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2 年 1 月 第 29 卷 第1 期 Jan. 2012 Vol. 29 No. 1

对“接受史研究 ”应在宽容中接受
———与袁晓薇博士商榷

查金萍
( 合肥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 合肥 230601)

摘 要: 袁晓薇博士的论文《别让“接受”成为一个筐———谈古代文学接受史研究的变异和突围》分析了当今接
受史研究的误区,并给出了几条“突围”的良方,值得肯定。但该文中一些观点与评述存在偏颇之处,会使读者
对接受史研究的现状产生诸多误解,不利于接受史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对于新兴的接受史研究来说,与其过于
苛责,不如更多地予以宽容。
关键词: 接受史研究; 宽容; 商榷
中图分类号: I0 - 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920X( 2012) 01 - 0053 - 03

On the Research of Literary Acceptance History


with Tolerance: Discussion with Dr. Yuan

ZHA Jin-ping
(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fe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 Dr. Yuan Xiaowei has analyzed the error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literary acceptance
history and offered several good methods to break away the dilemma in her paper “Do not Let
‘Acceptance’Be ‘Universal’: on the Dissociation and Surmouting of Acceptance History of Ancient
Literature”,which is worth affirmation. However,in this paper,some views and comments are biased
and will make readers have misunderstandings on the status of research of literary acceptance history,
which is not conducive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To the newly-born research of literary acceptance
history,tolerance should be given rather than blame.
Key words: the research of literary acceptance history; tolerance; discussion

近来拜读了合肥师范学院袁晓薇博士的论文 存在的诸多误区,现将其总结如下。
《别让“接受”成为一个筐———谈古代文学接受史研 第一,袁博士认为当今接受史研究尽管盛况空
[1]
究的变异和突围 》 ,深受启发。 在当今学术界,接 前,但优秀成果凤毛麟角 ( 论文、论著 ) ,因为绝大多
受史研究日益成为一个热点,袁晓薇博士从一个有 数属于重复研究,创新少。在论述此观点时,她举出
责任感的学者角度出发,对当下接受史研究的现状 了一些例子:
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深刻思考,在热闹的表象背后感 仅《苏词接受史研究 》就有两种 …… 韩愈接受
受到了重重危机,并提出了颇为有效的解除危机、得 史方面,《韩愈诗歌宋元接受研究》、《宋代韩愈文学
以“突围”的方法。 但是在袁博士“指点江山,激扬 接受研究 》相继出版。 在 2005 年出版的《清代辛稼
文字”的背后,笔者也感觉她的一些观点和评述颇 轩接受史》一书“参考文献 ”中,对于此前先后发表
有过激之处。以下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与袁博士 的《辛词 800 年接受史实与分析 》( 1997 年 ) 和《辛
[1]
商榷,以广学术交流之意。 词接受史导论》( 2002 年) 两篇论文只字未提。
在文章中,袁晓薇博士指出目前接受史研究中 这些例子是否可以证明,成果价值有限就是因

收稿日期: 2011 - 10 - 10 修回日期: 2011 - 10 - 29


作者简介: 查金萍( 1978—) ,女,安徽太湖人,合肥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 唐宋文学。
54 合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29 卷

为选题重复呢? 从事文学研究,特别是古代文学研 但用“普遍停留”、“多以对研究对象的历代接受概


究的学者都应该有这样的感受: 在汗牛充栋的古典 况的梳理和分析为主体内容 ”等词句来概括目前接
文学研究成果面前,完全开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或 受史研究的现状是不符合事实的,况且接受史研究
者说新 的 研 究 领 域 几 乎 是 不 可 能 的。 歌 德 曾 说: 中对于文献学意义上的接受史料的系统整理是一个
“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 我 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缺少这一环节,批评学意义上
[2]
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加以重新思考而已。” 因此, 的阐释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站不住脚。在
笔者认为选题重复并不是导致成果有限的重要原 已发表的论文中也并非都以“ × × ( 时期或人名 ) 对
因,难道 A 研究李白,写了一篇关于李白诗歌的论 × × ( 作家或作品 ) 的接受 ”为标题,即便在以此为
文,B 就不能研究、不能写了吗? 如果这样的话,现 标题的论文中也有一些论文质量较高,如: 熊礼汇
在也不必再有青年学者前赴后继地投身到古典文学 《明清时期散文流派 对 韩 文 艺 术 传 统 的 接 受 与 疏
[7]
研究中去了,因为古代著名作家、作品的研究成果已 离》 、尚永亮《论宋初诗人对白居易的追摹 与 接
[8] [9]
经非常全面而丰厚了! 更何况学术研究要取得进 受》 、全华凌《论唐宋派对韩文的接受 》 等。 袁
步,就需要有多数人都参与进来,在前人的基础上发 文在这部分还有一个论断: “基于这一印象,学界人
现不足,继续前进。再回到以上的例子中,两种名为 士多对接受史研究采取保留态度,在博士论文选题
《苏词接受史研究 》的论著,如果说各有侧重,各有 中,很多导师明确不主张学生做接受史研究,而不少
特点当然有并存的需要。 韩愈接受方面,有人写了 博士生也是实在找不到题目了才选择接受史研究的
[1]
《韩愈诗歌宋元接受研究 》是不是就表明他人不能 论题。” 笔者不知道袁博士是否在全国文科博士
再写宋代韩愈文学接受研究 ( 包括诗歌、散文、文学 生导师和博士生中做过调查,不然缘何得出如此结
理论 ) 的 文 章 呢? 回 答 当 然 应 该 是 否 定 的。 至 于 论? 据本人所知,接受史研究在中国方兴未艾,很多
《清代辛稼轩接受史 》的“参考文献 ”中未引用到一
博士生导 师 鼓 励 学 生 做 这 方 面 的 选 题,如 武 汉 大
些关于这方面的论文,笔者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 学 ① 、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很多国
本人曾看过袁博士发表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上 内知名高校以及台湾高校古代文学专业的硕博论
的一篇文章,题为《解读一个“全面的典型 “———王 文 ② 都有与接受史研究相关的选题; 博士生也并非
维诗歌接受史研究刍议 》。 在该文的第一部分,袁 因为实在找不到选题不得已而为之,他们之所以做
博士对当前王维接受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概括,在这 这样的选题,主要还是想从一个新的角度、用一种新
段文字中,她说道: “目前王维诗歌接受史的研究主 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从而为接受史研究的
要反映 为 少 量 涉 及 王 维 诗 歌 接 受 史 的 单 篇 论 文 发展与成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
……” 这种说法并不全面,我们只要到中国期刊 第三,袁文认为当前还有一个误区: 研究者对
网———中国硕博学位论文库 ( 1999—2009 年 ) 去检 “接受史”与“研究史( 或学术史) 混而不分。这个误
索一下便会发现,2006 年华东师范大学就有一篇关 区确实自接受史研究在国内兴起以来就存在,而且
于王维接受的硕士论文《王维接受情况研究 》。 另 陈文忠先生在多篇论文中都指出并予以辨析。作为
外,除了文中列出的论文之外,还有几篇论文袁博士 一种相对年轻的研究方法,接受史研究还处在发展
也只字未提,如王志清《从〈中兴间气集 〉看盛中唐 的阶段,因而学界确有一些学者对其内涵、外延没有
[4]
过渡期的王维接受》 、王志清《“后王维时代 ”的王 完全搞清楚; 另外,在接受史研究中有一部分研究方
[5]
维接受》 、张浩逊《从唐代接受层面看王维诗歌的 法和内容与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有交叉,有相似之
[6]
历史地位》 等。一篇论文或论著中有时可以省略 处,比如接受史研究中阐释史部分与学术史有某种
一些文献的列出,也不是完全要求面面俱到的,我们 程度的相似,故而会给一些学者造成错觉。 据本人
宽容袁博 士 的 疏 忽,也 希 望 她 能 原 谅 其 他 学 者 的 浅见: 研究史和学术史应该有所区别,研究史是外延
“视而不见”。 较大的概念,它包括用各种方法来进行研究的历史,
第二,袁博士认为在当今的接受史研究中,研究 其中也包括接受史研究。例如: 要写一部 21 世纪韩
者普遍停留在接受文本的系统整理上,而对于在此 愈研究史,那么它里面应该包含 21 世纪用接受史研
基础上的批评性阐释和理论性归纳缺少应有的投 究方法来研究韩愈的历史。
入,因而一些低质量的接受史研究就沦为一种不及 第四,袁文认为研究者对于“接受史 ”的理解很
资料汇编全面的资料的罗列和描述。 不可否认,在 不一致是当前接受史研究的又一误区。 文中例子
目前的接受史研究论文中,有一些质量较低的成果, 有: 《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文心雕龙的传播与影
第1 期 查金萍: 对“接受史研究”应在宽容中接受———与袁晓薇博士商榷 55

响》等将“传播”与“接受”、“影响 ”并列。 就这两个 最后,笔者想说明的是: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


例子,本人想做点辩驳: 传播与接受并列是完全可以 因为看了袁博士的文章后,感觉她对当今学界接受
的,因为传播与接受是文学史研究的两个不同维度, 史研究的现状过于严责,过于悲观,使人看过之后会
关于这一点,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在其文《传播与 觉得目前接受史研究成果乏善可陈,从事接受史研
接受: 文学史研究的另两个维度 》中就已经阐明: 传 究的学者大都是为了“剑走偏锋 ”; 也会让一些硕博
[10]
播属于传播学范畴,接受属于接受美学范畴。 生看过后对接受史研究产生望而生畏,不敢涉足之
在分析了四大误区之后,袁文对当今接受史研 感。为了消除这种误解,也为了就一些问题与袁博
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给人的感觉可以套用一句名 士商榷,草成此文,希望包括袁博士在内的一些专
言来形容: ‘接受史研究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 家、学者对中国的接受史研究———这种只做了 20 多
装。’根本无力成为完整文学史必要而重要的内容, 年探索的研究方法 ( 或范式 ) 更多予以一种宽容的
更非促进文学研究深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是一些 态度。因 为 只 有 在 宽 容 中 接 受,一 种 新 生 的 事 物
[1]
人‘剑走偏锋’,避难就易的学术捷径。” 袁博士不 ( 研究方法或学术范式 ) 才能逐渐成长、壮大,最终
是太过悲观就是太过偏激,对于这种总结,笔者实在 为中国的学术研究做出应有的、最大的贡献。
不能苟同。诚然,当今接受史研究成果良莠不齐,还
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与操作上的偏颇之处,但是 注 释:
我们不能就此“一竹篙打翻整船人 ”,不能就此对接 ① 如尚永亮教授指导的 2005 届博士学位论文: 李丹《元白

受史研究完全持悲观与否定态度。 到目前为止,凡 诗派元前接受史研究》、洪迎华《刘柳明前传播接受史研


究》、刘磊《韩孟诗派接受史研究》。
是投身于接受史研究的学者,不管是资深的专家还
② 如: 高光敏《北宋时期对韩愈接受之研究》( 国立台湾师范
是中青年学者都对这种研究方法持乐观态度。王兆
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2003 年) 、陈裕美《宋代对黄
鹏教授曾充满信心地说: “古代文学接受史的研究,
庭坚诗法之接受研究》( 嘉义南华大学文学研究所硕士论
前景是十分广阔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代文学接 2003 年) 、李妮庭《闲乐: 宋初白居易接受研究》( 花
文,
[10]
受史的研究,会取得可观的成就。” 陈文忠先生 2003 年) 。
莲国立东华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20 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 》虽揭示了目前 ③ 至于袁文中提出的几种“突围”方法如真正搞清接受史的
学界存在的一些不足,但他并没有就此悲观,而是以 学术特质、重视接受对象本体以及要有“问题意识”等都
一种宽容的态度总结说: “20 年的探索,对一种学术 非常好,对 当 今 学 界 存 在 的 一 些 弊 病 应 该 会 起 到 纠 正
范式来说是短暂的。 深刻把握接受史的特质,向社 作用。

会奉献更多具有独特学术价值又能为普通读者喜爱
的接受史著作,让古典走向现代,服务于现代中国人 参考文献:
[11] [1] 袁晓薇. 别让“接受”成为一个筐———谈古代文学接受
文精神建设,是接受史研究者继续努力的目标。”
史研究的变异和突围[J]. 学术界,
2010( 11) : 90-95.
为了继续推进接受史研究,陈先生在近两年又陆续
[2] 爱克曼. 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
撰文探讨这种研究的必要性和走出困境的办法: 一
出版社, 1983.
篇文章为《唐诗的两种辉煌———兼论唐诗经典接受 [3] 袁晓薇. 解读一个“全面的典型”———王维诗歌接受史
史的研究思路 》,他在文章结尾呼吁道: “但愿本文 研究刍 议[J].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2009
的思考,能引起更多的学人关注诗歌接受史,关注辉 ( 2) : 29-32.
煌的唐诗接受史,通过唐诗经典接受史的多方面、多 [4] 王志清. 从《中兴间气集》看盛中唐过渡期的王维接受
角度的深入研究,使古老的唐诗永葆青春的生命,让 [J]. 文学遗产,
2008( 6) : 132-135.
唐诗的丰神情韵吹拂现代人的生活,滋养现代人的 [5] 王志清.“后王维时代”的王维接受[J]. 唐都学刊,2007
[12] ( 6) : 97-102.
心灵。” 。 另 一 篇 文 章 为 《走 出 接 受 史 的 困
[6]张浩逊. 从唐代接受层面看王维诗歌的历史地位[J]. 韶
境———经典作家接受史研究反思 》,在文中陈先生
2005( 10) : 25-28.
关学院学报,
针对接受史研究现状给出了改进与提高的良方,并
[7] 熊礼汇. 明清时期散文流派对韩文艺术传统的接受与疏
坚持认为接受史研究乃文学史研究的重要一翼,他
离[J]. 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007( 4) : 483-490.
亦深信接受史研究不是“学术的避难所”而是“学术 [8]尚永亮. 论宋初诗人对白居易的追摹与接受[J]. 社会科
[13]
的新高地” 。笔者相信袁博士对接受史研究也是 学辑刊, 2009( 4) : 158-164.
饱含热情的,若非如此,她也不会费尽心思写这篇文 [9] 全华凌. 论唐宋派对韩文的接受[J]. 中国文学研究,
章,也不会在文章中提出几种“突围”的方法。③ 2010( 1) : 53-55. ( 下转第 115 页)
第1 期 杨丽娟: 中国高校泛行政化的源与流———基于对古代官学系统的图谱分析 115

虽然秦灭后,以后诸朝代在选拔教师的形式上有所 3. 3 行政管理的包办性过强
不同———两汉时期开始设专门从事教学的博士以为 我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为了实现对于教育的全面
太学教师 而自隋唐实行科举之后 则通过科举考试 掌控,在管理上实行的是将官学与行政紧密结合的
, ,
的形式选拔合格优秀的人才以为官学教师。 但是, 方法。即以整个国家的行政体系为依据,将官学体
他们在本质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即首先他们都是作 系划分为从中央到地方的纵横交错的行政级别体
为一名由朝廷所任命的政府官员而存在,他们和其 系,从而实现对学校教育的全方位的督导及掌控。
他行政官员一样食朝廷的俸禄,其次他们才是一名 这种将学校教育与行政级别挂钩的做法是一种过分
教师。也就是说,在古代的官学教育系统中,所谓的 僵硬、密不透风的管理体制,也是造成“泛行政化 ”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界限是相当模糊的,事实上 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
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这种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 高校的泛行政化现象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
的掩盖还体现在,在古代官学系统中,学校及从事教 关注,研究者们也纷纷提出了各色的去行政化措施,
育教学的教师本生并没有进行学术管理、建设和创 然而这些措施往往流于表面,实践的可能性也不强。
新的权利。因为这些权利都是要受到中央政权机构 其原因主要在于很多研究者都没有厘清高校的这种
的严格管理和控制的。 泛行政化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一步步
3. 2 “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演变的。因此,对高校泛行政化的源头与流变过程
在提倡“去行政化”的过程中,必须时刻明确一 进行明晰梳理有它现实性的意义和必要性。
点,我们要去的是“泛行政化 ”而不是要取消高校的
必要的行政部门,我们是要将高校拉回到学术本位 参考文献:
上来,摆脱官本位的束缚。 要真正实现这一点确实 [1]倪春纳. 当代中国社会泛政治化现象分析[J]. 安徽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 2010,( 2) : 5-6.
是很不容易的。究其原因,则是源于我国文化传统
[2] 胡绍元. 政治制度比较分析[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
中长期伴随着的这种“学而优则仕 ”的官本位思想
2006: 6.
社,
在作祟。尤其是自科举制确立后,人们便逐渐脱离
[3] 许海山. 中国历史[M]. 北京: 线装书局,
2006: 46.
了为学术而求学的元初目的,而更愿意将入校学习
[4] 李国均,王炳照.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第四卷 [M]. 济
作为升官高迁的工具和踏脚石。 这样一来,追求政 2000: 181-183.
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治权利便逐渐成为了学子求学、学校办学、国家督学 [5] 李国均,王炳照.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第五卷 [M]. 济
等各方所唯一共同努力追求的目标和方向。而这种 2000: 27.
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官本位的思想时至今日,仍然是我国的高校教育建
设中所无法避免的一个影响因素。这也就为我国高 [责任编校: 李 军]
校“泛行政化”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思想土壤。

( 上接第 55 页) 研究思路[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0] 王兆鹏. 传播与接受: 文学史研究的另两个维度[J]. 江 2010( 5) : 537-546.
1998( 3) : 142-146.
海学刊, [13] 陈文忠. 走出接受史的困境———经典作家接受史研究
[11] 陈文忠. 20 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J]. 安徽师 反思[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2003( 5) : 534-543.
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4) : 26-37.
[12] 陈文忠. 唐诗的两种辉煌———兼论唐诗经典接受史的 [责任编校: 杨立平]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