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3

英国标准 

BS EN   
1999‐1‐2:2007

欧洲规范 9:铝结构设计—

第 1-2 部分:结构抗火设计

欧洲标准 EN 1999-1-2:2007 与英国标准具有同等效力

ICS 91.010.30;91.080.10

 
EN 1999‐1‐2:2007(E) 

英国版前言
本英国标准由 BSI 出版,是 EN 1999-1-2:2007 的官方英文版。代替已在 2010 年
3 月 31 日废止的 DD ENV 1999-1-2:2000。

欧洲规范的结构按照主要材料可分为几个部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与混凝土
组合结构、木结构、砌体结构和铝结构。本规范为特殊设计所需的所有相关部分设定了
共同的废止日期(DOW)。当所有 EN 欧洲规范出版之后,与之相冲突的国家标准将在共
存期结束时废止。

在欧洲标准出版之后,允许有两年的国家修正期,在此期间发布国家版附录,接着
是为期 3 年的共存期。在共存期内,鼓励各成员国调整其国家标准中的规定,以在 2010
年 3 月的共存期结束时废止与欧洲标准不一致的国家规则。

此共存期结束后,国家标准将废止。

在英国,相应的国家标准为:

欧洲规范 被取代的英国标准

EN 1999-1-1 BS 8118-2:1991 铝结构的使用. 材料、工艺和防护的标准(被取代)

DD ENV 1991-1-1:2000 欧洲规范 9. 铝结构的设计. 一般规则. 一


般规则和建筑规则(被取代)

BS 8118-1:1991 铝结构的使用. 设计操作规范(部分被取代)

EN 1999-1-2 DD ENV 1999-1-2 铝结构的使用. 一般规则.结构抗火设计(被取


代)

EN 1999-1-3 DD ENV 1999-2:2000 欧洲规范 9. 铝结构的设计. 容易疲劳的结


构(被取代)

BS 8118-1:1991 铝结构的使用. 设计操作规范(部分被取代)

EN 1999-1-4 BS 8118-1:1991 铝结构的使用. 设计操作规范(部分被取代)

EN 1999-1-5 无

出版后发布的修订

修订编号 日期 备注

ISBN 978 0 580 50415 0 受技术委员会 B/525(建筑和土木工程结构)委托, 英国加入小组委员会 B/525/9

 
EN 1999‐1‐2:2007(E) 

(铝结构的使用),参与规范的编制工作,其有责任:

可向秘书处索取参与该小组委员会的机构名单。

对于本欧洲规范中允许各国自行进行选择的部分规范性内容,将在规范的文本中给
出范围和可能的选择,并且做出说明保证其为国家确定参数(NDP)。若在欧洲规范中
有多种 NDP,则 NDP 可以是一个具体的系数值、一个特定的级别或类别、一种特殊的
方法或特殊应用的规则。

为使 EN 1999 在英国得到应用,NDP 将刊登在英国版附录里,并在咨询公众之后


的适当时候将其归入此英国标准中。

本出版物并非旨在囊括合同中所有的必要条款。对于文件是否正确适用,用户自行
负责。

符合英国标准并不表示可免除其法律责任。

 
欧洲标准  EN 1999‐1‐2 
  2007 年 2 月 

ICS 91.010.30;  91.080.10  代替ENV 1999‐1‐2:1998 

英文版

欧洲规范 9:铝结构设计—第 1-2 部分:


结构抗火设计
此欧洲标准于2006年12月18日通过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审批。

CEN成员均须遵守CEN/CENELEC内部条例,其条款规定了此欧洲标准在不做任何变更的前提
下即与各国国家标准具有同等效力的条件。若要索取有关国家标准的最新目录和参考书目,可向管
理中心或任何CEN成员国提出申请。

本欧洲标准有三种官方版本(英文版、法文版和德文版)。任何由CEN成员国负责翻译成本国
语言的版本在CEN管理中心备案之后,即与官方版本具有同等效力。

CEN 成员为各国国家标准机构,包括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
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
森堡、马耳他、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
瑞士和英国。

 
EN 1999‐1‐2:2007(E) 

目录
前言 .................................................................................................................................................. 7
欧洲标准计划背景 .................................................................................................................. 7
欧洲标准的地位和应用领域 .................................................................................................. 8
执行欧洲规范的国家标准 ...................................................................................................... 8
欧洲标准与产品统一的技术规范(EN 和 ATE)之间的联系 .............................................. 9
EN 1999‐1‐2 的特别附加信息 ................................................................................................. 9
EN 1999‐1‐2 的国家附件 ....................................................................................................... 10
1  概述 ............................................................................................................................................ 12
1.1  运用范围 ......................................................................................................................... 12
1.1.1 EN 1999  的运用范围 ............................................................................................ 12
1.1.2 EN 1999‐1‐2 的使用范围 ...................................................................................... 12
1.2  标准参考 ......................................................................................................................... 13
1.3  假设 ................................................................................................................................. 13
1.4  原则和应用规则的区别 ................................................................................................. 13
1.5  术语和定义 ..................................................................................................................... 13
1.5.1  一般设计中的专业术语 ...................................................................................... 14
1.5.2  热作用的术语 ...................................................................................................... 14
1.5.3  材料和产品的术语 .............................................................................................. 14
1.5.4  热传递分析的术语 .............................................................................................. 14
1.5.5  力学性能分析的术语 .......................................................................................... 15
1.6  符号 ................................................................................................................................. 16
2  设计基础 .................................................................................................................................... 17
2.1  要求 ................................................................................................................................. 17
2.1.1  基本要求 .............................................................................................................. 17
2.1.2  在标称火灾中 ...................................................................................................... 17
2.1.3  在参数火灾中 ...................................................................................................... 17
2.2  作用 ................................................................................................................................. 18
2.3  材料特性的设计值 ......................................................................................................... 18
2.4  验算方法 ......................................................................................................................... 18
2.4.1  概述 ...................................................................................................................... 18
2.4.2  构件分析 .............................................................................................................. 19
2.4.3  部分结构的分析 .................................................................................................. 20
2.4.4  整体结构分析 ...................................................................................................... 20
3  材料 ............................................................................................................................................ 21
3.1  概述 ................................................................................................................................. 21
3.2  铝合金的力学特性 ......................................................................................................... 21
3.2.1  强度和变形特性 .................................................................................................. 21
3.2.2  单位质量 .............................................................................................................. 23
3.3  热特性 ............................................................................................................................. 24
3.3.1  铝合金 .......................................................................................................................... 24
3.3.2  防火材料 .............................................................................................................. 25

  5
EN 1999‐1‐2:2007(E) 

4  结构抗火设计 ............................................................................................................................ 26
4.1  概述 ................................................................................................................................. 26
4.2  简化计算模式 ................................................................................................................. 26
4.2.1  概述 ...................................................................................................................... 26
4.2.2  强度 ...................................................................................................................... 27
4.2.3  铝的温度发展 ...................................................................................................... 30
4.3  高级计算模式 ................................................................................................................. 34
4.3.2  概述 ...................................................................................................................... 34
4.3.2  热响应 .................................................................................................................. 34
4.3.3  力学反应 .............................................................................................................. 35
4.3.4  高级计算模式的确认 .......................................................................................... 35
附件 A (信息性)  未列于 EN 1999‐1‐1 中的铝合金特性和/或韧度 ............................................ 36
附件 B  (信息性)  外部铝结构构件的热传递 ......................................................................... 37
B.1  概述 ................................................................................................................................. 37
B.1.1  基础 ...................................................................................................................... 37
B.1.2  尺寸惯例 .............................................................................................................. 37
B.1.3  热平衡 .................................................................................................................. 37
B.1.4  整体构造系数 ...................................................................................................... 39
B.2  未卷入火焰的支柱 ......................................................................................................... 40
B.2.1  辐射热传递 .......................................................................................................... 40
B.2.2  火焰的辐射率 .............................................................................................................. 40
B.2.3  火焰温度 .............................................................................................................. 44
B.2.4  火焰的吸收率 ...................................................................................................... 44
B.3  未卷入火焰的梁 ............................................................................................................. 45
B.3.1  辐射热传递 .......................................................................................................... 45
B.3.2  火焰辐射率 .......................................................................................................... 46
B.3.3  火焰温度 .............................................................................................................. 47
B.3.4  火焰的吸收率 ...................................................................................................... 48
B.4  卷入火焰中的柱 ............................................................................................................. 48
B.5  全部或部分被卷入火焰中的梁 ..................................................................................... 50
B.5.1 辐射热传递 ........................................................................................................... 50
B.5.2  火焰的辐射率 ...................................................................................................... 52
B.5.2  火焰的吸收率 ...................................................................................................... 53
参考文献 ........................................................................................................................................ 53

  6
EN 1999‐1‐2:2007(E) 

前言
本欧洲标准(EN 1999-1-2:2007)由技术委员会 CEN/TC250《结构欧洲标准》制定,技术委员
会秘书处由英国标准化协会负责。

2007 年 8 月前,通过颁布内容一致的文本,或经过法律认可,本标准具备国家标准的效力,所
有与之相悖的国家标准应最迟于 2010 年 3 月废除。

本标准取代 ENV 1999-1-2:1998。

CEN/TC 250 负责所有的欧洲结构标准。

根据 CEN/CENELEC 内部章程,以下国家的标准化协会必须采用本欧洲标准:奥地利、比利时、
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
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

欧洲标准计划背景

1975 年,欧共体委员会在条约第 95 条的基础上确定了建设领域的一项行动计划。该计划的目


的是消除行业的技术障碍并统一技术规范。

在此行动计划中,欧洲委员会首先建立一套统一的建设工程设计的技术规则。此技术规则在第
一阶段作为各成员国现行规则的一种替代方案,并将最终取代各成员国的现行规则。

在成员国代表指导委员会的帮助下,欧洲委员会用 15 年的时间制定了欧洲规范计划,于 20 世
纪 80 年代诞生了第一套欧洲规范。

1989 年,欧洲委员会、欧盟成员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根据欧盟委员会和 CEN 之间的协议1,


决定通过一系列授权将欧洲规范的编制和出版任务移交给 CEN,以便使其在将来具备欧洲标准(EN)
的地位。

这实际上将欧洲规范与理事会及欧委会所有与欧洲标准相关的规定和指令联系起来(如:理事
会的建筑产品(CPD)指令 89/106/EEC 和理事会的公共工程和服务指令 93/37/EEC、92/50/EEC、
89/440/EEC 及等效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用以建立内部市场的指令)。

欧洲结构规范计划包括以下标准,通常由几个部分组成:

EN 1990 欧洲规范: 结构设计基础

EN 1991 欧洲规范 1: 结构上的作用

EN 1992 欧洲规范 2: 混凝土结构设计

EN 1993 欧洲规范 3: 钢结构设计

EN 1994 欧洲规范 4: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


                                                              
1
    欧共体委员会和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之间有关建筑和土木工程设计欧洲规范(BC/CEN/03/89)工作的协定。 

  7
EN 1999‐1‐2:2007(E) 

EN 1995 欧洲规范 5: 木结构设计

EN 1996 欧洲规范 6: 砌体结构设计

EN 1997 欧洲规范 7: 岩土工程设计

EN 1998 欧洲规范 8: 结构抗震设计

EN 1999 欧洲规范 9: 铝结构设计

欧洲规范标准确认了每个成员国监管部门的责任,并保障其确定国家规定安全事项的各项数值
(因国而异)的权利。

欧洲标准的地位和应用领域

欧盟各成员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承认欧洲规范作为参考文件,用于下列用途:

– 作为证明建筑和土木工程符合理事会指令 89/106/EEC 的基本要求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基


本要求 N°1—力学抗力和稳定性—以及基本要求 N°2—火灾下的安全性;

– 作为确定建筑工程及相关工程服务合同的基础;

– 作为制定统一的建筑产品技术规范的框架(EN 和 ETA)。

尽管欧洲规范与统一产品标准2性质不同,但就其对建筑工程本身而言,欧洲规范与 CPD 第 12
条所述的解释性文件有直接关系3。因此,从事产品标准工作的 CEN 技术委员会和/或 EOTA 工作组
必须充分考虑到因欧洲规范所产生的技术问题,以期实现这些技术规范与欧洲规范的完全一致。

欧洲规范标准针对各种传统和新型的日用整体结构和部件产品设计,提供了共同的结构设计规
则。未具体涉及独特的建筑形式或设计条件,若有上述情况,设计者需另行咨询专家意见。

执行欧洲规范的国家标准

执行欧洲规范的国家标准应包括 CEN 出版的欧洲规范(包括所有附录)的全部文本,前面是国家


版的书名页和国家版前言,最后可加上国家版的附录。

国家版的附录(信息性)可能只包含欧洲规范中留待各国自行选择的参数,即国家确定参数,
这些参数将用于有关国家拟进行的建筑和土木工程的设计,即:
                                                              
2 根据CPD第3.3条的规定,基本要求(ER)在解释性文件中应有具体内容,以在基本要求和授权之间建立必要的
联系来统一En和ETAG/ETA。

3 根据CPD第12条的规定,解释性文件应:

a) 通过统一术语和技术基础,并在必要时指出各要求的类别或级别,来给出具体的基本要求;

b) 说明将这些类别或级别的要求与技术规范相联系的方法,如计算和检验的方法、项目设计的技术规则等;

c) 作为建立统一标准和欧洲技术审批指南的参考。

实际上,欧洲规范在整个基本要求1和部分基本要求2的范围内发挥了相似的作用。

  8
EN 1999‐1‐2:2007(E) 

– 欧洲规范中给出的各种替代值和/或级别;

– 欧洲规范中只给出符号之处要用到的值;

– 各国特定的数据(地理、气候等),如:雪图;

– 欧洲规范中给出了替代方法时所使用的方法。

– 非矛盾性补充资料的参考,以协助用户使用欧洲规范。

欧洲标准与产品统一的技术规范(EN 和 ATE)之间的联系

建筑产品的统一技术规范和工程的技术规则4之间有必要保持一致。此外,所有与引用欧洲规范
的建筑产品的 CE 标记一同出现的信息应明确地说明所考虑的是哪些国家确定参数。

EN 1999-1-2 的特别附加信息

EN 1999-1-2 中的原则、要求和规则主要适用于暴露于火中的建筑物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安全要求

EN 1995-1-2 满足业主(如他们特殊需求)、设计方、施工方和相关部门的需求。
防火保护的总体目标在于必要时在火灾中降低个人和社会、附近财产直接暴露于火灾中的风
险。
建筑物的指示 89/106/EEC 规定了以下降低火灾风险的基本要求:
“火灾爆发时,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应满足以下要求,
‐ 建筑的承载能力在一段规定时间内能保持;
‐ 限制建筑中火灾和浓烟的产生和蔓延;
‐ 限制火势蔓延到邻近建筑物;
‐ 人员能从建筑中疏散或有其它逃生方式;
‐ 同样考虑救生队员的安全”
根据解释性文件 N°2“火灾中的安全5”,可通过从会员国中占主导地位的各种防火安全策略
(如常规火灾(标称火灾)或者自然火灾(参数火灾))中得到基本要求,包括被动和/或主动的防火措
施。
结构性欧洲标准的防火部分论述了在结构和结构部件的设计中采用被动防火,以使其具有一定
的承载能力和限制火势的蔓延。
可分别以公称(标准)防火等级(通常在国家防火规定中给出)的形式,或通过参考防火安全
工程的方法,规定所要求的功能和性能水平,以评估被动和主动措施。
补充要求的内容,如:
‐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安装和维护;
‐ 建筑或防火隔离间的使用条件
‐ 绝缘材料或保护层的应用及维护。
在此文件中未给出这些要求,因为它们由主管部门提供说明。

                                                              
4
见 CPD 第 3.3 和第 12 条,以及解释性文件 ID 1 的第 4.2、4.3.1、4.3.2 和 5.2 条。
5
见 2.2、3.2(4)和 4.2.3.3 条。

  9
EN 1999‐1‐2:2007(E) 

给出的分项系数和其它可靠度因素的值,可作为能提供可靠度合理水平的推荐值。选择这些值
的前提是假设工艺和质量控制已达到适当水平。

设计方法

一个针对结构的抗火设计的全面分析法需考虑到系统在高温下的防火性能,还要考虑到潜在的
热暴露、主动和被动的消防系统的有利影响,以及这三个因素的不确定性和结构的重要性(破坏结
果)。
目前,可能采取一个方法以确定足够的性能,该性能与这些参数中的某些(如果不是所有的)
一起,证明了结构或结构部件在真实建筑火灾中能有足够的性能表现。然而,当方法是在标称(标
准火灾)的基础上进行的,则分类体系(要求一段规定时间下的抗火能力),就需考虑(但并非明
显)上文描述的因素和不确定性。
图 0.1 中显示了结构抗火设计的方法。给出了说明性的方法和基于性能的方法。说明性的方法
采用标称火灾来产生热作用。而基于性能的方法则采用消防安全工程,引用了基于物理和化学参数
的热作用。
注释 图 0.1 中显示的列表数据不适用于铝制组件。
按照本部分进行的设计,要求采用 EN 1991-1-2 以测定结构的热作用和力学作用。

设计辅助

预计此基于 EN 1999-1-2 中给出的计算模型建立的设计辅助,将会由相关外来机构准备。


EN 1999-1-2 的主要文本及其标准性附件,包括了关于铝结构防火性设计所必须的大部分基本
概念和规则。

EN 1999-1-2 的国家附件

本标准提供了替代程序、数值和级别建议并在各国可自行做出选择之处给出备注。因此,执行
EN 1999-1-2 的国家标准应有一个包含全部国家确定参数的国家版附录,用于各有关国家即将施工
的构件设计。

以下条款明确 EN1999-1-2 允许的国家选择:


— 2.3 (1)
— 2.3 (2)
— 2.4.2 (3)
— 4.2.2.1 (1)
— 4.2.2.3 (5)
— 4.2.2.4 (5)

  10
EN 1999‐1‐2:2007(E) 

项目设计 

说明性规则  基于性能的规范 
(标称火灾给出的热作用) (基于物理的热作用) 

构件分析  结构部件 结构整


分析  体分析 

边界处力学 边界处力学 力学作用


作用的计算  作用的计算 的选择 

列表 简化 高级 简化计算 高级 高级
数据  计算 计算 模型(如 计算 计算
模型  模型  果可用) 模型  模型 

简化或高级防火计算
模型的选择 

构件分析  结构部件 结构整


分析  体分析 

边界处力学 边界处力学 力学作用


作用的计算 作用的计算  的选择 

简化计算 高级 高级 高级
模型(如 计算 计算 计算
果可用) 模型  模型  模型 

图 0.1—结构抗火设计方法的一般性说明

  11
EN 1999‐1‐2:2007(E) 

1 概述

1.1 运用范围

1.1.1 EN 1999 的运用范围

(1)P 欧洲标准 1999 适用于铝结构、土木工程和建筑物设计规划。它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性能,


以及欧洲标准 1990--结构设计基本原则中给出的设计与验算基本原则的主要要求。
(2)P 欧洲标准 1999 只涉及铝结构的强度、使用性能、耐久度及抗火强度。其他的要求,比如隔
热或隔音就没有考虑在其中。
(3)EN 1999 还可与以下标准配合使用:
— EN 1990 《结构设计基础》;
— EN 1991 《结构作用》中所用相关的部分;
— 欧洲标准中适用于铝结构的建筑产品;
— EN 1998 《抗震结构的设计》, 其中铝结构在地震多发区的建造。
(4) EN 1999 中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
— EN 1999-1-1 铝结构设计 : 一般结构规则 ;
— EN 1999-1-2 铝结构设计 : 结构抗火设计 ;
— EN 1999-1-3 铝结构设计 : 疲劳敏感结构 ;
— EN 1999-1-4 铝结构设计 : 冷轧结构钢板 ;
— EN 1999-1-5 铝结构设计 : 薄壳结构。

1.1.2 EN 1999-1-2 的使用范围

(1)EN 1999-1-2 涉及到的是在发生意外的情况下,结构暴露在火中时的铝结构设计,它与标准


NF EN 1999-1-1 和 NF EN 1991-1-2 一起使用。EN 1999-1-2 仅指出了不同于常温下的设计或对常温
设计进行了补充说明。
(2)EN 1999-1-2 只涉及到了防火的被动保护措施。而不涉及主动的防火方法。
(3)此文件主要适用于暴露在火中时起支撑作用的铝结构,防止结构过早倒塌。
注释 此部分不包括分离构件的规则。
(4)EN 1999-1-2 中给出了结构设计的原则和应用规则,以满足关于承载功能和性能水平的规定要
求。
(5)EN 1999-1-2 适用于 EN 1999-1-1 范围内且据此设计的结构或部分结构。
(6)铝合金的特性都收录在 EN 1999 的第 1-2 部分中,主要涉及到以下铝合金:
EN AW-3004 — H34 EN AW-5083 — O 和 H 12 EN AW-6063 — T5 和 T6
EN AW-5005 — O 和 H34 EN AW-5454 — O 和 H34 EN AW-6082 — T4 和 T6
EN AW-5052 — H34 EN AW-6061 — T6
(7)如果在高温下可靠材料特性仍适用或章节 3.2.1 中的简化假设仍适用,则 EN 1999-1-2 中给出
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 EN 1999-1-1 中的其它铝合金。

  12
EN 1999‐1‐2:2007(E) 

1.2 标准参考

该欧洲标准由注明日期和未注明日期的其他出版物条文组成。这些标准参考在正文适当位置有
所列举,出版物见下方。对于注明日期的参考,任何一种出版物以后的修正或复核只有被纳入修正
或复核时才适用于该欧洲标准。对于未注明日期的参考,以出版物的最后一版做参考(包括修订条
款)。
EN 485-2 铝和铝合金 — 钢板、带和厚钢板 — 第 2 部分:力学性能
EN 755-2 铝和铝合金 — 杆、管和型材 — 第 2 部分:力学性能
EN 1990 结构设计基础
EN 1991-1-2 设计基础和结构上的作用 — 第 1-2 部分:火灾中结构上的作用
EN 1999-1-1 铝合金结构的设计 — 第 1-1 部分:一般结构规则
EN 1090-36 钢结构和铝结构的施工 — 第 3 部分:铝结构的技术要求
EN 13501-2 建筑物构件和建造产品的耐火级别 — 第 2 部分:用抗火试验得到的数据来
确定级别
ENV 13381-1 建筑构件抗火试验 — 第 1 部分:确定对构件构件抗火能力影响的试验方
法:由水平防护隔板产生的影响
ENV 13381-2 建筑构件抗火试验 — 第 2 部分:确定对构件构件抗火能力影响的试验方
法:由竖向防护隔板产生的影响
ENV 13381-4 建筑构件抗火试验 — 第 4 部分:确定对构件构件抗火能力影响的试验方
法:通过对钢结构构件提供保护所产生的影响

1.3 假设

(1) 除在 EN 1990 中所规定的对于一般工作的假设外,以下假设也适用:


任何被动防火系统中考虑到的设计都将得到充分的维护。

1.4 原则和应用规则的区别

EN 1990 的 1.4 节适用。

1.5 术语和定义

(1)EN 1990 的 1.5 节适用。


(2)EN 1999-1-2 中所用到下列术语定义如下:

                                                              
6
  将要出版 

  13
EN 1999‐1‐2:2007(E) 

1.5.1 一般设计中的专业术语

1.5.1.1 部分结构

整体结构中的独立部分,有适当的支撑和边界条件。

1.5.1.2 受保护构件

采取了可在火灾中减少构件内温度上升措施的构件。

1.5.2 热作用的术语

1.5.2.1 标准温度-时间曲线

标称曲线,它在 EN 13501-2 中有相关规定,它代表的是在一个房间中完全燃烧的模型。

1.5.2.2 温度-时间曲线

作为时间函数表示的构件表面的空气温度。这些曲线可能是:
— 标称曲线:常规曲线,用于对抗火性进行检验和分类,如标称温度-时间曲线、外部火灾曲线、
烃类火灾曲线。
— 参数曲线:在火灾模型和定义了火灾环境条件的详细物理参数的基础上确定。

1.5.3 材料和产品的术语

1.5.3.1 防火材料

所有为了提高抗火性的应用于结构构件的材料或组合材料。

1.5.4 热传递分析的术语

1.5.4.1 构造系数

从表面 A 至表面 B 的辐射热传递的构造系数定义为离开表面 A 的辐射能量和进入表面 B 的辐射能


量的比。

  14
EN 1999‐1‐2:2007(E) 

1.5.4.2 对流传热系数

根据相关构件表面周围的空气总体温度和此表面温度上的不同来确定构件中的对流传热系数。

1.5.4.3 辐射率

等于表面的吸收率,即所给表面吸收的辐射热和黑体表面吸收的辐射热之间的比例。

1.5.4.4 净热通量

构件在单位时间内和表面面积上所明确吸收的能量。

1.5.4.5 合成辐射率

实际传递到构件上的辐射热通量和当构件和其辐射环境被视为黑体时出现的净热通量之间的比值。

1.5.4.6 截面系数

对于一个铝构件,即暴露于火中的面积和铝的整个体积之间的比例;对于一个封闭的构件,即暴露
范围的内部表面积和铝的整个体积之间的比例。

1.5.4.7 截面系数的箱值(box value)

截面的理论边界箱体的暴露表面积与铝体积之间的比例.

1.5.5 力学性能分析的术语

1.5.5.1 铝结构构件的临界温度

对于给定的荷载等级,在一个温度分布均匀的铝结构构件中,预计会产生破坏的温度。

1.5.5.2 0.2%有效弹性极限强度

对于给定的温度,根据铝的应力-应变关系,会产生 0.2 % 永久应变的应力等级。

  15
EN 1999‐1‐2:2007(E) 

1.5.5.3 外部构件

位于建筑物外部的结构构件,能通过建筑物的开口暴露于火中。

1.6 符号

(1)鉴于 EN 1999-1-2 的需要,除 EN 1999-1-1 中的符号外,还会应用到以下符号:


大写拉丁字母
Am 构件单位长度的暴露表面积
Ap 构件单位长度的防火材料的内表面面积
Eal 在常温设计下,铝的弹性模量
Eal,θ  在高温下θal下,铝的弹性模量
V 单位长度的构件体积
小写拉丁字母
cal 铝比热
cp 防火材料的比热
dp 防火材料的厚度
f o ,θ  在高温θal下,0.2%弹性极限强度,

h net , d 单位面积的净热通量的设计值
IZ 梁表面火焰的辐射热通量
Kθ 在高温θal下,铝强度特性的折减系数
ko ,θ 在高温下,0.2%弹性极限强度的折减系数
最高温下,0.2%弹性极限强度的折减系数
ko,θmax
l 20 °C 下的长度
t 暴露于火中的时间
大写希腊字母
Δt 时间间隔
小写希腊字母
γM,fi 火灾情况下材料特性的分项安全系数
ηfi 火灾情况下设计荷载等级的减少系数
θ 温度(单位 °C)
θal 铝的温度
εm 组件表面的辐射率
κ 适应因数
λal 铝的导热率
λp 防火材料的导热率
μ0 时间 t=0 的利用度
ρal 铝的密度
ρp 防火材料的密度

  16
EN 1999‐1‐2:2007(E) 

2 设计基础

2.1 要求

2.1.1 基本要求

(1)P 在火灾时,需要有力学抗力,铝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应使得在相关火灾暴露标准 R 中能保证


其承载功能。
(2)P 当需要分隔时,各自构件的设计和施工应使得在相关火灾暴露中仍保持其隔离功能,即:
— 不会产生由于裂缝、孔隙或其它开口足够大,使得火可通过热空气或火焰渗透而引起整体破坏
— 标准 E;
— 不会产生非暴露表面的温度超过其着火点而造成的隔热破坏— 标准 I。
(3)当标准火灾中在非暴露面上的平均上升温度不超过140ºC,且非暴露面上的任意一点的最大温度上
升都不超过180ºC,则可假设满足标准I。
(4)P 构件应符合标准R、E和I,如下:
— 仅仅针对隔离构件:E 和 I ;
— 仅仅针对支撑构件:R ;
— 针对支撑和隔离构件:R、 E 和 I.
注释 EN 1999-1-2只涉及到标准R。此标准中的材料特性可以用于标准I中的温度计算。
(5)出于保护目的,应使用变形标准或针对隔离构件的设计标准,考虑支撑结构的变形。
(6)除(5)中所提到的外,没必要在以下情况下考虑支撑结构的变形,如:
— 已根据第3.3.2节中的内容来评估防护手段的效率;
— 隔离构件必须满足标称火灾下的要求。

2.1.2 在标称火灾中

(1)在标称火灾中,构件应满足标准 R,如下:
— 仅仅针对支撑构件:力学抗力(标准 R).
(2)当在要求的火灾期限内仍能保持承载功能时,可假设满足标准 R。
(3)对于烃类火灾的暴露曲线,应使用同样的标准;然而在参照此曲线时应注明字母HC。

2.1.3 在参数火灾中

(1)当在整个火灾过程中(包括衰减期),或在要求的时间内,不会发生倒塌,则视作满足承载功
能。

  17
EN 1999‐1‐2:2007(E) 

2.2 作用

(1)应采用 EN 1999-1-2 中的热作用和力学作用。

(2)应使用下列参数,通过EN 1999-1-2求出 h net , d 的值:

εm = 0.3 针对未覆盖的清洁表面,
εm = 0.7 针对覆盖后(例如被氧化)和喷漆表面,

2.3 材料特性的设计值

(1)材料力学特性的设计值Xfi,d,其规定如下:

X fi ,d = k θ X k / γ M , fi ... (2.1)

其中:
Xk 为在常温设计中,根据EN 1999-1-2,强度或变形特性的特征值(一般是fk或Ek);
Xk,θ 为抗火性设计中的材料特性值,一般取决于材料的温度,可参阅第3节;
kθ 为强度或变形特性(Xk,θ/Xk)的折减系数,取决于材料的温度,可参阅第3节。
注释 对于铝的力学特性,在火灾情况下应采用分项安全系数,可参阅国家附件。推荐值γM,fi = 1.0。
(2)材料热特性的设计值Xfi,d定义如下:
— 如果特性的增强有利于安全,则:

X fi ,d = X k ,θ / γ M , fi ... (2.2a)

— 如果特性的增强不利于安全,则:

X fi ,d = γ M , fi X k ,θ ... (2.2b)

注释 对于铝的力学特性,在火灾情况下应采用分项安全系数,可参阅国家附件。使用推荐值γM,fi = 1.0。

2.4 验算方法

2.4.1 概述

(1)P 根据 EN 1999-1-2 中的设计所采用的结构模型,应反映火灾情况下结构的预期性能。


注释 当 EN 1999-1-2 中提供的规则只有在标准火灾的情况下才有效时,则在相关章节中注明。
(2)P 在相关的火灾时间 t 内,需验算:

E fi ,d ≤ R fi ,d ,t ... (2.3)

其中:
Efi,d 是根据 EN 1991-1-2 所确定的,在火灾情况下的作用设计效应,其中包括膨胀和变形的效应;
Rfi,d,t 火灾情形下的相应设计抗力。
(3)应根据 EN 1990 第 5.1.4(2)节中的火灾情形来对结构进行分析。
注释 1 对构件的分析,可参阅第 2.4.2 节。对于部分结构的分析,可参阅第 2.4.3 节。而对整体结构的分析,

  18
EN 1999‐1‐2:2007(E) 

可参阅第 2.4.4 节。
注释 2 如果为了验算标准火灾抗力的要求,构件分析就足够了。
(4)作为一种代替设计的计算方法,抗火设计可基于火灾试验的结果,或基于火灾试验与计算相
组合的结果。

2.4.2 构件分析

(1)作用效应应在时间 t=0 时确定,同时使用根据 EN 1991-1-2 第 4.3.1 节得出的组合系数 ψ1,1 或


ψ2,1。
(2)作为(1)中的简化法,作用效应Efi,d可通过常温设计时的结构分析得到,公式如下:

E fi ,d = η fi E d ... (2.4)

其中:
Ed 是在常温设计时,在一个基本作用组合中,力或力矩的设计值(参阅 EN 1990)。
(3) 对于 EN 1990 中规定的荷载组合(6.10),折减系数 ηfi 应取作:
Gk + ψ fi Qk ,1
η fi = … (2.5)
γ G Gk + γ Q ,1Qk ,1

或对于 EN 1990 中规定的荷载组合(6.10a)和(6.10b),ηfi 取作下列表达式得出的较小值:


Gk + ψ fi Qk ,1
η fi = … (2.5a)
γ G Gk + γ Q ,1Qk ,1

Gk + ψ fi Qk ,1
η fi = … (2.5b)
ξγ G Gk + γ Q ,1Qk ,1
其中:
Qk,1 为主要的可变荷载;
Gk 为一个永久作用的特征值;
γG 为应用于永久作用的分项系数;
γQ,1 为可变作用 1 的分项系数;
ψfi 为应用于频遇值的组合系数,要么由 ψ1,1,要么由 ψ2,1 给出;
ξ 为不利永久作用G的折减系数。
注释 1 γG、γQ,1、ψfi 和 ξ 的值都收录在国家附件中。推荐值则收录在 EN 1990 中。EN 1991-1-2 建议在使用 ψfi 时
采用 ψ2,1。
注释 2 以折减系数 ηfi 的变化举例,根据表达式(2.5)得出的,当组合系数 ψfi = ψ1,1 取不同值时,ηfi 与荷载比率
Qk,1/Gk 之间的关系如图 1 所示,并有如下假设:γGA = 1.0, γG = 1.35 和 γQ = 1.5。分项系数在 EN 1990
的相关国家附件中有详细说明。方程(2.5a)和(2.5b)给出了略微较高的值。
注释 3 作为简化的推荐值,可取 ηfi = 0.65,但 EN 1991-1-1 中提供的,根据荷载等级 E 得出的施加荷载(容易堆
积货物的地区,包括出入地区)除外,该荷载的推荐值为 0.7。

  19
EN 1999‐1‐2:2007(E) 

图 1— 折减系数 ηfi 随荷载比率 Qk,1/Gk 的变化


(4)只需考虑横截面中因温度梯度引起的温度变形效应。可忽略轴向或面内的热膨胀效应。
(5)在火灾期间,假设构件端部和支撑处的边界条件一直未变。
(6)第 4.2 和 4.3 节中分别给出的简化或高级计算法都可用于验算火灾条件下的构件。

2.4.3 部分结构的分析

(1) 2.4.2(1)适用。
(2) 作为 t=0 时对火灾情境结构分析的替代,部分结构的支座反力、边界处的内力和力矩可从常
温设计时的结构分析得到,如第 2.4.2 中所述。
(3)应在潜在热膨胀和变形的基础上对部分结构的分析进行详细说明,以通过火灾中的时程支座
和边界条件近似得出该部分结构与其它部分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4)在对部分结构构件进行分析时,应考虑火灾中的相关破坏形式、时程材料特性和构件刚度、
热变形的效应(火的间接作用)。
(5)整个火灾期间,可假设部分结构的支座处的边界条件、边界处的力和力矩一直未变。

2.4.4 整体结构分析

(1)当进行火灾情境下的整体结构分析时,应考虑火灾中的相关破坏形式、时程材料特性和构件
刚度、热变形的效应(火的间接作用)。

  20
EN 1999‐1‐2:2007(E) 

3 材料

3.1 概述

(1)除非作为设计值给出,否则本节中提供的材料特性的值应视为特征值。
(2)在20°C下的铝合金的材料特性应取作EN 1999-1-1中常温设计下的特性。

3.2 铝合金的力学特性

3.2.1 强度和变形特性

(1)暴露在高温2小时以下时,表1中列举了在高温下铝合金的0.2 %弹性极限强度,即通过以下表
达式得到:

f o , θ = k o ,θ ⋅ f o

其中:
fo,θ 为高温下的 0.2 %弹性极限强度;
fo 为 EN 1999-1-1 中室内温度下的 0.2 %弹性极限强度。
(2)对于铝的温度中间值,可采用图 2a、2b 或线性内插法。
表 1a— 高温下暴露不超过两小时,铝合金的 0.2 %弹性极限强度比 k0θ
铝合金的温度
合金 韧度
(°C)

2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550

EN AW-3004 H34 1.00 1.00 0.98 0.57 0.31 0.19 0.13 0


EN AW-5005 O 1.00 1.00 1.00 1.00 0.82 0.58 0.39 0
1)
EN AW-5005 H14 1.00 0.93 0.87 0.66 0.37 0.19 0.10 0
EN AW-5052 H34 2) 1.00 1.00 0.92 0.52 0.29 0.20 0.12 0
EN AW-5083 O 1.00 1.00 0.98 0.90 0.75 0.40 0.22 0
3)
EN AW-5083 H12 1.00 1.00 0.80 0.60 0.31 0.16 0.10 0
EN AW-5454 O 1.00 1.00 0.96 0.88 0.50 0.32 0.21 0
EN AW-5454 H34 1.00 1.00 0.85 0.58 0.34 0.24 0.15 0
EN AW-6061 T6 1.00 0.95 0.91 0.79 0.55 0.31 0.10 0
EN AW-6063 T5 1.00 0.92 0.87 0.76 0.49 0.29 0.14 0
4)
EN AW-6063 T6 1.00 0.91 0.84 0.71 0.38 0.19 0.09 0
5)
EN AW-6082 T4 1.00 1.00 0.84 0.77 0.77 0.34 0.19 0
EN AW-6082 T6 1.00 0.90 0.79 0.65 0.38 0.20 0.11 0

  21
EN 1999‐1‐2:2007(E) 

1) 也适用于韧度 H24/H34/H12/H32。
2) 也适用于韧度 H12/H22/H32。
3) 也适用于韧度 H22/H32。
4) 也适用于韧度 EN AW-6060 T6 和 T66。
5) 数值中不包括因老化引起的强度升高的情况。建议忽略这种影响。
(3)对于在表 1a 未提及,但在 EN 199-1-1 中表 3.2a 和 3.2b 中列出的高温下铝合金的 0.2 %弹性
极限强度,应通过试验给出备注,或使用表 1b 中的 0.2 %弹性极限强度比中的下限值。
表 1b— 高温下热暴露两小时内,铝合金的 0.2%弹性极限强度比的下限 k0θ

铝合金的温度(°C)

2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550

下限值 1.00 0.90 0.75 0.50 0.23 0.11 0.06 0


对于并没有在EN 1999-1-1表3.2a和3.2b中列出的某些合金和韧度,附件A中给出了强度的折减系数
k0θ。室温下材料的0.2%弹性极限强度ƒo可参考EN 485-2 或EN 755-2来得到。

(4)可参考表 2 得到高温下热暴露两小时以上,所有铝合金的弹性模量 E al ,θ 。

表 2 — 高温下热暴露两小时以上,铝合金的弹性模量 E al ,θ

铝合金的温度 θ 弹性模式 Eal,θ

(N/mm2)
(°C)

20 70 000
50 69 300
100 67 900
150 65 100
200 60 200
250 54 600
300 47 600
350 37 800
400 28 000
550 0
(5)高温(θalI°C)下热暴露不超过两小时,铝合金的 0.2%弹性极限强度比 k0θ 和比率 Eal,θIEal 见图
2a 和 2b。

  22
EN 1999‐1‐2:2007(E) 

图 2a— 高温(θalI°C)下热暴露两小时以内,铝合金的 0.2%弹性极限强度比 k0θ 和比率 Eal,θIEal,


主要针对表 1a 中 EN-AW 3004 型和 6xxx 系列合金

图 2b— 高温(θalI°C)下热暴露两小时以内,铝合金的 0.2%弹性极限强度比 k0θ 和比率 Eal,θIEal,


主要针对表 1a 中 5xxx 系列合金

3.2.2 单位质量

(1) 铝的单位质量 ρ al 可视作与铝温度无关,应取作下列值:

  23
EN 1999‐1‐2:2007(E) 

ρ al = 2 700 kg/m3

3.3 热特性

3.3.1 铝合金

3.3.1.1 热膨胀

(1)应按下式求出铝合金的热膨胀(应变) Δl / l :
当 0 °C<θal<500 °C 时,

Δl / l = 0.1 ⋅ 10 −7 θ 2al + 22.5 ⋅ 10 −6 θ al − 4.5 ⋅ 10 −4


其中:
l 为20 °C时的长度;
Δl 为温度引发的膨胀度。
注释 图 3 中显示了不同温度下的热膨胀。

图 3— 作为温度函数的铝合金的相关热膨胀

3.3.1.2 比热

(1)应按下式求出铝的比热cal,即:
当 0 °C<θal<500 °C 时,

c al = 0.41 ⋅ θ al + 903 (J/kg℃)


注释 图 4 中显示比热的变化。

  24
EN 1999‐1‐2:2007(E) 

图 4— 作为温度函数的铝合金的比热

3.3.1.3 导热率

(1)应按下式求出当 0 °C < θal < 500 °C 时,铝合金的导热率 λal:

a) 针对3xxx 和6xxx系列合金:

λ al = 0.07 ⋅ θ al + 190 (W/m℃)

b)针对5xxx 和7xxx系列合金:

λ al = 0.1 ⋅ θ al + 140 (W/m℃)


注释 图 5 中显示了导热率的变化。

A: 3xxx 和 6xxx 系列, B : 5xxx 和 7xxx 系列


图 5— 作为温度函数的导热率

3.3.2 防火材料

(1)设计时对需对防火材料的特性和性能进行评估,以验算防火性在整个火灾期间能保持一致并
仍在支撑上。
注释 应用实验验算防火材料的特性。目前没有欧洲标准对铝结构的试验进行详细说明。ENV 13381-4 给出
了对防火钢结构进行此类试验的说明。

  25
EN 1999‐1‐2:2007(E) 

4 结构抗火设计

4.1 概述

(1) 本节规定的应用于铝结构的规则,这里的铝结构可能:
— 未被防护;
— 被防火材料隔离;
— 用隔热板进行防护。
注释 其它防护方法的例子主要是灌水或在墙和地板中局部保护。
(2)应采用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方法来确定抗火性:
— 简化计算模式;
— 高级计算模式;
— 试验。
(3)简化计算模式是针对单个构件的简化设计法,它是建立于一些保守假设的基础上的。
(4)高级计算模式是针对具体条件在实际情况下应用工程原则的设计法。

4.2 简化计算模式

4.2.1 概述

(1)P 如果满足下式,则假设在给定火灾时间 t 后,铝结构或铝结构构件的承载功能仍能保持:

E fi ,d ≤ R fi ,d ,t

其中:

Efi,d 为火灾设计情形下,根据 EN 1991-1-2 确定的设计效应(内力和力矩 Mfi,Ed、Nfi,Ed、 Vfi,Ed

中的某个或组合);

Rfi,d,t 为火灾设计情形下,时间为t时,铝结构或铝结构构件的设计抗力(内力和力矩Mfi,t,Rd、

Mb,fi,t,Rd、 N fi,t,Rd、 Nb,fi,t,Rd、 Vfi,t,Rd中的某个或组合);


(2)对于温度的分布,在时间为t时,应通过修正EN 1999-1-1常温设计下的设计抗力来确定Rfi,d,t,
以考虑在高温下铝合金的力学特性,可参阅第3.2.1和3.2.2节。

(3)假设连接防火的热抗力 (d p / λ p ) c 不低于通过该连接结合的任意铝构件的防火热抗力

(d p / λ p ) M 的最小值时,不需验算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

(4)对于焊接连接,应考虑在热影响区域内强度的降低。

(5)假设在时间为t时,在所有截面中,铝的温度 θ al 不超过170 °C,则视作满足第4.2.2.2、4.2.2.3、

  26
EN 1999‐1‐2:2007(E) 

和4.2.2.4中的规定。

4.2.2 强度

4.2.2.1 截面的分类

(1) 在火灾情形设计中,应根据 EN 1999-1-1 中的第 6.1.4 节,在常温下对截面进行划分。


注释 此规定是基于在 0.2%弹性极限强度和弹性模量的相应降低相同。如果根据图 2 考虑了弹性模量中的真
实下降,则截面分类会变化,应计算更大的截面承载力值。国家附件中可给出所考虑的规定。

4.2.2.2 受拉构件

(1)Nfi,t,Rd 为 t 时刻时,截面的温度为非均匀分布的受拉构件的设计强度,按下式求得:

N fi ,t , Rd = ΣAi k o ,θ,i f o / γ M , fi (4.2)

其中
Ai 为温度θi时,净截面的面积,包括要求考虑热影响区域(HAZ)软化作用下时的折减。主要是基

于厚度的减少 ρ o , HAZ ⋅ t ;

ko,θ,i 为温度θi时,有效0.2%弹性极限强度的折减系数,θi为部件面积Ai的温度。

(2) 均布温度 θ al 的受拉构件的设计强度Nfi,θ,Rd,应按下式确定:

N fi ,θ, Rd = k o ,θ N Rd ( γ Mx / γ M , fi )

其中:
NRd 为常温设计下,根据EN 1999-1-1得出的设计强度,NRd为No,Rd或Nu,Rd;
γMx 为根据EN 1999-1-1得出的材料系数。γM1用于No,Rd,γM2用于Nu,Rd。
设计强度Nfi,θ,Rd是根据NRd和 γMx的组合得出的,此组合提供的承载力最小。

4.2.2.3 梁

(1)温度为非均匀分布的等级1或等级2的截面中,时间为t时的设计力矩抗力Mfi,t,Rd由以下表达式求
出:

M fi ,t , Rd = ΣAi z i k o ,θ,i f o / γ M , fi (4.4)

其中:
zi 为部件面积Ai的塑性中轴线到质心线之间的距离。
(2)温度为非均匀分布的等级3或等级4的截面中,时间为t时的设计力矩抗力Mfi,t,Rd由以下表达式求
出:

M fi ,t , Rd = k o ,θ max M Rd ( γ Mx / γ M , fi ) (4.7)

  27
EN 1999‐1‐2:2007(E) 

其中:

ko,θmax 为温度θal等于时间t时截面能达到的最大温度 θ al ,max 时,铝合金的0.2%弹性极限强度比;

MRd 为常温设计下,根据EN 1999-1-1,等级3和等级4的截面中的力矩抗力。MRd 等于 Mc,Rd或


Mu,Rd。
γMx 为根据EN 1999-1-1得出的材料系数。γM1用于Mc,Rd,γM2用于Mu,Rd。
设计强度Mfi,t,Rd是根据MRd和 γMx的组合得出的,此组合提供的强度较小。
(3)温度均匀分布时,等级1、2、3或等级4的截面中,时间为t时的设计力矩Mfi,t,Rd由以下表达式求
出:

M fi ,t , Rd = k o ,θ M Rd ( γ Mx / γ M , fi ) (4.8)

其中:
MRd 为常温设计下,截面的力矩抗力。MRd 等于 Mc Rd或 Mu Rd。 , ,

γMx 为根据EN 1999-1-1得出的材料系数。γM1用于Mc,Rd,γM2用于Mu,Rd。


设计抗力Mfi,t,Rd是根据提供最小承载力的MRd和 γMx的组合得出的。
(4)当梁受侧向扭转压屈,时间为t时,侧向无约束梁的设计压屈力矩抗力Mb,fi,t,Rd,由以下表达式
求出:

M b , fi ,t , Rd = k o ,θ,max M b , Rd ( γ M 1 / γ M , fi ) (4.9)

其中:
Mb,Rd 为常温设计下,根据EN 1999-1-1.给出的设计压屈力矩抗力。
(5)一个梁在时间t时的设计抗剪承载力Vfi,t,Rd,可由以下表达式得出:

V fi ,t , Rd = k o ,θVRd ( γ M 1 / γ M , fi ) (4.10)

其中:

ko,θ 为温度为θal时,铝合金的0.2%弹性极限应力比,其中θal等于承载剪力的那部分截面的最大

温度;
VRd 为常温设计下,根据EN 1999-1-1.净截面的抗剪承载力。
注释 公式(4.7)、(4.9)和(4.10)中使用的设计承载力是基于高温下 0.2%弹性极限强度和弹性模量的相
应降低相等。如果要考虑弹性模量中的真实下降,可获得较大的承载力值。国家附件中的某些条款就对其进
行了详细的说明。

4.2.2.4 支柱

(1)在时间t时,受压构件的设计压屈抗力Nb,fi,t,Rd,是由以下表达式得到:

N b , fi ,t , Rd = k o ,θ,max N b , Rd ( γ M 1 / 1.2 ⋅ γ M , fi ) (4.11)

其中:
Nb,Rd 为常温设计下,根据EN 1999-1-1.给出的压屈抗力;
1.2 为铝合金因温度引起徐变时,设计抗力的折减系数。
(2)关于相关长细比的求取,可参看EN 1999-1-1中的条例。

(3)对于支柱压屈长度 l fi 的求取,可参看 EN 1999-1-1 中的规定,但下列情况除外。

  28
EN 1999‐1‐2:2007(E) 

(4)如果位于所考虑平面的支柱,与上方和下方的支柱(如果有)完全连接,只要分隔所考虑平
面的这些建筑构件的抗火性至少等于支柱的抗火性,则可将该柱视作有效约束。
(5)如在一个支撑框架中,每层都有一个具有足够抗火能力的单独防火隔间,则中间楼层中支柱

的压屈长度 l fi 可取作 l fi = 0.5 L ,顶层中支柱的压屈长度可取作 l fi = 0.7 L ,其中 L 为对应楼层的

体系长度,可参看图 6。
注释 公式(4.11)中使用的设计承载力是基于高温下 0.2%弹性极限强度和弹性模量的相应降低相等。如果要
考虑弹性模量中的真实下降,可获得较大的承载力值。国家附件中的某些条款就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图例
A 剪力墙或其它支撑系统
B 每层的防火隔间
C 柱的压屈长度
D 火灾情境中的变形模态

图6— 支撑框架中支柱的压屈长度 l fi

(6)同时承受弯曲和轴力的构件的设计设计压屈抗力可根据EN 1999-1-1得到,使用常温设计下的
组合规则,并使用下值:
N Ed = N fi , Ed
M y , Ed = M y , fi , Ed
M z , Ed = M z , fi , Ed
作为设计荷载。
火灾中构件的抗力可通过本标准中的第4.2.2.3和4.2.2.4节来求的。

  29
EN 1999‐1‐2:2007(E) 

4.2.3 铝的温度发展

4.2.3.1 铝制构件内部未防护

(1)对于横截面的等效均布温度,在时间间隔 Δt 内,未防护构件中的温度增量 Δθal(t)应按下式确

定:

1 A
Δθ al ( t ) = k sh ⋅ ⋅ m ⋅ h&net ⋅ Δt (4.12)
cal ⋅ ρ al V
其中:
ksh 是第 4.2.3.1 (2)节中给出的对阴影效应的修正系数 ;
Am/V 为未防护铝构件的截面系数(m-1) ;

h&net 为单位面积内的净热通量的设计值, 参看 EN 1991-1-2。

(2)对于在标准火灾作用下的I形截面,阴影效应的修正系数可由以下表达式得到:

( Am / V ) b
k sh = 0.9 (4.13)
Am / V
其中:
(Am/V)b 为截面系数的箱值(box value)。
在所有其它情形下,ksh的值应等于:

( Am / V ) b
k sh = = 1.0 (4.14)
Am / V
注释1 对于外凸的截面(如矩形或圆形的空心截面)被火完全围绕,阴影效应不会对其产生影响,因此修正系数ksh
不变。
注释2 忽略阴影效应(即: ksh = 1.0),会使结果偏保守。

(3)应取 ε f = 1.0 ,而 ε m 取EN 1999-1-2中2.2(2)所规定的值,根据EN 1999-1-2求出 h net , d 的值,

其中 ε f 和 ε m 在EN 1991-1-2中定义。

(4)Δt的值不应大于5秒。
(5)在方程(4.12)中,截面系数Am/V的值不应小于10 m-1。
(6)对于构件暴露面积Am的计算,当表面处槽口的宽度小于20mm时,凹槽应不包括在内。当表面
处槽口的宽度大于20mm时,就应包括凹槽的面积。可参阅图7。
注释 对于未防护的铝制构件,用于计算截面系数Am/V设计值的公式在表3中给出。

  30
EN 1999‐1‐2:2007(E) 

表7— 凹槽槽口表面宽度< 20 mm和> 20 mm的情况


表3— 当使用集中质量方法时,铝制未防护构件的截面系数Am/V
所有面都暴露在火中的开口截面: 所有面都暴露于火的管形截面:

4.2.
Am 周长 Am 1
= = 3.2
V 横截面面积 V t


所有面暴露于火的空心截面(或等厚的焊
三个面暴露于火的开口截面: 防
接箱形截面)


Am 暴露于火的表面 如果 t << b : Am ≈ 1
=
V 横截面面积 V t 材


三个面暴露于火的 I 截面翼缘: 所有面暴露于火的箱形截面:

Am b + 2t 隔
=
V bt f Am 2b + h
=
如果 t f << b : Am ≈ 1 V 横截面面积 离
V tf

所有面暴露于火的角钢(或任意等厚的开口截 外围箱形加固截面的所有面暴露于火的I形
面): 截面:

Am 2 Am 2b + h 部
= =
V t V 横截面面积

所有面暴露于火的平滑钢杆: 三个面暴露于火的平滑钢杆: 结
Am 2b + 2t Am b + 2t
= =
V bt V bt

如果 t << b : Am ≈ 2 如果 t << b : Am ≈ 1
V t V t
(1)

如截面内的温度为均匀分布,在时间间隔 Δt 内,防护构件中的温度增量 Δθ al ( t ) :

  31
EN 1999‐1‐2:2007(E) 

λ p / d p Ap ⎡ 1 ⎤
Δθ al (t ) =
cal ρ alV ⎢⎣1 + φ / 3 ⎥⎦
( )
(θ(t ) − θ al (t ) )Δt − e φ /10 − 1 Δθ(t ) (4.15)

但是 Δθal(t) ≥ 0。

其中:

c pρ p Ap
φ= dp (4.16)
c al ρ al V
其中:
Ap/V 被防火材料隔开的铝构件的截面系数(m-1);

θ(t) 为t时间时,周围气体的温度(°C);

θal(t) 为t时间时,铝的温度(°C);

Δθ(t) 为间隔时间Δt内,周围温度的增量(°C)

(2) 间隔时间Δt不应超过30秒。

(3)某些被隔离铝构件的截面系数Ap/V的设计值可参看表4。

(4)对于大多数防火材料,当铝温度达到100℃时,可修正铝温度增量 Δθ alt (t ) 的计算,以考虑铝的

升温时间延迟。

  32
EN 1999‐1‐2:2007(E) 

表4— 当使用集中质量方法时,被防火材料隔离的铝结构的截面系数Ap/V
简图 描述 截面系数(Ap/V)

轮廓被等厚防火材料包裹,四 铝的周长
面暴露于火。 铝的横截面面积

被等厚防火材料空心包裹,四 2(b + h)
面暴露于火。 铝横截面面积

轮廓被等厚防火材料包裹,三 铝周长 − b
面暴露于火。 铝横截面面积

被等厚防火材料空心包裹,三 2h + b
面暴露于火。 铝横截面面积

4.2.3.3 被隔热板保护的空隙内的内部铝结构

(1) 以下的规定在两种情况下均适用:
— 对于位于空隙内的铝制构件,空隙在顶部以楼板为界,在底部以水平隔热板为界。
— 对于位于空隙处内的铝制构件,空隙两边都以竖向隔热板为界。

(2)对于使用隔热屏防护的内部铝结构,铝温度增量 Δθ al 的计算应根据具体情况,基于 4.2.3.1 或

4.2.3.2 中给出的方法,且将环境空气温度 θ t 取作等于空隙中的空气温度。

(3)可根据 ENV 13381-1 或 ENV 13381-2 中所述的试验方法来求出隔热屏的特性和性能。


(4)根据 ENV 13381-1 或 ENV 13381-2 中的标准火灾试验来确定铝构件所在空隙中的温度发展情
况,或用一种经认可的方法来计算。
(5)根据 ENV 13381-1 或 ENV 13381-2 中的试验所确定的针对对流和辐射的热传递系数值(分别

为 α c 和 α r ),可用于计算 Δθ al ,作为 EN 1991-1-2 中所给值的替代。

  33
EN 1999‐1‐2:2007(E) 

4.2.3.4 外部铝结构

(1)在求得外部铝结构的温度时应考虑:
— 从着火空间散发的辐射热通量;
— 开口处喷出的火焰发出的辐射热通量和对流热通量;
— 铝结构散发到周围空气中的辐射和对流热损失;
— 结构构件的位置和尺寸。
(2)为了防止辐射热传递,可在铝制构件的一面、两面或三个面上安装隔热屏。
(3)隔热屏应该:
— 被直接固定在铝制构件需防护的那一面上,或者
— 足够大,能完全阻隔该面的预计辐射热通量。
(4)参阅附件 B,隔热屏应为不可燃物,且其抗火能力至少为根据 EN ISO 13501-2 中的 EI 30。
注释 相关信息都收录在附件 B 中。
(5)对于用隔热屏来做防护的铝制外部构件的温度,应根据(1)求出,同时假设不会有辐射热传
递到其它被隔热屏保护的面上。
(6)计算是建立在静态热平衡的稳定状态条件上的。
注释 1 推荐采用附件 B 中提供的方法。
注释 2 使用附件 B 的设计应基于 EN 1991-1-2 中给出的模型,该模型描述了房间着火条件和火焰从开口处喷出
的情况,辐射和对流热通量的计算应基于这种情况。

4.3 高级计算模式

4.3.2 概述

(1)高级计算模式是基于基本的物理性能的方法,对那些暴露于火中的结构组件的预期性能给出
可靠的估计。
(2)任何不包含在高级计算模式中的潜在破坏模式(包括局部压屈和剪切破坏),都应通过适当的
方法消除。
(3)高级计算方法应包括确定以下性能的设计模式:
— 结构构件中的温度分布和变化(热响应模式);
— 结构或结构任意部分的力学性能(力响应模式)。
(4)高级计算法可用于任意热曲线,只要已知相关温度范围中的材料特性。
(5)高级计算法可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截面。

4.3.2 热响应

(1)对于热响应,高级计算模式应基于公认定律和热传递的理论假设上。
(2)热响应模式应要考虑到:
— EN 1991-1-2 中规定的相关热作用 ;
— 材料热特性随温度的变化,可参看第 3.3 节。
(3)如有必要,需考虑建筑物相邻组件间的热传递效应或暴露于非均匀温度的效应。

  34
EN 1999‐1‐2:2007(E) 

(4)应偏保守地忽略防火材料中含水量的影响和水分运动的影响,

4.3.3 力学反应

(1)对于力学反应,高级计算模式是基于公认定律和结构力学理论假设上的,考虑了力学特性随
温度的变化。
(2)应考虑温度引起的应变和应力效应,不管是温度升高还是温度差引起的。
(3)力学反应模式还需考虑到以下几点:
— 力学作用、几何缺陷和热作用的组合效应;
— 材料与温度有关的力学特性,参阅第 3.2 节;
— 几何非线性效应;
— 材料非线性效应,包括加载和缺载对结构刚度的有利影响。
(4)若金属的温度高于170 °C,并持续30分钟以上,则应明确考虑瞬时受热徐变影响。
(5)应限制计算中暗含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变形,以确保所有结构部分间仍保持一致。
(6)设计时要考虑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超过该状态则意味着某构件损失了足够的支撑,而使结
构的计算变形产生破坏。
(7)可使用正弦初始缺陷来分析承受压屈的构件,半高处的最大缺陷符合 EN 1090-3 中规定的最
大允许偏差。

4.3.4 高级计算模式的确认

(1) 设计模式的精确度可基于相关实验结果来进行验算.
(2) 设计结果可表示为温度、变形和抗火时间。
(3) 需通过敏感性分析验算临界参数,以确保该模型符合可靠的工程原则。
(4) 临界参数可表示为如压屈长度、构件尺寸或荷载等级。

  35
EN 1999‐1‐2:2007(E) 

附件 A
(信息性)
未列于 EN 1999-1-1 中的铝合金特性和/或韧度
表 A.1— 高温下热暴露两小时,铝合金的 0.2%弹性极限强度比 k0θ

合金 韧度 铝合金温度(°C)

2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550

EN AW-3003 O 1.00 1.00 0.90 0.79 0.64 0.46 0.38 0

EN AW-3003 H14
1.00 1.00 0.76 0.51 0.26 0.16 0.10 0

EN AW-3004 H38
1.00 1.00 0.88 0.46 0.25 0.16 0.10 0

EN AW-5005 H18 1.00 0.92 0.85 0.60 0.32 0.15 0.08 0

EN AW-5052 O
1.00 1.00 1.00 0.85 0.63 0.46 0.28 0

EN AW-5052 H38
1.00 0.98 0.80 0.44 0.24 0.16 0.10 0

EN AW-5154 O
1.00 1.00 0.96 0.92 0.70 0.50 0.30 0

EN AW-5154 H34
1.00 1.00 0.89 0.61 0.37 0.26 0.16 0

EN AW-5454 H32
1.00 1.00 0.92 0.78 0.36 0.23 0.14 0

EN AW-5086 O
1.00 1.00 0.96 0.91 0.70 0.46 0.30 0

EN AW-5086 H34
1.00 1.00 0.85 0.58 0.34 0.24 0.15 0

EN AW-6005 T5
1.00 0.93 0.81 0.66 0.42 0.23 0.11 0

作为近似,合金 EN AW-3003 的 ko,θ 可用于合金 EN AW-3103。

  36
EN 1999‐1‐2:2007(E) 

附件 B
(信息性)
外部铝结构构件的热传递

B.1 概述

B.1.1 基础

(1)在此附件 B 中,假设着火空间只限于一层。在空间中,假设所有的窗户或其它类似的开口都
为矩形。
(2)应根据 EN 1991-1-2 的附件 B 确定空间着火的温度、从开口处窜出的火焰的尺寸和温度,以
及辐射和对流的参数。
(3)应根据构件相对于着火空间墙上开口的位置,将构件区分为不卷入火焰中的构件和卷入火焰
中的构件。
(4)一个未卷于火焰中的构件应假设受到了来自着火空间那面上所有开口传出的和从所有这些开
口窜出的火焰传出的辐射热传递。
(5)一个卷入火焰中的构件应假设受到了其周围火焰的对流和辐射热传递,以及来自这些火焰所
窜出的着火空间开口的辐射热传递。可忽略来自于其它开口和火焰的辐射热传递。

B.1.2 尺寸惯例

(1)涉及到几何数据的设计可参考图 B.1。

B.1.3 热平衡

(1)对于未卷入火焰的铝构件,应通过下列热平衡方程得出其平均温度Tm [K]:

σTm4 + αTm = ΣI z + ΣI f + 293α (B.1)

其中:
σ 为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56.7×10-12 kW/m2K4];
α 为对流热传递系数[kW/m2K];

Iz 为火焰的辐射热通量[kW/m2];

If 为开口的辐射热通量[kW/m2]。

(2)对于“非强制通风”和“强制通风”的情况下,对流热传递系数 α 应从 EN 1991-1-2 的附件 B

  37
EN 1999‐1‐2:2007(E) 

中得到,同时使用有效的横截面尺寸 d = (d1 + d2)/2。

1)正对开口的柱 2) 开口之间的柱
a) 柱

1) 与墙平行的梁 2) 与墙垂直的梁
b)梁
图 B.1— 构件的尺寸和朝向
(3) 对卷入火焰中的铝制构件,可通过下列热平衡方程得出其平均温度 Tm [K]:

σTm4 + αTm = I z + I f + αTz (B.2)

其中:

Tz 为火焰的温度[K];

Iz 为火焰的辐射热通量[kW/m2];

  38
EN 1999‐1‐2:2007(E) 

If 为开口的辐射热通量[kW/m2]。

(4)应根据以下的不同情况和构件类型来求得火焰的辐射热通量Iz:
— 未卷入火焰的支柱 : 参阅B.2 ;
— 未卷入火焰的梁 : 参阅B.3 ;
— 卷入火焰的支柱 : 参阅B.4 ;
— 完全或部分卷入火焰的梁 : 参阅B.5.
其它的情况可以使用类似的方法,对B.2到B.5之中的方法适当改动。
(5)来自一个开口的辐射热通量应按下式确定:

I f = φ f ε f (1 − a z )σT f4 (B.3)

其中:

φ f 为该开口辐射热传递的构件的整体构造系数。

εf 为开口的辐射率;
az 为火焰的吸收率;
Tf 根据EN 1999-1-2的附件B的火焰温度[K]。
(6)开口的辐射率εf 应统一,参阅EN 1999-1-2的附件B。
(7)火焰的吸收率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参阅B.2到B.5。

B.1.4 整体构造系数

(1)对于来自于开口的辐射热传递,构件的整体构造系数 φ f 可通过以下表达式得出:

φf =
(C φ
1 f ,1 + C 2 φ f , 2 )d1 + (C3 φ f ,3 + C 4 φ f , 4 )d 2
(B.4)
(C1 + C2 )d1 + (C3 + C4 )d 2
其中:
φf,I 为此开口处构件 i 面的构造系数,参看 EN 1991-1-2 的附件 G;
di 为构件 i 面的横截面尺寸;
Ci 为构件i面的防护系数,如下:
— 有防护面 : Ci = 0 ;
— 无防护面: Ci = 1。

(2)若构件的一个面上的开口不明显,那么构造系数 φ f ,i 应为零。

(3)对于来自于火焰的辐射热传递,构件的整体构造系数应通过以下表达式得出:

φz =
(C φ
1 z ,1 + C 2 φ z , 2 )d1 + (C3 φ z ,3 + C 4 φ z , 4 )d 2
(B.5)
(C1 + C2 )d1 + (C3 + C4 )d 2
其中:

φ z ,i 为此火焰处构件 i 面的构造系数,参看 EN 1999-1-2 的附件 G;

(4)对于来自于火焰的辐射热传递,单个构件面的整体构造系数 φ z ,i 可通过等效的矩形火焰尺寸来求

  39
EN 1999‐1‐2:2007(E) 

得。因此,应先求出能代表火焰前面和侧面的等效矩形的位置和尺寸,柱见 B.2,梁见 B.3。在所有


其它情况下,应使用 EN 1999-1-2 附件 B 中提供的火焰尺寸。

(5)若构件的一个面上的开口不明显,那么构造系数 φ z,i 应为零。

(6)构件的面可用隔热屏做防护,参阅第 4.2.3.4 节。如果构件的一个面紧紧地靠近隔间的隔墙,只


要隔墙的这一部分上没有开口,那么该构件面也可被视为受到了防护。而所有其它的构件面被视为
未受到防护。

B.2 未卷入火焰的支柱

B.2.1 辐射热传递

(1)应区分那些正对开口和那些位于开口之间的支柱。
注释 图 B.2 中有相关示例。
(2)如果支柱正对开口,火焰的辐射热通量 Iz 应通过以下表达式求出:

I z = φ z ε z σTz4 (B.6)

其中:

φz 为支柱对于火焰传出热量的整体构造系数,可参阅 B.1.4;

εz 为火焰的辐射率,可参阅 B.2.2;

Tz 为火焰的温度[K],可参阅B.2.3。

注释 图 B.3 中有相关事例。
(3)若支柱位于开口之间,每一面上火焰的辐射热通量 Iz 应通过以下表达式求出:

I z = (φ z ,m ε z ,m + φ z ,n ε z ,n )σTz4 (B.7)

其中:
φz,m 为面 m 上支柱对于火焰热量的整体构造系数,可参阅 B.1.4;
φz,n 为面 n 上支柱对于火焰热量的整体构造系数,可参阅 B.1.4;
εz,m 为面 m 上火焰的总辐射率,可参阅 B.2.2;
εz,n 为面 n 上火焰的总辐射率,可参阅 B.2.2。
注释 图 B.4 中有相关示例。

B.2.2 火焰的辐射率

(1)若支柱正对于一个开口,应通过 EN 1991-1-2 的附件 B 中提供的 ε 的表达式,可求出火焰的辐


射率 ε,同时取开口顶部平面上的火焰厚度为 λ。只要开口上方没有挡雨板或阳台,λ 可设计如下:
—在“非强制通风”条件下:
λ = 2h / 3 (B.8a)
—在“强制通风”条件下:

  40
EN 1999‐1‐2:2007(E) 

λ = x但是λ ≤ hx/z (B.8b)

其中 h、 x 和 z 可参阅 EN 1991-1-2 的附件 B

a) 在“非强制通风”条件下

b)在“强制通风”条件下
图 B.2— 支柱位置

  41
EN 1999‐1‐2:2007(E) 

1) 隔墙在上方且 h<1.25w

2) 隔墙在上方且 h>1.25w,或上方无隔墙
a) 在“非强制通风”条件下

b)在“强制通风”条件下
图 B.3— 正对于开口的支柱

  42
EN 1999‐1‐2:2007(E) 

1) 隔墙在上方且h<1.25w

2) 隔墙在上方且 h > 1.25 w ,或上方无隔墙


a) 在“非强制通风”条件下

b)在“强制通风”条件下
图 B.4— 位于开口间的支柱
(2)若支柱位于两个开口之间,应通过 EN 1991-1-2 的附件 B 中关于 ε 的表达式来求得 m 面和 n
面上火焰的总辐射率 εz,m 和 εz,n,同时取火焰总厚度 λ 如下:

  43
EN 1999‐1‐2:2007(E) 

m
— m 面: λ = ∑ λi (B.9a)
i =1

n
— n 面: λ = ∑ λi (B.9b)
i =1

其中:
m 为m面上开口的数量;
n 为n面上开口的数量;
λi 为开口i上火焰的厚度。
(3)火焰厚度λi 应如下:

— 在“非强制通风”条件下: λ i = wi (B.10a)

— 在“强制通风”条件下: λ i = wi + 0.4s (B.10b)

其中:
wi 为开口 i 的厚度;
s 为支柱中心线到着火空间的墙的距离,参看图B.1。

B.2.3 火焰温度

(1)火焰的温度 Tz 应取作火焰中轴上的温度,根据 EN 1991-1-2 的附件 B 中关于 Tz 的表达式计算,


在“非强制”或“强制通风”条件下,根据以下不同的情况,从开口的距离 I,测定火焰中心线的长
度,如下:
a) 在“非强制通风”条件下:
l = h/2 (B.11a)
b)在“强制通风”条件下:
— 对于正对开口的支柱:
l=0 (B.11b)
— 对于位于开口间的支柱,l 为距离,是沿火焰中心线到距着火空间隔墙的水平距离为 s 的一点上。
假设开口上方没有挡雨板和阳台,那么:
l = sX / x (B.11c)
其中 X 和 x 都可参考 EN 1991-1-2 的附件 B。

B.2.4 火焰的吸收率

(1) 在“非强制通风”条件下,火焰的吸收率 az 应为零。


(2)在“强制通风”条件下,火焰的吸收率 az 应等于相关火焰的辐射率 εz,可参看第 B.2.2 节。

  44
EN 1999‐1‐2:2007(E) 

B.3 未卷入火焰的梁

B.3.1 辐射热传递

(1)在整个第 B.3 节中,都是假设梁底部不低于着火空间隔间开口的顶部。


(2)应区分平行于和垂直于着火空间外部隔墙的两种梁,参看图 B.5。
(3)若为平行于着火空间外部隔墙的梁,取直接位于开口中心上方的梁中心线上的点,以该点的
温度作为铝构件的平均温度 Tm。在此情况下,来自火焰的辐射热通量 Iz 应如下确定:

I z = φ z ε z σTz4 (B.12)

其中:

φz 为直接正对梁的火焰的整体构造系数,参阅第 B.1.4 节;

εz 为火焰的辐射率,参阅第B.3.3节;
Tz 为火焰温度[K],参阅B.3.3。
(4)若为垂直于隔间外部隔墙的梁,应根据梁长度上间隔为 100mm 的一系列点确定梁的平均温度。
铝构件的平均温度 Tm 应等于这些值中的最大值。在此情况下,应求出来自火焰的辐射热通量 Iz:

I z = (φ z ,m ε z ,m + φ z ,n ε z ,n )σTz4 (B.13)

其中:
φz,m 对于面 m 上火焰的热量,为梁的整体构造系数,可参阅 B.3.2;
φz,n 对于面 n 上火焰的热量,为梁的整体构造系数,可参阅 B.3.2;
εz,m 为面 m 上火焰的辐射率,可参阅 B.3.3;
εz,n 为面 n 上火焰的辐射率,可参阅 B.3.3。
Tz 为火焰温度 [K],参阅B.3.4。

  45
EN 1999‐1‐2:2007(E) 

1) 隔墙在上方且 h<1.25w

2) 隔墙在上方且 h > 1.25 w, 或上方无隔墙


a) 在“非强制通风”条件下

b)在“强制通风”条件下
图 B.5— 未卷入火焰的梁

B.3.2 火焰辐射率

(1)若梁平行于隔间外部隔墙,位于一个开口的上方,应通过 EN 1999-1-2 的附件 B 中提供的关于 ε

  46
EN 1999‐1‐2:2007(E) 

的表达式,求出火焰的放射率 εz,同时取开口顶部平面上的火焰厚度为 λ。只要开口上方没有挡雨


板或阳台,λ 可设计如下:
—在“非强制通风”条件下:
λ = 2h / 3 (B.14a)
—在“强制通风”条件下:

λ = x但λ ≤ hx/z (B.14b)

其中 h 、x 和 z 可参阅 EN 1991-1-2 的附件 B。


(2)若梁垂直于隔间外部隔墙,应通过 EN 1991-1-2 的附件 B 中关于 ε 的表达式来求得 m 面和 n
面上火焰的辐射率 εz,m 和 εz,n,同时取火焰总厚度 λ,如下:
m
— m面: λ = ∑ λi (B.15a)
i =1

n
— n面: λ = ∑ λi (B.15b)
i =1

其中:
m 为m面上开口的数量;
n 为n面上开口的数量;
λi 为开口i上火焰的厚度。
(3)火焰厚度λi 应如下:
a) 在“非强制通风”条件下:

λ i = wi (B.16a)

b) 在“强制通风”条件下:

λ i = wi + 0.4s (B.16b)

其中:
wi 为开口 i 的厚度;
s 为着火空间隔墙到梁上所考虑点的水平距离,参看图B.5。

B.3.3 火焰温度

(1)火焰的温度 Tz 应等于火焰中心线上的温度,根据 EN 1991-1-2 的附件 B 中关于 Tz 的表达式计


算,在“非强制”或“强制通风”条件下,根据以下不同的情况,l 为沿火焰轴线测得的距开口的
距离,如下:
a) 在“非强制通风”条件下:
l = h/2 (B.17a)
b) 在“强制通风”条件下:
— 若梁平行于着火空间的外部隔墙:
l=0 (B.17b)
— 若梁垂直于着火空间外部隔墙,在开口之间, l 为沿火焰中心线到距着火空间隔墙的水平距离

  47
EN 1999‐1‐2:2007(E) 

为 s 的点间的距离。假设开口上方没有挡雨板和阳台,那么:
l = sX / x (B.17c)
其中 X 和 x 都可参考 EN 1991-1-2 的附件 B。

B.3.4 火焰的吸收率

(1)在“非强制通风”条件下,火焰的吸收率 az 应为零。
(2)在“强制通风”条件下,火焰的吸收率 az 应等于相关火焰的辐射率 εz,可参看第 B.3.2 节。

B.4 卷入火焰中的柱

(1)火焰的辐射热通量应按下式确定:

Iz =
(I z ,1 + I z , 2 )d1 + (I z ,3 + I z , 4 )d 2
(B.18)
2(d1 + d 2 )
其中:

I z ,1 = C1ε z ,1σTz4
I z , 2 = C 2 ε z , 2 σTz4
I z ,3 = C3 ε z ,3 σTo4
I z , 4 = C 4 ε z , 4 σTz4
其中:
Iz,i 从火焰传递到柱表面i的辐射热通量。
εz,i 柱表面i的火焰辐射率。
i 柱表面的代号(1)、(2)、(3)或(4)。
Ci 构件表面i的保护系数,见B.1.4。
Tz 为火焰温度[K] 。
To 为开口处火焰的温度[K],参阅 EN 1991-1-2 的附件 B。

a) 在“非强制通风”条件下

  48
EN 1999‐1‐2:2007(E) 

1) 火焰轴线和梁轴线在开口顶部以下相交

2) 火焰轴线和梁轴线在开口顶部以上相交
b) 在“强制通风”条件下
图 B.6— 卷入火焰中的梁
(2)对于柱的每个面 1、2、3 和 4,应通过 EN 1991-1-2 的附件 B 中提供的关于 ε 的表达式,求出

火焰的辐射率 εz,i,同时取火焰厚度 λ 等于图 B.6 中柱的 i 面尺寸 λi,。

(3)在“非强制通风”条件下,应使用开口顶部平面上的 λi,参阅图 B.6(a)。

(4)若是在“强制通风”条件下,如果火焰和梁的中心轴交叉点处于开口顶端的下方,应使用交叉

水平面上的 λi 值,参阅图 B.6(b)(1)


。否则,应取开口顶端平面上的 λi 值,参阅 B.6(b)(2),

但如果此水平面上的 λ4 < 0,此时应取 λ4 = 0。

(5)火焰的温度 Tz 应取作火焰中心线上的温度,通过 EN 1991-1-2 的附件 B 中提供的关于 Tz 的表

达式来计算。在“非强制”或“强制通风”条件下,根据以下不同的情况,沿火焰轴线测得的距开
口的距离 l 如下:
a) 在“非强制通风”条件下:
l = h/2 (B.19a)

b) 在“强制通风”条件下,l 为沿火焰轴线到测定 λi 的平面的距离。只要开口上方没有挡雨板和

阳台,那么:

l = (λ 3 + 0.5d1 )X / x 但l = 0.5hX/z (B.19b)

  49
EN 1999‐1‐2:2007(E) 

其中 X 和 x 都可参考 EN 1991-1-2 的附件 B。


(6)火焰的吸收率 az 应按下式确定:

ε z ,1 + ε z , 2 + ε z ,3
az = (B.20)
3
其中 εz,1. εz,2 和 εz,3 是梁的面 1、2 和 3 上的火焰辐射率。

B.5 全部或部分被卷入火焰中的梁

B.5.1 辐射热传递

B.5.1.1 概述

(1)在整个第 B.5 节中,都是假设梁底高程不低于相邻着火空间中开口顶部高程。


(2)应区分平行于和垂直于着火空间外部隔墙的梁,参看图 B.7。
(3)若为平行于隔间外部隔墙的梁,应取梁长上正好位于开口中心上方的点的温度作为平均温度
Tm。
(4)若为垂直于隔间外部隔墙的梁,应根据梁长上间隔 100mm 的一系列点的温度确定平均温度。
铝制构件的平均温度 Tm 应等于这些值中的最大值。
(5)来自火焰的辐射热通量 Iz 应按下式确定:

Iz =
(I z ,1 + I z , 2 )d1 + (I z ,3 + I z , 4 )d 2
(B.21)
2(d1 + d 2 )
其中:
Iz,I 火焰传到梁 i 面上的辐射热通量;
i 为(1)
、(2)、(3)或(4)中梁表面上的代号。

B.5.1.2 “非强制通风”的条件下

(1)在“非强制通风”的条件下,应区别火焰顶端高于梁顶部的情况或低于梁顶部的情况。
(2)如果火焰顶端高于梁的顶部,应使用以下等式:

I z ,1 = C1ε z ,1σTo4 (B.22a)

I z , 2 = C2 ε z , 2 σTz4, 2
(B.22b)

I z ,3 = C3ε z ,3σ(Tz4,1 + Tz4, 2 ) / 2


(B.22c)

I z , 4 = C4 ε z , 4 σ(Tz4,1 + Tz4, 2 ) / 2
(B.22d)
其中:
εz,I 为梁的 i 面上的火焰辐射率,参考 B.5.2;

  50
EN 1999‐1‐2:2007(E) 

To 为开口的温度[K],参考EN 1991-1-2的附件B;
Tz,1 为梁底部水平面上的火焰温度[K],参考EN 1991-1-2的附件B;
Tz,2 为梁顶部水平面上的火焰温度[K],参考EN 1991-1-2的附件B;
(3)在梁平行于隔间外部隔墙时,若梁正好邻近隔墙,C4的值可等于零,参考图B.7。

1)垂直于隔墙的梁 2)平行于隔墙的梁

3)火焰顶端低于梁顶部 4)梁正好紧贴隔墙
a) 在“非强制通风”条件下

1)梁与隔墙有一段距离 2)梁正好紧贴隔墙
b) 在“强制通风”条件下
图 B.7— 卷入火焰中的梁

  51
EN 1999‐1‐2:2007(E) 

(4)如果火焰的顶端低于梁的顶部,应使用以下方程:

I z ,1 = C1ε z ,1σTo4 (B.23a)

I z,2 = 0 (B.23b)

I z ,3 = ( hz / d 2 )C3 ε z ,3 σ(Tz4,1 + Tx4 ) / 2


(B.23c)

I z , 4 = ( hz / d 2 )C 4 ε z , 4 σ(Tz4,1 + Tx4 ) / 2
(B.23d)
其中:
Tx 为火焰尖梢端的温度[813 K];
hz 为火焰顶端到梁底端的高度。

B.5.1.3 “强制通风”的条件下

(1)在“强制通风”的情况下,当梁平行于隔间外部隔墙时,应区别梁正好紧贴隔墙的情况和未
紧贴隔墙的情况。
注释 图B.7中有相关事例。
(2)若一个梁平行于隔墙,但与隔墙有一段距离,或一个梁垂直于隔墙的情况,应使用下列方程:

I z ,1 = C1ε z ,1σTo4
(B.24a)

I z , 2 = C 2 ε z , 2 σTz4, 2
(B.24b)

I z ,3 = C3 ε z ,3 σ(Tz4,1 + Tz4, 2 ) / 2
(B.24c)

I z , 4 = C 4 ε z , 4 σ(Tz4,1 + Tz4, 2 ) / 2
(B.24d)
(3)如果梁平行于且正好紧贴外部隔墙,应考虑只有顶面卷入火焰,但同时考虑到梁的一个侧面
和顶面受到来自火焰上表面的辐射热传递,参阅图 B.7(b)(2)。在此情况下:

I z ,1 = C1ε z ,1σTo4
(B.25a)

I z , 2 = φ z , 2 C 2 ε z , 2 σTz4, 2
(B.25b)

I z ,3 = φ z ,3C3 ε z ,3 σ(Tz4,1 + Tz4, 2 ) / 2


(B.25c)

I z ,4 = 0
(B.25d)

φ z,i 为梁的面 i 对火焰上表面的构造系数,参阅 EN 1991-1.2 的附件 G。

B.5.2 火焰的辐射率

(1)对于梁上每个面 1、2、3 和 4,应通过 EN 1991-1-2 的附件 B 中提供的关于 ε 的表达式,计算

  52
EN 1999‐1‐2:2007(E) 

火焰的辐射率 εz,i,同时取火焰厚度 λ 等于图 B.7 中对应于梁表面 i 的尺寸 λi。

B.5.2 火焰的吸收率

(1)火焰的吸收率 az 应按下式确定:

a z = 1 − e 0.3h (B.26)

参考文献
EN 1363. 抗火试验 —第1部分: 一般要求.

  5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