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康熙帝的重要
历史事件
康熙帝的突出
成就
 康熙皇帝是清朝第四位皇帝、
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 年号“康熙”,后世称呼为康熙帝

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前没有立为太子因母为庶
妃,因为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能力而选为继承人。

 康熙帝 8 岁登基,14 岁亲政,在位 61 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


时间最长的皇帝。
 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
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
庙号圣祖。

 康熙大帝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好学敏求,崇尚节约。于他的
文治武功,中国的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发展,出现“康
乾盛世”的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的一个黄金时
代,是一位英明的好皇帝。
平定三藩

康熙 1673 年,三个藩王发生叛乱。清朝初年,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

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以及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控制着

大片土地。他们各霸一方,形成几股割据势力,他们本来都是投降清朝的

将领,入关以后得地封王,萌生了反意。

吴三桂打出“兴明讨虏大将军”的旗号,联合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

武装势力共同反清。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

利”,决定下令“撤藩”。

年轻的康熙帝对“三藩”之乱采取了坚决打击的措施。在康熙运筹帷幄的

指挥下,康熙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八旗兵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 ,

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康熙召集众将,申明纪律 ,

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康熙 1676 年,

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被迫投降。尚之信也于康熙 1677 年投降。闽、粤以

及江西都先后平复。

康熙 1678 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他死

后,将所谓的“帝位”传给孙子吴世璠。康熙 1681 年,清军进入云贵省城,

吴世璠自杀,历时 8 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
统一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康熙 1661 年,南明延平郡郑成功率众进

军台湾,收复了被荷兰人侵略 38 年的中国领土台湾。但此,以其子孙郑经、

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将他们统治下的台湾变成同清政府长期对峙的独

立王国,反对统一,与清王朝分庭抗礼。

康熙帝多次招撫不成,便下決心武力解決台湾问題。康熙决定起用施琅,

授福建水师提督,采取“剿抚并用”的方针,征讨台湾。1983 年,施琅率

领水兵 2 万余人,大型战船 300 余艘,中小战船 230 余艘,从福建铜山海

域扬帆起程,一路乘风破浪,峰芒直指台湾的战略前哨澎湖列岛。施琅一

战定澎湖,歼灭了台郡精锐部队,打开了台湾岛的门戶。施琅获胜后并不

急于继续进攻,而是在澎湖“抚绥地方,人民乐业,鸡犬不惊”。施琅建

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使台湾百姓免去刀兵之

灾。康熙帝也同意施琅的招抚政策。施琅于 1683 年取得海战大捷。


康熙 1984 年,台湾得以统一于清朝政府之下。康熙帝对施琅的保护和支援

显得非常重要,由此也展现了一代明君远瞩高瞻的战略眼光。

驱逐沙俄

东北的黑龙江流域,在康熙的祖父和曾祖父的时候(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已经完全归附于清朝。沙皇俄国军队趁明清之际中原动荡之机,借着机会

就入侵中国东北地区,在黑龙江流域长期进行劫掠骚扰,侵犯了中国的领

土,破坏了中国边疆各族居民的和平生活,也威胁到了清朝政府的统治。

康熙统一台湾之后决定择反击沙俄的侵略。康熙就已经开始详细分析东北

边界的情况,提出了军事斗争、外交谈判和充实边防三者并举的措施。康

熙派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军队到了雅克萨,两次战争取得了胜利。

康熙 1689 年康熙亲自派使团到尼布楚和俄国的使团进行谈判,签订《中俄
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是在中俄双方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的,

它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

直至库页岛的全部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因此,《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

是康熙帝在外交政策上的重大胜利。
亲征噶尔丹

明末清初,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分就是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漠

北蒙古。这三个蒙古族都归顺清朝。噶尔丹是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落的首

领,非常强悍。他取得准噶尔部落的大权后,受到沙皇俄国的唆使,并派

人与俄国勾结,阴谋订立军事同盟,大肆进行叛国活动。

康熙召集大臣,下诏第一次的亲征。六年之后(公元前 1695 年),噶尔丹

又率骑兵三万,进入巴颜乌兰,康熙再次亲征,阻击噶尔丹的前锋。噶尔

丹一看大军已到,浩浩荡荡,惊恐不已,连夜拔营逃走。

公元 1697 年,康熙渡过黄河去宁夏巡视。同时派出两路大军再次进击噶尔

丹。当时噶尔丹左右亲信都怨恨噶尔丹,听说康熙大军来到,不仅不战,

反而当向导引军入侵。噶尔丹进退两难,不知从而下手,只好服毒自杀。

从而使清军以取得重大胜利为结果而结束了历时 8 年之久的远征。 康熙明


智的决策,加上英勇有胆识,统帅大军三次出征,消灭了边境的侵扰,使

清朝国土的巩固有了良好的基础。
政治

1. 强化皇权
 康熙帝勤于政务,举行御门听政

 1679 年,设立了南书房(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的地方)

 笼络了汉族知识分子,使康熙受到更多汉文化的熏陶

 削弱了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外朝内阁的权力,强化了康熙的皇权

2. 颁布圣谕
 康熙帝晓谕礼部(中国古代官署)

 以尚德缓刑、化民成俗的方式治理国家

 颁布《圣谕十六条》,作为康熙的施政纲领

3. 治吏亲民
 康熙帝整顿吏治,整顿过去的考核制度,考满与京察、大计并用,开始

严格考核官吏。

 康熙帝还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对文武大臣进行勤廉教育。

 康熙帝曾经六次南巡、三次东巡、一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

 他也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 康熙帝很亲切地接近老百姓,尽力撤去一切尊严的夸饰,并谕令卫兵们

不许阻止百姓靠近,向臣民展示了祖先传下来的朴质精神。
4. 维护统一
 康熙十二年(1673 年),康熙帝撤藩,吴三桂起兵反清,其他二藩相

继响应,最终在康熙二十一年(1681 年)平定三藩。

 康熙采纳了大学士李光地的意见,授明郑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在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出兵攻克台湾,明郑统治者郑克塽降清,康

熙于翌年设置台湾府。

军事
 由于平定三藩之乱以及抵御外来的侵略需要大量制造火器,因此在康熙

朝代的造炮规模、数量、种类、火炮的性能和制造技术都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水平。

 康熙朝中央政府所造的大小铜、铁炮达 905 门之多

 乌兰布通之战后,康熙更加重视在战争中发挥火器的战斗威力,使火器

营成为清军新的战斗编成。

经济
康熙亲政后,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康熙认为“家给人

足,而后世济”,于是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同时也采取了

一系列措施巩固和发展经济。
1. 废止“圈地令”

 当清朝入都北京后,为解决八旗官兵生计,决定强占北京附近的土地,

遂下圈地之令。

 圈地给汉族人民带来极大痛苦,所圈之地使原田主被逐出家门,被迫背

乡离井。

 因此康熙帝废止贵族圈近京州县田地的特权,将土地让给百姓耕种。

2. 延长垦荒的免税时间

 清初原规定垦荒三年内免税,之后改为六年

 康熙十二年重申新垦荒田十年后征税

 这政策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

3. 蠲免钱粮

 康熙秉持着“藏富于民”的思想,于是在陕、云、贵、川、粤等省蠲免

钱粮丁银、通赋,其中重大蠲免计 32 次。

 从康熙五十一年(1711 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免天下钱粮。并下
令“凡遇蠲免之年,免业主七分佃,户三分”。

 在康熙皇帝在位的 61 年间,清政府蠲免钱粮共计 545 次,免除天下钱

粮计银 1.5 亿两。

4.  实行更名地政策

 原先农民耕种的土地是属明朝宗室,实行更名地政策后康熙下诏农民可

以不必支付田价,照常耕种。对于已交过“易价银两”的人民,可以从

来年的常税中冲洗。

5. 地丁合一

 康熙对按丁征收丁税的方法进行改革。清廷决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

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不收丁税。这可称之为“盛

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样丁税额数便固定下来,实现了地丁合

一。

6. 修治漕运
 清初,黄河多次泛滥成灾, 影响了漕运,也使许多良田成了沙洲,严重

威胁着国库收入和人民生活。

 清政府招募了十几万民夫,在芦沟桥附近的良乡到东安,开掘了一条

200 里长的新河道,使原来的斥卤之地,成为膏腴良田。康熙曾亲自视

察,并将浑河改名为“永定河”,赋予永远安定之义。

7. 废除匠籍制度

 清朝初年,凡手工业工匠,均另有匠籍,要按政府规定服劳役,或者交

纳班匠银代役。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康熙下令将班匠银并入田

赋中征收,从而使工匠们摆脱了人身的控制,以利于促进手工业发展。

文化

尊儒右文
 康熙强调兴礼教

 康熙十六年(1677 年)十二月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

他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

 他曾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

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
《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子史精华》、《朱子全书》、《大清

一统志》、《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

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

 《康熙皇舆全览图》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绘制而成,被称为在

当时世界地理学的最高成就。
总结
康熙帝是清朝历史上一个很有政绩和影响的皇帝。康熙帝是个
天生的领袖,有智有谋有勇,他有不怕困难的決心,花多年时间
削平三藩,把心腹大患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都一一铲除。不
仅如此,康熙帝也统一了台湾、驱逐沙俄的侵略、亲征噶尔丹。
康熙帝的最大特点是好学不倦,而且学贯中西,终身都在学习。
康熙帝最喜欢学习数学,他更把数学中的开根方翻译为「借根
方」,他又学习拉丁文,还请西方人士測量中国各地的地理面貌,
并完成《康熙皇輿全览图》。他也用西人南怀仁为钦天监,改善
中国农历的历法。康熙帝既接受中国文化,又能接受西方文化,
是难得的学习型领袖。康熙帝一生勤政。“勤政实为君之大本,
怠荒实亡国之病源” 从康熙帝开始,皇帝每天都要御门听政,
就是在皇宫乾清门前,由皇帝亲自主持御前朝廷会议。康熙帝理
政不仅“勤”,而且“慎”并且强调实行“仁爱”。康熙帝出色
的政治方案因而带来辉煌的清朝。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