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5

欧洲标准 7:岩土工程设计标准

第一分册:一般规定

大连理工大学港口发展研究中心
2014 年 8 月
国家标准前言

本英国标准为 EN 1997-1:2004 及 2009 年 2 月修订部分 A1:2013 的官方英文


翻译版。它代替已废止的 BS EN 1997-1:2004。
勘误版新增或修改的内容的开头和结尾在正文中用标签标记。由 CEN 在
2009 年 2 月勘误的文本用 标记。
修正版新增或修改的内容的开头和结尾在正文中用标签标记。标签的变化
表示 CEN 对文本修订的次数。例如,CEN 的 A1 修正版修改的文本用 标
记。
EN 1997-1 作为英国国家标准发行于 2004 年,2007 年补充发行《英国国家
附录》。Eurocode 7 的第二分册 EN 1997-2 发行于 2007 年,其《英国国家附
录》发行于 2009 年。下述相关的旧版英国标准已被废止。社区与地方政府事务
部(DCLG)于 2010 年 1 月 29 日发表声明,解释了其与《英格兰和威尔士建筑
规 范 》 的 联 系 , 讨 论 了 现 行 规 范 和 已 废 止 规 范 的 使 用
( http://www.communities.gov.uk/documents/planningandbuilding/pdf/1454859.pdf
)。只有 BS EN 1997 第一、二分册属于《英国建筑规范批准文件 A》(2013 修
正版)岩土工程和基础工程中的内容。
下列英国标准废止于 2010 年 3 月 31 日:
—BS 8002:1994,《挡土结构实用规程》;
—BS 8004:1986,《基础实用规程》。
废止代表这些文件不再是现行的英国标准,尽管可以继续购买,但 BSI 不
再负责维护。计划于 2015 年发行 BS 8002 和 BS 8004 的大范围修订版。
下列英国标准经修订后更加符合欧洲标准,能够继续使用:
—BS 5930:1999+A2:2010,《现场勘察实用规程》;
—BS 6031:2009,《土方工程实用规程》;
—BS 8006-1:2010,《加固/加筋土和填料实用规程》;
—BS 8006-2:2011,《加固/加筋土实用规程——第二分册:土钉设计》。
根据欧洲标准的未来发展状况,上述标准可能会发生改变或被废止。
(2010 年 1 月 29 日 DCLG 发布的 BS 8006:1995 将于 2010 年 3 月 31 日废止的声
明有误。BS 8006:1995 实际废止于 2011 年 12 月 31 日。)

I
发行后修订及勘误表
日期 备注
2010 年 1 月 31 日 实施 2009 年 2 月 CEN 勘误版
2014 年 7 月 31 日 实施 2013 年 CEN 的 A1 修正版

下列英国标准仍为现行标准:
—BS 8081:1989,《岩土锚固实用规程》;
(2010 年 1 月 29 日 DCLG 发布的本标准将于 2010 年 3 月 31 日废止的声明
有误。)计划于 2015 年发行 BS 8081 的大范围修订版。
—BS 8008:1996+A1:2008,《打桩工程及其它机械钻孔沉降及施工的安全
防护及程序》。
根据《国家附录》,BS 8081:1989 的使用范围有限。《国家附录》中指出
BS 8008:1996 包含相容的补充信息。
英国委托岩土工程技术委员会 B/526 参与编制本标准。
可以通过秘书处获得该委员会的组织成员名单。
在本 EN 标准考虑国家层面的选择的部分,选择的范围和可能性在规范文
本中给出,并作为国家选择参数(NDP)。根据 EN 中所提及的内容,NDP 可
以是参数的具体值、特定的层级或分类、一种方法或特定的应用规则
NDP 在《国家附录》中给出,以保证能在英国使用 EN 1997-1。
本标准未涵盖合同中所有必要的规定,使用者应正确使用本标准。
执行本标准不豁免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II
ICS 91.120.20

英文版

欧洲标准 7:岩土工程设计标准——第一分册:一般规定

本欧洲标准于 2004 年 4 月 23 日通过欧洲标准委员会评审。


按照 CEN/CENELEC 的内部规定,CEN 成员必须将该标准原封不动地作为
各国的国家标准实施。这些国家标准的最新清单和参考书目可通过向中央秘书
处或 CEN 成员提交申请而获得。
本欧洲标准有三个官方版本(英语,法语,德语)。其它语言版本的规范,
若由 CEN 成员负责将其翻译成本国语言,并上报中央秘书处,与官方版本具有
同等效力。
CEN 成员包括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
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
森堡、马耳他、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
瑞典、瑞士和英国等国的国家标准机构。

III
目 录

国家标准前言................................................................................................................I
英文版..................................................................................................................III
欧洲标准 7:岩土工程设计标准——第一分册:一般规定...........................III
前言................................................................................................................................1
A1 修订版前言......................................................................................................1
欧洲标准项目背景................................................................................................1
欧洲规范地位和应用领域....................................................................................2
执行欧洲规范的国家标准....................................................................................3
欧洲规范和产品技术规范(EN 和 ETA)之间的链接.....................................3
Eurocode 7 特定的附加信息.................................................................................4
EN 1997-1 的国家附录.........................................................................................4
第 1 章 概述..................................................................................................................5
1.1 适用范围..........................................................................................................5
1.1.1 EN 1997 的适用范围............................................................................5
1.1.2 EN 1997-1 的适用范围........................................................................5
1.1.3 EN 1997 的其他分册............................................................................6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6
1.3 假设..................................................................................................................7
1.4 原理和应用规则的区别..................................................................................7
1.5 定义..................................................................................................................8
1.5.1 欧洲标准通用定义...............................................................................8
1.5.2 EN 1997-1 特有定义............................................................................8
1.6 符号..................................................................................................................8
第 2 章 岩土工程设计基本内容................................................................................17
2.1 设计要求........................................................................................................17
2.2 设计工况........................................................................................................19
2.3 耐久性............................................................................................................19
2.4 岩土工程设计计算........................................................................................20
2.4.1 概述.....................................................................................................20
2.4.2 作用.....................................................................................................21
2.4.3 地基特性.............................................................................................22
2.4.4 几何数据.............................................................................................23
2.4.5 特征值.................................................................................................23
IV
2.4.6 设计值.................................................................................................24
2.4.7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26
2.4.8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30
2.5 规范性测量设计............................................................................................31
2.6 荷载测试和试验模型测试............................................................................31
2.7 观测法............................................................................................................32
2.8 岩土工程设计报告........................................................................................32
第3章 岩土资料......................................................................................................34
3.1 概述................................................................................................................34
3.2 岩土工程调查................................................................................................34
3.2.1 概述.....................................................................................................34
3.2.2 初步调查.............................................................................................34
3.2.3 设计调查.............................................................................................35
3.3 岩土力学参数的评估....................................................................................35
3.3.1 概述.....................................................................................................35
3.3.2 岩土类型特性.....................................................................................35
3.3.3 重度.....................................................................................................36
3.3.4 密度指数.............................................................................................37
3.3.5 压实度.................................................................................................37
3.3.6 抗剪强度.............................................................................................37
3.3.7 土壤刚度.............................................................................................37
3.3.8 岩石和岩体的质量和属性.................................................................38
3.3.9 岩土的渗透和固结参数....................................................................39
3.3.10 现场测试的岩石力学参数..............................................................40
3.4 地质勘测报告...............................................................................................42
3.4.1 要求.....................................................................................................42
3.4.2 岩土工程信息介绍............................................................................42
3.4.3 岩土工程信息的评价........................................................................43
第4章 施工、验收和维护管理..............................................................................44
4.1 概述...............................................................................................................44
4.2 监督...............................................................................................................44
4.2.1 监督计划............................................................................................44
4.2.2 检测与控制........................................................................................45
4.2.3 设计评估............................................................................................45
4.3 地基条件检查...............................................................................................45

V
4.3.1 土壤和岩石........................................................................................45
4.3.2 地下水................................................................................................46
4.4 施工检查.......................................................................................................47
4.5 监测...............................................................................................................47
4.6 维护...............................................................................................................48
第5章 填充、脱水、地基处理和加固..................................................................49
5.1 概述...............................................................................................................49
5.2 基本要求.......................................................................................................49
5.3 填充施工.......................................................................................................49
5.3.1 原则....................................................................................................49
5.3.2 填料选择............................................................................................49
5.3.3 填充安置和压实过程的选择............................................................51
5.3.4 填料检查............................................................................................52
5.4 脱水...............................................................................................................52
5.5 地基处理和加固...........................................................................................53
第6章 扩展基础......................................................................................................54
6.1 概述...............................................................................................................54
6.2 极限状态.......................................................................................................54
6.3 作用与设计状况...........................................................................................54
6.4 设计和施工考虑因素...................................................................................54
6.5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55
6.5.1 整体稳定性........................................................................................55
6.5.2 承载能力............................................................................................56
6.5.3 抗滑承载力........................................................................................56
6.5.4 大偏心荷载........................................................................................58
6.5.5 基础位移引发的结构破坏................................................................58
6.6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58
6.6.1 概述....................................................................................................58
6.6.2 沉降....................................................................................................59
6.6.3 隆起....................................................................................................60
6.6.4 振动分析............................................................................................60
6.7 岩石上的基础;附加设计考虑...................................................................60
6.8 扩展基础的结构设计...................................................................................61
6.9 下层土的制备...............................................................................................61
第7章 桩基础..........................................................................................................62

VI
7.1 概述...............................................................................................................62
7.2 极限状态.......................................................................................................62
7.3 作用和设计条件...........................................................................................62
7.3.1 概述....................................................................................................62
7.3.2 地基位移引起的作用........................................................................63
7.4 设计方法和设计考虑...................................................................................64
7.4.1 设计方法...........................................................................................64
7.4.2 设计考虑............................................................................................64
7.5 桩荷载试验...................................................................................................65
7.5.1 概述....................................................................................................65
7.5.2 静载试验............................................................................................66
7.5.3 动载试验............................................................................................67
7.5.4 荷载试验报告....................................................................................67
7.6 轴向加载桩...................................................................................................68
7.6.1 概述....................................................................................................68
7.6.2 压缩性地基性能................................................................................68
7.6.3 地基抗拉强度....................................................................................74
7.6.4 桩基础竖向位移(支承结构的正常使用)....................................77
7.7 横向承载桩...................................................................................................77
7.7.1 概述....................................................................................................77
7.7.2 桩荷载试验所得横向荷载强度........................................................78
7.7.3 地基试验结果和桩强度参数所得横向荷载强度............................78
7.7.4 横向位移............................................................................................78
7.8 桩结构设计...................................................................................................79
7.9 施工监理.......................................................................................................79
第8章 锚具..............................................................................................................81
8.1 一般规定.......................................................................................................81
8.1.1 范围....................................................................................................81
8.1.2 定义....................................................................................................81
8.2 极限状态.......................................................................................................82
8.3 设计状况及作用...........................................................................................83
8.4 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83
8.5 锚具极限状态设计.......................................................................................84
8.5.1 一般规定............................................................................................84
8.5.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抗力............................................................85

VII
8.5.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抗力....................................................................86
8.5.4 结构抗力............................................................................................86
8.6 锚具测试.......................................................................................................87
8.6.1 调查试验或适用性试验....................................................................87
8.6.2 验收试验............................................................................................87
8.7 预应力锚具的锁定荷载...............................................................................88
8.8 监督,监控与维护.......................................................................................88
第9章 护土结构......................................................................................................89
9.1 一般规定.......................................................................................................89
9.1.1 范围....................................................................................................89
9.1.2 定义....................................................................................................89
9.2 极限状态.......................................................................................................89
9.3 行动,几何数据和设计状况.......................................................................90
9.3.1 行动....................................................................................................90
9.3.2 几何数据............................................................................................91
9.3.3 设计状况............................................................................................92
9.4 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92
9.4.1 一般规定............................................................................................92
9.4.2 排水系统............................................................................................93
9.5 确定土压力...................................................................................................94
9.5.1 一般规定............................................................................................94
9.5.2 静止土压力值....................................................................................95
9.5.3 极限土压力值....................................................................................95
9.5.4 土压力中间值....................................................................................96
9.5.5 压实效应............................................................................................96
9.6 水压力...........................................................................................................96
9.7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96
9.7.1 一般规定............................................................................................96
9.7.2 整体稳定性........................................................................................97
9.7.3 重力式挡土墙地基破坏....................................................................97
9.7.4 嵌入式挡土墙圆弧滑动破坏............................................................98
9.7.5 嵌入式挡土墙竖向破坏....................................................................98
9.7.6 护土结构结构设计............................................................................99
9.7.7 锚具 拉拔破坏...........................................................................100
9.8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100

VIII
9.8.1 一般规定..........................................................................................100
9.8.2 位移..................................................................................................101
第 10 章 水力破坏..................................................................................................102
10.1 一般规定...................................................................................................102
10.2 扬压力破坏...............................................................................................103
10.3 隆起破坏...................................................................................................105
10.4 层内侵蚀...................................................................................................105
10.5 管涌破坏...................................................................................................106
第 11 章 整体稳定性..............................................................................................108
11.1 一般规定...................................................................................................108
11.2 极限状态...................................................................................................108
11.3 作用和设计状况.......................................................................................108
11.4 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109
11.5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110
11.5.1 斜坡稳定性分析............................................................................110
11.5.2 岩体边坡及挖方............................................................................111
11.5.3 基坑稳定性....................................................................................112
11.6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112
11.7 监测...........................................................................................................112
第 12 章 堤坝..........................................................................................................114
12.1 一般规定...................................................................................................114
12.2 极限状态...................................................................................................114
12.3 作用及设计状况.......................................................................................114
12.4 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115
12.5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116
12.6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116
12.7 监管与监测...............................................................................................117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分项系数和相关系数以及推荐值
....................................................................................................................................118
A.1 分项系数和相关系数................................................................................118
A.1 分项系数和相关系数................................................................................118
A.2 平衡极限状态(EQU)验算的分项系数.................................................118
A.3 结构(STR)和岩土(GEO)极限状态验算分项系数........................120
A3.1 作用γF 或作用效应γE 分项系数.....................................................120
A3.2 土壤参数γM 的分项系数................................................................120

IX
A3.3 抗力分项系数(γR )..............................................................................121
A3.3.1 扩展式地基的分项系数...............................................................121
A3.3.2 桩基的抗力分项系数...................................................................121
A3.3.3 桩基相关系数...............................................................................122
A3.3.4 锚的抗力分项系数 ..............................................................123
A3.3.5 支护结构的抗力分项系数γR .......................................................123
A3.3.6 斜坡和整体稳定性的抗力分项系数γR .......................................124
A.4 隆起极限状态(UPL)验算的分项系数................................................124
A.5 突涌极限状态(HYD)验算的分项系数...............................................126
附录 B (提示性附录) 设计方法 1、2 和 3 的分项系数背景信息...................129
B.1 概述............................................................................................................129
B.2 作用和作用效应的系数............................................................................129
B.3 材料强度和抗力系数................................................................................130
附录 C (提示性附录) 确定土压力的示例步骤..........................................132
C.1 土压力极限值............................................................................................132
C.2 获得极限主动和被动土压力的分析步骤...........................................141
C.3 造成土压力的移动...............................................................................143
附录 D (提示性附录) 一个承压强度计算的示例分析方法............................147
D.1 在附录 D 中使用的符号...........................................................................147
D.2 概述............................................................................................................147
D.3 不排水情况................................................................................................148
附录 E(提示性附录) 一个半经验方法估算承载力的示例..............................150
附录 F(提示性附录) 沉降计算的示例方法.............................................................151
F.1 应力应变方法.............................................................................................151
F.2 弹性调节法.................................................................................................151
F.3 不排水沉降.................................................................................................151
F.4 固结沉降.....................................................................................................152
F.5 时间沉降行为.............................................................................................152
附录 G(提示性附录) 一种用于导出扩展岩石上的基础假定的承载力抽样方法
....................................................................................................................................153
附录 H(提示性附录) 结构变形和地基移动的极限值......................................156
附录 J(提示性附录) 检查施工监督和性能监控...............................................158
J.1 总论.............................................................................................................158
J.2 施工管理.....................................................................................................158
J.2.1 一般检查项目..................................................................................158

X
J.2.2 水流动和孔隙水压力......................................................................158
J.3 性能监测.....................................................................................................159

XI
翻译参考模板

前言

本 标准 ( EN 1997-1 ) 由欧 洲标 准化 委员 会 / 欧洲 结构 标准 技术 委员 会
(CEN/TC250)编制,其秘书处由英国标准协会(BSI)管理。CEN/TC250 负
责全部欧洲结构标准的编制。
本欧洲标准应通过同等规格出版或签发,最迟应于 2005 年 5 月前被给予国
家标准的效力,同时与其冲突的国家标准应于 2010 年 3 月前废止。
本标准代替 ENV 1997-1:1994。
根据 CEN/CENELEC 内部规定,以下国家的标准组织必须执行本欧洲标准
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
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
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和
英国。

A1 修订版前言

本标准(EN 1997-1:2004/A1:2013)由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欧洲结构标准技
术委员会(CEN/TC250)编制,其秘书处由英国标准协会管理。
本欧洲标准通过同等规格出版或签发,最迟应于 2014 年 11 月前被给予国
家标准的效力,同时与其冲突的国家标准应于 2014 年 11 月前废止。
需注意本规范的某些组成部分可能涉及到专利权。CEN 不负责注明这些专
利权。
根据《CEN-CENELEC 内部条例》,以下国家的标准组织必须执行本欧洲
标准: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
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
耳他、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
瑞士和英国。

1
翻译参考模板

欧洲标准项目背景

在 1975 年欧盟委员会基于条约第 95 款决定实施建筑领域的行动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消除贸易技术障碍,并协调技术规范。
在该行动计划范围内,该委员会倡议建立一套统一的技术规定用于建筑
工程设计,在第一阶段将起到成员国实施的国家规则的备选规则的作用,并
最终将替代之。
十五年来,该委员会在指导委员会会同成员国代表的帮助下,进行欧洲
规范计划的编制,并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产生首版欧洲规范。
1989 年,根据委员会和 CEN 之间的协议 1 ,欧盟委员会及欧洲自由贸易
联合会成员国决定通过一系列命令将欧洲规范的编制和出版转让给 CEN,以
奠定其日后编制欧洲标准(EN)的地位,这实际上是将欧洲规范与所有处理
欧洲标准的理事会指令和(或)委员会决定(例如有关建材的理事会指令
89/106/EEC - CPD - 和 有 关 公 共 工 程 和 设 施 的 理 事 会 指 令
93/37/EEC ,92/50/EEC 和 89/440/EEC 以及倡导设立内部市场的等效 EFTA
指令)联系在一起。
该结构欧洲规范计划由以下规范(通常包括分册)组成:
EN 1990 欧洲规范:结构设计基础
EN 1991 欧洲规范 1:结构荷载规范
EN 1992 欧洲规范 2:混凝土结构设计
EN 1993 欧洲规范 3:钢结构设计
EN 1994 欧洲规范 4:钢筋混凝土合成结构设计
EN 1995 欧洲规范 5:木结构设计
EN 1996 欧洲规范 6:砌体结构设计
EN 1997 欧洲规范 7:岩土工程设计
EN 1998 欧洲规范 8:抗震结构设计
EN 1999 欧洲规范 9:铝结构设计
欧洲规范标准承认各成员国管理部门的职责并捍卫其于国家层面确定因
各国而异的法定安全相关值。

欧洲规范地位和应用领域

欧盟和 EFTA 成员国承认欧洲规范应为下列目的提供参考作用:


—作为证明建筑和土木工程符合理事会指令 89/106/EEC 的基本要求,尤
其是第 1 基本要求-力学阻力和稳定性-以及第 2 基本要求-防火性能;
—作为规定施工工程和相关工程服务合同的依据;
—作为起草建材协调技术规范(EN 和 ETA)的框架

1
欧共体委员会和欧洲标准化委员会 (CEN)之间有关结构建筑和土木工程设计的欧洲规
范方面的协议(BC/CEN/03/89)。
欧洲规范,就施工工程本身而言,与 CPD 第 12 款中引用的解释文件 2 有
2
翻译参考模板

直接关系,尽管它们与协调产品标准 3 有本质区别。所以,由欧洲规范工程
产生的技术现状需要充分予以考虑。CEN 技术委员会和(或)从事产品标准
的 EOTA 工作组着眼于使这些技术规范与欧洲规范全面兼容。
欧洲规范标准提供传统和创新性质的整个结构和组件产品设计的常用的
一般结构设计规则。建筑或设计条件的稀有形式未专门论述并且在这些情况
需要设计师额外的专业考量。

执行欧洲规范的国家标准

执行欧洲规范的国家标准由由 CEN 出版的欧洲规范全文组成(包括附


录),可加上国标扉页和国标前言,并可继之以《国家附录》。
《国家附录》可只含欧洲规范中用于国家选择的未决参数信息,称之为
国家确定参数,用于相关施工所在国的建筑和土木工程,即:
—欧洲规范中给出的备选值和(或)等级,
—欧洲规范中仅给出符号的要使用的值,
—国家特定数据(地理、气候等),例如雪图,
—在欧洲规范中给出备选规程的情况要使用的规程。
它还可包括
—有关采用资料性附录的决定,
—参见非矛盾补充信息以协助用户采用欧洲规范。

欧洲规范和产品技术规范(EN 和 ETA)之间的联系

建材协调技术规范和工程技术规则 4 之间需要一致。此外,涉及欧洲规
范的带 CE 标记的建材的所有信息应明确说明已考虑的国家确定参数。

2 按 CPD 第 3.3 款,解释文件中应提供基本要求( ERs)的具体形式来生成基本要求和


ENs 和 ETAG/ETA 指令之间的必需的连接。
3 按照 DPD 第 12 款,解释文件应:
a)通过协调术语和技术依据并指示所需各要求的类别或等级提供基本要求的具体形式;
b)指示将这些要求类别或等级与技术规范(例如项目设计的计算和认证方法和技术规
则等)关联的方法;
c)起建立协调标准和欧洲技术认证导则的参考文献作用。欧洲规范,实际上在 ER 1 和
部分 ER 2 领域起到类似作用。
4 见 CPD 第 3.3 款和第 12 款,以及 ID 1 的第 4.2、4.3.1、4.3.2 款。

Eurocode 7 特定的附加信息

EN 1997-1 为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岩土工程设计提供了设计指导。
EN 1997-1 可供客户、设计者、承包商和政府部门使用。

3
翻译参考模板

EN 1997-1 可与 EN 1990 和 EN 1991 至 EN 1999 共同使用。


实际使用 EN 1997-1 时,应注意第 1.1.3 条中的前提假设和条件。
EN 1997-1 第 12 章附有一个规范性附录和 8 个参考性附录。

EN 1997-1 的国家附录

本标准给出备选规程以及带注释表明需由国家进行选择的推荐值。所以
执行 EN 1998-1 的国家标准应具有含有用于要在相关国家建造的建筑和土木
工程设计的国家确定参数的国家附录。
EN 1997-1 的下列章节允许进行各国家进行选择:

2.1(8)P,2.4.6.1(4)P,2.4.6.2(2)P,2.4.7.1(2)P,2.4.7.1(3),
2.4.7.1(4),2.4.7.1(5),2.4.7.1(6), 2.4.7.2(2)P,2.4.7.3.2
(3)P,2.4.7.3.3(2)P,2.4.3.4.1(1)P,2.4.7.4(3)P,2.4.7.5(2)P
,2.4.8(2),2.4.9(1)P,2.5(1),7.6.2.2(8)P,7.6.2.2(14)P,7.6
.2.3(4)P,7.6.2.3(5)P,7.6.2.3(8),7.6.2.4(4)P,7.6.3.2(2)P,7
.6.3.2(5)P,7.6.3.3(3)P,7.6.3.3(4)P,7.6.3.3(6), 8.4(6)P,
8.4(7)P,8.5.1(1)P,8.5.1(2)P,8.5.2(1)P,8.5.2(2)P,8.5.2(
3)P,8.5.2(5)P,8.5.3(1)P,8.5.3(2)P,8.5.3(3)P,8.5.3(4)P
,8.6.2(2)P,8.6.2(3)P, 10.2(3), 11.5.1(1)P
以及附录 A 中以下条款:
—A.2
—A.3.1 , A.3.2 , A.3.3.1 , A.3.3.2 , A.3.3.3 , 文本已删除 ,
A.3.3.5,A.3.3.6,
—A.4
—A.5
—A.6

4
翻译参考模板

第1章 概述

1.1 适用范围

1.1.1 EN 1997 的适用范围

(1)EN 1990:2002 建立了安全性和适用性的准则和要求,描述了设计和验


算 的 基 本 内 容 , 在 结 构 可 靠 性 相 关 方 面 提 供 了 指 导 , EN 1997 应 与 EN
1990:2002 共同使用。
(2)EN 1997 适用于建筑和土木工程项目的岩土工程设计。本标准分为不
同分册和章节(见第 1.1.2 和 1.1.3 条)
(3)EN 1997 涉及结构的强度、稳定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未考虑
如隔热、隔音等要求。
(4)EN 1991 中提供了多种类型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的作用于建筑和
土木工程项目的荷载作用数值。地基施加的作用(如土压力)应根据 EN 1997
的规定进行计算。
(5)有独立的欧洲标准适用于处理施工及工艺问题,本标准已在相关章节
中做出标记。
(6)EN 1997 中在施工方面只涵盖了设计规定所涉及的内容。
(7)EN 1997 未包含抗震设计的特殊要求。EN 1998 提供了针对岩土工程
抗震设计的附加规定,补充或调整了本标准中的相关规定。

1.1.2 EN 1997-1 的适用范围

(1)EN 1997-1 应被用作建筑和土木工程项目设计中有关岩土工程方面的


基本规定。
(2)EN 1997-1 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岩土工程设计基本内容
第三章:岩土资料
5
翻译参考模板

第四章:施工、监测和维护管理
第五章:填土、排水、地基改良和加固
第六章:扩展基础
第七章:桩基础
第八章:锚具
第九章:挡土结构
第十章:水力破坏
第十一章:整体稳定性
第十二章:堤坝
(3)EN 1997-1 附有附录 A 至 J,包括以下内容:
—附录 A: 分项系数 推荐值;由《国家附录》确定的分项系数的不
同取值;
—附录 B 至 J:附加的资料性说明,如国际通用的计算方法。

1.1.3 EN 1997 的其他分册

(1)EN 1997-2 作为 EN 1997-1 的补充,提供了现场试验及实验室试验的


性能和评价要求。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本欧洲标准收录了已标注或未标注日期的标准或其他出版物的规定。
这些规范性参考标准在正文适当的地方引用,出版物之后列出。对于已标注日
期的参考标准,只在随后的修订版提及本标准时使用修订版的内容。对于未标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则应使用最新版中的内容(包括修订版)。
注:欧洲规范作为欧洲预标准出版。规范条文中引用了下列已发行或编制中的欧洲标

EN 1990:2002 Eurocode:结构设计基础
EN 1991 Eurocode 1:结构作用
EN 1991-4 Eurocode 1:结构作用—第 4 分册 筒仓和储罐内作用
EN 1992 Eurocode 2 混凝土结构设计
EN 1992-1-1:2004 Eurocode 2:混凝土结构设计—第 1 分册第 1 章:一般
规定及建筑物规定
EN 1993 Eurocode 3 钢结构设计
EN 1994 Eurocode 4 钢混复合结构设计
EN 1995 Eurocode 5 木结构设计

6
翻译参考模板

EN 1996 Eurocode 6 砌体结构设计


EN 1997-2 Eurocode 7 岩土工程设计—第 2 分册:场地勘察和试验
EN 1998 Eurocode 8 抗震结构设计
EN 1999 Eurocode 9 铝和铝合金结构设计
EN 1536:1999 特殊岩土工程施工:钻孔灌注桩
EN 1537 特殊岩土工程施工:地锚
EN 12063:1999 特殊岩土工程施工:钢板桩
EN 12699:2000 特殊岩土工程施工:挤土桩
EN 14199 特殊岩土工程施工:微型桩
EN-ISO 13793:2001 建筑物热力学性能—避免霜冻的地基热力学设计
EN ISO 22477-5 岩土工程勘察和试验—岩土工程结构试验—第 5 分册:
锚的测试(编制中)

1.3 假设

(1)参照 EN 1990:2002 第 1.3 条。


(2)本标准中各条款基于以下假设:
—设计所需数据由具有适当资质的人员采集、记录和分析;
—结构由具有适当资质和经验的人员进行设计;
—参与数据采集、设计和施工的人员之间能够充分沟通;
—在工厂、厂区和工地具有严格的监理和质量控制;
—由具有适当经验和技术的人员根据相关规范和具体要求进行施工;
—建筑材料和产品根据本规范或相关材料或产品要求选用;
—结构应能得到充分的养护,以保证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安全性和适用
性;
—根据设计的用途使用结构。
(3)设计者和客户都应考虑以上假设。为防止不确定性,遵守以上假设时
应加以书面说明,如在岩土工程设计报告中。

1.4 原则和适用规则的区别

(1)根据具体条款的特性,EN 1997-1 中的原则和适用规则有所区别。


(2)原则包括:
—不可替代的一般性陈述和定义;
—除特殊说明外无法替代的要求和分析模型。
(3)原则前标有字母 P。
7
翻译参考模板

(4)适用规则是被广泛认可的规定,并且遵循原则,能够满足其要求。
(5)允许对本标准中的适用规则加以替换。根据欧洲标准,替换的规则应
符合相关原则且至少保证结构具有相同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
注:若在设计中使用了替代规则,尽管依照 EN 1997-1 的原则进行设计,也不能声称
设计完全符合 EN 1997-1。即使使用了产品标准或 ETAG 附录 Z 中列出的 EN 1997-1 的一个
性质,使用替代规则也许无法获得 CE 认证。
(6)EN 1997-1 中的适用规则前用括号加数字标注,如本条规则。

1.5 定义

1.5.1 欧洲标准通用定义

(1)所有欧洲标准通用定义见 EN 1990:2002 第 1.5 条。

1.5.2 EN 1997-1 特有定义

1.5.2.1 岩土工程作用
由地基、填土、静水或地下水传递至结构的作用。
注:定义源于 EN 1990:2002
1.5.2.2 相关经验
与设计中考虑的地基相关的文件或其他明确信息,其中涉及相同的土壤、
岩石类型以及其他类似的岩土工程性质以及类似的结构。实地获取的信息相关
度较高。
1.5.2.3 地基
在建设施工前现场的土壤、岩石和填土。
1.5.2.4 结构
设计用来承担荷载且能提供足够刚度的相连构件的有序组合,包括施工中
的填土。
注:定义源于 EN 1990:2002
1.5.2.5 推算值
由理论、相关性或试验结果的经验估计得到的土工参数值。
1.5.2.6 刚度
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
1.5.2.7 抗力

8
翻译参考模板

构件或结构构件截面未发生力学破坏时所能承担的荷载,如地基反力、抗
弯力、屈曲抗力、抗拉力。
注:定义源于 EN 1990:2002

1.6 符号

(1)EN 1997-1 使用以下符号。


拉丁字母
A ' 有效底面积( A '  B ' L ' )

Ab 桩底面积

Ac 受压总底面积

A s ;i 土层 i 中的桩身表面积

ad 几何参数设计值

anom 几何参数标准值

Δa 特定设计目的的几何参数标准值变化量
B 基础宽度

b' 基础有效宽度

Cd 相关适用性标准的极限设计值
c 粘聚力

c' 有效应力粘聚力

cu 不排水抗剪强度

c u;d 不排水抗剪强度设计值

d 埋置深度

Ed 作用效应设计值

9
翻译参考模板

Estb;d 有利作用效应设计值

Edst ;d 不利作用效应设计值

F c;d 单桩或桩群的轴向压力荷载

Fd 作用的设计值

Fk 作用的特征值

Frep 作用的代表值

Ft ;d 单桩或桩群的轴向拉力荷载

Ftr ;d 单桩或桩群的横向荷载设计值

Gdst ;d 上浮验算的不利永久作用设计值

Gstb;d 上浮验算的有利永久垂向作用设计值

G' stb;d 上浮验算的有利永久垂向作用设计值(浮重度)


H 水平荷载,或总体荷载沿基础水平方向上的分力
Hd H 的设计值

h 墙高

h 基坑突涌验算的水面高度

h' 基坑突涌验算的土棱体高度

hw ;k 土棱体底部的静水头特征值

K0 静止土压力系数

K 0;β 墙后土体与水平倾角为 β 时的静止土压力系数

k 与的比值

10
翻译参考模板

L 基础长度

l' 基础有效长度
n 数量,如桩或测试样本的数量
文本已删除
Pd P 的设计值
文本已删除

Qdst ;d 上浮验算的不利可变垂向作用设计值

q b;k 单位基底反力特征值

q s;i;k 土层 i 中的单位桩侧摩阻特征值

qu 无侧限抗压强度
文本已删除
文本已删除
文本已删除

Rb;cal 桩底反力,根据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现场试验结果计算

Rb ;d 单桩桩底反力设计值

Rb;k 单桩桩底反力特征值

Rc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桩底土体抗压强度

Rc;cal Rc 的计算值

Rc;d Rc 的设计值、

Rc;k Rc 的特征值

Rc;m 单次或多次桩荷载试验
Rc 的测量值

Rd 一个作用抗力的设计值

11
翻译参考模板

R p ;d 基础一侧土压力引起的反力设计值

Rs ;d 桩侧摩阻设计值

Rs ;cal 使用试验结果计算得到的极限桩侧摩擦力

Rs ;k 桩侧摩阻特征值

Rt 单桩极限抗拉强度

Rt ;d 单桩或群桩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Rt ;k 单桩或群桩的抗拉强度特征值

Rt ;m 荷载试验中单桩或群桩的抗拉强度测量值

Rtr 横向荷载抵抗力

Rtr ;d 横向荷载抵抗力设计值

S dst;d 不利的土体渗流压力设计值

S dst;k 不利的土体渗流压力特征值
s 沉降

s0 瞬时沉降

s1 固结沉降

s2 蠕变沉降(二次沉降)

Td 地基中有拉桩群或部分结构与地基接触时的总体抗剪强度设计值
u 孔隙水压力

udst ;d 不利的总孔隙水压力设计值

V 竖向荷载,或总体荷载与基础垂直的分力

12
翻译参考模板

Vd V 的设计值

V 'd 有效竖向荷载设计值,总体荷载与基础垂直分力的设计值

V dst;d 结构上不利竖向荷载的设计值

V dst;k 结构上不利竖向荷载的特征值

Xd 材料特性设计值

Xk 材料特性特征值
z 竖向距离
第 8 章使用的拉丁字母

EULS;d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锚固力设计值

F Serv;d 最大锚固力设计值,能够支持结构承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荷载

F Serv;k 最大锚固力特征值,能够支持结构承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荷载

FULS ;d 能够支持结构承受承载力极限状态的荷载设计值

k l ;SLS 特定时间段内的荷载损失,用于判断锚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反力,
见 EN ISO 22477-5

k l ;ULS 特定时间段内的荷载损失,用于判断锚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反
力,见 EN ISO 22477-5
n 勘察和/或适应性试验的最小次数

Pc 临界蠕变荷载,由 α 与荷载关系图像非线性部分的末端荷载得到,见
EN ISO 22477-5

P0 锁止荷载,在张拉操作后锚头内剩余的荷载

P p 验证荷载,在一次加载试验中锚具所受的最大荷载

Rm 锚具抗力的测量值

13
翻译参考模板

RSLS;d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锚具抗力的设计值

RSLS;k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锚具抗力的特征值

RSLS;m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锚具抗力的测量值

( RSLS ;m )min 不同地基状态下,由大量勘察和试验得到的


RSLS;m 最小值

Rt ;d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锚具构件的设计反力

RULS;d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锚具反力设计值

RULS;k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锚具反力特征值

RULS;m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锚具反力测量值

( RULS;m )min 不同地基状态下,由大量勘察和试验得到的


RULS;m 最小值
第 8 章使用的希腊字母

α SLS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锚具的蠕变速率,由恒载条件下周期时间内锚
具位移得到,见 EN ISO 22477-5

α ULS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锚具的蠕变速率,由恒载条件下周期时间内锚
具位移得到,见 EN ISO 22477-5

γ Serv , γ a;ULS , γ a ;SLS , γ a ;acc ;ULS , γ a ;acc ;SLS 分项系数

ξ ULS 相关系数
希腊字母
α 基础底面倾斜角

β 墙后土体倾斜角

δ 结构与地基表面摩擦角

δd δ 的设计值
γ 重度

14
翻译参考模板

文本已删除
文本已删除
文本已删除

γ a ;t 临时锚固分项系数

γb 桩底反力分项系数

γ c' 有效粘聚力分项系数

γ cu 未排水抗剪强度分项系数

γE 荷载作用效果分项系数

γf 荷载分项系数,考虑荷载大小与代表值有不利偏差的可能

γF 独立荷载分项系数

γG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γ G;dst 永久不利荷载分项系数

γ G;stb 永久有利荷载分项系数

γm 土壤参数分项系数(材料特性)

γ m;i 土层 i 中土壤参数分项系数

γM 土壤参数分项系数(材料特性),考虑模型不确定性

γQ 可变作用分项系数

γ qu 无侧限强度分项系数

γR 反力分项系数

γ R;d 反力模型不确定性分项系数

γ R;e 被动土压力分项系数

15
翻译参考模板

γ R;h 抗滑分项系数

γ R;v 承压分项系数

γs 桩侧摩阻分项系数

γ S ;d 作用效果不确定性分项系数

γ Q;dst 可变不利荷载分项系数

γ Q;stb 可变有利荷载分项系数

γ s ;t 抗拉分项系数

γt 桩力分项系数

γW 水重度

γ ϕ' 抗剪角度分项系数( tan ϕ' )

γγ 重度分项系数

θ H 的方向角

ξ 测试桩数或测试样本数量的相关系数

文本已删除
ξ 1 ;ξ 2 桩的静载试验相关相系数

ξ 3 ;ξ 4 根据勘查结果而非加载试验,推测得到桩反力的相关系数

ξ 5 ;ξ 6 动态冲击试验得到桩反力的相关系数
ψ 特征值与代表值的换算系数
σ stb;d 有利竖向压力设计值

σ 'h;0 有效静止土压力的水平分力

16
翻译参考模板

σ( z) 深度 z 处与墙的垂向应力

τ ( z) 深度 z 处与墙的切向应力

ϕ' 剪切力与有效应力的夹角

ϕcv 抗剪临界角

ϕcv ;d ϕcv 的设计值

ϕ' d ϕ' 的设计值


缩写
CFA 混凝土压注桩
OCR 超固结比
注 1 欧洲标准中常用的符号见 EN 1990:2002
注 2 符号脚标的使用根据 ISO 3898:1997。
(2)岩土工程计算中推荐使用以下单位或其复数形式:
——力 kN
——质量 kg
——弯矩 kNm
——密度 kg/m3
——重度 kN/m3
——应力、压强、强度和硬度 kPa
——渗透系数 m/s
——固结系数 m2/s

17
翻译参考模板

第 2 章 岩土工程设计基本内容

2.1 设计要求

(1)P 每个岩土工程设计工况均不能超出 EN 1990:2002 中相应的极限状态。


(2)在确定设计工况和极限状态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与整体稳定性和地基运动有关的场地条件;
——结构及其构件的性质和尺寸,包括设计使用年限内的任何特殊要求;
——周围环境的条件(如:附近结构、交通、公共设施、植物、危险化学
品);
——地面条件;
——地下水条件;
——区域地震活动特征;
——环境影响(水文、地表水、沉陷、随季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3)极限状态可能出现在地基中、结构中或同时出现在两者中。
(4)极限状态应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方法组合进行验算:
——使用第 2.4 条中的计算方法;
——使用第 2.5 条中的惯用方法;
——使用第 2.65 条中的试验模型和加载试验;
——使用第 2.7 条中的观察法。
(5)实际经验表明,一种极限状态会成为设计的控制状态,可以控制检查
的方法避免出现其他极限状态。
(6)建筑物通常应防止地下水或水蒸气及其他气体的侵入。
(7)若有条件,设计结果应与相似工程作比较检查。
(8)P 为确定岩土工程勘察、计算和建设质量控制内容和范围的最低要求,
应分别提出各项岩土工程设计的复杂程度和总体风险。注意区分以下不同:
——通过经验和定性的土工勘察即可满足轻型简单结构和小型土方工程的
最低要求;
——其他土工建筑物。
注:满足最低要求的方法可能在国家附录中。
18
翻译参考模板

(9)上述土工复杂度和风险较低的结构和土方工程可以简化设计过程。
(10)可使用岩土工程目录 1、2 和 3 来确定岩土工程设计需求。
(11)应在岩土勘察前根据岩土工程目录对结构进行分类,若有必要可以
在设计和施工阶段检查和改变分类。
(12)若设计者认为可行,可以使用更高标准进行更加经济的设计。
(13)项目各个环节的不同设计取药参考不同的岩土工程目录。并不要求
所有环节均按最高标准进行。
(14)岩土工程目录 1 应只包含小型且相对简单的结构:
——基于经验和定性土工勘察即可满足基本要求的结构;
——风险可忽略的结构。
(15)岩土工程目录 1 只适用于根据充分的当地相似工程经验,总体稳定
性、地基运动和地基条件风险可忽略的工程中。这种情况下,可使用基础设计
施工的常规方法。
(16)岩土工程目录 1 只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下没有开挖或当地相似工程经
验表明可以在地下水位以下进行开挖的工程。
(17)岩土工程目录 2 应包含无特殊风险或复杂 地基 、荷载条件的
常用结构和基础类型。
(18)岩土工程目录 2 中的结构设计通常应包含定量的土工数据和分析以
确保满足基本要求。
(19)岩土工程目录 2 中的设计可使用现场或实验室测试、设计和施工中
使用的例行步骤。
注:以下为可使用岩土工程目录 2 的常用结构或结构构件:
——扩展基础;
——筏板基础;
——桩基础;
——墙及其他挡土或挡水结构;
——开挖;
——桥墩和桥台;
——堤坝和土方工程;
——地锚或其他锚碇系统;
——坚硬、无裂缝岩体中且无特殊防水或其他要求的隧道。
(20)岩土工程目录 3 应包括岩土工程目录 1 和 2 范围之外的结构或结构
构件。
(21)岩土工程目录 3 通常应包含本标准的备选条款。
注:岩土工程目录 3 包含以下实例:
——超大型或非常规结构;

19
翻译参考模板

——具有非常规风险或极为复杂的地基或荷载条件的结构;
——处于地震活动高发地带的结构;
——处于需要单独勘察或采取特殊处理的具有不稳定性或地基持续运动区域内的结构。

2.2 设计工况

(1)P 应考虑短期和长期设计工况。
(2)在岩土工程设计中,应酌情考虑以下设计工况技术细节:
——荷载及荷载组合;
——考虑整体稳定性和地层运动时,结构所在地基的适宜性;
——土壤、岩石和建筑构件的布局和分类,应在计算模型中加以考虑;
——倾斜的层理面;
——矿井、洞穴或其他地下结构;
——结构坐落于岩石上或附近:
——软硬互层;
——断面、节理和岩缝;
——岩块可能发生的失稳;
——溶蚀现象,如石灰坑或填有软弱材料的岩缝,以及正在进行的溶蚀过
程;
——设计所处的环境,包括:
——冲刷、侵蚀和挖掘改变地表的影响;
——化学腐蚀影响;
——天气影响;
——冰冻影响;
——长期干旱影响;
——地下水位变化,包括排水、可能出现的洪水、排水系统失效、水利开
发等;
——地下出现气体;
——时间和环境对材料强度和其他特性的作用,如动物活动造成的空洞;
——地震
——有采矿或其他活动引起沉陷导致的地层运动;
——结构对形变的敏感度;
——新结构对已有结构、设施和当地环境的影响。

20
翻译参考模板

2.3 耐久性

(1)P 在岩土工程设计阶段,应评估环境条件对耐久性的影响,并运用相
关规定加以保护或充分运用材料的抵抗能力。
(2)地基材料的耐久性设计应考虑以下内容:
a)混凝土
——地下水、地基或填土材料中的侵蚀成分,如酸或硫酸盐;
b)钢材
——基础构件埋于有地下水和氧气浸透的地下时发生的化学腐蚀
——接触自由水的钢板桩墙表面发生的腐蚀,特别是平均水位附近;
——置于有裂缝或孔洞混凝土上的钢材发生点状腐蚀,特别是轧制钢,氧
化皮做阴极,无氧化皮表面做阳极,促进了电解作用;
c)木材
——真菌和好氧细菌;
d)合成纤维
——紫外线照射下的老化作用、臭氧降解作用、温度和应力组合作用、
以及化学降解产生的副作用。
(3)应参考建筑材料标准中有关耐久性的条款。

2.4 岩土工程设计计算

2.4.1 概述

(1)P 设计计算应符合 EN 1990:2002 和本标准的规定。设计计算包括:


——作用,包括荷载或位移的形式,如地层运动;
——土壤、岩石和其他材料的特性;
——几何尺寸;
——形变、裂缝宽度和振动等的限值;
——计算模型。
(2)应考虑对地形条件的了解取决于土工勘察的范围和质量。这些信息以
及对工艺的控制往往比提高计算模型和分项系数的精度更重要。
(3)P 计算模型应描述地基在极限状态下会出现的行为。
(4)P 若某一特定极限状态没有可靠的计算模型,则可以分析其他计算模
型,通过调整系数使其涵盖以上的极限状态。也可以换用惯用措施、试验模型、
加载试验或观察法进行设计。
21
翻译参考模板

(5)计算模型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解析模型;
——半经验模型;
——数值模型。
(6)P 任何计算模型应在安全方面不是正确就是错误的。
(7)计算模型可以包括化简。
(8)为保证计算模型在安全方面不是正确就是错误的,可以对模型的结果
加以修改。
(9)若通过修改模型参数来修改结果,应考虑以下内容:
——解析模型的不确定性范围;
——与解析模型相关的系统性错误。
(10)P 若在分析过程中使用经验关系,应确定应与主要的地质条件相关。
(11)在使用计算模型时应检查包含地质结构的形成的极限状态。由形变
控制极限状态时,形变应使用第 2.4.8 条中的方法计算。
注:许多计算模型均基于地基/结构系统具有足够延展性的假设。然而,延展性不足会
导致发生突然破坏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12)若考虑应变协调或极限状态下结构与土的相互作用,这可使用数值
方法。
(13)应考虑极限状态下的应变协调。在结构构件和地基可能同时发生破
坏的情况下,应考虑结构和地基的相对刚度进行细节分析。如筏板基础、桩的
轴向荷载和柔性挡土墙。应注意脆性材料或应变软化材料的应变协调。
(14)有锚具或支撑的柔性挡土墙的基坑,土压力、结构内力和弯矩的大
小与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的刚度、地基的强度和刚度以及地基的应力
状态。
(15)分析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时,应使用极限状态下地基和结构材料的
应力应变关系,以及有代表性的地基应力状态,以得出安全的结果。

2.4.2 作用

(1)P 作用的定义源于 EN 1990:2002。作用的取值由 EN 1991 确定。


(2)P 土工作用的取值可以再计算之前选取,计算过程中取值可能会有变
化。
注:土工作用的取值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在计算开始时先选
取一个初始值。
(3)P 在判断设计中是否考虑某种作用时,应注意结构和地基间可能发生
的各种相互作用。

22
翻译参考模板

(4)土工设计过程中因考虑以下作用:
——土壤、岩石和水的重量;
——地基应力;
——土压力 文本已删除 ;
——自由水压力,包括波浪压力;
——地下水压力:
——渗流力;
——结构上固定的荷载;
——附加作用;
——锚固力;
——卸载或基坑开挖;
——车辆荷载;
——采矿或其他开挖洞穴或隧道活动引起的运动;
——植物、气候或湿度变化引起的膨胀或收缩;
——蠕变、滑移或沉降引起的运动;
——降解,分散,分解,自密实和溶解引起的运动;
——地震、爆炸、振动和动荷载引起的运动和加速度;
——温度影响,包括霜冻作用;
——冰荷载;
——锚具或支杆中的预应力;
——下拉荷载。
(5)P 应考虑动荷载可能存在的单独作用和联合作用。
(6)P 应结合土壤材料特性的时间效应,考虑荷载作用的持续时间,特别
是细颗粒土的排水性和可压缩性。
(7)P 应特别注意如连续运动、土体液化、地基刚度强度变化等重复、可
变荷载作用。
(8)P 应特别注意使结构和地基产生动态响应的作用。
(9)P 有关变形、裂缝、可变渗透和腐蚀的作用,应特别注意辨别地下水
压力和自由水压力的主导地位。
注:不利和有利的永久作用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具有相同来源。这种情况下,可以对这
些作用的总和或作用效果的总和乘以单独的分项系数。

2.4.3 地基特性

(1)P 应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试验结果、理论或经验以及其他相关数据得到
设计计算中所需要的土壤、岩石质量特性等土工参数。

23
翻译参考模板

(2)P 由试验结果和其他数据得到的数值应标明其极限状态。
(3)P 应考虑地基特性和试验得出的控制土工建筑物行为的土力学参数可
能存在的差异。
(4)第 2.4.3(3)P 中的差异包括以下因素:
——许多土力学参数并非常数,而却居于应力水平和变形模式;
——土壤和岩石结构(如裂缝、叠层或大颗粒物)在试验和土工建筑物中
的作用不同;
——时间效应;
——渗滤水对土壤和岩石的软化效应;
——动态作用的软化效应;
——测试土壤和岩石的脆性或延展性;
——土工建筑物的安装方法;
——人工替换或改良地基的工艺影响;
——施工活动对地基特性的影响;
(5)获取土工参数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根据已有信息,对不同的地基条件选取合适的试验方法;
——将土工参数与已有的相关数据、当地经验或一般经验作比较;
——与设计相关的土工参数变化;
——附近工程的大范围现场试验或测量得到的数据;
——多种试验的相关性;
——在结构生命周期内可能发生的地基材料特性恶化。
(6)P 根据 EN 1997-2,必要时应使用校正系数将实验室或现场试验的结
果转换为实际极限状态下代表土体和岩石特性的数值,或考虑相关性从试验结
果得到推算值。

2.4.4 几何数据

(1)P 地基表面的高程和倾角、水位、各土层间的分界面、开挖深度、土
工结构物的尺寸都应被视为几何数据。

2.4.5 特征值

2.4.5.1 作用的特征值和代表值
(1)P 作用的特征值和代表值应根据 EN 1990:2002 和 EN 1991 中的部分章
节得出。
2.4.5.2 土工参数特征值

24
翻译参考模板

(1)P 应结合充足的经验,根据实验室和现场试验的结果和推算值得到土
工参数的特征值。
(2)P 土工参数的特征值作为影响极限状态出现的谨慎估值。
(3)P
(4)P 土工参数特征值的选取应考虑以下内容:
——地质和其他背景信息,如以往项目的数据;
——测量所得特征值的可变性和其他相关信息,如已有数据;
——现场和实验室试验的范围;
——样本种类和数量;
——在所考虑的极限状态下,能够控制土工建筑物行为的地基范围;
——土工建筑物将荷载从软弱地基传递到坚实地基的能力。
(5)特征值可能是下限或上限值,比最可能出现的值略小或略大。
(6)P 在计算中应使用各独立参数上限值或下限值的最不利组合。
(7)在极限状态下控制土工建筑物行为的地基区域通常远远大于试验样本
或现场试验所能影响的范围。导致控制参数的值通常为覆盖较大范围地表或地
基的均值。应根据这个均值谨慎估算特征值。
(8)如果土工建筑物在极限状态下的行为由地基特性的最低值或最高值控
制,应根据最高值或最低值谨慎估算特征值。
(9)在选取极限状态下控制土工建筑物行为的地基区域时,应考虑极限状
态可能取决于上部结构。例如,在考虑基于多个独立基础的建筑物的承载能力
极限状态的承载能力时,若建筑物不能抵抗局部破坏,控制参数应为各个独立
基础下部地基强度的平均值;若建筑物刚度、强度足够大,控制参数则应为建
筑物下部所有地基强度的平均值。
(10)若使用统计学方法选取地基特性特征值,这些方法应能区分局部和
区域的样本,应能使用以往的数据加以比较。
(11)若使用了统计学方法,应使特征值出现更不利极限状态的计算概率
小于 5%。
注:在这方面,均值的谨慎估值是选取有限个土工参数的平均值,置信度为 95%;若
考虑局部破坏,低值的谨慎估值为 5%分位数。
(12)P 当使用土壤勘查参数标准表选取特征值时,应谨慎选取特征值。
2.4.5.3 几何数据特征值
(1)P 应通过测量得到地基、地下水或自由水高程的特征值、标称或预测
上下限。
(2)地基和土工建筑物的尺寸的特征值通常使用标称值。

25
翻译参考模板

2.4.6 设计值

2.4.6.1 作用设计值
(1)P 作用设计值应根据 EN 1990:2002 确定。
(2)P 作用设计值可以直接确定,或通过下式利用代表值求得:

F d =γ F⋅Frep (2.1a)

式中
Frep =ψ⋅F k (2.1b)

(3)P ψ 的取值应根据 EN 1990:2002 确定。

(4)P 式(2.1a)中应使用附录 A 定义的持久和短暂工况分项系数 γ F

注 1:分项系数的取值根据国家附录确定。
注 2:附录 A 中的推荐值代表了正常设计的安全水平。
(5)若土工作用的设计值是直接确定的,附录 A 中分项系数的推荐值应
作为所需安全水平的指导。
(6)P 处理地下水压力会产生严重后果的极限状态时(通常为承载能力极
限状态),设计值应为在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内可能出现的最不利值。对于后果
影响较小的极限状态(通常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值应为正常状况下可
能出现的最不利值。
(7)EN 1990:2002 第 1.5.3.5 条涉及的极端水压力情况,可被视为偶然作
用。
(8)地下水压力的设计值可以通过对水压力特征值乘以分项系数得到,也
可以通过对第 2.4.4(1)P 条和第 2.4.5.3(1)P 条中的水位特征值增加安全边
际得到。
(9)应考虑以下可能影响水压力的情况:
——自由液面高度或地下水位;
——自然或人工排水造成的有利或不利影响,考虑后续维护;
——降雨、洪水、水管破裂或其他方式的供水;
——植被生长或移除引起的水压力变化。
(10)应考虑由集水区域变化、堵塞引起的排水减弱、冰冻或其他原因导
致的不利水位变化。
(11)除非设有足够的排水系统且能保证其维护,地下水的设计水位应取
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必要时可取地面高程。
2.4.6.2 土工参数设计值
26
翻译参考模板

(1)P 土工参数(
X d )的设计值可以使用特征值通过下式得到:

X d =X k /γ M (2.2)

或直接确定。

(2)P 式(2.2)中应使用附录 A 定义的持久和短暂工况分项系数 γ M

注 1:分项系数的取值根据国家附录确定。
注 2:附录 A 中的推荐值代表了正常设计的安全水平。
(3)若土工作用的设计值是直接确定的,附录 A 中分项系数的推荐值应
作为所需安全水平的指导。
2.4.6.3 几何数据设计值

(1)作用和材料分项系数( γ F 和 γ M )涵盖了几何数据的微小变化,

因此几何数据不需设有安全系数。
(2)P 在几何数据的偏差会对结构可靠性产生较大影响的情况下,几何数

据设计值(
ad )可直接确定或根据标称值通过下式得到(见 EN 1990:2002 第

6.3.4 条):

ad =anom ±Δa (2.3)

Δa 的取值见第 6.5.4(2)条和第 9.3.2.2 条。

2.4.6.4 结构特性设计值
(1)P 结构材料的设计强度和结构构件的设计反力可根据 EN 1992 至 EN
1996 和 EN 1999 计算。

2.4.7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2.4.7.1 概述
(1)P 需要确保不超过以下极限状态:
— 考虑建筑材料和地基的刚性部分的强度无法提供抗力而造成的建筑物或
地基失稳(EQU);
— 由于基脚、桩或地室墙的建筑材料的强度无法提供抗力而造成的建筑物
或结构构件 7 内部失效或过度变形(STR);
— 由于岩土的强度无法提供抗力而产生地基破坏或过度变形(GEO);

27
翻译参考模板

— 由于水压力(或浮力)或其他竖向作用力的增加而造成的建筑或地基失
稳(UPL);
— 由于水力坡度造成的沉降、暗蚀和管涌(HYD)。
注:GEO 极限状态对于基础或挡土结构的结构构件尺寸或强度至关重要。
(2)P 需应用附录 A 中定义的持久和短暂状态的分项系数。
注:分项系数的值由国家附录确定。附录 A 中的表格给出了建议值。
(3)偶然状况下作用和作用影响的分项系数的值一般均取 1,0。抗力的分
项系数的值需根据偶然状况的具体情况选取。
注:分项系数的值可由国家附录确定。
(4)对于异常危险或特殊地基、荷载条件应对附录 A 建议值取高值。
注:分项系数的值可由国家附录确定。
(5)对于符合类似结果的临时建筑或短暂设计状况应对附录 A 建议值去
取低值。
注:分项系数的值可由国家附录确定。
(6)当计算抗力设计值(Rd)或作用影响设计值(Ed)时,出于安全考虑,
分别引入模型系数(γR;d)或(γS;d)以确定设计计算模型的结果是否正确。
注:分项系数的值可由国家附录确定。
2.4.7.2 静态平衡验算
(1)P 当考虑静态平衡的极限状态或建筑物、地基的整体位移(EQU),
应按照下式验算:
Edst ;d  Estb;d  Td
(2.4)
其中:
Edst ;d  E{ F Frep ; X k /  M ; ad }dst
(2.4a)
Estb;d  E{ F Frep ; X k /  M ; ad }stb
(2.4b)
(2)P A.2(1)和 A.2(2)中确定的持久状况和短暂状况的分项系数可用
于公式(2.4)。
注 1:静态平衡 EQU 在结构设计中很重要。在岩土工程设计中,EQU 验算限用于少数
几种情况,例如,压在岩石上的刚性基础(原则上与整体稳定性或浮力问题不同)。如果
有抗剪强度 Td,验算就是次要的。
注 2:分项系数的值亦可由国家附录确定。表 A.1 和 A.2 给出了推荐值。
2.4.7.3 持久和短暂状况建筑物和地基极限状态下抗力验算
2.4.7.3.1 概述
(1)P 当考虑结构构件或地基截面(STR 和 GEO)断裂或过度变形的极限
28
翻译参考模板

状态时,应按照下式验算:
Ed  Rd
(2.5)
2.4.7.3.2 作用影响设计
(1)作用力的分项系数既用于作用本身(Frep),也用于其影响(E):
Ed  E{ F Frep ; X k /  M ; ad }
(2.6a)
或:
Ed   F E{Frep ; X k /  M ; ad }
(2.6b)
(2)在某些设计条件中,对来自土壤的作用(如土压力或水压力)用分项
系数可能会导致得到不合理或违背物理规律的设计值。遇到这种情况,分项系
数应直接用于由作用代表值推导来的作用影响。
(3)P A.3.1(1)P 和 A.3.2(1)P 中的分项系数应用于公式(2.6a)和
(2.6b)。
注:分项系数的值亦可由国家附录确定。表 A.3 和 A.4 给出了推荐值。
2.4.7.3.3 抗力设计
(1)分项系数可用于地基属性(X)或抗力(R)或两者皆用。
Rd  R{ F Frep ; X k /  M ; ad }
(2.7a)
或:
Rd  R{ F Frep ; X k ; ad } /  R
(2.7b)
或:
Rd  R{ F Frep ; X k /  M ; ad } /  R
(2.7c)

注:在设计过程中,当作用影响使用系数时,作用的分项系数
 F  1, 0 ( 见

B.3(6))。
(2)P A.3.3.1(1)P、A.3.3.2(1)P、A.3.3.4(1)P、A.3.3.5(1)P 和
A.3.3.6(1)P 中的分项系数应用于公式(2.7a、b、c)。
注:分项系数的值亦可由国家附录确定。表 A.5、A.6、A.7、A.8、A.12、A.13、和 A.14
给出了推荐值。
2.4.7.3.4 验算方法设计
2.4.7.3.4.1 概述
(1)P 公式(2.6)和(2.7)提供的方法通过三个验算方法设计之一确定。
注 1:公式(2.6)和(2.7)的使用方法和对应的验算方法设计由国家附录给出。

29
翻译参考模板

注 2:验算方法设计的进一步说明见附录 B。
注 3 :附录 A 中用于公式( 2.6 )和( 2.7 )的分项系数通过 A (作用或作用影响) 、
M(土壤性质参数)和 R(抗力)分组表示。根据使用的验算方法设计选择系数。
2.4.7.3.4.2 验算方法设计 1
(1)P 除了轴向受力桩和锚的设计,需确保以下任意分项系数的组合不会
出现断裂或过度变形的极限状态:
组合 1:A1“+”M1“+”R1
组合 2:A2“+”M2“+”R1
其中:“+”表示“组合”。
注:在组合 1 和 2 中,分项系数用于作用和地基强度参数。
(2)P 对于轴向受力桩和锚的设计,需确保以下任意分项系数的组合不会
出现断裂或过度变形的极限状态:
组合 1:A1“+”M1“+”R1
组合 2:A2“+”(M1 或 M2)“+”R4
注 1:在组合 1 中,分项系数用于作用和地基强度参数。在组合 2 中,分项系数用于
作用、地基抗力,有时也用于地基强度参数。
注 2:在组合 2 中,M1 用于计算桩或锚的抗力; M2 用于计算桩上的不利作用(如由
表面负摩擦阻力或横向荷载产生的)。
(3)设计和计算时使用两个组合之一即可。当然,,不同的组合,对于同
一个设计的不同方面来说,都很重要。
2.4.7.3.4.3 验算方法设计 2
(1)P 需确保以下任意分项系数的组合不会出现断裂或过度变形的极限状
态:
组合:A1“+”M1“+”R2
注 1:在本组合中,分项系数用于作用或作用影响和地基抗力。
注 2:如本方法用于滑坡和整体稳定性分析破裂面上的作用结果应乘以 γE,破裂面的
剪切强度应除以 γR;e。
2.4.7.3.4.4 验算方法设计 3
(1)P 需确保以下任意分项系数的组合不会出现断裂或过度变形的极限状
态:
组合:(A1*或 A2+)“+”M2“+”R3
其中:“*”表示结构作用,“+”表示土工作用。
注 1:在本组合中,分项系数用于作用或结构作用影响和地基强度参数。
注 2:对于滑坡和整体稳定性分析,作用于土上的荷载(如结构作用,交通荷载)被
视为土工作用,系数选用 A2.
2.4.7.4 uplift 的验算和分项系数
30
翻译参考模板

(1)P uplift(UPL)的验算需验证长期不稳定的、多变的竖向荷载作用
(Vdst ;d )的设计值低于或等于长期稳定的竖向荷载(Gstb , d )设计值和其他
uplift 的附加阻力设计值的总和:
Vdst , d  Gstb;d  Rd
(2.8)

Vdst ,d  Gdst ;d  Qdst ;d


其中:
(2)uplift 的附加阻力也可视作长期稳定的竖向荷载(Gstx,d)。
(3)P 公式(2.8)中 Gdst;d、Qdst;d、Gstb;d、和 Rd 持久和短暂状况下的分
项系数由 A.4(1)P 和 A.4(2)P 确定。
注:分项系数的值亦可由国家附录确定。表 A.15 和 A.16 给出了推荐值。
2.4.7.5 地下水渗透的隆起破坏抗力验算
(1)P 当考虑地下水渗透隆起破坏的极限状态(HYD,见 10.3)时,对于

udst ;d
每一个相关土体,不稳定土体底部的总孔隙水压力设计值( )或土体里渗

S dst ;d  stb;d
透压力设计值( )应低于或等于土体底部稳定总竖向压力( )或土体

'
Gstb
的浮重度( ;d
):
udst ;d   stb ;d
(2.9a)
S dst ;d  Gstb
'
;d
(2.9b)

udst ;d  stb;d S dst ;d '


Gstb
(2)P 公式 2.9a 和 2.9b 中 、 、 和 ;d
的持久和短暂状况下
分项系数由 A.5(1)P 确定。
注:分项系数的值亦可由国家附录确定。表 A.17 给出了推荐值。

2.4.8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1)P 地基或结构断面、构件或连接处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应满足:
Ed  Cd
(2.10)
或通过 2.4.8(4)中提供的方法进行验算。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分项系数的值一般取 1,0。
注:分项系数的值亦可由国家附录确定。
(3)特征值应随着建筑物使用期间地质属性可能发生的变化(如地下水位
31
翻译参考模板

降低或干燥)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4)需验算地基强度的低值是否能控制变形在正常使用极限要求范围内,
假设该方法适用于一下设计状况:
— 验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时不需要变形量;
— 对于类似的地质、建筑和应用方法有可供参考的经验。
(5)P 特定变形的极限值是指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如不可接受的裂缝
或 jamming of doors),被视为发生在支撑结构上的值。这个极限值在支撑结构
设计过程中需统一。
2.4.9 基础移动的极限值
(1)P 在基础设计中,需确定基础移动的极限值。
注:容许基础移动见国家附录。
(2)P 支撑结构任何基础移动引起的变形需确保不会达到支撑结构的极限
状态。
(3)P 极限位移和变形的设计值的选取需考虑以下因素:
— 规定的位移容许值的可信度;
— 地质运动的发生概率和速率;
— 建筑类型;
— 建筑材料类型;
— 基础类型;
— 地质类型;
— 变形方式;
— 建筑物的用途;
— 须确保进入结构维护无问题。
(4)P 不均匀沉降计算需考虑:
— 沉降和地质运动的发生概率和速率;
— 地质属性的随机和系统变化;
— 荷载分布;
— 施工方法(包括加载顺序)
— 施工期间和竣工后建筑物的结实度。
注:在缺少支撑结构的结构变形极限值时,可参考附录 H 中结构变形和地基移动的数
值。

2.5 规范性测量设计

(1)在计算模型不可用或不重要的计算条件下,需通过规范性测量避免极

32
翻译参考模板

限状态的发生。这包括设计中传统保守的规定和对于材料规定和控制、工艺、
保护和维护程序的关注。
注:关于传统保守的规定的参考见国家附录。
(2)规范性测量设计一般用于参考经验(见 1.5.2.2)不可用于设计计算。
该方法也可用于直接计算不能准确确定抗冰冻作用、化学或生物作用的耐久性
的情况.

2.6 荷载测试和试验模型测试

(1)P 当荷载测试或大、小比例尺模型测试结果用于验证设计成果或为了
2.1(4)中提到的其他替代物之一作补充,以下因素应予以考虑和允许:
— 测试和实际工程之间地质条件的不同;
— 时间效应,尤其当测试时间远少于实际工程荷载作用时间;
— 比例尺效应,尤其当使用小比例尺模型时。还应考虑压力级别和颗粒大
小的影响。
(2)试验可在实际工程的样本或等、小比例尺模型上进行。

2.7 观测法

(1)当预测地质活动比较困难时,可以考虑使用观测法。该方法中,设计
需随着施工进行修改。
(2)P 以下要求需在施工前满足:
— 需制定容许的地质活动极限;
— 需评估地质活动的可能范围,并且要较可靠地使实际地质活动控制在容
许极限内;
— 需制定监测计划,以探明实际地质活动是否处在容许极限内。监测需尽
早调查清楚,并且要尽快成功实施应急措施;
— 涉及可能的方法改进时,需要足够快的仪器的响应时间和数据的分析进
程;
— 需制定应急措施,以防监测发现地质活动超过容许极限。
(3)P 施工工程中,监测需按计划有效执行。
(4)P 需在适当的阶段评估监测结果,并对超过容许极限的情况实施应急
措施。
(5)P 当监测设备无法提供适当类型的可靠数据或足够数量的数据时,需
替换或继续测量。

33
翻译参考模板

2.8 岩土工程设计报告

(1)P 岩土工程设计报告内容应包括设计条件、数据、计算方法、安全和
可靠度的验算结果。
(2)岩土工程设计报告的详细程度差别较大,取决于设计类型。对于简单
设计,一页说明就足够。
(3)岩土工程设计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与地质调查报告(见 3.4)
和其他包含更多细节的文件相互参考:
— 场地及周围的说明;
— 地质条件说明;
— 拟建工程的说明,包括作用;
— 岩土性质的设计值,包括调整值,时情况而定;
— 应用的规范和标准的声明;
— 考虑拟建工程和可接受危险等级的场地适用性的声明;
— 岩土工程设计计算和图纸;
— 推荐地基设计
— 施工期间需检查或需要维护和监测的注意事项。
(4)P 岩土工程设计报告视情况应包括管理和监测的规划。施工期间需检
查还是需要维护和监测的内容需分辨清楚。当在施工期间进行检查时,需体现
在报告中的附件中。
(5)岩土工程设计报告关于管理和监测需说明:
— 每一步观测和方法的目的;
— 需进行监测和观测点在建筑物中的位置
— 读数间隔;
— 结果分析方法;
— 结果预期的取值范围;
— 竣工后监测的持续时间;
— 负责测量监测的、对获得的结果有解释权和持有设备的组织。
(6)P 需向业主或客户提供一份岩土工程设计报告的摘录,其中包含对已
竣工结构的管理、监测和维护要求。

34
翻译参考模板

第3章 岩土资料

3.1 概述

(1)P 岩土工程的资料需仔细地收集、记录和说明。资料包括选址的地质
情况、地貌、地震活动强度、水文情况和历史。此外,还需考虑地质变化的迹
象。
(2)P 岩土工程调查需考虑拟建建筑的施工和经营要求。岩土工程调查的
范围应随工作的进行,信息的更新而不断地修改。
(3)P 需根据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进行和报告例行的现场调查和实验室试
验。标准中的偏差和额外的测试要求需上报。
(4)实验室试验和现场测试的要求需参照 EN 1997-2.

3.2 岩土工程调查

3.2.1 概述

(1)P 岩土工程调查需提供充足的建筑物处及建筑物周围地质和地下水条
件的数据,以便于准确的说明重要地质特性并对用于设计计算的地质特性参数
取值进行可靠的评估。
(2)P 岩土工程调查的组成和工作量需视特定调查阶段和地质类别而定
(见 EN1997-2,第二章)。
(3)对于庞大或特殊建筑、含特殊风险或地质、荷载条件恶劣的建筑和处
于地震高发带的建筑,EN1997 中所要求的调查范围可能将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4)如果岩土工程调查的性质和范围与建筑物的岩土类别相关,地质条件
应在调查前尽早确定,因为它会影响岩土类别的选择。
(5)岩土工程调查应包括现场可视化检查以确保设计假定可用于施工阶段。

3.2.2 初步调查

35
翻译参考模板

(1)P 初步调查的工作包括:
— 评估场地的普遍适用性;
— 比较相关的供选择的场地;
— 评估由于施工建设造成的改变影响;
— 为设计和控制调查做计划,包括地质程度的鉴定。这对建筑物的性能有
重要影响;
— 确定挖方区域。

3.2.3 设计调查

(1)P 设计调查的工作包括:
— 为临时或永久性工程的可靠设计提供资料;
— 为计划施工方法提供资料;
— 指出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
(2)P 设计调查应通过可靠的方法指出受拟建工程影响的所有地质的特性
和处置。
(3)P 影响结构实现效能标准的参数应在最终设计开始前确定。
(4)为确保设计调查能够覆盖所有相关地质构成,应对以下地质特征特别
关注:
— 地形剖面;
— 自然或人为的洞;
— 岩石、土壤或填料的陵夷作用;
— 水文地质影响;
— 断层、连接处和其他不连续处;
— 移动的土体和岩体;
— 土体和岩体的膨胀和收缩;
— 浪费或人造材料的存在;
(5)P 场地及其周边的历史使用情况应列入考虑之中。
(6)P 调查工作需至少包括与工程有关的结构。
(7)P 现有的地下水水位应在调查期间确定标准。任何在调查期间观测到
的自由水位应有记录(见 EN1997-2)。
(8)需确定可能会影响地下水压力的来自任意水源的极端水位。
(9)P 需确定场地附近排水井或取水井的位置和能力。

36
翻译参考模板

3.3 岩土力学参数的评估

3.3.1 概述

(1)在以下关于岩土力学参数的评估要求中,大部分应用于实验室或现场
测试。其他测试可根据类似经验确定适用性。

3.3.2 岩土类型特性

(1)P 岩土的特性和基本成分应在其他测试结果分析前确定。
(2)P 材料需检查、鉴定并用公认的命名法命名。还需进行地质评价。
(3)土壤应该进行分类,同时,土层应根据已知的岩土土壤分类和描述体
系进行说明。
(4)岩石需根据固体(石头)材料和填料的品质进行分类。石头的品质应
从风化作用、颗粒构成、矿物的主要粒度、主要矿物的硬度和韧性。填料的评
价应包括填料类型、宽度、间隔和填充质量。
(5)除了进行目测检查外,还需对岩土的分类、鉴定和量化进行测试,例

对于土:
— 颗粒级配;
— 重度;
— 孔隙率;
— 含水率;
— 颗粒形状;
— 颗粒表面粗糙度;
— 密度指数;
— 界限含水量;
— 膨胀性;
— 碳酸盐含量;
— 有机物含量。
对于岩石:
— 矿物学;
— 岩相;
— 含水量;
— 重度;

37
翻译参考模板

— 孔隙率;
— 声速;
— 快速吸水率;
— 膨胀性;
— 耐崩解指数;
— 单向抗压强度。

3.3.3 重度

(1)P 为了建立由于重度所产生的作用的设计值或特征值,重度的确定需
足够精确。
(2)重度需由从原状样本取得的土壤或岩石标本确定(见 EN1997-2)。
此外,重度的确定亦可能源于已确定或有记录基于试验的相关性,例如触探试
验。

3.3.4 密度指数

(1)P 密度指数用于表示标准试验程序定义的最松散和最密集条件下,非
粘性土的压实度。

3.3.5 压实度

(1)P 天然地基或填料的压实度应用干重度与标准压实实验确定的最大干
重度的比值表示。

3.3.6 抗剪强度

(1)P 分析土壤抗剪强度时,需考虑一下影响因素:
— 作用于土壤的压力;
— 强度各向异性,尤其在低塑性的粘土中;
— 裂缝,尤其在硬粘土中;
— 应变速率效应;
— 在设计情况中可能发生的大应变;
— 早起形成的滑动面;
— 时间效应;
— 粘性土的敏感性;
— 饱和度。

38
翻译参考模板

(2)当根据试验结果评估抗剪强度时,应考虑导出抗剪强度值的理论的可
信度、取样时可能的干扰和样本的不均匀性。
(3)对于时间效应,需考虑土壤有效地保水的周期。这取决于土壤的渗透
性、自由水的流动性和所处位置的几何结构。

(4)P 有效抗剪强度参数 c ' 和 tan  ' 的值在规定压力范围内可认为是常量。

3.3.7 土壤刚度

(1)P 分析土壤刚度时,需考虑一下因素:
— 排水条件;
— 平均有效应力水平;
— 自然或人工预固结;
— 施加的剪切应变和引起的剪切应力的水平,后者一般根据破坏时的抗剪
强度进行标准化。
(2)地质刚度很难通过现场或试验室试验获得可靠的测量值。特别地,由
于样本干扰或其他影响,通过试验室标本获得的测量值通常低于实际土壤的刚
度。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要分析对于以往结构表现的观测。

3.3.8 岩石和岩体的质量和属性

3.3.8.1 整体评价
(1)P 在分析岩石和岩体的质量和属性时,需对从原状岩芯样本获得的岩
石材料的性能与包括不连续结构(如层理面、节理、剪切带和溶洞)的大型岩
体加以区分。对于节理需考虑以下特性:
— 间距;
— 走向;
— 孔径;
— 持久性(连续性);
— 气密性;
— 表面粗糙度,包括之前在节理上的作用的影响;
— 填料。
(2)P 除此之外,当评估岩石和岩体的属性时,以下相关内容需要考虑;
— 原位应力;
— 水压力;
— 不同岩层之间属性的显著变化。

39
翻译参考模板

(3)岩体属性的评估,例如:
— 强度和硬度;
— 节理,特别是在裂隙发育带;
— 节理系的透水性;
— 风化岩石的变形特性,
以上内容可通过 EN 1997-2 中岩体分级的概念获得。
(4)P 岩石对于气候或压力变化等的敏感性需要进行评估。还需考虑化学
降解对于岩石基础表现的影响。
(5)在分析岩石和岩体的质量时,以下内容应予以考虑:
— 部分退化成为低强度的土壤的多孔软岩,尤其在遭受风化时。
— 部分由于地下水造成的河道、洞窟和落水洞而延展至地面,具有高溶解
速率的岩石;
— 当岩石空载并且暴露在空气中时,会由于粘土矿物的吸水作用产生明显
的膨胀。
3.3.8.2 岩石材料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变形
(1)P 在分析岩石材料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变形时,以下特性的影响需予以
考虑:
— 考虑样本各向异性、层理面和叶理的加载轴向;
— 取样方法、保管历史和周边环境‘
— 测试试样的数量;
— 测试试样的几何结构;
— 测试期间的饱和度和含水量;
— 测试时间和应力率;
— 杨氏模量的测定方法和及其相应的轴向应力水平。
3.3.8.3 节理的剪切强度
(1)P 在分析岩石材料节理的剪切强度时,以下特性的影响需予以考虑:
— 关于作用假定方向的岩石测试中节理的走向;
— 剪切试验的方向;
— 测试试样的数量;
— 剪切区域的尺寸;
— 孔隙水压力条件;
— 对地基中岩石的表现起控制作用的渐进破坏发生的可能性。
(2)岩体的软弱面与节理或层理面、片理面或解理面、土壤与岩石或混凝
土与岩石间的交界面一致。以上层面的剪切强度数值一般用于岩体的极限平衡
分析。

40
翻译参考模板

3.3.9 岩土的渗透和固结参数

3.3.9.1 土壤的渗透和固结参数
(1)P 在分析渗透和固结参数时,以下因素应予以考虑:
— 不均匀性的影响;
— 各向异性的影响;
— 裂隙或断层的影响;
— 推荐荷载下应力变化的影响。
(2)在小型试验室样本中进行的渗透性测量一般不能完全代表现场条件。
如果条件允许,优先选择能够测量大型土体平均特性的原位试验。然而,对于
可能的渗透性变化,伴随原位值的基础上有效应力增加的情况应予以考虑。
(3)有时需根据颗粒级配估计渗透性的值。
3.3.9.2 岩石的渗透参数
(1)P 由于岩体的渗透性主要取决于节理的程度和其他不连续体,如断层
和裂隙的存在,一般需通过合适的原位试验测量或通过已有经验估值。
(2)现场渗透性一般取决于一系列使用水流测井的抽水试验(充分考虑到
空间)、建筑物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及节理和其他不连续体类型的测绘。
(3)试验室透水试验仅应用于研究不连续体影响的情况,例如,可变缝隙。

3.3.10 现场测试的岩石力学参数

3.3.10.1 针入度试验
(1)P 在试验过程中测量锥体压入阻力、摩阻比和孔隙水压力的值时,以
下内容应予以考虑:
— 锥体和摩擦套管的详细设计。这会显著地影响结果,因此,需提供可选
的锥体类型;
— 实验结果只有在建立土层连续层的前提下才具有说服力;在许多情况下
贯入度试验需配合钻孔进行;
— 地下水和覆盖层的影响;
— 在结果波动较大的不均匀土壤,贯入度应选取建筑周边土壤区域的测量
值;
— 制定与其他试验结果的相关分析,例如密度测量和其他形式的贯入度试
验。
3.3.10.2 标准贯入试验和动态探测试验
(1)P 在分析锤击数时,以下特性应予以考虑:

41
翻译参考模板

— 测试类型;
— 试验流程的详细说明;
— 地下水条件;
表土压力的影响;
— 地面的性质,尤其有卵石或粗砂砾的地方。
3.3.10.3 十字板剪切试验
(1)P 在分析试验结果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 试验流程的细节;
— 是否使用标准化的试验设备;
— 是否在连续土层的不同深度进行测量以获得强度的大概情况;
— 杆的表面摩擦力。
(2)十字板剪切试验可用于测量粘性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 cu。
注:十字板剪切试验是检验在软土地面上使用重型机械和车辆的可行性的
简单经济的方法。
(3)为了确定 cu 的推导值,需要通过系数修正测量值。系数需基于已有经
验或取决于液限、塑性指数和垂直有效应力。
3.3.10.4 重力触探试验
(1)P 在分析重力触探试验结果时,以下因素应予以考虑:
— 试验流程的细节;
— 地下水条件;
— 表土层压力的影响;
— 地面的性质,尤其有卵石或粗砂砾的地方。
(2)重力触探试验可用于测量土层边界和非粘性土的密度。
3.3.10.5 旁压试验
(1)P 在分析极限压力值和旁压仪模量值时,以下因素应予以考虑:
— 设备类型;
— 安装旁压仪的步骤。
(2)受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干扰的数据的测试曲线不应被采用。当在测试中
未达到极限压力时,需适度并保守地进行曲线外推以便分析。对于只能确定旁
压曲线最初部分的试验,广义关联或者依据相同现场的定域关联可用于估计来
自旁压仪模量的极限压力。
3.3.10.6 膨胀试验
(1)P 在分析膨胀值的时候安装步骤应予以考虑。
(2)P 土层的连续性以及基本参数(如粒度和渗透系数)应在测试前确定。
(3)分析强度参数时,贯入阻力应予以考虑。
42
翻译参考模板

(4)膨胀计值应作为确定土壤连续性的刚度模量的推导值的系数。
3.3.10.7 压实度试验
(1)P 在分析填料的压实度时,以下因素应予以考虑:
— 土壤或岩石类型;
— 颗粒级配;
— 颗粒形状;
— 材料的不均匀性;
— 饱和度或含水量;
— 使用的安装类型。
(2)当使用现场测量(如声波探测、强夯试验、平板荷载试验、沉降记
录)控制场地压实时,现场压实试验结果(见 5.3.3(4))应与标准实验室压
实试验值相关,以便于评估土壤或填石的压实度。

3.4 地质勘测报告

3.4.1 要求

(1)P 岩土工程勘察的结果应写入地质勘测报告中,并形成报告中的一部
分(见 2.8)。
(2)P 岩土力学参数的实验室和现场测试的使用信息需参考 EN 1997.2。
(3)地质勘测报告一般应包括:
— 包括地质特征和相关数据的所有可获得的地质资料的呈现;
— 对于信息的岩土工程评价,需根据对测试结果的说明做出假设。
信息可通过一个报告或分多个部分呈现。

3.4.2 岩土工程信息介绍

(1)P 岩土工程信息介绍应包括:
— 现场工作和试验室工作的真实记录;
— 记录实施现场调查和试验室测试的方法的文件。
上述文件需基于 EN 1997-2 中提到的测试报告。
(2)此外,真实记录应包括以下相关信息:
— 所有咨询公司和承包商的名字;
— 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和范围;
— 现场工作和试验室工作完成的时间间隔;

43
翻译参考模板

— 特殊项目的全部区域的现场勘察:
— 地下水的迹象;
— 相邻建筑的情况;
— 采石场和采沙场的暴露;
— 不稳定区域;
— 开挖时遇到的困难;
— 场地的历史情况;
— 场地的地质情况,包括断层;
— 测量数据;
— 从航拍照片中获得的信息;
— 地区已有的经验;
— 地区地震活动的信息;
— 采样和运输的步骤以及样本的储存;
— 现场使用设备的类型;
— 现场和试验室工作量的表格以及现场观测的情况;这些由现场监督人员
在地下探测期间制定;
— 现场作业期间钻孔内和现场作业结束后压力计中地下水位波动的数据;
— 包括岩心图像的钻孔记录的编制,能够基于现场情况和试验室测试结果
对地下结构进行描述;
— 氡的出现或出现的可能性;
— 土壤霜冻敏感性的数据;
— 附件中现场和试验室测试结果的分类和说明。

3.4.3 岩土工程信息的评价

(1)P 岩土工程信息评价需视情况包括:
— 现场和试验室工作的检查。任何数据的局限性(例如有缺陷的、不相干
的、不充分的或不准确的)应予以指出和注释。在分析测试结果时应考虑取样、
样本运输和储存步骤。任何不利的测试结果应仔细予以考虑以便于确定是误导
还是代表真实的需在设计中考虑的情况;
— 岩土力学参数推导值的检查;
— 任何关于必要的进一步现场和试验室工作的建议,需对额外工作的需要
作出解释。这类建议一般要有额外调查的详细计划,而调查需根据所要回答的
问题展开。
(2)此外,岩土工程数据评价应包括以下相关内容:
— 根据项目的要求,展示现场和试验室测试结果的表格和图标(如果认为

44
翻译参考模板

需要的话);
— 说明大部分相关数据取值范围和分布的柱状图;
— 地下水位深度及其季节性波动;
— 显示各类形态差异的地下轮廓;
— 各类形态的具体情况,包括它们的物理性质、变形和强度特性;
— 对于不规则结构的说明,如洞、穴;
— 各地层岩土工程数据推导值的分类和范围。

45
翻译参考模板

第4章 施工、监测和维护管理

4.1 概述

(1)P 为确保建筑的安全和质量,以下内容应酌情予以考虑:
— 对施工的过程和工艺应予以监督;
— 在施工期间和施工后应监测建筑物的情况;
— 建筑物需按时维护;
(2)P 施工过程的监督(包括工艺)以及施工期间和施工后建筑物情况的
监测,需在岩土工程设计报告中详细说明。
(3)施工过程的监督,包括工艺,应酌情包括以下内容:
— 检验设计假定的正确性;
— 鉴别实际地质情况与设计假定情况的差异;
— 检验施工是否按设计进行。
(4)应对建筑物及其周边情况酌情进行观测和测量:
— 施工期间,确定补救措施或施工步骤的调整;
— 施工期间和施工后,评估其长期的表现。
(5)P 受监督管理结果影响的设计决策应明确确定;
(6)施工监督的工作量和现场及试验室测试的工作量需能够控制和监督表
现,并在设计阶段规划。
(7)为防止意外情况,监督的方法、范围和频率需进行检查。
(8)P 监督管理的级别和质量应至少与设计假设相符并应与选择的设计参
数和分项系数的值相符。
注:附录 J 给出了施工管理和性能监督的表单。

4.2 监督

4.2.1 监督计划

46
翻译参考模板

(1)P 岩土工程设计报告中的计划应规定监测结果可接受的极值。
(2)计划应指定监督的类型、质量和频率,与以下内容相符:
— 设计假设中的不确定度;
— 地质和加载条件的复杂程度;
— 施工期间破坏的潜在危险;
— 设计修改或施工过程调整措施的可行性。

4.2.2 检测与控制

(1)P 施工工作需连续地检测并且检测结果应记录在案。
(2)对于第一类岩土,检测项目包括观测,简单的质量控制和对建筑性能
的定性评估。
(3)对于第二类岩土,一般需要进行地质属性或建筑性能的测量。
(4)对于第三类岩土,施工中每一个重要阶段都需要额外的测量。
P 以下内容应保存记录:
— 重要的地质和地下水特性;
— 施工顺序;
— 材料质量;
— 偏离设计的偏差;
— 竣工图;
— 观测结果及解释说明;
— 环境条件的观测;
— 不可预见的情况。
(6)临时工程的记录也应保存。工作的中断和重新开始的条件应记录在案。
(7)P 在决策未变动之前检测和控制的结果应使设计者获知;
(8)总之,除非有变,设计文件和施工记录应保存 10 年。更重要的文档
保存时间应与相关建筑的使用寿命相同。

4.2.3 设计评估

(1)P 施工程序的适用性和操作的顺序应根据遇到的地质条件调整;建筑
物预期的性能应与观测的性能比较。设计应根据检测和监督的结果进行评估。
(2)设计的评估应包括对于最不利条件的细致核查,在施工期间以下条件
发生时应予以考虑:
— 地质条件;
— 地下水条件;

47
翻译参考模板

— 结构荷载;
— 环境影响和变化,包括滑坡和岩崩。

4.3 地基条件检查

4.3.1 土壤和岩石

(1)P 施工期应对结构物所在地的土壤和岩石的描述和地质特性进行检查。
(2)对于 1 类岩土工程,应对土壤和岩石的描述作如下检查:
——现场检查;
——确定结构物影响区内土壤和岩石的种类;
——对开挖时外露的土壤和岩石的描述作记录;
(3)对于 2 类岩土工程,应对结构物所在地的土壤和岩石的地质特性进行
检查。附加现场调查也可能是必要的。应对代表性样品回收测试以确定其指标
特性、强度和可变形性。
(4)对于 3 类岩土工程,额外要求应包括对地基和填土状况的进一步检查
检验,这对设计者来说可能非常重要。
(5)地基岩土特性(如从打桩记录中查看)的间接证明应被记录下来以用
于辅助解释地基条件。
(6)P 与设计期相比,地基类型和特性出现偏差时,应当立刻做出报告。
注 通常情况下应将这些偏差报告给设计者。
(7)P 应当对设计期使用到的原则做出检查,以确保其能适合于将面对的
地基岩土特性。

4.3.2 地下水

(1)P 适当时,应将施工期遇到的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和地下水化学性
质与设计期做出的假设相比较。
(2)对于已知或认为地基类型和渗透性能存在显著误差的站点,应进行更
为深入的检查。
(3)对于 1 类岩土工程,应基于地区的历史经验记录和其它间接证据做出
检查。
(4)对于 2 类岩土和 3 类岩土工程,如果地下水条件会极大地影响施工的
方法或结构物的使用性能,通常应对其做直接观测些。
(5)地下水的流动特性和孔隙水动态压力应通过压力计测得,最好在施工
作业开始前就安装好压力计。有时可能需要在站点间大距离地安装压力计以作
48
翻译参考模板

为监视系统的一部分。
(6)施工期如果孔隙水压力的改变会影响到结构物的性能,孔隙水压力应
被持续监测直至结构物建设完成或孔隙水压力消散到安全值以下。
(7)对于低于地基水位的结构物,可能会受到抬升作用,应对孔隙水压力
持续监测直至结构物的重量足以排除隆起的可能性。
(8)当永久或临时工程的任何部位显著受到化学侵蚀时,应对动水化学特
性进行分析。
(9)P 应检查施工作业(包括如脱水,灌浆、掘进的过程)对地下水动态
的影响。
(10)P 相比于设计期做出的假设,施工期地下水相关特性出现偏差时,
应当立刻报告。
(11)P 应当对设计期使用到的原则做出检查,以确保其能适合于将面对
的地下水相关特性。

4.4 施工检查

(1)P 应对现场作业进行检查以使得其与工程设计的假设和岩土工程设计
报告的规定保持一致。当发现设计假定与现场作业存在不一致时应当立刻做出
报告。
(2)P 设计期假定和岩土工程设计报告规定的施工方法出现的偏差,应当
明确、合理地被考虑到并被实施。
(3)P 应对设计中遵循的原则做出检查,以保证其被应用时能够适合于施
工作业的流程。
(4)P 对于 1 类岩土工程,正式的施工进度通常不需要包含在岩土工程设
计报告中。
注 施工作业流程通常由承包商决定。
(5)P 对于 2 类和 3 类岩土工程,岩土工程设计报告可能会给出设计期假
定的施工作业流程。
注 另外,岩土工程设计报告可以说明,施工流程由承包商来决定。

4.5 监测

(1)P 监测适用于:
——检查设计期对性能预测的有效性;
——保证结构物建成后能够按照要求继续被使用。
(2)P 实施监测计划时应与岩土工程设计报告保持一致(见 2.8(3)节)。
49
翻译参考模板

(3)应当对结构物的原始性能做出记录,以建立有可比性经验的数据库。
(4)监测应当包括以下所列项的测量:
——结构物引发的地基变形;
——反应值;
——地基和结构物的接触压力值;
——孔隙水压力;
——结构单元中的力和位移(垂直和水平运动、旋转和扭曲)。
(5)测量结果应该包含定性观测如结构物外观。
(6)任何施工后的监测周期长度应根据施工期间的观测结果而改变。对于
结构物可能受周围自然环境不利影响的显著部位,或其故障可能涉及到生命和
财产的异常风险,结构物建设完成后应对结构物做超过十年以上的监测,或是
对其整个使用期做出监测。
(7)P 监测所得结果必须被评估和解释,通常采用定量分析的方式。
(8)对于 1 类岩土工程,性能的评估可以是简单的、定性的、建立在检查
基础上的。
(9)对于 2 类岩土工程,性能的评估可以基于结构物选定点的运动测量。
(10)对于 3 类岩土工程,性能的评估通常基于考虑到施工作业流程的位
移测量和分析。
(11)P 对于可能对地基和地下水条件产生不利影响的结构,规划监测方
案时应考虑到渗漏或特别是细粒土参与其中时地下水流动方式改变的可能性。
(12)这类结构物的例子有:
——挡水建筑物;
——意在控制渗漏的结构物;
——隧道;
——大型地下结构物;
——深基础;
——斜坡和挡土墙结构;
——地基改善。

4.6 维护

(1)P 为确保结构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应指定对结构物做出维护。
注 通常指定给业主/客户端。
(2)维护要求应当提供以下信息:
——需要作定期检查的结构关键部分;

50
翻译参考模板

——实施之前未作设计审查时应遭禁用的结构;
——检查的频次。

51
翻译参考模板

第5章 填充、脱水、地基处理和加固

5.1 概述

(1)P 本章的规定适用于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的适当地基条件:
——安放天然土壤、碎石、爆石或特定废弃物;
——脱水;
——地基处理;
——地基加固。
注 1 工程应用中土壤或粒状材料被安放到的情况包括:
——基础和地基下的填料;
——基坑工程和挡土墙的回填料;
——一般的填埋场,包括吹填土、景观土堆、弃渣堆;
——小型水坝和基础结构堤坝。
注 2 地基脱水可以是暂时的或永久的。
注 3 被处理以改善其性能的地基可以是天然地基或回填地基。地基的处理可以是暂时
的或永久的。
(2)P 岩土工程中的设计流程包括填料使用、脱水、地面处理和加固,在
第 6 章至第 12 章中介绍。

5.2 基本要求

(1)P 填充、脱水、处理和加固地基应能够从其功能和所处环境中维持其
性能。
(2)P 承受填充料的地基也需满足这些基本要求。

5.3 填充施工

5.3.1 原则

52
翻译参考模板

(1)P 设计填充结构时,应当认为填料是否充足取决于以下因素:
——良好的材料处理性能;
——压实后足够的工程特性。
(2)设计期应考虑到填料的运输和安放。

5.3.2 填料选择

(1)P 指定材料是否适用作填料的标准应基于其压实后获得足够的强度、
刚度、耐久性和透气性。这些标准应当考虑到填料的用途,以及安置于填土之
上的结构物的要求。
(2)合适的填充材料可能包括大多数分级自然颗粒状物料及某些废物,如
有选择的煤矸石和粉煤灰。一些制造材料,如轻骨料,也可以用于某些情况。
一些粘性材料可能也是合适的,但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
(3)P 指定填充材料时,需要考虑到以下方面:
——级配;
——抗压碎能力;
——密实性;
——渗透性;
——可塑性;
——底层地基强度;
——有机物含量;
——化学侵蚀;
——污染影响;
——可溶性;
——体积变化敏感度(膨胀粘土和湿陷性材料);
——低温和霜冻敏感性;
——风化抵抗力;
——开挖、运输和安放影响;
——安放后胶结作用发生的可能性(如高炉炉渣)。
(4)如果当地的材料在其自然状态下不适合用作填料,可能有必要采取以
下措施:
——调节水含量;
——与水泥、石灰或其它材料混合;
——粉碎、筛选或水洗;
——用适当的材料保护;
——使用排水层;

53
翻译参考模板

(5)冻结、膨胀或溶解的土壤通常不应被用来作为填充材料。
(6)P 当所选材料包含潜在的攻击性或污染性的化学物质时,应采取足够
的规定以防止其攻击结构物、服务者或污染地下水。这类材料只可用于范围很
大受到永久监视的地点。
(7)P 为了防止产生疑问,应在源头处对填充材料监测以保证其适用于预
定的目的。测试的类别、数量和频率应根据材料的类型和异质性以及项目的性
质来选择。
(8)在 1 类岩土工程中,材料的检查常常是足够的。
(9)P 对于使用的填充材料有特别的严格要求如承重性、沉降和稳定性等,
不得含有任何显著含量的物质如雪、冰或泥炭。
(10)对于使用的填充材料没有特别要求如承重性、沉降和稳定性等,填
充材料可以含有少量的物质如雪、冰或泥炭。

5.3.3 填充安置和压实过程的选择

(1)P 应对填充物的每个区域或层建立压实标准,与它的用途和性能要求
相关。
(2)P 填充安置和压实过程应按下述规定:在整个施工期填充物的稳定性
要得到保证,自然地基不会受到不利影响。
(3)P 填充物的压实过程应根据压实标准和下述内容确定:
——材料的来源和性质;
——安置方法;
——安置处水含量和其可能的变化;
——抬升物的初始和最终厚度;
——当地的气候条件;
——压实均匀性;
——底层地基的性质。
(4)为了开发出合适的压实过程,应在现场使用预期材料和压实设备来进
行压实试验。这允许确定可被遵循的压实过程(安置方法、压实设备、填层厚
度、传递数量、适当的运输技术、应增加的含水量)。试验压实也可用于建立
控制标准。
(5)粘性填充材料安置处有降雨的可能性时,填充表面任何角度都应成形
以便允许足够的径流。
(6)当温度低于冰点时,安置前填充物需要被加热,填充面需要有防冻保
护。这些方法的满足需要被逐步评估,将填充材料的质量和所要求的压实度考
虑进去。
54
翻译参考模板

(7)P 基础周围和楼板下方的回填土需要被压实,这样损坏沉降就不会发
生。
(8)填充物应放置在不受干扰和排干水的地基表面。应当通过使用过滤织
物或过滤层防止填充物与地面的任何混合。
(9)在放置水下填充物前,遇到的所有软材料应该由疏浚或其它手段除去。

5.3.4 填料检查

(1)P 应对填料进行检查或测试,以确保材料、放置处含水量和压实过程
符合规范要求。
(2)如果压实过程已经由现场试验或可比的经验证明,就不需要对组合材
料和压实过程做出检查。
(3)压实应通过以下方法检查:
——干密度的测定,如果设计需要还需测定水含量;
——特性测定,如渗透阻力或刚度。如果粘性土中合适的压实度已经满足 ,
就不一定必须做出这些测定了。
(4)最低填充密度确定,如普罗克特百分比,应通过现场指定和检查。
(5)当填充物为岩石或填充物中含有大量的粗颗粒时,应通过现场方法检
查压实情况。普罗克特试验法并不适用于这些材料。
(6)现场检查(见 EN 1997-2)应通过下述方法确定:
——确保压实已经根据现场试验或可比经验产生的过程确定;
——检查压实设备附加传送引起的沉降是否等于或小于指定值;
——平板载荷试验;
——抗震或动态方法。
(7)P 为了防止某些情况下不允许过度压实,应对压实规定一个上界限制。
(8)过度压实可能导致下述不利影响;
——擦痕发展和高土壤刚度斜坡;
——掩埋结构和挡土结构的高土压力;
——材料破碎,如软岩石、矿渣和用作轻质填充料的火山砂。

5.4 脱水

(1)P 任何从地基中脱水或降低水压力的方案都必须基于岩土和水文地质
调查结果而定。
(2)可以通过重力排水、集水坑泵送、井穴或钻孔井、电渗透的方式从地
基中脱水。采用何种方案取决于:

55
翻译参考模板

——现有的地基和地下水条件;
——项目特性,如开挖深度和脱水程度。
(3)部分脱水方案可作为基坑工程一段距离处的回灌井系统。
(4)设计脱水方案时应酌情考虑以下情形:
——开挖时,挖掘土侧面在地下水位降低的影响下仍能保持稳定;同时,
如低渗透性层之下高水压力引发的基座过度起伏和破裂现象也不会发生。周围
——该方案不会引起过度填充或对周围结构物的破坏;
——该方案应避免开挖槽侧面和基面渗流引发岩土的过度损失;
——除了级配相当均匀的材料其本身可以作为过滤材料,集水坑附近应提
供足够的过滤器,以确保土壤不会随着泵送水发生显著位移;
——从基坑里排出的水通常应排放到距离开挖区足够远的地方;
——脱水方案应如此设计、安排、实施以保持设计预期的水位和孔隙水压
力而不发生显著波动;
——泵送能力应有足够余量,发生故障时备用余量可用;
——允许地下水返回到其原来的水位时,应格外小心防止出现如土壤因结
构脆弱而崩塌的问题,比如散沙塌陷;
——该方案不会导致过多的受污染水流动到开挖基坑处;
——该方案不会引起在饮用水集水区过度开挖。
(5)P 通过监测地下水位检查脱水的有效性,必要时也需监测孔隙水压力
和地基位移。应常对数据审查和解读以确定在特定地基条件和相邻结构物影响
下脱水的有效性。
(6)P 如果泵送作业将持续很长时间,需要检查地下水以防止溶解盐和气
体的存在,这可能导致井管滤网腐蚀和由于盐类沉淀堵塞滤网。
(7)P 设计长期脱水系统时应该防止由于细菌作用或其他作用发生阻塞。

5.5 地基处理和加固

(1)P 地基处理和加固措施被选定或实施前应对原始地基条件做岩土勘察。
(2)P 特定条件下地基处理措施应适当考虑到以下因素:
——地基或填料的厚度和特性;
——不同地层水压级别;
——地基所要承载结构自然特性、大小和位置;
——防止对邻近结构或建筑的破坏;
——地基处理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
——在预期变形范围内,地基处理措施和施工流程的关系;

56
翻译参考模板

——有毒物质引发的污染或地下水位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材料的长期劣化。
(3)P 根据适当的地基特性引发的改变确定验收标准,以检查地基处理的
有效性。

57
翻译参考模板

第6章 扩展基础

6.1 概述

(1)P 本章规定适用于扩展基础,如垫层、条形、筏型基础。
(2)P 一些规定可适用于深基础,如沉箱型的。

6.2 极限状态

(1)P 应考虑到以下极限状态,并编制出合适的列单:
——整体稳定性丧失;
——支承阻力破坏、冲剪破坏和挤压;
——滑动破坏;
——地基和结构组合破坏;
——基础位移引发结构破坏;
——过度沉降;
——膨胀、霜冻等原因引起的过度起伏;
——振动过度。

6.3 作用与设计状况

(1)P 设计状况的选择应与 2.2 节一致。


(2)计算选择极限状态时,2.4.2(4)节所列作用应被考虑到。
(3)如果结构刚度较大,应分析结构物和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确定作
用力分布情况。

6.4 设计和施工考虑因素

(1)P 确定扩展地基的深度时应考虑到以下因素:
——达到合适的持力层;

58
翻译参考模板

——深度超过收缩性和膨胀性粘土土壤层时,由于季节变化或乔木和灌木
影响可能导致显著位移;
——深度过大冻害现象可能发生;
——如果基础开挖需要低于地下水位,可能发生问题;
——渗流、气候作用或施工流程可能引起的地基位移和持力层强度的降低;
——基坑开挖对周围基础和结构的作用;
——邻近基础的结构的预期基坑开挖;
——建筑传送出的高温或低温;
——冲刷的可能性;
——干旱气候区长时间干旱突然下雨后水含量变化对体积不稳定土壤属性
的影响;
——水溶性物质的存在,如石灰石、粘土岩、石膏、盐岩。
(2)霜冻伤害不会发生,如果:
——土壤对霜冻不敏感;
——基础高程低于无霜层深度;
——霜冻被保温层隔绝。
(3)EN-ISO 13793 可被用来为建筑地基提供保护措施。
(4)P 除了满足性能要求,设计基础宽度应考虑到下述实际因素,如开挖
费用、容差设定、工作空间需求以及基础支撑的墙体和柱体的尺寸。
(5)P 下述设计方法之一可用于扩展基础设计:
——直接方法,对于每种极限状态单独进行分析。核查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时,应尽可能对设想的破坏机理建模计算。核查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时,应对沉
降做出计算;
——使用可比性经验的间接方法,选择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有关的现场或
实验室测量观测结果,以满足所有相关极限状态的要求;
——可使用基于假定承载力的规范方法(见 2.5 节)。
(6)可以应用 6.5 节和 6.6 节分别给出的关于扩展基础土壤设计承载能力
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模型。设计岩石支承的扩展基础时,支承力
推算可使用 6.7 节的方法。

6.5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6.5.1 整体稳定性

(1)P 不管有无基础,下述情况下都需要特别核算整体稳定性:

59
翻译参考模板

——邻近或位于天然或人工斜坡上;
——邻近开挖基坑或挡土墙;
——邻近河流、运河、湖泊、水库或海岸;
——邻近矿山巷道或掩埋结构。
(2)P 对于上述情形,应使用 11 章描述的原则证明包含基础的地基块体
发生稳定性破坏绝对不可能的。

6.5.2 承载能力

6.5.2.1 概述
(1)P 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满足下式:
Vd  Rd
(6.1)

(2)P
Rd 应根据 2.4 节求算。

(3)P
Vd 应包含基础的自重、回填料自重以及所有土压力,无论是否有利。

不是由基础荷载引起的水压力应被包含在作用中。
6.5.2.2 分析方法
(1)应使用得到普遍认可的分析方法。
注 可利用附录 D 中给出的关于承载能力的分析计算示例。

(2)P 应对
Rd 的长期和短期值进行分析评价,特别是细粒土。

(3)P 对于呈现连续或间断分层的明确结构模式的基础下的土壤和岩石质
量,假定破坏机理和选择剪切强度和变形参数时应将地基的结构特性考虑进去。
(4)P 计算沉积层上的基础设计承载力,层与层之间性质变化很大时,地
基参数的设计值应根据每个分层而定。
(5)对于支承在软弱地基上的强基础,承载力可根据软弱地基的剪切强度
而定。情况相反时,应检查冲压破坏。
( 6 ) 分 析 方 法 通 常 并 不 适 用 于 6.5.2.2 ( 3 ) P 、 6.5.2.2 ( 4 ) P 和
6.5.2.2(5)节描述的设计状况。
(7)可采用第 11 章介绍的整体稳定性计算方法。
6.5.2.3 半经验方法
(1)应使用得到普板认可的半经验方法。
注 可利用附录 E 给出的运用旁压测试值计算承载能力的半经验方法示例。
6.5.2.4 基于假定承载力的规范方法

60
翻译参考模板

(1)可使用受到广泛认可的基于假定承载力的规范方法。
注 推荐采用附录 G 中给出的推算扩展基础假定承载力的示例方法。当采
用这种方法时,应基于可比较经验分析评估设计结果准确性。

6.5.3 抗滑承载力

(1)P 当地基基础所承荷载为非常规荷载时,应对地基上的基础作滑动破
坏检验。
(2)P 下式应被满足:
H d  Rd  R p ;d
(6.2)

(3)P
H d 应该包括所有作用在基础上的土压力。

(4)P
Rd 应依据 2.4 节算得。

(5)
Rd 和 R p ;d 的值应根据预期荷载极限状态位移的规模而定。位移较大时,

R p ;d
与峰后特性相关的因素应被考虑进来。 值的选定应反映结构预期使用寿命。
(6)P 位于季节性变动粘性土区域内的承载基础,应考虑粘土收缩与基础
垂直面分离的可能性。
(7)P 基础前侧的土壤会受侵蚀或人为活动影响而被移除的可能性应被考
虑到。

(8)P 排水条件下,设计抗剪强度
Rd 应该根据下述的地基特性因子分析或

地基承载力而求得:
Rd  Vd' tan  d
(6.3a)

Rd  (Vd' tan  k ) /  R ;h
(6.3b)

注 设 计 阶 段 应 考 虑 作 用 影 响 因 素 , 作 用 的 部 分 影 响 因 子 为 :  F 等 于 1.0 , 式

(6.3b)中 Vd  Vk 。
' '

(9)P 确定
Vd' 时,应考虑到 H d 和Vd' 是否是独立或非独立作用。

61
翻译参考模板

(10)对于现场浇筑基础可以假定设计摩擦角
 d 等于抗剪强度的有效临界

 cv' ;d 2 / 3 cv' ;d '


状态度角 ,而对于预制基础等于 。任何有效粘聚力 c 都应被忽略。

(11)P 不排水条件下,设计抗剪强度
Rd 应该根据下述的地基特性因子分

析或地基承载力而求得:
Rd  Acu;d
(6.4a)

Rd  ( Acu;k ) /  R ;h
(6.4b)
(12)P 如果水和气体可能到达基础和不排水地基的交界面处,应作下述
检查:
Rd  0.4Vd
(6.5)
(13)忽略(6.5)式要求当且仅当基础和地基之间形成的空隙可被抽吸掉,
而没有正面承压力。

6.5.4 大偏心荷载

(1)P 当荷载偏心超过矩形基础 1/3 宽度或圆形基础 0.6 倍半径时,须采取


特别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包括:
——设计作用值的仔细审查,与 2.4.2 节保持一致;
——通过考虑施工容差幅值设计基础边缘位置。
(2)施工期间除非采取特殊措施,须考虑容差超过 0.10 米的情况。

6.5.5 基础位移引发的结构破坏

(1)P 应考虑基础不同的垂直和水平位移,以保证不会导致支承结构发生
承载力极限状态破坏。
(2)假如位移不会导致结构物接近最终的极限状态,则可采用推测的承载
压力(见 2.5 节)。
(3)P 对于可能膨胀的地基,应对潜在的冻胀差异进行评估,并将基础和
结构物设计为有能力抵抗或容纳冻胀。

62
翻译参考模板

6.6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6.6.1 概述

(1)P 应考虑作用在基础上而引发位移的作用,如 2.4.2(4)中所列。


(2)P 评估基础位移的大小时,应考虑到可比性经验,如 1.5.2.2 节定义的。
如果需要,应同时进行位移计算。
(3)P 对于软土地基,应始终作沉降计算。
(4)对于 2 类和 3 类岩土工程中坚硬地基上的扩展基础,通常应进行垂直
位移(沉降)的计算。作用在基础上的荷载而引起的沉降的计算方法见 6.6.2 节。
(5)P 计算基础的位移时,应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荷载,以与使用
可靠性准则相比较。
(6)不可将沉降的计算看作准确无误。它们仅仅提供了一个近似值。
(7)P 基础的位移不仅要考虑基础整体的位移,还要考虑到基础局部的差
异位移。
(8)P 当计算地基应力增加及其对地基压缩性的影响时,应考虑邻近基础
和填料的作用。
(9)P 应对基础的相对回转区域进行评估,并与 2.4.9 节讨论的运动的相
对限制值相比较。

6.6.2 沉降

(1)P 计算沉降时应包括瞬时沉降和后期沉降。
(2)对于准饱和或完全饱和土,应考虑下述三种沉降类型:

——
s0 :瞬时沉降;完全饱和的土壤由于固定体积的剪切变形,准饱和土

由于剪切变形和体积减少;

——
s1 :固结沉降;

——
s2 :蠕变引起的次固结沉降。

(3)应使用得到普遍认可的方法评估沉降。

注 可利用附录 F 中给出的关于沉降 s0 和 s1 的分析计算示例。

(4)应对某些土壤如有机土壤和软粘土特别考虑,沉降可能由于蠕变无限
期地延长。

63
翻译参考模板

(5)当计算沉降时,应基于基础的尺寸和形状、土壤刚度和深度的变化、
基础构件的间隔,来考虑土层的可压缩深度。
(6)该深度通常可以取由于基础负荷有效垂直应力值等于 20%的有效覆土
压力的深度。
(7)许多情况下,该深度还可以被粗略估计为 1 至 2 倍的基础宽度,但对
于轻荷载、宽基础筏,深度可以减少些。
注 对于非常柔软的土壤,该方法是无效的。
(8)P 应对土的自重压实引起的任何可能的附加沉降进行评估。
(9)应考虑以下情况:
——自重、流水和振动对填料和湿陷性土壤的可能影响;
——应力变化对可压碎砂的影响。
(10)P 只要合适,地基刚度无论是线性模型或是非线性模型,都可以被
采用。
(11)P 为确保避免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差异沉降和相对回转的评估应考
虑到荷载的分布和地基的可能变化。
(12)忽略结构刚度的不均匀沉降计算方法趋于过度预测。地基和结构相
互作用分析可用来确定不均匀沉降的减少值。
(13)应给定地基差异性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允许值,除非由于结构刚度可
阻止不均匀沉降。
(14)对于自然地基上的扩展基础,应该考虑到,一些不均匀沉降通常也
会发生,即使计算仅仅预测均匀沉降。
(15)偏心受压基础的倾斜应通过假设一个线性支承压力分布估算,然后
利用地基角点下垂直应力分布和上面介绍的沉降计算方法计算基础角点处的沉
降值。
(16)对于支承在粘土上的常规结构,应计算地基承载能力、初始不排水
剪切强度与施加的使用荷载的比值(见 2.4.8(4))。如果该比值小于 3,应始
终计算沉降值。如果比值小于 2,计算应考虑地基的非线性刚度影响。

6.6.3 隆起

(1)P 应区分下述引起隆起的原因:
——有效应力的减少;
——准饱和土的体积膨胀;
——完全饱和土体积恒定条件下相邻结构沉降引起的隆起。
(2)P 隆起的计算应包括瞬时隆起和后期隆起。

64
翻译参考模板

6.6.4 振动分析

(1)P 受到振动或振动荷载作用的结构物的基础应被设计为保证振动不会
造成过大的沉降。
(2)P 应采取预防措施以保证动态荷载的频率和基础-地基系统的临界频率
不会发生共振,并保证地基中不会发生液化。
(3)P 应使用 EN 1998 考虑地震引起的振动。

6.7 岩石上的基础;附加设计考虑

(1)P 岩石上的扩展基础的设计应考虑到以下因素:
——岩体的变形和强度,受支承的结构的允许沉降;
——任何软弱层的存在,如基础之下溶蚀形态或断裂带;
——层面节理的存在和其它不连续性及其特性(如填土、连续性、宽度、
间距);
——风化、分解和岩石压裂的状态;
——施工行为引发的岩石自然状态的干扰,如,邻近基础的地下工程和边
坡开挖。
(2)通常可以采用假定承载力设计岩层上的扩展基础。对于坚硬的完整岩
浆岩、片麻岩、石灰岩和砂岩,假定承载力受到混凝土抗压强度的限制。
注 可利用附录 G 给出的岩层上扩展基础假设推导承载力示例方法。
(3)可根据与岩体分类相关的可比较经验评估基础沉降。

6.8 扩展基础的结构设计

(1)P 应防止扩展基础的结构破坏,与 2.4.6.4 保持一致。


(2)刚性基础下的承载力可被假设为呈线性分布。更为细致的土 -结构相
互作用分析可用来确定更经济的设计。
(3)柔性基础下的承载力分布可通过将基础建模成搁在变形连续或一列弹
簧上有适当的刚度和强度的梁或木筏而得到。
(4)P 可通过假设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力分布与基础和地基的变形一
致检查条形和筏形基础的适用性。
(5)对于有集中荷载作用在条形和筏形基础上的设计状况,基础上的力和
弯矩可以通过采用线弹性的地基反力模型得到。地基反力模量可以通过沉降分
析和承载力分布的合适分析确定。可以调整模量,这样计算的承载力不会超出

65
翻译参考模板

线性特性设定的值。
(6)结构整体的总体和不均匀沉降应根据 6.6.2 节计算。因此,地基反力
模型往往并不适合。当地基-结构相互作用具有显著效果时,更精确的方法如有
限元法,可以被使用。

6.9 下层土的制备

(1)P 应非常谨慎制备下层土。树根、障碍物以及土壤外层应被清除掉而
不扰乱地基。任何产生的孔隙都应用土壤(或其他材料)填好,以复原原状土
的硬度。
(2)对于易受干扰的土壤,如粘土,扩展基础的开挖流程应该被设定为最
大程度地减少扰动。通常在水平切片上,这是足够开挖的。在隆起需要被控制
的情况下,应该在交替沟槽中挖掘,开挖中间沟槽前,每个沟槽浇筑混凝土。

66
翻译参考模板

第7章 桩基础

7.1 概述

(1)P 本章的规定适用于由打桩、顶起、螺纹连接、有浆或无浆打孔形成
的端承桩、摩擦桩、抗拔桩和横向承载桩。
(2)本章的规定不可直接用于以减缓沉降为目的的桩的设计,如一些桩筏
基础。
(3)P 下述标准应用于桩基施工中:
——EN 1536:1999,用于打孔桩
——EN 12063:2000,用于板桩墙
——EN 12699:2000,用于打入桩
——EN 14199:2005,用于微型桩
注 被删去

7.2 极限状态

(1)P 应考虑下述极限状态,并编制合适的清单:
——整体稳定性丧失;
——桩基础承载力破坏;
——桩基础隆起或抗拉承载力不足;
——由于桩基础受横向荷载,地基破坏;
——受压缩、拉伸、弯曲、屈曲或剪切作用,桩结构破坏;
——地基和桩基础组合破坏;
——地基和结构组合破坏;
——沉降过度;
——隆起过度;
——横向移动过度;
——不可接受的振动。

67
翻译参考模板

7.3 作用和设计条件

7.3.1 概述

(1)当选定设计条件时,应考虑到 2.4.2(4)节所列作用。
(2)桩可以承受轴向或横向荷载。
(3)P 设计条件应根据 2.2 节得出。
(4)结构、桩基础和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分析是必要的,可用来证明极
限状态要求得到了满足。

7.3.2 地基位移引起的作用

7.3.2.1 概述
(1)P 桩所处地基可能受到组合、膨胀、相邻荷载、蠕变土、山体滑坡或
地震引发的位移影响。应对这些现象给予重视,它们能通过引发下拉荷载(负
摩阻力)、隆起、拉伸、横向荷载和位移影响桩基。
(2)对于这些条件,移动地基的强度和刚度的设计值通常应采用上限值。
(3)P 设计时应采取下述两种方法之一:
——地基位移被当作一种作用。然后采用相互作用分析确定桩中的力、位
移和应变。
——力的上限值,地基中可传输到桩上的力应被当作设计作用看待。分析
该力时,应考虑到土壤的强度和荷载的来源,用移动土壤的重量或压缩性,或
扰动作用的幅度表示。
7.3.2.2 下拉荷载(负摩阻力)
(1)P 如果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计算时把下拉荷载当作作用之一,
它的值应为最大,这可以由地基相对于桩向下运动产生。
(2)计算最大下拉荷载时应将土壤和桩侧接口处的剪切阻力、由于自重压
缩桩基向下作用、桩周围任何表面负荷考虑进来。
(3)群桩下拉荷载的上限值可以从引发运用的附加重量中算得,并考虑到
由于地下水位降低、组合或打桩引起的地下水压力的任何变化。
(4)对于打桩后地基沉降预计较小的地点,可以通过把地基的沉降看作一
种作用而得到一种经济的设计,并做出相互作用分析。
(5)P 地基沉降的设计值应该按照 2.4.3 节考虑重量密度和可压缩性得到。
(6)相互作用计算应该考虑到桩相对于周围移动土的位移、土壤沿桩轴的
剪切阻力、土的重量和每个桩周围的预计表面负荷,这些都是下拉荷载的成因。
68
翻译参考模板

(7)通常情况下,不需要在荷载组合中同时考虑下拉荷载和瞬时荷载。
7.3.2.3 隆起
(1)P 考虑沿桩侧产生的隆起或上拉荷载的影响时,地基的运动一般应视
作一种作用。
注 1 地面扩大或隆起可能是由于卸载、基坑开挖、霜冻作用或相邻打桩产生。它也可
能是由于树木移除、停止从蓄水层抽水、防止(新工程引起)蒸发和事故引发的地下水含
量增加。
注 2 隆起可能在施工期发生,在桩受到结构荷载之前,并可能导致不可接受的隆起或
桩结构的破坏。
7.3.2.4 横向荷载
(1)P 应考虑到桩周围地基运动引起的横向荷载。
(2)应考虑到下列能引起横向荷载的设计情形:
——桩基两侧不同大小的附加作用(如处于或接近一个堤坝);
——桩基两侧不同程度的开挖(如处于或接近一个切割面);
——在蠕变斜坡上建造的桩基础;
——沉降地基中的斜桩;
——地震区的桩。
(3)横向荷载通常应通过考虑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得到评估,被当作刚性
或柔性梁和移动土体。当软弱土层的水平位移较大、桩间距较大时,该桩产生
的横向荷载主要取决于软弱土层的抗剪强度。

7.4 设计方法和设计考虑

7.4.1 设计方法

(1)P 应基于以下方法之一进行设计:
——静载试验结果,这已经被证明,通过计算或其他方式,与其它相关经
验相一致;
——经验性或分析计算方法,其有效性已经通过类似于静载试验的情况证
明;
——动态负载试验,其有效性已经通过类似于静载试验的情况证明;
——一个可比较桩基础的观测情况,假设这种方法已得到现场调查和现场
试验的结果支持。
(2)计算中用到的参数设计值一般应与第 3 章一致,但是载荷试验的结果
也应该在参数数值选择中被考虑到。

69
翻译参考模板

(3)静载试验也可用于试用桩,其在设计完成之前仅用于测试目的而安装 ,
或用于工作桩,其形成基础的一部分。

7.4.2 设计考虑

(1)P 单桩和群桩的特性,以及连接桩的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应被考虑到。
(2)P 在选择计算方法、参数值和应用载荷试验结果时,应考虑荷载的持
续时间和变化时间。
(3)P 无论是在计算还是解释荷载试验结果时,都应考虑到地下水的未来
设计位置、覆盖层或潜在变化层的去除。
(4)P 桩种类的选择,包括桩材料的质量和安装方法,应该考虑到:
——站点地基和地下水情况,包括地基中障碍物的存在或可能性;
——打桩过程中产生的应力;
——打桩时维护和检查桩完整性的可能;
——安装方法的影响和已安装桩的打桩顺序对桩、相邻结构或建筑的影响;
——容差,此时能可靠地打桩;
——地基中化学物的有害影响;
——连接不同地下水体的可能性;
——桩的吊起和搬运;
——桩基施工对相邻建筑的影响。
(5)考虑上述所列方面时,下列项目应得到重视:
——群桩中桩的间距;
——打桩引起的相邻结构物的位移和振动;
——锤子和振动器的使用总类;
——打桩过程中桩内动应力;
——对于钻孔灌注桩这类钻孔内使用流体的桩,需要保持流体压力在一个
水平以保证钻孔不会崩坏、基座液压故障不会发生。
——基座清洁和有时钻孔侧面的清洁,特别是在膨润土之下,要除去重塑
材料;
——浇筑过程中轴线局部失稳,这可能导致土壤侵入桩内;
——土壤或水从原地铸桩截面侵入,以及流水通过时对湿混凝土的可能干
扰;
——桩周围不饱和砂层从混凝土中吸水产生的影响;
——土壤中化学物的阻滞影响;
——移动桩安装时引起的土壤板结;
——桩身钻孔引发的土壤扰动。

70
翻译参考模板

7.5 桩荷载试验

7.5.1 概述

(1)P 桩荷载试验应在下述条件下进行:
——当桩类型选择或安装方法使用没有可比较经验时;
——在可比较土壤和负载条件下未对桩作测试;
——桩受荷载作用,设计时理论和经验不能提供充分的依据;
——安装过程中观察到桩特性严重偏离,基于现场调查或经验来看预期特
性不利,而附加的现场调查不能明确偏差的原因;
(2)桩荷载试验可用于:
——评估施工方法的适用性;
——确定典型桩的响应,周围地基负载,无论是沉降还是极限荷载;
——允许对整个桩基础的判断。
(3)由于变化荷载(如循坏荷载)建模困难,荷载测试不实际时,应非常
谨慎使用材料性能设计值。
(4)P 进行桩荷载试验时,通常应将试验地点设在认为最不利地基条件将
会发生的地方。如果这不可能,得出压缩强度特征值时应给定允许值。
(5)P 如果荷载试验通过两个或更多的试验桩进行,测试地点应对桩基础
所在地有代表性,其中一个测试桩应设在认为最不利地基条件将会发生的地方。
(6)P 测试桩安装和荷载试验开始之间,应留有充足的时间以保证桩材料
达到所需的强度、孔隙水压力恢复了初始值。
(7)某些情况下,可能有必要记录打桩引起的孔隙水压力变化及其消散,
以便关于开始荷载试验采取合适的决定。

7.5.2 静载试验

7.5.2.1 加载流程
(1)P 桩荷载试验流程 1,特别是关于加载步骤数目,这些步骤的持续时
间和加载周期的应用,应该是那些可从桩测量变形特性、蠕变和桩基础回弹得
出的结论。对于试验桩,加载应是从极限破坏荷载也可得到的结论。
(2)确定荷载、应力或应变和位移的设备应在测试前校准好。
(3)施加到压缩或拉伸桩的试验荷载方向应与桩纵轴方向一致。

1
见:国际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学会(ISSMFE),现场和室内试验委员会,桩轴向荷载试验,建议方
法。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学报,1985 年 6 月,79-90 页。
71
翻译参考模板

(4)以设计拉伸桩基础为目的的桩荷载试验应被进行到直至桩基破坏。不
应采用拉伸试验载荷-位移曲线的推算图。
7.5.2.2 试验桩
(1)P 验证设计所需的试验桩数目应根据以下而定:
——地基条件及沿场地的变化;
——如果合适,结构的岩土工程类别;
——以前记录的类似地基条件下相同类型桩的特性;
——桩基础设计时桩的总数量和类型。
(2)P 应对试验现场地基状况进行彻底调查。钻孔或现场测试的深度应足
够以确定桩周围和桩尖下地基性质。可能显著影响桩特性的各土层都应被调查。
(3)P 用于安装试验桩的方法应按照 7.9 节被完整记录下来。
7.5.2.3 工作桩
(1)P 应当指定应基于打桩时的记录结果选定工作桩荷载试验次数。
(2)P 施加到工作桩的试验荷载应至少等于基础的设计荷载。

7.5.3 动载试验

(1)如果已进行合适的现场调查,且动载试验方法基于相同的桩类型、相
似的长度和横断面、可比的土壤条件,已经与静载试验校准,那么动载试验 2可
用于评估压缩强度(见 7.6.2.4 节至 7.6.2.6 节)。
(2)P 如果采用了超过一种以上的动态试验,应当总是相互比较考虑不同
种类动态试验的结果。
(3)动载试验也可用于指示桩的一致性和检测弱桩。

7.5.4 荷载试验报告

(1)P 应当明确一个实事求是的报告应包括所有的荷载试验。适当情况下,
应包括:
——场地描述;
——地基条件应与地基调查结合;
——桩的类型;
——打桩以及打桩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的描述;
——荷载、测量装置以及反应系统的描述;
——压力传感器、千斤顶以及压力表的标定说明;
——试验桩的安装记录;

2
见: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标号 D 4945,桩基高应变动力试验标准试验方法。
72
翻译参考模板

——桩和试验现场的照片记录;
——以数字形式的测试结果;
——执行每步加载程序时,对于每种应用荷载的时间位移曲线;
——测得的荷载位移特性;
——与上述要求有任何偏离的原因。

7.6 轴向加载桩

7.6.1 概述

7.6.1.1 极限状态设计
(1)P 设计应充分证明不可能超出以下极限状态:
——单桩压缩或拉伸性能失败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桩基础作为整体时,压缩或拉伸性能失败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桩基础过度位移或位移差异使得支承结构引发的倒塌或严重破坏的承
载能力极限状态;
——桩基位移引起的支承结构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2)通常情况下应考虑到与压缩或拉伸性能失败相关的安全系数,此时桩
基础位移呈现显著向上或向下的状态,同时性能发生可忽略的增加或减少(见
7.6.2 节和 7.6.3 节)。
(3)对于压缩桩,常常难以根据呈现连续曲率的荷载-沉降图确定承载能
力极限状态。在这些情况下,等于 10%桩底部直径的桩顶的沉降应作为“失
效”的标准。
(4)P 对于经历显著沉降的桩,在桩的性能充分调动前,支承结构中可能
发生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对沉降可能范围的谨慎描述应在设计
中被采用。
注 7.6.4 节考虑到了桩沉降。
7.6.1.2 整体稳定性
(1)P 由于压缩桩基础整体稳定性丧失引起的失效应被考虑到,与第 11
章一致。
(2)当存在不稳定的可能性时,穿过桩下或与桩相交的失效表面都应被考
虑到。
(3)P 应根据 7.6.3.1(4)P 节检查包含桩基的土壤结构隆起引起的失效。

7.6.2 压缩性地基性能
73
翻译参考模板

7.6.2.1 概述
(1)P 为了证明桩基础能够在足够安全范围内承受设计荷载,不发生压缩
破坏,对于所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荷载情况和组合荷载,应满足下列不等式:
Fc;d  Rc;d
(7.1)

Fc ;d Rc;d
(2)原则上 应包括桩身自重, 应包括地基基础上土壤的上覆压力。
然而,当这两种作用近似消失时,它们就可以被忽略掉。下述情况下,它们就
不能被忽略掉:
——下沉很显著;
——土壤很轻;
——桩伸出地表面;
(3)P 对于群桩,下面两种失效机理应被考虑到:
——单桩抗压性能失效;
——桩抗压性能失效,桩之间的土壤近似成块。
设计能力应采用上述两种失效机理产生的较小值。
(4)用作块的群桩的抗压强度可以通过将块当作大直径单桩算得。
(5)P 推导基础的设计强度时,应考虑连接群桩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6)如果桩支承着刚性结构,可以利用结构的性能重新分配桩之间的荷载 。
只有一系列桩同时失效时,极限状态才会发生;因此,只涉及单桩的失效模型
不必被考虑到。
(7)如果桩支承着柔性结构,应假定最弱桩的抗压强度决定着极限状态的
发生。
(8)应特别关注上部结构倾斜或偏心荷载引发的边桩失效。
(9)P 如果桩所在土层上覆了弱土层,弱土层对基础抗压强度产生的影响
应被考虑到。
(10)P 计算桩基强度时,桩基以上和以下一部分区域地基的强度应被考
虑到。
注 位于桩基上部或下部的该区域可能超过几倍桩直径。该区域任何的弱土层都对基
础强度有着很大的影响。
(11)如果桩基础以下小于 4 倍基础直径深度处存在弱土层,那么应该考
虑到冲压破坏。
(12)P 当桩基直径超出轴直径时,应考虑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13)对于在任何方向上开口超过 500 毫米的末端开口的打入管桩或箱型
截面桩,桩内没有特殊装置促使封堵,应将基础强度限制小于:
——土壤摩擦面和桩内表面间的剪切阻力;
74
翻译参考模板

——推导基础强度应使用基础的 毛截面 面积。


7.6.2.2 静载试验所得极限压缩强度
(1)P 进行荷载试验时采用的方式应符合 7.5 节,并在岩土工程设计报告
中指定。
(2)P 由于桩形成了基础,提前用于测试的试桩应用同样的方式安装,并
应被建立在同一层。
(3)评估所要采用桩的抗压强度时,如果试验桩的直径不同于工作桩直径 ,
不同直径的桩性能的可能差别应被考虑到。
(4)对于直径非常大的桩,用全尺寸试验桩进行荷载试验往往是不切实际
的。可以考虑采用直径较小的试验桩进行荷载试验,假如:
——试验桩直径与工作桩直径之比不小于 0.5;
——与用于基础的工作桩一样的方式制造和安装较小直径的试桩;
——试桩以这样的形式仪器化:基础和轴心强度可以通过测量分别得出。
该种方法应谨慎用于末端开口桩,因为直径会对桩内土塞压缩强度的形成
产生影响。
(5)P 桩基础受下沉影响时,桩强度破坏,或位移等于荷载试验结果确定
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检验标准时,应进行纠正。校正值应通过减去测量值得到,
或是可压缩层和上层中最不利的、正摩阻力,其中负摩阻力从桩头测定的荷载
逐渐扩大。
(6)桩受下沉作用进行荷载测试时,正摩阻力会沿桩总长度方向逐渐发展 ,
并考虑与 7.3.2.2(6)节一致。施加到工作桩上的最大试验荷载应超过设计外部
荷载与 2 倍下拉力之和。
R c;m
(7)P 基于一个或多个桩荷载试验测量值 推导极限特征值压缩强度

R c;k
时,应根据地基的变化和打桩效果的变化给定一个允许值。
(8)P 对于不表现出能够将荷载从“弱”桩传递给“强”桩的结构,至少,
应满足下列的公式:
 (R ) (R ) 
Rc ;k  min  c ;m mean ; c ;m min 
 1 2 
(7.2)

此处,
1 和  2 是 与 测 试 桩 数 量 有 关 的 相 关 系 数 , 被 分 别 用 于 平 均 值

(R c;m ) mean (R c;m ) min


和最小值 。
注 相关系数的取值可根据国家附录而定。

75
翻译参考模板

(9)对于有足够刚度和强度的结构,可以将荷载由“弱”桩传递给“强”

桩,
1 和  2 的值可以按 1 比 1 而分,假设 1 值永不超过 1.0。
(10)P 地基中系统和随机组分的变化应在荷载试验的解释中得到确认。
(11)P 应检查试验桩安装的记录,任何与正常运行条件存在偏差的情形
应被考虑到。
R c;k R b;k
(12)地基压缩强度特征值 ,可以根据端部阻力特征值 和轴向阻

R s;k
力特征值 导出,如:
Rc;k  Rb;k +Rs;k
(7.3)
(13)这些组分可以直接从静载试验结果得到,或根据地基试验结果或动
载试验估算得到。
R c;d
(14)P 设计强度 ,要么从
Rc ;d  Rc ;k  t
(7.4)

Rc ;d  Rb;k  b + Rs;k  s
(7.5)
得到。
注 分项系数值可根据国家附录值得到。持久性和瞬态情况下的推荐值在表 A.6、A.7
和 A.8 中给了出来。
7.6.2.3 地基试验结果所得极限压缩强度
(1)P 根据 1.5.2.2 节所述的桩基负载试验和可比较经验,应建立基于地基
试验结果评估桩基础压缩强度的方法。
(2)如 2.4.1(9)节所述,可以引入模型因子以确保预测的压缩强度是足
够安全的。
R c;d
(3)P 桩的设计抗压强度, ,来于:
Rc ;d  Rb;d  Rs;d
(7.6)

R b;d R s;d
(4)P 每个桩的 和 值应由此得到:
Rb;d  Rb;k  b Rs;d  Rs;k  s
, (7.7)

76
翻译参考模板

注 部分系数值可根据国家附录值得到。持久性和瞬态情况下的推荐值在表 A.6、A.7
和 A.8 中给了出来。

R b;k R s;k
(5)P 特征值 和 可由下确定:
Rb;cal  Rs;cal Rc;cal  (R ) (R ) 
Rc ;k  ( Rb;k  Rs;k )    min  c;cal mean ; c;cal min 
   3 4 

(7.8)

此处
3 和  4 是相关系数,取决于试验项目的数目 n ,分别应用于:

( Rc;cal ) mean  ( Rb;cal  Rs;cal )mean  ( Rb;cal )mean  ( Rs;cal ) mean


——平均值

( Rb;cal )min  ( Rb;cal  Rs;cal )min


——和最小值 ,
或根据 7.6.2.3(8)节给出的方法确定。
注 部分系数值可根据国家附录值得到。推荐值在表 A.10 中给了出来。
(6)P 应识别地基中误差的系统性和随机性成分以用来解释地基试验和计
算强度。
(7)对于具有足够刚度和强度,可将荷载由“弱”桩传递到“强”桩的结

构物,
3 和  4 系数值可以按 1 比 1 而分,假设 3 值永不超过 1.0。
(8)各特征值可以通过计算下式确定:
Rs;k   As;i qs;i ;k
Rb;k  Abqb;k
, i (7.9)

qb;k qs;i;k
此处 和 是端部承载力和各地层桩侧阻力特征值,可从地基参数值
得到。

注 如果采用这种方法,附录 A 中推荐的分项系数值  b 和  s 需要通过大于 1.0 的模型

因子修正。该模型因子值可以根据国家附录而定。
(9)P 如果采用设计方法 3,地基参数特征值需要根据 2.4.5 节而定。然后,
基于分项系数值得到地基参数设计值,以计算桩基承载力设计值。
(10)基于地基试验结果评估一个模型的有效性时,应考虑以下项目:
——土壤类型,包括级配、矿物质、棱角性、密度、预固结、可压缩性和
渗透性。
——桩安装方法,包括钻孔或打桩方法;
——桩轴和桩端的长度、直径、材料和形状(如扩大基础);

77
翻译参考模板

——地基试验方法。
7.6.2.4 动态冲击试验所得极限压缩强度
(1)P 使用动态冲击(锤击)桩试验[冲击过程中应变和加速度随时间变化
的测量(见 7.5.3(1))]评估单抗压桩强度时,应通过之前相同地基条件中类
似长度和截面的相同类型的桩的静态荷载试验得到的可接受性能,验证结果的
有效性。
(2)采用动态冲击试验时,应于考虑的站点处直接测量打桩强度。
注 这类的荷载试验也可以包括一个测量应力波波形图的信号匹配过程。信号匹配可
以用来近似评价桩侧和桩端强度,以及模拟桩的荷载沉降特性。
(3)P 冲击能量应足够高以允许承受相应足够高应变水平下的桩基承载力。

Rc;d
(4)P 应按下式计算桩压缩强度的设计值 :
Rc;d  Rc;k  t
(7.10)

 (R ) (R ) 
Rc;k  min  c ;m mean ; c ;m min 
 5 6 
(7.11)

此处
5 和 6 是相关系数, 取决于 试验项目 的数 目 n ,分 别应 用于 均值

( Rc;m ) mean ( Rc;m ) min


和最小值 。
注 分项系数值和相关系数值可以从国家附录中得到。推荐值参见表 A.11。
7.6.2.5 打桩公式所得极限抗压强度
(1)P 打桩公式只能用于已知地基分层的情况。
(2)P 如果打桩公式用于评估基础中单桩的极限抗压强度,应通过之前相
同地基条件中类似长度和截面的相同类型的桩的静态荷载试验得到的可接受性
能的试验证据,验证公式的有效性。
Rc;d
(3)P 对于打入非粘性土中的端承桩,抗压强度的设计值 应按 7.6.2.4
节中的相同程序得到。
(4)当打桩公式用于确定桩的抗压强度时,应采用至少 5 根桩进行打桩试
验,这些桩应分布在打桩区域中足够的间距中以检查最终锤击中合适的锤击数。
(5)应记录每个桩最终锤击时桩点的贯入。
7.6.2.6 波动方程分析所得极限抗压强度
(1)P 波动方程分析只能用于基于钻孔和现场试验已知地基分层的情况。

78
翻译参考模板

(2)P 使用波动方程分析评估单抗压桩强度时,应通过之前相同地基条件
中类似长度和截面的相同类型的桩的静态荷载试验得到的可接受性能,验证结
果的有效性。
Rc;d
(3)P 基于一些代表性桩的波动方程分析得到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应

按 7.6.2.4 节中的相同程序进行评估,  值根据当地经验取定。

注 波动方程分析基于土壤、桩和打桩设备的数学模型,不需要测定现场应力波。这
种方法常常用于研究打桩时的锤击性能、动态土壤参数和桩内应力。同时,基于该模型,
可能用于确定所需的打桩阻力,其通常与桩的预期抗压强度有关。
7.6.2.7 重复打桩
(1)P 设计中,应规定需要重复打桩的桩数。如果重复打桩结果较小,其
应作为极限抗压强度评估的基础。如果重复打桩结果较大,其应被考虑到。
(2)粉质土中应常常进行重复打桩,除非当地可比较经验显示没有必要。
注 粘性土中对摩擦桩进行重复打桩通常会导致抗压强度减小。

7.6.3 地基抗拉强度

7.6.3.1 概述
(1)P 在适用的情况下,受拉桩的设计应与 7.6.2 节给出的设计规则一致。
包括受拉桩的基础的设计规则在下面被介绍到。
(2)P 为验证基础能够足够安全地承担设计荷载而不发生拉伸破坏,所有
极限状态下荷载和组合荷载应满足下面的不等式:
Ft;d  Rt;d
(7.12)
(3)P 对于受拉桩,应考虑以下两种失效机理:
——从基岩中拉出桩体;
——含桩体地基块隆起。
(4)P 对含桩体地基块隆起失效的验证(见图 7.1),应根据 2.4.7.4 节进
行。
(5)对于单个受拉桩或一组受拉桩,其失效机理可能由锥形地基的抗拔承
载力决定,特别是对于有扩大基础或嵌在岩层中的桩而言。

(6)考虑含桩体地基块隆起时,抗剪强度
Td 和块体的侧面力应被加入到

图 7.1 所示的阻力中。
(7)通常情况下,如果桩距等于或小于桩径的平方根和桩贯入到主要抗拉

79
翻译参考模板

层中时,块体效应将决定设计抗拉强度。
(8)P 评估群桩的抗拔力时,群桩效应可能会减小土壤中有效垂直应力,
因此群桩中单桩的桩侧阻力应被考虑到。
(9)P 循环荷载和反复荷载对抗拉强度产生的严重不利影响应被考虑到。
(10)基于桩荷载试验的可比较经验应用于评价这一效应。
7.6.3.2 桩荷载试验所得极限抗拉强度

( 1) P 确 定单 桩的 极限 抗拉 强度
Rt 时 , 应按 照 7.5.1、 7.5.2、 7.5.4 和

7.6.2.2 节进行桩荷载试验。

Rt ;d
(2)P 设计抗拉强度 应通过下式得到:
Rt;d  Rt;k  s ;t
(7.13)
注 分项系数值可根据国家附录值得到。持久性和瞬态情况下的推荐值在表 A.6、A.7
和 A.8 中给了出来。

80
翻译参考模板

图 7.1 群桩中上升力作用案例

(3)通常情况下,桩受拉力作用时,应确保至少测试 1 个以上的桩。防止
大量的受拉桩存在,至少有 2%的桩被检测到。
(4)P 应检查试验桩安装记录,任何与正常施工状况不符的偏差应被考虑
到以解释桩荷载试验结果。
(5)P 桩抗拉强度的特征值应按下式确定:
 (R ) (R ) 
Rt;k  min  t;m mean ; t;m min 
 1 2 
(7.14)

此处
1 和  2 是相关系数,取决于试验项目的数目 n ,分别应用于测定抗拉

( Rt;m )mean ( Rt;m ) min


强度的均值 和最小值 。
注 相关系数值取定可参照国家附录。推荐值在表 A.9 中给了出来。
7.6.3.3 地基试验结果所得极限抗拉强度
(1)P 基于地基试验结果的桩基础抗拉强度确定方法,应已通过桩荷载试
验和 1.5.2.2 节给出的可比较经验建立。
(2)如 2.4.1(9)节所述,可以引进一个模型因子以确保预计的抗拉强度
足够安全。
Rt ;d
(3)P 桩抗拉强度设计值, 应通过下式得到:
Rt;d  Rt;k  s ;t
(7.15)
此处:
Rt;k  Rs;k
(7.16)
注 分项系数值取定可参照国家附录。持久性和瞬态情况下的推荐值在表 A.6、A.7 和
A.8 中给了出来。

Rt ;k
(4)P 特征值可以通过下式得到:
 (R ) (R ) 
Rt;k  min  s;cal mean ; s;cal min 
 3 4 
(7.17)

此处
3 和  4 是相关系数,取决于试验项目的数目 n ,分别应用于测定抗拉

81
翻译参考模板

( Rs;cal )mean ( Rs;cal )min


强度的均值 和最小值 ,或采用 7.6.3.3(6)中给出的方法计算

Rt ;k

注 相关系数值取定可参照国家附录。推荐值在表 A.10 中给了出来。
(5)P 应识别地基中误差的系统和随机部分以解释计算所得抗拉强度。
(6)抗拉强度特征值可以通过计算下式得到:
Rt;k   As;i qs;i ;k
i (7.18)

qs ;i ;k
此处 是各土层中从地基属性值中得到的桩侧摩阻力特征值。

注 如果采用这种方法, 附录 A 中 推荐的分项系数值  s;t 需要通过大于 1.0 的

模型因子修正。该模型因子值可以根据国家附录而定。
(7)P 如果采用设计方法 3,地基参数特征值需要根据 2.4.5 节而定。然后,
基于分项系数值得到地基参数设计值,以计算桩基承载力设计值。
(8)可参照 7.6.2.3(10)节基于地基试验结果评估一个模型的有效性。

7.6.4 桩基础竖向位移(支承结构的正常使用)

7.6.4.1 概述
(1)P 应基于 2.4.8 和 2.4.9 节给出的要求评估和检查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
竖向位移。
(2)计算桩基础的竖向位移时,应考虑到包含在计算模型和确定相关地基
性能中的不确定性。因此,不应被忽略掉大部分情况下其仅仅能提供桩基础位
移的一个近似分析。
注 对于支承在中密至致密土壤中的桩和受拉桩,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的安全需
求通常是足够防止支承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发生。
7.6.4.2 受压桩基础
(1)P 应检查由桩位移引起的支承结构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发生,可能
还要考虑到下拉作用。
注 当桩端被置于中密、上覆岩石的坚硬土层或非常坚硬的土壤中时,承载能力极限
状态的 分项系数 通常是足够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条件的。
(2)P 评估位移既需要包括单个桩的位移,还要包括由于群桩效应引起的
位移。
(3)位移分析应包括对可能发生的不均匀沉降的估算。

82
翻译参考模板

(4)当没有荷载试验结果可用于分析带有上层结构的桩基础之间的相互作
用时, 应基于 经验建立的安全假设评估单桩的荷载-沉降性能。
7.6.4.3 受拉桩基础
(1)P 向上位移的评估应与 7.6.4.2 节的原则一致。
注 应特别注意桩身材料的伸长。
(2)P 当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置非常严格的标准时,应对向上位移作单
独检查。

7.7 横向承载桩

7.7.1 概述

(1)P 适当时,受横向荷载作用的桩的设计应与 7.4 节和 7.5 节给出的设计


规则一致。包含受横向荷载作用的桩的基础的特定设计规则如下所示。
(2)P 为保证桩能够足够安全地承担设计横向荷载而不发生失效,所有承
载力极限状态荷载情况和组合荷载应满足下列不等式:
Ftr;d  Rtr;d
(7.19)
(3)应考虑到下述失效机理之一:
——对于短桩,像刚体一样旋转或转动;
——对于细长桩,桩受弯失效,伴随有桩端附近局部屈服或土壤位移。
(4)P 评估受横向荷载作用桩强度时需要考虑群桩效应。
(5)需要考虑到横向荷载作用到群桩上可能导致单桩上压缩力、拉伸力和
横向力的叠加。

7.7.2 桩荷载试验所得横向荷载强度

(1)P 应根据 7.5.2 节进行桩横向荷载试验。


(2)与 7.5 节介绍的荷载试验方法不同,桩横向荷载试验通常不需要进行
到失效状态。试验荷载的大小和作用线应能模拟桩的设计荷载。
(3)P 选择试验桩的数目和从荷载试验结果导出设计横向荷载强度时,应
给予地基变形允许值,特别是在桩的顶部几米内。
(4)应检查试验桩的安装记录,任何与正常施工状况不符的偏差应被考虑
到以解释桩荷载试验结果。对于群桩,基于单桩荷载试验结果推导横向荷载强
度时,应考虑到相互作用效果和端部固定效果。

83
翻译参考模板

7.7.3 地基试验结果和桩强度参数所得横向荷载强度

(1)P 桩或群桩的横向荷载强度计算应基于结构物作用、群桩作用和位移
的效应的组合兼容。
(2)P 横向荷载桩分析应包括地基中桩的结构失效的可能性,与 7.8 节一
致。
(3)作用在顶部,支承在以地基反力水平系数为特征的可变形介质的梁的
理论可以用来计算细长桩横向荷载强度。
(4)P 评估基础的横向荷载强度时,应考虑连接结构物的桩的转动自由度。

7.7.4 横向位移

(1)P 评估桩基础的横向位移时应考虑:
——地基刚度和应变层偏差;
——单桩抗弯强度;
——连接结构物的桩的瞬时固定;
——群桩效应;
——反复荷载或循环荷载效应。
(2)桩基础位移的一般分析应基于预计的运动自由度。

7.8 桩结构设计

(1)P 应基于 2.4.6.4 节确定桩结构失效。


(2)P 应基于桩承受的所有环境设计桩结构。包括:
——它们的使用情况,如腐蚀条件;
——安装条件,如不利地面条件:巨石、大倾斜度基岩面;
——影响安装的其他因素,包括接头质量;
——对于预制桩,其被运到场地和被安装的条件。
(3)P 结构设计期间,应考虑指定类型的桩的建筑公差、基础的作用力成
分和性能。
(4)P 应检查穿越水层或 厚厚一层极低强度细土 的细长桩不发生屈
曲。

(5)桩埋入土(其 特点 为剪切强度
cu 超过 10 kPa)中时,通常情

况下不需要检查屈曲。

84
翻译参考模板

7.9 施工监理

(1)P 桩安装计划应产生打桩工程的基础。
(2)计划应给出下述设计信息:
——桩类型;
——桩的位置和倾斜度,包括场地公差;
——桩截面;
——对于灌注桩,钢筋数据;
——桩长;
——桩数;
——所需的桩承载力;
——桩尖高程(相对于场地或场地附近的固定基准面),或所需的贯入阻
力;
——安装顺序;
——已知障碍物;
——打桩活动的其他约束。
(3)P 应当明确,打桩应受到监测,并作下记录。
(4)每个桩记录应包括有关执行标准 EN 1536:1999、EN 12063:1999、EN
12699:2000 和 EN 14199:2005 涉及到的安装方面,如下述:
——桩数;
——安装设备;
——桩截面和桩长;
——安装日期和时间(包括安装过程中的中断);
——混凝土配合比、所用混凝土体积和灌注桩放置方法;
——重量密度、pH 值、马氏粘度和膨润土浆液细粒含量(如果用到);
——对于长螺旋混凝土桩或其它灌注桩,水泥浆或混凝土的体积和泵送压
力、内径和外径、螺距和每转贯入度;
——对于挤土桩,打桩阻力测量值,如对于最后贯入 0.25 m 时锤子重量、
落高或额定功率、冲击频率和击数;
——振动器功率输出(如果用到);
——钻井动力机扭矩(如果用到);
——对于钻孔桩,如果桩尖性能至关重要,钻孔遇到的地层和基础条件;
——打桩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物;
——位置和方向偏差和竣工标高;
注被删除

85
翻译参考模板

(5)工程结束后记录应至少被保存 5 年以上。打桩完成后应完成竣工记录,
并与施工文件保存在一起。
(6)P 如果现场观察或检查记录揭示了打桩质量的不确定性,如果补救措
施是必要的,应调查确定它们的情况。这些调查应该包括进行静态桩荷载试验
或完整性测试,安装新桩或对于挤土桩、重新打桩,以及可疑桩附近的地基试
验。
(7)P 当打桩质量对安装流程很敏感,如果不能以可靠的方式监测流程,
应对桩的完整性进行检验。
(8)对于可能存在严重缺陷或安装期间可能导致土壤强度严重损失的情况 ,
可以使用动态低应变完整性试验来对桩作全面评价。混凝土和保护层厚度质量
不足这样的缺陷,能影响桩的长期性能,常常不能被动态试验或其他测试检测
到,如声波测试、振动试验或钻孔可能在执行监督中是需要的。

86
翻译参考模板

第8章 锚具

8.1 一般规定

8.1.1 范围

(1)P 本章适用于临时锚具和永久锚具的设计。锚具将拉力传递给土体或
岩石等承载结构,用以:
— 支撑挡土墙结构;
— 保证斜坡、挖方或隧道的稳定性;
— 抵抗作用在结构上的扬压力;
— 防止滑坡或倾覆;
— 约束受拉缆索。
(2)P 本章应用于 EN 1537 中规定的锚具的设计,也适用于 8.1.2.1 中所
提到的其他锚具,如螺旋型地锚,具有自由段的膨胀锚。
(3)P 无自由长度的受拉构件(如抗拔桩)应根据第 7 章“桩基础”的规
定进行设计。
(4)P 固定绷绳锚的墙体应根据第 9 章“支护结构”的规定进行设计。
(5) 本章不包括土钉和锚杆的设计。

8.1.2 定义

8.1.2.1 锚具
可以将施加的拉力荷载通过自由段传递到持力层的装置
8.1.2.2 灌浆锚
通过由水泥浆、松香或类似材料构成的粘结段将张力传递到地基的锚具
注释 灌浆锚在 EN 1997-1 中用“grouted anchor”表示,而在 EN 1537 中使用“ground
anchor”。
8.1.2.3 永久锚具

87
翻译参考模板

设计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锚具
8.1.2.4 临时锚具
设计使用年限为两年或小于两年的锚具
8.1.2.5 筋腱
锚具的一部分,可将拉力荷载从锚具头传递到地基中的抗力构件
8.1.2.6 锚具锚固段长度
将荷载传递到周围地基的锚具的设计长度
8.1.2.7 锚具自由段长度
锚具头锚固点与锚具锚固段近端之间的锚具长度
8.1.2.8 灌浆锚筋腱粘结段长度
直接与灌浆粘结并能够传递施加的拉力荷载的筋腱的长度
8.1.2.9 筋腱自由段长度
锚具头与筋腱锚固长度近端间的筋腱长度
8.1.2.10 外露筋腱自由段长度
与周围灌浆几乎无粘结的筋腱的长度,可由经实验得到的荷载—弹性变形
曲线计算得到
8.1.2.11 调查试验
用于确定锚具岩土极限承载力及锚具在工作荷载范围内的特性的荷载试验
8.1.2.12 适用性试验
用于验证在特定的地基条件下某一锚具的设计是否满足要求的荷载试验
8.1.2.13 验收试验
用于验证每个锚具是否均达到设计要求的荷载试验

8.2 极限状态

(1)P 对所有锚具,锚具设计应(单独或组合)考虑以下极限状态:
— 由施加的应力引起的筋腱或锚具头结构破坏;
— 筋腱与地基中的抗力构件连接破坏;
— 由和松弛引起的锚固力损失以及锚具头位移过大;
— 由于施加锚具张力导致的部分结构破坏或变形过大;
— 被支撑土体与挡土结构的整体稳定性破坏(见第 11 章);
— 支持结构或相邻结构的极限状态,包括施加预应力引起的极限状态;
— 通过一组锚具将拉力传递到的地基时,引起锚具作用范围内地基的失稳
或过度变形;
88
翻译参考模板

— 抗力结构与地基交界面的破坏。
(2)P 对灌浆锚具,除 8.2(1)P 中列出的极限状态外,还应(单独或组
合)考虑以下极限状态:
— 灌浆与地基交界处破坏;
— 筋腱、套筒和灌浆交界处粘结破坏;
— 筋腱与灌浆粘结破坏。
(3) 对于一组锚具,应着重考虑临界破坏面。
注释 根据间隔以及地基应力状况,上述破坏可能包括锚具部分或所有构件发生过大
位移,通常会伴随锚具末端的拔出破坏。

8.3 设计状况及作用

(1)P 设计状况应根据节 2.2 所述进行选择。


(2)P 此外,还需考虑:
— 节 8.2 中列出的所有相关的极限状态以及它们的组合;
— 对锚具耐久性有不利影响的土壤或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3)P 锚具荷载设计指标应依据锚固结构确定,同时考虑承载能力极限状
态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8.4 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

(1)P 锚具使用必须满足以下要求:其设计和施工已按照 EN ISO 22477-5


规定通过调查试验和适用性试验,或经类比(定义见 1.5.2.2)证实可靠,并且
能够满足功能和耐久性的要求,且已立卷归档。
(2)P 应考虑锚具安装以及施加预应力时强加在邻近结构上的变形的影响。
(3) 如有可能,应对锚具拉力作用范围内的地基进行实地勘测。
(4)P 对于预应力锚具,锚头应能允许对筋腱的张拉、标准荷载并能够锁
定,并且如果需要,还应能够解锁,释放荷载且重新加载。
(4)P For pre-stressed anchors, the anchor head shall be designed to allow the
tendon to be stressed, proofloaded and locked-off and, if required, released, de-
stressed and re-stressed.
(5)P 锚头设计应容许锚固荷载的角偏移,并应能够适应结构设计使用年
限内可能发生的变形。
(6)P 因为锚具的有效性取决于其自由段长度,锚固荷载应作用在与锚固
结构较远的地基上,故锚固结构上无其他荷载作用。锚具自由段长度应依据锚
固结构确定。
89
翻译参考模板

注释 确定自由段长度的方法按《国家附录》确定。
(7)P 应采取措施尽量避免位置邻近的锚具间的不利作用。
注释 群锚效应必要性核查标准按《国家附录》确定。
(8)P 锚具方向通常应满足能够自身调整协调变形。若不可行,则应考虑
潜在破坏机制引起的不利作用。
(9)P 应在锚头容许位移范围内施加足够的锁定力,确保正常使用极限状
态下产生锚阻力。
(9)P A sufficient lock-off force shall be used to ensure that the anchor resistance
under serviceability limit state conditions will be mobilised with tolerable head
displacements.
(10)P 如果锚具可以被看作弹性构件,其刚度的选择应满足被护结构计
算位移与锚具位移(其中包括锚具锚固段的位移)和拉伸之间的一致性。
(11)P 含有钢筋腱的锚具防腐设计时应考虑钢筋材质以及地基环境的
侵蚀性。
(12)P 对于灌浆锚具,防腐应遵循 EN 1537 的规定。

8.5 锚具极限状态设计

8.5.1 一般规定

RULS ;d
(1)P 锚具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抗力设计值, ,应满足下列不等
式:
EULS ;d  RULS ;d
(8.1)
其中:
EULS ;d  max  FULS ;d ; FServ ;d 
(8.2)

FServ;d   Serv  FServ ;k


(8.3)

注释 1 分项系数  Serv 取值按《国家附录》确定。其在持久状况和短暂状况的推荐值按

表 A.18 确定。
注释 2 公式(8.1)到(8.3)亦适用于扬压力计算(UPL)。
注释 3 除专门引入的符号外,第 8 章中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所有分项系数和相关系
数与上述系数一致。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其余分项系数和相关系数按《国家附录》确定。

90
翻译参考模板

(2)P 当需单独评估锚具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时,应使用公式(8.4)。
FServ;k  RSLS ;d
(8.4)
注释 1 是否需要对锚具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单独评估按《国家附录》确定。
注释 2 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需分别验证还是相结合进行验证按《国家
附录》确定。

8.5.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抗力

(1)P 8.5.2(2)P 中定义的锚具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抗力值应按照

EN ISO 22477-5 中的规定通过一系列调查试验和适用性试验( n )确定。

注释 确定结构抗力值的试验方法以及试验次数 n 按《国家附录》确定。

RSLS ;m
(2)P 锚具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抗力值 应由荷载试验确定,试验

荷载为标准荷载或达到极限状态的荷载( Rm )的较小值。极限状态取决于试验

方法,可能是:
— 蠕变速率—荷载曲线的渐近线,或者;

— 与蠕变率( ULS )极限值对应的荷载,或者;

k I ;ULS
— 与荷载损失( )极限值对应的荷载。
即,


RULS ;m  min Rm  ULS or k I ;ULS  and Pp  (8.5)

k I ;ULS
注释 蠕变率( ULS )或者荷载损失( )的极限值按《国家附录》确定。该附

录给出蠕变速率—荷载曲线的渐近线的使用方法,而不是 ULS 的具体值。其在持久状况与

短暂状况下对应的极限值推荐值按表 A.21 确定。

RULS ;k
(3)P 锚具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抗力标准值, ,由以下公式计算:

RULS ;k 
RULS ;m  min
ULS (8.6)

注释 1 相关系数 ULS 按《国家附录》确定。其在持久状况与短暂状况下对应的推荐值

91
翻译参考模板

按表 A.20 确定。

注释 2 用于确定
R ULS ; m  min 的调查试验与适用性试验的最小试验次数 n 按《国家附
录》确定。其在持久状况与短暂状况下对应的推荐值按表 A.20 确定。
(4) 调查试验应加载至地基面/灌浆面所能承受的极限抗力,这可能要
求筋腱与其他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要大于适用性试验或验收试验。
(5)P 锚具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抗力的设计值应根据下式计算:
RULS ;k
RULS ;d 
 a ;ULS
(8.7)

 a ;ULS
注释 分项系数 按《国家附录》确定。其在持久状况与短暂状况下对应的推荐
值按表 A.19 确定。

8.5.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抗力

(1)P 8.5.3(2)P 中定义的锚具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抗力值应按照 EN

ISO 22477-5 中的规定通过一系列调查试验和适用性试验( n )确定。

注释 1 结构抗力值的试验方法以及试验次数 n 按《国家附录》确定。

注释 2 结构抗力值的试验方法按《国家附录》确定。

RSLS ;m
(2)P 锚具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值结构抗力值 应由调查试验或适用性
试验确定,试验荷载为标准荷载或达到极限状态的荷载的较小值。极限状态取

决于试验方法,并且其对应的荷载为临界蠕变荷载( PC ),或者为蠕变率(

ULS )或荷载损失( k I ;ULS )的极限值对应的荷载。因此,有:


RSLS ;m  min Rm   SLS or k I ;SLS or PC  and PP  (8.8)

k I ;ULS
注释 蠕变率( ULS )或荷载损失( )的极限值或者 PC 可按《国家附录》确定 。
其的推荐值按表 A.21 确定。

RSLS ;k
(3)P 锚具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抗力标准值( )应由下式计算:

RSLS ;k   RSLS ;m  min


(8.9)

92
翻译参考模板

注释 用于确定
R SLS ;m  min 的调查试验与适用性试验的最小试验次数 n 按《国家附
录》确定。其推荐值按表 A.20 确定。
(4)P 锚具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锚具结构抗力的设计值应根据下式计算:
RSLS ;k
RSLS ;d 
 a ; SLS
(8.10)

 a ;SLS
注释 分项系数 的值按《国家附录》确定。其推荐值按表 A.20 确定。

8.5.4 结构抗力

Rt ;d
(1)P 锚具构件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抗力设计值, ,应根据结构设计
部分的欧洲规范,如 EN 1992 和 EN 1993 以及相关规范,进行设计,以满足下
列不等式:
EULS ;d  Rt ;d
(8.11)
(2)P 标准荷载下锚具的结构设计应符合 EN 1992-1-1:2004 中 5.10.2.1 的
规定。
(3) 对于灌浆锚,锚具中钢筋或水泥的抗力设计应符合相关标准,如
EN 19920-1-1 和 EN 1537。
注释 可应用 ETAG 013 《欧洲预应力结构后张法施加预应力技术审议指导纲要》
《 Guideline for European Technical Approval of post-tensioning kits for prestressing of
structure》,欧洲技术认定组织,布鲁塞尔,版次:2002 年 6 月。

8.6 锚具测试

8.6.1 调查试验或适用性试验

(1)P 为满足 8.5.1 的规定,根据 EN ISO 22477-5 实施的调查试验或适用

性试验应用于验证标准荷载 PP 下并未超出极限状态,根据下式进行验证:

PP  ULS   a ;SLS  EULS ;d


(8.12)
(2) 除非可比较的经验显示灌浆锚间的相互作用是可以计量的,并可以
考虑在内,否则间隔小于 1.5m 的有钢筋锚固长度的灌浆锚应成组进行试验。

93
翻译参考模板

8.6.2 验收试验

(1)P 对所有的灌浆锚,在它们锁定之前以及开始运用前,都应根据 EN
ISO 22477-5 的规定进行验收试验。

(2)P 验收试验中施加在锚具上的标准荷载, PP ,应根据下述不等式

EULS ;d FServ;k
式由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力 或 计算得到:

PP   a ;acc;ULS  EULS ;d
(8.13)
或者:
PP   a;acc ;SLS  FServ ;k
(8.14)

 a ;acc;ULS  a ;acc;SLS
注释 1 分项系数 和 的值可查阅《国家附录》。持久状况与短暂状

 a ;acc;ULS  a ;acc ;SLS


况 的推荐值以及 的推荐值见表 A.20。
注释 2 《国家附录》中陈述了验收试验中标准荷载是应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力

FServ;k
(8.13)还是 (8.14)的方法。
(3)P 每次试验,标准荷载或其他荷载下的蠕变率或荷载损失不应超过极
限状态。
注释 1 标准荷载下蠕变率或荷载损失极限值可查阅《国家附录》。表 A.21 给出了持
久状况和短暂状况的推荐值。
注释 2 对小于标准荷载的其他荷载下蠕变率或荷载损失的验证是可选择的,可查阅
《国家附录》。本规范不提供推荐值。
(4)P 灌浆锚表面钢筋自由长度应满足 EN 1537 的规定。

8.7 预应力锚具的锁定荷载

(1)P 为保证支持结构和结构的正常使用,锁定荷载应足够大。
(2)P 锁定何在不应提高地基、结构或支持结构的极限状态。
(3)P 对于一组锚具钢筋锚固长度间距(中心距)小于 1.5m 的灌浆锚,
锁定操作之后,应对选择的锚具的预应力进行检查。

94
翻译参考模板

8.8 监督,监控与维护

(1) 监督、监控与维护应遵守本规范第 4 节中的规定,并参考 EN 1537


中合适的部分。

95
翻译参考模板

第9章 护土结构

9.1 一般规定

9.1.1 范围

(1)P 本章的规定适用于护地基结构,地基包括土壤、岩石、回填土和水。
需要将材料保持在陡于其能自然置于而不滑落的坡上。护土结构包括所有类型
的挡土墙以及构件受被保护材料的压力的支持系统。
(2)P 筒仓内颗粒材料的压力应使用 EN 1991-4 中的规定进行计算。

9.1.2 定义

(1) 在考虑设计护土结构是,应区分一下三种主要类型:
9.1.2.1 重力式挡土墙
由石头或土壤或钢筋混凝土构成的挡土墙,基底可能包括趾、平台或扶壁
结构。挡土墙自重,包括稳定的土壤、岩石或回填土等,在支撑被护材料方面
起重要作用。重力式挡土墙包括厚度变化或不变的混凝土重力墙,扩展式基底
钢筋混凝土墙,以及扶壁墙。
9.1.2.2 嵌入式挡土墙
由钢制品,钢筋混凝土或木材构成的相对较薄的挡土墙,通过 锚具 、
抗压构件和(或)被动土压力支撑。墙的弯曲能力在支撑后方填料方面起很重
要的作用,然而墙的重力并不是那么重要。悬臂钢板桩墙,锚固或支护的钢板
桩或混凝土桩墙,以及连续墙都属于嵌入式挡土墙。
9.1.2.3 复合式围护结构
有上述两种墙组合而成的墙。该种墙种类各样,包括双板桩墙围堰,钢筋
加强的挡土结构,土工织物或水泥,以及包含多排地基 锚具 或者土钉的结
构。

96
翻译参考模板

9.2 极限状态

(1)P 应将需要考虑的极限状态汇编成一个列表。作为下限,对所有护土
结构均应考虑以下极限状态:
— 整体稳定性破坏;
— 构件破坏,如挡土墙、 锚具 、横档或支护结构,或者以上构件之间
连接的破坏;
— 地基和构件联合破坏;
— 由水力膨胀和流失引起的破坏;
— 护土结构的移动,可能导致倒塌,或者影响该结构或依靠该结构附近结
构或服务的外观和使用效率。
— 墙内或墙下过量的外泄;
— 墙内或墙下过量的土壤颗粒转移;
— 地下水位无法接受的变化。
(2)P 另外,对重力式挡土墙和复合式围护结构还应考虑下列极限状态:
— 地基下方土的承载能力破坏;
— 地基滑动破坏;
— 倾覆破坏;
对于嵌入式挡土墙:
— 由墙或其部件的旋转或转换造成的破坏;
— 竖向不均衡造成的破坏。
(3)P 若有关联,对所有护土结构应将以上所述所有极限状态进行组合考
虑。
(4) 重力式挡土墙设计过程中通常需要在箱型基础、防波堤和斜坡的设
计过程中遇到的相同类型问题的解决方案。当考虑极限状态时,应酌情使用第
6 章中的规定。应着重考虑在大偏心距和倾角的荷载作用下挡土墙地基下方土
的承载能力破坏(见 6.5.4)。

9.3 行动,几何数据和设计状况

9.3.1 行动

9.3.1.1 基本行动
(1) 应考虑 2.4.2(4)中列出的行动。
9.3.1.2 回填材料的重度
97
翻译参考模板

(1)P 回填材料重度的设计值应根据已知材料的重度预估。《岩土工程设
计报告》应进行具体校核,在施工过程中测量的实际值域比设计中使用的要保
守。
9.2.1.3 附加荷载
(1)P 附加荷载设计值的确定应考虑被保护的地面上或靠近地面的已存在
的如附近建筑,停着的或移动着的车辆或起重设备,储存材料,货物和集装箱
等。
(2) 应考虑重复的附加荷载,例如码头岸壁上的起重机轨道施加的荷载 。
这样的附加荷载诱发的压力能极大超过那些由第一次加载或者等量静态荷载造
成的压力。
9.3.1.4 水的重度
(1)P 水的重度的设计值应反映水是新鲜的、含盐分的,还是水中充满化
学物质和污染物以至于需对正常值进行修正。
9.3.1.5 波浪力和冰荷载
(1)P 反射波或 冰荷载 施加的荷载设计值应根据当地现场可获得的
气候和水力条件数据进行选择。
(2)P 当对一块浮冰造成的静态荷载选择设计值时,应考虑以下方面:
— 冰在融化前的初始温度;
— 温度的增长率;
— 浮冰的厚度。
9.3.1.6 渗透力
(1)P 应考虑由支撑结构前后地下水位的不同造成的渗透力,因为该力也
许会改变墙后土压力,并降低墙前土压力的抵抗力。
9.3.1.7 碰撞力
(1) 由像波浪、浮冰或交通引起的碰撞力荷载设计值的确定应考虑碰撞
物和护土结构吸收的能量,如防撞垫和(或)导向结构。
(2) 对于作用在挡土墙上的横向荷载,被保留的地基表现出的增加的刚
度应该被考虑。
(3) 由作用在挡土墙上的横向冲击引发的液化的风险应被调查。
(4) 单块浮冰撞击挡土结构的影响荷载应根据冰的抗压强度和浮冰厚度
进行计算。计算冰抗压强度时应考虑冰的含盐度和同质性。
9.3.1.8 温度影响
(1)P 护土结构的设计应考虑不正常温度变化的时空效应。
(2) 当确定支护结构和支柱的荷载时尤其应考虑温度影响。

98
翻译参考模板

(3) 当进行防火设计时,欧洲规范中材料的结构防火设计部分进行查阅。
(4)P 应实施特别预防措施,如合适的回填材料的选择,排水或绝缘,以
防止护土结构后方地基内冰结晶的形成。

9.3.2 几何数据

9.3.2.1 基本数据
(1)P 几何数据的设计值应根据 2.4.6.3 陈述的规定得到。
9.3.2.2 地表面
(1)P 被护材料的几何结构的设计值应考虑实际值域的变化。该设计值亦
应考虑预期的基坑工程,或者护土结构前可能发生的冲刷。
(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中,挡土墙的稳定性取决于结构前的地基抗

力;计算过程中,抗力水平应通过系数 a 降低到正常期望水平以下。 a 值的选

择应考虑表面水平上现场控制的程度。一般控制程度下,应使用以下方面:

— 对于悬臂墙, a 应等于基坑上墙高的 10%,同时不大于 0.5m;

— 对于受支持的墙, a 应等于基坑高程到最低支撑点高度的 10%,同时不

大于 0.5m。
(3) 当表面水平自始至终在合适的 设计状况 可进行可靠的控制,

可使用 a 的较小值,包括 0。

(4) 当表面水平并不确定是,应使用较大的 a 值。

9.3.2.3 水位
(1)P 自由液面水和浅层地下水面的位置的设计值或特征值应根据现场液
压和水文地质条件数据惊醒选择。
(2)P 应考虑地下水位渗透率变化的影响。
(3)P 应考虑由于高处水或承压水的存在形成的不利水压力形成的概率。

9.3.3 设计状况

(1)P 应考虑以下方面:
— 土壤性质、水位以及孔隙水压力的空间变化;
— 土壤性质、水位以及孔隙水压力的随时间的预期变化;

99
翻译参考模板

— 行动和组合方式的变化;
— 护土结构前的挖掘、冲刷或侵蚀;
— 护土结构后方回填土击实影响;
— 被支撑材料上或附近预期的未来结构和附加荷载或卸载的影响;
— 由像沉降或霜冻等造成的预期的地基位移。
(2) 对于邻水结构,不需要在同一点上同时施加冰荷载和波浪荷载。

9.4 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

9.4.1 一般规定

(1)P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均应按 2.4.7 和 2.4.8 的规定


考虑。
(2)P 应证明挡土墙上的假设压力分布和荷载能够实现竖向平衡。
(3) 竖向平衡的验证可以通过减少墙壁摩擦参数实现。
(4) 护土结构应该尽可能以能明显确定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方法的方式设
计。设计中应防止发生脆性破坏,如没有明显的初步变形而突然发生破坏。
(5) 对于很多护土结构来说,如果挡土墙已经被置换足够多而可以对周
围结构或服务造成破坏,应考虑该关键极限状态的发生。
(6) 如果土壤至少是中密度或一致紧密,并且采用适当的施工工艺和顺
序,本规范推荐的设计方法和分项系数取值对于防止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
发生是足够的。然而,超高固结黏土沉积,这种情况下较大的水平应力可能引
起基坑周围一大片区域的大量运动,应着重考虑该情况。
(7) 地基和围护结构之间的交互的复杂性有时使在施工开始之前进行护
土结构的详细设计是很难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考虑在设计中使用观察法
(见 2.7)。
(8)P 适当情况下,护土结构的设计应考虑以下方面:
— 挡土墙施工的影响,包括
— 基坑边进行临时支护的规定;
— 原位应力及由挡土墙基坑挖掘及施工引起的地面运动的变化;
— 由于驾驶或重复的操作对地面造成的扰动;
— 施工规定;
— 已完成挡土墙所需的防水程度;
— 建造挡土墙到低渗透土层以形成一个水截止的可行性。由此产生的地下
水流平衡问题应进行评估;

100
翻译参考模板

— 在邻近地基中形成地基 锚具 的可行性;
— 挡土墙支撑柱间开挖基坑的可行性;
— 挡土墙承载竖向荷载的能力;
— 结构的延性;
— 挡土墙维护和任何相关排水措施评估;
— 挡土墙和所有 锚具 的外观和耐久性;
— 对于板桩,需要每节刚度足以抵抗渗透力而不会有连锁损失;
— 当钻孔或泥浆槽覆盖件打开时,其稳定性;
— 可获得的填充材料的性质,以及使其与挡土墙紧密结合的方式,见
5.3。

9.4.2 排水系统

(1)P 若设计的结构的安全性和正常使用性取决于排水系统成功的表现,
那么其被破坏的结果应当从安全新和修复费用两方面考虑。应使用下列状态之
一(或他们的组合):
— 应制定详细的排水系统的维护程序,并且设计中应考虑这方面;
— 应当同时通过经验对比和排水评估两种方式验证排水系统在不进行维护
的情况下能够充分运作。
(2) 排水量、压力以及最终的化学成分均应进行考虑。

9.5 确定土压力

9.5.1 一般规定

(1)P 土压力的确定应考虑可接受的方式以及任何可能在极限状态下发生
的移动和应变。
(2) 下文中“土压力”亦用于表示包括柔软的风化岩石土压力以及地下
水压力的总土压力。
(3)P 土压力大小和方向的计算应考虑:
— 斜坡面上的附加荷载;
— 竖向挡土墙的倾角;
— 水位以及地基内渗透力;
— 挡土墙相对于地基移动的方向和距离;
— 作用在整个护土结构的力在水平方向和竖向的均衡;
— 地基抗剪强度和重度;
101
翻译参考模板

— 挡土墙以及支持系统的刚度;
— 挡土墙粗糙程度。
(4) 挡土墙摩擦力和附着力的值应该看作以下几方面的函数:
— 地基强度参数;
— 挡土墙-地基交界面的摩擦性质;
— 挡土墙相对于地基移动的方向和距离;
— 挡土墙抵抗由摩擦力和附着力引起的竖向分力的能力。
(5) 挡土墙-地基交界面位置产生的剪切应力应当由挡土墙-地基交界面

参数  确定。

(6) 支撑沙土和碎石的混凝土挡土墙或者钢板桩挡土墙假设其设计挡土

 d  k .cv;d
墙-地基交界面参数 。对于预制混凝土构件或钢板桩, k 不应超过 2 3 。

(7) 对于支撑土壤的混凝土挡土墙,假设 k  1.0 。

(8) 打入土层后不立即排水条件下,对于黏土层中的钢板桩,不应考虑
附着力和摩擦力。两个抗力的值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增加。
(9) 土压力的大小以及合力的方向应根据选择的设计方法(见 2.4.7.3)
进行计算,并应考虑极限状态。
(10) 通常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土压力值域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土压
力值不一样。这两个值是通过两种完全不同的计算方法确定的。因此,当表示
为一个荷载时,土压力不会只有一个特征值。
(11)P 挡土结构支持岩体结构时,地基压力的计算应考虑不连续的影响,
并注意其方向、间距、孔径、粗糙度和任何联合填充材料的力学特性。
(12)P 当计算护土结构的压力时应考虑任何地基膨胀的迹象。

9.5.2 静止土压力值

(1)P 当挡土墙相对于地基没有任何位移时,土压力应按照静止土压力进
行计算。静止土压力的确定应考虑地基的历史压力状况。
4
(2) 对于正常固结土壤,如果结构位移小于 5  10  h ,挡土结构后方

的地基应假设为静止状态。

(3) 对于水平的地基表面,静止土压力系数,
K 0 ,应由下式得到:

102
翻译参考模板

K 0   1  sin  '  OCR


(9.1)

当 OCR 值较高时不应应用上述公式。

(4) 如果从挡土墙起地基表面以    ' 的角度向上倾斜,有效土压力的

 'h;0 K 0;
水平部分 与有效积土压力 q ' 通过系数 相关,其中

K 0;  K 0   1  sin  
(9.2)
力的方向假设与地基表面平行。

9.5.3 极限土压力值

(1)P 极限土压力值应考虑土壤与挡土墙破坏时的相对位移以及破坏面的
形状确定。

(2) 对于 抗剪强度的大角度 以及挡土墙-地基交界面系数  ,假设

连续破坏表面的极限土压力可以极大的脱离假设破坏面的值,因此导致不安全。
注释 附录 C 给出了一些相对位移对应的极限土压力值的数据。
(3) 在支柱、 锚具 或者相似结构对护土结构施加限制的条件下,应
考虑极限主动土压力值和极限被动土压力值,以及他们的分布,并不一定是最
不利条件。

9.5.4 土压力中间值

(1)P 当挡土墙位移不足以导致极限土压力值时则产生土压力中间值。土
压力中间值的确定应考虑挡土墙位移相对地基的大小以及方向。
注释 附录 C,图 C.3 给出一个图表,用以确定造成的被动土压力。
(2) 土压力中间值的计算应使用例如各种经验法则、弹性常数方法或者
有限元法等方法。

9.5.5 压实效应

(1)P 挡土墙后方土压力值的确定应考虑由放置回填土产生的额外的压力
和为压实进行的施工程序。
注释 测量表明,额外压力取决于应用的压实能量,压实土层厚度以及压实机械的行
走路线。当下一土层放置并进行压实操作时,该土层对挡土墙的水平压力也许会降低。当

103
翻译参考模板

回填结束,额外土压力一般仅存在于挡土墙的上部。
(2)P 为避免造成过大的额外的土压力继而导致不可接受的位移,适当的
压实操作应具体制定。

9.6 水压力

(1)P 水压力设计和特性的确定应同时考虑地基内以及地基上的水位。
(2)P 当校核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时,水压力应根据
2.4.5.3 和 2.4.6.1 中的规定进行组合,并考虑 9.4.1(5)中表明的风险。
(3) 对于支持中间土壤或低渗透率层(淤泥和黏土),水压力
应通常 假设为作用在挡土墙后。除非安装了可靠的排水系统
(9.4.2(1)P),或者渗透被完全阻止,水压力 应通常 在被支持材料表面
对应一个水位。
(4)P 当自由水面水位突然变化时,变化后立即发生的不稳定状态和稳定
状态均应进行检验。
(5)P 当没有排水系统,且也没有采取阻止渗流的措施时,水的张力或干
缩裂缝的影响应被考虑。

9.7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9.7.1 一般规定

(1)P 如 9.3.3 中所述,护土结构的设计应利用设计荷载或荷载效应以及


设计抗力校验设计状况符合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2)P 应考虑所有相关的限制模式,至少应包括图 9.1~图 9.6 所描述的护
土结构常见的限制模式。
(3)P 如 2.4 所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利用设计荷载或荷载效应,和设
计抗力建立等式进行计算。评估设计荷载或抗力是应考虑变形的作用。
(4)P 应使用设计值较大值和较小值中的不利值计算地基抗力。
(5) 应使用根据地基和结构的相对位移和相对刚度计算土压力重分布的
方法。
(6)P 对于细粒土,应同时考虑短暂荷载和永久荷载。
(7)P 对于承受不同水压力的挡土墙,应验证不致由水力膨胀和暗涌而造
成破坏。

104
翻译参考模板

9.7.2 整体稳定性

(1)P 应适当利用第 11 章的规定验证其相应的变形足够小,不会发生整


体稳定性破坏。
(2) 至少应考虑图 9.1 中列出的限制模式,同时将相关的渐进破坏及液
化考虑在内。

9.7.3 重力式挡土墙地基破坏

(1)P 酌情应用第 6 章中的规定验证变形是可以接受的,并且远达不到地


基破坏的程度。抗压强度和抗滑能力均应被考虑。
(2) 至少应考虑图 9.2 描述的限制模式。

图 9.1 护土结构整体稳定性限制模式

105
翻译参考模板

图 9.2 重力式挡土墙地基破坏的限制模式

9.7.4 嵌入式挡土墙圆弧滑动破坏

(1)P 应通过等式计算验证嵌入式挡土墙嵌入地基足够深来防止圆弧滑动
破坏。

图 9.3 嵌入式挡土墙圆弧滑动破坏限制模式
(2) 至少应考虑图 9.3 中列出的限制模式。
(3)P 土体与挡土墙见剪切应力的大小和方向设计值应与设计状态下可能
发生的垂直相对位移对应。

106
翻译参考模板

9.7.5 嵌入式挡土墙竖向破坏

(1)P 应使用土体抗力设计值和作用在挡土墙上的竖向力验证竖向等式是
成立的。
(2) 至少应考虑图 9.4 中列出的限制模式。
(3)P 当考虑挡土墙由向下的位移时,构件预应力计算中应使用较大的设
计值,如包含垂直向下组件的地基 锚具 。
(4)P 土体与挡土墙见剪切应力的大小和方向设计值应与竖向等式和圆弧
滑动等式的验证结果一致。
(5)P 如果挡土墙为某结构起地基的作用,那么应根据 第7章 的规
定进行书相等是验证。

图 9.4 嵌入式挡土墙竖向破坏的限制模式

9.7.6 护土结构结构设计

(1)P 护土结构,包括其支撑结构,例如 锚具 和支柱,均应根据 2.4


的规定和 EN 1992,EN 1993,EN 1995 和 EN 1996 进行竖向结构破坏验证。
(2) 至少应考虑图 9.5 中列出的限制模式。

107
翻译参考模板

图 9.5 护土结构结构破坏的限制模式
(3)P 对于每种极限状态,应验证所需力可以通过结构和地基的协调变形
获得。
(4) 对构件,由无钢筋部分裂缝影响引起的变形导致强度的降低,塑性
铰多大的旋转,或型钢局部屈曲,均应根据 EN 1992~EN 1996,和 EN 1999 的
规定考虑。

9.7.7 锚具 拉拔破坏

(1)P 应验证地基 锚具 不发生拉拔破坏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平衡。

图 9.6 锚具拉拔破坏的限制模式
(2)P 应根据第 8 章的规定设计锚具。

108
翻译参考模板

(3)P 至少应考虑图 9.6(a,b)描述的限制模式。


(4) 对于叉杆锚具,还应考虑图 9.6(c)中描述的限制模式。

9.8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9.8.1 一般规定

(1)P 护土结构设计应根据 9.3.3 中的规定通过使用合适的设计状况校验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文字已删
(2) 土压力设计值的评估应考虑初始压力,地基刚度和强度,
以及构件的刚度。
(3) 土压力设计值应通过考虑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结构容许变
形得到。这些压力值没有 必要 是极限值。

9.8.2 位移

(1)P 挡土墙以及邻近土体的容许位移的极限值应根据 2.4.8 的规定得到,


同时还应将对支撑结构和服务容许位移考虑在内。
(2)P 挡土墙位移和变形的保守估计,以及支撑结构和服务的影响,均应
该根据可比较的经验得到。这种估计应包括墙体施工的影响。设计中应验证估
计的位移不会超过极限值。
(3)P 如果位移的初始保守估计超过极限值,设计应通过保罗位移计算等
更加详细的调查进行验证。
(4)P 应考虑可变作用,例如挡土墙后交通和在导致的振动,对挡土墙位
移影响的程度。
(5)P 下列情况下,应进行包括位移计算的更加详细的调查:
— 附近结构和服务对位移及其敏感;
— 没有可对比的经验。
(6) 下列情况亦应进行位移计算:
— 挡土墙后有超过 6m 厚的低塑性粘性土;
— 挡土墙后有超过 3m 厚的高塑性土壤;
— 挡土墙基础下方有软土层支撑。
(7)P 位移计算应考虑地基和结构的刚度,以及施工顺序。
(8) 位移计算中假设的材料的行为应通过与相同计算模型的经验比较进
行校核。若假设线性行为,那么地基和结构材料的刚度应与计算的变形的程度
109
翻译参考模板

相适应。或者采用完整的材料应力-应变模型。
(9) 振动对位移的影响应根据 6.6.4 的规定进行考虑。

110
翻译参考模板

第 10 章 水力破坏

10.1 一般规定

(1)P 本章的规定适用于由孔隙水压力或孔隙水渗流引起的地基破坏的四
种模式:
— 扬压力(浮力)破坏;
— 隆起的破坏;
— 层内侵蚀引起的破坏;
— 管涌破坏。
该四种模式应事先进行检查。
注释 1 在某个结构或一个低渗透率的地层下孔隙水压力将比负载压力(由其上的结构
或者土层产生)的均值大,这时将产生浮力。
注释 2 向上的渗流力抗衡土壤的重力,将垂直有效压力降至 0,这时将发生举起力引
起的破坏。土壤颗粒被垂直上升的水流冲走,从而导致破坏。
注释 3 在土层与土层的交界面或者土层与结构的分界面,土壤颗粒在土层内部的运输
将导致层内侵蚀引起的破坏。这将最终导致向源冲刷,最引起土壤结构的瓦解。
注释 4 管涌引起的破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破坏,例如对于水库,水库发生层内侵蚀,
层内侵蚀首先发生在表面,然后倒退,直到在土壤体内或在土壤与岩石地基间或在粘性土
与非粘性土交界面形成管状泄洪洞,一旦侵蚀隧道内的逆向流到达水库底层,这种破坏立
即产生。
注释 5 地基水力破坏的条件可以通过总应力与孔隙水压力或者有效应力与水力梯度进
行表达。总应力分析适用于浮力引起的破坏。对于举起力引起的破坏,应同时应用总应力
分析和有效应力分析法。为控制层内侵蚀与管涌形成,应用水力梯度条件。
(2) 静水压力平衡(水力梯度可忽略不计)情况下仅需验证扬压力破坏。
(3)P 确定水力梯度,孔隙水压力,或者渗透压力时应考虑:
— 土壤渗透性随时间与空间的变化;
— 水位与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
— 边界条件(如下游开挖)的改变。
(4) 应注意不同破坏机制的相关土壤层理也许并不相同。
111
翻译参考模板

(5)P 当水力膨胀、管涌或者层内侵蚀对岩土结构的整体性危害很大时,
应采取措施降低水力梯度。
(6) 减少侵蚀或防止水力破坏最常采用的方式包括:
— 通过隔板或肩台延长渗流路径;
— 为抵抗水压力或梯度修改项目;
— 渗流控制;
— 防护滤网;
— 避免无足够滤网的分散黏土层;
— 斜坡护岸;
— 倒滤层;
— 减压井;
— 降低水力梯度。

10.2 扬压力破坏

(1)P 应通过将永久稳定作用(如重力和侧摩擦力)与由水或其他因素造
成的永久不稳定作业和可变不稳定作用作比较,以检查抵抗扬压力的结构或低
渗透率地层的稳定性。图 7.1 和图 10.1 给出了应检验扬压力稳定性的状况。
(2)P 应根据 2.4.7.4 中不等式(2.8)校核扬压力破坏。起稳定作用的永

Gstb;d
久荷载( )竖向分量的设计值包括结构自重和土体自重等, 而 结构

抗力设计值为所有摩擦力(
Td )以及锚固力( P )的和。摩擦力或锚固力对扬

Gstb;d
压力的抗力也可以视为起稳定作用的竖向永久作用( )。起不稳定作用的

Vdst ;d
永久作用和可变作用( )的竖向分量的设计值,应为作用在结构底部的水
压力(永久作用和可变作用)以及所有其它竖直向上方向的力之和。
(3) 若《国家附录》允许,可将抵抗扬压力的摩擦力或锚固力视为

Gstb;d
其稳定作用的竖向永久荷载( )。
注释 分项系数的值可查阅《国家附录》。
(4) 防止扬压力破坏最常用的措施包括:
— 增加结构重力;
— 通过排水降低结构下水压力;

112
翻译参考模板

— 将结构锚固在基岩中。
(5)P 当使用桩或 锚具 抵抗扬压力时,设计时应使用 2.4.7.4 给出的
分项系数根据 7.6.3 或 8.5 分别进行检验。

a)埋在地下的空心结构的扬压力 b)洪水期间轻质堤的扬压力
1 地下水位 1 地下水位
2 不透水界面 2 不透水界面
3 轻质堤材质

c)基坑底扬压力 d)水位以下板的施工
4 原泥面 1 地下水位
5 砂土 2 不透水界面
6 黏土 5 砂土
7 砾石 文字删除
10 开挖前地下水位 8 填入砂
11 开挖时地下水位 11 开挖时地下水位
12 黏土层下测压管水位

e)通过锚固抵抗扬压力的结构

113
翻译参考模板

1 地下水位
5 砂土
9 锚具
图 10.1 扬压力可能为临界作用的情况

10.3 隆起破坏

(1)P 对所有相关土层均应通过验证等式(2.9a)或等式(2.9b)检验土
体对隆起的稳定性。等式(2.9a)通过孔隙水压力和总应力验证稳定状态。等
式(2.9b)通过渗流力和浮重力验证稳定状态。图 10.2 给出了一种需验证隆起
破坏的情形。

1 基坑底部高程(左侧);自由水面(右侧)
2水
3 砂土
图 10.2 隆起破坏可能为临界作用的情况
(2)P 孔隙水压力特征值的确定应考虑所有可能的不利条件,如:
— 低渗性薄土层;
— 空间效应,例如水位以下的狭长基坑、圆形基坑或矩形基坑。
注释 1 当土壤粘性抗剪强度较大时,破坏形式由容器破坏转化为扬压力破坏。那么将
通过 10.2 的规定验证稳定性,其中加入了其它抗力。
注释 2 针对隆起的稳定性无需防止层内侵蚀,相关时应单独验证层内侵蚀破坏。
(3) 防止隆起破坏最常用的措施包括:
— 降低有隆起趋势土体下方的水压力;
— 增加抵抗重力。

114
翻译参考模板

10.4 层内侵蚀

(1)P 应使用过滤条件限制层内侵蚀引起的材料流失的危害。
(2)P 当层内侵蚀可能导致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时,应在地表面采取诸如过
滤保护等措施。
(3) 一般应通过使用完全满足过滤材料设计标准的自然非粘性土进行过
滤保护。某些情况下,应采用多层过滤层确保不同粒径分布的土壤或过滤层获
得充分保护。
(4) 作为替代品,可使用能很大程度上防止小粒径土壤流失的人工过滤
板如土工织物。
(5)P 若无法满足过滤标准,水力梯度的设计值应远低于土壤微粒开
始移动时的临界水力梯度。
(6)P 应至少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计算层内侵蚀的临界水力梯度:
— 水流方向;
— 颗粒尺度分布以及颗粒形状;
— 土层状况。

10.5 管涌破坏

(1)P 当一般水力和土壤条件均可能导致管涌(见图 10.3),且管涌危害


水工结构的稳定性和正常使用时,应按惯例采取措施防止管涌形成,使用过滤
层或采取构造措施控制或阻断地下水流。

1 自由水面
2 渗透地基测压管水位
3 低渗透土体
4 渗透地基
5 深井;管涌起始点
6 管道

115
翻译参考模板

图 10.3 可能导致管涌的情况
注释 适用的结构措施包括:
— 在护堤陆侧应用护坡,将管涌可能的起始点转移到距结构较远的地方,
并降低该点的水力梯度;
—在 水工结构 基础下方应用防水隔板,以阻挡地下水流或延长水流
路径,从而将水力梯度降低到安全值。
(2)P 在极其不利的水文条件(如洪水)期间,应定期检查易受管涌影响
的区域,以及时采取必要补救措施。采取补救措施所需设施应存放在邻近区域。
(3)P 在水易溢出的地区,应通过针对土壤层内侵蚀提供足够的抗力以防
止管涌破坏。
(4)P 可通过以下方式防止管涌破坏:
— 为水平地面提供针对管涌破坏足够的安全性;
— 为斜坡(局部边坡稳定)表层提供足够稳定性。
(5)P 当为验证隆起破坏或局部边坡稳定性确定溢出水力条件时,应考虑
到结构和地基的接合处或交界面可能是首选渗流路径的情况。

116
翻译参考模板

第 11 章 整体稳定性

11.1 一般规定

(1)P 本章的规定适用于基础、挡土结构、自然斜坡、堤坝或基坑周围的
自然或回填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和移动。
(2)第 6 章到第 10 章以及第 12 章的特定结构应考虑整体稳定性条款。

11.2 极限状态

(1)P 为满足稳定性、容许位移、耐久性以及对附近结构和供给设施移动
的限制性的基本需要,应考虑特定地基所有可能的极限状态。
(2)以下列出了一些可能的极限状态:
—地基以及相关结构整体失稳;
—由于剪切变形、沉降、振动或地基膨胀引起地基的过度移动;
—由于地基移动造成的附近结构、道路或供给设施功能损坏或丧失。

11.3 作用和设计状况

(1)计算极限状态时,应将表 2.4.2(4)的作用考虑在内。
(2)P 应酌情考虑以下情况的影响:
—施工流程;
—特定地点上或附近的新斜坡或结构;
—由于多种因素已经或仍将继续导致的地基移动;
—振动;
—气候变化,包括温度变化(冻融),干旱和暴雨;
—植被或植被的清除;
—人类或动物的活动;
—含水量以及孔隙水压力的变化;
—波浪作用。

117
翻译参考模板

(3)P 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自由水面以及地下水的设计水位,或者其
组合值,应根据可获得的水文资料和原位观察选取,从而给出考虑的设计状况
下可能发生的最不利条件。还应考虑干旱破坏、冲刷破坏以及密封破坏发生的
可能性。
(4)应考虑为进行维修或由于溃坝而排空运河或水库中的水的可能性。正
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可以使用典型水位或孔隙水压力。
(5)对于临水斜坡,通常最不利状况为最高地下水位下的稳定渗流和自由
水位的迅速下降。
(6)在取得孔隙水压力设计分布时,应考虑渗透率各向异性的范围以及地
基的变化的范围。

11.4 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

(1)P 根据 1.5.2.2 应用类比法检验现场整体稳定性和自然或人工地基的移


动。
(2)P 应考虑支持已有结构、新结构、斜坡或基坑的地基整体稳定性与移
动。
(3)P 设计前无法验证地基稳定性时,应根据 11.7 节的条款进行额外勘察、
监测和分析。
(4)需进行整体稳定性分析的典型结构包括:
—挡土结构;
—基坑,斜坡,或堤坝;
—建在倾斜地面、自然斜坡或堤坝上的地基;
—基坑,挖方或埋入式结构,或顶柱附近的基础。
注释:稳定性问题或蠕变移动主要发生在具有倾斜地表面的粘性土壤中。然而,非粘
性土或可能由裂缝造成的倾角接近抗剪角的裂缝岩石也可能发生失稳。孔隙水压力较高的
位置或冻融循环期间的地表面一般可观察到移动发生。
(5)P 若不易验证现场稳定性或位置移动无法满足使用要求,不采取稳定
措施时,选址则不合适。
(6)P 设计应确保对在选址位置进行的所有施工活动进行规划和执行,从
而使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发生的可能性充分小。
(7)P 若必要,应对具有潜在侵蚀作用的斜坡表面采取保护措施以保证安
全水平。
(8)应对斜坡进行密封,覆盖植被或进行人工保护。对于有护面的斜坡,
应考虑在护面内添加排水系统。

118
翻译参考模板

(9)P 只要施工过程有可能影响整体稳定性或移动的大小,就应该考虑施
工过程。
(10)潜在不稳定斜坡可采取以下稳固措施:
— 有 锚具 或无 锚具 混凝土保护层;
— 钢丝网石笼肩台或土工织物笼肩台;
— 地钉;
— 覆盖植被;
— 排水系统;
— 以上方法的结合。
(11) 应根据第 8 章和第 9 章的一般规定。

11.5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11.5.1 斜坡稳定性分析

(1)P 应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GEO 和 STR)下采用作用、抗力和强度设


计值验证包括已存结构、受影响结构或规划结构的斜坡的稳定性,其中分项系
数应按 A.3.1(1)P、A.3.2(1)P 和 A.3.3.6(1)P 确定。
注:分项系数取值按《国家附录》确定。其持久状况和短暂状况下的推荐值按表
A.3、A.4 和 A.14 确定。
(2)P 分析土壤地基或岩石地基稳定性时,应考虑所有相关破坏形式。
(3)当选择计算方法时,应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土壤层次;
—间断免的倾斜与发生;
—渗透率与孔隙水压力分布;
—短期稳定性与长期稳定性;
—剪切蠕变位移;
—破坏类型(圆弧滑动或非圆弧滑动破坏;倾覆;流体破坏);
—数值方法的应用。
(4)被破坏面隔开的土体或岩石一般应视为刚体或一组可同时移动的刚体 。
刚体间的破裂面可能有多重形式,例如平面、圆形或其它复杂形状。此外,亦
可通过极限分析以及有限元方法检验稳定性。
(5)在地基或堤坝材料同构且各向同性的地方,一般假设圆弧滑动破坏。
(6)对于处于抗剪强度变化很大的层状土的斜坡,应特别注意低抗剪强度
的土层。这将需要非圆弧滑动破坏分析。

119
翻译参考模板

(7)在嵌缝材料(包括硬岩、层状土以及裂缝粘土)中,破坏面的形状可
能部分或全部由间断面控制。一般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进行三维楔形体分析。
(8)应该对已经发生破坏但仍可能进一步破坏的斜坡进行分析,包括圆弧
滑动破坏以及非圆弧滑动破坏。整体稳定系分析的相关系数一般无需调整。
(9)若破坏面不能假设为二维平面,应考虑三维破坏面。
(10)边坡分析应验证滑动土体的所有时刻竖向稳定性。 若选用条分法,
且不验证水平平衡,那么可以假设条件力为水平向的。
(11)P 若结构构件与地基可能发生结合破坏,应通过允许地基与结构相
对刚度的差异考虑地基—结构的相互作用。这种情形包括破坏面与构件交叉,
如桩和柔性墙。
注释删除
(12)因为在评估最不利滑移面时不太可能区分有利重力荷载和不利重力
荷载,对于地基重度的任何不确定性均应通过向上或向下调整其标准值进行考
虑。
(13)P 设计应显示设计作用下由于蠕变或地域聚居引起的地基位移将不
会对地基上、地基内部或地基附近的结构或基础设施造成无法接受的损坏。

11.5.2 岩体边坡及挖方

(1)P 应验证岩体边坡和挖方的孤立岩块或大部分岩体的抗倾抗滑稳定性,
包括,并还应验证岩石塌落稳定性。应特别注意接缝和裂缝处被阻断的渗流水
压力。
(2)P 稳定性分析应基于与岩体交叉的间断面分布以及完整岩石和间断面
抗剪强度的可靠认识。
(3)P 应认识到间断面分布较好的坚硬岩体边坡和挖方的破坏通常会涉及
以下某种形式:
—岩石楔形或岩块的滑移;
—岩块或板的倾覆;
—滑移与倾覆的组合。
这依赖于边坡方向与间断面方向的关系。
(4)应考虑多裂缝岩体与软岩石和胶结土中边坡和挖方可能发生圆弧滑动
破坏,或者经过部分完整岩石的接近圆弧的滑移面破坏。
(5)一般应通过添加肩台降低边坡倾角、安装锚具、锚杆和内排水系统来
防止孤立的楔形体或石块的滑移。对于挖方边坡,应通过选择边坡方向以使孤
立石块无法移动来阻止滑移。
(6)为防止倾覆破坏,一般采用锚具或锚杆,以及内排水。

120
翻译参考模板

(7)当考虑边坡或挖方的长期稳定性时,应考虑植被以及环境和污染因素
对间断面抗剪强度和完整岩石强度的影响。
(8)在陡坡和易受倾覆、剥落、松散和滑移影响的边坡上的多裂缝岩体中 ,
应分析岩石塌落的概率。
(9)当防止岩石塌落的可靠条款不可行时,应通过设置网、栅栏或其他合
适的方式阻挡岩石掉落从而允许发生岩石塌落。
(10)阻挡石块和碎石从岩石边坡坠落的方案应根据坠落物质的坠落路径
的彻底调查进行设计。

11.5.3 基坑稳定性

(1)P 应检验基坑附近(包括基坑弃土和已存结构、道路及服务设备)地
基的整体稳定性(见第 9 章)。
(2)P 基坑底部稳定性应根据地基内孔隙水压力值进行检验。水力破坏分
析见第 10 章。
(3)P 应考虑无荷载引起的深基坑底部隆起。

11.6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1)P 设计应该显示地基变形将不会引起地基上或附近结构和基础设施的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2)应考虑一下原因导致的地基沉降:
—地下水条件和相关孔隙水压力的变化;
—排水条件下长期蠕变;
—深的可溶性地层的容积损失;
—挖掘或类似工作如开采天然气。
(3)因为现在的解析法和数值法通常无法准确得出自然边坡位移的预测值 ,
应通过下列方式之一避免发生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限制产生的剪切应力;
—观察移动,并指出应降低的作用,如有需要不再施加该作用。

11.7 监测

(1)P 若满足以下条件,则应通过使用合适设备监测地基:
—无法通过计算或指定方法证明 11.2 节中的极限状态极不可能发生;
—计算中的假设并未依据可靠数据指定。

121
翻译参考模板

(2)应通过监测了解以下情况:
—地基中地下水位和孔隙水压力,从而可以进行有效应力分析或验证;
—侧向以及竖向地基移动,以预测将来的位移;
—发生滑移的移动界面的深度和形状,以为修葺工程设计得到地基强度参
数;
—移动率,以预警即将发生的破坏;这种情况下也许需要自动化仪表的远
程数字读出或远程预警系统。

122
翻译参考模板

第 12 章 堤坝

12.1 一般规定

(1)P 本章的规定适用于小型水坝和基础设施的堤坝。
(2)对于布局以及调料的压实,应按第 5 章设计。

12.2 极限状态

(1)P 堤坝设计过程中应编制需要验证的极限状态的列表。
(2)应验证以下极限状态:
—整体失稳;
—堤坝边坡或堤顶破坏;
—层内侵蚀破坏;
—表面侵蚀或冲刷破坏;
—导致功能性损失的堤坝变形,如过度沉降或开裂;
—导致附近结构或公共设施丧失功能性甚至破坏的沉降和蠕变位移;
—过渡带(如)过渡变形,如桥梁支墩的堤坝通道;
—气候影响(如冻融过程或极度干旱)导致的交通区域功能性丧失;
—冻融周期期间边坡的蠕变;
—高交通和在导致的基层材料等级降低;
—水力作用导致的变形;
—环境状况改变,例如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污染,噪声或振动。

12.3 作用及设计状况

(1)为极限状态计算时,应按 2.4.2(4)的列表选择作用。
(2)计算堤坝施加在邻近结构或地基内任何加筋的部分的作用时,应考虑
刚度的不同。
(3)P 应按 2.2 节选择设计状况。

123
翻译参考模板

(4)P 如若相关还应考虑一下特殊的设计状态:
— 施工过程的影响,例如靠近堤坝回填料的基坑,爆炸、打桩或重型设备
引起的振动;
—计划将建在堤坝上或靠近堤坝的结构的影响;
—越浪、冰、波浪以及雨对边坡和堤顶的侵蚀影响;
—温度影响,如收缩。
(5)P 下游堤坝边坡的设计自由水位以及设计地下水位,或者他们的组合,
应根据已获得的水文数据选取,从而给出考虑的设计状况下可能发生的最不利
状况。还应考虑干旱破坏、冲刷破坏以及密封破坏发生的可能性。
(6)对于临水堤坝,应考虑最不利水文条件。通常最不利状况为最高地下
水位下的稳定渗流和自由水位的迅速下降。
(7)P 在取得孔隙水压力设计分布时,应考虑渗透率各向异性的范围以及
地基的变化的范围。
(8)设计关于沉降的堤坝时,由于硬结表层或填土的沉降,应考虑地基内
有效应力的降低。

12.4 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

(1)P 设计堤坝时应考虑相似地基条件和相似填土材料的堤坝经验。
(2)P 评估堤坝基础水平时,应酌情考虑以下方面:
—到达持力层,或无法到达持力层时采取稳定措施;
—提供充足防护以应对对地基承载力不利的气候影响;
—与堤坝排水相关的地下水位;
—避免对邻近结构和公共设施的不利影响;
—到达极低渗透率地层。
(3)堤坝的设计应确保:
—地基土承载力满足要求;
—不同填土层满足排水要求;
—堤坝填土材料的渗透率应足够低以满足要求;
—需要时采用滤网或土工织物以满足过滤标准;
—回填材料应根据 5.3.2 的标准选择。
(4)P 对于地基强度低、压缩系数高的堤坝,应制定施工流程确保不会超
过其承载力,且施工过程中不会发生过度沉降和位移(见 5.3.3(2)P)。
(5)当在可压缩地基上建设分层堤坝时,应利用测压计确保在下一层施工
时孔隙水压力已降低到可接受的足够低的水平。

124
翻译参考模板

(6)P 对于两侧水位不同的挡水堤坝,应根据地基渗透性选择基础水平,
或采用措施是结构防水。
(7)若进行地基处理,地基处理的范围应足够大以避免有害变形。
(8)当根据填土的重量密度确定堤坝重度(见 3.3.3)时,应注意将填土
粒径为 20~60mm 的颗粒包括在密度试验中。它们一般不被考虑,但对重量密度
有较大影响。
(9)P 应保护暴露在外易受侵蚀的堤坝边坡。若设计中有肩台,肩台中应
包含排水设施。
(10)边坡在堤坝施工时应密封,其后应酌情覆盖植被。
(11)对于其上承载交通的堤坝,应避免路面结冰。绝缘层或轻质填土上
的路面的热容量应尽可能高以避免结冰。
(12)土坝顶部冰冻深度应限制在一个合适的水平。
(13)不论干燥条件下边坡稳定性情况,堤坝边坡的设计应考虑到边坡在
冻融期间可能发生蠕变位移。这一点在过渡带(如桥墩)尤其重要。

12.5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1)P 分析堤坝部分或所有结构稳定性时,应考虑第 11 章列出的所有可


能的极限状态。
(2)因为堤坝施工通常根据不同荷载条件分阶段施工,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分析应对每个阶段分别进行分析,且岩土工程设计报告中应说明根据。
(3)P 当使用轻质填料时,如泡沫聚苯乙烯、膨胀粘土或泡沫混凝土,应
考虑浮力的影响(见第 10 章)。
(4)P 采用多种填充材料的堤坝应采用材料协调应变确定的强度值。
(5)当道路或河流与堤坝交叉时,应特别注意不同结构见空间上的相互作
用。
(6)当分析被处理地基的稳定性时,应考虑处理过程的影响,如对敏感性
软粘土的扰动。由于地基处理的影响随时间变化,无需考虑达到稳定状态时的
影响。
(7)P 为避免表面侵蚀、层内侵蚀或水压力导致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
满足第 10 章与第 11 章的规定。

12.6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1)P 设计应该显示堤坝变形将不会引起堤坝或者堤坝上或附近结构和基

125
翻译参考模板

础设施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2)应按 6.6.1 的规定计算可压缩地基上堤坝的沉降。应特别关注固结和
次生效应造成的沉降的时间依赖性。
(3)应考虑地下水位条件变化造成变形的概率。
(4)当难以预测变形时,应考虑采用预加载方法或试验堤坝,尤其是应避
免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时。

12.7 监管与监测

(1)P 应按第 4 章的规定进行堤坝监管与监测。


(2)在下列情形下应进行堤坝的监测:
—当使用观察法(见 2.7)时;
—当水坝稳定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内部及其下孔隙水压力分布时;
—当需要记录填料或交通的污染影响时;
—当需控制结构或公共设施的不利效应时;
—当表层侵蚀风险较大时。
(3)当需要监管与监测时,设计者应将其展示在岩土工程设计报告(见
2.8)中。应详细说明需要进行评估和起作用的检测记录。
(4)堤坝监测方案应包括以下记录:
—堤坝上和堤坝下孔隙水压力值;
—部分或全部堤坝及受影响结构沉降值;
—水平位移值;
—施工过程中填料强度值检验;
—若需要进行污染控制,需在施工前、中、后均进行化学分析;
—观察侵蚀保护;
—施工期间填料和地基土壤渗透率检验;
—堤顶冰冻深度。
(5)低渗透性软土层上堤坝的施工应通过测量软土层孔隙水压力值和填料
沉降量进行检测和控制。

126
翻译参考模板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分项系数

和相关系数以及推荐值

A.1 分项系数和相关系数

(1)P 持久和短暂设计状况下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分项系数 γ 将在本附


件中提到。
(2)P 锚杆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项系数γ 将在本附件中提到。
(3)P 所有的设计情况下桩基及锚杆的相关系数ξ 将在本附件提到。

A.1 分项系数和相关系数

(1)P 在永久和短暂的设计情况下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分项系数和所有设
计情况下桩基的相关系数,将在本附件提到。

A.2 平衡极限状态(EQU)验算的分项系数

(1)P 为了验证平衡极限状态,在以下作用γ F 情况下应使用下列分项系数:


——γ G ;dst 不稳定的不利永久作用;
——γ G ; stb 稳定的有利永久作用;
——γ Q ;dst 不稳定的不利可变作用;
——γ Q ; stb 稳定的有力永久作用。
注:在一个国家中使用的γ G ;dst 、γ G ; stb、γ Q ;dst 、γ Q ; stb的值可在其规范 EN 1990:2002 的
《国家附录》中找到。建筑物的推荐值在表 A.1 中给出。

127
翻译参考模板

表 A.1 作用的分项系数(γ F )
作用 符号 值
永久
不利 a γ G ;dst 1.1
有利 b γ G ; stb 0.9
可变
不利 a γ Q ;dst 1.5
有利 b γ Q ; stb 0
a
不稳定
b
稳定
(2)P 对于平衡极限状态的验算,当包括轻微抗剪力时,土壤参数采用下
列分项系数:

——γ φ 抗剪力角度的正切;

——γ c 有效粘聚力;

——γ cu 不排水抗剪强度;
——γ qu 无侧限强度;
——γ γ 重量密度。

注:在一个国家使中使用的γ φ ,γ c ,γ c ,γ qu,γ γ 值可以在这个规范的国家附录中找到 。


‘ ‘ ‘

推荐值在表 A.2 中给出。


表 A.2 土壤参数的分项系数(γ M )
土壤参数 符号 值

抗剪力角度 a γφ ‘ 1.25

有效粘聚力 γc ‘ 1.25

不排水抗剪强度 γ cu 1.4

无侧限强度 γ qu 1.4

128
翻译参考模板

重量密度 γγ 1.0

a
这个系数适用于 tan φ’

A.3 结构(STR)和岩土(GEO)极限状态验算分项系数

A3.1 作用分项系数(γ F )或作用效应分项系数(γ E)

(1)P 对于结构(STR)和岩土(GEO)极限状态验算的作用或作用效应
组合 A1 或 A2 的应采用下列分项系数:
——γ G 永久的不利或有利作用;
——γ Q 可变的不利或有利作用。
注:在一个国家使用的 γ G、γ Q的值可在其规范 EN 1990:2002 的《国家附录》中找到。
规范 EN 1990:2002 中建筑物的两组组合 A1 和 A2 的推荐值在表 A.3 中给出。
表 A.3 作用γ F 或作用γ E效应的分项系数
组合
作用 符号
A1 A2
不利 1.35 1.0
永久 γG
有利 1.0 1.0
不利 1.5 1.3
可变 γQ
有利 0 0

A3.2 土壤参数的分项系数γ M

(1)对于结构(STR)和岩土(GEO)极限状态验算的土壤参数组合 M1
或 M2 应采用下列分项系数:

——γ φ 抗剪力角度的正切;

——γ c 有效粘聚力;

——γ cu 不排水抗剪强度;
——γ qu 无侧限强度;
——γ γ 重量密度。

注:在一个国家使用的 γ φ ,γ c ,γ c ,γ qu和 γ γ 值可以在这个规范的《国家附录》中找


‘ ‘ ‘

到。两个组合 M1 和 M2 的推荐值在表 A.4 中给出。

129
翻译参考模板

表 A.4 土壤参数的分项系数γ M
组合
土壤参数 符号
M1 M2

抗剪力角度 a γφ ‘ 1.0 1.25

有效粘聚力 γc ‘ 1.0 1.25

不排水抗剪强度 γ cu 1.0 1.4


无侧限强度 γ qu 1.0 1.4
重量密度 γγ 1.0 0
a
这个系数适用于 tan φ’

A3.3 抗力分项系数(γ R )

A3.3.1 扩展式地基的分项系数

(1)P 对于结构(STR)和岩土(GEO)极限状态的扩展式地基和验算组
合 R1、R2 和 R3 的下列抗力分项系数(γ R )适用于:
—— γ R ;v 承压强度;
—— γ R ;h 滑动阻力。
注:在一个国家中使用的 γ R ;v 和 γ R ;h的值可在本规范的国家附录中找到。这三组组
合 R1、R2 和 R3 的推荐值在表 A.3 中给出。
表 A.5 扩散式地基的抗力分项系数γ R
组合
抗力 符号
R1 R2 R3
承载 γ R ;v 1.0 1.4 1.0
滑动 γ R ;h 1.0 1.1 1.0

A3.3.2 桩基的抗力分项系数

(1)P 对于桩基和结构(STR)和岩土(GEO)极限状态的验算,组合
R1、R2、R3 和 R4 的下列抗力分项系数(γ R )适用于:
——γ b 桩端阻力;
——γ s 受压桩侧阻力;
——γ t 受压桩总/组合阻力;
——γ s ;t 受拉桩侧阻力。

130
翻译参考模板

注:在一个国家中使用的 γ b、γ s 、γ t 和 γ s ;t 的值可在本规范的国家附录中找到。这四组


组合 R1 、 R2 、 R3 和 R4 分别对于打入桩、钻孔桩和连续旋翼式螺钻桩的推荐值在表
A.6、A.7 和 A.8 中给出。
表 A.6 打入桩抗力分项系数γ R
组合
抗力 符号
R1 R2 R3 R4
桩端阻力 γb 1.0 1.1 1.0 1.3
桩侧阻力(受压) γs 1.0 1.1 1.0 1.3
桩总/组合阻力(受压) γt 1.0 1.1 1.0 1.3
受拉桩侧阻力 γ s ;t 1.25 1.15 1.1 1.6

表 A.7 灌注桩抗力分项系数γ R
组合
抗力 符号
R1 R2 R3 R4
桩端阻力 γb 1.25 1.1 1.0 1.6
桩侧阻力(受压) γs 1.0 1.1 1.0 1.3
桩总/组合阻力(受压) γt 1.15 1.1 1.0 1.5
受拉桩侧阻力 γ s ;t 1.25 1.15 1.1 1.6

表 A.8 连续旋翼式螺钻(CFA)桩抗力分项系数γ R
组合
抗力 符号
R1 R2 R3 R4
桩端阻力 γb 1.1 1.1 1.0 1.45
桩侧阻力(受压) γs 1.0 1.1 1.0 1.3
桩总/组合阻力(受压) γt 1.1 1.1 1.0 1.4
受拉桩侧阻力 γ s ;t 1.25 1.15 1.1 1.6

A3.3.3 桩基相关系数

(1)P 对于结构(STR)和岩土(GEO)极限状态的桩基和验算,下列相
关系数ξ 用来获得轴向承载桩的特征抗力
——ξ 1 在静载试验测得的抗力平均值;
——ξ 2 在静载试验测得的抗力最小值;
——ξ 3 从地面试验结果计算的抗力平均值;
——ξ 4 从地面试验结果计算的抗力最小值;
——ξ 5 在动载试验测得的抗力平均值;
——ξ 6 在动载试验测得的抗性最小值;
注:在一个国家中使用的 ξ 1、ξ 2、ξ 3、ξ 4 、ξ 5和 ξ 6的值可在本规范的国家附录中找
到。推荐值在表 A.9、A.10 和 A.11 中给出。

131
翻译参考模板

表 A.9 在静桩荷载试验测得的特征值的相关系数ξ (n – 试验桩数)


ξ (n=¿) 1 2 3 4 5
ξ1 1.40 1.30 1.20 1.10 1.00
ξ2 1.40 1.20 1.05 1.00 1.00

表 A.10 从地面试验结果计算的特征值的相关系数ξ (n – 试验断面数)


ξ (n=¿) 1 2 3 4 5
ξ3 1.40 1.30 1.20 1.10 1.00
ξ4 1.40 1.20 1.05 1.00 1.00

表 A.11 从动态冲击试验 a, b, c, d, e, 测得的特征值的相关系数ξ (n – 试验桩数)


ξ (n=¿) 1 2 3 4 5
ξ5 1.60 1.50 1.45 1.42 1.40
ξ6 1.50 1.35 1.30 1.25 1.25
a
表中ξ 值对动态冲击试验有效。
b
当使用与信号匹配的动态冲击试验时,ξ 值可以乘以 0.85 的模型系数。
c
当在冲击过程中使用已测量准弹性桩头位移的打桩公式时,ξ 值应乘以 1.10 的模型系
数。
d
当在冲击过程中使用未测量准弹性桩头位移的打桩公式时,ξ 值应乘以 1.20 的模型系
数。
e
如果地基中存在不同的桩,选择试验桩的数量 n 时相似桩群应分开考虑。

A3.3.4 锚的抗力分项系数

(1)见 A.6。
表 A.12 - 表 A.12 - 不使用

A3.3.5 支护结构的抗力分项系数γ R

(1)P 对于支护结构和结构(STR)和岩土(GEO)极限状态的验算,组
合 R1、R2 和 R3 的下列抗力分项系数(γ R )适用于:
——γ R ;v 承载能力;
——γ R ;h 滑动阻力;
——γ R ;e 土抗力。
注:在一个国家中使用的 γ R ;v 、γ R ;h和 γ R ;e的值可在本规范的国家附录中找到。这三
组组合 R1、R2 和 R3 的推荐值在表 A.13 中给出。
表 A.13 支护结构的抗力分项系数γ R
组合
抗力 符号
R1 R2 R3

132
翻译参考模板

承载能力 γ R ;v 1.0 1.4 1.0


滑动阻力 γ R ;h 1.0 1.1 1.0
土抗力 γ R ;e 1.0 1.4 1.0

A3.3.6 斜坡和整体稳定性的抗力分项系数γ R

(1)P 对于斜坡和整体稳定性和结构(STR)和岩土(GEO)极限状态的
验算,应使用地基反力分项系数(γ R )。
注 :在 一个 国家 中使 用的 γ R ;e的 值可 在本 规范 的国 家附 录中 找到 。这 三组 组合
R1、R2 和 R3 的推荐值在表 A.13 中给出。
表 A.14 斜坡和整体稳定性的抗力分项系数γ R
组合
抗力 符号
R1 R2 R3
土抗力 γ R ;e 1.0 1.1 1.0

A.4 隆起极限状态(UPL)验算的分项系数

(1)P 对于隆起极限状态的验算,下列作用的分项系数(γ R )适用于:


——γ G ;dst 不稳定的不利永久作用;
——γ G ; stb 稳定的有利永久作用;
——γ Q ;dst 不稳定的不利可变作用。
注:在一个国家中使用的γ G ;dst 、γ G ; stb和 γ Q ;dst 的值可在本规范的国家附录中找到。推
荐值在表 A.15 中给出。

表 A.15 作用的分项系数γ F
作用 符号 值
永久
不利 a γ G ;dst 1.0
有利 b γ G ; stb 0.9
可变
不利 a γ Q ;dst 1.5
a
不稳定
b
稳定
(2)P 对于隆起极限状态的验算,当包括抗力时应使用下列分项系数:

133
翻译参考模板

——γ φ 抗剪力角度的正切;

——γ c 有效粘聚力;

——γ cu 不排水抗剪强度;
——γ s ;t 受拉桩阻力;
——γ a ;ULS 极限状态下锚阻力。

注:在一个国家使中使用的γ φ ,γ c ,γ c ,γ cu和 γ s ;t 值可以在本规范的国家附录中找到。


‘ ‘ ‘

推荐值在表 A.16 中给出。


表 A.16 土壤参数和抗力的分项系数
土壤参数 符号 值

抗剪力角度 a γφ ‘ 1.25

有效粘聚力 γc ‘ 1.25

不排水抗剪强度 γ cu 1.4

受拉桩阻力 γ s ;t 1.4

极限状态下锚阻力 γ a ;ULS b

a
这个系数适用于 tan φ’
b
见表 A.19

A.5 突涌极限状态(HYD)验算的分项系数

(1)P 对于突涌极限状态的验算,下列作用的分项系数(γ F )适用于:


——γ G ;dst 不稳定的不利永久作用;
——γ G ; stb 稳定的有利永久作用;
——γ Q ;dst 不稳定的不利可变作用。
注 在一个国家中使用的 γ G ;dst 、γ G ; stb和 γ Q ;dst 的值可在 本规范 的国家附录中
找到。推荐值在表 A.17 中给出。
表 A.17 作用的分项系数γ F
作用 符号 值
永久
不利 a γ G ;dst 1.35
有利 b γ G ; stb 0.90
可变

134
翻译参考模板

不利 a γ Q ;dst 1.50
a
不稳定
b
稳定

A.6 抗力分项系数、相关系数、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限值标
准,以及调查/适用性测试的锚固数量
(1)P 对于在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永久和短暂设计工况的作用
或作用效应的验算,应使用下列分项系数:
—— γ Serv F Serv; k
注 在一个国家中使用的 γ Serv 的值可在本规范的国家附录中找到。推荐值在表 A.18
中给出。
表 A.18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永久和短暂设计工况的作用或作用效应分项系数
极限状态 符号 值
承载能力(公式 8.3) γ Serv 1.35
注:γ Serv 的推荐值适用于所有设计方法
(2)P 对于在 STR、GEO 和 UPL 极限状态下永久和短暂设计工况的锚固
验算,应使用下列分项系数:
—— γ a ;ULS RULS; k
注:在一个国家中使用的 γ a ;ULS 的值可在本规范的国家附录中找到。推荐值在表 A.19
中给出。
表 A.19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永久和短暂设计工况的锚的抗力分项系数
STR/GEO 组合 UPL
符号
R1 R2 R3 R4
γ a ;ULS 1.1 1.1 1.0 1.1 1.4
(3)P 对于在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永久和短暂设计工况的锚试
验方法的验算,应使用下列相关系数和分项系数:
——ξ ULS ( RULS ;m)min ;
——γ a ;SLS R SLS ;k ;
——γ a ;acc ;ULS EULS ;d;
——γ a ;acc ;SLS F Serv; k;
注:在一个国家中使用的 ξ ULS、γ a ;SLS 、γ a ;acc ;ULS和 γ a ;acc ;SLS 的值可在本规范的国家
附录中找到。推荐值在表 A.20 中给出。
表 A.20 根据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永久和短暂设计工况的锚
试验方法的取值
试验方法 a
符号 公式
1 2 3
ξ ULS 8.6 1.0 b
1.0 b
1.0
γ a ;SLS 8.10 NA 1.0 1.2c

135
翻译参考模板

n 3 3 2
γ a ;acc ;ULS 8.13 1.1 1.1 NA
γ a ;acc ;SLS 8.14 NA 1.0 1.25c
注:NA=不适用
a
对于试验方法的描述见 EN ISO 22477-5。
b
这个值适用于可接受试验中每个锚(用公式 8.13 验证荷载)都能保证 EULS ;d ≤ R ULS;d 。
当情况不是这样的时候, EULS ;d的值可以依据国家附录设定的值使用。
c
给定的值适用于永久性的锚。
(4)P 对于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持久和短暂设计
工况的研究性、适用性和接受性试验,锚杆应满足限制条件。
注:在一个国家中使用的限制标准可在本规范的国家附录中找到。推荐值在表 A.21 中
给出。

表 A.21 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持久和短暂设计工况的
研究性、适用性和接受性试验的限制条件
研究性和使用性试验 接受性试验
试验方法 限制条件 ULS(公式 SLS(公式 ULS(公式 SLS(公式
8.5) 8.8) 8.13) 8.14)
1 α1 2 mm c
0.01 △ e / NA d
2 mm 0.01 △ e c / NA d
2%时间对数 2%时间对数 2%时间对数 2%时间对数
2b k1
周期 周期 周期 周期
NA(用 Pc
3 α3 5mm NA 1.5mm e

注:NA=不适用
a
对于试验方法的描述见 EN ISO 22477-5。
b
根据规范 EN ISO 22477-5 附录 H 表 H.1 中的荷载损失的观测时间
c
△ e=( F serv ; k × 钢筋自由长度)/(钢筋面积 ×钢筋弹性模量)
d
该值仅适用于当 SLS 测试开始进行的时候
e
给定的值是永久性的锚;对于暂时性的锚,a 3=1.8 mm

136
翻译参考模板

附录 B (提示性附录)

设计方法 1、2 和 3 的分项系数的背景信息

B.1 概述

(1)对在 STR 和 GEO 极限状态类型的持久和短暂工况下,在 2.4.7.3.4 条


中已概述了三种设计方法。它们的区别在于它们在作用、作用效应、材料属性
和抗力上分配的分项系数。某种程度上,这是由于不同的方法,在模拟作用效
应和抗力时考虑的因素不确定。
(2)对于设计方法 1,在所有设计中,原则上检查需要两组系数,应用于
两个独立的计算。当其中一组组合明显决定设计的情况,就没必要执行另一组
的计算。通常,系数都应用于作用,而不是作用效应,不过有一个例外
(2.4.7.3.2(2))。在许多情况下,系数应用于地基参数,但在桩和锚的设计中它们
则应用于抗力。
(3)在设计方法 2 和 3 中,一个单独的计算是一个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并在系数应用的方式根据计算结果而变化。
(4)在设计方法 2 中,系数应用于作用或者作用效应,以及抗力。
(5)在设计方法 3 中,系数应用于结构上的作用或者作用效应,以及地基
强度(材料)参数。

B.2 作用和作用效应的系数

(1)EN 1990:2002 说明γ f 是一个作用的分项系数,并且考虑了其特征值的


作用值存在不利偏差的可能性。同样地, γ S ; d是一个在模拟作用和作用效应中考
虑了不确定性的分项系数
(2)EN 1990:2002 允许γ f 和γ S ; d相乘组合成一个系数 F k:
γ F =γ S ;d · γ f (B.1)

137
翻译参考模板

(3)在 EN 1997-1 中不同的方法要求系数应用于作用或者作用组合。由于


来自地基作用的模型系数 γ S ; d的使用将会保持例外,并留给国家规定,在岩土工
程设计中γ f 始终用于简单的作用,γ E用于作用效应(见附件 A 表 A.1 和 A.3)。
这使得国家当局能够选择组合γ S ; d ×γ f 的替代值。
(4)在作用的计算中 公式(2.6a)和(2.6b)包括 X k /γ M ,因为地
基材料系数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影响土力作用的值。
(5)在设计方法 1 中,需要对两组系数组合的结合进行,应用于两个独立
的计算。
在组合 1 中,不等于 1 的系数通常适用于作用,而等于 1 的系数适用于作
用效应。因此,γ F ≠ 1和γ E=1适用于 公式(2.6a)和(2.6b) 。
在 2.4.7.3.2(2)中记录了一个例外:如果应用 γ F ≠ 1在物理上不合理的情况
(例如固定液位罐),则用γ F =1和γ E ≠ 1
在组合 2 中,始终用γ E=1,而γ F ≠ 1只用于可变作用。
因此,除了像 2.4.7.3.2(2)中记录的,对于设计方法 1 应用公式(2.6a)

Ed =E { γ F Frep ; X k /γ M ; a d } (B.2)

(6)在设计方法 2 中,对于设计的每一部分都需要一个简单计算,并且系
数应用于作用或作用效应的方式根据计算结果变化,根据国家规定来选择。
应用 γ E ≠ 1和 γ F =1或 γ F ≠ 1和 γ E=1。既然已使用 γ M =1, 公式(2.6a)和
(2.6b)简化为:

Ed =γ E · E { F rep ; X k ; a d },或者, (B.3.1)

Ed =E { γ F Frep ; X k ; ad } (B.3.2)

(7)在设计方法 3 中需要一个简单计算。然而在这个设计方法中,来自结
构的作用和 X k计算的来自或通过地面的作用是有区别的。应用 γ E ≠ 1和γ F =1,或
者γ E=1和γ F ≠ 1。因此 公式(2.6a)和(2.6b)保留:

Ed =E { γ F Frep ; X k /γ M ; a d },或者, (B.4.1)

Ed =γ E E { F rep ; X k /γ M ; ad } (B.4.2)

B.3 材料强度和抗力系数

(1)EN 1990:2002 中公式(6.6)和 EN 1997-1 中 公式(2.7c) 是等

138
翻译参考模板

效的:

1 1 X i ;k
Rd =
γ R; d
R { X i ;d ; ad }=
γ R ;d {
R ηi
γ m ;i d}
; a ( EN 1990 :2002, 公式 6.6 ) (B .5 .1)

1 Xk
Rd =
γR {
γ F F rep ;
γM d }
; a ( EN 1997−1 , 公式2.7 c ) ( B .5 .2)

(2)注意 EN 1997-1, 公式(2.7a), (2.7b)和(2.7c) 在设计抗力计算中


包括γ F F rep ,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作用的大小可能会影响岩土的抗力值,例如浅地
基的承载力。
(3)在规范 EN 1997-1 中换算系数η 的值当作 1.0,因为特性材料强度被定
义为与现场情况有关。因此在特征值中包括η 。
(4)本规范中不同的方法要求系数应用于材料强度(X)或者抗力
(R)。这些系数以不同的方式结合材料系数γ m和抗力模型系数(γ R ;d )。为简
单起见,应用于材料强度(X)系数表示为γ M ,应用于抗力(R)的系数表示为
γ R。
(5)在设计方法 1 中,两个单独计算组合系数的结合必须校核。
在组合 1 中,系数等于 1 适用于材料强度和抗力。因此在 公式(2.7c)
中γ R =γ M =1。
在组合 2 中,除了桩和 锚 以外,γ M >1 ,γ R =1。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的设计方法 1 采用公式(2.7a):

Rd =R { γ F F rep ; X k /γ M ; ad } (B6.1.1)

但是,在组合 2 中对于桩和锚,γ M =1,γ R > 1用于公式(2.7b):


1
Rd = R { γ F F rep ; X k ; ad } (B 6.1.2)
γR
(6)在设计方法 2 中,系数等于 1 通常应用于材料强度,系数大于 1 用于
抗力。因此γ M =1,γ R > 1应用于公式(2.7b):
1
Rd = R { γ F F rep ; X k ; ad } (B 6.2.1)
γR
当γ F =1也使用时,公式(2.7b)用以下形式:
1
Rd = R { F rep ; X k ; ad } (B 6.2 .2)
γR
(7)在设计方法 3 中,通常用γ M >1 和γ R =1。公式(2.7a)这样用:

Rd =R { γ F F rep ; X k /γ M ; ad } (B6.3.1)

但是注意有时同样需要使γ R > 1(例如拉桩),所以公式(2.7a)这样用:

139
翻译参考模板

Rd =R { γ F F rep ; X k /γ M ; ad } / γ R (B6.3.2)

140
翻译参考模板

附录 C (提示性附录)

确定土压力的示例步骤

C.1 土压力极限值

(1)由土重量密度(γ ),均匀表面荷载( q )、抗剪角(φ )和粘聚力(


c )所引起的直墙上土压力的极限值,需要计算如下:
——主动极限状态

σ a ( z )=K a [∫ γdz+q−u ] +u−c K ac (C.1)

其中积分取自地面到深度 z

K ac =2 √ K a (1+a/ c ),限于2.56 √ K a

——被动极限状态

σ p ( z )=K p [∫ γdz+q−u ] +u−c K pc (C.2)

其中积分取自地面到深度 z

K pc =2 √ K p (1+ a/c ),限于2.56 √ K p

其中:
a 是附着力(地面和墙壁之间)
c 是粘聚力
Ka 是有效水平主动土压力系数
Kp 是有效水平被动土压力系数
q 是垂直表面荷载
z 是距壁面下面的距离
β 是墙后地面的坡度角(向上为正)
δ 是地面和墙壁之间的抗剪角

141
翻译参考模板

γ 是保留在地上的总重量密度

σ a( z ) 是在深度 z 处垂直于墙的总应力(主动极限状态)

σ p( z ) 是在深度 z 处垂直于墙的总应力(被动极限状态)

(2)对于排水良好的土壤, K a 和 K p是抗剪角 φ ' 的函数和 c=c' ,有效粘聚


力。对于不排水的土壤, K a =K p=1并且c=cu ,不排水抗剪强度。
(3)有效土压力系数的值可以从图 C.1.1 到 C.1.4 查到 K a ,从图 C.2.1
to C.2.4 查到 K p。
(4)或者,可以使用在 C.2 中描述的分析过程。
(5)在分层的土壤中,系数 K 通常仅由剪切强度参数所决定,与其他深
度的值无关。

图 C.1.1 有效主动土压力(水平分量)系数 K a :保留的水平面


( β=0 )

142
翻译参考模板

图 C.1.2 有效主动土压力(水平分量)系数 K a :保留的斜面


(δ /φ' =0 和 δ =0)

143
翻译参考模板

图 C.1.3 有效主动土压力(水平分量)系数 K a :与保留的斜面


(δ /φ' =0.66)

144
翻译参考模板

图 C.1.4 有效主动土压力(水平分量)系数 K a :与保留的斜面(δ /φ' =1)

145
翻译参考模板

图 C.2.1 有效主动土压力(水平分量)系数 K p:与保留的水平面( β=0 )

146
翻译参考模板

图 C.2.2 有效主动土压力(水平分量)系数 K p:与保留的斜面


(δ /φ' =0 和 δ =0)

147
翻译参考模板

图 C.2.3 有效主动土压力(水平分量)系数 K p:与保留的斜面


(δ /φ' =0.66)

148
翻译参考模板

图 C.2.4 有效主动土压力(水平分量)系数 K p:与保留的斜面(δ /φ' =1)

149
翻译参考模板

C.2 获得主动和被动极限土压力的分析步骤

(1)下面的步骤中包含了某些近似值,可能在所有情况下都会用到。
(2)这个步骤阐述了被动压力与插入为正值的强度参数(下文中表示为
φ , c , δ , a),见图 C.3。
(3)对于主动压力,用同样的算法,并作一下改变:
——强度参数φ , c , δ 和a 插入为负值;
——等效表面荷载入射角的值 β 0等于 β ,主要是因为用于 K γ 的近似值。
(4)以下符号被用于(有些也在 1.6 中给出):
a 是墙壁和地面之间附着力
c 是粘聚力
Kc 是粘聚力的系数
Kn 是表面上标准荷载的系数
Kq 是竖向荷载的系数
Kγ 是土重量的系数
mt 是与土表方向的夹角,远离墙面指向交叉滑移线的切线方向。滑移
线以移动土体为界,从土表指向外侧。
mw 是从墙面的法线方向到墙壁外部滑移线的切线方向的夹角,当切点
墙的后侧上面时为正值
β 是从水平线到土表面方向的夹角,土壤表面远离墙壁升起时为正值
δ 是外摩擦角,当计算被动抗力时,符号法则定义于图 C.4
φ 是抗剪角
θ 是铅垂线到墙方向的夹角
v 是沿着外部滑移线的旋转切线,当滑移线上方的土体成凸型时取正

q 是真实表面上每一的单位面积上的总均匀附加压力
p 是水平投影上每一的单位面积上的垂向均匀附加压力

150
翻译参考模板

图 C.3 关于墙体和回填土倾角、附加压力和滑移线的几何定义
(5)必须选择界面参数结果是:
a tan δ
=
c tan φ
(6)土表面的边界条件包括 β 0,它是一个等效表面荷载的入射角。在这个
概念中,角度定义为两项的向量和:
——每单位表面面积上的真实分布表面荷载 q,均匀但不必垂直,和;
——c cot φ作为垂直荷载。
当 q 的切向分量指向墙壁同时垂直分量指向土体的时候, β 0角取正值。当
表面荷载为垂直或者为 0,且为主动压力时,如果c=0,则 β 0=β 。
(7)m t 角由土表的边界条件确定:
−sin β 0
cos ( 2 m t +φ+ β 0 )= ( C .3)
sin φ
(8)墙上的边界条件决定m w 通过:
sin δ
cos ( 2 m w + φ+δ )= (C .3)
sin φ
如果sin δ /sin φ的比值足够大,对于被动压力m w 角取负值。
(9)沿着移动土体的外部滑移线的总切线旋转, v 角通过以下表达式计
算确定:
v=m t + β−mw −θ (C.5)
(10)表面上的法向荷载系数(即来自垂直于表面的单位压力的墙上垂直
土压力)由下列表达式确定,其中 v 用弧度表示:

1+sin φ sin( 2m w +φ)


K n= exp ( 2 v tan φ ) (C .6)
1−sin φ sin(2m t + φ)

(11)表面上竖向荷载的系数(每单位水平面积的投影上的力),为:

151
翻译参考模板

K q =K n cos2 β(C .7)

粘聚力项目的系数为:

K c =( K n−1 ) cot φ(C .8)

(12)对于土体重量,一个近似表达式为:
K γ =K n cos β cos( β−θ)(C .9)
这个表达式是保守的。主动压力误差是不重要的,但对于被动压力由于 β
为正值误差可能会很大。
当φ=0时,发现有下列极限值:
p
cos 2 m t = sin β cos β
c
a
cos 2 m w =
c

K q =cos2 β

K c =2 v+ sin2 mt +sin 2 mw
(v 用弧度表示),对于 K γ ,更好的近似值为:

sin β cos m w
K γ =cos θ+ (C .10)
sin 2 mt

(13)对于被动和主动土压力,过程假定凸角为正值( v> 0)。


(14)如果这一条件没有(甚至近似)满足,例如对于光滑的墙面和足够
倾斜的土表,当 β 和φ 异号时,有必要考虑用其他方法。当考虑不规则表面荷载
时也可能是这个情况。

C.3 产生土压力的位移

(1)对于主动情况应当考虑土压力与墙体位移的关系。这种位移的大小决
定于墙体滑动的模式、初始土压力和土体的密度。表 C.1 给出了对于在排水无
粘性土和水平地表面上的直墙充分产生有效主动土压力的与比值 v a /h对应的估
计值,同时假定初始应力状态 K 0 <1。
(2)对于被动情况应当考虑土压力与墙体位移的关系。这种位移的大小决
定于墙体滑动的模式、初始土压力和土体的密度。表 C.12 给出了对于在排水无
粘性土和水平地表面上的直墙充分产生有效主动土压力的与比值 v p /h对应的估
计值,同时假定初始应力状态 K 0 <1。括号里的值为有效被动土压力极限值的一
半对应 v /h的比值。

152
翻译参考模板

(3)在静态和极限状态中间的有效主动土压力中间值可由线性内插法获得。
(4)对于被动情况,取值可以从表 C.2 中给出的值用图 C.4 中给出的一般
形式的曲线内插替换。

表 C.1 对于无粘性土 v a /h比值


va / h va / h
墙的位移类型 松散土体 密集土体
% %

a) 0.4~0.5 0.1~0.2

b) 0.2 0.05~0.1

c) 0.8~1.0 0.2~0.5

d) 0.4~0.5 0.1~0.2

其中:
v a 是墙体位移引起的主动土压力
h 是墙体的高度

153
翻译参考模板

154
翻译参考模板

表 C.2 对于无粘性土 v p /h和 v /h比值


v a / h(对于0.5 σ p , v /h ) v a /h(对于0.5 σ p , v /h )
墙的位移类型 % %
松散土体 密集土体

a) 7(1.5)~25(4.0) 5(1,1)~10(2,0)

b) 5(0,9)~10(1,5) 3(0,5)~6(1,0)

c) 6(1,0)~15(1,5) 5 (0,5)~6(1,3)

其中:
v 是墙体位移
v p 是墙体位移引起的主动土压力
h 是墙体的高度
σ p 是充分引起的被动土压力

155
翻译参考模板

要点
1 值从表 C.2 中选取
2 不按比例
图 C.4 抵抗正常墙体位移的无粘性土 v /v p引起的有效被动土压力
( v:位移; v p :充分引起被动土压力的位移)

156
翻译参考模板

附录 D (提示性附录)

一个承压强度计算的示例分析方法

D.1 在附录 D 中使用的符号

(1)在附录 D 中使用的有以下符号:
A' =B' × L' 设计有效的地基面积
b 基础倾角系数的设计值,带下标 c、q 和γ
B 基础宽度
B‘ 有效基础宽度
D 埋深
e 合力作用的偏心距,带下标 B 和 L
i 荷载倾斜系数,带下标粘聚力 c、附加荷载 q 和重量密度γ
L 基础长度
L' 有效基础长度
m 倾斜系数 i 公式中的指数
N 承载能力系数,带下标 c、q 和γ
q 在基底水平高度的表土和附加压力
'
q 在基底水平高度的设计有效表土压力
s 基底的形状系数,带下标 c、q 和γ
V 垂直荷载
α 基底到水平线的倾角
γ ' 在基础水平高度以下的土体的设计有效重量密度
θ H 的方向角
(2)在本方法中使用的在图 D.1 中给出。

157
翻译参考模板

D.2 概述

(1)可以使用源于塑性理论和试验结果的设计垂向承压强度的近似公式。
应当考虑下列效应:
——土地强度,一般由c u、c ' 和φ '代表;
——设计荷载的偏心距和倾角;
——基础的形状、深度和倾角;
——地表面的倾角;
——地下水压力和水利梯度;
——土地尤其土层的可变性。

D.3 不排水情况

(1)设计承压强度可由下式计算:

R / A'    +2  cu bc scic  q
(D.1)
无量纲系数:
bc  1  2 /    2 
—基地倾角: ;
—基础形状:

sc  1  0.2  B ' / L 
对于矩形, ;

对于方形或者圆形,
sc  1.2 。

—由水平荷载 H 引起的荷载的倾角:
1 H
ic  (1  1  ' )
2 A Cu

其中: H  A Cu
'

D.4 排水情况

(1)设计承压强度可由下式计算:

R/ A' =c' N c s c i c + q' N q b q i q +0.5 γ ' B' N γ Bγ s γ i γ (D.2)

无量纲系数的设计值:
158
翻译参考模板

—承压强度:
'

N q =e π tan φ tan 2 ( 45+φ' /2)

N c =(N q−1) cot φ'

N γ =2( N q−1) tan φ' ,其中δ ≥ φ '(粗糙基础)

—基底倾角:

b c =bq −(1−bq )/(N c tan φ ' )

b q=b γ =(1−α tan φ ' )2

—基础形状:
' ' '
对于矩形, sq =1+(B / L ) sin φ

'
对于方形或圆形, sq =1+ sin φ

' '
—对于矩形,sγ =1+0.3 (B / L )

对于方形或圆形, sγ =0.7
—对于矩形、方形或圆形, sc =(s q N q−1)/(N q−1)
—由水平荷载 H 引起的荷载的倾角:

i c =i q−(1−i q )/(N c tan φ' );

m
i q=[ 1−H /(V + A' c ' cot φ ' ) ] ;

m+1
i γ =[ 1−H /(V + A ' c' cot φ' ) ] 。

其中:
' ' ' '
当 H 向 B' 的方向作用 m=mB=[2+(B /L )]/[1+(B / L )]

' ' ' '


当 H 向 L' 的方向作用 m=m B=[2+( L /B )]/[ 1+(L /B )]

在水平荷载分量作用方向与L' 方向形成一个角度θ 的情况下,m 可以由下式


计算:

m=mθ=mL cos 2 θ+ mB sin 2 θ。

159
翻译参考模板

图 D.1 符号

160
翻译参考模板

附录 E(提示性附录)

一个半经验方法估算承载力的示例

(1)为了估算土壤上地基的设计承载力,可以使用现场试验,例如旁压试
验。
(2)当用到旁压仪时,一个受到垂直荷载的地基的设计承载力, Rd 与土壤
的极限压力相关,符合线性函数:

Rd / A ' =σ v; 0+ k p ¿¿

其中:
k 是承载力系数
σ v; 0 是初始总垂直应力
¿
p 是设计净等效极限压力(来自于旁压测试)
¿

其他符号已在 1.6 节中定义。


(3)承载力系数 k 的数值在 0.8~3.0 的范围内,取决于土壤类型、埋置深
度和地基的形状。
¿
(4)设计净等效极限压力( p¿)来源于净极限压力( pl )。设计净等效极限
¿

压力在试验的水平上定义了压力测试中极限压力 P1 和静止水平土压力 P0 之间的


差别;P0 可以用土的静压系数 K0 的估计值、有效上覆压力 q'的值和孔隙水压力

'
u 来确定,公式为 p0=K 0 q +u。

161
翻译参考模板

162
翻译参考模板

附录 F(提示性附录)

沉降计算的示例方法

F.1 应力应变方法

(1)估算粘性土壤与非粘性土壤的地基设置可能使用以下应力应变计算方
法:
—电脑算出地基负重造成的地面压力分布,根据弹性理论,可知这种压力
分布源自同质的等向性土壤和水平轴向阻力压力分布。
—电脑估算地表压力的限制时,要参考硬度模块值或其他与实验室测验和
现场测验相关应力的应变关系,最好是标准的实验室测验。
—整合垂直拉力,确定地基位置;应力应变方法要求选择足够多的地基内
点,并用电脑计算出拉力和压力。

F.2 弹性调节法

(1)弹性理论及特定的方程可用于确定粘性和非粘性土壤地基沉降,公式
如下:
s= p × B × f /m (F.1)
Em 弹性模量的设计值
f 沉降系数
p 地基上线性分布的轴承压力
公式中其他符号含义参照 1.6 内容。
(2)沉降系数 f 的值取决于基础面积的形状和尺寸,刚度随深度,对压缩
层厚度,泊松比分布,承载力及沉降计算点的变化而变化。
(3)如果没有有用的解决结果,对条件相似的邻近的类似结构测量是可用
的,设计排水模数的变形层,排水条件可以从实验室或现场测试结果来估计。
(4)调整后的弹性方法只能在地面应力无明显屈服时应用,此时地面的应

163
翻译参考模板

力-应变行为可以被认为是线性应用。在非均匀地基采用的调整弹性方法要谨慎
使用。

F.3 不排水沉降

(1)对地基沉降的短期成分,出现不排水,可以使用应力-应变方法或调
整弹性方法来评价。采用刚度参数值(如 Em 和泊松比)应该在这种情况下呈现
出不排水行为。

F.4 固结沉降

(1)为了计算引起的固结沉降量,我们可以假定有限的一维变形土壤,然
后用固结试验曲线进行计算。在不排水和固结状态下往往导致高估的总沉降量
增加,,这里经验修正可以被应用。

F.5 时间沉降行为

(1)在粘性土主固结结束前,固结沉降率可以近似地依照从压缩试验得到
的固结参数进行估算。然而,固结沉降速率最好应采用原位测试获得的渗透率
值。

164
翻译参考模板

附录 G(提示性附录)

一种用于导出扩展岩石上的基础假定的承

载力抽样方法

(1)对于软弱破碎岩,接缝严密,包括孔隙度小于 35%的白垩岩,推定承
载力可依照图 1。这是基于表 1 给出的分组,这里在假定结构中可以容许的沉降
量等于 0.5%基础宽度。其他沉降量的假定轴向的抵抗值可以通过直接的比例来
源来计算。对于软弱破碎岩的敞开或填充接头中承载压力值的降低,推测值应
该被采用。
表 G.1 软弱破碎岩石分组
组别 岩石种类
1 纯灰岩、白云岩,低孔碳酸盐砂岩
火成岩
鲕粒和泥灰质石灰岩
2 水泥岩石
硬碳酸盐泥岩
平面切割/理变质岩(包括板岩、片岩)
泥灰岩
3 胶结疏松的砂岩
板岩和片岩(陡峭的裂解/理)
4 骨水泥型泥岩和页岩

165
翻译参考模板

横坐标:qu(MPA):单轴抗压强度 纵坐标:ds(mm)不连续间距
1 组 1 岩石, 2 组 2 岩石, 3 组 3 岩石, 4 组 4 岩石,
5 允许承载压力不超过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如果接头开口缝较紧或为取
值的 50%。
6 容许承载力的压力:a)非常软弱的岩,b)软岩,c)中等弱岩,d)中

166
翻译参考模板

强岩,e)强岩
间距:f)紧密排列的不连续间隔, g)中等不连续性, h)较大间隔不
连续性
对四组不同的岩石类型,见表 1。假定岩石的轴向阻力屈服区被检查和/或
被测试评估。(根据 BS 8004)
图 G.1 假定地基承载岩石的方垫区域有承载力(沉降不超过 0.5%基础宽度)

167
翻译参考模板

附录 H(提示性附录)

结构变形和地基移动的极限值

(1)基础移动构件,应考虑沉降,相对(或差分)结算,旋转,倾斜,相
对挠度,相对旋转,水平位移和振动的振幅。基础的移动和变形的一些术语的
定义在图 h.1 给定。
(2)开放式框架结构的最大允许相对旋转量,填充墙框架和承载或连续墙
不尽相同,但有可能在从 1/2000 到 1/300 的范围内变化,以防止在结构的正常
使用极限状态下发生破坏。最大相对旋转 1/500 是对许多结构可以接受。相对
旋转可能导致极限状态变化为约 1/150。
(3)中给出的比例(2)应用在下沉模式,如图 h.1 所示。一个扭曲模式,
值应该被二等分。
(4)边缘沉降正常的结构,独立的基础,总沉降量达 50 毫米,通常是可
以接受的。较大的沉降可以保证相对旋转保持在可接受范围内,保证总沉降不
会造成服务变成结构问题是可以接受的,或造成倾斜等。
(5)这些规定限制沉降适用于正常,常规的结构。他们不应该被应用于建
筑物或构筑物,因为它是普通的,或使负荷强度明显不均匀。

168
翻译参考模板

a)沉降的定义 s,差异沉降 δ,旋转 θ 和角应变 α


b)相对偏转,偏转率 Δ、Δ/L 的定义
c)倾斜定义 ω 及相对转动的定义定义(角变形)β
图 H.1 基础移动的定义
169
翻译参考模板

附录 J(提示性附录)

检查施工监督和性能监控

J.1 总论

(1)当以下列表包含更重要的项目时,应该考虑施工或监督监测完成结构
的性能。不同的项目其重要性将有所不同。这个列表并不详尽。项目涉及岩土
工程特定方面或特定类型的工作已在本标准其它部分说明。

J.2 施工管理

J.2.1 一般检查项目

(1)地面条件位置和总体布局的结构验证。
(2)地下水流动和孔隙水压力的状况;排水作业对地下水位的影响;采取
控制渗流措施的有效性;内部侵蚀过程和管道;地下水化学成分的腐蚀电位。
(3)移动,屈服,墙和基础开挖稳定性;临时支撑系统;对附近建筑物和
公用事业的影响;对挡土结构土压力测量;根据开挖或力加载对孔隙水压力变
化的测量。
(4)在岩土极限状态下工人的安全。

J.2.2 水流动和孔隙水压力

(1)充足的系统可以确保控制孔隙水压力在所有含水层中的多余压力可能
影响边坡或基础开挖边坡的稳定性,包括在开挖以下的含水层自由水压力;脱
水作用下水处理;凹陷的地下水位在整个开挖过程中防止沸腾或快速的条件下,
管道和建筑设备形成干扰;引水、降雨或其他地表水的去除。
(2)高效脱水系统在整个施工期间的操作,考虑到帷幕的包围,井或集水
170
翻译参考模板

坑的淤积;泵的堵塞;泵的磨损。
(3)脱水的控制来避免相邻结构或区域的干扰;测压管水位的观测;效能 ,
补给水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如果这些被安装。
(4)相邻结构或地区沉降。
(5)水平钻孔排水效果。

J.3 性能监测

(1)在既定的时间间隔的建筑物,包括那些由于振动对土壤的影响其他结
构沉降稳定的结构。
(2)横向位移和扭曲,尤其是那些充满并储备相关的土壤支撑结构,如建
筑物或大型储罐和深槽。
(3)测压管水位应在建筑物内或邻近地区,特别是如果安装了深层排水或
永久排水系统或者深地下室的构造。
(4)围护结构的变形或位移:考虑正常回填荷载的影响;库存;填充物或
其它表面负荷;水压力。
(5)排水管流测量。
(6)特殊问题如下:
—高温结构如锅炉,热管:粘土或淤泥土壤干燥;温度监测;移动;
—低温下的结构,如低温装置或冷藏区:监测温度;冻结;冻胀;其后的
解冻效果。
(7)水密性。
(8)振动测量。

171
翻译参考模板

BS EN
1997-1:2004
BSI
389 Chiswick High Road
London W4 4AL
BSI — 英国标准协会
BSI 是负责编制英国标准的独立国家机构。它代表英国对欧洲以及国际标
准的看法。加入到皇家令状。
修订
英国标准进行修正或修订更新。英国标准用户应确保具有最新修正或版本。
提高我们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一直是 BSI 宗旨。如读者在使用本标准时发现
不准确或模棱两可的地方并告知负责的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联系方式见内部前
封面),我们将非常感激。
电话: +44 (0)20 8996 9000 传真:+44 (0)20 8996 7400.
BSI 为成员提供称为 PLUS 的单独更新服务,确保订阅者自动收到标准的最
新版。
购买标准
所有 BSI、国际和国外标准刊物的订单应交到客户服务处。电话: +44
(0)20 8996 9001.
传真:+44 (0)20 8996 7001. Email:orders@bsi-global.com. 标准也可
从 BSI 的网站 http://www.bsi-global.com 上获取。
对于对国际标准订单的回应,提供 BSI 对这些标准的补充(已作为英国标
准发表)是 BSI 的作风,除非用户另外说明。
关于标准的信息
BSI 通过自己的图书馆以及出口服务技术帮助提供各种国家、欧洲和国际
标准的信息。也提供各种 BSI 电子信息服务,给出产品和服务的细节。请联系
信息中心。
电话: +44 (0)20 8996 7111 传真: +44 (0)20 8996 7048 Email:
info@bsi-global.com.
BSI 订阅成员保持跟随标准发展的步伐,享受标准定价的巨大折扣。关于
这些细节以及其他益处,请联系 Membership Administration(成员管理处)。
电话: +44 (0)20 8996 7002 传真: +44 (0)20 8996 7001.
Email:membership@bsi-global.com.
可在 http://www.bsi-global.com/bsonline 上找到通过 British
Standards Online(英国标准在线)在线进入英国标准的信息.

172
翻译参考模板

可在 BSI 网站 http://www.bsi-global.com 找到更多关于 BSI 的信息。


版权
所有 BSI 出版物均属有版权。BSI 在英国范围内也持有国际标准化机构出版
物的版权。除非经过版权、设计及专利法案 1988 许可,否则未经 BSI 事先书面
许可,不得在检索系统中复制、储存任何摘录,或不得以任何形式-电子、影印、
记录或其他方式传输任何摘录。
这不排除在实施该标准过程中自由使用必要细节诸如符号以及大小、类型
或等级名称。如果这些细节用于标准实施以外的用途,则必须事先得到 BSI 书
面许可。
可从版权和许可经理那里获取详细情况和建议。
电话:+44 (0)20 8996 7070 传真: +44 (0)20 8996 7553.
Email:copyright@bsi-global.com.

17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