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8

欧洲规范 3:钢结构设计

第 5 部分

大连理工大学港口发展研究中心
2015 年 1 月
目录
国家标准前言................................................................................................................1
前言................................................................................................................................2
欧洲标准项目前景................................................................................................2
欧洲标准的地位和应用领域................................................................................3
欧洲标准的国家化................................................................................................3
欧洲标准与产品统一的技术规范(EN 和 ETA)之间的联系.........................4
欧洲标准 EN 1996-1-2 的特殊附加信息.............................................................4
EN 1993-5 的国家附录.........................................................................................4
1 概述...........................................................................................................1
1.1 适用范围...................................................................................................1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2
1.3 假定...........................................................................................................3
1.4 原则和应用规则的区别...........................................................................3
1.5 定义...........................................................................................................3
1.5.1 基础......................................................................................................3
1.5.2 支护结构..............................................................................................3
1.5.3 土体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3
1.6 符号...........................................................................................................3
1.7 单位...........................................................................................................4
1.8 术语...........................................................................................................5
1.8.1 锚碇......................................................................................................5
1.8.2 锚碇墙..................................................................................................5
1.8.3 承重桩..................................................................................................5
1.8.4 支撑......................................................................................................5
1.8.5 悬臂墙..................................................................................................5
1.8.6 格形围堰...............................................................................................5
1.8.7 组合墙...................................................................................................5
1.8.8 双 U 型桩.............................................................................................6
1.8.9 可打性..................................................................................................6
1.8.10 打桩....................................................................................................6
1.8.11 高断面系数墙体................................................................................6
1.8.12 连锁.....................................................................................................6
1.8.13 锯齿墙................................................................................................6

1
1.8.14 桩接头................................................................................................6
1.8.15 承重墙................................................................................................6
1.8.16 排桩墙................................................................................................7
1.8.17 钢箱型桩............................................................................................7
1.8.18 钢管桩................................................................................................7
1.8.19 钢板桩................................................................................................7
1.8.20 钢板桩墙............................................................................................7
1.8.21 T 型连接.............................................................................................7
1.8.22 三 U 型桩...........................................................................................7
1.8.23 支腰梁................................................................................................7
2.9 板桩轴线规定.........................................................................................13
2 设计基础..................................................................................................................15
2.1 概述...............................................................................................................15
2.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标准...............................................................................15
2.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标准................................................................................16
2.4 现场调查和土壤参数...................................................................................16
2.5 分析...............................................................................................................16
2.5.1 概述....................................................................................................16
2.5.2 作用的评估........................................................................................17
2.5.3 结构分析............................................................................................17
2.6 由测试辅助的设计.......................................................................................18
2.6.1 概述....................................................................................................18
2.6.2 承重桩................................................................................................18
2.6.3 钢板桩................................................................................................18
2.6.4 锚件....................................................................................................18
2.7 操纵性能.......................................................................................................18
3 材料性能..................................................................................................................19
3.1 概述...............................................................................................................19
3.2 承重桩...........................................................................................................19
3.3 热轧钢板桩...................................................................................................19
3.4 冷弯钢板桩...................................................................................................19
3.5 用于支腰梁和支撑部分...............................................................................20
3.6 连接设备.......................................................................................................20
3.7 用于锚固的钢构件.......................................................................................20
3.8 用于组合墙的钢构件...................................................................................20

2
3.9 断裂韧性.......................................................................................................20
4 耐久性......................................................................................................................22
4.1 概述...............................................................................................................22
4.2 承重桩耐久性要求.......................................................................................23
4.3 板桩耐久性要求...........................................................................................23
4.4 腐蚀速率设计...............................................................................................24
5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26
5.1 基本要求.......................................................................................................26
5.1.1 概述....................................................................................................26
5.1.2 设计.....................................................................................................26
5.1.3 疲劳.....................................................................................................26
5.2 板桩................................................................................................................26
5.2.1 横截面的分类.....................................................................................26
5.2.2 弯曲和剪切的板桩.............................................................................28
5.2.3 板桩的弯曲、剪切和轴向力.............................................................30
5.2.4 水压力的局部作用.............................................................................34
5.2.5 直腹板钢板桩.....................................................................................35
5.3 承重桩............................................................................................................38
5.3.1 概述.....................................................................................................38
5.3.2 设计方法和设计注意事项.................................................................38
5.3.3 钢桩.....................................................................................................38
5.3.4 混凝土填充的钢桩.............................................................................39
5.4 高模量墙........................................................................................................40
5.5 组合墙............................................................................................................40
5.5.1 概述.....................................................................................................40
5.5.2 次要元件.............................................................................................40
5.5.3 连接设备.............................................................................................41
5.5.4 基本元件.............................................................................................41
6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43
6.1 基础................................................................................................................43
6.2 挡土墙的位移................................................................................................43
6.3 承重桩的位移................................................................................................43
6.4 钢板桩的结构方面........................................................................................43
7 锚碇,梁,支撑和连接..........................................................................................45
7.1 概述...............................................................................................................45

3
7.2 锚碇...............................................................................................................45
7.2.1 概述....................................................................................................45
7.2.2 基本设计规定....................................................................................45
7.2.3 极限状态验证....................................................................................45
7.2.5 耐久性要求.........................................................................................47
7.3 支腰梁和支撑...............................................................................................47
7.4 连接...............................................................................................................47
7.4.1 概述.....................................................................................................47
7.4.3 锚固.....................................................................................................50
8 施工..........................................................................................................................54
8.1 概述...............................................................................................................54
8.2 钢板桩...........................................................................................................54
8.3 承重桩...........................................................................................................54
8.4 锚固...............................................................................................................54
8.5 支腰梁、支撑和连接...................................................................................54
A [规范]薄壁钢板桩...................................................................................................55
A.1 概述...............................................................................................................55
A.1.1 范围....................................................................................................55
A.1.2 冷弯钢板桩的形成....................................................................................55
A.1.3 术语............................................................................................................55
A.2 设计依据.......................................................................................................56
A.2.1 极限状态............................................................................................56
A.2.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56
A.3 材料和截面特性...........................................................................................56
A.3.1 材料性能............................................................................................56
A.3.2 截面特性...........................................................................................58
A.4 局部屈曲.......................................................................................................60
A.5 横截面反力..................................................................................................61
A.5.1 概述...................................................................................................61
A.5.2 弯矩....................................................................................................62
A.5.3 剪切力................................................................................................62
A.5.4 局部横向力........................................................................................63
A.5.5 组合剪力和弯矩................................................................................63
A.6 设计计算.......................................................................................................64
A.7 辅助设计测试...............................................................................................65

4
A.7.1 依据....................................................................................................65
A.7.2 条件....................................................................................................66
A.7.3 横截面数据的基础测试....................................................................66
B (建议)薄壁钢板桩的测试..................................................................................67
B.1 概述..............................................................................................................67
B.2 单跨梁测试..................................................................................................67
B.3 中间支撑测试..............................................................................................68
B.4 双跨梁测试..................................................................................................69
B.5 测量值的估计..............................................................................................70
B.5.1 概述...................................................................................................70
B.5.2 结果修正...........................................................................................70
B.5.3 特征值...............................................................................................70
B.5.3 设计值...............................................................................................70
C (建议)钢板桩设计指导......................................................................................71
C.1 截面极限程度钢板桩的设计......................................................................71
C.1.1 概述...................................................................................................71
C.1.1 1 级和 2 级的横截面的验证.............................................................71
C.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74
D (建议)组合墙的基本构建..................................................................................76
D.1 I 型断面基本构建........................................................................................76
D.1.1 概述...................................................................................................76
D.1.2 核实方法...........................................................................................76
D.2 管桩基本构建..............................................................................................78
D.2.1 概述...................................................................................................78
D.2.2 验证方法............................................................................................80

5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国家标准前言

BS EN 1993-5 标准由英国标准协会出版,是欧洲标准 EN 1993-5:2007 在英


国施行的版本。
本标准部分取代 2010 年废止的 BS 449-2:1969 和 BS 5950-1:2000 标准。
为了使设计中涉及的所有相关标准具有相同的有效性,欧洲结构标准根据
主要建筑材料(混凝土、钢、钢筋混凝土、木材、砌体和铝)的分类划分为不
同的系列。在某一系列的欧洲标准全部颁布后,与之冲突的国家标准将相应废
止。
在欧洲标准颁布后,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国家校准并发布国家附录,此后
欧洲标准与国家标准的并存期至多 3 年。标准并存期间,鼓励成员国对本国规
范进行修订。冲突的国家标准最晚在 2010 年 3 月废止。
受技术委员会 B/525(建筑和土木工程结构)的委托,英国加入 B/525/31
小组委员会,参与本标准的编制。
有关这一委员会的组织名单可向其秘书处咨询获得。
对于本规范中允许各国自行进行选择的部分规范性内容,将在规范的文本
中给出范围和可能的选择,并说明其具备作为国家确定参数(NDP)的资格。
若规范中有多个 NDP,则可能是一个具体的系数值、一个特定的级别或类别、
一种特殊的方法或特殊应用的规则。
为使 EN 1993-5 在英国得到应用,在征询公众意见之后的适当时候会将
NDP 纳入国家附录中。
本标准并非旨在囊括合同中所有的必要条款。用户应自行负责其正确应用。
执行本标准不豁免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英文版
欧洲标准 3-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桩
此欧洲标准于 2006 年 6 月 12 日通过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审批。
CEN 成员应遵守 CEN/CENELEC 内部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在不做任何变更
的前提下赋予此欧洲标准与各国国家标准同等效力的条件。如需索取有关国家
标准的最新目录和参考书目,可向管理中心或任何 CEN 成员国提出申请。
此欧洲标准共有三种官方版本(英文版、法文版和德文版)。任何由 CEN
成员国负责翻译成原本国语言版本在 CEN 管理中心备案之后,即与官方版本具
有同等效力。
CEN 成员为各国国家标准机构,包括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塞浦路
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
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荷兰、挪威、波兰、葡萄
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

1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前言

欧洲标准 EN1993-5《钢结构设计:桩》由技术委员会 CEN/TC250“欧洲结


构标准”编制,其秘书处由英国标准协会设立。CEN/TC250 对所有欧洲结构标
准的内容负责。
通过相同文本的出版或确认,本标准最迟于 2007 年 8 月具有国家标准效力,
与之冲突的国家标准最迟于 2010 年 3 月废止。
本标准将取代 ENV 1993-5:1998。
根据 CEN-CENELEC 内部条例,下列国家的国家标准机构必需执行此欧洲
标准: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
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
森堡、马耳他、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
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

欧洲标准项目前景

1975 年,欧洲共同体委员会根据第 95 条条约决定在建设领域开展一项行动


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为了消除贸易的技术障碍并协调技术规范。
这一行动计划中,委员会设立了一套统一的建筑工程设计技术准则,替代
成员国的现行规范,并最终取代它们。
15 年间,在由成员国代表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的帮助下,委员会引领了欧洲
标准计划的发展,并在 80 年代颁布了第一批欧洲标准。
1989 年,根据委员会与欧洲标准化协会达成的协议,委员会和欧盟成员国
决定将编制和颁布欧洲标准的任务委托给欧洲标准化协会,以便使这些标准具
有欧洲标准(EN)的效力。这实际上将欧洲标准和理事会指令和/或委员会决
议 关 于 欧 洲 标 准 的 规 定 联 系 起 来 ( 例 如 , 理 事 会 关 于 建 筑 产 品 -CPD- 的
89/106/EEC 决议、理事会关于工程和服务公共合同的 93/37/CEE、92/50/CEE 和
89/440/CEE 指令,以及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关于国内合同实施的同等指令)。
欧洲结构标准计划包括以下标准,各标准由若干部分组成:
EN 1990,欧洲标准 0:结构设计基础

2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EN 1991,欧洲标准 1:结构作用力
EN 1992,欧洲标准 2:混凝土结构设计
EN 1993,欧洲标准 3:钢结构设计
EN 1994,欧洲标准 4: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
EN 1995,欧洲标准 5:木结构设计
EN 1996,欧洲标准 6:砌体结构设计
EN 1997,欧洲标准 7:岩土工程设计
EN 1998,欧洲标准 8:结构抗震设计
EN 1999,欧洲标准 9:铝结构设计
欧洲标准承认各成员国当局的责任,并保障成员国对本国安全管理相关事
项价值标准的决定权。这一价值标准因国而异。

欧洲标准的地位和应用领域

欧盟成员国及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承认欧洲标准作为以下用途的参考文件:
1. 检验建筑和土木工程是否符合理事会 89/106/CEE 号指令要求,尤其是基
本要求 Nº1(机械强度和稳定性)和 Nº2(防火安全)。
2. 建筑工程及相关技术服务的合同条款基础。
3. 建立建筑产品(EN 和 ETA)统一技术规定的框架。
只要涉及工程本身,欧洲标准就与 DPC 第 12 条的解释性文件直接相关,
尽管产品的统一标准性质上有所不同。因此,标准化协会技术委员会和/或欧洲
技术认定组织工作组应适当对欧洲标准涉及的工程技术层面给予考虑,以便其
与欧洲标准的技术规定完全相容。
欧洲标准规定了日常用途通用结构设计准则,以便对整体结构及具备传统
性和创新性的复合产品进行计算,并不涉及不常见的建筑形式或设计状态,如
遇此类情况,设计师应掌握补充专业内容。

欧洲标准的国家化

欧洲标准的国家化包含欧洲标准化协会颁布的欧洲标准的全部文本(包括
所有附录):文本之前可增加国家标题及国家前言,并可随后附上国家附录
(资料性附录)。
国家附录(资料性)可能只包含欧洲标准中可供国家选择的参数信息,此
类参数被称为国家确定参数,国家参数可应用于相关国家建筑及土木工程项目,
即:
1. 替代欧洲标准中所列值的分项系数值和/或等级;

3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2. 欧洲标准给出代表符号的应用值;
3. 标准化协会成员国的地理及气候数据,如降雪分布图;
4. 替代欧洲标准中所列方法的国家应用方法;
5. 有助于应用欧洲标准的合理补充信息参考。

欧洲标准与产品统一的技术规范(EN 和 ETA)之间的联系

必须调整各个建筑新产品统一技术规范与工程技术规则之间的一致性。此
外,所有 CE 标记产品的附加信息应参考欧洲标准,欧洲标准明确指出采用了
什么国家确定参数。

欧洲标准 EN 1996-1-2 的特殊附加信息

EN 1993-5 规定了钢板桩和承重桩的设计准则,形成对 EN 1993-1 通用准则


的补充。
EN 1993-5 旨在与 EN 1990(结构设计基础)和 EN 1991(结构作用力)和
EN 1997(岩土工程设计)第一部分结合使用。
在上述标准中涉及的问题本标准不再赘述。
EN 1993-5 目标使用者为:
1. 起草与设计相关的产品标准、试验标准和执行标准的委员会;
2. 客户(例如确定客户的具体要求);
3. 设计师和施工人员;
4. 相关监管部门。
建议将分项系数和其他参数的数值作为提供合格安全水平的基值。这些数
值是通过假定应用适当工艺和质量管理水平所挑得到。
附录 A 和附录 B 补充了 EN 1993-1-3 中第 4 类钢板桩的设计准则。
附录 C 用于指导钢板桩支护结构的塑性设计。
附录 D 提供了组合墙体主要构件设计的一系列设计准则。
本标准不包含岩土工程设计,相关内容应参考 EN 1997。

EN 1993-5 的国家附录

本标准给出了替代程序、值和建议级别,并对国家自行选择之处进行注释。
因此,执行 EN 1993-5 国家标准应有一个包含全部国家确定参数的国家附录,
用于各相关国家的建筑设计和即将施工的土木工程。
EN 1993-5 的下列条款允许各国自行做出选择:

4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3.7(1) 5.2.2(13) 7.2.3(2)


3.9(1)P 5.2.5(7) 7.4.2(4)
4.4(1) 5.5.4(2) A.3.1(3)
5.1.1(4) 6.4(3) B.5.4(1)
5.2.2(2) 7.1(4) D.2.2(5)

5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1 概述

1.1 适用范围

(1)欧洲标准 EN 1993 第 5 部分指明了钢板桩和钢承重桩的设计要求。


(2)为基础和挡土墙结构的详细设计提供了示例。
(3)应用范围包括:
—陆上和水上土木工程的钢桩基础;
—钢桩施工所需的临时或永久结构;
—幅钢板桩组成的临时或永久性支护结构(包括各种组合墙体);
(4)应用范围不包括:
—海上平台;
—系船柱。
(5)EN 1993 第 5 部分还包括混凝土填充钢管桩的设计要求。
(6)不包括抗震设计的特殊要求。由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的影响参见 EN
1998 相关内容。
(7)关于腰梁、支撑和锚碇的设计规定见第 7 章。
(8)使用 1、2 和 3 类横截面设计钢板桩的内容包含在第 5 章和第 6 章中,
而使用第 4 类横截面的设计在附录 A 中。
注:第 4 类板桩的试验包含在附录 B 中。
(9)设计 U 形波纹桩和直腹板钢板桩时使用试验得到的设计强度。试验
过程参照 EN 10248。
(10)本标准不包含岩土工程设计,相关内容应参考 EN 1997。
(11)考虑腐蚀影响的设计规定见第 4 章。
(12)依照 EN 1993-1-1 中 5.4.3 的整体塑性分析得到的容差见 5.2。
注:考虑整体塑性分析的钢板桩墙设计见附录 C。
(13)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复合墙体的设计包含在第 5 章中,并包括主要
构件设计的一般规定。
注:作为主要构件的管桩和 I 形截面桩的设计见附录 D。

1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以注明或不注明日期的参考文献的形式包含了其他出版物颁布的规
范。这些规范在文本的适当位置引用,涉及的出版物在此列出。对注明日期的
规范,仅在通过修改或修订本标准以包含这些出版物的后续修改或修订信息后,
方可将其用于此标准。对未注明日期的规范,应采用最新公布的版本。
EN 1990,欧洲标准 0:结构设计基础
EN 1991,欧洲标准 1:结构作用力
EN 1992,欧洲标准 2:混凝土结构设计
EN 1993,欧洲标准 3:钢结构设计
第 1.1 部分:一般规定:一般规定与建筑设计准则
第 1.2 部分:一般规定:结构防火设计
第 1.3 部分:一般规定:冷弯构件及墙板补充准则
第 1.5 部分:一般规定:板式构件
第 1.8 部分:一般规定:节点设计
第 1.9 部分:一般规定:疲劳强度
第 1.10 部分:一般规定:材料韧性和全厚度特性
第 1.11 部分:一般规定:受拉构件结构设计
EN 1994,欧洲标准 4: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
EN 1997,欧洲标准 7:岩土工程设计
EN 1998,欧洲标准 8:结构抗震设计
EN 10002,金属材料;拉伸试验
EN 10027,钢的牌号体系
EN 10210,非合金细晶粒热轧空心结构钢
EN 10219,非合金细晶粒冷弯空心结构钢
EN 10248,非合金热轧钢板桩
EN 10249,非合金冷弯钢板桩
EN 1536,特殊岩土工程施工:钻孔灌注桩
EN 1537,特殊岩土工程施工:地锚
EN 12306,特殊岩土工程施工:板桩墙
EN 12699,特殊岩土工程施工:挤土桩
EN 14199,特殊岩土工程施工:微型桩
EN 10045,金属材料;夏比冲击试验
EN 1090-2,钢结构和铝结构施工:第 2 部分:钢结构的技术要求

2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1.3 假定

(1)除 EN 1990 中的一般假定外,本标准还包括以下假定:


钢桩和钢板桩的制造与安装依照 EN 12699、EN 14199 和 EN 12063 进行。

1.4 原则和应用规则的区别

(1)P 参照 EN 1990 中 1.4 的内容。

1.5 定义

本标准涉及的定义如下:

1.5.1 基础

建筑工程的一部分,包括桩,可能还包括桩帽。

1.5.2 支护结构

一种建筑构件,包括阻挡土体、类似材料和/或水体的墙体及与其相关的支
撑系统(如锚碇)。

1.5.3 土体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

土体和基础或支护结构的变形引起的相互作用。

1.6 符号

(1)除 EN 1993-1-1 中给出的符号外,本标准使用的主要符号如下:


c 钢板桩腹板的斜高,见图 5-1;
α 腹板的倾角,见图 5-1。
(2)除 EN 1993-1-1 中给出的下标外,本标准使用的下标如下:
red 简化的。
(3)除 EN 1993-1-1 中给出的符号外,本标准使用的符号如下:
Av 受剪面积投影,见图 5-1;
FEd 锚固力设计值;
FQ,Ed 考虑无侧移失稳模式假定而由板桩趾端抵抗整体屈曲引起的附加水平

3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力,见图 5-4;
Ft,Rd 锚的设计拉力;
Ft,Ed 格形围堰的圆周张力设计值;
Ft,ser 特征荷载下锚的轴向力;
Fta,Ed 格形围堰弧形格孔的设计拉力;
Ftc,Ed 格形围堰共用隔墙的设计拉力;
Ftg,Rd 锚杆的设计拉力;
Ftm,Ed;
Fts,Rd 简单直腹板钢板桩的设计拉力;
Ftt,Rd 锚索的设计拉力;
Rc,Rd 板桩的设计局部剪力;
Rtw,Rd 引入局部剪力的板桩腹板设计拉力;
RVf,Rd 引入局部剪力的板桩翼缘设计剪力;
pm,Ed 格形围堰主格孔的设计内部压力值;
ra 格形围堰弧形格孔的初始半径;
rm 格形围堰主格孔的初始半径;
tf 钢板桩翼缘的公称厚度;
tw 钢板桩腹板的公称厚度;
βB 因连锁(锁口,锁扣?)处剪力传递不足可能引起的 U 形桩断面系数减
小因数;
βD 因连锁处剪力传递不足可能引起的 U 形桩抗弯刚度减小因数;
βR 直腹板钢板桩连锁阻力因数;
βT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焊口桩的性能因数;
βo,I 因钢管椭圆变形引起的对墙体轴线截面惯性矩减小因数;
ρP 水压力差引起的横向局部板体弯曲效应因数。
(4)其他符号将在第一次出现时给予定义。

1.7 单位

(1)标准国际单位按照 ISO 1000 使用。


(2)计算中推荐使用下列单位:
—力与荷载:kN,kN/m,kN/m2;
—单位质量:kg/m3;
—单位重量:kN/m3;
—应力和强度:N/mm2(MN/m2 或 MPa);

4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弯矩:kNm;
— 扭矩:kNm。

1.8 术语

本标准使用的术语如下:
注:图 1-1 至图 1-10 仅作为帮助理解所用术语的示例。所举例子并不详尽,不代表任
何首选的详细设计。

1.8.1 锚碇

用来描述挡土墙后方锚固系统的一般表达,例如锚碇叉桩、锚定板或锚定
桩墙、螺旋锚、地锚、锚碇桩及扩展结构。锚与板桩墙连接的例子如图 1-1 所
示。

1.8.2 锚碇墙

一种稳定性取决于板桩对地基的贯入性以及一个或多个锚固层的墙体。

1.8.3 承重桩

纳入建筑或土木工程基础的结构构件(中空型、H 型、十字型或 X 型横截


面),用来抵抗轴向压缩或拉伸力、弯矩和横向(剪切)力(见图 1-1)。其承
载力通过桩端阻力或桩侧摩擦或二者结合获得。

1.8.4 支撑

与挡土墙正面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的撑杆,用来支撑墙体并通常与支腰梁连
接(见图 1-2)。

1.8.5 悬臂墙

一种稳定性仅取决于板桩对地基贯入性的墙体。

1.8.6 格形围堰

具有直腹板剖面构造的围堰,连锁抗拉强度足以抵抗由于内部回填物的径
向压力引起的格形墙体圆周张力(图 1-3)。格孔的稳定由回填物的自重提供。

5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两种基本的格形围堰为:
(1)圆形格孔的格形围堰:这种围堰由大直径的单个圆孔组成,圆孔间通
过较小直径的弧形格孔连接。(见图 1-4a)。
(2)鼓形格孔的格形围堰:这种围堰由两排圆弧及与围堰轴线垂直的隔板
相连构成(见图 1-4b)。

1.8.7 组合墙

由主要和次要构件组成的挡土墙。主要构件通常是钢管桩、I 形桩或组合箱
形桩,沿墙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次要构件通常是各种类型的钢板桩,布置在
主要构件之间并通过连锁与主要构件连接(见图 1-5)。

1.8.8 双 U 型桩

两个螺纹单 U 型钢板桩通过翻卷或焊接连锁,以传递剪切力。

1.8.9 可打性

将板桩或承重桩从地面打入所需的深度而不产生破坏的能力。

1.8.10 打桩

将桩打入地下一定深度的各种方法,例如锤击、振动、静压、钻孔或是这
些方法或其他方法的组合。

1.8.11 高断面系数墙体

由相同几何尺寸的钢构件组成的高强度挡土墙。构件可能由装配式断面组
成,来获得高断面系数(见图 1-6)。

1.8.12 连锁

钢板桩或其他板件与其他相邻构件连接的部分,通过做成手指状结构来相
互咬合形成连续墙体。连锁通常有以下几类:
—自由型:非翻卷或焊接的连锁;
—翻卷型:通过翻卷机械连接的连锁;
—焊接型:连续或间断焊接的连锁。

6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1.8.13 锯齿墙

一种特殊的板桩墙结构,通过布置板桩使墙的惯性矩增大(见图 1-7),或
是适应特殊的应用(见图 1-8)。

1.8.14 桩接头

一种机械摩擦套管用于加长钢管或 X 型桩。

1.8.15 承重墙

一种稳定性取决于板桩入土深度和支撑的挡土墙。

1.8.16 排桩墙

排桩墙由间隔施打的直立桩组成(排桩),用以支撑中间的的横向构件
(横板),见图(1-9)。排桩可轧制或焊接成 I 形、管状或箱形。

1.8.17 钢箱型桩

由两个以上热轧型钢沿纵向连续或间断焊接形成的具有非圆形中空的桩
(见表 1-1)。

1.8.18 钢管桩

由无缝焊接、纵向焊接或螺旋焊接而成的圆截面桩(见表 1-1)。

1.8.19 钢板桩

组成板桩墙的单个钢构件。钢板桩包括本规范表 1-2 中所示的 Z 形、U 形


和直腹板型,以及附录 A 的表 A-1 中的冷弯板桩。Z 形板桩的连锁位于墙体最
外缘,而 U 形和直腹板型的连锁位于挡土墙轴线上。

1.8.20 钢板桩墙

由板桩通过连锁连接形成的连续墙体。

1.8.21 T 型连接

7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通过小直径弧形格孔连接两个格形围堰的特殊构件,见图 1-10。

1.8.22 三 U 型桩

三个螺旋连接的 U 形桩,通过翻卷或焊接的连锁,以传递剪切力。

1.8.23 支腰梁

水平梁,通常为钢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固定于挡土墙上并用来将墙体的设
计支撑反力传递至拉杆或支柱。

表 1-1 钢承重桩截面图示例
截面类型 代表

中空型(示例),见备注

8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H型

X型

注:执行细节参考 EN 12699 和 EN 14199

表 2-1 板桩
截面类型 单桩 双桩
Z 板型

U 板型

直腹板型

注:联动装置细节参考 EN 10248

9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A 横拉杆; B 垫圈;
C 板桩; D 支腰梁
图 1-1:锚点和板桩墙连接示例

A 支腰梁;B 支柱
图 1-2: 支撑示例

10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A T-连接; B 内压力;
C 环向拉力;
图 1-3: 格型围堰

a) 环形单元结构形式

b) 隔膜单元结构形式
图 1-4:蜂窝结构示例

11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A 主元素; B 辅元素
图 1-5:连接墙示例

12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A 焊接到 I 部分的板桩;
B I 部分;
C 焊接到 I 部分的连接头
图 1-6 高模量墙示例

A 焊接到一个双桩的连接头;B 翻卷型连锁
图 1-7:U 板型形成锯齿墙示例

图 1-8:Z 型板形成锯齿墙示例

13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图 1-9:排桩墙示例

A 螺栓 B 焊接
图 1-10:T 型连接头示例

1.9 板桩轴线规定

(1)对板桩约定以下对称轴:
— 通常的有:
—x-x:桩的纵轴;
—y-y:与挡土墙平行的横截面轴线;
—z-z:其他横截面轴线;
— 必要时有:
—u-u:不与 y-y 轴重合的最接近挡土墙平面的主轴;
—v-v:不与 z-z 轴重合的另一主轴。
注:这与 EN 1993-1-1 中约定的轴线不同。当交叉引用 1.1 部分时,应加以注意。

14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2 设计基础

2.1 概述

(1)P 对于承重桩和板桩,包括支腰梁、支撑和锚件的设计,除非在本规
范中另有规定,EN 1990 的规定是适用的。
(2)在下文中,给出了承重桩和板桩在正常使用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时满足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具体规定。
(3)地面的抗压力应通过 EN 1997-1 来确定。
(4)P 应该考虑到所有的设计状况,包括每个施工和使用阶段,见 EN

15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1990。
(5)在结构设计中应该考虑承重桩和板桩的操纵性能,见 2.7。
(6)本文档所给出的规定同时适用于临时性和永久性结构,除非另有说明 ,
参见 EN 1990。
(7)在下面承重桩和挡土墙相关的地方是有区别的。
(8)有关支腰梁、支撑、连接和锚固的规定应参考第 7 节。

2.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标准

(1)P 下文中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标准应该考虑:
a)由土壤的破坏导致施工的故障(土壤抗力过度);
b)结构失效;
c)土壤破坏和结构失效的组合;
注:临近结构的故障可能由挖掘导致的变形所致。如果临近结构对这种变形敏感,在
设计中应给出处理该情形的建议。
(2)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有关的内容的验证按 EN1997-1 执行。
(3)根据设计状况,应验证以下的一个或多个由于抗力引起的结构失效的
模型:
—对于承重桩:
—弯曲和/或轴向力导致失效;
— 整体的弯曲屈服导致的失效,应考虑地面和与之相连的支撑结构产生的
约束;
— 在施加荷载的点局部失效;
— 疲劳
— 对于挡土墙:
— 弯曲和/或轴向力导致失效;
— 整体的弯曲屈服导致的失效,应考虑地面产生的约束;
— 整体弯曲导致局部失稳;
— 在施加荷载的点局部失效(例如,腹板压屈)
—疲劳

2.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标准

(1)除非有另外的规定,应按下文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标准考虑。
— 对于承重桩:
— 限制必要的垂直沉降量和水平位移以适应所支持的结构;

16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 必要的振动限制以适应直接连接的结构,或相邻的承重桩。
— 对于挡土墙:
— 有必要进行变形限制以适应挡土墙本身的适用性;
— 限制必要的水平位移、垂直沉降量或振动,以适应直接连接的结构,或
相邻的承重桩。
(2)限制值由(1)给出,关于作用的组合根据 EN1990 考虑,其应该为
每个工程定义;
(3)如果相关,应该为工程定义由邻近结构施加的限制值。限制值的确定
参照 EN1997-1 指导。
注:适用性标准可以作为设计管理标准。

2.4 现场调查和土壤参数

(1)P 土壤和/或回填的参数应由符合 EN1997 的岩土工程勘察确定。

2.5 分析

2.5.1 概述

(1)应进行整体分析来判断作用( 内力和力矩,应力,应变和位移)对
整个或结构的一部分的影响。应在必要时进行结构的附加局部分析,例如,荷
载施加点、连接处等。
(2)对于结构性能和土壤特性分析可以应用理想化的几何体进行。该理想
化几何体应针对设计情况来选择。
(3)除非该设计对变形的影响敏感,对于在桩基和板桩壁上的作用的影响
应根据几何数据的标准值评估。
(4)结构防火设计应考虑 EN 1993-1-2 和 EN 1991-1-2 的规定。

2.5.2 作用的评估

(1)如果相关,作用应从 EN 1991 选取,否则他们应该为工程定义并与委


托人达成一致。
(2)在桩基的情况下,垂直或横向的地面运动(例如:下拉荷载等)的作
用应按照 EN1992-1 评估。
(3)通过土壤传递到结构中的作用应该通过根据 EN1997-1 选择的模型进
行评估,或为工程定义并与委托人达成一致。

17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4)如有需要,应该考虑由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或未在 EN1991 中制定的特


殊荷载导致对作用的影响。
注 1:可能有必要考虑温度效应,例如支柱,如果有可能有大的变化。该设计可以规
定减小温度变化影响的措施。
注 2:特殊荷载举例如下:
— 高空坠物或铲斗的摆动引起的负载;
— 挖掘机和起重机引起的负载;
—外加荷载如水泵、进出通道、中间支柱、暂存材料或钢筋捆堆放。
(5)除非另外指明,挡土墙受到的来自公路或铁路轨道的荷载,可以应用
从那些为桥梁定义派生出的荷载(例如均匀分布的荷载)的简单模型,见 EN
1991-2。

2.5.3 结构分析

2.5.3.1 概述
(1)应根据 EN 1997-1 用一个合适的土壤结构模型来进行结构分析。
(2)根据设计情况,锚固可以模拟为简单支撑或弹簧支撑。
(3)如果连接对于内部的力和力矩的分布有重大的影响,应在结构分析中
予以考虑。
2.5.3.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1)桩基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结构分析所使用的模型可能与其在正常
使用极限状态下的相同。
(2)其中,需要考虑偶然状况,对于基础中的一个桩的作用影响的评估可
以在塑性模型基础上进行,无论是对整个结构还是土壤与结构的相互作用。
注:一个偶然状况的例子是船舶与桥墩碰撞。
(3)对于钢板桩挡土墙作用的影响评估应该以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查验的相
关的失效模式为基础进行,用由 2.5.3.1(1)定义的土壤结构相互作用模型。
2.5.3.3 正常使用状态
(1)对于板桩挡土墙和桩基,应基于结构的线弹性模型和在 2.5.3.1(1)
中定义的土壤结构模型进行整体分析。
(2)在结构中没有因适用性的加载导致的塑性变形。

2.6 由测试辅助的设计

2.6.1 概述

18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1)应满足由 EN1993-1-1 和 EN1997-1 给出的对于测试辅助的设计的一般


规定。
注:由测试确定设计抗力的指导由 EN 1990 附录 D 给出。

2.6.2 承重桩

(1)对于承重桩的测试指导应参考标准 EN 1997-1, EN 12699 和 EN 14199.

2.6.3 钢板桩

(1)在设计板桩时做出的假设可以在工作执行阶段(例如在挖掘过程的情
况下)通过现场测试分阶段验证。
(2)参考 EN 1997-1 来校准在执行期间的计算模型和设计修改。

2.6.4 锚件

(1)锚件应该遵循由 EN 1997-1 , EN 1537 和 EN 1993-1-11 给出的由测试


协助的设计的一般规定。

2.7 操纵性能

(1)P 对于所有桩的设计(承重桩或板桩),应考虑桩到所需穿透深度的
安装的实际问题。参考 EN 12063 至 EN 12699 和 EN 14199.
(2)应选择桩的类型、尺寸和细节设计,考虑用于安装和提出的打桩设备
的有效性以及驱动过程(驱动参数),以通过被驱动的桩来适用地面条件
(3)如果在桩尖,加劲构件或减阻剂被用作是一种在安装过程中驱动或者
加强桩的辅助,应考虑他们对于在使用条件下桩的性能的影响。

19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3 材料性能

3.1 概述

(1)P 用于桩和装配式钢性挡土墙的设计的 EN 1993 的第 5 部分应符合在


3.2 到 3.9 中提到的标准。
(2)本规范也可用于其他钢结构,其前提是有足够的数据存在来证明应用
的有关设计和制造规则。测试过程和测试评价应符合 EN 1993-1-1 的第 2 部分、
EN 1990 并且测试要求应当配合那些在 3.2 到 3.9 中提到的相关标准。
(3)P 重复使用和第二桩质量应符合设计中几何与材料性能的最低要求,
并应不存在损伤和影响强度和耐久性的有害的问题。

3.2 承重桩

(1)钢的性能应参考 EN 1993-1-1.
(2)对于钢板桩中的钢桩的制造特性见 3.3 或 3.4

3.3 热轧钢板桩

(1)P 热轧钢板桩应符合 EN10248。


(2)热轧钢板桩的屈服强度 fy 和极限抗拉强度 fu 的额定值可以从表 3-1 获
得,其为 EN 10248-1 给出的最小值。
(3)对于塑性要求应参考 EN 1993-1-1 的 3.2.2.
注:表 3-1 所列的钢种满足这些要求。
表 3-1:根据 EN 10248-1 得出的热轧钢板桩的
屈服强度 fy 和极限抗拉强度 fu 额定值
EN10027 屈服强度 fy 极限抗拉强度 fu
钢的名称 [N/mm2] [N/mm2]
S240 GP 240 340
S270 GP 270 410
S320 GP 320 440
S355 GP 355 480
S390 GP 390 490
S430 GP 430 510

20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3.4 冷弯钢板桩

(1)P 冷弯钢板桩应符合 EN 10249。


(2)冷弯钢板桩的屈服强度 fy 和极限抗拉强度 fu 的额定值可以从表 3-2 获
得,其根据 EN 10249-1。
注:基本屈服强度 fyb 是用于冷成型的基本钢材的名义屈服强度。
(3)对于塑性需求应参考 A.3.1。
表 3-2:根据 EN 10249-1 得出的冷弯钢板桩的
屈服强度 fyb 和极限抗拉强度 fu 额定值
EN10027 屈服强度 fyb 极限抗拉强度 fu
钢的名称 [N/mm2] [N/mm2]
S235 JRC 235 340
S275 JRC 275 410
S355 JOC 355 490

3.5 用于支腰梁和支撑部分

(1)对于用于支撑的钢的性能应参考 EN 1993-1-1 中的 3.1 和 3.2。

3.6 连接设备

(1)对用于焊材的螺栓、螺母和垫圈的性能应参考 EN 1993-1-8。

3.7 用于锚固的钢构件

(1)对于高强度钢制成的锚的最小屈服强度、参数的应参考 EN 1537,不
应大于其中的屈服强度 fy 和参数的最大值。
注 : 最 大 的 屈 服 强 度 fy , spec , max 和 参 数 值 由 国 家 附 录 给 出 。 建 议 值 为
fy,spec,ma=500N/mm2。
(2)对于非高强度钢制成的锚固材料性能应参考 EN 1993-1-1 中的 3.2.1 和
3.2.2 及 EN 1993-5 中的 3.9。

3.8 用于组合墙的钢构件

(1)P 用作组合墙主要元件的特殊工形截面桩的钢的性能应符合 EN
10248。
(2)P 作为组合墙主要元件的管应当符合 EN 10210 或 EN 10219。

21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3)用作组合墙的主要元件的组合箱型桩的钢的性能应满足 3.2 的要求。


(4)用作组合墙的辅助元件的钢的性能应分别满足 3.3 和 3.4 的要求。
(5)P 热轧连接的板桩设备应符合 EN 10248。

3.9 断裂韧性

(1)P 材料应具有足够的韧性以避免在结构预期使用年限期内在最低使用
温度时发生脆性断裂。
注:所考虑的最低使用温度由国家附录给出。
(2)对于有不超过 25mm 法兰厚度的板桩,钢 T27J 的值根据表 3-3 使用,
其最低使用温度不低于-30℃。
注 1:对于其他情况应参考 EN 1993-1-10。
注 2:T27J 是测试温度,该温度时需要对 V 型缺口试件进行冲击能量 K V ( T )>27 焦耳
的试验。测试见 EN 10045。
表 3-3:钢桩的断裂韧性时的测试温度 T27J
屈服强度 fy[N/mm2] 240 270 320 355 390 430
最低工作
35° 35° 35° 15° 15° 15°
温度-15℃
T27J 的值
最低工作
20° 20° 20° 0° 0° 0°
温度-30℃
注:
1)如果在法兰盘有孔(例如:用于锚固)因拉伸而紧张,应当通过用屈服强度
的减小或有效截面积来考虑横截面阻力的减小。
2)这些值在一个最低工作温度和不考虑动态效果的小于 25mm 的法兰厚度的境
况下被计算。如果法兰厚度为 25<tf≤30mm,表中给出的 T27J 值对于最低工作温度为 -
15℃和-30℃的的情况应分别减少 5°和 10°。
3)如果预计要在温度低于-10℃的硬土上沉桩,较高的韧性要求是必要的。

22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4 耐久性

4.1 概述

(1)P 钢构件受周围介质侵蚀,如果钢材厚度的实质性损失时可以预料时,
需要考虑防腐蚀措施的效果。
(2)如果在设计时考虑到腐蚀使厚度减少,应参考 4.4。
(3)应考虑下面的措施以延长结构的寿命:
—用额外的钢材厚度作为腐蚀裕度;
— 静止储备;
— 使用保护涂层(通常涂料、灌浆或镀锌);
— 使用阴极保护,有或没有保护涂层的;
—在高腐蚀区域提供混凝土、砂浆或水泥浆保护。
(4)如果需要的设计使用期限长于涂层保护的效果持续时间,在正常使用
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中应考虑在剩下的设计使用年限发生的厚度损失。
注 1:为获得一个高的使用年限组合不同的保护措施可能是有用的。可以考虑结构和
保护涂层的设计以及检验的可行性来定义整个保护系统。
注 2:在不孤立的直流电源地区应特别注意,其可能在土壤中产生杂散电流。
(5)应考虑在整个长度上的腐蚀不是均一的可能性,允许通过选择一个适
用于腐蚀分布的力矩分配来实现经济设计。
(6)应给予每一个项目的板桩和承重桩一个设计使用期限。
(7)所需设计使用期限少于 4 年时,由于腐蚀的厚度损失可以忽略不计,
除非项目给出了不同周期。
(8)每个项目都应定义防腐蚀系统。

23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a)海水侵蚀性的 b)侧面暴露在海水中的 c)典型的弯曲


垂直分带腐蚀速率分布力矩分配
A 高攻击区域(浪溅区); B 潮间带;
C 高攻击区域(低水区); D 永久浸没区;
E 埋藏区(水侧); F 锚;
G 埋藏区(土侧)
MHW 平均高水; MLW 平均低水
注:从图 4—1 所示的例子可以看出,腐蚀速率分布和海水侵蚀区变化很大,取决于结
构目前的位置条件。
图 4—1:腐蚀速率分布举例

4.2 承重桩耐久性要求

(1)除非另有规定,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中对个别桩
的强度校验应考虑围绕横截面的四周的钢厚度的均匀损失。
(2)除非另有规定,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与水或
土壤接触(有无地下水)的桩的腐蚀导致的厚度减小应参考 4.4 节,取决于结
构所需的设计使用时限。
(3)除非项目中另有规定,在有防水封闭端或填充有混凝土的空心桩内部
的腐蚀可以忽略不计。

4.3 板桩耐久性要求

(1)除非另有规定,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板桩的强
度校验以及与水或土壤接触(有无地下水)的桩的腐蚀导致的厚度减小应参考

24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4.4 节,取决于结构所需的设计使用时限。在板桩与土侧和水侧两侧接触时,腐
蚀速率应用于每侧。
(2)如果在板桩壁上的相对侧土壤或水的攻击性不同,应用两种不同的腐
蚀速率。

4.4 腐蚀速率设计

(1)在本节中给出的腐蚀速率仅供设计时考虑。
注:腐蚀速率的适用值在国家附录中给出,考虑当地条件。指导值列于表 4-1 和 4-2。
(2)大气侵蚀导致的厚度减少在标准大气压视为每年 0.01mm,在海洋环
境可能会影响结构性能的位置视为每年 0.02mm。
注:以下对在土壤中的腐蚀速率有很大影响:
— 土壤类型;
— 地下水位的水平变化;
— 氧的存在;
—污染物的存在。
表 4-1:在土壤中,有无地下水的桩和板桩
因腐蚀引起的厚度减小建议值[mm]

所需设计使用时限 5年 25 年 50 年 75 年 100 年

未受干扰的自然土壤(沙、
0.00 0.30 0.60 0.90 1.20
淤泥、粘土、片岩……)

受污染的
0.15 0.75 1.50 2.25 3.00
自然土壤和工业用地

有侵略性的自然土壤
0.20 1.00 1.75 2.50 3.25
(沼泽、湿地、泥碳……)

非夯实和非侵略性填充(粘土、
0.18 0.70 1.20 1.70 2.20
页岩、沙、淤泥……)

非夯实和侵略性的填充
0.50 2.00 3.25 4.50 5.75
(灰、炉渣……)
注:
1)在夯实填充中的腐蚀速率比那些非夯实的低。在夯实填充中表中的数字应除
以 2。
2)5 年和 25 年对应的值由测量结果得,其他值由推断得出。

25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表 4-2:在淡水或海水中桩和板桩由于腐蚀引起的厚度减小的建议值[mm]

所需设计使用时限 5年 25 年 50 年 75 年 100 年

高冲击区(水位线)的
0.15 0.55 0.90 1.15 1.40
普通淡水(河流,运河,……)

高冲击区(水位线)的严重污染淡水
0.30 1.30 2.30 3.30 4.30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

高冲击区(低水和飞溅区)的
0.55 1.90 3.75 5.60 7.50
温带气候海水

永久浸没区或潮间带的
0.25 0.90 1.75 2.60 3.50
温带气候海水
注:
1)最高的腐蚀速率通常发生在飞溅区或潮水低水位处。然而,在大多数情况
下,最高的弯曲应力发生在永久浸没区,见图 4-1。
2)5 年和 25 年对应的值由测量结果得,其他值由推断得出。

26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5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5.1 基本要求

5.1.1 概述

(1)P 桩和它们的组件的设计应满足第 2 节中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基


本设计需求。
(2)下列规定应该用于验证截面抗性和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方面
(3)对于作用的局部因素和应用于结合作用的方法应参考 EN 1990。
(4)对于应用于抗力中的局部因素γ M 0 ,γ M1 和γ M 2 见 EN 1993-1-1。
注:对于打桩的局部因素γ M0 ,γ M1 和γ M 2 应根据国家附录进行选择。以下是建议使用
值:γ M0 =1.00;γ M1 =1.10和γ M2 =1.25。

5.1.2 设计

(1)挡土墙和承重桩应检查:
— 板桩(见 5.2)和承重桩(见 5.3)的截面抗性和总体屈曲性;
— 支腰梁、支撑、连接和锚件的抗性(见第 7 节);
— 土壤破坏导致结构的整体失效(见第 2 节)

5.1.3 疲劳

(1)在结构或者它的一部分对于疲劳现象敏感时,应根据 EN 1993-1-9 进
行疲劳评估。
注:抗疲劳性受腐蚀影响显著,一种合适的腐蚀保护被建议。
(2)在承重桩或板桩安装过程中冲击后振动的影响在疲劳分析中可忽略不
计。

5.2 板桩

5.2.1 横截面的分类

27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1) P 如果使用弹性整体分析,应验证不超过相应承载力的作用最大影
响。
(2)P 如果使用塑性整体分析,应验证不超过钢桩塑性承载力的作用最大
影响。此外,应检查旋转能力,见表 5-1。
(3)作用效果分配的分析方法应与下面横截面的分类一致:
— 第 1 类横截面需要进行塑性分析实现力矩再分配,只要它们有足够的旋
转能力。
— 第 2 类横截面有必要进行弹性整体分析,但可以利用横截面的塑性承载
力。
— 第 3 类横截应使用弹性综合分析法并且横截面的应力是弹性分布的,允
许最外侧纤维屈服。
— 第 4 类横截面为局部屈曲影响截面承载力,参见附录 A。
(4)对于钢板桩 1、2、3 级的限制比例可从表 5-1 获得,同时考虑由于腐
蚀导致的钢材厚度的减少。
注:横截面分类的进一步指导见附录 C。
(5)不能满足 1、2 或 3 类的构件应被视为第 4 类。
(6) P 作用在其他结构构件和连接上的影响不能超过那些构件和连接件
的抗性。
表 5-1:横截面的划分
分类 Z—简介 U—简介

第 2 类的边界同样适用
第1类
必须进行旋转检查
b/t f b/t f
第2类 ≤ 45 ≤ 37
ε ε
b/t f b/t f
第3类 ≤ 66 ≤ 49
ε ε
fy[N/mm2] 240 270 320 355 390 430
235
ε=

fy ε 0.99 0.93 0.86 0.81 0.78 0.74

说明:
b:法兰盘平坦部分的宽度,在圆角半径之间测量,其条件是比值 r/tf 不大于 5.0;否则应

28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使用一个更精确的方法;
tf:恒定厚度的法兰盘厚度;
r:腹板和法兰盘之间的角中线半径;
fy:屈服强度。
注:对于第 1 类横截面应验证由横截面提供的塑性转动不会小于在实际设计情况下
需要的塑性转动。指导该验证(转动检查)见附录 C。

5.2.2 弯曲和剪切的板桩

(1)在没有剪切力和轴向力时,在每个横截面中弯矩设计值 MEd 应满足:


M Ed ≤ M c, Rd (5.1)
其中:
MEd 是设计弯矩,根据计算 EN 1997-1 的相关情况计算而得;
Mc,Rd 是横截面的设计抗弯力矩。
(2)横截面的设计抗弯力矩 Mc,Rd 应按以下确定:
— 第 1 类或第 2 类横截面: M c , Rd=β B W pl f y / γ M 0(5.2)
— 第 3 类横截面: M c , Rd=β B W el f y /γ M 0 (5.3)
— 第 4 类横截面:见附录 A。
其中:
Wel 是为连续墙确定的弹性截面模量;
Wpl 是为连续墙确定的塑性截面模量;
γ M 0 局部安全系数,据 5.1.1(4);
β B 是一个在联动结构中考虑可能的剪切力传递的不足的因子,并有以下值:

β B =1.0对于 Z 型桩和三重 U 型桩。


β B ≤ 1.0对于单、双重 U 型桩。
注 1:在 U 型桩联动结构中剪切力传递程度强烈受下列影响:
— 打桩的土壤类型;
— 构件安装的类型;
— 支撑位的数量和他们固定在墙平面的方式;
— 安装的方法;
— 联动装置现场法兰连接的方式(润滑或通过焊接、盖梁等部分固定);
— 墙的悬臂高度(例如:如果墙的悬臂是高于最高的支腰梁或低于最低的支腰梁
的)。
注 2:对于涉及这些参数的单、双重 U 型桩的 β B 数值,基于当地涉及经验数值,在国
家附录中给出。
(3)板桩的腹板应验证剪切阻力。

29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4)每一横截面的剪切力设计值 VEd 应满足:


V Ed ≤ V pl , Rd(5.4)
其中:
Av f y
Vpl,Rd 是每个腹板的设计塑性剪切阻力,由 给出; (5.5)
√ 3 γ MO
Av 是每个腹板剪切投影面积,与 VEd 作用在相同的方向。
(5) 对于剖面为 U 型或 Z 型的腹板剪切投影面积 Av 可以按以下选取,见
图 5-1:
A v =t w (h−t f )(5.6)
其中:
h 是总高度;
tf 是法兰厚度;
tw 是腹板厚度。在斜面高度 c 上不同的腹板厚度 tw,i.的情况下,不包括联动
装置,tw 在(5.6)的表达式中被视为 tw,i.的最小值。

h−t f h−t f
c= c=
sin ∝ 2 sin ∝
a)Z 型桩 b)U 型桩
图 5-1:剪切面积的定义
(6)此外,应验证板桩腹板的剪切弯曲阻力,如果c /t w > 72。
(7)剪切弯曲阻力应由下得:

(h−t f ) t w f bv
V b , Rd = (5.7)
γ MO

其中 fb,v 是对于一个没有加强的支撑的腹板和一个相对细长的腹板的剪切弯
曲强度,其由 EN 1993-1-3 的表 6-1 由下式得到:

30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c fy
λ́=0.346

tw E
(5.8)

(8)只要剪切力设计值 VEd 不超过设计塑性剪切阻力 Vpl,Rd 的 50%,不需要


减少设计受弯承载力 Mc,Rd。
(9)当 VEd 超过 Vpl,Rd 的 50%,横截面的设计受弯承载力应减小到 Mc,Rd,考
虑剪切力,减小的设计塑性受弯承载力由下式得:

ρ A 2v fy
[
M V , Rd= β B W pl −
]
4 t w sin α γ M 0
但 M v , Rd ≤ M c , Rd(5.9)

和:
2
V Ed
ρ=(2 −1) (5.10)
V pl , Rd

其中:
Av 是由(5.6)得的剪切面积;
tw 是腹板厚度;
α 是由图 5-1 得的腹板倾角;
βB 是由 5.2.2(2)定义的因子。
注:Av 和 tw 是考虑 Wpl 与厚度相关的量。
(10)如果由 U 型桩支撑的钢板桩已通过焊接或压接连接以提高在联动装
置中的剪切力传递,应该假定剪切力仅能在联动装置中传输来进行连接验证。
注:Av 和 tw 与宽度有关,考虑 Wpl。.
(11)剪切力传递的对接焊缝应按照 EN 1993-1-8 的 4.7 验证。
(12)对接焊缝的布局应根据 EN 1993-1-8 的 4.3 同时考虑腐蚀,如果相关。
(13)在间断对接焊缝的情况下,在桩两端的连接的长度应不低于 l,以避
免在安装过程中可能的过度受力。设计焊缝时应参考 1993-1-8。
(14)P 应验证联动装置的压接点能够传递所得的联动剪切力。
(15)如果单、双重压接点 single or double crimped points 的间隔不超过
0.7m 或三重压接点的间隔不超过 1.0m,每个压接点应假定传递一个等价的剪切
力 VEd≤Rk/γM0,其中 Rk 是压接点的特性阻力由 2.6 节的试验确定。
注:R 的测定通过 EN 10248 进行测试。

5.2.3 板桩的弯曲、剪切和轴向力

(1)结合弯曲和压缩,不需考虑局部屈曲如果:

31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N Ed
≤0.04 (5.11)
N cr

其中:
NEd 是压力的设计值;
Ncr 是板桩的弹性临界荷载,用适当的土壤模型计算,考虑到在板桩中只有
压力。
(2)可替换的 Ncr 由下取:

N cr =EI β D π 2 /l 2 (5.12)

其中 l 是屈曲长度,对简支或部分固定支撑根据图 5-2 确定,对于固定支撑


根据图 5-3 确定, β D 为折减系数,见 6.4。
(3)如果不满足(1)中的判据,应验证屈曲阻力:
注:该验证可使用(4)到(7)给出的步骤进行。
(4)如果边界条件由构件(锚、支撑和盖梁等)限定,对应于无侧移屈曲
模式的位置约束,可以应用下面的简化屈曲校验:
— 对于 1、2 和 3 类:
N Ed M Ed
+ 1.15 ≤ 1.0(5.13)
χ N pl, Rd ( γ M 0/ γ M 1)
M c ,Rd (γ M 0 /γ M 1 )

其中:
Npl,Rd 是横截面(A fy/γM0)的塑性设计阻力;
Mc,Rd 是横截面的设计阻力矩,见 5.2.2(2);
γM1 是分项系数,根据 5.1.1(4)得;
γM0 是分项系数,根据 5.1.1(4)得;
χ 是由 EN 1993-1-1 的 6.3.1.2 得的屈曲系数,用曲线 d 和一个由下式给出的
无量纲细长度得:

Afy
λ́=
√ N cr

其中:
Ncr 是弹性临界荷载,其根据(5.12)确定;
A 是截面积;
— 对于第 4 类:见附录 A。
注:屈曲曲线 d 包含 R 的 0.5%的主动不完整被认为是好的做法。Buckling curve d also
covers driving imperfections up to 0,5% of R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good practice.
(5)屈曲长度 l 的简化方法应按如下确定,根据(7)假定一个无侧移的

32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屈曲模式:
—对于简支支撑,前提是根据(6)有充分的约束存在,l 可以由趾与水平
支撑件(支腰梁、锚)之间的距离确定,见图 5-2。
— 对于固定支撑,l 可以由趾与水平支撑件(支腰梁、锚)之间的距离的
70%
确定,见图 5-3。
(6)为简化方法,可以假设简支支撑提供充分的约束,如果板桩墙的趾固
定在基岩中或其能够抵御由被动土压力或根据图 5-4 得到的摩擦力产生的附加
的水平力 FQ,Ed,其由下式给出:

F Q , Ed =π N Ed ( dl +0.01)(5.14)
其中 d 是由一阶分析得到发生在支撑件之间的板桩墙的最大相对偏转。力
FQ,Ed 被图 5-4 得的额外的桩长 h 所抵抗,如果土壤阻力是不存在摩擦的充分调动。
(7)如果由于 NEd/100 的一个支撑荷载的水平(锚,支腰梁)附加位移小
于 d500,针对非侧移屈曲模式的假定,该支撑可以假定为提供充分的约束。
(8)如果系统不能提供充分的约束,应进行详细的屈曲调查,基于在
EN1993-1-1 给出的方法。

a)由于屈曲的形状偏转 b)简化系统
图 5-2:可能屈曲长度 l 的确定,简支支撑

33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a)由于屈曲的形状偏转 b)简化系统
图 5-3:可能屈曲长度 l 的确定,固定支撑

eph 水平被动土压力
A 摩擦力
图 5-4:附加水平力 FQ,Ed 的确定
(9)对于部件所受的轴向力,每一横截面上的轴向力设计值 NEd 应满足:
N Ed ≤ N pl , Rd(5.15)
其中 Npl,Rd 是横截面的塑性设计阻力由下确定:
N pl , Rd= A f y /γ M 0 (5.16)
(10) 第 1、2、3 类的横截面板桩的上的轴向力对塑性受弯承载力的作用可
忽略不计如果:
— 对第 1、2 类的 Z 型剖面:

N Ed
≤ 0.1 (5.17)
N pl ,Rd

— 对第 1、2 类的 U 型剖面:

N Ed
≤ 0..25(5.18)
N pl ,Rd

— 对第 3 类剖面:

N Ed
≤ 0.1(5.19)
N pl ,Rd

(11)如果轴向力超过(10)中给定的限制值,在没有剪切力的情况下应

34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满足以下的标准:
— 第 1 和 2 类横截面:
— 对于 Z 型剖面:

N Ed
(
M N , Rd=1.11 M c , Rd 1− )
N pl , Rd
但 M N , Rd ≤ M c , Rd(5.20)

— 对于 U 型剖面:

N Ed
(
M N , Rd=1.33 M c ,Rd 1−
N pl , Rd )
但 M N , Rd ≤ M c , Rd(5.21)

— 第 3 类横截面:

N Ed
(
M N , Rd=M c , Rd 1− )
N pl , Rd
(5.22)

— 第 4 类横截面:见附录 A。
其中:
MN,Rd 是考虑轴向力的减少的设计受弯承载力。
(12)如果轴向力超过(10)中给定的限制值,应考虑弯曲、轴向力和剪
切力的组合的存在如下:
a)如果剪切力的设计值 VEd 不超过设计塑性剪切强度 Vpl,Rd 的 50%,在满足
(11)标准的力矩和轴向力的组合中不需要减少。
b)如果 VEd 超过 Vpl,Rd 的 50%,力矩和轴向力组合的横截面的设计阻力应使

2V Ed
用一个减小的屈服强度 f y ,¿ ¿=( 1−ρ ) f y计算,其中 ρ= ( V pl , Rd )
−1 。

5.2.4 水压力的局部作用

(1)如果 Z 型桩的水压差超过 5m 或 U 型桩的超过 20m,在确定整体的抗


弯性能时,应考虑水压力对横向局部板块弯曲的影响。
(2)为了简化,对于 Z 型桩应使用以下步骤验证:
— 如果水压差超过 5m 水头,在最大总弯矩的位置应进行截面验证;
— 水压差的作用应通过使用降低屈服强度考虑:
f y ,¿ ¿=ρ P f y
其中 ρ P由表 5-2 得,为确定截面抗性;
— 为了由表 5-2 确定截面抗性,应考虑作用在最大力矩相关区域的水压差。

35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表 5-2:Z 型桩因水压差的折减系数 ρ P
w (b/tmin)ε= 20.0 (b/tmin)ε= 30.0 (b/tmin)ε= 40,0 (b/tmin)ε= 50,0
5.0 1.00 1.00 1.00 1.00
10.0 0.99 0.97 0.95 0.87
15.0 0.98 0.96 0.92 0.76
20.0 0.98 0.94 0.88 0.60
要点:
b 是法兰宽度,但 b 不应小于c / √ 2,其中 c 是腹板的倾斜高度
tmin 是 tf 和 tw 中的较小值
tf 是法兰盘的厚度
tw 是腹板厚度
w 是不等压头,以 m 记

235
ε=
√ fy
;fy 是屈服强度,以 N/mm² 记。

注:
1)如果 Z 型桩是连锁焊接, ρ P=1.0。
2)中间值可以线性插值。

5.2.5 直腹板钢板桩

(1)P 对于应用于单元结构的直腹板钢板桩的作用影响的强度验证,应由
一个描述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打桩行为的模型确定。
(2)对于施加在填充和作用上的局部因素应参考 EN 1997-1 和 EN 1990
(3)填充模式应符合 EN 1997-1。
(4)打桩模型应符合 EN 1993-1-1。
注:使用模型来考虑大位移的打桩是有益的。
(5)在调整水平面上可以使用二维分析。

36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6)由填充产生或传递的内部压力,应用一个不小于土压力的剩余值来确
定,见 EN 1997-1。
(7)普通直腹板钢板桩的抗拉力 Fts,Rd,(除了接线桩)应被视为较小的连
动抗力和腹板的阻力,用:
F ts, Rd =β R Rk , s /γ M 0但 F ts, Rd ≤ t w f y /γ M 0 (5.23)
其中:
fy 是屈服强度;
Rk,s 是特性连锁抗力;
tw 是腹板厚度;
β R 是连锁抗力的折减系数。
注: β R 值由国家附录得。 β R =0.8 是推荐值。
(8)连锁装置的特性阻抗 Rk,s 取决于连锁的截面和采用的钢种。特性连锁
抗力 Rk,s 应通过 2.6 和 EN 10248 测试确定。
(9)普通桩应这样验证:
F t , Ed ≤ F ts ,Rd (5.24)
其中:
Fts,Rd 是由表达式(5.23)得的设计抗拉力;
Ft,Ed 是环向拉力设计值。
(10)当在一堵墙的同一段中使用不同尺寸的桩,应使用最低的抗拉力来
验证。
(11)偏移角(180°减去两个相邻面之间的角度)应由制造商给定的最大
值限制。
(12)对于焊口桩,应使用适当属性的钢种。
(13)由图 5-5 和图 5-6 的接线桩的设计应考虑由于板弯曲产生的应力。

37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图 5-5:焊接接线桩
图 5-6:螺栓与垫板 T—连接
(14)如果焊接根据 EN 112063 中给出的过程进行,焊接接线柱应验证如
下:
F tc , Ed ≤ β T F ts, Rd (5.25)
其中:
Fts,Rd 是由表达式(5.23)得到的桩的设计抗拉力;
Ftc,Ed 是在主体单元中的设计拉力,由下式给出:

F tc , Ed= p m , Ed r m(5.26)
其中:
pm,Ed 是由于水压力和因填充的剩余压力在调整水平面主要单元内部压力的
设计值;
rm 是主体单元的半径,见 5-7.
β T 是考虑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焊接接线桩的性能的折减系数,并应按
如下计算:

0.8r a
β T =0.9 ( 1.3− ) ( 1−0.3 tan φ d ) (5.27)
rm

其中 ra 和 rm 是连接弧的半径以及根据图 5-7 得到的主要单元的半径, φ d是


填充材料的内摩擦角设计值。
注 1:因子 β T 同时考虑接线桩的旋转能力(延展性)和旋转需要(达到 20°),根据在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涵盖围堰特性的模型确定。
注 2:虽然表达式(5.27)为带有对齐连接弧的格型围堰确定,见图 5-7,但可产生可
接受的备选配置。其中需要更适合的值,这些值可以通过比较经验或按照( 1)P 得到的适
合的设计模型来测试确定。

38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图 5-7:圆形单元和对齐连接弧的几何结构
(15)对于 90°的焊口桩,可以使用螺栓 T 型连接。
(16)对于如图 5-6 所示的螺栓 T 型连接的接线桩,应使用以下过程验证。
(17)联动装置强度应根据(9)验证。。
(18)连接应验证如下:
— 螺栓的剪切抗力和承载抗力(1)应根据 EN 11993-1-8 验证,假定拉力
Fta,Ed 平均分配;
— 螺栓间距(1)应根据 EN 1993-1-8 的 3.5 验证;
— 腹板 1 和角度 3 的相邻腿的净截面按照 EN 1993-1-8 的 6.2.5 给出的规定
验证。
— 由 EN 1993-1-8 的 3.11 验证螺栓(2),其使用 T 型件模型的抗拉力根
据 EN 1993-1-8 的 6.2.4(模式 3)验证。
— 垫板 4 和角度 3 的相邻腿根据 EN 1993-1-8 的 6.2.4(模式 1 和 2)验证。
为了允许使用 EN 1993-1-8 的 6.2.4 给出的设计失效模型,桩 2 的腹板
(见图 5-6)对于模式 1 和 2 应被视为与 T 型件等效的法兰盘。
—验证桩 2 的腹板抵抗产生于净截面的张力 Ftc,Ed。
(19)其他类型的接线桩应相应的验证。

5.3 承重桩

5.3.1 概述

(1)在桩上作用的影响应根据 EN 1997-1 确定,考虑到两者的平衡性和兼


容性。
(2)在被破坏的土壤中的单独桩和群桩应根据 EN 11997 进行承载能力极
限 状 态 的 验 证 , 同 时 对 于 桩 和 它 们 的 连 接 结 构 的 失 效 应 根 据 EN 1993-
5,EN1992 和 EN1994 验证。

5.3.2 设计方法和设计注意事项

(1)对于承受轴向和横向荷载的桩,土壤特性应取自 EN 1997-1。
(2)由横向力作用在桩上的影响应考虑轴向作用和施加力矩。这些由单独
计算的结果叠加确定,该计算中与桩长度分开部分接触的土壤被假定为抵抗不
同的作用。可替换的轴向力,弯矩和横向力可被认为通过相同长度桩的土壤来
抵抗,只要该土壤是能够抵抗其组合效果的。
(3)单个桩的结构设计应根据 EN 1993-1-1 第 5 节验证。

39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4)为确定作用的影响,作用于桩头上的轴向力的应力分布可以保守的取
为恒定桩的长度,除了负摩擦阻力的情况。
(5)作用于桩尖的扭矩的传递不应被假定,除非有允许扭矩转入到土壤中
的特殊规定。扭矩的分配应被视为在桩长上恒定。

5.3.3 钢桩

(1)轴承钢桩的断面验证应符合 EN 1993-1-1。
(2) 在桩整体屈曲条件下的土壤条件指标应参考 EN 1997 第 7.8 节来考
虑。
(3) 如果土壤提供足够的侧向约束,可以假设满足整体屈曲的细长度标
准,如果 N Ed / N cr ≤ 0.10,其中 Ncr 是轴向力 NEd 的临界值。
(4)如果需要验证整体的屈曲应参考 EN 1993-1-1 第 5 条。应考虑以下的
影响:
— 除了 EN 1993-1-1 的 5.3 给出的缺陷还应适当考虑符合 EN 12699 和 EN
14199 的初始缺陷(例如:由于接缝和安装)。
— 由于周围土壤的侧向支撑应使用基于二阶理论的适当模型(如:p-y 法,
地基反力模型)考虑。
(5)屈曲长度应用下面的方法(见图 5-8)预计:
lcr=kH (5.28)
k 值考虑桩尖与混凝土承台或钢结构之间的连接。
(6)为更精确地确定屈曲长度,对于微型桩的安装,应参考 5.3.3 (4)。
(7)P 执行应符合 EN 12699 和 EN 14199。

40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A 混凝土或钢结构 B 连接
C 水或软土 D 坚硬的土壤
1.0 连接固定的 B 和钉
l crit =kH 其中 k=0.7 连接固定的 B 和约束
2.0 连接不固定的 B,但有约束
图 5-8:承重桩的屈曲长度简化估计

5.3.4 混凝土填充的钢桩

(1)混凝土填充的钢桩应根据 EN 1994 设计。


(2)混凝土填充的钢桩的横截面应根据 EN 1994-1-1 验证。
(3)对于整体屈曲的验证应参考 EN 1994-1-1 的 5.3.3 和第 6.7 节。
(4)混凝土浇筑应符合 EN 1536,EN 12699 和 EN 14199。

5.4 高模量墙

(1)高模数墙的设计应根据板桩墙的规定进行,考虑部分使用的特殊几何
形状,参见图 1-6,允许由于土壤及水的压力引起的局部效应。
(2)横截面阻力可以保守地基于横截面的弹性分析确定,其前提是:
— 板元件的屈曲使用 EN 1993-1-5 检查。
— 考虑宽元件的剪滞效应。

5.5 组合墙

5.5.1 概述

(1)后文的规定是针对于以下类型组合墙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见图 1-
5:
— 混合管和板桩墙;
— 混合特殊工型截面和板桩墙;
— 混合组合截面和板桩墙。
(2)基本元件和次要元件的设计应基于他们的功能:
— 基本元件可作为抵抗土和水的压力的固定元件,也可作为竖向荷载的轴
承桩;
— 次要元件只填充基本元件和传递由土或水压力产生的作用在基本元件的
荷载之间的间隙。

41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3)在基本和次要元件之间的自由连锁中可以考虑无纵向剪切力的传输。
(4) P 对于在组合墙的设计中是否应考虑 主动的缺陷
drivingimperfections,需要对每个项目说明并应与委托人达成一致。任何操纵的
设计值应假设线性分布,由主要元件长度的百分比给出。

5.5.2 次要元件

(1)用于组合墙的次要元件的板桩应符合 EN 10248。
(2)P 对于次要元件的设计,应当验证它们可以经由连接装置传递由土和
水产生的内力到基本元件中。
注:考虑拱效应导致的作用在基本元件上的辅助荷载和作用在次要元件上的土压力的
减小是有益的。
(3)对于次要元件应根据(2)P 使用简化的二维框架模型进行验证。如
果需要根据 5.5.1(4),应通过由图 5-9 给出的边界条件施加位移 δ 的简化分析
考虑操纵缺陷,图中展现了一个次要元件的双 U 型桩的例子。
注:假定垂直于挡土墙平面的主动缺陷通过旋转在联动装置中被吸收(“联锁摇
摆”)。

(不考虑联动装置)
图 5-9:次要元件简化模型
(4)在简化框架模型的横截面验证中,可以使用一个结合大变形的塑性分
析。如果框架模型的构件因压缩而紧张,应特别注意不稳定的可能性,像“突
弹跳变”。
(5)替代根据(2)P 的验证可以基于按照 2.6 节测试的结果。
注:对于测试的评估见 EN 1990 附录 D。
(6)所述的测试设置应能够模拟中间元件的运行情况。
(7)对于用作次要元件的板桩,如果下列所有的条件都能满足可省略进一
步的验证:
— 板桩的壁厚:≥ 10 mm;

42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 作用在板桩上的压力差:≤ 40 kN /m2,对应 4m 水头差;


— U 型桩和 Z 型桩主要元件之间的最大间隙分别为 1.8m 和 1.5m。
(8)次要元件短于基本元件是有用的。次要元件的缩短应根据 EN1997-1
来检测。
注 1:为剪短次要元件,应注意避免在高水压差情况下的底流或冲刷的危险的位置。
注 2:作用在基本元件上的被动土压力的分配应参考 EN1997-1。

5.5.3 连接设备

(1)P 基本元件和次要元件之间的连接应被设计允许从基本元件到次要元
件之间传递设计力。
(2)该验证应基于安装 2.6 节的测试结果。
(3)如果通过计算进行验证,应验证连接能够传递由 5.5.2(3)确定的支
承反力。
(4)对于板体弯曲中的连接装置的验证应考虑可塑性。

5.5.4 基本元件

(1)P 由土压力和水压力产生的作用的整体影响应考虑在基本元件和次要
元件的负载以及由地面的拱效应产生的附加荷载确定,见 5.5.2(2)P。
(2)应考虑由次要元件引入通过连接装置传递的力导致主要元件的整体抗
力的减小。这一要求可被视为可以满足的,如果土压力直接作用在主要元件上,
由于拱效应以及作用在次要元件上的水压差≤ h m。
注:h 的值由国家附录 A 给出。h=5m 是建议值。
(3)对于基本元件的强度验证,除非使用一个更先进的方法,由次要元件
通过连接装置引入的设计力应由通过 5.5.2(3)确定的支承反力考虑。
(4)整体抗力由根据 2.6 节的测试或下面给出的计算确定。
(5)工形截面或管桩应根据 EN 1993-1-1 第 5 节验证。
(6)由次要元件通过连接装置引入的设计力对于工形截面桩的抗力的影响
应根据 EN 1993-1-1 考虑。
注:附录 D.1 给出的过程可以用来确定用于组合墙中的基本元件的工形截面桩由于从
次要元件中设计力的应用导致的整体抗力的减小。
(7)由次要元件通过连接装置引入的设计力对管桩抗力的影响应根据 EN
1993-1-1 和 EN 1993-1-6 考虑。
注:附录 D.2 给出的过程可以用来确定用于组合墙中的基本元件的管桩由于从次要元
件中设计负载的应用导致的整体抗力的减小。

43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8)对于通过支腰梁、锚固等的集中荷载的应进行相应的验证或设置加强
筋后填充混凝土或以非粘性材料高标准压实,以避免局部屈曲。
(9)在管桩根据(8)填充的情况下,根据 EN 1992,EN 1993 和 EN 1994
的全截面阻抗可以用在管的填充部分中。
(10)用作主要元件的建成部分应按照 5.4 进行验证,只要适当考虑由次
要元件产生的负载应用的影响。
(11)如果使用 5.4(2)的简化方法,应考虑由根据 5.5.2(3)确定的支
承反力产生的局部影响。

6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6.1 基础

(1)应根据工程的当地条件考虑沉降量和振动的充分性,以及它们在每种
情况下的限制值。
(2)限制值应由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证确认。
(3)即使没有限制值给出,应当根据 2.5.3.3(1)选用一个模型验证不会
发生塑性变形。
(4)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板桩或轴承桩的设计应当使用 EN 1997-1 指
定的适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检查,考虑因腐蚀导致的钢材厚度减小。

44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6.2 挡土墙的位移

(1)在评价挡土墙的位移时应考虑 EN 1997-1。
(2)应考虑由于支撑件(如支腰梁、支柱、锚)的移动而导致的挡土墙位
移。
(3)如果需要,除了基于在 EN 12063 中指示的操作误差的装载导致的变
形,应当考虑由于操纵导致的初始缺陷。
注:这是必要的,如果在一个围堰中需要一个特定的间隙。
(4)评估板桩墙的位移时应考虑在执行期间的工作质量和监管对于这些位
移的大小有重要影响。

6.3 承重桩的位移

(1)在确定支撑桩和微型桩的位移时,应考虑 EN 1997-1。

6.4 钢板桩的结构方面

(1)在计算挡土结构的位移时,应当考虑由于在锚、支腰梁和支柱位置的
局部变形导致的可能的附加位移,如果其作用是显著的。
注:如果高局部横向力被引入到非刚性的锯齿状墙壁中,这些作用可能是相关的,参
见图 1-7,将工字梁用作支腰梁。
(2)P 应考虑有效抗弯刚度。
(3)由 U 型桩构成的板桩的有效抗弯刚度可按如下确定,考虑在靠近墙
的型心轴处的联动装置中剪切力传递的程度:
( EI ) eff =β D (EI ) (6.1)
其中:
I 是连续墙的截面惯性矩;
β D 是一个≤ 1.0的系数,表示在联动装置中由于剪切力传递不足导致的可能
的减小。
注 1: β D 取决于许多当地的影响如由 5.2.2(2)附注 1 给出。 β D 的数值在国家附录中
给出。
注 2:在 U 型桩联动装置中剪切力的传递可能会通过连续或间歇焊接或压接来连接联
动装置而增强。
(4)压接点能够传递所需的连锁剪切力。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中通过压接
点传递剪切力 Rser 的代表值:Rser=75KN,

45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其 应 通 过 试 验 进 行 验 证 , 根 据 EN 10248 , 压 接 点 的 刚 度 应 不 小 于 15
kN/mm。
注 1:此刚度要求对应 75KN 的剪切力有 5mm 的位移。
注 2:压接点可能是单、双或三重压接点。
(5)单重或双重压接点的间隔不超过 0.7m(见图 6-1),三重压接点的间
隔不超过 1.0m,每个压接点被假定为传递相等的剪切力V ser ≤ Rser 。
a ≤ 100 mm b ≤700 mm

图 6-1:双重压接点间距

46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7 锚碇,梁,支撑和连接

7.1 概述

(1)锚,梁,支撑和连接的内力测定应该从结构上进行分析,并考虑土与
结构的相互作用。
(2)当必要时,一些作用如温度的变化或者特殊的荷载也应该被考虑进去 ,
详见 2.5.2 (4)
(3)考虑各个构件的不同影响时,可用合理的分析简化方法。
(4)局部因数 γM2 和 γMt,ser 在结构的应用见 EN 1993-1-8。
注:局部因数 γMb 和 γMt,ser 可在国家附录里面查的,通常,γM2=1.25,γMt,ser=1.10

7.2 锚碇

7.2.1 概述

(1) 横截面的验证以及钢锚部分的连接,包括拉杆,锚头和接头,应按照
以下进行。
注:对预应力锚杆的钢件设计规定见 EN1537
(2) 锚杆和注浆锚杆的破坏(土壤结构的破坏)的测试程序以及设计阻力
实验结果应按照见 EN1991-1 和 EN1537

7.2.2 基本设计规定

(1)锚杆的设计,应考虑可维护性和极限状态。
(2)锚杆长度应满足能防止土壤或粘结失效屈服前的所需的最小横截面。
锚固长度应根据计算见 EN 1997-1
(3)钢锚的屈服强度不大于 800 N/mm2。
(4)锚杆的轴向刚度应考虑挡土墙的设计。它可以通过初步测试或类似的
经验评估。
注:锚的刚度墙体设计当采用最大/最小值方法的刚度的设计时,可能起到“支架”的
作用。

47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7.2.3 极限状态验证

(1)锚的拉伸性 Ft,Rd 应该在 Ftt,Rd 和 Ftg,Rd 之间取小值。

(2)除非另有规定,螺纹钢锚的拉伸性 Ftt,Rd 应该这样取值:

f ua A s
F tt , Rd=k t (7.1)
γM2

其中:As 是螺纹上拉伸拉伸应力区域面积

fua 是钢锚的拉伸强度

γM2 是根据 7.1 部分确定的因子。

注 1:kt 可从国家附录中查得,一般 kt=0.9


注 2:保守情况,螺纹部分的净面积可以用来代替的拉应力区。
(3)锚杆的轴向抗拉应这样取值:

Ag f y
F tg, Rd = (7.2)
γM0

其中:Ag 是锚杆的毛截面面积

(4)在设计规定(2)和(3)不包括在线程出现弯曲。连接应提供足够的
旋转性,如果有关联,对拉杆的安装可以避免在螺纹处出现弯曲。

(5)如果锚的端部是刚性的,或在末端有其他荷载分配,不应该考虑沿固
定锚杆的影响。力应通过荷载分配装置传送。

(6)冲刷面拉伸强度的设计值 Bt,Rd 应是设计拉伸强度 Ftg,Rd 从(3)求得、


螺栓头设计强度 Bp,Rd,在 EN 1993-1-8 的 Table 3-4 中查得。

(7)钢的设计荷载分配应参照 EN1993-1-1。

(8)在倾斜锚定的情况下,组件的锚固力作用在钢板桩的纵向轴线的方向可以
安全地从锚杆转移到挡土墙或钢板桩的凸缘进入地面,见 EN 1997-1

48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7.2. 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证

(1) 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证,锚杆的横截面的设计应能防止拉杆在荷载组
合下的变形特征。

(2) 原则(1)P 可以视为满足:

f y As
F t , ser ≤ (7.3)
γ Mt ,ser

其中:

As 是螺纹部分或轴的毛截面面积拉应力区,以较小者为准。

Ft,ser 是特征荷载锚杆轴力

γMt,ser 是 7.1(4)的分部因数

7.2.5 耐久性要求

(1)应参照 EN 1537 对高强度钢的定义 3.7(1)来确保锚杆的耐久性要求

(2)钢筋制造等紧固件的制造规定应遵循 4.1

注:钢板桩墙连接处的锚杆弯曲可能对支护结构的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由于需要考虑这
个,尤其是对挡土墙的稳定性依赖于锚。

7.3 支腰梁和支撑

(1)对支腰梁和支撑的结构特性分析应与设计相符合并应考虑设计的细节
要求。
(2)对于极限状态的验证,对支腰梁和支撑效果应该根据所有相关的设计
情况确定。
注:如果构件破坏,可能不会有什么征兆或者补救时间,锚失效可能会导致渐进性破
坏,这些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这样的构件及其连接的设计方法可以适当保守一点。
(3)构件的截面性能应符合 EN1993-1-1

49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7.4 连接

7.4.1 概述

(1)连接反力应根据 EN1993-1-8 确定

7.4.2 承重桩
(1)除非另有规定,承重桩与桩帽之间的连接可能有不同的(保守)的钢
桩设计以及桩帽的设计方法。
注:在桩与桩帽或基础之间的连接固定程度决定于当地的剪力和弯矩
(2)连接的结构特性(固定或固定的连接)的桩头之间与桩帽的连接取决
于它们的刚度和设计,应根据所选择的荷载传递的方法进行设计,见图 7-1 和
图 7-2 设置,参见 EN 1994
注:一种钢结构直接连接到一个支承桩如图 7-3 所示
(3)耐久性方面,应在设计时考虑桩与桩帽之间的连接
(4)两个桩之间的接头应根据 EN1993-1-8 设计

国 家
附 录
会 给
出 桩
的 设
计 要
素。
A
混 凝
土 板
/ 桩
帽; B 加固
C 钢筋混凝土; D 钢桩

50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图 7-1:管与箱型桩,与桩帽连接示例

A.桩帽
B.加固设计时考虑的荷载传递到混凝土板的方法

a)压缩载荷

A.桩帽
B.加固设计时考虑的荷载传递到混凝土板的方法
C.钢筋焊接桩
D.抗剪螺栓或焊接角
b)压缩和拉伸载荷
图 7-2:有混凝土承台的承重桩的连接示例

51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图 7-3:桩连接柱钢结构基础之上的示例

7.4.3 锚固

(1)钢板桩的锚固力是通过它的凸缘与墙后的梁相连(参见图 7-4),或
不使用支腰梁(见图 7-5a),应核实。
注:在(3)中验证了这种可能
(2)钢板桩的锚固力或支撑力通过支腰梁或压板引入腹板(见图 7-6)
(见图 7-5b)应核实。
注:在(4)和(5)中验证了这种可能

A.挖掘 B.锚

52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C.板桩墙 D.土
E.系紧螺栓
图 7-4:板桩墙后锚固的示例

A.挖掘 B.锚
ε C.土 D.板桩墙
图 7-5:无支腰梁的锚固的示例

fu
A 挖掘 B 梁
C 锚 D土
E 板桩墙
图 7-6:梁在板桩墙前的例子
(3)钢板桩的锚固力,部分的阻力通过支撑(参见图 7-4)或不使用支腰
梁(见图 7-5a)传递到墙板,可以按照下面验证。

53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抗剪力
F Ed ≤ R Vf , Rd (7.4)
其中:
FEd 是凸缘的局部横向力设计值
RVf,Rd 冲刷面凸缘的设计抗剪力,按以下公式求得:
f y
RVf , Rd=2. 0( b a +h a )t f
√3 γ M 0 (7.5)
其中:
ba 是冲刷面的宽度
fy 是钢板桩的屈服强度
ha 是冲刷面的长度,但≤1.5ba
tf 是凸缘的厚度
b)板的抗拉伸度
F Ed ≤ R tw, Rd (7.4)
其中:

Rtw , Rd Rtw ,Rd 是 2 腹板的抗拉力设计值,其值为


ha t w f y
Rtw , Rd =2 .0
γM0
其中:
tw 是板厚
c)冲刷面宽度
b a≥0.8b

其中:
b a 是冲刷面厚度

b 是凸缘宽度,见表格 5-1
注:b 取小值的时候注意要检查其弯曲度。
d)冲刷面厚度
冲刷面厚度不得小于 2 倍 tf
对桩的阻力或支撑力,受力部分的验证是通过引入网(见图 7-6)可以证明
如下:
F Ed ≤0.5 R c,Rd :不需证明

54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F Ed M Ed
+0 . 5 ≤1 . 0
F Ed >0.5 Rc ,Rd : R c , rd M c , Rd

其中:
FEd 是梁上每个板的横向局部受力设计值。
Rc,Rd 是局部横向受力设计值,应取 Re,Rd 和 Rp,Rd 两者的较小值。
ε
Re , Rd= ( s s +4 .0 s ec )sin α(t 2w +t 2f )f y /γ M 0
4e
R p ,Rd =ℵ R p 0 /γ M 0

其中:
0 . 47
χ=0. 06+ ≤1 . 0
λ
RP0
λ=
√ R cr
3
t
Rc =5. 24 E w sin α
r c

2b sin α
( √
R p 0 =√ 2 εt w sin α s s +t f
tw )
b 是该凸缘的宽度,见表 5-1 图;

c 是板斜高如图 5-1 所示;

tw α tw
r tan
e 是板的偏心距,按式 0
α

2 2 sinα
r 0 tan −
2 2sin α () () ,且不小于

5mm
fy 是钢板桩的屈服强度;
r0 是翼缘和腹板之间的角部的外半径;
α
sec =2.0 π ( ),其中是 α 角度
180

ss 是刚性轴承长度,测定 6.3 EN 1993-1-5。如果由两部分组成,例如两通

道部分,ss 是两者加和的最小的两部分或长度之间的距离;

55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tf 是翼缘厚度
tw 是板厚
α 是板的倾向,见图 5-1;

235
ε=
√ fy

MEd 是锚固或支撑处的设计弯矩;
Mc,Rd 是钢板桩设计抗弯曲从 5.2.2(2)取值。
(5)如果一个板用于锚作用力根据 7-5b 图中给出的表达式(4),提供的
板的宽度大于凸缘的宽度以防止附加偏心距 e 的取值在(4)给出。

8 施工

8.1 概述

(1)打桩工作应该按照项目定义执行;
(2)如果建筑现场和项目定义之间有区别,如果可以的话,应该研究结论 ,

56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修改模型;
(3)施工中的工件应该符合 EN 1997-1;
(4)任何特殊工件应该由每个项目给出。

8.2 钢板桩

(1)板桩应该依照 EN 12063 施工;


(2)板桩的位置和垂直度公差应该按照 EN 12063 中的表 2 详细说明;
(3)墙的准直应该和 EN 12063 中的 8.5 节符合,以增强钢板的阻力和刚
度特性。

8.3 承重桩

(1)P 支承桩的安装应该符合 EN 1997-1 中第 4 节;


(2)P 支承桩的安装也应该同时符合 EN 12699 和 EN 14199;
(3)承重桩的位置和垂直度公差应该按照 EN 12699 和 EN 14199 详细要求。

8.4 锚固

(1)锚固的施工应该符合规范 EN 1997-1 和规范 EN 1537。

8.5 支腰梁、支撑和连接

(1)P 的建筑工件标准施工应该符合规范 EN 1090-2

57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A [规范]薄壁钢板桩

A.1 概述

A.1.1 范围

(1)本附件适用于反力的测定及钢板桩的刚度和对冷弯钢板桩 4 类截面的
一些特殊要求,反力以及反力效应组合,应参考 2 节。
(2)截面的分类应参考 5.2
(3)虽然本附件条款是冷弯钢板桩的设计方法,他们也可用于 4 热轧型材
类。
(4)在本文件包括设计计算,假定截面仅限于那些由单元构成的无中间加
劲肋。此限制不适用于辅助设计测试,见 A.7。中间加劲元件的设计计算参考
应 EN 1993-1-3
(5)对于薄壁钢板桩,设计计算可能并不总能考虑经济因素,阻力测试实
验是常用的方法。
注:指导测试在附件 B 中给出
(6)限制性的几何性质或材料只适用于设计计算。A.1.2 冷弯钢板桩形式

A.1.2 冷弯钢板桩的形成

(1)冷弯钢板桩是由热轧扁平并根据 EN 10249 生产的。他们是由直线和


圆形形式的墙壁。在其整个长度,在允许的公差范围内,他们有一个恒定的横
截面和厚度并不小于 2 毫米。
(2)这些钢板桩是通过冷却制成(轧制或挤压)。
(3)对钢板桩的横截面的边缘可以由联锁。
(4)一些冷弯桩截面例子在本附件表 A-1 给定。

A.1.3 术语

(1)对于截面尺寸术语在 1.5.3 EN 1993-1-3 给出。


(2)冷弯钢板桩的轴在 1.9 轴查得。

58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表 A-1:冷弯桩段的例子

截面的例子

Ω -侧面图

Z-侧面图

沟槽板侧面图

A.2 设计依据

A.2.1 极限状态

(1)一般在 2.2 和 5.1 的规定也应适用于冷弯型材,除非是本附录给出的


不同情况。

A.2.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59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1)2.3、6.1 和 6.2 的一般规定也应适用于冷弯型材,除非本附录给出的


不同规定。
(2)应参考 7 节 EN 1993-1-3 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证。

A.3 材料和截面特性

A.3.1 材料性能

(1)本附录包含材料性能应参考第 3 节。
(2)本附录给出的规定适用于 4 类钢板桩根据 EN10248 和 EN10249。
(3)这些设计方法也可应用于其它类似结构钢的强度和韧性,除非下列所
有条件都满足:
— 钢材满足化学分析的要求、机械试验和其他控制程序按照 EN 10248 和
EN 10249 的要求;
— 最小的延性要求应在极限的表示为
— f u /f y
— 断裂伸长是 5.65A0(其中 A0 是原始截面面积)

— 最终应变ε 和强度极限 fu 相关

注:这些极限值可按国家附录。下面的值用:
— f u /f y ≥1.1
— 断裂伸长  15%
— ε u ≥ 15 ε y
— ε y对应屈服强度
— 钢的供应:
— 或根据另一个公认的标准结构钢板
— 化学成分至少相当于一个机械性能钢的牌号在表 3-1 和表 3-2 分别列出。
(4)表 3-1 和表 3-2 给出的基本的屈服强度 fyb 的标称值应采用在设计计算
的特征值。其他钢的特征值应根据拉伸试验按照 EN 10002-1 测试的结果。
(5)可以假定,钢的压缩性能与张力相同。
(6)本附件涵盖的钢材,其他材料的性能,设计时应采取如下规定:
2
— 弹性模量: E=210000N/ mm

— 剪切模量: G=E / [ 2 ( 1+ v ) ] N /m m2

— 泊松比: v=0.3

60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 线性热延伸系数:α =12 ×10−6


— 单位质量: ρ=7850 kg/ m3
(7)由于冷弯造成的屈服强度增加可以按照 A.7 试验确定。
(8)屈服强度无论在本附件或 EN 1993-1-3,基本的屈服强度 fyb 从表 3-2
取用或从表 3-1 取用。
注:这不同于用 EN1993-1-3 的常规规定。
(9)通过本附录给出设计计算规定只能用于钢在公称厚度 T 的范围如下:
2 mm ≤t ≤15 mm
(10)对于较厚或薄的 4 类钢板桩截面,承载能力应符合设计的差异测试
确定。

A.3.2 截面特性

(1)截面特性应进行计算,并将整个横截面的敏感性考虑在内,详情见
5.1EN1993-1-3,而且,它将影响构件的预应力。
(2)局部屈曲的影响应采用有效截面按 A.4 考虑。
(3)总截面的性质应该使用指定的标称尺寸。在毛截面特性计算,小孔不
需要扣除,但大开口应当考虑。
(4)桩横截面净面积,或一个单元的截面,应作为其总面积适当扣除所有
的孔、洞。
(5)圆角对材性能的影响应考虑根据 EN 1993-1-3 5.1.4。
注:理想的钢板桩截面尖角如图 A-1 给定
(6)对于设计计算,宽度与厚度的比值不应超过给定的值见表 A-2。
(7)宽厚比超过要求值,抵抗的桩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
态应通过试验验证按照 A.7。

61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图 A-1:一个理想化的横截面的示例

表 A-2:最大宽度厚度比静态行为建模
横截面部分 静态行为建模

62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A.4 局部屈曲

(1)计算刚度和反力的时候应该将局部屈曲考虑进去,4 级钢板桩截面按
5.5 EN 1993-1-3 考虑,除非在本附录给出的不同情况。
(2)板桩截面非刚性的平面单元在 5.5.2 EN 1993-1-3 中有表述。
(3)根据 EN 1993-1-35.5.3.2,平面构件与联锁作为边缘加强筋应考虑。
注:图 A-2 是联锁作为边缘加劲肋的几何形状的理想化的一个例子。

63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图 A-2:联锁被视为边缘加劲肋
(4)平面压缩元件与联锁作为边缘加强筋,设计时应根据 5.5.3.1 原则
(1)EN 1993-1-3。
(5)该联锁作为一个边缘加强筋,其刚度应按式(5.9)EN1993-1-3 确定。
(6)表达式(5.10)EN 1993-1-3 可应用于板桩设计,如下图 A-3 和 A-4
所示的 Z—截面,利用薄板的弯曲刚度(E T³)/ 12 /(1 -ν2)。板的旋转弹簧
的刚度代表值,见图 4,可以确定为:

EI w θ=1/2× 1× 1× S w (A.1)

1 2 E Iw
C θ= =
θ c (A.2)

t3
I w=
12(1−v 2) (A.3)

实际旋转弹簧弯矩是 u * bp 并给出了相应的旋转:

u b p u bp
θ= =
Cθ 2 E Iw (A.4)

所以表达式(5.10)EN 1993-1-3 成为:

2u b 2p ( 1−v 2 )
δ= (3 c +2 b p )
E t3 (A.5)

64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图 A-3:边缘弹簧钢度系数的确定

图 A-4:板的弹簧钢度系数的确定

A.5 横截面反力

A.5.1 概述

(1)p 每个横截面的内力设计值不应超过相应阻力设计值。
(2)截面的设计反力应通过计算确定,使用在这一节中给出的方法,或按
照 A.7 辅助设计测试。
(3)除非单轴 MZ=0 弯曲,否则 A.5 的规定不适用。
(4)可以假定一个钢板桩的主轴线平行于挡土墙系统轴。
(5)对于设计计算,横截面的阻力应验证:
—弯矩,考虑局部横向弯曲的影响;
—横向力
—组合弯矩和剪力;
—组合弯矩和轴力
— 组合的弯矩和局部横向力。
辅助设计测试可以用来代替设计计算这些阻力。
注:当横截面具有相对高的 bp/t 比值,辅助设计测试可能会比较有用,例如关于非弹
性或板较重。
通过计算设计局部屈曲的影响,应按照 A.4 采用有效截面特性确定。
(8)在本节中给出的规定不考虑可能的钢板桩的整体不失稳,所以对于板
桩在失稳的压力可能发生,应参考 6.2 EN 1993-1-3。

65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9)5.2.3 标准(1)应该被采纳。更高的轴向力可以导致整体失稳,应避
免使用 4 类截面。
(10)板桩墙前后的梁的作用是传递锚或者支架的力(见图 a-5a),从而
允许重新分配。如果一个平面垫圈是用来从一个拉杆直接插入钢板桩。如图 a-
5b 所示,如果钢板桩型的厚度是 6 毫米,则依据 2.6 节的试验应进行。
(11)当使用迭代计算程序,迭代步数必须进行以避免缺乏准确性。

a)连接梁 b)有平面垫圈
图 A-5:锚杆力

A.5.2 弯矩

(1)4 种钢板桩截面抗弯能力,应根据 EN1993-1-3 要求确定,除非本附录


给出不同规定。
(2)钢板桩的剪力滞后的影响可以忽略。
(3)没有弯矩再分配应保留 4 类截面墙。
(4)设计时应考虑到截面正负弯矩的不同造成的影响。

A.5.3 剪切力

(1)腹板的剪力设计应根据 6.1.5 EN 1993-1-3 确定,除非本附录给出的不


同规定。

(2)剪切屈曲强度
Fbv 应使用表 6-1 EN 1993-1-3 板无加劲的支撑。

A.5.4 局部横向力

A.5.4.1 概述

66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1)如果梁位于前墙开挖面如图 7-6 所示,验证应根据 a.5.4.2 进行。


(2)如果梁位于后面的墙上,如图 7-4 所示,验证应进行根据 a.5.4.3。
A.5.4.2 受横向压力板
(1)为避免通过梁支撑的板的破碎,破坏或屈曲,施加的横向力应满足:
F Ed ≤ R w , Rd

其中:
Rw,Rd 是板的局部横向反力。
(2)非刚性板,局部横向反力 Rw,应该从 6.1.7.3 EN 1993-1-3 得到。除非
本附录给出不同规定。
注:z 截面在这一段有所表述,考虑双桩两 z 截面
(3)支撑梁:
— 有效支承长度值 La 应根据 6.1.7.3 确定(4)EN 1993-1-3 用表达式
(6.18);
— α 的系数用于表达式的值(6.18)EN 1993-1-3 应该从以下得到:
1类 α =0.075
2类 α =0.15
注:1 类适用于梁和桩的距离小于 1.5hw,其中 hw 是构件深度,否则就是 2 类,详见参
见图 6-9  EN 1993-1-3。
A.5.4.3 受横向拉力板
(1)受横向拉力板,验证应按照 7.4.3(3)进行。

A.5.5 组合剪力和弯矩

(1)组合的剪力和弯矩,验证应使用表达式(6.27)EN 1993-1-3 进行。

A.5.6 组合的弯矩和局部横向力
(1)组合的弯矩和局部横向力,验证应进行根据 EN 1993-1-3 6.1.11。

A.5.7 组合的弯矩和轴力
(1)弯矩轴向力组合应根据 6.1.8EN 1993-1-3 验证,并没有考虑对 Z-Z 轴
弯曲。
(2)组合的弯矩和轴向压缩验证应对 6.1.9 EN 1993-1-3 并没有考虑对 Z-Z
轴弯曲。

A.5.8 局部横向弯曲

67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1)在水头差超过 1 米水头的情况下,水压力影响横向局部板弯曲时应考
虑整体弯曲性能测定。
(2)为简化,这种验证可以使用下列程序进行:
— 横截面的验证只需要在最大的位置进行,水头差超过 1 米;
— 水压差的作用应按表 A-3 采用降板考虑厚度的t ¿= ρ p t 。
— 根据表 A-3 差水压力作用在用于测定 ρ 最大力矩的相关位置。
表 A-3 折减系数板厚度差导致的压力
 (b /t min )ε =40.0 (b /t min )ε =60.0 (b /t min ) ε =80.0 (b /t min ) ε =100.0

1.0 0.99 0.98 0.96 0.94

2.5 0.98 0.94 0.88 0.78

5.0 0.95 0.86 0.67 0.00

7.5 0.92 0.75 0.00 0.00

10.0 0.88 0.58 0.00 0.00

其中:
b 是该凸缘的宽度,但不应小于 C/ 2,其中 C 是板的斜高;
t min是凸缘或板的最小厚度;
ω 是水头差

235
ε=
√ fy

注:这些值适用于 z- 剖面和 u- 剖面。


ρp 的增加是可能的(例如联锁,焊

接)补充实验是必要的。

A.6 设计计算

(1)下面的过程可用于维持由 4 类墙设计的桩。
(2)在极限状态下的桩可以用弹性梁模型 EN 1997-1 和土壤使用一个合适
的模型。
(3)如果需要,为梁结构模型的输入数据作为最佳估计。
(4)轴向压缩屈曲的验证可以忽略。
(5)设计计算是适用的,本附件是由预期使用的钢板桩进行设计的。
(6)通过对钢板桩制造商提供的横截面的阻力,桩的截面选择应验证根据
A.5,如果必要的话,腐蚀的影响可由经济因素补齐。

68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注:横截面的电阻数据可由制造商提供: MC,Rk,NRk,Vb,Rk,RW,Rk,考虑到钢种由于
腐蚀会造成厚度的减少。
(7)如果需要,在极限状态的截面有效刚度应采用与在迭代过程中的梁模
型。
注:截面的承载力极限状态刚度数据可由制造商截面属性表查得。
(8)如果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证是必需的,可结合弹性梁模型按照与
1997-1 土壤有合适的模型。
(9)应参考 7.1 节 EN 1993-1-3 截面的测定刚度数据用于正常使用极限状
态验证。

A.7 辅助设计测试

A.7.1 依据

(1)下面的过程应该被用于设计测试给定的原则见 5 节 EN 1990 对冷弯钢


板桩的具体要求。
(2)下列规定适用于冷弯型材,也可应用于热轧钢板桩。
(3)测试可以采取下列情形之一:
a)如果钢的性质是未知的
b)如果需要冷弯型的实际性能
c)如果没有足够的分析程序设计的钢板桩剖面单独计算;
d)如果设计不能获得真实的数据;
e)如果现有的结构的性能需要检查
f)如果人们希望建立一些类似的结构或部件的基础上的原型;
g)如果批量生产的一致性确认;
h)如果要证明的有效性和分析方法的充分性;
i)如果是希望在阻力表测试的基础上,组合测试分析;
j)如果是需要考虑的实际因素可能会改变性能结构,而不是由设计计算的
相关分析方法解决。
(4)基础的承载力应按照表 a.7.3 进行。
注:详见附录 B 薄壁钢板桩
(5)钢的拉伸试验应符合 EN 10002-1。其他钢测试性能应符合相关的欧
洲标准。

69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A.7.2 条件

在 EN 1993-1-3 a.3.1 给定的规定应适用不同的情况,除非本附录给出的不
同规定
(2)加载过程,直到负荷程度,荷载可以去除,然后重新应用。为这个目
的荷载可估计为 30%的极限荷载。以上荷载,荷载应保持在每个增量不变直至
由于任何随时间变化的变形塑性行为变得可以忽略不计。

A.7.3 横截面数据的基础测试

(1)横截面的反力和一个冷弯钢板桩的有效刚度可根据 a.4.2 en1993-1-3
确定。

70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B (建议)薄壁钢板桩的测试

B.1 概述

(1)荷载可以应用于气囊,或安排成分布荷载的横梁。为了避免在施加荷
载的点或者支撑点上产生波形畸变可以应用横向联系和(或)加强筋(如木块、
钢板);
(2)Z 型板桩的测试中至少应用一个双板桩;
(3)Ω 型板桩的测试中至少应用一个单板桩;
(4)测量的精确度应该和测量的等级一致,并且值的+/-1%是估计值;
(5)横断面测量的测试样品应该涵盖以下几何属性:
- 外形尺寸(宽度、深度和长度)的精确度为+/-1.0mm;
- 平剖面工件的精度为+/-1.0mm;
- 曲率半径的精度为+/-1.0mm;
- 平面倾角(两个平面间的角度)的精度为+/-2°;
- 材料厚度的精度为+/-0.1mm。
(6)应确保在试验过程中,载荷方向不变。

B.2 单跨梁测试

(1)图 B-1 所示的测试装置可用来获得某弯矩的(剪切反力不计时的)阻


力和等效弯曲刚度;
(2)图 B-1 中所示的荷载作用点至少有两个在测试中被应用;
(3)跨度的选择按照测试结果能够反映某弯矩打板桩的反力,在跨度的中
间和上下边界测量变形量(不含支架的变形)
(4)加在测试样品的最大载荷应与之前失败测试中代表极限弯矩阻力的记
录一致,抗弯刚度从载荷挠度曲线中获得。

71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a)载荷

b)防止截面畸变
A 在荷载作用点
B 在支座
注:负荷的方向可能还需要扭转不对称部分。
图 B.1:力矩测试装置的性能测定

B.3 中间支撑测试

(1)图 B-2 所示的测试装置可用来获得抵抗弯矩和中间支撑板桩的剪力,


也可用于测试弯矩与对给定的支撑宽度的支撑反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2)为了获得下降(不稳定)的载荷—挠度曲线的部分的综合记录,测试应
该在达到最大荷载后再延续一段时间;
(3)跨度 L 应该按照能够在反挠点的每一侧的支撑中反映桩的部分而选择;
(4)承重梁的宽度 bE 应该代表实际应用中的梁的宽度。
(5)样品的变形应该在样品的两边测试(不包括支架变形);

72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6)作用于样品上的最大荷载应与之前失败测试中的极限纵弯曲载荷的记

录一致,这表示了支架弯矩和对于给定支撑宽度的支撑反力。测试应该对不同
的范围进行,以获得关于弯矩和支撑反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 B.2:对弯曲反力和在中间支撑(梁)剪切反力的测定的荷载引入

B.4 双跨梁测试

(1)B.3 是双跨梁测试的一种选择方案,可用来测试冷弯钢板桩的极限反
力,加载宜采用均匀分布(如:气囊);
(2)这个荷载可以被能够充分反映均匀分布载荷下的行为的任意数量的点
荷载代替(如图 B-3 所示)。

73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图 B.3:双跨梁测试装置

B.5 测量值的估计

B.5.1 概述

(1)如果加载的荷载值到达了最大值,或者总的变形超过规定发生的范围
时 , 则 认 为 测 试 中 的 样 品 被 认 为 已 经 失 败 了 ( 详 见 规 范 EN1993-1-3 中
A.6.1)。

B.5.2 结果修正

(1)测试结果参考的修正应该符合规范 EN1993-1-3 中 A.6.2。

B.5.3 特征值

(1)特征值 Rk 是由测试结果依据规范 EN1993-1-3 中 A.6.3 而决定。

B.5.3 设计值

(1)反力的设计值 Rd 应该来源于通过测试得到的相应特征值 Rk 用以下公


式得出:
Rd=Rk /γ M /ηxyz
(B.1)
其中,γM 是依据 5.1.1(4)中反力的部分因素;
ηxyz 是区别测试状态和工作环境中的一个因素。
注:
1 全国的附录给出 ηxyz。B.2 B.3 B.4 给出了推荐方法,其中 ηxyz 通常取 1.0
2 γM 的值可以用统计的方法,至少有四个试验确定并应参考附录 D EN 1990。

74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C (建议)钢板桩设计指导

C.1 截面极限程度钢板桩的设计

C.1.1 概述

(1)移动对设计值的影响不应该超过设计中对横截面的反力;
(2)反力的设计必须由一个与 2.5 一致的精心选择结构的设计模型决定;
(3)如果需要考虑由于腐蚀引起的横截面厚度损失,应该依照 4 参考;
(4)可能缺乏对 u-截面剪力传递的联锁装置应根据 5.2.2(2)考虑。
(5)如果钢板桩由于水压差受到横向弯曲,水压力的影响应考虑使用
5.2.4。
(6)横截面的锚固反力通过垫片或钢板桩,锚或钢板桩腹板凸缘支撑力传
递到板,应根据 7.4.3 确定。
(7)如果截面内力和弯矩的确定不满足给定的标准(1)至(4),一个新
的原件(或另一个钢级)的选择应与计算程序反复。
(8)塑性可选择 1 级和 2 级的横截面。
(9)如果没有弯矩重分布,因此没有塑性转动,是 1 级或 2 配置考虑,对
截面验证行为的影响的测定可以采用弹性地基梁模型进行了。
(10)如果力矩再分配导致塑性转动,设计时应将之考虑在内,并应满足
以下设计要求:
— 只有 1 级或 2 级的交叉截面的组合应用于一个旋转检查的下面;
— 横截面的验证应采用梁模型,允许对塑性进行转换(例如,塑性区和塑
性铰梁模型)。

C.1.1 1 级和 2 级的横截面的验证

b/tf
(1)截面的分类可以通过根据下面的程序采用 比值确定
— 根据表 5—1 分类:b /t f 比值表征全塑性抵抗矩。
— 根据表 C-1 中b /t f 的比值为 85%至 100%的全塑性弯矩反力的分类,在步
骤 5%。
(2)如果一个低水平的全塑性弯矩阻力折减系数 C =0.85 到 0.95 分类是用

75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来确定一个 1 级或 2 级的横截面,然后对截面设计阻力应具有降低的屈服强度
确定,¿=ρc f y

表 C-1:在弯曲降低截面
M pl ,Rd 分类
M pl , Rd 100% 95% 90% 85%
桩型
ρc 1.0 0.95 090 0.85
b/t f b/t f b/t f b/t f
U 型桩 1或2 ≤ 37 ≤ 40 ≤ 46 ≤ 49
ε ε ε ε
b/t f b/t f b/t f b/t f
Z 型桩 1或2 ≤ 45 ≤ 50 ≤ 60 ≤ 66
ε ε ε ε

(3)1 类或 2 类截面的塑性设计力矩再分配可以进行,但它可以证明如下:
ϕ Cd ≥ ϕ Ed (C.1)
其中:
ϕ Cd是设计横截面的塑性转角,参见图 C-1 和 C-2 图;
ϕ Ed 是设计最大旋转角度
(4)塑性转角ϕ Cd在图 C-1 给出不同的 M pl ,rd 水平,依赖于b /t f /ε 截面比的。
这些图是基于结果的弯曲钢板桩试验,见图 C-2。
a)U 型截面 b)Z 型断面

图 C-1:不同截面有着不同的塑形转角

76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图 C-2:塑形转角
φCd 的定义

(5)设计旋转角度ϕ 可以使用下列程序确定:
a)塑性铰模型:

φ Ed 是塑性铰的最大旋转角度

b)另外对于塑性铰模型和塑性区模型:
ϕ Ed =ϕrot , Ed−ϕ pl , Ed (C.2)
其中:
ϕ rot , Ed 是在极限状态设计角度,在零测量点矩(见图 C-3);
ϕ pl, Ed 是设计的弹性的旋转角度,为塑性弯矩的确定阻力 MPL。
注:ϕ pl, Ed 可由一下方法简便求得:

2 M pl , Rd L
ϕ pl, Ed = (C.3)
3 β D EI

其中:
L 为极限状态时零力矩点之间的距离,见图 3;
EI 是钢板桩的弹性抗弯刚度
β D 是 6.4(3)中定义的一个因数。
c)塑料铰链或塑性区的模型,以确定墙的计算位移如图 C-4 所示:
ϕ Ed =ϕrot , Ed−ϕ pl , Ed (C.4)

其中:

77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w2−w1 w 2−w 3
ϕ rot , Ed = + (C.5)
L1 L2

5 M pl , Rd L
ϕ pl, Ed = (C.6)
12 β D EI

注:如果用于设计的计算程序可以满足钢板桩的计算过程中为了获得塑性变形 ϕ Ed ,
可以以这种方式确定剩余塑性变形。

C.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1)在 U 型断面,交错剪切力传递应按照 6.4 考虑。

a)系统 b)力矩分配 c)偏转(放大)

图 C-3:总的旋转角度的测定实例

78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a
)系统 b)力矩分配 c)偏转(放大)

图 C-4:总旋转角度

79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D (建议)组合墙的基本构建

D.1 I 型断面基本构建

D.1.1 概述

(1)在组合墙中作基本构建的 I 型断面如图 1-5 所示。依据规范 EN1993-


1-1 中的表 5-2,I 型断面多为 1 型、2 型或者 3 型断面,可以由 D.1.2 中给出的
步骤核实;
注:4 型横断面可以通过规范 EN1993-1-3 和 EN1993-1-7 核实。
(2)如果没有满足规范 EN1993-1-1 中的规范(5.1),全部的内力和弯矩
应该由二阶理论梁模型决定。参考 5.2.3 中弯曲长度的确定。
(3)如果需要,由于通过连接二级工件引入的设计力的面弯曲压力应该按
照 5.5.4 仔细考虑(如图 D-1)。

D.1.2 核实方法

(1)如果没有更先进的方法,下面的简化步骤可以对考虑到在凸缘中来自
二级工件的设计力的弯曲力、正交力和的平面弯曲力之间的相互作用的 I 型断
面的核实。
注:采用更先进的计算方法,将材料和几何非线性都考虑进来,可能会得到更经济的
方案。这种方法也被建议用来处理超过 10m 压差的更高水压。
(2)水压压差(或等效土压力非常小)高达 h=10m 的整体作用和局部板
弯曲的相互作用可以按照如下考虑:
- 考虑到降低屈服强度,基本构建的横断面核定应该按照规范 EN 1993-1-1
中 6.2.9.2 节和 6.2.10 节执行。
—若 h = 10 m,则 f y ,¿ ¿=0.9 f y;
—若 h ≤4 m,则 f y ,¿ ¿=1.0 f y;
—若 4 m <h< 10m,则采取线性插值。
—凸缘中的局部平面弯曲按照(3)核实。
(3)凸缘中的局部平面弯曲应该用考虑到由连接引入的设计力,通过凸缘
的位于圆角开始的横断面核定(如图 D-1),可用以下公式:

80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M Ed N Ed 2
+ ( )
M Rd N Rd
≤1 (D.1)

其中,MEd 和 NEd 是板的设计弯曲,由下式给出


M Ed =mEd + w z , Ed d 和 N Ed=w y , Ed (D.2)
MEd 和 NEd 是板弯曲的抗力设计值,由下式给出

M Rd =0.2875 t 2 f y /γ M 0和 N Rd=t f y /γ M 0

其中,t 是在圆角开端中的凸缘厚度。
注 1:Med, Ned, MRd 和 NRd 应采取单位长度。
注 2:剪切力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4)腹板的剪切屈曲验证应该服从规范 EN1993-1-1;
(5)整体屈曲验证应该服从规范 EN1993-1-1 的 6.3.3 节。

a)

81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b)
图 D-1:I 型断面的整体和板弯曲

D.2 管桩基本构建

D.2.1 概述

(1)根据 EN1993-1-1 中表 5-2 的 4 类板桩,管桩作为组合墙的基本构建,


是依据如下步骤核定。
(2)如果没有满足规范 EN1993-1-1 中的规范(5.1),全部的内力和弯矩
应该由二阶理论梁模型决定。
注:为了计算 Fcr,截面惯性矩成椭圆的影响应被考虑。见 5.2.3 中屈曲长度的确定。
(3)如果需要 5.5.4 节,由于通过连接引入的二阶元件的设计力产生的局
部板弯曲应力和位移用表 D-1 估计。
注 1:局部板弯曲压力的测定,图 5-9 的垂直支撑可以忽略,。
注 2:为了简化水平力,Wy,ed 可假设只有张力
(4)由于墙轴线二次矩的面积的局部板弯曲成椭圆形的影响(见图 D-2)
可用减少因素的方法估算;
β o , I =1−1.5(e /r ) (D.3)
注:截面系数成椭圆的影响可忽略。
(5)见图 D-2 和表 D-1,由局部板弯曲引起的椭圆 e 可由下式估计:
r3
e=0.0684 w y , Ed ,但e ≤ 0.1 r
EI
其中,EI 是管桩的弯曲刚度,由下式给出:

EI =E3r /12 (D.4)

82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r 是管桩的中线半径;

w y, Ed
是每单位长度的支持反应,由 5.5.2(3)决定,见图 5-9。
(6)椭圆的曲率半径 a 可由下式算出,见图 D-2:
r
a=
3e (D.5)
1−
r

表 D-1:由次要因素的设计力引起局部板弯曲

MA=0.182Wy,Edr MA=0.137mEd
NA=0.5Wy,Ed NA=0.637 mEd/r

VA=0 VA=0

MB=-0.318Wy,Edr MB=±0.5mEd
NB=0 NB=0
VB=±0.5Wy,Ed VB=-0.637mEd/r
△DBD=0.1488 Wy,Edr3/EI △DBD=0
△DAC=0.1368 Wy,Edr /EI
3
△DAC=0
其中: 内力和板弯矩的定义
— 依据所给图中的定义,M 、N 和 V 是板的
内力和弯矩;
—Wy,Ed 和 mEd 是由通过连接设备的次级因素
引入的设计力;
—DBD 和 DAC 是在由所施加的力做成直径变
化(成椭圆形);
— r 是管桩的中线半径;
— EI 是管桩的弯曲刚度。

83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a:椭圆曲率半径
e:由于局部板弯曲而成的椭圆
r:管桩的中线半径
t:管桩的墙体厚度
Wy,Ed:由次级因素产生的力
图 D-2:管桩:几何数据和局部板弯曲

D.2.2 验证方法

(1)下面的过程可用于管状桩,考虑了壳体屈曲,整体弯曲,正常的力之
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局部和整体屈曲的弯壳。
注:另外,验证可按 8.6 或 8.7 的 EN1993-1-6 使用模型适合这种类型的分析,考虑土
壤的加强作用。这种方法通常会产生比下面给出的程序产生更经济的结果。
(2)屈曲验证应该是以一个半径等于曲率半径的,成椭圆形的圆柱壳进行。
(3)应参考 EN1993-1-6 第 8.5 节的屈曲验证。
(4)剪切屈曲可以在荷载作用点处被忽视,除非用混凝土填充或设计加劲

84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肋。
(5)如果管内填充的密砂或硬粘土超过一定的高度,由于土和水的压力产
生的周向压缩应力对屈曲验证的这部分影响可以被忽视。
注:所需的密度或刚度可根据当地经验的国家附录给出。
(6)临界屈曲应力的确定:
— 根据 d.1.2.1 EN1993-1-6,在经向(轴向)应根据 CX=1.0 甚至长圆
柱体计算;
— 根据 d.1.4.1 en1993-1-6 的剪应力;
— 根据使用的表 D-3 或 D-4d.1.3.1 EN1993-1-6 周压缩 3 的情况下,
确定边界条件应力
(7)应根据 d.1.2.2 d.1.4.2 d.1.3.2 EN1993-1-6 确定屈曲参数,分别考虑到
B 类新管的质量。
(8)应力的设计值应采用薄膜理论根据 EN1993-1-6 附件规定计算。
(9)屈曲强度校核应参考 8.5.3 EN1993-1-6。
注 1:如果抗压强度的应力已屈曲压力非均匀分布的验证,应由均匀分布最大值替换。
注 2:根据(3)8.5.3  EN 1993-1-6,剪切力可以忽略交互检查。
(10)一般的横截面检验应根据使用 6.2.1 en1993-1-1 在 en1993-1-6 6.2 节
给出的程序。验证应力由整体弯曲和局部壳弯曲按表 D-1 考虑。成椭圆形的影
响可以忽略,全弹性截面特性可用于验证。屈服强度必须考虑控制截面控制点
的横截面(表 D-1 中点 A,B,C 和 D)。
(11)对于整体屈曲验证应参考使用全弹性截面特性截面 6.3.3 EN1993-1-
1,按照效果(4)章考虑椭圆形影响。
(12)通过验证交互的标准可以满足该验证的准确性

N Ed M
+1.5 Ed ≤ 1.0
ℵN Rk M Rk (D.6)
γM1 γM1

其中: NEd 和 MEd 是制截面的压缩力和弯矩的设计值;


NRk 和 MRk 按照(11)的特征反力

ℵ 是折减系数,由于整体弯曲屈曲的从 6.3.1.2en1993-1-1 查得,

基于屈曲长度依照 5.2.3 取值。


注:长细比应根据 6.3.1.3  en1993-1-1 确定,参考(2)章。

85
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 桩

8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