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5

国内图书分类号: TU990.

3
国际图书分类号:

硕士学位论文

BIM 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硕 士 研 究 生:邵光华

导 师 姓 名:苗群 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工学硕士

学 科 、 专 业:环境科学与工程

所 在 单 位: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答 辩 日 期:2014 年 12 月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Classified Index: TU990.3
U.D.C: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Engineering

 THE APPLIED RESEARCH OF BIM


TECHNOLOGY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Candidate: Shao Guanghua


Supervisor: Prof. Miao Qun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
Specialty: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 December 2014
University: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I 
第 1 章 绪论 .................................................................................................................... 1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1.2 BIM 技术的含义及特点 ........................................................................................ 3 
1.2.1 BIM 技术的含义 ............................................................................................. 3 
1.2.2 BIM 技术的特点 ............................................................................................. 3 
1.3 BIM 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5 
1.3.1 BIM 技术国外发展现状 ................................................................................. 5 
1.3.2 BIM 技术国内发展现状 ................................................................................. 5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6 
1.4.1 研究内容 ........................................................................................................ 6 
1.4.2 技术路线 ........................................................................................................ 7 
第 2 章 基于 BIM 技术的多专业协同设计 ................................................................... 9 
2.1 协同设计与 BIM 的融合 ...................................................................................... 9 
2.2 基于 BIM 的协同设计 ........................................................................................ 10 
2.2.1 从二维设计到三维 BIM 设计 ..................................................................... 11 
2.2.2 BIM 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 ....................................................................... 12 
2.3 BIM 协同设计的实现方法 .................................................................................. 13 
2.4 BIM 协同设计在国内应用存在的问题 .............................................................. 14 
2.5 本章小结 ............................................................................................................. 15 
第 3 章 三维仿真软件的特征研究及其比选 .............................................................. 16 
3.1 三维仿真软件及其特点研究 ............................................................................. 16 
3.1.1 Bentley 系列软件 .......................................................................................... 16 
3.1.2 Graphisoft/Nemetschek AG—ArchiCAD 软件 ........................................... 17 
3.1.3 三维 CAD ..................................................................................................... 19 
3.1.4 Autodesk Revit 系列软件 ............................................................................. 20 
3.2 三维仿真软件的比选 ......................................................................................... 22 
3.2.1 碰撞问题的产生及危害 .............................................................................. 22 
3.2.2 最佳软件的比选 .......................................................................................... 24 
3.3 本章小结 ............................................................................................................. 25 

I
第 4 章 BIM 技术在某办公楼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 27 
4.1 项目准备 .............................................................................................................. 28 
4.1.1 常用建模工具 ............................................................................................... 28 
4.1.2 建立工作集 ................................................................................................... 29 
4.1.3 创建标高以及轴网 ....................................................................................... 30 
4.1.4 载入族文件 ................................................................................................... 31 
4.2 模型的构建 .......................................................................................................... 32 
4.2.1 创建项目的主要墙体 ................................................................................... 32 
4.2.2 添加项目所需的其他构件 ........................................................................... 34 
4.3 模型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6 
4.4 本章小结 .............................................................................................................. 37 
第 5 章 BIM 技术在建筑与给排水专业协同设计中的 应用 .................................. 38 
5.1 协同设计 .............................................................................................................. 38 
5.2 项目准备 .............................................................................................................. 39 
5.2.1 项目创建 ....................................................................................................... 39 
5.2.2 三维视图和平面视图的创建 ....................................................................... 39 
5.2.3 创建中心文件和工作集 ............................................................................... 40 
5.3 给排水系统模型创建 .......................................................................................... 40 
5.3.1 基本设置 ....................................................................................................... 40 
5.3.2 设备选型与管道敷设 ................................................................................... 41 
5.4 管线综合与碰撞检查 .......................................................................................... 43 
5.4.1 Revit“碰撞检查” ............................................................................................ 44 
5.4.2 Navisworks“碰撞检查” ................................................................................. 46 
5.5 BIM 在协同设计中的其他应用 .......................................................................... 49 
5.5.1 设备材料统计 ............................................................................................... 49 
5.5.2 施工指导以及维护管理 ............................................................................... 51 
5.6 协同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2 
5.7 本章小结 .............................................................................................................. 53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54 
6.1 结论 ...................................................................................................................... 54 
6.2 建议 ...................................................................................................................... 55 
参考文献 ......................................................................................................................... 5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63 
致 谢 ............................................................................................................................. 64 

II
摘 要
随着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形态和功能越来越复杂,建筑系统设计也变得越
来越复杂,传统的建筑系统设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建筑整体设计的要求。建
筑是一个由多专业参与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来说,一个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
由建筑、结构、电气、给水排水和暖通空调五个专业共同完成。各个专业在信息
传递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导致设计结果在后期实施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问题,
影响设计成果的最终实现。另外,复杂的建筑系统内部各配套管道数量和种类越
来越多。各专业管线布置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加上设计人员可能存在的失误,
管线系统与建筑、结构等构件之间难免会产生交叉碰撞。常规的二维设计在解决
专业间协同设计过程中信息传递问题以及系统内部的交叉碰撞问题时显得捉襟见
肘。
利用三维仿真软件为各专业搭建协同设计的技术平台,完成建筑系统的 BIM
模型的构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从基于 BIM 技术的多专业协
同设计和解决系统内交叉、碰撞问题出发,利用 Autodesk Revit 系列软件,通过专
业间协同设计构建 BIM 模型,并对模型内交叉、碰撞问题加以检查、修改。
本文将通过基于 BIM 技术的专业间协同设计构建 BIM 模型作为主要研究方
向。文中分析比较了传统二维设计与基于 BIM 技术的专业间协同设计的特点,比
选出合适的三维仿真软件进行专业间的协同设计。同时针对设计人员通过常规的
二维平面设计不易发现给排水管线系统与建筑、结构之间的碰撞、交叉问题的现
状,利用 Revit 仿真软件结合 Navisworks 软件对项目 BIM 模型中存在的碰撞、交
叉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解决途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
(1)对 Bentley 系列软件、ArchiCAD、三维 CAD 以及 Autodesk Revit 系列软
件进行分析、比选,确定出最适合本文研究主旨的三维仿真软件。对目前应用较
为广泛的四款三维仿真软件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在建模工作中的适用性等内容进
行对比分析。以能够完成专业间协同设计和解决管线系统的碰撞和交叉问题为比
选依据,从四款软件中优选出了最合适的三维仿真软件来完成 BIM 模型的构建工
作。
(2)以某综合楼建筑实例为研究对象,运用 Autodesk Revit 系列软件建立 BIM
模型。首先确定基于 Autodesk Revit 软件进行协同设计的协同工作模式,完成相应

I
的工作集的创建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然后利用 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 软件将
建筑主体和结构墙、柱和梁等主要结构构件的二维设计参数转化为 BIM 模型的三
维设计参数,从而构建出建筑主体的 BIM 模型,为给排水专业的管线模型的构建
提供建筑载体,并为管线工程的管道内容与建筑主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定位提供参
考依据。
(3)通过 Autodesk Revit MEP 软件对给排水管线系统进行 BIM 模型的构建。
通过专业间的协同设计平台将建筑主体 BIM 模型链接到 Revit MEP 软件中,以此
为建筑载体,完成给排水专业管线系统的 BIM 模型建立。利用 Revit 软件的碰撞
检查功能,结合 Navisworks 软件对 BIM 模型内管线与结构和建筑之间进行碰撞检
查和布置方式的优化。同时利用软件的参数化驱动功能生成材料用料统计明细,
通过模拟施工的方式指导实际施工和维护管理过程。

关键词: 三维仿真软件;BIM;协同设计;Autodesk Revit

II
Abstract

Recently, the design of the architectu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ex, the
traditional design pattern can't satisfy the demand of architecture system anymore.
Generally speaking, architecture is a complex system engineering involved of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s, the design of one engineering project is composed by five
professionals, such as architecture, structure, electric,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and
HVAC. It will make some errors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s. And it will produce a lot of problems in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n
affect the outcome of the final design implementation. In addition, as more and more
pipelines set up in the complex system, pipeline collisions and cross-cutting issues
occurs often because of the error in the design. The conventional two-dimensional
design can't fu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ipeline collisions and
cross-cutting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problems in the collaborative design process
of professionals.
Therefore, it provides a new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by using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 software to build a collaborative design platform. The designer of different
professionals constructed BIM model of building systems through the collaborative
design platform. This paper based on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design technolog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ipeline collisions and cross-cutting, an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built BIM model, checked and modified the collisions and cross-cutting by using
Autodesk Revit software.
This paper built BIM model by the collaborative design based on BIM technology,
and took it as the main research direc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two-dimensional design and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design which based on BIM technology and chose the right software to complete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design work.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the designer
can't find pipeline collisions and cross-cutting issues easily by traditional
two-dimensional design, this paper took a new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by using Revit
software and Navisworks software.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includes:
(a) After analyzed on Bentley software, ArchiCAD software, three-dimensional
CAD software and Autodesk Revit software, this paper chose out the most right

III
software. And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bility of four kinds of software which were widely used. Took the capability of
completing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design work as the bas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ipeline collisions and cross-cutting then chose out the most right software
to build the BIM model.
(b) Took a build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built the BIM model by using
Autodesk Revit software. Firstly, this paper confirmed the mode of collaborative work
which was based on Autodesk Revit software, then completed the works such as
creating the working set. Secondly, this paper used the Autodesk Revit software to
translate the two-dimensional design parameters into the three-dimensional design
parameters. Finally, this paper built the BIM model of the building, including structural
walls, columns and beams. The BIM model of the building provided architectural
support to build the pipeline drainage professional model,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spatial relationship of the cont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pipeline.
(c) The BIM model of the pipeline was constructed by Autodesk Revit MEP
software. Through multi-professional collaborative design platform, it can link the
building BIM model to Revit MEP software. This paper inspected the collisions exist in
pipeline, structure and building by using Revit software and Navisworks software. In
this paper, it used parameter-driven features of the software to generate detailed
statistical material materials and though simulating construction guide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in reality.

Key words: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 Software, BIM, Collaborative design,


Autodesk Revit

IV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形态和功能越来越复杂,高度复杂化的工程建设
项目向以 AutoCAD 为主体的、以工程图纸为核心的设计和工程管理模式发出了
挑战。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水平的发展,以工程数字模型为核心的全新设计和
管理模式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于是人们提出了 BIM 的概念。
传统的建筑系统设计都是以 CAD 作为操作平台,设计成果均是通过平面图、
立面图以及剖面图等二维图纸的方式来展现。但是,建筑系统设计是由多专业共
同组成的,各个专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导致设计结果在后期
实施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问题,影响设计成果的最终实现。一个工程项目的设计工
作一般情况下由建筑、结构、电气、暖通空调和给水排水五个专业共同完成,在
项目设计的过程中,由于不同专业间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各不相同导致各专业
间信息系统相互孤立。不同专业设计人员对工程建设的理解不尽相同、对相同的
信息内容的表达形式也有所差异,而且信息在专业间传递的过程中还容易出现错
漏现象[1]。这些因素导致了大量工程数据在项目各参与方之间难以准确的交流与
共享,从而对项目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交互造成种种困难,以致阻碍了整个项目
设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通常建筑信息在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管理中的传递过程是一种串联式的传
递过程,建筑信息的依次线性传递使得信息在项目各参与方之间的传递过程中会
产生很多问题。这种信息传递的方法很可能会因为设计深度和精度不够而造成后
期施工困难,然后设计方再根据施工方的问题进行频繁的设计变更,不但增加了
设计工作量,而且也无法保证建筑工程的设计质量。
进行设计工作最初的意图就是在项目施工前做好计划,周全的计划能够有效
减少施工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损失,整体提升项目完成的质量。一
个好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不仅能在建筑实体竣工前准确的表达出设计者最初的设
计意图,还能让项目各参与方了解其整体功能的实现情况,并且能有效地缩短建
设工期、降低施工成本和预判项目施工及运营阶段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与传统

1
的二维平面设计不同的是,近年来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平面设计参
数三维化,并对各参与方的有关信息进行有效综合的过程正在逐步的发展中,这
就是所谓的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2]。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和三维数字技术作为技术基础,通过对现
代计算机技术的工具优势和项目工程参数的有机整合,建立涵盖项目整体信息的
工程数据模型或三维仿真模型[3]。模型的建立过程就是编辑和整理工程项目整体
设计信息的过程,三维仿真模型的建立对项目从策划与方案设计到施工过程以及
建成后的运行维护工作均有积极作用。由于利用 BIM 技术构建的三维仿真模型包
含了工程建设项目的具体信息以及设计参数,搭建了一个为建设项目的各个参与
方进行协同设计的平台,使 BIM 技术贯穿于项目从设计到运营管理阶段的全生命
周期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通过模型在项目立项策划阶段为各参与方提供直观有
效的虚拟现实体验,从而实现项目的可视化设计,直观的将设计成果加以展示;
通过模型的虚拟现实功能,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在项目的设计施工阶段准确的理解
和把握建筑系统的各种参数信息,并能够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的做出最为有
效的应对;另外在工程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后,利用 BIM 模型可以准确的定位事
故发生的具体位置以及事故地周边的配套环境,为项目运营管理提供更便捷的服
务,同时也可以减轻物业管理的压力[4-5]。
设计人员可以在 BIM 模型的基础上配合时间要素在计算机上提前进行模拟
施工,在找出设计成果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通过模拟施工过程为施工方提供行
之有效的施工方案,从而有效的控制项目的施工时间、提高施工质量。另外,采
用 BIM 技术的相关软件构造建筑信息模型,能在实现专业间协同设计的同时自
动进行碰撞检查,在实施施工作业前及时的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更正,
进而能够有效地减少设计错误、提高施工效率、缩短项目工期以及节约设计施工
成本[6]。构建各专业协同设计的平台,运用 BIM 技术将不同专业设计成果综合成
一个整体,将会使设计成果的价值与传统方式相比得到很大的提升[7-8]。
因此,研究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以及基于 BIM 技术的多专业协同设计对建筑系
统整体的设计、施工和运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
1.2 BIM 技术的含义及特点

1.2.1 BIM 技术的含义


自从 BIM 技术出现到现在,一直有人试图对 BIM 做出准确的定义。但是,
由于 BIM 技术出现的时间尚短,是正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新事物,其定义也随着技
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因此,虽然目前人们对 BIM 的定义和解释有多种多样的版
本,但是却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理解。目前,对 BIM 的定义主要体现为:BIM
贯穿于整个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它综合了建筑所有构件的信息,它不是指特定
的一种或者一类软件,也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模型的建立;它和传统的工作模式有
所区别,它能改变传统粗放型的建筑行业经营方式,将其转变向精细、高效、统
一的工作模式。BIM 技术正势如破竹地在工程建设行业中引起一场信息化数字革
命,这是建筑行业继 20 世纪“甩图板”技术变革后的又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9-10]。
BIM 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的简称,BIM 技术
是指将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基本构件作为设计元素,将描述构件元素的几何数据、
物理特性、材质信息等相关信息有机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综合建筑系统全方面
信息的数据库,构件的所有参数信息都储存在这个数据库内,并以此数据库构成
了建设项目的数据模型,各参与方为了能够满足相应的工作需要对模型数据库进
行信息的插入、提取、编辑、更新等。模型内各种构件的参数信息并不是独立的
信息个体,它们相互之间还保持着一定的空间和逻辑关系,作为 BIM 模型这个虚
拟的数字化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共同形成了完整而有层次的建筑信息系统。

1.2.2 BIM 技术的特点


基于BIM的协同工作环境是一个可持续、透明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以
对项目中的构件信息进行复制与核查,这样能够保证在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中
各参与方能够进行及时的沟通,信息在各参与方之间能够准确、及时的进行共
享。项目各参与方通过对各设计专业共享的设计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做出相
应的决策,使项目得到更好的管理。基于BIM技术的三维设计过程相较于传统
的设计方法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1) 可视化设计
首先,BIM最大的特点就是所见即所得——可视化设计,这对建筑各专业

3
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建筑物规模、形态、功能越来越复杂,建筑系
统也变得更加复杂,经常要将多种系统的复杂管道布置在有限的空间中,并且
还要满足相应的空间要求[11]。BIM能够实现可视化设计,使设计师直观地了解
关键部位的空间情况,从而合理的布设相应管件、更好地利用有限的空间以及
有效地提高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2) 空间碰撞检查
BIM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够进行空间碰撞检查,这对于建筑各专业的设计工
作都有很大帮助。随着建筑系统越来越复杂,建筑空间的使用效率变得越来越
重要。BIM模型能从各个角度对主要部位管道、建筑、结构之间的相对空间关
系进行直观的观察,由此发现管道与结构和建筑间存在的空间碰撞问题,并做
出及时合理的调整。以前,碰撞检查这个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与时间,而
且为了在平面图纸基础上找出空间碰撞点,要求各参与人员都具备比较强的空
间想象力。尽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与时间,也只能对比较重要的部位进行检查,
而不能对整个项目进行宏观的管理。采用BIM技术进行设计后,我们把发现碰
撞问题的职责交给计算机,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对整个项目模型进行检
查,虽然不能确保完全避免空间碰撞,但是能最大化的减少此类问题的产生[12]。
(3) 关联修改
BIM模型是综合了各专业设计信息的一个数字化的整体文件,在基于BIM
的协同设计过程中各专业的设计信息最终会通过协同设计平台汇集于一个模型
当中,任何一个专业的设计信息发生变化,都只需要在这个模型基础上进行修
改即可。这样做虽然不一定能减少修改量,但却使修改的关联性大大加强。例
如在设计过程中,如果需要修改某一楼层平面中立管的位置,只需要设计人员
修改其参数信息,模型会自动关联生成项目的平面图、详图以及剖面图的信息。
(4) 协同设计
BIM模型是建筑各专业间协同设计的产物。首先各专业的主体文件可以进
行独立设计,各设计专业人员可以在自己专业习惯的设计界面下完成本专业主
体文件的设计;然后不同专业的项目文件会通过协同设计平台以链接模型的方
式进行设计信息的共享,通过各专业链接后组成的模型系统,会随着各专业主
体文件的更新而自动更新,从而保证各专业设计信息的准确传递。

4
1.3 BIM 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构建过程就是利用三维仿真软件对建筑系统进行三
维设计的过程[13]。建筑系统设计工作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进入到信息化
时代,并且在国内外都取得了迅速地发展。

1.3.1 BIM 技术国外发展现状


BIM 技术最初是在 20 世纪末的美国提出来的,随后在欧洲、美国以及亚洲
邻国日本等国家迅速发展。根据相关统计表明,在美国建筑行业 300 强企业中应
用 BIM 技术进行建筑设计的占 80%以上,欧洲和美国等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各自的
BIM 技术实施标准[14-15]。
美国总务管理局(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GSA)于 2003 年推出了
国家 3D-4D-BIM 计划,并陆续发布了一系列 BIM 指南[16]。美国联邦机构美国陆
军工程兵团(United State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USACE)在 2006 年制定并
发布了一份 15 年(2006~2020 年)的 BIM 路线图[17-18]。美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于
2007 年发布 NBIMS,旗下的 Building SMART 联盟(Building SMART Alliance,
BSA)负责 BIM 应用研究工作[19]。2008 年底,BSA 已拥有 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标准、NBIMS、美国国家 CAD 标准(United States National CAD Standard)
等一系列应用标准。我国邻国日本于 2010 年由国土交通省宣布推行 BIM 技术[20]。
欧洲和韩国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家政府机关致力于 BIM 应用标准的制定[21-22]。BIM
技术已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筑行业中崭露头角,引发了建筑史上一次空前的
技术变革。

1.3.2 BIM 技术国内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大型设计单位已经逐渐开始重视 BIM 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
用,国内某些大型设计院已经有意识的对员工进行 BIM 技术的培训,并建立了自
己的 BIM 技术团队。同时,为解决目前国内 BIM 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与 BIM
技术相关的技术咨询业务、技术教育体系也相继出现[23]。另外,我国目前正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满足人们与日俱增的生活品质要求,国家着力于各种大规
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 BIM 技术能够有众多的应用机会,因此 BIM 技术在国
内应该会有不错的应用前景。

5
我国从2003年开始引进BIM技术,此后政府及行业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BIM在
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先后举办了“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发展技
术交流论坛”、“与可持续设计专家面对面的BIM主题研讨会”、“BIM建筑设计大
赛”、“勘察设计行业BIM技术高级培训班(第一期)”等一系列活动来推动BIM在
国内发展进程。中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CCDI)、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
Kling Stubbins国际建筑设计中国分部以及美国Aedis建筑与规划设计中国公司等都
在不同项目的不同程度上使用了BIM技术[24]。
2007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
撑计划重点项目“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申请指南中,将“基
于BIM技术的下一代建筑工程应用软件研究”课题作为重点开展的5项研究与开发
工作之一。2009年5月,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建筑业信息关键
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北京启动[25],国家“十二五”建筑信息化发展纲要也将BIM
技术纳入发展规划中。
虽然目前 BIM 技术在国内已经逐渐受到重视,在不少著名的建筑设计中得到
应用,但是国内在 BIM 技术应用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由于 BIM 技术作为一种新
兴技术引入国内的时间不长,政府及相关单位尚未就 BIM 技术在国内应用制定完
整的法规条例。另外,现行的 BIM 主流软件均为国外引进,相关的技术标准采用
的是国际标准,并不完全符合国内的发展现状。主流 BIM 软件中缺少符合中国设
计标准的标准构件库,而且相关技术从业人员由于接触 BIM 的时间有限,对 BIM
技术还不能熟练的掌握。但是随着 BIM 技术在国内的发展,这些问题必定能够得
到解决,BIM 技术注定会在设计领域大放异彩。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利用 BIM 技术实现专业间协同设计,并通过建筑专业和给排水
专业间的协同设计构建综合建筑和给排水专业信息的 BIM 模型。在对国内外 BIM
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 BIM 技术协同设计的发展状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分析
常见的四款三维仿真软件在协同设计及 BIM 建模过程中的优缺点及适用性,比选
出最合适的软件进行协同设计和 BIM 模型的构建。以某综合楼建筑实例为研究对
象,首先构建建筑主体模型,然后将建筑模型链接到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中实现

6
专业间的协同设计,最后利用软件的参数化驱动功能对结合了建筑与给排水专业
综合设计信息的 BIM 模型进行模型内管线系统的碰撞检查工作[26]。同时,结合三
维软件对项目工程量进行初步统计,对后期施工过程的工程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
据。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 Bentley 系列软件、ArchiCAD、三维 CAD 以及 Autodesk Revit 系列
软件进行分析、比选,确定出最适合本文研究主旨的三维仿真软件。对目前应用
较为广泛的四款三维仿真软件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在建模工作中的适用性等内容
进行对比分析。以能够完成专业间协同设计和解决管线系统的碰撞和交叉问题为
比选依据,从四款软件中优选出了最适用的三维仿真软件来完成 BIM 模型的构建
工作。
(2)以某综合楼建筑实例为研究对象,运用 Autodesk Revit 系列软件建立
BIM 模型。首先确定基于 Autodesk Revit 软件进行协同设计的协同工作模式,完
成工作集的创建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然后利用 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 软件将
建筑主体和结构墙、柱和梁等主要结构构件的二维设计参数转化为 BIM 模型的三
维设计参数,从而构建出建筑主体的 BIM 模型,为给排水专业管线模型的构建提
供建筑载体,并为管线工程的管道内容与建筑主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定位提供参考
依据。
(3)通过Autodesk Revit MEP软件对给排水管线系统进行BIM模型的构建。
通过专业间的协同设计平台将建筑主体BIM模型链接到Revit MEP软件中,并以此
为建筑载体,完成给排水专业管线系统的BIM模型建立。利用Revit软件的碰撞检
查功能,结合Navisworks软件对BIM模型内管线与结构和建筑之间进行碰撞检查和
布置方式的优化。同时利用软件的参数化驱动功能生成材料用料统计明细,通过
模拟施工的方式指导实际施工和维护管理过程。

1.4.2 技术路线
本文的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

7
图 1.1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8
第2章 基于 BIM 技术的多专业协同设计

协同设计指为了共同完成某一设计目标,不同设计专业人员通过软件进行设
计工作的协调,最终完成设计目标的过程。协同设计的真正含义是:在项目创建
的开始阶段由项目组创建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将各专业设计信息及文档放置在共
享平台上,项目组的所有成员都有相应的权限对平台内设计信息进行查看和调用。
协同设计的过程就是设计信息共享和完善的过程,包括不同设计专业之间的协同、
设计方与施工方、业主方之间的协同,还包括三维设计过程中对二维设计图纸的
参照利用,甚至包括信息在设计、施工、运营整个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传递。随
着建筑系统的日益复杂,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建筑、结构、设备
各专业共同完成的协同设计不再是简单的文件参照,而是设计信息数字化的传递
与共享。传统设计方法中单纯利用平面二维图纸进行各专业间的协同设计的方法,
已经不能满足建筑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趋势,只有运用基于BIM技术的三维协同
设计才能更及时、合理的解决相应问题[27]。

2.1 协同设计与 BIM 的融合

尽管建筑师和工程师已经普遍接受协同设计的理念,也将协同设计应用于实
际的项目中,然而对于协同设计的含义却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统一的认识。现阶
段我们所说的协同设计指得是项目各参与方通过网络,以网络会议的形式对设计
内容进行交流以及对设计流程进行组织管理。但是,项目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传
递仍是以CAD文件作为信息的载体,通过网络消息、视频会议等手段实现跨部门、
地域甚至国界进行信息的共享。项目各参与方的协同作业主要依靠网络资源库对
信息的综合管理,通过相关网络管理软件的辅助,项目各管理方拥有相应的权限
级别。项目各参与方通过成果交流对项目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修改并做出有
针对性的设计变更,保证设计成果的实时性和唯一性。
而自从BIM出现并应用在建筑业设计过程中以后,BIM技术对传统的设计方法
造成了猛烈的冲击,带来了建筑业设计方法的革命性变革。BIM技术将设计从依靠
二维图纸的平面二维设计转向利用三维仿真软件对建筑系统进行的三维设计;从
各设计专业单独完成本专业设计内容转向不同设计专业通过协同设计共同完成项

9
目设计工作。但是,我们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基于BIM的多专业协同设计虽然具有
传统设计方法不能比拟的设计优势,但是由于BIM相关软件引进国内的时间较短,
协同设计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相关软件的支持下,协
同设计有比较完整的技术支持,但是要贯彻到整个产业链,使其真正融入设计师
设计理念中,尚需时日[28]。
BIM技术的发展在对建筑行业带来强烈技术冲击的同时,也促进了协同设计技
术与BIM技术的融合,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彼此间互相依赖、密不可分[29]。在BIM
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对于同一构件,凭借数据在各专业间的传递与共享,各专业设
计人员可以同时从各专业角度操作该构件元素,真正实现BIM的核心概念——协
同。

2.2 基于 BIM 的协同设计

在传统的建筑工程二维设计过程中,一般都是不同的设计专业采用与本专业
相对应的软件工具完成本专业的设计内容。各专业以Auto CAD为工具绘制本专业
设计内容的二维图纸,最后将各专业的设计成果以二维图纸的形式综合到一起,
共同形成项目的最终设计成果。而在各专业设计过程中没有有效的途径进行信息
的交流,专业间设计信息的变更也无法与其他专业设计人员进行有效地协商,这
样就会忽略某专业的变更信息对其他专业造成的影响。尽管现在也出现了与PKPM
系列软件[30]类似的一些集成化软件,各专业通过软件可以让部分设计数据在专业
间实现传递和交换。但在实际运用时,仅仅依靠这些集成化设计软件远远不能满
足协同设计对信息完整、及时传递和共享的要求。
BIM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协同设计过程中各专业设计人员协同工作的方式,
将设计方、施工方、业主方等所有项目的参与方通过BIM模型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共
同完成项目的协同设计过程。BIM技术为协同设计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信息共享
平台,在BIM相关软件的支持下,将所有设计信息通过软件的传递实时共享到该平
台之上。任何一个设计专业的设计信息发生变更,平台中的数据信息库会及时更
新相关变更内容,其他专业的设计人员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到变更信息以便
及时调整本专业的设计方案[31]。

10
2.2.1 从二维设计到三维 BIM 设计
目前,建筑行业的行业惯例是以二维图纸作为最终设计成果进行交付。因此,
在目前国内的建筑行业中,设计成果的展示、相关单位对项目的组织与管理均是
以二维平面图纸的形式进行的,这也成为了BIM技术在国内建筑行业难以广泛应用
的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
人类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除了要满足日益复杂的建筑功能要求之外,还应将追
求设计成果的美感放在重要的位置。复杂曲面被认为是最能激发设计师想象力的
一种“高技术”和“后现代”的设计手法[32],在古代人类就开始了对于曲面美的
探索,并且将其应用在一些著名建筑设计之中。然而,传统的二维设计技术无法
客观准确的表达出建筑的曲面特性等几何形态,三维设计作为解决的这一问题的
有效途径应运而生。
在二维平面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真实感受到建
筑内部空间的具体使用形态,这对设计人员的空间想象力有较高的要求。并且设
计师对建筑的空间感受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单纯依靠二维的空间表现图不能详细
的说明建筑的空间序列。基于BIM的三维设计已经完全可以实现虚拟现实,通过对
真实空间的虚拟展示,可以为设计人员提供逼真的视觉、听觉感受。通过三维仿
真软件构建出的建筑模型是真实建筑的实体映射,在模型中可以显示各构件材料
以及材质的属性,还能随时查看所有建筑构件的信息资料,使设计人员对真实的
建筑功能有比较完整的了解。此外,相对于二维平面绘图,BIM三维设计能够精确
表达建筑的几何特征,不存在几何表达障碍,能够通过软件的参数设置准确表现
任意复杂的建筑造型。在评选出的“北京当代十大建筑”中,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
国家大剧院、国家游泳中心等著名建筑都以其独具特色的外观结构,展现出当代
建筑的独特的风格魅力。然而,这些建筑的共同特点是建筑物的造型设计颇为复
杂,无法通过二维设计软件充分的表达出设计者的意图和直观的展现设计成果。

11
图2.1 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

尽管三维属性是BIM设计的基础,但不是其全部。BIM模型不仅包含三维设计
过程赋予建筑构件的空间几何数据,而且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将材料特征、物理
特征、力学参数、设计属性等非几何信息集成到BIM模型中。BIM模型可以通过三
维仿真软件的图形运算功能,在符合相关设计专业出图规则的同时自动获得设计
项目的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等二维图纸[33]。

2.2.2 BIM 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


基于BIM技术的三维建筑设计与传统三维建筑设计都能够完成建筑三维模型
的构建,但是两者之间仍然存在区别(详见表2.1)。首先,BIM模型与传统的三维模
型都能够完成建筑构件的空间尺寸等物理特性的表达,但是BIM模型是一个参数化
的信息模型。BIM模型能够在软件的支持下对模型内材料用料进行自动统计,最终
生成材料用料明细表,对后期施工过程中控制材料用量提供指导依据。此外,BIM
模型支持碰撞检查功能,软件可以对模型进行碰撞检查,在设计成果交付之前尽
可能的减少因设计失误对施工过程的影响。由于BIM模型是参数化信息模型,模型
与最终生成的二维施工图之间存在逻辑对应关系:即当模型内某处信息发生变化
时施工图中的相应信息也会发生修改,从而减少了因为设计变更造成的图纸反复
修改以及信息对应错误的现象[34]。

12
表 2.1 BIM 三维建筑设计与传统三维建筑设计的区别

传统三维建筑设计 BIM 三维建筑设计


效果图、虚拟现实、设计、分析、
设计功能 效果图和虚拟现实
管理等
参数化模型 无 有
协调效率 较低 较高
与二维设计 逻辑对应关系,可以实现“一处
二维设计的附属品
图纸关系 修改、处处更新”

对比传统二维、三维建筑协同设计流程可以发现,基于BIM技术的协同设计相
较于传统的协同设计方法有着很多优势。传统设计过程中各个设计专业都是单独
完成本专业图纸的绘制,一般建筑专业给出初步的设计图纸,在此基础上结构专
业和设备专业依照建筑图纸进行结构构件的布设和设备的安装设计。如果专业间
的设计内容发生冲突,各设计专业会通过协调会对冲突问题提出修改意见,但是
仅通过协调会的形式进行协调效率不高,很多冲突问题需要协商多方面因素。在
项目的设计阶段,项目的整体设计仅由设计方完成而没有施工方和业主方的参与,
这样便导致设计成果与业主方或施工方的要求有出入,从而增加了设计方设计变
更的可能。

2.3 BIM 协同设计的实现方法

基于BIM的协同设计需要各专业的设计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为了实现协
同设计的最终目的,各专业设计过程都应遵循一定的工作流程,保证各专业的设
计任务有序的进行。图2.2给出了协同设计的一般工作流程。

图2.2 基于BIM的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13
为了实现专业间协同设计,在项目的准备阶段首先需要确定BIM设计信息交换
平台,各个专业都需在这个平台上共享本专业的设计内容。然后确定进行协同设
计需要的软硬件的支持,选择合适的三维设计软件进行BIM模型的设计构建。各专
业在自己熟悉的软件操作界面下设定本专业设计的项目样板,完成项目设计的准
备工作。协同设计的核心就是专业间信息的共享,不同专业间可以将专业设计信
息共享到共同的专业设计平台上。各专业设计人员能够在共享平台上随时调取最
新的模型信息,以满足实际设计过程中的不同要求。

2.4 BIM 协同设计在国内应用存在的问题

虽然基于BIM技术的协同设计相较于传统的设计方式拥有很多的优势,能够弥
补传统设计方法的诸多不足。但是,目前基于BIM技术的协同设计在我国建筑行业
的应用却不是很广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BIM技术有难度,需要经过专门培训
目前国内包括设计院在内的绝大多数设计单位的主流设计软件仍然是
AutoCAD软件。多年来AutoCAD被广泛的用于建筑业的设计过程中,利用AutoCAD
绘制的二维图纸也一直作为最终设计成果进行项目的交付。AutoCAD软件技术比
较成熟,加上多年以来被各设计单位所青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设计规程。要想
取代AutoCAD技术利用BIM技术进行协同设计,需要设计人员从根本上转换设计
观念,难度较大。BIM技术作为新兴的技术,需要设计人员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
来学习掌握其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技巧及方法[35]。
(2)风险程度高
目前,我国的工程建筑设计行业因为各种原因限制,普遍存在着设计时间短、
施工周期紧张等问题。设计单位为了获得市场份额,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完
成初期设计内容。但是如果在设计开始阶段就运用BIM技术进行专业间的协同设
计,设计单位无法保证在现有的技术条件支持下,在短时间内完成各专业的设计
任务。因此,设计单位采用BIM技术进行协同设计会有一定的风险,导致许多设计
单位在进行协同设计时仍采用以往的模式。
(3)相关机制不到位
BIM技术作为引进国内的较为先进的技术仅在各大设计单位应用,还没有引起
整个建筑行业的重视。国家相关部门对BIM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应用也没有制定比较

14
完整的相关标准和政策。同时,项目的其他参与方对BIM技术的要求不多,比如业
主方注重的是最终的项目成果,不在乎是否采用BIM技术进行过程的控制。只有在
某些高端建筑设计中,业主方对BIM技术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才会要求设计方必须
使用BIM技术并通过专业间的协同设计构建BIM模型。
(4)缺乏相应的软件支持
目前,大多数的BIM软件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虽然目前国内的相关软件开发单
位也在积极地研发BIM软件,但是目前市场应用较为广泛的软件仍是由国外企业生
产的。而国外企业软件的开发大多基于国际通行的标准,软件中的许多设置不符
合我国建筑行业现行行情,这就导致了BIM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在一定程
度上阻碍了国内BIM技术的发展[36]。

2.5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不同专业之间基于BIM的协同设计。对协同设计的含义、
协同设计与BIM的融合、传统设计过程与基于BIM的协同设计的区别以及协同设计
的实现方法均做了简要介绍。同时分析了基于BIM技术的专业间协同设计在国内应
用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BIM协同设计在国内的发展。
协同设计是不同设计专业间通过三维设计软件,构建信息交流和协同设计的
平台,共同完成某项目设计目标。但是,传统的利用二维图纸进行各专业之间的
协同设计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目前日渐复杂的建筑系统整体设计。BIM技术的出
现,为协同设计提供了完整的技术支持,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各专业设
计人员可以通过基于BIM的设计平台,实现信息的准确、及时传递,在很大程度上
提高了协同设计的效率和技术含量。

15
第3章 三维仿真软件的特征研究及其比选

基于 BIM 技术的协同设计工作需要依托特定的三维仿真软件来完成各专业
模型的构建、链接,实现各专业设计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从而达到各专业之间协
同设计的基本意图。常见的三维仿真软件包括:Bentley 系列软件、ArchiCAD、
三维 CAD 以及 Autodesk Revit 系列软件等。由于四款软件建模机理的不同以及软
件擅长区域的差异,需要对软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软件在协同设计过程中的优
缺点、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硬件条件的要求等。经过对软件的建模能力以及
进行协同设计的适用性比较,找出最适合完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的三维仿真软件,
进而完成专业间的协同设计并解决建筑系统内部管道与管道、建筑与结构之间存
在的碰撞和交叉问题。

3.1 三维仿真软件及其特点研究

3.1.1 Bentley 系列软件


Bentley 系列软件是由 Bentley 公司在 2004 年研发的一款专业建模软件,包括:
Bentley Architecture(建筑);Bentley Structural(结构);Bentley Building Mechanical
Systems(机械:通风、空调、水道);Bentley Building Electrical Systems(电气);Bentley
Facilities(设备);Bentley Power Civil(场地建模);Bentley Generative Components(设
计复杂几何造型)及 Bentley Interference Manager (碰撞检查)等系列软件[37]。
为了方便同时管理多种项目文件,Bentley 公司还提供了 Bentley Project Wise
管理平台。该平台可以同时管理多个用户以及多个项目文件,为协同设计提供了
条件。平台负责管理的文件内容有很多,主要包括各类型工程图纸文件;设计标
准、规范和进度信息等工程管理文件;各种模板、计算书等工程资源文件。
Bentley 系列软件为了减少记忆内存,将所有指令都写入文件,软件基于文件
形式进行工作。为了适应多方面建模要求,软件可以与多种第三方软件配合应用,
但是由于 Bentley 系列软件的管理平台与其他软件平台之间存在不匹配的现象,
用户需要经常转换模型形式,操作较为繁琐[38]。Bentley 软件的主要特点包括:
(1)Bentley 软件建模功能强大,有许多实用的建模工具,能够完成 BIM 模
型的构建。软件的适用范围很广,可以应用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基础设施

16
设计等多个方面。软件依靠其强大的建模功能能够完成建筑模型的绘制、机电和
设备的布设以及多种不规则设计。
(2)Bentley 有多种建模方式,能够满足设计人员对各种建模方式的要求[39]。
Bentley 软件是一款基于 MicroStation 图形平台进行三维模型构建的软件。基于
MicroStation 图形平台 Bentley 软件可以进行实体、网格面、B-Spline 曲线曲面、
特征参数化、拓扑等多种建模方式。另外,软件还带有两款非常实用的建模插件:
Parametric Cell Studio 与 Generative Components。在建模插件的辅助下,软件可以
使设计人员完成任意自由曲面和不规则几何造型的设计。在软件建模过程中,凭
借软件参数化的设计理念,可以控制几何图形进行任意形态的变化。软件可以通
过控制组成空间实体模型几何元素的空间参数,对三维实体模型进行适当的拓展
变形。设计人员通过 Bentley 软件对模型进行拓展,从产生的多种多样的形体变
化中可以找到设计的灵感和思路。
(3)Bentley 系统软件的建模工作需与多种第三方软件进行配合,因此建模
过程中设计人员会接触到多种操作界面,使其可操作性受到影响。Bentley 软件有
多种建模方式,但是不同的建模方式构建出的功能模型有着各不相同的特征行为。
设计人员要完全掌握这些建模方式需要花费相当的人力与时间。软件的互用性较
差,很多功能性操作只能在不同的功能系统中单独应用,对协同设计工作的完成
会有一定的影响。

3.1.2 Graphisoft/Nemetschek AG—ArchiCAD 软件


上世纪 80 年代初,Graphisoft 公司开发了 ArchiCAD 软件,2007 年 Graphisoft
公司被 Nemetschek 公司收购以后,新发布了 11.0 版本的 ArchiCAD 软件,该软
件可以在目前广泛应用的 Windows 操作平台上操作,也可以在 Mac 操作平台上
应用,适用性较强。ArchiCAD 软件是基于 GDL(Geometric Description Language)
语言的三维仿真软件。ArchiCAD 软件含有多种三维设计工具,可以为各专业设
计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软件还有丰富的参数化图库部件,可以完成多种构件
的绘制。
GDL 是 1982 年开发出的一种参数化程序设计语言。作为驱动 ArchiCAD 软
件进行智能化参数设计的基础[40],GDL 的出现使得 ArchiCAD 进行信息化构件设
计成为可能。与 BASIC 相似,GDL 是参数化程序设计语言,它是程序绘制门窗、

17
家具等三维实体构件的基础。GDL 语言能独立的对模型内各构件的二维信息进行
描述,将二维信息转换成三维数据模型,并能在生成的二维图纸上使用平面符号
标志出相应的构件位置。另外,ArchiCAD 还包含了供用户广泛使用的对象库
(object libraries) [41]。ArchiCAD 作为最早开发的基于 BIM 技术的软件,在众多软
件中具有较多优势,同时随着相关专业技术的发展,其发展潜力逐渐得到开发[42]。
ArchiCAD 软件的主要特点有:
(1) 运行速度快
ArchiCAD 在性能和速度方面拥有较大优势,这就决定了用户可以在设计大
体量模型的同时将模型做得非常详细,真正起到辅助设计和施工的作用。对硬件
配置的要求远远低于其他 BIM 软件,普通用户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进行硬件升
级,即可快速开展 BIM 工作。
(2) 施工图方面优势明显
使用 ArchiCAD 建立的三维立体模型本身就是一个中央数据库,模型内所有
构件的设计信息都储存在这个数据库中,施工所需的任意平面图、剖面图和详图
等图纸都可以在这个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生成。软件中模型的所有视图之间存在
逻辑关联,只要在任意视图里对图纸进行修改,修改信息会自动同步到所有的视
图中,避免了平面设计软件容易出现的平面图与剖面、立面图纸内容不对应的情
况。
(3) 可实现专业间协同设计
ArchiCAD 具有非常良好的兼容性,能够实现数据在各设计方之间准确的交
换和共享。软件可以对已有的二维设计图纸中的设计内容进行转换,通过软件内
置的 DWG 转换器,将二维图纸中的设计内容完美的转换成三维实体。软件不仅
可以进行建筑模型的创建,还能为给排水、暖通、电力等设备专业提供管道系统
的绘制工具。利用 ArchiCAD 软件中的 MEP 插件,各配套设备专业的设计人员可
以在建筑模型基础上对本专业的管道系统进行建模设计。软件还可以在可视化的
条件下对管道系统进行碰撞检验,查找管线综合布设问题,优化管线系统的布设。
然而,ArchiCAD 软件也有不小的局限性,造成这种局限性的最主要原因是
软件采用的全局更新参数规则(Parametric rules)。ArchiCAD 软件采用的是内存记
忆系统,当软件对大型项目进行处理时,系统就会遇到缩放问题,使软件的运行
速率受到极大影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项目整个设计管理工作分割成众多

18
小型的组件单独进行处理,从而使设计工作变得更加繁琐。

3.1.3 三维 CAD
本文中介绍的三维 CAD 是指目前广泛应用的 AutoCAD 设计软件的三维设计
部分。AutoCAD 软件是 Auto Computer Aided Design 的缩写,即计算机自动辅助
设计软件,是由美国 Autodesk 公司在八十年代推出的一款风靡全球的二维设计软
件。AutoCAD 软件被广泛的应用于全球的建筑设计中,从研发至今仍在沿用,经
过设计人员的长时间应用,软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应用体系,成为目前设计
行业最流行的二维设计与绘图软件。AutoCAD 软件在二维设计方面比传统手工制
图速度快,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软件对计算机要求较低,主流配置的计算机完
全能够满足软件的要求,这也是软件被广泛应用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AutoCAD
二维设计功能不具备逻辑分析能力,很难依靠软件自身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错误。
[43]
并且软件只能绘制二维平面图纸,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建筑行业的立体要求 。
因此,在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支持下,近年来 CAD 技术不断突破创新。
目前,以 AutoCAD 为原型开发出的三维 CAD 技术,能够进行参数化立体设计,
已经开始在建筑行业三维设计中得到应用。三维 CAD 可以赋予二维设计内容三
维立体属性,通过参数化设计完成三维模型的构建[44]。三维 CAD 软件可以帮助
设计人员在综合平面二维信息的基础上构建建筑的虚拟仿真模型。三维 CAD 软
件的主要特点包括:
(1)三维模型更加直观
利用三维 CAD 软件构建三维立体模型,使非专业人员也能通过三维立体模
型的展示了解设计的具体内容,这一特点是二维图纸所不具有的优势。
(2)设计更加便捷准确
三维 CAD 软件构建出的仿真模型可以反映出所构建实物的特点。软件可以
从多个角度对三维立体模型进行观察,能够发现在平面图纸上难以发现的问题,
有效地提升了设计成果的质量。同时,软件可以实现关联性修改,修改内容会同
步显示在所有视图中,从而避免了传统二维设计修改过程中对所有视图进行逐个
修改的弊端,显著提高设计效率。
(3)可继承性、利于创新
三维 CAD 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对某功能模块进行自定义

19
设计,经过设计定型的功能模块能储存在软件中,其他设计人员可以在需要时直
接调用该功能模块进行使用。软件可以实现功能模块设计的可继承性,使功能模
块像积木一样进行累积,设计人员不需要对相同模块进行重复绘制,节省了时间,
提高了设计效率[45]。
三维 CAD 软件是基于 AutoCAD 软件开发得来,在操作上延续了 AutoCAD
软件的一些优势,设计人员比较容易上手,在操作方面比其他的三维仿真设计软
件要简单许多。但是与其他软件相比,三维 CAD 软件存在一个比较大的缺陷:
对模型的修改比较繁琐,在模型修改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使用大量的系统工具,
工作量较大[46]。

3.1.4 Autodesk Revit 系列软件


Autodesk Revit 系列软件由全球领先的数字化设计软件供应商 Autodesk(欧
特克)针对建筑设计行业开发的三维参数化设计软件平台。Autodesk Revit 系列软
件包括 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Revit 建筑版)、Revit Structure(Revit 结构
版)和 Revit MEP(MEP:Mechanical、Electrical&Plumbing,Revit 设备版—设
备、电气、给排水)三款专业设计工具,Autodesk Revit 2013 版将这三款软件集
合成一款软件,可以同时满足不同专业设计的应用需求。Revit MEP 软件是基于
BIM 技术的基本思想和理念,针对给排水、电气、暖通等配套设备专业的管线系
统的模型建立而研发的三维仿真软件[47]。Revit Architecture 适用于建筑设计专业,
软件具有强大的参数化建模功能,可以快速的建立所需的建筑模型,并生成所需
的设计施工图图纸。Revit Structure 是一款专门为结构设计师研发的三维设计软
件,软件提供了大量的结构构件,能够满足结构设计人员的设计要求。三款软件
共同使用,利用软件间强大的数据交换能力构建协同设计的平台,轻松地实现多
专业三维协同设计。
Revit Architecture 可以被建筑设计人员用于建筑物 BIM 模型的构建[48]。软件
具有强大的数据驱动功能,能将各构件的参数信息完整的存储在模型的数据库中,
在为项目各参与方提供清晰、直观的 BIM 模型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对数据库内构
件信息的统计给出材料用料统计,为施工方和业主提供用料和建设成本概预算等
信息[49]。
Revit MEP 软件能够对给排水、电气、暖通等配套设备专业的所有管线系统

20
进行 BIM 模型的构建。在 BIM 模型中包含了管线系统的所有参数信息,对管道
空间位置参数、管道材质属性等信息软件中均有详细的设置。在完成各管线系统
BIM 模型建立后,软件可以对管线进行综合布设,使管线系统与建筑、结构模型
之间的空间关系更加合理。Revit MEP 软件还有碰撞检查功能,设计人员可以以
此来优化管线系统的布设,同时软件可以与 Navisworks 软件配合使用,共同完成
各配套设备专业管道之间的碰撞检查问题。
Revit 系列软件在 BIM 模型构建过程中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具备智能设计优势
Revit 软件能够综合建筑构件的全部参数信息智能化的完成建模过程。软件可
以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专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通过设计信
息在专业间的传递与共享使各专业的 BIM 模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整个
建筑系统的 BIM 模型。通过软件的智能分析功能,设计人员可以对配套设备专业
的管道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在实际施工之前尽可能减少设计失误。另外,软件还
可以进行智能化修改,对模型的修改只需要对相应的构件参数信息进行修改即可。
软件的智能化信息传递过程使构件的修改信息能在各专业间进行准确传递,各专
业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其他专业的修改信息及时调整本专业的设计方案,从而使模
型修改变得轻松简便。
(2)设计过程实现参数化管理
在使用 Revit 软件构建 BIM 模型时,在软件的参数化驱动支持下建模过程可
以实现参数化管理。通过专业间的协同设计,各专业将本专业的设计内容通过中
心文件形式共享到协同设计平台。各参与方能够依靠协同设计的平台获得最新的
模型构建信息,在设计成果可视化条件下,各专业间的沟通更为便捷,协同设计
效率有所提升。
(3)为项目各参与方提供了全新的沟通平台
Revit 软件构建的 BIM 模型集合了模型所有设计构件的基本信息,在模型内
所有设计人员均可以得到完整的设计信息,设计人员可以通过 BIM 模型向业主方
提供与建筑实体在功能上完全相似的设计成果。各专业设计人员可以在同一个模
型内对所有专业的设计信息进行参数化的管理,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发现设计
中存在的错误。同时,软件可以在实际施工前对模型内的构件进行碰撞检查,将
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设计阶段得到解决,最终达到提高施工质量的目的。

21
3.2 三维仿真软件的比选

3.2.1 碰撞问题的产生及危害
随着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形态和功能复杂化,建筑内部管线系统也越来越
复杂。各个配套设备工程分工的日益明确,建筑内部各专业的管道数量和种类呈
现递增的趋势[50]。建筑内部的配套设备专业主要有暖通、给排水和电气专业,暖
通专业又分为供暖、通风和空调三个子专业,给排水系统的管道系统又分为给水、
污水、消防等多种管道子系统,不同管线系统之间的碰撞交叉问题时有发生,为
人们的生活、生产带了诸多的不便。图 3.1 和图 3.2 分别给出了消防管道与空调管
道和电缆桥架之间的碰撞示意图。

图3.1 空调管道与消防管道碰撞冲突示意图

图3.2 消防管道与电缆桥架碰撞冲突示意图

22
由于管线系统的增多,配套设备专业的多种管线主要布置在设备机房和走廊
吊顶内,彼此之间的空间关系很难把握,加上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能存在的失
误,管道碰撞和交叉问题难免时常发生,为人们的生活、生产带了诸多的不便[51]。
管道的碰撞和交叉问题是在设计过程中因为设计人员的设计失误造成的,也可能
是由于专业间信息传递错误导致的设计内容上的冲突。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
员按照设计方提供的图纸进行施工和设备的安装,施工方会因为管线之间的碰撞
交叉问题不得不临时做出一些调整并反馈给设计方进行设计的变更。尽管如此,
由于施工条件和碰撞点周边管线环境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碰撞交叉问题都能得
到妥善的解决。各配套设备专业的管线系统之间存在的碰撞和交叉问题对实际工
程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由于建筑系统是一个由多专业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性系统,建筑系统设
计需要由建筑、结构、设备专业通过协同设计共同完成。由于建筑内空间有限,
各种各样的管线需要布置在有限的空间内,各种管线对空间的利用就会产生矛盾,
管道碰撞和交叉问题就会成为配套设备专业之间矛盾产生的集中点。如果因为专
业间设计信息协调不到位造成碰撞交叉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那么碰撞问题就
会对整个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52]。
(2)管道的碰撞交叉问题是在设计阶段由于各专业设计人员之间信息交流不
畅或者是设计人员的失误造成的。施工方依据设计方的图纸文件进行项目的施工,
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现了设计图纸中存在的碰撞交叉问题,施工方就很难对设计者
的设计意图进行正确的理解,使施工进度受阻。为解决问题,施工方不得不与设
计方进行协商,设计方根据施工方反馈的信息做出相应的设计变更。这样不但增
加了设计工作量还会造成施工建设的成本和时间的增加,最终可能导致项目工期
延误等问题[53]。
(3)项目施工人员在对项目进行施工过程中,对发现的管道碰撞和交叉问题
往往会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比如提前转弯、改变管道坡度以及移动管道位置等。
施工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可以解决大部分管道的碰撞和交叉问题,但是却改变了
设计者最初的意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室内环境空间布局对人类造成视觉上美感
的缺失[54]。最重要的是,这些措施都使宝贵的建筑室内空间变得更加紧张,使管
线系统占据更多的室内空间,降低了走廊吊顶的高度,使建筑空间得不到充分的
利用。

23
3.2.2 最佳软件的比选
本文尝试用三维仿真软件完成建筑专业与建筑给排水专业之间的协同设计,
构建综合建筑信息与给排水管道系统信息的建筑信息模型,并解决模型内管线系
统与建筑、结构之间的碰撞和交叉问题。因此,在对几种三维软件特点进行了解
的基础上,基于协同设计和碰撞检查的基本意图对软件进行比选,选择出最适合
的软件完成 BIM 模型的构建。
首先,要完成专业间的协同设计,需要各专业间的设计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
传递,形成协同设计的共享平台,使各专业设计人员都能参与到模型的整体构建
中。另外,通过对建筑内管线系统在管线综合时产生的碰撞、交叉问题的分析可
知,管道的交叉碰撞问题广泛的存在于给排水、暖通及电气工程配套专业的管线
综合布设过程中。常规的检查方法是设计师通过二维平面设计图纸,在综合了图
纸中管道标注的空间信息基础上发现设计中存在的此类问题,这对设计人员的空
间想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并且仅通过人工查找不仅费时、费力,还会造成遗漏。
因此,通过构建建筑系统的 BIM 模型,在可视化的条件下可以更直观、快捷的查
找到碰撞交叉点,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 Bentley 系列软件、ArchiCAD、
三维 CAD 以及 Autodesk Revit 系列软件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选择 Autodesk Revit
软件作为构建建筑系统 BIM 模型、实现专业间协同设计以及解决管线综合过程中
的管道交叉碰撞问题的软件。Autodesk Revit 软件的优势主要有:
(1)Bentley 系列软件虽然也能对建筑、结构、设备各专业进行模型的构建,
但是软件具有大量不同的用户操作界面,设计人员在短时间内很难上手。Revit
系列软件可以将三款软件集中显示,软件的用户界面基本类似,设计人员在设计
过程中容易掌握。另外,Bentley 软件各功能的互用性差,不同功能的系统只能单
独被应用,在协同设计的信息交流方面存在缺陷。
(2)ArchiCAD 图库中设备专业经常使用的设备不够完善,设备的型号以及
管件的壁厚、尺寸等信息不够细化。另外,软件本身的升级和完善是一个很复杂
的过程,而对于软件的本土化和本专业化而言就更加复杂,这对专业间协同设计
的进行造成困难。
(3)三维 CAD 是以 AutoCAD 二维平面设计软件为基础开发出的三维设计
软件,与 AutoCAD 相似的操作界面及设计工具,在机械设计和建筑设计领域应

24
用比较广泛。但是与 Autodesk Revit 系列软件相比较,三维 CAD 软件对模型的
修改太过复杂。由于三维 CAD 不能将仿真模型进行参数化归纳,需要通过修改
工具逐一进行修改,修改的工作量较大。
(4)Autodesk Revit 系列软件在构建 BIM 模型时,不同专业设计人员可以单
独对本专业主体文件进行设计:建筑专业构建建筑主体 BIM 模型,结构专业构建
结构模型,暖通专业构建通风系统的 BIM 模型,给排水专业构建给排水管线系统
的 BIM 模型。各专业在设计本专业的主体文件时,可以在本专业熟悉的建模界面
下完成,然后通过协同设计平台,将本专业主体部分的模型连链接到其他专业中,
供其他专业查看与参照。这样能够实现各专业设计信息的综合,在协同设计平台
下各专业可以了解到其他专业的设计进程从而及时调整本专业的设计进程,有效
地控制设计完成时间。
(5)Autodesk Revit 系列软件的标准化族库可以满足各专业设计需求,同时
软件还允许设计人员可以设计过程中的不同任务要求,编辑、创建新的族类型。
设计人员自己创建的族能够保存在软件的族库内,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随时调用。
(6)Autodesk Revit MEP 软件自身就具有碰撞检查功能,可以对模型内交叉
碰撞进行初步的检查,同时软件还可以与 Navisworks 软件配合使用,共同进行碰
撞检查以提供更为准确的修改方案。Navisworks 软件能够给出碰撞点的 IP 地址,
设计人员可以更快地查找出碰撞点的位置信息,从而有效的提高检查效率[55-57]。

3.3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内容是对四款三维仿真软件进行了优缺点及适用性的分析,并以专
业间协同设计工作以及解决模型内碰撞、交叉问题的具体特点为比选依据,最终
经过软件的分析比较选择了 Autodesk Revit 软件。本文研究的主旨是:通过
Autodesk Revit 软件完成专业间的协同设计工作,完成综合建筑专业与给排水专业
设计信息的 BIM 模型,同时解决管道碰撞和交叉问题。目前人们常用的三维仿真
软件主要有 Bentley 系列软件、ArchiCAD、三维 CAD 以及 Autodesk Revit 系列软
件,这四款软件都具有建模功能,都能完成相关专业的模型建立。根据本文的研
究主旨对四款软件的优缺点以及在协同设计方面的实用性进行全面细致的比较分
析,为后续的软件比选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
从分析软件是否能够完成专业间协同工作以及能否解决管线综合过程中管道

25
系统的交叉与碰撞问题出发,分别对四款软件进行比较、分析。Bentley 软件用户
操作界面较多、上手较为困难,ArchiCAD 图库中设备专业经常使用的设备不够
完善,两款软件在协同设计方面存在缺陷。三维 CAD 因其无法实现模型的参数
化设计,在模型修改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对 BIM 模型的构建效率及质量造成一
定的影响。经过比选,最终选择 Autodesk Revit 软件作为构建 BIM 模型的三维仿
真软件,通过 Autodesk Revit 系列软件间的配合使用完成建筑专业与给排水专业
间的协同设计过程,并利用软件对模型内的碰撞交叉问题进行检查和修改。

26
第4章 BIM 技术在某办公楼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设计方法构建的建筑模型是由点、线等最基本的几何元素组合而成二维
平面模型,模型内只有各组成构件的平面信息。而 BIM 技术所构建的建筑信息模
型内门、窗、梁、柱等构件都包含了三维信息参数,由这些带有三维属性的基本
构件组成的 BIM 模型存储了大量的设计信息,这些信息都以参数形式储存在模型
这个庞大的数据库中。基于 BIM 技术的整个设计过程本身是个参数化设计过程
[58]
,通过对模型内基本构件图元的参数修改完成对模型构件的修改。这些修改信
息的更新是相互关联的,当对某个构件信息进行修改时,BIM 模型会自动更新这
些修改信息并直观体现在设计成果中。BIM 模型修改信息的这种关联性为协同设
计提供信息共享的基础,避免了传统设计方式依靠图纸进行信息交互过程中可能
存在的信息遗漏与缺失,有效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确保了设计质量。BIM 技
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着传统设计手段不具有的优势,如表 4.1 所示。
表 4.1 BIM 技术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优势

BIM 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优势
将建筑物的真实信息数字化使其能够以参数形式进行编辑,信
1 息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几何形状二维描述,还包含构件的物理特
性、材质属性等大量的非几何信息
BIM 模型可以用在建设项目从设计到竣工后运营管理整个过程
2
中,在此期间可以对模型数据库内的信息随时进行调用
可以通过施工模拟和用材统计对项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进行施
3
工进度的控制以及施工成本的估算
能够随着项目设计的更改及时的更新信息,使项目的各参与方
4
都能全面、及时、清楚的了解项目进展过程
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使设计成果在各专业之间通过协同设计平
5
台及时呈现,能够提高决策质量,从而提高整体项目质量

本章拟以某综合办公楼为研究对象,利用 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 软件对


其建筑主体完成建模工作。本章主要对 BIM 技术在建筑主体与结构墙、梁与柱设
计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构建出建筑主体的 BIM 模型,为后面的建筑专业与给
排水专业的协同设计做准备。本章只针对建筑主体进行设计,对结构设计中的钢
筋配比、荷载等信息暂不做研究。Revit Architecture 是一款非常智能的设计软件,
能通过软件构建的 BIM 模型在可视化的环境下即时呈现设计人员的设计成果,在
三维可视化模式下更为方便、直观的观察设计成果,使设计人员更清晰的推敲设

27
计方案,完成三维 BIM 模型的构建过程。同时,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 软件
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款施工软件,能够利用三维 BIM 模型指导项目后期的施工过
程,控制工程进度。

4.1 项目准备

在 Revit Architecture 中新建项目时,每个项目都会以项目样板为基础,在样


板文件上布设各种构件、添加不同的参数信息。样板文件是后缀名为“.rte”的文
件,Revit Architecture 软件系统会内置项目所需的样板文件。样板文件包含了系
统设置的项目初始参数,包括项目默认的度量单位、层高信息、楼层数量的设置
信息、显示设置、线型设置等。在 Revit Architecture 软件中,一个合适的项目样
板可以减少后期建模过程中的设置和调整,提高项目设计的效率。

4.1.1 常用建模工具
要利用 Revit Architecture 完成项目的建筑主体 BIM 模型的构建,须对软件熟
练掌握,了解软件的应用特点及软件提供的建模工具,从而有效地提高建模效率。
软件中最常用的几种工具如下所示:
(1) 视图控制工具
视图控制是最重要的基础操作之一。在 Revit Architecture 中,视图不同于常
规意义上理解的 CAD 绘制的图纸,它是 Revit Architecture 项目中 BIM 模型根据
不同的规则显示的模型投影或截面。Revit Architecture 中常见的视图包括三维视
图、楼层平面视图、天花板视图、立面视图、剖面视图、详图视图等。
另外,Revit Architecture 软件将所有可访问的视图、图纸等都组织在项目浏
览器中。使用项目浏览器,可以在各视图间进行切换操作,并提供强大、易用的
视图操作工具,对各视图进行缩放、平移、旋转等操作。同时,软件还可以实时
显示操作内容的属性列表,辅助设计师在设计的同时明确设计内容的属性,如图
4.1 和 4.2 所示。

28
图 4.1 项目浏览器内容 图 4.2 属性栏内容

(2) 图元修改编辑工具
在模型建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过程中用到的图元进行编辑与修改,使其
能够满足设计师的设计要求。因此,软件中还提供了图元修改编辑工具,以完成
对选择的图元进行修改、移动、复制、镜像、旋转等编辑操作。通过“修改”选
项卡可以访问这些修改和编辑工具,如图 4.3 所示。

图 4.3 修改编辑工具栏

4.1.2 建立工作集
建筑项目作为复杂的设计系统工程,一般都是由多个专业共同参与完成的,
但在专业间协同设计过程中不能同时对多专业进行 BIM 设计。因此在项目整体设
计过程中,各专业可以根据本专业设计需要建立多个工作集。在本文建筑专业与
给排水专业间的协同设计过程中,建筑专业可以按照建筑设计的要求建立自己的

29
工作集,同时设置工作集权限,指定查看本工作集的相关设计人员。同样给排水
专业也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工作集,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多个工作集,比如给
排水专业可以根据细部设计划分为给水、排水、热水、消防、中水等子系统,每
个子系统都可以建立工作集,方便设计人员更为精确的管理设计内容。

图 4.4 工作集设置样本

4.1.3 创建标高以及轴网
标高与轴网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空间定位信息。Revit Architecture 通过标高
和轴网来定位参与模型构建的各构件元素在模型中的相对空间关系。事实上,标
高和轴网是在 Revit 平台上实现建筑、结构、设备专业间三维协同设计的工作基
础与前提条件。在 Revit Architecture 中设计项目,先绘制标高和轴网,然后根据
标高和轴网信息建立墙、梁、柱、门、窗等模型构件,这种方法符合国内绝大多
数建筑设计院设计流程。
在 Revit Architecture 开始建模前,应先对项目的层高和标高信息做出整体规
划。在建立模型时,Revit Architecture 将通过标高确定建筑构件在模型内的高度
信息和空间位置。另外,在 Revit Architecture 中轴网对象与标高对象类似,是垂
直于标高平面的一组“轴网面”,设计人员可以在项目平面视图中依据轴网定位项
目图元,结合标高信息最终确定构件在模型内的具体空间位置。
在绘制标高以及轴网的过程中,利用 Revit Architecture 中“常用”选项卡“基
准”面板中的“标高”和“轴网”命令,以二维平面设计图纸为蓝本基础,对项
目标高和轴网完成绘制工作,并且完成相应的标注及编号。

30
图 4.5 标高绘制及标注 图 4.6 轴网绘制及编号

4.1.4 载入族文件
族是 Revit Architecture 项目的基础,不论模型图元还是注释图元,均由各种
构件族构成。Revit Architecture 中的族有两种形式:系统组和可载入族。系统族
已在 Revit Architecture 中预先定义好,系统族的相关信息都保存在样板和项目中,
用于创建项目的基本图元,如墙、楼板、天花板、楼梯等。可载入族可以由用户
自行定义创建,或者是经设计人员间的交流获得,然后在软件中独立保存为“.rfa”
格式的族文件。Revit Architecture 不允许用户对系统族进行创建、复制、修改或
删除操作,但可以复制和修改系统族中的类型,以便用户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创
建自定义系统族类型。
Revit Architecture 的模型类别族分为独立个体族和基于主体的族。独立个体
族是指不依赖于任何主体的构件,例如,家具、结构柱等。基于主体的族是指不
能独立存在而必须依赖于主体的构件,例如,门、窗等图元必须以墙体为主体而
存在。基于主体的族可以依附的主体有墙、天花板、楼板、屋顶、线、面,Revit
Architecture 分别提供了基于这些主体图元的族样板文件。
Revit Architecture 需要定义族的各类型参数,当在项目中使用该族时,可以
在“类型属性”对话框中调节所有族中定义的参数,也可以通过复制功能创建与
该族类似的族的类型。比如,可以采用系统族中外墙 240mm 族类型,通过复制、
修改参数操作创建外墙 300mm 的新的族类型。

31
图 4.7 族类型参数编辑

4.2 模型的构建

本章主要利用 Revit Architecture 对本项目建筑主体与结构墙、梁与柱进行设


计,构建出建筑主体的 BIM 模型,并以此 BIM 模型为基础与给排水专业完成专
业间的协同设计,共同构建综合建筑、结构、给排水专业设计信息的 BIM 模型。

4.2.1 创建项目的主要墙体
在 Revit Architecture 中,墙属于系统族,可以根据指定的墙结构参数定义生
成三维墙体模型。软件提供了墙工具,用于绘制和生成墙体对象。在 Revit
Architecture 中创建墙体时,需要先定义好墙体的类型,包括墙厚、做法、材质、
功能等,再制定墙体的平面位置、高度等参数。
以二维平面图纸为设计蓝本,对项目的墙体、结构柱与结构梁等主要构件进
行布设。设计过程中导入二维 CAD 图纸,调整图纸使其与轴网相对应,然后在
此基础上绘制项目的墙体以及结构柱等。墙体与结构柱在平面视图与立面视图中
的显示情况如图 4.8 与图 4.9 所示。

32
图 4.8 项目一层墙体平面视图

图 4.9 项目一层墙体立面视图
完成项目墙体和结构柱的布设后,对结构梁、结构楼板等结构构件进行布设,
这些结构构件在和给排水专业进行协同设计过程中会参与管线综合及碰撞检查工
作。结构柱不同于建筑柱,建筑柱主要起装饰和维护作用,而结构柱则主要用于
支撑和承载重量。结构墙与结构梁也是重要的承重构件,本章虽然不对结构构件
进行钢筋布设和荷载分析等操作,但是在与给排水专业协同设计时,必须将结构
构件考虑在内。Revit Architecture 提供了一系列的结构工具,可以完成结构墙、
柱、梁等基本结构构件的创建。

33
4.2.2 添加项目所需的其他构件
完成项目的主体墙体构建后,对建筑模型中需要用到的其他构件进行布设。
构件包括门、窗、楼梯、栏杆、楼板以及屋顶等,Revit 软件提供了各种构件的族
文件样板,可以在软件中直接载入使用,常用构件的属性如表 4.2 所示。
表 4.2 基本构件的属性及创建方法

名称 系统属性 类型属性 创建方法


通过复制和修改系统族中的类型自定义创建
墙 系统族 独立个体
符合要求的系统族类型
通过复制和修改系统族中的类型自定义创建
柱 系统族 独立个体
符合要求的系统族类型
门 可载入族 基于主体 载入相关族,基于墙、柱等主体放置
窗 可载入族 基于主体 载入相关族,基于墙、柱等主体放置
楼板 系统族 独立个体 通过“楼板”工具,创建任意形式楼板
通过“屋顶”工具绘制,可定义多个坡度,使
屋顶 系统族 独立个体
屋顶形式更具多样化
由楼梯和扶手两部分组成,利用“楼梯”工具
楼梯 系统族 独立个体
绘制,并可沿楼梯自动放置指定类型的扶手

以楼梯的绘制为例介绍模型构建过程中基本构件的创建方法。首先定义楼梯
的类型,以软件原有的系统族类型为基础,复制创建项目需要的楼梯类型,并对
楼梯的功能、踏板深度及材质等属性进行设置,如图 4.10 所示。属性设置完成后,
在平面与三维视图下结合绘制的参考平面,完成楼梯的布设及修改,如图 4.11 和
图 4.12 所示。

图 4.10 楼梯属性设置

34
图 4.11 平面视图下楼梯绘制

图 4.12 三维视图下楼梯绘制
同时,基于 BIM 的建筑三维设计,讲究的是“所见即所得”的可视化设计,
设计师可以通过 BIM 模型的三维立体视图准确、清晰的了解到建筑内部的设计效
果。为更好地体现建筑的设计效果,软件可以通过其渲染功能对建筑内部墙体及
其构件进行渲染使其更具感官特点,充分体现出软件的人性化设计。项目最终利
用 Revit 软件构建出的项目的建筑主体 BIM 模型如图 4.13 所示。

35
图 4.13 不同视角下建筑主体三维模型图

4.3 模型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利用 Revit Architecture 创建项目建筑模型过程中,Revit Architecture 展现出


了强大的三维建模的能力,尤其在可视化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它将比较抽象的
二维建筑转换成三维立体形式的 BIM 模型,在可视化操作下直观的显示出模型内
各构件的布置形式,使设计人员更清晰的了解项目设计成果。同时模型的可视化
能够让业主等非设计人员对项目设计成果有更直观的了解,对设计成果是否达到
要求做出更明确、高效的判断。但是在软件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在
模型建立过程中难免会造成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浪费。
虽然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模型的建立是三维的设计过程,但是因为目前 BIM
仍处于发展阶段,三维设计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与二维的平面设计相互配合使
用。另外,目前大多数设计机构的主流软件仍是 AutoCAD,CAD 图纸仍然作为
最终交付的设计成果。在模型建立过程中可以通过导入 CAD 文件进行辅助设计,
但是软件的二维处理能力不够强大,对平面图纸的管理应用方面上尚有欠缺。

36
图 4.14 Revit 对二维图纸的管理示意图
如图 4.14 所示 CAD 图纸文件在被导入 Revit 软件后,软件对其只能进行图
层的删除操作,不能对图层的显示状态进行管理,使得二维图纸的外部参照功能
大打折扣。另外,软件无法有效的对二维图纸中的图元信息进行准确的识别转换,
无法将二维图纸中的平面图元通过软件直接转换为具有三维性质的图元构件。这
些问题都需要在软件的后续开发中得到解决,使设计师在由二维设计转为三维设
计时更快的熟悉软件的操作。

4.4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内容是利用三维仿真软件 Revit Architecture 对办公楼项目的建筑主


体完成建模过程。在建模过程中介绍软件的一些特点及操作,为软件初学者提供
一个简单的参考。熟悉软件中涉及到的工具及其操作,了解软件的应用特点,从
而有效地提高建模效率。对建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了介绍,并针对软件对于二
维平面图纸处理能力做出了进一步要求。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 Revit 软件构建项目建筑主体的建筑模型,并通过
协同设计完成给排水工程的管线建模工作,最终达到解决建筑结构梁、柱和管道
之间的碰撞和交叉问题的目的。本章利用 Revit 软件建立的建筑主体 BIM 模型可
以通过协同设计平台链接到给排水工程管道的模型构建过程中,为管线模型的构
建提供建筑载体,以完成管线工程的管道内容与建筑主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定位。

37
第5章 BIM 技术在建筑与给排水专业协同设计中的
应用

利用 Revit 软件进行建筑专业与给排水专业协同设计过程中,Revit 软件为协


同工作提供了链接模式和工作集模式两种协同工作模式。软件在链接模式下,不
能编辑项目文件中引用的外部链接模型,这样在链接了建筑主体 BIM 模型后,给
排水专业不能对链接的模型进行编辑,不方便进行管线综合与调整。而软件在工
作集模式下,虽然给排水专业可以对建筑主体 BIM 模型进行修改,但是因为多个
工作集均设有访问权限,权限的获得与释放较为繁琐,需要各工作集创建者彼此
协调,不但浪费时间还经常会产生冲突与矛盾。最终为了更好的利用 BIM 模型达
到管线综合和碰撞检测的目的,在对两种协同工作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后,决定采
用两种协同工作办法相结合的方式:将建筑模型(包括结构梁、柱等结构构件)
作为链接文件,在同一项目文件中创建给排水专业中给水、排水等子系统的工作
集,通过两种协同方式的结合共同进行协同设计。

5.1 协同设计

本工程项目采用 Autodesk Revit MEP 软件对给排水系统的管线工程进行 BIM


模型的构建,Revit MEP 软件与第 4 章使用的 Revit Architecture 软件均是 Autodesk
Revit 系列软件中非常智能的软件。软件能够通过链接模式与工作集模式相结合的
协同设计模式在建筑主体 BIM 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给排水管线系统的 BIM 模型。
通过获得建筑专业工作集权限的方式,给排水专业能对作为链接文件的建筑主体
BIM 模型进行修改,减少管线系统在建模过程中与建筑和结构设计之间存在的不
协调问题;通过模型的数据化分析功能对模型内管线系统与链接文件的建筑主体
构件之间存在的交叉碰撞问题进行检查;通过软件的自动更新功能支持,当建模
过程中对原有设计内容有所变更时,软件会在项目文件和链接文件中自动更新所
有变更内容,这对减少项目的设计失误和保证协同设计过程信息的准确传递有着
重要的作用[59]。
专业间协同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建筑主体和给排水管线系统 BIM 模型的
建立,还有给排水专业进行管线综合和碰撞检查工作。在本项目中,给排水专业

38
的管线系统包括给水、排水以及消防系统,在进行管线综合时众多管线布置在走
廊吊顶或设备机房内,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如此繁多的管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管
道碰撞和交叉问题。同时,由于设计师的设计失误可能会使管道与结构柱、梁之
间形成“硬碰撞”或是与建筑墙体之间因为空间达不到相应的要求,从而形成“软
碰撞”。而基于 BIM 技术的协同设计的应用改变了给排水专业管线综合以往的工
作模式,给排水专业设计人员在可视化的 BIM 模型中进行管线综合时可以直观的
观察管线系统与建筑主体之间的相对空间位置,更便捷地发现设计中的碰撞冲突。
通过协同设计优化了给排水管线系统的设计过程,提高了给排水专业的管线综合
工作的效率。协同设计能够应用在包括给排水在内的其他配套设备专业的管线系
统的设计过程中,为设计人员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60]。

5.2 项目准备

5.2.1 项目创建
在 Revit MEP 2013 软件的操作界面下,进行给排水专业管线系统的 BIM 模
型的创建。要创建一个新的 MEP 项目,首先选择合适的样板文件,对度量单位
等设置信息进行设置。利用 Revit MEP 软件的协同工作功能,将建筑主体 BIM 模
型的中心文件链接到新建的 MEP 项目文件中,读取标高、轴网、墙等建筑信息,
作为设计的起点。
在本项目给排水管线系统模型构建过程中,给排水设计师将建筑主体 BIM 模
型链接到 MEP 项目文件中。虽然在协同设计过程中,建筑主体的 BIM 模型中的
信息一旦发生变更会自动更新到链接模型中,但是给排水专业设计人员不能在第
一时间收到通知。因此,对于链接模型中某些能够影响协同工作的关键图元,可
以应用软件的“复制/监视”功能进行监视。在对这些关键图元进行监视后,一旦
它们被移动、修改或删除,系统就会在第一时间通知给排水设计人员,以便给排
水设计人员根据变更内容及时进行调整从而满足协同设计的要求。

5.2.2 三维视图和平面视图的创建
一般在给排水管道系统绘制时会以楼层为基础,设计人员会对每一层的给排
水管道进行单独绘制,最后再将其链接为一个整体。在绘制每层的管道时,可以
创建各层平面视图及其相对应的三维视图,通过对平面及三维视图的设置,管道

39
在平面视图中绘制时可以在三维视图中实时展现管道与建筑主体的相对空间位
置。并且,软件可以通过过滤器将暂时不会对当前设计内容造成影响的图元进行
筛选,并将其在当前视图中进行隐藏,以便于更清晰的对当前设计图元进行编辑。

5.2.3 创建中心文件和工作集
利用 Revit MEP 软件进行专业间协同设计的前提是允许多名设计人员同时对
同一个项目文件进行处理。协同设计工作最主要的特点是协同性强,设计人员可
以将自己的设计内容通过“与中心文件同步”操作上传到中心文件中,其他专业
人员可以在中心文件中查看最新的设计信息,并将其更新到本专业的设计进程中。
在采用工作集模式与链接模式相结合的设计方法进行项目设计时,必须先创
建一个中心文件,在中心文件中存储协同设计过程中创建的所有工作集和图元,
并且需要对所有工作集的使用权限进行限定,以协调各专业设计人员对中心文件
的调用冲突。各专业设计人员均能将中心文件保存到各自的设计环境下,即将中
心文件转换为本地文件,本地文件与中心文件之间存在映射关系。设计人员直接
编辑本地文件,将对本地文件的更改内容发布到中心文件,中心文件会对变更内
容进行更新,以便其他设计人员从中心文件获取到的都是最新的设计信息。给排
水设计师应将自己负责设计的部分归入到当前的工作集中,对其设置修改权限并
占用。这样可以确保其他设计人员从中心文件中调取该工作集中设计内容后,在
未获得修改权限以前不能对工作集中的图元进行直接修改。最终给排水各设计人
员能够同时完成相关内容的设计而不会对其他设计人员造成影响,同时各设计人
员也可以互相查看彼此的工作进度,互相督促,更好的实现协同设计整个过程。

5.3 给排水系统模型创建

5.3.1 基本设置
在创建给排水管线系统 BIM 模型之前,要先将管道、管件等构件加载到软件
中并对其进行参数编辑,通过合理设置这些构件的参数,可以大大减少后期管路
调整的工作,提高设计效率。给排水系统所需的各种管件、附件和设备均可以从
构件族库中载人,在软件“机械设置”对话框中可以对管道的属性进行修改,设
置管道的类型名称(如给水管道、污水管道、消防管道等)、材质、连接类型、型
号、制造商等属性信息,如图 5.1 所示。

40
图 5.1 管道的类型属性修改示意图

5.3.2 设备选型与管道敷设
在完成项目管道属性等基本设置后,便可以利用软件创建给排水管线系统的
BIM 模型。此外,为了更加准确的布设管线系统,软件还可以将 CAD 二维图纸
链接到项目中作为外部参照,设计人员可以参照 CAD 图纸完成管道空间位置的
定位。将 CAD 图纸作为外部参照链接或导入到 BIM 模型的创建过程中,这样可
以直接在软件设计界面下浏览 CAD 图纸,避免可能产生的错误。

图 5.2 CAD 图纸链接到项目平面视图


完成 CAD 图纸的外部参照连接后就可以进行设备选型及管道敷设工作。首
先,在软件标准构件族库中调用洗手盆、便池和浴缸等卫生器具,将族文件载入
系统,对其类型属性进行详细的设置,并参照外部参照文件在相应位置放置模型

41
构件,如图 5.3 所示。

图 5.3 卫生间卫生器具布设图
在布置完给排水专业所需的各种设备及卫生器具后,应对模型内的管线系统
进行布设。一般在平面视图中进行管道的绘制与布设,软件“常用”选项卡中的
“管道”命令可以用来进行管道的绘制。首先选择需要绘制的管道类型,管道的
类型已经在“机械设置”对话框中设置完成,设计人员只需选择所需的类型即可。
在绘制之前根据设计要求选择管段的管径,使其满足给水、排水的管径要求。然
后输入绘制管段的标高,即管道偏移参照楼层平面的距离。最后完成管线之间的
连接,将管道与设备通过管路构件进行连接,并在必要的位置放置弯头、三通、
清扫口、地漏、阀门等一系列的管路附件。
在平面视图中绘制管道时需先定义其管径和标高,同样在布设相关设备及管
路附件时也需要定义其标高参数,使这些构件具备三维属性。虽然构件在平面视
图中进行绘制,但是根据构件的三维属性特点,绘制的构件能够在三维视图中显
示其空间位置。管道在绘制时为满足相应技术要求会有一定的坡度,软件可以定
义管段的坡度值从而使绘制的管道满足坡度要求。在绘制管道时可以采用“继承
高程和继承大小”功能自动继承捕捉到的图元的高程、大小。在绘制给排水系统
的立管时,因在平面视图中无法观察其具体位置,所以需要创建立面视图并在立
面视图中绘制。如图 5.4 所示,为了更准确的定位管道位置完成绘制,设计人员
可以在软件中同时打开平面与立面视图窗口进行设计,在平面与立面视图结合下,
设计人员可以更直观、准确的确定管道与建筑主体之间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并
使设计人员从多角度观察连管是否合理。

42
图 5.4 平面及三维视图下排水管道的敷设

5.4 管线综合与碰撞检查

用 Revit Architecture 和 Revit MEP 2013 三维仿真软件通过专业间协同设计完


成项目建筑主体和给排水管线系统的 BIM 模型后,需要对给排水专业管线进行管
线综合[61],找出存在碰撞问题的管线和设备并进行调整。一般在完成所有管线绘
制和设备放置后,要在三维视图中对管线进行初步检查与调整,设计人员在三维
制图中查找明显的管线碰撞,通过移动位置和调整标高的方法调整管道位置。否
则,如果检查一开始就直接利用“碰撞检查”功能,可能检测出的碰撞点数量比
较多,不利于查找和修改,同时会对计算机运行检查程序的速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进行管线综合与碰撞检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在实际施工前检查出管线
存在的交叉与碰撞问题,并在设计阶段加以解决,这样就可以在施工阶段减少因
设计失误造成的返工、变更等问题,避免了人力、物力以及时间上的浪费。在发
现管线的交叉碰撞问题后,需要对交叉管线进行空间位置的合理调整,调整需要
遵循一定的原则,设计人员在调整过程中应该灵活应用。管线调整的一些基本原
则有:小管避让大管、压力管线避让重力自流管、临时管线避让长期管线、给水
管避让排水管、冷水管避让热水管、低压管避让高压管等。一般碰撞检查会伴随
着模型的修改进行好几轮,碰撞检查的一般流程为:

43
链接土建模型,创建MEP项目中心文
件,专业间进行协同设计

依照二维图纸创建BIM模型 深化设计

进行碰撞检查

汇总碰撞情况,提出检测方案,与施工
图设计人员确定最终方案

调整BIM模型,修改施工图纸

图 5.5 碰撞检查的一般流程
由于本项目给排水系统包括给水、排水和消防等多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管
线均布置在 BIM 模型内。众多的管线系统分布在有限的空间内,管道系统与建筑
主体的结构部位可能会发生交叉碰撞。另外,给排水管线系统众多子系统管线之
间也会因设计上的失误造成彼此之间位置关系的矛盾,因此给排水管线系统内部
管道碰撞检查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建筑与给排水专业的协同设计创建了集
合建筑、结构梁、柱与给排水管线综合信息的 BIM 模型,模型的碰撞检查将集中
在建筑给排水系统中各管道子系统之间的碰撞以及管道与建筑主体 BIM 模型中
主要的结构构件间的碰撞。

5.4.1 Revit“碰撞检查”
Autodesk Revit MEP 2013 软件可以利用软件的碰撞检查功能,对协同设计建
立的 BIM 模型进行碰撞检查操作。软件自带的碰撞检查功能可以根据软件形成的
冲突报告准确得查找到相应的位置,直接在模型内通过对移动管线的位置对碰撞
管道进行修改,操作较为简单易行。但是,软件在运行碰撞检查功能时,对计算
机性能要求比较高,常规配置的电脑在运行时由于电脑硬件的限制,检查过程的
时间比较长。利用软件对模型进行碰撞检查的原理是:首先,把模型中的图元构
件作为监测对象;然后,对监测对象的轮廓构建相应的数学方程进行描述;最后,
调用相关函数对监测对象之间的联立方程进行求解,有解代表监测对象间存在碰
撞问题[62]。Revit 软件的“碰撞检查”功能迅速准确的确定某一项目中图元之间
或主体项目和链接模型间的图元之间是否相互碰撞。

44
运行功能区中“协作”目录下的“碰撞检查”功能,打开碰撞检查对话框,
如图 5.6 和图 5.7 所示。在对话框中可以选择参与碰撞的图元类别以及类别的来源,
图元类别可以来自当前项目也可以是链接的 Revit 模型。在检查碰撞过程中应注
意:软件能够检查当前项目中某类构件与当前项目中其他构件之间的碰撞、当前
项目和链接模型之间的碰撞,不能检查项目中两个链接模型之间的碰撞。

图 5.6 当前项目与当前项目碰撞检查

图 5.7 当前项目与链接模型碰撞检查
完成碰撞检查后如果没有要报告的冲突,软件就会给出“未检测到冲突”提
示。如果有要报告的冲突,软件会列出相互之间产生冲突的所有图元,生成冲突
报告,如图 5.8 所示。在冲突报告中选择任意一条冲突信息,软件会自动定位到

45
发生碰撞对象位置,并且会将碰撞对象高亮显示。设计人员可以直接在视图中修
改图元就能解决选中的冲突。设计人员可将生成的 HTML 版本的报告导出保存,
在解决完所有的碰撞问题后,刷新冲突报告将不会再显示已经解决的冲突。

图 5.8 碰撞检查冲突报告

5.4.2 Navisworks“碰撞检查”
考虑到 Revit 软件运行碰撞检查对电脑硬件要求比较高,在对项目 BIM 模型
进行碰撞检查时,可以选用 Navisworks 软件进行辅助检查。软件对计算机硬件要
求比较低,常规配置的电脑均可满足要求。软件界面友好、操作比较简便,设计
人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另外,Navisworks 软件是一款专门的碰撞检查软
件,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能够兼容多种模型格式。但是,该软件不具备对 BIM 模
型中的碰撞问题进行修改的功能,必须返回到 Revit 设计界面下对碰撞点信息进
行修改。本文以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排水管道系统和建筑主体系统的 BIM 模型为例
进行碰撞检查,具体步骤包括:
(1)附加文件。利用 Autodesk Revit MEP 2013 软件从建立的 BIM 模型中导
出排水管道和模型中结构构件的 nwc 格式文件。将导出的 nwc 格式文件附加到
Navisworks 软件中。
(2)进行碰撞设置。首先在 Navisworks 软件中点击 clashdetective 按钮进入
软件编辑界面。在进行碰撞设置时,先选择参与碰撞检查的对象并设置检查碰撞
的类型,这里选择“硬碰撞”(即管道与管道、结构之间的接触碰撞)。在编辑窗

46
口中完成上述设置内容,运行碰撞检查,得出检查报告,具体的设置内容如图 5.9
所示,生成的碰撞报告如图 5.10 所示。

图 5.9 碰撞检查报告内容设置

图 5.10 碰撞检查报告
(3)依据碰撞报告,确定碰撞点信息。Navisworks 软件在运行完碰撞检查
后,软件会自动生成碰撞检查报告,报告内会罗列出碰撞点的位置信息和碰撞点
的数量。碰撞检查报告会给出碰撞点的 ID 号码,根据 ID 号码可以定位到碰撞点
的具体位置。在 Navisworks 软件中确定碰撞点位置后,需返回到 Autodesk 2013
软件中找出对应的碰撞点,并在 Revit MEP 软件中对发生碰撞的管道进行修改。
软件给出的管道碰撞点的位置信息,如图 5.11 所示:

47
图 5.11 碰撞点的位置信息
对碰撞点进行修改,解决碰撞问题。在 Autodesk Revit MEP 2013 软件中查找
到发生碰撞的管道,通过移动管道位置、更改标高信息等操作依次对碰撞点管道
信息进行修改,待该区域的碰撞点修改完成后再次运行管道的碰撞检查。如此反
复进行,直到对该区域内的所有碰撞问题都进行正确的修改后方能停止操作。某
管道碰撞位置的三维图像如图 5.12 所示:

图 5.12 某管道碰撞位置的三维图像
利用 Revit 软件和 Navisworks 软件检查模型中管线与管线之间、管线与结构
之间存在的交叉与碰撞问题,并对检查出的碰撞管线进行修改。这样就可以减少
因设计失误造成施工方的返工以及设计方频繁的设计变更,为设计方和施工方节

48
约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时间,在保证设计质量的同时有效地提高设计效率。

5.5 BIM 在协同设计中的其他应用

5.5.1 设备材料统计
BIM 模型是一个信息化模型,模型内的所有构件都是由参数信息构成的。在
建立建筑主体 BIM 模型和给排水管线系统 BIM 模型的时候,各设计人员对各构
件的基本属性进行了设定。BIM 模型中保存了组成模型的各个构件完善的资料信
息,可以通过软件对构件信息进行自动统计,将统计结果汇总生成设备材料表。
材料列表始终与模型存在逻辑相关关系,即当模型文件中某构件发生变化时,软
件会自动更新构件的参数信息,通过模型与材料表之间的逻辑关系将信息自动更
新到材料列表中。这样可以避免设计、施工人员通过人工统计材料用量造成的误
差,并且模型的设备材料表可以提高项目概预算的效率和准确度[63]。本文以软件
对给排水管线系统 BIM 模型中的排水管道用量进行材料统计为例,介绍 Revit 软
件对材料用量统计的一般流程。
(1)建立管材用量统计明细表
首先,利用 Autodesk Revit MEP 2013 三维仿真软件定义创建的管材用量明细
表名称,方便设计人员对明细表提取利用;然后对明细表的类别及其属性进行设
置;最后 Autodesk Revit MEP 2013 软件会自动生成排水管道工程的“管材用量统
计明细表”,如图 5.13 所示:

图 5.13 管材用量统计明细表

49
(2)设置明细表的属性
对用材明细表中字段、过滤器、排序/成组、格式、外观五个部分的内容属性
进行设置。其中,字段指的是明细表表头,比如对排水管道系统进行管材用量统
计,表头应为排水管,排水管就是字段的内容。过滤器可以使设计人员按照相关
需求对某些特定的构件进行用材统计,根据过滤条件明细表可以只显示满足过滤
条件的信息,从而更细致准确的掌握管材用料信息;明细表可以根据已添加的字
段设置明细表显示顺序;使用“条件格式”功能可以定义某一字段特定条件下的
显示。图 5.14 给出了管材用量统计明细表属性设置的对话框内容。

图 5.14 明细表属性的设置情况
(3)查看明细表生成结果
设置完明细表的相关属性后,软件会生成排水管道的明细表,明细表中记录
了排水管道工程管材用量、管材的属性及类别等,详细内容如图 5.15 所示:

50
图 5.15 排水管道工程管材用量统计明细表
材料用量统计是 Autodesk Revit 软件相较于其他 BIM 建模设计软件一个优
势。在建筑系统设计中,设计人员可以对项目的材料用量有一个数量的了解,可
以作为评定设计成果质量的一个标准。同时对于施工方来说,利用材料明细表可
以在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帮助安装人员实现耗材和成本的实时监控。

5.5.2 施工指导以及维护管理
BIM 模型的另一个用途是可以通过施工模拟指导项目的施工过程。建筑项目
BIM 模型是三维模型,如果将模型与施工进度相结合,就可以实现空间信息与时
间信息的结合,共同构成 4D 施工信息模型。在 4D 施工信息模型中,构件不仅具
备三维空间属性还具有时间属性,施工人员可以依据模型控制各分部工程的施工
工期,保证项目整体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施工。另外通过对项目中管线、设备的
可视化设计模拟,能够合理的确定各管线系统的最佳安装顺序,以保证在实际安
装过程中各类管线都能够满足相应的安装空间要求。
BIM 模型不仅在设计与施工阶段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建筑物使用寿命期内,
BIM 模型也可以为项目的管理及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在项目投入使用后,为保证

51
建筑物充分实现其功能,建筑物内部的各种设备构件都需要进行维护管理。BIM
模型中储存了所有设备构件的参数信息,当某个设备遇到故障时,维修人员可以
依据 BIM 模型迅速定位到故障设备的空间位置及其属性,为维修人员提供故障设
备的详细信息,便于设备的维修。

5.6 协同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给排水管线系统进行布设时,软件的一些问题导致模型的构建效率受到
影响。由于问题的存在,设计人员的设计工作无法及时进行,对最终设计成果的
交付以及设计成果的质量都有一定影响。
(1) 缺少符合中国建筑设计标准的构件,族库不够完善
虽然利用 Revit 软件构建出的基于 IFC 标准(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
工业基础类的缩写,数据模型标准)的 BIM 模型相较于其它三维仿真软件构建出
的三维模型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国际标准无法完全适应我国的建筑行业现状,
与国内标准之间仍存在许多差异。Revit 软件作为外来软件,在国内使用时不可避
免的会受到我国建筑标准的影响。软件的标准构件族库中缺少符合国家产品标准
的族类型,软件应该扩充标准族库文件,根据国内市场通行标准提供适合国内使
用的族文件。
目前主要有两种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方法:一种是通过交流获得族;另一种
是自己创建族。Revit 软件引进我国之后,受到了 BIM 爱好者的追捧,一系列专
业的 BIM 网站论坛应运而生。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与其他设计人员的交流获得自己
需要的族文件,将其导入软件加以利用。另外,在采用 Revit MEP 软件设计项目
的过程中,常常要根据每个项目的具体特点创建只属于这个项目的特定的族,这
类族一般数量较少。设计师还可以自己创建一些本专业常用族,这类族是可以积
累的,在以后给水排水设计中可以调用,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日后给水排水专业
的设计效率。
(2) Revit 碰撞检查功能不完善
对于较为复杂的模型,直接用 Revit 自带的碰撞检查功能检查模型内的碰撞
问题,对计算机的配置要求比较高,并且可能一次性检查出大量的交叉问题,不
方便设计人员的修改。同时,Revit 只能检查“硬碰撞”而不能检查出模型内存在
的“软碰撞”,会造成碰撞信息的遗漏。

52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对模型进行细分,可以按
楼层对整个模型进行区域的划分,单独对区域内的模型进行碰撞检查。另一方面,
与 Navisworks 软件配合使用,将模型导入到 Navisworks 软件中,首先漫游一下
模型,找出明显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改,然后再对整个模型进行碰撞检查。另外,
Navisworks 软件可以通过设置公差检查出那些虽然没有发生直接碰撞但是不满足
空间距离要求的碰撞,并输出碰撞点数量及位置等信息。

5.7 本章小结

本章在对链接模式和工作集模式两种协同工作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后,决定采
用两种协同工作办法相结合的方式:将建筑模型(包括结构梁、柱等结构构件)
作为链接文件,在同一项目文件中创建给排水专业中给水、排水等子系统的工作
集,通过两种协同方式的结合共同进行协同设计。
将第 4 章创建的建筑模型导入到 Revit MEP 项目中,对建筑模型内可能会对
给排水设计造成影响的标高、轴网、墙体、卫生器具等图元构件进行监视。创建
给排水专业内给水、排水、消防等子系统的工作集权限并占用,便于设计进度的
监督。在做好准备工作后,创建给排水专业管线系统的 BIM 模型,并用此模型模
拟施工,指导管线的施工顺序。Revit MEP 软件还带有碰撞检查功能,但是由于
Revit 软件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较高,使用 Navisworks 软件配合 Revit 软件完成模
型的碰撞检查工作。同时,Revit 软件具备材料统计功能,对模型内各构件的使用
量作初步统计,为日后施工过程中材料用量的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对软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介绍,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
法。BIM 作为新兴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存在部分问题,但是 Revit
软件能够完成基于 BIM 技术的协同设计工作,构建出建筑整体的 BIM 模型。尽
管 Revit 软件还有着国内外标准差异、族库不完善、二维处理功能欠缺等不完善
的地方,但随着建筑系统的复杂性提高,人们对建筑要求的日益增多,BIM 技术
能够弥补传统设计的不足之处,并为建筑整体设计提供新的途径和方向。BIM 技
术必将会逐渐完善和成熟,推动建筑行业信息化进程的更快发展。

53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本文以某高层综合楼实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常见三维仿真软件的特点进行
对比分析,比选出 Autodesk Revit 软件进行建筑专业与给排水专业的协同设计,
并完成项目建筑主体和给排水管线系统 BIM 模型的建立。以二维图纸为参考蓝
本,首先用 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 软件完成包含结构墙、柱、梁的建筑主体
BIM 模型,通过软件协同作用的支持将建筑主体 BIM 模型链接到 Autodesk Revit
MEP 操作环境下进行给排水管线系统 BIM 模型的建立。构建出综合建筑信息与
给排水管线系统信息的 BIM 模型后,在 Revit 软件的支持下对模型进行碰撞检查,
找出模型中存在的交叉、碰撞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BIM 模型还可以对项目进
行模拟施工和管材用量统计,为以后的施工工期及管材用量的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比较传统二维设计、三维设计与基于 BIM 的协同设计特点,本文将通过
专业间协同设计构建 BIM 模型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同时针对设计人员通过常规的
二维平面设计不易发现给排水管线系统与建筑、结构之间的碰撞、交叉问题的现
状,利用 Revit 仿真软件结合 Navisworks 软件对项目 BIM 模型中存在的碰撞、交
叉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解决途径。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是:针对传统的二维、三维设计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
建筑系统设计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基于 BIM 技术的多专业协同设计方法建立 BIM
模型的新途径。通过比选出的 Revit 软件建立建筑主体 BIM 模型,并将建筑主体
BIM 模型链接到给排水管线系统 BIM 模型的建立进程中,实现专业间的协同设
计。利用三维仿真软件构建综合了建筑专业与给排水专业设计信息的 BIM 模型。
本文所做的工作和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对比了 Bentley 系列软件、ArchiCAD、三维 CAD 以及 Autodesk Revit
系列软件四款三维仿真软件的特点及在建模工作中的适用性,以能够实现基于
BIM 技术的专业间协同设计并解决给排水专业管线综合过程中的管道碰撞和交
叉问题为基本出发点进行软件的比选,最终选择 Autodesk Revit 软件,将其应用
于某建筑实例的协同设计过程中,并以此建立综合建筑专业与给排水专业综合信

54
息的 BIM 模型。
(2)以某高层综合楼的建筑主体设计工作为研究实例,使用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软件对其进行三维设计,完成了该高层综合楼包含结构墙、梁、柱在
内的建筑主体BIM模型。模型的建立充分展现了BIM技术的可视化操作,设计过程
中设计人员可以实时掌握设计成果,对模型内各种构件的空间位置有一个直观、
准确的把握,以便设计人员更好地利用有限的空间,提高设计的效率。建筑主体
BIM模型的建立为后面基于BIM的专业间协同设计做好铺垫,为给排水等设备专业
的管线布置提供建筑载体以及空间位置的参照。
(3)将建筑主体BIM模型链接到Autodesk Revit MEP软件设计进程中,以此
进行基于BIM的建筑专业与给排水专业的协同设计,在建筑主体模型的基础上构建
出给排水管线系统BIM模型。综合建筑专业与给排水专业设计信息的BIM模型的建
立,实现了专业间的协同设计,各专业在独自完成本专业主体部分设计的同时,
能够实现专业间设计信息的共享,为解决传统的设计方法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建
筑系统设计要求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4)通过构建BIM模型可以对后续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消除管线综合过程
中的管道碰撞和交叉问题等隐患,并可以利用Revit软件对BIM模型材料用量进行
统计,为施工过程中材料用料的控制提供参考依据。基于BIM技术的专业间协同设
计构建BIM模型的技术,解决了传统设计中信息无法正确、全面传递的问题,而且
为解决管道碰撞和交叉问题、统计管材耗费总量以及模拟施工过程提供了可能,
为后续的施工过程提供参考,有效地控制施工工期、提高施工质量。

6.2 建议

在利用 Autodesk Revit 软件通过基于 BIM 技术的专业间协同设计构建 BIM 模


型的过程中,虽然 BIM 技术在协同设计、解决管道碰撞和交叉问题、模拟施工、
管材用量统计等方面体现了自己的优势,但是我们仍要认识到其存在的不足。BIM
在我国发展时间尚短还未形成完整规范的体系,尚有很多因素制约了 BIM 在我国
的发展。
BIM 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引入我国的时间较短,并且目前仅在上海、北京
等发达地区一些比较复杂的建筑设计中得到应用。虽然已经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引
起国家相关部门和设计院的重视,但是目前 BIM 在建筑业的应用仍带有很大的局

55
限性,BIM 必将经历一个不断发展、持续进步的过程。
鉴于 BIM 技术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许多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改进。
本文针对 BIM 的现状结合论文的研究内容提出了几点建议:
(1)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修订、完善软件相关规范,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统
一标准,为 BIM 在我国的发展建立完善的行业体制、规范。
(2)虽然三维仿真软件在设计过程中具有二维软件所不具有的优势,但是尚
不能完全满足当下设计人员对于设计工作的要求。软件开发方应在后续的软件开
发、升级过程中根据设计人员的问题反馈,推出更适合国内设计现状的应用版本,
为 BIM 技术的普及做好技术支持。
(3)在实验室后续的研究工作中,不仅对 BIM 技术在设计、施工过程中的
应用加以更加细致的研究,还应对项目运行管理阶段的应用加以研究,建立贯穿
建筑系统设计、施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BLM)模型。

56
参考文献

[1] 李雄华.BIM 技术在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09.
[2] 张建平.BIM 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施工技术,2011 (2):116-119.
[3] 何关培.BIM 在建筑业的位置、评价体系及可能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
技术,2010,2(1):109-116.
[4] 百度百科.BIM 技术的简介.http://baike.baidu.com/view/1281360.htm,2013
年 09 月 06 日:
[5] 秦军.建筑设计阶段的 BIM 应用[J].建筑技艺,2011 (Z1):160-163.
[6] 刘夕榕.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实现[D]. 济南:山东大学,
2010.
[7] Patrick J.O’Connor, Jr. 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 collaboration through new
contract forms [M] .2009.
[8] 王广斌,张洋,姜阵剑等.建设项目施工前各阶段 BIM 应用方收益情况研
究[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9( 10 ):438 -442.
[9] 潘佳怡,赵源煜.中国建筑业 BIM 发展的阻碍因素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
:6-11.
2012,26(1)
[10] 张孟田.基于 BIM 的建设项目设计概预算的应用[J].中国勘察设计,2012
(5):95-97.
[11] 何关培.那个叫 BIM 的东西究竟是什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12] 陈明.三维技术在建筑设备设计行业的应用[J].工程设计与计算机技术——
第十五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 304-307.
[13] 赵红红,李建成.信息化建筑设计—Autodesk Revit [M].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05.
[14] 程建华,王辉.项目管理中 BIM 技术的应用与推广[J].商业经济,2012(3):
29-31.
[15] 王珺.BIM 理念及 BIM 软件在建设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

57
通大学,2011.
[16] 美 国 总 务 管 理 局 . 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 GAS ) 3D-4D BIM
Program.http://www.gsa.gov/portal/ category/21062.
[17] 美 国 陆 军 工 程 兵 . U.S . Army Corp of Engineers ( USACE ),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A Roadmap for Implementation to Support
MILCON Transformation and Civil Works Projects within USACE”.
[18] USA rmy Crops of Engineer,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A Roadmap for
Implementation,2006.
[19] 美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下属机构 building SMART 联盟网站[EB/OL].http:
//www.building smart alliance.com/.
[20] Building SMART 国 际 组 织 网 站 [EB/OL] . http : //buildingsmart.be.no :
8080/buildingsmart.com.日本分会.
[21] Building SMART 国 际 组 织 网 站 [EB/OL] . http : //buildingsmart.be.no :
8080/buildingsmart.com.欧洲分会.
[22] Building SMART 国 际 组 织 网 站 [EB/OL] . http : //buildingsmart.be.no :
8080/buildingsmart.com.韩国分会.
[23] 葛文兰,于晓明,何波.BIM 第二维度—项目不同参与方的 BIM 应用 [M].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4] 麦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在中国发布首份关于 BIM 的中文调研报告——
建筑信息模型:Smart Market Report-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2009.
[25] http://www.chinajsb.cn/gb/content/2009-05/18/content_277399.htm , 中 国 建 设
报.
[26] 谷雨婷.污水处理系统水质预测模型和综合效益模型构建的研究[D]. 青岛:
青岛理工大学,2011.
[27] 张德海,韩进宇,赵海南.BIM 环境下如何实现高效的建筑协同设计[J].土
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3,5(6):43-47.
[28] 张 鹏.湖南中北部村镇住宅适宜节能技术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2009 .
[29] 姚远.BIM 协同设计的现状[J].四川建材,2011,37(1):193-194.
[30] 段娇娇. 基于 PKPM 软件的长沙市节能建筑屋顶设计与分析[D]. 湖南:湖南
大学,2012.

58
[31] 刘照球,李云贵.建筑信息模型的发展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科
学,2009(01):96-99、108.
[32] 苏毅,曾坚.从尺规到 NURBS—用于设计曲面型建筑的几何工具的沿革[J].
建筑师,2007(10):18-24.
[33] 李犁,邓雪原.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信息平台的构建[J]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
技术,2012,4(2 ):25 -29.
[34] 任波.从二维走向三维的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D].重庆:重庆大学,2010.
[35] 张春霞.BIM 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障碍研究[J].建筑经济,
2011,9:96-98.
[36] 何清华,钱丽丽,段运峰等.BIM 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及障碍研究[J].工程
管理学报,2012,26(1):12-16.
[37] 工程质量刊物记者. Bentley 三维设计软件助力项目大幅节约建造成本[J].工
程质量,2013,31(2):76-77.
[38] 黄云德,王珺.BIM 理论及 BIM 软件在建设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
安交通大学.2008.
[39] 冉瑞江.Bentley 软件在变电站三维数字化设计方面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
电业(技术版)2015(5):43-45.
[40] 李斌,郭大力.浅谈 BIM 技术对工程设计的全过程掌控-ArchiCAD 在无锡
鸿山遗址博物馆项目中的应用 [J].建筑技艺,2011(1):148-151.
[41] 李耀东,黄成祥,陆云龙.基于 CAD 模型的自由曲面检测方法[J].四川大
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4,36(1):90-93.
[42] 杨远丰.ArchiCAD 施工图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3] 刘李梅,解青. 三维 CAD 软件浅析[J]. 机械管理开发,2011(2): 205-206.
[44] 曹岩,赵汝嘉. Solid works 2006 工程应用教程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45] I.Ainsworth, M.Ristie, D.Brujie. CAD-Based measurement path planning for
free-form shapes using contact prob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00, 16(l): 23-31.
[46] M.W.Cho, T.I.Seo. Inspection planning strategy for the on-machine measurement
process based on CAD/CAM/CAI integr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59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02, 19(8): 607-617.
[47] 刘业炳,裴以军,黄立鹏. Autodesk Revit MEP 软件在深圳证券营运中心工程
中的应用[J]. 新技术研究与推广. 2010(12):54-56.
[48] James F.Hoburg. Modeling Maglev Passenger Compartment Static Magnetic
Fields From Linear Halfback Permanent-Magnet Arrays,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VOL.40, N0.1, JANUARY 2004.
[49] 陈谦,齐健,张伟.4D 信息模型对施工过程的影响分析[J].山西建筑 2010,
36(15):202-204.
[50] 肖翔. 基于几何的三维地下供水管网碰撞分析[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8.
[51] Dob DP, Kirkpatrick DG. A linear algorithm for determining the separation of
convex polyhedral. Journal of Algorithms, 1985(6): 381-392.
[52] Agarwal PK, Kreveld MV. Intersection queues for curved objects. In Proceedings
of 7th Annual ACM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Geometry, 1991: 41-50.
[53] 杨科,康登泽,车传波等.基于 BIM 的碰撞检查在协同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3,5(4):72-75.
[54] Cameron S A. Collision detection by four-dimensional intersection testing. IEEE
Trans.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1990: 291-302.
[55] Chazelle B. An Optimal algorithm for intersection three-dimensional convex
polyhedral. In proceedings of 30th annual IEEE Symposium on Foundation
Computer Science, 1989: 589-591.
[56] Canny JF. Collision detection for moving polyhedral. IEEE Transactions on
PAMI, 1986, 8(2): 200-209.
[57] Lin M C, Gottschalk S. Collision detection between geometric models: a survey
[C]. Proc of IMA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of Surfaces. 1998: 37-56.
[58] 杨丽.数字化技术与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后学位论文,2008.
[59] Autodesk,Inc.Autodesk Revit MEP 管线综合设计应用[M].北京:电子工
业出版社,2011.
[60] 顾海玲,归谈纯.BIM 技术在上海中心大厦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给
水排水,2012,38(11):92-97.

60
[61] 刘临西.建筑综合管线优化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62] 高远,邓雪原.基于 BIM 的建筑 MEP 设计技术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
技术,2010,2(2):91-96.
[63] 徐浩,梁广伟,耿跃云.BIM 技术在世博文化中心项目中的应用[J].建筑
技艺,2010,(Z1):215-218.

61
6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1] Liu Chao, Sun Lin, Shao Guang-hua, Xu Chang and Li Fei. Study on water
quality prediction model of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Journal of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Research,Vol.5,Issue 11,2013,ISSN:0975-7384,China.
(EI
检索)
[2] Qun Miao, Xipeng Wang, Lei Bian, Guanghua Shao. Research on the modeling
of Xiaosha River Artificial Wetland and the scheduling program of water quality
and quantity.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June 2013,
Vo1.2,Iss.2,PP.61-64.
[3] 邵光华,高爱丽,谭晓慧,王希鹏,苗群.BIM 技术在某建筑实例排水管道
设计中的应用[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已收录)
[4] 孙元慧, 薛松,孙琳,邵光华. 青岛某高新区综合管沟工程规划实例[J].市
政技术,2014,32(2):109-112.

63
致 谢

在毕业论文写作即将结束的时候,整个研究生生活也将告一段落。回顾整个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虽然过程中有过困惑和迷茫,但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
最终有了一个比较完满的结局。借此毕业之际,我谨向所有关心、帮助和默默支
持过我的老师、同学及亲人朋友们表达最诚挚的敬意!
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苗群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本论文的选题是苗老师在认
真审视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我的个人志趣的情况下确定的;在写作过程
中苗老师会定期检查我的论文进度,帮助解决写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且及时
的纠正我思想上的懈怠和拖延,敦促我完成最初的论文准备工作;论文基本框架
形成后,苗老师多次对论文进行审查指导,从论文结构、研究主旨及写作内容等
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他以他渊博的专业知识为我的论文提供最为专业的
指导。同时苗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以及对学生的无微不至
的关怀的人格魅力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两年多的研究生学习时间里,
苗老师不仅在学业上对我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而且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
对我影响很大,可以说研究生阶段收获的不只是专业知识更是自身素质的提升。
我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饱含了他的付出,在此谨向苗老师致以我最诚挚的谢意。
同时,我要衷心感谢刘志强教授对我学习和生活的关怀和帮助。研究生时期
是未来走向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过渡阶段,刘老师抓住这个重要的时期对我的工
作能力和处世态度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这将使我受益终身。最后,我要感谢刘
老师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工作与学习环境。
论文的最终完成同样离不开实验室同学们的关心与支持:感谢张坤南、栾凤
娇、李晔等师弟师妹们,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你们在实验室工作学习的这
段日子开心而充实;特别感谢同级的李菲、于月怡、于函平三位同学,在我的论
文遇到瓶颈的时候,你们总是第一时间为我排忧解难,在生活中和谐相处,在学
习上彼此督促,这段时光我会永远珍藏。
最后,向所有支持和帮助我的亲人、师长和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6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