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2

國防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班

碩士學位論文

中共文化外交策略研究—以孔子學院為例
A Study in the Strategy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Diplomacy:

A Case Study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研究生:蘇欽木 撰

指導教授:劉秋苓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 四 年 一 月
誌謝

沒想到大學畢業後會再重拾書本投入學海,或許是骨子裡對於做學

問還有著那麼一點點興趣以及期待吧!一年半,在這段不算長也不算短

的時間裡,完成了課業,也催生了論文,在全時求學的過程中,忽然感

佩起利用假日攻讀學位的研究生們,全時進修的我,每每被時間追著跑,

何況是在職班的研究生,埋首課業之餘,更要在課業、家庭以及職場間

努力走出一條平衡的路,好學精神令人敬佩。

這篇論文能夠順利完成,最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老師劉秋苓教授,

在老師悉心的指導下,學生才得以孕育出成功果實。同時要感謝師丈戴

政龍教授,由於戴教授同在本所任教,使得學生雖選擇了一位「老闆」

卻能同時得到兩位教授的指導,較之其他同學,少走了許多彎路。接下

來要感謝的是我的口試委員徐瑜教授以及李亞明教授,您們的肯定是學

生信心的泉源,感謝您們的指導以及專業的意見,使得本篇論文不管在

章節安排上、內容上都能更加嚴謹、充實。

最後要感謝家人的支持,父母親本應在鄉間開心享受「拈花惹草」

的退休生活,卻還要幫忙照料那調皮搗蛋的寶貝女兒,內心充滿愧疚與

感激。內人安如將家事打理得井然有序,同時在工作之餘不忘陪伴孩子

成長,感謝妳的包容與付出。也謝謝兄長福隆的鞭策及行政上的支援,

使得在前線與論文大戰的我,後勤支援不虞匱乏。

本篇論文得以完成,凝聚了戰研所所有師長的指導、同學的協助以

及家人的支持,再次致上誠摯的謝意,願與您們共同分享喜悅。

蘇欽木 謹誌於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

中國民國 104 年 2 月 11 日
摘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展,中共在國際地位亦隨之攀升,使得世界各國

越來越想直接認識這扮演著「世界工廠」及「世界市場」角色的中國,

於是乎一股「漢語熱」的風潮便應運而生。在漢語熱的推波助瀾下,中

共由官方主導自 2004 年起在世界各國廣設孔子學院,截至 2013 年年底,

已在全球 120 個國家(地區)建立了 440 所孔子學院和 646 個孔子課堂,

做為中共與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及發展友好關係的橋樑。

本研究透過文化外交的觀點看中共「孔子學院」政策發展,研究所

得-中共正處於一個新興穩步成長的階段,在具龐大消費市場的客觀條

件下即具備了語言發展的優勢利基,同時中共在「根據各國(地區)特

點和需要,孔子學院的設置模式可以靈活多樣」的前提下融入在地文化,

此舉更能滿足受眾需求,同時能降低跨文化傳播所帶來的衝擊,進而善

用這拿著胡蘿蔔當棍棒使的政治工具。

關鍵詞:公共外交、文化外交、孔子學院、境外思想教育

I
II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China has been elevated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this has made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ry to understand the roles of “world factory” and “world market”

played by China. As a consequence, the tendency of "Chinese Fever" starts to

prevail. Assisted by this tendency and l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tarted

in 2004 China has been establishing Confucius Institutes around the world.

By the end of 2013, there are a total of 440 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646

Confucius Classrooms setting up in 120 countries (regions) as a bridge to link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These institutes are aimed to enhanc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and to develop friendly

relationship.

This study examines China’s “Confucius Institute” policy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plomacy. According to research results, China is

currently undergoing an emerging phase with stable and confident strides.

Depending on objective conditions of large consumer markets, China

possesses the advantages to establish its language niche. At the same time,

China incorporates local culture under the preconditions of "meeting national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to flexibly set up Confucius Institutes.

This move can not only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local people, but reduces

cross-cultural impacts. By doing so, China is now swinging carrots instead of

sticks as its political tool.

Keywords: public diplomacy, cultural diplomacy,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foreign ideological education

II
目錄
摘要 ............................................................................................................ I

圖目錄 ...................................................................................................... iv

表目錄 ....................................................................................................... v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壹、研究動機 ........................................................................... 1

貳、研究目的 ........................................................................... 2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分析 ................................................................. 3

壹、名詞界定 ........................................................................... 3

貳、中國大陸「公共外交」的研究社群............................... 4

參、中國大陸研究「公共外交」的文獻............................... 4

肆、中國大陸研究「文化外交」的文獻............................... 5

伍、研究「孔子學院」的文獻............................................... 6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 11

壹、研究途徑 ......................................................................... 11

貳、研究方法 .........................................................................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1

壹、研究範圍 ......................................................................... 11

貳、研究限制 ......................................................................... 12

第二章 從公共外交到文化外交........................................................... 13

第一節 中共外交政策的演變....................................................... 13

壹、毛澤東時期的外交政策(1949-1978) ....................... 13

貳、鄧小平時期的外交政策(1981-1989) ....................... 17
i
參、江澤民時期的外交政策(1989-2002) ....................... 18

肆、胡錦濤時期的外交政策(2002-2012) ....................... 21

伍、習近平初期的外交政策(2012-2014) ....................... 21

第二節 中共外交政策中的公共外交........................................... 23

壹、公共外交的定義 ............................................................. 23

貳、公共外交的內涵 ............................................................. 25

參、中共推動公共外交的發展............................................. 28

肆、中共的公共外交政策 ..................................................... 29

第三節 中共外交政策中的文化外交........................................... 33

壹、文化外交的定義 ............................................................. 33

貳、文化外交的內涵 ............................................................. 35

參、文化外交與公共外交之間的關係................................. 36

肆、中共的文化外交作為 ..................................................... 37

第三章 「孔子學院」的發展與策略................................................... 41

第一節 成立背景與設置目的....................................................... 41

壹、成立背景 ......................................................................... 41

貳、成立目的 ......................................................................... 43

第二節 組織架構與運作方式....................................................... 43

壹、組織架構 ......................................................................... 44

貳、運作策略 ......................................................................... 48

參、發展現狀及未來規劃 ..................................................... 53

第三節 「孔子學院」與中共境外思想教育............................... 60

壹、境外兒少學習概況 ......................................................... 60

貳、「孔子學院」的潛在教育............................................... 63

ii
第四章 中共運用「孔子學院」的效能評估....................................... 67

第一節 國力提昇後的優勢 ........................................................... 67

壹、經濟層面的利基 ............................................................. 67

貳、政治層面的利基 ............................................................. 70

第二節 以儒家文化包裝的策略................................................... 71

壹、以孔子做為漢語推廣的「圖騰」................................. 71

貳、儒家的和諧思想 ............................................................. 76

參、近年來中共國家形象的變化......................................... 78

第三節 集權本質及封閉社會的限制因素................................... 83

壹、集權體制的陰影 ............................................................. 83

貳、中共思想宣傳的窠臼 ..................................................... 92

第五章 結論 ........................................................................................... 97

壹、研究發現 ......................................................................... 97

貳、後續研究方向 ............................................................... 103

附錄 1 孔子學院章程 .......................................................................... 105

附錄 2 孔子學院申辦程序 .................................................................. 111

附錄 3 孔子課堂申辦程序 .................................................................. 113

附錄 4 漢語水準考試(HSK)簡介.................................................. 115

參考文獻 ............................................................................................... 117

iii
圖目錄

圖 2-1 公共外交的範疇及其與政府外交的關係 ....................................... 26

圖 3-1 「國家漢辦」組織架構圖 ............................................................... 45

圖 3-2 「孔子學院總部」組織架構圖 ....................................................... 46

圖 3-3 漢語橋工程推展概念圖 ................................................................... 52

圖 3-4 中共推廣漢語教學組織架構圖 ....................................................... 53

圖 3-5 中共孔子學院(課堂)數量成長統計 ........................................... 54

圖 3-6 亞洲孔子學院(課堂)數量成長統計 ........................................... 54

圖 3-7 美洲孔子學院(課堂)數量成長統計 ........................................... 55

圖 3-8 歐洲孔子學院(課堂)數量成長統計 ........................................... 55

圖 3-9 非洲孔子學院(課堂)數量成長統計 ........................................... 55

圖 3-10 大洋洲孔子學院(課堂)數量成長統計 ..................................... 56

圖 4-1 國家漢辦每年對各國孔子學院支出統計 ....................................... 69

圖 4-2 中共 2007 年-2013 年國內生產毛額 ............................................... 70

圖 4-3 中共整體評價圖................................................................................ 80

圖 4-4 中共人權評價圖................................................................................ 82

iv
表目錄

表 3-1 中共推廣漢語教學組織編組暨職能 ............................................... 46

表 3-2 美國堪薩斯大學孔子學院中華文化兒少夏令營課程時數配當 ... 61

表 3-3 美國堪薩斯大學孔子學院中華文化兒少夏令營課程教育計畫 ... 62

表 4-1 歷年中共國家形象 ........................................................................... 78

v
第一章 緒論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全世界都在講

中國話,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1這是臺灣女子團體 S.H.E

在 2007 年專輯主打歌中的歌詞片段,配上輕快活潑的節奏,很容易讓人

跟著旋律舞動,但卻也在網路的舞台上掀起一波泛政治化與藝術文化間

的筆戰。姑且不論雙方爭論的內容及結果如何,重要的是,歌詞的字裡

行間反映出了中國大陸擁有廣大消費市場以及漢語熱潮持續席捲全球的

事實。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中共自 1978 年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

議」之後,全面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 2在大量「引進」外國企業、資金

及技術投資情況下,於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大幅邁進。更自「中國共產黨

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起,逐步提出「走出去」戰略雛形,在時任中

共國家主席江澤民的推動下,貫徹其「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

開放戰略主張,更加速與世界經濟接軌的腳步(江澤民,2006,頁 91-94)。

而隨著改革開放的進展,中共在國際地位亦隨之攀升,使得世界各國越

來越想直接認識這扮演著「世界工廠」及「世界市場」角色的中國大陸,

於是乎一股「漢語熱」的風潮便應運而生(郭力,2006,頁 87-90)。在

1
鄭楠、施人誠(作詞人)鄭楠(作曲人、編曲人)
(2007 年)
。中國話。PLAY【CD】。臺北市:華
研國際。
2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 1978 年 12 月 18 日至 22 日在北京舉行。全會的
中心議題是討論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全會最重要的決議是作出了實行改革開
放的新決策,衝破中國共產黨從根本上長期「左」傾的嚴重束縛,走上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新華網,2005/2/5)

1
漢語熱的推波助瀾下,中共由官方主導,於世界各國廣設「孔子學院」,

截至 2013 年年底,已在全球 120 個國家(地區)建立了 440 所孔子學院

和 646 個孔子課堂, 3做為中共與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及發展友好

關係的橋樑。

中共將「走出去」的戰略運用在「文化外交」4上,以官方辦學的形

式進行文化傳播,須知教育乃一國樹立價值觀念、思想教化及文化發展

的根本,其對於國家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故藉本文深入探究此乃研究動

機之一。

另鑑於在國際交流互動的舞臺上,各國紛紛粉墨登場,但幕後卻暗

潮洶湧,因此本文從文化外交的角度出發,探索孔子學院設立的背景、

動機、目的、成效及影響評估,試圖從臺上窺探其幕後的政治盤算,此

為研究動機之二。

貳、研究目的

中共自實施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穩定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其

「中國威脅論」5的論述亦隨之甚囂塵上,面
在國際間的能見度及影響力,

對中國威脅論的挑戰,中共提出了和平、發展、合作的「公共外交」6政

3
資料來源: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孔子學院/課堂.關於孔子學院/課堂。取自
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檢索日期:2014 年 4 月 9 日。
4
文化外交是由一個國家的政府或者經政府授權和委託的政府組織和民眾所開展的,以文化傳播、交
流、溝通為主要內容,意在達到特定政治目的的和對外戰略意圖的外交活動。目的的政治性、手段
的文化性和主體的政府性,是文化外交的必要構成條件(趙可金,2007,頁 239)

5
中國大陸自 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成就不凡,但是到後冷戰時代,全世界都在裁軍之際,中共
卻大舉擴充軍備,尤其強化海空軍在東海及南海聯合作戰的能力。歐美國家擔心中共會由經濟強國
變為軍事強國並追求霸權,而打破國際權力均勢(張明貴,2005,頁 301-302)。
6
公共外交是指一種由一國政府所推動,透過資訊和文化交流,影響國外民眾對本國看法和理念的一
種外交形式(包宗和,2012,頁 98)

2
策,企圖以軟實力推動「柔性外交」 7的方式,舒緩甚或消弭世界各國面

對中共急遽發展而衍生的不安及擔憂(韓召穎,2013)
。基此,孔子學院

便肩負起文化交流及重塑中共國家形象的使命。

本文乃就文化外交的觀點,探討孔子學院設置的背景及目的,分析

其當前所面臨挑戰及未來發展評估,希冀能獲得下列問題的解答:

一、面對「中國威脅論」的挑戰,探究孔子學院設立的背景、動機、目

的,研析其是否起到消除或淡化各國疑慮的作用。

二、就孔子學院分布的點、線、面,分析其布局策略意涵。

三、孔子學院發展的利基及隱憂。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分析

「公共外交」一如其他國際關係研究,是先有作為而後才有相關理

論方面的探討,隨著西方國家對於公共外交的重視,中共亦逐漸嘗試去

認識、了解進而善用這拿著胡蘿蔔當棍棒使的政治工具。

壹、名詞界定

一、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乃由一國政府或其授權人(團體)運用傳播、溝通、交流

的方式,以影響他國公眾對本國的看法,進而塑造正面形象,從旁協助

以達成政治上主要意圖。

二、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係指由一國的政府或者經政府授權和委託的政府組織和民

眾所開展,以文化傳播、交流、溝通為主要內容,意在達到特定政治目

的的和對外戰略意圖的外交活動。

7
美國學者 Joseph S. Nye 在 1990 年首度提出軟權力(soft power)名詞後,其相關概念在外交上的運
用,稱之為柔性外交(蔡東杰,2008,頁 185)

3
貳、中國大陸「公共外交」的研究社群

中國大陸在研究公共外交方面成立有兼具二軌平臺及學術研究性質

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及「GBD 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8另中共中

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指出:將「扎實推進公共外交和人

文交流」
、「加強人大、政協、地方、民間團體的對外交流」
,這對推展公

共外交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共全國政協十分重視公共外交工作,根據其

黨中央的要求,積極推動公共外交的理論研究和實踐。2012 年 12 月 31

日,「中國公共外交協會」9在北京成立,另在上海、廣州、南京等 12 個

城市也相繼成立公共外交協會,開展相關工作(中國新聞網,2011/2/25;

2013/10/17)。

參、中國大陸研究「公共外交」的文獻

中國大陸研究公共外交在專書部分較著名的有趙可金著的《公共外

交的理論與實踐》及趙啟正著的《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
,兩書內容均

區分兩部分,前半部偏重於公共外交發展史、範疇及理論模型等概述性

面向,後半部均屬公共外交的應用實踐。在趙可金的專書部分,以美國、

以色列、日本、歐盟、印度等國家,分別從新聞、族群、經貿、文化、

公眾等角度說明公共外交的具體實踐。而在趙啟正的專書部分,則收錄

作者的訪談稿及論壇發言內容,多以問答集的方式呈現,惜此種呈現結

果亦僅能看到作者與受訪者間各自的論述,與所認知的「實踐」有相當

8
GBD 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是中國大陸創辦較早、規模較大的民間外交機構。主辦有 GBD 公共外
交文化交流中心官方網、公共外交網,創辦《公共外交》雜誌(贈閱型雙月刊)
。資料來源:GBD
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 http://www.cpdcea.com/about/1.html 檢索日期:2014 年 4 月 9 日
9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成立於 2012 年 12 月,現任會長為中共前外交部部長李肇星,協會是由中國大陸
公共外交領域專家學者、知名人士、相關機構和企業等自願參加組成的全國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具財團法人資格,旨在通過提供專業諮詢、協調服務和國際交流,統籌社會各界資源,發揮民間渠
道作用,為中共和平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檢索日期 2014 年 4 月 9 日)

4
程度的落差(趙可金,2007;趙啟正,2011)
;另有韓方明主編的《公共

外交概論》
,其做為中國大陸公共外交的教科書,書本內容著重於公共外

交發展史及理論模型之概述,然對於應用實例部分則未著墨(韓方明主

編,2011)。

在期刊部分專注於此領域的有由中共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創辦的

《公共外交季刊》及由 GBD 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創辦的《公共外交》

雜誌(贈閱型雙月刊)
,內容包含:針對不同途徑研究、案例研究及公共

外交評論等,另有諸多研究散見於各學術性刊物。上揭學術期刊提供研

究學者交流平台並做為推廣公共外交理念的傳播媒介。

肆、中國大陸研究「文化外交」的文獻

由於公共外交涉及層面太廣,於是部分學者開始聚焦於某單一面向

研究,如傳播、媒體、形象塑造、文化、或某一現象、單一事件……等,

以文化外交為例,中國大陸研究文化外交較著名的著作有李智(2005)

所著《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
,可算是第一本對於文化外交做系

統整理的專書,書中區分理論、運用、各國文化外交之比較及文化外交

決策等,此書一出即被後進學者競相引用。

胡文濤(2008a)在其著作《美國文化外交及其在中國的運用》中,

首先進行文化外交的學理分析,之後再從美國發展過程中所得之啟示,

並對中共未來推展文化外交提出以下三點建議:一、必須釐清現在和將

來文化外交的思想基礎是什麼;二、要加強文化外交機制;三、要正確

處理好文化外交中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和大眾文化的關係。充分發揮「他

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

張志洲(2012)在〈文化外交與中國文化走出去〉
《中國公共外交研

究報告 2011/2012》中,先描繪出中共近五十年來的文化外交發展概況:

5
從周恩來在 1956 年第二次外交使節會議上強調要重視文化工作,到 1949

年-1966 年中共與 35 國簽訂文化協定,再到 1971 年的中美乒乓外交、

1982 年的文化交流入憲,及 80 年代以來中共推展的文化「引進來」和「走

出去」相關案例。再以實例聚焦說明近十年來中共文化外交的基本狀況

及形勢,最後以 2010 年中共對美文化外交進行個案分析,同時針對中共

未來文化外交發展對策提出「爭取國際話語權,努力改變中國大陸在國

際文化價值觀中的結構性弱勢地位」以及「重構中國大陸社會核心價值

觀,在文化現代化、國際化與保持傳統文化之間達成最佳的平衡」等兩

項建議。

伍、研究「孔子學院」的文獻

文化一詞指涉的範圍廣泛,諸如語言、傳播、飲食、宗教、國家形

象甚至意識形態等,都可算是文化的範疇,本文僅以孔子學院做為中共

文化外交的研究標的,在此之前國內外已有數篇相關著作/研究,在專書

部分有蔡東杰(2008,頁 189-193)所著《當代中國外交政策》
,書中將

孔子學院的論述置於柔性外交章節中,先以軟權力的視角說明柔性外交

的意涵,再談論到漢語熱潮及孔子學院的興起,並以孔子學院為佐說明

中共推動柔性外交的努力。

在中國大陸學者部分有任妍(2008,頁 316-318)所著〈與時俱進,

積極拓展外交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1978-2008)》及趙可金

(2011,頁 65)所著《軟戰時代的中美公共外交》
,介紹孔子學院的簡要

發展歷程及現況做為說明中共致力推動公共外交的實際案例,惜未能對

發展成果及其帶來的正面效應多加描述。

韓召穎(2013)〈孔子學院與中國公共外交〉
《中國戰略報告.中國

軟實力的戰略思路》一文中,除最後孔子學院的作用及影響外,餘資料

6
均來自於中共國家漢辦官方網站,政策宣傳色彩濃厚。

另有石竹芳(譯)(2013,頁 65-86)的譯作《中國軟實力:誰在害

怕中國》,原作者 Michael Barr 以專章來探討孔子學院,道破中共設立孔

子學院的政治意涵及在漢語熱潮下外國政府對於中共設立孔子學院的態

度,惟文章內容多屬事件描述,欠缺對事件背後的專業評估。

孔子學院自 2004 年在韓國正式營運迄今已邁入第 11 個年頭,由於

其濃厚的官方色彩及高速的擴張,引起我國學界強烈的關注,在此之前

已有多位學術先進,針對孔子學院現象撰寫博、碩士論文進行探討,如

謝玉燕(2007)
《對中共構建「和諧世界」之研究-以設立孔子學院為例》

文中敘述中共自 1978 年推行改革開放後,經濟實力增強,綜合國力亦不

斷強大,已引起西方強權對中共的崛起產生恐懼;另外,中共為達成在

2020 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及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極需要有一個長期和

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基於國內、外的種種因素,中共領導人體認到其

要在國際社會生存,甚至要成為世界的大國、強國,已不能只靠硬實力,

也要靠軟實力和國際強權打交道,也就是說不是單靠閱兵、軍演、科技

的展現,而是民族底蘊內涵的釋放,使之近悅遠服,方能淡化西方國家

存有之「中國威脅論」疑慮,因此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就是中共現在

和未來實現發展目標的重要保障。歸納其研究成果計有下列五點:一、

中共與國際對立意識消退,積極以文化外交融入國際;二、中共以和諧

世界外交思維結合文化外交拓展對外關係;三、中共發揮軟權力影響,

塑造愛好和平的正面國家形象;四、中共運用軟權力營造和諧社會外部

環境;五、中共參與國際事務態度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到主導者。

侯明志(2008)《胡錦濤時期中共文化外交之研究-以「孔子學院」

為例》
,以軟權力的視角探討孔子學院的成立背景及布局,並以內、外環

7
境面向,檢視孔子學院面臨的機會與挑戰,其研究發現:中共雖然想藉

由「孔子學院」重塑文化大國形象,以掩蓋軍事武力、經濟權力崛起背

後冷硬的一面,而在中共積極以軟權力的策略重塑國際形象的同時,卻

也道出對中共而言,美好的和平、文化大國形象確實是刻不容緩必須經

營的重點。然而,在「軟權力」理論中再三強調的「心悅誠服」
,才是中

共更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曾文和(2009)《中共廣設孔子學院之研究-軟實力視角之分析》,

文中說明中共近年由於經濟實力增強,進而積極發展軍事武力,然其深

知要得到國際社會認同,必須操作「軟實力」
,重建和形塑對外的文化主

權與和平形象,具體實踐即是廣設孔子學院。從國際間對設置孔子學院

接受程度與存在戒心的弔詭情況來看,顯然各界對中華文化的濃厚興趣,

並不等同於對中共政體的善意理解,其研究認為,中共欲透過孔子學院

來達到其軟實力的提升,進而消除外界對其「和平崛起」的質疑,尚待

商榷。

林漢發(2010)
《21 世紀中國對泰國之文化軟權力研究-以孔子學院

為例》
,研究自 2006 年來 5 年期間孔子學院在泰國發展過程,研究發現

這 5 年孔子學院在泰國仍屬萌芽階段,在社會上尚未發展成為熟知的字

眼,據作者訪談結果多數大學生尚不了解孔子學院為何,僅有農業大學

少部分學生能做粗略的描述。另對於「漢語教學」
,部分泰國人擔心會有

文化入侵的負面影響。全文以文化軟權力的視角來分析和探討當代中共

與泰國關係。透過泰國的「孔子學院」與中泰教育合作的實況,作為中

共運用「軟權力」的外交政策之例子,進而瞭解中共與泰國建交以來的

外交關係和未來展望。此研究聚焦於孔子學院在單一國境的發展概況,

對於未來朝向此一面向進行研究有很好的啟發。

8
宋沛潔(2010)
《孔子學院與中國大陸援外政策:軟實力的再詮釋》,

全文從 Joseph Nye 的國家綜合國力說出發,說明各國除了追求己身的硬

實力,在軟實力的發展上也被受重視。隨著軟實力漸漸成為一國國際地

位的核心價值,軟實力的運用已成為國家對外關係的重要戰略,同時將

軟實力納入國家的對外關係已成為中共對外戰略思考的一項重點。全文

主要是探討中共如何使用援外政策和孔子學院以發揮其軟實力的作用,

對於中共的援外政策和孔子學院的全球佈局戰略進行比較分析,並進而

比較援外政策和孔子學院為中國大陸帶來何種不同的軟實力作用。然費

解的是,該研究主題「孔子學院與中國大陸援外政策:軟實力的再詮釋」,

是將孔子學院與援外政策看做兩個不同的主體,但文中又提到孔子學院

政策為援外政策中的一環,另文中運用比較分析法,以收集中國大陸援

外數據資料分布和全球孔子學院數據資料分布進行比較分析中國大陸援

外與孔子學院兩者分布的差異和因素,但實際上是以中國大陸援外「資

金」分布與孔子學院設置分布做比較,實無「可比性」存在,其中最大

癥結仍在於,對於孔子學院及援外政策間的關係未能徹底釐清。

鄒雨濃(2010)
《國家形象再造之研究:以中國設立全球孔子學院為

例》
,全文透過行銷理論,使用文獻分析法、歷史比較研究法以及內容分

析法,與媒體對於孔子學院之報導及評論作次級資料分析,探討國家形

象建構之重要性及中共選擇孔子學院為扭轉其國家形象之途徑因素及成

效,發現中國大陸奮起帶來的中國威脅論及其過去為人所詬病的軍事形

象及人權低落形象皆是中國大陸欲持續發展其經濟及社會的最大阻礙,

也是促使中國大陸形象再造的內外環境因素。同時點出孔子學院的發展

瓶頸有:一、儒學文化思想價值在中國大陸尚屬於被搶救的對象;二、

當中國大陸媒體仍處於弱勢時,儒家文化思想價值廣泛被理解需要更多

9
配套措施;三、全額官股官營的模式亦令人猜疑其背後目的,倘仿效他

國採公私部門合作或可突破當前困境。

莊淯婷(2012)《中國孔子學院之研究》
,以比較教育的角度,發現

中共結合相關部門資源建設孔子學院,以專門的機構與專門的資金負責

孔子學院的運作,成為推展孔子學院建設的有力後盾。較其他語言文化

推廣機構不同之處,在於孔子學院的經營多為大學與大學之間的合作模

式,與正規教育結合,不僅招收學生更為容易,成為正規教育下的學術

機構影響教育、文化層面更廣。同時參考中共孔子學院的經營方式,提

出三點建議事項做為臺灣建設臺灣書院的參考:一、成立專門機構、專

用經費來支援建設臺灣書院;二、結合臺灣特色開設正體字教學與臺灣

文化課程;三、透過臺灣書院宣傳在臺灣學習華語優勢。

綜上,近年來中國大陸在公共外交研究領域成立有 GBD 公共外交文

化交流中心、國家級及地區級的公共外交協會等大型學術交流平臺,此

除有助於學術的激盪外,亦可看出中國大陸對公共外交研究領域發展越

發重視。結合前述各項評述論,可看出公共外交、文化外交、孔子學院

政策三者間的關係,在架構上孔子學院政策屬文化外交範疇,而文化外

交又屬公共外交之一部,而若再以另一個的角度來詮釋,公共外交及文

化外交則較屬於理論性質,而孔子學院政策則是理論的具體實踐。

比較我國與中國大陸學者研究面向的差異,我國學者因學術較開放

自由,所以在面向上較為廣泛且兼具正、反面論述,而中國大陸學者則

較著重在公共外交及文化外交等理論面向探討,對於孔子學院「政策」

性質議題鮮少評論,若有亦僅簡單帶過或做正面評述,此情恐與其獨特

的政治文化有關,真是可惜了,空有學術交流平臺,卻沒做到真正的學

術自由。

10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壹、研究途徑

公共外交雖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但因為近來生硬的傳統外交模式越

來越不足以維持國際間的國家互動,於是乎象徵柔性、緩和的公共外交

模式便乘勢興起,換言之,國際間的交往互動慢慢從權力政治走向心靈

政治(趙可金,2007,頁 45-67),於此同時,公共外交相關理論及個案

研究倍受中、西方學者重視。

依中國大陸國際關係學教材《公共外交概論》中的分類,公共外交

的理論典範可區分為國際關係理論典範、外交理論典範、政治傳播理論

典範、以及文化理論典範的四大類。而其中外交理論典範關於公共外交

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外宣傳典範、國際公關典範以及文化外交典範等三

大範疇(韓方明主編,2011,頁 18-36)。本研究採用文化外交觀點做為

研究途徑,藉由中共在世界各國廣設孔子學院,探討其藉由文化傳播、

交流、及溝通等方式,意欲達成之政治目的及對外戰略意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以 2004 年中共第一所孔子學院於南韓正式掛

牌運作為起始,迄 2014 年止,針對其間內中共對孔子學院的政策布局進

行研究。並運用國家圖書館、本校圖書館、本校電子資源檢索系統(ERM)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坊間出版社以及網路資源等公開資訊,蒐羅

有關公共外交、文化外交、孔子學院……等中外學者相關著作/研究,輔

助探討政策成因及演變,作為預測其未來發展的推論基礎。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文研究主體為中共,旨在探討其公共外交的運用及影響,聚焦於

11
文化外交層面,並以孔子學院做為研究標的。時間軸除綴其成立背景外,

主要以 2004 年中共第一所孔子學院於南韓正式掛牌運作為起始。

貳、研究限制

一、囿於中共政治體制封閉,故本文僅針對中共布局孔子學院的策略進

行分析,不探討政策形成過程。

二、中共布局孔子學院的策略有其國家發展的思考與應用,本文循著孔

子學院的成立,從其脈絡之緣起與過程進行探討。

三、為使研究更加完善,本文輔以學術專刊、年報、官方網站等出版品

或公開資料,然多數資料來自中國大陸,礙於其政治體制及官方色

彩,相關數據及成果準確性無法深究,僅得盡可能進行多方比對,

務求資料更趨真實呈現。

四、囿於職業、時間、財力等現實考量,無法實地走訪中國大陸及其所

設孔子學院進行田野研究。

12
第二章 從公共外交到文化外交

公共外交的終極目標與傳統政府間外交一樣,是維護、促進和提升

國家利益。不過兩者間的受眾不同,具體任務也有所不同。公共外交講

求的是運用柔性的媒介,促進外國公眾對本國的瞭解和理解,擴大本國

在地區及國際上的影響力,進而利用這種影響力獲取國家利益同時提升

國家形象。隨著科技的進步、網路、傳播、通訊技術的發達以及全球化

的影響,公共外交的柔性策略逐漸成為國家間拓展外交的
「戰略性武器」

從而擺脫傳統高階政治的外交模式,而中共也嗅到這股風潮將帶來的顯

著的國家效益,於是大舉投入學科研究及公共外交實現。

第一節 中共外交政策的演變

中共自 1949 年建政迄今已屆 65 年,期間經歷毛澤東、鄧小平、江

澤民、胡錦濤及現任第五任領導人習近平主政,為適應其在位時的國際

環境,領導班底紛紛提出符合時需的外交政策,以下架構參考謝銘元在

《中國大陸研究》
〈中共外交政策〉中所使用,依中共領導者主政順序及

期間外交政策變化等方式論。

壹、毛澤東時期的外交政策(1949-1978)

一、一邊倒(親蘇反美)政策﹙1949-1956 年﹚

中共在建政初期,便面臨迫在眉睫的外交選擇,對一個新興政權而

言當然想在蘇聯為首與美國為首的兩大陣營間兩面討好,然而依當時的

國際格局顯然不允許其作此抉擇,在考量美國對華政策及中蘇同源的意

識形態下,權衡之後中共選擇了倒向蘇聯的「一邊倒」外交政策(謝銘

元,2012,頁 104)。

中共在建政初期,毛澤東先提出了「另起爐灶」、
「打掃乾淨屋子再

請客」的理論,也就是不接續中華民國政府與外國勢力建立關係的模式,
13
接著提出向蘇聯「一邊倒」的外交路線。1949 年 6 月 30 日,毛澤東在《論

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提出了「一邊倒」的政策,他指出:
「十月革命幫

助了全世界,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

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

我們在國際是屬於以蘇聯為首的反帝國主義戰線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誼

的援助只能向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國主義戰線一方面去找」
(毛澤

東,1970,頁 1360-1364)。

這樣的宣示明確定調中共導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並於 1950 年 10

月派遣「抗美援朝志願軍」幫助北韓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部隊,結

合蘇聯及其他共產國家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此一外交政策的提

出,奠定了中共建政初期的外交基本路線,在歷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但也因宣布和執行「一邊倒」外交政策,客觀上影響了中共和西方先進

國家的經濟及技術上的交流,使得在建政初期呈現一段很長時間的半封

閉狀態,一方面與西方資本主義脫節,因而未能跟上世界潮流的腳步;

另一方面由於過度倚賴蘇聯,造成與西方國家關係惡化程度加劇(舒建

國,2009,頁 16;謝銘元,2012,頁 106)。

二、兩條線(反美帝反蘇修)外交政策(1960-1969 年)

自 1956 年蘇共 20 屆大會中,中共與蘇聯雙方理論論戰開始。蘇共

在大會中提出社會主義與帝國主義的戰爭是可以避免的,或者是社會主

義可不經暴力革命而實現等「修正路線」,以及赫魯雪夫(khrushchev)

在會議期間揭發史達林罪行的報告,都影響了當時中蘇雙方關係的發展。

中共為了要與蘇聯分庭抗禮,於是從「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轉向反帝國

主義與反修正路線的「兩條線」政策(謝銘元,2012,頁 106),卻也因

「兩條線」的政策選擇,走向了更加左傾的社會主義道路。

14
毛澤東「兩條線」政策的依據在於「中間地帶」理論。首先他在 1946

年 8 月接受美國記者 Anna L. Strong 採訪時指出:「美國和蘇聯中間隔著

極其遼闊的地帶,這裡有歐亞非三洲的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

殖民地國家。美國反動派在沒有壓服這些國家之前,是談不上進攻蘇聯

的。」此時已初步提出中間地帶的概念(毛澤東,1970,頁 1089)
。到了

60 年代,國際政策格局發生新的變化。美蘇兩國都力圖保持兩極格局,

但在他們的盟國中,獨立自主的傾向開始有所發展。亞、非、拉民族獨

立運動空前高漲,越來越多的新興國家在贏得獨立後陸續走上中立的道

路,不結盟運動應時而起並日益壯大。根據變化的世界格局,毛澤東提

出「兩個中間地帶」的政策思想。這一理論表明美蘇之外的國家都屬中

間地帶;中間地帶按照經濟開發程度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指亞非拉

廣大經濟落後的國家,一部分是指以歐洲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兩

部分與美蘇之間都有矛盾,而且隨著自身力量的發展,矛盾日益加深,

中間地帶發展是獨立於美蘇之外,並能與美蘇抗衡的強大國際政治力量

(遲愛萍,1993)。

反美是中共建政以來一貫的政治主張,而反蘇則迫使中共走上更純

粹「左」的路線,在「兩條線」外交政策期間,中共雖爭取了中間地帶

國家在政治上的支持,使得中共能在美蘇兩強間勉強立足,但政治上極

「左」的選擇,也間接產生了極「左」的言論與行為,如中共當時一些

駐外使館和涉外人員在國外宣傳「文化大革命」時,引起了駐在國的疑

慮和不安,並釀成一些衝突;內部則發生了極「左」分子煽動群眾襲擊

印度、印尼、緬甸等三國駐北京使館和火燒英國駐北京代表處的嚴重事

件。所有這些極「左」行為都嚴重損害了中共的國際形象及聲譽(陳再

生,2007,頁 132-133)。

15
三、一條線(聯美制蘇)政策(1969-1976)

1969 年 3 月中蘇兩國在烏蘇里江珍寶島發生嚴重軍事衝突,蘇聯欲

對中共核子設施發動攻擊的傳聞不斷,同年 6 月布理茲涅夫(Brezhnev)

提出「亞洲集體安全體系」
,意圖向中共進行全面性圍堵,至此,中蘇關

係降到冰點。另一方面,在 1970 年代,美國由於陷入越戰的泥淖,霸權

地位受到挑戰,此同時蘇聯在非洲、中東及中南半島等地區擴張勢力,

威脅到美國利益。為制衡蘇聯的擴張行為,美國調整了對中共的外交政

策,並與中共加速正常化的關係。在與蘇聯關係的全面破裂,以及當時

恰好美國有改善與中共關係的意願,中共便嘗試「聯美制蘇」的政策,

並同時用較務實的態度開展外交,開啟「一條線」的外交政策,也就是

聯合中共、美國、日本、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歐洲等緯度相近國

家,組成東西一條線,從中間突破、截斷和打亂蘇聯的政策部署(謝銘

元,2012,頁 108-109;洪停杓、張植榮,2004,頁 78)。

「一條線」政策的實施,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大大改善了中共和

美國及西方國家之間的關係,使中共頂替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

這有助於中共外交的開展,有助於抵制蘇聯的安全威脅。但它本身也有

明顯的缺點-作為反對蘇聯霸權主義國際統一戰線中的一員,與美國建

立同盟關係,這就必然受制於美國及其盟國的政策利益,中共的獨立自

主勢必受到很大地限制,不利其建政初期的國家發展,亦不利於反對美

國的霸權主義和利用美蘇矛盾(舒建國,2007,頁 21)
。客觀來看「一條

線」外交政策顯然有礙於中共內部的現代化建設,此情直到中共第二代

領導人鄧小平上臺推行改革開放諸多政策後方獲得改善。

中共建政初期極欲尋求和平、穩定的國內外發展環境,但受制於美、

蘇兩強的兩極爭霸影響,毛澤東不斷地修正其對外發展政策,從親蘇反

16
美的「一邊倒」到左右開弓的「兩條線」
,再修正到避免外交上兩線作戰

的聯美制蘇「一條線」政策,這種聯合一個超級強國對抗另外一個超級

強國,或同時與兩個超級強國為敵的外交政策,導致自己長期深陷於東

西方冷戰泥淖之中,建政初期的各項發展也如在泥淖中行進般裹足不前,

套句毛澤東曾說過的話-「騎牆派」果然是不行的。

貳、鄧小平時期的外交政策(1981-1989)

中共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於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

全體會議後取得政局主導權,以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做為國家的中心政

策目標。一改毛澤東對世局的判斷,認為「和平與發展」才是未來的主

旋律(張登及,2011,頁 429)
。於是在 1982 年 9 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

全國代表大會中調整了中共的對外政策,其在十二大開幕致詞中明確地

宣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外交的立足點,中國人民珍惜與其他國家

和人民的友誼及合作,但是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鬥而得來的獨立自

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共會做他們的附庸」
(鄧小平,1993,頁 3)。

同年 12 月中共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八二憲法」

序言中,也載明「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堅持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

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發

展同各國的外交關係和經濟、文化的交流;堅持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

義、殖民主義,加強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團結,支持被壓迫民族和發展中

國家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正義鬥爭,為維護世界和平

。10而到了 1986 年第六屆人大第四次會議時,


和促進人類進步事業而努力」

正式使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詞作為外交政策基調(許志嘉,

10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 年)
。取自中國人大網 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0
-12/06/content_4421.htm

17
1997,頁 39)。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主導了鄧小平時期涉外事務的走向,並以

「和平共處五原則」為指導,逐步建構中共與其他國家間正向的交往、

互動,如對於中印之間的邊界問題,鄧小平一方面強調,要中共承認非

法的麥克馬洪線是辦不到的,另一方面也指出,即使邊界問題一時解決

不了,也可以先放一放,雙邊其他領域還有許多事情可做。在這一思想

指導下,中印邊界問題雖未得到解決,但邊境地區保持了和平和安寧,

這為以後該問題的解決營造了良好的氣氛;另針對南海爭執問題,鄧小

平堅持中共擁有完整主權,但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對中共而言這

既維護了其領土不受侵犯,還兼顧到了東南亞諸國的利益,有利於該問

題以和平方式解決(陳桂英、徐淑鳳、張家來,2005,頁 113)。

毛澤東時期的外交政策不論是「一邊倒」
、「兩條線」或是「一條線」

細究裡面的元素不免看出其鬥爭的本質,到了鄧小平主政時期「和平」、

「發展」成了其外交政策的基調,也才真正談得上為中共在國際間爭取

到穩定的發展環境。

參、江澤民時期的外交政策(1989-2002)

江澤民上任時內部正值六四天安門事件後的餘波盪漾,國際格局中,

美蘇兩強對抗也逐步趨向緩和乃至冷戰告終,作為中共第三代的領導核

心,上臺初期不出意料之外的擁抱鄧小平的改革大旗,直至 1997 年鄧小

平辭世後才逐步推行自己的外交理念。

一、新安全觀

1999 年 3 月 26 日,江澤民在瑞士日內瓦裁軍會議發表〈建立適應時

代需要的新安全觀〉講話,這是中共首次提出並闡述「新安全觀」理念,

文中指出「以軍事聯盟為基礎,以加強軍備為手段的舊安全觀,無助於

18
保障國際安全,更不能營造世界的持久和平。這就要求必須建立適應時

代需要的新安全觀,並積極探索維護和平與安全的新途徑……新安全觀

的核心,應該是互信、互利、平等、協作。各國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

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原則以及其他公

認的國際關係準則,是維護和平的政治基礎……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對

話、協商和談判,是解決爭端,維護和平的正確途徑。只有建立新安全

觀和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才能從根本上促進裁軍進程健康發展,使

世界和平與國際安全得到保障」
(江澤民,2006a,頁 313)
。其目的希望

在政治方面各國能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在經濟方面希望各國加強互利合作,相互開放市

場,減少貿易上差別待遇政策;在軍事上希望各國透過對話及合作,以

和平方式尋求解決紛爭與歧見(謝銘元,2012,頁 113)

二、睦鄰外交

冷戰時期,中共對外關係的主軸一向放在與美、蘇的交往,冷戰結

束,中共過去在美、蘇、中共政策三角中的關鍵(pivot)地位消失,使得

中共開始將注意力轉到區域性事務上,開始積極與周邊國家改善關係(于

有慧,1998,頁 15)

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述及「國際形勢

和對外政策」時曾說:
「當前國際形勢總體上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是當

今時代的主題……各國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處的呼聲日益高漲。

要和平、求合作、促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流……堅持睦鄰友好。這是

我國一貫主張,決不會改變。對我國同鄰國之間存在的爭議問題,應該

著眼於維護和平與穩定大局,通過友好協商和談判解決。一時解決不了

的,可以暫時擱置,求同存異」
(江澤民,2006a,頁 39-40)。

19
三、大國外交

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從兩極走向多極趨勢逐漸增強,大國關係仍

然是構成世界格局的基礎,在多極格局的發展過程中,大國的作用仍然

舉足輕重。而在外交實踐中,江澤民十分重視改善和調整與各大國之間

的關係,並以此推動和促進世界格局的多極化,為其現代化建設創造一

個有利的國際環境(劉國華,2004,頁 26)。根據江澤民在 2002 年中國

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可以簡要歸納出其當時具體的外

交政策:首先為加強國際合作,致力打擊恐怖主義;其次為改善和發展

與開發中國家的關係,在和平共處五原則上爭取共同利益;其三為持續

推動睦鄰友好,加強區域合作;其四為增強與第三世界的團結與合作;

其五為積極參與多邊外交活動;其六為與各國各地區政黨和政治組織發

展交流和合作;最後則是廣泛開展民間外交,擴大對外文化交流(江澤

民,2006b,頁 566-568)
。綜上可以看出中共為適應多極化的世界格局將

其外交政策聚焦在國際互動上,冀望以西方為主的大國勢力中承認其大

國夥伴地位(張登及,2011,頁 434-435)。

江澤民主政初期延續鄧小平「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沈著應付」
、「善

於守拙、決不當頭、韜光養晦、有所作爲」11的外交理念,直到鄧小平過

世後才放開拳腳想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但或許是鄧小平太過於高瞻遠矚,

使得江澤民後來所推動外交政策仍帶有鄧小平的色彩,但持平而論,其

在中共的外交史上仍有顯著貢獻,因其為現今高呼的「新型夥伴關係」

奠定了雛型。

11
鄧小平針對國際局勢的劇變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的對外工作指導方針。此後,
他多次闡述這一問題。後來,江澤民將鄧小平提出的政策方針概括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
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
(新華網,2011/7/22)。

20
肆、胡錦濤時期的外交政策(2002-2012)

自鄧小平主政後,
「和平、發展」一直是中共領導核心的外交政策基

調,到江澤民時期亦在此基礎上開展多邊關係,致力爭取認同,延續到

胡錦濤時期亦秉持此原則積極參與多邊組織。
(洪明德,2011,頁 129)。

而自 2003 年起,以胡錦濤為首的領導班底多次在各種國際場合說明「和

平崛起」、
「和平發展」及「和諧世界」的新理念,目的在重新定位其外

交工作方向(蔡東傑,2008,頁 78)。到了 2006 年 6 月胡錦濤又在「上

海合作組織第六次元首峰會」致詞時發表題為《共創上海合作組織更加

美好的明天》的講話,拋出共同建設「和諧地區」的概念(胡錦濤,2006a)。

隨後在出席「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簡稱亞信會議)時重申:

未來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並再拋出「和諧亞洲」的思維(胡

錦濤,2006b),同年 12 月中共國務院更研擬「中國和諧外交白皮書」

顯然,
「和諧」已經成為中共外交政策的核心,從「和諧地區」
、「和諧亞

洲」到「和諧世界」構成一個完整的「和諧外交」理念(王崑義,2007,

頁 29),走出一條「胡錦濤風格」的外交道路。

「和諧」一詞很難讓人做負面的聯想,的確「和諧外交」的推展滿

足了「懼中」
、「恐共」政權的政治期盼,使彼此之間的多邊交流合作更

加順遂,無形中也為中共的國家形象增色不少。

伍、習近平初期的外交政策(2012-2014)

2012 年 11 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推選

出習近平以接替胡錦濤出任中共總書記,使他正式成為了中共「第五代」

的核心領導人,而且由於胡錦濤決定不再留任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也

同時接掌了軍隊的領導權。到了 2013 年人大會議上,又從胡錦濤手上承

接國家主席的職務,從而成為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的最高領導人(BBC

21
中文網,2012/11/15)。

綜觀中共領導核心上臺後的外交作為,可以推估習近平執政初期的

外交政策應當還是以延續前一任的外交基調為主軸,而未來是否展現其

個人風格,目前尚不得而知,不過就其在 2012 年以時任國家副主席身份

訪問美國時曾表態:「努力把兩國合作夥伴關係塑造成 21 世紀的新型大

國關係」及「寬廣的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
(BBC 中

文網,2013/3/20)
,另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出現「公

共外交」一詞,這是「公共外交」第一次正式出現在共黨檔案中(新華

網,2012/11/17),可以想見其一手棍棒,一手蘿蔔的畫面,相信未來中

共的外交政策當會較前幾任更顯得「有所作為」。

從毛澤東主政後,截至目前為止中共歷經五任領導人,此期間外交

政策亦隨國內外環境等主客觀條件進行調整。首先在建政初期中共積極

營造穩定的發展環境,但由於受限於美蘇兩強環伺,不得不在兩強中擇

一投靠或在夾縫中努力求生,導致這段期間依然在風雨飄搖中渡過,而

這半封閉的狀態也導致中共錯失許多與當時列強交流互動的機會;到了

第二任領導人鄧小平主政後,毅然捨棄鬥爭路線,改採和平、發展的政

策,全面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當然,能這麼順利發展,外在國際環境

中冷戰的結束也是功不可沒;到了第三任領導人江澤民主政期間,初期

依然延續外交政策,到鄧小平過世後逐步發展出自己的風格,同時清楚

感受到「和平地發展」是被外界所接受的,因此,開拓出的外交新路線

依舊圍繞在以「和」為主的「睦鄰」基調;到了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更

加大力道地輸出「和」的外交政策,開展出「和諧世界」的外交理念,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一、自鄧小平的「和平」、
「發展」外交政

策取得成效之後,
「和」字訣儼然成為中共外交政策的基調;二、冷戰結

22
束之後國際格局開始轉變,一方面從兩極走向多極,一方面也對中共的

共產制度進行圍堵,但似乎是因為「和」政策奏功的因素,中共漸漸走

出「中國威脅論」的陰影,不斷被鼓勵以及被期待,自身也就更加朝向

「和」的光譜移動。而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上臺不到兩年,除延續「和

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外交政策外,更明確將「推進公共外交和人

文交流」列為中共外交的任務之一,可以預想,習近平似乎想再次擦亮

「中國夢」的招牌。

第二節 中共外交政策中的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一詞最早是 1965 年,由美國前外交官同時身為 Fletcher

法律和外交學院院長的 Edmund Gullion 所提出(Melissen,2005,p6)


,公共

外交的研究雖啟蒙於美國,但隨著相關概念的傳播,其主導了近幾十年

間學界對於外交政策的研究方向,同時也因學者不斷的研究,也經歷了

新舊公共外交之爭,使得這提出近 50 年的名詞能有更周延的定義。

壹、公共外交的定義

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所提出,此後

引起學界廣泛的討論,許多學者運用不同的研究途徑,試圖去界定、詮

釋公共外交的意涵。

西方學者 Joseph S. Nye 視公共外交為柔性權力的運用,並以平日的

溝通、策略性的溝通以及透過長期的獎學金、交換計畫、訓練、討論會、

會議,以及運用媒體管道,與關鍵人士發展出恆久的友誼等三個面向,

說明公共外交如何幫助國家發展深具魅力的形象,使政府更有機會如願

獲得期望的結果(吳家恆、方祖芳(譯),2006,頁 178-182)。

Mark Leonard(2002a)認為,公共外交有別於傳統外交在於其所應

用的範圍更加廣泛,公共外交就是關係的建立,用於瞭解他國的需求、

23
文化以及民族、傳達我方的觀點、導正錯誤的認知以及追求共同的目標。

Evan Potter(2002)界定,公共外交是由一國政府影響他國公眾或菁

英輿論的作為,意圖轉化目標國家的政策有利於己方。

我國學者蔡東杰(2008,頁 234-235)界定,公共外交是由政府推動,

透過資訊和文化項目交流,目標在於影響其他國家民眾對本國看法和理

念的一種外交形式,其中包括設法形塑他國民意輿論、本國與他國民間

團體互動、如何被國際社會報導與理解、跨國文化交流等,藉由瞭解、

告知及影響國外大眾、並擴大本國公民及組織與其國外間的對話,藉以

提升本國的國家利益。

鍾寶慧(2009)界定,公共外交指的透過資訊及文化的交流,影響

國際輿論及他國民眾對一國之看法的外交型式,具體做法包括透過廣播、

電影、出版品、會議舉辦等方式。

包宗和主編(2012,頁 98)
《國際關係辭典》中,對公共外交的界定

是指一種由一國政府所推動,透過資訊和文化交流,影響國外民眾對本

國看法和理念的一種外交形式。藉由瞭解(understanding)
、告知(informing)

及影響(influencing)國外大眾,並擴大本國公民與其外國間的對話,藉

此來提升本國的國家利益。

趙可金(2007,頁 15-16)界定,公共外交是由一個國家為了提高本

國知名度、美譽度和認同度,由中央政府或者通過授權地方政府和其他

社會部門、委託本國或者外國社會行為體通過傳播、公關、媒體等手段

與國際公眾進行雙向交流,展開針對另一個國家民眾的外交活動,以澄

清資訊、傳播知識、塑造價值進而更好地服務於國家利益的實現。

任妍(2008,頁 310)認為,公共外交旨在塑造有利的國家形象和輿

論氛圍。隨著國家之間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公眾輿論對一國對外

24
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的影響力日益增大,良好的國際形象對國家的發展起

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各個國家因此都加強了對國家形象塑造的投入,積

極培育有利於自己的國際輿論環境,公共外交由此興起。

韓方明(2011,頁 7)在其所主編《公共外交概論》12中界定公共外

交一詞為一個國家為了提高本國知名度、美譽度和認同度,由中央政府

或通過授權地方政府和其他社會部門,委託本國或外國社會行為體通過

傳播、公關、媒體等手段與國外公眾進行雙向交流,開展針對全球公眾

的外交活動,以澄清性、傳播知識、塑造價值近而更好地服務於國家利

益的實現。

綜上,雖然公共外交一詞雖無固定的指涉,但可概括出幾項共同特

點:首先在行為主體上是政府或經其授權的組織或團體乃至於個人;其

次對象主要為他國公眾;再其次是運用溝通、傳播、交流等方法與他國

互動以達政治利益的目的。故本文認為公共外交乃由一國政府或其授權

人(團體)運用傳播、溝通、交流的方式,以影響他國公眾對本國的看

法,進而塑造正面形象,從旁協助以達成政治上主要意圖。

貳、公共外交的內涵

中國大陸學者趙啟正(2011,頁 5-8)用「公共外交的範疇及其與政

府外交關係圖」描述公共外交與政府外交間的互補關係(如圖 2-1)。

12
《公共外交概論》一書為中國大陸第一本有關公共外交的教科書,由中共公共外交小組召集人韓方
明率趙可金、柯銀斌、張志洲、唐小松、王義桅、王逸舟……等多位中國大陸研究公共外交學者共
同完成之著作。

25
圖 2-1 公共外交的範疇及其與政府外交的關係
資料來源:趙啟正(2011,頁 5)

圖 2-1 說明:
「公共外交」是指「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種對外交流方

式,包括了官方與民間的各種雙向交流。這些交流的目的是直接促進外

國公眾對本國的瞭解,提升本國心目中的形象,進而促進外國政府對本

國政策的改善。這裡的「公眾」包括非政府部門的機構和組織,如媒體、

大學、研究所、智庫各種民間組織和非政府組織(NGO)
,也涵蓋了各方

面的菁英人物(如社會活動家、學者、宗教領袖、演藝界人士等)和廣

大公眾。對圖 2-1 中幾個交流方式分別解釋如下:

一、「一國政府→他國公眾」

包括政府通過大眾傳播媒體進行的公共外交和各種在政府支持下進

行的面向國外公眾的教育、文化傳播活動等。如美國之音(VOA)
、英國

廣播公司(BBC)以及政府部門用多種語言出版的雜誌等都屬此類。此

類型也為目前公共外交主要的形式。

二、「一國公眾→他國政府」

雖然此種交流形式多未存在於學者的公共外交界定中,但事實上此

種交流形式多年來一直存在於公共外交體系內,且越來越頻繁。比如在

民間團體、大型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對外國政府有關務門的訪問過程

26
中,交流相關方面的國情和政策是不可或缺的內容,而這些內容也影響

他國政府對本國的認知和評價。

三、「一國公眾→他國公眾」

民間交流形式就相對多元許多,包括了友好城市交流、文化團體的

互訪等屬之。

四、「本國政府本國公眾」

一般在學者界定中並不存在此種形式,但這卻又是公共外交實質運

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本國政府與本國公眾的溝通的反饋,是將他

國所塑造出來的正面形象傳遞給政府的主要過程,進而影響本國政府對

他國政府在各項交流政策方面的制定。

Mark Leonard(2002b)認為,公共外交應該是在於關係建立,從瞭

解其他國家的需求、文化和人民出發,隨著關係加深,公共外交可以達

到四個層次目標:
增加熟悉:使他國民眾認識你的國家並不斷更新對你國家的形象;

增進理解:塑造對你的國家積極的看法,並讓其民眾從該國的角度去看問

題;

接觸民眾:鼓勵他國民眾看到你的國家,使他們將你的國家視為旅遊、學

習、購物的理想之地,並且認同自己的價值觀;

影響行為:獲得別國的投資以及對自己的支持,以此說服他國政治家,最

終成為自己的盟友。

「公共外交」運用媒體、資訊、網路等媒介,以溫和的手段慢慢地

說服他國民眾願意來瞭解自己,進而將替他塑建我想給他的本國形象,

說穿了,
「公共外交」不過是作為為國家服務的一種戰略性工具。

27
參、中共推動公共外交的發展

一、背景

中共自建政以來,由於信奉馬列主義的教條,被西方國家視為「紅

色威脅」或「共產主義威脅」
。即便是今天,西方國家的人們在談到有關

中共的問題時,
「共產黨」或「共產主義」等詞彙依然對他們有特殊的意

涵。1989 年六四天安門事件損害了中共自 1978 年改革開放後得以改善的

國際形象。
「中國威脅論」再次甚囂塵上。雖然「中國威脅」只是一種預

警式的威脅,但經過國際社會輿論的影響,對中共的國際形象造成了持

久傷害,一旦這種刻板印象被塑造出來,要再改變它就比較困難了。中

共開展公共外交的目的之一是改變其國際形象,但業已形成的國際形象

持續影響或制約著中國的公共外交活動。欲有效推進公共外交,需要採

取有效的措施,以克服歷史上業已形成的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刻板印象(仇

朝兵,2013)。

二、中共推動公共外交的進程

1949 年中共建政後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

發展是中共重要的政治取向,這個時候新政權需要的是一個和平的環境,

使世界明白中共的發展不會對其構成威脅,而是一種機遇,謀求互利共

贏。改革開放已經很多年,但是不同的聲音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特

別是冷戰結束後,蘇聯解體、東歐發生巨變,
「中國威脅論」的聲音叫的

格外響亮。中共亟欲通過自己的政策和各方面的外交工作,讓世界再次

瞭解中國大陸(吳思科,2011,頁 31)。

中共在公共外交方面一直做著巨大努力。1950 年代成立有中央國際

活動指導委員會,1980 年成立中央對外宣傳領導小組,1991 年成立了「以

推動中國大陸媒體向世界說明中國為主要職責」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8
2004 年外交部成立了專門負責公共外交的職能部門-公眾外交處
(曲星,

。隨著公共外交的拓展,外交部又加大了公共外交職能,更將最初
2012)

的公眾外交處更名為新聞司公共外交辦公室,負責外交部及駐外使領館

公共外交工作的統籌規劃和綜合協調,並開設了中共第一個政務網站-

「外交小靈通」
,2012 年 8 月,新聞司公共外交辦公室升級為外交部公共

外交辦公室,成為指導中共公共外交的綜合協調部門(趙可金,2013)。

除組織變革外,另加強公共外交工作機制建設,在「公共外交辦公

室之外」
,還建立公共外交協調機制,加強統籌規劃,促進與各相關機構

的溝通和交流,同時中共駐外外交機構也積極主動開展公共外交。駐外

大使及高級外交官通過對外發表演講、在主流媒體上發表文章、接受採

訪、出席研討會等方式,與當地各界人士加強溝通交流,宣介中共發展

成就和政策立場,另舉辦使領館「開放日」
、「中國論壇」
、研討會、圖片

展、電影招待會以及文化節、電影節、文藝演出和青少年交流等大型公

共外交活動,藉以在當地社會掀起認識中國大陸的熱潮(楊士龍,2010)。

肆、中共的公共外交政策

公共外交具有以下鮮明特徵:首先是廣泛性:公共外交包括官方與

民間的各種雙、多邊對話交流,涵蓋經濟、教育、人文、傳媒、科技、

體育、軍事等多個領域;其次是互動性:公共外交不是單向灌輸,而是

注重通過雙向交流,達成理解和共識。政府通過公共外交對公眾民意產

生影響,民意也對政府決策產生反作用;再其次是漸進性:國內外形勢

的不斷發展變化決定了公共外交工作的長期性和複雜性,公共外交是一

項系統工程,需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細水長流,以量變促質變;最

後是間接性:公共外交工作中,政府更多的是發揮組織、推進作用,由

媒體、民間組織、智庫、學術機構、知名人士及普通民眾活動為主(楊

29
潔篪,2012,頁 12)

簡單再借用趙啟正圖 2-1 作為分類說明,但由於探討標的為中共對外

公共外交政策,故其第四點-有關本國政府與本國人民雙向溝通的部分

在此略過不提。

一、「一國政府→他國公眾」

(一)媒體宣介

公共外交的目的在於通過「傳播」和「溝通」的方式,向他國公眾

施加影響,從而提升本國形象,最終目的在於維護和加強本國利益。從

公共外交的承載主體和實施手段的角度來看,媒體有著與生俱來的優勢。

首先媒體出現的初衷即為傳播資訊;其次現代媒體傳播管道十分豐富特

別是基於網路新技術的出現,使得公共外交實施的管道得到了大幅度的

擴展(陳濛,2014)
。中共每年召開近百場例行記者會,遇熱議、敏感問

題和突發事件第一時間發佈資訊,並通過座談、聯誼、組織採訪活動等

方式,為駐中國大陸的外國記者提供協助,通過他們向世界傳遞中國大

陸的訊息。藉由主動的服務及彼此間的專業認同,同時巧妙運用提供資

訊的主導性,為新聞事件提供正面或平衡報導。

(二)國際活動

積極利用 2008 年北京奧運會、2010 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及廣州亞運會

等重大活動平臺,全面展示中共國家形象和發展理念。運用活動的繞場

開幕、高峰論壇和閉幕式等場合,在活動中精心融入公共外交元素。通

過推動與會的外國領導人接受採訪、邀請國外媒體轉播、安排禮賓大使

受訪並與網友線上交流、協助駐外使領事館舉辦相關主題活動等方式,

擴大國際影響,以取得良好輿論效應(新華網 2008/9/12010/11/1;2010/

11/13)。

30
(三)文化交流

中共分別於 2003 年至 2005 年在法國、2010 年在義大利以及 2012 年

在德國、土耳其舉辦名為「中國文化年」的文化交流活動,以「合作」

與「對話」為主題,促進雙方藝術家、學者、知識份子在文化領域的對

話和交流,為彼此文化機構的長期合作搭建平臺。13透過文化外交方式宣

揚文化軟實力。

二、「一國公眾→他國政府」

2014 年 7 月中共任命 63 歲的資深外交官、外交部前發言人孫玉璽成

為最新一位「中國特使」
。孫特使於受命後隨即啟程前往被選舉疑雲籠罩、

政權和平過渡面臨挑戰的阿富汗開展為期一周的斡旋。中共外交部表示:

設立「外交部阿富汗事務特使」旨在加強與阿富汗及有關各方的密切溝

通,維護阿富汗及地區持久和平、穩定與發展。目前中共常設特使(常設

外交代表)還包括中國中東問題特使(現為吳思科)、中國政府朝鮮半島事

務特別代表(現為武大偉)、中國政府非洲事務特別代表(現為鐘建華)、中

國-太平洋島國論壇對話會特使(現為杜起文)等。這些奔波於戰火頻繁或

矛盾衝突激烈地區的特使們,代表中共政府積極參與和斡旋國際事務,14

構成了中共公共外交新的風景(桂濤,2014)
。由於特使外交派遣方的權

威性和特殊性,可以得到對方的重視,受到較高禮遇,外交特使通常可

以見到受訪國的政府高層甚至是國家元首,具有一般外交官所不具有的

外交優勢,可以更加直接地傳遞官方資訊,增強斡旋的分量。

13
資料來源:整理自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 http://www.cica.org.cn/portal/site/cica/index.jsp
14
出訪斡旋、調停地區事務多涉及與中共有關之國家利益。

31
三、「一國公眾→他國公眾」

(一)名人效應

已退役的籃球明星姚明於 2014 年 3 月在華盛頓出席了一個有關美中

建交 35 周年的研討會,會中探討籃球這種體育運動對於推動美中兩國人

民的相互瞭解所發揮的作用。一同出席這個研討會的前 NBA 總裁斯特恩

表示:姚明充當了美中兩國公共外交的大使。一般人不會想到邀請籃球

明星姚明來談論美中外交,但是作為中國軟實力的最大資產,姚明又是

談論體育外交與軟實力這個話題再合適不過的人選(美國之音,2014/3/

。另外尚有國際巨星鞏俐、成龍等,均是充分運用公眾的國際知名度
31)

開展公共外交,傳遞中國大陸在各專業領域的正面形象。

(二)組織交流

以新華社為例,2009 年 10 月舉辦了首屆世界媒體峰會,會中提出,

「關注環保是媒體社會責任和公益使命的重要內容」
;2010 年與聯合國環

境規劃署合作,聯合環保機構、愛心人士等社會力量,舉辦了系列「明

月行動」15國際環保活動;2012 年 4 月至 6 月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國

際組織和媒體還聯合發起「關注環境」全球公益活動,開啟了世界性通

訊社與國際環保組織強強合作的公益事業新篇章;2013 年 10 月底在肯尼

亞內羅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部舉行的全球南南發展博覽會上,承辦了

「中國之夜」晚會,聯合國官員和來自多國的外交官、企業代表在充滿

中華文化的環境中,一邊品嘗著中式小吃,一邊欣賞當地「孔子學院」

學生「舞獅」的表演(程小玲,2014)
。運用民間組織間的交流活動同時

結合組織特長,對外傳播國家正面形象。

15
由新華社「明月基金」倡議發起的行動,意在通過實際行動,呼籲更多的人關注環保、關注教育、
關注慈善(新浪網,2010/3/29)

32
中共作為一個封閉政治體制的政權,如果有心推廣一項政策,那麼

我們就可以在短時間內看到相當的成效,就拿「公共外交」來說,我們

看到的是,中國大陸動起來了,傾全國之力發展公共外交,以量來說,

涉外事務多帶有些許柔性外交的元素,但以質來說,受限於西方國家根

深蒂固的「種族意識」和「中國威脅」刻板印象,中共推行公共外交還

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值得慶幸的是,這條路走得出去。

第三節 中共外交政策中的文化外交

公共外交包括官方與民間的各種雙、多邊對話交流,涵蓋經濟、教

育、人文、傳媒、科技、體育、文化、軍事等多個領域,而文化外交則

是指更聚焦於文化面向的公共外交手段。

壹、文化外交的定義

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屬公共外交之一部,較之公共外交

更聚焦於利用文化交流手段達成目的。各國對於文化外交一詞的意涵不

盡相同,在美國,基於現實主義、實用主義的領航下,文化外交被拿來

做為增進國家利益的傳播工具;在英國、加拿大、澳洲則使用國際文化

關係(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一詞,目的在凸顯文化外交屬於外

交政策中重要的一環,重點在於價值觀的建立以及國家形象的塑造;在

日本則使用文化交流(Cultural Exchange),強調尊重文化差異,並向世

界推介日本文化。(卜正珉,2009,頁 65-66)

中國大陸探討「文化外交」的學者、官員亦針對文化外交一詞給予

界定,如李智(2005,頁 24)界定文化外交為「以文化傳播、交流與溝

通為內容所展開的外交,是主權國家利用文化手段達到特定政治目的的

或對外戰略意圖的一種外交活動」。

胡文濤(2007;2008a;2008b)認同李智的觀點,認為文化外交是

33
以文化傳播、交流與溝通為主要內容而展開的外交,由政府或非政府組

織通過教育文化項目交流、人員往來、藝術表演與展示以及文化產品貿

易等手段為促進國家與國家間、人民與人民間相互理解與信任,構建和

提升本國國際形象與軟實力的一種有效外交形式。

趙可金(2007,頁 239)界定,文化外交是由一個國家的政府或者經

政府授權和委託的政府組織和民眾所開展的,以文化傳播、交流、溝通

為主要內容,意在達到特定政治目的的和對外戰略意圖的外交活動。目

的的政治性、手段的文化性和主體的政府性,是文化外交的必要構成條

件。

孫吉勝(2011,頁 266)界定,文化外交是以文化為內容的外交形式,

著重突出政府在對外關係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主權國家利用文化手段

達到特定目的,或對外戰略意圖,主要圍繞文化傳播、交流與溝通等而

展開。文化外交作為一種國家政府間行為,主要是靠文化談判、交涉、

簽訂各項國際文化交流項目的官方協議、締結文化條約、召集和參與各

項國際文化會議,組建和加入國際文化組織、保障文化人員的互訪、文

化成果的對外展覽等。其次可做為一國政府對外向國際公眾社會展開的

一項國際公共關係活動,通過影響國際輿論,間接左右他國行為來實現

自己的戰略目的,如通過電影、電視、廣播、書報、網際網路等視聽媒

介。

孫家正(2004)於 2004 年時任中共文化部部長期間,在《求是》雜

誌發表文章,其中暢談從文化建設到文創產業再到文化創新,文末甚至

將文化外交推舉到繼經濟、政治外交之後的第三大支柱,他認為文化外

交的實質是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心靈溝通和情感的交流,在溝通、瞭解

的基礎上達到理解與尊重。

34
孟曉駟(2005)於 2005 年時任中共文化部副部長期間,公開發表「文

化外交,可以定義為圍繞國家對外關系的工作格局與部署,為達到特定

目的,以文化表現形式為載體或手段,在特定時期、針對特定對象開展

的國家或國際間公關活動。」

綜上,文化外交既冠有外交之名,便擺脫不掉官方主導的政治色彩,

即當有別於文化交流、文化合作、文化關係等意涵,運用時亦應探討其

背後的政治動機。故本文採用學者趙可金的界定,文化外交係指涉由一

個國家的政府或者經政府授權和委託的政府組織和民眾所開展,以文化

傳播、交流、溝通為主要內容,意在達到特定政治目的的和對外戰略意

圖的外交活動。

貳、文化外交的內涵

資訊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帶動了世界各領域全球化的浪潮,西方學

者 Feigenbaum(2001,p19)在研究全球化帶來的影響時曾指出,全球化

在文化方面的影響性更甚於在經濟方面,它不僅改變著國際政治、經濟

的格局,而且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如社會和政治結構,市民社

會的組織形式,愛好和信仰,消費方式,和文化的表達方式等。

在當今的國際社會中,文化外交作為一種重要的外交手段對實現國

家的戰略意圖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可見,文化外交的目標不僅僅是單

純的文化交往,且如同公共外交的最後目的,它還要影響別國的政策行

為。在美國國務院的相關研究報告亦指出,文化外交具有如下功能(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05):


•有助於建立與其他國家的人民「信任的基礎」
,使政策制定能達成政治,

經濟,軍事等協議;

•鼓勵其他國家的人民給美國的具體的政策問題或合作的要求也受益,因

35
為有推定共同的利益;

•展示我們的價值觀,對抗那些認為美國人很膚淺,暴力和不信神的觀點;

•申明,我們和其他人一樣有家庭、信仰,以及對教育的渴望的價值觀;

•創建民眾間關聯,超出政府關係;

•可以接觸到國外社會有影響力的成員,這是無法通過傳統外交管道獲得

的;

•儘管政策上分歧亦能提供一個合作的積極議程;

•建立人與人的接觸的一個中立平臺;

•為與美國外交關係緊張國家,提供一個靈活且可接受的溝通管道;

•是唯一能大幅減少語言障礙就能夠接觸到的年輕、非精英以及廣大民眾

的管道;

•促進公民社會的發展;

•灌輸他國的價值觀和社會敏感問題,幫助我們避免失禮和決策失誤;

•抵消誤解、仇恨和恐怖主義;

•對外國內部對文化的開放與包容爭論上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參、文化外交與公共外交之間的關係

隨著公共外交的研究日益加深,學者開始針對傳播、文化、品牌形

象、軟實力……等各別面向進行研究,大抵來說,可視文化外交為公共

外交的次領域學門。宏觀來看,從公共外交的定義和實施途徑來看,公

共外交與文化外交十分相似;而從外交內容看,文化交流是公共外交具

體實施所訴諸的重要手段,而爭取良好的輿論環境都是兩者共同追求的

目標;而從形式上來說,兩者都是以政府作為外交行為的主要主體的官

方正式外交形式,都是政府為維護和擴展本國的國家利益而採取的外交

行動。但微觀來看,兩者間仍顯示出些許差異,文化外交側重於教育、

36
文化、藝術交流、展演和設立海外文化中心等活動,而公共外交側重於

通過傳媒等手段單向宣傳本國的外交政策;文化外交著眼於長遠的潛移

默化的作用,它不僅承擔著傳播文化的功能,而且更帶有文化價值觀的

內涵,而公共外交更多的是擔負著宣傳本國近期政策的任務(鄧顯超,

2006,頁 105)。

雖然兩者之間尚能做出區隔,但從行為主體、政策目標、手段等基

本面來看,這兩者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可以說,文化外交乃公共外交

之一部,較之公共外交更著眼於運用文化交流的手段來達成所望之政治

目的。且隨著文化軟實力日益受重視,文化也從以往被視為「公共外交」

的使用工具,轉變成為主導的角色。

肆、中共的文化外交作為

一、美食外交

美食外交是文化外交的一種形式,也是公共外交中蓬勃發展的一個

領域。美食外交係利用一國飲食文化,提升一國文化品牌和美食國家美

譽度,通過提升飲食文化影響力,建立一個更加強有力的國家品牌。中

共也正在發展現代美食外交,並且已經在南美洲和北美洲展開了一些活

動。隨著中國大陸與拉丁美洲貿易的繁榮,中共政府與當地企業家和餐

館老闆合作,建立了不少中式餐館。現在,從哥倫比亞到智利,以至於

南美洲的各個地方,中國餐館的數量都在迅速增加。為加大美食外交推

展的力道,中共政府也派國內頂級大廚遠赴智利,培訓南美洲的中式餐

館廚師。在南美洲,中國大陸的美食和文化正在普及(Paul S. Rockower,

2014,頁 85)。

GlobalPost 在一篇名為「筷子外交在智利」的報導中曾引述城市規劃

專家和建築設計師 Luis Valenzuela 的說法:


「二十年前,中國美食主要集

37
中在高收入社區,但現在它更分散在整個城市,甚至在中等收入和低收

入的地區」(Flannery, 2011)。隨著中國餐館越開越多,中國飲食成瞭解

中華文化的入口。

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能像中共一樣,擁有令人羡慕的飲食歷史。利

用美食的包裝,成功走進外國公眾的日常生活,為文化外交開拓新的視

野。

二、文藝外交

公共外交屬於國家核心利益,這一概念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的共識,

作為提升中共國家形象的一部分,中國電影也成為世界各國瞭解中國的

重要視窗。在眾多好萊塢影片中《功夫熊貓 2》和《2012》可以說是好萊

塢成功將傳統中華文化元素吸收整合,並在影片中呈現一個正面積極的

中共國家形象的典型案例。
《功夫熊貓 2》的全球熱映,推動成都在世界

舞臺上的展現,並成功地刺激了成都的旅遊業。而影片《2012》更是在

劇情設計上刻意地討好中共,在人類面臨一場自然浩劫之時,電影劇情

明白表示,只有中共有能力建造方舟拯救世界。而在西方媒體中一向被

負面解讀地中共人民解放軍,在該片中一反以往的負面描繪,僅在開片

幾分鐘,就出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救災鏡頭。不難想像,此類影片在對

外提升中國形象,有顯著的成果(Stanley Rosen, 2011)。

三、體育外交

2013 年 11 月 9 日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文化宮舉行第三屆

「中國武術之夜」
。由來自斯洛伐克「中國武術協會」
、捷克「翟華武院」

的華僑華人武術家及中外弟子 30 餘人和來自嵩山少林寺的武僧同台獻藝。

中華武術被譽為國粹之一,它不僅是一種搏擊技巧,更是一種通過自我

修練,追求自我身心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的途徑。近年來,隨著中華武

38
術在海外的推廣和流行,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習練武術開始了對中華傳統

文化的瞭解。中華武術在某種意義上已成為中國大陸的一個文化符號,

對於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瞭解和友誼具有重要意義(中華人

民共和國駐斯洛伐克共和國大使館,2013/11/11)。

文化外交顧名思義就是以國家文化來進行的外交手段,文化包含的

範圍很廣,舉凡語言、文字、音樂、藝術、文物、服飾、武術、傳統技

藝……等均屬文化範疇,文化領域的外交模式當然也不僅止於上述所列

舉的內容,僅列舉部分文化外交實例做簡要說明。

中共目前最大型的「文化外交」手段首推「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

成立之初乃是作為一個教授外國人漢語的公辦民營學習場所,自 2004 年

發展迄今,已成為集合多種中華文化元素的學習機構,對提升中共文化

軟實力及塑建國際形象頗具貢獻,本文將在第三章對「孔子學院」政策

做完整的介紹。

39
40
第三章 「孔子學院」的發展與策略

自 2004 年第一所孔子學院在南韓首爾揭牌問世,歷經 10 年的發展

已逐步轉型為非純語言教學的教育機構。截至 2013 年年底,已在 120 個

國家和地區建立 440 所孔子學院和 646 個孔子課堂。本章將對於孔子學

院的設置佈局及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同時透過「潛在教育」的角度探討

孔子學院政策可能帶來的影響。

第一節 成立背景與設置目的

中共自實施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穩定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其

在國際間的能見度及影響力,
「中國威脅論」的論述亦隨之甚囂塵上,面

對中國威脅論的挑戰,中共提出了和平、發展、合作的「公共外交」政

策,企圖以軟實力推動「柔性外交」的方式,舒緩甚或消弭世界各國面

對中共急遽發展而衍生的不安及擔憂(韓召穎,2013,頁 278-291)。基

此,孔子學院便被賦予文化交流及重塑中共國家形象的使命。

壹、成立背景

漢語文化有組織、有系統地向國外傳授,是在中共建政以後。以 1950

年清華大學為第一批東歐國家來華留學生開設漢語課程和 1952 年中共政

府派遣著名語言學家朱德熙教授到保加利亞教授漢語為起點,中共對外

漢語教學事業已經走過了一甲子的歷程。改革開放以來,學習漢語的規

模和聲勢越來越大,特別是最近幾年世界各地出現了「漢語熱」
。回顧歷

史,對外漢語教學和傳播事業的每一步發展都與國家的發展、國際形勢

的變化以及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與合作有關(章新勝,2005,頁 45)。

據中共新華網報導,在中共首次舉辦的以漢語為主題的世界漢語大

會之際,在當時世界上通過各種方式學習漢語的人數已超過 3,000 萬人,

100 個國家超過 2,500 所大學在教授中文,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始開設


41
漢語課程,各種社會培訓機構不斷增加。在東南亞,學習漢語的人數有

160 萬人,開設漢語的大學有 102 所,中、小學 2,500 多所,各類社會培

訓機構 500 多個;法國有近 3 萬人學習漢語,人數位於歐洲首位;在非

洲,隨著中非合作論壇的創設,漢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許多大學都

開設了中文課;在美國,漢語已成為學習人數增長最快的語言,美國 3,000

多所大學裡開設漢語的有 800 所,中小學也有 200 多所,2003 年該國正

式啟動的「大學漢語和中國文化預修課程及考試」專案,已得到 2,400 多

所中學的青睞(新華網,2005/7/19)
。漢語在全世界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

教育機構和民眾的重視,全世界掀起了「漢語熱」的浪潮。面對這股浪

潮,中共積極把握時機,總體規劃,從國家戰略高度來推動對外漢語教

學。

早在 1987 年,中共就成立了國家對外漢語領導小組,國家對外漢語

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是國家對外漢語領導小組的日常辦事機構,其工作

目標是讓漢語走出國門,走出亞洲,走向世界。從 2002 年開始,中共教

育部和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就開始醞釀借鑒各國推廣其民族語言

的經驗,在海外設立語言推廣機構。2004 年 3 月,中共國務院委員陳至

立提議採用儒家傳統文化代表人物孔子之名,將設在海外的語言推廣機

構正式定名為「孔子學院」。同年,國家對外漢語領導小組於 2003 年制

定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2003 年至 2007 年工作計畫〉即「漢語橋工程」

五年行動計畫獲得中共國務院批准,該計畫的宗旨是:向世界推廣漢語,

弘揚中華文化,增進世界各國對中國的瞭解和友誼,促進世界和平與發

展。孔子學院專案是該計畫的九大專案之一,相對於以往的漢語教學,

孔子學院是學習漢語的最正規、最主要的管道。通過建設孔子學院這個

品牌,將帶動漢語教學中有關漢語教材、師資培訓、中文學歷課程、漢

42
語水準考試等一系列專案的發展,擺脫以往漢語教學較為零散的局面,

提高中共的對外漢語教學能力,使對外漢語教學走上更良好的發展管道

(聶映玉,2008,頁 39-42)。

貳、成立目的

就中共官方立場而言,孔子學院成立目的乃致力於適應世界各國(地

區)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漢語文化的

瞭解,透過非營利性教育方式,本著相互尊重、友好協商、平等互利的

原則,在海外開展漢語教學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以

加強中共與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發展友好關係、促進世界多元

文化發展、構建和諧世界(詳見附錄 1 孔子學院章程)
。然而,實際上就

所觀察到的,在「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2003)於博鰲論

壇發表一篇名為「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的演說,中共「和

平崛起」一詞由此而生。隨後溫家寶及胡錦濤亦先後闡述和平發展的要

義,提出和平崛起戰略的初衷之一,就是要消除「中國威脅論」對中國

崛起造成的負面影響(任吉剛、滕培聖,2005,頁 102)。由此來看孔子

學院成立的目的當不如其官方說法這般單純,更何況,孔子學院已不再

是一單純的語言教育機構,當中融入太多中華文化課程,因此對於以純

漢語教學來定位「孔子學院」這點應重新審視。

第二節 組織架構與運作方式

在當今全球化、多元化的思潮引領下,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流

工具和文化載體,乃在國際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中共崛

起的情況下,必須正視中共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

共。因此,為適應世界各國急劇增長的漢語學習需求,中共積極與世界

各國開展廣泛深入的交流與合作,致力推廣孔子學院建設。

43
壹、組織架構

一、國家漢辦

中共在海外設置孔子學院的戰略規劃,最早可以追溯到 1987 年由中

共國務院整合多個具有特殊職能的政府部門共同籌組的「中共國家漢語

國際推廣領導小組」
。此一任務編組隨後設立其事務性機構「中共國家對

外漢語教學小組辦公室」
(簡稱國家漢辦)。國家漢辦的公開定位是中共

教育部直屬事業單位,轄綜合處等 19 部門(組織圖如圖 3-1)


,以純推廣

教育為導向的文化機構,旨在普及海外漢語教育與中華文化,並以擬定

中文國際推廣戰略、支援海外漢語教學發展、以及厚植教學與教材能量

為重點,試圖從文化層面打造中共與海外世界的關係網絡。16其主要職能

有:支持各國各級各類教育機構開展漢語教學和中華文化傳播;制定和

推廣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

綱;選派和培訓出國漢語教師和志願者;開發和實施漢語水準考試;實

施「孔子新漢學計畫」,支持開展中國研究;組織管理孔子學院獎學金;

開展「漢語橋」系列比賽等重要活動及建設國際漢語教學網路、電視、

廣播立體化平臺並提供數位化資源等。 17

16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專題研究中心年度計畫。孔子學院觀察。取自 http://www.ciwatch.n
et/383642604423380233762341638498.html
17
資料來源: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關於我們.國家漢辦。取自 http://www.hanban.edu.cn/hb/

44
中共教育部

國家漢辦

亞 美 歐 漢

會 發 政 非 大 洲 綜 學 對

交流處
願 獎
綜 人 計 財 展 策 孔 孔 孔 師 教 考 合 研 外 後
者 學
合 事 審 務 規 法 子 子 子 資 材 試 文 究 聯 勤
工 金
處 處 計 處 劃 規 學 學 學 處 處 處 化 工 絡 處
作 處
處 處 處 院 院 院 處 作 處

處 處 處 處

圖 3-1 「國家漢辦」組織架構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關於我們.國家漢辦〉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
辦》<http://www.hanban.edu.cn/hb/>。

二、孔子學院總部

隨著中共經濟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日益廣泛,世界各國對漢語學習

的需求急劇增長。為推動漢語加快走向世界,提升中國語言文化影響力,

從 2004 年開始,中共在借鑒英、法、德、西等國推廣其官方語言經驗的

基礎上,探索在海外設立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

教育機構-「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總部上承孔子學院總部理事會,下轄

綜合處等 19 部門(組織圖如圖 3-2)


,其主要職能有:制訂孔子學院建設

規劃和設置、評估標準;審批設置孔子學院;審批各地孔子學院的年度

專案計畫和預決算;指導、評估孔子學院辦學活動,對孔子學院運行進

行品質管制;為各地孔子學院提供教學資源與服務;選派中方院長和教

學人員,培訓孔子學院管理人員和教師及組織召開孔子學院大會等。18

18
資料來源: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關於我們.孔子學院。取自 http://www.hanban.edu.cn/hb/node
_7446.htm

45
孔子學院總部理事會

孔子學院總部

亞 美 歐 漢

會 發 政 非 大 洲 綜 學 對

交流處
願 獎
綜 人 計 財 展 策 孔 孔 孔 師 教 考 合 研 外 後
者 學
合 事 審 務 規 法 子 子 子 資 材 試 文 究 聯 勤
工 金
處 處 計 處 劃 規 學 學 學 處 處 處 化 工 絡 處
作 處
處 處 處 院 院 院 處 作 處

處 處 處 處

圖 3-2 「孔子學院總部」組織架構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關於我們.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
辦》<http://www.hanban.edu.cn/hb/node_7446.htm>。

表 3-1 中共推廣漢語教學組織編組暨職能
領導階層 國家漢辦 孔子學院總部
許琳 國務院參事兼國家漢辦主任 19 孔子學院總部總幹事
馬箭飛 國家漢辦黨委書記兼副主任 孔子學院總部副總幹事
王永利
胡志平
國家漢辦副主任 孔子學院總部副總幹事
靜煒
夏建輝
1.支持各國各級各類教育機構 1.制訂孔子學院建設規劃和設置、評估
開展漢語教學和中華文化傳 標準。
播。 2.審批設置孔子學院。
2.制定、完善和推廣國際漢語教 3.審批各地孔子學院的年度專案計畫和
師標準、國際漢語能力標準、 預決算。
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 4.指導、評估孔子學院辦學活動,對孔
3.選派和培訓出國漢語教師和 子學院運行進行品質管制。
主要職能

志願者。 5.為各地孔子學院提供教學資源支援與
4.開發和實施漢語水準考試。 服務。
5.實施「孔子新漢學計畫」,支 6.選派中方院長和教學人員,培訓孔子
持開展中國研究。 學院管理人員和教師。
6.組織管理孔子學院獎學金及 7.組織召開孔子學院大會。
開展「漢語橋」系列比賽等重
要活動。
7.建設國際漢語教學網路、電
視、廣播立體化平臺並提供數
位化資源。

19
副部長級。

46
負責總部領導公務及全辦工作協調、行政管理、公文機要、政務公開、來
業務機構
綜合處 信來訪、檔案管理、政府採購、資產管理、法律事務、海外事務代表處、
辦內網路系統等管理。
人事處 負責總部幹部隊伍建設及相關人事、黨務工作。
會計審計處 負責內部審計,總部基本支出的核算,教師、志願者專案經費管理。
負責總部年度部門預決算編制;全球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年度預決算審
財務處 批;教材、各國來華團組、漢語橋系列比賽、孔子學院獎學金、網路孔子
學院、漢語考試等專案審核和經費管理;下屬企業財務核算和監督。
研究制定全球孔子學院發展規劃;審批新建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撥付啟
發展規劃處
動經費。
政策法規處 漢語國際推廣及孔子學院建設相關政策法規研究。
負責亞洲、非洲地區孔子學院(課堂)事務,其中包括:審核各孔子學院
年度工作計畫、項目及經費預決算;協調組織各孔子學院開展漢語教學和
亞非孔子學院處
文化活動、團組交流等;組織選拔、培訓、派遣中方院長及在任期間管理
考核;督導評估孔子學院辦學及中方合作院校承辦孔子學院工作等。
負責美洲、大洋洲地區孔子學院(課堂)事務,其中包括:審核各孔子學
院年度工作計畫、項目及經費預決算;協調組織各孔子學院開展漢語教學
美大孔子學院處
和文化活動、團組交流等;組織選拔、培訓、派遣中方院長及在任期間管
理考核;督導評估孔子學院辦學及中方合作院校承辦孔子學院工作等。
負責歐洲地區孔子學院(課堂)事務,其中包括:審核各孔子學院年度工
作計畫、項目及經費預決算;協調組織各孔子學院開展漢語教學和文化活
歐洲孔子學院處
動、團組交流等;組織選拔、培訓、派遣中方院長及在任期間管理考核;
督導評估孔子學院辦學及中方合作院校承辦孔子學院工作等。
負責外派漢語教師的選拔、培訓、派出和管理;負責孔子學院專職教師隊
伍建設和「核心教師」崗位項目實施;負責與外國大學合作設立漢語師範
師資處 專業工作,開展外國本土漢語教師培養培訓;負責制定國際漢語教師標
準,實施國際漢語教師能力認定;負責漢語國際推廣基地建設工作;負責
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處工作。
志願者工作處 負責制定志願者選派規劃;負責志願者選拔、培訓、派出、管理工作。
負責制定教學課程大綱和教材標準;開發、推廣國際漢語教育資源;開展
教材處
教材使用培訓;審批本土教學資源開發專案;贈書等。
考試處 負責擬定漢語考試政策;組織考試研發、實施及推廣。
負責擬定孔子學院獎學金管理辦法、獎學金生招生計畫和獎學金生評審辦
獎學金處
法,組織實施獎學金生的招生、錄取和來華後管理及回國後聯絡。
負責擬定孔子學院文化活動規劃,設計中外文化交流專案,組織和支援各
綜合文化處 國孔子學院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建立文化資源庫,組織實施孔子學院專家
巡講、文藝巡演、文化巡展等「三巡」活動。
負責組織實施「孔子新漢學計畫」;支援全球漢學及中國研究,開展合作
漢學研究工作處
專案。
負責總部新聞宣傳和公關聯絡;編輯出版多語種《孔子學院》(中英文、
中法文、中西文、中阿文等 11 個中外文對照版)期刊;編輯印製《孔子
對外聯絡處
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年度報告》;運營管理國家漢辦官方網站;辦理護照簽
證等外事服務。
負責組織「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學生、在華留學生等系列中文比賽活
動;負責「漢語橋」基金專案;負責組織開展「漢語橋」各國教育官員、
交流處 校長訪華團、各國大、中學生夏、冬令營等項目與交流活動;負責組織中
國與世界各國開展「漢語年」、「語言年」等交流活動;與國外教育組織、
機構等開展交流合作。
負責總部基本建設;設備設施的維護與管理;會議、安全保衛、餐飲、保
後勤處
潔、綠化等後勤保障與服務工作。
資料來源:整理自〈關於我們.領導簡歷〉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

47
〈http://www.hanban.edu.cn/hb/node_38260.htm〉 ;〈關於我們.
國家漢辦〉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 〈http://www.hanban.

edu.cn/hb/〉〈關於我們.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
漢辦》 〈http://www.hanban.edu.cn/hb/node_7446.htm〉。

從表 3-1 中可以看出漢辦跟孔子學院總部之間的關係,這是典型的具

中共特色的組織構型,領導階層同時具有漢辦以及孔子學院總部的官銜、

職務,方便讓領導階層在官、民的身分間轉換,以利其一軌半外交的遂

行。

貳、運作策略

從 2002 年開始,國家漢辦開始思考在海外設置推廣漢語的機制與據

點,並於隔年提出整合型的「漢語橋工程」
(Chinese Bridge Project)
,其

中一項重點任務在內部智庫的檢討與研擬下,參照歐美國家的語言推廣

教育經驗,如歌德學院(Goethe-Institute)、法語聯盟(Alliance Français

e)、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與西班牙文化中心(Insituto Cerva

nte)等,正式籌備中共在海外推廣語言教育的佈局戰略。 20「漢語橋工

程」包含了孔子學院、中美網路語言教學、教材和音像及多媒體製作、

國內外漢語教師隊伍建設、對外漢語教學基地建設、漢語水準考試、世

界漢語大會和「漢語橋」比賽、
「漢語橋」基金和援助國外中文圖書館以

及基本建設等九項,各職能簡要說明如下(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2

005/7/21):

一、孔子學院

目的在促進世界文化多元化,以便更好融入國際社會。成立孔子學

院北京總部及其在世界若干國家的分支機搆,順應世界上出現的學習中

20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專題研究中心年度計畫。孔子學院觀察。取自 http://www.ciwatch.n
et/383642604423380233762341638498.html

48
文的熱潮,積極推動和支援國外的漢語教學,為各國提供教學資源,

主要職能為向各類人士提供專門技能的漢語培訓以及中文教師的培

訓,屬於非正規、非學歷教育。孔子學院教學重點是應用漢語,以孔子

學院總部提供的教學模式、課程產品等作為主要教學資源,並提供統一

的教學、考試、培訓品質認證標準,開展教學和檢測(申辦程序詳見附

錄 2、3)。

二、中美網路語言教學

目的在集中、美兩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結合兩國優秀的網路技術

和語言教學專家,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先進的語言教學理念,研究開

發針對中小學生的網路漢語教學課程,使漢語教學進入課堂,使學習漢

語成為學生的一種興趣,改變「漢語難學」的觀念。

首期製作供國中使用的漢語網路教學課程 35 單元。出版相應的配套

產品,包括紙質教材、多媒體光碟、音像製品。繼續開發製作高中部分

網路漢語教學課程 35 單元。在成功推廣後,即開發製作小學、大學及成

人教育部分網路漢語教學課程 100 單元,並逐步擴展專案資源,建成網

路語言教學專案資源庫。資源庫包括:電子辭書、語料庫、機器翻譯、

多媒體素材庫、題庫、文化背景資源、課程庫等。

三、教材和音像及多媒體製作

目的在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創新教學模式,多方合作、創出精品教

材,使編寫的各類多媒體、音像、紙質教材能夠滿足國外漢語教學的迫

切需求,方便各類社會人士學習;研發關於中華文化的音像、多媒體和

網路教學系列製品,以中華文化為製作視角,內容包括中國的古代、當

代、自然、人文、環保、婦女、民族等;編創反映當代社會風貌和人民

生活的漢語教學電視系列短片;利用內容適宜的電影,改編成語言教材,

49
用於課堂教學;製作以介紹中國大陸名勝古跡、歷史文化名城、自然風

光、民族風情、環境保護、建設成就為主要內容的漢語教學畫冊、掛圖

等;在製作出的文字、音像資料的基礎上,建設優質漢語教學資源庫,

向全世界開放使用。

四、國內外漢語教師隊伍建設

建設一支高水準的對外漢語教師隊伍,培養一批懂得現代遠端教育

技術、多媒體語言教學理論和方法的對外漢語教師,擴大國內外漢語教

師數量,以適應世界上漢語學習人數不斷增長的需要和對新的學習方式

的要求;派遣對外漢語教學各領域的專家小組,與邀請方合作,在世界

各地舉辦漢語教師教學技術培訓和中華語言文化講座;利用寒暑假,為

國外大、中、小學教師在中國大陸舉辦研修班,方便其交流教學體驗、

深化中文知識、接觸新型教材、瞭解風俗民情。

五、對外漢語教學基地建設

選擇中共境內 10 所對外漢語教學基礎條件優秀的大學,作為對外漢

語教學基地,全面促進和帶動對外漢語教學和科研水準的提高,凝聚對

外漢語教學的實力,作為支持世界教學的中堅力量。

基地大學的任務包括:承擔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理論建設和重要、重

點研究專案;重點建設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碩士、博士教學點;承擔對外

漢語教學主幹教材的編寫,以及針對國外主要語種和漢語教學主要國家

教材的編寫或合作編寫;進行具有先進水準的對外漢語現代化遠端教學;

參與提高對外漢語教師整體素質、培養高品質的國內對外漢語教師的培

訓工作;接受國外高水準漢語教師和青年漢學家來華進行專項研修;建

設、儲備漢語教師隊伍,承擔國家公派漢語教師的任務;接受「漢語橋

基金」來華留學生入學,進行重點教學;組織和參加國內外漢語教學學

50
術會議,提交有指導性的高水準論文;與國外漢語教學單位和機構開展

全方位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六、漢語水準考試(詳見附錄 4)

不斷改革、完善漢語水準考試(HSK),保持 HSK 創立的國際品牌

效應,使其進一步達到國際著名考試的規模和水準、保持在國際漢語考

試市場中的權威地位;推廣 HSK,使其對世界漢語教學發揮推動、引導

和規範的重要作用;發展 HSK,促進 HSK 證書產生更大的應用效力。通

過規範化的培訓機制,建設 HSK 國內外考務工作人員隊伍,保證考務工

作的水準,提高 HSK 的國際標準品質;加強 HSK 的推廣力度,編寫新

版考試大綱,大量發行;製作各種宣傳材料,供給國內外考點做廣告宣

傳;開設 HSK 專門網頁,介紹 HSK,發佈考試資訊,接受諮詢;有條件

的城市及時開設新考點,積極吸收合作夥伴,利用「漢語橋基金」扶植

考點;設立專項獎學金,獎勵 HSK 成績優秀的考生赴中留學。

七、世界漢語大會和「漢語橋」比賽

通過「世界漢語大會」,聚集全球熱心於漢語傳播事業的世界政要、

社會名流、學術大家、漢語教育工作者以及友好人士,研討漢語對世界

進步的作用、漢語的推廣趨勢,最大限度地團結國際人士,納賢聚能,

共同致力於漢語在世界上的傳播;通過舉辦世界範圍的定期漢語比賽,

吸引更多的國外青年學習漢語,從而使一代又一代的外國青年能夠熟悉

中國大陸、成為友好人士,牢固打造「漢語橋」品牌,讓漢語這座「橋

樑」連接中共和世界,增進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瞭解。

八、「漢語橋」基金和援助國外中文圖書館

設立「漢語橋基金」
,以增進世界漢語教學民間友好交流。利用基金

資助在國外開展各種漢語活動,鼓勵從事中文教學的行政、教學人員更

51
加熱心於組織好中文教學,激發青年學生學習中文的積極性。

通過援助建設國外的中文圖書館,支持國外教育機構開展中文教學,

介紹中國大陸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方便資料閱讀,增進學習者對

中國大陸的瞭解和認識,為教師和漢學家開展教學和中國大陸問題研究

提供豐富的資源,促進中文教學和相關的學術研究。

九、基本建設

加強學科理論研究,促進國內外對外漢語教學跟進現代資訊技術,

不斷完善和深化學科建設並以現代科學觀念從整體上提升對外漢語教學

學科的理論水準和教學水準,為漢語教學及其推廣奠定堅實的學科理論

基礎;加強對外漢語教學的資訊化建設,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建設多種

資來源資料庫,搭建資訊互通平臺,為國內外使用者提供豐富及時的資

訊服務,使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成果和各方面資訊得到及時傳遞,促進

漢語教學資源的構建和合理配置。

圖 3-3 漢語橋工程推展概念圖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52
綜上可以看出這九大分工乃以孔子學院為核心(如圖 3-3),餘圍繞

著中心目標以完善期總體規劃,如規畫適應在地需要的教學課程、由志

願者漢語教師赴境外教學、定期舉辦漢語競賽提供受教者交流平臺以及

為刺激學習,提供有獎學金及程度檢定制度,從九大工程分工來看,可

看出其縝密的規劃及用心程度。

倘僅就孔子學院總部之組織章程來看,係一獨立法人機構,然參照

上述圖表後,可將中共推廣漢語教學機構組織圖改繪成圖 3-4,從中不難

看出中共對外漢語教學之組織機構領導模式,一如其黨政指揮體系一般,

乃「一套人馬,兩塊招牌」,民營的背後仍帶有濃濃的官方色彩。

中共教育部

國家漢辦 / 孔子學院總部

亞 美 歐 漢

會 發 政 非 大 洲 綜 學 對

交流處
願 獎
綜 人 計 財 展 策 孔 孔 孔 師 教 考 合 研 外 後
者 學
合 事 審 務 規 法 子 子 子 資 材 試 文 究 聯 勤
工 金
處 處 計 處 劃 規 學 學 學 處 處 處 化 工 絡 處
作 處
處 處 處 院 院 院 處 作 處

處 處 處 處

圖 3-4 中共推廣漢語教學組織架構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關於我們.國家漢辦〉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
辦》〈http://www.hanban.edu.cn/hb/〉
;〈關於我們.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http://www.hanban.edu.cn/hb/n
ode_7446.htm〉。

參、發展現狀及未來規劃

一、孔子學院發展現狀

自 2004 年第一所孔子學院在南韓首爾揭牌問世,歷經 10 年的發展


53
已逐步轉型為非純語言教學的教育機構。截至 2013 年年底,已在 120 個

國家和地區建立 440 所孔子學院和 646 個孔子課堂。共有專兼職教職員

工 28,670 人,註冊學員 85 萬人。開辦各類漢語教學班約 4 萬班次,舉辦

各類文化活動 2 萬餘場,參加人數 920 餘萬人。

中共孔子學院(課堂)數量成長統計
孔子學院 孔子課堂

646
535
500
440
369 400
358
322
254 282272
208
122
51
4 18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圖 3-5 中共孔子學院(課堂)數量成長統計
資料來源:整理自國家漢辦年度報告 2006-2013

亞洲地區孔子學院(課堂)數量成長統計
孔子學院 孔子課堂
93
83 87
81
66 70
59
45 50
43 40
27 31
24
3 5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圖 3-6 亞洲孔子學院(課堂)數量成長統計
資料來源:整理自國家漢辦年度報告 2006-2013

54
美洲地區孔子學院(課堂)數量成長統計
孔子學院 孔子課堂

384
324 339
205 240
112 131 144
75 87 103
25 0 55
1 6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圖 3-7 美洲孔子學院(課堂)數量成長統計
資料來源:整理自國家漢辦年度報告 2006-2013

歐洲地區孔子學院(課堂)數量成長統計
孔子學院 孔子課堂

134 149 153


122 112
94 105 102
71 85 82
44 34
10 18
1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圖 3-8 歐洲孔子學院(課堂)數量成長統計
資料來源:整理自國家漢辦年度報告 2006-2013

非洲地區孔子學院(課堂)數量成長統計
孔子學院 孔子課堂
37
31
25
18 21 21
16
10
6 3 4 5 5 5
0 2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圖 3-9 非洲孔子學院(課堂)數量成長統計
資料來源:整理自國家漢辦年度報告 2006-2013

55
大洋洲地區孔子學院(課堂)數量成長統計
孔子學院 孔子課堂
49
34
29
16 17 17
10 10 12 11
4 7
0 0 0 2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圖 3-10 大洋洲孔子學院(課堂)數量成長統計
資料來源:整理自國家漢辦年度報告 2006-2013

從圖 3-5 至 3-10 中可以看出,中共孔子學院在世界成長趨勢呈現穩

定成長的狀態,而孔子課堂的成長數則呈現急遽成長尤以美洲最為顯著,

何以孔子課堂得以拓展如此快速,究其主因乃為美國大學使用的是學分

制,中共在海外大學中設立的孔子學院只是一種中國文化推廣中心,課

程並沒有得到校方學術委員會的認可,那也就沒有學分。沒有學分,就

使得孔子學院在美國正規大學中的設置就遇到了瓶頸。退而求其次,一

部分孔子學院就跟一些美國的中文學校或者華人社團聯合,成為美國私

人教育機構的一個部分,受眾也僅是華人子弟(吳琦幸,2007)
,而絕大

部分則轉向與中小學合作開辦孔子課堂,以解決學分認可問題及學術自

由爭論(詳見第四章第三節)的紛擾。另一方面從分佈數量來看,非洲

及大洋洲數量明顯較其他洲少上許多,是因為中共較不重視嗎?其實不

然,檢視歷年世界各國對中共國家形象調查(詳見第四章第二節)來看,

中共在這兩洲的國家形象整體是正面遠大於負面評價,因此可以推估,

中共協助設立孔子學院及孔子課堂亦貫徹「集中」與「節約」的用兵原

則,以中共在孔子學院設立所在國的國家形象決定開展力道。

56
二、孔子學院未來規劃

中共為進一步加強孔子學院建設,促進中外教育交流與合作,推動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於 2013 年 2 月 28 日,在中國大陸《光明日報》全

》,簡要臚列如下:21
文刊登了《孔子學院發展規劃(2012-2020 年)

(一)主要任務

1.突出發展重點,提高辦學品質和水準

統籌規劃、合理佈局,進一步形成多層次、多樣化、廣覆蓋的孔子

學院發展格局。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多數孔子學院以漢語教學為主要

任務,努力成為所在國的漢語教學中心、本土漢語師資培訓中心和漢語

水準考試認證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孔子學院開展高級漢語教學和當代中

華文化研究,成為深入理解中國大陸的重要學術平臺;適應學員多樣化

需求,鼓勵興辦以商務、中醫、武術、烹飪、藝術、旅遊等教學為主要

特色的孔子學院;一些國家的孔子學院,實行漢語教學、文化交流和職

業培訓並舉,説明學生既學習漢語言文化又提高職業技能。促進孔子學

院(課堂)辦學與所在國的國民教育體系相結合,與學生未來職業發展

相結合,與幫助各國學生赴陸留學相結合,切實提高孔子學院的辦學實

效,增強吸引力。建立健全品質評估體系,完善孔子學院退出機制。

2.建立健全教學和管理人力資源體系

加快高素質管理隊伍建設。完善孔子學院院長選拔辦法,選拔一批

懂教育、素質高、善協調管理、敬業的專職院長。中方院長主要從中方

合作院校的中層以上優秀幹部中選派。強化院長在職培訓。加強專業化

師資隊伍建設。制定發佈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實行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認

證,制定符合國際漢語教育特點的教師職務(職稱)評聘辦法。完善國

21
資料來源:光明日報 2013 年 2 月 28 日第 7 版。

57
際漢語教育學科體系,培養適應不同層次教學需要的合格師資,注重培

養高層次國際漢語教育人才。以孔子學院中外合作院校選派教師為主體,

以選派國內高校畢業生做志願者、吸收中國大陸留學生和華僑華人做教

師為補充,加快建設中方長期乃至終身從事孔子學院工作的高素質專兼

職師資隊伍。加大孔子學院所在國本土師資培養力度,擴大「孔子學院

獎學金」規模,招收更多各國青年赴陸攻讀國際漢語教育專業碩士學位。

積極幫助海外華文學校培訓師資,支持和鼓勵華僑華人從事漢語教學工

作。擴大志願者選派規模。志願者主要從高校人文和社會科學專業的本

科畢業生和碩士、博士研究生中選派。提高志願者待遇。注重在優秀志

願者中選拔培養專職國際漢語教師和管理幹部。

3.建立健全國際漢語教材和教學資源體系

制定國際漢語課程標準和國際漢語教材編寫指南。發揮孔子學院和

社會各方面積極性,改編和新編一批知識性、趣味性和通用性較強的漢

語教學和中華文化精品教材,大力開發各種文化輔助讀物、多媒體課程

及實用教具和工具書,支援各國孔子學院編寫本土教材,形成適應幼兒、

中小學生到高校學生和社會人士等不同人群、不同層次漢語學習需求的

教材和教學資源體系。加強各國本土師資使用教材的能力培訓。加快教

學方法改革創新,加強教學案例庫建設,注重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克服

話語體系和文化差異帶來的障礙,探索出外國人易於接受的教授漢語和

介紹中國的方式方法。辦好《孔子學院院刊》
,增加語種版本,豐富內容,

提高品質,擴大各國讀者群。

4.建立健全漢語考試服務體系

借鑒國外考試產品推廣經驗和成功模式,緊緊依靠孔子學院,積極

進行市場策劃和運作,研究提供多元化的考試種類。實行考教結合,紙

58
考、機考、網考結合,以滿足不同年齡、不同人群漢語學習者的多樣化

需求,形成世界公認的考試品牌。對國外規模大、品質好的漢語考試進

行認證,建立全球漢語考試服務體系。

5.積極開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動

深化中外人文交流與合作。支援孔子學院根據當地需要設立中華文

化展示體驗區和圖書角,推廣中華文化優秀產品,舉辦各具特色的文化

活動,積極介紹中國歷史、文化和發展實踐。充分利用孔子學院平臺,

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

(二)重點項目

1.建設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依託國內高校繼續加強國際漢語教育與推廣基地建設,提升漢語教

師培養培訓能力和水準。與外國高校合作設立漢語師範專業,建設一批

教師培訓基地,重點培養培訓各國本土漢語教師。

2.建立志願者人才庫

擴大對外漢語專業和非英語語種專業招生規模,豐富對外漢語專業

學生知識面,適當增加文史哲課程,鼓勵人文和社會科學專業的在校學

生選修對外漢語教學課程,拓展志願者選拔範圍。建立國際漢語教育專

業碩士海外實習制度。

3.實施國際漢語教材工程

成立國際漢語教材指導委員會和中外專家組成的工作組。依託國內

外基礎較好、積極性較高的高校,開展區域性多語種漢語教材研發。與

國內外出版社密切合作,打造編寫、出版和發行一體化的教材供應體系。

建立國際漢語教材資源庫,為教學法研究和教材編寫提供資訊服務。

4.加強網路孔子學院建設

59
增加多語種頻道和項目,建立中華語言文化國際傳播數位平臺,幫

助世界各國漢語學習者用母語上網學習,鼓勵和支持各國孔子學院開展

遠端教學。

5.開展「孔子新漢學計畫」

通過資助課題研究、攻讀學位等方式,吸引各國優秀青年赴陸考察

訪學。推動在世界著名高校設立中華文化教席,資助國外介紹中國大陸

的優秀著作和譯著出版,支持各國孔子學院舉辦中華文化研究學術會議

等活動。

6.建設示範孔子學院

重點建設一批示範孔子學院,在擴大學員規模、提高辦學品質、增

強社會影響力等方面發揮帶動輻射作用。

7.實施孔子學院品牌工程

積極開展專家學者巡講、大學生小分隊巡演、漢語教材巡展。辦好

「漢語橋」世界大、中學生中文比賽。擴大各國中小學校長赴陸訪問和

學生夏(冬)令營規模。

以孔子學院發展規劃來看,中共預估 2015 年全球孔子學院要達到 500

所,中小學孔子課堂達到 1,000 個,學員達到 150 萬人,以目前孔子學院

的發展趨勢來看,2015 年要達到此一目標並非遙不可及,畢竟全球尚有

許多孔子學院的「市場」
,只是,綜觀孔子學院政策目前發展,似乎政策

方向從大學對大學的合作夥伴關係轉而向中小學的孔子課堂紮根,這其

實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訊號,以下將再深入探討。

第三節 「孔子學院」與中共境外思想教育

壹、境外兒少學習概況

學者劉程、安然(2012,頁 46-51)以自身在美國堪薩斯大學孔子學

60
院漢語與中華文化夏令營教學經驗,分析教學其成效及成果。夏令營是

以 4-11 歲的美國小朋友及被美國家庭收養的華人小孩為教育對象,活動

過程依年齡區分兩組實施教學,其中 4-7 歲兒童為第一組,8-11 歲少年為

第二組,課程時數配當如表 3-2。

表 3-2 美國堪薩斯大學孔子學院中華文化兒少夏令營課程時數配當表
教學時間安排
時段 內容 備註
由生活助手和教學助手到學校門口迎
接學生的到來,並由家長或其監護人
0830 之前
在簽到單上簽宇,確認學生到課情況,
分發學生胸牌
0830-0915 第一教學時段
0915-0925 休息時間(Bathroom break)
0925-1000 笫二教學時段
小吃時間並非讓學生完全自由活動,而是
教授相關言語知識,如「老師,我要兩塊
餅乾」
、「老師,我要三顆糖」、「老師,我
要喝水。謝謝」等;同時,穿插有中華文
1000-1020 小吃時間及戶外活動、遊戲
化色彩的遊戲活動,如放風箏、扔球、跳
繩並用漢語數數等;播放中華文化卡通電
彩(如西遊記);介紹如何使用筷子(天
氣不允許戶外活動時的室內活動)等
1020-1050 第三教學時段
有兩次休息時間是從兒童身體、生理情況
1050-1100 休息時間(Bathroom break)
考慮
1100-1130 第四教學時段
家長或其監護人接走學生,並在接領單
1130 之後 出於安全因素考慮
上簽字
資料來源:劉程、安然(2012)
。孔子學院傳播研究(頁 47)
。北京:中
國社會科學。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大量使用漢語取代美語,並將中華文化、唱遊、

遊戲等簡易且易為兒少所接受的項目融入教學課程,具體教學內容如表

3-3。學者對於兒少夏令營教學成果是滿意的,並總結出兒少漢語教學具

有「兒少對異域文化毫無成見或偏見,及易接受新鮮事物」以及「兒少

接受能力強,容易培養其對漢語與中華文化興趣」等兩項優勢。

61
表 3-3 美國堪薩斯大學孔子學院中華文化兒少夏令營課程教育計畫表
教學內容安排
日程 語言教學內容 中美文化活動
打招呼:你好、老師好、謝謝、再見
課堂用語:起立、坐下、眼睛看老師、耳
用漢語與教師或教學助手打招呼,互相詢問
第一天 朵聽老師、把手放好、請跟我說,請再說
「你叫什麼名字?」並回答
一遍、安靜、我要上廁所、我有問題、為
什麼、停、你叫什麼名字?我叫…
1.學寫簡單漢字,如數字○到十、象形字:
數字並配以手勢:0-20
日、月、雨等(第一組學生:漢字以虛線
第二組小朋友擴展到 0-100
第二天 顯示,學生描紅)
你幾歲?我……歲
2.美國兒童遊戲:Candy ladder、Chutes and
你有幾個朋友?我有……個朋友
Ladders
1.遊戲:紅綠燈遊戲(首先以顔色牌出現,
教師亮出「紅色」牌時,學生停;教師亮
顏色:紅色、藍色、白色、黑色、綠色、
出「綠色」牌時,學生前進一步;教師亮
黃色、紫色、粉紅色
出「黃色」牌時,學生原地不動。然後教
給的造句:「你給我紅色的」 、「我給你三個」
師不使用顏色牌而只說出 這幾種顔色名
播放川劇變臉影片(當某種顔色出現時,
第三天 稱,繼續遊戲。動作出錯者罰出場,獲勝
學生說出該顔色名稱)
者獎勵有中華文化色彩的小禮物)
第二組補充:「你的生日是幾月幾號」 、
「我
2.著色:東方龍、福娃、京劇臉譜、蝴蝶等
的生日是……」、「他是我的朋友,他
3.美國兒童遊戲:HIHO Cherry、BINGO (把
叫……」、
「他……歲」 、
「他的生日是……」
各種顔色塗在方格內,教師說出某種顔色
時,學生以手拍向該顏色)
1.畫自己家庭的全家福,並為他們的衣服塗
家庭成員:爸爸、媽媽、姐姐、妹妹、 哥
上顔色,說出這些顔色的漢語名稱
哥、弟弟
第四天 2.製作燈籠並塗色
第二組補充:外公、外婆、爺爺、奶奶
3.剪紙:第一組剪「福」字、第二組寫「春」
造句:「這是爸爸……」

1.美國兒童遊戲 Simon Says:教師或教學助
手先示範,學生照著做
2.第二組:
動詞:跑、跳、坐下、走、停、蹲
遊戲 1:BINGO:把各種運動的圖片黏 貼
第五天 第二組補充:運動,如打橄欖球、打棒球、
在方格內,教師說出某種運動名稱時,學
打籃球、打排球、打乒乓球、踢足球等
生以手拍向該運動圖片所在的方格
遊戲 2:一學生表演某運動的動作,其他學
生說出該運動名稱
1.帶動唱:頭~肩膀~膝~腳趾,頭~肩膀~膝~
腳趾,眼~耳~鼻和口~拍拍手
2.遊戲 1:讓學生在黑板上畫一個人 物,再
讓一學生蒙上眼睛並指出某一身體部位,
其他學生說出該身體部位的名稱
身體部位名稱:頭、肩膀、膝蓋、腳趾頭、
第六天 遊戲 2:把學生分成兩個組,毎組各個學生
眼睛、耳朵、嘴巴、鼻子、手
畫身體的某一個部位,讓學生剪下自己所
畫的身體部位,把學生畫的所有身體部位
組合起來,貼在黑板上,構成一個模樣好
笑的「人」
3.第二組補充中文歌曲「拍手歌」
1.講故亊:教學助手用英語講述十二生肖的
動物:十二生肖+貓 故亊,碰到動物名稱時,以漢語代替
第七天
你屬什麼?我屬……等等 2.分組表演動物(可以發聲) ,另外一組猜動
物名稱

62
3.帶動唱:「兩隻老虎」
4.生肖轉盤:按教師教授的順序,把事先剪
好的生肖動物黏貼到圓盤裡並塗上顔色,
然後讓學生說出生肖動物的名稱,如我
屬……和顏色名稱
「有」、
「沒有」句型:一隻沒有眼睛、老 1.捉迷藏:「找」
、「老虎找猴子」
、「老虎在哪
第八天 虎有兩個眼睛等等 裡?」、
「在這裡」
第二組補充:左、右、上、下 2.帶動唱:「找朋友」
手、腳、左、右組合成左手、右手、左腳、
第九天 美國兒童遊戲:Twister
右腳+某種顏色
涵蓋大部分教學內容,包括學生海報展示與
介紹(我叫……、我……歲、我屬……、我
第十天 融合所學內容進行演出 的生日是……、這是我爸爸……、我喜歡紅
色)
,歌曲「身體歌」、「拍手歌」、
「兩隻老虎」

「找朋友」等(融入所學數字和動作)
資料來源:劉程、安然(2012)
。孔子學院傳播研究(頁 47-49)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

然而,對於其總結出的兩項優勢,我們可以再做更精確的詮釋,即

「兒少因心智發展較不成熟,故對新鮮事物接受度較高;因未受意識形

態影響,對未知事務無明顯價值判斷,故可塑性強」
。簡言之,對於灌輸

觀念而言,兒少是最易教育的對象。

貳、「孔子學院」的潛在教育

「教育」一般給人的印象是正面的、客觀的、價值中立的,但在教

育研究學者眼中,教育本身不可能價值中立,不論目標的決定、發展程

式的安排、教材的選擇等,都充滿著價值判斷,事實上教育本身就是一

種政治性的活動,透過課程的設計有意或無意的灌輸受教者特定的意識

形態。結合先前所述,中共為何要廣設孔子學院?中共孔子學院政策為

何具有朝向中小學「孔子課堂」發展的趨勢,或許從課程設計的角度來

解釋可以更接近我們所想要的答案。

「潛在教育」的研究起源於對「外顯教育」的反思,所謂「外顯教

育」是指訴諸於目標、明確可見的活動或具體的、書面文件的教育內容,

如表 3-3 所示即屬外顯教育範疇,相對而言,
「潛在教育」則是在「外顯

63
教育」背後,隱藏而未顯的影響或意圖(張佳琳,2003,頁 20)。

學者范君(2009,頁 107)認為「潛在教育」具有以下特點:
一、潛在教育是是相對於外顯教育而言的,是外顯教育的重要補充。

二、潛在教育具有明顯的教育目的,其載體和環境可以設計和操作。潛在

教育並非因潛在就沒教育目的,相反的其更具有明顯的教育目的,只

是不容易被察覺。其教育的載體和環境可以設計和操作,教育者將事

先設計好的意向置入各種具體生活環境之中,引導受教者自然融於創

設的教育情境中。

三、潛在教育的教育者在過程中是以非教育者的工作角色出現在受教育者

面前,同時借助那些實體性的各種載體和社會實踐活動,如文化、制

度、風氣等,不為受教者關注和明顯感知的存在,使他們在一種看似

非課程的過程中受到教育。

四、潛在教育中的教育內容、教育目標等都不是直接顯露的,而是隱藏的;

教育形式是側面的、間接的,常採用「迂回」、「滲透」的教育方式,

使受教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者的觀點。

五、潛在教育是一種開放的教育,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育過程不僅

發生在課堂和活動中,還發生在眾多不同的環境中,可以說潛在教育

存在於所處環境的每個角落。

雖然潛在教育一直存在教育現場中,然而大部分的人卻不知它的存

在,它可以說是課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結構,因為它常常在無聲無息中

侵入學習者的腦中,並且植入某種特定的意識型態(陳啟榮,2005,頁

51)。

「教育」一直是統治者的政治工具,他決定了在歷史上誰是王、誰

是寇、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不管是有意的或是無意的都會將特定的意

64
識形態及價值判斷加諸受教者身上。從潛在教育角度來看「孔子學院」

的政策設計,在教學上:是單方面的輸出,所有課程教材均是有官方統

一頒行,便於主導及置入所欲傳達的訊息;在內容上:貼近受教者的需

求,融入大量中華文化元素及所在國當地特色,使受教者在心態上更能

接受所欲傳達的訊息;在環境上:不論是在大學開設的「孔子學院」或

是在中小學開設的「孔子課堂」
,均是結合所在國的教學環境,無形中更

能將其傳達的訊息視作教學的一部分。所以結合「孔子學院」的設置目

的及使命,可以說這不是單純的境外教育,或許加上「思想」兩字,用

「境外思想教育」來形容也許更為貼切。

65
66
第四章 中共運用「孔子學院」的效能評估

文化外交雖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但近來因為生硬的傳統外交模式越

來越不足以維繫國際間的國家互動,於是乎象徵和緩的柔性外交模式便

乘勢興起,換言之,國際間的交往互動便從權力政治,慢慢走向心靈政

治。以下即透過文化外交的觀點,檢視孔子學院何以能快速擴張及未來

可能面臨的挑戰。

第一節 國力提昇後的優勢

壹、經濟層面的利基

一、世界市場、世界工廠的誘因

中共發展經濟的初期是採取「引進來」的策略,透過豐厚的租稅減

免及經改政策,大量吸引外資前往投資,自身也稱職的扮演好廉價勞工

的角色,奠定其世界工廠的地位。當時的中國靠著廉價的勞力吸引著全

球的目光,商業上的交流加深了漢語學習的需求。然而,經歷了三十多

年的發展,其整體經濟實力也在不斷的增強,工人的工資越來越高、生

活水準改善、消費能力增加,這種種的改變讓我們意識到中國將不再只

是一個世界製造工廠,而是一個世界市場(新華評論網,2011/6/12)
。按

照現在世界銀行的匯率統計,2010 年中國大陸經濟規模超過了日本。但

是按照麥迪森(Angus Maddison)的演算法,用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來統計,22實際上在 1992 年中國大陸經濟規模就趕上

了日本。所以他當時預測,到 2015 年中國大陸經濟規模應該超過美國。

現在主要的國際組織,包括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幾乎都持類

似的觀點,就是按照購買力平價來算,五年之內,中國大陸經濟規模應

22
安格斯·麥迪森(1926-2010)領導了「國際產出與生產率比較」研究計畫,發展了生產法購買力平
價理論及其在國際比較中的應用。其創建的「麥迪森資料庫」惠及很多研究者(經濟金融網,2010)

67
該超過美國。如果不是按照購買力平價,而是按照世界銀行匯率的方法,

包括每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 3%-5%,那麼十年之內,中國經濟規模應該

超過美國(張維為,2014)。

相較於世界工廠,世界市場更具有語言學習的誘因,尤其是當下正

處於轉型階段,各國無不全力想要打入中國市場,無形中更加深了漢語

學習的需求。

二、堅實的經濟後盾

孔子學院在美國如此受到歡迎的原因之一是,許多中小型學院,並

沒有多餘的經費設立中文課程、聘請中文講師,中國政府資助的孔子學

院,正好彌補上這個缺口。而中共官方對這個成效相當滿意,甚至言談

中也流露出孔子學院就是宣傳工具(新華網,2014/6/17)

另外 BBC 在日本立命館大學的孔子學院專訪中,揭露了一般人眼中

的孔子學院。立命館大學是日本最早設立孔子學院的單位,在專訪中作

家福島香織表示:「在日本再沒比這更便宜的語言學校」。漢語課程依照

難度共分六個等級,每個等級 14 堂課,對社會人士收費 2.6 萬日幣、外

校學生 2 萬、本校生 1.4 萬。另外還有收費 1,000 至 2,000 日幣甚至完全

免費的單堂特別課程。BBC 分析,美國人在意不能在課堂上談論政治或

人權問題,但對不熱衷政治、也不習慣課堂討論的日本人來說,卻全然

不是問題。因此透過像孔子學院這類的合作模式增加經費、教師,幾乎

是日本私立大學求之不得的生力軍(童倩,2014)。

此外,中國大陸擁有數量龐大的留學生隊伍和數量不斷增加的移民、

僑民。據統計,全球華僑華人總數約 5,000 萬,而中國出國留學人員也已

經超過百萬。這些長期旅居國外的留學生、僑民和移民不僅熟悉中外兩

國的文化,而且能夠直接接觸國外公眾,對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溝通

68
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過充分發揮海外留學生和移民數量多、

分佈廣的優勢推進中國的文化外交發展(李德芳,2012)。

就下圖(圖 4-1)來分析可以看出中共官方每年投注在金援境外「孔

子學院」教育中呈現穩定成長的狀態,在本研究中亦試圖尋找其與中共

國內生產毛額(GDP)之間的關聯性(如圖 4-2),探究兩者間是否存在

正相關聯。然統計結果卻因中共投注在「孔子學院」金額與中共國內生

產毛額金額相差懸殊(以 2007 年為例,兩者間近 18 萬倍)


,實無可比性

存在。因所佔成數過低,無法推估是否因經濟實力增長而相對增加對各

國孔子學院的挹注,但單從圖 4-1 來看,至少可看出「孔子學院」是一個

穩定推動的政策。

國家漢辦每年對各國孔子學院支出統計
2000000

1500000

1000000
(單位:千人民幣)
500000

0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圖 4-1 國家漢辦每年對各國孔子學院支出統計
資料來源:國家漢辦年度報告 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2012;2013,其中 2006 年僅列資金管理辦法,2007、2008、
2009 年支出係以人民幣顯示,餘採美元為計量單位,為統
一單位別,經透由世界銀行依據該年度平均匯率進行換算
後,統一採人民幣計。

69
中共2007-2013年GDP
600000
500000
400000
300000
(單位:億人民幣)
200000
100000
0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圖 4-2 中共 2007 年-2013 年國內生產毛額


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貳、政治層面的利基

一、民間辦學模式

孔子學院的發展模式乃借鏡外國經驗所得,如「英國文化協會」前

身是 1934 年在英格蘭和威爾士、蘇格蘭地區以慈善機構註冊的國際社會

團體,
「歌德學院」也在法律上被認定為民間組織。這兩所機構在成立之

初以及運行之中,政府都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和管理方法,但政府更

多的是扮演「戰略決策」的角色,不直接干預機構的具體運行,各機構

可以在非盈利組織的框架內,自由積極發揮(劉揚,2013,頁 294)。依

國際經驗看來,境外語言文化的推廣,初期多由政府主導,再逐次交由

民間組織推廣。對於對外鼓吹和平崛起的中共而言,在第一軌道對己不

利的情況之下,充分運用第二軌道做好國際公關,較易獲得公眾的信任

(任吉剛、滕培聖,2005,頁 104)。雖說囿於中共的政治體制,要完全

認同孔子學院是一個完全的民間機構、一個二軌的外交途徑似乎有個現

實上的困難,但再怎麼說他最起碼也是個一軌半的外交途徑,而在國際

間一軌半的確也有著一定的外交空間,這對於「偽民營」的孔子學院來

說,恰是一道福音。
70
二、教材與教學內容在地化

孔子學院經過長期的發展已不再是單純的漢語培訓機構,越來越多

孔子學院正在不斷摸索,尋找適合自己所在區域特色的發展道路。如針

對埃及豐富的旅遊資源和中國遊客日益增多的情況,埃及的孔子學院專

門編寫了漢語導遊教材(中國新聞網,2009/10/23);加拿大滑鐵盧大學

孔子學院因地制宜,幾年來與市立圖書館合作,一年四季開設面對成人

的非學分漢語課程,根據成人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興趣愛好,教師在漢語

教學中大量增加了文化方面的內容。針對學生們對中國傳統藝術的濃厚

興趣,特別引進了毛筆書法教學(中國新聞網,2012/8/28)
;美國加州大

學大衛斯分校的農業和食品專業在全美乃至全球領先,而設在這所學校

的孔子學院便以傳播中國飲食文化為特色等(張騫、李玉,2013)
。因地

制宜的舉措提升了在地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一個新興的中國市場正在穩步成長,在客觀的條件下即具備

了語言發展的優勢利基,而中共在「根據各國(地區)特點和需要,孔

子學院的設置模式可以靈活多樣」23的前提下融入在地文化,此舉更能滿

足受眾需求,同時能降低跨文化傳播所帶來的衝擊,進而善用這拿著胡

蘿蔔當棍棒使的政治工具。

第二節 以儒家文化包裝的策略

壹、以孔子做為漢語推廣的「圖騰」

由孔子開宗立派的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和哲學的主體,儘

管其學派複雜,其地位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但從春秋戰國時期起,直

至明清乃至現代為止,其皆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周峰,2006)。

23
孔子學院章程第 8 條,詳見附錄 1。

71
一、孔子生平簡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的父親孔紇與母親顏徵在,曾經向尼丘山

祈禱順利得子,因此就以山名作為孩子的名、字。顏氏為姬姓,先祖與

魯國公室有親戚關係,和孔氏(及施氏)同樣是貴族後裔,換言之,孔

子出生在一個具有文化背景的士人家庭裡。孔家沒有世襲的爵位俸祿,

需要憑自己的能力出仕謀職。孔子曾經對學生說: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

事。」根據目前所知,孔子曾經負責管理倉儲(委吏)
,也曾經牧養牛羊

(乘田)
,這些工作都是最基層的士職。但是對於年少的孔子來說,諸如

此類的工作經驗,卻是陶冶他獨立性格及廣闊視野的寶貴歷練。孔子學

習刻苦且專注,一般士人只要學得工作所需的事情就可以了,學樂就學

習如何彈奏、學禮就學習如何進行常用的儀式;但是孔子卻學得更廣泛,

也更深入。這是因為,少年時代的孔子其實已經立定一生的志向。雖然

家境所迫不得不四處任職,但是他並不是專為了求職做官而學習禮樂,

他所感興趣的正是禮樂、學問本身。所以後來孔子曾經感嘆:「三年學,

不志於穀,不易得也」
;又曾回憶道: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這位十五歲

就傾心於學習而立定志向的少年,從此便懷抱著無比的學習熱誠,踏上

了終生不悔的求道之路。24孔子教學最為後人稱揚的幾點特殊之處,一是

「有教無類」
,無論學生的背景、性格、學習進度如何,孔子都悉心指導,

不會因此而有厚薄之分。但是另一方面,孔子又實行「因材施教」
,根據

學生的學習情況來決定討論的深度,又依照學生各別的特質,採用適合

的方式來說明、提點。還有,孔子的教學不限於課堂之內或文字之中,

而是身教與言教並行,
《論語》記錄了很多孔子平日的起居行動,孔子自

24
資料來源:臺北市孔廟人學文化網/孔子生平/好學青年。取自 http://www.ct.taipei.gov.tw/zh-tw/C/Sag
e/Confucius/1/1/5.htm。

72
己也對學生說:
「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

者,是丘也。」在孔子循循善誘之下,雖然有很多人並未久留杏壇,但

是其中也有一批學生深受啟發,跟隨孔子的指引,展開 14 年的「周遊列

國」旅程。 25

孔子周遊列國,並不是茫茫然地四處推銷自己的學說,而是希望能

找到一個能夠受到信任的地方,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進而使天下安定。

他到每個國家,都要觀察當地的政治情勢,一方面審度是否需要停留,

另一方面也思考適合的施政方法。以孔子的學識,要謀職是很簡單的,

但是他想做有利天下的事情,想要改變無道的世界,所以才如此奔波四

方。譁眾取寵、迎合當權是輕鬆而容易得到榮華富貴的辦法,堅持行正

道、違逆天下潮流卻會讓自己非常艱困。但是孔子的眼中不只看到自身,

還關切著人群。雖然沒有找到能夠推行改革的有道之邦,但是孔子所追

求的精神與理想,卻透過他周遊的行跡,流傳到廣大天下。 26

二、孔子在華人世界的形象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古時候,孔子被尊

奉為「至聖先師」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所謂「仁」就是要「愛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提倡「愛人」
,一方面要統治者相親相愛,

加強內部團結,另一方面也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不能過分剝削壓迫民

眾。孔子還主張嚴格遵守「禮」的規定。這「禮」就是周朝制定用來區

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級的典章制度。他的思想,自漢以後,成為

兩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同時孔子也是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

25
資料來源:臺北市孔廟人學文化網/孔子生平/杏壇講學。取自 http://www.ct.taipei.gov.tw/zh-tw/C/Sag
e/Confucius/1/2/6.htm
26
資料來源:臺北市孔廟人學文化網/孔子生平/周遊列國。取自 http://www.ct.taipei.gov.tw/zh-tw/C/Sag
e/Confucius/1/4/8.htm。

73
他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舊傳統,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他提出了「有

教無類」的口號,一改過去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的局面。孔子的學生

相傳有三千人,其中最著名的七十二人。他同時提倡教學相長、因材施

教及誘導啟發的教育方法(中學語文教育資源網,2000/10/6)
,足以作為

教師典範。

然而,在孔子出生後的這 2,500 多年間,他在不同時代的地位和待遇,

都是受制於特定時代的政治與文化需求而給予的。從百家爭鳴到漢朝董

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孔子曾取得一段悠長的尊孔時期,但從

上世紀初中國大陸「五四運動」高喊的「打倒孔家店」,到「十年浩劫」

期間荒唐的「批林批孔」
,再到改革開放年代後,孔子旅遊、孔子經濟等

等的熱鬧喧囂(刑理建,2013)
,自此可以看出孔子的工具性充分表露無

遺。

三、西方人眼中的孔子

據學者張榮明(2008)之研究,孔子思想大概從 16 世紀透過西方傳

教士傳播到西方。幾百年來,由於觀察者的角度不同,孔子在西方歷史

上形成了「哲人」、
「智者」及「完人」等不同的形象。
第一種形像是「哲人」:明末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了中國大陸,看

到讀書人穿的是儒服,念的是四書五經,討論的是孔孟之道,國家的最高

統治者皇帝也信奉儒家學説並以之治理天下。這樣耳濡目染之下,他向西

方傳達的結論就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是孔子。他所説的和他的生活

態度,絕不遜於我們古代的哲學家;許多西方哲學家無法與他相提並論。

故此,他所説的或所寫的,沒有一個中國人不奉為金科玉律;直到現在,

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並感激他留下的遺産。」

第二種形像是「智者」
:德國黑格爾雖然説過:
「孔子的哲學就是國家

74
哲學,構成中國人教育、文化和實踐活動的基礎」,但認為「孔子只是一

個實際的世間智者」,不能算是哲學家。黑格爾本人不懂中文,他對孔子

思想的瞭解只是限於傳教士的譯本,他無法把握孔子思想的全貌,因此他

對孔子的評價自然不高。

第三種形象是「完人」:18 世紀法國一批學者高度讚賞孔子,幾乎認

定孔子是個完人。伏爾泰認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言基督未曾

説過。基督不過禁人行惡,孔子是勸人為善。他尤其讚美孔子「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的格言,以為「西方民族,無論如何格言,如何教理,無可與

此純粹道德相比擬者。孔子常説仁義,若使人們實行此種道德,地上就不

會有什麼戰爭了。」伏爾泰在自己的禮拜堂中掛了孔子的畫像,朝夕禮拜。

毛澤東晚年曾對其侄毛遠新說:
「我們共產黨人是從批孔起家的,但

是我們決不能走前面他們的路,批了再尊,等到我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

位再把孔子的思想來與老百姓的思想時,落入歷史的一種迴圈,這是不

行的……如果共產黨也到了自己沒法統治或者遇到難處了,也要把孔子

請回來,說明你也快完了」(世界新聞網,2014/9/28)。毛澤東的這番言

論,令中共官方在處理「孔子」議題時不得不審慎對待。但如果僅從「詮

釋」的角度來看「孔子」這一個文化符號,這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種文化

的現象。孔子固然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然而,他同樣也是經過歷

代不斷塑造與建構的一個文化概念(袁摯,2012)
。對於把「孔子」作為

中華文化的代言人,在中國大陸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如鄧清波(2006)

認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源頭不在孔子,孔子也從來不是

中華文化的全部」;北大教授張頤武在 2006 年受訪時表示「一個姚明,

一個章子怡,比一萬本孔子都有效果。
《大長今》就是韓國把低端和高端

的文化打通的一個好例子」、
「要像重視孔子一樣重視章子怡,中華文化

75
才會有未來」
(新浪網,2006/5/10)。不去探究以「孔子」作為中華文化

代表的過程,就知名度來說,孔子除了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外,

在西方世界中,對這媲美蘇格拉底的偉大哲學家亦有相當的研究,更別

說是對於漢化頗深的周邊鄰國而言亦具有一定的文化地位;就身分言,

作為一教育家形象,用來「推廣漢語」
、「推展中華文化」實在也是非常

適合的人選。

貳、儒家的和諧思想

中共採用「孔子」作為推廣文化外交的圖騰,另有一層意義在於欲

藉助儒家的「和諧」觀,向世界傳達中共和平發展的正面形象,以消弭

各國對「中國威脅論」的潛在刻板印象。

在中國大陸古代典籍中,
「和」的概念出現很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

都有「和」字;在《易經》
「兌」卦中,
「和」是大吉大利的徵象;在《尚

書》中,
「和」被廣泛地應用到家庭、國家、天下等領域中去,用以描述

這些組織內部治理良好、上下協調的狀態。孔子的學生有子提出「和為

貴」的命題。所謂「和為貴」
,就是認為和諧是天底下最珍貴的價值,是

人世間最美好的狀態。孔子從國家治理的角度肯定了和諧的作用。在此

基礎上,孔子進一步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命題,揭示了和諧的本質特

徵。這裡所謂的「和」
,指的是由諸多性質不同或對立的因素構成的統一

體,這些相互對立的因素同時又相互補充相互協調,從而形成新的狀態,

產生新的事物。所謂「同」
,則是沒有不同的因素、不同的聲音、不同的

意見,完全相同的事物簡單相加,不產生新的狀態、新的東西。由此看

來,孔子心目中的「和諧」,是一種有差異的統一,而不是簡單的同一。

概括起來,儒家的和諧哲學思想有以下四點:首先是「和為貴」
:和

諧是天底下最寶貴的價值。其次是「和而不同」
:和諧不是沒有差異的同

76
一,而是不同事物的共生共存狀態。再其次是「和則多力」
:和諧組織的

凝聚,從而增大整體的力量。最後是「必和而解」
:任何事物的矛盾,經

過衝突與鬥爭,最終必定「和諧」的解決。中國大陸學者稱此為中國人

的「集體潛意識」
。在改革開放的當代中國大陸,這種「集體潛意識」被

充分釋放出來,運用到經濟、政治和社會各個領域(黎紅雷,2006,頁

53-54)。

另與「和諧」思想遙相呼應的是起源於春秋時期的「大同」思想,

是儒家對理想中的「和諧社會」的構想,
「大同」是在自然與社會諸多矛

盾和差異的基礎上,遵循著「和而不同」的原則,並在一定的「度」之

中建立起來的社會模式。今天中共理想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民

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

處的社會(曹文君,2008,頁 78)
。尚且不論理論面與現實間的差異如何,

在這部分所呈現的是一個傳統文化所體現出的民族精神的傳承。

以孔子學院為依託來推廣漢語,正是取孔子精神所代表的意義。2000

多年前,孔子曾經立言:
「禮之用和為貴」
、「君子和而不同」
,他主張「和

諧」、
「和睦」
、「和平」,他強調「和合之境」
,這也就是今天孔子學院對

外傳播的主旨所在。
《孔子學院章程》
(如附錄 1)第一條開宗明義寫道:

「孔子學院致力於適應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

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中華語言文化的瞭解,加強中共與世界各國教

育文化交流合作,發展中共與外國的友好關係,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

構建和諧世界。」文化交流,語言先行,消釋誤會、達到和諧常常是從

語言開始(彭雅惠、嚴林,2006)。

近年來,世界上興起一股「漢語熱」的風潮,於是乎中共趁勢運用

國家戰略的高度,搭上這股潮流致力推廣和漢語教學,同時結合「文化

77
走出去」的新戰略,將中國大陸傳統的儒家文化思想傳播到世界,試圖

以儒家的和諧觀,用以取代西方國家對傳統中國大陸「黃禍」
、「中國威

脅」、
「朝貢」等負評的刻板印象。

參、近年來中共國家形象的變化

「孔子學院」作為文傳先鋒的戰果如何?是否真達到中共當初所設

定的「消除中國威脅論」
、「美化中國崛起」戰略目標?我們可從幾個研

究數據中來檢視。

表 4-1 歷年中共國家形象
2002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 % % % % % % % % % %
美國 -- 43 52 42 39 50 49 51 -- 37 35
加拿大 -- -- -- -- -- -- -- -- -- 43 --
委內瑞拉 -- -- -- -- -- -- -- -- -- 71 67
智利 -- -- -- -- -- -- -- -- -- 62 60
尼加拉瓜 -- -- -- -- -- -- -- -- -- -- 58
祕魯 -- -- -- -- -- -- -- -- -- -- 56
薩爾瓦多 -- -- -- -- -- -- -- -- -- 52 48
巴西 -- -- -- -- -- -- 52 49 -- 65 44
墨西哥 -- -- -- 43 38 39 39 39 -- 45 43
阿根廷 -- -- -- -- -- -- -- -- -- 54 40
哥倫比亞 -- -- -- -- -- -- -- -- -- -- 38
玻利維亞 -- -- -- -- -- -- -- -- -- 58 --
希臘 -- -- -- -- -- -- -- -- -- 59 49
英國 -- 65 65 49 47 52 46 59 -- 48 47
法國 -- 58 60 47 28 41 41 51 -- 42 47
西班牙 -- 57 45 39 31 40 47 55 -- 48 39
波蘭 -- 37 -- 39 33 43 46 51 -- 43 32
德國 -- 46 56 34 26 29 30 34 -- 28 28
義大利 -- -- -- -- -- -- -- -- -- 28 26
捷克 -- -- -- -- -- -- -- -- -- 34 --
立陶宛 -- -- -- -- -- -- -- 52 -- -- --
烏克蘭 -- -- -- 64 -- -- -- 63 -- -- 64
巴勒斯坦 -- -- -- 46 -- 43 -- 62 -- 47 61
黎巴嫩 -- 66 -- 46 50 53 56 59 -- 56 53
以色列 -- -- -- 45 -- 56 -- 49 -- 38 49
埃及 -- -- 63 65 59 52 52 57 -- 45 46
約旦 -- 43 49 46 44 50 53 44 -- 40 35
土耳其 -- 40 33 25 24 16 20 18 -- 27 21
俄羅斯 71 60 63 60 60 58 60 63 -- 62 64
巴基斯坦 -- 79 69 79 76 84 85 82 -- 81 78
孟加拉 -- -- -- -- -- -- -- -- -- -- 77
馬來西亞 -- -- -- -- -- -- -- -- -- 81 74
泰國 -- -- -- -- -- -- -- -- -- -- 72
印尼 68 73 62 65 58 59 58 67 -- 70 66

78
南韓 -- -- -- -- -- -- -- -- -- 46 56
菲律賓 -- -- -- -- -- -- -- -- -- 48 38
印度 -- -- -- -- -- -- -- 25 -- -- 31
越南 -- -- -- -- -- -- -- -- -- -- 16
日本 55 -- 27 29 14 26 26 34 -- 5 7
突尼西亞 -- -- -- -- -- -- -- -- -- 63 64
坦尚尼亞 -- -- -- -- -- -- -- -- -- -- 77
肯亞 -- -- -- 81 -- 73 86 71 -- 78 74
塞內加爾 -- -- -- -- -- -- -- -- -- 77 71
奈及利亞 -- -- -- -- -- -- -- -- -- 76 70
烏幹達 -- -- -- -- -- -- -- -- -- 59 61
迦納 -- -- -- -- -- -- -- -- -- 67 61
南非 -- -- -- -- -- -- -- -- -- 48 45
澳洲 -- -- -- -- -- -- -- -- -- 58 --
平均 64.6 55.6 53.6 52.3 41.8 48 49.7 51.6 -- 52.3 50.8
資料來源:整理自 Pew Research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 China
Seen Overtaking U.S. as Global Superpower(2011);
Global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201
3) ;Global Opposition to U.S. Surveillance and Drone
s, but Limited Harm to America’s Image(2014)

表 4-1 是根據美國 Pew 研究中心的 2011 年、2013 年以及 2014 年的

調查報告綜整出中國形象歷年及在各洲的變化,就 2014 年最新調查報告

(如圖 4-3)來看:儘管在亞洲的調查中各國家及地區間對於中共國家形

象的看法有顯著差異,但整體來說,全球對中國的看法是正向的。然而

對某些國家而言,中共的日益繁榮卻是一種威脅。在 2014 年調查的 43

個國家中,近半數的國家對中共表達好感,僅有近三分之一的國家提供

了負面的評價,其中中共在美國和歐洲的整體形象大多是負面的。

只有 35%的美國人對中共有正面看法,而 55%的人是負面的。中共

在美國的形象變得每況愈下,近年來只有在 2011 年有超過一半的美國人

給了中共一個正面的評級。在拉丁美洲方面,儘管多數受訪者提供「沒

有意見」但所得結果仍是正面多過於負評。

79
2014年中共整體評價
負面評價% 正面評價%

美國 55 35
委內瑞拉 26 67
智利 27 60
尼加拉瓜 19 58
祕魯 27 56
薩爾瓦多 25 48
巴西 44 44
墨西哥 38 43
阿根廷 30 40
哥倫比亞 32 38
希臘 46 49
英國 38 47
法國 53 47
西班牙 55 39
波蘭 52 32
德國 64 28
義大利 70 26
烏克蘭 21 64
巴勒斯坦 29 61
黎巴嫩 44 53
以色列 50 49
埃及 53 46
約旦 63 35
土耳其 68 21
俄羅斯 28 64
巴基斯坦 3 78
孟加拉 22 77
馬來西亞 17 74
泰國 17 72
印尼 25 66
南韓 42 56
菲律賓 58 38
印度 39 31
越南 78 16
日本 91 7
突尼西亞 21 64
坦尚尼亞 10 77
肯亞 16 74
塞內加爾 12 71
奈及利亞 14 70
烏干達 18 61
迦納 23 61
南非 40 45

圖 4-3 中共整體評價圖
資料來源:Global Opposition to U.S. Surveillance and Drones, but Limited
Harm to America’s Image(2014), p26.

80
在歐洲方面義大利、德國、波蘭、西班牙和法國過半以上受訪者給

予中共負面的評價。英國及希臘是歐洲受訪國家中唯二的對中共持正面

看法的國家。

在亞洲部分對於中共評價差異很大。以穆斯林為主的亞洲國家(巴

基斯坦、孟加拉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以及廣信佛教的泰國有三

分之二以上的聲音對中共持正向看法。而韓國在 2013 年對中共僅有 46

%正面評價,到 2014 年上升到 56%。相反地,在日本和越南巨大多數給

予中共負面的評級,另外菲律賓也有 58%給予負面評等,而這三個國家

恰都與中共有著領土上的爭議。

在非洲可看出中共深耕的結果,儘管在南非是正負評趨同(45%正

面,40%負評)。但在其他沙哈拉沙漠以南的區域取得懸殊的正面評價。

再者,中共的人權記錄仍然是影響其在的全球形象的關鍵弱點。尤

其是美國人、歐洲人和日本人壓倒性認為,中共政府不尊重其本國人民

的權利(如圖 4-4)

81
2014年中共人權評價
負面評價% 正面評價%

美國 78 14
委內瑞拉 32 47
智利 51 20
尼加拉瓜 39 34
祕魯 46 29
薩爾瓦多 38 27
巴西 62 24
墨西哥 44 25
阿根廷 43 17
哥倫比亞 50 14
希臘 69 21
英國 75 15
法國 88 12
西班牙 83 9
波蘭 72 14
德國 91 6
義大利 84 8
烏克蘭 34 36
巴勒斯坦 22 58
黎巴嫩 25 63
以色列 68 26
埃及 48 42
約旦 40 50
土耳其 38 40
俄羅斯 32 46
巴基斯坦 5 52
孟加拉 27 66
馬來西亞 17 56
泰國 23 54
印尼 30 51
南韓 73 21
菲律賓 50 37
印度 28 24
越南 42 43
日本 89 4
突尼西亞 21 54
坦尚尼亞 23 59
肯亞 10 74
塞內加爾 11 51
奈及利亞 12 49
烏干達 8 61
迦納 13 60
南非 37 31

圖 4-4 中共人權評價圖
資料來源:Global Opposition to U.S. Surveillance and Drones, but Limited
Harm to America’s Image(2014), p29.

82
中共在國際上儼然已是一個大國的姿態,世界各國的民眾對於中共

或多或少都有基本上的認識,因此,中共對於國家形象推動的政策上應

朝向扭轉負評,而非重新樹立新的典範。對此再深入細究,對於中共產

生負評的國家絕大多數來自於西方民主國家,這些國家最大的共同點就

是其引以為傲的民主,同時也基於其得來不易的民主價值對中共人權議

題投下不信任票。整體來看,中共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廣大認同的同

時,如果能在人權議題上能有更進一步的好的展現,必定對於其所企盼

的國家形象能有非常大的幫助。這個部分每個研究者都懂,中共也懂,

只可惜對於傳播媒體、學術、網路、言論自由等中共視為維穩的工具可

不會輕易放手。

第三節 集權本質及封閉社會的限制因素

壹、集權體制的陰影

一、背離學術自由

中國大陸學者對於孔子學院在文化外交上的窒礙因素中普遍認為,

孔子學院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在全球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甚至

被某些媒體稱為是中華文化美妙的文化出口產品。但作為一個文化大國,

中共要在西方主導的國際社會中將漢語打造成強勢語言,不僅面臨著孔

子學院自身發展的困境,同時還將遭遇嚴峻的國際環境的挑戰。就中共

對美國、泰國孔子學院學生的調查發現,國外青年在感知中華文化時,

對中國大陸物質文化如兵馬俑、茶葉、食物等的瞭解意願強烈,且認知

更為正面;對中國大陸行為文化如中庸之道等持較為中性的看法;而對

中國大陸的制度文化以及價值觀等的精神文化,則比較抵觸,且媒體的

傳播並未有助於改變他們的刻板印象(李夢楠,2012)。

推動漢語教學,加強民間交流,孔子學院固然功不可沒。不過由於

83
孔子學院是中共政府資助,由國家推動,在美國也引起不少爭議。澳門

大學教授王建偉說:
「因為美國很多人對中共政府有看法,認為這是一個

專政政府,如果這樣一個政府來推動這樣一個東西,這裡面有他的意圖,

從這個角度來看對美國不利,中共可能要宣傳一些觀點,且禁止某些觀

點的傳播,這等於是為中國官方服務。」

另有美國學者批評說,中共向孔子學院提供資助,確有為中國官方

服務的一面,比如中共國家漢辦曾提出給史丹佛大學 4 百萬美元,用於

建立孔子學院和聘用一位漢學教授,但希望這位教授不要討論敏感的西

藏問題。由於涉及學術自由問題,校方不答應,最後中方沒有堅持(美

國之音,2012/8/10)

「美國大學教授聯合會」27呼籲近 100
另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

所大學取消或重新談判與孔子學院之間達成的協議,以便使它們正確反

映言論自由的西方價值。該學術機構發表聲明稱,
「孔子學院是中國政府

的一個分支機構,並被允許忽視學術自由。」聲明敦促美國大學停止與

孔子學院的合作,除非對合作進行重大改革。2014 年 5 月,芝加哥大學

的 100 多名教授,包括政治系、歷史系、英語系等七個系主任在內發起

聯署,要求校方在今年 9 月與孔子學院的合約到期後不要續約。他們在

聯署書中表示:漢辦是中共的一個機構,漢辦控制教師的聘用和培訓,

引發學術課程會受到中共對言論和信仰自由的政治鎮壓的影響(BBC 中

文網,2014/6/18;Peter Foster, 2014)。

針對外國對於中共在制度上、人權上的負評,中共學者或因學術上

的封閉又或因思想箝制,總歸類於外在環境對其既有的刻板印象,無法

公開對於體制進行批判、挑戰。使得在其內部關於孔子學院推動困境的

27
擁有 47,000 名成員的美國大學教師聯合會成立於 1915 年,其宗旨是為了捍衛學術自由。

84
研究中無法深入去探討外界真正疑慮。

二、人權爭議

中共不想讓其公民享有言論自由,但只想花費巨資提升自己在海外

的形象。這樣的「軟實力」夢想其本身已經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從常識上來說,越是優秀的東西,就越是不會害怕受到挑戰,越是真正

受到多數公民支持的政府,就越是不會需要審查媒體和消滅異議的聲音。

中共一方面要宣佈自己是最優秀、最自信的,另一方面卻要又快又狠的

對待與其不一致的聲音,這樣的態度要讓旁觀者不產生反差都非常難。

一個對異議從來都是「硬」的政府,想要讓他人相信自己同時也擁有「軟

實力」
,無異緣木求魚(華夏,2011)。遠的不說,就拿近來國際輿論關

注的事件來談:

(一)不能說的六四

六四天安門事件,或稱六四事件、天安門事件,是指 1989 年 6 月 3

日晚上至 6 月 4 日,在北京發生的政府軍隊鎮壓學生運動的流血事件。

此事件可溯至 1989 年 4 月下旬,一開始是由北京學生和知識分子、北京

市民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發起的一場抗議示威活動,而後在全國都發生了

類似的學生抗議運動。

1979 年鄧小平主政之後,推行改革開放政策,致力於工業、農業、

國防及科技的所謂「四個現代化」。改革十年之後,社會經濟問題叢生,

如貧富差距擴大、通貨膨脹嚴重;工人薪資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引

發工人對工作的不滿;農村人口大量流動到城市討生活,衍生遊民、乞

丐等社會問題;官員貪污腐敗,民怨累積日深等。

早在 1978 年,就有知識份子魏京生撰文批評鄧小平及其倡導的改革,

無法達成第五個現代化-即政治民主化的目標,顯見中共的集權統治已

85
與人民需求有相當大的落差。1986 年底,合肥中國科技大學的學生因反

貪污而舉行示威抗議,其後,上海、北京等城市亦出現學潮,他們要求

政府進行民主化改革。當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因未作強硬的處置,

遭到批判而於隔年辭去總書記職務。

1989 年春天,國際共產勢力瓦解,東歐出現民主化運動,中國的知

識分子深受鼓舞,再度開始串連。同年 4 月 15 日胡耀邦因病去世,當晚

北京學生即開始舉行悼念活動,4 月 27 日,學生展開遊行,並且在天安

門廣場聚集,各大城市學生紛紛響應。

期間出任總書記的趙紫陽親自到天安門廣場探視學生,並對學生表

達同情,但隨即被鄧小平及其他黨內元老解除職務。5 月 20 日國務院總

理李鵬正式簽署戒嚴令,北京開始戒嚴。此一措施反而激化了群眾的情

緒,5 月 23 日,約百萬人在天安門廣場再次舉行遊行示威活動;5 月 30

日,由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師生創作「民主女神」的雕像矗立在人民英

雄紀念碑旁,將示威活動帶到最高潮。不僅中國大陸各大重要城市的學

生、工人與市民紛紛響應,參與罷課、罷工等活動,國外媒體也透過衛

星連線將畫面傳到世界各地。

到了 6 月 3 日晚上,中共決定派軍隊鎮壓、驅散群眾,在天安門廣

場及其周邊爆發了流血衝突,軍隊向群眾開槍,甚至用坦克車輾斃示威

民眾,至 4 日清晨,軍隊控制廣場,群眾被迫撤離。28

轉眼間 25 年過去了,回首六四學運時期學生提出的七條要求中最重

要的兩條是:國家領導人及其家屬年薪及一切形式的收入向人民公開,

反對貪官污吏;允許民間辦報,解除報禁,實行言論自由。這兩條要求

至今仍未兌現。現今中共官商勾結,貪腐橫行。儘管習近平決心下大力

28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全人教育百寶箱。取自 http://hep.ccic.ntnu.edu.tw/browse2.php?s=672

86
氣反腐,但一些公開呼籲官員財產公示的活動人士卻鋃鐺入獄,當局對

媒體和互聯網的管控日益加劇,對輿論控制有增無減。由此可見,
「六四」

已經成為中共最大的一個歷史包袱,重新評價「六四」是他們最大的忌

諱。25 年過去後,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或集體失憶失聲,或被失憶失聲。

沒有經歷這段歷史的人也無從尋找六四的歷史痕跡(BBC 中文網,

2014/6/4)。

(二)高瞻與李少民間諜案

高瞻及李少民兩人都在美國從事有關中國的社會學研究,經由學術

途徑相識。高瞻之後通過李少民介紹取得了一些臺灣學術基金會的研究

經費,後來李少民請高瞻幫忙收集一些大陸有關兩岸關係同臺灣情況的

分析。而高瞻委託朋友搜集了一些演講稿、雜誌文章、及書籍摘要等交

給李少民,所蒐集資料都是書籍和雜誌影本,但是卻遭中共以間諜罪逮

捕(自由亞洲電台,2001/7/17;美國之音,2001/7/19)。後因美方出面,

才使得這些政治人質得以釋放。英國的《金融時報》對中國政府玩「人

質籌碼」的心理有著精闢的分析,該報引述在北京的外國外交官的話說,

從中國政府的觀點來看,這是一個很好的談判策略,因為抓人、判刑和

放人造成了一種危機,使得美方處於一種向中國求情、要求它特別開恩

的態勢,當他到北京談判時就會被捆住手腳。然而,可嘆的是,在這種

遊戲中,總會有些東西成為犧牲品:如果高瞻、李少民等人的行為不構

成間諜罪,那麼,犧牲的就是他們的自由、名譽和人格尊嚴﹔如果他們

的確如中國所說的從事了間諜活動,那麼,被廉價出賣的就是中國的「國

家安全」(BBC 中文網,2001/7/26)。

(三)法輪功成員遭活摘器官案

法輪功也稱法輪大法,是由李洪志先生於 1992 年 5 月傳出的修煉法,

87
以「真善忍」為根本指導(大紀元,2012/4/29)
。但其推廣的修煉過程要

求學員集體練功,此舉無疑觸動中共的敏感神經,挑戰了長期以來為控

制眾避免集會而發展出的「無神論」主張。而中共公安部更在 1999 年 7

月 22 日發佈通告稱「認定法輪大法研究會及其操縱的法輪功組織為非法

組織,決定予以取締」
,從此展開了法輪功成員所認為的「鎮壓行動」
(BBC

中文網,2014/6/3)
。於是迭有中共打壓法輪功的事件傳出。面對國際一

面倒的撻伐,中共也不甘示弱的反擊,說明法輪功如何從修練氣功的民

間團體轉變成推廣法輪大法的宗教團體,再由宗教團體收攏人心,形成

勢力攻訐政府,更進一步形成反動的政治團體,在中共官方的控制下,

大量利用傳媒醜化法輪功的形象,進而讓種種打壓變得師出有名。

中共打壓法輪功,並非代表法輪功就是對的,就是受迫害的一方,

畢竟許多與法輪功有關的文獻資料大多來自「大紀元」及「新唐人」等

法輪功色彩濃厚的媒體,故在此不探討中共為何打壓這所謂的「民間組

織」
、「邪教」
,或稱「反動的政治團體」
,在此聚焦探討法輪功成員遭「活

摘器官」的人道迫害。

中共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的殘暴罪行,在 2011 年美國國務院人權報

告中首度被明確提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為揭露活摘問題,寫下《血腥

的活摘器官》一書的作者加拿大人權律師-大衛麥塔斯(David Matas)和加

拿大前亞太司司長-大衛喬高(David Kilgour)表示,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的

進展(曾錚,2012)
。除麥塔斯及喬高外,葛特曼(Ethan Gutmann)也投

入相關調查工作,並將調查和考證五十幾個證人的結果寫成《大屠殺》

一書。書中大量揭露了中共草菅人命、活摘人體器官的罪行。他說中共

大規模的活摘人體器官,而絕大部分被活摘的良心犯是年輕的法輪功學

員,因為他們沒有不良嗜好、不抽煙、不喝酒、身體健康。而涉及活摘

88
罪行的有軍隊和地方醫院等,並形成了一套系統的機制(新唐人,

2014/10/31)
。雖然中共一貫的運用官媒駁斥西方國家的種種指控,但在

2014 年世界人權日前夕,一部以揭露中共活摘器官暴行為題材的紀錄片

《大衛戰紅魔》(Davids & Goliath)的推出(潘衛,2014),讓中共的人

權爭議再一次赤裸裸的攤在世界眼前。

(四)
「被失蹤」的艾未未

2011 年 4 月 3 日,享譽國際的藝術家艾未未走進首都機場後「被失

蹤」了:員警將其帶走。他的那些具有非凡想像力、可以預言將載入藝

術史冊的作品,建築的、攝影的、雕刻的……等等,包括對天安門豎起

的《中指》、以手掩蓋私處的《擋中央》
,轉瞬間似乎變成了仰慕者心中

的回憶。他還不止是一位藝術家,自憤然辭去奧運工程「鳥巢」藝術總

監之後,艾未未便開始了公開的異議旅程:參與維權,特別著名的如發

起公民調查志願者活動,調查 512 汶川大地震死難學生的數據,先後公

佈了 5,212 個遇難學生名單;每天翻牆在推特上發言。

茉莉花行動開始以來,許多人被抓捕、被失蹤,艾未未不是其中最

早的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但似乎是其中最耀眼的一個。面對在國際社

會激起的軒然大波,公安部發言人稱艾未未涉嫌「經濟犯罪」被調查,

親中共的香港《文匯報》更具體指稱是因為犯有「漏稅」以及毀滅「漏

稅證據」罪,而外媒法新社(LIBÉRATION.FR, 2011/10/13)卻持不同的

看法,認為「艾未未被抓捕關押在一個不對外公開的地點激起全世界的

憤怒,表面上是因為他涉嫌逃稅漏稅。但人權組織則表示,北京當局其

實是想讓這位堅持批評中國共產黨的異議人士閉嘴」
。疑點是明顯的:如

果官方有確鑿、足夠的證據,為什麼不堂而皇之地按法律程式將其拘留、

逮捕,而是將其帶走進行「調查」?他的員工為什麼也同樣是「被失蹤」,

89
而不是按法律程式傳喚或拘留?有一種做法,是中共公安機關經常使用

的,那就是先將人抓起來,然後「審出」證據來。法律專家們將這種違

背法律程式的做法稱為「以審代偵」
。這種做法是法律所禁止的。它為員

警刑訊逼供、強迫公民自證其罪、製造冤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BBC

中文網,2011/4/18)

「人權」
,在中國大陸或許是個禁忌,也或許是不值一哂的議題,但

對西方國家來說,卻是引以為傲的民主成果,因此,在文化推廣的過程

中,如果涉及人權議題,雙方交流就可能終止,如加拿大多倫多公校教

育局(TDSB)通過決議,終止與中國合作開設孔子學院。據當地華文媒

體報導,由於 2014 年 10 月 29 日晚表決的這項議案備受爭議,支持和反

對的團體均來到 TDSB 外抗議,警方與局方警衛嚴密看守各進出口。反

對合作者認為孔子學院受到了中共的直接控制,其教材恐會對學生「洗

腦」
;支持者認為加拿大需要高素質漢語教學人才協助推廣漢語教育和中

華文化(葉靖斯,2014)
。多倫多並非加拿大首個終止孔子學院合作的地

方,早在 2013 年 4 月同屬安大略省得漢密爾頓麥克馬斯特大學也因中方

要求所有教學人員必須與中共政府取締包括法輪功在內的任何組織,而

宣佈停辦其孔子學院。(BBC 中文網,2013/4/4)。

三、「互聯網」的單向連結

網際網路(中國大陸稱之為互聯網)的發展,正在不知不覺中以驚

人的深度和廣度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媒體、

先進的通信工具、實用的資訊總匯和活躍的社交平臺,網路正悄然改變

著人們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借助網路,人們可以遍

覽天下大事,可以從海量資訊中查詢自己需要的東西,可以分享觀點、

輕鬆購物、線上閒聊,可以便捷地討論公共事務、開展輿論監督、實現

90
政治參與。可以說,網路的發展,豐富了資訊資源,拓展了交往空間,

密切了群體關係,節約了社會成本,為推動社會進步注入了源源不絕的

正能量(石平,2013)
。很顯然的,中共也看出資訊全球化所帶來的便利

性,於是便將這「天涯若比鄰」的新型技術運用到孔子學院的教學運作

上,而成立網路孔子學院。網路孔子學院是由中共國家漢辦和孔子學院

總部主辦,於 2008 年 3 月正式上線運行。目前網站上擁有英、法、西、

俄等 7 種語言內容,另提供弱勢語言的音視頻教學課程,有利於彌補對

外漢語教師在外語能力上的不足,同時可解決孔子學院發展過程中出現

的師資匱乏和教學資源不均等諸多問題(黃艾,2012)
。按此發展理當可

以解決上述諸多教學上所會面臨到的難題,但在實際運作上,中共的言

論及思想控制限制了網路孔子學院況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習近平 2013 年在中共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


「必須把意識

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

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
(新華網,2013/10/8)。意識

形態的掌控是中共貫徹社會主義道路的主要手段,透過思想、言論自由

的箝制來達到此目的。網際網路是一個交流和共用的平臺,具有去權威

性,每一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所以,以傳統實體教育為

藍本開發的網路孔子學院,仍舊搞「一言堂」
,遵從「我講你聽」的教學

方法,在網路環境下很難得到學習者的認同(梁琳、胡仁友,2014)。

美國國務院於 2014 年 2 月 27 日發佈 2013 年全球人權報告涉及全球

大約 200 個國家和地區,人權報告在談到中國人權狀況時指出,中共當

局打壓人權,壓制並脅迫那些提倡公民和政治權利的組織和個人,涉及

政治敏感的組織和個人的活動仍持續受到限制,如強迫異見人士離開住

家或把他們軟禁;其它侵犯人權的行為包括非法拘留、嚴刑逼供、騷擾

91
或囚禁律師、記者和示威者。另報告中還指出「中共持續打壓人權活動

人士,包括壓制西藏和新疆維吾爾地區的人權活動,並繼續嚴厲限制言

論自由、宗教和集會自由」以及中共當局在 2013 年 9 月實施新措施,收

緊對網路的監控和限制等(BBC 中文網,2014/2/28)
。中共在人權上的打

壓、民眾的不自由、處置的不透明外顯於國際上的已不勝枚舉,那麼內

隱於中共內參檔案中的恐怕已如過江之鯽。世界各國雖嚴厲譴責中共漠

視人權的行徑,但對於中共來說,這是鞏固集權領導的必要之惡,卻也

由於這必要之惡,使得中共縱然成為軍事強權、經濟大國,但在民主化

上普遍不被國際所承認,因此只能高呼「大國關係」
,或靠著對外援助幫

中共脆弱的國際形象做做胭脂塗粉的努力。可嘆的是,縱使國家形象提

高程度不若預期,但中共與世界各國在經濟與人權的天秤上,卻仍穩佔

上風,這點由西方國家因民主、人權議題而停辦「孔子學院」及因需求

而新增的「孔子學院」數量上就可窺知一二。

貳、中共思想宣傳的窠臼

一、樣板文化

孔子學院的文化課程中,為了讓學員能更貼近中華文化,每每在應

景節慶會安排生活體驗課程,如在中秋節辦理賞月、品嘗月餅活動,品

味和體會華人家庭團圓的理念、在情人節訴說唯美浪漫的愛情故事,讓

外國學子明瞭,除了羅密歐與茱麗葉外還有牛郎織女、七世夫妻等淒美

愛情故事,目的在使文化課程內容能更貼近生活,也因此開設了更多文

化特色課程和講座全方位的介紹中國大陸社會各領域的文化內容(董玉

倩,2012,頁 30)
。然而,這些文化形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受到中共傳統

政治宣傳手法上的制約,使得文化傳播漸漸形成一齣齣的樣板大戲,制

式化、程式化、千篇一律、一成不變的文化活動逐漸成為中華文化的代

92
名詞,這麼說或許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每年看到中共春晚演出時,大

家討論焦點都是聚焦在影歌星有無對嘴上時,就可以知道中共還走不出

傳統的窠臼,深陷在樣板大戲就不會出錯的迷思中。

二、跨文化傳播的衝擊

(一)文化滲透的隱憂

孔子學院的文化輸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鑒德國「歌德學院」的

文化傳播形式,但在文化交流方面,「歌德學院」注重「互動」
。他們認

為真正的交流是一種對話、一種互動的接觸。從德國主辦的「德中同行」

活動裡可看出端倪,在該活動中幾乎沒有一項是單獨由德國或者中方獨

自安排的節目,90%以上都是共同舉辦的。比如為瀋陽開幕式的德國著名

劇作家畢西納的諷刺喜劇《雷昂采與蕾娜》
(Leonce und Lena),劇團由

雙方成員組成,這樣就促成了一種對話(李香,2010,頁 82)
。然而相較

於德國的作法,中共「孔子學院」在文化交流方面大都是非常官方的、

單方面的進行語言、文化輸出,此舉容易令人產生文化入侵的疑慮。

(二)跨文化之間的碰撞

境外孔子學院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中,遭遇跨文化傳播的挑戰,產

生一定的文化碰撞,從而造成目前存在的「排他困境」
,這是不可避免的

(孫吉勝,2011,頁 266)。當前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衝突可從兩個層面

上分析(宮兆軒,2013,49-50)
:第一個層面,即傳統文化人類學意義上

的文化衝突:不同地理生存環境所產生的生存體驗和生存認知,必然會

產生不同內容的文化形式。隨著地理域界、政治經濟壁壘的消減,文化

間的衝突便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常態;第二個層面是指政治、經濟利益

驅動下的文化衝突: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席捲著文化產品和文化觀念

的強勢推銷,弱勢文化在面對強勢文化的衝擊之下,其基於民族利益和

93
民族文化自我認同立場上的對抗和競爭,是當前文化間衝突的主要形式。

面對跨文化衝突的挑戰,中共除因地制宜制定課程以融入在地文化外,

目前尚無其他具體對策。

(三)境外教育的困境

由於孔子學院發展過於快速,導致中共教師短缺的窘境,不得不大

量招聘志願者及開設短期訓練課程來快速培養師資,但這樣急就章下的

成果會是即戰力嗎?從以下兩點來分析:

第一,這些漢語教師儘管有著很豐富的漢語教學經驗,但是對於外

國人學漢語的特點以及海外的語言環境掌握不夠到位。在語言學習的母

國,學起來有著很大的優勢,因為不用刻意安排就有一個非常完善的學

習環境。但是在海外就要考慮創造一種情境教育,這方面的差異是很大

的。有的教師擅長用漢語來教漢語,而無法熟練地用所在國例如英語、

法語、西班牙語來教漢語。聽起來似乎有點彆扭,但是想學漢語的外國

人聽不懂教師在講什麼,又怎能寄望他們能理解教師想傳達的訊息。

第二,中國大陸漢語教師在海外的教學沿襲的是其中國大陸傳統教

學方法,對待學生的態度例如家庭作業、考試方法、上課的規則等等,

這些方法根本無法使外國學生接受(吳琦幸,2007)
。從受教者的心態上

來看:赴境外教學本就應主動配合所在國的教學模式,所以所在國的學

生在心態上已經認為漢語教師會沿襲其既有的教學認知;從中西方的教

育啟蒙方式來看:中國大陸仍維持一貫的填鴨式教育,而西方國家著重

的是啟發式的教育方式,因此教育方式的落差,也會使外國學子在學習

上產生偌大的障礙。

中共自改革開放後,經濟和綜合實力逐步增強,但這在西方國家看

來,卻是對當前相對穩定的國際體系形成了一定挑戰甚至構成威脅,於

94
是各國對中共的快速發展始終保持著一定程度的戒心。而面對外在輿論

的壓力中共也不斷在設想該如何化解這些負面效應,為其發展提供一個

正面的、良性的國際環境。公共外交似乎提供了一個不錯的途徑,透過

柔性外交的方式,中共開始主動向世界介紹自己,致力於改善形象以及

獲得世界輿論的認同。目前,中共推動文化外交最大的優勢就是外國主

動想認識中國大陸,畢竟經濟大餅的誘因實在太大,大到西方國家所崇

尚的學術自由跟人權堅持都可暫時擱置;另一個中共文化外交的優勢同

時也是問題之一就是政府在文化外交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有政府的支

持固然可以在法律上、組織上、經費上得到充分的協助,卻也大大限制

了文化外交的實際效果和影響力。至於在跨文化的衝擊方面,師資來源

不足是一個明顯且待解決的問題,對於未受過完整教育學程的中國人到

外國擔任漢語教師,外國人真的能接受嗎?還是說這又是另一個他們不

得不妥協的項目?針對教師問題,同時可以探討的是,究竟是所在國急

切需要中共派出漢語教師,抑或是中共想藉由派遣漢語教師作為學習所

在國語言的管道,答案已呼之欲出。至於在跨文化的排他效應部分,恐

怕除繼續並深化在地化之外,別無他法了。

95
96
第五章 結論

壹、研究發現

一、中共外交政策具有延續性

回顧中共自毛澤東建政後的外交政策發展,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在

建政初期積極營造穩定的發展環境,但由於受限於美蘇兩強環伺,不得

不在兩強中擇一投靠或在夾縫中努力求生,導致這段期間依然在風雨飄

搖中渡過,而這半封閉的狀態也導致中共錯失許多與當時列強交流互動

的機會;到了第二任領導人鄧小平主政後,審視國際環境及國內需要後

捨棄鬥爭路線,改採和平、發展的政策,帶領中共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

到了第三任領導人江澤民外交政策主推「睦鄰」基調,延續了自鄧小平

以來的「和平發展」調性;到了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更加大力道地輸出

「和」的外交政策,開展出「和諧世界」的外交理念;第五代領導人習

近平上臺兩年,除延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外交政策外,更

明確將「推進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列為中共外交的任務之一,基本「和

平發展」的調性還是一致的。

「和平發展」基調何以能延續主要可從國內及國外兩個層面來進行

探討,在國內的部分:主要是由於中共政治體制的特殊性,首先在於其

鬥爭本質仍然存在,卸任者大多仍繼續活躍於政、軍界,故繼任者很難

放開手腳宣揚自身理念,其次在於任期時間長,雖說這點常遭外人詬病,

但十年的時間的確可以給執政者一個很好揮灑的舞臺,以中共的五年規

劃期程來說,可以完整貫徹執行兩個五,便於推行中、長期型態規畫,

也因此使得政策更得以延續。就國外層面來說,外交政策屬於國與國間

的互動行為,在非制裁性外交政策下,常須考量對方接受度,以求雙方

能穩定交往、互利共榮。冷戰結束之後國際格局開始轉變,一方面從兩
97
極走向多極,一方面也對中共的共產制度進行圍堵,自「和平發展」的

外交政策提出後,中共也發現在傳統權力政治四處碰壁的情況下,柔性

外交似乎可以降低外國政府對於「中國威脅」的敵意,於是乎再接續提

出「睦鄰友好」、
「和諧世界」、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等外交,在

不斷地被鼓勵以及期待聲中延續了以「和」為核心的外交政策。

二、公共外交意識抬頭

自 911 事件之後,美國開始大量投入公共外交領域的研究,而這股

風潮很快就席捲全球,而中共學者鑽研公共外交後如獲至寶,因為這對

急需重塑國家形象的中共來說正如一場及時雨。

「公共外交」即運用媒體、資訊、網路等媒介,以溫和的手段慢慢

地說服他國民眾願意來瞭解自己,進而將替他塑建我想給他的本國形象,

說穿了,「公共外交」只不過是作為為國家服務的一種戰略性工具。公

共外交具有以下鮮明特徵:首先是廣泛性:公共外交包括官方與民間的

各種雙、多邊對話交流,涵蓋經濟、教育、人文、傳媒、科技、體育、

軍事等多個領域;其次是互動性:公共外交不是單向灌輸,而是注重通

過雙向交流,達成理解和共識。政府通過公共外交對公眾民意產生影響,

民意也對政府決策產生反作用;再其次是漸進性:國內外形勢的不斷發

展變化決定了公共外交工作的長期性和複雜性,公共外交是一項系統工

程,需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細水長流,以量變促質變;最後是間接

性:公共外交工作中,政府更多的是發揮組織、推進作用,由媒體、民

間組織、智庫、學術機構、知名人士及普通民眾活動為主。

中共作為一個封閉政治體制的政權,如果有心推廣一項政策,那麼

我們就可以在短時間內看到相當的成效,就拿「公共外交」來說,我們

看到的是,中國大陸動起來了,傾全國之力發展公共外交,以量來說,

98
涉外事務多帶有些許柔性外交的因數,但以質來說,受限於西方國家根

深蒂固的「種族意識」和「中國威脅」,中共推行公共外交還有很長的

一段路要走,值得慶幸的是,這條路走得出去,同時從近年來中共的外

交政策看來,中共似乎愛上了這個將胡蘿蔔當棒子使的外交手段。

三、孔子學院發展趨勢

依照中共官方說法,
「孔子學院成立目的乃致力於適應世界各國(地

區)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漢語文化的

瞭解,透過非營利性教育方式,在海外開展漢語教學和中外教育、文化

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
。在中共教育部的領導下,

以一套人馬扛著兩塊招牌方式,分別扮演官與民之間的雙重角色,且自

2004 年第一所孔子學院在南韓首爾揭牌問世後,歷經 10 年的發展已逐步

轉型為非純語言教學的教育機構。截至 2013 年年底,中共已在 120 個國

家和地區建立 440 所孔子學院和 646 個孔子課堂,並預劃於 2015 年達到

完成 500 所孔子學院及 1,000 個孔子課堂設置。經比對官方歷年數據發現,

「孔子學院」政策有從大學轉向中小學發展的趨勢,同時孔子學院的設

置也非漫無目的,所在國設立數量的多寡,也可反映出中共在當地的好

感度,越是欠缺則越要加強輸出力道。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HSK」制度,此制度的建立說好聽點是建立起

一套制度、一套準繩,讓漢語學習者對於漢語能力能有等級上的區隔,

進而作為申請入學或求職的依據,但從另一個角度上來看,他把持了漢

語檢定的話語權,所有漢語檢定制度莫不向「HSK」靠攏,不難揣測出

中共有將漢語發展為「強勢語言」的意圖。

四、「孔子學院」快速發展的成因

中共「孔子學院」政策得以快速發展最大的主因乃是其經濟的的快

99
速發展,從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後,經歷 30 餘年的發展,已明顯從普

遍認知的窮苦邁向脫貧並逐步朝向繁榮邁進,雖然快速的經濟發展受制

於「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導致社會上出現嚴重貧富不均,但

這並無礙中共經濟發展的腳步。經濟實力的上升也讓中共經濟體制漸漸

轉型,由原先世界公認的世界工廠,基於所得上升,購買力增加轉型為

世界市場,也因此更大幅刺激世界各國競相搶食這塊有經濟潛力且仍處

封閉世界的「處女地」
。為了貿易、為了競爭,於是乎熟悉當地語言文化

的程度便成為貿易談判的籌碼,進而興起一股漢語熱的風潮,也造就了

「孔子學院」的快速擴張。

其次則是孔子學院政策採用「儒家」作為文化包裝的手法降低文化

輸出的阻礙,
「孔子」素有東方的蘇格拉底之稱,早在 16 世紀即透過傳

教士將中華文化傳播到西方,因此運用在西方具有知名度的代表人物作

為「孔子學院」可算得上是明智之舉,再者孔子代表著東方偉大教育家

的意涵,配合語言、文化傳播更顯相得益彰,再說到「孔子學院」大量

輸出「儒家」的「和諧主張」
,將中共形塑成具有悠久文化自古均秉持「以

和為貴」、
「和而不同」追求「世界大同」的文明古國,再次增加各國對

「孔子學院」的接受程度。

其三,
「孔子學院」設立後逐步發展出來的在地化舉措也為學院政策

的推動增色不少,例如結合所在國的觀光資源進行教材編撰或結合所在

國的專業強項加以充分發揮,除可藉勢推動和漢語教學外,同時對於融

入所在國的文化也有相當程度的助益。

最後講到「孔子學院」的民間辦學模式,這一點說實在的並未實質

給予此政策有太大的幫助,反而倒是讓世界各國有著掛羊頭賣狗肉的疑

慮,但平心而論,一味強求中共孔子學院走向純民營不啻緣木求魚,研

100
究中共學者普遍將「一套人馬、兩塊招牌」列為中共政治體制的特產,

既然這樣,就不應再回過來計較其背後的官方色彩,畢竟「一軌半」也

是一條外交上合法且可被接受的途徑,既然一軌半走得出去,何必再去

奢求二軌呢?因此本研究認為孔子學院的民間色彩對其政策推行仍有助

益,雖然其背後仍有官方的影子在,但應多探討官方在政策面向正面的

幫助,
「一套人馬、兩塊招牌」的特殊體制,則約略點出即可,畢竟各國

點出這點,多半也只是想增加些許談判空間,因此,倘一味拘泥在官方

的介入即代表非純民營這點,恐怕對於各項中共研究都會處於無病呻吟

的窘境。

五、「孔子學院」發展的隱憂

孔子學院經過 10 年發展已在全球 120 個國家和地區建立 440 所孔子

學院和 646 個孔子課堂,這樣的發展速度不可謂之不快。然而以目前的

發展程度來看,首先跟不上的是師資來源。由於孔子學院發展過於快速,

導致中共教師短缺的窘境,不得不大量招聘志願者及開設短期訓練課程

來快速培養師資,只是,這樣的急就章所培養出來的師資恐怕在教學上

難有什麼貢獻,充其量只是走走過場,娛樂大過教育吧。為彌補這塊,

目前最新做法是轉向挖掘具第二外語專才人才,以研究者本身加入的臉

書社團-西班牙語自學資料庫(Español Base de Datos de Auto-estudio)為

例,在 2014 年 12 月 25 日就有一篇徵才啟事刊登如下: 29


西班牙馬德里孔子學院招聘中文老師(全職+兼職)

孔子學院(英文:Confucius Institute ),是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

小組辦公室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與國學的教育和

29
資料來源:西班牙語自學資料庫(Español Base de Datos de Auto-estudio)。取自 https://www.face
book.com/groups/1407568922790692/

101
文化交流機構。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給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提供規範、

權威的現代漢語教材;提供最正規、最主要的漢語教學管道。作為周邊地

區唯一教授中文拼音和簡化字的學校,她的建立得到了華人社區廣泛深遠

的回應和熱情的支持參與,學院如雨後春筍般成長壯大,目前有在校學生

100 多名。作為一個非盈利的組織,學校以教授中文,弘揚中華文化,現

已成為周邊地區中國文化及中文學習中心。現招聘漢語中文教師和助教數

名加入我們的教師隊伍,補習的物件都是 5 周歲左右的小朋友,要求需要

絕對的耐心。

應聘條件:要求華人同胞,必須一口會標準普通話,最好與教育相關

專業,對兒童有愛心和耐心,對傳播中文和中國文化充滿熱情,待人真誠

熱情、責任心強。

有意者請發送簡歷到我們的郵箱:zhangxiaolixuehua@gmail.com

連絡人:張老師

除了署名張雪的張老師外,相隔兩天又有一位名叫張莉的張老師刊

登類似的徵才啟事,從這邊來看,相信中共自己也看出其在境外漢語教

學上的困境。

除了教師來源不足外,再來就是要說到跨文化之間的衝突了。境外

孔子學院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中,遭遇跨文化傳播的挑戰,產生一定的

文化碰撞,從而造成目前存在的「排他困境」
,這是不可避免的,面對跨

文化衝突的挑戰,中共除因地制宜制定課程以融入在地文化外,目前尚

無其他具體對策。

至於原本各界最擔憂的「學術自由」、
「人權問題」反而在孔子學院

設立的過程中僅激起些許漣漪,從孔子學院的成長趨勢來看設立的數量

遠大於少數關閉的數量,歐美不是都崇尚學術自由、主張天賦人權嗎?

102
究竟是甚麼原因導致他們退守基本堅持?本文認為應與「利益」至上的

國家政策有關。目前,中共推動「孔子學院」最大的優勢就是外國主動

想認識中國大陸,畢竟經濟大餅的誘因實在太大,大到西方國家所崇尚

的學術自由跟人權堅持都可暫時擱置,也就演變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呼

口號」般象徵性的關閉幾所孔子學院,再轉而多設幾個孔子課堂,如此

一來也算是對其國人有交代了。

漢語學習的需求大大刺激了「孔子學院」的發展,但說穿了,各國

要的是能打入這片廣袤的市場,而中共為的是趁勢輸出語言文化以改善

國家形象,至於當中誰能真正獲益,只能說是各有盤算,各有所獲吧!

貳、後續研究方向

一、賡續公共外交研究

公共外交雖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或許在理論方面尚有欠缺,常需借

助其他領域的概念、通則以及理論來解釋,但學界仍普遍認為傳統外交

理論對於現今國際交往的解釋力越來越薄弱,公共外交的柔性外交手段

較符合國際間交往模式,因此,在公共外交萌芽之際,不需過於擔心引

發冷飯熱炒的疑慮,應多加探討,共同為新興學科貢獻心力,堅實其理

論基礎。

二、聚焦於文化外交研究

就目前研究所示,公共外交多以文化外交形式開展,因此要賡續在

公共外交領域進行研究可聚焦於文化外交這個次領域,研究範圍限縮,

對於研究對象得以更加深入探討,層面也會更加廣泛。

三、持續追蹤孔子學院發展

孔子學院自 2004 年發展迄今已屆 10 年,孔子學院的數量每年均穩

定成長,當中以孔子課堂增長的速度尤為驚人,本研究第三章曾就從潛

103
在教育角度探討孔子學院的思想教育目的,建議後續研究者能就潛在教

育觀點,訪談近 10 年間孔子課堂學生在自幼接觸中華文化薰陶下對中共

國家形象的整體看法,檢視文化輸出置重點在學齡兒童階段的影響性,

同時可針對單一所在國或地區深入、長期的進行研究,瞭解中共在「孔

子學院」政策推行後,漢語學習人才往後就業趨向;其對於所在地區與

中共經濟貿易雙邊往來有無助益;同時追蹤中共在孔子學院所在國形象

變化,檢視上述數據間關聯性。

104
附錄 1 孔子學院章程
孔子學院章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孔子學院致力於適應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
增進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瞭解,加強中國與
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發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係,促進
世界多元文化發展,構建和諧世界。
第二條:本章程適用於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
第三條:孔子學院的外文名稱應與中文名稱相符合。
第四條:孔子學院為非營利性教育機構。
第五條:孔子學院本著相互尊重、友好協商、平等互利的原則,在海外
開展漢語教學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第六條:孔子學院應當遵守註冊地法律法規,尊重當地文化教育傳統與
社會習俗,並且不得與中國有關法律相抵觸。
第七條:孔子學院不參與同孔子學院設立宗旨不相符的活動。
第八條:根據各國(地區)特點和需要,孔子學院的設置模式可以靈活
多樣。
第九條:中國境外具有從事語言教學和教育文化交流活動能力且符合本
章程規定申辦者條件的法人機構,可以向孔子學院總部申辦孔子
學院。
第十條: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學採用普通話和規範漢字。
第二章業務範圍
第十一條:孔子學院提供下列服務:
(一)開展漢語教學;
(二)培訓漢語教師,提供漢語教學資源;
(三)開展漢語考試和漢語教師資格認證;
(四)提供中國教育、文化等資訊諮詢;
(五)開展中外語言文化交流活動。
第三章總部

105
第十二條:孔子學院總部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非營利機構,擁有孔子
學院名稱、標識、品牌的所有權,負責管理和指導全球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總部設在中國北京。
第十三條:孔子學院總部設立理事會,由主席、副主席、常務理事和理
事組成。其中,主席 1 名,副主席和常務理事若干名,具體人選
由中國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提出建議,報國務院批准。理事 15
名,其中 10 名由海外孔子學院的理事長擔任,第一屆理事由總
部聘任,以後選舉產生或按孔子學院成立時間順序輪流擔任;其
餘 5 名由中方合作機構代表擔任,由總部直接聘任。理事任期為
兩年,可連任一次。理事會成員任職期間不從孔子學院總部獲取
任何報酬。理事會設立總幹事、副總幹事。總幹事為總部法人代
表,由常務理事擔任。
第十四條:理事會的職責是:制定、修改孔子學院章程,審議全球孔子
學院的發展戰略和規劃,審議總部年度工作報告和工作計畫,研
究孔子學院建設的重大事項。
第十五條:理事會每年召開一次全體會議,由主席召集。必要時可由主
席決定召開臨時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議。
第十六條:孔子學院總部在理事會領導下履行日常事務,其職責是:
(一)制訂孔子學院建設規劃和設置、評估標準;
(二)審批設置孔子學院;
(三)審批各地孔子學院的年度專案實施方案和預決算;
(四)指導、評估孔子學院辦學活動,對孔子學院運行進行監督和品質
管制;
(五)為各地孔子學院提供教學資源支援與服務;
(六)選派中方院長和教學人員,培訓孔子學院管理人員和教師;
(七)每年組織召開孔子學院大會;
(八)制定中方資金資產管理制度。
第十七條:總部設專項工作委員會,為總部提供諮詢意見。委員由總部
聘任。
第十八條:總部聘請中外知名人士擔任高級顧問。
第四章設置
第十九條:孔子學院的申辦者須符合下列條件:

106
(一)申辦機構是所在地合法註冊的法人機構,有從事教學和教育文化
交流並提供公共服務的資源;
(二)申辦機構所在地有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的需求;
(三)有符合辦學需要的人員、場所、設施和設備;
(四)有必備的辦學資金和穩定的經費來源。
第二十條:孔子學院的申辦者須向孔子學院總部提交申請,其中應包括
下列內容:
(一)申辦機構負責人簽發的申請函;
(二)申辦機構簡介、註冊證書、申辦機構負責人介紹;
(三)用於孔子學院的教學場所、設施和設備;
(四)市場需求預測、管理機制及運營計畫;
(五)經費籌措及管理;
(六)孔子學院總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一條:孔子學院總部對申辦者提交的申請材料進行審查,審查方
式包括檔資料審查、當面聽取報告、實地考察、專家諮詢等。
第二十二條:孔子學院總部批准申辦後,與申辦者簽訂協定並頒授孔子
學院銘牌。
第五章經費
第二十三條:對新開辦的中外合作設置孔子學院,中方投入一定數額的
啟動經費。年度專案經費由外方承辦單位和中方共同籌措,雙方
承擔比例一般為 1:1 左右。
第二十四條:孔子學院中方所提供經費實行專案管理,遵照《孔子學院
中方資金管理辦法》執行。
第六章管理
第二十五條:孔子學院設立理事會。中外合作設置的孔子學院,理事會
成員由雙方共同組成,其人數及構成比例由雙方協商確定。
第二十六條:孔子學院理事會負責審議孔子學院發展規劃、年度工作計
畫、年終總結報告、項目實施方案及其預決算,聘任、解聘院長、
副院長。
聘任、解聘院長、副院長須報總部備案;中外合作設置的孔子學院院長、
副院長的聘任由雙方協商確定。

107
第二十七條:孔子學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院長負責孔子
學院的日常運營和管理。
第二十八條:孔子學院院長應當瞭解和熟悉中國國情,熟練掌握所在國
語言,具有與本崗位工作相稱的管理工作經驗,具有較強的公共
關係和市場開拓能力。
第二十九條:孔子學院所聘教師應具備崗位所需的專業水準和教學能
力。
第三十條:孔子學院須按規定期限編制專案實施方案及預算、專案執行
情況及決算,並報經總部審批。中方資產變更、處置須報總部審
批。同時,須將年度工作計畫和總結報總部備案。
第三十一條:孔子學院不以營利為目的,其收益用於教學活動和改善教
學服務條件,其積累用於孔子學院持續發展,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二條:孔子學院總部負責組織對各地孔子學院的評估,對違背辦
學宗旨或達不到辦學品質標準的,孔子學院總部有權終止協議。
第三十三條:孔子學院總部每年召開孔子學院大會,交流辦學經驗,研
究孔子學院的建設和發展。
第七章權利與義務
第三十四條:孔子學院的權利:
(一)享有本章程及協議規定的權利;
(二)有權使用孔子學院的名稱和統一標識;
(三)優先獲取孔子學院總部提供的教學和文化資源。
第三十五條:孔子學院的義務:
(一)遵守本章程及協議的規定;
(二)維護孔子學院的聲譽、形象;
(三)接受孔子學院總部的指導和評估。
第三十六條:孔子學院總部有權依法追究任何下列行為的責任:
(一)未經孔子學院總部許可,擅自設立孔子學院;
(二)盜用孔子學院名義開展活動;
(三)違反本章程和協議規定,造成資金資產損失,破壞或嚴重影響孔
子學院聲譽。
第八章附則

108
第三十七條:各地孔子學院可根據本章程制定本院的規章制度,並報總
部備案。
第三十八條:孔子課堂的設置和管理參照本章程執行。
第三十九條:本章程由孔子學院總部負責解釋。
第四十條:本章程自孔子學院總部理事會批准之日起生效。

109
110
附錄 2 孔子學院申辦程序
申辦孔子學院
認真閱讀《孔子學院章程》、
《孔子學院中方資金管理辦法》、
《關於
合作建設孔子學院的協定(草案模版)
》等相關檔。瞭解孔子學院性質、
宗旨、業務範圍等。
 審查自身是否具備申辦孔子學院的條件:
(1)申辦機構所在地有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的需求;
(2)有符合辦學需要的人員、場所、設施和設備;
(3)有必備的辦學資金和穩定的經費來源。
 準備申請材料:
(1)機構負責人簽發的申請函;
(2)申辦計畫書。內容需包括: (a)申辦機構簡介;
(b)用於孔子
學院的教學場所、設施和設備; (c)市場需求預測、管理機制及運營
計畫;(d)經費籌措及管理;
(e)孔子學院總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所有申請材料均請附漢語文本。
注:申辦機構可自行聯繫中方合作院校,並在申辦計畫書中說明。
 將申請材料提交孔子學院總部,也可提交給中國駐當地使(領)館教
育處(組)或文化處(組)。
注:如申辦機構未自行聯繫中方合作院校,可委託總部推薦。
 總部對申請材料進行審查。審查方式包括:檔資料審查、當面聽取報
告和實地考察等。
 總部向申辦機構出具「同意設立孔子學院的函」。雙方商簽《關於合
作建設孔子學院的協議》

 申辦機構與中方合作院校商簽《執行協定》

111
112
附錄 3 孔子課堂申辦程序
申辦孔子課堂
 中方學校應具備條件:
(一) 具有較豐富的國際交流經驗和較好的外事接待條件;
(二) 能派出一定數量的合格漢語教師或志願者;
(三) 一般應位於地、市級以上城市。
 參閱《孔子學院章程》,瞭解孔子課堂性質、宗旨、業務範圍等。
 考察擬合作的外方申辦機構是否具備申辦孔子(課堂)的條件:
(一)該國政府認定辦學資質的教育機構;
(二)當地和在校學生有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的需求;
(三)能為孔子課堂提供合適的工作場所、必要的人員和經費支援。
 協助外方申辦機構準備申請材料,包括:
(一)申辦機構負責人簽發的申請函(中外文);
(二)申辦計畫書(中外文),內容需包括:
1、申辦機構簡介;
2、擬開展的漢語教學和文化推廣專案;
3、用於孔子課堂的教學場所、設施和設備;
4、管理機制;
5、經費籌措及管理等。
 中方學校經本級教育行政部門同意,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
(教委)報送關於申請承辦孔子課堂的請示。
 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審核中方學校申辦資質,匯總中
外方提交的申辦材料,報總部審批。
 總部審核,並經徵求駐外使領館同意後,與外方簽署《關於合作建設
孔子課堂的協定》。
 中外學校商簽《關於合作建設孔子課堂的執行協定》。
 中方學校與外方合作制定運營計畫、專案預決算,並派遣教師或志願
者,督促、協助外方及時掛牌、啟動運營。

113
114
附錄 4 漢語水準考試(HSK)簡介
HSK 簡介
HSK 是一項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化考試,重點考查漢語非第一語言的
考生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一、考試結構
HSK 包括 HSK 一級、HSK 二級、HSK 三級、HSK 四級、HSK 五級
和 HSK 六級。
二、考試等級
HSK 各等級與《國際漢語能力標準》的對應關係如下表所示:
HSK 詞彙量 國際漢語能力標準
HSK 六級 5000+
五級
HSK 五級 2500
HSK 四級 1200 四級
HSK 三級 600 三級
HSK 二級 300 二級
HSK 一級 150 一級
通過 HSK(一級)的考生可以理解並使用一些非常簡單的漢語詞語
和句子,滿足具體的交際需求,具備進一步學習漢語的能力。
通過 HSK(二級)的考生可以用漢語就熟悉的日常話題進行簡單而
直接的交流,達到初級漢語優等水準。
通過 HSK(三級)的考生可以用漢語完成生活、學習、工作等方面
的基本交際任務,在中國旅遊時,可應對遇到的大部分交際任務。
通過 HSK(四級)的考生可以用漢語就較廣泛領域的話題進行談論,
比較流利地與漢語為母語者進行交流。
通過 HSK(五級)的考生可以閱讀漢語報刊雜誌,欣賞漢語影視節
目,用漢語進行較為完整的演講。
通過 HSK(六級)的考生可以輕鬆地理解聽到或讀到的漢語資訊,
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用漢語流利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考試原則
HSK 遵循「考教結合」的原則,考試設計與目前國際漢語教學現狀、
使用教材緊密結合,目的是「以考促教」、 「以考促學」。
HSK 關注評價的客觀、準確,更重視發展考生漢語應用能力。

115
HSK 制定明確的考試目標,便於考生有計劃、有成效地提高漢語應
用能力。
四、考試形式
1. 紙筆考試(Paper-based Test)
2. 網路考試*(Internet-based Test)
* 網路考試是基於互聯網和電腦實施的考試,考查考生運用漢語進行交
際的能力,考試內容、標準和效力與紙筆考試相同。漢語網路考試方便
靈活、經濟高效、安全穩定,並支持線上考務管理、線上繳費和線上模
擬。
五、考試用途
目前,HSK 已成為留學中國的通行證、申請來華留學獎學金的必備
條件和學校教學評估的重要手段,並被越來越多國家的政府部門和跨國
企業作為員工招聘、提薪和晉升的重要依據。
六、成績報告
HSK 成績是漢語能力的權威證明,考生可在考試結束一個月後登錄
漢語考試服務網 www.chinesetest.cn 查詢成績,並於成績公佈一個月內聯
繫參加考試的考點獲取由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頒發的 HSK 成績報
告。

116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BBC 中文網(2001/7/26)。分析:捉放「間諜」的玄機。取自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1450000/newsid_1457700/
1457768.stm

BBC 中文網(2011/4/18)。也談艾未未的「經濟犯罪」。取自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1/04/110418_cr_aiweiwe
i

BBC 中文網(2012/11/15)。習近平:中共第五代領導人。取自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ese_news/2012/11/121115_pro
file_xijinping.shtml

BBC 中文網(2013/3/20) 。透視中國:習近平的出訪和其外交政策。取自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_watch/2013/03/130320_chin
a_watch_xi_foreign_policy.shtml

BBC 中文網(2013/4/4)英媒:西方大學重新考慮中國孔子學院。取自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press_review/2013/04/130404_pre
ss_confucius_institute.shtml

BBC 中文網(2014/2/28)。美國務院人權報告批評中國打壓人權。取自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4/02/140228_usa_china_
humanrights

BBC 中文網(2014/6/18)美教授炮轟孔子學院,中國軟實力再受考驗。
取自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4/06/140618_confucius_
institutes

BBC 中文網(2014/6/3)。中國公佈官方邪教名單引發網友關注。取自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4/06/140603_china_cult_
list_falungong

117
BBC 中文網(2014/6/4)。分析:六四天安門在中國歷史中的定位。取自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indepth/2014/06/140605_64_histor
ic_significance

GBD 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取自 http://www.cpdcea.com/about/1.html,檢


索日期:2014 年 4 月 9 日。

Paul S. Rockower(2011)。中國的美食外交。中國經濟報告,5,84-87。

卜正珉(2009)
。公眾外交—軟性國力,理論與策略。臺北市:允晨文化

大紀元(2012/4/29) 。法輪功簡介。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9/4/29/n2510020.htm。

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專題研究中心年度計畫。孔子學院觀察。取自
http://www.ciwatch.net/383642604423380233762341638498.html,檢索
日期:2014 年 7 月 20 日。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取自 http://www.chinapda.org.cn/chn/xhgk/xhjj/,檢索日
期:2014 年 4 月 9 日。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2005/7/21) 。漢語橋工程簡介。取自
http://www.edu.cn/20050721/3144302.shtml

中國新聞網(2009/10/23)。因地制宜各展所長—孔子學院在非洲大陸桃
李芳菲。取自
http://www.chinanews.com/hwjy/news/2009/10-23/1926947.shtml

中國新聞網(2011/2/25)。中國內地第一個公共外交協會在上海成立。取自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2-25/2869727.shtml

中國新聞網(2012/8/28)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孔子學院社區中文教學受歡
迎。取自 http://www.chinanews.com/hwjy/2012/08-28/4138120.shtml

中國新聞網(2013/10/17) 。揚州公共外交協會成立打「名人牌」開展地方外
交。取自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3/10-17/5393903.shtml

118
中國經濟網(2014/1/10)。數據簡報:1979-2012 年中國歷年 GDP 及增長
率一覽。取自
http://intl.ce.cn/specials/zxxx/201401/10/t20140110_2097203.shtml

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取自:
http://www.cica.org.cn/portal/site/cica/index.jsp,檢索日期:2014 年 10
月 18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取自
http://data.stats.gov.cn/search/keywordlist2;jsessionid=5872753584754F
3470F11A4B30A2D33E?keyword=2013GDP,檢索日期:2014 年 4 月
9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斯洛伐克共和國大使館。取自
http://sk.china-embassy.org/chn/dongtai1/t1097749.htm,檢索日期:2014
年 10 月 18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 年 12 月 4 日)

中學語文教育資源網(2000/10/6) 。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取自
http://www.ruiwen.com/news/126.htm

仇朝兵(2013)。美國與中國的公共外交:經驗與挑戰。取自
http://ias.cass.cn/show/show_project_ls.asp?id=1601,檢索日期:2014
年 10 月 18 日。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關於我們.孔子學院。取自
http://www.hanban.edu.cn/hb/node_7446.htm,檢索日期:2014 年 4 月
9 日。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取自關於我們.國家漢辦
http://www.hanban.edu.cn/hb/,檢索日期:2014 年 4 月 9 日。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孔子學院/課堂.關於孔子學院/課堂。取自
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檢索日
期:2014 年 4 月 9 日。

119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國家漢辦年度報告 2006,取自
http://www.hanban.edu.cn/report/index.html,檢索日期:2014 年 4 月 9
日。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國家漢辦年度報告 2007,取自
http://www.hanban.edu.cn/report/index.html,檢索日期:2014 年 4 月 9
日。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國家漢辦年度報告 2008,取自
http://www.hanban.edu.cn/report/index.html,檢索日期:2014 年 4 月 9
日。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國家漢辦年度報告 2009,取自
http://www.hanban.edu.cn/report/index.html,檢索日期:2014 年 4 月 9
日。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國家漢辦年度報告 2010,取自
http://www.hanban.edu.cn/report/index.html,檢索日期:2014 年 4 月 9
日。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國家漢辦年度報告 2011,取自
http://www.hanban.edu.cn/report/index.html,檢索日期:2014 年 4 月 9
日。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國家漢辦年度報告 2012,取自
http://www.hanban.edu.cn/report/index.html,檢索日期:2014 年 4 月 9
日。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國家漢辦年度報告 2013,取自
http://www.hanban.edu.cn/report/index.html,檢索日期:2014 年 4 月 9
日。

毛澤東(1970)。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

王崑義(2007)
。三和戰略:中國新外交與台灣的戰略選擇。全球政治評
論,17,19-46。

120
包宗和(主編)(2012)。國際關係辭典。臺北市:五南。

石平(2013)。警惕網路負能量。取自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3/201312/201306/t20130613_239399.h
tm,檢索日期:2014 年 12 月 10 日。

石竹芳(譯)(2013)。中國軟實力:誰在害怕中國(原作者:Michael Barr
)。北京:中信。

。利用第二軌道提升軟實力策略研究。臨沂師範
任吉剛、滕培聖(2005)
學院學報,27(2),102-105。

任妍(2008)。與時俱進,積極拓展外交方式/公共外交。載於鄭啟榮(主編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1978-2008)(頁 277-318)北京:世界知
識。

光明日報(2013/2/28)。孔子學院發展規劃(2012-2020 年)。取自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02/28/nw.D110000gmrb_2013022
8_1-07.htm?div=-1。

刑理建(2013)。祭孔與中華文化之輸出。取自
http://epaper.ynet.com/html/2013-09/30/content_14211.htm?div=-1,檢
索日期:2014 年 12 月 10 日。

曲星(2012)。「升格」中國公共外交。取自:上海公共外交協會
http://www.spda.org.cn/content/2012-02/14/content_5129194.htm,檢索
日期:2014 年 10 月 18 日。

江澤民(2006a)。江澤民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

江澤民(2006b)。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

自由亞洲電台(2001/7/17)。美國媒體報導李少民和高瞻兩人的案件有關
聯。取自:http://www.rfa.org/cantonese/news/61064-20010717.html。

西班牙語自學資料庫(Español Base de Datos de Auto-estudio)。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07568922790692/,檢索日期:
2014 年 12 月 30 日。
121
吳思科(2011)。公共外交與國家形象。公共外交,1,30-33。

吳家恆、方祖芳(譯)(2006)。柔性權力(原作者:Joseph S. Nye,Jr.)。臺
北:遠流。

吳琦幸(2007)。孔子學院面臨的困境和機遇。取自
http://pinglun.eastday.com/eastday/node127047/node127209/u1a260150
4.html

宋沛潔(2010)。孔子學院與中國大陸援外政策:軟實力的再詮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李香(2010)
。借鑒歌德學院淺析孔子學院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談古論今
,4,81-82。

李智(2005)。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北京:北京大學。

李夢楠(2012)。淺談孔子學院傳播困境我之反思。取自
http://media.people.com.cn/BIG5/22114/44110/238969/18015273.html
,檢索日期:2014 年 12 月 10 日。

李德芳(2012)。中國文化外交模式探析。取自
http://www.chinareform.net/show.php?id=7875,檢索日期:2014 年 12
月 10 日。

周峰(2006)。孔子形象塑造之我見。取自
http://www.guoxue.com/wk/000245.htm,檢索日期:2014 年 12 月 10
日。

孟曉駟(2005)。文化部副部長:文化外交的魅力。取自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9150/49152/3849386.html

于有慧(1998)。國際因素對當前中共外交政策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
41(6),7-18。

林漢發(2010)。21 世紀中國對泰國之文化軟權力研究:以孔子學院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122
侯明志(2008)。胡錦濤時期中共文化外交之研究-以「孔子學院」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銘傳大學,臺北市。

洪停杓、張植榮(2004)。當代中國外交新論。香港:勵志。

洪銘德(2011)
。中國對中亞外交政策之分析。全球政治評論,33,125-159

美國之音(2001/7/19)。高瞻曾向李少民提供兩岸關係資料。取自
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a-21-a-2001-07-19-18-1-63314912/
983870.html

美國之音(2012/8/10)。孔子學院在美國,功過如何評說?取自
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confucius-institute-20120810/14842
30.html

美國之音(2014/3/31)。姚明與軟實力外交。取自
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yao-ming-soft-power-20140331/188
3378.html

胡文濤(2007)。解讀文化外交:一種學理分析。外交評論,96,50-58

胡文濤(2008a)。美國文化外交及其在中國的運用。北京:世界知識。

胡文濤(2008b)。美國文化外交的思想淵源、實踐特色及其對中國文化
外交的啟示。載於梁守德、李義虎(主編) ,中國與世界:和平發展
的理論和實踐(頁 362-373)。北京:世界知識。

胡錦濤(2006a)。共創上海合作組織更加美好的明天。取自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6/15/content_4701974.htm

胡錦濤(2006b)。攜手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亞洲。取自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4496181.html

孫吉勝(2011)。國際文化領域的大國關係。載於秦亞青(主編),大國
關係與中國外交(頁 258-296)。北京:世界知識。

孫家正(2004)。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求是,397,
5-8。

123
宮兆軒(2013)
。文化作為非政府組織公共議題的傳播研究—以孔子學院
為例。傳媒觀察,3,頁 49-50。

桂濤(2014)。從象徵到常設:中國「特使外交」漸入佳境。取自
http://www.cpdcea.com/html/20140805/3/725.html

袁摯(2012/10/28) 。孔子形象的當代意義【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blog.udn.com/h25575/6993332

張志洲(2012)。文化外交與中國文化走出去。中國公共外交研究報告(
2011/2012)(頁 159-196)。北京:時事。

張佳琳(2003)
。教育改革的潛在課程分析—政治社會學觀點論述。課程
與教學季刊,6(4),19-35。

張明貴(2005)。TOP100 國際關係用語熱門榜—掌握世界知識必備工具
書。臺北市:書泉。

。外交戰略與國際地位。載於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
張登及(2011)
主編),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421-449 頁)。新北市:巨流。

張榮明(2008)。孔子的十種形象。取自
http://big5.china.com.cn/culture/txt/2008-11/08/content_16732612.htm

張維為(2014)。中國崛起與文明型國家的邏輯。取自
http://bjrb.bjd.com.cn/html/2014-02/17/content_151884.htm

張騫、李玉(2013)。孔子學院外方院長集體充電。取自
http://news.sina.cn/?sa=t124d10076409v71&vt=4

曹文君(2008)
。儒家大同思想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運用。蘇州教育學院
學報,25(4),76-78。

梁琳、胡仁友(2014)。「慕課」與網路孔子學院。取自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11/06/nw.D110000gmrb_2014110
6_2-15.htm

124
章新勝(2005)。加強漢語傳播促進多文化發展。求是,16,45-48。

習近平尊孔建孔子加馬克思新權威【社論】 (2014/9/28)。世界新聞網。
取自: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forum/25846538/article-%E7%
BF%92%E8%BF%91%E5%B9%B3%E5%B0%8A%E5%AD%94-%E5
%BB%BA%E5%AD%94%E5%AD%90%E5%8A%A0%E9%A6%AC
%E5%85%8B%E6%80%9D%E6%96%B0%E5%A8%81%E6%AC%8
A?instance=frm2。

莊淯婷(2012)
。中國孔子學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暨南國際
大學,南投縣。

許志嘉(1997)
。鄧小平時期的中共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36(7)
,35-58

郭力(2006)。略談海外「漢語熱」及其原因。比較教育研究,12,87-90。

陳再生(2007)
。毛澤東「兩條線」外交戰略評析。漳州師範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63,129-133。

陳桂英、徐淑鳳、張家來(2005) 。試論鄧小平外交思想的歷史意蘊。山
東社會科學,123,113、142-144。

陳啟榮(2005)。潛在課程之探析。北縣教育,53,51-53。

陳濛(2014)。媒體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分析和目標設定。取自
http://www.cri.com.cn/entry/78ee8608-70f3-4ce1-990f-2c3fe82404a0.ht
ml

彭雅慧、嚴林(2006)。漢語熱帶給世界機會與和諧。取自
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7296/4582343.html

曾文和(2009)
。中共廣設孔子學院之研究-軟實力視角之分析(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曾錚(2012)。喬高、麥塔斯:活摘入美報告意義重大。取自
http://ap.ntdtv.com/b5/20120602/video/96541.html

125
程小玲(2014) 。主流媒體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為及增強傳播力新探。取自
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2014/0409/c383351-24861274.html

童倩(2014)。特寫:日本孔子學院至今平安無事的奧秘。取自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4/12/141208_japan_chin
ese_confucious_institute_two。

舒建國(2007)
。毛澤東「一條線」外交戰略的得失及其啟示。南昌大學
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8(5)
,19-24。

。毛澤東「一邊倒」外交戰略的內涵及其實踐效應。南昌
舒建國(2009)
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0(1)
,13-17。

華夏(2011)。艾未未與「軟實力」,取自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omments_on_china/2011/05/1105
23_coc_china_aiweiwei

黃艾(2012)。網路孔子學院:優勢與不足。取自
http://lunwen.nangxue.com/wenhuaxue/chuantongwenhua/201209/1348
890080.html

新唐人(2014/10/31)。 《屠殺》持續震撼加拿大醫學界關注。取自
http://www.ntdtv.com/xtr/b5/2014/11/01/a1150620.html

新浪網(2006/5/10) 。北大教授張頤武稱一個章子怡勝過萬本孔子。取自
http://news.sina.com.cn/c/2006-05-10/16438888716s.shtml

新浪網(2010/3/29) 。新華社「明月基金」走非洲蘇有朋感悟綠色環保。
取自
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hktwstar/sinacn/20100329/2052130353
3.html

新華評論網(2011/6/12)。中國由「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市場」。取自
http://hk.crntt.com/doc/1010/6/3/1/101063104_3.html?coluid=59&kindi
d=0&docid=101063104&mdate=0831103715

新華網(2005/7/19) 。海外漢語學習者超 3 千萬 2500 餘所大學在教漢語


。取自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7/19/content_3239710.htm
126
新華網(2010/11/13)。第十六屆亞洲運動會在廣州隆重開幕溫家寶出席
開幕式並宣佈本屆亞運會開幕。取自
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0-11/13/c_12769504.htm

新華網(2012/11/17)。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
報告。取自
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新華網(2013/10/8) 。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取自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heory/2013-10
/08/c_125492348.htm。

新華網(2014/6/17)劉雲山訪問愛爾蘭提出打造「心靈高鐵」 ,取自
http://big5.news.cn/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6/17/c_
126633133.htm

新華網(2010/11/1) 。中外關注上海世博會在讚譽聲中輝煌落幕。取自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1/01/c_12723142.htm

新華網(2005/2/5)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
取自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5/content_2550304.htm

新華網(2011/7/22) 。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1921 年 7 月-2011 年 6


月)之三。取自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7/22/c_121706389_10.htm

新華網(2008/9/1) 。為世界奏響和諧之聲多元文化奧運會上盡情交流。
取自
http://news.xinhuanet.com/olympics/2008-09/01/content_9746750.htm

楊士龍(2010) 。外交部公共外交處升格辦公室凸顯中國外交方向。取自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31/c_12159797_3.htm

楊潔篪(2012)
。努力開拓中國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公共外交,2,12-14

經濟金融網(2010) 。緬懷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
網專訪伍曉鷹教授。取自
http://culture.cenet.org.cn/show-2221-52693-1.html,檢索日期:2014
年 12 月 10 日。
127
葉靖斯(2014)。加拿大多倫多決定終止中國孔子學院合作。取自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4/10/141030_canada_co
nfucius_institute

董玉倩(2012) 。文化傳播視角下的孔子學院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河北師範大學,石家莊市。取自:
http://www.taodocs.com/p-3441901.html,檢索日期:2014 年 12 月 10
日。

鄒雨濃(2010)。國家形象再造之研究:以中國設立全球孔子學院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孔子生平—好學青年。取自
http://www.ct.taipei.gov.tw/zh-tw/C/Sage/Confucius/1/1/5.htm,檢索日
期:2014 年 12 月 10 日。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孔子生平—杏壇講學。取自
http://www.ct.taipei.gov.tw/zh-tw/C/Sage/Confucius/1/2/6.htm,檢索日
期:2014 年 12 月 10 日。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孔子生平—周遊列國。取自
http://www.ct.taipei.gov.tw/zh-tw/C/Sage/Confucius/1/4/8.htm,檢索日
期:2014 年 12 月 10 日。

趙可金(2007)。公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辭書。

趙可金(2011)。軟戰時代的中美公共外交。北京:時事。

趙可金(2013)。中國與公眾密切互動。取自
http://cpc.people.com.cn/n/2013/0717/c83083-22222595.html

趙啟正(2011)。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國際戰略思想比較。湖南科技大學
劉國華(2004)
學報(社會科學版) ,7(5),22-27。

劉揚(2013)。境外孔子學院語言文化傳播的困境及對策。新聞世界,4
,292-294。
128
劉程、安然(2012)。孔子學院傳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潘衛(2014) 。揭中國非法摘取人體器官紀錄片獲網路電影節大獎。取自
http://www.chinese.rfi.fr/%E4%B8%AD%E5%9B%BD/20141210-%E6
%8F%AD%E4%B8%AD%E5%9B%BD%E9%9D%9E%E6%B3%95%
E6%91%98%E5%8F%96%E4%BA%BA%E4%BD%93%E5%99%A8
%E5%AE%98%E7%BA%AA%E5%BD%95%E7%89%87%E8%8E%
B7%E7%BD%91%E7%BB%9C%E7%94%B5%E5%BD%B1%E8%8A
%82%E5%A4%A7%E5%A5%96。

范君(2009)
。論思想教育中的隱性教育。衡水學院學報,11(6)
,107-109

蔡東杰(2008)。當代中國外交政策。臺北市:五南。

鄧小平(199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

。新時期中國文化外交興起的必然。天府新論,6,104-107
鄧顯超(2006)

鄭必堅(2003)。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取自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1/24/content_1195240.htm

鄭楠、施人誠(作詞人)鄭楠(作曲人、編曲人)
(2007 年)
。中國話。PLAY
【CD】。臺北市:華研國際。

黎紅雷(2006)。儒家的和諧哲學及其在當代中國的運用。現代哲學,3
,52-55。

遲愛萍(1993 年 12 月)
。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的演變。
「毛澤東生平和思
想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北京。

謝玉燕(2007)。對中共構建「和諧世界」之研究-以設立孔子學院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新北市。

謝銘元(2012)。中共外交政策。載於張五嶽(主編),中國大陸研究(
101-116 頁)
。新北市:新文京開發。

129
鍾寶慧(2009)。公共外交的探討。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
(內政(評) 098-115 號)。取自 http://www.npf.org.tw/post/1/6084,檢索
日期:2014 年 4 月 9 日。

韓方明(主編)(2011)。公共外交概論。北京:北京大學。

韓召穎(2013)
。孔子學院與中國公共外交。載於門洪華(主編) ,中國戰略
報告.中國軟實力的戰略思路(頁 278-291)。北京:人民。

130
二、英文文獻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 China Seen Overtaking U.S. as Global Superpower.


(2011). Pew Research Cent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pewglobal.org/files/2011/07/Pew-Global-Attitudes-Balance-
of-Power-U.S.-Image-Report-FINAL-July-13-2011.pdf, 檢索日期:
2014 年 12 月 10 日。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 Global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2013
). Pew Research Cent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pewglobal.org/2013/07/18/global-image-of-the-united-states-
and-china/, 檢索日期:2014 年 12 月 10 日。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 Global Opposition to U.S. Surveillance and Drones,


but Limited Harm to America’s Image.(2014). Pew Research Cent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pewglobal.org/files/2014/07/2014-07-14-Balance-of-Power.p
df, 檢索日期:2014 年 12 月 10 日。

Harvey B. Feigenbaum,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Diplomacy, ac­cessed at


http://www.cceae.umontreal.ca/IMG/pdf/08_Feigenbaum.pdf, 檢索日期
:2014 年 10 月 18 日。

Jan Melissen(2005). The New Public Diplomacy: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Jan Melissen(Ed.) The New Public Diplomacy 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p.3-27).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LIBÉRATION.FR(2011/10/13)。Ai Weiwei, artiste le plus important du


monde de l’art. Retrieved from:
http://next.liberation.fr/arts/2011/10/13/ai-weiwei-artiste-le-plus-importa
nt-du-monde-de-l-art_767731

Mark Leonard(2002a). Public Diplomacy:Foreign Policy Centre. Retrieved


from:fpc.org.uk/fsblob/35.pdf/, 檢索日期:2014 年 10 月 18 日。

Mark Leonard(2002b), Diplomacy by other means, Retrieved from:


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02/09/01/diplomacy_by_other_
means
131
Nathaniel Parish Flannery(2011/3/9). Chopstick diplomacy in Chile.
Retrieved from:
http://www.globalpost.com/dispatch/news/regions/americas/chile/110228
/chinese-food-restaurants

Peter Foster(2014/6/18).US professors urge Western universities to end ties


to China's Confucius Institut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news/asia/china/10907971/US-pr
ofessors-urge-Western-universities-to-end-ties-to-Chinas-Confucius-Insti
tutes.html

Potter Evan H.(2002)Canada and the New Public Diplomacy. Netherland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lingendael’ Issue 81. Retrieved
from:http://www.clingendael.nl/publications/2002/20020700_cli_paper_dip
_issue81.pdf, 檢索日期:2014 年 12 月 10 日。

Stanley Rosen(2011)The Use of Film for Public Diplomacy: Why


Hollywood Makes a Stronger Case for China Retrieved
from:http://uscpublicdiplomacy.org/pdin_monitor_article/the_use_of_fil
m_for_public_diplomacy_why_hollywood_makes_a_stronger_case_fo,
檢索日期:2014 年 10 月 18 日。

The Wordbank/Official exchange rate (LCU per US$, period average)


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PA.NUS.FCRF, 檢索日期:2014 年
10 月 18 日。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Cultural Diplomacy:the Linchpin of Public


Diplomacy, Report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Cultural Diplomacy.
2005:16. ac­cessed at
http://www.state.gov/documents/organization/54374.pdf, 檢索日期:
2014 年 10 月 18 日。

13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