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特約通譯課程調查研究─以特約通譯角度

A Study on the Legal Interpreter Training Program—


Interpreters’ Perspectives

指導教授:陳子瑋博士
Advisor: Tze-Wei Chen, Ph.D.

杜慧玲
Hui-Ling Tu

中華民國 108 年 2 月
February, 2019
誌謝

行筆至此,在翻譯所的美麗時光即將劃下句點了。進入師大翻譯何其幸運,這

裡的師長無一不是翻譯領域的佼佼者,讓我時而羨慕,時而崇拜,更常兩者兼有。

能夠完成這本論文,首先謝謝指導老師陳子瑋教授。老師平易謙遜的外表,難

掩他在口譯領域的巨星風采。謝謝老師睿智的引導、溫暖的鼓勵,讓我得以在緊湊

的時間內完成論文。謝謝口試委員張中倩教授、陳雅齡教授,兩位老師是法庭通譯

的傳奇人物,也是這個領域的深耕者,不辭辛苦地協助司法跨越語言的藩籬。身為

司法體系的一員,我深為感激。

謝謝我的長官顏大和總長、郭文東主任,讓我能在公餘完成學業。謝謝南洋姐

妹會的慷慨協助,你們是這本論文的幕後推手。謝謝民三的伙伴,妳們的笑談和友

誼,總讓我忘記寫論文的痛苦。

謝謝我的好朋友。文婷的一句話讓我踏上這段旅程,瑜芳、秋萍、怡君、力菁

在每一個關鍵時刻義不容辭伸出援手,佳樺的口頭和行動不斷打氣,都讓我了解友

情的力量,足以讓人直奔終點。

謝謝心悌小組的姐妹,妳們每一個代禱,都可以換算成好幾頁的成果。

謝謝論文小組的 Anthea 和 Trevor。在五樓討論的身影、挑燈夜戰時的勵志小

語、相濡以沫的同甘共苦,點滴在心。嘿,我們真的挺過來了!

謝謝我親愛的家人。沒有你們,就沒有我。

最後,謝謝上主。祂是我的牧者,是永不止息的愛。

i
中文摘要

在法庭上遇到不通曉或不能使用法院所用之語言時,應免費備通譯協助之,乃

聯合國公約之重要精神。司法之公平公正,對於語言不通之當事人,若無通譯協助

即無法竟其功。我國自 2008 年起陸續採用法院特約通譯制度,並逐步提供特約通

譯訓練課程。然就課程是否充足、與特約通譯所重視或具備之通譯品質項目是否相

符,值得探究。本論文以量性研究方法,就通譯品質之語言能力、譯文與原文一致、

主動解釋語言或文化背景差異、角色中立、保密義務、法律知識、持續進修提升通

譯能力、專業外表等八個項目,以問卷方式,請司法特約通譯就各項目之重要程度、

自己具備程度及課程充足程度三個面向,利用五點量表選項表示意見。經以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Repeated measured ANOVA)及 LSD 事後比較法檢視後,發現受試者

在各項目平均數在三個面向間,差異相當顯著。另輔以質性訪談,深入了解受試者

期待課程調整之方向。最後,就量性分析結果及質性訪談內容進行歸納,對現行通

譯訓練課程提出建言。

關鍵字:特約通譯、通譯品質、法庭翻譯、培訓課程

ii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Bill of Human Rights, everyone charged with a criminal

offence has the minimum right to have the free assistance of an interpreter if he cannot

understand or speak the language used in court. Without court interpretation, justice could

not be served for the aforementioned party in the judicial system. Taiwan has adopted the

scheduled court interpretation system since 2008, and has gradually provided the training

program for court interpreters. However, whether the program is sufficient for court

interpreters and whether the program corresponds to the ability court interpreters value

or equip with are worth examining. This study adopted the quantitative method to analyze

eight items in court interpretation, including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the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the explanation for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role neutrality,

confidentiality, legal knowledge, continued refinement of court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appearance of a court interpreter. In a questionnaire, court interpreters were

asked to rate the eight items from three aspects—the importance, their abilit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and the training from the program—on the 5-point Likert Scale. Repeated

measured ANOVA and LSD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n of each item from the three aspects.

The court interpreters were also interviewed to further explore their expectation for the

adjustment to the program. Lastly, the study offers advice on the current program for court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results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Keywords: Court interpreter, quality of interpretation, training program

iii
目錄

中文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ii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2

1.3 研究方法及範圍 ........................................................................................................2

1.4 研究步驟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2.1 台灣司法通譯規範發展 ............................................................................................5

2.2 特約通譯訓練課程 ....................................................................................................8

2.3 翻譯品質項目之探討 ..............................................................................................12

2.3.1 口譯研究就翻譯品質提出之評估標準........................................................12

2.3.2 司法通譯倫理規範內容................................................................................15

2.4 我國司法特約通譯制度發展 ..................................................................................17

2.5 小結 18

iv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1

3.1. 研究架構 .................................................................................................................21

3.2. 研究對象 .................................................................................................................22

3.3. 問卷形成過程 .........................................................................................................23

3.3.1. 問卷架構.......................................................................................................23

3.3.2. 預測及專家審查...........................................................................................24

3.4. 問卷施測流程與受試者背景分析 .........................................................................26

第四章 問卷之敘述統計結果 .....................................................................................33

4.1 通譯品質項目「重要程度」之敘述統計結果 ......................................................33

4.2 通譯品質項目「自我具備程度」之敘述統計結果 ..............................................37

4.3 通譯品質項目「課程充足程度」之敘述統計結果 ..............................................41

4.4 小結 45

第五章 通譯品質項目之差異比較 .............................................................................47

5.1 各項目平均數差異比較 ..........................................................................................47

5.1.1 「(A)語言能力」平均數差異比較 ..............................................................47

5.1.2 「(B) 盡力使譯文與原文一致」平均數差異比較 ..................................49

5.1.3 「(C)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釋」平均

數差異比較 ..................................................................................................50

5.1.4 「(D)角色中立」平均數差異比較 ..............................................................53

v
5.1.5 「(E)保密義務」平均數差異比較 ..............................................................55

5.1.6 「(F)法律知識」平均數差異比較 ...............................................................56

5.1.7 「(G)持續進修提升通譯能力」平均數差異比較 ......................................58

5.1.8 「(H)專業外表」平均數差異比較 ............................................................60

5.1.9 小結................................................................................................................61

5.2 質性訪談整理 ..........................................................................................................62

5.2.1 對於「(A)語言能力」之課程建議 ..............................................................63

5.2.2 關於「(C)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釋」

的課程建議 ..................................................................................................66

5.2.3 關於「(F)法律知識」的課程建議 ...............................................................68

5.2.4 其他對於特約通譯使用者之建議................................................................7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73

6.1 結論 73

6.2 研究限制 ..............................................................................................................75

6.3 建議 76

參考文獻 .........................................................................................................................80

附錄一 問卷填寫同意書 .............................................................................................85

附錄二 本研究問卷 .....................................................................................................86

附錄三 訪談大綱 .........................................................................................................94

vi
表目錄

表 2-1-11 關於特約通譯培訓課程時數項目之規範....................................................10

表 3-1-12 本研究問卷所列司法特約通譯應具備之八個品質項目 .........................21

表 3-2-13 107 年各單位之司法特約通譯名冊名稱及所列人數 ..............................23

表 3-3-1-14 問卷各部分名稱及對應題號 ....................................................................24

表 3-3-2-15 各預測者填答時間 ....................................................................................25

表 4-1-16 通譯品質項目之重要程度選項次數分配表 ...............................................34

表 4-1-27 通譯品質項目重要程度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35

表 4-1-38 各項目重要程度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 ................................35

表 4-1-49 各項目重要程度之 LSD 事後比較結果 ......................................................36

表 4-2-110 通譯品質項目之自我具備程度選項次數分配表......................................38

表 4-2-211 通譯品質項目之自我具備程度之平均數及標準差...................................39

表 4-2-312 各項目自我具備程度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 ......................39

表 4-2-413 各項目自我備具備程度之 LSD 事後比較結果 ........................................40

表 4-3-114 通譯品質項目課程之充足程度選項次數分配表......................................42

表 4-3-215 通譯品質項目課程充足程度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43

表 4-3-316 各項目課程充足程度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 ......................43

表 4-3-417 各項目課程充足程度之 LSD 事後比較結果 ............................................44

vii
表 5-1-1-118 項目「(A)語言能力」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描述性統計 ......47

表 5-1-1-219 項目「(A)語言能力」之受試者內效應項的檢定..................................47

表 5-1-1-320 項目「(A)語言能力」之 LSD 事後比較法結果 ....................................48

表 5-1-2-121 項目「(B)盡力使譯文與原文一致」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描述

性統計 ..........................................................................................................49

表 5-1-2-222 項目「(B)盡力使譯文與原文一致」之受試者內效應項的檢定 ..........49

表 5-1-2-323 項目「(B)盡力使譯文與原文一致」之 LSD 事後比較法結果 ............50

表 5-1-3-124 項目「(C)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

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描述性統計 ......................................51

表 5-1-3-225 項目「(C)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

釋」之受試者內效應項的檢定 ..................................................................51

表 5-1-3-326 項目「(C)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

釋」之 LSD 事後比較法結果整理 ............................................................52

表 5-1-4-127 項目「(D)角色中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描述性統計......54

表 5-1-4-228 項目「(D)角色中立」之受試者內效應項的檢定..................................54

表 5-1-4-329 項目「(D)角色中立」之 LSD 事後比較法結果整理 ............................54

表 5-1-5-130 項目「(E)保密義務」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描述性統計 ......55

表 5-1-5-231 項目「(E)保密義務」之受試者內效應項的檢定 ..................................56

表 5-1-5-332 項目「(E)保密義務」之 LSD 事後比較法結果整理 ............................56

viii
表 5-1-6-133 項目「(F)法律知識」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描述性統計 ......57

表 5-1-6-234 項目「(F)法律知識(包法律術語)」之受試者內效應項的檢定 ........57

表 5-1-6-335 項目「(F)法律知識」之 LSD 事後比較法結果整理 ............................57

表 5-1-7-136 項目「(G)持續進修提升通譯能力」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描述

性統計 ..........................................................................................................58

表 5-1-7-237 項目「(G)持續進修提通昇譯能力」之受試者內效應項的檢定 .........59

表 5-1-7-338 項目「(G)持續進修提升通譯能力」之 LSD 事後比較法結果整理....59

表 5-1-8-139 項目「(H)專業外表」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描述性統計 .....60

表 5-1-8-240 項目「(H)專業外表」之受試者內效應項的檢定 .................................60

表 5-1-8-341 項目「(H)專業外表」LSD 事後比較法結果整理.................................60

表 5-1-9-142 通譯品質項目在重要程度、自己具備程度及課程充足程度三個面向差

異彙整表 ......................................................................................................61

表 5-2-143 各受訪者擔任特約通譯之語言別及年資 ..................................................63

ix
圖目錄

圖 3-4-11 受試者母語語種統計.....................................................................................27

圖 3-4-22 受訪者擔任通譯語種統計 ...........................................................................28

圖 3-4-33 受試者年齡分布 ...........................................................................................29

圖 3-4-44 受試者取得特約通譯資格前之翻譯年資 ...................................................29

圖 3-4-55 受試者取得特約通譯後之通譯年資 ...........................................................30

圖 3-4-66 受訪者取得特約通譯資格後實際擔任通譯次數 .......................................30

圖 6-1-17 八項通譯品質項目在各面向平均數間之關係 ...........................................74

x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1976 年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第 14 條第 1 項規定:「人人在法院或法庭之前,悉屬平等;任何
人受刑事控告或因其權利義務涉訟須予判定時,應有權受獨立無私之法定管轄法
庭公正公開審問。」同項第 7 款更明定:「如不通曉或不能使用法院所用之語言,
應免費為備通譯協助之」
。上開規定非但顯示各國對司法公平公正之重視,更突顯
出語言不通曉或不能使用之被告,若無通譯協助即無法竟其功之基本需求。

我國法院組織法於民國 21 年 10 月 28 日公布,第 50 條關於通譯之設置規定:


「法院為通譯之必要,除臨時指定者外,得置通譯,委任。」第 75 條規定:
「訴訟
當事人及證人、鑑定人等,如有不通中國語言者,由通譯傳譯之;其有不通推事所
用語言者亦同。」可見當時通譯尚非應設員額,由法院視情形決定是否設置通譯。
嗣法院組織法於 78 年全面修法時,始將通譯列為各級法院之應設員額,並就其職
務內容修正如第 98 條:
「訴訟當事人、證人、鑑定人及其他有關係之人,如有不通
國語者,由通譯傳譯之,其為聾啞之人,亦同。」

然而,實務上通譯在法院負責之業務,多以協助開庭程序等庶務及一般行政業
務為主,真正由進行傳譯工作之比例相對較低,且語言別亦以閩南語、客家語等本
國方言,及英語、手語為主,其他語言種類付之闕如。嗣於民國 99 年間,數民間
團體因現行通譯制度不全,已無法保障不諳國語者之訴訟權利,赴監察院陳情,監
察院即展開調查並於 101 年提案糾正。司法院乃於 102 年 10 月 25 日訂定「使用
通譯作業規定」
,明定法院於審理案件需用通譯時,宜先選任現職通譯,於現職通
譯不適宜或不敷應用時,得選任特約通譯(第 4 條),復將前於 97 年 7 月 1 日起
施行之智慧財產法院特約通譯約聘辦法條文加以修訂,並更名為「法院特約通譯約
聘辦法」,於 104 年 5 月 8 日修正發布。

法庭通譯屬社區口譯之一種,且須具備一定程度之法律知識,故法院特約通譯
約聘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特約通譯之教育訓練課程及時數包括法院業務簡介
二小時(第 1 款)
、法律常識六小時(第 2 款)
、各類審理程序或相關程序概要十小
1
時(第 3 款)及傳譯之專業技能及倫理責任四小時(第 4 款)
。第 7 條並規定法官
學院應定期辦理特約通譯備選人之教育訓練。

由上述司法通譯之發展簡歷可看出,我國司法制度已從早期對於通譯未甚重
視,發展到目前以特約通譯形式,對實際擔任司法通譯者為測試、訓練及核發證書,
當可認為係特約通譯專業化過程特徵之一。然而,如何確保並持續提升特約通譯品
質,實有賴各種不同機制相互配合,其中,教育訓練為相當關鍵之一環。尤以司法
通譯翻譯內容涉及法律領域,常需使用法律特殊用語並配合法院特定程序,因此,
如何確認特約通譯對於受訓內容之需求,並據之安排規劃適當的訓練課程,至為重
要。

自 104 年司法院明定法院特約通譯約聘辦法並提供教育訓練課程,迄今已三
年有餘,其訓練之成效如何、是否確實符合通譯人員之需求,值得進行調查分析。
是以,本研究擬以問卷方式,調查司法特約通譯認為目前提供之訓練課程,就通譯
品質之各項目是否均已提供足夠訓練,抑或尚有缺乏之處。

1.2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本論文研究目的在於探討目前特約通譯訓練課程對於提升特約通譯品質是否
已提供足夠訓練。研究問題包括:

1. 調查特約通譯對於通譯品質各項目重要程度之看法。

2. 調查特約通譯對於自己就通譯品質各項目具備程度之評估。

3. 瞭解特約通譯參與通譯訓練課程之情形。

4. 調查特約通譯對於通譯品質各項目訓練課程充足程度之意見。

1.3 研究方法及範圍

欲了解司法特約通譯訓練課程之成效如何,有多種角度可以觀察,諸如詢問通
譯本人即服務提供者之意見、詢問院檢及律師等使用者端之意見、詢問當事人即原
被告或證人等接受翻譯服務者端之意見、抑或由客觀第三人從旁觀察特約通譯於
整個訴訟程序中之表現及使用情形等。本研究擬直接以特約通譯訓練課程之參加

2
者,亦即司法特約通譯人員本身做為研究對象,並採取問卷調查法,以問卷詢問司
法特約通譯自身之經驗及主觀認知。

問卷設計上,先參照過去文獻內容,整理歸納出司法通譯應具備品質之八個項
目,分別為: (A)語言能力、(B)譯文與原文一致、(C)發現因不同文化背景產生差
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釋、(D)角色中立、(E)保密義務、(F)法律知識、(G)持續進
修提升通譯能力、(H)注意專業外表(如衣著、言行舉止等)等,並請受訪者勾選
其認為各項目之重要程度,以了解通譯認為各項特質之重要性。其次,請受訪者就
八個項目分別自我評估其具備之程度,以確認通譯自認已具備及尚需加強訓練之
項目有哪些。接著,請受訪者評估現有課程就該八個項目是否已提供足夠訓練,抑
或仍有缺乏。

然而,特約通譯實際在法庭上執行翻譯業務時,亦可能遇到上開八個項目無法
涵蓋之難題或困擾,而這些困難之處或亦可成為規劃通譯訓練課程時之參考方向,
因此,問卷最後一部分並設計數開放式問題供受訪填寫,希望以此自由作答之方式,
讓受訪者更充份表達自己的看法與需求,不至受限於選擇題的框架。

為能更深入了解受訪者對目前訓練課程之看法及實際需求,本研究輔以質性
訪談。問卷末端告知受訪者本研究將進行訪談,請願意接受訪談者留下姓名及聯絡
資訊,以便聯絡安排後續訪談事宜。希望能在問卷統計分析完成後,藉由進一步個
別訪談之方式,更深入了解司法特約通譯對於現有訓練課程成效之想法,釐清問卷
統計結果可能產生之疑問,並藉此方式得悉特通譯對現行制度之具體建言。

1.4 研究步驟

本研究動機源自於對司法特約通譯編制演進過程及實際使用現狀之觀察,認
知到通譯制度是否妥適發揮作用,與通譯訓練課程安排息息相關,並因此確立研究
目的,亦即司法特約通譯訓練課程對於提升特約通譯品質是否提供足夠之訓練。為
使問題更臻明確,並適合進行後續統計分析,擬先整理出通譯品質內容之項目後,
以五點量表請受訪者就各項目勾選其認為重要性程度(即問卷第二部分第 13-14
題)
,藉此確立特約通譯人員心目中最重要的品質項目包括為何。再請受訪者評估
自己各項目具備之程度(即問卷第三部分第 15-16 題)
,並根據此自我評估之結果,

3
與前項重要性程度之統計結果互為比較,以確認受訪者認為重要但自己仍未具備
或程度不足之項目為何。最後,再請受訪者對於現行課程就各項目安排訓練之充足
程度為勾選(即問卷第五部分第 24-25 題 )
,並將其統計結果與前開受訪者認為重
要且自己尚有不足之項目再為比較,藉此判斷現行訓練課程對於通譯品質各項目
之充足程度為何。

就通譯品質項目之整理,擬先閱讀探討通譯品質內容之文獻以歸納整理通譯
品質之主要項目後,再編製問卷。由於通譯品質內容包含哪些項目,已多有文獻對
各種型態之翻譯為探討,諸如會議口議、社區口譯等,故本研究試由既有文獻所討
論之各項通譯品質項目加以彙整,並萃取其中與司法通譯性質為相關之項目,作為
問卷問題設計之依據。又為免項目分類過度細緻繁瑣,致受訪者填寫時產生困惑,
故彙整時乃儘量將性質上較為相近之項目統合為一,以便受訪者可清楚看出各項
目所指意含及與其他項目間之區別。

問卷編製完成後,即交由專家學者進行審定,並依據審定意見修改問卷。其後,
再進行問卷預測、修改,正式問卷定稿,並於法官學院特約通譯訓練課程時,發放
問卷予有意願參與研究之特約通譯人員填寫,於收回後進行統計分析,並安排個人
訪談,最後歸納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介紹台灣司法通譯規範之發展、目前對於司法通譯之培訓單位,以及關於通
譯品質之項目。

2.1 台灣司法通譯規範發展

關於司法通譯設置之規範,法院組織法於民國 21 年 10 月 28 日公布時,第 50
條即明定:
「法院為通譯之必要,除臨時指定者外,得置通譯,委任。」可知當時
通譯尚非屬應設員額,由法院視情形決定是否設置通譯,並規定其官等為委任。同
法第 75 條並闡明通譯職務內容:
「訴訟當事人及證人、鑑定人等,如有不通中國語
言者,由通譯傳譯之;其有不通推事所用語言者亦同。」於 34 年 12 月 29 日修法
時,就通譯之官等為調整為「衝要地方之法院」,其通譯得為薦任。69 年 6 月 10
日法院組織修法改為審檢分隸,各級檢察機關辦理檢察事務,亦有通譯之必要,故
第 50 條修正增列檢察機關:「各級法院及分院與檢察機關為通譯之必要,除臨時
指定者外,得置通譯,委任。但衝要地方之法院及檢察機關,其通譯得為薦任。」
關於院檢設置通譯之規定自此分別明定。

78 年 12 月 8 日法院組織法再次全面修正,並將通譯列為各級法院及檢察署之
應設員額,第 23 條第 1 項前段明定:
「地方法院置通譯,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
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八職等」,第 39 條、53 條及 70 條並分別就高等法院及其分
院、最高法院及各審級檢察署為規定,其職務內容並修正如第 98 條:「訴訟當事
人、證人、鑑定人及其他有關係之人,如有不通國語者,由通譯傳譯之,其為聾啞
之人,亦同。」嗣於 94 年 5 月 20 日修法時,就通譯之職等為調整,職務內容未變
動。

然而,通譯雖列為法院應設員額,惟並非每日均有需要傳譯之案件,故通譯之
日常工作內容亦摻雜一般行政事務,在法庭無需通譯時,即以協助開庭程序順暢為
主,諸如提示卷證、操作法庭設備等庶務。又通譯協助傳譯之語種,主要為閩南語、
客語、英語及本國其他方言。隨著法庭對於其他語種通譯人才之需求日益增加,現
有語種顯已無法滿足法庭需求,實有另延請傳譯人才擔任通譯之必要。

5
為解決通譯人才不足之窘境,司法院於 95 年 4 月 21 訂定發布「高等法院及
其分院建置特約通譯名冊及日費旅費報酬支給要點」,第 2 點規定:
「高等法院及
其分院(以下簡稱法院)應主動延攬通曉手語、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英語、
日語、韓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越南語、印尼語、泰語、菲律賓
語、柬埔寨語或其他國語言一種以上,並能用國語傳譯上述語言之人,列為特約通
譯備選人。」而就智慧財產法院,依 96 年 3 月 28 日制定公布之智慧財產法院組
織法第 19 第 3 項之規定:
「智慧財產法院因傳譯之需要,得逐案約聘特約通譯;其
約聘辦法,由司法院定之。」司法院乃另於 97 年 3 月 14 訂定「智慧財產法院特約
,該辦法第 2 條規定:
通譯約聘辦法」 「智慧財產法院因法庭傳譯需要,為利逐案約
聘特約通譯,應主動延攬通曉手語、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英語、日語、韓語、
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越南語、印尼語、泰語、菲律賓語、柬埔寨語
或其他國語言一種以上,並能用國語傳譯上述語言之人,列為特約通譯備選人,並
建置名冊。」此辦法並於智慧財產法院組織法施行之日一併施行。

法務部亦於 98 年 4 月 13 日函頒「高等法院及其分院檢察署建置特約通譯名
冊及日費旅費報酬支給要點」,其總說明並指出:「為使高等法院及其分院檢察署
建立通譯人才庫有法規加以規範,以強化檢察機關通譯人才之陣容,確保各級法院
檢察署傳譯工作之品質,爰訂定本要點,使各級法院檢察署檢察官辦理案件需用通
譯時,便於遴選熟諳各種語言人員到場傳譯,以保障不通國語人士、聾啞人之權益,
提升檢察工作傳譯之水準,並可補各級法院檢察署現職通譯之不足,滿足檢察官辦
理案件各種語言之需求,確保證據之完整與正確,使法院能獲致正確裁判,保障人
權。」該要點第 2 點第 1 項明定:「高等法院及其分院檢察署應延攬各種語文人
才,列為特約通譯備選人。」亦即以高等法院及其分院檢察署為人才資料庫之建置
機關,同點第 2 項並列舉特約通譯備選人所需通曉語文之種類。至此,延攬特約通
譯儼然成為法院及檢察署解決欠缺通譯人才困境之方式。

然而,即使司法院及法務部已另訂立上開要點及辦法,通譯人才仍時有不足,
對於不諳中文之當事人保護不甚周全。99 年 6 月 9 日,數民間團體赴監察院陳訴
現行通譯制度之缺失,監察院因此展開調查,並於 101 年 4 月 11 日審議通過提案
糾正檢送調查報告函請司法院、行政院等機關,促請就此缺失檢討改進(沈美真、
李炳南、楊美玲,監察院司法通譯案調查報告,2012)。司法院乃於 102 年 10 月
6
25 日訂定「法院使用通譯作業規定」
,其第 2 點規定:
「本作業規定適用於當事人、
證人、鑑定人或其他關係人為聾啞人或不通曉國語人士之案件。本作業規定所稱通
譯,除另有規定外,指法院現職通譯及特約通譯。」法務部亦於同年 11 月 21 日訂
,第 2 點規定:
定「檢察機關辦理刑事案件使用通譯應行注意事項」 「本注意事項適
用於被告、告訴人、告發人、證人、鑑定人或其他關係人為聾啞或不通曉國語人士
之案件。本注意事項所稱通譯,指檢察機關現職通譯、特約通譯及其他經檢察官選
任執行通譯職務之人。」兩者均明文將特約通譯納入適用範圍。至於選任之程序,
並分別訂於第 4 點第 1 項:
「法院於審理案件需用通譯時,宜先選任現職通譯,於
現職通譯不適宜或不敷應用時,得選任特約通譯。」
、「檢察官辦理刑事案件需用通
譯時,應於現職通譯不適宜或不敷應用時,始得選任特約通譯。」明定於現職通譯
不適宜或不敷應用時,得選任特約通譯進行傳譯。

嗣法院組織法於 104 年 1 月 20 日修正,增列第 23 條第 4 項:


「地方法院因傳
譯需要,應逐案約聘原住民族或其他各種語言之特約通譯;其約聘辦法,由司法院
定之。」其立法理由敘明:
「因地方法院目前編制之通譯並無法因應原住民族案件
及日漸增多的涉外案件,為地方法院傳譯所需,爰原條文增訂第四項規定,應逐案
約聘原住民族或其他各種語言之特約通譯,其約聘辦法由司法院定之。」並於第 39
條第 3 項、第 53 條第 3 項分別增列高等法院及其分院、最高法院準用規定。此次
修法明文訂定特約通譯之約聘依據,成為特約通譯在法院組織上之法源依據。

為配合法院組織法之修正,司法院於 104 年 5 月 8 日另發布「法院特約通譯


約聘辦法」
,將原有之「智慧財產法院特約通譯約聘辦法」
、「高等法院及其分院暨
高等行政法院特約通譯約聘要點」等規範內容一併統整於本辦法,並將適用範圍擴
及各法院。其修正總說明指出:「為提升傳譯品質,強化法院對特約通譯之考核,
有增設民眾對通譯傳譯情形意見反應機制之必要;另就特約通譯有違反倫理規範
或其他不適任情事時,其處置與處理權責事宜,亦應明確規範。再者,個別特約通
譯同一日於同一法院傳譯之件次須予限制,以維護傳譯品質,並因應實務運作,修
正有關教育訓練課程及旅費支給等規定。爰於通盤檢討後,修正本辦法相關規定。」
此辦法將各法院約聘之特約通譯納入一併規範,並增列其授權依據、訓練課程及辦
理單位、通譯費用標準及違規處理等重要事項。司法特約通譯之建置略具雛形,並
有明確法源依據。
7
2.2 特約通譯訓練課程

關於法院及檢察署聘請特約通譯之發展過程曾發布多次規範,就訓練課程之規
定亦有變更,茲整理分述如下,就規範之修正不涉及訓練課程者,則未予列入。另
為易於對照比較,並將訓練課程之規定以表 2-2-1 整理其內容,列於本節之末「小
結」處。

1.「高等法院及其分院建置特約通譯名冊及日費旅費報酬支給要點」之規定

依 95 年 4 月 21 日司法院發布之「高等法院及其分院建置特約通譯名冊及日
費旅費報酬支給要點」第 5 點第 1 項規定:
「法院應對特約通譯備選人辦理法律教
育講習,課程及時數如下:
(一)法院業務簡介二小時。
(二)法律常識六小時。
(三)
(四)傳譯之倫理責任二小時。第 6 點並
各類審理程序或相關程序概要十二小時。
規定:完成教育訓練合格者,法院發給二年任期之特約通譯聘書。法院對於特約通
譯每二年至少辦理在職教育訓練一次。」依該規定,特約通譯需接受 22 小時的法
律教育講習,於完成教育訓練合格後,取得 2 年之特約通譯聘書。觀諸課程內容,
除傳譯之倫理責任 2 小時外,均為法律相關課程,就翻譯本身之訓練,付之闕如。

該要點於 103 年 10 月 15 日修正時,名稱修正為「高等法院及其分院暨高等


,就教育訓練之課程、時數之規定由原第 5 點變更點
行政法院特約通譯約聘要點」
次為第 4 點,內容並修正為:
「(一)法院業務簡介二小時。
(二)法律常識六小時。
(三)各類審理程序或相關程序概要十小時。
(四)傳譯之專業技能及倫理責任四
小時。」其總時數仍為 22 小時,僅第(三)款課程減少 2 小時,挪至第(四)款
課程,修正說明指出,時數部分因司法院已訂定法院通譯倫理規範,亟有宣導之必
要,爰酌予調整,以資因應。

嗣司法院於 104 年 5 月 8 日修正發布法院特約通譯約聘辦法,故之後關於特


約通譯之訓練課程均依該辦法規定行之。

2. 「智慧財產法院特約通譯約聘辦法」之規定

依 97 年 3 月 14 日司法院發布之「智慧財產法院特約通譯約聘辦法」第 4 條
規定:
「前條申請經書面審查通過者,由智慧財產法院統一辦理教育訓練,其課程
及時數如下:一、法院業務簡介二小時。二、智慧財產法律常識六小時。三、各類
8
審理程序或相關程序概要十二小時。四、傳譯之倫理責任二小時。」觀其訓練課程
總時數亦為 22 小時,且項目與「高等法院及其分院建置特約通譯名冊及日費旅費
報酬支給要點」規範內容幾近相同。

該辦法於 103 年 10 月 15 日修正發布,第 4 條第 2 項修正為:


「教育訓練之課
程及時數如下:一、法院業務簡介二小時。二、智慧財產法律常識六小時。三、各
類審理程序或相關程序概要十小時。四、傳譯之倫理責任四小時。」其訓練之總時
數同為 22 小時,僅第(三)款課程減少 2 小時,挪至第(四)款課程,修正說明
同為司法院已訂定法院通譯倫理規範,亟有宣導之必要,爰酌予調整。104 年 5 月
8 日司法院修正發布「法院特約通譯約聘辦法」後,原智慧財產法院特約通譯約聘
辦法亦一併失效,統一適用法院特約通譯約聘辦法之規定。

3. 「法院特約通譯約聘辦法」之規定

104 年 5 月 8 日發布之「法院特約通譯約聘辦法」第 5 條第 2、3 項規定:


「教
育訓練之課程及時數如下:一、法院業務簡介二小時。二、法律常識六小時。三、
各類審理程序或相關程序概要十小時。四、傳譯之專業技能及倫理責任四小時。
(第
2 項)建置法院得視需要,增加教育訓練之課程及時數。
(第 3 項)」其總時數仍為
22 小時,並未變更,然課程內容則增列「傳譯之專業技能」項目,並與傳譯倫理
責任共計 4 小時。該辦法說明欄並指出:
「…修正第二項第二款之教育訓練課程名
稱,使之不限於特定類別法律,各建置法院於辦理教育訓練時,得就該課程自行安
排適當內容,以符實際需求。」又第 7 條規定:
「法官學院應定期辦理特約通譯備
選人之教育訓練,辦理方式由法官學院定之;建置法院亦得視需要,適時辦理之。」
明定法官學院應定期辦理特約通譯備選人之教育訓練,亦即各法院之特約通譯訓
練課程,由法官學院負責定期辦理。

4.「高等法院及其分院檢察署建置特約通譯名冊及日費旅費報酬支給要點」之規定

98 年 4 月 13 日訂定之「高等法院及其分院檢察署建置特約通譯名冊及日費旅
費報酬支給要點」第 5 點規定:
「檢察署應對特約通譯備選人辦理講習,課程及時
數如下:
(一)檢察業務簡介一小時。
(二)法律常識及偵查程序概要二小時。
(三)
(第 1 項)檢察署得視需要,增加講習之課程及時數,並
傳譯之倫理責任一小時。

9
得於講習前測試備選人之國語程度,經測試合格者,始准參加講習。(第 2 項)依
第三點第一項第二款或第五款遴聘之特約通譯,不適用前二項之規定。」由該規定
可知,檢察署之特約通譯講習訓練係由檢察署負責辦理,且其講習課程總時數僅 4
小時,遠較前述其他規範為低。又其說明欄表示:
「…三、依第三點第一項第二款
遴選之特約通譯為大學教師,為對其身分、地位與學識表示尊重,宜准予免參加講
習;又依同點第五款遴聘之特約通譯,因已參加其他政府機關或機構所舉辦之訓練
或講習,自無須於聘任期間重複參加講習,以減省行政資源,爰為第三項規定。」
故對於業經其他政府機關或機構遴選為特約通譯者,得免重複受訓。

本要點於 106 年 7 月 31 日修正,第 5 點第 1 項修正為:「檢察署應對特約通


譯備選人辦理講習,課程及時數如下:
(一)檢察業務簡介二小時。
(二)法律常識
三小時。
(三)偵查程序概要三小時。
(四)傳譯之專業技能二小時。
(五)傳譯之
倫理責任二小時。」其總時數提高至 12 小時,且課程內容亦亦增加傳譯專業技能。
惟與前述「法院特約通譯約聘辦法」相較,總時數仍較低。

5. 小結

茲將上開規定內容整理如表 2-1-1 所示:

表 2-1-11 關於特約通譯培訓課程時數項目之規範

名稱 修正/發布年月日
(發布年月日) 條號及內容
1. 高等法院及其分院 95 年 4 月 21 日 103 年 10 月 15 日
建置特約通譯名冊 第 5 點第 1 項:法院應對特約 第 4 點第 2 項:教育訓練之課
及日費旅費報酬支 通譯備選人辦理法律教育講 程及時數如下:
給要點 習,課程及時數如下: 一、法院業務簡介二小時。
(已於 104 年 5 月 8 日 一、法院業務簡介二小時。 二、法律常識六小時。
廢止) 二、法律常識六小時。 三、各類審理程序或相關程序
三、各類審理程序或相關程序 概要十小時。
概要十二小時。 四、傳譯之專業技能及倫理責
四、傳譯之倫理責任二小時。 任四小時。

10
2. 智慧財產法院特約 97 年 3 月 14 日 103 年 10 月 15 日
通譯約聘辦法 第 4 條第 1 項:前條申請經書 第 4 條第 2 項:教育訓練之課
(已於 104 年 5 月 8 日 面審查通過者,由智慧財產法 程及時數如下:
廢止) 院統一辦理教育訓練,其課程 一、法院業務簡介二小時。
及時數如下: 二、智慧財產法律常識六小
一、法院業務簡介二小時。 時。
二、智慧財產法律常識六小 三、各類審理程序或相關程序
時。 概要十小時。
三、各類審理程序或相關程序 四、傳譯之倫理責任四小時。
概要十二小時。
四、傳譯之倫理責任二小時。
3. 法 院 特 約 通 譯 約 聘 104 年 5 月 8 日 106 年 8 月 31 日
辦法 (即現行規定) 本項內容未修正。
第 5 條第 2 項:教育訓練之課
程及時數如下:
一、法院業務簡介二小時。
二、法律常識六小時。
三、各類審理程序或相關程序
概要十小時。
四、傳譯之專業技能及倫理責
任四小時。
4. 高 等 法 院 及 其 分 院 98 年 4 月 13 日 106 年 7 月 31 日(現行規定)
檢察署建置特約通 第 5 點第 1 項:檢察署應對特 第 5 點第 1 項:檢察署應對特
譯名冊及日費旅費 約通譯備選人辦理講習,課程 約通譯備選人辦理講習,課程
報酬支給要點 及時數如下: 及時數如下:
一、檢察業務簡介一小時。 一、 檢察業務簡介二小時。
二、法律常識及偵查程序概要 二、 法律常識三小時。
二小時。 三、 偵查程序概要三小時。
三、傳譯之倫理責任一小時。 四、 傳譯之專業技能二小時。
五、傳譯之倫理責任二小時。
(107 年 10 月 5 日就本項內容
未修正)

由上表可知,依現行規定,法院及檢察署提之特約通譯訓練課程總時數分別為
22 小時及 12 小時,且課程內容多以機關業務、法律及程序規定為主,至於翻譯技
能、倫理責任之課程,合計均只有 4 小時。

11
2.3 翻譯品質項目之探討

2.3.1 口譯研究就翻譯品質提出之評估標準

法庭通譯屬於社區口譯的一種(Mikkelson,2013;Hale,2007;Favaron & Merlini,


2003;Pöchhacker,1999)
,而社區口譯範圍甚廣,其主要工作內容為移民事務、醫
療、司法以及其他公共事務之口譯。若與會議口譯相較,社區口譯之對話模式多為
面對面對談,對話雙方互動較會議口譯為頻繁;對話雙方母語的譯文比例較接近,
譯者需在兩種語言間不斷來回;對話雙方語域變化較會議口譯為大;譯者亦較可能
掌握溝通事件的進度(陳子瑋,2011)。社區口譯中,法庭通譯時常會面臨程序複
雜、譯文準確之難度高、對話雙方態度相差大、對法庭通譯角色有不同期待、通譯
在法庭內之位置、法院對譯文品質無力掌控、對跨文化差異是否應主動解釋等不同
面向的挑戰(Rosenberg, Seller &Leanza,2008;Morris,1999)。

雖然法庭通譯困難度顯而易見,然早期並未要求從事法庭通譯者必須接受職
前訓練,法庭通譯之報酬相對為低,關於此領域之研究也甚少。近二十年來,司法
界對於法庭通譯日益重視,以美國為例,自 1991 年起,當事人於司法程序中得使
用自己通曉之語言,已成為公平審判的必要條件之一。美國司法部更要求全國各審
級之法院於所有聽審期日時,對於有高度語言服務需求者都必須有能力提供翻譯
(González, Vásquez, & Mikkelson, 1991)。與翻譯有關之研究亦日漸增加,以往認
為只要具雙語背景即可擔任口譯員之觀念已逐漸改變,如何提供翻譯教育訓練課
程之議題亦漸受重視。

在歐洲,1970 年間 Seleskovitch 在法國巴黎第三大學之高等翻譯學校(École


Supérieure d’Interprètes et de Traducteurs《ESIT》, Université Paris 3 Sorbonne Nouvelle)
設立法國第一個翻譯博士課程。身為國際口譯員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ers,AIIC)會員的她大力鼓勵口譯員從事會議口譯之研究,為
日後翻譯研究奠定基礎。1990 年代後,關於口譯之研究日增,範圍亦從會議口譯
擴張到公共服務口譯(public service interpreting)
,法庭通譯即屬其一。而法庭通譯
時常面臨訴訟程序中來自各方不同期待所生之衝突,且通譯本身往往與弱勢當事
人來自同一族群,譯者的忠實義務、倫理守則等亦成為研究的重點(Gile,2009)

12
時至今日,口譯研究已從早期僅著重會議口譯發展至現今及於各種專業領域口譯
及社會服務口譯。

隨著口譯研究的發展,如何評估口譯品質也成為學者關注的課題。口譯品質應
如何評估、由何人進行評估、評估的項目包括哪些、評估的客體為何,都是研究者
探討的議題。Bühler 曾於 1986 年就此進行研究(Bühler,1986)
,嘗試建立一套口
譯品質評估的標準。Bühler 選擇以 AIIC 會員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請口譯員就問
卷所列 15 個關於口譯品質項目之重要性為何,分別評分。經統計 47 份有效問卷
之結果後發現,受試者認為很重要的前 8 個項目依序為:與原文一致(sense
consistency with original message) 、邏輯連貫(logical cohesion of utterance)
(96%)
、專用語正確(use of correct terminology)(49%)、譯文順暢(fluency of
(83%)
delivery) 、文法正確(correct grammatical usage)
(49%) (48%)
、完整性(completeness
of interpretation)
(47%)
、聲音悅耳(pleasant voice)
(28%)及口音道地(native accent)
(23%)。此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受試者均認為「與原文一致」及「邏輯連貫」兩項
目很重要,且比例明顯高於其他 6 個項目。其他分數較低之項目則包括信賴度
(reliability) 、衣著合宜(pleasant appearance)
、舉措合宜(poise) 、風格適當(use
of appropriate style )、 充 份 準 備 會 議 文 件 ( thorough preparation of conference
documents)等。

Kurz 於 1989 年亦就上開 Bühler 問卷結果中,受試者認為較重要的 8 個項目


進行問卷調查(Kurz 1989)
,調查對象由口譯員轉換為會議參加者即口譯服務之使
用者,請使用者就該 8 個項目重要性為評分。經統計 129 份有效問卷後,發現分數
最高之前兩項目與 Bühler 之研究結果均相同,亦即「與原文一致性」及「邏輯連
,顯示不論是口譯員及口譯服務使用者,均認為此兩項目係 8 個翻譯品質項目
貫」
中最重要的項目。不過,整體而言,使用者認為各項目重要性之平均分數均低於口
譯員。此差異可能源自譯者基於自我要求,對於翻譯品質之項目更為重視(AIIC,
2008)

為了探討口譯品質項目及其重要程度為何,許多研究均就此議題進行問卷調
查,提出各式不同的項目予受試者評比,並對於不同群組之受試者進行測試。

Pöchhacker 於 2000 年曾對醫護人員、社工及兒童照護諮商師等口譯服務使用

13
者調查其對於口譯品質及口譯員角色之看法(Pöchhacker,2000,引自 Pöchhacker,
2001),並提供語言及文化能力(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ompetence)、教育水平
(general education)、專門知識(specialized knowledge)、口譯訓練(training in
interpreting)
、嚴守中立(strictly neutral behavior)
、超然(discreteness)及保密義務
(confidentiality)等總共十個項目,以三點量表請受試者對各項目之重要性為評分。
在 629 份收回之問卷中,多數受試者評分為「非常重要」的項目,只有超然及保密
義務兩者。此與前述調查受試者一致認為「與原文一致性」及「邏輯連貫」最為重
要之結果,截然不同。此外,該次調查中亦詢問受試者對口譯員角色之看法,有三
分之二的受試者認為解釋並摘要訊息內容,亦為口譯者之任務;62%的受試者並希
望口譯員能解釋文化差異。護理人員比醫生更期待口譯員擔任較廣的角色,而社工
人員更可以接受口譯員同時擔任文化中介者(cultural mediator)。

Kadric 亦曾於 2000 年以問卷調查維也納法官對於法庭通譯品質及其任務之看


法(Kadric,2000,轉引自 Pöchhacker 2001)
。133 份回覆之問卷顯示,法官認為最
重要之品質項目為翻譯技巧(interpreting skills),次重要者為語言及文化能力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ompetence)
,並認為此兩者重要性遠高於「基本法律知識」
與「法院組織及程序」兩個項目。此結果亦與前述問卷調查結果相異,而當問及法
庭通譯之任務為何時,法官的態度並未如之前文獻所述偏向保守,而係可以接受對
訊息為摘要(46%)
、簡化法官所述內容(63%)
、解釋法律語言(72%)
、甚至可以
代法官敘述制式問題及警示語(72%)。高達 85%的法官更期待法庭通譯可以替法
院解釋文化意涵(cultural references)。

由上可知,通譯品質之評估標準究包含哪些項目,往往因受試對象身分、專業
領域、研究者問卷設計等因素之不同而有異。

2008 年,另一項研究再次以 AIIC 會員為受試者,調查口譯員對於會議口譯品


質及口譯員角色之看法(Pöchhacker & Zwischenberger,2010),請受試者就 11 個
品質項目之重要性為評分,包括與 1986 年 Bühler 問卷項目相同之譯文順暢、文法
正確、專用語正確、與原文一致性、口音道地、邏輯連貫、聲音悅耳、風格適當、
完整性等,加上音調生動(lively intonation)及同步性(synchronicity)
。結果顯示,
評分最高之前兩項目與 Bühler 測驗之結果相同,仍為「與原文一致性」及「邏輯

14
,分為有 88.3%及 75%之受試者認為此兩項目「非常重要」
連貫」 。受試者也表示,
因會議所涉領域不同,諸如與商業、政治或法律等,各項目之重要性也可能隨之改
變,例如在與媒體相關的會議上,同步性的重要程度就明顯提高;在與政治相關的
會議上,風格適當也成為最重要或重要性很高的項目。

綜上,在翻譯研究發展過程中,關於如何界定通譯品質標準及項目,研究者對
於不同身分之受試者,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為調查,其結果也不盡相同,且文獻
彼此用語也未趨一致,實無放諸四海皆準之定論。雖然如此,仍有學者指出,從以
往研究結果,仍可歸納出多數研究者均認為重要的數項核心標準,如準確度
(accuracy)
、清晰度(clarity)及忠實度(fidelity)等(Benmaman,1992;Pöchhacker,
2001)。

2.3.2 司法通譯倫理規範內容

關於通譯品質之內容及評估標準為何,除了觀察上述各項研究問卷所列項目
外,通譯倫理規範亦可作為重要參考。對於口譯員應遵守之規範,許多機構依自己
需求,訂定口譯專業倫理規範(code of ethics)或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作
為口譯員執行業務時之依循標準。

關於司法通譯品質規範最早出現於 1970 年代晚期,瑞典是歐洲第一個對口譯


執行為規範的國家,並採用國家檢定之考試。在美國,1978 年聯邦法院通譯法要
求聯邦法院之西班牙語口譯員須通過語言檢定,以證明其語言能力,之後,加州、
紐約州、新墨西哥州及紐澤西州等亦仿效聯邦法院之規範,於 1979 至 1987 年間,
陸續要求州法院通譯人員亦須通過語言檢定。嗣於 1995 年,美國國家州法院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State Courts)另成立一組織,以集中口譯人員訓練及考試之資
源。澳洲與加拿大分別自 1978 年及 1980 年代早期,開始要求口譯員通過語言能
力檢定。歐洲國際翻譯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ranslators Europe《FIT
Europe》)亦公布之法庭通譯專業倫理準則(Code of Professional Ethics for Court
Interpreters),供各國參考作為共同基準(Mikkelson,2016)。

此外,各國司法通譯相關之協會,亦訂有各自之倫理規範,諸如美國司法口筆
譯員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Judicial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s, NAJIT)之倫

15
理及專業責任規範(Code of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ies)
、奧地利專業認
證法庭口譯員協會(Austrian 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Court Interpreters, AACI)之倫
理規範(Code of Ethics)
、澳洲口筆譯協會(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s, AUSIT)之倫理規範(Code of Ethics)等。

關於倫理規範內容為何,是否具有共通項目,Hale(2007)曾隨機抽樣選出 16
套倫理規範進行研究,這些規範分別來自 9 個國家不同領域之組織,經比較其規
範項目之異同後,發現在 16 組倫理規範中,出現最多次之前三個項目,依序為保
密義務(13 組)、準確度(12 組)及中立性/利益衝突原則(Impartiality/conflict of
interest)(11 組),超過半數之規範均含有此三項目。其餘項目包括專業進修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8 組)
、可信度/自我負責度(Accountability/responsibility
for own performance)
(7 組)
、角色定位(role definition)
(6 組)
、專業連結(professional
solidarity)(5 組)及工作條件(working conditions)(4 組)。

值得一提的是,此 16 組規範中,有 4 組源自於司法領域之組織,分別是前南


斯拉夫刑事法庭(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 for the former Yugoslavia)、奧地利
認證法庭通譯協會(Austrian 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Court Interpreters)、美國司法
通譯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Judiciary Interpreters & Translators,NAJIT)以及
加州法院規則第 2.890 條(California Rules of Court. Rule 2.890. Professional conduct
for interpreters)。此 4 組規範均含有保密義務及中立性之項目,且除奧地利認證法
庭通譯協會外,餘 3 組均含有準確性項目。

此抽樣結果顯示,一如通譯品質評估項目般,在倫理規範中,亦有某些項目具
有普世共通性,縱國家或行業別有所不同,其倫理規範仍列有共通項目。而在與司
法有關之倫理規範中,保密義務及中立性更屬不可獲缺。

觀諸我國於民國 102 年 10 月 25 日公布之法院通譯倫理規範及檢察機關通譯


倫理規範,兩者內容近似,立法理由並說明規範內容係參考美國聯邦法院特約通譯
工作及職業責任標準、美國聯邦法院通譯專業責任規範準則、加州法院規則,及我
國法官倫理規範及法院調解委員倫理規範所訂。與前述具有高度共通性之倫理規
範項目相較,我國司法通譯之倫理規範亦包含準確性(法院通譯倫理規範《下稱院》
第 5 點、檢察機關通譯倫理規範《下稱檢》第 6 點)、中立性(院第 4、7、9、10

16
點、檢第 5、8、10、11 點)
、保密義務(院第 11 點、檢第 12 點)及專業進修(院
第 12 點、檢第 13 點)
。換言之,我國司法單位對於法庭通譯倫理規範之項目內容
與上開各國通譯倫理規範,大致相同。

倫理規範為通譯之執業準則,已如前述。在目前對於社區口譯並未強制要求職
前訓練的情形下,倫理規範中具有高度共通性之項目,自然成為各國對社區口譯之
共通準則(Hale,2007),亦與通譯品質關係密不可分。

2.4 我國司法特約通譯制度發展

如 2.1 節所述,我國法院就通譯一職,雖早於民國 21 年即以法院組織法明文


規,然相關制度付之闕如。之後,隨著台灣日漸邁向國際,來台通商或定居之外來
人口漸增,對於法庭通譯需求亦隨之成長,原有通譯制度顯無法應付,高等法院乃
於 95 年間,發布「高等法院及其分院建置特約通譯名冊及日費旅費報酬支給要點」

對於特約通譯之延攬標準及教育訓練,均有規定。嗣特約通譯法制經過數次修正整
合,於 104 年 1 月正式規定於法院組織法第 23 條第 4 項規定,作為法源依據,司
法院並於 104 年 4 月發布法院特約通譯約聘辦法規範相關制度,亦如第 2.2 節所
述。從 95 年迄今,特約通譯制度實施已 10 年有餘,自法院組織法明文規定特約通
譯職位,迄今也已進入第 4 年。關於特約通譯之研究也陸續發表。

監察院於 2012 年就現行通譯制度之缺失提出糾正報告,指出各級法院及檢察


機關現職通譯之考用甄選及專業訓練課程不符現行司法通譯實務及專業性需求,
應審慎檢討,改進現行特約通譯人員之考選遴聘方式,並建置現職通譯之專業及訓
練機制。此外,特約通譯報酬標準過低,宜參酌通譯報酬分級給付方式,研議適當
報酬給付標準(監察院,2012 年)。

陳雅齡、廖柏森(2013)以實地參與方式觀察我國法庭活動情形,發現法庭口
譯員除了扮演傳聲筒外,許多情況下其權力使用確會影響法庭程序進行,包括到場
時間及等待位置、具結與權利告知及音量控制、是否應翻譯肢體語言、口譯有瑕疵
時是否應即時更正等,顯示口譯員集三種論述權力於一身:法律審判結果、法庭機
構權力及翻譯知識權力(陳雅齡、廖柏森,2012)。

張中倩(2013)以問卷調查為主,質性訪談為輔,調查特約通譯人員對司法制
17
度之了解、經常遇到的困難及改進之建議。結果顯示超過 7 成的受試者所受之法
律訓練僅有法院提供的特約通譯課程;所遇困難包括欠缺準備案件資訊、工作環境
不佳、訓練不足、不受尊重及待遇不穩定等。研究指出,培訓課程是重要關鍵,法
院可與大學之口譯專業師資合作進行短期培訓,並可將法庭翻譯納入大學或研究
所之課程,特約通譯之語言門檻亦應提高(張中倩,2013)。

陳雅齡、廖柏森(2016)則探討臺灣法庭口譯專業化模型之修正,指出臺灣政
府部門及 甫於 2014 年成立之 臺灣司法通譯協會(Taiwan Judicial Interpreters
Association《TJIA》)
,對臺灣法庭口譯的專業化發展均扮演著重要角色。政府部門
應全面檢視其特約通譯門檻標準及培訓課程內容,並增加與學術單位之合作。至未
來究會由政府部門或通譯協會甚或合作方式引導法庭口譯專業化,仍待觀察(陳雅
齡、廖柏森,2016)。

張中倩(2016)對於法庭通譯訓練需求為調查,分別對於現任特約通譯及司法
人員為問卷及/或訪談,由不同角度觀察特約通譯之培訓需求。調查結果顯示,經
驗豐富的口譯員對於語文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及實際法庭操作(actual court
practices)最為重視。而司法人員一致認為特約通譯之任務即在於協助語言不通者
了解程序及整體溝通過程,故能夠協助法庭程序順暢進行,就是適任的特約通譯。
研究並調查常見之涉外案件類型,作為未來特約通譯培訓教材之用(張中倩,2016)

陳雅齡並實地觀察我國法庭活動情形,並整理專業術語及相關法學資料庫(陳雅齡,
2018)。

由上述研究可知,我國特約通譯制度雖已初步法律規範,惟就語言門檻、教育
訓練、通譯角色及專業化模式,均仍待發展。

2.5 小結

由前述司法通譯制度簡歷可看出,我國司法制度從早期對於通譯未甚重視,發
展到現今以特約通譯形式,對於譯者核發特約通譯資格並提供訓練,當可認為係特
約通譯專業化過程特徵之一。然而,如何確保並持續提升特約通譯之翻譯品質,有
賴各種不同機制相互配合,其中,教育訓練即為關鍵之一環。尤以司法通譯翻譯內
容涉及法律領域,常需使用法律特有用語並配合法院特定程序,因此,如何確認特

18
約通譯的需求,並據之安排規劃適當的訓練課程排,至為重要。

自 104 年法院特約通譯約聘辦法施行至今已逾三年,特約通譯訓練課程成效
如何、是否確實符合通譯人員之需求,值得進行調查分析。是以,本研究擬以問卷
方式,調查司法特約通譯認為目前提供之訓練課程,是否有助於其提升自己通譯品
質,抑或尚有不足之處。

關於通譯品質評估標準,國外已有研究依不同身分、不同領域分別進行問卷調
查分析,結論雖未臻一致,但對於核心標準應認已有相當共識;且各國司法通譯倫
理準則內對通譯之要求,亦多有相同之處,均如前章所述,故可一併歸納作為通譯
品質之項目。

本研究旨在以探討現行特約通譯之訓練課程是否充足,調查方式為,先確認受
試者即特約通譯心目中認為重要之翻譯品質項目為何,進而評估自己對各項目具
備程度為何,以了解各項目在重要程度與自我具備程度間之差異;最後請受試者就
各項目之課程充足程度為評分。與現有文獻不同處在於,本研究先將 2.3 節介紹之
各種通譯品質項目及通譯倫理準則相關標準,選取普遍性度較高之項目後予以彙
整為八個項目,作為本研究之翻譯品質項目,亦即問卷之變項,再請受試者就各變
項之重要程度、自我具備程度及課程充足程度三個面向,分別評分。最後,以統計
方式比較八個變項在三個面向間之差異,此了解各變項在三個面向間之變化為何
及差異是否顯著。

須說明的是,在翻譯品質項目之分類上,雖希望能涵蓋較廣範圍,勿侷限於少
數特定項目,以期更全面了解受試者對於各種品質項目之看法;然考量項目太多將
致受試者填寫時間過長,且分類過細易致概念上產生混淆;再慮及受試者多有非中
文母語者,且問卷填寫時間不宜過長,故於分類時儘量將概念類似之細項歸於同一
項下,並限制總數在八個項目內,同時以用語以清楚、淺顯易懂為原則。從而,本
論文選取作為問卷調查之通譯品質項目如下:1.語言能力,2.盡力使譯文與原文一
致,3.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釋,4.角色中立,
5.保密義務,6.法律知識(包含法律術語)
,7.持續進修提升通譯能力,8.專業外表
(如衣著、言行舉止等)
,以此八個項目進行問卷編寫。就問卷製作過程,請詳如
第三章所述。

19
2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1. 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探討現行特約通譯課程,對通譯品質是否已提供充足之訓練。研究
方法採取問卷調查方式,邀請具有特約通譯資格之譯者,就特約通譯訓練課程之充
足程度進行評估,並回收問卷就結果進行統計及分析。

通譯品質之內涵為何、應包含哪些項目,未可一概而論,而各個項目之重要性
孰輕孰重,亦多因人而異,已如前章所述。因此,在探討特約通譯課程對於通譯品
質是否提供足夠訓練時,首先必須確認「通譯品質」之項目為何。本文就探討通譯
品質之現有文獻中,歸納整理出較普遍之八個應具備項目,如表 3-1 所示:

表 3-1-12 本研究問卷所列司法特約通譯應具備之八個品質項目

(A) 語言能力
(B) 盡力使譯文與原文一致
(C) 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釋
(D) 角色中立
(E) 保密義務
(F) 法律知識(包含法律術語)
(G) 持續進修提升通譯能力
(H) 專業外表(如衣著、言行舉止等)

問卷設計將表 3-1-1 所列八個項目設定為通譯品質應具備之項目,並請受試者


就各項目之重要性,利用李克特(Likert)五點量表分為五個選項,亦即「很重要」

「還算重要」
、「普通」、
「不太重要」
、「很不重要」
,供受試者勾選,以此方式得悉
受試者對於前揭通譯品質之八個項目之重要程度看法為何。

於受試者對各通譯品質項目之重要性評分後,再請受試者對於自己就各項目
具備之程度,進行自我評估,同樣採取李克特五點量表,提供「很具備」
、「還算具
備」
、「普通」
、「有點缺乏」及「很缺乏」五個選項,由受試者就八個項目逐一自我
評估具備之程度,希望藉此方式,了解通譯人員認為自己最具備及最欠缺之項目為
21
何。

最後,再請受試者就特約通譯課程對於上開八個項目訓練之充足程度為勾選,
同樣採取李克特五點量表,提供「很足夠」、「還算足夠」、「普通」、「有點不夠」、
「很不夠」五個選項,供受試者就各項目是否有足夠課程,進行選擇。

此外,由於受試者可能認為通譯應具備之品質項目,除問卷所列之八個項目外,
尚有其他項目亦具重要性,而有評估訓練課程是否充足之必要。因此,問卷另包含
開放式題目,供受試者自行增列於空格內,並分別就該增列項目評估自己具備程度,
及課程之充足程度。另為了解受試者參與課程之情形,故一併就受試者參與課程之
投入程度為調查。

又,本問卷詢問方式均以正向敘述建構問題內容,亦即就附表 3-1-1 所列各個


項目之重要程度、自己具備程度及訓練課程充足程度為調查。惟除上開八個項目外,
受試者曾經歷過之挫折或困擾之事,或可成為安排課程時之參考方向,因此,問卷
最後一部分為開放性問題,請受試者敘述個人曾經歷過之困難或困擾,及受試者認
為課程如何安排,可能幫助改善這些困境。

3.2. 研究對象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通譯課程對於通譯品質是否提供充足訓練,因此研究對象
為取得特約通譯資格之譯者,而不及於無特約通譯資格之社區通譯、警政通譯或其
他口譯員。

目前司法院及法務部網站公布之特約通譯名冊及人數,如表 3-2-1 所示。由於


通譯人員於符合「法院特約通譯約聘辦法」或「高等法院及其分院檢察署建置特約
通譯名冊及日費旅費報酬支給要點」之規定,即可取得合格證書或聘書,故一名特
約通譯可能因同時具備法院及檢察署之特約通譯資格,而重複出現於院檢特約通
譯名冊上。在計算問卷母數時,為避免重複,就名冊上姓名及語種均相同者,僅予
計算一次。經扣除重複人數後,目前全國特約通譯名冊之總人數為 351 人,此即為
本問卷調查對象之母體人數。

22
表 3-2-13 107 年各單位之司法特約通譯名冊名稱及所列人數

編號 單位及名冊 人數

1 臺灣高等法院 107 年度轄區特約通譯備選人名冊 114


2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轄區特約通譯備選人名單 37

3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特約通譯備選人名冊 37
4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及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107 年 41
度轄區特約通譯備選人名冊

5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轄區特約通譯名冊 16

6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轄區特約通譯備選人名單 37
7 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訴訟轄區特約通譯名冊 123
8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檢察署特約通譯名冊 44

名冊人數合計 449

重複人數 98

扣除重複人數後合計 351

就抽樣方式,因法官學院於 107 年 7 至 8 月間,分別舉辦北區、中區、南區、


東區之法院特約通譯備選人教育訓練研習會,本研究考量特約通譯散布全台各地,
交通聯繫不易,故於徵得法官學院研習會承辦人員同意,並蒙授課講座允許後,利
用特約通譯前往北區、南區、東區之研習會參加訓練課程之機會,以「問卷填寫同
意書」(詳附錄一)確認受試者同意填寫問卷後,再交付問卷予受試者填寫。

3.3. 問卷形成過程

3.3.1. 問卷架構

本問卷題數共有 29 題,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受試者背景資料,第二、
三部分分別係八個通譯品質項目之重要程度及自我具備程度。又為了解受試者對
於訓練課程參與之積極程度,同時供作本問卷信度測試之用,故第四部分就受試者
參與課程之實際情形為調查。第五部分係八個項目之課程充足程度,第六部分為開

23
放性問題。各部分名稱及對應題號如表 3-3-1-1 所示,完整問卷則附於本研究附錄
二。

表 3-3-1-14 問卷各部分名稱及對應題號

問卷各部分名稱 題號

第一部分 背景資料 第 1 至 12 題

第二部分 司法特約通譯應具備之品質項目 第 13 至 14 題

第三部分 個人特質 第 15 至 16 題

第四部分 參與訓練課程之情形 第 17 至 23 題

第五部分 學習成效 第 24 至 25 題

第六部分 綜合問題 第 26 至 29 題

就受試者之背景資料部分,除了年齡、性別及學歷外(第 4、5、11 題)
,並調
查受試者之母語及擔任通譯之語言(第 1、2 題)
、年資及實際擔任通譯之次數(第
7 至 10 題)
。又因本問卷著重於特約通譯課程之調查,故請受試者分別填寫取得特
約通譯資格前擔任翻譯之年資及實際翻譯次數(第 7、8 題)
,及取得特約通譯資格
後之年資及實際翻譯次數(第 9、10 題)。

就第六部分開放式問題,請受試者依其個人觀點及經歷,自由敘述是否曾遇到
困難或困擾之事,及課程應如何安排,可能會幫助改善(第 26、27 題)
;以及開放
詢問受試者就現有之特約通譯課程,是否希望有所調整(第 29 題)。

3.3.2. 預測及專家審查

本問卷初稿完成後,即進行預試並修正題目,再交由專家審查並進行效度評定,
並依專家意見再次修正題目。此順序安排係因考量許多南洋語系之特約通譯母語
並非中文,對於中文閱讀及理解能力如何,未可得知,若先進行專家審查及評定問
卷效度後,始進行預試,則嗣後縱有非中文母語之特約通譯表示問卷文字或題目有
難以理解之處,然因問卷業經專家審查,修改空間恐相當有限。為避免此困境,乃
先請包含數名非中文母語之特約通譯進行預試,於確認問卷文字閱讀順暢易懂後,
始送請專家進行審查。
24
於研究問卷初稿完成後,由六位預試者陸續進行預試,其中並包括兩位中文母
語人士及四位非中文母語人士,以確認問卷文字內容是否清楚易懂,且無難以理解
或相互混淆之情形。又因問卷擬利用法官學院舉辦特約通譯教育訓練研習會之受
訓期間,請參與研習會之學員填寫,故時間不宜過長,於預試時亦同時測量各預試
者填寫時間。結果顯示,預試者大致可在十五分鐘內填寫完畢,各預試者之填寫時
間長度如下:

表 3-3-2-15 各預測者填答時間

預試者編號 所需時間(分:秒)

1 (中文母語者) 9:37
2 (中文母語者) 9:12
3 (非中文母語者) 18:55
4 (非中文母語者) 13:35
5 (非中文母語者) 15:07
6 (非中文母語者) 11:50

經過六位預試者填寫問卷後,根據預試者之建議,就部分問題為下列修正:

1. 在第一部分背景資料,關於母語及通譯語言,因原先選項並未包含目前所有開
放申請特約通譯資格之語種,故增列語種選項。又數位預試者表示,有些國家
使用之語言可能不只一種,例如「印尼語」其實與同為印尼國使用之「爪哇語」
並不相同,會講印尼語者未必可擔任爪哇語的通譯。故修正時除增列爪哇語之
選項外,並新增「其他_________」選項,供受試者自行勾選填寫。
2. 在第一部分對於受試者擔任司法特約通譯之年資調查,區分為「取得特約通譯
資格前」及「取得後」兩階段。為避免受試者混淆,故增列一題詢問受訪者「在
取得特約通譯資格之前,是否已經是司法通譯人員」
,若答「否」者,可直接跳
至關於取得通譯資格後之題目作答。
3. 第二部分司法特約通譯應具備之特質,表 3-1 之八項通譯品質項目中(A)原為
「有良好的語言能力」
,但「良好的」此形容詞反使問題概念不明確,故予以刪
除並修正為「語言能力」。於第三、五部分之選項文字亦一併修正。

25
4. 關於第二部分通譯品質應包含之項目,若受試者認為其他項目亦應列入時,原
本係於第六部分以開放式問題讓受試者填答,然預測時發現若直接在第二部分
既有之八項特質後接續詢問,受試者思考可較連貫,而較易於作答,因此將此
開放性問題自第六部分往前挪至第二部分。

本份問卷於經過上開修正後,即交由兩位專家學者進行效度評定,並為下列修
正:

1. 將第 1、2 題順序對調,先調查受試者之母語後,再調查擔任通譯之語言。
2. 就調查取得特約通譯資格前,受試者是否已是司法通譯人員,及其年資為何,
原為複合性題目,為使題意更明確,故分成兩題。
3. 就問卷用字為修改,如第六部分問題,原為「請描述…」改為「請說明…」。
4. 項目(B)原為「譯文與原文一致」,惟譯文與原文幾難完全一致,故改為「盡力
使譯文與原文一致」。
5. 就項目(C)修改為「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釋」

因差異或誤解可能因語言不同而產生,亦可能因文化不同而產生,故將此兩因
素併列於此項目。
6. 第四部分「參與課程情形」問題用語之修改。
經上述修正後,本問卷定稿,並與問卷填寫同意書一併付梓。

3.4. 問卷施測流程與受試者背景分析

本問卷利用法官學院 107 年 7 至 8 月間舉辦之法院特約通譯備選人教育訓練


研習會,請前來參加受訓之特約通譯填寫。考量特約通譯年齡不一,且未必均隨身
攜有可上網閱覽問卷之電子產品,及非中文母語系之通譯閱讀之便利性,故均以紙
本問卷施測。又為確保參與課程之學員確有填寫問卷之意願,故請願意填寫問卷之
受試者先填寫同意書並簽名後,將該同意書收回,學員再繼續就問卷作答,以此方
式確認受試者皆自願填寫問卷,並保持問卷之匿名性。

在法官學院舉辦之北、中、南、東四場研習會中,本研究前往北區、南區及東
區場發放問卷進行施測,北區場發出 60 份問卷及同意書,收回 57 份;南區場發出
21 份問卷及同意書,收回 19 份;東區場發出 10 份問卷及同意書,全數收回。總

26
計於法院學院所舉辦之研習會期間共發出問卷數 91 份,收回 86 份,紙本問卷回
收率為 94.5%。此外,有三位特約通譯利用 Google 問卷功能接受施測,因此總樣
本數為 89 份。

本次問卷共收回 89 份,經分析後,可知受訪者中文母語者共 40 人次(44.9%)



次高者為印尼語,共 19 人次(23.1%),及越南語,共 18 人次(20.2%),如圖 3-
4-1 所示。須留意的是,有些受試者母語不只一種,有複選情形,故上開人數係以
人次計算。

圖 3-4-11 受試者母語語種統計

至受試者中擔任特約通譯語種之分布情形,如圖 3-4-2 所示,最多之前三者為


印尼語(20.2%)
、越南語(20.2%)及台灣原住民語(13.5%)
,之後依序為英語(11.2%)
及泰語(9%)
。又因受試者擔任翻譯語種亦可複選,故上開人數均以人次計算。由
下表可看出,印尼語、越南語、泰語、緬甸語及爪哇語等東南亞語系之人次合計 42
人次,占總人次 100 人次之 42%,比例甚高。

27
圖 3-4-22 受訪者擔任通譯語種統計

至受試者取得特約通譯資格之來源,由於本次問卷係以參加法官學院舉辦研
習課程之學員為對象,故受試者均具有法院之特約通譯資格,而其中有 35 位同時
具有高等檢察署之特約通譯,占受試者之 40.2%。

就年齡層而言,受試者年齡分布圖 3-4-3 所示,有 67.4%的受訪者介於 41-60


歲之間,超過 60 歲者則有 19.1%。而在性別的分布上,89 位受訪者中,有 75 位
是女性,占 84.3%。

28
圖 3-4-33 受試者年齡分布

關於受試者之年資,問卷區分為取得特約通譯資格前之年資,及取得後之年資。
就取得特約通譯資格前之翻譯年資,僅有 66 位受試者回答。其中超過 5 年者有 32
人,占 48.5%,年資為 0-5 年者有 34 人,占 51.5%,如圖 3-4-4 示:

圖 3-4-44 受試者取得特約通譯資格前之翻譯年資

至受試者取得特約通譯資格後擔任司法通譯之年資,有 73.3%超過 3 年,比例


相當高,如圖 3-4-5 所示:

29
圖 3-4-55 受試者取得特約通譯後之通譯年資

就受試者取得特約通譯資格後實際翻譯之次數,有 45.5%超過 30 次;而超過


20 次者合計有 54.%。惟取得資格後未曾實際翻譯過之受訪者亦有 5 位,占 5.7%,
詳如圖 3-4-6。由於本問卷旨在探討目前特約通譯之訓練課程充足程度如何、是否
符合通譯需求,因此若受試者實際翻譯經驗愈多,愈可能了解通譯真正需求及目前
課程與需求間之相符程度。

圖 3-4-66 受訪者取得特約通譯資格後實際擔任通譯次數

本問卷兼採量性與質性分析。就量性分析部分,以 SPSS 軟體進行統計,並就


受訪者對於問卷所列八個通譯品質項目,就其重要程度、自己具備程度、及課程是

30
否充足程度三個面向之選項轉換成分數後,取其平均值,再分析受訪者就同一通譯
品質項目在此三個面向之選擇,彼此間是否具有顯著差異。就質性分析部分,除問
卷第 26 至 29 題為開放式問題,供受試者自由填答外,並輔以抽樣訪談,以更深入
了解受試者對於訓練課程充足與否之觀點及其原因,並作為量性問卷分析之輔助。
就 SPSS 之描述性結果請見第四章,推論性結果及訪談內容,則請見第五章。

31
32
第四章 問卷之敘述統計結果

本研究旨在探討現行特約通譯課程是否充足,就表 3-1 所列八項通譯品質項目


之「重要性」
、「自己具備之程度」
、及「課程充足程度」三個面向為調查後進行統
計分析,並探討三者間之差異程度。本章依照研究目的、問題及前章所描述之研究
方法進行統計分析,並將各項目在重要程度、自我具備程度及課程充足程度面向之
敘述統計結果,分述如下。

4.1 通譯品質項目「重要程度」之敘述統計結果

關於司法特約通譯品質八個項目之「重要程度」,問卷第 13 題請受訪者勾選
其認為各項目之重要性為何,並以五點量表方式提供「很重要」
、「還算重要」
、「普
通」
、「不太重要」及「很不重要」等五個選項。若就受試者就某項目未為勾選,該
項目即以遺漏值方式處理,不計入統計;亦即受試者就該項目有勾選時,始算入有
效填答人數。

表 4-1-1 為受試者對於八個通譯品質項目重要程度勾選之次數分配表。由該表
可看出,勾選「很重要」次數最多之前三個項目,分別為「(A)語言能力」
(86 人)

「(E)保密義務」
(86 人)及「(D)角色中立」 ,均超過受試者人數 95%,顯
(85 人)
示受試者認為此三項目極為重要。此外,就「(A)語言能力」
、「(D)角色中立」
、「(E)
保密義務」及「(G)持續進修提升通譯能力」四個項目,所有受試者均選擇「很重
要」或「還算重要」
,無人選擇「普通」以下之項目,可知受試者此四項目重要程
度之看法相當一致。

至於其餘四個項目,大部分受試者也認為「很重要」或「還算重要」
,少部分
則認為「普通」
。唯一有受試者勾選「不太重要」或「很不重要」的項目是「(C)發
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釋」
,其人數比例占該項目
有效答題人數之 7%,顯示受試者對於此項目之重要程度,看法存有歧異。

33
表 4-1-16 通譯品質項目之重要程度選項次數分配表

還算 不太 很不 有效
題號 很重要 普通
重要 重要 重要 答題人數

項目 勾選次數
項目
编號 百分比(%)
86 2 0 0 0 88
13(A) 語言能力 97.72% 2.27% 0% 0% 0% 100%
78 8 1 0 0 87
盡力使譯文與原文
13(B) 89.65% 9.19% 1.14% 0% 0% 100%
一致
52 23 4 2 4 85
發現因不同語言或
文化背景產生差異
13(C)
或誤解時,會主動 61.17% 27.05% 4.70% 2.35% 4.70% 100%
解釋
85 3 0 0 0 88
13(D) 角色中立 96.59% 3.40% 0% 0% 0% 100%
86 2 0 0 0 88
13(E) 保密義務 97.72% 2.27% 0% 0% 0% 100%
68 20 1 0 0 89
法律知識(包含法
13(F) 76.40% 22.47% 1.12% 0% 0% 100%
律術語)
79 9 0 0 0 88
持續進修提升通譯
13(G) 89.77% 10.22% 0% 0% 0% 100%
能力
66 17 6 0 0 87
專業外表(如衣著、
13(H) 75.86% 19.54% 6.89% 0% 0% 100%
言行舉止等)

再將「很重要」
、「還算重要」
、「普通」
、「不太重要」及「很不重要」等五個選
項分別轉換為數字以計算平均數及標準差,很重要為 5 分,之後依序為 4 分、3 分、
2 分,很不重要為 1 分。經統計分析後,如表 4-1-2 所示,八個通譯品質項目重要
程度之平均數介於 4.99 至 4.38 之間。平均數最高的前三項分別為:
「(E)保密義務」
(平均數=4.99)、「(A)語言能力」(平均數=4.98)及「(D)角色中立」(平均數=
4.97)。而平均數最低者則為「(C)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
會主動解釋」,平均數為 4.38。

觀察各項目標準差之數值,介於 0.11 至 1.02 間,就平均數最高之「(E)保密義


務」
、「(A)語言能力」及「(D)角色中立」三項,其標準差亦為八個項目中數值最小
之三者,顯示受訪者就此三項目選項次數分配較為集中,意見也相當一致。而「(C)
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釋」之標準差數值為八個

34
項目中最高者,代表受訪者就該項目選項次數分配較為離散,亦即意見較為分歧。

表 4-1-27 通譯品質項目重要程度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題號及 有效答題
項目 平均數 標準差
項目编號 人數
13 (A) 語言能力 4.98 0.15 88
13 (B) 盡力使譯文與原文一致 4.89 0.35 87
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
13 (C) 4.38 1.02 85
或誤解時,會主動解釋
13 (D) 角色中立 4.97 0.18 88
13 (E) 保密義務 4.99 0.11 88
13 (F) 法律知識(包含法律術語) 4.75 0.46 89
13 (G) 持續進修提升通譯能力 4.91 0.29 88
13 (H) 專業外表(如衣著、言行舉止等) 4.67 0.60 87

為了解各項目間關於重要程度之平均數彼此差異是否達顯著標準,利用重複
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Repeated measured Analysis of Variance)進行檢視,由表
4-1-3 所示結果可發現平均數之差異已達顯著(p<0.01)
,表示各項目之平均數雖然
均在 4 分以上,然而各項目之重要程度在受試者心目中,實有高低之分。

表 4-1-38 各項目重要程度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

型 III 平均
來源 自由度 F 檢定 顯著性
平方和 平方和
重要程度 Sphericity Assumed 24.826 7 3.547 16.968 .000
Greenhouse-Geisser 24.826 2.418 10.265 16.968 .000
Huynh-Feldt 24.826 2.499 9.934 16.968 .000
Lower-bound 24.826 1.000 24.826 16.968 .000

再 進 一 步 探 究 哪 些 項 目 之 間 存 有 顯 著 差 異 , 以 Fisher’s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法(LSD 事後比較法)為事後比較,由表 4-1-4 所示計結果可發現,大
致來說,受試者認為(E)、(D)、(A)、(G)四個項目之重要程度高於(B)、(H)、(F)、
(C)四個項目,且平均數最低之三個項目(H)、(F)、(C),與平均數最高的三個項目
(E)、(D)、(A)間具有顯著差異。此顯示受試者就此八項通譯品質項目並非一視同仁
地認為一樣重要,仍有程度上之差別。其中(C)項目之重要程度顯著低於其他七個

35
項目。經事後訪談結果發現,由於特約通譯就「是否應該主動解釋」一事,存有不
同看法,在法庭翻譯時實務操作方式也不盡相同,造成受試者對於此項目重要程度
之評價有明顯差異,詳見第五章。

表 4-1-49 各項目重要程度之 LSD 事後比較結果


項目 項目 平均差 是否 95%信賴區間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I) (J) (I-J) 顯著 下界 上界
B .099* .042 .020 .016 .182
C .605* .113 .000 .379 .831
D -.012 .021 .567 X -.055 .030
A
E -.012 .021 .567 X -.055 .030
F .198* .045 .000 .109 .286
G .049 .030 .103 X -.010 .109
H .247* .065 .000 .118 .376
A -.099* .042 .020 -.182 -.016
C .506* .111 .000 .285 .728
D -.111* .043 .012 -.197 -.025
B E -.111* .043 .012 -.197 -.025
F .099 .057 .088 X -.015 .213
G -.049 .049 .320 X -.148 .049
H .148 .077 .057 x -.005 .301
A -.605* .113 .000 -.831 -.379
B -.506* .111 .000 -.728 -.285
D -.617* .116 .000 -.848 -.387
C E -.617* .116 .000 -.848 -.387
F -.407* .114 .001 -.633 -.181
G -.556* .114 .000 -.782 -.329
H -.358* .125 .005 -.606 -.110
A .012 .021 .567 X -.030 .055
B .111* .043 .012 .025 .197
C .617* .116 .000 .387 .848
D E .000 .018 1.000 X -.035 .035
F .210* .046 .000 .119 .300
G .062 .032 .058 X -.002 .126
H .259* .063 .000 .134 .384
A .012 .021 .567 X -.030 .055
B .111* .043 .012 .025 .197
C .617* .116 .000 .387 .848
E D .000 .018 1.000 X -.035 .035
F .210* .046 .000 .119 .300
G .062* .027 .024 .008 .115
H .259* .060 .000 .139 .379
A -.198* .045 .000 -.286 -.109
B -.099 .057 .088 X -.213 .015
C .407* .114 .001 .181 .633
F D -.210* .046 .000 -.300 -.119
E -.210* .046 .000 -.300 -.119
G -.148* .050 .004 -.248 -.049
H .049 .076 .520 X -.103 .201
A -.049 .030 .103 X -.109 .010
G B .049 .049 .320 X -.049 .148
C .556* .114 .000 .329 .782

36
D -.062 .032 .058 X -.126 .002
E -.062* .027 .024 -.115 -.008
F .148* .050 .004 .049 .248
H .198* .062 .002 .074 .321
A -.247* .065 .000 -.376 -.118
B -.148 .077 .057 X -.301 .005
C .358* .125 .005 .110 .606
H D -.259* .063 .000 -.384 -.134
E -.259* .060 .000 -.379 -.139
F -.049 .076 .520 X -.201 .103
G -.198* .062 .002 -.321 -.074

4.2 通譯品質項目「自我具備程度」之敘述統計結果

於調查各項目之重要程度後,問卷第 15 題請受訪者依據對自己之觀察,勾選
自己就各項目之具備程度,並以五點量表方式提供「很具備」
、「還算具備」
、「普通」

「有點缺乏」及「很缺乏」等五個選項。

表 4-2-1 為受試者對於各通譯品項目自我具備程度勾選次數之分配表。由該表
可看出,勾選「很具備」次數最多之前三個項目,依序為「(E)保密義務」
(84 人)

「(D)角色中立」(80 人)及「(G) 持續進修提升通譯能力」(64 人),分別占受訪
者之 94.38%、89.88%及 71.91%。與上開重要程度中平均數最高之前三項目相較,
可發現受試者認為項目(E)、(D)重要程度高、自己也很具備,至於(A)之重要程度雖
高,然受試者認為自己「很具備」的比例則顯然較低,有 60 位受試者認為自己很
具備,其餘 29 位認為自己還算具備。

受試者勾選「很具備」次數最少之項目分別為「(F)法律知識」及 「(C)發現因
,比例各為 38.20%,47.12%,
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釋」
與其他項目勾選「很具備」者均超過 50%相較起來,比例偏低。就此兩項目勾選
「有點缺乏」及「很缺乏」之受試者比例亦為所有項目中最多者,分別占有效答題
人數之 5.61%及 4.58%。由訪談結果可知,受訪者就遇有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
差異或誤解時,究否應主動解釋,或待法官或檢察官解釋後始行翻譯,有不同看法。
而就「(F)法律知識」項目,受訪者普遍認為法律常有艱澀難懂之用語或概念,認為
自我具備程度亦因此偏低。

37
表 4-2-110 通譯品質項目之自我具備程度選項次數分配表

還算 有點 有效
題號 很具備
具備
普通
缺乏
很缺乏
答題人數

項目 勾選次數
項目
编號 百分比(%)
60 29 0 0 0 89
15(A) 語言能力
67.41% 32.58% 0% 0% 0% 100%
51 36 0 1 0 88
15(B) 盡力使譯文與原文
一致 57.95% 40.90% 0% 1.13% 0% 100%
發現因不同語言或 41 34 8 1 3 87
15(C) 文化背景產生差異
或誤解時,會主動 47.12% 39.08% 9.19% 1.14% 3.44% 100%
解釋
80 9 0 0 0 89
15(D) 角色中立
89.88% 10.11% 0% 0% 0% 100%
84 5 0 0 0 89
15(E) 保密義務
94.38% 5.62% 0% 0% 0% 100%
34 38 12 3 2 89
15(F) 法律知識(包含法
律術語) 38.20% 42.70% 13.48% 3.37% 2.24% 100%
64 23 2 0 0 89
15(G) 持續進修提升通譯
能力 71.91% 25.84% 2.25% 0% 0% 100%
61 23 4 0 0 88
15(H) 專業外表(如衣著、
言行舉止等) 69.31% 26.13% 4.54% 0% 0% 100%

再將「很具備」
、「還算具備」
、「普通」
、「有點缺乏」及「很缺乏」等五個選項
分別轉換為數字,「很具備」為 5 分,之後依序為 4 分、3 分、2 分,很缺乏為 1
分。經統計分析後,如表 4-2-2 所示,可知八個通譯品質項目具備程度之平均數均
介於 4.94 至 4.13 之間。其中平均數最高的前三項分別為:
「(E)保密義務」
(平均數
=4.94)、「(D)角色中立」(平均數=4.90)及「(G)持續進修提通譯能力」(平均數
=4.70)。平均數最低者為「(F)法律知識(包法律術語)」,其平均數為 4.13,次低
者為「(C)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釋」
,其平均數
為 4.26。

統計結果顯示標準差之數值介於 0.23 到 0.92 間,數值最低之三者為項目(E)、


(D)、(A),顯示受訪者就此三項目認為自己具備程度之意見較為一致。標準差最高
者為「(C)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釋」
,亦即受訪

38
者就此項目之意見最為分歧。整體而言,受試者就各項目「自己具備程度」面向之
平均數標準差高於「重要程度」面向,可知受試者就重要程度之看法較相似,就自
己具備程度之看法,則較為分歧。

表 4-2-211 通譯品質項目之自我具備程度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題號及 有效答題
項目 平均數 標準差
項目编號 人數
15 (A) 語言能力 4.67 0.47 89
15 (B) 盡力使譯文與原文一致 4.56 0.56 88
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
15 (C) 4.26 0.92 87
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釋
15 (D) 角色中立 4.90 0.30 89
15 (E) 保密義務 4.94 0.23 89
15 (F) 法律知識(包含法律術語) 4.13 0.90 89
15 (G) 持續進修提升通譯能力 4.70 0.51 89
15 (H) 專業外表(如衣著、言行舉止等) 4.65 0.56 88

為了解各項目間平均數差異是否達顯著標準,利用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進行檢視。由表 4-2-3 所示結果可發現平均數間差異已達顯著(p<0.01)
,表示各
項目之平均數雖然均在 4 分以上,然而受試者認為自己就各項具備之程度,確實
存有高低之分。

表 4-2-312 各項目自我具備程度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

型 III 平均
來源 自由度 F 檢定 顯著性
平方和 平方和

重要程度 Sphericity Assumed 42.856 7 6.122 22.690 .000

Greenhouse-Geisser 42.856 4.447 9.637 22.690 .000

Huynh-Feldt 42.856 4.730 9.060 22.690 .000

Lower-bound 42.856 1.000 42.856 22.690 .000

再以 LSD 事後比較法為事後比較探究哪些項目之間存有顯著差異,由表 4-2-


4 所示結果可發現,大致來說,受試者認為自己就(D)、(E)兩個項目具備程度顯著

39
高於其他項目,就(F)、(C)兩個項目之具備程度則顯著低於其他項目。而與 4.1 節
各項目重要程度相比,可看出受試者就(D)、(E)、(C)之重要程度及自己具備程度看
法較為一致,前兩者是既認為重要,也認為自己具備;後者則認為重要程度相較為
低,自己具備程度亦然。受試者就(A)及(F)之重要程度及具備程度間差異較大,亦
即雖然認為重要,但自我具備程度相較為低。

表 4-2-413 各項目自我備具備程度之 LSD 事後比較結果

項目 項目 平均差 是否 95%信賴區間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I) (J) (I-J) 顯著 下界 上界
B .107* .054 .049 .001 .214
A C .369* .100 .000 .170 .568
D -.226* .057 .000 -.340 -.113
E -.262* .054 .000 -.369 -.155
F .524* .092 .000 .341 .707
G -.024 .066 .717 X -.154 .107
H .024 .068 .726 X -.111 .158
A -.107* .054 .049 -.214 -.001
B C .262* .103 .013 .057 .467
D -.333* .062 .000 -.456 -.210
E -.369* .065 .000 -.499 -.240
F .417* .078 .000 .262 .572
G -.131 .077 .094 X -.285 .023
H -.083 .074 .265 x -.231 .064
A -.369* .100 .000 -.568 -.170
C B -.262* .103 .013 -.467 -.057
D -.595* .094 .000 -.783 -.407
E -.631* .095 .000 -.821 -.441
F .155 .112 .170 x -.067 .377
G -.393* .102 .000 -.595 -.191
H -.345* .104 .001 -.552 -.139
A .226* .057 .000 .113 .340
D B .333* .062 .000 .210 .456
C .595* .094 .000 .407 .783
E -.036 .036 .320 X -.107 .035
F .750* .099 .000 .554 .946
G .202* .061 .001 .082 .323
H .250* .063 .000 .125 .375
A .262* .054 .000 .155 .369
E B .369* .065 .000 .240 .499
C .631* .095 .000 .441 .821
D .036 .036 .320 X -.035 .107
F .786* .096 .000 .595 .976
G .238* .053 .000 .134 .343
H .286* .065 .000 .157 .414
A -.524* .092 .000 -.707 -.341
F B -.417* .078 .000 -.572 -.262
C -.155 .112 .170 X -.377 .067
D -.750* .099 .000 -.946 -.554
E -.786* .096 .000 -.976 -.595
G -.548* .085 .000 -.717 -.378

40
H -.500* .092 .000 -.683 -.317
A .024 .066 .717 X -.107 .154
G B .131 .077 .094 X -.023 .285
C .393* .102 .000 .191 .595
D -.202* .061 .001 -.323 -.082
E -.238* .053 .000 -.343 -.134
F .548* .085 .000 .378 .717
H .048 .072 .508 X -.095 .190
A -.024 .068 .726 X -.158 .111
H B .083 .074 .265 X -.064 .231
C .345* .104 .001 .139 .552
D -.250* .063 .000 -.375 -.125
E -.286* .065 .000 -.414 -.157
F .500* .092 .000 .317 .683
G -.048 .072 .508 X -.190 .095

4.3 通譯品質項目「課程充足程度」之敘述統計結果

在了解受試者對於各項目重要程度、自我具備程度之看法後,問卷第 24 題請
受訪者對法院及檢察署提供之特約通譯課程充足程度為選擇,並以五點量表方式
提供「很足夠」、「還算足夠」、「普通」、「有點不夠」及「很不夠」等五個選項。

表 4-3-1 為受試者對於通譯品質各項目之課程充足程度勾選次數分配表。由該
表可看出,勾選「很足夠」次數最多之前三個項目,依序為「(E)保密義務」
(76 人)

「(D)角色中立」(70 人)及「(G) 持續進修提升通譯能力」(56 人),分別占受試
者之 86.36%、80.68%及 63.63%。此結果與受試者認為自己具備程度最高之三個項
目亦相同。

至於其他五個項目中,勾選「很足夠」之人數均低於五成,其中認為「(C)發
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釋」課程「很足夠」者最少,
只有 36 人勾選,占 41.37%;次低者為「(A)語言能力」
,只有 37 人勾選「很足夠」

占 41.57%。與第 4.1 節提到各項目之重要程度相較,差異最明顯者即為項目(A),
亦即受試者均認為很重要,但課程充足程度較低之項目。在訪談中,受訪者也提到
語言課程之缺乏,並提出許多建議。

41
表 4-3-114 通譯品質項目課程之充足程度選項次數分配表

還算 有點 有效
題號 很具備
具備
普通
缺乏
很缺乏
答題人數

項目 勾選次數
項目
编號 百分比(%)
37 21 12 5 14 89
24(A) 語言能力 41.57% 23.59% 13.48% 5.61% 15.73% 100%
41 30 9 5 4 89
盡力使譯文與原
24(B) 46.06% 33.70% 10.11% 5.61% 4.49% 100%
文一致
發現因不同語言 36 27 16 4 4 87
或文化背景產生
24(C) 41.37% 31.03% 18.39% 4.59% 4.59% 100%
差異或誤解時,
會主動解釋
71 16 1 0 0 88
24(D) 角色中立 80.68% 18.18% 1.13% 0% 0% 100%
76 9 3 0 0 88
24(E) 保密義務 86.36% 10.22% 3.40% 0% 0% 100%
48 27 8 4 2 89
法律知識(包含
24(F) 53.93% 30.33% 8.98% 4.49% 2.24% 100%
法律術語)
56 17 8 5 2 88
持續進修提升通
24(G) 63.63% 19.31% 9.09% 5.68% 2.27% 100%
譯能力
49 23 12 1 3 88
專業外表(如衣
24(H)
著、言行舉止等) 55.68% 26.13% 13.63% 1.13% 3.40% 100%

同樣將「很足夠」
、「還算足夠」
、「普通」
、「有點不夠」及「很不夠」等五個
「很足夠」為 5 分,之後依序為 4 分、3 分、2 分,很不夠為
選項分別轉換為數字,
1 分。經統計分析後,如表 4-3-2 所示,八個通譯品質項目課程充足程度平均數介
於 4.83 至 3.70 之間。其中平均數最高的前三項分別為:
「(E)保密義務」
(平均數=
4.83)、「(D)角色中立」(平均數=4.80)及「(G)持續進修提通譯能力」(平均數=
4.36)。前兩項在重要程度及自我具備程度中,亦為平均數最高的三個項目之一。

,其平均數為 3.70,相較於受試者就此項目重
平均數最低者為「(A)語言能力」
要程度之平均數達 4.98 分,可看出此實為目前受試者認為特約通譯課程最缺乏之
項目,也是受訪者在訪談時提到的重點之一,詳見第五章 5.2 節所述。平均數次低
者為 「(C)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釋」,其平均

42
數為 3.98。

再觀標準差之數值,介於 0.43 到 1.45 間,數值最低者為「(D)角色中立」,最


高者則為「(A)語言能力」,顯示受試者對於「(A)語言能力」課程是否充足程度之
意見最為分散。整體而言,各項目「課程充足程度」面向平均數之標準差均高於「重
要程度」及「自我具備程度」兩個面向,顯示可知受試者對於各項目課程是否充足
之看法,最為分散。

表 4-3-215 通譯品質項目課程充足程度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題號及 有效答題
項目 平均數 標準差
項目编號 人數
24 (A) 語言能力 3.70 1.45 89
24 (B) 盡力使譯文與原文一致 4.11 1.09 89
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
24 (C) 3.98 1.11 87
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釋
24 (D) 角色中立 4.80 0.43 88
24 (E) 保密義務 4.83 0.46 88
24 (F) 法律知識(包含法律術語) 4.30 0.96 89
24 (G) 持續進修提升通譯能力 4.36 1.01 88
24 (H) 專業外表(如衣著、言行舉止等) 4.30 0.98 88

再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檢視各項目間平均數差異是否達顯著標
準,由表 4-3-3 所示,可發現平均數間差異已達顯著(p<0.01)
,表示受試者認為每
一項目之課程充足程度,彼此確實存有相當落差。

表 4-3-316 各項目課程充足程度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

型 III 平均
來源 自由度 F 檢定 顯著性
平方和 平方和
重要程度 Sphericity Assumed 79.493 7 11.356 17.543 .000
Greenhouse-Geisser 79.493 4.128 19.259 17.543 .000
Huynh-Feldt 79.493 4.368 18.201 17.543 .000
Lower-bound 79.493 1.000 79.493 17.543 .000

再以 LSD 事後比較法為事後比較探究哪些項目之間存有顯著差異。由表 4-3-

43
4 所示結果可發現,大致來說,受試者認為(D)、(E)兩個項目課程充足程度顯著高
於其他項目。項目(A)之充足程度為八者中最低,且與其他七個項目相較,均達顯
著差異。

表 4-3-417 各項目課程充足程度之 LSD 事後比較結果

項目 項目 平均差 是否 95%信賴區間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I) (J) (I-J) 顯著 下界 上界
A B -.412* .116 .001 -.643 -.180
C -.235 .132 .079 -.499 .028
D -1.035* .151 .000 -1.336 -.735
E -1.071* .153 .000 -1.375 -.766
F -.576* .176 .002 -.926 -.227
G -.647* .167 .000 -.979 -.315
H -.553* .139 .000 -.828 -.277
B A .412* .116 .001 .180 .643
C .176 .093 .062 -.009 .362
D -.624* .112 .000 -.847 -.400
E -.659* .110 .000 -.878 -.439
F -.165 .126 .195 - -.416 .086
G -.235 .129 .072 -.492 .022
H -.141 .106 .187 - -.352 .070
C A .235 .132 .079 -.028 .499
B -.176 .093 .062 -.362 .009
D -.800* .120 .000 -1.040 -.560
E -.835* .118 .000 -1.070 -.600
F -.341* .142 .018 -.623 -.060
G -.412* .146 .006 -.702 -.121
H -.318* .122 .011 -.560 -.075
D A 1.035* .151 .000 .735 1.336
B .624* .112 .000 .400 .847
C .800* .120 .000 .560 1.040
E -.035 .051 .495 - -.138 .067
F .459* .108 .000 .244 .673
G .388* .116 .001 .157 .619
H .482* .109 .000 .265 .700
E A 1.071* .153 .000 .766 1.375
B .659* .110 .000 .439 .878
C .835* .118 .000 .600 1.070
D .035 .051 .495 - -.067 .138
F .494* .094 .000 .307 .681
G .424* .102 .000 .220 .627
H .518* .108 .000 .303 .732
F A .576* .176 .002 .227 .926
B .165 .126 .195 - -.086 .416
C .341* .142 .018 .060 .623
D -.459* .108 .000 -.673 -.244
E -.494* .094 .000 -.681 -.307
G -.071 .096 .463 - -.261 .120
H .024 .134 .861 - -.243 .290
G A .647* .167 .000 .315 .979
B .235 .129 .072 -.022 .492
C .412* .146 .006 .121 .702

44
D -.388* .116 .001 -.619 -.157
E -.424* .102 .000 -.627 -.220
F .071 .096 .463 - -.120 .261
H .094 .105 .374 - -.115 .304
H A .553* .139 .000 .277 .828
B .141 .106 .187 - -.070 .352
C .318* .122 .011 .075 .560
D -.482* .109 .000 -.700 -.265
E -.518* .108 .000 -.732 -.303
F -.024 .134 .861 - -.290 .243
G -.094 .105 .374 - -.304 .115

4.4 小結

經統計分析問卷調查之結果,顯示受試者對於通譯品質各項目之「重要程度」

大部分認為很重要或還算重要,各項目之平均數介於 4.99 與 4.38 之間,最高之項
目為「(E)保密義務」
,最低之項目為「(C) 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
誤解時,會主動解釋」。

就通譯品質項目「自我具備之程度」
,認為自己很具備或還算具備者亦占多數,
但平均數較重要程度為低。各項目之平均數介於 4.94 與 4.13 之間,數值最高之項
目為「(E)保密義務」,最低之項目為「(F)法律知識(包含法律術語)」。

就通譯品質項目「課程充足程度」
,認為很充足或還算充足者亦占多數,但平
均數大部分較自我具備程度為低。各項目之平均數介於 4.83 與 3.70 之間,數值最
高之項目仍為「(E)保密義務」,最低之項目則為「(A)語言能力」。

以上結果顯示,就「(E)保密義務」此項目,受試者認為重要程度、自己具備
程度及課程充足程度之意見最為一致,而受試者認重要程度很高之「(A)語言能力」

其課程充足程度之平均數最低。至於「(C)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
誤解時,會主動解釋」在重要程度、自我具備程度此二面向之標準差數值都是最高
的,在課程充足程度此面向之標準差數值亦為次高,顯示受試者之選項分散程度相
當大。

下一章將進一步分析各通譯品質項目在三個面向間平均數之差異為何、是否
顯著,以及受訪者對於各項目課程的看法。

45
46
第五章 通譯品質項目之差異比較

本章主要在探討通譯品質各項目在「重要程度」
、「自我具備程度」及「課程充
足程度」三個面向之平均數間是否有顯著差異,並彙整質性訪談中受訪者對於訓練
課程所提供之意見。第 5.1 節介紹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後,三個面向平均
數落差之顯著性,及以 LSD 事後比較法檢視三個面向之平均數兩兩之間差異之顯
著程度。第 5.2 節則彙整受訪者之想法及所提建議。

5.1 各項目平均數差異比較

5.1.1 「(A)語言能力」平均數差異比較

對於通譯品質項目中「(A)語言能力」平均數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後,
由表 5-1-1-1 可知,三個面向中以重要程度之平均數 4.98 分為最高,課程充足程度
平均數 3.70 分為最低。三者平均數間差異性如附表 5-1-1-2 所示,其 p 值<0.01,
顯示差異十分顯著,亦即受試者對於語言能力的重要程度、自我具備程度及課程充
足程度三者之評分,有顯著不同。

表 5-1-1-118 項目「(A)語言能力」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描述性統計

95%信賴區間 有效
題號/面向 平均數 標準差 標準誤
下界 上界 答題人數
13 重要程度 4.98 0.15 0.02 4.956 5.01 88
15 自己具備程度 4.67 0.47 0.05 4.57 4.77 88
24 課程充足程度 3.68 1.46 0.16 3.37 3.99 88

表 5-1-1-219 項目「(A)語言能力」之受試者內效應項的檢定

型 III 平均
來源 自由度 F 檢定 顯著性
平方和 平方和
(A)語言能 Sphericity Assumed 80.659 2 40.330 58.474 .000

Greenhouse-Geisser 80.659 1.166 69.181 58.474 .000
Huynh-Feldt 80.659 1.172 68.819 58.474 .000
Lower-bound 80.659 1.000 80.659 58.474 .000

47
經以 LSD 事後比較法就各面向平均數兩兩相比,結果如表 5-1-1-3 所示,可
看出重要程度之平均數與自己具備程度平均數及課程充足平均數間,具有顯著差
異;而自己具備程度之平均數與課程充足程度平均數間,亦有顯著差異,且 p 值均
<.01。

表 5-1-1-320 項目「(A)語言能力」之 LSD 事後比較法結果

問卷 問卷 平均差 95%信賴區間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面向(I) 面向(J) (I-J) 下限 上限
13 15
0.307* .049 .000 .209 .405
重要程度 自己具備程度
24
1.295* .152 .000 .994 1.597
課程充足程度
15 24
0.989* .147 .000 .697 1.280
自己具備程度 課程充足程度

受試者認為「(A)語言能力」重要程度平均數大於認為自己具備程度之平均數,
後者又大於課程充足程度之平均數,故三者平均差欄均為正值,且此差異已達顯著
程度,顯示受試者認為語言能力十分重要,惟認為自己具備程度相較為低,課程充
足程度相較為更低。

在訪談時,大部分受訪者也提及語文能力課程之缺乏,6 號受訪者即表示:

…像我們剛才說的語言能力,當然你要通譯,你的目的就是讓聽不懂那個語
言的人,能夠聽得懂法官在講什麼,所以語言當然很重要。可是這種課程〔按
指目前特約通譯課程〕完全沒有提供語言的服務,因為他們不是英文老師,也
不是泰文或越南文老師,所以他們不可能提供,所以在語言方面那個,就是很
明顯落差的原因所在。

受訪者 5 號更直接了當地指出:

語言的部分,語言能力的部分需要加強。因為這裡上課都是用中文,語言翻
譯內容不夠。

多數受訪者均認為,目前特約通譯之訓練課程完全係以中文授課,至如何將
中文翻至其他語言,相關課程付之闕如,這是目前特約通譯訓練課程中最為缺乏的,
關於受訪者之意見,均整理於 5.2 節。衡諸語言能力為翻譯的重要核心能力之一
(Hale,2007;Pöchhacker,2012;范家銘,2012)
,如何讓訓練課程能夠符合特約

48
通譯此部分需求,應為未來規劃課程時重要考量方向。

5.1.2 「(B) 盡力使譯文與原文一致」平均數差異比較

對於通譯品質項目「(B)盡力使譯文與原文一致」平均數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後,由表 5-1-2-1 可知,三個面向中以重要程度之平均數 4.89 分最高,課
程充足程度平均數 4.11 分最低。且三者平均數間差異性如附表 5-1-2-2 所示,其 p
值亦<0.01,表示差異十分顯著,亦即受試者對於譯文與原文一致此變項的重要程
度、自我具備程度及課程充足程度三者之評分,有顯著不同。

表 5-1-2-121 項目「(B)盡力使譯文與原文一致」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描述
性統計

95%信賴區間 有效
題號/面向 平均數 標準差 標準誤
下界 上界 答題人數
13 重要程度 4.89 0.36 0.03 4.81 4.96 85
15 自己具備程度 4.56 0.57 0.06 4.43 4.68 85
24 課程充足程度 4.11 1.08 0.12 3.87 4.34 85

表 5-1-2-222 項目「(B)盡力使譯文與原文一致」之受試者內效應項的檢定

型 III 平均
來源 自由度 F 檢定 顯著性
平方和 平方和
Sphericity Assumed 25.820 2 12.910 24.596 .000
(B)盡力使譯文 Greenhouse-Geisser 25.820 1.521 16.972 24.596 .000
與原文一致 Huynh-Feldt 25.820 1.544 16.727 24.596 .000
Lower-bound 25.820 1.000 25.820 24.596 .000

經以 LSD 事後比較法就各面向平均數兩兩相比,結果如表 5-1-2-3 所示,可


看出重要程度之平均數與自己具備程度平均數及課程充足平均數間,具有顯著差
異;而自己具備程度之平均數與課程充足程度平均數間,亦有顯著差異,且 p 值均
<.01。

由分析結果顯示,受試者對於「(B)盡力使譯文與原文一致」意見之平均數,
與「(A)語言能力」之結果相似,同樣是重要程度最高、自己具備程度次之、課程
充足程度則最低,且彼此間差異均達顯著標準。

49
表 5-1-2-323 項目「(B)盡力使譯文與原文一致」之 LSD 事後比較法結果

問卷 問卷 平均差 95%信賴區間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面向(I) 面向(J) (I-J) 下限 上限
13 15
.329* .074 .000 .183 .476
重要程度 自己具備程度
24
.776* .125 .000 .529 1.024
課程充足程度
15 24
.447* .127 .001 .195 .699
自己具備程度 課程充足程度

實則,如何使譯文與原文一致與語文能力兩者性質上同屬翻譯能力之範疇,也
是現行特約通譯課程較為缺乏之部分。此外,譯文與原文一致亦牽涉到通譯對於源
語言(source language)之理解能力及對於目標語言之掌握度(Gile,2009;Berk-
Seligson,2002),一如 2 號受訪者所述:

…如果能介紹開庭的過程,像筆錄這樣子,讓我們看到問題和答案,可以注
意說這個問題要怎麼翻出來,才能問到需要的答案,那我們在翻譯那個問題
時,就也是要這樣翻譯。

…這樣子我們對於法官想問的,我們都有抓到他真正的意思,我們翻譯的方
法,因為有些字,可能你這樣子直接講,不一定當事人會馬上聽懂,如果我
想再多解釋,我又不敢在法官前面講的很多。如果我知道法官想要問什麼,
我就可以比較快用當事人可以理解的方式翻譯出來。

實則,通譯在聽懂發問者真正含意後,可能面臨到若照著字面意思翻譯,反而
無法使受訊問人明白問題真正用意為何,以致答非所問的情形,非但無法有效促進
溝通,訟程序也因進行滯礙。學者有認翻譯應增加目的性考量,就產出譯文能否達
成翻譯目的,亦即號能否成功地讓雙方溝通互動順暢進行,作為翻譯策略選用時標
準之一(陳子瑋、陳雅齡,2013;Vermeer, 1986)。是以,如何協助通譯更有效了
解法官、檢察官或律師之問題及目的,並讓通譯產出之譯文能盡量與原文一致、同
時達到原文預期之效果,也是未來課程時應納安排的項目。

5.1.3 「(C)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釋」

50
平均數差異比較

對於通譯品質項目「(C)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
動解釋」之平均數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後,由表 5-1-3-1 可知,三個面向
中以重要程度之平均數 4.37 分最高,課程充足程度平均數 3.98 分最低。值得注意
的是,此項目之標準差數值無論在「重要程度」
、「自己具備程度」及「課程充足程
度」三個面向,均較其他七個通譯品質項目為高,顯示受試者對於此項目之看法最
為歧異。又三個面向之平均數差異如附表 5-1-3-2 所示,p 值<0.01,表示差異十分
顯著,亦即受試者對於此變項的重要程度、自我具備程度及課程充足程度三者之評
分,有顯著不同。

表 5-1-3-124 項目「(C)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
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描述性統計

95%信賴區間 有效
題號/面向 平均數 標準差 標準誤
下界 上界 答題人數
13 重要程度 4.37 1.04 0.12 4.14 4.60 81
15 自己具備程度 4.27 0.91 0.10 4.07 4.47 81
24 課程充足程度 3.98 1.18 0.12 3.73 4.22 81

表 5-1-3-225 項目「(C)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
釋」之受試者內效應項的檢定

型 III 平均
來源 自由度 F 檢定 顯著性
平方和 平方和
Sphericity
(C)發現因不同 6.848 2 3.424 6.334 .002
Assumed
語言或文化背 Greenhouse-
景產生差異或 6.848 1.501 4.562 6.334 .006
Geisser
誤解時,會主
Huynh-Feldt 6.848 1.523 4.495 6.334 .005
動解釋
Lower-bound 6.848 1.000 6.848 6.334 .014

經以 LSD 事後比較法就各面向平均數兩兩相比,結果如表 5-1-3-3 所示,


可以發現「(C)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釋」此
變項在重要程度之平均數雖大於自己具備程度之平均數,但兩者間並無顯著差
異(p>.05)
。不過,其重要程度平均數大於課程充足程度平均數,且兩者間存有
顯著差異(p<.01)
;其自己具備程度之平均數亦大於課程充足程度平均數,兩者

51
間亦達顯著差異(p=.011)。

表 5-1-3-326 項目「(C)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
釋」之 LSD 事後比較法結果整理

問卷 問卷 平均差 95%信賴區間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面向(I) 面向(J) (I-J) 下限 上限
13 15
.099 .084 .241 -.067 .265
重要程度 自己具備程度
24
.395* .142 .007 .112 .678
課程充足程度
15 24
.296* .113 .011 .071 .521
自己具備程度 課程充足程度

上述統計結果顯示(C)變項在重要程度平均數與自己具備程度之平均數間不具
顯著差異,亦即受試者認為此項目之重要程度與自己具備之程度之評分間,在統計
上並不具明顯差異。換言之,認為此項目重要程度較高者,可能同時認為自己具備
程度亦較高;反之,認為此項目不重要者,亦認為自己具備程度較低。

在第 4 章第 1 節及第 3 節曾提到,由統計分析後結果發現受試者認為(C)項目
重要程度之平均數 4.37 分,為所有項目中最低者;其課程充足程度之平均數 3.89
分,為所有項目中次低者,且均顯著低於其他七個變項。然由表 5-1-3-3 可知,(C)
變項課程充足程度之平均數,仍顯著低於重要程度之平均數,顯示即使受試者認為
變項(C)之重要性較低,但仍認為此變項之課程相對不足。

經質性訪談可發現,受訪者對於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
時,究否應主動解釋,抑或待發問者如法官或檢察官加以解釋時始就解釋內容進行
翻譯,有不同看法;縱認為應主動解釋,實際作法為何,亦莫衷一是。1 號受訪者
提到:

…我們來上課的時候,大部分的講師都說我們就像一個翻譯機一樣,人家說怎
樣我們就翻怎樣,當事人怎麼說,我們就怎樣翻給法官聽,然後也有很多法官
是這樣的,就是我講怎樣你就直翻就好,但是他[按指法官] 不知道說,裡面還
有一個,就是文化…我們常常會需要一番解釋,當事人才能了解,才能正確的
回答。

…法官也要了解通譯的角色,兩邊文化不一樣,他要了解,他要比較耐心,要

52
了解必須要先解釋這個名詞是什麼意思,所以有很多法官,已經跟我們接觸一
段時間,他了解這些事情,就沒有什麼問題;如果一些法官還沒有跟我們通譯
有接觸過,他不了解為什麼這樣,我[按指法官] 講兩個字你翻譯成這麼多,沒
有理解文化的差異,所以是不是法官也要來上個課(笑)。

3 號受訪者也表示:

因為我們是通譯,我們是在中間,就是法官檢察官和被告或原告中間,因為
法官檢察官不懂我們的語言文化背景,所以有時候會遇到就是說很簡單的詞,
如果不經過我們文化解釋,被通譯的人會不清楚,到底意思是怎樣,造成他
沒辦法很正確的回答。

…所以我就是覺得,就是我們在翻譯過程中,如果被通譯的人不清楚,或者
被通譯同意的人不了解,那個通譯也是失敗,我認為是這樣。我覺得語言或
是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可以幫助被通譯的人明白法官或是檢察官在問他什
麼,有些不是他故意不回答,而是他根本就聽不懂,但是我們通譯的人也不
能再去解釋太多,免得法官或檢察官會懷疑說我們在說什麼,在講什麼。

實則,通譯在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致產生差異或誤解時,究竟要如何處
理,一直是法庭通譯實務討論的重點(González et al.,2012;Moeketsi,1999)
,與
譯者角色中立原則之適用亦具相當關聯(Hale,2004,2007;Angelelli,2004)
。在
訪談中,受訪者大部分都提到自己曾遇過類似情形,並描述自己當下的處理方式。
數位受訪者表示,目前司法實務就此種情形並未提供明確規範,讓他們感到十分困
惑,只能倚賴自己與法官或檢察官已培養出的「默契」來處理,因此很希望能夠有
更清楚的標準供通譯遵循。亦有受訪者提到,使用者端即法官檢察官等司法人員,
也應該認知到通譯角色的複雜性,在遇到需要解釋的情形時,給予通譯適當的空間
對當事人解釋,相關整理詳見第 5.2 節。

5.1.4 「(D)角色中立」平均數差異比較

對於通譯品質項目「(D)角色中立」平均數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後,
由表 5-1-4-1 可知,三個面向中以重要程度之平均數 4.91 分最高,課程充足程度平

53
均數 4.79 分最低。且三者平均數間差異性如附表 5-1-4-2 所示,其 p 值<0.01,表
示差異十分顯著,亦即受試者對於角色中立此變項的重要程度、自我具備程度及課
程充足程度三者之評分,有顯著不同。

表 5-1-4-127 項目「(D)角色中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描述性統計

95%信賴區間 有效
題號/面向 平均數 標準差 標準誤
下界 上界 答題人數
13 重要程度 4.97 0.18 0.02 4.93 5.00 86
15 自己具備程度 4.90 0.31 0.03 4.83 4.96 86
24 課程充足程度 4.79 0.44 0.05 4.70 4.88 86

表 5-1-4-228 項目「(D)角色中立」之受試者內效應項的檢定

型 III 自由 平均
來源 F 檢定 顯著性
平方和 度 平方和
Sphericity Assumed 1.326 2 .663 8.890 .000
Greenhouse-Geisser 1.326 1.705 .777 8.890 .000
(D)角色中立
Huynh-Feldt 1.326 1.737 .763 8.890 .000
Lower-bound 1.326 1.000 1.326 8.890 .004

經以 LSD 事後比較法就各面向平均數兩兩相比,結果如表 5-1-4-329 所示,


可看出重要程度之平均數與自己具備程度平均數及課程充足平均數間,具有顯著
差異;而自己具備程度之平均數與課程充足程度平均數間,亦有顯著差異,且 p 值
均<.05。

表 5-1-4-329 項目「(D)角色中立」之 LSD 事後比較法結果整理

問卷 問卷 平均差 95%信賴區間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面向(I) 面向(J) (I-J) 下限 上限
13 15
.070* .032 .033 .006 .134
重要程度 自己具備程度
24
.174* .047 .000 .080 .269
課程充足程度
15 24
.105* .044 .019 .017 .192
自己具備程度 課程充足程度

「角色中立」與「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
釋」存有相當關聯性,已如前述。在訪談時即有受訪者指出,雖然目前訓練課程中,
54
講師都會提到這個原則,但是實際案例上要如何操作,仍然十分抽象。7 號受訪者
提到:

…角色中立,我覺得也是定義不清,要怎樣才算中立,主動解釋算中立嗎? 就
是給我們一個標準,這樣培訓才比較有效。

…這些〔按指角色中立、保密義務〕都是大原則,但我不知道怎麼實際應用,
上課其實就是要告訴我們實際上要怎麼做。

6 號受訪者亦指出:

…其他有關的口譯的原則,例如中立啊、保密啊,這個是我們在翻譯課程裡
面,我們在翻譯學程或是翻譯所,都會教這些。可是在那種地方〔按指特約
通譯訓練課程〕會提到…,可是不會這麼強調,所以在現場,通譯在幫自己
家鄉的人做翻譯時,很難把這些東西記在心裡。

由此可以看出,特約通譯課程內容除了講授原理原則等抽象規範外,如何在個
案中落實原理原則,也是課程設計時應予考量的。許多受訪者表示,若能有更多實
際案例讓大家練習或討論,會比單純講授原理原則更為有效,此分將於 5.2 節一併
討論。

5.1.5 「(E)保密義務」平均數差異比較

對於通譯品質項目「(E)保密義務」平均數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後,
由表 5-1-5-1 可知,三個面向中以重要程度之平均數 4.99 分最高,課程充足程度平
均數 4.83 分最低。且三者平均數間差異性如附表 5-1-5-2 所示,其 p 值<0.05,表
示差異十分顯著,亦即受試者對於保密義務此變項的重要程度、自我具備程度及課
程充足程度三者之評分,有顯著不同。

表 5-1-5-130 項目「(E)保密義務」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描述性統計

95%信賴區間 有效
題號/面向 平均數 標準差 標準誤
下界 上界 答題人數
13 重要程度 4.99 0.11 0.01 4.97 5.01 86
15 自己具備程度 4.94 0.24 0.03 4.89 4.99 86

55
24 課程充足程度 4.83 0.47 0.05 4.73 4.93 86

表 5-1-5-231 項目「(E)保密義務」之受試者內效應項的檢定

型 III 平均
來源 自由度 F 檢定 顯著性
平方和 平方和
Sphericity Assumed 1.209 2 .605 7.278 .001
Greenhouse-Geisser 1.209 1.291 .937 7.278 .004
(E)保密義務
Huynh-Feldt 1.209 1.303 .928 7.278 .004
Lower-bound 1.209 1.000 1.209 7.278 .008

經以 LSD 事後比較法就各面向平均數兩兩相比,結果如表 5-1-5-3 所示,可


看出重要程度之平均數與自己具備程度平均數及課程充足平均數間,p 值分別
為.045 及.001,均具有顯著差異。而自己具備程度平均數與課程充足程度平均數
間 p=.032,亦具有顯著差異。

表 5-1-5-332 項目「(E)保密義務」之 LSD 事後比較法結果整理

問卷 問卷 平均差(I- 95%信賴區間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面向(I) 面向(J) J) 下限 上限
13 15
.047* .023 .045 .001 .092
重要程度 自己具備程度
24
.163* .049 .001 .065 .261
課程充足程度
15 24
.116* .053 .032 .010 .222
自己具備程度 課程充足程度

在第 4 章 4.3 節曾提到,與其他項目課程充足程度相較之下,受試者認為關於
「(D)角色中立」及「(E)保密義務」之課程實已相對為充足,如表 4-3-2 所示。然
在與此兩項目之重要程度及自我具備程度相較時,依上述分析結果可知,受試者仍
認為其課程充足程度相較為低。

5.1.6 「(F)法律知識」平均數差異比較

對於通譯品質項目「(F)法律知識」平均數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後,
由表 5-1-6-1 可知,三個面向中以重要程度之平均數 4.74 分最高,而自己具備程度
之平均數 4.16 分最低。由 4.2 節之統計結果可知,受試者對於此項目認為自己具
備程度之平均數,為各項目中最低者。
「(F)法律知識」在三個面向平均數間之差異
性十分顯著,其 p 值<0.01,如附表 5-1-6-2 所示,亦即受試者對於保密義務此變
56
項的重要程度、自我具備程度及課程充足程度三者之評分,有顯著不同。

表 5-1-6-133 項目「(F)法律知識」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描述性統計

95%信賴區間 有效
題號/面向 平均數 標準差 標準誤
下界 上界 答題人數
13 重要程度 4.74 0.46 0.05 4.65 4.84 86
15 自己具備程度 4.16 0.88 0.10 3.97 4.35 86
24 課程充足程度 4.30 0.96 0.10 4.10 4.51 86

表 5-1-6-234 項目「(F)法律知識(包法律術語)」之受試者內效應項的檢定

型 III 平均
來源 自由度 F 檢定 顯著性
平方和 平方和
Sphericity Assumed 15.845 2 7.922 18.327 .000
Greenhouse-Geisser 15.845 1.878 8.439 18.327 .000
(F)法律知識
Huynh-Feldt 15.845 1.918 8.259 18.327 .000
Lower-bound 15.845 1.000 15.845 18.327 .000

經以 LSD 事後比較法就各面向平均數兩兩相比,結果如表 5-1-6-3 所示,


「(F)
法律知識」項目在自己具備程度面向之平均數雖小於課程充足程度平均數,但兩者
間並無顯著差異(p=.187)。而重要程度平均數、自己具備程度平均數兩者與課程
充足程度平均數間,則均存有顯著差異(p<.01)
。亦即,受試者認為法律知識重要
程度很高,自己具備程度及課程充足程度均相較為低。

表 5-1-6-335 項目「(F)法律知識」之 LSD 事後比較法結果整理

問卷 問卷 平均差 95%信賴區間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面向(I) 面向(J) (I-J) 下限 上限
13 15
.581* .087 .000 .409 .754
重要程度 自己具備程度
24
.442* .108 .000 .227 .657
課程充足程度
15 24
-.140 .105 .187 -.348 .069
自己具備程度 課程充足程度

現行特約通譯課程係由具備法律專業之建置法院、法官學院及檢察署規劃提
供,已如前述,就提供法律專業知識之資源自無缺乏之虞。惟如何提供「特約通譯」

57
需要的法律知識,仍應視通譯之實際需求為何,始能切中所需。就此部分,受訪者
多表示希望能利用實際案例來解說法律之規範及適用。6 號受訪者表示:

我覺得可以提供多一些案例,一些 case study。像我之前去上課,有一些就會


講刑法、民法的一些歷史啊,還有變革等等,那些對我們來講不太有用。可
是有一些檢察官法官會講,譬如說,可能會有哪幾種案子,裡面可能會有什
麼樣的犯罪,犯了哪些罪,可能會有哪些 punishment,如果有罪就會有哪些
處罰,如果無罪就會有哪些情形,像這些詞彙就很有用。

7 號受訪者亦表示:

…或許在挑選案例的時候,可以去看數據,其實都有啊,就是外國人犯哪些
比例罪的比較高,就可以調那些案例來翻〔譯〕
,或是在上課前其實可以問我
們需要什麼,針對我們的需求去開那個課,因為我上那個法律課程,像什麼
民法概要或是總則,比較像是以司法人員的需求來想我們〔通譯〕需要上什
麼,但其實我們不是需要這些。

通譯在整個訴訟程序中之角色及功能,與法官、檢察官等司法人員截然不同,
其所需要的法律知識,自應以法庭活動中可能需要具備之知識,作為課程規劃之重
心(張中倩,2016)。數位受訪者對於法律知識課程之安排提出建議,詳如 5.2 節
之整理。

5.1.7 「(G)持續進修提升通譯能力」平均數差異比較

對於通譯品質項目「(G)持續進修提升通譯能力」平均數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後,由表 5-1-7-1 可知,三個面向中以重要程度之平均數 4.91 分最高,而
自己具備程度之平均數 4.37 分最低。三者平均數間差異性如附表 5-1-7-2 所示,其
p 值<0.01,表示差異十分顯著,亦即受試者對於持續進修提通譯能力此變項的重
要程度、自我具備程度及課程充足程度三者之評分,有顯著不同。

表 5-1-7-136 項目「(G)持續進修提升通譯能力」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描述
性統計

58
95%信賴區間 有效
題號/面向 平均數 標準差 標準誤
下界 上界 答題人數
13 重要程度 4.91 0.29 0.03 4.85 4.97 87
15 自己具備程度 4.70 0.51 0.06 4.59 4.81 87
24 課程充足程度 4.37 1.01 0.11 4.15 4.58 87

表 5-1-7-237 項目「(G)持續進修提通昇譯能力」之受試者內效應項的檢定

型 III 平均
來源 自由度 F 檢定 顯著性
平方和 平方和
Sphericity Assumed 12.927 2 6.464 17.085 .000
(G)持續進修提 Greenhouse-Geisser 12.927 1.434 9.013 17.085 .000
通譯能力 Huynh-Feldt 12.927 1.452 8.904 17.085 .000
Lower-bound 12.927 1.000 12.927 17.085 .000

經以 LSD 事後比較法就各面向平均數兩兩相比,結果如表 5-1-7-3 所示,可


看出重要程度之平均數與自己具備程度平均數及課程充足平均數間,具有顯著差
異;而自己具備程度之平均數與課程充足程度平均數間,亦有顯著差異,且 p 值均
<.01。

表 5-1-7-338 項目「(G)持續進修提升通譯能力」之 LSD 事後比較法結果整理

問卷 問卷 平均差 95%信賴區間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面向(I) 面向(J) (I-J) 下限 上限
13 15
.207* .057 .000 .094 .320
重要程度 自己具備程度
24
.540* .108 .000 .325 .755
課程充足程度
15 24
.333* .106 .002 .124 .543
自己具備程度 課程充足程度

目前制度下,無論是法院或檢察署之特約通譯,於每兩年合格證書或特約通譯
聘書期滿前,均須接受為期兩天之教育訓練,以繼續維持其特約通譯資格(法院特
約通譯約聘辦法、高等法院及其分院檢察署建置特約通譯名冊及日費旅費報酬支
給要點第六條)
。是依現行規定,特約通譯至少每兩年須再次接受教育訓練。而由
表 5-1-7-3 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特約通譯認為課程充足程度偏低,且除了受訓課程
之頻率外,課程內容設計未能切中所需,也是關鍵因素(張中倩,2013,2016)。

59
5.1.8 「(H)專業外表」平均數差異比較

對於通譯品質項目「(H)專業外表」平均數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後,
由表 5-1-8-1 可知,三個面向中以重要程度之平均數 4.68 分最高,而自己具備程度
之平均數 4.29 分最低,三者平均數間差異性如附表 5-1-8-2 所示,其 p 值<0.01,
表示差異十分顯著。

表 5-1-8-139 項目「(H)專業外表」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描述性統計

95%信賴區間 有效
題號/面向 平均數 標準差 標準誤
下界 上界 答題人數
13 重要程度 4.68 0.60 0.06 4.55 4.81 87
15 自己具備程度 4.66 0.57 0.06 4.53 4.78 87
24 課程充足程度 4.29 0.99 0.11 4.08 4.50 87

表 5-1-8-240 項目「(H)專業外表」之受試者內效應項的檢定

型 III 平均
來源 自由度 F 檢定 顯著性
平方和 平方和
Sphericity Assumed 8.368 2 4.184 11.804 .000
Greenhouse-Geisser 8.368 1.543 5.422 11.804 .000
(H)專業外表
Huynh-Feldt 8.368 1.566 5.343 11.804 .000
Lower-bound 8.368 1.000 8.368 11.804 .001

經以 LSD 事後比較法就各面向平均數兩兩相比,結果如表 5-1-8-3 所示,可發


現「(H)專業外表」項目在重要程度之平均數雖略大於自己具備程度之平均數,但
兩者間並無顯著差異(p=.708)。而重要程度平均數、自己具備程度平均數兩者與
課程充足程度平均數間,則均存有顯著差異(p<.01)
。亦即,受訪者認為專業外表
重要程度及自己具備程度較高,課程充足程度相較為低。

表 5-1-8-341 項目「(H)專業外表」LSD 事後比較法結果整理

問卷 問卷 平均差(I- 95%信賴區間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面向(I) 面向(J) J) 下限 上限
13 15
.023 .061 .708 -.099 .144
重要程度 自己具備程度
24
.391* .100 .000 .192 .589
課程充足程度

60
15 24
.368* .104 .001 .162 .574
自己具備程度 課程充足程度

由上述分析結果可知,即使受試者認為自己具備程度已與重要程度間無明顯
差異,但仍認為就專業外表項目之訓練課程相對不足。

5.1.9 小結

本節就受試者對於通譯品質八個項目,在「重要程度」
、「自己具備程度」及「課
程充足程度」三個面向,以五點量表方式分別表示意見後,計算各面向平均數,利
用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 LSD 事後比較法,分析每一項目在三個面向之平
均數是否有顯著差異。茲將分析結果綜合整理如表 5-1-9-1。

表 5-1-9-142 通譯品質項目在重要程度、自己具備程度及課程充足程度三個面向差
異彙整表

是否
項目名稱 面向 平均數 標準差 顯著性(p 值)
顯著
重要程度(1) 4.98 0.15 (1)與(2)比較 .000
(A)語言能力 自己具備程度(2) 4.67 0.47 (1)與(3)比較 .000
課程充足程度(3) 3.68 1.46 (2)與(3)比較 .000
重要程度(1) 4.89 0.36 (1)與(2)比較 .000
(B)盡力使譯文與
自己具備程度(2) 4.56 0.57 (1)與(3)比較 .000
原文一致
課程充足程度(3) 4.11 1.08 (2)與(3)比較 .001
(C)發現因不同語 重要程度(1) 4.37 1.04 (1)與(2)比較 .241 X
言或文化背景產
自己具備程度(2) 4.27 0.91 (1)與(3)比較 .007
生差異或誤解
時,會主動解釋 課程充足程度(3) 3.98 1.18 (2)與(3)比較 .011
重要程度(1) 4.97 0.18 (1)與(2)比較 .033
(D)角色中立 自己具備程度(2) 4.90 0.31 (1)與(3)比較 .000
課程充足程度(3) 4.79 0.44 (2)與(3)比較 .019
重要程度(1) 4.99 0.11 (1)與(2)比較 .045
(E)保密義務 自己具備程度(2) 4.94 0.24 (1)與(3)比較 .001
課程充足程度(3) 4.83 0.47 (2)與(3)比較 .032
重要程度(1) 4.74 0.46 (1)與(2)比較 .000
(F)法律知識 自己具備程度(2) 4.16 0.88 (1)與(3)比較 .000
課程充足程度(3) 4.30 0.96 (2)與(3)比較 .187 X
(G)持續進修提通 重要程度(1) 4.91 0.29 (1)與(2)比較 .000
譯能力 自己具備程度(2) 4.70 0.51 (1)與(3)比較 .000

61
課程充足程度(3) 4.37 1.01 (2)與(3)比較 .002
重要程度(1) 4.68 0.60 (1)與(2)比較 .708 X
(H)專業外表 自己具備程度(2) 4.66 0.57 (1)與(3)比較 .000
課程充足程度(3) 4.29 0.99 (2)與(3)比較 .001

由上表可知,八個項目之「重要程度」面向平均數為最高,「課程充足程度」
在七個項目之平均數最低,顯示受試者認為各項目之重要性與課程充足性之間,存
有相當落差,亦即通譯品質項目確實重要,但目前就各項目之訓練課程實屬不足
(張中倩,2013,2016)
。此亦間接顯示出司法領域對於通譯品質之要求並未嚴格
堅持,亦未提供提昇通譯品質之必要課程(Corsellis,2005)。

課程充足度平均數最低之項目為「(A)語言能力」
,此項目恰為重要程度平均數
最高之項目之一,是落差最大的項目,突顯受試者認語言能力十分重要,但訓練課
程也最為缺乏。

重要程度平均數最低之項目為「(C)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
時,會主動解釋」,此項目之課程充足程度平均數為八者中次低,且標準差最大,
顯示受訪者就此項目之意見最為分歧。在質性訪談中,受訪者各自提到對於此項目
之看法及實務上操作時面臨之問題,詳見第 5.2 節。

自我具備程度平均數最低之項目為「(F)法律知識」
,此項目之課程充足程度平
均數也偏低,顯示受試者認為自己不夠具備,課程也較缺乏。在訪談時,受訪者並
就法律課程如何能更符合通譯需求,提供建議。

在利用 LSD 事後比較法分析後,由表 5-1-9-1 可看出,各項面之平均數彼此間


差異達統計上顯著標準者比例極高,顯示這些落差均具有顯著性,值得注意。

不過,雖然分析結果顯示受試者認為目前特約通譯訓練課程充足程度較低,但
首需加強之項目為何、以何方式加強、是否適宜仍由建置法院、法官學院或檢察署
提供所有課程,均值得進一步研究。在訪談過程中,受訪者提出許多想法與建言,
均整理於下一節。

5.2 質性訪談整理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由通譯角度來觀察目前特約通譯訓練課程之充足程度。就
62
回收之 89 份問卷為量性分析後,發現八個通譯品質項目在「重要程度」
、「自己具
備程度」及「課程充足程度」三個面向之平均數,彼此間多呈顯著差異,如表 5-1-
9-1 所示,其中課程充足程度之平均數較其他兩面向顯著為低。

在量性分析後,本研究另邀請七位特約通譯進行質性訪談,以深入了解特約
通譯對於現行訓練課程之看法。受訪者擔任特約通譯之語種及年資如表 5-2-1 所示。

受訪者除了對於問卷所列通譯品質項目提出自己的看法外,對於特約通譯訓
練課程整體,也提供許多建議。第 5.2.1 節就受訪者針對問卷所列項目之意見為整
理,第 5.2.2 節則彙整受訪者對於整體課程之建議。

表 5-2-143 各受訪者擔任特約通譯之語言別及年資

編號 語言別 年資

1 號受訪者(非中文母語人士) 越南語 7年

2 號受訪者(非中文母語人士) 菲律賓語 4年

3 號受訪者(非中文母語人士) 泰語 7年

4 號受訪者(非中文母語人士) 緬甸語 4年

5 號受訪者(非中文母語人士) 印尼 6年

6 號受訪者(非中文母語人士) 印度語(Hindi、Urdu) 2年

7 號受訪者(中文母語人士) 英語 1年

5.2.1 對於「(A)語言能力」之課程建議

就「(A)語言能力」項目,多位受訪者都提到目前訓練課程僅有中文部分,對
於如何翻譯成另一語言的訓練,較為不足。6 號受訪者敘述了這個困境:

那邊〔指目前法院及檢察署之特約通譯課程〕不會有語言的課程,尤其是我要
翻譯的外語,不論是 Hindi 或是 Urdu 語,他們不會教那些,甚至英文也不會,
他們只會教我們一些中文的詞彙,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中文的詞彙,但是我們不
知道翻回我們的母語應該要怎麼翻,這個就是缺乏。但是這個也沒辦法期待台
灣這邊開的課程教我們那些語言。

63
5 號受訪者也提到:

語言能力的部分需要加強。因為這裡上課都是用中文,語言翻譯內容不夠。…
我也有建議移民署,是不是可以開堂課,是越南文自己上自己的,印尼文自己
上自己的,但是移民署說不可能啦,哪來的經費。…我覺得每一個辦司法通譯
〔課程〕的,是沒有針對語言能力這方面。…要加強語言的訓練,雙語很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此兩位受訪者均非中文母語人士,對於自己語種之語言都有純
熟的掌控能力,中文對他們而言才是外國語,然而即使具備這樣的語言條件,對於
如何將中文正確地翻回自己的母語,仍認為有訓練的必要。實則,法庭通譯一如其
他社區通譯,兩種語言均是目標語與來源語,必須雙向來回翻譯,已如前述,因此
對於兩種語言均安排訓練課程,確有其必要性。

過去文獻及研究多提到,司法通譯培訓課程必須符合通譯需求,以培養口譯能
力,而非僅為獲取關於法條的知識(張中倩,2016;Hale,2004)。然而語言能力
課程之首要問題就是師資。依「法院特約通譯約聘辦法」第 6 條第 4 項及第 7 條
規定,特約通譯之教育訓練辦理方式由建置法院自行之;法官學院應定期辦理特約
通譯備人才之教育訓練,以及「高等法院及其分院檢察署建置特約通譯名冊及日費
旅費報酬支給要點」第五條規定,檢察署應對特約通譯備選人才辦理講習,顯示現
行制度下,法院及檢察署對於司法特約通譯之訓練課程,係由法院、法官學院或檢
察署辦理。這些機構欠缺具有外語能力之師資人才,若欲提供語言能力之課程,顯
然需要另覓資源或合作單位。

在目前缺乏語言訓練課程的情形下,翻譯時遇到問題要如何處理,兩位通譯都
不約而同地提到,與其他資深通譯間之討論頗有幫助:

…語言部分,因為我們沒辦法期待法官學院有人會泰文、法文,那麼厲害可以
翻那些法律知識,或可以來教那些知識,所以資深的通譯比較有可能。有很多
很資深的通譯他們其實都會,所以語言加強可以請各個語言的資深通譯來幫
他們練習。(6 號受訪者)

…我自己的經驗是,我會去問其他印尼通譯。我曾經也問過好幾個印尼通譯,
但是有些人他不會告訴你,有一個會告訴我,我也會常常跟人家討論,看像這

64
個你會怎麼翻譯。(5 號受訪者)

因此,就語言訓練的課程規劃方面,若能安排各語種之資深通譯與同語種之通
譯人員進行交流,討論翻譯上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式,資深通譯亦可分享自己實際
經驗,不啻為短期內可以使語言課程欠缺情形獲得改善之方式。

除了由資深通譯分享經驗外,就師資部分,受訪者也提到,各大專院校翻譯系
所、來台攻讀學位的外國學生,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像大專院校就是很好的資源啊,你看你人才培訓出來,然後又有師資,這是
一個很棒的點,台灣應該有七間翻譯所吧,可以從那邊找。…像語系,現在有
跟教育部合作,希望可以針對大專院校東南亞語系,做一些人才延攬的方案…。
我覺得可以先從學校找,除了可以找翻譯的,也可以找剛才所說語系需求比較
大的,像東南亞語系的老師或學生,請他們來…,久了合作起來,學校又不會
不見,還有語系也一直都在,等於不用擔心說沒有人來教或是沒有人來上課,
因為學生還是會來上課。(7 號受訪者)

…如果可以的話,我知道在台灣有幾個,就是不同年度都會有人,會來這裡讀
碩士或是博士,之前在印尼辦事處也有一個是讀法律系的,他有兩個學位,一
個法律系一個觀光系的,他在印尼辦事處那邊,其實也可以請他來幫我們上課,
讓我們了解印尼的法院啦,法律怎麼樣怎麼樣,就可以更了解。
(5 號受訪者)

觀諸國外司法通譯多由學術單位或專業協會負責舉辦訓練課程,且闗於語言
能力訓練之資源遠較司法單位為充沛(陳雅齡等,2016),如何在特約通譯訓練課程
上與學術單位或專業協會合作,應為未來課程規劃上可考慮之方向。

對於上述受訪者對於語言能力課程之意見,簡要歸納如下:

1. 關於語言課程,可分別語種安排資深通譯人員分享翻譯經驗,如此除可達語言
翻譯的訓練功能外,也可以促使通譯間彼此有更多交流機會。
2. 就語言能力課程的師資,尤其是東南亞語系,可以考慮與各大專院校翻譯或語
文系所合作,或利用院校既有師資開授課程協助訓練。此外,亦可考慮由來台
深造之外國學生中,延攬合適人才擔任師資。

65
5.2.2 關於「(C)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
解釋」的課程建議

由第四章及第五章 5.1 節量性分析之結果,均可知受試者就項目(C)之意見相


當分歧,雖然如此,此項目之重要程度平均數仍顯著高於課程充足程度平均數,顯
示即使受試者就主動解釋之重要性各有看法,但認為此項目重要之受試者,仍覺得
課程充足程度偏低。

在訪談中,許多受訪者都提到,在法庭上翻譯時,如果遇到因為不同語言或
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當事人顯然沒有聽懂發問者的問題時,要如何處理,目
前缺乏統一標準。1 號受訪者敘述自己的經驗:

有次開庭,頭一次就遇到〔當事人因語言差異而聽不懂〕,我要解釋給他聽,
法官就非常生氣,說,你們在聊什麼,我講什麼你就直翻就好!有那一次經驗
後,下次我要解釋的時候,我就先講給法官聽,向法官說,因為這個名詞我們
國家沒有這個名詞,我要用家鄉話來解釋來給他聽,他才能了解這是什麼,我
講給法官聽,法官就可以接受,這也是我們遇到的,我們就有了這個經驗,就
是這樣講法官就可以接受。…希望法官能夠了解文化的差異,希望給通譯大一
點的空間可以去解釋。

3 號受訪者也提到:

我們一般的無論是外勞或外配,他們來台灣,他們程度超過高中以上的很少,
集中是國中以下,所以雖然我們用泰語的緩刑告訴他,也沒有用,或者像小孩
監護,這個監護權這個字,我們就算跟他用泰語很正確原汁原味的通譯給他
聽,他也聽不懂,所以我們得解釋給他聽,就是緩刑或是監護權是什麼意思,
那就會有一段話要告訴他。…如果被通譯的人不清楚,或者被通譯的人不了解,
那個通譯也是失敗,我認為是這樣。…有些不是他故意不回答,而是他根本就
聽不懂,但是我們通譯的人也不能再去解釋太多,免得法官或檢察官會懷疑說
我們在說什麼,在講什麼。

當通譯發現當事人聽不懂,需要額外解釋的情形時應如何處理,一直是相當
複雜的問題,牽涉到通譯的角色如何定位、中立義務的範圍等基本原則。在不確定

66
自己可不可以主動解釋的情形下,許多通譯在法庭上會感到無所適從。部分受過專
業訓練之通譯表示,自己不可能在發問者未為詢問的情況下,主動向受訊問人解釋。
然在受訊問人本身教育程度有限,又答非所問時,法官、檢察官等司法人員往往搞
不清楚到底是哪一個環節出錯,究竟是自己的問題不夠清楚?還是通譯沒有聽懂?
還是通譯的譯文有誤?還是受訊問人沒有聽懂?還是當事人完全理解,只是有所
隱瞞、故意避而不答?此時身為兩種語言間橋樑的通譯,往往比司法人員更了解問
題的癥結所在。然法官、檢察官對於通譯之期待不盡相同,作法也可能相去甚遠
(Hale,2008),許多受訪者均表示,在欠缺明確指示的情況下,通譯常常無所適
從,如果有清楚的標準讓通譯知道此時該怎麼做、怎麼協助法官檢察官,將更有助
於翻譯順暢。一如兩位受訪者的心聲:

所以如果有機會上課,我會希望能夠由老師去做問卷,問檢察官或法官的習慣,
問他們說,你們比較喜歡我們通譯怎麼樣,會比較好配合你們去通譯給被通譯
人聽,給他們知道?因為如果我們知道檢察官法官的習慣,我們會拿檢察官法
官的習慣來套用在我們身上,怎麼樣要讓被通譯的人了解你們〔按指檢察官、
法官〕的意思。所以如果有一份問卷給檢察官或法官,給我們知道大部分的這
樣子,因為有些法官或檢察官還是會有個人的習慣,但我們如果知道大部分檢
察官或法官的習慣,是希望通譯這樣子配合,我們就會很有信心,去協助在庭
上很順利完成通譯。(3 號受訪者)

我覺得…在主動解釋或是補充,現在沒有一個明確的程序,所以每個法官或檢
察官的期待不同,我們通譯自己的定義也不同…我希望有一個標準或是原則,
告訴我們在什麼情況下要怎麼做。(7 號受訪者)

也有受訪者表示,在經過數次經驗後,漸漸會找到一個模式,一如上述 1 號受
訪者之經歷。6 號受訪者則提到另一種與法官合作的模式:

…有一些非常複雜的法律用語,連華人也聽不懂,更何況是外國人,要怎麼跟
他解釋,那在這種情況,我自己在法院裡面,如果碰到這個問題,〔有的〕法
官會自己解釋,就是他會先跟書記官講好說〔筆錄〕要打那個很專業很專業、
一般人聽不懂的文字,然後他會再跟我講這段話意思是什麼,請你〔按指通譯〕
問被告或是請你問證人,他〔指按法官〕會用白話來跟我說,讓我問證人,這

67
個做法我覺得很好。有些法官會做,有一些不會做,所以是不是大家可以一致。
建議他們這樣子做。

在問及遇到不會這麼做的法官,如何處理時,6 號受訪者表示:

如果〔法官〕沒有這樣解釋的話,我會自己主動問法官,是不是這個意思,是
的話,我再翻譯給被告或證人聽。因為有時候是,不是我不知道那個字,可是
那些字放在一起意思很複雜,所以我可以翻譯那個字,我翻完後那個證人或是
外國人還是聽不懂,他就會問我說,什麼意思,那我就再問法官說他聽不懂,
可以再解釋一次嗎,他〔按指法官〕就再解釋。所以如果那個中文我聽得懂,
我還是先翻,讓那個證人或外國人要一些 clarification,然後我再問法官,他
〔法官〕再提供 clarification。

要特別說明的是,由於研究限制,本文並未再就「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
生差異或誤解」之情形進一步細分探討。因此,對於差異或誤解產生之原因究係目
標語沒有相對應文字、或文化不同、或受訊問人教育程度背景等不同因素導致受訊
問人無法理解,處理方式是否應隨之調整,尚非本研究範圍所及,或可留待未來深
入研究。

綜上,受訪者就此項目之意見可簡要歸納如下:

1. 當通譯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應如處理,其程序為何,
現行規範並無相關規定,應有明確的原則及程序以供遵循。
2. 法官、檢察官要了解語言或文化間存有差異之事實,在通譯表示受訊問人無法
了解時,給予通譯空間進行解釋。
3. 司法人員在遇有較艱澀之用語時,可以先以較白話之用字向通譯說明,並請其
向受訊問人解說,以助訊問程序更順暢。

5.2.3 關於「(F)法律知識」的課程建議

項目(F)是本問卷八個項目中,惟一一項受試者認為自己具備程度與課程充足
程度之平均數間,無顯著差異之項目(見表 5-1-9-1)
,而此兩面向平均數顯著低於
重要程度平均數,顯示受試者認為此項目相當重要,但自我具備程度及課程均有缺

68
乏。此觀國內研究顯示目前翻譯最需培養之專業領域,法律即屬其一(林慶隆、陳
子瑋、彭致翎、何承恩、張舜芬、吳培若,2016),亦可窺其端倪。

在訪談中,數位受訪者提到,法律概念較為難澀,如果直接講解法律條文、其
理論基礎或歷史延革,其實並不符合通譯所需。但若以案例方式來講解,例如針對
外國人在台灣常犯的犯罪類型,利用實例為講解,對於通譯即具幫助(張中倩,
2016;陳雅齡,2018)。3 號受訪者表示:

…希望講師們不論刑事民事行政,如果用案件來教我們,我覺得對我來說…,
印象會比較深刻,看比較清楚,也會記得比較清楚。如果就是說民事有什麼
法,那這樣我們記不太起來,因為我年紀很大。但是如果哪一個案件是用對
法條,這個案件是用哪一個法條來進行,這樣我覺得比較簡單,印象也比較
深刻。

7 號受訪者亦表示:

我也覺得需要一點實務,不想要了解那個理論背後是什麼,因為那些就沒有
用啊,可以有一個實際的案例或是幾個實際的案例擷取片段,我覺得非常有
用,因為我們遇到就會是那個樣子。

受訪者也提到,如果能夠提供各犯罪常見的字彙表(glossary)
,並依照不同犯
罪名編列該可能用到的字詞,也極有助益(張中倩,2016)
,而且字彙表可以直接
放在網站上,讓通譯需要時可隨時立即查閱。7 號受訪者提到:

法律的東西太多了,就包山包海,最好是上課跟我們說我們現在有什麼資源,
像是我們可以上網查,現在院檢都有雙語詞彙,那就跟我們講一下,我們回
去自己進修,或是說接下來,看院檢願不願意做,有些我們可以線上查詢的,
例如遇到詐欺案件好了,可能會遇到什麼東西,構成要件或什麼,就可以自
己去查,他告訴我們怎麼可以自己進修,這也可以連接到(G)項目,就是讓我
們自己去進修,這樣院檢的負擔也比較輕。

就目前網站上的雙語詞彙,也有受訪者反應每個單位用語都不一,一致性較
低,且連結時有更換,有時即使已標記書籤,嗣後也會因連結變更而必須重
新搜尋。

69
綜上,就受訪者對於(F)法律知識之看法,簡要歸納如下:

1. 以案例方式教授法律知識,特別是外國人來台較容易涉犯的案件類型,較單純
講解法律來得實用,通譯較容易了解,也較易記住。
2. 在網站上提供字彙表對於通譯事前準備很有幫助,若能依不同犯罪類型,提供
相關法律套語或字庫,通譯可以準備更為充份,並同時提升通譯自我進修能力。
3. 目前網路上提供之字彙表用語未經統一,且連結時有更動,不易搜尋。

5.2.4 其他對於特約通譯使用者之建議

在訪談過程中,受訪者除了對於問卷內通譯品質項目之課程提出看法外,對於
課程整體乃至於目前法院及檢察署使用特約通譯的現狀,均提出許多建言,茲整理
如下:

1. 目前各地方法院或檢署通知特約通譯到庭協助的方式,仍以撥打電話為主,遇
有庭期更改或地點變動時,也是以電話聯絡,多位受試者反應此種方式較無效
率,因為有時可能不便接聽電話或漏接,即使回撥也未必能順利連繫。以現今
網路通訊普及程度,應建立更有效之媒合機制(林慶隆等,2016),如聯絡平台或
派案系統等,讓法院有使用通譯之需求時,能更快找到語種合適、時間可配合
之通譯人才。法院與特約通譯間之資訊交換管道可更多元,讓通譯也可主動提
供能夠到庭協助時間之資訊,而非僅被動接受詢問,如此聯絡更具有效率,亦
可減輕法院尋找通譯的負擔。
2. 特約通譯訓練課程都限縮在實體課程,可以考慮發展線上學習系統,讓通譯可
以隨時查詢進修。7 號受訪者提到,例如接到通知明天要翻譯詐欺案件,今天
就可以先自行上網查詢詐欺案件有哪些常用字彙要注意、構成要件有哪些等等,
這樣可以有效提升通譯到庭翻譯的品質,有助於案件進行,也可減少通譯自行
摸索的時間。協作也是一個重要的方向,一如 7 號受訪者所言:
我覺得要協作,協作有兩方面,一個是使用者對我們通譯的,也就是你們〔按
指法院及檢察署〕提供給我們的,現在已經有了…,另一個是通譯間的,像
剛有講到對照表,我們現在都是單打獨鬥,那如果大家一直把東西加上去,
又有人幫我們審核的話,就不會耗損那麼多資源,我們其實會更願意做,那

70
品質一定會變得比較好。
3. 使用端即法官檢察官等司法人員對於如何使用通譯,往往不太了解,甚至認為
只要具備雙語能力,就什麼都可以翻譯,2 號受訪者就提到曾經被要求翻譯判
決的經驗:

…叫我把判決書翻譯出來,我覺得很困難,所以我也有去查,也有去問人,
如果是當場叫你翻,當場在法庭上,至少你也要叫前面的那一個〔按指之前
審理時負責翻譯的通譯人員〕,如果我之前真的沒有翻過,完全不知道他的
案情,真的我要慢慢去翻很吃力。

因此,讓法官、檢察官更了解如何「使用」通譯,也是許多受訪者的心聲。就
如第 5.2.3 節所述,當通譯發現受訊問人不了解問題,需要進一步解釋時,所
有受訪者一致表示,只要法官、檢察官能明確指示通譯如處理,不論係委由通
譯自行向受訊問人解譯,抑或由法官、檢察官以中文解釋後,通譯再將解釋內
容翻譯予受訊問人,通譯都樂於全力配合。7 號受訪者提到,其實很多國外法
院都已有提供司法人員使用通譯的指南或守則了,裡面對於如何使用通譯,都
有很清楚的說明,也希望台灣的法官、檢察官也有類似的注意事項可以參考,
讓通譯與法庭的配合更順暢。另有受訪者也提到,如果能建立通譯與法官、檢
察官間交流的平台,雙方就能夠更了解彼此的需求,也更有助於通譯在法庭上
發揮最大功能。

4. 使用者之態度會影響通譯:

對於本研究問卷第 26 題詢問擔任特約通譯曾遇到困難或令人困擾之事,有數
位受試者填寫之答案與法官、檢察官開庭之態度有關:

法官有時沒包容心,不了解東南亞國家的國情、文化、習慣等。另外,協助狡
滑被通譯的人通譯,有機會會被法官罵。
法官要求擇譯重點,急性的法官打斷了通譯正在翻譯。
法官或檢察官情緒不佳,感覺不友善。
檢察官/法官不尊重通譯。
法官態度會影響通譯的精神。

上開回答顯示使用者端之態度對於通譯表現有相當程度影響,且可能造成其
71
困擾。張中倩(2016)對於現職通譯進行訪談時,受訪者亦提到不被尊重之問題。
事實上,通譯是否受到適當尊重,確為優秀通譯人才考慮是否更多投入法庭通譯領
域的因素之一,亦間接影響整體特約通譯之品質,故實值使用者深思。此部分或可
藉由上述使用者端與通譯間之交流平台之建議,而獲改善。

上述受訪者之建議雖未必屬於特約通譯訓練課程之範疇,但與特約通譯之使
用,息息相關,若未來對於特約通譯為規劃時一併納入考量,必能使我國司法特約
通譯制度,更趨健全而完備。

7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本論文旨在由特約通譯角度來觀察目前特約通譯課程充足程度,以問卷方式請
受試者就通譯品質之八個項目,亦即(A)語言能力、(B)盡力使譯文與原文一致、(C)
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釋、(D)角色中立、(E)保
密義務、(F)法律知識、(G)持續進修提通譯能力及(H)專業外表(如衣著、言行舉止
等)等八項,分別就「重要程度」
、「自我具備程度」及「課程充足程度」三個面向,
以問卷使用五點量表請受試者就各面向之程度為勾選。於問卷收回並為量性分析
後,再進行質性訪談,進一步了解受訪者對於特約通譯訓練課程之看法及建議。茲
將研究結果整理於第 6.1 節,於第 6.2 節說明研究限制,並將對於訓練課程之建議,
總結於第 6.3 節。

6.1 結論

本研究回收有效問卷數共 89 份,受試者均為法院之特約通譯,其中 35 位同
時具有檢察署特約通譯之資格。就問卷內容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每一項
目在三個面向各別之平均數,視其差異是否顯著,並續以 LSD 事後比較法探究哪
些項目之間存有顯著差異。就八項通譯品質項目在各面向平均數間之關係,可參下
圖 6-1-1。

分析結果顯示,八個項目之重要程度面向平均數,均高於自我具備程度及課程
充足程度之平均數,且重要程度與課程充足程度間之差異均已達顯著標準,p 值均
小於.01。顯示受試者認為通譯品質項目的重要程度,明顯高於課程的充足程度,
課程充足性顯著偏低。此與之前國內相關文獻研究結果顯示法庭口譯相當需要訓
練課程協助之結論相符(陳雅齡等,2012;張中倩,2013,2016)
。此外,經由訪
談可發現,課程不足未必僅指上課時數不足,亦包括部分課程之授課方式與學員所
需不符,例如與法律知識相關之課程,單純講解法條概念或法律沿革,對特約通譯
幫助不大,但若能選取數個常見案件類型為實例教學,對特約通譯更有助益。

至於自我具備程度平均數,除項目(F)法律知識外,餘均高於課程充足程度平
均數,且差異均已達顯著標著,p 值均小於.05,顯示受試者可能透過其他受訓課程

73
及或相關資源,提升自我能力。其中(A)、(B)、(G)、(H)四個項目差異 p 值均小於.01,
亦即受試者認為自我具備程度雖低於重要程度,但仍高於課程充足程度。至項目(F)
之自我具備程度平均數雖小於課程充足程度,惟兩者間並無顯著差異,顯示受試者
認為就「法律知識」此項目,無論自我具備程度或課程充足程度,均屬偏低。

圖 6-1-17 八項通譯品質項目在各面向平均數間之關係

綜觀統計結果,各項目中,項目(A)語言能力的「重要程度」平均數與「課程
充足程度」平均數差異最大,顯示此為目前特約通譯課程中最為不足者。此或與國
內研究文獻認為現行特約通譯之語言要求門檻過低(張中倩,2013,2016)
,互有
關聯。

項目(C)發現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釋的平均數
74
標準差最大,顯示受試者對於此項目之看法最為分歧。依陳雅齡等(2013)之觀察,
特約通譯在法庭上之身份可能從單純傳聲筒至具有法律審判結果、法庭機構權力
與翻譯知識權力三種權力於一身之角色,有如光譜之兩端,若無明確準則,特約通
譯確可能陷入各自摸索、無所適從之困境。對於通譯是否應主動解釋語言或文化背
景產生之差異或誤解,實務上目前作法不一,仍待未來學說與實務繼續發展與探索。

項目(F)法律知識之自我具備程度平均數最低,顯示受試者認為此部分自己最
為不足,且其平均數與課程充足程度之平均數間無顯著差異,顯示課程亦甚不足。

在量性分析後,對於 7 位自願受訪者進行質性訪談。受訪者之語言別均不相
同,其中 6 位為非中文母語人士。受訪者除了對於問卷所列項目之訓練課程提出
自己之看法外,對於目前整體通譯使用情形,也提供寶貴的建言,茲一併整理如於
6.3 節建議事項。

6.2 研究限制

本研究紙本問卷係利用法官學院於 107 年 7、8 月舉辦之四場特約通譯備選人


才訓練研習會時,分別於北區、南區及東區場發放,供參加研習之特約通譯填寫,
少數受試者係利用電子問卷填寫,故問卷抽樣對象係以參加本年度法官學院度研
習會之學員為主,89 位受試者中,僅有 35 位同時具有高等檢察署特約通譯資格,
故檢察署特約通譯之樣本數相對較少。日後若對於特約通譯為問卷調查,就院檢特
約通譯人數之分布可更留意。

就特約通譯訓練課程部分,本問卷僅針對由法院及檢察署辦理之訓練課程為
調查,然目前提供司法通譯訓練課程之單位,另有移民署、警政署等部門,且不乏
民間機構,如南洋台灣姐妹會、天主教善牧基金會、賽珍珠基金會、台灣司法通譯
協會等。有數位受訪者表示,某些民間機構之訓練課程提供實例練習,對他們來說
更有幫助。觀諸本研究統計結果所示,受試者之「自我具備能力程度」仍顯著高於
法院及檢察署之「課程充足程度」
,顯示受試者除了法院及檢察署提供之訓練課程
外,尚有其他研習及訓練課程供其自我進修及練習。這些課程均未在本研究範圍內,
惟對於通譯能力之培養,顯亦有相當成效,當可為未來研究之對象。

關於問卷設計,本研究為探討目前特約通譯課程充足程度,及其與課程重要性、
75
通譯是否已具備間之關連性,故同時就各通譯品質項目之重要程度、自我具備程度
及課程充足程度三個面向一起調查,以探討彼此間是否具有顯著差異,使用之方式
一律以五點量表供受試者勾填後,再就勾選項目轉為 5 至 1 分之數值,計算平均
數後進行分析比較。惟如何將對於重要性、具備程度及課程充足性之看法更精確地
量化成可以相互比較之數字,仍有探究之空間。

在統計方法上,本研究以 ANOVA 分析後,係以 LSD 就各組兩兩進行比較,

其優點在於較易看出哪兩組間有顯著差別,其缺點在於第一型錯誤(type I error)

發生之機會可能增加,日後研究亦可就統計方法之選用為斟酌。

此外,關於通譯品質應具備之項目,過去文獻探討甚多,然考量本次問卷調查
對象包含非中文母語人士,且作答時間有限,為避免分類過細致不易區分,故僅大
致分為八個項目進行調查。其中數個項目意涵較廣,例如「(A)語言能力」就同時
包含中文能力及擔任特約通譯語言之能力,並未再針對語言別細分;
「(B)盡力使譯
文與原文一致」涵蓋了翻譯技巧、忠實性及一致性等項目;又如「(C)發現因不同
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會主動解釋」
,可能係因語言本身不同所產生
之差異,也可能因受訊問人個人教育程度致可使用字彙量偏低,而產生誤解或根本
無法理解之情形。問卷雖另有開放式題目供受試者自行增列項目並加以評分,惟填
寫比例偏低,且未必加以評分,故於統計分析時,並未將受試者自行增列之通譯品
質項目一併納入計算。如何就通譯品質之項目分類進行調查,亦為將來可再探討之
課題。

又本論文研究主軸係以問卷調查受試者對特約通譯訓練課程之意見,以檢視
目前課程是否符合特約通譯之需求。惟特約通譯之品質除了以訓練課程加以提昇
外,取得特約通譯資格之門檻也是另一重要環節。如何設計特約通譯之資格考、考
試內容應針對語言能力抑或應測驗翻譯能力,與特約通譯品質及日後訓練課程之
規劃息息相關。本論文並未就特約通譯資格之取得著墨,此或可作為日後研究之方
向。

6.3 建議

本研究質性訪談之 7 位受訪者多極富通譯實務經驗,於訪談中提出許多寶貴

76
而實際可行的建議,非常值得未來特約通譯訓練課程參考。又,使用者端即法院及
檢察署對於特約通譯之使用情形,亦有可以調整改善之處,茲一併分點整理作為本
研究之建議。

就特約通譯訓練課程之建議如下:

1. 關於「(A)語言能力」項目,本研究顯示此為受試者認為最重要的通譯品質項目
之一,然其訓練課程也最為不足。語言能力為通譯品質評估標準之核心項目之
一,已如前述。觀之目前特約通譯課程,傳譯之專業技能及倫理責任僅各二小
時,顯與受試者之需求有極大落差。衡諸國外對於口譯人員訓練課程多由大學
等學術單位或專業協會舉辦(Corsellis,2005;張中倩,2016)
,而台灣亦已有
數所大學設有翻譯課程及研究所,建議可採取與各大專院校翻譯或語文系所合
作之模式,由學術界與富具法庭通譯經驗之專家共同規劃通譯訓練課程,以確
實加強通譯語言訓練課程,提升通譯品質。
2. 目前台灣地區外來人口為東南亞語系之比例甚高,惟相關語種師資人才尋找不
易,建議參考國外訓練機構所採方式,延請各語種經驗豐富之資深通譯為授課
講座進行經驗分享及交流(Gile,2009;Downing & Tillery,1992)。此外,教
育部已開始推廣東南亞語系語言課程,作為長期培養東南亞語系通譯人才之方
式,故亦可與善用此既有資源,與相關語言課程相連結,提供東南亞語言系特
約通譯更紮實之訓練課程。
3. 對於特約通譯因不同語言或文化背景產生差異或誤解時,應如何處理,各國處
理方式不盡相同,學界間亦無定論(Hale,2008;Mikkelson,2008;Pöchhacker,
2016)
,建議提供特約通譯原則性之處理參考標準供其遵循,同時並確認使用者
端即司法人員確實知悉此處理參考標準,以免特約通譯在法庭上無所適從。同
時,應加強使用者端對於通譯工作性質之認識,了解語言或文化間存有差異之
事實,於遇有較艱澀之用語時,可另以淺顯之用字向說明,以助訊問程序更順
暢。
4. 關於授課之模式,口譯教學多有充份之實際演練機會(Gile,2009;Ulrych,2005)

故特約通譯訓練課可提供更實例供學員演練。本研究訪談中,數位受試者亦建
議可多使用案例教學,讓學員能實際操作練習。至於案件類型,以實務上最常
遇到之案例為主,以符實際需求(張中倩,2016)
。單純講解法條或法律沿革之
77
比例可以降低。
5. 發展線上學習課程。鑑於目前院檢於開庭前事先提供通譯人員準備之資訊十分
有限,建議建立案件類型資料庫,提供各案件類型之常見型態描述、可能使用
之法律用語及雙語詞彙對照表,讓通譯可在庭前即時查詢進修,以提升通譯到
庭翻譯的品質,助於案件進行,也可減少通譯自行摸索的時間。並建議整合現
有資源,諸如雙語詞彙之統一及網頁固定維護。

此外,就法院、檢察署使用通譯現況,亦提出建議如下:
1. 提昇使用者端的認知:通譯之使用者端,也就是法官、檢察官等司法人員,對
於如何使用通譯應有基本認識及訓練,並應了解語言或文化間存有差異之事實。
建議可參考國外司法機關的通譯使用指南或守則,提供使用者正確觀念及態度。
2. 建立更有效率之媒合機制:提高翻譯人才品質資訊之透明度,建立聯絡平台或
派案系統,讓法院與特約通譯間之聯繫管道更多元,不再僅依賴書記官單向電
話通知,通譯也可選擇主動告知可到庭協助之時間,得知派案訊息。以目前實
務運作情形而言,法院庭期安排時間較為固定,聯絡安排通特約通譯到庭之時
間亦較充裕;相較之下,地方檢察署及警方因機動性較高,對於特約通譯有臨
時需求之情形甚多,對於特約通譯需求之不確定性較高,且尋覓合適通譯之時
間相對縮減,想在有限時間內迅速找到適當的特約通譯,誠屬不易。實則,正
因此種需求上之不確定性增加了檢警安排特約通譯的困難,更突顯出有效媒合
機制的重要性。如何運用現有網路平台或社群通訊軟體技術,設計一套使用方
便且迅速的媒合系統,讓檢警在臨時需求出現時,得以立即查詢哪些特約通譯
可以配合,同時讓特約通譯亦得主動知悉有哪些臨時案件,或進一步在系統內
主動表示可以前往協助之意願,相信對於安排特約通譯之效率,必能大幅提昇。
3. 培養「專職」特約通譯:從長遠來看,培養一批具備良好翻譯技巧、對於法庭
程序熟稔、經驗豐富且具備良好翻譯倫理之特約通譯,應為特約通譯訓練課程
之最終目標。若特約通譯人數泛多、每人平均接案量過低,自然會發生特約通
譯人才流失或投入專注度不足之情形,若一昧要求特約通譯接受教育訓練或提
高特約通譯資格取得門檻,並希冀以此方式維持通譯品質,恐有緣木求魚之虞。
然法庭案件量具有不確定性,已如前述;因此,如何讓已投入法庭特約通譯行

78
列之優秀翻譯人才能夠持續接案,以維持其翻譯能力、技巧及對於法庭程序之
知識,並進而成為法庭常態性配合之通譯,亦為未來值得努力之方向。

在訴訟程序中使用通譯屬基本人權,更為公平法院不可或缺之一環。我國法庭
通譯制度於過去發展甚為遲緩,功能不彰,直至 2006 年發布「高等法院及其分院
建置特約通譯名冊及日費旅費報酬支給要點」後,才以「特約通譯」之形式逐漸建
立資格取得、教育訓練等相關制度,設立迄今已逾十年。本研究以特約通譯為對象,
調查其對於翻譯品質各項目之重要性、自我具備程度及課程充足程度之意見。經統
計分析,結果顯示各項通譯品質項目之訓練課程皆顯著不足。經與特約通譯訪談並
參考國外文獻研究,提出結論及建議如上,希望能對我國特約通譯制度之發展,有
所助益。

79
參考文獻
Angelelli, C. (2000). Interpretation as a communicative event: A look through Hymes'

lenses. Meta: journal des traducteurs/Meta: Translators' Journal, 45(4), 580-592.

Benmaman, V. (1992). Legal interpreting: An emerging profession.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6(4), 445-454.

Berk-Seligson, S. (2017). The bilingual courtroom: Court interpreters in the judicial

proces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ühler, H. (1986). Linguistic (semantic) and extra-linguistic (pragmatic) criteria for the

evalu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and interpreters. Multilingua, 5(4), 231-235.

Corsellis, A. (2005). Training interpreters to work in the public services. Train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53-173.

Downing, B. T., & Tillery, K. H. (1992).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Community

Interpreters. A Report on Models of Interpreter Training and the Value of Training.

Favaron, R., & Merlini, R. (2003). Community interpreting: re-conciliation through

power management.

Gile, D. (2009).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Vol.

8).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González, R. D., Vásquez, V. F., & Mikkelson, H. (1991). Fundamentals of court

interpretation (pp. 243-44). Durham, NC: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Hale, S. B. (2004). The discourse of court interpreting: Discourse practices of the law,

the witness, and the interpreter(Vol. 52).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Hale, S. (2007). Community interpret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80
Linguistics.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Hale, S. (2008). Controversies over the role of the court interpreter. C. Valero-Garcés &

A. Martin (eds), Crossing Borders in Community Interpreting (pp. 99-122).

Kurz, I. (1993).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Expectations of different user groups, 13-16.

Mikkelson, H. (1996). Community interpreting: An emerging profession. Interpreting,

1(1), 125-129. doi:10.1075/intp.1.1.08mik

Mikkelson, H. (1996, October).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ommunity interpreting. In

Global vision: Proceedings of the 37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pp. 77-89). Virginia: 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Mikkelson, H. (1998). Towards a redefinition of the role of the court interpreter.

Interpreting, 3(1), 21-45.

Mikkelson, H. (2008). Evolving views of the court interpreter’s role: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In C. V. Garcés & A. Martin (Eds.), Crossing borders in community

interpreting: Definitions and dilemmas (pp. 81-97). Philadelphia: J. Benjamins Pub.

doi:10.1075/btl.76.05mik

Mikkelson, H. (2013). Community interpreting. In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Studies (pp. 407-419). Routledge.

Mikkelson, H. (2016). Introduction to court interpreting. Routledge.

Moeketsi, R. H. (1999). Redefining the role of the South African court

interpreter. Proteus, 8(3-4), 12-15.

Morris, R. (1999). The gum syndrome: predicaments in court interpreting. Forensic

linguistics, 6, 6-29.

81
Pöchhacker, F. (1999). 'Getting organized': The evolution of community interpreting.

Interpreting, 4(1), 125-140.

Pöchhacker, F. (2000).The Community Interpreter's Task: Self-Perception and Provider

Views (R. P. Roberts, S. E. Carr, D. Abraham, & A. Dufour, Eds.). In The Critical

Link 2: Interpreters in the Community (pp.53-58). Amsterdam: J. Benjamins.

Pöchhacker, F. (2001). Quality assessment in conference and community interpreting.

Meta: Journal des traducteurs/Meta: Translators' Journal, 46(2), 410-425.

Pöchhacker, F. (2016).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 Milton Park, Abingdon, Oxon:

Routledge.

Rosenberg, E., Seller, R., & Leanza, Y. (2008). Through interpreters’ eyes: comparing

roles of professional and family interpreters.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70(1), 87-93.

Survey on quality and role: conference interpreters’ expectations and self-

perceptions.(2008) Retrieved from https://aiic.net/page/3405/survey-on-quality-

and-role-conference-interpreters-expectations-and-self-perceptions/lang/1

Ulrych, M. (2005). Training translators: Programmes, curricula, practices. V Martha

Tennent (ur.), Train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Pedagogies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3–34.

Zwischenberger, C., & Pöchhacker, F. (2010). Survey on quality and role: Conference

interpreters’ expectations and self-perceptions. Communicate! AIIC Webzine.

司法院(2018)。特約通譯專區。取自:https://www.judicial.gov.tw/index.asp

沙信輝、楊金滿、葉念雲(2010)
。通譯人才資料庫使用平台執行情形之研究。臺

北: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
82
沈美真、李炳南、楊美玲(2012)。司法通譯案調查報告。臺北:監察院。

法院特約通譯約聘辦法(2015 年 5 月 8 日)

法院組織法(2015 年 1 月 20 日)

法院通譯倫理規範(2013 年 10 月 25 日)

范家銘(2012)。口譯員潛質:口譯員觀點。編譯論叢,(2),117-151。

高等法院及其分院建置特約通譯名冊及日費旅費報酬支給要點(2007 年 4 月 21 日)

高等法院及其分院檢察署建置特約通譯名冊及日費旅費報酬支給要點(2007 年 4 月

13 日)

陳子瑋(2011)。社區口譯─臺灣口譯研究新領域。編譯論叢,4(2),207-214。

陳子瑋、陳雅齡(2013)。法庭口譯品質提升的功能視角。編譯論叢,6(2),99-

126。

張中倩(2013)。臺灣法庭通譯發展現況與挑戰。編譯論叢,9(2)
,93-136。

張中倩(2016)。法庭通譯訓練之需求分析。編譯論叢,6(2),127-164。

陳雅齡、廖柏森(2012)
。從傳聲筒到掌控者—法庭口譯角色之探討。載於廖柏森,

翻譯教學論集(361-384 頁)。臺北:新銳文創。

陳雅齡、廖柏森(2016)
。臺灣法庭口譯專業化模型之修正。編譯論叢,9(2)
,137-

164。

陳雅齡(2018)。法庭口譯: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

智慧財產法院特約通譯約聘辦法(96 年 3 月 28 日)

83
檢察機關通譯倫理規範(2013 年 11 月 21 日)

檢察機關辦理刑事案件使用通譯應行注意事項(2013 年 11 月 21 日)

臺灣高等檢察署(2018)。臺高檢特約通譯名冊。取自:

https://www.tph.moj.gov.tw/lp.asp?ctNode=27064&CtUnit=8796&BaseDSD=7&

mp=003

84
附錄一 問卷填寫同意書

85
附錄二 本研究問卷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附錄三 訪談大綱
問:您從事特約通譯多久了?是哪一個語言?實際開庭次數?

問:本問卷提到關於通譯品質的八個項目,您覺得哪一個部分訓練的課程比較缺乏,

比較不夠? 為什麼?

問:那您覺得課程不夠的意思就是,是指沒有這樣的課程,還是目前有,但是時數

不夠,或是內容不是排的很好?

問:所有項目的課程充足度,與重要程度有顯著差距?您覺得為什麼

問:您有無受過專業口譯訓練?

問:您有沒有碰過什麼困難或是困境,並覺得這樣的困境可以從訓練課程得到改善

的?

問:像這樣的困難,您覺得哪一個單位來安排課程比較合適?

問:除了還有法官學院的,您還有參加過哪些通譯訓練課程?

9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