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5

英国标准 BS EN

1993-1-7:2007

欧洲规范 3 — 钢结构设计 —
第 1-7 部分:承受面外荷载的板式结构

欧洲标准 1993-1-7:2007 与英国标准具有同等效力

ICS 91.010.30; 91.080.10

除著作权法规定情形外,未经 BSI 授权不得擅自复制


BS EN 1993-1-7:2007

英国版前言
本英国标准为EN 1993-1-7:2007的英国执行版。欧洲规范的结构按照
主要材料可分为几个部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组合结构、木结
构、砌体结构和铝结构。本规范为特殊设计所需的所有相关部分设定了
共同的废止日期(DOW)。当所有EN欧洲规范出版之后,与之相冲突的国
家标准将在共存期结束时废止。

在欧洲标准出版之后,允许有一段时间的国家修正期,在此期间发
布国家版附录,接着是为期3年的共存期。在共存期内,鼓励各成员国调
整其国家标准中的规定,以在2010年3月前结束前废止与欧洲标准不一致
的国家规则。此共存期结束后,国家标准将废止。

在英国,下述相应国家标准的部分由BS EN 1993-1-7取代:

BS 5400-3:2000,钢材、混凝土和组合桥梁——钢桥设计实施规范

并且在这段过渡期的基础上,这些标准最迟将于2010年3月废止。

受技术委员会B/525(建筑和土木工程结构)委托,英国加入小组委员
会B/525/31(结构钢的用途)

可向秘书处索取参与该小组委员会的机构名单。

对于本欧洲规范中允许各国自行进行选择的部分规范性内容,将在
规范的文本中给出范围和可能的选择,并且做出说明保证其为国家确定
参数(NDP)。若在欧洲规范中有多种NDP,则NDP可以是一个具体的系
数值、一个特定的级别或类别、一种特殊的方法或特殊应用的规则。

为使1993-1-7在英国得到应用,NDP将刊登在英国版附录里,并在
咨询公众之后的适当时候将其归入此英国标准中。

本刊物并不包括合同中的所有必要条款。使用者应负责正确使用。

符合英国标准并不表示可免除其法律责任。

本英国标准由标准政策和策
略委员会于2007年7月31日授
出版以来所发布的修订
权出版

修订编号 日期 说明

© BSI 2007

ISBN 978 0 580 53282 5


EN 1993-1-7: 2007 (E)

欧洲规范 3 — 钢结构设计——第 1-7 部分:承受面外荷


载的板式结构

Eurocode 3 - Calcul des structures en acier - Partie 1-7:Résistance et stabilité des structures en
plaques planeschargées hors de leur plan

Eurocode 3 - Bemessung und Konstruktion vonStahlbauten - Teil 1-7: Plattenförmige Bauteile


mitQuerbelastung

此欧洲标准于2006年6月12日通过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审批。

CEN成员国均须遵守CEN/CENELEC内部条例,其条款规定了此欧洲标准在不做任何变更的前
提下即与各国国家标准具有同等效力的条件。若要索取有关国家标准的最新目录和参考书目,可向
管理中心或任何CEN成员国提出申请。

本欧洲标准有三种官方版本(英文版、法文版和德文版)。任何由CEN成员国负责翻译成本国语
言的版本在总秘书处备案后,即与官方版本具有同等效力。

CEN成员为各国的国家标准机构,包括: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
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
堡、马耳他、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
士以及英国。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

管理中心地址:rue de Stassart, 36 B-1050 Brussels

© 2007 CEN CEN 成员国保留在全球范围内以任何形式或方式进行参考编号:EN 1993-1-7:2007: E


开发利用的所有权利。

3
BS EN 1993-1-7:2007

4
EN 1993-1-7: 2007 (E)

目录 页码

前言 .............................................................................................................................................................. 9

EN 1993-1-7 标准的国家附录 ............................................................................................................. 9

1 概述 ........................................................................................................................................................ 11

1.1 范围.............................................................................................................................................. 11
1.2 规范性参考文献 .......................................................................................................................... 11
1.3 术语与定义 .................................................................................................................................. 12
1.3.1 结构形态和几何特性 ....................................................................................................... 12
1.3.2 术语 ................................................................................................................................... 14
1.3.3 作用力 ............................................................................................................................... 14
1.4 符号.............................................................................................................................................. 15

2 设计基础................................................................................................................................................. 18

2.1 要求.............................................................................................................................................. 18
2.2 极限状态设计原则 ...................................................................................................................... 18
2.2.1 概述 ................................................................................................................................... 18
2.2.2 塑性破坏 ........................................................................................................................... 18
2.2.3 循环塑性 ........................................................................................................................... 18
2.2.4 屈曲 ................................................................................................................................... 18
2.2.5 疲劳 ................................................................................................................................... 19
2.3 作用力.......................................................................................................................................... 19
2.4 试验辅助设计 .............................................................................................................................. 19

3 材料特性................................................................................................................................................. 20

4 耐久性..................................................................................................................................................... 21

5 结构分析................................................................................................................................................. 22

5.1 概述.............................................................................................................................................. 22
5.2 板中的应力合力 .......................................................................................................................... 22
5.2.1 概述 ................................................................................................................................... 22
5.2.2 板边界条件 ....................................................................................................................... 22
5.2.3 板式结构的设计模型 ....................................................................................................... 23

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28

6.1 概述.............................................................................................................................................. 28
6.2 塑性极限...................................................................................................................................... 28
6.2.1 概述 ................................................................................................................................... 28
6.2.2 通过整体分析进行设计的补充规则 ............................................................................... 28
6.2.3 通过简化设计方法进行设计的补充规则 ....................................................................... 29

5
BS EN 1993-1-7:2007

6.3 循环塑性 ...................................................................................................................................... 29


6.3.1 概述 ................................................................................................................................... 29
6.3.2 通过整体分析进行设计的补充规则 ............................................................................... 29
6.4 屈曲抗力 ...................................................................................................................................... 30
6.4.1 概述 ................................................................................................................................... 30
6.4.2 通过整体分析进行设计的补充规则 ............................................................................... 30
6.4.3 通过简化设计方法进行设计的补充规则 ....................................................................... 31

7 疲劳......................................................................................................................................................... 32

8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33

8.1 概述 .............................................................................................................................................. 33
8.2 面外挠度 ...................................................................................................................................... 33
8.3 超常振动 ...................................................................................................................................... 33

附录A [资料性] – 板式结构设计的分析类型 ......................................................................................... 34

A.1 概述 ............................................................................................................................................. 34
A.2 线弹性板分析(LA) ................................................................................................................ 34
A.3 几何非线性分析(GNA) ........................................................................................................ 34
A.4 材料非线性分析(MNA) ........................................................................................................ 35
A.5 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GMNA) ......................................................................................... 35
A.6 包含缺陷的几何非线性弹性分析(GNIA) ........................................................................... 35
A.7 包含缺陷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GMNIA) .................................................................... 35

附录B[资料性] – 根据小挠度理论得出的未加劲矩形板的内应力 ...................................................... 36

B.1 概述 ............................................................................................................................................. 36
B.2 符号 ............................................................................................................................................. 36
B.3 均布荷载 ..................................................................................................................................... 36
B.3.1 面外挠度 .......................................................................................................................... 36
B.3.2 内应力 .............................................................................................................................. 37
B.3.3 适用于均布荷载的系数 k ............................................................................................... 37
B.4 中心局部荷载 ............................................................................................................................. 40
B.4.1 面外挠度 .......................................................................................................................... 40
B.4.2 内应力 .............................................................................................................................. 40
B.4.3 适用于局部荷载的系数 k ............................................................................................... 41

附录C[资料性] – 根据大挠度理论得出的未加劲矩形板的内应力 ...................................................... 42

C.1 概述 ............................................................................................................................................. 42
C.2 符号 ............................................................................................................................................. 42
C.3 板的总表面上的均布荷载 ......................................................................................................... 43
C.3.1 面外挠度 .......................................................................................................................... 43

6
EN 1993-1-7: 2007 (E)

C.3.1 内应力 .............................................................................................................................. 43


C.3.3 适用于均布荷载的系数 k ............................................................................................... 44
C.4 中心局部荷载 ............................................................................................................................. 48
C.4.1 概述 .................................................................................................................................. 48
C.4.2 内应力 .............................................................................................................................. 48
C.4.3 适用于局部荷载的系数 k ............................................................................................... 49

7
BS EN 1993-1-7:2007

8
EN 1993-1-7: 2007 (E)

前言
本欧洲标准EN 1993-1-7《欧洲规范3:钢结构设计:第1-7部分:承受面外荷载的板式结构》已
由CEN/TC250“欧洲结构规范”技术委员会编撰,其秘书处由BSI监管。CEN/TC250对所有欧洲结
构规范负责。

通过出版相同文本的出版或确认,最迟在2007年10月前,本欧洲标准应具有与国家标准同等的
效力,而与之相冲突的国家标准最迟于2010年3月废止。

本文件取代ENV 1993-1-7。

根据CEN/CENELEC内部条例,下述国家的国家标准组织必须执行此欧洲标准:奥地利、比利
时、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
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
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及英国。

EN 1993-1-7 标准的国家附录

本标准提供了替代程序、数值、级别建议并在各国可自行做出选择之处给出备注。因此,执行
EN 1991-1-4的国家标准应有一个包含全部国家确定参数的国家版附录,以便用于相关国家的钢结构
设计。

EN 1993-1-7中的下列条款允许各国自行进行选择:

– 6.3.2(4)

9
BS EN 1993-1-7:2007

10
EN 1993-1-7: 2007 (E)

1 概述

1.1 范围

(1) P EN 1993-1-7 给出了未加劲板和加劲板的结构设计的基本设计规则,该类板为承受面外


作用的板式结构(如筒仓、储罐或容器)的组成部分。此规范旨在与 EN 1993-1-1 以及
相关应用标准联合使用。

(2) 本文件规定了抗力的设计值:抗力的分项系数可从相应用标准的国家版附录中取值。推
荐值在相关应用标准中给出。

(3) 本标准涉及抵抗下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设计要求:

– 塑性破坏;

– 循环塑性;

– 屈曲;

– 疲劳。

(4) 结构的整体平衡(滑动、抬升和倾覆)未包含在本标准内,但在 EN 1993-1-1 中进行了


探讨。EN 1993 的相关应用部分中可找到关于特定应用条件下的特殊注意事项信息。

(5) 本标准中的规则涉及板式结构中的板段(此板式结构可为加劲或未加劲)。这些板段可
为单独的板或板式结构的某些部分。其承载面外作用力。

(6) 关于仅承受面内效应的未加劲和加劲的板式结构的检验,参见 EN 1993-1-5。EN 1993-1-7


中给出了面内和面外荷载效应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则。

(7) 关于冷成型构件和薄板的设计规则,参见 EN 1993-1-3。

(8) 本标准规则所适用的温度范围在 EN 1993 的相关应用部分中给出。

(9) 本标准中的规则适用于按 EN 1090-2 的执行规范所建造的结构。

(10) 应将风荷载和固体散料流视为准静态作用。对于疲劳状态,必须根据 EN 1993-1-9 的规


定考虑动态效应。在本部分中,将动态性能产生的应力合力视为准静态合力。

1.2 规范性参考文献

(1) 本欧洲标准以注明日期或未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的形式将其它出版物发布的规定包含在
内。本文中在适当的地方引用了这些规范性参考文件,并在下面列出了这些出版物。对
于注明了日期的参考文件,仅在通过修改或修订将这些出版物的后续修改或修订信息包
含在本欧洲标准中之后,方可将其用于此欧洲标准。对于未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只适
用所涉及的最新版本。

11
BS EN 1993-1-7:2007

EN 1993 欧洲规范3: 钢结构设计:

第1.1部分: 一般规则和建筑规则

第1.3部分: 冷成型构件和薄板

第1.4部分: 不锈钢

第1.5部分: 板式构件

第1.6部分: 壳体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第1.8部分: 节点设计

第1.9部分: 钢结构的疲劳强度

第1.10部分: 根据断裂韧性和全厚度特性进行的钢材选择

第1.12部分: 适用于S700及以下等级钢材的EN 1993扩展部分附加规则

第4.1部分: 筒仓

第4.2部分: 储罐

1.3 术语与定义

(1) EN 1990第1.5条中的规则适用。

(2) 下述术语和定义为EN 1993-1-1中所用术语和定义的补充:

1.3.1 结构形态和几何特性

1.3.1.1 板式结构

由相互连接的、理论上平直的板构成的结构。此类板可为加劲板或未加劲板(见图1.1)。

12
EN 1993-1-7: 2007 (E)

图 1.1:板式结构的组成部分

1.3.1.2 板段

板段为未加劲或加劲的平板。应将板段视为板式结构的单独部分。

1.3.1.3 加劲肋

加劲肋是一种为防止板屈曲或加强其局部承载能力而连接到板上的板或型材。加劲肋是指:

— 纵向加劲肋(如果其纵向是包含该加劲肋的构件的主要荷载传递方向)

— 横向加劲肋(如果其纵向垂直于包含该加劲肋的构件的主要荷载传递方向)

1.3.1.4 加劲板

带横向和/或纵向加劲肋的板。

1.3.1.5 子节间

被加劲肋围绕的未加劲板、或被翼缘和/或加劲肋围绕的腹板上的未加劲板、或被腹板和/或
加劲肋围绕的翼缘上的未加劲板。

13
BS EN 1993-1-7:2007

1.3.2 术语

1.3.2.1 塑性破坏

一种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破坏模式,在此极限状态下,由于塑性机理的形成,导致结构丧失
抵抗增大的荷载的能力。

1.3.2.2 拉伸破坏

一种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破坏模式,在此极限状态下,板的破坏由受拉导致。

1.3.2.3 循环塑性

加载和卸载的循环导致反复屈服。

1.3.2.4 屈曲

结构在受压和/或受剪状态下丧失其稳定性。

1.3.2.5 疲劳

循环加载导致开裂或破坏。

1.3.3 作用力

1.3.3.1 面外荷载

垂直施加于板段中面的荷载。

1.3.3.2 面内力

平行施加于板段表面的力。这些力由面内效应(如温度和摩擦效应)引起或由施加在板式结构
上的整体荷载引起。

14
EN 1993-1-7: 2007 (E)

1.4 符号

(1) 除EN 1990和EN 1993-1-1中规定的符号外,还使用下述符号:

(2) 矩形板内的薄膜应力,见图1.2:

σmx 为单位宽度上薄膜法向应力合力nx所导致的x方向上的薄膜法向应力;

σmy 为单位宽度上薄膜法向应力合力ny所导致的y方向上的薄膜法向应力;

τmxy 为单位宽度上薄膜剪应力合力nxy所导致的薄膜剪应力。

图 1.2:薄膜应力

(3) 弯曲导致的矩形板内的弯曲应力和剪应力,见图1.3:

σbx 为单位宽度上弯矩mx所导致的x方向上的应力;

σby 为单位宽度上弯矩my所导致的y方向上的应力;

τbxy 为单位宽度上扭矩mxy所导致的剪应力;

τbxz 为与弯曲相关的单位宽度上横向剪力qx所导致的剪应力;

τbyz 为与弯曲相关的横向剪力qy所导致的剪应力。

15
BS EN 1993-1-7:2007

图 1.3:弯曲导致的法向应力和剪应力

注: 通常,一块板的任何点上均有八种应力合力。与其他应力分量相比,qx 和 qy 所导
致的剪应力 τbxz 和 τbyz 在大多数实际情况下无关紧要,因此在设计中通常可将其
忽略。

(4) 小写希腊字母:

α 板段纵横比(a/b);

ε 应变;

αR 荷载放大系数;

ρ 板屈曲的折减系数;

σi i方向上的法向应力,见图1.2和图1.3;

τ 剪应力,见图1.2和图1.3;

ν 泊松比;

γM 分项系数。

(5) 大写拉丁字母:

E 弹性模量

(6) 小写拉丁字母:

a 板段的长度,见图1.4和图1.5;

b 板段的宽度,见图1.4和图1.5;

fyk 有非线性应力-应变曲线的材料的屈服应力或0.2%试验应力;

ni i方向上的薄膜法向力[kN/m];

nxy 薄膜剪力[kN/m];

16
EN 1993-1-7: 2007 (E)

m 弯矩[kNm/m];

qz z方向上的横向剪力[kN/m];

t 板段的厚度,见图1.4和图1.5。

注:未在上面列出的符号与标记将在其首次出现的文中给出解释。

图 1.4:未加劲板段的尺寸和坐标轴

图 1.5:加劲板段的尺寸和坐标轴;加劲肋可为开口加劲肋或闭合加劲肋

17
BS EN 1993-1-7:2007

2 设计基础

2.1 要求

(1) P 设计基础应符合EN 1990的规定。

(2) P 应对板式结构的下述极限状态进行检验:

— 塑性破坏(见 2.2.2);

— 循环塑性(见 2.2.3);

— 屈曲(见 2.2.4);

— 疲劳(见 2.2.5)。

(3) 板式结构的设计应满足相关应用标准中规定的正常使用要求。

2.2 极限状态设计原则

2.2.1 概述

(1) P EN 1993-1-1 第 2 节及 EN 1993-1-6 中所给出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原则应同样适用于板


式结构。

2.2.2 塑性破坏

(1) 塑性破坏定义为这样一种状态:在此状态下结构的某部分随着塑性机理的形成而形成过
度的塑性变形。塑性破坏荷载通常由基于小挠度理论的机理推导得出。

2.2.3 循环塑性

(1) 应将循环塑性视为这样一种极限状态:加载和卸载的反复循环产生受拉或受压屈服,
或在相同点上同时产生这两种屈服,从而导致在结构上反复做塑性功。这种交替屈
服可能通过消耗材料的能量吸收能力来造成局部开裂,因此这是一种低循环疲劳限
制。与这种极限状态相关的应力在结构的所有作用组合和相容性条件下产生。

2.2.4 屈曲

(1) 应将屈曲视为这样一种极限状态:由压应力和/或剪应力作用下板内的不稳定性而导致
整个结构或部分结构出现较大位移。此状态最终导致结构无法承受增大的应力合力。

18
EN 1993-1-7: 2007 (E)

(2) 局部板屈曲,见 EN 1993-1-5 标准。

(3) 关于加劲肋的弯曲稳定性、侧扭稳定性以及变形稳定性,参见EN 1993-1-5。

2.2.5 疲劳

(1) 应将疲劳视为因应力增大和减小的反复循环所引起的裂纹形成和/或发展而导致的极限
状态。

2.3 作用力

(1) 应根据 EN 1991 的相关部分来确定作用力的特征值。

2.4 试验辅助设计

(1) 关于试验辅助设计,应参照EN 1993-1-1第2.5节及EN 1993-1-3第9节的相关部分。

19
BS EN 1993-1-7:2007

3 材料特性
(1) 本标准适用于由符合 EN 1993-1-1 和 EN 1993-1-12 中所列产品标准的钢材制成的板式结
构的设计。

(2) 冷成型构件和薄板的材料特性应从 EN 1993-1-3 中得出。

(3) 不锈钢的材料特性应从 EN 1993-1-4 中得出。

20
EN 1993-1-7: 2007 (E)

4 耐久性
(1) 关于耐久性,参见EN 1993-1-1第4节。

21
BS EN 1993-1-7:2007

5 结构分析

5.1 概述

(1) P 用于计算的模型应适合于预计结构性能和所考虑的极限状态。

(2) 若可保守地界定出边界条件(即:受约束或未受约束),则可将板式结构细分为可进行
独立分析的单独板段。

(3) P 应按照 EN 1993 的相关部分规定来检验整个结构的总体稳定性。

5.2 板中的应力合力

5.2.1 概述

(1) 确定内应力或应力合力的计算模型和基本假设应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加载时的假定结构
反应相对应。

(2) 可将结构模型简化为能够证明所采用的简化法将对作用力效应进行保守估算。

(3) 通常应对板式结构进行弹性整体分析。若可能出现疲劳,则不应进行弹性整体分析。

(4) 应考虑可能存在与假定作用力方向或位置的偏差。

(5) 当面内压力或剪力小于对应抗力的 10%时,可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中使用塑性铰线分析。


屈服线内的抗弯承载力应为:

0.25 ⋅ f y ⋅ t 2
mRd =
γ MO

5.2.2 板边界条件

(1) 分析中假定的边界条件应适合于所考虑的极限状态。

(2) P 若板式结构细分为数个单独的板段,则应在图纸和项目规范中记录设计计算中为单独
板段内的加劲肋所假定的边界条件。

22
EN 1993-1-7: 2007 (E)

5.2.3 板式结构的设计模型

5.2.3.1 概述

(1) 应按如下所述确定板段的内应力:

— 标准公式,见 5.2.3.2;

— 整体分析,见 5.2.3.3;

— 简化模型,见 5.2.3.4。

(2) (1)中给出的设计方法应适当考虑板的线性或非线性弯曲理论。

(3) 线性弯曲理论基于小挠度假设,并以成比例的方式将荷载与变形联系起来。如果面内压
力或剪力小于对应抗力的 10%,则可使用该理论。

(4) 非线性弯曲理论基于大挠度假设,并考虑了变形对平衡性的影响。

(5) (1)中给出的设计模型可基于表5.1中的分析类型。

表 5.1:分析类型

分析类型 弯曲理论 材料定律 板几何形状

线弹性板分析(LA) 线性 线性 理想

几何非线性弹性分析(GNA) 非线性 线性 理想

材料非线性分析(MNA) 线性 非线性 理想

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GMNA) 非线性 非线性 理想

包含缺陷的几何非线性弹性分析(GNIA) 非线性 线性 缺陷

包含缺陷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GMNIA) 非线性 非线性 缺陷

注 1: 不同分析类型的定义在附录 A 中给出。

注 2: 应在项目规范中对适合某种结构的分析类型做出规定。

注 3: 使用具有理想几何形状的模型意味着要么几何缺陷与此无关,要么通过其他设计
规定将几何缺陷包含在内。

注 4: 为缺陷几何形状选择了几何缺陷幅度,这样通过与使用试样(试样按 EN 1090-2
中规定的公差制成)得出的试验结果相比较,确定计算结果确实可靠,因此这些
振幅通常与 EN 1090-2 中规定的公差不同。

23
BS EN 1993-1-7:2007

5.2.3.2 标准公式的使用

(1) 对于板式结构的一个单独板段,可利用基于 5.2.3.1 中规定的分析类型的适当设计公式为


设计作用力的相关组合计算内应力。

注: 附录 B 和附录 C 为横向荷载的矩形未加劲板提供了表列值。圆板的设计公式在
EN 1993-1-6 中给出。若设计公式的可靠性符合 EN 1991-1 中所规定的要求,则可
使用另外的设计公式。

(2) 若由薄膜理论分析得出二维应力场,则等效Von Mises应力σeq,Ed可通过下式确定:

1 2
σ eq , Ed = nx , Ed + n y2, Ed − nx , Ed n y , Ed + 3nxy2 , Ed (5.1)
t
(3)若由弹性板理论得出二维应力场,则等效Von Mises应力σeq,Ed可确定如下:

σ eq , Ed = σ x2, Ed + σ y2, Ed − σ x , Edσ y , Ed + 3τ xy2 , Ed (5.2)

nx , Ed mx , Ed
式中 σ x , Ed = ±
t t2 / 4

n y , Ed m y , Ed
σ y , Ed = ±
t t2 / 4

nxy , Ed mxy , Ed
τ xy , Ed = ±
t t2 / 4

且nx,Ed、ny,Ed、nxy,Ed、mx,Ed、my,Ed和mxy,Ed在1.4(1)和(2)中给出定义。

注:以上公式为设计提供了一个简化的保守等效应力。

5.2.3.3 整体分析的运用:数值分析

(1) 若通过基于材料线性分析的数值分析来确定某一板式结构的内应力,则应为设计作用力
的相关组合计算此板式结构的最大等效 Von Mises 应力 σeq,Ed。

(2) 通过在板式结构某一点上出现的应力分量来确定等效Von Mises应力σeq,Ed。

σ eq , Ed = σ x2, Ed + σ y2, Ed − σ x , Ed ⋅ σ y , Ed + 3τ xy2 , Ed


(5.3)

式中σx,Ed和σy,Ed在受拉情况下为正。

(3) 若将数值分析用于屈曲验证,则应考虑缺陷的影响。这些缺陷可为:

(a) 几何缺陷:

24
EN 1993-1-7: 2007 (E)

— 与板公称几何形状的偏差(初始变形、面外挠度);

— 焊缝不规则(小偏心);

— 与公称厚度的偏差。

(b) 材料缺陷:

— 轧制、压制、焊接和矫直所导致的残余应力;

— 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

(4) 应通过理想板的一个初始等效几何缺陷来考虑几何和材料缺陷。初始等效几何缺陷的形
状应来自相关屈曲模式。

(5) 一个矩形板段的初始等效几何缺陷的振幅 e0 可根据对试样试验结果进行的数值校准来得


出(可将该试样视为根据 EN 1993-1-5 中的板屈曲曲线制造的代表试样),如下:

2
(1 − ρλ p )(1 − ρ ) (5.4)
e0 =
ρζ

6b 2 (b 2 + va 2 )
其中 ζ = 且α < 2
t (a 2 + b 2 ) 2

ρ 为EN 1993-1-5的4.4节中规定的板屈曲的折减系数;

a,b 为板的几何特性,见图5.1;

t 为板的厚度;

α 为纵横比a/b< 2 ;

λP 为板的相对长细比,见EN 1993-1-5标准。

图 5.1:板段的初始等效几何弯曲缺陷 e0

(6) 作为保守性假设,振幅可取值为e0=a/200,其中b≤a。

(7) 等效几何缺陷的形式(若相关)应与构造详图以及制造或生产中预期的缺陷相适应。

(8) P 在任何情况下,均应根据已知的试验结果或对比分析结果来检验数值分析的可靠性。

25
BS EN 1993-1-7:2007

5.2.3.4 简化设计方法的使用

5.2.3.4.1 概述

(1) 可通过使用给出保守估值的简化设计模型来确定承受面外荷载和面内荷载的板式结构的
内力或应力。

(2) 因此,可将板式结构细分为若干单独的加劲或未加劲板段。

5.2.3.4.2 未加劲板段

(1) 若下述条件满足,则可将一块承受面外荷载的未加劲矩形板模拟为在主要荷载传递方向
上的一根等效梁:

— 板的纵横比 a/b 大于 2;

— 板承受线性的面外分布荷载或线性变化的面外分布荷载;

— 支承板段的框架或梁的强度、稳定性和刚度符合等效梁的假定边界条件。

(2) 应采用EN 1993-1-1中规定的弹性或塑性分析来确定等效梁的内力和力矩。

(3) 若面外荷载所导致的一阶挠曲与面内压力所导致的(板)屈曲模式相似,则应考虑这两
种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4) 若出现(3)中所述的情况,则 EN 1993-1-1 第 6.3.3 节中规定的相互作用公式可适用于等效


梁。

5.2.3.4.3 加劲板段

(1) 若在板或板段的横向和纵向进行均匀加劲,则可将加劲板或加劲板段模拟为格床。

(2) 在确定格床的单独构件 i 的协同板横截面积 Ai 时,应通过 EN 1993-1-5 中的折减系数 β


来考虑剪力滞效应。

(3) 对于与面内压力方向平行布置的格床的构件 i,应通过考虑由 EN 1993-1-5 中的板屈曲所


导致的相邻子节间的有效宽度来确定横截面积 Ai。

(4) 应通过根据下式得出的有效面积 Ai 来考虑剪力滞效应和板屈曲效应之间的相互作用(见


图 5.2):

A i = [ ρc (A L,eff + Σρ pan,i b pan,i t pan,i )]β k (5.5)

式中 AL,eff 为考虑到加劲肋局部板屈曲的加劲肋有效面积;

ρc 为由加劲板段的整体板屈曲所导致的折减系数(如EN 1993-1-5的4.5.4(1)中所规定

26
EN 1993-1-7: 2007 (E)

的);

ρpan,i 为由子节间i的局部板屈曲所导致的折减系数(如EN 1993-1-5的4.4(1)中所规定


的);

bpan,i 为子节间i的宽度(如EN 1993-1-5的4.5.1(3)中所规定的);

tpan,i 为子节间i的厚度;

β 为剪力滞效应的有效宽度系数(见EN 1993-1-5的3.2.1节);

k 为EN 1993-1-5的3.3节中规定的比值。

图 5.2:横截面 Ai 的定义

(5) 可使用 EN 1993-1-1 的 6.3.3 节中规定的相互作用公式来对格床的构件 i 进行检验,检验


时考虑下述荷载条件:

— 面外荷载效应;

— 板中的法向应力导致的横截面 Ai 中的等效轴力;

— 与横截面面积 Ai 的重心相关的等效轴力 NEd 的偏心 e。

(6) 若板或板段的加劲肋仅布置在平行于面内压力的方向上,则可将加劲板模拟为在弹性弹
簧上的等效梁,见 EN 1993-1-5。

(7) 若加劲板段的加劲肋位于压力的横向,则应按照 5.2.3.4.2(4)的规定检验加劲肋之间未加


劲板段内压力和弯矩之间的相互作用。

(8) 纵向加劲肋应符合 EN 1993-1-5 第 9 节中规定的要求。

(9) 横向加劲肋应符合 EN 1993-1-5 第 9 节中规定的要求。

27
BS EN 1993-1-7:2007

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6.1 概述

(1) P 板式结构中所有部分的比例情况应确保其满足第 2 节中规定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基


本设计要求。

(2) 板式结构抗力的分项系数 γM 参见 EN 1993 中的相关适用部分。

(3) 板式结构连接的分项系数 γM 参见 EN 1993-1-8。

6.2 塑性极限

6.2.1 概述

(1) 板式结构的任意点上的设计应力σeq,Ed应满足以下条件:

σeq,Ed≤σeq,Rd (6.1)

式中σeq,Ed为5.2.3中规定的Von Mises等效应力最大值。

(2) 在弹性设计中,通过 Von Mises 等效应力 σeq,Rd 将承受轴力和弯曲组合作用的板段抵抗塑


性破坏或拉伸破坏的抗力定义为:

σeq,Rd=fyk / γM0 (6.2)

注:γM0 的数值参见 1.1(2)节。

6.2.2 通过整体分析进行设计的补充规则

(1) 若数值分析基于材料线性分析,则应检验抵抗塑性破坏或拉伸破坏的抗力是否符合 6.2.1


中规定的要求。

(2) 若材料线性分析基于表示为 fyd,(=fy/γM0)的设计应力-应变关系,则板式结构应承受一


个根据作用力设计值得出的布载 FEd,且可逐渐增大该荷载,以确定塑性极限状态 FRd

的荷载放大系数 α R 。

(3) 数值分析的结果应满足下述条件

FEd≤FRd (6.3)

式中 FRd = α R FEd

α R 为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荷载FEd的荷载放大系数。

28
EN 1993-1-7: 2007 (E)

6.2.3 通过简化设计方法进行设计的补充规则

6.2.3.1 未加劲板

(1) 若将未加劲板设计为等效梁,则应运用 EN 1993-1-1 中给出的设计规则,针对面内荷载


和面外荷载效应组合,来检查其横截面的抗力。

6.2.3.2 加劲板

(1) 若将加劲板段模拟为 5.2.3.4 节所述的格床,则应运用 EN 1993-1-1 的 6.3.3 节中给出的相


互作用公式,针对面内荷载和面外荷载效应组合,来检查格床的单独构件 i 的横截面抗
力和屈曲抗力。

(2) 若将加劲板段设计为 5.2.3.4 节所述的等效梁,则应运用 EN 1993-1-1 的 6.3.3 节中给出的


相互作用公式,针对面内荷载和面外荷载效应组合,来检查等效梁的横截面抗力和屈曲
抗力。

(3) 应利用 5.2.3.2、5.2.3.3 或 5.2.3.4 节中给出的设计规则来检验子节间抵抗拉伸破坏或塑性


破坏的应力合力或应力。

6.3 循环塑性

6.3.1 概述

(1) 板式结构任意点上的设计应力范围ΔσEd应满足下述条件:

ΔσEd≤ΔσRd (6.4)

式中的ΔσEd为相关设计作用力组合所导致的板段相关点上的Von Mises等效应力范围的最大值

Δσ eq , Ed = Δσ x2, Ed + Δσ y2, Ed − Δσ x , Ed Δσ y , Ed + 3Δτ Ed


2

(2) 在材料线性设计中,可通过 Von Mises 应力范围限值 ΔσRd 来检验板段抵抗循环塑性/低


循环疲劳的抗力。

ΔσRd=2.0 fyk / γM0 (6.5)

注:γM0的数值参见1.1(2)节。

6.3.2 通过整体分析进行设计的补充规则

(1) 在进行材料线性计算分析时,板应承受作用力的设计值。

29
BS EN 1993-1-7:2007

(2) 应利用模拟所有加载循环的分析来评估结构在设计使用年限结束时的总累积 Von Mises


等效应变 εeq,Ed。

(3) 除非进行更精确的分析,否则可通过下式确定总累积 Von Mises 等效塑性应变 εeq,Ed:

ε eq ,Ed = mΔε eq ,Ed (6.6)

式中:

m 为设计使用年限内的循环数;

Δε eq ,Ed 为第三次循环结束后在结构任一点上出现的一次完整荷载循环期间内Von Mises


塑性应变的最大增量。

(4) 除非进行更复杂的低循环疲劳评估,否则总累积 Von Mises 等效塑性应变 εeq,Ed 的设计值


应满足以下条件:

f yk
ε p , eq.Ed ≤ neq (6.7)
Eγ MO

注 1:国家版附录可选择 neq 值。推荐 neq 值=25。

注 2:γM0 的数值参见 1.1(2)节。

6.4 屈曲抗力

6.4.1 概述

(1) 若板式结构的板段承受面内压力或剪力,则应使用 EN 1993-1-5 中规定的设计规则对其


抵抗板屈曲的抗力进行检验。

(2) 应按照 EN 1993-1-5(还可参见 5.2.3.4(8)和(9))的规定对加劲肋的弯曲稳定性、侧扭稳


定性或变形稳定性进行检验。

(3) 关于面内和面外荷载效应之间的相互作用,参见第 5 节。

6.4.2 通过整体分析进行设计的补充规则

(1) 若通过数值分析来检验面内和面外荷载组合作用情况下板的屈曲抗力,
则设计作用力 FEd
应满足以下条件:

FEd≤FRd (6.8)

(2) 板式结构的板屈曲抗力FRd定义为:

FRd=k FRk/γM1 (6.9)

式中

30
EN 1993-1-7: 2007 (E)

FRk 为板式结构的特性屈曲抗力

k 为校准系数,见(6)。

注:γM1 的数值参见 1.1(2)节。

(3) 特性屈曲抗力 FRk 应根据荷载变形曲线得出(该曲线是通过考虑相关设计作用力 FEd 组


合而计算得出,用于结构的相关点)。此外,此分析应考虑 5.2.3.2 节中所述的缺陷。

(4) 通过下述任一标准来确定特性屈曲抗力FRk:

— 荷载变形曲线的最大荷载(极限荷载);

— 达到分支荷载或极限荷载前的荷载变形曲线中的最大容许变形(若相关)。

(5) 应按下述任一方式来检验通过数值确定的临界屈曲抗力的可靠性:

(a) 利用相同的基本类似缺陷假设,来计算特性屈曲抗力值 FRk,known 已知情况下的其他


板屈曲情形。在这种检验情形下,应具有相似的屈曲控制参数(如无量纲板长细比、
柱屈曲性能、缺陷敏感度和材料性能);

(b) 将计算值与试验结果 FRk,known 相比较。

(6) 应根据可靠性检验结果通过下式计算出校准系数k:

k=FRk,known,check / FRk.check (6.10)

式中

FRk,known,check 遵照先前的认识结果;

FRk.check 为数值计算的结果。

6.4.3 通过简化设计方法进行设计的补充规则

(1) 若加劲板段被细分为 5.2.3.4 节中所述的子节间和等效有效加劲肋,则可利用 EN 1993-1-5


中规定的设计规则来检验加劲板段的屈曲抗力。可按照 EN 1993-1-1 中 6.3.3 节的规定检
查自由加劲肋-翼缘的侧向屈曲。

(2) 可利用 EN 1993-1-1 中规定的设计规则来检验的板的(5.2.3.4 节中定义的)等效有效加


劲肋的屈曲抗力。

31
BS EN 1993-1-7:2007

7 疲劳
(1) 应根据EN 1993的相关应用标准得出板式结构的疲劳要求。

(2) 应按照EN 1993-1-9中给出的方法进行疲劳评估。

32
EN 1993-1-7: 2007 (E)

8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8.1 概述

(1) EN 1993-1-1第7节中规定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原则同样适用于板式结构。

(2) 对于板式结构,应特别要对8.2和8.3节中给出的极限状态标准进行检验。

8.2 面外挠度

(1) 面外挠度w极限应定义为这样一种状态:在此状态下,板段的有效使用终止。

注:面外挠度 w 的限值,参见应用标准。

8.3 超常振动

(1) 超常振动应定义为这样一种极限状态:在此状态下,板的超常振动所导致的疲劳使得板
式结构出现破坏,或者正常使用极限情形适用。

注:关于防止超常振动的长细比限值,参见应用标准。

33
BS EN 1993-1-7:2007

附录 A [资料性] – 板式结构设计的分析类型

A.1 概述

(1) 可通过下述各类分析确定加劲和未加劲板的内应力:

— LA: 线弹性分析;

— GNA:几何非线性分析;

— MNA:材料非线性分析;

— GMNA: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

— GNIA:包含缺陷的几何非线性弹性分析;

— GMNIA:包含缺陷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

A.2 线弹性板分析(LA)

(1) 线弹性分析在与钢板的理想几何形状相关的板弯曲理论的基础上模拟薄板结构的性能。
该理论的线性来自线弹性材料定律的假设和线性小挠度理论。

(2) LA分析满足平衡性和挠度相容性。应力和变形随着面外荷载的变化而呈线性变化。

(3) 作为 LA 分析的示例,以下给出了适用于仅承受面外荷载 p(x,y)的各向同性薄板的四阶偏


微分方程:

∂4w ∂4w ∂ 4 w p ( x, y )
+ 2 ⋅ + =
∂x 4 ∂x 2 ∂y 2 ∂y 4 D (A.1)

式中 Et 3
D=
12(1 − υ 2 )

A.3 几何非线性分析(GNA)

(1) 几何非线性弹性分析基于理想结构的板弯曲理论原则,同时采用线弹性材料定律和非线
性、大挠度理论。

(2) GNA 分析在考虑到结构变形的情况下满足平衡性和挠度相容性。

(3) 大挠度理论考虑了弯曲作用力和薄膜作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挠度和应力随着面外压力
大小的变化呈非线性变化。

(4) 作为 GNA 分析的示例,以下给出了适用于仅承受面外荷载 p(x,y)的各向同性薄板的四阶

34
EN 1993-1-7: 2007 (E)

偏微分方程组:

∂4w ∂4w ∂ 4 w t ∂ 2f ∂ 2 w ∂ 2f ∂ 2 w ∂ 2f ∂ 2 w p(x, y)


+ 2 ⋅ + − [ − 2( ) + ]=
∂x 4
∂x ∂y
2 2
∂y 4
D ∂y ∂x
2 2
∂x∂y ∂x∂y ∂x ∂y 2 2
D
(A.2a)

∂ 4f ∂ 4f ∂ 4f ∂2w 2 ∂2w ∂2w


+ 2 ⋅ 2 2 + 4 = E[( ) − 2 ] (A.2b)
∂x 4 ∂x ∂y ∂y ∂x∂y ∂x ∂y 2

式中 f 为爱里应力函数

Et 3
D=
12(1 − υ 2 )

A.4 材料非线性分析(MNA)

(1) 材料非线性分析以利用小挠度假设(如 A.2 中所述)的理想结构的板弯曲理论为基础,但


是,该分析考虑了材料的非线性性能。

A.5 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GMNA)

(1) 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以利用非线性大挠度理论和非线性弹塑性材料定律假设的理想结
构的板弯曲理论为基础。

A.6 包含缺陷的几何非线性弹性分析(GNIA)

(1) 包含缺陷的几何非线性分析与 A.3 中定义的 GNA 分析等效,但是,几何模型使用了几


何缺陷结构,如:在由相关屈曲模式支配的板上施加预变形。

(2) 对由于面内效应而导致某些板式结构中的压应力或剪应力处于主导地位的情况,使用
GNIA 分析。该分析得出“实际”缺陷板式结构的弹性屈曲抗力。

A.7 包含缺陷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GMNIA)

(1) 包含缺陷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与 A.5 中定义的 GMNA 分析等效,但是,几何模型


使用了几何缺陷结构,如:在由相关屈曲模式支配的板上施加预变形。

(2) 对由于面内效应而使某块板中的压应力或剪应力处于主导地位的情况,使用 GMNIA 分


析。该分析得出“实际”缺陷结构的弹塑性屈曲抗力。

35
BS EN 1993-1-7:2007

附录 B[资料性] – 根据小挠度理论得出的未加
劲矩形板的内应力

B.1 概述

(1) 本附录基于板的小挠度理论给出了未加劲矩形板的内应力计算的设计公式。因此,本附
录中所给出的设计公式未考虑薄膜力的影响。

(2) 为下述荷载情况给出设计公式:

– 整块板上的均布荷载,见 B.3;

– 局部区域上均布的中心局部荷载(见 B.4)。

(3) 板段的挠度 w 及板段内的弯曲应力 σbx 和 σby 可利用 B.3 节和 B.4 节的表中所给出的系数


来计算。这些系数考虑了 0.3 的泊松比 ν。

B.2 符号

(1) 所用的符号为:

qEd 为分布荷载的设计值;

ρ Ed 为局部荷载的设计值;

a 为板的较短边;

b 为板的较长边;

t 为板的厚度;

E 为弹性模量;

kw 为适于数据表中规定的板边界条件的板挠度系数;

kσbx 为适于数据表中规定的板边界条件的板弯曲应力σbx的系数;

kσby 为适于数据表中规定的板边界条件的板弯曲应力σby的系数。

B.3 均布荷载

B.3.1 面外挠度

(1) 承受均布荷载的板段的挠度w可计算如下:

36
EN 1993-1-7: 2007 (E)

qEd a 4
w = kw (B.1)
Et 3

注:公式(B.1)仅适用于 w 小于 t 的情况下。

B.3.2 内应力

(1) 可通过下式确定板段内的弯曲应力 σbx 和 σby:

qE d a 2
σ bx,Ed = kσbx (B.2)
t2

qEd a 2
σ by.Ed = kσby (B.3)
t2

(2) 对于板段,等效应力可利用(1)中得出的弯曲应力计算如下:

σ eq , Ed = σ bx2 , Ed + σ by2 , Ed − σ bx , Edσ by , Ed (B.4)

注: 应力状态在数据表中已规定出的各点位于中心线或边界上,这样,由于对称性或
假设的边界条件,弯曲剪应力 τb 就为零。

B.3.3 适用于均布荷载的系数 k

表 B.1:系数 k

荷载:
均布荷载

边界条件:
所有边均有刚性支承,且可自由转动

b/a kw1 kσbx1 kσby1

1.0 0.04434 0.286 0.286

1.5 0.08438 0.486 0.299

2.0 0.11070 0.609 0.278

3.0 0.13420 0.712 0.244

37
BS EN 1993-1-7:2007

表 B.2:系数 k

荷载:
均布荷载

边界条件:
所有边均有刚性支承,且固定。

b/a kw1 kσbx1 kσby1 kσbx2

1.0 0.01375 0.1360 0.1360 -0.308

1.5 0.02393 0.2180 0.1210 -0.454

2.0 0.02763 0.2450 0.0945 -0.498

3.0 0.02870 0.2480 0.0754 -0.505

表 B.3:系数 k

荷载:
均布荷载

边界条件:
三条边有刚性支承且可自由转动,一条边有刚性支承且固
定。

b/a kw1 kσbx1 kσby1 kσbx4

1.5 0.04894 0.330 0.177 -0.639

2.0 0.05650 0.368 0.146 -0.705

38
EN 1993-1-7: 2007 (E)

表 B.4:系数 k

荷载:
均布荷载

边界条件:
两条边有刚性支承且可自由转动,另两条边有刚性支承且
固定。

b/a kw1 kσbx1 kσby1 kσbx4

1.0 0.02449 0.185 0.185 -0.375

1.5 0.04411 0.302 0.180 -0.588

2.0 0.05421 0.355 0.152 -0.683

表 B.5:系数 k

荷载:
均布荷载

边界条件:
两条相对的短边夹紧固定,另两条边为简支。

b/a kw1 kσbx1 kσby1 kσby3

1.0 0.02089 0.145 0.197 -0.420

1.5 0.05803 0.348 0.274 -0.630

2.0 0.09222 0.519 0.284 -0.717

39
BS EN 1993-1-7:2007

表 B.6:系数 k

荷载:
均布荷载

边界条件:
两条相对的长边夹紧固定,另两条边为简支。

b/a kw1 kσbx1 kσby1 kσbx2

1.5 0.02706 0.240 0.106 -0.495

2.0 0.02852 0.250 0.0848 -0.507

B.4 中心局部荷载

B.4.1 面外挠度

(1) 承受中心局部荷载的板段的挠度w可计算如下:

pEd a 4
w = kw (B.5)
Et 3

B.4.2 内应力

(1) 可通过以下公式确定板段内的弯曲应力σbx和σby:

pEd
σ bx,Ed = kσbx (B.6)
t2
pEd
σ by,Ed = k σby (B.7)
t2
(2)对于板段,等效应力可通过(1)中得出的弯曲应力计算如下:

σ eq.Ed = σ bx,
2
Ed + σ by,Ed − σ bx, Ed σ by,Ed
2
(B.8)

40
EN 1993-1-7: 2007 (E)

B.4.3 适用于局部荷载的系数 k

表 B.7:系数 k

荷载:
中心局部荷载

边界条件:
所有边均有刚性支承且可自由转动。

参数:
α=u/a
β=v/a

b/a α×β kw1 kσbx1 kσby1

1 0.1×0.1 0.1254 1.72 1.72

0.2×0.2 0.1210 1.32 1.32

0.3×0.3 0.1126 1.04 1.04

0.2×0.3 0.1167 1.20 1.12

0.2×0.4 0.1117 1.10 0.978

1.5 0.1×0.1 0.1664 1.92 1.70

0.2×0.2 0.1616 1.51 1.29

0.3×0.3 0.1528 1.22 1.01

0.2×0.3 0.1577 1.39 1.09

0.2×0.4 0.1532 1.29 0.953

2.0 0.1×0.1 0.1795 1.97 1.67

0.2×0.2 0.1746 1.56 1.26

0.3×0.3 0.1657 1.28 0.985

0.2×0.3 0.1708 1.45 1.07

0.2×0.4 0.1665 1.35 0.929

3.0 0.1×0.1 0.1840 1.99 1.66

0.2×0.2 0.1791 1.58 1.25

0.3×0.3 0.1701 1.30 0.975

0.2×0.3 0.1753 1.47 1.06

0.2×0.4 0.1711 1.37 0.918

41
BS EN 1993-1-7:2007

附录 C[资料性] – 根据大挠度理论得出的未加
劲矩形板的内应力

C.1 概述

(1) 本附录基于板的大挠度理论给出了未加劲矩形板的内应力计算的设计公式。

(2) 考虑了下述荷载条件:

– 整块板上的均布荷载,见 C.3;

– 局部区域上均布的中心局部荷载,见 C.4。

(3) 可利用 C.3 和 C.4 节的表中所给出的系数来计算板内的弯曲应力和和薄膜应力以及板的


挠度 w。这些系数考虑了值为 0.3 的泊松比 v。

C.2 符号

(1) 采用的符号为:

qEd 为总表面上均布的荷载设计值;

pEd 为u×v表面上均布的局部荷载的设计值;

a 为板的较短边;

b 为板的较长边;

t 为板的厚度;

E 为弹性模量;

FBC 弯曲边界条件;

MBC 薄膜边界条件;

kw 为适于数据表中规定的边界条件的板挠度系数;

k σbx 为适于数据表中规定的板边界条件的板弯曲应力σbx的系数;

k σby 为适于数据表中规定的边界条件的板弯曲应力σby的系数;

kσmx 为适于数据表中规定的边界条件的板薄膜应力σmx的系数;

k σmy 为适于数据表中规定的边界条件的板薄膜应力σmy的系数。

42
EN 1993-1-7: 2007 (E)

C.3 板的总表面上的均布荷载

C.3.1 面外挠度

(1) 承受均布荷载的板段的挠度w可计算如下:

qEd a 4
w = kw (C.1)
Et 3

C.3.1 内应力

(1) 可通过以下公式确定板段内的弯曲应力σbx和σby:

q Ed a 2
σ bx , Ed = kσbx
t2 (C.2)

qEd a 2
σ by , Ed = kσ by (C.3)
t2

(2) 板段内的薄膜应力σmx和σmy可确定如下:

q Ed a 2
σ mx , Ed = kσmx
t2 (C.4)

q Ed a 2
σ my , Ed = kσmy
t2 (C.5)

(3) 利用(1)和(2)中得出的弯曲应力和薄膜应力计算板的承载面上的总应力,如下:

σx,Ed=-σbx,Ed+σmx,Ed (C.6)

σy,Ed=-σby,Ed+σmy,Ed (C.7)

(4) 利用(1)和(2)中得出的弯曲应力和薄膜应力确定板的无载面上的总应力,如下:

σx,Ed=σbx,Ed+σmx,Ed (C.8)

σy,Ed=σby,Ed+σmy,Ed (C.9)

(5) 可利用(4)中得出的应力计算板的等效应力σv,Ed,如下:

σ eq , Ed = σ x2, Ed + σ y2, Ed − σ x , Ed σ y , Ed
(C.10)

43
BS EN 1993-1-7:2007

注: 应力状态在数据表中已规定出的各点位于中心线或边界上,这样,由于对称性或
假设的边界条件,薄膜剪应力 τm 和弯曲剪应力 τb 均为零。数据表中所考虑的点上
的相关弯曲应力和薄膜应力的代数和得出了这些点上最大和最小表面应力值。

C.3.3 适用于均布荷载的系数 k

表 C.1:系数 k

荷载:
均布荷载
边界条件:
FBC:所有边均为简支。
MBC:直接应力为零,剪应力为零。
参数:

qE d a 4
Q=
Et 4

b/a Q kwl kσbxl kσby1 kσmxl kσmy1 kσmy2


1.0 20 0.0396 0.2431 0.2431 0.0302 0.0302 -0.0589
40 0.0334 0.1893 0.1893 0.0403 0.0403 -0.0841
120 0.0214 0.0961 0.0961 0.0411 0.0411 -0.1024
200 0.0166 0.0658 0.0658 0.0372 0.0372 -0.1004
300 0.0135 0.0480 0.0480 0.0335 0.0335 -0.0958
400 0.0116 0.0383 0.0383 0.0306 0.0306 -0.0915
1.5 20 0.0685 0.3713 0.2156 0.0243 0.0694 -0.1244
40 0.0546 0.2770 0.1546 0.0238 0.0822 -0.1492
120 0.0332 0.1448 0.0807 0.0170 0.0789 -0.1468
200 0.0257 0.1001 0.0583 0.0141 0.0715 -0.1363
300 0.0207 0.0724 0.0440 0.0126 0.0646 -0.1271
400 0.0176 0.0569 0.0359 0.0117 0.0595 -0.1205
2.0 20 0.0921 0.4909 0.2166 0.0085 0.0801 -0.1346
40 0.0746 0.3837 0.1687 0.0079 0.0984 -0.1657
120 0.0462 0.2138 0.0959 0.0073 0.0992 -0.1707
200 0.0356 0.1516 0.0695 0.0067 0.0914 -0.1610
300 0.0287 0.1121 0.0528 0.0061 0.0840 -0.1510
400 0.0245 0.0883 0.0428 0.0061 0.0781 -0.1434

44
EN 1993-1-7: 2007 (E)

表 C.2:系数 k

荷载:
均布荷载:

边界条件:
FBC:所有边均为简支。
MBC:所有边均保持平直。平均直接应力为零,剪应
力为零。
参数:
qE d a 4
Q=
Et 4

b/a Q kwl kσbxl kσby1 kσmxl kσmyl kσmx2 kσmy2


1 20 0.0369 0.2291 0.2291 0.0315 0.0315 0.0352 -0.0343
40 0.0293 0.1727 0.1727 0.0383 0.0383 0.0455 -0.0429
120 0.0170 0.0887 0.0887 0.0360 0.0360 0.0478 -0.0423
200 0.0126 0.0621 0.0621 0.0317 0.0317 0.0443 -0.0380
300 0.0099 0.0466 0.0466 0.0280 0.0280 0.0403 -0.0337
400 0.0082 0.0383 0.0383 0.0255 0.0255 0.0372 -0.0309
1.5 20 0.0554 0.3023 0.1612 0.0617 0.0287 0.0705 -0.0296
40 0.0400 0.2114 0.1002 0.0583 0.0284 0.0710 -0.0293
120 0.0214 0.1079 0.0428 0.0418 0.0224 0.0559 -0.0224
200 0.0157 0.0778 0.0296 0.0345 0.0191 0.0471 -0.0188
300 0.0122 0.0603 0.0224 0.0296 0.0167 0.0408 -0.0161
400 0.0103 0.0505 0.0188 0.0267 0.0152 0.0369 -0.0147
2 20 0.0621 0.3234 0.1109 0.0627 0.0142 0.0719 -0.0142
40 0.0438 0.2229 0.0689 0.0530 0.0120 0.0639 -0.0120
120 0.0234 0.1163 0.0336 0.0365 0.0086 0.0457 -0.0083
200 0.0172 0.0847 0.0247 0.0305 0.0075 0.0384 -0.0067
300 0.0135 0.0658 0.0195 0.0268 0.0067 0.0335 -0.0058
400 0.0113 0.0548 0.0164 0.0244 0.0064 0.0305 -0.0050
3 20 0.0686 0.3510 0.1022 0.0477 0.0020 0.0506 -0.0007
40 0.0490 0.2471 0.0725 0.0420 0.0020 0.0441 0.0000
120 0.0267 0.1317 0.0390 0.0320 0.0027 0.0335 0.0010
200 0.0196 0.0954 0.0283 0.0271 0.0044 0.0285 0.0027
300 0.0153 0.0733 0.0217 0.0242 0.0059 0.0256 0.0044
400 0.0127 0.0605 0.0178 0.0221 0.0066 0.0235 0.0051

45
BS EN 1993-1-7:2007

表 C.3:系数 k

荷载:
均布荷载

边界条件:
FBC:所有边均夹紧固定。
MBC:直接应力为零,剪应力为零。

参数:

qE d a 4
Q=
Et 4

b/a Q kwl kσbxl kσby1 kσmxl kσmyl kσbx2 kσmy2


1 20 0.0136 0.1336 0.1336 0.0061 0.0061 -0.3062 -0.0073
40 0.0131 0.1268 0.1268 0.0113 0.0113 -0.3006 -0.0137
120 0.0108 0.0933 0.0933 0.0212 0.0212 -0.2720 -0.0286
200 0.0092 0.0711 0.0711 0.0233 0.0233 -0.2486 -0.0347
300 0.0078 0.0547 0.0547 0.0233 0.0233 -0.2273 -0.0383
400 0.0069 0.0446 0.0446 0.0226 0.0226 -0.2113 -0.0399
1.5 20 0.0234 0.2117 0.1162 0.0061 0.0133 -0.4472 -0.0181
40 0.0222 0.1964 0.1050 0.0098 0.0234 -0.4299 -0.0322
120 0.0173 0.1406 0.0696 0.0124 0.0385 -0.3591 -0.0559
200 0.0144 0.1103 0.0537 0.0116 0.0415 -0.3160 -0.0620
300 0.0122 0.0879 0.0430 0.0105 0.0416 -0.2815 -0.0636
400 0.0107 0.0737 0.0364 0.0098 0.0409 -0.2583 -0.0635
2 20 0.0273 0.2418 0.0932 0.0010 0.0108 -0.4935 -0.0150
40 0.0265 0.2330 0.0897 0.0017 0.0198 -0.4816 -0.0277
120 0.0223 0.1901 0.0740 0.0032 0.0392 -0.4223 -0.0551
200 0.0192 0.1578 0.0621 0.0039 0.0456 -0.3780 -0.0647
300 0.0165 0.1306 0.0518 0.0042 0.0483 -0.3396 -0.0690
400 0.0147 0.1120 0.0446 0.0044 0.0487 -0.3132 -0.0702
3 20 0.0288 0.2492 0.0767 -0.0015 0.0027 -0.5065 -0.0033
40 0.0290 0.2517 0.0795 -0.0022 0.0066 -0.5095 -0.0084
120 0.0281 0.2440 0.0812 -0.0010 0.0247 -0.4984 -0.0331
200 0.0260 0.2230 0.0750 0.0000 0.0368 -0.4702 -0.0497
250 0.0247 0.2096 0.0707 0.0002 0.0415 -0.4520 -0.0564

46
EN 1993-1-7: 2007 (E)

表 C.4:系数 k

荷载:
均布荷载

边界条件:
FBC:所有边均夹紧固定。
MBC:所有边均保持平直。平均直接应力为零,剪应力为
零。

参数:

qE d a 4
Q=
Et 4

b/a Q kwl kσbxl kσby1 kσmxl kσmyl kσbx2 kσmx2 kσmy2


1 20 0.0136 0.1333 0.1333 0.0065 0.0065 -0.3058 0.0031 -0.0055
40 0.0130 0.1258 0.1258 0.0118 0.0118 -0.3000 0.0059 -0.0103
120 0.0105 0.0908 0.0908 0.0216 0.0216 -0.2704 0.0123 -0.0202
200 0.0087 0.0688 0.0688 0.0234 0.0234 -0.2473 0.0151 -0.0233
300 0.0073 0.0528 0.0528 0.0231 0.0231 -0.2267 0.0169 -0.0244
400 0.0063 0.0430 0.0430 0.0223 0.0223 -0.2119 0.0176 -0.0246
1.5 20 0.0230 0.2064 0.1125 0.0137 0.0097 -0.4431 0.0118 -0.0082
40 0.0210 0.1833 0.0957 0.0218 0.0155 -0.4195 0.0200 -0.0133
120 0.0149 0.1175 0.0532 0.0275 0.0202 -0.3441 0.0295 -0.0185
200 0.0118 0.0876 0.0369 0.0259 0.0195 -0.3028 0.0304 -0.0182
300 0.0096 0.0678 0.0275 0.0238 0.0180 -0.2710 0.0300 -0.0173
400 0.0083 0.0562 0.0221 0.0220 0.0168 -0.2492 0.0291 -0.0163
2 20 0.0262 0.2288 0.0853 0.0140 0.0060 -0.4811 0.0149 -0.0052
40 0.0234 0.1994 0.0701 0.0206 0.0086 -0.4492 0.0234 -0.0077
120 0.0162 0.1276 0.0404 0.0238 0.0094 -0.3611 0.0299 -0.0086
200 0.0129 0.0963 0.0296 0.0223 0.0085 -0.3162 0.0289 -0.0079
300 0.0105 0.0752 0.0230 0.0208 0.0077 -0.2824 0.0274 -0.0072
400 0.0090 0.0627 0.0190 0.0196 0.0071 -0.2600 0.0259 -0.0066
3 20 0.0272 0.2331 0.0700 0.0102 0.0010 -0.4878 0.0111 -0.0008
40 0.0247 0.2071 0.0615 0.0149 0.0011 -0.4575 0.0167 -0.0009
120 0.0177 0.1396 0.0413 0.0186 0.0009 -0.3727 0.0202 -0.0005
200 0.0143 0.1074 0.0319 0.0184 0.0009 -0.3272 0.0197 -0.0003
300 0.0117 0.0848 0.0251 0.0176 0.0008 -0.2924 0.0192 -0.0002
400 0.0101 0.0709 0.0210 0.0169 0.0008 -0.2687 0.0182 0.0000

47
BS EN 1993-1-7:2007

C.4 中心局部荷载

C.4.1 概述

(1) 对于承受分布在长为 u 和宽为 v 的区域的中心局部荷载 PEd 的板,应利用针对其给出的


公式来确定其挠度 w 和应力:

PEd a 4
w = kw (C.11)
Et 3

C.4.2 内应力

(1) 可通过以下公式确定板段内的弯曲应力σbx和σby:

pEd a 2
σ bx , Ed = kσbx (C.12)
t2

p Ed a 2
σ by , Ed = kσby
t2 (C.13)

(2) 板段内的薄膜应力σmx和σmy可确定如下:

p Ed a 2
σ mx ,Ed = kσmx (C.14)
t2

pEd a 2
σ my , Ed = kσmy (C.15)
t2

(3) 利用(1)和(2)中得出的弯曲应力和薄膜应力计算板的承载面上的总应力,如下:

σx,Ed=-σbx,Ed+σmx,Ed (C.16)

σy,ed=-σby,Ed+σmy,Ed (C.17)

(4) 利用(1)和(2)中得出的弯曲应力和薄膜应力确定板的无载面上的总应力,如下:

σx,Ed=σbx,Ed+σmx,Ed (C.18)

σy,ed=σby,Ed+σmy,Ed (C.19)

(5) 可利用(4)中得出的应力计算板的等效应力σv,Ed,如下:

σ eq , Ed = σ x2, Ed + σ y2, Ed − σ x , Edσ y , Ed (C.20)

48
EN 1993-1-7: 2007 (E)

注: 应力状态在数据表中已规定出的各点位于中心线或边界线上,这样,由于对称性
或假设的边界条件,薄膜剪应力 τm 和弯曲剪应力 τb 就为零。数据表中所考虑的点
上的相关弯曲和薄膜应力的代数和得出了这些点上最大和最小表面应力值。

C.4.3 适用于局部荷载的系数 k

49
BS EN 1993-1-7:2007

表 C.5:系数 k

荷载:
中心局部荷载
边界条件:
FBC:所有边均为刚性支承,且可自转动。
MBC:直接应力为零,剪应力为零。
参数:
α=u/a;β=v/a
pE d a 4
p=
Et 4
b/a=1
α×β p kwl kσbxl kσby1 kσmxl kσmyl
0.1×0.1 10 0.1021 1.4586 1.4586 0.1548 0.1548
20 0.0808 1.2143 1.2143 0.1926 0.1926
60 0.0485 0.8273 0.8273 0.2047 0.2047
100 0.0372 0.6742 0.6742 0.1978 0.1978
150 0.0298 0.5693 0.5693 0.1892 0.1892
200 0.0255 0.5005 0.5005 0.1823 0.1823
0.2×0.2 10 0.0998 1.0850 1.0850 0.1399 0.1399
20 0.0795 0.8593 0.8593 0.1729 0.1729
60 0.0478 0.5108 0.5108 0.1756 0.1756
100 0.0364 0.3881 0.3881 0.1624 0.1624
150 0.0293 0.3089 0.3089 0.1505 0.1505
200 0.0249 0.2614 0.2614 0.1412 0.1412
0.3×0.3 10 0.0945 0.8507 0.8507 0.1144 0.1144
20 0.0759 0.6614 0.6614 0.1425 0.1425
60 0.0459 0.3702 0.3702 0.1425 0.1425
100 0.0351 0.2704 0.2704 0.1300 0.1300
150 0.0282 0.2101 0.2101 0.1186 0.1186
200 0.0240 0.1747 0.1747 0.1102 0.1102
0.2×0.3 10 0.0971 0.9888 0.9128 0.1224 0.1288
20 0.0776 0.7800 0.7101 0.1512 0.1602
60 0.0468 0.4596 0.4021 0.1488 0.1624
100 0.0358 0.3468 0.2957 0.1368 0.1512
150 0.0287 0.2760 0.2307 0.1248 0.1389
200 0.0245 0.2340 0.1926 0.1152 0.1310
0.2×0.4 10 0.0939 0.9119 0.7961 0.1078 0.1183
20 0.0755 0.7216 0.6142 0.1320 0.1487
60 0.0457 0.4235 0.3355 0.1287 0.1516
100 0.0350 0.3201 0.2435 0.1166 0.1408
150 0.0280 0.2541 0.1868 0.1045 0.1301
200 0.0239 0.2156 0.1545 0.0968 0.1213

50
EN 1993-1-7: 2007 (E)

表 C.6:系数 k

荷载:
中心局部荷载
边界条件:
FBC:所有边均为刚性支承,且可自由转动。
MBC:直接应力为零,剪应力为零
参数:
α=u/a;β=v/a
pE d a 4
p=
Et 4
b/a=1.5
α×β p kwl kσbxl kσby1 kσmxl kσmyl
0.1×0.1 10 0.1303 1.5782 1.3855 0.1517 0.1921
20 0.1018 1.3056 1.1373 0.1786 0.2295
60 0.0612 0.8986 0.7701 0.1824 0.2380
100 0.0469 0.7411 0.6273 0.1747 0.2295
150 0.0378 0.6298 0.5287 0.1670 0.2193
200 0.0323 0.5568 0.4641 0.1594 0.2125
0.2×0.2 10 0.1281 1.1974 1.0049 0.1344 0.1780
20 0.1007 0.9453 0.7766 0.1555 0.2116
60 0.0605 0.5783 0.4554 0.1465 0.2103
100 0.0462 0.4485 0.3457 0.1329 0.1974
150 0.0372 0.3624 0.2748 0.1208 0.1845
200 0.0317 0.3111 0.2322 0.1133 0.1742
0.3×0.3 10 0.1229 0.9589 0.7737 0.1074 0.1525
20 0.0972 0.7405 0.5828 0.1232 0.1818
60 0.0585 0.4282 0.3161 0.1110 0.1788
100 0.0449 0.3221 0.2353 0.0988 0.1667
150 0.0361 0.2550 0.1828 0.0878 0.1535
200 0.0309 0.2147 0.1525 0.0805 0.1444
0.2×0.3 10 0.1260 1.1037 0.8360 0.1154 0.1657
20 0.0994 0.8688 0.6322 0.1321 0.1984
60 0.0598 0.5296 0.3553 0.1168 0.1973
100 0.0459 0.4114 0.2649 0.1043 0.1853
150 0.0369 0.3336 0.2082 0.0931 0.1722
200 0.0314 0.2877 0.1755 0.0848 0.1624
0.2×0.4 10 0.1235 1.0294 0.7271 0.0993 0.1563
20 0.0977 0.8101 0.5432 0.1109 0.1877
60 0.0590 0.4954 0.2983 0.0955 0.1877
100 0.0453 0.3857 0.2220 0.0826 0.1754
150 0.0365 0.3148 0.1744 0.0722 0.1630
200 0.0311 0.2722 0.1468 0.0658 0.1544

51
BS EN 1993-1-7:2007

表 C.7:系数 k

荷载:
中心局部荷载
边界条件:
FBC:所有边均为刚性支承,且可自由转动。
MBC:直接应力为零,剪应力为零
参数:
α=u/a;β=v/a
pE d a 4
p=
Et 4
b/a=2
α×β p kwl kσbxl kσby1 kσmxl kσmyl
0.1×0.1 10 0.1438 1.6351 1.3560 0.1517 0.1904
20 0.1154 1.3692 1.1106 0.1773 0.2288
60 0.0725 0.9633 0.7498 0.1753 0.2438
100 0.0564 0.7979 0.6112 0.1675 0.2355
150 0.0456 0.6797 0.5127 0.1596 0.2271
200 0.0390 0.6028 0.4492 0.1517 0.2188
0.2×0.2 10 0.1414 1.2542 0.9752 0.1326 0.1751
20 0.1138 1.0078 0.7510 0.1513 0.2104
60 0.0716 0.6427 0.4410 0.1373 0.2167
100 0.0555 0.5054 0.3339 0.1232 0.2054
150 0.0449 0.4134 0.2646 0.1108 0.1928
200 0.0384 0.3572 0.2230 0.1030 0.1827
0.3×0.3 10 0.1362 1.0227 0.7506 0.1062 0.1517
20 0.1104 0.8090 0.5615 0.1190 0.1822
60 0.0698 0.4941 0.3093 0.1024 0.1862
100 0.0542 0.3789 0.2275 0.0883 0.1753
150 0.0421 0.3046 0.1783 0.0794 0.1645
200 0.0374 0.2586 0.1487 0.0717 0.1546
0.2×0.3 10 0.1395 1.1702 0.8164 0.1146 0.1231
20 0.1129 0.9396 0.6153 0.1262 0.1990
60 0.0712 0.6003 0.3488 0.1088 0.2044
100 0.0553 0.4742 0.2611 0.0943 0.1947
150 0.0447 0.3901 0.2065 0.0841 0.1830
200 0.0383 0.3379 0.1744 0.0754 0.1733
0.2×0.4 10 0.1375 1.0976 0.7051 0.0959 0.1551
20 0.1117 0.8829 0.5267 0.1053 0.1886
60 0.0706 0.5670 0.2945 0.0851 0.1942
100 0.0549 0.4496 0.2220 0.0729 0.1849
150 0.0445 0.3713 0.1765 0.0635 0.1737
200 0.0381 0.3227 0.1496 0.0554 0.1644

52
EN 1993-1-7: 2007 (E)

表 C.8:系数 k

荷载:
中心局部荷载

边界条件:
FBC:所有边均为刚性支承,且可自由转动。
MBC:直接应力为零,剪应力为零

参数:
α=u/a;β=v/a
pE d a 4
p=
Et 4
b/a = 2.5
α×β p kwl kσbxl kσby1 kσmxl kσmyl

0.1×0.1 10 0.1496 1.6636 1.3463 0.1552 0.1826

20 0.1235 1.4109 1.1006 0.1811 0.2175

60 0.0861 1.0428 0.7453 0.1811 0.2374

0.2×0.2 10 0.1470 1.2814 0.9650 0.1359 0.1688

20 0.1218 1.0491 0.7400 0.1548 0.2000

60 0.0849 0.7205 0.4363 0.1390 0.2088

0.3×0.3 10 0.1419 1.0504 0.7410 0.1092 0.1443

20 0.1182 0.8489 0.5519 0.1222 0.1726

60 0.0827 0.5681 0.3052 0.1014 0.1775

0.2×0.3 10 0.1455 1.1981 0.8056 0.1161 0.1579

20 0.1210 0.9820 0.6053 0.1294 0.1876

60 0.0847 0.6806 0.3487 0.1088 0.1982

0.2×0.4 10 0.1434 0.1126 0.6949 0.0986 0.1469

20 0.1199 0.9261 0.5168 0.1069 0.1763

60 0.0844 0.6480 0.2993 0.0849 0.1873

53
空白页
BS EN
1993-1-7:2007 BSI—英国标准协会

BSI 是负责制定英国标准的独立国家实体机构,其代表英国对欧洲及国际标准的
看法。本协会为获得皇家特许执照的机构。

修订

英国标准通过修正或修订进行更新。英国标准的使用者须确保其所持有的是最新
修正版本或最新版本的标准。

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是BSI不变的目标。任何人在使用此英国标准时发现其中存在
不准确或歧义的情况,请告知负责的技术委员会秘书,我们将非常感谢。在封面内页
可参看相关信息。电话:+44 (0)20 8996 9000. 传真:+44 (0)20 8996 7400

BSI 为会员提供单独的“附加”更新服务,以确保订购者自动获取最新版本的标准。

购买标准

欲订购任何 BSI、国际和外国标准出版物,请将订单邮寄至客户服务处。
电话:+44(0)20 8996 9001 传真:+44 (0)20 8996 7001
电子邮件:orders@bsi-global.com 亦可从 BSI 网站:http://www.bsi-global.com 获取
标准。

对于国际标准的订购者,BSI 提供的标准是已作为英国标准出版的版本,但订购
者另有要求的情况除外。

关于标准的信息

BSI 通过其图书馆和出口商的技术协助提供各种关于英国标准、欧洲标准和国际
标准的信息。同时也提供各种关于 BSI 产品和服务详细信息的电子信息服务。请与信
息中心联系。电话:+44 (0)20 8996 7111. 传真: +44 (0)20 8996 7048.
电子邮件:info@bsi-global.com.

BSI 的订购会员可即时获悉最新的标准编制情况并可在标准购买价格的基础上获
得大量折扣。有关此项和其它权利的详细内容请联系会员管理处。
电话:+44 (0)20 8996 7002. 传真:+44 (0)20 8996 7001.
电子邮件:membership@bsi-global.com.

在英国标准在线http://www.bsi-global.com/bsonline上可获取在线使用英国标准的
信息。

欲知更多有关BSI的信息,可登录 BSI 官方网站:http://www.bsi-global.com

版权

所有 BSI 出版物均为版权所有,BSI 也拥有所有国际标准化组织出版物在英国


的版权。除经 1988 年的《版权、设计及专利法》允许外,未经 BSI 书面许可,不得
以任何形式或任何途径 — 电子、影印、录制或其它方式复制、在检索系统中存储或
传播任何摘录章节。
BSI
但上述规定并不排除在标准执行的过程中对诸如符号、尺寸、类型或等级规格等
389 Chiswick High Road 必要细节的免费使用。若此类细节拟用于非执行目的,则事先须获得BSI的书面批准。
London
可与版权和特许经理联系,获知详情和建议。电话:+44 (0)20 8996 7070.
W4 4AL 传真:+44 (0)20 8996 7553. 子邮件:copyright@bsi-global.co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