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

2019 经济常识模块 之基础型课程部分

发展经济 改善生活

一、社会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A)
1、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2、地位: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指工人做工,农民种田,企业组织生产等)
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流通过程(指买卖东西。如,零售、批发;线上或线下购物,如在淘宝、拼多多、饿
了么上买东西)。
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如,政府征税;单位发放职工的工资、奖金等)。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吃东西、穿衣服、住房子等)。
注意点:交换与消费不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交换。把东西买好后,再享受东西,如吃东西、穿衣服\
看比赛等,是消费。
二、生产的基本要素(A)
1.劳动者的劳动
是社会生产赖以进行的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因为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数量
和质量。(所以,人才是第一资源)
2.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
土地要素具有不可再生性特征。
3.资本
4.经营管理(也叫作企业家才能)
5.科学技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它表现在:
第一,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更合理、有效利用资源
第三,促进生产和生态的平衡协调,使经济增长可持续地进行。
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注意点:劳动、土地、资本被称为实体性要素;经营管理是联结性要素;科学技术是渗透性要素。
三、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A)
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
的价值总和。
注意点:
1)统计范围包括三大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创造的价值即劳务不能被忘记。
2)最终产品不是全部产品(即社会总产品),没有重复计算。
3)意义:一国(或地区)GDP 的总量,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4):GDP 不同于人均 GDP(后者指人均富裕程度);也不同于 GNP(国籍法)。
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实现(B)
1、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2、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
1)要使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轨道
2)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3)要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成果。
4)离不开社会积累
总之,需要公民、企业及政府的共同努力。
注意点:
鼓励和支持少数人和部分地区通过合法经营先富裕;先富带动后富,是全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或同等富裕。
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B)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注意点:
1)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其中,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
2)生产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即所有制),产品分配形式等。
其中所有制是基础,它决定产品分配形式。
3)反作用不能等同于推动作用。它包括推动或者阻碍两个方面。要看具体情况,即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
力的发展要求,适应,则起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六、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C)
1、依据经济发展特点划分,有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
一种是以经济数量的增长为首要目标的发展方式,即数量型发展方式。
一种是即注重保持经济数量的适度增长,更注重经济质量的改进,即质量型发展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第
一,对资源实行有限度、保护性的利用,并努力开拓新资源;第二,实行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第三,
“以人为本”成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体现的科学
发展观。
2、我国当前正处于从第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向第二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为此:
(1)需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用创新来驱动发展,已被列为我国国家的发展战略。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1)科技含量高;(2)经济效益好;(3)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4)
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5)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3、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工业化和信息化之间的融合,是中国最终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产业发展 劳动就业

一、社会生产的三大产业及其地位(A)
1、第一产业通常被称为广义农业。
地位: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起着基础的作用。第一,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第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农业。
2、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是第二产业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地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力
和现代化水平。
3、第三产业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活动的各种行业的总称。又被称为广义的服务业(也被称之
为劳务)。
地位: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
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可以
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注意点: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
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三者要协调发展。
但农业是基础,基础作用就是决定作用。
2)第二产业指=工业+建筑业。所以,第二产业不等于工业。
3)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特点是不生产有形(物质)产品,只创造无形的财富,但它同样创造社会财富。
即三大产业为社会创造了全部有形与无形的财富。
4)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构成了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创造有形的财富。
二、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就业结构的影响(B)
1、现代产业发展趋势:
(发展的原因)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引起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
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新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提高,传统工业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更新改造,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
比重下降;
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2、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是密切联系的。
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大批富裕劳动力从
农村流入城市,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注意点:1)现代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就是不断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越好。
2)比重不是水平和量。
3)服务业不等于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包括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主要是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咨询业等;传统服务业:
教育、交通、旅馆业等。
4)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向现代农业转变;
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
积极发展以现代化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三、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A)
1、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
取得劳动报酬
休息休假
获得劳动保护
接受职业培训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
2、义务
完成劳动任务(最基本的义务)
提高职业技能
执行劳动安全卫士规程
遵守劳动纪律
遵守职业道德
注意点:维护劳动安全卫生规章既是劳动者权利,也是其义务。
四、劳动者依法维权的基本途径(B)
1、从源头上维护:劳动合同制是我国一种法定的用工制度。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订立劳动合同的目的:确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通过书面合同形式确立双方之间的权
利与义务。
订立原则:合法(注:这是主要的)、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
2、(重点掌握)处理劳动争议的主要方式:
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其中,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最重要的环节,是法定的必经程序。而劳动争议的诉讼,是解决劳动争议的
最终程序。
注意点:
1) 劳动者维权和消费者维权程序不同。消费者维权,仲裁与诉讼只能二者选一。而对于劳动者维权
而言,必须先申请仲裁,然后再提起诉讼,只有对仲裁不服才能去法院诉讼。
2) 我国仲裁实行一裁终裁。
3) 维权途径设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产生劳动争议后,首先与本单位协商解决。因为这样做方便、
快捷,也利于今后劳动者与单位的和谐相处;
如果协商不成功,就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因为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最重要的环节,是
法定的必经程序。
如果还不服仲裁裁决,就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不仅是最权威的程序,也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最终程序。
五、正确看待择业、就业和创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C)
劳动者要正确解决择业问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既要考虑个人的职业志向,又要考虑社会的需要;
既要考虑经济待遇,又要有精神的追求;
既要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要考虑自身的主观条件。
实践表明,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提高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必备的基本条件。
注意点:
1)就业重要性:是民生之本,是个人进入社会并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的新起点。
2)职业选择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正确选择职业将为个人一生的顺利发展和实现人生价
值奠定基础。
3)创业是依法成立公司,自主经营。不仅可以为自己找到合适的位置,还能帮助他人的就业。
4)就业与创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可以在就业过程中创业;也可以在创业过程中就业。
例题 1:对于大学生热衷创业当老板、考公务员热、不愿意去外地和艰苦地区工作的评价;
(答案:合理在:考虑了个人的职业志向、经济待遇等;不合理在于:没有考虑社会的需要、自身的
主观条件等。所以,总体上看是不正确的。)
例题 2:对于大学生去工厂、公司基层第一线、偏远地区,做普通工作者实现创业、就业成功的评价。
(答案:肯定这些做法。因为这些做法是正确的。)
合理消费 依法维权

一、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A)
恩格尔定律:指食物消费比重随收入增加而减少的变化趋势
恩格尔系数:据恩格尔定律而制定的。
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消费支出总额*100%。
注意点:
1)消费支出总额,不是指全部收入,它不包括用于存款和投资的钱。只是指仅仅用于消费的那部分花出去
的钱。
2)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已经被广泛地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家庭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
二、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A)
安全权(指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损害)
知情权(重要性:实现消费者其他权益的前提)
自主选择权(指不能强制消费)
公平交易权(指质量保障,计量准确,价格合理,拒绝强制交易)
受尊重权(人格尊严、民族风俗)
获得赔偿权。
此外,消费者还有权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计量、经营作风、服务态度等提出意见,有权举报经营者
的侵权行为和将有关情况如实向大众传播媒介反映;并享有获得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方面知识的权利;享
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

消费与生产的关系 B

1、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2、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提供消费的对象
(2)生产引起新的消费需求
所以消费水平的提高,是由生产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3、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1)、消费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途径,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老教材说:消费具有动力功能,能够拉动经济增长。)
(2)、新的消费需求推动新产品的研制和新的生产部门的形成
所以增加人民的消费,又可以推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我们要力求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 B

社会生产增长、人民收入增加,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
此外,生活质量还与精神消费状况、闲暇时间、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相关。
(例题:设计方案:如何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答案:首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消费水平,
打好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
同时,还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改善精神消费状况;
不断增加人们的闲暇时间;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治理好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生活环境)
培养理性的消费行为 B

1、 什么是理性消费?
理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
2、 为什么要培养?
理性的消费行为是合理消费的表现;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提升,以及人们自身素质提
高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拉动国家经济发展。消费对生产具有动力功能。
第二,影响社会的风尚。关系到艰苦朴素等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
消费风气。
第三,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也影响到自身家庭的生活水平、自身消费结构的完善。
3、如何培养理性的消费行为?
(1)应当力戒冲动消费。冲动消费既浪费金钱,事后又使人后悔,是常见的不成熟的消费行为。
(2)应当力戒消费上瘾。沉湎于消费,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3)应当力戒购物宣泄。
在生活中,我们要克服不良的消费倾向,改变不良的消费心理,做一个成熟的消费者。

解决消费争议的途径 B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有及时、方便、经济等优点,首先考虑此方法)
(2)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解。
(3)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诉讼是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最有权威的方式,也是解决争议的最终途径。)
注意点:1)对于消费者而言,仲裁和诉讼只能二选一。即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当事人不能就此再向其他仲
裁机构申请仲裁,也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书具有法律效力
2)消费仲裁需要双方自愿共同提起申请,一方不得单独提起。

国家财政 依法纳税

财政的含义 A

主要指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活动。
财政的重要作用 B

1 财政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2、财政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3、财政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财政为巩固国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财政是国家实现和履行其职能的物质保证。

税收的要素、主要税种和基本特征 A

1、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包括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所以,纳税人不等于个人。)
征税对象:对什么东西或行为要征税。
(重要性:是国家征税的依据,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税率:征收多大比例的税额。
(地位: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它的高低与调整直接体现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和宏观调控的意向)
2、税收的基本特征
强制性(指公民必须交,否则就是犯罪);
无偿性(国家不奖励、不返还,不给纳税人支付报酬);
相对固定性(国家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征税的范围和标准等,非经国家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随意
改变)。
3、 主要税种
我国税收制度的主要税种有: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关税等。
(收益税:以纳税人的纯收入为征税对象的税种。如个人所得税;
财产税:是对拥有的财产为征税对象的税种。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
牌照税;车辆购置税;契税;耕地占用税;
行为税:(屠宰税,印花税)

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 A

1、权利
及时获取税法信息的权利
监督税务部门工作的权利
纳税人信息资料保密的权利
了解和监督税款如何使用的权利。
2、义务
纳税申报的义务
及时提供信息的义务
按时纳税的义务。
税收的主要作用 B

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我国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税收收入)。
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是国家实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依法诚信纳税 C

1、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每个公民都应该具有依法纳税的意识,将
自觉纳税看成是公民的社会责任。
公民依法纳税,既是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也是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因此,纳税是光荣的行为。逃税是违
反公民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2、诚信指诚实和讲信用。诚信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应遵循的“游戏规则”。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
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诚信纳税。
注意点:
1)我国财政、税收的本质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我国税收与外国最主要的不同)
2)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辩证统一;
经济发展是源、是根,财政收入是流、是叶。增加财政收入,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只有发展经济、厉行节
约,才能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财政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保证国家的权威,要确保财政收入,保证人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金融服务 家庭理财

货币的基本功能 A

货币的交换媒介功能(指货币扮演商品交换中间人的角色。表现为:买卖东西时要用钱,或者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
货币的计价单位功能(给产品标个价格)
此外,还有:货币的财富储藏功能(存钱)
货币的借贷功能

利息和利率 B

1、利息:让渡货币在一段时间内的使用权而获得的报酬,实现资金的增值。
2、利率:是一定时期中的利息和本金的比率。
单利计算公式:单利=本金×利率×年数
复利计算公式:本利和=本金×(1+利率)年数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主要任务 B

1、 性质: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进行金融调控的特殊金融机构。
(特殊金融机构指央行不是商业银行,不以赢利为目的。
央行的特征:是政府的银行(行政机关),是发行的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它是整个金融活动的总枢纽。)
2、 主要任务: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注意点:1)、我国央行是中国人民银行(人行),而不是中国银行。
2).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B

1、主要业务: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转账结算。
其中,吸收存款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基础业务,是进行其他业务的基础。
银行信用: 银行办理存贷款业务。“信用中介”。
银行开展中间业务:银行通过为客户提供服务收取服务费的各种业务。“服务中介”。
在银行中间业务中,最重要的是转账结算业务,支票、银行卡等是转账结算的工具。
2、意义:商业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划拨资金,对企业经营和居民家庭提供金融服务,是社会经
济活动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纽带。
注意点:
1)地位:商业银行是组成银行业的主干,占据主体的地位。
2)商业银行是企业,而不是行政机关。
包括银行在内的所有企业的目标是赢利。
保险的职能 B

1、基本职能:分散风险、补偿损失。
二者关系:分散风险是补偿损失的基础,补偿损失是分散风险的实现。
注意点:1)保险制度的宗旨:一人为众,众为一人。
2)参加保险的目的:获得财务上的保障,不是为了赚钱。所以,保险的目的不同于储蓄、证券投资等。
家庭理财的收益与风险 B

1、收益:是实现资产的增值。
2、风险:指在客观条件不确定的条件下,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所发生的收益不确定性。即收益可以为正
可以为负。(而非危险)
3、投资理财关系到家庭和企业的经济前景,应当全面考虑投资项目的安全性、营利性和流动性。
安全性、流动性:储蓄 大于 债券 大于 股票
营利性: 股票 大于 债券 大于 储蓄
注意点:1)保险提供财务安全(是规避风险的工具也即保值工具,而非增值工具);
而实现资产的增值的渠道之一:通过证券市场。最基本的证券品种:债券和股票。
2)如何具体理财,如家庭有 30 万元,如何投资理财?
(设计方案为:可以 8 万元购买商业保险,参加保险的目的是获得财务上的保障。
10 万元,购买股票,其营利性高;10 万购买国债,其兼具营利性和流动性比较高的特点。2 万元储蓄
其安全性、流动性最高)

经济制度 社会保障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含义 A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

1、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首先,体现在量的优势上;
还要体现质的优势上。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包括控制和支
配社会资本,这是提高主导地位的关键。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
配地位。
(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要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
所有制经济。
注意点:1)公有经济不等于国有经济!
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
主体地位:公有制;
占优势(就是主体):公有资产。(而不是国有经济)
主导:国有经济。
2):公有资产占优势是指公有资产就全国范围而言,并非是指一个地区、行业、企业都要占优势。
3)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而不能说对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2、意义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
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是国家
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B
1、地位: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构成: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
外资部分。
3、作用
(1)个体、私营经济的作用
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扩大就业,成为新增就业岗位的主渠道;
已经成为支撑地方经济的主体;
促进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等。
(2)外资经济作用
对于扩大我国的对外经济交流、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点:
1) 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属于混合所有制。
而不能把混合所有制说成是非公经济,也不能说成是公有制经济。
2)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的主要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
4)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就不是国有企业,也不是公有制企业或非公有制企业,而是混合所有制
企业。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B

1、按劳分配的范围和对象:
范围:公有制经济单位的职工(国有单位职工和集体经济里的农民)
对象:(国有和集体单位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不包括各种福利和补贴)
(还有集体经济下的农民种地的收入)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
按劳动要素分配(范围:在非公经济中,即个体、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对象:劳动者凭借
劳动所得的收入即工资、奖金、津贴三项);
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老板开办企业取得的利润;转让资本的使用权取得的收入,如储蓄利息收入、
股息分红和债券、股票交易收入、房租收入等;特征:与劳动无关)
技术要素分配(指科技工作者出售专利、提供技术指导、咨询取得的收入.);
管理要素分配(主要适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如经理、CEO。注意经理等不是老板,老板的收入属于
资本要素分配。)
土地要素分配(即地租。我国通过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得到实现。注意:这个只能是卖土地使用权的收
入,而不能等同于卖房子的收入或房租收入。)
3、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主
义性质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注意点:1)劳动收入包括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两个部分。所以,劳动收入不等于按劳分配。
4) 公有制经济内部却既存在按劳分配,也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
但,非公经济却不存在按劳分配。所以其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只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
要素分配。
分配领域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B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
公平则是追求效率的社会条件。
因此,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注意点:1)改革开放后,我国针对当时平均主义导致效率低下的情况,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当前,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社会主义必须注重公平,不仅有利于持久的效
率,而且它本身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即共同富裕所要求的。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B

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内容。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注意点:
1)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国家,通过政府的社保局进行;
保障对象:全体社会成员;不能理解为只是城市人口。
保障水平:基本生活。
所以,社会保障不同于商业保险。商业保险是保险公司开办的。
2)社会保障基金由国家财政、企业和个人缴费三部分共同承担。

市场经济 宏观调控
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A

计划和市场,是现代社会条件下资源配置及利益分配的两种基本方式。与此相联系,存在着计划经济和
市场经济两种经济运行体制。
市场经济的含义 A

市场经济是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让市场调节发挥决定性作用。
注意点:
1)我国现阶段可以强调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但不能把计划、规划或宏观调控说成是是我国资源配置基础性
方式和主要手段,否则我国就不是市场经济,而是计划经济了。
2)在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面,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为优越。

市场运作的机制 B

1、 市场运作的机制(简称市场机制):市场天然就具有决定交易者行为进而对社会生产起调节作用
的“工作原理”。
2、 市场机制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组成。
价格机制指价格的变动是如何引起供求变化的“工作原理”,即价格影响供求关系。价格的变动影响
供求的变化。表现在商品价格高,会导致人们减少购买;而价格低,则会促使人们多买。
价格是最明显、最直接的市场信号,价格机制是最主要的市场机制。
注意点:凡供、求多了或少了,只要是不平衡(如缺水、电,或钢铁、煤炭产能过剩,交通拥挤),如何应
对?就要以价格涨或跌为建议内容之一。
2、供求机制是供求变动是如何影响价格进而影响生产的“工作原理”,即供求变动影响价格,再进而
影响生产。价格也受供求关系影响。供多或需少(即买方市场),引起价格下降;供少或需多(即卖方市
场),引起价格上升。并且,供求变动对价格的影响,最终都会导致生产发生变化。
注意点:价格与供求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3、竞争机制是竞争是如何对市场价格进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发生作用的“工作原理”,即竞争对市场
价格发生作用,并进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发生作用。如,卖方加剧竞争,使商品价格降低,这时的市场被
称为买方市场,它会促使生产经营者为生存和发展而改进技术,创新产品。
反之,买方之间加剧竞争,商品价格上升,这时的市场被称为卖方市场。它会刺激生产经营者扩张规模
增加生产。
3、 三大机制交叉作用,其作用互为因果,构成了完整的市场运作的机制。
注意点:三大机制或市场机制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或“无形之手”。

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B

1.主要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2)充分就业;(3)稳定物价;(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手段
国家常用的调控手段是国家计划(规划)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它们一起组成宏观调控的“有形之
手”。
(1)计划手段。
(主体:国家或政府。规划相比计划,更加注重宏观性、战略性和长远性。主要是指制定十三五规划;
年度规划,如 2017 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如农业、教育、交通中长期发展规划。)
作用:政府投资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等公共项目,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区域部署,合理布局生
产力,突破地域、自然条件的限制;建设开发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项目。
(2)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的变动来调节总需求,以实现总供给与总需
求的平衡的一种手段。
(主体:国家或政府。
财政政策有扩张的和紧缩的财政政策两种类型。扩张的财政政策有:减税,增加财政支出和赤字规模
扩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政府投入等。紧缩的财政政策有增税、减少财政支出等)
(3)货币政策:指国家的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流通量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
的平衡的一种手段。
(主体:央行。
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需要借助一定的政策工具。在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银行存贷款利
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的提高与降低。其中银行基准利率影响货币流通量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政策
工具。
货币政策有扩张的和紧缩的两种类型。
扩张的货币政策有:央行“双降”,即央行降低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
紧缩的货币政策有央行“双提高”,即提高低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
注意点:1)当社会总需求不足时,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社会可支配货币增多,拉动
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使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趋于平衡。
当社会总需求过热时,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市场上货币流通总量减少,抑制投资需
求与消费需求,使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趋于平衡。
2)计划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有形之手”,与市场这只“无形之
手”优势互补,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和健康地运行。
3)判断是否是财政政策可以采用排除法:如果不是计划手段和货币政策,就是财政政策。
4)宏观调控的主体:国家(或政府)。范围:经济领域。措施:综合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各种手段。目标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例题:为如何去房地产“库存”和去煤炭、钢铁等过剩产能提出方案。
(参考答案:1、有利于实现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调控目标
2、国家制定去房地产“库存”或去钢铁、水泥过剩产能的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政府通过增加钢铁
行业的税收,减其他行业使用钢铁的税;增加基本建设的财政支出等财政政策,来调节社会生产和总需求
的变动;国家的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扩大货币流通量,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变动。
3、还要重视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优势互补,共同促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保障和道德建设 C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法律保障
1)、为什么需要?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协调有序地运行,必须将其纳
入法制轨道,促使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和法治化。
2)、如何规范:
用法律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因此,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主要是规
范企业行为)
用法律规范市场秩序。(规范买卖双方的交易活动)
用法律规范政府的宏观调控。
用法律规范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各类法律服务中介机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道德保障,需要人们更新观念,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心理
品质。
1).树立自我负责的道德意识(要让自己的行为给社会、他人和自己带来好处)
2).建立笃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失
信则会使经济活动混乱无序。所以,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
3).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包括自信心,不畏挫折的品质,创新精神)
例题:如何评价青岛大虾、哈尔滨天价鱼;丽江导游骂游客等事件。

对外开放 合作共赢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A

1.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生产要素流动的全球化、市场规则的全球化、金融运作的全球化、科技开发利
用的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1)国际间的商品流、资本流、技术流在数量上以空前的速度增长。
(2)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强,全球经济合作走向新的起点。
(3)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生产的组织者,成为国际间商品
技术和资本流动的主要参与者。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动力。
注意点.
全球化的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经济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全球化市场体系 形成为标
志。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 A

1.对外贸易
(1)含义: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是国际的商品流通,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
(2)外贸顺差(出超):出口值大于进口值;逆差(入超):进口值大于出口值。
题:中国对巴西出口 600 亿美元,进口 400 亿美元。
(答案:处于出超的是中国;入超的是巴西)
(3)、为什么要发展对外贸易?
原因:主要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科技和自然资源各有差异,通过交换可以发挥比较优势,使双方得
益;
意义在于:有利于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
(4)如何更好地发展(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2、利用外资
(1)含义:国际信贷关系。
(2)为什么要利用外资?
原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内内部积累,但仅靠本国资金是有限度的。
意义:利用外资是加速本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
(3)利用外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吸收直接投资;
吸收国外间接投资:
(4)利用外资的原则:积极、合理、有效。
注意点:1)吸收直接投资指外国人来中国投资办三资企业和合作开发 。
此外,吸收国外存款、到美国发行债券和股票,都属于吸收国外间接投资。其中,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
织的贷款,偿还期长、利率低,带有援助性质。
2)我国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收购煤矿、油田、加工厂等企业等不是利用外资,而是对外投资。
3、对外投资
(1)、含义:又称为国际投资。
投资主体: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
(2)、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侧重
行业上侧重:带动国内劳务出口的行业;
地区上侧重:资源富集的国家
注意点:对外(直接)投资 利用外资

题:我国海尔、联想集团等企业在国外投资办厂、收购煤矿、油田、加工厂等企业等属于什么?
(不是利用外资,而是对外投资,或者说是实施走出去战略。)
4、深化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
(1)为什么要:
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和产业格局的深层次变革;
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人类社会面临着资源环境等诸多共同挑战。
意义:是抓住新科技变革带来的机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
球事务治理和保障国家外交战略实施,发挥负责任大国的有效方式。
(2)内容:
我国实现了从主要是“迎进来”转变为“迎进来” (引进关键技术和人才)与“走出去” (我国技术对
外)输出相结合,从主要是向发达国家学习转变为与发达国家共同合作、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
注意点: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输出表明现在我国正在从主要是“迎进来”转变为“迎进来”与“走出去”
相结合。
5、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1)为什么要:
原因在于:与经济的对外交流是相辅相成的。文化是国家之间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文化是国家核心竞
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展示中国文明、民主、进步的新形象。
意义:有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2)、文化的“迎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外汇和汇率 B

1、 含义:
(1)外汇:原意是指各种外币。现在通常是指外币和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凭证,包括银行支
票和汇票、到期的外国债券和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凭证。
所以,外汇不等于外币。
题目:下面,我国政府持有的外汇储备包括
1)我国持有的外国货币 2)我国持有的外国政府和公司的债券
3)外国投资者持有的外国公司的股票 4)外国企业在我国的投资
答案:1)2)
(2)、汇率:一种货币单位兑换境外货币单位的比率。又称为外汇行市。(不只是人民币和美元的兑换的
比例,如泰铢兑换日元多少也是。)
题目训练
下例外汇汇率升高(外币升值)的为:
A.100 美元兑换人民币由 540 元到 876 元
B.100 元人民币兑换卢布由 50 到 90
C.本国货币币值下降,外国货币币值上升
D、本国货币币值上升,外国货币币值下降
(答案:A C)
3、汇率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主要是贸易收支状况。
4、汇率升高、降低的作用(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影响)
1)本国货币汇率升高(本币升值,外汇汇率下跌):
有利之处在于:货币对外升值可提高本国货币的信誉,提高国家经济地位。出国留学、购物等费用降低。
缺陷:通常有利于他国商品的向内进口,本国商品出口的减少。
使一国对外贸易环境恶化,外汇储备减少,就业和 GDP 下降。
2)、本国货币汇率降低(本币贬值,外汇汇率升高)
有利之处在于:通常有利于本国商品的对外出口,进口减少。另外,出口增加引起的需求扩大,有利于扩
大就业和 GDP 增长。
缺陷:货币贬值趋势的不断发展也会导致资金的外流。出国留学、购物等费用增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C

1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1)、含义:
对外开放中坚持共同发展,在着眼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和支持对方利益。互利共赢是我国和平发展
战略的必然选择。
(2)、为什么要坚持?
有助于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
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同时,也有助于以我国发展来促进世界的进步和发展。
(3)、如何坚持?
把既符合我国利益,又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必须既把维护我国整体利益
放在首位,加快发展自己,同时也必须兼顾各国经贸伙伴的利益,促进共同发展。
2、坚持多元平衡
如何做到?
坚持统筹协调,注重良性互动,实现多元发展、平衡发展。在行业上,推动三大产业全面开放;在地区上 ,
推动东中西部共同开放;既巩固发达国家传统市场,又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
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3、坚持安全高效。
(1)为什么要坚持?
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竞争更加激烈,相互依赖和联系也日趋加强,从而加
剧了各国经济安全的敏感度,使国家经济安全存在着各种隐患。
(2)如何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提高抗击国际经济冲击的免疫力。
增强防范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能力。这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所在。
总之,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过程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努力
增强在涉外经济事务中的经济安全意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