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10715006 黃品宏

一、
1.法蘭西斯
2.約瑟夫
3.利物浦
4.精神錯亂
5.大凱瑟琳
6.小凱瑟琳
7.愛家德.林頓
8.1801 年
9.哈里頓.恩蕭
10.四歲
二、
1.其敘述結構是以中途倒敘法的方式進行,在接近故事尾端時經由外來者這一
第三者人物為開頭進行倒敘。其中兩個敘述者為,洛克伍德先生和艾倫.狄恩,
透過這兩的對話追溯故事的展開及來源。
2.世人常把嘯風山莊和簡愛相比,就哥德式小說而言,如果嘯風山莊如簡愛用
第一人稱視角進行敘事的話,首先會減少其懸疑的特點,因為此一視角並非再
經由外人者來揭開事實發生後曾經的面紗,而是直接使讀者融入當初事件的發
生,這一樣一來作者所精心安排的「兩個不可靠的敘述者」也將毫無作用,第
二在鋪陳上也會削弱嘯風山莊的人物衝突,若經由最核心的事發者,即大凱瑟
琳來敘述,那對於大反派希斯克利夫必有一個跟艾倫不同的面貌,如此一來反
派觀感的削弱必也會導致讀者閱讀的不同。而大凱瑟琳其本身可能會有更多的
心理活動在展現在讀者面前,其中的心理矛盾與現實衝突應該更能使讀者身處
其中。至於艾德格,這個角色在嘯風山莊中其實象徵和劇情需求的意義更大,
他並非是一個圓型人物,所以在任何的視角中,此一角色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差
異。
三、
哥德式小說主要架構即莊園或城堡的背景加上懸疑或驚悚的劇情設定,在嘯風
山莊中,在開頭洛克伍德的敘述,我剛拜訪房東回來。此地要應酬的鄰居,僅
此一人而已。果然是斐好的鄉間。放眼全英國,恐怕也找不到更遠離人間紛擾
的地方了,簡直就是厭世者夢寐以求的仙境。而此間之寂寥蕭索,不但與我相
契,與房東希斯克利夫先生更是絕配。從這一段話即可看出,關於地點,嘯風
山莊位於一個與世隔絕,蕭瑟荒涼的地方,而進而帶出山莊的主人希斯克利夫,
更說他與這樣的山莊是絕配,雖然洛克伍德先生席官用詼諧的語調敘述,但從
這一段話之中我們已經可以獲知關於其哥德式小說一些特性了。先是交代了小
說中嘯風山莊偏僻的性質,而在這封閉的空間裡還有一位神秘的主人希斯克里
夫,艾蜜莉.伯朗特從而在故事的一開始就已經埋好了相對應的伏筆,但較為
不同的是,因為經由洛克伍德先生敘述,所以整體而言反而沒有哥德式小說普
遍壓抑低沉的風格,在洛克伍德先生口中,荒涼離奇的嘯風山莊,反而處處透
露著秘密,而他就是去發掘這些隱藏寶藏的盜墓者。
四、
兩者的道德觀在於突破封建制肘的程度上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在傲慢與偏見中
並沒有明顯的反派設計,負面人物頂多只是愚蠢,如貝內特太太,自大,如柯
林斯牧師,放蕩,如,麗迪亞,狡詐,如偉翰,但卻不存在真正的惡人。而在
嘯風山莊中,希斯克裡夫是一名真正的惡人,更是反派英雄,她暴力、陰冷、
不祥,不擇手段的報復,令人發指的心計都遠非傲慢與偏見中的反面人物可比,
更甚者希斯克里夫這一惡人還是一名英雄,他代表者底層對於上層封建制度的
反抗,他報復的新德里、愛德家都是封建制度中上層的代表,而希斯克利夫則
代表下層的逆襲。而婚姻層面,傲慢與偏見中是朝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一目標進
行,那怕夏綠蒂與柯林斯雖然沒有愛情,但也算是一樁合適的婚姻,但在嘯風
山莊中婚姻與愛情注定不能兩全其美,現實與情感被割裂,彼此造成矛盾與衝
突,凱瑟琳嫁給愛德家的其中一個理由甚至是為了希斯克利夫,這也是艾倫評
為最愚蠢的理由,可以說嘯風山莊的婚姻從頭至尾上演著一齣悲劇。
五、
但凡小說中反派的圓型人物無非兩種,一種是由惡向善,一種是由善向惡,希
斯克利夫屬於後者,從小時候開始即被新德里壓迫,使其性格陰暗,長大之後
更是面臨著奪走摯愛的愛德家,在現實的打擊中一步一步地把希斯克利夫推向
社會的對立面,是以才塑造出這一反派英雄的結果,他奮起反抗,為了加諸在
他身上的苦痛,他不擇手段地去報復曾經的剝奪者,但在其中,正因為不擇手
段,所以不可否認他的邪惡,對於無辜的第二代的算計也使他被釘在道德的十
字架上,在精神層面上他可以是反抗封建的革命者,但在現實中她無非是一個
道德淪喪的惡人,我想艾倫形容他為一隻不祥的孤鳥,是最符合這一人物的,
因為他的所作所為亦有太多的無助與辛酸夾雜其中。以後世的視角來看,希斯
克里夫應該算是一個反動者,在小說中它也並非出自理念亦或抱負等較為宏大
的目標對上位者反抗,而是緣由於他私人的報復,在這是在把小說中的人物還
原於小說中說法,在後世外部分析裡希斯克利夫還是有象徵對抗封建道德的意
義存在。
六、
我最喜歡的西洋小說是法國大仲馬所著的基督山恩仇記,其中的故事情節的設
計,應該是當時小說的巔峰,甚至今日再看能與之相比者也寥寥無幾,我覺得
較為可惜的地方是大家往往比重點放在他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上,較少人去探
討督基山恩仇記其中的意涵,使這部小說的定位只侷限在於文學藝術寫作層面
上,而大仲馬也被認為不如同時期的雨果。但在我看來基山恩仇記並沒有脫離
社會的範疇,其中也有很多值得被討論的意涵和象徵,例如關於善惡的獎懲,
善人並沒有善報,惡人則加官晉爵,逍遙快活,被陷害的人只能困在恐怖的伊
夫堡裡,而對於這個現象,只能把希望寄於基督山伯爵身上,由他代替上帝之
手,懲罰惡人,並保護善人,讀者看得大快人心,但又有多少人理解到其中對
於現實社會中無奈的影射,愛德蒙留下的那句,等待,並且不要拋棄希望。是
對於多少困苦無奈之人的寫照,若他沒有遇到法利亞神父,沒有智慧與財富,
又如何去推翻這不公的社會,並使自己的仇敵得到應有的下場,而艾德蒙與希
斯克利夫不同的是,他又多了一層的轉折,在報復檢察官一家時,愛德蒙自覺
報復手段過於殘酷,在他的身上形成了對敵人的仇恨與良心的譴責這一衝突,
進而導致最後放過了陷害他的主謀唐格拉爾,在這部小說中雖然沒有對於封建
道德的探討,但卻有對於上帝的討論,所謂借上帝行使賞罰,但最後的主謀卻
是唯一活著的人,這一賞罰也沒有絕對的公正性,但儘管如此,面對人世的不
公,神在於何方?上帝是否回應祈禱?等等問題被揭露了出來,關於這部小說
的外部分析我雖然還沒有深入研究,但我認為可以朝當時新舊教衝突的背景為
脈絡去討論。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