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7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Theatre Arts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從守門人理論探討評審機制—
從守門人理論探討評審機制
以文化部與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表演藝術
以文化部與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表演藝術
獎補助計畫為例
Exploring the Gatekeeper’s Representation in The Expert
Review Systems—the Case of the of Performing Arts in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Funding Projects

研究生:陳思迦
Szu-Chia Chen
指導教授:陳以亨博士
Dr. I-Heng Chen
中華民國 102 年 7 月
July 2013
2
誌謝
碩士班兩年期間,轉眼間劃下句點。能順利完成學業,有許多的人需要感

謝,感謝在這段求學生涯中不斷給予支持的老師、同學、朋友與家人。首先要

感謝我的論文指導教授陳以亨老師,在學術研究上給予我盡心的指導與協助,

讓我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增廣見聞,因為透過做研究的機會,能認識各領域

的學者與表演藝術團隊,幫助在未來為人處世上能有更多的想法和自己的觀

點。也非常感謝所有系上的老師們,你們帶我們走入藝術管理的領域,雖然只

有短短兩年的時間,但是收獲良多,往後的日子我們也會加以進修,希望能為

這個行業有所貢獻。

除了師長的教誨,非常慶幸博士班林思吟學姊的協助,在研究的路上謝謝

你提供給我很多建議,也祝福你順利取得博士學位,我相信你未來一定是一個

很棒的教授。再來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感謝你們不管是學業方面、校內

實習、課外學習,都很願意與我一同分享,在遇到難解的事情上彼此扶持、互

相鼓勵。你們每個人都是我學習的榜樣,萬分感謝,希望我們在畢業之後,都

能繼續堅持自己的理想,做喜歡的事情,並讓每一件事情都變得有意義。

最後,特別感謝我的家人,不管在精神上或是金錢上一路支持我的奶奶、

爸爸、媽媽和哥哥。謝謝你們放心的讓我在暑假期間出國實習,讓我在人生道

路上能獨當一面跟勇敢,也謝謝你們支持我繼續求學,更加感謝的是謝謝你們

一直以來都支持我走自己想走的路,很快的,我即將投入職場工作,也希望你

們能繼續支持我,未來我也會更加積極努力的。

i
摘要
隨著時代變遷,文化藝術發展也有明顯的改變,國內政府正視文化藝術對國

民教育的影響,制定相關的藝術教育政策。但是,由於表演藝術本質的特殊性,

許多表演藝術家仍然面臨到經濟上的「生存」問題,多數還是需要國內政府資金

上的營運補助。我國文化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
、及其他公部門

與私人單位等,制定相關的補助機制與贊助辦法,協助國內表演藝術團體順利營

運。無論是公部門或是私部門在資源分配時,都是希望能盡到最大效益,因此各

單位在設計任何類型補助方案時,都訂定了相關的評審機制。本研究將針對文化

部與國藝會辦理的表演藝術補助業務中,所設計的評審機制對表演藝術生態的影

響,以及整理擔任評審委員的專家與學者們和表演藝術團體對現行評審機制的看

法與建議。

本研究選用質性研究法中的訪談研究法,以文化部與國藝會補助業務承辦人

員、補助業務中的評審機制的評審委員(專家與學者)與表演藝術團體為研究對

象,蒐集資料的方法包括文件分析、訪談對象逐字稿整理。主要研究問題為:一、

專家與學者在評審機制中扮演的角色為何?二、專家、學者與表演藝術團體對評

審機制看法與建議?研究架構分別從:一、評審機制中守門人的概念運用;二、

評審機制選擇專家評選的目的。

研究結論如下:一、承辦單位是首要的文化守門人;二、專家評選機制對獎

補助計畫的評審機制有增加公信力的效果。以外研究者整理出訪談對象對評審機

制的建議之參考:一、舉辦說明會讓表演藝術團體瞭解補助計畫宗旨;二、增加

表演藝術團體間同儕學習;三、評審委員組成多元化;四、評審機制中加入市場

評選機制作為參考;五、重新制定獎補助計畫分類名稱;六、提供評鑑人員諮詢

與評語的參考。

關鍵字:守門人理論、文化守門人、評審機制、專家評選機制、訪談研究法

ii
Abstract
By the changing of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art and cultural had also changed

rapidly. The Government paid the attention on the impact of art to education and

established many policies in order to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art. However,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performing arts, many performing arts artists are still facing the

“economic survival” issue; many of them still need to rely on government funding

support. Ministry of Cul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and other public

sector and private units also establish some of projects which relate on the subsidies

and sponsorship for maintaining the work of performing arts groups. All of the sectors

want the resource allocated equally, so they make some reviews system to help along

with it.

The goal of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purpose of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design the reviews system and what are the

effects due to the reviews system in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opinion from the

expert review systems and performing arts groups. The research has adopted different

approaches includ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us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in the

project. The questions are based on: 1.The roles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e expert

review systems. 2. The comment and recommendation of review systems from

performing arts groups, experts and scholars. Two categories were included in the

research: 1.The use of gatekeeper theory in the review systems; 2. the purpose of

choosing the expert review for the review system.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first, the organizer is the premier cultural gatekeepers; second

the using of expert review in the review system of the project can increase the

credibilit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organizer: 1. Holding the funding project conferenc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groups

iii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urpose of the project; 2. Increasing the interaction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groups; 3.Increase the diversity of reviewer; 4. Market review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during the review system; 5. Rename the title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program; 6.Provide the some consulters and reference for reviews.

Keywords: Gatekeeper Theory, Cultural Gatekeeper, Review Systems, Expert

Review Systems, Interview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iv
目錄
誌謝 ............................................................................................................................... i
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錄 .............................................................................................................................. v
圖次 ............................................................................................................................. vi
表次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8
第五節 章節安排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0
第一節 守門人理論(Gatekeeper Theory) ..................................................... 10
第二節 專家評選機制(Expert Review Systems) .......................................... 15
第三節 臺灣文化部與國藝會表演藝術補助計畫與評審機制 ........................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4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 24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 25
第三節 資料收集 ................................................................................................ 28
第四節 資料分析 ................................................................................................ 31
第四章 資料整理與分析 ........................................................................................ 33
第一節 承辦單位訪談分析 ................................................................................ 33
第二節 評審委員訪談分析 ................................................................................ 37
第三節 表演藝術團隊訪談分析 ........................................................................ 51
第四節 評審委員與表演藝術團隊對評審機制建議 ........................................ 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7
第一節 結論 ........................................................................................................ 77
第二節 建議 ........................................................................................................ 80
參考資料 .................................................................................................................... 83
附錄 ............................................................................................................................ 87
附錄一「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評審機制 ........................................ 87
附錄二「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常態補助」評審機制 ........................................ 89
附錄三、評審委員名單 ........................................................................................ 92
附錄四、訪談大綱 ................................................................................................ 98

v
圖次
圖 1-1、2007 到 2010 年,文化部所屬公款補助表演藝術之策畫與推動統計圖 . 2
圖 1-2、研究流程圖 .................................................................................................... 8
圖 2-1、文化守門人所面臨的三角難題 .................................................................. 13
圖 3-1、階梯是研究設計模式資料 .......................................................................... 25
圖 3-2、評審機制的四個組成元素 .......................................................................... 25
圖 4-1、「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申請流程 ............................................ 34
圖 4-2、「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常態補助」申請流程 ............................................ 35
圖 5-1、評審機制中文化守門人角色 ...................................................................... 78

表次
表 1-1、2007 到 2010 年,文化部所屬公款補助表演藝術之策畫與推動整理表 . 2
表 2-1、文化部「表演藝術團隊發展扶植」計畫調整 .......................................... 20
表 2-2、「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常態補助」
評審機制整理 ............................................................................................................ 22
表 3-1、本研究個案訪談評審承辦人員名單 .......................................................... 26
表 3-2、本研究個案訪談評審名單 .......................................................................... 27
表 3-3、本研究個案訪談表演藝術團隊名單 .......................................................... 28

vi
第一章 緒論
隨著時代轉變,生活水平以及國民所得提升,大眾對生活休憩也從普遍的娛

樂活動如旅遊、看電影、享用美食等,逐漸開始參與文化藝術活動。早期,只有

少數高知識份子能夠走入美術館、博物館或是進入音樂廳、戲劇院來欣賞展覽及

演出,一般市井小民只能在廟口、戶外廣場等地方欣賞野台戲。伴隨著時代變遷,

文化藝術發展也有明顯的改變,表演藝術中音樂、舞蹈、戲劇演出普及化,觀賞

人口成長;而傳統戲曲精緻化,增加跨界藝術媒體結合。國內政府開始正視文化

藝術對國民教育的影響,制定相關條例配合藝術教育政策。政策推動也加速了表

演藝術團隊的蓬勃成長,但是,即便觀賞演出的人口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由於表

演藝術本質的特殊性,許多表演藝術家仍然面臨到經濟上的「生存」問題,多數

還是仰賴國內政府資金上的補助。

表演藝術發展需要公私部門的共同協助,其主要原因是因為表演藝術具有特

殊性,Kotler(1997)表示,表演藝術團體基本上是一種服務業,服務可以定義為

「一方提供另一方基本上屬於無形的行動或表現,且不會造成任何所有權的移

轉。」當表演藝術作為一種服務時,其具有以下特性:

一、無形性,觀眾必須在演出時才能看到整場表演。

二、易消失性,表演結束後若沒有賣出去的票,就損失了潛在的利益。

三、不可分割性,演出活動呈現與觀眾的觀賞均在同一時間發生。

四、變異性,同樣的曲子由不同的樂團演奏,效果與觀眾的感受也有所不

同。

五、顧客參與程度與預期,表演藝術團隊可以提供演出前說明、演出後舉

辦討論會,讓觀眾了解演出內容。

由於,表演藝術不像電影或電視劇一樣複製性高或是成本回收速度快,甚至

是票房仍受觀眾喜好度影響,即便每年參與藝文展演活動的人次有提升,但是目

前仍然處於發展及維持階段,依舊無法單憑票房收入來達到收支平衡的營運。

1
我國目前從事藝術補助之單位分散於各級政府單位與民間機構,以中央層級

而言,主要仍由文化部(前文建會)與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

會)、其他公部門(如教育部、外交部、交通部等)與各地方政府文化局處為主

要補助單位,形成「三大補助共構」之體系。其中,補助團隊或個人的部分,參

考文化部所編列文化統計資料(2010)指出:以文建會所屬公款補助中,表演藝

術之策劃與推動獲得最高的補助金額比率為39.57%,約為2億8千萬,其次為視覺

藝術占14.12%,約1億多,觀察過往2007年到2009年間也是以表演藝術之策劃與推

動為所屬公款補助之首。明顯表示國內政府對表演藝術補助的積極投入,這也是

本研究在多元的藝術類別中,選擇以表演藝術的補助計畫評審機制的原因之一。

如圖1-1和表1-1:

圖 1-1、2007 到 2010 年,文化部所屬公款補助表演藝術之策畫與推動統計圖

表演藝術之策劃與推動

年度 件數 金額(百萬
金額 百萬)
百萬 總額比例
總額比例

2007 357 $153 36.48

2008 201 $115 33.76

2009 486 $309 48.71

2010 500 $284 39.57

表 1-1、2007 到 2010 年,文化部所屬公款補助表演藝術之策畫與推動整理表

我國文化部、國藝會、其他公部門與各地方政府或是其他私人單位等,皆制

定相關的補助機制及贊助辦法與專案申請,協助國內表演藝術團隊能夠順利營

運,主要目的是希望加強扶植國內表演藝術團隊,也希望能有更多代表性的團隊
2
能在國際間發揚光大。不僅如此,各類型的機制也企圖與各地方展演設施或是閒

置空間相互結合,欲拉近城鄉之間的距離,並活化當地的硬體設備及培育人文素

養。但是,面對有限的資源,以及日益增加的表演藝術團隊,無論是公部門或是

私部門的資源分配,都是期望能發揮最大效益,因此雙方在設定任何類型機制時,

也都訂定了相關的評審機制。本研究認為在整個補助計畫的評審機制過程中,有

運用到守門人理論(Gatekeeper Theory)的概念,守門的基本概念為Lewin(1947)

提出:「能參與且掌握編輯、篩選、刪減的過程,擁有是否發布該訊息權力之人,

稱之守門人。」首先由承辦單位推行出相關的補助辦法或獎助制度,再由內部人

員及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決定評審機制方式,之後交由承辦單位召集該領域專家和

學者們,這一部份算是最主要的守門人參與,之後再由專家和學者所組成的評審

團共同開會討論出補助團隊,並討論出補助金額與分配方式,將討論結果交給承

辦單位做最後的調整,這是第二部份的守門人參與,最後由承辦單位公布其評選

結果,而評選會後,承辦單位辦理之後的評鑑機制,尋求相關單位或評審委員針

對獲得補助團隊做計畫項目複查,其中包含藝術評鑑、行政評鑑、收據核銷等相

關事宜,評審團也會選出申覆委員代表,協助承辦單位諮詢評審會後若有表演藝

術團隊有異議時的處理。不過,每年度的補助名單與補助金額公佈後,結果總是

因為僧多粥少,難免有遺珠之憾;也因為經費有限,只能部份補助。於是,無論

是否獲得補助,表演藝術工作者還是需要想其他的辦法籌措到更多經費。只是,

藝術表現方式既多元且自由,到底該如何定義美感、如何認定優秀,恐怕承辦補

助計畫的單位與評審委員必須費盡思量。

關於評審機制模式,Debackere和Wijnberg(1994)將評審機制簡略分為三大

類:第一、市場評選(Market Selection)
。第二、同儕評選(Peer Selection)
。第三、

專家評選(Expert Selection)。評審團組成方式分別為,由市場消費者、同領域的

創作者及相關領域的專家或學者所組成,而評審機制也能相互搭配使用。目前,

國內中央體系中以文化部及國藝會所舉辦的補助辦法為例,所採用的評審機制為

3
專家評選與同儕評選結合,評審們針對承辦單位所設定的評選標準來評選出獲補

助的團隊或單位。此外,評選會後部分承辦單位會公布評審委員名單,評選會中

評分表記名投票登記(評審彼此不知對方打的分數,但是承辦單位會知道)
,評選

會後的考核,如演出觀摩、活動考察、場地訪視等,評鑑委員彙整的報告結果,

會成為下一次評選的參考資料。這些專家與學者們,雖然只是擔任評選辦法的評

審委員,但是他們同樣也擁有著推動國內表演藝術團隊的社會責任,並扮演著守

門人的角色,所評選出的表演藝術團隊,有可能會對當時文化生態發展,有一定

程度的影響。

換言之,對表演藝術團隊而言,無論是有無獲得獎項或是得到補助金額,都

會影響團體的知名度與營運狀況,若是獲得國際間表演類獎項,例如由國際表演

藝術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Performing Arts)的卓越藝術家獎

(Distinguished Artist Award)


、亞洲文化協會(Asian Cultural Council)的約翰‧洛

克菲勒三世獎(John D. Rockefeller 3rd)等,甚至是國內的國家文藝獎、臺新藝術

獎等,都是等同於獲得藝術領域中的專家與學者們的肯定。為了提供表演藝術團

體更多元化的獎補助,文化部與國藝會也制定出不同類型的方案,例如「文化部

表演藝術類補助」、「文化部藝術新秀創作發表補助」、「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

計畫」、「國藝會—常態補助或專案補助」等,能夠獲得中央及私部門補助和贊助

的團隊,也代表著有更多的經費來創作及演出,甚至是提供藝術家們較好的排練

品質及場地設備。因為經過這些專家學者們所組成的評審團肯定,同時也增加跟

其他企業或機構有合作的機會。反之,沒有獲得補助的團隊,就有可能面臨資金

籌措壓力、需要依靠票房大部分的收入、知名度提升速度較慢、行政人員不足等

問題,導致經營方面比較辛苦。

本研究是針對臺灣文化部與國藝會表演藝術的評審機制作探討,主要以文化

部與國藝會所舉辦表演藝術類獎補助計畫為主,訪談其承辦部門對評選機制的流

程安排,並將所公布的專家與學者的評審名單以及獲得補助的表演藝術團體做資

4
料整理,並藉由與評審委員的訪談,更加了解評選標準制定、評選會目的以及對

表演藝術的生態影響。再來,會與表演藝術團隊進行訪談,針對文化部與國藝會

的評審制度流程與結果,對團隊的幫助及影響。最後,彙整專家、學者與團隊所

提供建議與改善辦法。希望,透過三方面的資料收集,能對臺灣表演藝術評審機

制更加透明化,也更能讓其他領域的研究者了解表演藝術生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時代的變遷,我國的文化藝術政策也有明顯的修改,例如於 1996 年 1 月行政

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簡稱文建會,現文化部)依據「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

例」成立「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基金來源主要由捐助

新臺幣 60 億元做為本金,另外透過民間捐助加強推動各項業務,國藝會開始辦理

相關的常態及專案類型補助計畫,協助國內藝術創作者。文建會也有提供相關的

補助計畫,讓藝術創作者有更多尋求資源的管道,並在 2012 年由文建會升格為文

化部,可以明顯看出我國政府更加注重文化政策得對動。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12)

中央預算編列統計資料顯示,總預算達 1 兆 9,390 億元,其中文化支出預算為 285

億元,占中央政府總預算金額之比率約為 7.8%。文化部(2012)所編列的預算項

目分別為:一般行政、文化發展策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文化設施規劃與

設置及臺灣文學館業務,其中文化藝術補助的預算總合約 5 億 6 千萬元,文化藝

術補助中針對補助團隊或個人之公款總計約 2 億 8 千萬,其業務項目包括:文化

發展策劃與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文化設施規劃與設置、文學歷史語文

及文化傳播工作、社區營造業務、視覺藝術之策劃與推動、表演藝術之策劃與推

動、國際文化交流、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業務、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業務、

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業務、傳統藝術總處籌備業務、新竹生活美學館業務、彰

化生活美學館業務、臺南生活美學館業務、臺東生活美學館業務共 16 類,其中表

演藝術之策劃與推動一直是補助預算中較高的項目。

為了配合政府文化發展推動,文化部與國藝會分別制定出常態或專案類的獎

5
補助機制,並建立相關的評審機制,讓補助資源能公平的分配,本研究主要是以

文化部與國會所提供的表演藝術獎補助評選機制辦法為主要研究內容,每一類表

演藝術的補助案都需要經過評審機制的評比及篩選,評審機制的結果對臺灣表演

藝術的生態有重要的影響。無論是哪一個承辦單位所舉辦的評選會,承辦單位和

評審委員都具有影響臺灣表演藝術的潮流的權力,同時,評選會的結果也會影響

表演藝術團隊的營運。因此評審機制的辦法、評選標準的設定及評選委員的選擇,

就成為承辦單位重要的考量,而所有被挑選出來的評審委員,皆為表演藝術相關

領域的專家學者,要如何公平、公正、公開的來運作評選會,也是評選委員需要

共同協調合作的目標。提出補助申請的表演藝術團隊,也會因為評選結果而受到

影響,對於獲得補助團隊,也許代表著下一檔演出有一線希望,然而沒獲得補助

之團隊,也許會對評審機制感到不滿,由此,表演藝術團隊或評審委員對於目前

臺灣表演藝術評審機制辦法的看法與建議,也許能夠對藝文生態發展的提供更完

善考量與意見。

目前,將先探討文化部與國藝會所制定的獎補助辦法之評選機制和表演藝術

補助現況,熟悉補助的目的與意義,再來研究評審機制的定義與用途,研究對象

為臺灣表演藝術之評審機制中的承辦單位、評審委員與表演藝術團隊三方,了解

承辦單位針對評審機制的設計,分析專家評選機制在評審機制中的用途。以及,

收集專家學者所擔任評審委員對評審機制的看法,並帶入評審團所擔任的守門人

角色,解釋守門人的用意。最後,針對表演藝術團隊是否有獲得補助,對團隊未

來的營運的影響做整理,了解目前臺灣表演藝術評審機制運作的情形。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所討論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希望達成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 了解文化部與國藝會表演藝術獎補助之評審機制的運行。

二、 了解擔任文化部與國藝會表演藝術獎補助之承辦單位、評審委員和表演

藝術團隊,對臺灣表演藝術之評審機制的看法與建議。

三、 了解文化部與國藝會表演藝術獎補助之評審委員(專家與學者)擔任守

門人機制對表演藝術文化的影響。

四、 彙整文化部與國藝會表演藝術獎補助之受訪評審委員與表演藝術團隊

之意見,歸納出對於評審機制的建議與未來改善方向,以促進臺灣表演

藝術之評審機制運行。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受訪名單承辦單位將以文化部與國藝會相關補助機助承辦人員

為主,評審部分將以擔任臺灣表演藝術獎補助(音樂、舞蹈、傳統戲曲(劇)、

現代戲劇)相關評選專家或學者,表演藝術團隊將以參與表演藝術獎補助計

畫之表演藝術團隊為主,以三方實際經驗提供意見,了解臺灣表演藝術之評

審機制的現況。基於保護受訪對象,內文中將會以代號方式呈現。

二、 研究限制

本研究資料分析部分,以目前文化部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公開為主,

部份評審名單資料由於承辦單位考慮個資法等其因素,無法取得。訪談對象

中,評審委員數眾多,只能由四大類組(音樂、舞蹈、傳統戲曲(劇)、現代

戲劇)抽樣訪談,選擇方式則是參考。則表演藝術團隊部分,由於數量眾多且

類型多元,只能參考文化部 2002 年到 2013 年間(共計 12 年)獲得「文化部

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補助名單整理中,抽樣訪談,僅能以通論性的團隊為

主,無法普遍代表所有表演藝術團隊在運作上的需求。

7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內容分為五章,各章內容簡述如圖 1-2:

研究主題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目的
研究範圍與限制

文獻探討
臺灣文化部與國會表演藝術
補助計畫與評審機制
守門人理論
專家評選機制

研究方法
研究設計與架構
研究對象及範圍
資料收集
資料分析與研究限制

資料整理與分析
承辦單位訪談分析
評審委員訪談分析
表演藝術團隊訪談分析 結論與建議
結論
建議

圖 1-2、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8
第五節 章節安排

一、研究主題: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以及研究架

構。

二、文獻探討:探討守門人理論、專家評選機制、與臺灣文化部與國藝會表演

藝術補助計畫與評審機制、。

三、研究方法:說明研究對象、流程、資料彙整與分析,以及質性研究的研究

方法、半結構式訪談法的進行。

四、資料整理與分析:根據文件資料、半結構式訪談蒐集相關資料,描述受訪

承辦單位之評審制度之現狀、評審委員訪談分析、表演藝術團隊訪談分析,

對現行的評審機制之看法。

五、結論與建議:說明本文之研究限制、發現,提供表演藝術團隊現行評審機

制運行,針對各承辦單位提供評審機制改善與建議。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由三大構面著手建立研究架構,分別為:守門人理論、專家評選機制

以及臺灣文化部與國藝會表演藝術補助計畫與評審機制現況。首先,第一節解釋

評審機制中擔任資源分配的角色的人,對藝術文化生態發展是扮演著把關的「文

化守門人」角色,以及「守門人」分類方式跟需要具備的條件。第二節探討評審

機制中的「專家評選機制」
,了解採取專家評選機制的目為何,選擇用該評選的方

式對結果有何幫助,最後,第三節介紹臺灣表演藝術文化部與國藝會分別有提出

那些補助計畫項目以及評審機制辦法。隨後,都會做詳細的說明與解釋。

第一節 守門人理論(
守門人理論(Gatekeeper Theory)

「守門機制」源自於「守門人」是傳播學的理論之一,最初由心理學家Lewin

建構該詞彙,Lewin表示,每一個新聞媒體及頻道就如同一道門(Gate),則所謂

的「守門人」即是在獲得大量新聞媒體資訊後,能參與且掌握編輯、篩選、刪減

的過程,擁有是否發布該訊息權力之人,稱之「守門人」
,而這些人透過這些管道,

會對生活、文化變動,帶來多面的影響。White(1950)將守門人理論置於組織中

研究,針對地方新聞主編做調查,得到更進一步的證實,從研究中歸納出幾點普

遍不被主編採用的原因,如第一、主編覺得該新聞沒有值得被報導的必要,由於

報社的稿件內容不均,但以政治新聞、趣味性新聞佔最大比例。第二、主編覺得

該篇新聞內容重覆性過高,報社稿量極多,但報社只用了十分之一。不過,White

的研究也指出主編也會因為個人政治立場,或是避免受到宗教法庭的輿論壓力,

會選擇較不敏感的議題來做為報導。因此,決定新聞選擇的過程中是非常主觀的,

將各種不同的接收來源,轉變為各種訊息,再傳送給不同的接收者。因此,消息

是否變為新聞或如何被報導,都取決於這些守門人這個做法也會密切影響到大眾

對資訊媒體的接收。McCombs和Shaw(1976)
,將守門理論延伸提出了議題設定假

說(Agenda-Setting)
,亦表示媒體對議題報導的數量多寡及版面大小,會對公眾認

知議題的重要性產生影響。
10
根據,Lewin以「守門人」稱呼能掌握媒體管道的人,而White覺得「守門人」

是資訊傳送的必經之路, McCombs和Shaw 認為「守門人」是媒體左右觀眾思維的

主要影響,由這三點可以推斷出守門人對於資訊的控管和傳遞扮演重要的角色,

他們選擇什麼樣的資訊內容可以被播放,並且控制資訊播放的程度,這些行為都

是比較屬於單一個人的守門階段。關於守門人的概念,也有學者將概念擴大的組

織的層面,Bailey與Lichty(1972)提出「組織才是守門人」的研究指出,守門關

卡並非只有單一階段,並不是一個人在做把關的工作,媒介組織的「正式溝通網

路」與「非正式溝通網路」會影響媒介溝通,他們表示研究要以組織全體為分析

對象,包含了新聞工作者對主編與讀者的認知,甚至是政治立場、道德觀、組織

中的溝通連結和新聞團體的次文化等。雖然守門人具有選擇資訊傳遞的權力,但

是Maletzke(1963)也提出影響守門人做決定重要因素:

一、 訊息本身的壓力或限制

二、 媒體本身的壓力或限制

三、 傳播者的自我印象

四、 傳播者的人格結構

五、 傳播者與他的工作群

六、 傳播者與他所屬的組織

七、 媒介內容的公眾特質所造成的壓力和限制

八、 傳播者的社會環境

九、 接收者與傳播者相互的印象

十、 接收者的自發性回饋

資料來源:黃柏堯整理(2010)

從Bailey與Lichty(1972)提出「組織才是守門人」的觀點,再參考Maletzke

(1963)提到影響守門人決策因素可以從中發現,傳播者的群體組織和社會環境

都有可能造成之後的影響,更加證實整體組織也是守門人的一種,無論是守門人

11
是單一角色或是整體組織,他們都是擁有資訊篩選的權力,Hisang(2006)也將守

門的人機制的角色類型做了以下的分類:

一、 資訊型守門人機制:具有控制邊界溝通交流的基本功能,而其傳遞內容是

單一方面的。

二、 技術型守門人機制:如專案經理或專案領導人,在公司中擁有可以決定技

術廠商的重要角色。

三、 典範型守門人:根據 Csikszentmihalyi(1996)創造力理論中,他認為這類

的守門人屬於特定的社會組織,如老師;評論人、編輯、管理者或是任何

能決定何種內容可以被傳遞,國際獎項如奧斯卡獎、諾貝爾獎等,同樣也

可以被視為該領域的機制。

四、 創新型守門人機制:同時具有技術型與典範性的雙重功能,這類型的守門

人必須要同維護該領域的資訊內容,同時也要規範傳遞資訊內容的程度,

可以掌握並配制系統支援。

這四類是守門人的類型,是在產業中可以發現一些工作職位的特質,除了大

方向的分類守門人角色,本文主要探討的守門人是在表演藝術領域中的角色,而

藝術文化中也有所謂的文化守門人(Cultural Gatekeeper)如經紀人、藝術指導、

書籍出版商、電視節目製作人、藝術評審、電影代理商、畫廊老闆、唱片公司、

經紀人、藝術節策畫人、展覽策展人等,甘兆欽(2010)也延伸這一類守門人所

有的特質,他們是橫跨組織、建立橋樑、整合跨組織資源、孕育異質思考的人,

是異質結合的關鍵角色,異質結合創造了新的產品,甚至造就新的商業模式。

文化守門人被視為介於藝術家與民眾之間的中介者,他們有責任義務來擔任

兩者的協調工作、協助篩選機制及宣傳行銷作品。「文化守門人」中的經紀人則

是有媒合功能的重要性,可以從十九世紀英國作家經紀人的起源得到佐證。在發

展初期,這不是一份正式且有薪酬的工作,僅是一些對藝術愛好或是為藝術而藝

術的偏好人是發起的。隨著文字市場的成長,作者付費費給經紀人漸漸出現,而

12
經紀人也協助作者管理與法律顧問,便開始有收取傭金的服務,經紀人的出現在

守門人功能上發揮具體的效用。他們協助作家門找到出版商,同時也幫助出版商

選擇能獲利的出版品。

投資贊助 藝術家 藝術的呈現

文化守門人

投資者 民眾

營收回收

圖 2-1、文化守門人所面臨的三角難題

資料來源:De Roeper,2008

有此可知,文化守門人在產業中扮演中介者與媒合者的角色,他們介於藝術

家與民眾之間,但是他們同時也要面對協助藝術家創作的投資者,因為這些投資

者可能會影響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可是他們更大的權力是影響藝術家的經濟來

源。所以,這些文化守門人必須要熟悉投資者的喜好,協助藝術家找到支持他們

的投資者或贊助者,那也能幫助投資者或贊助者能夠有效的資源分配,並且得到

回收或是市場正面評價。但是,這也是文化守門人面臨的三角難題(如圖 2-1),

他們要讓藝術家能夠忠於藝術創作,卻也要讓民眾能夠接受並欣賞其藝術價值,

更要讓投資者能夠回收所付出的成本。為了要達成三方面都能滿意,文化守門人

為了要考慮到票房回收的關係,請藝術家選擇則一些較符合大眾喜好的藝術,票

房大賣也能讓投資者回收。然而,這樣的作法導致很多實驗性質的作品沒辦法有

展演的機會。這時候,公部門與私部門擔任的文化守門人的承辦單位或是評選委

13
員就分別會有不同的考量方向,公部門可能還是會以藝術家的演出形式做為首要

的守門把關,私部門則會傾向大眾口味的是市場機制做為首要選擇依據(Cave,

2003、De Roeper,2008)。

最後,Hisang 提到守門人的分類方式,也針對守門人機制創新的高低,歸納

出四點守門人該具備的專業能力,而這部分也是身為文化守門人應該注意的:

一、 專業知識能力:守門人應對該領域有專業且豐富的背景知識,才有辦法評

估新的議題。所謂的專業知識,不僅是與該領域有關的內容,與該領域相

關的內容,也要有所了解,如表演藝術團隊的演出,不僅要了解演出內容,

團中的行政人員行政能力或是團隊營運狀況,也都是守門人該涉獵了解

的。收集多元的資訊,能提升專業知識且增加評斷問題式的解決方式。

二、 掌握資訊的能力:守門人應具有順暢且全方位的管道來接受新資訊,完成

其便是與評估適切的工作。林嘉源(2007)提到,雖然尚未有文獻直接說

明守門人與資訊之間的重要性,但是根據 Csikszentmihalyi 等人,提出資訊

對創新與創造力有相當大的影響。

三、 思考與做決策的能力:守門人團隊中複雜多元的組成能提升重要的決策方

式,多元背景、不同專業領域、相異的工作職責等,都能使守門人獲得不

同的想法,如同專家評審的組成方式,不同的工作背景,但是對該領域都

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在決策上便能有多方位的考量。

四、 執行力:Perry-Smith(2003)表示,與專業領域中其他人溝通時,必須要

提升對該領域的認知,才能讓解決方案的可行性、適切性與獨特性提高。

Hisang 提出的「守門能耐」,主要還是希望守門人能具備的專業的能力,

扮演好守門機制該有的角色。而被認為是扮演守門人角色的評審,同時具

有掌握藝術文化影響的生殺大權,同時也希望具備這些專業條件。

守門人掌握著訊息傳遞的權力,不只是新聞媒體界有守門機制,其實所有的產

業都有相關的職業,舉有守門公用,其中,文化守門人就是介於投資者、藝術家

14
與民眾之間,由上述文獻探討中已經知道文化守門人的功用,下一節,將解釋承

辦單位所採用的專家評選機制,由專家與學者所組成的文化守門評審團,對整體

評審機制有什麼目的與意義。

第二節
第二節 專家評選機制(
專家評選機制(Expert Review Systems)

評審制度的改變也因為政策民主化的落實有了明顯改革,要求資訊透明化、

公平及公正審核訴求、公共資源分配標準建立等,在許多不同的領域被普及運用,

例如學術機關的教評會、運動競賽中的裁判、選秀節目中的評審、學術期刊編輯

的評審、影視媒體獎項的評審、出版社出版商,甚至是視覺藝術或表演藝術的評

審委員等,為了增加其公信力及公平性,無非都需要制定相關評選規則,針對所

有參選代表,評選出最符合評選規則的獲選代表。而評審者(Reviewer)所擔任的

職位如評論家(Critic)、法官(Judge)、時事評論員(Commentator)、鑑賞家

(Connoisseur)、裁決者(Arbiter)、評論家(Essayist)等,所擁有的權力是對其

領域做出評斷性的決定。

Debackere 和 Wijnberg 將評選機制分成三大類:市場評選(Market Selection)、

同儕評選(Peer Selection)及專家評選(Expert Selection)


。評選機制使用過程中,

為了要提高其可信度或是完整度,這三類機制也會被相互結合使用,或是以階梯

式的方式被使用。

一、 市場評選機制:主要是評選方為消費者,藝術團隊則為生產者,由消費

者來決定是否需要購賣,同時評選方會考慮商品未來的市場增值的可能

性,經常用於視覺藝術中藝術品交易的部分。

二、 同儕評選機制:評選方和藝術團隊是由同一種類型的人組成,例如選擇

相關藝文活動表演,團隊若為表演藝術團體,評選方可能是表演藝術領

域的編劇、導演、演員、製作人等。兩者對彼此文化背景有相當程度的

了解,可以避免不瞭解該領域文化的困擾,但是審核時可能較不顧慮市

場考量,也有可能出現同儕競爭的問題。

15
三、 專家評選機制:評選方主要是對評選內容有專業的知識,他們既不是消

費者也不是生產者,可能同時是創作者也是製作人,但對大環境具有多

元化的洞悉並了解市場走向的人。

Wijnberg 和 Gemser(2000)針對藝術產業中的藝術產品做了相關的研究,尤

其是對印象派的畫作如何被有效評斷其價值,運用 Debackere 和 Wijnberg(1994)

所提出評選機制的概念,做了近一步的調查。早期,這些印象派的畫作,只會由

在藝術學院的畫家們以同儕評選機制的方式來審核其作品價值。這些由藝術學院

所主導的評選方式的畫家,無法取得不同畫派的畫家接受,也較難被一般大眾所

認可,更無法增加其創新價值。但是到了二十世紀,其評審機制逐漸被專家評選

取而代之,由美術館的策展人、藝廊的鑑賞家及專業的藝術評論家做為審核代表。

由於他們沒有介入作品創作,而且他們會從眾多畫派中選出新的畫派,對這些新

秀畫家提出評論,甚至是協助推動新的畫派成為新一代的潮流,評論家的出現和

提出的評論,便是造成評審機制改變的重要因素,因為專家評選機制的運用,不

僅增加了的這些作品的價值創新,更是增加其公信力與憑證。

同理可證,同樣都是面對藝術產業的藝術產品,表演藝術團隊的演出,評選

方式也逐漸被專家評選機制所取代。評論家的出現是隨著國民生活改變,薪酬與

對生活的娛樂需求的增加,在文藝復興開始後,越來越多人選擇進入戲劇院或歌

劇院來欣賞演出做為娛樂消遣,來觀賞演出的觀眾,大部份都是高知識份子並且

擁有一定程度的社經地位。他們選擇當時較不普及的表演藝術來欣賞,主要也是

受到當時十七世紀法國沙龍文化(Salon)文化的影響,認為選擇這類的活動參與

是與眾不同的。而這些人在觀賞之後提出的批評或推薦,慢慢的成為所謂的評論

家。

Lang(1958)也提到評論家的出現,也有其他的代名詞來形容他們,如思想

代 表 者 ( Ideological Labeler )、 評 論 者 ( Opinionator )、 時 髦 風 尚 之 開 創 者

(Tastemaker)
、事件象徵代表者(Symbolic framer of event)
,過去傳統的評論是被

16
當作私人的意見,但是隨著這些人介入文化藝術的參與,他們的評價某種程度也

是做為大眾的代表,這些評論者除了上述提到對表藝術的改變,他們也改變了大

眾對藝文的參與和對美學的認知,也刺激到之後的藝術的產物。評論家所提出對

表演藝術的評論隨著時代變遷,所帶來的三大改變:

一、藝術交流(Interactional)
:17 世紀後期,許多劇作家願意自掏腰包來取得

這些評論家的評論,目的是為了在開演前獲得一些批評或建議,能夠對作品及演

員做進一步修改,但是這樣的藝術交流的評論方式不正式,也會被覺得是任何人,

只要對演出提出意見或想法都可以隨意評論。

二、促銷作用(Promotional):17 世紀末到 18 世紀,評論對劇場的影響漸漸

是由部分的人組成,他們是劇場公會的會員、演員的同儕或是劇作家等,所提出

的評論變成是與觀眾的溝通橋梁。

三、現代化趨勢(Modern)
:演出評論成為演出的重要評價,不論是針對戲劇

比較、演出心得、戲劇指導以及演出推薦,甚至也提到演出水準以及觀眾的接受

度,都納入了評論的考量。

到了十九世紀,評論家對評價被認為是富有對戲劇的高知識文化背景瞭解,

且深入了解表演藝術的美學。隨著表演藝術者的興起與時代變遷革命,藝術評論

在進文化藝術社會中,也從一般的時事評論變成專業的藝術評論。(Griswold,

1986;Gans, 1974;Lough, 1957;Becker, 1982;Burns, 1972)。

藝術文化的評審機制,經歷了時代改變,由原本少數人所組成的同儕評選機

制,來影響大眾藝術文化的潮流,不過,小眾力量對藝術的改變有限,這樣的評

選方式,並不能被市場所接受。依靠著教育文化水平提高,國民所得增加,越來

越多人即便不是藝術家,也能參與藝術其中,並對藝術品提出評論,而藝術家也

漸漸發現,這些知識份子對演出的批評及建議,能成為藝術家與民眾的溝通管道,

而且評論家所提供的評價,也足以影響文化藝術的潮流,整體的評審機制就出現

明顯的變革,出現了專家評選機制。

17
如同 Debackere 和 Wijnberg 所提到的專家評選,評選方主要是對評選內容有

專業的知識,他們既不是消費者也不是生產者,但對大環境具有多元化的洞悉並

了解市場走向的人;而且他們的評論或審核,能夠增加藝術品的創新價值,及提

高公信力。這也是現在,許多審核方式會選擇採取專家評選機制,他們也許是該

領域的多年研究的學者,要不就是對文化環境有了解的專家,甚至是一樣在相同

領域創作的藝術家,利用多面向的組成。

最後一節的部分,則會針對本研究所提到表演藝術補助計畫做資料整理,並

且將「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常態補助」的評

審機制做資料分析。

第三節 臺灣文化部與國藝會表演藝術補助計畫與評審機制

臺灣文化部與國藝會表演藝術補助計畫現況

政府參與文化與藝術事業的方式包括:制定政策、檢查監督、執照限制、稅

捐減免或課稅,以及補助贊助等不同的模式。早期較多以檢查監督或是課以重稅

來壓抑某些政府不贊同的藝術表演或是形式。但是,隨著民主自由化的落實,政

府也意識到文化與藝術對教育和社會改革的重要性,現在多半是參與文化藝術推

動,設置相關的補助計畫,接受多元的表演藝術文化。

根據文化部(前文建會)委託報告「臺灣地區藝文展演團隊調查」(2000)

結果顯示,臺灣表演藝術團隊在發展過程中面臨最困難的問題,就是籌募經費;

而這些團隊主要的收入來源,則依序是:團員捐贈或分擔、廟會演出收入、文建

會贊助或補助、票房收入、各縣市文化中心贊助或補助等。可以看出,政府部門

之經費補助對於表演藝術團隊的實質助益,居於相當重要的地位(謝瑩潔,2001)。

為了要加強政府對文化藝術的扶植發展,更在1996年通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設置條例」,正式成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目前,我國

從事藝術補助之單位分散於各級政府單位與民間機構,以中央層級而言,主要仍

由文化部、國藝會、其他公部門為主要補助單位,形成「三大補助共構」之體系。
18
依據,我國憲法第163條「重要之教育文化事業,得由中央辦理或補助之」,

同時第165條更明文規定,「國家應保障教育、科學、藝術工作者之生活,並依國

民經濟之進展,隨時提高其待遇」,明顯指出我國政府對於藝術領域的發展,須

提供財政協助。不僅如此,1992年時公布「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其目的是為扶

植文化藝術事業,輔導藝文活動,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促進國家文化建設,提

昇國民文化水準。在「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2條指出,所稱文化藝術事業,係指

經營或從事下列事務者:

一、關於文化資產與固有文化之保存、維護、傳承及宣揚。

二、關於音樂、舞蹈、美術、戲劇、文學、民俗技藝、工藝、環境藝術、攝影、

廣播、電影、電視之創作、研究及展演。

三、關於出版及其他文化藝術資訊之傳播。

四、關於文化機構或從事文化藝術活動場所之管理及興辦。

五、關於研究、策劃、推廣或執行傳統之生活藝術及其他與文化藝術有關活動。

六、關於與文化建設有關之調查、研究或專業人才之培訓及國際文化交流。

七、關於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定之文化藝術事業項目。

從「三大補助共構」針對表演藝術補助的部分,文化部隨著1996年國藝會成

立之後,文化部將對一般表演藝術團隊的個案申請補助業務部分移轉過去,雖然

兩者在某些部份上有部分業務重疊,但是文化部「表演藝術類補助作業」第10條

指出「基於避免重複補助原則,同一案件已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或本部附屬機

關補助者,本部不再重複補助。 」所以表演藝術團隊相同的常態性補助只能二擇

一,不過若有申請其他部門的補助並不相互衝突。文化部主要針對地方縣市政府

補助及重點扶植藝文團隊之(行政營運)補助為主,如文化資產、文創產業、傳

播、社區營造、文學、表演及視覺藝術等;國藝會則針對藝術團隊的(展演活動)

申請及個人藝文工作者之創作申請給予補助;其他公部門如:外交部、教育部、

交通部觀光局、各地方縣市政府等…。然而,文化部有保留一項專業性補助業務,

19
針對演藝團隊之整體體質,加以大力扶植,就是「表演藝術團隊發展扶植」方案,

細分為音樂、舞蹈、傳統戲劇(曲)與現代戲劇四大類。根據國藝會研究報告書

(2000)記錄,從1992-1994年配合六年國建的實施,著重表演團隊的「國際性」

特質,且需事先由專家學者背書,團隊才有資格申請;到1995-1997年,強調藝術

團隊的「本土性」,與當時十二項文化建設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結合;再到1998-2000

年對於「傑出團隊」的原則性強調,以利補助範圍與團隊數量的擴大;到2001年,

將方案轉型為「演藝團隊發展扶植四年計畫」,團隊須在計畫中規畫未來發展願

景;2008年方案轉型為「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將團隊分為三級:卓越計畫、

發展計畫、育成計畫,獎助金額也有不同。如表2-1:
計畫名稱 國際性演藝團 國際性演藝團 傑出演藝團徵 演藝團隊發展 演藝團隊分級
隊扶植計畫 隊扶植計畫 選及獎勵計畫 扶植四年計畫 獎助計畫
年度 1992-1994 1995-1997 1998-2000 2001-2008 2009-至今

徵選資格 表現傑出且深 具本土代表 各團隊主動申 各團隊主動申 各團隊主動申


具潛力者,必 性,並以向國 請 請 請
須先經過專家 際推展者
學者之推薦

計畫背景 國家六年建設 十二項文化建 推展國際文化 分級獎助共分


計畫 設之社區總體 交流 為三級(卓越
營造計畫 計畫、發展計
畫、育成計畫)
備註 由文建會主動 由文建會主動
徵選,而非公 徵選,而非公
開遴選。 開遴選。
表 2-1、文化部「表演藝術團隊發展扶植」計畫調整
資料來源:國藝會研究報告書(2000)

以上演變可以看出,文化部依據不同時期表演藝術團隊的需求修改不同的補

助方針,該項辦法逐漸公開及透明化,以政策鼓勵團隊永續發展,積極推展國際

能見度。除此之外,隨著科技趨勢以及文化藝術發展,文化部也提供「表演藝術

類補助」、「文化部藝術新秀創作發表補助作業」、「國內表演藝術經典作品大陸巡

演作業」
、「表演藝術團隊創作科技跨界作品」等。另一個中央補助單位為國藝會,
20
補助業務為每年度「常態補助」
,補助類別包括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曲)

文化資產(包括民俗技藝)
、視聽媒體藝術,以及藝文環境與發展等。各項類別下

還有細分:創作、演出、展覽、映演、研習進修、調查與研究、研討會、國際文

化交流、出版、翻譯(文學類)及藝文推廣服務計畫。同時也有提供專案補助申

請,如「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表演藝術製作發表補助計畫」、「歌仔戲製作及

發表專案補助計畫」、「海外藝遊專案」、「布袋戲製作及發表專案補助計畫」等特

定專案補助,以及提供藝術創作者獎項與獎金的頒發如國家文藝獎。至於其他公

部門提供補助的單位,有部分會以專案的方式與表演藝術團隊合作,如外交部會

協助海外展演團隊、教育部會針對藝文展演與課程相互結合提供部分補助、各地

方文化局也會提供藝文展演活動補助或是該地方傑出團隊計畫等。

臺灣文化部與國藝會表演藝術補助計畫之評審機制

從上述的補助計畫中,
「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與「國家文化藝術基

金會常態補助」分別是本研究所討論的評審機制,「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

畫」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常態補助」其實兩者在補助內容中是不大相同的,

且兩者屬性也不同,文化部為公部門體系,除了每年度「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

的辦理,同時還有其他的專案提供給團隊。則國藝會為基金會體系,本身行政運

作上會比公部門來得彈性許多,
「常態補助」部分並不會與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

獎助計畫」的相互衝突,不過由於國藝會「常態補助」中只有分成三類:音樂、

舞蹈及戲劇(曲),沒有像文化部一樣分成四類,因為戲劇(曲)演出團隊多元,

因此國藝會在專案申請部分也有特別設計「歌仔戲」與「布袋戲」提供給團隊申

請。

不過,兩個承辦單位所制定的獎補助計畫,皆是希望國內表演藝術團隊能持續

發展,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是著重表演藝術團隊整年度的規畫及營

運目標,評鑑方式則會有行政評鑑與藝術評鑑;則國藝會「常態補助」是著重表

演藝術團隊類似項目性的補助,評鑑方式則會依照申請項目不同,而有不一樣的

21
評鑑標準。(參閱附錄一、二)

以下是兩個承辦單位的評審機制整理。如表 2-2:
文化部 國藝會
表演藝術分類 音樂、舞蹈、傳統戲劇(曲)、 音樂、舞蹈及戲劇(曲)
現代戲劇
評審階段 三次 三次
評審委員選擇 承辦單位遴選 承辦單位遴選
評審委員人數 六位以上(複審) 五至七位(會審)
評審委員任期 無 任期一年
面試與否 複審需面試 不需
迴避原則 有 有
評審名單公布 以前有,現在無 有
補助評鑑 有 有
表 2-2、「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常態補助」評
審機制整理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雖然文化部與國藝會針對獎補助計畫內容不同,但是由研究者評審名單整理

中發現有部分專家和學者名單重疊,可見兩者的評審機制與評審委員組成都有相

似地方,從評審委員的訪談中也得知,他們也曾擔任過其他類型的評審委員,其

實同類型的中央常態補助案或是地方縣市文化局處的案件,評審流程也是大同小

異,可能在評審委員數量有增減或是有些時候承辦單位沒有公布評審名單,所以

對國內表演藝術團體並不陌生。

從設計的評審機制中,相似的制定規範包含,評審選擇標準(都是由承辦單

位篩選)
、迴避原則(和表演藝術團隊直接關係跟間接關係者)及評鑑制度(獲補

助後接會有評審委員前往訪視)等,評審機制中不同的地方為,表演藝術分類(文

化部則特別設置傳統戲劇(曲),國藝會就沒有特別區隔)、面談需求(由於文化

部的分級計畫金額補助較多,且主要計畫是想了解團隊整年度的營運目標,所以

特別要求經過初審的團隊需要來文化部與評審委員進行十分鐘的簡報。國藝會常

態補助方面,比較屬於展演方面的補助,基本上不需要面談部分,除非是比較特

殊的專案類才會有要求)
、評審名單公布(文化部以往都會公布評審名單,但是今
22
年度開始承辦人員表示個資法,所以便沒有公布評審名單,文化部其他補助計畫

評選通常都不會公布評審名單。反之,國藝會這部分就比較資訊公開,不論是常

態類或是專案類,都會公布評審名單。)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目的,首先是想了解臺灣表演藝術評審機制中,承辦單位所辦理補助

內容與評審機制。接著,評審委員在評選流程中所擔任「守門人」的角色,對大

眾對於表演藝術的影響,並深入了解「專家評選」是如何運作。最後,了解評審

委員和表演藝術團隊認為目前的評審機制的看法與意見。本章將以四個節次,提

出對於本研究所採行的研究設計與架構、研究對象、資料收集以及資料分析與研

究限制,詳加解釋說明,並用進行後續研究與探討。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一、 質性研究法(
質性研究法(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本研究選用質性研究法之訪談研究法(Interview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質性

研究法是「以研究者本人做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蒐集方法對

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

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論的一種活動」
。同時,研究問題具有下列情

形者適用於質的研究方法(陳向明,2002):

一、從微觀面對社會現象進行細緻深入的描述分析,以小樣本進行個案調查

深入研究,了解是誤的複雜性。

二、以當事者的角度觀點發覺社會問題與現象,並採開放的商是蒐集資料。

三、探索研究者不熟悉的現象。

四、於自然情境下研究所發生的事件。

五、了解事件發展的動態過程。

六、由下而上歸納建立或創新理論。

七、採取生活化的敘事方式,使研究結果獲得遷移作用,並注意保存資料時

的文本性質。

24
Miller & Crabtree(1992)認為質性研究採取的是一種階梯式的研究設計,上

一級的工作必須要下一級的工作完成以後才能進行,下圖是九個步驟的途徑。如

圖 3-1:

步驟九:修正假設

步驟八:結論

步驟七:資料分析

步驟六:資料蒐集

步驟五:工具設計與抽樣

步驟四:研究設計

步驟三:形成假設

步驟二:文獻綜述

步驟一:定義研究問題

圖 3-1、階梯是研究設計模式資料

(Miller &Crabtree,1992)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本研究主題為臺灣表演藝術評審機制之探討,研究範圍設定為臺灣表演藝術

領域,主要以中央所設立的機構中所制定的評審機制為核心,如文化部和國藝會

之承辦人員、評審委員以及申請的表演藝術團隊。如圖 3-2:

承辦人員

評審機制

表演藝術團隊 評審委員
評審委員

圖 3-2、評審機制的四個組成元素

25
本研究對象首先從表演藝術補助計畫承辦單位,以文化部與國藝會負責安排

相關業務的人員做為第一階段訪談對象(如表 3-1),與承辦人員訪談中將可以分

析目前臺灣的評審機制運作內容、評審選擇方式或是評審標準依據等。

編號 代號 承辦單位 補助計畫名稱 訪日期談

1. WH1 文化部 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 2013/04/16

表 3-1、本研究個案訪談評審承辦人員名單

其次,針對文化部(2008、2010、2011、2012 年)與國藝會(1997 年~2013

年間)所公布的評審名單(如表 3-2),名單篩選方式為,曾擔任文化部「演藝團

隊分級獎助計畫」或國藝會「表演藝術類各期常態補助」評審做為研究對象分別

為音樂、舞蹈、傳統戲劇(曲)及現代戲劇類的評審委員,
(詳細整理請參閱附錄

三)全部音樂類評審共有 91 位、舞蹈類評審共有 61 位、傳統戲劇(曲)共有 19

位和現代戲劇類共有 37 位。

經過評審委員名單做整理後,記錄每位學者專家擔任評選委員次數,由於文

化部只有收集到四年的評選名單,總共有四次的評選,至於國藝會的部份,最早

曾有過一年四到六期的評選補助,但是從 2001 年開始就為持一年二期的常態補助

申請,音樂類為 43 次評選、舞蹈類為 43 次評選和戲劇(曲)18 次評選。並從中

選擇分別都有擔任文化部與國藝會的補助計畫評審委員或是曾多次參與文化部或

國藝會的評審委員做進一步訪談,同時,研究者也加入南北「地域性」的考量,

分別選擇了南北不同的評審委員,除了希望能對該藝術領域有更深入的了解,並

歸納出擔任表演藝術中的「文化守門人」角色的重要元素,以及探究評審機制在

社會文化中影響。

26
編號 代號 類型 (文化部)
文化部)次數 (國藝會)
國藝會)次數 訪日期談
1. YP23 音樂類 0 3 2013/05/08
2. YP65 音樂類 有 13 2013/04/22
3. TP20 舞蹈類 3 8 2013/04/28
4. GP2 戲劇類 0 2 2013/04/26
5. GP3 戲劇類 2 0 2013/05/07
6. GP19 戲劇類 1 5 2013/04/25
7. GP36 戲劇類 2 1 2013/04/25

表 3-2、本研究個案訪談評審名單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最後,研究者也將與表演藝術團隊(音樂、舞蹈、傳統戲劇(曲)及現代戲

劇類)進行訪談,篩選方式考量到團隊是否有參與過文化部或國藝的評選機制,

所以參考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2002 年~2013 年間)獲補助名單,

如表 3-3:

一、2002 年~2013 年間年間,都有獲得團隊(12 次)。

二、2002 年~2013 年間年間,大部份都有獲得團隊(11~7 次)。

三、2002 年~2013 年間年間,部分獲得團隊(6~1 次)。

四、2002 年~2013 年間年間,無獲得團隊。(此部分則是參考國藝會常態補助中

之團隊,篩選立案時間及類型是符合申請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之標

準)。

以這四類來抽樣篩選訪談之表演藝術團隊,同時,研究者也加入南北「地域

性」的考量,分別選擇了南北不同的表演藝術團隊,其目的是為了了解目前體制

下的評審機制,對於表演藝術團隊是幫助或是影響,以及現行的實施辦法,能否

有其他改善或改革的方式,能讓評審機制更加公平化及透明化,並能提供團隊實

質的扶植效果。

27
編號 代號 類型 文化部 國藝會 訪日期談
1. TG6 舞蹈類 12 2013/06/03
2. PG4 戲劇類 12 2013/05/30
3. YG12 音樂類 11 2013/05/30
4. PG9 戲劇類 10 2013/05/31
5. PG14 戲劇類 10 2013/06/11
6. TG14 舞蹈類 6 2013/05/30
7. PG21 戲劇類 4 2013/06/14
8. CP25 傳統戲劇類 3 2013/06/08
9. PG36 戲劇類 1 2013/06/06
10. YG49 音樂類 101-1 2013/05/31
11. CP58 傳統戲劇類 申請未核准 2013/06/14
12. CP59 傳統戲劇類 100-2 2013/06/03
表 3-3、本研究個案訪談表演藝術團隊名單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第三節 資料收集

本研究蒐集臺灣表演藝術評審機制的方式是採用訪談方式,畢恆達(1996)

表示,訪談不只是機械是一問一答,而是由訪談者與受訪者共同完成的。受訪者

是以自己認為訪談者可以理解的方式,去敘述自我的經驗和歷史;而雙方各自的

理解在訪談的過程中互相溝通,以建立一個訪談者和受訪者雙方彼此都能了解的

資料。因此訪談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並非是挖掘一個客觀的事實,而是藉由過程

中的互動產生新的意義。

除此之為,本研究也會利用「次級資料」做為資料蒐集,如相關書籍、網路、

期刊、資料庫、歷年之碩博士論文、研究機構報告等資源之相關文獻,從中歸納

與整理出與本研究相關主題,做為文獻探討及研究架構,以及訪談內容之依據。

一、訪談研究法(
訪談研究法(Interview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由質性研究法中,決定以訪談研究法做為主要資料收集,Patton(1989)提

到,深度訪談的目的不是要取得解答問題的答案,也不是如一般實務或研究常說

的評鑑,而是如 Van Manen(1990)所說的,在深度訪談的根源處,我們發現的一


28
種探知的樂趣,渴望去理解他人的生活經驗,以及他們對於該等經驗所賦予的意

義。利用訪談者與受訪者的口語交談,達到意見交換,且提供一種進階脈絡化意

義的通路,有了這樣的通路,研究者得以進入他人行為所在的脈絡,從而可以了

解該等行為的意義。

謝臥龍(2004)提及,深度訪談有以下幾個優點:

1. 因長時間訪談,使受訪者能增加某種程度的信任感和熟悉感,因而對問題有較

深入的回答,研究者可從訪談的過程中得到更豐富及有價值的資料。

2. 短時間內可收集到大量資料。

3. 一次只專注一個主題,且採開放式問題,較能針對問題全方位收集資訊。

4. 可深入了解受訪者思維過程,獲得較敏感或細膩的心理變化。

5. 研究者可請受訪者立即澄清和追問行為背後的意義。

同時 Ferrarotti(1981)認為,個人或他者的經驗,乃是研究者可以用來探查

教育組織、機構,或是教育歷程的主要歷程的主要途徑,這是因為組織仍是由人

組合而成的,而歷程也是經由人執行而來的。本研究認為利用訪談方式與參與表

演藝術評審機制之人員與組織交換對本研究之相關議題之觀念,將能更加明瞭本

研究議題。

二、半結構式訪談(
半結構式訪談(Focused or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胡幼慧和姚美華(1996)主張,訪談方式大致可分為非結構式訪談(Unstructured

interviews)、半結構式訪談(Focused or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及結構式訪談

(Structured interviews)三種。非結構式的訪談在內容上沒有嚴格限制,大部分會

以閒聊的方式進行,主要著重於研究者與受訪者之間的互動情形以蒐集資料;半

結構式則是以訪談大綱進行,根據大綱針對特定議題深入探問;結構式則通常被

用來做問卷調查(survey)或民意測驗(opinion polls),也稱為標準式訪談或調查

式訪談按照預先設定的具體問題逐一進行。

29
本研究則選擇以半結構式訪談為主,Minichiello(1995)解釋,半結構式訪談

可以是量化導向或是質化導向模式的半結構式訪談型式,主要是研究者利用較寬

廣的研究問題作為訪談的依據,導引訪談的進行;訪談指引(Interview guide)或

訪談表通常在訪談開始前被設計出來,做為訪談的架構,但他的用字及問題順序

並不用太侷限,最主要的內容必須與研究問題相符,問題的型式或討論方式則採

取較具彈性的方式進行,所以研究的可比較性可能降低,其優點是它可以提供受

訪者認知感受較真實的面貌呈現。

半結構訪談的特點是:一、有一定的主題,提問問題的結構雖然鬆散,但仍

有重點和焦點,不是漫無邊際的;二、訪問前擬定訪談大綱或訪談要點,但所提

問題可以在訪問過程中隨時修改形成,提問方式與順序能按照受訪者的回答隨時

提出;三、訪談者不需使用特定文字或語意進行訪問,要以受訪者的回答為主。

三、訪談大綱設計

本研究訪談大綱是依據守門人理論跟專家評審機制的理論架構來設計訪談問

題(參考附錄四)
,針對承辦單位的部份則是探討評審機制的設計跟評審委員的選

擇方式,目的是想了解承辦人員在評審委員選擇是的首要守門機制是如何運用

的,訪談問題如:針對評審制度或評審委員是否有考核
針對評審制度或評審委員是否有考核?
針對評審制度或評審委員是否有考核?對於採用專家評選的部

份,則希望了解哪些方法能夠增加評審機制的有正向的影響,訪談問題為:
(三者

都有問)對於評審制度
對於評審制度,
對於評審制度,認為評審名單公布是否會增加公平性?
認為評審名單公布是否會增加公平性?針對專家與學者

所組成的評審委員,則是想了解每一位委員所擔任的守門類型為何,可能會對團

體的發展有哪些,以及對現有評審機制的看法與意見,甚至是評審委員在評審機

制中會遇到那些的困難,都是本研究希望探究的,訪談設計問題為:在評審前
在評審前,
在評審前,

是否有與其他評審先討論出評審方向?如果有
是否有與其他評審先討論出評審方向 如果有,
如果有,評審的方向為何?
評審的方向為何?審查時,
審查時,除了規

定的評審項目之外,
定的評審項目之外,評審針對申請書還會有哪些注意重點?
評審針對申請書還會有哪些注意重點?評審是否有提出針對

評審制度修改的意見
評審制度修改的意見?
制度修改的意見?如何修改?
如何修改?

30
最後則是表演藝術團體的部份,主要是想了解團體對現行專家評選機制的運

作看法為何,若是要以目前承辦單位所提出來的評審機制,是否有足夠的公信力,

以及對現有的評審機制可以有哪些改善的地方,訪談的問題為:表演藝術團體認
表演藝術團體認

為目前台灣表演藝術評審委員有何看法?
為目前台灣表演藝術評審委員有何看法?對於評選會結果,
對於評選會結果,評審標準及評審所給

的建議有何看法?
的建議有何看法?表演藝術團體是否對承辦單位的評審制度提出修改的意見?
表演藝術團體是否對承辦單位的評審制度提出修改的意見?如

何修改?
何修改?由於,表演藝術團體在評審機制中是被經過守門人把關的篩選而獲得補

助,本研究也詢問了團隊,補助計畫對團隊發展影響為何,訪談問題如:有無獲
有無獲

得補助,
得補助,是否會影響知名度與票房?
是否會影響知名度與票房?為了符合評選會評選標準,
為了符合評選會評選標準,是否會因此影響

演出內容?
演出內容?目的是想知道,到底補助計畫對團體是否都是正面的幫助。

第四節 資料分析

本研究訪談內容包括以下幾個項目:承辦人員針對評審機制的設計、專家學

者所擔任的評審角色針對評審機制與守門人的意見,及表演藝術團隊針對評審機

制的設計與建議。劉仲冬(2004)將質性的資料分析分成四種:

一、類統計式分析法(Quasi-Statistical Analysis Style)


:又稱為「內容分析法」
,根

據研究主體與目的所編制的登錄手冊(code book)
,將訪談內容分類後做統計分析;

二、樣板式分析法(Template Analysis Style):在現有的理論架構模式下,將內容

分類並分析解釋,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方式,且較符合紮根理論;

三、編輯式分析法(Editing Analysis Style):朝向主觀及詮釋性的分析意念,研究

者編輯、剪輯、安排本文的呈現,直到詮釋者探尋出有意義的類別和關聯,訪談

資料將重新編輯以不同面貌呈現;

四、融入/結晶化分析法(Immersion/ Crystallization Analysis):在個人深度的質性

研究的分析方法,如傳記、回憶錄、人物誌等,研究者長期回顧研究對象之經驗,

經過洞察經驗並融入整體分,使其分析結果被詮釋成可報導的型態,影射社會的

實相。

31
本研究分析採取樣板式分析法為主,以三個階段進行內容的描述與分析。首

先,整理所有相關訪談資料,將承辦單位、評審委員及表演藝術團隊的訪談資料

整理成逐字稿;其次進行資料檢視、比較與分析,選取訪談內容中與研究問題切

合的資訊,細分成不同層面的意見,交互對照比較,發現共同點與歧異處;最後

彙整出綜合歸納、比較分析所得到的研究結果。並參考林佩璇(2000)所提出確

保研究的效度跟信度,採取以下策略:

一、受訪者檢核。在訪談和觀察後,研究者與訪談者所討論的文稿及最後研

究報告,再次交給受訪者審核並收集回饋意見,以確認能掌握受訪者所提供

的經驗和想法。

二、三角測量法。及本研究三大構面:承辦人員所提供的相關資料;評審委

員組成背景及擔任評選次數;表演藝術團隊介紹及申請補助及獲得補助次

數,統整收集到的資料,相互交叉檢核。

三、豐富的描述。對研究情境脈絡做完整的說明,如此有助於提供受訪者掌

握相關重點和關切的主題。

四、外來的稽核同伴。與指導教室及同學討論研究的發現,以澄清概念、發

現問題,並發展可行的研究策略。

32
第四章 資料整理與分析
本章將根據「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常態

補助」之評審機制設定相關問題進行訪談分析,第一節為承辦單位訪談資料整理,

第二節為評審委員訪談資料整理,共有七名評審。第三節為表演藝術團隊訪談資

料整理,共有十二個團隊。第四節為評審委員與表演藝術團體對整體評審機制所

提出的建議,資料來源都來自於個案訪談紀錄及網路上發布資料,訪談對象將會

以代號來表示。

第一節 承辦單位訪談分析

研究者與文化部承辦「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相關作業人員進行電話訪談,

承辦人員表示相關作業流程,書面公告皆有詳細說明。
編號 代號 承辦單位 補助計畫名稱 訪日期談
1. WH1 文化部 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 2013/04/16

一、 「文化部演藝
文化部演藝團隊
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
團隊分級獎助計畫」
分級獎助計畫」評選制度,
評選制度,承辦單位流程設計
承辦人員表示,相關評審機制辦法,很早以前就有期評審依據,此項補助計

畫,也有因為時代改變,內容有所修正,主要也是由內部人員與專家學者共

同討論制定而成的。(參考圖 4-1)

二、 「文化部演藝
文化部演藝團隊
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
團隊分級獎助計畫」,
分級獎助計畫」,評審委員遴選標準及相關考核方式
」,評審委員遴選標準及相關考核方式
承辦人員表示評審委員審核方式會先從人才資料庫勾選,最後還是由單位主

管做裁定權,再交由承辦人員進行連絡接洽,選擇的標準為該領域的專家學

者,或對相關領域參與度高,如,演出欣賞、演出評論、藝術創作者,也會

成為選擇的優先考量。承辦單位表示,對於所邀請來的專家評審是信任他們

專業能力,所以不會去進一步做會後評審委員考核部分。

三、 「文化部演藝
文化部演藝團隊
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
團隊分級獎助計畫」,
分級獎助計畫」,評選會後檢討
」,評選會後檢討
承辦人員表示文化部司長會與承辦人員討論該年度各業務行政狀況,評審委

員也會於會後跟承辦人員提出計畫內容修改等,也會有針對表演藝術團隊辦

理相關的的座談會,討論計畫內容、評審機制、評鑑辦法等解果,做年度性
的檢討與改善。
33
四、 「文化部演藝
文化部演藝團隊
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
團隊分級獎助計畫」,
分級獎助計畫」,評審名單公布是否對其公信力有影響
」,評審名單公布是否對其公信力有影響
由於過往「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有公布相關的評審名單,不過承辦單位

表示由於今年「個資法」施行,便沒有公布審名單,但是若表演團隊需要,

可以親自詢問承辦單位。承辦人員表示,今年並沒有因為評審名單不公開,

而收到表演藝術團隊表示認為評審制度不公平等言論。

申請開始 名單公布
申請者請詳閱補助申請基準,依規定填寫相關 評審結果應經決審會議通過及行政程序完備
表格,並備齊各項附件。 後公布。

申請截止
申請者應在截止日期前,將完整的申請資料送至 第一期撥款
文化部或掛號寄出以中華郵政郵戳為憑,逾期恕 檢送修正後計畫書內容及領據,至文化部辦
不受理。 理簽約及撥款事宜,憑撥年度補助款百分之
五十。
初審程序
初審為書面形式要件審理,由文化部就團隊所 第二期撥款
送申請文件進行資格審查。 受補助團隊應將第二期款領據及期中成果報
告書及電子檔數位光碟資料各一份送部審
核,憑撥年度補助款百分之五十。
複審程序
1. 團隊過去營運狀況及申請年度營運計畫內容
考核與評鑑
予以實質審查。
文化部得就團隊之行政作業、財務狀況、培
2. 經篩選後通知合格之團隊參加會議審查。
訓及演出情形等營運狀況,由評審、本部業
3. 於團隊報告結束後,即進行逐案討論。
務承辦單位及專家學者組成評鑑小組,訪視
4. 討論補助建議名單與建議補助金額。
結果相關資料及評鑑委員之評鑑報告,作為
下年度評選之重要參考及複審評分依據。

決審程序
期末成果審核
決審委員考量預算額度之限制及整體文化生態
受補助團隊將期末成果報告書及電子檔數
之平衡,得適度調整補助金額。
位光碟資料各一份送部審核結案。

圖 4-1、「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申請流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裡參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常態補助」申請流程仿製
34
國藝會部分,研究者也以電話訪談的方式,但是內部承辦人員表示業務忙碌,

不便協助研究,研究者只能參考網路上所公布的常態補助流程辦法。如圖 4-2:

1.申請開始
5.董事會核定
申請者請詳閱補助申請基準,
董事會依據會審會議結果與建
依規定填寫相關表格,並備齊
議,核定該期之補助案。
各項附件。

2.申請截止 6.公布揭曉
申請者應在截止日期前,將完 書面通知各申請者。
整的申請資料送至本基金會, 評審委員及獲補助者名單於本基金
或掛號寄出以中華郵政郵戳為 會網站公布。
憑,逾期恕不受理。

7.考核與評鑑 7.撥款
3.資格審查
於活動期間委請委 依合約或補助公文
檢視申請者之資格、表格及申
員或派員至活動 之規定檢據撥款。
請資料是否符合規定。
現場進行訪視考 計畫結束後一個月
一個月
核。 內,檢具成果報告
將獲補助者繳交 書與領據,送達本
之成果/階段報告提 基金 會辦理 核
資格不符
交委員考核。 銷。逾期且未事先
者,以書面通
獲本基金會同意
知資格審查
核備者,視同放
棄,本基金會將撤
銷補助資格。
4.會審

由各類別相關之專家、學者組成評審
會議,評審各申請案。
本基金會執行部門於會審時列席說
明,但不參與評審與決定。 8.結案
會審流程:計分 建議補助名單
決定補助金額。

圖 4-2、「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常態補助」申請流程
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網站
35
文化部與國藝會補助計畫的申請流程在公告中都有清楚條列,評審機制則參

考文中第二章節的部分:
文化部 國藝會
國藝會
表演藝術分類 音樂、舞蹈、傳統戲曲、 音樂、舞蹈及戲劇(曲)
現代戲劇
評審階段 三次 三次
評審委員選擇 承辦單位遴選 承辦單位遴選
評審委員人數 六位以上(複審) 五至七位(會審)
評審委員任期 無 任期一年
面試與否 複審需面試 不需
迴避原則 有 有
評審名單公布 以前有,現在無 有
補助評鑑 有 有
參考訪談資料與文獻探討資料,推斷出,文化部與國藝會補助計畫的評審機

制其實是符合 Hisang 提到的守門機制,首先第一部份承辦單位補助計畫的擬定就

是符合資訊型守門人特質,再來是承辦人員、主管和部長或董事擔任選擇專家與

學者的角色就是符合技術型守門人,而評審階段經過得初審、複審與決審都是屬

於典範型的守門人機制,整體而言在整個評審機制過程中承辦單位其實在每一個

階段都用運用到守門人的把關,整體而言是符合創新型的守門人機制,是典範型

跟技術型的守門機制結合,維護資訊內容夜規劃傳遞的資訊內容。

下一節將針對評審機制中評審委員訪談做資料分析,將以守門人機制跟專家

評選機制互相做分析整理。

36
第二節 評審委員訪談分析

受訪評審委員為七位,以下為評審委員介紹:
編號 代號 類型 職業 評審次數 評審次數
文化部)
(文化部 ) 國藝會)
(國藝會 )
1. YP23 音樂類 藝術行政者 0 3
2. YP65 音樂類 學者 有 13
3. TP20 舞蹈類 藝術行政者 3 8
4. GP2 戲劇類 學者 0 2
5. GP3 戲劇類 學者 2 0
6. GP19 戲劇類 學者 1 5
7. GP36 戲劇類 藝術行政者 2 1

本節的七位受訪對象除了具表演藝術相關專業背景外,同時他們有些也是從

事藝術行政與表演藝術科系教學經驗的學者及專家們。而國內目前公部門所使用

的評審機制,主要是以專家評選做為評審的標準,七位受訪者也對目前表演藝術

領域發展,有深厚的基礎與豐富的經驗,所以符合公部門所選擇的評審委員標準。

評審委員在評審機制中扮演著決定資源分配的重要角色,他們除了是承辦單

位從眾多人才庫中挑選出來的專家學者,也是必須要符合承辦單位的認可,同時

也要顧慮到擔任評審委員需要遵守的迴避機制,這些都是擔任評審委員的基本原

則。儘管,目前表演藝術評審委員,不像「公共藝術」或「公共工程委員會」在

網路上有評審委員的資料平台,但是研究者從訪談中得知,由於表演藝術中能夠

符合承辦單位各項標準的評審委員數量有限,所以評審委員除了有參與過,「文

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或「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常態補助」評審之外,也

曾受邀去參與評選「地方政府文化局處傑出團隊」
、「各項專案類」
、「各項標案類」

或「兩廳院評議委員會」等,所以大部分的評審委員對表演藝術生態並不陌生,

只是,目前北部仍然是表演藝術蓬勃發展的主要地區,中、南部團隊在資源分配

上,經常出現資源分配不均、藝術人才不夠、觀眾參與度等問題。為此,文化部

與國藝會在評審委員篩選,也會考慮到南、北平衡的問題,甚至是資源分配上也

有「地域性」考量,這也是在評審機制中,評審委員面對全臺灣各類表演藝術團
37
隊時,更需要去增加相關領域背景知識及接觸更多表演藝術團隊,同時也是承辦

單位在篩選時評審委員,必須要更要對人才庫中專家學者做觀察,才能有效落實

評審機制。不過,評審委員也表示,他們也是極盡所能的去做到公平、公正、公

開的評選,但是有的時候還是離不開「人」的問題,難免會有比較主觀的意見在

評審機制中,所以面對資源分配後,評審委員也有提到,最後對團隊的扶植,或

是各項專案對表演藝術團隊能提供多少協助,也都應該要後續追蹤跟了解的。

以下就個別訪談內容評審機制各面向做彙整分析:

一、 評審過程時,
評審過程時,承辦單位在評審機制中扮演的角色
承辦單位在評審機制中扮演的角色

承辦單位除了有遴選評審委員的權力,評審委員表示,承辦單位在初審階段

的資料整理,幫助評審委員更能有效分配資源。

承辦單位第一個都會把相關的法規,
承辦單位第一個都會把相關的法規,比如說辦法,
比如說辦法,公告出這一次是什麼

樣的補助案,
樣的補助案,補助案所有的公告資訊內容,
補助案所有的公告資訊內容,還有他們在內部對於補助案

評選的原則,
評選的原則,都會先用書面寄給委員(YP23,2013)
都會先用書面寄給委員 。

有些承辦人員更貼心,
有些承辦人員更貼心,他會整理出一個總表,
他會整理出一個總表,這總表包括很多項目,
這總表包括很多項目,包

括案子的號碼、
括案子的號碼、案子的名稱、
案子的名稱、申請的團隊、
申請的團隊、申請聯絡人方式,
申請聯絡人方式,還有一些

承辦人做得更細心,
承辦人做得更細心,就是把企畫書的總製作預算列出來…比如說前兩天
就是把企畫書的總製作預算列出來 比如說前兩天

剛開完,
剛開完,他就要有那種Sense,
就要有那種 ,就是這些東西你也要提供給我們做參考,
就是這些東西你也要提供給我們做參考,

我們就可以評量說,
我們就可以評量說,他那邊補是不是就已經補夠了,
他那邊補是不是就已經補夠了,或是說還需不需要

我們在哪一塊,
我們在哪一塊,再加他一把(GP2,2013)
再加他一把 。

國藝會的承辦人員,
國藝會的承辦人員,會先做好功課,
會先做好功課,做好功課的意思是,
做好功課的意思是,今天如果這個

甲劇團,
甲劇團,評審委員通過他要給他補助,
評審委員通過他要給他補助,他們就會去看他的製作成本
他們就會去看他的製作成本,
去看他的製作成本,看

那幾個部份他們認為可以補助,
那幾個部份他們認為可以補助,他們就會建議(GP19,2013)
他們就會建議 。

38
承辦單位會按照編號排序
承辦單位會按照編號排序,
編號排序,然後到現場去,
然後到現場去,自己會在冊子上做意見,
自己會在冊子上做意見,或

者是到現場要問的問題。
者是到現場要問的問題。到現場以後,
到現場以後,他是會照號碼播放有聲資料,
他是會照號碼播放有聲資料,所

以我們一定會看到這個演奏者(YP65,2013)
以我們一定會看到這個演奏者 。

評審委員表示,由於每次補助案件約有上百件,但是評鑑時間有於考量到南

北交通費用,以及時間考量,通常是藉由承辦單位做初階篩選,將書面資料提前

寄給評審委員,如此一來能便能快速閱讀案件內容,甚至有時候,表演藝術團隊

會跟其他公部門申請補助款,承辦單位也會把相關資訊列在整理表中,或是是過

往團隊申請金額跟補助金額也都會詳細列出提供參考,在評審過程中,評審團能

考量團隊需要的經費是否補足,讓資源花在刀口上。

二、 評審各階段評審流程中
評審各階段評審流程中,其他的審核方式

評審主要是在第二階段(複審、會審)中,討論出獲補助的團隊與補助金額

多寡,評審委員也表示會因為大環境對評審機制的提出改善的意見,除了既定的

評審流程原則,在時間允許上也會有所調整。

第一輪為承辦單位資格審,
第一輪為承辦單位資格審,第二輪是分程度上優劣的一種排序,
第二輪是分程度上優劣的一種排序,第三輪

就是補助款,
就是補助款,這幾年還有第四波,
這幾年還有第四波,第四波就是針對沒有過的案子,
第四波就是針對沒有過的案子,我們

要給他一個理由,
要給他一個理由,這個現在都有考量這個,
這個現在都有考量這個,至少這五年內的,
至少這五年內的,審查單位

都會還有這關,
都會還有這關,以前常常覺得我不過到底是為什麼,
以前常常覺得我不過到底是為什麼,那在承辦人跟劇團

之間也越來越多這種需求,
之間也越來越多這種需求,後來這種需求,
後來這種需求,也會被納入到評審會議最後

一個環節,
一個環節,針對那些不過的案子
針對那些不過的案子,要有一個共識決(GP2,2013)。
要有一個共識決

有一種狀況是說前面太吝嗇,
有一種狀況是說前面太吝嗇,給到三十名時,
給到三十名時,還有剩很多錢,
還有剩很多錢,三十名以

下有的時候也勉強可以,
下有的時候也勉強可以,那我們就補到三十五名或三十八,
那我們就補到三十五名或三十八,這五到八,
這五到八,

我們就會再給他們一點,
我們就會再給他們一點,看夠不夠有沒有多餘,
看夠不夠有沒有多餘,那還有多餘,
那還有多餘,一個是再

往下補(GP19,2013)。
往下補

39
有些比較複雜的案子,
有些比較複雜的案子,比如說一個團隊
比如說一個團隊他今年要提一個大型製作
團隊他今年要提一個大型製作,
他今年要提一個大型製作,他以

前都做音樂製作,
前都做音樂製作,那今年要提大型製作,
那今年要提大型製作,主辦單位就要求這些提案單位
主辦單位就要求這些提案單位,
單位就要求這些提案單位,

能夠把所有的影音資料先提出來,
能夠把所有的影音資料先提出來,比如說類似的五年前曾經做過類似的

大型製作,
大型製作,那他們就會把五年前舊的檔案影音資料,
那他們就會把五年前舊的檔案影音資料,就會分派給不同的

委員們(YP23,2013)。
委員們

有一次在國藝會審一個案子,
有一次在國藝會審一個案子,裡面有七個委員,
裡面有七個委員,大概有五個委員對於教

育劇場不熟悉,
育劇場不熟悉,那提案教育劇場的團隊
那提案教育劇場的團隊就很吃虧
團隊就很吃虧,
就很吃虧,後來就變成讓他們來

報告,
報告,聽他們怎麼說好了,
聽他們怎麼說好了,因為他有兩輪,
因為他有兩輪,第一輪我們先看書面報告篩

選,那進來初選之後,
那進來初選之後,經過你的報告,
經過你的報告,我們來質詢幾個,
我們來質詢幾個,那通過之後我

們就會給你補助,
們就會給你補助,那就讓他來報告吧(TP20,2013)。
那就讓他來報告吧

評審委員們對於評審流程都相當熟悉,但是也會因為評選狀況而有些許調

整,會有一些比較不同的評審方式,其目的是希望能讓評審有更多認識團隊的機

會,或者資金在允許的情況下,扶植更多團隊,尤其是對嘗試創新的團隊,給予

鼓勵的支持,至於對沒有入選的團隊,盡量提供指導跟改善的方向。

三、 評審團在評審時
評審團在評審時,
在評審時,評審委員間的互動狀況
評審委員間的互動狀況

評審委員評選時,除了對自己專精領域熟悉之外,在評選過程也是需要彼此

意見交流的時候,會因為表演藝術涵蓋的表演形式多元,出現許多跨界演出,例

如音樂劇或歌舞劇中就有音樂、舞蹈與戲劇結合成分,或者是戲劇評選中傳統跟

現代的戲種,甚至是對各地的表演藝術團隊的演出水準跟執行能力觀察,都是需

要互相的意見交換,不過評審委員表示,不管是對演出內容的評論或是南北評審

對於團隊的觀點,都只是當做意見參考,而且全程公開討論的,不過評審會議結

果與內容,評審都必須保密的。

評審之間要一起共推一個主席,
評審之間要一起共推一個主席,那主席跟評審之間就要討論,
那主席跟評審之間就要討論,我們等一

下評審標準要設在那裡,
下評審標準要設在那裡,什麼是必要的原則,
什麼是必要的原則,什麼是補充的,
什麼是補充的,那我們的

40
評審是先看了幾個案子再來討論標準,
評審是先看了幾個案子再來討論標準 , 還是大家要先有一個默契…所
還是大家要先有一個默契 所

以,每一個委員手上都要十幾二十幾個案子,
每一個委員手上都要十幾二十幾個案子,回家都已經先看過影音帶

了,所以在現場委員們都有預做好功課的東西來做分享(YP23,2013)。
所以在現場委員們都有預做好功課的東西來做分享

評審委員對每個團隊
評審委員對每個團隊都要打分數
團隊都要打分數,
都要打分數,文化部會知道,
文化部會知道,主辦單位會知道,
主辦單位會知道,但

是我們彼此不知道對方打多少分,
是我們彼此不知道對方打多少分,因為他在最後統計也是寫委員一、
因為他在最後統計也是寫委員一、委

員二、
員二、委員三,
委員三,你也不知道是誰
你也不知道是誰。(
不知道是誰。(針對表演
。(針對表演團隊
針對表演團隊演出內容
團隊演出內容)
演出內容)知道比較

多的人會講,
多的人會講,因為評審也不可能這麼多演出全部都看過,
因為評審也不可能這麼多演出全部都看過,也都了解,
也都了解,那

就是了解的就會講一下,
就是了解的就會講一下,那大家還是會看資料(GP36,2013)。
那大家還是會看資料

可能有些評審之前跟這個劇團工作過,
可能有些評審之前跟這個劇團工作過,或對這個劇團了解,
或對這個劇團了解,就會提到說

這個劇團可能在執行力上有問題之類的,
這個劇團可能在執行力上有問題之類的,我們就會把我們對這個領域、
我們就會把我們對這個領域、

這個團隊
這個團隊、
團隊、這個計畫的一些看法跟我們過去的觀察,
這個計畫的一些看法跟我們過去的觀察,大家提出來交換一

下意見,
下意見,尋求一個共識(GP19,2013)。
尋求一個共識

評審的討論過程與結果,
評審的討論過程與結果,評審都是必須要守密保密的,
評審都是必須要守密保密的,而且評審間我講

是沒有互動的,
是沒有互動的 , 就是我們不會去對隔壁的評審說我對這個團的看法怎
就是我們不會去對隔壁的評審說 我對這個團的看法怎

樣,我們就是公開提出。
我們就是公開提出。(YP65,2013)。

評審委員表示,在評選會之前他們也不會知道其他評審委員是誰,都是到評

審現場才會知道。評審間的互動問題,也經常會被詬病是不是會因為一個評審的

意見,導致評審團對某些團隊的會有刻版印象,關於這一點評審委員也表示,由

於國內表演藝術團隊相當多,有的時候也有地域性對團隊接觸的因素,其他委員

的意見在評審會中,就是當作參考意見考量,不是絕對的影響因素,而且委員們

也會輪替,所以盡可能不會出現某一個評審主導整個評選會,每一個人都是有發

表意見的機會,所做出來的決定也是大家的共識決。

41
四、 評選會中評審團審核標準
評選會中評審團審核標準

評選標準除了既定書面資料需求,評審審核的方式其實也是評審所期望看到

表演藝術團隊的努力的方向。評審委員表示,除了閱讀書面資料的完整度以及團

隊的執行力,每一位評審都有他們的專業背景和特別審核得部分,而這也是每個

評審在評審時,會比較注意的細節之一。

每一個團隊
每一個團隊根據他們今年度經費所提出來的預算
團隊根據他們今年度經費所提出來的預算,
根據他們今年度經費所提出來的預算,以及評審對於這個團
以及評審對於這個團

隊他下年度的經營規畫裡面,
他下年度的經營規畫裡面,跟他的金額互做一個比較,
跟他的金額互做一個比較,然後看看是怎

樣,在包括他現在有分三個階段:
在包括他現在有分三個階段:育成、
育成、發展、
發展、卓越,
卓越,那在這三個階段

他都有他基本的金額,
他都有他基本的金額,那就從基本的金額中去訂定他的金額
那就從基本的金額中去訂定他的金額,
金額中去訂定他的金額,那有的時

候團隊他認為說
團隊他認為說,
他認為說,他是發展級的,
他是發展級的,他想要申請發展級,
他想要申請發展級,但事實上評審還

不認為他到發展級,
不認為他到發展級,即便他很有野心,
即便他很有野心,但是他的規模跟演出就只能在育
但是他的規模跟演出就只能在育

成級,
成級,評審還是會把他拉下來,
評審還是會把他拉下來,也有這樣的狀況(GP3,2013)。
也有這樣的狀況

最近大家比較多的考量,
最近大家比較多的考量,是你執行能力的問題,
是你執行能力的問題,就是你企劃寫得很漂亮,
就是你企劃寫得很漂亮,

要做很多事情,
要做很多事情,可是你實際上沒有足夠人力、
可是你實際上沒有足夠人力、足夠效率、
足夠效率、足夠好的工作

方法,
方法,你怎麼去做這些事…,
你怎麼去做這些事 ,另一個我們也會考量上,
另一個我們也會考量上,比如說我今天男

女主角要找那種很大咖的,
女主角要找那種很大咖的,…舉例來講
舉例來講,
舉例來講,可是你就會懷疑說,
可是你就會懷疑說,第一個就

是你不知道找他們來演的原因是什麼,
是你不知道找他們來演的原因是什麼,再來就是說
再來就是說,
是說,找這個兩人來之後,
找這個兩人來之後,

他們可以做什麼,
他們可以做什麼,然後他們做的這些事情,
然後他們做的這些事情,可不可以幫助你這個演出,
可不可以幫助你這個演出,

其實我們會去考量很多的面向,
其實我們會去考量很多的面向,基本上要單獨講一件事情,
基本上要單獨講一件事情,可能需要在

企畫案書寫的地方比較注意是你就是要去做你能夠做到的事情,
企畫案書寫的地方比較注意是你就是要去做你能夠做到的事情,然後做

到最好,
到最好,以這樣的概念,
以這樣的概念,下去寫這個企畫書,
下去寫這個企畫書,不要覺得說企劃書要寫得

很大、
很大 、 寫得很厚,
寫得很厚 , 你才能夠得到這些資源,
你才能夠得到這些資源 , 不盡然如此,
不盡然如此 , 不會是如此

(GP19,2013)。

42
藝術的東西是很主觀的,
藝術的東西是很主觀的,用個人的主觀性,
用個人的主觀性,其實對團隊
其實對團隊是有殺傷力的
團隊是有殺傷力的,
是有殺傷力的,

所以我還是會上網去看一下他的評論,
所以我還是會上網去看一下他的評論,當然我們會去參考過去對他的考

核報告內容,
核報告內容,我會特別去注意他參與的藝術家
我會特別去注意他參與的藝術家,
與的藝術家,這些參與的藝術家,
這些參與的藝術家,足

夠成就他即將要發生的作品的可行性跟執行力,
夠成就他即將要發生的作品的可行性跟執行力,那從這邊我們就會去找

到他存在的可能的危機跟優勢,
到他存在的可能的危機跟優勢,那我們就會開始去提問,
那我們就會開始去提問,看他怎麼去解

決,或是從中去看他預算編列的合理性,
或是從中去看他預算編列的合理性,因為我覺得從預算的編列可以

看得出來,
看得出來,團隊在執行上的誠意
團隊在執行上的誠意,
在執行上的誠意,因為有些團隊
因為有些團隊在預算上就一直浮誇
團隊在預算上就一直浮誇,
在預算上就一直浮誇,

抓到很大的一個標準,
抓到很大的一個標準,可是事實上大家都知道找一個舞監其實根本不用
可是事實上大家都知道找一個舞監其實根本不用

花那麼多錢,
花那麼多錢,然後我一直覺得說製作的誠意很重要(TP20,2013)。
然後我一直覺得說製作的誠意很重要

(票房是否成為
票房是否成為考量標準
是否成為考量標準)
考量標準)應該是說這個團隊
應該是說這個團隊的觀眾反應
團隊的觀眾反應,
的觀眾反應,會影響到評

審的,
審的,比如說這個團每次演出票房都只有一兩成
比如說這個團每次演出票房都只有一兩成,
一兩成,那可能我們就會考慮

說,他是不是在行銷上做得不夠,
他是不是在行銷上做得不夠,因為像你如果做一個演出出來,
因為像你如果做一個演出出來,如果

觀眾很少,
觀眾很少,你不是很浪費,
你不是很浪費,對不對?
對不對?那我想公部門也不想去補助,
那我想公部門也不想去補助,因為

這有一個效益的問題,
這有一個效益的問題,你當然希望補助這個團,
你當然希望補助這個團,倒不一定一定是市場性,
倒不一定一定是市場性,

大家都喜歡的演出,
大家都喜歡的演出,但是起碼就是說,
但是起碼就是說,你也有一個基本的票房,
你也有一個基本的票房,我這樣

補助才有意義,
補助才有意義,…因為每個評審可能有他覺得最重要的地方
因為每個評審可能有他覺得最重要的地方,
因為每個評審可能有他覺得最重要的地方,那我第一

個他的藝術品質絕對是最重要的,
個他的藝術品質絕對是最重要的,…還會考慮到地域性
還會考慮到地域性,
還會考慮到地域性,比如說,
比如說,今天

臺東的團,
東的團,因為臺北的團最多的,
因為臺北的團最多的,他的素質一定是最高的,
他的素質一定是最高的,因為他資源

最多,
最多,可是那也許臺東他團很好,
可是那也許臺東他團很好,但是他的水準沒有臺北的好
但是他的水準沒有臺北的好,
的好,但是我

們還是會考慮給他機會,
們還是會考慮給他機會,這個是地域性比較特別的,
這個是地域性比較特別的,因為有一些比較市

場性的團,
場性的團,或是有一些做一些很特別,
或是有一些做一些很特別,比如說社會運動做為特定議題,
比如說社會運動做為特定議題,

有特定議題他非常有特色的團,
有特定議題他非常有特色的團,我們會覺得他的團雖然很小眾,
我們會覺得他的團雖然很小眾,但是他

有他的獨特性,
有他的獨特性,那個我們會考慮,
那個我們會考慮,讓他繼續扶植下去,
讓他繼續扶植下去,當然他本身藝術

水準要夠啦(GP36,2013)。
水準要夠啦

43
還要照顧到會計背景
還要照顧到會計背景,
會計背景,他可以針對案子裡頭關於預算那塊,
他可以針對案子裡頭關於預算那塊,提出比較多

的看法,
的看法,因為有時候讀預算就可以讀出這個案子可不可行,
因為有時候讀預算就可以讀出這個案子可不可行,你如果說一

個案子不可行,
個案子不可行 , 那我們補助你就代表說這個評審團在專業度上就有問

題,怎麼會去補助一個不可能的案
怎麼會去補助一個不可能的案子
不可能的案子(GP2,2013)。

評審委員除了閱讀企畫書的內容,原創、創新的確是考量的因素之一,但是

他們更在重視企畫案執行可能性、預算編列的真實性和藝術水平,他們希望所補

助的案子是可以被製作出來,同時也強調補助的金額不是代表團隊全部的製作

費,團隊還是需要自我努力,尋求其他資金援助,讓他們的作品完成,所以他們

在審核時預算合理性跟執行完成性是滿多評審的首要考量。

五、 評審名單公布是否會增加評審機制的公平性

過往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與國藝會「常態補助」或各項補助計

畫都會公布評審名單,今年度 102 年文化部承辦人員表示由於個資法的關係,沒

有將評審名單公布,國藝會的部分則有繼續公布。公布評審名單對評審委員會帶

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評審委員對於名單公布的看法,是研究者想要了解的,也

想知道公布評審名單是否會增加公平性。

公布當然就是評審某種程度的負責,
公布當然就是評審某種程度的負責,讓人家知道,
讓人家知道,但是同時是有困擾的,
但是同時是有困擾的,

我就接過電話…,
我就接過電話 ,所以這某種程度上也會造成評審一些困擾,
所以這某種程度上也會造成評審一些困擾,但是我想

公布名單這件事情,
公布名單這件事情,我想對評審來講都沒有什麼不可以
我想對評審來講都沒有什麼不可以,
不可以,而且這是一個

共議制,
共議制,絕對不是某一個人去主導跟影響所有的(GP3,2013)。
絕對不是某一個人去主導跟影響所有的

評審名單公布,
評審名單公布,這個是兩面的,
這個是兩面的,我也不在乎,
我也不在乎,就是說我個人對於評審名

單公布就是持支持的看法,
單公布就是持支持的看法,因為我要負責,
因為我要負責,人家可以評斷我的評審的好

不好,
不好,或是說他有冤也有頭可以去了解為什麼評審是這樣子評…有一點
或是說他有冤也有頭可以去了解為什麼評審是這樣子評 有一點

點困擾是關說,
點困擾是關說,有人會來關說,
有人會來關說,就是說我知道你評什麼
就是說我知道你評什麼,
我知道你評什麼,所以你可不可

以怎麼樣(YP23,2013)。
以怎麼樣

44
我覺得不是公平性的問題,
我覺得不是公平性的問題,而是會不會造成困擾,
而是會不會造成困擾,公平性他就是既成的

事實,
事實,我今天去做了這件事情,
我今天去做了這件事情,我怎麼會怕人家知道,
我怎麼會怕人家知道,…因為有些
因為有些團隊
因為有些團隊

是不理性的,
是不理性的,他會直接打電話去騷擾評審,
他會直接打電話去騷擾評審,你告訴我你對我不滿在哪

裡,…因為你做這件事情
因為你做這件事情,
因為你做這件事情,你理解他的情緒,
你理解他的情緒,但是也得一直解釋,
但是也得一直解釋,這過

程就真的是一個評審過程,
程就真的是一個評審過程,這不是一個人可以決定的。
這不是一個人可以決定的。…我相信文化部
我相信文化部

的承辦人員現在也在做這件事情,
的承辦人員現在也在做這件事情,他也要讓團隊
他也要讓團隊理解
團隊理解,
理解,那公不公布對我

沒有很大的差別…重點還是在我們自己的身上
沒有很大的差別 重點還是在我們自己的身上,
重點還是在我們自己的身上,我們到底怎麼幫公資源

找到他最需要去的地方,
找到他最需要去的地方,這個一直是如果有計畫我都要去,
這個一直是如果有計畫我都要去,就是要幫弱

勢得去爭取一些資源(TP20,2013)。
勢得去爭取一些資源

名單公不公布,
名單公不公布,沒有太多絕對直接的對應關係,
沒有太多絕對直接的對應關係,把他框架放大一點,
把他框架放大一點,我

常常在接觸像香港、
常常在接觸像香港、澳門、
澳門、新加坡等等的,
新加坡等等的,…到現在為止
到現在為止,
到現在為止,他們評審名

單還是不公布,
單還是不公布,好像香港也差不多,
好像香港也差不多,目前其實在評審的制度上,
目前其實在評審的制度上,對我來

講最透明化就是臺
講最透明化就是臺灣,透明化有什麼好處,
透明化有什麼好處,透明化就是對大家這種陰謀
透明化就是對大家這種陰謀

論。…(
(瀏覽受訪者藝術評論平臺
瀏覽受訪者藝術評論平臺)所謂的透明化一定還是有同一個演

出不同的評審看有不同的看法,
出不同的評審看有不同的看法,可是至少對團隊
可是至少對團隊來講
團隊來講,
來講,他至少知道其中

一個看法,
一個看法,…我會覺得說讓大家的陰謀論或猜測更少
我會覺得說讓大家的陰謀論或猜測更少,
我會覺得說讓大家的陰謀論或猜測更少,因為這對整個環

境是好的(GP2,2013)。
境是好的

其實我們在講,
其實我們在講,評審是主辦單位的邀請,
評審是主辦單位的邀請,當主辦單位請評審的時候,
當主辦單位請評審的時候,當

然就是尊重評審的專業。
然就是尊重評審的專業。…評審名單事先不公布
評審名單事先不公布,
評審名單事先不公布,但是,
但是,就是為了負責,
就是為了負責,

就是在公布名次
就是在公布名次、
布名次、公布獎助金額同時,
公布獎助金額同時,公布評審名單,
公布評審名單,這也是是負責的

一個方式(YP65,2013)。
一個方式

45
他是一種型式上的東西,
他是一種型式上的東西,我覺得是還好,
我覺得是還好,沒有太大的影響,
沒有太大的影響,只是在整個
只是在整個

的取得大眾的認同或是取得表演藝術界的認同上面,
的取得大眾的認同或是取得表演藝術界的認同上面,他或許是有一點幫

助的,
助的,至少讓大家知道說,
至少讓大家知道說,這些是我們所做的(GP19,2013)。
這些是我們所做的

評審委員表示名單公布其實對公平性的影響不大,但是可以讓體制更加透明

化,讓表演藝術團隊認識審核他們的委員,同時這也是評審委員認為對評審機制

負責的方式。但是,也有一些委員有接到表演藝術團隊的關切,對他們也會有一

些困擾,因為資源分配有限,委員們也不希望補助變成雨露均霑,每個團隊都沒

有真正獲得補助,一定會有遺珠之憾,但是委員們一再強調,評審機制並不是單

一個人的看法,這是所有評審委員的共識決。

六、 針對評審機制的看法

現有的評選機制是所謂的專家評鑑也行之有年了,評審委員按照評審流程分

配文化部與國藝會的補助資源,研究者想了解參與其中的委員對該機制與補助計

畫的的看法,甚至是委員們覺得評選機制與補助計畫對表演藝術團隊的影響的看

法。

負面的來講,
負面的來講,就是這個團隊
就是這個團隊其實沒進步
團隊其實沒進步,
其實沒進步,我們要刷他也不是,
我們要刷他也不是,不刷他也

不是,
不是,他每一年來,
他每一年來,他在平均值上面來講是還好的,
他在平均值上面來講是還好的,可是就政府原先扶

植計畫的本意來講,
植計畫的本意來講,又覺得說要補他好像又不應該,
又覺得說要補他好像又不應該,不補他好像又,
不補他好像又,…

或者是有退步的好比說,
或者是有退步的好比說,可是這樣的團隊
可是這樣的團隊要把他刷掉嗎
團隊要把他刷掉嗎,
要把他刷掉嗎,其實很難,
其實很難,除

非他自己不申請
非他自己不申請,
不申請,否則話要刷掉的時候
否則話要刷掉的時候,
掉的時候,你都必須要有可以說服人跟可

以說服那個團隊
以說服那個團隊很強烈的理由
團隊很強烈的理由。
很強烈的理由。也有幾個正面的團隊
也有幾個正面的團隊,
團隊,…這幾個
這幾個團隊
這幾個團隊他
團隊他

們在將近十年當中,
們在將近十年當中,慢慢進來至少五年到十年都有,
慢慢進來至少五年到十年都有,但是看他們從一個

地區性的團隊
地區性的團隊,
團隊,變成一個全國性的團隊
變成一個全國性的團隊,
團隊,那他的作品的質量其實都有進

步,這也是可以看到一個正面的,
這也是可以看到一個正面的,這也是牽涉回來,
這也是牽涉回來,要看團隊
要看團隊他自己想
團隊他自己想

要怎麼做,
要怎麼做,對政府不管任何機制來講,
對政府不管任何機制來講,他都是用來推動一把,
他都是用來推動一把,是引導的

立場(GP3,2013)。
立場

46
要看這個團隊
要看這個團隊他有沒有社會教育的責任存在
團隊他有沒有社會教育的責任存在,
他有沒有社會教育的責任存在,他今天要是扛一個社會教

育的責任存在,
育的責任存在,比如說…,
比如說 ,我要讓沒有能力欣賞音樂會的人有機會進來
我要讓沒有能力欣賞音樂會的人有機會進來,
會進來,

那個是成本的問題,
那個是成本的問題,我就必須要找贊助來讓這些人進來,
我就必須要找贊助來讓這些人進來,…那我要看說
那我要看說

這些團隊
這些團隊如果他經營得很好
團隊如果他經營得很好,
如果他經營得很好,那他有沒有一個社會責任,
那他有沒有一個社會責任,他覺得他要回

饋給大家,
饋給大家,那個是一個團隊
那個是一個團隊經營面的一個理念
團隊經營面的一個理念,
經營面的一個理念,所以真的你說一個團隊
所以真的你說一個團隊

真的可以從票房收入,
真的可以從票房收入,達成他的年度營運,
達成他的年度營運,我真的很恭喜他們,
我真的很恭喜他們,但是如

果說他作品不好,
果說他作品不好,又得到很多補助,
又得到很多補助,那可能評審委員就有問題了。
那可能評審委員就有問題了。如果

他作品很好,
他作品很好,他又能夠藉由票房來做平衡,
他又能夠藉由票房來做平衡,就是他的支出、
就是他的支出、收入的平衡,
收入的平衡,

他的補助是讓他的行政團隊
他的補助是讓他的行政團隊更好
團隊更好、
更好、更強,
更強,或者是讓這些藝術家們能夠過
或者是讓這些藝術家們能夠過

更好的日子,
更好的日子,那我覺得很好,
那我覺得很好,我是這樣的看法(YP23,2013)。
我是這樣的看法

評審機制是好的,
評審機制是好的,可是應該透過評審機制來引導團隊
可是應該透過評審機制來引導團隊去認識他如何來寫
團隊去認識他如何來寫

這份企畫書,
這份企畫書,如何參與這次的評審,
如何參與這次的評審,怎麼樣端出你最好的菜單出來,
怎麼樣端出你最好的菜單出來,你

的計畫精神在哪裡,
的計畫精神在哪裡,好比說文化部有一個駐館計畫,
好比說文化部有一個駐館計畫,這個駐館計畫我們

每年就是希望能夠透過說明會,
每年就是希望能夠透過說明會,讓大家知道說這個計畫補助的精神,
讓大家知道說這個計畫補助的精神,這

個計畫都是辦在他的執行,
個計畫都是辦在他的執行,就是獲補助的團隊
就是獲補助的團隊要來參與
團隊要來參與,
要來參與,那我要叫你注

意哪些細節跟東西,
意哪些細節跟東西,包括核銷上你要注意什麼,
包括核銷上你要注意什麼,我是覺得每一個專案或

常態補助,
常態補助,應該都要像國藝會一樣,
應該都要像國藝會一樣,每年都要辦一個說明會
每年都要辦一個說明會,
一個說明會,你每年都

要告訴所有參與的人的,
要告訴所有參與的人的,你這個計畫精神在哪裡(TP20,2013)。
你這個計畫精神在哪裡 。

應該這麼講,
應該這麼講,每一位評審有他的專業,
每一位評審有他的專業,有他的素養,
有他的素養,那大家應該都是滿

主觀的,
主觀的,都有自己的看法,
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外界的人怎麼來講公不公平呢,
所以外界的人怎麼來講公不公平呢,…尤其
尤其

講比賽的東西,
講比賽的東西,經常我們都會想說,
經常我們都會想說,外界幾乎除了第一名沒意見外,
外界幾乎除了第一名沒意見外,幾

乎其他都有各種的看法,
乎其他都有各種的看法,可是就是說主辦單位就是信任他所邀請的評審

(YP65,2013)。

47
開會的過程當中,
開會的過程當中,你也會因為大家發表意見,
你也會因為大家發表意見,而聽到別的評審對於案子

的看法,
的看法,對於生態的看法,
對於生態的看法,對整個補助環境的看法,
對整個補助環境的看法,比較從他專業的角

度所出發的一種說法,
度所出發的一種說法,…就我們也同時在擔任評審過程當中
就我們也同時在擔任評審過程當中,
就我們也同時在擔任評審過程當中,去了解這

個領域有哪些問題,
個領域有哪些問題,也回過頭在未來補助場合裡面或者是說我們在寫評
也回過頭在未來補助場合裡面或者是說我們在寫評

論的時候,
論的時候,甚至是我們都還有擔任教師,
甚至是我們都還有擔任教師,我們離開了評審會場之外,
我們離開了評審會場之外,我

們還可以做很多事情
們還可以做很多事情,
以做很多事情,其實有的時候那些能量資訊,
其實有的時候那些能量資訊,是從開會的過程當

中知道(GP2,2013)。
中知道

專家與學者們對評審機制的多數的看法是可以從中增進自我學習的管道,了

解整個領域的脈絡,甚至是看到問題所在,在未來教學時,能對有心想要參與表

演藝術領域的學生,提供一些指導。同時,他們也表示承辦單位都會尊重評審所

做的決定,委員在評審機制中提供他們對該領域的專業看法,其目的是試著讓整

個機制更加公平化。反之,承辦單位除了提供補助機制來協助表演藝術團隊營運

跟發展,對評審委員的篩選也是重要的考量,這是雙重把關。承辦單位所辦理的

補助機制,依靠評審委員的根據評審機制做資源分配,他們扮演著引導角色,而

承辦單位對表演藝術團隊的扶植是重要的推手。

七、 評審委員在評審機制所擁有的責任

根據文獻探討中,評審委員在被認定在評審機制中扮演著「文化守門人」的

角色,他們擁有影響表演藝術發展的權力,但是從訪談中發現,對於不同類型的

計畫,評審委員的角色是不同的,尤其是在擔任文化部跟國藝會的評審,都是希

望能給予表演藝術團隊各方面的協助,所以他們主要還是做一個引導的角色。

擔任扶植評審的時候
擔任扶植評審的時候,
扶植評審的時候,我們在會談的時候,
我們在會談的時候,我看到了問題,
我看到了問題,其實我想說

但我不便說,
但我不便說,一來是沒有時間,
一來是沒有時間,二來是這個會議不是我們要推動他變成

什麼,
什麼,可是如果今天我是輔導的角色時,
可是如果今天我是輔導的角色時,我就可以好好的說了,
我就可以好好的說了,針對他

的問題告訴他,
的問題告訴他,…我希望團隊得到好的資訊跟好的資源
我希望團隊得到好的資訊跟好的資源,
我希望團隊得到好的資訊跟好的資源,不是你一次就

定了他的生死,
定了他的生死,你真的要扶植,
你真的要扶植,你就要讓他知道,
你就要讓他知道,實質上你對他是有助

48
力的,
力的,而不是只有錢,
而不是只有錢,…他們要真正找到他們的問題
他們要真正找到他們的問題,
他們要真正找到他們的問題,因為人最大的問

題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問題,
題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問題,當你真正找到問題時,
當你真正找到問題時,你就開始找解決辦法

了(TP20,2013)。

其實去當一個獎補助評審的心態跟你去擔任一個獎項的評審的心態
其實去當一個獎補助評審的心態跟你去擔任一個獎項的評審的心態,
的心態,其

實是不太一樣的,
實是不太一樣的,因為評獎補助的心態,
因為評獎補助的心態,基本上簡單來說是與人為善,
基本上簡單來說是與人為善,

因為我們都知道說臺
因為我們都知道說臺灣表演藝術的狀況不好,
灣表演藝術的狀況不好,臺灣表演藝術的發展是需

要協助的,
要協助的,一般來講我們在做這樣的評審的時候,
一般來講我們在做這樣的評審的時候,你大概你在做專業的

部分,
部分,你的標準跟你的原則都會比較具有彈性一點,
你的標準跟你的原則都會比較具有彈性一點,比如說年輕的團隊
比如說年輕的團隊

也許不那麼成熟,
也許不那麼成熟,但是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的團隊
但是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的團隊,
團隊,或是老的團隊
或是老的團隊可是他
團隊可是他

試著想要再去努力,
試著想要再去努力,你多少還是都會願意給他一個機會給他一個支持,
你多少還是都會願意給他一個機會給他一個支持,

那不一定同意或是喜歡或是認同他所做的演出,
那不一定同意或是喜歡或是認同他所做的演出,…有一點可以參考說
有一點可以參考說,
有一點可以參考說,

有時候評審在做選擇,
有時候評審在做選擇,他們有時候可以從選擇傳達出一個訊息
他們有時候可以從選擇傳達出一個訊息,
候可以從選擇傳達出一個訊息,就是什

麼樣的演出我們是比較支持的
麼樣的演出我們是比較支持的, 守門人的概念,
守門人的概念,大概只能透過這樣的
演出我們是比較支持的,…守門人的概念

一些訊息給這些團隊
一些訊息給這些團隊,
團隊,可是團隊
可是團隊不一定能收到這樣的訊息
團隊不一定能收到這樣的訊息,
不一定能收到這樣的訊息,因為臺
因為臺灣沒

有那麼明顯的趨勢,
有那麼明顯的趨勢,表演藝術創作領域說我們可以透過評審機制來鼓勵

這樣的一種趨勢,
這樣的一種趨勢,其實還不是那麼容易,
其實還不是那麼容易,…文化局
文化局、
文化局、國藝會都會提供給

我們的考核報告,
我們的考核報告,那他上次有獲得補助,
那他上次有獲得補助,但是考核結果很差或是做得不

好,那他就不會得到補助,
那他就不會得到補助,你製作品質有下降的趨勢,
你製作品質有下降的趨勢,可能就會得不到,
可能就會得不到,

透過這樣的訊息,
透過這樣的訊息,不是說去控制這些團隊
不是說去控制這些團隊,
團隊,而是說希望這些團隊
而是說希望這些團隊能夠得
團隊能夠得

到這些訊息,
到這些訊息,在製作的重點上做一些調整,
在製作的重點上做一些調整,用這樣的方式會比較好

(GP19,2013)。
部分評審委員表示,其實在文化部跟國藝會的評審機制中,評審所負的責任

不單只是資源分配者,他們也是盼望以輔導團隊的角色,來進行每一次評選,讓

補助的意義與效果增加,制度更加公平與公開。

綜合以上評審委員意見發現:評審委員在評審機制中所擔任是一個輔助且對

評審機制背書的重要角色,但是在評選的制度下,有許多考量的問題,從補助計

49
畫的規劃、評審委員的篩選、表演藝術團隊藝術呈現與企畫內容、地域性考量、

評鑑制度的標準等…,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評審委員在機制中必須要面臨許多

考量的因素,承辦單位也要掌握對大環境的改變及協助表演藝術團隊發展,才能

讓評審機制能有效率運作。

由於現行的評審機制是採用專家評選的方式進行的,這部份也是承辦單位考

慮到迴避機制的問題,所以不能全盤採用同儕機制,這部分專家與學者所組成的

評審委員則表示,除了本身的專業水準培養,對審核計畫的宗旨與目的了解,還

有計畫對團隊的影響,最主要還是承辦單位對評審委員的選擇,專家與學者也表

示他們也想了解承辦單位選擇評審委員的標準有哪些,至於採用專家評選同樣是

有考量到專家評選對整體評審機制有正面幫助,同時也是相信專家與學者們藝術

與行政的專業背景,但是首要的評審機制的把關,還是需要靠承辦單位對擬定補

助計畫對表演藝術團體可以提供哪些幫助,以及讓表演藝術團隊理解補助計畫的

意義與目的,還有評審委員的選擇的都是重要的考量標準。

評審委員在補助計畫的評審機制中是擔任資源分配的重要的角色,是比較符

合典範型的守門人,但是他們同樣也具備文化守門人的角色,是扮演承辦單位跟

團體之間的中介者與媒合者,所以他們希望提供獎助計畫來協助團隊營運,但是

也希望團隊的藝術發展是可以協助大眾對文化藝術的瞭解,所選出來的團隊是真

的能有效回饋民眾,而不會讓大眾決的資源浪費,或是讓團體覺得只有某些團隊

有獲得補助,在多方考量之下,每一位來擔任補助計畫的評審委員,都必須要對

審核標準有瞭解,甚至是包括審核之後,對於團體的計畫諮詢與協助,都是必要

的。這也是承辦單位採用專家評選機制的重要考量,因為他們從中擔任中介與媒

合的角色,這些評審團們瞭解表演藝術團隊的發展,以及他們對文化藝術的發展

還有協助,承辦單位希望他們所選出來的評審團,能夠擔任第二階段的文化守門

人,才能讓補助計畫的實施更有效率。

下一節將針對評審機制被評選的角色,表演藝術團隊的訪談做分析。

50
第三節 表演藝術團隊
表演藝術團隊訪談分析
團隊訪談分析
受訪表演藝術團隊為十二個,以下為表演藝術團隊介紹:
編號 代號 類型 職稱 文化部 國藝會
1. TG6 舞蹈類 團長 12 有
2. PG4 戲劇類 執行長 12 有
3. YG12 音樂類 行政總監 11 有
4. PG9 戲劇類 團長 10 有
5. PG14 戲劇類 行政總監 10 有
6. TG14 舞蹈類 行政 6 有
7. PG21 戲劇類 行政總監 4 有
8. CP25 傳統戲劇類 行政 3 有
9. PG36 戲劇類 團長 1 有
10. YG49 音樂類 總監 101-1
11. CP58 傳統戲劇類 團長 申請未核准
12. CP59 傳統戲劇類 團長、行政 100-2
本節受訪的十二個團隊,都有參與過本研究所探討的「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

獎助計畫」或「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常態補助」
,某些團隊也有參與過私部門所辦

理評選、公部門辦理的專案、標案及國際比賽,對評選參與經驗並不陌生。評審

機制主要組成三個基本元素,承辦單位、評審委員及表演藝術團隊,所以團隊對

評審機制的看法甚至是對評審機制的建議,也是研究的重要的資料,以下將對各

項問題做分析:

一、 表演藝術團隊
表演藝術團隊所參與過的評選為何與文化部跟國藝會評審機制的差異
團隊所參與過的評選為何與文化部跟國藝會評審機制的差異

由於文化部與國藝會每年能提供給表演藝術團隊的補助有限,研究者想了解

國內其他協助表演藝術團隊的單位有哪些,並觀察是否有其他類型的評審機制。

不諱言的,
不諱言的,現在很多的表格都是copy國藝會過來的
現在很多的表格都是 國藝會過來的,
國藝會過來的,其實很多不管是公

家或私人的,
家或私人的,其實很多都是copy國藝會的表格
其實很多都是 國藝會的表格,
國藝會的表格,所以說如果說以我們講

的(獎項名),
獎項名),他是只是需要書面審核
),他是只是需要書面審核,
他是只是需要書面審核,他並不需要第二次複選,
他並不需要第二次複選,就是

要做presentation的報告這部分
要做 的報告這部分。
的報告這部分。(PG14,2013)。

51
其實臺
其實臺灣我覺得一個評鑑的標準,
灣我覺得一個評鑑的標準,大家都是仿照就是從國藝會開始的,
大家都是仿照就是從國藝會開始的,

所以其實他的差別真的沒有很大(TG14,2013)。
所以其實他的差別真的沒有很大

舉例來說基金會
舉例來說基金會,
說基金會,他們有一個宗旨就是想要支持在地年輕的藝術創作

者,因為他們也很認識我們,
因為他們也很認識我們,他們對我們也很信任。
他們對我們也很信任。以企業來講,
以企業來講,可能

有內部的基金會可以去評,
有內部的基金會可以去評,但是我們無從得知,
但是我們無從得知,只能送案子,
只能送案子,至於誰評,
至於誰評,

我只知道可能是老闆或是基金會的執行長(PG36,2013)。
我只知道可能是老闆或是基金會的執行長

因為廣藝的部分,
因為廣藝的部分,…因為廣藝他當我們申請通過的時候
因為廣藝他當我們申請通過的時候,
因為廣藝他當我們申請通過的時候,他們會幫我們

做宣傳,
做宣傳,等於說宣傳這塊會由他們包辦,
等於說宣傳這塊會由他們包辦,他們自己的宣傳通路也不少,
他們自己的宣傳通路也不少,

所以感覺上如果申請到他們的補助了,
所以感覺上如果申請到他們的補助了,我們在宣傳行銷上,
我們在宣傳行銷上,可以省掉相

當的力氣。
當的力氣。(PG9,2013)。

參加過地方
參加過地方文化局跟研華文教基金會
地方文化局跟研華文教基金會…是表演藝術類
文化局跟研華文教基金會 是表演藝術類,
是表演藝術類,不過他們是採員

工票選的,
工票選的,所以我們有進第一輪,
所以我們有進第一輪,後還選五組,
後還選五組,就是封閉式的員工票選,
就是封閉式的員工票選,

他們那個就沒有什麼評審。
他們那個就沒有什麼評審。私部門比較看節目適不適合他們員工,
私部門比較看節目適不適合他們員工,他們

員工喜不喜歡,
員工喜不喜歡,或是他們公司喜不喜歡(YG49,2013)。
或是他們公司喜不喜歡
表演藝術團隊表示,現在臺灣所用的評審機制,大多是參考國藝會的體制,

例如地方文化局處,因為評審機制行之有年,所以架構較完整,至於需不需要第

二階段面談的部分,就會依照每個專案不同,而有不同的規定。團隊也有提到,

有一些大型團隊會主動提供獎助金來讓該領域表演團隊申請,這也是增加他們資

金管道的機會。私部門或私人的部分通常都是看公司內部人員的喜好,而且私部

門贊助也是希望能增加曝光率,所以會比較偏市場面取向。

二、 表演藝術團隊
表演藝術團隊對
團隊對臺灣表演藝術評審委員的
灣表演藝術評審委員的看法

由於文化部與國藝會部分獎補助案都會公布評審名單,表演藝術團隊也有機

會知道評審團的組成,這些評審委員也是承辦單位所有的人才庫所選擇出來,評

52
審委員對表演藝術團隊會有營運上的期待,那同時研究者也想知道表演藝術團隊

對目前的評審委員的看法。

因為現在的評審都是老師,
因為現在的評審都是老師,都是各個學校的老師,
都是各個學校的老師,也就是我們的老師,
也就是我們的老師,

然後或是,
然後或是,對啦,
對啦,評審選來選去,
評審選來選去,我相信他們也有難處,
我相信他們也有難處,然後我也對,
然後我也對,

好先講評審好了,
好先講評審好了,他們的難處在於他還有什麼人可以選,
他們的難處在於他還有什麼人可以選,如果說既然要

迴避之後呢?
迴避之後呢?對,所以也只剩下老師,
所以也只剩下老師,那些沒有在做舞團的老師,
那些沒有在做舞團的老師,他們

可以選嘛,
可以選嘛,因為他們有學歷、
因為他們有學歷、有一點點的位子在那邊,
有一點點的位子在那邊,他們的位子,
他們的位子,可

是如果今天像一個北藝大的老師、
是如果今天像一個北藝大的老師、一個臺
一個臺藝大的老師、
藝大的老師、一個中體的老師、
一個中體的老師、

一個文大的老師,
一個文大的老師,這些都是有舞蹈學校的,
這些都是有舞蹈學校的,他們的學生各有一個舞團,
他們的學生各有一個舞團,

他們理所當然,
他們理所當然,其實還是會比較護著自己的學生,
其實還是會比較護著自己的學生,通常標準來講是這樣

子的,
子的,只要其中有一個人稍微護著一點點,
只要其中有一個人稍微護著一點點,就算如果全部都很公正,
就算如果全部都很公正,可

是只要人是有私心的,
是只要人是有私心的,這是無可避免的一件事情,
這是無可避免的一件事情,所以這個事情就會關

係到作品的好跟不好,
係到作品的好跟不好,其實跟你獲得金額的大小或是有沒有接受到補
其實跟你獲得金額的大小或是有沒有接受到補

助,那個公平性,
那個公平性,但是你要換個想法說,
但是你要換個想法說,如果你不這樣子做,
如果你不這樣子做,你要用什

麼方式,
麼方式,你已經沒有方式,
你已經沒有方式,有評選機制的目的,
有評選機制的目的,這個評審的機制是無可

奈何之下的選項,
奈何之下的選項,我覺得,
我覺得,因為你也想不到更好的(TG14,2013)。
因為你也想不到更好的

以音樂類來講,
以音樂類來講,…音樂類他範圍本來就很廣
音樂類他範圍本來就很廣,
音樂類他範圍本來就很廣,所以你也不能去要求或限

定說,
定說,你要在評審委員名單裡頭至少有一個合唱的老師或委員,
你要在評審委員名單裡頭至少有一個合唱的老師或委員,也不太

可能,
可能,所以通常就是說,
所以通常就是說,那些名單我們也只能夠當作參考,
那些名單我們也只能夠當作參考,那就會有一

種狀況就是你每年送的補助案,
種狀況就是你每年送的補助案,就有一點像是在,
就有一點像是在,不能講賭博,
不能講賭博,像是抽

籤一樣,
籤一樣,就是看你運氣好不好,
就是看你運氣好不好,很多時候,
很多時候,當然你的案子的內容,
當然你的案子的內容,或是

說他的規模、
說他的規模、執行的可行性是比較客觀可以參考的,
執行的可行性是比較客觀可以參考的,但是在面對到不同

的委員,
的委員,你的確就會面對到不同的結果,
你的確就會面對到不同的結果,那種東西是申請者、
那種東西是申請者、團隊,
團隊,沒

有辦法控制的(YG12,2013)。
有辦法控制的

53
就以我們角度而言,
就以我們角度而言,其實近幾年來,
其實近幾年來,其實都是這些委員,
其實都是這些委員,你說有沒有公

信力,
信力,可是對公部門跟他們來講,
可是對公部門跟他們來講,他們覺得他們有,
他們覺得他們有,因為就是這些委員,
因為就是這些委員,

其實這些委員算是訓練來嗎?
其實這些委員算是訓練來嗎?他們也大概都有一些還不錯的建議啦!
他們也大概都有一些還不錯的建議啦!因

為可能看多了,
為可能看多了,也慢慢在這一塊審團隊
也慢慢在這一塊審團隊久了
團隊久了,
久了,都有一些感覺,
都有一些感覺,對他們給

的東西,
的東西,其實還滿不錯的啦(CP25,2013)。
其實還滿不錯的啦

只要有評鑑有評審這件事情
只要有評鑑有評審這件事情,永遠沒有滿意的,
永遠沒有滿意的,因為獲得補助的人他會

認為這個好像是合理的,
認為這個好像是合理的,沒有獲得補助的人會懷疑為什麼我會沒有,
沒有獲得補助的人會懷疑為什麼我會沒有,那

當然你說這樣的事情你只能夠說是不是最大多數的人認為他沒有問題,
當然你說這樣的事情你只能夠說是不是最大多數的人認為他沒有問題,

所以你要取得多數決,
所以你要取得多數決,就是大部分的人認為他是公平的,
就是大部分的人認為他是公平的,…真的就已經
真的就已經

不錯了,
不錯了,所以我們剛剛在從補助的角度去看,
所以我們剛剛在從補助的角度去看,此時在表演藝術界不管公

部門或是像國藝會這樣的單位,
部門或是像國藝會這樣的單位,他們給予團隊的補助,
他們給予團隊的補助,到底在做法上面

是不是符合大家期待的,
是不是符合大家期待的,有沒有很公平,
有沒有很公平,就如同我剛剛講的,
就如同我剛剛講的,如果大多

,那大概這件事情就 ok 了,那我們從國藝會評鑑系統來
數的人認為 ok,

看,剛剛我講的,
剛剛我講的,他幾乎從開始到結束所有的過程會量化
他幾乎從開始到結束所有的過程會量化、
有的過程會量化、數據化會把

參與評審的評審們資料公布,
參與評審的評審們資料公布,…。
。那你說文化部的補助,
那你說文化部的補助,這幾年,
這幾年,我們

說從扶植團隊這件事情來看,
說從扶植團隊這件事情來看,大部分是時間點看到的,
大部分是時間點看到的,還算是滿意的,
還算是滿意的,

就我自己個人在這個環境的觀察,
就我自己個人在這個環境的觀察,他比較少有反彈的聲音,
他比較少有反彈的聲音,那個反彈的

聲音,
聲音,如果有會是什麼,
如果有會是什麼,通常是那一年補助的總金額是低的,
通常是那一年補助的總金額是低的,他的預算

總額不多的時候,
總額不多的時候,要分給這麼多的團隊,
要分給這麼多的團隊,大家所獲得的補助很少的時候,
大家所獲得的補助很少的時候,

他或許就會有某一些的聲音會出現,
他或許就會有某一些的聲音會出現,就說怎麼補助款不多、
就說怎麼補助款不多、…他在母金
他在母金

要撥補的預算上他真的是充足的時候,
要撥補的預算上他真的是充足的時候,大概後續獲得補助的單位,
大概後續獲得補助的單位,通常

就比較不會有你剛剛講的雜音,
就比較不會有你剛剛講的雜音,這個是我從這個環境所看到的
這個是我從這個環境所看到的(PG4,
到的

2013)。

54
因為他是兩件完全不一樣的事,
因為他是兩件完全不一樣的事,如果以文化部的扶植團隊
如果以文化部的扶植團隊的話
團隊的話,
的話,我覺得

近幾年來,
近幾年來,他會有個統整,
他會有個統整,…以前往往都是這些評審可能都是沒有重疊
以前往往都是這些評審可能都是沒有重疊

的,我審你案子的是一群評審,
我審你案子的是一群評審,但是我最後來審查的又是另外一群評審,
但是我最後來審查的又是另外一群評審,

的確這是以前可能會被詬病,
的確這是以前可能會被詬病,但是我覺得近幾年來已經改善很多,
但是我覺得近幾年來已經改善很多,就是

會有來看你節目或是來當你行政評審的這些委員,
會有來看你節目或是來當你行政評審的這些委員,其實也是你下一個年

度的評審委員,
度的評審委員,因為這樣子才會公平,
因為這樣子才會公平,…當然每次可能都還是會有一些
當然每次可能都還是會有一些

評審做微調或更換的,
評審做微調或更換的,我個人覺得扶植團隊
我個人覺得扶植團隊目前的
團隊目前的,
目前的,如果以我們自己這

類的,
類的,我覺得是還滿ok的
我覺得是還滿 的。那常態補助的話,
那常態補助的話,…其實都還滿真的是專家
其實都還滿真的是專家

學者的,
學者的,那因為每個人就很主觀,
那因為每個人就很主觀,我覺得還好,
我覺得還好,國藝會他就是注重創意

這件事,
這件事,創新、
創新、創意這件事,
創意這件事,所以我覺得還好,
所以我覺得還好,不管他請誰來,
不管他請誰來,都不會

差異太大(PG14,2013)。
差異太大
表演團隊對於現有評審名單都保持著不同的看法,對於現行機制比較正面的

看法的團隊是覺得,評審這件是事情他永遠都沒有辦法做到全部滿意的,而且必

須要配合承辦單位迴避的原則,可以選的評審就有所侷限。只是牽扯到人的問題,

很難避免沒有私心,某個方面他是被認為不公平的制度下最公平的一種做法。團

隊也提出,其實制度有在改變,不論是承辦單位所選擇的補助計畫的評審,以及

事後評鑑的評審,都有逐漸改善。但是也有團隊提出不同的看法:

那些評審其實一半以上年齡都比我年輕,
那些評審其實一半以上年齡都比我年輕,可是我覺得說本來表演藝術就

是很主觀的,
是很主觀的,你不能去改變每一個觀眾,
你不能去改變每一個觀眾,…可是我現在比較有問題的是
可是我現在比較有問題的是,
可是我現在比較有問題的是,

南部他都會,
南部他都會,因為我們南部的演出,
因為我們南部的演出,北部他不見得看得到,
北部他不見得看得到,所以他就會

徵求南部的,
徵求南部的,因為他為了平衡,
因為他為了平衡,所以他的評審裡面可能都會有兩個、
所以他的評審裡面可能都會有兩個、三

個南部的,
個南部的,七個裡面兩個、
七個裡面兩個、三個南部的,
三個南部的,可是這幾個南部的人他挺不挺

你,這個是一個問題,
這個是一個問題,…所以我覺得北部評審你不能都說
所以我覺得北部評審你不能都說,
所以我覺得北部評審你不能都說,我們就聽南

部的怎麼講,
部的怎麼講,那最後就說,
那最後就說,南部的都不挺你啊,
南部的都不挺你啊,那我們怎麼挺你,
那我們怎麼挺你,可是

我覺得那是不是評審只有三個(TG6,2013)。
我覺得那是不是評審只有三個

55
我覺得這是團隊自己的感受跟觀察,
我覺得這是團隊自己的感受跟觀察,…就一直覺得我們有幾個方向是比
就一直覺得我們有幾個方向是比

較辛苦的,
較辛苦的,第一個觀察就是在南部的團隊,
第一個觀察就是在南部的團隊,因為評審很多都是在北部,
因為評審很多都是在北部,

那北部評審真的對南部是不熟悉的,
那北部評審真的對南部是不熟悉的,…但是再者
但是再者,
但是再者,這是我自己觀察的,
這是我自己觀察的,

也不確定,
也不確定,就是臺灣還是有分派別,
就是臺灣還是有分派別,因為我自己看當初一直都上的團隊,
因為我自己看當初一直都上的團隊,

一個是大部份都集中在臺北,
一個是大部份都集中在臺北,至少占三分之二,
至少占三分之二,另外一個就是北藝大幫,
另外一個就是北藝大幫,

因為他邀的學者不外乎就是這些戲劇學校,
因為他邀的學者不外乎就是這些戲劇學校,臺灣戲劇學校最著名的就是

北藝大,
北藝大,他們又出了不少的人在臺北這些劇團,
他們又出了不少的人在臺北這些劇團,很多幾乎都是,
很多幾乎都是,大大小

小,所以以前我覺得比較不公平是因為
所以以前我覺得比較不公平是因為,
得比較不公平是因為,我感覺都是你們認識的這群在

上,在拿到補助,
在拿到補助,讓其他團隊機會小很多,
讓其他團隊機會小很多,…當然也許這幾年文化部也
當然也許這幾年文化部也

想扭轉,
想扭轉,所以南部團隊有漸漸的上。 但是劇團我們也是主動做了很多
所以南部團隊有漸漸的上。…但是劇團我們也是主動做了很多

改變,
改變,可能我們的改變也是有被評審看到我們在質跟量上面的變化,
可能我們的改變也是有被評審看到我們在質跟量上面的變化,…

我想也因為這幾個老師,
我想也因為這幾個老師,讓評審覺得我們有在做改變,
讓評審覺得我們有在做改變,這些都是專業的

導演,
導演,有在做向上的提升,
有在做向上的提升,如果有來看我們的作品,
如果有來看我們的作品,看到我們的改變,
看到我們的改變,

相對的來講機會就大一點,
相對的來講機會就大一點,這是我們面臨狀況,
這是我們面臨狀況,…坦白講我們要努力的
坦白講我們要努力的

是我們自己本身,
是我們自己本身,讓這些人對我的印象可以改觀,
讓這些人對我的印象可以改觀,這個是對我們比較重

要的,
要的,他們會掌握我們滿大的生殺大權
他們會掌握我們滿大的生殺大權。(PG36,2013)。

兩個我覺得,
兩個我覺得,一個是臺
一個是臺北觀點。
北觀點。…我覺得我們劇團的作品
我覺得我們劇團的作品,
我覺得我們劇團的作品,跟一般現在

市場上戲劇作品的呈現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市場上戲劇作品的呈現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我相信時代潮流在變,
我相信時代潮流在變,那

很多團隊
很多團隊都會往外取經
團隊都會往外取經,
都會往外取經,或是說你用一些比較高明的技術器材或是外面

很流行的一套表演方式,
很流行的一套表演方式,或者是現在正在新興的一套表演方式在做…
或者是現在正在新興的一套表演方式在做

(PG21,2013)。

當我們年度的製作,
當我們年度的製作,會有評審來看演出之後回去寫評鑑,
會有評審來看演出之後回去寫評鑑,這個評鑑單位

似乎又會有另外一個單位在承包,
似乎又會有另外一個單位在承包,所以就是評鑑演出的又會有另外一組

56
人馬,
人馬,那這個說老實話,
那這個說老實話,其實就是跟友團之間,
其實就是跟友團之間,大家也都會有一種說法,
大家也都會有一種說法,

這個是最危險的,
這個是最危險的,評審我常常不知道,
審我常常不知道,現在評審也越來越不喜歡讓人家

知道說他是評審委員,
知道說他是評審委員,…他怕團隊特別獻殷勤
他怕團隊特別獻殷勤,
他怕團隊特別獻殷勤,還是特別去做什麼給他

看或怎麼樣,
看或怎麼樣,也避免說他自己當評鑑,
也避免說他自己當評鑑,寫好寫壞他有個人的壓力在,
寫好寫壞他有個人的壓力在,我

覺得這個我都可以尊重啦,
覺得這個我都可以尊重啦,那只是我覺得說他們比方說來看演出,
那只是我覺得說他們比方說來看演出,就說

評鑑這件事情,
評鑑這件事情,一個是評鑑這邊的委員,
一個是評鑑這邊的委員,我們其實就不知道他的專業背

景如何,
景如何,就是我們不知道說到底是派哪些人來,
就是我們不知道說到底是派哪些人來,那這些人到底是用什麼

樣的標準去看,
樣的標準去看,當然文化部應該會覺得說,
當然文化部應該會覺得說,那我們一定是有一定的資歷

或要一定要有專業背景,
或要一定要有專業背景,才可以去做這樣的事情。
才可以去做這樣的事情。…但是我一樣我是會
但是我一樣我是會

覺得說,
覺得說,我會有一種感覺就是,
我會有一種感覺就是,有某幾個主要的評審一直都站在一個主
有某幾個主要的評審一直都站在一個主

要發言的角度,
要發言的角度 我們也是努力在做,
,…我們也是努力在做
我們也是努力在做 那可能我們在做的事情,
,那可能我們在做的事情 ,不是在

某一種他們認定的標準內,
某一種他們認定的標準內,但是那只是可能可以直接告訴我們,
但是那只是可能可以直接告訴我們,我們要

評選的,
評選的,我們看重的是什麼點,
我們看重的是什麼點,而你們剛好這幾個點沒有符合到,
而你們剛好這幾個點沒有符合到,所以

如果你想要爭取這個資源,
如果你想要爭取這個資源,你要不要在這幾點上加強,
你要不要在這幾點上加強,我覺得這是一個

選擇的問題,
選擇的問題,每一個團隊都有他自已的生存之道,
每一個團隊都有他自已的生存之道,跟他自己擅長的或他

的特質,
的特質,並不是不符合這個標準或者這樣子的價值,
並不是不符合這個標準或者這樣子的價值,…評審可以只是告
評審可以只是告

訴我他們看重的是什麼,
訴我他們看重的是什麼,但他們標準不是絕對的,
但他們標準不是絕對的,我比較覺得是說,
我比較覺得是說,有

一種某一種價值,
一種某一種價值,主流價值在那裡,
主流價值在那裡,但那種主流價值,
但那種主流價值,我並不覺得那是

一個,
一個,我覺得那只是臺灣某一群人或者是這幾年(PG9,2013)。
我覺得那只是臺灣某一群人或者是這幾年

傳藝一開始是比較針對傳統藝術類的東西,
傳藝一開始是比較針對傳統藝術類的東西,在做重點戲,
在做重點戲,可是這會變成

說,像傳藝有在注重到布袋戲這塊,
像傳藝有在注重到布袋戲這塊,…,
,第一個就專業的評審部分,
第一個就專業的評審部分,除

了(老師)
老師)布袋戲比較了解,
布袋戲比較了解,其他都是以歌仔戲的觀點或其他戲曲的觀

點去看布袋戲,
點去看布袋戲,不然就只能是,
不然就只能是,我是評審可是我對布袋戲不瞭解,
我是評審可是我對布袋戲不瞭解,就去

問大家的意見,
問大家的意見,這樣下去評。
這樣下去評。可是在傳藝變成說,
可是在傳藝變成說,布袋戲他有三百多年

57
歷史,
歷史,可是他現在發展下來,
可是他現在發展下來,他有很多,
他有很多,我們現在都在講文創,
我們現在都在講文創,其實布

袋戲很多包含我們劇團在內,
袋戲很多包含我們劇團在內,都有加入文創這一塊,
都有加入文創這一塊,可是在傳藝他們又
可是在傳藝他們又

比較偏好說,
比較偏好說,以前傳統的、
以前傳統的、古色古香那樣子,
古色古香那樣子,所以你會發現傳藝補助的,
所以你會發現傳藝補助的,

他們的確,
他們的確,不是他們沒有在重視,
不是他們沒有在重視,可是他們評選機制就比較偏向說你一

定是要傳統那些東西,
定是要傳統那些東西,那這樣就會產生矛盾,
那這樣就會產生矛盾,…現在大家是保持傳統然
現在大家是保持傳統然

後被市場機制淘汰,
後被市場機制淘汰,還是要跟著創新,
還是要跟著創新,回歸來面對政府的補助,
回歸來面對政府的補助,又是面

臨沒辦法跟著布袋戲步調的專業評審,
臨沒辦法跟著布袋戲步調的專業評審,至少對我們劇團來講,
至少對我們劇團來講,我們很吃

虧的一個地方。
虧的一個地方。不是說評審不對或評審不好,
不是說評審不對或評審不好,可是在他們評選機制裡面,
可是在他們評選機制裡面,

我們相對就比較吃虧(CP59,2013)。
我們相對就比較吃虧

「南北差距」一直都是臺灣表演藝術文化的一個現象,但是某些團隊會覺得

表演是一個主觀的看法,這有的時候不是南北觀點,而是評審委員願不願意看演

出。也有團隊提到,「藝術呈現」的方式,如同上一節評審委員提到「文化守門

人」的概念,其實國內某些藝術創作者的表演方式,帶動著國內表演藝術文化的

轉變,也或多或少改變評審委員到觀點,這樣的轉變同樣會影響到一些堅持自己

演出方式,而沒有跟隨目前演出表演方式的團隊,在評審過程中可能取得認同感

低。

團隊也有提到對評審機制最後評鑑的標準,團隊在評選時可以透過面談或是

評審名單公布之到評鑑他們評審委員為誰,但是評鑑委員其實也是團隊想要了解

的,評鑑委員所給的建議或是評語,未來都可以提供團隊一個參考的方向,這也

是幫助團隊找到努力的方向的一種方式。再來提到,就是政府對傳統藝術的專家

學者評審篩選部分,就要以大環境的來看,目前布袋戲演出的形式其實已經不在

只是傳統的掌中戲了,這也是市場機制所希望看到的演出形式,對傳統藝術表演

者而言,他們必須要補助以及市場間取得平衡,這點他們對來說是非常困難的,

再加上,布袋戲不像其他表演藝術很早就進入學校系統,這部分的專業評審人才

就變得更加侷限,這也是傳統布袋戲團隊對現行的評審機制感到比較失落的部

58
分,只能希望其他傳統戲曲得評審委員,也能涉略對布袋戲表演文化的了解,這

也是目前該領域碰到的一個等待被解決的問題。

最後一部分是團隊本身,團隊也都清楚補助機制其實只能當作一個輔助,而

評審機制也都有很多變數,團隊本身能掌握的是自己表現,要清楚自己要對每一

個申請計畫內容的要求熟悉,資料準備完善完整,至於最後的評審結果還是要交

給評審團做決議。

三、 評審名單公部與評審機制
評審名單公部與評審機制公信力
與評審機制公信力的關係
公信力的關係

就目前的評審機制,究竟評審名單公布與否,會不會增加表演藝術團隊對補

助計畫結果的公信力,若未來因為個資法的考量,不公布評審名單,會不會導致

表演藝術團隊對評審機制產生不信任感。

一定程度會,
一定程度會,那也了解這些評審,
那也了解這些評審,因為現在有一些評審我也不認識了,
因為現在有一些評審我也不認識了,

可能是新的老師,
可能是新的老師,我也不曉得他們是誰,
我也不曉得他們是誰,我也不曉得他有沒有看過我們

的戲,
的戲,那在會議上的時候,
那在會議上的時候,也不會講,
也不會講,…那依據的標準
那依據的標準,
那依據的標準,所謂的藝術價

值是什麼,
值是什麼,我真的搞不懂啦!
我真的搞不懂啦!不過我主要可以確信的是,
不過我主要可以確信的是,全臺灣沒有一

個劇團的形式跟內容或表現的方式是跟我們一樣的(PG21,2013)。
個劇團的形式跟內容或表現的方式是跟我們一樣的

當然,
當然,因為他公布出來,
因為他公布出來,至少你知道是什麼大學什麼教授什麼藝術科系,
至少你知道是什麼大學什麼教授什麼藝術科系,

我覺得有幾個部分,
我覺得有幾個部分,一個部份是讓民間至少透明化說,
一個部份是讓民間至少透明化說,…,
,再者另外一

個,如果他都有公布了,
如果他都有公布了,至少我們每年都會知道是誰,
至少我們每年都會知道是誰,公部門也知道,
公部門也知道,

他們不會讓評審都一直是那幾個人
他們不會讓評審都一直是那幾個人,
不會讓評審都一直是那幾個人,一直都是那幾個人,
一直都是那幾個人,一定是久了會

有問題,
有問題,但是人很難說,
但是人很難說,我覺得大部分評審應該都是公正的,
我覺得大部分評審應該都是公正的,他公布的

話至少我們知道,
話至少我們知道,他有在輪替,
他有在輪替,跟他的走向還有是不是有新血加入一起

來做評審的觀察,
來做評審的觀察,至少我可以了解這次戲劇是幾個人,
至少我可以了解這次戲劇是幾個人,是哪個學校,
是哪個學校,應

該是有幫助(PG36,2013)。
該是有幫助

59
他有一個所謂的社會公平力量會去監督這些人。
他有一個所謂的社會公平力量會去監督這些人。監督公部門,
監督公部門,到底找哪

一些委員,
一些委員,今天如果文化部把每一個的案子的評審都通通公布的時候,
今天如果文化部把每一個的案子的評審都通通公布的時候,

如果有哪一些人是不適任的,
如果有哪一些人是不適任的,社會就會有某一些輿論去反彈,
社會就會有某一些輿論去反彈,反彈那個

聲音最後會出現到、
聲音最後會出現到、會壓迫到,
會壓迫到,好比說文化部也好,
好比說文化部也好,或是說相關公部門

的單位,
的單位,我覺得公布他有一些好事,
我覺得公布他有一些好事,就是說至少會讓輿論去讓整個公部

門去找到maybe可能有更適合
門去找到 可能有更適合,
可能有更適合,大家都沒有雜音的某一些特定的委員,
大家都沒有雜音的某一些特定的委員,…

如果今年雜音多,
如果今年雜音多,那大家明年再來重新思考,
那大家明年再來重新思考,你不可能永遠是對的,
你不可能永遠是對的,所

以我覺得公布,
以我覺得公布,他會讓公部門在委員的遴選上,
他會讓公部門在委員的遴選上,他會比較小心,
他會比較小心,他取得

社會大多數的公信,
社會大多數的公信,那你說如果沒有做這個動作,
那你說如果沒有做這個動作,大家都沒有這個依據

讓這個公部門有壓力,
讓這個公部門有壓力,因為他永遠可以不用公布,
因為他永遠可以不用公布,所以他今天永遠都有

可能有黑箱作業,
可能有黑箱作業,為什麼以前會有那麼多弊端,
為什麼以前會有那麼多弊端,就是因為黑箱作業習慣

了(PG4,2013)。

當然啦,
當然啦,因為臺
因為臺灣就這麼小,
灣就這麼小,臺灣的老師就這些,
灣的老師就這些,你如果今天叫一個高

中老師來評我的話,
中老師來評我的話,我會說你憑什麼,
我會說你憑什麼,所以他必須要不管你在教學上有

一個小小的地位或是你在創作上面有一個小小地位,
一個小小的地位或是你在創作上面有一個小小地位,可是如果你在做創

作,你一定會申請錢,
你一定會申請錢,所以基本上你就失去資格了,
所以基本上你就失去資格了,或是你在評論上面

要有一點地位,
要有一點地位,或是你在看表演的跑線藝文記者有一個地位在,
或是你在看表演的跑線藝文記者有一個地位在,不管是

什麼,
什麼,他都必須要擁有一小片天空,
他都必須要擁有一小片天空,他才有資格當評審(TG14,2013)。
他才有資格當評審

我覺得公布還是好的,
我覺得公布還是好的,也是一種讓評審自己會覺得他做這件事情,
也是一種讓評審自己會覺得他做這件事情,他的

評選他所有的判斷都是必須要有公信力,
評選他所有的判斷都是必須要有公信力,就是他要能夠對得起他的專業

啦(PG9,2013)。

60
以下為另外一個論點:

如果是以我個人跟我們團,
如果是以我個人跟我們團,目前為止,
目前為止,我是覺得還好,
我是覺得還好,那或許可能一開

始我們會很想知道,
始我們會很想知道,…目前我覺得是還好
目前我覺得是還好,
目前我覺得是還好,就像我覺得以扶植團隊
就像我覺得以扶植團隊而言
團隊而言,
而言,

大部分都已經知道你這個團了,
大部分都已經知道你這個團了,那我覺得你到底自己有沒有過,
那我覺得你到底自己有沒有過,其實你

自己很清楚,
自己很清楚,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會知道說,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會知道說,為什麼有過或是錢拿比較多

比較少,
比較少,可是那也不是某個評審可以決定的
可是那也不是某個評審可以決定的,
定的,那有沒有影響公平性,
那有沒有影響公平性,我

覺得此時此刻對我們劇團還好(PG14,2013)。
覺得此時此刻對我們劇團還好

也許剛開始評審單位也不會公布評審名單,
也許剛開始評審單位也不會公布評審名單,那最後可能是劇團提的建

議,想知道是什麼人評審是內行人還是外行人,
想知道是什麼人評審是內行人還是外行人,所以有些地方政府,
所以有些地方政府,我

記得臺北市也是有公布啦!
記得臺北市也是有公布啦 我本身我就盡量跟評審保持距離,
!…我本身我就盡量跟評審保持距離
我本身我就盡量跟評審保持距離 ,我不會

說為了送案,
說為了送案,低聲下氣。
低聲下氣。因為我的劇團本來就是要做傳承的事情,
因為我的劇團本來就是要做傳承的事情,傳承

是靠劇團的力量,
是靠劇團的力量,你靠政府也沒用,
你靠政府也沒用,因為我就不想要這樣,
因為我就不想要這樣,你卻要我改

變,我學的就是這樣,
我學的就是這樣,…傳統布袋戲就是這樣
傳統布袋戲就是這樣,
傳統布袋戲就是這樣,他再怎麼說都是沒意義

的,他就是不喜歡,
他就是不喜歡,你叫一個不喜歡布袋戲的人來看布袋戲,
你叫一個不喜歡布袋戲的人來看布袋戲,你不是自

打嘴巴,
打嘴巴,所以我們所演出的就是我們所學的,
所以我們所演出的就是我們所學的,我不會說因為拿了你們的

經費就隨意修改(CP58,2013)。
經費就隨意修改

基本上,
基本上,這個補助的公正性,
這個補助的公正性,其實在這樣行之有年的情況下之後,
其實在這樣行之有年的情況下之後,他其

實已經不是建立在委員的身上了,
實已經不是建立在委員的身上了,是這個組織或這個制度的完整性,
這個組織或這個制度的完整性,…

現在都會公布名單了,
現在都會公布名單了,因為就是怕,
因為就是怕,每次都有人落選,
每次都有人落選,每次就一定會有

人說吵著要去看名單,
人說吵著要去看名單,那只是說就像我說的,
那只是說就像我說的,名單公不公布,
名單公不公布,其實對結

果已經沒有太大的改變餘地了,
果已經沒有太大的改變餘地了,只是讓你可以知道說這一次委員是哪些

人的組成…(YG12,2013)。
人的組成

61
我個人是覺得還好捏,
我個人是覺得還好捏,因為他委員大概就是那些人,
因為他委員大概就是那些人,所以他會找大概也

是那些人,
是那些人,所以我們就也沒有特別去,
所以我們就也沒有特別去,我們算是滿受委員眷顧的,
我們算是滿受委員眷顧的,可能

我們自我要求很高,
我們自我要求很高,所以等於是我們出來的東西,
所以等於是我們出來的東西,至少還算有一點,
至少還算有一點,所

以委員們其實都看得到,
以委員們其實都看得到,像我們對戲劇的要求就會很高,
像我們對戲劇的要求就會很高,可能在合理性、
可能在合理性、

邏輯性有時候會弱一點
邏輯性有時候會弱一點,
有時候會弱一點,他們會給一些建議,
他們會給一些建議,那原則上這些委員都算滿

信任的啦!
信任的啦!(CP25,2013)。

有些劇團人脈關係很好,
有些劇團人脈關係很好,會施很多壓力,
會施很多壓力,你去當評審不是自找麻煩,
你去當評審不是自找麻煩,所

以說一些比較了解布袋戲真的專業的,
以說一些比較了解布袋戲真的專業的,他們不敢去當評審,
他們不敢去當評審,有這種問題

出現,
出現,所以就變成現在布袋戲專業的評審很少。
所以就變成現在布袋戲專業的評審很少。

個人來講,
個人來講,沒什麼影響,
沒什麼影響,公布看了也是,
公布看了也是,不是布袋戲的專業評審,
不是布袋戲的專業評審,可是

剛剛我師父提到,
剛剛我師父提到,你要說他們不專業嗎,
你要說他們不專業嗎,檯面上評審就那些,
檯面上評審就那些,然後你又

不可能去找布袋戲表演者,
不可能去找布袋戲表演者,他們也不敢去,
他們也不敢去,所以說評審名單有沒有公布,
所以說評審名單有沒有公布,

重要性倒不大。
重要性倒不大。(CP59,2013)。

對於評審名單公布會增價公信力的團隊,主要是覺得因為名單公布可以增加

團隊對公部門監督效果,就是不會讓團隊覺得都是同一群人在擔任評審操作評審

機制,而且也可以觀察出評審委員是有輪替更動的,也能了解評審委的專業背景,

並且能夠透過大眾的意見或只輿論得建議,讓承辦單位能有更適當評審篩選人

選,並消除對承辦單位補助計畫的黑箱疑慮。

但是也有團隊提出不同的看法,由於補助計畫行之有年,大家也都清楚,所

有的決議不是只有一個評審的意見,是評審團的共識決。那公布名單對於公平性

或是公信力就比較沒有那麼直接的影響關係,反倒是考慮到整個體制的完整度,

以目前現有的補助機制與評審機制,其實都是有兼顧到各方面,但是面對不同的

表演藝術形式,可能都還是有一些不同思維跟考量都,就以大環境來說,其實有

些時候評審名單沒有公布,也不會讓所有團隊都覺得該項評審制度是不公平的。

62
其中一項觀點,讓研究者感到比較意外,某些傳統藝術表演團隊表示,對於

評審對傳統藝術專業的問題,公部門也試圖詢問過表演藝術工作者來擔任評審委

員,但是因為評審名單的公布,這些評審受到很多的團隊的關心與人情壓力等,

導致他們雖然具有專業的背景,但是不願意擔任評審之工作。關於這部分,或許

不公布評審名單會對該領域的表演藝術團隊,反而是件好事。那另外一部分也有

團隊提出行政審核的評鑑撰寫,對於有些表演藝術工作者,很早就投入演出,他

們也許對文書的撰寫或口語的表達不像專業的學者如此的流利,就比較無法勝任

評審的工作,或是他們不願意擔任這個工作,其實這對評審篩選也是滿可惜的一

部分。

四、 有無獲得獎補助計畫對表演藝術團隊的
有無獲得獎補助計畫對表演藝術團隊的影
表演藝術團隊的影響

由於表演藝術活動參與在臺灣某些區域,依舊不是那麼普遍化,在這些區域

的表演藝術團隊生存格外艱辛,文化部與國藝會所提供的獎補助計畫,給予表演

藝團隊的影響究竟為何,能幫助團隊哪些方面的扶植與進步,獲補助算不算是給

團隊一種肯定的象徵。研究者主要是以獎補助計畫對團隊的票房跟知名度的影

響,來詢問團隊的看法。

這個會對知名度有影響,
這個會對知名度有影響,但對票房比較沒有影響,
但對票房比較沒有影響,就是說知名度還是會

去影響到票房,
去影響到票房,但是票房還是跟宣傳比較會有關係,
但是票房還是跟宣傳比較會有關係,我覺得知名度是會

稍微有提升(YG49,2013)。
稍微有提升

票房可能不一定,
票房可能不一定,票房是市場跟觀眾,
票房是市場跟觀眾,觀眾並不會很清楚誰是分級獎助

或誰不是,
或誰不是,可能業界比較清楚,
可能業界比較清楚,但是拿到分級獎助計畫的確像是拿到一

,至少有一個通行證,
本passport,至少有一個通行證,比方說有一些標案或是公部門邀請演

出,有的他都會希望有獲得分級獎補助的優先,
有的他都會希望有獲得分級獎補助的優先,因為對他們來講這是有

保證了,
保證了,當然我們上了來講就有幫助,
當然我們上了來講就有幫助,…票房來講
票房來講,
票房來講,其實還是看觀眾對

我們喜歡跟信任程度,
我們喜歡跟信任程度,還是取決在我們的努力(PG36,2013)。
還是取決在我們的努力

63
票房我覺得應該是還好,
票房我覺得應該是還好,知名度當然有,
知名度當然有,因為他是全國性的一個補助機

制,從一開始我們最早還沒文建會的時候,
從一開始我們最早還沒文建會的時候,高雄市就是有做高雄市的優

秀團隊, 然後第四年就開始有文建會的扶植團隊
然後第四年就開始有文建會的扶植團隊,
團隊,…然後第四年就開始有文建會的扶植團隊,所以我就是高雄市

我有兩次的傑出團隊
我有兩次的傑出團隊(TG6,2013)。
團隊

票房不會影響,
票房不會影響,但是會對於,
但是會對於,應該說他分階段,
應該說他分階段,對年輕的團隊
對年輕的團隊沒有受過
團隊沒有受過

政府補助的團隊
政府補助的團隊,
團隊,如果他能拿到一次政府的扶植團隊
如果他能拿到一次政府的扶植團隊,
團隊,表示對他這個團
表示對他這個團

隊credit的肯定
的肯定,
的肯定,那他未來在跟其他的單位申請補助的時候,
那他未來在跟其他的單位申請補助的時候,他可以跟評

審們講,
審們講,我是哪一年的文化部扶植團隊
我是哪一年的文化部扶植團隊獲選的單位
團隊獲選的單位,
獲選的單位,所以對於其他要評

鑑他的評審知道,
鑑他的評審知道,你已經曾經被評鑑過了,
你已經曾經被評鑑過了,所以說你有一定的成績,
所以說你有一定的成績,才

能夠進到扶植團隊
能夠進到扶植團隊,
團隊,所以說未來在評你其他的案子評審,
所以說未來在評你其他的案子評審,他會知道說你

有一定的市場上面的價值跟你在表演藝術界有一些的貢獻,
有一定的市場上面的價值跟你在表演藝術界有一些的貢獻,所以你才能

拿到那個獎項,
拿到那個獎項,所以我覺得這個對於他們未來送其他的案件或者是在某

一些對外的宣傳上,
一些對外的宣傳上,他會去提到我是文化部的扶植團隊
他會去提到我是文化部的扶植團隊。
團隊。可是像已經發

展起來的團隊
展起來的團隊,
團隊,通常不會在去文宣上面特別提我是什麼扶植團隊
通常不會在去文宣上面特別提我是什麼扶植團隊,
團隊,但是

他們可能永遠會在這上面出現一個說
他們可能永遠會在這上面出現一個說,
上面出現一個說,指導單位可能叫文化部,
指導單位可能叫文化部,他可能

會有一個這樣的人出現,
會有一個這樣的人出現,那內行人我們一看就知道,
那內行人我們一看就知道,他為什麼會有一個

指導單位,
指導單位,那這個沒有絕對的答案,
那這個沒有絕對的答案,但是說年輕的團隊
但是說年輕的團隊跟已經發展中的
團隊跟已經發展中的

團隊跟卓越的
團隊跟卓越的團隊
跟卓越的團隊,
團隊,他們在所謂的獲補助這件事情思考上面,
他們在所謂的獲補助這件事情思考上面,他會有不

同的著眼點去想這個事(PG4,2013)。
同的著眼點去想這個事

知名度有,
知名度有,可是那是比較大型的,
可是那是比較大型的,就是文化部那個,
就是文化部那個,應該說那個部份還

是要團隊自己去經營,
是要團隊自己去經營,不能完全說靠那的東西就可以讓他有那個,
不能完全說靠那的東西就可以讓他有那個,或許

有影響,
有影響,但是他不是絕大部分。
但是他不是絕大部分。他只是因素之一,
他只是因素之一,應該這麼解釋(CP25,
應該這麼解釋

2013)。

64
票房不會!
票房不會!那知名度會,
那知名度會,因為他會公布在網路上
因為他會公布在網路上,
會公布在網路上,地方縣市政府就會複

製,再公布在他的官網上,
再公布在他的官網上,所以我們在地方上的名氣(PG21,2013)。
所以我們在地方上的名氣

這一定有正向幫助,
這一定有正向幫助,因為有一些政府的補助案,
因為有一些政府的補助案,他會協助宣傳,
他會協助宣傳,畢竟有

獲得政府補助案,
獲得政府補助案,就像是獲得他們背書一樣,
就像是獲得他們背書一樣,只是有的時候正面效益起

來,還是要靠劇團本身夠努力跟實力夠,
還是要靠劇團本身夠努力跟實力夠,那是互補的,
那是互補的,但是不是都因為

政府讓劇團獲得多大的注意,
政府讓劇團獲得多大的注意,正向注意一定有,
正向注意一定有,但是你說多大的影響,
但是你說多大的影響,

有的時候還是有限的,
有的時候還是有限的,就像剛剛提到政府有些機制不是針對布袋戲或是

對布袋戲是不ok的
對布袋戲是不 的…(CP59,2013)。

我想以扶植團隊而言,
我想以扶植團隊而言,對我們劇團一定是有的,
對我們劇團一定是有的,因為拿到扶植團隊
因為拿到扶植團隊,
拿到扶植團隊,他

不只是因為經費補足,
不只是因為經費補足,對我們也很重要是那個名,
對我們也很重要是那個名,尤其是中南部的團

隊,…因為我們被文化部認定的
因為我們被文化部認定的,
因為我們被文化部認定的,所以你在遞案、
所以你在遞案、提案或申請補助,
提案或申請補助,當

然會順利很多,
然會順利很多,這是真的,
這是真的,這也是我們對於為什麼每年我們要繼續爭取

的這個原因。
的這個原因。那國藝會其實也是一樣的,
那國藝會其實也是一樣的,因為你已經有拿過他的案子,
因為你已經有拿過他的案子,

你下次要再拿,
你下次要再拿,一定會,
一定會,那是累積經驗,
那是累積經驗,一定會更容易,
一定會更容易,因為很多評審

也常評過你的案子,
也常評過你的案子,那他當然會來看過你的戲,
那他當然會來看過你的戲,所以我覺得有得到這些

扶植團隊或是國藝會補助,
扶植團隊或是國藝會補助,一定是會有正面的影響,
一定是會有正面的影響,會更有機會的,
會更有機會的,尤

其讓我們要去遞案的這個單位,
其讓我們要去遞案的這個單位,本來可能不認識你的,
本來可能不認識你的,但是透過別人認

同你,那他至少會認為他們有被國藝會跟文化部認同,
那他至少會認為他們有被國藝會跟文化部認同,這個團隊一定是

很不錯的。
很不錯的。票房不一定喔!
票房不一定喔!票房決定在觀眾(PG14,2013)。
票房決定在觀眾

知名度,
知名度,我們劇團就會說我們入圍102年地方市傑出團隊
我們劇團就會說我們入圍 年地方市傑出團隊,
年地方市傑出團隊,只是我們會多

增加這一條,
增加這一條,這個有沒有什麼幫助,
這個有沒有什麼幫助,其實沒有什麼幫助,
其實沒有什麼幫助,人家請你演戲,
人家請你演戲,

也不看這個(CP58,2013)。
也不看這個

65
我不會因為今天獲得補助而我就把票賣完,
我不會因為今天獲得補助而我就把票賣完,票還是一樣滿難賣,
票還是一樣滿難賣,知名度

跟票房其實他就是跟做一個品牌一樣的道理,
跟票房其實他就是跟做一個品牌一樣的道理,你今天有沒有獲得贊助那

是後面的事情,
是後面的事情,你今天面對的是你的作品,
你今天面對的是你的作品,你在臺上表演的,
你在臺上表演的,人家喜不

喜歡,
喜歡,票房跟知名度是前面的事情。
票房跟知名度是前面的事情。…獲獎比較容易增加知名度這是真
獲獎比較容易增加知名度這是真

的,因為他們就會說這次頭獎的人是誰,
因為他們就會說這次頭獎的人是誰,那大家也許就會去看那個作品

或是怎樣,
或是怎樣,可是那是獎,
可是那是獎,補助其實基本上就是補助行政、
補助其實基本上就是補助行政、製作,
製作,他不是

補助你long
補助你 live(TG14,2013)。

團隊表示獲得地方縣市政府傑出團隊可以加深地方的知名度,但是獲得「文

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則可以從地方性團隊變成全國性的團隊,也增加許

多與公部門的合作演出的機會。不過,主要還是在團隊草創初期(約五年)會有

比較明顯的幫助,對於入圍比較久的團隊,獎補助最重要的協助還是回歸到經費

上面的行政開銷,附加能讓更多的評審委員有機會認識他們的團隊,國藝會常態

補助也是有相同的道理,雖然他比較像是項目性的補助,但同樣也增加團隊被認

識管到。

至於有沒有每一年都入圍到文化部的分級團隊或獲得國藝會的幫助,跟觀眾

認不認識這個團隊其實沒有直接關係,所以對票房來說,其實沒有明顯的影響,

獎補助的象徵性並不像獎項一般,會增加觀眾來欣賞演出,重要的還是團隊要本

身的製作是不是抓到觀眾的胃口,團隊本身的努力也是相當重要的。但是,傳統

藝術團隊認為評審標準還是需要有所修改,才不會讓團隊獲得補助計畫,但是所

做的演出,是不被市場接受的,這樣獲補助對團隊反而是反效果,而且他們大部

分還是接地方的廟會演出,大家主要還是以演出價格跟人情關係做為優先考量,

對他們而言最大的幫助還是演出經費的貼補。

最後,大部分團隊提到說,由於獲得「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其

中有規定每年必須要有幾場售票演出,這部分對團隊是種負擔也是種挑戰,督促

團隊必須要努力想辦法,找更多贊助、賣更多票、增加許多合作機會以及對未來

66
的規劃必須要提前做準備,團隊本身爭取這項文化資源,也是讓他們鼓勵自己走

向專業化的方法。

五、 表演藝術團隊
表演藝術團隊是否會因為考量到評審機制而改變演出內容
團隊是否會因為考量到評審機制而改變演出內容

究竟評審機制對團隊是一種審查,決定資源分配的公平性,還是會對團隊創

作時的約束,讓他們不能嘗試前衛的議題,甚至是獲補助後評審委員會有藝術評

鑑的考核,研究者想了解,評審機制會不會影響到團隊創作的方向。

不會,
不會,完全不會,
完全不會,補助機制歸補助機制,
補助機制歸補助機制,我們既定的發展目標是一直沒

有變的。
有變的。今天是因為我要做的事情,
今天是因為我要做的事情,所以我把我的案子送進去,
所以我把我的案子送進去,不管是

部裡面或是其他相關的局處去申請補助,
部裡面或是其他相關的局處去申請補助,通常我們很單純,
通常我們很單純,我們就是為

了做演出、
了做演出、創作而已,
創作而已,…一般我們此刻送的扶植
一般我們此刻送的扶植團隊
一般我們此刻送的扶植團隊或常態補助
團隊或常態補助,
或常態補助,通通

沒有因為我評審的機制,
沒有因為我評審的機制,而影響我要做什麼(PG4,2013)。
而影響我要做什麼

扶植團隊
扶植團隊看的是
團隊看的是,
看的是,你自己對這個團的一個概念,
你自己對這個團的一個概念,所以我們當然就會,
所以我們當然就會,我

覺得應該這麼說啦,
覺得應該這麼說啦,也是透過扶植團隊
也是透過扶植團隊這個機制
團隊這個機制,
這個機制,也是讓我們在整個思

考劇團未來的走向,
考劇團未來的走向,對我們的確是有刺激的,
對我們的確是有刺激的,因為劇團都很忙,
因為劇團都很忙,以前可

能是走一步算一步,
能是走一步算一步,那因為扶植團隊
那因為扶植團隊,
團隊,他至少都要前一年就規畫好,
他至少都要前一年就規畫好,…

那倒不會,
那倒不會,因為扶植團隊
因為扶植團隊而去影響演出的東西
團隊而去影響演出的東西,
而去影響演出的東西,因為只有我們自己知道

我們要做什麼,
我們要做什麼,…那國藝會更是啊
那國藝會更是啊,
那國藝會更是啊,因為我要申請演出的補助,
因為我要申請演出的補助,那就是

我的演出啊,
我的演出啊,國藝會他也是看你整個計畫的完整性的(PG14,2013)。
國藝會他也是看你整個計畫的完整性的

應該這麼說,
應該這麼說,如果我早年知道她們的評選標準,
如果我早年知道她們的評選標準,我早就上了,
我早就上了,那就輕鬆

多了,
多了,只能說以前評審給我們的評語就是藝術性突破不夠
只能說以前評審給我們的評語就是藝術性突破不夠,
說以前評審給我們的評語就是藝術性突破不夠,…這次
這次地方
這次地方

縣市文化局就有補助
縣市文化局就有補助,
文化局就有補助,也許也是因為這樣,
也許也是因為這樣,也覺得劇團
也覺得劇團的格局有變大
劇團的格局有變大,
的格局有變大,

中央看到我們規格提升,
中央看到我們規格提升,所以覺得我們是在進步的,
所以覺得我們是在進步的,也決定要讓劇團
也決定要讓劇團進
劇團進

來,所以你說是不是為了文化部去改變,
所以你說是不是為了文化部去改變,只能說我們想要進去,
只能說我們想要進去,我們覺

得可能要更進步我們才能進去(PG36,2013)。
得可能要更進步我們才能進去

67
我覺得不會,
我覺得不會,以我的團,
以我的團,因為我就講說七個評審的喜好不同,
因為我就講說七個評審的喜好不同,你可能迎

合那個,
合那個,明年會不會他來評審,
明年會不會他來評審,沒有人知道,
沒有人知道,…你不會因為評審給你錢
你不會因為評審給你錢,
你不會因為評審給你錢,

你才做這個事,
你才做這個事,因為你對舞蹈你有你自己的專業跟執著。
因為你對舞蹈你有你自己的專業跟執著。…我只是一個
我只是一個

自己一個對藝術的責任,
自己一個對藝術的責任,跟自己那麼就來對藝術堅持
跟自己那麼就來對藝術堅持,
就來對藝術堅持,很有可能年輕人

沒有拿到那個錢他就不做了。
沒有拿到那個錢他就不做了。那我的意思是說,
那我的意思是說,你案子既然寫了,
你案子既然寫了,就想

辦法去做,
辦法去做,再把它縮小一點,
再把它縮小一點,那你是不是你有進度(TG6,2013)。
那你是不是你有進度

是還好,
是還好,我們會把範圍寫比較大,
我們會把範圍寫比較大,就像你說前衛或禁忌的部分,
就像你說前衛或禁忌的部分,我們有

做噪音,
做噪音,噪音有的時候分貝數可能會超過,
噪音有的時候分貝數可能會超過,我們當然是盡量不會超過,
我們當然是盡量不會超過,

但是那個我們在企畫書裡面寫的時候,
但是那個我們在企畫書裡面寫的時候,我們會把他範圍寫大一點…應該
我們會把他範圍寫大一點 應該

是說我們會稍微把他範圍寫的寬一點,
是說我們會稍微把他範圍寫的寬一點,然後我們就可以在比較寬的範圍

裡面去做(YG49,2013)。
裡面去做

除非是專案型的補助案,
除非是專案型的補助案,如果是這種常態性的一年兩期的補助案,
如果是這種常態性的一年兩期的補助案,他其

實不太有題材的問題
實不太有題材的問題,
太有題材的問題,像我們最近申請一個師大的社區的文化局的補助

案,那個東西就特別有針對那個活動來做設計,
那個東西就特別有針對那個活動來做設計,所以基本上是要看補助

的內容來做,
的內容來做,那以常態性的補助案,
那以常態性的補助案,不會影響到團隊
不會影響到團隊製作節目的方向或
團隊製作節目的方向或

是規畫(YG12,2013)。
是規畫

(國藝會專案類)
國藝會專案類)不會,
不會,他們其實大部分老師都是給予建議,
他們其實大部分老師都是給予建議,他會給我

們建議,
們建議,那我們會選擇,
那我們會選擇,並不會是全盤接受,
並不會是全盤接受,因為我們還是會顧及到,
因為我們還是會顧及到,

我們要上戰場,
我們要上戰場,比如說在這個過程中他會有一個評選機制,
比如說在這個過程中他會有一個評選機制,他會希望我

們怎麼做,
們怎麼做,但是因為你已經要做上戰場的動作了,
但是因為你已經要做上戰場的動作了,所以劇團這邊會考慮

做一些適時的微調,
做一些適時的微調 因為他們這些老師給的也沒有說是絕對
,…因為他們這些老師給的也沒有說
因為他們這些老師給的也沒有說 是絕對,
是絕對 ,他們會

覺得說你可能怎麼做會比較好,
覺得說你可能怎麼做會比較好,也沒有硬性規定說
也沒有硬性規定說,
定說,你就是要怎麼做,
你就是要怎麼做,

你沒有這麼做就不給你補助,
你沒有這麼做就不給你補助,他們不會這樣子(CP25,2013)。
他們不會這樣子

68
團隊表示基本上如果不是專案類特別有要求,他們創作導向還是以團隊演出

風格會優先考量,不會因為要符合評審機制而改變演出內容,因為不能保證下一

次的評審委員是誰甚至是評鑑委員是誰,這樣的努力方向不如是看自己對藝術的

創作跟堅持,團隊也知道有一些評審標準的觀念存在,例如說國藝會是比較注重

創新、創意、巡演等方向,文化部會注重執行力跟專職人員數量,這些部份會是

劇團格外留意的部分,但是演出創作的題材,其實國內還是屬於開放式的,評審

機制的運用能夠幫助資源分配,也能給予團隊一些建議,但是不影響創作風格。

六、 表演藝術團隊
表演藝術團隊對評審機制看法
團隊對評審機制看法

如同評審委員提到的,在目前評審機制內,表演藝術團隊對承辦單位所提出

的機制建議,可能比較有機會能直接修改,評審委員雖然能看到領域中存在的問

題,但是能給予的協助,還是會因為僧多粥少而有所限制。表演藝術團隊對於目

前評審機制的看法,也能代表評審機制存在的意義。

對新團隊
對新團隊其實很吃虧
團隊其實很吃虧,
其實很吃虧,說實話是這樣,
說實話是這樣,因為知名度很低,
因為知名度很低,就是這些團隊
就是這些團隊…
團隊

如果可以改進的話,
如果可以改進的話,對新團隊
對新團隊的補助
團隊的補助要多一點
的補助要多一點,
要多一點,因為像現在大部分的補

助還是都是給大的團隊
助還是都是給大的團隊,
團隊,…其實新的很多都是國外剛回來的或是說他們
其實新的很多都是國外剛回來的或是說他們

取得的理論都是跟國際滿同步的(YG49,2013)。
取得的理論都是跟國際滿同步的

我覺得表演藝術這種東西很難去評定,
我覺得表演藝術這種東西很難去評定,因為太主觀了,
因為太主觀了,而且有所謂的普

世的觀點在,
世的觀點在,就是現在流行什麼或是現在的重點是什麼,
就是現在流行什麼或是現在的重點是什麼,所以往往評審

制度會往那邊去…(PG21,2013)。
制度會往那邊去

在經費規定方面,
在經費規定方面,你可能要運作的方面,
你可能要運作的方面,他們的規定,
他們的規定,基本上對布袋戲

是沒有辦法操作的,
是沒有辦法操作的,因為他都是以人戲,
因為他都是以人戲,人戲跟偶戲操作模式絕對不

同,…這個也是曾經有
這個也是曾經有團隊
這個也是曾經有團隊跟公部門提過的評選機制
團隊跟公部門提過的評選機制,
跟公部門提過的評選機制,為什麼布袋戲冠

軍的隊永遠比歌仔戲或是其他戲劇補助來得少
軍的隊永遠比歌仔戲或是其他戲劇補助來得少…(CP59,2013)。
歌仔戲或是其他戲劇補助來得少

69
其實團隊
其實團隊也會希望得到一些很具體的
團隊也會希望得到一些很具體的,
也會希望得到一些很具體的,就是說我們的確看不到全部,
就是說我們的確看不到全部,他

們的確可以看得到全部團隊
們的確可以看得到全部團隊的狀況的
團隊的狀況的,
的狀況的,所以他們其實可以提供一些客觀

的這種數據,
的這種數據,讓我們知道說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往哪裡的努力的話,
讓我們知道說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往哪裡的努力的話,我

們現在的成績可能還在哪裡或是我們的成績已經到那裡了,
們現在的成績可能還在哪裡或是我們的成績已經到那裡了,那我們會其

實大家力氣都有限,
實大家力氣都有限,那可是當他們告訴我們一些當他們看到我計畫當中

可能有哪些東西可以再補強,
可能有哪些東西可以再補強,可以再怎麼樣,
可以再怎麼樣,我都期待一些比較中性的

就是中肯的是直接針對那個東西的,
就是中肯的是直接針對那個東西的,而不是一種某一種他們價值觀之下

所發出的批評(PG9,2013)。
所發出的批評

以地方來講,
以地方來講,…那個時候他有把歌仔戲帶進各個地方
那個時候他有把歌仔戲帶進各個地方,
那個時候他有把歌仔戲帶進各個地方,…他們要巡演很
他們要巡演很

多鄉鎮,
多鄉鎮,他們覺得選的團隊
他們覺得選的團隊就直接選幾個大
團隊就直接選幾個大團隊
就直接選幾個大團隊去演
團隊去演,
去演,因為他大團隊
因為他大團隊出
團隊出

去就是會有一定的口碑跟品質。
去就是會有一定的口碑跟品質。如果你今天什麼都來的話,
如果你今天什麼都來的話,你得審查機

制會變得更複雜,
制會變得更複雜,然後再來的話,
然後再來的話,如果他今天進來的評選機制,
如果他今天進來的評選機制,結果他

下鄉巡演的時候人很少,
下鄉巡演的時候人很少,這也不是他們樂見的,
這也不是他們樂見的,他們還是希望看出,
他們還是希望看出,這

個錢已經花下去了,
個錢已經花下去了,所以這一場有很多名觀眾來看,
所以這一場有很多名觀眾來看,不可否認還是鎖定

這幾個團隊
這幾個團隊,
團隊,可是這幾個團隊
可是這幾個團隊出來的成果就是他是好看的
團隊出來的成果就是他是好看的,
出來的成果就是他是好看的,他是漂亮的

成績單,
成績單,…可是就是他們都有一個問題
可是就是他們都有一個問題,
可是就是他們都有一個問題,就是其實我們臺
就是其實我們臺灣政治出來的
灣政治出來的

就是「
就是「速食」,
速食」,所以他沒有辦法讓你慢慢的培育你演出的那個成果
」,所以他沒有辦法讓你慢慢的培育你演出的那個成果,
所以他沒有辦法讓你慢慢的培育你演出的那個成果,…

國藝會他是不錯,
國藝會他是不錯,是因為他那個機制是可以慢慢的輔導一個真正的正在

成長的劇團,
成長的劇團,來做一個大進步,
來做一個大進步,可是如果他規範的道路,
可是如果他規範的道路,你劇團沒有辦

法接受,
法接受,你覺得他太嚴苛了,
你覺得他太嚴苛了,你可能在這中間就夭折。
你可能在這中間就夭折。所以其實我是覺

得國藝會跟文化部的機制都沒有說不好,
得國藝會跟文化部的機制都沒有說不好,你要看你要用什麼樣的角度去

看,因為他輔導的對象其實是不大一樣的。
因為他輔導的對象其實是不大一樣的。(CP25,2013)。

70
我覺得評審,
我覺得評審,當然有少部分的評審他的確是非常用心的,
當然有少部分的評審他的確是非常用心的,我的意思是說

他們也都只能給意見而已,
他們也都只能給意見而已,…如果以扶植
如果以扶植團隊
如果以扶植團隊而言
團隊而言,
而言,我個人覺得到目前

為止還ok,
為止還 ,但老實說我並沒有實際參與他們真正的初選到底怎麼評,
但老實說我並沒有實際參與他們真正的初選到底怎麼評,所

以我沒有非常確認,
以我沒有非常確認,我舉例好了,
我舉例好了,…他不可能在那一天
他不可能在那一天,
他不可能在那一天,他一定都跳著

看,他如果真的完全沒看過你這團的表演,
他如果真的完全沒看過你這團的表演,他怎麼有可能在這麼短時間

內,可能跳著看就來認同你的作品,
可能跳著看就來認同你的作品,因為藝術層面還是扶植團隊
因為藝術層面還是扶植團隊很重要
團隊很重要

的,你作品的演出品質,
你作品的演出品質,那如果對這塊我是問號的,
那如果對這塊我是問號的,因為我沒有直接去

參與,
參與,那如果以他遞件的一個程序來講,
那如果以他遞件的一個程序來講,我覺得目前是ok的
我覺得目前是 的,但我就說

可是他一體兩面,
可是他一體兩面,就對我而言,
就對我而言,我們實際過了後,
我們實際過了後,所以說如果真的要探

就是我們事後,
就是我們事後,真正獲的扶植團隊
討,…就是我們事後 真正獲的扶植團隊之後
團隊之後,
之後,事後這些評審到底是怎

麼來評我們的,
麼來評我們的,…今天
今天文化部給予真的叫做
今天文化部給予真的叫做「
文化部給予真的叫做「扶植演藝團隊
扶植演藝團隊」,
團隊」,那真正
」,那真正

的扶植是不是可以有更多實例,
的扶植是不是可以有更多實例,真正是有顧問,
真正是有顧問,行政經營管理的顧問可

以諮詢的,
以諮詢的,或者是有藝術的顧問可以諮詢的,
或者是有藝術的顧問可以諮詢的,是不是這樣更完整,
是不是這樣更完整,但是

這個不會是在遞案時候的標準,
這個不會是在遞案時候的標準,這個反而是在過了之後我要扶植你

(PG14,2013)。

其實團隊對整個評審機制的整體看法,比較多團隊提到的兩個部份是評鑑標

準跟扶植辦法,這是研究者在評審機制中沒有特別提到的部分,但是這也是團隊

提到他們選擇申請補助時,他們希望承辦單位的指導角色能夠更加明確,指導單

位所給予的建議能夠讓團隊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檢視自我,而評鑑的結果,也是

能夠提供團隊改善的方向,他們表示評審的建議都可以讓他們去參考跟採納,但

是若承辦單位皆以抽象的方式指出團隊的問題,他們反而會有盲從的現象,但是,

這也關係到評審委員不希望過多介入,而影響團隊的發展方向,等問題,這是需

要承辦單位跟表演藝術團隊從中找到平衡點。

71
第四節 評審委員與表演藝術團隊對評審機制建議

一、 評審委員針對評審機制的檢討和建議

評審委員由承辦單位受邀來擔任資源分配的角色,對於評選會的運作,他們

也都相當清楚了解,再加上他們對大環境的觀察,也會對承辦單位所辦理的評選

會提出一些修改與建議,目的也都是希望現有的評選機制可以對團隊有正面的協

助。

(例如辦理說明會)
例如辦理說明會)透過說明會可以講得非常的清楚,
透過說明會可以講得非常的清楚,同時說明會有一

個好處是,
個好處是,你可引導團隊做一個營運思考,
你可引導團隊做一個營運思考,慢慢走向一個專業化。
慢慢走向一個專業化。這是

我們常常期待但是又沒有給太多的訊息,
我們常常期待但是又沒有給太多的訊息,常常覺得說團隊應該要走向一

個營運體質的專業體制,
個營運體質的專業體制,可是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個營運體質的專業體

所以我覺得每一個評審機制前的說明會都非常重要,
所以我覺得每一個評審機制前的說明會都非常重要,那他甚至就
制,…所以我覺得每一個評審機制前的說明會都非常重要

是一種輔導。
是一種輔導。那我們評審完之後就會有一個評鑑,
那我們評審完之後就會有一個評鑑,評鑑常年在做的就是

看完演出寫報告,
看完演出寫報告,那是單方面的,
那是單方面的,看完寫報告,
看完寫報告,…你沒有讓團隊知道他
你沒有讓團隊知道他

的問題啊,
的問題啊,後面評鑑報告書寫出來就短短幾個字,
面評鑑報告書寫出來就短短幾個字,可是我們大家討論那

麼多,
麼多,可是團隊不知道他被我們這樣討論,
可是團隊不知道他被我們這樣討論,…這何嘗不是一種警醒他自
這何嘗不是一種警醒他自

己去改善的一種建議。
己去改善的一種建議。…另外一個部份是
另外一個部份是,
另外一個部份是,如果把所有的團隊全部都放

在一個秤上去評量,
在一個秤上去評量,我覺得不公平,
我覺得不公平,因為標準不同、
因為標準不同、特質不同、
特質不同、存在的

意義必要性也不一樣,
意義必要性也不一樣,像雲門就是一個國際性的代表臺灣的重要的文化

指標,
指標,可是地方舞蹈團,
可是地方舞蹈團,他們可以造福社區的人,
他們可以造福社區的人,他們存在意義是不同

的,為什麼我們不鼓勵地方的團隊用他自己的方式跟地方交流,
為什麼我們不鼓勵地方的團隊用他自己的方式跟地方交流,那他們

會覺得這個應該要交給地方,
會覺得這個應該要交給地方,我也覺得應該要交給地方,
我也覺得應該要交給地方,但是透過文化

局的扶植,
局的扶植,讓他慢慢長出力量,
讓他慢慢長出力量,慢慢長出專業性,
慢慢長出專業性,可以做出營運的體制

之後,
之後,讓他慢慢往中央走,
讓他慢慢往中央走,就是慢慢輔導他的存在,
就是慢慢輔導他的存在,但這就是有人願意

有人不願意,
有人不願意,我今天去提出申請,
我今天去提出申請,然後我依著文化部所有的要求去達成,
然後我依著文化部所有的要求去達成,

那是對我的挑戰,
那是對我的挑戰,那有些人就不願意為了拿一點點錢被他綁著,
那有些人就不願意為了拿一點點錢被他綁著,然後一

72
年我都要跟著他的尾巴走,
年我都要跟著他的尾巴走,今天你給我錢之後,
今天你給我錢之後,你就對我有要求了,
你就對我有要求了,…

就像我們說想要參與比賽,
就像我們說想要參與比賽,你就要服輸,
你就要服輸,你真的要拿這筆錢,
你真的要拿這筆錢,你就真的

要認真去執行,
要認真去執行,因為補助款真的很有限,
因為補助款真的很有限,像我們在評審的時候,
像我們在評審的時候,不是說

我們要刁難團隊,
我們要刁難團隊,而是我們要讓他們知道說,
而是我們要讓他們知道說,他們拿到這筆錢應該用在

適當的地方,
適當的地方,所以後來我們在地方扶植團隊的時候
所以後來我們在地方扶植團隊的時候,我們就會強調說可

不可以這筆錢補助他一樣東西,
不可以這筆錢補助他一樣東西,而不要補他全部東西(TP20,2013)。
而不要補他全部東西

比如說,
比如說,國藝會空間營運的部分,
國藝會空間營運的部分,有些團隊對於自己的空間營運、
有些團隊對於自己的空間營運、空間

問題、
問題、空間改善計畫,
空間改善計畫,完全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
完全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也列了很詳盡的改

善計畫,
善計畫,我們覺得在那十個案子裡面,
我們覺得在那十個案子裡面,這個案子的寫法幾乎可以成為範

本,我們就會建議說根據這個很好的範本,
我們就會建議說根據這個很好的範本,修訂空間營運改善計畫項目

的要求,
的要求,再做一些修訂,
再做一些修訂,可以根據這個好的計畫,
可以根據這個好的計畫,這就是一些例子,
這就是一些例子,完

全就是有可能的,
全就是有可能的,他的修訂的過程,
他的修訂的過程,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 或是像國
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或是像國

藝會頂多送到董事會,
藝會頂多送到董事會,總監做一下報告,
總監做一下報告,董事覺得不錯就過啦
董事覺得不錯就過啦,
錯就過啦,明年度

就用新的辦法(GP2,2013)。
就用新的辦法

部分委員提出補助計畫辦理前,都應該要讓申請者知道計畫的目地與意義,

有時候光看書面資料不一定能清楚表達,透過說明會也能讓團隊熟悉評審審查標

準,也有委員曾經提出補助團隊「畢業制」的討論,但是也有考量到這樣的規定,

是否是在懲罰一些努力發展的團隊,但是這也是委員在審核其他補助案時會做的

考量,針對營運順利的團隊,有些時候會對場地組金、舊作重演、小型製作,或

是其他的部份,會優先考慮新的團隊,期望營運順利的團隊,能夠自籌資金,做

為自我進步的努力方向。再來也指出,某些專案申請,團隊除了提出計畫案,也

會提出改善辦法,對於有一些適用的建議,承辦單位可以採納,這些團隊也可以

分享團隊經驗,跟其他團隊交流,一起齊頭並進。

但是也有委員提出不同的看法:

73
這個我覺得不是評審的角色可以做的,
這個我覺得不是評審的角色可以做的,評審的角色就是在他既定辦法裡

面去運作,
面去運作,那如果說對他的既定辦法有疑慮或者是不同意,
那如果說對他的既定辦法有疑慮或者是不同意,那你就不要

接評審。
接評審。那我覺得這個補助辦法裡面有任何問題,
那我覺得這個補助辦法裡面有任何問題,那應該是董事會或者

是不管是國藝會也好、
是不管是國藝會也好、文化局也好,
文化局也好,他們裡面應該要由他們自己內部去

做營運的檢討,
做營運的檢討,或是說表演團隊可以自己提出來(YP23,2013)。
或是說表演團隊可以自己提出來

現有的評審機制也是透過承辦單位與專家學者共同討論制訂出來的,評審委

員同樣也都是希望現有的評審機制,能夠真的有效對團隊提供協助,所以會提出

建議,但是委員也只是評審機制中的一環。還是需要承辦單位觀察大環境所需,

適時修改評審機制內容,這也是訪談中,評審提到承辦單位所制定的補助計畫內

容也做了幾次的變革,變革同樣也會影響到評審機制的改變。

二、 表演藝術團體針對評審機制的檢討和建議

其實是有一個建議啦,
其實是有一個建議啦,就是音樂類在我們這個二十一世紀的時候,
就是音樂類在我們這個二十一世紀的時候,已經

變得比較沒有那麼多項器樂的,
變得比較沒有那麼多項器樂的,那可能中間有一些模糊地帶,
那可能中間有一些模糊地帶,像那個有

時候聲音藝術類的東西
時候聲音藝術類的東西,
類的東西,…我們知道都會請一些比較德高望重的老師
我們知道都會請一些比較德高望重的老師,
我們知道都會請一些比較德高望重的老師,

但是在類別的部分可能就不會牽涉到說新興的聲音藝術或是用到電子音

樂的部分會比較少,
樂的部分會比較少,所以說有的時候我們在申請類別的時候會想說要丟

哪一類(YG49,2013)。
哪一類

今天臺灣的布袋戲會揚名,
今天臺灣的布袋戲會揚名,也是靠金光布袋戲跟電視木偶,
也是靠金光布袋戲跟電視木偶,不然以之前

傳統是沒辦法打造國際知名的,
傳統是沒辦法打造國際知名的,改良布袋戲是臺灣人發明的,
改良布袋戲是臺灣人發明的,這才是真

正臺灣的布袋戲,
正臺灣的布袋戲,反而這些評審不去接受我們自己研發的東西。
反而這些評審不去接受我們自己研發的東西。雖然說

傳統也要支持,
傳統也要支持,但是評審不能向邊靠太多,
但是評審不能向邊靠太多,…評審機制真的要多去考量
評審機制真的要多去考量,
評審機制真的要多去考量,

如果她們會去考量歌仔戲的市場機制,
如果她們會去考量歌仔戲的市場機制,那也要走出來看布袋戲真正受歡
那也要走出來看布袋戲真正受歡

迎的表演形式(CP59,2013)。
迎的表演形式

74
比如說我們去比賽好了,
比如說我們去比賽好了,比賽有優缺點,
比賽有優缺點,把我的優點講出來,
把我的優點講出來,我們為什

麼分數比較差,
麼分數比較差,缺點在哪裡,
缺點在哪裡,你要跟我們指正一下,
你要跟我們指正一下,我要針對我們缺點

去改(CP58,2013)。
去改

他是一個在不公平底下最公平的方式。
他是一個在不公平底下最公平的方式。但我還是希望評審委員都去看表

演,因為他可以出錢,
因為他可以出錢,他不管是跟人家拿票或是什麼,
他不管是跟人家拿票或是什麼,可是觀眾席上就

多一個人,
多一個人,對我來說是這樣子,
對我來說是這樣子,…那我覺得這個制度他有不好的地方
那我覺得這個制度他有不好的地方,
那我覺得這個制度他有不好的地方,

但是我們也沒有辦法想出更好的方式,
但是我們也沒有辦法想出更好的方式,所以先用他,
所以先用他,不然的話請提出來

新的方式。
新的方式。(TG14,2013)。

我們是去提到說他的這個分級
我們是去提到說他的這個分級,
分級,為什麼要用育成、
為什麼要用育成、發展中、
發展中、卓越,
卓越,這樣

子一個帶有某一種藝術性高低的暗示,
子一個帶有某一種藝術性高低的暗示,你就第一級、
你就第一級、第二級、
第二級、第三級,
第三級,

就是到底他是想要有,
就是到底他是想要有,到底是不是要有這樣的指標在那邊(PG9,2013)。

如同上一節所提到,評審委員近年來評審機制中,也會增加給予沒有獲補助

的團點一些建議,只是有的時候案件數量多寡,也會讓評審沒有辦法有時間做更

詳細的建議。另外一個部份就是扶植團隊,這也是團隊們表示在獲得補助後,不

單只是最後的核銷跟結案,對於一些剛起步的團隊,若有一些循序漸進的步驟或

是行政單位的諮詢,都可以讓他們慢慢成長茁壯的。

團隊也有提出一些評審機制的問題,可能對新進團隊來講是相對吃虧的,新

進團隊可能是要憑藉其他的人力量,才有辦法一步一步被看見,這也是文化部與

國藝會近年來都來特別推出針對新進團隊的一些專案。那也有團隊表示,可能評

審機制還是會有一些普世觀點的在,他們不一定能認同這個機制,但是也不會因

此不申請補助,因為對他們而言,每一筆經費都是重要的,最後一部份是傳統戲

曲所提出的關於人戲跟偶戲在評審過程中補助金額的差距,團隊也表示這個問題

也成提出過,可能還是需要承辦單位所選的評審委員主動了解團隊的需求,才能

75
有效解決這部分的問題。

綜合承辦人員、七位評審委員跟十二個表演藝團隊訪談整理分析,可以

從不同的面向觀察目前現有的機制,由承辦單位設計整個評審機制,評審委

員方除了是擔任資源分配的角色,也是有向承辦單位方表示評審委員的流動

跟選擇能夠活化整個評審機制,表演藝術團體也知道資源分配僧多粥少的問

題,除了給予承辦單位評審機制的看法,同時也期望委員們能提供明確的進

步的方向,對於現階段的評審機制表演藝術團隊所提的建議,將會在下一章

節討論。

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藝術文化對於生活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是有正向的影響的,表演藝術(音樂、

舞蹈、傳統戲曲、現代戲曲)他們不僅有教育的意義,也代表著文化傳承跟國際

品牌的代表,但是目前在臺灣整體大環境對表演藝術團體來說,並不能完全依靠

團隊本身的營運來自給自足,還是需要政府的資源補助。而政府方面則提供出多

元的補助專案及計畫給予團隊申請,同時,也制定一套評審機制,篩選了解表演

藝術生態的專家學者來進行資源分配的協助。本研究以守門人理論、專家評審機

制理論的架構,分析現有的評審機制的運行方式,藉由守門人理論整理出整體文

化把關的重要角色,也從中發現採用專家評選的方式在評審機制的重要性;藉由

研究者與評審委員及表演藝術團體的訪談,瞭解當前臺灣表演藝術評審機制是否

還有改進方向與空間,提供對來承辦單位的相關人員修正的方向,期望對未來參

與評審機制的評審委員或表演藝術團隊有所幫助。

第一節 結論

我國文化部與國藝會隨著表演藝術團體的發展而制定出各種類型的補助方

案,同時也制定出評選機制來有效分配資源,由此可以推斷出評審機制最關鍵的

角色是承辦單位,補助方案的制定跟評審委員考量,是承辦單位在評審機制中,

擔任「文化守門人」重要的關鍵,而「專家評選機制」則是有提供評審機制背書

與公信力的效果。以下是研究者歸納訪談者制定表演藝術評審機制的結論:

一、 承辦單位是首要的
承辦單位是首要的文化守門人
是首要的文化守門人

De Roeper 提到,評審委員也是文化守門人的一種,他們在本文的評審機制

中是扮演的協助文化部與國藝會資源分配的角色。不過,主要選擇這些專家學者

來擔任評審委員的工作,其實是由承辦單位篩選出來的,而承辦單位同時也觀察

大環境表演藝術的走向跟趨勢,根據這些部份來制訂出相關的補助案。在守門人

理論中,Lewin 指出能參與且掌握編輯、篩選、刪減的過程,擁有是否發布該訊息

。而文化部與國藝會就屬於 Hisang 歸納出守門人類型中


權力之人,稱之「守門人」
77
的,創新型守門人機制,同時具有技術型與典範性的雙重功能,這類型的守門人

必須要同維護該領域的資訊內容,同時也要規範傳遞資訊內容的程度,可以掌握

並配制系統支援。

換言之,表演藝術的潮流影響,最主要的第一階段的守門人還是回歸到承辦

單位也就是文化部與國藝會(如圖 5-1),若承辦單位某種程度選擇支持某一些表

演藝術團體的發展,都會給予這些團體不論是在資金補助或是提高曝光率較多的

機會。這部分,在訪談中大部分團體提出的一個現象,其實每一個團也都是有扶

植的小團逐漸變成能大部分自行營運的大團,但是在成為大團的過程之中,需要

仰賴政府的支持,光是靠團隊本身的力量是不夠的,這部份就不單只是評審委員

願不願意給予團隊補助金額,而是政府對該團隊支不支持。

表演藝術 文化部
團體 國藝會

文化守門人

文化守門人
篩選評 補助計畫
審委員 制定

圖 5-1、評審機制中文化守門人角色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如今年度文化部制訂的「文化部臺灣品牌團隊計畫補助作業要點」其評審機

制內容其實跟現有的「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相似度滿雷同的,但是補

助金額增加,也是等於給這些團隊相當大的支持與鼓勵,最主要的「文化守門人」

也是承辦單位依照現行的表演藝術補助計畫現況提出改革。而另一方面國藝會,
78
同樣也是相同的形式,針對現行表演藝術大環境,制訂出相關的計畫來協助表演

藝術團隊。最後,評審委員在評審機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則是第二階段的文化守門

人資源分配者,他們從符合承辦單位補助計畫的表演藝術團體中,選擇可以獲補

助之團隊,並且協調補助金額。

不過,最主要的文化守門人的權力,還是由承辦單位所掌握,也就是說承辦

單位其實是表演藝術潮流最大的影響關鍵,若他們支持某些表演藝術團體的發

展,也會帶動該領域的表演藝術相互學習及影響。評審機制中最主要的文化守門

人角色不光只是評審委員來擔任這個責任,承辦單位所規畫的計畫內容,對他們

所希望來參選的團隊或是希望獲補助的團隊都是某種程度上的設計篩選,所以最

後受到支持的表演藝術團體的表現,相對的也會影響大環境認為整個評審機制是

否公平、公正,這部分也是有一個團隊在訪談中提到:

(文化部品牌)
文化部品牌)這些被補助的團隊其實是應該的,
這些被補助的團隊其實是應該的,因為他們做了很多的

事情是帶有所謂的社會公益的那個部份,
事情是帶有所謂的社會公益的那個部份,我覺得是他選這幾個,
我覺得是他選這幾個,第一個

是各個類別都有,
是各個類別都有,第二個是這些單位都有一些特質是跟社會關懷有關,
第二個是這些單位都有一些特質是跟社會關懷有關,

或者是對於國家品牌對外有一個比較正向的連結(PG4,2013)。
或者是對於國家品牌對外有一個比較正向的連結 。

文化部與國藝會的「文化守門人」的篩選,好的部分是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幫

助這些團體代表台灣推向國際的舞台,藉由這些團體「社會公益」的投入,讓更

多人有機會接觸到表演藝術,但是這也是讓某一些團體有些許的感觸,若不被中

央所肯定,在生存上還是會相當辛苦。

二、 專家評
專家評選機制對獎補助計畫的
機制對獎補助計畫的評審機制
獎補助計畫的評審機制有
評審機制有增加公信力的效果

Debackere 和 Wijnberg 將評選機制分成三大類:市場評選、同儕評選及專家評

選。目前文化部與國藝會所採用評審機制中的「專家評審」有幾個原因:

1. 無法全盤以「同儕評審」做為審核機制是為了要符合迴避機制的原則。

2. 不能完全以「市場評審」做考量也是考慮到,表演藝術在台灣發展的狀況供

需之間並沒有那麼明顯,這也是許多團隊表示的票房並不會因為獲補助

79
而增加,所以市場評選通常會用在私部門的補助機制中,因為他們需要

選一些較受大眾市場所喜歡的演出做為贊助,可以提高曝光的機會。

3. 文化部與國藝選擇「專家評選」是因為評選方主要是對評選內容有專業的知

識,他們既不是消費者也不是生產者,但對大環境具有多元化的洞悉並

了解市場走向的人;而且他們的評論或審核,能夠增加藝術品的創新價

值,及提高公信力。

所以,這也是專家與學者們在訪談中提到的,承辦單位相信他們的專業背景

且選擇他們做為評審委員,並尊重他們所做的決定,甚至在評選會後還會公布評

審名單,讓所有人知道評選委員是由哪些人組成,主要都是為了要增加公信力。

因此,專家與學者們認為,承辦單位的評審委員選擇相對的需要格外謹慎,因為

他們也是影響評審機制的其中一環。而表演藝術團體則表示,或許公布評審名單

跟增加評審機制的公信力沒有直接性的影響,但是由這些在表演藝術界具有一定

地位的專家學者做為資源分配的角色,卻是對目前評審機制運作來講較為公平的。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針對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與國藝會「常態補助」的評審機

制做探討,其實藉由評審機制中與專家及學者跟表演藝術團體的訪談過程中,發

現其實目前現有的問題跟表演藝術補助機制的問題滿類似。謝瑩潔提到,無論是

文建會(文化部)或國藝會,在補助機制上皆有其困難性,如「領域公平」、「代

際公平」、「地域公平」三點,不易取得平衡。評審委員也表示「地域性」、「領域

性」這幾年承辦單位都有盡量達到平衡,
「代際性」就屬於迴避原則,有的時候還

是要靠承辦單位對評審委員的篩選,或是委員自己本身。

大略將評審機制建議分為六點:

一、 舉辦說明會讓表演藝術團體瞭解補助計畫宗旨
舉辦說明會讓表演藝術團體瞭解補助計畫宗旨

文化部跟國藝會為了協助國內表演藝術團體的營運與發展,擬訂各種獎補助計

畫,但是補助計畫只是一個支持跟協助的效果,申請者不能完全仰賴補助計畫的

80
金額,還是必須要自行營運跟自籌經費。若能在申請補助前,提供各地區的補助

說明會,讓申請者熟悉補助的宗旨跟意義,面對現在有許多跨領域類的補助計畫,

承辦單位有效的讓申請者瞭解審核標準跟計畫的最終目的,也使得評審委員在評

鑑時能夠更快速的瀏覽資料,不會覺得投案的團體並不瞭解計畫內容,或是讓申

請的團體能夠提出一些他們所希望的補助項目,才能讓增加補助的意義跟效益。

二、 增加表演藝術團體間同儕學習

如同上述舉辦補助計畫相關的說明會,承辦單位也能邀請在補助計畫申請中表

現優秀的團隊來做心得分享,讓其他的團隊可以做為參考,也能增加團隊的相互

認識,同時團隊間面臨類似的困難,也能有找到相同的解決方式,保持表演藝術

團體間的良性互動,也能增加承辦單位與表演藝術團體間的互動與學習。

三、 評審委員組成多元化

評審委員的組成希望能夠多元化一點,因為現在表演藝術經常有跨界合作演

出的機會,若在評審委員組成上增加其他專業領域的評審,則在評審過程中,能

有更多團體提高獲補助的機會。也希望評審委員能在時間允許之下,多參與演出

觀賞,而不是只有評鑑委員才需要做藝術評鑑的部分。

四、 評審機制中加入市場評選機制
評審機制中加入市場評選機制作為參考
市場評選機制作為參考

由於表演藝術更領域的觀賞人口類型不同,早期傳統藝術表演不售票的演出形

式,也漸漸因為政府扶植某些傳統藝術團隊進入劇場做售票演出而慢慢改善,但

是對布袋戲的觀賞人口卻還是在培養當中,這也是團隊認為進入劇場演出為了要

符合劇場規格,相對的預算一定會提高,不能以野台的補助經費來補助劇場型式

的演出,演出內容的改變,評審委員也要參考大眾市場偏好的演出表演,才能夠

真正協助傳統藝術中布袋戲團體。

五、 重新制定獎補助計畫
重新制定獎補助計畫分類
獎補助計畫分類名稱
分類名稱

由於「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分類方式為卓越計畫、發展計畫、育成計畫,

或許以這個方式可以快速讓團體知道目前營運階段與規模,文化部也在規定中指

81
出:
「分級獎助並非對團隊的藝術水準或藝術地位的絕對評價,係依據不同的團隊

發展類型及不同的營運需求,提供不同的補助額度。」但是,某些團體表示分級

名稱其實帶有程度上差異的感覺,讓團隊覺得有被畫分的壓力存在,希望能以其

他的方式做為分級的標準。

六、 提供評鑑
提供評鑑人員諮詢
評鑑人員諮詢與評語的參考
人員諮詢與評語的參考

黃朝盟(2006)針對國藝會補助機制提出一點,公平性:國藝會的補助機制

在中立性、客觀性均有相當高的標準,評審皆能做到迴避原則,且盡可能做到平

衡和周延,避免過度主觀。這也是評審委員在訪談中提到的,有的時候他們不能

給團隊太直接的建議,因為他們主要的角色是協助資源分配的,而且他們也會擔

心主觀的意見會影響團體發展與走向。但是對一些沒有入選的團體,他們會想要

知道為什麼沒有入選,希望未來改善的方向。這也是團隊提出,是否能有一些藝

術諮詢或行政諮詢顧問,不光只是協助有入選的團隊評選會後的評鑑機制,也能

協助沒有入選的團隊一些諮詢的管道。

82
參考資料
中文部分

Crabtree, B.F. & Miller, W.L. (2003),黃惠雯 等譯。最


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臺北市:
新質性方法與研究

韋伯。

甘兆欽(2010 年 12 月)Cape No.7 突破市場界線「2010 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社團


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社團

法人中國工業工程學會會議」發表之論文,台南市。
法人中國工業工程學會會議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
。2010 文化統計。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化統計

林佩璇(2000)
。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主編),質的研究方法
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
質的研究方法

林嘉源(2007)
。展覽的產業守門機制研究—以 COMDEX Fall、CeBIT、COMPUTEX

Taipei 世界三大電腦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臺

北市。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

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編著,質性研究理論
質性研究理論、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

研究實例(pp.141-170)
研究實例 。臺北市:巨流。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0)
。86-88 年補助案成果分析與興革芻議報告。
年補助案成果分析與興革芻議報告

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畢恆達(1996)
。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理論
質性研究 理論‧
理論‧方法.
方法 及

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p.27-45)
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臺北市:巨流。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黃柏堯(2010)
。電視新聞文字記者資訊行為與資訊焦慮之現象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臺北市。

黃朝盟(2006)
。補助類別暨預算評估架構之建立研究報告。未出版。台北市:國

藝會。

劉仲冬(2008)
。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載於胡幼慧編著,質性研究理論
質性研究理論、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
83
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p.173-193)
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臺北市:巨流。

謝臥龍(主編)(2004)。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臺北市:心理。

謝瑩潔(2001)
。我國藝術補助機制之檢討—以組織、運作及財源籌措為例(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行政組,臺北市。

英文部分

Bailey, C.A. & Lichty, L.W. (1972). Rough Justice on a Saigon Street : A Gate

KeeperStudy of NBC's Tet Execution Film. Journalism Quarterly, 49:221-229.

Becker, H. (1982). Art World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urns, E. (1972). Theatricality: A Study of Convention in the Theatre and in Social Life.

London: Longman.

Caves, R.E. (2003). Creative Industries: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De Roeper, J. (2008). Serving Three Masters: The Cultural Gatekeeper's Dilemma. 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 38(1), 51-70

Debackere, K. Wijnberg, N.M. Clarysse, B. & Rappa, M.A. (1994). Science and

Industry: A story of Networks and Paradigms. 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6(1), 21-37.

Ferrarotti, F. (1981). On the autonomy of the biographical method. In D. Bertaux (Ed.),

Biography and society: The life history approa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 (pp. 19-27).

Beverly Hills, CA: Sage.

Gans, H. (1974). Popular Culture and High Culture: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aste. New York: Basic Books.

84
Griswold, W. (1985). Renaissance Revivals: City Comedy and Revenge Tragedy in the

London Theater, 1576-1980.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irsch, P. (1972). Processing Fads and Fashions: An Organization-Set Analysis of

Cultural Industry System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7, 639-659.

Hsiang, W.H., Chen, T.W., Chen,Y.W., Wu, S.H., & Wen, C.T. (2006).

Gatekeeping innovation: an interactive mode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6

Academy of Management Conference, Atalanta, USA.

Kotler, P.& Scheff, J. (1997). Standing Room Only: Strategies for Marketing the

Performing Art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Lang, Kurt. (1958). Mass, Class, and the Reviewer. Social Problems ,6 (1) , 11-21.

Lewin,K. (1947). Frontiers in Group Dynamics. Human Relations 1(2), 145.

Lough, J. (1957). Paris Theatre Audiences in the Seventeenth & Eighteenth Centurie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letzke, G. (1963). Psychologie der Massenkommunikation. Humberg: Verlag Hans

Bredow-Institute.

McCombs, M.E. & Shaw, D.L. (1976). Structuring the Unseen Environment.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6(2), 18-22.

Minichiello V., Aroni R., Timewell E. & Alexander L. (1995) In-depth Interviewing,

Second Edition. South Melbourne: Longman.

Patton, M.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CA:

Sage.

Perry-Smith, J. (2003). The social side of creativity: A static and dynamic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8(1), 89-106

Van, M.M. (1990). 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 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White, D.M. (1964). The Gatekeeper: A Case Study In the Selection of News. In L.A.
85
Dexter & D.M. White (Eds.), People, Society and Mass Communications (pp. 160 -

172). New York, NY: Free Press.

Wijnberg, N & Gemser, G. (2000). Adding Value to Innovation: Impressionis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election System in Visual Arts. Organization Science, 11(3),

323-329.

網站部分

行政院主計處(2012)。中央政府預算簡介及總覽。取自: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26269&CtNode=5389&mp=1

文化部(2012)。預算與決算。取自:

http://www.moc.gov.tw/public.do?method=list&categoryId=5

86
附錄
附錄一「
附錄一「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
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評審機制

「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
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評審機制
評審程序 初審、複審及決審三階段評審程序
補助內容 一、 酌予補助團隊為推動年度創作、展演計畫所需之固定成本,含專
職人員之薪資、勞健保費用、辦公及排練場地租金、辦公室行政
管銷費用(水電、文具、辦公設備提列、雜支等)、人員培訓、
排練等營運費用。
二、 酌予補助團隊展演製作或演出活動所需費用。
三、 酌予補助團隊自我提昇計畫所需費用,例如駐文化中心演藝館舍
合作計畫、與其他團隊之經驗傳承交流合作計畫等。
評審委員組成 評審委員由本部(文化部)遴聘派之。
一、 評審委員應具一定水準專業背景,包括創作展演、藝術行政、 美
學、經營管理、藝術行銷及全國團隊生態觀照等相關經驗。
二、 各組複審會議置委員七人,由複審委員公推主席一人,主席並為
決審會議之當然委員。
三、 決審會議置委員九人,成員由四組複審會議主席、年度評鑑計畫
主持人、學者專家二人、本部代表二人共同組成(一位為由本部
首長擔任之召集人或其指定之召集人,另一位為業務單位司長)。
四、 第一項評審委員名單得於事前或事後公開。但情形特殊者不在此
限。
迴避原則 複審及決審委員在複決審程序中,本人暨其配偶、共同生活之家屬、
三等親以內親屬擔任團隊負責人、董事、監察人或經理人者,或與進
入複決審之團隊負責人有利害關係者,應行迴避。
初審程序 一、 初審為書面形式要件審理,由本部就團隊所送申請文件進行資格
審查。
二、 團隊所檢送文件資料短缺者,得由本部以書面或傳真通知於三天
內限期補件,逾期未補件者,視同資格不符。
三、 初審作業完成後,由本部將通過初審之團隊資料於第一次複審會
議七天前送交複審委員審閱。
複審程序 一、 分音樂、舞蹈、傳統戲曲、現代戲劇等四組審查。
二、 評分準則:為本部前一年度扶植團隊者,年度評鑑成績佔百分之
六十、複審會議審查佔百分之四十;非扶植團隊者,以複審會議
審查為準。
三、 各組複審會議委員出席達六人以上,得召開會議。
四、 複審方式採兩次會議審查,第一次複審會議就團隊過去營運狀況
87
及申請年度營運計畫內容予以實質審查。經篩選後通知合格之團
隊參加第二次複審會議審查。
五、 第二次複審會議七天前,由本部以書面或傳真通知合格團隊出
席,團隊應提出十分鐘報告,答詢五至十分鐘。
六、 複審委員於團隊報告結束後,即進行逐案討論。必要時本部得就
個案作背景說明。
七、 逐案討論後,由複審委員對申請案個別計分,並進行統計。計分
方法採去除最高與最低分後之個案平均分數,依分數高低進行排
序。
八、 複審委員以排定之優先順序,討論出該組別之補助建議名單。
九、 複審委員就補助建議名單中之團隊,參考所提自我提昇計畫討論
並建議補助金額。
決審程序 一、 決審為綜合評量及補助金額之最後核定。
二、 決審委員出席達六人以上,並有四組複審會議主席全數出席,得
召開決審會議。
三、 決審委員對複審會議提送之補助建議名單及補助額度逐一討
論,並得由四組複審會議主席提出複審討論狀況說明。
四、 決審委員考量預算額度之限制及整體文化生態之平衡,得適度調
整補助金額。
評審結果 評審結果應經決審會議通過及行政程序完備後公布。評審結果未公布
前,不接受查詢。
評鑑方式 本部(文化部)得就團隊之行政作業、財務狀況、培訓及演出情形等
營運狀況,由評審、本部業務承辦單位及專家學者組成評鑑小組,於
合約期間內進行訪視;訪視結果相關資料及評鑑委員之評鑑報告,作
為下年度評選之重要參考及複審評分依據。
資料來源:文化部網頁、研究者整理。

88
附錄二「
附錄二「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常態補助」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常態補助」評審機制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常態補助」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常態補助」評審機制
評審程序 資格審查、會審、董事會核定
補助內容 一、 前瞻或突破性之藝文創作。
二、 文化藝術之專業講習與調查研究。
三、 擴展國際交流之文化藝術工作。
四、 藝文團隊經營之穩定、持續與提升。
補助項目:特殊計畫、展演空間營運、策展、研討會、出版、研習
進修、駐團藝術工作者、調查與研究、國際文化交流、排練場所租
金、委託創作、創作、演出。
評審委員組成 評審委員由國藝會董事會遴選派之。
一、 每年度各類評審委員名單,均由董事會遴選,且其組合應力
求兼顧地區均衡及藝文領域多元之觀點。
二、 會審會議由五至七位評審委員組成(若當期該類別申請案未
達三十件,得調整會審會議評審委員人數為三至五人),除了
各類別學者專家外,必要時得聘請管理、法律、財務及行政等
專家,就申請案之成本效益及經營發展提供意見,供評審委員
參考。
三、 評審委員任期一年,得連任一年,惟每年應更換至少三分之
一成員,以期在穩定的基礎上累積經驗,加入新的觀點。
四、 評審委員不得接受外界請託,亦不得對外公開評審之過程與
結果,影響評審之客觀與公正。
迴避原則 一、 本基金會之董監事不得擔任評審委員。
二、 評審委員不得審核與其本人直接相關之申請案。
三、 本基金會執行部門人員不得審核與其相關之申請案,亦不得自行
提出或參與申請案。
資格審查 一、 資格是否符合條件。
二、 表格填寫是否符合規定。
三、 資料是否齊備。
四、 資料彙整(包括申請書之內容及以往之申請、核銷紀錄)。
會審 一、 本基金會執行部門彙整該期通過資格審查之申請案及各類別
申請件數與申請金額等統計資料,於會審會議前七日分別寄發
給各類別評審委員,使評審委員有充份時間先行瞭解。
二、 會審會議依申請類別,由本基金會執行部門邀集評審委員定
期召開,並派員就申請案相關事宜,列席說明並擔任記錄。
三、 評審委員得視當期申請案情形,調整或提出其他考量方向。
四、 計分:評審委員逐案討論後,進行個別計分,依分數高低排
89
名,做為該類別補助之優先順序。
五、 建議補助名單:評審委員就已排定之順序,提出該類別建議
補助之名單。
六、 決定補助金額:評審委員就建議補助名單逐案決定補助金
額,做為董事會核定之依據。同一申請單位於同一類別之獲補
助總金額,以該類別總補助金額之 25%為上限。總補助件數
低於十件之類別不在此限。
七、 各類別之申請案,未符合評審委員所認定之標準者得從缺。
八、 為鼓勵臺北以外地區之藝文工作者/團隊,其獲補率不低於當
期該類別獲補率為原則,若未達到,請當期該類別評審委員加
註理由。
九、 本基金會得安排評審委員前往補助案之計畫實施地點,進行
考核與評鑑。
核定名單 一、 本基金會執行部門將會審結果,經評審委員簽字後做成紀錄
提報董事會。董事會依據會審會議對個案補助之優先順序,就
該年度預算做最後分配。
二、 董事會最後依據會審所提出之建議補助名單,核定各類別補
助之件數;若預算不足,某些類別得從缺。
評審結果 一、 各申請案之審核結果,由本基金會以書面通知。獲得補助之
申請案,如需簽訂合約者,本基金會另附上領據及相關資料。
二、 獲補助申請案之補助金額及各類別之評審委員名單,將公布
於本基金會網站,以供各界參考。
三、 會審會議採合議制,結果由該類別評審委員參酌評審重點、
共識、藝術水準、計畫內容及預算編列等補助考量審核。為使
會審會議保持獨立客觀,並基於尊重申請者之隱私權,會審會
議紀錄不對外公開且不接受有關藝術評價和判斷的覆核申
請。參與審查之評審委員及執行部門人員須遵守保密原則。
評鑑方式 一、 業務評鑑
1. 獲補助者必須依本基準之規定及本基金會核定通過補助申
請書之計畫內容,確實執行補助計畫,做為核銷及日後補
助審核之依據。
2. 經核定之補助案,若計畫變更(含計畫名稱、實施期程、場
地、內容等)或因故無法履行補助條件者,應即函報本基
金會核備,線上申請者則採線上進行計畫變更。計畫因故
延期,須獲本基金會事先同意,至多以一次為限。未依前
述規定者,本基金會保有撤銷補助資格及追回部份或全部
補助款之權利。獲補助者如對本基金會之決定通知有任何
異議,得於收到通知之日起十日內,以書面向本基金會提
90
出申覆。
3. 獲補助者應依本基準第拾壹條各類別補助項目及相關規
定,檢送成果報告及相關附件資料予本基金會。未依規定
檢送前述資料者,本基金會保有撤銷補助資格及追回部分
或全部補助款之權利。
4. 活動期間內,本基金會得派員前往訪視考核。本基金會及所
邀請之相關專家,得就計畫之執行、品質、成果、效益等
與原計畫進行評鑑。若評鑑結果認為該計畫之執行、品
質、成果、效益等未達原計畫之預期,本基金會得訂相當
期限要求獲補助者就該計畫改善,逾期仍未改善者,本基
金會保有撤銷補助資格及追回部分或全部補助款之權利。
5. 獲補助者應於活動開始十天前,提供本基金會考核評鑑之門
票四張或邀請函。
6. 獲補助案若因故撤案扣款,將列為紀錄,提報下期會審會
議,作為補助審核之重要參據。
二、 財務輔導
1. 本基金會得對獲補助單位考核並輔導財務運作情形,獲補助
者應配合提供相關資料。
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常態補助網頁、研究者整理。

91
附錄三、
附錄三、評審委員名單
音樂類評審名單
評審 文化部(4)
文化部 國藝會(47)
國藝會 評審 文化部(4)
文化部 國藝會(47)
國藝會

1. YP1 0 1 23 YP23 0 3

2. YP2 0 8 24 YP24 0 1

3. YP3 0 1 25 YP25 0 2

4. YP4 0 2 26 YP26 2 0

5. YP5 2 5 27 YP27 0 7

6. YP6 0 1 28 YP28 0 3

7. YP7 0 8 29 YP29 2 1

8. YP8 0 1 30 YP30 0 6

9. YP9 0 2 31 YP31 0 9

10. YP10 1 2 32 YP32 0 14

11. YP11 0 1 33 YP33 0 2

12. YP12 0 4 34 YP34 0 1

13. YP13 1 1 35 YP35 0 1

14. YP14 0 4 36 YP36 0 11

15. YP15 0 13 37 YP37 2 2

16. YP16 0 6 38 YP38 1 0

17. YP17 0 6 39 YP39 0 2

18. YP18 0 4 40 YP40 0 1

19. YP19 0 2 41 YP41 0 1

20. YP20 0 2 42 YP42 0 1

21. YP21 3 3 43 YP43 2 10

22. YP22 0 1 44 YP44 1 2

92
評審 文化部(4)
文化部 國藝會(47)
國藝會 評審 文化部(4)
文化部 國藝會(47)
國藝會

45 YP45 0 6 69 YP69 0 2

46 YP46 0 3 70 YP70 0 1

47 YP47 1 0 71 YP71 0 1

48 YP48 3 1 72 YP72 0 2

49 YP49 0 1 73 YP73 3 4

50 YP50 0 2 74 YP74 0 1

51 YP51 0 1 75 YP75 0 3

52 YP52 0 1 76 YP76 0 3

53 YP53 0 5 77 YP77 0 4

54 YP54 0 3 78 YP78 0 6

55 YP55 0 1 79 YP79 0 2

56 YP56 0 1 80 YP80 0 2

57 YP57 0 2 81 YP81 0 1

58 YP58 0 1 82 YP82 0 5

59 YP59 0 5 83 YP83 0 2

60 YP60 0 5 84 YP84 0 1

61 YP61 1 0 85 YP85 3 3

62 YP62 0 4 86 YP86 0 2

63 YP63 0 4 87 YP87 0 4

64 YP64 0 2 88 YP88 0 2

65 YP65 0 13 89 YP89 0 1

66 YP66 0 13 90 YP90 0 6

67 YP67 0 1 91 YP91 0 8

68 YP68 0 1

93
舞蹈類評審名單
評審 文化部(4)
文化部 國藝會(47)
國藝會 評審 文化部(4)
文化部 國藝會(47)
國藝會

1. TP1 0 3 24 TP24 1 10

2. TP2 0 1 25 TP25 0 4

3. TP3 1 0 26 TP26 0 5

4. TP4 0 1 27 TP27 2 18

5. TP5 0 13 28 TP28 0 23

6. TP6 0 5 29 TP29 0 3

7. TP7 3 8 30 TP30 0 5

8. TP8 1 1 31 TP31 0 2

9. TP9 3 21 32 TP32 0 3

10. TP10 0 2 33 TP33 0 4

11. TP11 0 2 34 TP34 3 1

12. TP12 0 6 35 TP35 3 6

13. TP13 0 2 36 TP36 1 0

14. TP14 0 2 37 TP37 0 1

15. TP15 0 11 38 TP38 0 4

16. TP16 0 2 39 TP39 0 4

17. TP17 0 1 40 TP40 0 3

18. TP18 0 1 41 TP41 0 4

19. TP19 0 2 42 TP42 0 1

20. TP20 3 8 43 TP43 0 3

21. TP21 0 5 44 TP44 0 4

22. TP22 0 10 45 TP45 0 1

23 TP23 0 6 46 TP46 0 2

94
評審 文化部(4)
文化部 國藝會(47)
國藝會

47 TP47 3 9

48 TP48 2 3

49 TP49 1 0

50 TP50 0 5

51 TP51 0 2

52 TP52 0 3

53 TP53 0 3

54 TP54 0 2

55 TP55 0 8

56 TP56 0 4

57 TP57 0 1

58 TP58 0 6

59 TP59 0 2

60 TP60 1 1

61 TP61 0 11

95
傳統戲劇(
傳統戲劇(曲)評審名單
評審 文化部(4)
文化部 國藝會(14)
國藝會

1. CP1 0 3

2. CP2 3 1

3. CP3 3 0

4. CP4 2 0

5. CP5 2 4

6. CP6 2 0

7. CP7 4 0

8. CP8 1 0

9. CP9 1 1

10. CP10 0 1

11. CP11 2 1

12. CP12 0 1

13. CP13 2 2

14. CP14 2 0

15. CP15 0 2

16. CP16 1 0

17. CP17 0 6

18. CP18 1 5

19. CP19 2 1

96
現代戲劇類評審名單
現代戲劇類評審名單
評審 文化部(4)
文化部 國藝會(14)
國藝會 評審 文化部(4)
文化部 國藝會(14)
國藝會

1. GP1 1 0 24 GP24 0 4

2. GP2 0 2 25 GP25 0 1

3. GP3 2 0 26 GP26 1 0

4. GP4 0 2 27 GP27 0 2

5. GP5 3 1 28 GP28 2 0

6. GP6 1 1 29 GP29 1 0

7. GP7 0 1 30 GP30 1 2

8. GP8 0 1 31 GP31 1 0

9. GP9 0 3 32 GP32 1 0

10. GP10 0 1 33 GP33 1 2

11. GP11 0 1 34 GP34 0 1

12. GP12 0 2 35 GP35 3 0

13. GP13 0 2 36 GP36 2 1

14. GP14 0 4 37 GP37 0 1

15. GP15 2 0

16. GP16 0 1

17. GP17 0 2

18. GP18 0 2

19. GP19 1 5

20. GP20 1 4

21. GP21 0 4

22. GP22 2 0

23. GP23 1 0

97
附錄四、
附錄四、訪談大綱

承辦人員
議題一:
議題一:針對評選會
承辦評審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聘請的依據為何?是否有審議遴選委員會或是評審名單一類的?
評審會結束後有無針對評審制度改革之檢討會?如何進行?
針對評審制度或評審委員是否有考核?
對於評審制度,認為評審名單公布是否會增加公平性?
議題二:
議題二:針對評選會評審內容
承辦單位,針對評選時,會提供什麼建議?給予任何意見?日否有年度的主題性或
是表演型態
承辦單位認為若團體或監督機關對評選結果有異議時,該如何解決?
評審委員
議題一:
題一:接任評審原因
為什麼接任評審之工作?
之前是否有擔任其他類型的評審?若有,心得為何?
在評審之前,對獎補助計畫有任何想像或看法嗎?
議題二:
議題二:審核前評審對於宗旨、
審核前評審對於宗旨、方向與組織結構了解情況
承辦單位是否在評審前說明獎補助畫的宗旨與目的?如果有,可否大致描述其宗
旨與目的?
在評審前,是否有與其他評審先討論出評審方向?如果有,評審的方向為何?
是否了解評審機制的組成與運作方式?
議題三:
議題三:評審流程
各階段評審的流程為何?
各階段評審審核的標準以及評審間的互動為何?(可以就某個補助計畫做舉例?)
有其他特別的流程或評審方式嗎?
議題四:
議題四:評審審核方式
審查時,除了規定的評審項目之外,評審針對申請書還會有哪些注意重點?
評審皆有其專精領域,請描述評審各自專長,在評審過程中分工方式或互補的狀
況?
評審所決定的補助金額是如何協調出來的?
評審過程中,是否有遇過任何困難或問題?若有請大致描述其原因?
議題五:
議題五:評議會結束後的看法與建議
對於評審結果應負的責任,以及如何負起評審責任有何看法?
評審是否有提出針對評審制度修改的意見?如何修改?

98
表演藝術團體

議題一:
議題一:參與評選原因
有參與過哪些性質的表演藝術評選?
公部門與私部門所辦理的評選會,最大的差別為何?
議題二:
議題二:評選前表演藝術團體對於宗旨、
評選前表演藝術團體對於宗旨、方向與組織結構了解情況
承辦單位是否在評選前說明獎補助畫的宗旨與目的?如果有,可否大致描述其
宗旨與目的?
在評選前,是否了解評審評選標準?
是否了解評審評選機制的組成與運作方式?
議題三:
議題三:評議會結束後的看法與建議
二、 表演藝術團體認為目前台灣表演藝術評審委員有何看法?
三、 對於評選會結果,評審標準及評審所給的建議有何看法?
四、 表演藝術團體是否對承辦單位的評審制度提出修改的意見?如何修改?
五、 表演藝術團體認為公佈評審名單是否增加公信力?
六、 若對評選結果有異議時,如何處理?
議題四:
議題四:參與評選對表演藝術團體的影響
有無獲得補助,是否會影響知名度與票房?
為了符合評選會評選標準,是否會因此影響演出內容?

9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