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3

英国标准 BS EN

1998-6:2005

欧洲规范 8—抗震结构设计—
第 6 部分:塔架、桅杆与烟囱

欧洲标准 EN 1998-6:2005 与英国标准具有同等效力

ICS 91.120.25

除非版权法许可,否则,未经英国标准学会授权不得转载
 
BS EN 1998-6:2005

英国版前言
此英国标准是 EN 1998-6:2005 官方英文版。用于取代已经废止 DD ENV
1998-3:1997。

欧洲规范的结构按照主要材料可分为几个部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组
合结构、木结构、砌体结构和铝结构。本规范为特殊设计所需的所有相关部分设定
了共同的废止日期(DOW)。当所有EN欧洲规范出版之后,与之相冲突的国家标准将
在共存期结束时废止。

在欧洲标准出版之后,允许有两年的国家修正期,在此期间发布国家版附录,
接着是为期3年的共存期。在共存期内,鼓励各成员国调整其国家标准中的规定,以
在共存期结束前废止与欧洲标准不一致的国家规则。欧洲委员会与各成员国协商,
以期在各项欧洲规范共存期的结束的问题上达成一致。

共存期限结束时,国家标准即废止。在英国即无相应国家标准。

受技术委员会B/525(建筑和土木工程结构)委托,英国加入小组委员会B/525/8(地
震区中的结构),以参与规范的编制工作,主要负责:

— 帮助咨询者理解标准内容;

— 向负责的国际/欧洲委员会提供解释的查询或变更的建议,并及时通知英国
相关方面;

— 关注国际和欧洲的相关进展动态,并反馈回英国。

可向秘书处索取参与该小组委员会的机构名单。

对于本欧洲规范中允许各国自行进行选择的部分规范性内容,将在规范的文本
中给出范围和可能的选择,并且做出说明保证其为国家确定参数(NDP)。若在欧洲规
范中有多种NDP,则NDP可以是一个具体的系数值、一个特定的级别或类别、一种
特殊的方法或特殊应用的规则。

版面综述

本文件包括封面、封二、第i页、空白页、EN书名页、正文2至47页及封底。

本文件中的BSI版权声明表示文件最新版的发行日期。
2006本英国标准经标准政
策和策略委员会于2006年1
自出版以来所发布的修订
月12日授权出版

修订编号 日期 备注
© BSI 2006年1月12日

IS BN0 580 46614 0


BS EN 1998-6:2005

为使EN 1998在英国得到应用,NDP将刊登在英国版附录
里,并在咨询公众之后的适当时候将其归入此英国标准中。

在英国通常不要求考虑地震荷载,整个英国可视为地震低
发区,因此不宜应用EN 1998的条款。但是,对于某些特定的
结构类型,可能因其功能、位置或形式而要求明确考虑地震作
用。这是为了当可能英国使用EN 1998条款时,及时公布这种
情况下各自的背景信息。

交互参照

本文件中提及的执行国际或欧洲出版物的英国标准,可以
在BSI目录中题为“国际标准对应索引”的章节下找到,或者
使用BSI电子目录中或英国标准在线中的“搜索”功能得到。

本刊物并不包括合同中的所有必要条款。使用者应负责正
确使用。

符合英国标准并不表示可免除其法律责任。

i
欧洲标准 EN 1998-6
2005年6月

ICS 91.120.25 取代ENV 1998-3:1996

英文版

欧洲规范 8:抗震结构设计-第 6 部分:塔架、桅杆和烟囱

Eurocode 8: Calcul des structures pour leur résistance aux séismes – Partie 6 : Tours, mâts et
cheminées

Eurocode 8 : Auslegung von Bauwerken gegen Erdbeben – Teil 6 : Türme, Maste und Schornsteine

此欧洲标准于2005年4月25日通过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审批。

CEN成员国均须遵守CEN/CENELEC内部条例,其条款规定了此欧洲标准在不做任何变更的前
提下即与各国国家标准具有同等效力的条件。若要索取有关国家标准的最新目录和参考书目,可向
管理中心或任何CEN成员国提出申请。

本欧洲标准有三种官方版本(英文版、法文版和德文版)。任何由CEN成员国负责翻译成本国语
言的版本在总秘书处备案后,即与官方版本具有同等效力。

CEN成员为各国国家标准机构,包括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
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
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

管理中心:rue de Stassart, 36 B-1050 Brussels

© 2007 CEN CEN成员国保留在全球范围内以任何形式或方式 参考编号. EN 1993-1-6:2007: E


进行使用的所有权利。
空白页
EN 1998-6:2005 (E)

目录
前言 ............................................................................................................................................................... 5
欧洲规范计划背景 ................................................................................................................................... 5
欧洲规范的地位和应用领域 ................................................................................................................... 6
执行欧洲规范的国家标准 ....................................................................................................................... 6
欧洲规范和产品统一技术规范(ENS和ETAS)之间的联系 ............................................................... 7
EN 1998-6的特别附加信息 ...................................................................................................................... 7
EN 1998-6的国家版附录 .......................................................................................................................... 7
1 概述 ........................................................................................................................................................... 8
1.1 范围 .................................................................................................................................................... 8
1.2 规范性参考文献................................................................................................................................. 8
1.2.1 用途 ............................................................................................................................................. 8
1.2.2 一般参考标准 ............................................................................................................................. 8
1.2.3 塔架、桅杆和烟囱的附加参考标准 ......................................................................................... 9
1.3 假设 .................................................................................................................................................... 9
1.4 原则和应用规则的区别 ..................................................................................................................... 9
1.5 术语和定义....................................................................................................................................... 10
1.5.1 通用术语和定义 ....................................................................................................................... 10
1.5.2 EN 1998-6中使用的其他术语和定义 ....................................................................................... 10
1.6 符号 .................................................................................................................................................. 10
1.6.1 概述 ........................................................................................................................................... 10
1.6.2 EN 1998-6中使用的其他符号 ....................................................................................................11
1.7 SI单位 .................................................................................................................................................11
2 性能要求和合格标准 ............................................................................................................................. 12
2.1 基本要求........................................................................................................................................... 12
2.2 合格标准........................................................................................................................................... 12
2.2.1 基础 ........................................................................................................................................... 12
2.2.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 12
2.2.3 破坏极限状态 ........................................................................................................................... 12
3 地震作用 ................................................................................................................................................. 13
3.1 地震输入的定义............................................................................................................................... 13
3.2 弹性反应谱....................................................................................................................................... 13
3.3 设计反应谱....................................................................................................................................... 13
3.4 时程表示法....................................................................................................................................... 13
3.5 某点处运动的长期分量 ................................................................................................................... 13
3.6 地面运动分量................................................................................................................................... 14
4 抗震塔架、桅杆和烟囱的设计 ............................................................................................................. 15
4.1 重要性级别和重要性系数 ............................................................................................................... 15
4.2 建模规则和假设............................................................................................................................... 15
4.2.1 自由度数 ................................................................................................................................... 15
4.2.2 质量 ........................................................................................................................................... 16
4.2.3 刚度 ........................................................................................................................................... 16
4.2.4 阻尼 ........................................................................................................................................... 17
4.2.5 土层-结构的相互作用 .............................................................................................................. 17
4.3 分析方法........................................................................................................................................... 18
4.3.1 适用方法 ................................................................................................................................... 18

2
EN 1998-6:2005 (E)

4.3.2 侧向力法 ................................................................................................................................... 18


4.3.2.1 概述 .................................................................................................................................... 18
4.3.2.2 地震力 ................................................................................................................................ 18
4.3.3 模态反应谱分析 ....................................................................................................................... 19
4.3.3.1 概述 .................................................................................................................................... 19
4.3.3.2 模态数量 ............................................................................................................................ 19
4.3.3.3 模态组合 ............................................................................................................................ 19
4.4 地震作用分量效应的组合 ............................................................................................................... 19
4.5 地震作用和其它作用的组合 ........................................................................................................... 20
4.6 位移 .................................................................................................................................................. 20
4.7 安全验证........................................................................................................................................... 20
4.7.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 20
4.7.2 结构元件的承载力条件 ........................................................................................................... 20
4.7.3 二阶效应 ................................................................................................................................... 21
4.7.4 连接件的承载力 ....................................................................................................................... 21
4.7.5 稳定性 ....................................................................................................................................... 21
4.7.6 延性和能量耗散条件 ............................................................................................................... 22
4.7.7 基础 ........................................................................................................................................... 22
4.7.8 拉索和配件 ............................................................................................................................... 22
4.8 热效应............................................................................................................................................... 22
4.9 破坏极限状态................................................................................................................................... 22
4.10 性能系数......................................................................................................................................... 23
4.10.1 概述 ......................................................................................................................................... 23
4.10.2 修正系数kr的值 ...................................................................................................................... 23
5 钢筋混凝土烟囱的具体规定 ................................................................................................................. 24
5.1 范围 .................................................................................................................................................. 24
5.2 耗散性能的设计............................................................................................................................... 24
5.3 配筋构造........................................................................................................................................... 25
5.3.1 最小配筋(垂直和水平) ....................................................................................................... 25
5.3.2 开口周围的最小配筋 ............................................................................................................... 26
5.4 分析和设计的特殊规定 ................................................................................................................... 26
5.5 破坏极限状态................................................................................................................................... 26
6 钢烟囱的特殊规定 ................................................................................................................................. 28
6.1 耗散性能的设计............................................................................................................................... 28
6.2 材料 .................................................................................................................................................. 28
6.2.1 概述 ........................................................................................................................................... 28
6.2.2 碳素结构钢的力学特性 ........................................................................................................... 29
6.2.3 不锈钢的力学特性 ................................................................................................................... 29
6.2.4 连接 ........................................................................................................................................... 29
6.3 破坏极限状态................................................................................................................................... 29
6.4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29
7 钢塔架的特殊规定 ................................................................................................................................. 30
7.1 范围 .................................................................................................................................................. 30
7.2 针对耗散性能的设计 ....................................................................................................................... 30
7.3 材料 .................................................................................................................................................. 30
7.4 同心支撑塔架的设计 ....................................................................................................................... 30
7.5 输电塔设计的特殊规定 ................................................................................................................... 31
7.6 破坏极限状态................................................................................................................................... 31

3
EN 1998-6:2005 (E)

7.7 其它特殊设计规定........................................................................................................................... 33
8 拉线式电杆的特殊规定 ......................................................................................................................... 34
8.1 范围 .................................................................................................................................................. 34
8.2 特殊分析和设计要求 ....................................................................................................................... 34
8.3 材料 .................................................................................................................................................. 34
8.4 破坏极限状态................................................................................................................................... 35
附录A(资料性) 考虑地面运动转动分量的线性动态分析 ................................................................ 36
附录B(资料性) 模态反应谱分析中的模态阻尼................................................................................. 39
附录C(资料性) 土层-结构的相互作用 ............................................................................................... 41
附录D(资料性) 自由度数量和振动模态数 ........................................................................................ 42
附录E(资料性) 砌体烟囱 .................................................................................................................... 43
E.1 介绍 .................................................................................................................................................. 43
E.2 基脚和基础 ...................................................................................................................................... 43
E.3 性能系数 .......................................................................................................................................... 43
E.4 最小垂直配筋 .................................................................................................................................. 43
E.5 最小水平配筋 .................................................................................................................................. 43
E.6 最小抗震锚固 .................................................................................................................................. 43
E.7 悬壁 .................................................................................................................................................. 44
E.8 尺寸变化 .......................................................................................................................................... 44
E.9 偏移 .................................................................................................................................................. 44
E.10 附加垂直荷载 ................................................................................................................................ 44
E.11 壁厚 ................................................................................................................................................ 44
附录F(资料性) 输电塔 ......................................................................................................................... 45

4
 
EN 1998-6:2005 (E)

前言
本欧洲标准EN 1998-6 《欧洲规范8:抗震结构设计:塔架、桅杆和烟囱》已由CEN/TC250“欧
洲结构规范”技术委员会起草,其秘书处由BSI监管。CEN/TC250对所有欧洲结构规范负责。

通过相同文本的出版或确认,最迟在2005年12月之前,本欧洲标准应具有与国家标准同等效力,
而与之相冲突的国家标准最迟于2010年3月废止。

本文件取代ENV1998-3:1996。

根据CEN-CENELEC内部条例,下列国家的标准机构应实施本欧洲标准:奥地利、比利时、塞
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
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
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

欧洲规范计划背景

1975年,欧共体委员会在条约第95条的基础上确定了建设领域的一项行动计划。该计划的目的
是消除行业的技术障碍以及统一技术规范。

在此行动计划中,欧洲委员会首先建立一套统一的建设工程设计的技术规则。此技术规则在第
一阶段作为各成员国现行规则的一种替代方案,并将最终取代各成员国的现行规则。

在成员国代表指导委员会的帮助下,欧洲委员会用15年的时间制定了欧洲规范计划,于20世纪
80年代诞生了第一套欧洲规范。

1989年,欧洲委员会、欧盟成员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根据欧委会和CEN之间的协议1,决定
通过一系列授权将欧洲规范的编制和出版任务移交给CEN,以便使其在将来具备欧洲标准(EN)的地
位。这实际上将欧洲规范与理事会及欧委会所有与欧洲标准相关的规定和指令联系起来(如理事会的
建筑产品(CPD)指令89/106/EEC和理事会的公共工程和服务指令93/37/EEC、92/50/EEC、89/440/EEC
及等效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用以建立内部市场的指令)。

欧洲结构规范计划包括以下标准,通常由几个部分组成:

EN 1990欧洲规范:结构设计基础

EN 1991欧洲规范1:结构上的作用

EN 1992欧洲规范2:混凝土结构设计

EN 1993欧洲规范3:钢结构设计

EN 1994欧洲规范4: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

1
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和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之间有关建筑和土木工程设计欧洲规范(BC/CEN/03/89)工作
的协定。

5
EN 1998-6:2005 (E)

EN 1995欧洲规范5:木结构设计

EN 1996欧洲规范6:砖石结构设计

EN 1997欧洲规范7:岩土工程设计

EN 1998欧洲规范8:结构抗震设计

EN 1999欧洲规范9:铝结构设计

欧洲规范标准确认了每个成员国监管部门的责任,并保障其确定国家规定安全事项的各项数值
(因国而异)的权利。

欧洲规范的地位和应用领域

欧盟各成员国和EFTA承认欧洲规范作为参考文件,用于下列用途:

– 作为证明建筑和土木工程符合理事会指令89/106/EEC的基本要求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基本
要求N°1—力学抗力和稳定性——以及基本要求N°2—火灾下的安全性;

– 作为确定建筑工程和相关工程服务合同的基础;

– 作为制定建筑产品统一技术规范的框架(ENs和ETAs)。

尽管欧洲规范与统一的产品标准2的性质不同,但就其对建筑工程本身而言,欧洲规范与CPD
第12条所述的解释性文件有直接关系3。因此,从事产品标准工作的CEN技术委员会和/或EOTA工作
组必须充分考虑到因欧洲规范所产生的技术问题,以期实现这些技术规范与欧洲规范的完全一致。

欧洲规范标准针对各种传统和新型的日用整体结构和部件产品设计,提供了通用的结构设计规
则。未具体涉及独特的建筑形式或设计条件,若有上述情况,设计者需另行咨询专家。

执行欧洲规范的国家标准

执行欧洲规范的国家标准应包括CEN出版的欧洲规范(包括所有附录)的全部文本,前面是国
家版的标题页和国家版前言,最后可加上国家版附录。

2. 根据CPD第3.3条,基本要求(ERs)在解释性文件中应具备具体形式,以在基本要求和委托之间建立必要的联
系来统一hEns和ETAGs/ETAs。

3. 根据CPD第12条,解释性文件应:

a) 提供基本要求的具体形式,要求有统一的术语和技术基础,并在必要时指出每个要求的类别或级别;

b) 说明这些要求的类别或级别与技术规范的对比方法,如计算和检验的方法、项目设计的技术规则等;

c) 作为建立统一标准和欧洲技术审批准则的参考。
欧洲规范实际上发挥了与基本要求1和基本要求2的一部分相似的作用。

6
EN 1998-6:2005 (E)

国家版的附录可能只包含欧洲规范中留待各国自行选择的参数,即国家确定参数,这些参数将
用于有关国家拟进行的建筑和土木工程的设计,即:

– 欧洲规范中给出的各种替代数值和/或级别,

– 欧洲规范仅给出符号之处要用到的数值,

– 各国特定的数据(地理、气候等),如:雪图;

– 欧洲规范给出替代方法时所使用的方法。

还可包括:

– 对资料性附录进行应用的决定,以及

– 非矛盾性补充资料的参考,以协助用户使用欧洲规范。

欧洲规范和产品统一技术规范(ENs 和 ETAs)之间的联系

建筑产品的统一技术规范和工程的技术规则4之间有必要保持一致。此外,所有与引用欧洲规范
的建筑产品的CE标记一同出现的信息应明确地说明所考虑的是哪些国家确定参数。

EN 1998-6 的特别附加信息

对于地震区的结构设计,应适用本标准的规定以及其它相关欧洲规范的规定。特别是补充欧洲
规范3第3-1部分“塔架和桅杆”和3-2部分“烟囱”的现行标准中的规定,因为上述两部分均未涵盖
抗震设计的特殊要求。

EN 1998-6 的国家版附录

本文件用注释的形式标出须由各国自行作出选择之处。履行EN 1998-6的国家标准应附有一个
包含全部国家确定参数的国家版附录,用于各国所进行的设计。下列章节要求各国自行作出选择。

参考章节 条款
1.1(2) 资料性附录A、B、C、D、E和F
3.1(1) 考虑地面运动转动分量的条件
3.5(2) (若已通过专门参考地震作用的长期内容进行了具体的场地勘察),适用于设
计谱值的下限系数β。
4.1(5)P 桅杆、塔架和烟囱的重要性系数。
4.3.2.1(2) 拟采用的侧向力分析法的具体条件,作为4.3.2.1(2)节的补充。
4.7.2(1)P 材料的分项系数
4.9(4) 有限破坏极限状态下位移的折减系数ν

4
见CPD第3.3和第12条,以及解释性文件N°1的第4.2、4.3.1、4.3.2和5.2条。

7
EN 1998-6:2005 (E)

1 概述

1.1 范围

(1) EN 1998-1:2004,1.1.1确定了欧洲规范8的适用范围,(2)~(4)给出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欧
洲规范8的附加部分见EN 1998-1:2004,1.1.3。

(2) EN 1998-6给出了高耸结构设计的要求、标准和规则:塔架(包括钟塔、进水塔、电台和
电视塔)、桅杆、烟囱(包括独立式工业烟囱)和灯塔。第5节和第6节分别给出了专用于
钢筋混凝土烟囱和钢烟囱的附加规定。第7节和第8节分别给出了专用于钢塔架和钢拉线电
杆的附加规定。同时给出了非结构元件的要求,如天线、烟囱的衬料和其它设备。

注1 资料性附录A给出了关于线性动态分析的指导和信息,这种分析考虑了地面运动的
转动分量。

注2 资料性附录B给出了关于模态反应谱分析中的模态阻尼的信息和指导。

注3 资料性附录C给出了关于土层-结构相互作用的信息并就在线性动态分析中考虑此
作用给出了指导。

注4 资料性附录D给出了分析中拟考虑的自由度和振动模态数量的补充信息和指导。

注5 资料性附录E给出了关于砌体烟囱抗震设计的信息和指导。

注6 资料性附录F给出了关于输电塔抗震性能和设计的补充信息。

(3) 现行规定不适用于冷却塔和近海结构。

(4) 对于塔架支撑罐,参见EN 1998-4。

1.2 规范性参考文献

1.2.1 用途

(1) P 本欧洲标准以注明日期或未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的形式将其它出版物发布的规定包含
在内。本文中在适当的地方引用了这些规范性参考文件,并在下面列出了这些出版物。对
于注明了日期的参考文件,仅在通过修改或修订将这些出版物的后续修改或修订信息包含
在本欧洲标准中之后,方可将其用于此欧洲标准。对于未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只适用所
涉及的最新版本(包括修订版)。

1.2.2 一般参考标准

(1) EN 1998-1:2004的1.2.1节的规定适用。

8
EN 1998-6:2005 (E)

1.2.3 塔架、桅杆和烟囱的附加参考标准

(1) EN 1998-6包括了在文中适当位置引用的其它规范性参考文献。此类参考文献如下所列:

EN 1990 结构设计基础——附录A3:塔架和桅杆的应用

EN 1992-1-1 混凝土结构设计——一般规则和建筑规则

EN 1992-1-2 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防火设计

EN 1993-1-1 钢结构设计——一般规则和建筑规则

EN 1993-1-2 钢结构设计——结构防火设计

EN 1993-1-4 钢结构设计——不锈钢

EN 1993-1-5 钢结构设计——板式构件

EN 1993-1-6 钢结构设计——壳体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EN 1993-1-8 钢结构设计——节点设计

EN 1993-1-10 钢结构设计——根据断裂韧度和全厚度特性选择材料

EN 1993-1-11 钢结构设计——带受拉钢构件的结构的设计

EN 1993-3-1 钢结构设计——塔架和桅杆

EN 1993-3-2 钢结构设计——烟囱

EN 1994-1-1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一般规则和建筑规则

EN 1994-1-2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结构防火设计

EN 1998-1 结构抗震设计——一般规则、地震作用和建筑规则

EN 1998-5 结构抗震设计——基础、支护结构和岩土工程方面

EN 1998-2 结构抗震设计——桥梁

EN 13084-2 独立式烟囱——混凝土烟囱

EN 13084-7 独立式烟囱——用于单壁钢烟囱和钢衬的圆柱钢制成品的产品规范。

1.3 假设

(1) P EN 1990:2002的1.3节和EN 1998-1:2004的1.3(2) P节中的一般假设适用。

1.4 原则和应用规则的区别

(1) EN 1990:2002的1.4节的规定适用

9
EN 1998-6:2005 (E)

1.5 术语和定义

1.5.1 通用术语和定义

EN 1998-1:2004的1.5.1节和1.5.2节中规定适用。

EN 1993-3-1的1.5节和EN 1993-3-2的1.5节中的定义适用。

1.5.2 EN 1998-6中使用的其他术语和定义

转角塔

平面内线路方向变化大于3度时所使用的输电塔。其承载的荷载类型与直线塔所承载的一样。

终端塔(又名双撑塔)

除竖向与横向荷载外,还能够承载一侧所有电线终端拉力的输电塔。

直线塔

在电缆线为直线或其平面角度不超过3度的情况下使用的输电塔。这种塔架承载竖向荷载、电
线角拉造成的横向荷载、跨距不均造成的纵向荷载,或是因串线操作或电线破损所造成的压力。

伸缩节

无翼缘的管状构件的节点,一个伸缩节的内径与于另一个的外径相等。

输电塔

用于支撑低压或高压输电线的塔。

桁架塔

此类塔架中的节点并非设计用于抵抗连接件塑性力矩。

1.6 符号

1.6.1 概述

(1) EN 1998-1:2004的1.6.1节和1.6.2节适用。

(2) 其它与塔架、桅杆和烟囱的抗震设计相关的符号将在其出现的位置给出定义,以便使用。
但除此以外,EN 1998-6中使用最频繁的符号已在第1.6.2节中列出并给出定义。

10
EN 1998-6:2005 (E)

1.6.2 EN 1998-6中使用的其他符号

Eeq 等效弹性模量;

Mi i次振动模态的有效模态质量;

Rθ 单自由度转动的振荡器弹簧内的最大力矩与绕转动轴的转动惯性矩之比。Rθ—固
有周期的图表即为转动反应谱;

Rθx, Rθy, Rθz 分别为绕x、y、z轴的转动反应谱,单位为rad/s2;

γ 线缆的单位重量;

σ 线缆的拉应力;

ξj j次模态的等效模态阻尼比。

1.7 SI 单位

(1) P EN 1998-1:2004的1.7(1) P节中的规定适用。

(2) EN 1998-1:2004的1.7(2)节中的规定适用。

11
EN 1998-6:2005 (E)

2 性能要求和合格标准

2.1 基本要求

(1) P EN 1998-1:2004的2.1(1) P节的非坍塌要求适用于本欧洲规范论述的结构类型,以保护人


员、附近建筑物和邻近设施的安全。

(2) P EN 1998-1:2004的2.1(1) P节的有限损坏要求适用于本欧洲规范论述的结构类型,以保障


工厂、行业和通讯系统在地震发生时持续运行。

(3) P 有限损坏要求指的是地震作用发生的概率高于设计地震作用。结构的设计和建造应确保
能抵抗此种作用,且不会造成任何损坏或任何使用限制,损坏成本可就对有关支承设备的
影响来衡量,并根据由设施运行中断所造成的使用限制来衡量。

(4) 对于EN 1998-1:2004的2.2.1(3)节和3.2.1(4)节定义中所定义的低地震强度的情况,可针对抗


震设计情形将结构设计为非耗散结构,同时不考虑任何滞后能量耗散,并忽略现行欧洲规
范中特别涉及能量耗散的规则,来满足基本要求。这种情形下,性能系数不得超过考虑了
超强的值1.5(见EN 1998-1:2004的2.2.2(2)节)。

2.2 合格标准

2.2.1 基础

(1) P 基础设计应符合EN 1998-5的规定。

2.2.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1) EN 1998-1:2004的2.2.2节中的规定适用。

2.2.3 破坏极限状态

(1) 在业主没有提出特殊要求的情况下,第4.9节的规定适用,以确保可以防范在这种极限状态
下所考虑的对结构本身、非结构元件及安装设备的不可接受性损坏。根据EN 1998-1:2004
的2.1(1) P节的规定,变形限制是根据发生概率高于设计地震作用的地震作用而确定的。

(2) 除非已采取特殊的防范措施,否则本欧洲规范的规定并不会为设备及非结构元件在设计地
震作用(EN 1998-1:2004的2.1(1) P节中所定义的)下免遭损坏提供特殊保护。

12
EN 1998-6:2005 (E)

3 地震作用

3.1 地震输入的定义

(1) 除EN 1998-1:2004的3.2.2节和3.2.3节中定义的地震运动平移分量外,对于地震活动性较高


的区域的高耸结构,还应考虑地面运动的转动分量。

注1: 各国应考虑地面运动转动分量的条件可从国家版附录给出。推荐的条件是乘积ag大
于0.25g的地区中高于80m的结构。

注2: 资料性附录A给出了定义运动的转动分量的一种可能的方法,并为在分析中将其考
虑在内提供了指导。

3.2 弹性反应谱

(1) P 对于水平平移分量,在EN 1998-1:2004的3.2.2.2节根据加速度给出了弹性反应谱的定义,


而对于垂直平移分量,在EN 1998-1:2004的3.2.2.3节根据加速度给出弹性反应谱的定义。

3.3 设计反应谱

(1) 设计反应谱的定义已在EN 1998-1:2004的2.2.5节中给出。性能系数q的值不仅反映了结构滞


后耗散能力,还反映了粘滞阻尼不是5%(包括因土层-结构相互作用产生的阻尼)时的影
响(见EN 1998-1:2004的2.2.2(2)、3.2.2.5(2)和(3))。

(2) 对于塔架、桅杆和烟囱,根据构件横截面的不同,直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弹性性能设计
均适合。在这种情况下,q系数不得大于1.5。

(3) 除(2)以外的另外一种办法是,弹性性能设计可基于弹性反应谱,其中q=1.0,并且特殊情
形下,根据4.2.4节的规定选择合适的阻尼值。

3.4 时程表示法

(1) EN 1998-1:2004的3.2.2.5节适用于以加速度时程来表示的地震作用。对于地面运动转动分
量,仅采用转动加速度,而非平移加速度。

(2) 对于地面运动的两个不同分量(包括平移和转动分量),应采用独立的时程。

3.5 某点处运动的长期分量

(1) 塔架、桅杆及烟囱通常对地面运动的长期分量很敏感。软土层或特殊地形条件可能会将这
些分量的超乎寻常的放大。适当时,应将这种放大考虑在内。

13
EN 1998-6:2005 (E)

注: EN 1998-5:2004的4.2.2节和EN 1998-1:2004的3.1.2节中给出了为土层类型评估方面
的指导,以确定合适的地面运动谱。EN 1998-5:2004的资料性附录A对运动的地形
放大可能会极大的情形给出了指导。

(2) 若已根据特殊的运动的长期分量完成场地勘察,则EN 1998-1:2004的公式(3.16)中的系


数β的下限值是恰当的。

注: 国家版附录中给出了各国国内根据特殊的运动的长期分量完成场地勘察完成后使
用的β的值。这种情形下,β的推荐值为0.1。

3.6 地面运动分量

(1) 应将地震作用的两个水平分量与一个垂直分量视为同时作用。

(2) 若考虑了地面运动的转动分量,则应将其视为与平移分量同时作用。

14
EN 1998-6:2005 (E)

4 抗震塔架、桅杆和烟囱的设计

4.1 重要性级别和重要性系数

(1) P 根据塔架、桅杆和烟囱的倒塌或损坏后果、这些结构震后对公共安全和民防的重要作用
及其倒塌或损坏所造成的社会和经济后果,塔架、桅杆和烟囱分为四个重要性级别。

(2) 表4.1给出了这些重要性级别的定义。

表4.1 塔架、桅杆和烟囱的重要性级别

重要性级别

I级 对公共安全不太重要的塔架、桅杆或烟囱。

II级 不属于I级、III级或IV级范畴的塔架、桅杆或烟囱。

III级 其倒塌可能对周围有拥挤人群的建筑物或区域产生影响的塔架、桅杆或烟囱。

IV级 其完整性对于保障民防设备(供水系统、电厂、电信、医院)运行极为重要
的塔架、桅杆或烟囱。

(3) 重要性系数γI=1.0与具有EN 1998-1:2004的3.2.1(3)节的基准重现周期的地震有关。

(4) P 根据定义,重要性级别为II级的γI值应等于1.0。

(5) P 如EN 1998-1:2004的2.1(3)节所述,重要性级别以不同的重要性系数γI来表示。

注 各国使用的γI的值可在其国家版附录中找到。根据地震危险条件和公共安全考虑,
某国国内不同地震区的γI值也不同(见EN 1998-1:2004的2.1(4)节的注释)。重要性级
别I级、III级和IV级的γI的推荐值分别为0.8、1.2和1.4。

4.2 建模规则和假设

4.2.1 自由度数

(1) 数学模型应:

– 考虑基础的转动刚度和平移刚度;

– 包括足够的自由度(和相关质量),用以确定任何重要结构元件、设备或附件的反应;

– 包括线缆和拉索的刚度;

15
EN 1998-6:2005 (E)

– 考虑设备或机械支架的相对位移(例如:烟囱内绝缘层和外管间的交互作用);

– 考虑管道的交互作用、外部施加的结构约束,流体动力荷载(如合适,质量和刚度效
应)。

(2) 输电线路模型应代表整条线路。模型中至少应包含三个连续的塔架,这样线缆质量和刚度
才能代表中心塔架的情况。

(3) 若钟的质量相对于钟塔顶部质量而言很重要,则钟塔的动态模型应考虑钟的摆动。

4.2.2 质量

(1) P 模型中的质量离散应代表地震作用惯性效应的分布。若采用了平移质量的粗离散,则应
为相应的转动自由度分配转动惯性。

(2) P 质量应包括所有的永久部件、配件、烟道、绝缘材料、附着于表面的灰尘、现有的涂层
和今后会敷设的涂层、衬砌(包括流体或湿气对衬砌密度的短期或长期影响)以及设备。
应考虑结构或永久部件等的质量永久值,设备质量和冰或雪荷载的准永久值,以及平台上
的外加荷载的准永久值(考虑维护和临时设备)

(3) P EN 1998-1:2004的3.2.4(2) P节的公式(3.17)引入的用于计算地震作用惯性效应的组合系


数 ψEi 应取值为等于EN 1990:2002附录A3中所给出的用于可变作用 qi 准永久值的组合系
数 ψ2i。

(4) P 模型中应包含线缆和拉索质量。

(5) 如果线缆或拉索的质量相对于塔架或桅杆的质量而言很重要,则应将线缆或拉索模拟成一
个集中质量体系。

(6) P 进水塔浸没部分的总有效质量应取值为以下各项之和:

– 塔轴的实际质量(不考虑浮力),

– 塔内可能装入的水的质量(中空塔)

– 外部附连水的附加质量。

注: 在无精确分析的情况下,附连水的附加质量可根据EN 1998-2:2005的资料性附录F
进行估算。

4.2.3 刚度

(1) 在混凝土元件中,评估刚度特性时应将开裂效应考虑在内。如果设计是基于q系数大于1、
并利用对应的设计谱来进行,则这些刚度特性应对应于初期屈服,并可根据EN 1998-1:2004
的4.3.1(6)和(7)节的规定来确定。若设计是基于q=1、以及弹性反应谱或对应的地面运动时
程表示法来进行,则应根据地震作用下与应力水平保持一致的开裂横截面特性来计算混凝
土元件的刚度。

(2) 应考虑高温对钢烟囱中的钢、混凝土烟囱中的钢筋混凝土的刚度与强度的影响。

16
EN 1998-6:2005 (E)

(3) 若线缆在动态模型中模拟成整条线缆的一个单弹簧,而不是一系列通过弹簧连接的集中质
量,则单弹簧的刚度应考虑线缆的垂度。可通过使用下列等效弹性模量达到此目的:

Ec
Eeq = (4.1)
(γ l )
2

1+ Ec
12σ3

式中:

Eeq 为等效弹性模量,

γ 为线缆的单位重量,包括抗震设计情形下线缆上的任何冰荷载的重量,

σ 为线缆的拉应力,

ľ 为线缆长度,

Ec 为线缆材料的弹性模量。

(4) 对于由包绳或包线组成的扭绞线束,Ec值通常低于单索的弹性模量E。在没有制造商具体
数据的情况下,可进行以下折减:

Ec
= cos3 β (4.2)
E
式中,表β示单索的包角。

(5) 若线缆的预加荷载使线缆的垂度可忽略,或塔架低于40米,则可将线缆模拟成一个线性弹
簧。

注: 根据4.2.2(4) P节的规定应充分考虑线缆质量。

4.2.4 阻尼

(1) 若分析是在EN 1998-1:2004的3.2.2.2节的弹性反应谱的基础上根据3.3(3)节所述进行的,则


可使用不是5%的粘滞阻尼。在这种情况下,可运用模态反应谱分析,其中每个震动模态的
阻尼比均可视为不同。

注: 资料性附录B给出了考虑模态阻尼的模态反应谱分析方法。

4.2.5 土层-结构的相互作用

(1) 若结构以软土沉积层为基础,则对于土层-结构的相互作用效应,EN 1998-1:2004的4.3.1(9)


P节的规定适用。

注1: 资料性附录C为在分析中考虑土层-结构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指导。

注2: 高耸结构中(例如高度超过最大基底尺寸五倍的情况),土层的摇动柔度是极为重
要的,且可能大大增加二阶效应。

17
EN 1998-6:2005 (E)

4.3 分析方法

4.3.1 适用方法

(1) 抗震设计情形中包含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它作用效应可在结构的线弹性性能基础上确定。

(2) EN 1998-1:2004的4.3.3.1(2) P、(3)、(4)和(5)中的规定适用。

注: EN 1998-1:2004的4.3.3.1(4)中的注释适用。

(3) P 对于适用于钢塔的“刚性横隔板”假设,应配备一个能够提供所需刚性横隔板作用的水
平支撑系统。

(4) P 对于适用于钢烟囱的“刚性横隔板”假设,应以较密的间隙布设水平加劲环。

(5) 若没有满足“刚性横隔板”假设的适用条件,则应进行能够确认水平平面内的结构变形的
三维动态分析。

4.3.2 侧向力法

4.3.2.1 概述

(1) 这种分析适用于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结构:

(a) 侧向刚度和质量分布在相对于两个正交水平轴的平面内近似对称,这样可沿着这两个
正交轴的每一个轴使用一个独立模型。

(b) 反应不会受到较高振动模态作用的太大影响。

(2) 若满足条件(1)b),(1)a)的两个水平方向上任一方向的基本周期应符合EN 1998-1:2004的


4.3.3.2.1(2)a)中的规定。另外,结构的侧向刚度、质量和水平尺寸应保持不变,或从基底
到顶部逐渐减小,无急剧变化。

注: 国家版附录中可给出各国适用的侧向力分析法的具体条件或附加条件。推荐附加条
件为:总高度H不超过60米,重要性级别为I级或II级。

(3) 若管道支撑和支撑于不同点的设备间的相对运动对于管道或设备的检验很重要,则应使用
模态反应谱,以便考虑较高模态对这种相对运动大小的作用。

注: 侧向力分析法可能会低估结构不同点之间的差速运动的大小。

4.3.2.2 地震力

(1) 可通过将水平力Fi,i=1、2……n施加到已离散的结构的n个集中质量(包括基础的质量)
上来进行确定地震作用效应的分析。这些力的总和等于基底剪力,取值等于:

18
EN 1998-6:2005 (E)

n
Ft = S d (T )∑ m j
1 (4.3)

式中:

Sd(T) 为EN 1998-1:2004的3.2.2.5节中定义的、用于侧向力水平方向上振动基本周期T的


设计反应谱的纵坐标。若振动周期T未按照EN 1998-1:2004的4.3.3.2.2(2)中的规定
进行计算,则公式(4.3)中应采用谱值Sd(TC)。

(2) 应根据EN 1998-1:2004的4.3.3.2.3节的规定采用水平力Fi 施加到n个集中质量上的分布。

注: 侧向力法通常过高地估计了锥形塔架的地震作用,在这类塔架中质量分布随着高度
的增加而大幅减小。

4.3.3 模态反应谱分析

4.3.3.1 概述

(1) 此分析方法适用于地震作用由反应谱定义的任何结构。

4.3.3.2 模态数量

(1) P EN 1998-1:2004的4.3.3.3.1(2) P节的规定适用。

(2) 若被考虑进去的模态的有效模态质量总和至少占结构总质量的90%,则可认为满足(1) P的
要求。

注1: 资料性附录D为(2)的应用提供了更多信息和指导。

注2: 计算结构顶部处地震作用所需的模态数量通常多于计算结构基底处的倾覆力矩或
总剪力的所需的模态的数量。

注3: 近似轴对称的结构一般具有间距较小的模态,这点需要特别考虑。

4.3.3.3 模态组合

(1) EN 1998-1:2004的4.3.3.3.2(1)、(2)和(3) P中的规定适用于模态最大反应的组合。

4.4 地震作用分量效应的组合

(1) 绕水平方向的地面运动转动分量的效应可通过平方和的平方根(SRSS组合)规则与正交水
平方向上的平移分量效应组合。

19
EN 1998-6:2005 (E)

(2) 应根据EN 1998-1:2004的4.3.3.5.2(4)中规定的两种备选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来考虑地震作用


、EN 1998-1:2004的4.3.3.5.2(4)中给出的
分量效应的组合。关于基于公式(4.20)~(4.22)
方法的应用,绕水平方向的任一转动分量根据(1)的规定应首先与正交水平方向上的平移分
量组合。

4.5 地震作用和其它作用的组合

(1) EN 1990:2002的6.4.3.4节和EN 1998-1:2004的3.2.4(1) P和(4)节的规定适用于抗震设计情形


下的地震作用和其它作用的组合。

4.6 位移

(1) EN 1998-1:2004的4.3.4(1) P和(3)节中的规定适用于计算设计地震作用产生的位移。

4.7 安全验证

4.7.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1) P 若满足下列条款中规定的关于元件和连接件的承载力、延性和稳定性的条件,则可视为
符合抗震设计情形下的非倒塌要求(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4.7.2 结构元件的承载力条件

(1) P 所有结构元件(包括连接件)均应满足下列关系:

Rd>Ed (4.4)

式中:

Rd 为元件的设计承载力,根据力学模型与材料特定规则(利用材料特性的特征值 fk
和分项系数 γM)计算得出,

Ed 为抗震设计情形下产生的作用效应设计值(见EN 1990:2002的6.4.3.4节)
,必要时
包括二阶效应(见4.7.3节)和热效应(见4.8节)。允许根据EN 1992-1-1:2004、
EN 1993-1-1:2004和EN 1994-1-1:2004的规定进行弯矩重分配。

注: 本标准的相关国家版附录中给出了各国使用的钢、混凝土、结构钢、砌体和其它材
料的分项系数值。EN 1998-1:2004中5.2.4(3)、6.1.3(1)、7.1.3(1)和9.6(3)条的注释涉
及不同国家新建筑物设计时采用的钢、混凝土、结构钢和砌体的分项系数值。

20
EN 1998-6:2005 (E)

4.7.3 二阶效应

(1) P 除非满足(2)中的条件,否则应考虑二阶效应。

(2) 若满足下列条件,则无需考虑二阶效应:

δM /Mo<0.10 (4.5)

式中:

δM 为二阶效应(P-Δ)效应导致的倾覆力矩,

Mo 为一阶倾覆力矩。

4.7.4 连接件的承载力

(1) P 对于焊接或栓接非耗散连接件,应根据EN 1993-1-1的规定确定其承载力。

(2) P 在的基础上,考虑到超强系数(见EN 1998-1的6.1.3(2)和6.2节),为焊接或栓接耗散连接


件提供的承载力应大于基于EN 1993-1-1中定义的材料设计屈服应力的连接耗散构件的塑
性承载力。

(3) 关于螺栓和焊接耗材的要求和性能,EN 1993-1-8:2004中的规定适用。

(4) 通过全焊透对接焊缝形成的耗散构件的非耗散连接可视为满足超强标准。

4.7.5 稳定性

(1) P 应在考虑到与抗震设计情形有关的管道相互作用和流体动力荷载效应的情况下,验证抗
震设计情形中的结构整体稳定性。

(2) 若满足与EN 1992-1-1、EN 1993-1-1、EN 1993-1-5、EN 1993-1-6、EN 1993-3-1和EN 1993-3-2


中与稳定性验证有关的规则,则可认为整体稳定性已得到验证。

(3) 如果满足下列所有条件,则结构钢构件中允许使用第4类截面:

(a) 满足EN 1993-1-1:2004的5.5节中的具体规则;

(b) 性能系数 q 的值限值为1.5(见第6节或第7节中适用于具有第4类截面的结构的具体规


定);及

(c) 长细比 λ:

- 对于肢构件,不超过120;

- 对于主要抗震支撑构件,不超过180;

- 对于次要抗震支撑构件,不超过250;

其中EN 1998-1:2004的4.2.2节定义了主要抗震构件和次要抗震构件。

21
EN 1998-6:2005 (E)

4.7.6 延性和能量耗散条件

(1) P 结构元件和整个结构应具备充分满足设计地震作用要求的延性和能量耗散能力。设计中
使用的性能系数值应与结构的延性和能量耗散能力相关。

(2) 通过下列任一设计方法,可视为满足(1) P的要求:

(a) 采用大于1.5的性能系数值,并运用第5节、第6节、第7节和第8节中给出的适用于这些
章节中列出的不同类型结构的能量耗散能力的具体规则来设计结构的耗散性能。

(b) 采用不大于1.5的性能系数值,并运用2.1(4)节的规定来设计结构非(或低)耗散性能。

4.7.7 基础

(1) P EN 1998-1:2004的2.2.2(4) P节的规定适用。

(2) 基础的设计和验证应符合EN 1998-1:2004的4.4.2.6节的规定。当EN 1998-1:2004的公式


(4.30)中,从设计地震作用分析中得出的作用效应 EF,E 是地震 NEd 造成的垂直力时,若
NEd引起基础抬升,则地震作用的垂直分量对 NEd 的作用应忽略。

4.7.8 拉索和配件

(1) 关于绳索、扭绞线束、电线和配件的要求和特性,EN 1993-1-11的规定适用。

4.8 热效应

(1) 根据EN 1992-1-2:2004、EN 1993-1-2:2004和EN 1994-1-2:2004,应考虑正常工作温度对结


构元件的力学特性(如弹性模量和屈服应力)的热效应。低于100ºC的结构元件温度的热
效应可忽略不计。对于独立式钢烟囱,参见EN 13084-7。

4.9 破坏极限状态

(1) 有限损坏要求确定了有限损坏地震作用下位移的限值。第5节、第6节、第7节和第8节给出
了不同结构的限值。

(2) 若结构的使用对于变形较为敏感(如在通信塔架内,变形可能导致设备永久损坏或信号损
失),则可采用折减后的位移限值。

(3) 有限损坏要求的位移可计算如下:根据4.6(1)节得出的适用于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要求”
相对应的设计地震作用的那些值乘以一个折减系数 ν,此折减系数考虑了与有限损坏要求
相关的地震作用的重现周期下限(见EN 1998-1:2004的4.4.3.1节)。

(4) 折减系数值 ν 也可取决于结构的重要性级别。

22
EN 1998-6:2005 (E)

注 国家版附录中可给出各国使用的 ν 值。根据地震危险条件和有限损坏目标,某一
国的不同地震带可确定不同的 ν 值, 对于塔架、桅杆或烟囱 ν 值可能有所不同。
对于重要性级别III级和IV级,ν 的推荐值为 ν=0.4,对于重要性级别I级和II级,ν 的
推荐值为 ν=0.5。

4.10 性能系数

4.10.1 概述

(1) P 性能系数 q 的值应确定为:

q=qokr≥1.5 (4.6)

式中:

qo 为性能系数的基值,其反映侧向承载体系的延性,不同类型结构的qo值已在第5
节、第6节、第7节、第8节中给出。

kr 为修正系数,其反映质量、刚度或强度规则分布的偏差,其值已在第4.10.2节中
给出。

4.10.2 修正系数kr的值

(1) P kr的值应取为等于1.0,除非由于结构内存在下列不规则情形而对此值做出修正:

a) 相对于某一水平面上元件刚度形心的该水平面上质量的水平偏心距超过结构平行尺
寸的5%时: kr=0.8

b) 轴或结构壳体内的开口导致横截面的惯性矩折减30%或更多时: kr=0.8

c) 结构上部三分之一高度之内的集中质量对整个基底倾覆力矩的作用大于或等于50%
时: kr=0.7

(2) P 若出现一种以上的上述不规则情形,则应假定kr的值等于kr下限值乘以0.9。

23
EN 1998-6:2005 (E)

5 钢筋混凝土烟囱的具体规定

5.1 范围

(1) P 本节内容涉及具有环形(中空圆形)横截面的混凝土烟囱。

(2) P 根据本欧洲规范设计的混凝土烟囱应符合EN 1992-1-1:2004、EN 1992-1-2:2004和本节的


附加规定。对于独立式混凝土烟囱,与EN-欧洲规范不冲突的补充规则EN 13084-2:2001也
适用。

(3) 如EN 1992-1-1:2004所定义,混凝土的级别不得低于C20/25。

5.2 耗散性能的设计

(1) 通过在(2)中定义的临界截面内适用现行的5.2条的规定,可利用性能系数的基值qo=2.5来设
计混凝土烟囱的耗散性能。

(2) 临界区应视为如下部分:

— 从烟囱基底到基底以上高度D的部分;

— 从截面突变到截面突变以上高度D的部分;

— 有多个开口的烟囱截面上下高度为D的部分。

其中,D表示临界区中心处的烟囱外径。

(3) 在耗散性能的设计中,(2)中定义的临界截面内应规定一个局部曲率延性系数的最小值 μφ 。

根据(4)和EN 1998-1:2004的5.4.3.2.2(10) P和(11)中规定,通过配备约束钢筋可确保局部曲


率延性系数。

(4) 混凝土保护层剥落后,通过基于以下各项的一般方法,EN 1998-1:2004的5.4.3.2.2(8)中所定

义的约束钢筋的力学体积比 ωwd 应与局部曲率延性系数 μφ 相关。

a) 根据极限和屈服状态下的曲率得出的曲率延性系数定义为 μφ = φu / φ y ;

b) φu = ε cu 2,c / xu , φ y = 1.5 f y / ( Es D ) ,其中,D 表示(2)中定义的直径;

c) 中性轴深度 xu 根据极限状态下的截面平衡估算;

d) 根据EN 1992-1-1:2004的3.1.9节中的应力-应变模型,以及为EN 1992-1-1:2004的3.1.9

24
EN 1998-6:2005 (E)

节的有效侧向约束的函数的约束混凝土的强度和极限应变 fck,c 和 ε cu 2,c ;

e) 有 效 侧 向 约 束 应 力 表 示 为 0.5αωwd , 其 约 束 效 能 系 数 α 由 EN 1998-1:2004 ,
5.4.3.2.2(8)b)或c)得出。

(5) (3)和(4)中使用的曲率延性系数值 μφ 可采用如下公式根据位移延性系数来确定:

φu μδ − 1
μφ = = 1+ (5.1)
φy Lp1 ⎛ L p1 ⎞
4 ⎜1 − 0.5 ⎟
LV ⎝ LV ⎠

式中:

Lp1: 塑性铰长度,

LV=MEd/VEd:基于分析中得出的力矩和剪力而计算出的临界区底部截面处烟囱的剪跨。

(6) 公式(5.1)中使用的位移延性系数值 μδ 可根据下列 μδ 和 qo 的关系推导出:

若T1≥TC ,μδ=qo (5.2)

若T1<TC ,μδ=1+(qo-1)TC /T1 (5.3)

式中,根据EN 1998-1:2004的3.2.2.2(2) P节的规定,T1 表示烟囱的基本周期,TC 表示谱均匀加


速度区上限处的周期。

(7) 公式(5.1)中使用的塑性铰长度值 Lpl 可等于:

Lpl=0.5D (5.4)

式中,D为(2)中定义的烟囱外径。

(8) 为了避免内表面混凝土破裂剥落,在(2)中定义的临界截面内,(2)中所定义的外径与截面墙
体厚度之比不得超过20。

(9) 应避免(2)中定义的临界截面中的水平施工缝。

(10) EN 1998-2:2005的6.2.3节的规定适用于(2)中定义的临界区。

5.3 配筋构造

5.3.1 最小配筋(垂直和水平)

(1) P 在外径大于或等于4米的烟囱中,垂直和水平配筋应分别布置为两层(间壁):每个方向
上靠近内表面布置一层,另一层靠近外表面,不得小于靠近外表面的一层所布置的总垂直
配筋量的一半。

(2) 在外径大于或等于4米的烟囱中,垂直配筋量与横截面面积的最小比率应不低于0.003。

25
EN 1998-6:2005 (E)

(3) 在外径大于或等于4米的烟囱中,水平配筋量与横截面面积的最小比率应不低于0.0025。对
于独立式混凝土烟囱,EN 13084-2:2001的有关规定也适用。

(4) P 在外径小于4米的烟囱中,整个垂直或水平配筋可在每个方向靠近外表面进行单层(间
壁)布置。这种情况下,每个方向上外层的配筋量与横截面面积之比不得低于0.002。

(5) 靠近烟囱顶部,由于永久荷载造成的应力较低,最小垂直配筋率应视为等于最小水平配筋
率。

(6) 垂直钢筋的间距不得超过250mm,水平钢筋的间隔不得超过200mm。

(7) 水平钢筋应布置在垂直钢筋和混凝土表面之间。钢筋内外层间的横向连接应置于水平和垂
直间隔不超过600mm的地方。

5.3.2 开口周围的最小配筋

(1) 除了远离开口处要配置钢筋外,开口周围和隅角处也应配置。附加钢筋应包括斜筋、隅角
处的水平钢筋和垂直钢筋,且其应布置在正常施工考虑范围内靠近开口外表面附近。钢筋
应延伸穿过开口周线,确保一个全锚固长度。

(2) 每个方向上的附加水平钢筋和垂直钢筋面积不得小于由于存在开口而引起的钢筋截断的
面积。在距宽度为开口宽度一半的任一垂直侧的某一水平距离以上,垂直配筋率不得低于
0.0075。

5.4 分析和设计的特殊规定

(1) 除(2) P中另作规定外,仅需要考虑地面运动的一个水平分量。

(2) P 对于5.2(2)中定义的临界区内带开口的烟囱,由于其水平尺寸超过烟囱壁厚,所以需考
虑地面运动的两个水平分量。

(3) 地面运动的垂直分量可忽略不计。

(4) 当衬砌(由砖、钢或其它材料构成)由间距较近点处的烟囱结构壳体侧向支撑,从而使得
衬砌相对于壳体的运动可忽略不计时,衬砌的质量应并入结构壳体的质量中,不包括衬砌
单独的自由度。

(5) 若烟囱顶部处和可能是中间点处的烟囱衬砌支撑点允许衬砌相对于结构壳体运动,则不包
含混凝土结构壳体的动态分析模型中应包含衬砌。这种情况下,若根据3.3(2)节和4.2.4节
的规定将弹性反应谱用于分析,则用于衬砌的阻尼比值应取决于其构造。

注: 资料性附录B中给出了建议的典型衬砌材料阻尼比值。

5.5 破坏极限状态

(1) 应检查烟囱内废气烟道的支撑点之间的外加变形以及内部元件之间的间隙,这样,在根据
4.9(3)节计算出的位移下,不会丧失气密性,且保持有足够的预留量,从而使得烟气管道

26
EN 1998-6:2005 (E)

不会坍塌。

(2) 若根据4.9(3)节计算得出的结构顶部的侧向位移不超过结构高度的0.5%,则可视为满足有
限损坏要求。

(3) 根据4.9(3)节计算得出的衬砌不同支撑点之间的相对挠度应受到限制,从而符合衬砌的有
限损坏要求。除非针对特定项目规定了更严格的限值,否则应遵守以下衬砌邻近支撑点的
相对侧向位移限值:

a) 若依据相关条款容许衬砌独立部分之间的相对运动(如在进行彼此之间独立的管道的
衬砌施工时留出适当的间隙):

dr≤0.020∆H (5.5)

b) 在其它情形下:

dr≤0.012∆H (5.6)

式中,∆H为支撑衬砌的临近平台的垂直距离。

27
EN 1998-6:2005 (E)

6 钢烟囱的特殊规定

6.1 耗散性能的设计

(1) 为烟囱的烟气管道提供侧向支撑的钢框架或桁架结构可根据EN 1998-1:2004的第6节的有


关规定针对耗散性能进行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其设计应基于基本性能系数值qo不超过下
列值:

(a) 抗弯框架或带偏心支撑的框架: qo=5;

(b) 带同心支撑的框架: qo根据图7.1得到。

(2) 由一个针对耗散性能设计的结构壳体构成的钢烟囱应满足EN 1993-1-1:2004的5.4.3节和5.6


节中关于塑性整体分析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其设计可基于基本性能系数值:qo=2.5。

(3) 根据所选择的横截面的不同,性能系数的基值受到表6.1中给出的值的限制。

注: 拉索式钢烟囱通常较轻。这样,其针对侧向作用的设计通常受到风力的制约,除非
这类烟囱在靠近顶部处有较大的圆锥部分或其它质量。

表6.1:取决于钢元件横截面类别的性能系数基值的限制

性能系数的基值,qo 容许的横截面类别

qo≤1.5 第1类、2类、3类或4类(根据4.7.5(3))

1.5<qo≤2 第1类、2类或3类

2<qo≤4 第1类或第2类

qo>4 第1类

6.2 材料

6.2.1 概述

(1) P 结构钢应符合EN 1993-1-1:2004的1.2.2节和EN 1993-3-2中提到的欧洲标准。

(2) P 结构钢应符合EN 1993-1-1:2004的3.2节的要求。

(3) 钢元件的厚度应符合取决于夏比V型缺口(CVN)能量和其它相关参数的EN 1993-1-10:2004


表2.1和EN 1993-3-2中的要求。

28
EN 1998-6:2005 (E)

(4) 若需将不锈钢或合金钢构件连接到碳钢上,最好采用栓接方式。为避免减少电镀作用导致
的加速腐蚀,此类连接应包括绝缘垫片。焊接方式也可以接受,但前提条件是根据焊接工
艺及焊条选择进行专门的冶金控制。

6.2.2 碳素结构钢的力学特性

(1) P S235级、S275级、S355级、S420级和S460级碳素结构钢的力学特性应从EN 1993-1-1:2004


中得到,更高温度的特性应从EN 13084-7中得到。

6.2.3 不锈钢的力学特性

(1) P 对于温度达到400°C的不锈钢,其相关的力学特性应从EN 1993-1-4中得到,对于高于此


温度的不锈钢,其力学特性应从EN 13084-7中得到。

6.2.4 连接

(1) 对于连接材料和焊接材料等,应参考EN 1993-1-8:2004及其指定的相关产品标准。

注: 也可参考EN 1993-3-2:2005的资料性附录C和E。

6.3 破坏极限状态

(1) 5.5(1)中的规定适用。

(2) 5.5(2)中的规定适用。

6.4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1) 根据现行标准进行的设计,包括为耗散性能或非耗散性能规定的性能系数值,应视为可保
证结构构造(特别是连接)的低循环疲劳不会促成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2) 构造设计中,如翼缘,应考虑塑性应力分布。

(3) 进行抗震设计情形下的烟囱验证时,应根据EN 1993-3-2的规定将厚度的腐蚀裕量考虑在


内,除非已采取EN 1993-1-1:2004中的特别措施来防止腐蚀。

(4) 对于由切口或开口(检修孔、进气口)造成横截面削弱的情况,应通过结构壳体的局部钢
筋来对其进行补强(如通过绕开口边缘的加劲肋),同时还应考虑局部稳定性方面(见EN
1993-3-2)。

29
EN 1998-6:2005 (E)

7 钢塔架的特殊规定

7.1 范围

(1) P 根据本欧洲规范设计的钢塔架应遵循EN 1993的相关部分(包括EN 1993-1-1和EN


1993-3-1)的规定以及本节的附加规定。

7.2 针对耗散性能的设计

(1) 针对耗散性能的钢塔架的设计应遵循EN 1998-1:2004第6节的有关规定。这种情况下,其设


计应基于基本性能系数值 qo 不超过下列值:

(a) 抗弯框架或带偏心支撑的框架: qo=5;

(b) 带同心支撑的框架: qo根据图7.1得到。

(2) 6.1(3)中的规定适用。

(3) 若塔架的主斜杆采用了桁架管,则性能系数的基值应限制为2。

7.3 材料

(1) P 结构钢应符合EN 1993-1-1:2004的1.2.2节和EN 1993-3-1中提及的欧洲标准。

(2) P 6.2.1(2) P中的规定适用。

(3) P 6.2.1(3) P中的规定适用。

(4) EN 1998-1:2004的6.2节的规定适用。

(5) 塔架的冷成型构件厚度至少应为3mm。

注: 有时钢塔架的设计应保证无任何维修的情况下连续使用30-40年或更长时间。因此,
除非已采用防腐保护(如热浸镀锌处理),否则,可使用耐候钢。

7.4 同心支撑塔架的设计

(1) 图7.1给出了同心支撑钢塔架的典型构造设计中使用的耗散性能值 qo。

(2) 在图7.1(a)~(e)及(h)所示的框架中,结构的地震作用弹性分析应将受拉和受压斜杆均考虑在
内。

(3) 图7.1(a)~(c)所示的框架,属于K型撑,未考虑耗散性能。这种类型框架的 q 值限制为1.5。

(4) 图7.1(d)和(h)所示的框架可视为与斜杆相交于连续水平构件上的V型撑框架类似。其针对耗

30
EN 1998-6:2005 (E)

散性能的设计应符合EN 1998-1:2004的6.7节关于V型撑框架的规定。

(5) 对于图7.1(e)所示的框架,其针对耗散性能的设计应符合EN 1998-1:2004的6.7节关于斜撑框


架的规定,在这种斜撑框架中斜杆未定位为X型斜撑。

(6) 图7.1(f)和(g)所示的X型支撑框架可视为X型斜撑框架。在其针对耗散性能的设计中,结构
地震作用的弹性分析应仅考虑受拉斜杆。此设计应遵循EN 1998-1:2004的6.7节中有关X型
斜撑的框架的规定。

(7) 若设计中使用的基本性能系数值大于或等于3.5,应提供全三角水平支撑,如图7.2所示。

7.5 输电塔设计的特殊规定

(1) 设计应考虑对相邻塔架间电缆塔架的不利效应。

(2) 若塔架结构内的地震作用效应由下列效应简单相加得到(不得使用SRSS或类似组合规定),
则可满足(1)的要求:

– 由电缆施加给塔架的力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假设塔架在最不利方向相对于相邻塔架
静态移动。假设的相对位移应等于EN 1998-1:2004的3.2.2.4节规定的设计地面位移的
两倍。在塔架基座固定的假设下,应对塔架间所有物理上可能发生的一组相对位移进
行分析。

– 由4.2.1(2)节所述的动态分析得出的惯性荷载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在三座输电塔模型
中,如果这些塔架是直线塔,则可能会对两座相邻输电塔作出有限假设。在这种情形
下,可通过假设在沿电缆方向的电缆标高处相邻输电塔受弹性支撑来计算惯性荷载。

7.6 破坏极限状态

(1) 根据塔架功能的不同,针对特定项目的破坏极限状态应规定出根据4.9(3)节计算的位移限
值。

31
EN 1998-6:2005 (E)

(a) qo=1.5 (b) qo=1.5 (c) qo=1.5 (d) qo=2

(e) qo=3 (b) qo=4 (c) qo=4 (d) qo=2

图7.1:同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的性能系数基值

图7.2:塔架(qo≥3.5)中使用的全三角水平支撑示例

32
EN 1998-6:2005 (E)

7.7 其它特殊设计规定

(1) 若“伸缩节”在实验上可行,则其可在管状钢塔架中使用。

(2) 对于拉力是下列两值(如果其为拉力)中的较大值的情况,应在柱基处配备基础锚固:

(a) 根据4.2.1(2)计算所得的力;

(b) 使用q不大于2的性能系数值,根据抗震设计情形分析计算得出的力,性能系数值不得
大于q=2。

(3) 塔架内的节点设计和构造应满足EN 1998-1:2004的第6节相似类型和构造的结构体系内节


点的相关要求,此类相似类型和构造的结构体系是针对与塔架相同的性能系数基值qo而设
计的。

33
EN 1998-6:2005 (E)

8 拉线式电杆的特殊规定

8.1 范围

(1) P 本节内容涉及钢桅杆。

(2) P 根据本欧洲规范设计的钢桅杆应遵循EN 1993的相关部分(包括 EN 1993-1-1和EN


1993-3-1)的规定以及本节的附加规定 。

8.2 特殊分析和设计要求

(1) 拉线式电杆中不允许进行针对耗散性能的设计。其应进行针对低耗散性能的设计(q=1.5)。

(2) P 由设计地震作用引起的拉线电缆应力应低于电缆预应力。

(3) 应将拉线电缆对电杆提供的弹性约束考虑如下:

– 对于相对较短的电杆(小于等于30米或40米),可将拉线电缆视为如简单拉杆一样起
作用,而电杆弯曲处的刚度保持不变;

– 较高塔架中的拉线电缆垂度较大,应通过取决于4.2.3(2)和(3)中的变形的电缆刚度来考
虑此情况。

(4) 应将抗震设计情形中考虑的冰荷载引起的拉线电缆下垂考虑在内。

(5) 对于下垂和直电缆,拉线电缆刚度的水平分量应视为等于:

Ac Eeq
K eff ,h = cos 2 α (8.1)
l

其中:

Ac 为拉线电缆的横截面面积,

Eeq 为拉线电缆有效弹性模量(若(3)和(4)中有要求,则根据4.2.3(3)和4.2.3(4)节所述
考虑垂度),

l 为电缆的长度,

α 为拉线电缆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

(6) 若拉线电缆的垂度和质量均很重要,则应将抗震设计情形中线缆对电杆施加冲击荷载的可
能性考虑在内。

8.3 材料

34
EN 1998-6:2005 (E)

(1) P 7.3(1) P中的规定适用。

(2) P 6.2.1(2) P中的规定适用。

(3) P 6.2.1(3) P中的规定适用。

(4) EN 1998-1:2004的6.2节中的要求适用。

8.4 破坏极限状态

(1) 5.5(2)中的规定适用。

(2) 根据桅杆功能的不同,对于特定项目的破坏极限状态,应规定出根据4.9(3)节计算得出的
水平加劲元件之间的相对位移限值。

35
EN 1998-6:2005 (E)

附录 A(资料性)
考虑地面运动转动分量的线性动态分析
(1) 在将地震中的地面运动转动分量考虑进去时,可按如下表示地震作用:用三个弹性反应谱
表示平移分量,另用三个弹性反应谱表示转动分量。

(2) 两个水平平移分量(x和y轴)和垂直分量(z轴)的弹性反应谱在EN 1998-1:2004的3.2.2.2


节和3.2.2.3节中给出。

(3) 转动反应谱采用与平移分量反应谱类似的方法定义,即:通过考虑一个转动的单自由度振
荡器(固有周期 T 和临界阻尼比 ξ)对转动的峰值反应。

(4) Rθ 表示振荡器弹簧最大力矩与绕其转动轴的转动惯性矩之比。对于给定的 ξ 值,Rθ 相对


于固有周期 T 的图表就是转动反应谱。

(5) 当缺乏具体研究或存档完好的现场测量结果时,转动反应谱可计算为:

Rxθ (T ) = 1.7π Se (T ) / vsT (A.1)

Rθy (T ) = 1.7π Se (T ) / vsT (A.2)

Rzθ (T ) = 2.0π Se (T ) / vsT (A.3)

式中:

Rθx, Rθy, Rθz 为绕x、y和z轴的转动反应谱,单位为弧度/秒2;

Se(T) 为场地水平分量的弹性反应谱,单位为米/秒2;

T 为周期,单位为秒;

vs 为地形剖面上层30米的平均S-波速率,单位为米/秒。可使用对应于低幅振动(即
10-6次剪切变形)的值。

(6) vs 的量由实地测量结果直接计算得出,或通过低应变条件下弹性剪切模量 G 和土壤密度


ρ 的实验室测量结果,将EN 1998-5:2004的3.2(1)中的公式(3.1)转化为:

vs = G / ρ

(7) 这些情形下,若不能根据(6)的实验室测量结果计算得出,则可使用表A.1的值来表示现场
的场地类型:

36
EN 1998-6:2005 (E)

表A.1:五种标准场地类型剪切波速度的缺省值

场地类型 横波速度vs 米/秒

A 800

B 580

C 270

D 150

.. ..
(8) 考虑沿水平方向x的平移地面加速度 x ( t ) 以及垂直平面x-z内的转动加速度 θ ( t ) 时,如果

惯性矩阵为[M],刚度矩阵为[K],阻尼矩阵为[C],则最后得出的多自由度体系的运动方程
为:

.. . .. ..
[ M ]{u} + [C ]{u} + [ K ]{u} = −({m} x) + {mh}θ (A.4)

式中:

..
{u} 为包含相对于基底的结构自由度加速度的矢量;

.
{u} 为包含结构自由度速度的矢量;

{u} 为包含相对于基底的自由度位移的矢量;

{m} 为包含平移激振水平方向上平移质量的矢量。若矢量{u}仅包含激振水平方向上
的平移位移,则该矢量与质量矩阵[M]的主对角线重合;

&x&(t ) 为平移地面加速度,用 Se 表示;

θ&&(t ) 为基础旋转加速度,用 Rθ 表示。

(9) 为考虑{m}项,k 模态的模态分析中的参与系数为:

{ΦT }{m}
aku = (A.5)
{ΦT }[ M ]{Φ}

同时,对于{m h} 项,参与系数为:

{(Φh)T }{m}
akθ = (A.6)
{ΦT }[ M ]{Φ}

37
EN 1998-6:2005 (E)

式中:

{Φ} 为 k 次模态矢量

{Φ h} 为 i 自由度处的模态振幅 Φi 与其标高 hi 的乘积矢量。

(10) 通常两个力函数的效应在时域内叠加。它们一般不同相,因而通过SRSS(平方和的平方根)
规则,转动地面激振的效应可与平移激振效应组合。

38
EN 1998-6:2005 (E)

附录 B(资料性)
模态反应谱分析中的模态阻尼
(1) 在应用设计反应谱时,性能系数值 q 将能量耗散并入到结构反应弹性范围内,此类能量
耗散包括土层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耗散以及结构滞后性能引起的能量耗散。若分
析中采用弹性谱,则需明确界定阻尼比(相对于临界阻尼)。在进行模态分析时,需要为
每一种振动模态确定阻尼系数。如果一种模态实质上只涉及单一结构材料,则阻尼比应与
材料耗散特性及变形振幅一致。

(2) 对于最常用的结构材料,可使用EN 1998-2:2005的4.1.3节给出的阻尼值。

(3) 如果认为非结构性元件有利于能量耗散,则可假设更高的阻尼值。由于与变形振幅的相关
性,一般来说,阻尼比的下限值适用于有限损坏地震作用,而上限值适用于设计地震作用。
这些限值为:

- 陶瓷涂层:0.015-0.05;

- 砖衬砌:0.03-0.10;

- 钢衬砌:0.01-0.04;

- 纤维增强聚合物衬砌:0.015-0.03。

(3) 模拟土层中的能量耗散的阻尼器的典型阻尼比范围为:

- 水平自由度(土体的摇摆柔度):0.10- 0.20

- 转动自由度(土体的摇动柔度):0.07-0.15

- 垂直自由度(土体的垂直柔度):0.15-0.20

(4) 在刚度类似的基岩或场地的浅土沉积层上,应为基础阻尼器设定低阻尼比。

(5) 通常,对于此欧洲规范涉及的结构类型,任一振动模态均涉及到多种材料的变形。在这种
情况下,对于各种模态而言,基于该模态中储存的弹性变形能量的平均模态阻尼是适当的。

(7) 公式得出:

{φ} ⎡⎣ K ⎤⎦ {φ}
T

ξj = (B.1)
{φ} [ K ]{φ}
T

式中:

ξj 为 j 阶模态的等效模态阻尼比;

[K] 为刚度矩阵;

39
EN 1998-6:2005 (E)

[K ] 为修正后的刚度矩阵,此矩阵的项等于对应刚度矩阵[K]的项与适于该元件的阻

尼比的乘积;

{φ} 为 j 阶模态矢量。

(8) 如果可得到关于结构子体系阻尼特性的更多详细数据,则可使用其它方法。

(9) 建议 ξ j 值不超过0.15,除非实验证明其合理性。

40
EN 1998-6:2005 (E)

附录 C(资料性)
土层-结构的相互作用
(1) 本附录包含EN 1998-5:2004资料性附录D的补充信息。

(2) 设计地震运动界定为在自由场状态下的场地表面上的运动,即:其不受结构的存在引起的
惯性力的影响。如果结构以沉积土层或软土地层为基础,则由于土壤的可变形性,结构基
底的最终运动将会与自由场内同一标高处的运动有所不同。对于高耸结构,土体的摇动柔
度可能很重要,并可能会显著增大二阶效应。

(3) 土层-结构的相互作用的建模方法应考虑:

(a) 嵌入程度;

(b) 可能存在的基岩深度;

(c) 土层的分层;

(d) 单层内土壤模量的可变性,以及

(e) 土壤特性(剪切模量和阻尼)的应变相关性。

(4) 通常可认为水平分层的假设适用。

(5) 除非土层研究证明了动态土壤模量可变性的适宜范围,否则可通过将整组最佳模量估值乘
以2来得出土体刚度的上限值,而下限则是乘以0.5。

(6) 由于与应变相关,各土层的阻尼和剪切模量应与所考虑的地震作用过程中预期的有效剪切
应变强度一致。可适用等效线性法。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应采用迭代法进行。每次迭代中
的分析是线性的,但土壤特征会随着一次次迭代进行调整,直到计算得出的应变与分析中
采用的土壤特征相一致。迭代方法可在自由场沉积土层上进行,不用考虑结构的存在。

(7) 在等效线性方法中用来计算动态摸量和阻尼的各层内有效剪切应变振幅可按下式得出:

γeff = 0.65γmax,t (C.1)

式中,γmax,t 为所考虑的地震作用过程中自由场内土层内剪切变形的最大值。

(8) 如果对土层采用有限元建模法,则应证明确定所模拟的区域的底部边界和侧面边界位置的
标准的合理性。一般会在上述边界上采用模拟地震运动的力函数。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生
成一个作用在边界上的激振体系,使得地表自由场上的土壤介质的反应活动与所考虑的地
震作用导致的地面运动一致。应给出生成上述激振体系的方法和理论。

(9) 如果采用半空间(集中参数)建模方法,则土壤可变形性分析中采用的参数应考虑到分层。
此外,还应考虑到土壤模量的可变性和与应变相关的特征。

(10) 应明确说明土层-结构相互作用分析中所使用的其它建模方法。

(11) 分析中如果不考虑土层-结构的相互作用,则应给出合理证明。

41
EN 1998-6:2005 (E)

附录 D(资料性)
自由度数量和振动模态数
(1) 在认为使用侧向力法是不合理时,应采用动态分析(例如,反应谱或时程法)。

(2) 分析应:

– 考虑基础的摇动和平移反应;

– 包括足够数量的质量和自由度,以确定任何结构元件和工厂设备的反应;

– 包括足够数量的模态,以确保所有重要模态均参与进来;

– 给出设备或机械支承间的最大相对位移(对于烟囱,就是内外管道的相互作用);

– 考虑到重要的效应,如管道的相交互作用、外部施加的结构约束、流体动力荷载(质
量和刚度效应)以及可能的非线性性能;

– 当结构支承重要的照明设备或附件时,给出“地面反应谱”

(3) 4.3.3.2(2)中提到的模态 i 中的有效模态质量Mi可确定为:

2
M i = ⎡{φ} [ M ]{i}⎤ / {φ } [ M ]{φ}
T T
(D.1)
⎣ ⎦

式中:

{φ} 为 i 阶模态矢量

{i} 为列向量,其项等于1或0,代表当结构基底在所考虑的地震作用分量方向上承受
某个单位位移时所引起的相关自由度内的位移。

(4) 若涉及照明设备或结构附件,则4.3.3.2(2)中给出的标准就无法确保质量充分离散。在这种
情况下,上述条件可能会得到满足,但结构的数学模型有可能不足以说明设备或附件的反
应。在有必要进行设备或附件分析时,应生成适用于设备/附件支承处地面标高的“地面反
应谱”。在需要对结构的某一部分(例如,由结构壳体单个托架支承的烟囱的内部砌体烟
道)进行单独分析时,同样建议采用该方法。

42
EN 1998-6:2005 (E)

附录 E(资料性)
砌体烟囱

E.1 介绍

(1) 砌体烟囱是指用砌块和砂浆(下文称为砌体)建造的烟囱。砌体烟囱应按照本章节的要求
进行建造、锚固、支承及加固。

E.2 基脚和基础

(1) 砌体烟囱的基础应采用厚度至少为300mm的混凝土或实心砌体来建造,并应从烟囱正面或
各侧的支撑墙面延伸超出至少150mm。基脚应修筑在冰冻深度之下自然未受扰动的地面或
工程填土上。在不出现冰冻的区域,基脚应处于地表以下至少300mm。

E.3 性能系数

(1) 性能系数 q 应取值为等于1.5,与低耗散性能对应。

E.4 最小垂直配筋

(1) 对于水平尺寸小于等于1米的烟囱,应将四根锚固在基础内直径为12mm的连续垂直钢筋布
设于实心砌体板之间的混凝土内,或布设在中空砌块的格孔内并灌浆。应防止薄浆与烟道
衬砌粘结,以避免限制其热膨胀。对于水平尺寸大于1米的烟囱,水平尺寸或水平部分每
增加一米,就应配备2根直径为12mm的附加连续垂直钢筋。

E.5 最小水平配筋

(1) 垂直钢筋应由间距不超过400mm的、直径为6mm的系筋或其它具有等效横截面面积的钢筋
围住。

E.6 最小抗震锚固

(1) 穿过建筑物楼板和顶板的砌体烟囱应锚固在超过地面2米以上的楼板和顶板平面层上,但
完全建在外墙之内的烟囱除外。两条5mm×25mm的钢带应嵌入烟囱至少300mm。钢带应通
过绕外部钢筋的弯钩锚固并在弯钩处延伸到弯头外150mm。每条钢带应采用2个12mm螺栓
固定在至少四层楼板格栅上。

43
EN 1998-6:2005 (E)

E.7 悬壁

(1) 砌体烟囱不应像托臂一样从墙体或基础中伸出烟囱壁厚的一半以上,也不应像托臂一样从
厚度小于300mm的墙体或基础上伸出,除非在每面墙上均等量伸出。例外情况是在两层建
筑的第二层上,外墙外部烟囱的托臂可等于墙体厚度。某单层的伸出部分不应超过砌块高
度的一半,或基础深度的三分之一,取二者中的较小值。

E.8 尺寸变化

(1) 在烟囱穿过楼板、顶板或其组件这一平面之上或之下150mm范围内,烟囱壁或烟道衬砌的
尺寸或形状不得变化。

E.9 偏移

(1) 如果建造砌体烟囱时采用围绕着一块砌体板的耐火粘土烟道衬砌,则最大偏移量应确保偏
移部位之上烟道的中心线没有延伸超过偏移部位之下烟囱壁的中心。如果烟囱偏移由偏移
部位之下的砌体以烟囱设计的方式来支撑,则最大偏移量限制不适用。

E.10 附加垂直荷载

(1) 烟囱不应支承其自重之外的垂直荷载,除非已据此作出设计。砌体烟囱在建造时可作为建
筑物砌体墙或混凝土墙的组成部分。

E.11 壁厚

(1) 砌体烟囱壁的建造应采用实心砌块、或公称厚度不超过100mm的灌浆实心中空砌块。

44
EN 1998-6:2005 (E)

附录 F(资料性)
输电塔
(1) 输配电的结构设计和变电站线路支架的设计通常主要受风力荷载影响,通常还要结合冰荷
载、或主要受非均衡纵向线路荷载的影响。抗震设计情形一般不会对这些设计造成重大影
响,除非设计中包含较高的冰荷载。这些结构的抗震性能已证明地震荷载在传统输电、变
电站和配电线路支架结构荷载的基础上可得到抑制。重型设备(如配电结构的变压器)可
靠导致重大地震荷载和危险。

(2) 地震对输电、变电站线路支架或配电结构的损坏通常是由山体滑坡、地面破坏或液化造成
的基础大位移引起的。这些情形通常会导致局部结构破坏或损坏,但不会完全造成结构的
整体性和功能的丧失。

(3) 这些类型的结构的基本频率通常在0.5Hz~6Hz的范围内。单极结构的基本模态频率范围是
0.5Hz~1.5Hz。H型框架结构的基本模态频率范围是1Hz~3Hz,其较低频率位于垂直于结构
平面的方向,而较高频率则位于面内方向。四肢格构式结构的基本模态频率范围是
2Hz~6Hz。格构式正切结构的频率通常低于此范围,而角铁支撑和终端结构的频率高于此
范围。这些频率范围可用来确定地震荷载是否可能对塔架的结构设计产生主要影响。若能
产生主要影响,则应对结构振动频率和振型进行更具体的评估。

45
 
BS EN
1998-6:2005 BSI—英国标准协会

BSI是负责制定英国标准的独立国家实体机构,其代表英国对欧洲及国际
标准的看法。本协会为获得皇家特许执照的机构。
修订
英国标准通过修正或修订进行更新。英国标准的使用者须确保其所持有的
是最新修正版本或最新版本的标准。

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是BSI不变的目标。任何人在使用此英国标准时发现
其中存在不准确或歧义的情况,请告知负责的技术委员会秘书,我们将非常感
谢。在封面内页可参看相关信息。
电话:+44(0)20 8996 9000。传真:+44(0)20 8996 7400。
BSI为会员提供单独的“附加”更新服务,以确保订购者自动获取最新版
本的标准。
购买标准
欲订购任何BSI、国际和外国标准出版物,请将订单邮寄至客户服务处。
电话:+44(0)20 8996 9001 传真:+44 (0)20 8996 7001
电子邮件:orders@bsi-global.com
亦可从BSI网站:http://www.bsi-global.com 获取标准。
对于国际标准的订购者,BSI 提供的标准是已作为英国标准出版的版本,
但订购者另有要求的情况除外。
关于标准的信息
BSI通过其图书馆和出口商的技术协助提供各种关于英国标准、欧洲标准
和国际标准的信息。同时也提供各种关于BSI产品和服务详细信息的电子信息
服务。请与信息中心联系。电话:+44 (0)20 8996 7111.
传真: +44 (0)20 8996 7048. 电子邮件:info@bsi-global.com.。
BSI 的订购会员可即时获悉最新的标准编制情况并可在标准购买价格的
基础上获得大量折扣。有关此项和其它权利的详细内容请联系会员管理处。电
话:+44(0)20 8996 7002 传真:+44 (0)20 8996 7001
电子邮件:membership@bsi-global.com.
在英国标准在线http://www.bsi-global.com/bsonline上可获取在线使用英国
标准的信息。
欲知更多有关BSI的信息,可登录BSI官方网站:http://www.bsi-global.com
版权
所有BSI出版物均为版权所有,BSI 也拥有所有国际标准化组织出版物在
英国的版权。除经1988年的《版权、设计及专利法》允许外,未经BSI书面许
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或任何途径—电子、影印、录制或其它方式复制、在检索
系统中存储或传播任何摘录章节。
但上述规定并不排除在标准执行的过程中对诸如符号、尺寸、类型或等级
规格等必要细节的免费使用。若此类细节拟用于非执行目的,则事先须获得
BSI的书面批准。
BSI
可与版权和特许经理联系,获知详情和建议。
伦敦契斯威克高路
389号
电话:+44(0)20 8996 7070。传真:+44 (0)20 8996 7553
电子邮箱:Email:copyright@bsi-global.com
W4 4AL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