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6

英国标准 

BS EN   
1999‐1‐5:2007 

欧洲规范 9:铝结构设计— 
第 1‐4 部分:壳体结构 

欧洲标准 EN1999‐1‐5:2006 与英国标准具有同等效力 

ICS 13.220.20;91.010.30;91.080.10 

除著作权法规定情形外,未经 BSI 授权不得擅自复制 

 
 

英国版前言 
本英国标准由 BSI 出版,它是 EN 1999-1-5:2007 的英国官方版本。

欧洲规范的结构按照主要材料可分为几个部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组合结构、
木结构、砌体结构和铝结构。本规范为特殊设计所需的所有相关部分设定了共同的废止日
期(DOW)。当所有 EN 欧洲规范出版之后,与之相冲突的国家标准将在共存期结束时废止。

在欧洲标准出版之后,允许有两年的国家修正期,在此期间发布国家版附录,接着是
为期 3 年的共存期。在共存期内,鼓励各成员国调整其国家标准中的规定,以在 2010 年
3 月共存期结束前废止与欧洲标准不一致的国家规则。

在共存期结束之后,国家标准将被废止。

在英国,下列国家标准已被欧洲规范 9 取代:

欧洲规范 取代的英国标准

EN 1999-1-1 BS 8118-2:1991 铝结构运用 材料、工艺和养护规范(替代)

DD ENV 1999-1-1:2000 欧洲规范 9。铝结构设计 一般规则 一


般规则和建筑规则(替代)

BS 8118-2:1991 铝结构运用 设计应用规范(部分替代)

EN 1999-1-2 DD ENV 1999-1-2 铝结构设计 一般规则 架构防火设计(替代)

EN 1999-1-3 DD ENV 1999-2:2000 铝结构设计 结构疲劳(替代)

BS 8118-1:1991 铝结构运用 设计应用规范(部分替代)

EN 1999-1-4 BS 8118-1:1991 铝结构运用 设计应用规范(部分替代)

EN 1999-1-5 无

本英国标准由标准政策和
出版后发布的修订
策略委员会于 2007 年 3 月
30 日授权出版。 
修订序号  日期  备注   

     
© BSI 2007 
     

     

     

ISBN 978 0 580 50414 3

   
 

英国在其准备中的参与得到了技术委员会 B/525 的授权,即建筑和土木工程结构委员


会授权给下属铝结构应用委员会 B/525/9。

委员会 B/525/9 中的机构代表名单可向秘书处咨询获得。

对于本欧洲规范中允许各国自行进行选择的部分规范性内容,将在规范的文本中给出
范围和可能的选择,并且做出说明保证其为国家确定参数(NDP)。若在欧洲规范中有多种
NDP,则 NDP 可以是一个具体的系数值、一个特定的级别或类别、一种特殊的方法或特
殊应用的规则。

为了使 EN1999 能在英国使用,各种 NDP 将在国家附见中出版,他将在进行公众咨


询之后由 BSI 及时付诸使用。

本出版物并非旨在囊括合同中所有的必要条款。对于文件是否正确适用,用户自行负
责。

符合英国标准并不表示可免除其法律责任。

   
 

   
 

欧洲规范 9:铝结构设计— 
第 1‐4 部分:壳体结构 
此欧洲标准于2006年11月12日通过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审批。 

CEN成员均须遵守CEN/CENELEC内部条例,其条款规定了此欧洲标准在不做任何变更的前提下即
与各国国家标准具有同等效力的条件。若要索取有关国家标准的最新目录和参考书目,可向管理中
心或任何CEN成员国提出申请。 

本欧洲标准有三种官方版本(英文版、法文版和德文版)。任何由CEN成员国负责翻译成本国语言
的版本在CEN管理中心备案之后,即与官方版本具有同等效力。 

CEN 成员为各国国家标准机构,包括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
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
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 

管理中心:布鲁塞尔斯大萨特街36号(B‐1050) 

© 2007 CEN  CEN 成员国保留在全球范围内以任何形式                  参考编号:EN 1999‐1‐5:2007:E 

 1
 

目录 
前言 ................................................................................................................................................................ 5
欧洲标准计划背景 ................................................................................................................................ 5
欧洲标准的地位和应用领域 ................................................................................................................ 6
欧洲标准的国家化 ................................................................................................................................ 6
欧洲标准与产品统一的技术规范(EN 和 ATE)之间的联系 ............................................................ 7
1  概述 ............................................................................................................................................................ 8
1.1  应用领域 ......................................................................................................................................... 8
1.1.1  欧洲标准 EN 1999 的应用领域 .......................................................................................... 8
1.1.2  欧洲标准 EN 1999‐1‐5 的应用领域 .................................................................................... 8
1.2  标准参照 ......................................................................................................................................... 9
1.3  术语和定义 ................................................................................................................................... 10
1.3.1  构造外形和几何学 ............................................................................................................ 10
1.3.2  压曲计算的特殊定义 ........................................................................................................ 11
1.4  符号 ............................................................................................................................................... 12
1.5  符号规定 ....................................................................................................................................... 17
1.6  坐标体系 ....................................................................................................................................... 17
2  设计基础 .................................................................................................................................................. 19
2.1  概述 ............................................................................................................................................... 19
2.2  结论分类和施工分类 ................................................................................................................... 19
3  材料和几何尺寸 ...................................................................................................................................... 20
3.1  材料特性 ....................................................................................................................................... 20
3.2  几何数据的设计值 ....................................................................................................................... 20
3.3  几何容差和几何缺陷 ................................................................................................................... 20
4  耐久性 ...................................................................................................................................................... 21
5  结构分析 .................................................................................................................................................. 22
5.1  几何尺寸 ....................................................................................................................................... 22
5.2  边界条件 ....................................................................................................................................... 22
5.3  作用及环境影响 ........................................................................................................................... 23
5.4  应力合力和应力 ........................................................................................................................... 23
5.5  分析类型 ....................................................................................................................................... 24
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 25
6.1  横截面强度 ................................................................................................................................... 25
6.1.1  应力设计值 ........................................................................................................................ 25
6.1.2  强度设计值 ........................................................................................................................ 25
6.1.3  应力极限 ............................................................................................................................ 26
6.1.4  数值分析设计 .................................................................................................................... 26
6.2  压曲强度 ....................................................................................................................................... 27
6.2.1  概述 .................................................................................................................................... 27
6.2.2  压曲的相关几何容差 ........................................................................................................ 28
6.2.3  受压力和剪力下的壳体 .................................................................................................... 28
6.2.4  焊接效应 ............................................................................................................................ 31
6.2.5  数值分析设计 .................................................................................................................... 33

 2
 

7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 34
7.1  概述 .............................................................................................................................................. 34
7.2  偏离 .............................................................................................................................................. 34
附录 A (信息性)  壳体压曲分析公式 ......................................................................................................... 35
A.1  固定壁厚的未加筋的圆柱体壳体 .............................................................................................. 35
A.1.1  注释和边界条件 ............................................................................................................... 35
A.1.2  经线(轴向)压力 ........................................................................................................... 35
A.1.3  圆周压力 ........................................................................................................................... 38
A.1.4  剪力 ................................................................................................................................... 40
A.1.5  含有内压力的经线(轴向)压力 ................................................................................... 42
A.1.6  经向(轴向)压力、圆周压力和剪力的组合 ................................................................ 43
A.2  逐步增厚壁的未加劲圆柱壳体 .................................................................................................. 44
A.2.1  概述 ................................................................................................................................... 44
A.2.2  经线(轴向)压力 ........................................................................................................... 45
A.2.3  圆周压力 ........................................................................................................................... 45
A.2.4  剪力 ................................................................................................................................... 49
A.3  未加劲搭接圆柱体壳体 .............................................................................................................. 49
A.3.1  概述 ................................................................................................................................... 49
A.3.2  经向(轴向)压力 ........................................................................................................... 50
A.3.3  圆周压力 ........................................................................................................................... 50
A.3.4  剪力 ................................................................................................................................... 50
A.4  未加劲锥形壳体 .......................................................................................................................... 51
A.4.1  概述 ................................................................................................................................... 51
A.4.2  设计压曲应力 ................................................................................................................... 52
A.4.3  压曲强度验算 ................................................................................................................... 53
A.5  恒定内壁厚度的加劲圆柱体壳体 .............................................................................................. 54
A.5.1  概述 ................................................................................................................................... 54
A.5.2  带经线加劲肋的各向同性内壁 ....................................................................................... 54
A.5.3  带圆周加劲肋的各项同性内壁 ....................................................................................... 55
A.5.4  带经线加劲肋的圆周加肋内壁 ....................................................................................... 55
A.5.5  含有环形加劲肋的轴向加肋内壁 ................................................................................... 59
A.5.6  加劲壳体视为正交各向异性壳体 ................................................................................... 60
A.5.7  加肋板材的等效正性属性 ............................................................................................... 62
A.6  承受均匀圆周压力的未加劲球面壳体 ...................................................................................... 64
A.6.1  符号和边界条件 ............................................................................................................... 64
A.6.2  临界压曲应力 ................................................................................................................... 65
A.6.3  圆周压曲参数 ................................................................................................................... 65
附录 B (信息性)  用于分析准锥形和准球形壳体的压曲公式 ................................................................. 66
B.1  概述 .............................................................................................................................................. 66
B.2  符号的边界条件 .......................................................................................................................... 66
B.3  外部压力 ...................................................................................................................................... 67
B.3.1  临界外部压力 ................................................................................................................... 67
B.3.2  均匀挤压极限外部压力 .................................................................................................... 68
B.3.3  外部压力压曲参数............................................................................................................ 69

 3
 

B.4  内部压力....................................................................................................................................... 70
B.4.1  临界内部压力 .................................................................................................................... 70
B.4.2  均匀挤压极限内部压力 .................................................................................................... 71
B.4.3  内部压力压曲参数 ............................................................................................................ 71
 

 4
 

前言
本标准(EN 1999-1-5:2007)由技术委员会 CEN/TC250《欧洲结构规范》制定,技术委员会秘书
处由英国标准化协会负责。

2007 年 8 月前,通过颁布内容一致的文本,或经过法律认可,本标准具备国家标准的效力,所有与
之相悖的国家标准应最迟于 2010 年 3 月废除。

本标准替代 ENV 1999-1-1:1998,ENV 1999-1-2:1998 和 ENV 1999-2:1998。

根据 CEN/CENELEC 内部章程,以下国家的标准化协会必须采用本欧洲标准:
德国,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塞浦路斯,丹麦,西班牙,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希腊,匈
牙利,爱尔兰,冰岛,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挪威,荷兰,波兰,葡萄牙,
捷克共和国,罗马尼亚,英国,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典及瑞士。

欧洲标准计划背景

1975 年,根据第 95 条条款,欧洲共同体委员会确定了一项建筑领域的行动方案。该方案的目标是


消除交流障碍并统一技术规定。

在行动方案中,委员会积极建立了一套工程规划设计的统一技术规定。在第一阶段,这些规定替代
会员国的现行规则,并最终将其取代。

在 15 年间,在由成员国代表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的帮助下,委员会引领了欧洲标准的发展计划,这
就在 80 年代产生了第一批欧洲标准。

1989 年,根据委员会与欧洲标准化协会达成的协议1,委员会和欧盟成员国以及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决定将编制和颁布欧洲标准的任务委托给欧洲标准化协会,以便将这些标准规定为欧洲标准(EN)。
这实际上在欧洲标准与理事会规定和/或委员会关于欧洲标准的决议(如,理事会关于建筑产品
-DPC-的 89/106/CEE 指令,
理事会关于工程和服务公共合同的 93/37/CEE, 92/50/CEE 和 89/440/CEE
指令,以及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关于国内合同实施的同等指令)之间建立了联系。

欧洲结构标准方案包括以下标准,每份标准都由一定的部分组成:
EN 1990 欧洲标准 0:结构计算基础
EN 1991 欧洲标准 1:结构上的作用
EN 1992 欧洲标准 2:混凝土结构设计
EN 1993 欧洲标准 3:钢结构设计
EN 1994 欧洲标准 4: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
EN 1995 欧洲标准 5:木结构设计
EN 1996 欧洲标准 6:圬工结构设计
                                                              
1
  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与欧洲标准化协会之间的协议涉及建筑和土木工程计算的欧洲标准的编制(BC/CEN/03/89)。 

 5
 

EN 1997 欧洲标准 7:土工设计


EN 1998 欧洲标准 8:结构抗震设计
EN 1998 欧洲标准 9 :铝结构设计

欧洲标准承认每个成员国的当局的责任,并保障成员国对国家安全法规相关事项价值的决定权,这
些价值因国而异。

欧洲标准的地位和应用领域

欧盟成员国及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承认欧洲标准可用作以下用途的参考文献:
— 用以检验建筑和土木工程是否符合理事会 89/106/CEE 号指令要求,尤其是 N°1 主要要求—机
械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和 N° 2 要求—火灾中的安全性
— 作为建筑工程及相关技术服务的合同条款的基础;
— 作为建立建筑产品(EN 和 ATE)统一技术规定的框架
只要涉及工程本身,欧洲标准就与 DPC 第 12 条的解释性文件2直接相关,尽管产品的统一标准性质
上有所不同3。因此,标准化协会技术协会和/或制定产品标准的欧洲技术认可组织工作组应适当对
欧洲标准涉及的工程的技术层面给予考虑,以便使之与欧洲标准的技术规定完全相容。
欧洲标准规定的日常用途通用结构设计规则,以便对整体结构及具备传统性和创新性的复合产品进
行计算。并未涉及不常见建筑形式或设计,如遇见此类情况,设计者应掌握特别补充基础。

欧洲标准的国家化

欧洲标准的国家化包含欧洲标准化协会颁布的欧洲标准的全部文本(所有的附录);文本之前可增
加国家标题及国家前言,并可随后附上国家附件(信息性附件)。

国家附件(信息性)可能只包含欧洲标准中可供国家选择的参数信息,此类参数被称为国家确定参
数,国家参数可应用于相关国家建筑及土木工程项目,即:
—替代欧洲标准中所列值的分项系数值和/或等级;
—欧洲标准给出代表符号的应用值;
—标准化协会成员国的地理及气候数据,如降雪分布图;
—替代欧洲标准中所列方法的国家应用方法;
—有助于应用欧洲标准的合理的补充信息参考。
实际上,欧洲标准对 EE1 和 EE2 的一部分作用相似。

                                                              
2
  根据 DPC 3.3 节,解释文本应具备主要要求的具体形式,以保证主要要求与统一的欧洲标准授权之间的必要联
系及对欧洲技术许可及许可自身的指示。 
3
  根据 DPC 12 节,解释文本应:
a)明确主要要求的具体形式,只要要求将术语与技术基础统一,必要时还明确每项要求的等级;
b)明确要求等级与技术规定之间的关联方式,如项目计算所需的计算、试验方法及技术规则;
c)用作欧洲技术许可领域统一标准和指令制定的参考资料。 

 6
 

欧洲标准与产品统一的技术规范(EN 和 ATE)之间的联系

必须调整各个建筑产品统一技术规范与工程技术规则之间的一致性4。此外,所有 CE 符号产品的附
加信息应参考欧洲标准,欧洲标准明确指出采用了什么国家确定参数。

本标准提供了替代方法及数值,并确定了等级,其注释还明确了国家选择的可能性。因此,实施
EN1999-1-5 标准时应有包含所有相关国家铝结构计算所需的国家确定参数的国家附件。

以下条款明确 EN1999-1-5 允许的国家选择:


— 2.1 (3)
— 2.1 (4)

                                                              
4
  参见 CPD 第 3.3 章和第 12 章,以及 ID 1 的第 4.2、4.3.1、4.3.2 及 5.2 节。 

 7
 

1 概述

1.1 应用领域

1.1.1 欧洲标准 EN 1999 的应用领域

(1) P 欧洲标准 1999 适用于铝结构、土木工程和建筑物设计规划。它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性能,以


及欧洲标准 1990--结构设计基本原则中给出的设计与核查基本原则的主要要求。
(2) 欧洲标准 1999 只涉及铝结构抗力要求、使用性能、耐久度及抗火强度。其他的要求,比如热绝
缘或隔音就没有考虑在其中。
(3) 欧洲标准和如下标准一起运用:
-欧洲标准 EN 1990 《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欧洲标准 EN 1991 《结构性能》
-关于铝结构的建设产物的欧洲标准
-欧洲标准 EN 1090-1《铝和钢结构-第 1 部分:类似结构构件的技术要求》(待出版)
-欧洲标准 EN 1090-3 《铝和钢结构-第 3 部分:铝结构实施的技术要求》
(待出版)
(4) 欧洲标准 EN 1999 包括如下五部分:
-欧洲标准 EN 1999-1-1 铝结构设计-总规则
-欧洲标准 EN 1999-1-2 铝结构设计-抗火性能设计
-欧洲标准 EN 1999-1-3 铝结构设计-疲劳敏感结构
-欧洲标准 EN 1999-1-4 铝结构设计-冷轧结构板材
-欧洲标准 EN 1999-1-5 铝结构设计-壳体结构

1.1.2 欧洲标准 EN 1999-1-5 的应用领域

(1) P 欧洲标准 EN 1999-1-5 应用于铝质结构的(尺寸)设计,无论是否加筋,其具有壳式外形或单


体壳结构中的圆板。
(2) 关于结构设计的特殊应用规定应考虑与 EN1999 相应部分。
(3) EN 1993-1-6 和相应的补充部分提供了与某些壳体类型相关的信息:
第 3-1 部分:塔和桅杆;
第 3-2 部分:烟囱;
第 4-1 部分:筒仓;
第 4-2 部分:罐体;
第 4-3 部分:管道。
(4) 欧洲标准 EN 1999-1-5 中的规定用于轴对称的壳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和相配的构件,如
梁的圆型板或环型板、圈型板和桁条的加劲肋,当它们组成了完整的结构构件时。
(5) 欧洲标准 EN 1999-1-5 没有明文规定壳体单个的预制板(圆柱体、圆锥体、球体),但是当一定
的限制条件按照规定加以考虑时,这些规定应采用。
(6) EN 1999-1-5 的中,覆盖的壳体的隔板的类型(见图 1.1):

 8
 

- 轧制平板制成的壳体墙,即“各向同性的”;
- 壳体墙内壁相搭接,搭接部分为相邻板材的拼接和搭接部分,即“搭接连接”;
- 含有固定在外部的加劲肋的壳体墙,即“外部加劲”,不考虑加强钢筋的间距;
- 沿结构经线带有波纹肋的壳体墙,即“轴向加肋”;
- 加肋钢材制成的壳体墙,其肋条在壳体的圆周上,即“圆周加肋”。

立面图

平面图
各向同性的 搭接连接 外部加筋 轴向加肋 圆周加肋
(未加劲的)
图 1.1-圆柱体壳体形状的说明
(7) EN 1999-1-5 的条款应用于 EN999-1-1 中的定义的温度范围。最大温度应严格限制,以使忽略徐
变的效应。对于温度升高可能引起火灾的情况下的结构见 EN 1999-1-2。
(8) EN 1999-1-5 不论述有关渗漏问题.

1.2 标准参照

(1) EN 1999-1-5 包括其它刊物的条款,通过注明参照日期或未注明参照日期方式。这些标准参照在


文件的适当的位置加以标注,刊物在下方列出。对于注明日期的参照,这些刊物中任何一个,其
后的修正或修订任何这些出版物适用于本标准只有当它们已被纳入了修订或修订。对于未注明日
期的参照,参照的刊物的最新版本可适用(包括修订版)。
EN 1090-1 钢结构的施工和铝结构的施工-第 1 部分:结构组件的一致性的评估(待出版)
EN 1090-3 钢结构的施工和铝结构的施工-第 3 部分:铝结构施工的技术要求(待出版)
EN 1990 结构欧洲标准-结构设计基础
EN 1991 欧洲标准 1-结构作用力-所有部分
EN 1993-1-6 欧洲标准 3-钢结构的设计-第 1-6 部分:壳体
EN 1993-3-2 欧洲标准 3-钢结构设计-第 3-2 部分:烟囱
EN 1993-4-1 欧洲标准 3-钢结构设计-第 4-1 部分:筒仓
EN 1993-4-2 欧洲标准 3-钢结构设计-第 4-2 部分:罐体
EN 1993-4-3 欧洲标准 3-钢结构设计-第 4-3 部分:管道
EN 1999-1-1 欧洲标准 9-铝结构的设计-第 1-1 部分:总则.
EN 1999-1-2 欧洲标准 9-铝结构的设计-第 1-2 部分:结构抗火设计

 9
 

EN 1999-1-3 欧洲标准 9-铝结构的设计-第 1-3 部分:抗疲劳结构设计


EN 1999-1-4 欧洲标准 9-铝结构的设计-第 1-4 部分:冷轧结构钢板

1.3 术语和定义

(1) 对于此分册,除了 EN 1999-1-1 提供的术语和定义,采用以下术语和定义。

1.3.1 构造外形和几何学

1.3.1.1 壳体

相对其它方向上的尺寸,其垂直于表面的厚度很小的曲面薄壁结构。壳体主要通过薄膜承受荷载。
中间表面可在每个点上具有有限的弯曲半径,或在一个方向具备无穷大的曲率,例如,圆柱体壳体。
根据 EN 1999-1-5,壳体是一个结构或由向内弯曲的板材或型材组成的结构构件。

1.3.1.2 旋转壳体

壳体由某些数量的构件组成,每个构件组成完整的轴对称壳体。

1.3.1.3 完整的轴对称壳体

壳体的形状由弧度为 2π的一个轴决定。壳体可以是任何长度。

1.3.1.4 壳体节段

旋转壳体的一部分,具有限定的几何壳体的形状,其内壁厚度不变:圆柱体,圆锥体,环形板或其
它形状。

1.3.1.5 壳体板

不完全的轴对称壳体:弧度至少为 2π 的一个轴确定壳体的形状。

1.3.1.6 中间表面

在任何一点上,位于内表面和外表面的一半距离的表面。当壳体只在一个表面加筋时,参照的中间
表面总是等于壳体上向内压曲的板的面积,中间表面是参照表面。鉴于厚度的变化或接合点的变化,
中间表面可能是不连贯的,这会引起离心率,对壳体产生重要作用。

 
10
 

1.3.1.7 连接点

两个或几个壳体部分汇合的点:它包括或不包括加劲肋:壳体上环状加劲肋的固定点被认为是连接
点。

1.3.1.8 桁条加劲肋

局部加劲肋的构件,沿着壳体经线,即旋转壳体的母线。它用于增加稳定性或给最初未预料到的局
部承载力提供补充强度。它不为由横向承载力造成弯曲提供主要强度。

1.3.1.9 肋

局部构件,提供主要荷载的传递,传递路径为壳体经线。使其从上向下弯曲,是旋转壳体的母线。
通过压曲,用于传递或传播横向荷载。

1.3.1.10 环形加劲肋

局部加劲肋构件,它沿着旋转壳体的周长到经线提供的点,在壳体的经线面中,假定它不代表任何
刚度。在环形面中,通过轴对称的轴力。它用于增加稳定性或插入起积极作用的轴对称的局部承载
力。

1.3.1.11 基区环

结构构件,它沿着旋壳的周长,以后者为基础,把壳体固定到地基中或到其它构件。当能确保理论
上预测的限制条件在实践中可行时,它是不可缺少的。

1.3.2 压曲计算的特殊定义

1.3.2.1 临界压曲荷载

在材料弹性性能理想的条件下,或良好的几何构造或承载力良好的应用情况、良好的支撑的工程、
和材料的各项同性的条件下,和不存在残余应力的情况下(LBA 分析),它是最脆弱的分叉点或确
定的极限荷载。

1.3.2.2 临界压曲应力

有关弹性临界压曲荷载的公称薄膜应力。

 
11
 

1.3.2.3 特征压曲应力

有关材料非弹性性能和几何和结构的缺陷的公称薄膜应力。

1.3.2.4 设计压曲应力

压曲应力的设计值,通过特征压曲应力除以强度分项系数而得到。

1.3.2.5 应力的关键值

在非均匀的应力区域中的用于压曲极限状态评估里面的应力幅度的应力值。

1.3.2.6 容差分类

工程实施中的几何容差的分类要求。
注释 工程施工中,几何容差来自于组成部分的制造数据和组成部分的现场施工数据。

1.4 符号

(1) 除了 EN 1999-1-1 定义的符号外,应采用下列符号。

(2) 坐标体系(见图 1.2):


r 径向坐标,垂直于旋转轴;
x 经线坐标;
z 轴向坐标;
θ 圆周坐标;

φ 经线坡度:旋转轴和垂直于壳体经线的轴之间形成的角;

(3) 压力:

pn 垂直于壳体;

px 平行于壳体的经线表面荷载;

pθ 平行于壳体的圆周表面荷载;

(4) 单位长度的力:

Pn 垂直于壳体的单位圆周荷载;

 
12
 

Px 作用在经线方向上的单位圆周荷载;

Pθ 作用在壳体圆周上的单位圆周荷载;

(5) 薄膜应力合力(见图 1.3a):

nx 经线薄膜应力合力;

nθ 圆周薄膜应力合力;

nθ x 薄膜剪应力合力;

(6) 弯曲应力合力(见图 1.3b):

mx 单位宽度的经线弯矩;

mθ 单位宽度的圆周弯矩;

mxθ 单位宽度的扭矩;

qxθ 关于经线弯曲的横向剪力;

qθ n 关于圆周弯曲的横向剪力;

(7) 应力:

σ x 经线应力;

σ θ 圆周应力;

σ eq 范·米塞斯等效应力(循环荷载下可为负值);

τ ,τ xθ 平面中剪应力;

τ xn ,τ θ n 关于弯曲的经线、圆周横向剪应力;

(8) 位移:
u 经线位移;
v 圆周位移;
w 垂直于壳体表面的位移;
βφ 经线旋转(见 5.3.3);
(9) 壳体尺寸:

 
13
 

d 壳体内部直径;
L 壳体总长度;
l 壳体节段长度;

lg 缺陷测量标距长度;

lg ,θ 圆周方向上的缺陷测量标距长度;

lg , w 围绕焊接点的缺陷测量标距长度;

lR 壳体压曲强度评估的极限长度;

r 中间表面的半径,垂直于旋转轴;
t 壳体内壁厚度;

tmax 壳体接点处的内壁最大厚度;

tmin 壳体接点处的内壁最小厚度;

tave 壳体接点处的内壁平均厚度;

β 圆锥体顶端的半角;

表面的压力 坐标 薄膜应力

方向 位移 横向剪应力
θ =圆周
n=轴向
x=经向
图 1.2-旋转壳体的符号

 
14
 

a)薄膜应力合力 b)压曲应力合力
图 1.3-壳体内壁的应力合力
(在图中,x 是经线坐标,y 是圆周坐标)

(10) 容差(见 6.2.2):


e 连接板的中间表面的偏心距;
U e 不可预期的容差参数;

U r 不圆度的容差参数;

U 0 初始凹陷的容差参数;

Δ w 0 垂直于壳体表面的容差;

(11) 材料特性:

f eq 等效应力的强度;

f u 极限抗拉强度特征值;

f o 0.2%保证强度特征值;

(12) 强度评估参数:
C 屈曲强度评估系数;
Cφ 板材轴向拉伸刚度;

Cθ 板材圆周方向拉伸刚度;

 
15
 

Cφθ 板材薄膜剪力拉伸刚度;

Dφ 板材轴向抗弯刚度;

Dθ 板材圆周方向抗弯刚度;

Dφθ 板材扭转下的扭弯刚度;

R 计算强度(和下标一起使用来确定计算基础);

R pl 塑性参考强度(定义为设计荷载的荷载系数);

Rcr 弹性临界压曲荷载(定义为设计荷载的荷载系数);

k 非线性分析的修正系数;

k (K ) 压曲强度相互作用公式中的指数;

μ 壳体压曲曲线中的合金硬化参数;

a (K ) 压曲强度评估中的缺陷折减系数;

Δ 改变或考虑周期效应时的参数范围。

(13) 设计应力和应力合力:

σ x , Ed 压曲相关经线薄膜应力的设计值(受压时为正);

σ θ ,Ed 压曲相关圆周薄膜应力的设计值(受压时为正);

τ Ed 压曲相关剪力薄膜应力的设计值;

nx , Ed 压曲相关圆周薄膜应力合力的设计值(受压时为正);

nθ ,Ed 压曲相关圆周薄膜应力合力的设计值(受压时为正);

n xθ , Ed 压曲相关剪力薄膜应力合力的设计值;

(14) 临界压曲应力和应力强度:

σ x ,cr 经线临界压曲应力;

σ θ ,cr 圆周临界压曲应力;

τ cr 剪力临界压曲应力;

σ x , Rd 经线设计压曲应力强度;

σ θ ,Rd 圆周设计压曲应力强度;

 
16
 

τ Rd 剪力设计压曲应力强度.

(15) 其它符号在它们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定义。

1.5 符号规定

(1) 通常,符号规定如下,除了(2)中的说明:
- 方向向外为正;
- 内部压力为正;
- 位移向外为正;
- 拉应力为正;
- 剪应力如图 1.2 所示。
(2) 为了简明起见,对于压曲分析,压应力视为正值。在这类情况下,外部压力及内部压力均视为
正值。

1.6 坐标体系

(1) 通常,整体壳体结构中的轴坐标用以下圆柱体坐标方式来表示(见图 1.4):


沿着旋转壳体中心轴的坐标 z
径向坐标 r
圆周坐标 θ

说明:
(p) 极点
(m) 壳体的经线轴
(c) 经线曲度的瞬间中心
图 1.4-圆形壳体的坐标体系
(2) 连接在壳体内壁上的结构构件的规定(见图 1.5),不同于用于经线构件和圆周构件的规定。
(3) 连接在壳体内壁上的直线经线的结构构件(见图 1.5(I))的规定,如下:
固定圆柱体的拱顶,烟囱框架和屋顶的经线坐标 x
强弯轴(与翼缘平行:经线压曲的轴) y
弱弯轴(垂直于翼缘) z

 
17
 

(4) 连接在壳体内壁上的圆周曲线结构的构件的规定(见图 1.5(II)),如下:


圆周坐标轴(弯曲的) θ
径向轴(经线面上的弯曲轴) r
经线轴(圆周弯曲轴) z

a) 经线加劲肋 b) 圆周加劲肋
图 1.5-壳体上经线加劲肋和圆周加劲肋的局部坐标系

 
18
 

2 设计基础

2.1 概述

(1) P 壳体的设计需依据 EN 1990 和 EN 1999-1-1 的规定确定。


(2) P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需采用相对应的分项系数。

(3) P 通过计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来验算的分项系数 γ M 如下:

-屈服和不稳定性强度 γ M1

-板材受拉至断裂强度 γM2

-连接强度 见 EN 1999-1-1.
注释 国家附件确定了 γ M1 的数字值,推荐以下数字值:

γ M 1 = 1.10

γ M 2 = 1.25

(4) 验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需使用分项系数 γ M , ser 。

注释 国家附件确定了 γ M , ser 的数字值,推荐采用以下数字值:

γ M , ser = 1.0

2.2 结论分类和施工分类

(1) 结论分类 1、2 和 3(见 EN 1999-1-1),应以达成设计方和业主的一致为目标,同时考虑到国家


的相关规定。
(2) 应在施工说明中确定施工类别(见 EN 1999-1-1)。

 
19
 

3 材料和几何尺寸

3.1 材料特性

(1) EN 1999-1-5 用于精加工的材料(合金和回火钢),其清单见 EN 1999-1-1 的表 3.2a 和 3.2b,EN


1999-1-4 的表 2.1 则用于冷成型钢板。
(2) 使用的温度在 80 度和 100 度间,建议参考 EN 1999-1-1 的材料属性。
(3) 在整体的数字分析中,采用的材料非线性和应力-应变曲线应从 EN 1999-1-1 附件 E 中适合选择
得到。

3.2 几何数据的设计值

(1) 壳体的厚度 t 应取 EN 1999-1-1 和 EN 1999-1-4 确定的厚度。


(2) 承载力中,壳体的中间表面应取为荷载参照面积。
(3) 壳体的半径 r 应等于壳体中间表面的公称半径,垂直于旋转轴的方向测量。

3.3 几何容差和几何缺陷

(1) 相比于公称形状、应在壳体的表面上考虑下列几何差异:
- 不圆度(偏离圆形的差异);
- 偏心率(垂直于壳体的方向,沿着板材连接处,与连续的中间表面相对比的差异)

- 局部凹陷(与公称的中间表面相关的正常局部差异)。
注释 EN 1090-3 包含关于适用于壳体结构的几何容差的要求。
(2) 关于压曲强度的几何容差,见条款 6.2.2。

 
20
 

4 耐久性
(1) 基本要求见 EN 1999-1-1 的第四节。
(2) 应特别注意,当不同的材料一起作用时,若这些材料易于引起电化学反应而导致腐蚀作用。
注释 对于腐蚀环境类别中的紧固件的抗腐性,遵循 EN ISO 12944-2,见 EN 1999-1-4。
(3) 应主要考虑从生产以后的环境条件,包括在运输和现场储存的条件。

 
21
 

5 结构分析

5.1 几何尺寸

(1) 应以壳体的中间表面来表示壳体。
(2) 弯曲半径应等于公称弯曲半径.
(3) 不应将壳体部分的整体分为各个不同的部分以满足分析的需要,除非每个部分的边界条件选择
用于保守地代表这些构件的相互影响。
(4) 分析模型中应加入一个传递支点力到壳体上的底座圈。
(5) 如果薄膜应力的合力引起重大的压曲效应时,壳体中间表面的偏心率和级别应考虑到分析模型
中去。
(6) 在壳体阶段的连接处,需考虑壳体部分的中间表面中的所有差异。

(7) 环状加劲肋应视为壳体分离的构件,除非环状加劲肋的间距接近于 1.5 rt 。

(8) 壳体上含有分离桁条,壳体可看作正交各向异性的均匀壳体,只要桁条加劲肋的间距不大于

5 rt 。

(9) 加肋的壳体(轴向或圆周方向)可看作正交各向异性的均匀壳体,只要肋条波状长度小于 0.5 rt

(见 A.5.7)。

(10) 模型中可忽略壳体中的裂洞,只要它的最大尺寸小于 0.5 rt 。

(11) 根据EN 19933-1中3-2,4-1,4-2或4-3提供的细则可以验证结构整体的稳定性。

5.2 边界条件

(1) 根据表 5.1 分析中运用合适的边界条件来评估极限状态。对于特殊的条件需进行压曲计算,应


参照 6.2。
(2) 塑性极限状态的模型设计中,壳体边界条件的转动约束可以忽略。对于短壳体(见附录 A) ,压
曲设计中应考虑转动约束。
(3) 需验证支撑类的边界条件,以保证它们不会引起传递力的过于不均匀或引起壳体中间表面的偏
离。
(4) 在使用整体的数字分析的情况下,轴向位移的边界条件 w 也同样用于圆周位移 v ,除了不适合
的特殊情况

 
22
 

表 5.1-壳体的边界条件
类型
边界条件代码 简单术语 轴向位移 经线位移 经线扭转
径向 经线 扭转

BC1r 固结 约束 约束 约束 w=0 u=0 βφ = 0

BC1f 约束 约束 释放 w=0 u=0 βφ ≠ 0

BC2r 约束 释放 约束 w=0 u≠0 βφ = 0

BC2f 铰接 约束 释放 释放 w=0 u≠0 βφ ≠ 0

BC3 自由端 释放 释放 释放 w≠0 u≠0 βφ ≠ 0


注释 表面上圆周位移 v 接近于垂直正位移 w ,因此无需使用不同的边界条件。

5.3 作用及环境影响

(1) 假定所有作用力作用于壳体中间表面,壳体中间表面的静态等效力和静态等效弯矩表示了承载
力的偏心率。
(2) 均匀的等效荷载不表示局部作用和局部纹理作用力,除非有相关的说明。
(3) EN1991 和 EN1990 提供了作用和组合作用。另外,结构分析中,以下关于结构的作用应在结构
分析中予以考虑:
- 壳体内壁下的局部下沉;
- 不连续支点的局部下沉;
- 支点结构的均匀性;
- 结构两边的热差异;
- 结构内外的热差异;
- 开口区和风效应和渗流;
- 群组结构风效应的相互作用;
- 连接其它结构;
- 施工中的条件。
(4) 由于薄膜力传递荷载,壳体很容易产生几何变化,例如凹陷。另外,施工中不可避免产生几何
偏离,使用中不可预料的作用力也可能会引起凹陷。当构件由相当薄的截面组成时,这种可能性会
增加。当凹陷出现超过 C.4 提供的值,应检查支撑能力。建议定期进行几何检查。
(5) 设计意味着要避免不为人接受的凹陷风险,避免这种可能性。例如,根据设计计划,使用比需
要更大的厚度,或在风险发生较大的区域采取保护方法。

5.4 应力合力和应力

(1) 假设半径和厚度之比大于(r/t)min=25,计算壳体内壁应力的合力时,壳体的曲度可以忽略。

 
23
 

5.5 分析类型

(1) 根据极限状态和其它考虑,设计需基于表 5.2 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分析类型。表 5.3 提供了分


析类型的补充解释。如需更多细节,见 EN 1993-1-6。
表 5.2-壳体的分析类型
分析类型 壳体理论 材料规定 壳体几何
薄膜理论分析 MTA 薄膜平衡 不适用 无缺陷的 1)
线弹性壳体分析 LA 线性弯曲和拉伸 线性 无缺陷的 1)
线弹性分叉分析 LBA 线性弯曲和拉伸 线性 无缺陷的 1)
几何非线性弹性分析 GNA 非线性 线性 无缺陷的 1)
材料非线性分析 MNA 线性 非线性 无缺陷的 1)
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 GMNA 非线性 线性 无缺陷的 1)
带缺陷的几何非线性弹性分析 GNIA 非线性 线性 带缺陷的 2)
带缺陷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 GMNIA 非线性 非线性 带缺陷的 2)
1) 无缺陷的几何意味着公称几何偏差在于分析模型中无需考虑。
2) 有缺陷的几何即是公称几何中的偏差(容差)在分析中应加以考虑。

表 5.3-壳体分析类型的分类
假定系列薄膜力满足和外部荷载平衡时分布荷载下的壳体结
薄膜理论分析 (MTA)
构分析。
线弹性分析 (LA) 几何无缺陷假设下的小变形线弹性壳体弯曲理论分析。
几何无缺陷假设下采用线弹性壳体弯曲理论的小变形线弹性
线性弹性分叉分析 (LBA)
分叉特征值计算分析,特征值内容不指振动模式。
几何无缺陷下基于壳体弯曲理论的分析,考虑了非线性大变形
几何非线性分析 (GNA)
理论和线弹性材料特性。
类似于(LA)的分析,但是考虑材料非线性特性。对于焊接结构,
材料非线性分析 (MNA)
热影响区域内的材料应建模分析。
几何无缺陷下采用壳体弯曲理论的分析,考虑了非线性大变形
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
理论和材料非线性特性。对于焊接结构,热影响区域内的材料
(GMNA)
应建模分析。
带缺陷的几何非线性 类似于(GNA)的分析,但是考虑了几何缺陷。
弹性分析 (GNIA)1)
带缺陷的几何和材料非线 类似于(GMNA)的分析,但是考虑了几何缺陷。
性弹性分析 (GMNIA)
1)这类分析在此标准中不作论述,但是,它列举在完整地介绍壳体分析类型的现有文件中。

 
24
 

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6.1 横截面强度

6.1.1 应力设计值

(1) 在结构的每个点,应力设计值 σ eq , Ed 应取考虑了外加荷载和内部力和弯矩平衡法则的结构分析

确定的最大主应力值。
(2) 主应力应取在一点上沿壳体结构一条线上与外部荷载平衡的应力最大值。

(3) 如果采用薄膜理论分析(MTA),应力合力的二维空间合力 n x , Ed , nθ , Ed , n xθ , Ed 可由等价设计应力

σ eq , Ed 通过下式得到:

1 2
σ eq , Ed = n x , Ed + nθ2, Ed − nx , Ed nθ , Ed + 3nx2θ , Ed (6.1)
t
(4) 如果采用线弹性分析(LA)或几何非线性弹性分析(GNA),则主应力合力的二维空间合力可由
范·米塞斯平衡设计应力得到:

σ eq , Ed = σ x2, Ed + σ θ2, Ed − σ x , Ed σ θ , Ed + 3 (τ x2θ , Ed + τ xn2 , Ed + τ θ2n , Ed ) (6.2)

其中:

1⎛n m ⎞ 1⎛n m ⎞
σ x , Ed = ⎜ x , Ed ± 2x , Ed ⎟ ,σ θ , Ed = ⎜ θ , Ed ± 2θ , Ed ⎟ (6.3)
η⎝ t t /4⎠ η⎝ t t /4⎠

1 ⎛ n xθ , Ed m xθ , Ed ⎞ q xn , Ed q
τ xθ , Ed = ± 2 ⎟ ,τ xn , Ed = ,τ θ n , Ed = θ n , Ed (6.4)
η ⎜⎝ t t /4 ⎠ t t
η 是根据材料非弹性特性的修正系数,它取决于合金的硬化和延展性特点。
注释 1 以上表达公式提供了简易的和保守的等效应力的计算方法。

注释 2 EN 1999-1-1 的附件 H 提供了 η 值, η 值取决于合金的特征。 η 的值应对于于几何系数 α 0 = 1.5 。

注释 3 通常, τ xθ , Ed 的值和 σ xθ , Ed 的值非常小,不会影响到强度,所以它们通常可以忽略。

6.1.2 强度设计值

(1) 应根据以下公式计算范·米塞斯等效设计强度:

fo
无 HAZ 截面: f eq , Rd = (6.5)
γ M1

 
25
 

⎛ ρu ,haz fu fo ⎞
有 HAZ 截面: f eq , Rd = min ⎜ , ⎟ (6.6)
⎝ γM2 γ M1 ⎠
其中:

fo 是 EN 1999-1-1 提供的 0.2%保证强度的特征值

fu 是 EN 1999-1-1 提供的极限强度的特征值

ρu ,haz 是 EN 1999-1-1 提供的热影响区域 HAZ 的极限强度和基本材料间的比率

γ M1 是 2.1(3)中强度的分项系数

γM2 是 2.1(3)中强度的分项系数
(2) 根据 EN 1999-1-1,应考虑紧固件裂洞的效应。

6.1.3 应力极限

(1) P 在每个极限状态的验算中,应力的计算应满足以下条件:

σ eq , Ed ≤ f eq , Rd (6.7)

6.1.4 数值分析设计

(1) 设计塑性极限强度应视为施加在相关荷载工况的作用组合设计值上的荷载比例 R。

(2) 5.3 确定了作用设计值 FEd 。

(3) 在基于设计极限强度 f o / γ M 的材料非线性分析(MNA)和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GMNA)

中,壳体应承受荷载设计值,随着荷载比例 R 的增大而逐渐增加,直到达到考虑的塑性极限条件。

(4) 如采用材料非线性分析(MNA),荷载比例 RMNA 可视为分析中的最大值。假设考虑允许材料

变形的对应极限值,则应变硬化效应应被包含在这类情况中。在 MNA 分析方法下,EN 1999-1-1 介


绍了关于应力-应变分析模式的指导方法。
(5) 当采用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GMNA)时,如果分析预示了递减路径下的最大荷载,则最大

值需用来确定荷载比例 RGMNA 。如果 GMNA 分析没有预示递减轨迹下的最大荷载,但产生了一个

逐渐增大的作用-位移关系(有或无材料的应变硬化),荷载比例 RGMNA 看作小于或等于等效泛·米

塞斯应力等价塑性变形在结构中达到合金最终变形极限值,见 EN 1999-1-1 第三节。出于计算需要,

基于合金的特征,假设塑性临界变形值等于 5 ( f o / E ) 或 10 ( f o / E ) 。

 
26
 

注释:最终塑性应变值 ε u 对应于 5 ( fo / E ) 和 10 ( fo / E ) 见 EN 1999-1-1 附件 H。


(6) 分析结果应满足以下条件:

FRd
R= ≥ 1.0 (6.8)
FEd

其中 FEd 是作用的设计值。

6.2 压曲强度

6.2.1 概述

(1) 需考虑壳体中所有相关的组合作用力所引起的壳体的薄膜压应力和薄膜剪应力。
(2) 用于计算压曲的符号规定,对于经线应力和圆周应力和应力合力均以受压为正。
(3) 压曲会增加位移,需特别注意所增加位移的边界条件(与前压曲的位移相反)。图 6.1 介绍了相
关边界条件的例子。

无锚定装置的储罐 无锚定装置的筒仓 含锚定装置的储罐

含锚定装置的开口储罐 长环形加劲肋圆柱截面
注释:
(a) 屋顶 (e) 无环形加劲肋
(b) 底板 (f) 自由边
(c) 无锚定 (g) 环形加劲肋
(d) 小间距的锚定螺钉
图 6.1-压曲极限状态的边界条件的图示例

 
27
 

6.2.2 压曲的相关几何容差

(1) 如果压曲是考虑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之一,应遵守 EN 1090-3 提供的几何容差极限值。


注释 1 以下确定的压曲应力的设计值考虑到几何容差的缺陷,在施工中时要遵循此设计值。
注释 2 EN 1090-3 提供的几何容差被看作是结构安全中起重大作用的容差。
(2) 同时根据荷载类型和 EN 1090-3 确定的容差来选择容差等级(等级 1,等级 2,等级 3 或等级 4)。
每个等级的说明只涉及强度评估。
(3) 每个类型的缺陷分类,应把整个设计控制在最低一级的基础上。
(4) 每个不同的容差类型能分别独立地加以分析,通常规定下,无需考虑相互间的作用。

6.2.3 受压力和剪力下的壳体

6.2.3.1 应力设计值

(1) 应力设计值 σ x , Ed , σ θ , Ed 和 τ Ed ,应等于线形壳体分析(LA)得到的薄膜压应力和剪应力的关

键值。在单纯的轴对称的荷载和支撑条件下,及其它简易的荷载情况,薄膜理论普遍运用。
(2) 薄膜应力的关键值等于结构中轴坐标中的每个应力的最大值,除了附件 A 中的特殊说明。
注释 在某些情况下(如圆周压力下的内壁层,见 A.2.3),薄膜应力的关键值是假设值,且比真实的最大值要大。
(3) 基本荷载的情况下,薄膜应力从标准公式中换算。

6.2.3.2 压曲强度

(1) 设计压曲强度应为:
对于未加劲壳体:

fo
σ x , Rd = α x ρ x , w χ x , perf (6.9)
γ M1

fo
σ θ , Rd = αθ ρθ , w χθ , perf (6.10)
γ M1

fo
τ Rd = ατ ρτ , w χτ , perf (也适用于加劲壳体) (6.11)
3γ M 1
对于加劲和加肋的壳体:

nx , Rk
nx , Rd = α n , x χ x , perf (6.12)
γ M1

pn , Rk
pn , Rd = α p ,θ χθ , perf (6.13)
γ M1

 
28
 

其中:

n x , Rk 是加劲壳体中的轴向挤压极限;

pn , Rk 是加劲壳体中或准锥形和准球形的壳体中的均匀挤压极限压力;

αi 是附件 A 中规定的缺陷折减系数;

ρi,w 是热影响区域的折减系数,根据 6.2.4.4.对于无焊接的壳体, ρ i , w = 1 ;

χ i , perf 是无缺陷的壳体压曲引起的折减算系数,见(2);

γ M1 是强度的分项系数,见 2.1(3)。

注释 1 (6.13)的公式同样适用于准锥形和准球形的壳体,见附件 B。

注释 2 α 1 用于准锥形和准球形的壳体,见附件 B。

(2) 无缺陷的壳体的压曲折减系数:

1
χ i , perf = ,但 χ i , perf ≤ 1.00 (6.14)
φi + φi2 − λi 2
和:

(
φi = 0.5 1 + μ i ( λ − λi ,0 ) + λ 2 ) (6.15)

其中:

μi 是取决于合金和荷载情况的参数,通过附件 A 规定的得出此值;

λi ,0 是挤压极限的长细比,通过附件 A 规定的得出此值;

i 根据荷载类型被 x, θ 和 τ 代替的下标。
(3) 不同类型应力的组件,应根据以下公式确定壳体长细比的参数:
对于未加劲壳体:

fo
λx = (6.16)
σ x ,cr

fo
λθ = (6.17)
σ θ ,cr

fo
λτ = (也适用于加劲壳体) (6.18)
3τ cr
对于加劲和加肋的壳体:

n x , Rk
λx = (6.19)
n x ,cr

 
29
 

pn , Rk
λθ = (6.20)
pn ,cr
其中:

σ x ,cr , σ θ ,cr 和 τ cr 是临界压曲应力,见附件 A,通过线弹性分叉分析(LBA)得出此值;

nx ,cr , pn,cr 是在加劲壳体或准锥形和准球形的壳体中的临界压曲应力合力,,见附件 A,

通过线性弹性分叉分析(LBA)得出此值。
注释 1 公式(6.19)和(6.20)同样适用于准锥形和准球形的壳体,见附件 B。

注释 2 pn ,cr 用于准锥形和准球形的壳体,见附件 B。

6.2.3.3 屈曲强度验算

(1) 虽然压曲不是一个纯粹的应力导致的破坏现象,但压曲强度的验算需要通过薄膜应力或应力合
力的设计值来限制。弯曲应力对压曲强度的影响可以忽略,只要它们是由边界兼容效应引起的。对
于局部荷载或温度梯度引起的弯曲应力,应特别注意这类情况。
(2) 由于荷载和应力状况,根据以下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公式来验证单薄膜应力组件的关键值:

σ x ,Ed ≤ σ x , Rd (6.21)

σ θ , Ed = σ θ , Rd (6.22)

τ Ed = τ Rd (6.23)

(3) 如果薄膜应力至少 2/3 的组件在所考虑的效应之下,应验证组合薄膜应力状态下的相互作用:


kx kθ k
⎛ σ x , Ed ⎞ ⎛ σ x , Ed ⎞ ⎛ σ x , Ed ⎞ ⎛ σ x , Ed ⎞ ⎛ τ Ed ⎞ τ
⎜⎜ σ ⎟⎟ + ⎜⎜ ⎟⎟ − ki ⎜⎜ ⎟⎟ ⎜⎜ ⎟⎟ + ⎜ ⎟ ≤ 1.00 (6.24)
⎝ x , Rd ⎠ ⎝ σ x , Rd ⎠ ⎝ σ x , Rd ⎠ ⎝ σ x , Rd ⎠ ⎝ τ Rd ⎠
此处, σ x , Ed , σ θ ,Ed 和 τ Ed 是壳体中受压或受剪薄膜应力的重要值相互作用组,相互作用的参数值

k x , kθ , kτ 和 ki 等于:

k x = 1 + χ x2
kθ = 1 + χθ2
(6.25)
kτ = 1.5 + 0.5χτ2
k i = ( χ x χθ )
2

注释 1 当圆柱体未加劲且承受轴向压力和圆周压力和剪力时,可使用 A.1.6 提供的公式来计算相互影响的参数。


注释 2 以上规定有时偏于保守,但它们代表了两种极限情况,且认为这两种情况在足够大的范围内安全:a)在非

常薄的壳体中, σ x 和 σ θ 的相互作用是线性的;b)在非常厚的壳体中,应力间的相互作用能以等效应力的公式或

EN 1999-1-1 中供以选择的公式来表示。

 
30
 

(4) 如果 σ x , Ed 和 σ θ ,Ed 为拉应力,其值在公式(6.24)中应等于 0。

注释 含有内布压力的轴向受压的圆柱体(产生圆周拉力),附件 A 中规定了特殊条款。 σ x , Ed 的合力值同时考

虑了内压力对弹性屈曲强度的加强效应和弹塑性“象足”变形现象减弱效应(公式(A.22))。如果拉应力 σ θ ,Ed 在公式

(6.24)中看取为零,则应正确表示屈曲强度。
(5) 每个相关的薄膜应力在压曲中的位置和值用于(6.24)组合的公式中,定义在附件 A 中。

6.2.4 焊接效应

6.2.4.1 概述

(1) 关于焊接结构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在 EN 1999-1-1 中,这些标准和规范需遵守铝壳体的结构设计。


(2) 对于焊接壳体结构设计,使用应变硬化或人工老化沉淀硬化合金时,应考虑焊接附近的强度特
性。此区域被称作是“热影响区域”(HAZ)。EN 1999-1-1 规定的特殊情况除外。
(3) 出于设计要求,应假设任何热影响区域的强度属性被减少到一个恒定的水平。
注释 1 虽然这种减少影响到 0.2%保证强度和材料最大受拉强度,但在受到压的壳结构中的压力下的部件中,其效
应很明显,它们取决于结构的长细比和合金特性。
注释 2 在塑料区域,壳体压曲情况下焊接产生的软化作用也很明显。另外,因为热影响区域(HAZ)的缘故,具有压
曲风险的区域的局部焊接能减少大量的压曲强度。
注释 3 出于设计的需要,假设焊接组成了线性带穿过壳体表面,线性带受影响的区域直接延伸到焊接的沿线且围绕
在焊接处。超过此区域,强度属性快速恢复到未焊接部分的满值。当壳体受到压曲影响时,通过塑化线的长度观察
出过早出现的屈服线。
注释 4 由于热影响区域(HAZ)的缘故,产生的软化效应有时被焊接后的人工老化所减弱(见 EN 1999-1-1)。
(4) 壳体压曲强度中的焊接造成的软化效应,应依据 6.2.4.2 的规定验算所有直接或间接受到压应力
的焊缝。

6.2.4.2 软化硬度

(1) 焊接引起的软化硬度,通过以下折减系数 ρ o ,haz 和 ρu , haz 表示:

f o ,haz f u ,haz
ρ o ,haz = ρu ,haz = (6.26)
fo fu

在热影响区域中的试验强度的 0.2%特征值 f o , haz (极限强度 f u , haz )和基本材料的中的特征值。

(2) EN 1999-1-1 的表 3.2a 说明了强度的特征值 f o , haz 和 f u , haz , ρ o ,haz 和 ρu , haz 值,表 3.2b 介绍了板式

和带式铝合金。
(3) 根据 EN 1999-1-1 的规定,应评估焊接后属性恢复的延时。

 
31
 

6.2.4.3 热影响区域(HAZ)的延伸

(1) 应遵守的 EN 1999-1-1 关于热区域(HAZ)的延伸的一般指示。


(2) 为了进行压曲检查,对于具有压曲风险的壳体板部分,应假设热影响区域(HAZ)从焊接处的
任意一个方向延伸,从对焊内线中心线或从角焊焊接表面的交叉点进行横向测量,如图 6.2 所示。

图 6.2-在壳体板上的热影响区域(HAZ)

6.2.4.4 未加筋的焊接壳体的压曲强度

(1) 在任何情况下,应评估未加筋的焊接壳体的压曲强度,压应力的合力作用在不受焊接约束力的
板的侧面。
(2) 如果所有壳体上的焊接缝平行于作用于结构上的压应力的合力,在任意荷载条件下可以避免验

算压曲的焊接效应。假设热影响区域(HAZ)引起的折减系数 ρ o ,haz 不低于 0.60。

(3) 通过带缺陷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GMNIA)评估压曲强度的焊接效应且解释了基本材料的
实际属性和热影响区域(HAZ)的属性。
(4) 在无法进行带缺陷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GMNIA)的情况下,以一种简易的方式评估壳体

压曲强度:采用在焊接结构中的抗弯系数 χ w,i 和未焊接结构中的 χ i 使用比率 ρi , w = χ w,i / χ i 得到折

减系数。
注释1 壳体的压应力合力不仅可能因为直接受压而增加,还可能因为外部压力、剪力和局部荷载而增加。无论

何种荷载条件,如果焊接在其产生集中塑性变形时正交于压应力合力,则采用折减系数 χ w,i 。

注释2 条款(4)和(5)的下标”i”取为”x”、” θ ”还是” τ ”,取决于折减系数是否分别涉及轴向压力,圆周压力或剪


力。
(5)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壳体结构由于热影响区域(HAZ)引起的软化作用的折减系数:

λi − λi ,0
ρi , w = ω0 + (1 − ω0 ) 但 ρ i , w ≤ 1 且 ρ i , w ≥ ω0 (6.27)
λi , w − λi ,0
其中:

ρ o ,haz 和 ρu ,haz EN 1999-1-1表3.2a或表3.2b中的热影响区域(HAZ)的折减系数。

λi ,0 在需考虑的荷载工况中的极限挤压长细比参数,见附件A;

λi , w 相关的长细比参数值,超过其值时焊接效应在压曲上消失,依据下列公式得出:

 
32
 

λi , w = 1.39 (1 − ρo ,haz ) ( λi , w,0 − λi ,0 ) 但λi , w ≤ λi , w,0 ,见图6.3;

λi ,w,0 在焊接效应中,是不受任何约束的长细比的上限,取决于荷载的工况、壳结构材

料和可用容差的等级,如表6.5所示。

图6.3-热影响区域(HAZ)的折减系数的定义

表6.5-附件A中荷载工况的 λi , w,0 值

轴向压力 λx , w,0 圆周压力 λθ , w,0 扭转和受剪 λτ , w,0


容差等级
A类材料 B类材料 A类材料 B类材料 A类材料 B类材料
1类 0.8 0.7 1.2 1.1 1.4 1.3
2类 1.0 0.9 1.3 1.2 1.5 1.4
3类 1.2 1.1 1.4 1.3 1.6 1.5
4类 1.3 1.2 - - - -

6.2.4.5 加筋焊接壳体的压曲强度

(1) 如果加劲肋能保证焊接板侧面的足够的侧向约束,加筋焊接壳体无需验算焊接效应。若非此种
情况,6.2.4.4的条款适用。

6.2.5 数值分析设计

(1) 可遵守 5.5 或 6.1.4 的操作模式用于带缺陷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GMNIA)。GMNIA 可以


得以实施,作为 6.2.3 中提供的选择方法,假设它是 6.2.2 中的最初几何缺陷的最大容差。
(2) 对于焊接结构,应将热影响区域的材料作为模型(见 6.2.4.2,6.2.4.3 和 6.2.4.4)。

 
33
 

7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7.1 概述

(1) EN 1999-1-1 提供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规定也用于壳结构。

7.2 偏离

(1) 挠度可通过加大弹性性能计算得到
(2) 参照 EN 1990-附件 A1.4,每个工程中应规定挠度极限并得到业主的认可。

 
34
 

附录 A
(信息性)
壳体压曲分析公式

A.1 固定壁厚的未加筋的圆柱体壳体

A.1.1 注释和边界条件

(1) 一般数量(图 A.1):


l 边界间的圆柱体长度
r 圆柱体中间表面的半径;
t 壳体厚度

图 A.1-圆柱体几何尺寸和薄膜应力和应力合力
(2) 5.2 和 6.2.1 定义了边界条件。

A.1.2 经线(轴向)压力

(1) 在经线面无需进行压曲验算,如果圆柱体满足以下条件:

r E
≤ 0.03 (A.1)
t fo

 
35
 

A.1.2.1 临界经线压曲应力

(1) 以下公式仅用于在两端为边界条件 BC1 或 BC2 的壳体。


(2) 壳体部分的长度用无量纲参数 ω 表示:

l r l
ω= = (A.2)
r t rt
(3) 确定临界经线压曲应力应使用表 A.1 的 Cx,根据以下公式得到:
t
σ x ,cr = 0.605ECx (A.3)
r
表 A.1-临界经线压曲应力系数 C x

l
圆柱体壳体 ω= 系数 C x
rt
1.83 2.07
短圆柱体 ω ≤ 1.7 Cx = 1.36 − +
ω ω2
r
中等长度圆柱体 1.7 < ω ≤ 0.5 Cx = 1
t
0.2 ⎛ t ⎞
r
Cx = 1 − ⎜ 2ω − 1⎟ 但Cx ≥ 0.6
Cxb ⎝ r ⎠
长圆柱体 ω ≥ 0.5
t
其中 C xb 见表 A.2

表 A.2-长圆柱体的边界条件效应参数 C xb 值

情景 圆柱体端部 边界条件 C xb

端部 1 BC1
1 6
端部 2 BC1
端部 1 BC1
2 3
端部 2 BC2
端部 1 BC2
3 1
端部 2 BC2
注释:BC1 包括 BC1f 和 BC1r
(4) 对于表 A.2 中定义的长圆周主体,应满足以下补充条件:

r ωt E
≤ 150 和 ≤ 6 和500 ≤ ≤ 1000 (A.4)
t r fo

系数 C xb 也可以通过以下公式中确定:

 
36
 

σ x , N , Ed σ x , M , Ed
Cx = Cx , N + (A.5)
σ x , Ed σ x , Ed
此处:

Cx , N 是关于长圆柱体在轴向受压下的参数,见表 A.1;

σ x , Ed 是经线应力的设计值( σ x , Ed = σ x ,M, Ed + σ x ,N, Ed );

σ x , N , Ed 是轴向压力造成的的应力的组成部分(圆周均匀部分);

σ x , M , Ed 是管状弯曲造成的应力的组成部分(变化的圆周组成部分的峰值)。

A.1.2.2 经线压曲参数

(1) 根据以下公式来确定经线弹性含缺陷的系数:
1
αx = 1.44
,但 α x ≤ 1.00 (A.6)
⎛ 1 0.6 E ⎞
1 + 2.60 ⎜ ( λx − λx ,0 ) ⎟
⎝Q fo ⎠
其中:

λx ,0 是经线挤压极限的长细比参数;

Q 是经线压力的容差参数.

(2) 容差参数 Q 应如表 A.3 所定义的来划分规定的容差等级。对于第四等级,容差参数 Q 同样取决


于表 5.1 所定义的边界条件。
(3) 合金系数和经线挤压极限的长细比参数如表 A.4 所示,根据 EN 1999-1-1 定义的材料压曲等级
而定。
表 A.3-容差参数 Q
边界条件下的 Q 值
容差等级
BC1r, BC2r BC1f, BC2f
等级 1 16
等级 2 25
等级 3 40
等级 4 60 50

表 A.4-经线压力下的 λx ,0 和 μ x 值

材料压曲等级 λx ,0 μx
A 0.20 0.35
B 0.10 0.20

 
37
 

(4) 对于满足 A.1.2.1(4)的特殊条件的长圆柱体,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经线挤压极限的长细比参数:


σ x , M , Ed
λx ,0.1 = λx ,0 + 0.10 (A.7)
σ x , Ed

其中 λx ,0 值取自表 A.,而 σ x , M , Ed 和 σ x , Ed 的值见 A.1.2.1(4)。

A.1.3 圆周压力

(1) 无需验算壳体的圆周压曲,如果圆柱体满足以下条件:

r E
≤ 0.21 (A.8)
t fo

A.1.3.1 临界圆周压曲应力

(1) 以下公式能用于在任何边界条件下的壳体。
(2) 壳体节段的长度是无量纲的参数 ω :

l r l
ω= = (A.9)
r t rt

(3) 应使用表 A.5 提供的 Cθ 值来确定压曲临界经线应力,对于中等长的的圆柱体,以及如表 A.6 中

的短圆柱体,应根据以下公式来确定:
Cθ t
σ θ ,cr = 0.92 E (A.10)
ω r
表 A.5-中等长度的圆柱体的外部压力造成的压曲系数 Cθ 值( 20 < ω / Cθ < 1.63r / t )

工况 圆柱体底部 边界条件 系数 Cθ

端部 1 BC1
1 1.5
端部 2 BC1
端部 1 BC1 1.25
2
端部 2 BC2
端部 1 BC2
3 1.0
端部 2 BC2
端部 1 BC1
4 0.6
端部 2 BC3
端部 1 BC2
5 0
端部 2 BC3
端部 1 BC3
6 0
端部 2 BC3

 
38
 

表 A.6-短圆柱体的外部压力造成的压曲系数 Cθ 值( ω / Cθ ≤ 20 )

工况 圆柱体的底部 边界条件 系数 Cθ

端部 1 BC1 10 5
1 Cθ = 1.5 + −
端部 2 BC1 ω 2
ω3
端部 1 BC1 8 4
2 Cθ = 1.25 + −
端部 2 BC2 ω 2
ω3
端部 1 BC2 3
3 Cθ = 1.0 +
端部 2 BC2 ω1.35
端部 1 BC1 1 0.3
4 Cθ = 0.6 + −
端部 2 BC3 ω 2
ω3
注释 在表 A.5 和表 A.6 中,BC 包含 BC1f 和 BC1r。

(4) 对于长圆柱体( ω / Cθ ≥ 1.63r / t ),应根据以下公式确定圆周压曲应力:

⎛t⎞ ⎛ ⎛C r⎞ ⎞
2 4

σ θ ,cr = E ⎜ ⎟ ⎜ 0.275 + 2.03 ⎜ θ ⎟ ⎟ (A.11)


⎝ r ⎠ ⎝⎜ ⎝ ωt ⎠ ⎠⎟

A.1.3.2 圆周压曲参数

(1) 根据以下公式确定经线缺陷系数:
1
αθ = ,但 αθ ≤ 1.00 (A.12)
1 + 0.2 (1 − αθ ,ref ) ( λθ − λθ ,0 ) / αθ2,ref

(2) 经线参考缺陷系数 αθ ,ref 如表 A.7 所规定,对应于相应的容差等级。

表 A.7-基于容差等级的系数 αθ ,ref

容差等级 参数 αθ , ref

等级 1 0.50
等级 2 0.65
等级 3 和 4 0.75
(3) 合金系数和经线挤压极限的长细比参数如表 A.8 所示,根据 EN 1999-1-1 定义的材料压曲等级。

表 A.8-表 A.4-圆周压力下的 λx ,0 和 μ x 值

材料压曲等级 λx ,0 μx
A 0.30 0.55
B 0.20 0.70
(4) 由考虑到壳体的压曲设计,外部风荷载导致的作用在圆柱体上的非均布压力(见图 A.2)可用

 
39
 

等价的均布外部压力代替:

qeq = kw qw,max (A.13)

其中 qw,max 是最大风压力, k w 应根据以下公式确定:

⎛ Cr ⎞
kw = 0.46 ⎜⎜1 + 0.1 θ ⎟⎟ (A.14)
⎝ wt ⎠

kw 值应在 0.65 ≤ kw ≤ 1.0 的范围内, Cθ 值根据边界条件从表 A.5 中查取。

(5) 6.2.3.3 中介绍的圆周设计应力如下:


r
σ θ ,Ed = ( qeq + qs ) (A.15)
t
其中 qs 是气流造成的内部吸力,局部真空或其它现象。

a) 壳体圆周上风压力的分布 b)等效轴对称压力分布
图 A.2-典型风外部压力荷载分布转换

A.1.4 剪力

(1) 无需验算圆柱体剪切变形,如圆柱体满足以下条件:
0.67
r ⎛E⎞
≤ 0.16 ⎜ ⎟ (A.16)
t ⎝ fo ⎠

A.1.4.1 临界剪切压曲应力

(1) 以下公式只用于两端为边界条件 BC1 或 BC2 的壳体。


(2) 壳体节段的长度是无量纲的参数 ω :

l r l
ω= = (A.17)
r t rt

 
40
 

(3) 应使用表 A.9 提供的 Cτ 值来确定压曲临界压曲剪应力:

t
τ cr = 0.75ECτ (A.18)
r
表 A.9-临界压曲剪应力系数 Cτ

l
圆柱体壳体 ω= 系数 Cτ
rt

42
短圆柱体 ω ≤ 10 Cx = 1 +
ω3
r
中等长度圆柱体 10 < ω ≤ 8.7 Cx = 1
t
r 1 ωt
长圆柱体 ω ≥ 8.7 Cx =
t 3 r

A.1.4.2 剪力压曲参数

(1) 根据以下公式确定剪力缺陷系数:
1
ατ = ,但 ατ ≤ 1.00 (A.19)
1 + 0.2 (1 − ατ , ref ) (λτ − λτ ,0 ) / ατ2,ref

(2) 对应于相应的容差级别,剪力缺陷系数 ατ ,ref 应通过表 A.10 查的。

表 A.10-基于容差的系数 ατ ,ref

容差等级 参数 ατ ,ref

等级 1 0.50
等级 2 0.65
等级 3 和 4 0.75
(3) 合金系数和经线挤压极限的长细比参数如表 A.11 所示,根据 EN 1999-1-1 定义的材料压曲等级。

表 A.11-剪力的 λτ ,0 和 μτ 值

材料压曲等级 λτ ,0 μτ
A 0.50 0.30
B 0.40 0.40

 
41
 

A.1.5 含有内压力的经线(轴向)压力

A.1.5.1 加压临界经线压曲应力

(1) 临界经线压曲应力 σ x ,cr 可假定为不受内压力存在的影响,可从表 A1.2.1 中查得。

A.1.5.2 加压临界经线压曲参数

(1) 如 6.2.3.3 和 A.1.2.2 中所规定,加压临界经线压曲强度的验算应和不加压临界经线压曲强度的

验算相类似。但是,不加压缺陷系数 α x 可用加压缺陷系数 α x , p 代替。

(2) 加压缺陷系数应取下列两值的较小值:

α x , pe 压力导致的弹性稳定性系数;

α x , pp 压力导致的塑性稳定性系数;

(3) 根据以下公式确定系数 α x , pe 的值:

p
α x , pe = α x + (1 − α x ) (A.20)
p + 0.3 / α x0.5

pr
p= (A.21)
tσ x ,cr

其中:
p 是验算位置的内压力的最小值,保证它与经线压力同时存在;

αx 是根据 A.1.2.2 确定的不加压经线缺陷系数;

σ x ,cr 是根据 A.1.2.1(3)确定的弹性临界经线压曲应力。

(4) 根据 A.1.2.1(3),表 A.1,在长圆柱体中不应使用系数 α x , pe ,另外也不可使用系数 α x , pe ,除了

以下情况:
- 圆柱体是中等长度,根据 A.1.2.1(3),表 A.1;

- 圆柱体是短长度,根据 A.1.2.1(3),表 A.1 和 A.1.2.1(3)中采用的公式 C x = 1 。

(5) 根据以下公式确定系数 α x , pp 值:

⎛ p2 ⎞ 1 s 2 + 1.21λx2
α x , pp = ⎜ 1 − 4 ⎟ (1 − ) (A.22)
⎝ λx ⎠ 1.12 + s1.5 s ( s + 1)

 
42
 

pr
p= (A.23)
tσ x ,cr

r
s= (A.24)
400t
其中:
p 是验算位置的内压力的最大值,它可能与经线压力同时存在;

λx 是根据 6.2.3.3(3)确定的无量纲壳体长细比参数;

σ x ,cr 是根据 A.1.2.1(3)确定的弹性临界经线压曲应力。

A.1.6 经向(轴向)压力、圆周压力和剪力的组合

(1) 6.2.3.3(3)使用的压曲相互作用参数可根据以下公式定义:
k x = 1.25 + 0.75χ x
kθ = 1.25 + 0.75χθ
(A.25)
kτ = 1.25 + 0.75χτ
k i = ( χ x χθ )
2

其中, χ x , χθ 和 χτ 是 6.2.3.2 定义的的压曲折减系数,采用 A.1.2 到 A.1.4 的压曲参数。

(2) 在壳体的任意一点上,除了邻近边界的点,应认为薄膜应力的三部分之间有相互作用。对于邻

近圆柱体节段端部的边界区域长度 ls 内的点,可忽略压曲相互作用的检查。 ls 的值取以下两式的较

小值:

ls = 0.1L 和 ls = 0.16r r / t (A.26)

(3) 如果验算在任意点上的不同类型的压曲难度过大,采用以下(4)和(5)的规定能作一个简单的保守

估计。在圆柱体壳体中,如果压曲相关薄膜应力的最大值位于与圆柱体端部相邻的边界区域长度 ls

内,则采用(4)定义的值进行 6.2.3.3(3)中的相互作用的验算。
(4) 如果满足(3)规定的条件,在圆柱体壳体中,如果压曲相关薄膜应力的最大值位于边界区域外自

由长度 l f 之外,则根据 6.2.3.3(3)中规定进行相互作用的验算,其中:

l f = L − 2ls (A.27)

(5) 对于 A.1.2.1(3),表 A.1 中定义的长圆柱体,在验算相互作用时,需考虑的相互作用组比(3)和(4)

规定的相互作用受到的限制更多。认为在相互作用相关组的应力严格限在任何长度 lint 的截面,在自

由剩余长度 l f 只能的相互作用检查,其中:

lint = 1.3r r / t (A.28)

 
43
 

(6) 如以上(3)到(5)条,不对薄膜应力组件的相互作用相关组的分类或相对位置提供具体的规定,以
及要求进行一个保守评估,则每个薄膜应力的最大,不考虑壳体位置,可采用公式(6.24)进行计算。

a) 短圆柱体 b)长圆柱体
图 A.3 薄膜应力组件的的相互作用相关组的示例

A.2 逐步增厚壁的未加劲圆柱壳体

A.2.1 概述

A.2.1.1 符号和边界条件

(1) 此条款使用以下符号:
L 边界之间的圆柱体整体长度;
r 圆柱体中间表面的半径;

j 恒定壳壁厚度的圆柱体的单个截面的指数(从 j = 0 到 j = n );

tj 圆柱体截面 i 的恒定壳壁厚度;

lj 圆柱体截面 j 的长度。

(2) 以下公式仅用于两端为边界条件 BC1 和 BC2 的壳体,二者之间无区别。

A.2.1.2 几何尺寸和接头偏心

(1) 当圆柱体内壁厚度从上到下以梯度逐步增加(见图 A.4a)


,则采用本条款中的程序。另外,线性

弹性交叉分析(LBA)也可以用于计算 A.2.3.1(7)中的临界圆周压曲应力 σ θ ,cr ,eff 。

 
44
 

(2) 邻近截面板材中的预期偏心距离 e0 (见图 A.4)涵盖在以下公式中,假定预期值 e0 小于允许值

e0, p ,其应取下列二值的较小值:

e0, p = 0.5 ( tmax − tmin ) 和 e0, p = 0.5tmin (A.29)

其中:

tmax 是接头处最厚板的板材厚度;

tmin 是接头处最薄板的板材厚度。

(3) 根据(2),对于邻近截面板之间的有允许预期偏心距的圆柱体,半径 r 应取是所有截面的平均值。


(4) 对于含有搭接的圆柱体,应遵守A.3中关于搭接的条款。

图A.4 对焊壳体中的预期偏心距 e0

A.2.2 经线(轴向)压力

(1) 根据 A.1.2,将每个圆柱体截面 j 和长度 l j 看作是一个总长 l = L ,均匀壳壁厚度为 t = t j 的等价

圆柱体。

(2) 对于长的等价圆柱体,根据 A.1.2.1(3),表 A.1,参数值 C xb 保守估计为 C xb = 1 ,除非采用更严格

的分析能证明一个更合适的值。

A.2.3 圆周压力

A.2.3.1 临界圆周压曲应力

(1) 当圆柱体包含三个不同内壁厚度的截面,应采用(4)到(7)的程序,见图 A.5(II)。


(2) 当圆柱体包含一个截面(即恒定的内壁厚度),应采用 A.1 的条款。
(3) 当圆柱体包含两个不同内壁厚度的截面,应采用(4)到(7)的程序,三分之二的假定截面,a 和 b
看作是相同的厚度。
(4) 当圆柱体包含三个以上的不同内壁厚度的截面(见图 A.5(I)),首先应用一个含有三个截面 a、b、

 
45
 

c 的同等圆柱体来代替这个圆柱体(见图 A.5(II))。较高的截面长度 la 延伸至第一个截面的较高的边

缘,第一个截面的内壁厚度是内壁最小厚度 t j 的 1.5 倍,但其厚度应小于或等于总长度 L 的一半。

根据以下公式来确定两个截面的长度 lb 和 lc 。

如果 la ≤ L / 3 : lb = la , lc = L − 2la (A.30)

如果 L / 3 ≤ la ≤ L / 2 : lb = lc = 0.5 ( L − la ) (A.31)

(I)内壁厚度梯级变化的圆柱体 (II)三个截面的等价圆柱体 (III)均匀壁度的等价圆柱体


图 A.5-梯级变化的圆柱体向等价圆柱体的转换

(5) 三个截面的假定壳体厚度 ta 、 tb 和 tc 应取为三个假定截面上的加权平均壁厚:

1
ta = ∑ l jt j
la a
(A.32)

1
tb = ∑ l jt j
lb b
(A.33)

1
tc = ∑ l jt j
lc c
(A.34)

(6) 三个截面的圆柱体(即等价圆柱体或分别的实际圆柱体)应用有效长度为 leff 、均匀内壁厚度

t = ta 的等价单柱圆柱体代替(见图 A.5(II))。根据以下公式确定有效长度:
la
leff = (A.35)
κ

 
46
 

其中, κ 为图 A.6 中得到的无量纲系数。


(7) 对于适中长度或短的圆柱体截面,梯度变化壁厚的原始圆柱体的截面的临界圆周压曲应力应采
用以下公式求得:

ta
σ θ ,cr , j = σ θ ,cr ,eff (A.36)
tj

其中,σ θ ,cr ,eff 是根据 A.1.3.1(3)和 A.1.3.1(4)得到的临界圆周压曲应力,等价单柱长度 leff 根据(6)

得到。在这些公式中,系数 Cθ = 1.0 。

图 A.6-确定有效长度 leff 的系数 κ

(8) 壳体节段的长度是无量纲的参数 ω j :

 
47
 

lj r l
ωj = = j (A.37)
r tj rt j

(9) 如圆柱截面 j 为长状,应进行一个补充的二次的压曲应力评估。应使用(7)和(10)中两个偏差值

中较小的值来进行圆柱体截面 j 的压曲设计。

(10) 应将截面的圆柱体 j 视作是长状,如果满足下列条件:

r
ω j = 1.63 (A.38)
tj

这种情况下,应根据以下公式确定临界圆周压曲应力:

⎛r ⎞
2
⎛ ⎛ ⎞
4

σ θ ,cr , j = E⎜ ⎟⎟ ⎜ 0.275 + 2.03 ⎜ Cθ r ⎟⎟ ⎟ (A.39)
⎜t ⎜ ⎜ω t ⎟
⎝ j ⎠ ⎝ ⎝ j j ⎠ ⎠

A.2.3.2 圆周压力的屈曲强度验算

(1) 对于每个圆柱体截面 j ,应满足 6.2.3 的条件,并根据以下公式来进行验算:

σ θ , Ed , j ≤ σ θ , Rd , j (A.40)

其中:

σ θ , Ed , j 是圆周受压薄膜应力的关键值,如以下条款规定;

σ θ , Rd , j 是设计圆周压曲应力,根据 A.1.3.2 确定的临界圆周压曲应力得到。.

(2) 假定圆周应力的合力的设计值 nθ ,Rd 在所有长度 L 上是恒定的,则在截面 j 中,圆周受压薄膜应

力的关键值应等于以下值:
nθ , Ed
σ θ , Ed , j ≤ (A.41)
tj

(3) 如果圆周应力的合力的设计值 nθ ,Rd 在所有长度 L 上变化,则圆周受压薄膜应力的关键值应等于

假定值 σ θ , Ed , j ,mod ,该值从圆周应力合力无论在 L 上的哪一点的值除以局部厚度 t j 得到的最大值中

获得(见图 A.7),如以下公式:

max ( nθ , Ed )
σ θ , Ed , j ,mod = (A.42)
tj

 
48
 

图 A.7- nθ ,Rd 在长度 L 上变化时的圆周受压薄膜应力的关键值

A.2.4 剪力

A.2.4.1 临界受剪压曲应力

(1) 如没有特殊规定来评估单个平均内壁厚度的普通的圆柱体,可采用 A.2.3.1(1)到(6)提供的公式。


(2) 另外,可主要根据 A.2.3.1(7)来确定剪力引起的变形的临界应力,但根据 A.1.3 用 A.1.4.1 的剪力
的对应公式来代替圆周压力的公式。

A.2.4.2 受剪压曲强度的验算

(1) 可采用 A.2.3.2 的规定,但用剪力的对应公式来代替圆周压力的公式。

A.3 未加劲搭接圆柱体壳体

A.3.1 概述

A.3.1.1 定义

1 圆周搭接
圆周搭接位于绕壳体轴线的圆周方向上。
2 经线搭接
经线搭接位于平行于壳体轴线的经线方向上。

 
49
 

A.3.1.2 几何尺寸和应力合力

(1) 当圆柱形壳体由搭接组成时(见图 A.8),可使用以下规定代替 A.2 的规定。


(2) 以下规定用于增加的搭接和减少壳体中间表面半径的搭接。如搭接位于绕壳体轴线的圆周方向
上,应采用 A.3.2 定义的经线压力。如多个搭接位于圆周面上和壳体的轴向面,板材厚度从高到低
变化,应采用 A.3.3 定义的圆周压力。如单个普通的搭接平行于壳体的轴线,应采用 A.3.3 定义的
圆周压力。在其它情况下,无需特别注意搭接对压曲强度的影响。

图 A.8-搭接连接壳体

A.3.2 经向(轴向)压力

(1) 如圆柱体搭承受经线压力,并存在经线搭接,则压曲强度可评估为一个均匀的或内壁梯级变化
的圆柱体,如有必要,设计强度可以乘以 0.70 的系数。
(2) 如板的厚度在搭接处变化,设计压曲强度应取为和如(1)中的最薄处板的强度值。

A.3.3 圆周压力

(1) 如搭接圆柱体沿经线搭接承受圆周压力,则压曲强度可评估为一个均匀的或内壁梯级变化的圆
柱体,如有必要,设计强度可以乘以 0.90 的系数。
(2) 如搭接圆柱体承受圆周压力,并存在多个圆周搭接和板厚度从高到低的变化,则应采用 A.2 的
程序,不考虑关于接头的几何约束和偏移,设计压曲强度通过折减系数系数 0.90 来计算。
(3) 如搭接用于两个方向,经线搭接以梅花形排列或交替排列,压曲强度应是(1)或(2)中确定的较小
值,不需任何其它折减系数。

A.3.4 剪力

(1) 当圆柱体搭接受到薄膜剪力时,则压曲强度可评估为一个均匀的或内壁梯级变化的圆柱体。

 
50
 

A.4 未加劲锥形壳体

A.4.1 概述

A.4.1.1 符号

(1) 本节使用以下符号:
h 被截椎体的轴向长度(高度);
L 被截椎体的经线长度;
r 椎体中间表面的半径,垂直于旋转轴,依据长度线性变化;
r1 椎体较小底部的半径;
r2 椎体较大底部的半径;
β 椎体顶端半角。

图 A.9-椎体的几何尺寸、薄膜应力和应力合力

A.4.1.2 边界条件

(1) 以下公式仅适用于当壳体两边为边界条件 BC1 或 BC2 时(见 5.2 和 6.2),二者无区别。不适


用于边界条件为 BC3 的壳体。
(2) 本节 A.4.1 的规定只适用于约束两个径向位移的边界条件,在壳体的任意端部:
“圆柱体条件” w=0
“环形条件” u sin β + wcos β = 0

A.4.1.3 几何

(1) 以下规定只用于含有半角 β ≤ 65° 的均匀内壁厚度的被截椎体(见图 A.9)。

 
51
 

A.4.2 设计压曲应力

A.4.2.1 等价圆柱体

(1) 需要采用设计压曲应力进行压曲强度的验算。压曲应力根据 6.2.3 由长度为 le 半径为 re 的等价圆

柱体来确定, le 和 re 取决于应力类型,详见根据表 A.12。

(2) 对于受均匀外部压力 q 的椎体,应以薄膜应力为基础进行压曲强度验算:

σ θ , Ed = qre / t (A.43)

表 A.12-等效圆柱体的长度和半径
荷载 等效长度 圆柱体的等效半径

r
经线压力 le = L re =
cos β

r1 + r2
圆周压力 le = L re =
2cos β

如 le = le ,1 (短椎体):
le 为下列二者的较小值:
0.55r1 + 0.45r2
re =
均匀的外部压力 q le,1 = L cos β
边界条件:
r2 ( 0.53 + 0.125β )
两端均为 BC1 或 BC2 le,2 = 如 le = le ,2 ( 长 椎 体 ) :
sin β
(β 以弧度表示,见 A.9) 1− 0.1β
re = 0.71r2
cos β

⎛ 1⎞
re = ⎜1+ ρ − ⎟ r1 cos β
⎝ ρ⎠
剪力 le = h
r1 + r2
其中: ρ = 2r1

re = r1 cos β (1− ρ 2.5 )


0.4

均匀扭矩 le = L
L sin β
其中: ρ = r2

 
52
 

A.4.3 压曲强度验算

A.4.3.1 经线压力

(1) 如果根据 A3.2.2 的设计经线应力和设计压曲应力间的组合效应是最大临界值,则需要计算椎体


点上的压曲。

(2) 在恒定轴力作用于被截椎体上导致的经线压力的情况下,应将小半径 r1 和大半径 r2 均视为最大

临界点的可能位置。

(3) 在恒定整体弯矩作用于被截椎体上导致的经线压力的情况下,应将小半径 r1 视为最大临界点。

(4) 根据 A.12 确定等价圆柱体的设计压曲应力。

A.4.3.2 圆周压力

(1) 如圆周压力为均匀的外部压力引起,应采用公式(A.43)确定的 σ θ , Ed ,env 和根据 A.3.2.1 和 A.3.2.3

得到的设计压曲应力来进行压曲设计验算。

(2) 如圆周压力是除了均匀外部压力外的其它作用力引起,则计算应力分布 σ θ ,Ed ( x ) 应由超过计算

值的地方的应力分布 σ θ , Ed ,env ( x ) 来代替,但它由一个假定均匀外部压力产生。应用(1)中同样的方

法来验算压曲,但用 σ θ , Ed ,env 代替 σ θ ,Ed 。

(3) 根据 A.1.3 确定等价圆柱体的设计压曲应力。

A.4.3.3 剪力和均匀扭矩

(1) 在恒定的整体扭矩作用于椎体导致剪力的情况下,应采用设计剪应力值 τ Ed ( r = re cos β )和

τ
根据 A.3.2.1 和 A.3.2.4 得到的设计压曲应力 Rd 来进行压曲设计验算。
(2) 在除了恒定的整体扭矩之外的作用导致剪力的情况下(如作用于锥体的整体剪力),则计算应

力分布 τ Ed ( x ) 应由超过计算值的地方的应力分布 τ Ed ,env ( x ) 来代替,但它由一个假定整体扭矩产

生。应用(1)中同样的方法来验算压曲,但用 τ Ed ,env 代替 τ Ed 。

(3) 根据 A.1.4 确定圆柱体的设计压曲应力 τ Ed 。

 
53
 

A.5 恒定内壁厚度的加劲圆柱体壳体

A.5.1 概述

(1) 加筋的圆柱体壳体包括有:
- 含有经线和圆周加劲肋的各向同性加劲内壁;
- 含有经线和圆周加劲肋的加肋内壁。
(2) 在这两种情况下,可根据 A.5.6 的规定通过假设加劲内壁作为一个等效的正经各向异性壳体,
并假定 A.5.6 的条件满足需要。
(3) 在圆周加肋板材没有经线加劲肋的情况下,塑性压曲强度可根据 A.5.4.2(3),(4),(5)来计算。
(4) 如假设圆周加肋板材不承受向荷载,则单个加劲肋的压曲强度可根据 A.5.4.3 来计算。

A.5.2 带经线加劲肋的各向同性内壁

A.5.2.1 概述

(1) 如果使用经线加劲肋(桁条)加强各向同性的内壁,当评估压力下用于内壁及其它加劲肋的经
线应力时,应考虑由于内部压力造成内壁减短的相容性。
(2) 应使用与各向同性壳体的同样方法来确定焊接缝的断裂强度。
(3) 如果结构连接部件包含作为传递圆周拉力的紧固件,在评估加劲肋中的力和他在圆周拉力作用
下的抗裂性时应考虑拉力效应。

A.5.2.2 经线(轴向)压力

(1) 壳体壁应设计成合未加劲壁具有相同的轴向受压压曲标准,除非加劲肋之间的最大经线距离小

于 2 rt ,其中 t 为墙体局部壁厚。

(2) 在经线加劲肋位于比 2 rt 更近的间距时,应计算内壁压曲强度,结合 A.5.6 提供的程序。

(3) 对于加劲肋,应结合 EN 1999-1-1 规定评估其受到轴向压力的压曲强度。


(4) 根据情况应考虑加劲肋在壳体内壁上的偏心。

A.5.2.3 圆周压力

(1) 壳壁检查应采用和未加劲壳壁相同的外部压力屈曲标准进行,除非进行了更严格的计算。
(2) 在更严格的计算中,经线加劲肋可加于正经各向异性壳壁上,采用 A.5.6 条款来评估压曲应力,

假定拉伸刚度 Cφ = Cθ = Et ,剪力薄膜应力 Cφθ = 0.38 Et 。

 
54
 

A.5.2.4 剪力

(1) 如壳体内壁的大部分受到剪力作用(如偏心填方、地震荷载等),薄膜应力压曲强度应针对于
各向同性壳壁。但强度可因加劲肋而加强。受剪壳体中的等效长度 l 应取加劲环或边界和经线加劲
肋的经线分隔的两倍之间的高度的较小值,假定每个加劲肋在经线方向(绕圆周轴)上都有抗弯刚

度 EI y :

EI y ,min = 0.1Et 3 rl (A.44)

其中 l 的值和 t 的值和临界压曲模式中的值相同。
(2) 如不连续的加劲肋突然中止或不覆盖整个壳体,应将加劲肋内部力看作是均匀地分布在壳体上,

长度小于或等于 4 rt 。

(3) 如加劲肋如以上所述中止,或作为局部力作用于壳体上,则加劲肋和和壳体之间的剪力传递评
估强度不应大于 A.1.4 提供的值。

说明: w =焊接缝;FSW=混合摩擦的焊接
图 A.10-(a)和(b)伸出板和(c)板和伸出板组成的轴向加劲壳体

A.5.3 带圆周加劲肋的各项同性内壁

(1) 出于压曲验算的需要,A.5.6 中规定假定加劲内壁作为一个正交各向异性壳体。

A.5.4 带经线加劲肋的圆周加肋内壁

A.5.4.1 概述

(1) 除了覆盖层和几何容差,需结合厚度来计算。

 
55
 

(2) 加肋板材的内核最小厚度等于 0.68mm。


(3) 如圆柱体壳体由加肋板材组装而成,且沿圆周和经线的加劲肋连接于内壁,假设加肋内壁不传
递经线力,除非壳体视作未正交各向异性壳体,见 A.5.6。
(4) 需特别注意保证加劲肋的弯曲连续性,且弯曲经线平面垂直于内壁,因为为加劲肋的弯曲连续
性产生抗弯强度。
(5) 如壳体由经线加劲肋加劲,应确定板材和加劲肋之间合适的弯曲以保证每个板材壁不发上的分
布剪力荷载传递至加劲肋。板材厚度的选择应保证在这些加劲肋中防止断裂,在加肋板材中应考虑
加劲肋的支持强度。
(6) 应进行应力合力的计算和强度的计算及验算,根据 5.6.1 和 A.1,结合以上(1)到(5)定义的补充条
款。
注释 图 A.1 给出了壳体加强装置布置的示例。
(7) 节间板间的固定螺栓应满足 EN 1999-1-1 的要求。螺钉至少为 M8。
(8) 对于受剪力的螺钉,节间板间的接头处应符合 EN 1999-1-4 的规定。
(9) 圆周上的紧固件的间距不应超过圆周 3°。
(10) 如果壳体的穿透部分用于建造天窗、门、螺旋钻等时,应在局部使用一个较厚的加肋板材以保
证由于有关刚度不搭配的局部应力增大不导致局部断裂。
注释 图 A.12 示意了节间板的典型螺栓布局细部

图 A.11-圆周加肋壳体上经线加劲肋的布局示例

图 A.12-加肋壳体节间板的典型螺栓布置

A.5.4.2 轴向压力

(1) 在轴向压力下,壳体中每一点的设计强度应采用施工中规定的容差等级,并采用共存内压力和
圆周平均压应力的保证强度。设计时应考虑壳体壁的每一点,忽略轴向压力的经线变化,除了本部
分允许这种情况的条款。

 
56
 

(2) 如果采用经线加劲肋加劲壳体,应使用以下方法之一来设计内壁的压曲:
a) 如果加劲肋的经线间距距离符合 A.5.6.1(3)的规定,则为等效的正交各向异性壳体的压曲(根
据 A.5.6);
b) 如果加劲肋的经线间距距离不符合 A.5.6.1(3)的规定,则为单个加劲肋的压曲(假设加肋壳
体不承受任何轴向力,但受到加劲肋的约束),并满足 A.5.4.3 的条件。
(3) 如当加肋壳体没有经线加劲肋,应根据以下公式确定局部塑性压曲强度的特征值,为下列两值
中的较大值:

t 2 fo
nx , Rk = (A.45)
2d

rφ tf o
nx , Rk = (A.46)
r
其中 :
t 是板材厚度;
d 是峰值到谷值的差值(振幅);

rφ         是肋条局部弯曲(见图 A.14);

r 是圆柱体半径。

局部塑性压曲强度 nx , Rk 应视为独立于内压力值 pn

注释局部塑性压曲强度是肋条断裂或凹陷的抵抗强度。
(4) 根据以下公式确定压曲局部塑性阻力的设计值 :

α x nx Rk
nx , Rd = (A.47)
γ M1

其中 α x = 0.80 , γ M 1 值见 2.7.2。

(5) 结构中的任意一点的设计应力都应满足以下条件:

nx , Ed ≤ nx , Rd (A.48)

A.5.4.3 加劲壳壁视为仅在加劲肋中传递轴向压力

(1) 如果加肋板材假设为不传递任何轴向作用力(A.5.4.3 的方法 b),则板材可假定限制所有


壳壁平面内加劲肋的压曲位移,压曲强度应采用下列两种方法之一进行计算:
(a) 忽略板材抵抗垂直于壳壁的压曲位移的支点反力;
(b) 允许板材抵抗垂直于壳壁的压曲位移的刚度。
(2) 使用(a)和(1)的方法,单个加劲肋的强度应等于作用于加劲肋上集中压力的强度。根据以下公式

的大盘设计压曲强度 N s , Rd  

 
57
 

χ Aeff f o
N s , Rd ≤ (A.49)
γ M1

此处 Aeff 是加劲肋有效横截面面积。

(3) 垂直于内壁(围绕圆周轴)的弯曲折减系数 χ 应根据 EN 1999-1-1 提供的值,依据合金类型

和使用 2 类压曲曲线( α = 0.32, λ0 = 0 )。用来确定折减系数 χ 的支柱有效长度应等于邻近环

形加劲肋间的距离。
(4) 如考虑加劲肋抵抗压曲的壳体弹性约束,当内壁的弹性约束力对抗加劲肋压曲时,则应满足以下
两个条件:
a) 内壁截面视为提供了在邻近加劲肋的内壁长度的约束(见图 A.13),和两端简支的条件。
b) 不考虑可能存在的散料刚度。

(5) 除非采取更精确的计算,应假定横截面上平均压力来计算弹性临界压曲荷载 N s ,cr ,公式如下:

N s ,cr = 2 EI s k (A.50)

其中:
2
EI s 是内壁外弯曲部分加劲肋的抗弯刚度((Nmm );

k 是经线加劲肋间有效距离的板材抗弯刚度(内壁高度每米每 N/mm),如图 A.13。


(6) 确定内壁板材上抗弯刚度 k ,应假定在相邻经线加劲肋之间的板材跨度在两边均为简支边界条
件,见图 A.13。以下公式可确定 k 的值:

6 Dθ
k= (A.51)
d s3
其中:

Dθ 是板材圆周弯曲条件下的抗弯刚度;

ds 是经线加劲肋的间距。

(4) 如果肋条为反正切或正弦形状,则 Dθ 的值可通过 A.5.7(6)来获得。如采用其它加肋截面时,应

对有效横向截面确定圆周弯曲的抗弯刚度。
(5) 加劲肋的任意一点,设计应力应满足以下条件:

N s , Ed ≤ N s , Rd (A.52)

(6) EN 1999-1-1确定弯曲下和拉力下的加劲肋的局部压曲强度。

A.5.4.4 圆周压力

(1) 出于压曲验算的需要,可采用A.5.6.3的规定并假设加劲内壁为正交各向异性壳体。

 
58
 

图 A.13-柱体压曲评估的板约束刚度

A.5.5 含有环形加劲肋的轴向加肋内壁

A.5.5.1 概述

(1) 如当圆柱体内壁的制作在轴向面上使用加肋板材,则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a) 应假设加肋内壁不承受经线作用力;
b) 应假设加肋板材在固定的环状物之间延伸,使用环状物中心的间距和假设板材的连续性。
(2) 板材之间的节点应设计成,以保证达到假定的弯曲连续性。
(3) 内壁上由于散料产生的摩擦力导致的轴向压力的评估,应考虑壳体的全部周长,并考虑肋条的
侧面形状。
(4) 如果加肋板材延伸至基本的边界条件,应考虑板材接近于边界的局部弯曲,假定转动约束边界。
(5) 应假设加肋的内壁不承受任何圆周作用力。
(6) 应使用加肋断面的梁弯曲分析来确定环形加劲肋的间距,假设壳体在环形上是连续的,包括各
种不同的尺寸的环形加劲肋径向位移的不同的结果。在验算轴向压力的压曲强度时,弯曲引起的应
力需加入到轴向压力引起的应力中。
注释 将板材的经线弯曲看作是一个位于环状物中可弯支点的连续梁。每个支点的刚度由环形刚度和径向荷载来
确定。
(7) 承受经线荷载的环状加劲肋依据 1999-1-1 的方式来确定尺。

A.5.5.2 轴向压力

(1) 出于压曲验算的需要,可采用 A.5.6.6.2 的规定,并假设加劲内壁为正交各向异性壳体。

A.5.5.3 圆周压力

(1) 出于压曲验算的需要,可采用 A.5.6.6.3 的规定,并假设加劲内壁为正交各向异性壳体。

 
59
 

A.5.6 加劲壳体视为正交各向异性壳体

A.5.6.1 概述

(1) 如果加劲内壁,不管是各向同性还是加肋的,都被看作是一个正交各向异性壳体,应将修改刚
度看作是均匀分布。在加肋内壁的情况下,应根据 A.5.7 在不同的方向取板材的刚度。
(2) 应确定环状和桁条加劲肋的弯曲和延伸特性、壳体内壁中间表面外部的质心偏心率、和加劲肋

间的间距 d s 。

(3) 根据以下公式确定加劲肋的经线距离 d s (见图 A.10),其值小于或等于 d s :

0.25
⎛ r 2 Dy ⎞
d s ,max = 7.4 ⎜ ⎟⎟ (A.53)
⎜ Cy
⎝ ⎠
其中:

Dy 是圆周方向单位长度的抗弯刚度(如为圆周方向的板材则平行于肋条);

C y 是圆周方向单位长度的抗拉伸刚度(如为圆周方向的板材则平行于肋条)。

A.5.6.2 轴向压力

(1) 应通过正交各向异性壳体的圆周单位来评估临界压曲应力的合力 nx ,cr ,在壳体的合适的水平面

上,以临界圆周波纹的数量 j 和压曲高度 li 将以下公式降至最低数量:

1.2 ⎛ A ⎞
nx ,cr = A+ 2⎟
2 2 ⎜ 1
(A.54)
jω ⎝ A3 ⎠
且:

A1 = j 4 ⎡⎣ω 4C44 + 2ω 2 ( C45 + C66 ) + C55 ⎤⎦ + C22 + 2 j 2C25 (A.55)

A2 = 2ω 2 ( C12 + C33 ) ( C22 + j 2C25 )( C12 + j 2ω 2C14 ) − (ω 2C11 + C33 )( C22 + j 2C25 )
2

−ω 2 ( C22 + ω 2C33 )( C12 + j 2ω 2C14 )


2

(A.56)

A3 = (ω 2C11 + C33 )( C22 + C25 + ω 2C33 ) − ω 2 ( C12 + C33 )


2
(A.57)

且:

 
60
 

C11 = Cφ + EAs / d s       C22 = Cθ + EAr / d r


C12 = v Cφ Cθ   C33 = Cφθ
C14 = es EAs / ( rd s )   C25 = er EAr / ( rd r )  
1 1
C44 =
r2
( Dφ + EI s / d s ) C55 =
r2
( Dθ + EI r / d r )
v 1
C45 = 2 Dφ Dθ   C66 = 2 ⎡⎣ Dφθ + 0.5 ( GI ts / d s + GI tr / d r ) ⎤⎦
r r
πr
ω=
jli
其中:

li 是经线方向局部弯曲的半波长;

j 圆周方向压曲波的数量;

As 是桁条加劲肋横截面面积;

I s 是壳体中间表面上围绕在圆周中心线上的桁条加劲肋惯性矩(经线弯曲);

d s 是桁条加劲肋间的间距;

I ts 是桁条加劲肋平均扭矩恒定值;

es 是桁条加劲肋的壳体中间表面上外伸的偏心率;

Ar 是环形加劲肋的横截面面积;

I r 是壳体中间表面上经线中心线上的桁条加劲肋惯性矩(圆周弯曲);

d r 是环形加劲肋间的间距;

I tr 是环形加劲肋平均扭矩恒定值;

er 是环形加劲肋的壳体中间表面上外伸的偏心率;

Cφ 是轴向方向的拉伸刚度;

Cθ 是圆周方向的拉伸刚度;

Cφθ 是薄膜抗剪的拉伸刚度;

Dφ 是轴向方向的抗弯刚度;

Dθ 是圆周方向抗弯刚度;

 
61
 

Dφθ 是扭转下的抗弯刚度;

r 壳体半径。
注释 1 加肋板材的情况下,以上加劲肋属性(As、Is、Its 等)涉及加劲肋的一个截面:需考虑包含壳体内壁构件的
“有效”截面。
注释 2 对于加肋板材的抗拉伸刚度和抗弯刚度,见 A.5.7(5)和(6).
注释 3 在板材厚度变化的点或加劲肋横截面加劲肋的变化的点上取压曲最低限制:这些变化的临界压曲强度需要分
开单独验算。

(2) 正交各向异性壳体的设计压曲强度 nx , Rd 应如 A.1.2 和 6.2.3.2 规定根据壳体质量等级来确定。临

界压曲强度 nx ,cr 应以上(1)所确定。由正交各向异性内壁构成的壳体应假定增大系数 Qstiff = 1.3Q 。

A.5.6.3 圆周压力

(1) 对于均匀的外部压力 pn ,cr ,应评估压曲强度,以临界圆周波的数量 j 将以下公式降至最低数量:

1 ⎛ A ⎞
pn ,cr = A+ 2⎟
2 ⎜ 1
(A.58)
rj ⎝ A3 ⎠

其中 A1 , A2 和 A3 见 A.5.1.2(3)。

(2) 如果加劲肋或板材随内壁的高度变化,应检查多个可能的压曲的长度 li ,以便确定最临界的长

度,假设压曲的上部一端位于最薄板材的顶端区域。
注释 当以上使用的最厚板材区域包含最薄板材时,可能的压曲的上部一端可能位于最薄板材的顶端区域,或者
位于内壁上部。
(3) 除非采取更精确的计算,否则以上设计的假设厚度应等于最薄板材的厚度(看作是从一端到另
一个)。
(4) 如果壳体无覆盖层,这个壳体还可能承受风压曲作用,则以上的计算压力应以 0.6 的系数。

(5) 应根据 6.2.3.2 和 A.1.3 的规定的方式来确定内壁设计的压曲强度,临界的屈曲压力 pn ,cr ,如以

上(1)。系数 Cθ = 1.0 。

A.5.6.4 剪力

(1) A.5.2.4 为含有经线加劲肋的各向同性的内壁的规定。

A.5.7 加肋板材的等效正性属性

(1) 当将加肋的板材看作是壳体建筑构件时,应将板材看作是一个等效的均匀的正交各向异性内壁

 
62
 

来分析。
(2) 在应力分析和结构压曲分析中应采用到以下特性,假定肋条形状是反正切或正弦形状。如使用
其它肋条形状时,应采用与实际横截面对应的属性,见 EN1999-1-4。
(3) 应在坐标轴系统中(x-y)确定加肋板材的特性,其中(y)轴线平行于肋条(表面上的直线),横
坐标(x)垂直于肋条(波峰和波谷)。应根据以下参数确定肋条, 无论肋条的实际形状如何(见图 A.14),
其中:
d 是波峰到波峰的尺寸;
l 是肋条波长;

rφ 是波峰或波谷的局部半径。

(4) 所有属性可看作是单向的,在不同方向不会引起泊松效应。
(5) 等效薄膜特性(拉伸刚度)可取为:

2t 3
Cx = Et x = E (A.59)
3d 2

⎛ π 2d 2 ⎞
C y = Et y = Et ⎜1 + ⎟ (A.60)
⎝ 4l 2 ⎠

G 2t
Cxy = Et xy = (A.61)
π 2d 2
1 +
4l 2
其中:

tx 是垂直于肋条的薄膜力的等效厚度;

ty 是平行于肋条的薄膜力的等效厚度;

t xy 是薄膜剪力的等效厚度。

(6) 抗弯刚度可确定等效弯曲特性(抗弯刚度),在这个方向上,规定的抗弯刚度的弯矩造成的弯曲
(不是轴向) ,可取为:

Et 3 1
Dx = EI x = (A.62)
12 (1 − v 2 ) π 2d 2
1+
4l 2

Dy = EI y = 0.13Etd 2 (A.63)

Gt 3 ⎛ π 2d 2 ⎞
Dxy = GI xy = ⎜1 +
  ⎟ (A.64)
12 ⎝ 4l 2 ⎠
其中:

Ix 是垂直于肋条的的等效弯矩;

Iy 是平行于肋条的等效弯矩;

 
63
 

I xy 是扭转的等效弯矩。

注释 1 平行于肋条的弯曲影响到加肋形状的抗弯刚度,并构成是用加肋板材的首要原因。
注释 2 对于加肋板材的等效正交各向异性特性,可在 EN 1993-4-1 找到可替代的公式。

(7) 在圆周加肋的圆型壳体中,以上公式中应取 x 和 y 的方向分别为轴向方向 φ 和圆周方向 θ 。当

肋条为经线方向时,以上公式中应取 x 和 y 的方向分别为圆周方向 θ 和轴向方向 φ ,见图 A.14。

(8) 应考虑剪力特性,将其看作是独立于肋条定位的力。G 的值取为 E/2.6。

图 A.14-肋条形状和几何参数

A.6 承受均匀圆周压力的未加劲球面壳体

A.6.1 符号和边界条件

(1) 一般数量(见图 A.15)



r 球体中间表面的半径;
t 壳体厚度:

图 A.15-球体几何尺寸、薄膜应力和应力合力
(2) 边界条件如 5.2 和 6.2.2 所定义。

 
64
 

A.6.2 临界压曲应力

(1) 以下公式仅适用于完整的球体或球冠体,基础边缘的边界条件为 BC1f 或 BC1r 类。


(2) 球体或球冠体中均匀的圆周压力由均匀外部压力导致,或由作用于环形筒仓或仓库气流的变化
导致。
(3) 外部均匀压力 p 引起圆周压力时,对应的应力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pr
σθ = σφ = (A.65)
2t
(4)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均匀的圆周压力下临界压曲强度:
t
σ θ ,cr = σ φ ,cr = 0.605E (A.66)
r

A.6.3 圆周压曲参数

(1) 根据以下方程确定缺陷系数:
1
αθ = 1.44
但αθ ≤ 1.00 (A.67)
⎛ 1 0.6 E ⎞
1 + 2.60 ⎜ ( λθ − λθ ,0 ) ⎟
⎝Q fo ⎠
其中:

λθ ,0 是极限挤压长细比参数;

Q 是容差参数。
(2) 应取表 A.13 中规定的容差参数 Q。
(3) 应取表 A.14 中的合金系数和极限挤压长细比,这根据 EN 1999-1-1.定义的材料压曲等级。
表 A.13-容差参数 Q
容差等级 Q
等级 1 16
等级 2 25
等级 3 和 4 40

表 A.14-均匀圆周压力下 λθ ,0 的值和 μθ 的值

材料压曲等级 λθ ,0 μθ
A 0.20 0.35
B 0.10 0.20

 
65
 

附录 B
(信息性)
用于分析准锥形和准球形壳体的压曲公式

B.1 概述

(1) 此条款定义的规定适用于圆柱形壳体的锥形端和球形端,或通过准球形与等效结构连接,或直

接连接于圆柱体的锥形端和球形端 ( γ T = 0 )。

B.2 符号的边界条件

(1) 本条款使用以下符号(见图 B.1)



r 圆柱体壳体中间表面的半径;
rs 球型壳体的半径;

α 锥形壳体顶端环形壳体的角或半角;
rT 准球形半径;

tT 准球形厚度,圆锥厚度或球体壳体厚度;

l 连接的圆柱体长度;

tc 连接的圆柱体壳体厚度。

(2) 本规定适用于直交地作用于壳体表面的恒定外部压力。
(3) 运用范围如下:

tT ≤ tc (B.1)

35 ≤ r / tC ≤ 1250 (B.2)

45° ≤ α ≤ 75° (B.3)

0 ≤ rT / r ≤ 0.4 (B.4)

1.2 ≤ rS / r ≤ 3 (B.5)

1 ≤ 1000 f o / E ≤ 4 (B.6)

 
66
 

a) 准锥形

b) 准球形
图 B.1-用于仓库顶端的几何和荷载

B.3 外部压力

B.3.1 临界外部压力

(1) 对于准锥形壳体,临界外部压力(压曲)为:
2.42
E sin α ( cos α ) ( tT / r )
1.5 2.5
pn ,cr =  或  
(1 − v )
2 0.75
(B.7)

pn ,cr = 2.60 E sin α ( cos α ) ( tT / r )


1.5 2.5
对于v = 0.3 
其中

r = r − rT (1 − cos α ) + rT tT sin α 但r ≤ r
(2) 对于准球形壳体,压曲的临界外部压力是:

 
67
 

2
⎛t ⎞
pn ,cr = 1.21Ck E ⎜ T ⎟   (B.8)
⎝ rs ⎠

Ck = ( rs / r ) β
2 0.7 rs / r −1
 

此处 β 是以下二值的较大值:

β = 0.105 ( tC / r ) ( rT / r )
0.19 0.23
和β = 0.088 

B.3.2 均匀挤压极限外部压力

(1) 均匀挤压极限的外部压力,对于(B.9)的公式或图 B.2 曲线图提供的准锥形和准球形的壳体,当

rT = 0 
时,根据(B.10)或(B.11)的公式得出。

f ⎞⎛ ⎛ r ⎞ ⎞ cos α
2
⎛ r
pn , Rk = f o ⎜14.5 − 450 o ⎟ ⎜ 1 + 2 T + 7.13 ⎜ T ⎟ ⎟ (B.9)
⎝ E ⎠ ⎝⎜ r ⎝ r ⎠ ⎠⎟ ⎛ 2r ⎞
1.5

⎜ ⎟
⎝ t ⎠
对于准锥形壳体:

tT tT
pn , Rk = 4.4 fo   (B.10)
r r / cos α
对于准球形壳体:

tT tT
pn , Rk = 4.4 fo   (B.11)
r rs

 
68
 

图 B.2-准锥形和准球形壳体的塑性外部压力

B.3.3 外部压力压曲参数

(1) 根据以下方程式确定缺陷系数:
1
αθ = 1.44
但αθ ≤ 1.00 (B.12)
⎛ 1 0.6 E ⎞
1 + 2.60 ⎜ ( λθ − λθ ,0 ) ⎟
⎝Q fo ⎠
其中:

λθ ,0 是极限挤压长细比参数;

Q 是容差参数.

(2) 应根据表 B.1 中容差等级确定容差参数。


(3) 应根据表 B.2 中的由 999-1-1.定义的材料压曲等级确定合金系数和极限挤压长细比参数。

 
69
 

表 B.1-容差参数 Q
容差等级 Q
等级 1 16
等级 2 25
等级 3 和 4 40

表 B.2-外部压力下的 λθ ,0 值和 uθ 值

材料压曲等级 λθ ,0 uθ

A 0.20 0.35
B 0.10 0.20

B.4 内部压力

B.4.1 临界内部压力

(1) 对于准锥形壳体,临界内部压力(压曲)为:
3
r ⎛ 56300 ⎞⎛ t ⎞
如果 T =0 : pn ,cr = 1000 E ⎜ − 0.71⎟⎜ ⎟ (B.13)
⎝ α
2.5
2r ⎠⎝ 2r ⎠
3
rT r ⎛ t ⎞
如果 ≠ 0 : pn ,cr = 1000η E T ⎜ ⎟ (B.14)
2r 2r ⎝ 2 r ⎠
此处参数η 应由图 B.3 得到。

图 B.3-公式(B.14)的参数 η
(2) 对于准球形壳体,临界内部压力(压曲)为:
2.45
⎛ r ⎞⎛ t ⎞
pn ,cr = 100 E ⎜ 1.85 T + 0.68 ⎟ ⎜ ⎟ (B.15)
⎝ r ⎠ ⎝ rs ⎠

 
70
 

B.4.2 均匀挤压极限内部压力

(1) 均匀挤压极限的内部压力,对于(B.16)的公式或图 B.4 曲线图提供的准锥形和准球形的壳体,根


据(B.16)的公式得出。

fo ⎞ ⎛ ⎛ rT ⎞ ⎞ cos α
2
⎛ rT
pn , Rk = f o ⎜1.2 − 120 ⎟ ⎜1 + 3.9 + 67 ⎜ ⎟ ⎟ (B.16)
⎝ E ⎠ ⎜⎝ r ⎝ r ⎠ ⎟⎠ ⎛ 2r ⎞
1.25

⎜ ⎟
⎝ t ⎠

图 B.4- 准锥形和准圆形壳体的弹性内部压力

B.4.3 内部压力压曲参数

(1) 根据以下方程式确定缺陷系数:
1
αθ = 1.44
但αθ ≤ 1.00 (B.17)
⎛ 1 0.6 E ⎞
1 + 2.60 ⎜ ( λθ − λθ ,0 ) ⎟
⎝Q fo ⎠
其中:

λθ ,0 是极限挤压长细比参数;

Q 是容差参数.

(2) 应根据表 B.3 中容差等级确定容差参数。

 
71
 

(3) 应根据表 B.4 中的由 1999-1-1 定义的材料压曲等级确定合金系数和极限挤压长细比参数。


表 B.3-容差参数 Q
容差等级 Q
等级 1 16
等级 2 25
等级 3 和 4 40

表 B.4-内部压力下的 λθ ,0 值和 uθ 值

材料压曲等级 λθ ,0 uθ

A 0.20 0.35
B 0.10 0.20

 
7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