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研究

包惠明 ,张吉刚
(广西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传统的单一经验法和力学法乃至简单组合的力学 - 经 验 法,已 越 来 越 不 适 应 重 载 和 特 重 交 通 沥 青 路 面 的
发展。如何满足材料与结构设计的统一,建立结构、材料、环境、荷载和经济的 统 一 体 系,最 大 限 度 地 增 强 特 重 交 通
下路面使用性能,是一大难题。对国内外沥青路面的 一 些 经 典 设 计 方 法 进 行 论 述 评 价 ,简 单 介 绍 基 于 性 能 的 全 寿
命沥青路面设计法和永久性沥青路面设计法,并提出沥青路面设计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沥青路面;全寿命;性能;
GTM
中图分类号:U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152(
2015)
01-0028-03

面、基于性能的全寿 命 沥 青 路 面 等 一 些 新 的 设 计 思
1  国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概述及评价 维和方法开始出现。
1  现行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2.
沥青路面 是 以 沥 青 混 合 料 为 面 层 的 路 面 结 构。 我国沥青路面设计采用的是力学 -经验法,其 路
其基层可以为柔性基层、刚性基层或者半刚性基层。 面模型把路面看做一种多层弹性体系。采用双圆垂
从路面设计的三大基本要求———平整性、耐久性和抗 直均布荷载,以路面回弹弯沉为设计指标,沥青混凝
滑性来看,目前国际上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大致可分三 土面层层底弯拉应力和半刚性基层层底弯拉应力为
种:① 基于工程实际经验或试验的经验法,代表方法 控制指标进行验算,进行路面结构厚度设计 [6]。
有 CBR 设 计 法 和 AASHTO 设 计 法;② 基 于 力 学 分 2  现行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2.
析,综合考虑 材 料、交 通 和 环 境 的 力 学 -经 验 法,代 表 我国现行沥青路面设计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方法有 SHELL 设 计 法、
AI设 计 法 和 AASHTO2002 1)设计指标的问题:首先,作为设计控制指标之

设计法;③ 基于路面使用性能,来确定沥青混合料特 一的路面弯沉,它反映的是材料与结构的弹性部分,
性的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代表方法有 SUPERPAVE 其前提是将路面层看成多层弹性体系。但实际 上路
设计法和 OPAC2000 设计法。如表 1 所示。 面层只是在尚未遭到结构塑性破坏的情况下可以近
似地看成弹性体,而随着现代交通量的持续增大,路
2  国内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面早期损坏乃至初期损坏中车辙的频繁出现,已不再
是纯弹性的范畴。并且实际检测发现,在不少出现初
我国的沥青路面设计在借鉴国外方法的基础 期 损 坏 的 半 刚 性 路 面 中,实 测 弯 沉 也 远 小 于 设 计 弯
上,有着自己独 特 的 设 计 理 念 和 方 法。 长 期 以 来 我 沉。由此说明,弯沉难以确切反映所控制的层次和损
国沥青路面设计以 路 面 回 弹 弯 沉 为 设 计 指 标,以 整 坏类型。其次,同样作为设计控制指标的面层和基层
体性材料 层 底 面 的 弯 拉 应 力 为 验 算 指 标。 基 于 国 的底面弯拉应力在进行验算时,沥青底面的应力一般
情,本着节约造价的目的,我国在路面设计工程实践 多 处 于 受 压 状 态,使 得 这 两 个 控 制 指 标 根 本 不 起 作
中普遍采用“强基薄面”的指导思想。近年来随着我 用。这样看来,路面弯沉成了唯一的设计控制指标。
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交通量越来越重,传统的以 实际上,弯沉作为一种设计指标,其数值过于表观、综
半刚性基 层 路 面 为 主 的 设 计 方 法 已 经 越 来 越 不 适 合,大部分发达国家均未将弯沉作为一种指标来进行
用,如何研究出适合 我 国 道 路 未 来 发 展 的 沥 青 路 面 路面设计。我国也应放弃这一不合实际的设计指标。
设 计 方 法,已 是 迫 在 眉 睫。 近 年 来,永 久 性 沥 青 路 2)材料性能与结构性能不统一的问题:我国不

  收稿日期:2014-10-3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368015)
  作者简介:包惠明(
1963- ),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道路工程、岩土工程、边坡工程、地质灾害。
  第 1 期                包惠明等: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研究 95

表 1  国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介绍及优缺点对比
方法类型 设计方法 主要设计思想 优点 缺点 使用范围
路面应具有足够 的 厚 度 和 稳 定 性
设计过程简明,概 念 清 晰,已 被 作 各国 影 响 条 件 选 取 不 一,导 致 适用于重
能,以防 止 重 复 剪 切 变 形 在 任 何
CBR 设计法 为路面材料的一 种 经 典 参 数 指 标 CBR 设计法 结 果 有 偏 差,须 设 置 载、低 等 级
路面层 内 的 产 生;应 尽 力 减 小 冰

2] 修正系数 路面
冻程度[1]
经验法 该设 计 法 依 据 短 期 试 验 结 果 得
首次提出了反映 路 面 服 务 质 量 的 第一次 引 入 耐 用 性 指 数,建 立 了
出,试验选用的路 面 材 料 很 有 限,
AASHTO 现时服务能力指数 PS I[3],由 主 不同轴 载 之 间 的 等 效 关 系,提 出 适用于各
环境因 素 相 对 单 一,而 选 用 的 SN
设计法 观评定后得到的 指 标 与 路 面 实 际 了加权轴载通过次数 N 与路面结 种路面
在确定 路 面 厚 度 时,需 要 依 靠 大
状况建立经验关系式 构数 SN 之间关系的方程[ 4]
量的实践经验,造成结果不唯一
通过控制空隙率 来 调 节 路 面 结 构
层的劲 度 模 量,基 于 力 学 进 行 分 采用的标准荷载 换 算 方 法 因 设 计 设计中对实际情 况 的 简 化 和 假 设
析,并进行轴载换 算,得 出 设 计 年 指标不 同 而 变 换,并 提 出 了 加 权 必然会 带 来 误 差,其 车 辙 预 估 模
SHELL 适用于各
限内的累计轴载 次 数 即 为 设 计 寿 年平均温度概念[ 2],提 出 了 明 确 型难以解释新建 路 面 采 用 改 性 沥
设计法 种路面
命,同时严格考虑 车 辙(通 过 计 算 的路面破坏标准 和 结 构 破 坏 与 材 青时可 减 少 车 辙 的 机 理,该 设 计
压应变和拉应变 得 出),最 终 计 算 料特性荷载的量化关系[ 4] 法还没有考虑水的影响
得出路面厚度
力学- 适用于 交
与 SHELL 法 类 似,把 路 面 看 成
经验法 充分运 用 多 层 弹 性 体 理 论,并 考 通量较 大
多层弹 性 体 系,沥 青 层 设 计 温 度 不适用于交通量 较 小 沥 青 层 较 薄
AI设计法 虑粒料的非线性 和 混 合 料 的 粘 弹 且沥青 混
为面 层 厚 1/3 深 处 的 温 度,控 制 时
性 凝土较 厚
拉应变和压应变
的路面
目前力学 -经 验 模 型 的 集 大 成 者,
在一套 完 整 的 设 计 软 件 运 用 下, 整个过 程 过 于 复 杂,增 量 法 的 实
采用 Mi
ner定律和 增 量 法 来 代 替
AASHTO 从力学 -经验出 发,设 计 中 引 入 各 际运用 比 较 困 难,没 有 考 虑 不 同 适用于各
轴载换 算 进 行 路 面 分 析,根 据 力
2002 设计 种模型,采 用 多 级 输 入 主 要 设 计 损坏类 型 的 叠 加 效 应,结 构 和 材 种路面
学分析 结 果 预 估 路 面 开 裂,用 分
参数,同时考虑了路面使用性能 料的设计依然难以相匹配
层总和法进行车辙预估
基于路面使用性能,以达到路面 抗 该法基于 流 变 学 理 论 所 建 立 起 的
建立了路面设计的四个基本模 型,
SUPERPAVE车辙、抗低温、抗疲劳为目标,设 计 主要指标,未知能否反映路面的 使 适用于 各 种 路
比较系统 且 详 尽 地 分 析 了 多 种 因
设计法 路面和材料,同时考虑水损坏及 沥 用性能,与 传 统 指 标 比,亦 不 知 孰 面
素对路面性能的影响
基于性能 青老化和粘附性损失[ 2,
5] 更好
的设计
方法 分别考虑 交 通 荷 载 和 环 境 因 素 对 所提出的路面性能方程过于概 括,
考虑并建立了路面可靠度模型,经
OPAC2000 路面性 能 的 影 响,采 用 P=P0 - 实际操作人为因素较高,没有定 性 适用于 各 种 路
济分析模 型 的 建 立 使 道 路 建 设 更
设计法 PT - PE路面 性 能 方 程,并 建 立 经 定量地分 析 路 面 性 能 衰 变 的 具 体 面
趋于实际可行
济分析模型 路径

少发生初期破坏的 沥 青 路 面 中,往 往 都 是 路 面 整 体 稳定和性能优良的完美统一,必须从结构组合、材料


结构并未破坏,但 却 出 现 车 辙、坑 洞 等 功 能 性 破 坏, 组成两个大方面综 合 考 虑,并 寻 找 结 构 与 性 能 的 最
导致道路无法继续正常使用。这种材料的功能性能 佳平衡点,而不 是 单 纯 的 厚 度 设 计。 建 立 结 构 设 计
与结构的力学性能无法匹配从宏观上表明我国现行 与材料设计的性能 统 一:材 料 组 成 设 计 的 结 果 要 能
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存在致命缺陷。 体现结构厚度组合 所 能 达 到 的 性 能 水 平,而 结 构 厚
3)模型建立 的 问 题:长 期 以 来,我 国 沥 青 路 面
( 度设计也要能在满足结构稳定的同时考虑到对材料
设计中一直将路面 视 为 层 间 连 续 的 弹 性 层 状 体 系, 性能发挥的支撑。结构设计主要突出结构损坏和结
但由于经济、材料、环境、施工等因素的复杂作用,实 构承载力,而材料设计则主要表现耐久、平整、抗滑、
际中的路面结构要达到可以理想化的弹性且层间连 美观等功能性能 [2]。
续状态几乎是不可 能 的,细 微 的 塑 性 变 化 就 会 轻 易 全寿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是一种基于性能的沥
毁掉路面的弹性体 系,路 面 结 构 层 间 也 往 往 处 于 半 青路面设 计 方 法,由 同 济 大 学 孙 立 军 教 授 等 提 出。
连续状态。 其最大特点是设计基于使用性能及寿命周期费用综
3  基于性能的全寿命沥青路面设计法
2. 合分析。全 寿 命 沥 青 路 面 设 计 方 法 从 两 大 方 面 入
长久 以 来,对 沥 青 路 面 设 计 的 基 本 要 求 无 非 是 手———使用性能指 标 和 力 学 指 标,综 合 考 虑 “结 构、
结构稳定和性能优 良,但 要 想 让 这 两 点 达 到 一 个 动 材料、荷载、环境、经 济”等 几 方 面 因 素,力 求 达 到 三
态的统一,在复杂的 道 路 条 件 下 充 分 发 挥 各 自 的 功 个统一:力学性能和使用性能的统一,结构设计和材
效,却很难控制。 国 内 外 的 诸 多 沥 青 路 面 设 计 方 法 料设计的统一,技术指标与经济指标的统一;通过控
往往在模型建立中 顾 此 失 彼,对 路 面 的 内 在 因 素 和 制经济指标,进行寿 命 周 期 费 用 综 合 分 析 来 选 择 一
外在因素的联系与 平 衡 很 少 考 虑,无 法 更 全 面 更 实 种最优路面设计方案。要求此方案能同时满足使用
际地模拟分析路 面 结 构。 因 此,要 使 路 面 达 到 结 构 性能、力学性能、最经济的路面结构组合和最优罩面
96 土   工   基   础                     2015 

设计 [2]。 展,不然在实际操作中就难以实施,而且这几个方面
全寿命设计跟其他设计方法一个很大的不同之 也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处在于:在设计之初 即 要 考 虑 包 括 路 面 在 罩 面 或 改 2)通过研究发现,路面材料总是在其组成路面

建后的性能和费用,而 一 般 路 面 设 计 只 考 虑 路 面 的 结构后,新形成的结 构 整 体 性 能 并 非 材 料 原 有 的 单
初始性能和费用。 个性能之和,而且结 构 整 体 性 能 要 远 小 于 材 料 原 有
4  永久性沥青路面设计法
2. 的单个性能之和。全寿命沥青路面设计法虽然提出
永久性路面是一种设计使用期在 50 年以上,路 了这个问题,但它并 没 有 提 出 解 决 这 个 问 题 的 具 体
面结构层具有高强 性 能 而 不 必 修 复 和 重 建,只 需 定 有效措施。
期更换路面表层的沥青路面。因此其核心理论也放 3)环境影响、材 料 性 能、路 面 综 合 性 能 这 三 者

在如何增 加 道 路 的 抗 车 辙 能 力 和 耐 久 性 方 面。 其 如何能有一个有机 的 统 一,或 者 说 达 到 一 种 最 佳 路
中,结构层的抗车辙和耐久性尤为重要。 面综合性能下的平衡,是一个要解决的关键,特别是
永久性路面的设计理念:上面层的抗车辙、抗磨 环境影响模型的建立。
耗、不透水;中间层的抗车辙、耐久稳定性;基层的抗 4)如何提高路 面 层 间 的 相 关 性 也 是 一 个 要 研

疲劳。因此要求各 层 的 材 料 选 择、混 合 料 级 配 设 计 究的方向。一般看 来,沥 青 混 凝 土 路 面 的 沥 青 层 与
和性能试验方法选 择 方 面,必 须 严 格 进 行 专 门 的 针 混凝土层由于模量 相 差 较 大,故 其 层 间 相 关 性 必 然
对性设计,并要考虑 到 各 种 材 料 及 结 构 组 合 的 耐 久 要低,而全厚式沥青路面由于全部使用沥青层,故层
性。永久性路面要 求 必 须 定 期 检 测 路 面 性 能,防 止 间相关性较高。
其出现病害。当病 害 延 伸 到 上 面 层 底 部 时,必 须 及 5)根据美国工程兵旋转压实剪切试验技术(简

时更换上面层,防止其危害路面结构层。 称 GTM)的描述来看,其 四 大 原 则 虽 然 是 沥 青 混 合
永久性路面的设计理念鲜明、针对性强,如果有 料设计的层面,但实 际 上 已 经 解 决 了 路 面 使 用 性 能
既定的设计参数和 设 计 标 准,并 保 证 施 工 及 后 期 养 的很多问题,只是这 种 诞 生 于 上 世 纪 五 十 年 代 的 设
护维修质量,其实用性就会大大增强,甚至成为未来 计方法,至今仍未在我国推广。
道路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目前世界多国都强化于 6)如何确保施工质量,将是我国道路未来发展

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而我国尚处初级发展期。 的重中之重。

3  小   结 参 考 文 献

从目 前 来 看,基 于 性 能 的 全 寿 命 沥 青 路 面 设 计 [
1] Yode
r  J ,Wi
E  tcz
ak 
M W.陈炳麟等译 .
Pri
nci
ple
s o
f Pavemen

De
si 1975)[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gn( 1983.
方法能基本满足路 面 的 性 能 要 求,也 具 有 长 期 使 用
2]  孙立军 .沥青路面结构行 为 理 论 [M].北 京:人 民 交 通 出 版 社,

寿命的特点,但这种 方 法 的 实 际 使 用 效 果 还 不 得 而
2005.
知。AASHTO2002 是 一 个 集 大 成 者,考 虑 到 了 很 [
3] AASHTO.
AASHTO 
Gui
def
 or 
Des
ign 
of 
Pavemen
t S
truc
tur
es
多问题,虽 然 不 健 全,但 发 展 下 去 将 会 出 现 新 的 契 [
J].Wa
shi
ngon:
t AASHTO,
1993.
机。这些方法都从 理 论 上 解 决 了 诸 多 问 题,但 仍 然 4]  贾 理 杰 .沥 青 路 面 结 构 设 计 方 法 综 述 [
[ J].北 京:道 路 工 程,

缺少实践的检验。 2012.

5] SHRP.
SHRP 
Produc
t Ca
taog,
l Nat
iona
l Re
sea
rch 
Counc
il[
J].
对于 面 前 的 沥 青 路 面 设 计 现 状,提 出 以 下 一 些
1992.
问题和看法: 6]  邓学钧 .路基路面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2002.
1)从一定程度上讲,沥青路面的设计方法要与

路基地基处理、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沥青路面新材 (下转第 101 页)
料发展、施工技术相辅相成,不能单一方面的冒进发
  第 1 期           黄宝龙: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群沉降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分析方法浅析 101

9]  唐业清 .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 出 版


[ 距施工引起的上覆地铁结构变形分析[
J].岩石力学与 工 程 学
社,
2000. 报,
2014(
1).

10] J.
B.Bu
rlnd,
a J.R.
Sta
ndng,
i eta
 l.
Bui
ldi
ngr
 es
pon
set
 ot
 unn
elng,
i 13]  王浩,覃卫民,焦玉勇 .浅埋 大 跨 隧 道 下 穿 建 筑 物 群 的 施 工 期


ase
 st
udi
esf
 rom 
con
str
uct
ion 
oft
 he
 Jub
ile
e L
ine 
Ext
ens
ion[M]. 安全风险管理[
J].岩土力学,
2010(
S1).
London,
Thoma
s t
enf
old 
pub
lic
shng,
i 2001.
pp509-545. 14]  覃卫民,逄铁铮,王浩,孔文涛 .深基坑附近房屋出现裂缝的施

11]  杨丽 明 .浅 埋 暗 挖 隧 道 施 工 对 超 近 距 房 屋 的 安 全 影 响 研 究
[ 工监测分析[
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3).
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 2008(
5). 15]  杨平,覃卫民,杨育,王涛 .密集建筑群下大断面隧道施工反馈

12]  王剑晨,张顶立,张成平,房倩,苏洁,陈立平 .浅埋暗挖隧道近
[ 分析及安全性控制研究[
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
4).

The
 Impa
cto
 f 
Tunne
l Und
erc
ros
sing 
ont
 he 
Exi
sti
ng 
Bui
ldi
ngs

HUANG 
Bao
long

Xiamen 
Road 
and 
Bri
dge 
Cons
truc
tion 
Gr Co.,Lt
oup  d.,Xi 361000)
amen 

Ab
str
act When 
a t
unne
l i
s c
ros
sing 
unde
r a 
group 
ofex
  i
sti
ng 
bui
ldngs,i
i t i
s ne
ces
sar
y t
o r
ped
ict
 it
s po
ten
tia
l impa
cton
  t
 he
bu
ild
ings
 and
 to 
con
tro
l t
he 
pos
sib
le 
haz
ard
 induc
ed 
byt
 he
 tunne
l.The
 conven
tiona
l r
ped
ict
ion 
met
hods
 inc
lude:t
heo
ret
ica
l ap-

p ch,nume
oa ric
alana
  lys
isand 
  emp
iri
cal
 so
lut
ion.Th
is 
pape
r r
evi
ews 
bot
h advan
tage
s and 
dis
advan
tage
s o
f t
hes
e me
thods.
The
ir 
pra
cti
cal
 app
lic
ati
ons
 and
 the
irr
 el
iab
ili
tie
s have
 al
so 
been 
pre
sen
ted
 in
 the 
pape
r.
Ke
y wo
rds Tunne
l Unde
rcr
oss
ing;Ex
ist
i Bu
ng  i
ldngs;Con
i tro
l Cr
ite
ria;Ana
lyt
ica
l Me
thods;Mon
ito
ri and 
ng  Mea
sur t;
emen
De
str
uct
ion

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櫢
(上接第 96 页)

Re
view 
of 
Aspha
lt 
Pav
emen
t De
sign 
Met
hod

BAO 
Hu ng,ZHANG 
imi Jigang

Guangx
i  Labo
Key  rat
or o
y f 
Geome
chan
ics
 and 
Geo
techn
ica
l Eng
ine
erng;

Co
llege 
of 
Civ
il 
Eng
ine
eri and 
ng  Arch
ite
ct e,Gu
ur ili
n Un
ive
rsi
t o
y f 
Techno
logy,Gu
iln541004)

Ab
str
act The
 conven
tiona
l pavemen
t de
sign 
mehods,such 
t as,emp
iri
cal,me
chan
ica
l a
s we
lla
 s 
mechan
icl-emp
a iri
cal 
met
hods
,c
anno
t me
ett
 he
 re
qui
remen
ts 
oft
 he 
deve
lopmen
t o
f he
avi
ly,ex
tra 
heav
ily
 loaded 
aspha
ltpavemen
  ts.I
t i
s bo
th 
a r
ese
arch 
and
ap
rac
tic
alcha
  llenge
 fo
r me
eti
ngt
 he
 re
qui
remen
ts 
ofbo
  t
h t
he 
mat
eri
aland
   the
 st
ruc
tur
alde
  s
ign.I
t i
s a
lso 
dif
ficu
ltt
 o 
deve
lop 

de
sign 
met
hod
 tha
t c
ons
ide
ring
 the
 aspe
cts 
ofpavemen
  t s
truc
tue,ma
r ter
ial,env
ir t;l
onmen oad 
and 
cos
t and 
max
imi
zet
 he 
per-

ormanc
e o
f t
he 
pavemen
t s
truc
tur
e unde
r t
heex
  t
ra 
heavy
 load
ing 
cond
iti
ons.The 
nat
iona
ll and
y   in
ter
nat
iona
ll ex
y  i
sti
ngt
  i
ypca

pavemen
t de
sign 
met
hods
 ar
e r
evi
ewed
 in
 th
is 
pape
r.The 
per
formanc
e ba
sed
 fu
lll
 i
fecy
  c
lea
 spha
ltpavemen
  t and 
per
pet
ual
 as-
pha
ltpavemen
  t de
sign 
met
hods
 ar
e i
ntr
oduc
ed 
and 
sugge
sti
ons
 fo
r t
he 
des
ign
 imp
rovemen
tsa
 re 
prov
ided.
Ke
y wo
rds Aspha
lt  t;Fu
Pavemen ll 
Lif
e Cy
cle;Pavemen
t Pe
rfo e;Gy
rmanc rat
or Te
y  s
ting 
Mach
in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