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3

中文图书分类号:TU986

密 级: 公开
UDC:31
学 校 代 码:10005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M.E. DISSERTATION

论 文 题 目: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论 文 作 者:王雅男
领 域:建筑与土木工程
指 导 教 师:温宗勇 教授
论 文 提 交 日 期 :2013 年 5 月
UDC:31 学校代码:10005

中文图书分类号:TU986 学 号:S201012040

密 级:公开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全日制)

题 目 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英文题目 THE
: METHOD RESEARCH OF HERITAGE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论 文 作 者:王雅男
领 域:建筑与土木工程
研 究 方 向:建筑设计
申 请 学 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指 导 教 师:温宗勇 教授
所 在 单 位: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答 辩 日 期:2013 年 5 月 17 日
授 予 学 位 单 位:北京工业大学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工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 名: 王雅男

日 期: 2013 年 6 月 14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北京工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 名: 王雅男 日 期: 2013 年 6 月 14 日

导师签名: 温宗勇 戴俭 日 期: 2013 年 6 月 14 日


摘 要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遗址公园建设速度快、规模大,取得一定的成果。但遗址公园
相关规划设计方法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还不不成熟,实践的过程中暴露出
诸多问题,所以对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显得必要和紧迫。在分析
国内外遗址公园规划方法与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遗址公园对遗址保护和利用的
规律及规划设计方法。
首先明晰遗址、遗址公园及相关概念,溯本求源研究其本质及特点,对遗址
公园的特点、发展概况、类型等进行研究,并且收集多种类型的国内外典型遗址
公园案例,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对比研究和分析,提出我国遗址公园建设中在规
划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以总结归纳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中具有普遍性、代
表性等规划原则为基础,从城乡背景、基地情况、遗址公园前期准备等方面对系
统规划前期的工作进行了概述;最后,针对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的内容,从遗址
公园功能构成及分区、结构规划、遗址空间布局、道路景观系统、景观系统进行
重点阐述,并对遗址保护与展示、遗址主题提炼与表达、遗址公园的规模进行了
专题研究,对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以后遗址公园规划设
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遗址公园 规划设计 方法研究

-I-
摘要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peed of China's urban Heritage park construction is fast,
large-scale, to achieve certain results. Heritage Park planning concepts and design
methods are still in the immature stage, therefore also exposed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so Heritage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s to study;
it is extremely necessary and urge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Heritage Park planning methods and theory research Heritage Park
on the site of the protection and use of the law an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
Firstly clear the heritage, Heritage Park concept, tracing the origin research by its
very nature, Heritage Park,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type
characteristics; while collecting many types of typical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Heritage Park case, this compared based on their research and analysis, summarized
from a universal, representative i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site of the park
planning principles; Secondly, from the base of the urban background, Heritage Park
planning stage of the planning phase overview Heritage Park planning methods,
focuses on the structure planning, functional area,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site, the
road landscape, and protection of the heritage show the scale of the heritage theme
Heritage Park conducted a special study obtained heritage general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and planning theory, provide reference and experience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future urban heritage park.

Key words: Heritage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s Theory

-III-
目 录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 III
第 1 章 绪论 ........................................................ 1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2.1 研究目的.................................................. 1
1.2.2 研究意义.................................................. 1
1.3 国内外遗址公园研究进展........................................ 2
1.3.1 国外遗址公园研究进展 ...................................... 2
1.3.2 国内遗址公园研究进展 ...................................... 4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7
1.4.1 研究方法 .................................................. 7
1.4.2 论文框架 .................................................. 9
1.5 小结......................................................... 10
第 2 章 遗址公园概述 .............................................. 11
2.1 遗址、遗址公园及相关概念..................................... 11
2.1.1 遗址、遗产、遗迹 ......................................... 11
2.1.2 遗址公园、公园 ........................................... 15
2.2 国内外遗址公园发展概况....................................... 17
2.2.1 遗址公园的产生 ........................................... 17
2.2.2 国内外遗址公园的发展概况 ................................. 18
2.3 遗址公园的分类 .............................................. 20
2.3.1 按照遗址的功能分类 ....................................... 20
2.3.2 按照遗址的展示方式分类 ................................... 21
2.3.3 按照遗址公园的规模分类 ................................... 21
2.4 遗址公园与城市及其他公园的关系............................... 22
2.4.1 遗址公园与城市的关系 ..................................... 22
2.4.2 遗址公园与其他公园的关系 ................................. 24
2.5 小结......................................................... 25
第 3 章 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依据 ....................................... 29
3.1 遗址公园建设的原则........................................... 29

-V-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3.1.1 体现原真性原则 ........................................... 29


3.1.2 整体保护与利用原则 ....................................... 29
3.1.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29
3.1.4 展示文化性的原则 ......................................... 30
3.1.5 体现主题性原则 ........................................... 31
3.1.6 以人为本的原则 ........................................... 32
3.1.7 保护生态的原则 ........................................... 32
3.2 城乡背景..................................................... 33
3.2.1 城市文化 ................................................. 33
3.2.2 城市经济 ................................................. 33
3.2.3 城市政策 ................................................. 34
3.2.4 自然环境 ................................................. 34
3.2.5 人文环境 ................................................. 35
3.3 遗址公园基地情况............................................. 35
3.3.1 基地外部情况 ............................................. 35
3.3.2 基地内部情况 ............................................. 36
3.4 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前期准备..................................... 37
3.4.1 遗址文化研究 ............................................. 37
3.4.2 遗址考古研究 ............................................. 38
3.4.3 建立遗址保护规划 ......................................... 38
3.4.4 遗址公园的规划理念 ....................................... 39
3.4.5 遗址公园的定位、立意、构思、风格 ......................... 41
3.5 小结......................................................... 43
第 4 章 遗址公园的遗址空间 ......................................... 45
4.1 遗址空间及遗址空间环境....................................... 45
4.1.1 遗址空间角色 ............................................. 48
4.1.2 遗址的空间印象 ........................................... 49
4.1.3 遗址的空间体系 ........................................... 51
4.2 遗址空间的形态构成........................................... 51
4.2.1 点式布局 ................................................. 52
4.2.2 局部式布局 ............................................... 52
4.2.3 整体式布局 ............................................... 53
4.3 小结......................................................... 54
第 5 章 遗址公园的功能构成及功能分区 ............................... 55

-VI-
目 录

5.1 遗址公园功能构成............................................. 55
5.2 遗址公园功能分区............................................. 58
5.2.1 以历史格局分区 ........................................... 59
5.2.2 以功能类别分区 ........................................... 60
5.3 遗址公园功能定量............................................. 64
5.4 小结......................................................... 65
第 6 章 遗址公园的规划结构 ......................................... 67
6.1 遗址公园的节点设计........................................... 67
6.1.1 建筑节点 ................................................. 67
6.1.2 广场节点 ................................................. 69
6.1.3 景观节点 ................................................. 72
6.2 遗址公园的轴线设计........................................... 74
6.2.1 遗址公园的轴线构成要素 ................................... 75
6.2.2 轴线构成方式 ............................................. 79
6.3 遗址公园的面域设计........................................... 81
6.4 遗址公园的结构形式........................................... 81
6.4.1 规则式 ................................................... 81
6.4.2 多中心放射式 ............................................. 82
6.4.3 鱼骨式 ................................................... 83
6.4.4 混合式 ................................................... 83
6.5 小结........................................................ 84
第 7 章 遗址公园的道路交通系统 ..................................... 85
7.1 遗址公园道路分类、分级....................................... 85
7.1.1 对外交通 ................................................. 85
7.1.2 内部交通 ................................................. 86
7.2 遗址公园出入口............................................... 88
7.2.1 出入口的布局 ............................................. 89
7.2.2 出入口的形象 ............................................. 93
7.3 遗址公园停顿空间及停车场..................................... 95
7.3.1 停顿空间 ................................................. 95
7.3.2 停车场 ................................................... 95
7.4 遗址公园游览线路的设计....................................... 96
7.5 遗址公园道路交通模式......................................... 97
7.5.1 枝状式 ................................................... 98

-VII-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7.5.2 环路式 ................................................... 99


7.5.3 混合式 .................................................. 100
7.6 小结........................................................ 101
第 8 章 遗址公园的景观系统 ........................................ 103
8.1 遗址公园遗址本体景观........................................ 103
8.1.1 地上遗址景观 ............................................ 103
8.1.2 地下遗址景观 ............................................ 106
8.2 遗址公园人工景观............................................ 108
8.2.1 建筑景观 ................................................ 108
8.2.2 文化景观 ................................................ 111
8.3 遗址公园自然环境景观........................................ 116
8.3.1 地形 .................................................... 116
8.3.2 水体 .................................................... 117
8.3.3 植被 .................................................... 119
8.4 遗址公园景观系统结构........................................ 120
8.5 小结........................................................ 123
第 9 章 专题研究 .................................................. 125
9.1 遗址公园的遗址保护与展示.................................... 125
9.1.1 遗址公园遗址保护的模式 .................................. 125
9.1.2 遗址公园遗址保护的方法 .................................. 127
9.1.3 遗址内部环境的保护 ...................................... 129
9.1.4 遗址外部环境的保护 ...................................... 129
9.1.5 遗址展示方法 ............................................ 130
9.2 遗址文化主题提炼与表达...................................... 135
9.2.1 遗址公园文化主题 ........................................ 136
9.2.2 文化主题的内容与提炼 .................................... 136
9.2.4 文化主题的表达 .......................................... 137
9.3 遗址公园规模研究............................................ 138
9.3.1 遗址公园人口规模 ........................................ 139
9.3.2 平衡遗址公园容量的方法 .................................. 140
9.4 小结........................................................ 140
结论.............................................................. 141
参考文献 ......................................................... 145
附录.............................................................. 149

-VIII-
目 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61


致谢.............................................................. 163

-IX-
第 1 章 绪论

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遗址作为历史演变的见证、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多
方面的价值。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已经日益认识到城市遗址的直接
或间接经济价值对社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遗址的
保护和利用,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诉求,另一方面也逐渐成为一
种促进地方经济科学、创造和谐环境的手段。
基于此,遗址公园是在我国城市开发过程中,为解决遗址保护、城市发展的
背景下产生的,在达到遗址保护目的的同时,又符合了人们在文化、经济方面的
追求,既充分挖掘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满足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
目前,遗址公园的建设在我国尚属于发展初期,而关于遗址公园的相关规划
设计方法研究、政策法规、实践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在对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矛盾,对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就显得必要
与紧迫。很多遗址公园的实际项目对于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多沿用一般公园的设
计手法,缺少在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因此,在我国遗址公园的
规划设计中出现了保护遗址的措施不到位、利用遗址过度、表现遗址内涵文化不
强、景观创作违背遗址的历史原真性原则等诸多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遗址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每一代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去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文化
财富与智慧,也有权利享受文化遗产的成果,合理科学地保护与利用遗址可以提
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文化素质。鉴于此,对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在
保护遗址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遗址的多种功能与价值、发挥其对人们和城市和谐共
存的积极作用,是遗址保护工作中一直追求的目标。

1.2.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包括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对其方法论的系统研
究,一方面有利于多类型的城市公园设计理论的完善和系统化,丰富了遗址保护
与利用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完善了城市公园系统中的中关于专项公园的理论
-1-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研究。
实践意义:对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为发掘城市建设中的地域个性、
创造具有突出特色的城市景观、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化、对改善城市环境,
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遗址公园研究进展

1.3.1 国外遗址公园研究进展

欧洲的遗址公园建设侧重将古遗址作为艺术品,保证完整地发掘的同时将遗
址保护、展示遗址的文化内涵与美化城市紧密结合。总体来讲主要有两种遗址公
园建设的模式,一种是以博物馆保护式为中心的规划设计,这种遗址公园的规模
较小。另一种则是以园林式的开发为主的景观式的规划设计,遗址公园规模较大。
前者加注重对遗址所反映文化以及历史活动的展示,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对遗址的
感知。后者则更加注重公园的观赏性,将遗址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进
行考虑,运用植物造景的方法再现遗址格局,尤其注重遗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如
图 1-1 所示)。

a)意大利庞贝城遗址公园 b)英国弗拉格遗址公园
图 1-1 欧洲部分遗址公园展示
Fig.1-1 Europe heritage Park show
图片来源:http://vagaband.i.sohu.com/ http://www.vivacity-peterborough.com/files/images/

北美洲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侧重保证遗址的真实性的同时将遗址公园建设
与城市区域整体功能布局、结构、肌理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加拿大将遗址公园
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进行整体规划布局,遗址公园作为历史文化辐射的核心,
承担着向其周围传播精神文化的功能,公园中还布置了许多的文化设施,如剧院、
画廊、展馆等。美国遗址公园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恢复遗址区及附近的活力,其做
法主要是将遗址保护区与绿色“廊道”相结合,针对不同的遗址特征,在大区域
内运用遗产—绿色廊道的保护模式对遗址进行整体保护,强调经济效益与自然生
态系统平衡,所以美国的遗址公园开发多将生态系统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使区域
-2-
第 1 章 绪论

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保护的同时,焕发一些原本缺乏活力的散落遗址,并将
其作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为城乡居民提供休闲、游憩、教育等服务(如图 1-2
所示)。

a)加拿大朗德尔遗址公园 b)美国芒德维尔遗址公园
图 1-2 美洲部分遗址公园展示
Fig.1-2 Parts of the Americas Heritage Park show
图片来源:http://calgaryplaygroundreview.com/2012/08/rundle-heritage-park.html /
http://moundville.ua.edu/moundville//

亚洲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以日本和韩国为主要国家开始关注遗址保护和遗
址公园的建设。日本遗址公园的建设经历了从考古挖掘后进行原真性保护到将遗
址公园的建设与自然密切结合的过程,日本现代的许多遗址在考古发掘完成以
后,遗址公园的建设需要编制完整的规划以及经过反复的论证。现已建成一大批
各具特色的、环境风貌相协调的遗址公园;韩国的遗址公园建设模式基本分两种,
一种是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强调人对公园休闲娱乐等功能的使用;一种是完全免
费开放的公共遗址公园,强调人们对遗址文化的体验。无论是哪一种,都以对遗
址的保护和展示为基础(如图 1-3 所示)。

a)韩国梦村土城遗址公园 b)日本平城遗址公园
图 1-3 亚洲部分遗址公园展示
Fig.1-3 Asia Heritage Park show
图片来源:http://www.visitkorea.or.kr/cms/resource/ http://www.uu-jp.com/uploadfile/2009/1103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国家通过增加立法的力度,加强对文物保护的主动性。把
遗址保护作为重要的基础建设项目进行审批,目的是在基建工程实施之前进行调
-3-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查、抢修与发掘。比如日本的《文化财保护法》,美国的《美国古物法》、《1935
年历史遗址、建筑、物体及古物法》、《1979 年考古资源保护法》等等,国际
上也相继颁布了诸多遗址保护的公约和宣言如《威尼斯宪章》、
《佛罗伦萨宪章》、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并且对于遗址的保护的趋势已从单体层面
的保护发展到整体环境层面的保护,以建设遗址公园的形式保护遗址开始被逐渐
推广,各国对整体遗址环境的保护都极为重视(如表 1-1 所示)。
表 1-1 遗址保护的相关重要国际文献、公约与宪章
Tab1-1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Documents,Convention and Charter of Site protection
序号 国际文献、公约与宪章 时间 国际组织
1 《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 1954 UNESCO
《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
2 1970 UNESCO
公约》
3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72 UNESCO
4 《关于用于考古发掘的国际原则的建议》 1956 UNESCO
5 《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 1962 UNESCO
6 《关于保护受到公共或私人丁程危害的文化财产的建议》 1968 UNESCO
7 《关于对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 1972 UNESCO
8 《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代作用的建议》 1976 UNESCO
9 《内罗毕建议》 1976 UNESCO
10 《威尼斯宪章》 1964 ICOMOS
11 《华盛顿宪》 1987 ICOMOS
ICOMOS
12 《关于真实性的奈良文件》 1994
CCROM
13 《雅典宪章》 1933 CLAM
14 《马丘比丘宪章》 1977 CLAM
15 《北京宪章》 CLAM 1999
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内容来源:引自赵文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模式研究硕士论文[D],北京林业大学,24-25

综上所述,国外遗址公园的建设大体经过了从单纯对遗址本身纯粹的保护到
将遗址保护与周围环境综合考虑、并且注重对遗址历史信息的传播与展示,到当
代,将遗址公园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需求密切结合。呈现出
多领域相融合的综合发展,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高技相结合、历史意境与景观创
造相结合,在城市中起着纪念、教育、文娱及树立城市形象等多重功用的趋势。

1.3.2 国内遗址公园研究进展

我国对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理论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在遗址公园整体的
规划设计的方法方面,主要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单霁翔认为,考古遗址公
园的提出是基于两点,一是考古遗址是全民共有的财产,其展示和保护具有公益
性。其二,围绕遗址展开的考古工作需要系统地展开,以公园开发的形式方便管

-4-
第 1 章 绪论

理和使用[1]。倪敏从城市建设的角度,认为历史遗址公园对现代城市发展中文化
传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历史遗址公园的保护内容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保
护的原则分为整体保护和分级保护的原则[2]。还对历史遗址展示的手法与策略进
行探讨,例如展示的手法有古今叠现、原样呈现、剪影手法、动态模拟,空间策
略可概括为点线面的策略。刘楠认为遗址公园的建设需要遵守原真性、完整性、
可逆性、适度开发性、延续性、人本性的原则,并对城市规划设计方法进行了总
结[3]。
在遗址公园景观保护主体与周围环境关系研究方面,俞孔坚指出,遗址公园
是一条集遗产保护、绿色生态、休闲娱乐的廊道和城市景观界面,是一个历史与
现代的界面,一个今天与未来的界面,既是物质景和简洁是它存在的根本价值。
在这一点上,严伟以明城墙遗址公园为例,认为以古城墙为保护对象的遗址公园
应该以还原城墙的真实面貌为目的,以保护城墙为出发点,力求将古城墙的历史
风雨沧桑展示给人们面前[4]。李纹、纪思家认为城墙遗址公园与带状遗址公园有
许多共同的特点,但针对保护遗址和展示历史文化的特征,应该从地形、道路、
水体、建筑景观、小品设计等方面突出城墙遗址的形态特征、历史的人文氛围和
公园的多功能立体空间以及开放特征[5]。
2007 年以来,随着洛阳、无锡大遗址保护工作现场会和大遗址保护西安论
坛、良渚论坛及洛阳论坛的成功举办,国内的遗址保护的工作者们先后通过了《西
安宣言》、《大遗址保护西安共识》,《关于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良渚共识》、
《大遗址保护洛阳宣言》以及由国家文物局于 2009 年 12 月 17 日正式印发的《国
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以此为基础逐渐构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
管理体系。这些的管理规定从中央到地方完善了考古遗址公园的管理体制和相关
的法律法规,进一步保证了建设遗址公园合理的科学依据。其中《西安宣言》对
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周边环境”提出了评估/管理和保护的办法,并
要通过立法、政策制定、规划和管理等方式进行干预,以减少城市化进程对文化
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多样性的破坏[6]。

[1]
引自单霁翔,大型考古遗址公园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05)
,2-12
[2]
引自倪敏,城市历史遗址公园中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D],安徽建筑工程学院,2011(06)
[3]
引自刘楠,西安市城区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06)
[4]
引自严伟,北京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J],中国园林,2005(02)
[5]
引自李文 纪思佳,城墙遗址公园景观设计初探[J],2010(09)
[6]
引自《西安宣言》
-5-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秦始皇陵遗址公园 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 周口店遗址公园 圆明园遗址公园

良渚遗址公园 汉阳陵遗址公园 大明宫遗址公园 高句丽遗址公园

金沙遗址公园 三星堆遗址公园 鸿山遗址公园 大明宫遗址公园


图 1-4 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图示(12 项)
Fig..1-4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List illustrated (12)
图片来源:http://www.kgyzgylm.com/

2010 年国家文物局根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试行)》,首次评
出的 12 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如图 1-4 所示),集中展现了我国大遗址保护、
展示和利用的不同案例,呈现了考古遗址公园理念形成、发展、逐渐成熟的过程。
包括秦始皇、隋唐洛阳、周口店、圆明园、良渚、汉阳陵、殷墟、高句丽、金沙、
三星堆、鸿山、大明宫遗址公园,考古遗址公园整体保护大型考古遗址的方式逐
渐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2012 年国家文物局颁布《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
制要求(试行)》,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编制做出具体要求。
表 1-2 遗址保护的相关重要国内文件、宣言
Tab1-2 Site protection important national documents, the Declaration
序号 国内文件、宣言 时间 组织
1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2002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2 《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 号) 2005 国务院

3 《西安宣言》 2005 国家文物局


陕西省人民政府
3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6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4 《“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 2006 国家财政部
国家文物部
5 《国家“十一五”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专项规划》 2007 国家发改委
国家文物局
6 提出一种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模式——“无锡鸿山模式” 2008 国家文物局

7 《大遗址保护西安共识》 2008 国家文物局


陕西省人民政府
8 《关于支持大型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提案》 2009 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

9 《关于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良渚共识》 2009 国家文物局

-6-
第 1 章 绪论

浙江省人民政府
10 《大遗址保护洛阳宣言》 2009 国家文物局
河南省人民政府
11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2010 国家文物局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试行)》
1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宣言》 2011 大明宫、圆明园、金沙、
周口店联合发起
13 《大遗址保护荆州宣言》 2011 国家文物局
湖北省人民政府
14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2012 国家文物局
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内容来源:改自赵文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模式研究硕士论文[D],北京林业大学,42-43

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发展速度快,对遗址的保护由于管理、技术等原因导致保
护与展示不到位,遗址公园建设呈现出诸多问题。我国目前对遗址公园常用的做
法通常缺少对遗址公园的规划原则、法律法规、前期分析,更缺少系统的研究,
甚至只是将遗址公园作为综合公园进行开发建设,遗址只是作为其中一个“景
点”,缺少统一整体的考虑,虽然也有因遗址内涵不同而具备的一些特色,但模
仿痕迹还是较重,景观设计和遗址本体、遗址本身的文化意义结合得不太完善。
景观设计的科学性、美观性都有待加强。近些年来,我国对遗址公园建设虽然开
始逐渐重视,将重点遗址点或现残存的片状遗址保护为主,但对遗址公园周围区
域整体的环境控制还有待把握,需要进一步完善对遗址公园规划方法进行深入研
究。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案例收集、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三种研究方法对遗址公园进行研
究。
(1)案例收集、现场调研
参考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基础资料调杳表[1],对国内外的各类遗址公园进行案
例收集,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两方面。对部分已经建成的遗址公园进行现场
调研,直观地体验与感受遗址公园建成情况,收集第一手资料,绘制遗址公园总
平面图[2]作为研究分析的基础资料。

[1]
参见附录 A
[2]
参见附录 B
-7-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表 1-3 部分资料收集、现场调遗址公园研列表
Tabs.1-3 Part of the Heritage Park data collection, site investigation list
国内 国外
序号 名称 序号 名称
1 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 1 日本飞鸟山遗址公园
2 陕西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 2 日本平京城遗址公园
3 河南殷墟遗址公园 3 日本吉野里遗址公园
4 河南洛阳隋唐遗址公园 4 美国芒德维尔遗址公园
5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公园 5 美国磨坊遗址公园
6 陕西西安汉阳陵遗址公园 6 英国弗拉格遗址公园
7 江苏无锡鸿山遗址公园 7 意大利那不勒斯遗址公园
8 浙江杭州良渚遗址公园 8 雅典奥林匹克遗址公园
9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公园 9 雅典卫城遗址公园
10 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
11 江苏扬州宋夹城遗址公园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2)对比分析
在对遗址利用和保护、遗址公园的理论研究以及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研
究的基础上,从纵横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纵向方面,以遗址公园发展历史为时间
轴线,对其产生、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其本质是什么横向方面,通过对不同类型
的遗址公园的实例研究,分析影响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因素,为提出规划设计方
法做准备。
(3)归纳总结
通过案例收集、实地调研遗址公园建设成果,归纳总结影响遗址公园建设的
设计元素、规划手法等,对现有遗址公园的规划结构、功能组成与分区、遗址空
间布局、道路交通、景观系统等方面等进行整理,为规划设计提供现实依据。

-8-
第 1 章 绪论

1.4.2 论文框架

-9-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1.5 小结

遗址公园近年来在中国迅速发展,相伴而来的是在规划设计中也存在不少问
题,遗址公园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还有待完善,设计方法论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基于这样的现状,对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则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需要对现有的项目进行分析研究,找到影响遗址公园规划布局设计的因素,并对
各种因素进行梳理、整合,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方法研究用以指导遗址公园的规
划设计。

-10-
第 2 章 遗址公园概述

第 2 章 遗址公园概述

2.1 遗址、遗址公园及相关概念

近年来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多个城市开始兴起对遗址
公园的开发建设,但是,随着遗址的类型不断增多、对遗址理解的角度有所不同,
遗址概念的界定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遗址是遗址公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区别
于其他类型公园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因此有必要认清遗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
确遗址的范畴,为研究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打下基础,本节通过对几个与遗址有
关的概念进行对比,最终总结出遗址的本质和特征。

2.1.1 遗址、遗产、遗迹

(1)遗址
《辞海(1989 年版)》对遗址的解释是:遗址是考古学术语,它是指古代
人类遗留下来的城堡、村落、住室、作坊、寺庙及各种防卫设施等基址;
《现代汉语词典(2012 年版)》中将其定义为,毁坏的年代较久的建筑物
所在的地方;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对遗址的定义是:从历史、审美、人种学
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
地址等地方;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章程(2005)》将遗址的概念定义为:包括一切地貌
的风景和地区,人工制品或自然与人工的合制品,包括在考古、历史、美学、人
类学或人种学方面具有价值的历史公园与园林。而不应包括存放在古迹内的博物
馆藏品;博物馆保存的、或考古、历史遗址博物馆所展出的考古藏品;露天博物
馆。
综合来看,遗址是一种不可移动的具有普遍价值的有形文化遗产,虽然最初
的功能性已经基本丧失,但它的存在能反映某段历史或某种已经消亡的文化或文
明,具有普遍的历史、科学与艺术等价值(如表 2-1 所示)。

-11-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表 2-1 国家考古遗址公资源价值评估体系表
Tabs.2-1 Resource evaluation system table of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
大类 中类 小类
遗址本体 历史价值 遗址年代、历史沿革、遗址环境演变、历史地位、遗存状态(真实、完
价值 整、延续)、价值典型、与历史重大事件和人物关联

科学价值 遗址选址、规划思想、规划布局、工程技术
艺术价值 象征价值、可观价值、审美价值、联想价值
遗址衍生价 社会价值 社会借鉴、文化情感认同、科普教育、旅游休闲、社区发展
值 经济价值 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
文化价值 文化独特性、文化多样性、文化适宜性
生态价值 环境生态阈值、环境敏感度、环境适宜度
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内容来源:改于赵文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模式研究硕士论文[D],北京林业大学,p80

遗址有使用功能多样性、保存不完整性、位置不可移动性、价值唯一性、历
史文脉延续性:遗址多是反映古代人各个时代不同地域多种生产、生活等活动的
场所,所承载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例如有居住、祭祀、宫殿、陵寝、城墙、城
门、园林等等;由于自然历史、以及突发的破坏因素,绝大多数的遗址均不是以
完整状态遗留下来的,加上对遗址缺乏有效的保护与管理,现存的遗址没有绝对
的“完整”;遗址的位置是固定不可移的,保证遗址的位置不变一方面是保持遗
址的历史信息的原始、真实,另一方面也是对完整的遗址环境的尊重;遗址保护
从环境到遗址本身(布局、结构、功能、材料、风格、年代、使用特点等)再到
其价值,这些保护的元素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和替代。
埃及金字塔、希腊雅典卫城、伊拉克巴比伦空中花园、罗马万神庙、中国圆
明园、秦始皇兵马俑等都是世界著名的遗址(如图 2-1 所示)。

图 2-1 遗址示意图——雅典卫城、圆明园遗址
Fig.2-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ite——The Acropolis, Old Summer Palace Heritage
图片来源:www.nipic.com、作者拍摄

-12-
第 2 章 遗址公园概述

(2)遗产
《现代汉语词典》中遗产是历史上遗留、累积的精神财富包括艺术遗产和文
化遗产。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对遗产的解释是:遗产分为自然遗产和文
化遗产,自然遗产包括从审美或科学角度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
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
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
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文化遗产是从
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财产,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西班牙的古埃尔公园、古埃尔宫和米拉公寓;中国的长
城、故宫、颐和园、九寨沟;印度的泰姬•玛哈尔陵等都是世界著名的遗产(如
图 2-2 所示)。

图 2-2 遗产示意图——长城、西班牙古埃尔公园
Fig.2-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ite——The Great Wall, Park Guell
图片来源:www.nipic.com、作者拍摄
从遗产和遗址的特点上看,遗址与遗产有三点不同:
①遗产所包含的对象数量要大于遗址,遗址只属于遗产中文化类的一部分。
②遗址是不可移动的,而遗产中的文物以及其他有必要的移动的实体,一定
条件下是可以移动的。
③遗址属于物质存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遗产中的文化遗产
又分为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
规定非物质遗产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属于传统口头文学组成部分的语言;传
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
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13-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3)遗迹
《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人类活动所遗留下的痕迹等。
一般地说,遗迹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的,带有主观意识的创造过的。从遗
迹概念的特点看,其与遗址的区别在于,遗迹所包涵盖的范围要大于遗址,并且
其强调更多的是人为活动所留下的结果;而遗址侧重是以人的活动为基础的具有
普遍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实体存在。前者突出人工的痕迹,后者注重实体及
整体空间环境。
希腊雅典的帕提农神庙、罗马的斗兽场、吉普寨的吴哥窟、秘鲁的马丘比丘
古城、中国乐山大佛、德国科隆大教堂都是世界著名的遗迹(如图 2-3 所示)。

图 2-3 遗迹示意图——中国乐山大佛、吉普赛吴哥窟
Fig.2-3 Heritage schematic diagram——Leshan Giant Buddha,Gypsy Angkor Wat
图片来源:sc.sina.com.cn、hi.baidu.com

综上所述,三者概念关系(如图 2-4 所示),在保护内容的范围方面,遗产


和遗迹均包含遗址的保护对象。在保护内容的特点方面,遗址是固定不可移的且
是具有普遍价值的历史物质实体;遗产是有条件移动并且包括多种类别的隐性价
值文化财产;遗迹则强调痕迹价值中人的行为活动所占的比例与重要程度。

图 2-4 遗址、遗迹、遗产关系示意图
Fig.2-4 relationship of the heritage or sites, heritage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4-
第 2 章 遗址公园概述

2.1.2 遗址公园、公园

(1)遗址公园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定义为:“国
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
功能,在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
单霁翔提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在大遗址保护的前提下适当与公园设计相
结合,运用保护、修复、展示等一系列手法,将已发掘或未发掘的大遗址完整保
存在公园的范围内,对有效保护下来的大遗址进行重新整合、再生,是目前国内
外对大遗址进行保护、发掘、研究、展示的较好模式。
遗址首先是城市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它的保护和开发要遵从对待历史遗产保
护的原则。《威尼斯宪章》中关于古迹保护与修复的部分就指出:“世世代代人
民的历史古迹,饱含着过去岁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为人们古老的活的见证。”
因为遗址的真实价值体现在其含有大量的历史信息。其次,遗址公园作为历史遗
址和人接触的场所存在,所承担的各类活动表现出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这是
对遗址历史信息的有效利用。最后,遗址公园的建设应该体现公园的特性:为游
人提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环境,有完整良好的绿化和景观环境等,而且秉承
公共开放的管理、注意结合遗址、保证活动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遗址公园是利用遗址这一珍贵的资源进行规划设计,将遗址保护
与公园设计相结合,运用保护、修复、展示等一系列手法,对有效保护下来的遗
址进行重新整合、再生,将已经发掘或尚未发掘的遗址完整保存在公园的范围内。
其核心以保护展示现场遗址和环境为基础,目的是为游客在身临其境时达到有所
观所感,所悟、重温历史,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随着时代发展,遗址公园所承担的职能也越来越多,近两遗址年公园呈现出
了新的发展趋势:
①注重遗址环境的生态、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首先建立在遗址公园的生
态系统性,模拟自然环境的公园生态系统,目的是重建和维护原有的生态群落的
结构和功能,制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消极作用控制和降低人为负荷,提高自然环
境的复苏能力,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总
和以及它们的各种生态过程,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②注重遗址公园文化性的设计,尤其是注重将城市多种文化现象融入到遗址
公园的主题设计当中。
③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利用遗址公园中广场、绿化等开敞空间的设置,
为城市塑造城市公共空间场所,是整体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遗址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例如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城市类遗
-15-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址类、自然类遗址、文化类遗址、历史事件类遗址,不同遗址有着自己的特色[7]。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遗址公园的保护对象以历史遗留的建筑物、构筑
物、城市基础设施、园林为研究对象(详见第二章第三节,遗址公园的分类)。

图 2-5 遗址公园示意图——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
Fig.2-5 Heritage Park diagram - Xi'an Daming Palace Heritage Park, Beijing Imperial root
Heritage Park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北京的元大都遗址公园、北京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邯
郸赵王城遗址公园、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等都属于历史遗留类别的遗址公园(如
图 2-5 所示)。
(2)公园
《公园设计规范 CJJ48-1992》中对公园的解释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
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并规
定有最小的绿化率。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对公园的定义为: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
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社会开放,具备有效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
境的城市绿地。
公园分为综合性公园、儿童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社区公园、风景名胜公
园等类型。其特点首先表现为针对不同人群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城市居民、儿童、
老人、游客,每类人对公园的要求不同,呈现出多种用途和规模的特点,例如综
合公园的功能相对较为完整、内容较为丰富、公园提供大规模的绿地。儿童园、
植物园、动物园等均属于专类公园,园内安排有专项设施:游乐设施、植物展示
设施、各类动物等等,功能安排的针针对性较强。
2002 年颁布的《北京市公园条例》定义公园为“行政区域内拥有良好园林
环境及较完善的设施,具有美化城市、改善生态、休憩娱乐、游览观赏和防灾避

[7]
引自张凌,从遗址公园的分类看保护与开发[J],中外建筑,2009(07)
-16-
第 2 章 遗址公园概述

险等功能,且向公众开放的场所”[8],这个定义涵盖内容较为全面,己纳入生态
及防灾避险的观念。
综上所述,公园是为公众提供自由活动空间,以绿地为主,并且具有休闲、
娱乐、教育和防灾避险等功能的场所。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保护坏境、美化城市及丰富市民生活都有积极的意义,有多种文化与生活设施,
并且对公众开放,因此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市容、创造舒适的城市景观具
有重要的作用。
遗址公园属于城市公园的专项公园。值得一提的是,风景名胜公园、历史纪
念公园与遗址公园有诸多相似之处:遗址公园以对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为根本,风
景名胜公园依托的是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点(区),以绿地为主的城市公园;风
景名胜公园更多是以激励后人缅怀历史为主题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因此所限
定主题范围有限,其功能以纪念为主。遗址公园所涵盖的内容更加全面,时间跨
度相对较大,并且建设内容因地制宜,大体包括遗址保护、主题展览、绿化景观
营造、休闲观光等功能,与之比较与城市和居民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如表 2-2
所示)。
表 2-2 三种园林的比较分析
Tabs.2-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hree gardens
遗址公园 纪念性园林 风景名胜公园
主体内容 遗址 历史名人故居、烈士陵园 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点(区)为主形成
的具有城市公园功能的绿地
基本职能 保护遗址 弘扬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 文物古迹展示、旅游、城市区域主要绿
展示遗址 地组成部分
表格、内容来源:作者自绘

2.2 国内外遗址公园发展概况

2.2.1 遗址公园的产生

遗址公园是 20 世纪中期在世界上发展起来的将遗址保护与利用相结合较为
可行的一种形式,它是遗址保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遗址公园这种遗址保护
模式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相对于遗址博物馆、遗址展示区等其他保护模
式,遗址公园是对于遗址本体影响和破坏较少,它的开放性、公共性和兼容性较
强,对于遗址本身和周边的历史环境进行了较为妥善的保护和合理的展示利用,
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的潮流。

[8]
引自孟刚、李岚、李瑞冬等,城市公园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17-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2.2.2 国内外遗址公园的发展概况

欧洲早期的文物保护理论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但文物保护成为
一项专门的学科却是从 19 世纪中期才开始,从 19 世纪到 20 世纪期间先后形成
了法国派、英国派和意大利派三个派系,其中最晚出现的意大利派理论较为成熟,
其主要保护思想得到了国际上的肯定。
遗址保护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英国派和法国派的单体建筑保护到意大利派
的历史环境的保护,从单个遗址的点状保护向大规模的片状、面状保护的方向发
展,从单纯的遗址保护到与城市整合发展相结合的过程(如表 2-3 所示)。
表 2-3 欧洲早期遗址保护理论总结
Tabs.2-3 The early European heritage protection theoretical summary
法国派 英国派 意大利派
代表人物 建筑师维奥莱 建筑理论家拉斯金 文物建筑保护家波依多

勒迪克
保护原则 “整体修复” “整旧如旧” 主张遗址的保护工作应该着眼于遗址所
保护不企图任何的增添、改动 携带的全部历史信息,要保护文物建筑
“整旧如新”
或修复 周边原有的历史环境
表格、内容:作者自绘
内容来源: 引自于何光磊,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二战后,随着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国际上深刻认识到遗址这种记载人类历
史文化信息的载体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越来越重视。在这
种共识下,遗址保护活动日益活跃。1933 年,著名的《雅典宪章》提出了“有
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这揭开了国际上遗址保护的序
幕。1964 年,在意大利威尼斯通过了《威尼斯宪章》,它提出了“历史古迹的概
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凡传统环境存在的地方必须予以保存,决不允许任
何导致改变主体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或改动。”随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相继颁布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关于历史
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华盛顿宪章》、《奈良宣言》、《西安宣
言》等,这些关于遗址保护的诸多宣言所涵盖的内容从最开始的单体遗址的保护
逐步过度到保护遗址及其周边的历史环境。在现代社会发展浪潮中,如何选择遗
址保护的模式,并且满足当代人的物质和精神要求,成为了如今的重中之重。人
们也在不断的探索,遗址博物馆、遗址展示区、遗址公园等各式各样的保护模式
应运而生。相对于其他的保护利用模式,遗址公园不仅将己知的遗址保护起来,
而且还将一些未探明的尚未发掘的遗址的历史信息完整的保存在公园范围内,这
种利用模式不仅保护了遗址,而且更加注重了遗址文化内涵展示的多样性,加强
了公共参与,结合了城市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国的遗址保护事业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后,遗址保护才步入正轨,到了
-18-
第 2 章 遗址公园概述

八九十年代才得到全面的发展。近些年,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但遗址公园的建设
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如图 2-6 所示),具体问题如下:
(1)遗址公园经营状况不良
目前国内有的建成后的遗址公园由于管理经营等问题,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效
益不显著,有的甚至入不敷出,无法维持良性经营,需要政府予以扶持。由此导
致部分遗址公园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于遗址自身的保护,产生了遗址
过度利用,对遗址造成破坏的问题。
(2)遗址展示手法单一
类似博物馆式(将游客与“对象”隔离开来)的静态展示手法过于呆板,仅
凭文字、图片等形式进行展示,无法给游客带来丰富的体验及精神上的满足感;
并且对遗址保护技术说明不到位,造成游客一知半解。

图 2-6 遗址公园的建设存在很多不足
Fig.2-6 The Heritage Park's many deficiencies in construction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3)遗址环境保护堪忧
遗址是遗址公园的景观核心,所以对于遗址的保护是重中之重,而遗址公园
这种保护利用模式本身就加强了公共参与,引入了大量的人类活动,这不可避免
对于遗址产生不小的压力。造成游人过多,随意攀爬、刻画现象严重,环境质量
较差,人为的破坏给遗址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害。
(4)遗址主题表现力不强
部分遗址公园文化主题界定不当,文化内涵表现力不强。遗址是展示过去的
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它展示着当时城市发展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遗址公园
的建设当然要把遗址的精华进行浓缩成为该公园的文化主题。如果遗址公园的文
化挖掘深度不够,内涵表现力不强,那么遗址公园就成为了普普通通的公共绿地,
没有了遗址文化这一特色,也就失去了遗址公园本身存在的意义。
(5)遗址的原真性有待加强
部分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景点设置与遗址景观的协调性不强,景观建设违背
遗址的历史原真性。《威尼斯宪章》中的“凡传统环境存在的地方必须予以保存,
决不允许任何导致改变主体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或改动。”《西安宣言》其
核心内容就是保护遗址所依存的历史环境风貌。这些宣言无不在强调遗址的历史

-19-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原真性问题。遗址公园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展现遗址的文化内涵,延续其历史风貌,
如果割裂了遗址与周边环境的联系,就将失去遗址的生命力。然而在部分遗址公
园建设中存在堆积大量与遗址本体不协调的景观和设施,扭曲了遗址的历史原真
性,阻碍了后人对于遗址的解读。

2.3 遗址公园的分类

2.3.1 按照遗址的功能分类

根据遗址的历史功能及内容特征,包括古代城市中遗存下来有代表性或特殊
价值的城市组成部分,如城垣、城隍、园林、宫室、陵寝等。城垣遗址指遗留的
古代城墙,也包括城门、城楼、角楼、马面、水关、涵闸和瓮城等相关设施。宫
室、陵寝型遗址公园以古代著名建筑的遗址为核心,包括地上与地下部分及建筑
周围环境。还有一些城市遗址基本保留了城市的整体结构,形成的公园可以单独
归为一种类型。园林是古代重要的城市组成部分,皇家园林,其整体布局、园林
艺术、景观设置等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如表 2-4 所示)。
表 2-4 遗址公园分类表(遗址功能)
Tabs.2-4 Heritage Park Classification(Function)
遗址功能 遗址公园名称 遗址年代
城垣 皇城根遗址公园 元

明城墙遗址公园 明

西安唐城墙遗址公园 唐

良渚遗址公园 新石器
园林 圆明园遗址公园 清
曲江池遗址公园 唐
宫室 殷墟遗址公园 商
大明宫遗址公园 唐
平京城遗址公园
楼台 西宁南凉虎台遗址公园
陵寝 汉阳陵遗址公园 汉
西安秦二世陵遗址公园 秦
建筑物 隋唐遗址公园 唐
整体格局 那不勒斯遗址公园
飞鸟山遗址公园
吉野里遗址公园
赵王城遗址公园(一期) 战国
宋夹城遗址公园 宋
弗拉格遗址公园
芒德维尔遗址公园
雅典奥林匹克遗址公园
雅典卫城遗址公园
三星堆遗址公园 夏
金沙遗址公园 商、周
表格、内容:作者自绘

-20-
第 2 章 遗址公园概述

2.3.2 按照遗址的展示方式分类

根据遗址存在的特点,对遗址公园的分类还可以根据遗址展示方式不同将遗
址公园分为地上、地下遗址展示两类(如表 2-5 所示)。
地上展示类遗址公园是指遗址本体暴露在地表层以上,人们可以近距离观察
甚至触“摸到”遗址本体,此类公园的建设主要是在保护遗址的基础上,直观地
进行遗址本体及其周围环境景观展示。由于遗址直接暴露在外,容易受到自然与
人工的破坏,规划设计时,如何有效地地保护遗址,防止二次破坏,最大限度发
挥遗址的景观功能,成为遗址公园对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重点内容。
地下保护类遗址公园是指随着历史的沉积,处于对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双重要
求,针对地表以下遗留的遗址,利用填埋,及填埋复建的方式进行保护展示,出
于发掘技术和遗址保护的多方面因素考虑,遗址保留于地下暂时不予发掘,只进
行展示,规划设计时如何运用有效的展示手段在不破坏遗址的基础上进行遗址展
示是遗址公园建设需要处理的重点问题。
表 2-5 遗址公园分类表(对象)
Tabs.2-5 Heritage Park Classification(Objection)
遗址保护、展示类型 遗址公园名称 展示方法
地上遗址保护与展示 皇城根遗址公园 原状展示
明城墙遗址公园 原状展示
西安唐城墙遗址公园 原状展示
圆明园遗址公园 原状展示
那不勒斯遗址公园 原状展示、馆藏展示
赵王城遗址公园(一期) 原状展示、馆藏展示
汉阳陵遗址公园 原状展示、馆藏展示
良渚遗址公园 原状展示
地下遗址保护与展示 三星堆遗址公园 馆藏展示
隋唐遗址公园 馆藏展示、覆盖展示
大明宫遗址公园 馆藏展示、覆盖展示、原状展示
飞鸟山遗址公园 馆藏展示、覆盖展示
吉野里遗址公园 馆藏展示、覆盖展示
平京城遗址公园 馆藏展示、覆盖展示
宋夹城遗址公园 馆藏展示、覆盖展示
曲江池遗址公园 覆盖展示
殷墟遗址公园 馆藏展示、覆盖展示
金沙遗址公园 馆藏展示、覆盖展示
表格、内容:作者自绘

2.3.3 按照遗址公园的规模分类

根据实际调研,对遗址公园的面积大小的体验,笔者将遗址公园的规模划分
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类(如表 2-6 所示)。具体分类如下表所示:

-21-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表 2-6 遗址公园分类表(面积)
Tabs.2-6 Heritage Park Classification(Area)
2
遗址分类 遗址公园名称 公园占地面积(hm )
大型遗址公园 汉阳陵遗址公园 162
2
公园面积 150hm 以上 圆明园遗址公园 320
大明宫遗址公园 320
良渚遗址公园(总规划用地) 1065
中型遗址公园 三星堆遗址公园 600

公园面积 50-150 hm
2 赵王城遗址公园(一期) 57
平京城遗址公园 132
吉野里遗址公园 117
飞鸟山遗址公园 60.7
小型遗址公园 河姆渡遗址公园 45
2
公园面积 50hm 以下 殷墟遗址公园 37
宋夹城遗址公园 47.2
那不勒斯遗址公园 5.4
皇城根遗址公园 7.5

表格、内容:作者自绘

2.4 遗址公园与城市及其他公园的关系

2.4.1 遗址公园与城市的关系

遗址公园的存在离不开城市,同样,对遗址公园的建设也是城市的发展重要
的组成部分,遗址公园与城市的关系有以下四个方面:
(1)遗址公园保护城市遗址
遗址公园是平衡保护遗址、展示遗址、传播遗址历史文化、保护遗址周围环
境与城市发展的较为合理的模式,它将遗址保护与利用的要求进行结合。
(2)调节城市空间
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道路变宽、建筑变高,但与城市
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城市公共空间却越来越小。开发密度过大导致城市普遍缺少
公共绿地,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质量与不断增长的居民需求之间的矛盾愈来愈尖
锐。遗址公园可以有效地调节城市公共和空间增肌人居公共绿地面积,必要时还
能成为城市的应急避难所(如图 2-7 所示)。

-22-
第 2 章 遗址公园概述

图 2-7 遗址公园调节城市公共空间、成为避难城所
Fig.2-7 Heritage Park regulation of urban public space\as a city of refuge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3)遗址公园感知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
遗址公园通过对历史上的文化片断的再现,结合保存的遗址,将抽象的文字
记载物化为可视的塑造实体空间唤起人们对遗址历史文化、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认
同感,加强了对城市文化底蕴的了解,塑造了城市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遗址公园的建设也承担了一部分城市旅游产业的职能要
求,尤其是在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遗址公园对提升城市形象具有积极的
促进作用,特别是一些知名度较高、遗址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遗址公园还常常作
为该城市的旅游名片,促进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的同时,对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
如北京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西安的大明宫遗址公园、安阳殷墟遗址公园、洛阳隋
唐遗址公园,都已经成为城市形象的名片。
(4)完善城市的生态系统
遗址公园内、外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决定了公园规划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
的地位,这种生态循环应表明了公园规划的生态效应具有特定的辐射圈,提高人
居环境质量和人为负荷的稳定性,加强了遗址公园对生物多样性的承载能力,它
与传统公园规划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更加注重生态系统,并且是城市生态系统的
一部分。
(5)遗址公园改善城市环境
遗址公园属于城市公共绿地,通常与其他城市绿地一起构成城市绿地系统,
改善城市的环境,具体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过滤和净化空气,遗址公园中有大量的植被,这些植被能够过滤空气中的
扬尘,吸收有害气体,提供氧气,并且还可以净化水体和土壤;
②吸收噪音,绿地中的乔木和草地能够极大地吸收和反射城市噪音,减低噪
局部环境的破坏性的影响;
③通风防风,调节温度,缓解“热岛效应”,公园中的大量植被和水面将通

-23-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过蒸腾作用有效的调节局部城市温度。

2.4.2 遗址公园与其他公园的关系

遗址公园同城市其他遗址公园共同构成了城市公园系统,主要体现在两个层
面上:
(1)层次性
对于城市中公园的功能类型较多的城市绿地系统,应该加强各个公园的功能
性,形成鲜明的特色,拉开层次,完善城市公园系统层次结构,发挥出最优的性
能,让市民参与其中,使城市公园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要素。遗址公园的特
色就在于通过展示遗址、了解遗址文化,欣赏遗址环境,从而满足人们更高的精
神文化的需求。
(2)系统性
城市公园规模大小不一,种类多样,在城市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遗
址公园属于城市公园中的专属公园,虽然遗址公园的主题是遗址,但是部分遗址
公园还兼有城市综合公园、植物园等提供必要的公园综合服务设施和绿化园林资
源的特点,如何使得遗址公园与其他不同功能、职能、层次的公园取得联系,便
需要在城市总体公园布局上配置出一个完整的公园系统。
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城市公园由于其大小、功能、服务职能等方面的不同,通
过分级配置,城市的不同类型的公园的职能可以得到最佳的发挥,更为有效地服
务城市居民(如图 2-8 所示)。

-24-
第 2 章 遗址公园概述

图 2-8 公园配级示意图
Fig.2-8 Park with level schematic diagram
图片来源:引自《城市公园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

2.5 小结

遗址相对于遗存、遗迹有功能多样性、保存不完整性、位置不可移动性、价
值唯一性、历史文脉延续性等特点,也正是因为遗址公园中遗址的存在,遗址公
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公园,作为历史文化信息载体的遗址,使公园具有了可
持续发展性、文化传承性和主题单一性等特征,这些是其他公园所不具备的。
通过国内外遗址公园的发展概况,可以看出国外遗址保护、遗址公园建设的
理论从对建筑单体的保护逐渐过渡到对遗址整体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尤其是与城
市发展密切结合,并且不同地域的遗址公园有不同的风格。本文研究的遗址公园
以历史类遗址公园为研究对象,根据遗址的功能、展示方式、公园规模不同进行
分类研究,最后从遗址公园与城市及与城市公园的关系进行阐述。由此研究得出,
遗址公园的建设需要依托遗址资源,大量的遗址资源出现在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刻
文化积淀的城市之中,这些城市要么自始至终活跃在历史长河中,要么在特定的
时期在世界上具有辉煌的历史成就和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针对我国的遗址公园建设情况,针对性地在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方面提出了一

-25-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下几方面的问题:
(1)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前期依据需要更加全面
当前国内有的建成后的遗址公园由于管理经营等问题,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效
益不显著,忽视了对于遗址自身的保护,产生了遗址过度利用,对遗址造成破坏
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遗址公园自身缺乏科学的管理,一方面是因为遗
址公园建设没有依据建设原则,没有充分分析归纳遗址公园的城市背景,基地周
边及内部的环境,同时有些遗址公园的规划理念思路不清,对遗址公园定位、立
意、构思、风格也缺少全面细致的考虑。
(2)遗址公园规划缺少结构支撑
由于历史、规划技术、自然环境限制等原因,很多建设年代较早的遗址公园
规划类似一种“见缝插针”的规划方式,或者缺少系统性的结构性的规划,缺少
对节点、轴线、面域的控制,导致遗址公园各种功能设施布局凌乱,“堆砌”在
一起的组合。同时也缺少对整体风格的把握,没有与前期分析充分结合。
(3)遗址公园道路交通需要进一步整体考虑
很多遗址公园的道路交通系统需要进一步将遗址公园道路进行分级处理,部
分遗址公园的出入口选择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没有考虑与城市干道、车流量的
考虑。并且部分遗址公园缺少对停车场和停顿空间这些过渡空间的考虑。同时也
缺少对公园针对性的游览路线的安排。
(4)遗址公园景观系统缺少层次安排
遗址公园的景观系统的安排包括遗址本体、人工、自然景观三个方面,实际
建设中,部分遗址公园景观层次混淆,例如对地上、地下遗址景观处理手法的选
择;游客欣赏遗址景观的方式的选择;怎样突出人工景观与遗址景观等方面缺少
考虑。
(5)遗址公园的遗址保护力度不到位
部分遗址公园缺少对遗址针对性的保护,例如对露天遗址的保护,对其防腐
蚀措施有待加强,其他类型的遗址保护措施与方法有待进一步总结应用。对遗址
的保护不仅仅停留在遗址本体方面,还应该包括遗址所在的环境乃至周围的城市
区域。当前,我国部分遗址公园建设中还存在堆积大量与遗址本体不协调的景观
和设施,扭曲了遗址的历史原真性,阻碍了后人对于遗址的解读。
(6)遗址公园遗址展示方式方法单一
类似博物馆式(将游客与“对象”隔离开来)的静态展示手法过于呆板,仅
凭文字、图片等形式进行展示,无法给游客带来丰富的体验及精神上的满足感;
并且对遗址保护技术说明不到位,造成游客一知半解。
(7)遗址公园的主题内涵不够突出

-26-
第 2 章 遗址公园概述

部分遗址公园文化主题界定不当,文化内涵表现力不够深入。遗址是展示过
去的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它展示着当时城市发展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遗址
公园的建设当然要把遗址的精华进行浓缩成为该公园的主题文化。

-27-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28-
第 3 章 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依据

第 3 章 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依据

3.1 遗址公园建设的原则

3.1.1 体现原真性原则

遗址价值的最基本的特性是原真性,对遗址原真性的解读是对遗址进行科学
研究的基础。保持遗址的原真性,是遗址保护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在进行遗址
公园规划设计时必须烙守的一条准则。1964 年的《威尼斯宪章》奠定了原真性
对国际现代遗产保护的意义,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
责任。”[9]原真性主要包括:遗址本体格局、环境格局、艺术风格、建筑结构、
建筑材料、工艺技术和历史沉积等。如果遗址失去了其原真性,也就失去了遗址
的价值,遗址保护也就没有意义了。

3.1.2 整体保护与利用原则

遗址保护工作应该着眼于遗址所携带的全部历史信息;对于文物建筑存在过
程中产生的缺失,是一种历史痕迹,不应该轻易补足,这一观点至今也继续被沿
用,体现了从单一到整体的发展过程。对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首先要保护文物建
筑周边原有的历史环境,其次要考虑到如何将遗址与城市环境相衔接。不仅要考
虑到遗址本体的保护,还要兼顾遗址所处于的大的自然环境的格局的保护;不仅
要考虑到遗址的等物质环境的保护,还要考虑到遗址的历史、文化、科学、情感
等人文、精神环境的保护。在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的保护,
全方位的考虑,要保护其全部的历史信息。

3.1.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
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
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公平性、
持续性、共同性三项原则。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要侧重持续性原则。遗址公园的
特点之一是对遗址本体影响和破坏限度最小,兼顾对遗址本身和周边的历史环境
要素进行较为严格的保护控制。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既保护遗址及其环境,又要合

[9]
引子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年 4 月,第 14 卷第
2期
-29-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理根据遗址环境、城市环境进行遗址公园的建设及相关功能的布置、土地的开发,
同时要要防止以“保护遗址”为目的的过渡的开发利用,更要避免基于开发利用
为目的,对遗址周围环境的破坏性建设,出现不符合社会利益情况的出现。

3.1.4 展示文化性的原则

遗址是历史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由于遗址具有传播历史文化内涵的功能,
就使遗址公园的建设要具有了文化性。历史文脉由于遗址的存在得以延续,遗址
公园规划设计要深刻挖掘、展示、延续和创造遗址的文化性,体现更深刻的文化
内涵。遗址公园不仅要成为城市中人们休闲游憩的场所,而且还要推动遗址内在
的文化的弘扬,甚至促进以该文化为特色的城市文化的发展,促进作用主要从以
下两方面来体现:
表 3-1 部分国内外遗址公园文化主题
Tabs.3-1 Part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Heritage Park Cultural
遗址公园名称 遗址文化
汉阳陵遗址公园 汉代帝陵文化
三星堆遗址公园 古蜀文化
河姆渡遗址公园 新石器文化
殷墟遗址公园 中国古代甲骨文、都邑文化
赵王城遗址公园(一期) 古代赵战国古城文化
圆明园遗址公园 三千多年的造园传统;皇家宫苑文化
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 中国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
秦始皇陵遗址公园 世界第八大奇迹;豪华的帝王陵墓;古代泥塑艺术文化
鸿山遗址公园 吴文化聚集地
良渚遗址公园 良渚文化
大明宫遗址公园 帝王宫殿;展现盛唐时期唐文化;东方神韵、中华文明
周口店遗址公园 周口店北京人;人类远古文化
表格、内容:作者自绘

(1)遗址公园要展示历史文化信息,传承遗址文化。
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初期要全面把握住遗址所反映的文化信息,深度地开发该
文化。依托该文化,设计出与之相关的景点和建设项目,在达到遗址保护和利用
的同时,给遗址公园创造鲜明的文化氛围。例如无锡鸿山遗址公园展示的是鸿山
文化、三星堆遗址公园展示的是三星堆地区古蜀文化。
(2)遗址公园要体现城市文化,增强城市的文化内涵。
一个城市一旦形成具有相同文化信息的遗址规模,那么它所反映出来的文化
内涵就不仅仅局限于遗址本身,有的甚至可以代表一个地区或一段时期的文化,
在继承当地文脉的同时,也体现着对城市的记忆。

-30-
第 3 章 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依据

3.1.5 体现主题性原则

遗址公园的最大特点在于遗址公园的空间、活动组织都围绕着从遗址所反映
的历史文化信息中提炼出来的遗址主题展开。在规划设计中,各个功能系统沿着
这一文化主题,渗透到从宏观到微观的规划设计得各个层面:
(1)硬质空间反映主题
硬质空间指的是遗址公园的实体空间部分,主要包括遗址公园的总体布局和
由微观物质环境,如道路、建筑物、构筑物、景观小品等组成的实体要素,目的
是为软质活动提供空间场所,构成主题活动的载体。因此,硬质空间要满足和营
造出主题所要表达和需要的环境氛围。
①总体布局反映主题
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除了要考虑自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同时还要体现遗址
主题。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就是规划设计中所要反映的主题,总体布局中的各个功
能区和主要景点的设置都要和所要表达的主题相一致。
其次,主题所确定的环境氛围将直接影响到布局。如在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总
体规划中,就将表现盛唐宫殿的主题文化的宫殿遗址区规划设计成为了景观轴线
控制同时又有效法自然园林格局的规划结构体系(如图 3-1 所示)。

图 3-1 大明宫遗址公园的路灯及地面铺装图示
Fig.3-1 Daming Palace Heritage Park street and pavement surface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②微观环境布局反映主题
同样,微观层面的物质环境要符合主题氛围的要求。在建筑设计中,其建筑
风格要突出体现遗址环境主题的氛围,在景观小品设计中,小品的形式、地面铺
装的风格都要反映主题气氛。如如大明宫遗址公园丹凤门遗址采用了反映盛唐文
化主题的唐风建筑进行复建,雄伟大气;灯具均采用具有唐代特色的造型状,地
面铺装的纹理采用具有唐代特色的纹理和颜色。
(2)软质活动体现主题
遗址公园中所举办的各种活动是项目中的软质组成部分,也是直接体现遗址
-31-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主题的方式,是将固化的东西鲜活进行表达的一种有效手段,具有强烈的参与性
和体验性。软质活动由人们在遗址公园中不同主题的参观过程组成,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而不仅仅是静态的观赏过程。

3.1.6 以人为本的原则

规划设计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以人的使用要求与心理诉求作为根本出发
点,满足人的行动模式和心理特征,使设计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遗址
公园规划设计中,以人为本的原则贯穿于规划设计的各个层面:
(1)宏观层面
遗址公园是具有保护遗址和功能利用的园林,它不仅为后人留下具有极高科
学、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的遗址,而且作为公园,也为人们提供了积极向上的
休憩的场所空间,丰富人们文化精神生活的内容。遗址公园的建设从宏观层面体
现了公共利益,体现了以人为本。
(2)微观层面
首先要有便利的交通,在公园规划设计中,将公共交通、私家车交通、自行
车交通和人行交通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疏导,并且合理配置停车场地。其次,公园
中要有合理的配套服务设施与基础服务设施,其服务范围要覆盖整个公园,保证
游客在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享受到多种购物、休息、餐饮、卫生等服务。最后,
在处理各种景点和场所空间时,都要以人为本,提供舒适和亲切的设计,创造宜
人的尺度和空间比例,满足人们对于舒适度的要求。

3.1.7 保护生态的原则

遗址公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园,具有作为城市开敞绿化空间的职能,为人
们提供大量的绿化或水面,起到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尤其
对于城市的总体发展而言,遗址公园还是一个重要的生态资源。
(1)与遗址环境构成城市生态系统
遗址公园不但要形成一个自身完整的生态系统,还要考虑到和周边生态环境
的融合,使城市整体的生态要素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遗址公园
建设同生态保护共同结合越来越成为时下成熟的遗址公园同城市结合的模式,尤
其是在城市的边缘地区。例如良渚遗址公园、鸿山遗址公园、三星堆遗址公园都
是将遗址保护与周围的植被保护、农田保护、自然山体水体相结合保护构成了一
个完整的大范围的集生态保护、景观欣赏和产业开发的系统(如图 3-2 所示)。

-32-
第 3 章 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依据

图 3-2 遗址环境构成城市生态系统
Fig.3-2 The Heritage of the environment of urban ecosystem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2)基于原有生态环境的设计
一般来讲,遗址周边有着较好的生态环境,以大面积的绿化或水面为主,在
对园区的生态系统规划设计时,要优先考虑这些生态要素,并加以设计,结合遗
址保护与展示,使之成为公园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人工修筑的建筑或构筑物
只占整个公园的一小部分,遗址公园整体的生态环境不应该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3)建设生态环保系统
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中要考虑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来辅助遗址公园的生态
环保系统的建设,采用高效、污染小的新能源,尽可能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减少
对于城市的污染。如建立自己的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利用太阳能设备,补充公园
的电热的消耗,使用零排放的公共卫生间,对于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等措施。

3.2 城乡背景

3.2.1 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的外显就是城市形象,是能够激发人们情感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
征,是人们对于城市的具体感知和总体看法。城市文化凝聚了该地区长时期在历
史长河中积累起来的精神力量,是不断被扬弃、继承和发展的。[9]因此这种因素
是依托于具体的物质实体所表现出来的,遗址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自然也被纳
入其列。明确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能够体现城市形象。一个城市的城市形
象就是由该地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遗留建筑等反映出来的。遗址作为历史信
息的载体,自然也是反映城市文化的实体。因此,明确城市文化,有助于遗址公
园依托遗址资源传播这种文化,使之成为城市形象的名片。

3.2.2 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是指该城市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包括生产力水平和由生产力所

[9]
引自刘合林 《城市文化空间解读与利用——构建文化城市的新路径》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33-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决定的产业结构状况。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的高低,决定了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实
施力度和后续保障的水平。当然,在技术水平满足的情况下,设计中的核心部分
遗址的保护环节,也会根据经济水平的高低,对保护手法做出相应的调整。
遗址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是以城市的经济发展为基础,并且同城市的经济水平
密切相关的。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才开始并且有能力加强
对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遗址公园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水平、发展潜力较大,
能够形成地区经济和遗址公园的良性互动发展。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保证社会稳
定。

3.2.3 城市政策

城市政策影响是指来自于政府和相关职能部分的规章制度、政策法规对于遗
址公园设计的影响,地方政府对遗址公园建设、管理给予稳定的政策支持。政府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宏观调控和引导的作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是遗
址公园规划设计的必要前提,是保障明晰土地权属、资金筹集、行业管理、利益
相关支持等方面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明晰土地权属指遗址公园范围内的土地权
属清晰明确,不存在争议,有相应权属证明文件。资金支持包括指遗址公园的建
设、运营资金状况良好,得到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等各个方面的支持。行业管
理指遗址公园的管理权属、管理机构清晰明确。利益相关支持指遗址公园的建设
在充分听取各方面利益相关者意见的基础上,得到包括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团
体、地方社区、当地居民等方面的支持和协助,保持社会稳定。
例如圆明园资金支持以民办公助的形式实施:以群众为主体兴办各种社会事
业,政府给予一定资金支持的一种建设模式。资金支持的单位有:北京市人民政
府、海淀区人民政府、(香港)圆明园还原基金会、多种社会活动形式的资金支
持。利益相关者支持有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海淀区人民政府、北京市
文物保护单位、圆明园管理处、中国圆明园协会、社会各界多种形式的保护单位。
管理权限是北京海淀区圆明园遗址管理处。

3.2.4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
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遗址公园的建
设包括对遗址的保护和对遗址环境的建设:遗址本体所处的自然环境对遗址保护
的措施选择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以原状方式展示的遗址,必须要做好防
止因恶劣的自然环境破坏遗址的处理,而对遗址环境的利用包括遗址的绿化环境
和人工景观环境,尤其是对于园林式的遗址公园,其自然环境占据园区大部分面
-34-
第 3 章 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依据

积,因此这两个环境与遗址公园周围的自然环境联系更为紧密,应该加强彼此的
渗透。例如对地形的利用的延续,植物配置的选择和谐统一,创造因地制宜的景
观特点等。

3.2.5 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
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
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10].一个城市的人文环境要素包括名胜古迹、文
物艺术、还有民间习俗与节庆活动,这些要素的组织形式、整体格局、风格构成
都会影响到遗址公园的主题表达。例如圆明园遗址公园,依托于北京首都的政治
文化中心,将成为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的阵地。采取多种
形式,不断拓展教育内容,对广大中小学生、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且结合
重大节日设立志愿者站点,免费为入园游客进行双语讲解。这些主题活动的安排
都与城市整体的人文环境息息相关(如图 3-3 所示)。

图 3-3 圆明园体现的爱国主义人文环境
Fig.3-3 Yuanmingyuan patriotism embodied human environment
图片来源:http://www.yuanmingyuanpark.cn/jyjd/jnhd/201010/t20101021_219208.html

3.3 遗址公园基地情况

3.3.1 基地外部情况

遗址公园规划基地的周边情况,包括基地周边的城市用地功能构成、用地布
局、城市的结构、道路交通和空间格局、生态格局等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对于遗
址公园规划设计层面产生影响,对于公园的结构、整体布局起到一定的指导和限
定作用,在设计中,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避免不利因素。
基地周边的用地布局对于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起到重要的作用。遗址公园以

[10]
引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1223864.htm
-35-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自身的属性和特性,自身会吸引大量的人流,车流,因此确定遗址公园出入口的
方位,就要考虑基地周边的用地布局情况,首先要根据不同的用地功能考虑出入
口的方位,例如遗址公园周边有居住用地,就需要考虑遗址公园的交通、噪音、
服务设施的安排情况对居住区的影响。同时也不能忽视商业用地和文化娱乐用地
中存在大量潜在游客对遗址公园的影响,要避免主入口与交通量较大的城市功
能。以此类推,通过类似的分析来确定其他用地功能布局下遗址公园出人口的位
置。特别对于基地周边的工业用地和特殊用地,在规划中也要通过绿化、隔离等
设计手法进行处理,尽量避免这些不利因素对于公园的影响。
基地周边的生态格局是指周边的大型绿化、水系等自然环境。在规划设计时,
要基于现状的生态格局,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条件,将遗址公园融入其中,
形成有机联系的完整生态格局,这样更有利于遗址公园乃至城市整体的建设和发
展。

3.3.2 基地内部情况

基地内部环境是指基地内遗址情况、地形地貌、绿化植被和现状建筑等四各
方面。这些因素是进行规划设计的基础和出发点,设计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
相互作用构成整体。
基地内遗址情况主要是指遗址在基地内的分布形态、遗址的保存情况、遗址
产生的时代背景、遗址反映的历史文化信息等。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时,对遗址空
间的设计是核心,首先要充分对遗址进行保护,防止其在建设过程中遭到破坏,
其次在充分对于遗址的研究下,确定公园的文化主题,利用有效的表达手段进行
遗址文化展示。
基地内的地形地貌是指基地内的山川、水系、地形的形态,地质构造和地质
特征。具体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基地现状的地形多样化的条件,如具特色鲜明的地
质构造,便于整治的水系,连绵起伏的山体可以形成景观视线等要素,规划中要
将这些要素有机的融入到规划体系中;同时改造现状不利条件,对于不适宜建设
的地形,也要进行改造、避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基地内现状的绿化植被,要尽量保留,必要时进行整理,避免大拆后大建,
结合景观规划创造为遗址公园的景观特色。
对于现状建筑,规划中对遗址保护范围内的现状没有保存价值的建筑物,根
据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处理。保护范围外的建筑,要进行风格上的统一,体量上的
把握等控制;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构筑物,结合遗址保护进行改造与利用。

-36-
第 3 章 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依据

3.4 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前期准备

把握一个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是该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尤其是面临实
施的实际工程。遗址公园的前期准备从宏观到微观对遗址公园具体的规划设计工
作进行了指导、约束。遗址公园的前期准备包括对遗址文化研究、遗址考古研究、
建立保护规划与明确遗址公园的定位、立意、构思与风格:对遗址的文化研究是
提取遗址及城市价值的关键,是提炼遗址主题的必要程序,也是园区整体风格的
重要依据,因此对遗址文化的研究是前期准备的重点;遗址保护规划和遗址考古
研究是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纲领性”文件,其对遗址的保护范围,划分建控地
带、对文物的利用、对遗址的勘探发掘、遗址保护的工艺等有着明确的要求;对
遗址公园的定位、立意、构思与风格是由抽象的意向阶段向具象的实际设计操作
阶段的的过度分析,四个部分相互影响作用确立遗址公园的总体规划方向与目
标。

3.4.1 遗址文化研究

研究遗址文化是对了继承古老而现实建筑文化的思索,是为后人接续丰厚的
文化资源。遗址需要发展,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的使命
就是诠释遗址文化、赋予时代内涵。在确定了遗址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之后,就
要对遗址公园进行文化策划,以使遗址公园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通过对遗址文
化的研究,衍生出相关文化主题的潜在价值,为遗址公园景点设置和活动设计提
供依据。
对遗址文化研究的策略包括把握文脉、认识保护思维中的文化意识、理解发
展中的意识。
(1)把握文脉
抓住“文脉”,保护遗址才有“根”。遗址的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一脉相承。
发展—个独立于文脉的、孤立的“现代化”显然是不现实的。保护遗址、接续文
脉是当代遗址保护者的责任。
(2)认知保护思维中的文化意识
①遗址文化的塑造
遗址文化是物质形态的、文化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诸种因素的综合反映。
遗址文化塑造应从遗址本体、配套设施、道路交通、自然地理环境、人际关系及
内部的管理制度、治理方式、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着眼。由此构成了遗址的文化氛
围,其作用于社会公众主观意识所形成的基本印象即是所谓的文化塑造。
遗址文化的塑造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依据遗址的地理、历史传统、资

-37-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源条件,准确地把握遗址性质定位;二是按照现代化的标准进行设计、改造或发
展;三是保持遗址的传统文化特色;四是必须营造公共文化空间。
②发掘遗址文化资源
遗址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事业繁荣的源泉或动力。要使遗址的文化资源释放出
应有的文化能力,就必须针对文化资源所能发挥的潜能及其与社会、经济间的作
用进行研究。对遗址发展模式进行宏观和微观的整合。使文化资源这一无形资产
转化为有形的价值。
(3)理解发展中的文化意识
遗址保护性建设发展中仍应加强文化意识,也就是要自觉地用文化意识指导
大遗址规划与保护工程。发展中的文化意识应包括四个方面:
①文明意识,从提高市民素质上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
②规划意识,从宏观上把握整体和局部的结合;
③特色意识,从保护工程上把握传统和现代的结合;
④环保意识,从可持续发展上把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结合。

3.4.2 遗址考古研究

考古勘探工作是构成遗址公园整个生命周期的重要技术支撑工作。从遗址公
园的前期立项、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和评估报告的编写,到中期的规划建设,
再到后期的可持续发展与经营,都需要依赖科学的考古勘探工作提供的技术支撑
和研究成果。
遗址公园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考古勘探工作实行反哺滋养,为考古勘探
的工作对象——遗址提供环境支持和可持续发展保障。遗址公园内成立科研基
地,也为考古学家的科研活动提供方便和支持。所以说考古勘探工作与考古遗址
公园的建设密切相关。
遗址公园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考古学的长期参与和支持;考古遗址的内涵和价
值评估以及规模和范围的划定,要依靠科学的考古工作;考古遗址的保护展示利
用有赖于考古学提供展示资料和展示对象,考古现场及过程也是重要的展示对
象。

3.4.3 建立遗址保护规划

随着遗址公园的大量建设,遗址保护规划已经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遗
址保护规划的“龙头”地位也逐步得到确认。编制遗址保护规划的目的与意义在
于以下几个方面:

-38-
第 3 章 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依据

(1)政府管理的需求
遗址管理体制上客观存在着国家文化文物部门的纵向管理体制与遗址范围
涉及的不同区位地方政府的隶属管理、同一级地方政府不同部门的条块管理等。
为了满足政府管理需求和协调政府各职能单位之间的管理关系,客观上要求要有
一个保护规划进行政策上的指导。
(2)解决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的产物
遗址,特别是处在城市与城市近郊、城发展的重要方向上,遗址所处的地理
环境复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迅速,而且具有错综复杂的人文环境。为了协调
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解决遗址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必须有一个保护规划
来协调和解决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矛盾。
(3)遗址功能与遗址价值的需要
遗址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但它的功能和价值却是多重的。遗址
功能的全面程度、作用大小决定了其价值的高低,因此它的价值随着人类对遗址
功能认识的完善而变化。但功能和价值并非一一对应,有时还有矛盾。如过分注
重遗址的某种功能,必然影响遗址整体价值的维护;若片面强调遗址的某种价值,
也要影响其综合功能的发挥。惟有认识遗址的综合功能,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
也惟有注重遗址的整体价值,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如何在科学评估遗址的价值
的基础上、通过的合理展示,发挥遗址的功能,需要一个科学的保护规划。[11]
(4)不同利益群体和谐共生的需要
由于遗址的价值与所在范围较大的缘故,也就必然涉及到许多不同利益团
体,这些不同利益团体存在着社会地位、地理区位等方面的差异。以政府的需求
为导向建立规划目标,以政府的管理权限确定规划范围,以遗址本体保护与历史
环境风貌保护为规划的主要内容,以提高遗址区域内居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增强
规划内容的继承性,确保大遗址的可持续和谐发展,成为遗址保护规划的主要目
的与意义所在。

3.4.4 遗址公园的规划理念

规划理念是规划前期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它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
特点。先进的设计理念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设计的精髓所在,而且能令作品具有
个性化、专业化和与众不同的效果。[12]遗址公园的规划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历史文化为主线
以历史文化为主线的遗址公园规划理念是一种传统的规划理念,在与城市环

[11]
引自权东计,论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中的六个关键问题,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09.09.12
[12]
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600106.htm
-39-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境的融合的同时,延续了遗址的历史情怀,表现内容可以是历史空间格局的延续、
功能区的完善、绿化水系的发展、标识性建筑的恢复等方面。根据实际项目进行
发掘与发展。例如良渚遗址公园规划理念之一就是要利用村庄规划元素体现遗址
的本体文化。
(2)以功能产业为主线
通过对遗址公园在城市中的定位,以功能产业为主的遗址公园规划理念侧重
遗址周围产业对遗址公园及城市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遗址公园周围会围绕布置综
合文化设施,商业服务设施。从城市整体角度去考虑,遗址公园的功能产业还可
以与城市其他功能统一考虑。例如大明宫遗址公园阿特金斯设计顾问集团方案中
的规划理念就强调对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功能定位有四个方面:
①西安北部首位的生态高尚居住区;
②西安首位的一直旅游及历史文化展示中心;
③西安北部的商务商业核心区;
④西北地区首位的建材商贸中心。[13]
其目的是充分挖掘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功能催化作用,不断推进
片区的改造,逐步实现历史风貌景区与现代都市功能的共进发展。

图 3-4 大明宫遗址公园阿特金斯设计顾问集团方案中的功能规划理念
Fig.3-4 Functional planning concepts in the Daming Palace Heritage Park Atkins Design
Consulting Group
图片来源:引自西安曲江池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大明宫遗址公园规划篇,人民出版社,P40

(3)以绿色生态为主线
以绿色生态为主线的遗址公园规划理念侧重将遗址公园的生态环境延伸到
城市环境甚至区域环境当中,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景观系统、景观廊道、城市开
放绿地、生态走廊等。例如良渚遗址公园规划理念之一就是要以处理好山水格局
与遗址保护之间的关系为重点。

[13]
引自西安曲江池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大明宫遗址公园规划篇,人民出版社,2009.10
-40-
第 3 章 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依据

3.4.5 遗址公园的定位、立意、构思、风格

(1)定位:
由于遗址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遗址体现的价值、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所
以遗址公园在城市担当的角色也各不相同,所以在遗址公园规划前期,对遗址公
园的定位是后续工作的基础。
遗址公园最终在整个城市环境中扮演什么角色,不仅与当地针对性的法规有
关,也与设计师的理解创造有关。遗址的分布形态等现状条件是刚性的限制因素,
而对遗址文化的挖掘、主题的提炼、设计手法的组织等是弹性发挥(如图 3-5 所
示)。

图 3-5 城市绿地结构的概念表达
Fig.3-5 Expression of the concept of urban green structure
图片来源:改绘于孟刚等,《城市公园公园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P53

(2)立意
中国古人在谈到绘画和园林时常说“意在笔先”。一个很经典的例子是关于
一幅画题为“深山藏古寺”,有人在茂密葱郁的树林中点缀一座古寺;有人只在
画面中露出了古寺的一角;但最后是一幅画着小和尚担水的画打动了所有人。
(如
图 3-6 所示)

图 3-6 深山藏古寺
Fig.3-6 Temple in the mountains
图片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141101.htm

-41-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一般来讲,立意就是指园林设计的总意图,是设计师想要表达的最基本的观
点。立意可大可小,大到反映对整个社会的态度,小到对某一设计手法的阐释。
以强烈的形态特点表达了设计师对技术的形象化理解。对于遗址公园的立意其实
就是其遗址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通过遗址公园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主题思想是
遗址公园创作的主体和核心。遗址公园的立意,最终要通过具体的园林艺术创作
一定的园林形式。通过精心的布局得以实现。
(3)构思
构思是立意的具体化,可以说构思对设计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性。它直接导
致针对特定项目的设计原则的产生。在设计构思阶段,设计师应对即将设计的工
作有清晰的认识,在制定设计原则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可实施性的问题,同一立
意可以不同的操作来体现。例如,遗址公园的园路布局以曲线式为主,直线式在
局部少量使用;尽量选用当地的乔木和灌木,特别是用于公园边缘的稠密的种植
地带等等(如表 3-2 所示)。
表 3-2 大明宫遗址公园构思部分构思原则
Tabs.3-2 Daming Palace Heritage Park conceived the idea of principle
序号 构思
1 坚持按照考古工作优先的原则安排规划建设程序
2 坚持保护遗址及其环境的真实性及完整性、切实保护遗址永续存在
3 大明宫遗址的整体格局应该得到完整保护,对重点文物制定重点保护措施,殿前区和宫苑区为历
史环境展示区,在保护的前提下恢复水面和植被
宫门的方案必须协调遗址公园内部和外部环境关系,出入口和道路设置应兼顾历史环境和城市交

4 大明宫宫门与宫墙以及位于轴线的重要建筑遗址是展示整体格局的重要内容
5 遗址公园的服务设施分为遗址展示设施、专题博物馆、文化研究、旅游服务
6 整体景观结构恢复前朝后寝,“一轴三区”
7 尽可能保留现有树木,殿前区绿化应考虑有人踩踏,以便于市民休憩和组织大型活动
8 遗址公园出入口结合丹凤门、望仙门及南宫城墙
9 遗址公园需要设置电瓶车公共交通系统,形成巡回路线
图表:作者自绘
内容:
引自西安曲江池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规划篇[D],
人民出版社 P193-200

(4)布局
遗址公园的布局,即在园林选址、立意、构思、机构的基础上,设计者在孕
育园林作品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结构的确定、功能分区的确定、
对遗址的保护和展示方法形式、道路游线的布局、景观组织、探索遗址公园的园
林形式。立意和布局,其关系的实质就是园林的内容和形式,只有内容和形式的
高度统一,形式充分表达内容,表达遗址的主题思想,才能创作出水平较高的遗
址公园(如图 3-7 所示)。

-42-
第 3 章 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依据

图 3-7 部分遗址公园空间布局图示
Fig.3-7 Part of the Heritage Park space layout
图片来源:http://www.kgyzgylm.com/

3.5 小结

遗址公园规划设计要依据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原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持
续发展原则、文化性原则、主题性原则,没有了这些原则,遗址公园就没有了增
加“遗址”一词限定的必要了,其规划设计理论也就失去了研究的必要性。如何
依据根本原则做好规划设计,就需要以人为本原则、生态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满
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将遗址公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除了基本原则,遗址公园规划设计还要依据城乡背景、基地情况和前期准备
三方面内容。城乡背景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政策、自然环境、人文环
境等几个方面;基地周边情况从内外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外围情况包括基地周边
的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和生态格局等因素,内部环境包括现存遗址情况、基地范
围内的自然环境等方面,两者对于遗址公园的布局结构起到一定的限定作用;前
期准备包括了对遗址文化研究及策略、考古研究、建立保护规划、公园的定位立
意等内容,这些因素对遗址公园的系统规划具有直接指导作用。

-43-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44-
第 4 章 遗址公园的遗址空间

第 4 章 遗址公园的遗址空间

遗址的唯一性是遗址公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遗址公园的掌握是对遗址公园
规划设计的基础,遗址空间的研究包括遗址本体空间、遗址空间的环境、及遗址
空间的形态的研究。

4.1 遗址空间及遗址空间环境

(1)遗址空间
遗址空间包含的内容是遗址本体分布的空间格局,它可以是一个遗址本体及
相关要素构成的空间,包括遗址、道路、铺地、植被及其他要素构成的空间环境
(如图 4-1 所示)。也可以是由点状空间构成的线状和面状空间形态,呈现出点、
线、面式的构成规律(如图 4-2 所示)。所以,对遗址公园的保护不仅仅要停留
在对遗址本体的保护,还要注意对整体遗址格局的解读与保护,因为任何遗址在
损坏之前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着完整的空间格局。

图 4-1 遗址空间要素构成示意
Fig.4-1 The Heritage space elements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a)点式遗址 b)线状/局部式遗址布局 c)整体遗址布局


图 4-2 遗址空间布局形式
Fig.4-2 Form of Heritage space layout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如圆明园遗址公园,是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共同构成,三园以福海为中
心,圆明、长春、万春三园分居左、右、下方,在空间上排列成一个倒置的“品”
字,三园彼此独立又互相连通,形成“圆明三园”的完整格局(如图 4-3)。圆
-45-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明园遗址保护规划提出要“保持圆明园格局的完整性”,之所以强调格局的完整,
是因为,完整的空间格局,可以真实反映遗址的历史形态、历史特征,充分体现
遗址的历史价值,因此,应尽可能保持遗址自身组成成分与结构的完整性,对遗
址空间范围内的所有遗存进行整体保护,无论是地上遗存还是地下遗存、可移动
文物还是不可移动文物,其中要特别注意对那些能够反映遗址历史格局特征的各
种物质形态要素(如城墙、道路等)的保护。[14] 无论是单体遗址或遗址群,其
遗址各部分或各遗址在空间格局中都承担一定功能,遗址空间在功能上的联系
性,构成了遗址公园的空间序列,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也就是所谓的功能与
形式的统一。
遗址的空间格局是遗址各部分潜在的结构关系,是总体把握各部分组成关系
的桥梁。遗址格局的保护和再现一方面是遗址保护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由于遗
址空间格局是遗址整体意向的集中表现,遗址本体只有在其空间格局中才能更加
丰富,明确地反映出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从而以一种联系的方式表达景观形象
和文化内涵。由于空间格局在遗址游赏序列和景观形象表达上具有优势,因此遗
址格局在遗址公园景观结构规划时应得以充分尊重,以再现和彰显遗址空间格局
为结构规划的主要目的之一。一方面要剔除遗址内部或外部现己存在的当代人工
景观障碍,保证遗址公园景观视线通廊的通透性,另一方面则需要运用绿化增加
适当俯视点等手段加强遗址空间格局的表现。

图 4-3 圆明园“品”字空间格局
Fig.4-3 Spatial pattern of Yuanmingyuan "品"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遗址空间环境
空间环境是指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

[14]
引自所萌,城市边缘区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以唐华清宫遗址为例[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硕
士论文
-46-
第 4 章 遗址公园的遗址空间

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
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
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15]遗址的空间环境相对于遗
址本体而言,包含着大量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环境信息,物质层面的遗址空间
环境包含遗址周边全部的人工和自然环境;精神层面的空间环境以社会、人文环
境为主。两者在空间关系上是互动的。在城市整体空间格局的背景下,遗址的空
间角色、空间意向及空间体系和实际的空间组织共同构成遗址的空间环境。
根据遗址空间环境构成的特点,又分为遗址内部空间环境和遗址外部空间环
境(如图 4-4 所示)。
①遗址内部空间环境
遗址的内部空间环境是指包括遗址本体在内的遗址周边环境,但不超过遗址
公园的建设范围。它是由遗址本体、自然环境、道路、绿地、整体历史风貌共同
形成的遗址历史特征。因此,遗址本体与其内部空间环境之间其他影响因素的关
系是相辅相成,统一不可分割的。
②遗址外部空间环境
遗址的外部空间环境是遗址与城市建成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是保证整体遗
址内部空间体系相对完整与安全的区域。大部分传统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
相关,遗址的空间肌理是通过建成环境来反映,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
的有机体。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的遗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对遗址外
部空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范围。

图 4-4 遗址空间的内、外环境示意——以汉阳陵遗址公园为例
Fig.4-4 Heritage of inner space and outer space——Hanyangling Heritage Park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5]
引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3655.htm
-47-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4.1.1 遗址空间角色

如前面所述,空间肌理中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尤其表现在遗址公园中,其特
性之一是公园选址的唯一性——必须在遗址附近进行建设。而由于历史变迁,遗
址所在区域的区位环境与历史建成阶段相差甚远,例如遗留下的具有历史价值的
遗址又是当时历史时代的重要遗址,如宫殿、城墙、陵寝等等级较高、技艺精湛
的遗址位于当时城市的中心位置,而现在的遗址环境在城市中的位置多在城市中
心区域以外,甚至边缘地区。这就造成遗址空间与城市环境之间从城市布局、建
筑空间体量和建筑单体三个层次的产生“对峙”、
“陪伴”、
“共生”三种空间角色
(如图 4-5 所示)。

a)对峙 b)陪伴 c)共生


图 4-5 遗址公园的空间角色
Fig.4-5 Heritage Park space role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对峙
对峙的空间角色是指,遗址公园由于受遗址主题限制,其园区规模,建筑体
量、风格等与周围城市环境空间从建筑肌理空间格局相矛盾,从城市整体发展的
角度看,呈现出与城市整体结构“对峙”的角色。这类遗址公园由于历史原因多
数位于城市中心发展区域,与城市发展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城市从土地功能使用、
城市经济效益出发的诉求与遗址保护、遗址公园建设、对遗址有效利用的矛盾。
(2)陪伴
遗址公园 “陪伴”的空间角色可以理解为既不对城市格局造成重大改变,
同时也不会影响遗址公园的建设。其特点是,遗址公园的选址位于城市发展相对
边缘的区域,遗址公园独立的主题建设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影响有限。其次,由于
实际情况的需要,遗址公园的建设还兼有部分城市发展的需求,如功能构成上遗
址公园空间可以承载部分城市对内或对外的旅游、居住、商业、绿化功能等。
“陪
伴”角色是一种城市与遗址的互相融合的形式。
(3)共生
“共生空间”一词,最早由日本学者黑川纪章提出,他将这一理念融入城市
规划中,力图实现人与技术,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内部与外部,整体与局部,
-48-
第 4 章 遗址公园的遗址空间

感性与理性,宗教与科学以及异质文化的共生。[16]寻求矛盾双方的共存和共赢,
避免简单的折衷与调和;是着眼于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共同点,主张将局部的对立
变成更大空间的共存,共同构成一个统一而和谐的整体。

图 4-6 共生——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前后遗址空间环境对比
Fig.4-6 Symbiotic—— Heritage space environment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aming Palace Heritage Park
图片来源:http://q.sohu.com/group/20527/topic/51249041
例如对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初期的讨论就涉及到遗址周边有大量的质量参
差不齐的住宅,以及位于铁路干线及城市发展重要位置,遗址公园的建设顺应了
周围环境的肌理,并且以遗址公园形成区域中心,组织城市空间结构(如图 4-6
所示)

遗址的“共生”的空间角色表现为遗址公园建设和城市发展相互依赖和依存。
遗址公园空间作为城市整体空间的重要部分位于城市结构的重要节点上,遗址公
园依赖于城市道路、周围的基础设施、同时也为城市传播了丰富的遗址文化、提
供了绿色休憩的空间。

4.1.2 遗址的空间印象

凯文.林奇在他的经典著作《城市意象》并清晰地区分了空间环境印象的三
个组成部分,分别叫做可识别性、构成和含义。
“识别性”,指一个场地中的所有
突出特征,这些特征使场所同时具有可识别性并最终成为印象深刻的。“构成”
是指与场所关联的各个部分的秩序和模式,并包含我们减少视觉不确定性的感知
“含义”是场所代表或象征的什么。[17]
规则。

[16]
引自舒科,成都城市空间结构演替与旅游开发优化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17]
引自(美)凯文•林奇、城市印象[M],华夏出版社,2001
-49-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图 4-7 城市印象五要素
Fig.4-7 Urban impression five elements
图片来源:城市的印象,凯文林奇,(项秉仁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以此为基础,林奇通过对路径,边界、节点、区域和地标五个城市元素的知
识结合体来建立自己的城市意象(如图 4-7 所示)。结合遗址的空间印象,也可
以分析五个要素来体验遗址空间,形成遗址的空间印象(如图 4-8 所示)。

图 4-8 遗址空间印象——以汉阳陵遗址公园为例
Fig.4-8 The Heritage space impression - Heritage Park Han Yangling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其中节点和地标是制造遗址印象最有效的节点:节点是路线的交点或让人自
觉地停留的地方、可能改变交通方式的点而地标是具有空间唯一性或强烈区别于
周边环境的物体,遗址的节点可以是遗址本身,也可以是附属的展示设施。
路径和边界,具有线性的属性:路径就是人们可以沿此行动或认为可沿此运
动的路线,对路线的安排是体验遗址空间的重要方式。边界是两个场地的交界或
禁止出入的界限,遗址空间的边界可以是遗址与遗址之间,也可以是遗址与非遗
址之间的交界,这样的交界空间是给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遗址空间的地域印象塑造能力受限于遗址空间的规模及遗址展示的方式,固
-50-
第 4 章 遗址公园的遗址空间

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作。

4.1.3 遗址的空间体系

空间环境系统在整个城市遗址层面上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当时城市空间形态
的历史特征。它是由城市、街道、宫殿层级及其子层级的空间环境整体形成的;
它表述了各个层级尺度的大小以及相互关系;它所记载的是当时经济、政治、文
化多重作用下的一种相对的空间关系;它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

图 4-9 大明宫建设遗址空间演变图
Fig.4-9 Daming Palace construction site spatial evolution Fig.ure
图片来源:引自大明宫遗址公园概念规划

空间环境体系是遗址外部空间控制体系最根本的依据。不同层级的空间环境
所形成的是一种整体的外部空间概念,只有整体的空间被保留,城市空间的深层
结构才能得以体现。因此按照空间环境系统来建立控制体系,是遗址保护“原真
性”体现的重要手段。空间环境系统的的指标项应该与空间环境系统相对应,虽
然可能会不尽相同,但是后者的制定应该严格以前者为依据。

4.2 遗址空间的形态构成

遗址公园空间形态构成,是以遗址存在形态为基础决定的空间布局方式,是
指几个功能分区之间大的空间关系以及各个展示节点的组织联系。下面结合实例
列出了规划设计中的几种空间布局类型。

-51-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4.2.1 点式布局

遗址在遗址公园整个环境中是一个或几个相对孤立的点,这些点在遗址公园
中都处于特别的“中心”地位即所谓的“核”。遗址公园初始状态以“点”状开
发为主,但点与点之间相对分散、联动性不强(如图 4-10)。
点式遗址的特点是根据遗址的现状条件的质量高低,或者重点遗址点的价值
进行点与点分级分类,选择相对重要且现状条件较好的建筑或价值突出的构筑物
重点实施保护展示。在遗址公园的大环境中,遗址点可能处于不同的等级上,而
最重要的点对整个格局具有控制性,而对于处于次要等级的点需要在形态上做处
理,对主要等级的中心点做出呼应。

图 4-10 点式遗址布局空间形态
Fig.4-10 The point sites layout of spatial form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2.2 局部式布局

局部式的遗址空间布局是指遗址的分布相对于遗址公园整体范围位于公园
某局部区域;或者位于某一边缘区域;或者位于园区的中心区域(如图 4-11)。
局部式遗址空间的特点是遗址分布以局部成组的方式聚集,并且其所在遗址公园
范围较大。其与点式布局的区别在于,遗址以局部为核心集中展现遗址主题,而
其余大面积区域为绿化、景观、或者为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服务半径大,所以
相对整体式与点式的整体主题表现力有限;而点式遗址空间的布局“统领”的公
园范围相对较小,且向心性强,容易突出重要遗址节点的价值与功能。

-52-
第 4 章 遗址公园的遗址空间

图 4-11 局部式遗址布局空间形态
Fig.4-11 Local sites layout space form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2.3 整体式布局

整体式遗址空间的布局主要针对大规模的遗址公园,着眼于遗址公园的大环
境。整体式遗址空间的特点是遗址分布散落并且均衡,整体性强,遗址可以局部
成组也可以整体发挥展示遗址主题的作用,遗址主题服务半径比较小且服务范围
密集,利用遗址元素的分布状况整体均衡,再现遗址全貌。例如雅典奥林匹克遗
址公园、殷墟遗址公园及大明宫遗址公园都属于这类遗址空间类型(如图 4-12
所示)。

图 4-12 整体式遗址布局空间形态
Fig.4-12 The monolithic heritage layout space morphology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53-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4.3 小结

遗址公园的空间格局对遗址公园的规划至关重要,针对不同类型、风格的遗
址、遗址公园的遗址空间格局也不尽相同。对遗址公园遗址空间的研究包括对遗
址本体空间的研究和遗址空间环境的研究。
首先将遗址空间环境置于城市的大背景下,寻找遗址的空间环境在城市整体
空间的角色,总结出了对峙、陪伴、共生三种关系。对于体验遗址历史文化内涵
而言,对遗址空间环境的印象也特别重要,同城市空间环境类似,遗址公园空间
也可以利用凯文林奇的城市印象五要素建立遗址空间印象。最后遗址空环境的保
护与利用的原则就是遗址格局的保持原真性。对遗址本体空间的研究主要针对其
形态构成的规律,根据实际调研与相关资料的收集,其形态构成包括了点式布局、
局部式布局、整体式布局。这几种遗址空间的布局直接影响到遗址公园的规划结
构、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系统、景观系统等系统规划设计。

-54-
第 5 章 遗址公园的功能构成及功能分区

第 5 章 遗址公园的功能构成及功能分区

遗址公园的功能构成及功能分区整体上要在保护遗址资源的前提条件下开
展相关的展示、科研工作,其次它又是向广大公众开放的公共场所,兼有科普教
育和休憩的功能。

5.1 遗址公园功能构成

遗址空间的布局是遗址公园规划结构的基础,遗址公园功能的构成是规划结
构的表达内容与依托。而遗址公园的功能分区是遗址公园系统管理的科学依据。
通过对遗址公园的总结研究,遗址公园的主要功能构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3]
(1)遗址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是在古文化遗址上建立针对该遗址文化进行发掘、保护、研究、
陈列的专门性博物馆。其功能本质属性就是不断地揭示﹑保存遗址的价值和最大
限度地实现遗址社会价值——挖掘遗址在历史﹑审美和人类学角度的价值——
的过程,具有博物馆普遍具有的“搜集、保存、修护、研究、展览、教育”六大
功能外,对遗址、文物的保护与展示要求较高(如图 5-1 示)。

良渚遗址博物馆

鸿山遗址博物馆

[3]
详细内容参见附录 C
-55-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殷墟遗址博物馆
图 5-1 部分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室内外图示
Fig.5-1Part of the Heritage Park Heritage Museum at the indoor and outdoor pictutes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遗址博物馆从建筑选址、建筑形制与规模、展示内容、保护对策和要求都不
能等同于一般博物馆的建设,要充分考虑遗址格局、遗存情况以及与之相关联的
环境的融合等多方面的问题。“保护”是遗址博物馆第一要义,不能让遗址博物
的建设影响到遗址安全,不能让遗址博物馆的形式喧宾夺主地影响遗址的周边环
境。展示的内容包括遗址展示、出土文物陈列、相关资料与多媒体展示。
遗址博物馆位于遗址公园的核心位置,一般情况下,遗址博物馆建于园区的
核心遗址上面或附近进行展示,以便游客与遗址进行互动,是园区核心节点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根据园区的整体布局,将遗址博物馆与遗址进行脱离,由遗
址展示馆进行遗址展示。
(2)遗址展示馆
遗址展示馆与遗址的不可分离是其最大的特点。并且只承担地面或地下遗
址、文物展示及相关配套功能,遗址也具有部分进行公众展示部分遗址保护暂不
公开的特点。具有展示内容固定、单一不可替代的特点(如图 5-2 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针对次要遗址的保护设施和复原设施,包括遗址地表模
拟展示、模拟修复展示、随葬品的复原展示等。该区域分布广泛且展示与保护的
重要性相对较低,通常情况下与园区的次要景观节点、园林布局相结合,对环境
的依赖程度较高,其游赏意义大于展示效果,固有时也布置在历史环境过渡区。

良渚遗址展示馆

殷墟遗址展示馆
-56-
第 5 章 遗址公园的功能构成及功能分区

图 5-2 分遗址公园遗址展览馆室内外图示
Fig.5-2Heritage of the part of the Heritage Park Exhibition Hall indoor and outdoor pictures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 5-3 明宫遗址公园遗址保护、体验设施
Fig.5-3 Daming Palace Heritage Park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experience facilities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3)遗址保护中心
遗址保护中心的功能是负责遗址、文物,包括地下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同时
也包含对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资料收集和整理。对于规模较大和具有重大
学术意义的考古遗址可考虑在公园内设立规模适度的科研中心,用于考古资料的
整理和出土文物的存放与修复;对于一般的中小型考古遗址,可考虑在公园内设
立考古工作站,用于考古资料的整理和出土文物的存放与修复。
遗址保护中心与考古体验中心应尽量结合布置,但要注意分隔,各自有独立
的出入口。根据遗址区域遗址发掘、保护的实际要求,遗址保护中心应尽量靠近
遗址区域(如图 5-3 所示)。
(4)考古体验中心
考古体验中心侧重利用现场模拟体验考古、声、光、电结合展示手段,为游
客提供体验考古工作的场所。考古体验中心必要时应尽量临近出入口,方便游客
使用。
(5)遗址文化体验设施
文化体验设施是指独立为人们了解、体验遗址文化而设立的服务设施,目的
是使人们通过参与历史故事活动,感受历史环境,从而增加对遗址背景文化的认
知。
(6)游客服务中心
游客服务中心是为旅游景区设立的,为游客提供游览信息咨询、游程安排、

-57-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讲解、教育、休息、电信、投诉接待等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的专门场所。[18]游客
服务中心一般具备几大功能:
①景点售票功能
②咨询投诉功能,专门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投拆服务,帮助游客解决旅游过
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③影展示务功能,通过大屏幕、触摸屏等手段为游客提供游览展示的服务,
也可以通过文字、模型进行展示;
④导游服务功能,为游客提供导游讲解;
⑤提供旅游纪念品购物功能;
⑥设置医务室,应对紧急事件发生
(7)综合服务类别功能
提供餐饮、休闲、工艺品小卖、茶室等休闲服务项目。通常设置在博展区附
近独立设置,也可以可位于遗址展示区内部,满足对游客的服务要求。
(8)交通类别功能
交通类的功能构成包括广场和停车场,停车场空间的的主要职能是为游客提
供客车与私家车的停车空间,从城市交通转变为园区交通的职能转换。
广场的交通职能是为集中人流提供场地疏散空间。在规模比较大的遗址公园
内部还设置有电瓶车停放、自行车租赁点,方便游客的长距离游览。
(9)入口功能
入口区除了解决交通疏导的问题,也是综合服务功能比较集中的空间,其设
置的功能有出入口大门设施、售票、旅游服务中心、安全保卫、其他辅助功能。
(10)办公设施
遗址公园的办公设施分为两类,一类是行政办公设施,其职能是负责园区的
综合管理事务;一类是后勤办公,其职能是负责园区的日常保障,基础设施正常
运行的部门,例如园区供水、电、环境卫生管理等事务。
(11)文化设施
遗址公园的文化设施是指影院、剧院等为遗址公园增加多种展示手段的功能
设施,以展示遗址文化主题为目的。

5.2 遗址公园功能分区

遗址公园功能分区对优化各规划项目,指导后续设计以及最终实现规划指导
目标方面起着重要的传承作用。

[18]
引自北京市 A 级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规范(试行)
-58-
第 5 章 遗址公园的功能构成及功能分区

遗址保护区划对遗址公园功能分区有明确的要求。首先要明确遗址保护区划
中对于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内容的含义,保护区划分级在利用、建设、管理等诸多
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按照遗址现状分布及地下遗存可能性,可将保护区划分级
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缓冲区(如图 5-4 所示)。

图 5-4 遗址保护区划示意图
Fig.5-4 site protection division illustration
图片来源:http://www.sxcr.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61

其中保护范围是指遗址本体及出土文物发掘所在区域,可包括重点保护范围
和一般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又可分为一、二两级,作为保护范围的外延,包
含地下可能遗存区域和重要历史环境,以保障遗址历史文化信息的完整性;缓冲
区是遗址历史环境与外界现实环境过渡区域。
遗址公园的功能分区不同于城市综合公园的功能分区,其不仅仅要考虑游人
的不同年龄特征,儿童、老人、年轻人等游览需求;更侧重以遗址保护与展示、
及相关服务等功能构成为原则进行功能分区。通过对遗址公园调研结果的总结研
究,对遗址公园的主要功能构成包括以下两种方法:

5.2.1 以历史格局分区

以历史格局进行分区是根据遗址的历史格局进行分区,并且将遗址公园的功
能有机地安排的各个功能分区中,适合遗址的历史格局保持相对较完整,并且遗
址的面积较大的、遗址历史遗留的格局相对比较完整的大型遗址公园。其特点在
于从整体格局体现了遗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例如大明宫遗址公园和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功能分区都是依据历史格局进行
分类:大明宫遗址公园分为殿前区、宫殿区、宫苑区(如图 5-1a 所示)。圆明园
遗址公园的功能分区分为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区(如图 5-5b 所示)。两者在
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了遗址的保护、展示与相关配套服务的功能(如表 5-1
所示)。

-59-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a)大明宫遗址公园 b)圆明园遗址公园
图 5-5 遗址公园功能分区示意图
Fig.5-5 Function zoning diagram of part of the Heritage Park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表 5-1 大明宫遗址公园功能分区表
Tabs.5-1 Daming Palace Heritage Park feature partition table
殿前区 宫殿区 宫苑区
殿前广场 遗址保护工程 室外遗址展示
游客服务中心 遗址博物馆 文化遗址景观
文化研究设施 卫生间、相关旅游服务设施 旅游服务设施
宫墙文化展示设施 广场 自然景观
售票、卫生间
停车场、广场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5.2.2 以功能类别分区

根据遗址公园使用功能构成类别进行功能分区是根据遗址公园在功能上的
要求、遗址公园面积的大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自然条件、相关活动内容、维
护设施上的要求进行功能组织和功能分区。
遗址功能分区的类别包括三个级别(如表 5-2 所示):一级功能分区是以遗
址公园整体范围为分区对象,并且根据对遗址的核心保护、缓冲保护以及建立非
保护区的分区原则。分区内容包括:遗址核心游览区、历史环境过渡游览区与外
围综合功能服务区三大功能分区;二级分区是在一级分区的基础上,具体细化功
能分区,包括:遗址保护功能、遗址展示功能、遗址考古功能、综合服务功能、
生态环境保护、交通枢纽功能。三级功能分区是具体明确的使用功能构成。

-60-
第 5 章 遗址公园的功能构成及功能分区

表 5-2 遗址公园的功能组成
Tabs.5-2 The Heritage Park's functional components
一级功能分区 二级功能分区 三级功能分区(功能构成) 分区范围划定
遗址核心展示区 遗址展示区 遗址博物馆、室内遗址展示、 局部修复或模拟位于保护范围
室外遗址展示、遗址保护中心、 与一级建控地区带内,重建部
考古体验 分位于二级建控地带或缓冲区

遗址博物馆位于二级建控地带
或缓冲区内

历史环境过渡游 生态环境保护区 展示遗址周边历史环境与自然 建控地带及缓冲区


览区 风貌
遗址考古区 待发掘遗址 遗址保护范围内

外围综合功能服 综合服务区 商店、餐饮、办公、卫生间、 二级建控地带或缓冲区内,博


务区 其他设施 展区附近
交通枢纽区 停车场、广场

入口区 售票、旅游服务中心、安全保
卫、其他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平京城遗址公园 芒德维尔遗址公园 宋夹城遗址公园

吉野里遗址公园 汉阳陵遗址公园 鸿山遗址公园


图 5-6 分遗址公园功能分区示意图
Fig.5-6 Function zoning diagram of part of the Heritage Park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遗址核心展示区
遗址核心展示区,用来展示遗址本体风貌、历史文化信息与可移动文物等内
容。也包含针对遗址的保护工作和对遗址文化进行外延的体验活动,所以由遗址
展示区、遗址考古区构成(如表 5-3 所示)。

-61-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表 5-3 部分国内外遗址公园核心展示区功能构成表
Tabs.5-3 Part of the core exhibition area of the site of the park at home and abroad functional
structure table
序 遗址公园 遗址核心展示区
号 名称 遗址展示区 考古体验区 遗址文化体验
1 汉阳陵 地下博物、考古陈列、司马道 陶艺中心
遗址公园 考古体验场
2 三星堆 青铜馆、综合展览、室外遗址展
遗址公园
3 河姆渡 遗址博物馆、办公、室外遗址展示 河姆渡遗址文化体
遗址公园 验
4 殷墟 遗址博物馆、室内遗址展示馆、室外遗址
遗址公园 展示
5 赵王城一期 遗址博物馆、室外遗址展示
遗址公园
6 圆明园 遗址展览馆、室外遗址展示、圆明园研究
遗址公园 院、文物保护中心
7 宋夹城 遗址展览馆、后勤管理 宋军营
遗址公园
8 吉野里 南内城遗址、北内城遗址、仓库、集市遗
遗址公园 址、祭坛、祭坛广场、南村遗址、考古发
掘、北坛丘墓、生命弥生博物馆
9 鸿山 室外遗址、遗址博物馆
遗址公园
10 大明宫 遗址博物馆、室外遗址展示、文化遗址景 遗址考古体验中
遗址公园 观 遗址考古研究中心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①遗址历史展示区
该区域以发掘后的遗址遗存、出土的文物为展示对象,以此为基础进行展示,
展示的内容除遗址和文物外还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相关的活动体验
场地等内容。主要设施括遗址博物馆、遗址展示馆、遗址现场原位展示、遗址模
拟复原展示。
②遗址考古体验区
该区域以模拟待发掘和正在发掘的遗址为体验对象,目的是向人们展开考古
知识的宣传以及相关遗址文化知识的传播,使游览者初步了解考古的意义、流程、
注意事项等。并且通过相关设施使游客体验考古的乐趣,加深对遗址文化的理解。
主要设施有遗址保护中心、考古体验中心。
③遗址文化体验区
该区域以遗址主题文化安排各类遗址文化体验设施。例如宋夹城遗址公园安

-62-
第 5 章 遗址公园的功能构成及功能分区

排了宋军营的遗址文化体验。文化体验区也可以设置遗址文化体验的景观,创造
历史环境,从而表达遗址主题。
(2)历史环境过渡游览区
历史环境过渡游览区指的是展示遗址周边历史环境与自然风貌的区域。其范
围通常与建设控制地带及缓冲区一致,即遗址公园内保护范围以外的所有区域,
遗址外部空环境和遗址背景环境。包括遗址历史环境修复展示、开展野外模拟考
古等。处于特殊山形水系中的遗址,可在此展示其地形地貌;以农业生产为主题
的遗址公园,该区域还可作为农业生态展示区,合理搭配种植不同品种作物,综
合汇集不同观光、生态和传统农业园艺手段;以园林水系为主题的遗址公园可以
在该区域展示多样化的绿化景观,营造优美的园林风景。相对于遗址展示核心区,
历史环境过渡游览区的功能兼容性更大,功能组成相对更加综合,相当于建筑的
灰色空间,通常容纳园区的次要节点和次要轴线,是由遗址空间向城市空间过渡
的区域。例如鸿山遗址公园的历史环境过渡区由农业生态农业区(鸿山生态农业
园)、湿地生态展示区、休闲观光区构成(鸿山生态农业园)构成(如图 5-7 所
示)

图 5-7 鸿山遗址公园农业示范区
Fig.5-7 Hongshan Heritage Park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图片来源:引自赵文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06),
作者拍摄

此外历史环境过渡区有时还包括遗址考古区,鉴于这些遗址未被挖掘或者考
古完毕的遗址由于保护的需要暂不对外开放。
(3)外围功能服务区
外围综合功能服务区是为游客提供遗址游览相关配套设施的功能片区,根据
遗址公园的规模进行有机布局,具有集中与分散、成组团布局的特点:针对园区
规模较小的遗址公园,可以独立集中设置于一处;针对园区规模较大的遗址公园,
可以分散布局,成片进行服务。分为综合服务区、交通枢纽区及入口区(如表

-63-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5-4 所示)。
表 5-4 部分国内外遗址公园外围综合功能服务区构成表
Tabs.5-4 Part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ites outside the park function table service area
constitutes
序 遗址公园 外围综合功能服务区
号 名称 入口区 交通枢纽区 综合服务区 后勤办公区
1 汉阳陵 售票、商店、办公 停车场 卫生间、商店、餐饮
遗址公园 旅游服务中心 广场 养鹿场
2 三星堆 售票、商店、办公、游客 停车场 全园卫生、商店、餐饮
遗址公园 中心 广场 警务室
3 河姆渡 商店 停车场 卫生间、餐饮
遗址公园 卫生间 广场
4 殷墟 综合服务 停车场
遗址公园 卫生间 广场
5 赵王城一期 综合服务 停车场
遗址公园 卫生间 广场
6 圆明园 售票、商店、办公、旅游 停车场 卫生间、商店、餐饮 居住、办公、
遗址公园 咨询、 广场 储备
7 宋夹城 售票、办公、旅游咨询 停车场 商店、餐饮
遗址公园 广场
8 吉野里 停车场 停车场
遗址公园 中心历史公园 广场
博物馆(待建)
9 大明宫 办公、售票、 游客服务中心
遗址公园 旅游咨询 多媒体展示中心
广场停车场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5.3 遗址公园功能定量

影响遗址公园功能设施定量有很多因素:遗址公园使用人数、遗址公园的使
用面积、以及遗址公园根据建设意图对使用的量的要求等。根据调研总结成果[4],
遗址公园的功能定量在公园面积不同的情况下有以下规律(如表 5-5 所示):
建议全园面积不大于 300 公顷,方便人们对公园设施的使用。
表 5-5 遗址公园功能定量表格
Tabs.5-5 Form of functionality quantitative Heritage Park
2
项目名称 公园面积 150 hm 以上 公园面积 50-150 hm
2
公园面积 50hm 以下
2

遗址博物馆 5000-10000 m2 1000-5000 m2 小于 1000 m2


遗址展示馆 5000-10000 m2 1000-5000 m2 小于 1000 m2
(室内)
室外遗址展示 10000 m2 以上 5000-10000 m2 小于 1000 m2
2 2
遗址保护中心 3000-5000 m 1000-3000 m 小于 1000 m2

[4]
详细内容参见附录 D
-64-
第 5 章 遗址公园的功能构成及功能分区

考古体验 1000-3000 m2 500-1000 m2 小于 500 m2


2 2
文化体验 1000-3000 m 500-1000 m 小于 500 m2
游客服务中心 5000-10000 m2 1000-5000 m2 小于 1000 m2
售票、服务、办公、 1000-3000 m2 500-1000 m2 小于 500 m2
商店
停车场 10000 m2 以上 5000-10000 m2 小于 1000 m2
广场 10000 m2 以上 5000-10000 m2 小于 1000 m2
行政办公 3000-5000 m2 1000-3000 m2 小于 1000 m2
商店 1000-3000 m2 500-1000 m2 小于 500 m2
餐饮 1000-3000 m2 500-1000 m2 小于 500 m2
2 2
卫生间 1000-3000 m 500-1000 m 小于 500 m2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5.4 小结

本章在对遗址公园遗址空间布局的基础上,首先对遗址公园功能规划要素进
行了分析,总结了一般遗址公园的功能组成,包括遗址博物馆、展示馆、考古保
护与研究设施、遗址文化体验设施、游客服务中心、交通类和办公类的服务设施。
其次根据遗址公园的特殊性,总结了两种遗址公园的分区方法:以历史格局进行
分区;以遗址公园的功能构成特性进行分区,两者并不是完全区分,而是有机融
合。最后对遗址公园的功能定量进行了总结,并针对不同规模的遗址公园,提出
各功能设施的建设量的范围,作为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参考。

-65-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66-
第 6 章 遗址公园的规划结构

第 6 章 遗址公园的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是在对遗址布局和遗址现状保护等现状条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结
合对遗址公园的定位、立意、构思等思考,对规划范围内的规划要素进行合理安
排,统筹规划。针对遗址的布局情况,形成一个有机的规划结构。通过点线、面、
形式的构成确定规划范围内主要与次要功能、景观节点,利用路径及视域控制等
手段规划主次轴线,同时结合功能分区。为指导下一步的道路系统和景观系统的
规划打下基础。

6.1 遗址公园的节点设计

“节点”是一个抽象且应用较广泛的概念,《城市意象》中将“node”解释
为“重要的点”“是观察者借此进入城市的战略点”“它的影响波及整个区域,成
为这个区域的象征”。由此,在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节点”可以看作进入该
园区中的重要空间及象征性空间。除此,还可以延伸为园林景观中的重要景观点。
遗址公园节点空间是园区中干道交叉、转折形成的点状空间由不同形式的广
场空间、建筑空间,与周围环境共同组成的空间综合体,是人群活动的场所,也
是遗址公园认知中给人强烈印象的关键点。这类空间节点通常也是园区的集中开
敞空间,例如以遗址展览展示建筑、遗址博物馆形成的建筑空间节点、入口与文
化广场、景观小、休憩空间品等,它们成为人们聚集、交流活动的主要空间,重
点观景场所或被观景对象,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公园的使用状况和受欢迎程度。
遗址公园的节点空间根据构成内容可以分为建筑类节点、广场类节点、景观
类节点三类。

6.1.1 建筑节点

建筑类节点依靠的核心内容是遗址展示与文物展览,由此形成的遗址展览馆
与遗址博物馆通常称为遗址公园规划结构的核心节点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筑
类节点的关键是从建筑环境、功能布局、建筑形象、建筑体量等方面入手创造园
区的功能、景观制高点。其艺术价值与景观价值超过普通的建筑物,能形成突出
的建筑形象,成为一种强化节点的标志。
建筑的布局形式要符合地形,要在充分利用原有地形的前提下,进行建筑的
布局设计。同时不拘形式要满足规划结构和文化主题的要求,比如在规划布局结
构中要营造开敞发散空间的场所感,建筑布局是就要以中心放射式的布局形式为

-67-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主,如需要创作一个控制点空间,就要对于建筑的体量和高度有一个要求。节点
建筑设计还要注意建筑风格,风格要反映所要表达的文化主题,充分表现遗址所
反映出的时代和地域特色,建筑的尺度要和周边的环境相适应,建筑的材料要表
现一定的地域性,将地方特色融入到建筑的材料之中(如表 6-1)。
表 6-1 建筑节点的建筑风格
Tabs.6-1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building node
类型 图片示意
现代建
筑风格

复古建
筑风格

表格、内容:作者自绘、拍摄

例如鸿山遗址博物馆的设计,其所在遗址功能区位于全园的重要位置——遗
址公园的出入口,既要反映文化主题又要满足使用功能,博物馆以保护遗址为基
本功能要求,突出了遗址平面形象,使墓制、形制等历史信息得到充分展示,平
面设计象征弓箭,反映吴越争霸历史,三角型的入口形象起到引导游客游览的指
向性作用(如图 6-1 所示)。

图 6-1 鸿山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入口
Fig.6-1 Hongshan Heritage Park, site museum entrance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http://www.kgyzgylm.com/front/9.html

-68-
第 6 章 遗址公园的规划结构

表 6-2 建筑节点布局示意图表
Tabs.6-2 Building the node layout diagram table
建筑布局示意图 特点说明

建筑位于轴线中间位置,游客需要进入建筑才可以继续游览。建
筑的入口界面是建筑形象的关键。

建筑位于轴线的中间位置,被游览路线分割成为两个部分,中间
部分以架空或者只连接屋顶形式存在,游客可以选择进入一个展厅再
进入下一个,也可以直接穿过建筑。建筑入口及架空部分是形象的关
键。

建筑位于轴线一侧或者距离轴线很远,建筑前面有广场存在,同
时建筑后面与环境进行充分融合。广场成为聚集活力的关键。建筑入
口及面向广场一面是建筑形象的关键部分。

建筑位于轴线上或者一侧,建筑只有入口或部分露出地面,其余
部分位于地下,游客需要进入建筑才能继续游览完整的轴线。建筑地
上部分考虑导向性较强的形象是关键。

图表来源:作者自绘

6.1.2 广场节点

遗址公园中的广场节点是指规模较大的重要广场,而不是小型的入口广场或
转角小广场等。遗址公园中的广场节点是遗址环境处理的重点,它是遗址公园产
生综合功能的场所,是遗址公园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也是最具体现遗
址文化主题和气氛的开放空间。与道路交叉口及停顿空间相比,广场空间更为开
敞,步行空间更为集中,形状也更完整,与周围建筑物契合度高,能营建突出的
节点形象,给人以深刻的记忆。同时,遗址公园广场还通常是园区组织大型活动、
游客休憩、娱乐之地,构成遗址景观、改善遗址公园生态环境等多种机能。
许多遗址公园主题广场还具有纪念性、传承历史文化等精神功能,是遗址形
象的象征,遗址公园的广场空间形态反映了城市遗址文化。例如大明宫遗址公园
御道广场,大明宫含元殿御道是一条穿过唐长安城最大的皇家宫殿大明宫正南门
丹凤门,跨过碧波荡漾的龙首渠,直接通向大唐王朝权力之巅含元殿、宣政殿和
紫宸殿的皇家御道。御道广场的修复恢复了大明宫一方面体现了保护遗址的实际
意义,一方面也为成为人们了解唐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进行爱国主义教
育的重要场所。最后为城市经济建设发展做出贡献,为市民享受生活,休闲娱乐
提供场所。与此类似的还有金沙遗址公园的中国文化遗产纪念广场、三星堆遗址
公园综合馆广场、殷墟遗址公园的殷墟概览建筑广场,赵王城遗址公园的中心广
场(如图 6-2 所示)。
-69-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良渚陵遗址公园 三星堆遗址公园 大明宫遗址公园

殷墟遗址公园 赵王城遗址公园 金沙遗址公园


图 6-2 部分遗址公园广场示意图
Fig.6-2 Heritage Park Plaza diagram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广场在遗址公园中起到交通集散、提供活动平台、渲染遗址主题的作用,因
此,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规划布局的需要,还要考虑到活动表演展开方式、如
何体现遗址文化内涵。广场的设计要与所要表达的文化主题风格相一致,要和周
边的建筑共同营造出文化主题的氛围;同时还要考虑到广场的景观元素,例如在
广场的几何中心或轴线上布置反映主题文化的景观小品,如喷泉、主题雕塑等;
设计中还要考虑到活动表演的需要,保留相对完整和开敞的空间,通过铺装划分
出表演和观赏的区域,在观赏区还要考虑到休息设施的设计。
遗址公园公园的广场节点设计根据人的使用需要,要有两方面的考虑,广场
的聚集性和广场的流动性。
(1)广场的聚众性
广场的聚众性,也是聚集性,其主体是人,即人是广场的行为主体,广场是
为现实的人以及人在广场上的活动服务的。因此遗址公园广场设计必须引人入
胜,让人愿意逗留在广场中,才可以有机会体会遗址主题和文化。所以遗址公园
广场设计强调人性化设计的同时可以利用某些特殊的视觉规律和手段,使城市广
场环境中适合人性的部分得以突出。体现人性化设计,提高聚众性。
①横长向广场与竖长向广场
由于人的视野呈横向长,竖向短的椭圆形的特点。因此竖向的变化对人的影
响更大,建筑及环境设施在竖向的处理更引人注目(如图 6-3 所示)。横线与竖
线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在生活中绝大多数活动是横向运动,而竖向运动则需借助
工具、楼梯等。其实可以理解为横向运动是人力可为的运动,而竖向运动往往需

-70-
第 6 章 遗址公园的规划结构

借助外力。基于这样的心理影响,当人看到水平线时,就会体味到一种稳定感,
而且在真实环境中往往有物体来限定它,因此强调了它的有限性和可控制性。横
向的广场形式更适合表达稳重庄严的气氛,而竖向的广场则注重纪念、威严,显
示等级的空间感。

图 6-3 广场横纵向空间特点对比
Fig.6-3 Squar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contrast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②形成视觉焦点
视觉焦点的目的在于便于眼睛寻找观察对象,避免眼睛找不到停留点。中国
园林的点景手法就是运用了视觉焦点。它利用图底原理和秩序打断,在一个连续
序列中导入间断点,视线也就自然而然被吸引过去了,笔者根据观察总结出四种
形成视觉焦点的形式(如图 6-4 所示)。例如殷墟遗址公园的南部的广场,以灰
色铺装和绿色植被组成广场地面上,只安排了司母戊鼎、殷墟大门,和几棵树木,
尤其是殷墟大门的红色与地面绿色对比,分外突出,形成视觉焦点。

a)稳重 b)突出 c)均衡 d)自由


图 6-4 广场形成视觉焦点的方法
Fig.6-4 Square to form a visual focus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③重视细部设计
人的视角范围水平通常是 120 度,当集中注意力时约为五分之一,即 25 度。
人眼视角范围垂直约为 60°,视平线以上 27°,以下 33°。而且人们在广场行走过
程中时刻要注意脚下的路,向下视野就更大。所以对行人而言,视野内出现最多
的是地面、小型环境设施等。因此,在这些部位应设计一些适应人的审美规律,
例如地面材质的选择、图案的拼贴效果等。

-71-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2)广场的流动性
遗址公园节点是非静态的,充满了各种运动,并在人流、信息流的动态过程
中实现节点的高效运转。遗址公园的广场节点流动性体现在不同广场节点所反映
的遗址主题、承载的功能性质的不同,也就是功能的多样互补;同时也需要连接
广场节点的路径通达性较高,以加强不同节点广场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联系路线
的网络化(如图 6-5 所示)。

功能互补性 路线网络化
图 6-5 广场的流动性的图示
Fig.6-5 Square liquidity Caption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①功能的互补性
节点广场的功能复合化是指不同广场遗址主题的契合、附属设施的整体配
置、甚至形式上的呼应的共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综合系统。它以园区的整体遗
址文化为主导,体现游览的集聚效应:遗址展示建筑、园区公共服务设施、景观、
休憩等功能通过集中。功能多样互补,增加公众选择范围和吸引力,以获得完整
的印象深刻的游览体验。安排不同功能的广场节点时,也要注意功能的均衡布置,
相互平衡,避免设置不当,比例失衡,从而引起对园区的面积的浪费和对遗址主
题表达不充分。
②联系路线网络化
这里所提到的网络指的是,将联系不同广场节点的路线按等级由主及次,呈
网络状路线生长的路线骨架,以此为基础支撑不同节点广场。联系路线网络化的
目的是增加园区广场节点的整体性的同时,使游客游览的效率得到提高。

6.1.3 景观节点

景观规划的重点是突出景观美,是对游客的审美意识(思想感情、审美情趣、
审美理想等)和优美的景观形式的统一,遗址景观节点则是遗址美、自然美和艺
术美的高度融合,遗址公园的景观美学具有自身的独特特征而使本身区别另一种
事物的美的形态。遗址公园景观节点的设置就是利用审美学、生态学、遗址保护
等相关理论合理组织安排规划对象的各景观要素,使其和谐统一表现某一个景观
-72-
第 6 章 遗址公园的规划结构

主题,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享受。合理组织安排遗址本体景观节点、文化景观节点、
自然景观节点。
(1)遗址本体景观节点
遗址本体景观节点依托的是对遗址信息的处理。遗址本体景观的内容包括建
筑遗址、人类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各种遗迹场所、各种环境下的人类活动场景、某
些特定历史遗留物以及出土文物和一些特殊的文化形式。它们是原初性的遗址加
之后期场景恢复来综合呈现的。概括来说,遗址景观就是由组成遗址的各个特征
元素及它周围能反映真实完整原初环境的一切物质作为载体而呈现出的景观整
体。针对不同类型的遗址,其遗址节点的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如地上与地下遗址
的处理,宫殿遗址与陵寝遗址。通常遗址本体景观节点与建筑、广场遗址相结合
成为园区的核心节点。
(2)文化景观节点
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按照德国地理学家 Carl Troll 的定义,景
观是一个广义是“人类生存空间的‘空间和视觉总体’”。景观被人类开发利用,
不可避免地要被改造,人类为了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还要建造新的地物和实
体。这种部分或整体被改造的自然景观和人工实体,统称为文化景观。[19]其特点
是被改造和修复的自然景观和建成的环境景观并存。在遗址公园的文化景观节点
布置中,无论是经过改造的“遗址”,还是新建的景观设施,其都受到遗址文化
与主题的约束,从某种意义上讲,遗址性景观即是文化景观。
①物质文化景观
物质文化景观是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造的实物景观,跟遗址主
题息息相关。景观设计的内容包括建筑、雕塑景观等要素表现。
②精神文化景观
精神文化景观是人们认识遗址的历史信息、遗址文化、历史精神、历史风貌
的途径,表达的方式以美学感受的文学、美术、音乐、戏剧为主,反映当时历史
的社会制度、民间生活风俗习惯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连在一起的,不能截
然分开。如为了反映盛唐时期大明宫建筑的恢弘,与社会繁荣,大明宫遗址博物
馆给利用模型制作、文字说明等多种手段进行表达,将大明宫的“千宫之宫、万
国来朝”的盛大场面立体地展示给游客,创造了物质、精神景观合一的景观节点。
(3)自然景观节点
广义的自然景观是指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自然面貌未发生明
显变化的天然景观,如高山、极地、热带雨林及某些自然保护区等。狭义的自然

[19]
引自(美)格兰特•W.里德(Grant W.Reid)赵良译,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M],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4
-73-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景观是指由自然要素,如山川、水域、动、植物构成的景观。
遗址公园的自然景观节点常指以多样化的植被、水体、地形等自然形成的天
然素材作为规划元素,其节点构成形式常与室外遗址展示、广场以及文化景观结
合,特别在以园林为主的遗址公园规划中,完全独立的自然景观节点很少存在,
常常作为景点存在于自然景观片区中。

6.2 遗址公园的轴线设计

“轴”在古代文献中的字意主要是旋转轴,后来又有了“中心”的意思,在
后期的儒家文献中则更强调了“居中”、“不动”和南北方位的内容。轴线通常
是指一种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20]
遗址公园轴线的规划设计是园区要素结构性组织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遗
址公园的轴线是通过园区的道路交通体系及其与建筑、景观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并且是人们认知、体验遗址公园环境和遗址文化的一种基本途径。如遗址公园中
与遗址相关的主要道路、线性形态的开放空间及其端景等,这种轴线常具有沿轴
线方向的向心对称性和空间运动(时常还伴随人流和车流运动)特性(如图 6-6
所示)。

a)道路限定轴线 b)标识点限定轴线 c)植物限定轴线


图 6-6 限定轴线的途径
Fig.6-6 Limited to the axis of the ways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由于受到规模和遗址条件的限制,遗址公园的轴线通常指的是空间形体轴
线,也即是空间意义中的线性要素。遗址公园的轴线是在遗址公园中起总体结构
性的空间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在遗址公园中起组织和控制遗址展示及相关
空间的作用,是遗址公园空间的结构骨架,通过轴线可以串联起园区的交通、景
观、用地功能等系统。遗址公园的轴线一般在园区整体的形态结构的布局中处于
支配地位,并且兼有着其他的功能。尤其是园区的主要轴线,是基于整体的,往
往包含对于园区整体规划设计发展起着支配作用的要素。

[20]
引自成亮,浅析城市轴线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J],现代城市研究,2009(01)
-74-
第 6 章 遗址公园的规划结构

6.2.1 遗址公园的轴线构成要素

构成遗址公园的关键要素为遗址、建筑、道路广场、地形、植物,这些要素
相辅相成,通过一定的组合和构成方式共同构建出轴线空间序列。
(1)地形

a)凸起地型的轴线组织 b)凹陷地型的轴线组织
图 6-7 地型的轴线组织
Fig.6-7 Ground-axis organization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地形是遗址公园建设的基底与骨架,是形成遗址公园遗址文化空间、自然园
林的实体要素,是轴线创造的前提。地形可以通过起伏变化,控制人们的视线,
形成不同性格的空间。例如可以通过对地形的处理来强化对人的视线的控制,突
出强化节点的重要性和制高点作用。也可以借住于地形高低起伏的特点来引导人
的视线,打破轴线的单一性,不让轴线一望至底(如图 6-7 所示)。在中国自然
山水园中我们经常看到通过地形起伏变化来丰富轴线景观的实例。例如扬州古城
遗址公园中的遗址博物馆节点就是通过地形引起的轴线进行突出和强化的,节点
南面由于地形高差而设置的垂直步行阶梯直线约 100 米,结合环境的布置,突出
了轴线对于节点的控制。又例如良渚遗址公园的园林部分轴线空间是通过地形的
不断起伏变化进行表现,其作用是引导人们的视线从低到高再到低,虚实轴线空
间结合(如图 6-8 所示)。

图 6-8 良渚遗址公园起伏地形对轴线的控制
Fig.6-8 Liangzhu Heritage park rolling topography axis control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75-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2)水景
水作为轴线设计时不能孤立考虑,应充分结水的流动、倒影的特性,巧妙利
用水的这些特性可以加强轴线的指向性和引导性的作用。以流动性的水作为轴
线,是建立点对点轴线的重要手段,其特点是带有明显的指向性,对水流的设计
会引导游客进行游览,一般来讲,水轴的端点处会布置重要的节点,沿轴线也会
布置景观节点(如图 6-9 所示)。

a)水面的环绕边界轴线 b)水面的线性轴线
图 6-9 水的轴线组织
Fig.6-9 The axis Organization of water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大面积的水面视域开阔、坦荡,有托浮岸畔和水中景观的作水面的基底作用
能将不同的空间、景点连接起来产生整体感。例如曲江池遗址公园的以中心湖面
的岸线建立的边界轴线,将多个景观节点布置在岸线上,利用水的倒影突出节点
的轮廓,渲染气氛的同时也利用大面积水域产生的岸线边界形成了环形轴线(如
图 6-10 所示)。

图 6-10 水流 岸线建立轴线
Fig.6-10 The water shoreline establish axis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植物
植物在园林空间建构中可以起到构成空间、形成障景、控制私密性等作用。
植物是建构园林轴线空间最频繁使用的实体要素。植物在构建园林轴线间中的作
用是基于植物本身可以作为园林空间中的物质实体来构成如同建筑中的垂直面、
-76-
第 6 章 遗址公园的规划结构

顶平面和地平面,形成实在的或暗示性的空间限定。将植物材料组织起来可以引
导视线、开辟透景线、加强焦点作用以及安排对景和借景,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绿
色植物经常作为绿色实体界面来限定园林空间,如草坪,在许多园林设计作品中
经常会用到大面积的草坪,草坪能提供开阔的视线大草坪在树丛的围合下很好的
控制游人的视线方向,形成视觉轴线。如在汉阳陵遗址公园,利用高大乔木作为
植物的轴线限定素材,同时控制好垂直高度与水平道路宽度的比例,制造了印象
深刻的景观视觉轴线(如图 6-11 所示)。

图 6-11 植物建立轴线
Fig.6-11 Plants to establish axis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道路
各种直线的平行和交叉是组织几何构图的重要手段,规则式园林中的几何构
图多是通过道路广场界定的直线构成的,因此道路也是轴线重要的组成部分。通
过道路、广场组成的硬质界面,编织成一个主次分明,条理清晰的几何网络,形
成纵横交错的轴线系统,构成园林布局的骨架(如图 6-12)。

图 6-12 道路的轴线组织元素
Fig.6-12 Organizational elements of the axis of the road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地面铺装是形成广场空间形态的底界面的重要部分,铺地部分的平面形式对
于广场总体形态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恰当铺地形式有助于强化空间的轴线
感。形态比较完整的广场可以选择整体感较强的统一铺装图案,整体的图形形式
有助于界定完整的空间形态,增加人们的视觉感知,进而突出空间的轴向感。也
可以重复使用某种图案如方格网,取得统一的视觉效果使广场形成明显的轴向视
线引导,强化了人们对轴线空间的感知(如图 6-13 所示)。
-77-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a)单方向铺装形成的轴线 b)中心发散方向形成的轴线
图 6-13 铺装形式对轴线的影响
Fig.6-13 The pavement forms of axis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例如三星堆遗址公园的综合馆广场的地面铺装,广场呈半圆状图形,位于主
要轴线的关键节点位置,由于形状较为规整,采用的圆形扩散式的、整体式的铺
装形式,凝聚了向心的作用(如图 6-14 所示)。

图 6-14 铺装形式形成轴线
Fig. 6-14 Pavement form the axis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5)建筑
①遗址建筑
遗址公园中,遗址建筑经常作为轴线空间的标志物,统帅并控制轴线空间序
列,加强轴线的秩序感与节奏感。园林建筑作为标志物通常可以在三维体量方面
取得明显的效果(如图 6-15 所示)。三星堆遗址公园的青铜馆,由于其独特的
造型,突出了三星堆文化的宏大、神圣、圣洁向上的形象,成了全组景象的主体
和观赏视线焦点,丰富了中轴线的景观效果。

图 6-15 通过建筑元素塑造轴线
Fig. 6-15 Architectural elements shaping the axis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78-
第 6 章 遗址公园的规划结构

②园林小林建筑
园林小品是园林中装饰性的要素,用来点缀景观,烘托园林气氛的。恰当的
园林小品题材和造型能很好地表达园林气氛,同时园林小品还可以作为一排竖向
要素出现,起到加强轴线空间的作用。如大明宫遗址公园御前广场两侧的灯柱,
与园林建筑相结合,进行线性排列,产生强烈的空间序列感,很好地强调了实现
纵深感,强化了竖向矩形广场的轴向空间,为强化含元殿遗址节点进行了铺垫。

6.2.2 轴线构成方式

完整有序的园林空间形态是依靠良好的轴线构成方式的,因为轴线的构成方
式是运用轴线的基础,对园林布局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主要有连接、对称、
均衡三种基本构成方式。
(1)连接
表 6-3 轴线的连接形式
Tabs.6-3 The axis of the composition in the form
轴线的组成形式图示 形式特征
两个实体节点之间的连线形成实体轴线

两个虚节点之间的连线形成视觉轴线

限定边缘的空间可以形成轴线

相同几何体之间形成相同或相似空间序列创造出轴
线

两个空间的节点的连线可以形成轴线

两个场地的中心标志物之间的连线可以构成轴线

多个空间节点的连线可以构成轴线

表格、内容来源:作者自绘

园林轴线的连接指以线性连接的方式将构成要素组合成轴线的形式,它是视
觉上形成轴线的最基本形式,也是形成“线性”形态的基本方式(如表 6-3 所示)。

-79-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①以物质元素为主
园林轴线的构成要素既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载体如树木、遗址、建筑、构
筑物等,也可以是一些形式自由的线状形态如道路、河流、绿化带等。它们之间
或者是相互连接或者是自身已经具有凝聚成空间的导向指示性等,均是构成园林
轴线的物质因素。以物质元素为主组成的轴线成为遗址公园建立轴线的重要方
式,其组合方式有如下几种:
②以精神元素为主
园林轴线的构成除了实体的物质因素之外,还有是需要人们视觉与心理上的
感知的,尤其是物质因素不明确或没有具体的物质作引导限定时,就必须依靠于
视觉与心理上的感知。同时,“连接性最终的感知还是由人的视觉与心理来共同
完成的,尤其是在一些缺少甚至没有物质限定的情况下,视觉的连接感就成为最
根本的途径。”[21]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借景手法就很好的运用了这种方法:对
于相距较远的景点或节点可采用借助视线的方法来将它们按轴线的关系进行连
接,并使轴线序列有一焦点或尾声。

a)对称 b)均衡
图 6-16 对称、均衡的轴线组成方式
Fig.6-16 Symmetrical and balanced composition to the axis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对称
对称是最规整的构成方式之一,而对称图形之所以能够形成轴线是因为其本
身是一种线形的基准,而各种形式要素与空间要素都分布在基准两侧,只是轴线
会更强调纵向的基准。轴线主要是对称图形强调出的线性方向,清晰明了的对称
轴线可以让视觉在短时间内找到基准,同时对称轴也可以是虚形的、可以是无限
长的,只要其中心位置比其他构图元素更居主导地位并不断地保持图形暗示,那
么就可以引起视觉的停留与关注(如图 6-16a 所示)。

[21]
引自汤潇 ,齐康:城市与建筑的文化漫谈(上),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1)
-80-
第 6 章 遗址公园的规划结构

(3)均衡
根据杠杆原理我们知道,一个远离平衡中心、意义上较为次要的小物体同一
个靠近均衡中心、意义上较为重要的大物体是可以达到平衡的,同时平衡中心在
视觉上就形成了轴线。因此园林轴线也是同样道理,根据视觉完形效应,平衡中
心在视觉上有助于形成轴线。平衡构成形成的轴线形式别具魅力,平衡轴线相互
之间的制约关系相对简单轻松,并不像称形式那样明显严格,因此平衡形式构成
的轴线也就显得更加轻巧活泼、更加动感而富有活力(如图 6-16b 所示)

6.3 遗址公园的面域设计

遗址公园的面域设计针对范围较大,很大程度上与遗址公园的功能分区中以
功能类别分区的阐述的对象类似(详见 5.2.2)。一般情况下遗址公园的面域是
以整个建筑控制地带为遗址背景环境,包括遗址现场展示区、遗址模拟展示区、
园林绿化区(遗址历史过渡区),部分遗址公园根据规划需要还包括一些湿地生
态展示区和生态农业展示区等特色区域组成。

6.4 遗址公园的结构形式

根据遗址公园的遗址分布形式及公园的使用特点,遗址公园的结构形式有规
则式、多中心放射、鱼骨式、和混合式四种。

6.4.1 规则式

规则式遗址公园又可以称为整形式、几何式、建筑式、图案式,以遗址主题
或遗址保护建筑空间布局作为主要风景题材(如图 6-17 所示)。有明确的中心
轴线,各种规划要素基本以对称、局部对称布置,并且轴线相交处往往是节点空
间。这类公园的布局具有庄严、雄伟、肃静、整齐、人工美的特点。规划布局时
应注意避免过于严整而造成呆板。规则式的布局方式不适合规模较大的遗址公
园,园区规模较大会造成轴线过长,不宜组织游客体验遗址、游览公园。如宋夹
城遗址公园,园区面积 50hm2 左右,主要结构主要由一条南北长 1000 米和一条
东西长 700 米左右的轴线为遗址公园主要结构支撑,主要遗址展示、景观景点分
布在四个端点及轴线交叉处,距离较远,不便游客游览欣赏。

-81-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图 6-17 规则式规划结构形式对比
Fig.6-17 Rule-planning structure comparison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6.4.2 多中心放射式

多中心放射式的遗址公园规划布局以多个遗址空间节点或景观节点为中心
进行放射式地空间构架,园区主干道、次干道、景观视廊构成了放射式轴线,联
系不同的功能空间(如图 6-18 所示)。这种组织方式的遗址公园功能分区明确,
相关功能布置、景观设置围绕中心点形成组团,在遗址主题框架内,每个组团遗
址主题突出自身特色,适合遗址规模较大的遗址公园建设。如鸿山遗址公园(规
划方案)就以农业生态展示区为核芯,再以遗址现场展示、综合功能服务、湿地
生态展示、出入口服务功能为四个主中心组织了遗址展示区、功能服务区、湿地
展示区、和出入口功能服务区四大片区,再利用环形路线进行串联,组织相关附
属配套设施。构成了不同层级的多中心放射式结构。

图 6-18 多中心规划结构性形式对比
Fig.6-18 Structural form of comparative multi-center planning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82-
第 6 章 遗址公园的规划结构

6.4.3 鱼骨式

明确一条主要的展示道路贯穿整个遗址公园,这条主要展示道路也是园区主
要轴线,园区的重要遗址节点、功能设施均围绕中轴线线进行布置,形成园区的
主要功能区(如图 6-19 所示)。其余次级道路、景观轴线、视觉廊道分别与这
条主要道路相连,形成类似鱼骨式结构的园区规划结构。适合重要遗址呈线性分
布的考古遗址公园。如那不勒斯遗址公园,以村落和农田的交界线作为园区的主
要景观轴线,结合主要园区步行道布置了别墅遗址、酒吧、剧院、农田遗址等节
点,又通过桥梁、园区小路进行放射发散式,从主要步行线生长出许多次要步行
道联系园区其他部分。

图 6-19 鱼骨式规划结构性形式对比
Fig.6-19 The fishbone planning structural form of contrast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6.4.4 混合式

遗址公园由于占地面积广,遗址分布散,功能要求多样,所以对于整体遗址
公园来说,混合式是一种常用的规划布局结构形式(如图 6-20 所示)。这种布
局方式比较灵活,适应性强,由规则式、中心放射式、鱼骨式等多种模式混合而
成。由于混合式中不同的功能布局模式对于不同的遗址区,不同的功能主题区具
有较强的适应性,是契合遗址公园整体布局最合理的布局模式。例如大明宫遗址
公园,由南门主入口到太液池岛状景观为中心轴线,轴线空间安排了丹凤门、含
-83-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元殿等园区最重要的遗址,御道广场将殿前区的轴线空间放大,两侧的功能设施
也呈“对称式”的布局,是规则式和鱼骨式的规划布局结合;整个园区分为三大
功能区,每个区域的主题、中心明确,又符合了多中心的布局规律。大明宫遗址
公园的规划结构形式是混合式遗址公园结构的典例。

图 6-20 混合式规划结构性形式对比
Fig.6-20 Hybrid planning structural form of contrast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6.5 小结

遗址公园的规划结构是指在对遗址进行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对规划范围内的
遗址保护、遗址展示、道路交通、景观规划元素等进行合理安排,统筹规划。通
过点、线、面的形式对遗址公园的主要与次要功能、景观节点,利用路径及视域
控制等手段布置主次轴线,同时结合功能分区,将整个规划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遗址公园的功能分区除了对遗址公园进行范围较大功能划分以外,还要针对
每个功能片区内的具体功能从定位、定量方面进行具体布置,规划安排主次要遗
址保护、展览节点,再通过主次干道与景观视域控制形成主次轴线将园区重要的
节点将不同的功能分区进行联系。

-84-
第 7 章 遗址公园的道路交通系统

第 7 章 遗址公园的道路交通系统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目的是为遗址公园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人车流线循环系统,
保证人车的可达性,同时也加强了各个功能区、景点之间的联系,其内容主要包
括遗址公园道路交通模式、遗址公园道路分类分级、遗址公园出入口、停顿空间
停车场和遗址公园游览路线的规划设计这五个方面。
遗址公园的交通布局需要合理利用地形,综合地形、规划结构、道路等级、
遗址布局等因素确定园区的主次出入口、各级道路、停车场、广场,结合园区地
形地貌、整体规划与景观要求,同时根据游客活动的需要,安排园区的各级游览
路线。同遗址布局的特点和现有的自然环境、城市道路交通和城市发展紧密结合。
不能损伤遗址本体与破坏周围的历史风貌整体环境。

7.1 遗址公园道路分类、分级

遗址公园的道路交通系统,分为外部道路交通系统和内部道路交通系统。外
部道路交通要求快速便捷,内部道路交通要体现慢而婉约的原则。内外交通道路
根据遗址公园的保护区划和功能分区采用不同的道路等级。

7.1.1 对外交通

遗址公园对外交通道路是指与遗址公园相连接的城市道路。为了使客流和货
流能够快速通达与便捷到达,对外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快速便捷为基本条件。位
于城市中央的遗址公园的对外交通道路应考虑与周围城市地铁、公交、铁路及主
要公共交通设施的衔接;位于城乡城市边缘、甚至郊区的遗址公园的外部道路交
通应充分利用该地区的高速路、国道、省道、公路等现有各级道路(如图 7-1 所
示)。必要时可以因地制宜地对现有道路进行改造,或者建设“遗址专用通道”。
为了保持遗址公园的独立性和完整性,遗址公园对外交通止于遗址公园范围
外,到达公园的入口或边界应终止。在对外交通和遗址公园边界中间要适当留有
保护及缓冲区域,考虑出入口处机动车对遗址公园内的空气污染的影响。同时,
在缓冲区域内应根据遗址公园游览人口容量建设停车场。对外部道路交通规划
时,应对其周边各类交通设施和流量做出必要的调查、分析和预测,针对各类交
通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85-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a)位于城市边缘的对外交通(鸿山遗址公园) b)位于城市中心的对外交通(圆明园遗址公园)
图 7-1 遗址公园对外交通图示
Fig.7-1 Heritage park outbound traffic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7.1.2 内部交通

遗址公园的内部道路交通,要满足人们游赏、货物运输和消防功能等要求,
其中游赏功能为内部道路交通的主要功能。内部道路交通要符合方便停靠并适合
考古遗址公园特点的要求。在流量设计上要与遗址公园所能承载的游人容量相协
调,在流向上要与考古遗址公园保护与展示分区相连通。考古遗址公园内部道路
交通分为三个类型:外环路、内环路和游赏园路。
(1)外环路
外环路一般位于环境协调区,除满足公园供应、消防等要求外应限制机动车,
以环保电瓶车辆或观光型自行车的交通方式为主。外环路起到串联起考古遗址公
园环境协调内设置的小型活动场地和综合性博物馆的功能。通道路横断面宽度较
大,通常在 5-10 米之间,可以承担 3-5 股人流并行及机非共行的双向四车道(一
块板),材质一般由硬质铺装构成。是连接重要遗址展示、景观节点及园区其他
重要功能的重要园路,也是园区规划主轴线、开敞空间依托的主要路径(如表
7-1 所示)
表 7-1 部分遗址公园外环路宽度、材质统计表
Tabs.7-1 Heritage Park Outer Ring Road width material Tables
遗址公园名称 横断面宽度(m) 材质
汉阳陵遗址公园 12 沥青路面
三星堆遗址公园 5 沥青路面、水泥路面
河姆渡遗址公园 5 沥青路面
殷墟遗址公园 5 沥青路面、水泥路面
赵王城遗址公园一期 5 沥青路面
圆明园遗址公园 7 沥青路面、水泥路面
宋夹城遗址公园 10 沥青路面
金沙遗址公园 7 沥青路面、水泥路面
-86-
第 7 章 遗址公园的道路交通系统

大明宫遗址公园 10 沥青路面、水泥路面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注:表格中数据为约值,以实际测量为准

(2)内环路
遗址公园的内环路位于建设控制地带之内和各个功能区之间,连接各展示地
点,主要以步行交通为主,可以适量设置环保型电动游览车或观光型自行车,禁
止机动车通行。通道路横断面通常在 3-5 米之间,可以承担 2-3 股人流并行,材
质一般由硬质铺装构成。是连接园区次要遗址展示、半开敞空间、景观节点及的
园路(如表 7-2 所示)。
表 7-2 部分遗址公园内环路宽度、材质统计表
Tabs.7-2 Part of the Heritage park loop width , material Tables
遗址公园名称 横断面宽度(m) 材质
汉阳陵遗址公园 6 硬质铺装
三星堆遗址公园 3-5 硬质铺装
河姆渡遗址公园 3 硬质铺装
殷墟遗址公园 3.5 硬质铺装
赵王城遗址公园一期 2.5-3 硬质铺装
圆明园遗址公园 5 硬质铺装
宋夹城遗址公园 5 硬质铺装
金沙遗址公园 5 硬质铺装
大明宫遗址公园 3-5 硬质铺装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注:表格中数据为约值,以实际测量为准

(3)游览园路
园区小路是园区内等级最小的道路,由主次道路深入到各分区内的路线,园
区小路面宽尺度较小,根据公园遗址点实地分布情况及遗址展示分区,布置步行
小道供游人游赏参观,通常在 1-3 米之间,可以承担 1-2 股人流通行,材质选择
也较灵活,可由硬质铺装、沙砾、软质铺装构成,是连接园区次要必要性服务设
施、私密空间以及景观节点的园路(如表 6-3 所示)。在未确定可能存在遗址的
区域,游赏支路面层材料尽量采用砾石、碎石散置或架空木栈道等当地可还原材
料铺砌,避免因修路而造成对可能存在的遗址的干扰和破坏。在确定的遗址展示
区域,游赏支路面层材料颜色应结合史料研究,可釆用砂石、砾石、板拼、透水
生态砂等(如图 7-2 所示)。

-87-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图 7-2 广场形成视觉焦点的方法
Fig.7-2 Heritage Park pavement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表 7-3 部分遗址公园游览园路宽度、材质统计表
Tabs.7-3 Part of the Heritage park tour walk road width ,material Tables
遗址公园名称 横断面宽度(m) 材质
汉阳陵遗址公园 2-3 沙石、石板、软质铺装
三星堆遗址公园 2-3 沙石、石板、软质铺装
河姆渡遗址公园 2.5 沙石
殷墟遗址公园 1-2 石板、沙石
赵王城遗址公园一期 1.5 沙石、石板
圆明园遗址公园 2-3 板材、软质铺装
宋夹城遗址公园 1-3 沙石、石板、软质铺装
金沙遗址公园 2-5 沙石、石板、软质铺装
大明宫遗址公园 1.5-3 沙石、砂石、石板、软质铺装
雅典奥林匹克公园 3-5 沙石

皇城根遗址公园 2-5 石板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注:表格中数据为约值,以实际测量为准

园区的道路等级划分主要依据其承担的交通功能的属性,交通性的道路等级
较高,观赏性道路次之,遗址公园受制于地形、规模、遗址特征与人流需要等因
素限制,园区的交通性道路经常与观赏性道路合一,形成一级园路,联系园区最
重要的遗址展示、景观、交通出入口、广场等部分;二级园路以观赏性道路为主,
承担园区其余次要遗址点、景点及服务设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园区小路是
纯粹的观赏性园区路,等级最低,交通量最小。

7.2 遗址公园出入口

目前我国的遗址公园管理以封闭式或者半封闭式为主,出入口作为一个公园
的起始,仍然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公园出入口是联系园内与园外的交通枢纽,是
由街道空间过渡到公园空间的转折和强调,是园内景观和空间序列的起始,在整
个公园中起着“承上启下”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遗址公园承载的历史文化要求
遗址公园的出入口形成特色,具有可识别性的标志性作用,激发游人兴趣,创造

-88-
第 7 章 遗址公园的道路交通系统

出独具一格的出入口形象。

7.2.1 出入口的布局

遗址公园出入口的类型主要分为主入口、次入口以及专用入口。
一个公园的主要出入口通常有一到两个,是全园游客出入最多的地方,也是
给游人第一标志性印象的景点。主要入口的确定,取决于公园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园内功能分区的要求、以及地形的特点等,全面衡量综合确定。一般主要入口应
与城市干道、游人主要来源方位及公园用地的自然条件等因素协调后确定选择合
理的出入口的位置。主入口主要承载公园步行人流的需要,其位置需要面向市内
主要干道或广场,能够联系城市主要交通路线,尽量减少外界交通的干扰,避免
设置于主要街道的交叉口上;位置明显游人易发现。
公园的次要出入口通常为一到两个,以承载公园的车流需要为主,通常会布
置停车场,同时结合园内功能、交通组织以及城市环境而设置。
专用出入口通常为一个,主要为园务管理,运输和内部工作人员的方便而设,
不对外开放,一般设在比较僻静处,设施也非常简单,留足回车的空间即可。
笔者根据调研资料将其三种不同的入口同遗址公园、城市道路的关系归纳为
以下几个类型分别论述:
(1)城市道路位于公园一侧
城市道路位于公园单面布置公园入口的情况较为少见,除特殊自然条件、遗
址条件及城市环境等因素影响,应尽量避免。须要单侧布置时,特别注意要控制
遗址公园的规模,根据调研,建议以 15-20 公顷为上限。或者选择城市道路交通
压力较小的一侧设置,避免集中人流车流造成对公园入口的压力及遗址体验的负
面作用(如表 7-4 所示)。

-89-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表 7-4 单面道路的遗址公园入口组织
Tabs.7-4 Sided road Heritage park entrance Organization
入口类型 图示说明

城市道路位于公
园一侧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车行与步行入口、园区管理专用入口进行混合设置。由于集中设置,应处理
好管理入口、游客出入口及停车场的关系,避免流线交叉造成交通混乱:一般将
游客入口设置主入口,前面形成集散广场,两侧依据需要布置停车场及其他入口
需要。如殷墟遗址公园,园区主入口为游客入口,入口前是集散广场,东西两侧
侧根据需要布置了停车场,部分给游客使用,部分为园区内部使用,办公出入口
布置在了最西面,相对隐蔽,解决了流线交叉的问题。由于入口相对单一,园区
内部游线起始点相同,增加了游线起始点的可识别性,对入口形象要求较高。
(2)城市道路位于公园两面或三面
这两种方式的入口方式较为常见,通常适用规模中等的遗址公园,通过调研
建议其上限为 150-200 公顷(如表 7-5 所示)。

-90-
第 7 章 遗址公园的道路交通系统

表 7-5 双面或三面道路的遗址公园入口组织
Tabs.7-5 Heritage Park entrance Organization sided or three-sided road
入口类型 图示说明

城市道路位于
公园两面

城市道路位于公园
三面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通常情况下临近城市主管道一侧布置公园步行主入口,城市次干道上布置车
行入口及、步行次入口及园区专用入口;例如意大利那不勒斯遗址公园,其西面
沿海岸线干道布置了多个步行主入口,车行入口及步行次入口设置在北面的城市
次干道上;或者围绕公园的城市道路交通量不大的情况下,步行、车行入口可同
侧布置。例如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公园,由于区位原因,东侧城市干道交通量较
小,公园的车行入口、步行入口(公园主入口)进行了同侧布置,两入口相隔
100 米左右,乘车游客可通过游客中心进入公园,步行次入口布置在北面;或者
根据公园的实际需要,确实须将步行主入口、与车行入口统一布置在城市交通量
较大干道一侧时,需要在园区与城市主干道之间增加辅路。例如日本吉野里遗址
公园及宁波余姚河姆渡遗址公园,分别在园区与城市道路之间修建了约 50 米和
100 米的辅路作为交通过度,缓解了干道对公园的交通压力。

-91-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3)城市道路环绕公园四面
公园四面均为城市道路适用规模较大的遗址公园,笔者通过调研建议其下限
为 300 公顷(如表 7-6 所示)。
表 7-6 四面环绕道路的遗址公园入口组织
Tabs.7-6 Sided road Heritage park entrance Organization
入口类型 图示说明

城市道路环绕公
园四面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其主次入口的布置原则基本与两面和三面相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园区面积
较大,公园出入口的数量应该分布均衡,例如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及无锡鸿山遗
址公园(规划方案版)在公园四个方向或者三个方向均设置了主次入口,而圆明
园遗址公园只有西南两个方向的入口,给游客体验东北方向的遗址带来不便。
(4)城市道路穿越公园
城市道路穿越公园是受制于自然环境、城市道路以及遗址条件造成的。这种
情况下的主次入口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西安汉阳陵遗址公园中间穿越了
机场高速,就分别在道路南北方向设置两个主入口(如表 7-7 所示)。

-92-
第 7 章 遗址公园的道路交通系统

表 7-7 道路穿越遗址公园入口组织
Tabs.7-7 Road through the site of the park entrance Organization
入口类型 图示说明

城市道路穿越公园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7.2.2 出入口的形象

入口空间是游人进入公园空间首先感受到的环境,也是遗址公园空间的第一
序列,入口空间作为空间领域的界定与导入,不仅需要符合实际的使用功能的需
要,而且还需要揭示了某种文化内涵(如表 7-8 所示)。
表 7-8 双面或三面道路的遗址公园入口组织
Tabs.7-8 The Heritage Park entrance image type chart
入口风格 图片示意
雕塑风格

现代建筑风格

复古建筑风格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93-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遗址公园的入口形象大致分为三类:
(1)雕塑类风格形象
这类入口的形象一般位于城市道路与公园相交处,也是公园整体形象的最开
始最直接的直观表达,通过材料、颜色、字体等综合元素体现其遗址要传达的历
史精神,通常以雕塑的形式存在,例如杭州良渚遗址公园与洛阳隋唐遗址公园。
(2)现代建筑风格形象
这类入口形象为了反映遗址的价值,通常会从其相关历史文化中提取精髓部
分加以抽象与演绎,同时结合基地周围环境进行艺术创作。例如四川广汉三星堆
遗址公园入口形象主题是由三星堆面具演变而来,使人印象深刻。而河北邯郸赵
王城遗址公园的入口充分结合地形与园区整体规划,以拉伸天际线的横向构图与
竖向灯柱构成的序列进行对比,烘托王城的主题气氛。
(3)复古建筑风格形象
这类入口形象顾名思义,是以最“历史”的方式对遗址的历史文化进行展示,
这类入口的最大特点是,入口形象是园区整体风格的延伸与精华,并且常以中轴
对称的形式进行布置,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丹凤门入口形
象。
影响公园入口的因素有三个重要因素:遗址文化、园区整体风格、地形地貌。
其中遗址的地域特性是核心,因为它代表了遗址的唯一性;对其进行现代演绎或
者是仿古复建要依据园区的整体风格、规划的理念确定;地形地貌对遗址公园入
口的形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游客的视觉影响以及突出公园主题的作用(如图
7-3 所示)。

图 7-3 影响遗址公园出入口的三要素
Fig.7-3 Impact of the three elements of the site of the park entrances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94-
第 7 章 遗址公园的道路交通系统

7.3 遗址公园停顿空间及停车场

7.3.1 停顿空间

表 7-9 部分遗址公园广场形式统计表
Tabs.7-9 Heritage Park Plaza form of statistical tables
规则式广场 自然式广场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两条园路交叉或从干道分出两条小路时,必然会产生交叉口。交叉口成为承
担交通枢纽的停顿空间,并且随着面积增加形成广场。
遗址公园中广场的主要功能是为游人集散、活动、演出、休息等,其形式有
自然式、规则式两种。规则式的广场形式主要用于重要遗址、主要出入口、重要
景观节点以及附属建筑附近,利于大量人流疏散及景观欣赏;自然式多布置于绿
化园林中的园区小路交叉处,以景观欣赏、休憩功能为主(如表 7-9 所示)。
遗址公园广场按功能分为集散广场和休息广场。集散广场以集中、分散人流
为主,可分布在出入口前后、大型遗址前、重要景观节点、主干道交叉口处。休
息广场以供游人休息为主,多布局在公园的僻静之处。与道路结合,方便游人到
达;与地形结合,如山间、林间、临水,借以形成幽静的环境;与休息设施结合,
例如廊、架、花台、坐等、铺装地面、草坪、树丛等,以利游人坐憩赏景。

7.3.2 停车场

遗址公园的停车布置需要根据遗址公园的规模,承载力以及周围道路交通的
情况合理安排客车与私家的停车数量和停车场面积。对于规模较小的遗址公园,
可在主要出入口处设计集中停车场,机动停车全部在公园外围解决,一般情况下,

-95-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考虑到主干道的车行交通辆较大,停车场布置于园区的次要出入口附近。对于规
模特大的遗址公园,除了在主要出入口设置停车场外,还要在各主要景区分别设
置地上地下停车场,例如杭州良渚遗址公园,遗址公园规划面积达到 10.6 平方
公里,其各个分区需要设立独立的停车场,良渚广场的南侧地面停车场停车位约
为 300 辆,地下停车库停车位约为 1000 辆。其余停车位应在村镇居住用地内部
配置。
表 7-10 部分遗址公园广场停车数量及面积统计表
Tabs.7-10 Heritage Park Number of parking area form of statistical table
2
客车(辆) 小汽车(辆) 停车场面积(m )
遗址公园名称
汉阳陵遗址公(162 hm )
2
10 100 4300

雅典奥林匹克公园(50hm )
2
60 440
三星堆遗址公园(30hm )
2
15 70 4500

河姆渡遗址公园(45hm )
2
8 40 4300

殷墟遗址公园(37hm )
2
15 120 8000
赵王城遗址公(一期)(50 hm )
2
8 130 8000
圆明园遗址公园(320hm )
2
8 100 4000
宋夹城遗址公园(47.2hm )
2
42 48 8000

吉野里遗址公园(117 hm )
2
80 700 11000

金沙遗址公园(23.2hm )
2
50 40 5000
大明宫遗址公园(320hm )
2
28 3018 88831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注:表格中数据为约值,以实际测量为准

7.4 遗址公园游览线路的设计

游览线路的设计要根据景点的分布情况,尽量将所有景观给串联起来。具体
设计时,要结合上层规划布局,依托道路交通系统形成一整套的游览路线,是游
客通过这条游览路线完成整个遗址公园的游览。同时还要考虑多条游览路线的设
计,如陆上游览路线、水上游览路线,甚至是空中游览路线,要合理的组织这几
类游览路线之间的衔接。
应充分利用遗址所处的地形地貌特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设计一些有特
点的导览路线,使观众能更好地体验遗址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如临水的遗址可考
虑设计水上导览路线;处于山地的遗址可考虑设计适合山地特点的导览路线;处
于丘陵和平原地区的遗址,可考虑在遗址周边选择一些制高点作为观众和游客的
休憩场地,这样既可以让观众和游客俯视遗址的全貌,了解遗址与周边山形水系
的关系,又可减少观众和游客休憩行为对遗址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96-
第 7 章 遗址公园的道路交通系统

根据游人对游览路线的使用频率,笔者将游览路线由高到低分为一到三级:
各级路线通常与规划结构中的轴线相对应。实际观察证明,随着对游览路线的逐
级使用,由一级到三级,游客对遗址的兴趣、景观的欣赏,附属设施的使用逐渐
降低。游览路线要考虑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舒适度,避免过长的步行游览路线使
游客产生疲惫感。

汉阳陵遗址公园 三星堆遗址公园 河姆渡遗址公园

殷墟遗址公园 赵王城遗址公园 圆明园遗址公园

`赵王城遗址公园 隋唐遗址公园 大明宫遗址公园

图 7-4 部分遗址公园游览路线图示
Fig.7-4 Part of the Heritage park tour route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7.5 遗址公园道路交通模式

交通流线的组织可以分为多为多种组织方式,如枝状式、自由式、混合式等。
采取哪种组织方式,要根据用地形状、遗址布局、功能设置、景点分布等因素来
确定。一般来说,交通流线的组织是通过多种组织方式综合实现的。

-97-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7.5.1 枝状式

树枝状道路交通结构即由一条园区主干道作为主要节点联系的纽带,串联多
个分散遗址展示、景观节点。它将重要的遗址展示、游客活动节点布置在主要游
线上,而将次要遗址展示、景观节点或附属活动则安排在次干道或支路上。此类
交通组织形式适用于重要遗址点相对集中突出、而次要遗址点及相关活动相对分
散的遗址条件(如表 7-11 所示)。例如河南殷墟遗址公园重要遗址相对集中在
中部,园路以中间的环路作为主干路,织了殷墟展览馆、博物馆、车马坑遗址、
殷代灰坑、甲十二基址、乙组基址、甲骨窑穴等遗址,而丙组遗址、妇好墓遗址
相对次要遗址则被布置到支路上(如图 7-5 所示)。

图 7-5 殷墟遗址公园道路与遗址的关系
Fig.7-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ads and Heritage of Yin Heritage Park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98-
第 7 章 遗址公园的道路交通系统

表 7-11 树枝状式道路交通结构
Tabs.7-11 Dendritic road traffic structure
道路结构类型 图示说明

树枝状式
道路交通结构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树枝状式道路交通组织形式为参观者留有选择的余地,将遗址展示点与活动
项目按照重要级别分类,提高了游览遗址、体验遗址文化的效率,并且使遗址公
园的游线富有随机性。游人既可按主线高效率的获取遗址精华信息,也可选择支
线上的活动参与其中,体验其中的乐趣。

7.5.2 环路式

即展示道路在遗址区内首尾相接,形成闭合的环状的道路组织形式。这种方
式适用局部集中大型的遗址点或不规律分布的遗址点。对于局部大型遗址点,围
绕其布置主干环路,其他遗址点或活动节点组织次要环路,两者之间再通过道路
进行联系,例如希腊雅典卫城遗址公园,主要遗址是雅典卫城,围绕其布置了主
要游览路线,其他环路围绕的内容只是自然景观;对于分散的遗址点,则分别组
织环路,各个环路之间利用道路联系,沿途布置附属设施及景观节点,例如圆明
园遗址公园,其遗址分散存在,三个主要遗址区各自成环,三个区域通过中部的
十字道路进行联系,组成完整的道路交通系统(如表 7-12 所示)。

-99-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表 7-12 环路式道路交通结构
Tabs.7-12 Loop-style road traffic structure
道路结构类型 图示说明

环路式
道路交通结构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环路型组织形式可以系统地串联起各个分散的遗址点,使它们按照顺序先后
展示给公众,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又不失生动。但由于环路的路径较长,容易造成
游客疲劳,所以安排必要的电瓶车路线和处理好标志系统成为关键。

7.5.3 混合式

即道路组织形式多样,没有具体的模式可以概括,经常是由以上多种模式中
的几种混合而成,事多条展示路线的综合组织。混合式道路通常是由带有指向性
的直线或者折线道路与不确定方向的曲线道路构成,通过对现有不同主题的遗
址、景观节点及对现有道路的利用,形成多种道路组织方式的构成。例如西安大
明宫遗址公园,殿前区和宫殿区的道路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中轴对称式的直线构
成,而宫苑区的道路组织是中国传统园林式的曲线式的道路构成,而外围区域又
安排一条绕园环路,三者之间通过道路、广场进行有机联系,构成完整的道路交
通系统(如表 7-13 所示)。

-100-
第 7 章 遗址公园的道路交通系统

表 7-13 混合式道路交通结构
Tabs.7-13 A hybrid road traffic structure
道路结构类型 图示说明

混合式
道路交通结构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混合型通常是权衡综合各种客观因素后采用的,因此它是全面、灵活的一种
道路组织形式,适应性强。如处理好参观的秩序感、理清流线关系,则可成为切
合遗址的、针对性较强的模式。

7.6 小结

遗址公园的道路交通与遗址公园规划结构设计相结合,需要对园区内的对
内、对外交通、主次干道、园区支路、出入口、广场等交通系统元素进行组织。
因地制宜地合理选择交通流线组织方式,同时根据游客活动的需要,安排园区的
各级游览路线。根据遗址布局的特点和现有的自然环境与城市道路交通和发展紧
密结合。遗址公园的道路交通根据遗址规模有枝状、环路以及混合式。
遗址公园的对内、对外交通因交通的目的不同而要求不同。遗址公园的出入
口是内外结合的节点,集散、景观等功能和遗址公园的形象至关重要,而遗址公
园的广场与停车场也是遗址公园不可缺少的交通功能。

-101-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102-
第 8 章 遗址公园的景观系统

第 8 章 遗址公园的景观系统

遗址公园的景观系统是将遗址景观、文化景观以及自然景观通过视线通廊和
组织景观轴线等手法,进行整合。景观规划是利用审美学、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合
理组织安排规划对象中包含的各景观要素,使其和谐统一的表现某一景观主题,
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享受。针对于遗址公园而言,景观规划就是利用审美学、生态
学、遗址保护等相关理论,合理组织安排遗址景观、自然景观和现代人工景观,
以表达遗址潜在的文化内涵。[22]
在进行景观规划之前,要先对基地内现有的遗址景观和其他景观资源进行分
析评价,对于可成为潜在景观资源的现状元素加以利用,最后结合遗址的文化信
息传递的主题思想建造成反映文化主题的人造景观,对于自然景观也要充分利用
现状的自然条件,围绕遗址及遗址主题进行有序布局。这三类景观资源形成遗址
公园的所有景观资源。

8.1 遗址公园遗址本体景观

在遗址公园中,由于遗址的存在形式对于遗址景观展示方法影响较为直接,
故将遗址景观分为地上遗址与地下遗址分别开展研究。

8.1.1 地上遗址景观

遗址公园中的地上遗址主要包括一些建构筑物遗址,由于其本身在视觉上有
突出性,容易成为遗址公同内的主要景素。遗址公园中对地上遗址本体处理方法
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保持现状的遗址景观
采取保持现状的展示遗址景观,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地上残存较少,但由
于因为保护对象为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及美学价值的古代建筑物或构筑
物遗址;一类是因为地上遗存体量、规模较大,现状遗址条件决定了其景观价值
就是展示原始遗址风貌;一类是遗址公园的主体遗址是以园林的形式存在,其地
形地貌就是最原始的遗址景观。

[22]
引自胡畔,遗址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杜陵遗址为例,西北大学硕士论文,P15
-103-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河姆渡遗址公园考古发掘现场遗址 殷墟地上室外遗址展示
图 8-1 原真性遗址展示类型一
Fig.8-1 Authenticity sites display type 1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河南殷墟遗址公园的乙组遗址和丙组遗址都和宁波河姆渡遗址公园的两次
考古发掘现场,都属于一类,他们地上遗址的残存虽少并且不完整,但是遗址价
值较高,需要处理成为主要的遗址景观(如图 8-1 所示)。

a)景帝陵地上部分遗址景观 b)雅典卫城遗址景观
图 8-2 原真性遗址展示类型儿
Fig.8-2 Authenticity sites display type 2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http://www.zydst.cn/a/1149.html

汉阳陵遗址公园与雅典卫城遗址公园就属于第二类:西安汉阳陵遗址公园的
地上遗址景观系统就是以景帝陵为主中心、皇后陵为次中心依次展开,景帝陵东
西长约 186 米,南北长约 167 米,垂直高度约 30 米,皇后陵东西长约 132 米,
南北长约 127 米,垂直高度 20 米左右。两座地上遗址陵墓构成了整个园区景观
的核心,并且充分结合地形,展现了帝王陵墓的雄伟。而雅典卫城遗址公园的做
法则更加纯粹,雅典卫城遗址公园的全部遗址是地上部分的雅典卫城,其景观系
统以雅典卫城为中心也是整个遗址公园的最高点,园区其余三分之二面积则以相
对标高较低的。平坦的绿化植被、山体为主,以此烘托出雅典卫城的壮丽、神秘、
宁静,使游人在体验魅力的同时,也欣赏到城市风光(如图 8-2 所示)。

-104-
第 8 章 遗址公园的景观系统

a)弗拉格遗址公园地上遗址景观 b)圆明园遗址公园园林景观
图 8-3 原真性遗址展示类型 3
Fig.8-3 Authenticity sites display type 3
图片来源:http://moundville.ua.edu/moundville、作者拍摄

圆明园遗址公园和美国的芒德维尔遗址公园属于第三类,遗址公园本身的地
形地貌就具有极大的保护价值,同时其自然环境资源中的土地、植被、水等也是
遗址景观的最好的创作素材(如图 8-3 所示)。
(2)保留与新建相结合遗址景观
我国遗址公园的遗址类型由城池、建筑物、构筑物为主要组成部分,除城墙
和城垣外,大部分遗址构造材料以木材为主,因为木材耐火、耐腐蚀能力差,加
上自然与人工破坏的原因,我国遗址公园完整的地上遗址已寥寥无几,而不完整
的地上遗址遗存的景观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如何有效地展示地上遗址价
值,展现遗址风貌,烘托遗址文化的氛围是处理地上遗址的关键。

图 8-4 大明宫遗址公园含元殿地上修复遗址部分景观
Fig.8-4 Daming Palace Heritage Park Yuan Temple on the floor and repair the Heritage of part of
the landscape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例如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如图 8-4 所示)的含元殿的地上遗址展示,利用


现代技术、材料将原遗址进行部分保留,部分修复,并且对遗址环境改造,利用
大量碎石铺地,孤树种植再加上遗址展示系统,让人们对宫殿的全貌充满期待与
想象,烘托出帝王时代的宫殿“千宫之宫”魅力。但要注意要在不伤害考古遗址
的情况下,适当地对原遗址进行改造利用。要服务于保护,服务于遗址展示,服
务于环境整治。
-105-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3)复建的“地上遗址”景观
对于遗址进行复建类的遗址景观在我国遗址公园中数量虽然很多,但真正起
到复建后创造还原历史的景观效果的难度很大,因为复建的遗址景观对还原历史
建筑风貌的要求、施工精细程度以及对遗址环境的整治要求相对较高,处理不得
当就会出现让复建的遗址“不伦不类”的情况,例如汉阳陵遗址公园中的南阙门
复建,墙面的粉色对和遗址外铺装的选择对整体遗址景观有欠考虑。

a)大明宫遗址公园西祠堂遗址 b)日本吉野里遗址公园南内城遗址
图 8-5 复建的“地上遗址”景观
Fig.8-5 Ground Heritage "landscape rehabilitation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引自吉野里历史公园事业概要

大明宫遗址公园中的丹凤门遗址和西祠堂遗址复建及日本吉野里遗址公园
中的南内郭的复建遗址做得比较好的例子(如图 8-5 所示),丹凤门和西祠堂无
论从建筑施工的精细程度还是对于环境的整体把握都处理的恰到好处,尤其是两
者不仅仅是防制古代建筑,更融入了现代建筑的材料——钢、玻璃等,进一步提
高了建筑的欣赏价值。而日本吉野里公园则从环境入手,遗址的各个环节完全依
照古代复建,甚至里面的人物设置,创造出了身临其境的景观体验。

8.1.2 地下遗址景观

遗址公园中地下遗址主要包括一些考古现场、掩埋的文物、建筑基础等,由
于其在立面上没有视觉上的突出的特征,无法从水平视野中形成景观,因此在处
理起来的时候更需要发挥设计者的想象力。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目前国内外遗
址公园对地下遗址本体形成景观的的处理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环绕式遗址景观
环绕式的景观特点在于,游客只能在遗址外围进行环形游览,遗址景观的创
造素材局限在维护设施、遗址环境的塑造:例如遮挡设施、围栏、遗址展示说明
牌、地面、植被的设计等等,而且通常室外地下遗址还会在上面设置玻璃罩或者
雨棚,前者保护遗址的同时,方便游人观看遗址,但处理不好或时间太长维护不
当会引起玻璃内表面起水雾,光线不好的时候,会反射阳光,看不清内部遗址,
-106-
第 8 章 遗址公园的景观系统

后者因为是唯一突出地面的大体量景观元素,固其形式、风格很重要(如图 8-6
所示)。

a)遗址景观观赏路线 b)良渚遗址公园地下遗址
图 8-6 环绕式遗址景观
Fig.8-6 Wraparound Heritage landscape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拍摄

因为人的水平视线很难被地下遗址吸引,所以环绕式室外地下遗址的景观营
造重点在于室外广场空间对游人游览的吸引,通常需要在遗址游览路线上局部扩
大,形成停顿空间,并且配置休憩设施、绿化景观高低错落,根据遗址现状特点
丰富空间内容,吸引游人的同时不会单调乏味。
(2)延伸式遗址景观
延伸式景观相对环绕式景观的最大特点就是游览路线由水平方向变为垂直
与水平方相结合;由外部环绕式路线变为内部“S”型路线。遗址景观通过围栏,
地面、防护设施、遗址展示说明牌、地面、植被营造,由于增加垂直交通,也就
增加了遗址景观表现的界面:如可以在半地下位置局部扩大流线空间,形成停顿
空间,创造景观吸引节点。

a)遗址景观观赏路线 b)皇城根遗址公园地下遗址
图 8-7 延伸式遗址景观
Fig.8-7 Extended Heritage landscape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拍摄

-107-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例如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的东安门遗址,遗址部分全部位于地下,距离水平
标高 4 米左右,通过两折、三折楼梯联系地面和地下,楼梯休息平台适当扩大,
使人停留观赏遗址。并且在地下垂直的墙壁上雕刻有遗址相关的历史简介、保护
信息等。这个地下的材质根据遗址特点选择灰颜色的石材,整体风格统一创造了
和谐的景观风格(如图 8-7 所示)。
(3)回填式遗址景观
由于一些原因,如当前保护水平难以达到要求、遗址的发掘价值不高、现阶
段人力物力难以达到发掘要求等,对遗址发掘后进行回填或者探明但不予发掘。
在这种情况下,采取遗址公园的建设本身就是对此类遗址的一种保护手段。但由
于遗址景观需要,从而对遗址在地上进行景观展示。关于景观的展示的方式有以
下几种:
①通过景观标示牌进行标示。
此类标示最为简单,但同时能够通过文字结合图示,将遗址介绍的较为详细,
起到文化教育功能。标识牌作为园林小品,可以有各种设计风格,反映不同内涵,
从而创造出多样的遗址景观(如图 8-8 所示)。

a)殷墟遗址公园遗址回填景观 b)曲江池遗址回填景观处理
图 8-8 回填式遗址景观
Fig.8-8 Cover Heritage landscape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②通过其他园林要素在地面上产生标识效果。此类方式在地下遗址的原址上
方结合其他景观设计要素,如铺装、园林小品、构筑物等将遗址予以体现。如在
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巾也通过碎石材质铺地来标示唐曲江池入水遗址及唐曲江
池岸线(如图 8-8 所示)。

8.2 遗址公园人工景观

8.2.1 建筑景观

建筑物是人工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建筑景观通常是遗址公园中景观的

-108-
第 8 章 遗址公园的景观系统

中心节点,园区的景观系统也通常以建筑与遗址景观结合,其中以遗址展示或展
览馆、遗址博物馆为主要核心景观,入口建筑等其他附属设施建筑为次要核心景
观,由点及面依次展开。建筑景观对建筑的选址、形象、与周围环境的结合等要
求较高,是园区遗址文化的最集中、最直接的体现。环境与建筑是不可分割的整
体。遗址公园中的建筑物,无论是建筑个体还是群体,从观赏角度和功能角度上
均应与其周围环境联系起来,以便获得一个总体上紧密相接的设计效果。建筑环
境的构成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地形、植物种植、形象、铺地材料。
(1)建筑物与地形环境
在将建筑物与地相结合时,通常考虑地形因素。遗址公园的建筑景观分为地
上建筑景观与地下建筑景观两种:
①地上建筑与地形:平坦地形上,建筑物可通过外向扩展与其场所空间结合
在一起。相对平坦的地形便于挖掘和堆积,使建筑物与其相邻环境的结合成为可
能,这类建筑与地形的结合也是绝大多数遗址公园建筑采取的与地面结合的形
式。在有坡度的地形上建造建筑物时,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将地面构筑成梯田
状,斜面部分处理成为交通体系或者支撑体系,平面部分则可以处理成为平坦地
形建筑的做法。

图 8-9 扬州唐城墙遗址博物馆入口
Fig.8-9 Yangzhou Tang Dynasty City Wall Heritage Museum entrance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如扬州古城遗址公园中的唐城墙遗址博物馆,建筑群所处山地地形,高差达
到 20 米左右,斜面处理成为交通体系,连接山顶与山底两处标高(如图 8-10a)
所示)。
②地下建筑与地形:地下建筑的特点是建筑的绝大多数功能都位于地下,仅
建筑出入口、屋顶及建筑设备等露在地上,通常将存在地面上的建筑部分处理成
为景观重点(如图 8-10b)所示)。

-109-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a)汉阳陵遗址博物馆入口 b)殷墟遗址博物馆入口
图 8-10 地下建筑地面部分景观
Fig.8-10 Landscape of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ground part of ground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2)建筑与植被环境
植物素材可以被用来完善建筑物的结构,植被能完善建筑物的轮廓、形状及
空间,对植物素材的选择、与建筑物平立面的搭配也是影响建筑物与环境能否统
一搭配的重要因素。在处理植被环境与建筑的关系的时候,有以下的处理方式:
立面水平与垂直对比,建筑物横向长度较长时,可利用高出建筑高度较多的植物
进行对比处理,突出建筑物的稳重感,反之,则可突出建筑的高大雄伟(如图
8-11 所示);平面室内外相连,局部成片,南方的建筑容易处理成为室内外相连
的植物组织方式,尤其配合庭院,组成内外自然环境相统一的建筑景观。

图 8-11 植物对比建筑的形式
Fig.8-11 Form of Plant contrast building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a)良渚遗址博物馆庭院环境 b)良渚遗址博物馆入口环境
图 8-12 建筑与植被环境
Fig.8-12 Construction and vegetation environment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110-
第 8 章 遗址公园的景观系统

例如良渚遗址博物馆,从入口树木引导游客进入建筑,室内布置内庭院,水
面部分进行室内外相连,创造了和谐统一又不乏局部变化的建筑景观。建筑平面
的局部植被成片则可以突出建筑的重点位置,形成建筑景观,吸引与引导游客进
行体验游览,增加了可识别性(如图 8-12 所示)。
(3)建筑自身处理
建筑本身的设计和布局同样能影响其与环境的统一。如室内与室外的功能关
系,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渗透,建筑形象对遗址文化的传达。尤其是建筑在景观
塑造方面的标志性作用,通常称为景观的视觉控制点。

图 8-13 三星堆遗址博物馆的形象特征
Fig.8-13 The imag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nxingdui Heritage Museum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例如三星堆遗址公园青铜管屋顶造型是根据三星堆历史传说提取素材进行
创作,建筑屋顶最高处寄去了三星堆火把的形象元素,最终将其具象(如图 8-13
所示),因同时也是全园最高点,建筑中心景观作用显著。
(4)铺地材料
铺地材料也是一种设计要素,它用来被统一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靠近建筑
物的铺地,其线条轮廓和形状应与建筑物本身所固有的轮廓与形状从平立面有直
接或间接的联系。铺装的形式可以设计成与建筑的角落、门窗边缘以及窗户竖框
相联系,以增强建筑物与铺地之间的视觉联系。[23]

8.2.2 文化景观

传统文化不是静态存在,而是动态的、随时代发展的;不是静态的积淀物,
而是动态的价值取向。所谓传统文化不仅仅意味着过去存在过的一切。其更深的
含义在于:是肇始于过去,融于现在,直达未来的一种历史趋势和存在。文化性
是遗址公园区别于其他类型公园的主要属性,是遗址生命力展现的主要载体,文

[23]
引自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11-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化景观规划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遗址公园吸引力的强弱,对于遗址所反映的文
化内涵的理解和文化景观主题的正确定位成为景观规划的前提和依据。
遗址公园无论是物质文化景观还是精神文化景观都应统一在同一文化主题
之下,这种文化主题是遗址所蕴含的全部文化的集中表现,是遗址文化的精髓。
例如河姆渡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以 3000 年前长江流域地区的人们辛勤
耕作、繁衍生息为遗址公园场所精神的文化主题。在这一主题的统领下,河姆渡
遗址公园的景观建设表现出朴实、神秘、安逸的景观特征。因此提炼文化主题是
遗址公园景观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遗址文化主题往往是多元文化斑块组成的综合体,文化斑块是遗址文化主题
的具体表现。文化斑块是指功能性遗址内遗址文化的集中表现,是通过不同侧面
对文化主题的诠释。如皇城根遗址公园通过梅兰春雨、御泉夏爽、银枫秋色、松
竹冬翠四个文化斑块来论释“皇城四季景观”的文化主题(如图 8-14 所示)。

图 8-14 皇城根遗址文化主题景观
Fig.8-14 The site culture Huangchenggen theme of landscape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就文化的内涵而言,包括两方面内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遗址公园中
物质文化景观往往是以实体形象的方式直接通过视觉传达给人们,使人们从直观
上对其进行感知,如采用雕塑、壁雕等手法。精神文化景观往往需要由遗址、场
景和人的共同参与而得以更加丰富鲜明的传达和感知,如遗址所反映的早期人类
祭祀活动、民俗民风等。
根据文化景观的不同表现方式可分为实体型文化景观和活动型文化景观
(1)实体型文化景观
遗址文化是遗址所处时代社会意识、社会艺术、社会生产的集中表现,遗址
文化在遗址公园中的物质表现就是实体型文化景观。实体型文化景观具有文化内
涵传达明晰、识别性强的特点,因而成为遗址公园文化景观内涵的主要表达方式。
实体型文化景观系统的表现形式渗透于遗址公园景观系统的各个方面,就实体型
文化景观的作用来看,可分为基础型实体文化景观和点景型实体文化景观。
①基础型实体文化景观
基础型实体文化景观是指在遗址公园内景观系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文化实
体景观,该种文化景观往往与公园内道路系统、基础设施系统、服务设施系统、
绿化系统等相连。由于此种实体文化景观分布密度比较大,不断地从视觉感官刺
-112-
第 8 章 遗址公园的景观系统

激游客。因此,对于遗址公园景观文化形象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是其他
类型文化景观的铺垫与过渡。
基础型实体文化景观在遗址公园中主要由两种表现方式,一种为与遗址景观
相结合起到烘托、解说遗址景观文化内涵的作用,该种文化景观表现形式通常为
利用指示牌、模型、艺术装饰等方式手段进行表现。
如在殷墟遗址公园中遗址展示与说明牌利用红、黑、灰颜色对比,材料选择、
以及细部雕刻反映出殷墟都城的厚重文化内涵。这类基础性实体文化景观易于应
用于遗址所在场所周围,以突出遗址景观(如图 8-15 所示)。

图 8-15 殷墟遗址展示牌
Fig.8-15 Yin Heritage display card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另一种为与现代景观相结合既承担使用功能,同时承担文化传达功能。该种
基础性实体文化景观在遗址公园景观规划中较为常见,通常与道路、路灯、座椅
等公园内基础设施相结合,构成遗址公园基本文化基调(如表 8-1 所示)。
表 8-1 部分遗址公园基础设施型文化景观
Tabs.8-1 Cultural landscape of some Heritage park infrastructure
类型 图片示意
灯柱

座椅

-113-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指示

表格、内容:作者自绘、拍摄

②点景型实体文化景观
点景手法是中国传统园林中较为常见的造景手法,“点景”意为:抓住园林
绿地中每一景观的特点及空间环境的景象,再结合文化艺术的要求,进行高度概
括,点出景色的精华,点出景色的境界,使观赏者有更深的感受,起到控制全局,
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此引用这一概念来表示遗址公园中具有点景作用,集中鲜明
的表现整个园区或某区域内文化内涵的实体文化景观。
点景型实体文化景观往往处于遗址公园景观节点处,通常是游人视线的焦
点。该种实体性文化景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雕塑、文化墙、花坛、水体、山石等。
例如大明宫遗址公园中的唐代诗人代表艺术墙、打马球、文成公主雕塑、太液池
水体景观。良渚遗址公园的耘后滩池塘、青年林等等(如图 8-16 所示)。
点景型实体文化景观是整个园区文化景观集中的代表形象,传达着遗址文化
主题。因此该类景观应具有极强的典型性,凝聚所要表达文化主题的全部文化精
神。在设计时也应注意到景观文化形象的可识别性,使游人易于理解所要反映的
文化内涵。并且注意重点突出,层级鲜明。在规划设计时应根据所在区域的景观
结构定位和环境特征决定景观的内容、表达形式和体量控制。针对园区多个点景
型实体文化,其互相关联也很重要,内容的联系性可有多种表现方式,针对于遗
址公园而言,若能将这一联系性利用游赏路线加以联系构成完整的景观时间序列
反映遗址的历史景观,这样则能更加生动、完整的表现遗址文化内涵,展现遗址
公园独特的文化特色。

-114-
第 8 章 遗址公园的景观系统

良渚遗址公园 金沙遗址公园

三星堆遗址公园 大明宫遗址公园

殷墟遗址公园 赵王城遗址公园

宋夹城遗址公园 河姆渡遗址公园
图 8-16 部分遗址公园点景实体文化景观
Fig.8-16 The Heritage Park Point View entity cultural landscape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2)活动型文化景观
活动型文化景观是指在一定的场所空间内开展的以人为主体的人文景观。丹
麦著名城市设计师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指出“活动是引人入胜的因素”,
在斯堪的纳维亚也有句古老的谚语:“人往人处走”。可见活动型文化景观是最
具吸引力的景观内容。活动之所以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是因为一方面其具有很强的
可参与性,使游人不仅仅调动视觉感知文化景观,同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感受文
化景观。另一方面与周边静态景观相比其属于动态景观,易产生游人游赏兴趣、
-115-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增加游人逗留时间,为社会性活动的产生创造可能。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活动审美
感知是一种综合审美过程,它往往由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各感官之间相互沟通、
转移、渗透,形成心理学上的“联觉”现象,产生深刻的审美经验。遗址公园活
动型文化景观是遗址所代表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社会生产的重现,是遗址生命
力主要表现方式,在规划设计时既要考虑到遗址的承载力又要利用游人游赏的行
为规律加以合理组织安排。

图 8-17 活动型文化景观示意
Fig.8-17 The activities culture landscape schematic
图片来源:http//big5.china.cntraveltxt2012-0106content_24338262_2.htm

例如大明宫遗址公园在御道广场和太液池南面分别设置了表演广场(如图
8-17 所示),两个广场分别设置在园区主轴线的景观节点上,配合周围的自然环
境、人工环境,将遗址历史文化以声光电、人物表演的形式与游客产生互动,形
成动态的文化景观。

8.3 遗址公园自然环境景观

8.3.1 地形

利用地形可以有效地、自然地划分空间,使之形成不同功能或景色特点的区
域。在此基础上借助植物,则能增加划分的效果和气势,获得空间大小对比的艺
术效果。此外地表的造型一方面是景观设计和各功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一个
有效的纯艺术形态。地形不仅可以被组合成各种不同的形状,而且还能在阳光和
气候的影响下产生不同的视觉效应。
遗址公园的地形分为平坦地形凸凹地形,结合遗址、或景观节点对地形进行
有效地利用和合理地改造是处理地形景观的重点(如图 8-18 所示)。

-116-
第 8 章 遗址公园的景观系统

a)大明宫遗址公园平坦地形景观 b)良渚遗址公园凸地形景观
图 8-18 自然地形对景观的影响
Fig.8-18 Natural topography of the landscape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平坦地形
平坦地形的特点是空旷、暴露,没有私密感,视线上一览无余,大多数景观
元素容易被看到且互相联系。有助于形成统一协调感的景观。如大明宫遗址公园
的御道东侧草坪,地势平坦,除了几颗孤树,空无一物,四周视线没有任何遮挡,
景观一览无余的同时也突出了大明宫恢弘壮丽的气氛。
(2)凸凹地形
凸地形因其比周围环境的地形高,所以视线开阔,具有延伸性,空间呈发散
状。景观的顶部和陡峭的坡面,控制整体空间,可以组成为景观之地。
凹地形因其比周围环境的地形低,所以视线较为封闭,且封闭程度取决于凹
地形的绝对标高、脊线范围、坡面角、树木和建筑物高度,空间呈集聚性。低凹
点处能聚集视线,可精心布置景物。

8.3.2 水体

水的特性是其本身的形体和变化均需要依赖于外在因素。水体景观不能孤
立,应充分利用水的各种景观特性。表现形式主要有静水景观、流水景观、落水
景观。
(1)静水景观
静水景观的特点是:水的运动比较平缓、无大的高差变化,水面可以产生镜
像效果以及丰富的倒影变化,一般适合较大的水面处理,结合岸线景观元素的布
局产生,创造景观意境。如良渚遗址公园的湿地景观,水面的树的倒影、远处的
山体、及水面突出了其简洁、静谧的园林气氛(如图 8-19 所示)。

-117-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图 8-19 静水景观示意图(良渚遗址公园)
Fig.8-19 The hydrostatic landscape diagram (Liangzhu Heritage park)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2)流水景观
流水景观适宜于在地形的落差位置进行安排,可自由导向也可以呈现台阶状
跌落,因地形高差造成流水景观有急流和缓流之分,均可给人带来不同的愉悦之
感。并且还可以与绿化景观、山材叠石、雕塑喷泉等组合,形成特有的水景景观。
例如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流水景观,沿流水方向岸线布置了叠石、柳树、过桥、广
场雕塑等景观元素(如图 8-20 所示)。

图 8-20 流水景观示意图(大明宫遗址公园)
Fig.8-20 Water the landscape diagram (Daming Palace Heritage Park)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3)落水、跌水景观
落水景观:瀑布与跌水是由落水造成的景观。一般而言,多与多与假山、溪
流等结合;而跌水是指规则形态的落水景观,多与建筑、景墙、挡土墙等结合。
落水布与跌水表现了水的坠落之美。瀑布之美是原始的、自然的,富有野趣,它
更适合于自然山水园林;跌水则更具形式之美和工艺之美,其规则整齐的形态,
比较适合于简洁明快的遗址主题印象。例如金沙遗址公园中的文化水景广场,利
用碎岩石创造出的地形高差形成富有动感的叠水景观,其作用可以聚集人们的关
注形成景观节点的同时聚集人气,增加了场所的活力(如图 8-21 所示)。
-118-
第 8 章 遗址公园的景观系统

图 8-21 跌水景观示意图(金沙遗址公园)
Fig.8-21 Drowning landscape diagram (Jinsha Heritage Park)
图片来源:http;//www.jinshasitemuseum.comwenhua

8.3.3 植被

植被是构成遗址公园绿化景观部分面积最大的部分,主要是指对自然景观的
营造,即按照植物生态学原理、园林艺术构图和环境保护要求,进行合理配置,
围绕遗址主题创造各种优美、实用的园林空间环境,以充分发挥遗址公园原理综
合功能和作用,尤其是其生态效应。通常由树木、草坪及地被植物、花卉三大部
分组成(如图 8-22 所示)。

良渚遗址公园 三星堆遗址公园

大明宫遗址公园 赵王城遗址公园

宋夹城遗址公园 河姆渡遗址公园
图 8-22 部分遗址公园植物景观
Fig.8-22 Part of the Heritage Park Plant Landscape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119-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8.4 遗址公园景观系统结构

根据遗址空间的布局的特点,遗址公园的景观结构由景观的点状、带状、面
状三种方式组成,其中点状景观是最基本的景观形式,遗址景观承担点式景观中
核心部分。
点式景观适用于规模比较小的遗址空间,且遗址的其他文化宣传功能、综合
服务功能需移植到遗址格局以外适当区域,同时伴随着大量人工景观,因此景观
规划重点在于如何创造现代人工景观节点与遗址景观的和谐关系,而贯穿这一和
谐关系的重点在于表达遗址文化的连贯性。
局部式与整体式的遗址分布特点容易形成带状、面状遗址公园景观,两者都
承担公园格局中的主要景观节点。而带状遗址公园遗址景观更具有方向的引导性
和强烈的景观序列感。景观序列在不同时间和空间遗址景观的展现中展开。游赏
序列组织通常沿遗址的空间序列展开或遗址所产生的时间序列展开。该种结构模
式下遗址的活动中心、职能中心或交通中心成为景观序列中主高潮,是景观结构
中的核心节点,具有最强的景观吸引力。该种结构下景观规划的关键在于如何采
用多样统一手法充分展示遗址景观增强场所景观吸引力。[24]
遗址景观系统的中心景观节点通常由遗址本体、遗址展览建筑、博物馆建筑、
出入口建筑及广场景观构成;景观次要中心则由室外遗址展示、人工景观构成;
景观带基本由绿化、园林景观构成,三者通过景观轴线与景观视廊相互联系,具
体布局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串联式
三个景观元素分成组团,由单一方向的游览路线进行串联组合,容易创造景
观的层次感,各个景观节点之间联系密切,整体性强。例如赵王城遗址公园就是
通过串联式的方法进行景观结构的组织,入口与中心广场、遗址博物馆、赵都赋
共同构成了园区的主要点式遗址景观,利用步行路,广场的创造景观轴线,将三
者进行串联,形成有效的景观序列,而博物馆是整体序列的高潮。绿化景观分布
轴线两侧,并且包含于其他次级人工、遗址景观及节点(如表 8-1,赵王城遗址
公园景观结构示意图)。

[24]
引自胡畔,遗址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杜陵遗址为例,西北大学硕士论文,P53
-120-
第 8 章 遗址公园的景观系统

表 8-2 串联式景观系统结构
Tabs. 8-2 Tandem landscape structure
景观结构类型 图示说明

串联式
景观系统结构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2)并联式
三种景观元素分别成组,在一个环形的路线的体系下进行并联组合,游客可
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景观节点游览,各个景观的主题特性鲜明,整体性强,但同时
要注意园区的可识别性。如金沙遗址公园的景观结构主要以并联式的方式展开,
遗迹馆、陈列馆、金沙剧院、主次入口均是重要的景观节点,利用园内步行道将
几个景观节点进行并联,公园景观整体性高,有利于形成特色,同时有利用西入
口与中心广场连接形成的景观轴线引导游客游览,增加园区的可识别性(如表
8-2 金沙遗址公园景观结构示意图)。

-121-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表 8-3 并联式景观系统结构
Tabs. 8-3 The parallel landscape system structure
景观结构类型 图示说明

并联式
景观系统结构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3)混合式
混合式是两者的综合应用,也是最常用的一种,适用于范围、规模相对比较
大的遗址布局。可以理解为在并联景观的基础上,将路径上的景观节点运用串联
综合处理。景观节点的组织形式可根据主题需要自由变化,其中绿化景观伸缩的
程度最大,以此来进行联系各个组团景观。典型的例子如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
中轴线运通串联式的景观组织方法,两侧的景观节点则是运用并联的方式布局,
大规模的绿化景观带依赖现状自然山水格局集中布置于园区北面,小规模的绿化
则“嵌”于并联景观的形成的景观斑块之中(如表 8-3 大明宫遗址公景观结构示
意图)。
表 8-4 混合式景观系统结构
Tabs. 8-4 A hybrid landscape system structure
景观结构类型 图示说明

混合式
景观系统结构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122-
第 8 章 遗址公园的景观系统

8.5 小结

遗址公园的景观系统是对于遗址景观、文化景观以及自然景观进行整合,将
公园内的各项景观资源通过视线通廊、景观节点、景观轴线、景观片区联系起来。
这三类景观资源形成遗址公园的所有景观资源。景观系统的结构形式有串联
式、并联式及混合式三种构成方式,每种形式除了依据现状条件以外,还要考虑
遗址公园的规模;遗址本体景观的地上、地下手法不同;人工景观分为建筑景观
与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中有具体分为实体性文化和活动性文化;自然景观由地形、
水体、植被构成。

-123-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124-
第 9 章 专题研究

第 9 章 专题研究

9.1 遗址公园的遗址保护与展示

遗址公园融入了传统的“考古遗址博物馆”的保护模式,即将遗址内部环境
及其遗址外围环境妥善保存保护,在其基础上有效地利用多种手段展示其历史文
化,从而达到以一种历史观、生态观的态度面对遗址本体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
价值。
遗址公园可以将尚未发掘或探明的潜在遗址完整妥善的保存在公园范围内,
同时又可以将已经探明的遗址进行展示。并且进行现场保存、现场展示,即将遗
址内部环境(遗址本体)及其外部环境(遗址周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保护、
展示的空间,让游客身处其中时有所观、有所感。

9.1.1 遗址公园遗址保护的模式

针对遗址空间的布局特点,将遗址的保护模式分为了点式保护模式、局部式
保护模式、整体式保护模式(如表 9-1 所示)。
表 9-1 遗址公园遗址保护的模式
Tabs.9-1 The Heritage Park site protected mode
保护模式 适用对象 建设方式 实例参考
点式遗址保护模式 中心遗址突出,且分布 围绕中心遗址进行遗
集中,规模相对较小。 址及遗址环境保护。以
广场、绿地等手段连接
城市建设遗址公园。

汉阳陵遗址公园
局部遗址式保护模式 以几个中心遗址形成组 连接成片或连接成带
团成片状分布或局部较 的方式,建设带状或环
为完整的遗址分布状 状的遗址公园。
态。

芒德维尔遗址公园
整体遗址式保护模式 遗址保护范围由多个遗 针对遗址及遗址环境
址点构成。遗址分布范 的全面保护,对重点遗
围广,遗址规模比较大, 址进行展示的大区域
重点遗址较为完整。 的遗址公园建设。

大明宫遗址公园
表格:作者自绘
内容:作者拍摄、大明宫遗址公园(http://jianzhu.gongye360.com/)

-125-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1)点式遗址保护模式
“点式遗址保护模式”主要针对的是遗存较少且集中,对这类遗址本体及周
围空间的保护采取了较为传统的保护措施——即对保护对象实施重点保护,通过
建设绿地广场等措施对遗址周围环境进行有效控制,而遗址范围内的其它区域根
据实际使用情况确定土地使用的性质,与城市环境进行融合。例如汉阳陵遗址公
园的三个重要遗址的保护措施就是围绕遗址进行广场布局,广场的外围是自然山
体,是由中心遗址到城市环境过渡的典型方式(如图 9-1 所示)。

图 9-1 点式遗址保护模式图示
Fig.9-1 The point sites protected mode Caption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点式保护遗址模式”的特点是保护重点遗址,使遗址用地逐渐融入到城市
中,遗址周边绿地的建设不仅为观赏遗址提供了充足的视距,而且为市民提供了
休闲、城市开敞空间。但这种保护模式对潜在的遗址保护效果一般,而且遗址容
易被孤立存在。
(2)局部遗址式保护模式
“局部式遗址护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呈片状分布或局部较为完整的遗址分布
状态,通过采取连接成片或连接成带的方式,建设带状或环状的遗址公园,例如
日本飞鸟山遗址公园的甜橡树山区县、石舞台地区、高松冢周边地区、祝戸地区
四处遗址各自成片区,局部成组团,利用交通道路相连接成整体,相似的遗址公
园保护模式还有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美国芒德维尔遗址公园。
局部式保护模式采取的是点面结合的方式,对已探明的遗址进行重点保护,
而片区内的遗址其它环境则继续保持荒芜状态。这种保护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保
护遗址本体及周边环境,还可以保护未探明的地下的潜在遗址,有助于综合协调
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现实可操作性。
(3)整体遗址式保护模式
“整体遗址保护模式”主要适用于遗址保存现状较为完整、未被城市建设破
坏特别严重的遗址,这种方式严格遵循国际遗址保护的观念,全面征用遗址范围

-126-
第 9 章 专题研究

内的土地,坚持长期、全面的考古发掘,进行有选择的重点展示,例如日本的平
城京遗址公园就是属于这种保护模式。
整体保护模式保证了遗址本体与环境的整体保护,通过对遗址环境的整体保
护改善了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是分布范围较广,规模较大的遗址或遗址群的理
想的保护模式。但这种方式投入资金巨大,实施周期较长。

9.1.2 遗址公园遗址保护的方法

遗址公园针对遗址存在的特点,有现状式保护、回填式保护、维护式保护、
复原式保护四种(如表 9-2 所示)。
(1)现状式保护
一般砖石遗址或完全裸露于地表之上的遗址适用于现状保护的方法。因为西
方的大部分遗址由砖石材料构成,所以大都采用现状的保护方法。我国的大部分
遗址由木材构成,耐腐蚀性较差,由于自然腐蚀与人工破坏等因素,很难形成地
上遗存,仅有少量的砖石遗址适合这种方法。如圆明园遗址公园对大水法等地上
砖石遗址的处理,对现存建筑物、构筑物地上遗存的部分进行加固并采取防风化
处理等技术措施后,继续保持遗址的废弃荒芜的状态。
(2)回填式保护
回填式的遗址保护模式适用于遗址暂时不需要做其它形式的保护,或尚不具
备其它保护的条件时,目的是为了防止遗址被外界破坏。回填保护分为两类,一
类是在完成考古发掘、资料收集完整、全面进行测绘后,对遗址进行回填,采用
植被、碎石等材料进行覆盖地表,并且进行标识,如殷墟遗址公园的乙组遗址、
甲十二遗址;另一类是在遗址回填的基础上,在原遗址的上部以等比例的方式进
行复制建设,并予以展示,如大明宫遗址公园含元殿麟德殿遗址、日本奈良平城
宫遗址等,这种做法既可以有效地保护遗址,又可以较“真实”的再现了遗址。
(3)围护式保护
围护式保护遗址保护适用于绝大多数情况的遗址保护,包括地上遗址与地下
遗址。围护式保护通常包括室外围护和室内维护护两种。室外围护指以围墙、围
栏、竹篱笆、夯土、雨棚顶棚等围护设施,对遗址进在室外采取的保护措施。如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莫角山遗址、反山遗址、四面城墙遗址的保护措施。这类遗址
保护的特点是对遗址的临时保护措施,有助于人们直观感受遗址形态,成本造价
比较低廉。室内遗址保护采取建设保护厅棚建筑,如遗址展示馆、遗址博物馆等,
这些保护设施有封闭的维护措施,保留必要的通风。如金沙遗址公园的遗迹馆、
陈列馆、汉阳陵遗址博物、殷墟遗址博物馆等,是一种较为成熟与传统的保护方
式,但相对于室外围护而言,遗址上的建设活动容易会对遗址的完整性、原真性
-127-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以及环境风貌产生不利的影响。
(4)复原式保护
复原式保护的约束条件有限,对复原式保护的原则也饱受争议,例如复原的
意义、复原的方式(完全复建还是复建一部分,仅仅复建遗址本体还是包括遗址
整体环境)。因为初始的利用条件、环境以及使用的人均已不存在,不可能再创
造,因此,除非具有重大意义,如对于遗址整体风貌或格局具有重要积极影响,
或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采用复原保护的方式外,大部分遗址是不宜采用复原
保护的,并且复原后的“遗址”需要充分说明与历史原遗址的关系,必要时进行
对比。不能因复原而有损原有遗址的安全,虽然部分遗址复原可逆,但必须与原
遗址有的区分,禁止以假坏真,以假乱真。
表 9-2 遗址公园遗址保护的方法
Tabs.9-2 Heritage Park site protection
保护类型 适用对象 保护方式 实例参考
现状式保护 耐腐蚀性较强地 对现状遗址进行必要维护、加固,同时注
上遗址 意防止风化以及其他防腐蚀措施

回填式保护 遗址暂时不需要 地 采用植被、碎石等材料进行覆盖地


做其它形式的保 面 表,并且进行标识
护,或尚不具备其 标
它保护的条件 识

地 在原遗址的上部以等比例的方式进
面 行复制建设,并予以展示

围护式保护 绝大多数情况的 室 以围墙、围栏、竹篱笆、夯土、雨棚


遗址保护,包括地 外 顶棚等围护设施,对遗址进在室外采
上遗址与地下遗 保 取的保护措施
址。 护

室 室内遗址保护采取建设保护厅棚建
内 筑,如遗址展示馆、遗址博物馆等

复原式保护 遗址价值等 极其 以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采用对遗址原


重要、复原意义重 真复制建设,并且复原后的“遗址”需
大,对于遗址整体 要充分说明与历史原遗址的关系,必要
格局具有重要积 时进行对比
极影响

表格:作者自绘
内容:作者拍摄

-128-
第 9 章 专题研究

9.1.3 遗址内部环境的保护

遗址的内部空间环境是指包括遗址本体在内的遗址周边环境。它是由遗址本
体、自然环境、道路、空间格局、整体历史风貌共同遗址的历史特征,因此,遗
址本体与其内部空间环境之间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统一不可分割
的。只有保证了遗址内部整体空间环境的真实、完整,才能更深刻的体现出遗址
的主题内涵。
对于采用局部式以及整体式保护模式的遗址公园而言,除了对遗址本体进行
有效保护外,还要考虑遗址内部空间环境的保护与营造相结合。遗址的内部空间
环境应保证遗址本体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关系,体现遗址特有的历史氛围,如汉阳
陵遗址公园并没有采取简单的复建,而是通过空间意向、环境感知上保护,营造
出帝陵的神秘与帝王朝代兴衰的沧桑气氛。
遗址内部空间环境的营造是通过地表铺地的材料、形式的选择、种植各种不
同植被等形式,对下层遗址的存在和构成进行外在的暗示,既不刻意复原遗址,
又可使人在无意中感受到原有遗址的存在,要谨慎利用通过建设大面积的广场、
草坪等园林化方式来“恢复”历史气氛,不但容易使人感受不到遗址的沧桑感,
而且会破坏遗址环境的真实性。;不但不会对地下潜藏的遗址产生任何破坏,还
增加了人们对遗址的理解与感知。对遗址内部空间环境的营造,不应仅应该达到
让人“看到什么”的阶段,还应该达到让人“看出什么”的境界,最终达到“有
所感、有所悟”的阶段。

9.1.4 遗址外部环境的保护

遗址的外部空间环境是遗址与城市现实生活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是保证整
体遗址空间体系相对完整与安全的区域。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的遗址之间存在
着一定的差异,因而对于其外部空间环境的保护控制也是不同的,包括严格控制
和一般控制两大类。
(1)严格控制
对于位于城市中心区域或者城市发展重要节点、方向上的遗址,为了防止城
市快速、规模化发展对遗址造成的消极影响,因而有必要对遗址的外部空间环境
采取严格的控制。位于城市重要部位的遗址的周边环境大都比较混乱,环境质量
较差,因此首先应该进行必要的环境治理,解决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其次对遗址
周边的建筑挤压、处理与遗址环境不相协调的要素。最后要特别注意对历史脉络

-129-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的延续,将历史印迹重新组织到新的环境中,形成由遗址本体,遗址内部环境、
遗址外部环境、城市环境之间的过渡,而并非对遗址采取“孤岛式”保护。
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以遗址本体为中心,对建筑高度
进行分层次控制,避免周围建筑高度对遗址形成的压迫感;其次,严格控制遗址
外部空间建筑的色彩、体量和风格,应注意保持与遗址风貌的和谐统一,尤其注
意谨慎利用复古建筑的形式解决遗址与遗址环境风格统一的问题;最后,留出与
遗址本体之间合理的视域与视线通廊,保证对遗址的观赏视觉效果。形成以保护
范围为圆心,一定距离为半径,由内至外,建筑高度由低至高、甚至由低到低、
对环境的控制力度由高到低”的这种严格的控制原则(如图 9-2 所示)。

图 9-2 西安城墙周围的建筑高度控制规划示意图
Fig.9-2 Xi'an city wall surrounding the building height control programs illustration
图片来源:《中国古城墙保护探索》

(2)适当控制
对于位于城市边缘或者较偏僻的遗址,其外部空间环境的多为自然环境,或
者对遗址产生影响不大的城市产业环境,宜采取适当控制环境的措施进行遗址外
环境保护,因为遗址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已充分考虑了对遗址本体周边环境的保
护,而且,由于现代城市环境与遗址本体的距离较远,很难对其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对遗址外环境的控制体现在要注意建筑高度的控制。距离稍远、或对
遗址影响不大的区域的建筑高度的可以适时控制,但要对建筑的色彩、风格、轮
廓线、天际线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

9.1.5 遗址展示方法

根据遗址的保护方法及构成类型的特点,遗址展示的方式可分为覆盖展示、
回填展示、重建展示、原状展示和模型展示几种类型,这几种展示方式针对遗址
的现状存在特点、遗址主题的独特性,呈现出不同的遗址景观(如表 9-3 所示)。
(1)覆盖展示
①馆藏展示
遗址馆藏展示是比较传统的遗址展示方法,通常结合围护式的室内保护措施
-130-
第 9 章 专题研究

进行综合安排。一般做法是将人工搭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在不破坏遗址的情况下
置于遗址上方,包括水平方向的围护结构与垂直方向的围护结构。通过设计展示
路线、布置展示设施,使人们在人工构筑物内部进行遗址游赏活动。馆藏展示的
遗址展示特点是遗址的主题独立性较强,景观内容单纯,但创造原真的遗址环境
的途径有限,并且容易受到人工建设的影响。
馆藏展示将环境为中心或者背景,建筑物、构筑物“点缀”于其中,成为环
境的一部分。因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体量相对较大,给人们的印象先于遗址游览,
所以对于利用馆藏方式展示的遗址而言布置的重点在于建筑物、构筑物的整体形
象与遗址主题风格是否统一协调,能否在进入馆区内部之前创造较强的遗址主题
的暗示的作用;当游人进入第二阶段进行游览时,便进入了一个三维的闭合空间,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布置好游客的游览路线,让遗址的价值得到充分最大化的展
示,使人们的视线得到凝聚,注意力较集中于所展示的遗址及其周围环境,形成
独立于外部环境的遗址本体空间,形成表达遗址文化主题最重要的阶段;第三阶
段是遗址景观游赏的尾声阶段,此时游人从室内空间再次转入室外空间,此时室
外环境应具有一定的灰度空间进行过度,灰空间可通过设计构成半开敞、半私密
的空间,并注意引导游客进行下一步游览活动。

1、主入口 2、室内遗址展示

3、室内遗址展示 4、出口
图 9-3 汉阳陵遗址博物馆三个阶段示意图
Fig.9-3 The Han Yangling Heritage the Museum show three stages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拍摄

例如汉阳陵遗址博物馆对遗址的展示,为了有效保护与展示遗址,结合遗址
的现状情况,汉阳陵遗址博物馆被设计成一座地下建筑。其出口除了利用文字引
导,还利用建筑的坡道,植物种植序列空间,还利用中国古建筑的梁、柱、斗拱,
共同形成入口的空间形象,结合入口采取大进深形成的阴影空间暗示了遗址的神
秘与帝陵的肃穆。博物馆内以展示景帝陵地下挖掘为主要内容,由于地下建筑,
建筑内部通过灯光的变换引导游客游览,游客路线有水平与垂直空间相互交错联
系,游览方式主要采取围绕遗址的方式,建筑围绕遗址进行了多空间的变化与装
-131-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饰布置,达到了表达遗址历史信息的同时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遗址博物馆
出口处利用架空空间形成灰空间,并且出口连接园路,继续引导游客进行接下来
的游览,同时建筑的整体形式与风格与周围环境密切融合,使人结束博物馆的游
览的时候并不感到因环境的改变而突兀(如图 9-3 所示)。
②室外覆盖展示
室外覆盖展示是将遗址置于半封闭的玻璃厅舍或顶棚内,或者置于封闭的玻
璃罩中,起到保护与展示遗址的作用。例如汉阳陵宗庙遗址经过考古发掘,选择
了几处意义典型、可视性好、有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遗址发掘保留区域,采用金
属支架与透明钢化玻璃覆盖的方式进行展示(如图 9-4 所示)。

图 9-4 汉阳陵遗址室外覆盖展示
Fig.9-4 The Han Yangling Heritage outdoor coverage show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2)回填保护
回填保护展示是指在遗址考古发掘后采用恰当的材料和方式对遗址进行回
填覆盖加以保护的方式,并在回填的遗址上方采用植物、砂石等方式进行遗址格
局的示意展示,或回填的遗址上方模拟复原遗址进行展示。回填保护展示多用于
考古发掘技术、遗址保护技术以及财政投入有限制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遗址
回填时应该在遗址本体和回填的材料中间采用对遗址本体无破坏作用的细砂或
特殊材质的薄膜分开,等遗址再一次进行发掘清理的时候,才能够很容易地把遗
址的貌揭露出来。回填保护对夯土、土坯遗址来说目前是最有效的一种办法。

图 9-5 殷墟遗址回填展示
Fig.9-5 Backfill on Yin Heritage and Sites showcase
图片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travel/2010-08/04/c_12407718_2.htm

-132-
第 9 章 专题研究

例如殷墟遗址在发掘后大部分遗址都采用了回填保护的模式。回填后的保护
展示分为示意保护展示、模拟保护展示两种方式(如图 9-5 所示)。[25]
(3)遗址重建
遗址重建更多的是针对于单体或小规模组群的建筑物或构筑物釆取的一种
保护展示方式,即根据考古资料,在遗址原址或异地进行复原重建。同修复保护
展示方式一样,重建也必须谨慎,相关研究要充分。如唐大明宫殿丹凤门遗址,
日本奈良平城宫遗址等(如图 9-6 所示)。

a)复建的平成宫正门 b)复建的大明宫紫宸殿遗址
图 9-6 地上遗址的覆盖展示
Fig.9-6 The ground sites covering show
图片来源:http://www.people.com.cn/、作者拍摄
(4)模型展示
在遗址附近选择下方经勘查不存在遗址的地方,进行遗址整体风貌的微缩模
型建设。微缩模型依据文献和考古勘探资料进行复原搭建,便于人们从宏观整体
把握遗址的宏伟博大气势,一般多用于宫殿群、城址等特大型遗址。西安大明宫
遗址为全面展示唐代大明宫的规制格局,根据史料记载、考古勘探和中国文化遗
产研究院科学复原成果,在考古遗址公园内建设一个 1:15 比例全景大明宫微缩
模型,充分展示了唐大明宫的历史规模格局和环境地貌全景(如图 9-7 所示)。

图 9-7 大明宫遗址公园微缩模型展示
Fig.9-7 Daming Palace Heritage Park miniatures show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25]
引自赵文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12.06
-133-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5)原状展示
原状展示是最直接也是最传统的遗址展示方法,受限于我国传统遗址的存在
特点,遗址公园中对遗址原状展示的遗址类型仅限于砖石类的遗址。展示方法是
将遗址本体置于露天条件下,按其原样不采取任何人工遮蔽保护手段,直接面向
公众展示的一种保护展示方式。采用露天保护展示的遗址通常是规模宏大、遗址
本身材质构造抗自然破坏力强、遗址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反映遗址
价值。城如北京明城墙遗址、皇城根遗址、汉阳陵遗址等。由于该类遗址保存了
遗址原貌,因此遗址展示的最大特点是直观体验性,遗址本身在自然中的变化就
是遗址传达的最直接的信息(如图 9-8 所示)。

图 9-8 遗址原状展示
Fig.9-8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Heritage show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遗址的展示还包括必要的图片、文字及模型展示等间接展示手段。这些辅助
手段的目的是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遗址信息,人们通过图片、模型
与现场遗址的对比,可以对历史中的遗址原貌展开联想与想象。

图 9-9 浴堂殿落遗址的遗址本体、模型、文字说明展示
Fig.9-9 Yutang temple site of the Heritage, model, caption display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例如大明宫的含元殿遗址、浴堂殿院落遗址、紫宸殿遗址等,都是通过在覆
盖遗址的基础上,进行的遗址及环境复建,并且充分结合现代元素,及运用现代

-134-
第 9 章 专题研究

的设计手法将景观元素与其充分融合,利用文字、图示说明,以及模型展览,全
面展示遗址,传达遗址的历史文化信息(如图 9-9 所示)。

9.2 遗址文化主题提炼与表达

遗址公园的核心是遗址本体的保护。其衍生出的功能是遗址展示、基于传播
遗址多种价值的文化精神以及基于公园的改善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憩场所的社会
要求。对遗址的文化主题的提炼与表达是贯穿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它
不仅仅体现在如何表达遗址的内涵方面,更对遗址本体以外的相关规划设计起到
指导作用,例如对遗址展示方式的选择、对园区整体风格的控制、与城市的地域
文化的切合等等。所以如何挖掘遗址主题的文化内涵、有效表达遗址文化主题,
对遗址公园建设至关重要。
遗址公园的主题建设与主题公园建设有所不同:主题公园是指为了满足旅游
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场
所。它是根据特定的主题创意,主要以文化复制、文化移植、文化陈列以及高新
技术等手段、以虚拟环境塑造与园林环境为载体来迎合消费者的好奇心、以主题
情节贯穿整个游乐项目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26]而遗址公园的主题首先基于遗址
本体的文化,遗址文化具有独立完整性与不可复制的特性;其次,遗址公园的主
题建设是依托于传统公园的基本特征,例如以园林、自然景观为主、人工景观为
辅、必要的服务设施和基本的功能空间设置等,并且建设遗址公园的目的是保护
遗址环境。主题公园的建设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大量的人工的娱乐、配套服务设
施建设,以人工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为辅等特点。可以讲,主题公园的主题更加
直白、生活化、大众化,主题的表达具有显性的特征;遗址公园的主题更加含蓄、
历史,甚至具有城市的底蕴体现、民族文明的传承,主题的表达具有隐性的特征。
两者是基于不同属性的结果(如表 9-3 所示)。
表 9-3 遗址公园、主题公园比较表
Tabs.9-3 Heritage Park, a theme park comparison table
比较项目 遗址公园 主题公园
主题特征 遗址历史携带的全 满足大众精神生活需要的、民俗文化、科幻文化或者是休闲娱乐文化
部信息、遗址文化

基本职能 保护遗址 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活


展示遗址 动方式的现代旅游场所
表格、内容来源:作者自绘

[26]
引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414253.htm
-135-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9.2.1 遗址公园文化主题

遗址公园无论是物质文化景观还是精神文化景观都应统一在同一文化主题
之下,这种文化主题是遗址所蕴含的全部文化的集中表现,是遗址文化的精髓。
例如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主题以大明宫在唐朝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地位、伟大的宫
殿建筑群之一,同时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为文化背景,在这一背景下,大
明宫遗址公园集中突出了大明宫的大气、宏伟、帝国王权的至高无上、唐文化的
盛世等方面,以此对园区的物质精神建设,尤其是文化景观的建设提供了指导的
依据。
对于遗址规模较大,遗址文化构成较为复杂的遗址公园。遗址文化主题应注
重文化的综合性和独特性两者的综合。综合性是指遗址文化主题往往是多元文化
斑块组成的综合体,文化斑块是遗址文化主题的具体表现,由此形成遗址公园文
化主题方向。而独特性是指每个遗址文化展区中各自更加具体的文化主题展示,
是对当前遗址的文化的集中表现,相对于综合性的特质,独特性是通过不同侧面
对文化主题的诠释。

9.2.2 文化主题的内容与提炼

通过对遗址公园的研究总结,得出遗址公园所包含的文化主题内容主要包括
两个层次的内容:
(1)整体遗址文化主题
整体遗址文化特征是指遗址公园中在对遗址本身的特性深入研究分析的基
础上而演绎出的与遗址关系紧密的文化主题。通过笔者调查研究,每个遗址公园
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主题,例如圆明园遗址公园展现的“皇家苑囿的沧桑”、三
星堆遗址公园展现的是“三星堆文明的神秘”、汉阳陵遗址公园展现的是“帝王
陵墓的庄严厚重”、良渚遗址公园展现的是“良渚村落文化的生息繁衍”、殷墟
遗址公园展示的是“三千年的祖先智慧的结晶”等等,这些完整的演绎是受到遗
址的历史价值、所处区域文化底蕴的影响,通过多种因素的综合而体现的文化主
题,有利于形成自身的特色,最后成为某种符号的代表。
(2)分区文化主题
分区文化主题是指在遗址公园内部针对不同区域而表现的不同文化主题。例
如元大都遗址公园中蓟门烟树、蓟草芬菲、紫薇入画、银波得月、大都建典、水
关新意、鞍缓盛世等一系列的主题。[27]例如金沙遗址公园的玉石之路、乌木林、
中国文化遗产纪念雕塑等(如图 9-10 所示)。这些具体的分区式的文化主题的

[27]
引自刘楠,西安市城区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P25
-136-
第 9 章 专题研究

展示是人们直接体会遗址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化主题提炼与表达的重要依托
方式,整体的遗址文化主题正是通过具体分区文化主题的积累,逐步留给人们印
象,从而起到对遗址历史精神等传播的作用。

图 9-10 良渚遗址公园乌木林文化主题
Fig.9-10 Liangzhu Heritage park ebony forest cultural theme
图片来源:http://www.jinshasitemuseum.com/wenhua/201205/44.html

(3)遗址文化的提炼
遗址公园的主题提炼相较我们平时做所的公园来比较为抽象与复杂,需要对
遗址文化内涵有充分的理解与钻研。通过对遗址的深入研究,同时结合遗址公园
自身的规模以及性质来综合确立遗址公园主题。通过研究—提炼—演绎的方法对
遗址公园的主题进行提炼。

9.2.4 文化主题的表达

关于文化主题的表达,可以分为静态表达与动态表达。
(1)静态表达
静态表达即典型的园林文化表达形式。公园的主题文化通过“物质”文化来
表现的,是把主题文化结合人们自己的观念、情趣、精神归宿,投入到改造山水
地貌并结合植物栽植、建筑布置的外环境规划建设当中,或者是投入到花木的养、
赏及花木的有序组合之中,使之升华为高雅的、有韵味的立体画卷和典雅的艺术
品,所以主题文化的表现文化内容包含有物质、精神、意识、艺术等方面,大体
可以分为名称、牌匾、建筑、植物化、意境。[28]
(2)动态表达
此类表达主要包括通过声光电等动态表达方式进行对主题思想的展示。如大
明宫的御道广场唐文化演出、游客服务中心的 IMAX 影像,太液池、蓬莱岛的
灯光效果形成的动态夜景观、以及室外全天的循环音乐广播。汉阳陵遗址公园、
隋唐遗址公园、金沙遗址博物馆都在馆内设置了室内剧院,也是通过短片的形式

[28]
引自周云 李莹,园林文化初探[J],国土绿,2005. 08
-137-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加深观众对遗址文化主题的了解(如图 9-11 所示)。

大明宫遗址公园多媒体中心 汉阳陵遗址博物馆多媒体放映室
图 9-11 遗址主题通过动态形式表达
Fig.9-11 The Heritage Theme by dynamic form of expression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9.3 遗址公园规模研究

由于遗址公园承载着遗址展览,遗址的历史文化信息传播、公园的绿化休闲
作用,因而必须兼顾两者控制遗址公园的游客的数量。遗址公园不同于城市综合
公园和游乐场公园,遗址公园的建设目的是遗址保护和维持遗址景观历史风貌,
如果不对人数进行控制,会超出遗址地的环境承载能力,不仅受到交通压力大、
服务设施有限的服务能力,对遗址的及其环境的破坏,还会给遗址保存的安全性
和周边自然环境的风貌带来威胁与隐患。
遗址公园的规模包括控制人口规模和空间规模两方面。在研究遗址公园的容
量控制之前,首先要确定遗址公园的面积。而遗址公园的面积大小是与它的遗址
存在范围直接相关的,并且随着对表遗址的不断挖掘,遗址保护范围也在不断调
整,遗址公园的面积大小,建设范围的确定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
(1)空间规模
遗址的指定范围和遗址公园的规模,并没有绝对的面积要求,基本上以能保
存遗址全部历史信息为参考点。原则上,应将重要遗址的主要部分指定为古迹,
征收其土地并给予严格保证;并将其近缘地范围征收为公园,并规划外围的景观。
同时也应该合理确定遗址公园的面积,避免面积过大造成对游客的游览不便,通
过笔者的观察与体验,考虑到人们游览遗址、体验遗址文化的方式,遗址公园的
的上限面积为 300-350hm2 为宜。

-138-
第 9 章 专题研究

表 9-4 部分国内外遗址公园面积统计
Tabs.9-4 Part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Heritage Park area statistics
2
遗址公园名称 占地面积约值(hm )
汉阳陵遗址公园 162
河姆渡遗址公园 45
殷墟遗址公园 46
赵王城遗址公园(一期) 57
圆明园遗址公园 320
宋夹城遗址公园 47.2
那不勒斯遗址公园 5.4
飞鸟山遗址公园 60.7
吉野里遗址公园 117
皇城根遗址公园 7.5
平京城遗址公园 132
大明宫遗址公园 320
表格、内容:作者自绘
注:表中数据为约值,最终数据以官方解释为依据

9.3.1 遗址公园人口规模

根据遗址公园内景点分布特征,设计以下模型:
(1)面状总量模型
一个均质空间的游览区,景点均匀分布,有几个门可以出入,游客在区内随
机运动,无规则行走,公式为:
Dm=S/d
Da=Dm×(T/t)
式中 Dm 为某游览区瞬时客流容量(单位:人);Da 为日客流容量;s 为游览
区游览面积(m2);d 为游人游览活动最佳密度(m2/人);t 为游人每游览一次平均
所需时间(单位:小时或分钟);T 为每天有效游览时问(单位同上)。
其中 d=max(d1,d2,…,di)
dl 为遗址公园文化景观保护所容许的游人密度,d2 为自然净化及人工清理
各种污染物(如垃圾)状况下素允许的游人密度;d3 为游人因对个人空问需求
而允许的心理密度;d4 为因噪声等因子造成的游客感应气氛容许密度。(注:
各项指标内容凶旅游地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别)。
(2)线状模型
一个游览区以若干景点为结点,以既定的粗细均匀的游览线路为通道,连接
成网络系统,游客按既定线路游览。使用于游览线的游客容量测算:
Dm=L/d’
DaiLT/d’t
式中 L 为游览区内线路总长度(单位:m),d’为游览线路上的游客合理
-139-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间距(单位:m/人),T、t、Dm 及 Da 的含义同前。
游人容量计算结果应与当地的淡水供水、用地、相关设施及环境质量等条件
进行校核与综合平衡,以确定合理的游人容量。

9.3.2 平衡遗址公园容量的方法

(1)设置缓冲区
结合交通停顿空间设计缓冲空间,交通停顿空间往往具有将展示和交通枢纽
两大功能。人流集散地在作为缓冲区的同时,也为游人提供了较为集中的景观体
验,使游人得以休息放松。缓冲区应设置在人流量较大的公园出入口、人流量比
较大游览路线上面或者是重要的遗址节点附近,对于遗址公园以遗址保护为主要
功能的景观展示而言,游人游赏活动相对于遗址保护处于次要位置,针对于遗址
保护的不同等级对景观质量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遗址保护级别较高的遗址空
间场所而言应尽量减少游人量和逗留时间,因此缓冲区的景观内容不宜过于丰富
应以组织必要的交通活动为主要目的。
(2)空间容量大的区域分开布置
在遗址公园建筑中,空间承载力大的区域主要有展示区、游客综合服务区、
入口区等人流容易产生聚集的区域。将这些区域利用环境要素,例如广场、植被
或参观人流不易聚集的其它功能措施,隔开布置,可以弱化由于空间容量过高造
成的人流聚集。例如大明宫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利用御道广场将遗址考古体验
区、游客综合服务区、含元殿遗址展示区分开。通过距离上的差距,利用环境弱
化两个区域的空间承载力,还可将游览路线两侧的遗址环境作为背景展示给游
客。通过分设区域,使参观者主要流动于公共交通空间中、单纯的交通空间不易
产生人流聚集,从而增加整体空间的流动性。

9.4 小结

遗址公园中对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是关键:对遗址的保护不仅仅要停留在对遗
址本体的保护上,还有对遗址的环境进行整体考虑。根据遗址存在与保护的特点,
展示方法分为馆藏、覆盖、原状展示。
对于遗址公园规模的研究参考了实际调研的数据,同时利用点状与面状公式
进行了遗址公园空间容量的计算。
对于遗址公园遗址主题的提炼与表达,它不仅仅体现在如何表达遗址的内
涵,更对相关规划设计起到指导作用,主题思想贯穿的作用。

-140-
结论

结论

通过对于遗址公园的发展历程研究,溯本求源研究其本质,对遗址公园的概
念、类型特点进行研究;对不同的类型的遗址公园进行对比研究和分析,从中提
取出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中具有共性、代表性的规划原则和设计方法;对于这些规
划原则和设计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后,得出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建立遗址公
园的设计方法。
论文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了遗址公园的概念、类别和特点。
遗址公园是指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遗址这一宝贵资源,将遗址保护和利用相
结合,运用保护、修复、再现等一系列手法和方法,将遗址这一历史资源进行整
合和加工,发挥其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职能,充分挖掘遗址、城市的历史文化内
涵,同时又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思路。
遗址公园的分类多种多样,根据遗址类型、展示方式、规模大小等一可以进
行不同的分类。
遗址公园核心元素是遗址,因此遗址公园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如文化传承
性、遗址主题专一性、遗址保护的原真性、遗址展示的完整性等等。
(2)对于不同类型的最具代表性的遗址公园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在本文中,笔者对不同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内的遗址公园进行了现场调
研、相关资料的收集,并对比国外遗址公园的建设进行研究分析,并且在其基础
上进行了总结与归纳的工作。
(3)总结出影响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因素。
通过对于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了影响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因素,例
如提出遗址公园建设的原则,从城市背景、遗址公园建设的基地情况、前期准备
与策划等方面对影响遗址公园的设计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与归纳总结。
(4)建立了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方法
①总结归纳了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依据
遗址公园规划设计首先要依据的也是最基本的,是体现原真性原则与整体保
护的原则,这两项原则:原真性原则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遗址本体格局、环
境格局、艺术风格、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工艺技术和历史沉积等。如果遗址失
去了其原真性,也就失去了遗址的价值,遗址保护也就没有意义了;对遗址的整
体保护,首先要保护遗址本体及周边原有的历史环境,其次要考虑到如何融合遗
址与城市环境。不仅要考虑到遗址本体的保护,还要兼顾遗址所处于的大的自然
环境的格局的保护;不仅要考虑到遗址的等物质环境的保护,还要考虑到遗址的
-141-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历史、文化、科学、情感等人文、精神环境的保护。除此外,遗址公园建设还要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主题性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保护生态的原则这些
原则从多个方面对遗址公园的建设进行约束与控制。
其次,遗址公园的建设不能脱离城乡背景而孤立的存在,因此有必要对遗址
与城乡的关系进行分析,从城市文化、经济、政策、环境得出的结论也是遗址公
园建设的依据。
城市文化的外显就是城市形象,是能够激发人们情感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
征,是人们对于城市的具体感知和总体看法。遗址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是表达和
体现遗城市文化,反映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遗址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是以城市的
经济发展为基础,并且同城市的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的,城市的经济条件决定了遗
址公园建设水平和质量水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是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
必要前提,是保障明晰土地权属、资金筹集、行业管理、利益相关支持等方面顺
利实施的条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也是遗址公园建设建设的依据。
遗址公园的建设还要依据对遗址公园基地的分析,包括基地外部情况和内部
情况的分析,外部情况包括基地周边的城市用地功能构成、用地布局、城市的结
构、道路交通和空间格局、生态格局等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对于遗址公园规划设
计层面产生影响,对于公园的结构、整体布局起到一定的指导和限定作用;内部
情况包括基地内遗址情况、地形地貌、绿化植被和现状建筑等四各方面。这些因
素是进行规划设计的基础和出发点,设计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构成
整体。
最后,在遗址公园规划前的准备工作中,应该对遗址文化进行挖掘研究、严
格执行考古研究遗址保护规划对遗址的要求,创新遗址公园的规划理念,对遗址
公园定位、立意、构思、风格进行细致的,为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进入详细阶段
做准备。
②归纳总结了遗址公园遗址空间
首先对遗址本体空间进行研究、描述,由此拓展至遗址的空间环境,从空间
的角色、给人们产生的印象、空间的体系三方面进行阐述。遗址的空间的角色有
对峙、陪伴、共生三种类型;遗址空间给人们产生的印象依托于凯文林奇的城市
印象理论;遗址的空间环境系统在整个城市遗址层面上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当时城
市空间形态的历史特征。
其次,对遗址空间的形态进行归纳总结,包括点式、局部式、整体式的布局
特征。以此为基础确定规划结构与遗址保护展示方式。
③确定遗址公园的功能构成及功能分区
遗址空间的布局是遗址公园规划结构的基础,遗址公园功能的构成是规划结

-142-
结论

构的表达内容与依托。通过对遗址公园的总结研究,遗址公园的主要功能构成包
括以下几项功能:遗址博物馆、遗址展示馆、遗址保护中心、考古体验中心、遗
址文化体验设施、遗址文化体验设施、游客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类别功能、交通
类别功能、入口功能、办公设施、文化设施。
遗址公园的功能分区是遗址公园系统管理的科学依据。对遗址公园的功能分
区要依照遗址保护规划和考古规划要求,并且总结归纳了两种功能分区的方法,
一种是以恢复历史格局的方式进行分区,适合规模较大的遗址公园,一种是对功
能类别的划分进行功能分区,适合中小型遗址公园。
最后对不同规模的遗址公园的功能设施的建设量有一个初步的分类统计,以
供参考。
④归纳总结了遗址公园的规划机构
针对遗址公园遗址空间的特点,提出了规则式、多中心放射式、鱼骨式和混
合式的结构形式,规划结构中的节点包括建筑、广场、景观三类节点;可以构成
规划结构的轴线包括地形、建筑、植物、水景,轴线组成的方式的包括连接、对
称、均衡三种方式;规划结构的面域主要以植物、绿化构成的区域。
⑤对遗址公园的道路交通系统进行研究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目的是为遗址公园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人车流线循环系统,
保证人车的可达性,同时也加强了各个功能区、景点之间的联系,其内容主要包
括遗址公园道路交通模式、遗址公园道路分类分级、遗址公园出入口、停顿空间
停车场和遗址公园游览路线的规划设计这五个方面。
根据遗址公园规划结构,遗址公园的道路交通模式包括枝状式、环路式和混
合式三种;针对对外与对内两种交通类遗址公园的型,对道路系统进行了等级划
分研究;出口是遗址公园的门户,所以对出口的位置选择,形象做了研究;停顿
空间与停车场是遗址公园的过渡空间,一个是由城市向遗址公园的转换,一个遗
址公园内部轴线交叉空间、或者是功能之间的过渡空间的转换;按照人们对功能
设施的使用密度对人们的游览路线进行了三个等级的划分。
⑥对遗址公园的景观系统进行研究
遗址公园的景观系统是将遗址景观、文化景观以及自然景观进行整合,通过
视线通廊和组织景观轴线等手法,将公园内的各项景观资源进行整合。景观规划
是利用审美学、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合理组织安排规划对象中包含的各景观要素,
使其和谐统一的表现某一景观主题,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享受。
首先研究的是遗址公园的景观结构系统,组成遗址景观的类型包括点状、带
状、面状三类,结构形式包括串联式、并联式和混合式三种;针对地上、地下遗
址,提出了保持原真性的遗址景观、保留与新建相结合遗址景观以及复建的“地

-143-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上遗址”景观以及环绕式遗址景观、延伸式遗址景观、回填式遗址景观;其次研
究的是人工景观包括建筑景观和文化景观,建筑景观包括建筑物与地形环境、建
筑与植被环境、建筑自身处理和铺地研究,文化景观包括实体文化景观景观;最
后研究的是自然景观包括自然、水体、植被三个方面的研究。
⑦对遗址公园的遗址保护与展示、遗址文化主题提炼与表达、遗址规模研究
遗址公园融入了传统的“考古遗址博物馆”的保护模式,即将遗址内部环境
及其遗址外围环境妥善保存保护,在其基础上有效地利用多种手段展示其历史文
化,从而达到以一种历史观、生态观的态度面对遗址本体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
价值。提出了点式、局部式和整体式的保护模式,归纳总结了现状式、回填式、
围护式和复原式的保护方式,针对遗址内外环境保护做了针对性的阐述;遗址展
示的方法包括覆盖展示、回填展示、遗址重建展示以及模型展示以及原状展示五
类。
遗址文化主题的内容和提炼包括整体性遗址文化主题、分区文化主题。表达
形式可以分为静态表达和动态表达两方面。
最后对遗址公园的承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
遗址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可以描述为三个阶段:
宏观的准备分析阶段,这个阶段是对遗址公园进行规划前的策划设计,通过
对于城市文化探究、遗址研究,结合对遗址的考古规划和保护区划解读,形成遗
址公园的定位、立意、构思等前期构想,进一步指导下一步规划设计。
中观的规划设计阶段,此阶段需要对基地的内外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结合宏
观层面得出的遗址公园建设方向,以及遗址空间构成、分布特点,得出制约规划
设计的因素,基于对遗址的保护的基础上,制定出遗址公园的规划结构,功能分
区,每个功能分区的功能细化。并且形成各个系统规划,如遗址公园的道路交通
规划系统、景观规划系统、遗址的保护与展示规划系统等。
微观的专题研究具体深化阶段,针对遗址公园的特殊性,其规模和遗址主题
的提炼与表达也是重要的组成内容,有必要对其深入具体体详细研究。
对于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到小、从粗到细
的一个过程。

-14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规范、相关文件
[1] 《大遗址保护十一五计划》,国家文物局,2006
[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
[3]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
[4] 《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1964
[5]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试行)》,国家文物局,2009
[6]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文物保发(2009)44 号,2009
[7] 《世界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
[8]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
[9] 《圆明园遗址公园保护规划》,2000
[10]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
[11] 《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1990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园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2
[1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
[14]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
[15]《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1964
[16] 《威尼斯宪章》,1864
[17] 《雅典宪章》,1933
[18] 《北京宪章》,1999
[19] 《西安宣言》,2005

参考文献
[1] 董俞,北京城墙遗址公园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06)
[2] 所萌,城市边缘区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硕士论文,2008
(01)
[3] 倪敏,城市历史遗址公园中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硕士论文,
2011(06)
[4] 张强,大遗址保护与开发的可行性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05)
[5] 李海燕,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05)
[6] 何光磊,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05)
[7] 谢卫丽,当前遗址公园保护开发的矛盾及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06)
[8] 刘伟,唐大明宫宫城墙遗址保护与展示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9(06)
[9] 刘楠,西安市城区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06)
[10] 梁志刚,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规划设计[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06)
[11] 严伟,北京东便门城墙遗址公园[J],中国园林 2005(02)
-145-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12] 陈述彭 黄卿,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地理研究,2005(4)


[13] 安家瑶,考古学研究是我国大遗址保护的基础[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2)
[14] 陈同滨,中国大遗址保护规划与技术创新简析[J],遗产保护与理论,2009(2)
[15] 单秀翔,考古遗址公同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1)
[16] 单雾翔.让大遗址如公般美丽[R].北京: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作主旨发言.2009
[17] 李文 纪思佳,城墙遗址公园景观设计初探[J],北方园艺 2010(9)
[18] 张凌,从遗址公园的分类看保护与开发[J],中外建筑 2009(07)
[19] 单雾翔,关于大^古代城市遗址整体保护的思考[J],考古,2006(5)
[20] 杜金鹏,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一考古遗址公园专家座谈会发摘要[J],东南
文化,2010(09)
[21] 张成渝,从原真性保护看圆明园遗址的功能分区展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22] 张关心,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初探——以大明宫遗址保护为例[J],东南文
化,2011
[23] 邹明水,大遗址公园建设:还须慎行[J],建设中华
[24] 朱晓渭,国外经验对陕西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启示[J],江汉考古 2011(02)
[25] 苏伯民,国外遗址保护发展状况和趋势[J],中国文化遗遗产,2005(07)
[26] 李海燕,国外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启示[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 27( 09)
[27] 张琳,张迪昊,许凯,基于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城墙遗址公园规划探索[J],规划师,2010
(10)
[28] 李爱民,考古遗址公园在我国大遗址保护中的优势[J],社会科学家,2010(09)
[29] 丛宇 姚军 成斌,浅析我国考古遗址公园发展历程[J],安徽建筑,2012
[30] 坪井清足 著 张革新 译,日本考古遗迹的保护[J],北方文物,1996(04)
[31] 谗凡 张谨 刘硕钟 彦华,史前遗址的展示——以日本吉野里国家历史公园为例[J],小
城镇建设,2008(06)
[32] 官信 闫亚林,浅议当前大遗址保护问题[J],江汉考古,2008(01)
[33] 郭洁 张颖,遗址公园地形地貌要素的设计与营造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1(09)
[34] 考古遗址公建设,考古遗址公冈专家庙谈会发言摘要[J],中国文物报,2010(10)
[35] 刘迪,博物馆时空刍议[J],东南文化,2009(01)
[36] 刘海波 王有庆,论旧遗址博物馆[J],东南文化,2010(1)
[37] 刘琼,中国大遗址保护:形成“三线两片”100 处格局[N],人民 U 报,2009(11)
[38] 刘卫红,大遗址保护规划中价值定性评价体系的构建[N],两北大学学报,2011(2)
[39] 孟宪民,梦想辉煌,建设我们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和同区[J],东南文化,2001(1)
[40] 沙莎 陈艳,保护大遗址:陕两对世界的承诺[N],陕西日报,2010(12)
[41] 郭洁 张颖,遗址公园地形地貌要素的设计与营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
[42] Behnaz Aminzadeh, Samani Firuzeh. Identify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historical site of
Persepolis using remote sensing [ 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6:52-62
[43] Clark C D, Garrod S M, Parker M. Landscape archaeology and remote sensing in southern
M adagascar [ J]. Int J Remote Sensing, 1998:1461-1477.
[44] EspaG'Benedetti R, De Meo A, et al. GIS based models and estimation methods f or the
-146-
参考文献

probability of archaeological site location [J].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2006(3):147-155.


[45] FoxP.GIS and Cul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n M annual for Heritage M nagers[R]
UESCO, 1999:3-5
[46] Llobera Marcos. Building past lands cap e percept ion with GIS: Understanding topographic
prominence [J] . J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01, 8(9):1005-1014.
[47] Tan K, Wang Y, Zhou X, etal.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the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Qins hihuang [J]. Int J Remote Sensing, 2006,
27(16): 3347-3363.
[48] Vote E, Feliz D A, and Laidlaw D H, etal. Discovering Petra: Archaeological analysis in VR
[J], IE 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 2002, 22(5) 38-50.
[49] chardC.prentiee,StePhenF.Witt,ClaireHamer.TourismAsExPerenoe 一 TheCaseofHeritage
Parl.AnnalsofTourismResearch,VOI.25,No.l,PPI 一 24,1998.
[50] EthnicTourism/ACanadianExPerionoe.YIPingLi[J].AnnalsofTOurismseareh,Vbl.27,No.1
[51] BrianStone.AssessingthevisualqualityofrurallandsoaPe.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4
[52] JohnFraserTheRuralLandsoape[J].Baltmore: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css,1999
[53] Peter Marquis-Kyle,Meredith Walker.The Illustrated Burra Charter:Good Practice for
Heritage Places[M].Australia ICOMOS.Burwood,Australia,2004:74.
[54] Elizabeth Vines.Streetwise Asia:A Practical Guide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Heritage Cities and Towns in Asia [M].UNESCO.Bangkok,Thailand,2005:38
[55] Berbard M.Feilden,Jukka Jukilehto.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M].Second Edition.ICCROM.Rome,Italy.1998:100.
[56] Wsger, Jonathan.EnvironmentalPlanningForaWbridHeritageSiteCaseStudyofAngkor,
Cambodia.JournalofEnvlronmentalPlanning&Management1995, SePtember (l)
[57] Peter Howard,DavidPinder.Cultural heritage and sustainability in the eoastalzoneex Perienees
in southwest England.JournalofCulturalHeritage.2003,(4)
[58] MICHAEL T, Chang-Shan Huang, JOH R. Open space planning for trains
country ,Austin ,texas: a collaborative design[J].Landscape and Urban design.
[59] LAURIE J B,REXFORD E.S. The Public demand for open space , the case ofConnecticut
communiti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1.
[60] ROBERT F,DAVID N. Realing new leisure opportunities for old urban parks: the case of
Kuang in Chiang Mai(Thailand)[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06.
[61] TOM T. Open Space Planning in ondon(M).Town Planning,1994.
[62] Behnaz Aminzadeh, Samani Firuzeh. Identify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historical site of
Persepolis using remote sensing[ 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6:52-62.
[63] Clark C D, Garrod S M, Parker M. Landscape archaeology and remote sensing in southern M
adagascar [ J]. Int J Remote Sensing,1998:1461-1477.
[64] EspaG'Benedetti R, De Meo A, et al. GIS based models and estimation methods f or the
probability of archaeological site location [J].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2006(3):147-155.
[65] Fox P. GIS and Cul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 M annual for Heritage M nagers[R]ESCO,
1999:3-5
[66] Llobera Marcos. Building past lands cap e percept ion with GIS: Understanding topographic
prominence [J] . J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01, 8(9):1005-1014.
[67] Tan K,Wang Y Zhou X,etal.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the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Qins hihuang[J]. Int J Remote Sensing,
-147-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2006,27(16): 3347-3363.
[68] Vote E'Feliz D A,Laidlaw D H,etal. Discovering Petra: Archaeological analysis in VR [J] , IE
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2002,22(5) 38-50.
参考书目
[1] 同济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城建学院合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83
[2] 孟刚等,城市公园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
[3](美)格兰特·W.里德(Grant W.Reid)赵良译,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M],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 刘克成 肖莉 王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6](美)加文、贝伦斯等著,李明、胡迅译,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7
[7] 芦原义信、尹培桐 译,街道的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 黄韬朋、黄钟健,圆明园[M],香港三联书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57
[9](美)凯文·林奇、城市印象[M],华夏出版社,2001
[10] 周俭,在城市上建造城市:法国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同济大
学,2008
[12] 孟宪民等,大遗址保护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12
[13] 王方等,金沙遗址[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14] 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大遗址保护[M],文物出版社,2009
[15] 唐毅,罗艳梅,中国古遗址[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1
[16] 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洛阳高峰论坛文集[M],文物出版社,2010

-148-
附录

附录

附录 A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基础资料调杳表
Appendix A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foundation survey table
大类 中类 小类
数据资料调查 区位条件 交通可达性、相关资源、周边设施、社会经济、遗址范围
专业图 航片、卫片、遥感影像图、地形图、地下岩洞与河流测图、地
下工程与管等专业测图
背景环境 生态环境 气象、水文、地质资料、空气、水、噪声等环境质量
社会环境 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公众参与
人文环境 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
土地利用 七地权属
建设活动 是否按照相应保护规划建设,有无违法建设情况
遗址考古保护 考古工作 考古调査、考古发掘、考古研究、资料整理
保护规划实施 是否按照相应保护规划实施
遗址本体保护 保存现状、保护科学性、保护全面性、保护有效性
周边环境保护 自然环境、历史环境
曰常维护和监测 制度落实、设备设施、机构人员、记朵存档、监测报告

风险防范 防范制度、设施设备、人员储备
遗址展示利用 展示体系 实施状况、利用强度、布局流线、展示内容、展手段
展示设施 馆舍建设、标识系统
公众参与 文化教育、社区活动、观众流量
遗址管理运营 运营管理制度 公共安全、管理机构、人员管理、投诉反馈
遗址宣传推广 举办活动、资料宣传、媒体展示、相关文化产业发展
相关服务设施 服务设施、导览设施、交通设施、公共卫生、餐饮休闲、无障
碍设施
遗址检测体系 环境监测成果、三废排放数量和危害情况、垃圾灾变情况
表格:作者自绘
内容:引自改自赵文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模式研究硕士论文[D],北京林业大学,P73

-149-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附录 B:部分国内外遗址公园平面示意图
Appendix B: A schematic plan view of part of the Heritage Park at home and abroad
图片来源:除部分说明,其余均作者自绘

弗拉格遗址公园平面图示意

汉阳陵遗址公园平面图示意

-150-
附录

河姆渡遗址公园平面图示意

吉野里遗址公园平面图示意
引自吉野里历史公园事业概要,国土交通省九州地方整備局国営吉野ケ里歴史公園事務所,2010,04

-151-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芒德维尔遗址公园平面图示意

平京城遗址公园平面示意图
引自国営飛鳥・平城宮跡歴史公園 平城宮跡区域(仮称)

-152-
附录

雅典奥林匹克遗址公园平面示意图

雅典卫城遗址公园平面示意图

-153-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圆明园遗址公园平面示意图

赵王城遗址公园平面示意图

-154-
附录

殷墟遗址公园平面示意图

-155-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那不勒斯遗址公园平面示意图
图片来源:http://www.asla.org/2009awards/images/largescale/227_10.jpg

-156-
附录

大明宫遗址公园平面示意图

-157-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158-
附录

附录 C 部分国内外遗址公园功能构成
Appendix C Part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Heritage park function
序 遗址公园名称 遗址博物馆 遗址展示馆(室内) 遗址保护中 考古体验 剧院 文化体验 游客服务中心 卫生间 售票 停车场 医务室 广场 商店 行政办公 餐饮 后勤办公 特色产业

室外遗址展示 心
1 汉阳陵
              
遗址公园
2 三星堆
            
遗址公园
3 河姆渡
          
遗址公园
4 殷墟
          
遗址公园
5 赵王城(一期)
         
遗址公园
6 圆明园
            
遗址公
7 宋夹城
           
遗址公园
8 吉野里
          
遗址公园
9 鸿山
          
遗址公园
10 大明宫
               
遗址公园
11 皇城根
        
遗址公园
12 隋唐
         
遗址公园
13 金沙
           
遗址公园
14 那不勒斯
          
遗址公园
15 平京城
            
遗址公园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注:表格中数据为约值,以实际测量为准

-159-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附录 D 部分国内外遗址公园面积及功能规模组成
Appendix D Part of area and function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Heritage Park scale
序 遗址公园 遗址博物馆 遗址展示馆(室内) 遗址保护中心 考古体验 文化体验 游客服务中 卫生间 售票、服务、办公、 停车场 广场 行政办公 餐饮 商店 特色产业

室外遗址展示 心 商店
1 汉阳陵 8000m2 2000m2 250m2 420m2 750m2 200m2 500m2 4300m2 2400m2 1200m2 1200m2 1800m2
2
遗址公(162hm )
2 三星堆 4500m2 5000m2 800m2 3000m2 4500m2 8500m2 150m2
2
遗址公(600hm )
3 河姆渡 2500m2 4500m2 180 m2 130 m2 4000 m2 1500 m2 2000m2 200 m2
2
遗址公园(45hm )
4 殷墟 7000m2 2000m2 100m2 3625m2 8000m2 9200m2
10000m2
2
遗址公园(45hm )
5 赵王城(一期) 5000m2
2000m2 150m2 2400m2 8000 m2 3700 m2
2
遗址公园(57 hm )
6 圆明园 1000m2 80000m2 1000m2 500m2 1500m2 4000m2 20000m2 1000 m2 1000m2 1000m2
2
遗址公(320hm )
7 宋夹城 1000m2 150 m2 8000 m2 2200m2 1300 m2
2
遗址公(47.2hm )
8 鸿山 5000 m2
2
遗址公(1065hm )
9 大明宫 10000 m2 10000m2 3500 m2 43720m2 11000m2 1000m2 40000m2 125000m2
2
遗址公园(320hm )
图表、内容:作者自绘

注:表格中数据为约值,以实际测量为准

-16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发表的论文:
1、王雅男、戴俭,特色农业产业园综合服务区的空间策略初探[J],小城镇建设,
2012.11
2、曾苏元、戴俭、王雅男、周璐璐,基于历史街区弹性保护策略的土地置换[J],
建筑科学,2012.6

参与的科研项目:
1、2010.10——参与了唐山市丰润区浭阳新城第二标段城市设计方案
2、2011.7——西班牙巴塞罗那 2011 Summer School-Besides Tourism,参与古埃
尔公园及周围社区活力可持续发展研究
3、2011.8——美国波士顿开放建筑国际学生竞赛——Urban Metabolic Growth 竞

4、2011.10——参与了北京市域水环境整治及两侧土地开发规划统筹成果编制及
相关研究的工作
5、2012.6——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坝上旅游开发区规划设计
6、2012.8——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乡国际种业园区 A 区城市设计方案
7、2012.12——安徽岳西城市总体设计

-161-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162-
致谢

致谢

三年的硕士研究牛学习即将结束,三年中,我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都
离不开老师、朋友、同学以及父母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要深深感谢他
们!
衷心感谢恩师温宗勇、戴俭教授。尤其是戴俭教授,戴老师是我学习的楷模,
他开明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广博的专业功底以及谦逊稳重的个人魅力都令我十
分钦佩。三年里,我所经历的每一个学习阶段,跨越的每一道学习门槛,都与戴
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戴老师的亲切关
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完成论文的两年多时间里,戴老师从论文选题,写作
角度、写作思路上都给了我重要的指导和帮助,尤其在数次的论文修改过程中,
戴老师都对论文当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指导,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设性意
见,使论文更趋合理、完善,最终得以顺利完成。在此,我向尊敬的戴老师表示
最诚挚的敬意与感谢!
衷心感谢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对我付出帮助和关心的老师们:感谢刘德华
老师、赵之枫老师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对论文选题和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建议和帮
助;感谢张帆老师在论文研究过程中给予的中肯的建议;感谢钱威老师提供了国
外相关资料;感谢王淑芬等课程老师给予的帮助和指导;是他们的耐心指导与帮
助让研究成果得以更加完善。在此,我向尊敬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敬意与感
谢!
衷心感谢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对我付出帮助的和关心的朋友、同学们:感
谢张明子、王晓朦、陈鹏远、陈辉、贾铮、董彬、曹莉苹、范润恬,在生活或学
习中每一个关键的难点,是他们无私的奉献与真诚的帮助使我能够顺利完成论文
的写作;感谢周璐璐、曾苏元、李光稷,是他们给予了我团队的力量,与我并肩
作战;感谢杨江、王朋、吴江滨,是他们的包容、理解和支持使我能够完成论文
的创作。
最后要衷心感谢我的家人。感谢父母在整个学习期间给我精神上的支持和生
活中的照顾,正是他们多年来默默的付出,我才能顺利完成学业,也正是他们多
年来无私的关爱,让我在前行的路上不断成长。

再次,真心感谢所有在我成长路上帮助我的每一个人。
王雅男
2013 年 5 月

-16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