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2019 億次阿彌陀佛心咒

持誦大法會

噶爾寺專修之紅觀音法傳承
歷史與無量光佛法講授

講授上師:金剛上師喇嘛圖登尼瑪

藏譯中:張昆晟

主辦單位:台灣噶千佛學會

時間:2019 年 10 月 10 日

地點:榮總介壽堂
一、「大悲密集觀音法門」講記

首先向諸位問聲早,祝福諸位吉祥如意,特別今天適逢國慶日又是一零
八年紀念日,佛教傳統一零八是特別值得重視紀念的數字,藉此機會向諸位問候吉
祥如意及祝福國家和平安樂,經濟發展繁榮,一切圓滿富足!在此至上本人的深深
祝福。

由於今天下午安排大悲密集觀音灌頂,因此上午時間仁波切本人要進
行預備前行修法,因此安排我利用這個時間點針對下午將要傳授的大悲密
集觀音的歷史來由、相關典故與噶爾寺之間的關聯,與這次極樂法會所要
實修的無量光佛成就法的修法要點進行解釋,所以有上午的課程。

顯密乘門之別

內道佛教分為顯宗與密宗兩個部分,顯宗主要內容是經律論三藏,密
宗主要是四部密續。從因果乘門角度而言,顯宗被稱為因乘,而密宗被稱
為果乘,這是兩個大支的分類。

其中顯宗三藏主要是佛世尊在世時,於各個聖地進行講解,大致情形
是這個樣子。至於密宗的法類除了某些是佛陀在世時親自宣說,如同種下
種子一般,除了這樣的密法之外,其他大多數的密法是佛陀以報身形相,
在其他淨土當中宣講。

顯宗三藏經藏、律藏以及論藏,安立或教導目的在於對治三毒煩惱,
為了對治貪欲煩惱說了律藏,針對瞋心煩惱說了經藏,針對愚痴而作對治
說了論藏,這是顯宗的經律論。密宗的四部密續教法是以兩萬一千法門,
同時一道對治三毒煩惱,因此密法的法藏被認為是主要同時對治三毒的教
授。

整體而言,內道佛教的傳播在這個世界各地廣為流傳,其中南傳傳統

1
主要按照經藏與律藏做學習,遵循自己的傳統;北傳的佛教主要以大乘為
主的佛教教法,包括經律論三藏及部分密法,在北傳的系統當中得到弘
揚;藏傳系統則被認為同時兼具三藏及四密續的修持。

無上密成就法─「密集大悲觀音」名稱由來

四部密續是按照所要度化眾生各自的類別、內心傾向及信解心的種種
差異而宣說了四種次第性的道。密宗續部中有許多本尊法門,舉觀音為
例,在四部密續中都有觀音法門,以及相應的許多成就法,也因此祂的形
相、名號、身體顏色、手持法器、身上裝束等的差別就非常多,這些差異
主要來自於成就法名稱,及所要凸顯功德面上有所不同。

譬如以今天所要談的法門─「密集大悲觀音」的名稱來談,名稱本身
可連繫到內在意義:譬如,
「密集」代表秘密總集,
「密」並不是說必須要
隱藏,而是屬於無上密宗的傳統─「無上密成就法」
。因為屬於無上密因此
內涵深奧難解,由於深奧難解所以稱為秘密。

為何說甚深難以了悟?四部密續教法是按照修行者補特伽羅本身智
慧的差別,而距離究竟勝義有遠近差別,例如比起事續而言,行續離究竟
勝義更加近,比起行續瑜伽續更加近,比起瑜伽續無上瑜伽又更加地近,
這是從乘門角度而言,比起共通的乘,不共乘,特別是不共乘中的無上瑜
伽就更加直接了當能夠闡述究竟勝義,這是極其難解的,因此稱為秘密。

例如我們先前進行的斷食八關齋戒法門是屬於四部密續當中的事續
法,所依止的本尊是千手千眼觀音,當我們修持時看待自身角度是視為凡
夫,將本尊觀世音菩薩視為極其重要極其殊勝,按照這樣的差異來進行實
修,而且還受持了八關齋戒為主的,從別解脫戒而言應當仔細守護身體與
語言的戒條、學處,修持的過程當中主要要注意守護的,按照此方式實修。

到了無上密時,前述身口的講究固然有其必要性,但不像行續看得極
為重要,而更在乎對於內在真正意涵的通達,包括心的本性、基、自性,

2
以及本尊的重要性如何與內在的基或者說是基礎產生連結,曉得本來具足
的基與我們之間的關係為何,更加需要關注,透過這樣的了解以此來實
修,大致來說這就是此兩類修法的差異性所在。

這種四種次第的道或者說四部密續何者重要?都很重要,因為適應不
同根器罷了,如同人有不同類型、根器、想法、有過去不同的業,所以相
應於不同法門,不同的法門適應於不同補特伽羅根性及差別,因此整體而
言四部密續的重要性極大。

大悲密集觀音法門來歷

今天下午傳授的大悲密集觀音屬於密法,密法傳統又分為新譯派與舊
譯派,或教言傳承及伏藏傳承,其名相的差異也很多。

此法門屬於舊譯寧瑪派的伏藏傳統,而伏藏傳統中有許多的伏藏法
門,取出伏藏的伏藏師也有很多,相關的教法也有許許多多,此次傳授的
大悲密集觀音,法脈源流與先前普巴大法會所修持的普巴成就法,源自於
同一位伏藏師:伏藏師惹那林巴,由其所取出之大悲密集觀音。

惹那林巴被認為伏藏師中特別有名且事業特別廣大,可以說完整圓滿
一生利生事業,他的生存年代大約始於十五世紀初期,可說是流傳非常久
遠的伏藏法門。

至於噶爾寺與大悲密集觀音法門關係,幾乎可說從噶爾寺創建以來,
此本尊法門成為主要修持法門之一,除了中間特殊情形之外,相關的成就
修法不曾中斷,每天都有人在修持,且二十四小時六字大明咒的持咒咒音
可說是未曾斷過。

正如諸位所知道,藏地曾面臨時代局勢的轉變,佛教的發展受到嚴重
影響,在一九五八到一九八三年之間,這段時間受到了影響而導致大修法
會的中斷,除此之外從創建寺院至今,並沒有任何其他的中斷。

3
噶爾寺最初發展在藏地波密縣,最早起源來自於噶爾卻丁巴傳承,噶
爾卻丁巴的發展在阿企佛母授記下,由其轉世:噶爾卻丁巴的後世噶爾滇
津朋措在今日的噶爾寺建寺,一直至今。我們現在將噶千仁波切的轉世紀
錄為八世,是從噶爾滇津朋措建寺之後開始計算,從那時算第一世到現在
是第八世。

如果從噶爾確丁巴開始計算,則轉世世系更多,如果從建寺開始,密
集觀音大修法會是從建寺就一直保持至今的傳統。

噶爾滇津朋措是在惹那林巴授記中有提到的,一位能繼承教法的大
士,特別是密集紅觀音的法門要由他來護持,在伏藏授記文本文中也提到
他是觀世音的化身,有許多伏藏的三昧耶誓言物與伏藏物都與他有關。

伏藏授記文中提到,他可以將大悲觀音的法門廣為饒益有情眾生,在
這個世界上利生事業非常廣泛。他在世時惹那林巴已經圓寂,惹那林巴的
兒子策旺札巴按照伏藏授記文,開始尋找這樣一位伏藏授記文中所講的大
悲密集觀音的法主,陸續找到康區來。

伏藏授記文曾提到有一處土壤是紅色的,地勢如同猛虎的腹部,是大
悲觀音的聖地,此處有名為「滇津者」,指的是滇津朋措會出現,伏藏如
此授記。

因此他來到此處,伏藏授記也提到法主手臂上有著像蓮花般的標記
等,這些細節非常多,策旺札巴按照授記來到康區,並找到滇津朋措。授
記也提到,如果此法主能遇到此法門,利益眾生的事業將會非常廣大,產
生極大的饒益。

他向滇津朋措說,伏藏授記文裡面所講的人「看來就是你」,由於許
多的標誌都完整的符合,因此就將此法傳授給他,噶爾滇津朋措當時回應
「看來是如此」。從那時代開始到寺院創建至今,大悲密集觀音法門就一
直流傳著,它的典故當時是如此。

4
因此如同伏藏授記所講,
「名為滇津朋措者,將是觀世音化身」
,當策
旺札巴將此授記傳予滇津朋措,滇津朋措回答說:「大致如您所說。」因
此將策旺札巴所帶來的三昧耶誓言物取了一點吃下,據說身體騰空而起,
有這樣的典故。

噶爾寺建寺以來,大悲密集觀音修法未曾間斷

噶爾寺本身分為上寺與下寺,創建寺院時沒有噶爾下寺,主要的創建
位置是噶爾上寺,在噶爾上寺開始創建大悲密集觀音法會,滇津朋措的時
代剛好與噶瑪恰美仁波切也就是惹噶阿色同期,因此請恰美仁波切來到噶
爾寺,由於洽美惹噶阿色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因此他依照大悲密集觀音
的法門,寫了很多相關法類的法本。

在滇津朋措時期就按照這些儀軌去修持,出現很多稀有成就徵兆,並
且在當時,噶爾寺就按照此法門,建立了六字大明咒瑪尼甘露丸的修法。

一般來說新譯派有許多法藥及三眛耶物,是按照勝樂金剛傳承去修
製,有此傳統在。但噶爾寺的年度例行六字大明咒甘露法會,是按照大悲
密集觀音法門所進行的。過去曾出現甘露丸大量自生、天降甘露丸等稀有
事蹟,都是從創寺時代開始就有。

後來噶爾滇津朋措轉世為第二世:噶爾滇津札巴,在此時期,寺院規
模稍微擴大,不是地方擴大,因為當地是岩石地形所以不是非常寬廣,而
是寺院規模擴張,因為人數增多,噶爾上寺容納不下,因此建立了下寺,
下寺建立後,大悲密集觀音的修法傳統仍在噶爾上寺不斷進行著(上寺為
大悲密集觀音主要修持處),前面提到這是年度不斷修持的法門,每年會
舉行一次大悲密集觀音的大修法會,其他時間大部分是唸誦相關成就法,
及讓六字大明咒咒音廿四小時不間斷。

何謂「廿四小時咒音不間斷?」噶爾寺內有連續不停轉動的轉經輪,
轉動的法輪代表六字大明咒恆時自轉,經過歷代發展,成為廿四小時咒音

5
從未間斷之處。

除了唯一一個最主要法輪外,還有另外八個小的法輪,法輪之所以會
長時轉動,是由專門輪值僧人轉動,過程中輪值僧人也不斷地持誦咒語,
因此成為咒語不曾中斷的情形。

被稱為「漢地法輪」的噶爾寺轉經輪

後來被稱為「漢地法輪」的噶爾寺轉經輪非常著名且特別,在場大多
數可能都聽過它的來歷,但也可能有些人還未聽聞,在此稍微描述一下:

此轉經輪可以說是我們這個世間的如意寶珠,非常重要,他的製作年
代是在佛世尊在世時,由維摩詰居士以神變力將佛語全數集結於此,而製
成此法輪,後來此法輪被迎請至多處,非人居所或空行國等,輾轉來到漢
地,在皇室中保存。

時間來到唐朝,文成公主和親到藏地,嫁給松贊干布王,並將此法輪
一併帶到藏地,此時負責迎親的就是噶爾祿東贊,噶爾祿東贊因此得到此
法輪,祿東贊是噶爾家族的主要成員,噶爾確丁巴也是這個家族的後代,
法輪就在噶爾家族中流傳,後來為噶爾確丁巴所持有,他在波密迫龍這個
地方安住時也帶著這個法輪,之後輾轉搬遷到囊千,法輪也因此來噶爾寺
今日所在地,此轉經輪非常殊勝重要,可以說是我們世間的第一個轉經輪。

法輪的殊勝性包括剛剛所講的重要性,再者是它恆時轉動不間斷,不
容法輪的轉動有中斷的情形,大家曉得噶千仁波切為人加持時,會抹一種
加持油,這加持油就是此轉經輪軸心的潤滑油,這被認為具有很大加持
力,每隔一段時間換油時,會將換下的油做為加持物。仁波切非常重視此
加持物,因此也都以此為信眾加持。

康區囊千一帶往昔有囊千王室,遇到有大事要決擇時,都會來朝拜此
法輪,向法輪致意,除了禮敬供養外,並吹奏法輪旁的白螺,據說此方式

6
不論遇到何種違緣疾病障礙,都得以化解,有很殊勝的功效。

法輪之所以被視為有大加持力,除了源流殊勝及廿四小時不間斷外,
更由於它不斷在轉動,等於恆時持誦大悲密集觀音的念修咒語,因此加持
力非常大,基於上述幾種原因,被視為極重要聖物。

授記文曾言:「將來六字教法將會廣傳」

如同前述,大悲觀音的伏藏授記被稱為「無上聖地之鑰」,這部授記
文提到,此觀音法門會在十三代人之間流傳,並廣大利益有情眾生。授記
中並提到,六字咒教法(觀音教法)將會廣為流傳,以上為授記文本文所
說。確實如同伏藏文授記所言,在此聖地中,從噶爾寺建寺以來相續不斷
有大悲密集觀音法門的流傳,世世代代都這麼做著,現在大悲觀音的六字
法門已經流傳到世界各地,可以說此偉大工程,來自於噶千仁波切的恩德。

觀音法門就是指慈心與悲心,噶千仁波切在此世間推動慈悲心的價
值,讓人感受到慈悲心的威力與加持,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等,將慈悲心
的內涵推廣到世界範圍之中,因此授記文中曾言:「將來六字教法(觀音
法門)將會廣傳」,如今發展確實符合當初授記。

大悲密集觀音此法類的壇城按照廣軌來說,除主尊大悲密集觀音,還
有怙主阿彌陀佛、眷屬五方佛、男女菩薩等的菩薩佛父母、六道能仁佛陀
及四部的偉大忿怒明王,及一千零二尊賢劫千佛,這是壇城的組成,也可
說佛陀教法完全含藏於此壇城中,在藏地我們修法的時候是按照完整的廣
軌壇城進行,依止的是廣軌的成就法。

另外有略軌的日修法門,略軌日修法門就只有修主尊大悲密集觀音,
祂的眷屬在日修儀軌是沒有的。如果修廣軌法門,前述的完整壇城都具備
於其中。

就我個人所知,可以說從一九八三年之後,再次地迎請沒有受到破壞

7
的法輪回吉祥噶爾寺,安奉在噶爾上寺,從法輪再度被迎回噶爾上寺起,
就舉辦了第一次的年度大修法會,至今沒有中斷,這是從我個人對歷史的
認識所知跟大家作說明。一九八三年起噶爾寺就以大精進心來持續修持此
法門,此法門廣軌修法是非常長的,一天要花五到六小時才能修完,每年
大修法會時僧人是分組不間斷持誦六字大明咒,修法過程中殊勝法輪也是
廿四小時恆常轉動,噶爾寺中寺規非常嚴格,一年中除了二十天休假外,
不能夠離開寺院,僧眾都以非常大精進心在修持著。

我從一九八三起至一九九八,這十六、七年在寺院期間所觀察的情形
是這樣,後來當然不如往日嚴格,但基本上寺院的清規還是有一定的嚴格
性,咒語持誦及法輪不能停等,這些都保持至今。不僅如此,因為噶爾寺
大悲密集觀音的大修法會非常有名,因此受到各方上師與僧眾的邀約請
法,至各地寺院去舉辦巡迴大修法會,多半在冬天,因為各寺院在夏天到
秋季有各自修持。一年當中各地都要舉行大修,所以有十一次到十二次法
會,各地往來奔波。

而且那段期間,噶千仁波切都要親自主法,上午七、八點第一座仁波
切一定在座上,之後進行私人接見,有人問事情、疾病加持等等,無論如
何,晚上修座仁波切一定會親自上座,每場大修都是如此,其他僧人可以
輪班,兩三人輪班,但對仁波切來說,他從早到晚都是要參加法會,如果
沒有在座上,也需要接見信眾。從早到晚都是都是如此,整個大修法會,
乃至於一年當中到各地巡迴參加大修,如此辛苦,會場當中,不會有人比
他更辛苦,他是如此辛勞地在利生著。

而且仁波切如何實修?我在噶爾寺這十幾年時間當中,看著仁波切是
如何修持的呢,總是不倒單。要休息也只是坐著休息一會,從來沒有看過
仁波切躺下去,這一方面是因為仁波切非常的精進與自律甚嚴,要求自己
一定要這樣修持。

我們當時不以為意,覺得「仁波切就是這樣子」,看習慣了,不覺得

8
不睡覺有什麼特別了不起,直到去外地看多了,才覺得非常了不起。因為
我本人在藏地,從未看到仁波切躺下去睡覺過,第一次看到是 2001 年在
海外,當時仁波切身體微恙,稍微曾躺著睡過一會,除此之外不曾看過。

無上密法門要訣:「自心與本尊無別」

如同前述,大悲密集觀音屬於無上密宗的修持方式,按照無上密宗的
見地來修持,所以極為深奧,大悲觀音被視為一切諸佛大悲總集化現,除
了是諸佛大悲功德化現,也是諸佛智慧總集化現,透過此法門的實修能真
正通達本尊與自心無別的究竟勝義。

這樣的無上密法門,確實能令行者直接瞭解「自心與本尊無別」,無
上密法許多法門都具有這樣特點。這就是為何與事續、行續法門有差別,
因為可以直接了當、便利的讓行者通達究竟的實相。

當然對於具有特殊清淨業力緣分者,他們也許修持無上密時,可以不
需要取決於是否修持前行或大手印等的其他修持,這是專指具特殊業力緣
分者,可以直接趨修無上密的教法,令教法的加持與威力在內心相續得以
展開,這是特殊例外情形。

一般來說,無上密教法的基礎,在於無上密以下各乘門的教法,包括
顯宗及其他下部密續的道次第,這些都是修持無上密的重要根基。

因此除少數具往昔夙緣者,可以直接趨修無上密法,否則大多數人要
直接趨修無上密,還是會有一定困難。

尤其密法的根基或者命脈所繫,在於信心以及清淨見、慈心與悲心,
這些都是格外重要的根基與命脈,但並非立即能被發展出來。信心、清淨
見與慈悲心,都需要不斷修練與串習,才能夠熟悉乃至於發生。

因此包括密法前行教法、道次第教法,如何結合法與內心、慈悲心、
如何運用各種方式來降服內心、培養信心、清淨見、出離心、厭離心以及

9
慈心悲心等,都是需要再再去薰修、培養的前行,並不是隨時蓄勢待發,
任何時候都可以輕而易舉產生的。

當然有少數人與生俱來具備修持密法的條件與功德,但這極為罕見,
除這極少部分人外,大部分的人都需要修持前行,否則難以具足實修密法
的條件。譬如修持共同前行四轉心教授,目的在對於輪迴產生厭離與出離
心,有些人天生對輪迴厭離且有出離想,這樣行者也不必一定按照傳統次
序,非得按四轉心去修心,這不是必然的。

理解、了悟及體驗

當然也有人會說大話,認為說「這些道理我都懂,四轉心我都曉得,
我都了悟其中的道理」,但實際執行起來並非真正了悟,這種情況是非常
多的。譬如說知道佛法四轉心內涵,但實事求是角度來說,這些道理是否
有運用到生活上?又是一回事。若日常生活待人處事上並未實用四轉心,
只是從智識上理解,跟了悟通達四轉心是兩件事。

過去有個弟子去見噶千仁波切,他跟仁波切說:「前行的教法我都懂
了,請給我大圓滿教法,我需要大圓滿。」仁波切就問他說:「你都懂的
話請問你晚上睡多久?」弟子回答:「一天大概說六、七個小時。」仁波
切說:「睡六、七個小時那表示你還不懂前行,你還不懂四轉心,你還不
懂無常,你如果真的懂無常你一天不會花七、八個小時在睡覺,你睡不著
的呀!」所以,他不是真正的懂,而是理智上的瞭解。

對於理解跟了悟搞混的也是不乏其人,比方講到空性,有些人只是耳
朵聽到空性的教法覺得這真是合理,對他來講這只是有道理而已,只是聽
懂了不代表有後面的了悟,聽懂但仍然沒有體驗,從次第上來說首先要
懂,再來才是體驗,最後才是證悟。聽懂跟證悟其實是兩碼子事,你只是
認為有道理,我能夠接受,跟你真的懂這個法、了悟這個法是不一樣的。

10
修法務必要讓法與「心」結合

又好像是修安忍,能忍辱的禪修也是這個道理,有些人認為我在修忍
辱,我是一個修忍辱的人,舉個例子來說,過去有個人專門在修忍辱,自
己也覺得自己修的很好,別人也是這稱讚他修的非常好,有一天當他跟人
起衝突,人家說你平常不是修忍辱的嗎,今天怎麼這個樣子。他回答今天
情況特殊,都是對方的問題,所以我就生氣了。就是對方有問題我們才修
忍辱,對方都是清白的我們修什麼忍辱?

另外,修法務必要讓法與心結合,如果不能這樣實修,如同〈遙呼上
師祈請文〉所教授,當外境違緣出現時才能揭露行者內在過失,沒有麻煩
痛苦困境時很容易看起來像個修行人。一切都很順利時是容易的,只有在
麻煩痛苦出現時,才能真正考驗是不是一個修行人,他的過失這時就被揭
露出來。

以上所講的心態問題,都是非常重要的,幫助我們比較務實的看待「修
行」。不然大家都說我在修持,在修密宗,我見地高深、在修持大圓滿、
大手印等。但落實到實際上,還是應該腳踏實地,以調伏自心為主。我們
修持時,常常忽略最根本性的價值,也就是我們的期待跟追求心常會過於
好高騖遠。

尤其是做為密宗修行者,雖然講到高深見地、究竟勝義時,會說這是
超越心識範圍的法,但這境界畢竟對我們來說確實遙不可及,我們還是應
當實事求是、能夠腳踏實地的次第修持,還是很重要的。

例如超越心識的境界我們是否可以達到?是非常難說的,但像前行教
法不是超越心識的教法,是與我們的心息息相關的,身語的實踐是有做就
可以有效果的。

你可以控制住身與語,就會有它的善根與福德,一件事情做好、身語
做好,就會有相應的福德與善根,做好兩件,就會有兩件相應的福德與善

11
根。心上也是如此,與心相關的法,把握好才能逐漸進步,將來才能成為
真正的密法修行者。

二、「無量光佛修誦法門」講記

在上一座的課程已經針對大悲密集觀音法門以及噶爾寺的來歷和關
聯性做了講解,這一堂課就來談一下這次大修法會法本〈無量光佛修誦法〉
的內容,法本本身已很清楚,但還是再跟大家做一些解釋。

漢藏修持淨土法門的差異

在大乘教法、密乘教法中,無量光佛的法門都是非常知名且流傳甚
廣,具有殊勝加持的法門,大多數的佛教徒由於過去的緣分,對此法門都
有一定的連結。

從整體而言,一切諸佛在證悟功德跟所辦功德是平等的,在法身境界
中本來無有差別,但在相對所化的眾生面前,諸佛按照過去往昔發願修道
的威力不同,所以從弟子相應業力與緣分不同,而展現出不同的利生事
業,如此的差別仍然是存在的。有一種說法是無量光佛加持的大悲力量特
別顯著的原因在此。

尤其是大乘修行者對於淨土法門更是十分熟悉,在漢傳或藏傳佛教皆
是。例如在漢傳傳統當中,修行人彼此見面時會以「阿彌陀佛」作為問候
語,在藏傳佛教當中,淨土法門也十分地廣泛流傳,不分在家出家人,都
十分重視極樂淨土的祈願文以及相關的修法,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法門。

漢傳跟藏傳都一致的重視淨土阿彌陀佛的法門,只是在實踐修行的修
法方面有些差異,比方在藏地,修持淨土法門涉及到許多次第性的禪修,
包括了成就法、本尊觀修、持誦咒語,這是屬於藏傳的方法;漢傳主要是
發願往生,沒有藏傳密宗所說的其他修行方式。例如在藏傳佛教中提到淨

12
土法門強調往生極樂淨土的四因:累積資糧、清淨罪障、發菩提心,觀修
空性等等,每一個面向都反應著無量光佛的實修法門,與無量光佛是息息
相關的,這是藏地發願往生的傳統。

在漢傳而言,主要的淨土法門則是以「發清淨願」往生剎土為首,或
者說當講到發願往生與上座禪修,在概念上是較為涇渭分明地區隔開來。
以淨土的實修來說,實際上如何能成辦淨土的往生功德呢?主要是要以累
積資糧與清淨罪障作為因,累積資糧需要運用許多方法成辦廣大資糧,清
淨罪障也需要運用許多方法淨除廣大的罪障,所以不會單純地只是某一個
法門才能累積資糧與清淨罪障,乃至做佛法的禪修也是累積資糧與清淨罪
障的方式,這些都會成為往生淨土之因。

所以漢傳跟藏傳在發願往生或修持淨土法門的差異點,在最終如何結
合所修法門導引向往生西方。比方說,[藏傳]為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
定要將所修善根,將累積資糧與清淨罪障所得的功德,迴向於西方極樂世
界,迴向於往生西方,如此來修持極樂淨土的阿彌陀佛法門。

往生淨土四因

往生四因分為:第一個往生之因,第二個是往生所依,第三個是往生
助緣,第四個是往生的增上。

第一個往生之因就是累積資糧與清淨罪障;第二個往生所依是觀修資
糧田,透過反覆地觀想禪修極樂世界的莊嚴剎土來成辦往生之因;再來發
菩提心是助緣;最後應當以迴向發願作為結合與增上。

現在我們看到手邊的這本成就法,會發現往生四因在法本中是完整齊
備的。

13
皈依:對三寶無量光佛阿彌佛陀有信心、虔誠與恭敬心

我們剛開始修持成就法時會先進行皈依發菩提心,可以說是任何法門
修持都是以皈依發菩提心作為開端,為了要修皈依法門,首先要觀想皈依
境也就是資糧田,在內心明觀前方虛空真實有著阿彌陀佛及菩薩眷屬大眾
在前方,如此觀想之後再來唸誦及思惟皈依的內容。

修持皈依法門的要點及必要性並不在於口誦,不是嘴巴唸唸皈依文就
是修法的核心,重點在於內心真誠的對三寶及無量光佛阿彌佛陀,有信
心、虔誠與恭敬之心,這樣子修皈依才切實必要。

為了要能夠對三寶以及阿彌陀佛產生信心及虔誠恭敬心,首先要懂得
憶念三寶、憶念阿彌陀佛,重要的是在憶念之前要先懂得阿彌陀佛的功
德,比方說為什麼要皈依?為的是要能夠獲得救怙的力量使我們出輪迴
苦,想擺脫輪迴苦就必須要透過三寶的救怙而成辦,否則絕無其他方法從
輪迴中解脫出來,因此我們要皈依,這樣的思想是我們的皈依原因所在。

我們之所以要奉佛陀為救怙皈依的對象,是因為祂確實有能力救怙我
們出輪迴,我們所處的輪迴有著各式各樣的痛苦,而這些痛苦的原因為
何?來自於煩惱以及不善業,所以導致了痛苦。佛陀為我們宣說離開痛苦
的方便,因為祂完全清淨了所有的煩惱。而其他所謂能予以怙佑的神明,
即使名聲如何顯赫威力如何大,但由於沒有遠離內心相續的煩惱,依然無
法令我們從輪迴當中得到救怙而獲得解脫,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皈依佛
陀。

如同〈佛子行三十七頌〉第七偈提到:「自身仍陷生死獄,世間神等
能救誰,故於依止不虛者,皈依三寶佛子行」的道理。佛陀是皈依處,但
佛陀本身不是皈依的方便、本身不是道,內心相續的法是我們的道,所以
真實皈依的對境是「法」。由於我們去實踐運用了佛陀所宣說的法,所以
我們能夠遠離痛苦從輪迴中解脫。

14
發菩提心: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極為重要的根本

於是我們在修行時應當要修持皈依發心的道理在此,正行儀軌的第五
頁剛開始的前面兩句是皈依文,後面兩句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重要性
是因為真實究竟皈依處是法,所以法極其重要,而佛陀說的法範圍極為廣
泛,我們總說八萬四千法門總攝於慈心悲心菩提心的教法當中,所以菩提
心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是極為重要的根本,要將它加以昇華擴張,有
了菩提心則可說是具有意義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以慈心悲心菩提心
修練自心,也是我們要去實踐發菩提心的必要性所在。

由於慈心悲心菩提心極為重要,它不是很容易就能生起的,所以我們
平常應當要著重在內心發起慈心悲心菩提心這些功德,透過修持讓它得以
發起,運用種種方式包括前行教法在內的各式各樣的方法,讓我們產生真
實的慈悲心、菩提心,這是我們平常應當要做的修持。

當我們要結合慈心悲心菩提心,於自己的修行時,所要運用的道是次
第性的道。因為我們過分強烈的愛我執,要發起慈心悲心菩提心,首先要
從最核心,也就是與自己關聯的人著手,比方說先對自己有恩的父母、親
友發起慈心悲心菩提心。如此修心久而久之,隨著心量逐漸地向外擴大,
才能次第地,對不是今生父母的其他有情眾生依次發心,如此來提升內心
的層次,這是運用方便來使我們的心得以昇華的具體方便所在。

我們運用這些方便時,實際也是符合事物的真實道理,一切有情眾生
對我們皆有恩的真實道理,在對此道理的瞭解之下,具足信解、定見讓自
己的心向上提升,這是我們在修心過程中所依止的道。如同〈佛子行三十
七頌〉第十偈:「無始時來憫我者,母等若苦我何樂?為度無邊有情故,
發菩提心佛子行。」按照眾生皆曾作為父母的看法去修心,才可能得以發
起視一切眾生皆為平等的利他心,以此逐漸地薰習才能夠具足往生四因當
中的助緣-發菩提心。

15
七支供修法:累積資糧與清淨罪障一切修法,無一例外

接下來在正行的第六頁左邊開始,從「常住十方三世中」,進行七支
供修法。七支供完全包含我們累積資糧與清淨罪障的一切修法,無一例
外。在進行七支供時,觀想前方虛空有著怙主無量光佛,在其周圍有廣大
眾多菩薩眷屬圍繞著,於祂們跟前我們以七支供,進行累積資糧與清淨罪
障的修法,法本本身已經寫得清楚明瞭,按照這個方式修持七支供來累積
資糧與清淨罪障,這就是往生四因中的正因-集資淨障。

若我們在今生的日常生活中,懂得把握時機轉變心態,無處不是累積
資糧與清淨罪障的方便,只要我們具足正念與不放逸的功德,就能夠在生
活當中找到如何累積資糧與清淨罪障的機會,以及如何使眼前的事物成為
累積資糧與清淨罪障的方便。

此處的七支供是結合十般若波羅蜜多進行的。十波羅蜜多中有一個是
方便波羅蜜,方便波羅蜜的道理如同至尊密勒日巴所講,「所做一切皆圓
滿資糧」。能夠轉一切皆為圓滿資糧之方法,主要取決於自己的動機及內
心的意樂。

「供養」的必要性及原因:淨化內心的吝嗇以及我執

我們總是用頂禮、供養與懺悔作為七支供累積資糧清淨罪障的方式,
其實這些都可以具體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以「頂禮」支為例,頂禮
講究的恭敬,對治的是傲慢心,我們平常對佛陀三寶都能生起恭敬心,但
真正的恭敬心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恭敬,如果我們從第一步開始做就能投
入於人際之間的彼此恭敬,這就是佛陀所要的,會讓佛陀內心真正歡喜的
並不是我們將祂捧的高高在上,佛陀不需要我們用恭敬心來把祂捧的高高
在上,真正歡喜的是人與人間的關係能彼此恭敬,這是令佛陀真正歡喜的
頂禮。

16
如同「供養」,我們平常想到的供養是對佛陀獻供,作幻化的供養等
等,實際上真正對佛的供養的用意在淨化內心的吝嗇以及我執,這才是供
養的必要性及原因所在。所以我們平常如果能在小處著手,真正要淨化的
對象是吝嗇心、執著心,盡量地在任何時候讓它減少,減少自己的執著心
就是真正的供養。

按照這個道理加以運用,修七支供的原因及必要,就在於可以落實在
這一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每個層面。

由於時間的關係,就不一一的介紹七支供,總而言之,在儀軌當中修
七支供的主要用意在累積資糧與清淨罪障,作完這一段的階段性修法之後
應當觀想前方的資糧田也就是皈依境聖眾化光,以光芒的自性融入自身,
自己就得到了皈依境也就是諸佛菩薩內心的慈悲與智慧的功德,就是祂們
等的智悲力的一切功德都讓我們所擁有,如此一來,仰仗具足諸佛菩薩智
悲力的功德的緣故,所以自己內心要生起四無量心就相對容易許多,要能
夠通達了悟四無量心是仰仗這一層加持而得的。

本尊觀想:觀想自身為本尊,淨化習氣

接下來觀想本尊,觀想自身為觀音等等,我們現在手上的成就法可以
說是顯密雙運結合的法門,可以說是同時將四種不同的續部雙運結合在一
起修持的法門。如果只是單純屬於特定密續的話,比如屬於事續的修法,
通常就是觀自己為凡夫,皈依境是較為殊勝的,但按照密續的次第來說的
話,最後會觀自己就是本尊,像我們這個法們一開始要觀想自身為本尊。

當我們在觀想自己即是本尊的時候,主要目的在淨化對自己身體的習
氣,淨化視自己為凡庸的見解,為什麼要改變這樣子的執著自己為凡庸的
見解呢,因為執著自己為凡庸的見解是不實在的,是有變化性的,是有為
法,是具欺誑性、具迷亂性的有為法,在真實的實際性的狀況而言我們並
非凡庸,所以才要改變執著自己為凡庸的觀念。

17
我們現在所要做的主要是透過階段性的因跟緣,通達身跟心的本來能
力,比方說外在構成身軀的能力,其本來的清淨自性為何;再來是自己內
心本空的自性,雖然自性為空,但對它產生實有的執著造成了現在的障
蔽,透過階段性暫時性的因跟緣去除這些障蔽,這是我們現在努力修持的
目的所在。

觀修本尊等實修法唯一目的:通達心的本性

雖然在講解上總說我們累積起了非常沉厚的染污跟習氣,但這完全是
在不能了悟究竟實相的角度來說,只要我們還不能夠真正證悟心的究竟的
實相,這些習氣蓋障會不斷地發生,但一旦真正證悟了真實的勝義,在勝
義當中根本沒有習氣蓋障染污可言,因為它本性是空的。

好比在一個暗室裡門窗都不開,裡面到底有什麼你都看不見,因為缺
乏光源所以稱為暗室,但裡面的黑暗不需要搬出來你才能看到,你只需要
讓光源透進暗室,裡面的黑暗自然消失,不需要另外將黑暗由內搬到外在
其他地方才能遣除黑暗,不需要這樣,只要將光源透進即可。

去除習氣也是這個道理。在還沒有認識心性的實相前,就是漆黑一片
有習氣跟染污,但一旦通達心的本性就完全不存在習氣跟染污,因為已經
完全被淨化掉了,根本就沒有這些事情的緣故,不需要另外的把它挪去哪
裡。為了要成辦這樣的了悟,所以我們運用了許多的密宗方法,包括觀修
本尊、做種種的實修法,唯一目的就是要通達心的本性。

有些人只是在文字上下功夫,聽了這些畢竟空的道理,就主張這一切
都不存在,這樣的想法是完全的錯誤。總聽到有人問:
「既然一切都是空,
難道極樂世界存在嗎?不是都是空的嗎?」如果你要從存在與否的角度去
做分析,怎麼說都可以說出一套觀點,端看你身處的情況而言,普遍性而
言不應該否認極樂世界的存在,只要我們還有苦樂的感受,只要我們還侷
限在有為法的範疇之下,我們就不應當以空為藉口而否定淨土的存在,這

18
是不成的。

正因為如此我們觀想本尊,比如觀世音菩薩,應當曉得心的本性就是
基觀世音,這是從究竟本性來說,心的本性就是基的觀世音,但是我們的
身體目前還不這個狀態,內心狀態也還未通達自己就是本尊,所以需要透
過一些改變,透過一些改造的方式逐漸地通達這一點,雖然自己心的本性
就是觀世音,但是我們仍需要透過很多的觀修,不斷地培養慈心跟悲心,
逐漸地我們會似乎瞭解自己心的本性有點類似觀世音,再隨著次第性的提
升,才能真正證得自心即是觀世音。

迎請智慧尊降臨融入:破除懷疑本尊存在的習氣與執著

雖然心的本性為觀世音,但我們仍有實修的必要及道理,另一方面我
們現在對自己的心還未達到充分的自主與掌握,不要說對於心,能不能按
照自己的意志去支配它,尚且還不具足這樣的能力,還未能充分掌控自己
的心,還沒能做到收放自如,讓它這樣子它就能夠待著,讓它奔放它就能
夠奔放,在沒有做到收放自如之前,都必須要透過修心來改變它。

具體的觀想,除了觀想自身為觀世音,在對面則觀想西方三聖:阿彌
陀佛與觀音、大勢至。如果你的觀想可以做得到的話,應該觀想前方為整
個極樂世界的莊嚴,如果不行就觀想西方三聖,觀想西方三聖也是有困難
的話,就可以把專注力放在主尊阿彌陀佛身上這樣去觀想也是可以的。

之後是迎請智慧尊降臨融入,雖然我們觀想自身為本尊觀世音菩薩,
前方為阿彌陀佛,但我們的習氣跟執著,會讓我們有一個想法:這是我觀
出來的,它不是真的。為了要去除這樣的執著跟習氣,所以我們觀想智慧
尊融入到前方我們所觀想的對生本尊,這個所依對境上。觀想智慧本尊降
臨融入到對面所依聖眾,如同水跟水混在一起,然後我們確定祂們真的一
樣,其實這樣的智慧尊降臨觀想融入,是為了要去除我們認為祂們只是我
們創造出來的習氣跟執著心而已。

19
觀修供養:結合十度波羅蜜實修的殊勝供養

智慧尊降臨融入後,接下來的次第是觀修供養。

此處要修供養,我們在先前已經觀想自己是觀世音,前方是阿彌陀
佛,我們可能會想要如何供養?可以按小的文字說明:「心裡想著自身為
觀音的心間化現出無量的供養天女,祂們手持各式各樣的供養物奉獻給西
方三聖,以及以祂們為首的極樂世界的一切天眾」,用這種方式來觀想供
養。

「供養」的內涵結合了十度波羅蜜的修持,如此配合著十種供養物及
著十種波羅蜜多進行獻供。所謂獻供,不單是奉獻出供養物這樣單純的
事,背後有更深的涵義,如果能夠將供養的真諦,十度波羅蜜多加以實踐
的話,這就是真正的供養,而且是最殊勝的供養,所以此處運用方法將供
養以及十度波羅蜜多的實修結合在一處。

勝義的七支供:安住在心的究竟見

之後在正行的二十一頁開始是獻曼達,因為它的文字說明已經相當圓
滿清楚,所以按照文字隨文做觀即可。

正行的二十二頁到淨障七支,再次的七支供,此處的淨障七支指的是
勝義的七支供,前面的七支供與此處的七支供似乎都在談差不多的事情,
因為二者最終都在談一件事,就是安住在心的究竟見,或者內心實相當
中,自然就具備了七支淨障的意涵,在勝義的心的究竟見地當中安住,自
然地就包含一切勝義的實修道理。

為什麼說安住在心的究竟實相當中就具備了一切的七支修行呢?舉
例來說第二十二頁的第一句,
「了悟自心即佛勝義禮」
,通達自己的本性即
是佛,或者自己心的法性跟佛是無別,有連結的,這就是最勝義的頂禮,
因為通曉心性與佛無別的狀況下沒有能頂禮所頂禮的差異,所以說是最殊

20
勝的頂禮。同樣地供養的重點也在於此,如同前面所講,供養是能去除吝
嗇心、執著心的道,這是為什麼要修行供養支,安住在心的原始法性當中,
本來就沒有自相的執著可言,自然也就沒有需要去除的吝嗇與執著,當然
外在現象的顯現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我們對於顯現現象的執著心,如同
帝洛巴的口訣「顯現本身不會造成束縛,但執著心會產生束縛」,所要去
除的是對現象的執著心,當去除了對現象的執著心,安住在心的原始本性
當中,自然沒有可執著的習氣或能生起的耽著心,這就是究竟的供養。

在密宗說不捨五欲而能受用五欲的要點,就在於安住心的原始境界
中,這是指安住在究竟見地裡面,在顯現上不必然要斷除五欲,乃至可以
受用五欲,但前提是安住在究竟見當中。並不是說你今天存有實在的執著
心,卻說不用捨棄五欲而受用五欲,這不合理。

之後是「禮讚」,禮讚的道理與前面供養的道理是相關的,我們透過
稱揚及憶念諸佛菩薩的內心所具的功德而做實修,其他的修法要點大家可
以直接參見儀軌,因為儀軌已經寫的非常清楚,由於時間的關係就講解到
此處,我們用短的迴向文來結束上午的課。

聽打:黃靖雅、馮復華、張燕玲

校對:張燕玲、蔣迪珍

2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