試專責單位,負責考試各項事宜。
89.12.22 招策會函請中心成立術科考試專責單位,負責術科考試各項事宜。 -
90.03.07 招策第二屆二常
| 招策會追認 89.11.06 決議,另 91 年考試方式,由考試中心研擬辦理。
招策 89 二全
90.04.13

(三) 九十二學年度術科考試新制的研究與執行

大考中心在研議新的術科考試制度歷程上,是經過漸次的逐步發展而來的:
民國 90 年 1 月(2001.1),召開術科考試會議,會中決議因為術科考試新制尚來不
及建構完成,因此民國 91 年(2002)的多元入學術科考試,仍舊比照舊制沿用辦
理一年,新制訂於民國 92 年(2003)正式實施;民國 90 年 3 月(2001.3),召開術科
考試各組會議,決定術科考試分七組辦理,同時希望新制能配合多元入學方案於
年初的寒假期間實施,以利相關招生管道的成績使用;民國 90 年 6 月(2001.6),
召開當年度術科考試委員會議;民國 90 年 10 月(2001.10),大考中心各術科考試
組別的制度研究案開跑,11 月(2001.11),委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為美術組研究
單位,進行全國性的術科考試新制研議規劃案-「大學美術類術科入學考試規劃
案」,並曾舉辦多場自光復以來首次全國性的術科考試研議會議,在術科考試的
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民國 91 年 3 月(2002.3),大考中心正式公告新制
美術術科考試考科為「素描」、「創意表現」、「美術鑑賞」、「彩繪技法」、

40
「水墨書畫」等五科,同時採用「多科選考」、「成績各校自由採計」等方式,
寫下臺灣美術術科考試首次不需全部考科都考的歷史紀錄;民國 91 年 5 月 29 日
(2002.5.29),再次針對新制研究內容所提之問題,教育部召開第一次術科考招會
議,決議各使用術科考試成績的學校,僅可採用本次新制的統一術科成績,不得
加考其他考科,終結了過去各校自行加考多樣化的術科考科、造成考生疲於應付
大量術科考試的現象,這樣的制度同時也大幅提昇了各校應用統一術科考試成績
的幅度,可謂間接的提昇了術科考試的錄取率;民國 91 年 5 月 30 日(2002.5.30),
大考中心公佈新制的考試項目、內容說明 … 等 資料於大考中心網站,正式確立了
相關的新制術科考試辦法;民國 91 年 7 月 5 日(2002.7.5),末代術科聯考由國立
臺灣藝術大學主辦,台中師範學院、高雄師範大學協辦執行完畢,雖然舊式術科
聯考制度自此將正式走入歷史,但在考試地點的舉辦上,卻首次使用了北中南三
區分開辦理的方式,稍解學子辛苦考試的奔波之苦,獲致不錯的評價;民國 91
年 9 月 17 日(2002.9.17),新制術科考試簡章發售;民國 91 年 9 月 17 日(2002.9.17),
由於許多學校反映科系加考專業科目的必要,因此教育部召開第二次術科考招會
議,決議各校系最多可加考一科但不可收費,此舉雖然滿足了許多仍希望加考自
己科系認為適宜的專業考科的各校需求,但因為有不可收費的旦書,未來在實際
執行時,各校也必定會從成本上來實際考量是否繼續堅持加考的可行性;民國
91 年 7 月(2002.7),為新制的「創意表現」、「彩繪技法」、「美術鑑賞」三個
考科進行「大學美術類術科指定入學考試科目規劃案」研究案,確認新考科執行
方式等相關議題與進行試題研發、預試、評估等作業,成為光復以來第二個被執
行的美術類術科考試研究案;民國 92 年 2 月(2002.2),首次的新制美術術科考試
制度正式施行,使用「五科多科選考」、「成績校系自由採計」的施行原則,由
臺師大美術系主辦,台中師範學院、高雄師範大學協辦,分為北中南三區辦理完
成。這項美術術科考試新制在時間上從過去的暑假考試提前到了寒假考試,也是
術科考試舉辦四十多年來的首例,讓術科考試成績的使用層面大為增加,可運用
於多元入學制的推甄、指定考試分發等制度上;加上教育部規定各校系僅能使用
這一個統一術科考試的成績(且加考不得收費,有些學校在經濟考量下就不加考
了),考生壓力驟減許多;另外新制也推動了美術考生應具有「美術技能」、「美
術學能」的主張,讓臺灣的術科考試觀念侷限在技術層面的格局開始打破,將術
科考試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開展紀元,這也讓許多原本有志於藝術發展,卻苦於技

41
能考試嚴苛的藝術性向學生族群大為欣喜,紛紛投入術科考試行列,使得今年度
(2003)的術科考試人數遽增一倍,達到過去四十九年來從沒有過的六千多人,也
達到了術科考試制度革新後所預期的初步成果。有關術科考試新制的制訂與施行
歷程,整理如”表 2-9”所示。

表 2-9:大考中心制訂與實施美術組術科考試新制歷程一覽表。

時間 歷程與記事
召集術科相關校系共同研議術科考試事宜,共識如下:
90.01.16 •91 學年度術科考試比照聯招辦理。
•術科招生考試新制經研究後於 92 學年開始實施。
召開音樂、體育、美術與舞蹈各組會議,與問卷調查乙次之共識如下:
•91 學年比照現行聯招分七組辦理。
90.03.16
•92 學年辦理音樂、美術、體育組術科考試,並提前於寒假前後考試,以利各招生管道使
用本項成績,其他四組自行考試之成績也考列入考試分發入學使用。
90.06.28 91 學年術科考試開始運作,召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90.10.01 92 學年術科考試音樂、美術、體育各組規劃案啟動,分別委託臺灣師大、臺灣藝術大學、
|
臺灣體育學院研究,各案分別辦理北中南三∼六場高中、大學座談會。
91.05.23
91.03.29 依 91.03.28 三委,公告 92 學年考試組別、時間、成績使用等資料於中心網站。
91.05.29 教育部召開第一次術科考招會議,決議僅可採用統一術科成績,不得加考其他考科。
91.05.30 依 91.05.30 四委,公告 92 學年考試項目內容說明等資料於大考中心網站。
91 學年度指定科目術科考試,舊式術科考試最後一次施行,美術組考試由國立臺灣藝術大
91.07.05
學主辦,台中師範學院、高雄師範大學協辦,首次採北中南三區分區辦理術科考試。
91.09.17 教育部召開第二次術科考招會議,決議各校系最多可加考一科但不可收費。
91.10.28 92 學年術科考試簡章發售。
91.07.01 考試中心委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針對 92 學年術科考試新考科「創意表現」
、「彩繪技法」、
|
「美術鑑賞」三個考科,進行試題模擬、研究分析等「考試說明」研究案。
91.12.23
92.02.22 92 學年度美術組術科考試辦理,使用「五科多科選考」
、「成績校系自由採計」的多元入學
| 術科考試新制,由臺師大美術系主辦,台中師範學院、高雄師範大學協辦,分為北中南三
92.02.23 區辦理,六千多名考生達自有術科考試舉辦四十九年以來之最多人數。

(資料來源:大考中心曹副主任專家訪談提供,2003.5.13。本研究綜合整理。)

民國 91 年(2002)實施多元入學制,招聯會發函將術科考試委員會交託大考
中心承接,大考中心開始較為正式的與術科考試有了關連,成為正名的主辦單
位,由於專業領域的不同,考試中心雖然在學科考試的辦理上表現的可圈可點,
但是短期內仍然缺乏美術相關的研究人員與經費規劃,新制仍需委由臺師大美術
系來辦理,不過大考中心也逐步在其內部組織的運作上,籌組相關的術科考試委
員會,正面的面對接辦術科考試這個課題。目前的大考中心在術科考試中所實質
扮演的角色雖然仍立足於協助委辦單位的”輔導辦理”位置上,但是做為一個受社
會各界寄予公信力及威望的考試主辦單位,大考中心所扮演的公正角色,未來仍
是大家目光的焦點,具有重要而不可忽視的地位。

42
六、普通班與美術班考生

大學美術組術科考試,原本是以招收具有美術性向與美術相關才能的高中生
為主,在高級中等教育學制中,教育部所制定的升學管道是以「高中生往高教體
系、高職生往技職體系發展」的方向為目標,這也是高等教育體系與技職教育體
系在學制上實施分流制的結果;但是隨著學制開放與教育體系多元化發展之後,
升學管道開始擴大,逐漸發展成高中、職生均可自由選擇所欲應考的大學或技職
院校,因此在美術組術科考試的應考單位屬性上,考生的成員至少有高中生、高
職生兩種「高級中等教育體系」的成員,再加上重考的重考生所發展出的「補教
體系」,構成整個了美術組考生的主要來源。雖然教育部開放了高職生應考大學
術科考試,但是在歷年的考生屬性裡面,數量占絕大多數仍是以高中生為主的「普
通班」與「美術班」這兩類考生,同時在”舉辦考試”與”參加考試”的兩方主客關
係來說,也可說是高等教育體系中主要的「應試單位」。

高教體系的術科考試既然以這兩種高中考生為主,本研究從其學習體制的背
景、考生錄取率、錄取流向 … 等方面進行資料蒐集,配合考試制度演變的探討來
相互對照,希望從中了解術科考試與應試單位之間的對應關係。大學美術組術科
考試的應考學生屬性類別,整理如"圖 2-4”所示。

普通高中考生

高中考生

高級中等教育體系 美術班考生

高職考生

補教體系 重考生

圖 2-4:大學美術組術科考試應考學生屬性示意圖。

43
(一) 學習體制

1.課程標準
臺灣教育部在民國 84 年 10 月(1995.10)修正發佈了「高級中學課程標
準」,其中足以提供美術術科能力培養的相關課程可分為"必修課程"
與"選修課程"兩大類:必修課程包括「高級中學美術課程標準」與「高
級中學藝術生活課程標準」兩種;選修課程則訂有「色彩學」、「素
描」、「國畫」、「水彩畫」、「油畫」、「雕塑」、「版畫」、「美
工設計」等八種相關科目。本來依照教育部所制訂的這兩大類美術能
力養成課程標準的學習時數與內容來看,如果能確實落實的話,其實
應該足以提供高中生習得基礎的美術能力,但是對整體的高中生學習
內涵而言,並非只有”美術”這一類課程標準,在五育並進的政策邏輯
下,還有其他如國文、英文、地理、歷史 … 等 等的學科課程標準要施
行,加上聯考制度大量的學科考試導向的影響,一般的高中美術課程
時數便常常被變相挪用來加強其他的學科教學,甚至被成績較優秀的
所謂”前段班”完全犧牲,可謂是臺灣長期聯考制度下所產生的一種學
習扭曲。在這種美術課程不被重視的前提下,有志於美術考試投考的
高中生,便只能利用課餘時間私下拜師學藝、加強練習,長此以往的
結果,也就造就了美術補習教育行業的崛起與興盛了。

2.美術班的成立
高中美術班(美術實驗班)的成立,可謂是針對許多具有美術性向熱誠
的高中生,考量其在學校的美術課程標準中無法充足的學得應考能力
而衍生的。民國 73 年 12 月 17 日(1984.12.17),教育部公佈「特殊教
育法」(民國 90 年 12 月 26 日修正,2001.12.26),其中的幾條法令內
容,成為「高中美術班」設立的法源依據15:

「第一條:『為使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之國民,均有接受適性教育
之權利,充分發展身心潛能…特制定本法…』。」

15
資料來源:http://spcedu.tkblind.tku.edu.tw/inf/inf046.htm,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特殊教育法,2002.7。

44
「第四條、第三項(第六項):『本法所稱資賦優異,係指在下列領域
中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者 … 三、藝術才能 … 六、其他特殊才能 … 』
。」

「第七條:『特殊教育之實施,分下列三階段… 二、國民教育階段 …
三、國民教育階段完成後 … 其教育階段及年級安排,應保持彈性。』」

在這些條文中,高中美術班的學生是被定位成比一般高中生多了「資
賦優異」、「藝術才能」、「特殊才能」等範疇中,同時在教育體制
歸屬上也不同於一般高中生隸屬於「中等教育司」(簡稱”中教司”),
而是由「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簡稱”特教組”)來管理。美術班
的成立替美術性向的高中生打開了一條專注在美術領域的學習之
路,在課程時數上明顯擴增,但是在學習上卻仍以實際的術科考試科
目為練習標的,加上教育部雖然制訂了特殊教育法,但是並沒有為美
術班再另行制訂符合的課程綱要,因此也就沿用部頒的高中課程綱
要,讓美術班的教師在教材選擇上具有較大的彈性。

3.教育內涵
教育部在民國 86 年 3 月 12 日公佈(1997.3.12)、89 年 1 月 19 日修訂
(2000.1.19)的「藝術教育法」16,從相關的法令內容中可以更清楚的了
解普通高中生與美術班學生在「一般藝術教育」與「專業藝術教育」
的藝術教育範疇中所作的區分與適法性:

(1) 普通班之於「學校一般藝術教育」
從法源內容來看,高中的美術課程較符合「藝術教育法」第三章
的「學校一般藝術教育」內容:

「第三章、第十五條:『學校一般藝術教育以培養學生藝術知能,
提昇藝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並啟發藝術潛能為目標。』」

16
資料來源:http://www.edu.tw/edures/rules/art.htm。教育部教研會法令規章。2001.12.17

45
「第三章、第十六條:『各級學校應貫徹藝術科目之教學,開設
有關藝術課程及有關藝術欣賞課程並強化教材教法…藝術欣賞課
程應列為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共同必修;並由教育部統一訂定課程
標準,使其具一貫性…』」

(2) 美術班之於「學校專業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法」第二章的「學校專業藝術教育」內容,計有第六
∼十四條等九條相關內容,詳列各級學校對專門藝術教育培養的
施行相關定義:

「第八條:『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經報請主管教育行
政機關核准後,得設立藝術才能班,就具藝術才能學生之能力、
性向及興趣,輔導其適當發展…』。」

「第七條、學校辦理條文:『…高級中等學校…藝術才能班。』」

4.美術學習教材
隨著多元入學制的施行,美術教材也開始跟著「一綱多本」的政策自
民國 88 年(1999)起被編纂流通,依照高中課程標準的美術類科目內
容,各書局在「素描」、「水彩」…等科目上提供了多種的補充教材
供各校自行選用。目前經過教育部審定的版本約有以下四種:

(1) 龍騰文化版
此套課程教材由邱永福老師等編著,自 88 年 7 月至 90 年 12 月
(1999.7∼2001.12)共出版四冊為一套。全教材以藝術主題制訂學習
目標,採多元生活化的角度來編寫,包含藝術史、藝術批評、美
學、藝術創作等領域的知識。

(2) 華興書局版
此套課程教材由黃光男博士總校正,自 88 年 8 月至 90 年 2 月

46
(1999.8∼2001.2)共出版四冊為一套。全書強調配合國中課程之銜
接,以主題式的美術知識與常識為主導並羅列大量專有名詞,希
望學生從多元的美術作品鑑賞中培養創作能力。

(3) 三民書局版
此套課程教材由林曼麗博士審定,自 90 年 8 月至 91 年 8 月(2001.8
∼2002.8) 共出版四冊為一套。全書由 DABE 的學科基礎藝術教
育理念、後現代藝術思潮、多元文化教育觀、結構主義等四種理
念所架構,配合大量藝術作品進行主題的引導,強調啟發學生的
思考力與理解力。

(4) 謳馨事業版
此套課程教材由由郭禎祥博士導編,自 91 年 8 月(2002.8)開始出
版第一冊,預計成書為四冊一套。此套課程教材著眼於藝術與文
化的關聯性,希望培養學生的藝術文化涵養,從藝術創作、藝術
史、藝術批評、美學理論等主題方向來做延伸。

多元入學制在教材上的「一綱多本」規定,讓各高中在美術教材的使
用上普遍呈現出多樣化的現象,民國 92 年(2003)的術科考試新制首度
加考「美術鑑賞」考科,開啟了各高中學校對鑑賞領域知識的正視,
加上因應教學範疇中的「考試領導教學」因素,各校也就紛紛展開美
術補充教材的加強了。

無論是普通高中生或是美術班學生,在既有的學習體制上其實各有因應的發
展方向,如果從高中課程標準中的美術相關課程安排時數與現行實際教學時數來
對照的話,可以發現這兩種屬性的學生,在學習上的最大的差別應該是在於學習
時數的分配上:普通高中生在美術相關的課程總時數上早已遠低於美術班的學
生,加上到了高三的時候,美術課程大都被挪用來為聯考制度升學考試的學科作
準備,在學習時數相差有五倍以上的情況下,自然在應考能力與錄取率上遠低於
美術班的學生。兩者在各層面上的相關差異與內容摘要,整理如下”表 2-10”所示。

47
表 2-10:「普通班」與「美術班」學習體制差異對照表。

屬 性 普通班 美術班
項 目

無明訂。
課程標準 美術相關「高中課程標準」
沿用美術相關「高中課程標準」

「美術課程標準」
必修(2 科)
美術相關課程科目 「藝術與生活課程標準」

「色彩學」 、「素描」 、「國畫」 、「水彩畫」


選修(8 科)
「油畫」、「雕塑」 、「版畫」 、「美工設計」

60 小時
(高一、高二課程=「美術」 ,每週一節)
必修(2 科)
60 小時
法訂課程時間 (高二課程=「藝術與生活」 ,每週二節)
(以學期 15 週計)
120-180 小時
選修(8 科)
(高二、高三課程=「素描」等,高二每週二節、高三每週二∼四節)

小計 240-300 節課(高一∼高三)

1-2 節/週 10 節/週


實際施行課程時間
(以學期 15 週計)
120 節課以內(高一∼高二) 600 節課以上(高一∼高二)

教育體制歸屬 中等教育司(中教司) 特殊教育工作小組(特教組)

教育內涵
「學校一般藝術教育」 「學校專業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法」範疇)

多元入學制
龍騰文化版、華興書局版、三民書局版、謳馨事業版
「一綱多本」現行教材

註:美術班實際施行課程時間在高三時因為衝刺學科而略有減少,如以三年平均每週 10 節課計算的話,則
總時數可達 900 堂之多,同時再與與普通班學生時數 120 節相較之下也達 7.5 倍之多。

從上表的差異中即可以了解幾項事實:普通班考生在學科上所花的時間較
多,自然在聯考中的學科成績較為優異,由於最終錄取的計方方式大概有「術科
總成績門檻制」與「學術科成績比例併計制」兩種,因此前者計分方式對普通高
中生較有利;相對的,美術班學生的優異術科成績,則可以在後者的學術成績併
計制中獲得較大的優勢。這兩種計分方式發展到後來,以後者的學術科成績併計
方式為較多學校所採用,因此在舊制聯考中的術科考試中,可說是美術班的學生
較為吃香,而普通班學生若是往學科科系發展也不順利的話,則有可能需要進入
補習班重新加強術科能力,捲土重來參加重考。

48
(二) 考試應用範圍

術科考試除了是以因應大學美術科系招生為主的需求之外,同時也為具有高
度美術性向的高中生提供了一個階段性的生涯目標,讓這些學生可以朝既定的方
向去努力,因此從考試的錄取名額多寡與考生錄取率等教育統計上的資料,即可
以初步了解術科考試施行的成效,並藉以推測藝術教育是否有逐年推展擴大中;
另外,由於美術組術科考生仍然具有參與學科考試、進入非藝術科系就讀的資
格,若再將這些參與術科考試、但後來沒有進入藝術科系而轉讀一般科系的學生
比例,與學科考試的錄取率進行相互比較,也可以片面了解這些具有美術傾向的
學生,能夠從學習過程中順利達成目標、最後進入藝術科系就讀的就學情形,從
而推估術科考試對這群高中考生而言,其所挑戰的困難程度為何。從另一個角度
來看,這些數據還多少反應了臺灣開辦術科考試以來,在藝術學門領域中的歷史
推廣成效。

1.錄取率
”表 2-11”是 87∼91 學年度(1998∼2002)的美術組錄取統計資料,從這
些數據上可以了解整體參與術科考試的高中生(含普通班與美術班),
在藝術相關學校考試的錄取率僅有 21.5%、676 個錄取名額,與學科
考試 91 年 7 月的錄取率為 69.76%、七萬九千多個名錄取名額 (近五
年大學入學考試的平均錄取率為 60%,並呈逐年增加的趨勢)相較之
下,落後有三倍之多,由於臺灣不斷在推行教育普及、提昇國民知識
水準上的政策一直沒有改變,因此低於學科考試錄取率數倍的美術術
科考試,對臺灣的高中生而言仍屬一個高門檻的考試。另一方面,由
於術科考試的總錄取名額決定於當年度藝術相關科系參與術科考試
招生的多寡,因此在有些科系屬於藝術領域、但不參加術科考試而僅
以學科成績招生的情形下,也產生了一些教育探討議題,例如:藝術
科系不加考術科入學是否適宜、由學科成績入學所培養的藝術科系學
生的藝術成就、術科考試制度不合乎科系招生需求因此不參與術科考
試、術科考試制度長期不變僵化 … 等,這種在增加錄取率與維護校系
招生需求的兩方訴求,仍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

49
表 2-11:87-91 學年度美術組術科考試報考與錄取統計表。

項目 87學年度 88學年度 89學年度 90學年度 91學年度 平均

報名人數 3428 人 3414 人 3306 人 3125 人 2637 人 3182 人

錄取人數 739 人 594 人 656 人 657 人 736 人 676 人

術科考試
21.5% 17.3% 19.8% 21% 27.9% 21.5%
錄取率
註:決定「術科考試」錄取率之因素為當年度使用術科考試成績入學之學校與科系數之多寡。
(資料來源:大考中心,2003.5,本研究整理。)

2.術科考生的流向
"表 2-12"是 87∼90 學年度(1998∼2001)的美術組考生錄取進一般科系
與藝術科系的統計狀況,參與術科考試的考生整體升學狀況僅約三成
左右,一般而言,參加術科考試的學生原則上是以考上藝術相關科系
為前提的,如果無法進入相關學校就讀,則要再改用學科成績來考慮
一般學校科系就讀,而在這些錄取的三成考生中,又可再統計出約
37%的考生最後是以"學科成績"考上大學的,也就是說,真正投入時
間學習術科、然後能以術科考試成績考上藝術科系的學生,實際上只
有約 20%左右。由此可知,在要同時顧及學科與術科學業的辛苦情況
下,如此偏低的術科考試升學率,對這些具有所謂資賦優異、特殊才
能的藝術類性向考生來說,無疑是一項相當大的挑戰。又,如果再仔
細分析考生組成,參與考試的考生中仍不乏有重考生與高職生,因此
實際應屆的高中生上榜的比率是更低的。這樣的結果也顯示出臺灣的
美術術科考試對高中考生來說,其實遠比學科考試難考。

表 2-12:87-90 學年度美術組考生錄取科系類別統計表。

項目 87學年度 88學年度 89學年度 90學年度 小計(平均)


總報名人數 3428 3414 3306 3125 3318
非美術 非美術 非美術 非美術 非美術
255 428 388 451 381
總錄取人數 994 科系 1022 科系 1044 科系 1108 科系 1042 科系
美術科系 739 美術科系 594 美術科系 656 美術科系 657 美術科系 662

術科考生 29% 30% 32% 36%


32%
總升學率 (994/3428) (1022/3414) (1044/3306) (1108/3125)

學科、術科 26:74 42:58 37:63 41:59


37:64
錄取比 (255/739) (594/428) (388/656) (451/657)
(資料來源:大考中心,2002.9,本研究整理。)

50
七、多元入學制

(一) 多元入學制的發展過程

多元入學制是臺灣教育體制的一大重要改革,是從舊式的聯考制度實施過程
中逐步改進演變而來的。依招生方式而言,到民國 83 年(1994)大學法公佈為止,
臺灣各大專院校已經發展出很多不同的方式了,例如:獨立招生、推薦甄選、申
請入學、資優甄試、身障生甄試…等,可謂已經具有實質多元化的意味,這種多
元招生的方式,主要來自教育部政策轉變的結果-以逐漸降低大學聯招的單一入
學方式對學生產生不利的影響為目標。而也由於這種多元化招生方式的推行之
故,逐漸讓聯考走向目前「考招分離」的方向-由固定的考試單位進行考試,考
生再將所考得的成績依大學招生需求提出入學申請。多元入學方案的發展過程大
致是這樣:

1.民國 78 年(1989):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成立,著手進行聯招制度的改良
研究案。

2.民國 81 年(1992):提出〈我國大學入學制度改革建議書-大學多元入
學方案〉,並建議了「推薦甄試」、「預修甄試」、「改良式聯招」
等三種學生入學方式,後經交教育部核定後,決定用漸進的方式予以
推行,在時間上包括:民國 83 年(1994)推行「推薦甄選制」、預計民
國 87 年(1998)推行「預修甄試」、預計民國 88 年(1999)推行「改良式
聯招」制度。

3.民國 86 年(1997):由各大學校長組成的「大學招生策進會(招策會)」
對上述預計於民國 88 年(1999)推行的「改良式聯招」方案提出質疑,
最後決議延緩實施,同時成立專案研究重新評估。

4.民國 88 年 6 月 21 日(1999.6.21):招策會歷經為時一年的研究後,最
終研擬出在「考招分立」前提下的「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由招策

51
會同意之後報部核定。該方案決定自九十一學年度起廢除聯考制度,
實施所謂的「多元入學」制度,實質內容有「甄選入學制」與「考試
17
分發入學制」等兩大類,具有「考招分離」與「多元選才」的特色 。

5.民國 90 年 7 月 31 日(2001.7.31):臺灣學制的九十學年度結束,大學
聯考制度正式廢除,90 年 8 月 1 日(2001.8.1)起各大學正式使用大學
多元入學方案。

(二) 多元入學制的架構與內容

民國 91 學年度(2001.8.1 開始起算)開始實施的「多元入學方案」於當年七月
前(2001.7)完成招生考試,制度內容主要主張學生進入大學前應先考核基本的「學
科能力」,繼而訂定出臺灣高中生需具備的多門共同「測驗學科」-「國文」、
「英文」、「數學」、「社會」、「自然」等五科,成為所謂的「學科能力測驗」,
並且將此測驗成績的計分方式由過去的「一百分制」改為「十五級分制」,所有
的高中生要進入大學前,都需要先具備這一個測驗的成績,然後再從兩種制度中
擇一升學:

1.「甄選入學制」
以「學科能力測驗」成績選擇「推薦甄選」或「申請入學」方式向各
大學提出入學審查的申請,成績的檢定標準由大學校系自訂。其中「推
薦甄選」的部分,還要通過學校自訂的「指定項目甄選」關卡後才能
入學(包含美術科系自辦的"術科甄試考試")。

2.「考試分發入學制」
此舉主要的特色在於將過去聯考制度下的共同考試科目方式予以改
良(故稱"改良式聯招"),轉化為由各科系依特性來指定加考考科,並
間接淡化、揚棄過去各校成績排行榜的情況。「考試分發入學制」採
用「學科能力測驗」及「指定科目考試」的成績,學生除了需通過基

17
資料來源:鄭秋霞,〈從教育改革談臺灣地區大學入學制度之變革〉,P106-108。

52
本的學科能力測驗之外,還需要從「國文」、「英文」、「數學甲」、
「數學乙」、「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
九科中取得各校科系所指定要求的科目成績,最後再以聯合分發的方
式來錄取學生。考試分發入學制的細目又再分為甲、乙、丙三案,大
學各科系僅能擇一使用,在成績的計算上則與學科能力測驗的「十五
級分制」不同,使用一般的「一百分制」。

民國 91 學年度(2002)的學科能力測驗於 91 年 2 月(2002.2)完成學科能力測驗
考試、4 月(2002.4)完成學科能力測驗補考、7 月(2002.7)完成指定科目考試與術
科考試;民國 92 學年度(2003)考試時間是 1 月(2003.1)完成學科能力測驗考試、2
月(2003.1)完成術科考試(當年施行術科考試新制,將原本於 7 月舉行的術科考試
提前至 2 月舉行18)、4 月(2003.4)完成學科能力測驗補考、7 月(2003.7)完成指定
科目考試。民國 91 學年度(2002)的「甄選入學制」與「考試分發入學制」的大
學總招生名額比例約為 25:75,其中推甄與申請比例為 12:13。

多元入學制自民國 91 學年度(2002)施行後即已初具多元入學架構的面貌與
規模,到了民國 92 學年度(2003)術科考試新制正式施行後,整體的多元入學制
至此可說已經完全成形確立了!而大考中心也在細部的制度上不斷的進行修
正,施行多元入學制的頭三年(91~93 學年),其間的架構演變,彙整如"圖 2-5、
2-6"所示。

(三) 多元入學制度下的美術術科考試新制

歷經了文獻調查分析、專家學者訪談、北中南座談會、考科問卷調查、諮詢
座談會、新考科試題模擬與分析…等多個研究階段所研發出來的美術組術科考試

18
九十二學年度(2003.8.1 起)的術科新制施行後,術科考試時間開始提前至二月中旬前(2003.2 學測補考前)
完成,目的是希望擴大術科考試成績的應用範圍,使其能夠廣為「甄選入學制」與「考試分發入學制」
等兩大類招生方式所採用,同時主要意義在於取代各校自行甄試的術科考試、減輕考生壓力的著眼點
上,這可說是術科考試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變。

53
【分 類】 【升學管道】 【考生應試科目】
二至四月 七月

甄選入學制

校系自辦甄選
申請入學 申請 審查
入學 甄試

考試中心學科能力測驗

指定
推薦 項目
推薦甄試 甄選 甄試

考試中心指定科目考試
大 學 聯 合 招 生

考試分發入學制

甲案 甲案:0-2 科
(不超過 3 科)

乙案 乙案:2-3 科

★ 丙案:
丙案 四類組考科
★=包含有美術術科相關考試。

圖 2-5:91 學年度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架構圖。
(資料來源,http://www.ceec.edu.tw,2002.1,大考中心網站)

【二種入學制】 【入學流程】
二-三月 三-四月
報名 統(一彙辦

錄取 各(校放榜
甄選入學制


篩選作業

大學甄試
考試中心學科能力測驗
大學多元入學方案

︵術科考試︶


)

名額流用

學校推薦 個人申請
(1 校系/人) (限 5 校系)
大(學校系採計

考生登記 最-多 志願
年(度聯合分發委員會 )
考試分發入學制

指定科目考試

聯合分發錄取

3 80
~科

6
)

七月 ★=包含有美術術科相關考試。

圖 2-6:92-93 學年度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流程圖。
(資料來源,http://www.uac.edu.tw/enter/enter01-07.htm,2003.6,招聯會網站)

54
新制19,共提出了《大學美術類術科入學考試規劃案研究報告書》與《大學美術
類術科指定入學考試科目規劃案研究報告書》兩本報告書,前者訂定出「素描」、
「創意表現」、「美術鑑賞」、「彩繪技法」、「水墨書畫」等五個多科選考的
術科考科,後者則針對「創意表現」、「美術鑑賞」、「彩繪技法」等三個新設
考科進行考題與考試範圍之研發,為臺灣首次施行的全國性術科考試研究專案,
除了提出術科考生應同時注重「美術學能」與「美術技能」的藝術教育新觀點之
外,也開始針對長期乏人問津的術科考試制度面進行了一次徹底的體檢。

新制的術科考試由於研究規劃案完成較晚,因此雖然聯招制度從民國 90 學
年度(2001)廢止,多元入學制施行首年的民國 91 學年度(2002)的術科考試仍沿用
舊制考四種必考考科,直至民國 92 學年度(2003)開始才施行新制的五科選考考
科,這也是術科發展歷史上特別的地方之一,在制度上的說明特點如下:

1. 「考生多科選考」與「成績校系自由採計」的多元特質
新、舊術科考試制度之間的最大差別在於新制考科具有更多的多元化
彈性特質,學生可以不再需要將舊式聯考制度既定的「素描」、「水
彩」、「國畫」、「書法」等四種考科全部考過,而可以從「素描」、
「創意表現」、「美術鑑賞」、「彩繪技法」、「水墨書畫」等五種
考科中「多科選考」,這些考科在規劃上是由現今臺灣各種不同藝術
領域科系的屬性交集中所篩選出來的"最大公約數",因此各科均可初
步滿足不同科系的招生需求,配合多元制度在成績認定上的精神以
「校系自由採計」,這樣便修正了過去需要四種考科都要考,但可能
學生最後進入的科系並不需要某種考科特質的缺漏。對學生而言,可
以及早針對興趣從擅長的考科去投資時間與精神;對學校而言,選擇
與科系屬性相符的考科做為錄取成績,招收的學生屬性更能符合科系
需求;對家長而言,原本四處奔波的多樣考科、時間、地點一起整合
了,大大節了報名費與陪考精力。考生、家長、學校,三方能都在術
科考試新制的內涵架構中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對教育部及大考中心
而言,只要專心致力在考試舉辦跟試題評量上,對於現行多元文化交

19
詳細內容請見本研究第二章之「九十二學年度術科考試新制的研究與執行」一節,P37-41。

55
織萌芽的科系各各不同的取才要求而言,應該是一個頗為有效、折衷
的政策。

2. 「美術學能」與「美術技能」並重的主張
過去長期的術科考試歷史中,多只注重技能的術科能力培養,忽略了
美術學能內涵上的培養,致使高中課程的「美術」與「藝術生活」課
程時間僅被老師拿來加強一般學科而無落實教學,學生更因為不考這
些美術知識而僅一味的在繪畫技能上著力,致使這兩門課程標準形同
虛設;新制的術科制度針對此一現象予以改進,加入過去術科考試從
來沒有的「美術鑑賞」考科,正式強調「美術學能」與「美術技能」
並行的重要性,希望能逐漸矯正過去技能導向的缺失。

3.「指定甄試項目」的演變
「指定甄試項目」制度的發展背景,其實可追溯到舊式聯考制度下的
術科考試長期固定不變的只舉辦四種考科、遭受許多有意改革的美術
科系所詬病的民意需求上來思考,由於許多美術科系認為這四種固定
的術科考科已經逐漸不符時代需求,因此藉著多元入學制度的發展,
自行針對科系的需求制訂所需的「指定甄試術科考科目」,也逐漸打
破了美術固定四種考科的考科名稱、內容,讓科系在甄試制度上擁有
了更多的考科掌控權,來針對自己系上屬性需求設立測驗內容,美術
共同考科的權限也因而在這一個機制上被突破。但是由於臺灣藝術科
系的屬性各不相同,隨之而來的另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各校所
舉辦的指定甄試科目不不盡相同的結果,在努力參加各校甄試以求上
榜的"多試多機會"心理下,高中考生開始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眾多各校
不同考科的壓力,除了準備上有實質的未知恐慌感之外,陪考的家長
更是抱怨連連的認為學生要四處奔波、疲於奔命的考試過於勞民傷
財。教育部有鑑於社會上對此一問題的抱怨日益增多,因此在術科考
試新制施行的民國 92 學年度(2003)考試前,便先行文要求各校自術科
考試新制度開始使用之後,停止自行甄試科目的舉辦,同時必須從新
制的五種考科中擇取成績招生,後來再與各校協調之後放寬規定為各

56
校科系只能加考一科,但舉辦考試的費用需由學校自行吸收、不得向
考生收取費用。由於舉辦考試是一件辛苦的工作,這一個規定雖然讓
各校取得了加考一科的權力,但是由於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預算因素使
然,如果各校參與甄試的學生增加,自行加不收報費用的考甄試科目
方式對現今各校自籌經費的校系預算上而言,勢必成為一筆沈重的負
擔,各校系最後應該還是會回歸到使用術科考試的自選成績招生的路
上,而這也是教育部為使術科考試成績擴大使用、減輕考生負擔所作
的一個政策上的配套改革。

大體而言,整體的術科新制度制訂用意是兼顧多數需求的折衷方式,也是術
科考試歷程上最重要的制度轉變點,至於其施行的成效如何,則還有待後續的實
施成效評鑑與研究結果才能予以定位。術科考試新制與舊制基本內容差異,整理
如"表 2-13"所示。

表 2-13:美術組術科考試新舊制度內容差異表。
制度
項目 美術術科舊制 美術術科新制

施行時間 民國 43∼91 學年度 民國 92 學年度起

考試內涵 美術技能 美術技能 + 美術學能

素描、創意表現
考科 素描、水彩、國畫、書法
彩繪技法、水墨書畫、美術鑑賞

應考 四科需全考 五科可多科選考

考試時間 每年暑假七月 寒假 2-3 月間

術科總成績門檻制、
成績採計 取總成績與學科成績分比例併計
校系自由擇科目採計

指定甄試 各校自行加考,需收費。 各校僅能自行加考一科,不得收費。

57
第二節 大專院校美術相關科系之現況

在術科考試發展的歷程中,臺灣藝術相關科系也隨之發展與擴增,早期由於
科系較少,因此在測驗的考科、制度上並沒有太多的爭議,後來伴隨時間的演進,
大專院校開始蓬勃發展、科系也與日俱增的多元化起來,對於招生需求開始有所
分歧。因此,對於術科考試的方式、考試內容、考試科目 … 等,也有了各不相同
的主張。單純從科系的名稱上來看,即可以發現領域分工越見專門精細,相對的,
搭配科系所擬訂的發展方向之後,自然對於所招收的學生在「基本能力」上也有
不同的需求。這樣的結果自然造就了術科考試的潛在意見紛歧,所以在大學法施
行、大學自主政策施行之後,許多校系於是採用了獨立招生、抑或不參與術科考
試、改以學科成績入學等方式招生。檢視各校系這種發展自我科系特色的想法,
其實並無可厚非之處,但是這些為數不算少的美術相關科系不採用術科考試成績
或自行考試的做法,卻也凸顯了術科考試在公辦制度上可能存在某些需要討論的
議題。由於舉辦考試所耗費的資源相當驚人,舉辦單位如果沒有足夠的空間、人
力、物力等先決條件配合是很難將考試辦好的,關於這部分,由於臺師大是臺灣
第一所師範學校,在政府補助資源充足與學校體質較健全等因素之下,早期的術
科考試舉辦很難有學校可與之相較,也可說是舉辦術科考試唯一的最好選擇,所
以才造就了師大美術系長期舉辦術科考試的沿襲制度,這也是術科考試多年來一
直由臺師大同一所校系舉辦的時空背景之一。透過對臺灣大專院校美術相關科系
的探討,一方面從藝術科系整體參與術科考試的招生名額與狀況,可以瞭解這些
藝術科系在成績的認定上使用學科成績與術科成績的程度,以評估目前藝術科系
對術科考試所抱持的心態;另一方面,藉由藝術科系設立時程與科系發展方向的
描述,則可以用來與術科考試的發展歷史相對應,同時也瞭解科系多元化的發展
趨勢為何。

一、全國美術相關科系現況

臺灣的藝術相關科系從民國 43 年(1954)聯招初辦之始,僅有師大單一美術
系(當年稱”藝術學系”)招生,發展到目前民國 92 年(2003)為止的五十年間,已經

58
至少有 34 所院校、76 個相關科系逐步成立,時間越往現代推移,藝術相關科系
就越多,整體科系的建制過程,也可說是術科考試歷史的一部分。這些蓬勃發展
的藝術科系在名稱上雖然各有不同,但招生需求卻是一致的,由於這些科系屬性
都是架構在藝術領域中,因此,針對美術領域所共同舉辦的美術組術科考試,基
本上應該是以各校均應採用為前提,如此才算發揮術科考試的真正功效;但是,
正如前述所言,或是各藝術科系對投入藝術領域學生的基本能力認定各自不同,
或是科系發展目標理念不同,因此這些些科系雖然可將其歸屬於美術領域,可是
校系本身並不認為學生應具有美術能力、或是需要術科考試的成績才能入學,所
以就並不全然的採用或參與術科考試成績招生,而改以普通學科成績招生。由於
術科考試的錄取率取決於當年度參與術科考試的校系總名額多寡,提昇術科考試
錄取率的方式之一就是增加總名額或是增設藝術科系,當更多的藝術科系不以術
科成績而僅用學科成績招生時,也就代表了術科考試的重要性被一直削減,或是
術科考試的舉辦不符合這些科系需求。若從民國 91 學年度(2002)大學分發入學
考試的科系分發結果上,概括以名稱來判斷屬於美術領域科系者共計有 35 所院
校、75 個科系、3351 個錄取名額,其中參加術科考試、加考美術類考科的校系
共計有 14 所院校、21 個科系、736 個錄取名額,結果整理如”表 2-14”所示。

表 2-14:臺灣 91 學年度藝術相關大學院校科系與錄取名額明細統計表。

區域 學校 學系 錄取名額
室內設計學系 39
商業設計學系 52
建築學系 45
美術學系 * 45
景觀學系 56
市政暨環境規劃學系 73
中國文化大學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53
A班 47
廣告學系
B班 * 52
資訊傳播學系(印刷類) 99
景觀建築學系 70
中華大學
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 98
印製組 116
世新大學 平面傳播科技學系
攝影組 55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31
長庚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 24
淡江大學 建築學系 39
政治大學 廣告學系 42
大同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 41
美術學系 * 36
華梵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 40

59
區域 學校 學系 錄取名額
建築學系 36
華梵大學
環境設計學系 43
新竹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學系 * 80
工業產品設計學系 30
實踐大學 建築設計學系 37
媒體傳達設計學系(自然組) 23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學系 * 40
台北師範學院 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 35
美術學系(91 學年採獨立招生) 42
臺灣師範大學
圖文傳播學系 17
雕塑學系 * 21
美術學系 * 19
中國書畫系 * 22
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設計學系 * 19
北區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 20
傳統工藝學系 * 25
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25
應用美術學系 42
景觀設計學系 48
影像傳播學系 58
輔仁大學
廣告傳播學系 50
織品設計組 40
織品服裝學系
服裝設計組 40
商品設計學系 40
商業設計學系 99
銘傳大學
建築學系 56
視聽資訊設計學系 85
台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91 學年採獨立招生) 60
花蓮師範學院(歸於北區) 美勞教育學系 40
造形藝術學系 * 61
空間設計學系 21
大葉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 * 23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21
造園景觀學系(自然組) 31
明道管理學院
數位設計學系 38
建築學系 35
中區
工業設計學系 25
東海大學
美術學系 45
景觀學系 9
建築學系 96
逢甲大學
都市計畫學系 47
彰化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 23
台中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學系 * 33
工業設計學系 35
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 36
都市計畫學系 35
媒體設計科技學系 36
長榮管理學院
視覺藝術學系 39
南區 應用藝術與設計學系 27
南華大學
環境與景觀藝術學系 30
應用設計學系 45
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 40
嘉義大學 美術學系 * 50
高雄大學 工業產品設計學系 30

60
區域 學校 學系 錄取名額
台南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學系 * 30
南區 屏東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學系 * 40
台東師範學院(歸於南區) 美勞教育學系 * 25
3351
小 計 35 所 75 系 學科 術科
2615 736
註:「*」符號表參與 91 學年度術科考試校系。
(參考資料:《九十一學年度大學考試分發入學工作報告》。)

從上表將臺灣目前的藝術相關科系以廣義方式加以羅列之後,可以發現許多
與藝術有相關的學校科系在名稱上或教學上都具有藝術的屬性範疇,但是最後卻
以學科成績來取才而不採用術科考試的成績,直接造成術科考試率取率的相對低
落,在僧多粥少的情形下,許多學生最後僅能無奈的往其他學科科系去發展,這
也是參加術科考試的考生所共同面臨的升學困境之一;再從歷年大學考試的學科
與術科錄取率(表 2-15)來對照觀察的話,則可以發現歷年來術科考試的平均錄取
率與學科考試的平均錄取率相差在 3.5 倍左右,術科考試族群的錄取率是處於相
對弱勢的情況下的,這則是參加術科考試的考生所共同面臨的升學困境之二。因
此,在術科考生要付出多於學科考生更多心力去學習術科能力的同時,偏低的錄
取率以及眾多藝術科系採用學科成績入學的現象,顯示術科考試長期以來存有許
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表 2-15:87∼91 學年度大學與術科考試錄取率統計對照表。

項目 87學年度 88學年度 89學年度 90學年度 91學年度 平均


報名人數 118827 121122 130468 126233 97699 118870
學科考試 錄取人數 71826 72471 75281 77561 78562 75140
錄取率 60.5% 59.8% 57.7% 61.4% 80.4% 64%
報名人數 3428 3414 3306 3125 2637 3182
術科考試 錄取人數 739 594 656 657 736 676
錄取率 21.5% 17.3% 19.8% 21% 27.9% 21.5%
註:91 學年度學科錄取率大幅提昇的現象是因為多元入學制施行,錄取率改以繳卡登記總人數計算。
(參考資料:教育部、大考中心。)

1.術科族群仍籠罩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思維中
臺灣的教育導向一向是以學科成績做為主要考量的,因此對這群被定位在
特殊才能或特殊性向的考生而言,這樣的結果似乎顯示出讀好學科(讀好書)
的出路大於用心在培養美術專業能力上,如果其他高教體系的藝術相關科
系均隱含了這樣的藝術人才培養思維的話,未來臺灣的高等藝術教育可能

61
只要全部變成由普通學科來培訓即可,那麼術科考試也可以予以廢除了。
相較於目前世界各國致力於推動各種內容產業文化、或是以藝術文化立國
自豪的態度而言,專業的藝術文化大部分由學科能力來引導的現象,是否
間接削弱了臺灣藝術教育與藝術文化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值得有關單位
來用心斟酌。

2.專業族群在發展過程自然傾向菁英制
藝術能力的培養若是將其歸屬在較專業的範疇上的話,自然不若一般學門
那樣的來得普遍,因此在發展上呈現較少數的族群也應是合理的,但是在
整個術科考試範疇中重要的問題還是在於政府對這類的「少數特殊族群」
是否有相對的優惠或保護措施?目前已使用了四十多年的術科考試,並還
沒有對應的成績優惠或加分措施,在這種情形下,術科族群與一般考生並
沒什麼兩樣,有的只是在成績上的學、術科不同配分比例,雖然這樣在學、
術科成績上均有加以重視了,但是術科考生所要投入倍於一般學科考生心
力、在學科與術科之間來回穿梭的壓力,卻也似乎不是一般學科考生所能
理解的。臺灣的術科族群長期在無法過於開展的既定名額中發展,是否在
社會上已呈現出特有的專業形象、走向所謂的菁英之路?還是只是在固定
的空間中求生存、呈現封閉的樣貌?這樣的問題有待政府從長遠的國際觀
上來加以驗證。

3.各校系對高中生的「美術基礎能力」沒有共識
由於在考核高中生的美術基礎能力上沒有共識,所以各校系有自己屬意的
術科考科,不願配合制式的術科考試、乾脆採用學科入學的情形也就可以
理解一斑。大方向來說,藝術科系範疇所需的能力各不相同,多元的考科
需求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嚴謹來思考的話,似乎應該將招生的焦點著眼於”
高中生所需具備的基礎能力”的角度來衡量,會較諸於考量科系發展來的
貼切。因為科系要如何發展最終是看科系培養學生的手段如何,而不是先
要考生具備科系要的特殊能力、取才來成就科系發展。長遠來說,這樣的
問題仍應由政府致力於研究出高中生「美術基礎能力」的範疇為何,然後
推介給各美術校系予以認同,這樣,考核適度的美術基礎能力的術科考試

62
成績,也才容易給更多的藝術科系所樂於採用,術科考試錄取率也能有效
的提昇。

總括來說,臺灣目前的大專院校科系中,具有美術特質的科系不在少數,但
是使用術科考試成績的科系在比例上明顯偏低,究其原因可能還是在於受過去四
十多年來聯招四大術科考科一成不變的既有刻板印象所影響,因而導致許多科系
不願採用這種被認為已經僵化了的術科考試成績,而新制的術科考試制度針對此
一缺失採用了「多科選考」
、「成績自由採計」的大力改善措施,這樣的制度特色
如果能夠逐漸廣為各美術科系所樂於採納,再加以配合政策的輔助宣導,應當能
使術科考試成績的應用層面大為擴增。

二、美術相關校系的擴增與發展

在臺灣眾多美術科系增加、成立的過程裡,聯招制度的術科考試並不曾間斷
過,各科系在成立之時也大多使用過參術科考試方式來招生,因此,整個術科考
試的歷史,也可謂見證了絕大多數臺灣美術相關科系的發展歷程。近年來教育部
推行學校升格改制,專科學校全面升格為學院、學院升格為大學,院校自主的情
形越來越普遍,科系申請成立的腳步也就越來越快,科系林立的結果自然使得術
科考試的不同主張日益浮上檯面,進而表現在對術科考試制度的存疑態度上,而
其中最明顯的改變就是:科系不斷增多使得招生需求逐漸多樣化起來,既有的術
科考試制度在越來越多的美術科系的促擁下,自然也開始面臨了需要改革的命
運。整體的臺灣大專院校美術相關科系的發展概況,除了可以從科系的名稱上來
初步理解之外,搭配各科系相關的教育宗旨與教育目標的蒐集整理,則可以更進
一步的了解其發展內涵。”表 2-16”係以民國 91 學年度(2002)、最後一屆術科舊
制參與校系及美術相關校系為主,從其成立順序20加以羅列美術校系名稱、創系
日期、簡明發展宗旨,以做為科系發展過程概貌上的參考。

20
由於許多科系名稱歷經數次更迭,因此追溯科系之前身時間來予以排序。

63
表 2-16:臺灣美術相關科系成立與發展一覽表。

創系日期 校系名 成立與發展宗旨


培養中等教育師資、精緻文化教育:一、多元化發展,鼓勵學生研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修雙學位或輔系,增加各方面知識領域的接觸。二、特別加強獨立
1949.9 (前身:師範學院 思考創作的能力,使畢業同學成為一位優秀的美術教師,更具有藝
勞圖專修科) 術創作的才華。三、朝向融合傳統與現代、結合東方與西方、走出
自己獨特的風格。
培養優良國小美勞師資與全方位之藝術人才,發展特色:一、從事
美勞教學理論與實際之研究,提昇美勞教育學術研究之品質。二、
成立「美勞教育資料庫」彙集、整理、研究國內外各相關美勞教育
資料並出版學術著作,提供社會與輔導區教師教學研究。三、整理
台南師範學院 研究臺南古都藝術文化資源,拓展古都文化特色,推展鄉土美勞教
美勞教育學系 學。四、推展各項美勞展覽活動,以落實社區及地區之美術發展,
1950 (前身:台南師專 並推動社會美術教育。五、舉辦各種演講、研究及展覽活動,積極
藝術師範科) 推動國內外學術交流。六、辦理在職教師進修,提供國小教師在美
(1998.8 改制設立) 勞教育領域上進修機會。七、協助社教機構、學術單位有關美術展
覽、籌畫、審查、研究、選述等工作。八、接受有關單位委託或合
作,從事美勞教育專題研究。九、成人教育及社會教育,結合社區
資源,擴大辦理美勞推廣教育,加強學校與社區的互動,提供社區
文化的品質。

培育國軍藝文人才,教學上採理論課程與術科研習並重,人文與科
政治作戰學校藝術系 技兼融。傳授寫實、唯美、健康、戰鬥的繪畫風格。課程設計:一
1951
(前身:政工幹校美術組) 般課程方面修習軍事院校共同必修課程與政戰專業課程;專業課程
著重於戰史畫創作、宣傳畫、戰鬥雕塑與政教漫畫設計等訓練。
承傳自早期國立藝專美工科、臺灣藝術學院工藝系「設計組」。美工
科創立於民國四十六年,是國內最早設立的設計專門學府,一直分
臺灣藝術大學
平面、立體兩組教學;平面組又陸續稱為「裝飾組」或「應用美術
視覺傳達設計系
組」。民國七十三年,美工科分成「設計組」與「工藝組」,培育國
(前身:國立藝專美工科)
內優秀設計人才。民國八十九年由工藝系設計組獨立為視覺傳達設
(2000.7 改制設立)
計學系。課程多與社會科技變遷,提供學生豐富多元的教材,空間
規劃完整、設施完善。
1957
秉持美工科長期以來的優良傳統繼續發揚光大,加強現代設計理
念,充實工藝製作技巧,培養設計創意能力,以充分發揮「用」與
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 「美」的工藝設計精神,讓工藝之巧表現在器用萬物之上﹔工藝之
(前身:國立藝專美工科) 美普及於現代生活之中。工藝的範圍在功用上涵蓋與人民生活密切
(2000.8 改制設立) 相關的日用產品的設計,包括強調個人創作以充實精神生活的工藝
作品,工藝品材質上包羅萬象,如陶瓷、木材、金屬、纖維、塑膠
等。
民國五十三年增設夜間部,民國八十三年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藝
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
術學院」,美術科更名為「美術學系」。以前瞻性與宏觀辦學理念,
(前身:國立藝專美術科)
朝獨特性、民族性、學術性、專業性、開創性、世界觀、國際化方
(1994 改制設立)
向努力。
民國五十一年與國畫、西畫合為美術科,民國五十六年設置雕塑科,
1962.8 民國八十三年改制為四年制雕塑學系。在「繼承傳統特質與走向現
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 代藝術創作」的前提下,教學目標分為:一、基礎培育課程:訓練
(前身:國立藝專美術科) 雕刻與塑造的根基能力及對美術的基本學養。二、專業養成課程:
(1994 改制設立) 依同學的興趣取向,延續基礎課程的架構,培育專業創作能力。三、
輔助選修課程:在縱向的主體架構上,作一個橫向的輔助課程,以
加強學、術科的專業素養。
以發揚固有文化及培養美術專家為教育宗旨,顧及實用藝術與純藝
1963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 術相輔相濟,適應社會需要,教學採國畫、西畫、設計分科教學,
以理論與實務並重,中西貫通為教育方針。

64
創系日期 校系名 成立與發展宗旨
民國五十七年師專時期於四、五年級階段依學生興趣和專長分組,
屏東師範學院
其中有美勞組。民國七十六年改制為師範學院,於初等教育學系設
1968 美勞教育學系
美勞組,以培養國小美勞教育師資,自創校以來以「勞動」
、「運動」、
(前身:屏東師專美勞組)
「活動」之「三動教育」為學校特色。
前身為新竹師專國小美勞師資科,成立於民國五十九年,民國七十
新竹師範學院
六年改制為「美勞教育學系」,是當時臺灣唯一的師範美勞教育學
1970.8 美勞教育學系
系;畢業生是小學美勞教育的主力,從事各類藝術相關工作,師資
(前身:新竹師專)
涵蓋中、西藝術創作、藝術理論之古典與現代、傳統與前衛的特質。
為中部地區培育國小美勞師資的搖籃,秉持既有美勞組的優良傳統
與規模,毗鄰國立臺灣美術館、美術雕刻公園、國立自然科學博物
台中師範學院
1982.8 館、臺中市立文化中心、文英館等教育機構,具備推動美勞教育與
美勞教育學系
社會藝術教育的優良學習環境,期許達成培育優秀的美勞師資和研
究改進美勞教學,提升國小美勞教育的品質。
「以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為根基,培養美術專業人才,以整理、發揚
198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 並開創現代中國美術」 。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規劃:擷取西方藝術教
育經驗,結合現代中國美術教育理念與客觀環境。
美術系在課程規劃分為西畫、水墨、膠彩、複合媒材和雕塑等五類
主修方向,及設計、理論、書法等輔修。以進階方式提昇創作技能,
1983 東海大學美術系
在理論方面加強美學、美術史的知識與訓練。課程的內容兼顧文學、
電影、音樂、戲劇、哲學、歷史、心理學、社會學等各領域的特色。
國內首創之應用美術學系,一九九○學年度:首先取消加考術科限
制,使有志學習設計的高中(職)學生有更多元的就學機會。一九
1984.9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 九一學年度:大二四大主修:電腦動畫、金工產品、視覺傳達、室
內設計;以完善深入之教學內容培育專業的設計人才、服務國家社
會、提升國民生活品質、樹立優良文化風格。
為國內大學中首創之室內設計系。配合學生性向、規劃往設計、實
務、研究等不同方向多元發展,培養個別專業能力。訓練具備人文
素養又兼有專業設計能力的室設人才為目標。對室內設計的看法不
1985.8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
只追求傳統「美化設計」,更要求個學生將室內設計從美化裝飾提升
到生活設計、生活美學與生活藝術的層面。訓練具有本土素養並具
有國際觀念的室內設計人才。
以培養國民小學美勞教師為主,在美術專門領域以藝術學為核心,
臺北市立大學 著重理論、創作、應用三個方向的自由發展,改制為臺北市立大學
視覺藝術系 後更名為「視覺藝術系」。美勞教育學系之目標係涵育學生:
1989.7
(前身: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一、具有美勞教學的專門知識。二、認識並發展我國傳統藝術。三、
美勞教育學系) 具備美勞教育的專業精神與能力。四、提高吸收世界美勞教育新知
的能力。五、增進美勞教育研究創作能力及審美觀念。
前身為省立臺東師專國師科美勞組,民國八十年改制國立臺東師範
台東師範學院 學院初教系美勞組。宗旨:旨在培養具有美感、創造性與專業素養
美勞教育學系 的全方位國小美勞科教師。教育學生具有視覺藝術創作的能力,並
1990
(前身:臺東師範學院初教 重視通識教育、美勞教育理論與實際教學之研究,增進國內外學術
系美勞組) 交流,使學生成為具有個性化的創作能力亦具有宏觀文化使命的教
育工作者。
遵照師範學院之教育目標涵育學生具備美勞教育專門素養和正確之
美勞教學觀念:一、提昇卓越國民小學美勞教育之專門知識及理論
台中師範學院 基礎。二、培養健全、優良之美勞教育師資。三、加強美感教育,
1992.8
美勞教育學系 培育優美情操之藝術創作人才。四、增進美育觀念,落實國小美勞
教育目標。五、研究改進美勞課程教材與教學法,促使美勞教育正
常化。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前身始自日據時代國語學校中的美術課程,後經藝術科、藝師科、
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 美勞組轉型,兼重藝術教育、藝術理論、藝術創作、藝術行政等之
1992
(前身: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研究與實務,九十學年度更名為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申請成立博
美勞教育系) 士班及重新申辦中等藝術類學程。

65
創系日期 校系名 成立與發展宗旨
推動南部地區藝術文化教育,平衡我國南北文化差距,教學目標:
一、培育中學美術師資及藝術創作人才,提昇南部地區藝術水準。
高雄師範大學
1993.8 二、配合南部將成為政經文化中心,培養優秀的造形美術文化批評
美術學系
人才。三、加強南部美術推廣教育之落實及美術教育之深化,並成
立美術教師終身學習機構及美術教學研究中心。
以培養具視覺藝術專才的優秀國小教師為目標。發展特色:一、課
程兼跨兒童美育、美術、工藝三大領域;涵育學生具有教學與研究、
花蓮師範學院
1993.8 鑑賞與創作的基本能力。二、館舍宏偉,位處校園中心,景色優美。
美勞教育學系
三、落實兒童美勞教育理論與教學之研究。四、積極發展電腦多媒
體教學。五、加強原住民藝術之研究,發展地區特色。
「學術性」、「時代性」、「國際性」、「前瞻性」的系務發展方針。課
程採藝術理論與創作並重,強化藝術各專業基礎人才之培育,設有
創作學程、藝術學學程與藝術教育學程:一、創作學程:探討各種
媒材的特性與表現方法,以多元文化思維從事藝術創作。二、藝術
1993.8 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
學學程:著重藝術視覺鑑賞能力課程,並經由美學等藝術理論課程
之學習,培育學術研究能力。三、藝術教育學程:藉由創作領域與
藝術學領域的學習,兼具理論與實務並重之研究精神,以因應多元
社會之需求,培育稱職的藝術工作者與推廣者。
教學宗旨:「理論與實務並重」 ,注重學生「三品」 :「品德」「品質」
與「品味」的培育。品德的教育希望學生重視設計師的職業道德,
及關懷自身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並培養開朗進取的團隊合作精
1994.8 銘傳大學商品設計系
神;創造力、表現力以及溝通力亦是本系應培養的能力。本系的學
生除了能成為獨立作業具創造力之商品設計師,更期許本系所培育
之設計師能融入企業、投身社會,為整體人類之福祉而設計。
民國八十三年全國第一所以「視覺傳達設計系」為名之學系,整合
大葉大學 平面媒體與影像媒體,透過系列學理與專業術科養成學習傳達形
1994.9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式,相對於傳統單一以平面設計或影像傳媒的科系,本系的定位更
能因應現代多樣的視覺媒體表達。
發展特色:著重傳統美術範疇中優良特色的發揮,在擺脫過於偏重
技巧訓練的習氣,重視學生性靈啟迪與人文哲思培養。一.佛儒精神
華梵大學 之文化藝術。二.「藝通乎道,藝與道合」 。三.傳統與現代兼容,東
1996.8
美術系 方與西方並重。四.思想與創作相輔,理論與實踐並行。本系著重藝
術創作和藝術理論之專業能力培養,務期同學思想與創作互為體
用,理論與實踐並行而臻美。
教育內容含蓋更週全之造形有關領域人才之培育,提供相關之造形
大葉大學 基礎教育訓練。學生可選擇「繪畫」 、「雕塑」以及「工藝」等純粹
1996.9
造形藝術系 藝術及應用藝術之個人專攻領域,也有機會跨專修領域,學習更廣
泛造形藝術有關之技藝以及思想、理論。
空間設計學系研究設計發展:一、 理論方面,強調是空間的功能重
組與實驗,探索空間形態的特性,以因應未來多變的空間變化,擔
負起設計者應有的角色。二、設計方面,以都市空間、商業空間、
大葉大學
1996.9 公共空間、居住空間、表演空間,為發展重點,以達到人與空間彼
空間設計設計系
此的互動及平衡,發展整體設計的空間觀念。三、結合設計學院其
它系所及設計暨藝術發展中心,發展累積不同科技領域的設計實務
經驗,達成科技與設計整合的目標。
培育專業藝術創作、設計及藝術理論研究者。課程取向:引導學生
認識藝術之專業知識與研究方法,透過藝術材料與形式之探討體
嘉義大學美術學系
會、歸納與表達視覺藝術的觀念,強化視覺美感敏銳度與表現能力。
1997.8 (前身:嘉義師範學院
教學方式:提供獨立創作與研究機會,推動與社區間的藝術文化合
美教系)
作相關活動,提昇社區居民對藝術的瞭解與欣賞能力,使學生更親
近鄉土,熱愛與美化這片土地。
發展方向:為台灣地域所保存中國文化傳統命脈,在新設體制內做
臺灣藝術大學 成資料整理,專業人才培育。一、傳統技藝的正確承繼。二、技藝
2000.8
傳統工藝學系 口訣的發掘、整理及建立。三、典故吉語等在創作的出處與說明。
四、傳統圖稿的正確承繼。五、田野資料的記錄與整理。

66
創系日期 校系名 成立與發展宗旨
以前瞻性與宏觀辦學理念,朝獨特姓、民族姓、學術性、專業性、
臺灣藝術大學
開創性、世界性、國際化方向繼續努力。育目標:一、經研書畫篆
書畫藝術學系
2002 刻學理與表現技能,充實藝術創作內涵, 培養優秀的創作與研究
(前身:臺灣藝術大學
人才。二、本校開設教育學分班,甄選並培養有志從事中小學美術
美術系)
教育之師資。
設立宗旨:臺灣區美術特質之研究,著重傳統雕刻藝術發展特質,
並為工藝創作設計專項培育人才。課程領域力求創新活化,創造工
國立高雄大學
2002 藝之新時代生機。以傳統技藝承繼為基礎,發展各類項目作品創作
民族藝術學系
為目的,期許在工藝創作領域中突破環境限制開創環境限制、開創
新時代思維。
註:本表之科系年代排序係以現行科系前身為主。
(資料彙整自:臺灣藝術教育館-各校簡介 http://www.arte.gov.tw/etcvad/intro.html,2002.1。各校網頁。)

從以上術科考試的學校成立宗旨與時間過程,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脈絡:

1.術科考試參與學校以師範體系美教系佔最多數
在整體參與術科考試的校系中,以師範院校的「美勞教育系」(簡稱美教系)
學生最多,從”表 2-14”的民國 91 學年度(2002)術科錄取名額來計算的話,
在總數 14 所院校、21 個科系、736 個錄取名額中,師範校系佔了 8 所、
372 個錄取名額,佔有整體術科考試錄取名額過半數的比例,顯見術科考
試成績最大的應用族群來自於師範體系。

2.校系自主促成科系多元化
自民國 83 年(1994)師資培育法、民國 84 年(1995)師資培育法細則兩項教育
法規頒佈之後,師資培育的權限從過去的師範院校擴增為各大院校,各校
系均可自行舉辦教育學分班培育高中以下的師資,加上民國 83 年(1994)
大學法的頒佈已經讓大學自治制度確立,因此連帶的使得許多科系擁有了
更高的教育行政等自主權。許多美術科系在這種時空背景之下開始配合學
校的升格進行改制,新設的大學院校美術科系也在名稱上開始創新,這樣
的結果自然使得科系開始多元化起來。其中如大葉大學於民國 83 年(1994)
設立了全國第一所以「視覺傳達設計」為名的「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即
是最好的例子之一。

3.術科考試制度改革不易造成科系出走
大學逐漸自主以及科系多元的結果,使得美術科系對於術科考試該考什

67
麼、怎麼考的看法產生許多不同的意見,從”表 2-16”各個科系所擬定的發
展目標來看,就已經可以發現各系之間已經有了很多不盡一致的看法,在
種情形下,固定的四種術科考科開始很難滿足科系的招生需求,因此後來
許多科系便希望能針對這樣的情形來協調修正術科考試的制度。而事實
上,舊制的術科考試是一個行之有年的公器,其實並不容易在短期內進行
修正,因此在許多科系發現無法改改變術科考試制度的情形下,便開始轉
而不參加術科考試招生、或改將重心放在推薦甄試制度上、或乾脆改以學
科成績招生。其中如輔大應用美術系於民國 79 學年度(1990)、國立藝術學
院美術系於民國 83 學年度(1994)、國北師美教系於民國 86 學年度(1997)
退出術科考試招生、改以學科成績、獨立招生、推薦甄試等方式招生,即
是最好的例子。

在術科考試的歷史中,參與術科考試招生的美術相關校系一直不斷的在增加
或多元化,但是從術科考試四大考科施行了四十多年不變的情形來看,顯然術科
考試在制度面上並沒有隨著時代的演變進行適度的改革;再從多年來參與術科考
試的校系數目一直沒有大幅提昇、術科考試成績應用層面與錄取率沒有有效擴增
的結果上來看,術科考試在施行成效上應仍有可以改善的空間!

68
第三節 各國入學制度之探討

考試制度在世界上可說是不可或缺的取才檢驗機制之一,目前世界各國均有
自己的考試招生方式,屬於美術領域的術科考試也各有不同的內容特色。世界各
國大學升學的入學考試制度中,主要仍以學科考試為主,同時其規模也較大,至
於美術類的術科考試,由於屬於專業族群,因此在不同的國家體制下,其表現方
式也不盡相同。以下羅列東、西方各國相關的教育體系及其考試制度,以為不同
術科考試制度源頭之比較與了解。

一、大陸相關制度

中國大陸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擁有數十億人口,在考試的舉辦規模上可
謂相當龐大而驚人,每年有幾百萬人次的高中生需要參加類似臺灣聯考的「高考」
統一考試,以取得進入大學高等教育體系就讀所需的成績。大陸各大學院校在藝
術科系上的稱呼與臺灣略有不同:在臺灣,是從「大學」、「學院」、「系」、
「組」的由上而下方式來定位不同科系領域,而在中國大陸則是以「大學」、「學
院」、「專業」、「專業方向」的層次名稱來區分,例如臺灣稱「藝術大學、美
術學院、美術系、國畫組」,而大陸則稱「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專業、國
畫專業方向」。至於大陸在學院學制的修業年限上則有「四年制本科」的大學制,
以及「三年制專科」的專科制兩種,入學方式除了要參加統一高考的「一般入學
制」之外,還綜合採用以重點高中生為主的「免試保送入學制」、各校總錄取名
額一定比例(3%左右)的「推薦加考試入學制」等三種,據 2000 年統計,大陸高
等院校已經至少約有 630 萬在學人口,大陸當局更打算將其規模提昇至 900 萬人
次以上21。大陸的高等教育制度學習自蘇聯體系,因此一般的研究機構也是教育
機構,學位制度上有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同時實施「兩張證書」制:學分修
畢可得到證明學歷的「畢業證書」,另一種是由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簽發的「學
位證書」,學位證書代表一種榮譽,學生就學其間若曾有作弊、犯罪判刑等不名

21
資料來源:《西行取經-如何赴大陸求學》,P18。

69
譽的事證時便無法獲得;至於大陸高等院校特有的「創收制度」22,可在銷售額
上達到 800 億人民幣的業績值特色,則是目前許多臺灣學校非常感興趣同時也希
望可以學習的地方。

(一) 大陸的「高考」考試制度

1.「高考」的意義
「高考」的名詞意義在中國大陸與台灣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在台
灣,高考是「公務人員高等考試」的簡稱,而中國大陸的高考意思則
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級考試,有「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
兩種解釋,針對高中生的大學入學考試而言的高考即是指其中的「普
通高考」,全名是「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入學考試」,也簡稱「統招」
或「統考」。「高考」是大陸高中生進入大學和選擇大學資格的標準,
大陸的高考制度設立於 1955 年,在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曾經
中斷,後來在 1977 年恢復舉行。中國大陸過去的高考通常是每年舉
行一次,2003 年以前是在 7 月 7、8、9 三天、2003 年以後改為 6 月 7、
8、9 三天舉行,但是自 2000 年起,有部分省市(北京、安徽)多增加
了一次於 1、2 月份舉行的「春季高考」,成為每年舉行兩次高考。
高考的試題並非完全是全大陸統一,而是採省為單位的方式來辦理(也
有省聯合命題方式),可分為「全國卷」(全國統一命題)和「獨立卷」
(各區獨立命題)兩種:例如北京和上海地區就採用獨立命題方式、廣
東和河南省使用同一套的試題。2004 年起,大陸採行擴大分省組織高
考命題範圍機制,增加了天津、遼寧、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湖
南、廣東、重慶等九個個省市進行單獨命題。由於高考的統一考試機
制使然,所有的大學科系都是根據高考分數來錄取學生,因此在大陸
的升學考試裡,高考普遍被認為是決定大陸高中學生人生的重要關鍵
考試。根據 2002 年統計,大陸高考年錄取人數約在 320 萬人左右 23。

22
創收制度:即學校自辦產業以達到「創造學校營收」的目地,如北京大學創辦的方正電腦。
參考資料:《中國大陸高等教育之研究》,P23-34。
23
參考資料:《中國大陸高等教育之研究》,P153-160。

70
2.「高考」的制度內容
基本制度可以用「必考科目」、「選考科目」、「加考科目」來加以
理解。大陸的學生從高中就開始分為文、理科,採行基本的「文理分
科制」方式,分為理工農醫(含體育)、文史(含外語、藝術)兩大類,在
考試科目上有文科類的文三科(選考):「政治」、「歷史」、「地理」,
以及理科類的理三科(選考):「物理」、「化學」、「生物」,加上
所有高中生的共同必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等三科,
統稱為「文化考試」-即檢視學生文化程度的意思,而術科考試如美
術、音樂、體育等另行舉辦的科目則稱為「加考科目」,加考科目中
有各種不同的專業分類與名稱。原則上,大陸上所通稱的「高考制
度」,大多是指以筆試方式為主的「必考」與「選考」科目,等同於
臺灣的「學科考試」;至於「加考科目」因為通常是由各校自行舉辦,
所以也稱「專業考試」,等同於臺灣的「術科考試」,大陸高考的考
試科目有幾種方式:

(1)「3+2」考科方式
這是中國大陸實施高考制度之後,針對文理分科考試制度的缺
點,例如:容易死讀教科書、涉獵課本以外的知識過少、容易偏
於某科...等方面問題,所進行的考試改良制度。"3"指語文、數學、
外語等三個必考科目,”2”為學生根據自己興趣從政治、歷史、地
理、物理、化學、生物等 6 門學科中任選兩門來考試。

(2)「3+X」考科方式
“3+X”考試制度是指中國大陸在廣東、河南進行「實驗教育體制
改革」所實施的高考方式,"X"指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從物理、
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六個科目中選擇一個或多個科目
來考試,是繼”3+2”考試制度之後的進一步改革。

(3)「3+2+X」考科方式
指江蘇省權衡其他考試制度後,於 2003 年實施的試驗性質高考制

71
度(2004 年仍然使用),這裡的”X”則指理科或文科綜合考試,文科
綜合是指在試卷中包含有歷史、政治、地理科目的內容,理科綜
合是指在試卷中包含有物理、化學、生物科目的內容,但是這種
X 的考試不記入總分,而僅供高校錄取時參考24。

至於大陸高考在成績的計分上則採用兩種方式,一是將卷面分數加總
的「原始分制度」,一是根據科目原始分所排序出來的各科標準分及
百分等級所獲得的”綜合分數”的「標準分制度」,考生再依重點大學、
普通大學、專科學校等順序填報志願,每個志願可以選擇 4-6 個學校,
而各大學則可以自主決定對每個省份考生的錄取分數和名額25。

(二) 美術類科系入學招生方式

1.學系概觀
大陸的藝術領域學校眾多,在系所的設立涵蓋面相當廣泛,包括西畫
類、國畫類、設計類、教育類、雕塑類、服裝類、環境類 … 等科系,
各科系可再向下分為各種專業(組)來招生,通常各個高等學校(大學院
校)中,都有針對對不同的專業(科系)所設定的招生測驗科目。由於地
緣廣大的關係,美術科系的招生通常以各省學院為單位,分別進行不
同的術科考試,在地點上則同時有本省與外省考試地點供考生選擇,
每個學院的應考人數約在 3000∼10000 人(重點學校應考人數更高)之
間不等;每年的 2∼5 月間是專業考試季節,各藝術校都有個別舉行
的「專業考試」,而且在考試時間上幾乎不太會重複,因此考生的選

24
資料彙整:維基百科,高考,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8%80%83,2002.12。
25
「標準分制度」提供考生三種成績資訊:1.百分等級;2.各科標準分;3.總分(綜合分)的標準分百分等級。
考生從某科成績在整體受測者中的成績位置,再根據考生總分的百分等級位置來對照整體錄取人數、計
算錄取率的話,就可以很容易知道是否達到所謂的「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最低錄取標準),以及推估
可錄取到哪一類的學校,各科標準分及百分等級獲得方法是:
(1) 從高到低先排序出考生在全省考生屬類別團體(理工或文史類)中各科的原始分數。
(2) 計算出每個原始分數的考生,其所占團體考生總數的百分比為多少,得出的百分數稱為「百分等級」 。
(3) 從「百分等級」來對照正態分佈表,找出在正態分中對應的「正態分數」 ,再按正態分數求出「標準
分」:如果正態分數是正態分佈的平均值,則原始分的標準分為 500 分;如果正態分數比正態分佈的
平均值大 1 個標準差,則原始分的標準分為 600 分;比平均值小 1 個標準差,則其標準分為 400 分。
整體的正態分佈規定標準分大約在在 100∼900 分之間。
(4) 「綜合分」是把考生各科的標準分相加後,按其和的大小從高到低排序,和上述方法一樣確定其百
分等級和標準分。

72
擇相當多,但是考生通常會先選好欲就讀的省院校,集中心力來做應
試的準備。主要的藝術類重點大學以所謂的「八大美院」為首:中央
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美術
學院、湖北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至 2003 年為
止,全大陸在 31 個行政區域上已至少有 390 所美術類別的院校科系,
相關校系名稱與各科專業內容如下”表 2-17”所示:

表 2-17:大陸美術相關院校與科系名稱一覽表。

地區 院校名稱 小計
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北京工
商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科技大學、北方交通大學、北京林業
大學、北方工業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北京印刷學院設計
北京市 藝術系、中國礦業大學藝術設計、北京電影學院、北京廣播學院、北京聯合大學廣告學 24
院、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北京航空航太大學藝術設計專業、北京化工大學藝術類、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平面設計專業、北京工業大學廣告學專業、北京大學藝術學系、中央
戲劇學院美術類、中央民族大學。
天津財經學院藝術系、天津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天津城市建設學院藝術設計、
天津市 天津商學院工業設計專業、天津科技大學藝術設計系、天津大學藝術類、天津師範大學 10
藝術學院、南開大學文學院東方藝術系、天津工業大學藝術系、天津理工學院藝術系。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藝術設計、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上海應用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
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東華大學服裝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上海理工大學藝術設
上海市 12
計學院、華東理工大學文化藝術學院、同濟大學藝術類、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
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設計學院。
佳木斯三江美術學院、哈爾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專業、黑龍江大學藝術類、黑龍江科技
學院工業設計(理工類)、哈爾濱商業大學包裝工程專業、哈爾濱學院美術系、東北農業大
黑龍江省 學成棟學院藝術專業、東北農業大學藝術專業、佳木斯大學藝術學院、齊齊哈爾大學藝 14
術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藝術設計、哈爾濱工程大學工業設計專業、東北林業
大學藝術專業、哈爾濱師範大學。
長春理工大學工業設計、廣告學、長春工程學院工業設計系、長春特殊教育學院藝術設
計、吉林農業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吉林師範大學藝術系、通化師範學院美術系、長春師
吉林省 13
範學院美術學院、吉林建築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長春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東北
電力學院藝術系、延邊大學藝術學院、吉林大學藝術學院、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遼寧工學院藝術設計與建築系、大連鐵道學院藝術專業、遼寧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
大連理工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大連大學美術學院、瀋陽工業大學工業設計、瀋陽大學
師範學院美術系、瀋陽建築工程學院藝術系、鞍山師範學院藝術專業、大連輕工業學院
遼寧省 藝術設計學院、瀋陽航空工業學院、瀋陽師範大學美術系、錦州師範學院藝術系、鞍山 20
師範學院藝術系、大連服裝藝術學院、遼寧大學廣告學、大連醫科大學影像藝術學院、
大連民族學院工業藝術設計系、大連外國語學院國際藝術學院、瀋陽工業學院工業設計
系(理工)。
唐山學院裝飾藝術設計專業、河北建築科技學院藝術設計、邢臺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唐
山師範學院美術系、燕山大學藝術設計、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美術系、保定師範專科學
河北省 校美術系、石家莊鐵道學院建築與藝術設計系、河北建築工程學院藝術設計、河北師範 15
大學美術系、河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河北經貿大學藝術系、河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
河北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設計學院、河北大學藝術學院。
太原理工大學藝術類、運城學院美術系、呂梁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雁北師範學院美術
山西省 系、忻州師範學院藝術系、太原師範學院美術系、華北工學院工業設計、山西師範大學 9
美術學院、山西大學美術學院。

73
地區 院校名稱 小計
西安工程科技學院藝術工程學院(服裝與藝術)、西北大學、長安大學建築系藝術設計、西
安交通大學藝術設計專業、西北工業大學工業設計專業、陝西師範大學藝術學院、西北
農林科技大學藝術設計專業、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藝術學院、西安石油學院藝術類、陝西
陝西省 17
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太原理工大學藝術類、西安科技學院設計專業、寶雞文理學院藝術
系、陝西理工學院藝術系、西安聯合大學藝術學院、西安財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室內設
計方向)、西安理工大學藝術專業。
安陽大學美術設計系、河南師範大學美術系、河南大學美術系、鄭州大學美術系、焦作
工學院藝術設計、中原工學院紡織、服裝及藝術設計、信陽師範學院藝術系、南陽師範
學院美術系、洛陽師範學院美術系、河南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商丘師範學院美術系、許
昌學院美術系、鄭州輕工業學院、平頂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美術系、新鄉師範高等專科
河南省 27
學校工藝美術學、開封大學工藝美術系、焦作大學藝術專業、南陽理工學院藝術設計系、
平原大學藝術系、洛陽大學美術系、鄭州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安陽師範學院美術學系、
河南農業大學林學園藝學院藝術系、黃河科技學院工藝美術學院、鄭州美術學院、周口
師範學院美術系、河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藝術學院。
曲阜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專業、聊城大學美術系、山東農業大學、山
東省威海市山東大學威海分校藝術系、山東藝術學院、臨沂師範學院、山東輕工業學院
美術專業、山東師範大學、青島大學美術學院、煙臺大學建築學系藝術設計、濟南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藝術設計、山東藝術設計學院、山東理工大學美術系、青島建築工程學院
山東省 25
工業設計、煙臺師範學院美術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德州學院美術系、山東交通學院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服裝藝術設計專業、石油大學(華東)藝術設
計專業、萊陽農學院藝術設計專業、齊魯藝術學校、山東建築工程學院工業與藝術設計
系。
合肥工業大學藝術設計類、黃山學院、巢湖師範專科學校美術系、淮北煤炭師範學院美
安徽省 術系、淮南師範學院、安徽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黃山學院美術專科、阜陽師範學 11
院美術系、滁州師範專科、皖西學院、安徽大學藝術學院。
淮陰師範學院美術系、東南大學藝術學系、南京理工機械工程學院藝術設計、蘇州大學
藝術學院、揚州大學藝術學院、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蘇州
科技學院美術系、建築系、南通師範學院美術系、南京藝術學院、南京理工大學藝術設
計、江南大學藝術系、江蘇大學藝術學院、江蘇技術師範學院藝術設計系、南京經濟學
江蘇省 26
院藝術設計專業、南京工程學院藝術類、南京曉莊學院藝術設計專業、鹽城工學院藝術
設計專業、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設計類、金陵科技學院(金
陵職業大學)藝術系、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徐州工程學院美術系(彭城職業
大學)、淮海工學院設計專業、南京工業大學藝術學院、徐州師範大學美術系。
紹興文理學院美術系、杭州商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溫州大學藝術學院、湖州師範學院藝
術學院、浙江科技學院設計與藝術系、浙江林學院園林與藝術學院、嘉興學院服裝與藝
浙江省 14
術系、浙江工程學院藝術專業、浙江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浙江工業大學藝術學院、寧波
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浙江大學藝術學系、溫州師範學院美術學院、杭州師範學院。
宜春學院藝術系、江西師範大學、華東交通大學藝術設計、景德鎮陶瓷學院設計藝術學
院、南方冶金學院藝術設計專業、東華理工學院藝術系、江西財經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
江西省 江西農業大學、上饒師範學院美術系、江西宜春學院美術系、九江學院美術系、江西服 17
裝學院、江西美術學院、南昌大學藝術學院、南昌水利水電專科學校藝術設計、南昌高
等專科學校藝術系、贛南師範學院美術系。
武漢化工學院工業設計專業、武漢科技學院藝術設計、湖北大學美術學(師範類)、中國地
質大學美術專業、華中師範大學、漢江大學、武漢大學藝術設計、中南民族大學美術系、
襄樊學院美術學院、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工業設計、鄂州
湖北省 22
大學藝術系、荊州師範學院藝術學院、黃岡師範學院美術系、湖北師範學院美術系、孝
感學院藝術系、湖北民族學院藝術系、三峽大學藝術學院、湖北教育學院藝術系、華中
科技大學藝術設計、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湖北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郴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美術系、湖南大學工業設計系、吉首大學藝術設計、湖南師範大
學藝術學院、湖南工程學院藝術設計、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中南大學藝術學院、常
湖南省 德師範學院美術系、長沙理工大學、長沙大學藝術系、中南林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學院、 16
長沙電力學院藝術設計專業、長沙交通學院藝術設計、衡陽師範學院美術系、懷化學院
美術學、藝術設計、岳陽師範學院美術系。
福州大學院工藝美術學院、泉州師範學院藝術學院、鷺江大學藝術設計系、華僑大學藝
福建省 術系、莆田學院、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院、福建農林大學、集美大學、廈門大學藝術學 9
院。

74
地區 院校名稱 小計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華南師範大學、五邑大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肇
慶學院美術系、韶關學院美術系、嘉應學院美術系、韓山師範學院藝術系、深圳大學藝
術與設計學院、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建築與藝術設計系、私立華聯學院美術系、廣東技術
廣東省 19
師範學院藝術設計、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湛江師範學院藝術系、廣州大學藝術與設計學
院、華南農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廣東商學院廣告學、暨南大學廣告學、惠州學院服裝
藝術。
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藝術設計、桂林航太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廣告與裝潢設計、桂林師
廣西省 範高等專科學校美術系、廣西工學院服裝設計與工程、桂林工學院藝術設計系、廣西師 7
範大學、廣西藝術學院。
綿陽師範學院美術系、內江師範學院美術系、攀枝花學院藝術系、四川師範學院美術系、
成都大學藝術設計系、西南交通大學藝術專業、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服裝與工藝美
四川省 術系、樂山師範學院美術系、四川工業學院工業設計系、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 15
學院、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宜賓學院藝術系、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四川大
學藝術學院、西南民族學院藝術學院。
重慶三峽學院美術系、重慶師範學院藝術設計、渝西學院美術系、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
重慶市 7
院、涪陵師範學院美術系、重慶教育學院、重慶工商大學藝術學院。
遵義師範學院美術系、貴州民族學院藝術類、貴州工業大學藝術設計、貴州師範大學藝
貴州省 5
術系、貴州大學藝術學院。
曲靖師範學院美術學、雲南藝術學院、雲南民族學院民族藝術系、楚雄師範學院藝術系、
雲南省 大理學院美術系、玉溪師範學院美術系、西南林學院藝術設計、昆明理工大學環境藝術 9
設計專業、雲南大學國際現代設計藝術學院。
蘭州鐵道學院廣告學、蘭州商學院藝術學院、慶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美術系、甘肅工業
甘肅省 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河西學院美術教育、天水師範學院、甘肅聯合大學藝術學院、西北 10
師範大學敦煌藝術學院、西北民族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蘭州大學藝術專業。
包頭師範學院藝術分院美術系、內蒙古農業大學藝術類、內蒙古工業大學藝術類、內蒙
內蒙古 古大學藝術學院、內蒙古民族大學美術學、內蒙古呼倫貝爾學院美術系、內蒙古師範大 7
學美術學院。
寧夏省 寧夏大學藝術學院、西北第二民族學院設計藝術系。 2
新疆省 石河子大學美術學、伊犁師範學院藝術系、新疆藝術學院、新疆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4
青海省 青海師範大學美術專業。 1
西藏 西藏大學藝術系。 1
海南省 海南師範學院藝術系、海南大學藝術學院。 2

合計:31 省市區域 390


(資料彙整自:中國美術高考網,美術院校,http://www.msgao.com/type.asp?typeID=5,2003.1)

2.入學方式
大陸的美術學校招生時,普遍採用兩種成績入學:「專業考試」與「文
化考試(高考)」,其中高考沒有達到最低標準則無法入學,而專業考
試成績優異者則另有優惠入學辦法(如可保留專業成績一年,針對未過
標準的文化成績隔年重考)。兩種成績的配分比例由各校自訂,有 1:
1、80:20、70:30、60:40 … 等多種配分排序錄取方式,但大多數
學校在專業考試成績比例上都分配的較高。至於在考試時間上,考生
通常先在每年的 1∼5 月報名參加各校的專業科目考試取得術科考試
成績,再經過各院校對考生進行「政治思想品德考核」(簡稱”政審”)、

75
「體檢」之後,然後再於 6、7 月再參加文化考試取得學科成績,最
後依各校規定的學、術科成績配分比例加總,於 7 月份取得錄取資格。

3.測驗內容
眾多的大陸美術科系在考科的名稱上可謂五花八門、琳瑯滿目,其科
系劃分上也如同臺灣一樣分為「理論類」與「創作類」兩種,理論類
試卷通常以美術史、藝術史為主,同時這類理論科系在理論試卷分數
上的採計比創作試卷分數高(或不採計創作試卷分數);至於創作類試
卷則可分為素描、色彩、速寫、創作、設計等幾個大項,各個大項之
下則依科系需求自行訂定對應的術科考科(表 2-18)。在評分上以百分
制及訂定最低錄取標準分為主,由 1-3 位評分者給分後平均統計。

表 2-18:大陸美術院校專業考科分類內容一覽表。

大分類 試卷分類 試卷內容 考試時間

理論類 史學試卷 藝術史、美術史 1-2 小時

素描試卷 靜物、石膏像、人像、半身像 3-4 小時

色彩試卷 靜物、人像 3-4 小時

速寫試卷 人物速寫 1 小時
創作類
創作試卷 繪畫類、國畫、雕塑 3-4 小時

服裝設計、圖案設計、工業設計
設計試卷 3-4 小時
環境設計、裝潢設計、裝飾設計
(資料彙整:中國美術高考網,試題分析,http://www.msgao.com/type.asp?typeid=13,2003.1)

(三) 大陸的「高考藝術熱」

自 2003 年起,大陸許多院校紛紛設立藝術科系,在各校擁有「藝術考試自
主權」的背景之下,產生了藝術類考生暴增的所謂「高考藝術熱」,甚至在招生
錄取名額上超過了土木工程、臨床醫學等科系,在大陸所有科系中排名第六位。
例如以山東省為例,2003 年單一省的藝術類考生達到 94676 人的近 10 萬人次,
各校的美術類考生比去年增長了 80%、甚至 116.5%,有的考生為求增加入學機

76
會,甚至在專業考試期間連趕了 17 場考試;據山東省一項對 2002 年參加藝術類
考試學生的調查顯示,1082 名被調查者在考試期間的總花費竟高達 262 萬人民
幣,造成大陸這種藝術考試熱潮的原因有幾個方面的因素:26

1.經濟高速成長促使文化藝術繁榮
大陸藝術類專業的擴大招生是造成”藝考熱”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陸近年的
高等教育隨著經濟成長快速發展而成立許多設計藝術相關專業領域科
系,多數學校擴增的科系集中在如裝潢設計、廣告設計、環藝設計、數字
藝術、裝飾藝術、工業設計、服裝設計 … 等等系上,名額大增的結果使得
設計藝術類考生人數快速成長。雖然藝術設計類專業比文理科專業的學費
高出很多,但是由於預期未來各項設計人才需求者眾的心理使然,大量的
社會需求讓就業管道看來相對穩定,考生自然而然投之者眾。

2.高中學校大量擴增藝術班級
由於高考競爭激烈、錄取不易,很多高中為了提高升學率,因此大量擴增
高中的藝術學科,讓一些文理科升學無望的學生因而考慮轉往「藝術班」
就讀,使得大陸高中的藝術學科從小型學科快速發展為較大規模的熱門學
科,自然而然在大學高考報考人數上會大增。

3.藝術類校系對文化課(高考)分數要求較低
大陸高考的普通科系因為競爭者眾,考生壓力過於沈重,而多數藝術類科
系對學科分數要求較低,因此很多考生轉而改考藝術科系。復以 2003 年
大陸教育部開放了 31 所獨立設置的高等藝術院校可以自行決定高考成績
的「錄取控制分數線」(最低錄取標準),這種將學科成績的入學錄取標準
改為由當地所參加的藝術考生總人數來決定級分的方式,與過去以全部高
考生來判定級分的方式迥然不同,這種成績計算方式使得非藝術類院校的
藝術專業招生與其他普通科系的院校,在政策上產生了明確的區別,除了
比較有利於更正確的評斷出藝術類考生的整體成績之外,也被稱為是一種
在藝術考試中”更加科學的錄取辦法”。這種”只跟術科考試的考生比較學科

26
資料來源:中國高校網,〈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談高考「藝術熱」〉。

77
成績”的政策改變,無疑讓過去許多學科成績在全國排名上不好、但術科
成績好的學生錄取機會大增,因此也讓更多的考生以振奮的心情去投入大
陸的藝術類考試,因而大舉提昇了應考的人數。

(四) 小結

綜觀大陸的考試制度發展,已經愈見各校獲得招生考試自主權的樣貌,與臺
灣現有的制度相較,大陸的考試制度可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1.高中生應考的專業發展方向明確
大陸的高中生美術能力的養成方式與臺灣有不盡相同的地方-臺灣的高
中生為了進入大學藝術科系,在高中階段所培養的能力上多偏向於”通識
性的美術基本能力”,對於未來要發展的專業方向比較沒有概念(如堅定選
擇藝術教育或藝術創作 … 等),通常是隨著最終”考上了什麼科系”而決定
的,因此往往會忽略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遷就考上的科系去發展,所以
半途改變專長發展方向、橫跨不同領域的狀況相當的多,這不能說不是與
臺灣術科入學考試長期用固定考科來適應所有大學科系有絕大關係,因為
四種固定的美術考科並沒有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明確的專業範疇定位;而反
觀大陸的藝術類考生則不同,高中階段的藝術類考生大多已能意識到大陸
各省藝術院校科系眾多、考科複雜、無法全面參加 … 等現實因素,因此會
早早就在專業領域上做好了選擇去下功夫,所以在報考高考時對院校、科
系的歸屬、個人未來發展方向上 … 等,都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準備目標。

2.考試規模與校系數量龐大
由於大陸人口眾多,在「考試規模」與「校系多寡」上,兩岸間的差距非
常明顯,大陸年度高考的規模之大遠非臺灣所能與之相較。由於兩岸過去
均採用與臺灣聯考相同的統一考試制度,既有的一般學科升學競爭壓力,
自然是兩岸的高中考生所需共同面對的,但是因為在先天數量上的差距使
然,在術科考試上反而因此而有不同的面貌-大陸院校科系多、報考人數

78
一省動輒十多萬,其競爭相當激烈,因此以考生的立場而言,非得事先選
定方向不足以因應,而回溯到高中教學機制上的話,自然也需要從協助學
生事先擬定志向的考量上為優先;反觀臺灣地小人稠,美術科系在學科導
向的傳統教學思潮下所佔的比例並不高,即使對參與高中美術科考試的學
生來說,學科能力還是臺灣學生考上大學最主要的利器跟依據,所以在過
去聯考制度沈重的學科學習壓力下,臺灣的美術考試最終發展出用固定的
術科考科來考核學生的美術能力,應該也可說是在”高中生學習壓力”跟”
美術科系專業能力需求”的兩相因素權衡下,所呈現的適度因應對策結果。

3.經濟發展帶動美術人才培養熱潮
大陸近年朝經濟路線發展的結果,短期內造成各方面的美術人才需求旺
盛,在這種背景之下,大陸各省的類藝術科系大量增設,藝術類考生的錄
取率因而扶搖直上,加上大陸的高考競爭激烈、藝術科系學科要求較低等
因素配合,一般大陸都用「紅火」來形容其熱門的程度,而因應其各省龐
大的藝術考試所設立的資訊網站、補習學校、應考書籍 … 等,更是前所未
有的興盛。這種情形對藝術的發展自然有推波助瀾的正面功效,但相對
的,其長期供需的均衡也是需要及早去思考的問題。

大陸近年來因為實施校系自決最低錄取標準的機制,使得校系在招生上的靈
活度大增,具有自主招生、考生提早鎖定所報考的相關院校等各種優點,但是因
為其考試規模過於龐大,仍有一些考試舉辦上的問題存在,以藝術類科的考試為
例,在各省間就普遍存在有如:收費機制紊亂、控管不嚴格造成捉刀代考情形嚴
重、考生集中至名校報考造成錄取率下降、民辦學校招生不足、各校招考制度各
異造成考生疲於奔命 … 等問題存在,這些都是大陸目前在術科考試制度上所可能
要面對的議題。至於大陸各美術院校習慣於各種術科考試舉辦之後,釋出針對各
類考試題目的考生作答試卷,將評分較高的部分集印成答案範例,供預備應考的
學生參酌;這種做法則與臺灣術科考試長期均不正面流通考題的做法迥異,一般
大眾要瞭解術科考題內容,甚至都只在補習班才找的到,遑論一探優良試卷模樣
為何以為應考參酌,在制度透明、多元自主的民主時代,大陸的做法也許值得臺
灣予以借鏡一番。

79
二、日本相關制度

日本的教育制度大致上與我國相仿,都是直、間接採用美國年制的方式:人
民滿六歲後才能入小學,小學的教育年限為六年,加上中學教育三年,總計有九
年的義務教育;接著是高中教育三年,然後可選擇專門學校課程二年、短期大學
課程二年、大學課程四年、大學碩士課程二年、大學博士課程三年不等的升學方
式;學校的組成架構則有國立、公立、私立等三種,其中私立大學的校數約佔了
80%左右,公立大學較少之外,收費也相對低廉很多,因此通常成為學生入學考
試的競爭焦點。在學位的授與上也與臺灣大致相同,分為學士、碩士(修士)、博
士(分為課程博士與論文博士兩種)等三類;自 1995 年起,短期大學的畢業生授
予「準學士」學位,專門學校的專門課程畢業生則授予「專門士」;另外還有大
學夜間部(稱二部)學生,則與日間部一樣修業四年;其他還有所謂的”大學通信教
育學部”,其畢業生的學歷也等同於一般學部畢業生沒有區別。

(一) 日本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概觀

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學歷與文憑的國家,在日本社會中,學歷除了有高低好
壞之分以外,同時還會直接影響個人的職務高低與薪水,文憑主義的觀念已經成
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因此日本的大學入學考試競爭是異常激烈的。日本的大學入
學考試經過很多次的改革:1948 年,仿照美國大學入學考試的 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制度設立了「入學性向測試」,後來因考生壓力增加而於 1955 年
取消,改由各大學自行招生;1963 年,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建議實行統一大學
入學測驗,但因為採用的大學太少且學生強烈反對等因素,於 1969 年停辦;1975
年,日本國立大學協會經過數年的調查研究後,提出進行兩次大學入學考試的建
議:第一次是全國統一進行考試(國、公立大學),第二次則是大學自辦的招生考
試,幾經修正後於 1979 年開始辦理,至今這種「兩次考試」仍是日本大學入學
考試的基本模式。第一次考試通常在每年 1 月的下旬的週、六日舉行兩天,由日
本大學入試中心命題,成績公佈後考生再決定要參加哪一校系的第二次考試,第
二次的考試則由各校自行組織辦理,時間通常在 2、3 月。在統一的考試科目上
也幾經改革,最後在 1988 年由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提出新的大學入學考試方

80
案、並於 1990 年實施定案:考試科目有語文、數學、外語、地理歷史、公民、
理科等六大類,六大類考科中共包含 31 種科目,各大學學系可自行決定招生時
要參酌選用的類別,並指定各類別考科中的一科,例如:外語類考科,考生可從
「英語ⅠⅡⅢ」、「德語」、「法語」中選一科考試。

在日本的教育體制中,高中生畢業後的出路規劃方式,可以選擇進一步升
學、或是直接為將來就業做專業訓練等兩種方式。在進一步升學上可以從兩個目
標上做準備:一是四年制的普通「公私立大學」,有正規的學士、碩士、博士班
的深造路線;一是由各公、私立學校所設立的,相當於臺灣二年制技術學院的「短
期大學」,學生畢業後可獲得”準學士”學位27,如要繼續升學就回歸到普通四年
制公私立大學學制上,參加大三課程的”插大”升學考試28。若是高中生畢業後打
算為就業做準備,則可以選擇進入二年制的「專門學校」,在修業的二至三年間
接受純粹的專業領域職業訓練,這種學校不針對學術做教學與研究,完全以職業
技能的培訓為主,主要可分為工業、商業實務、醫療、衛生、家政、農業、教育
與社會福祉、文化教養等八大類,畢業生可參加國家考試取得各種資格,由於已
經具有直接進入職場就業的專業能力,因此在就業率上極高(圖 2-7)。

高中教育 大學與高等專門學校 研究生院

大學四年
學士 碩士 博士
1-2 年 3-5 年
普通高等學校三年 (插大)
短期大學二年
準學士

高等專門學校五年
準學士
就業
專門學校二年
專修學校三年 專門士

圖 2-7:日本高中學流示意簡圖。
(參考資料:《日本教育制度:現況趨勢與特徵》 ,P39。)

27
日本的「準學士」學位的取得,還有一類是來自學生初中畢業後進入就讀的五年制的「高等專門學校」。
28
據統計,1995 年日本文部省認可之大學計有 566 所(國立 98、公立 52、私立 415、其他 1),短期大學則
有 596 所(國立 36、公立 60、私立 500)。資料來源:康橋外語,http://203.66.2.148/stuab_jp.htm,2003.12。

81
各大學招生考試方式主要採用的「兩次考試」與「私立大學單招」兩種制度
運作方式是:所有的國、公立大學與部分私立大學採兩階段考試的方式,即首先
要參日本大學入試中心所統一舉辦的入學測驗,考生合格後再到各大學參加自辦
的第二次考試自訂科目的考試;另外就是大多數私立大學採用的獨立招生的方
式。至於在入學方式上,則可以將其大體歸納為「一般入學方式」及「特別入學
方式」兩大類:

1.一般入學方式
即國、公立大學與部分私立大學採用的「兩次考試」,以一般取得高
中學歷的學生為對象,全日本的高中生約有七成左右是經由此一管道
入學,其中佔國立大學入學方式的九成、私立大學入學方式約六成
五。對於考生的評量方式以學科筆試為主,學科筆試由日本大學入試
中心統一舉辦「大學入試中心測驗」,這個學科能力測驗是日本高中
生最重要的考試,通常沒有辦法通過這個測驗便無法上大學,同時也
不能參加下一階段的二次考試。至於考科上,每個校系可分別指定所
使用的類別考科,考生及格後可直接依分數入學,或是再按照科系需
求參加第二次學系自辦的測驗、然後再入學;各校第二次的考試科目
與方式通常有幾種方式,例如:考慮考生的高中調查書29、面試、小
論文、術科、適性測驗、英文聽力、學生健康檢查資料 … 等等篩選學
生的方式,端視各校自行訂定的規則與內容為何。

2.特別入學方式
特別入學的方式包括了「推薦入學」(指定推薦、自我推薦)、「歸國
子女甄審入學」、「社會人士特別甄選入學」、「國外留學生入學」、
「校內附屬高中直升入學」、「AO 入學」(Admission Office) … 等。
此類的入學管道大多有對象上的限制,例如推薦入學的學生必經由該
校畢業的高中校長推薦(調查書),其他也同樣有特定的甄試對象。為
了要評量學生是否符合該校所需,大學院校亦可採「面試」或「小論

29
高中生依照日本「學生指導要錄」規定,需由高中生校長製作一份經過「調查審議委員會」通過的「高
中調查書」,以備提供給高中生所欲就學的大學做為是否准予入學之參考。

82
文」來評量學生,其他如歸國子女、社會人士、外國留學生 … 等,則
考量學生在國外狀況可能與日本不同、或是社會人士已離開高中一段
時日 … 等因素,在評量標準上會較低於一般入學考試。國、公立大學
推薦入學生額約佔各校招生比一成左右,私立大學則超過三成五,至
於歸國子女等入學則約佔百分之一。其中「AO 入學」方式在日本近
來被越來越多的大學採用:這種方式以學校「入學中心」(Admission
Office)的審核結果為主,一般學校多從面談、自我推薦書 … 等個人資
料的審查來評估考生的能力、素質,或是再透過考生撰寫小論文來瞭
解考生能將所學知識進行怎樣的實際運用,這種 AO 入學在審查評議
學生入學資格上的彈性方式,對於一些雖然總成績不是很高、但是在
某些學門上卻表現特別優秀的學生來說,常常可以獲得會一個非常好
的破格錄取機會,展現了重視學生特別素質發展的一面。

以上日本兩種入學方式,整理以下”圖 2-8”來表示。

高中畢業生

一般入學方式 特別入學方式

兩次考試 私立大學單招

第一次:
大學入試中心測驗
採用大學:私立大學

推薦入學 指(定、自我

歸國子女甄審入學

社會人士特別甄選入學

國外留學生入學

校內附屬高中直升入學

第二次: A
入學

各校系自行考試 O
(術科考試)
採用大學:
部分私立大學
國公立大學、

圖 2-8:日本高中生入學方式示意圖。
(改編資料參考:大考中心, 《各國大學入學制度介紹-國家篇》,P92。)

83
(二) 日本美術類科系入學招生方式

1.高中美術教育概況
日本的高中歸屬在日本的「中等教育」體系中,一般所稱之「高等學
校」即與臺灣的高級中學相同30。依據日本文部省(教育部)於平成 12
年(2000 年)修定的「高等校設置基準」,高等學校應設「學科」,在
類別上共有三種,其中最主要是以「普通教育」和「專門教育」兩種
基本類型為主,再加上兼而使用上述兩種的「總和教育」。普通教育
是以兩大類學生所施行的教育:1.準備進入高等學校就讀的學生、2.
準備就職但沒有確定具體行業的學生,在必修課程上有國語、地理歷
史、公民、數學、理科(物理、化學)、保健體育、藝術、外國語、家
庭(家政)、資訊等 10 類的「教科」,不同的教科之下再設置科目,共
有 59 種科目。專業教育則是為已經決定在特定領域內選擇職業的學
生,提供職業教育和其他專門教育,在必修課程上則有農業、水產、
工業、商業、家庭、看護、資訊、福利、理數、體育、美術、音樂、
英語等 13 大類教科、210 種科目31,整體的高中學生有 74%左右是在
普通教育體系中學習32。學生修習課程方式有「全日制」、「定時制」、
「通信制」、「單位制」四種,全日制為三年,定時制與通信制是三
年以上,單日制則是以一定學分修習為主而不限時間,畢業最低修習
學分為 74 單位(每單位 50 分鐘)。在這些科目之外,日本的高等學校
還可以依據學校特色另外設置與既定科目有關或無關的「學校設定科
目」,例如其中的「產業社會與人」一科就是以培養學生社會生活與
職業生活態度為主的課程。上述這些教學課程,目前是以日本政府於
平成 11 年(1999 年)所修訂的「高等學校學習指導要領」為依歸,其
中與美術範疇相關的部分可歸整出「一般教育」(藝術)與「專門教育」
(美術)兩類科目,簡明內容整理如下”表 2-19”所示。

30
日本的「高等學校」教育即指高級中學的教育,與以大學及研究所為主的「高等教育」體系在名稱認知
上較易混淆。
31
參考資料:《日本教育制度:現況趨勢與特徵》,P96-110。
32
參考資料:中國教育資訊網,日本教育概況,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3-12/25/content_1248053.htm。2003.12。

84
表 2-19:日本高中美術類別教育綱領內容分類簡表。

教科 科目 內容
普通教育之於﹁藝術﹂

美術 I
美術 II 1.繪畫。2.雕刻。3.設計。4.影像媒體表現。
美術 III
工藝 I
工藝 II 1.工藝製作。2.工業製作(product)。
工藝 III
書道 I
書道 II 1.漢字和假名字交錯的書法。2.漢字的書法。3.假名字的書法
書道 III
美術概論 1.美術和自然。2.美術和社會。3.美術和社會。
美術史 1.日本美術。2.東洋美術。3.西洋美術。4.美術文化。
素描 1.素描。2.速寫。3.表現材料。4.鑑賞。
專門教育之於﹁美術﹂

構成 1.形體、色彩。2.材料。3.平面構成、立體構成。4.鑑賞。
繪畫 1.日本畫。2.水彩畫。3.油畫。4.漫畫、插畫。5.其他繪畫。6.鑑賞。
版畫 1.腐蝕銅板畫。2.石版畫。3.其他的版畫。4 鑑賞。
雕刻 1.雕刻。2.塑造。3.其他的雕刻與立體造形。4.鑑賞。
視覺設計 1.基礎設計。2.平面、立體造形。3.空間設計。4.圖學表示法。
工藝設計 1.基礎設計。2.圖學製圖。3.生產設計。4.傳統工藝。5.鑑賞。
1.機器、工具、材料的之事及使用技術。2.企畫、構成、演出。
影像媒體表現
3 畫像的編輯、合成、加工。4.傳達、交流。5.鑑賞。
環境造形 1.環境造形。2.展示造形。3.舞台造形。4.環境整合藝術。5.鑑賞。
1.作品、作家研究。2.文化資產的保存;修復研究。3.展示企畫、展示構成。
鑑賞研究
4.美術評論。5.鑑賞。
資料彙整自:日本文部省,http://www.mext.go.jp/b_menu/shuppan/sonota/990301i.htm。2002.9。
(註:本研究僅擷取與美術術科相關之科目內容,其中普通教育的藝術教科內容還包括有音樂 I∼III。)

2.大學美術類學系分類概觀
日本大學的美術類學系經過長期的演變之後,所分化出來的學門相當
的多,主要有「美術系學科」、「設計系學科」、「其他學科」等三
大類,其細部分類內容如”圖 2-9”所示:

至於日本美術相關學校的學系現況,則大致可以歸類成三種:

(1) 綜合大學
例如:日本筑波大學(藝術專門學群)、國立千葉大學(工學部設計
學群)、私立金澤學院(美術文化部)、私立愛知產業大學(造形學
部)…等,計約有公立大學 10 所、私立大學 14 所。

85
美術系學科
繪畫(學)科
油畫學科
★美術(學)科 日本畫學科 ★理論
其他的學科
★造形(學)科
藝術學科
雕刻(學)科
藝術文化學科
造形美術科 總合藝術學科
構成主專攻 工藝(學)科 工藝文化學科
造形藝術(學)科 立體 Art 學科 書道學科 藝術文化學科 ★教育
美術•工藝學科 書道文化學科 美術文化學科
表現•藝術系專修 學校教育教員養成課程
文化財學科 藝術文化課程
工藝工業設計學科
歷史遺產學科 美術•工藝課程
設計工藝學科
美術史•文化財保存 人間行動•表現學科
設計•工藝科
修復學科 生涯 Sports 藝術課程
美學美術史學科 藝術環境創造過程
Image 文化學科 藝術 Media 學科
設計(學)科
觀光設計學科 藝術•表現行動學科
基礎設計學科
★Fashion 造形學科
★商業設計 ★映像 Digital New Media(其他)
服飾造形學科
Visual 設計學科 服裝造形學科 映像學科
Graphic Design 設計學科 服飾美術學科 學科映像造形
視覺傳達設計學科 映畫造形學科
視覺情報設計學科 ★環境設計 映畫學科
映像演劇學科
★資訊設計 環境設計學科 映像•舞台藝術學科 ★生活
環境計劃設計學科 舞台藝術學科
資訊設計學科 情報環境設計學科 演劇學科 生活造形學科
設計資訊學科 環境空間設計學科 廣播學科 生活美術學科
★工業設計 生活環境設計學科 先端藝術表現科 生活設計學科
環境設計工學科 Media Art 學科
工業設計學科 生活環境設計學科 Media Art 表現學科
設計系學科 生產設計學科 空間造形學科 印刷設計學科 ★文藝
產業設計學科 空間演出設計學科 印刷工學科
工業意匠學科 文藝學科
音響設計學科
工業設計學科 文藝創作學科
資訊表現學科
生產造形學科 總合文藝學科
藝術情報學科
設計工學科 漫畫學科
藝術計劃學科
造形工學科
藝術情報設計學科
技術造形學科
寫真學科

★建築

建築(學)科

圖 2-9:日本大學美術學科分類圖。
(資料來源:《Gakken,藝大、美大實驗案內(2002)》,p43,2002.02。范成浩 譯。)

86
(2) 藝術大學
例如:國立東京藝術大學、愛知縣立藝術大學、私立武藏野美術
大學、私立東京造形大學…等,計約有公立大學 8 所、私立大學
17 所。

(3) 具有美術教育課程的大學:
例如:北海道教育大學(教育學部)、愛知教育大學(教育學部)、秋
田大學(教育文化學部)、群馬大學(教育學部)…等,計約有教育大
學 10 所、綜合大學 24 所33。

3.日本的大學美術科系入學考試
日本的高中生在升上高三時,除了要面臨未來參加全國性的大學入試
測驗之外,與臺灣高中考生最大的不同是:這些欲參加術科考試之考
生在此之前大多未接受過完整的美術相關課程訓練,根據統計,約有
九成以上的考生會進入補習班或畫室準備,因此進入補習班的考生大
部分都是初學者,同時也造成了日本美術補習教育的盛行。考生進入
補習班後,會針對欲選填的學校進行相關考古題的實作練習及考科的
訓練,同時也會參酌一些考上大學後在補習班打工的大學生的建議。
這些術科考試通常是要先通過大學入試中心的學科試驗合格後,才能
夠參加,因此術科考試大多歸屬在各校的第二次試驗當中。各國、公
立學校的術科考試因為教學目標的不同,在考科的題目內容上也會有
所差異,除了以技能科為主的考試之外,也有加考小論文的方式,有
的設計科系則會因為要求考生的數理邏輯能力而加考數學科目,至於
私立學校則是以各校單招為主,考科由各校自訂。日本美術學校的考
題著重在對於術科考科基本能力的要求,同時也會依照時代趨勢來命
題,在題目型態上靈活而有變化,考試時間從 2-3 小時到數天者均有,
大部分學校以「素描」為基礎科目,然後視不同的科系需求另外進行
「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水彩」、「油畫」、
「小論文」、「想像表現」、「面試」等科目的考試。

33
資料彙整自:《大學美術類術科入學考試規劃案研究報告書》,P47-56。

87
(三) 小結

從以上日本的學、術科考試制度來看,可以發現以下幾個問題:

1.過於重視文憑導致學生升學考試壓力沈重
日本的國立大學通常有幾個特點:名氣較大、數量較少、學費較低,這幾
個因素加上社會上文憑主義意識盛行的結果,造成多數考生拼命爭奪國立
名校的入學資格,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競爭狀況自然空前激烈。而在普遍
的社會期望心態下,許多考生即使考上了其他的學校,也會為了進名校的
終極目的而放棄就讀機會進行重考,有的學生甚至因此以補習班為家而重
考很多年,日本社會則稱這種重考生為「浪人」(重考一次稱”一浪”),從
所謂「六浪」、「七浪」所在多有的名稱來看,足見日本社會入學考試競
爭之嚴苛!

2.考科教學導向影響正常的高中教育
近年來日本大學倡議減低考生壓力政策,以往考科較多的國公立學校有逐
漸縮減考科數目的趨勢、逐漸與私立學校實施較少考科的情形接近,但是
由於升學競爭壓力仍然非常的大,造成許多高中學校多只注重考試科目上
的教學,學生因而在其他能力上的素質相對低落,影響了正常的高中教育
發展,尤其有的學生並不是因為其真正的性向或興趣而入學,其結果就會
形成許多學生進入大學後退學、轉系等問題。

4.二次考試制度易造成學生應考校系過多導致學校招生不足
二次考試的制度雖然可以讓考生參加更多不同學校的考試來提高錄取
率,但是為此學生必須付出更多的報考費用與體力,同時國、公、私立各
學校多次的應試結果,也會產生考生重複錄取、導致學校招生不足的問題。

3.應付術科考試的心態造成美術補教事業興盛
日本的民間開設的補習班在學、術科上均相當的多,有「教室」、「塾」、
「預備校」等名稱,如有名的代代木教室、河合塾、駿臺預備校...等,均

88
是以擅長收集各大學的考試資料而聞名,這些補習班共有的特色是招生廣
告強力聳動、收費高昂,重考一年動輒要花上相當於普通大學一年的學
費。從許多考生在高三才進入補習班準備術科考試、進行短期美術能力訓
練的情形看來,其術科能力的培養似乎只著重在於”應付考試”層面上,比
較沒有紮實的長時間訓練,眾多的日本高中重考生長期過著補習班生活的
人所在多有,因此也造成了私人補教事業興盛、補教大樓林立的現象。

綜合來說,臺灣由於曾受日本統治過,因此在某些教育制度上、潮流上的層
面也受日本影響很多,例如術科考科的素描一科長期使用石膏像考題的由來之
一,便是受臺灣光復初期許多留日的教師倡導而來;再以美術補教事業為例,現
今隨處可見的某某畫室、某某學苑、某某學園… 等,從小型的個人開業、中型的
一兩個樓層、大型的企業化進駐整棟大樓營運,在在也都可說是亦步亦趨的以日
本為摹仿學習的對象,並一再地精進演化的結果。日本興盛的補教行業造成臺灣
補教界不斷的”以日本為師”,再加上臺灣既有聯考制度的社會文憑觀念造成多數
學生習慣在課後繼續去補習班學習的風氣,兩種既成因素搭配下,自然使得臺灣
的補教行業如搧風點火般興盛不衰,也讓臺灣、日本兩地的家長在養育子女的過
程中,需要付出高昂的教育經費。而對考生來說,日本的考試政策雖然改革多次,
但是短期內仍然相當難以突破「名校迷思」的社會價值觀,從 2001 年 94%的重
考生中僅有約 30%的學生考上學校的情形來看34,考試競爭狀況仍然嚴苛異常;
對術科考試而言,日本應該是在二次考試題目內容上的活潑多樣化特色較值得臺
灣術科考試借鏡學習,至於日本術科考生多數要進入補習班補習、僅是為了要因
應考試而在一年中受短期術科應考能力培訓的情形,這點則與臺灣術科考生有美
術班三年培訓、或是普通高中生多數從高一高二就到畫室補習的狀況,有著在「美
術能力養成時間」上的差異,至於這種投入不同養成時間所造就的美術能力,在
素質或成果上的差異,則是另一個需要另行探討比較的議題了。

34
資料來源:中國網,日本高考落榜「浪人」復讀要掏大錢,http://202.130.245.40/chinese/WISI/129791.htm,
2002.12。

89
三、美國的相關制度

由於臺灣的教育制度常以美國為參酌藍本,因此兩者在基本的學制流程、學
制年限、學制名稱上幾乎相去不遠。以教育層級而言,美國使用了四個階段的基
本學制:1.學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2.初等教育(elementary education);3.
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4.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其中在進入大學前
的 1∼3 階段的教育又被統稱為「學院預備教育」(pre-college),學生所就讀的學
校 種 類包括有保育學校(nursery school) 及幼稚園(kindergarten) 、小學與初中
(junior high school)、高中(high school) 35。從大整體來看,美國的人民教育基礎應
是在於「學院預備教育」體系部分,至於其後的「高等教育」體系,則是美國目
前在世界上被公認為最具競爭性與領導地位的教育體系-在這個層次上的教育
體系,每年吸引了世界各國數以百萬計的美國留學生,事實上,自二十世紀初以
來,大陸、香港、台灣三地的華人學生留美熱潮即從未曾間斷過。而臺灣相較於
美國最大的不相同地方則在於入學制度上:美國大學數量龐多,各種升學管道暢
通,絕大多數大學在入學方式上採用「申請入學制」,與臺灣使用各種科目的升
學競爭考試成績的「考試測驗制」,是最大的不同之處;一般的考試測驗制通常
多造成文憑主義盛行,但是在美國,對升學的觀念與看法反而是以個人興趣為主
要求學及生涯規劃的依歸,同時也還需要考量父母與家庭的經濟能力等因素,這
也使得美國的學生很早就養成了獨立自主判斷的個性,並從個人主要的興趣學科
去求學發展、其餘能力的培養做為輔助,這點又與臺灣學生致力於多種學門的養
成以增加就學機會的情形更是截然不同。至於在藝術類科學生的入學方式上,美
國採行的申請入學制的常規做法上,並沒有所謂的術科考試,而是以學生在校的
各項綜合表現為主,例如高中成績、短文、自傳、作品集 … 等,在美國高等教育
制度被世界各國稱頌與摹仿的世紀風潮下,這種申請制度的內容與方式,也自民
國 82 年(1993)教育部試辦大學推薦甄選制開始後,逐漸的影響到臺灣在美術科
系入學制度上採行的方式;另一方面,美國於 1992∼94 年間,透過專案研究所
得出的《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研究報告內容中,揭櫫了對美國中等教育領域
中有關於藝術教育上的各種建議,也成為美國各州在藝術教學領域上的重要參考
依據,將於以下內容一併探討。

35
參考資料:《美國大學升學指南》,P6-14。

90
(一) 美國教育制度概觀

美國在教育行政上使用特有的「地方分權式」(decentralized),遠自十七世紀
制訂憲法之初,美國在教育事務上就從來沒有明文細目的規定,僅一直沿用 1791
年聯邦憲法修正案第十條規定:「凡憲法未授與聯邦、而又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權
利,均保留於各州或人民。」36,因之其教育管理權限一直以來都隸屬於各州政
府及人民管理;這種制度使得美國的教育行政管理沒有類似其他國家的中央管理
方式(如臺灣教育部、日本文部省),即使如 1980 年在美國聯邦政府內由教育署
升級而成的美國邦聯級的教育部(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37,一直以來的職
責也都只是管理政府對各級教育機關的援助計劃、學生助學金、貸款計劃,其餘
有關的教育事務仍歸各州自行辦理。因此在美國自由興學的風氣旺盛,任何個
人、團體、教會、宗教組織 …,都可以為任何合法的教育目的而興辦任何程度的
學校,同時在學校種類、教育目的、課程內容… 等教育內涵上極度多元化發展,
因而也使得美國的教育制度予人一種充滿活潑感與民主化的觀感。

美國基本的教育體系可大分為「學齡前教育」、「初中等教育」、「高等教
育」等三大階段:

1.學齡前教育
三、四歲的孩子可到保育學校(Nursery School)託管,五歲的時候則就
讀一年的幼稚園(Kindergarten)。

2.初、中等教育
初、中等教育是總共為期十二年的義務教育,六歲起開始就讀,包括
有小學教育(Primary School 一年級到六年級)、中學教育(Secondary
School 七年級到十二年級)兩階段,但是這兩階段的年制並不一定,也
有 4+8、6+6、6+3+3、5+3+4 等不同的階段學制,但是只要總數加起
來有十二年即可,目前美國的學制已逐漸傾向於高中就讀四年的方式

36
參考資料:《各國教育制度》,P265。
37
於 1979 年美國卡特總統所推動改制,最終由國會通過 96-88 號公法成立。《各國教育制度》,P286。

91
(即九年級到十二年級)。在高中的核心課程上有「英文」(四年,寫/
作文、英國文學、美國文學等)、「歷史」(三年,世界歷史、美國歷
史、歐洲歷史)、「第二外語」(三年)、「數學」(三年,幾何學、代數
I、代數 II)、「音樂/藝術」(三年,因校而異)、「科學」(三年,地球
/環境科學、生物、化學)等科目。

3.高等教育
美國的高等教育分為「大學教育」與「研究院教育」兩大類,大學教
育包括有一般大學、社區大學、技職專科院校等,就讀時間從 2∼4
年不等,研究院教育則以「碩士」與「博士」、「博士後」為主。美
國的高等教育相當普及,據 1995 年的統計38,美國各類大學已約有
3632 所、大學本科生(undergraduate)一千二百多萬人、研究院學生一
百七十萬、專門學院學生(醫學院及法律學院等專門學院)三十萬 … ,
其高等教育之普及程度,目前世界上鮮有國家可與其相比。在高等院
校的類別上則有以下多種類型,分別授予就讀的學生不同的學位:

(1) 初級(或社區)學院(Junior or Community College)


美國的初級社區學院(社區大學或短期大學)是由社區支持的推廣
普及教育,一般在二年制的公私立初級學院就讀的學生,畢業後
可獲頒副學士(Associate' Degree)學位,之後還可轉學到四年制的
大學(Bachelor' Degree)繼續就讀。主要特色是學費較低廉,有不少
學生利用為唸大學的省錢方法。

(2) 文理學院(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或簡稱 Liberal Arts


College)
即一般普及的四年制大學本科教育(undergraduate education),兼有
小部分文理學院頒授碩、博士學位,其中部分文理學院更擴充發
展成為綜合性大學(university),學類因此擴及有文理科、數理科、

38
美國《高等教育紀事》(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一書,Almanac Issue(1995.9.1 出版)。
資料來源:楓之鄉國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各國移民介紹,美國的教育制度,
http://www.frontierintl.com.tw/immigration/American/education/index.htm,2002.12。

92
專業教育研究院…等,如著名的哈佛、耶魯、哥倫比亞大學,其
前身皆為文理學院。

(3) 綜合性大學(Comprehensive University,或簡稱 University)


綜合性大學除了本科大學教育外,還須要附設研究院從事高深的
學術研究、培訓專業人材,因此頒授如碩、博士等高級學位,是
與一般大學與學院最顯著不同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大多從學院開
始劃分,學院下再細分為各種科系。依照教育經費來源的不同,
綜合性大學又分為公立及私立兩種:整體而言,私立大學在名氣
上略勝公立大學一籌,由美國許多著名的學校所共同組成的「長
春藤盟校」(Ivy League Schools)成員中,大多是大學排行榜上名列
前茅、歷史悠久的私立大學(例如哈佛、耶魯等);至於公立大學
則以州政府撥款運作的「州」級系統學校,以及「市立大學」較
為完善(例如加州州立大學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密芝根大學
University of Michigan、紐約市立大學 University of New York
等);另外還有一種公立大學(Land-Grant University),原先是由聯
邦政府撥給土地、以土地的收益補助經費,後來改為撥款補助,
主要以農村推廣教育及訓練中學的家事與農科教師為主。

(4) 研究院(Graduate Schools)


美國的「研究院」及「高等專業學院」是其教育體制的最高級頂
點,以研究為主的研究生課程均為高級教育學位,如涵蓋多科系
的「哲學博士」(Ph.D.)及「碩士」(M.A.或 M.S.)。

(5) 高等專業學院(Advanced Professional Schools,或簡稱 Professional


Schools)
「專科學院」含括了醫科、法律、神學、藝術…等各類專門人材
的培育,這類學院通常附屬於大學的一部分或單獨設立,多以一
種單獨的專業培訓為主。這類學校的學生通常被要求要先接受二
∼四年的專業預備性的文理科教育,然後才能就讀(如醫學博士

93
(M.D.)及法學博士(J.D.),必須接受三至五年的專科訓練),其中有
些學院的學科限制僅美國人可以就讀,非美國居民或公民則無法
入學,是美國保護本國高等技術不致外流的做法之一。

(6) 技術學院(Technical Colleges)(又稱為工藝學院、技職專科學院)


美國的「技術學院」,根據國防教育法案的解釋,旨在招收高中
畢業生、提供兩年的高等教育,以培養工程、數學、物理、生物
科學等方面的技術人員為主,其特色在於注重技術和半專業性的
工藝訓練,多以公立為主,亦有私立、地方性、區域性、全州性
等不同區分。

(7) 軍事學校(Millitary Academies)


「軍事學校」即由美國聯邦政府出資開辦高等軍事學校,如 1802
年創校的紐約州西點(West Point, New York)「陸軍學校」(Military
Academy) 、 1845 年 創 校 的 馬 利 蘭 州 安 那 波 里 斯
(Annapolis,Maryland)「海軍學校」(Naval Academy )、1955 年創校
的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泉(Colorado Springs, Colorado )「空軍學
校」(Air Force Academy),均以培育軍事人材為目的。

(8) 成人大學
美國的「成人大學」附設於大學之內,有「大學校外課程」University
External Program、「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遠距教育」
Distance Education、「持續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 等不同類
型,通常稱為「成人教育部」或「大學延伸部」(Extension),如
匹次堡大學的”niversity External Studies Program”、普林斯頓大學
的”rogram in Continuing Education”等,用以滿足希望繼續進修的
社會在職人士一圓取得大學學位的夢想,另外也有所謂的遠距教
育機構及學府登記為大學,可以用透過電腦網路、錄音帶、錄影
帶教學的方式累積學分,來取得畢業學位。39

39
參考資料:《美國大學升學指南》,P9-13。

94
美國現行教育制度整理如下”圖 2-10”所示:

博士後研究

研究院教育
博士課程(2-4 年) 專業博士課程(2-4 年)

碩士課程(1-3 年) 專業碩士課程(1-3 年)
高等教育

年大學教育
4 年級 Senior
專業學院 4 年
3 年級 Junior
(教育、醫學、神
2 年制技術學院 2 年制大學 2 年級 Sophmore
學、法律…等)
(技職專科學院) (初級、社區學院) 1 年級 Freshman
初、中等教育

12

年義務教育
4 年制高中 6 年一貫制中學 3 年制高中 4 年制高中
3 年制中學 3 年制中間學校
8 年制中小學校 6 年制小學 6 年制小學 5 年制小學

學齡前教育
幼稚園(5 歲入學讀一年) Kindergarten

保育學校(3.4 歲) Nursery School

圖 2-10:美國教育制度與學流圖。
《赴美必備手冊-留學移民寶典》
(資料彙整自: ,P8;
《比較教育學》
,P57;
《各國教育制度》
,P280。)

(二) 美國的申請入學制度

美國的大學入學制度基本上是架構在「申請制度」上,包括有申請即准許入
學的「免試入學」(Open Admission)制度,以及附帶一些篩選規則的「甄試入學」
(Selective Admission)制度兩大類,對完成十二年級課程的高中畢業生來說,升學
的管道是相當暢通的,以下分為高中畢業生條件與大學錄取標準與政策兩部分來
說明:

1.高中畢業生條件
對於美國高中生來說,在申請進入大學前,需要依大學科系需求先準
備幾種重要的成績提供申請學校參考,一般常用的成績包括有:

95
(1) 學術性向測驗(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是一項美國全國性的高中能力測驗(Test 非 exam),主要用於測驗
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並提供學生測驗成績在全國高中生成績的
高低落點。之所以有這項測驗的產生,是因為美國高中並不施行
統一的課程與教材,因此學生的在校成績只能反映出學生在某所
學校的班級名次,在評分標準、排名先後上沒有一個共同的標準
可以與其他學校的學生作比較,故而衍生出此一共同測驗,以供
大學接受新生的參考。測驗內容分為「英語」和「數學」兩科,
每科滿分為 800 分,總成績的一般水平約在 1200 分左右。SAT
的測試每年舉行 6 次,在全美國和世界各地有數百個測試點供學
生選擇參加。

(2) 學科成就測驗(ACH,Achievement Test)


學科成就測驗內容有 15 種科目,包括寫作、文學、美國歷史與社
會研究、歐洲歷史與社會研究、數學(Level Ⅰ)、數學(Level Ⅱ)、
物理、化學、生物、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拉丁語、希伯來語、
俄語,學生根據自己欲申請的科系要求科目成績,任選其中 3 科
來準備。ACH 主要功能在於檢測學生是否具有某學科的精熟度與
準備度,做為了解該學生是否具備在某領域深造的基本能力指標。

(3) 美國高等學校測驗(ACT,America College Test)


包括英語、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研究 4 個部分,ACT 的主要功
能用於檢測學生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性向等,與前述的 SAT
頗為類似,每年亦舉行 6 次,學生可選擇時間應試。

以上三種測驗成績普遍為美國各大學所交叉採用,這三種測驗的施行
並不由美國政府部門主持,而是由兩個民間考試機構分別主持:包括
在 l947 年由大學入學考試董事會、美國教育理事會和卡內基教學促進
基金會三個機構聯合創辦的「教育測驗服務處」(ETS,Education
Testing Service),主要負責 SAT 及 ACH 測驗;另一個於 1959 年成立

96
的「美國高等學校測驗機構」(ACT,America College Testing Program),
則負責 ACT 測驗的舉行。這兩個測驗機構最大的不同處在於 ACT 除
測驗功能外,還提供學生申請諮詢、就業輔導、獎學金發放等功能。

美國的高中生通常在高中最後一年前後開始準備學校的申請,一般的
申請數量大約在 4 所院校左右,於每年的 4 月份可以知道申請結果。
除了以上三種測驗成績之外,其他需要準備的申請文件通常還包括以
下幾種:1.高中成績單(用以反應學生高中在學表現);2.學生個人申請
資料(內容包括寫作能力、個性、抱負、特殊才能等,讓招生人員對申
請者有較多的瞭解);3.推薦信函(申請競爭比較激烈的大學會要求學
校推薦函直接寄到招生處);4.面試(視學校而定)。

2.大學的錄取標準或政策
美國高等院校在錄取標準或政策上是由各校獨立自主決定的,大致有
以下幾種方式:

(1) 「開放性」的招生政策
即錄取所有提出申請者,並為不合格的學生補課,包括許多社區
學院和四年制的州立大學採取這種政策。這種類型院校在中途退
學的比率上會較高,但也從理論上保障了人人都可接受大學教育
的權力。

(2) 「最低標準」的招生政策
大部分美國高等院校均採用這類政策,學校接納符合最低入學標
準要求的學生。這類學校要求檢附各種測驗成績的目的,是在於
先理解學生能力以便進入大學後因才施教之用的,並非以此為錄
取依據,因此對學生的測驗成績要求通常會稍低於全國的平均成
績,以利學生順利申請。但是這類院校的中途退學率有時也高達
60-70%,從高中生申請學校、為升學探路的觀點來看,這類院校
對學生的真正篩選過程,也可說是自新生入學後才開始的。

97
(3) 「選擇性」的招生政策
採用這種政策招生的院校,其標準在於學生的綜合能力而非學業
成績,通常要求的測驗成績層級是在 C 以上的學生(美國平均分數
自最高到最低分為 A∼F 共 6 等),或遠高於全國性測驗的平均成
績,屬於要求較嚴格的學校,在美國大約有 200-300 所。

(4) 「競爭性」的招生政策
這類院校在美國為數最少,不超過 100 所,除了要求 SAT 成績之
外,還要求 ACH 成績,同時在測驗成績落點上的要求更是需要達
到全國測驗前 10%以內(這類學生的高中成績通常也會在全班前
20%以內),每位申請者需與多人競爭,錄取人數遠少於申請人
數。一般而言,符合基本的 SAT 與 ACH 成績的申請學生,最終
決定其入學的關鍵大多是在推薦信函上或其他詳盡的教師書面評
語等學生檔案上,而學校也會依據其科系需求招收不同地理環
境、種族、經濟與文化背景的學生,也有的院校偏向招收特殊專
長的學生,如美術、音樂、體育、戲劇…等方面。40

以上申請制度的大致過程,整理如下”圖 2-11“所示:

高中生一般申請學校準備項目 大學錄取標準或政策
SAT、ACH 成績 ETS 主辦
1 1 「開放性」的招生政策
ACT 成績 ACT 主辦

2 高中成績單 提出入學申請 2 「最低標準」的招生政策

3 推薦信
3 「選擇性」的招生政策
4 個人申請資料

5 面試 4 「競爭性」的招生政策

圖 2-11:美國申請入學制度簡圖。

40
資料來源:中國翻譯網,走遍世界,美國大觀,美國大學,
http://www.chinatranslate.net/big5/world/usa-guide/education/College/enrol.htm。2002.12。

98
(三) 美國「國家藝術標準」

美國政府在早期對於藝術成為普及教育課程的問題並不明確,開始的時候也
只是在課程中有美術、音樂等名稱,加上沒有類似臺灣聯考的約束跟壓力,上起
課來較為輕鬆無壓力,跟其他一般的課程比較起來,可說是勉強成為通識教育中
枝微末節的一環而已。1965 年,美國設立了「國家藝術捐助金」補助各種文化
活動,在當時越戰所造成的反戰、反傳統社會思想背景之下,藝術上的創造性思
維跟理念大為解放,成為一股大眾所接受認同的思潮;到了七0年代左右,美國
因而在藝術教育的觀念上徹底改革,除了重新設計藝術教育課程之外,最重要的
轉變之一就是施行「將藝術家引進課堂」的制度,讓學生直接學習藝術家的思考
方法,這一方法成為美國藝術教育施行的理念主軸,更直間接的影響了其他國家
廣為仿效,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聖路易的”中央中西部地區教育實驗室”,執行一項
以創造性、欣賞性的試教課程來改革藝術教育的實驗,自 1967 年起的十年之間
所評估出來的「藝術家進駐學校」策劃案成果,成為美國藝術教育的主流觀念。
當時在教育界的許多報告產生一個大致的觀點:「除了藝術專業教育之外,學校
實在並無責任,亦非最適當的機構來傳授藝術。」41,除了政府機構支持改革之
外,民間的基金會也透過研究提出許多對於藝術教育上的主張供政府參考,他們
主張編列教育預算將教育工作交由民間機構辦理,因此造成了各級藝術教育課程
逐漸轉變為一種「課外活動式」的開放教育模式,但是這種體驗式的藝術課程,
後來因為對於「提昇創造力」這一個目標在技術上有無法度量的實質問題,以及
在施行上缺少目標定位等因素,逐漸被許多教育學者希望將其修正為往「人文學
科」上去增加養成;在這種”藝術教育也需要一種學術標準”的思維下,藝術教育
逐漸被規劃成為一套課程,並由人文學科類教師執教,帶領學生從創作面到欣賞
面來了解藝術的全貌,因此藝術教育也就從六0年代的自由作風逐漸回歸到正常
的學校課程中了。

1.由來
美國自 1980 年在藝術教育上進行改革的同時也提出了許多關於”教育

41
資料來源: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漢堡德,《藝術教育改革方案的探討》。

99
標準”的觀念,例如 1983 年的全國性出版品-《一個在冒險中的國
家》,便完整的揭櫫了這個概念的形成42。到了 90 年代冷戰結束後,
美國在教育議題上開始進入所謂的「標準運動」發展時期,1989 年 9
月,布希總統召開教育高峰會議,提出美國的教育應該在 2000 年達
到六個主要的教育目標,並於 1990 年發表了一篇名為《國家教育目
標報告:建設一個學習者的國度》的重要報告,同時也成立「國家教
育目標專門小組」(NEGP,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1991
年又成立了「國家教育標準和測試委員會」(NCEST,the National
Council on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Testing)來負責監督推動國家教育
目標的實施。1992 年,美國「全國藝術教育學會聯盟」(Consortium of
National Arts Education Association) 在「國家藝術標準委員會」的指
導下,經過與「國家藝術基金會」、「國家人文基金會」等單位協調
之後,從「音樂教育家全國會議」這個組織取得主要的研究補助經費,
開始進行一連串以”美國全國學生在藝術範疇中所需要知道的、且能
夠去實行的內容為何”為目標的藝術教育標準的研究,研究案經過專
家學者討論、回顧州級藝術教育架構、參考其他國家的標準、多次公
開討論會 … 等研究歷程後在 1994 年完成,並提出《美國藝術教育國
家標準-在藝術方面學生所應該認識而且能做到者》這篇報告,公布
給美國各州學校做為參考,成為美國近年來在藝術教育標準上重要的
一篇研究報告;同年 3 月 31 日,克林頓總統正式簽署《美國 2000 年
教育目標法》(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將六個國家教育目標
擴充為八個,並將五個原本的核心課程(英語、數學、科學、歷史、地
理)擴充了外語、藝術、經濟、公民與政府等四科成為九科,同時也成
立了「國家教育目標和發展委員會」(NESIC,the 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Improvement Council) 來負責美國各州課程標準的制
訂、實施和評價,由於該法案明確指出要進行「基於標準 (Standard
based Reform)」的改革,因此,美國 90 年代在基礎教育課程上所進

42
資料來源:《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P130。

100
行的「標準化」改革,便被正式的以法律形式給確定下來43。對已經
發展了幾十年的美國藝術教育改革來說,「藝術」科目在國家法律的
規範下成為核心課程的一環,可說具有非常重要而珍貴的意義。

2.內容
《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含括了舞蹈、音樂、戲劇、視覺藝術等四
大類藝術範疇,在教育範圍上則涵蓋了幼稚園至十二年級學生,主要
陳述的標準有「內容標準」和「成就標準」兩大類,「內容標準」明
訂在藝術學科中,學生所應認識且能夠去做的是什麼,「成就標準」
則是說明了美國學生完成了四、八、十二年級課程後,所預期達到的
知識成就與水平,其中「成就標準」在九到十二年級進一步區分為「熟
練的」與「高級的」二階段。這個研究報告主張所有美國學生在完成
中等學校課程時應該具備以下幾種「應瞭解且可執行」的大範圍標
準,包括有:1.以基本的詞彙、材料、技術等知識與技巧,傳達四大
類藝術範疇;2.至少熟練一種藝術範疇在的傳達能力;3.評價各種藝
術作品的基本分析能力;4.具備認識不同文化和歷史時期典範藝術作
品的素養;5.能夠關聯、橫跨不同的藝術知識技巧,並且予以分析統
合。其中與美術相關的應歸屬於「視覺藝術」範疇之內,在「內容標
準」上共包括六項:1.瞭解和應用媒介、技術、過程;2.使用構造和
機能的知識;3.選擇和評價題材,在象徵和思想的範圍內;4.瞭解視
覺藝術和歷史與文化的關係;5.反省和評量他們作品和別人作品的特
徵和價值;6.連接視覺藝術和其他的學科。在本案的研究範疇中,以
高中生為主的「成就標準」對應於美國九∼十二年級這個範疇內,整
體高中生的「內容標準」與「成就標準」內容,整理如下”表 2-20”所
示。至於在這個研究報告中對於視覺藝術(Visual arts)的名詞定義,則
是以廣博的範疇來說明的,包括有傳統純藝術、傳達和設計藝術、建
築和環境藝術、民俗藝術等幾個大類,內容表列如”表 2-21”所示44。

43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期刊,課程教材教法,研究借鑒,國外課程教材,
http://www.pep.com.cn/200212/ca8819.htm。
44
資料來源:《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P23-24、83、121-127。

101
表 2-20:美國 9-12 年級生「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內容簡表。

《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九∼十二年級(相當於臺灣高中生)

成就標準
內容標準
熟練的 高級的
a.在技術和過程中,以充足的技巧、自信
c.至少以一種視覺藝術媒材表現高水準
和敏感度應用媒材,使其意圖得以表
1.瞭解和應用媒介,包括 的傳達思想。
現在作品上。
技術與過程。 d.能獨自以分析、綜合、評價等知性技巧
b.理解和傳達視覺藝術,說明其思想如何
創作,界定並解決視覺藝術的挑戰。
與使用的媒材、過程相關。
a.表明形成和支持有關成藝術之商業、個
d.針對兩種(或以上)的藝術作品,使用組
人、社區,或其他目的的特色和結構
織原則和機能觀點,予以完整說明、
判斷能力。
2. 使 用 構 造 和 機 能 的 知 比較。
b.評價藝術作品在組織結構和功能上的
識。 e.對於特定的視覺藝術問題,創造出多元
效度。
的解答,在結構的選擇和藝術的作用
c. 使用結構原則和機能來創造藝術作
間創造有效關係的競爭力。
品,以為解決特定的視覺藝術問題。
c.描述特定意象和思想的原始概念,並解
a.反省藝術作品在視覺、空間、暫時性、
釋為什麼這些概念在自己跟別人的作
功能上的不同,並描述這些特點如何
3. 在 象 徵 和 思 想 的 範 圍 品中是重要的。
與歷史文化相關。
內,選擇和評價題材。 d.評價自己跟別人的作品中,使用的題
b.在藝術作品中應用題材、象徵、思想、
材、象徵、意象內容、態度 … 等創作
技巧…等,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來源的有效性。
a.依據藝術作品的特色與目的,區分各種
d.分析並解釋藝術作品在形式、內容、目
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
的、評價等模式間的相互關係,表現
b.描述、探索特定的藝術作品,在文化、
4.瞭解視覺藝術和歷史與 出對於評論家、美學家、藝術家等職
時間、地區上的功能與意義。
文化的關係。 業內容的瞭解。
c.依據歷史、美學、文化等觀點,分析藝
e.分析在不同時間及文化下的視覺藝術
術作品之間的關係,並將合理化分析
特徵及其共同特色。
後的結論應用於自己的作品製作上。
a.確認創造性藝術作品的意圖,探索其不
同目的的意涵,並將特殊作品間的不
同目的予以合理化。
5.反省和評量他們作品和 d.以各種傳達意義、思想、態度、觀點、
b.分析特定作品如何被創造,以及作品如
別人作品的特徵和價 意圖 … 等面向,技術性的反應藝術作
何與歷史文化背景相關連,並描述其
值。 品。
意義。
c.以分析方式來反省不同的解釋,並將其
做為瞭解和評價藝術的工具。
a.在創造與分析目標上,比較視覺藝術和
其他藝術學科的材料、技術、媒介、
c.綜合視覺藝術,並挑戰其他學科(如人
6.連接視覺藝術和其他的 過程…等特質。
文、科學等方面)的分析創造原則與技
學科。 b.比較視覺藝術在特定歷史時期或風格
術。
上的人文、科學思想,或是相關議題
與主題上的特色。
(資料來源:《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P121-127。)

表 2-21: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之「視覺藝術」範疇內容一覽表。

「視覺藝術」範圍 包括
傳統純藝術 描畫、繪畫、版畫、雕塑。
傳達與設計藝術 影片、電視、製圖法、產品設計。
建築與環境藝術 都市、室內、景觀設計
民俗藝術 陶藝、編織、珠寶藝術作品、木質、紙張、其他材料作品。
(資料來源:《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P83。)

102
由於美國採用各州自主式的開放教育制度,因此在《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
這篇研究報告中,並沒有提出”必定要如何”的字眼,而是以一種建議性質的研究
結果來陳述,同時也強調這一份研究報告並不代表政府立場或政策、沒有所謂的
官方背書,雖然提出這樣的一份藝術教育標準並沒有所謂的強制性,但是在對於
美國在藝術教育上的施行方向,卻提供了一部分相當明確的參考;此外,這份研
究報告也積極的在文中指出對於這個標準能被廣為應用、採納的殷切期盼:從標
準的重要性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等面向,最終重點還是「僅在於它們被實施」。

(四) 美國藝術學系與課程

美國的藝術相關學校上基本上分為兩大類:

1.「藝術專業學校」
招收有志於傳統藝術學科如:素描、油畫、雕塑、工藝設計 … 等領域
的學生,或是在這些藝術領域具有優異資賦的學生,在入學許可上是
以申請者的個人創作為主要考量,通常必須準備一、二十件作品(原
作、幻燈片 … 等形式)供學校系主任、教授來審查,這類的學校在教學
上通常會與博物館、畫廊等藝術單位進行某些藝術專業領域的合作,
並以授與學生「專業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為主。

2.「大學院校藝術科系」
這類院校注重學生對藝術領域的興趣與熱忱,申請者除了具有確切的
藝術性向之外,最好還要對各種藝術範疇具備廣泛的基礎常識,這類
院校通常以提供博、碩士等高等「學術學位(Academic Degree)」為主,
因此一般對於申請學生的學科成績普遍較為重視45。

從 2003 年《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對美國人文藝術類學院的統計與評估,
排名前十名的學校來看,計有:1.Amherst College;2.Swarthmore College;
3.Williams College;4.Wellesley College;5.Bowdoin College;6.Carleton College;

45
資料來源:美國校園網站,認識美國教育制度,藝術學院,
http://www.uscampus.com.tw/research_options/build_understand/build_article8.htm

103
7.Haverford College;8.Pomona College;9.Middlebury College;10.Davidson College
等十所46,這些較為知名的藝術學校中,仍是多以學院(College)為主的。雖然美
國在學校屬性的大分類上早已具備以培養「專業藝術家」(專業學校)與「一般藝
術工作者」(一般藝術科系)這兩種目標,但是由於各種藝術類型不斷的進行分化
創新,基於多元的社會需求使然,逐漸有越來越多的校系已經開始朝向整和兩種
教育目標的方式來發展。至於在藝術科系的分類上,大體上仍如《美國藝術教育
國家標準》研究報告中對「視覺藝術」一詞所闡述的名詞解釋內容(表 2-20)為基
礎架構,目前可分為:1.純藝術:繪畫、雕塑、版畫 … 等;2.應用藝術與設計:
環境設計、繪圖設計、插畫、工業設計、室內設計、攝影、紡織設計 … 等;3.建
築:建築、景觀建築、都市設計 … 等;4.藝術及藝術史:藝術、藝術史、藝術行
政、藝術治療 … 等 47。其中的應用藝術設計類因為電腦的普及與商業發展等因
素,數位人才需求增多的結果,使得這些科系在名稱與發展目標上不斷有許多新
的思潮產生,成為目前美國藝術科系中發展較為迅速、多元的一環。

(五) 小結

綜觀以上美國的教育制度發展的過程與內容,可以發現美國的教育制度在申
請入學制的架構下,配合各校招生自主等精神,孕育出一個完整的自由化、多元
化教育風格,也造就了美國高等教育制度在世界上備受推崇的領導地位,以臺灣
為數頗多的留美學生回流成為教育管理階層的教育人才培育方針來看,臺灣在教
育制度上有許多跟隨美國制度的相似面貌可供比對,例如:

1.中等教育轉為高中職綜合體制
美國的初、中等教育體制已從過去的 6-3-3 制(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
三年)逐漸發展成整體 12 年制,近年來高中更已傾向就讀四年,而臺灣的
中等教育學制政策中,主張對前期(國中三年)與後期(高中三年)的中等教育
體制多元化,將高中、高職教育予以進行整合(分為綜合高中、普通高中、

46
資料來源:美國國際商務會員-美國藝術院校,美國藝術教育及院校介紹,
http://www.americamember.org/usavip/university/art.htm
47
資料來源:美國高等教育網,藝術科系查詢,
http://www.college-usa.com.tw/DIY/college_major/Humanities,%20Art,%20and%20Social%20Sicences.htm#
Textile%20Design

104
職業高中、完全中學等類型)的做法,也不無與學習美國中學的「綜合制」
有關48。

2.高中生能力考核方式轉變
如前述所言,美國對高中生智學所進行的檢驗是以 SAT、ACH、ACT 等
類別為之;而臺灣也從聯招制度中”一試訂終生”的「考試」觀念中,逐漸
以較為降壓式的「測驗」一詞來取代,演變為所謂的「學科能力測驗」。

3.大學招生政策自主
在學習美國申請入學制諸多優點之後,臺灣的大學招生政策也不可避免的
跟隨美國模式般的自主起來,過去臺灣的聯考學校排名雖然跟著教育部政
策予以淡化或去除了,但是隨之而來的則是各校在申請制下的審核態度、
審核標準上的另一波角力-因為學校必須對自己的招生內容負起全責,而
這主要也關係到學校的經營生存政策。

4.課程標準的訂定
隨著美國於 1994 年提出《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之後,臺灣也於 1995
年,修正發佈「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包含美術術科部分的「美術」與「藝
術與生活」兩種課程標準。

5.非官方組織的考試測驗中心
美國於 l947 年成立的「教育測驗服務處」(ETS,Education Testing Service)
以及 1959 年成立的「美國高等學校測驗機構」(ACT,America College
Testing Program)兩個主要的高中生能力測驗機構,均是民間機構而非由政
府成立的,而臺灣於 1993 年正式成立的「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
金會」也是民間基金會性質而非官方機構,均基於希望保持考試測驗機構
中立的超然立場。

48
資料來源:教育部資訊網,美國高中課程考察報告,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SCHOOL/EDU7362001/i1301/course/update/report_7.htm?
op en。章節參。

105
至於美國在教育制度上普遍為各界所憂心探討的則是「學校選擇權」的
(school choice)問題:所謂「學校選擇權」指的是美國自 1980 年代後期興起的一
種主張,各地區的家長不需就地讓子女於該區學校就讀,而可以自由選擇子女前
往其他區的公、私立學校就讀,而基於地區人口分配教育經費的美國地方學區,
則需將該學生的教育經費隨校給付,由於美國的國家教育經費甚少撥付給一般經
濟狀況較優的私立學校,加上私立學校由上流社會家長開辦的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s)所在多有,因此就產生了「貧富家庭」與「黑人白人」學生分開就讀的
問題,直接挑戰美國在種族平等、貧富差距上的敏感議題,被形容為美國在教育
問題上的火藥庫。另外,小布希總統所簽署的《2001 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法案》
(NCLB,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使得學校的”績效責任”法令化,美國
教育界在七0年代因需要以提昇學生素質為前提而致力提倡的「學習成就標準
化」概念更加落實,許多嚴厲的要求如:各學區需公布「學習成就標準化測驗成
績」,成績不佳、限期改善未果的學校將面臨教師解聘、學校關閉的命運 … 等,
均促使各校開始在學生的各種表現上大做文章,追逐所謂的”績效”,因此也開始
讓學習評量的本身產生質變,教育人士認為此舉演變的結果恐將面臨與臺灣產生
同樣的「考試領導教學」風氣49。

目前在美國各州教育自主的情況下,藝術課程與其他學科相比雖然仍屬少數
(一般在高中課程中佔一學期∼一學年),同時在實際的節數上所佔的比例也不一
樣,但是從 1994 年克林頓總統簽署的《美國 2000 年教育目標法》(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內容中,要求美國高中生畢業率需達 90%、學生修習
各學科(英語、數學、科學、歷史、地理、外語、藝術、經濟、公民)需達到一流
水準的情形來看,「藝術」這一個領域已然成為美國高中通識教育中重要的一環;
而臺灣高中的「美術」、「藝術與生活」課程雖然自 1995 年以來也議訂已久,
但是因為存在已久的美術術科考試制度與美國的申請入學制仍然相去甚遠,加上
在術科能力上的要求也與高中美術課程所能教授給學生的有一段落差,未來各大
專院校的藝術科系是否願意降低對高中生美術能力的需求、完全採用申請制招
生,則還需要繼續加以觀察。

49
資料來源:《各國教育制度》,P300-302。

106
四、英國的相關制度

英國(United Kingdom)國土包括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北愛爾蘭四個地
區,在教育制度上如學校制度、證書考試、學校課程與評量 … 等,均發展有悠久
的歷史,同時也各有其特色,如同英國政治體制般維持著「四個國民為一國家」
(four nations in a country)的特色。英國的教育組織制度可追溯到基督教傳入之
始,由於在西元六世紀至十九世紀間,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裡面,都是由”教會”
來掌控其教育體制,因此對英國人來說,整體上是以遵循傳統為依歸的;十九世
紀開始,英國的教育制度依循著「不捨棄傳統制度、不損害各方利益」的溫和漸
進式原則逐步改革,其中在 1944 年制定的教育法案,奠定了現代英國教育制度
的基礎;英國的教育體制一直以來非常受英國兩大政黨-右派保守黨與左派工黨
-的政治勢力所左右,兩黨意見在 1965∼1974 年間對”綜合高中的設立”,曾有
一番激烈的角力,後來 1974 年工黨執政才確立了綜合高中發展的地位,但是隨
之而來在 1979∼1997 年由保守黨執政長達 18 年的時間裡,開始以注重就業市場
人力的教育養成政策、在政經發展的目標下改革教育體制,保守黨後來發展出”
新右派主義”的主張,替英國的教育型態帶來許多的重大轉變;1997 年,英國工
黨重新執政,在新時代改革的呼聲中也同樣發展出所謂的”新左派路線”,但是此
時工黨在教育政策上開始拋卻兩黨長久的意識型態之爭,大幅沿用保守黨舊制,
使得英國的兩大政黨在教育制度上呈現歷史上難得的一致性,成為英國現代教育
體制上最大的特色之一。雖然英國各級學校是由中央政府、地方教育當局、民間
團體共同管理,但是由於分為四個地區,加上採用所謂的「學術與職業課程分軌
制」及「教育與職業證書認證制」,各區使用標準沒有強制統一,因此在教育學
制上也較為複雜。

(一) 英國教育制度概觀

英國的學制內容相當繁複,包括在學制年限、名稱、入學年齡、課程內容 …
等方面,均與美國與臺灣的制度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大體而言,英國學制具有公、
私立兩種重要體制,可分為:1.學前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擴充教育
(further education,或稱延續、繼續教育);5.高等教育等五個階段。

107
1.學前教育
英國的學前教育階段指的是 2∼5 歲間的孩童教育,英國稱其為「基
礎階段」(Foundation Stage),常見的學校包括有:2 歲入園的幼兒園
(nursery school)、小學附設 3 歲入班的幼兒班(nursery class)。公立幼兒
學校是免費性質的,也有所謂需要自費的私立「預備學校」(preparatory
school)。

2.初等教育
英國在初等教育階段是義務教育,共有 6 年,涵蓋了 5∼11 歲的小學
生,通常稱為一∼六年級生;5∼6 歲的一、二年級稱「第一關鍵學習
階段」(Key Stage one),7∼11 歲的三至六年級則稱「第二關鍵學習階
段」(Key Stage two),其中 6 歲的二年級生相當於臺灣的小學一年級
生。
(1) 公立體制
5∼6 歲的一、二年級就讀「幼兒學校」(infant school),接著 7∼
11 歲的三至六年級則就讀「初等小學」(junior school);另一個就
學管道是 5∼7 歲(一至三年級)的「第一級學校」,這種學校接續
銜接的學制較為特殊,8∼15 歲的四至十一年級生橫跨了初等與
中等教育兩階段,稱為「中間學校」(middle school)。以上兩種公
立學校均是免費的國家義務教育。
(2) 私立體制
英國私立初等體制年限與公立不同,一般多延長 2 年(到八年級),
5∼6 歲的一、二年級就讀「前預備學校」(per-preparatory school),
7∼12 歲的三至八年級生就讀「預備學校」(preparatory school)。

3.中等教育
英國的中等教育(secondary schooling)含括了 11∼18 歲的學生,包含兩
部分:1.十一年義務教育後 5 年的 11∼16 歲學生(七年級到十一年
級);2.義務教育後 16∼18 歲的兩年教育。
(1) 公立「中學」體制

108
中等學校有四種,包括:1.以升學為主的「文法中學」(grammar
school);2.不需考試可入學的「現代中學」(modern school),學生
畢業後通常直接就業;3.以職業訓練為主的「技術中學」(technical
school) ; 4. 將 以 上 三 種 學 校 特 質 融 為 一 起 的 「 綜 合 中 學 」
(comprehensive school),是現代英國中等教育學校的主流。另外一
個管道即前述 8∼15 歲(四至十一年級生),橫跨初、中等教育兩
階段的「中間學校」體制。
(2) 公立「中六學院」體制
這類二年制學校只接受 16∼18 歲的學生,稱為「中六學院」(sixth
form colleges),通常由中學體制學生升學而來。
(3) 擴充教育學院「進階級課程」
部分「擴充教育學院」(Further Education Colleges)提供進入擴充
教育學院前的中等教育「進階級」(Advanced level,簡稱 A levels)
課程,這類學院有公、私立性質。
(4) 私立「公學」體制
修業年限五年的「公學」(public school),是英國最古老的私立學
校,由於高等學校中的劍橋、哈佛等名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公學,
因此公學在英國的中等教育中富享盛名,這類學校的學生(13∼18
歲)通常是由私立體系中的「預備學校」畢業生而來,注重學術性
質的課程。

4.擴充教育
英國政府十分重視其「擴充教育」(further education),其適用範圍非
常廣泛,除了提供中等教育後階段的 16∼19 歲學生選擇之外,通常
也針對許多受完義務教育後先行就業再回流繼續深造的國民,其課程
與學制也可上推至碩、博士等級,是一種學生自主性高又很有彈性的
教育體系,因此英國也素有「擴充教育之鄉」的稱號。以性質而言,
擴充教育可概分為兩種體系︰以培養學術研究人才為主的「學業路
線」(Academic Route)和以培養各行業的專門技能人才為主的「職業路
線」(Vocational Route)。

109
(1) 學業路線與 GCE A-Level
「中六學院」(sixth form college)提供的兩年課程,相當於臺灣的
高二、高三程度,學生修業後參加教育證書考試,主要以獲取「進
階級普通教育證書」(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 簡稱 GCE A level 或 A level )為目的,而這類證書可以用來
申請就讀大學。
(2) 職業路線與 GNVQ
另一個以職業訓練為主的擴充教育型態,在科目上琳瑯滿目(如美
術設計師、護理師、維修師 … 等),學生修業兩年後可以參加中級
或進階級的「普通國家職業資格能力證照」(GNVQ,General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職業證書考試,這類證書可以作
為申請大學或就業之用。另一種職業體系中的最高階文憑稱為「高
級國家文憑」(HND,Higher National Diploma),取得這類文憑可
以直接申請進入大學三年級就讀50。

5.高等教育
英國於 1992 年通過《擴充與高等教育法案》(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Act)後,將兩個負責學術性大學的「大學撥款審議委員會」
(University Funding Council),以及職業技術學院的「科技與技術學院
撥款審議委員會」(Polytechnics and Colleges Funding Council),合併為
「高等教育撥款審議委員會」(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簡稱
HEFC) 一個單位,使得英國高等教育過去的學術、職業雙軌制逐漸消
失51。英國高等教育教育體系包括學士學位(Bachelor Degree)、研究學
位(Master Degree)、博士學位(Doctorial Degree)等三種。
(1) 學士學位
英國大學的學士課程一般多為三年,某些專業科系(如醫科、法律)
則要求修業四年或以上,課程修畢後可取得學士學位(Bachelor
Degree),英國的學士學位有幾種類型︰文學士(BA-Bachelor of

50
資料來源:福建留學網,遊學國家導航-英國,http://www.fjlx.net/newlxym/english/english3.htm。
51
資料來源:《英國高中階段(後期中等教育階段)課程改革考察報告》,貳-三。

110
Art)、理學士(BSc-Bachelor of Science)、工程學士(BEng-Bachelor of
Engineering)、法學士(LLB)等。在學士學位中還有一種比普通學
士學位在深度和難度上略高一等的「榮譽學士學位」(Honors),有
些大學規定讀三年取得學士學位,再加讀一年取得榮譽學位。
(2) 研究生學位(Master Degree)
英國的研究生課程只需要一年時間,這與中國和美國都不同,主
要以論文撰寫和課題研究為主,課堂教學較少。
(3) 博士學位(Doctorial Degree)
博士學位課程一般是三年。

以上英國的整體教育制與臺灣學制對應內容整理如下”表 2-22”所示:

表 2-22:臺灣與英國階段學制對照表。

台灣 學生年齡(年級) 英國
26
博士 25 博士
24

擴充教育
高等教育
23
碩士 碩士
22
21
20
大學
19 私立大學 擴充教育學院 大學
18
▲ ▲ ▲
17
進階級 中六學院
高中 16
中等教育

15(十一年級) 公學
第四關鍵學習階段
14(十年級)
中學
國中 13(九年級)
(文法.技術.現代.綜合)
12(八年級) 第三關鍵學習階段
11(七年級) 中間學校
10(六年級)
初等教育

小學 09(五年級) 預備學校
第二關鍵學習階段 初等小學
08(四年級)
07(三年級)
06(二年級) 第一級學校
第一關鍵學習階段 前預備學校 幼兒學校
05(一年級)
學前教育

04
基礎階段
學前教育 03
私立預備學校 公立幼兒園.幼兒班
02
01
(註:灰色部分為英國義務教育結束後的繼續升學、就業學習階段,稱「進階級」課程,類似臺灣高中課程。
參考資料:《英國高中階段(後期中等教育階段)課程改革考察報告》,表 1.1。《比較教育學》,P138。)

111
(二) 英國的考試入學制度

對英國人來說,十一年級制的義務教育結束是重要的就業或就學關鍵點,這
時的 16 歲學生稱「中學生」(相當於臺灣的高一程度),都要先行參加「普通中
等教育證書」 (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的考試,並依
此成績升學或就業52。GCSE 的成績分為 A*、A、B、C、D、E、F、G 等八級,
C 級為及格,學生成績未達 G 級標準則被記錄為 U 級(Unfortunately, no score),
無法獲得任何成績記錄與證書。提供中學生進一步就讀課程的「進階級課程」學
校,在允許學生就學標準上,通常是要求學生達到五科 A 或 C 等成績的 GCSE
證書,GCSE 考試的科目內容有一百多科,學生可自行選擇。另外,英國於 1988
年制訂了「國定課程」(The National Curriculum),基礎科目包括英語、數學、科
學等三個核心科目,以及歷史、地理、科技、音樂、藝術、體育與當代外語等七
個其他基礎科目,是所有就讀公立學校義務課程學生的課程標準。英國的學制採
用特別的「證書課程制」,學生進入修習學校的課程,大多是以考取各種證書為
目的,因此相對於臺灣高中生升大學的部分,在英國通常指的是那些就讀私立公
學、中六學院、擴充教育學院這三種類型的二年「進階級課程」的畢業學生。

1.英國後期中等教育階段(臺灣高中階段)
(1) 課程內容
英國的 GCE A level 進階級課程沒有必修科目的規定,學生自行
決定兩年後要考哪幾科的證書來修課(通常是 2 至 3 門),選擇的
考量主要以想唸的大學科系相關為主,在科目上多達一百多科。
英國自 2000 年推行「課程兩千」(C2K,Curriculum 2000)的改革
後,16-19 歲的進階級課程證書類別開始產生變化,C2K 將把兩
年的進階級課程分為 AS (Advanced Subsidiary)和 A2 前後兩段,
第一年修 AS,第二年修 A2,修習 AS 與 A2 相同的二年課程合起
來則可成為一個 A level,因此學生畢業後會有 GCE A level 和 AS
level 兩種證書。C2K 的改革用意在於修正過去進階課程學生僅修

52
1984 年以前,升學需考 GCE(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Ordinary Level),就業需考取 CSE(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後來合併成目前的 GCSE 制度。資料來源: 《各國教育制度》 ,P321-322。

112
兩三門學科的問題,進一步擴大學生學習範圍,C2K 希望學生在
第一年修 5 門 AS 課程,課程結束後參加 AS 考試,第二年縮小專
精的範圍到三門的 A2 科目,課程結束後參加 GCE A Level 考試。
(2) 升學方式
教育類:需考取各科在教育領域上的 AS level、GCE A level 證書。
職業類:需考取各科在職業領域上的 GNVQ 證照,或是以就業為
主 的 NVQ( 國 家 職 業 資 格 能 力 證 照 ,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證照。

2.考試中心
英國的考試中心,必須經過「資格能力與課程署」(QCA,Qualification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的 認 可 , 目 前 有 Edexcel(Education
Excellence) 、OCR(Oxford, Cambridge and Royal Society of Art)、
AQA(The Assessment and Qualification Alliance)等政府考試代辦機
構,提供 GCSE、AS Level、GCE A Level、NVQ … 等認證的考試,這
些考試中心通常也為學校提供許多課程實施上的教材與教材教授等
支援服務53。

3.大學招生
英國的大學採用「申請制」、「聯合分發」的方式招生,學生可以使
用中學的 GCSE 成績、進階課程的 AS Level、GCE A Level、GNVQ、
54
NVQ 成績,向 UCAS(University Colleges Admission Service) 提出申
請,學校再藉由 UCAS 提供的資料,瞭解學生的背景、計畫、證書成
績。其他的入學考量資料還包含:單獨考試成績、面試成績、其他國
家考試成績、推薦函…等55。

53
資料來源: 《英國高中階段(後期中等教育階段)課程改革考察報告》,肆。
54
UCAS 代理所有學生要進入英國大學和大部分的高等教育學院的申請作業,設定時程表,使學院或大學
有足夠的時間收件、篩選,使申請者有足夠的時間回應,UCAS 將所有申請者申請過程中各項進度詳細
記錄在電腦裡,並通知接受申請的大學與申請人。
55
資料來源:《各國大學入學制度介紹》,P133-137。

113
(三) 英國的美術院校

英國的藝術及設計課程歷史悠久,約有三百所以上的學校設有各種美術相關
課程,各類大學、綜合科技學院、美術學校...等,均可頒發學士、碩士等學位,
入學的標準以個人的證書成績、作品、面試做為審核的重要參考。

1.一般大學
包含普通大學,多以理論研究的美學、美術史...等課程為中心;以及
專業學院,專精於某些藝術領域,如攝影、時裝 … 等。教學方式包括
講座、研討會和工作實習。

2.職業課程
這類學校是以著重實用技術的專業課程為主,取得 GNVQ、NVQ 等
資格的學生已可於各藝術職業領域中直接工作,繼續深造的學士、碩
士學位資格雖然與大學、研究所同等,但是需由 CNAA(Council for
National Academic Award)機構授與。含括的藝術領域包括繪畫、雕
刻、製圖、室內設計、服飾、攝影...等。

著名的英國藝術學校有很多,例如:英國最大的藝術、設計、媒體教學中心
之一的「伯明罕藝術設計學院」(Birmingham Institute of Art and Design),設置有
珠寶設計中心、數位科技等中心;成立於 1760 年,歷史悠久並以創作能力和研
究著稱的「愛丁堡藝術學院」(Edinburgh College of Art);排名前十名的「肯特藝
術與設計學院」(Kent Institute of Art Design),設有建築、陶瓷、攝影、時裝、視
覺、美術、珠寶設計、產品設計等科;1825 年成立的「普利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lymouth),課程包括插圖、攝影、印刷、3D 設計、圖形設計等;兼顧純藝術、
應用藝術領域的「胡佛漢頓大學」(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擁有五個藝術
與設計相關學院的「倫敦學院」(The London Institute),藝術領域的學生人數直逼
三萬人,提供了全面性類別的藝術、設計教育訓練。

114
(四) 小結

英國在 1989 年的國定課程實施內容中,即已將「藝術」課程列為義務教育


的基礎科目,2000 年的國訂課程修訂中,又針對十、十一年級加上了「設計與
科技」一科,因此其學生在藝術領域的認知與訓練上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加上英
國的進階級擴充教育充分的提供了各種專業的訓練,以及英國擁有數量相當多且
歷史悠久的藝術學校等兩個因素,對有志於藝術領域發展的英國學生來說,無論
在就業或升學的管道上可說都相當暢通。整體來說,英國的教育制度有以下幾點
特色:

1.擴充教育盛行
英國的擴充教育因為政府相當重視而非常盛行,許多受完進階級課程的學
生,在能力上已經具有相當於大學一年級的程度,加上擴充教育無論是學
術路線或職業路線(含職業領域進修與以就業為主的課程兩種)均有含括,
學生在就業或就學上的選擇彈性相當大且目標明確。在藝術領域中,很多
藝術和設計學院開設有擴充教育性質的「普通」與「高級」課程,可以讓
學生針對能力評量來從較為簡單的基礎能力培養學起,奠定一定能力後再
繼續更高階的課程學習,這一點更是讓各種藝術領域上的學習障礙大為降
低的主要原因。

2.特殊認證制度
英國的學制不若其他國家以畢業證書為學業結束依歸,學生求學的目標是
以達到取得某課程的證書為依歸,因此在教育性質上有「認證」證書
(Certificate),在職業性質上有「證照」證書(Qualification),兩類證書都有
國家訂定的標準。這種認證制度的最大好處是以學生某階段的能力為依
歸,取得證書的模式就像「畢業考試」一般,但是英國這種類似畢業考試
的證書卻可以憑藉為就業或就學依據,亞洲國家的畢業生雖然修畢學分後
可以直接畢業,但是高中階段的畢業證書並無法做為升學或就業的保障,
僅表示學生有資格去參加所謂的升學考試而已,這也是英國的證照制度較
特別的地方。

115
3.公私立就學體制分明
英國自學前教育開始到中等教育之間,即在公、私立體制上分化出兩種不
同的教育養成路線,甚至在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中,私立學校的就學年限
更是與公立學校完全不同,因此英國的公、私立學校教育體制很難予以整
合,而由於私立學校具有歷史悠久、性別單一、學術性強、學費昂貴、學
生流向名校(哈佛、劍橋)、進入社會任高級職位 … 等特質,因此在英國的
教育體制中具有傳統而重要的影響力,甚或也仍保留了幾分普通人家無法
就讀的英國貴族仕紳學校印象,最有名的就是五年制、橫跨國中與高中領
域的「公學」學校,畢業生多以進入高等教育領域升學為主。

英國在藝術領域上最為世人所稱著的就是其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1750)、美
術工藝運動(1850-1900)、新藝術運動(1890-1905) … 等,每個階段都對近代的藝術
與設計風格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因此其藝術、設計教育在理念與制度的發展上也
因為推行較早而較為完備,深受西方國家所借鏡學習。目前英國在整體的教育制
度上,因為朝野政黨理念一致而可說是推行的相當順利,但是因為英國國土分佈
為四區,在國家認同上需要對”區域統合”的議題持續著力,這一個因素讓英國的
課程內容大多著墨在與本國有關的資料上,許多其他歐洲大陸國家的內容幾乎被
完全排除,因此多少也存在一些缺少國際觀的議題;另外,英國政府近年來在教
育政策上減少支出、強調績效責任的做法,在國家朝野政黨教育政策一致的背景
下,似乎也因而減少了應有的反省辯論機制,對於以經濟利益與市場原則的教育
目標是否完全恰當,也應該還有可以討論的空間。

116
五、法國的相關制度

法國是西歐的第三大國,因為其境內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加上法國政
府對藝術文化的重視與建設,使得法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觀光國。法國於 1789 年
歷經了「法國大革命」之後,即以自由、平等、博愛的民主精神立國,因此在教
育制度上也開始由過去教會與王權掌控下的文學、神學、醫學、法學院的傳統制
度中逐漸改革,在二次大戰前的這段時間歷經了 1806 年拿破崙以帝國統一模式
培養專門人才理念而組建的「帝國大學」制度、1882 年使教育權平民化的七年
(6-13 歲)義務教育制度 … 等,可說是法國教育制度由傳統轉換到現代的重要過渡
時期;法國進入二十世紀後,更因為經歷了在 1944 年有名的「郎之萬-瓦隆計劃」
在”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民主思想上的奠基,而開始對戰後眾多國家的教育思想
產生影響,並從 1968 年頒佈「高等教育法」、1971 年頒佈「繼續教育法」之後
的陸續改革中確立了完善的教育體系56。目前法國在教育管理上已經形成確立的
「中央集權」式分級管理制度,在階級體制上規定嚴格,其學位形式通常以政府
授與認定的「國家文憑」為主,教育制度上分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階段,
法國政府每年使用 20%的財政預算在教育上,其人民受教育從學齡前至博士學位
幾乎是完全免費的(僅大學收取象徵性註冊費),因此也造成外國學生求學的絡繹
不絕,以 2002 年為例,法國大學裡的外國學生約占學生總數二百多萬人中的
11.4%,學校組成約有 3000 多個高等教育機構,包括 90 所綜合大學、240 所工
程學院、230 所高等商學院,以及眾多的藝術學院、建築設計學院、輔助醫學院
等等57。法國的學位採嚴格的證照文憑制,沒有這些證照文憑者甚至不具工作資
格,加上法國的教育理念是以「菁英制」為依歸,學生在各階段的淘汰率相當高;
法國大學招生以國家辦理的免費「會考」制度(Baccalauréat)為主、各校自辦考試
為輔,會考成績未達標準者可以進行補考。高中生在正常的修業時間完成後,需
要通過會考之後才可以獲得「業士」畢業文憑以申請入學,在大學藝術科系方面
通常還要加上學生自選的「藝術專業」會考的選考科目成績,屬於美術方面的考
試有「造形藝術」(Arts plastiqes)與「藝術史」(Histories des arts)兩科。

56
資料來源:《比較教育學》,P159-167。
57
資料來源:法國藍,法國教育制度,http://www.franceblue.com/xuexiao/xuexiaoindex.htm。

117
(一) 法國教育制度概觀

法國中央集權式的教育行政體系以其「教育部」為最高行政單位,負責課程
內容、文憑級等、教師聘用、監督、考試 … 等 重要決策,在教育部之下全國共設
有 28 個稱為「大學區」(Académie)的教育行政區域,大學區的最高主管為「總
長」與「督察」,總長需由具有國家級博士資格的人選來擔任,代表教育部長監
管各學區教育事務。1982 年施行教育上的「地方分權」以後,地方行政主管開
始在初等教育的管理與訓練上有較大的自主權。維持中央集權、地方分權的階級
性是法國教育制度的主要特色,在學制上分為:1.初等教育;2.中等教育;3.高
等教育等三個階段。

1.初等教育
含「學前階段」與「小學階段」。2∼5 歲間的孩童在學前階段有申請
免費就讀的小、中、大班三個年段;小學階段開始進入為期十二年的
法國義務教育範圍,小學的五年修業年限比臺灣的小學六年少了一
年,同時在稱呼上也不同,是採用倒數式進階的方式,小學一年級由
「第十一級」開始稱呼,小學五年級畢業後稱為「第七級」生,高中
最後一年則稱為「結業級」生。法國的初等教育完全免費,但是有嚴
格的留級制度,約僅有 80%的學生可以自小學畢業;在兩個階段中均
有國家明訂規範的「藝術與審美活動」、「藝術教育」的課程內容,
以小學每週 26 小時的課程為例,藝術課程平均約佔 5-6 個小時(20%)。

2.中等教育
法國的中等教育涵蓋兩個階段-「初級中學」與「高級中學」。初級
中學(collége)等於臺灣的國中程度,但多了一年為四年制;高級中學
(lycée)等於臺灣的高中階段,修業年限同樣是三年,高中修畢即結束
法國的義務教育階段。
(1) 初級中學
國中第一年開始稱為「第六級」生,法國的四年制國中生階段的
後兩年,即已開始依學生表現分流成「就學組」與「就業組」,

118
同時最特別的是在這個階段還有針對那些對學科較無興趣的學生
所開設的「學徒訓練中心」,提供學生將來在職業上的基礎知識
與學徒訓練。初級中學畢業後可獲得初中畢業證書,並依成績升
學到以升學或就業為主的各類高中。
(2) 高級中學
由於法國自國中階段即開始就學、職業教育分流,因此在高中階
段也因應而分為「普通高中」、「技術高中」、「職業高中」等
三種類型,高二學生稱為「第一級」生,高三學生則稱為「結業
級」生,所有的高中生在三年修業完成後,都必須要通國國家「會
考」才可以獲得 Bacalauréat général、Bacalauréat Technologie、
Bacalauréat Professionnel 等三類的高中畢業文憑。其中因初中學
業成績不理想而進入職業高中的學生,還可在讀完高二後轉為考
取「職業適任證書」(CAP)以直接就業,或是考取「職業教育證書」
(BEP)後,或就業、或轉讀技術高中二年級,是職業高中教育課程
中屬於短期教育的部分,同時也是顧及學生未來志向與出路所採
行的措施。

3.高等教育
法國的高等教育採「三段式授學位」的方式,每個階段都包含不同發
展性質的學校組成,提供學生依能力取決就讀年限的彈性機制。雖然
各學院多以申請方式入學,但是在淘汰率上頗高,如第一階段約有
40%、第二階段約有 70%、第三階段約有 83%的高淘汰率,能夠順利
取得學位的學生是依次遞減的。
(1) 第一階段
修業兩年,頒發「大學普通教育文憑」(DEUG)或「大學科技教育
文憑」(DEUST),即高中畢業後所就讀相當於大學通識教育程度
的二個學年課程。在學校類別上包括有:1.大學技術學院;2.大學
專業學院;3.高中附設的高中後二年制高級技師專科學校;4.二年
制獨立專業學院先修班等,這類學生均相當於臺灣的大學二年級
或二專程度。

119
(2) 第二階段
修業完第三學年並通過考試後,授與「學士學位」(Licence);修
業完第四學年,繳交論文後授與「碩士學位」(Maîtrise)。與臺灣
相較之下,法國的學士學位是三年即可取得,而碩士學位則只要
一年。
(3) 第三階段
具有碩士文憑的學生可以申請就讀第三階段的高等教育課程,分
為兩段,第一段修業一年,獲得授與「高等深入研究文憑」(DEA)、
或「高等專業學習文憑」(DESS)、或「高等技術研究文憑」(DRT)
之後,才可再申請繼續就讀為期 3-4 年的「第三階段博士」課程。
在第三階段的學校類別上通常包含以涵蓋各學門綜合訓練為主的
一般大學,或是以專業學門為主的獨立學院。另外,法國的最高
學位-「國家博士」(doctorat),則一般要獲得第三階段博士學位
後,以工作、論文並行的方式花上六、七年時間才能獲得58。
(4) 大學校
法國的「大學校」(Les grandes écoles)是其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重
要地位的體制,學生流向多為政府高級官員、管理人才、科技人
員,具有量少質精、考試嚴苛、競爭激烈的特性,其學制為三年,
學生由設立在高中裡面的「預備班」競試而來。「預備班」學制
兩年,是直接由各高中畢業生中約 10%成績優異者錄取而來,不
需要入學考試,讀完預備班的學生能力其實已等同大學二年級,
故而也可轉往高等教育第二階段中的相等專業繼續求學。「大學
校」公、私立均有,集中在工、商兩科內展,有多校聯招與獨立
招生等考試方式,有的學校如巴黎綜合技術學校,甚至在初試後
還要進行四次複試,入學條件嚴苛,一般不授予學位,只頒發各
校畢業文憑。「大學校」的地位一般高於其他普通大學院校,約
有三百多所,依其特有的傳統方式培養高級人才,特別是法國的
國家行政、技術官員59。

58
參考資料:《各國教育制度》,P356-377。
59
參考資料:《比較教育學》,P179-181。

120
以上法國各階段的教育制度,整理如下”圖 2-12”所示:

教育層次.級別 學制 年齡
國家博士(6-7 年)

第三階段 25
高等教育

博士 24
(3-4 年) 23
大學

22
碩士(1 年) 大學校 21
第二階段
20
學士(3 年) 師範學校 短期高等教育 19
第一階段 預備班
(2 年制) 18
結業級 17
第一級 普通高中 技術高中 BEP.CAP 職業高中 16
中等教育

第二級 15
第三級 14
技藝班
義務教育

第四級 13
第五級 初級中學 12
第六級 11
第七級 10
第八級 9
第九級 小學 8
初等教育

第十級 7
第十一級 6
大班 5
中班 4
學前階段(幼稚園.幼兒教育)
小班 3
托兒所 2

圖 2-12:法國教育制度學制圖。
(資料彙整自:《比較教育學》,P170;《各國教育制度》,P360.361;《留學法國》,P10。)

(二) 法國的考試入學制度

法國高中生的升學考試科目繁多、課業負擔沈重,在高三的「結業級」階段
要面對最重要的考試-同時也是唯一的一次考試-「畢業會考」(Baccalauréat)60,
考試通過者才算真正的自高中畢業,可以獲得會考畢業「業士」(Bac,bachelier)

60
法文的”Baccalauréat”一詞,含有拉丁文「桂冠」與「港灣」之意,具有勝利者戴桂冠、船隻準備出航的
意思,因此會考也表示”勝利者的港灣”、”成功者的搖籃”之意。 《各國大學入學制度介紹-國家篇》
,P155。

121
文憑。從法國在高中生會考通過階段即授與「業士」學銜的情況來看,法國人是
相當重視其高中生素質的,透過這張會考文憑,學生始可真正在選擇繼續升學或
就業的方向上有一確定的資格。會考的 Bac 文憑表示了兩件事:一是高中學習評
量的結果,通過測試者均具有相當文化知識水平;一是此文憑由大學區總長所署
名頒發,屬於大學頒與學生的第一張文憑,是進入高等教育的入門階與認可。因
此,會考制度是法國中等教育銜接高等教育的重要橋樑。

1.高中課程內容
法國的高中依照學生文、理科性向分設多門課程,有「普通教育課
程」、「專業課程」、「選修課程」三大類。普通教育課程為必修,
每週 14-18 小時,有法文、史地、數學、物理化學、生活與地球科學、
體育與運動、公民、法律與社會等 … 科目;至於專業課程部分,則因
為法國自國中開始即有職業與升學性向的分流,因此高中專業課程部
分也就依照以升學為主的「普通高中」、技術養成的「技術高中」、
就業為主的「職業高中」三類高中而各有分別,時數約在 8-22 小時範
圍內,各類高中開設屬於藝術範疇的課程有「美術」、「創造與設計」、
「文化設計」、「藝術表達工作坊」、「藝術」等科目;選修課程只
需一科,1-3 小時左右,有「藝術」、「藝術表達工作坊」等名稱的
課程。

2.會考制度
創立於 1808 年,法國對會考進行中央集權式的管理,教育部每年制
訂會考大綱、考科、題型、試題製編流程、分數加權 … 等各項考試制
度,然後交由全國 28 個「大學區」(Académie)的總長負責執行命題、
製卷、閱卷等試務工作。
(1) 分組:考試依學門分成「文學組」、「科學組」、「經濟社會組」。
(2) 流程:法國各類高中生所要面對的會考考試是相當繁瑣的,會考
基本型態與流程是:1.必考考科;2.自選考科;3.口試;4.二次補
考。各組的試必考科目均多達 6-9 科,考試時間從 1-4 小時不等;
自選考科可選 0-3 科,考試時間在 1-4 小時之間,但是成績計算

122
方式較特殊,只將及格後多出來的分數併入總成績;口試考科可
選 1-3 科,時間為 20-30 分鐘,主要為提供給會考成績不及格的
學生一個補救的機會;二次補考考科只能考筆試考科,是針對因
為有特殊事故無法參加前面的筆試、口試考試的學生所舉辦的補
考。
(3) 成績計算:會考成績計算採採 0-20 分的整數計算方式,筆試與口
試科目每科乘上加權係數、再加上選考及格(十分)多出來的分
數,合計超過十分者為會考及格,八或九分可參加補考;選考科
目為加分鼓勵性質,將成績超過十分(及格)的部分併入總成績計
算。另外還會對成績較好的考生加註評語:「佳」=12-14 分;「優」
=14-16 分;「特優」=16 分以上。

3.大學招生
一般而言,法國的會考制度所篩選出來的學生,在學力程度上已均為
各大學所接納,各大學在招生普遍採「業士證書申請制」(Bac),通過
會考的業士均可憑證書申請到任何大學就讀。有些熱門的學系僅招收
會考成績優良、加註評語的學生,也有些科系還要學生通過各校自辦
的考試才能入學,或是先讓學生入學、然後在大一時進行淘汰。

(三) 法國會考藝術考科與藝術學校

法國的會考範圍中,除了各組共同指定考科之外,還需依個人高中選修的專
業部分進行專業考科考試,屬於藝術類科的相關必考考科,以各高中的「經濟社
會組」、「文學組」兩組為主,「科學組」由於以理工為主,因此沒有藝術類的
必考考科。在 2002 年修訂、2003 年適用的「藝術」專業考科中計有「造形藝術」、
「電影與視聽」、「舞蹈」、「藝術史」、「音樂」、「戲劇」等六種考科,學
生依高中實際修業方向自選一科考試,因此屬於美術範疇的應該是以「造形藝術」
與「藝術史」這兩科為主。至於法國在自選的會考考科上分為兩組,一組包括美
術、音樂、專業體育、家政、經濟、希臘語、現代外語、手工與技術、物理、自

123
然科學等;另一組則是國家規定的數種方言,學生可從兩組中選一門來考試以為
加入總分計分之用61,與美術相關者應是「美術」、「手工與技術」這兩科。

1.「造形藝術」(Arts plastiques)考科
分為筆試及口試兩個部份,各佔 3 分。筆試以高三教學綱領中的文化
元素為範圍,時間約 3-3.5 小時,以作品分析、比較為主,從兩個題
中擇一回答,書寫及拼字能力列入評分考量。口試以個人學習檔案為
主,用大型素描手冊方式呈現,內容可包括有:個人資料、草圖、速
寫、攝影、數位技術應用作品、平面或立體作品之攝影或錄影檔案 …
等,整體時間約 30 分鐘。以上兩者均由高中造形藝術教師進行評分,
評量標準以高三教學綱領中所列之「預期能力指標」為依據。

2.「藝術史」(Histoire des arts)考科


藝術史考科含蓋了多種藝術類型,也分為筆試及口試兩個部份,各佔
3 分。筆試考試題目以「小論文」或「文件評析」二選一的方式答題,
內容以高三教學綱領中的各領域為範圍。口試也以 30 分鐘的個人檔
案呈現與說明為主,檔案內容包括 30 頁以內的:參訪報告、作品分
析、藝文活動心得 … 等,搭配相關的草圖、插畫、攝影、說明等,同
時需加上目錄、摘要、頁碼,主要呈現的目地在於表現出學生對於高
三課程綱要中重要課題的研究成果62。

3.相關藝術學校
法國現有 8 所國立高等藝術院校及 45 所地區級公立藝術學院,各大
學中也有針對各種藝術理論研究的科系可供選擇,主要文憑包括修業
三年可取得「國家造形藝術文憑」(DNAP)、「國家藝術與技術文憑」
(DNAT),修業五年可取得「國家造形表現高等文憑」(DNSEP) … 等。
學校方面如可修習平面設計、多媒體設計、廣告設計的「巴黎視覺藝
術學院」;有 250 年以上歷史,可修習動畫、設計、裝置、攝影、多

61
資料來源:《比較教育學》,P175。
62
資料來源:《大學美術類指定入學考試科目規劃案研究報告書》,P65-87。

124
媒、雕塑等科系的「蘭斯專業美術學院」;發展當代藝術、環境藝術、
教學、研究、創作的「佩波尼昂高等藝術學院」;其他如巴黎第一、
三、四、七、八、十等大學,也均有造形藝術、美學、藝術學等科系
可供學生申請就學63。

(四) 小結

法國自從中世紀以來就是各種藝文創造活動中心,擁有大量的哲學家、作
家、音樂、舞蹈、藝術家,其首都巴黎更是素有“世界藝術之都”的美譽,是一個
以文化立國的國家,仔細探究法國在人才培養的方法上,可以發現其許多教育制
度面特殊的地方:

1.中央集權式的免費教育
實施中央集權、地方分權的階級式教育政策一直是法國與其他國家不同的
特色之一,政府將全國歲收的五分之一投資在教育上面,同時全力支持學
校教育經費,從學齡前至國家博士階段均可免繳學費,加上各類補充教育
(如成人教育)盛行,可適時補足各個教育階層的缺口 … ,這些措施在在都
顯現出法國人民的知識受教權力充分被尊重與拓展,也使得受教育成為法
國終身的全民運動。

2.菁英淘汰制
法國的教育選才在各階段均採嚴格的淘汰制,每年高中生約有 60%進入大
學,大學開始的高等教育各階段中,能順利取得學士者約 60%、碩士者
30%、博士以上者僅約 17%,其目的是為了篩選出真正用功的菁英人才,
同時也可以免除因為受教權免費而可能產生的資源浪費。菁英制度與法國
政府的免費教育政策兩相配合,加上國家藝文環境的高度發展,使得法國
人呈現出一種浪漫、理想而又極富自尊心的特殊民族性。

63
資料來源: 《留學法國》 ,P27。看看法國,法國藝術類學校,
http://www.sinofrance.org/site/education/ecoles-arts.htm。

125
3.嚴格的會考與證照制度
法國的會考制度可說是其學生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試,與其他眾多歐洲國家
的會考內容相較,法國的高中生要面對 6-9 科、每科 1-4 小時的必考科目,
以及 0-3 科的自選科目以為加分之用,其實是屬於考試科目最多、審核最
嚴格、考試壓力最大的一個國家,因此,法國高中生的「會考證書」(Bac)
對法國社會來說,具有一定的公信力。此外,高中生即使不想升學,也需
要依循國家標準考取各類職業證書,雇主才能予以聘用、晉升,嚴明的證
照體制也支持著法國各行各業在能力上自我確認與充實的風氣。

4.特殊的傳統「大學校」體制
很少有國家的學校特色是以培養國家的高級官員為主,法國傳統的「大學
校」體制卻依循嚴格、實用、應用的方式,培養出政府各方面的高級人才,
更是其教育體制下的一大特色,同時也因此而使得大學校的地位遠高於一
般的大學。

5.藝術考科種類少但注重個人表現
在美術考科方面僅有「造形藝術」與「藝術史」兩種,考試的筆試與口試
方法也相當簡明,但是在內容上卻相當重視學生個人在藝術知識上的認知
與看法,例如:「造形藝術」在筆試方面的考題通常為二題擇一,題目僅
提供一張圖片(稱”文件”)、一個概念的句子,然後要求學生就某一藝術主
題進行申論,在思考上頗富彈性;「藝術史」考科則可在小論文與圖文評
析二道題目中擇一,主要也是以瞭解學生個人看法為主的申論性質。至於
口試的部分均以「作品審查」的方式進行,也能讓評審者直接觀察出學生
平時對藝術活動的重視與相關的術科能力表現。

法國教育制度歷經多次改革,在二次戰後有了較為穩定的發展,現代的法國
需要面對的主要教育問題,一般認為是因為”各教育階段的高淘汰率”,以及”教
學內容方法沒有因應世界新形勢改變”等兩個因素,導致法國在經濟和科技上一
直有發展緩慢的現象。

126
六、各國入學制度比較

經過對上述歐、亞世界各國的教育制度與考試方式整合之後,本研究發現大
約可以歸納出探討考試制度相關內涵上幾個合用的標的項目,茲整理綱要如下”
表 2-23”所示,並分別說明如後。

表 2-23:「考試制度探討」使用之綱要標的一覽表。

基本項目 內容類別 常見形式與名稱


普通藝術教育、專業美術教育、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國訂課程、核心
課程標準
課程、基礎課程…。

高中教學部分 相關科目 美術、藝術、設計與科技、創造與設計、文化設計、藝術表達工作坊 … 。


(應考單位)
升學 公私立大學、一般文理學院、專業學院、教育證書…。
畢業學流
專科學校、短期大學、專門學校、技術學院、職業證照、學
就業
徒中心…。
學科統一考試、術科各校自辦(兩次考試);學術性向測試、學科成就測
辦理方式
試、高等學校測試;證書考試制度;會考制度。
國家考試單位、各校招生單位、國家考試中心、民間考試舉辦機構、
主辦機構
代辦國家考試機構(民間組織)。

學科 必考科目、選考科目、專業必考科目。

考試制度部分 加考科目;專業科目;理論類考科、創作類考科。
考試科目
史學、素描、色彩、速寫、創作、設計、平面構成、立體構
術科
成、色彩構成、水彩、油畫、小論文、想像表現、造形藝術、
藝術史、美術、手工與技術...。

標準分制(級分加總)、百分制、評等制、自訂滿分制(如 20 分、1600 分
成績計算
為滿分)、級分制、及格制…。
辦理時間 一年一次(有舉辦補考)、一年多次辦理(美國申請制)。
公立學校為主;公立學校少、私立學校多;地方教育自主;公、私立
教育體制
教育體制路線分立;中央集權式教育體制。
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制:准學士、業士、論文博士、課程博士、國
學位制度
家博士、博士後研究…。
大學招生部分 一般大學:包括一般理論科系、專業學院;職業技術學院:技術與就
科系概況
(招生單位) 業為主。
學科成績入學;學、術科配分入學;推甄制度入學;申請入學;證書
招生方式
成績申請入學;大學二次考試入學。
學科成績、術科成績、政治思想審核、體檢、面試(口試)、推薦書、高
審核內容
中成績、作品集、自傳、參訪報告…。

經濟發展因素(藝術考試熱潮)、名校競爭主義、補習教育、擴充教育、
特殊現象 政黨因素、私立學校體制(貴族、皇室、教會等傳統因素)、菁英淘汰式
教育、證照認證制度、教育免費前提(非義務)…。
其他特色部分
考試收費、考試代考、文憑主義影響正常教學、學校選擇權與種族問
教育問題 題、教育績效與考試領導教學、教材國際觀、教育反省機制、菁英制
淘汰過多人才、教學方法之時代適性…。

127
(一) 高中教學部分

1.課程標準
各國在高中生的課程標準上比較常見的情形是將藝術教育分為「普通
教育」與「專業教育」來加以規範。普通教育指的是一般高中生所應
具備的美感或藝術教育,傾向於於通識教育的部分;專業教育則為因
應具有較高度藝術性向、或藝術表現能力較強、或為走入職業體系的
學生而開設的專業科目強化教育,在台灣與大陸,均有類似美術班的
編制,所接受的教育即屬於這類。至於如美、英、法等國則是多已經
將藝術課程規範於課程標準中,只是在歸屬名稱上不盡相同,如英國
的「國訂基礎課程」,另外也有專為藝術課程所研定的課程標準,如
美國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即是。

2.相關科目
屬於藝術範疇的科目名稱,大致上以「美術」與「藝術」名稱為主,
其他也有如「設計與科技」、「創造與設計」、「文化設計」、「藝
術表達工作坊」、「工藝」、「書道」、「美術鑑賞」 … 等等多元的
稱呼。至於科目的授課時數上,一般屬於通識的美術教育多在高一、
高二,約每週 3-5 個小時不等,屬於專業藝術課程的培養則涵蓋整個
高中課程,時數上也相對較多。

3.畢業學流
各國高中生畢業後的學流大分為「升學」與「就業」兩條路,亞洲國
家一般多以考取大學為升學路線、專門學校(專科學校)或職業學校為
就職路線;美國則是以一般學院與專業學院為升學路線、技術學院等
為就職路線;使用證照制度的國家如英、法兩國,則是從高中就直接
將學生分為將來就學或就業兩種形式來培養,授與的證照也有「教育
證書」與「職業證照」之分。目前在高中學校的形式上除了有實施升
學、就業明顯分流的方式之外,臺灣與美國也逐漸使用兩者合併於一
校的綜合高中模式。

128
(二) 考試制度部分

1.辦理方式
以各國學科或術科考試而言,大陸與日本使用的方式都是「學科統一
考試、術科各校自辦」的兩次考試方式;美國則因為採用申請入學制
之故,所以以各種的「能力測試」(SAT、ACH、ACT)為主;英法兩
國採證照文憑制度,在考試上則用「統一考試」為主,包含了相關的
學術科考試。

2.主辦機構
為了因應各種不同制度下的考試,在辦理考試機構分類上一般有「國
家主辦機構」、「國家代辦機構」、「民間機構」、「各校招生機構」
等幾種。使用國家主辦機構的國家大多注重或因應統一考試的機制而
來,如大陸、日本、英、法等國;有國家代辦機構者通常是國土較大、
需要有協辦國家考試的機構,如法國;主辦單位為民間性質如臺灣、
美國,則是由於有希望保持考試辦理機構超然的立場,以及地方自治
屬性較強等因素;至於各校招生機構則是學校自辦考試的招生機構(如
臺灣各校的教務處)。

3.考試科目
世界各國的藝術類考科均歸屬在文理分組的文組範疇內,大陸與日本
的術科考試都是在第二次的各校自訂考試中,考科大致分為「理論」
與「創作」二種題型,名稱上則有史學、素描、色彩、速寫、創作、
設計、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水彩、油畫、小論文、想像
表現...等;使用證照制度的英、法兩國,則是依照升學或職業的不同
高中屬性教學內容去考取證照與文憑,如英國高中生需通過其「國訂
課程」中的基礎科目「藝術」類科考試,法國高中生則需通過其文組
「會試」中的「造形藝術」或「藝術史」必考考科、及選考的「美術」、
「手工與技術」等考試取得畢業文憑;至於使用申請入學制的美國所
採用的 SAT、ACH、ACT 等測驗,則均沒有確切的藝術類測驗科目,

129
申請進入大學藝術類科系的高中學生,所要準備的通常是個人的高中
作品集及各項申請規定的文件而已。

4.成績計算
在考試成績的計算方式上有如大陸的「標準分制」(級分加總)、日本
與臺灣等常用的「百分制」、美法的「自訂滿分制」(如美國 SAT 滿
分 1600 分、法國會考滿分 20 分)、英國與臺灣的「級分制」(英國八
級分、臺灣十五級分)、法國兼採的「評等制」(佳、優、特優) … 等等;
另外還有在學、術科考試成績合併計算時,僅要求術科成績及格的「及
格制」。

5.辦理時間
在考試辦理的時間上大多配合聯合分發、大學註冊等因素,大陸學科
考試是 6∼7 月、術科考試隔年 2∼4 月;日本學、術科考試在 1∼3
月間完成;英、法兩國的會考在 5∼6 月間完成;至於美國申請制的
能力測驗一般一年舉行 6 次,時間上彈性較大。使用統一考試制度的
國家,也多有針對考試成績不理想的考生進行「第二次補考」的做法。

(三) 大學招生部分

1.教育體制
以國家立場來說有「中央集權」及「地方自主」兩種,以經營立場來
說則為「公立」與「私立」之分。在大陸的共產制度下,學校初具規
模者多以省立(公立)為主流;在日本則是公立學校較少、私立學校多,
公、私立名校中以公立較難考取;美國各州教育自主、地方各級教育
興盛,州立(公立)與私立學校林立;英、法兩國的教育體制以法國的
中央集權程度較重,學校也是公、私立兼而有之,但是比較特別的是
這兩國特有的傳統「公學」(英)與「大學校」(法)制度,在地位上甚至
較一般大學為高。

130
2.學位制度
目前世界各國的大學高等教育學制大多採用學士、碩士、博士三級
制,在各級學位中因應學術或技術體系授與不同的文憑名稱,而最高
深的學問鑽研則有如美國的博士後研究、法國的國家博士等。

3.科系概況
在藝術範疇中,世界各國的大學相關科系可以大分為「一般大學」與
「職業技術學院」兩類。其中一般大學可再細分為「普通藝術教育」
與「專業藝術教育」兩種,前者多指以藝術理論等學術研究為主,後
者則以專業能力培養為主,從文憑上來說的話,或可分為「理論類」
與「創作類」。

4.招生方式
大範圍為「考試入學」與「申請入學」兩種。考試入學部分如大陸與
臺灣針對學、術科考試成績的「學、術科配分入學」,或是不需術科
成績的「學科成績入學」;英、法兩國雖採大學申請制,但仍須先考
取會考證照,因此可稱為「證書成績申請入學制」;美國雖然有相關
的能力測驗,但一般屬於較完全採用「申請入學制」的國家;其他也
有使用大學自辦的「大學二次考試入學制」的招生方式。

5.審核內容
世界各國在大學入學的審核內容上依其學制的不同,而有使用如學科
成績、術科成績、政治思想審核、體檢、面試(口試)、推薦書、高中
成績、作品集、自傳、參訪報告…等多樣的審核方式。

(四) 其他特色部分

1.特殊現象
世界各國的教育制度均有其特殊獨到的現象,例如大陸因為經濟發展

131
因素所導致的藝術考試熱潮;日本因為名校競爭主義下的補習教育盛
行;英國的擴充教育盛行與政黨教育理念一致;法國的菁英淘汰式教
育;英、法特有的「公學」與「大學校」教育體制…等等。

2.教育問題
相對照於各國不同的教育制度,也自然衍生出不同的教育問題,如大
陸的藝術考試規模過大導致的收費機制紊亂與代考問題;日本的文憑
主義盛行,造成補習班盛行影響正常學校教育與重考生(浪人)過多等
問題;美國的「家長學校選擇權」與種族問題的隱憂、追求教學績效
可能導致考試領導教學的可能;英國因國土認同所撰寫的教材忽略國
際觀、政黨教育理念過於一致導致缺少可能的反省機制;法國菁英式
教育淘汰率過高、以及教學方法沒有適時因應時代潮流更新等兩個因
素,造成法國可能的經濟與科技發展緩慢問題。

總結以上各國的教育與考試制度內容,可以發現目前的考試入學制度上應可
歸納為「統一考試」、「能力測驗」、「證照制度」三種;至於從藝術教育的立
場來思考的話,世界各國從小學初等教育以至於高中的中等教育範疇中,以法國
在每個階段所投入的藝術課程時數與項目最多,從法國藝術文化國風興盛的結果
來看,應該不難理解其藝術教育落實於各個教育階層所產生的良好效應,而這也
應該是各國拓展與落實藝術教育所可以借鏡的地方。至於臺灣的術科考試與其他
各國相較,則可以發現在既有的地小人稠文化背景下,不斷借鏡他國制度的特
色,逐漸展出許多特質,例如:1.參酌與跟隨美國大學入學制度;2.學科考試方
式引導術科考試;3.專業藝術教育與通識藝術教育自高中開始分化;4.舊有師範
體系應用術科考試比例最大;5.開始注重藝術學能。另外臺灣的術科考試規模在
世界各國中也是最小的,不過礙於考試主義盛行與藝術科系加考術科的傳統,加
上學校規模有限,因此對於統一方式的術科考試之舉行,仍舊有相當的依存度與
冀望感;雖然許多學校對於獨立舉行個別的術科考試情有獨鍾,但是若從美國採
用獨立招生的前提是因其學校多、土地大、就學機會多..等因素,加諸術科新制
的施行明訂推行統一考試內涵來瞭解的話,臺灣應該仍會採用一段時間的統一術
科考試,各國考試制度重點整合如下”表 2-24” 所示。

132
表 2-24:各國入學制度一覽表。

區域 大學入學制度特色 內容說明
91 學年度(2002)開始實施「大學多元入學方案」 ,具有「考招分離」與「多
元選才」的特色。 「多元入學制」需先參與「學科能力測驗(五科)」、「術科
考試」(考生自決參與與否)等考試,再依成績進行兩類入學管道的選擇:
1.「甄選入學制」:申請入學與推薦甄選,校系自辦。術科考試部分可加考
「多元入學制」
臺灣 術科一科,但不得收費。
(甄選入學+考試分發)
2.「考試分發制」:大學聯合招生,由考試中心舉行指定科目考試。
3.美術類科系考試:92(2003)學年度起,新制美術術科考試特色為「五科多
科選考」、「校系成績自由採計」 ,五種美術術科為「素描」、「創意表現」、
「彩繪技法」 、「水墨書畫」、「美術鑑賞」。
統一考試制度是大學主要招生方式, 「語文」 、「數學」
、「外語」為必考科目,
其餘由學校跟考生自選。
1.「免試保送制」:要求為德、智、體均優的「三好」應屆生。
「免試保送制」 2.「推薦加考試制」:學校少數招生採行,大學至高中考察決定報名人選,
+ 高中生再到大學參加學校指定科目考試。
大陸 「推薦加考試制」 3.「統一考試制」:高中生參加「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簡稱:高考、統
+ 招、統考)後分發,其特色為:統一的政策、入學考試、招生計畫、錄取
「全國統一考試制度」 工作,每年 7 月 7∼9 日實施考試。
4.美術類科系考試流程: 「專業考試」→「政治思想品德考核」→「體檢」
→「文化考試」(高考)。2003 年計約有 390 個藝術相關科系,試卷分為「理
論類」(史學)與「創作類」(素描、色彩、速寫、創作、設計)兩大類。

分為「一般考試」 、「特別入學方式」兩大類。
1.「一般考試方式」:分為「兩階段考試」與「私立大學單招」兩種形式。
國、公立大學與部分私立大學採兩階段考試-通過大學入試中心的統一學
「一般入學方式」
科測驗後,才可參加大學自辦的二次考試。
(兩階段考試+單招)
日本 2.「特別入學方式」:有「推薦入學」、「歸國子女甄審入學」 、「社會人士特
+
別甄選入學」、
「國外留學生入學」 、
「校內附屬高中直升入學」 、「AO 入學」…
「特別入學方式」
等多種方式,考試方式有資料審查、面試、小論文、學科能力等。
3.美術科系考試:在「兩階段考試」的第二階段自辦考試中,考科大致有「素
描」、「構成」、「水彩」、「油畫」、「小論文」、「想像表現」、「面試」等。

美國的教育行政採用「地方分權式」 ,各州教育自主、各校招生自主:
1.高中畢業生「能力測驗」:學術性向測驗(SAT)、學科成就測驗(ACH)、高
「能力測驗」
等學校測驗(ACT),以能力測驗成績、高中成績單、推薦信、個人申請資
美國 +
料…等向大學申請入學。
「申請制」
2.大學招生「申請制」:各校獨立辦理,有「開放性」 、「最低標準」、「選擇
性」、「競爭性」等類型招生政策,有時兼有面試機制。
英國的「進階級」生課程為時兩年,相當於臺灣高中階段:
「證照課程制度」 1.「證照課程制度」:16 歲需考取 GCSE 證書,18 歲可考取 AS Level、GCE
+ A Level、GNVQ、NVQ 等證書,證書可做為升學就業的主要依據。
英國 「申請制」 2.大學入學「聯合分發」:學生向 UCAS 提出申請,UCAS 進行整體統籌後
+ 提供資料給各校院系,學校再決定經面試或允許入學。
「聯合分發」 3.大學入學考量資料:證照成績(GCSE、AS Level、GCE A Level、GNVQ、
NVQ)、單獨考試成績、面試、其他國家考試成績、推薦函…等。
法國採中央集權式的菁英教育政策,各階段的學生淘汰率高、考試壓力大:
1.「會考證照制度」 :
「結業級」高中生需通過全國統一的「會考」 ,獲得「業
士證書」(Bac)後才可申請到大學就讀,業士資格分為普通、技術、職業
「菁英淘汰制」 三種。會考流程是:必考考科 → 自選考科 → 口試 → 二次補考。必考
+ 科目 6-9 科,考試時間 1-4 小時;選考科目可選 0-3 科,考試時間在 1-4
法國 「會考證照制度」 小時之間,但是成績只將及格後多出來的分數併入總成績,整體會考採二
+ 十分制,十分為及格,八、九分可補考。
「申請入學制」 2.「申請入學制」:大學接受具業士資格者申請入學,沒有會考資格的較年
長者,則可參加大學各自辦理的特別考試。
3.藝術考科:有「造形藝術」與「藝術史」兩種,以「筆試申論」與「口試
作品審查」為主。

133
134
第三章 臺灣術科考試制度之發展與沿革

考試制度在中國的歷史中,自古以來便行之已久,歷代各朝均因人才需求而
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選才制度,中國人更是因為經歷過了各個朝代的考試制度洗
禮,對於生活中五花八門、林林總總的考試早已習以為常,同時也逐漸從漫長的
歷史中建立起了一種深植人心的考試文化。除了遠古堯舜時代所記錄的「禪賢讓
能」的舉才方式為大家所稱許讚嘆之外,綜觀過去歷史上的考試制度大概有幾種
主要的類型:遠推自兩漢時期,是以「察舉徵辟」的制度來進行人才的推薦任用,
魏晉時期則使用過「九品中正」的類似推薦制度;到了唐宋明清時期,才改採「科
舉」的考試制度。科舉考試制度的內容以筆試測驗為主,唐宋時期的筆試內容是
以明經、進士為主,明清時期則以八股文內容為主,在考試時間等相關程序皆有
明文清楚的公告,其中從隋代到清代的科舉制度在中國大約實行了 1300 多年,
產生的「狀元」共有 700 多位1,這個選才機制所產生的的狀元、進士、舉人,
對於中華文化與儒家思想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不但培育出大批著名的政
治、教育、科學、軍事傑出人才,更連帶對鄰近的越南、日本、韓國、法國、美
國、英國的選拔官吏、政治制度,產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響,例如西方現行的文
官制度即是從中國科舉制度發展而來;事實上,科舉制度具有一定的了不起貢
獻,同時仍深深的影響現代中國人的觀念,而從西方人稱中國科舉制度為”中國
第五大發明”的觀點來看,亦可想見這個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

民國成立之後的近代考試制度,可以往前追溯到清光緒 28 年(西元 1906 年,


歲次丙午),清朝所頒佈的「欽定學程章程」,彼時開始有明文的學制條文可以
依循,而這也讓臺灣在遷臺後得以在學制上持續發展。至於光復起施行的「聯考」
制度,則具有相當程度的科舉意味存在,這是因為科舉制度具有許多優點:1.標
準範圍規定明確;2.考試較為公平客觀;3.試題有標準答案可參閱;4.具有重要
的社會地位平等觀,無所謂的特權之分,窮書生也可以當秀才;現行臺灣的考試
制度主流則是自聯考制度改良演變的「多元入學制」,包含有「推薦甄試」制與
「考試入學」制兩種。歷代考試制度整理如”表 3-1”所示。

1
資料來源:臺灣雅虎新聞,中國科舉文化展,http://chinese.news.yahoo.com/030415/21/rwvb.html,2002.4.16。

135
表 3-1:中國歷代考試制度一覽表。

時代 名稱 性質 內容 特色

兩漢 1.察舉-察舉孝廉、州舉茂才、詔舉賢良
察舉徵辟
(196B.C.) 2.徵辟-詔舉、辟舉

推薦 設中正官,由具聲望的中央或地方官員兼任,負責察訪 具有彈性
魏晉 及品評轄下州郡之士人,中正官以家世、狀、品作為評
九品中正
(220) 定人物為九等之標準,吏部據此選任及升降官,每三年
更定一次。

內容 時間 過程 授官/學位
隋唐
明經、 每年春季 生徒、鄉貢 禮部試合格後, 1.範圍、標準、形
(584) 式明確。
進士 舉行一次 à 禮部試 考吏部釋褐試。
2.制度公平。
宋元 科舉 考試 明經、 三年 鄉試à州試à 考試合格即可任 3. 有 較 客 觀 的 標
(970) 進士 一次 省試à殿試 官。 答案。
狀元授翰林院修 4.立足點平等、不
明清 三年 童試à鄉試à 重視出身門第。
八股文 撰,二、三甲授
(1368) 一次 會試à殿試
翰林庶吉士。
聯考 學科 一年 學科à(術科)
考試 學士學位等 類似科舉制度。
(臺灣) (術科) 一次 à分發
學測+(術科)à
多元入學 推甄 學科 一年
推甄分發à指測 學士學位等 注重性向、多元。
民國 (臺灣) 考試 (術科) 一次
à指測分發
(1911)
專業考(術科)
考試 統一考試、
高考 學科 一年 à政審+體檢
保送 學士學位等 規模龐大、
(大陸) (術科) 1-2 次 à文化考(學
推甄 競爭激烈。
科)à分發
(參考資料:中國科舉文化展,http://chinese.news.yahoo.com/030415/21/rwvb.html,2003.4。)

關於追溯臺灣聯考制度舉辦的起源,應可從民國 27 年 6 月(1938.6),國民政
府曾於大陸 12 個地方舉辦過全國第一次的統一考試來瞭解,教育部在當時頒行
了「國立院校招生辦法統一大綱」,共計錄取了 5393 人2,後來因為抗日戰爭爆
發,聯招無法續辦,各大學只好採取獨立招生或區域聯招的方式;緊接著民國
38 年(1949)大陸淪陷,政府播遷來臺,一切處於百廢待舉的狀態,各式各樣的考
試方式在沒有概念的情形下逐一衍生出來,如默書、背稿、注音… 等等,各種獨
立招生方式奇招百出;一直要到民國 43 學年(1954),各校經過一番的休養生息
之後,才由播遷來臺之初所建立的「一大學、三學院」-國立臺灣大學、臺灣省
立台南工學院、臺灣省立台中農學院、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舉行了第一次的聯合
招生考試(也順便替陸軍官校招生),這才正式開啟了臺灣總共為期 48 個學年時
間的聯考制度歷史(自民國 43 學年起至 90 學年止,西元 1954.8.1∼2002.7.31)。

2
資料來源:《十年辛苦不尋常文集》,〈大學聯招的演變〉,P165。

136
至於臺灣的術科相關考試,最早則可以推到民國 36 年(1947),臺灣省立師
範學院、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現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前身)時期,於設立
之初的招生考試,即開始使用了所謂的「術科入學測試」,也成為臺灣藝術科系
加考術科的歷史上可考首例;民國 38 年(1949),「圖畫勞作專修科」改制為「藝
術學系」,加考美術類術科測驗,採用的招生方式仍是獨立招生。大體而言,雖
然彼時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所使用的招生方式,已經可說具有實質術科考試意義,
但是回顧當時的歷史背景,因為仍處於抗戰時期的動亂代背景之下,故而各校招
生多暫處於獨立招生的狀態,正式的學校聯合考試機制並還沒有正式被建立起
來,因此對本研究以聯考制度為研究範疇而言,大體上也僅能將其解釋為是臺灣
術科考試的濫觴;另一方面,由於獨立招生的非普及化因素,因而在文獻上被保
留的資料也相對較少,所以對於術科考試來說,也比較沒有明文的考試內容可以
被用來與當時社會脈動搭配的狀況進行比較。初探臺灣的術科考試發展歷程,從
表面的考試科目看來,似乎都是架構在既有的固定「四大考科」(素描、水彩、
國畫、書法)之下而沒有太多變動,但是如果仔細的從各種主、客觀因素等面向
來加以檢視探討的話,卻可以發現其中仍然存有著微妙的歷史脈絡:除了在考試
計分上依照時代與各校聯合招生的需求不斷小幅演進之外,由於術科考試可謂影
響了所有臺灣光復以來高等教育美術人才的培育,在考試方法上的爭議也可謂因
為人才次第的從世界各國被招納到各大學中擔任主管而有了相當程度的洶湧起
伏發展過程;因此,或是因為複雜的藝術派別糾葛情結、或是因為藝術人才培養
的看法各異、或是因為教育體系制度的變動… 等種種因素,臺灣的術科考試終究
還是在眾校科系意見不見得一致、但需要一起聯合招生的情況下,跟隨著聯考制
度走過了漸次發展的「臺灣術科聯招考試 49 個學年」(自民國 43 學年起至 91 學
年止,西元 1954.8.1∼2003.7.31)。

本研究以民國 43 學年度起(1954.8.1),臺灣四所學院初次進行聯合招生、開
始有明文訂定的考試標準公告大眾周知的「年度考試簡章」文獻為依據,經過配
合相關教育文獻、報導資料、政治與社會背景、考試報告書… 等資料的綜合彙整
之後,將臺灣美術術科考試的演進歷史概分為六個階段:1.草創期、2.磨合期、
3.穩定期、4.擴張期、5.轉型期、6.多元期,以下依序陳述於后。

137
第一節 草創期 (民國 43∼49 學年,1954.8.1∼1961.7.31)

本研究在將臺灣術科考試歷史此一時期定位為「草創期」的斷代依據,主要
是從四種固定考試科目的發展過程上來加以區分:第一,民國 43∼49 學年(1954
∼1960)間的術科考試科目,基本上還未達到所謂術科四種固定考科的考試模
式,其中以三個考科的方式沿用了五年之久,同時在發展過程中在科目名稱上仍
然有變更的狀況,一直要到了民國 48 學年度(1959)的術科考試加上「書法」一
科之後,才逐漸確立了四種術科考試科目的機考試制;第二,在這個時期的大學
藝術科系聯招,只有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系一個,因此雖然過去曾舉辦過術科考
試招生,但是從考科名稱上的更迭來看,仍可見其所舉辦的術科考試仍有一些嘗
試性質的意味在裡面。基於上述幾種因素判斷,將此一時期分類為「草創期」,
以表示術科考試源自臺師大從師範學院勞圖專修科的獨招年代起、始有術科考試
制度以來,終而正式以聯招制度為名,逐漸開展、成形了四種美術術科考科的臺
灣術科考試發展過程。

一、背景陳述

自臺灣有術科考試以來,便與「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脫離不了關係,整部
術科考試的歷史,也幾乎圍繞著師大美術系打轉,這是因為師大美術系長年扮演
了承辦術科考試單位的結果,因此也有它獨特的的歷史地位。民國 43 學年度
(1954),臺灣首次舉行大學聯合招生,術科考試也隨之正式躍上檯面,雖然當時
的術科考試只有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臺灣師範大學前身)的藝術學系(美術學系的
前身)一系單獨招生,但是因為它在術科考試歷史上所具有的聯招公開招生特
質,因此成為奠定後來術科聯合考試最重要的基礎,是術科考試歷史上的首要大
事,同時,自此以後也漸次開啟了臺灣藝術科系的蓬勃發展。

當時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學系,是培育臺灣藝術領域師資的唯一來源,
因此具有崇高的學術地位表徵,加上政府剛播遷來臺,採用權力核心的治國方
式,使得所有有心向學藝術領域者,均莫不以其為馬首是瞻而推崇備至。臺灣省
立師範學院藝術學系便在此得天獨厚的社會與政治背景之下,慢慢延伸出臺灣的

138
藝術教育種子。其時的首任系主任是莫大元,專長器物學,任主任職計民國 36
∼38 三個學年(1947.8.1∼1950.7.31),第二任的系主任一職則由臺灣前輩藝術家
黃君壁教授自民國 39 學年度起(1950.8.1)擔任,共任職了 19 年之久的主任職
(1950.8.1∼1969.7.31),一直要到直至民國 58 年學年度起(1969.8.1),才由袁樞真
教授接任第三任系主任。師大美術系系主任一職,因為直接主辦術科考試,所以
一般都是術科考試中的主持人職,具有相當程度的考試相關機制管理權力,因此
也與術科考試具有息息相關的意義3。

二、本時期考試制度之發展

(一) 參與學校

民國 43 學年(1954),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學系參加術科聯招,同年,臺
灣省立工學院建築工程學系加考「徒手畫」;民國 45∼46 學年(1956∼57),臺
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專修科」參加術科聯招,臺灣省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
政工幹部學校美術組需加考術科;民國 47 學年(1958)起,成大不再加考術科,
政工幹校也退出聯招自行招生,同時臺師大藝術專修科也停止招生,在聯招中實
施術科考試的僅剩臺師大藝術學系,這個情形又持續了 2 年到民國 49 學年
(1960),到了民國 50 學年度(1961)才又有專科學校加入聯招行列。

(二) 考試科目

民國 43 學年(1954)的聯招術科考試中,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學系的考試
科目是「中國畫」、「水彩」、「素描」三個考科,加上臺灣省立工學院建築工
程學系所加考的「徒手畫」4,術科考試聯招中計有四種相關的考試科目;至民
國 44 學年(1955),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學系加考術
科中的「中國畫」一科改名為「國畫」,其餘科目不變,臺灣省立工學院建築工
程學系加考的「徒手畫」考科不變;民國 45∼46 學兩年(1955∼56),政工幹部

3
臺師大系主任年表詳見本研究 P29。
4
民國 43∼46 年(1954∼1957)之間,臺灣省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系曾於其台南校區加考「徒手畫」考科,
是理工科加考術科考試之始。

139
學校美術組加考「美術知識」、「素描」、「漫畫」三科5,臺師大藝術學系「國
畫」、「水彩」、「素描」以及臺灣省立成功大學(臺灣省立工學院於民國 45 年
起改制大學)建築工程學系「徒手畫」考科不變;民國 47 學年(1958),臺灣省立
成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取消「徒手畫」術科考試,政工幹部學校特勤班美術組退
出聯招術科考試改採獨立招生,而臺師大則於此時在藝術學系之外新設三年制
「藝術專修科」,成為 1 校 2 藝術科系招生加考術科考試模式,同時也回歸到聯
招制度中臺師大一校辦理術科考試招生;民國 48 學年(1959),術科考試開始加
上「書法」一科,成為四個考科,也自此開啟了術科「四大考科」的歷史;民國
49 學年(1960),沿用四種美術組術科考試科目,爾後後輩學習藝術技法,便紛紛
追隨其後而發展。

(三) 成績計分

民國 43 學年度(1954)起的術科考試科目即維持「中國畫」25%、「水彩」
25%、「素描」50%的成績計分比例;到了民國 48 學年(1959)開始加考「書法」
之後,佔百分比例成為「素描」40%、「水彩」25%、「國畫」25%、「書法」
10%。至於入學的成績則是先將術科成績由藝術學系先定出最低合格標準,然後
交由聯招會按學科總分高低依序錄取,也就是所謂的「門檻制」。「門檻制」的
實行是因為當時的師範學校所培育的是未來的各級學校教師,所以認為在「為人
師表」的前提下,學問不能太差,加上其時的社會仍普遍存在「唯有讀書高」的
思想,所以使用起來大家也都能認同。

(四) 考試地點與時間

自從民國 43 學年(1954)起的術科考試地點開始在師大美術系舉辦之後,便
一直沒有改變,考試日期也多隨著每年的學科考試之後,固定在 7 月底 8 月初舉
行,至於考試時間除了剛開始的民國 43 學年(1954)度為 2 天之外,民國 44∼49
學年(1955∼60)間均為 3 天。
5
民國 45、46 兩年(1955、56),政工幹校(政治作戰學校前身)美術組曾於其北投校區加考「美術知識」
、「素
描」、「漫畫」等科,至民國 47 年(1958)始退出大學聯招,採取軍校獨招制。這是由於軍事院校的性質於
大專大不相同,當時考軍校除了要要進行身家調查、思想教育等過程之外,加上還要體格魁梧等條件,S
於是退出聯招。

140
第二節 磨合期 (民國 50∼60 學年,1961.8.1∼1972.7.31)

將本時期的美術組術科考試歷史定義為「磨合期」的原因,主要來自於多種
學校體系的加入聯招,同時也共同適應、調整術科考試制度,朝定型的”四大美
術考科”發展。其中,另一個高等教育體系學校-專科院校-於民國 50 學年度
(1961)起加入聯招,另外,臺灣的私立大學-文化大學美術學系-也開始在民國
52 學年(1963)加入術科聯招,首次形成了「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專科學校」三
種高教體系的學校共同參加聯招的情形,由於專科與大學的就學年限上的不同,
因此在術科考試歷史上便產生了一段與大學術科聯招相互配合適應的術科考試
歷程,本研究因而將這段協調適應的術科歷史歸整為術科考試制度定型前的「磨
合期」。

在民國 50∼60 學年間(1961.8.1∼1972.7.31)的這段專科與大學聯合招生的考


試過程中,臺師大剛自民國 48 學年度(1959)起建立成形的四種術科考科使用了
二年之後,馬上在第三年(民國 50 學年度,1961)面臨專科學校加入的制度考驗:
由於臺灣高等教育學制上的制訂因素6之故,雖然三年制專科學校與四年制大學
並列高等教育體系,但是由於學習年限相差了一年,因此在當時社會價值觀普遍
認為師範體系的教師地位較為崇高的既定因素下,無可避免的使得專科學校一直
有著「專科不如大學」、「招生素質較差」、「行政地位職低言輕」等包袱,所
以在術科考試上專科學校一般是較難與臺師大相提並論的。也因為有如此的就學
年限與社會價值觀上面的差異,專科學校加入聯招之始並沒有與大學使用相同的
術科考科,同時專科學校曾一度於民國 51 學年度(1962)認為總是招到所謂的「二
手學生」,因而退出自行招生,後來又因為這樣的情形在其獨立招生後並未見大
幅改善,因而又在次年回歸大專聯招模式招生;接著私立大學開始紛紛成立,在
文化大學美術系加入聯招行列之後,專科學校在社會上也逐漸被認為與公私立大
學間有著相當程度的明顯分野,在彼時那種聯考競爭制度中、各校爭比排名的比
較氛圍下,專科學校最終自民國 61 學年(1972)起便自大專聯招中退出,進行獨
立的專科學校體系的專科聯招。這時期的臺師大與文大所代表的大學學制一方,

6
參見本研究 P25。

141
在與專科聯合招生的過程中,表面上因為聯招之名而似乎仍有與其互動配合的地
分,但是從專科學校在考科上由不同的考科逐年變更為大學使用的考科,以及在
考試地點上從板橋、臺北兩地變成統一在臺北的臺師大舉辦、最後進而與大學共
用相同考試… 等情況上來看,大學在實質上仍是居於考試制度的引導地位的;再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那一個時後的大學術科考科內容,甚至也從來沒有因為專科
學校的加入而曾經在任何形式上變更過一次,基本上公私立大學與專科學校是名
義上的聯合招生,實際上則是各辦各的術科招生考試,後來的情況更是成為大學
逐漸主導整體考試制度,專科學校則是在其後跟隨改變。

一、背景陳述

民國 50 學年度(1961),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臺灣藝術大學前身)開始加入
大專術科聯合招生,成為第二個正式啟用聯招術科考試的學校;兩年後(民國 52
學年,1963)私立文化大學美術系加入聯招,名義上看來雖然是私立學校,不若
公立的師範大學那麼受社會青睞,但是由於其學制仍屬於大學的範籌內,因此在
社會價值觀上仍是超越專科生許多的。隨著師範院校、私立院校、專科學校這三
種學制的共同參與術科招生,由於各有其特殊的教育方向與招生需求,初期雖然
僅是在名義上使用共同的術科考試名稱,大學與專科各自舉辦不同科目的術科考
試,但是後來專科逐漸與大學同步,出現了難得一見的實質「高等藝術教育共同
聯招」考試歷史,更使的這一個時期的術科考試儼然像一份藝術三明治般,散發
著三種學制學校間奇特的相互觀察、配合的氣息。

關於當時的專科學制其實有其特殊的背景:民國 45 學年度起(1956),因為
當時臺灣社會上師資嚴重缺乏等因素,臺師大也曾經針對三專教育舉辦了「藝術
專修科」的師資招生,以為較快速養成師資應急之用,但是只象徵性的舉辦了 3
屆,至民國 47 學年止(1958)便完全停止續辦,主要是因為臺師大的教育發展方
向,是以培養高等教育人才範疇中的中小學師資為主。另外,當時的師範大學還
擁有政府補助的全公費就讀優勢,在那個大家都很窮困的年代,除了讀書、還是
讀書才有出息的想法,在在的催促著學子們無論如何也要盡量考上師範院校,自
然師範學校也多成為考生第一志願,至於其他沒有上榜的學生,退而求其次的方

142
式則是往私立大學就讀,再下來才是朝專科學校去發展。因此,當時考試志願的
社會價值觀可說是由公立大學、而私立大學、而專科學校依序排序的。回溯當時
教育部對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三專制度推行,主要以「應用科學、技術人才養成」
為依歸,然而這樣的發展宗旨,在面對獨立院校與師範院校等大學體系的「高深
學術、專門人才」發展宗旨時,除了相差一年的課程在社會上被認為學問較不夠
正統、紮實之外,在當時「唯有讀書高」的聯招文憑主義風潮下,「技術」不如
「學術」的社會價值觀濃厚,逐漸使得專科學校與大學院校間開始存在有不言而
喻的等級差別感-換句話說,專科文憑總是看來沒有大學文憑來的有價值。其實
當時的教育當局原本是以「提早畢業就學」的考量讓三專學生能較早進入職場,
按理說似乎應該將其歸類於「技術職業」體系之中較為適當,但是實際上三專教
育的發展宗旨仍僅止於技術層面、卻又實質歸屬於高教體系,這讓曖昧的關係讓
三專體制進無法與師範大學相提並論、退無法進入技職體系來專門發展,因此最
後只能盡量從教育當局這種「短期高等教育」式的美意夾縫中,試圖找出自我的
發展方向。事實上,從專科實質學制上屬於高等教育體系的情形來看,一方面固
然提供許多學科成績不盡理想的學生另一個求學之路,另一方面也間接的產生了
某一程度的「學制階級」觀:由於當時的專科與大學教育環境裡的學生特性,有
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專科學校的學生大多術科能力較優異、但是學科能力不是很
好;而大學生則是以學科成績優異為主,因此,在經過了這種學制上的「磨合期」
之後,「專科生會畫圖」、「師範生會讀書」的觀念開始成形,兩種屬性的學所
校培養的學生特性也開始不同,最後也因此出現專科學校以培養學生當「藝術
家」、自居於「專業藝術教育」領域,而師範院校是以培養學生當「先生(老師)」、
屬於「高等藝術教育」領域的意識型態。所以在舉辦術科考試的招生上,終究難
免產生大學與專科兩者各自分化的結果。故而這段完全整合高等教育體系的術科
考試歷史,只維持了短短的五年(56∼60 學年度,1967.8.1∼1971.7.31),後來即
因為師範大學強勢的「先取先贏」的社會學科能力取才的風氣、師範院校公費就
讀的政策利多掛帥、專科與大學在實質就學年限等… .多種複雜的因素下而告結
束,最終專科學校回歸自辦專科聯招,大學繼續舉辦大學聯招。

目前在舊式教育體制下所形成的藝術人才發展方向各自不同的現象,因為各
校多年發展傳承的結果而仍然存在,不同學制下所培育出來的大量藝術人才,也

143
早在社會各自據有一片天空,提供了更多不同的藝術理念,但是專科學校在後來
的全國專科改制(80 年代)中逐一升格為與其他大學名稱相同的大學院校之後,似
乎也開始從長期的文憑比較觀念中逐漸掙脫次等待遇的束縛,一切正要開始躍躍
欲試;而師範體制的眾多院校則因為民國 83 年起(1994) 的師資培育法施行,喪
失了以往師範體系中最重要的「公費補助」與「必然師資」的教育優勢,加上各
院校科系大增、招生日益競爭,因此必須開始重新尋求校系合併等出路… ,這種
各校多元競爭、頭角崢嶸的形勢可說是與過去聯招時代的注重學校文憑與排名,
有著大不相同的氛圍了。

二、本時期考試制度之發展

(一) 參與學校

民國 50 學年(1961),臺師大藝術學系與藝專美術工藝科,兩組藝術科系分
別就大學與專科學制共同招生,但是舉行不同的術科考試;民國 51 學年(1962),
藝專退出大專聯招,臺師大又變成單獨參加大學術科考試;民國 52 學年(1963),
藝專再度加入大專聯招,變成美術科、美術工藝科兩科招生,此時私立文化大學
美術學系也開始加入大學招生,大專的術科考試開始熱鬧起來。之後,民國 56
學年(1967),藝專雕塑科加入,成為 3 校 5 科系、大學專科聯辦分招。民國 59
學年(1970),銘傳女子商業學校的商業推廣科加入專科聯招,成為 4 校 6 科系規
模較大的術科考試;民國 60 學年(1971),專校聯招再添實踐家專美術工藝一科,
成為 5 校 7 科系的術科聯招。

(二) 考試科目

民國 50 學年(1961),臺師大藝術學系與藝專美術工藝科,分別進行不同的
術科考試:臺師大仍舊考「素描」、「水彩」、「書法」、「國畫」四科;藝專
美術工藝科則考「工藝技能測驗」、「素描」、「水彩」、「簡易工藝常識」四
個考科,兩校分別舉行不同的術科測驗及試務工作。民國 51 學年起(1962),專
科學校退出大學聯招,自行舉辦專科聯招考試,藝專美術工藝科考「工藝常識」、

144
「鉛筆畫」、「圖案設計」三個考科;同年設立的國立藝專美術科,則考「素描」、
「水彩」、「國畫」三科,而回歸一校單獨術科聯招的臺師大美術系依然維持「素
描」、「水彩」、「書法」、「國畫」四科考科。民國 52 學年度(1963),藝專
再回歸參加與大學合辦的大專聯招體系,美術工藝科考「工藝常識」
、「鉛筆畫」、
「圖案」三個考科,美術科則考「素描」、「水彩」、「國畫」三科;當時的大
學術科聯招,中國文化學院(文化大學前身)美術學系設立,亦參加聯招行列,與
臺師大美術系共同使用「素描」、「水彩」、「書法」、「國畫」四科。民國
53 學年(1964),藝專美術工藝科考「素描」、「水彩」、「工藝常識」三個考科,
美術科則同樣考「素描」、「水彩」、「國畫」三科,逐漸趨近於大學考科;中
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與臺師大美術系維持共同使用「素描」、「水彩」、「書法」、
「國畫」四科。民國 54∼55 兩個學年度(1965∼66),藝專美術工藝科考「素描」、
「水彩」、「工藝常識」、「圖案」四個考科,美術科則與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
系、臺師大美術系共同使用「素描」、「水彩」、「書法」、「國畫」四科,專
科學校連續 2 年固定使用相同考試方式,越見融入大學術科考試模式之中。民國
56 學年(1967),藝專美術工藝科、美術科、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臺師大美術
系,在考試科目上達成大和解,共同使用「素描」、「水彩」、「書法」、「國
畫」四科考試成績,形成真正的「大專術科聯合考試」,其後,便一直沿用相同
的考試方法到民國 61 學年度起(1968),專科退出大專聯招、恢復自己專科聯招
為止。

(三) 成績計算

在這個時期各校均使用「門檻制」-術科考試總成績六十分及格後,以學科
成績填志願,再依各校名額分發入學。各術科成績的佔分比也大至維持在「素描」
40%、「水彩」25%、「國畫」25%、「書法」10%的情形。

(四) 考試地點與時間

民國 50 學年(1961),臺師大藝術學系與藝專美術工藝科,分別在臺北的臺
灣師大美術系,以及板橋的國立藝專,先後舉行不同的術科考試,臺師大是 7/20

145
∼7/22 考天,臺藝專則是 7/24∼7/25 考二天,不放棄機會都應考的考生要考 2
次、5 天、8 科,民國 52、53 學年(1963.8.1∼1965.7.31)維持同樣的情形。民國
54∼60 學年(1965.8.1∼1972.7.31),術科考試開始使用統一的考科與考試時間,
術科成績可以同時用在大學與專科招生二個地方,而考試地點也統一在臺北的臺
灣師大美術系舉行。

各科的考試時間為:「素描」共 200 分鐘,分上、下兩場各 100 分鐘;「水


彩」100 分鐘,「國畫」100 分鐘,「書法」100 分鐘。其他在各校科系上的變
化主要有:民國 56 學年(1967),藝專美術科分為「國畫」、「西畫」主修,民
國 58 學年(1969),藝專美術工藝科分為「工藝設計組」、「應用美術組」,59
學年(1970),變為「國畫組」、「西畫組」。民國 57 學年(1968),臺灣省立師範
大學改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同時藝術學系也更名為「美術學系」。

146
第三節 穩定期 (民國 61∼73 學年,1972.8.1∼1985.7.31)

本研究將此一時間內的術科考試歷史定義為「穩定期」主要依據,由要在於
自從專科院校於民國 61 學年度(1971)退出大專聯招之後,臺師大所舉辦的術科
考試,在制度上便進入固定的模式而未曾變過長達 13 年之久,其中有「校系固
定」及「成績採計」等兩大考量要素:民國 61∼71 學年間(1972.8.1∼1983.7.31)
都沒有其他學校加入考試,只有師大、文化兩校持續使用四種考科,不但試務變
得相當單純,後來就連術科考試的時間也從民國 62 學年(1973)起,都固定在 7
月 7∼9 日三天舉行了,因此,臺師大、文大兩所大學,可說共同在大學術科考
試歷程上經歷了一段風平浪靜的「穩定期」,這是斷代的第一個考量點;第二個
考量點則是至民國 73 學年度止(1984),術科考試成績的計算方式維持在採用「及
格制」的模式-即術科成績及格後以學科成績排序入學,因此,雖然東海、輔大
兩個美術科系陸續加入術科聯招,但在制度上仍是以固定不變的形式在施行的。
由於「學、術科併計」制度的使用要從民國 74 學年度(1985)起才開始施行,而
這個制度對考生成績計算方式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同時也代表了制度上的一大變
革,因此本研究才將民國 72、73 兩學度(1983-84)使用「及格制」的時間點一併
納入「穩定期」來陳述。

一、背景陳述

民國 61 學年度(1972)起,臺灣藝術專科學校及相關專科藝術學校,退出大
專術科聯招,自行舉辦專科聯招考試,至此僅剩下臺師大與文大兩個美術系參與
聯招。對當時的臺灣國際外交局勢處來說,其實正處於相當橫逆的狀態:中日斷
交(民 61,1972)、中美斷交(民 68,1979)、石油危機(民 62、67,1973、1978)、
總統蔣中正逝世(民 64,1975)、美麗島事件(民 68,1979)… 等,均在這個時期發
生,整個社會局勢可說是非常艱難。然而對術科考試來說,卻是意外的經歷了一
段從沒有過的平靜過程:整整 11 個年頭的術科考試(民國 61∼71 學年,1971.8.1
∼1982.7.31)幾乎沒有變動的走過,一直要到了民國 72 學年(1982)起,才開始有
東海、輔大等校的藝術科系加入術科考試招生行列。雖然在這一個平穩期的考試

147
過程中,制度沒有太多變革,但是事實上有許多隱藏的因子在慢慢的成形,例如
校系逐漸開始增多起來之後,對於術科考試長期以來一成不變的考科與內容,慢
慢就會有了需要去省思、檢討的地方。

二、本時期考試制度之發展

(一) 參與學校

民國 61∼71 學年(1972.8.1∼1983.7.31),11 個學年間僅有臺師大、文大兩所


學校美術系舉辦大學術科考試;民國 72 學年度(1983),私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
加入;民國 73 學年度(1984),私立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加入。

另外一個可歸屬於美術範疇、與「美術設計」教育有關的歷史事件,是私立
中原大學的商學院在民國 73 學年度(1984),首先成立了當時臺灣唯一的「商業
設計學系」,較諸民國 52 學年度(1963)成立的私立文化大學美術系「設計組」,
在層級上提昇了許多,此一大學科系名稱之創舉,在林品章教授所著之《四十年
來臺灣地區美術設計史研究》論文中,也被喻為是在臺灣六0年代末、七0年代
初期,「商業設計」觀念開始普及的年代裏,具有特殊意義的事件7。之後,許
多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院校設計相關科系也隨之開始紛紛成立,但是當時中原大學
的商業設計系並沒有加入術科考試,推斷其可能是因為商設系成立之初歸屬於
「商學院」中,而與藝術科系屬於「文學院」在社會認同風氣上不一致8,故而
沒有採用術科考試(中原商設系在民國 87 學年度,1998 年才改隸文學院),但是
比較特別的事是:即使中原商設系在招生上不加考術科,其於民國 77 學年度(1989)
的招生簡章中所明訂招收條件如「辨色力正常者」、應修「色彩學、色彩計劃、
基本設計、印刷設計、包裝設計、廣告設計」課程… 等條件,卻仍多屬於美術範
疇中的,這一現象也可謂是美術相關科系中,可不需要加考術科考試入學的明顯
首例。不過,或許是初始的習慣使然,中原大學於民國 74 學年度(1985)在文學
院所成立的「室內設計學系」,也沒有參加術科考試招生,以後在術科考試的歷

7
《四十年來臺灣地區美術設計史研究》,P25-26。
8
民國 73 學年度(1984),學科考試的「數學」考科,區分為「自然組數學」與「社會組數學」
,而一般的商
學院仍與術科考試無太多關聯。

148
史中,中原大學的這兩個科系也從來沒有參與過一次的大學術科考試。

(二) 考試科目

維持「素描」、「水彩」、「書法」、「國畫」四科。

(三) 成績計算

各校均使用「門檻制」-術科成績及格後以學科成績入學,各術科成績的佔
分比維持在「素描」40%、「水彩」25%、「國畫」25%、「書法」10%。

(四) 考試地點與時間

民國 62 學年度起(1973),術科考試固定在 7 月 7∼9 日三天舉行,考試地點


則仍維持在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舉行。各科的考試時間為:「素描」共 200 分鐘,
分上、下兩場各 100 分鐘;「水彩」、「國畫」、「書法」各考科均為 100 分鐘。

149
第四節 擴張期 (民國 74∼85 學年,1985.8.1∼1997.7.31)

將本時期的美術組術科考試歷史定義為「擴張期」的區分依據,是從「社會
意見反應」、「專校升格政策」、「校系快速成長」、「教育政策改變」… 等因
素來考量的,由於這個時期的臺灣政、經局勢快速拓展輪動,使得一切充滿欣欣
向榮的除舊佈新氣息,民意大開的社會輿論對行之已久的術科制度產生質疑,使
得術科考試文化不得不相對的進行改變,可說是術科考試制度在意識上、理念
上、制度上轉變擴張最多的時期。例如:一、民國 73 年(1984),使用了 30 多年
的「門檻制」學科主導藝術科系的入學方式,受到多方的挑戰質疑,建請變更之
聲四起;二、民國 74 學年度(1985),應社會各界的呼應要求,術科考試破天荒
採取學、術科成績平均的入學招生方式,首次改變了術科考試在成績上的計算方
式;三、民國 76 年(1987),臺灣「解除戒嚴」、「專科學校升格政策推行」,
校系大增的結果也使得文化思維擴張,開始衝擊舊式科考試方式的時代合適性;
四、民國 83 年(1994),「大學法」頒佈,各校系系主任不再獨攬系務大權,系
務會議制度讓更多的考試理念可以被所有的教師進行討論… .等等。種種在這個
術科考試方法、理念、制度上轉變與擴張,使得術科考試的傳統思維一再被打破,
術科考試制度也因而在這種情況下步入多方面改革的步調中。

一、背景陳述

民國 73 年 4 月(1974.4),
「大學入學考試研究委員會術科考試研究改進小組」
做成決議,建議 74 學年度起(1984),加考術科學系計分方式改變為學、術科各
占 50%,這是起因於美術組之外的其他術科考試各組,針對許多真正在術科能力
上具有優異表現的術科人才,因為學科成績門檻過高而無法進入大學,建議改進
的提議;另外也因為有不少家長開始反應師大招生過份注重學科,許多術科學生
拼命的考了術科多年仍然沒有辦法進入就讀,認為這樣的術科考試徒有術科考試
之名,其實只是希望學生會讀書就好了… 等等因素,可說是因為社會輿論而漸次
改變了術科考試的計分方式;民國 74 學年度(1985)的術科考試會議正式決議通
過更改所有的相關術科考試的學科與術科配分比例,美術組以學、術科成績各半

150
的方式招生入學,對美術組的術科考試歷史來說,無疑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轉變:
因為使用了 32 年的術科考試「門檻制」計分方式終於開始突破過去一成不變的
窠臼,讓所謂的「術科考試」不再只是學科的附庸,開始歸結出真正的字面意義
而將學、術科能力予以同等份量的看待。民國 76 年(1987),臺灣解除戒嚴令,
一時之間所有過去不好說、不能說、不可說的都被解除限制,言論開始大為自由,
再加上同時間的多所師專體制改制學院(如省立臺北師範學院、台北市立師範學
院、省立新竹師範學院、省立台東師範學院… 等),開始有較多的藝術科系被籌
備,準備投入術科考試之中,因此各校的美術教師在針對術科考試的舉辦方式、
內容等等方面,更是開始有了種種的評價與建議。再加上這一時期臺灣的北、中、
南、東等各區以培養中小學師資的師範學院紛紛成立,因此美術科系大量增設,
還有私立學校也慢慢隨著時間紛紛立校… .,這種校系成軍速度逐年發展的結
果,使得術科考試從原來在民國 74 學年度(1985)有 5 校 5 系參加的情形,發展
到了民國 85 學年度(1996)時,已經成為 10 校 11 系的兩倍考試規模,其中考生
總數更是達到了三千六百多人次,位居各類術科考試組別之冠,因此這一段術科
考試歷史,可說是在校系、人數、計分方式… 等面向上擴張發展最為快速的時期。

這時期各縣市師範學院美術科系成為術科考試重要的固定成員(國北師、市
北師、中師、竹師、彰師、雄師、屏師、花師、嘉師… 等九所),使得術科考試
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張。另外,教育部此時在教育制度上也有多種的研究成果漸次
發表,並且逐漸隨著研究案的公布進行實質上的改革,例如民國 81 年(1992),
為改進聯招入學制度而成軍「大學考試入學中心」,發表了三年來所研究的《大
學多元入學方案建議書》,等於是教育部預告了新的考試世代即將來臨,而由於
術科考試多是跟隨學科考試之後舉行,因此這一個舊式的聯招考試即將有重大的
變革的訊息對術科考試而言,也隱然可以感受到即將變革的學制氣氛。民國 83
年(1994),教育部為使各大學朝向成為獨立運作管理的教育機制,頒佈了「大學
法」,規定過去科系重要事務從系主任一人管理大權的情形轉為需經過系務會議
的多數決,這一機制使得各校科系系的主要運作庶務,從原本以主任意見為主的
科系權力金字塔時代,開始邁向扁平化、一般化,系務會議的運作機制讓招生意
見更為多元,術科考試測驗的目標、意義開始被討論;同年,大考中心再推出試
用「大學推薦甄選」制度招生,預備打破舊式大學聯招「一試定終身」的紙筆考

151
試藩籬,邁向多元入學制,此舉更是使得術科考試開始有了各校自辦的小型測試
機制,術科考試的定義變得更為自由與寬廣。民國 85、86 年(1996、97),大考
中心更以其考試研究機構的專業角色,成功的接辦大學聯招,給予社會一個良好
的形象指標-過去一向由各校輪流擔任主辦的全國統一招生考試,現在已經可以
委由一個專門公正的機構來處理。另外,針對舊式的聯考機器,不惟教育部展開
了全面性的檢討與改進作業,連帶的也使得各校對術科考試更多元化的期待開始
被提出來探討,例如民國 79 學年度(1991)私立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決定退出美
術組的術科聯招考試,成為繼中原大學設計科系後的第二所僅以學科成績取才招
生的藝術相關科系,也讓「藝術科系可以不必考術科」的想法再次被提及。而輔
大應美系這種不需先具備基礎美術技能、僅需具備科系性向的入學觀念,從歷史
資料中顯示是從輔大應美系在招生檢討中所漸次因應產生的9,這一現象也間接
的說明了當時在教育辦學思維上,已經漸漸的擁有了相當程度的自主性了;接著
在民國 83 學年度(1994),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在參加了術科聯招 8 年後(74∼82
學年度,1985.8.1∼1994.7.1)10,認為長期以來「考石膏像」的考題侷限性不符合
科系發展方向,於是也自此退出術科聯招考試,自行舉辦獨立的術科考試招生(至
民國 92 學年度、2003 年起,多元入學制施行,教育部規定相關藝術科系的入學
成績只要要需要用到術科考試成績者,均需使用統一的新制術科成績,國立藝術
學院才結束長期的術科考試單獨招生制),而這一個對過去「固定術科考題侷限
性」上的思維檢討,也提供了各校系對術科考試長期以來一成不變的考試內容適
切性議題上,一個相對思考反省的空間;而前述提到後來成為術科考試主要成員
範疇的師範院校群之一的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民國 81 學年度、1992
年加入美術術科聯招),經過 5 年的參與術科考試之後,也在民國 83 年(1994)大
學法頒佈、以及國北師美教系教育方針等多重因素發展的情況下11 ,於民國 86
學年度(1994)起,從師範體系群中宣布退出術科聯招12,同樣的,國北師美教系

9
詳見《大學美術類術科入學考試規劃案研究報告書》,筆者訪談輔大應美系林文昌教授一篇,P288-298。
10
筆者於《大學美術類術科入學考試規劃案研究報告書》中,訪談北藝大美術系林章湖教授一篇中(內文
P299),林教授所口述的民國 71-73 學年度北藝大美術系獨立術科招生後、再於民國 74 年(1985)恢復單招
一事,經筆者對照考證歷年的術科考試簡章與報告書之後,發現應是民國 83 學年度談北藝大美術系再度
恢復單招,因此北藝大在術科單招與聯招上正確的輪動應是:民國 71-73 學年度單招,民國 74-82 學年度
聯招,民國 83-91 學年度單招,92 學年度以後配合多元入學制使用共同術科考試成績。
11
詳見本研究訪談袁汝儀教授內容,P397。
12
請參閱本研究所蒐集之報紙報導文獻(民國 86 年 1 月 5 日,1997.1.5,中央日報),P426。

152
也再次的針對術科考試內容是否真的適合全部的藝術科系招生使用提出了反
省… ,因此,開始有藝術科系從術科考試制度中退出參與,也是這一個時期的術
科考試歷史的特色之一。不過,雖然有少數校系退出術科聯招,但是因為此一時
期校系大量成立的緣故,參與術科考試學校在總數上仍是呈現大幅成長的情況
的。

再說到另一個系校大幅成長的因素,則要從教育部自民國 76 學年度起
(1987)、為強化教育體制所提出的「專科學校升格改制」政策說起(九所師專體系
先行,三專學校隨後跟進),本研究前文所提之專科院校自民國 61 學年度後(1972)
與大學術科聯招分道揚鑣、自行舉辦專科術科聯招一事,其實前推至專科學校與
大學合辦術科招生時期,三專體制的藝術科系即在數量上慢慢有所成長,如公立
學校的國立藝專美工科(1957)、美術科(1962)、雕塑科(1967),私立學校的銘傳女
子商業學校商業推廣科(1970)、實踐家政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1971)… 等,均在
成立後伴隨參與術科考試,同時隨著專科退出術科聯招後也還繼續有不少其他的
專科學校成立、加入專科術科聯招,因此專科學校在另一個範疇的「專科術科聯
招」上也累積了有相當規模的一個數量(其他如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台中商業專
科學校… 等等,由於不在本研究研究範圍中,故略)。所以在隨著教育部升格政
策發酵的情況下,許多改制學院的專科學校便紛紛在改制後加入大學術科聯招,
如民國 80 學年度(1991)的實踐設計管理學院空間設計系、81 學年度(1992)的實踐
設計管理學院工業設計系、83 學年度(1994)的實踐設計管理學院視覺傳達設計
系… 等,到了民國 83 年 7 月(1994.7)最後一所高教體系的三專藝術學校-國立藝
專改制為國立臺灣藝術學院之後(其工藝系、美術系、雕塑系、視覺傳達設計系
隨即加入大學術科聯招),自然也使得大學的術科聯招在數量上大為增加,成為
術科考試歷史上應用範圍最為廣泛的時期,同時也將高等教育體系的術科考試歷
史,從大學、專科分辦的雙軌制正式推向合而為一的真正術科聯招制。

從以上的社會背景跟現象來看,這個時期的術科考試制度發展雖然摻雜了相
當多的可變因素,但主要的思維脈絡應該還是著眼於術科考試受到教育學制的多
種改變而擴展開來,以及戒嚴令解除、大學法頒佈影響學校科系對招生內涵的看
法多元化等兩個主要因素上面。

153
二、本時期考試制度之發展

(一) 參與學校

民國 74 學年度(1985),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從過去(民國 71 年,1982)獨立
招生的制度轉成參與大學術科聯招,使得參與美術術科考試的學校成為臺師大、
文大、東海、輔大、藝術學院的 5 校 5 個美術系一起舉辦的規模,使得應考人數
從民國 73 學年度(1984)的 2395 人增加到 3070 人次,讓原本只需舉行 3 天的術
科考試,在民國 75 學年度(1986)時開始改增為 4 天,在這一個考生人數突破 3000
人的事件上也讓術科考試的「公平性」問題逐漸浮上檯面:以考試本身而言,考
考試題目應該是以讓所有考生於同一時間內參與、考完為原則,但是美術組術科
考試因為考試時考生需要畫架、吹風機、布景等多種周邊因素,使得在場地使用
面積上的需求大為增加,相較於學科考試筆試時只需要一張桌子的情形,臺師大
美術系的考場也因而發生嚴重不足的情形,因而就衍生出了以變通因應為主的術
科考試獨有的「分組考」、「分天考」制度-即以考場佈置數量為主,將所有考
生分成四天八組(上、下午各一組),逐一考完四科,但是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在第
一天考完即可獲知所有考科考題的情形,於是順序排後的考生就可以事先利用
2-3 天內不等的考試空檔加緊練習,因此產生了「可事先知道術科考題」的現象;
本來這種類似洩題的情事之於要求公平公正公開的聯合招生考試,根本是天方夜
譚的事,但是在當時臺師大美術系的場地與人力不足等因素下,卻成為是一種最
不得已的折衷方式13。關於這種「分組分天考術科」的特殊現象,這一時期的術
科考試在舉辦了兩年之後,社會上即有相對的輿論出現,如民國 76 年 5 月 13 日
(1987.5.13)的聯合報桃園版,即記錄了當時桃園地區的高中美術教師葉大東老師
以公文建請試務委員會改革術科考試分次梯考試的弊端,以及試務委員會針對此
事的相對回應:

「… 美術組術科考試,因均採分梯次辦理… 所畫的題材,以及書法中所寫的
文字均一樣,使得被安排在較後梯次的學生,得以在得知考試題材後,在家反覆

13
關於當時的考試情形,請詳見本研究訪談黃進龍教授之口述內容,P341。

154
練習,或延聘名師指點… 影響考生權益… 多年來… 要求改進… 未被接受… 」

「… 今年考生… 三千七百人以上… 採同一日考試… 需教室九十多間… 考試


專用教室需具特殊條件,包括方向、採光、人工光源、水源等,均非一般教室所
能代替… 無法在『同一學校』中覓得… 」

「… 對於聯招試務單位這項答覆,葉大東及許多考生家長均斥為『無稽』…
他們並未要求試務單位必須在『同一學校』中辦理這項考試… 葉大東說,目前臺
北市擁有美術教室設備的學校有… 多達二十多所,足可容納考生四、五千人… 」

「… 大學入學試務委員會在文中並表示,『術科考試係測驗技藝之高低,技
藝不高者,自難在短時間內表現出優良成績』,就算較後梯次考生得知考試題
材,… 延請專人指導反復練習,也『無濟於事』… 『誠如體育組考一百公尺』,
事先洩不洩題,並無關係… 」14

雖然這種以「技藝難以短期速成」的說法回應了社會大眾對分梯考試的疑
慮,但是之後類似的報導卻仍一再地陸續出現,如民國 78 年 7 月 9 日(1989.7.9)
聯合報臺北版標題「術科素描試題 不畏洩題傳言 婦女胸像 照樣登場」15 、民
國 82 年 7 月 8 日(1993.7.8)中國時報臺北版標題「美術術科考試被指洩題 主試
傅佑武教授指稱『能力測驗無所謂洩題之說』」16、民國 83 年 7 月 5 日(1994.7.5)
聯合報臺北版標題「惡補者出頭 優秀人才反而進不來 美術系術科考試 該廢止
了」17、民國 83 年 7 月 9 日(1994.7.9)中國時報臺北版標題「術科臨考磨槍術 美
術科系畫筆隨心走 素描決勝負」18、民國 84 年 7 月 4 日(1995.7.4)聯合報桃園版
標題「往年各科不在同一天考 考題易流出 美術科七日考試 盼革除流弊」19… ,
等等針對這種分組分梯次的美術術科考試制度上的可能缺失的社會意見,其實一

14
請參閱本研究所蒐集之報紙報導文獻(民國 76 年 5 月 13 日,1987.5.13,聯合報),P412。
15
請參閱本研究所蒐集之報紙報導文獻(民國 78 年 7 月 9 日,1989.7.9,聯合報),P414。
16
請參閱本研究所蒐集之報紙報導文獻(民國 82 年 7 月 8 日,1993.7.8,中國時報),P418。
17
請參閱本研究所蒐集之報紙報導文獻(民國 83 年 7 月 5 日,1994.7.5,聯合報),P419。
18
請參閱本研究所蒐集之報紙報導文獻(民國 83 年 7 月 9 日,1994.7.9,中國時報),P421。
19
請參閱本研究所蒐集之報紙報導文獻(民國 84 年 7 月 4 日,1995.7.4,聯合報),P423。

155
直都存在著,也在在突顯了術科考試制度在「分梯次考試」與「練習已知題目」
制度上所潛藏的缺陷與危機!而這種因為在場地上、人力動員上、主辦意願上等
多方因素無法配合的折衷做法,所衍生出來的問題也不少,例如:這一個時期的
補習班與畫室廣為設立,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著「美術速成惡補」的情形-由於
應考時間有限,甚至還有各種公式式的術科考試畫法出現,許多美術教師開始對
這種速成藝術養成風氣紛紛表示憂慮;而各科系也開始質疑這種檢驗方式在考試
科目、考試時間、考試場地、考試內涵、考試成效… 等多方面向上的合理性與公
平性,在協調不成與期望落空的情況下,退出術科聯招的做法於焉成形;另外,
從這一時期多場術科考試協調會議的文獻紀錄中,也不難發現各校在會議時所提
出的建請改革意見,而這也使得原先認為主辦術科考試其實帶有某種程度的服務
性質、為大家做事初衷的臺師大美術系,似乎成為了制度缺失的眾矢之的,過去
舊式固定場地與制度的做法、能力測驗無所謂洩題之說的解套思維、短期反覆練
習考題的訓練無法增加分數的看法20… 等,一一的鬆動,也因此促成了術科考試
制度後來的改革。

雖然社會上對術科考試在「分組分天考試的公平性」上爭議頗大,但是實際
上臺師大美術系並未因此而改變術科考試方式,仍舊在當時各校因為場地、人
力、經驗… 等因素而並不願意主辦考試的情形下,繼續維持這種術科考試模式,
在這個實際的考生規模與公平性輿論不斷累積的情況下,一直延宕到了民國 86
學年度(1998),才改善了這個長久以來受社會非議的術科考試制度問題。另一方
面,這個長期施行的制度問題,也導致臺師大美術系對舉辦術科考試備感壓力,
因而促成了後來在民國 87 學年度(1998)將術科考試移往彰化師範學院舉辦一
事,讓術科考試的制度有了更多新的面貌。

民國 74 學年度(1985),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成立,但是並沒有參
加術科考試;民國 75 學年度(1986),維持與去年相同的 5 校 5 系參與術科考試;
民國 76 學年度(1987),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加入,成為 6 校 6 系參與
術科考試;民國 77 學年度(1988),維持與去年相同的數量,有 6 校 6 系參與術
20
筆者按:此一說法之不合適性在當時的時空因素下可能不容易被驗證,後經筆者於研究進行中訪談王友
俊教授針對此一觀點的陳述後,已可得到間接的證實-即「術科能力這種東西不是兩三天的」理由並非
是很健康的,針對特定術科考題所進行的密集訓練,在某一程度上確可增加分數。詳見附錄 P371。

156
科考試;民國 78 學年度(1988),私立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成立,但是沒有
參加術科考試,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加入,成為 7 校 7 系參與術科
考試;民國 79 學年度(1990),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認為術科考試機制已經老舊
到不適合該系發展方針,因而從術科聯招中退出參與21,同年,私立銘傳女子管
理學院「商業設計系」成立(分為包裝設計與廣告設計組),但是沒有參加術科考
試,此時成為 6 校 6 系參與術科考試;民國 80 學年度(1991),實踐專科學校改
制為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室內空間設計系」加入(「服裝設計系」也於本年成
立,但未加入術科考試),成為 7 校 7 系參與術科考試;民國 81 學年度(1992),
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工業設計系」、台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台中師範學
院「美勞教育系」、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加入,成為 10 校 11 系參與術
科考試;民國 82 學年度(1993),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彰化師範大學「美
術學系」、花蓮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陸續加入,成為 13 校 14 系參與術科考
試;民國 83 學年度(1994),國立藝專改制臺灣藝術學院,「美術學系」、「雕
塑學系」、「工藝學系」、「視傳學系」,以及實踐設計管理學院「視覺傳達設
計系」加入,但是這年的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也因為對術科聯招制度的認
為不合科系發展因素,退出術科聯招的美術組藝術科系,而與輔大應用美術系採
用學科成績入學方式不同的是,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改採了自辦術科考試的獨立
招生方式,這時參與術科考試的學校成為 13 校 17 系,另外本年度成立的藝術相
關科系還有輔大「織品設計學系」、銘傳「室內設計系」、私立大葉工學院「視
覺傳達設計系」,但這三個新系均沒有參加術科考試;民國 84 學年度(1995),
實踐設計管理學院的「視覺傳達設計系」退出招生,成為 13 校 16 系參與術科考
試,同年,銘傳管理學院「商品設計系」成立,但沒有參加術科考試;民國 85
學年度(1996),臺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加入,成為 14 校 17 系參與術科考
試,同年,私立大葉工學院「造形藝術學系」與私立華梵人文科技學院「美術系」
成立,但均沒有參加術科考試。

回顧這一個時期的術科考試歷史,因為正值臺灣經濟快速蓬勃發展的時期,
所以在校系成立上較為蓬勃發展,另外各種封閉言論的桎梏制度開放,也促成了

21
關於輔大應美系退出術科聯招的緣由陳述,可見《大學美術類術科入學考試規劃案研究報告書》中,當
時的系主任羅慧明教授之意見文獻,P305-306。

157
各方民意可以充份的自主表達,再加上教育政策多次產生劇烈的改變:例如師專
與三專改制使得校系大量增加,參加術科考試的學校越來越多,對於考試上的意
見更加難趨一致;大學法賦予各校自主管理權,參不參加術科考試的選擇權完全
開放;多元入學制度的研究發展成熟,推薦甄試制度成為各校系重要的自主招生
依據;傳統的術科考試模式屢受質疑,新的制度運作需求自然應運而生,各方協
調的結果,使得術科考試制度的改革得以漸漸露出一片曙光… 等等。以上這些複
雜交錯的多種因素,不惟促成了術科聯考歷史中各校參與規模的鼎盛期,也催化
了後來改良式的術科考試制度的誕生。

(二) 考試科目

維持「素描」、「水彩」、「書法」、「國畫」四科。

(三) 成績計算

各術科考科配分以「素描」40%、「水彩」25%、「國畫」25%、「書法」
10%為主,四科成績合計為術科 100 分。民國 74∼76 學年度(1985∼1987),使
用學、術科總成績各佔 50%的平均計分方式,在這三年中,臺師大發現使用此種
方式入學的學生,學科能力降低過多22,評估後認為對於身為未來要擔任教師工
作的學生,在素質上會有所影響,因而預備改變學、術科的配分比;民國 77 學
年度(1988),提高學科配分比,改以學科 60%、術科 40%的方式計分,之後便一
直沿用到民國 84 學年度(1995)為止;民國 85 學年度(1996),開始有學科 60%、
術科 40%,以及學科 70%、術科 30%的雙軌計分制,各個參與的學校科系可自
行決定使用哪一種計分方式。後來這兩種配分比的計分方式便一直沿用下去,成
為了考術科的學生在學、術科成績分配計分比上的主要方式。

(四) 考試地點與時間

多年來的考試地點維持在臺灣師範大學舉行。考試時程上,民國 74 學年度

22
關於當時錄取學生的方式,以及配分比例改變的緣由,詳見本研究訪談傅佑武教授之口述內容,P385。

158
(1985),固定在 7 月 7∼9 日三天舉行;民國 75∼85 的 11 個學年度(1986∼1996)
間,因為應考人數過多,增加一天考試,成為 7 月 7∼10 日四天舉行;各科的考
試時間為:「素描」共 200 分鐘,分上、下兩場各 100 分鐘;「水彩」100 分鐘,
「國畫」100 分鐘,「書法」100 分鐘。

159
第五節 轉型期 (民國 86∼90 學年度,1997.8.1∼2002.7.31)

本研究將這一段術科考試的歷史區分為「轉型期」的原因,主要是基於術科
考試制度在此時將考試方式、時程、單位、地點… 等全面改變的考量:一、民國
86 學年度(1997),術科考試在大家殷切的期盼下,終於改善了長期以來被許多人
所詬病的「分組分天考試」制度,由於本年度的考試報名費用大漲一倍,因此臺
師大校本部得以增加考試人力與普通教室配合,考試場地與人力問題一解決,所
有的考生因而得以在同一時間內一起考完同一考科,使得考試時程由過去的 4 天
大幅縮減為在 2 天內考完;二、民國 87 學年度(1998)當年,自民國 43 學年度(1954)
以來,考場一直固定在臺北、由臺師大美術系舉辦了 42 年的美術術科聯招考試,
首次改由彰化師範大學主辦,同時也將地點改為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以下簡稱
彰師大)舉行,這是主辦單位與舉辦地點上的首次改變;三、在考試制度上,由
彰師大美術系主導的術科考試,對過去既有的考試題型,可說是進行了全面性的
變動,成為術科考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劇烈改革,雖然彰師大美術系這一個就像
是「術科考試革命」的制度改良舉動,因為在事前並未經過較完整的模擬試辦與
評估成效,故而在施行過後的評價上呈現了相當兩極化的情形,但是不可否認的
是此次的術科考試制度,造成了術科考試制度更進一步的全面轉型,從題目型
態、科目比重、考試目標、內涵… 等等,都進行了變更的動作,因此,從歷史回
顧的觀點上來看,應該是相當意義深遠的;四、民國 88 年(1999)開始,為了因
應多元入學制的來臨而展開的術科考試改革工作會議,各校的與會代表較正性的
針對過去舊式術科考試上的各種議題予以檯面化的討論,許多學者均認為現代人
要有現代的藝術思想,過去的術科考試制度如考石膏像、摹稿… 等方式不一定完
全符合所有科系的招生需求,因此多傾向予以正面性的改革;五、其後在民國
90 年底(2001)進行的「大學美術類術科考試規劃案」,更是開始了自有美術術科
考試以來的首例正式考試制度研究案,為多元入學制的來臨與聯招時代的即將結
束,做出了最直接的宣告。

此外,聯招制度此時在多種考試機制上的改變,如電腦化作業、取消公布最
低錄取標準、多元入學制與學科能力測驗… 等措施,則是促成一向跟隨學科考試
而後動的術科考試,在制度上進行漸進式轉型的另一種主因。

160
一、背景陳述

民國 86 學年度(1997)有幾件影響聯招考試的重要決策:一、團體報名改採
電腦化作業;二、取消公布各校最低錄取分數以杜絕校系排行;三、術科考試報
名費調漲一倍。這些重要的決策在前一年的考試會議中即已被逐一討論定案23,
在民國 85 年(1994)的中央日報第七版的報導文獻中24,也間接的說明了調漲術科
考試費用的原委,從報導中我們可以瞭解到一點,即對臺師大舉辦術科考試來說
確有其人力動員與經費上長期累積的壓力存在的。因此,自民國 86 學年度(1997)
具有大為簡化報名手續優點的團體電腦報名方式實施以後,配合術科考試費用調
漲一倍(美術組從 620 元調漲為 1300 元)、大為有利於考試運作等兩種主要因素
一起配合,美術組的術科考試得以實現同時間一起考完相同科目的大眾公平性期
盼,這可說是術科考試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制度改進了25!不過,此時的師大美術
系也因為數十年來舉辦術科考試的時間過久,在各方面均開始顯露疲態,因此便
在民國 87 學年度(1998)例行的術科考試會議上推辭了當年度的術科主辦,轉而
由當時的彰師大陳倬民校長承接。關於師大美術系當時會推辭接辦術科考試的原
因頗多:一、在人力上,考試需全系動員,教師、助教、學生總是犧牲暑假無法
休息;二、在制度上,多年來沒有改變考試制度,校系發展後舊制不符招生需求
的現象出現,社會與校系多所意見指責,主辦者自然倍感壓力;三、經費上,過
去教師收入微薄,協助考試舉辦可領津貼,後來經濟發展,教師在收入上改善了
(如畫展收入),試務補貼的金額相較之下辛苦而微薄,漸漸少有教師樂於參與;
四、社會上,考試總令主辦者有吃力不討好的感受,類似義務性質的辛苦舉辦完
考試,若於試後再遭受家長考生質疑與申訴,更是主辦者所不樂見26。而上述這
些承辦考試的問題,其實後來也成為其他學校在考試辦理上的借鏡,在基於怕出
錯惹麻煩的心態下,各校對於承辦考試當然也就興趣缺缺,「辦好無賞、打破要
賠」的形容詞,可說成為主辦考試者的心情最佳寫照。

23
請參閱本研究所蒐集之報紙報導文獻(民國 85 年 11 月 30 日,1996.11.30,中國時報),P425。
24
請參閱本研究所蒐集之報紙報導文獻(民國 85 年 10 月 12 日,1996.10.12,中央日報),P424。
25
請參閱本研究所蒐集之報紙報導文獻(民國 86 年 01 月 08 日,1997.01.08,聯合報),P427。
26
關於主辦術科考試面臨的問題,請詳見本研究訪談王友俊教授之口述內容,P370。

161
民國 87 學年度(1998),彰師大從舉辦考試多年的臺師大美術系手中,接下
了當年度的術科考試主辦權,當時的系主任郭禎祥教授與校長協商後,動員相關
人力進行準備工作,郭教授以其所受的藝術教育專長來規劃考試,呈現出與過去
師大辦理考試完全不同的面貌,這次的術科考試不但在「素描」考科上沒有考石
膏像,連「水彩」、「國畫」科考題都從過去的實物與摹稿的方式變成了數行文
字,要來考驗學生的創造思考、及想像能力,同時也將「國畫」與「書法」兩科
考試合併成一科稱「國畫(含書法)」,計分則合併為 35%,考試方式變成依文字
敘述造景加落款。此舉一出可說是震憾了術科考試機制,贊成者認為其中許多改
進能夠使得評分較為公正客觀,如:一掃過去舊式術科考試只考石膏像的思維改
變補習班惡補的情形、試前規劃評分標準可使評分更為客觀公正、試題型態改變
可考驗學生創造力… 等等;而反對者則認為此舉變動過於劇烈,造成過往僅以畫
石膏像為主要訓練的考生,一時之間面對由白到黑的不同主題27,顯的驚慌失措
而無所適從,再加上黑色塑膠袋包裹的不明物體圖片並沒有確切的「型態」,違
反了可能的客觀比較同一對象物表達結果的評分機制,無法有效評量出學生的能
力,而同時將國畫、書法兩科合併,也失去了欲評估學生兩種能力的考試初衷… 。
關於這方面的考科改革,民國 87 年 1 月 1 日(1998.1.1)的台南縣版中國時報標題
「聯招術科不考書法?誤傳 各地夫子正擬陳情 主辦單位澄清係併入國畫科應
試」,則記載了當時將國畫書法兩科合併時的社會反應28,也透露出大眾普遍認
為應試學生已準備數年的考科變動是件茲事體大的事,應該是需要及早事先公布
為宜。在彰師大舉辦術科考試當年還有另一項創舉則是:考試時程僅用了一天便
完成,這是因為原本四科考試變成了三科後節省許多時間之外,另一項主要的原
因則是彰師大在場地與考試設備上的改善:一、場地上,彰師大使用全新落成的
體育館做為場地來統一考試,因此可以一次容納三千多人共同應試,另外,據筆
者訪談郭禎祥教授描述當時的應考狀況指出,當年還空前絕後的提供了冷氣空調
給考生應考,相較於過往臺灣炎熱的七月天,可說是考生有史以來最舒服的一次
考試吧?二、設備上,當時的彰師大陳倬民校長則為術科考試不遺餘力的張羅三
百多萬經費鋪設專用塑膠地板、訂製專用術考桌椅與畫板,讓術科考試過去要用

27
民國 86 學年度的術科「素描」考題為一張黑色塑膠袋包裹物的實物照片,各科試題詳見本研究附錄內之
資料,P449。
28
請參閱本研究所蒐集之報紙報導文獻(民國 87 年 01 月 01 日,1998.01.01,中國時報),P429。

162
畫架考試的舊例改變,成為僅用畫板即可在一般書桌上應試的情形,這也讓術科
考試的設備空間大為降低,在彰師大校方全力動員配合的情況下,民國 87 學年
度(1998)的術科考試也就自然能在一天內完成了29。此外,當年的彰師大集中考
試也產生了若干考場的實際問題,例如:一、由於體育館廁所不足,在素描考科
休息時疏散考生至館外上廁所時,有考生就自行找補習班老師諮詢意見,被家長
及老師反映不公;二、由於素描作品需以噴膠固定,雖然有發放口罩,但集中場
所中產生的大量噴膠,仍導致許多學生有頭痛噁心的感覺,通風問題也遭受批
評。雖然家長與老師要求以上述兩事加分或增額錄取補救,但彰師大則以 20 分
鐘出場不易化腐朽為神奇來回應30,而這一事件也反映出了當時社會上對術科考
試所能呈現的「公平性」其實仍是相當在意的。

只不過這場新的術科考試思維的改革並沒有能持續多久,在改變過於劇烈的
情況下,彰師大飽受各方申訴反彈之苦,許多補習班及習慣舊式石膏像考試模式
的教師均認為過去的術科考試方式仍應維持,加以彰師大在交通便利性上也被反
應過於不便,因此隔年(民國 88 學年度,1999)的術科考試就再度由臺師大承接
回去主辦,而由於考科在之前的考試會議中已先行定案 87、88 兩學年度(1998、
1999)為前述國畫書法併考的三種,因此維持不變,但是在考試內容上則又恢復
了石膏像、摹槁等各種與過去相同模式的考題,而彰師大一天考完的縮短考試時
間做法則被師大當年考試所延續。到了民國 89、90 學年度(2000、2001),術科
考試改回了原來的四種考科名稱,但是國畫、書法於同一時段考試的「一試二卷」
做法則似乎被接受且固定了,這兩個學年度延續了這樣的考試方法。因此,在術
科考試的這段歷史中,國畫、書法的「同一時段考試」與「一試二卷」制度,可
說是改變了術科考試從多天成為一天完成的最大因素,不但讓整個考試時程達到
了最精簡的程度,同時也便利了許多考生與家長。

這場考試制度的改革後來在「考石膏」等固定考試內容議題上也逐漸發酵,
多所師範院校與大學藝術科系均認為在現代的多元文化思維中,已非考石膏像就
可以解決所有的藝術科系招生,加上多元入學制度即將實施,完全的「考招分離」

29
關於當時的應考情形及過程,詳見本研究訪談郭禎祥教授之口述內容,P388。
30
請參閱本研究所蒐集之報紙報導文獻(民國 87 年 07 月 08 日,1998.07.08,聯合報),P436。

163
將可不再受傳統術科考試約束,因此有許多新成立的學校科系(如南華大學、華
梵大學、玄奘學院… 等新設藝術科系),對於術科考試改採一種較為消極等待(暫
不參與)的做法來予以轉圜。民國 89 年(2000),由於成軍多年的大考中心在舉辦
各種學科考試上的成果輝煌,獲致社會普遍肯定,因此招策會即在當年委託大考
中心成立術科考試專責單位,希望大考中心稟持辦理學科考試的豐富經驗來改善
術科考試長期以來所既存的主辦單位等問題,同時也由於招策會的這一個決定,
使得大考中心間接的成為了術科考試的正式歸屬負責管理單位。但是由於考試中
心在編制與經費預算上均無相關人力足以承擔各種術科考試制度的研究與規
劃,復以舊式大學聯招制度即將於民國 90 學年度(2001)正式結束,新的「多元
入學」教育制度即將於民國 91 學年度(2002)啟動,術科考試在制度上自然也需
要予以配合更動,所以考試中心便積極的從考試中心之外的多所使用術科考試的
學校中,邀請教授學者進行新制度的研究。只不過似乎各校均有默契的視舉辦術
科考試為畏途,隱約認為制訂新制就需要配套實施,因此大多委婉拒絕考試中心
的委託,其中本來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舉辦美術術科考試上是擁有最多經驗的
美術科系,本應是考試中心的最佳制度研究規劃人選,但是前述提到因為臺師大
美術系舉辦考試過久產生許多方面的倦怠感,到最後竟然也向教育部申請在民國
91 學年度(2002)退出術科考試參與,同時也獲得教育部同意其採用獨立招生,因
此在民國 90 學年度(2001)所舉辦的民國 91 學年度(2002)術科考試會議上,臺師
大美術系也就不再參與開會討論,自然遑論會答應考試中心對其進行制度研究之
邀約了,這也是後來新的美術考試制度研究案最後會由當時與會的臺灣藝術大學
副校長蕭耀輝教授所承接的主因31。後來也由於這個新制的研究案一直遲至民國
90 年底(2001)才由臺灣藝術大學承接定案,因此而影響了術科考試配合多元入學
制一起於民國 91 學年度(2002)正式實施的計劃,所以術科考試的多元新制才會
在民國 91 學年度(2002)完成研究並公告後順延一年,到民國 92 學年度(2003)才
正式實施。臺灣藝術大學在民國 90 年底(2001)所進行的美術組術科考試規劃案,
可謂是臺灣光復以來第一個針對術科考試制度的大規模社會調查,具有相當重要
的歷史意義,而筆者有幸隨著多位研究員參訪學習研究,則是幸運的見證了新制
的誕生過程,也看到了美術術科考試即將邁入多元化時代的轉變契機。

31
詳見本研究訪談蕭耀輝教授口述臺藝大舉辦民國 91 學年度(2002)術科考試緣由之內容,P328。

164
二、本時期考試制度之發展

(一) 參與學校

民國 86 學年度(1997),嘉義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大葉工學院「造形
藝術學系」加入,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工業設計系」(「視覺傳達設計系」恢復
招生,但並無加入術科考試)與台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兩系退出,成為 15
校 17 系;民國 87 學年度(1998),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室內空間設計系」退出、
台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加入,為 15 校 17 系;民國 88 學年度(1999),花
蓮師範學院「美術教育系」退出,成為 14 校 16 系;民國 89 學年度(2000),國
立嘉義大學「美術學系」、國立臺灣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傳統工藝
系」、私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 B 組(主修廣告創意課程)」加入,成為 14 校 19
系,南華大學新增「應用藝術與設計學系」但未參加術科聯招;民國 90 學年度
(2001),華梵大學新增「美術學系」、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新增「視覺傳達設計學
系」,均未參加術科聯招,其餘參與校系未變,維持 15 校 19 系,其中以臺灣藝
術大學一校中有五個科系(美術、雕塑、視傳、工設、傳工)為單校加考術科最多
科系的學校。

(二) 考試科目

民國 86 學年度(1997),維持「素描」、「水彩」、「國畫」、「書法」四
種考科;民國 87 學年度(1998),改為「素描」、「水彩」、「國畫(含書法)」三
科,其中「國畫(含書法)」一科為複合試卷(文字考題、落款);民國 88 學年度
(1999),維持「素描」、「水彩」、「國畫(含書法)」三科,「國畫(含書法)」一
科改為「一試二卷」;民國 89 學年度(2000),改回「素描」、「水彩」、「書
法」、「國畫」四科,但「書法」、「國畫」仍維持「一試二卷」的考試模式;
民國 90 學年度(2001)與上年度相同。

(三) 成績計算

165
民國 86 學年度(1997),「素描」40%、「水彩」25%、「國畫」25%、「書
法」10%;民國 87、88 學年度(1998、1999),「素描」40%、「水彩」25%、
「國畫(含書法)」35%;民國 89∼91 學年度(2000∼2002),「素描」40%、「水
彩」25%、「國畫」25%、「書法」10%。沿用學科 60%、術科 40%,以及學
科 70%、術科 30%的「雙軌計分制」。

(四) 考試地點與時間

自民國 86 學年度(1997)開始,術科考試的整體時程因為當年度術科考試費
用加倍,且取消分組分天考試制度,開始縮減為能夠在 7 月 7、8 日二天舉行完
畢,考試地點在台北臺師大美術系與校本部;民國 87 學年度(1998),考場首次
由臺北改在中南部的「彰化師範大學」體育館內集中考試,由於國畫與書法考科
合併考試,且時間變為合計 100 分鐘後,首次的術科考試能於 7 月 5 日一天內考
完;民國 88 學年度(1999),由臺師大美術系負責主辦,考場再次更改回臺北「臺
灣師範大學」考區,並繼續維持 7 月 5 日一天考完的時程制度,但是國畫與書法
合考的「一試兩卷」制,在時間上延展為 140 分鐘;民國 89、90 學年度(2000、
2001),也是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考區、7 月 5 日一天考完,各考科時間相同。

166
第六節 多元期 (民國 91 學年度∼,2002.8.1∼)

本研究將本段美術術科考試歷史定義為「多元期」的依據,主要是由於:一、
教育制度多元化-臺灣自民國 91 學年度(2002)開始正式邁入「多元入學制度」
的實施,教育制度從過去的聯招思維中脫離;二、多元術科考試制度研發完成-
民國 91 學年度(2002)雖然仍屬末代美術術科考試聯考年,但是新的多元術科考
試制度也於當年研發完成,各校多傾向接受並使用新制;三、術科考場首次分區
舉辦-由於臺師大美術系在民國 91 學年度(2002)使用獨立招生的緣故,直接促
成當年的美術術科考試由臺藝大、中師、高師大聯合舉辦,考場首次分為北、中、
南三區,試辦結果廣受考生與家長的好評;四、考題多元化-臺藝大在命題時考
量現代需求以及實際狀況,沒有使用舊式的石膏像考題,而採用與彰師大相同的
「文字考題」模式,首次主辦聯合的術科考試,社會接受度頗高;五、多元術科
考試新制內容公告確立-民國 91 年 3 月(2002.3),大考中心預先公告了臺藝大術
科研究團對所研發的新制度,規定自民國 92 學年度(2003)開始實施術科考試新
制內容,以「多科選考」、「成績自由採計」的原則,涵蓋目前臺灣「純藝術」、
「應用藝術」、「藝術教育」等領域交集的五科術科考科,正式宣告了藝術科系
術科考試多元化時代的來臨。

一、背景陳述

儘管臺灣的大學聯招制度在大考中心從民國 78 年(1989)開始漸進式的研
發、試用多元入學制後,於民國 90 學年度(2001)正式走入歷史,但是對相較於
學科考試是少數族群的術科考試來說,卻因為一開始成立考試中心之初即沒有將
其納入其研究規劃的業務範圍內,因此不但沒有相關的人力經費預算,即使後來
在考試中心已經具有研究學科考試多年的豐富經驗下,仍無法找到適當切入的著
力點,以致於招策會一直要遲至民國 86 年(1997)才開始有了針對術科考試制度
改革的提議 32,可說整整慢了學科考試八個年頭之久才開始考慮到術科考試制
度。然而,即使民國 86 年(1997)提了改革術科考試的建議,幾度委託臺師大所

32
請參閱本研究整理之招策會與術科考試改革議程表,P40。

167
研議的方案卻因為種種原因而一延再延:一、民國 87 學年度(1998)研議的新制
度不符合提前三年公告的時間原則而暫緩;二、民國 88 學年度(1999)雖已達成
前三年公告新制的協議,但僅止於學科考試,各校雖屬意將術科考試也委由大考
中心專責辦理,但仍因受限於考試中心沒有相關經驗、人力、預算而無法確實承
接;三、民國 89 年年底(2000),雖然通過了當年六月臺師大所提議的「研擬術
科計劃案」
,但仍無具體進行研議過的制度,因此僅由年度招聯會發函考試中心,
確定了由考試中心研擬新的術科考試制度一事;四、民國 90 年(2000),考試中
心著手尋找協助研擬術科新制的學校,但當年臺師大美術系因決定下學年起進行
獨立招生而推辭,至於其他學校也是興趣缺缺,一直到了當年 11 月底(2000.11),
臺灣藝術大學才在各校的勸進下承接術科新制研究案,也就是後來的「大學美術
類術科考試規劃案」。從以上的說明即可瞭解到術科新制案的研擬其實在形式上
是大家推辭、而在時間上則是非常急迫的,大考中心與臺藝大研究團隊最後採取
了打帶跑的急進策略,在新制研究結果甫於民國 91 年 2 月(2002.2)有了初步的提
案的時候,大考中心隨即於 3 月底公告民國 92 學年度(2003)預備實施,採用「素
描」、「彩繪技法」、「創意表現」、「水墨書畫」、「美術鑑賞」等五科,考
核基本的「美術學能」、「美術技能」兩大類高中生基本能力,同時由於有新的
考科加入,因此在民國 91 年 7 月(2002.7),考試中心再度針對新考科「彩繪技法」

「創意表現」、「美術鑑賞」等三科考試方式委託臺藝大研究考試方法、擬定模
擬試題,亦即「大學美術類科指定入學考試規劃」一案。至此,術科考試新制才
算真正被制訂完成與確立。而同一時間,臺藝大在臺師大美術系獨立招生、辭辦
術科考試當年(民國 91 學年度,2002),也由大考中心協調台中師範學院與高雄
師範大學共同來舉辦最後一年的美術組術科聯招考試,實現了術科考試歷史中首
見的北、中、南分區考試方式。

術科新制雖已於民國 91 年(2002)大抵完成,但大考中心仍有一個難題要面
對,即:將由誰來主辦 2003 年的術科考試新制?由於考試中心沒有舉辦術科考
試經驗,因此十分希望藝術科系學校能夠出面協助,本來一開始最屬意的學校是
臺灣藝術大學,主要有幾點原因:一、臺藝大所主辦的民國 91 學年度(2002)的
術科考試,在考試過程及分區考試等模式上的許多結果,均頗受好評,只要稟持
經驗續辦,無論在場地、人力上應均無問題;二、術科考試新制由臺藝大主導研

168
發而成,對制度上的箇中細節最為清楚,可經由主辦考試來進一步貫徹制度之主
張;三、在應用術科考試成績的層面上,一般學校均只有一至兩個科系,但臺藝
大藝術科系類別眾多,一校中即佔有六個科系33使用術科成績,加以臺藝大於平
時也常承辦多種專業類考試,因此希望臺藝大秉持經驗繼續協助。當時由於臺藝
大參與術科考試的六個科系中,均有個別的教授參與制訂新制的研發過程,因此
也曾附議考試中心的邀請,多次在校務會議上倡議續辦民國 92 學年度(2003)的
新制術科考試,但以當時的臺藝大校長王銘顯教授認為此舉對學校行政負擔過
重,同時認為舉辦術科考試應由使用成績的各校輪流分擔,最後予以婉拒34。這
一來造成大考中心最後只好再回去請託臺師大美術系續辦術科考試,而恰巧臺師
大美術系於實施獨立招生一年後,從試後檢討會議中認為應該再度使用共同的術
科考試成績較適切,因此雖然一開始認為制度由臺藝大訂應由臺藝大執行,但最
後還是在大考中心幾番懇求協調的情形下同意協辦執行術科考試新制,並維持
北、中、南三區同時考試的方式,由中部的台中師範學院及南部的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協助辦理;同年 9 月(2002.9),教育部決定擴大術科新制成績運用層面、解
決各系自辦過多瑣碎小型術科甄試的問題,規定民國 92 學年度(2003)的各校自
辦術科測驗僅可加考一科,同時不得收費。民國 92 年初(2003),大考中心決定
將實行了 48 年的術科考試,從以往的每年 7 月份提前到 2 月 22、23 考試,以使
考試成績能更加符合多元入學制度在多方面應用的原則,根據 2003 年大考中心
的初步統計,術科新制施行後,在報考人數上從過去歷年來平均約三千人次激增
一倍至六千多人次,創歷史新高;另外在成績使用校系上,也提高到了 20 校 24
系,同樣是歷史新高,也使得術科考試制度正式走進了新的多元發展的年代。

二、本時期考試制度之發展

(一) 參與學校

民國 91 學年度(2002),大學術科聯招制度施行的最末年,國立臺灣藝術學

33
民國 91 學年度(2002)當年,臺灣藝術大學已有雕塑、美術、工設、視傳、傳工、書畫等系計 126 個錄取
名額,約佔當年度術科考試總錄取名額 736 名的百分之十七。
34
詳見本研究訪談王銘顯教授口述臺藝大不舉辦民國 92 學年度(2003)術科考試緣由之內容,P353。

169
院改制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後,增設「書畫藝術學系」參與術科聯招,其餘校系
與去年同,計有為 14 校 19 系參與;民國 92 學年度(2003),術科新制實施初年,
術科考試成績可應用於「推薦甄選」與「考試分發」兩種制度上,其中中國文化
大學資訊傳播學系、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 B 班、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美勞
教育學系、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國立臺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
學系、華梵大學美術學系共 8 校 9 系採用術科成績於「推薦甄選」上,中國文化
大學資訊傳播學系、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
學系等三所學校科系,暌違多年後首次回歸使用共同的術科考試成績,而在「考
試分發」制度上,則以去年參與舊式聯招術科考試的 14 校 19 系為主,加上今年
(2003)新使用術科新制成績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
術學系、南華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國立高雄大學民族藝術學系等四個學校,共計
有 20 校 24 系。

(二) 考試科目

民國 91 學年度(2002),「素描」、「水彩」、「國畫」、「書法」四科,
其中國畫與書法合併考試、一式兩卷,均為必考;民國 92 學年度(2003),「素
描」、「彩繪技法」、「創意表現」、「水墨書畫」、「美術鑑賞」等五科,考
生多科選考,學校成績自由採計。

(三) 成績計算

民國 91 學年度(2002)的舊制術科聯合考試,總分 100 分,「素描」40%、「水


彩」25%、「國畫」25%、「書法」10%。各校沿用學科 60%、術科 40%,或是
學科 70%、術科 30%的兩種計分方式;民國 92 學年度(2003)實施多元入學術科
考試新制,五種考科均為各科 100 分,各校可於「推薦甄選」與「考試分發」兩
種制度上自行採計所選考科的成績,多校沿用學科 60%、術科 40%,以及學科
70%、術科 30%的兩種計分方式。

170
(四) 考試地點與時間

民國 91 學年度(2002),舊制術科聯合考試時程維持在 7 月 5 日一天考完,
「素描」上、下場各 100 分鐘,計 200 分鐘,「水彩」100 分鐘,「國畫書法」
一試兩卷 140 分鐘,考試地點為北、中、南三區同時考試,北部:國立臺灣藝術
大學,中部:台中師範學院,南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

民國 92 學年度(2003),新的多元入學術科考試制度實施,由於人數增加至
六千多人,因此考試時程增長為兩天,同時為配合「推薦甄選」與「考試分發」
成績之運用,改為提前在 2 月 22、23 日考試,考試地點為北、中、南三區同時
考試,北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部:台中師範學院,南部: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和平校區。各科的考試時間為:「素描」分上、下場各場 90 分鐘,「彩繪技
法」120 分鐘,「創意表現」120 分鐘,「水墨書畫」分上、下場各場 90 分鐘,
「美術鑑賞」考筆試 60 分鐘。

171
第七節 小結

一、紀事年表

經過以上各節將各年度的術科考試狀況分析彙整之後,為使其歷史樣貌在概
觀上更為清楚明瞭,茲將本研究所斷代分期的六段術科考試之主要內容,歸整每
一年度為三大類內容,並以年表方式依序羅列於後”表 3-7-1”中。主要的時間為
自民國 43 至 92 學年度止(1954.8.1∼2004.7.31),合計舉辦過 50 次的臺灣美術組
術科考試舉辦歷史,各表三大類內容項目內容說明如下:

1.簡章部分
包括「參與學校」、「術科科目」、「學科科目」、「比例配分」、「學
術科配分」、「學科考試日期」、「術科考試日期」、「考試地點」、「報
名費」等項,主要為整理各學年度術科考試簡章中之重要內容。

2.招生委員會部分
包括「術科考試委員」、「美術組主持人」、「考試人數」、「與去年報
名人數比較」、「錄取人數」、「最低錄取分數」等項35,主要從歷年的
考試報告書中擷取相關的重要資訊予以重點說明。

3.其他備註部分
包括考試注意事項、加入與退出術科聯招學校、相關學校記事等項,主要
搭配其他文獻如報紙報導、期刊、教育資訊與論文、歷史事件… 等資訊,
紀錄與術科考試相關的重點訊息。

另外,為便於概觀瞭解各校系參與術科考試的歷史過程(同時也是科系成立
時間點),也將本研究所擬出之六個時期中的學系參與狀況,搭配其中較為重要
的考試大事,製成「術科考試歷史年表總攬」如”圖 3-7-1”所示。

35
在民國 43∼57 學年度間的招生委員會相關資料上,由於尚無蒐集到明確的年度考試報告資料,故略。

172
表 3-7-1:臺灣美術組術科考試歷史年表彙整
(整理自民國 43∼92 學年度招生簡章、工作報告,標記★號者表當年度中較為重要的變更事件)
四十三學年術科歷史年表總攬度國立臺灣大學、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臺灣省立
簡章
農學院、臺灣省立工學院聯合招考一年級新生並代陸軍軍官學校招考新生簡章
參與學校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學系、臺灣省立工學院建築工程學系
術科科目「素描」50%、 「中國畫」25%、「水彩畫」25%,共三科合計 100 分。
民國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43 年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訂定術科成績合格分數,再依學科成績排序錄取。
(1954 年) 學科考試日期 7/26∼7/27(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31∼8/1(2 天)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
術科考試地點
原臺中、臺南參加普通學科考試各考生,均需至台北參加考試。
報名費 25 元
備註 •臺灣省立工學院建築工程學系 7/27 下午加考「徒手畫」 ,該科於原考區舉行。

四十四學年度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大學、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臺灣省立農學院、
簡章
臺灣省立工學院聯合招考一年級新生簡章
參與學校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學系、臺灣省立工學院建築工程學系
術科科目 「素描」50%、
「國畫」25%、「水彩」25%,共三科合計 100 分。
民國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44 年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訂定術科成績合格分數,再依學科成績排序錄取。
(1955 年) 學科考試日期 7/28∼7/29(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30~8/1(3 天)。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
術科考試地點
原台中台南參加普通學科考試各考生,均需至台北參加考試。
報名費 40 元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學生公費自民國 44∼83 年),「工業教育系」成
立並招生。
★「中國畫」考科名稱變更為「國畫」。
備註 •臺灣省立工學院建築工程學系 7/30 下午加考「徒手畫」,該科於原考區舉行。
•報名費比去年增加 15 元。
•嚴重視力障礙不得入藝術學系。
•臺師大「工業教育系」成立。

簡章 四十五學年度公私立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招考新生簡章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學系、藝術專修科、臺灣省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
參與學校
政工幹部學校美術組
術科科目 「素描」50%、
「國畫」25%、「水彩」25%,共三科合計 100 分。
民國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45 年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訂定術科成績合格分數,再依學科成績排序錄取。
(1956 年) 學科考試日期 7/26∼7/27(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8/1~8/3(3 天)。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
術科考試地點
原臺中臺南參加普通學科考試各考生,均需至台北區集中考試。
報名費 60 元

173
★「臺灣省工學院」改制「臺灣省立成功大學」 。
★政工幹部學校美術組 8/4 加考「美術知識」、「素描」、「漫畫」,於臺北縣北投縣該校舉行。
備註 •以「臺灣省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為第一、二志願者 8/5 加考「徒手畫」 ,分別在臺北區
臺灣大學、臺南區成功大學舉行考試,考生自行擇定後於報名表註明。
•報名費比去年增加 20 元。

簡章 四十六學年度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招考新生簡章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學系、藝術專修科、臺灣省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
參與學校
政工幹部學校特勤班美術組
術科科目 「素描」50%、
「國畫」25%、「水彩」25%,共三科合計 100 分。
民國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46 年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訂定術科成績合格分數,再依學科成績排序錄取。
(1957 年) 學科考試日期 7/26∼7/27(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30~8/2(3 天)。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
術科考試地點
原臺中臺南參加普通學科考試各考生,均需至台北區集中考試。
報名費 60 元
•以臺灣省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為第十志願以前者 8/5 加考「徒手畫」,分別在臺北區臺灣
省立師範大學、臺南區成功大學舉行考試,考生自行擇定後於報名表註明。
備註
•政工幹部學校特勤班美術組 8/3 加考「美術知識」
、「素描」
、「漫畫」
,於臺北縣北投縣該校舉
行。

簡章 四十七學年度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招考新生簡章
參與學校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學系、藝術專修科(共 1 校 2 系)
術科科目 「素描」50%、
「國畫」25%、「水彩」25%,共三科合計 100 分。
民國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47 年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訂定術科成績合格分數,再依學科成績排序錄取。
(1958 年) 學科考試日期 7/29∼7/30(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8/4~8/6(3 天)。
術科考試地點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
報名費 70 元
★臺灣省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取消「徒手畫」術科考試。
★政工幹部學校特勤班美術組退出聯招術科考試,採獨立招生。
備註
•凡患「色盲」不得投考藝術學系、藝術專修科。
•報名費比去年增加 10 元。

簡章 四十八學年度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招考新生簡章
參與學校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學系 (單 1 校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
「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民國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48 年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訂定術科成績合格分數,再依學科成績排序錄取。
(1959 年) 學科考試日期 7/28∼7/29(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8/4∼8/6(3 天)。
術科考試地點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
報名費 70 元
★考科新增「書法」一科,成為美術類四考科。
備註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專修科」停止招生。
•凡患「色盲」不得投考藝術學系。

174
簡章 四十九學年度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招考新生簡章
參與學校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學系 (單 1 校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
「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民國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49 年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學科成績順序分發至各術科學系額滿為止。
(1960 年) 學科考試日期 7/29∼7/30(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8/4∼8/6(3 天)。
術科考試地點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
報名費 70 元
★成績計算方式:以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學科成績順序分發至各術科學系額滿為止。
備註
•凡患「色盲」不得投考藝術學系。

簡章 五十學年度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招考新生簡章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學系、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
參與學校
(共 2 校 2 系)

臺師大:「素描」40%、
「國畫」25%、
「水彩」25%、
「書法」10%,四科合計
術科科目 100 分
民國 臺藝專: 、
「簡易工藝常識(筆試)」「素描」 、
「水彩」
、「工藝技能測驗」,共四科。
50 年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地理。
(1961 年)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學科成績順序分發至各術科學系額滿為止。
學科考試日期 7/28、7/29(2 天)
臺師大:7/20~7/22(3 天)
術科考試日期
臺藝專:7/24~7/25(2 天)
術科考試地點 分別在各校內: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
報名費 70 元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加入術科聯招。
★臺藝專美術工藝科考科為「簡易工藝常識(筆試)」 、
「素描」
、「水彩」、「工藝技能測驗」四科。
備註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因設備關係,除簡易工藝常識外均為分組測驗。
•凡患「色盲」不得投考藝術學系、美術工藝科。

175
簡章 五十一學年度大學暨獨立學院聯合招考新生簡章
參與學校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學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
「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學科成績順序分發至各術科學系額滿為止。
學科考試日期 7/6∼7/7(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12~7/14(3 天)
術科考試地點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
民國 報名費 70 元,加考術科者加測驗費 30 元。
51 年
簡章 五十一學年度公私立專科學校聯合招考新生簡章
(1962 年) 參與學校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美術科
美術工藝科:「工藝常識(筆試)」 、「鉛筆畫」、「圖案」設計,共三科。
術科科目
美術科: 「國畫」 、「素描」、「水彩」,共三科。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學科成績順序分發至各術科學系額滿為止。
學科考試日期 9/1∼9/2(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9/7∼9/8 (2 天) 美術工藝科:9/7 美術科:9/8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
術科考試地點
均需於普通學科考試後按時至規定地點集中考試。
報名費 70 元,加考術科者加收 30 元。
★大學獨立學院與公私立專科學校分別辦理聯招考試。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加入術科聯招考試,考科為「素描」 、「水彩」
、「國畫」,三科。
(藝專美術工藝科 50 年成立,51 年加入術科考試)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考科改為「工藝常識(筆試)」 、
「鉛筆畫」 、「圖案」設計,
備註
三科。
★聯招報名費學科、術科分開,加考術科考試需另行收費 30 元。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美術科因設備關係,除簡易工藝常識外均為分組測驗。
•術科考試加收報名費。

簡章 五十二學年度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招考新生簡章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學系、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美術科、私
參與學校
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 (共 3 校 4 系)
臺師大、文化: 「素描」40%、「水彩」25%、「國畫」25%、「書法」10%,四
科合計 100 分。
術科科目
臺藝專:1.美術工藝科: 「工藝常識(筆試)」 、「鉛筆畫」、「圖案」,共三科。
民國 2.美術科: 「國畫」、「素描」、「水彩」 ,共三科。
52 年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地理。
(1963 年)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期學科成績順序分發至各術科學系額滿為止。
學科考試日期 7/24、7/25(2 天)
臺師大、文化:7/29~7/31(3 天)
術科考試日期
台藝專:8/3~8/5(3 天)
術科考試地點 分別在各校內: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含文化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
報名費 70 元,加考術科者美加考一系科加繳測驗費 30 元。
★大學獨立學院與公私立專科學校聯合招生(學科同一天考,術科「大學獨立學院」與「公私立
專科學校」不同天考)。
備註
★私立「中國文化學院」成立,美術學系加入術科聯招考試。
•凡患「色盲」、「高度近視者」不得報考藝術學系、美術工藝科。

176
簡章 五十三學年度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招考新生簡章草案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學系、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美術科、私
參與學校
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 (共 3 校 4 系)
臺師大、文化: 「素描」40%、「水彩」25%、「國畫」25%、
「書法」10%,四
科合計 100 分。
術科科目
臺藝專:1.美術工藝科: 「素描」 、「水彩」、「工藝常識(筆試)」,共三科。
2.美術科: 「國畫」、「素描」、「水彩」 ,共三科。
民國
53 年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地理。
(1964 年)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學科成績順序分發。
學科考試日期 7/24、7/25(2 天)
臺師大藝術學系、文化美術學系:7/27~7/29(3 天)
術科考試日期
臺藝專美術工藝科、美術系:7/27~7/28(2 天)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
術科考試地點
均需於普通學科考試後按時至規定地點集中考試。
報名費 70 元,加考術科者無論加考系科多少一律加繳測驗費?元(無記錄)。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將原考科: 「鉛筆畫」 、「圖案」、「工藝常識(筆試)」三考科
備註 改為「素描」、「水彩」 ,「工藝常識(筆試)」三考科。
•凡患「色盲」、「高度近視者」不得報考藝術學系、美術工藝科、美術科。

簡章 五十四學年度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招考新生簡章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學系、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美術科、私
參與學校
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共 3 校 4 系)
民國 臺師大、文化: 「素描」40%、 「水彩」25%、
「國畫」25%、「書法」10%,四
54 年 科合計 100 分。
術科科目
臺藝專:1.美術工藝科: 「素描」、「水彩」、
「工藝常識(筆試)」、「圖案」共四科。
(1965 年) 2.美術科: 「國畫」 、「素描」、「水彩」 、「書法」共四科。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學科成績順序分發。
學科考試日期 7/9、7/10(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14~7/16(3 天)
術科考試地點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美術系(均需於普通學科考試後按時至規定地點集中考試)。
報名費 9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65 元。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加考「圖案」一科。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系加考「書法」一科(由民國 51 年的三考科增加成為四考科)。
備註 ★參與美術術科聯招的各校,其考試時間皆調整為同一時段。
•凡患「色盲」、「高度近視者」不得報考藝術學系、美術工藝科、美術科。
•學、術科報名費比去年增加。

簡章 五十五學年度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招考新生簡章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學系、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美術科、私
參與學校
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共 3 校 4 系)
臺師大、文化: 「素描」40%、「水彩」25%、
「國畫」25%、「書法」10%,四
科合計 100 分。
術科科目
民國 臺藝專:1.美術工藝科: 「素描」、「水彩」、
「工藝常識(筆試)」、「圖案」共四科。
55 年 2.美術科: 「國畫」、「素描」、「水彩」 、「書法」共四科。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1966 年)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普通學科成績順序分發。
學科考試日期 7/1~7/2(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15~7/17(3 天)
術科考試地點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美術系。
報名費 9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65 元。
備註 •凡患「色盲」 、「高度近視者」不得報考藝術學系、美術工藝科、美術科。

177
簡章 五十六學年度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招考新生簡章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學系、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美術科、雕
參與學校
塑科、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共 3 校 5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
「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民國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56 年 學科科目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普通學科成績順序分發。
(1967 年) 學科考試日期 7/10~7/11(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14~7/16(3 天)
術科考試地點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美術系。
報名費 10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75 元。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考科調整為「素描」、「水彩」、「國畫」、「書法」四科,
與各校考科一致。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雕塑科」成立,加入術科聯招考試。
備註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系分主修「國畫」組、「西畫」組。
•學、術科報名費比去年增加。
•凡患「色盲」、「高度近視者」不得報考藝術學系、美術工藝科、美術科。

簡章 五十七學年度專科以上學校聯合招考新生簡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美術科、雕
參與學校
塑科、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共 3 校 5 系)
術科科目 「素描」 、「水彩」 、「國畫」、「書法」,共四科。
民國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57 年 學科科目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普通學科成績順序分發。
(1968 年) 學科考試日期 7/5~7/6(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10~7/12(3 天)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報名費 12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85 元。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而藝術學系改為「美術學系」。
備註 •凡患「色盲」、「高度近視者」不得報考藝術學系、美術工藝科、美術科。
•學、術科報名費比去年增加。

簡章 五十八學年度大學獨立學院暨專科學校聯合招考新生簡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美術科、雕
參與學校
塑科、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共 3 校 5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普通學科成績順序分發。
學科考試日期 7/4~7/5(2 天)
民國
術科考試日期 7/9~7/11(3 天)
58 年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1969 年) 報名費 12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85 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私立中
術科考試委員會
原理工學院、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省立成功大學
美術組主持人 袁樞真 主任。
招生委員會 總計:1195 人
考試人數 (台北:636,台中:276,台南:118,高雄:125,花蓮:
40。)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128 人。(去年總計:1067 人)
★本年度起有考試工作報告文獻紀錄,可供瞭解應考人數等狀況。
備註
•凡患「色盲」不得報考藝術學系、美術工藝科、美術科、美術學系。

178
簡章 五十九學年度大學獨立學院暨專科學校聯合招考新生簡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分「國畫」組、
參與學校 西畫組)、美術工藝科、雕塑科、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私立銘傳女子
商業學校商業推廣科 (共 4 校 6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 「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普通學科成績順序分發。
民國 學科考試日期 7/3~7/4(2 天)
59 年 術科考試日期 7/8~7/10(3 天)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1970 年) 報名費 14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90 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私立中原理工學院、國立臺
術科考試委員會
灣藝術專科學校、省立成功大學
美術組主持人 袁樞真 主任。
招生委員會 1359 人
考試人數 (台北:656,新竹:85,台中:306,台南:146,高雄:
134,台東:32。)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164 人。(去年總計:1195 人)
★「私立銘傳女子商業學校」 「商業推廣科」加入術科聯合考試。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分「國畫組」 、「西畫組」,報考時需同時註明組別。
備註 ★文化學院美術系錄取後不得轉系(維持時間為民國 59~64 學年)。
•凡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藝術學系、美術工藝科、美術科、美術學系、商業推廣科。
•學、術科報名費比去年增加。

簡章 六十學年度大學獨立學院暨專科學校聯合招考新生簡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分「國畫」組、
西畫組)、美術工藝科(分工藝設計組、應用藝術組)、雕塑科、私立中國文化學
參與學校
院美術學系、私立銘傳女子商業學校商業推廣科、私立實踐家政專科學校美術
工藝科 (共 5 校 7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普通學科成績順序分發。
學科考試日期 7/3~7/4(2 天)
民國
術科考試日期 7/8~7/10(3 天)
60 年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1971 年) 報名費 16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95 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國立交通工學院、私立東海
術科考試委員會 大學、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私
立銘傳女子商業專科學校。
美術組主持人 袁樞真 主任。
招生委員會 總計:1736 人
(台北:778,新竹:96,台中:402,台南:209,高雄:
考試人數
209,
台東:9,花蓮:33。)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377 人。(去年總計:1359 人)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分「工藝設計組」、「應用美術組」二組。
★「私立實踐家政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加入術科聯合考試。
備註 •報考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美術工藝科者需同時註明組別。
•凡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藝術學系、美術工藝科、美術科、美術學系、商業推廣科。
•學、術科報名費比去年增加。

179
簡章 六十一學年度大學暨獨立學院聯合招考新生簡章
參與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共 2 校 2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普通學科成績順序分發。
學科考試日期 7/1~7/2(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6~7/8(3 天)
民國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61 年
報名費 16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95 元。
(1972 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私立東
術科考試委員會
海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東吳大學。
美術組主持人 袁樞真 主任。
招生委員會 總計:1571 人
(台北:757,新竹:95,台中:329,台南:158,高雄:
考試人數
180,
台東:8,花蓮:44。)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165 人。(去年總計:1736 人)

★大學獨立學院與公私立專科學校分開聯招,僅有師大、文化 2 校 2 系招生。
★「私立實踐家政專科學校」、「私立銘傳女子商業學校」、「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改為參加公
備註
私立專科學校聯招所舉辦的術科考試。
•凡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美術相關學系。

簡章 六十二學年度大學暨獨立學院聯合招考新生簡章
參與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共 2 校 2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普通學科成績順序分發。
學科考試日期 7/1~7/2(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7~7/9(3 天)
民國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62 年
報名費 16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95 元。
(1973 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私立東海大學、私立東吳大
術科考試委員會
學、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私立輔仁大學
美術組主持人 袁樞真 主任。
總計:1894 人
招生委員會
(台北:904,新竹:110,台中:371,台南:237,高雄:
考試人數
215,
台東:10,花蓮:47。)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323 人。(去年總計:1571 人)
★國立成功大學甲組「工業設計學系」成立。
備註 ★學、術科考試在民國 62∼73 學年度間的考試時間均為固定日期。
•凡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美術學系。

180
簡章 六十三學年度大學暨獨立學院聯合招考新生簡章
參與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共 2 校 2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普通學科成績順序分發。
學科考試日期 7/1~7/2(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7~7/9(3 天)
民國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63 年 報名費 20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135 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私立東海大學、私立輔仁大
(1974 年) 術科考試委員會 學、
私立東吳大學、私立中國文化學院
美術組主持人 袁樞真 主任。
招生委員會 總計:1533 人
(台北:729,新竹:68,台中:317,台南:166,高雄:
考試人數
192,
台東:15,花蓮:46。)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361 人。(去年總計:1894 人)
•凡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美術學系。
備註
•學、術科報名費比去年增加。

簡章 六十四學年度大學暨獨立學院聯合招考新生簡章
參與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共 2 校 2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普通學科成績順序分發。
學科考試日期 7/1~7/2(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7~7/9(3 天)
民國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64 年
報名費 22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155 元。
(1975 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私立東吳大學、私立中國文
術科考試委員會
化學院、私立輔仁大學、私立東海大學
美術組主持人 袁樞真 主任。
總計:1601 人
招生委員會
(台北:781,新竹:80,台中:295,台南:196,高雄:
考試人數
198,
台東:15,花蓮:30。)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68 人。(去年總計:1533 人)
•凡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美術學系。
備註
•術科報名費比去年增加。

181
簡章 六十五學年度大學招考新生簡章
參與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共 2 校 2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普通學科成績順序分發。
學科考試日期 7/1~7/2(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7~7/9(3 天)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報名費 22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155 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私立東吳大學、私立中國文
術科考試委員會
民國 化學院、私立輔仁大學、私立東海大學
65 年 美術組主持人 袁樞真 主任。
總計:1439 人
(1976 年) (台北:705,新竹:77,台中:269,台南:174,高雄:
考試人數
160,
台東:16,花蓮:38。)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162 人。(去年總計:1601 人)
招生委員會
政府為順應輿情,由教育部成立大學招生常設機構,定名為「大學入學考試中
心」 ,部長自兼主任委員,聘 24 所大學暨獨立學院(校)長與若干教育學者、專
家為委員;就大學入學考試之政策方針等,主持規劃、審議,其內另分設試務、
研究兩委員會,前者主理每年招考工作計畫之決定、工作人員之遴選、試務推
進之督導等;後者負責研究大學入學考試政策與技術之攻進。於是,以往逐年
組合的大學暨獨立學院聯合招生委員會遂被取代,而長遠策劃得以成續有自。
今年為改制之始的試務委員會,為辦理大學入學考試全盤實際業務的執行組
織,其職責範圍一若往昔的聯招會。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
備註 •文化學院美術系錄取後不得轉系的註明取消(僅 59~64 年簡章有註明)。
•凡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美術學系。

簡章 六十六學年度大學招考新生簡章
參與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共 2 校 2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普通學科成績順序分發。
學科考試日期 7/1~7/2(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7~7/9(3 天)
民國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66 年
報名費 22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155 元。
(1977 年) 術科考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私立東吳大學、私立中國文
委員會 化學院、私立輔仁大學、私立東海大學
美術組主持人 袁樞真 主任。
招生委員會 總計:1334 人
(台北:687,新竹:61,台中:242,台南:160,高雄:
考試人數
138,
台東:16,花蓮:30。)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105 人。(去年總計:1439 人)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
備註
•凡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美術學系。

182
簡章 六十七學年度大學招考新生簡章
參與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共 2 校 2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普通學科成績順序分發。
學科考試日期 7/1~7/2(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7~7/9(3 天)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報名費 22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155 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私立東海大學、私立東吳大
術科考試委員會
學、私立輔仁大學、私立中國文化學院
美術組主持人 張德文 主任。
總計:1441 人
(台北:770,新竹:60,台中:241,台南:140,高雄:
考試人數
191,
台東:11,花蓮:28。)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107 人。(去年總計:1334 人)

(一) 聘請考試委員原則:
1.參加術科聯招之學系所有教師,凡擔任術科考試有關科目之家教或補習班之
教學者,經調查屬實,均不聘為閱卷評分委員。
2.閱卷委員調查後,由美術組直接聘請,事前不公佈姓名。

民國 (二) 考試科目及方式:
67 年 1.「素描」:石膏像為主(木炭「素描」)。
2.「水彩」:靜物為主。
(1978 年) 3.「國畫」:考試命題為「臨摹古畫」。
4.「書法」:考試包括大小、小字兩種,由考生按試題書寫。

招生委員會 (三) 考試命題:


各科考試由美術組主持人密請教授命題,並於考試前三十分鐘由命題教授宣布
考題,再由試務及監察人員攜至考場準備考試。

(四) 考試及評分程序:
1.由美術試務人員製作各科彌封試卷,考試後當場由監察人員將試卷外之考生
號碼撕去,並簽封試卷封袋,所有試卷封袋均由美術組負責人當眾打包簽封
以待評閱。
2.試卷評閱前由美術組負責人及參加聯招之學系主任當眾會同拆開全部試卷
封袋,分交各科閱卷委員召集人。
3.再由召集人將試卷分由各科閱卷委員共同評閱。
4.為要求客觀公平起見,每科目閱卷委員最少五人,多至十人以上。

(五) 計分辦法:
1.試卷由閱卷委員評妥後,交由工作人員拆除密封,將成績抄錄於美術組考生
術科考試成績登記冊內。
2.美術組將考生術科考試成績登記冊送聯招總會電子計算機作業組按「素描」
佔 40%、
「水彩」佔 25%、
「國畫」佔 15%、
「書法」佔 15%加以換算,求得
術科平均總成績。
3.召開會議,決定各參加聯招學系最低錄取標準(去年(66 年),師大美術系最低
65 分為及格,文化學院美術學系最低 60 分為及格。)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
備註
•凡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美術學系。

183
簡章 六十八學年度大學招考新生簡章
參與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共 2 校 2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普通學科成績順序分發。
學科考試日期 7/1~7/2(2 天)
民國 術科考試日期 7/7~7/9(3 天)
68 年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報名費 25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175 元。
(1979 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私立東海大學、私立東吳大學、
術科考試委員會
私立輔仁大學、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國立交通大學
美術組主持人 梁秀中 主任。
招生委員會 總計:1458 人
考試人數 (台北:791,新竹:77,台中:173,嘉義:93,台南:
129,高雄:165,台東:4,花蓮:21,澎湖:5。)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17 人。(去年總計:1441 人)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
備註 •凡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美術學系。
•學、術科報名費比去年增加。

簡章 六十九學年度大學招考新生簡章
參與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共 2 校 2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普通學科成績順序分發。
學科考試日期 7/1~7/2(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7~7/9(3 天)
民國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69 年
報名費 28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220 元。
(1980 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私立東海大學、私立東吳大
術科考試委員會
學、私立輔仁大學、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立交通大學
美術組主持人 梁秀中 主任。
總計:1584 人
招生委員會
(台北:870,新竹:62,台中:153,嘉義:127,台南:
考試人數
136,高雄:166,台東:9,花蓮:28,宜蘭:26,澎湖:
7。)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126 人。(去年總計:1458 人)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
備註 •凡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美術學系。
•學、術科報名費比去年增加。

184
簡章 七十學年度大學招考新生簡章
參與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共 2 校 2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普通學科成績順序分發。
學科考試日期 7/1~7/2(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7~7/9(3 天)
民國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70 年
報名費 35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265 元。
(1981 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私立東海大學、私立東吳大
術科考試委員會
學、私立輔仁大學、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立清華大學
美術組主持人 梁秀中 主任。
招生委員會 總計:1780 人
(台北:985,新竹:64,台中:203,嘉義:150,台南:
考試人數
138,高雄:117,台東:4,花蓮:26,宜蘭:20,澎湖:
7,金門:6。)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196 人。(去年總計:1584 人)

★私立中國文化學院改制為「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
備註
•凡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美術學系。
•學、術科報名費比去年增加。

簡章 七十一學年度大學招考新生簡章
參與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共 2 校 2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普通學科成績順序分發。
學科考試日期 7/1~7/2(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7~7/9(3 天)
民國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71 年
報名費 45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320 元。
(1982 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私立東海大學、私立東吳大
術科考試委員會
學、私立輔仁大學、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美術組主持人 梁秀中 主任。
招生委員會 總計:1565 人
(台北:898,新竹:46,台中:170,嘉義:121,台南:
考試人數
119,高雄:148,台東:8,花蓮:19,宜蘭:25,澎湖:
8,金門:3。)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215 人。(去年總計:1780 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館新建大樓落成啟用,美術學系由原本隸屬「文學院」改為「藝術學
院」。
★「國立藝術學院」成立,「美術系」採自辦術科考試方式單獨招生(民國 71∼73 學年度)。
備註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
•凡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美術學系。
•學、術科報名費比去年增加。

185
簡章 七十二學年度大學招考新生簡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私立東海大學美術
參與學校
學系 (共 3 校 3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乙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
學科科目
地理。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普通學科成績順序分發。
學科考試日期 7/1~7/2(2 天)
民國 術科考試日期 7/7~7/9(3 天)
72 年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報名費 55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380 元。
(1983 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私立東海大學、私立東吳大
術科考試委員會
學、私立輔仁大學、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美術組主持人 梁秀中 主任。
總計:2008 人
招生委員會
(台北:1117,新竹:79,台中:208,嘉義:163,台南:
考試人數
151,高雄:172,台東:6,花蓮:20,宜蘭:26,澎湖:
8,金門:4。)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443 人。(去年總計:1565 人)

★「私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加入術科聯招。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
備註
•凡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美術學系。
•學、術科報名費比去年增加。

簡章 七十三學年度大學招考新生簡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私立東海大學美術
參與學校
學系、私立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 (共 4 校 4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學科科目 三民主義、國文、英文、社會組數學、中外歷史、中外地理,共六科。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及格者,按其普通學科成績順序分發。
學科考試日期 7/1~7/2(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7~7/9(3 天)
民國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73 年 650 元,選考兩種考試科目類組(九科或十科)者繳交報名費 950 元,加考術科
報名費
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400 元。
(1984 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私立東海大學、私立東吳大
術科考試委員會
學、私立輔仁大學、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美術組主持人 梁秀中 主任。
招生委員會 總計:2395 人
(台北:1378,新竹:77,台中:289,嘉義:165,台南:
考試人數
208,高雄:191,台東:9,花蓮:20,宜蘭:46,澎湖:
9,金門:3。)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387 人。(去年總計:2008 人)

★「私立輔仁大學 應用美術學系」加入術科聯招。
★私立中原大學歸屬於商學院的「商業設計學系」成立,但並不加考術科,以學科分數入學。
★學科修改:「數學」考科區分自然組數學、社會組數學。
備註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
•凡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美術學系。
•學、術科報名費比去年增加。

186
簡章 七十四學年度大學招考新生簡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私立東海大學美術
參與學校
學系、私立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 (共 5 校 5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 「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學科科目 第一類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社會組數學、中外歷史、中外地理共六科。
比例配分 「素描」40%、 「國畫」25%、 「水彩」25%、「書法」10%。
★學科、術科各佔 50%。
學、術科配分
術科成績與學科成績合併為總分,再根據總分按成績高低級志願依序錄取。
學科考試日期 7/2~7/3(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7~7/9(3 天)
民國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74 年
730 元,選考兩種考試科目類組(九科或十科)者繳交報名費 1030 元,加考術科
報名費
(1985 年) 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500 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國立藝術學院、私立東海大
術科考試委員會
學、私立東吳大學、私立輔仁大學、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美術組主持人 王秀雄 主任。
總計:3070 人
招生委員會 (台北:1723,中壢:148,新竹:106,台中:347,嘉
考試人數
義:167,台南:212,高雄:275,台東:17,花蓮:
22,宜蘭:48,澎湖:2,金門:3。)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675 人。(去年總計:2395 人)
錄取人數 265 人
★成績計算方式由原本「術科及格後依學科成績順序分發」改為「學科、術科各佔 50%,術科
成績與學科成績合併為總分依序分發。
★「國立藝術學院 美術學系」加入術科聯招 (民國 71 年成立) 。
★第一類組學科考試時間改為 7/2、7/3 兩天。
備註
★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成立,註明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但不加考術科以學科成績入學。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
•凡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美術學系。
•學、術科報名費比去年增加。

簡章 七十五學年度大學招考新生簡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私立東海大學美術
參與學校
學系、私立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 (共 5 校 5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水彩」25%、
「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第一類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社會組數學、中外歷史、中外地理,共六
學科科目
科。
學、術科配分 學科、術科各佔 50%,根據總分按成績高低級志願依序錄取。
學科考試日期 7/2~7/3(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7~7/10(4 天)
民國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75 年 730 元,選考兩種考試科目類組(九科或十科)者繳交報名費 1030 元,加考術科
報名費
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500 元。
(1986 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藝術學院、私立東海大學、
術科考試委員會
私立東吳大學、私立輔仁大學、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美術組主持人 王秀雄 主任。
總計:3534 人
(台北:1886,中壢:195,新竹:164,台中:387,嘉
招生委員會 考試人數
義:181,台南:268,高雄:338,台東:22,花蓮:
34,宜蘭:43,澎湖:6,金門:8。)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464 人。(去年總計:3070 人)
錄取人數 260 人
最低率取分數 324 分
★術科聯招考試時程首次由 3 天延長為 4 天。
備註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
•凡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美術學系。

187
簡章 七十六學年度大學招考新生簡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私立東海大學美術
參與學校 學系、私立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 省立新竹師範
學院美勞教育系 (共 6 校 6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 「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學科科目 第一類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社會組數學、中外歷史、中外地理共六科。
學、術科配分 學科、術科各佔 50%,根據總分按成績高低級志願依序錄取。
學科考試日期 7/2~7/3(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7~7/10(4 天)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730 元,選考兩種考試科目類組(九科或十科)者繳交報名費 1030 元,加考術科
民國 報名費
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500 元。
76 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私立東海大學、私立東吳大
(1987 年) 學、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藝術學院、省立台北師
術科考試委員會
範學院、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省立新竹師範學院、省
立臺東師範學院
美術組主持人 王秀雄 主任。
總計:2990 人
招生委員會
(台北:1504,中壢:125,新竹:101,台中:320,
考試人數
嘉義:154,台南:222,高雄:304,台東:14,花蓮:
32,宜蘭:51,基隆:61,澎湖:8,金門:4。)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634 人。(去年總計:3534 人)
錄取人數 284 人
最低率取分數 324 分
★「省立新竹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系」加入術科聯招。
備註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
•凡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美術學系。

簡章 七十七學年度大學招考新生簡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私立東海大學美術
參與學校 學系、私立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 省立新竹師範
學院美勞教育系(共 6 校 6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 「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學科科目 第一類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社會組數學、中外歷史、中外地理共六科。
比例配分 「國畫」25%、 「水彩」25%、 「素描」40%、「書法」10%。
學、術科配分 ★學科 60%、術科 40%,根據總分按成績高低級志願依序錄取。
學科考試日期 7/2~7/3(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7~7/10(4 天)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國 730 元,選考兩種考試科目類組(九科或十科)者繳交報名費 1030 元,加考術科
報名費
77 年 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500 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私立東海大學、私立東吳大
(1988 年) 學、私立輔仁大學、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藝術學
術科考試委員會
院、省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省立新
竹師範學院、省立臺東師範學院
美術組主持人 傅佑武 主任。
總計:2656 人
招生委員會
(台北:1301,桃園:116,新竹:105,台中:357,
考試人數
嘉義:180,台南:188,高雄:238,台東:16,花蓮:
25,宜蘭:53,基隆:64,澎湖:12,金門:1。)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244 人。(去年總計:2900 人)
錄取人數 295 人
最低率取分數 330 分
★術科聯招配分比例由「學科 50%,術科 50%」(民國 74~76 年)改為「學科 60%,術科 40%」。
備註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
•凡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美術相關學系。

188
簡章 七十八學年度大學招考新生簡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私立東海大學美術
參與學校 學系、私立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 省立新竹師範
學院美勞教育系、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美術教育系 (共 7 校 7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水彩」25%、
「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學科科目 第一類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社會組數學、中外歷史、中外地理共六科。
比例配分 「國畫」25%、「水彩」25%、「素描」40%、「書法」10%。
學、術科配分 學科 60%、術科 40%,根據總分按成績高低級志願依序錄取。
學科考試日期7/2~7/3(2 天)
術科考試日期7/7~7/10(4 天)
術科考試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國 730 元,選考兩種考試科目類組(九科或十科)者繳交報名費 1030 元,加考術科
報名費
78 年 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500 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私立東海大學、私立東吳大
(1989 年) 學、私立輔仁大學、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藝術學
術科考試委員會
院、省立臺北師範學院、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省立新
竹師範學院、省立臺東師範學院
美術組主持人 傅佑武 主任。
總計:2659 人
招生委員會 (台北:1289,桃園:155,新竹:103,台中:289,
考試人數 嘉義:186,台南:186,高雄:256,屏東:37,台東:
14,花蓮:16,宜蘭:41,基隆:71,澎湖:13,金
門:3。)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3 人。(去年總計:2656 人)
錄取人數 264 人
最低率取分數 342 分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系」加入術科聯招。
★私立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成立,但不加考術科,以學科成績入學。
備註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並不得分發加考術科之學系。
•凡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美術學系。

簡章 七十九學年度大學招考新生簡章
民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私立東海大學美術
79 年 參與學校 學系、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省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台北市立師範
學院美術教育系 (共 6 校 6 系)
(1990 年)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第一類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社會組數學、中外歷史、中外地理,共六
學科科目
科。
學、術科配分 學科 60%、術科 40%,根據總分按成績高低級志願依序錄取。
學科考試日期 7/2~7/3(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7~7/10(4 天)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830 元,選考兩種考試科目類組(九科或十科)者繳交報名費 1170 元,加考術科
報名費
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570 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私立東海大學、私立東吳大
學、私立輔仁大學、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藝術學
招生委員會 術科考試委員會
院、省立臺北師範學院、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省立新
竹師範學院、省立臺東師範學院
美術組主持人 傅佑武 主任。
總計:2717 人
(台北:1426,桃園:135,新竹:97,台中:271,嘉
考試人數 義:62,台南:149,高雄:191,屏東:46,台東:
14,花蓮:23,宜蘭:57,基隆:77,澎湖:7,金門:
5。)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58 人。(去年總計:2659 人)

189
錄取人數 226 人
最低率取分數 330 分
★「私立輔仁大學 應用美術學系」退出術科聯招,不加考術科,僅以學科成績入學。
★「私立銘傳女子商業專科學校」升格為「私立銘傳女子管理學院」 ,「商業設計系」成立,分
為「包裝設計組」與「廣告設計組」 ,但不參與美術組術科聯招考試。
備註 ★「素描」考科加入規定說明:考試所使用之石膏像,不論過去已考或未考者均屬命題範圍。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並不得分發加考術科之學系。
•凡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美術學系。
•學、術科報名費比去年增加。

簡章 八十學年度大學招考新生簡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私立東海大學美術
學系、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分主修美術創作、美術史)、省立新竹師範學院
參與學校 美勞教育系、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私立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室內空間
設計系
(共 7 校 7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 「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第一類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社會組數學、中外歷史、中外地理,共六
學科科目
科。
學、術科配分 學科 60%、術科 40%,根據總分按成績高低級志願依序錄取。
學科考試日期 7/2~7/3(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7~7/10(4 天)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國
830 元,選考兩種考試科目類組(九科或十科)者繳交報名費 1170 元,加考術科
80 年 報名費
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570 元。
(1991 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私立東海大學、私立東吳大
學、私立輔仁大學、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藝術學
術科考試委員會
院、省立臺北師範學院、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省立新
竹師範學院、省立臺東師範學院
美術組主持人 傅佑武 主任。
總計:2590 人
招生委員會 (台北:1365,桃園:128,新竹:117,台中:203,
考試人數 嘉義:64,台南:124,高雄:217,屏東:36,台東:
13,花蓮:22,宜蘭:54,基隆:78,澎湖:6,金門:
4。)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127 人。(去年總計:2717 人)
錄取人數 267 人
最低率取分數 361 分
★「私立實踐家政專科學校」升格為「私立實踐設計管理學院」 ,「室內空間設計系」加入術科
聯招。
★「私立實踐設計管理學院」 「服裝設計系」成立,但不參與美術組術科聯招考試。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分主修「美術創作」 、「美術史」。主修美術創作需考術科,美
備註 術史則不考術科。(分發名額分別為美術創作 26 名、美術史 6 名,共計 32 名。考生入學後不
得更改主修。)
•其中「素描」考試所使用之石膏像,不論過去已考或未考者均屬命題範圍。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並不得分發加考術科之學系。
•凡辨色力異常不得報考美術相關學系。

190
簡章 八十一學年度大學招考新生簡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私立東海大學美術
學系、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分主修美術創作、美術史)、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參與學校 美勞教育系、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私立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室內空間
設計系、工業設計系、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美勞
教育系、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 (共 10 校 11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 「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第一類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社會組數學、中外歷史、中外地理,共六
學科科目
科。
學、術科配分 學科 60%、術科 40%,根據總分按成績高低級志願依序錄取。
學科考試日期 7/2~7/3(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7~7/10(4 天)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國 880 元,選考兩種考試科目類組(九科或十科)者繳交報名費 1230 元,加考術科
報名費
81 年 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600 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國立中山大學、私立東海大
(1992 年) 學、私立東吳大學、私立輔仁大學、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術科考試委員會 國立藝術學院、省立臺北師範學院、台北市立師範學
院、省立新竹師範學院、省立臺東師範學院、實踐設計
管理學院
美術組主持人 傅佑武 主任。
總計:2783 人
招生委員會
(台北:1446,桃園:147,新竹:125,台中:215,彰
考試人數 化:70,嘉義:149,台南:154,高雄:231,屏東:
43,台東:15,花蓮:42,宜蘭:56,基隆:74,澎湖:
10,金門:6。)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193 人。(去年總計:2590 人)
錄取人數 488 人
最低率取分數 282 分
★「私立實踐設計管理學院」 「工業設計系」加入術科聯招。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系」加入術科聯招。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系」加入術科聯招。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系」加入術科聯招。
備註
•其中「素描」考試所使用之石膏像,不論過去已考或未考者均屬命題範圍。
•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並不得分發加考術科之學系。
•凡辨色力異常考慮選填時宜慎重報考美術相關學系。
•學、術科報名費比去年增加。

簡章 八十二學年度大學招考新生簡章草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私立東海大學美術
學系、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分主修美術創作、美術史)、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系、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私立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室內空間
參與學校 設計系、工業設計系、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美勞
教育系、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彰化師
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
民國 (共 13 校 14 系)
82 年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
「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第一類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社會組數學、中外歷史、中外地理,共六
(1993 年) 學科科目
科。
學、術科配分 學科 60%、術科 40%,根據總分按成績高低級志願依序錄取。
學科考試日期 7/2~7/3(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7~7/10(4 天)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880 元,選考兩種考試科目類組(九科或十科)者繳交報名費 1230 元,加考術科
報名費
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600 元。

19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國立中山大學、私立東海大
學、私立東吳大學、私立輔仁大學、私立中國文化大
學、國立藝術學院、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立臺北市
術科考試委員會
立師範學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立臺東師範學院、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實踐設計管
理學院
民國
美術組主持人 傅佑武 主任。
82 年
招生委員會 總計:3758 人
(台北:2006,桃園:207,新竹:166,台中:287,
(1993 年)
考試人數 彰化:91,嘉義:209,台南:183,高雄:285,屏東:
66,台東:17,花蓮:32,宜蘭:76,基隆:109,澎
湖:17,金門:7。)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975 人。(去年總計:2783 人)
錄取人數 539 人
最低率取分數 345 分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加入術科聯招。
★「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加入術科聯招。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系」加入術科聯招。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主修美術創作需考術科,美術史則不考術科。考生入學後不得更改主
備註
修。
•其中「素描」考試所使用之石膏像,不論過去已考或未考者均屬命題範圍。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並不得分發加考術科之學系。
•凡辨色力異常考慮選填時宜慎重報考美術相關學系。

簡章 八十三學年度大學聯合招生考試簡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私立東海大學美術
學系、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私立實
踐設計管理學院室內空間設計系、工業設計系、視覺傳達設計系、國立臺北師
參與學校 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
育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花蓮師範學
院美勞教育系、臺灣藝術學院美術學系、雕塑學、工藝學系
(共 13 校 17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水彩」25%、 「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第一類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社會組數學、中外歷史、中外地理,共六
學科科目
科。
比例配分 「國畫」25%、 「水彩」25%、 「素描」40%、「書法」10%。
學、術科配分 學科 60%、術科 40%,根據總分按成績高低級志願依序錄取。
學科考試日期 7/2~7/3(2 天)
民國 術科考試日期 7/7~7/10(4 天)
83 年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910 元,選考兩種考試科目類組(九科或十科)者繳交報名費 1270 元,加考術科
(1994 年) 報名費
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620 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國立中山大學、私立東海大
學、私立東吳大學、私立輔仁大學、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術科考試委員會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立新竹
師範學院、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實踐設計管理學院
美術組主持人 王哲雄 主任。
總計:3900 人
招生委員會 (台北:2087,桃園:228,新竹:158,台中:272,彰
考試人數 化:83,嘉義:245,台南:134,高雄:311,屏東:
74,台東:29,花蓮:29,宜蘭:91,基隆:113,澎
湖:11,金門:6。)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142 人。(去年總計:3758 人)
錄取人數 546 人
最低率取分數 332.86 分

192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退出術科聯招。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升格為「國立臺灣藝術學院」 ,「美術學系」、「雕塑學系」、「工藝
學系」、「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加入術科聯招。(美術學系分「中國繪畫組」 、「西洋繪畫組」兩
組,工藝學系分產品、工藝創作兩組。)
★「私立實踐設計管理學院」 「視覺傳達設計系」加入術科聯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各學系依「師資培育法」及核定預算額度,據以決定公費名額。
備註 ★「私立大葉工學院」 「視覺傳達設計系」成立,但未加入術科聯招。
★「私立銘傳管理學院」 「室內設計系」成立,但未加入術科聯招。
★「私立輔仁大學」 「織品設計學系」成立,但未加入術科聯招。
•其中「素描」考試所使用之石膏像,不論過去已考或未考者均屬命題範圍。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並不得分發加考術科之學系。
•凡辨色力異常考慮選填時宜慎重報考美術相關學系。
•學、術科報名費比去年增加。

簡章 八十四學年度大學聯合招生考試簡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私立東海大學美術
學系、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私立實
踐設計管理學院室內空間設計系、工業設計系、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
參與學校 系、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
臺灣藝術學院美術學系、雕塑學系、工藝學系
(共 13 校 16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水彩」25%、
「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第一類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社會組數學、中外歷史、中外地理,共六
學科科目
科。

學、術科配分 學科 60%、術科 40%,根據總分按成績高低級志願依序錄取。

民國 學科考試日期 7/2~7/3(2 天)
84 年 術科考試日期 7/7~7/10(4 天)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5 年) 910 元,選考兩種考試科目類組(九科或十科)者繳交報名費 1270 元,加考術科
報名費
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620 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國立中山大學、私立東海大
學、私立東吳大學、私立輔仁大學、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術科考試委員會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立新竹
師範學院、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實踐設計管理學院、臺
灣藝術學院
美術組主持人 王哲雄 主任。
總計:3603 人
招生委員會
(台北:1926,桃園:227,新竹:118,台中:257,彰
考試人數 化:89,雲林:76,嘉義:172,台南:125,高雄:273,
屏東:86,台東:31,花蓮:32,宜蘭:78,基隆:93,
澎湖:13,金門:7。)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297 人。(去年總計:3900 人)
錄取人數 587 人
最低率取分數 325.66 分。

★「私立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取消「視覺傳達設計系」招生。
★「私立銘傳管理學院」「商品設計系」成立,但未加入術科聯招。
備註 •其中「素描」考試所使用之石膏像,不論過去已考或未考者均屬命題範圍。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並不得分發加考術科之學系。
•凡辨色力異常考慮選填時宜慎重報考美術相關學系。

193
簡章 八十五學年度大學聯合招生考試簡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私立東海大學美術
學系、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私立實
踐設計管理學院室內空間設計系、工業產品設計系、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美勞教
育系、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高
參與學校
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美勞教
育系、臺灣藝術學院美術學系、雕塑學系、工藝學系、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美勞
教育系
(共 14 校 17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水彩」25%、
「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學科科目 第一類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社會組數學、中外歷史、中外地理共六科。

選擇「學科 60%、術科佔 40%」的校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臺灣藝術學院美術學系、雕塑學系、工藝學系 (共 4 校 6 系)

選擇「學科 70%、術科佔 30%」的校系:


學、術科配分
私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
勞教育系、私立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室內空間設計系、工業設計系、國立臺北師
民國 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
85 年 育系、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台東師範
學院美勞教育系 (共 10 校 11 系)
(1996 年)
學科考試日期 7/2~7/3(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7~7/10(4 天)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報名一、二、三、四類組者(考六科者)繳交報名費 910 元,報考第三考試科目
類組者選(考七者)繳交報名費 1030 元,報考二跨一四跨一兩種考試科目者(考
報名費
九科者)繳交報名費 1270 元,報考三跨一兩種考試科目者(考十科者)繳交報名
費 139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620 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國立中
山大學、私立東海大學、私立東吳大學、私立輔仁大
術科考試委員會
學、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立新
竹師範學院、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立臺灣藝術學院
美術組主持人 王哲雄 先生
總計:3667 人
招生委員會 (台北:1868,桃園:243,新竹:144,台中:285,彰
考試人數 化:100,雲林:89,嘉義:199,台南:141,高雄:
310,屏東:85,台東:26,花蓮:38,宜蘭:48,基
隆:65,澎湖:19,金門:7。)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64 人。(去年總計:3603 人)
錄取人數 675 人
最低率取分數 287.22 分
★學、術科配分比第三次調整,有「學科 60%,術科 40%」與「學科 70%,術科 30%」兩種
配分方式,由各校選擇。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加入術科聯招。
★「私立大葉工學院」「造形藝術學系」成立,但未加入術科聯招。
★「私立華梵人文科技學院」「美術系」成立,但未加入術科聯招。
備註
★「私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於簡章上註明:美術系以培養藝術創作為重心,不考慮應用設
計與師資人才之訓練。
•其中「素描」考試所使用之石膏像,不論過去已考或未考者均屬命題範圍。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並不得分發加考術科之學系。
•凡辨色力異常考慮選填時宜慎重報考美術相關學系。

194
簡章 八十六學年度大學聯合招生簡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私立東海大學美術
學系、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
參與學校 學系、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臺灣藝術學院美術學系、雕塑學系、工
藝學系、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私立
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室內空間設計系、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私立大葉
大學造形藝術學系 (共 15 校 17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水彩」25%、
「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第一類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社會組數學、中外歷史、中外地理,共六
學科科目
科。
選擇「學科 60%、術科佔 40%」的校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臺灣藝術學院美術學系、雕塑學系、工藝學系、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系、私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 (共 6 校 8 系)
學、術科配分
選擇「學科 70%、術科佔 30%」的校系:
私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
民國 勞教育系、私立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室內空間設計系、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美勞教
86 年 育系、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花蓮師範
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 (共 9 校 9 系)
(1997 年)
學科考試日期 7/2~7/3(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7~7/8(2 天) – 取消「分組分梯」考試制度。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報名費 報名第一類組者繳交報名費 91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1300 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實踐設
計管理學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
立嘉義師範學院、私立東海大學、私立大葉工學院、
私立東吳大學、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私立輔仁大學、
術科考試委員會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臺北師
範學院、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
招生委員會 立新竹師範學院、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立臺東師範
學院、國立臺灣藝術學院
美術組主持人 顧炳星 主任。
考試人數 總計:3667 人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63 人。(去年總計:3604 人)
錄取人數 748 人
最低率取分數 305 分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退出術科聯招。
★「私立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工業產品設計系」退出術科聯招。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系」加入術科聯招。
★「私立大葉工學院」 「造形藝術學系」加入術科聯招。
★「私立實踐設計管理學院」恢復「視覺傳達設計系」招生,但未加入術科聯招。
★ 術科考試報名費由去年的 620 元漲了一倍,成為 1300 元。
備註
★ 術科考試時間改為在二天內完成,改善了過去為人詬病的「分組分梯次」考試制度,所有考
生得以在同一時間內一起考完同一科(與報名費大漲有關)。
•其中「素描」考試所使用之石膏像,不論過去已考或未考者均屬命題範圍。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並不得分發加考術科之學系。
•凡辨色力異常考慮選填時宜慎重報考美術相關學系。
•術科報名費比去年增加一倍。

195
簡章 八十七學年度大學聯合招生簡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私立東海大學美術
學系、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臺
中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
術學系、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臺灣藝術學
參與學校
院美術學系、雕塑學系、工藝學系、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私立大葉
大學造形藝術學系、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美勞教
育系
(共 15 校 17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 「國畫」(含「書法」)35%,三科合計 100 分。


「水彩」25%、
第一類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社會組數學、中外歷史、中外地理,共六
學科科目
科。
選擇「學科 60%、術科佔 40%」的校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臺灣藝術學院美術學系、雕塑學系、工藝學系、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系、私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
(共 7 校 9 系)
民國
學、術科配分
87 年
選擇「學科 70%、術科佔 30%」的校系:
私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
(1998 年)
勞教育系、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彰
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美勞
教育系 (共 8 校 8 系)

學科考試日期 7/2~7/3(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5 (1 天)完成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報名費 ★報名一類組者繳交報名費 96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1300 元。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召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私立實
踐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私立東
術科考試委員會 海大學、私立大葉大學、私立東吳大學、私立輔仁大
學、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立新
竹師範學院、國立臺灣藝術學院
招生委員會
美術組主持人 郭禎祥 主任。
考試人數 總計:3427 人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405 人。(去年總計:3832 人)
錄取人數 739 人
最低率取分數 277 分
★美術組術科考試術科考試地點改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僅本學年度)。
★美術組考科中「國畫」與「書法」合併成一考科稱「國畫(含書法)」,配分為 35%,在考科時
間上為 100 分鐘(之前為「國畫」與「書法」考科各 100 分鐘),節省的時間來自於將書法計分
部分改為在國畫卷上落款方式。
★美術組術科考試時間改為一天內完成。
備註 ★「私立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室內空間設計系」退出術科聯招。
★「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系」加入術科聯招。
•其中「素描」考試所使用之石膏像,不論過去已考或未考者均屬命題範圍。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並不得分發加考術科之學系。
•凡辨色力異常考慮選填時宜慎重報考美術相關學系。
•學科報名費比去年增加。

196
簡章 八十八學年度大學聯合招生簡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私立東海大學美術
學系、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臺
中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
參與學校 術學系、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臺灣藝術學院美術學系、雕塑學系、工藝學
系、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私立大葉
大學造形藝術學系、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
(共 14 校 16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水彩」25%、「國畫 (含書法)」35%,三科合計 100 分。
第一類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社會組數學、中外歷史、中外地理,共六
學科科目
科。

選擇「學科 60%、術科佔 40%」的校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臺灣藝術學院美術學系、雕塑學系、工藝學系、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系、私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
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
學、術科配分 (共 8 校 10 系)

民國 選擇「學科 70%、術科佔 30%」的校系:


88 年 私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美
勞教育系、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台東
(1999 年) 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 (共 6 校 6 系)

學科考試日期 7/2~7/3(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5 (1 天)完成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報名費 ★報名一類組者繳交報名費 96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1300 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實踐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嘉義師範
學院、私立東海大學、私立大葉大學、私立東吳大學、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私立輔仁大學、國立花蓮師範學
術科考試委員會
院、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立
師範學院、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
招生委員會 立臺中師範學院、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立臺灣藝術學
院、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國立體育學院、國立東華大學
美術組主持人 顧炳星 主任,林盤聳 教授協辦。
考試人數 總計:3413 人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14 人。(去年總計:3427 人)
錄取人數 594 人
最低率取分數 272 分
★ 術科考試地點再改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退出術科聯招。
★「國畫 (含書法)」一試兩卷,考科時間為 140 分鐘。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學、術科配分比由「術科 70%、學科佔 30%」改為「術科 60%、
備註
學科佔 40%」。
•其中「素描」考試所使用之石膏像,不論過去已考或未考者均屬命題範圍。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並不得分發加考術科之學系。
•凡辨色力異常考慮選填時宜慎重報考美術相關學系。

197
簡章 八十九學年度大學聯合招生簡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廣告學系 B 組(主
修廣告創意課程)、私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參與學校
臺灣藝術學院美術學系、雕塑學系、工藝設計學系、視覺傳達設計系、傳統工
藝系、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嘉義大學美術學系、私立大葉大學
造形藝術學系、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
(共 14 校 19 系)
術科科目 「素描」40%、「水彩」25%、
「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學科科目 ★第一類組:國文、英文、社會組數學、中外歷史、中外地理,共五科。
選擇「學科 60%、術科佔 40%」的校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廣告學系 B 組(主
修廣告創意課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
系、臺灣藝術學院美術學系、雕塑學系、工藝設計學系、視覺傳達設計系、傳
統工藝系、國立嘉義大學美術學系、私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國立臺南師
學、術科配分 範學院美勞教育系 (共 8 校 13 系)

民國 選擇「學科 70%、術科佔 30%」的校系:


89 年 私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美
勞教育系、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台東
(2000 年) 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 (共 6 校 6 系)
學科考試日期 7/2~7/3(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5 (1 天)完成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報名費 報名一類組者繳交報名費 96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1300 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實踐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嘉義大學、
私立東海大學、私立大葉大學、私立東吳大學、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私立輔仁大學、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私立
術科考試委員會
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立臺中師範
招生委員會 學院、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立臺灣藝術學院、國立臺
灣體育學院、國立體育學院、國立東華大學
美術組主持人 袁金塔 主任,林盤聳 先生協辦。
考試人數 總計:3307 人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106 人。(去年總計:3413 人)
錄取人數 656 人
最低率取分數 238 分

★學科部分:「三民主義」考科取消,第一類組:國文、英文、社會組數學、中外歷史、中外地
理,由六科改為五科。
★「國畫」、「書法」為同一時段考試(一試二卷),成績計算由原本單張試卷 35%改成兩張試卷,
分別是「國畫」25%、「書法」為 10%。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系」改制為「國立嘉義大學美術學系」 ,仍加考術科。
★「國立臺灣藝術學院」新增「視覺傳達設計系」 、「傳統工藝系」,加入術科聯招。
備註
★「國立臺灣藝術學院」 「工藝學系」改為「工藝設計學系」 。
★「私立文化大學」 「廣告學系 B 組」(主修廣告創意課程)加入術科聯招。
★「南華管理學院」改制為「南華大學」 ,新增「應用藝術與設計學系」 ,但未加入術科聯招。
•其中「素描」考試所使用之石膏像,不論過去已考或未考者均屬命題範圍。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並不得分發加考術科之學系。
•凡辨色力異常考慮選填時宜慎重報考美術相關學系。

198
簡章 九十學年度大學聯合招生簡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廣告學系 B 組(主
修廣告創意課程)、私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屏東師範
參與學校 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臺灣藝術學院美術學系、雕塑學系、工藝設計學系、視覺傳達設計系、傳統工
藝系、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嘉義大學美術學系、私立大葉大學
造形藝術學系、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 (共 15 校 19 系)
「素描」40%、「水彩」25%、
「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術科科目
「國畫」、「書法」為同一時段考試(一試二卷)。
學科科目 第一類組:國文、英文、社會組數學、中外歷史、中外地理,共五科。
選擇「學科 60%、術科佔 40%」的校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廣告學系 B 組(主
修廣告創意課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
系、臺灣藝術學院美術學系、雕塑學系、工藝設計學系、視覺傳達設計系、國
立嘉義大學美術學系、私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美勞教
學、術科配分 育系 (共 8 校 12 系)

選擇「學科 70%、術科佔 30%」的校系:


民國 私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美
90 年 勞教育系、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台東
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臺灣藝術學院傳統工藝系 (共 7 校 7 系)
(2001 年)
學科考試日期 7/2~7/3(2 天)
術科考試日期 7/5 (1 天)完成
術科考試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報名費 報名一類組者繳交報名費 1000 元,加考術科者一律加繳測驗費 1300 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召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實踐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嘉義
大學、私立東海大學、私立大葉大學、私立東吳大學、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私立輔仁大學、國立花蓮師範學
術科考試委員會 院、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立師範學院、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立臺灣藝
招生委員會
術學院、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國立體育學院、國立東
華大學
美術組主持人 袁金塔 主任。
考試人數 總計:3125 人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182 人。(去年總計:3307 人)
錄取人數 657 人
最低率取分數 285 分
★民國 90 年為末代聯考,聯考將廢除,新制度「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即將上路。
•「臺灣藝術學院」 「傳統工藝系」在學、術科配分比例上由「術科 60%、學科佔 40%」改為「術
科 70%、學科佔 30%」。
•「華梵大學」新增「美術學系」,該系以東方藝術為發展主軸,入學不考術科,旨在開方更具
潛能的學生學習機會。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新增「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但未加入術科聯招。
•其中「素描」考試所使用之石膏像,不論過去已考或未考者均屬命題範圍。
•報考術科考生如有任何一科缺考者,其已考術科成績不予計算,並不得分發加考術科之學系。
備註
•凡辨色力異常考慮選填時宜慎重報考美術相關學系。
•學科報名費比去年增加。
•(私立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不加考術科)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不加考術科)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不加考術科)
•(私立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工業設計系、室內空間設計系不加考術科)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不加考術科)
•(南華大學應用藝術與設計學系不加考術科)

199
簡章 九十一學年大學考試分發入學招生簡章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美術學系、廣告學系 B 組(主修廣告創意課程)、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
系、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高雄
參與學校 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臺灣藝術學院美術學系、雕塑學系、工藝設計學系、視覺
傳達設計系、傳統工藝系、書畫藝術學系、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
立嘉義大學美術學系、私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工業設計學系、國立臺南
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 、華梵大學美術學系 (共 14 校 19 系)

「素描」40%、「水彩」25%、
「國畫」25%、「書法」10%,四科合計 100 分。
術科科目
「國畫」、「書法」為同一時段考試(一試二卷)。
★多元入學制實施: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五科,主要範圍為高一、
學科科目
高二必修課程)。

選擇「學科 60%、術科佔 40%」的校系:


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廣告學系 B 組(主修廣告創意課程)、國立新竹師
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雕
塑學系、工藝設計學系、視覺傳達設計系、國立嘉義大學美術學系、私立大葉
民國 大學造形藝術學系、工業設計學系、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華梵大學
91 年 學、術科配分 美術學系 (共 8 校 13 系)

(2002 年) 選擇「學科 70%、術科佔 30%」的校系: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美勞教育系、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臺
灣藝術學院傳統工藝系 (共 6 校 6 系)
指定科目
7/2~7/3(2 天)
考試日期
術科考試日期 7/5 (1 天)完成,歸類在多元入學制的「指定科目考試」之列。
分區考試。北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部:台中師範學院。南部:國立高雄
術科考試地點
師範大學和平校區。
報名基本費 150 元,學科每加選一科加收 150 元,術科另外加繳術科報名費
報名費
1300 元。
同參與學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主辦,台中師範學
術科考試委員會
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協辦。
美術組主持人 蕭耀輝 副校長。
招生委員會 考試人數 總計:2638 人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487 人。(去年總計:3125 人)
錄取人數 736 人
最低率取總分 81.75 分(註:需配合多元入學制級分計算)
★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開始實施,包含「考試分發入學」、「申請入學」、「推薦甄選」。
考試分學科能力測驗(含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五科,主要範圍為高一、高二必修課
程)及指定科目(術科)考試。
★加考術科校系,如特別訂有合併計算指定科目考試學科及術科考試成績之規定者,應在學科
成績加權計分之後,再按其訂定之學科與術科佔分比例計算總分。
★美術組術科考試術科考試地點首次採分區考試。北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部:台中師範
學院。南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
備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採單獨招生。
★「國立臺灣藝術學院」改制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新增「書畫藝術學系」,加入術科考試。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研發術科考試新制完成。
★考中心公告民國 92 學年度(2003)實施術科考試新制確認,考科為「素描」、「彩繪技法」、「創
意表現」、「水墨書畫」、「美術鑑賞」等五科,考生多科選考,學校成績自由採計。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採單獨招生。
•報名費調整:報名基本費 150 元,學科每加選一科加收 150 元,術科另外加繳術科報名費 1300
元。

200
簡章 九十二學年度術科考試簡章
「推薦甄選」制度:
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創.美)、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 B 班(創.美)、輔仁
大學應用美術學系(素.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素.創)、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美術學系(素.彩.創.水.美)、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素.彩.水)、國
立臺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創.美)、國立臺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
(素.彩.美)、華梵大學美術學系(素.彩.水.美) (共 8 校 9 系)

「考試分發」制度(與術科舊制類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素.彩.創.水.美)、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 B 班(創.
美)、美術學系(素.彩.水)、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素.彩.創.水.美)、國立
參與學校
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素.創.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素.彩.創.水.
與採計科目
美)、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素.彩.水)、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
學系(素.彩.水)、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素.彩.創.水.美)、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素.彩.水)、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素.彩.
創.水.美)、國立臺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素.彩.美)、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
(素.美)、工業設計學系(素.創.美)、華梵大學美術學系(素.彩.水.美)、長榮大學
視覺藝術學系(素.彩.水)、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素.彩.創.美)、工藝設計
學系(素.創.美)、美術學系(素.彩.創.美)、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素.彩.創.美)、傳統
工藝學系(素.彩.美)、書畫藝術學系(素.彩.水)、南華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素.彩.
創.水)、國立嘉義大學美術學系(素.彩.水)、國立高雄大學民族藝術學系(素.彩.
水) (共 19 校 23 系)
★術科新制:「素描」、「彩繪技法」、「創意表現」、「水墨書畫」、「美術鑑賞」
術科科目
五考科,各科均為 100 分。
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五科,主要範圍為高一、高二必修課程)及指
學科科目
定科目(術科)考試。
民國 如特別訂有合併計算指定科目考試學科及術科考試成績之規定者,應在學科成
比例配分
92 年 績加權計分之後,再按其訂定之學科與術科佔分比例計算總分。

(2003 年) 選擇「學科 60%、術科佔 40%」的校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 B 班、美術學系、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
學系、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國
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工業設計學系、華梵
大學美術學系、長榮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工藝設
學、術科配分
計學系、美術學系、視覺傳達設計學系、書畫藝術學系、南華大學視覺藝術學
(考試分發制度)
系 (共 12 校 19 系)

選擇「學科 70%、術科佔 30%」的校系: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國立
臺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傳統工藝學系、國立嘉義大學
美術學系 (共 5 校 5 系)
學科考試日期 學科能力測驗:92 年 1/24-1/25,3/14 前補考。
術科考試日期 ★2/22~2/23 (2 天)完成 。
分區考試。北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部:台中師範學院。南部:國立高雄
術科考試地點
師範大學和平校區。
★學科能力測驗費用:950 元,不得分科報考。術科報名基本費 100 元,五考
報名費
科單科皆各為 300 元,依考生選科之科目數而增加。
大考中心設立術科考試專責單位,首年術科考試新
術科考試委員會 制委由臺師大美術系代為執行,台中師範學院、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協辦。
美術組委託主持人 江明賢 主任。
招生委員會
考試人數 總計:6060 人
與去年報名人數比較 +3422 人。(去年總計:2638 人)
錄取人數 814 人(考試分發制)
最低率取總分 73.88 分(註:需配合多元入學制級分計算)

201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正式接辦術科考試,因無相關人力與經驗,委託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代為
執行。

★美術組術科考試科目進行歷史性更動:
維持 49 年的「素描」、
「水彩」 、
「國畫」
、「書法」四大考科,在民國 92 學年度更改為「素描」、
「彩繪技法」 、「創意表現」、「水墨書畫」、「美術鑑賞」五考科。

★美術組術科考試時間提前至寒假 2 月份。
考生憑該項成績參加大學「推薦甄選入學」 、「申請入學」及「考試分發入學」招生,無須重
複參加各校系自行辦理之術科考試。

★新制美術組術科考試報名人數較民國 91 學年度年的 2638 人大幅成長二倍多,成為 6060 人。

★採分區考試,北部改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部:台中師範學院。南部: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和平校區。

★「一試多用」:
備註 美術考試項目各項各有成績,大學可自主選用,考生可自由選考。考試成績可供「推甄」
、「申
請」與「考試分發」入學等招生管道使用。

★術科報名費調整為:基本費 100 元,五考科單科皆各為 300 元。依考生選科之科目數而增加。

★基本學科能力測驗:「正式測驗」與「補考」制度-92 年 1/24-1/25 正式考試,3/14 前補考。

★每一新考科的考科說明部分,包含「考試方式」 、
「佔分比」
、「考試時間」
、「考試紙材」
、「使用
媒材」、「評分重點」、「考試目標」皆明文公開說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長榮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南華大
學視覺藝術學系、國立高雄大學民族藝術學系,五校加入「考試分發」制採計術科考試成績
行列。

★教育部規定美術相關校系參加聯合術科,原則上各校不得再另行加考術科項目,如基於自身
評量需求擬加考者,應以一科為限且相關報名費用須由學校負擔,不得向考生收取。

•加考術科校系,如特別訂有合併計算指定科目考試學科及術科考試成績之規定者,應在學科成
績加權計分之後,再按其訂定之學科與術科佔分比例計算總分。

202
(1985-1987) (1997) (2002)
(1954) (1961-1971)
聯招成績計算方式由「術科及格(門檻)制」改為「學科、術科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美勞 聯考制度廢止,大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學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加入
各佔 50%」 。 教育」系、實踐設計管理 學「多元入學」制
系參加術科聯招,考科為 術科聯招,考科為「簡易工藝常識(筆試)」 、
「素
(1985) 學院「工業產品設計系」 施行,學科採「推
「中國畫」、 「素描」、
「水 描」、「水彩」 、 「工藝技能測驗」四科。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加入術科聯招。 退出術科聯招。 甄」、「指定考試」
彩」三科。
(1961-1971) 制度,術科沿用舊
察舉徵辟 (1947) (1986) (1997)
(1954-1957) 美術組術科考試地點分別在「台灣省立師範 (1972-1983) 制。
臺灣省立 術科考試人數超過 3000 人,考試時間由 3 天延長為 4 天。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美勞
台灣省立工學院建築工程 大學」及「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二處。 大學獨立學院與公私立專科學校分開聯招,爾後
師範學院 教育系」 、大葉工學院「造
系加考「徒手畫」一科。 13 年間僅有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私立中 (1987) (2002)
四年制「圖 形藝術學系」加入術科聯 臺藝大主辦術科
國文化學院「美術學系」2 校 2 系招生。 省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加入術科聯招。
畫勞作專 招。 考試,考試地點首
修科」舉辦 (1962-1971) (1988)
(1972-1984) 次分北、中、南三
九品中正 「入學術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加入術 術科聯招配分比例由「學科 50%,術科 50%」改
此一時期大學暨獨立學院學科考試時間 (1997) 考區。
科測驗」, (1956-57) 科聯招考試,考科為「素描」
、「水彩」
、「國 為「學科 60%,術科 40%」
。 報 名 費 漲 為 一 倍 至 1300
(7.1-7.2)、術科考試時間(7.6-7.8)固定。
可視為臺 政工幹部學校美 畫」三科。 元,改善了為人詬病的「分
(1989) (2002)
灣藝術科 術組參加聯招, 組分天」考試制度。 臺藝大研發術科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加入術
系加考術 加考「美術知 新制完成,確認
(1963) 科聯招。
科 之 濫 識」 、
「素描」 、
「漫 「素描」 、「彩繪技
私立中國文化學院成立,「美術學 (1990)
觴。 畫」等術科。 (1998) 法 」、「 創 意 表
系」加入術科聯招考試。 私立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退出 國立彰師範大學主辦術科
術科聯招,僅以學科成績招生。 現」、「美術鑑賞」
(1954-1984) 考試、地點改為彰師大;
採術科成績「門檻制」 、「及格制」
,術科成績及格 為 2003 新 制 考
(1957) (1991) 於 一 天 內 完 成 考 試 ;「 國
(1965) 後,以學科成績高低排序入學。 科。
國立藝專美 私立實踐設計管理學院自專科 畫」與「書法」合併成一
參與美術術科聯招的各
術工藝科成 升格, 「室內空間設計系」加入 考科,配分為 35%,成為「素 (2002)
(公元) 校,考試時間皆調整為同一
立。 術科聯招。 描」、「水彩」、「國畫(含書 臺師大美術系首
196 時段。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主 法)」三考科。 次採獨立招生。
B.C. 220 584 970 1368
∣ ∣ ∣ ∣ ∣ 修「美術創作」需考術科, 「美
210 574 932 1267 1911 1947 1954 1961 1972 1985 1990 術史」則不考術科。 1997 2002

穩定期
兩漢
魏晉
隋唐

宋元

明清

草創期 1972.8.1-1985.7.31 擴張期 多元期


1954.8.1-1961.7.31 計 13 學年 2002.8.1- ?
計 7 學年 磨合期 1985.8.1-1997.7.31
計 12 學年
轉型期
1961.8.1-1972.7.31 1997.8.1-2002.7.31
計 11 學年 計 5 學年

196 220 584 970 1368 1954 1961 1972 1985 1997 2002
B.C. ∣ ∣ ∣ ∣ (1973)
∣ 574 932 1267 1911 (1992) (1999)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成 術科考試回
210 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工業設計系」 、國立
(1967-1971) 立(甲組)。 (2003)
臺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臺中 歸臺師大美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 美術組術科考試
(公元) 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國立屏東師範 術系主辦,考
「雕塑科」加入術科聯招 (1981) 五考科新制實
學院「美勞教育系」加入術科聯招。 試地點同。
考試。 中國文化學院改制大學,美術系按「國 施,特色為:考生
「國畫(含書
(1967) 畫」、「西畫」、「設計」、「雕塑」四組 可「多科選考」,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 法)」考科一
招生,考生可依興趣填寫一至四個志 (1993) 科兩卷。 學校可「自由採計
(1959) 「美術工藝科」考科調整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彰化師
願。 (1999) 成績」 。
美術組術科考科新 為「素描」、「水彩」、「國 範大學「美術學系」、花蓮師範學院「美 國立花蓮師 (2003)
增「書法」一科,考 畫」、「書法」四科,參與
(1982) 勞教育系」加入術科聯招。 範學院「美勞 考試成績「一試多
試科目調整為四科 美術術科聯招的各校考科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成立,但自行獨 教育系」退出 用 」, 可 供 「 推
為「中 國 畫 」、「素 達成一致。
立招生(1982-1984)。 術科聯招。 甄」、「申請」與「考
描」、「水彩」、「書 (1994) 試分發」入學管道
法 」。 術 科 配 分 比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退出術科聯
科舉 (1968) 之用。
為:素描 40%、國 畫 (1983) 招。 (2000)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改制為「國 (2003)
25%、水彩 25%、書 私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
,加入術科聯招。 美術組術科考科「國畫」 、
「書
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系」 (1994) 教育部規定各藝
科舉 法 10%。 法」為同一時段考試(一試二
改為「美術學系」
。 臺灣藝術學院自專科升格, 「美術學系」 、
「雕塑學 術科系統一使用
卷),成績計算由原本單張試
系」、「工藝學系」、「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加入術 新制術科成績,科
(1984) 卷 35%改成兩張試卷,分別
(1970-1971) 科聯招;實踐設計管理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 系可自行加考一
(1960) 私立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加入 是國畫 25%、書法為 10%。
科舉 私立銘傳女子商業學校「商業推廣科」加 加入術科聯招。 科但不得收費。
術科成績計算方式採 術科聯招。 (2000)
入術科聯合考試。 (2003)
「及格制」 、「門檻制」, 國立臺灣藝術學院「視覺傳
(1996) 考生增加一倍至
及格後再依學科成績順 達設計系」 、「傳統工藝系」,
(1984) 學術科配分比第三次調整, 「學科 60%,術科 40%」與 6000 人次。
序分發至各術科學系額 (1971) 文化大學「廣告學系 B 組」
私立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成立, 「學科 70%,術科 30%」兩種配分方式由各校自選。
滿為止。 私立實踐家政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加 (主修廣告創意課程)加入術
但不加考術科,首開藝術類科系僅以 (1996)
入術科聯合考試。 科聯招。
學科成績入學先例。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加入術科聯招。

圖 3-7-1:術科考試歷史年表總攬。 註:圖中(西元年代)=學年。學年計算法=西元年代-1911。

203
二、相關統計圖表

本研究將在文獻可得之範圍內的術科考試統計數據,以柱狀圖搭配數據表格
的方式整理於後,如”圖 3-7-2∼5”中各圖表所示。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圖 3-7-2:歷年術科考試報名人數統計圖。

學年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人數 1067 1195 1359 1736 1571 1894 1533 1601 1439 1334 144114581584158415652008239530703534299026562659
學年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人數 2717 2590 2783 3758 3900 3603 3667 3667 3427 3413 330731252638606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圖 3-7-3:歷年術科考試錄取人數統計圖。

學年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人數 265 260 284 295 264 226 267 488 539 546 587 675 748 739 594 656 675 736 814

205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43 45 47 49 51 53 55 57 59 61 63 65 67 69 71 73 75 77 79 81 83 85 87 89

圖 3-7-4:歷年學科報名費統計圖。
(註:91 學年度起實施多元入學新制,學科基本報名費為 150 元,加選一科 300 元。)

學年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金額 25 40 60 60 70 70 70 70 70 70 70 90 90 100 120 120 140 160 160 160 200 200 200 200 220 250
學年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金額 280 350 450 550 650 730 730 730 730 730 830 830 880 880 910 910 910 910 960 960 960 10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51 53 55 57 59 61 63 65 67 69 71 73 75 77 79 81 83 85 87 89 91

圖 3-7-5:歷年美術組術科考試報名費統計圖。
(註:92 學年度術科考試新制,報名費用以應考科數計,每科費用 300 元,五科最高合計 1500 元。)

學年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金額 30 30 30 65 65 75 85 85 90 95 95 95 135 155 155 155 155 175 220 265 320
學年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金額 380 400 500 500 500 500 500 570 570 600 600 620 620 620 1300 1300 1300 1300 1300 1300 1500

206
第四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經過將歷年的術科考試歷史相關文獻分析整理後,發現對於考試制度
的影響因素上大致有以下幾個較大的面向:

1.教育制度
主要以教育法令的頒佈影響為最,例如專科院校改制、大學法施行、入學
制度改變等 …,直接改變考試及入學的方式。其中的背景因素則也含括了
教育部不斷參考各時期世界上的教育制度,並隨之進行研究與調整,大體
而言學制上以參酌美國制度部分較多。

2.院校與科系的成立
隨著學制與經濟的推展,臺灣在新的公、私立院校成立的速度與數量上也
是隨著年代推演而逐漸增加的,而每增加一個院校或科系的結果,均會對
入學考試帶來院校新的招生主張與需求,諸如認為術科考試在學、術科成
績的計分與否及比例配分上、單獨或聯合招生的看法上 … 等,主要是架構
在意見各異的「教育主張」上,進而影響考試制度並帶來對舊制度的省思。

3.政治因素
例如臺灣的政治背景中以「解嚴」一事對考試文化影響最甚,主要集中在
對舊有的考試思想的改革發聲與建言上,也直、間接的催化了考試制度朝
向大眾所期許的合理、公平狀態。

4.社會因素
主要以主辦單位的「考試經驗」及試後「家長的反應」等因素為改進考試
制度越趨理想化的層面,其中,術科考試由於考試舉辦單位長年固定由臺
師大舉辦,故而在美術術科考試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只要遭逢舉辦單位的
改變(如 87 年的彰師大、91 年的臺藝大),便會對術科考試制度產生一定程
度的變動,而相對的,臺師大在漫長的考試舉辦歷程中自然也承受了最多
社會上各方的輿論評斷。

207
雖然本研究已從文獻中初步歸整出術科考試的樣貌,但是在研究制度發展的
過程中,也隨之產生了許多有待進一步確認探討的問題與疑點,為了更加確認各
時期在文獻事件上的來龍去脈,因此繼續在後續的研究過程中採用「諮詢訪談」
的方式來予以對照驗證,以研究過程中所發現的疑義為基礎,針對過去具有承辦
美術術科考試經驗、參與考試制度研發、現任考試單位業務主管或負責人 … 等相
關學的者專家來進行訪談。

第一節 專家諮詢訪談計劃

一、訪談對象

總計針對與美術組術科考試在「試務」及「制度發展歷程」等方面,邀請有
關的 11 位專家學者進行專訪,訪談名單如下”表 4-1”所示:

表 4-1:專家諮詢訪談名單一覽表。

受訪專家名單
與美術術科考試有關之經驗 訪談日期
與服務單位
大學入學考中心負責 91∼92 年美術組術科
舒琮慧 小姐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高級專員 92.4.29
考試業務
大學入學考中心負責 91∼92 年美術組術科
周進興 先生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高級專員 92.4.29
考試業務

九十一學年度術科考試 總執行長 蕭耀輝 教授 台灣藝術大學 副校長 92.5.02

九十二學年度術科考試新制 執行長 江明賢 教授 台灣師範大學 美術系主任 92.5.02

九十二學年度術科考試新制舉辦 闈長 黃進龍 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92.5.06

九十一學年度術科考試委員會 召集人 王銘顯 教授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校長 92.5.07

參與多元入學制研發、大學入學考中心設立
曹亮吉 先生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副主任 92.5.13
之初即任職相關職務至今

九十二學年度術科考試新制顧問 王友俊 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92.5.14

七十七∼八十二學年度術科考試
傅佑武 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研究所 92.5.21
美術組主持人

八十七學年度術科考試 美術組主持人 郭禎祥 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92.5.22

八十六學年度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袁汝儀 教授 92.5.23
美勞教育系 主任(當年退出術科聯招) 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
(以上依照訪談時間排列)

208
二、 訪談綱要

1.提問要點:本研究在撰寫綱要上是從以下五點來設定提問要點-「職務描
述」、「對舊制看法」、「對新制看法」、「歷史事件」、「未來發展」,接著
再參酌受訪者本身的術科考試參與經驗與背景、有關的歷史事件,逐一調整後設
計出條列式的訪談綱要內容。目的在於可將訪談結果與整體的術科考試歷史發展
概況進行對照,以便得到更為客觀的實際情形。

2.訪談時間:2003 年 4 月至 2003 年 5 月,設定每位約 1.5∼3 小時的時間。

3.綱要內容:11 位專家學者所設定的綱要內容如下表”4-2”所示。

表 4-2:專家諮詢訪談問題綱要內容一覽表。

受訪者 問題綱要內容
一、可否請您談一談大考中心舉辦美術組術科考試的由來?
二、目前大考中心在考試舉辦的組織上是如何安排的?
舒琮慧 小姐 三、以目前考試中心舉辦術科考試而言,遭遇的問題大致上有哪些?
四、請問您今年術科新制施行的成果如何?有哪些優缺點?
五、您認為術科考試的舉辦,未來會朝什麼方向發展?有何展望?
一、周先生對術科考試的歷史資料素有蒐集研究,可否請您談一談美術組的術
科考試歷史發展過程?
二、您認為考試中心在術科考試舉辦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周進興 先生 三、以您對美術組術科考試的了解,在舉辦上的重點是什麼?
四、您對今年舉行新制術科制度的看法如何?
五、今年術科新制施行的整體成效如何?有哪些問題有待改進?
六、考試中心代辦術科考試的遠景與期望是什麼?
一、可否請副校長談一談承辦 91 年度美術組術科考試的由來?
二、91 年度美術組術科考試的相關制度上,與過去最大的不同點是什麼?原因
在哪裡?
三、請副校長談一談 91 年度美術組術科考試舉辦的整個流程概況與結果?
四、再請教副校長,91 年度的美術組術科考試在「命題」與「評分」上是如何
規劃執行的?您對結果有何感想?
蕭耀輝 教授
五、您覺的承辦術科考試,比較大的困難或問題是什麼?
六、以台藝大舉行 91 年度美術組術科考試的結果而言,據大考中心表示:除了
沒有申訴案件之外,社會各界均普遍表示認同,加上 92 年新制也由台藝大
規劃,但是 92 年的術科考試台藝大卻沒有承辦,請教副校長是什麼原因?
對於研究單位與執行單位不同而產生制度面的執行落差,您的看法又如
何?
一、可否請教授談一談承辦 92 年度美術組術科考試的由來?
二、請教教授,師大美術系承辦術科考試舉辦的組織上是如何安排的?
三、師大美術系舉辦術科考試遭遇的問題大致上有哪些?
四、臺灣目前的藝術科系不斷朝向多元化發展,請教授談一談您對新、舊制度
江明賢 教授
之間的看法?有哪些部分您覺的需要改善?
五、請教教授,以您曾到西班牙留學對西方教育的理解,您理想中的臺灣術科
考試舉辦的藍圖是什麼?
六、您認為臺灣術科考試的舉辦,未來會朝什麼方向發展?有何展望?

209
一、可否請教授就您曾經參與承辦的台師大術科考試時間起始點、職務等過程,
談一談您所了解的臺灣美術組術科考試發展歷史?
二、請問教授歷年來師大美術系舉辦術科考試的整體流程與分工狀況是如何?
三、您覺的今年術科考試新制施行,在考試舉辦上與往年最大不同點有哪些?
四、請教教授,師大承辦術科考試在行政單位運作上,由教務處執行與美術系
黃進龍 教授
執行的差異點或考量在哪裡?以舉行專業能力考試的內涵而言,您認為什
麼方式是比較適當的?
五、台師大美術系舉行術科考試,比較常遇到的問題是什麼?
六、92 年新制由台藝大規劃,最終大考中心委由台師大執行,您的看法如何?
七、您認為臺灣術科考試的舉辦,未來的遠景是什麼?

一、擁有悠久藝術科系歷史的臺灣藝術大學,曾在校長的帶領下歷經藝專、學
院、大學等為數相當繁多的術科入學考試,可否請您談一談台藝大舉辦各
種術科考試的經驗?
二、91 學年度美術組術科考試,在台藝大的行政策劃主導下承辦,試後的考試
申訴率幾乎是零,得到考試中心及社會大眾相當的認同,請教校長,其中
最大的原因在哪裡?(Ps:制度、規矩、同仁…)
三、我們知道承辦術科考試,向來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幾乎沒有學校願
王銘顯 教授
意持續承辦,您認為主要的原因是什麼?應該如何來改善?
四、您對 92 學年度起的術科統一考試的看法是什麼?台藝大打算獨立招生的背
景是什麼?(Ps:他校前例、本校使用科系最多…)
五、台藝大無法繼續主持 92 學年度術科考試,有哪些不得已的考量因素?
(Ps:校地、人力、交通…)
六、請教校長,您認為藝術科系的美術人才,應該用什麼樣的徵選方式,才是
比較理想的?

一、從近年來的教育政策修正與考試執行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考試中心在一般
師生與社會大眾的心目中,似乎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可否先請副主任
談一談您所了解的考試中心發展歷程,以及自您任職考試中心以來,在職
務與執掌上主要的工作內容?
二、據您的了解,考試中心對於受委託承辦術科考試,抱持何種的立場?是否
有既定的因應措施或政策?
三、可否請副主任談一談,教育部決定自 92 學年度起,各校美術組術科考試一
律統一辦理,相關的考量因素是什麼?
四、對於各美術院校對於接受考試中心再委託,承辦術科考試一事,大多抱持
拒絕的態度,以致考試中心常陷入不斷四處請託、協調的窘境,其中的主、
曹亮吉 先生
客關因素在哪裡?您認為的改善之道是什麼?
五、再請教副主任,關於藝術科系院校學校認為「辦好無賞,打破要賠」因而
承辦意願低落的觀點,您的看法如何?關於這點,是否考試中心在舉辦考
試相關的監督與獎懲機制上有所不足?
六、以您歷年來的經驗,考試中心於術科考試中所接獲的申訴案件,大致有哪
些面向與情形?考試中心又是如何因應的?
七、根據相關的統計資料,在整體術科考試中,美術組考生人數一向數倍於其
他各組,考試中心對於考試經費運用的情況是如何?
八、整體而言,您認為今年術科考試新制實施的結果如何?術科考試未來有何
遠景?

一、可否請教授談一談歷年來您曾經參與過的美術術科考試歷史過程?
(PS:啟始年代、職務、經歷…等)
二、請教教授,您是如何進行術科考試執行面的各種制度規劃的?有無任何準
則?
王友俊 教授 三、以您的實際經驗而言,舉辦術科考試比較辛苦與困難的地方在哪裡?
四、請教授談一談,您對歷年來術科考試制度更動的看法?台師大在主辦上又
是如何因應的?
五、您對今年台師大美術系執行新制術科考試的結果,整體上的感想是什麼?
六、您對未來臺灣術科考試的舉辦,有何看法與建議?

210
一、由於在美術組術科考試的歷史上,師大美術系的教師們大多均是必須參與
的,因此是否可以先請傅教授回憶一下您在師大任教的歷史過程是如何?
二、依據歷年的考試報告記載,大約自民國 73 年左右,您就開始參與術科考試
討論會議了,後來在民國 77 年到 82 年之間,更直接擔任美術組考試的主
持人達 6 屆之久,可否請您談一談在其間,您所了解的美術術科考試的面
貌與輪廓是怎麼樣?
三、在您所主持的這六年術科考試之中,師大美術系的整體試務組織是如何運
作的?讓您印象比較深刻的事情又有哪些?
傅佑武 教授
四、請您再談一談,當時術科考試的舉辦,在相關科目、計分、採用學校的情
形是如何?
五、以您的經驗而言,舉辦術科考試所需要面對的問題,有哪些面向是您認為
值得關切的?
六、自從多元入學制後開始施行之後,92 年的術科考試也跟著進行了改革,您
對新的術科考試制度的看法是什麼?
七、臺灣目前的藝術領域不斷擴張,現今的藝術科系種類繁多,在這種情形下
的術科考試未來發展,您的看法與建議是什麼?

一、民國 87 年,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負責了當學年度的術科考試召集,同時美術
系也成為美術組的主持單位,可否請教授就您擔任當年度美術組主持人的
經過與由來,做一個回憶與說明?
二、87 學年度的術科考試是有臺灣術科考試史上 40 多年來,首次由北部移師至
彰化考試,其背景如何?進行了哪些新的改革措施?
(Ps:科目、配分比、場地、題目…)
三、再請教教授,當時彰師大美術系舉辦術科考試時,在流程、組織架構上運
作的狀況是如何?
郭禎祥 教授 四、在 87 年的考試工作會議中原訂彰師大續辦 88 學年度的術科考試,但是到
了 88 學年度卻仍改由臺灣師大舉辦,其原因是如何?彰師大因為面臨哪些
問題而不再承接術科考試?
五、當年彰師大美術系主持美術組術科考試的過程中,您認為有哪些地方是執
行上比較困難的?
六、整體來說,您認為彰師大美術系主持 87 學年度美術組考試的歷史意義是什
麼?
七、比較今年的術科考試新制,您認為在台灣,理想的術科考試制度是什麼?
有何展望?

一、可否先請教教授談一談民國 86 年,您在國北師美教系系主任任內時,美教
系決定退出全國術科聯招的始末?是否與當時美教系的教育方針有關?
二、當年藝教系退出術科聯招,您認為在術科考試中,哪一部份的環節是最主
要的影響因素?(Ps:考試制度、科目、評分、其他…)
三、自 86 年度起,美教系改以何種方式來考核學生入學的術科能力?
四、再請教教授,藝教系變更招生方式以來,是否有達到當初預期的招生目標?
五、現行大學藝術領域科系大量增設,師範院校學生也因應師資培育法而不一
袁汝儀 教授
定能夠在未來擔任老師,純藝術、應用藝術、藝術教育等科系更是分門別
立,您認為這種情形對目前的高中應考師生及在校的學生出路有何影響?
六、以「考試領導教學」而言,自多元入學方案實施以來,藝術科系學生就學
管道增多,可以從推薦、甄試、指定考試等方式入學,您認為哪一種招生
方式是比較適合藝術科系的?
七、現今各校藝術科系多元化的現況下,您對今年實施的術科考試新制(學生
多科選考、校系成績自由採計)的看法與建議是什麼?

(以上依照訪談時間排列)

211
第二節 專家諮詢訪談

一、訪談實施過程

(一) 訪談實施步驟

本研究實施專家訪談的整體步驟說明如后:

1.擬定訪談對象
經過對預定受訪者基本背景的資料蒐集之後,首先進行電話或當面邀約以
確認是否接受訪談。

2.針對受訪者背景擬定問題
進一步對受邀的專家學者背景資料進行蒐集,比照在術科考試中的關係
後,以預訂的五個提問要點-「述職」、「對舊制看法」、「對新制看法」、
「歷史事件」、「未來發展」,列出訪談的問題綱要。

3.將訪談問題送交受訪者
將擬定好的問題綱要,先以傳真或交寄等方式給受訪的專家學者先行瞭解
欲提問的問題,並進一步針對綱要內容向訪談者逐一解釋說明,最後確認
訪談時間、地點等。

4.完成採訪
在約定的時間地點內逐一親自採訪,採訪過程中並徵得受訪者同意以錄音
機器記錄對話內容1,訪談完成之後邀請受訪者合影留念。

1
筆者在訪談過程中均親自前往當面採訪,但在採訪過程中由於遇到世界性首次的 SARS 疾病流行(2005 年
4-6 月其間,筆者與多位專家學者的訪談幾乎都是以戴口罩的方式來完成的!),政府呼籲民眾減少外出
與人接觸,因此在傅佑武教授的訪談過程部分是以電話訪談、電話錄音的方式來完成,合照留念部分則
是後來面交逐字稿時補拍。

212
5.整理逐字稿
訪問完成後將錄音的對話內容整理成逐字稿,列印後送交受訪者過目與修
正2,並請受訪者提供簡要個人簡介資料。

6.取得訪談刊載同意書
取回受訪者初步修正的逐字稿同時,確認內容為研究刊登之用後,一併請
受訪者簽署訪談刊載同意書。

(二) 訪談實施結果 (逐字稿內容詳見附錄二,P307∼406)

1.大學入學考中心舒琮慧高級專員專訪
訪談時間:2003 年 4 月 29 日(星期一)下午 2 點∼3 點 30 分
訪談地點:大學入學考中心
(訪談記錄內容請參閱:附錄二,P308 )

訪談重點歸納:

(1) 民國 88 年的術科考試會議決議請大考中心以考試專責單位立場
接辦術科考試
教育部自民國 84 年(1995)成立了大學招生策進會後即開始研究新
的入學方式,彼時術科校系也配合提出術科改革建議,但是後來
均未正式進行過方案;民國 88 學年度(1999)的大學聯合招生會議
中各校雖共同討論了一個可行的方案,但由於制度變更時間趕不
及公告而取消,同年 6 月(1999.6)招生聯合會決議了民國 91 學年
度(2002)正式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臺師大的簡茂發校長召集使
用術科考試成績的校系校長共同開會後做成決議:希望大考中心
能以做為考試專責單位的立場接辦術科考試,各校則輪流在命
題、閱卷、人力、場地上予以協助支援辦理。後來年度招聯會在

2
由於有些受訪學者公務繁忙,因此有的部分是當面與受訪者對照修正、事後再補寄二次修整稿。

213
民國 89 年 12 月(2000.12)函請考試中心成立術科考試專責單位,
負責術科考試各項事宜,並於民國 90 學年度(2001)追認決議,另
請考試中心研擬民國 91 學年度(2002)多元入學制實施時的術科考
試方案。

(2) 民國 90 年欲研發多元術科新制之初,各院校接受委任的意願低落
由於確認多元術科新制研發時間過晚,民國 91 學年度(2002)的術
科考試沿用聯招舊制一年,考試中心以無相關人力與經驗之故,
需一併同步在民國 90 年 7 月(2001.7)依策進會決議,著手進行尋
找委辦新制研究與承辦的學校,以為民國 92 年的術科考試使用,
但是多所術科院校均覺得:1.承辦考試過於辛苦而不願承辦;2.
設備與空間不足以承辦;3.無法承辦也無意願承接制度研發。因
此一直要拖到同年近 10 月(2001.10),才定案將其中的美術研究工
作委由臺灣藝術大學來承接。

(3) 民國 91 學年度的術科考試因臺師大美術系獨採獨立招生而促成
分區考試制度的實施
民國 91 學年度(2002)的多元入學制施行初年,沿用舊制一年的美
術組術科考試,因為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採行獨立招生而不再承
接術科考試,而其他使用術科考試成績的學校中也認為單一學校
無法承辦這麼大型的考試,所以最終協議的結果就由臺灣藝術大
學主辦,台中師範學院與高雄師範大學協辦,因此產生了北、中、
南三個術科考區的考試制度。術科考試分區辦理的方式對考生來
說,普遍反應均不錯,使的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分區辦理的術科考
試相當成功。

(4) 民國 92 學年度的多元術科新制,因研究單位跟承辦單位不同而在
執行成效上有落差
大考中心對於美術組術科新制的研發結果完整性,基本上是持認
同的態度,由於考試中心的共同參與研究,對於新制在針對舊制

214
不足之處所做的一些大幅變動的背景因素考量也有一定程度的瞭
解,但是由於委託承辦學校(臺師大美術系)在規劃過程中沒有太
多的參與,因而在實際執行時比較沒有辦法掌握制度面確切的重
點。其中大考中心僅就”讓執行單位了解新制研究架構的外貌與輪
廓”這部分的溝通,就花了相當多的精力與時間協調,因此最終在
新制實施結果上也比較沒有辦法達到預期的精髓呈現。

(5) 大考中心舉辦術科考試在資源與經驗上多方不足,對於委辦單位
的執行成效無法掌控
考試中心過去是全部著力在學科考試上,例如考試中心有自己的
教授群可以進行命題、閱卷等各種程序的處理,但是對術科考試
這件事來說只能「全權委辦」,意思就是說考試中心僅負責前段
報名、後段成績的部分試務作業,絕大部分實際主試試務仍要由
委辦學校負責,加上首次主辦的原因,自然在新制的實施成效上
無法一一要求。另外,一般說來,考試中心並非委辦學校的直屬
單位,最多只能在考試辦理結果良好的情況下”建請該校自行獎
勵”或”給予獎金”,實際上並沒有訂定罰則或規範過失懲處的權
力,所以在執行成效的問題焦點上,並不在於組織架構或條文的
不完整,而是考試中心對於委託單位舉辦考試的結果良窳上,並
無法源可以參酌依據。至於今年(2003)的新制考試結果,也讓考
試中心獲得一些經驗:即要預先訂定較嚴謹的命題、閱卷準則提
報委員先行審核,通過之後才執行交付委辦工作,這樣就能比較
確保照著規劃結果去執行,誤差也會較少。

(6) 多元術科新制的五科全選報考率高,「彩繪技法」與「水墨書畫」
考科因閱卷標準協調不足而使得整體分數偏低
從大部分考生在今年(2003)術科新制實施時幾乎五科都應考的情
形來看,顯見臺灣的考生面對多科選考的心態上,是傾向於不願
輕易放棄既有機會的,至於其中部分選較少考科的考生,主因端
視其鎖定的校系採用成績科目數多寡而定,一般而言,定三項以

215
下的校系較少,因此也間接促成考生五科全考。新制「彩繪技法」
與「水墨書畫」考科考試結果,由於僅有三成的考生達到 60 分的
及格標準,有七成學生不及格的考試結果也引發一些對閱卷公平
性上質疑的爭議問題,究其主因,應在於本次考試的 6000 份考卷
閱卷期僅有兩天,來不及完成預先召開「共同閱卷評分標準會議」
的評分共識作業的緣故,考試中心也已將此一問題列為明年度的
試務改善重點,未來將會提早進行訂定評分標準的作業程序。

(7) 現行狀況要成立一個專責的術科考試中心有其實際困難度
從新制研究角度來看,建議成立專責的術科考試中心來處理考
試,似乎是一個比較能夠解決每年考試找委託、找場地 … 等問題
的理想發展規劃,但是從近年國內各機關預算緊縮、術科考生又
僅為學科十六分之一左右(約一萬人)的情形來看,除非進一步得
到更多數民意的支持,同時也爭取到預算的編列,否則以目前國
內的經濟狀況與整體術科應試規模,短期內要成立一個專辦所有
術科考試的「術科考試中心」,是有其實際的困難度存在的。

216
2.大學入學考中心 周進興高級專員專訪
訪談時間:2003 年 4 月 29 日(星期一)下午 4 點∼5 點
訪談地點:大學入學考中心
(訪談記錄內容請參閱:附錄二,P318 )

訪談重點歸納:

(1) 考試中心對於早期的術科考試試務工作多以協助立場為主
考試中心自民國 85 年(1997)年開始,對於術科考試試務部分就一
直僅有負責報名作業,臺師大校級單位為主辦,再委辦美術系執
行,所以在實際考試與成績登錄等部分的作業均由臺師大教務處
與美術系來協調完成,這是考試中心長期以來在術科考試中所扮
演的角色部分。在過去舊式聯招體制之下(民國 91 年開始多元入
學制)的「聯合招生委員會」制度中,大考中心後來在職掌上慢慢
變成了擔任學科的主要試務工作,而術科考試雖為試務之一環,
但多以成立專責「術科考試委員會」的方式來因應與進行,術科
委員會再因應不同種類的組別成立個別的工作小組,一般來說有
例如美術、音樂、體育、戲劇、舞蹈 … 等共有 8 個工作組,民國
91 年(2002)是 7 組,到了 92 年(2003)的多元入學新制則縮減成為
美術、音樂、體育等考生人數較多的三個組別。

(2) 對於沒有術科試務人才配置的考試中心而言,較難在實辦上介入
或者參與
考試中心成立之初即以學科考試為主,整體的試務部分在考試行
政方面較具經驗,對於術科考試來說則因為並沒有設置術科考試
方面的專業人力或是研究人員,所以較難在實際的術科考試舉辦
上介入,考試中心最多只能擔任協調溝通的橋樑,以學科考試累
積的試務經驗,提供委辦執行單位在考試行政方面上的一點意見
和協助,例如報名資料的掌控、考試的一些細節方面 … 等,其餘
的部分則多由委託單位來自決。

217
(3) 民國 92 學年度的術科考試執行落差來自於研究、執行非同一單位
術科新制的美術組部分委由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來做相關召集研究
工作,在研究成果上可謂非常豐富:包含合理考科的訂定、考試
的方法、命題、場地設置 … 等等,都可謂非常完善的制訂了一個
完整的制度內容。對於考試中心來說,原本在這場全國相關術科
考試新制的規劃中,看到了一個歷史上重大而完善的改變,如果
在執行上也能由研究單位來貫徹其研究成果,對於臺灣的術科美
術考試來說,其實會有相當正面的效益,同時考試中心也非常樂
觀其成!然而最後研究單位的臺灣藝術大學因為某些因素沒有辦
法承辦美術組的考試,所以變成研究單位與承辦單位不同,導致
許多研究成果的理想部分沒辦法完全落實,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4) 「命題」與「閱卷」兩大試務重點可以引導學生提昇「創造力」
與「鑑賞力」
美術考試較大的重點應該是在「命題」與「閱卷」上,過去素描
考科大多以考石膏像為主,這比較著重在臨摹技巧上,一般來說
中國人對創造力的發揮層面較少,適當的使用考試的機制則可以
誘導學生發揮他們的創意表現,這是要下點功夫的。科學發達的
結果,藝術領域也產生了很多不同面貌,現代的術科考試不該僅
有測驗學生所謂技法部分而已,培養藝術科系學生的藝術修養更
是非常重要,所以未來在「鑑賞能力」上的發展也是非常需要的,
有了鑑賞能力才能懂得欣賞,藝術才能蓬勃、延綿發展下去。針
對學生在藝術修養上的提升,或許不單只有美術系是需要藝術鑑
賞而已,其他領域的藝術學門,也可以來逐步加強,今年(2003)
美術組加考「美術鑑賞」一科是很好的示範。

(5) 術科新制實施初期仍須對制度內涵加強宣導作業
因為是新制施行第一年,以今年(2003)的術科考試而言,有幾個
現象是因為宣傳方式與次數可能不足等因素所產生:1.科系採記
成績的科目顯得較為紊亂-學生及大學科系都還不夠清楚新制內

218
涵,新制的目地主要是希望各校性質相同的科系能夠在能力要求
上有一些共識,進而針對考科予以歸類來要求成績,這樣學生就
能夠依照他自己的興趣去選擇所希望就讀的科系,這也是美術組
術科考試新制的精神所在,最終再加上靈活有創意的命題、舉辦
過程嚴謹的話,嚴格來說新制一個非常適宜的好制度。2.反映考
科太多-這也是因為對新制的內涵瞭解不夠,依照規劃原意,只
要能將目前各科系的屬性做出較明顯的區隔的話,大概一般考生
只要考個二∼三科而已,如果能夠落實新制度的規劃分類與區隔
的話,則校系採記的科目適中、學生應考的科目也能跟著因應,
同時也較能搭配教育部改善術科考生因為參與過多場術科考試
(如其他獨立招升學校、推甄自辦的小術科考試等)、導致家長與
考生均過於勞心勞力的既定政策。

(6) 術科新制應由招聯會委託、成立專職機構,比照考試中心發展模
式辦理,對新制的研發成果才容易落實
由於招聯會旨在處理所有大學的試後分發問題,但是考試中心由
於沒有舉辦術科考試,因此無法提供招聯會所需的術科校系的術
科成績,因此才由招聯會委託考試中心辦理術科考試以”獲得”術
科成績,這是考試體制上為何會由招聯會委託考試中心舉辦術科
考試的由來;再以前述說到考試中心並無術科人才之故,所以考
試中心也只得將術科考試再委託出去,而一般考試中心在委託環
節上易最容易遭受的就是各校紛紛推辭的碰壁情形,因此在勉而
為之的情形下接辦考試,難免使得術科考試在成效上打了折扣。
長遠來說,應該仿效考試中心的發展歷程,將術科考試由原委辦
單位的招聯會將此一業務責成專責單位來持續執行,這樣才可以
從命題、舉辦、評量等面向來逐一發展,同時對於已經研發完善
的術科考試新制而言,也才能更進一步的落實制度精髓與內涵。

219
3.台灣藝術大學副校長 蕭耀輝教授專訪
(九十一學年度術科考試 美術組總執行長)
訪談時間:2003 年 5 月 2 日(星期五)中午 12 點 ∼1 點
訪談地點: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副校長室
(訪談記錄內容請參閱:附錄二,P327 )

訪談重點歸納:

(1) 臺師大於民國 91 學年度採用獨立招生促成臺藝大承辦術科考試


促成臺藝大承辦民國 91 學年度(2002)的術科考試的原因有幾點:
1.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於民國 91 學年度(2002)改採獨立招生,不
再承辦術科考試。2.臺灣藝術大學是使用與術科考試成績最多科
系的學校,理應有義務承擔該項責任。3.就客觀層面來說,臺藝
大承辦過多種教育部委託的考試,試務經驗頗為豐富,應可承擔
術科考試之舉辦。

(2) 民國 91 學年度美術組術科考試最大特色在於分區辦理考試
民國 91 學年度(2002)所進行的術科考試協調會議中,第一次是由
彰師大與高師大系主任的其中一位表示願意承辦,但是會後經兩
校內部開會的結果,認為在人力、經費、經驗不適宜辦理,所以
在第二次會議中退回主辦意願;幾經協調後才做出了一個折衷的
方法,即由臺灣藝術大學主辦,中、南部這兩間學校協辦,最後
就成為了北、中、南三個考區的分區術科考試的方式。

(3) 臺藝大對承辦民國 91 學年度術科考試的整體結果堪稱滿意


較諸以往臺師大美術系主導的術科考試方式較為不同的是:臺藝
大本身即是藝術學校,在考試辦理上以「校」為單位(臺師大由學
校接辦,再委由美術系承辦)來動員,較能以過去的考試經驗來動
員與分配人力等試務資源。此外在以往較受洩題爭議的「命題」
上,則採取命題、潤飾、抽題等較嚴謹的機制,在「閱卷」上則
使用集中閱卷、評分前舉行評分標準會議等方式完成,與過去試

220
後申訴比例的經驗相較,受訪的蕭教授認為結果比預期還要來的
滿意。

(4) 由於承辦考試壓力來源眾多,各校多不願承受
由於辦理考試的業務繁雜,難免會有照顧不週的地方,承辦學校
通常會遇到的壓力有:接不完的家長電話抗議、舉白布條行動抗
議、民意代表責難學校、在立法院公開場合借題發揮責難校長主
管 … 等,為了減少這些可能對校譽、試務人員產生的試後困擾,
同時也不希望承受莫名的壓力,各校都傾向不要辦麻煩的考試為
原則。

(5) 臺藝大舉辦術科考試較大的問題在「場地」與「交通」上
蕭教授認為臺藝大在承辦考試的專業部分如師資、經驗等均不是
問題,比較難克服的是「場地」的問題:第一,無法控制報考人
數;第二,臺藝大校園的場地太小,無法負荷過多的考生,一旦
人數遽增,校區就無法負荷。而在「交通」便利性上,臺藝大也
還有不足的地方,同時也無法安排專車,如果是在台北則有捷運、
公車…等比較方便。

(6) 「貢破愛賠、辦好譕賞」
意思即考試辦的好獎勵少,辦不好就要全部承擔。從所謂「賞」
的一面來看,其實在學校名聲、形象、聲望、認同 … 等各方面的
獲得是有的,但是這是比較無法掌控的;若是從「罰」的一面來
看,對執行的試務人員來說,明明辛苦努力付出了最後還要被不
斷的非難、責罵,如果偶而一、兩次還可以忍耐,要是長期下來
只要每辦一次就等著被修理一次,包括協辦工作人員、教師 … 等,
如此一來會造成全校士氣低落,最不為學校所樂見。以臺藝大接
辦民國 91 學年度(2002)的術科考試堪稱順利一事來說,算是慶性
的事,因此也造成臺藝大校長最後在眾多考量下,沒有繼續接辦
民國 92 學年度(2003)的術科考試。

221
(7) 臺藝大在民國 92 學年度的術科新制的立場上為「制度研究單位」
前述說到大考中心委託學校研發術科考試新制時,很多學校都沒
有願意承接,最後是在臺藝大蕭教授考量了很多因素的情況下承
接下來,例如:臺藝大升格大學後增加學術研究聲望、希望術科
考試制度跟上多元入學制、考試合理化 … 等等,但是當時臺藝大
並沒有答應考試中心會續辦術科考試。最終臺藝大對術科新制所
抱持的立場仍是受委託的研究單位,因此在研究態度上持客觀開
放的看法來瞭解既存的考試問題,在定案的各種制度上也是全國
藝術界的意見匯集結果,臺藝大僅扮演居中協調研究的角色。

(8) 研究與執行單位不同的執行落差在於接辦準備時間過於匆促
對於民國 92 學年度(2003)的術科新制研究單位與執行單位不同,
使得執行單位執行之後讓人覺的有落差,可能來自於臺師大美術
系最後決定接辦的時間點上過晚,造成試務準備較匆促而來不及
瞭解研究單位研究的全部內涵,最終臺師大只好仍採用其本身過
去既有的試務經驗去執行術科考試,由於術科新制是以改善過去
舊制既存問題為主,結果最終卻仍使用了舊制的某部分,難免會
導致所謂的執行落差問題產生。

(9) 應成立專職的術科考試中心來處理術科考試業務
蕭教授認為改善各校推託舉辦術科考試的情形,短期上可從例
如:採取輪流辦理、至少對承辦學校有實質獎勵與保障辦法、公
開招標形成良性競爭的模式 … 等方式來改善。但是長遠來說可能
還是以成立永久性的「術科考試中心」為最好的解決方式,這樣
的試務中心可以提供固定的資源、場地、空間、金錢,同時也比
較有制度,過去術科考試上的種種困擾也可以順利解決。

222
4.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主任 江明賢教授專訪
(九十二學年度術科考試新制 美術組執行長)
訪談時間:2003 年 5 月 2 日(星期五)下午 5 點 30 分∼6 點 30 分
訪談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美術系主任辦公室
(訪談記錄內容請參閱:附錄二,P334 )

訪談重點歸納:

(1) 新制度的施行還需要一段適應期
民國 92 學年度(2003)的術科新制往年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考
生人數由往年 3000 多人遽增一倍至 6000 多人、教育部新規定全
國各藝術學校不准單獨招生要參加術科統一考試、考試成績適用
於多元入學制(推甄、申請入學、指定考試分發)用途 … 等,這些
都是過去術科考試所沒有的制度,加上頭一次實施難免有不逮之
處,因此術科新制的施行應該還要一段適應期。

(2) 電腦設備之運用增加試務工作的時效性
電腦設備對於製卷方面節省不少時間:往年主辦的試卷號碼彌封
標籤是用手工折貼,今年(2003)則適度運用電腦、改以條碼方式
處理,節省了很多人力、時間與金錢,在時效與效果上均增色許
多。不過今年的彌封是貼在答案卷的前面,試後發現還是容易被
考生的作答弄髒,將來應該改為貼在試卷後面較佳。

(3) 藝術考試的試務爭議存在已久且在所難免
江主任認為術科考試因為藝術是較為見仁見智的範疇,難以有一
既定的形式予以規範,因此在考試結果上難免有爭議存在,而且
也存在了幾十年了,主要端視應試者在「成績理不理想」、「有
無猜中命題方向」等兩個在「命題」、「評分」上的看法。一般
而言,異議者多以自己的立場來考量術科考試,因此試後對成績
與命題有不同的看法也就在所難免了。

223
(4) 新制度的「執行」與「研究」為同一單位可降低執行上的誤差
以民國 92 學年度(2003)的術科新制而言,研究單位是臺藝大,到
最後執行時因為術科考試的舉辦需要相當的場所、人力、物力及
經驗配合,最終變成臺師大美術系來執行,因而使得執行單位與
研究單位不同的這一點上就容易產生落差。

(5) 新制考科做了聯考缺失的防範並開闊學生學習出路
過去聯考舊制中,臺灣的高中生對自己考上學校並沒有太大把
握,所以很容易每間學校都去應考,造成學生與家長花費金錢、
時間、精力去疲於奔命,而新制度的設計則是改善了這個問題,
讓大學可以自己從五種考科中選擇各科系適用的類科成績,算是
符合目前藝術科系多元發展的狀況;另外,如果五種科目類別的
考核還不夠,學校還可以自己另外再加考一科的方式,也滿足了
學校科系所要求的進一步專業要求。而新制的「美術鑑賞」一科,
從目前許多學生不一定要做「藝術家」,而可從「評論」、「鑑
賞」層面來投入研究心力的角度看,也可說是為學生拓展了更多
元的學習出路,基本上,新制度在設計的適應性架構上應該是很
不錯了。

(6) 術科考試應可朝更單純方向來改進
術科新、舊制度各有優、缺點,江主任認為考試還是越單純越好,
以基本的「素描」與「美術鑑賞」兩科為主,最後再加一個專業
科目就夠了,例如:「彩繪技法」與「創意表現」可以考慮合而
為一,「書法」一科可乾脆不要考,因為現在會畫畫的不一定要
會書法。這樣學生進大學後就可再繼續考慮自己要朝「學術」或
「創作」上去發展了。

(7) 升學門檻變寬後,治校的嚴謹度需更進一步強化
歐洲的教育觀念是認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因此入學的門戶
採開放制,但並不表示可以隨便畢業,因此在歐洲,即使是外國

224
人讀大學也是沒有特別優待的,能力不行或不用功就刷掉;日本
的教育觀則比較嚴謹,不管是入學或畢業都審查很嚴格;而美國
採申請制,自主性強但比較理性,學生成績或能力太差,就不會
接受入學,但是如果教授願意接受你,就必須負責將你教好。從
世界各國的教育上來比較的話,臺灣現在的教育也傾向於歐洲的
「大學人人可讀」模式,所以考進大學也越來越來容易,但是因
為臺灣比較講人情,所以學生大多可以畢業,在升學門檻變寬後,
江主任認為應該:第一,學校應更為嚴謹的把關畢業學生的品質;
第二,臺灣應該擴大接受申請入學範圍,賦予教授更大的權力,
讓教授自己選學生、對自己的學生負責。

(8) 藝術範疇或屬性相似的校系可考慮統一舉行測驗
目前因為各校一起招生,高中生比較沒有辦法判斷自己未來要走
什麼方向,所以他會各科通通去試,這樣可能造成到後來學生本
來喜歡純藝術,但結果走到應用藝術上去了也有可能,因此江主
任認為「純粹藝術」、「實用美術」、「藝術教育」等藝術屬性
類似的校系,可以考慮自行舉辦「分組聯合考試」;或是各校採
「策略聯盟」的方式,例如臺師大美術系主辦,各校自行決定加
入與否等方式來招生。

(9) 教育部應考慮藝術人才的「專才」與「通才」情形
以目前教育部九年一貫的政策而言,美術系的學生修完教育學程
後不再只能以單純的美術教師為目標,還要懂得音樂、表演藝術,
因此看來是通才式的人文藝術教師,這樣將來所培養的學生在藝
術領域較無法專精;而高中美術班等教育,較朝向藝術創作等專
業方向發展,這兩個「專才」與「通才」的教育發展路線,應該
是教育部要去仔細考量的地方。

225
5.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主任 黃進龍教授專訪
(九十二學年度術科考試新制 美術組闈長)
訪談時間:2003 年 5 月 6 日(星期二)上午 10 點∼11 點
訪談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美術系教師休息室
(訪談記錄內容請參閱:附錄二,P341 )

訪談重點歸納:

(1) 需 要 畫 架 的 設 備 與 場 地 需 求 , 造 成 早 期 的 術 科 考 試 需 要 分 批 舉
行,「試題外洩」問題由此衍生
遠自術科考試舉辦之初,因為需要使用畫架作畫,所以如果要在
臺師大美術系館同時舉行共同考試的話,考場就必需擴充至一般
考試的 6∼8 倍才行,時間壓縮在同一天、場地需求增加的結果,
美術系館是無法負荷而有其困難度存在的。因此,折衷的方式即
是以 3∼4 天分為 6∼8 組,上午組、下午組、第一天、第二天 …
的方式來進行考試,但也由於考試是分組、分天考,後考的學生
就可以預先知道考試試題內容,同時也可以趁有限的時間練習,
造成有人認為這種考試方式不公平,最後就衍生出一般術科考試
上常稱的「試題外洩」爭議,對當時長年舉辦術科考試的臺師大
美術系來說,背後其實有其不得已之處。

(2) 早期的術科考試因為美術人力資源等問題而沒有其他學校可承辦
辦理術科考試需要投入相當的人力,以一次約 10 位美術教師參與
為喻,早期各校的美術教師人數並無法與臺師大相比,因此即使
臺師大美術系以「公平性」為由要求各校輪辦術科考試,各校也
沒有辦法在人力、甚至場地上可以接辦,導致師大需以其既有的
人力、場地優勢持續辦理術科考試數十年,同時也逐漸在術科考
試辦理經驗中發展出一定的術科辦理流程,例如「總幹事制」、
「試務組別制」(試場組、試卷組、製表組、文書組、總務組 … 等),
並以組為單位協調分工進行。

226
(3) 分區考試有降低機動與臨場應變能力的問題存在
今年(2003)臺師大美術系延續去年所採用的北、中、南分區合辦
考試的方式,合辦分區考試的好處對考生來說當然比較方便,但
是其中也有不方便的地方,例如:1.要試務協調時需全部代表達
成共識才可運作,比較無法那麼機動;2.再如經費的使用變的比
較不靈活且吃緊,例如巡視人員分三地時,就會由一組變成三組,
需要的經費也會加倍;3.另外就是臨時狀況的處理會比較麻煩,
以今年「素描」考題為例來說,如果遇到背景是否要上黑底時,
如果只在一個地方辦考試,就可以馬上宣布協調結果,有很靈活
的變通性,而分成北、中、南三區就比較如此迅速;4.此外在試
題的運送上也有遺失等風險存在。

(4) 北、中、南分區考試因為運送考題的問題,使得教授對實物類命
題方向興趣缺缺
雖然新制招生簡章上註明命題內容是實物、圖片皆可由命題教授
靈活應用,但是臺師大美術系在命題討論時,卻對於實物的考題
變較為很排斥,主要是因為考量到考生人數眾多,對於分三區運
送實物考題的便利性與安全性非常擔心,在這種情形之下便壓縮
了考試命題範圍的空間了。由於實物考題的方向仍有其必要性,
因此往後還是要繼續尋找解決之道。

(5) 實物考題有「採買」與「擺設時間」等試務問題
實物考題由於有「組合」的問題,因此在「擺設時間」上是試務
人員較緊張的部分,常常會擔心鐘響來不及;同時,在採買上也
有要如何不引人注意等問題會衍生,如果分成三區考試則試務工
作將更為複雜許多。

(6) 規劃與執行單位不同,容易因各自期望不同而使得成效減分
由於制度的規劃一定有其考量點,重點在哪裡也是規劃單位最為
清楚,因此,試務的規劃與執行單位最好是同一個單位,如果規

227
劃與執行單位不同的話,在認知上、考量上就必然會有許多不同
的期望落差產生。

(7) 「多科選考」新制度成為「多科全考」,應謀求進一步的改善
雖然術科新制採用「自由選考」的方式,但從今年(2003)年的考
生應試狀況來看,還是有八成的學生五科通通選考,因此家長、
學生、高中美術老師的反應也仍存有「負擔太重」的疑慮,這一
個結果與制度制訂之初的理念、教育部的理想初衷 … 等是否吻
合,則是需要進一步確認改善的地方。

(8) 新制度在「媒材教育」上可能影響到高中教學的適性
新制的五種考科當中存有「自選媒材」的部份,例如有的學生考
試用麥克筆、水彩、粉彩 … 等不同媒材作答,如此一來,高中教
師勢必都必須有對應的教程,所以 2003 年的新制施行後,在有限
的教學因應時間下,高中老師也是會有所反彈的。如果學生大量
使用不同的媒材,高中老師要全部承受的結果,教學上壓力也會
倍增,是新制將會影響高中教學要去考量的地方。

(9) 落實高中生對藝術屬性分類的認知,持續改進術科新制
黃教授認為從其所接觸的高中生中,反應「壓力增加」的觀點來
看,應可再對術科考試新制度進行探討與修正。例如目前術科考
試將科系特性與範圍先分類固定了,如美術歸美術、設計歸設計、
藝術教育歸藝術教育 … 等,要讓學生能事先了解其中用意與分
別,同時進一步協調將制度再來改進修正。

228
6.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 王銘顯教授專訪
(九十一學年度術科考試委員會 召集人)
訪談時間:2003 年 5 月 7 日(星期三)上午 9 點 30 分∼11 點
訪談地點: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校長室
(訪談記錄內容請參閱:附錄二,P349 )

訪談重點歸納:

(1) 臺藝大秉持著「我做事,你放心」的態度來承辦術科考試
臺藝大逐次從藝專、學院、大學的學制中升格,其間所承辦過的
術科考試種類與次數頗多,從而累積了許多的試務經驗,例如教
育部技職司、高教師或者是特教小組的相關考試,即經常委由臺
藝大辦理。因而臺藝大也以所謂的「你做事,我放心」的責任感
心態來辦理考試,王校長認為臺藝大對所辦理過的大小考試過程
均力求嚴謹,因此很少出紕漏,在與教育部委託考式的互動方面,
有著優良的考試辦理紀錄。

(2) 試前訂定出完整的制度是辦好考試的最佳保障
王校長回憶臺藝大主辦過的考試中,關於申訴的情形並不多,少
數個例則是以「關說」或「主觀疑問」為主,但是這些問題只要
有事先制訂出一個完整制度,不管是出題、閱卷、闈場也好,均
嚴謹的循規蹈矩地依一定程序執行的話,則都是可以化解的。因
為在健全的行政制度之下執行考試,一旦遇到考試申訴事件,就
可以立場堅定的馬上對答,自然也就不會因為個人主觀意識而影
響到考試結果了。

(3) 社會普遍民主化的結果造成考生主觀意識高漲,舉辦考試的難度
也相對增加
近年來社會越來越民主化的結果,造成考生主觀意識高漲,試務
上稍微有點事情不順考生的意思,就直接認為這是考試單位有缺
失、考試不公平,動輒要求學校加分錄取、商請民意代表關說、

229
家長電話不斷關切 … 等,這也常常讓主辦單位覺的考生有時實在
是過於自由心證與吹毛求疵。所以近年來的試務工作,一般都要
到考試完成、沒有什麼大問題後,行政人員才能鬆一口氣,所以
在民意高漲的年代,各校對舉辦術科考試自然是意願低落的,實
在是因為在試務拿捏上有很多困難之處的緣故。

(4) 希望術科考試採各校輪流辦理方式,因此婉拒大考中心的請託
民國 91 學年度(2002)臺藝大是在各校都不願意承辦術科考試的情
況下勉強答應考試中心,是以服務大家的心態來承接術科考試,
同時去年(2002)臺藝大也表達了往後各校輪流辦理術科考試的想
法,王校長認為今年應該大家再輪流一下,所以才婉拒了大考中
心續辦民國 92 學年度(2002)術科考試的請託。

(5) 統一考試政策應從「專業」與「師資」上來考量配套措施
王校長認為目前的統一術科考試對一向具有專業藝術創作領域跟
背景的臺藝大、北藝大、台南藝術學院等學校,並不一定適合,
因為這些學校所培養學生專業範疇,是與要培訓來當老師的師範
大學、師範學院的學生不盡相同的,因此在專長上也應考慮予以
區別:要當老師的學生在學識上應宏觀一點,所以專業技術可以
不需要要求太嚴格;而臺藝、北藝、南藝、東海這些學校比較傾
向藝術創作,在技法與實做上時間會長一點,兩者有基本的不同
之處。因此,王校長認為可以採用類似日本制度的「兩階段考試」
3
的方式來招收學生,即 1.先統一考核基礎科目;2.各校再就專業
科目自行過濾,如此即可招收到適合各校屬性的學生。

(6) 臺藝大研發術科新制卻仍提出獨力招生的原因有「行政程序」與
「公平性」兩個主因素

3
日本的國立大學要考兩次試,第一次是國立大學先進行聯招考試,採及格制;第二次再到各公立學校去
參加學校自己舉辦的考試。

230
第一個「行政程序」的因素,是早在教育部公告術科新制前,臺
藝大就已經在校務會議上通過了民國 92 學年度(2003)術科考試要
呈報單獨招生的決議,因此是依決議的公文程序來進行的,並無
特別反對術科新制的任何形式意義,只能說是政策轉變過程所產
生的巧合;第二個是「公平性」的問題,同為創作屬性較強的臺
藝與北藝兩校,教育部核准北藝獨立招生由來已久(後來連臺師大
也准了),臺藝大在獨特的藝術創作理念下也早就非常希望能比照
辦理,所以才向教育部提出了獨立招生的申請,在訴求上是希望
教育部能以機會均等的公平方式來看待各校的治學理念。

(7) 術科考試命題類型應考量時代性,並避免補習班的速成應試歪風
由於時代轉變的因素使然,術科考題的動向應該要能順應時勢來
進行彈性改變,不能老是在同一題型上打轉,例如這樣的方式就
會讓補習班以熟悉的速成方式來對生惡補,而站在藝術教育的立
場來看,許多補習班發展出為求上榜的「惡補」、「速成」等不
擇手段的術科養成方式,其實是一種病態的社會現象。

(8) 術科考試依藝術屬性而分類出考科,閱卷教師也應予以配合區分
閱卷的評審老師由於專業屬性不同,因而對相同考科的評分意見
也不同,應盡量讓相同屬性的教師評閱同類型的試卷。

(9) 「素描」與「美術鑑賞」應為術科測試之基本科目,其餘專業科
目可至各校區分屬性應考
王校長認為同一的術科測驗應先以基本的「素描」與「美術鑑賞」
兩科來考核,通過之後再就專業屬性的部分以「各科系自辦」或
「相同屬性科系合辦」的方式來考核,如此一來各校在所欲招收
的學生屬性需求上,才能有比較適才適性的歸屬感。

231
7.大學入學考中心 副主任 曹亮吉教授專訪
訪談時間:2003 年 5 月 13 日(星期二)下午 2 點 30∼3 點 30 分
訪談地點:大考中心二樓會客室
(訪談記錄內容請參閱:附錄二,P358 )

訪談重點歸納:

(1) 大考中心是從研究專案逐漸演變成立的
民國 76 年(1987),教育部成立了一個專門研究、探討改進聯考制
度的研究小組,後來依研究建議在民國 78 年(1989)成立了「考試
中心」這個機構,希望專職來執行相關的聯招試務工作,當時考
試中心主任是李崇道先生。李主任主張要舉辦聯考這種大規模的
試務工作,應該至少要進行 3 年的研議,因此考試中心成立之初
並沒有馬上承接聯考的試務工作,而是以觀察、研究、思考的方
式,花了 3 年的時間在考試相關現象、外國考試招生制度、實際
可行方式 … 等方向上進行徹底的了解與探究,最後才在民國 81 年
(1992)提出<我國大學入學制度改革建議書-大學多元入學方案
>的研究報告書,在獲得教育部核可之後才在民國 82 年(1993)成
立了「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正式接辦聯招相關
試務工作。因此,以發展源由而言,考試中心其實是從考試研究
專案的研究中,逐漸演變產生的。目前大考中心有兩位副主任,
組織上有五個處,曹副主任負責研究和考試部分的「研究發展
處」、「考試業務處」;另外的「綜合業務處」、「執行管理處」、
「教育服務處」則由另一位行政副主任來負責。

(2) 大考中心原以學科考試承辦與研究為主,一開始並無接辦術科考
試的打算
考試中心成立之初以學科研究為主,對於術科考試的專業問題並
不去觸碰,所以術科考試一直慣例性的由聯考試務單位中的「術
科委員會」執行完成,即使是在後來的推薦甄選制度施行初期,

232
小型術科考試也是由推甄學校自己舉行,考試中心都沒有介入。
一直到民國 90 年(2001)的「多元入學方案」實施在即,使用術科
成績的學校提出因應的想法後卻不願執行,大考中心才輾轉的開
始正式面對術科考試。最終,考試中心從民國 91 學年度(2002)初
次正式接辦術科考試,先用過去和聯招一樣的方式為新制研發爭
取時間,到了民國 92 學年度(2003)施行術科考試新制,逐一完成
了承辦術科考試的使命。

(3) 運用學科考試研究與主辦的經驗,協助術科考試釐清試務觀念
考試中心從學科研究的經驗中發現術科跟學科考試一樣,都有所
謂基本的、進階的科目之分,因此在考試模式上建議可以考慮使
用「兩段式美術考試」的方式:第一階段,針對「基本科目」先
進行初步的篩選考核,先淘汰不適合美術屬性的學生,以印證考
生具有基本的專業能力;第二階段,相同屬性的藝術科系聯合考
核「進階科目」,如此在規模上就會變小,大學也比較能徵得適
用的人才。如果各校認為這樣還不夠考出自己科系特色的話,可
以自己再加考。這是考試中心目前希望推行的觀念,但是最終考
試中心還是希望術科考試能夠由特定的單位來獨立執行。

(4) 諸如「終身級分制」、「成績常態分佈」、「能力級數」等觀念,
是考試中心欲長遠推行的目標
由於術科考試具有能力上的漸次養成差別,因此學生在評量上應
該跟自己來評比,如此即可依能力級數訂定標準來讓學生逐步去
培養,此即「終身級分制」;再如先瞭解某個年級的學生平均表
現程度,再訂定出一般標準的方式,也可以讓學生從平均表現上
來考核能力,此即「成績常態分佈」;如果學校的能力考核能進
一步以學生達到常態成績的方式來分段考量,那麼就不會斤斤計
較一絲一毫的些微差距來逼死學生,此即「能力級數」。而上述
這些成績評量上的觀念,是可以抒解術科考壓力的長遠規劃,雖

233
然可能因為目前術科校系意見紛雜而難以推行,卻是考試中心欲
一點一滴逐步推展的目標。

(5) 教育部規範民國 92 年的術科新制各校需統一辦理的考量因素,主


要來自於家長與學生的社會反應
臺灣美術科系間最大的問題是:各係都有自己屬意的專業考核科
目,對於共同考科的共識薄弱,因此在統一考科的議題上也相對
困難許多。教育部為解決考生家長反應「考太多」、「壓力多」、
「花費多」等疲於應付各校自辦的過多術科考試等抱怨,才規範
了各藝術科系必須統一使用民國 92 年(2003)的術科考試新制,這
是教育部希望術科考試單純化的立意由來。雖然如此,對各校在
專業需求上的考核而言,教育部也保留了如「推甄可面試」、「各
校可不收費自行加考一科」等變通方法。

(6) 現代社會主觀意識變強,家長與學生會針對術科考試問題直接挑
戰,術科考試的相關問題不能繼續以鴕鳥心態來面對
舊式聯考所講求的表面量化公平性,用於術科考試其實有其盲點
存在,只不過一直以來大家都假裝忽略這個問題,用睜一隻眼閉
一隻眼的心態消極相信術科考試的專業公平性,這種不甚精確的
做法在現今主觀意識高漲的社會已難見適用。未來的術科考試將
會因應社會需求而需要更進一步的精確評量、紀錄考試過程與結
果的方式。

(7) 術科考試承辦學校應以能招收到好學生的心態,用「辦好自己賞」
的觀念來為教育付出
考試中心沒有權力對委辦術科考試的學校進行獎懲,因此所謂「辦
好無賞、打破要賠」的想法並不適用於考試中心,然而教育是良
心的事業,藝術科系辦學本來就應該在招生付出心力,因此,各
校其實應該用「辦好自己賞」的更為正面的觀念自持,因為辦好
考試、招收到好學生才是最有利於學校自身的事。

234
(8) 「制度清楚」、「經驗累積」是辦好術科考試的重點,而考試中
心的監督角色也將予以強化
未來的術科考試可能難免還是要繼續委託辦理,因此考試中心也
決定未來在「制度清楚」的基礎原則下,事先訂出詳細的命題、
閱卷、維護等計劃書送交各校,並以第一年的術科新制承辦經驗
為繼續改善的依據,希望能在委辦同時將「經驗累積」的考試注
意事項轉交給委辦學校,然後大考中心則立足於監督委託單位執
行制度的立場來確實執行既定的計劃。

(9) 評分以事先協調「百分比名額數」為佳,可避免單科成績過於低
落,造成社會疑慮
今年(2003)的術科新制中所出現的「彩繪技法」與「創意表現」
兩科整體成績低落的原因,主要來自於這兩科沒有事先進行協調
會議,雖然在統計上仍是優者恆優,但是對於只看表面成績數字
的學生與家長來說就較難以接受。因此在評分時,還是應該事先
在高低成績的「百分比名額數」上進行協商定調,以使整體從高
至低的成績都有,至於整體的「素質」高低問題,則是試後研究
者應去探討的事情,比較不宜以表面分數的方式呈現於大眾面前。

(10) 考試中心以考試經費的 5%為試務支出,其餘全權由委辦單位運



考試中心對術科考試的報名費運用並不進行稽核,僅慣例收取 5
%做試務支出,經費運用得宜與否的問題則並不干涉。

(11) 依年齡訂定「術科能力程度」標準後再來加以考核,是比較理想
的術科考試方式
曹副主任認為未來的術科考試,可以先將學生在一定年齡的表現
力予以稽核統計,然後再訂出一系列的術科能力標準,最後依此
一標準來加以考核是否達到即可,這可能是一個未來較為理想的
術科能力考核方式。

235
8.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王友俊教授專訪
(九十二學年度術科考試新制 美術組顧問)
訪談時間:2003 年 5 月 14 日(星期三)下午 5 點∼6 點 30 分
訪談地點: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系 501 教室
(訪談記錄內容請參閱:附錄二,P368 )

訪談重點歸納:

(1) 「書法」考科是東方傳統水墨畫體系中重要的元素,應予以保留
並推廣
王教授認為當年彰師大承辦術科考試後將「書法」考科併入國畫
來考、並予以簡化為簡單的落款,是一件類似要砍斷東方傳統水
墨文化根源的嚴重事件。由於書法成績僅佔總成績百分之十,在
類似”考試領導教學”的因素下,為了成績去學習書法的人早已不
多,若再將其從正式考科中進行名義上的縮減合併至其他考科的
話,對於以瞭解國畫內涵見長的王教授而言,可能可以推測未來
將不再有人會去學習書法,故而當年術科考試合併書法考科一事
才在遭受抗議的情況下,回歸臺師大美術系辦理後,又恢復了書
法考科的辦理內涵4。

(2) 驗證「術科能力這種東西不是三兩天的」理由,是類似自圓其說
的說詞
針對民國 86 年(1997)之前的舊式術科考試的「分組分天」考試制
度所引發的「事先練習考題」一事,王教授以其專業能力認為主
辦單位一向抱持以對外界應對的「術科能力這種東西不是三兩天
(能成就)的」理由,是有些自圓其說的說詞,因為從實際經驗中
發現,確可經由短期的密集主題訓練來達到提高術科成績的目

4
筆者按:民國 88 學年度(1999)的術科考試由彰師大舉辦回歸臺師大辦理時,在名稱上因已事先定調用兩
年,故仍沿用「國畫(含書法)」的考科名稱,但是在實際考試上已經回復過去書法考科的模式,因此是以
「一試兩卷」的模式來實行的,到了民國 89 學年度(2000)才又正式恢復「書法」考科的名稱。

236
地!但是王教授也特別說明,分組分天考試是因為當時的場地因
素不允許同時辦理同一科考試所使用的轉圜方法。

(3) 臺師大美術系應擔負起臺灣美術教育上的使命,從「悠久歷史」、
「人才最多」、「資源最多」等面向來負責術科考試的辦理
王教授認為臺師大擁有「悠久歷史」、「人才最多」、「資源最
多」等先天的優勢,應該正面承擔術科考試的辦理,不應以獨立
招生等名義將此一責任推卸給其他學校。例如王教授覺的當年彰
師大改變了一向應為客觀描繪石膏像的「素描」考題為塑膠袋包
裹東西、由學生自行想像的主觀描繪,造成了考試成績在主觀與
客觀標準之間的不易認定結果,即是臺師大沒有負起主導臺灣美
術教育使命、沒有擔負起術科考試舉辦的例子。

(4) 認同術科新制的研究成果與「美術鑑賞」考科的實施
對於臺藝大大研究團隊所研議的術科考試新制,王教授則是相當
肯定其結果上的多元化結構,由於王教授認為臺師大美術系在社
會上有引導指標的作用,因而也極力促成大美術系在考科上全部
採用,目的就是以”支持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的實際行動來聲援第
一次施行的術科新制內容。其中的「美術鑑賞」新考科,也備受
王教授稱許其重要性。

(5) 民國 92 學年的新制術科考試經費由臺師大美術系統籌
王教授認為術科考試的「報帳」問題造成實際舉辦上的許多窒礙,
例如:核銷過程過於繁複使得經費運用不靈活、報酬微薄導致試
務工作乏人問津、科目閱卷工作吃重程度不同應給與不同報酬 …
等問題有待改善。臺師大美術系最後改變了以往將經費先撥給學
校、扣除行政水電費用後再播給美術系的慣例,而與考試中心協
調同意先將民國 92 學年的術科經費直接撥給美術系運用後,美術
系再來承辦術科考試。王教授認為此一經費活用與報帳問題的解
決,讓新制的術科考試的試務運作變得順暢許多,應該讓術科考

237
試像跟國科會申請專案的方式般,提供一個很好的工作酬勞給大
家來申請。

(6) 「評分」、「拆彌封計算成績」、「歸袋」是評審的試務流程
臺師大以往在評審時是將 8、9 位老師編制為三個一組來交叉閱
卷,評分時在工讀生沒有介入的情況下由老師將分數寫在彌封的
試卷上;老師評完分後為了登記成績就要拆彌封;拆完彌封再將
考卷依其考場號碼放回所屬的袋子內稱「歸袋」,最後再由記分
人員登錄分數、計送成績。今年(2003)的術科新制由於採用電腦
條碼,因此可以用「分數歸袋」而非「考場歸袋」的方式,大為
簡省了成績登錄的時間。

(7) 「考試紙材」的選擇應以「普及」、「質優」、「便宜」為考量
在多元藝術的風氣下,作答的媒材也多元起來,在紙材上的選擇,
王教授認為如果從經驗法則上來看,該用何種優質的紙材才容易
表現出較佳的成果是大家都已有既有認知了,主要的問題還是應
該先考慮是否夠「普及」?這樣才可以讓偏遠地區的學生能買來
練習;另外在適當的經費預算內也應盡量從「質優」與「便宜」
的角度來採買。

(8) 臺師大美術系舉辦民國 92 學年度術科新制考試,分別以 3:1 的


比例提撥行政補助費用給三所協辦科系
既往的慣例是由臺師大校本部先扣除考試中心提撥經費的
10%(約 30 多萬)為行政經費,其餘再撥給美術系,但 2003 年的經
費該由直撥給臺師大美術系,因此由美術系承接行政經費 30 萬,
另外也給與協辦的高師與中師美術系 10 萬,即此處所指的 3:1。

(9) 各校加考一科的專業科目應開放收費
王教授則認為沒有經費無法做事,應該以約 300 元的費用來加
考,讓學校能保留自己的發展特色去研議自己特殊需求的考科。

238
9.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傅佑武教授專訪
(七十七∼八十二學年度術科考試 美術組主持人)
訪談時間:2003 年 5 月 21 日(星期三)上午 10 點∼11 點 30 分
訪談地點:傅教授台北市青田街自宅,電話訪談。
(訪談記錄內容請參閱:附錄二,P381 )

訪談重點歸納:

(1) 術科考試的早期面貌因參與學校與考生人數少的緣故而顯的單純
早期的術科考試因為考生人數少,僅有臺師大與文大美術系招
生,後來如藝專等各校逐漸加入,考生才漸漸增加,但是基本上
的考試方式與考試科目上是很早就定型了。

(2) 早期的教師多認為術科考試是一種技術能力測試,無法在短期內
練就,因而維持「分組分天」的考試模式
早期的美術組術科考試雖然規模日增,但僅因場地因素而改採「增
加天數」的方式解決,雖然分組分天考試的模式備受各界質疑可
以用來事先練習題目、是一個不公平的考試制度,但是早期的教
師仍多認為術科考試是一種技術能力測試,無法在短期內練就,
因而繼續維持。

(3) 早期的教師參與評審時需簽訂「未在外擔任家教」的切結書,才
能成為評分委員
早期的美術教師常有在外兼家教、或開班授課等教學生繪畫的情
形,因此臺師大在發聘邀請評審委員時,會要求教師簽署「未在
外擔任家教」的切結書,以力求評分的公平客觀。

(4) 早期的「素描」考科以中小型石膏像為主,使用「對外採購」與
「自行翻製」等方式完成術科考試

239
早期的「素描」考試採考試當天抽選的方式,因此臺師大收集的
石膏像數量就很多,要使用在術科考試時就以「對外採購」或「自
行翻製」的方式來完成。另外由於需要執行搬運作業, 因此一般
多以如阿古利巴、維納斯等中小型石膏像為主,

(5) 早期的「水彩」考科實物委由命題教師採買後在考試當天公布,
命題者需保守秘密並負全責
早期的「水彩」考試因為要用到實物擺設場景,因此是由命題老
師自行負責採買,考題是考試當天才公布內容,同時命題時也沒
有現在的「入闈」制度,而是由命題老師自行保密並起全責。

(6) 早期的「國畫」考科由「自行創作」發展為「臨寫局部稿」模式
早期的「國畫」考試沒有出題而由考生自行創作,後以考生多以
背稿應試而改為影印局部稿供學生臨寫或據此創作,有時也會以
命題教師的自身創作為畫稿來做為試題。

(7) 早期的術科考試是以考試結果開會制訂錄取標準的
早期因為施行聯考制度的關係,因此一直要到了考完試、填完志
願後的統計結果出來後,各校才依此數據來決定錄取人數。初期
的術科考試以術科及格後依學科成績分發的「合格制」招生,後
來因應社會需求而改革為學、術科合併計分,計分的比例有各
50%、學科 60%術科 40%、學科 70%術科 30%等演進方式。

(8) 早期臺師大美術系以培養師資為主,對於學科能力相對重視
傅教授認為無論從當年師範生畢業後要從事教職,或是美術創作
實際上也極需要好的人文素養等兩個觀點上來看,臺師大美術系
的學生都應該要求學科成績。且當年臺師大也曾以學、術科各半
的方式招收過學生,結果在表現上並不如預期,而改為學科 60%
術科 40%才稍改善,因而傅教授還是認為用術科考試「及格制」
的以學科成績入學的方式是較佳的。

240
(9) 任何的入學管道或方式,都應以選擇到適當的培育人才為最重要
傅教授認為藝術應從本身的特性來考量考試方式,哪一種入學管
道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事是科系錄取學生時需自我衡量:如
何提高錄取學生的素質?如何選擇到適當的培養人才?這才是最
重要的。

(10) 目前的「美術鑑賞」平時教學時數尚不足成為考科
傅教授認為目前的高中生在鑑賞上所分配的時間非常有限,學校
所能教給學生的也相對的不多,因此認為目前可以考慮不考,等
學生進入大學後再來安排學習。

(11) 以共同的基本「素描」一科來考核術科能力即可,其餘依組別屬
性加考一科
「素描」因為是學習美術的基本科目,因此共同的考科只要這一
科即可,然後在依組別專業來加考一科專業科目,如國畫組加考
國畫、西畫組加考油畫或水彩就夠了。

241
10.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 郭禎祥教授專訪
(八十七學年度術科考試 美術組主持人)
訪談時間:2003 年 5 月 22 日(星期四)下午 5 點 30 分∼7 點
訪談地點:郭教授臺北潮州街自宅
(訪談記錄內容請參閱:附錄二,P388 )

訪談重點歸納:

(1) 由於彰師大陳倬民校長的鼎力支持、以及改革臺灣藝術教育的理
念等主要因素下,促成彰師大美術系舉辦術科考試
彰師大美術系會主辦民國 87 學年度(1998)的術科考試,主要得力
於當時任內校長陳倬民先生的極力支持,以及郭教授本身對當時
臺灣的藝術教育懷抱有許多的改革熱誠。其餘綜合郭教授所陳述
的背景因素則有:1.長期舉辦術科考試的臺師大美術系覺的疲
憊,加以當時系主任輪換等因素;2.多所藝術學校認為可以透過
輪流舉辦考試的方式來增長經驗,由臺師大在術科會議上推薦彰
師大舉辦術科考試;3.藝術教育工作者不樂見臺灣的「考試領導
教學」現象,造成技巧決定一切的狹窄眼光;4.術科考試長期忽
略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亟待改革。

(2) 術科考試移師彰師大辦理後,產生許多術科考試制度的改革創舉
彰師大美術系接辦術科考試後,在術科考試的各種制度面上,進
行了相當大幅度的改革,重要的變更計有:1.考試時程大幅縮減
為在一天內完成;2.縮減考科,將「國畫」與「書法」合併為「國
畫(含書法)」;3.考題革新,「素描」考科首次不使用石膏像
的臨摹考題,改為黑色塑膠袋包覆的造形物,將以往的「水彩」
實物考題改為文字考題,「國畫(含書法)」改為文字考題,書
法計分以落款方式為之;4.場地上集中考試,民國 87 年(1998)適
逢彰師大體育館落成,術科考試首次集中應試,並有冷氣空調、
新鋪塑膠地板、術科考試專用桌椅等創舉。
(3) 試務過程受利於全校團結合作,才順利完成術科考試制度的改革

242
彰師大美術系舉辦術科考試在試務上得力於校長、學校、系上的
全力配合,才能將所欲施行的制度改革落實,例如:1.命題以思
考性、世界觀、本土認同、反省性特質來考量,如「素描」考科
欲以造形物考核學生的想像力、「水彩」考科欲以文字引導學生
揮灑出自己的想法、「國畫(含書法)」考科欲喚起學生對本土
的認同感 … 等 ;2.評分前以兩個小時的時間對評分教師進行簡
報、溝通協調,以使教師瞭解評分重點、訂定確實的評分標準;
3.評分完畢讓評分教師共同提出評分感言。

(4) 因補習班與許多習慣舊制的教師反彈而沒有續辦術科考試
以彰師大主辦過民國 87 學年度(1998)的本意,其實是願意繼續續
辦,但郭教授認為試後因為:1.考題型態造成補習班在猜題上的
大崩盤而引發補習班四處抗議;2.許多習慣傳統石膏像題型的教
師認為應繼續考石膏像;3.當時沒有發動媒體來宣傳改革後的優
點。以上這些因素最後導致術科考試只在彰師大辦了一年,便由
臺師大美術系接回去續辦。

(5) 「不以技術導向為依歸」及「提供術科考試方法上的新思維」是
彰師大舉辦科考試重要的歷史意義
郭教授認為過去的術科考試在引導教學方向上,一向是以「技能
導向」、「臨摹再現」為依歸,彰師大所舉辦的術科考試則從考
試方法的變更上將其導向為進一步的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
也從而提供了術科考試方法上的新思維,對數十年來都沒有變更
過的術科考試制度,發出了強大的改革主張。

(6) 廣邀學者擴大考試研究層面,以找出有效的術科考試解決之道
術科五考科新制過於瑣碎,各類似科系應該聯合招生。評分教師
不足的考科如「創意表現」,可考慮不考。要解決這些術科問題,
應該繼續廣邀學者進行研究,以尋求合理的改善之道。

243
11.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 袁汝儀教授專訪
(八十六學年度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系主任)
訪談時間:2003 年 5 月 23 日(星期五)下午 6 點 30 分∼8 點
訪談地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會客室
(訪談記錄內容請參閱:附錄二,P397 )

訪談重點歸納:

(1) 眾多歷史因素促成國北師退出術科聯招
國北美教系在民國 86 年(1997)決定退出術科考試聯招,其的決定
的背後具許多歷史相關客觀因素:第一是臺灣解除戒嚴,被舊制
凝固了的主張解凍,檢討術科考試的合理性於焉發聲;第二是大
學法的施行,使得各系事務均需透過「系務會議」來運作,最終
美教系在大家投票下決定退出術科聯招;第三是當時的術科考試
生態不夠健全,對於各系主任於術科會議上所提出的改革意見,
臺師大總以安撫的方式擱置;第四點是國北師的師資結構改變,
民國 80 年(1991)美教系從美勞組升格後,引進了多位歸國的師
資,改變了藝術之母非要某某考科為是的「單一方法養成論」看
法;第五點是美教系教育方針不見得適合強調技巧的術科考試,
以培養小學師資為主的美教系所需的學生,除了畫圖技巧還要有
教學知識與創意意識。

(2) 美教系用自己的推甄方式加上學科成績來招生
美教系退出術科聯招後,有兩種招生管道,一是「推薦甄試」,
一是直接以「學科成績」入學。系上每年自辦的小型術科推甄考
試大致的特性有:1.以一天內辦完為主;2.以了解學生是否具有創
意、思想彈性、獨立解決問題 … 等能力為依歸,最後也考量描繪
表達的能力;3.題目型態多樣化,以避免招收到實際上沒有美術
性向、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惡補背稿的學生;4.要求學生準備國小
美術教師的訪談,以確定學生將來從事教職的方向感。

244
(3) 從持續不參與術科考試的角度來看,美教系變更招生方式之後應
有達到當初預期的招生目標
美教系的師資結構上以 9 位術科類教師為主,另有 3 位藝術教育
類、2 位純理論類計 14 位,如果參與術科考試被視為是重要的事
情的話,應可從術科類教師在系務會議上的表決意見反映出來。
因此,從美教系實際上的系務會議年年維持不參加術科考試的狀
況來看的話,應該是大部分的老師普遍認為有達到招生目標。

(4) 「師資培育法」施行後造成學生低就業率,藝教系將重新思考、
規劃未來出路
藝教系自公費名額縮減、師資培育法之後,多數學生仍會在 128
學分之外順便修完 20 個不需考試的教育學程分數,以做為自己將
來的出路保障,由於目前的就業率降到了 61%以下,也許到了藝
教系該重新思考招生方式的時候,最近即將有新的因應方式產生。

(5) 多元入學制中的「申請入學」方式是較佳的招生制度
袁教授認為教育市場自由化的結果,學校的招生應先考量系裡的
發展與設備,以招收「最適合的學生」為依歸,從這個角度來看
的話,「申請入學」是比較符合需求的方式。由於過去的考試制
度造就了很多不以興趣、而以分數為依歸的學生,導致這些人將
自己立足在不喜歡的科系四年,例如醫學院也許有很多高成績的
學生,但這些學生可能卻並沒有醫學之愛或體認,這是對自己人
生殘忍的事。至於申請入學制度能否普及,則端視臺灣未來在考
試制度上的觀念,是否能開始逐漸從過去的考高分思想,轉化為
注重個人的生涯規劃上。

(6) 不同藝術科系對入學能力的考量點意見紛歧,考科為何的問題仍
會繼續存在
袁教授認為如果各藝術類別是藝術中的某一個系統,則入學考試
可以比喻為一個「入口點」,也就是各科系的招生需求所在,是

245
可以用教學經驗的回溯來獲得的。但是由於最後可能大家回溯所
得到的結果,因為不同的意識或潛意識層面中的各自主張,導致
科系所定調的考科最終還是各不相同,如此便很難達成共識,到
後來考科考什麼的問題,還是會繼續存在。

(7) 高等藝術科系的招生應使學生與校系建立在適當良好的「媒合」
關係上
各系校應考量科系條件後再招生,學生則是要考量自身的興趣、
家庭、經濟等因素,以更為獨立自主的態度來考量自己未來的志
向。要促成上述兩個因素互為符合的招生制度,才是一個良好的
「媒合」結果,而這個結果的獲得,袁教授認為「申請入學」制
度是最好的依歸。

246
二、訪談實施總結

經過對 11 位專家學者的訪談結果進行重點整理之後,以下分別從五個最初
設定的訪談提要-「職務描述」、「對舊制看法」、「對新制看法」、「歷史事
件」、「未來發展」-來加以彙整說明,條列如後:

(一) 職務描述

1.考試中心
訪談對象中計有考試中心的相關業務負責人 3 位,接受訪談時針對考
試中心與術科考試上的關係描述可總結為以下幾點:
(1) 溯源:是遠推自民國 76 年(1987)的教育部聯招制度改進研究案而
來,至其完全擔任辦理考試為止,最少歷經進行研究、結果試辦、
檢討評估、輔助考試辦理 … 等順序,過程嚴謹而漸進,因此能得
社會之信任。
(2) 編制:考試中心人力編制上沒有與術科考試有關之研究與專職人
員,因而在舉辦上有相對的困難度與陌生感,這也是考試中心將
術科考試委託給術科相關科系辦理的最大主因。
(3) 研發:術科新制的研發,是在考試中心無專業人力、各校推辭的
情況下由臺藝大於民國 90 年 11 月(2001.11)承接,考試中心全程
參與,並於民國 91 年初(2002)公布、92 年初(2003)正式使用。
(4) 辦理:考試中心與委辦學校在法源上並沒有從屬關係,故而對試
務的執行結果也沒有所謂的管理或獎懲可言,考試中心僅能採取
柔性請託政策,並站在協助的立場來幫忙委辦單位進行術科考試
的辦理。
(5) 成效:由於臺藝大校長認為應採各校輪辦之故,民國 92 學年度
(2003)的術科新制改委由臺師大執行,制度研究與執行單位的不
同,無可避免的造成在預期成效上的落差,例如:沒有執行評分
前協調會議導「彩繪技法」與「水墨書畫」考科整體成績過於低
落、疑似監考人員於考前十分鐘以手機洩漏試題、經費運作改由

247
系級掌控呈報與既往校級統籌產生爭議、系級單位考場經驗不若
校級「招生組」嫻熟而有試場擁擠等問題、僅「美術鑑賞」一科
命題人員入闈且其他科目均為同校教師命題有同質性過高等疑
慮、命題仍過於偏重舊制臨摹方式而與新制命題規劃的改善項目
不符…等問題。
(6) 宣導:由於新制從研究到施行過於的時間過於匆促,造成各校對
新制內涵不夠瞭解而有「採計科目混亂」、「反應考科過多」等
現象,應可由大考中心從「制度宣導」層面上來加強改進。

2.術科試務承辦人員
訪談對象中計有與術科考試相關之召集人、主持人、執行長、闈長、
顧問職等學校教授 7 人,接受訪談時針對術科考試上的個人職務描述
回顧,可總結為以下幾點:
(1) 制度變動:術科考試一直由臺師大美術系辦理的背景以「臺灣最
早舉辦術科考試」、「美術教師人力」、「具有大考場優勢」、
「社會習慣性」等為主因,因此每逢臺師大美術系或是因為「舉
辦過久疲憊」,或是因為「獨立招生」等因素而不承辦考試的同
時,也就是術科考試制度變動的時候,例如民國 87 學年度(1998)
由彰師大美術系辦理、民國 91 學年度(2002)由臺藝大辦理,均對
整個術科考試制度在「考科」、「時程」、「方式」等制度面產
生實質的轉變。
(2) 承辦壓力:各校對承辦考試具有既存壓力的意識型態,如「辦好
無賞、打破要賠」,由於沒有足夠獎勵為誘因而興趣缺缺;再如
因為「抗議」、「關說」等社會意識高漲的試後產物,常導致校
內工作人員士氣低落、造成校方許多困擾,也是各校不欲承辦術
科考試的主因。
(3) 試務組織:以臺師大美術系承辦多年術科考試的經驗,已發展出
固定的七個工作小組來運作:「製卷組」、「試場組」、「文書
組」、「圖表組」、「總務組」、「評核分組」、「試題組」。

248
(4) 經費運作:整體的報名費運作分配是考試中心以聯招舊例為依
歸,先留用 5%做為「試務支出」,其餘轉交給校級承辦單位;校
級承辦單位通常再從移交過來的經費扣除 10%做為水電、場地等
「行政經費」,其餘再轉交給系級承辦單位(如臺師大美術系)全
權處理,而核銷部分則由校級單位負責。

(二) 對舊制看法

綜合各受訪專家學者對聯考舊制下的術科考試看法如下:

1.分組分天考試因「設備」、「場地」、「人力」等因素不足而來
術科考試應考人數增多後,因為在「設備」(畫架等)、「場地」、「人
力」等主要因素上無法負荷同時考試,因此才產生了「分組分天」考
試的做法。而這種轉圜的方式後來卻因為沒有主管單位檢討、沒有學
校有意願主辦、沒有學校有能力主辦等因素,即使存有明顯可見的不
公平之處,卻仍只好由師大美術系延續舉辦。

2.考試針對特定題目密集練習,確可增加分數
「術科能力非兩三天可成就的事」,指的應該是長期的術科養成能力
評鑑,但是多被挪移做為術科舊制中「分組分天制度」的搪塞說詞;
同時,由補習班及教師實際教學經驗中也足以驗證:只要能在試前針
對特定題目練習,增加考試分數是確有其事的。

3.因為具有能夠「客觀描繪」、「評分較易」等因素而考石膏像素描
以石膏像進行素描技能的培育,雖說是臺灣光復初期沿用日據時代教
師教學方式的一種教學習慣,但是以石膏像考術科也有其易於「客觀
描寫」、結果「評分較易」等客觀層面的考試優點,加以臺灣早期藝
術教師以師大為馬首是瞻,師大美術系沿襲此考石膏像之主張行之有
年之後,便演變成被認為是應有的美術基礎能力而為大眾所接受。師

249
大美術系在石膏像考題的處理上多以「自行翻製」、「對國外採購」
等方式為之。

4.集中辦理具「機動性」、「易於反應試務狀況」等優點
舊制術科考試因為採集中辦理之故,對於石膏像、水彩實物考題上既
有的複雜度,或是試題釋義等試務問題,都較容易在第一時間做出適
度的處置,這也是集中辦理術科考試的優點。

5.實物考題在「採買」與「擺設時間」上耗費人力
早期的術科考試命題由教師自負全責,要點在於「採買」跟「擺設時
間」上相當耗費人力,非動員大量的試務人員協助無法完成,因此在
「考試目標」與「試題保密」上也常要煞費苦心。

6.術科考試制度未及時因應學校與人數漸增的狀況,合宜度屢受質疑
公、私立大學、師範院校紛紛成立後,術科考試學生與日遽增,但是
在制度層面上卻未有適宜的因應改變,因此造成術科考試制度過於守
舊、不夠適合時代轉變下的科系需求等質疑,因而有各校先後退出術
科聯招的舉動。

7.「場地」與「交通」是學校能否順利舉辦術科考試的關鍵因素
彰師大以體育館因應而解決場地問題,但交通便利性仍受各界質疑;
臺藝大以分區辦理因應場地問題,但同樣覺的交通問題上有困擾;而
其他學校則是光解決場地一事即有問題,因此也很難舉辦集中的術科
考試,僅有臺師大在這兩方面上沒有太多困擾。

8.「社會言論自由」與「民主意識高漲」等因素,增加考試舉辦的難度
術科試務本就複雜,稍有不慎極易受目前社會輿論自由興政所困擾,
例如:關說、加分錄取、媒體報導 … 等,這些都是增加舉辦術科考試
難度的因素,同時也是各校對辦術科考試的意願低落的主因。

250
9.長期不變的技術性考科導向,造成補習班林立、術科能力速成等問題
由於術科考科內容長期固定不變,加上有可事先練習題目的舊制缺
失,除了造成補習班數量增多之外,許多補習班更以背題目、背稿等
方式來因應,也造成了針對考試進行填鴨手段的術科能力速成問題。

10.由於藝術師資種類漸趨多元,評分教師對考科評分標的認知也各異
臺灣學制發展既日久,免不了在引進的師資上越趨多國化,因此對同
一考科在評分要點上的看法自然漸漸產生莫衷一是的情形,例如有人
認為素描除了客觀描繪、也還有主觀的創造力… 等因素存在,應該加
以考慮,因而在評分上也較易有分歧的看法。

(三) 對新制看法

綜合各受訪專家學者對術科考試新制度的看法如下:

1.新制研究成果普遍為各校與社會所接納
術科新制所規劃的「科目自由選考」、「成績自由採計」等原則,符
合多元入學精神,同時針對藝術學門進行三種大分類上而得到交集考
科的做法也能得社會認同,「美術鑑賞」考科的「美術學能」精神也
普受教師讚許。

2.研究與執行單位不同,有預期的成效落差
術科新制研究案由臺藝大研究,執行卻由臺師大,而臺師大在研究案
中因參與研議較少以及答應舉辦的時間過晚等因素,導致在新制的執
行成果上打了折扣,有些部分無法如預期的達到規劃的目地,如考試
命題多元化、評分制度化…等。

3.「彩繪技法」與「水墨書畫」兩科的評分協調會議不足

251
「彩繪技法」與「水墨書畫」整體成績偏低,造成考生及家長質疑考
試結果,這是因為未確實執行「評分協調會議」、以及評分教師認為
整體水平不足所致,考試中心則建議還是應先訂出「百分比名額數」,
取得整體的共識後再來評分為佳。

4.入闈與監考人員控管問題造成洩題疑雲
術科新制命題者未全部入闈與疑似監考人員未控管行動電話而導致
於考前十分鐘即有人知道題目方向,導致有洩題疑雲等問題發生,是
應該改進的地方。

5.各科命題人員以師大教師為主被質疑同質性過高
新制五種考科中僅「美術鑑賞」一科有他校教師參與的命題過程,有
同質性過高的疑慮。

6.電腦輔助工具大為縮短試卷時間與費用
電腦加入術科考試的輔助工具,如彌封章以條碼列印、掃描歸袋 …
等,均大幅的縮短了過去以人工為主的試務計分流程時間,同時在費
用上也大為節省。

7.新制施行過於倉促
臺藝大研發術科新制約半年的時間,即趕在一年前公布術科變動期限
的民國 91 年 3 月公告(2002.3),而考試中心公布後又未能掌握研發單
位可確實執行的意願,導致最後辦考在即才匆忙委託臺師大承辦,自
然使得制度施行起來有落差。

8.高中教學是否已為新制做好教學準備仍須觀察
術科新制以包含現行藝術類別為依歸,因此在作畫媒材上也一改過去
的侷限性,在媒材種類大為擴增後,高中教師在教學上能否及時反
應,是個需要去觀察與考量的問題。

252
9.落實高中生對藝術領域的分類認知才能收新制規劃成效
術科新制將臺灣現行的藝術科系依領域大分為「一般美術科系」、「設
計應用科系」、「美術教育科系」,各領域藝術科系的基礎能力需求
不同而採計的考科成績也不同,因此需自高中加強分類的認知,以正
確引導學生找到未來適合的發展性向。

(四) 歷史事件

1.國北師退出術科考試由系務會議議決而來
一般多以為國北師美教系於民國 86 學年度(1997)退出術科考試,是當
時系主任袁汝儀教授所決定,但經過訪談之後得知是在大學法施行等
多種因素下,由系務會議決議而來。另一方面,也驗證了彼時期的術
科考試因為長期累積了許多制度上的缺失未改善,成為各校退出術科
聯招的誘因。

2.彰師大舉辦術科考試,為術科考試制度注入新看法
民國 87 年學年度(1998)彰師大因為臺師大更換系主任、舉辦術科考試
過久而疲憊等因素而承辦術科考試,對舊制的術科考試提出「不以技
術導向考試」、「提供考試制度新思維」等新做法,具有術科考試歷
史上的革新意義,也從而影響了後來大家對術科考試應更區合理化的
認同看法。

3.臺藝大研發新制仍提出獨招為「行政程序時間點」恰好符合之故
臺藝大於民國 90 年 11 月(2000.11)接辦術科新制研究案,但正式施行
新制的民國 92 學年度(2003)卻提出「獨立招生」之申辦,一般外界以
為是反對新制的消極做法,但經實際訪談後發現,其實是臺藝大以北
藝大與臺師大美術系均已向教育部提出獨立招生而欲仿效,經校務會
議通過之後,恰好吻合「行政程序時間點」之故。

253
4.臺藝大因事先聲明各校輪辦主張而不願意續辦術科新制
原本研究單位與執行單位若能一致,則術科新制將可更進一步被落
實,但以臺藝大校長王銘顯教授於民國 91 學年度(2002)接辦術科考試
時即聲明其「先跳出來服務」、「爾後各校輪辦」之主張,因此並不
願續辦術科考試,最終拒絕考試中心舉辦術科新制之請託。

5.因社會反應術科考試種類過多,教育部規定統一使用術科考試成績
在術科新制施行之前,「推薦」、「甄試」、「獨招」、「聯考」等
四制中均存在所謂的術科考試,造成許多家長與學生的負擔過重,而
新制既以整合各藝術科系為依歸,考科也充分考量各系需求,因此促
成教育部決定各校自民國 92 學年度(2003)起,均應統一運用術科考試
成績,可自行加考一科但不得收費。

(五) 未來發展

1.大考中心仍舊寄望委託專職機構辦理術科考試
考試中心雖已受招聯會委託成為正式的術科考試負責單位,但以其內
部無相關研發人力、以及對術科考試制度的施行無約束力之故,仍傾
向於未來能委託其他較專業的機構專職辦理。

2.各校認為解決術科考試長期的問題應以成立「術科考試中心」為依歸
術科考試問題紛擾多年,在藝術科系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考生也與日
遽增,各校系認為最終的解決之道應該還是仿照大考中心的模式,成
立「術科考試中心」為最好的方式。

3.現行要成立術科考試中心有其難度
礙於經費、人數、立法、迫切性 … 等層面,以現行的政府財政預算實
際情形來看,短期內似乎仍很難達到成立術科考試中心這一個目標。

254
4.題目應更多元化防止補習班歪風
補習班普遍存在的情形已無庸置疑,若是考試制度仍像過去在題型上
年年雷同,那麼以臺灣補習班發展已久的可謂厲害的猜題經驗而言,
將只會繼續助長非正規教育的補教系統的規模,那麼學者所不樂見的
「速成」與「惡補」現象將更為熾盛。因此,應在術科考試命題上更
為用心審視,以考核基礎能力為依歸,朝向真正多元的方向發展。

5.推行「終身級分制」、「成績常態分佈」等「能力級數」評量法
大考中心希望未來在術科能力的考核上,也能依年齡的「成績常態分
佈」原則,訂出合理的「能力級數」,推行「終身級分制」。

6 各系對於「藝術能力考核」的看法分歧,「共同考科爭議」有待解決
藝術體系分化、自成門戶的結果,使得術科考試應考什麼才算真正檢
測出各系招生所寄望的基本能力在看法上個個不同,因此要提出適當
的考科為各系所接受以解決共同考科的認同問題,也可能還有一段很
長的協調之路要走。

7.持續研究以尋求更合理的術科考試制度
在目前的術科考科看法上,有的學系認為應考一科即可;有的認為各
校仍應自行加考一科且收費;有的認為申請制度才是各系最後的依
歸;有的認為屬性相同學科應一起策略聯盟考試 … .,這種情形可說各
執己見而難有共識,僅能說是各自以所受的教育背景來表述主張,仍
欠缺通盤考量,因此仍應繼續邀請學者就考試制度各層面問題來進行
研究,以找出更為合乎臺灣得術科考試方式。

以上所列各點,均是從訪談的結果與前述各章節中所得的歷史資料整合而
來,除了已經歸納出新、舊術科考試制度上更為具體的舉辦狀況之外,在許多具
有爭異的歷史事件的事實驗證上,也初步有了確切的定調;同時,對於整個術科
考試制度歷史的輪廓與內涵上來說,也相形的得到了更為明朗的答案。

255
256
第五章 問題與討論

本章以研究過程所得之「術科考試制度探討標的」1為綱要,分別從「高中
應考部分」、「考試制度部分」、「大學招生部分」、「其他特色部分」等四個
大面向進行探討,以闡述本研究過程所瞭解的術科考試相關問題及現象,並試圖
從中提出可能的因應之道。

第一節 高中應考部分

一、臺灣的術科考試制度與高中生的互動關係

1.臺灣應用藝術科系多不考術科
高中教育生態在整個考招過程中扮演了主要的「應試」角色,以目前臺灣
的術科考試生態而言,大概有普通高中生、美術班生、高職生、重考生等
四大類型,從西元 1997∼2001 近五年來藝術類科的高中考生平均錄取率
約在二成左右的情況來看的話,是比學科考試平均約六成的錄取率少了很
多2。因此,以考試結果而論的話,充其量也只能說這些少於八成具有藝術
性向的學生,最後還是要分散到其他普通的大學科系中去就讀,而造成術
科考試錄取率低落的最大原因之一,即是「藝術科系不用術科考試成績」。
本研究曾將臺灣 91 學年度(2002)的大學院校科系中,予以概括性的藝術領
域規類統計3,結果是相當驚人的發現當年參與術科聯招的總錄取額有 736
員,而與藝術科系有關的招生名額實際上卻達到了 3351 員,兩者的差額
有 2615 員、3.5 倍之多,足足逼近當年度的術科考試總報名人數的 2638
員,雖則若然這些科系若參與術科聯招也必會使報名人數增加,但問題的
關注點應該還是要聚焦在:『既然臺灣有近八成的藝術相關科系都不考術

1
參閱本研究第二章,表 2-21:「考試制度探討」使用之綱要標的一覽表,P127。
2
參閱本研究第一章,表 1-1:86-90 學年度學、術科率取率統計表,P3。
3
參閱本研究第二章,表 2-14:91 學年度藝術相關科系招生名額統計表,P59-61。

257
科了,那究竟是哪些科系在考術科?為什麼他們堅持考術科?』這個問題
可再從藝術科系的類別統計上來理解:原來這些不參加術科聯招的學校其
實大部分以「應用藝術」類別居多,若以私立中原大學於民國 73 學年度
(1984)最早成立的應用藝術科系-商業設計學系-即不考術科的情形來
看,那麼”應用藝術科系不需考術科”的教育理念其實是其來有自了,同時
後來也可由原先加入、後來於民國 79 學年度(1991)退出術科聯招的輔大應
用美術系來印證,爾後又陸陸續續有其他類似屬性的應用科系退出術科聯
招。因此,”臺灣應用藝術科系多不考術科”這一個目前的事實,對於那些
有志於朝藝術相關領域發展的高中考生來說,無疑也是一個值得做為個人
生涯規劃參考的指標訊息-也許目前要朝應用藝術科系發展的高中考
生,可以考慮不用再辛苦的上畫室補習、準備考術科了,應該改變觀念致
力於學科的實力加強上;或是希望將來想要從事藝術教職的高中考生,也
需要瞭解「師資培育法」施行後,所有的初、中等教師資格都是平等的要
透過考試獲得,過去就讀師範院校即等於擁有的”教職保證”不再,目前的
師範院校仍存在的較大優勢也僅剩下可以不需透過考試而可以在就學期
間修得教育學程,而修完教育學程後仍然要再經過初、中等學校的教師考
試,在機會上其實與其他透過不同管道修過教育學程的學生是相差不多
的,再加上目前許多師範學校也陸續升格、或與其他校系合併,朝向綜合
性大學發展的態勢漸漸明朗,既有的師範院校與其他學校合併後極有可能
多以「教育學院」為發展方向,如此看來,在目前這些師範院校已從發展
方向根本的轉變性質的前提下,也許可以考慮先照顧好錄取率有八成以上
的學科成績,以便能先順利進入一般大學就讀、再選擇從各大學的「教育
學程」去修習教育學分,因為這些以學科為主的藝術科系在錄取名額上還
比術科考試多了三倍半,如此一來,同樣有機會可以達到將來成為藝術教
師的目標。畢竟以升學的角度而言,心態上應該還是落在”選擇入學機會
較多者”這一點上較為適宜的。

2.術科考試最大招生族群為師範院校體系與臺藝大
而術科聯招的最大族群又是哪些呢?答案是:1.十二所師範院校(原嘉義師
院於民國 89 年(2000)改制嘉義大學,仍用術科成績);2.國立臺灣藝術大

258
學。民國 91 學年度(2002)雖有臺師大美術系、國北師藝教系、花師美教系
等三所師範院校選擇不參與術科聯招,但其他九所師範院校藝術科系總名
額 361 員即佔當年總錄取率之四成九,若再將時間點往前去查詢師範院校
參與術科聯招的歷史,則更可以發現師範院校的藝術科系數量自民國 76
年(1987)開始慢慢增加後、自民國 81 學年度(1992)起在招生員額上根本已
經是術科考試中的最大宗定額成員了;而臺藝大至民國 83 年(1994)升格後
加入術科聯招,則也漸漸發展到一校六系 151 名員額的規模,佔了總錄取
人數的五分之一,總計各師範院校加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總招生名額佔
了 91 學年度術科考試總錄取額的六成九,其餘的名額則是另外三所院校
科系。從歷史上這些統計狀況看來,臺灣自七、八0年代起(本研究所定義
之術科考試「擴張期」)的大多數參加術科考試的高中生,發展到後來幾乎
可說是為了進入師範院校或是臺藝大就讀而考了;再從高中考生類別中,
以美術班學生上榜的機率為多的情形來看的話,雖然沒有確切的追蹤統計
數據可以說明高中生、美術班生、高職生、重考生在各校上榜的分佈比例,
但是大體而言也應可推論出臺灣高中生美術班的學流,可說是先後與師範
院校、臺藝大間有著頗密切的關係吧!

二、高中教學現況與術科考試之間的落差

無論哪一種類型的考試,其前提應該是「教而後考」、「有教材範圍而考」,
過去聯招制度的國、英、數、理、化各學科如是,術科考試也理應如是,從這一
觀點來理解的話,教學需要的是教材、學習需要的則是時間。事實上,臺灣長期
以來在高中教學與術科考試之間的問題,即是在「教學教材」與「學習時間」上
存在許多嚴重扭曲失調的現象。

1.以通識教育的課程綱要含括特殊教育,美術班發展為術科考試最有利者
從教育部五育並進的觀點上來看,高中大體上應該是還是朝德、智、體、
群、美的通識教育去發展的,但是因為過去聯招制度的施行緣故,多年來
臺灣的家長其實多僅注重學生智育的成績與發展而已,因此為了解決那些

259
在美術、音樂、體育上具有高度性向及優異表現的學生教育問題,教育部
於民國 73 年(1984)制定了「特殊教育法」,成為現行高中美術班的設立法
源依據,同時也設置了「特殊教育工作小組」進行管理。然而由於教育部
並沒有為這些美術班再進一步研擬出適宜的課程綱要,因此美術班的課程
在實質上缺乏適當的同整與管理,一般只要對特教組等直屬單位呈報後即
可施行,而其內容在美術課程的時數上大幅超越普通高中生教學的情況
下,儼然成為高中課程綱要中與美術有關的必修(「美術」與「藝術與生活」
兩門)及選修(八科)課程的「強化版」-一般高中生的美術課程時數多被挪
用來上其他學科,因而要考術科考試就得去畫室補習,而美術班則是名正
言順的在美術課程時數上大幅強化,這種情形發展到後來的結果,美術班
學生的課程學習重心與標的自然朝向術科考試去發展,也無怪乎「術科考
試領導美術班教學」的現象就自然衍生了,而這也使得美術班彷彿成為了
術科考試的合法集中營,美術班學生總是能比普通高中生在術科能力上優
秀許多、同時也比高職生在學科能力上優秀,對於學科與術科成績要一併
計算的術科考試來說,美術班最強的競爭對手只有重考生,但重考生要背
負許多家長期許的社會壓力而仍有相當的心理上負擔,而美術班則是應屆
應試的考生,因此成為了術科考試的最有利者且通常是贏家。

2.補教界佔年度術科考試報名人數達半數,高中正常美術教育有待評估
再從以上現象來看的話,沒有足夠美術學習時數的高中生進「畫室」是必
然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瞭解畫室其實只是「術科考試補習班」的美化名稱,
與普通正常的學習是有相當差異性存在的,至於為學科成績而進「學科補
習班」,則幾乎是一種自有聯考以來不分高中生、美術班生、高職生、重
考生,都早已習以為常的「全民運動」了。學、術科考試補習班習慣上被
考試中心稱為「補教界」,那麼每年術科考試的補教界報名狀況如何呢?
筆者依考試中心資料統計了民國 87-90 學年度(1998-2001)的報名資料,所
得結果為:四年來立案術科補習班平均為 50 家、個別報名(可視為畫室)
平均人數為 500 員,而補習班與畫室的合計平均報名人數是 1544 員,佔
平均總報名人數 3318 的 47%,也就是說臺灣的術科考試考生約有一半左
右是重考生,補習教育幾乎與正常教育達並駕齊驅之數的狀況,這些數據

260
正說明了臺灣補教業興盛的情況,同時也證實了目前學者對高中正常教育
朝向補習班發展所抱持的憂慮態度是其來有自的,因為隨著補教業興盛後
而產生的教育問題如:大眾不信任學校教育、學生學習壓力過大、師資往
補習班流動 … 等,對教育體系而言是有一定的危機存在的。如果正常的高
中教育已經在術科考試對象上發現了這樣的問題,教育部也許可以考慮以
更審慎的態度正視這個高中考生目前在「術科學習時數」與「術科教學師
資」等兩個實際需求面的問題:或是要求學校落實美術課程的教學時數、
或是針對術科考試研議更合理的高中教學法、或是放寬美術班入學標準以
成全更多想朝美術發展的普通高中生願望、或是讓普通高中生可以轉學進
美術班、或是進一步吸納補教業可能的有用教學法以轉化為師資培育之參
酌、或是致力於術科考試錄取率的提高 … 等,都可能是可以將高中美術教
育引導回正常化教學道路的方式。而筆者認為最直接的做法應該是先讓教
育專家瞭解這些問題的本質後,直接進行改善方案的研議,當然前提是教
育部需要有體認且支持。

3.普通高中與美術班的教育適法性各不相同,美術課程教材定位模糊
臺灣高中美術班的定位問題也是個有待釐清的事:編制上,歸屬在「特殊
教育」範疇內,特殊教育指的其實是「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兩類,
但事實上目前的美術班學生屬性應該還是以「高度性向」為主,既無身心
障礙也非全面性的資賦優異;教育法上,由於美術班具有的「術科升學導
向」的必然性存在,在美術課程時數較多的情況下、以及以術科考試為依
歸的發展結果,事實上早已經超越了普通高中所定義的「學校一般藝術教
育」層次,而直接往「學校專業藝術教育」去發展,同時落實在高中學習
的中等教育階段。在這種情形下,普通高中與美術班學生在教育法的適性
上,可說早已經發展為兩條截然不同的路線,按理說,教育部理應在兩者
的教材制定上予以區分才是,然而審視目前市售多個版本的美術課程教
材,其實都是以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來編定、在教學的涵上是以「美術通識
教育」為主的,如此以美術通識教育概括美術專業教育的做法,加上美術
班與普通班教學時數相差五倍(600:120)的結果,最後就無可避免的造成了
現今高中生在術科考試結果上的落差:

261
(1) 助長補習班興盛
對普通高中生來說,如果要朝美術科系去發展的話,就要學習、準備
術科考試,但是因為實際上沒有足夠的時數去按表操課,把該有的美
術通識知識學好,更沒有專業課程學習時數的安排,要考術科考試最
終只能朝補習班發展。而在專業能力培養需要時間的前提下,這些普
通高中生可能通常要面臨重考的命運,這些因素助長了各種術科考試
補習班的興盛。

(2) 技能導向的美術教育
對美術班學生來說,本該用足夠的課程時數把美術通識知識學好,但
因為目前術科考試所考的考科傾向於專業能力要求、需要較長時間養
成之故,因此各校名正言順的把課程時間挪來練習術科考試科目,成
為大家默許的必然之事,導致臺灣的專業藝術教育從高中一開始奠基
就被定位在「技能導向」的培育上,對於實質的藝術文化涵養則是名
存實亡的狀態。

(3) 美術教材教學難以有效應用
雖然上述這個因襲日久的技能導向現象,目前已可望藉由術科新制考
科「美術鑑賞」所訴求的「美術學能考核」來加以矯正,但是從現行
高中美術教材由各學者分執不同的教育理念所編撰,具有版本多、範
圍廣、內容多元的形況,再加上各校屬意採用的版本均各不相同,以
臺灣篤信「試題趨勢」的考試文化而言,考生、教師、補習班三者,
未來勢必在「哪個版本考的題目多」、「由誰命題」等趨勢預測上大
做文章,一場美術教材大戰將在所難免,屆時最辛苦的恐怕還是那些
在師長殷殷期盼下、要將”全部”美術教材研讀過的術科考生了!因
此,高中美術課程教材在「通識」、「專業」的基本定位模糊的情況
下去進行編纂,對目前的高中美術課程而言,似乎因為教材編纂者對
學生期望過高,還是存在有如:範圍上過大導致學生與教師無所適
從、在教學時數上沒有確實考量能否達到教學目標,導致教師教學執
行成效欠佳…等問題,值得教育當局審慎衡量改善之道。

262
三、與世界各國比較後的臺灣高中美術教育面貌

1.與大陸在基礎內涵上
大陸的術科考生趕考眾多藝術科系的情形,與臺灣過去聯考制度下的考生
頗有雷同之處,同時在學科考試上的多科繁重壓力也與臺灣不遑多讓,仔
細思索造成兩岸考試文化興盛且大同小異的原因,不無可謂是因為在制度
內涵上因襲了中國過去長期的科舉遺風而來結果,使得考試成為了中國人
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進一步審視大陸三百九十多所藝術院校屬性的話,
並不難瞭解大陸的藝術科系發展架構還是以美術科系為主軸的,在這種純
藝術領域上的風氣較為興盛的結果,考試上也以技能導向的專精為主,因
此許多學生自高中時期或更早就會針對大學科系開始培養繪畫能力,到了
要考大學前,多已具備有相當程度的手上功夫了;另者,大陸常見自中等
教育階段即有所謂的「藝術家教」情形,故而在進大學前也多早已有類似
的「師承大學教師」現象,產生另一種形式的學徒關係。
上述兩個大陸藝術科系發展上的「技能」與「師承」現象,在臺灣也具有
相同的情形-回顧臺灣光復之初,以臺師大為主的大學美術教師,多以油
畫、水彩、國畫、書法、雕塑 … 等藝能科教師為大學教學之主導4,許多美
術教師更因為生活清苦之故,所以就常有在外兼家教、教畫來貼補家用的
情形,因此,在「技能」與「師承」的教學內涵早已存在;再進一步從專
業角度來看的話,對於國畫、水彩、書法等藝能科而言,的確是非要有一
段長時間的投入才能上的了檯面的(早期台師大的美術教師以個展等作品
展出為升等依據)。從師資影響教學的角度探討的結果即可發現,早期臺師
大美術系以其師範大學特質之故,在所謂的「美術教育」上所引領的發展
趨勢,其實是具有相當濃厚的技術層面存在的!在上述這三點「師資」、
「技能」、「學習時間」的主要背景因素下,自然在美術系招生的考科發
展上便演化出了所謂的素描、水彩、國畫、書法等四種考科;而在瞭解了
這一個層面之後,也就不難明白許多美術教師為何會有「美術能力不是三
兩天可以成就」的堅持了,在這些主張的背後其實是有軌跡脈絡可循的。

4
請參酌本研究整理之”表 2-6”中,臺師大歷任教授的專長一欄,P30。

263
再從民國 73 年(1984)中原大學始有「商業設計系」、民國 81 年(1992)臺師
大美術系研究所始有「美術教育」、「藝術行政」組等不同屬性的藝術科
系發展上來看「應用藝術」與「藝術教育」等學門,這些科系從崛起到足
以影響大眾對術科考試的適性產生懷疑的這一個過程,在發生的時間上其
實都已是術科考試歷史中比較後期的事了。所以說,臺灣的術科考試因為
受早期藝能科教師專長的影響,進而發展出以技能為導向的術科考試、進
而影響了高中考生的學習方向的現象,可說是一個相當明顯的事實了。
深入探討兩岸術科考試的發展內涵與源頭之後,再回頭審視目前的科系發
展與高中考生的對應關係可以發現,兩岸間主要還是因為在「考試規模」
與「土地大小」上有較大的差異,而使得藝術類高中考生在「未來志向」
的立定上有所不同:大陸地大物博、藝術學校近四百所、考試規模更是動
輒一省即十數萬,跋山涉水且路途遙遠之故,高中生在目標上比較無法野
心過大,容易遷就目前大陸以技能為主的術科考科來鎖定發展,自高中即
投入大量心力的結果,自然不容易輕易改變藝術發展的志向;而臺灣土地
小、術科考試規模小、採用術科成績的藝術校系少,在平均二成左右錄取
率的現實考量下,其餘八成的術科考生中,只要有機會能用學科成績入學
者,通常就改弦易轍、放棄了要往藝術領域發展的堅持。面對兩岸高中生
在大環境底下的不同際遇,我們只能說大陸的術科考生在美術技能上確實
因為養成時間之故而強過臺灣很多,而臺灣的術科考生則是架構在學科成
績導向下、要依考試結果隨時準備調整自我的藝術性向轉往其他學門發
展。至於兩岸間即使一個幅員廣而交通不便、一個小如彈丸而交通便捷,
但是只要能力所及還是會盡可能拼命地去參加各校的術科考試,這種在考
試上有機會就不放棄的民族性倒是相當一致的。

2.與日本在補充教學上
日本因為社會上所深植的學科文憑觀念使然,在高中的專業美術教育並不
算普及,所以在學校通識藝術教育無法應付大學藝術科系招生考科的情況
下,才會產生有九成的術科考生是在從未有美術課程訓練的情況下、需進
入補習班或畫室補習的風氣。可惜臺灣對於學習日本在「課後補充教學」
上的觀念,只發展出狹隘的「補習班」思維,完全沒有深入去瞭解到日本

264
的畫室補習現象其實只是一種為了進入大學的轉圜手段,反而將補習這種
進大學的”次要方法”提昇為”主要方法”來加以經營,長此以往的結果,已
經成為臺灣社會在教育方法及觀念上認知不清的一種錯位了;再從日本術
科要透過補習來養成一事來看,其實補一年或多年並不是重點,因為再怎
麼說那都並非是一種正常的教育學習管道,筆者認為應該正視的問題癥結
點還是在於日本大學教育所呈現的的「深耕度」及「嚴謹度」上:從日本
在美術能力的學習上僅靠短期補習就可以應付的事實顯示,要得到術科考
試所認定的能力並非難事,同時對於舉辦考試的日本大學本身來說,也並
非是一種高中長期教育的結果考核,如此就可以理解日本的術科考生有沒
有在高中受過完整的美術專業教育,對日本的大學藝術科系來說似乎並不
是那麼重要,既然如此,臺灣從高中就注重培養的術科專業能力、再經大
學四年洗禮後,理應比日本那些只上補習班補補習就考上的學生來的更為
實力深厚而有所表現才對,但事實並非如此,只要深入比較多年來臺灣一
直在美術、設計等各方面的藝術領域亦步亦趨的追隨著日本腳步的實際情
況即可得知,日本在這方面的程度還是超越臺灣許多的,再深入思考的
話,也可以推演出其實日本是在大學教育這一階段上的教育成果大幅度領
先臺灣甚多所致吧?而這一推敲結果的發現,也許可以提供給目前臺灣許
多大學藝術科系在「要先有基本能力再進大學深造」的觀念上,另一個思
考的空間-雖然不見得適用於所有的藝術類別科系,但是也許有不少藝術
相關科系可以考慮改變原本以招收具有術科能力學生為主的看法,將焦點
移到「招收有藝術性向的學生」以及「致力於大學階段的深入養成」這兩
件事情上,如此一來,考不考術科的問題定將有另一番全新的思維!

3.與美國在課程標準上
美國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在歷經三年的研究後於 1994 年被發表,學
者針對美國幼稚園到高中各階段的學生,提出了在藝術教育上的大方向建
議與看法,以通識藝術教育為基礎的「內容標準」讓學生對各類現代藝術
潮流類別等內容,進行瞭解、傳達、評價、連結等階段性認知教育,然後
教師以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從興趣面去發展練習,進而形成作品、心得報告
等學習結果,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來達到所謂的「成就標準」,然後高中生

265
再用這些作品或成果去向各學校藝術科系進行入學的申請,基本上可說是
一種有目標、開放且漸進式的藝術教育方法。因此,美國的高中藝術教育
在教材上可說是相當多樣化與自由化,因為以申請入學制為主的學制,在
立基於「審查」的方法上,並不需要太制式化的作品表現。由於美國各界
對藝術教育重要性的認知逐漸強化的結果,後來「藝術」這一門科目更進
一步在《美國 2000 年教育目標法》(1994 年簽署確認)中被正式納入為美國
各州教育的核心課程,並推行所謂的課程「標準化改革」,這一來更彰顯
了美國對於其國民在藝術認知等能力上的重視程度。
臺灣由於長期學習美國多方面的學制使然,因此在美國發佈了「藝術教育
國家標準」的隔年十月(1995.10),也陸續仿效美國的做法,在高中課程五
育並進的前提下頒訂了「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含美術等各科),並以此為
依據規定教學時數、制定課程教材,但由於臺灣在高中生升大學的入學根
本制度上是以”考試”為主的緣故,所以即使移株、或學習了美國的藝術教
育的課程標準,仍然在實施成效上有明顯不同的結果。例如既存的術科考
試考科,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高中藝術教育上的領導教學標的,另一方
面,加上社會上依舊注重學科考試成績的風氣,對一般高中生來說,所謂
的高中美術課程的教學,反而成為像是一種陳義過高的形式化規定、或是
淪為其他學科的補充教學時間而已。因此,這些教材及教學時數,最終多
僅能在美術班的專業教學上去施行,致使臺灣的美術課程標準並無法如預
期一般融入正常的普通高中教育體系中,來深植正常的通識藝術教育;而
既然連基礎的美術通識教育都無法在高中課程落實的話,自然遑論如何去
有效提昇國民的整體藝術水平了!這是臺灣的考試文化與美國的申請入
學文化,兩者在所體現的高中藝術教育成果上,完全不相同的地方。因此,
臺灣現行的美術課程教材上所呈現的深度與廣度,其實本該是適用於美國
的申請入學制上的做法才對(教學自由、作品形式自由),將其用來轉換成
以考試為主的臺灣高中生的藝術教育上,只會被解讀為在繁重的諸多學科
上再多一科深不可測的「藝術學科」而已,這也突顯了臺灣在學習美國制
度上所呈現的落差。
所以,筆者認為,臺灣在向美國學習制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這一件事情,
其實在教學時數及教材適性上都有著僅止於徒具形式的皮毛程度之嫌,一

266
言以蔽之的話,則是在「實施成效」上的問題,如果教育部能夠理解這一
個事實,應該可以用更積極的態度深入考察、追蹤、檢討、修正美術課程
標準施行後的結果,以免讓這個當初由眾多美術專家學者花費大量心力所
研討出來的心血,成為一場空談。

4.與歐洲在能力認證上
從歐洲英、法各國嚴明的傳統證照制度上來看,可說是與考試中心及許多
學者所主張的「階段能力認證」方法,在內涵上頗為一致。這種證照制度
的理念來自於將學術、職業等能力,予以公定的國家分級,然後定時舉辦
能力檢定考試、授與合格證書,如此公私立機構就可以依照各種國家認證
的能力證書來聘用舉材。由於證照制度具有公信力且經客觀量化評估,什
麼時候應試可由個人視能力培養時間自行而定,可說是一種相當自主的自
我挑戰方式,所以易於被大家所認同,而臺灣的教育人才來自世界各國、
文化風格多元而兼容並蓄,因此,這種「認證制度」也就直、間接的由有
關學者引入為一種舉材的方式之一。但是細觀這種制度施行的背景的話,
則會發現這類的證照風氣其實相當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施行一定的教育制
度來配合的,例如英國使用全民性的「擴充教育」延展個人受教育的年限,
即使就業多年後只要有意願也可以從其教育制度中獲得充分的協助,可說
是非常彈性的終身教育;而法國使用中央集權式的免費教育政策來推動全
民的「繼續教育」制度,受教育更是一種自由意志且由可由國家支助學費
的。這些長期性的政策促成歐洲人在文憑上走向”證照”的觀念,以自我能
力及興趣為考量而非以考試成績來自我期許。此外,歐洲在教育理念上的
態度,也常慣用嚴明的「菁英制」來篩選學生,許多學校入學容易畢業難,
淘汰率相當的高,因而能夠使人才能夠維持在一定比率的高品質狀態。反
觀目前臺灣因為目前大學院校遽增至一、二百所,使得高中的升學率達到
歷史高點,大學畢業率又以講求人情的民族性使然,在把關上通常是以容
易畢業的「普及教育」觀點居多,因此在這種文憑的取得相當容易的情形
下,對於臺灣要施行全面性的證照制度而言,除了有公平性上的問題要克
服之外,在「程度」上的深度,恐怕也是一個相當值得考慮的問題。所以,
以臺灣目前的高中美術教育現況而言,若要期許未來將術科考試制度朝向

267
「證照觀念」與「能力認證」去轉變,恐怕是一個要在教育體制、預算、
課程、師資 … 等層面上要進行全面改變的大工程,勢必需要進一步的推演
與考量才是。

綜合以上各國的學制與教育特色的比較後可以發現,臺灣目前的高中美術教
育內涵,可說是汲取了各國多重制度所發展出來的結果,在架構上則是因為有了
術科考試的制度,所以有其特殊且獨特的一面。因此,如果要從臺灣現行的高中
美術教育制度上來描述”美術組術科考試樣貌”的話,也許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加
以詮釋:臺灣與大陸在術科考試制度上的內涵以科舉精神為出發點,可稱之為「東
方科舉之髓」;高中生在平日正常課程外付出大量的補習班學習時數,可稱之為
「日本補習之骨」;在美術課程標準上學習並使用美國的制度,可稱之為「美國
制度之肉」;最後在未來可能的術科考試制度上期許了證照認證的發展,則可稱
之為「歐洲證照之盼」。筆者以為,或者「東方科舉之髓」、「日本補習之骨」、
「美國制度之肉」、「歐洲證照之盼」的說法,大概就是目前「臺灣術科考試之
貌」了…。

268
第二節 考試制度部分

臺灣的術科考試在「制度」上所牽涉的問題頗為繁複,因為制度的運作直接
牽涉到學校招生結果的學生教育適性問題,所以各校在便於學校發展科系的前提
下,對於制度如何訂定、運作所抱持的看法多各異其趣,也因而衍生出許多有關
的考試問題。本章節將以臺灣的術科考試在過去的聯考舊制上所發現的現象或問
題為主要討論標的,分為「考試辦理方式」、「主辦單位」、「考試制度」等三
個部分來予以陳述。

一、考試辦理方式

1.各國美術入學考試多有基本的「學科能力要求」
現行世界各國的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在入學方式上,大體可歸納為「考試制」
與「審查制」兩大類,雖然舉辦招生的方法有很多種5,要求的考科也很多
樣化,不過,從幾個國家不盡相同的考試制度中可以確認的事情是:美術
領域的考試大多還是架構在「學科能力」與「術科能力」的「綜合表現」
之上的;也就是說,高中生如果只具備有術科能力而學科能力很差的話,
一般很難進入大學藝術科系就讀。這點在臺灣有「學科能力測驗」、在法
國有「會考」、在大陸有「高考」、在日本有「大學入試」、在英國有「證
書考」 …,均是不約而同的都會先要求學生要有基本的學科成績之後,再
加上所謂的「藝術專業考科」-也就是術科考試測驗成績,一起來共同評
比。其中的差異只不過在於學、術科成績的比例有所不同,或是學科先設
立門檻而已,即使如美國所採用的入學申請制,對於學生的在校成績表
現,也仍然有針對高中生的「學科成就」成績上的要求(SAT、ACH、ACT
等測驗)。因此,對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藝術科系的學生而言,在入學時需
要具備一定的學科能力,已是一種非常普遍性的要求了。
至於哪一種考試方式對應考的高中生來說是比較有利的呢?這個問題可
能還是要回歸到從不同的民族與國家的「文化特徵」上,來觀察其社會上

5
各國的入學制度請詳見本研究第二章、第三節之內容,P69-134。

269
的考試制度「接受度」、「習慣性」的程度,才比較容易有一個定調;以
筆者個人的觀察淺見而言,在考試制度的施行上,通常只要不要有太離譜
或變動過於劇烈的情形的話,大體上百姓還是相當容易以執政當局頒佈的
內容去遵守並逐漸習慣的。例如在臺灣,雖然目前已經實施多元入學制,
但也還有許多人仍會懷念過去大學聯招方式的單純一致性,認為考試制度
應該越簡單越好 … 云云;再如術科考試新制的頒佈施行,臺灣的各校師生
至家長,也是從模糊中開始學習接受、習慣者居多 … 。因此,一個考試制
度的良窳、優劣、適性的把關者,最後還是會回到教育當局身上,只要教
育當局能夠不斷對考試制度進行成果檢驗、過程檢討,那麼,這一個制度
就能真正的適合當地百姓所用,也就是一個合適的好制度了!

2.臺灣的術科考試「公平性」議題
只要是考試,就必定有公平、公正、公開的基本訴求,檢視臺灣術科考試
的歷史,或是因為場地、或是因為考題、或是因為評分、或是因為主辦
者 … ,種種不一而足在考試「公平性」方面所曾經發生過的問題,在文獻
上、訪談上、或是試後反應上,都可以被發現。臺灣因為過去大學聯招「一
試定終生」的觀念深植之故,對於在考試中能否上榜的主要關鍵-分數-
早已是錙銖必較,尤其在現今言論開放的社會風氣下,只要考試主辦者稍
有試務疏失,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被要求加分錄取、申訴 … 等情事也會
接踵而至了。在術科考試的發展歷史中,幾個關於公平性的議題歸納如下:

(1) 補習文化破解「技術考試沒有洩題疑慮」的主張
在過去的聯招舊制中,術科考試因為需要畫架擺放空間,在應試人數
逐漸增多的情況下,場地逐漸不堪負荷,所以主辦單位的臺師大便採
用了「分組分天考試」的方式來因應,這一種過渡性的術科考試制度
讓後考的學生可事先練習試題,因此導致外界頻頻因為「試題外洩」
而質疑考試的公平性。然而從許多歷史文獻的報章記載、或是筆者訪
談的教授口述中可以瞭解,臺師大一向以「技術考試沒有洩題疑慮」、
「術科能力不是兩三天可以速成的」理由來來回應,這也使得術科考
試有一段不算短的時間,持續被臺灣社會上許多人認為”不夠公平”。

270
筆者也曾針對此一問題陸續詢問過許多高中教師、大學教師、學生,
所得到的結果是:特定的術科考題,確可經由短暫的集中練習來達到
提高分數的目的,而破解所謂「技術考試沒有洩題的疑慮」的主張者,
即是臺灣的補教業者。其實不只是補習業者同意如是說法,一般的美
術教師,也都有把握可以透過短暫、密集的特定題目的訓練,來達到
提昇學生考試成績的目的。而也因為術科考試歷史中這種「分組分天
考試」的轉圜策略,後來就陸陸續續有所謂的「背稿」、「場外指導」、
「猜題」 … 等補教策略產生。雖然後來分組分天考試的制度已經被主
辦單位所修正,但是弔詭的事是:既然術科考試所需的能力可以由補
習班藉由短暫的訓練來達到,而參與術科考試的學生又比一般學生的
求學過程辛苦且錄取率低,那麼為什麼正常學校教育體系的教師群非
要苦苦的堅持、強調長時間的訓練才算具有真正的實力呢?筆者以為
這其實是一個教學者對美術教育的養成目標在「專業性」與「普及性」
的看法不同所導致的現象:專業導向者主張意境、功力、學識,自然
需要長時間的薰習;普及導向者則以基本能力為出發點,認為藝術的
學習不需過份嚴陣以對,因此抱持著不必然需要多少養成時間的看
法,所以在個人的學習歷程中,如果有方法能夠縮短學習時間,就自
然會去採用。在上述這種條件下,兩種主張中的勝出者,自然就得端
視主辦單位的看法了。這些在過去可能會有主張衝突的地方,尤其是
針對臺師大美術系的可能指責,但是若是從現在的觀點來看,因為教
學目標不同而難以讓所有人滿意其術科考試的主張,其實並沒有對錯
之分,因為臺師大美術系也曾在術科考試歷史中,盡心盡力的為各校
招生做出許多的貢獻,若要嚴格來說的話,只能說當時的臺師大美術
系因為時空背景因素,而成為了所謂的「主流」,也就需要背負起較
多眾人的期待包袱了,套句許多畢業自師大的教師說法則是:「愛之
深、責之切」吧?臺灣的藝術教育發展至今也可謂百家爭鳴了,大學
科系要採用哪一種美術教育的養成目標,已經絕難去統一規範了,但
是拋棄了正常的高中教育而盡往補習教育去發展,仍非學者所樂見之
事,所以現今的術科考試,如果在改革後仍無法解決高中生變質補習
的問題,那麼相信我們的教育當局仍有很多地方是有待加強的。

271
(2) 閱卷時間過於匆促造成評分品質上的疑慮
術科考試中畫紙式的答案卷,是考生將能力呈現與寄託的最終結果,
理應於評分閱卷時審慎為之,術科考試在評閱時有需要展開的特性,
若全部將試卷展開,則會需要很寬廣的空間才能容納的下;另外因為
要趕著與學科成績一併交寄的緣故,多年來評審們在面對數量龐大的
試卷量時,通常只有短短的一、二天時間來給予評分,除了過程匆忙
緊湊之外,還存在有許多難以掌握的變數,例如評閱者的情緒是否過
於緊張?一張圖到後來只有幾秒鐘的判斷時間是否合宜?這些都是
影響評分品質的重要因素。

(3) 閱卷教師的專長與評分重點
前述提到閱卷的人力需求因素,所產生的另一個考試評分的公平性問
題,即是所聘請的閱卷教師的專長不盡相同,對於閱卷的評分主張也
因此各異,容易造成教師評分間的誤判。因此在閱卷前,一定需要事
先協調出評分標準,有疑義的地方徹底協商,將個人主觀的想法與身
段放下,應該就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了。

(4) 試務把關問題
91 學年度(2002)的術科新制,因為執行單位與研究單位不同,所以導
致執行上有所落差,試題外洩之疑雲為其一。這些足以影響考試公平
性的試務問題,約可歸納出幾個方向來加以把關:1.從舊制的考題練
習確可增加分數經驗法則來看,試題仍應確實保密;2.由於術科考試
時間較長,在休息時間會讓考生有機會徵詢「場外指導應試策略」等
問題,應想辦法確實避免;3.命題教師仍應確實入闈;4.為避免發生
類似監考人員在考前十分鐘用手機將考題外洩的情形,試務人員管理
規則仍應確實訂定;5.其他在實物考題、購買等問題上,則不應被拿
來當作考試難辦的藉口,應該正面性的開會協商正確的應對之道,負
起主辦者應盡的責任。

272
二、主辦單位的問題

1.「辦好無賞、打破要賠」的想法
實際去考量術科考試的歷史,在現代的角度看來,的確相當令主辦者苦惱
的問題存在,不管是關說、申訴、質疑,行政人員在面對這些責難時,往
往也連帶使得工作情緒低落,逐漸蔓延的結果,學校呈現的必定盡是一片
死氣沈沈,這也是各校最所不欲樂見的地方:動員大批人力,換來一堆口
水責罵與心力交瘁,不如能推就推。同時在主辦上也還有一個客觀的因
素:場地。臺師大擁有全國最多的教室資源,能夠包容的考生也最多,加
上交通便利,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並非其他的學校所能負荷的,所以也才
能持續的辦理術科考試這麼多年。現行各大學面對可能的預算支出時是
「事事精簡」、「錙銖計較」的,如果沒有比較優渥的條件來鼓勵辦理考
試的單位,各校還是會傾向自己辦理考試。筆者記得在民國 91 年舉行的
全國術科考試教務長會議上,就曾有學校代表針對術科考試舉辦一事大聲
疾呼:「給我們學校一億,我們負責辦十年!」可見各校除了對於在教育
經費的需求相當重視之外,也認為辦理術科考試,還是應該有合理的報
酬,尤其現行制度又是使用統一考試,很多學校只要派系主任去參加會
議,接下來就等著別人辦好考試、學生自己來報到 … ,省時又省事,何樂
而不為呢?也就是因為這些原因,一些自認為校區不夠大的學校,便永遠
也不可能舉辦術科考試的想法,讓很多學校不是希望來加以仿效,就是遇
到事情就趕緊推辭。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是要經過全盤性的考量的,除了要有專責單位願意去
擔負起考試帶來的任何風險之外,為了避免過程的出錯,還要在制度規定
上,嚴密的落實各項計劃。從考試中心舉辦學科考試的經驗角度而言,術
科考試似乎有太多「不夠精密的地方」,以致於執行起來就會有很多不順
手的感覺,未來如果能夠借鏡考試中心在辦學科上的一些經驗,將其用在
術科考試上的話,也許就能改正術科考試的一些問題。

273
2.「獎勵」與「檢討」機制未有效建立
術科考試的舉辦一向是件吃重的工作,各校不願承辦的另一個原因在於獎
勵機制並沒有建立。如果從舉才的觀點來看的話,一個有良心的教育機
構,其實把利益掛在最前面並不應該,然而在這種現象的背後,各校有其
不得已的苦衷-首當其衝的就是各校預算吃緊的現實面問題。在這個各校
經營權自主的市場開放年代,各校僅能從教育部按年給付的固定經費去自
負盈虧,在籌措經費上都快來不及的現況下,又豈有誰願意做白工替自己
找麻煩?因此,在現今各校預算吃緊的情況下,實應適度考量合理的獎勵
補助機制。再如過去的術科考試一向有以行政經費為名義,提撥 10%的報
名費給主辦學校(類似獎勵性質)的常規,由於術科考試最終常是由系級單
位來主辦,為了避免校級與系級單位之間,可能因為經費的運用分配而有
所齲語,仍應在協調會議上予以明確協調定義為宜,如此一來,在獎勵的
規範上也才能呈現較為嚴謹的一面且易於遵守。
術科考試在過去總是被用「拜託」、「幫忙」的方式由學校所接納,因此
即使有所謂的檢討會議,也會因為考慮到將來仍有可能還要繼續拜託的問
題,或是認為能夠找到承辦者已經實屬不易了,又何忍苛責 … 等,而不敢
過於嚴峻要求,且大多予以「包容」對待。長此以往、處處講情面的結果,
除了沒有辦法達到「就事論事」的目地之外,一些涉及敏感的缺失檢討問
題,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尋找承辦單位的問題無法有效解決,考試制度
更迭、社會反應需求的狀況又無法被落實,常此惡性循環的結果,最大的
輸家將會是考生。
如果能夠有效建立起檢討機制,用客觀公正的制度面來解決可能的人為疏
失、落實問題改善、訂定合理的制訂交接制度、確實要求考試執行報告 … .,
在獎勵與檢討機制交互配合的情況下,術科考試的辦理才能有更為精進合
理的改善。

274
三、考試科目等問題

1.素描考石膏像的議題
針對術科考科中的「素描」一科,有所謂的「石膏像模式」,可說是自有
大學聯招考試制度以來,就一直存在了,共計持續使用了 43 年之久(1954
∼1998 學年度),後來一直要到了民國 87 年(1999),術科考試由彰師大美
術美術系接辦術科考試後,變更了素描考題內容,才首次突破了聯招素描
考試考石膏像的情形。不過,隔年(2000)臺師大續辦術科考試後,又再恢
復了考石膏像的方式,即使是今年(2003)的術科考試新制施行,臺師大也
仍然認為石膏像是素描最合宜的考題 …。由於術科考試的素描,多年來均
以石膏像為考題,針對這一個議題,可從以下幾個時代背景來加以瞭解:

(1) 與大陸美術教育的淵源
臺灣光復初期的美術學校如臺師大、藝專等校,其師資與大陸早期美
術學校如上海美專、杭州藝專、北平藝專 … 等 有相當密切的關聯。民
國 38 年(1949)臺灣光復之初,國民政府甫自大陸遷臺,諸事百廢待
舉,人才的薦用聘任情形也較為混亂,在各類教學上仍以在大陸就讀
過專科、大學等具有文憑證明者為主(文憑證明初始因為遷離動亂之故
而致文件流散不齊,甚或還有”只要有人證明”即可算數之例證,此實
為時代動盪下人才需求窘境的權宜之舉,無法加以嚴厲苛責),而也因
為如此,在藝術能力的培育上仍保有許多大陸的美術教育風格,又因
為大陸美術教育一向多以「石膏素描」訓練素描能力為主,在此因素
之下,自然也就不難瞭解為何初遷來臺所使用的術科考試採用石膏像
來考試了。

(2) 臺師大以前輩畫家為主的師資
臺師大許多臺灣的前輩畫家的教育背景大多為留日歸來或受日本藝
術教育,因此在教學上比較傾向日本風格,認為「考石膏像素描」是
一件可以簡單、客觀衡量出學生術科能力的事,因而也造就了臺灣術
科考試的素描考科的「石膏像年代」。

275
(3) 十七世紀法國學院派訓練模式
雖然術科考石膏像在時間因素上可近推至受大陸與日本的美術教育
影響,但若再往前追溯為何大陸或日本的美術教育會採用石膏像來訓
練學生的話,則又可將其原因歸於受到十七世紀法國學院派美術訓練
模式所影響:在當時的法國學院派訓練學生美術能力的方式中,採用
「人體素描」與「石膏素描」一直是其傳統,後來這種方式逐漸影響
了歐美地區,然後漸次也影響了東方的日本、大陸等地,再經過國民
政府播遷來臺的師資傳承,於是臺灣的術科考試素描一科,就成為以
考石膏像為主了。

現今的媒體型態一再改變,連帶的也影響了過去需要實體石膏像才能考試
的方式,目前即使考石膏像,也可以用影像的照片、圖片模式來代替,可
謂大為簡化了試場的空間需求。

2.辦學理念差異化導致考科多元化
從術科考試發展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各校在辦學理念上的不同,是導致對
於術科考試的考科該「考什麼」很難有交集的主因。而既然考什麼都還沒
有共識,自然連「怎麼考」也不太可能有交集,充其量只能勉強的大家湊
合著使用,所以各校對於術科考試的舉辦,可說是每年都在妥協中渡過。
尤其目前世界的藝術觀正處於後現代的諸事活絡時期,形形色色的藝術型
態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一個小小觀點的
不同,就有可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這也是現今藝術科系如此多元的原因
之一:而既然多元,面貌自然各不相同。
過往臺灣的術科考試立足在純藝術的思維下,有其政經背景需統一施行制
度的地方,如今一切開放多元,無論是純藝術、應用藝術、藝術教育 … 等
藝術範疇,在考試科目、成績計算、辦理時間與次數 … 等等的考試制度層
面,可說已經很難有統一的看法了。唯一可以制衡的,就只有「政策」因
素了,以民國 92 學年度(2003)的術科新制而言,教育部使用一次考試適用
各種制度成績招生的決定一出,各校依然只有乖乖遵守的份,雖然還是有
不少學校希望據理力爭,同時不斷將「廢除聯招」的學科制度拿來與術科

276
考試相提並論,認為都已經廢除學科聯招,竟然還走倒車讓術科考試持續
聯招?其實這裡面有很多不能將術科拿來與學科相提並論的地方,例如在
專業的屬性上、使用的族群人數上、評分的標準上、考試的型態上 … 等,
都有其獨立的一面,不是學科可以這樣,術科就一定也可以的問題。在這
種各自藝術發展理念越來越細分、獨立的時代風潮下,其實已經將美術組
的術科考試逐漸「零散化」了,因此科系發展目標一致的學校也許應該考
慮「相同屬性考試」舉辦的可能,或者盡量從既存的術科考科中選取接近
者來招生,否則,就只有繼續忍耐不甚完美的術科考試制度,再不然就只
好放棄術科成績,改採純以學科成績來招生了。

上述各項制度面的問題與討論中,筆者以為最重要的部分,還是在於「主辦
機構」這一個環節上,目前的術科考試最需要的,應該還是一個有擔當的責任單
位。以臺灣的現況而言,教育部雖然是所謂教育議題的總管理單位,但是在考試
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仍傾向於協調者,主要的主導權與管理權,其實還是在於大
考中心。雖然大考中心具有豐富的學科考試相關經驗,但礙於預算上的編制並無
術科人力資源,事實上並不很容易成為一個合宜的術科考試承辦單位。不過,在
社會及各校均從其舉辦學科考試的優良表現來力拱的情況來看,大考中心似乎很
難推辭這個跟考試有關的「術科考試主辦單位」職務了。不若世界各國可能有國
家單位來管理考試制度,大考中心因其財團法人的特殊身份而具有超然的試務辦
理立場,雖然入學考試並非國家考試,但是考試中心的表現也可說是已經具有相
當的國家級水準了吧!期許考試中心未來能善用其豐富的試務資源與考試經
驗,繼續強化術科考試的各個制度面,成為術科考試的最佳執行單位。

277
第三節 大學招生部分

一、藝術科系的教育主張

關於藝術科系該不該考術科的問題,現今的臺灣各大學科系都有自己認為的
能力培養看法:有的主張要先有基本的專業能力才能就學,所以要加考術科;有
的覺得只要具備藝術性向與興趣就可招收進來,因此用學科成績入學即可。這兩
種不同的看法,有幾個癥結點可以考量:

1.藝術「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之屬的分別
以專業訓練為主的學校,認為教育是一種可以提高層次與深度的手法,而
非全部,因此大多要求學生入學時需要有術科能力,所以會加考術科,例
如傳統的純藝術科系即是。至於新興的各種設計應用科系,則認為學生只
要具備受過基礎美術通識教育、具有美術性向,即可加以養成,因此多傾
向於不需加考術科如。

2.「學術研究」與「創作能力」主張不同
高等教育體系的學校,還有一個區塊是針對高深學問的研究,比較偏向於
學術研究、歷史研究、哲學研究 … 等範疇,因此,即使是藝術科系,也多
不需加考術科,如藝術史、美術史、教育方法的研讀 … 等。而如果是以創
作能力為要求的話,例如繪畫、陶瓷、工藝…等,則必須要加考術科。

3.藝術科系對教育方法的認知分歧
臺灣的藝術科系在不斷的增設之後,除了上述兩種較為明顯的分別觀點之
外,有的科系乾脆將兩者整合處理,使得系上的藝術教師也分為「術科」
或「學科」兩種屬性,在這種情形之下所招收的學生,可能就會先以共同
的藝術知識學習為主,然後再分組發展。在不認為對學生需要進行能力設
限的情況下,就不會加考術科;但是也有的科系認為有基礎美術能力會較
容易融入大學藝術課程中,所以就會加考術科。

278
二、藝術教育制度的建立

「任何形式的藝術類別,一定要透過某一個技能的檢定,例如素描,然後方
可開始學習」、「所以藝術的共通性就是某某科」 ….等,這是很多現代藝術教
育學者所不認同的觀點。或者說,透過找出各種類型的藝術,所共同具有交集的
「技能」,而後將它定為考科來考,對藝術本身而言,是件扼殺自由發展的行為。
就美國的藝術教育研究觀點來看,臺灣目前這種術科考科的發展方式,可說是與
其論點背道而馳,因為美國藝術教育從早期的藝術創作導向發展,到 60 年代的
DBAE(學科取向教學),再到 80 年代的推廣、90 年代的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 … .
等歷程,其實早已演繹出一套完整的「藝術教育」理論,因此並不太會去用這種
方式來定義「美術是什麼」,進而規範出術科考試內容。然而,要談到藝術教育
制度的建立的話,對臺灣的現況而言,似乎還是以回歸到「認同」的問題點來看
待會較為適宜,因為臺灣仍然有自己獨特的在地文化要去考量,對於西方文化學
說的移株,必須要去清楚考慮的地方在於「水土相符與否」?

目前臺灣的實際問題是:如果多個藝術科系,能夠在某一個考科能力上達成
共識,直接促成術科考試的順利推動的話,也許就是最好的一個狀況了!因為立
足在千餘年的考試文化思維之上時,要說到讓臺灣的藝術教育制度能夠有一個明
確的定調去發展,恐怕在向各國取經的同時,也正如目前各藝術科系對術科考試
的看法一樣,仍有許多模糊而難以統一的地方。

279
第四節 其他特色部分

1.國北師退出術科考試
民國 86 年(1997)國北師率先退出術科聯招,造成大家猜疑是否因為系主任
的個人關係而導致,經筆者訪談後瞭解:1.大學法施行後,各系運作需經過系務
會議協調,故其實是由系務會議決定,非當時系主任一人決定。2.系上老師延聘
歸國學者越來越多,其所受的藝術教育思維逐漸影響了整個系務的運作,表決後
決定退出術科聯招。

2.彰師大舉辦術科考試備受質疑的歷史事件
民國 87 年(1998)彰師大因臺師大師大舉辦術科考試時間過久,故承接考試。
後經其變動考科、考試內容、題目走向,將兩個考科整合為一、書法改為題字落
款 … 等方式,遭受不少質疑聲浪,經筆者訪談與史料彙整後發現:1.改變考科,
從客觀描繪變成主觀創意,在評分上較難服眾。2.制度變動過大、倉促,雖立意
良好,但過於躁進,如果能夠用用較為和緩的方式先行進行研究、調查、試辦,
比照大考中心的成長模式,應該會更容易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3.使社會大眾開
始正視術科考試具有改革的可能性。

3.臺灣的術科考試制度開始走向多元式的改革開放路線
現行的臺灣術科考試採用「多科選考」的最重要意義,代表的是對不同藝術
發展方向的尊重與支持,在教育自由化的前提下,只要在趨勢與發展的結果上呈
現出較多的專業族群態勢,在未來,任何一種發展型態的美術範疇,都有可能因
為參與人數的激增而被考試中心所關注、成為考科。

4.新制考科相關問題
術科考試新制之「多科選考」似乎成為「多科全考」,在原因上有:1.對制
度不瞭解,造成大學隨意採計成績。2.科系尚未達成學科分類共識。3.各校對於
分類的想法陌生,且自覺將來發展大,故不願被定型。解決之道則宜加強宣導、
開協調會議、意願調查,以達成分類目的。

28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歷史意義上

1.藝術科系的擴張突破傳統術科考試制度的封閉式發展狀況
臺灣早期的術科考試制度因為參與學校的稀少,因此一直維持在既有的四種
傳統的考科思維中沒有任何改變,從民國 43 年起(1954),將近 20 年的時間內,
陸陸續續僅有五所大學科系參與招生,直到民國 74 年(1985)開始,才有較多的
學校慢慢加入術科考試的行列中,對於術科考試制度上的種種問題,也才因為「使
用者眾」的因素而逐一浮上檯面。如此一來,才種下了術科考試制度改善的種子,
並突破了術科考試長期以來的封閉式發展狀況。

2.影響臺灣術科考試規模的因素以升格教育政策為最
臺灣的教育政策中,影響術科考試的發展以「師專體系升格」、「專科體系
升格」最為重要。光復初期,高等教育政策中有所謂的「師範體系」與「專科體
系」之稱,彼時的師範專校與公、私立專校等教育單位,均因歸屬在專科之列,
以專科聯招名義招生,所以對於大學聯招來說並無參與。到了民國 76 年(1987)
臺灣解除戒嚴之後,九所師專學校逐一升格為師範院校,大為影響了術科考試的
應試人數與參與校數;同年,教育部陸續提倡「專科改制升格」,所有的公、私
立專科學校因此一一升格為大學院校,使得術科考試自民國 81 年(1992)以後即
大多維持在十所院校以上的規模。

3.術科考試錄取員額以臺灣藝術大學與師範院校為最多
術科考試逐年發展的結果,在錄取名額上,發展成以臺灣藝術大學及多所既
有的師範體系為多的情形,以民國 91 學年度(2002)為例,總計佔有六成九之多
的名額,是術科考試錄取名額中的重要成員,而九所師範院校在術科考試的發展
歷程中,則也可說是主要的固定參與成員。

28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