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5

英国标准 BS EN

1993-1-6:2007

欧洲规范 3 — 钢结构设计 —
1-6: 壳体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欧洲标准 EN 1993-1-6:2007 具有与英国标准同等的地位

ICS 91.010.30; 91.080.10

除著作权法规定情形外,未经 BSI 授权不得擅自复制


BS EN 1993-1-6:2007

英国版前言
本英国标准由BSI出版。为EN 1993-1-6:2007的英国执行版。

受技术委员会B/525(建筑和土木工程结构)委托,英国加入小组委员会
B/525/31(钢结构的使用),参与规范的编制工作。

如有要求,可向秘书处索取参与该小组委员会的机构名单。

本出版物并非旨在囊括合同中所有的必需条款。使用者须负责将其正确
运用。

符合英国标准并不表示可免除其法律责任。












此英国标准经由标准政 出版后发布的修订
策和策略委员会于2007
年7月30日授权出版。 修订次数. 日期 备注

© BSI 2007

ISBN 978 0 580 50669 7


欧洲标准 EN 1993-1-6
2007 年 2 月

ICS 91.010.30; 91.080.10 ENV 1993-1-6:1999 替代本

英文版

欧洲规范 3 – 钢结构设计 – 第 1-6 部分:


壳体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Eurocode 3 - Calcul des structures en acier - Partie 1-6:Résistance et stabilité des structures en coque

Eurocode 3 - Bemessung und Konstruktion vonStahlbauten - Teil 1-6: Festigkeit und Stabilität von Schalen


本欧洲标准于2006年6月12日经CEN(欧洲标准委员会)批准。


CEN成员均须遵守CEN/CENELEC内部条例,其条款规定了此欧洲标准在不做任何变更的前提下即具


备各国国家标准地位的条件。若要索取有关国家标准的最新目录和参考书目,可向管理中心或任何CEN成
员国提出申请。 责
本欧洲标准有三种官方版本(英文版、法文版和德文版)。任何由CEN成员国负责翻译成本国语言的

其他语言版本欧洲标准在CEN管理中心备案之后具有与正式版本相同的地位。

CEN成员为各国国家标准机构、包括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

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荷兰、挪威、
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

管理中心: 布鲁塞尔斯大萨特街36号(B-1050)

© 2007 CEN CEN成员国保留在全球范围内以任何形式或方式进行使用的所有权利。 参考号. EN 1993-1-6:2007: E














EN 1993-1-6:2007(E)

目录 页码

1. 概述 ................................................................................................................................................................... 6

1.1 范围 ........................................................................................................................................................ 6
1.2 规范性参考文献 .................................................................................................................................... 7
1.3 术语和定义 ............................................................................................................................................ 8
1.4 符号 ...................................................................................................................................................... 14
1.5 符号法则 .............................................................................................................................................. 18

2 设计基础和建模 ............................................................................................................................................. 19

2.1 概述 ...................................................................................................................................................... 19
2.2 分析类型 .............................................................................................................................................. 19


2.3 壳体边界条件 ...................................................................................................................................... 21


3 材料和几何形状 ............................................................................................................................................. 22


3.1 材料特性 .............................................................................................................................................. 22
3.2 几何数据的设计值 .............................................................................................................................. 22

3.3 几何公差和几何缺陷 .......................................................................................................................... 22

4 钢壳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 24

4.1 要考虑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 24


4.2 壳体极限状态设计的设计方案 .......................................................................................................... 26


5 壳体内的应力合力和应力 ............................................................................................................................. 29

5.1 壳体内的应力合力 .............................................................................................................................. 29


5.2 用于分析的壳体建模 .......................................................................................................................... 29

5.3 分析类型 .............................................................................................................................................. 31


6 塑性极限状态(LS1) ....................................................................................................................................... 32

6.1 作用的设计值 ...................................................................................................................................... 32


6.2 应力设计 .............................................................................................................................................. 32
6.3 利用整体数值 MNA 或 GMNA 分析进行的设计 ............................................................................. 33
6.4 直接设计 .............................................................................................................................................. 34

7 循环塑性极限状态(LS2) ............................................................................................................................... 35

7.1 作用的设计值 ...................................................................................................................................... 35


7.2 应力设计 .............................................................................................................................................. 35
7.3 利用整体数值 MNA 或 GMNA 分析进行的设计 ............................................................................. 36
7.4 直接设计 .............................................................................................................................................. 36

8 屈曲极限状态(LS3) ....................................................................................................................................... 37

8.1 作用的设计值 ...................................................................................................................................... 37

3
EN 1993-1-6:2007(E)

8.2 特殊定义和符号.................................................................................................................................. 37
8.3 屈曲相关的边界条件.......................................................................................................................... 37
8.4 屈曲相关的几何公差.......................................................................................................................... 38
8.5 应力设计 ............................................................................................................................................. 44
8.6 利用 MNA 和 LBA 分析通过整体数值分析进行的设计................................................................. 46
8.7 利用 GMNIA 分析通过整体数值分析进行的设计 .......................................................................... 48

9 疲劳极限状态(LS4) ........................................................................................................................................ 54

9.1 作用的设计值...................................................................................................................................... 54
9.2 应力设计 ............................................................................................................................................. 54
9.3 通过整体数值 LA 或 GNA 分析进行的设计 .................................................................................... 55

附录 A (标准性) 壳体内薄膜理论应力 ................................................................................................................ 56

A.1 概述 ..................................................................................................................................................... 56


A.2 未加劲圆柱壳体.................................................................................................................................. 57


A.3 未加劲圆锥壳体.................................................................................................................................. 58
A.4 未加劲球形壳体.................................................................................................................................. 60


附录 B (标准性) 塑性崩塌抗力的补充表达式 .................................................................................................... 61

B.1 概述 ..................................................................................................................................................... 61

B.2 未加劲圆柱壳体.................................................................................................................................. 62

B.3 环形加劲圆柱壳体.............................................................................................................................. 64
B.4 壳体之间的节点.................................................................................................................................. 67

B.5 具有对称边界条件的圆板.................................................................................................................. 70

附录 C (标准性) 线性弹性薄膜和弯曲应力的表达式 ........................................................................................ 71


C.1 概述 ..................................................................................................................................................... 71

C.2 底部夹紧的未加劲圆柱体壳体 .......................................................................................................... 72


C.3 底部钉住的未加劲圆柱壳体 .............................................................................................................. 74

C.4 未加劲圆柱壳体中的内部条件 .......................................................................................................... 77


C.5 圆柱壳体上的环形加劲肋.................................................................................................................. 79

C.6 具有轴对称边界条件的圆板 .............................................................................................................. 80

附录 D (标准性) 屈曲应力设计的表达式 ............................................................................................................ 82

D.1 壁厚恒定的未加劲圆柱壳体 .............................................................................................................. 82


D.2 分段可变壁厚的未加劲圆柱壳体 ...................................................................................................... 92
D.3 未加劲搭接圆柱壳体.......................................................................................................................... 97
D.4 未加劲完整圆锥壳体和截锥壳体 ...................................................................................................... 98

4
EN 1993-1-6:2007(E)

前言
本欧洲标准 EN 1993-1-6,《欧洲规范 3: 钢结构设计 1-6 部分:壳体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由
CEN/TC250“结构欧洲规范”技术委员会编制,其秘书处由英国标准协会管理。CEN/TC250 对所有欧洲
结构规范负责。

通过相同文本的出版或确认,最迟在 2007 年 8 月前,本欧洲标准应具有与国家标准同等的地位,而


与之相冲突的国家标准应最迟于 2010 年 3 月前废除。

此文件将取代 ENV1993-1-6。

根据 CEN/CENELEC 内部条例,下列国家的国家标准机构必须执行此欧洲标准: 奥地利、比利时、


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拉脱
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
瑞士和英国。


EN 1993-1-6 的国家版附录


本标准提供了替代程序、数值和建议并在各国可自行做出选择之处给出标注。因此,执行EN 1992-1-2


的国家标准应有一个包含全部国家确定参数的国家版附录,用于相关国家拟进行施工的钢结构设计中。

EN 1993-1-6中的下列条款允许各国自行做出选择:


− 3.1(4)

− 4.1.4(3)

− 5.2.4(1)

− 6.3(5)

− 7.3.1(1)

− 7.3.2(1)

− 8.4.2(3)

− 8.4.3(2)

− 8.4.3(4)

− 8.4.4(4)

− 8.4.5(1)

− 8.5.2(2)

− 8.5.2(4)

− 8.7.2(7)

− 8.7.2(16)

− 8.7.2(18)(2 次)

− 9.2.1(2)P

5
EN 1993-1-6:2007(E)

1. 概述
1.1 范围
(1) EN 1993-1-6 给出了旋转壳形板钢结构的基本设计规则。

(2) 此标准将与EN 1993-1-1、EN 1993-1-3、EN 1993-1-4和EN 1993-1-9及EN 1993的相关应用部分结


合使用,其中EN 1993的相关应用部分包括:

关于塔式建筑和天线铁架的3.1部分

关于烟囱的3.2部分

关于筒仓的4.1部分


关于储罐的4.2部分


关于管道的4.3部分


(3) 此标准定义了结构抗力的特征值和设计值。

(4) 此标准与以下对应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设计要求有关,即:


塑性极限;

循环塑性;

屈曲;

疲劳。

(5) 此标准并未包括结构的整体平衡(滑动、上升、倾覆),但在EN 1993-1-1中有针对此方面的内容。


在EN1993的相关应用部分包含了具体应用的特殊考虑事项。

(6) 本标准的规定适用于轴对称壳体、相关的圆形或环形板、梁材环形截面以及组成完整结构部分的

纵梁加劲肋。其包含了所有壳体形式的计算机计算的一般程序。附录中给出了未加劲圆柱和圆锥
的手工计算的具体表达式。

(7) 本标准并未明确包含圆柱和圆锥面板。但是,若适当考虑了相关边界条件,则这些规定是可以适
用的。

(8) 本标准计划用于钢壳结构。对于在其它金属制成的壳体结构,若未编制出标准,则可适用此标准
的规定,前提是适当考虑相关的材料属性。

(9) 本标准的规定已确定适用于相关EN 1993 应用部分中定义的温度范围内。对最高温度进行限制,


这样,当相关应用部分中未包含高温徐变效应时,徐变的影响可忽略。

(10) 本标准中的规定适用于满足EN 1993-1-10中给出的脆性断裂规定的结构。

(11) 若结构设计处于本质上可视为准静态的作用下,则本标准的规定可适用。

(12) 在此标准中,假定了一般情况下可将风荷载和散体流视为准静态作用。

6
EN 1993-1-6:2007(E)

(13) 根据 EN 1993 中的相关应用部分,应该考虑到动态效应,包括由疲劳引起的后果。但是,在此


部分中,将动态性质引起的应力合力视作是准静态的。

(14) 按照 EN 1090-2所述,本标准中的规定可适用于正在施工的结构。

(15) 本标准不涉及渗漏方面。

(16) 本标准拟应用于处于以下范围的结构:

设计金属温度范围在−50°C 至 +300°C之间;

半径厚度比在 20 至 5000之间。

注:必须注意到:若应用于壁厚相对较大的壳体的某些几何结构和荷载条件,此标准的应力设计
规则可能有些保守。

1.2 规范性参考文献



(1) 本欧洲标准以注明日期或未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的形式将其它出版物发布的规定包含在内。在本
文的适当位置引用了规范性参考文献,并在以下列出了这些出版物。对于标注日期的参考文献,


仅在通过修改或修订将这些出版物的后续修改或修订信息包含在本欧洲标准中之后,方可将其用

于此欧洲标准。对于未标注日期的参考文献,应使用所参考出版物的最新版本。

EN 1090-2 钢结构和铝结构施工 – 第 2 部分:钢结构技术要求

EN 1990 结构设计基础

EN 1991 欧洲规范 1:结构上的作用


EN 1993 欧洲规范 3:钢结构设计

第1.1部分: 建筑物总则和规则

第1.3部分: 冷成形薄标准构件和金属薄板

第1.4部分: 不锈钢

第1.5部分: 板式结构元

第1.9部分: 钢结构的疲劳强度

第1.10部分: 根据断裂韧度和沿厚度方向的属性来选择钢材

第1.12部分: 适用于S 700及以下等级的钢材的EN 1993扩展部分的附加规则

第2部分: 钢桥

第3.1部分: 塔式建筑和天线塔架

第3.2部分: 烟囱

第4.1部分: 筒仓

第4.2部分: 储罐

7
EN 1993-1-6:2007(E)

第4.3部分: 管道

第5部分: 打桩

1.3 术语和定义
在EN 1990中所定义的常用于欧洲结构标准的术语适用于此标准。除非另有规定,否则ISO 8930中给
出的定义在此标准里同样适用。对于此标准而言,EN 1993-1-1 的补充部分中以下定义适用:

1.3.1 结构形式和几何形状

1.3.1.1 壳体

由弯曲薄板形成的结构或构件。



1.3.1.2 旋转壳


一种壳体,其几何形状以2π弧度围绕一根单轴旋转的经向母线形成的中间表面而定义。此壳体可为任
意长度。


1.3.1.3 成套轴对称壳体

由许多部件组成的壳体,每个均是旋转壳。

1.3.1.4 壳体节段

壁厚恒定、具有定义的壳体几何形状形式的旋转壳:圆柱体、圆锥台 、球形柱身、环形板、环形铰

接或其它形式。

1.3.1.5 壳板

不完整的旋转壳:壳体形式通过绕轴以不到2π的弧度旋转的母线来定义。

1.3.1.6 中面

位于壳体任一点处内外表面之间的中间位置的表面。若壳体表面的一面或两面都加劲,则基准中面仍
可取弯曲壳板的中面。中面是用来分析的基准表面,并且在厚度改变或壳体接缝处可以是不连续的,因此
可能引起对壳体结构性能很重要的偏心。

1.3.1.7 接缝

两个或多个壳体节段相交处的线:其可包含一个加劲肋。一个环形加劲肋加到壳体上所形成的环线可
视为是一条连缝。

8
EN 1993-1-6:2007(E)

1.3.1.8 纵梁加劲肋

沿着壳体经线(其代表旋转壳的一条母线)的局部加劲构件。安装此纵梁加劲肋是用来提高稳定性,
或帮助局部荷载的引入。并非用于为横向荷载引起的弯曲效应提供基本承载力。

1.3.1.9 肋

为壳体的经线(其代表旋转壳的一条母线)向下弯曲提供一条基本荷载承载路径的局部构件。此构件
用于通过弯曲传递或分布横向荷载。

1.3.1.10 加强环

在经线指定点绕过旋转壳的局部加劲构件。通常假定在其自身面外变形(壳体的经线位移)无刚性,


但在环平面内的变形是刚性的。此加强环用来增强环平面内的稳定性或引入作用在环平面内的局部荷载。


1.3.1.11 底座圈


在底座绕过旋转壳圆周的结构构件,其提供了一种将壳体与基础或其它结构构件连接的方法。需要确

保在实际应用中达到假定的边界条件。

1.3.1.12 圈梁或环形主梁

在壳体圆截面的平面内和垂直于此平面的平面内具有弯曲刚度和强度的环形加劲肋。它是一个主要承
载结构构件,用于将局部荷载分配到壳体内。

1.3.2 极限状态

1.3.2.1 塑性极限

是一种极限状态,在此极限状态下结构以一种模式形成屈服区,这样其对增加的荷载的承载能力最后

耗尽。它与小挠度理论塑性极限荷载或塑性破损机制紧密相关。

1.3.2.2 拉裂

壳板经受由拉伸引起的横截面破损的极限状态。

1.3.2.3 循环塑性

由加载和卸载的循环导致重复屈服的极限状态,其会引起低循环疲劳破坏,在此破坏状态下材料能量
吸收能力耗尽。

9
EN 1993-1-6:2007(E)

1.3.2.4 屈曲

结构在薄膜压力和/或剪力下突然丧失稳定性的极限状态。这种状态要么引起较大位移、要么使结构无
法承载外加荷载。

1.3.2.5 疲劳

是一种极限状态,在此状态下许多荷载循环导致壳板内形成裂缝,通过进一步荷载循环可能导致壳板
断裂。

1.3.3 作用

1.3.3.1 轴向荷载



作用在轴向上的外部外加荷载。


1.3.3.2 径向荷载 责
与圆柱壳体表面垂直作用的外部外加荷载。

1.3.3.3 内部压力

在向外方向上垂直作用于壳体的表面荷载分量。其大小在经向和周向(如在筒仓内的固体荷载)都可

能会变化。

1.3.3.4 外部压力

在向内方向上垂直作用于壳体的表面荷载分量。其大小在经向和周向(如在风的作用下)都可能变化。

1.3.3.5 静水压力

随旋转壳的轴坐标发生线性变化的压力。

1.3.3.6 壁面摩擦荷载

由于与内部压力连接的摩擦力产生的作用在壳壁上的表面经向分量(如:当壳体内装有固体时)。

1.3.3.7 局部荷载

作用于壳体圆周的有限部分上、并超过了限制高度的点作用力或分布荷载。

10
EN 1993-1-6:2007(E)

1.3.3.8 局部荷载

垂直作用于壳体的局部分布荷载。

1.3.3.9 抽吸

在风力作用下,由于带开口或通风孔的壳体内的折减内压力所产生的均匀净外压。

1.3.3.10 部分真空

由于清除通风不当的容器内存放的液体或固体所产生的均匀净外压。

1.3.3.11 热作用


沿壳体经线向下、或绕着壳体圆周、或穿过整个壳体厚度的温度变化。



1.3.4 壳体内的应力合力和应力

1.3.4.1 薄膜应力合力

薄膜应力合力是壳体单位宽度的力,这些力源自在整个壳体厚度上平行作用于壳体中面的直接应力和
剪应力分布的积分。在弹性条件下,每种合力应力均会引起整个壳体厚度内的一种均匀应力状态。在任意

点上均有三种薄膜应力合力(见图1.1(e))。

1.3.4.2 弯曲应力合力

弯曲应力合力是壳体单位宽度的弯矩和扭矩,这些弯矩和扭矩源自在整个壳体厚度上平行作用于壳体

中面的直接应力和剪应力分布的一次矩积分。在弹性条件下,每种应力合力均会引起整个壳体厚度内的一

种线性变化应力状态,其值为零并且存在中面。任意点上均有两个弯矩和一个扭矩。

1.3.4.3 横向剪应力合力

横向应力合力是壳体单位宽度的力,这些力源自在整个壳体厚度上垂直作用于壳体中面的剪应力分布
的积分。在弹性条件下,每种应力合力均会引起整个壳体厚度上一种呈抛物线变化的应力状态。在任意点
上均有两个横向剪应力合力(参看图 1.1(f))。

1.3.4.4 薄膜应力

薄膜应力的定义为:薄膜应力合力除以壳体厚度(见图1.1(e))。

1.3.4.5 弯曲应力

弯曲应力定义为:弯曲应力合力乘以6再除以壳体厚度的平方。只有在壳体为弹性的条件下,此定义

11
EN 1993-1-6:2007(E)

才有意义。

1.3.5 分析类型

1.3.5.1 整体分析

包括整个结构的分析,而不是对各结构部件进行单独分析。

1.3.5.2 薄膜理论分析

一种通过假设仅薄膜力满足外部荷载平衡条件来预计分布荷载下薄壁壳体结构性能的分析。

1.3.5.3 线性弹性壳体分析 (LA)


一种基于小挠度线性弹性壳体弯曲理论来预计薄壁壳体结构性能的分析,其与壳体中面的理想几何形


状有关。


1.3.5.4 线性弹性分支(特征值) 分析 (LBA) 责

一种基于小挠度线性弹性壳体弯曲理论来确定薄壁壳体结构线性分支特征值的分析,其与壳体中面的
理想几何形状有关。必须指出的是,在提及特征值的地方,此分析与振动模式无关。

1.3.5.5 几何非线性弹性分析 (GNA)


一种以适用于理想结构的壳体弯曲理论原理为基础的分析,此分析使用线性弹性材料规则,但包括了

完全说明由于对壳体的作用而引起的任何几何形状变化的位移的非线性大挠度理论。在各荷载级别包含了
分支特征值检查。

1.3.5.6 材料非线性分析 (MNA)



一种以适用于理想结构的壳体弯曲理论为基础的分析,如1.3.4.3所述,此分析使用小挠度假设,但是
采用非线性弹塑性材料法则。

1.3.5.7 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GMNA)

一种以适用于理想结构的壳体弯曲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此分析使用位移非线性大挠度理论和非线性弹
塑性材料法则的假设。在各荷载级别包含了分支特征值检查。

1.3.5.8 包括缺陷的几何非线性弹性分析 (GNIA)

一种明确包括了缺陷的分析,与1.3.4.5中定义的GNA分析类似,但采用了包括缺陷形状(即:中面的
几何形状包括与理想形状的意外偏差)的结构几何模型。缺陷还可能包括边界条件中的偏差效应和/或残余
应力效应。在各荷载级别包含了分支特征值检查。

12
EN 1993-1-6:2007(E)

1.3.5.9 包括缺陷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GMNIA)

一种明确包括了缺陷的分析,其是以应用于缺陷结构(即:中面的几何形状包括与理想形状的意外偏
差)的壳体弯曲理论原理为基础,包括了完全说明由于对壳体的作用而引起的任何几何形状变化的位移的
非线性大挠度理论和非线性弹塑性材料法则。缺陷还可能包括边界条件中的缺陷和/或残余应力。在各荷载
级别包含了分支特征值检查。

1.3.6 应力设计中使用的应力类别

1.3.6.1 主应力

与外加荷载保持平衡所需的应力体系。其主要由薄膜应力组成,但是在某些条件下,为达到平衡也需
要弯曲应力。



1.3.6.2 次应力


由内部相容性或与边界条件的相容性引起的应力,其与外加荷载或作用位移(温度、预应力、沉降、收

缩)相关。要达到内应力状态和外部荷载之间的平衡,无需这些应力。

1.3.7 屈曲计算的特殊定义

1.3.7.1 临界屈曲承载力

通过假定弹性材料性能的理想状态、理想几何形状、理想荷载施加、理想支承、材料各向同性且无残

余应力(LBA分析)而确定的最小分支或极限荷载。

1.3.7.2 临界屈曲应力

与临界屈曲承载力相关的薄膜应力。

1.3.7.3 塑性基准承载力

塑性极限荷载,其值通过假定刚性—塑料材料性能的理想状态、理想几何形状、理想荷载施加、理想
支承和材料各向同性(采用MNA分析模拟)来确定。

1.3.7.4 特性屈曲承载力

在非弹性材料性能、实际建筑中不可避免的几何和结构缺陷以及随从荷载效应存在时,与屈曲相关的
荷载。

13
EN 1993-1-6:2007(E)

1.3.7.5 特性屈曲应力

与特性屈曲承载力相关的薄膜应力。

1.3.7.6 设计屈曲承载力

屈曲荷载的设计值,通过特性屈曲承载力除以承载力的分项系数得到。

1.3.7.7 设计屈曲应力

与设计屈曲承载力相关的薄膜应力。

1.3.7.8 应力关键值


在非均匀应力区域的应力值,用于在屈曲极限状态评估中描述应力大小。



1.3.7.9 制造公差质量等级

在设计中假定的制造公差要求类别,见8.4节。

1.4 符号

(1) 除了 EN 1990 和 EN 1993-1-1中给出的符号以外,也用到以下符号:


(2) 坐标系,见图 1.1:


r 径向坐标,与回转轴垂直;

x 经向坐标;

z 轴向坐标;

θ 圆周向坐标;

φ 经向斜率:旋转轴和与壳体经线垂直的轴之间的角。

(3) 压力;

pn 与壳体垂直;

px 与壳体平行的经向表面荷载;

pθ 与壳体平行的圆周向表面荷载。

(4) 线力:

Pn 与壳体垂直的单位圆周荷载;

Px 在经向作用的单位圆周荷载;

14
EN 1993-1-6:2007(E)

Pθ 圆周向作用于壳体的单位圆周荷载。

(5) 薄膜应力合力:

nx 经向薄膜应力合力;

nθ 圆周向薄膜应力合力;

nxθ 薄膜剪应力合力。

(6) 弯曲应力合力:

mx 单位宽度经向弯矩;

mθ 单位宽度周向弯矩;

mxθ 单位宽度扭转剪力矩;


qxn 与经向弯曲相关的横向剪力;


qθn 与周向弯曲相关的横向剪力。


(7) 应力:

σx 经向应力;


σθ 圆周向应力;

σeq von Mises等效应力 (在循环荷载中也可取负值);


τ,τxθ 面内剪应力;

τxn, τθn 与弯曲相关的经向、圆周横向剪应力。


(8) 位移:

u 经向位移;

v 圆周向位移;

w 与壳体表面垂直的位移;

βφ 经向旋转,见5.2.2。

(9) 壳体尺寸:

d 壳体内径;

L 壳体总长;

l 壳体节段长度;

lg 用于缺陷测量的标距;

l gθ 用于缺陷测量的圆周向标距;

l gw 用于缺陷测量穿过焊缝的标距;

15
EN 1993-1-6:2007(E)

l gx 用于缺陷测量的经向标距;

lR 用于屈曲强度评估的壳体有限长度;

r 与回转轴垂直的中面的半径;

t 壳体壁厚;

tmax 在某一接缝处的壳体壁最大厚度;

tmin 在某一接缝处的壳体壁最小厚度;

tave 在某一接缝处的壳体壁平均厚度;

β 圆锥顶点半角。










图 1.1: 旋转壳符号

(10) 公差,见8.4节:

e 连接板中面之间的偏心距;

Ue 附加偏心距公差参数;

Ur 不圆度公差参数;

Un 用于数值计算的初始涡形缺陷振幅参数;

Uo 初始涡形公差参数;

Δwo 与壳体表面垂直的公差。

(11) 材料属性:

E 杨氏弹性模量;

feq von Mises等效强度;

16
EN 1993-1-6:2007(E)

fy 屈服强度;

fu 极限强度;

v 泊松比。

(12) 强度评估中的参数:

C 屈曲强度评估系数;

D 疲劳评估中的累积损坏;

F 广义作用;

Fed 与设计情形(设计值)对应的完整结构的作用集 ;

FRd 在结构最大承载条件下的作用集的计算值(设计值);


rRk 特性基准抵抗力比(和下标一起使用以确认基础): 定义为比率 (FRk / FEd);


rRpl 塑性基准抵抗力比(定义为使用MNA分析时关于设计荷载的荷载系数);


rRcr 临界抗屈曲力比(定义为使用 LBA 分析时关于设计荷载的荷载系数);

注:为了使整个EN 1993中的符号保持一致,基准承载力比符号用rRi 来代替 RRi。但是,为避免
误解,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壳体结构设计的专业领域广泛使用符号RRi 。

k 用于非线性分析的校准系数;

k 屈曲强度相互作用表达式中的交互作用表达式的幂;

n 荷载循环次数;

α 屈曲强度评估中的塑性缺陷折减系数;

β 屈曲相互作用下的塑性范围系数;

γ 分项系数;

Δ 涉及交替或循环作用时的参数范围;

εp 塑性应变;

η 屈曲相互作用指数;

λ 壳体的相对细长度;

λ ov 整个壳体的总相对细长度 (若干节段);

λ0 挤压极限相对细长度( λ 值,高于此值,会出现因不稳定性或几何形状变化而产生的

抵抗力折减);

λp 塑性极限相对细长度( λ 值,低于此值,塑性会影响稳定性);
17
EN 1993-1-6:2007(E)

ω 壳体的相对长度参数;

χ 屈曲强度评估中的弹塑性效应的屈曲折减系数;

χov 整个壳体的总抗屈曲力折减系数。

(13) 下标:

E 应力或位移值(由设计作用引发);

F 作用;

M 材料;

R 承载力;

cr 临界屈曲值;


d 设计值;


int 内部;


k 特征值;

max 最大值;


min 最小值;

nom 公称值;

pl 塑性值;

u 极限;

y 屈服。

(14) 更多符号在首次出现时即给出定义。

1.5 符号法则

(1) 向外方向正值:内部压力正值,向外位移正值,但(4)中所指出的除外。

(2) 拉伸应力正值, 但(4) 中所指出的除外。

注:在 EN 1993-1-1里压缩被当作正号处理。

(3) 如图 1.1 和 D.1中所示,剪应力为正号

(4) 为简单起见,在第8节和附录D中,压应力被视为正值。在这些情形下,当这些应力出现时,,
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都被视为正值。

18
EN 1993-1-6:2007(E)

2 设计基础和建模
2.1 概述
(1) P设计基础应与EN1990中所述一致,以下为其补充部分。

(2) 特别是,壳体的设计应确保其将能够承受所有作用并且满足以下要求:

总体平衡;

作用、内部力和力矩之间的平衡,参见第6节和第8节;

循环塑化作用引起的裂缝限值, 参见第7节;

疲劳引起的裂缝限值,参见第9节;


(3) 壳体设计应满足相关应用标准(EN 1993中的第3.1、3.2、4.1、4.2和4.3部分)中规定的适用性


要求。


(4) 可使用测试辅助设计使壳体比例。在适当的时候,相关的应用标准(EN 1993中的3.1、3.2、4.1、
4.2和4.3)中列出了要求。 责
(5) 通过按EN 1991和 EN 1993中第3.1、3.2、4.1、4.2和4.3部分所述使用其设计值,应适当地引入

所有作用。

2.2 分析类型

2.2.1 概述

(1) 根据极限状态和其它考虑事项,如第4节详述,应使用一种或多种以下类型的分析:

整体分析,见2.2.2节;

薄膜理论分析,见2.2.3节;

性线弹性壳体分析,见2.2.4节;

线性弹性分支分析,见 2.2.5节;

几何非线性弹性分析,见2.2.6节;

材料非线性分析,见2.2.7节;

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见2.2.8节;

包括缺陷的几何非线性弹性分析,见2.2.9节;

包括缺陷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见2.2.10节。

19
EN 1993-1-6:2007(E)

2.2.2 整体分析

(1) 在整体分析中,对于结构的某些部分使用简化处理。

2.2.3 薄膜理论分析

(1) 在满足以下条件的前提下,应仅使用薄膜理论分析:

当将壳体内的应力传递到支点反力而未引起显著弯曲效应时,边界条件是适当的;

壳体几何形状平稳变动(无不连续现象);

荷载平稳分布(没有集中荷载或集中负荷)。

(2) 在边界处或不同形状的壳体节段之间或承受不同荷载的壳体节段之间,薄膜理论分析无需实现


变形协调性。但是,膜力的合力区域满足主应力的要求 (LS1)。


2.2.4 线性弹性壳体分析(LA)


(1) 理论线性来自于线性弹性材料法则和线性小挠度理论的假设。小挠度理论意味着假定的几何形

状仍然是未变形结构的几何形状。

(2) LA分析满足变形协调性和平衡。薄膜应力和弯曲应力的合成场满足主应力和次应力的要求。

(LS2 和 LS4)。

2.2.5 线性弹性分支分析(LBA)

(1) 满足2.2.1中关于材料和几何形状的条件。但是,假定在无几何形状变化、无荷载作用方向变化

以及无材料劣化等条件下,此线性分支分析得出最低特征值,在此值下壳体可能屈曲成不同变

形模式。忽略所有类型的缺陷。此分析得出弹性临界抗屈曲力rRcr’ ,见8.6 和8.7 (LS3)。


2.2.6 几何非线性弹性分析(GNA)

(1) 在包含了由于加载导致的结构几何形状变化的条件下,GNA分析满足挠度平衡和相容性要求。

应力的合力场与主应力和次应力的定义相匹配(LS2)。

(2) 若压应力或剪应力在壳体的某些部分起主导作用,则GNA分析给出可能有助于检查极限状态
LS3的理想结构(包括几何形状变化)的弹性屈曲荷载,见8.7。

(3) 若将此分析用于屈曲荷载计算,必须检查系统的特征值,以确保数字处理过程能够找出荷载路
径的分支。

2.2.7 材料非线性分析(MNA)

(1) MNA分析的结果给出了塑性极限荷载,其可理解为荷载FEd。设计值的荷载放大系数rRpl。此分
析提供了8.6和8.7中所用的塑性基准承载力比rRpl 。

20
EN 1993-1-6:2007(E)

(2) MNA也可用于检验极限状态 LS1。

(3) MNA分析也可用于得出循环荷载的一次循环过程中的塑性应变增量∆ε,此增量可用于检验极
限状态LS2。

2.2.8 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GMNA)

(1) 与 2.2.7类似,GMNA分析的结果给出了理想结构的几何非线性塑性极限荷载和塑性应变增量
的,其可用于检验极限状态LS1和LS2。

(2) 若压应力或剪应力在壳体某些部分起主导作用,则GMNA分析会给出可能有助于检验极限状态
LS3的理想结构的弹塑性屈曲荷载。见8.7。

(3) 若将此分析用于屈曲荷载计算,则应检查系统的特征值,以确保数字处理过程能够找出荷载路
径的分支。


2.2.9 包括缺陷的几何塑性非线性弹性分析(GNIA)



(1) 若壳体内的压应力或剪应力处于主导地位,则使用GNIA分析。此分析给出了可能有助于检验极
限状态LS3的缺陷结构的弹性屈曲荷载,参见8.7。 责
(2) 若将此分析用于屈曲荷载计算(LS3),则应检查系统的特征值,以确保数字处理过程能够找

出荷载路径的分支。务必小心确保局部应力不超过材料非线性可能会影响性能时的数值。

2.2.10 包括缺陷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GMNIA)

(1) 若壳体内的压应力或剪应力占主导地位,则使用GMNIA分析。此分析给出了可能用于检验极限
状态LS3的“真正”缺陷结构的弹塑性屈曲荷载,参见8.7。

(2) 若此分析用于屈曲荷载计算,则应检查系统的特征值,以确保数字处理过程能够找出荷载路径

的分支。

(3) 若此分析用于屈曲荷载计算,则应始终进行额外的理想壳体GMNA分析,以确保确定出结构体
系的缺陷敏感度。

2.3 壳体边界条件
(1) 设计计算中假定的边界条件的选择应确保其达到了实际构造的真实模型或保守模型。不仅应特
别注意与壳体壁(挠度)垂直的位移约束,还应特别注意壳体壁(经向和圆周向)平面内的位
移约束,因为这些约束对壳体的强度和屈曲抗力都有重要影响。

(2) 在壳体屈曲(特征值)计算(极限状态LS3)中,边界条件的定义应指屈曲过程中的增量位移,
而不是屈曲前外加作用导致的总位移。

(3) 壳体的连续支撑下边缘处的边界条件应考虑是否防止壳体的局部隆起。

(4) 在短壳体里以及在计算较长壳体的次应力时,应特别考虑壳体边缘旋转 βФ(根据极限状态LS2


和LS4)。

21
EN 1993-1-6:2007(E)

(5) 在计算机分析和从附录A~D中选择表达式时,应使用5.2.2中规定的边界条件。

(6) 接缝处的壳体节段之间的结构连接件应确保满足在单个壳体节段的设计中用到边界条件假设。

3 材料和几何形状
3.1 材料特性
(1) 应从相关应用标准中获得钢的材料特性。

(2) 若涉及带非线性应变曲线的材料并在应力设计下进行屈曲分析(参见8.5),应用折减值代替杨
氏弹性模量E的初始正切值。若无更好的方法可用,则在评估弹性临界荷载或弹性临界应力时,
应使用0.2%试验应力时的正割模量。

(3) 使用材料非线性进行整体数值分析时,应使用0.2%试验应力来表示所有相关表达式中的屈服强


度fy 。应从EN 1993-1-5 附录C中得出碳素钢的应力-应变曲线,而从EN 1993-1-4 附录C中得出


不锈钢的应力-应变曲线。


(4) 材料特性适用于温度不超过 150°C时。

注: 国家版附录中可给出关于温度超过150°C时的材料特性的资料。

3.2 几何数据的设计值

(1) 壳体的厚度 t 应取相关应用标准中所定义的值。若没有相关的应用标准,则应使用被腐蚀损失


规定值折减的壳体壁的标称厚度。

(2) 在可能适用此标准的规则的厚度范围内,厚度范围的定义见相关的EN 1993应用部分。


(3) 壳体的中面应取荷载的基准面。

(4) 壳体的半径 r 应取壳体中面的标称半径(在与旋转轴垂直的情况下测得)。


(5) 本标准的屈曲设计规则应适用于第8节或附录D或相关的EN 1993应用部分中规定的r/t比范围


内。

3.3 几何公差和几何缺陷
(1) 由于适用性要求,壳体表面几何形状与公称值的偏差的公差值在施工标准中已定义。相关的项
目有:

不圆度(与圆度的偏差),

偏心(与穿过板间接缝的壳体垂直的方向上的连续中面的偏差),

局部凹痕(与名义中面的局部正态偏离)。

注:EN 1090中规定了施工标准,但是由于壳体的公差测量形式、幅值和估算承载力之间的关
键关系,这里也给出了关于这些公差的更完整说明。

22
EN 1993-1-6:2007(E)

(2) 若屈曲极限状态(LS3,如4.1.3中所定义)是将要考虑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之一,则必须遵守
附加的屈曲相关几何公差,以保持规定限值范围内的几何缺陷。在第8节或相关的EN1993应用
部分对屈曲相关几何公差进行了量化。

(3) 正如利用整体GMNIA分析进行的屈曲设计(参见8.7)中的几何缺陷假设(整体缺陷或局部缺
陷)中所要求的,壳体表面几何形状与标称几何形状的偏差的计算值应来自于规定的几何公差。
相关规则见8.7 节或相关的EN 1993 应用部分。












23
EN 1993-1-6:2007(E)

4 钢壳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4.1 要考虑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4.1.1 LS1:塑性极限

(1) 应将塑性极限的极限状态视为这样一种状态,即:在此状态下,由于材料屈服而导致结构对施加
于其上的作用的承载能力已耗尽。处于塑性极限状态的结构提供的承载力可来自于基于小位移理
论机制而得出的塑性破坏荷载。

(2) 应将拉裂极限状态视为这样一种状态,即:在此状态下壳体壁经历了毛截面拉断,导致壳体的两
部分分离。


(3) 在不存在紧固件孔的情况下,可假定塑性极限状态检验中包含了拉裂极限状态的检验。但是,存
在紧固件孔的情况下,应按照 EN 1993-1-1中的6.2节进行补充检验。


(4) 检验塑性极限状态时,可假定结构的塑性或部分 塑性性能(即:可忽略弹性协调方面的因素)。


注:这种极限状态的基本特征是:在没有利用结构的几何形状或材料应变硬化中的显著变化时,

所承受(承载)的荷载或作用不会增加。

(5) 检验LS1时,应对所有相关的荷载组合予以考虑。

(6) 检验LS1时,应使用以下一个或多个分析方法(参见2.2),以计算设计应力和应力合力:

薄膜理论;

附录A和B中的表达式;

线性弹性分析(LA);

材料非线性分析(MNA);

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GMNA)。

4.1.2 LS2:循环塑性

(1) 应将循环塑性的极限状态视为这样一种状态,即:在此状态下,加载和卸载的重复循环会在同一
点产生受拉屈服和受压屈服,这样会导致在结构上重复做塑性功,最终会由于材料的能量吸收能
力的耗尽而导致局部破裂。

注:与此极限状态相关的应力在所有作用的组合和结构的协调条件下产生。

(2) 检验LS2时,应考虑可导致屈服以及在结构使用寿命内作用时间大于三次的所有可变作用(如外
加荷载和温度变化)。

(3) 检验此极限状态时,应考虑弹性或弹塑性条件下的变形协调。

(4) 检验LS2时,应将以下分析方法(参见2.2)中的一种或多种用于设计应力和应力合力的计算:

24
EN 1993-1-6:2007(E)

附录C中的表达式;

弹性分析(LA或GNA);

确定弹性应变范围的MNA或GMNA 。

(5) 如采用了本标准中规定的方法,则可假定要防止低循环疲劳破坏。

4.1.3 LS3:屈曲

(1) 应将屈曲极限状态视为这样一种状态,即:在此状态下,结构的所有或部分突然产生与壳体表面
垂直的较大位移,此位移由壳体壁内的受压薄膜或剪切薄膜应力下的稳定性丧失所引起,导致结
构无法承受任何应力合力的增加,并有可能导致结构完全倒塌。

(2) 在检验LS3时,应将以下分析方法(参见2.2)中的一种或多种用于设计应力和应力合力的计算:


仅适用于轴对称条件的薄膜理论(对于例外情况,参见相关的EN 1993应用部分);


附录A中的表达式;


线性弹性分析(LA),是在一般荷载条件下应力分析的最低要求(除非附录A中规定了荷载情况);

线性弹性分支分析(LBA),如要使用临界屈曲抗力,则此分析对于一般荷载条件下的壳体是必
要的;

材料非线性分析(MNA),如要基准塑性承载力,则此分析对于一般荷载条件下的壳体是必要的;

GMNIA,连同MNA、LBA和GMNA,都使用了适当的缺陷和计算得出的校准系数。

(3) 检验LS3时,应对导致壳体内受压薄膜或剪切薄膜应力的所有相关荷载组合予以考虑。

(4) 由于极限状态LS3下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质量,所以强度评估应考虑到施工公差的相

关要求。

注:鉴于此目的,在第8节中给出了名为“制作质量类别”的三类几何公差。

4.1.4 LS4:疲劳

(1) 应将疲劳极限状态视为这样一种状态,即:在此状态下,增加和减少的应力重复循环导致产生疲
劳裂缝。

(2) 检验LS4时,应将以下分析方法(参见2.2)中的一种或多种用于设计应力和应力合力的计算:

附录C中的表达式,使用了应力集中系数;

弹性分析(LA或GNA),使用了应力集中系数。

(3) 检验LS4时,应考虑所有可变作用,这些可变作用按EN 1993-3或EN1993-4相关应用部分所述,根


据EN 1991中的相关作用谱,将会在结构的设计寿命期限内施加,施加次数大于Nf 。

注:国家版附录中可选择Nf 的值。建议值Nf = 10000。

25
EN 1993-1-6:2007(E)

4.2 壳体极限状态设计的设计方案

4.2.1 概述

(1) 应使用以下任一设计方案进行极限状态检验:

应力设计;

通过使用标准表达式进行的直接设计;

利用整体数值分析进行的设计(例如,通过诸如基于有限元法的计算机程序)。

(2) 应考虑到由壳体内不同的应力分量引起的弹塑性材料反应对于破坏模式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有
不同的影响。因此,应将应力分量归于限值不同的各应力类别中。应把为满足平衡要求而产生的
应力视为比垂直于壳体的变形协调引发的应力更重要。可将建筑细节设计中由缺口效应引起的局


部应力假定为对静态荷载承载力影响较小,可忽略。


(3) 应力设计中明确区分的应力类别有主应力、次应力和局部应力。在适当的时候,主应力和次应力


状态可由应力合力取代。

(4) 在整体分析中,主应力和次应力应由极限荷载和循环荷载的应变范围取代。

(5) 一般说来,可假定主应力状态控制LS1,LS3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应力状态但可能受次应力状态
影响,LS2取决于主应力和次应力状态的组合,而LS4由局部应力控制。

4.2.2 应力设计

4.2.2.1 概述

(1) 若使用应力设计方法,则应按以下三种应力类别评估应力状态:主应力、次应力和局部应力。一
般说来,对某一点处的von Mises等效应力进行分类,但是使用此值无法对屈曲应力进行评估。

4.2.2.2 主应力

(1) 应将主应力视为与外加荷载保持平衡所需的应力系统。可根据任何实际允许静止的有限系统来计
算得出。当在大量点处整个壁厚度上主应力达到屈服强度时,应认为已达到塑性极限状态(LS1);
这样仅应变硬化保留,或几何形状的改变将导致结构承载力的增加。

(2) 主应力的计算应建立在任何应力合力系统的基础之上,与结构平衡的要求一致。它也可考虑到塑
性理论的益处。或者,既然线性弹性分析满足平衡要求,也可将其前置量用作为塑性极限状态(LS1)
的安全表示。可使用5.3中给出的任何分析方法。

(3) 因为LS1的极限状态考虑到横截面的全塑性化,可在塑性截面模量的基础上计算由于弯矩引起的
主应力,参看6.2.1。若横截面内的应力合力之间有相互作用,则可适用基于von Mises屈服标准的
相互作用规则。

(4) 主应力应限制为屈服强度的设计值,参见第6节(LS1)。

26
EN 1993-1-6:2007(E)

4.2.2.3 次应力

(1) 在超静定结构中,应考虑到内部协调性引起的次应力以及与外加荷载或外加位移(温度、预应力、
沉降、收缩)造成的边界条件之间的协调性所引起的次应力。

注:当接近von Mises屈服条件时,结构位移增加,而应力状态不会进一步增加。

(2) 若循环荷载引起塑性并且出现几次荷载周期产生时,应考虑到次应力可能引起的抗力折减。若循
环荷载的大小可使最大荷载处出现屈服以及卸载时再次出现屈服,则必须考虑到与次应力相关的
循环塑性可能导致的断裂。

(3) 若使用考虑到所有相关协调性条件(边界效应、连接、壁厚变化等)的线性弹性分析进行应力计
算,则可将在整个厚度上线性变化的应力视为主应力和次应力的总和,并可在涉及到von Mises
屈服标准的评估中使用,参见6.2。


注:永远不会出现不需要主应力、而单独需要次应力的情况。


(4) 应对次应力做如下限制:


在循环塑性条件下(LS2:参见第7节),主应力和次应力之和(包括弯曲应力)应限制为2fyd ;

应通过设计屈曲抗力(LS3,参见第8节)来限制主应力和次应力之和的薄膜分量;

主应力和次应力之和(包括弯曲应力)应限制为疲劳抗力(LS4:参见第9节)。

4.2.2.4 局部应力

(1) 在疲劳评估(LS4)中,应考虑与缺口效应(孔、焊缝、阶式墙、附属物和接缝)引起的壳壁中

应力集中装置相关的高局部应力。

(2) 对于 EN1993-1-9中给出的建筑细节,疲劳设计可基于相关点处的公称线性弹性应力(主应力和
次应力之和)。对于所有其它细节,可通过将应力集中系数(缺口系数)应用到使用线性弹性应

力分析计算得出的应力中,以此来计算局部应力。

(3) 按照第9节给出的疲劳要求(LS4)来限制局部应力。

4.2.3 直接设计

(1) 若使用了直接设计,则可利用根据薄膜理论、塑性机理理论或线性弹性分析得出的标准表达式来
表示极限状态。

(2) 附录A中给出的薄膜理论表达式可用于确定评估LS1和LS3时所需的主应力。

(3) 附录B中给出的塑性设计表达式可用于确定评估LS1时所需的塑性极限荷载。

(4) 附录C中给出的线性弹性分析表达式可用于确定评估LS2和LS4时所需的主应力和次应力类型。
LS3的评估应基于这些表达式的薄膜分量。

27
EN 1993-1-6:2007(E)

4.2.4 利用整体数值分析进行的设计

(1) 若使用了整体数值分析,则应使用2.2中规定的、应用到整个结构的任一类型的备选分析(而非薄
膜理论分析)来进行极限状态评估。

(2) 可使用线性弹性分析(LA)来确定应力或应力合力,以用于LS2和LS4评估。LA确立的应力的薄
膜部分可在评估LS3时使用。可使用LA来评估LS1,但LA仅给出了一个近似估算,应在第6节对
其结果作出说明。

(3) 线性弹性分支分析(LBA)可用来确定结构的临界屈曲抗力,以用于LS3评估。

(4) 材料线性分析(MNA)可用来确定塑性基准抗力,而且这可用评估LS1。根据循环荷载时间关系
曲线图,MNA分析可用来确定塑性应变增量变化,以用于LS2评估。同时还需要塑性基准抗力作
为LS3评估的组成部分,这可从MNA分析中得到。


(5) 几何非线性弹性分析(GNA和GNIA)包括对结构变形方面的考虑,但是第8节中给出的所有设计
方法均要求在有GMNIA分析时使用这些结构变形。GNA分析可用来确定理想结构的弹性屈曲荷


载。GNIA分析可用来确定缺陷结构的弹性屈曲荷载。


(6) 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GMNA和GMNIA)可用来确定理想结构的破坏荷载(GMNA)和缺陷

结构的破坏荷载(GMNIA)。GMNA分析可用于LS1评估,如6.3中详述。可使用GMNIA破坏荷
载,同时附带考虑GMNA破坏荷载,以用于LS3评估,如8.7中详述。根据循环荷载时间关系曲线

图,取自GMNA分析的塑性应变增量变化可用于LS2评估。






28
EN 1993-1-6:2007(E)

5 壳体内的应力合力和应力
5.1 壳体内的应力合力
(1) 原则上说来,应该计算任意点上壳体壁的八个应力合力,并且各种极限状态下的壳体评估应将这
些合力全部考虑在内。然而在大多数的实际情形中,由横向剪力qxn, qθn 引起的剪应力τxn, τθn 与
其它应力分量相比微不足道,因此在设计中常被忽略。

(2) 因此,出于大多数设计目的,通过仅使用壳体壁内的六个应力合力nx、nθ,、nxθ,、mx、mθ和mxθ,
可对极限状态进行评估。若结构为轴向对称并且仅承受轴向荷载和支撑,则仅需使用nx 、nθ、mx
和mθ。

(3) 若在任何极限状态验算中,对于要使用的应力不确定,则应使用壳体表面的von Mises等效应力。


5.2 用于分析的壳体建模



5.2.1 几何形状

(1) 应使用壳体的中面来代表壳体。


(2) 曲率半径应取曲率的公称半径。可忽略缺陷情形,但第8节(LS3屈曲极限状态)所列出的除外。

(3) 壳体节段的组合不应再分成单独的节段用于分析,除非所选择的各段的边界条件可确保以一种保

守的方式表现其相互之间的作用。

(4) 在极限状态LS3的评估中,用于将局部支承力传递到壳体内的底座圈不得与其所支承的壳体分离。

(5) 如果由于沿着偏心路径的薄膜应力合力致使壳体中面内的偏心和步阶引发了显著的弯曲效应,则
分析模型应包括这种偏心和步阶。

(6) 在壳体节段之间的接缝处,壳体节段中面之间的任何偏心均应在建模中考虑到。

(7) 应将环形加劲肋看作是壳体中的一个独立的结构部件,但环间距小于1.5 rt 的情况除外。


(8) 有非连续纵向加劲肋与之连接的壳体可视作是正交各向异性均匀壳体,但前提条件是纵向加劲肋
的间距不超过5 rt 。

(9) 波纹状(垂直或水平的)壳体可视作是正交各向异性均匀壳体,但前提条件是波纹波长小于
0.5 rt 。

(10) 如果壳体中的孔洞的最大尺寸小于 0.5 rt ,则在建模时可将此类孔洞忽略。

(11) 在适当时,按照EN 1993 第3.1、3.2、4.1、4.2或4.3部分的详述,对完整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进行验


证。

5.2.2 边界条件

(1) 根据表5.1中所示的条件,在极限状态评估的分析中应使用适当的边界条件。对于屈曲计算所需的

29
EN 1993-1-6:2007(E)

特殊条件,应参见8.3。

(2) 在极限状态LS1的建模过程中,壳体边界处的旋转约束可以忽略,但在极限状态LS2和LS4的建模
过程中应将其包括在内。对于较短壳体(参看附录D),对于极限状态LS3,应将旋转约束包括在
内。

(3) 应检查支承边界条件,以确保其并未导致与壳体中面偏心的传递力或与引入力出现过度的不均匀
性。关于此规则在筒仓和储罐上的具体应用,请参见相关的EN 1993应用部分。

(4) 当使用整体数值分析时,正常位移 w 的边界条件也应适用于圆周位移v,但特殊情况使此边界条


件不适用的情形除外。

表 5.1: 壳体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代码 简化术语 说明 正常位移s 经向位移 经向转动


放射状约束
BC1r 夹持固定 经向约束 w=0 u=0 βφ=0


旋转约束


放射状约束
BC1f 经向约束 w=0
责 u=0 βφ≠0
无旋转

放射状约束

BC2r 无经向约束 w=0 u≠0 βφ=0


旋转约束

放射状约束

BC2f 销钉固定 无经向约束 w=0 u≠0 βφ≠0


无旋转

无放射状约束

BC3 自由边 无经向约束 w≠0 u≠0 βφ≠0


无旋转

注:圆周位移v与垂直于表面的位移 w 紧密相连,因此对于这两个参数(参见(4))并未确定出单独的边界

条件,但是对于位移v,应采用第4栏中的值。

5.2.3 作用和环境影响

(1) 作用应全部假定为作用在壳体中面上。应通过壳体中面处的静态等效力和力矩来表示荷载的偏
心。

(2) 局部作用和局部作用的部分不应用等效的均匀荷载来表示,但第8节中关于屈曲(LS3)的详述除
外。

(3) 以下相关项目中的任意一项,均应在建模中考虑:

壳体壁下的局部沉降;

30
EN 1993-1-6:2007(E)

非连续支承的局部沉降;

结构支承的均匀性/不均匀性;

从结构一侧到另一侧的温差;

结构从里至外的温差;

开口和穿孔的风力效应;

风力效应与结构组的交互作用;

与其它结构的连接;

安装过程中的条件。

5.2.4 应力合力和应力


(1) 如果半径与厚度比大于(r/t)min,则在计算壳体壁应力组成的应力合力时,可忽略壳体曲率。


注:国家版附录可选择(r/t)min 的值,建议(r/t)min =25。


5.3 分析类型


(1) 设计应基于表5.2中给出的一种或多种分析。关于各种分析使用的条件,参见2.2。

表 5.2: 壳体分析类型

分析类型 壳体理论 材料法则 壳体几何形状


壳体薄膜理论 薄膜平衡 不适用 理想


线性弹性壳体分析(LA) 线性弯曲和拉伸 线性 理想

线性弹性分支分析(LBA) 线性弯曲和拉伸 线性 理想

几何非线性弹性分析(GNA) 非线性 线性 理想

材料非线性分析(MNA) 线性 非线性 理想

几何形状和物质非线性分析(GMNA) 非线性 非线性 理想

包括缺陷的几何非线性弹性分析(GNIA) 非线性 线性 缺陷

包括缺陷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 非线性 非线性 缺陷


(GMNIA)

31
EN 1993-1-6:2007(E)

6 塑性极限状态(LS1)
6.1 作用的设计值
(1) 作用的设计值应基于最不利的相关荷载组合(包括相关的 γF and ψ 系数)。

(2) 仅需要将那些表示影响结构平衡的荷载的作用包括在内。

6.2 应力设计

6.2.1 应力设计值

(1) 尽管应力设计基于弹性分析,因此无法精确预测塑性极限状态,但在下限定理的基础之上,可使


用应力设计来提供一个用于表示塑性极限状态的塑性破坏抗力的保守评估,参见4.4.1。


(2) 可使用Ilyushin屈服标准,如(6)中所详述,因为与简单的弹性表面应力计算相比,这种标准更接


近真实的塑性破坏状态。

(3) 在结构的各点上,应力 σeq,Ed 的设计值应取那种考虑了外加设计荷载和内力及力矩间平衡法则的



结构分析中所确定的最大主应力。

(4) 主应力应取壳体结构内某点处或沿轴对称线保持与外加荷载的平衡所必需的应力最大值。

(5) 若使用了薄膜理论分析,则产生的二维应力合力(nx,Ed, nθ,Ed 和nxθ,Ed)场可由根据下式得出的等


效设计应力nxθ,Ed 表示:

1 2
σ eq , Ed = nx , Ed + nθ2, Ed − nx , Ed ·nθ , Ed + 3nx2θ , Ed ...(6.1)

t

(6) 若使用了LA或GNA分析,则产生的二维主应力场应由von Mises等效设计应力表示:


σ eq,Ed = σ x,Ed
2
+ σ θ,2 Ed − σ x,Ed ·σ θ,Ed + 3 (τ x,θ,Ed
2
+ τ xn,Ed
2
+ τ θn,Ed
2
) ...(6.2)

其中

nx , Ed mx , Ed nθ , Ed mθ , Ed
σ x , Ed = ± σ θ , Ed = ± ...(6.3)
t (t 2
/ 4) t (t 2
/ 4)

nxθ , Ed mxθ , Ed qxn , Ed qθ n , Ed


τ xθ , Ed = ± τ xn, Ed = τ θ n , Ed = ...(6.4)
t (t 2
/ 4) t t

注1:上式给出了用于设计的简化保守等效应力。

注2:τxn,Ed 和 τqn,Ed 的值通常非常小,不会影响塑性抗力,因此通常可忽略。

32
EN 1993-1-6:2007(E)

6.2.2 抗力的设计值

(1) von Mises设计强度应从下式得出:

f eq , Rd = f ye = f yk / γ MO ...(6.5)

(2) 抗力分项系数 γM0 应取自相关应用标准。

(3) 若对于涉及的建筑形式不存在应用标准、或者应用标准中未定义γM0 的相关值,则γM0的值应取自


EN 1993-1-1。

(4) 若材料有非线性应力应变曲线,则特征压服强度fyk 的值应取试验应力的0.2% 。

(5) 应根据EN 1993-1-1的6.2.3节中关于受拉的内容以及EN 1993-1-1的 6.2.4中关于受压的内容考虑


紧固件孔效应。关于拉伸检验,抗力应基于极限强度 fud 的设计值。



6.2.3 应力极限


(1) 在此极限状态的每次验证中,设计应力均应满足以下条件:

σ eq, Ed = f eq , Rd ...(6.6)

6.3 利用整体数值MNA或GMNA分析进行的设计

(1) 在相应的荷载条件下,设计塑性极限抗力应确定为适用于作用组合的设计值 FEd 的荷载系数


rR 。

(2) 作用FEd 的设计值应根据 6.1中的详述内容来确定。应根据规定的荷载组合形成相应的荷载情况。


(3) 在基于设计屈服强度 fyd 的MNA或GMNA分析中,壳体应承受(2)中所详述的荷载情况的设计值,


并且按照荷载比rR逐渐增加,直至达到塑性极限条件。

(4) 若使用了MNA分析,荷载比rR,MNA 应取分析所得到的最大值,忽略应变硬化效应。此荷载比在8.7


中确认为塑性基准抗力比rRpl。

(5) 若使用了GMNA分析,并且如果通过分析预计到一个最大荷载之后会出现一个下降路径,则应使
用最大值来确定荷载比rR,GMNA 。若GMNA分析并未预计到最大荷载,但产生了一个逐渐上升的
作用位移关系,而材料并未发生应变硬化,则荷载比rR,GMNA的取值应不超过以下值:在此值下,
结构里最大的von Mises等效塑性应变会达到值
ε mps = nmps ( f yd / E ) 。

注:国家版附录可选择nmps 的值,建议 nmps =50。

(6) 按照已使用的分析,特征塑性极限抗力rRk 可取rR,MNA或rR,GMNA。

(7) 设计塑性极限抗力 FRd 可从下式得到:

33
EN 1993-1-6:2007(E)

rRk ⋅ FEd
FRd = FRk / γ M 0 = = rRd ⋅ FEd …(6.7)
γM0

其中:

γM0 为根据6.2.2所述得出的塑性抗力的分项系数。

(8) 应进行以下验证:

FEd = FRd = rRd ⋅ FEd 或 rRd ≥ 1 ...(6.8)

6.4 直接设计
(1) 对于通过附录A中给出的基本荷载情况表示的结构中的各壳体节段,根据作用FEd设计值确定的最


高von Mises薄膜应力σeq,Ed 按照6.2.2所述应限制为应力抗力。


(2) 对于通过附录B中给出的基本荷载情况表示的结构中的各壳体节段或各板段,作用FEd 设计值应


不大于以设计屈服强度fyd 为基础的抗力FRd 。

(3) 若螺栓接头处的净截面破坏是一种设计标准,则应确定每个接合点的作用FEd 的设计值。若应力



可用附录A中给出的基本荷载情况来表示,并且若因此得到的应力状态仅涉及薄膜应力,则FEd

不应超过基于设计极限强度fud 的抗力 FRd,参见6.2.2(5)。






34
EN 1993-1-6:2007(E)

7 循环塑性极限状态(LS2)
7.1 作用的设计值
(1) 除非使用了改进后的定义,否则应选择各荷载情况下的作用设计值作为在结构设计寿命中预计会
施加并撤下三次以上的总作用的那些部分的特征值。

(2) 若使用了弹性分析或附录C中的表达式,则应仅考虑上限值和下限值之间作用的变化部分。

(3) 若使用了材料非线性计算机分析,应将上限值和下限值之间作用的变化部分视为在荷载的共存持
久部分出现时起作用。

7.2 应力设计


7.2.1 应力范围的设计值



(1) 应使用承受了作用FEd 的二个极端设计值的结构的LA或GNA分析来分析壳体。对于循环过程中的
每个极端荷载条件,应计算应力分量。由于循环过程中的邻近极端,应确定每个壳体表面上(对于 责
壳体的内外表面,取i=1,2 )和结构内任意点处的各应力分量变化Δσx,Ed,i, Δσθ,Ed,i, Δτxθ,Ed,i 的设计值。

根据这些应力变化,内外表面上的von Mises等效应力变化设计值应从下式得到:

Δσ eq , Ed ,i = Δσ 2 x , Ed ,i − Δσ x , Ed ,i ⋅ Δσ θ , Ed ,i + Δσ 2θ , Ed + 3Δτ 2 xθ , Ed ,i (7.1)

(2) 应力范围Δσeq,Ed 的设计值应取von Mises等效应力变化Δσeq,Ed,i 的最大变化值,依次考虑各壳体表


面(分别认为i=1和i=2)。

(3) 在壳体节段之间的接缝处,若分析模拟了中面的相交并忽略了接缝处的有限尺寸,则应力范围可
取在壳体节段内的第一个物理点处(与两个中面相交处计算得出的值相反)。

注:若靠近接缝处的应力快速变化,则这种考虑是恰当的。

7.2.2 抗力设计值

(1) von Mises等效应力范围抗力 Δfeq,Rd 应根据下式确定:

Δf eq , Rd ≤ 2 f yd ... (7.2)

7.2.3 应力范围极限

(1) 此极限状态的每次验证中,设计应力范围应满足:

Δσ eq , Ed ≤ Δf eq , Rd ... (7.3)

35
EN 1993-1-6:2007(E)

7.3 利用整体数值MNA或GMNA分析进行的设计

7.3.1 总累积塑性应变的设计值

(1) 若使用了材料非线性整体数值分析(MNA或GMNA),则壳体应承受7.1中所述的变化和持久作用的
设计值。

注1:为达到此目的,通常会使用MNA分析。

注2:国家版附录中可能会建议使用更精确的分析。

(2) 在结构设计寿命的最后,应评估总累积von Mises等效塑性应变εp,eq.Ed。

(3) 可使用一种模拟了设计寿命内所有荷载循环的分析,来确定总累积von Mises等效塑性应变。


(4) 除非进行了更精确的分析,否则总累积von Mises等效塑性应变εp,eq,Ed 可从下式确定:


ε p ,eq , Ed = nΔε p ,eq , Ed ...(7.4)


其中: 责
n 为结构设计寿命内的荷载循环次数;

Δεp,eq,Ed 为三次循环出现后,结构内的任一点处一次完整的荷载循环过程中的von Mises等效塑性


应变的最大增量。

(5) 可假定“结构内的任一点”是指到缺口或局部非连续性的距离不小于邻近最大板厚的任一点。

7.3.2 总累积塑性应变极限

(1) 除非使用了更复杂的低循环疲劳评估,否则,总累积von Mises等效塑性应变εp,eq,Ed的设计值应满


足以下条件:

ε p ,eq ,Ed ≤ n p ,eq ( f yd / E ) ... (7.5)


注:国家版附录可选择np,eq 值。建议np,eq =25。

7.4 直接设计
(1) 对于通过附录C中给出的基本荷载情况表示的结构中的各壳体节段,应使用附录C中给出的相关表
达式并同时考虑两个在作用FEd 的设计值作用下的壳体平面,以此确定最高von Mises等效应力范
围Δσeq,Ed 。进一步评估过程应如7.2中详述。

36
EN 1993-1-6:2007(E)

8 屈曲极限状态(LS3)
8.1 作用的设计值
(1) 应考虑到导致壳体壁内受压薄膜应力或剪切薄膜应力的所有相关作用组合。

8.2 特殊定义和符号
(1) 应参考1.3.6中关于屈曲的术语的特殊定义。

(2) 除1.4中所定义的符号外,还应在第8节中使用(3)和(4)中所规定的补充符号。

(3) 应力合力和应力数量应取以下各值:


nx,Ed, σx,Ed 是作用的屈曲相关经向薄膜应力合力和应力的设计值(受压时为正值);


nθ,Ed, σq,Ed 是作用的屈曲相关周向薄膜(环向)应力合力和应力的设计值(受压时为正值);


nxθ,Ed, τxq,Ed 是作用的屈曲相关剪切薄膜合力和应力的设计值。

(4) 用于应力设计的屈曲抗力参数:


σx,Rcr 是经向弹性临界屈曲应力;

σθ,Rcr 是周向弹性临界屈曲应力;

τxθ,Rcr 是剪切弹性临界屈曲应力;

σx,Rk 是经向特征屈曲应力;

σθ,Rk 是周向特征屈曲应力;

τxθ,Rk 是剪切特征屈曲应力;

σx,Rd 是经向设计屈曲应力;

σθ,Rd 是周向设计屈曲应力;

τxθ,Rd 是剪切设计屈曲应力。

注:这是一个适用于与EN-1993-1-1中详述内容不同的壳体设计的特殊规则。

(5) 对于经向和周向应力和应力合力,和LS3一起使用的符号规则应认为受压时为正。

8.3 屈曲相关的边界条件
(1) 对于屈曲极限状态,应特别注意与屈曲的增量位移(与预屈曲位移相反)相关的边界条件。图8.1
中所示为相关的边界条件的示例,在其中使用了表5.1的代码。

37
EN 1993-1-6:2007(E)

8.4 屈曲相关的几何公差

8.4.1 概述

(1) 除非相关的EN 1993应用部分给出了特定的屈曲相关的几何公差,否则,如果LS3是要考虑的承载


能力极限状态之一,那么应遵守以下公差限值。

注1: 下文中确定的特征屈曲应力包括那些基于振幅和几何公差形式的缺陷,预计在施工的过程
中会符合这些振幅和几何公差形式的要求。

注2: 此处给出的几何公差是那些被公认对结构安全性有较大影响的几何公差。






a) 无锚定杆的储罐 b) 无锚定杆的筒仓 c) 有锚定杆的储罐







d) 有锚定杆的开口储罐 e) 实验室实验 f) 长环形加劲圆柱体的截面

图8.1:极限状态LS3的边界条件示例

(2) 应根据8.4.2、8.4.3、8.4.4和8.4.5中的公差定义,将制造公差质量等级选为A级、B级或C级。每一
等级的说明仅涉及强度计算。

注:这里定义的公差与施工标准EN1090中的相匹配,但这里的规定更完整,以详细说明缺陷振幅
和估算出的抗力之间的关系。

(3) 各种缺陷类型应单独分类:因此整个设计应取决于对应于高公差的所得最低制造公差质量等级。

(4) 各种不同的公差类型应单独对待,通常无需考虑其相互作用。

(5) 应通过在完整结构上进行的代表性样本检查来确定几何缺陷的测量值在8.4.2~8.4.5中所规定的几
38
EN 1993-1-6:2007(E)

何公差范围内。

(6) 应在未加载结构(除自重外)上进行样本的缺陷测量,如有可能,上述测量应在操作边界条件下
进行。

(7) 若几何缺陷测量值不符合8.4.2~8.4.4中所规定的几何公差,则应调查并单独确定修正步骤(如矫
直)。

注:在作出一个有利于矫直以减少几何缺陷的决定之前,应注意它可能会导致额外的残余应力。
应考虑在设计中屈曲抗力的利用程度。

8.4.2 不圆度公差

(1) 应根据下式得出的参数Ur(见图8.2)来评估不圆度:


d max − d min
Ur = ... (8.1)
d nom



其中

dmax 为测得的最大内径;


dmin 为测得的最小内径;

dnom 为公称内径。

(2) 从已知点测得的内径应视为是在壳体上的同一轴坐标上从此点到内部任一点的最大距离。应进行
次数合适的直径测量,以确定最大和最小值。




a) 扁平 b) 非对称

图8.2:用于不圆度评估的直径测量

(3) 不圆度参数 Ur 应满足以下条件:

U r ≤ U r , max ...(8.2)

39
EN 1993-1-6:2007(E)

其中

U r ,max 是相关制造公差质量等级的不圆度公差参数。

注:从国家版附录中可得到不圆度公差参数 U r ,max 的值。建议值见表 8.1。

表8.1:不圆度公差参数Ur,max 的建议值

直径范围 d [m] ≤ 0.50m 0.50m < d [m] < 1.25m 1.25m ≤ d [m]

制造公差质量等级 说明 U r ,max 建议值

A级 优 0.014 0.007 + 0.0093(1.25−d) 0.007

B级 良 0.020 0.010 + 0.0133(1.25−d) 0.010


C级 普通 0.030 0.015 + 0.0200(1.25−d) 0.015


8.4.3 偶然偏心公差



(1) 在与薄膜受压力垂直的壳体壁接缝处,应根据下式从可测得的总偏心etot 和计划偏移量eint 来计算
偶然偏心:

ea = etot − eint ... (8.3)


其中:

etot 是接合板中面之间的偏心,见图8.3c;

eint 是接合板中面之间的计划偏移量,见图8.3b;

ea 是接合板中面之间的偶然偏心。

(2) 偶然偏心ea 应小于相关制造公差质量等级的最大容许偶然偏心ea,max 。


注:可从国家版附录中得到最大容许偶然偏心ea,max 的值。建议值见表8.2。

表8.2:最大容许偶然偏心建议值

制造公差质量等级 说明 最大容许偶然偏心建议值 ea,max

A级 优 2 mm

B级 良 3 mm

C级 普通 4 mm

(3) 还应根据下式给出的偶然偏心参数Ue 来估算出偶然偏心ea:

ea e
Ue = 或U e = a ... (8.4)
tav t

40
EN 1993-1-6:2007(E)

其中:

tav 是接缝处较薄板和较厚板的平均厚度。

a) 板厚度无变化时的偶 b) 板厚变化、无偶然偏 c) 板厚变化时的总偏心(偶


然偏心 心的计划偏移量 然偏心加上计划偏移量)


图8.3:接缝处的偶然偏心和计划偏移量


(4) 偶然偏心参数Ue 应满足以下条件:

U e = U e ,max
责 ... (8.5)

其中

U e,max

是相关制造公差质量等级的偶然偏心公差参数。

注1:可从国家版附录中得到偶然偏心公差参数 U e ,max 的值。建议值见表 8.3。


表8.3:偶然偏心公差建议值

制造公差质量等级 说明 U e,max 的建议值


A级 优 014

B级 良 0.20

C级 普通 0.30

注2: 在D.2.1.2中对目标偏移量进行了论述,D3中论述了搭接缝。因此,在此标准中这两种情形
不视为缺陷。

8.4.4 凹痕公差

(1) 在经向和圆周方向上的每个位置(参见图8.4),应使用凹痕量规。经向量规应是直的,但用于圆
周方向测量的量规应有一个等于壳体中面的计划曲率半径r的曲率。

(2) 壳体壁中初始凹痕的深度Δw0 应使用长度 l g 的量规测量, l g按以下取值:

41
EN 1993-1-6:2007(E)

a) 对于任何出现经向压应力的位置(包括焊缝面上),应使用长度 l gx 的量规在经向和圆周向
上进行测量,其中 l gx按下式得出:

l gx = 4 rt (8.6)

b) 若出现圆周压应力或剪应力,则应使用长度为 l gθ 的量规进行圆周方向的测量,l gθ 按下式


得出:

l gθ = 2.3(l 2 rt ) 0.25 ,但 l gθ ≤ r (8.7)

其中:

l 是壳体节段的经向长度。

c) 此外,对于在焊缝表面上(经向和圆周向)的测量,应使用以下量规长度 l gw:



l gw = 25t 或 l gw = 25t min ,但是 l gw ≤ 500mm (8.8)


其中:

tmin 是焊缝处最薄板的厚度。

(3) 应根据以下给出的凹痕参数U0x、U0θ和U0w 估算初始凹痕深度:

U 0 x = Δw0 x / l gx U 0θ = Δw0θ / l gθ U 0 w = Δw0 w / l gw ...(8.9)



(4) 凹痕参数U0x、U0θ和U0w 的值应满足以下条件:


U 0 x ≤ U 0, max U 0θ ≤ U 0, max U 0 w ≤ U 0, max ...(8.10)


其中:

U0,max 是相关制造公差质量等级的凹痕公差参数。

注1: 可从国家版附录中得到凹痕公差参数U0,max 的值。建议值见表8.4。

表8.4:凹痕公差参数U0,max 的建议值

制造公差质量等级 说明 U0.max 的建议值

A级 优 0.006

B级 良 0.010

C级 普通 0.016

42
EN 1993-1-6:2007(E)

a) 经向上的测量(见 8.4.4(2)a)) b) 圆周环上的的第一次测量(见 8.4.4(2)a))









c) 穿过焊缝的经向上的第一次测量 d) 圆周环上的第二次测量(见 8.4.4(2)b))


(见 8.4.4(2)a))

e) 使用特殊量规进行穿过焊缝的第二次测量 f) 穿过焊缝的圆周环上的测量
(见 8.4.4(2)c)) (见 8.4.4(2)c))

图8.4: 初始凹痕深度 Δw0 的测量

43
EN 1993-1-6:2007(E)

8.4.5 接触面平面度公差

(1) 若另一个结构连续支撑一个壳体(如基础),在接触面处的平整度偏差应不包括大于βθ的圆周向
局部斜率。

注:国家版附录中可选出βθ的值。建议βθ= 0.1% = 0.001弧度。

8.5 应力设计

8.5.1 应力设计值

(1) 应力σx,Ed,、σθ,Ed 和τxθ,Ed 的设计值应取为从线性壳体分析(LA)中得到的受压和剪切薄膜应力的


关键值。在荷载和支承的纯轴对称条件下,以及在其它简单荷载情形下,通常可使用薄膜理论。


(2) 薄膜应力的关键值应取结构内轴坐标上的各应力的最大值,但本标准附录D或EN 1993的相关应用


部分给出了明确规定的除外。


注:在某些情况下(如圆周受压的阶式墙,参见附录D.2.3),薄膜应力的关键值是假定的并大于
实际最大值。 责
(3) 对于基本荷载情形,可从附录A或附录C中取值。

8.5.2 设计抗力(屈曲强度)

(1) 屈曲抗力应通过1.3.6中定义的屈曲应力来表示。设计屈曲应力应从下式得到:

σ x , Rd = σ x , Rk / γ M 1 ,σ θ , Rd = σ θ , Rk / γ M 1 ,τ xx , Rk / γ M 1, ... (8.11)

(2) 应从相关应用标准中取屈曲抗力的分项系数γM1 。

注:分项系数γM1的值可在国家版附录中给出。若对于涉及的结构形式不存在应用标准、或者应用
标准中未给定γM1 的相关值,建议 γM1 的取值不应低于γM1 = 1.1。

(3) 应通过将特征屈服强度乘以屈曲折减系数c得到特征屈曲应力:

σ x , Rk = xx f yk , σ θ , Rk = xθ f yk ,τ xθ , Rk = xτ f yk / 3 (8.12)

(4) 作为壳体的相对长细比 的函数,屈曲折减系数 χx、χq和χτ应从下式得到:

当 λ ≤ λ0 时 χ =1 (8.13)

n
⎛ λ − λ0 ⎞
当 λ0 < λ < λ p 时 χ = 1− β ⎜ ⎟ (8.14)
⎜λ −λ ⎟
⎝ p 0 ⎠

44
EN 1993-1-6:2007(E)

α
当 λp ≤ λ 时 χ= 2
(8.15)
λ

其中

 α 是弹性缺陷折减系数;

 β 是塑性范围系数;

 η 是相互作用指数;

λ0 是挤压极限相对长细比。

注 1: 这些参数值应从附录 D 中取值。若附录 D 中没有定义这些参数值,可能这些值在国家版


附录中已给出。


注 2: 式(8.15)在考虑了几何缺陷的情况下说明了弹性屈曲应力。在此情形下,若整个为弹性性


能时,特征屈曲应力可直接从 σx,Rk = αx σx,Rcr、σθ,Rk =αθ σθ,Rcr, 和 τxθ,Rk = αt τxθ,Rcr 中确定。


(5) 塑性极限相对长细比 λ p 应从下式得出: 责

α
λp = (8.16)
1− β

(6) 不同应力部件的相对壳体长细比应从下式得出:

λx = f yk / σ x. Rcr , λθ = f yk / σ θ . Rcr , λτ = (f yk )
/ 3 / τ xθ . Rcr (8.17)

(7) 应通过附录D中给出相关表达式得出弹性临界屈曲应力σx,Rcr、σθ,Rcr和τxθ,Rcr 。

(8) 若附录D中未给出适当的表达式,则可从8.1中定义的屈曲相关的作用组合下的壳体数值LBA分析

中求出弹性临界屈曲应力。关于此分析必须满足的条件,参见8.6.2 (5) 和 (6)。


8.5.3 应力极限(屈曲强度验证)

(1) 尽管屈曲并非是一种纯粹由应力引起的破坏现象,但在本节中,应通过限制薄膜应力的设计值来
表示屈曲极限状态。若弯曲效应是由于满足边界协调条件而产生的,则这些弯曲效应对屈曲强度
的影响可忽略。若弯曲应力来自于局部荷载或热梯度,则应予以特别考虑。

(2) 根据荷载和应力状况,应对单个薄膜应力分量的关键值进行一次或多次下列检查:

σ x , Ed ≤ σ x , Rd , σ θ , ed ≤ σ θ . Rd ,τ xθ , Ed ≤ τ xθ , Rd (8.18)

(3) 若在考虑的作用下,三个屈曲相关的薄膜应力分量中一个以上的分量出现,则应进行以下组合薄
膜应力状态的相互作用检查:

45
EN 1993-1-6:2007(E)

kx kθ kτ
⎛ σ x. Ed ⎞ ⎛ σ x. Ed ⎞⎛ σ θ .Ed ⎞ ⎛ σ θ . Ed ⎞ ⎛ τ xθ . Ed ⎞
⎜ ⎟ − ki ⎜ ⎟⎜ ⎟+⎜ ⎟ +⎜ ⎟ ≤1 (8.19)
⎝ σ x. Rd ⎠ ⎝ σ x. Rd ⎠⎝ σ θ .Rd ⎠ ⎝ σ θ . Rd ⎠ ⎝ τ xθ . Rd ⎠

其中,σx,Ed、σθ,Ed 和 τxθ,Ed 是壳体内受压和剪切薄膜应力有效值的相互作用相关集合,而屈曲


相互作用参数kx、kθ、kτ和ki 的值见附录D。

(4) 若σx,Ed或σθ.Ed代表拉伸状态,则在式(8.19)中它的值应取为零。

注:对于有内部压力(引起圆周向拉伸)的轴向受压圆柱体,附录D中给出了特殊规定。产生的σx,Rd
值可说明内部压力对弹性屈曲抗力的强化效应和弹塑性象足现象(D4.3中的表达式)的弱化
效应。如果在式(8.19)中的拉力σθ,Ed 取为零,则精确表示了屈曲强度。

(5) 式(8.19)的组合中同时使用的各屈曲相关薄膜应力的位置和值见附录D中的定义。

(6) 若附录D中未包含壳体屈曲条件,则可使用以下各式对屈曲相互作用参数进行保守估算:


2
k x = 1.0 + x x (8.20)


2
kθ = 1.0 + xx (8.21)


2
kτ = 1.5 + 0.5 xx 责 (8.22)

ki = ( x x xθ )
2
(8.23)

注:这些规则有时是非常保守的,但是它们包含了两种极限情形,这些情形在许多情况下被公认
为是安全的:

a) 在非常薄的壳体内,σx 和 σθ 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近似线性的,并且

b) 在非常厚的壳体内,相互作用变成 von Mises 相互作用。


8.6 利用MNA和LBA分析通过整体数值分析进行的设计

8.6.1 作用设计值

(1) 作用设计值应按8.1(1)中所述取值。

8.6.2 抗力设计值

(1) 对于相关荷载情况,应根据适用于作用组合的设计值FEd的放大系数rRd 来确定设计屈曲抗力。

(2) 应根据塑性基准抗力 FRpl = rRpl ⋅ FEd 和弹性临界屈曲抗力 Fcr = rRcr ⋅ FEd ,并将两者结合以得到

特征屈曲抗力 FRk = rRk ⋅ FEd ,从而得出设计屈曲抗力 FRpl = rRd ⋅ FEd 。然后,应使用分项系数

rM1来得到设计抗力。

(3) 当塑性极限荷载处于外加作用组合之下时,应通过材料非线性分析(MNA)来得到塑性基准抗力
比rRpl(参见图 8.5)。这个荷载比rRpl 可取分析中所得的最大值,应变硬化的效应忽略不计。

46
EN 1993-1-6:2007(E)

图8.5:通过MNA和LBA分析得出的塑性基准抗力比rRpl 和临界屈曲抗力比rRcr的定义


(4) 若不可能进行材料非线线分析(MNA),则可使用以下步骤,通过利用外加作用组合的设计值进


行的线性壳体分析(LA)来对塑性基准抗力比率rRpl 进行保守估算。从下式,应使用壳体内任一
点上估算得出的薄膜应力合力nx,Ed、nθ,Ed和nxθ,Ed来估算塑性基准抗力:


t ⋅ f yk 责
rRpl = (8.24)
nx2. Ed − nx. Ed ⋅ nθ . Ed + nθ2. Ed + nx2θ . Ed

这样计算的塑性抗力比的最低值应取塑性基准抗力比rRpl的估算值。

注:通常可通过在壳体内的三个点上依次应用式(8.24)来获得rRpl 的保守估算值,其中壳体上这
三个屈曲相关薄膜应力合力都达到其最大值,并且使用这三个估算值的最低值作为相关的

rRpl 的值。

(5) 应根据特征值分析(LBA)来确定弹性临界屈曲抗力比rRcr,而这种特征值分析适用于荷载组合设

计值作用下的几何形状理想的壳体中的线弹性计算应力状态(LA)。最低的特征值(分支荷载系
数)应取弹性临界屈曲抗力比rRcr, 参见图8.5。

(6) 应验证:所使用的特征值算法在求出那种产生最低特征值的特征模型时是可靠的。如有疑问,应

计算临近特征值及其特征模型,以获得对壳体分支性能更完整的认识。应使用一种已经过证明的
软件来进行分析,而其中这种软件证明是通过与具有类似屈曲特征的基准案例来对照而进行的。

(7) 整个壳体的总体相对细长比 λov应由下式确定:

λov = Frpl / FRcr = rRpl / rRcr (8.25)

(8) 运用 8.5.2 (4), 总体屈曲折减系数 ( )


χov 应为 χ ov = f λ ov , λ ov.0 , α ov , β ov ,ηov ,其中 αov 为总体弹性

缺陷,折减系数βov是塑性范围系数, ηov为相互作用指数,而 λ ov.0 则是挤压极限相对长细比。

(9) 系数 λ ov.0 、rRov、βov和ηov的求算应考虑到缺陷敏感性、几何非线性和特殊壳体屈曲情形的其它方

面。这些参数的保守值应根据与已知的壳体屈曲情形(见附录D)进行比较来确定,而这些已知
的壳体屈曲情形具有类似的屈曲模式、类似的缺陷敏感性、类似的几何非线性、类似的屈服敏感

47
EN 1993-1-6:2007(E)

度和类似屈曲后性能。rRov的值也应考虑到适当的制造公差质量等级。

注:当此方法用于可能会发生突跳屈曲的壳体几何形状上和荷载情形下时,在选择rRov 的适当
取值时应务必小心。这些情况包括在外部压力下或在可能发生径向移位的支架上的圆锥和
球冠和拱形结构。当壳体的几何形状和荷载情形产生了对几何形状的改变高度敏感的条
件,如在经向受压荷载(例如在烟囱内)下的圆柱和圆椎壳体节段之间的未加劲结合处时,
也应谨慎地选择适当的rRov值。

在这些特殊情形下通常报告的弹性壳体屈曲荷载一般以适用于理想或不理想几何形状的几
何非线性分析为基础,这种分析预测了突跳屈曲荷载。相反,此处使用的方法采用了作为基
准弹性临界屈曲抗力的线性分支荷载,而且此荷载通常比突跳荷载高出许多。设计计算必须
通过适当选择总体弹性缺陷折减系数rRov来考虑折减抗力的这两种来源。这种选择必须包括
几何非线性(它可以产生突跳)效应和几何缺陷导致的额外强度降低效应。

(10) 如(9)中的规定确实无法达到,则应进行适当的试验,参见EN 1990, 附录D。


(11) 如果按照(9)或(10)所述,无rRov、βov、ηov和 λ ov.0 特定值可用,则可能会采用轴向受压未加劲圆柱


体的值,参见D.1.2.2。若已知可能出现突跳,则rRov中应考虑到其它的适当折减。


(12) 特征屈曲抗力比rRk应从下式得到: 责

rRk = xov rRp (8.26)

其中:

rRpl 为塑性基准抗力比。

(13) 设计屈曲抗力比rRd应从下式得到:

rRd = rRk / γ M 1 (8.27)


其中:

γM1 为8.5.2(2)中所述的屈曲抗力的分项系数。

8.6.3 屈曲强度验证

(1) 应验证:

FEd ≤ FRd = rRd ⋅ FEd 或rRd ≥ 1 (8.28)

8.7 利用GMNIA分析通过整体数值分析进行的设计

8.7.1 作用的设计值

(1) 作用的设计值应按照 8.1(1)中所述取值。

48
EN 1993-1-6:2007(E)

8.7.2 抗力设计值

(1) 对于相应的荷载情形,设计屈曲抗力应确定为适用于作用组合的设计值FEd的荷载系数rR 。

(2) 特征屈曲抗力比rRk 应由缺陷弹塑性屈曲抗力比 rR,GMNIA得出,后者经过校准系数kGMNIA 调整。然


后应通过使用分项系数γM1得出设计屈曲抗力比 rRd 。

(3) 为了确定缺陷弹塑性屈曲抗力比 rR,GMNIA ,应对在外加作用组合下存在几何缺陷的壳体进行


GMNIA分析,同时还应进行特征值分析以找出荷载路径中可能出现的分支。

注:当塑性对屈曲抗力有显著影响的时候,务必小心确保采用的缺陷模式会产生一些屈曲前剪
切应变,因为剪切模量对于小塑性剪切应变非常敏感。在某些壳体屈曲问题中(如环形板
的剪切屈曲),如果忽略此效应,特征值分析可能会极为严重地高估弹塑性屈曲抗力。

(4) 必须首先对理想结构进行LBA分析,以确定理想壳体的弹性临界屈曲抗力比rRcr。接下来对理想结


构进行MNA分析,以确定理想塑性基准抗力比rRpl 。然后按照式8.2.5使用这两种抗力比来确定整


个壳体的总体相对长细比 λ ov 。


(5) 接下来,对理想结构进行GMNA分析,以确定理想弹塑性屈曲抗力比rR,GMNA 。此抗力比应在后

续使用,以验证所选择的几何缺陷效应具有充分有害的效应,以确保已得到了最低的抗力。应在
外加作用组合下进行GMNA分析,同时还应进行特征值分析以找出荷载路径中可能出现的分支。

(6) 应求出缺陷弹塑性屈曲抗力比rR,GMNIA,将其作为从以下三个标准C1、C2和C3中得出的最低荷载

系数rR,参见图8.6:

标准C1:荷载变形曲线的最大荷载系数(极限荷载);

标准C2:分支荷载系数(若在到达荷载变形曲线的极限点之前,其出现于荷载路径的过程中);

标准C3:最大容许变形(若在到达分支荷载或极限荷载之前,其出现于荷载路径的过程中)。

(7) 应相对于单个结构估算最大容许变形。若无其它值可用,则在壳体表面的最大局部旋转(相对于
其原始几何形状的表面斜率)达到值β时,可认为已达到最大容许变形。

注:国家版附录可已选择β的值。建议β 值取0.1弧度。

49
EN 1993-1-6:2007(E)


图8.6: 通过GMNIA分析得出的屈曲抗力定义


(8) 通过使用外加作用组合下的几何缺陷壳体的GNIA分析可得出对缺陷弹塑性屈曲抗力比 rR,GMNIA


的保守评估。在此情形下,应使用以下标准确定最低荷载系数rR:

标准 C4:荷载系数(在此系数上,壳体表面上的最高应力点的等效应力达到压服应力fyd = fyk/γM0

的设计值,参见图8.6)。

注:应注意的是,GMNA、GMNIA和GNIA分析必须始终进行定期的特征值检验,以确保可以找
出到荷载路径上的任何可能出现的分支。

(9) 在用公式表示GMNIA(或GNIA)分析时,应加入适当的公差,以将在实际中无法避免的缺陷效

应包括在内,这些缺陷效应包括:

a) 几何缺陷,如:

与中面公称几何形状的偏差(预变形、不圆度);

焊缝上和焊缝附近的不规则现象(弱偏心、缩陷、轧制曲率误差);

与公称厚度的偏差;

支撑不平。

b) 材料缺陷,如:

由轧制、冲压、焊接、矫直等引起的残余应力;

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

注:从这些规定的意义上来看,对缺陷弹塑性屈曲抗力比rR,GMNIA 的可能出现的进一步负面影响
(如地面沉降或连接或支撑的柔性)并未归类于缺陷之中。

(10) 应通过将数值计算分析模型中的适当额外数量包括在内,以此在GMNIA分析中考虑缺陷。

(11) 除非使用了更好的方法,否则,一般应通过与理想壳体中面垂直的初始形状偏差形式的等效几何
缺陷来引入缺陷。应通过在理想壳体几何形状上的等效几何缺陷的叠加,来获得存在几何缺陷的
50
EN 1993-1-6:2007(E)

壳体的中面。

(12) 等效几何缺陷的模式的选择应确保:此模式对壳体的缺陷弹塑性屈曲抗力比rR,GMNIA 产生最不利


的影响。若无法肯定的轻易确认出最不利的模式,则应对大量不同的缺陷模式进行分析,同时应
确定出最差的情形(rR,GMNIA的最低值)。

(13) 除非可以证明一种不同的不利的模式的合理性,否则应使用特征值屈曲模态。

注:特征模型仿射模式是与基于理想壳体LBA分析的弹性临界屈曲抗力比rRcr 相关的临界屈曲
模式。

(14) 如果适用,等效几何缺陷的模式应以一种不利的方式反映出结构细节和边界条件。

(15) 尽管(13)和(14)中有要求,如果因为加工、制造或安装方法,使得这些缺陷模式可作为不实际情形
排除,则调查中可不包括这些模式。

(16) 应研究对所采用的几何缺陷模式进行修改,以将实际的构造细节(如轴对称焊缝凹陷)包含在内。


注:国家版附录可对相关缺陷模式评估的补充要求给出定义。


(17) 所选择的等效几何缺陷的迹象应确保:最大初始形状偏差以朝向壳体曲率中心的不利方式定位。


(18) 所采用的等效几何缺陷形式的振幅应根据制造公差质量等级来取值。等效缺陷的几何形状与理想

形状的最大偏差Δw0,eq 应为Δw0,eq,1 和 Δw0,eq,2 中的较大值,

其中:

Δw0.eq.1 = l gU n1 (8.29)

Δw0.eq.2 = nitU n 2 (8.30)


其中:

lg 是 8.4.4(2)中所述的所有相关标距;

t 是局部壳体壁厚;

ni 是达到适当公差等级的放大系数;

Un1 和 Un2 是相关制造公差质量等级的凹痕缺陷振幅参数。

注 1:国家版附录可选出 ni 的值。建议 ni =25。

注 2:凹痕公差参数 Un1 和 Un2 的值可从国家版附录中得出。表 8.5 中给出了建议值。

51
EN 1993-1-6:2007(E)

表8.5:凹痕缺陷振幅参数 Un1和Un2 的建议值

制造公差质量等级 说明 Un1 的建议值 Un2 的建议值

A级 优 0.010 0.010

B级 良 0.016 0.016

C级 普通 0.025 0.025

(19) 按照8.4.4(2)中所规定的定义,应采用与标距法一致的方式来理解等效几何缺陷所采用的模式中的
几何缺陷的振幅。

(20) 另外,应验证:若某一缺陷的振幅小于(18)中所得出的Δw0,eq值的10%,则对于比率rR,GMNIA,采用


此缺陷的分析并不会产生一个更低的值。如果得到了更低值,由于振幅是变化的,则应重复上述


步骤,以找出比率rR,GMNIA 的最低值。

(21) 如果可能出现附随荷载效应,那么它们要么应包含在分析中,要么应确认此效应是可以忽略的。


(22) 对 于 每 个 缺 陷 弹 塑 性 屈 曲 抗 力 rR,GMNIA 的 计 算 值 , 应 确 定 缺 陷 抗 力 与 理 想 抗 力 之 比

(rR,GMNIA/rR,GMNA),并将其与使用步骤8.5和附录D中所求出的rR值作比较,以验证选出的几何缺

陷具有的有害效应与根据试验结果下限得出的有害效应相当。

注:若抗力受控于塑性效应,则比率(rR,GMNIA/rR,GMNA)将比弹性缺陷折减系数 α 大出很多,并
且预期不会出现与之相近的数值。然而,若抗力受控于弹性充分的屈曲现象,则比率

(rR,GMNIA/rR,GMNA)应仅比手工计算得出的值高出些许,并且应考虑到导致更高数值的因素。

(23) 应通过以下替代方法其中的一种来检查取决于数值的缺陷弹塑性屈曲抗力比率 rR,GMNIA 的可靠


性:

a) 对于其他特征屈曲抗力比值 rRk,known,check 已知的壳体屈曲情形,通过使用相同程序来计算


rR,GMNIA,check 的值。检查示例应使用基本类似的缺陷假设,并且其在屈曲控制参数上是类似

的(如相对壳体长细比、后屈曲性能、缺陷敏感性、几何非线性和材料性能);

b) 通过将计算值(rR,GMNIA,check)与试验结果(rR,test,known,check)对照,来进行比较。检查示例
应满足(a)中给出的类似性条件。

注 1: 从壳体屈曲的科技文献上可找到特征屈曲抗力比值 rRk,known,check 已知的其它壳体屈曲示


例。应注意的是:8.5 和附录 D 中的手工计算是作为试验结果的通用下限而推导得出的,
而且这些计算有时会导致对那些很难用数值计算的特征屈曲抗力的估值过低。

注 2: 若使用了试验结果,则应确定:在试验中出现的几何缺陷预计可能是在实际施工时会出
现的典型现象。

(24) 根据可靠性检查的结果,在适当的时候,应根据下式计算校准系数 kGMNIA :

rRk .known.check r
kGMNIA = 或kGMNIA R.test .known.check ...(8.31)
rR.GMNIA.check rR.GMNIA.check

52
EN 1993-1-6:2007(E)

其中:

rRk,known,check 是已知的特征值;

rR,test,known,check 是已知的试验结果;

rR,GMNIA,check 是在适当的时候,用于检查屈曲情形或试验屈曲情形的计算结果。

(25) 若试验结果用于确定 kGMNIA,并且kGMNIA的计算值大于1.0,则所采用得值应为kGMNIA = 1.0。

(26) 若基于现有公认理论的已知特征值被用于确定kGMNIA, 并且kGMNIA 的计算值在0.8 < kGMNIA < 1.2


的范围之外,则不应使用该步骤。应将GMNIA结果视为无效,而且应进行进一步的计算以确定差
值原因。

(27) 特征屈曲抗力比应从下式得出:

rRk = kGMNIA rR.GMNIA …(8.32)



其中:


rR,GMNIA 是计算得出的缺陷弹塑性屈曲抗力比;

kGMNIA 是校准系数。


8.7.3 屈曲强度验算

(1) 设计屈曲抗力比rRd 应从下式得出:


rRd = rRk/γM1 …(8.33)


其中:

γM1 是8.5.2(2)中所述的屈曲抗力的分项系数。

(2) 应验证:

FEd ≤ FRd = rRd ⋅ FEd 或rR ≥ 1 …(8.34)


53
EN 1993-1-6:2007(E)

9 疲劳极限状态(LS4)
9.1 作用的设计值
(1) 各种荷载情形下的作用的设计值应取总作用的变化部分,该总作用表示了结构的整个设计寿命中
的预期作用谱。

(2) 应按照EN 1993的相关应用部分给出的定义从 EN 1991中得出相关的作用谱。

9.2 应力设计

9.2.1 概述


(1) 应使用EN 1993-1-9中出现的疲劳评估,但这里有规定的情况除外。


(2) 疲劳抗力分项系数γMf应取自相关的应用标准。


注:分项系数 γMf 的值可在国家版附录中定义。若对于涉及的建筑形式没有应用标准、或者应

用标准没有定义 γMf 的相关值,则 γMf 的值应取自 EN 1993-1-9。建议 γMf 的值不应小于 γMf
=1.1。

9.2.2 应力范围的设计值

(1) 应通过对承受疲劳作用设计值的结构进行的线性弹性分析来确定应力。

(2) 在各种极限状态验证中,疲劳应力的设计值应取壳体两个表面的应力范围Δσ 值中的较大值,并


且此设计值应基于在主应力和次应力之和。

(3) 应根据按EN 1993-1-9所述进行的疲劳评估来求出公称应力范围或几何应力范围。


(4) 若采用9.2.3(2)中的规定,则可使用公称应力范围。

(5) 对于与9.2.3(2)中不同的建筑细节,应使用几何应力范围。

(6) 几何应力范围仅考虑到节点处的总体几何形状,不包括由于焊缝几何形状和内部焊缝效应引起的
局部应力。可通过使用表达式中给出的应力集中系数来确定此范围。

(7) 用于带线性几何定位的建筑细节疲劳设计的应力应分解为与此细节的轴线成横向或平行于此细
节轴线的分量。

9.2.3 抗力的设计值(疲劳强度)

(1) 从以下得出的抗力设计值在温度范围高达150°C 时可用于结构钢中。

(2) 壳体结构内常出现的建筑细节处的疲劳抗力应从EN 1993-3-2中得出(用等级表示),并应根据与


循环次数相称的应力范围ΔσE 对其进行计算,在此情况下,按照焊缝质量对这些计算值进行另外
分类。

54
EN 1993-1-6:2007(E)

(3) 建筑细节疲劳抗力的等级应从EN 1993-1-9 中得出。

9.2.4 应力范围限值

(1) 在此极限状态的每次验证中,设计应力范围ΔσE 应满足以下条件:

γFf ΔσE ≤ ΔσR/γMf ... (9.1)

其中:

γFf 是疲劳荷载的分项系数;

γMf 疲劳抗力的分项系数;

ΔσE 是设计应力谱的等效恒定振幅应力范围;

ΔσR 是适用于相关细节类别和应力谱循环次数的疲劳强度应力范围。


(2) 作为(1)的替代条款,使用Palmgren-Miner法则可对一组m不同的应力范围 Δσi (i = 1.m) 进行累积


损伤评估:


Dd ≤ 1 ... (9.2)

其中:


m
Dd = ∑ ni / N i

... (9.3)
i =1

其中:

ni 是应力范围 Δσi的循环次数;

Ni 是对于相关细节类别而言,引起破坏的应力范围γFf γMf Δσi 的循环次数。


(3) 如果存在正应力范围和剪应力范围的组合,则应按照EN 1993-1-9所述考虑组合效应。


9.3 通过整体数值LA或GNA分析进行的设计

(1) 基于弹性分析(LA或GNA分析)的疲劳设计应遵守9.2中关于应力范围的规定。但是,应使用壳
体弯曲分析(包括建筑细节中节点处的几何非连续性)来确定由疲劳荷载引起的应力范围。

(2) 如果使用了一种三维有限元分析,那么应将局部焊缝几何形状导致的缺口效应排除在外。

55
EN 1993-1-6:2007(E)

附录A (标准性) 壳体内薄膜理论应力


A.1 概述

A.1.1 作用效应和抗力

当采用了作用、几何参数和材料特性的特征值时,可假设本附录中使用表达式计算出的作用效应或抗
力提供了作用效应或抗力的特征值。

A.1.2 符号

本附录中的几何尺寸、应力和荷载符号参见1.4。此外,还用到了以下符号:


大写罗马字母


Fx 施加于圆柱体的轴向荷载


Fz 施加于圆锥体的轴向荷载

M 施加于整个圆柱体的整体弯矩(不可与壳体壁单位宽度 m 的力矩混淆)

Mt 施加于整个圆柱体的整体扭矩

V 施加于整个圆柱体的整体横向剪切

小写罗马字母

g 壳体材料的单位重量

pn 分布的正压力

px 圆柱体壁上分布的轴向牵引力

小写希腊字母

φ 经向倾斜角

σx 轴向或经向薄膜应力(= nx/t)

σθ 周向薄膜应力(= nθ/t)

τ 薄膜剪应力(= nxθ/t)

A.1.3 边界条件

(1) 应按照2.3和5.2.2中的详述选取边界条件符号。

56
EN 1993-1-6:2007(E)

(2) 为了使这些表达式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有效性,圆柱体的边界条件应视为在两端都是径向自由的,
一端有轴向支撑,并且两端均自由旋转。

(3) 为了使这些表达式对于圆锥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有效性,外加荷载应与壳体内的薄膜应力状态相匹
配,边界条件应认为可在两端与壳体垂直的方向上自由移动,并在一端有经向支承。

(4) 对于截锥,边界条件应理解为包括与壳体壁成横向的加载部件,以使引入到壳体的组合应力合力
仅在壳体的经向上。

A.1.4 符号规则

(1) 尽管有些图中给出了外部荷载以相反方式施加的示例,但所有位置应力σ的符号规则均应将受拉
视为正值。

A.2 未加劲圆柱壳体



A.2.1 均 匀 轴 向 荷 A.2.2 整体弯曲 A.2.3 摩擦荷载


载 导致的轴向
荷载







Fx M
σx = − σx=±
l
1

2π rt π r 2t σ x = − ∫ px ⋅ dx
t0

A.2.4 均匀内压 A.2.5 可变内压

r r
σ θ = pn ⋅ σ θ ( x) = p n ( x) ⋅
t t

57
EN 1993-1-6:2007(E)

A.2.6 扭转导致的均匀剪切 A.2.7 横向力导致的正弦剪切

M1 V
τ= τ max = ±
2π r 2t π rt



A.3 未加劲圆锥壳体

A.3.1 匀轴向荷载 A.3.2 体 弯 曲 导 致 的


任 A.3.3 摩擦荷载

轴向荷载







x2
F2 M 1
σx = −
2π rt ⋅ cos β
σ x.max =± 2
π r t ⋅ cos β
σ x1 = −
x1t ∫ p x ⋅ dx
x1
x

σθ = 0 σθ = 0 σθ = 0

58
EN 1993-1-6:2007(E)

A.3.4 均匀内压 A.3.5 线性变化内压

r2S 是流体表面上的半径

r ⎡⎛ r 2 ⎞ 2 ⎤ γr ⎧⎪ r ⎡⎛ r2 s ⎞2 ⎤ r ⎫⎪
σ x = − pn ⎢⎜ ⎟ ⎥ σx = − ⎨
2s
⎢ ⎜ ⎟ − 3⎥ + ⎬


2t ⋅ cos β ⎢⎣⎝ r ⎠ ⎥⎦ t ⋅ sin β ⎪⎩ 6 ⎣⎢⎝ r ⎠ ⎥⎦ 3 ⎪⎭


r γr
σ θ = pn σθ = + (r2 s − r )
t ⋅ cos β t ⋅ sin β


A.3.6 扭转导致的均匀剪切 A.3.7 横向力导致的正弦剪切







Mt V
τ= τ max = ±

2π r 2t π rt

59
EN 1993-1-6:2007(E)

A.4 未加劲球形壳体

A.4.1 均匀内压 A.4.2 均匀自重荷载



pn r gr ⎛ 1 ⎞
σx =


2t σx = − ⎜ ⎟
t ⎝ 1 + cos φ ⎠
pn r
σθ =
责 gr ⎛ 1 ⎞
2t σθ = − ⎜ cos φ − ⎟
1 + cos φ ⎠

t ⎝






60
EN 1993-1-6:2007(E)

附录B (标准性) 塑性崩塌抗力的补充表达式


B.1 概述

B.1.1 抗力

当采用了几何参数和材料特性的特征值时,可假定本附录中使用表达式计算得出的抗力提供了抗力的
特征值。

B.1.2 符号

本附录中用来表示几何尺寸、应力和荷载的符号参照1.4。另外,还用到以下符号。


大写罗马字母


Ar 环的横截面面积


PR 小扰度理论塑性机理抗力的特征值 责
小写罗马字母

b 环的厚度

l 和环一起作用的壳体的有效长度

r 圆柱体的半径

se 无量纲Von Mises等效应力参数

sm 无量纲组合应力参数

sx 无量纲轴向应力参数

sθ 无量纲周向应力参数

下标

r 与环有关的

R 抗力

B.1.3 边界条件

(1) 应按照5.2.2中的详述选取边界条件符号。

(2) 选用术语“夹紧”时,参见BC1r,选用术语“钉住”时,参见BC2f。

61
EN 1993-1-6:2007(E)

B.2 未加劲圆柱壳体

B.2.1 圆柱体: 径向线荷载

基准量:


l o = 0.975 rt



塑性抗力 PnR (单位圆周上的力) 由下式得出:

pnR t

= fy

2l 0 r

B.2.2 圆柱体: 径向线荷载和轴向荷载







基准量:

px
sx = l o = 0.975 rt
f yt

适用范围:

-1 ≤ sx ≤+1

相关参数:

62
EN 1993-1-6:2007(E)

如果 pn >0 (向外) 那么:A = +sx-1.50

如果 pn <0 (向内) 那么:A = -sx-1.50

sm = A + A2 + 4(1 − sx2 )

如果 sx ≠ 0 那么:A = l m=sm l o

塑性抗力 PnR (单位圆周上的力)由下式得出:

pnR
= f y tr
2l m

B.2.3 圆柱体:径向线荷载,恒定内压和轴向荷载








基准量:

px pn r

sx = sθ = ⋅
f yt fy t

l o = 0.975 rt se = sθ2 + sx2 − s x sθ

适用范围:

-1 ≤ sx ≤ +1 -1 ≤ sθ ≤+1

相关参数:

63
EN 1993-1-6:2007(E)

外向环荷载 Pn > 0 内向环荷载 Pn < 0

条件 表达式 条件 表达式

A = + S x − 2 sθ − 1.50 A = − S x − 2 sθ − 1.50
se < 1.00
sm = A + A2 + 4 1 − Se2 ( ) se < 1.00
sm = A + A2 + 4 1 − Se2 ( )
且 且
⎛ s ⎞ ⎛ s ⎞
sθ ≤ 0.975 l m = l 0 ⎜⎜ m ⎟⎟ sθ ≥ -0.975 l m = l 0 ⎜⎜ m ⎟⎟
⎝ 1 − sθ ⎠ ⎝ 1 + sθ ⎠

se = 1.00 se = 1.00
或 l m = 0.0 或 l m = 0.0
sθ > 0.975 sθ < -0.975


塑性抗力由下式得出(Pn 和 pn 始终向外为正):


pnR t
+ pn = f y


2l m r

B.3 环形加劲圆柱壳体

B.3.1 环形加劲圆柱体: 径向线荷载







塑性抗力 PnR (单位圆周上的力) 由下式得出:

⎛ A + (b + 2l m )t ⎞
PnR = f y ⎜⎜ y ⎟⎟
⎝ r ⎠
l m = l 0 = 0.975 rt

64
EN 1993-1-6:2007(E)

B.3.2 环形加劲圆柱体: 径向线荷载和轴向荷载


基准量:


Px
sx = l 0 = 0.975 rt


f yt

适用范围:

−1 ≤ s x ≤ 1

相关参数:

如果 Pn > 0 那么:A = +sx-1.50

如果 Pn < 0 那么:A = -sx-1.50

sm = A + A2 + 4(1 − sx2 )

如果 sx ≠ 0 那么: l m=sm l o

塑性抗力 PnR (单位圆周上的力) 由下式得出:

⎛ A + (b + 2l m )t ⎞
Pn R = f y ⎜ r ⎟
⎝ r ⎠

65
EN 1993-1-6:2007(E)

B.3.3 环向加劲圆柱体: 径向线荷载, 恒定内压和轴向荷载

基准量:



Px P pn r
sx = sx = x sθ = ⋅
f yt f yt fy t



l 0 = 0.975 rt se sθ2 + sx2 + s x sθ

适用范围:

−1 ≤ s x ≤ + 1 −1 ≤ sθ ≤ +1

相关参数:

外向环荷载 Pn > 0 内向环荷载 Pn < 0


条件 表达式 条件 表达式

se < 1.00 A = + S x − 2 sθ − 1.50 se < 1.00 A = − S x − 2 sθ − 1.50



( ) 且
( )

sm = A + A2 + 4 1 − Se2 sm = A + A2 + 4 1 − Se2
sθ ≤ 0.975 sθ ≥ -0.975
⎛ s ⎞ ⎛ s ⎞
l m = l 0 ⎜⎜ m ⎟⎟ l m = l 0 ⎜⎜ m ⎟⎟
⎝ 1 − sθ ⎠ ⎝ 1 + sθ ⎠
se = 1.00 se = 1.00
或 l m = 0.0 或 l m = 0.0
sθ > 0.975 sθ < -0.975

塑性抗力由下式得出(Pn 和 pn 始终向外为正):

⎛ A + (b + 2l m )t ⎞
PnR = pn (b + 2l m ) = f y ⎜ r ⎟
⎝ r ⎠

66
EN 1993-1-6:2007(E)

B.4 壳体之间的节点

B.4.1 仅在经向荷载下的节点(简化)




适用范围:

tc2 ≤ ts2 + th2 Pxs << tf y, Pxh << th f y, and Pxc << tG f y

相关参数:

tc2
η= ψ s = ψ h = 0.7 + 0.6η 2 − 0.3η 3
t s2 + th2

对于圆柱体 l oc = 0.975 rtc



对于边缘 l os = 0.975ψ s rt s

rt h
对于圆锥段 l oh = 0.975ψ h
cos β

塑性抗力由下式得出:

PxhR r sin β = f y ( Ar + l octc + l osts + l oh th )

67
EN 1993-1-6:2007(E)

B.4.2 内压和轴向荷载下的节点



基准量:


Pxc Pxs Pxh
sxc = sxs = s xh =

f y tc f ytx f y th
pnc r pnh r

sθ c = ⋅ sθ s = 0 sθ h = ⋅
f y tc f y th ⋅ cos β

对于 i = c,s,h(依次) sei = sθ2i + sxi2 + sxi sθ i


适用范围:

−1 ≤ sxi ≤ +1 −1 ≤ sθi ≤ +1

等效厚度计算:

下部板组较厚 tc ≤ ts + th 上部板组较厚 tc > ts + th


2 2 2 2 2 2

tc2 ts2 + th2


η= 2 2 η=
t s + th tc2

ψ c = 1.0 ψ c = 0.7 + 0.6η 2 − 0.3η 3


ψ s = ψ h = 0.7 + 0.6η 2 − 0.3η 3 ψ s = ψ h = 1.0

相关参数:

对于圆柱段 l oi = 0.975ψ i rti

68
EN 1993-1-6:2007(E)

rti
对于圆锥段 l oh = 0.975ψ h
cos β

分别对于每个壳体节段 i

条件 表达式

sei < 1.00
Ai = − s xi + 2 sθi − 1.50

sθi ≥ -0.975
smi = Ai + Ai2 + 4(1 − sei2 )
⎛ s ⎞
l mi = l oi ⎜ mi ⎟
⎝ 1 + sθ i ⎠


sei = 1.00 l mi = 0.0


sθi<-0.975 l mi = 0.0


塑性抗力由下式得出: 责
PxhR r sin β = f y ( Ar + l mctc + l msts + l mh th ) + r ( pnc l mc + pnh l mh cos β )







69
EN 1993-1-6:2007(E)

B.5 具有对称边界条件的圆板

B.5.1 均匀荷载,简支边界

2
⎛t⎞
Pn.R = 1.625⎜ ⎟ f y
⎝r⎠

B.5.2 局部分布荷载, 简支边界


半径为b的圆块上的均匀压力pn


F = pnπ b2


其中
责 4
b ⎛b⎞ 1 b
π K = 1.0 + 1.10 + 1.15⎜ ⎟ 或 K = ⋅

FR = K t2 fy r ⎝r⎠ 3 t
2

取二者中的较小值

B.5.3 均匀荷载, 夹紧边界


2

⎛t⎞
Pn.R = 3.125⎜ ⎟ f y
⎝r⎠


B.5.4 局部分布荷载, 夹紧边界

半径为b的圆块上的均匀压力pn

F = pnπ b 2

4
b ⎛b⎞ 1 b
其中 K = 1.40 + 2.85 + 2.0⎜ ⎟ 或 K = ⋅
r ⎝r⎠ 3 t
π
FR = K t2 fy
2 取二者中较小值

70
EN 1993-1-6:2007(E)

附录C (标准性) 线性弹性薄膜和弯曲应力的表达



C.1 概述

C.1.1 作用效应

当采用作用、几何参数和材料特性的特征值时,可假定使用本附录中表达式计算得出的作用效应提供
了作用效应的特征值。

C.1.2 符号



本录件中使用的几何尺寸、应力和荷载的符号参照1.4。另外,还使用以下符号。


罗马字母

b 板上局部荷载终止处的半径


r 圆板的外侧半径

x 圆柱体上的轴向坐标或圆板上的径向坐标

希腊字符

σeq,m 仅与薄膜应力分量相关的von Mises等效应力


σeq,s 由表面应力推导得出的von Mises等效应力

σMT 由薄膜理论推导得出的基准应力

σbx 经向弯曲应力

σbθ 周向弯曲应力

σsx 经向表面应力

σsθ 周向表面应力

τxn 与经向弯曲相关的横向剪应力

下标

n 正常

r 与环有关的

y 首次屈服值

71
EN 1993-1-6:2007(E)

C.1.3 边界条件

(1) 应按照5.2.2中的详述选取边界条件符号。

(2) 选用术语“夹紧”时,参见BC1;选用术语“钉住”时,参见BC2f。

C.2 底部夹紧的未加劲圆柱体壳体

C.2.1 圆柱体,夹紧:均匀内压

r
σ MTθ = pn
t


BC1r


最大值 σsx 最大值 σsθ 最大值 τxn 最大值 σeq.s 最大值 σeq.m


± 1.816 σMTθ +1.080 σMTθ 1.169 t / r σMTθ
责1.614 σMTθ 1.043 σMTθ

C.2.2 圆柱体,夹紧:轴向荷载


px
σ MTx =

t

BC1r

最大值 σsx 最大值 σsθ 最大值 τxn 最大值 σeq.s 最大值 σeq.m

1.545 σMTx +0.455 σMTx 0.351 t / r σMTx 1.373 σMTx 1.000 σMTx

72
EN 1993-1-6:2007(E)

C.2.3 圆柱体,夹紧:带轴向荷载的均匀内压

t
σ MTθ = pn
r
Px
σ MTx =
t

BC1r

2
⎛σ ⎞ ⎛σ ⎞
最大值 σ eq.m = σ MTθ 1 − ⎜ MTx ⎟ + ⎜ MTx ⎟
⎝ σ MTθ ⎠ ⎝ σ MTθ ⎠



最大值 σeq.m = k σMTθ


⎛ σ MTx ⎞
⎜ ⎟ -2.0 0 责 0 2.0
⎝ σ MTθ ⎠

外表面控制 内表面控制

k 4.360 1.614 1.614 2.423


在相同表面所控制的值之间可使用线性内插值。

C.2.4 圆柱体,夹紧:流体静力内压

r

σ MTθ = pn 0
t

BC1r

最大值 σsx 最大值 σsθ 最大值 τxn 最大值 σeq,s 最大值 σeq,m

ks σMTθ kθ σMTθ keq.s σMTθ keq.m σMTθ


kτ t / r σMTθ

⎛ rt ⎞
⎜⎜ ⎟⎟ kx kθ kτ keq.s keq.m
⎝ lp ⎠

0 1.816 1.080 1.169 1.614 1.043

0.2 1.533 0.733 1.076 1.363 0.647

73
EN 1993-1-6:2007(E)

C.2.5 圆柱体,夹紧:径向外向位移

wE
σ MTθ =
r

BC1r

最大值 σsx 最大值 σsθ 最大值 τxn 最大值 σeq.s 最大值 σeq.m

1.816 σMTθ 1.545 σMTθ 2,081 σMTθ 1.000 σMTθ


1.169 t / r σMTθ



C.2.6 圆柱体,夹紧:均匀温升


σ MTθ = αET


BC1r

最大值 σsx 最大值 σsθ 最大值 τxn 最大值 σeq.s 最大值 σeq.m

1.816 σMTθ 1.545σ MTθ 1.169 t / rσ MTθ 2.081σ MTθ 1.000σ MTθ

C.3 底部钉住的未加劲圆柱壳体

C.3.1 圆柱体,钉住:均匀内压

r
σ MTθ = Pn
t

BC1f

最大值 σsx 最大值 σsθ 最大值 τxn 最大值 σeq.s 最大值 σeq.m

±0.585 σMTθ +1.125 σMTθ 0.583 t / r σMTθ 1.126 σMTθ 1.067 σMTθ

74
EN 1993-1-6:2007(E)

C.3.2 圆柱体,钉住:轴向荷载

Px
σ MTx =
t

BC1f

最大值 σsx 最大值 σsθ 最大值 τxn 最大值 σeq.s 最大值 σeq.m

+1.176 σMTx +0.300 σMTx 0.175 t / r σMTx 1.118 σMTx 1.010 σMTx



C.3.3 圆柱体,钉住:带轴向荷载的均匀内压


r 责
σ MTθ = Pn
t

Px
σ MTx =
t

BC1f


2
⎛σ ⎞ ⎛ σ MTx ⎞
最大值 σ eq.m = σ MTx 1 − ⎜ MTx ⎟+⎜ ⎟

⎝ σ MTθ ⎠ ⎝ σ MTθ ⎠

最大值 σeq.s = k σMTθ


⎛ σ MTx ⎞
⎜ ⎟ -2.0 -1.0 -0.5 0.0 0.25 0.50 1.00 2.0
⎝ σ MTθ ⎠

k 3.146 3.075 1.568 1.126 0.971 0.991 1.240 1.943

75
EN 1993-1-6:2007(E)

C.3.4 圆柱体,钉住:流体静力内压

r
σ MTθ = Pn 0
t

BC1f

最大值 σsx 最大值 σsθ 最大值 τxn 最大值 σeq.s 最大值 σeq.m

kx σMTθ kθ σMTθ kτ t / r σMTθ keq.s σMTθ keq.m σMTθ


⎛ rt ⎞
⎜⎜ ⎟⎟ kx kθ kτ keq.s keq.m
⎝ lp ⎠



0 0.585 1.125 0.583 1.126 1.067

0.2 0.585 0.873 0.583


责 0.919 0.759

⎛ rt ⎞
对于不同的 l p值可使用 ⎜
⎜ l p ⎟⎟
中的线性内插值。

⎝ ⎠

C.3.5 圆柱体,钉住:向外的径向位移

wE
σ MTθ =

r

BC1r

最大值 σsx 最大值 σsθ 最大值 τxn 最大值 σeq,s 最大值 σeq,m

±0.585 σMTθ 1.000 σMTθ 0.583 t / r σMTθ 1.000 σMTθ 1.000 σMTθ

76
EN 1993-1-6:2007(E)

C.3.6 圆柱体,钉住:均匀温升

σ MTθ = αET
w = αrT

BC1r

最大值 σsx 最大值 σsθ 最大值 τxn 最大值 σeq,s 最大值 σeq,m

±0.585 σMTθ 1.000 σMTθ 0.583 t / r σMTθ 1.000 σMTθ 1.000 σMTθ


C.3.7 圆柱体,钉住:边界转动



t
σ MTθ = E ⋅ βΦ
r 责

BC1r

最大值 σsx 最大值 σsθ 最大值 τxn 最大值 σeq.s 最大值 σeq.m

±1.413 σMTθ 0.470 σMTθ 0.454 t / r σMTθ 1.255 σMTθ 0.251 σMTθ

C.4 未加劲圆柱壳体中的内部条件

C.4.1 圆柱体:内压的阶跃变化

r
σ MTθ = pn
t

最大值 σsx 最大值 σsθ 最大值 τxn 最大值 σeq,s 最大值 σeq,m

±0.293 σMTθ 1.062 σMTθ 0.467 t / r σMTθ 1.056 σMTθ 1.033 σMTθ

77
EN 1993-1-6:2007(E)

C.4.2 圆柱体:流体静力内压终止

r
σ MTθ = pnl
t

pnl 是在表面以下深度为 rt 处的压力

最大值 σsx 最大值 σsθ 最大值 τxn 最大值 σeq,s 最大值 σeq,m


kx σMTθ kθ σMTθ keq.s σMTθ keq.m σMTθ
kτ t / r σMTθ


kx kθ kτ keq.s keq.m


-1.060 0.510 0.160 1.005 0.275

C.4.3 圆柱体:厚度的阶跃变化



r
σ MTθ = p n

t1


最大值 σsx 最大值 σsθ 最大值 τxn 最大值 σeq.s 最大值 σeq.m

kx σMTθ kθ σMTθ kτ t / r σMTθ keq.s σMTθ keq.m σMTθ

⎛ t1 ⎞
⎜ ⎟ kx kθ kτ keq.s keq.m
⎝ t2 ⎠
1.0 0.0 1.0 0.0 1.0 1.0

0.8 0.0256 1.010 0.179 1.009 0.895

0.667 0.0862 1.019 0.349 1.015 0.815

0.571 0.168 1.023 0.514 1.019 0.750

0.5 0.260 1.027 1.673 1.023 0.694

78
EN 1993-1-6:2007(E)

C.5 圆柱壳体上的环形加劲肋

C.5.1 环形加劲圆柱体:环上的径向力

应通过将本条中得出的w计算值代入C.2.5的表达式中来确定壳体内的应力。

若环所在位置的壳体厚度发生变化时,应使用EN 1993-4-1的8.2.2中规定的的方法。



变形


C.5.2 环形加劲肋圆柱体:轴向荷载 责
应通过将本条中得出的w计算值代入C.2.5和C.2.2中的表达式来确定壳体内的应力。







C.5.3 环形加劲圆柱体:均匀内压

应通过将本条中得出的w计算值代入C.2.5和C.2.1中的表达式来确定壳体内的应力。

变形

79
EN 1993-1-6:2007(E)

最大值 σsx 最大值 σsθ 最大值 τxn 最大值 σeq.s 最大值 σeq.m

kx σMTθ kθ σMTθ keq.s σMTθ keq.m σMTθ


kτ t / r σMTθ

k kx kθ kτ keq.s keq.m

1.0 1.816 1.080 1.169 1.614 1.043

0.75 1.312 1.060 0.877 1.290 1.032

0.50 0.908 1.040 0.585 1.014 1.021

0.0 0.0 1.000 0.0 1.000 1.000


C.6 具有轴对称边界条件的圆板


C.6.1 具有简支边界的板:均匀荷载








C.6.2 带局部分布荷载的板:简支边界

80
EN 1993-1-6:2007(E)

C.6.3 具有固定边界的板:均匀荷载

中心处的最大 中心处的最大 中心处的最大 边缘处的最大 边缘处的最大 边缘处的最大值


值 σbx 值 σbθ 值 Maximum σeq 值 σbx 值 σbθ σeq


0.488 σo 0.488 σo 0.488 σo 0.75 σo 0.255 σo 0.667 σo



C.6.4 具有固定边界的板:局部分布荷载 责





中心处的最大值 中心处的最大值 中心处的最大值 边缘处的最 边缘处的最 边缘处的最


σbx σbθ σeq 大值 σbx 大值 σbθ 大值 σeq


⎛ b⎞ ⎛ b⎞ ⎛ b⎞
0.621 ⎜ In ⎟ σo 0.621 ⎜ In ⎟ σo 0.621 ⎜ In ⎟ σo 0.477 σo 0.143 σo 0.424 σo
⎝ r⎠ ⎝ r⎠ ⎝ r⎠

81
EN 1993-1-6:2007(E)

附录D (标准性) 屈曲应力设计的表达式


D.1 壁厚恒定的未加劲圆柱壳体

D.1.1 符号和边界条件

(1) 几何量

l 定义边界之间的圆柱体长度

r 圆柱体中面的半径

t 壳体厚度


Δwk 特征缺陷振幅










图D.1: 圆柱体几何形状、薄膜应力和应力合力

(2) 2.3、5.2.2 和 8.3中规定了相关的边界条件。

D.1.2 经向(轴向) 受压

D.1.2.1 临界经向屈曲应力

(1) 以下表达式仅可用于在两端边缘具有边界条件BC1或BC2的壳体。

(2) 用无量纲长度参数ω来表示壳体节段的长度:

l r l
ω= = ... (D.1)
r t rt

82
EN 1993-1-6:2007(E)

(3) 使用(4)、(5) 或(6)中得出的Cx 值,可由下式得出弹性临界经向屈曲应力:

t
σ x. Rcr = 0.605C x ... (D.2)
r
(4) 对于中长圆柱体,定义如下:

r
1.7 ≤ ω ≤ 0.5 ... (D.3)
t
系数Cx应取值为:

Cx = 1.0 ... (D.4)

(5) 对于短圆柱体,定义如下:

ω ≤ 1.7 ... (D.5)


系数Cx应取值为:


1.83 2.07
C x = 1.36 − + ... (D.6)


ω ω2
(6) 对于长圆柱体,定义如下:


r
ω > 0.5 ... (D.7)
t

系数Cx应按下式得出:

Cx = Cx,N ... (D.8)


其中Cx,N是由下列两式得出的值中的较大值:

0.2 ⎡ t⎤

C xN = 1 + ⎢1 − 2ω ⎥ ... (D.9)
C xb ⎣ r⎦


Cx,N = 0.60 ... (D.10)

其中Cxb是取决于边界条件的参数,可从表D.1中取值。

83
EN 1993-1-6:2007(E)

表D.1: 长圆柱体内边界条件对弹性临界经向屈曲应力的影响的参数Cxb

情形 圆柱端 边界条件 Cxb

端 1 BC 1
1 6
端 2 BC 1

端 1 BC 1
2 3
端 2 BC 2

端 1 BC 2
3 1
端 2 BC 2

(7) 对于如(6)中所定义的满足附加条件的长圆柱体:

r ⎛r⎞ E


≤ 150 且 ω ≤ 6 ⎜ ⎟ 且 500 ≤ ≤ 1000 …(D.11)
t ⎝t⎠ f y,k


系数Cx也可从下式得出:

⎛σ ⎞ ⎛ σ xE , M ⎞

Cx = Cx , N ⎜ xE , N

⎟+⎜ ⎟ ... (D.12)
⎝ σ xE ⎠ ⎝ σ xE ⎠

其中:

σxE 为经向应力σx,Ed 的设计值


σxE,N 为根据轴向受压(圆周向均匀分量)推导出的σx,Ed分量

σxE,M 为根据管状整体屈曲(圆周向变化分量的峰值)推导出的σx,Ed分量
也可用以下更简单的表达式来代替式(D.12):

⎛σ ⎞

C x = 0.60 + 0.40⎜⎜ xE , M ⎟⎟ ... (D.13)


⎝ σ xE ⎠

D.1.2.2 经向屈曲参数

(1) 经向弹性缺陷折减系数ax应从下式得出:

0.52
ax = ... (D.14)
1 + 1.9(Δwk / t )
1.44

其中Δwk为特征缺陷振幅:

1 r
Δwk = ⋅t ... (D.15)
Q t

84
EN 1993-1-6:2007(E)

其中Q是经向受压制造质量参数。

(2) 对于特定的制造公差质量等级,制造质量参数Q应从表D.2中取值。

表 D.2: 制造质量公差 Q 的值

制造公差质量等级 说明 Q

A级 优 40

B级 良 25

C级 普通 16

(3) 经向挤压极限长细比 λ x0 、塑性范围系数β以及相互作用指数η应按如下所示取值:


λ x0 = 1.20 β = 1.60 η = 1.0 ... (D.16)


(4) 对于满足D.1.2.1(7)中特殊条件的长圆柱体,经向挤压极限长细比 λ x0 可从下式得出:


⎛ σ xE , M ⎞

λx 0 = 0.20 + 0.10⎜⎜ ⎟⎟ ... (D.17)

⎝ σ xE ⎠

其中:

σxE 为经向应力σx,Ed 的设计值


σxE,M 为根据管状整体弯曲(圆周向变化分量的峰值)推导出的σx,Ed分量。

(5) 如果圆柱体满足以下条件,则不需检验圆柱体的经向壳体屈曲:

r E
≤ 0.03 ... (D.18)

t f yk

D.1.3 周向(环向)受压

D.1.3.1 临界圆周屈曲应力

(1) 以下表达式可适用于具有所有边界条件的壳体。

(2) 应使用无量纲长度参数ω来表示壳体节段的长度:

l r l
ω= = ... (D.19)
r t rt

85
EN 1993-1-6:2007(E)

(3) 对于中长圆柱体,定义如下:

ω r
20 ≤ ≤ 1.63 ... (D.20)
Cθ t

弹性临界圆周屈曲应力应从下式得出:

⎛ Cθ ⎞⎛ t ⎞
σ θ , Rcr = 0.92 E ⎜ ⎟⎜ ⎟ ... (D.21)
⎝ ω ⎠⎝ r ⎠

(4) 系数Cθ应从表D.3中取值,其值取决于边界条件,见5.2.2和8.3。

(5) 对于短圆柱体,定义如下:


ω
< 20 ... (D.22)



而弹性临界圆周屈曲应力应由下式得出:

⎛ Cθs ⎞⎛ t ⎞
σ θ , Rcy = 0.92 E ⎜ ⎟⎜ ⎟ ... (D.23)

⎝ ω ⎠⎝ r ⎠

(6) 系数Cθs值可从表D.4中选取,其值取决于边界条件,见5.2.2和8.3:

表D.3:中长圆柱体Cθ 的外压屈曲系数

情形 圆柱端 边界条件 Cθ 值

端 1 BC 1
1 1.5

端 2 BC 1

端 1 BC 1

2 1.25
端 2 BC 2

端 1 BC 2
3 1.0
端 2 BC 2

端 1 BC 1
4 1.6
端 2 BC 3

端 1 BC 2
5 0
端 2 BC 3

端 1 BC 3
6 0
端 2 BC 3

86
EN 1993-1-6:2007(E)

表D.4:短圆柱体Cθs 的外压屈曲系数

情形 圆柱端 边界条件 Cθs

端 1 BC 1 10 5
1 1,5 + −
端 2 BC 1 ω 2
ω3
端 1 BC 1 8 4
2 1, 25 + −
端 2 BC 2 ω 2
ω3
端 1 BC 2 3
3 1, 0 +
端 2 BC 2 ω1,35
端 1 BC 1 1 0.3
4 0.6 + −
端 2 BC 3 ω 2
ω
l


其中 ω=
rt


(7) 对于长圆柱体,定义如下:


ω r 责
> 1.63 ... (D.24)
Cθ t

弹性临界圆周屈曲应力应从下式得出:

⎛t⎞ ⎡ ⎛ Cθ r ⎞ ⎤
2 4

σ θ , Rcy = E ⎜ ⎟ ⎢0.275 + 2.03⎜ ⋅ ⎟ ⎥ ... (D.25)


⎝ r ⎠ ⎣⎢ ⎝ ω t ⎠ ⎥⎦

D.1.3.2 圆周屈曲参数

(1) 对于特定制造公差质量等级,圆周弹性缺陷折减系数应从D.5中选取。

表D.5:基于制造等级的αθ值

制造公差质量等级 说明 αθ

A级 优 0.75

B级 良 0.65

C级 普通 0.50

(2) 圆周挤压极限长细比 λ θ0 、塑性范围系数 β 和相互作用指数η 应取如下值 :

λ θ0 = 0.40 β = 0.60 η = 1.0 ... (D.26)

87
EN 1993-1-6:2007(E)

(3) 如果圆柱体满足以下条件,则不需检验圆柱体的圆周壳体屈曲:

r E
≤ 0.21 ... (D.27)
t f yk


a) 围绕壳体圆周的风压分布 b) 等效轴对称压力分布


图D.2:典型风力外压荷载分布的转化


(4) 由施加在圆柱体(见图D.2)上的外部风力加载产生的压力qw 的非均匀分布可由等效均匀外压替

代,以用于壳体屈曲设计:

qeq = kw qw,max ... (D.28)

其中,qw,max 是最大风压,且kw应由下式得出:

⎛ c r⎞
k w = 0.46⎜⎜1 + 0.1 θ ⋅ ⎟⎟

... (D.29)
⎝ ω t⎠

kw 的值不超出0.65 ≤ kw ≤ 1的范围,并且根据边界条件从表D.3中选取Cθ值。

(5) 要代入8.5中的圆周设计应力由下式得出:

⎛r⎞

σ θ , Ed = (qeq + qs ) ⎜ ⎟ ... (D.30)


⎝ ⎠ t

其中qs是由于通风、内部部分真空或其它现象引起的内部吸入。

D.1.4 剪切

D.1.4.1 临界剪切屈曲应力

(1) 以下表达式应仅用于在两个边缘均具有边界条件 BC1 或BC2的壳体。

(2) 应使用无量纲长度参数ω来表示壳体节段的长度:

88
EN 1993-1-6:2007(E)

l r l
ω= = ... (D.31)
r t rt

(3) 弹性临界剪切屈曲应力可从下式得出:

1⎛t⎞
τ xθ , Rcy = 0.75 ECτ ⎜ ⎟ ... (D.32)
ω⎝r⎠

(4) 对于中长度圆柱体,定义如下:

r
10 ≤ ω ≤ 8.7 ... (D.33)
t
系数Cτ可取值如下:


Cτ = 1.0 ... (D.34)


(5) 对于短圆柱体,定义如下:


ω < 10 ... (D.35)

系数Cτ可从下式得到:

42

Cτ = 1 + ... (D.36)
ω3

(6) 对于长圆柱体,定义如下:

r
ω > 8.7 ... (D.37)

t

系数Cτ可由下式得出:

1 t
Cτ = ω ... (D.38)

3 r

D.1.4.2 剪切屈曲参数

(1) 对于特定制造公差质量等级,剪切弹性缺陷折减系数应从D.6中取值。

表D.6:基于制造质量的ατ值

制造公差质量等级 说明 ατ

A级 优 0.75

B级 良 0.65

C级 普通 0.50

89
EN 1993-1-6:2007(E)

(2) 剪切挤压极限长细比 λ τ0 、塑性范围系数 β 和相互作用指数 η 应取如下值:

λ τ0 = 0.40 β = 0.60 η = 1.0 ... (D.39)

(3) 如果它们满足以下条件,则不需检验圆柱体的剪力壳体屈曲:

0.67
r ⎡ E ⎤
≤ 0.16 ⎢ ⎥ ... (D.40)
t ⎢⎣ f yk ⎥⎦

D.1.5 有共存内压的经向(轴向)受压

D.1.5.1 受压临界经向屈曲应力



(1) 可假定在产生内压时弹性临界经向屈曲应力σx,Rcr不受影响,并且可按照D.1.2.1中所规定的得出
此应力值。


D.1.5.2 受压经向屈曲参数


(1) 应采用8.5和D.1.2.2中所规定的验证未受压经向屈曲应力类似的方法来验证受压经向屈曲应力。

但是,应使用受压弹性缺陷折减系数αxp来代替未受压弹性缺陷折减系数αx

(2) 受压弹性缺陷折减系数αxp应取以下两个值中的较小值:

αxpe 适用于压力引起的的弹性稳定性的系数;

αxpp 适用于压力引起的弹性不稳定性的系数。

(3) 系数αxpe应由下式得出:

⎡ ps ⎤
axpe = ax (1 − a x )⎢ 0.5 ⎥
... (D.41)
⎣ ps + 0.3 / ax ⎦

⎛ p ⎞⎛ r ⎞
ps = ⎜ s ⎟⎟ ⎜ ⎟ ... (D.42)
⎜σ
⎝ x , Rcr ⎠⎝ t ⎠

其中:

ps 是在评估点处的局部内压最小设计值,保证此点处的局部内压与经向受压同时共存;

αx 是 D.1.2.2 中所述的未受压经向弹性缺陷折减系数;并且,

σx,Rcr 是 D.1.2.1(3)中所述的弹性临界经向屈曲应力。

(4) 按照D.1.2.1(6)所述, 系数αxpe不得用于长圆柱体。另外,只有满足以下两种条件之一方可应用:

如D.1.2.1(4)所述,圆柱体为中等长度;

90
EN 1993-1-6:2007(E)

如D.1.2.1(5)所述,圆柱体较短,并且在D.1.2.1(3)中采用Cx = 1

(5) 系数αxpp应由下式得出:

⎧ p ⎫⎡ 1 ⎤ ⎡ s + 1.21λx ⎤
2 2
a xpp = ⎨1 − g2 ⎬⎢1 − 3/ 2 ⎥⎢ ⎥ ...(D.43)
⎩ λx ⎭⎣ 1.12 + s ⎦ ⎣ s (s + 1) ⎦

⎛ pg ⎞⎛ r ⎞
pg = ⎜ ⎟⎟ ⎜ ⎟ ... (D.44)
⎜σ
⎝ x , Rcr ⎠⎝ t ⎠

1 r
s= ⋅ ... (D.45)
400 t
其中:


pg 是可与经向受压共存的评估点处局部内压的最大设计值;


λx 是 8.5.2(6)所述的无量纲壳体长细比参数;


σx,Rcr 是 D.1.2.1(3)所述的弹性临界经向屈曲应力。


D.1.6 经向(轴向)受压、圆周(环向)受压和剪切的组合

(1) 8.5.3(3)中所使用的屈曲相互作用参数可按下列各式得到:

kx = 1.25 + 1.75 χx ... (D.46)


kθ = 1.25 + 1.75 χθ ... (D.47)


kτ = 1.75 + 1.25 χτ ... (D.48)


ki =(χx χθ)2 ... (D.49)


其中:

χx, χθ, χτ 为 8.5.2 中定义的屈曲折减系数,使用了 D.1.2~D.1.4 中给出的屈曲参数。

(2) 这三种薄膜应力分量应视为按照壳体里除了那些与边界相邻的部分外的任一点处的组合相互作
用。对于位于边界区长度 l R 内的所有点,可不必进行屈曲相互作用检算,其中此边界区长度 l R
与圆柱段的任一端相邻。 l R 取以下所得值中的较小值:

l R = 1.1L ...(D.50)

并且

l R ≤ 0.16 r r/t ...(D.51)

(3) 若对所有点上的屈曲相互作用进行检验较为麻烦,以下(4)和(5)中的规定给出了一种更为简单保
守评估方法。如果在与圆柱体任一端相邻的长度为 l R的边界区内,圆柱壳体中出现了任何与屈
曲相关的薄膜应力的最大值,则可使用(4)中定义的值对8.5.3(3)进行相互作用的检验。

91
EN 1993-1-6:2007(E)

(4) 若满足(3)中条件,则在检验8.5.3(3)中所述的相互作用时,可选用在自由长度 l f 内(即;在边界


区外,见图 D.3a)出现的各个屈曲相关薄膜应力的最大值,其中:

l f = L − 2l R ... (D.52)

(5) 对于D.1.2.1(6)中定义的长圆柱体,可对相互作用检验中采用的与相互作用相关的作用组进行比
(3)段和(4)段中的规定更为严格的限制。在进行相互作用检验(见图D.3b)时,被认为在相互作
用相关的作用组中的应力可限制在位于自由剩余长度 l f 范围内的长度为 l int 的任意段内,其
中:

l int = 1.3r r / t ... (D.52)







a) 矮圆柱体内 b) 长圆柱体内

图D.3:与相互作用相关的薄膜应力构件组的示例

(6) 如果上面的(3)~(5)条没有为定义相关的位置或与相互作用相关的薄膜应力分量组的分离提供明确
规定,并且仍需简单的保守评估,则与壳体内的位置无关的各薄膜应力的最大值可在式(8.19)中

采用。

D.2 分段可变壁厚的未加劲圆柱壳体

D.2.1 概述

D.2.1.1 符号和边界条件

(1) 在此条中,用到以下符号:

L 圆柱体总长

r 圆柱体中面半径

j 表示壁厚恒定的单个圆柱体段的整数指数(从 j = 1 至 j = n)

tj 圆柱段 j 的恒定壁厚

92
EN 1993-1-6:2007(E)

lj 圆柱段 j 的长度

(2) 下式可能仅用于在两个边缘(见5.2.2和8.3)具有边界条件 BC 1 或 BC 2的壳体,两者之间没有


差别。

D.2.1.2 几何形状和接缝偏移

(1) 如果圆柱体壁厚从顶部到底部(见图D.5a)逐步分段增加,可使用D.2条中所给出的步骤。

(2) 如果额定值 e0 小于容许值e1.p,则可将相邻段板之间的额定偏移e0视为包括在以下表达式中,e0,p


应取以下值中较小的一个:

E0,p = 0.5(tmax – tmin) ... (D.54)

并且


E0,p = 0.5 tmin ... (D.55)


其中:


tmax 为接缝处较厚板的厚度;

tmin 为接缝处较薄板的厚度。


(3) 根据(2)所述,对于相邻段的板间有容许额定偏移的圆柱体,半径r可取所有段的平均值。

(4) 对于有搭接接缝(搭接处)的圆柱体,应使用以下D.3中给出的对于搭接建筑的规定。





图D.4: 对接壳体中的额定偏移e0

D.2.2 经向(轴向)受压

(1) 按照D.1.2所述,长度为 l j 的各圆柱体段均被看作是整体长度 l = L 且壁厚均匀t = tj 的等效圆柱


体。

(2) 对于如D.1.2.1 (6)中所规定的长等效圆柱体,参数Cxb应保守地取值为Cxb = 1 ,除非有更严格的分


析证明有更理想的值。

93
EN 1993-1-6:2007(E)

D.2.3 圆周(环向)受压

D.2.3.1 临界圆周屈曲应力

(1) 如果圆柱体由壁厚不同的三段组成,则步骤(4)~(7)应适用于实际段a、b和c,见图D.5b。

(2) 如果圆柱体仅由一段组成(即:恒定壁厚),则应适用D.1的规定。

(3) 如果圆柱体由壁厚不同的两段组成,则应适用步骤(4)~(7),将三个假想段中的两个视为是厚度相
同。

(4) 果圆柱体由三个以上的不同壁厚(见图D.5a)的段组成,首先将其用三个部分a、b和c(见图 D.5b)


组成的等效圆柱体替代。上段的长度 l a 应延伸到壁厚大于最小壁厚度t1 1.5倍的第一段的上缘,
但是此长度不应大于圆柱体总长 L 的一半。其它两段的长度 l b 和 l c 可按下式得到:


如果 l a ≤ L/3, 那么 l b = l a且 l c = L − 2 l a ... (D.56)


如果 L/3 < l a ≤ L/2,那么 l b = l c = 1.5(L − l a) ...(D.57)








(a) 壁厚分段变化的圆柱体 (b) 由三段组成的等效圆 (c) 有均匀壁厚的单个


柱体 等效圆柱体

图D.5:从分段圆柱体到等效圆柱体的转化

(5) 应将这三段的假想壁厚ta、tb和tc确定为这三个假想段中各段壁厚的加权平均值。

1
ta =
la
∑l
a
jt j
... (D.58)

1
tb =
lb
∑l
b
jt j
... (D.59)

1
tc =
lc
∑l
c
jt j
... (D.60)

94
EN 1993-1-6:2007(E)

(6) 此三段圆柱体(即:分别是等效圆柱体或实际圆柱体)应由具有等效长度 l eff和均匀壁厚 t = ta的


单个等效圆柱体替代,见图D.5c。

有效长度应按下式确定:

l eff = l a / k ... (D.61)

其中 k 是从图 D.6中得到的无量纲系数。

(7) 对于长度中等或较短的圆柱体段,壁厚分段变化的原始圆柱体的各圆柱段j 的弹性临界圆周屈曲


应力应按下式确定:

⎛ ta ⎞
σ θ , Rcr , j = ⎜ ⎟⎟ σ θ , Rcr ,eff ... (D.62)
⎜ tj
⎝ ⎠


其中 σθ,Rcr,eff 是根据D.1.3.1(3)、D.1.3.1(5)或 D.1.3.1 (7)(如合适)推导得出的段(6)中长度 l eff 的等效


单一圆柱体的弹性临界圆周屈曲应力。上述表达式中的系数Cθ 取值应为Cθ= 1.0。


注:式D.62看起来似乎奇怪,因为抗力似乎比薄板里的要高。原因在于:整个圆柱体在单一临界
外压上产生分支,而且式D.62给出那一瞬间各方向的薄膜应力。由于外压在轴向上是均匀的, 责
这些应力值比厚层上的值要小。应注意的是:在设计检验中将会与抗力应力作比较的设计薄

膜圆周应力也会比厚层上的值要小(见图D.7)。如果一个分段圆柱体是弹性的并且处于均
匀外压下,那么设计薄膜应力与设计抗力应力的比在整个过程中是恒定不变的。

(8) 用无量纲长度参数ω来表示壳体节段的长度:

lj r l

ωj = = j ... (D.63)
r tj rt j

(9) 若圆柱段 j 很长,则应进行屈曲应力的二次补充评估。对圆柱段 j的屈曲设计检验,应使用从(7)


和 (10) 得出的两个值中的较小值。

图 D.6:用于确定有效长度 l eff 的系数 k

95
EN 1993-1-6:2007(E)

(10) 在下列条件下,圆柱段 j 应视为较长:

r
ω j > 1.63 ... (D.64)
tj

在此情况下,弹性临界圆周屈曲应力从下式得出:

⎛tj ⎞
2 ⎡ ⎛ 1 r⎞ ⎤
4

σ θ,Rcy , j = E ⎜⎜ ⎟⎟ ⎢0.275 + 2.03⎜ ⋅ ⎟ ⎥ ... (D.65)


⎢ ⎜ω t ⎟ ⎥
⎝r ⎠ ⎣ ⎝ j j⎠ ⎦

D.2.3.2 圆周受压的屈曲强度验证

(1) 对于每个圆柱段 j,应满足8.5 中的条件,并应进行以下检验:


σθ,Ed,j ≤σθ,Rcr,j ... (D.66)


其中:


σθ,Ed,j 是圆周受压薄膜应力的关键值(如以下各条中详述);

σθ,Rcr,j 是设计圆周屈曲应力,根据 D.1.3.2 中的弹性临界圆周屈曲应力推导得出。

(2) 如果在整个长度 L 上圆周应力合力nθ,Ed 的设计值是恒定的,那么圆柱段 j 中的圆周受压薄膜应

力的关键值应取以下简单值:

σθ,Ed,j = nθ,Ed / tj ... (D.67)


(3) 如果在长度L 内的圆周应力合力nθ,Ed 的设计值是变化的,那么圆周受压薄膜应力的关键值应取假


想值 σθ,Ed,j,mod,此假想值由长度L范围内任一处的圆周合力应力nθ,Ed 的最大值除以局部厚度tj(见

图D.7)得出,此值为:

σ θ , Ed , j , mod = max(nθ , Ed ) / t j ... (D.68)



图D.7:当nθ,Ed在长度L范围内变化时,圆周受压薄膜应力的关键值

96
EN 1993-1-6:2007(E)

D.2.4 剪切

D.2.4.1 临界剪切屈曲应力

(1) 如果对于壁厚均匀的等效单个圆柱体的求值无具体规则可用,那么可适用D.2.3.1(1)~(6)的表达式。

(2) 原则上,按照 D.2.3.1 (7)~(10)所述进一步确定弹性临界剪切屈曲应力,但用D.1.4.1中的相关剪切


表达式替换D.1.3.1中的圆周受压表达式。

D.2.4.2 剪切屈曲强度验证

(1) 可适用 D.2.3.2 中的规则,但是用相关的剪切表达式替换圆周受压表达式。


D.3 未加劲搭接圆柱壳体


D.3.1 概述



D.3.1.1 定义

D.3.1.1.1 圆周搭接接缝

绕壳体轴线沿圆周方向延伸的搭接接缝。

D.3.1.1.2 经向搭接

在与壳体轴线(经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搭接接缝。

D.3.1.2 几何形状和应力合力

(1) 若使用搭接接缝来构造圆柱壳体(见图D.8),可使用以下规定来取代D.2中的规定。

(2) 以下规定适用于增大、减小壳体中面半径的搭接接缝。

(3) 若搭接接缝绕壳体轴线沿圆周方向延伸(圆周搭接接缝),则对于经向受压应适用3.2中的规定。

(4) 若许多搭接接缝绕壳体轴线沿圆周方向延伸(圆周搭接接缝),并且沿壳体向下的板厚发生变化,
则对于圆周受压应适用3.3中的规定。

(5) 若一个连续搭接接缝在与壳体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经向交错搭接接缝),则对于圆周受压应适
用3.3中的规定。

(6) 在其它情况下,无需特别考虑搭接接缝对屈曲抗力的影响。

97
EN 1993-1-6:2007(E)

图D.8: 搭接连接的壳体


D.3.2 经向(轴线)受压


(1) 若有圆周搭接接缝的搭接圆柱体经向受压,则(在适当的情况下)求取其屈曲抗力值时可认为其


是均匀或阶式墙圆柱体,但设计抗力折减0.70倍。

(2) 若搭接接缝处板厚发生变化,则设计屈曲抗力可取与(1)中所定义的与较薄板的设计屈曲抗力相同
的值。

D.3.3 圆周(环向)受压

(1) 若搭接圆柱体在穿过连续经向搭接接缝上圆周受压,则(在适当情况下)求取其设计屈曲抗力时

可认为其是均匀或阶式墙圆柱体,但设计抗力折减0.90倍。

(2) 若搭接圆柱体经向受压,而且此圆柱体有许多圆周搭接接缝并沿壳体向下板厚发生变化,则应使
用D.2中的步骤,同时对接缝偏心无几何限制,设计屈曲抗力折减0.90倍。

(3) 若两个方向都使用了搭接接缝,并且经向搭接接缝在交替侧板或交替层内交错分布,则应按(2)

中所述求出设计屈曲抗力的值,但不必进一步的抗力折减。

D.3.4 剪切

(1) 若搭接圆柱体承受薄膜剪切,则(在适当的情况下)求取其屈曲抗力时,可将其看作是均匀或阶
式墙圆柱体,无需特别考虑搭接接缝。

D.4 未加劲完整圆锥壳体和截锥壳体

D.4.1 概述

D.4.1.1 符号

在本条中使用以下符号:
98
EN 1993-1-6:2007(E)

h 是截锥的轴向长度(高度);

L 是截锥的经向长度(=h/cosβ);

r 是与旋转轴垂直并沿长度线性变化的中面的半径;

r1 是在圆锥小端处的半径;

r2 是在圆锥大端处的半径;

β 是圆锥顶点半角。






图D.9:圆锥的几何形状、薄膜应力及应力合力

D.4.1.2 边界条件

(1) 以下表达式仅用于在两个边缘具有边界条件BC 1或BC 2 的壳体(见5.2.2和8.3),其彼此之间无


差别。其不应用于壳体中的边界条件为BC3的情形。

(2) 本条D.4中的规则应仅适用于圆锥任一端的以下两种径向位移限制边界条件:

“圆锥条件” w = 0;

“环形条件” u sin β + w cos β= 0。

D.4.1.3 几何形状

(1) 以下规则仅适用于壁厚均匀且顶点半角 β ≤ 65° 的截锥(见图 D.9)。

D.4.2 设计屈曲抗力

D.4.2.1 等效圆柱体

(1) 8.5中所述的屈曲强度验证所需的设计屈曲应力可通过将圆锥壳体看作是长度 l e、半径为 re 的等


效圆锥来得出,其中 l e和 re取决于圆锥壳体中薄膜应力分布的类型。

99
EN 1993-1-6:2007(E)

D.4.2.2 经向受压

(1) 对经向受压的圆锥,等效圆柱体长度 l e应取值:

le=L ... (D.69)

(2) 在任何屈曲相关位置的等效圆柱体半径re应取值:

r
re = ... (D.70)
cos β

D.4.2.3 圆周(环向)受压

(1) 对于圆周受压的圆锥,等效圆柱体长度 l e 应取值:


le=L ... (D.71)


(2) 等效圆柱体半径 re 应取:


(r1 + r2 )
re = ... (D.72)
2 cos β 责

D.4.2.4 均匀外压

(1) 对于承受均匀外压q、且两端具有边界条件BC1或BC2的圆锥体,可使用以下步骤来得出一种更为

经济的设计。

(2) 等效圆柱体长度 l e应取以下值中的较小值:


le=L ... (D.73)



⎛ r ⎞
l e = ⎜⎜ 2 ⎟⎟(0.53 + 0.125β ) ... (D.74)
⎝ sin β ⎠

其中锥顶点半角β 测量单位为弧度。

(3) 对于较短的圆锥体,若等效长度 l e 由式(D.73)得出,则等效圆柱体半径re应取值:

⎛ 0.55r1 + 0.45r2 ⎞
re = ⎜⎜ ⎟⎟ ... (D.75)
⎝ cos β ⎠

(4) 对于较长的圆锥体,若等效长度 l e 由式(D.74)得出,则等效圆柱体半径re应取值:

⎡1 − 0.1β ⎤
re = 0.71r ⎢ ... (D.76)
2⎣
cos β ⎥⎦

100
EN 1993-1-6:2007(E)

(5) 屈曲强度验证应基于理论圆周薄膜应力:

⎛r ⎞
σ θ , Ed = q ⎜ e ⎟ ... (D.77)
⎝t ⎠

其中q为外压,并且不需考虑由外压引起的经向薄膜应力。

D.4.2.5 剪切

(1) 对于承受薄膜剪应力的圆锥体,等效圆柱体长度 l e应取值:

le=h ... (D.78)

(2) 等效圆柱体半径re应取值:


⎡ 1 ⎤
re = ⎢1 + ρ g − ⎥ r1 ⋅ cos β ... (D.79)


⎢⎣ ρ g ⎥⎦


其中:

r1 + r2
ρg =

... (D.80)
2r1

D.4.2.6 均匀扭转

(1) 对于承受薄膜剪应力的圆锥体,若此薄膜剪应力由均匀扭转产生(产生一个沿着经向向下线性变

化的剪力),并且如ρu ≤ 1.8且两端边界条件均为BC2,则可使用以下步骤得出一种更为经济的设
计。

(2) 等效圆柱体长度 l e应取值:


le=L ... (D.81)


(3) 等效圆柱体半径re应取值:

⎛ r +r ⎞
re = ⎜ 1 2 ⎟ (1 − ρu )
2,5 0,4
... (D.82)
⎝ 2 cos β ⎠

其中:

L sin β
ρu = ... (D.83)
r2

101
EN 1993-1-6:2007(E)

D.4.3 屈曲强度验证

D.4.3.1 经向受压

(1) 应在4.2.2中所述的设计经向薄膜应力 σx,Ed 和设计经向屈曲应力σx,Rd 的组合最为关键的锥体那一


点上进行屈曲设计验证。

(2) 若经向受压是由于作用在截锥上的恒定轴力产生的,则小半径r1和大半径r2 应视为最关键处的可


能位置。

(3) 若经向受压是由于作用在圆锥体上的恒定整体弯矩产生的,则小半径r1 应视为最关键的。

(4) 应按D.1.2所述确定等效圆柱体的设计经向屈曲应力σx,Rd 。


D.4.3.2 圆周(环向)受压和均匀外压


(1) 若圆周受压是由均匀外压产生的,则应通过使用式D.77确定的设计圆周薄膜应力σθ,Ed 以及D.4.2.1


和D.4.2.3或D.4.2.4中所述的设计圆周屈曲应力σθ,Rd来进行屈曲设计验证。

(2) 若圆周受压是由作用而非均匀外压产生的,则应计算出的应力分布σθ,Ed(x)应由假想包络应力分布
σθ,Ed,env(x)取代,其中σθ,Ed,env(x)中的各处均大于计算值,但其产生于假想的均匀外压。然后,应按

(1)段中所述进行屈曲设计验证,但用σθ,Ed,env代替σθ,Ed。

(3) 应按D.1.3所述确定等效圆柱体的设计屈曲应力σθ,Rd。

D.4.3.3 剪切和均匀扭转

(1) 若剪切是由圆锥体上恒定的整体扭转产生的,则应使用D.4.2.1和D.4.2.5或D.4.2.6中所述的r = re
cosβ的那一点上的设计薄膜剪应力τxθ,Ed 和设计屈曲剪应力τxθ,Rd来进行屈曲设计验证。

(2) 若剪力是由作用而非恒定整体扭转(如锥体上的整体剪力)产生的,则计算出的应力分布τxθ,Ed(x)

应由假想包络应力分布τxθ,Ed,env(x)取代,其中τxθ,Ed,env(x)中的各处均大于计算值,但其产生于假想的
均匀外压。然后,按照(1)段所述进行屈曲设计验证,但用τxθ,Ed,env代替 τxθ,Ed。

(3) 应按D.1.4所述确定等效圆柱体的设计剪力屈曲应力τxθ,Rd。

102
BS EN
1993-1-6:2007 BSI—英国标准协会
BSI是负责制定英国标准的独立国家主体,其代表英国对欧洲及国际标准的看
法。本协会为获得皇家特许执照的机构。
修订

英国标准通过修正或修订进行更新。英国标准的使用者须确保其所持有的是最
新修正版本或最新版本的标准。

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是BSI不变的目标。任何人在使用此英国标准时发现其中存
在不准确或歧义的情况,请告知负责的技术委员会秘书,我们将非常感谢。在封面
内页可参看相关信息。电话:+44(0)20 8996 9000 传真:+44(0)20 8996 7400

BSI为会员提供单独的“附加”更新服务,以确保订购者自动获取最新版本的标
准。

购买标准


欲订购任何BSI、国际和外国标准出版物,请将订单邮寄至客户服务处。
电话:+44(0)20 8996 9001 传真: +44(0)20 8996 7001电子邮件:orders@bsi-global.com


亦可从BSI网站:http://www.bsi-global.com 获取标准。


对于国际标准的订购者,BSI 提供的标准是已作为英国标准出版的版本,但订
购者另有要求的情况除外。 责
关于标准的信息

BSI通过其图书馆和出口商的技术协助提供各种关于英国标准、欧洲标准和国际

标准的信息。同时也提供各种关于BSI产品和服务详细信息的电子信息服务。请与信
息中心联系。电话:+44(0)20 8996 7111 传真:+44(0)20 8996 7048

电子邮件:info@bsi-global.com

BSI的订购会员可即时获悉最新的标准编制情况并可在标准购买价格的基础上
获得大量折扣。有关此项和其它权利的详细内容请联系会员管理处。

电话:+44(0)20 8996 7002 传真:+44(0)20 8996 7001.


电子邮件:membership@bsi-global.com

在英国标准在线 http://www.bsi-global.com/bsonline 上可获取在线使用英国标准


的信息。

欲知更多有关 BSI 的信息,可登录 BSI 官方网站:http://www.bsi-global.com

版权

所有BSI出版物均为版权所有,BSI也拥有所有国际标准化组织出版物在英国的
版权。除经1988年的《版权、设计及专利法》允许外,未经BSI书面许可,不得以任
何形式或任何途径—电子、影印、录制或其它方式复制、在检索系统中存储或传播
任何摘录章节。

但上述规定并不排除在在标准执行的过程中对诸如符号、尺寸、类型或等级规
BSI 格等必要细节的免费使用。若此类细节拟用于非执行目的,则事先须获得BSI的书面
批准。
389 Chiswick High
Road London 可与版权与特许经理联系,获知详情和建议。电话:+44(0)20 8996 7070
传真:+44(0)20 8996 7553 电子邮件:copyright@bsi-global.com
W4 4AL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