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

com

甘肃民族研究  垒篁 塑 

北魏七 月七 日讲武 考 
徐美莉 

关于北魏的礼俗研究,
已取得重要成果。其中如,
何德章先生从政治史的角度对阴山却霜之俗进行 
了考察 ,
杨永俊先生则从不同侧面对祭天之礼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两位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从礼 
俗中发现其所蕴含的政治意义以及文化的传承,
在此意义上 ,
另有一项深刻反映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精 
神面貌 ,
又与其政治状况密切相关的活动 ,
即讲武。
 
讲武 ,
是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
反映了战争在 国家政治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尚武部族所建政 
权,
北魏的讲武活动异常活跃。自从前代国昭成帝建国五年(342年)定制于七月七 日“讲武驰射”,
七 
月七 日讲武马射作为拓跋族的一项习俗,
被坚持至太武帝拓跋焘时期 ,
而其影响当持续至更晚的宣武帝 
时期。大致 自拓跋焘之子高宗拓跋 溶开始,
常规讲武时间由七月转为季秋九月 ,
反映了国家政治重心向 
农业社会的倾斜。在七月讲武和九月讲武的同时,战前的“治兵”以及其他随机进行 的讲武也很频繁,
 
反映了拓跋国家的尚武精神和政治活力。宣武帝拓跋恪以后 (
499年 一),
讲武之制逐渐停废 ,
此则北魏 
后期政治萎靡倾向的表现。当六镇起义引起的战乱逐渐平息,
控制朝政的尔朱荣曾经试图通过狩猎活 
动重振尚武之风。东西魏、
北周北齐时期 ,
东西两政权的讲武活动差异显著,
却与其各 自的政治状况相 
吻合。这篇文章试先对七月七 日讲武进行考察,
对九月讲武以及北朝分裂时期讲武的考察将留待 日后。
 

、 前代 国的七月七 日讲武 

《魏书 ・序纪》:
昭成皇帝建国五年夏五月,
“幸参合陂。秋七月七 日,
诸部毕集 ,
设坛埒 ,
讲武驰射,
 
因以为常。
” 因为众部落散游各处 ,
需要一个固定的时间作为聚会的坐标;
在季节上,
七月正是草茂马 
肥的好时节,
总之,
讲武盛况与好季节相映 ,
使七月七 日这个 日子成为北魏的一个佳节 ,
宣武帝年间张惠 
普称此 日为“二七令辰”即是此意。
 

42年的讲武地点是参合陂,位于今内蒙古凉城东北 。参合陂与登 国初年拓跋硅即帝位之地的牛 
川一样 ,
都是拓跋部族经常会合的地点。早在昭成帝建国二年( 33
9年 )即是于此处集会诸部大人商议 
定都一事。聚会的规模为“诸部毕集”,
据此,
可知七月七 日讲武与四月祭天一样 ,
都是盛大的聚会。
 
在讲武之前 ,
要先建“坛埒”。“
埒”一意为矮墙 ,
特指马射场四周的围墙 ;
一意为用于弛射的跑道;
 
“坛”意为高台 ,
据高宗拓跋溶和平四年 (
463年)秋七月壬午(
9日)诏日,
“朕每岁以秋 日闲月 ,
命群官 
讲武平壤。所幸之处,
必立宫坛,
……”④,
此高台很可能就是讲武之际众首领的观光处。
 
讲武与驰射为两项内容, 程序是讲武在前, 驰射在后 。讲武的内容, 根据孝文帝太 和十六年 ( 4
94 
年)秋八月癸丑( 29日)讲武诏书所言“将于马射之前 ,先行讲武之式 , 可敕有 司豫修场埒。其列阵之 
仪,五戎之数 ,
别俟后敕”, 讲武应该包括战阵的演习, 演练草原部族传统的战阵形式 ; 还包括武器兵车 
等“五戎”的检阅; 又据 太宗永 兴五年(41
3年)春正月 己巳(初 3日),“大 阅,
畿 内男子 十二 以上悉 

41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集”,
④则讲武也包括对兵丁的检阅。  
“弛射”应为“驰马射之”之意。骑马射箭是游牧民族的基本技能。在此场合进行 的驰射 ,
其形式很 
可能同后代一样以比赛形式进行。根据比赛的惯例和后世的资料, 弛射比赛的优胜者会得到奖赏, 在后 
来的正史中将之称为“赏赐”。 
以上我们根据后世 的资料进行了一些推测。从军事的角度看,
战阵、
武器与战士是古代军事的三大 
要素 ,
这些推测大致是站得住脚的。
 
昭成帝建国五年以后 ,
讲武进行情况不再见于记载。所谓“因以为常”是否意味着“讲武弛射”定期 
举行?我们认为可以做肯定 回答。理由如下:
其一,
总的说来 ,
前代 国虽然建立于晋末列国争战的历史 
时期 ,
但其基本国策为避免参与争战。西晋灭亡东晋建立之际,
平文皇帝  律曾跃跃欲试 ,
欲参加中原 
角逐。但 321年他被其胞叔桓帝的皇后所杀 ,
争战苗头中绝。桓帝之中子(
321年 一)继之即位 ,
太后临 
朝,
遣使与建国于 31
9年的后赵通和,
昭成帝本人即于 3
29年作为质子前往后赵之襄国。他即位后继续 
此一和平外交政策。纵观昭成帝时代,
与后赵依旧保持和平外交关系,
与北方另一强国前燕保持通婚之 
关系,
而于 3
50年崛起于关 中的前秦国对代国的威胁要等到二十年之后。这样 ,
从昭成帝 33
8年即位到 

76年被前秦俘虏入关 ,
至少有三十年的时间,
前代国保持了比较平稳的状态。期间如建国三十年 (
367
 
年)对刘卫辰的战争,以及对高车的三次(二十六年、
二十七年、三十三年)战争,
都属于占绝对优势的征 
服战。也就是说 ,
作为常规活动所需要的稳定环境是具备的。@其二 ,
在此过程中,拓跋部也坚持了自己 
的文化。如《资治通鉴》所记:
“魏之旧俗 ,
孟夏 (四月)祀天及东庙,
季夏帅众却霜于阴山,
孟秋(七月)
 
祀天于西郊 。
” 拓跋硅复国后不久即同时恢复四月祭天和七月七 日讲武,
其他如“阴山却霜”之俗更延 
存到北魏后期,
这都说明昭成帝时期所创制度曾被严格执行 , 七月七 日讲武也 同样。除以上两点 ,还有 

个有趣的史实似可佐证, 即,
拓跋硅就是于七月七 日这一天出生于参合陂, <魏书=》
卷二<太祖纪》: “以 
建国三十四年(3
71年)七月七 日,
(生)于参合陂北 ,
其夜复有光明。昭成大悦 ,群臣称庆,大赦 ,
告于祖 
宗。”
 
可以想见 ,
讲武有着十分重要的军事意义 。战阵的演练 ,
使平时分散的各部落的统一有效作战成为 
可能;
对武器兵丁的检阅使联盟首领能够掌握战斗力。同时。讲武也有着十分重要 的政治意义。如此 
大规模的聚会实际相当于政治聚会,
部落酋长以此得以强化其权力。总而言之,
七月七 日讲武之制对增 
强前代国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具有十分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二、
北魏的七月七 日讲 武 


86年正月拓跋硅于牛川即代王位 ,
恢复代国,
同年 四月改国号为魏。此时,
与前代国时期相比,
北 
方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前秦统一瓦解之后 ,
北方再次进入群雄争霸。这样, 同前代国保持稳定的政策不 
同,新政权存在和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战争。从登国元年开始 ,随着战争节节胜利, 新建国家迅速从战 
争中崛起 ,
原有制度也在恢 复中,
如祭天、讲武。登 国六年(3
91年)七月壬 申(初二 日),‘讲武于牛 
川”,
 乃史料所见新政权首次讲武。 
上面已谈到牛川为北魏重要地域。拓跋硅即位时诸部“大会于牛川”, 之后 回都盛乐。但是 ,
据见 
于《太祖纪》的资料 ,
在登国六年之前 ,
拓跋硅每年都要巡幸牛川,
可见这一地域之特殊意义。 @ 
需要辨析的是此次讲武是否为原代国讲武之制的复原 ,
因为在时间上并不很吻合 ,
地点也不限于参 
合陂。我们认为这两点都可以忽略。讲武乃为战争而演练,而战争本身即最  实的练习,这样 ,
战争间 
歇进行 的讲武之制 ,
追寻先帝遗制的意义就大于战争演习, 既如此,时间和地点都可视当时形势而定。  
另外 ,
还有二事可为佐证。其一, 我们知道,祭天是拓跋部极为重要的制度,据《魏书 ・太祖纪》,
继登 国 
元年牛川即位之际“郊天”之后 ,
登国六年夏四月再次举行“祠天”。也就是说 ,
在登国六年这一年, 拓跋 
硅颇为重视传统活动的续接。其二 , 这一年在北魏国家发展史上,还有一个重要事件 ,即与长期保持盟 

42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国关系的慕容垂之后燕绝交 ,
此事就发生于讲武前后 ,
调动、
协调、
加强军事力量 ,
准备即将发生的艰巨 
的中原战争 ,
或许为恢复讲武之制的动因之一。 
两年后的登国八年(39
3),
几乎在同样 日子 ,
再行讲武。秋 (闰)七月庚寅 (一 日),
“宴群臣,
仍讲 
武。
”显然 ,
“仍讲武”乃登国六年七月讲武的继续。
 
八年后的天兴二年(
399年),
经过历次战争胜利 ,
尤其是 已经胜利完成对后燕之中原战争 ,
北魏成 
长为一个强大帝国。此年七月辛酉 日,
即七月七 日,
“大阅于鹿苑,
飨赐各有差”。鹿苑大致在平城以 
北。
为同年二月发动的对高车战争中虏获的高车部众所建。“南 因台阴,
北距长城,
东包 白登 ,
属之西 
山,
广轮数十里……”⑨,
这次于七月七 日讲武,
既是对于当时战争胜利的庆祝,
也是传统。
 
至此,
我们将这一系列的七月讲武理解为原代国讲武之制的复原 ,
应该没有问题。
 
另外,
天兴二年的“大阅”(“大阅”指对军队大检阅),
值得注意的是“飨赐各有差”,
“飨赐”意为宴 
与赐 ,
而从太宗时期以后讲武之际伴有班赐的情况看来,
宴享与赏赐也是讲武的程序之一。
 
以上为拓跋硅时期恢复和进行七月七 日讲武的情况。之后的两位皇帝太宗拓跋溶和世祖拓跋焘 ,
 
都是在继位后不久即重温此制。
 
天赐六年冬十月戊辰 ,
拓跋硅被其子清河王拓跋绍杀死 ,
同月壬午 (
27日)凹因感痛“子贵母死”惹 
怒皇帝而出逃在外的太子拓跋嗣即位。众所周知 ,
此次皇权交接经历了一场颇为紧张的政变。拓跋嗣 
即位后紧锣密鼓进行了一系列政治重组,
其中最突出的是将那些先被拓跋硅罢第不与朝政的公卿大臣 
“悉复登用之”;
次年,
即永兴二年(
410年),
重温七月七 日讲武之制 ,
而且颇为规范 :
“秋七月丁 巳(7
 
日),
立马射台于陂西,仍讲武教战。”
 
所谓“陂西”指参合陂之西。早在五月壬申(
21日),
拓跋嗣北伐 ,
蠕蠕遁走 ,
车驾“还幸参合陂”直 
到讲武之后才起驾还京。可以肯定 ,
长驻参合陂与在此等待进行七月七 日讲武有关。这样说的理由是 ,
 
车驾是于七月乙丑(1
5日)返回平城 ,
也就是说 ,
从行程上看,
在讲武之后不久即起驾返京 ,
所 以说拓跋 
嗣有意在参合陂进行讲武是讲得过去的。
 
这次讲武的内容 ,
从“立马射台”和“教战”看 ,
仍然包括马射与讲武两项。
 
总之 ,
永兴二年的讲武 ,
从时间、
地点和内容上看 ,
都是原代 国七月七 日讲武之制的翻版。在文字表 
述上 ,
“仍讲武教战”也说明此项活动的延续。
 
太宗在位的(
4o9
—423年)十几年里,
七月七 日讲武的材料仅此一见 ,
其坚持情况不便推测。不过 ,
 
根据《太宗纪》永兴三年秋七月戊 申(初四日)“赐卫士酉甫三 日,
布 帛各有差”,
或许可以推测 ,
此次赏赐 
活动或是七月七 日讲武的纪念形式。 
世祖拓跋焘时期见三次七月讲武。4
23年底拓跋焘继位 ,
始光三年(4
26)秋七月,
“筑马射台于长 
川,
帝亲登 台观走马 ;
王公诸国君长驰射 ,
中者赐金锦缯絮各有差。”
 
始光四年(
427)再次进行。“秋七月己卯(7日),
筑坛于祚岭,
戏马驰射 ,
赐射中者金锦缯絮各有 
董 ’
,@ 
Z£ 0 

以上两次活动 ,
第一次地点是在北向巡行途中的长川。此次巡行的路线是平城一云 中(今内蒙古 
托克托一带)
一五原(
今包头一带 )
一和兜 山一长川—平城。长川的位置 ,
古今学者基本 同意为延水上 
游(即今东洋河上游 )。第二次在西征赫连昌胜利班师途中的祚岭。北魏军队于五月上旬西进 ,
六月戊 
戌(
26日)
抵达赫连氏之夏国首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北之黑水 (自北注入无定河上游主流的哈柳 图 
河),
而统万城下的决战在六月甲辰(
2日)。一天即分胜负。次 日,
车驾人城 ,
尽享胜利果实。辛酉(1
9 
日)班师 ,
由统万东北行至祚岭,
于七月七 日举行活动。
  ‘
 
始光三年和四年两次活动的内容是马射一项 ,
而且,
显示出比较浓烈的娱乐色彩 ,
这一点 ,
由“王公 
诸国君长驰射”和“戏马”一词表达出来。也因此 ,
两次活动具有 比较突出的纪念意义 ,
是对传统 的纪 
念,同时也是传统的延续。 
拓跋焘时期的第三次七月七 日讲武 ,
是在更为重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的,
进行于太延五年 (
439
 

43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年)灭沮渠氏之北凉的进军途中。我们知道 ,
灭北凉是北魏统一北方的最后一战,
也是最为艰巨的一次 
远征。所谓艰 巨并非指路途遥远 ,
而是指朝廷内部对此次远征充满了激烈反对 ,
以崔浩为代表的赞成者 
远远少于李顺 、
古弼所代表的反对者。远征军于六月甲辰 (1
1日)出发,
秋七月己巳(
7日),
到达上郡属 
国城(即龟兹城 ,
位于今陕西榆林以北),
“大飨群臣,
讲武马射。
”壬午(
20日),
“留辎重,
分部诸军”,
分 
军前锋 、
后继进发,
八月丙申(
4日),
车驾到达凉州治所姑臧城下(城在今甘肃武威 ),
九月丙戌 (
25日)
 
北凉主沮渠牧犍出城降。
 
远征军从平城出发到属国城 ,
行程几达一个月。这样 ,
在属国城停留的十几天,
是一个中途休整期 ,
 
此期间进行的讲武马射 ,
与出发前于五月丁丑(1
4日)“治兵于西郊”一样 ,
既属战前演练 ,
也为激励士 
气。
 
43
9年后 ,
据现存资料 ,
七月七 日讲武似沉寂了下来 ,
而九月成为常规讲武季节。这一转变的动因 
在于,
北方统一之后,
农业 日渐重要 ,
这样 ,
要求讲武在“秋 日闲月”进行 。
 不过,
有一点可以肯定 ,
作为 

种曾经长存的习俗 ,
七月七 日讲武当影响更长时间。
 

三、
地方上 的七月七 日讲武 

《北史》卷六《张惠普传》:
宣武年间,
(任城王)澄为雍州刺史 ,
欲七月七 日集文武于北园马射。张 
惠普时为雍州府录事参军,
行冯翊郡事 ,
奏日:
 
伏见明教 ,
立射会之限,
将以二七令辰 ,
集城中文武肄武艺于北园,
行揖让 于中否。时非大阅之秋 ,
 
景涉妨农之节,
……案射仪 ,
射者以礼乐为本 ,
忘而从事,
不可谓礼,
钟鼓弗设,
不可谓 乐。舍此二事,
何 
用射为!又七 日之戏 ,
令制无之 ,
班劳所施 ,
虑违事体,
府库空虚 ,
宜待新调。乞至九月,
备饰尽行 ,
然后 
奏《狸首》之章 ,
宣矍相之命 ,
声轩县,
建云钲 ,
神人忻畅与斯时也。…… 
澄意纳其言 ,
托辞 自罢 ,
乃答日:
“今虽非公制 ,
而此州承前 已有斯式,
且纂文习武,
人之 常艺。岂可 
于常艺之 间,
要须令制乎?”
 
这条材料意义比较丰富,
我们先看与标题有关的内容。按任城王澄任雍州刺史时间大致在宣武帝 
拓跋恪景明三年(
502年)
之前,
 他之所以要行七月七 日讲武 ,
是因为雍州先前有此惯例。由此我们可 
以推测 :
雍州的讲武应该具有一定代表性 ,
也就是说 ,
七月七 日讲武一度也奉行于地方。但是,
据张惠普 
的反对意见来看 ,
雍州的七月七 日讲武己停废许久 ,
至于停废原因,
即是出于农时的考虑,
这与国家常规 
讲武时间的转移为同一背景。
 
根据以上对七月七 日讲武全过程的粗略考察 ,
和最后一条资料的提示 ,
有 以下几点结论 :
第一 ,
七月 
七 日讲武的本意为军事 ,
同时也逐渐蕴涵娱乐的意义于其中,
以至张惠普称之为“七 日之戏”。不仅于 
此,
从张惠普上书还可以看出,
地方上的讲武也是一个规范社会关系、
进行社会教化的时机 ,
所谓“行揖 
让”、“礼乐为本”;第二 ,
七月七 日讲武始终没有上升为国家制度,
而是作为习俗延续 ,
此即张惠普所言 
“七 日之戏 ,
令制无之”,这样 ,
就可以解释《魏书》四卷礼志中不见记载的现象;
凹第三 ,讲武之时的赏 
赐,
始终是重要的程序 ,
从张惠普上书看 ,
赏赐的规模还很可观 ;
第四,
张惠普所言“非大阅之秋 ,
景涉妨 
农”揭示了巨大的历史变迁 ,
概括地说 ,
即国家政治重心由游牧进人农业社会。
 

注释 :
 
①何德章《“阴山却霜”之俗讲》,
载《魏晋 南北朝 隋唐史资料》1
2期,
武汉大学出版社 1
993年 4月,
 
杨永俊《论拓跋鲜卑的西郊祭天》,
载《民族研究)
200
2年第 2期,
等。 
②《魏书 ・序纪》卷一,
中华书局点校本,
197
4年版,
第 1册 1
2页。
 
③《魏书 ・高宗纪》卷五,
第 1册 1
21页。
 

44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④此两条资料分别见《魏书 ・高祖纪》,
卷七下,
第 l册 1
70页;
《魏书 ‘太宗纪》卷三 ,
第 l册 5
2 
页。
 
⑤田余庆先生论拓跋部族早期历史也谈到这一点:
“拓跋部百余年来孳生繁息于代北,
没有远距 离 
迁徙 ,
没有太多参预北方混争,
获得 了发育、
成长和完善 自己的稳定环境,
……”《拓跋 史探》,
生 
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
003年 3月版,
“前言”第3页 
⑥《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点校本 1
956年版 ,
卷一一十,
第8册 348
4页。
 
⑦《魏 书 ・太祖纪》卷二 ,
第 l册 2
4页;
 
⑧牛川地理位置,
[日]前田正名先生认为位于今 内蒙古凉城 以西或以北大黑河上游,
见氏著《平城 
历史地理学研 究》,
书 目文献出版社 1
994年版,
121页。
 
⑨此三条资料分别见于《魏书 ・太祖纪》卷二 ,
第 l册 25页,
35页。
 
⑩《魏书 ・太宗纪》文为壬申日(1
7日),实则应为壬午日。
 
⑩《魏书 ・太宗纪》,
第50页。
 
⑩此两条资料分别见于《魏书 ・世祖纪》卷三,
第 l册7l页,
73页。
 
@和平四年( 46
3),
秋七月壬午(9日),
诏日: “朕每岁以秋 日闲月,命群官讲武平壤。”
 
⑩《魏书 ・宣武帝纪》:宣武帝景明三年(502)九月戊寅,阅武于邺 南。据本传澄时以雍州刺史, 征 
赴季秋讲武。  
⑩《魏书》礼志对讲武之事记载甚略 ,但总还提到八、 九月问i盛刘、
十二 月因大傩耀兵。鄙 以为 盛刘 
应指九月讲武。见《魏书 ・礼志》,
卷一零八 ,
第 8册 27
37页。
 


作  者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
博士)
 

责任编辑 张世海)
 

45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