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7

BS EN

英国标准 1993-1-8:2005
已合并.1 号与 2 号
勘误

欧洲规范 3: 钢结构设计—

第 1-8 部分:节点设计

该欧洲标准 EN 1993-1-8:2005 与英国标准具有同等效力

ICS 91.010.30

除非版权法许可,未经英国标准协会许可不得转载
BS EN 1993-1-8:2005

英国版前言
本英国标准是 EN1993-1-8:2005 的官方英文版,用于取代已废止的
DD ENV 1991-2-6:2000 版本,包括 2005 年 12 月的勘误。用于取代已
废止的 DD ENV 1993-1-1:1992 版本。
注:1 号勘误版完成了 CEN 勘误,在条款编号后增加“P”,并在以
下条款和子条款中使用“应(shall)”替换“必须(should)”:2.2(1)和(3),
2.3(1),2.5(1),4.1(2),6.4.1(1),7.2.1(1)和(2),7.3.1(1)和 7.4.2(1)。
欧洲规范的结构按照主要材料可分为几个部分:混凝土结构、钢结
构、钢混组合结构、木结构、砌体结构和铝结构。本规范为特殊设计所
需的所有相关部分设定了共同的废止日期(DOW)。当所有 EN 欧洲规
范出版之后,与之相冲突的国家标准将在共存期结束时废止。
在欧洲标准出版之后,允许有两年的国家修正期,在此期间发布国
家版附录,接着是为期 3 年的共存期。在共存期内,鼓励各成员国调整
其国家标准中的规定,以在共存期结束前废止与欧洲标准不一致的国家
规则。欧洲委员会与各成员国协商,以期在各项欧洲规范共存期的结束
的问题上达成一致。
BS EN 1993-1-8 将部分取代将于 2010 年 3 月废止的 BS 449-2,BS
4604-1、BS 4604-2、BS 5400-3 和 BS 5950-1。
受技术委员会 B/525(建筑和土木工程结构)委托,英国加入小组
委员会 B/525/1(钢结构的使用),以参与规范的编制工作,主要负责:
— 助咨询者理解标准内容;
— 负责的国际/欧洲委员会提供解释的查询或变更的建议,并及时
通知英国相关方面;
— 关注国际和欧洲的相关进展动态,并反馈回英国。
可向秘书处索取参与该小组委员会的机构名单。
对于本欧洲规范中允许各国自行进行选择的部分规范性内容,将在
规范的文本中给出范围和可能的选择,并且做出说明保证其为国家决定
参数(NDP)。若在欧洲规范中有多种 NDP,则 NDP 可以是一个具体
的系数值、一个特定的级别或类别、一种特殊的方法或特殊应用的规则。
为使 EN 1998 在英国得到应用,NDP 将刊登在英国版附录里,并在
咨询公众之后的适当时候将其归入此英国标准中。
此英国标准经由标准政策和
战略委员会于 2006 年 11 出版以来发布的修订
月 30 日授权出版。
修订次数 日期 备注
16291 2006年6月 见英国版前言注释
© BSI 2006 1 号勘误
16571 2006年9月 英国版前言修订和废止细节
2 号勘误
ISBN 0 580 46081 9
BS EN 1993-1-8:2005

本刊物并不包括合同中的所有必要条款。使用者应负责正
确使用。

符合英国标准并不表示可免除其法律责任。

页面摘要

本文件包括封面、封二、i页、空白页,EN书名页,2至133
页和封底。

本文件中的BSI版权声明表示文件最新版的发行日期。

i
欧洲标准 EN 1993-1-8
2005 年 5 月

ICS 91.010.30 取代 ENV 1993-1-1:1992


已与勘误版合并
2005 年 12 月

英文版

欧洲规范 3: 钢结构设计 – 第 1-8 部分: 节点设计

Eurocode 3: Calcul des structures en acier - Partie 1-8: Calcul des assemblages

Eurocode 3: Bemessung und Konstruktion von Stahlbauten - Teil 1-8: Bemessung von Anschlüssen

该欧洲标准于2004年4月16日通过CEN(欧洲标准委员会)审批。

CEN 成员国均须遵守 CEN/CENELEC 内部条例,其条款规定了此欧洲标准在不做任何变更的


前提下即与各国国家标准具有同等效力的条件。若要索取有关国家标准的最新目录和参考书目,可
向管理中心或任何 CEN 成员国提出申请。

本欧洲标准有三种官方版本(英文版、法文版和德文版)。任何由CEN成员国负责翻译成本国
语言的版本在总秘书处备案后,即与官方版本具有同等效力。

CEN 成员为各国国家标准机构,包括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
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
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

管理中心地址:rue de Stassart, 36 B-1050 Brussels

© 2005 CEN CEN成员国保留在全球范围内以任何形式或方式进行 参考编号. EN 1993-1-8:2007: E


开发利用的所有权利。
EN 1993-1-8: 2005 (E)

目录 页码
前言 ............................................................................................................................................................... 7

欧洲规范计划背景 ................................................................................................................................ 7
欧洲规范的地位和应用领域 ................................................................................................................ 8
执行欧洲规范的国家标准 .................................................................................................................... 8
欧洲规范和产品统一技术规范(ENs 和 ETAs)之间的联系 .......................................................... 9
EN 1993-1-8 的国家版附录 .................................................................................................................. 9

1 引言 ......................................................................................................................................................... 10

1.1 范围............................................................................................................................................... 10
1.2 规范性参考文件 ........................................................................................................................... 10
1.2.1 参考标准,第 1 组: 可焊接结构钢 ................................................................................ 10
1.2.2 参考标准,第 2 组: 公差, 尺寸和技术交货条件 ......................................................... 10
1.2.3 参考标准,第 3 组: 中空结构型钢 ................................................................................ 11
1.2.4 参考标准,第 4 组: 螺栓、螺母和垫圈 ........................................................................ 11
1.2.5 参考标准,第 5 组: 焊接耗材和焊接 ............................................................................ 13
1.2.6 参考标准,第 6 组: 铆钉 ................................................................................................ 13
1.2.7 参考标准,第 7 组: 钢结构的施工 ................................................................................ 13
1.3 原则和应用规则之间的区别 ....................................................................................................... 13
1.4 术语和定义 ................................................................................................................................... 13
1.4.1 (节点的)基本部件 ........................................................................................................ 13
1.4.2 连接 .................................................................................................................................... 14
1.4.3 连接构件 ............................................................................................................................ 14
1.4.4 节点 .................................................................................................................................... 14
1.4.5 节点构造 ............................................................................................................................ 14
1.4.6 转动承载力 ........................................................................................................................ 14
1.4.7 转动刚度 ............................................................................................................................ 14
1.4.8 (节点的)结构特性 ........................................................................................................ 14
1.4.9 单平面节点 ........................................................................................................................ 14
1.5 符号............................................................................................................................................... 16

2 设计基础.................................................................................................................................................. 23

2.1 假设............................................................................................................................................... 23
2.2 一般要求....................................................................................................................................... 23
2.3 外加力和力矩 ............................................................................................................................... 24
2.4 节点抗力....................................................................................................................................... 24
2.5 设计假设....................................................................................................................................... 24
2.6 承受冲击、振动和/或反向荷载的受剪节点 .............................................................................. 24
2.7 交叉处的偏心 ............................................................................................................................... 25

3 使用螺栓、铆钉或销钉的连接.............................................................................................................. 26

3
EN 1993-1-8: 2005 (E)

3.1 螺栓、螺母和垫圈 ....................................................................................................................... 26


3.1.1 概述 .................................................................................................................................... 26
3.1.2 预紧螺栓 ............................................................................................................................ 26
3.2 铆钉 ............................................................................................................................................... 26
3.3 锚固螺栓 ....................................................................................................................................... 26
3.4 螺栓连接类型 ............................................................................................................................... 27
3.4.1 剪力连接 ............................................................................................................................ 27
3.4.2 拉力连接 ............................................................................................................................ 27
3.5 螺栓孔和铆钉孔的定位 ............................................................................................................... 28
3.6 单个紧固件的设计抗力 ............................................................................................................... 30
3.6.1 螺栓和铆钉 ........................................................................................................................ 30
3.6.2 注脂螺栓 ............................................................................................................................ 34
3.7 成组紧固件 ................................................................................................................................... 35
3.8 长节点 ........................................................................................................................................... 36
3.9 使用等级为 8.8 或 10.9 的螺栓进行的抗滑连接 ...................................................................... 36
3.9.1 设计抗滑力 ........................................................................................................................ 36
3.9.2 拉力和剪力组合 ................................................................................................................ 37
3.9.3 混合连接 ............................................................................................................................ 38
3.10 紧固件孔尺寸的缩减 ................................................................................................................. 38
3.10.1 概述 .................................................................................................................................. 38
3.10.2 块体撕裂设计 .................................................................................................................. 38
3.10.3 通过单肢连接的角钢和其它非对称受拉连接构件 ...................................................... 39
3.10.4 短角钢 .............................................................................................................................. 40
3.11 杠杆力 ......................................................................................................................................... 41
3.1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紧固件之间力的分布 ............................................................................. 41
3.13 销钉连接 ..................................................................................................................................... 41
3.13.1 概述 .................................................................................................................................. 41
3.13.2 销钉设计 .......................................................................................................................... 42

4 焊接连接.................................................................................................................................................. 45

4.1 概述 ............................................................................................................................................... 45
4.2 焊接耗材 ....................................................................................................................................... 45
4.3 几何形状和尺寸 ........................................................................................................................... 45
4.3.1 焊缝类型 ............................................................................................................................ 45
4.3.2 角焊缝 ................................................................................................................................ 46
4.3.3 全面角焊缝 ........................................................................................................................ 47
4.3.4 对接焊缝 ............................................................................................................................ 47
4.3.5 塞焊缝 ................................................................................................................................ 48
4.3.6 喇叭形坡口焊缝 ................................................................................................................ 48
4.4 带有填料的焊缝 ........................................................................................................................... 48
4.5 角焊缝的设计抗力 ....................................................................................................................... 49

4
EN 1993-1-8: 2005 (E)

4.5.1 焊缝长度 ............................................................................................................................ 49


4.5.2 有效焊喉厚度 .................................................................................................................... 49
4.5.3 角焊缝的设计抗力 ............................................................................................................ 50
4.6 全面角焊缝的设计抗力 ............................................................................................................... 52
4.7 对接焊缝的设计抗力 ................................................................................................................... 52
4.7.1 全焊透对接焊缝 ................................................................................................................ 52
4.7.2 部分焊透对接焊缝 ............................................................................................................ 52
4.7.3 T-型对接焊缝 ..................................................................................................................... 52
4.8 塞焊缝的设计抗力 ....................................................................................................................... 53
4.9 力的分布....................................................................................................................................... 53
4.10 与未加劲翼缘的连接 ................................................................................................................. 54
4.11 长节点......................................................................................................................................... 55
4.12 偏心加载单边角焊缝或单侧部分焊透对接焊缝 ..................................................................... 56
4.13 单肢连接的角钢 ......................................................................................................................... 56
4.14 冷成型区中的焊接 ..................................................................................................................... 57

5 分析、分类和建模.................................................................................................................................. 58

5.1 整体分析....................................................................................................................................... 58
5.1.1 概述 .................................................................................................................................... 58
5.1.2 弹性整体分析 .................................................................................................................... 58
5.1.3 刚塑性整体分析 ................................................................................................................ 59
5.1.4 弹塑性整体分析 ................................................................................................................ 59
5.1.5 格构梁的整体分析 ............................................................................................................ 60
5.2 节点分类....................................................................................................................................... 62
5.2.1 概述 .................................................................................................................................... 62
5.2.2 根据刚度进行的分类 ........................................................................................................ 62
5.2.3 根据强度进行的分类 ........................................................................................................ 64
5.3 梁-柱节点建模 ............................................................................................................................. 65

6 连接 H 型或 I 型截面的结构节点 ......................................................................................................... 69

6.1 概述............................................................................................................................................... 69
6.1.1 基本原理 ............................................................................................................................ 69
6.1.2 结构特性 ............................................................................................................................ 69
6.1.3 节点的基本部件 ................................................................................................................ 70
6.2 设计抗力....................................................................................................................................... 73
6.2.1 内力 .................................................................................................................................... 73
6.2.2 剪力 .................................................................................................................................... 74
6.2.3 弯矩 .................................................................................................................................... 75
6.2.4 等效受拉 T 型钢 ............................................................................................................... 76
6.2.5 等效受压 T 型钢 ............................................................................................................... 80
6.2.6 基本部件的设计抗力 ........................................................................................................ 81

5
EN 1993-1-8: 2005 (E)

6.2.7 梁-柱节点和拼接的设计弯矩抗力 ................................................................................... 97


6.2.8 带底板的柱基的设计抗力 .............................................................................................. 102
6.3 转动刚度 ..................................................................................................................................... 105
6.3.1 基本模型 .......................................................................................................................... 105
6.3.2 基本节点部件的刚度系数 .............................................................................................. 107
6.3.3 带两行或多行受拉螺栓的端板节点 .............................................................................. 111
6.3.4 柱基 .................................................................................................................................. 112
6.4 转动承载力 ................................................................................................................................. 113
6.4.1 概述 .................................................................................................................................. 113
6.4.2 栓接节点 .......................................................................................................................... 114
6.4.3 焊接节点 .......................................................................................................................... 114

7 中空截面节点........................................................................................................................................ 115

7.1 概述 ............................................................................................................................................. 115


7.1.1 范围 .................................................................................................................................. 115
7.1.2 适用领域 .......................................................................................................................... 115
7.2 设计 ............................................................................................................................................. 117
7.2.1 概述 .................................................................................................................................. 117
7.2.2 中空型材节点的破坏模式 .............................................................................................. 117
7.3 焊缝 ............................................................................................................................................. 121
7.3.1 设计抗力 .......................................................................................................................... 121
7.4 CHS 构件之间的焊接节点 ........................................................................................................ 122
7.4.1 概述 .................................................................................................................................. 122
7.4.2 单平面节点 ...................................................................................................................... 123
7.4.3 多平面节点 ...................................................................................................................... 131
7.5 CHS 或 RHS 支撑构件和 RHS 弦杆构件之间的焊接节点 ...................................................... 132
7.5.1 概述 .................................................................................................................................. 132
7.5.2 单平面节点 ...................................................................................................................... 133
7.5.3 多平面节点 ...................................................................................................................... 144
7.6 CHS 或 RHS 支撑构件和 I 型或 H 型截面弦杆间的焊接节点 ............................................... 146
7.7 CHS 或 RHS 支撑构件和槽形截面弦杆构件之间的焊接节点 ................................................ 150

6
EN 1993-1-8: 2005 (E)

前言
本欧洲标准 EN 1993《欧洲规范 3:钢结构设计》 由 CEN/TC250“欧洲结构规范”技术委员
会编撰,其秘书处由英国标准协会监管。CEN/TC 250 对所有欧洲结构规范负责。

通过相同文本的出版或确认,最迟在 2005 年 11 月之前,本欧洲标准应具有与国家标准同等效


力,而与之相冲突的国家标准最迟于 2010 年 3 月废止。

此文件取代 ENV1993-1-1。

根据 CEN-CENELEC 的内部条例,以下国家的国家标准组织必须执行此欧洲标准:奥地利、比
利时、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 匈牙利、 冰岛、爱尔兰、
意大利、拉托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
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

欧洲规范计划背景

1975 年,欧共体委员会在条约第 95 条的基础上确定了建设领域的一项行动计划。该计划的目


的是消除行业的技术障碍以及统一技术规范。

在此行动计划中,欧洲委员会首先建立一套统一的建设工程设计的技术规则。此技术规则在第
一阶段作为各成员国现行规则的一种替代方案,并将最终取代各成员国的现行规则。

在成员国代表指导委员会的帮助下,欧洲委员会用15年的时间制定了欧洲规范计划,于20世纪
80年代诞生了第一套欧洲规范。

1989 年,欧洲委员会、欧盟成员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根据欧委会和 CEN 之间的协议1,决定


通过一系列授权将欧洲规范的编制和出版任务移交给 CEN,以便使其在将来具备欧洲标准(EN)
的地位。这实际上将欧洲规范与理事会及欧委会所有与欧洲标准相关的规定和指令联系起来(如理
事会的建筑产品(CPD)指令 89/106/EEC 和理事会的公共工程和服务指令 93/37/EEC、92/50/EEC、
89/440/EEC 及等效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用以建立内部市场的指令)。

结构欧洲规范项目包括以下标准,其通常由若干部分组成:

EN1990 欧洲规范 0 结构设计基础

EN1991 欧洲规范 1 结构上的作用

EN1992 欧洲规范 2 混凝土结构设计

EN1993 欧洲规范 3 钢结构设计

EN1994 欧洲规范 4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

1
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和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之间有关建筑和土木工程设计欧洲规范(BC/CEN/03/89)工作
的协定。

7
EN 1993-1-8: 2005 (E)

EN1995 欧洲规范 5 木结构设计

EN1996 欧洲规范 6 砌体结构设计

EN1997 欧洲规范 7 岩土工程设计

EN1998 欧洲规范 8 结构抗震设计

EN1999 欧洲规范 9 铝结构设计

欧洲规范标准确认了每个成员国监管部门的责任,并保障其确定国家规定安全事项的各项数值
(因国而异)的权利。

欧洲规范的地位和应用领域

欧盟和欧洲自由贸易协会的成员国承认欧洲规范作为参考文献,用于下列用途:

— 作为证明建筑和土木工程符合理事会指令 89/106/EEC 的基本要求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基


本要求 N°1—力学抗力和稳定性— 以及基本要求 N°2—火灾下的安全性;

— 作为确定建筑工程及相关工程服务合同的基础;

— 作为制定建筑产品统一技术规范的框架(ENs 和 ETAs)。

尽管欧洲规范与统一的产品标准2的性质不同,但就其对建筑工程本身而言,欧洲规范与 CPD
第 12 条所述的解释性文件有直接关系3。因此,从事产品标准工作的 CEN 技术委员会和/或 EOTA
工作组必须充分考虑到因欧洲规范所产生的技术问题,以期实现这些技术规范与欧洲规范的完全一
致。

欧洲规范标准针对各种传统和新型的日用整体结构和部件产品设计,提供了通用的结构设计规
则。未具体涉及独特的建筑形式或设计条件,若有上述情况,设计者需另行咨询专家。

执行欧洲规范的国家标准

执行欧洲规范的国家标准应包括 CEN 出版的欧洲规范(包括所有附录)的全部文本,前面是


国家版的标题页和国家版前言,最后可加上国家版附录。

2
根据CPD第3.3条,基本要求(ERs)在解释性文件中应具备具体形式,以在基本要求和委托之间建立必要的联
系来统一hEns和ETAGs/ETAs。
3
根据CPD第12条,解释性文件应:
a) 提供基本要求的具体形式,要求有统一的术语和技术基础,并在必要时指出每个要求的类别或级别;
b) 说明这些要求的类别或级别与技术规范的对比方法,如计算和检验的方法、项目设计的技术规则等;
c) 作为建立统一标准和欧洲技术审批准则的参考。
欧洲规范实际上发挥了与整个基本要求1和基本要求2的部分相似的作用。

8
EN 1993-1-8: 2005 (E)

国家版的附录可能只包含欧洲规范中留待各国自行选择的参数,即国家确定参数,这些参数将
用于有关国家拟进行的建筑和土木工程的设计,即:

— 欧洲规范中给出的各种替代值和/或级别;

— 欧洲规范中只给出符号之处要用到的值;

— 各国特定的数据(地理、气候等),如:雪图;

— 欧洲规范中给出了替代方法时所使用的方法。

还可包括:

— 对资料性附录进行应用的决定;

— 非矛盾性补充资料的参考,以协助用户使用欧洲规范。

欧洲规范和产品统一技术规范(ENs 和 ETAs)之间的联系

建筑产品的统一技术规范和工程的技术规则4之间有必要保持一致。此外,所有与引用欧洲规范
的建筑产品的CE标记一同出现的信息应明确地说明所考虑的是哪些国家确定参数。

EN 1993-1-8 的国家版附录

本标准提供了替代程序、数值、级别建议并在各国可自行做出选择之处给出备注。因此,执行
EN 1991-1-2的国家标准应有一个包含全部国家确定参数的国家版附录,用于各有关国家即将进行施
工的钢结构设计。

EN 1993-1-8 中的下列条款允许各国自行进行选择:

- 2.2(2)

- 1.2.6(第6组:铆钉)

- 3.1.1(3)

- 3.4.2(1)

- 5.2.1(2)

- 6.2.7.2(9)

4
见 CPD 第 3.3 和第 12 条,以及解释性文件 N°1 的第 4.2、4.3.1、4.3.2 和 5.2 条。

9
EN 1993-1-8: 2005 (E)

1 引言

1.1 范围

(1) EN 1993 的此部分给出了使用钢材等级为 S235、S275、S355 和 S460、主要承受静荷载的


节点区的设计方法。

1.2 规范性参考文件

本欧洲标准以注明日期或未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的形式将其它出版物发布的规定包含在内。本
文中在适当的地方引用了这些规范性参考文件,并在下面列出了这些出版物。对于注明了日期的参
考文件,仅在通过修改或修订将这些出版物的后续修改或修订信息包含在本欧洲标准中之后,方可
将其用于此欧洲标准。对于未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只适用所涉及的最新版本(包括修订版)

1.2.1 参考标准,第 1 组: 可焊接结构钢

EN 10025-1:2004 热轧结构钢产品。普通技术交货条件

EN 10025-2:2004 热轧结构钢产品。非合金结构钢技术交货条件

EN 10025-3:2004 热轧结构钢产品。正火/正火轧制可焊接细晶粒结构钢的技术交货条件

EN 10025-4:2004 热轧结构钢产品。热机轧制可焊接细晶粒结构钢的技术交货条件

EN 10025-5:2004 热轧结构钢产品。 具有改良耐侯性的结构钢的技术交货条件

EN 10025-6:2004 热轧结构钢产品。淬火和回火条件下高屈服强度结构钢扁平产品的技术
交货条件

1.2.2 参考标准,第 2 组: 公差, 尺寸和技术交货条件

EN 10029:1991 3 mm及以上厚度的热轧钢板 - 尺寸、形状和质量公差

EN 10034:1993 结构钢 I型和H型截面 - 形状和尺寸公差

EN 10051:1991 非合金和合金钢连续热轧未镀层钢板、薄钢板和钢带 - 尺寸和形状公


10
EN 1993-1-8: 2005 (E)

EN 10055:1995 带有圆弧焊根和焊趾的热轧钢均等翼缘T型接头 - 形状和尺寸的大小


和公差

EN 10056-1:1995 结构钢等边角钢和非等边角钢 – 第1部分:尺寸

EN 10056-2:1993 结构钢等边角钢和非等边角钢 – 第2部分:形状和尺寸公差

EN 10164:1993 具有与产品表面垂直的改良变形特性的钢产品 – 产品交货条件

1.2.3 参考标准,第 3 组: 中空结构型钢

EN 10219-1:1997 非合金细晶粒钢的冷成型焊接中空结构型钢-第 1 部分:技术交货要求

EN 10219-2:1997 非合金细晶粒钢的冷成型可焊接中空结构型钢 – 第 2 部分: 公差、尺


寸和截面特性、

EN 10210-1:1994 非合金细粒结构钢的热加工中空结构型钢 – 第 1 部分:技术交货条件

EN 10210-2:1997 非合金细晶粒结构钢的热加工中空结构型钢 – 第 2 部分:容差、尺寸


和截面特性

1.2.4 参考标准,第 4 组: 螺栓、螺母和垫圈

EN 14399-1:2002 用于预加载的高强度结构螺栓连接-第 1 部分:一般要求

EN 14399-2:2002 用于预加载的高强度结构螺栓连接-第 2 部分:预加载适用性试验

EN 14399-3:2002 用于预加载的高强度结构螺栓连接-第 3 部分:耐热(HR)系统-六角


头螺栓和螺母组件

EN 14399-4:2002 用于预加载的高强度结构螺栓连接-第 4 部分: 高压(HV)系统-六


角头螺栓和螺母组件

EN 14399-5:2002 用于预加载的高强度结构螺栓连接- 第 5 部分:耐热(HR)系统的平


垫圈

EN 14399-6:2002 用于预加载的高强度结构螺栓连接- 第 6 部分:耐热(HR)和高压


(HV)系统的平倒角垫圈

11
EN 1993-1-8: 2005 (E)

EN ISO 898-1:1999 碳钢和合金钢制成的紧固件的力学性能- 第 1 部分:螺栓、螺钉和双


头螺栓 (ISO 898-1:1999)

EN 20898-2:1993 紧固件的力学性能- 第 2 部分:具有特殊试验荷载值的螺母-粗牙螺纹


(ISO 898-2:1992)

EN ISO 2320:1997 钢制六角锁紧螺母-力学要求和性能要求 (ISO 2320:1997)

EN ISO 4014:2000 六角头螺栓 – 产品等级A 和 B (ISO 4014:1999)

EN ISO 4016:2000 六角头螺栓 – 产品等级 C (ISO 4016:1999)

EN ISO 4017:2000 六角头螺钉 – 产品等级A 和 B (ISO 4017:1999)

EN ISO 4018:2000 六角头螺钉 – 产品等级C (ISO 4018:1999)

EN ISO 4032:2000 六角头螺母, 1型 – 产品等级 A 和 B (ISO 4032:1999)

EN ISO 4033:2000 六角头螺母, 2型 – 产品等级 A 和 B (ISO 4033:1999)

EN ISO 4034:2000 六角头螺母 – 产品等级 C (ISO 4034:1999)

EN ISO 7040:1997 六角头锁紧螺母(带非金属嵌件),1型-性能等级 5、8和10

EN ISO 7042:1997 全金属六角锁紧螺母,2型-性能等级 5、8、10和12

EN ISO 7719:1997 全金属六角锁紧螺母,1型-性能等级 5、8和10

ISO 286- 2:1988 限值和配合的ISO体系 - 第 2 部分:标准公差等级以及孔和轴的极限


偏差表

ISO 1891:1979 螺栓、螺钉、螺母和附件-专有名词和术语-三种语言版本

EN ISO 7089:2000 平垫圈- 公称系列- 产品等级 A

EN ISO 7090:2000 倒角平垫圈-标准系列-产品等级 A

EN ISO 7091:2000 平垫圈–标准系列-产品等级 C

EN ISO 10511:1997 六角锁紧薄螺母(具有非金属芯)

EN ISO 10512:1997 六角螺母锁紧薄螺母,1型,具有公制细牙螺纹-特性等级 6、8和10

12
EN 1993-1-8: 2005 (E)

EN ISO 10513:1997 全金属六角头锁紧螺母,2型,具有公制细牙螺纹-特性等级 8、10和12

1.2.5 参考标准,第 5 组: 焊接耗材和焊接

EN 12345:1998 焊接-带有插图的焊缝节点的多语术语。1998年9月

EN ISO 14555:1998 焊接-金属材料的电弧螺栓焊。1995年5月

EN ISO 13918:1998 焊接-电弧螺栓焊的双头螺栓-1997年1月

EN 288-3:1992 金属材料焊接工艺规范及许可。第3 部分:钢材电弧焊的焊接工艺试


验。1992

EN ISO 5817:2003 钢材中的电弧焊节点-缺陷质量等级指南

1.2.6 参考标准,第 6 组: 铆钉

注:国家版附录中可给出相关信息。

1.2.7 参考标准,第 7 组: 钢结构的施工

EN 1090-2 钢结构施工要求

1.3 原则和应用规则之间的区别

(1) EN 1990中的1.4条适用。

1.4 术语和定义

(1)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

1.4.1 (节点的)基本部件

对结构的一种或多种特性产生影响的节点的组成部分。

13
EN 1993-1-8: 2005 (E)

1.4.2 连接

两个或多个元件相交的位置。在设计中,它是表示连接处相关内力和弯矩传递过程中的性能所
必需的基本部件的组合。

1.4.3 连接构件

连接到支承构件或元件的任何构件。

1.4.4 节点

两个或多个构件相互连接的区域。在设计中,它是表示连接构件之间相关内力和弯矩传递过程
中的性能所必需的所有基本部件的组合。梁-柱节点由一个腹板节间和一个连接(单侧节点构造)或
两个连接(双侧节点构造)组成,见图1.1。

1.4.5 节点构造

两个或多个相互连接的构件的轴线相交的区域内的节点的类型或布局,见图1.2。

1.4.6 转动承载力

在给定抗力水平下节点可转动而不产生破坏的角度。

1.4.7 转动刚度

节点中产生单位转动所需的弯矩。

1.4.8 (节点的)结构特性

对连接构件中的内力和弯矩、转动刚度和转动承载力的抗力。

1.4.9 单平面节点

在晶格结构中,单平面节点与位于单平面内的构件连接。

14
EN 1993-1-8: 2005 (E)

节点区= 受剪腹板节间 + 连接 左节点区 = 受剪腹板节间 + 左连接


右节点区 = 受剪腹板节间 + 右连接
a) 单侧节点构造 b) 双侧节点构造
1 受剪腹板节间
2 连接
3 部件 (如螺栓、端板)
图 1.1: 梁-柱节点构造部分

1 单侧梁-柱节点构造;

2 双侧梁-柱节点构
造;

3 梁的拼接;

4 柱的拼接;

5 柱基础。

a) 长轴节点构造

双侧梁-柱节点构造 双侧梁-梁节点构造
b) 短轴节点构造(仅用于均衡矩 Wb1,Ed = Mb2,Ed)
图 1.2: 节点构造

15
EN 1993-1-8: 2005 (E)

1.5 符号

(1) 在本标准中用到以下符号:

d 是螺栓公称直径、销钉直径或紧固件直径;

d0 是螺栓、铆钉或销钉孔直径;

do,t 是受拉面的孔尺寸,通常是孔直径,但对于与受拉面垂直的槽孔,应使用槽长度;

do,v 是剪切面的孔尺寸,通常是孔直径,但对于与剪切面平行的槽孔,应使用槽长度;

dc 是柱腹板的净高度;

dm 是螺栓头的交叉点和交叉平面尺寸的平均值或螺母的的交叉点和交叉平面尺寸的平
均值,取二者中的较小值;

fH,Rd 是赫兹压力的设计值;

fur 是铆钉的规定极限抗拉强度;

e1 是在荷载传递方向上测得的从紧固件孔的中心到任何部分相邻端的端距,见图3.1;

e2 是在与荷载传递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测得的从紧固件孔的中心到任何部分相邻边缘的
边距,见图3.1;

e3 是从槽孔的轴线到任何部分的相邻端或边缘的距离,见图3.1;

e4 是从槽孔的端部半径中心到任何部分的相邻端或边缘的距离,见图3.1;

l eff 是角焊缝的有效长度;

n 是剪切表面上虚拟表面的数量或紧固件孔的数量;

P1 是荷载传递方向上某一直线上紧固件中心之间的间距,见图3.1;

P1,0 是荷载传递方向上某一外边线上紧固件中心之间的间距,见图3.1;

P1,i 是荷载传递方向上某一内边线上紧固件中心之间的间距,见图3.1;

P2 是在紧固件相邻线之间与荷载传递方向垂直的方向所测得的间距,见图3.1;

r 是螺栓列数;

注: 在受拉螺栓列数超过一列的螺栓连接中,从离受压中心最远的螺栓列开始对螺栓列
编号。

ss 是刚性支座的长度;

16
EN 1993-1-8: 2005 (E)

ta 是角钢夹板的厚度;

tfc 是柱翼缘的厚度;

tp 是螺栓或螺母下板的厚度;

tw 是腹板或支架的厚度;

twc 是柱腹板的厚度;

A 是螺栓的毛横截面面积;

A0 是铆钉孔的面积;

Avc 是柱的剪切面积,见 EN 1993-1-1;

As 是螺栓或地脚螺栓的受拉应力面积;

Av,eff 是有效剪切面积;

Bp,Rd 是螺栓头和螺母的设计冲剪抗力

E 是弹性模量;

Fp,Cd 是设计预载力;

Ft,Ed 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各螺栓的设计拉力;

Ft,Rd 是各螺栓的设计抗拉承载力;

FT,Rd 是等效T型短翼缘的抗拉承载力;

Fv,Rd 是各螺栓的设计抗剪承载力;

Fb,Rd 是各螺栓的设计承压抗力;

Fs,Rd,ser 是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各螺栓的设计滑移阻力;

Fs,Rd 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各螺栓的设计滑移阻力;

Fv,Ed,ser 是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各螺栓的设计剪力;

Fv,Ed 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各螺栓的设计剪力;

Mj,Rd 是节点的设计弯矩抗力;

Sj 是节点的转动刚度;

Sj,ini 是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

17
EN 1993-1-8: 2005 (E)

Vwp,Rd 是柱腹板节间的塑性抗剪承载力;

z 是力臂;

μ 是滑动系数;

φ 是节点的转动。

(2) 在第 7 节中使用了以下中空型钢的标准缩写:

CHS 表示 “圆型中空型钢”;

RHS 表示 “矩形中空型钢”,在本文中包含了正方形中空型钢。

间隙 g 重叠比 λ ov = (q/p) x 100 %

(a) 间隙的定义 (b) 重叠的定义


图 1.3 间隙和重叠节点区

(3) 在第7节中使用以下符号:

Ai 是构件 i 的横截面面积(i = 0、1、2或3);

Av 是弦杆的剪切面积;

Av,eff 是弦杆的有效剪切面积;

L 是构件的系统长度;

Mip,i,Rd 是节点抗力的设计值,用构件i (i = 0、1、2或3)中的面内内力矩表示;

Mip,i,Ed 是构件i (i = 0、1、2或3)中的面内内力矩的设计值;

Mop,i,Rd 是节点抗力的设计值,用构件i (i = 0. 1, 2 或 3)中的面内内力矩表示;

18
EN 1993-1-8: 2005 (E)

Mop,i,Ed 是构件 i (i = 0、1、2或3) 里的面外内部弯矩的设计值;

Ni,Rd 是节点抗力的设计值,使用构件i (i = 0、1、2或3)里的内部轴力表示;

Ni,Ed 是构件i (i = 0、1、2或3) 中的内部轴力的设计值;

Wel ,i 是构件 i (i = 0、1、2或3)的弹性截面模量;

W pl ,i 是构件 i (i = 0、1、2或3)的塑性截面模量;

bi 是构件 i (i = 0、1、2或3)的总面外宽度;

beff 是支撑构件和弦杆连接的有效宽度;

be,ov 是重叠支撑和重叠支撑连接的有效宽度;

be,p 是冲剪的有效宽度;

bp 是板的宽度;

bw 是弦杆腹板的有效宽度;

di 是CHS 构件 i (i = 0、1、2或3)的总直径;

dw 是I型或H型截面弦杆构件的腹板的高度;

e 是节点的偏心;

fb 是弦杆侧壁的屈曲强度;

fyi 是构件 i (i = 0、1、2或3)的屈服强度;

fy0 是弦杆的屈服强度;

g 是K或N型节点中支撑构件之间的间隙(g的负值代表一个重叠 q);间隙g是沿着
相邻支撑构件的根部之间的弦杆连接面长度测得的,见图1.3(a);

hi 是构件 i (i = 0、1、2或3)横截面的总面内高度;

k 是相关表中定义的系数,带有下标g、m、n或p;

l 是构件的屈曲长度;

p 是在没有重叠支撑构件时,弦杆表面上重叠支撑构件的突出接触区的长度,见图
1.3(b);

q 是在K或N型节点中的支撑构件之间的弦杆表面测得的重叠的长度,见图1.3(b);

r 是I或H型截面的底部直径、或矩形中空截面的圆角半径;

19
EN 1993-1-8: 2005 (E)

tf 是I或H型截面的翼缘厚度;

ti 是构件 i (i = 0、1、2或3)的壁厚;

tp 是板的厚度;

tw 是I或H型截面的腹板厚度;

α 是相关表中定义的系数;

θi 是支撑构件i和弦杆(i = 1、2 或3)之间的夹角;

k 是在其出现处给出定义的系数;

μ 是相关表中定义的系数;

φ 是多平面节点内的平面之间的角。

(4) 第7节中所使用的整数下标定义如下:

i 用于表示节点的构件的整数下标,i = 0 表示一个弦杆,i = 1、2或3表示支撑构件。


在带有两个支撑构件的节点内,i = 1通常表示受压支撑,i = 2表示受拉支撑,见图
1.4(b)。对于单支撑,不论支撑受压还是受拉 i = 1,见图1.4(a);

i 和 j 用于重叠型节点的整数下标,i 用于表示正在重叠的支撑构件,j 用于表示已重叠的


支撑构件,见图1.4(c)。

(5) 在第7节中使用到的应力比定义如下:

n 是比率 (σ0,Ed/fy0) /γM5(用于RHS弦杆);

np 是比率 (σ0,Ed/fy0) /γM5(用于CHS弦杆);

σ0,Ed 是节点处的弦杆内的最大压应力;

σp,Ed 是不包括由该节点处的支撑内与轴力的弦轴平行的部件引起的应力的σ0,Ed值,见图
1.4。

(6) 第7节所用的几何比定义如下:

β 是支撑构件的平均直径或宽度与弦杆的的平均直径或宽度的比率:

- 对于T型、 Y型和X型节点:

d1 d1 b
; 或 1
d 0 b0 b0

- 对于K型和N型节点:

20
EN 1993-1-8: 2005 (E)

d1 + d 2 d1 + d 2 b1 + b2 + h1 + h2
; 或
2d 0 2b0 4b0

- 对于KT型节点:

d1 + d 2 + d3 d1 + d 2 + d3 b + b2 + b3 + h1 + h2 + h3
; 或 1
3d 0 3b0 6b0

βp 是比率bi / bp;

γ 是弦杆宽度或直径与两倍壁厚之比:

d0 b b0
; 0 或
2t0 2t0 2t f

η 是支撑构件高度与弦杆直径或宽度的比率:

hi h
或 i
d 0 b0

ηp 是比率 hi / bp;

λov 是重叠比,按如图1.3(b)所示用百分比(λov= (q/p)×100%)表示。

(7) 当使用其他符号时,在相关条款中会对这些符号做出规定。

注: 表 7.2 中给出了圆形截面的符号。

21
EN 1993-1-8: 2005 (E)

a) 带有单支撑构件的节点

b) 带有两个支撑构件的隙节点

c) 带有两个支撑构件的重叠节点

图 1.4: 中空截面格构梁节点处的尺寸和其他参数

22
EN 1993-1-8: 2005 (E)

2 设计基础

2.1 假设

(1) EN 1993 的此部分中给出的设计方法假定施工标准按照 1.2 中给出的执行标准所规定的进


行,并且所使用的施工材料和产品均为 EN 1993 或相关材料和产品规范中所规定的。

2.2 一般要求

(1) P 所有节点应具有设计抗力,以使结构可以满足此标准和 EN 1993-1-1 中所给出的所有基


本设计要求。

(2) 表 2.1 中给出了节点的分项安全系数 γM。

表 2.1: 节点的分项安全系数

构件和横截面的抗力 γM0, γM1 和 γM2 见 EN 1993-1-1

螺栓的抗力

铆钉的抗力

销钉的抗力 γM2

焊缝的抗力

承压板的抗力

抗滑力
-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 (C类) γM3
-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 ( B类) γM3,ser

注脂螺栓的承压抗力 γM4

中空截面格构梁中节点的抗力 γM5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销钉的抗力 γM6,ser

高强度螺栓的预紧力 γM7

混凝土的抗力 γc 见EN 1992

注: γM 的数值的定义可见国家版附录。推荐值如下:γM2 = 1.25;γM3 = 1.25 和 γM3,ser = 1.1;


γM4 = 1.0;γM5 = 1.0;γM6,ser = 1.0;γM7 = 1.1。

23
EN 1993-1-8: 2005 (E)

(3) P 易于疲劳的节点也应满足EN 1993-1-9中给出的原则。

2.3 外加力和力矩

(1) P 根据EN 1993-1-1中的原则确定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施加到节点的力和力矩。

2.4 节点抗力

(1) 节点的抗力应根据其基本部件的抗力确定。

(2) 在节点设计中,可使用线弹性或弹-塑性分析。

(3) 当具有不同刚度的紧固件用于承载剪切荷载时,应设计具有最高刚度的紧固件来承在设计
荷载。3.9.3 中给出的示例为这种设计方法的一种例外情况。

2.5 设计假设

(1) P 节点应按照内力和力矩分布的实际假设来设计。应使用以下假设,以确定力的分布:

a) 分析中假定的内力和弯矩与施加到节点的力和力矩平衡,
b) 节点中的每个元件均能承载内力和力矩,
c) 这种分布隐含的变形不超过紧固件或焊缝和连接部分的变形能力,
d) 假定的内力分布对于节点内的相对刚度应是真实的,
e) 基于弹塑性分析的设计模型中假定的变形应基于在本质上可能存在的刚体转动和/或
面内变形,并且
f) 任何所用的模型应符合测试结果的评估要求 (见 EN 1990)。

(2) 此部分中给出的应用规则满足 2.5(1)。

2.6 承受冲击、振动和/或反向荷载的受剪节点

(1) 当一个受剪节点承受冲击或明显的振动时,应使用以下任一种连接方式:

- 焊接

- 带有锁定装置的螺栓

- 预紧螺栓

- 注脂螺栓

- 可有效防止连接部分移动的其他类型的螺栓

- 铆钉

(2) 当节点内不允许滑动时(因为其承受了反向剪切荷载或者任何其它原因),应使用 B 类或
C 类连接(见 3.4)预紧螺栓、装配螺栓(见 3.6.1)、铆钉或焊接。

24
EN 1993-1-8: 2005 (E)

(3) 对于风力和/或稳定性支撑,应使用 A 类连接(见 3.4)中的螺栓。

2.7 交叉处的偏心

(1) 如果在交叉处存在偏心,则应根据所产生的力矩和力设计节点和构件,但那些已证明无此
必要的特殊类型的结构除外,见 5.1.5。

(2) 当角钢或 T 型钢管的节点通过一行或两行螺栓连接时,应根据 2.7(1) 考虑到可能出现的


任何偏心。应通过考虑构件形心轴和连接处平面内定界线的相对位置,来确定面内和面外
偏心(见图 2.1)。对于通过单肢上的螺栓来连接的单个受拉角钢,可使用 3.10.3 中给出简
化设计方法。

注: 用作受压腹板构件的角钢的偏心效应见 EN 1993-1-1 的附录 B B 1.2。

1 形心轴

2 紧固件

3 定界线

图 2.1: 定界线

25
EN 1993-1-8: 2005 (E)

3 使用螺栓、铆钉或销钉的连接

3.1 螺栓、螺母和垫圈

3.1.1 概述

(1) 所有螺栓、螺母和垫圈应符合 1.2.4 参考标准:第 4 组的要求。

(2) 本标准中的规则适用于表 3.1 中给出的螺母等级。

(3) 等级为 4.6、4.8、5.6、5.8、6.8、8.8 和 10.9 的螺栓的屈服强度 fyb 和极限抗拉强度 fub 见


表 3.1。这些值应作为设计计算中的特征值被采用。

表 3.1: 螺栓屈服强度 fyb 和极限抗拉强度 fub 的公称值

螺栓等级 4.6 4.8 5.6 5.8 6.8 8.8 10.9

fyb(N/mm2) 240 320 300 400 480 640 900

fub(N/mm2) 400 400 500 500 600 800 1000

注:国家版附录中可不包括某种螺栓等级。

3.1.2 预紧螺栓

(1) 只有等级为 8.8 和 10.9、并且符合针对高强度结构螺栓的 1.2.4 参考标准:第 4 组要求的


螺栓组件(其通过控制紧固进行的预加载符合 1.2.7 参考标准:第 7 组的规定)
,才可用作
预紧螺栓。

3.2 铆钉

(1) 钢铆钉的材料特性、尺寸和公差应符合 1.2.6 参考标准:第 6 组中给出的要求。

3.3 锚固螺栓

(1) 对于锚固螺栓,可使用以下材料:

- 符合 1.2.1 参考标准:第 1 组要求的钢材等级,

- 符合 1.2.4 参考标准:第 4 组要求的钢材等级,

- 符合 EN 10080 要求、用于钢筋的钢材等级,

26
EN 1993-1-8: 2005 (E)

前提是:当要求锚固螺栓在剪力下产生作用时,公称屈服强度未超过640 N/mm2,否则公称屈
服强度应不超过 900 N/mm2 。

3.4 螺栓连接类型

3.4.1 剪力连接

(1) 受剪螺栓连接应设计成以下任一种:

a) A类:承压型

在这种类型的螺栓连接中,应使用等级为4.6~10.9(包括10.9)的螺栓。连接表面不要求有预荷
载,也无特殊规定。设计极限剪切荷载应不超过从3.6中得到的设计抗剪承载力、也不应超过从3.6
和3.7中得到的设计承压抗力。

b) B类: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抗滑力

在这种类型的螺栓连接中,应使用3.1.2(1) 中所述的预紧螺栓。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不应出
现滑动。设计正常使用剪切荷载应不超过从3.9中得到的设计抗滑力。设计极限剪切荷载不应超过从
3.6中得到的设计抗剪承载力、也不应超过从3.6和3.7中得到的设计承压抗力。

c) C类: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抗滑力

在这种类型的螺栓连接中,应使用3.1.2(1)中所述的预紧螺栓。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不应出现
滑动。设计极限剪切荷载应不超过从3.9中得到的设计抗滑力,也不应超过从3.6和3.7中得到的设计
承压抗力。另外,对于受拉连接,应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验算螺栓孔 处的净横截面设计塑性抗
力Nnet,Rd (见EN 1993-1-1中的6.2)。

在表 3.2 中归纳了对这些连接的设计验算。

3.4.2 拉力连接

(1) 受拉螺栓连接应设计成以下任一种:

a) D类: 非预紧螺栓连接

在这种类型的螺栓连接中,应使用等级为4.6~10.9(包括10.9)的螺栓。不要求有预荷载。当连
接经常承受拉伸加载振动时,应不使用这种类型的螺栓连接。但是,其可用于设计用来承载普通风
荷载的连接中。

b) E类:预紧螺栓连接

在这种类型的螺栓连接中,应使用符合1.2.7参考标准:第7组要求的、等级为8.8和10.9的控制
紧固预紧螺栓。

表3.2中归纳了对这些连接的设计验算。

27
EN 1993-1-8: 2005 (E)

表 3.2: 螺栓连接类型
类型 标准 备注

剪力连接

Fv , Ed ≤ Fv , Rd
A 不要求有预荷载。
承压型 可使用等级为4.6~10.9的螺栓。
Fv , Ed ≤ Fb , Rd

Fv , Ed , ser ≤ Fs , Rd , ser

B 应使用等级为8.8~10.9的预紧螺栓。对于
Fv , Ed ≤ Fv , Rd
正常使用下的抗滑力 正常使用下的抗滑力,见3.9。

Fv , Ed ≤ Fb , Rd

Fv , Ed ≤ Fs , Rd
应使用等级为8.8或10.9的预紧螺栓。对
C
Fv , Ed ≤ Fb , Rd 于极限状态下的抗滑力,见3.9。
极限状态下的抗滑力
Nnet,Rd 见 3.4.1(1) c)。
Fv , Ed ≤ Fnet , Rd

拉力连接

Ft , Ed ≤ Ft , Rd 不要求有预加荷载。
D
可使用等级为4.6~10.9的螺栓。
非预紧
Ft , Ed ≤ B p , Rd Bp,Rd 见表 3.4。

Ft , Ed ≤ Ft , Rd
E 应使用等级为8.8或10.9的预紧螺栓。
预紧 Bp,Rd 见表 3.4。
Ft , Ed ≤ B p , Rd

设计拉力Ft,Ed 应包括任何杠杆作用引起的任何力,见 3.11。同时受剪和受拉的螺栓也应满足表 3.4


中给出的标准。
注: 如果在抗滑力设计计算中没有明确使用预荷载,但是在施工的过程要求或质量测量
上要求(如耐用性),那么国家版附录中可对预荷载作出规定。

3.5 螺栓孔和铆钉孔的定位

(1) 螺栓和铆钉最小和最大间距、端距和边距见表 3.3。

(2) 对于易于疲劳的结构,其最小和最大间距、端距和边距见1993-1-9。

28
EN 1993-1-8: 2005 (E)

表 3.3: 最小和最大间距、端距和边距
最大值1)2)3)

使用符合EN 10025规定的钢材制成的 使用符合EN 10025-5规


距离和间距, 见 结构(不包括符合10025-5规定的钢材) 定的钢材制成的结构
最小值
图 3.1
暴露在大气环境 没有暴露在大气环
所使用的不受保护的
下或收到其它腐 境下或受到其它腐
钢材
蚀影响的钢材 蚀影响的钢材

8t或125mm
端距 e1 1.2d0 4t + 40 mm
二者中的较大值

8t或125mm
边距 e2 1.2d0 4t + 40 mm
二者中的较大值

槽孔中的距离 e3 l.5d04)

槽孔中的距离 e4 l.5d04)

14t或200mm 14t或200mm 14tmin或175mm


间距 p1 2.2d0
二者中的较小值 二者中的较小值 二者中的较小值

14t或200mm
间距 p1,0
二者中的较小值

28t或400mm
间距 p1,i
二者中的较小值

14t或200mm 14t或200mm 14tmin或175 mm


间距 p2 5) 2.4 d0
二者中的较小值 二者中的较小值 二者中的较小值
1)
除了以下情形,间距、边距和端距的最大值均无限制:
- 为了避免局部屈曲和防止外露构件腐蚀而设置的受压构件;
- 为防止腐蚀而设置的外露受构件。
2)
紧固件之间受压板的局部屈曲抗力应根据EN 1993-1-1的规定计算,使用0.6 p1作为屈曲长度。
当p1/t小于9ε时,无需检验紧固件之间的局部屈曲。对于受压构件中的外伸元件,边距应不超过
局部屈曲要求,见 EN 1993-1-1。端距不受此要求影响。
3)
t 表示较薄的外部连接部分的厚度。
4)
槽孔的尺寸限值见1.2.7参考标准:第7组。
5)
如果任何两个紧固件之间的最小距离L大于或等于2.4d0(见图3.1b),那么对于错列的紧固件,
可使用最小直线间距p2 = 1.2d0。

29
EN 1993-1-8: 2005 (E)

紧固件错列行
a) 紧固件间距的符号 b) 错列间距的符号

p1 ≤ 14t 且 ≤ 200 mm p2 ≤ 14 t 且 ≤ 200 mm


p1,0 ≤ 14 t 且 ≤ 200 mm p1,i ≤ 28 t 且 ≤ 400 mm
1 外侧行 2 内侧行
c) 受压构件中的错列间距 d) 受拉构件中的错列间距

e) 槽孔的端距和边距
图 3.1: 紧固件端距、边距和间距的符号

3.6 单个紧固件的设计抗力

3.6.1 螺栓和铆钉

(1) 对于承受剪力和/或拉力的单个紧固件,其设计抗力见表3.4。

(2) 对于3.1.2(1)中所述的预紧螺栓,设计计算中要用的设计预荷载Fp,Cd 应按以下取值:

Fp,Cd = 0.7 fub As / γ M 7 ... (3.1)

注:若设计计算中未使用预荷载,见对表 3.2 的注解。

(3) 对于表 3.4 中给出的螺栓,通过其螺纹部分的拉力和剪力的设计抗力应仅用于按 1.2.4 参

30
EN 1993-1-8: 2005 (E)

考标准:第 4 组的要求所生产出来的螺栓。

对于有切削螺纹的螺栓,例如用圆钢筋制造出来的锚固螺钉或拉杆,如果其螺纹符合 EN 1090
的规定,则应使用表 3.4 中给出的相关值。对于螺纹不符合 EN 1090 要求的带切削螺纹的螺栓,应
将表 3.4 中给出的相关值乘以系数 0.85。

(4) 若螺栓用于公称间隙不超过 1.2.7 参考标准:第 7 组中规定的普通孔公称间隙的孔中,则


应仅使用表 3.4 中给出的设计抗剪承载力 Fv,Rd 。

(5) 当基于承压的螺栓组的设计抗力大于或等于基于螺栓剪切的螺栓组的设计抗力时,M12
和 M14 螺栓也可用于 2 mm 间隙孔中。另外,对于等级为 4.8、5.8、6.8、8.8 和 10.9 的螺
栓,设计抗剪承载力应取表 3.4 中给出的值的 0.85 倍。

(6) 应使用适于公称孔中螺栓的方法来设计配合螺栓。

(7) 配合螺栓的螺纹不应包括在剪切面内。

(8) 包括在承压长度内的配合螺栓螺纹部分的长度应不超过板厚的1/3,见图3.2。

(9) 用于配合螺栓的孔径公差应符合1.2.7参考标准:第7组的要求。

(10) 在仅有一行螺栓的单搭接节点中,见图 3.3,应在螺栓头和螺母下给螺栓配上垫圈。各螺


栓的设计承压抗力应限于下值:

Fb , Rd ≤ 1.5 fu dt / γ M 2 ... (3.2)

注:在单搭接节点中不宜使用单个铆钉。

(11) 对于等级为8.8或10.9的螺栓,硬化垫圈应用于仅带一个螺栓或一行螺栓的单搭接节点。

(12) 当传递剪切荷载和承压的螺栓或铆钉穿过总厚度 tP 超过公称直径 d 的 1/3 的衬垫时,见图


3.4,按表 3.4 中的规定所计算的设计抗剪承载力 Fv,Rd 应乘以下式得出的折减系数 βp :

9d
βp = 但 βp ≤ 1 ... (3.3)
8d + 3t p

(13) 对于拼接两侧均有衬垫的双剪力连接,tp应取值为较厚衬垫的厚度。

(14) 应对铆钉连接进行设计,用以传递剪力。如果存在拉力,则设计拉力 Ft,Ed 应不超过表 3.4


中所给出的设计抗拉承载力 Ft,Rd 。

(15) 对于等级为 S235 的钢材,fur 的“有效”值可取为 400 N/mm2 。

(16) 一般情况下,对于锤铆,铆钉的握固长度应不超过 4.5d,对于压铆,铆钉的握固长度应不


超过 6.5d。

31
EN 1993-1-8: 2005 (E)

图 3.2:配合螺给承压长度内螺栓杆的螺纹部分

图 3.3:带有一行螺栓的单搭接节点
垫板

图 3.4: 穿过衬垫的紧固件

32
EN 1993-1-8: 2005 (E)

表 3.4: 受剪和/或受拉的单个紧固件的设计抗力
破坏模式 螺栓 铆钉
每个剪切面的抗剪承载力 αv fub A 0.6 fur A0
Fv , Rd = Fv,Rd =
γM2 γM2
- 当剪切面穿过螺栓的螺纹部分
(A为螺栓As 的拉应力面积):
- 对于等级为4.6、5.6和8.8的螺栓:
αv = 0.6
- 对于等级4.8、5.8类、6.8和10.9的螺栓:
αv = 0.5
- 当剪切面穿过螺栓的无螺纹部分
(A为螺栓的毛横截面):αv = 0.6
1)2)3)
承压抗力 k1αb fu dt
Fb,Rd =
γM2
f ub
其中αb是αd、 或1.0中的最小值;
fu
在荷载传递的方向上:
e1 p 1
- 对于端部螺栓: α d = ; 对于内部螺栓: α d = 1 −
3d 0 3d o 4
与荷载传递方向垂直的方向上:
e2
- 对于边缘螺栓: k1 是 2.8 − 1.7 或 2.5中最小的一个
d0

p2
- 对于内部螺栓: k1是 1.4 − 1.7 或 2.5中最小的一个
d0
2)
抗拉承载力 k2 f ub As
Ft,Rd = 0.6 f u r A0
γM2 Ft,Rd =
γM2
其中 对于埋头螺栓, k2 = 0.63
否则 k2 = 0.9。
冲剪抗力 B p , Rd = 0.6π d m t p f u / γ M 2 无需检验
剪力和拉力的组合 Fv , Ed Ft , Ed
+ ≤ 1.0
Fv , Rd 1.4 Ft , Rd
1)
螺栓的承压抗力Fb,Rd
- 在尺寸过大的孔中,其承压抗力是在普通孔中的螺栓的承压抗力的0.8倍。
- 对于在槽孔中的螺栓(当槽孔的纵向轴与力传递方向垂直时),其承压抗力是在圆形普通
孔中的螺栓的承压抗力的0.6倍。
2)
对于埋头螺栓:
- 承压抗力Fv,Rd 应基于板厚度t,t等于连接板的厚度减去一半的埋头孔高度。
- 当确定抗拉承载力Ft,Rd 时,埋头孔的角度和高度应符合1.2.4参考标准:第4组中的要求,
否则抗拉承载力 Ft,Rd 应作相应调整。
3)
施加到螺栓上的荷载与边缘不平行时,可分别检验与端部平行和垂直的螺栓荷载部件的承压抗
力。

33
EN 1993-1-8: 2005 (E)

3.6.2 注脂螺栓

3.6.2.1 概述

(1) 注脂螺栓可用于替代3.4中规定的A类、B类和C类连接中普通螺栓和铆钉。

(2) 注脂螺栓的制作和安装细节见1.2.7参考标准:第7组中的规定。

3.6.2.2 设计抗力

(1) 3.6.2.2(2)~3.6.2.2(6) 中给出的设计方法应适用于等级为 8.8 或 10.9 的注脂螺栓连接。螺栓


组件应符合 1.2.4 参考标准:第 4 组中给出的要求,但使用预紧螺栓时,见 3.6.2.2(3)。

(2) A 类连接中的任何螺栓的设计极限剪切荷载应不超过以下各值中的较小值:从 3.6 和 3.7


中得到的螺栓的设计抗剪承载力;从 3.6.2.2(5)中得到的树脂的设计承压抗力。

(3) 预紧注脂螺栓应用于 B 类和 C 类连接,对于此类连接,应使用 3.1.2(1)中所述的预紧螺栓


组件。

(4) 在 B 类连接中任何螺栓的设计正常使用剪切荷载和 C 类连接中任何螺栓的设计极限剪切


荷载应不超过在相关极限状态下从 3.9 中得到的螺栓的设计抗滑力加上在相关极限状态下
从 3.6.2.2(5)中得到的树脂的设计承压抗力。另外,B 类或 C 类连接中的螺栓的设计极限
剪切荷载应不超过从 3.6 中得到的螺栓的设计抗剪承载力,也不超过从 3.6 和 3.7 中得到
的螺栓的设计承压抗力。

(5) 树脂的设计承压抗力 Fb,Rd,resin 可根据下式确定:

kt k s dtb ,re sin β fb ,re sin


Fb,Rd , re sin = ... (3.4)
γM4

其中:

Fb,Rd,resin 是注脂螺栓的承压强度;

β 是如表3.5和图3.5中所给出的、依据连接板厚度比而定的系数;

fb,resin 是根据1.2.7参考标准:第7组的规定确定的树脂的承压强度;

tb,resin 是表3.5中给出的树脂的有效承压厚度;

kt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长期)下其值为1.0.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其值为1.2;

ks 对于具有公称间隙的孔,其值取为1.0;对于尺寸过大的孔,其值取为(1.0 – 0.1 m);

34
EN 1993-1-8: 2005 (E)

m 是普通孔径和尺寸过大的孔径之间的差值(单位mm)。若为1.2.7参考标准:第7组中所
规定的短槽孔,则m = 0.5(孔长度和宽度之间的差值(单位mm))。

(6) 计算一个夹紧长度超过 3d 的螺栓的承压抗力时,其取值应不超过 3d,以确定有效承压厚


度 tb,resin (见图 3.6)。

图 3.5: 连接板的厚度比与系数 R 的函数关系


表 3.5: β 和 tb,resin 的值
t1/t2 β tb,resin

≥ 2.0 1.0 2t2 ≤ 1.5d


1.0 < tl/t2 < 2.0 1.66 – 0.33 (t1/t2) t1 ≤ 1.5 d
≤ 1.0 1.33 t1 ≤ 1.5 d

图 3.6: 长注脂螺栓的极限有效长度

3.7 成组紧固件

(1) 如果各单个紧固件的设计抗剪承载力 Fv,Rd 大于或等于设计承压抗力 Fb,Rd,则一组紧固件

35
EN 1993-1-8: 2005 (E)

的设计抗力可取为单个紧固件的设计承压抗力 Fb,Rd 之和。否则,一组紧固件的设计抗力


应为紧固件的数量乘以任意单个紧固件的最小设计抗力所得到的值。

3.8 长节点

(1) 若在力传递方向上所测得的某一节点内的端部紧固件中心之间的距离 Lj(见图 3.7) 超过


15d,则应将根据表 3.4 计算得出的所有紧固件的设计抗剪承载力 Fv,Rd 乘以通过下式得出
的折减系数 βLf,以此来进行折减:

L j − 15d
β Lf = 1 - ... (3.5)
200d

但是βLf ≤ 1.0 且 βLf ≥ 0.75

(2) 若在整个节点长度上力的传递是均匀分布的,如在腹板和截面翼缘之间的剪力传递,则
3.8(1) 中的规定不适用。

图 3.7: 长节点

3.9 使用等级为 8.8 或 10.9 的螺栓进行的抗滑连接

3.9.1 设计抗滑力

(1) 等级为8.8或10.9的预紧螺栓的设计抗滑力应按以下取值:

k s nμ
Fs , Rd = Fp ,C ... (3.6)
γM3

其中:

ks 在表 3.6中给出;

n 为摩擦面的数量;

μ 为根据1.2.7参考标准:第7组的规定通过摩擦面规定试验得到的滑动系数,或(如
相关)表3.7中所给出的滑动系数。

36
EN 1993-1-8: 2005 (E)

(2) 对于符合 1.2.4 参考标准:第 4 组要求的、等级为 8.8 和 10.9 的螺栓(其紧固控制符合 1.2.7


参考标准:第 7 组的规定),在公式(3.6) 中要使用的预荷载 Fp,C 应按以下取值:

Fp,C = 0.7 f ub As ...(3.7)

表 3.6: ks 的值

说明 ks

普通孔中的螺栓 1.0

在尺寸过大的孔中或短槽孔中的螺栓(槽的轴线与荷载传递方向垂直) 0.85

在长槽孔中的螺栓(槽的轴线荷载传递方向垂直) 0.7

短槽孔中的螺栓(槽的轴线与荷载传递方向平行) 0.76

长槽孔中的螺栓(槽的轴与荷载传递方向平行) 0.63

表 3.7: 预紧螺栓的滑动系数 µ

摩擦面的分类 (见1.2.7 参考标准:第7组) 滑动系数 μ

A 0.5

B 0.4

C 0.3

D 0.2

注 1: 1.2.7参考标准:第7组中给出了试验和检验要求。.

注 2: 应通过使用1.2.7参考标准:第7组中所给出的程序,将任何其它表面处理的分类建立在代表
了结构中所用表面的试样的基础之上。

注 3: 摩擦面分类定义见1.2.7参考标准:第7组。

注 4: 进行喷漆表面处理后,随着时间的流逝,预荷载会产生损耗。

3.9.2 拉力和剪力组合

(1) 除了易于产生滑动的剪力 Fv,Ed 或 Fv,Ed,ser 之外,如果抗滑连接承受了外加拉力 Ft,Ed 或


Ft,Ed,ser,则每个螺栓的设计抗滑力应按如下取值:

k s nμ(Fp,C − 0.8Ft,Ed,ser )
对于B类连接: Fs,Rd,ser = ...(3.8a)
γ M3,ser

37
EN 1993-1-8: 2005 (E)

k s nμ ( Fp,C − 0.8Ft,Ed )
对于C类连接: Fs,Rd = ...(3.8b)
γM3

(2) 如果在一个力矩连接中,受压侧的接触力与外加拉力抵消,则抗滑力无需折减。

3.9.3 混合连接

(1) 作为 2.4(3)中所述的例外情况的示例,如果螺栓的最终紧固在焊接完成之后进行的,那么,
在设计用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抗滑的连接中等级为 8.8 和 10.9 的预紧螺栓(3.4 中的 C
类)时,可假定螺栓和焊缝一起承担荷载。

3.10 紧固件孔尺寸的缩减

3.10.1 概述

(1) 应根据EN 1993-1-1的规定,在构件设计中进行孔尺寸缩减。

3.10.2 块体撕裂设计

(1) 木块断裂包括沿孔组剪切表面在螺栓行处剪力破坏以及沿螺栓组受拉面上螺栓孔列的拉
伸断裂。

(2) 对于承受了同轴荷载的对称螺栓组,设计块体撕裂抗力Veff,1,Rd 按下式计算得出:

( )
Veff ,1, Rd = fu Ant / γ M 2 + 1/ 3 f y Anv / γ M 0 ... (3.9)

其中:

Ant 为受拉净面积;

Anv 为受剪净面积。

(3) 对于承受了偏心荷载的螺栓组,设计块体剪切撕裂抗力 Veff2,Rd 由下式计算得出:

( )
Veff ,2, Rd = 0.5 fu Ant / γ M 2 + 1/ 3 f y Anv / γ M 0 ... (3.10)

38
EN 1993-1-8: 2005 (E)

1 小拉力
2 大剪力
3 小剪力
4 大拉力
图 3.8: 块体撕裂

3.10.3 通过单肢连接的角钢和其它非对称受拉连接构件

(1) 在确定以下部件的设计抗力时,应考虑到节点的偏心(见 2.7(1))以及螺栓的间距和端距


效应:

- 非对称构件;

- 非对称连接的对称构件,如通过单肢连接的角钢。

(2) 通过单肢内的单排螺栓连接的单个受拉角钢(见图 3.9)可看作是在有效净截面上同心加


载,其设计极限抗力应按下式确定:

带有1个螺栓: N u , Rd = 2.0(e2 − 0.5d 0 )tf u ...(3.11)


γM2

β 2 Anet f u
带有2个螺栓: N u ,Rd = ...(3.12)
γM2

β 3 Anet f u
带有3个或更多螺栓: N u ,Rd = ...(3.13)
γM2

其中:

39
EN 1993-1-8: 2005 (E)

β2和β3 是取决于表3.8中所给出的间距p1的折减系数。对于p1的中间值,β的值可通过线
性内插确定;

Anet 是角钢的净面积。对于通过较小肢连接的非等肢角钢,Anet 应认为是等效等肢角


钢的净截面面积,其中肢的尺寸等于较小肢的尺寸。

表 3.8:折减系数 β2 和 β3
间距 p1 ≤ 2.5 d0 ≥ 5.0 d0
2个螺栓 β2 0.4 0.7

3个或3个以上螺栓 β3 0.5 0.7

a) 1个螺栓

b) 2个螺栓

c) 3个螺栓

图 3.9: 通过单肢连接的角钢

3.10.4 短角钢

(1) 如图 3.10 所示的短角钢将角钢构件与其紧固件连接到角撑板或其它支撑部件上,并且应


设计成能传递大小为连接角钢外伸肢中力的 1.2 倍的力。

(2) 将短角钢连接到角钢构件外伸肢上的紧固件应设计成能传递大小为角钢构件外伸肢力的
1.4 倍的力。

(3) 连接槽钢或类似构件的角钢应设计成能传递大小为其所附连槽钢翼缘中的力的1.1倍的力。

(4) 将短角钢连接到槽钢或类似构件的紧固件应设计成能传递大小为其所连接的槽钢翼缘中
的力的 1.2 倍的力。

(5) 在任何情形下,均不可使用 2 个以下的螺栓或铆钉将短角钢附连在角撑板或其它支承部件


上。

(6) 短角钢与角撑板或其它支承部件的连接应在连接构件的端部处终止。短角钢与构件的连接
应从构件端部开始,直到超出构件与角撑板或其它支承部件的直接连接之外的点。

40
EN 1993-1-8: 2005 (E)

图 3.10: 短角钢

3.11 杠杆力

(1) 若要求紧固件传递外加拉力时,则应将紧固件设计成能够承载杠杆作用发生时所产生的附
加力。

注:6.2.4 中给出的规则毫无保留地说明了杠杆作用。

3.1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紧固件之间力的分布

(1) 当力矩施加到节点上时,内力的分布可以是线性的(即:与到转动中心的距离成比例)或
塑性的(即: 当部件的抗力没有超出范围并且元件具有充分的延性,则任何平衡分布均
是可行的)

(2) 内力的弹线性分布应用于以下情形:

- 当使用螺栓产生 C 类抗滑连接时,

- 在剪力连接中,若紧固件的设计抗剪承载力 Fv,Rd 小于设计承压抗力 Fb,Rd,

- 当连接承受冲击时,振动反向或荷载反向(风荷载除外)。

(3) 当节点仅承受同心剪切,如果紧固件的尺寸和等级是相同的,则可假定荷载在紧固件中是
均匀分布的。

3.13 销钉连接

3.13.1 概述

(1) 若销钉可能松动,则应对其进行紧固。

(2) 若销钉的长度小于销钉直径的 3 倍,见 3.6.1,则无需转动的销钉连接可设计为单螺栓连


接。对于所有其它的情形,应采用 3.1.3.3 中给出的方法。

(3) 在销钉连接的构件中,包含了销钉孔的未加劲构件的几何形状应满足表 3.9 中给出的尺寸


要求。

41
EN 1993-1-8: 2005 (E)

表 3.9: 销钉端部构件的几何要求

A 型: 给定厚度 t

FEd γ m 0 2d 0 F γ d
a≥ + : c ≥ Ed m 0 + 0
2tf y 3 2tf y 3

B 型: 给定几何形状

FEd γ M 0
t ≥ 0.7 : d 0 ≤ 2.5t
fy

(4) 销钉连接构件的布置应可以避免偏心,并且销钉连接构件应具有足够尺寸,以将荷载从带
有销钉孔的构件区域传递到远离销钉的构件内。

3.13.2 销钉设计

(1) 表3.10给出了实心圆形销钉的设计要求。

(2) 应以连接件组成简支这一情形为基础来计算销钉内的力矩。通常应假定销钉和连接部分之
间的反作用力在图 3.11 所示的各部分的相互接触长度上均匀分布。

(3) 如果将销钉设计成为可更更换型,则除 3.1.3.1~3.1.3.2 中给出的规定外,接触支座应力还


应满足:

σ h, Ed ≤ f h, Rd ... (3.14)

其中:

42
EN 1993-1-8: 2005 (E)

EFEd , ser (d 0 − d )
σ h ,Ed = 0.591 ... (3.15)
d 2t

f h,Ed = 2.5f y /γ M 6, ser ...(3.16)

其中:

d 为销钉直径;

d0 为销钉孔的直径;

FEd,ser 为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特征荷载组合作用下要在支座中传递的力的设计值。

表 3.10: 销钉连接的设计标准
破坏模式 设计要求

销钉的抗剪承载力
Fv,Rd = 0.6 Af up / γ M 2 ≥ Fv , Ed

板和销钉的承压抗力
Fb,Rd = 1.5 t d f y / γ M 0 ≥ Fb , Ed
如果销钉设计成为可更换型,此要求也应满足。

Fb,Rd,ser = 0.6 t d f y /γ M 6 ,ser ≥ Fb,Rd,ser

销钉的抗弯承载力
M Rd = 1.5 We l f yp / γ M 0 ≥ M Ed
如果销钉打算成为可更换型,此要求也应满足。

M Rd , ser = 0.8 Wel f yp / γ M 6 ,ser ≥ M Ed,ser

2 2
⎡ M Ed ⎤ ⎡ Fv , Ed ⎤
销钉的组合抗剪和抗弯承载力 ⎢ ⎥ + ⎢ ⎥ ≤1
⎣ M Rd ⎦ ⎢⎣ Fv , Rd ⎦⎥

d 为销钉的直径;
fy 为销钉和连接部分的设计强度中的较小值;
fup 为销钉的极限抗拉强度;
fyp 为销钉的屈服强度;
t 为连接部分的厚度;
A 为销钉的横截面面积。

43
EN 1993-1-8: 2005 (E)

FEd
M Ed = (b + 4c + 2a )
8
图 3.11: 销钉中的弯矩

44
EN 1993-1-8: 2005 (E)

4 焊接连接

4.1 概述

(1) 本节的规定适用于符合 EN 1993-1-1 要求的可焊接结构钢、以及厚度达到 4mm 或以上的


材料。本规定也适用于焊接金属的力学特性与基底金属匹配的节点,见 4.2。

对于较薄材料中的焊缝,应参考EN 1993中的第1.3部分;对于在厚度为2.5mm或以上材料制成
的结构空心型钢内的焊缝,在此规范的第7节中给出了相关指导信息。

对于螺柱焊接,应参考EN 1994-1-1。

注:关于螺栓焊接的其它指导信息,可在 EN ISO 14555 和 EN ISO 13918 中找到。

(2) P 易于疲劳的焊缝也应符合 EN 1993-1-9 中给出的原则。

(3) 如果没有另外作出规定,则通常应达到 EN ISO 25817 中所述的 C 级质量。应根据 1.2.7


参考标准:第 7 组中的规则规定焊缝检查的频率。应根据 EN ISO 25817 的规定选择焊缝
的质量等级。对于用于疲劳加载结构中的焊缝的质量等级,见 EN 1993-1-9。

(4) 应避免层状撕裂。

(5) EN 1993-1-10中给出了层状撕裂的指导信息。

4.2 焊接耗材

(1) 所有的焊接消耗品应符合1.2.5参考标准:第7组中给出的相关标准。

(2) 规定屈服强度、极限抗拉强度、破坏伸长和填充金属的夏比 V 形缺口能量值的最小值,


应与基底金属规定值相同,或优于基底金属规定值。

注:通常,使用与所用钢材等级超匹配的电极是安全的。

4.3 几何形状和尺寸

4.3.1 焊缝类型

(1) 本标准涵盖了角焊缝、全面角焊缝、对接焊缝、塞焊缝以及喇叭形坡口焊缝。对接焊缝可
以是完全或部分焊透的对接焊缝。全面角焊缝和塞焊缝可以是在圆形孔或伸长孔内的焊
缝。

(2) 常用类型的节点和焊缝在 EN 12345 中给出图示。

45
EN 1993-1-8: 2005 (E)

4.3.2 角焊缝

4.3.2.1 概述

(1) 当熔焊面形成一个 60°~120°的角度时,角焊缝可用于连接部分。

(2) 角度小于 60°时,也允许使用角焊缝。但是,在这种情形下,应将焊缝视为部分焊透的


对接焊缝。

(3) 对于角度大于 120°的情况,角焊缝的抗力应根据 EN 1990 附录 D:试验设计中所述的试


验来确定。

(4) 部件端部或侧面的角焊缝处理应为连续来回进行,焊缝应为全尺寸规格,在距离至少为焊
脚长度两倍处的转角附近,但若是入口或节点构造造成这种情况,则这种做不可行。

注:对于间断焊缝,此规则仅适用于转角处的最后一个间断角焊缝。

(5) 在图纸上应标出端部绕焊。

(6) 对于单侧角焊缝的偏心,见4.12。

4.3.2.2 间断角焊缝

(1) 在腐蚀环境中应不宜使用间断角焊缝。

(2) 在间断角焊缝中,每个焊缝长度Lw的端部之间的间隙(L1或 L2)应符合图4.1中给出的要


求。

(3) 在间断角焊缝中,间隙(L1 或 L2)应取是对立面焊缝端部之间的距离和相同侧焊缝端部


之间的距离这二者中的较小值。

(4) 在间断角焊缝的焊道中,在连接部分的每端应始终有一个焊缝长度。

(5) 在板通过间断角焊缝连接的组合构件中,应在板的每侧提供连续角焊缝,每端的长度至少
等于相关窄板宽度的 3/4(见图 4.1)

46
EN 1993-1-8: 2005 (E)

Lwe ≥ 0.75 b 和 0.75 b1 中的较小值


对于受拉组合构件:
L1 ≤ 16 t 和 16 t1 及 200 mm中的较小值
对于受压或受剪组合构件:
L2 ≤ 12 t 、12 t1 、0.25b 和 200 mm中的较小值
图 4.1: 间断角焊缝

4.3.3 全面角焊缝

(1) 由圆形孔或拉长孔角焊缝组成的全面角焊缝,可仅用于传递剪切或防止屈曲或防止搭接部
分分离。

(2) 全面角焊缝的圆形孔直径或拉长孔宽度应不小于包含了该孔的部分的厚度的4倍。

(3) 除了那些端部延伸到相关部分边缘的孔外,拉长孔的端部应是半圆形的。

(4) 全面角焊缝中心-中心的间距应不超过防止局部屈曲所需的值,见表3.3。

4.3.4 对接焊缝

(1) 全焊透对接焊缝的定义为:在整个接头厚度上完全焊透且焊缝和基底金属熔合的焊缝。

47
EN 1993-1-8: 2005 (E)

(2) 部分焊透对接焊缝的定义为:接头焊透层厚度小于基底金属厚度的焊缝。

(3) 不应使用间断对接焊缝。

(4) 对于单侧部分焊透对接焊缝中的偏心,见4.12。

4.3.5 塞焊缝

(1) 塞焊缝可用于:

- 传递剪力,

- 防止屈曲或防止搭接部分的分离,

- 使组合构件的部件相互连接,

但是不应用来承载外部施加拉力。

(2) 塞焊缝的圆形孔直径或拉长孔宽度应至少超过包含孔的部分的厚度的8mm。

(3) 拉长孔的端部应是半圆形或其它有转角的形状(其锉圆后的半径不小于包括槽的部分的厚
度),但那些延伸到相关部分边缘的端部除外。

(4) 厚度小于等于 16mm 的基底金属内的塞焊缝的厚度应等于基底金属的厚度。若基底金属厚


度超过 16mm 厚,则其中的塞焊缝的厚度应至少是基底金属厚度的一半并且不小于 16mm。

(5) 塞焊缝中心-中心的间距应不超过防止局部屈曲所需的值,见表 3.3。

4.3.6 喇叭形坡口焊缝

(1) 对于实心棒,当喇叭形坡口焊缝正好与棒的实心型钢表面平齐配合时,喇叭形坡口焊缝的
设计有效焊喉厚度的定义见图 4.2。矩形中空型钢的喇叭形坡口焊缝的设计焊喉厚度的定
义见 7.3.1(7)。

图 4.2: 实心型钢中的喇叭形坡口焊缝的有效焊喉厚度

4.4 带有填料的焊缝

(1) 对于带有填料的焊缝,应对填料进行修整使其与焊接部分的边缘齐平。

(2) 当焊缝连接的两个部分被填料分离,其填料的厚度小于传递力所必需的焊缝的焊脚长度,
则应将所需的焊脚长度增大一个填料厚度量。

48
EN 1993-1-8: 2005 (E)

(3) 当焊缝连接的两个部分被填料分离,且填料的厚度等于或大于传递力所必需的焊缝的焊脚
长度,则各部分应通过能够传递设计力的焊缝与填料连接。

4.5 角焊缝的设计抗力

4.5.1 焊缝长度

(1) 角焊缝的有效长度 l 应取全尺寸角焊的长度。这个长度可以认为是:焊缝的总长减去两倍


的有效焊喉厚度 a。如果在包括了起点和终点的总长度上焊缝是全尺寸的,则在焊缝的起
点或终点处无需进行有效长度折减。

(2) 有效长度小于 30mm 或小于 6 倍的焊喉厚度的(两者中的较大值)角焊缝不应设计用于传


递荷载。

4.5.2 有效焊喉厚度

(1) 角焊缝的有效焊喉厚度 a 应认为是可在熔焊面和焊接表面内内切的最大三角形(等边或不


等边)的高度,在与三角形的外边垂直的方向测得,见图 4.3。

(2) 角焊缝的有效焊喉厚度应不小于 3mm。

(3) 在确定深熔焊角焊缝的设计抗力时,如果初步试验证明可得到厚度一致的所需焊透层,那
么可考虑焊缝的附加焊喉厚度,见图 4.4。

图 4.3: 角焊缝的焊喉厚度

图 4.4: 一个深熔焊角焊缝的焊喉厚度

49
EN 1993-1-8: 2005 (E)

4.5.3 角焊缝的设计抗力

4.5.3.1 概述

(1) 应使用4.5.3.2中给出的定向法或4.5.3.3中给出的简化法确定角焊缝的设计抗力。

4.5.3.2 定向法

(1) 在这个方法中,通过焊缝的单位长度传递的力被分解成与焊缝的纵轴平行且横切并与其焊
喉平面正交且横切的分量。

(2) 设计焊喉面积 Aw 应按 Aw = ∑α l eff 取值。

(3) 设计焊喉面积的位置应假定集中在焊根。

(4) 在焊缝的焊喉截面上应假定应力均匀分布,产生如图4.5所示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如下:

- σ ⊥ 为与焊喉垂直的正应力

- σ 为与焊缝轴平行的正应力

- τ ⊥ 为与焊缝轴垂直的剪应力(在焊喉平面内)

- τ 为与焊缝轴平行的剪应力(在焊喉平面内)

图 4.5: 角焊缝的焊喉截面上的应力

(5) 在验证焊缝的设计承载力时,不用考虑与轴平行的正应力 σ 。

(6) 当以下两种条件都满足时,角焊缝的设计抗力将是充足的:

⎡ σ 2⊥ + 3 ( τ ⊥2 + τ||2 ) ⎤
0.5

⎣ ⎦ ≤ f u / ( β w γ M2 ) 且 σ ⊥ ≤ 0.9f u / γM2 …(4.1)

其中:

50
EN 1993-1-8: 2005 (E)

fu 为结合强度较弱部分的公称极限抗拉强度;

βw 为取自表4.1中的适当相关系数。

(7) 应通过使用具有较低强度等级的钢材的特性来对具有不同材料强度等级的部分之间的焊
缝进行设计。

表 4.1: 角焊缝的相关系数 βw
标准和钢材等级
相关系数βw
EN 10025 EN 10210 EN 10219

S 235
S 235 H S 235 H 0.8
S 235 W

S275 S275 H
S 275 H
S 275 N/NL S 275 NH/NLH 0.85
S 275 NH/NLH
S 275 M/ML S 275 MH/MLH

S 355
S 355 H
S 355 N/NL S 355 H
S 355 NH/NLH 0.9
S 355 M/ML S 355 NH/NLH
S 355 MH/MLH
S 355 W

S 420 N/NL
S 420 MH/MLH 1.0
S 420 M/ML

S 460 N/NL
S 460 NH/NLH
S 460 M/ML S 460 NH/NLH 1.0
S 460 MH/MLH
S 460 Q/QL/QL1

4.5.3.3 角焊缝设计抗力的简化法

(1) 作为 4.5.3.2 的备选方法,如果在沿焊缝长度的每点上,通过焊缝传递的单位长度的所有


力的合力满足以下标准,那么可假定角焊缝的设计抗力是充足的:

Fw,Ed ≤ Fw,Rd ...(4.2)

其中:

Fw,Ed 为单位长度焊缝力的设计值;

Fw,Rd 为单位长度焊缝的设计抗力。

(2) 与焊喉平面相对于外加力的方向无关,单位长度设计抗力Fw,Rd 应按下式确定:

Fw, Rd = f vw.d a ...(4.3)

其中:

51
EN 1993-1-8: 2005 (E)

fvw.d 为焊缝的设计抗剪强度。

(3) 焊缝的设计抗剪强度 fvw.d 应按下式确定:

fu / 3
f vw.d = ...(4.4)
β wγ M 2

其中:

fu和 βw 定义见 4.5.3.2(6)。

4.6 全面角焊缝的设计抗力

(1) 应使用4.5中给出的方法之一来确定全面角焊缝的设计抗力。

4.7 对接焊缝的设计抗力

4.7.1 全焊透对接焊缝

(1) 如果焊缝是由适当耗材形成,而此耗材将可以制作具有最小屈服强度和最小抗拉强度的全
焊缝试样,那么全焊透对接焊缝的设计抗力应取值为等于连接部分中较弱部分的设计抗
力。

4.7.2 部分焊透对接焊缝

(1) 应使用4.5.2(3)中给出的用于深熔焊角焊缝的方法来确定部分焊透对接焊缝的设计抗力。

(2) 部分焊透对接焊缝的焊喉厚度应不超过可得到的厚度一致的焊透层的厚度。

4.7.3 T-型对接焊缝

(1) 如果总公称焊喉厚度(不包括未焊接间隙)不小于形成 T 型接头的部分的厚度 t,并且前


提是未焊接间隙不超过(t / 5)或 3mm(取二者中较小值)
(见图 4.6(a))
,那么由重叠的
角焊缝加劲的一组部分焊透对接焊缝组成的 T 型对焊接头的设计抗力,可确定为用于全焊
透对接焊缝的设计抗力(见 4.7.1)。

(2) 应根据焊透层的数量,使用 4.5 中给出的用于对接焊缝或深熔焊对接焊缝的方法,来确定


不符合 4.7.3(1) 中给出的要求的 T 型对焊接头的设计抗力。如相关,应根据角焊缝的规定
(见 4.5.2)或部分焊透对接焊缝(见 4.7.2)的规定,来确定焊喉厚度。

52
EN 1993-1-8: 2005 (E)

αnom,1 + αnom,2 ≥ t
cnom 应取 t/5 和3mm二者中的较小值
图 4.6: T 型对接焊缝的有效全焊透层

4.8 塞焊缝的设计抗力

(1) 塞焊缝(见4.3.3)的设计抗力Fw,Rd 应按以下取值:

Fw,Rd = f vw,d A w ...(4.5)

其中:

fvw,d 为4.5.3.3(3)中所给出焊缝的设计抗剪强度;

Aw 为设计焊喉面积,且应认为是孔的面积。

4.9 力的分布

(1) 可基于2.4和2.5中所述的弹性或塑性性能的假设,来计算焊接连接内的力的分布。

(2) 可以假定在焊缝内存在一个简化的荷载分布。

(3) 验算一个焊缝的抗力时,不宜将残余应力和没有承受荷载传递的应力包括在内。这点特别
适用于与焊缝轴平行的正应力。

(4) 应将焊接节点设计成具有充分的变形能力。但是,不应依赖于焊缝的延性。

(5) 在可能形成塑性铰的节点内,应将焊缝设计成能至少提供与连接部分最弱处相同的设计抗
力。

(6) 在其它节点中,若由于可能出现的过度应变要求节点转动具有变形能力,那么要求焊缝具
有足够的强度,从而在相邻基底金属内出现普通屈服前不会断裂。

(7) 如果间断焊缝的设计抗力是通过使用总长度 l tot 来确定的,则单位长度焊缝剪力 Fv.Ed 应


乘以系数 (e+ l ) / l ,见图 4.7。

53
EN 1993-1-8: 2005 (E)

图 4.7:计算间断焊缝的焊接力

4.10 与未加劲翼缘的连接

(1) 当横向板(或梁翼缘)焊接到具有 I 型、H 型或其它类型截面的支承未加劲翼缘上,见图


4.8,并且如果符合 4.10(3)中给出的条件,那么与未加劲翼缘垂直的外加力应不超过如下
任一的相关的设计抗力:

- (如合适)6.2.6.2 或 6.2.6.3 中给出的 I 或 H 型截面支承构件的腹板的设计抗力;

- 表 7.13 中所给出的 RHS 构件上的横向板的设计抗力;

- 通过假定外加力集中于 4.10(2) 或 4.10(4)中所给出的翼缘的有效宽度 beff 上(如相


关),利用 6.2.6.4.3(1)中的公式 (6.20)所计算得出的支承翼缘的设计抗力。

图 4.8: 未加劲 T 型节点的有效宽度

(2) 对于一个未加劲I型或H型截面,有效宽度 beff 应按下式得到:

beff = tw + 2s + 7kt f ...(4.6a)

其中:

54
EN 1993-1-8: 2005 (E)

k = (t f / t p )( f y, f / f y,p ) 但 k ≤ 1 ...(4.6b)

fy,f 为I型或H型截面翼缘的屈曲强度;

fy,p 为焊接到I型或H型截面上的板的屈服强度。

尺寸 s 应从下式得到:

- 对于轧制 I 型或 H 型截面: s = r ...(4.6c)

- 对于焊接的 I 型或 H 型截面: s = 2a ...(4.6d)

(3) 对于具有I型或H型截面的未加劲翼缘,应满足以下标准:

beff ≥ ( f y,p / fu,p )bp ...(4.7)

其中:

fu,p 为焊接到I型或H型截面的板的极限强度;

bp 为焊接到I型或H型截面的板的宽度。

否则,节点应加劲。

(4) 对于其它的截面(如箱形截面或槽形截面)
,若其连接板的宽度与翼缘的宽度类似的截面,
则有效宽度 beff 应从下式得到:

beff = 2t w + 5t f 但 beff ≤ 2t w + 5kt f ...(4.8)

注: 对于中空截面,见表 7.13。

(5) 即使 b eff ≤ b p , 在假定应力均匀分布的情况下,要求将板连接到翼缘的焊缝设计成能传递


板的设计抗力 b p t p f y,p /γ m0 。

4.11 长节点

(1) 在搭接节点中,应通过将角焊缝的设计抗力乘以一个折减系数 βLw 来对其进行折减,以


考虑到沿其长度的应力的非均匀分布效应。

(2) 当沿着焊缝的应力分布与相邻基底金属中的应力分布一致时(例如:对于焊缝将翼缘和板
梁的腹板连接的情形)
,则 4.11 中给出的规定不适用。

(3) 在长度超过 150a 的搭接节点中,折减系数 βLw 应取值为 βLW.1,βLW.1 由下式得到:

βLw.1 = 1.2 − 0.2 L j / (150a ) 但 βLw.1 ≤ 1.0 ...(4.9)

其中:

55
EN 1993-1-8: 2005 (E)

Lj 为力传递方向上搭接的总长度。

(4) 对于长度大于 1.7m、连接板式构件中的横向加劲肋的角焊缝,折减系数 βLw 可取为


βLW.2 ,βLW.2 通过下式得出:

βLw.2 = 1.1 − Lw /17 但 βLw.2 ≤ 1.0 且 βLw.2 ≥ 0.6 ...(4.10)

其中:

Lw 为焊缝长度(单位为m)。

4.12 偏心加载单边角焊缝或单侧部分焊透对接焊缝

(1) 应尽可能地避免局部偏心。

(2) 在下列情形下,应考虑到局部偏心(相对于要承载的力的作用线):

- 若绕焊缝的纵轴传递的弯矩在焊缝根部产生拉伸作用,见图 4.9(a);

- 若与焊缝的纵轴垂直传递的拉力产生一个弯矩,其导致在焊缝根部产生拉伸作用,见
图 4.9(b)。

(3) 如果某一焊缝用作结构中空截面周线周围的焊缝组的一部分,则不宜考虑局部偏心。

(a) 弯矩在焊缝根部产生拉伸作用 (b) 拉力在焊缝根部产生拉伸作用


图 4.9: 单边角焊缝和单侧部分焊透对接焊缝

4.13 单肢连接的角钢

(1) 在单肢连接的角钢中,可通过采用有效横截面面积并将构件看作是偏心加载的,来考虑焊
接搭接节点端部连接的偏心。

(2) 对于等肢角钢、或通过其较长肢连接的不等肢角钢,可将有效面积视为等于毛面积。

(3) 对于通过其较短肢连接的不等肢角钢,在确定横截面的设计抗力时,应将有效面积视为(肢
大小等于较小肢的)等效等肢角钢的毛横截面面积,见 EN 1993-1-1。但是,在确定受压
构件的设计屈曲抗力时,见 EN 1993-1-1,应使用实际的毛横截面面积。

56
EN 1993-1-8: 2005 (E)

4.14 冷成型区中的焊接

(1) 如果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则可在冷成型区的任一边长度5t的范围内进行焊接,见表4.2:

- 冷成型区在冷成型后、但在焊接前进行正火处理;

- r/t-比满足从表 4.2 中得到的相关值。

表 4.2: 焊接冷成型区和相邻材料的条件
最大厚度 (mm)
由于冷成型
r/t 一般条件下 完全脱氧铝-脱氧钢
引起的应变 (%)
主要为静态加载 主要出现疲劳状态 (Al ≥ 0.02 %)

≥ 25 ≤ 2 任意 任意 任意
≥ 10 ≤ 5 任意 16 任意
≥ 3.0 ≤ 14 24 12 24
≥ 2.0 ≤ 20 12 10 12
≥ 1.5 ≤ 25 8 8 10
≥ 1.0 ≤ 33 4 4 6

57
EN 1993-1-8: 2005 (E)

5 分析、分类和建模

5.1 整体分析

5.1.1 概述

(1) 通常,应考虑到节点性能对一个结构内的内力和弯矩分布的影响、以及其对结构整体变形
的影响,但是若这些影响极小,则可将其忽略。

(2) 为确认是否需要考虑节点性能对分析的影响,应按照如下将所述三种简化节点模型区别开
来:

- 简单模型,在这种模型里,可假定节点不传递弯矩;

- 连续模型,在这种模型里,可假定节点性能对分析无影响;

- 半连续模型,在这种模型里,分析中需考虑到节点的性能。

(3) 根据节点的分类和所选择的分析方法,应从表 5.1中确定适当类型的节点模型。

(4) 如果近似曲线完全位于设计力矩-转动特征值以下,则可通过采用任意的适当曲线,包括
线性近似法(如双线性或三线性)来简化分析中所使用的节点的设计力矩-转动特性。

表 5.1: 节点模型类型
整体分析方法 节点分类

弹性 名义销轴连接 刚性 半刚性

刚塑性 名义销轴连接 全强度 部分强度

半刚性和部分强度
弹塑性 名义销轴连接 刚性和全强度 半刚性和全强度
刚性和部分强度

节点模型类型 简单 连续 半连续

5.1.2 弹性整体分析

(1) 应根据节点的转动刚度对节点进行分类,见5.2.2。

(2) 节点应具有充分强度,以传递根据分析所得出的作用在节点上的力和力矩。

(3) 对于半刚性节点,与弯矩 Mj,Ed 对应的转动刚度 Sj 通常应广泛用于分析中。如果 Mj,Ed 没


有超出 2/3 Mj,Rd,则在整体分析中可取初始转动刚度 Sj,ini 的值,见图 5.1(a)。

(4) 作为 5.1.2(3)的简化方法,对于如图 5.1(b)所示的弯矩 Mj,Ed 的所有值,在分析中可将转动

58
EN 1993-1-8: 2005 (E)

刚度取值为 Sj,ini /η,其中 η 为从表 5.2 中得出的刚度修正系数。

(5) 对于连接H型或I型载面的节点,Sj 值在6.3.1中给出。

图 5.1: 弹性整体分析中要使用的转动刚度
表 5.2: 刚度修正系数 η
其它节点类型
连接类型 梁-柱节点
(梁-梁节点、梁的接头、柱基节点)

焊接 2 3

栓接端板 2 3

栓接翼缘夹板 2 3.5

底板 - 3

5.1.3 刚塑性整体分析

(1) 应根据节点的强度对节点进行分类,见5.2.3。

(2) 对于连接H型或I型截面的节点,Mj,Rd 的值在6.2中给出。

(3) 对于连接中空截面的节点,可使用第7节中给出的方法。

(4) 节点应具有充分的转动承载力,以接纳根据分析所得出的转动。

(5) 对于连接H型或I型截面的节点,应根据6.4节所述对转动承载力进行检验。

5.1.4 弹塑性整体分析

(1) 同时根据刚度(见5.2.2)和强度(见5.2.3)对节点进行分类。

(2) 对于连接 H 型或 I 型截面的节点,Mj,Rd 的值在 6.2 中给出,Sj 的值在 6.3.1 中给出,ФCd


的值在 6.4 给出。

59
EN 1993-1-8: 2005 (E)

(3) 对于连接中空截面的节点,可使用第7节中所给出的方法。

(4) 应使用节点的力矩转动特性来确定内力和力矩的分布。

(5) 作为一种简化方法,可采用图 5.2 所示的双线性设计力矩-转动特性曲线。刚度修正系数 η


应从表 5.2 中得到。

图 5.2: 简化双线性设计力矩-转动特性

5.1.5 格构梁的整体分析

(1) 5.1.5中给出的规定应仅适用于节点按第7节所述进行检验的结构。

(2) 可通过假定构件通过销接节点来连接来确定一个格构梁内的轴力分布(同样参见2.7)。

(3) 如果以下两个条件都满足,则在构件设计和节点设计中,由节点转动刚度所产生的节点处
的二次力矩可忽略:

- 节点的几何形状在表 7.1、表 7.8、表 7.9 或表 7.20(如适用)所规定的有效性的范围


内;

- 在格构梁平面内系统长度与构件高度之比不小于适当的最小值。对于建筑结构,可假
定适当的最小值为 6。在 EN 1993 的其它部分可使用较大值。

(4) 如果满足 5.1.5(3)中给出的条件,则对于由施加在节间点之间的横向荷载所产生的力矩(无


论是面内还是面外),在此力矩施加到的构件的设计过程中,应将其考虑在内:

- 可将支撑构件视为销接到弦杆,因此由施加到弦杆构件的横向荷载产生的力矩不宜再
分布到支撑构件内,反之亦然;

- 可将弦杆视为在节间点处简支的连续梁。

(5) 在受拉弦杆和支撑构件的设计过程中,可忽略由偏心产生的力矩。如果偏心在以下限值范
围内,在连接设计的过程中,也可将其忽略:

- -0.55 d0 ≤ e ≤ 0.25 d0 ...(5.1a)

- -0.55 h0 ≤ e ≤ 0.25 h0 ...(5.1b)

60
EN 1993-1-8: 2005 (E)

其中:

e 为图 5.3中定义的偏心;

d0 为弦杆的直径;

h0 为格构梁平面内弦杆的高度。

(6) 当偏心在 5.1.5(5)给出的限值范围内时,在受压弦杆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由偏心产生的


力矩。在此情形下,偏心产生的力矩应基于受压弦杆的相对刚度系数 I/L 在节点各侧的受
压弦杆之间分布,其中 L 是在节间点之间测量的构件的系统长度。

(7) 当偏心超出 5.1.5(5)给出的范围时,在节点和受压弦杆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由偏心引起


的力矩。在此情形下,由偏心产生的力矩应基于所有构件的相对刚度系数 I/L 在节点处会
合的所有构件之间分布。

(8) 在确定用于节点设计的系数 km,kn 和 kp 时,在弦杆设计过程中所考虑到的由力矩所产生


的弦杆内的应力也应考虑在内,见表 7.2~表 7.5、表 7.10 以及表 7.12~表 7.14。

(9) 表 5.3 对所有需要考虑弯矩的情形进行了总结。

图 5.3: 节点的偏心

61
EN 1993-1-8: 2005 (E)

表 5.3 对弯矩的考虑
弯矩的来源
构件类型
二次效应 横向加载 偏心

受压弦杆 有

受拉弦杆 当满足 5.1.5 无



支撑构件 (3) 时,无二次效应 无

节点 当满足 5.1.5 (5) 时,无偏心

5.2 节点分类

5.2.1 概述

(1) 所有节点的构造应满足在相关设计方法中所作的假设,且对结构的任何其它部分不会产生
不利影响。

(2) 可根据节点的刚度(见 5.2.2)和强度(见 5.2.3)对节点进行分类。

注: 国家版附录中可给出根据刚性和强度进行节点分类的补充信息,节点的刚度和强度
见 5.2.2.1(2)。

5.2.2 根据刚度进行的分类

5.2.2.1 概述

(1) 通过将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 Sj,ini 与 5.2.2.5 中给出的分类范围进行比较,节点可按其转动


刚度分为刚性节点、名义销接节点或半刚性节点。

注: 确定连接 H 型或 I 型截面的节点的规则在 6.3.1 中给出。本标准中未给出确定连接中


空截面的节点的规则。

(2) 可根据实验证据、以前类似情形下的合格性能实践、或基于试验证据的计算来对节点进行
分类。

5.2.2.2 名义销接节点

(1) 名义销接节点应能传递内力,同时不会产生对作为一个整体的构件或结构造成不利影响的
极大弯矩。

(2) 名义销接节点应能接受在设计荷载条件下的合力转动。

62
EN 1993-1-8: 2005 (E)

5.2.2.3 刚性节点

(1) 归类为刚性节点的节点应假定为具有足够的转动刚度,以证明基于完全连续性的分析是合
理的。

5.2.2.4 半刚性节点

(1) 一个不符合刚性节点或名义销接节点标准的节点应规类为半刚性节点。

注: 基于节点的设计力矩-转动特性,半刚性节点为构件之间提供了一定程度可预测的相
互作用。

(2) 半刚性节点应能传递内力和力矩。

5.2.2.5 分类范围

(1) 在5.2.2.1 (1) 和图 5.4给出了除柱基之外的节点的分类范围。

l区:如果 Sj,ini ≥ kb EIb / Lb,则为刚性节点。


其中:
kb = 8 对于支撑体系将水平位移减
少了80 %的框架
kb = 25 对于其它框架,假定每层 Kb
/Kc ≥ 0.1*)
2区:半刚性节点
2区内的所有节点应归类为半刚性。1区或3
区内的节点也可选择性地视作半刚性。
3区: 如果 S j,ini ≤ 0.5 EI b / Lb ,则为名义销接
节点
*)
对于 Kb / Kc < 0.1 的框架,节点应归
类为半刚性的。

图例:

Kb 为楼层顶部所有梁的Ib/Lb的平均值;
Kc 为在该楼层里所有柱的Ic/Lc的平均值;
Ib 为梁的截面惯性矩;
Ic 为柱的截面惯性矩;
Lb 为梁的跨距(柱的中心-中心);
Lc 为柱的层高。
图 5.4: 根据刚度进行的节点分类

63
EN 1993-1-8: 2005 (E)

(2) 如果满足以下条件,柱基可归类为刚性的:

- 在支撑体系将水平位移减少了至少 80 %且可忽略变形效应的框架中:


- 如果 λ 0 ≤ 0.5 ; ...(5.2a)

- 如果 0.5<λ0 <3.93 且 S j,ini ≥ 7(2λ0 -1)EI c / Lc ; ...(5.2b)

- 如果 λ0 ≥ 3.93 且 S j,ini ≥ 48 EI c / Lc ; ...(5.2c)

- 否则 ,如果 S j,ini ≥ 30 EI c / Lc ...(5.2d)

其中:


λ0 为假定两端都为销接的柱的长细比;

Ic, Lc 在图5.4中给出。

5.2.3 根据强度进行的分类

5.2.3.1 概述

(1) 通过将节点的设计弯矩抗力 Mj,Rd 和节点所连接的构件的设计弯矩抗力进行比较,可将节


点分为全强度节点、名义销接节点或部分强度节点。在对节点进行分类时,构件的设计抗
力应取与节点相邻的构件的设计抗力。

5.2.3.2 名义销接节点

(1) 名义销接节点应能传递内力,同时不会产生对作为一个整体的构件或结构造成不利影响的
极大力矩。

(2) 名义销接节点应能接受设计荷载条件下的合成转动。

(3) 如果节点具有充分的转动承载力,而其设计弯矩抗力未超出全强度节点所需的设计弯矩抗
力的 0.25 倍,则此节点可归类为名义销接节点。

5.2.3.3 全强度节点

(1) 全强度节点的设计抗力应不低于连接构件的设计抗力。

64
EN 1993-1-8: 2005 (E)

(2) 如果一个节点满足图5.5中给出的标准,那么此接头可归类为全强度节点。

M j,Rd ≥ M b , pl , Rd 或者
a) 柱顶
M j,Rd ≥ M c , pl , Rd

M j,Rd ≥ M b , pl , Rd 或者
b) 柱高度范围内
M j,Rd ≥ 2M c , pl , Rd

图例:

M b , pl , Rd 为梁的设计塑性弯矩抗力;

M c , pl , Rd 为柱的设计塑性弯矩抗力。

图 5.5: 全强度节点

5.2.3.4 部分强度节点

(1) 不符合全强度节点或名义销接节点标准的节点可归类为部分强度节点。

5.3 梁-柱节点建模

(1) 为了模拟节点的变形性能,应考虑到腹板节间的剪切变形和连接的转动变形。

(2) 节点构造应设计成能用抵抗通过连接构件施加到节点上的内部弯矩 Mb1,Ed 和 Mb2,Ed 、法


向力 Nb1,Ed 和 Nb2,Ed 以及剪力 Vb1,Ed 和 Vb2,Ed ,见图 5.6。

(3) 应使用下式得到腹板节间的合成剪力Vwp,Ed :

Vwp , Ed = ( M b1, Ed − M b 2, Ed ) / z − (Vc1, Ed − Vc 2, Ed ) / 2 ...(5.3)

其中:

z 为力臂, 见 6.2.7。

(4) 为了以近似再现预期性能的方式对节点进行模拟,应对受剪腹板节间和每个连接分别建
模,同时考虑在附件节间周线上作用到构件中的内力矩和力,见图 5.6(a) 和图 5.7。

(5) 作为 5.3(4)的简化备选方案,单侧节点构造可模拟成单个节点,双侧节点构造可模拟成有
两个单独但互相作用的节点,一侧一个。因此,一个双侧梁-柱节点构造具有两个力矩-转
动特性,一个用于右边的节点,一个用于左边的节点。

(6) 在一个双侧梁-柱节点中,每个节点均应模拟成单独的转动弹簧,如图 5.8 所示,其中每


个弹簧具有一个力矩-转动特性,该特性考虑了受剪腹板节间性能和相关连接的影响。

65
EN 1993-1-8: 2005 (E)

(7) 在确定每个节点的设计弯矩抗力和转动刚度的时候,应通过变换参数 β1 和 β2 考虑受剪


腹板节间可能产生的影响,其中:

β1 为右侧节点变换参数β的值;

β2 为左侧节点变换参数β的值;

注: 变换参数 β1 和 β2 直接用于 6.2.7.2(7) 和 6.3.2(1) 。它们与表 6.3 一起共同用于


6.2.6.2(1) 和 6.2.6.3(4)中,以得出剪切的折减系数 ω。

(8) 根据腹板节间周线上的梁力矩 Mb1,Ed 和 Mb2,Ed 的值得到的 β1 和 β2 的近似值(见图 5.6


(a))可从表 5.4 中得出。

a) 腹板节间周线处的值 b) 构件中心线交叉处的值
与公式(5.3) 和 (5.4)相关的力和力矩的方向可视为正向。
图 5.6:作用于接头的力和弯矩

a) 腹板节间中的剪力 b) 梁内有力和力矩的连接
图 5.7:作用于连接处的腹板节间上的力和力矩

66
EN 1993-1-8: 2005 (E)

单侧节点构造 双侧节点构造
1 节点
2 节点 2: 左侧
3 节点 1: 右侧
图 5.8: 节点建模

(9) 作为 5.3(8) 的备选方案,根据构件中心线交叉处的梁力矩 Mj,b1,Ed 和 Mj,b2,Ed 的值而得到


的 β1 和 β2 的更精确值,可按下式从图 5.6(b)中所示的简化模型中确定:

β1 = 1 − M j ,b 2, Ed / M j ,b1, Ed ≤ 2 ...(5.4a)

β 2 = 1 − M j ,b1, Ed / M j ,b 2, Ed ≤ 2 ...(5.4b)

其中:

Mj,b1,Ed 为右边梁交叉处的力矩;

Mj,b2,Ed 为左边梁交叉处的力矩。

(10) 对于未加劲双侧梁-柱节点构造,如果其中的两个梁的高度不相等,则在确定设计弯矩抗
力时应考虑柱腹板节间内的剪应力的实际分布。

67
EN 1993-1-8: 2005 (E)

表 5.4: 变换参数 β 的近似值


节点构造类型 作用 β的值

Mbl,Ed β≈ 1

M b1, Ed = M b 2, Ed β= 0 *)

Mbl,Ed / Mb2,Ed > 0 β≈ 1

M b1, Ed / M b 2, Ed < 0 β≈ 2

Mbl,Ed + Mb2,Ed = 0 β≈ 2

*) 在这种情形下, β的值是精确值,而非近似值。

68
EN 1993-1-8: 2005 (E)

6 连接 H 型或 I 型截面的结构节点

6.1 概述

6.1.1 基本原理

(1) 本部分包含了用于确定任何类型的框架中节点结构性能的设计方法。为了应用这些方法,
应将节点模拟成由基本部件组成的组件,见 1.4(1)。

(2) 本标准中所用的基本部件在表 6.1 中给出,其性能应根据本标准中给出的规定来确定。如


果其性能是基于试验或由试验证明的分析和数值方法,则可使用其它的基本部件,见 EN
1990。

注: 本标准中给出的基本节点部件的设计方法用途广泛,并且也可用于其它节点构造中
的类似部件。但是,为确定节点的设计弯矩抗力、转动刚度和转动承载力而给出的
特定设计方法是基于图 1.2 中所示的节点构造的假定内力分布的。对于其它节点构
造,确定设计弯矩抗力、转动刚度和转动承载力的设计方法应基于适当的内力分布
假设。

6.1.2 结构特性

6.1.2.1 设计力矩-转动特性

(1) 可通过一个在交点处与连接构件中心线连接的转动弹簧来表示节点,如图 6.1(a) 和 (b)A


所示的单侧梁-柱节点构造。弹簧的特性可用设计力矩-转动特性来表示,该特性描述了施
加到节点上的弯矩 Mj,Ed 和连接构件之间的对应转角 ФEd 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设计
力矩-转动特性是非线性的,如图 6.1(c)所示。

(2) 一个设计力矩-转动特性,见图 6.1(c),应对以下三种主要结构特性进行定义:

- 弯矩抗力;

- 转动刚度;

- 转动承载力。

注: 在某些情形下,一个节点的实际力矩-转动性能包含了某些由诸如螺栓滑动、配合欠
缺引起的转动,对于柱基而言,则包括了由基土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转动。这可导致
极大的初始铰转动,而这些初始铰转动需包含在设计力矩-转动特性中。

(3) 一个梁-柱节点的设计力矩-转动特性应与结构整体分析中所作的假设以及构件设计中所作
的假设一致,见 EN 1993-1-1。

69
EN 1993-1-8: 2005 (E)

(4) 可假定 6.3.1(4)中得到的具有 I 型或 H 型截面的节点和柱基的设计力矩-转动特性满足


5.1.1(4)中的要求,以简化用于整体分析的这种特性。

6.1.2.2 设计弯矩抗力

(1) 设计弯矩抗力 Mj,Rd(其等于设计力矩-转动特性的最大力矩)


,见图 6.1(c),应按 6.1.3(4)
中所给出数值来取值。

6.1.2.3 转动刚度

(1) 转动刚度 Sj ,即图 6.1(c)所示的割线刚度,应按 6.3.1(4)中所给出的数值来取值。对于一


个设计力矩-转动特性,Sj 的定义适用于小于等于 ФXd 的转动(此时 Mj,Ed 第一次达到
Mj,Rd),但不适用于更大的转动,见图 6.1(c)。初始转动刚度 Sj,ini ,即设计力矩-转动特性
的弹性范围的斜率,应按 6.1.3(4)中给出的数值来取值。

6.1.2.4 转动承载力

(1) 节点设计转动承载力 Фcd(其等于设计力矩-转动特性的最大转动) ,见图 6.1(c),应按


6.1.3(4)中给出的数值来取值。

1 Sj 的限值
a) 节点 b) 模型 c) 设计力矩-转动特性
图 6.1:节点的设计力矩-转动特性

6.1.3 节点的基本部件

(1) 节点的设计力矩-转动特性应取决于其基本部件的特性,这些特性应属于 6.1.3(2)中确定的


特性中的一部分。

(2) 基本节点部件应是那些在表 6.1 中所确定、以及根据用于结构特性评估的应用规则所确定


的部件。

70
EN 1993-1-8: 2005 (E)

(3) 可对某些节点部件加筋。6.2.4.3和6.2.6给出了不同加筋方法的详细说明。

(4) 节点基本部件的特性和节点的结构特性之间的关系在以下条款中给出:

- 6.2.7 和 6.2.8 中关于弯矩抗力的内容;

- 6.3.1 中关于转动刚度的内容;

- 6.4 中关于转动承载力的内容。

表 6.1: 基本节点部件
参考应用规则
部件
设计抗力 刚度系数 转动承载力

6.4.2 和
1 受剪柱腹板节间 6.2.6.1 6.3.2
6.4.3

横向受压的柱腹 6.4.2 和
2 6.2.6.2 6.3.2
板 6.4.3

横向受拉的的柱 6.4.2 和
3 6.2.6.3 6.3.2
腹板 6.4.3

6.4.2 和
4 受弯柱翼缘 6.2.6.4 6.3.2
6.4.3

5 受弯端板 6.2.6.5 6.3.2 6.4.2

71
EN 1993-1-8: 2005 (E)

参考应用规则
部件
设计抗力 刚度系数 转动承载力

6 受弯翼缘夹板 6.2.6.6 6.3.2 6.4.2

受压梁或柱翼缘
7 6.2.6.7 6.3.2 *)
和腹板

8 受拉梁腹板 6.2.6.8 6.3.2 *)

受拉:
- EN 1993-1-1
9 受拉或受压板 6.3.2 *)
受压:
- EN 1993-1-1

带柱翼缘:
- 6.2.6.4
带端板:
10 受拉螺栓 6.3.2 6.4.7
- 6.2.6.5
带翼缘夹板:
- 6.2.6.6

11 受剪螺栓 3.6 6.3.2 6.4.2

*) 此部分中无相关信息可用。

72
EN 1993-1-8: 2005 (E)

参考应用规则
部件
设计抗力 刚度系数 转动承载力

承压螺栓
(在梁翼缘、柱翼
12 3.6 6.3.2 *)
缘,端板或夹板
上)

受压混凝土,包括
13 6.2.6.9 6.3.2 *)
水泥浆

受压状态下的受
14 6.2.6.10 6.3.2 *)
弯底板

受拉状态下的受
15 6.2.6.11 6.3.2 *)
弯曲底板

16 受拉锚固螺栓 6.2.6.12 6.3.2 *)

17 受剪锚固螺栓 6.2.2 *) *)

18 承压锚固螺栓 6.2.2 *) *)

19 焊缝 4 6.3.2 *)

20 加腋梁 6.2.6.7 6.3.2 *)

*) 此部分中无相关信息可用。

6.2 设计抗力

6.2.1 内力

(1) 可假定由于构件中的内力和力矩引起的应力不会对节点基本部件的设计抗力造成影响,
6.2.1(2) 和 6.2.1(3)中规定的除外。

(2) 在确定受压柱腹板的设计抗力时,应考虑到柱内的纵向应力,见6.2.6.2(2)。

(3) 在确定以下基本部件的设计抗力时,应考虑到柱腹板节间的剪力:

73
EN 1993-1-8: 2005 (E)

- 横向受压的柱腹板, 见 6.2.6.2;

- 横向受拉的柱腹板,见 6.2.6.3。

6.2.2 剪力

(1) 在焊接连接中以及带有端板的螺栓连接中,应将连接梁腹板的焊缝设计成为可将剪力从连
接梁传递到节点,而连接梁翼缘的焊缝不会产生任何辅助作用。

(2) 在带有端板的螺栓连接中,应使用表 3.4 中给出的标准对每行螺栓对剪力和拉力组合的设


计抗力进行检验,同时考虑到螺栓内的总拉力(包括由杠杆作用引起的任何力)。

注: 作为一种简化,当可以证明设计剪力未超过以下各项之和时,可假定所需的抗拉螺
栓可提供完全的设计抗拉承载力:

a) 无需抗拉的螺栓的总设计抗剪承载力,和

b) 还需抗拉的螺栓的总设计抗剪承载力的(0.4/1.4)倍。

(3) 在带有角钢翼缘夹板的螺栓连接中,可假定连接梁的受压翼缘的夹板将剪力从梁传递到柱
中,前提是:

- 梁端和柱立面之间的间隙 g 未超过角钢夹板的厚度 ta ;

- 力未超过将夹板连接到柱上的螺栓的设计抗剪承载力;

- 梁的腹板满足 EN 1993-1-5 第 6 节给出的要求。

(4) 节点的设计抗剪承载力可来自于该节点中内力的分布、以及节点的基本部件对这些力的设
计抗力,见表 6.1。

(5) 在底板内,如果未提供抵抗剪力的特殊元件,如挡块或钢筋抗剪连接件等,那么,应证明:
底板的设计摩擦阻力,足以传递设计剪力,见 6.2.2(6);或当螺栓孔尺寸没有过大时,锚
固螺栓的设计抗剪承载力,足以传递设计剪力,见 6.2.2(7)。与混凝土有关的挡块或钢筋
抗剪连接件的设计承压抗力应根据 EN 1992 所述进行检验。

(6) 在柱基内,底板和水泥浆之间的设计摩擦阻力Ff,Rd 应按以下推导得出:

F f,Rd = C f ,d N c,Ed ... (6.1)

其中:

Cf,d 为底板和水泥浆层之间的摩擦系数。可使用以下值:

- 对于砂-水泥浆 Cf,d = 0.20;

- 对于其它类型的灰浆,摩擦系数 Cf,d 应按 EN 1990 附录 D 中所述通过试验来


确定;

Nc,Ed 为柱内正交压力的设计值。

74
EN 1993-1-8: 2005 (E)

注: 如果柱承受正交拉力, 则 Ff,Rd = 0。

(7) 在柱基内,锚固螺栓的设计抗剪承载力Fvb,Rd 应取F1,vb,Rd和F2,vb,Rd 的较小值,其中:

- F1,vb,Rd 为锚固螺栓的设计抗剪承载力,见 3.6.1

- α b f ub As ... (6.2)
F2,vb,Rd =
γ Mb

其中:

αb = 0.44 – 0.0003 fyb

fyb 为锚固螺栓的屈服强度,其中235 N/mm2 ≤ fyb ≤ 640 N/mm2。

(8) 柱底板的设计抗剪承载力Fv,Rd 应按如下推导:

Fv,Rd = F f,Rd + n Fvb,Rd ...(6.3)

其中:

n 为底板内锚固螺栓的数量。

(9) 基座中使用的混凝土和钢筋应根据EN1992所述进行设计。

6.2.3 弯矩

(1) 任何节点的设计力弯矩抗力可产生于该节点中内力的分布以及节点的基本部件对这些力
的设计抗力,见表 6.1。

(2) 如果连接构件中的轴力 NEd 未超过其横截面的设计抗力 N pl , Rd 的 5%,则可使用 6.2.7 中

给出的方法来确定梁-柱节点或梁的接头的设计弯矩抗力 Mj,Rd。

(3) 可使用 6.2.8 中给出的方法来确定柱基的设计弯矩抗力 Mj,Rd。

(4) 在所有节点中,焊缝的尺寸应确保可使节点的设计弯矩抗力 Mj,Rd 始终受到节点其它基本


部件而非焊缝的设计抗力的限制。

(5) 如果在梁-柱节点或梁的接头内,需要形成塑性铰并且塑性铰在相关荷载情形下转动,则
应将焊缝设计成可抵抗至少等于以下较小值的弯矩的作用:

- 连接构件的设计塑性弯矩抗力 M pl , Rd

- 节点设计弯矩抗力 Mj,Rd 的 α 倍

其中:

α = 1.4 - 适用于其中的支撑系统满足EN 1993-1-1第 5.2.1(3)条中关于侧移的标准(5.1)


的框架;

75
EN 1993-1-8: 2005 (E)

α = 1.7 - 适用于其它任何情形。

(6) 在采用一行以上受拉螺栓的螺栓连接中,作为一种简化方式,可将任意螺栓行的作用忽略,
但前提是也忽略所有其它更靠近压力中心的螺栓行的作用。

6.2.4 等效受拉 T 型钢

6.2.4.1 概述

(1) 在螺栓连接中,可使用等效受拉T型钢来模拟以下基本部件的设计抗力:

- 受弯柱翼缘;

- 受弯端板;

- 受弯翼缘夹板;

- 拉力作用下的受弯底板。

(2) 将这些基本部件模拟成等效 T 型钢翼缘的方法(包括拟用的 emin、 l eff 和 m 的值)在见


6.2.6 中给出。

(3) 可假定可能出现的等效 T 型钢的翼缘的破坏模式与其所表现的基本部件预计可能出现的


模式相似。

(4) 等效 T 型钢的总有效长度∑ l eff(见图 6.2)应确保可使其翼缘的设计抗力等于其所表示


的基本节点部件的设计抗力。

注: 等效 T 型钢的有效长度是一个名义长度,且无需要与其所表示的基本节点部件的实
际长度一致。

(5) T 型钢翼缘的设计抗拉承载力应从表 6.2 中确定。

注:在根据表 6.2 确定设计抗拉承载力时,暗中考虑了杠杆效应。

,T 型钢翼缘的设计抗拉承载力 FT,Rd 应取三种可能出现


(6) 在可能形成杠杆力时(见表 6.2)
的破坏模式 1、2 和 3 的最小值。

(7) 在可能不会形成杠杆力时,T 型钢翼缘的设计抗拉承载力 FT,Rd 应取表 6.2 中的两种可能


出现的破坏模式的最小值。

76
EN 1993-1-8: 2005 (E)

图 6.2:等效 T-短柱翼缘的尺寸

77
EN 1993-1-8: 2005 (E)

表 6.2: T-短柱翼缘的设计抗力 FT,Rd


可能会形成杠杆力,即:Lb ≤ Lb* 无杠杆作用

模式 1 方法 1 方法 2 (替代方法)

4 M pl ,1, Rd (8n − 2ew ) M pl ,1, Rd


无支承板 FT ,1, Rd = FT ,1, Rd =
m 2mn − ew (m + n)
2 M pl ,1, Rd
4M pl ,1, Rd + 2 M bp , Rd (8n − 2e w ) M pl ,1, Rd + 4nM bp , Rd FT ,1− 2, Rd =
有支承板 FT ,1, Rd = FT ,1, Rd = m
m 2mn − ew (m + n)

2 M pl ,2, Rd + n∑ Ft , Rd
模式 2 FT ,2, Rd =
m+n
模式 3 FT ,3, Rd = ∑ Ft , Rd

模式 1:翼缘的完全屈服
模式 2:螺栓破坏,同时翼缘屈服
模式 3:螺栓破坏
Lb - 螺栓伸长长度,取值等于握固长度(材料和垫圈的总厚度)加上螺栓头的高度和螺母高度之和的一半,或

- 锚固螺栓伸长长度,取值等于名义螺栓直径的8倍、泥浆层、板厚、垫圈和螺母高度的一半之和。

Lb* =
8.8m3 As
∑ l eff ,1t 3f
Ft , Rd 为T型钢翼缘的设计抗拉承载力

Q 为杠杆力
M pl ,1,Rd = 0.25Σl eff,1t 2f f y / γ M 0
M pl ,2 ,Rd = 0.25Σl eff,2t 2f f y / γ M 0
M bp,Rd = 0.25∑ l eff,1tbp2 f y ,bp / γ M 0
n = emin 但是 n ≤ 1.25m
Ft,Rd 为螺栓的设计抗拉承载力,见表3.4;
∑Ft,Rd 为T型钢中所有螺栓的Ft,Rd 总值;

∑l eff ,1
为模式1下 ∑l eff
的值;

∑l eff ,2
为模式2下 ∑ l eff
的值;

emin, m 和 tf 如图 6.2所示。
Fy,bp 为支承板的屈曲强度;
tbp 为支承板的厚度;
ew = dw/4;
dw 如相关,为垫圈的直径,或穿过螺栓头或螺母点的表面的宽度。

注1: 在栓接梁-柱节点或梁的接头中,可假定将会产生杠杆力。
注2: 在方法2中,假定通过螺栓施加到T型钢翼缘的力均匀分布在垫圈、螺栓头或螺母下,见图,而不是集中在螺
栓中线心上。这个假设将使模式1产生更高的值,但FT,1-2,Rd 和模式2和模式3的值无变化。

78
EN 1993-1-8: 2005 (E)

6.2.4.2 单行螺栓、螺栓组和螺栓行组

(1) 尽管在实际的 T 型钢翼缘内,各螺栓行的力通常是相等的,但是,使用等效 T 型钢翼缘


模拟 6.2.4.1(1)中所列的基本部件时,应考虑到在各行螺栓上的力的差值。

(2) 当使用等效 T 型钢方法模拟一组螺栓行时,可能有必要将该组螺栓行分成单独的螺栓行,


并使用等效 T 短来模拟各单独的螺栓行。

(3) 当使用 T 型钢方法模拟一组螺栓行时,应满足以下条件:

a) 各螺栓行的力不应超过仅考虑了单行螺栓行时确定的设计抗力;

b) 每组螺栓行的总力,包括同一螺栓组内的两个或更多相邻螺栓行,应不超过该组螺栓
行的设计抗力。

(4) 在确定用等效T型钢翼缘表示的基本部件的设计抗拉承载力时,应计算以下参数:

a) 单螺栓行的设计抗力,确定时仅考虑该螺栓行;

b) 一个螺栓内里各螺栓行对两个或更多相邻螺栓行的设计抗力的作用,确定时仅考虑这
些螺栓行。

(5) 对于单行螺栓,由于将螺栓行视为单行螺栓,所以应将 ∑l eff 视为等于 6.2.6 中列表所列


出的有效长度 l eff 。

(6) 对于一组螺栓行,由于将各相关螺栓行视为螺栓组的一部分,所以应将 ∑l eff 视为 6.2.6


中列表所列出的有效长度 l eff 之和。

6.2.4.3 支承板

(1) 支承板可用于对受弯柱翼缘进行加强,如图6.3所示。

(2) 每块支承板应至少延伸至柱翼缘的边缘,并达到根部半径下端或焊趾的3mm范围内。

(3) 支承板应延伸超过图6.3中所定义的受拉有效的最远的螺栓行。

(4) 在使用支承板时,应使用表6.2中给出的方法确定T型钢的设计抗力FT,Rd 。

1 支承板
图 6.3:带支承板的柱翼缘

79
EN 1993-1-8: 2005 (E)

6.2.5 等效受压 T 型钢

(1) 在钢-混凝土节点中,等效受压T型钢的翼缘可用于模拟以下基本部件组合的设计抗力:

- 处于基础上的支承压力作用下的受弯钢底板;

- 承压混凝土和/或灌浆接缝材料。

(2) 等效 T 型钢的总有效长度 leff 和总有效宽度 beff 应确保可使 T 型钢的设计抗压承载力与其


所表示的基本节点部件的抗压承载力相等。

注: 等效 T 型钢的有效长度和有效宽度是名义长度,可能与其所表示的基本节点部件的
实际尺寸不同。

(3) T型钢翼缘的设计抗压承载力FC,Rd 应按以下确定:

FC,Rd = f jd beff leff ...(6.4)

其中:

beff 为T型钢翼缘的有效宽度,见6.2.5(5)和6.2.5(6)

leff 为T型钢翼缘的有效长度,见6.2.5(5)和6.2.5(6)

fjd 为节点的设计承压强度,见6.2.5(7)

(4) 应假定通过 T 型钢传递的力是均匀分布的,如图 6.4(a) 和 (b)所示。合成承压区上的压力


应不超过设计承压强度 fjd,且附加承压宽度 c 应不超过:

c = t [f y / (3f jd γ M0 )]0.5 ...(6.5)

其中:

t 为T型钢翼缘的厚度;

fy 为T型钢翼缘的屈服强度。

(5) 当由 T 型钢表示的基本节点部件的实际长度的投影小于 c 时,有效面积应按图 6.4(a)所示


的取值。

(6) 如果 T 型钢表示的基本节点部件的实际长度在某侧的投影超过 c 时,超过宽度 c 的多余


投影的部分可忽略,见图 6.4(b) 。

80
EN 1993-1-8: 2005 (E)

(a) 短投影 (b) 长投影


图 6.4:等效受压 T 型钢的面积

(7) 节点的设计承压强度fjd 应按下式确定:

f jd = β j FRdu /(beff leff ) ...(6.6)

其中:

βj 为基础接缝材料系数,如果水泥浆的特征强度小于混凝土基础特征强度的0.2倍,
且水泥浆的厚度未超过钢底板最小宽度的0.2倍,那么该值可取2/3。如果水泥浆
的厚度超过50mm,则水泥浆的特征强度应至少与混凝土基础的特征强度相同。

FRdu 为EN 1992中给出的集中设计抗力,其中Ac0 将取值为(beff leff)。

6.2.6 基本部件的设计抗力

6.2.6.1 受剪柱腹板节间

(1) 柱腹板长细比满足条件 d/tw ≤ 69ε 时,6.2.6.1(2)~6.2.6.1(14)中给出的设计方法适用。

(2) 对于单侧节点,或者梁高类似的双侧节点,承受了设计剪力 Vwp,Ed (见 5.3(3))作用的未


加劲柱腹板节间的设计塑性抗剪承载力 Vwp,Rd 可使用下式得到:

0.9 f y , wc Avc
Vwp,Rd = ...(6.7)
3γ M 0

其中:

Avc 为柱的剪切面积,见EN 1993-1-1。

(3) 设计抗剪承载力可通过使用加劲肋或辅助腹板来增大。

(4) 若在受压区和受拉区中都使用了横向腹板加劲肋,则柱腹板节间的设计塑性抗剪承载力
Vwp,Rd 可增加 Vwp,add,Rd,Vwp,add,Rd 由下式给出:

81
EN 1993-1-8: 2005 (E)

4 M pl , fc , Rd 2 M pl , fc , Rd + 2M pl , st , Rd
Vwp ,add , Rd = 但 Vwp , add , Rd ≤ ...(6.8)
ds ds

其中:

ds 为加劲肋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M pl , fc , Rd 为柱翼缘的设计塑性弯矩抗力

M pl , st , Rd 为加劲肋的设计塑性弯矩抗力

注:在焊接节点中,横向加劲肋应与对应的梁翼缘对准。

(5) 当使用了斜腹板加劲肋时,柱腹板的设计塑性抗剪承载力应根据EN 1993-1-1来确定。

注:在柱腹板上无斜加劲肋的双侧梁-柱节点构造中,应假定两根梁有相似的高度。

(6) 若通过增加一块辅助腹板来对柱腹板进行加强,见图 6.5,则剪切面积 Avc 可增大 bstwc。


如果在腹板另一侧另增加一块辅助腹板,则剪切面积不应继续增大。

(7) 通过增加受剪、受压或受拉柱腹板的刚度,也可将辅助腹板用于增加节点的转动刚度,见
6.3.2(1)。

(8) 辅助腹板的钢材等级应等于柱的钢材等级。

(9) 宽度bs应确保可使辅助腹板至少延伸至根部半径下端或焊趾。

(10) l s 的长度应确保可使辅助腹板在受拉和受压腹板的整个有效宽度上延伸,见图6.5。

(11) 辅助腹板的厚度 ts 应不小于柱腹板厚度 twc 。

(12) 应将辅助腹板和剖面之间的焊缝设计成可抵抗外加设计力。

(13) 辅助腹板的宽度 bs 应小于 40εt s 。

(14) 间断焊缝可用于非腐蚀环境中。

82
EN 1993-1-8: 2005 (E)

a) 布局

注:应考虑到拐角处的可焊接性。

b) 带纵向焊缝的横截面的示例

图 6.5:辅助腹板示例

6.2.6.2 横向受压柱腹板

(1) 横向受压的未加劲柱腹板的设计抗力应按下式计算:

ω kwcbeff ,c , wctwc f y , wc ω k wc ρ beff ,c , wc twc f y , wc


Fc , wc , Rd = 但 Fc , wc , Rd ≤ ... (6.9)
γM0 γ M1

其中:

ω 为折减系数,用于考虑表6.3中所示的柱腹板节内与剪切相互作用的可能效应;

beff,c,wc 为受压柱腹板的有效宽度:

- 对于焊接连接:

beff,c,wc = t fb + 2 2ab + 5(t fc + s) ...(6.10)

ac, rc 和 ab 如图 6.6所示。

- 对于栓接的端板连接:

beff,c,wc = t fb + 2 2a p + 5(t fc + s) + s p ...(6.11)

83
EN 1993-1-8: 2005 (E)

sp 为在端板内分散45°所得到的长度(至少为tp,并且前提是翼缘下的端板的长度
足够长,小于等于2tp)

- 对于带有角钢翼缘夹板的螺栓连接:

beff,c,wc = 2ta + 0.6ra + 5(t fc + s) ...(6.12)

- 对于轧制 I 或 H 型截面柱:s = rc

- 对于焊接的 I 或 H 型截面柱: s = 2a c

ρ 为板屈曲的折减系数:

- 如果 λ p ≤ 0.72 : ρ = 1.0 ... (6.13a)

- 如果 λ p > 0.72 : ρ = (λ p − 0.2) / λ p 2 ...(6.13b)

λp 为板的长细比:

beff ,c , wc d wc f y , wc
λ p = 0.932 2
Etwc

- 对于轧制 I 或 H 型截面柱: d wc = hc -2(t fc + rc )

- 对于焊接 I 或 H 型截面柱: d wc = hc -2(t fc + 2ac )

kwc 为折减系数,在6.2.6.2(2)中给出。

表 6.3:适于用与剪力的相互作用的折减系数 ω
变换参数 β 折减系数 ω
0 ≤ β ≤ 0.5 ω = 1
0.5 < β < 1 ω = ω1 + 2(1-β)(1-ω1)
β=1 ω = ω1
1<β<2 ω = ω1 + (β-1)(ω2-ω1)
β=2 ω = ω2

1 1
ω1 = ω2 =
1 + 1.3 ( beff ,c , wc twc / Avc ) 1 + 5.2 ( beff ,c , wc twc / Avc )
2 2

Avc 柱的剪切面积,见6.2.6.1;
β 变换参数,见 5.3(7)。

84
EN 1993-1-8: 2005 (E)

(2) 如果腹板中由柱内的轴力和弯矩引起的最大纵向压应力 σcom,Ed 超过了 0.7 fy,wc(与轧制截


,则应通过将公式(6.9)中给出的 Fc,wc,Rd 的
面的根部半径相邻、或与焊接截面的焊趾相邻)
值乘以按如下得出的折减系数 kwc ,来考虑该最大纵向压应力对受压柱腹板设计抗力的影
响。
_
当 σcom,Ed ≤ 0.7fy,wc 时:kwc = 1
_
当 σcom,Ed > 0.7fy,wc 时:kwc = 1.7 - σcom,Ed / fy,wc ...(6.14)

注: 一般情况下,折减系数 kwc 为 1.0 并且不需再折减。因此当纵向应力未知且后来会进


行检验时,在初步计算中可将其忽略。
焊接节点 带端板的节点 带角钢翼缘夹板的节点

a) 立面图

b) 轧制柱

c) 焊接柱

图 6.6:未加劲柱上的横向受压

(3) 通常应通过构造约束来防止图6.7所示的受压未加劲柱腹板的“柱-侧移”屈曲模式。

85
EN 1993-1-8: 2005 (E)

图 6.7:未加劲腹板的‘柱-侧移’屈曲模式

(4) 可使用加劲肋或辅助腹板来增加横向受压柱腹板的设计抗力。

(5) 可使用横向加劲肋或合理布置斜加劲肋(和横向加劲肋一起或作为横向加劲肋的代替物),
以增加受压柱腹板的设计抗力。

注: 在焊接节点中,横向加劲肋应与对应的梁翼缘对准。在螺栓连接中,受压区内的加
劲肋应与受压中心对准,如图 6.15 所定义的。

(6) 通过增加一块符合 6.2.6.1 要求的辅助腹板来对未加劲柱腹板进行加强时,如果只增加一


块辅助腹板,则腹板的有效厚度可取值为 1.5 twc,如果在腹板两侧都增加辅助腹板,则其
取值为 2.0 twc。在计算可能出现的剪应力效应的折减系数 ω 时,腹板的剪切面积 Avc 应仅
增加到确定其设计抗剪承载力时所允许的程度,见 6.2.6.1(6)。

6.2.6.3 横向受拉柱腹板

(1) 横向受拉的未加劲柱腹板的设计抗力应按下式确定:

ωbeff ,t , wctwc f y , wc
Ft , wc , Rd = ...(6.15)
γM0

其中:

ω 为折减系数,用于考虑柱腹板节间内与剪切的相互作用。

(2) 对于焊接连接,应使用下式得到受拉柱腹板的有效宽度beff,t,wc:

beff,t,wc = t fb + 2 2ab + 5(t fc + s) ...(6.16)

其中:

- 对于轧制 I 或 H 型截面柱: s = rc

- 对于焊接 I 或 H 型截面柱: s = 2 ac

其中:

ac 和 rc 如图 6.8 所示, ab 如图 6.6所示。

(3) 对于螺栓连接,受拉柱腹板的有效宽度 beff,t,wc 应取值为等于代表柱翼缘的等效 T 型钢的有

86
EN 1993-1-8: 2005 (E)

效长度,见 6.2.6.4。

(4) 用于考虑柱腹板节间内可能出现的剪切效应的折减系数 ω 应从表 6.3 中确定,确定时根


据适当情况使用 6.2.6.3(2) 或 6.2.6.3(3)中给出的 beff,t,wc 的值。

(5) 可使用加劲肋或辅助腹板来增加柱腹板的设计抗拉承载力。

(6) 可使用横向加劲肋和/或合理布置斜加劲肋,以增加受拉柱腹板的设计抗力。

注: 在焊接连接中,横向加劲肋通常与对应的梁翼缘对准。

(7) 连接斜加劲肋与柱翼缘的焊缝应是具有封底焊道的填充焊缝,但前提是组合焊喉厚度等于
加劲肋的厚度。

(8) 通过增加符合 6.2.6.1 要求的辅助腹板来对未加劲柱腹板进行加强时,设计抗拉承载力取


决于连接辅助腹板的纵向焊缝的焊喉厚度。腹板的有效厚度 tw,eff 应按如下取值:

- 当纵向焊缝是完全焊透的对接焊缝且喉部厚度 a ≥ ts 时:

- 对于一块辅助腹板:tw,eff = 1.5 twc ...(6.17)

- 对于两侧都有辅助腹板:tw,eff = 2.0 twc ...(6.18)

- 当纵向焊缝是角焊缝、且焊喉厚度 a ≥ t s / 2 ,那么对于一块或两块辅助腹板:

- 对于钢材等级为 S235、S275 或 S355: tw,eff = 1.4 twc ...(6.19a)

- 对于钢材等级为 S 420 或 S 460: tw,eff = 1.3 twc ...(6.19b)

(9) 在计算用于可能出现的剪应力效应的折减系数 ω 时,通过增加辅助腹板来加强的柱腹板


的剪切面积 Avc 应仅增加到确定其设计抗剪承载力时所允许的程度,见 6.2.6.1(6)。

6.2.6.4 横向受弯柱翼缘

6.2.6.4.1 未加劲柱翼缘,螺栓连接

(1) 对于以下两种情况,应认为横向受弯的未加劲翼缘及其相关的受拉螺栓的设计抗力和破坏
模式与等效 T 型钢翼缘的设计抗力和破坏模式类似,见 6.2.4:

- 要抗拉的各单行螺栓;

- 要抗拉的各组螺栓行;

(2) 6.2.4中所使用的尺寸emin 和 m 应从图6.8中确定。

(3) 应根据 6.2.4.2 中所述,从表 6.4 中给出的各螺栓行的值中确定单行螺栓和螺栓组的等效 T


型钢翼缘的有效长度。

87
EN 1993-1-8: 2005 (E)

a) 比柱翼缘窄的焊接端板

b) 比柱翼缘宽的焊接端板

c) 角钢翼缘夹板

图 6.8: e、emin、rc 和 m 的定义

88
EN 1993-1-8: 2005 (E)

表 6.4:未加劲柱翼缘的有效长度
个别考虑的螺栓行 视为一组螺栓行的某一部分的螺栓行
螺栓行位置 圆形模式 非圆形模式 圆形模式 非圆形模式
l eff,cp l eff,nc l eff,cp l eff,nc
内部螺栓行 2πm 4m + 1.25e 2p p

以下的较小值: 以下的较小值: 以下的较小值: 以下的较小值:


端部螺栓行 2πm 4m + 1.25e πm + p 2m + 0.625e + 0.5p
πm + 2e1 2m + 0.625e + e1 2e1 + p e1 + 0.5p

模式 1: l eff ,1 = l eff , nc 但 l eff ,1 ≤ l eff ,cp ∑l eff ,1 = ∑ l eff , nc 但 ∑ l eff ,1 ≤ ∑ l eff ,cp

l eff ,2 = l eff ,nc


模式 2: ∑l eff,2 = ∑ l eff,nc

6.2.6.4.2 加劲柱翼缘,带栓接端板或翼缘夹板的节点

(1) 可使用横向加劲肋和/或合理布置斜加劲肋来增加受弯柱翼缘的设计抗力。

(2) 对于以下两种情况,应认为横向受弯的加劲柱翼缘及其相关受拉螺栓的设计抗力和破坏模
式与等效 T 型钢翼缘的设计抗力和破坏模式类似,见 6.2.4:

- 要抗拉的各单行螺栓;

- 要抗拉的各组螺栓行。

(3) 加劲肋两侧上的螺栓行组应模拟成单独的等效 T 型钢翼缘,见图 6.9。应分别确定各等效


T 型钢的设计抗力和破坏模式。

1 与加劲肋相邻的端部螺栓行 3 内部螺栓行
2 端部螺栓行 4 与加劲肋相邻的螺栓行
图 6.9:将加劲的柱翼缘模拟成单独的 T 型钢

89
EN 1993-1-8: 2005 (E)

(4) 6.2.4中所使用的尺寸emin 和 m 应从图6.8中确定。

(5) 应根据 6.2.4.2 中所述使用表 6.5 中给出的各螺栓行的值来确定等效 T 型钢翼缘的有效长度


l eff 。表 6.5 中所用到的 α 的值应从图 6.11 中得到。
(6) 加劲肋应满足6.2.6.1中规定的要求。

表 6.5: 加劲柱翼缘的有效长度
个别考虑的螺栓行 视为一组螺栓行的某一部分的螺栓行
螺栓行位置 圆形模式 非圆形模式 圆形模式 非圆形模式
l eff,cp l eff,nc l eff,cp l eff,nc
与加劲肋相邻 0.5p +αm
2πm αm πm + p
的螺栓行 - (2m + 0.625e)

其它内部螺栓
2πm 4m + 1.25e 2p p

其它端部螺栓 以下的较小值: 以下的较小值: 以下的较小值: 以下的较小值:


行 2πm 4m + 1.25e πm + p 2m + 0.625e + 0.5p
πm + 2e1 2m + 0.625e + e1 2e1 + p e1 + 0.5p

与加劲肋相邻 以下的较小值:
e1 + αm
的端部螺栓行 2πm 不相关 不相关
- (2m + 0.625e)
πm + 2e1

对于模式 1: l eff ,1 = l eff , nc 但 l eff ,1 ≤ l eff ,cp ∑l eff ,1 = ∑ l eff ,nc 但 ∑ l eff ,1 ≤ ∑ l eff ,cp
对于模式 2: l eff ,2 = l eff , nc ∑l eff,2 = ∑ l eff,nc
α 应从图6.11中得出。

6.2.6.4.3 未加劲柱翼缘,焊接连接

(1) 在焊接节点中,由来自梁的翼缘的拉力和压力产生的受弯未加劲柱翼缘的设计抗力 Ffc,Rd


应使用下式得到:

Ffc , Rd = beff ,b , fct fb f r , fb / γ M 0 ...(6.20)

其中:

beff,b,fc 是4.10中所定义的有效宽度 beff,其中将梁翼缘看作是板。

注: 同样参见 4.10(4) 和 4.10(6)中规定的要求。

90
EN 1993-1-8: 2005 (E)

6.2.6.5 受弯端板

(1) 对于以下两种情况,应认为受弯端板及其相关受拉螺栓的设计抗力和破坏模式与等效 T 型
钢翼缘的设计抗力和破坏模式类似,见 6.2.4:

- 要抗拉的各单行螺栓;

- 要抗拉的各组螺栓行。

(2) 连接到端板的任何加劲肋的任意一侧的螺栓行组均应视为单独的等效 T 型钢。在外伸端板


中,延伸部分内的螺栓行也应视为单独的等效 T 型钢,见 6.10。应分别确定各等效 T 型
钢的设计抗力和破坏模式。

(3) 对于位于梁翼缘之间的端板的那一部分,需要在 6.2.4 中所用到的尺寸 emin 应从图 6.8 中


得出。对于端板的延伸部分,emin 应取值等于 ex ,见图 6.10。

(4) 应根据 6.2.4.2 中所述,使用表 6.6 给出的各螺栓行的值来确定等效 T 型钢翼缘的有效长度


l eff 。
(5) 表6.6中所用到的 m 和 mx 值应从图6.10中得出。

端板的延伸部分以及梁翼缘之间的部分应模拟成两个单独的等效T型钢翼
缘。

对于端板的延伸部分,在确定等效T型钢翼缘的设计抗力时,用 ex 和 mx
来代替 e 和 m。

图 6.10:将外伸端板模拟成单独 T 型钢

91
EN 1993-1-8: 2005 (E)

表 6.6: 一块端板的有效长度
个别考虑的螺栓行 视为一组螺栓行的某一部分的螺栓行
螺栓行位置 圆形模式 非圆形模式 圆形模式 非圆形模式
l eff,cp l eff,nc l eff,cp l eff,nc
以下值中的最小 以下值中的最小值:
值: 4mx + 1.25ex
梁受拉翼缘之外
2πmx e+2mx+0.625ex — —
的螺栓行
πmx + w 0.5bp
πmx + 2e 0.5w+2mx+0.625ex

梁受拉翼缘之下 0.5p + αm
2πm αm πm + p
的第一行螺栓 - (2m + 0.625e)

其它内部螺栓行 2πm 4m + 1.25 e 2p p

其它端部螺栓行 2πm 4m + 1.25 e πm + p 2m+0.625e+0.5p

模式 1:
l eff ,1 = l eff ,nc ∑l = ∑l
eff ,1 eff , nc

但 l eff ,1 ≤ l eff ,cp 但 ∑l ≤ ∑leff ,1 eff ,cp

模式 2: l eff ,2 = l eff ,nc ∑l eff,2 = ∑ l eff,nc

α 应从图6.11得出。

92
EN 1993-1-8: 2005 (E)

图 6.11: 加劲柱翼缘和端板的 α 值

6.2.6.6 受弯翼缘夹板

(1) 应认为受弯栓接角钢翼缘夹板及其相关的受拉螺栓的设计抗力和破坏模式与等效 T 型钢
翼缘的设计抗力和破坏模式类似,见 6.2.4。

93
EN 1993-1-8: 2005 (E)

(2) 等效 T 型钢翼缘的有效长度 l eff 应取值为 0.5ba,其中 ba 是角钢夹板的长度,见图 6.12。

(3) 6.2.4中所使用的尺寸 emin 和 m 应从图6.13中确定。

图 6.12: 角钢翼缘夹板的有效长度 l eff

a) 间隙 g ≤ 0.4 ta b) 间隙 g > 0.4 ta


注:
- 将夹板连接到柱翼缘的螺栓行的数量限制为一行;
- 将夹板连接到梁翼缘的螺栓行的数量无限制;
- 夹板的长度 ba 可能与梁翼缘的宽度和柱翼缘的宽度不同。
图 6.13: 栓接角钢夹板的尺寸 emin 和 m

6.2.6.7 受压梁翼缘和腹板

(1) 可假定梁翼缘和梁腹板的相邻受压区的设计抗压承载力的合力作用在压力中心平面上,见
6.2.7。组合梁翼缘和腹板的设计抗压承载力由下式得出:

Fc,fb,Rd = M c,Rd / (h - t fb ) ...(6.21)

其中:

h 为连接梁的高度;

94
EN 1993-1-8: 2005 (E)

Mc,Rd 为梁横截面的设计弯矩抗力,在有必要考虑剪切时折减,见 EN 1993-1-1。对于


加腋梁,可忽略中间翼缘来计算Mc,Rd 。

tfb 为连接梁的翼缘厚度。

如果梁(包括梁腋)的高度超过 600mm,梁腹板对设计抗压承载力的作用应限制到 20%。

(2) 如果使用梁腋来对梁进行加强,那么梁腋的布置应确保:

- 梁腋的钢材等级应与构件的钢材等级相匹配;

- 梁腋的翼缘大小和腹板厚度应不小于构件的大小和厚度;

- 梁腋翼缘与构件翼缘的角度应不超过 45°;

- 刚性支座的长度 ss 应取值为与梁平行的梁腋翼缘的厚度相等。

(3) 如果使用梁腋来对梁进行加强,那么受压梁腹板的设计抗力应根据6.2.6.2确定。

6.2.6.8 受拉梁腹板

(1) 在一个栓接的端板连接中,梁腹板的设计抗拉承载力应从下式得到:

Ft,wb,Rd = beff,t,wbtwb f y,wb / γ M 0 ...(6.22)

(2) 应认为受拉梁腹板的等效宽度 beff,t,wb 与代表受弯端板的等效 T 型钢的有效长度相等(对


于单行螺栓和螺栓组,此值从 6.2.6.5 中得到)。

6.2.6.9 包括水泥浆的受压混凝土

(1) 应通过考虑水泥浆和混凝土支座的材料特性和尺寸来确定底板与其混凝土支座之间的节
点的设计承压强度。混凝土支座应根据 EN 1992 设计。

(2) 应认为受压混凝土(包括水泥浆)及其相关受弯底板的设计抗力 Fc,pl,Rd 与等效 T 型钢的


设计抗力类似,见 6.2.5。

6.2.6.10 受压状态下的受弯底板

(1) 应认为受压状态下的受弯底板以及放置柱基的混凝土板的设计抗力 Fc,pl,Rd 与等效 T 型钢


的设计抗力类似,见 6.2.5。

6.2.6.11 受拉状态下的受弯底板

(1) 受拉状态下的受弯底板及其相关受拉锚固螺栓的设计抗力 Ft,pl,Rd 和破坏模式可使用 6.2.6.5


中给出的规则确定。

95
EN 1993-1-8: 2005 (E)

(2) 对于底板,应不考虑可能会产生的杠杆力。

6.2.6.12 受拉锚固螺栓

(1) 应将锚固螺栓设计为可抵抗设计荷载效应。在适当的时候,其应提供设计抗力来抵抗由上
拔力和弯矩产生的拉力。

(2) 在计算锚固螺栓中由弯矩产生的拉力时,不应认为力臂超过了受压侧上的承压面积形心和
受拉侧上螺栓组形心之间的距离 。

注: 锚固螺栓的位置公差可能会产生影响。

(3) 应认为锚固螺栓的设计抗力是锚固螺栓的设计抗拉承载力(见 3.6)和根据 EN 1992-1-1


得出的锚固螺栓上的混凝土的设计粘合抗力中的较小值。

(4) 应使用以下任一方法将锚固螺栓牢牢固定到基础内:

- 一个弯钩(图 6.14(a))

- 一块垫板(图 6.14(b))

- 嵌入混凝土中的某些其它的适当的荷载分布构件;

- 经过充分试验验证的某些其它附件。

(5) 当螺栓配有弯钩时,锚固长度应确保可防止螺栓在屈服前的粘着力损坏。应根据 EN
1992-1-1 计算锚固长度。对于屈服强度超过 300 N/mm2 的螺栓不应使用这种类型的锚固。

(6) 当锚固螺栓配有垫板或其它荷载分布构件时,无需考虑粘着力作用。全部的力应通过整个
荷载分布装置传递。

1 底板
2 水泥浆
3 混凝土基础

(a) 弯钩 (b) 垫板
图 6.14: 锚固螺栓的固定

96
EN 1993-1-8: 2005 (E)

6.2.7 梁-柱节点和拼接的设计弯矩抗力

6.2.7.1 概述

(1) 外加设计弯矩 Mj,Ed 应满足以下条件:

M j , Ed
≤ 1.0 ...(6.23)
M j , Rd

(2) 6.2.7 中给出的用于确定节点设计弯矩抗力 Mj,Rd 的方法未考虑连接构件中共存的轴力

NEd。如果连接构件中的轴力大于其横截面的设计塑性抗力 N pl , Rd 的 5%,则不应使用这

些方法。

(3) 当连接梁中的轴力 NEd 大于设计抗力 N pl , Rd 的 5%时,可使用以下保守方法:

M j , Ed N j , Ed
+ ≤ 1.0 ... (6.24)
M j , Rd N j , Rd

其中:

Mj,Rd 是节点的设计弯矩抗力,假定无轴力;

Nj,Rd 是节点的轴向设计抗力,假定无外加弯矩。

(4) 焊接节点的设计弯矩抗力应如图6.15(a)所示来确定。

(5) 仅有一行受拉螺栓(或其中仅考虑一个受拉螺栓行,见 6.2.3(6))的带平接端板的栓接节


点的设计弯矩抗力应按图 6.15(c)所示来确定。

(6) 带角钢翼缘夹板的栓接节点的设计弯矩抗力应按图6.15(b)所示来确定。

(7) 有不止一行受拉螺栓的栓接端板节点的设计弯矩抗力通常按6.2.7.2中的规定来确定。

(8) 作为一种保守的简化,如果总设计抗力 FRd 不大于 3.8Ft,Rd,其中 Ft,Rd 在表 6.2 中给出,


那么仅有两行受拉螺栓的外伸端板节点的设计弯矩抗力可按图 6.16 所示近似取值。在这
种情形下,端板的整个受拉区可视为一个单基本部件。如果两行螺栓与梁翼缘的任一侧近
似等距,那么应将端板的此部分视为一个 T 型钢,用以确定螺栓行力 F1,Rd 。然后,可假
定 F2,Rd 的值等于 F1,Rd,那么 FRd 可取值为等于 2F1,Rd。

(9) 应将压力中心视为压力的应力区的中心。作为一种简化,压力中心应按图6.15所示来选取。

(10) 应受拉构件或部分的接头设计成可将传递所有力矩和力传递到在该点的构件或部分上。

(11) 应将接头设计成可使连接构件固定到位。不可依赖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来使承压接头内的
连接构件固定到位。

(12) 如若实际可行,则构件的布置应确保:任何拼接材料的形心轴线与构件的形心轴线重合。

97
EN 1993-1-8: 2005 (E)

如果出现偏心,则应考虑由此产生的力。

连接类型 压力中心 力臂 力的分布


a) 焊接连接 与受压翼 z = h - tfb
缘的中间 h 连接梁的
厚度一致 高度
tfb 梁翼缘的
厚度

b) 带角钢翼缘夹板的螺栓连接 与受压翼 从受压中心到


缘上的角 受拉螺栓行的
钢夹板的 距离
肢的中间
厚度一致

c) 栓接端板连接,受拉时仅一行螺栓 与受压翼 从受压中心到


有效 缘的中间 受拉螺栓行的
厚度一致 距离

d) 栓接外伸端板连接,受拉时仅两行 与受压翼 z应保守地取


螺栓有效 缘的中间 值为从受压中
厚度一致 心到这两行螺
栓之间中点的
距离

e) 其它栓接端板连接,带两行或多行 与受压翼 通过取从受压 力臂 z 取值与用6.3.3.1中给


受拉螺栓 缘的中间 中心到最远的 出的方法得到的zeq值相等,
厚度一致 两行受拉螺栓 可确定出一个更精确的值。
之间中点的距
离,可得到近
似值。

98
EN 1993-1-8: 2005 (E)

图 6.15:用于得出设计弯矩抗力 Mj,Rd 的压力中心、力臂 z 和力的分布

99
EN 1993-1-8: 2005 (E)

图 6.16: 带外伸端板的栓接节点的简化模型

(13) 若构件未完全制备好用于与支座全接触,则应配备拼接材料,以传递拼接截面处构件中的
内力和弯矩,包括由外加偏心、初始缺陷和二阶变形引起的弯矩。内力和弯矩的取值应为
一个不小于绕两轴较弱部分弯矩承载力的 25%的弯矩和一个等于两轴方向上较弱部分的
正交力承载力的 2.5%的剪力。

(14) 若构件未完全制备好用于与支座全接触,则应配备拼接材料以传递柱内 25%的最大压力。

(15) 应通过盖板或其它方式保持受压构件的接合端对准。拼接材料及其紧固件应按一定比例承
载接合端处在与构件轴垂直的任一方向上作用的力。在拼接的设计过程中,还应考虑到二
阶效应。

(16) 弯曲构件中的拼接应遵循下列规定:

a) 应将受压翼缘视为受压构件;

b) 应将受拉翼缘视为受拉构件;

c) 应将受剪部分设计成可传递以下共同作用的效应:

- 拼接处的剪力;

- 拼接处各侧上成组紧固件的形心的偏心(如有)引起的弯矩;

- (与构件或部件设计过程中假定的相邻部件的应力脱落无关的)腹板或部分承载
的弯矩、变形或转动的比例。

6.2.7.2 带螺栓端板连接的梁-柱节点

(1) 带栓接端板连接的梁-柱节点的设计弯矩抗力Mj,Rd 可按下式确定:

M j ,Rd = ∑ hr Ftr ,Rd ...(6.25)


r

其中:

Ftr,Rd 为螺栓行r的有效设计抗拉承载力;

100
EN 1993-1-8: 2005 (E)

hr 为从螺栓行r到压力中心的距离;

r 为螺栓行数量。

注:在带有不止一行受拉螺栓的栓接节点中,从离压力中心最远的螺栓行开始编号。

(2) 对于栓接端板连接,应假定压力中心与连接构件的受压翼缘中心一致。

(3) 应按顺序确定各螺栓行的有效设计抗拉承载力 Ftr,Rd,从离压力中心最远的螺栓行 1 开始,


然后是螺栓行 2,等等。

(4) 在确定螺栓行 r 的有效设计抗拉承载力 Ftr,Rd 时,应忽略与压力中心较近的所有其它螺栓


行的有效设计抗拉承载力。

(5) 和从 6.2.7.2(6)中确定的单行螺栓一样,应将螺栓行 r 的有效设计抗拉承载力 Ftr,Rd 视为是


其设计抗拉承载力 Ft,Rd,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折减,以满足 6.2.7.2(7)、(8) 和 (9)中规定的
条件。

(6) 被视为单行螺栓的螺栓行 r 的有效设计抗拉承载力 Ftr,Rd 应取以下基本部件的单行螺栓的


设计抗拉承载力的最小值:

- 受拉柱腹板 Ft,wc,Rd - 见 6.2.6.3;

- 受弯柱翼缘 Ft,fc,Rd - 见 6.2.6.4;

- 受弯端板 Ft,ep,Rd - 见 6.2.6.5;

- 受拉梁腹板 Ft,wb,Rd - 见 6.2.6.8.

(7) 如有必要,螺栓行 r 的有效设计抗拉承载力 Ftr,Rd 应折减到 6.2.7.2(6)所给出的 Ft,Rd 值以


下,以确保当考虑达到并包括螺栓行 r 的所有螺栓行时,满足以下条件:

- 总设计抗力 ∑F t, Rd ≤ Vwp,Rd / β , β 从 5.3(7)中得出 - 见 6.2.6.1;

- 总设计抗力 ∑F t, Rd 不超过以下值中的较小值:

- 受压柱腹板的设计抗力 Fc,wc,Rd - 见 6.2.6.2;

- 受压梁翼缘和腹板的设计抗力 Fc,fb,Rd - 见 6.2.6.7。

螺栓行 r 的有效设计抗拉承载力 Ftr,Rd 应折减到 6.2.7.2(6)所给出的 Ft,Rd 值以下,


(8) 如有必要,
以确保组成同组螺栓行的部分的、达到并包括螺栓行 r 的螺栓行的设计抗力的总和取值未
超过整个螺栓行组的设计抗力。对以下基本部件需检验此点:

- 受拉柱腹板 Ft,wc,Rd - 见 6.2.6.3;

- 受弯柱翼缘 Ft,fc,Rd - 见 6.2.6.4;

- 受弯端板 Ft,ep,Rd - 见 6.2.6.5;

- 受拉梁腹板 Ft,wb,Rd - 见 6.2.6.8.

101
EN 1993-1-8: 2005 (E)

(9) 如果前面的任一螺栓行 x 的有效设计抗拉承载力 Ftx,Rd 大于 1.9Ft,Rd 时,那么在必要的时


候螺栓行 r 的有效设计抗拉承载力应进行折减,以确保:

Ftr,Rd ≤ Ftx,Rd hr / hx ...(6.26)

其中:

hx 为从螺栓行 x 到压力中心的距离;

x 为距离压力中心最远的螺栓行,其设计抗拉承载力大于1.9 Ft,Rd 。

注:关于公式(6.26)的使用,国家版附录中可给出更多信息。

(10) 通过省略与柱相关的项目,6.2.7.2(1)~6.2.7.2(9)中所述的方法可应用到带焊接端板的栓接
梁接头上,见图 6.17。

图 6.17: 带焊接端板的栓接梁接头

6.2.8 带底板的柱基的设计抗力

6.2.8.1 概述

(1) 柱基应具有足够的尺寸、刚度和强度,以在不超过支座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将柱内的轴力、
弯矩和剪力传递到其基础或其它支座内。

(2) 可基于承压区上的压力的均匀分布来确定底板及其支座之间的设计承压强度。对于混凝土
基础,承压应力应不超过 6.2.5(7)中给出的设计承压强度 fjd 。

(3) 对于承受了轴力和弯曲的组合作用的柱基,底板及其支座之间的力可根据外加轴力和弯矩
的相关大小取以下分布之一:

- 当轴向压力占主要地位时,两个柱翼缘下可产生全压力,如图 6.18(a)所示。

- 当拉力占主要地位时,两个翼缘下可产生全拉力,如图 6.18(b)所示。

- 当弯矩占主要地位时,在一个柱翼缘下可产生压力,在另一个柱翼缘下会产生拉力,
如图 6.18(c) 和图 6.18(d)所示。

(4) 应使用6.2.8.2和6.2.8.3中给出的适当方法设计底板。

102
EN 1993-1-8: 2005 (E)

(5) 应使用以下方法之一,以抵抗底板及其支座之间的剪力:

- 底板及其支座之间的节点处的设计摩擦阻力。

- 锚固螺栓的设计抗剪承载力。

- 基础周围部分的设计抗剪承载力。

如果使用锚固螺栓,以抵抗底板及其支座之间的剪力,则也应根据EN 1992检查承压混凝土的
断裂。

若以上方法不适当时,则应使用如挡块、钢筋抗剪连接件等特殊元件来传递底板及其支座之间
的剪力。

a) 轴向压力占主要地位时的柱基连接 b) 轴向拉力占主要地位时的柱基连接

c) 弯矩占主导时的柱基连接 d) 弯矩占主导时的柱基连接
图 6.18: 确定柱基连接的力臂 z

6.2.8.2 仅承受轴力的柱基

(1) 可通过将图 6.19 所示的三个 T 型钢(两个 T 型钢在柱翼缘下,一个 T 型钢在柱腹板下)


的单个设计抗力 FC,Rd 加在一起,来确定承受同心施加的轴向压力的对称柱底板的设计抗
力 Nj,Rd。这三个 T 型钢不应重叠,见图 6.19。应使用 6.2.5 中给出的方法计算每个 T 型钢
的设计抗力。

1 T-型钢 1

2 T-型钢 2

3 T-型钢 3

图 6.19: 无重叠 T-短柱

103
EN 1993-1-8: 2005 (E)

6.2.8.3 承受轴力和弯矩的柱基

(1) 使用表 6.7 中给出的方法来确定承受轴力和弯矩组合作用的柱基的设计弯矩抗力 Mj,Rd,其


中柱腹板(图 6.19 的 T 型钢 2)正下方的混凝土部分对抗压能力的作用忽略不计。在此
方法中使用到以下参数:

- FT,l,Rd 节点左侧的设计抗拉承载力 - 见 6.2.8.3(2)

- FT,r,Rd 节点右侧的设计抗拉承载力 - 见 6.2.8.3(3)

- FC,l,Rd 节点左侧的设计抗压承载力 - 见 6.2.8.3(4)

- FC,r,Rd 节点右侧的设计抗压承载力 - 见 6.2.8.3(5)

(2) 节点左侧的设计抗拉承载力 FT,l,Rd 应取以下基本部件的设计抗力的最小值:

- 左边柱翼缘下的受拉柱腹板 Ft,wc,Rd - 见 6.2.6.3;

- 左边柱翼缘下的受弯底板 Ft,pl,Rd - 见 6.2.6.11。

(3) 节点右侧的设计抗拉承载力FT,r,Rd应取以下基本部件的设计抗力的最小值:

- 右边柱翼缘下的受拉柱腹板 Ft,wc,Rd - 见 6.2.6.3;

- 右边柱翼缘下的受弯底板 Ft,pl,Rd - 见 6.2.6.11。

(4) 节点左侧的设计抗压承载力FC,l,Rd 应取以下基本部件的设计抗力的最小值:

- 左边柱翼缘下的受压混凝土 Fc,pl,Rd - 见 6.2.6.9;

- 左边柱翼缘和受压腹板 Fc,fc,Rd - 见 6.2.6.7。

(5) 节点右侧的设计抗压承载力FC,r,Rd 应取以下基本部件的设计抗力的最小值:

- 右边柱翼缘下的受压混凝土 Fc,pl,Rd - 见 6.2.6.9;

- 右边柱翼缘和受压腹板 Fc,fc,Rd - 见 6.2.6.7。

(6) 关于 zT,1、zC,1、zT,r、zC,r 的计算,见 6.2.8.1。

104
EN 1993-1-8: 2005 (E)

表 6.7:柱基的设计弯矩抗力 Mj,Rd
加载 力臂 z 设计弯矩抗力 Mj,Rd

NEd > 0 和 e > zT,l NEd ≤ 0 和 e ≤ -zC,r


左侧受拉
z = zT,1 + zC,r FT ,1, Rd z − FC ,1, Rd z
右侧受压 和 中的较小值
zC ,r / e + 1 zT ,1 / e − 1

NEd > 0 和 0 < e < zT,l NEd > 0 和 -zT,r < e ≤ 0

左侧受拉 FT ,1, Rd z FT , r , Rd z FT ,1, Rd z FT ,1, Rd z


z = zT,l + zT,r 和 中的 和 中
右侧受拉 zT , r / e + 1 zT ,1 / e − 1 zT , r / e + 1 zT ,1 / e − 1

较小值 的较小值

NEd > 0 和 e ≤ -zT,r NEd ≤ 0 和 e > -zC,1


左侧受压
z = zC,l + zT,r − FC ,1, Rd z FT ,r , Rd z
右侧受拉 和 中的较小值
zT ,r / e + 1 z C ,1 / e − 1

NEd ≤ 0 和 0 < e < zC,1 NEd ≤ 0 和 -zC,r < e ≤ 0

左侧受压 − FC ,1, Rd z − FC ,r , Rd z − FC ,1, Rd z − FC ,r , Rd z


z = zC,l + zC,r 和 中的 和
右侧受压 z C ,r / e + 1 zC ,1 / e − 1 z C ,r / e + 1 zC ,1 / e − 1
较小值 中的较小值

MEd > 0 是顺时针方向, NEd > 0 是拉力

M Ed M Rd
e= =
N Ed N Rd

6.3 转动刚度

6.3.1 基本模型

(1) 节点的转动刚度应根据其基本部件的柔性确定,各刚度均用从 6.3.2 中得到的弹性刚度系


数 ki 表示。

注:这些弹性刚度系数用于一般用途。

(2) 对于带有不止一行受拉螺栓的栓接端板节点,相关基本部件的刚度系数 ki 应进行组合。对


于梁-柱节点和梁接头,6.3.3 中给出了一种方法,对于柱基,6.3.4 中给出了一种方法。

(3) 在一个带有不止一行受拉螺栓的栓接端板节点中,作为一种简化,可忽略任何螺栓行的作
用,前提是更靠近压力中心的所有其它螺栓行的作用也可忽略。保留的螺栓行的数量无需
与确定设计弯矩抗力时的螺栓行数相同。

105
EN 1993-1-8: 2005 (E)

(4) 如果连接构件内的轴力 NEd 未超过其横截面设计抗力 N Pl , Rd 的 5%,对于一个小于节点设

计弯矩抗力 Mj,Rd 的弯矩 Mj,Ed ,梁-柱节点或梁接头的转动刚度可从下式非常精确地得


到:

Ez 2
Sj = ... (6.27)
1
μ∑
i ki

其中:

ki 为基本节点部件 i 的刚度系数;

z 为力臂,见 6.2.7;

μ 为刚度比Sj,ini / Sj, 见 6.3.1(6)。

注: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Sj,ini 在公式 (6.27)中给出,其中µ = 1.0。

(5) 对于小于节点设计弯矩抗力 Mj,Rd 的弯矩 Mj,Ed,柱基的转动刚度 Sj 可从 6.3.4 中非常精确


地得到。

(6) 刚度比 µ 应根据以下确定:

- 如果 M j,Ed ≤ 2 / 3M j,Rd :μ= 1 ...(6.28a)

- 如果 2 / 3M j,Rd < M j,Ed ≤ M j,Rd :μ= (1.5Mj,Ed / Mj,Rd)ψ ...(6.28b)

其中系数 ψ 从表6.8中得出。

表 6.8: 系数 ψ 的值
连接类型 ψ

焊接连接 2.7

栓接端板连接 2.7

栓接角钢翼缘夹板连接 3.1

底板连接 2.7

(7) 表 6.9 给出了计算焊接梁-柱节点和带栓接角钢翼缘夹板的节点的刚度时应考虑的基本部


件。同样,表 6.10 给出了计算栓接端板连接和底板的刚度时所应考虑的基本部件。在这
两个表中,基本部件的刚度系数 ki 的定义见表 6.11。

(8) 对于梁-柱端板节点,应使用以下方法以得到节点刚度。应从 6.3.3 中得到节点的等效刚度


系数 keq 和等效力臂 zeq。然后,应基于刚度系数 keq(对于节点)、k1(对于受剪柱腹板),
并取力臂 z 的值为等于节点的等效力臂 zeq,从 6.3.1(4)中得到节点的刚度。

106
EN 1993-1-8: 2005 (E)

表 6.9: 带焊接连接或栓接角钢翼缘夹板连接的节点
带焊接连接的梁-柱节点 应考虑的刚度系数 ki

单侧 k1; k2; k3;

双侧 - 弯矩相等且相反 k2; k3;

双侧 – 弯矩不相等 k1; k2; k3;

带栓接角钢翼缘夹板连接的梁-柱节点 应考虑的刚度系数 ki

单面 k1; k2; k3; k4; k6; k10; k11*); k12**)

双侧 – 弯矩相等且相反 k2; k3; k4; k6; k10; k11*); k12**)

双侧 – 弯矩不相等 k1; k2; k3; k4; k6; k10; k11*); k12**)


*)
两个 k11 系数, 一个系数
对应一个翼缘;
**)
四个 k12 系数, 一个对应
一个翼缘 一个对应一个
弯矩相等且反向 弯矩不相等 夹板。

表 6.10: 带栓接端板连接和底板连接的节点
带栓接端板连接的梁-柱节点 受拉螺栓行数 应考虑的刚度系数 ki

一行 k1; k2; k3; k4; k5; k10


单侧
两行或更多 k1; k2; keq

一行 k2; k3; k4; k5; k10


双侧 - 弯矩相等且反向
两行或更多 k2; keq

一行 k1; k2; k3; k4; k5; k10


双侧 – 弯矩不相等
两行或更多 k1; k2; keq

带栓接端板的梁接头 受拉螺栓行数 应考虑的刚度系数 ki

一行 k5[左]; k5[右]; k10


双侧- 弯矩相等且反向
两行或更多 keq

底板连接 受拉螺栓行数 应考虑的刚度系数 ki

一行 k13; k15; k16


底板连接
两行或更多 k13; k15 和 k16 对于每行螺栓

6.3.2 基本节点部件的刚度系数

(1) 应使用表6.11中给出的公式来确定基本节点部件的刚度系数。

107
EN 1993-1-8: 2005 (E)

表 6.11: 基本节点部件的刚度系数
部件 刚度系数 ki

受剪柱腹板节间 未加劲, 加劲
单侧节点, 或梁高类似的双侧节点

0.38 AVC
k1 = k1 = ∞
βz

z 为从图6.15中得出的力臂;
β 为从5.3(7)中得出的变换参数。

受压柱腹板 未加劲 加劲

0.7beff ,c , wc t wc
k2 = k2 = ∞
dc

beff,c,wc 为从6.2.6.2中得出的有效宽度

受拉柱腹板 带单行受拉螺栓或未加劲焊接连接的 加劲焊接连接


加劲或未加劲栓接连接

0.7beff ,t , wc twc
k3 = k3 = ∞
dc

beff,t,wc 为从6.2.6.3中得出的受拉柱腹板的有效宽度。对于带单行受拉螺栓的
节点,beff,t,wc应取值等于表6.4(对于未加劲柱翼缘)或表6.5(对于
加劲柱翼缘)中给出的此螺栓行的有效长度 l eff (单独地或作为一
组螺栓行的组成部分)的最小值。

0.9l eff t 3fc


k4 =
受弯柱翼缘 (对于单 m3
行受拉螺栓) l eff 为表6.4或表6.5中给出的此螺栓行的有效长度(单独地或作为螺栓组的
组成部分)的最小值,表6.4针对未加劲柱翼缘,表6.5针对加劲柱翼缘;
m 为图6.8中所定义的。

108
EN 1993-1-8: 2005 (E)

部件 刚度系数 ki

0.9l eff t 3p
k5 =
m3
受弯端板 (对于单
l eff 为表6.6中给出的此螺栓行的有效长度(单独地或作为螺栓行组的组
行受拉螺栓)
成部分)的最小值;
m 通常如图6.11中所定义,但对于位于外伸端板的延伸部分的螺栓行m
= mx ,其中mx 如图6.10所定义。

0.9l eff ta3


k6 =
受弯翼缘夹板 m3
l eff 为从图6.12中得出的翼缘夹板的有效长度;
m 如图6.13所定义。

受拉螺栓 k10 = 1.6 As / Lb 预紧或非预紧


(对于单行螺栓) Lb 为螺栓的伸长长度,取值等于握固长度(材料和垫圈的总长度)加上
螺栓头高度和螺母高度之和的一半。

受剪螺栓 非预紧 预紧 *)

16nb d 2 fub
k11 (或k17 ) = k11 = ∞
Ed M 16

dM16 为一个 M16螺栓的公称直径;


nb 为受剪螺栓行数。

承压螺栓 非预紧 预紧 *)
(对于螺栓所支承的
24nb kb kt df u
每个部件 j) k12 ( 或k18 ) = k12 = ∞
E
kb = kb1 eb 为荷载传递方上从螺栓行到板的自由边
但 kb ≤ kb2 的距离;
kb1= 0.25eb/ d + 0.5 fu 为螺栓所支承的钢的极限抗拉强度;
但 kb1 ≤ 1.25 pb 为荷载传递方向上螺栓行的间距;
kb2= 0.25 pb/d + 0.375 tj 为该部件的厚度。
但 kb2 ≤ 1.25
kt = 1.5 t / dM16
但 kt ≤ 2.5

受压混凝土
Ec beff leff
(包括水泥浆) k13 =
1.275E
beff 为T型钢翼缘的有效宽度,见6.2.5(3);
leff 为T型钢翼缘的有效长度,见6.2.5(3)。

109
EN 1993-1-8: 2005 (E)

部件 刚度系数 ki

受压状态下的受弯板
k14 = ∞

在计算刚度系数k13的过程中已考虑了此系数

受拉状态下的受弯底 有杠杆力 **) 无杠杆力 **)


板 (对于单行受拉螺
栓) 0.8l eff t 3p 0.425l eff t 3p
k15 = k15 =
m3 m3

leff 为T型钢翼缘的有效长度,见 6.2.5(3);


tp 为底板的厚度;
m 为根据图6.8得出的距离。
**)
受拉锚固螺栓 有杠杆力 无杠杆力 **)

k16 = 1.6 As / Lb k16 = 2.0 As /Lb

Lb 为锚固螺栓的伸长长度,取值等于公称螺栓直径的8倍、水泥浆层、
板厚度、垫圈和螺母高度一半之和。
*)
前提是在相关荷载水平下已将螺栓设计成未滑动到支座内。

8.8m 3 As
**)
如果 L p ≤ ,可能会产生杠杆力。
l eff t 3

注 1:在计算beff 和 lff 时,距离 c 应取值等于底板厚度的1.25倍。

注 2:应假定垫板不会影响节点的转动刚度Sj 。

注 3:对于焊缝 (k19),刚度系数应取值为无穷大。在计算转动刚度 Sj 时不宜考虑此分量。

注 4:对于受压梁翼缘和腹板(k7)、受拉梁腹板 (k8)、受拉或受压板(k9)、加腋梁(k20),刚度系数应
取值为无穷大。在计算转动刚度 Sj 时不宜考虑这些分量。

注 5:在使用辅助腹板时,相关基本节点部件 k1~ k3的刚度系数应按如下所述增大:

- 适用于受剪柱腹板节间的k1应基于从 6.2.6.1(6) 中得出的增大的剪切面积 Avc ;

- 适用于受压柱腹板的k2应基于从6.2.6.2(6)中得出的腹板的有效厚度;

- 适用于受拉柱腹板的k3应基于从6.2.6.3(8)中得出的腹板的有效厚度。

110
EN 1993-1-8: 2005 (E)

6.3.3 带两行或多行受拉螺栓的端板节点

6.3.3.1 一般方法

(1) 对于带两行或多行受拉螺栓的端板节点,与所有螺栓行相关的基本部件应用单个等效刚度
系数 keq 来表示,keq 由下式确定:

∑k h
eff , r r
kep = r
...(6.29)
zeq

其中:

hr 为螺栓行 r 和压力中心之间的距离;

keff,r 为考虑了适用于6.3.3.1(4)或6.3.3.1(5)中所列的相关基本部件的刚度系数ki的螺栓
行 r 的有效刚度系数;

zeq 为等效力臂,见6.3.3.1(3)。

(2) 螺栓行 r 的有效刚度系数 keff,r 应按下式确定:

1
keff , r = ...(6.30)
1
∑i k
i,r

其中:

ki,r 表示与螺栓行 r 有关的部件 i 的刚度系数。

(3) 等效力臂 zeq 应从下式确定:

∑k
2
h
eff , r r
zeq = r
...(6.31)
∑k r
h
eff , r r

(4) 对于带端板连接的梁-柱节点,keq 应基于(并替换)以下部件的刚度系数 ki :

- 受拉柱腹板 (k3);

- 受弯柱翼缘 (k4);

- 受弯端板 (k5);

- 受拉螺栓 (k10)。

(5) 对于带栓接端板的梁接头,keq 应基于(并替换)以下部件的刚度系数 ki :

- 受弯端板 (k5);

111
EN 1993-1-8: 2005 (E)

- 受拉螺栓 (k10)。

6.3.3.2 带两行受拉螺栓的外伸端板的简化方法

(1) 对于带两行受拉螺栓的外伸端板连接,(一个在端板的延伸部分,一个在梁的翼缘之间,
见图 6.20)
,有一组修正值可用于相关基本部件的刚度系数,以考虑到两行螺栓的组合作
用。每个修正值均应视为端板延伸部分中单行螺栓对应值的 2 倍。

注:这种近似方法可导致对刚度系数的估算值略微偏低。

力臂 z 应取值等于从压力中心到两行受拉螺栓之间中间点的距离,
(2) 在使用这种简化方法时,
见图 6.20。

图 6.20: 用于简化方法的力臂

6.3.4 柱基

(1) 应使用表 6.12 中给出的方法计算承受轴力和弯矩组合作用的柱基的转动刚度 Sj 。这个方


法使用以下刚度系数:

kT,1 为节点左侧的受拉刚度系数,且取值应等于作用在节点右侧上的(表6.11中给出
的)刚度系数 k15 和 k16 之和。

kT,r 为节点右侧的受拉刚度系数,且取值应等于作用在节点右侧上的(表6.11中给出
的)刚度系数 k15 和 k16 之和。

kC,l 为节点左侧的受压刚度系数,且取值应等于作用在节点左侧上的(表6.11中给出
的)刚度系数 k13。

kC,r 为节点右侧的受压刚度系数, 且取值应等于作用在节点右侧上的(表6.11中给出


的)刚度系数 k13。

(2) 关于 zT,l、zC,l、zT,r和zC,r的计算,见6.2.8.1。

112
EN 1993-1-8: 2005 (E)

表 6.12: 柱基的转动刚度 Sj
加载 力臂 z 转动刚度

左侧受拉 z = zT,1 + zC,r NEd > 0 和 e > zT,1 NEd ≤ 0 和 e ≤ -zC,r


右侧受压
Ez 2 e zC ,r kC ,r − zT ,1kT ,1
其中 ek =
μ (1 / kT ,1 + 1 / kC , r ) e + ek kT ,1 + kC ,r

左侧受拉 z = zT,1 + zT,R NEd > 0 和 0 < e < zT,1 NEd > 0 和 -zT,1 < e ≤ 0
右侧受拉
Ez 2 e zT ,r kT ,r − zT ,1kT ,1
其中 ek =
μ (1 / kT ,1 + 1 / kT , r ) e + ek kT ,1 + kT ,r

左侧受压 z = zC,1 + zT,r NEd > 0 和 e ≤ -zT,r NEd ≤ 0 和 e > zC,1


右侧受拉
Ez 2 e zT ,r kT ,r − zC ,1kC ,1
其中 ek =
μ (1 / kC ,1 + 1 / kT , r ) e + ek kC ,1 + kT ,r

左侧受压 z = zC,1 + zC,r NEd ≤ 0 和 0 < e < zC,1 NEd ≤ 0 和 -zC,r < e ≤ 0
右侧受压
Ez 2 e zC , r kC ,r − zC ,1kC ,1
其中 ek =
μ (1 / kC ,1 + 1 / kC , r ) e + ek kC ,1 + kC , r

MEd > 0 是顺时针方向, NEd > 0 是受拉,μ 见 6.3.1(6)。

M Ed M Rd
e= =
N Ed N Rd

6.4 转动承载力

6.4.1 概述

(1) P 在刚塑性整体分析中,塑性铰处的节点应具有充分的转动承载力。

(2) 应使用 6.4.2 或 6.4.3 中的规定来确定栓接或焊接节点的转动承载力。这些条款中给出的设


计方法仅适用于等级为 S235、S275 和 S355 的钢材,以及其中的连接构件内的轴力设计值
NEd 不超过其横截面设计塑性抗力 5%的节点。

(3) 作为 6.4.2 和 6.4.3 的备选规定,当节点的设计弯矩抗力 Mj,Rd 至少是连接构件横截面的设


计塑性弯矩抗力 Mpl,Rd 的 1.2 倍时,无需检查节点的转动承载力。

(4) 对于 6.4.2 和 6.4.3 未涉及的情形,可根据 EN 1990 附录 D 的规定通过试验确定转动承载


力。或者,可使用适当的计算模型,前提是这些模型是基于 EN 1990 中的试验结果。

113
EN 1993-1-8: 2005 (E)

6.4.2 栓接节点

(1) 如果梁-柱中节点的设计弯矩抗力 Mj,Rd 由受剪柱腹板节间的设计抗力控制,那么,当


d/tw≤69ε 时,可假定其具有适用于塑性整体分析的足够的转动承载力。

(2) 如果以下两个条件都满足,那么可假定带有栓接端板或角钢翼缘夹板连接的节点具有适用
于塑性分析的足够的转动承载力:

a) 节点的设计弯矩抗力由以下任一设计抗力控制:

- 受弯柱翼缘或

- 受弯状态下的梁端板或受拉翼缘夹板

b) 柱翼缘或梁端板或受拉翼缘夹板(无需与(a)中所述的基本部件相同)的厚度 t 满足
以下条件:

t ≤ 0.36 d f ub / f y ... (6.32)

其中:

fy 为相关基本部件的屈服强度。

(3) 如果带螺栓连接的节点中的设计弯矩抗力 Mj,Rd 受剪切螺栓的设计抗力控制,则不应假定


其具有塑性整体分析所需的足够的转动承载力。

6.4.3 焊接节点

(1) 可假定焊接梁-柱节点的转动承载力 ФCd 不小于下式得出的值 ,见 6.4.2(1),但前提是其


柱腹板是受压加劲、但受拉未加劲,并且其设计弯矩抗力不受柱腹板节间的设计抗剪承载
力控制:

φCd = 0.025 hc / hb (6.33)

其中:

hb 为梁的高度;

hc 为柱的高度。

(2) 可假定按本节规定设计的未加劲焊接梁-柱节点具有至少0.015弧度的转动承载力ФCd。

114
EN 1993-1-8: 2005 (E)

7 中空截面节点

7.1 概述

7.1.1 范围

(1) 本节给出了确定由圆形、正方形或矩形中空型材组成的格构式结构内单平面和多平面节点
的静态设计抗力的具体应用规则、以及由开口型材和中空型材组合而成的格构式结构内的
单平面节点的静态设计抗力的具体应用规则。

(2) 对于支撑构件,其节点的静态设计抗力用最大设计轴力和/或弯矩抗力来表示。

(3) 如果结构中空型材的尺寸满足本节的要求,那么对于符合 EN 10210 规定的热轧中空型材


和符合 EN 10219 规定的冷成型中空型材,这些应用规则均适用。

(4) 对于热轧中空心型材和冷成型中空型材,成品的公称屈服强度不应超过 460 N/mm2。对于


公称屈服强度超过 355 N/mm2 的成品,本节给出的静态设计抗力应用一个 0.9 的系数进行
折减。

(5) 中空型材的公称壁厚不应小于2.5mm。

(6) 除非采取了特殊措施确保材料具有充分的全厚度特性,否则,中空型材弦杆的公称壁厚不
应超过 25mm。

(7) 疲劳评估见EN 1993-1-9。

(8) 本节所包括的节点类型如图7.1所示。

7.1.2 适用领域

(1) 仅在7.1.2(2)~7.1.2(8)中给出的所有条件都满足时,方可适用中空型材节点的应用规则。

(2) 在纯弯曲条件下,构件的受压元件应满足EN 1993-1-1 中给出的针对1类和2类的要求。

(3) 弦杆和支撑构件之间以及相邻支撑构件之间的夹角 θi 应满足以下条件: θ i ≥ 30


o

(4) 在节点处会合的构件的端部的处理方式应确保其横截面形状不会改变。本节所述内容不包
括扁平端部连接和切端连接。

(5) 在带缝节点中,为确保间隙足以形成合格的焊缝,支撑构件之间的间隙应不小于(t1 + t2)。

(6) 在搭接型节点中,搭接部分应足够大,以确保支撑构件的相互连接足以将适当的剪力从一
个支撑传到另一个支撑。在所有情形下,应至少搭接 25%。

(7) 若搭接支撑构件的厚度不同和/或强度等级不同,则具有最低 ti fyi 值的构件应搭接到其他

115
EN 1993-1-8: 2005 (E)

构件上。

(8) 若搭接支撑构件的宽度不同,则较窄构件应搭接到较宽构件上。

K形节点
KT形节点 N形节点

X形节点 Y形节点
T形节点

DK形节点 KK形节点

TT形节点
X形节点

DY形节点 XX形节点
图 7.1:中空心型材格构梁内的节点类型

116
EN 1993-1-8: 2005 (E)

7.2 设计

7.2.1 概述

(1) P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支撑构件和弦杆内的内部轴力的设计值不应超过 EN 1993-1-1 中确


定的构件的设计抗力。

(2) P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支撑构件内的内部轴力的设计值也不应超过 7.4、7.5、7.6 或 7.7(如


适用)给出的节点的设计抗力。

(3) 节点处弦杆内的应力 σ 0,Ed 或 σ p , Ed 应按下式确定:

N 0, Ed M 0, Ed
σ 0, Ed = + ... (7.1)
A0 Wel ,0

N p , Ed M 0, Ed
σ p , Ed = + ... (7.2)
A0 Wel ,0

其中:

N p , Ed = N 0, Ed − ∑ N i , Ed cos θi
i >0

7.2.2 中空型材节点的破坏模式

(1) 如适用,中空型材之间的连接以及中空型材和开口型材之间的连接的设计节点抗力应基于
以下破坏模式:

a) 弦杆表面破坏(弦杆表面塑性破坏)或弦杆塑化(弦杆横截面的塑性破坏);

b) 受压支撑构件下由屈服、压碎或不稳定性(弦杆侧壁或弦杆腹板的折曲或屈曲)等造
成的弦杆侧壁破坏(或弦杆腹板破坏);

c) 弦杆剪切破坏;

d) 中空截面弦杆壁的冲剪破坏(裂缝的发生导致支撑构件从弦杆构件处断裂);

e) 支撑破坏,有效宽度折减(焊缝内或支撑构件内开裂);

f) 节点处支撑构件或中空型材弦杆构件的局部屈曲破坏。

注: 以上所列内容中用黑体字表示的短语用于描述 7.4~7.7 中给出的设计抗力表格中的各


种破坏模式。

(2) 图 7.2所示为CHS支撑构件和弦杆构件之间的节点的破坏模式(a)~(f)。

117
EN 1993-1-8: 2005 (E)

(3) 图 7.3所示为RHS支撑构件和弦杆构件之间的节点的破坏模式(a)~(f)。

(4) 图 7.4所示为CHS或RHS支撑构件与I或H型截面弦杆构件之间的节点的破坏模式(a) ~(f)。

(5) 尽管焊缝形状良好的节点在受拉状态下的抗力通常比在受压状态下的值要高,但节点的设
计抗力一般还是基于受压支撑的抗力,以避免可能出现的过度局部变形或在其它情形下可
能会出现的折减转动承载力或变形能力。

118
EN 1993-1-8: 2005 (E)

模式 轴向加载 弯矩

图 7.2: CHS 构件之间节点的破坏模式

119
EN 1993-1-8: 2005 (E)

模式 轴向加载 弯矩

图 7.3:RHS 支撑构件和 RHS 弦杆构件之间节点的破坏模式

120
EN 1993-1-8: 2005 (E)

模式 轴向加截 弯矩

a - -

d - -

图 7.4:CHS 或 RHS 支撑构件与 I 或 H 型截面弦杆构件之间节点的破坏模式

7.3 焊缝

7.3.1 设计抗力

(1) P 应将连接支撑构件和弦杆的焊缝设计成具有足够的抗力,以考虑到非均匀应力分布,并
且焊缝还应设计成具有充分的变形能力,以允许弯矩的重分配。

(2) 在焊接节点中,通常应通过对接焊缝、角焊缝或这二者的结合绕中空截面的整个周长形成
连接。但是,在部分搭接节点中,如果支撑构件内的轴力足以确保与弦杆轴垂直的部件的

121
EN 1993-1-8: 2005 (E)

差异不超过 20%,那么连接的隐藏部分无需焊接。

(3) 典型的焊缝构造如1.2.7参考标准:第7组所示。

(4) 支撑构件周长上单位长度焊缝的设计抗力通常应不小于周长上单位长度的构件横截面的
设计抗力。

(5) 规定的焊喉厚度应根据第4节确定。

(6) 若从抗力、变形承载力和转动承载力方面均证明了较小的焊缝尺寸是合理的,同时考虑到
仅部分长度有效的可能性,那么,可不必遵循 7.3.1(4)中给出的标准。

(7) 对于矩形结构中空型材,喇叭形坡口焊缝的设计焊喉厚度定义见图7.5。

图 7.5: 矩形结构中空型材内喇叭形坡口焊缝的设计焊喉厚度

(8) 关于冷成型区内的焊接,见4.14。

7.4 CHS 构件之间的焊接节点

7.4.1 概述

(1) 如果节点的几何形状在表 7.1 中给出的适用范围之内,那么可使用 7.4.2 和 7.4.3 中的规定


来确定圆形中空截面构件之间焊接节点的设计抗力。

(2) 对于在表 7.1 给出的适用范围之内的节点,仅需考虑弦杆表面破坏和冲剪。连接的设计抗


力应取适用于这两个标准的最小值。

(3) 对于在表 7.1 给出的适用范围之外的节点,应考虑 7.2.2 中给出的所有标准。而且,应考


虑节点内由其转动刚度产生的二次力矩。

122
EN 1993-1-8: 2005 (E)

表 7.1:CHS 支撑构件和 CHS 弦杆之间焊接节点的适用范围


0.2 ≤ di / do ≤ 1.0

2类和 10 ≤ d0/t0 ≤ 50 一般情形下


但 10 ≤ d0/t0 ≤ 40 对于X形节点

2类和 10 ≤ di/ti ≤ 50

λov ≥ 25%

g ≥ t1 + t2

7.4.2 单平面节点

(1) P 在仅承受轴力的支撑构件连接中,设计内部轴力 Ni,Ed 应不超过从表 7.2、表 7.3 或表 7.4


(如适用)所得到的焊接节点的设计轴向抗力 Ni,Ed。

(2) 承受弯曲和轴力组合作用的支撑构件应满足以下条件:
2
N i , Ed ⎡ M ip ,i , Ed ⎤ M op ,i , Ed
+⎢ ⎥ + ≤ 1.0 ...(7.3)
N i , Rd ⎢⎣ M ip ,i , Rd ⎥⎦ M op ,i , Rd

其中:

MiP,i,Rd 为设计面内弯矩抗力;

MiP,i,Ed 为设计面内内力矩;

Mop,i,Rd 为设计面外弯矩抗力;

Mop,i,Ed 为设计面外内力矩。

123
EN 1993-1-8: 2005 (E)

表 7.2:CHS 支撑构件和 CHS 弦杆之间焊接节点的设计轴向抗力


弦杆表面破坏 - T 形和Y形节点

γ 0.2 k p f y 0t02
N1, Rd = (2.8 + 14.2β 2 ) / γ M 5
sin θ1

弦杆表面破坏 - X形节点

k p f y 0t02 5.2
N1, Rd = /γM5
sin θ1 (1 − 0.81β )

弦杆表面破坏 - K形和N形带缝或搭接接头

k g k p f y 0t02 ⎛ d1 ⎞
N1, Rd = ⎜1.8 + 10.2 ⎟ / γ M 5
sin θ1 ⎝ d0 ⎠

sin θ1
N 2, Rd = N 1, Rd
sin θ 2

冲剪破坏 - K形、N形和KT形带缝节点和所有T形、Y形和X形节点 [i = 1、2或3]

f y0 1 + sin θi
当 di ≤ d0 − 2t0 时: N i , Rd = t0π di / γM5
3 2sin 2 θi

系数 kg 和 kp

⎛ 0.024γ 1.2 ⎞
k g = γ 0.2 ⎜1 + ⎟ (见图 7.6)
⎝ 1 + exp(0.5 g / t0 − 1.33) ⎠

对于 np > 0(受压): kp = 1 – 0.3 np (1 + np) 但 kp ≤ 1.0


对于 np ≤ 0(受拉): kp = 1.0

124
EN 1993-1-8: 2005 (E)

表 7.3:将节点板连接到 CHS 构件的焊接节点的设计抗力


弦杆表面破坏

Ni , Rd = k p f y 0t02 (4 + 20β 2 ) / γ M 5

M ip ,i , Rd = 0

M op ,i , Rd = 0.5bi N i , Rd

5k p f y 0t02
N i , Rd = / γM5
1 − 0.81β

M ip ,i , Rd = 0

M op ,i , Rd = 0.5bi N i , Rd

Ni , Rd = 5k p f y 0t02 (1 + 0.25η ) / γ M 5

M ip ,i , Rd = hi N i , Rd

M op ,i , Rd = 0

Ni , Rd = 5k p f y 0t02 (1 + 0.25η ) / γ M 5

M ip ,i , Rd = hi N i , Rd

M op ,i , Rd = 0

冲剪破坏

σ max ti = ( N Ed / A + M Ed / Wel )ti ≤ 2t 0 ( f y 0 / 3 ) / γ M 5

适用范围 系数 kp

除表7.1中给出的限值外,还包括: 对于 np > 0 (受压):


kp = 1 – 0.3 np(1 + np) 但 kp ≤ 1.0
β ≥ 0.4 且 η≤4 对于 np ≤ 0 (受拉):

125
EN 1993-1-8: 2005 (E)

kp = 1.0
其中 β = bi / d 0 且 η = hi / d 0

126
EN 1993-1-8: 2005 (E)

表 7.4:将 I 型、H 型或 RHS 截面连接到 CHS 构件的焊接节点的设计抗力


弦杆表面破坏

N1, Rd = k p f y 0t02 (4 + 20β 2(


) 1 + 0.25η)/ γ M 5

M ip ,1,Rd = h1 N1, Rd /(1 + 0.25η)

M op ,1, Rd = 0.5b1 N1, Rd

5k p f y 0t02
N1, Rd = (1 + 0.25η ) / γ M 5
1 − 0.81β

M ip ,1,Rd = h1 N1, Rd /(1 + 0.25η )

M op ,1, Rd = 0.5b1 N1, Rd

N1, Rd = k p f y 0t02 (4 + 20β 2(


) 1 + 0.25η)/ γ M 5

M ip ,1,Rd = h1 N1, Rd

M op ,1, Rd = 0.5b1 N1, Rd

5k p f y 0t02
N1, Rd = (1 + 0.25η ) / γ M 5
1 − 0.81β

M ip ,1,Rd = h1 N1, Rd

M op ,1, Rd = 0.5b1 N1, Rd

冲剪破坏:

I型或H型截面: (
σ max t1 = ( N Ed / A + M Ed / Wel )t1 ≤ 2t 0 f y 0 / 3 / γ M 5 )
RHS截面: ( )
σ max t1 = ( N Ed / A + M Ed / Wel )t1 ≤ t 0 f y 0 / 3 / γ M 5

适用范围 系数 kp

除表7.1中给出的限值外,还包括:
对于 np > 0 (受压):
β ≥ 0.4 且 η≤4 kp = 1 – 0.3 np(1 + np) 但 kp ≤ 1.0
对于 np ≤ 0 (受拉):
η = h1 / d0 kp = 1.0
其中 β = b1 / d 0 且

127
EN 1993-1-8: 2005 (E)

(3) 设计内力矩 Mi,Ed 可取支撑构件中心线与弦杆构件表面会合之点处的值。

(4) 设计面内弯矩抗力和设计面外弯矩抗力Mi,Rd应从表7.3、表7.4、表7.5(如适用)中得出。

(5) 表7.6所示的特殊类型的焊接节点应满足该表中针对每种类型所规定的适当设计标准。

(6) 用于表 7.2 中的 K 形、N 形和 KT 形节点的系数 kg 的值在图 7.6 中给出。通过将 g 用于带


缝和搭接节点,并用 g 的负值表示图 1.3(b)中所定义搭接 q,从而将系数 kg 用于带缝型和
搭接型两类节点。

搭接型节点 带缝型节点
(q = -g)

图 7.6:用于表 7.2 中的系数 kg 的值

128
EN 1993-1-8: 2005 (E)

表 7.5:CHS 支撑构件和 CHS 弦杆之间焊接节点的设计抵抗弯矩


弦杆表面破坏 - T形、X形和Y形节点

f y 0t02 d1
M ip ,1, Rd = 4.85 γ βkp / γ M5
sin θ1

弦杆表面破坏 - K形、N形、T形、X形和Y形节点

f y 0t02 d12.7
M op ,1, Rd = kp / γ M5
sin θ1 1 − 0.81β

冲剪破坏 - K形和N形带缝节点和所有的T形、X形和Y形节点

当 d1 ≤ d0 - 2t0 时:

f y 0t0 d12 1 + 3sin θ1


M ip ,1, Rd = / γM5
3 4sin 2 θ1

f y 0t0 d12 3 + sin θ1


M op ,1, Rd = / γM5
3 4 sin θ1
2

系数 kp

对于 np > 0(受压): kp = 1 – 0.3 np(1 + np) 但 kp ≤ 1.0


对于 np ≤ 0(受拉):kp = 1.0

129
EN 1993-1-8: 2005 (E)

表 7.6:CHS 支撑构件和 CHS 弦杆之间特殊类型的焊接节点的设计标准


节点类型 设计标准

力可以是拉力或压力,但均应作用于两个构件
的同一方向上

N1,Ed ≤ N1,Rd

其中N1,Rd 是从表7.2中得出的用于X形节点的
N1,Rd值。

构件1始终受压,而构件2始终受拉。
N1,Ed sinθ1 + N 3,Ed sinθ 3 ≤ N1,Rd sinθ1

N 2,Ed sinθ 2 ≤ N1,Rd sinθ1

其中N1,Rd是从表7.2中得出的用于K形节点的

d1 + d 2 + d 3 d
N1,Rd 值,但用 替换 1 。
3d 0 d0

所有支撑构件应始终受压或受拉。

N1,Ed sinθ1 + N 2,Ed sinθ 2 ≤ N x,Rd sinθ x

其中 Nx,Rd 是从表7.2中得出的用于X形节点的
Nx,Rd 值,且 Nx,Rd sinθx是以下两值中的较大值:

N1,Rd sinθ1 和 N 2,Rd sinθ 2

构件1始终受压,而构件2始终受拉
Ni,Ed ≤ Ni,Rd

其中Ni,Rd 是从表7.2中得出的用于K形节点的
Ni,Rd 值,前提是在截面1-1上的带缝型节点内弦
杆满足以下条件:

2 2
⎡ N 0,Ed ⎤ ⎡ V0,Ed ⎤
⎢ ⎥ +⎢ ⎥ ≤ 1.0
⎣⎢ N pl , 0,Rd ⎦⎥ ⎢⎣V pl ,0,Rd ⎦⎥

130
EN 1993-1-8: 2005 (E)

7.4.3 多平面节点

(1) 在多平面节点的各相关平面内,应通过使用从 7.4.3(2)中得到的折减设计抗力来满足 7.4.2


中给出的设计标准。

(2) 应通过将表 7.7 中给出的适当的折减系数 μ 应用到通过使用用于 kp 的适当弦杆力根据


7.4.2 计算得出的对应单平面节点的抗力上,来确定多平面节点的各相关平面的设计抗力。

表 7.7:多平面节点的折减系数
节点类型 折减系数μ
TT形节点 60° ≤ ϕ ≤ 90°
构件1可为受拉或受压。

μ=1.0

XX形节点
构件1和2可能是受压或受拉,如果一个构件受拉,一个构
件受压,那么N2,Ed/N1,Ed是负值。

μ = 1 + 0.33 N 2,Ed / N1,Ed

考虑N1,Ed和N2,Ed 的符号

其中 N 2, Ed ≤ N 1, Ed

KK形节点 60° ≤ ϕ ≤ 90°


构件1始终受压,而构件2始终受拉。
μ=0.9

前提是在截面1-1上的带缝型节点内
弦杆满足以下条件:

2 2
⎡ N 0, Ed ⎤ ⎡ V0, Ed ⎤
⎢ ⎥ +⎢ ⎥ ≤ 1.0
⎣⎢ N pl ,0, Rd ⎦⎥ ⎢⎣V pl ,0, Rd ⎦⎥

131
EN 1993-1-8: 2005 (E)

7.5 CHS 或 RHS 支撑构件和 RHS 弦杆构件之间的焊接节点

7.5.1 概述

(1) 如果节点的几何形状在表 7.8 所给出的适用范围之内,则应使用 7.5.2 和 7.5.3 来确定中空


截面支撑构件和矩形或正方形中空截面弦杆构件之间焊接节点的设计抗力。

(2) 对于在表 7.8 中给出的适用范围内的节点,仅需考虑在相关表格中所涉及的设计标准。连


接的设计抗力应取适用于所有适用标准的最小值。

(3) 对于在表 7.8 中给出的适用范围之外的节点,应考虑 7.2.2 给出的所有标准。而且,应考


虑到节点内由其转动刚度产生的二次力矩。

表 7.8: CHS 或 RHS 支撑构件与 RHS 弦杆构件之间焊接节点的适用范围


节点参数 [ i = 1 或 2,j = 搭接支撑 ]

节点类型 bi/b0 bi / ti 和 hi/ti 或 di / ti h0/b0 b0 /t0


带缝或搭接节点
或 和 和
受压 受拉 bi/bj
di/b0 hi/bi h0 /t0

≤ 35
T形、Y形或X
bi/b0 ≥ 0.25 bi/ti ≤ 35 和 -
形节点
和 2类
hi/ti ≤ 35 g/b0 ≥ 0.5(1 – β)
bi/b0 ≥ 0.35 和 bi/ti ≤ 35
K形带缝节点 但 ≤ 1.5(1 – β) 1)
和 2类 ≤ 35 ≥ 0.5 和
N形带缝节点 且作为最小值
≥ 0.1+0.01b0/t0 和 但 2类
g ≥ t1 + t2
hi/ti ≤ 2.0
≤ 35 λov ≥ 25%
K形搭接节点
bi/b0 ≥ 0.25 1类 2类
N形搭接节点 但 λov ≤ 100% 2)

且 bi/bj ≥ 0.75

di/b0 ≥ 0.4 di / ti
圆形支撑构件 1类 同上,但用 di 代替 bi 且用 dj 代替 bj。
但 ≤ 0.8 ≤ 50
1)
如果 g/b0 > 1.5(1 – β) 且 g/b0 > t1 + t2 ,则将节点视为两个单独的T形或Y形节点。
2)
可增加搭接,以使搭接支撑的前端可焊接到弦杆。

132
EN 1993-1-8: 2005 (E)

7.5.2 单平面节点

7.5.2.1 未加筋节点

(1) 在仅承受轴力的支撑构件连接中,设计内部轴力 Ni,Ed 应不超过从 7.5.2.1(2)或 7.5.2.1(4)


(如适用)中确定的焊接节点的设计轴向抗力 Ni,Rd。

(2) 仅对正方形或圆形中空截面支撑构件和正方形中空截面弦杆之间的焊接节点而言,如果节
点的几何形状在表 7.8 中给出的有效性的范围之内并且也满足 7.9 给出的附加条件,那么
设计轴向抗力可根据表 7.10 中给出的公式确定。

(3) 对于在表 7.9 的适用范围之内的节点,需考虑的唯一设计标准是弦杆表面破坏和带折减有


效宽度的支撑破坏。设计轴向抗力应取适用于这两种标准的最小值。

注: 通过忽略在表 7.9 的适用范围之内非关键的设计标准,简化了表 7.10 中给出的中空


截面支撑构件对正方形中空截面弦杆的设计轴向抗力。

(4) 在表 7.8 的适用范围之内的 CHS 或 RHS 支撑构件与 RHS 弦杆之间的任何未加筋焊接节


点的设计轴向抗力可用表 7.10、表 7.11、表 7.12 或表 7.13(如适用)中给出的公式来确定。
对于加筋节点,见 7.5.2.2。

表 7.9:使用表 7.10 的附加条件

支撑类型 节点类型 节点参数

T形、Y形或X形节点 bi/b0 ≤ 0.85 b0/t0 ≥ 10

正方形中空截面 b1 + b2
K形带缝或N形带缝节点 0.6 ≤ ≤ 1.3 b0/t0 ≥ 15
2b1

T形、Y形或X形节点 b0/t0 ≥ 10

圆形中空截面 d1 + d 2
K形带缝或N形带缝节点 0 .6 ≤ ≤ 1 .3 b0/t0 ≥ 15
2 d1

133
EN 1993-1-8: 2005 (E)

表 7.10:正方形或圆形中空截面之间的焊接节点的设计轴向抗力
节点类型 设计承载力 [i = 1 或 2,j = 搭接支撑]
T形、Y形和X形节点 弦杆表面破坏 β ≤ 0.85

kn f y 0t02 ⎛ 2β ⎞
N1, Rd = + 4 1− β ⎟ / γM5
(1 − β ) sin θ1 ⎜⎝ sin θ1 ⎠

K形和N形带缝节点 弦杆表面破坏 β ≤ 1.0

8.9γ 0.5 kn f y 0t02 ⎛ b1 + b2 ⎞


N i , Rd = ⎜ ⎟ / γM5
sin θi ⎝ 2b0 ⎠

K形和N形搭接节点 *) 支撑破坏 25% ≤ λov <50%

构件i或构件j可为受拉或受压,但应为其中一个 ⎛ λ ⎞
受拉,另一个受压。 N i,Rd = f yi ti ⎜ beff + be ,ov + ov (2hi − 4ti ) ⎟ / γ M 5
⎝ 50 ⎠
支撑破坏 50% ≤ λov <80%

N i,Rd = f yi ti ⎡⎣beff + be ,ov + 2hi − 4ti ⎤⎦ / γ M 5

支撑破坏 λov ≥ 80%

N i,Rd = f yi ti ⎡⎣bi + be,ov + 2hi − 4ti ⎤⎦ / γ M 5

参数 beff、be,ov 和 kn

10 f y 0 t0 当 n > 0(受压)时:
beff = bi 但 beff ≤ bi
b0 / t 0 f yi ti 0.4n
k n = 1.3 − 但 k n ≤ 1.0
β
10 f yj t j 当 n ≤ 0(受拉)时:
be ,ov = bi 但 be ,ov ≤ bi
b j / t j f yi t i k n = 1.0
对于圆形支撑, 将以上抗力乘以 π/4,用 d1 代替 b1 和 h1,并用 d2 代替 b2 和 h2。
*) 仅需对搭接支撑构件i进行检查。被搭接的支撑构件j的支撑构件效能(即:节点的设计抗力除
以支撑构件的设计塑性抗力)应视为等于搭接支撑构件的效能。

134
EN 1993-1-8: 2005 (E)

表 7.11:RHS 或 CHS 支撑和 RHS 弦杆之间焊接 T 形、X 形和 Y 形节点的设计轴向抗力

节点类型 设计抗力[i=1]

弦杆表面破坏 β ≤ 0.85

kn f y 0t02 ⎛ 2η ⎞
Ni , Rd = ⎜ + 4 1− β ⎟ / γ M 5
(1 − β ) sin θ1 ⎝ sin θ1 ⎠

弦杆侧壁屈曲1) β = 1.0 2)

fbt0 ⎛ 2hi ⎞
N i , Rd = ⎜ + 10t0 ⎟ / γ M 5
sin θi ⎝ sin θ1 ⎠

支撑破坏 β ≥ 0.85

N i , Ed = f yi t i ( 2hi − 4t i + 2beff ) / γ M 5

冲剪
0.85 ≤ β ≤ (1 − 1/ γ )

f y 0 t 0 ⎛ 2hi ⎞
N i , Rd = ⎜⎜ + 2be, p ⎟⎟ / γ M 5
3 sin θ1 ⎝ sin θ1 ⎠

1)
对于θ < 90°的X形节点,使用此值和表7.12中给出的适用于K形和N形带缝节点的弦杆侧壁的设
计抗剪承载力这二者中的较小值。
2)
对于0.85 ≤ β ≤1.0,在 β = 0.85时的弦杆表面破坏值和 β = 1.0(侧壁屈曲或弦杆剪切)时的弦
杆侧壁破坏调整值之间使用线性内插取值。

对于圆形支撑,将以上抗力乘以 π/4,用 d1 代替 b1 和 h1,并用 d2 代替 b2 和 h2。

对于受拉: 10 f y 0t0
beff = bi 但 beff ≤ bi
fb = fy0 b0 / t0 f yi ti
对于受压:
fb = χ fy0 (T形和Y形节点)
10
fb = 0.8 χ fy0 sinθi (X形节点) be , p = bi 但 be , p ≤ bi
b0 t 0

135
EN 1993-1-8: 2005 (E)

其中χ是使用相关屈曲曲线从 EN 1993-1-1中得到的
弯曲屈曲的折减系数,并且相对长细比 λ 由下式确 当 n > 0(受压)时:
定: 0.4n
k n = 1.3 − 但
⎛ h0 ⎞ 1 β
⎜⎜ − 2 ⎟⎟
t ⎠ sin θ i k n ≤ 1.0
λ = 3.46 ⎝ 0 当 n ≤ 0(受拉)时:
E
π k n = 1.0
f y0

136
EN 1993-1-8: 2005 (E)

表 7.12:RHS 或 CHS 支撑与 RHS 弦杆之间焊接 K 形和 N 形节点的设计轴向抗力


接头类型 设计抗力 [i = 1或 2]
K形和N形带缝节点 弦杆表面破坏

8.9k n f y 0t02 γ ⎛ b1 + b2 + h1 + h2 ⎞
N i , Rd = ⎜ ⎟ /γM5
sin θ i ⎝ 4b0 ⎠
弦杆剪切
f yo Av
N i , Rd = /γ M5
3 sin θ i
N 0, Rd = ⎡(A 0 − A v )f y0 + A v f y0 1 − (VEd / V pl , Rd ) 2 ⎤
⎣ ⎦

支撑破坏

N i , Rd = f yi t i (2hi − 4t i + bi + beff ) / γ M 5
冲剪 β ≤ (1 − 1 / γ )
f y 0t0 ⎛ 2hi ⎞
N i , Rd = ⎜⎜ + bi + be , p ⎟⎟ / γ M 5
3 sin θ i ⎝ sin θ i ⎠
K形和N形搭接节点 如表 7.10。
对于圆形支撑,将以上抗力乘以 π/4,用 d1 代替 b1 和 h1 且用 d2 代替 b2 和 h2。
Av = (2h0 + αb0)t0 10 f y 0 t 0
beff = bi 但 beff ≤ bi
对于一个正方形或矩形支撑构件: b0 / t 0 f yi t i
1 10
α= be , p = bi 但 be , p ≤ bi
4g 2 b0 t 0
1+ 2
3t0
当 n > 0(受压)时:
其中g是间隙,见图 1.3(a)。
0.4n
k n = 1.3 − 但 k n ≤ 1.0
对于圆形支撑构件:α = 0 β
当 n ≤ 0(受拉)时: k n = 1.0

137
EN 1993-1-8: 2005 (E)

表 7.13:将节点板或 I 型、H 型截面连接到 RHS 构件的焊接节点的设计抗力


横向板 支撑破坏 [i = 1]
N1, Rd = f y1t1beff / γ M 5 *)
弦杆侧壁压碎 当 b1 ≥ b0 - 2t0 时
N 1, Rd = f y 0 t 0 ( 2t1 + 10t 0 ) / γ M 5
冲剪 当 b1 ≤ b0 - 2t0 时
f y 0t0
N1, Rd = (2t1 + 2be, p ) / γ M 5
3
纵板 弦杆表面破坏

km f y 0t02
N1, Rd =
1 − t1 / b0
( 2h / b + 4
1 0 )
1 − t1 / b0 / γ M 5

t1/b0 ≤ 0.2
I型或H型截面

作为一种保守的近似估算,如果 η ≥ 2 1 − β ,

那么,可假定I型或H型截面的N1Rd等于按如上规
定所确定的I型或H型截面的类似尺寸的翼缘的两
块横向板的设计抗力。

如果η < 2 1 − β ,则应在一块板和两块板之间进

行线性内插取值。

M ip ,1, Rd = N1, Rd ( h1 − t1 )

适用范围

除表 7.8 给出的限值外,还包括: 0.5 ≤ β ≤ 1.0 , b0 / t 0 ≤ 30

参数beff 、be,p和km
当 n > 0(受压)时:
10 f y 0 t 0
beff = b1 但 beff ≤ bi k m = 1.3(1 − n ) 但 k m ≤ 1.0
b0 / t 0 f y1t1
当 n ≤ 0(受拉)时:
k m = 1.0
10
be , p = b1 但 be , p ≤ bi
b0 / t0

*) 应根据4.10设计角焊缝连接。

138
EN 1993-1-8: 2005 (E)

(5) 承受弯曲和轴力组合作用的支撑构件的连接应满足以下必要条件:

N i , Ed M i p ,i , Ed M o p ,i , Ed
+ + ≤ 1.0 ...(7.4)
N i , Rd M i p ,i , Rd M o p ,i , Rd

其中:

Mip,i,Rd 为设计面内弯矩抗力。

Mip,i,Ed 为设计面内内力矩。

Mop,i,Rd 为设计面外弯矩抗力。

Mop,i,Ed 为设计面外内力矩。

(6) 设计内力矩 Mi,Ed可取值等于支撑构件的中心线与弦杆构件表面会合点处的值。

(7) 对于未加筋节点,设计面内弯矩抗力和设计面外弯矩抗力 Mi,Rd 应从表 7.13 或表 7.14(如


适用)中得出。对于加筋接头,见 7.5.2.2。

(8) 表 7.15 和表 7.16 所示的特殊类型的焊接节点应满足该表内针对每种类型节点规定的适当


设计标准。

7.5.2.2 加筋节点

(1) 可使用不同类型的节点加固。在没有加固的情况下,正确的类型取决于控制节点设计抗力
的破坏模式。

(2) 可使用翼缘补强板,以增加节点对弦杆表面破坏、冲剪破坏或带折减有效宽度的支撑破坏
的抗力。

(3) 可使用一对侧板来加固节点,防止弦杆侧壁破坏或弦杆剪切破坏。

(4) 为了避免K形或N形节点中支撑构件的部分搭接,支撑构件可焊接到垂直加劲肋上。

(5) 也可使用这些类型的节点加固的任意组合。

(6) 加固所使用的钢材等级应不低于弦杆构件的钢材等级。

(7) 应使用表7.17和表7.18来确定加筋节点的设计抗力。

139
EN 1993-1-8: 2005 (E)

表 7.14: RHS 支撑构件和 RHS 弦杆之间焊接节点的设计抵抗弯矩


T形和X形接头 设计承载力
面内力矩(θ = 90°) 弦杆表面破坏 β ≤ 0.85

⎛ 1 2 η ⎞
M ip ,1, Rd = kn f y 0t02 h1 ⎜
⎜ 2η
+ + ⎟⎟ / γ M 5
⎝ 1− β 1− β ⎠
弦杆侧壁挤压 0.85 ≤ β ≤ 1.0

M ip ,1,Rd = 0.5 f yk t 0 (h1 + 5t 0 ) / γ M 5


2

fyk = fy0 适用于T形节点


fyk = 0.8 fy0 适用于X形节点
支撑破坏 0.85 ≤ β ≤ 1.0

M iP,1,Rd = f y1 ( Wpl,1 − (1 − b eff /b1 )b1h1t 1 ) /γ M5

面外力矩(θ= 90°) 弦杆表面破坏 β ≤ 0.85

⎛ h (1 + β ) 2b0b1 (1 + β ) ⎞
M op ,1, Rd = kn f y 0t02 ⎜⎜ 1 + ⎟⎟ / γ M 5
⎝ 2(1 − β ) 1− β ⎠
弦杆侧壁挤压 0.85 ≤ β ≤ 1.0

M op,1, Rd = f yk t 0 (b0 − t 0 )(h1 + 5t 0 ) / y M 5

fyk = fy0 适用于T形节点


fyk = 0.8 fy0 适用于X形节点
*)
弦杆变形破坏(仅用于T形节点)

( )
M op,1,Rd = 2 f y 0 t 0 h1t 0 + b0 h0t 0 (b0 + h0 ) γ M 5

支撑破坏 0.85 ≤ β ≤ 1.0

M op ,1, Rd = f y1 ( Wp1,1 − 0.5(1 − beff /b1 )2 b12 t1 ) /γ M 5

参数beff 和 kn
0.4n
10 f y 0 t 0 当 n > 0(受压)时: k n = 1.3 − 但 k n ≤ 1.0
beff = b1 β
b0 / t 0 f y1t1
当 n ≤ 0(受拉)时: k n = 1.0
但 beff ≤ b1

*)
若使用其它方式避免了弦杆变形破坏,则此标准不适用。

140
EN 1993-1-8: 2005 (E)

表 7.15:RHS 支撑构件和 RHS 弦杆之间特殊类型的焊接节点的设计标准


节点类型 设计标准

构件可受拉或受压,并且对于两种构件应作用
在相同方向上。

N 1, Ed ≤ N 1, Rd

其中N1,Rd是从表7.11中得出的适用于X形节点的
N1,Rd 值。

构件1始终受压,而构件2始终受拉。
N1, Ed sin θ1 + N 3, Ed sin θ 3 ≤ N 1, Rd sin θ1

N 2, Ed sin θ 2 ≤ N 1, Rd sin θ 1

其中 N1,Rd 是从表 7.12中得出的适用于K形节点的

b1 +b2 + b3 + h1 + h2 + h3
N1,Rd 值,但用 代替
6b0

b1 +b2 + h1 + h2
4b0

所有的支撑构件应处于受压或受拉状态下。

N1, Ed sin θ1 + N 2, Ed sin θ 2 ≤ N x , Rd sin θ x

其中Nx,Rd是从表 7.11中得出的适用于X形节点的
Nx,Rd 值,并且Nx,Rd sin θx是以下两值中的较大值:

N1,Rd sinθ1 和 N 2,Rd sinθ 2

构件1始终受压,构件2始终受拉。
N 1, Ed ≤ N 1, Rd

其中 Ni,Rd 是从表 7.12中K形接头 Ni,Rd 的值,前提


是在带缝类型接头中,截面1-1处的弦杆满足以下条
件:
2 2
⎡ N 0, Ed ⎤ ⎡ V0, Ed ⎤
⎢ ⎥ +⎢ ⎥ ≤ 1.0
⎣⎢ N pl ,0, Rd ⎦⎥ ⎢⎣ V pl ,0, Rd ⎦⎥

141
EN 1993-1-8: 2005 (E)

表 7.16: RHS 构件内焊接弯头节点和弯曲弦杆节点的设计标准


节点类型 标准

焊接弯头节点

纯弯曲情况下,横截面应是1类横截面,见EN
1993-1-1。

N Ed ≤ 0.2 N pl , Rd

N Ed M Ed
且 + ≤κ
N pl , Rd M pl , Rd

3 b0 / h0 1
如果 θ ≤ 90° : κ = +
[b0 / t0 ] 1 + 2b0 / h0
0.8

如果 90° < θ ≤ 180° :

κ = 1− ( )
2 cos(θ / 2) (1 − κ 90 )

其中 κ 90 是当θ = 90°时 κ 的值。

tp ≥ 1.5t 且 ≥ 10mm

N Ed M Ed
+ ≤ 1.0
N pl , Rd M pl , Rd

弯曲弦杆

N i , Ed ≤ N i , Rd

其中Ni,Rd是从表7.12中得出的适用于K形或N形
搭接节点的Ni,Rd 值。

142
EN 1993-1-8: 2005 (E)

表 7.17:RHS 或 CHS 支撑构件和 RHS 弦杆之间加筋焊接 T 形、Y 形和 X 形节点的设计抗力


节点类型 设计抗力 [ i = 1 ]

使用翼缘板加固,以避免弦杆表面破坏、支撑破坏或冲剪。

受拉加载 β p ≤ 0.85

hi
lp ≥ + b p (b p − bi )
sin θ i
≥ 1.5hi / sinθ i

b p ≥ b0 − 2t 0
f yp t 2p
N i , Rd = ⋅K
(1 − b / b ) sin θ
i p i

⎛ 2hi / bp ⎞
K⋅ ⎜ + 4 1 − bi / bp ⎟ / γ M 5
⎝ sin θi ⎠

受压加载 β p ≤ 0.85

hi
lp ≥ + b p (b p − bi )
sin θ i
≥ 1.5hi / sinθ i

b p ≥ b0 − 2t 0

Ni,Rd 取值为从表7.11中得出的T形、X形或Y
形节点的Ni,Rd值,但kn = 1.0.并且仅对于弦杆
表面破坏、支撑破坏和冲剪用tp代替t0。

使用侧板加固,以避免弦杆侧壁屈曲或弦杆侧壁剪切。

l p ≥ 1.5hi / sin θi

Ni,Rd取值为从表7.11中得出的适用于T形、X
形或Y形节点的Ni,Rd值,但是仅对于弦杆侧壁
屈曲破坏和弦杆侧壁剪切破坏,用 (t0 + tp )
代替 t0。

143
EN 1993-1-8: 2005 (E)

表 7.18:RHS 或 CHS 支撑构件和 RHS 弦杆之间加筋焊接 K 形和 N 形节点的设计抗力


节点类型 设计抗力 [i = 1或2]

使用翼缘板加固,以避免弦杆表面破坏、支撑破坏或冲剪。

⎛ h h ⎞
l p ≥ 1.5⎜⎜ 1 + g + 2 ⎟⎟
⎝ sin θ1 sin θ 2 ⎠

b p ≥ b0 − 2t 0

t p ≥ 2t1 和 2t 2

Ni,Rd取值为从表7.12中得出的适用于K形或
N形节点的Ni,Rd值,但仅对于弦杆表面破坏、
支撑破坏和冲剪,用tp代替t0。

使用一对侧板加固,以避免弦杆剪切破坏。

⎛ h h ⎞
l p ≥ 1.5⎜⎜ 1 + g + 2 ⎟⎟
⎝ sin θ1 sin θ 2 ⎠
Ni,Rd取值为从表 7.12中得出的适用于K形
或N形节点的Ni,Rd值,但仅对于弦杆剪切破
坏,用(t0 + tp )代替t0。

由于搭接不充分而需在支撑构件之间使用分隔板加固

t p ≥ 2t1 和 2t 2
Ni,Rd取值为表7.12中得出的适用于K形或N
形搭接节点的Ni,Rd 值,并且 λ ov < 80%,但
在表 7.10给出的be,ov的表达式中用 bp、tp
和fyp代替bj、tj和fyj 。

7.5.3 多平面节点

(1) 在多平面节点的各相关平面内,应通过使用从 7.5.3(2)得到的折减设计抗力来满足 7.5.2 中


所给出的设计标准。

144
EN 1993-1-8: 2005 (E)

(2) 通过将表 7.19 中给出的适当的折减系数应用到对应的单平面节点的承载力上,来确定多


平面节点的各相关平面的设计抗力;其中对应的单平面节点的抗力根据 7.5.2 计算,同时
考虑到多平面情况下适当的弦杆荷载。

表 7.19:多平面节点的折减系数
节点类型 折减系数 μ

TT形节点 60° ≤ ϕ ≤ 90°

构件1可受拉或受压。

μ = 0.9

XX形节点

构件1和构件2可能受压或受拉。如果一个构件受拉,另
一个受压,则N2,Ed/N1,Ed为负值。

μ = 0.9(1 + 0.33 N 2 ,Ed /N1,Ed )

考虑N1,Ed 和 N2,Ed 的符号,其中

N 2, Ed ≤ N 1, Ed

KK形节点 60° ≤ ϕ ≤ 90°

μ = 0.9
前提是:在带缝节点中,截面1-1处的弦
杆满足以下条件:
2 2
⎡ N 0, Ed ⎤ ⎡ V0, Ed ⎤
⎢ ⎥ +⎢ ⎥ ≤ 1.0
⎣⎢ N pl ,0, Rd ⎦⎥ ⎣⎢V pl ,0, Rd ⎦⎥

145
EN 1993-1-8: 2005 (E)

7.6 CHS 或 RHS 支撑构件和 I 型或 H 型截面弦杆间的焊接节点

(1) 如果节点的几何形状在表 7.20 中所给出的适用范围内,则应使用表 7.21 或表 7.22(如适


用)中给出的公式来确定节点的设计抗力。

表 7.20:CHS 或 RHS 支撑构件和 I 型或 H 型截面弦杆构件之间焊接节点的适用范围


节点参数 [ i = 1 或2, j = 搭接支撑 ]

节点类型 bi /ti 和 hi /ti 或 di /ti


dw/tw hi/bi b0/tf bi/bj
受压 受拉

1 类 1 类 ≥ 0.5
X形节点 和 和 但 -
hi
dw≤400 mm ≤ 35 ≤ 2.0
hi ti
≤ 35
T形或Y形节点 ti
bi 1.0 -
K形带缝节点 ≤ 35 2 类
2 类 bi ti
N形带缝节点 ≤ 35
和 ti
dw≤400 mm di ≥ 0.5
K形搭接节点 ≤ 35
di ti 但 ≥ 0.75
N形搭接节点 ≤ 35
ti ≤ 2.0

(2) 对于在表 7.20 中给出的适用范围之内的节点,仅需考虑相关表格所涉及的设计标准。连


接的设计抗力应取适用于所有适用标准的最小值。

(3) 对于在表 7.20 中给出的适用范围之外的节点,应考虑 7.2.2 中给出的所有标准。而且,也


应考虑到由转动刚度引起的节点内的二次力矩。

(4) 在仅承受轴力的支撑构件连接中,设计轴力 Ni,Ed 应不超过从表 7.21 中确定的焊接节点的


设计轴向抗力 Ni,Rd。

(5) 承受弯曲和轴力组合作用的支撑构件连接应满足以下条件:

N i , Ed M ip ,i , Ed
+ ≤ 1.0 ...(7.5)
N i , Rd M ip ,i , Rd

其中:

Mip,i,Rd 为设计面内弯矩抗力;

Mip,i,Ed 为设计面内内力矩。

146
EN 1993-1-8: 2005 (E)

表 7.21:RHS 或 CHS 支撑构件和 I 型或 H 型截面弦杆之间焊接节点的设计抗力


节点类型 设计抗力 [ i = 1 或 2,j = 搭接支撑 ]
T形、Y形和X形节点 弦杆腹板屈服

f y 0twbw
N1, Rd = / γM5
sin θ1
支撑破坏

N1, Rd = 2 f y1t1 peff / γ M 5

K形和 N形带缝节点 [i = 1 或 2] 弦杆腹板稳定性 若 g/t f ≤ 20 -28β ;


f y 0twbw β ≤ 1.0-0.03γ ,其中
N i , Rd = / γ M5
sin θ1 γ = b 0 /2t f 并且对于CHS:
支撑破坏
0.75 ≤ d1 /d 2 ≤ 1.33
或者对于 RHS:
N i , Rd = 2 f yi ti peff / γ M 5
0.75 ≤ b1 /b2 ≤ 1.33
则无需检查支撑破坏。
弦杆剪切

f y 0 Av
N i , Rd = / γM5
3 sin θi
⎡ 2⎤
N 0, Rd = ⎢( A0 − Av ) f y 0 + Av f y 0 1 − (VEd / V pl , Rd ) ⎥ / γ M 5
⎣ ⎦
K形和N形搭接节点 *) [i = 1或2] 支撑破坏 25% ≤ λov < 50%
构件 i 和 j 应处于受拉或受压中。 N i , Rd = f yi t i ( p eff + be ,ov + ( hi − 2t i )λov / 50 )/ γ M 5

支撑破坏 50% ≤ λov < 80%


N i , Rd = f yi t i ( peff + be,ov + hi − 2t i )/ γ M 5

支撑破坏 λov ≥ 80%

N i , Rd = f yi ti ( bi + be ,ov + 2hi − 4ti ) / γ M 5

Av = A0 - (2 - α ) b 0 t f + (t w + 2r) t f
+ 5(t f + r )
对于T、Y、X形节点以及K形和 hi
N形带缝节点: bw =
sin θ i
1 peff = tw + 2r + 7t f f y 0 / f yi
对于RHS支撑: α =
(1 + 4 g 2 / 3t 2f )

但 peff ≤ bi + hi - 2ti b w ≤ 2 t i + 10 ( t f + r )
对于CHS支撑: α =0 对于K形和 N形搭接节点:
p eff ≤ bi + hi -2t i

10 f y j t j
be,ov = bi
b j / t j f y i ti
但 be,ov ≤ bi
对于CHS支撑,将以上支撑破坏抗力乘以π/4,并用d1代替b1和h1,并用d2 代替b2和h2 。
*)
仅需检查搭接支撑构件i。被搭接的支撑构件j的效能(即:节点的设计抗力除以支撑构件的设计塑性抗力)应
认为等于搭接支撑构件的效能。

147
EN 1993-1-8: 2005 (E)

(6) 设计内力矩Mi,Ed可取支撑构件中心线与弦杆构件表面会合点处的值。

(7) 设计面内弯矩抗力Mip,l,Rd 应从表7.22得到。

(8) 如果使用了弦杆内的加劲肋(见图 7.7),那么 T 形、X 形、Y 形、K 形带缝和 N 形带缝


节点(表 7.22)的设计支撑破坏抗力 Ni,R 应按如下确定:

N i , Rd = 2 f yi ti (beff + beff , s ) / γ M 5 ...(7.6)

其中:

beff = tw + 2r + 7t f f y 0 / f yi 但 ≤ bi + hi - 2ti

beff , s = ts + 2a + 7t f f y 0 / f yi 但 ≤ bi + hi - 2ti

beff + beff,s ≤ bi + hi − 2ti

其中:

a 为加劲肋焊缝的焊喉厚度,如果使用单侧角焊缝,则'2a'变为'a' 。

s 是指加劲肋。

(9) 加劲肋应至少与I型截面腹板同厚。

表 7.22:矩形中空截面支撑构件与 I 型或 H 型截面弦杆之间焊接节点的设计弯矩抗力
节点类型 设计抗力 [i = 1 或 2,j =搭接节点]

T形和Y形节点 弦杆腹板屈服

M ip,1,Rd = 0.5 f y 0twbw h1 / γ M 5

支撑破坏

M ip,1,Rd = f y1t1beff (h1 - t1 ) / γ M 5

参数 beff 和 bw

148
EN 1993-1-8: 2005 (E)

h1
beff = tw + 2r + 7t f f y 0 / f y1 但 beff ≤ bi bw = + 5(t f + r ) 但 bw ≤ 2t1 + 10(t f + r )
sin θ1

149
EN 1993-1-8: 2005 (E)

支撑有效周长, 无加劲肋 (左)


和有加劲肋(右)
图 7.7: I-型截面弦杆加劲肋

7.7 CHS 或 RHS 支撑构件和槽形截面弦杆构件之间的焊接节点

(1) 如果节点的几何形状在表 7.23 中给出的适用范围之内,则空心截面支撑构件和槽形截面


弦杆构件之间的焊接节点的设计抗力应使用表 7.24 来确定。

(2) 应考虑到由节点的转动刚度引起的节点的二次力矩。

(3) 在带缝节点中,应考虑到通过弦杆在支撑构件之间传递的剪力,同时相关的附加力矩忽略
不计,以此来确定弦杆横截面的设计轴向抗力 N0,Rd 。应根据 EN 1993-1-1 的规定进行校
验。

表 7.23:CHS 或 RHS 支撑构件和槽形截面弦杆之间焊接节点的适用范围


节点参数 [ i = 1 或 2, j = 搭接支撑 ]

节点类型 bi /ti 和 hi /ti 或 di /ti 带缝或搭接


bi/b0 hi/bi b0/t0
受压 受拉 bi/bj

1类 1)
K形带缝节 ≥ 0.4 0.5(1 − β *)≤ g / b0* ≤ 1.5(1 − β *)

点 和 hi
≤ 35 和
N形带缝节 b0 ≤ 400 hi ti
≤ 35
点 mm ti g ≥ t1 + t 2
≥ 0.5
bi
≤ 35 但 2类
bi ti
≥ 0.25 ≤ 35 ≤ 2.0
K形搭接节 ti 25% ≤ λov < 100%
和 di
点N形搭接 ≤ 50
b0 ≤ 400 di ti
节点 ≤ 50 bi /b j ≥ 0.75
mm ti

β * =b1 /b0*

b0* = b0 -2(t w + r0 )
1)
这种条件仅当 β ≤ 0.85 时适用。

150
EN 1993-1-8: 2005 (E)

表 7.24:RHS 或 CHS 支撑构件和槽形截面弦杆之间焊接节点的设计抗力


节点类型 设计抗力[i = 1或2, j = 搭接支撑]

K形和N形带缝接头 支撑破坏

N i ,Rd = f yi ti ( bi + beff + 2hi − 4ti ) / γ M 5

弦杆破坏

f y 0 Av
N i , Rd = /γM5
3 sin θ i

⎡ 2⎤
N 0, Rd = ⎢( A0 − Av ) f y 0 + Av f y 0 1 − (VEd / V pl , Rd ) ⎥ / γ M 5
⎣ ⎦

K形和N形搭接节点 *) 支撑破坏 25% ≤ λ ov < 50%

N i , Rd = f yi ti ( beff + be,ov + (2hi − 4ti )λov / 50 ) / γ M 5

支撑破坏 50% ≤ λ ov < 80%

N i , Rd = f yi ti ( beff + be,ov + 2hi − 4ti ) / γ M 5

支撑破坏 λov ≥ 80%

N i , Rd = f yi ti ( bi + be,ov + 2hi − 4ti ) / γ M 5

Av = A0 - (1 -α )b0* t 0
b0* = b0 − 2(tw + r0 )
1 10 f y 0t0
对于 RHS: α =
(1 + 4 g 2
/ 3t f
2
) beff =
b0* / t0 f yi ti
bi 但 beff ≤ bi

对于 CHS: α =0
10 f y j t j
f y 0 Av be,ov = bi 但 be,ov ≤ bi
V pl , Rd = / γM5 b j / t j f yi ti
3

VEd = ( Ni,Ed sin θi ) max

对于CHS支撑,除弦杆破坏之外,应将以上抗力乘以 π/4,并用 d1 代替 b1 和 h1,用 d2 代替 b2和 h2。

*) 仅需检验搭接支撑构件i。被搭接支撑构件j的效能(即:将节点的设计抗力除以支撑构件的设计
塑性抗力)应取值为等于搭接支撑构件的效能。

151
 
BS EN
1993-1-8:2005 BSI—英国标准协会
BSI是负责制定英国标准的独立国家实体机构,其代表英国对欧洲及国际标准的看
法。本协会为获得皇家特许执照的机构。

修订

英国标准通过修正或修订进行更新。英国标准的使用者须确保其所持有的是最新
修正版本或最新版本的标准。

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是 BSI 不变的目标。任何人在使用此英国标准时发现其中存


在不准确或歧义的情况,请告知负责的技术委员会秘书,我们将非常感谢。在封面内
页可参看相关信息。电话:+44 (0)20 8996 9000 传真:+44 (0)20 8996 7400

BSI 为会员提供单独的“附加”更新服务,以确保订购者自动获取最新版本的标准。

购买标准

欲订购任何 BSI、国际和外国标准出版物,请将订单邮寄至客户服务处。
电话:+44 (0)20 8996 9001 传真: +44 (0)20 8996 7001 电子邮件:orders@bsi-global.com
亦可从 BSI 网站:http://www.bsi-global.com 获取标准。

对于国际标准的订购者,BSI提供的标准是已作为英国标准出版的版本,但订购者
另有要求的情况除外。。

关于标准的信息

BSI 通过其图书馆和出口商的技术协助提供各种关于英国标准、欧洲标准和国际
标准的信息。同时也提供各种关于 BSI 产品和服务详细信息的电子信息服务。请与信
息中心联系。电话:+44 (0)20 8996 7111 传真:+44 (0)20 8996 7048
电子邮件:info@bsi-global.com

BSI 的订购会员可即时获悉最新的标准编制情况并可在标准购买价格的基础上获
得大量折扣。有关此项和其它权利的详细内容请联系会员管理处。
电话:+44 (0)20 8996 7002 传真:+44 (0)20 8996 7001.
电子邮件:membership@bsi-global.com

在英国标准在线 http://www.bsi-global.com/bsonline 上可获取在线使用英国标准的


信息。

欲知更多有关BSI的信息,可登录BSI官方网站:http://www.bsi-global.com

版权

所有 BSI 出版物均为版权所有,BSI 也拥有所有国际标准化组织出版物在英国的


版权。除经 1988 年的《版权、设计及专利法》允许外,未经 BSI 书面许可,不得以任
何形式或任何途径—电子、影印、录制或其它方式复制、在检索系统中存储或传播任
何摘录章节。

但上述规定并不排除在在标准执行的过程中对诸如符号、尺寸、类型或等级规格
BSI
等必要细节的免费使用。若此类细节拟用于非执行目的,则事先须获得 BSI 的书面批
389 Chiswick High Road 准。
London
可与版权和许可经理联系,获知详情和建议。电话:+44 (0)20 8996 7070
W4 4AL 传真:+44 (0)20 8996 7553 Email: copyright@bsi-global.co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