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1

〓任我评说〓

任志强解读地产十年

在本书,任志强以其随性而辛辣的笔调,对调控政策、楼市现状等问题,进行了或探询、或质疑 、
或回顾、或前瞻的评述。[博客]
编辑推荐|内容简介
目录|自序|推荐序一,二
*第一部分
当扣除所有的失败与亏损之后,大约任何一个行业都成为暴利行业了。
此类观点不可取
历史不能倒退
暴利的解读(1),(2),(3)
首都是谁的首都?
别把驴子当成马
开发商该盖什么房子(1),(2)
小肚鸡肠
天亮不是因为鸡叫
房价再涨十年又会怎样
大城市效应
关于小产权房的争论
有比没有强
消费升级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投资与炒房
*第二部分
我也有童心,退休之后最大愿望是办所好的幼儿园。
无声的朋友(1),(2)
我也有一颗童心
一个特殊的节日(1),(2)
放开喉咙(1),(2)
精神力量(1),(2)
责任
委员的职责
好事多磨
企业家的责任(1),(2)
迪拜游记(1),(2),(3)
答复网民的提问(1),(2),(3)
答复网民的提问(4),(5),(6)
《任我评说》 附录
我和任志强掰腕子(1),(2)
我和任志强掰腕子(3),(4)
编辑推荐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21
一个最敢说话的地产商,他声称只为富人盖房,却又说他才是真正为穷人说话的人,任志强到底
为谁说话?
任志强常把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称为是“血色浪漫的一代”,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任志强身上一直
保留着爱憎分明、敢于直言的优秀品德,他的敢于直言让很多人恨他,也让一些人怕他。
——SOH0 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
作为一家企业的管理者或一个行业的代表人物之一,任志强必须要面对一些很基本的、人们的普
遍意识中还不能清晰定义的经济学概念,而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同可能恰恰就是这些争论的根源所
在。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
任志强曾经在博客文章中引述法国戏剧大师莫里哀的话称,“大部分人是死于治疗而非疫病本身。”
而事实上,他自己也陷入了这样的尴尬,他的绝大多数观点之所以遭到炮轰,不是因为观点本身,而
是因为他的表述方式。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
内容简介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23
作为房地产业界最具争议的人物,任志强的每一番言论都能在业内掀起不小的波澜。在这本书里 ,
任志强继续以其随性而辛辣的笔调,对调控政策、楼市现状等房地产业和大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或
探询、或质疑、或回顾、或前瞻的评述,给我们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共 58 篇文章。上编回顾了 1999~2008 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对
历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及相关法规进行审视和解读,并提出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下编收录了任志强近几年来对房地产“泡沫”“拐点”“炒房”等热点话题的评论文章,并对现行房地产
政策、房价未来走势等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话题进行深度分析。
本书通过收录作者记录其工作和生活点滴的随笔,及业内同行、朋友对他的评论,全方位展现这
位敢说敢做的地产老总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本书适用于关注行业发展的房地产业内人士、房地产投资者以及房地产管理机构人员、高校房地
产专业师生和准备购房置业的普通民众。
《任我评说》目录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23
自序真实的价值观
推荐序一仔细看看任志强宁高宁
推荐序二任式野蛮吴晓波
上编地产十年记
1999 年
开发商所面对的市场
2000 年
21 世纪房地产发展的四个特点
2001 年
换个角度看房价
2002 年
土地交易的公开与自由
对国土资源部“11 号令”的看法
2003 年
关于“121 号文件”
水落石出
2004 年
中国房价的三次高涨
新一轮的“泡沫”讨论
戏说 2004 年
2005 年
一连串政策出台之后的影响
当前市场存在的重要认识问题
2006 年
“国六条”的启发
疑虑依然存在
谁是主角?
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
也许只是“学生票”
2007 年
也说土地增值税
伟大的《物权法》
曾经的预言
土地、粮食与房价
谁在关心房价
住房是个长期政策
房市会跌吗?
2008 年
北京的房价
全国的房价
地价的期货作用
我读政府工作报告
下编不得不说的话
第一部分我到底为谁说话?
此类观点不可取
历史不能倒退
批评要有依据
暴利的解读
首都是谁的首都
别把驴子当成马
开发商该盖什么房子?
小肚鸡肠
天亮不是因为鸡叫
房价再涨十年又会怎样?
大城市效应
关于小产权房的争论
有比没有强
对未来的追求
旧房不是房?
关于第二套住房的争论
消费升级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投资与炒房
第二部分我也有一颗童心
无声的朋友
我也有一颗童心
一个特殊的节日
放开喉咙
精神力量
责任
委员的职责
好事多磨
企业家的责任
迪拜游记
答复网民的提问
附录
我知道任志强的几件小事潘石屹
我和任志强掰腕子闫阳生
《任我评说》自序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24
真实的价值观
人都爱听好话。“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反映的正是社会民众的普遍心态,因此人们见面寒暄的
多是“过年话”。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见人生子多说望子成龙、恭祝未来的话,而说这个孩子早晚都会
死的人定会惨遭痛骂,被咒为不得好死,等等。
生活中当然是多说大家爱听的话为最佳,至少是礼貌或显得亲热。但如果要辨别真理和讨论问题 ,
只靠好话连篇、吹吹拍拍、一团和气,不但对认识、了解、判断问题不利,也无助于了解真相和探求
真理。
对不同的文艺表达方式,人们会有爱听与不爱听、正面与反面的看法与评判标准。有人喜欢京剧 ,
有人喜欢流行歌曲;同样有人认为昆曲好听而不喜欢京剧,有人喜欢美声而不喜欢流行歌曲。人们对
“过年话”也有不同的理解,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乐意接受“马屁”了。
想用真实的世界来解释过去、今天与未来,就难免会有些与众不同的看法,而用什么样的语言将
这些不同的意见表达出来则有着不同的说法。最简单的当然是用最直白的方式表达,而不论这种方式
是否会伤及他人或被他人误解;当然也可巧妙地伪装,把真实的意思隐藏在华丽的辞藻后面;还可以
用嘲讽、幽默或其他方式表达,而不管这种方式是否会让他人真正理解。而我对不同表达方式的喜好 ,
大约就如同人们对京剧、流行歌曲或其他文艺方式的喜爱不同。
问题并不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或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自然也不能用京剧、昆曲、川剧还
是流行歌曲来区别与评价,关键在于我们表达出的意思或反映出的内容是否被民众所理解与接受。或
者不管大家心里是否接受,但至少不是马屁,至少对于说者是该说、想说并真实的。这种真实来自于
理论、实践、经验、分析和不惧怕某些威胁的胆识,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的。
也许我的许多观点和想法是错的,或只是从某个角度来说有些片面;或许许多观点因媒体的断章
取义而被扭曲了;也许许多问题直接与政府的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有所冲突;也许许多事实并不被多
数人承认或多数人根本就不愿接受;也许许多提法与措施会伤害一些机构或个人的私有利益……但我
并不后悔,事实最终会证明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事实总是在各种不同意见的争论与对立之中被
更多人所认识。
当马尔萨斯提出“人口理论”时,在整个社会引起一片反对之声;当凡勃伦提出“社会生活习惯形成
的阶级”时,经济学界也同样哗然;当马克思的《资本论》出版时,几乎被所有的国家和统治者封杀……
但最终整个社会都将他们列入伟大的经济学家的行列,都不得不承认他们对社会与人类的贡献。
不能说所有经济学家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也不能说他们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只有事后的几十年 、
几百年的社会实践才能最终给予他们应有的称赞。更值得称赞的是他们认真的研究精神、他们的科学
态度,以及他们敢于提出不同于社会主流观念的突破。这背后的胆识,虽然不被许多人认识,但却是
存在的。
“胆识”和“敢于”并不完全相同,敢于还在于“身正不怕影子斜”,在于观点、问题可以被讨论,但个
人的行为却不能有污点。因为这个社会首先看到的是这个人的人品是否能证明其观点是干净的、纯洁
的,而从来不会相信一个在生活和品行上不被社会、法律和道德所认可的人。
如果一个社会可以让人们的表达方式更自由些,让人们对文艺作品的选择更自由些,让更多人不
仅仅局限于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将重点转移到所讨论的观点本身,那么
人们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现那些语言与文字背后的闪光点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思想的解放引导着中国的改革,造就了中国发展的神奇,也
改善了社会的风气与人民的生活,将中国从贫穷中拯救出来。但如今这一标准在人们富起来之后反而
被遗忘……最终社会还会回归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路上来。对与错只能靠实践,当然,也
许实践过程是曲折并漫长的。
社会的进步恰恰体现在宽容的程度上。当人们不再就讨论问题的方式而纠缠时,当社会中的个人
偏好被新的价值观所代替时,公允的评价体系将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平等的人文关怀。
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制度才有竞争中的统一,才能保证社会的自由与和谐。
任志强
2008 年 4 月 10 日
任我评说》推荐序一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26
推荐序一
仔细看看任志强
把很多东西通俗化、娱乐化或者网络化,是现在的大趋势,人多势众就能占上风是它的特点。任
志强这几年惹来很多争议也是这种潮流的结果。
在我看来,社会上对志强的评论大概有几类,一是骂他,说他是“公敌”,因为他为富不仁,总是
想抬高房价,不顾穷人死活;二是批他,说他口无遮拦,得罪人太多;三是想教育他,让他不要太较
真儿,太钻牛角尖。虽然志强有时说话是比较直白,但我觉得那些对志强的评论太表面了。很多人对
志强在过去几年来不断提出的问题甚至还没有仔细想想,就一古脑儿地怪罪到任志强这个人的品德和
性格上去,因此争论就变成了没有意思的争吵,而不能给我们带来认识上的进步。我看志强这几年说
的话,即使他用细声细气的客气语调说出来,也都会引发各种争论,如果志强不说出来,也会有第二
个人说出来,即使没有一个具体的人说出来,社会上有关这些问题的争论也会长期存在,志强只是“有
幸”成了许多争论的焦点。
虽然说地产界过去几年很娱乐化,但作为主角之一的任志强说的话其实很严肃,而且他所说这些
问题也超出了房地产的范围。在所谓“穷人论”、“富人论”等看起来很伦理化甚至很情绪化的争论背后,
作为一家企业的管理者或一个行业的代表人物之一,志强必须要面对一些很基本的、人们的普遍意识
中还不能清晰定义的经济学概念,而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同可能恰恰就是这些争论的根源所在。只不
过当这些基本出发点反映到了“谁买得起房子,谁买不起房子”的时候,这些争论就偏离了方向。
任志强提到的很多问题不仅在地产界才有,而是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比如企业在现代经济生活
中的地位及作用的问题;企业应如何摆正股东、客户、员工、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企业产品定位与
社会责任的关系;市场在形成价格的过程中应受到多少监管和干预,政府政策如何在市场机制下发挥
作用的问题;政府应如何做好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而又不打乱市场自身的规律,如何让低收入的人也有
房子住而又能保持地产行业的市场竞争机制和效率的问题,等等。
任志强是地产界里很用心的人,他其实是想在实践中回答这些问题,他从他的企业角度出发,做
了很多研究,思考了很多。他本来可以仅仅做一个赚钱的地产商,可是他没有,他除了想搞好公司经
营以外,还很努力地想把这个行业的内在规律搞清楚。志强这些年的思考和分析,逐步得到了更多人
理性的关注,我也相信,志强在过去和现在把这些话说出来,不是想去得罪谁,而且因为他有了自己
的观点。从这本书来看,他在几年前的一些看法,现在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对的。
我与志强曾经共事多年,知道他经历了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环境,经历了公司从小到大、从产业
经营到国际资本市场的过程,而且他很用心地研究了不同国家地产市场发展的历史和政策。他提出的
看法,有人认为是前瞻,有人认为是过激,有人认为是改革,有人认为是片面,但志强思考和探索的
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凡是有意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地产业这些年发展的过程,有意寻找中国地产市场发
展的规律,甚至想对未来中国地产市场的发展有些预期的人应该透过那些表面的争论更仔细地看看任
志强。眼前这本书汇集了他近几年的观点和看法,大家可以心平气和地看看志强到底想说什么。
宁高宁
2008 年 7 月
《任我评说》推荐序二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28
推荐序二
任式野蛮
中国企业界目前已陷入了一个语境尴尬的困局,任志强是一个代表人物。
2008 年 2 月,我在冰天雪地的亚布力访问任志强。在整个过程中,他一直没有笑容,我怎么逗
也不行。他说刚刚读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觉得其说颇可自圆,他又问我,你可能读过恩格斯的
《反杜林论》,可是你读过杜林的书吗?我则问他,你干嘛要把同行比喻成“苍蝇”呢?你为什么说“宏
观调控是为了促进房价的稳步上涨”?我们的交谈就在这种莫名其妙的交错中磕磕绊绊地进行。
任志强是当今中国商业界的一个“怪物”,他创业于 20 世纪 80 年代前期,资历之老,堪比王石。
当年王石在深圳倒卖办公用具的时候,他也在做同样的生意。他的华远地产在地产界排不进前 50 名,
然而,他却是中国最出名的地产商之一。他的名气来自于肆无忌惮的“大嘴巴”。近年来,他每一开口
必平地溅起一番波澜,精彩的“任氏语录”包括:“商品房只给中高收入者住,我不考虑穷人”:“房地产
商人们是弱势群体”:“房地产就应该是暴利”:“开发企业同样受法律的保护,没有必要、也不应公布
自己的成本”:“买卖有理,炒房无罪,禁止炒房就是违宪”:“小户型若跌价,开发商有权不盖房”:“中
国应该分穷人区、富人区”……
因为这些肆无忌惮的言论,任志强曾被一家财经杂志称为“人民公敌”,还被网民评为“全国最该挨
打的三个人”之一。有评论曰,“在房价已成焦点的大背景下,任志强顿成众矢之的,讨伐批判之声不
绝于耳。他被冠以‘任大炮’、‘任大嘴’的诨名,其激起民愤之深可见一斑。任志强几乎成了‘黑心房地产
商’的典型代表。”他最近的新论是“宏观调控是为了促进房价的稳步上涨”,很显然,这是一句没有人听
着会顺耳的话。
2008 年 2 月,当地产界的另一个领袖人物,也是他的老朋友王石提出“拐点论”之后,他又第一个
跳出来反驳,甚至将之暗喻为“苍蝇”。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也许(拐点论)背后还藏着许多并不
为大多数人所知的‘秘密’,或仅仅是源于这些‘秘密’而做‘秀’。市场更不会因为有几只苍蝇在嗡嗡叫就改
变其固有的运行规律,苍蝇也不会让”拐点“出现。”言辞之刻薄令人不安。在亚布力论坛上,任志强与
王石比邻而坐,我没有看到他们互动的景象。
为了访问任志强,我仔细阅读了他的所有言论,让我意外的是,他可能是中国企业家群体中读书
最多的人之一,他的言论被曲解和误读的程度之大让人吃惊。被炮轰的“任氏言论”大抵可以分成三类:
一类是“论点自成一说,缺乏逻辑演绎”,譬如,他说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如果适用不当和操作失误,
将无法起到遏制房价持续上涨的目的,“人民收入还在涨,土地资源不能增长,这两头已经限制住了,
那房价能不涨吗?”这些论点自有其依据和道理,然而一旦表述为“宏观调控将促进房价的稳步上涨”,
自然会引起无数的歧义和无谓的争吵;第二类是“道理正确,多说无益”,譬如,“开发商有权不盖房”、
“禁止炒房就是违宪”,这些话在某些时刻说出来,明摆着是带有情绪的、自讨没趣的“真话”;第三类
则是没有深思熟虑的顺口言辞,譬如他说“房产品牌就该是具有暴利的”,这显然是经不起推敲,在欧
美各国及中国,我们很少看到具有暴利性的房产品牌,甚至在过去的 100 年里,美国富豪靠地产致富
的人也从来没有超过 5%。“我是一个商人,我不应该考虑穷人。如果考虑穷人,我作为一个企业的管
理者就是错误的。因为投资者是让我拿这个钱去赚钱,而不是去救济穷人”。这也是一段颇可商榷的话 ,
因为考虑穷人,并不意味着救济穷人。
在一向“娱乐化”的地产界,任志强并不是唯一的困扰者,譬如潘石屹、冯仑,甚至王石都遭遇同
等尴尬。今年初,冯仑出版新书《野蛮生长》,在首发式上,他请来中央台的王小丫当主持人,王姑
娘一本正经地问:“这里有几个词——管理、金钱、伟大、女人、政商关系……,冯总,您最想从中挑
哪个词来阐述您的观点?”冯总毫不犹豫地说“我挑女人”。就这么一段无厘头式的对答,第二天上了各
网站的版面。就在首发式后不久,我去北京访问冯仑。我先是让他猜一个人:“有一个同志,1957 年
出生,他 15 岁入团,20 岁入党,27 岁读完中央党校的研究生,46 岁获得中国社科院法学博士学位,
早年写过一本书《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这个人是谁?”冯仑听着就一个劲儿地笑,他当然知道
这个人就是他自己。然后,我问他:“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说起话来老是很野蛮的样子?”冯仑的回答
倒也直接,“我用博士的方式说话现在还有人听吗?”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企业家群体呢?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述方式?这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
据潘石屹的分析,“任志强因为性格的关系,在周围树立了这么多的敌人”。任自己的解释则是,“我更
愿意说真话的原因则在于被欺骗的太多了。我不想被别人欺骗,自然也就不能去欺骗别人。说得多则
在于,这个阵地你不用真话去占领,就会被别人用假话去占领。”在接受我访问的时候,他一直对此颇
为自得。
而我的疑问则是,当一个公众人物的观点老是被曲解和误读,那么,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
任志强也许是地产界读书最多、最清醒的人,也是最有思考能力的人之一,可他又是最被批判、甚至
最被妖魔化的人。这种巨大的认知反差构成了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而事实上,在当今中国,社会精
英在话语表达能力上的困境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任志强不是唯一的,更可怕的是,即便是一些严
谨的经济学家居然也开始用这样的野蛮语言表达他们的思想,譬如“高学费有利于穷人孩子读书”、“公
务员是改革的弱势群体”、“为富人办事,替穷人说话”等言论,无一不引起巨大争议。这些话乍一听到 ,
痛感发言人的逻辑似乎已经错乱到了该住院的地步,然而,有心人认真细读,却恍然原来也是一些正
常、甚至所论十分中庸的寻常之言。这种“野蛮”而颇有点“草根”暴力气质的语言方式已产生了两个后
果:首先,一个正确的观点可能因为错误的表达方式而被唾弃和攻击;其次,社会精英对公众的愤怒
发动反击,进而激发出公众的新一轮愤怒,造成新的更深的伤害。这种互为伤害的舆论互动,在缺乏
理性基础的互联网上被成倍地放大,民粹主义的“逻辑暴力”与某些精英阶层的“语言暴力”,最终造成
了一种紧张的公众讨论空间。
面对这种景象,对公众或互联网舆论模式进行批评是没有意义的。在我看来,问题出在发表观点
的公众人物身上。由于从来没有接受过代议文明的教育,我们的公众人物一直没有学会用一种理性温
和、具有建设性的话语来跟大众进行沟通,他们更喜欢用耸人听闻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来挑逗
大众,吸引眼球,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显得与众不同,才能展现自己的个性以及社会责任心,这种“气
质”现在终于释放出了所有的毒素。
任志强曾经在博客文章中引述法国戏剧大师莫里哀的话,“大部分人是死于治疗而非疫病本身”。
而事实上,他自己也正陷入了这样的尴尬,他的绝大多数观点之所以遭到炮轰和被妖魔化,不是因为
观点本身,而是因为他的表述方式。
吴晓波
原载于 2008 年 3 月 10 日《经济观察报》
*第一部分
当扣除所有的失败与亏损之后,大约任何一个行业都成为暴利行业了。
此类观点不可取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28
下编不得不说的话
第一部分我到底为谁说话?
“没有人会否认房地产是高资金量、高风险与相对高回报的行业,但更多的人仅仅看到了房地产的
高回报,而未看到其中的高风险,因此高回报就演变成了在社会上引起巨大争议的暴利……当扣除所
有的失败与亏损之后,大约任何一个行业都成为暴利行业了。”
此类观点不可取
2004 年 9 月,某刊物上登了一篇文章——《土地资源要牢牢地掌握在政府手中》,我认为文中有
许多观点是不可取的。
文中观点之一:将香港的土地收益与内地的情况类比,寄希望于土地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
政来源。
香港与内地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财政体系。香港依赖于高额的土地收入支撑财政支出,实现了几乎
以单一所得税为主的低税率制度。为什么香港能吸引大量的外资并成为世界几大金融中心之一?其重
要的原因就是其税收政策中的低税率,并且这个低税率中还有大量不在香港纳税的离岸公司。税收无
法保证香港特区政府的基本运行,于是香港用高土地收入转代财政支出,也才能在土地的高成本之下
用税收优惠吸引外资。
而内地实行的是高税收制度,税收已使各种投资的成本高于维持政府运行的合理支出,高于全球
的平均投资成本。目前内地能吸引大量的外资进入,一是对外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土地和
劳动成本较低;三是众多人口的市场容量。内地企业不存在税收优惠政策,如果快速地提升土地的收
益、加大生活与生产的成本,则不利于内地经济的发展。
投资者非常希望内地能在学习香港土地批租政策的同时,将其他税率降为与香港相同的单一税。
试试看内地的财政是否能维持?如果我们的税收体制不改,有什么理由和香港的土地供给制度类比?
把土地收益作为加大财政收入的做法并不可取,不懂的事就不要乱说。
文中观点之二:土地的增值收益不能再让开发商拿走,下一阶段就是要把开发商的土地收益拿回
来。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这么恨内地的开发商,要真不想让开发商拿到开发的利润,最简单的办法就
是消灭开发商。这样就用不着发展市场经济,也用不着天天苦恼地想办法与开发商博弈,而是拼命地
从开发商手中争利了。想让开发商投资干活,又不想让开发商赚钱,实在想不通。
中国现行的金融政策几乎让开发商拿不到土地的增值收益。发达国家的金融政策使开发商可以用
各种方式融资,因此他们会成为不动产商,将大量的物业用于出租,并随土地和环境的改善取得物业
的增值收益。而目前中国的开发商几乎全部是将房屋当做即时商品,一边生产一边销售,极少能产生
大量的增值收益。开发商在取得土地之后到商品销售过程之间,除政策的因素和政府投资的环境条件
改善之外,靠土地的升值增加的收入是少量的。开发商提前交钱取得土地,政府收取了出让金和市政
费,难道不是用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土地效益吗?
我们的土地政策规定,开发商在取得土地两年内不开发的可以收回,开发商不可能靠土地储备升
值去发财。开发商在取得土地之后就开始计算土地使用年限,长存的土地会随使用年限的缩短而贬值 。
开发商在产品开始销售时就预交了土地增值税,政府用税收的办法调节和限制了土地的增值收益,开
发商怎么能将土地增值收益都拿走呢?
某些人大约认为房价只能是固定的,政府在固定的房价中利用土地的垄断多拿了一些收益,开发
商就会在固定的房价条件下少拿一些收益。岂不知当土地价格提高时,开发商和消费者对房价的预期
将会改变,房价会随着土地成本的提高和市场预期的改变而浮动。
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才造成了全国土地价格和房屋价格的高涨,才让房价与居民消费能力
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文中观点之三:政府拿土地收益作为搞土地一级开发的原始资本,并更多地用银行贷款解决政府
土地储备。
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土地的收益能否满足市场需求的储备量,政府有多少举债的能力,同时需要
动用多少政府的部门与人力资源。因此,政府参与市场竞争一定是低效率的(否则就不用对国企进行
改造了),一定是高成本的。
正是在这种政府土地储备的理论影响下,全国才出现了大量的违规征地、占地行为;才出现大量
的土地征而未用的现象;才出现政府大量举债之下的政绩与形象工程。基础设施超前建设拉动的大量
拆迁、征地行为,也形成了暴涨的消费需求,进而拉动地价与房价的暴涨。
如果可以用招标的方式放开土地一级开发市场,政府又何需动用土地收益和银行贷款去进行土地
储备呢?按政府招标条件进行的市场化一级土地开发不就是政府的土地储备吗?
开发商很想用招拍挂的方式拿到土地后就盖楼,但事实并非如此。开发商拿到地之后还有立项、
设计规划、开工招标等各种审批,大约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一级开发商根本不可能比二级开发商更
了解市场,更熟悉产品定位,更不可能比投资者更能创造优秀的产品。
文中观点之四:由政府进行一级开发中的拆迁,避免开发商损害群众的利益。
政府是保护群众利益的最后防线,因此,政府需要做的不是去委托或组织拆迁,而是应制定对群
众的财产利益和生命安全有效保护的法规,并同时用法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政府不是去拆迁,而是
去监督市场中的拆迁主体最有效地执行政府的法规。当政府从具体事务中脱离时,才可能成为公正的
裁判者和执法者,才能保证政府行为在无利益追逐条件下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我不知道这篇文章是何人所作,但我知道其中的许多观点是与市场经济相悖的,许多观点是目前
市场中出现大量问题的根源。我提出这样的看法是希望政府能正确地认识市场,并加强对市场的管理 ,
而不是加大直接参与行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2004 年 9 月 28 日)
历史不能倒退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29
2005 年 8 月,央行从控制开发贷款和个人消费信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取消期房预售、实行现
房买卖的建议,希望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货交易方式,弥补银行无能力监管贷款和无能力控制内
部管理的漏洞,转移风险的承担责任方。这一提议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对国际投资者产生
巨大的震撼,一是误以为央行在代表国家核心管理机构发布一项新的政策;二是不知道中国的市场经
济政策是否继续下去,或者将产生经济制度的倒退。
不到一周的时间,建设部做出了快速的反应,对央行的错误建议给予了坚决的回击,并明确地指
出,不采纳央行的建议,继续执行现有政策。
交易方式是经济制度的特征(经济制度决定交易方式)。
商品交易的方式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供求关系,或者说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二是经济制度 ,
或者说是交易的背景环境。前者指没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及对应的供求关系就不会产生交易行为,后者
指没有某种交易的必要条件就无法进行某种方式的交易活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恰恰就是交易方式变化
的历史。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没有货币、市场和交易行为,人们必须立足于自我生产以满足各种需
求,最多是在家庭内部或组织内部进行分工。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着自给自足的经济制度,包括中国
曾出现过的人民公社和大食堂。
当社会分工在一个局部内难以完成时,就在更大的区域内形成了生产与需求的交换。由于没有可
以用于衡量等值的货币,交易首先按需求的程度和劳动产品的工作生产时间进行实物间的交换,包括
劳动报酬的分配等都是以实物为基础。这种实物经济和分配方式不但在战争年代出现过,并一直延续
到中国住房的实物分配,这种实物经济的落后交易方式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活跃程度,
流通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附属品。
计划经济则是按人口生存和战争(维护政权)的需求,统一分配可动用的财力与资源,以满足基
本需求的生产,再根据供给总量不足的生产能力,用平均分配的方式去限制和维持需求。货币必须随
着票证而生效,成为特殊市场准入的附属品。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首先要做的是货币的统一,让市
场的交易成本与障碍降低,货币成为自由交易的基本与唯一条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货币价
值观才体现出来,才随着各种票证的取消而恢复了特定的功能。
信用经济则是在货币化的基础上实现的,金融的作用也是在货币信用基础上实现的,中国早期的
票号就是这种信用经济的体现。有了信用的制度保障,才会超越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实物经济,出现
契约式的预期交易,才开始有了中国的资本市场,出现了期货交易、银行的存贷卡和借贷卡,也包括
债券、信托、保险、网上交易等一系列以契约、信用为基础的经济活动和交易方式。中国经济也才因
此能进入国际市场,用国际认可的交易方式融入世界经济。
央行的报告提出了从期房的预售退回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房交易过程,表面看这是产品交易
方式的改变,实质上则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倒退,是取消契约和信用作为交易手段的市场产品销售的办
法,是为防止银行风险而让历史倒退到一个落后的经济制度的建议。
中国是否因为股票市场的制度问题而取消资本市场呢?民航是否因为已售出机票的航班取消而
中止机票的预售呢?中国是否因为出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问题就不再参加世界经济的期货交易
呢?中国是否因为银行卡出现了各种问题就取消信用卡制度呢?
不管有没有预售制度,中国最终都可能实现现房预售,但前提必须是解决了供不应求的矛盾。现
在相对较差的房子就在现房销售,这与是否从法律上取消期房预售制度无关。但如果从法律上规定不
得用预售的方式进行交易,则是经济制度的倒退,是取消用契约与信用制度进行交易的一种建议。
商品在什么阶段销售本来是市场的事,任何预期的契约都同样会有契约的不完整性而带来的风
险,但不能因为有风险而因噎废食。政府要管的是特殊产品的销售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产品的生产
能力、产品的技术标准等),并用法律保证契约的执行,或者说保证产品能如约完成并交付。银行信
贷是一种债权、债务的关系,并非是交易的必要条件,就像有的开发商和消费者并不需要银行的贷款 ,
他们全部的交易活动、交易方式和交易时间与银行的信贷业务无关,自然也就不存在银行风险的问题 。
波音飞机不可能像电视一样放在柜台上现货交易,住房也同样会有预售制度,买不买是消费者的
选择。政府要用制度和法律对交易各方进行约束,包括风险的承担。当社会经济制度发达或完善时,
更多出现的不是实物经济,而是预期交易。预期交易才能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并回避市场
中更大的供求风险。
(2005 年 8 月 25 日)
暴利的解读(1)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30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支柱型产业的巨大作用,并在城市建设与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改
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房地产业却被部分媒体和公众认为是暴利行业,成为被丑化的洪水猛兽。
没有人会否认房地产是高资金量、高风险与相对高回报的行业,但更多的人仅仅看到了房地产的
高回报,而未看到其中的高风险,因此高回报就演变成在社会上引起巨大争议的暴利。社会人士所看
到的仅是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的高回报,并不知道这些成功是建立在残酷竞争中大量失败企业的基础
上。当扣除所有的失败与亏损之后,大约任何一个行业也就都成了暴利行业了。
一、政策变化是最大的风险
房地产的高风险来源于政府的政策变化,1988 年的全国楼堂馆所停缓建工作,让相当一批企业在
强制性的命令面前倒闭。由于当时的企业几乎全部都是国有企业,因此并不为社会所重视。1992 年之
前,计划经济的价格管理并没有让房地产成为暴利行业。
1992 年,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掀起了地产高潮,土地出让制度、市场化价格管理、准入门槛的
开放给地产行业带来了生机,因此有大量的企业进入了地产行业并获得了暴利。但这种击鼓传花的做
法并没有维持多久,1993 年 6 月 23 日的调控让大批企业走入困境,海南等几个省市相继出现大批的
烂尾楼和烂尾地。不管这一轮调控最终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在房地产开发的统计年鉴之中,最终的
结果是导致 1996~1997 年全行业的亏损。
国家自 2003 年开始对地产行业的调控,关紧了土地与信贷的闸门,从对供给的限制到对消费的
限制,从信贷到税收,至今尚未完结。也许我们还未能给这次调控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我们可以预见
的是,必然会有大量的企业亏损与倒闭。
表 2-1 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寿命
年份 1986 年 1995 年 1997 年 2001 年 2003 年
企业数 1704 33482 21175 51901 37123
从表 2-1 中可以看出,1995~1997 年,中国房地产企业减少了 12307 家,占 36%,2001~2003
年减少了 14778 家,占 28.4%。
另有数据显示,1995~2003 年,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平均寿命为 3.8 年,超过 20 年的企业屈指可
数。
二、政策支持形成了高回报
1998 年住房制度改革和银行信贷政策给房地产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因
此在 1999 年之后,房地产业的利润出现了连续五年的高增长,大量的企业扭亏为盈,部分企业获得
了“暴利”。
暴利来源于:(1)被全社会所憎恶的权钱交易,企业利用某些官员的权力低价取得土地,将权力
转化成暴利;(2)在强制性招拍挂制度的高土地价格拉动下,非低价的划拨土地和相对低价的招拍挂
土地产生了额外的利润;
(3)由于调控政策限制了土地供给而加剧了供求矛盾,带来了房价上升的超
额利润;
( 4)企业预见性地对土地进行储备使土地升值,政府大量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形成超额利润 ;
(5)早期借用银行资本形成的超额利润。
这些特殊的收益都与政府的政策变化有关,当然优秀企业的特殊产品创造的额外利润则不是政策
给的。然而少数企业、少数项目的暴利并没有改变全行业的利润情况,也没有使全行业成为暴利行业 。
原因在于,并不是全行业都分享了政策带来的额外红利,也不是全行业都成熟地同步发展。当好的企
业借助好的政策高速发展时,有些企业才刚刚进入,尚未发展又遇到调控,有些企业由于自身的资金
能力,仅仅借好的政策翻了身、扭亏为盈(见表 2-2)。
表 2-2 房地产行业利润
行业利润率(%) 自有资金回报率(%) 单个企业利润(万元)
1997 -0.47 -4.86
1998 -0.36 -2 -4.37
1999 -1.16 -5.7 -13.6
2000 1.62 9.3 26.8
2001 2.29 10.9 42.46
2002 3.57 19.8 91.6
2003 2.8 21.17 115.9
暴利的解读(2)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31
三、领先者获得多数利润
全国有几万家房地产企业,但产业的集中度却很低,远远低于大多数行业,并形成了大投资、大
产量、小企业的现象,行业中佼佼者则是少数。
从图 2-1 可以看出,汽车行业的前几名获取了行业 80%以上的利润,彩电行业的前几名获得了 50
%的利润,产业集中度较高的行业都是如此。房地产同样是在全国或地区领先的行业,在局部范围内
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较高的企业获取了最大比例的利润,而其他多数企业则在竞争剩余的少数利
润。2003 年,一、二级房地产开发企业占企业总数的 10%,但利润贡献份额占 59%,投资份额占 28
%,劳动力安置份额占 20%。
图 2-1 不同产业领先企业在同行业中所占的利润比例
如果拿任何行业的前几名做代表来掩盖行业中的劣势群体,那么可以说任何行业都是暴利行业,
包括最常见的餐饮业也是如此。但有多少人认为餐饮业会是个暴利行业呢?少数企业、少数项目的暴
利并不能代表全行业的情况,尤其当将这个行业中因高风险而造成的倒闭与亏损合并计算时就更是如
此了。
没有人会否认少数企业的暴利,但并不能因此而说明全行业的情况。反之,为什么其他行业未出
现大量的个人巨富?也许更多行业中的领先企业都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因而不会出现个人巨富,
而房地产行业虽然国有企业数量较低,非公经济比例较高,市场份额低,但营业绝对值大。尤其是与
其他产品不同的是,房地产将土地资源的价格并于产品之中,形成了低利润率,利润的绝对值加大,
从而产生较高的累积效应。
四、盈利与亏损并行
当我解读暴利时,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会说我在自我解嘲,这是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华远也会亏损 。
华远被社会认为是房地产行业的佼佼者。确实,华远房地产在 1993 年成功进行股份制改造,1994
年成功进行全国首家股份制地产公司的合资,1996 年借桥在香港上市,1997 年境外发行 1.725 亿美
元可换股债券,1998 年时总股本为 13 亿,总资产超过 80 亿……这些数据表明,华远大约已成为全行
业的第一了。
但在 1998 年住房货币化改革和北京市实物拆迁转为货币拆迁的过程中,华远不但税后利润从 3
亿多下降到 6600 万,甚至在 1999~2000 年连续两年出现巨额亏损(见表 2-3)。当然这与政策的变
化有关,政策的改变使华远面对集团消费的产品在向市场化消费的产品转移时出现了青黄不接,华远
也因此积压了近 30 万平方米的拆迁房,而这些拆迁房大多是在我们无利润或亏损的情况下消化的。
由于拆迁房的资金占压,新拆迁又要输出大量现金,造成华远现金流的周转困难。这也是我与华润产
生经营矛盾的起因之一。
表 2-3 华远房地产公司利润表(单位:万元)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30285 31288 6592 -14184 -2134
市场经济特性将高回报与高风险深刻地结合在一起,如果仅有高回报而无高风险,所有的资本都
会挤入这一行业,而使利润平均化,变成非高回报的行业。高回报而无高风险的行业一定是短命的,
而绝不可能像中国的房地产业一样连续多年被称为暴利并仍能维持。恰恰因为房地产业并存着高风险
及可能出现的亏损,才保持着平衡的发展。
表 2-411 家住宅开发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比较
股票名称 每股收益(元) 销售毛利率(%) 净资产收益率(%)
2004 2005 中期 2004 2005 中期 2004 2005 中期
万科 A 0.39 0.23 30.91 40.49 14.16 11.94
招商地产 0.58 0.37 21.82 34.20 10.43 6.44
银基发展 0.27 0.13 28.66 28.12 6.44 2.96
阳光股份 0.37 0.24 30.35 38.01 16.47 9.49
亿城股份 0.57 -0.04 17.19 39.04 23.96 -1.75
名流置业 0.30 0.18 41.02 36.24 12.99 7.43
北京城建 0.15 0.22 22.73 26.72 4.95 6.85
天房发展 0.04 0.02 35.59 43.70 0.94 0.51
金地集团 0.67 0.21 26.98 33.07 9.67 5.34
栖霞建设 0.76 0.31 27.63 26.50 17.12 10.48
中华企业 0.31 0.28 40.81 44.26 12.84 11.05
平均 0.40 0.19 29.43 35.49 11.82 6.43
在表 2-4 中可以看出,万科 2005 年中期销售毛利率 40.49%,应视为暴利了,但净资产的收益率
仅为 11.94%。11 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为 6.43%。应该说上市公司的资本融资情
况好于非上市公司,但实际的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都处于较低水平。
暴利的解读(3)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32
五、高回报不等于高价格
什么是暴利?一般高于行业及社会平均值的被称为暴利。但高于平均值的原因却各有不同,一些
是靠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而实现的,一些是靠产品的稀缺性、创造性而实现的,一些是靠降低成本而
实现的,而降低成本实现的超额利润并不一定能提高产品的价格。
在一次品牌讨论会上,一位教授认为品牌是非暴利的,另一位教授认为品牌是指产品的品牌。我
提出了反对意见,品牌一定是暴利的,因为品牌会创造出产品的特殊价值,并降低交易与生产的成本 ,
那么不管价格的高低,都一定会产生高于行业或社会的平均利润值,就一定会产生额外的收益,但不
等于是行业的暴利。
品牌企业的暴利,并非只产生于单一产品的利润率上,也许产品的利润率并不高,但会形成快速
的资金周转,靠多次周转而产生更多的利润。当然也包括优秀产品能卖个好价格的成分。姚明的品牌
效应不代表所有的运动员的品牌价值,章子怡的片酬不代表所有演员的报酬水平,个别品牌地产商的
高回报也不代表全行业的水平。
每个行业中的品牌企业不会超过总数的 5%,而企业的品牌价值在于被社会所认可,安全、保险、
可靠、先进、性价比高的产品价值潜力或产生的附加值更高。而名义上称之为“暴利”的利润,实际上
会转移到对服务与产品的研发、保护、维持、创新、人员培训等其他方面,也因此品牌才能产生“暴利”。
暴利不等于高价,品牌的暴利不代表行业的暴利。
六、结论
不要错误地将我肯定的品牌会赢得暴利理解为行业中都是品牌企业,整个房地产行业都是暴利行
业。暴利是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盈利能力,而非一口吃个胖子。当行业平均利润率为 2%~3%时 ,
优秀企业达到了 6%~8%就等于是行业平均值的 2~4 倍,这必然就是所谓的暴利了。但这种暴利既是
合法的,也是道德的。
也有人无知地认为房地产业的投资高增长,税收并不高增长,但他们没有看到绝大多数的投资增
长消耗于土地的价格、贷款利息及设备价格中,因此竣工并未高增长,土地价格的高增长是在转移房
地产行业的利润与税收。所谓的“暴利”在不同的阶段和生产过程中在分流,房地产从来就未成为暴利
的行业。
(2005 年 11 月 25 日)
首都是谁的首都?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32
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本是《宪法》上明确规定的,但仍有人在攻击与批评外地人在北
京购房,这些批评家们大约忘记了中国有一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忘记了《宪法》明
确规定北京是全国人民的首都,而不是北京人所独享的城市。
北京历来都是一个以外来人口、流动人口为主的城市。一是传统的皇权文化中有个三千多年历史
的“告老还乡”的传统,官员不得久居皇城,他们必须在下台之后回到原籍或封地;二是皇族的分封,
为避免继承权的政治斗争,许多皇族必须远离京城,这就使许多有权有势的人并不能随着政权的统治
而留在皇都;三是由于大量军事与皇权建筑的需要,必须从全国调入最优秀的工匠、艺人和劳动力,
这些世代相传的工匠、艺人反而成为了历代王朝不可缺少的长居者;四是要满足皇城贵族的生活与消
费,因此吸引了全国最优秀的商家、吃家、玩家等进入北京,所以才有了北京南城之外的各种客栈、
集市,以及全国各地的老字号企业;五是科举制,进京赶考、进京当官等一系列必须进京才能实现的
梦想,要求地方与中央之间有一个联络的桥梁,于是全国各地都在皇城之内或周边建立了以地方为名
的会馆,负责接待当地的学子、官员、百姓,并保留当地的文化;六是从辛亥革命之后直到北京的解
放,战争的威胁让达官显贵随战争局势而迁徙,大军的转移与民潮的涌动让北京的原居民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
建国之初,北京城区仅有 60 万左右的人口。建国之后,大量的军队及国家管理机关的入城也带
来了大量的非本地人口。为满足北京的消费与供给,政府同时还为这些大量的外来人口配套了不同风
味的餐厅和不同种类的商品。实际上,北京早就不是传统的“北京人”的北京了。
当“告老还乡”的历制被新一代的革命打破之后,北京就不能再平衡人口的增长了。历史上北京曾
有过多次的向外大移民,如支边、下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运动,也曾有过严格的户籍人口控制政
策,以及后期的计划生育国策,却始终无法控制人口的增长。
那么今天谁是真正的北京人呢?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原住居民,
或者说档案或户口本上登记为原籍是北京的北京人;二是拥有北京市城市户口的北京人;三是在北京
长期工作的北京人;四是没有户口和固定工作但长期在北京居住与生活的北京人。于是人口统计中就
有了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半年以上为常住)、流动人口的统计数。那么何谓外地人购房呢?大约只
有一个标准,就是没有北京城市户口的人购房都为外地人购房,岂不知也有许多有北京户口的人购房 ,
但住的是没有北京户口的父老乡亲。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中,资源是按当地的人口预测规划审批条件决定的。北京的人口规划限制
了人均享有住房的土地供给指标,但住房与居民的人口却不是按计划经济的户籍或常住人口情况发展
的。因为北京是全国的首都,而非北京人的首都,全国人民都有进入首都的权利。
传统计划经济的审批制和至今尚占主导地位的中央审批制都要求建立地方与中央联络的桥梁。过
去是靠各地的会馆,今天就是各地的驻京办事处,不够条件获得批准建立正式驻京办事处的市、县、
乡、镇也会建立联络处,以迎来送往,办理立项、审批等各种官方事宜,许多小区但逢“两会”期间就
人满为患即是一例。审批制决定着各地政府部门都必须在京购房,或者他们的户口在各地,但必须长
期有一批人常住于北京并为此类事情服务和工作,这是第一类的外地购房需求。
市场经济中的商业经营活动也会有大量的审报、报检工作集中于北京,如上市、发债、扩股、商
检、进出口等,这样就集中了全国各地大量的商业企业的机构,他们不同于政府部门的驻京办事处和
派出机构,但也会有大量的购房需求。
哪怕市场经营中的商业活动不需要审批,企业也会进军首都,毕竟这是打开中国大门、扬名海外
的要点城市。哪一个中国品牌不想在北京拥有一席之地?哪一个不想占领北京的市场?这些人难到不
要吃、不要用、不要住吗?许多企业的注册地、主要生产地不在北京,但在北京的经营规模却早已超
过了许多在北京注册的企业,但他们仍然不是北京的市民。
各地进京的学子又有几个不想留京找一份工作并成为令人骄傲的北京人呢?尽管他们没有办法
让工作单位将户口留在北京,却长期在北京奋斗。也有许多的创业者长期在京寻找创业的机会,这里
有服装行业的、软件行业的,也有画画的、摄影的、写书的、当记者的,有梦想当歌星、影星的北漂
一族,还有摆弄乐器、音响、灯光、布景的配套一族,这些人可能早就将户口忘在了脑后,但他们愉
快地长期在北京工作、生活着,那么他们是否也是外地人呢?
大量的农民工进京成了建设北京的主力,数不清的家庭中居住着没有北京户口的亲属或保姆,许
多做生意的、凭手艺吃饭的、经商的、卖菜的都长期生活在北京,其中相当一批人在京生活的时间超
过了在原户口所在地生活的时间。北京不是对优秀纳税人还有户口可以进京的优惠政策吗?他们中间
也会有一些住房的需求。
富起来的人想进城,望子成龙的人想让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有钱的孝子想让年迈的父母享受最
好的生活和医疗保障,更多的人想有最好的文艺、体育享受……而所有最好的教育、科研、文化、体
育、医疗等资源都集中于北京,那么这些资源是否可以让更多的非北京人分享呢?难道不许这些外地
人购房而沾点首都的光吗?
北京曾经出现过温州城、浙江村、新疆村等违章建筑群,当违章建筑被推平时,这些居住人口并
没有被推土机一并推出北京,他们从违章建筑中走进了正式的商品房小区。如今也有韩国城等其他特
殊群体集中居住的区域,就像国外许多城市中有中国城、中国街一样,北京作为一个城市同样会有这
样或那样的以移民为主的集中生活区域。
当一个城市成为首都、成为国际化的城市时,那么这个城市就不仅仅是属于这个城市中的原住居
民,不仅仅属于这个城市有户籍的居民了。既然有机会成为这个城市中的一员的移民可以告老而不还
乡,那么就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非本地户籍人口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挤进这里生活、工作、养老。
这个城市自然就不再能用行政的手段,而只能用经济的手段去调节供求关系、人口关系和资源分
配关系了。当这个城市的生存条件让更多的人感到不适于居住时,自然会产生淘汰的作用。如果这个
城市因各种原因在吸引着巨大的居住需求,那么外地人购房的数量就呈现了必然的增长趋势。
首都是全国人民的首都,全国人民都拥有在首都工作和居住的权利。户籍已经不能成为外地人进
入首都的障碍,也已不能成为限制他们在北京生活的条件。也许他们的进入会给北京市的资源分配与
管理带来许多的困难,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已变得无法回避了。
(2006 年 5 月 30 日)
别把驴子当成马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33
社会上关于是否应公布商品房成本的争论仍在继续,包括一大批自称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的外
行。我们欢迎所有人都来参与讨论,可以提出各种批评与建议,就像没有骑过马的人也可以参加赌马 ,
也可以评论马术的好坏一样。但如果把驴子也当成马来讨论,不管是内行还是外行,都只能惹人笑话 。
在所有国家的法律与法规中,商品房都不是公共政策的讨论范围。商品房的属性在《房地产管理
法》中被列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品”。国务院“23 号文件”和“18 号文件”都明确商品房是三种供应体系
中完全市场化的部分,并且面对中高收入家庭,而另外两种供应体系(经济适用住房与廉租房)才是
公共政策和政府责任的部分,是带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因此商品房中才有住房与非住房类产品之分,
有别墅、公寓等高档商品房与普通商品房之分。而公共政策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与廉租房则没有非住
房部分,也没有高档住宅与普通住宅之分。因此,自“23 号文件”之后,文件与法规中都明确规定商品
房价格为市场调节价,而不属于《价格法》中应受政府监督与管辖的政府指导价与政府定价的范围。
这本来也不是政府应该管的事,更不是应受公众监督的事。
分不清韭菜与麦苗的人,在评论农作物生长情况之前起码可以先查查教科书,或问问老农,等分
清什么是韭菜什么是麦苗之后,再发表言论,否则就会犯将驴子当成马的笑话。
政府并非不对房屋的价格进行管理。在土地实行有偿出让制度之前,是五部委联合审查定价的管
理阶段。但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政府开始对不同住房的建设与价格实行了分类管理。当《房地产
管理法》与《价格法》出台之后,则明确划分了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而属于市场调节价的则放开
管理。
价格构成的管理与成本的管理是两种不同的关系,尤其是在价格构成的管理中,大量的公司管理
的成本被列在了构成之外,明确规定了价格构成的类别与每个类别的内容,其中当然包括税金的部分 。
有商业秘密与税收管理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对社会与同行的成本公开与国家管理机关的管理审核本就
一个是马一个是驴,不在同一个讨论范围。把有没有对社会公开成本与政府如何管理税收混为一谈,
不仅仅是无知,更可以说是傻瓜提出了一个无需聪明人解答的问题。
中国的城镇土地归国家所有是《宪法》中规定的,但国家《宪法》同时规定,“国家有权将经营性
用地进行有偿出让”,土地出让期中土地以征用租赁的方式将土地的使用权利交给了使用者,政府代表
人民收取了出让金和土地相关收益,开发商不再是无偿地在人民的财产上再盖房子卖给人民,而是从
人民手中合理合法地租用土地,再盖房子卖给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包括土地的使用权)。政府收取
的土地费用完全可以从土地部门或公开的招投标中获得信息,但这个构成只与直接消费者相关。自实
行招拍挂制度以来,这些信息已完全公开了。土地只是构成中的一部分,用人民的名义来浑水摸鱼是
骗不了人的,这不仅是分不清驴子和马的关系,而且是故意将两者混为一谈。别人在讨论马,而他在
讨论驴。
土地归国家所有在《宪法》中已明确了,但在拆迁安置中却将土地的补偿权利给非出让土地的使
用人,这不是前后矛盾吗?政府在拆迁政策中,已充分考虑了土地的区位价格,某些人用这种自相矛
盾的逻辑来指责开发商就更没有道理了。请先弄清楚,拆迁安置办法不是开发商制定的,而是政府制
定的。
在房屋价格构成中已明确了政府有权监督的部分,但公司法人的企业盈利并非只有商品的价格
差,还包括非商品直接成本构成之外的其他相关费用,两者合并才会形成企业的最终利润。如果连成
本、利润率与企业最终盈利之间的关系都说不清楚,还谈什么公布成本?
无知者无罪,但不等于可以原谅某些人将驴子当成马来讨论的错误。商品房不是公共属性的产品 ,
自然也不是公共政策的内容。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最好请这些带着“学者”与“专家”桂冠的人们先查
查相关法律与文件,先弄清楚别人在讨论什么,应该讨论什么。
大多数人都读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知道恩格斯在说什么,但有几个人看过《杜林论》?有
几个人知道杜林说了什么?为了自己的尊严,还是不要闹出那些将驴子当成马来讨论的笑话。
(2006 年 11 月 22 日)
开发商该盖什么房子(1)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33
开发商盖什么样的房子与供给什么样的收入人群,是投资者根据市场需求和获利能力而自行选择
的事情。根据楼盘所在的地理位置、规划条件、资金、技术与营销的能力,既会有人选择投资建设高
档产品,也会有人选择生产大众化产品;会有大户型,也会有小户型。商品房主要面对中高收入家庭 ,
则是国务院文件中所确定的中国住房供应体系的一种政策指导。
但“商品房是给富人盖的”这句话却遭来了几乎全社会的责骂。有人说把“富人”两字改为“中高收入
家庭”就符合中央文件的说法了,也有人说用“有支付能力的人”就符合经济学的说法了。但中国的中高
收入家庭和有商品房支付能力的人不是富人,难道还能称为是穷人吗?
“富人”两字在旧中国是一个带有剥削性质的贬义词,但在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
来”“共产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发家致富”之后,“富人”就不再是一个贬义词,而成为劳动致富的光荣形象
了,否则怎么会有最初争当“万元户”的号召?怎么会有中央七套的“致富经”栏目?怎么会有中国的经
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建立和谐社会的中国,不是要消灭现在已有的富人,而是要消灭所有的贫穷,让所有的穷人都变
成富人,不能变成富人的少数人也应在政府公共产品的支持下过上有基本保障的幸福生活,这才是社
会主义的本质。
今天的社会舆论将盖什么样的房子、为谁盖房子,从市场经济的范畴中引申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和道德理论的怪圈之中,以致在讨论中国的住房政策时,变成了一场火药味十足的战争。
没有人会说五星级的酒店是专为穷人服务的,那么是否中国就不应建设五星级大酒店了呢?中国
已成为全世界奢侈品的消费大国,那是否为富人提供这些商品与服务的人都有罪呢?那么再引申一步
说,生活尚处于贫困状况中的数千万农民工是否应拒绝建设为富人服务的五星级大酒店,是否应拒绝
生产与加工那些为富人提供服务与消费的奢侈品呢?
为什么社会在五星级酒店为富人提供服务的问题上没有争论,但在商品房为富人提供服务上却有
大量的争议呢?人们会说住房是城市居民的必需品,说住房带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说住房是生活的基
本权利……五星级酒店是面对少数人的,而商品房是面对全社会的。
我并不这样认为。商品房在《房地产管理法》中明确定义的就是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商品,商品
房可以有居住、投资的功能,也可以用于出租等多种用途,但不等于具有居住功能的商品房就代表了
一切住房,更不是面向全社会的生活必需品。
从全国住房的存量统计中可以看出,商品房(包括买卖的经济适用住房)只占全部存量住房的
22.3%,而房改房占 52.0%,政府提供的标准租赁公房占 9.5%,原有私房占 11.4%,租赁私房为 2%,
其他为 2.6%.
商品房只是在房改货币化之后,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主导的一种商品。大量的房改房与公房
租赁是政府历史上提供的住房基本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仍将依赖于政府的经济适用住房与廉租
房,以及靠贴息贴租等多种形式的保障来解决。
从存量住房中的商品房总供给情况可以看出,商品房仍将主要面向中高收入家庭,当然包括通过
拆迁、补偿、代际帮助和原有资产变现而形成有支付能力的家庭(穷人不等于不能进入五星级酒店)

开发商该盖什么房子(2)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33
商品只对应于支付能力。商品房并不代表高档房,也并不表示富人都是极端的富有者,而应还其
商品的原有属性。
那么开发商是否应更多地为穷人盖商品房并提供服务呢?也许这也有个认识的误区。
作为一个通过生产经营获利的企业组织,不管投资什么商品都要求盈利。为富人提供商品与服务
要盈利,赚的是富人消费的钱,并提供税收与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为所有人服务的,为大众提供商
品与服务同样会产生盈利),同时形成政府转移支付的能力。请问牛奶和那些烟、酒又是为谁提供服
务的呢?汽油是否也分消费对象呢?不管其购买的对象是谁,都不会对企业利润产生差别。
换句话说,大众化的商品房并不等于盈利水平下降(经济适用住房除外,这不是完全的商品房)

更不等于开发商在让利于民。生产什么产品不过是企业盈利模式的选择。
有的企业不管生产高档或低档的商品房,进行投资决策前都会有一个盈利目标和风险系数,这与
商品房所处的位置和市场相关,与供给对象无关。这个标准的定价面对的是一个有效的支付能力,而
不论这个支付能力是通过拆迁、收入、代际帮助还是资产变现而形成的,也不论是穷还是富。
理解的误区正在于为大众提供产品时,似乎开发企业就不应盈利或应降低盈利的标准了。在市场
竞争中,如果企业成为了慈善单位,那么这个企业一定会无法生存,这与企业是否愿意参与三次分配
的活动无关。因为,企业是必须先向政府缴纳土地出让金的。
那么是否开发商应更多地参与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呢?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开发商都想挤进经济
适用住房建设的行列。名义上经济适用住房的利润会被限制,但贷款条件优惠、初始资金要求低、取
得土地的资金占用少,开发商可以用同样的资金扩大几倍的生产规模,销售与个贷上没有风险和障碍 ,
集合起来的盈利并不比高资金、小规模的生产方式低,又何乐而不为呢?
问题在于,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是以计划分配方式取得的土地供给,是政府说了算的,是半指令
性的或指令性的。除了政府强制性地限定部分国有企业压低销售价格生产经济适用住房之外,自愿参
与建设经济适用房的企业又有哪个不是赚个盘满钵满的呢?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低,首先在于没有缴
纳高额的出让金,假如商品房也不收土地出让金,价格自然也会大大地降低了。
许多国有企业在按政府的指令承担实际相当于政府二次转移分配的政策性补贴任务,如政府补贴
性的市场基础设施的供给。但并非所有的国企都承担同样的任务,将二次转移的功能仅用于住房保障 ,
他们还要承担非住房性的公共产品支出。华远虽然没有承担经济适用住房的工作,但承担了地铁建设
等公共职能。
国企承担公共职能的责任并非是市场经济中的问题,而是政府行为的公共责任。不等于在市场经
济中企业可以在没有政府指令的情况下去降低产品的价格,或自行将应得利润转移给非特定的应享受
政府补贴的对象。
回到市场经济中来看,企业所提供的各种商品与服务都无法代替政府的责任,都无力解决应由公
共财政解决的满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问题,更不可能用商品的供给方式改变收入分配中的不公现
象。让低收入家庭承担住房土地的高额出让金只会增加分配中的不公平。
普布利乌斯?塞鲁斯曾说:“不可能让所有的脚都穿同一种鞋。”也就意味着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
住同样的房子,都有同样的消费能力,都有同样的收入与财富。试图以生产同样的“鞋子”来满足所有
的“脚”的做法也同样是徒劳的。
旧中国的妇女曾以“三寸金莲”为荣,市场会提供许多的小鞋,以迎合缠足者的需求。当妇女们放
弃了缠足的习惯时,再生产这种小鞋就不现实了。如果今天因为生产鞋的布有限,只能生产小鞋,把
还没有来得及长大的脚重新裹起来,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但我们的身边正在发生着这样的故事。
房子是要使用几十年的商品,那么是按今天的低消费标准去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还是按现有的中
高消费能力去组织生产?这就如同只有马车通行时所设计规划的道路并不能满足汽车时代一样,城市
不得不为汽车时代的繁荣而付出拆除重建、不断加宽道路的代价。今天我们也在大量地拆除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为解决房荒而建设的大量低标准住宅。为什么不是用新建住宅满足中高消费,现存的大量住
宅满足中等收入消费呢?难道一定要用新的“小鞋”来解决住房问题吗?这不是一种新的资源浪费吗?
记得小时候,除了过年我可能有机会穿一双新鞋或买一件新衣服外,大多数时候都是姐姐穿过的
原是哥哥的旧衣服,再加上补丁之后传给我。
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有一年过年我们兄弟姐妹四人专门到照相馆正式拍了一张合照,至今这张照
片还保存在我们各自的家中。最醒目的不是我们穿的“新”衣服,而是每个人都穿着露着脚趾头的鞋。
今天的年轻人不再需要穿带补丁的衣服了,却还没有到不能先住二手房的消费时代。难道一定要
用削足适履的办法才能解决住房问题吗?难道先富起来的人不应先住上好房子吗?为什么为先富起
来的人盖好房子的开发商就一定是坏人了呢?
市场做市场的事,政府提供社会保障与公共产品,这本是分工不同的两件事,但每到讨论市场的
问题时,人们总爱将社会保障与公共产品放在市场竞争中混淆视听,似乎市场的失灵是因为市场没有
提供公共产品与社会保障。中国的低收入家庭难道不应享受免交出让金的住房保障吗?
我们在粮食市场化时这样争论过,在大白菜市场化时这样争论过,在房子、医疗与教育市场化的
问题上也这样争论着,几乎都是因为同一个原因——分不清市场的责任与政府的责任。各种各样的评
价严重地影响着中国的市场化进程。
不承认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现实(不管是否承认这都是事实存在的),不实施对财富的保护,不
允许对先富起来的家庭提供满足他们消费需要的商品与服务,并不能掩盖分配不公的问题,也无助于
让先富起来的人将财富用于投资与消费。通过合法收入先富起来的人,也是合法的中国公民,也应有
正常生活与消费的权利(非法致富的人要靠法律来约束)。一旦先富起来的这部分家庭的消费与财富
从中国转向了境外,那么只能带来更大的损失,而不会带来任何益处。
问题并不出在已经有一部分家庭先富起来上,也不是出在开发商必须为迎合不富有家庭而建设商
品房上。问题在于如何让未富起来的家庭也富起来,或者在他们尚没有能力利用市场化的方式解决住
房问题时,用转移支付的方式帮他们一把,让他们也能过上正常的生活,并创造他们富起来的机会。
市场就是市场,商品就是商品,开发商该盖什么房子,还是会盖什么房子。
(2007 年 1 月 12 日)
小肚鸡肠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34
土地供给影响着房价,并不被许多人所承认,甚至有人认为增加供给并不能稳定房价。
茅于轼老师曾经举了个例子,我至今印象深刻,中国的新疆、内蒙古有大量的土地,既不是政府
要保护的农用耕地,也不是已探明拥有矿产资源的宝地,为什么不值钱也没人去买呢?为什么也没有
成为新建城市的繁华区呢?
城市需要有配套的公共产品让人们能提高生活的质量,这样土地才值钱,这种土地上的房子才在
比较之中有了价格的差别。而这种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也因此有了“物以稀为贵”。
土地的供给增加必然促进有效住房的供给。如果供求相对平衡或供略大于求,则价格就稳定或下
跌了。市场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会在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之间发挥作用,供大则投资减少、利润降低,
资金就向高利润的地区或行业转移。假定没有垄断的非市场化因素,这只“手”就会发挥作用来调节余
缺,价格也就随整体经济的发展而波动。
中国的问题在于土地的垄断供给和国有产权,因此不能像土地私有化国家一样自由地调节土地供
给的余缺,土地供给量的多少就必然会对房子的生产量和价格产生极大的影响。
有人说土地供给增加了,但开发商可以买了土地之后囤积起来,造成市场中房子供给量的不足,
以囤积来推动房价的上升。
囤积大约有几个基本前提:
1.可预测的有效供给量有限;
2.要有足够的现金流支撑;
3.囤积的目的是要造成市场流通量减少,以达到垄断土地的目的;
4.囤积的最终结果是因为囤积而产品升值。
为什么没有人囤积季节性产品(如西瓜之类)?为什么没有人囤积供过于求的产品?为什么同样
是 8 分钱面值的邮票,却有着上百万元的交易差价?为什么有人要高价收购名画与古董?为什么死了
的画家的画更值钱?事实已经在回答这些问题了。
如果说现存的房地产市场中有开发商在囤积土地与房屋,正说明是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现象。如果
土地的供给量巨大,还用得着高价去竞争吗?正是因为垄断,所以无法形成东方不亮西方亮的选择,
而只能是死路一条去拼价格,这才推动了土地价格的飞涨。
如果供给量巨大,银行又拒绝贷款,开发商又有多少钱,能买多少土地呢?开发商把钱都买了土
地又囤积起来不开发,这又如何变成利润呢?如果每个开发商都只开发一部分又囤积一部分,那好处
在哪里呢?当土地大量供给(假设土地的区位价值相同)时开发商随时都能取得土地,又何必浪费资
金去囤积呢?
“深挖洞,广积粮”是要有前提条件的,限量供给与充分供给完全不同。
当最初有一些开发商囤积土地时,如果供给是充分的,那么随时会有更多的资本进入这个市场,
当房价因为土地囤积而高涨时,新的投资进入不就增加了供给,并会给囤积的土地造成损失吗?
但是,当其他的投资者想进入这个市场时,却被无法自由取得土地的门槛挡在了外面,这才形成
了已在门内的人可能囤积土地的现象,他们恰恰利用的是供给不足的缺陷。
也许增加供给才是打破囤积的最好办法。增加供给加大了竞争,自然也会对价格产生巨大的影响 ,
这与中国经济改革中价格闯关的道理完全相同。
怕就怕不能真正地做到土地的充分供给,如果增加的数量不足以让开发商不再囤积,或者说增加
量不足以消化前面所提到的前提条件,那则可能是杯水车薪,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起到了助燃的作用 。
靠囤积土地并不能让开发商发财,不管是卖地还是卖房,都必然要在形成交易之后才能回收资金
和产生利润。开发商囤积土地是期待能将土地高价转让,或者是期待后面的房子能卖高价以弥补资金
占用的损失。而当土地供给充分、房子多了、房价不涨或涨幅低于成本时,还会有人囤积土地吗?
没有基础前提的评论,我只能认为是小肚鸡肠了。
用小心眼去判断投资者的智慧,恰恰是一群外行的特征。市场要真像这些人想象的那样,就不会
有大国的崛起了!
(2007 年 3 月 6 日)
天亮不是因为鸡叫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34
自 2002 年之后,中国的房地产业经历了连续数年的各种调控,其中包括大量的行政管理性措施,
但从现行的行政法规条文来看,更多地不是依法治国,而是依章治国。
仅举几例如下:
一、我国并没有有关经济适用住房的性质、定位、生产与供给方式的立法,但《房地产管理法》
中有明文规定,政府或国务院有权确定特殊用地和非商品房的社会保障性住房政策。这些政策房并非
商品房,不受《房地产管理法》的管辖,自然可以由住房决定其供给政策,包括供给规模、供给结构 、
供给对象等一系列限制条件。
但国务院的相关规章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经济适用住房转让之后的适用法律。经济适用住房“出生”
时是依据国务院和政府管理部门的行政规章,但是实际上,各级政府在执行中都通过转让给这个不受
立法保护的“新生儿”悄悄地动了“手术”,让经济适用住房经转让后变成了商品房。那么,这个“手术”
是谁授权或哪个法律给予保护的呢?
如果经济适用住房仍然在划拨的土地上,不管如何转让都不改变土地性质或都仍在政府的控制之
下循环,则不受现有法律管辖,而只受法律授权的国家行政规章管辖就行了。但如果要改变土地性质 ,
转为由现行商品房的法律管辖时,就应该有一个法律依据。
《房地产管理法》中有对划拨土地上房屋产权转让的明确规定,并有划拨土地可以转为出让土地
和进行商品房交易的规定,但其前提都是将土地先由划拨用地转为出让用地(见第三十九条)。
但经济适用住房在转让后变成商品房的过程中,并非按此法律规定办理,也许政府按此规定收取
了补交的土地出让金或收益金,但土地出让给谁了呢?土地出让合同的法律依据呢?
经济适用住房变成商品房的转换无法律规定,既不是房随地走,也不是地随房走。《物权法》中
有专门的“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章节,但找不到两种土地性质的房屋共处
一地的法律,也不知道如何区分建筑物中这两种性质的房屋的共有部分,两种不同性质的土地与建筑
的权利是否相等并可混合,也不知道建筑用地使用权证如何变更、转换与收回。
总之,我国并没有一套将社会保障性住房分散的法律,不能完全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并使之与出让
土地的商品化住房接轨。但现实中这种情况却按地方规章普遍发生,依法治国也就变成依章治国了。
二、《价格法》中对国家价格管理的权利进行了严格的限定,既有国家主导的政府定价权及政府
指导价权,也同样有市场定价权,那么政府根据服务或产品价格管理的分类应各司其职,严格遵守法
律规定。
除《价格法》外,另有《房地产管理法》和建设部的“88 号令”对商品房价格的管理做出了明文规
定。可以明确地看出,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商品房价格管理完全是市场调节价的管理制度,也就是说,
商品房有市场调节的自由定价权,政府不得以各种理由进行行政干预。
市场中的资产价格不会因政府的强制性限价而发生变化,不管限制的购买价格是多少,拥有者实
际拥有的住房资产价格都不变,等于是用低价格享受着高资产的权利,并且可以通过转让再还原资产
价格而获利。
从土地的价值最大化看,也许限价招标时政府已拿到了最高的土地出让价格,这并不影响土地价
值的实现。但土地的真正价值不仅是从政府的收益来体现,更多的是靠设计理念和建筑本身的价值提
升。限价会限制设计师的创造性和投资者的积极性,让他们无心无力去挖掘土地的最大价值,而政府
的最终损失则是因为这块土地的限价而平抑了周边土地的价值。
当限价房否定了价值规律时,价格就不会对市场产生调节作用,那么这种房价又会对经济起到什
么样的推动作用呢?要不要市场经济就成了影响中国改革方向的重大问题了。
三、为防止外资进入中国房地产业,某些误以为房价会因为外国人购房而高涨的决策者们想出了
许多限制外资购房的办法,于是一些部门就联合或单独下发了一系列的文件。
先是外管局与建设部《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又是《关于规范房地产
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等,但文件中却有许多令人无法用中国现行法律来解释的疑问。
例如,我国的法律明文规定,如果境外机构在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办事机构不是按
公司法、三资法设立的,均没有法人地位,也并非自然人,
同时规定不动产登记的权利人应有法人或自然人的地位,那么这些没有法人地位的境外机构的分
支机构或代表机构又如何持有房屋的不动产权呢?
如果法律允许这些非法人机构持有不动产,而这些不动产产生经济纠纷又需要通过中国的司法程
序给予保护时,没有法人地位的分支机构或代表机构又如何通过法院立案进行诉讼呢?如果这些分支
机构或代表机构撤销时,又如何转移产权或进行市场交易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又用什么样的法律给予
保护呢?
没有人反对国家对市场进行管理和对外资进行限制,但却必须遵守过去已经发布过、至今仍未撤
销的法律,否则将使市场无所适从,也让依法治国成为一句空话。
四、《房地产管理法》中明确了“房地产开发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企
业”。但市场中的部门规章却要求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承担社会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职能,并要求企业在
行使法律赋予的盈利权利时承担社会成本和道德成本,甚至还要承担稳定社会的责任,那么法律赋予
企业公民的权利又用什么来给予保护呢?
出让的土地要求在合同的约定期限内完成开发,但毛地出让时的拆迁责任却在法律与规则的不断
变更中无法实现,而法院却在应对法律赋予的企业权利给予保护时躲在了舆论的背后;当城市的规划
管理部门因政策的不断变化而要求开发企业修改设计时,却不承担因政策变化而给企业带来的重复设
计的经济损失;当规划部门因政策的变化拒绝受理规划审批时,却未计算因此而拖延的土地开发时间 ,
更不用说企业已支付了全部土地出让金的资金成本损失了。这个行政审批造成的拖延实质上是在消耗
着消费者使用土地的年限,同时又让消费者承担着土地租金……
已经按招拍挂的要求完成的设计与规划却要因政策的变化而修改,那么出让合同的契约是否双方
都应遵守呢?这种契约的法律保护是否在政策或部门规章的变化下失去了效力呢?
每天清晨,公鸡都会打鸣,于是一些人就误认为是因为鸡叫天才会亮,也因此才有了因为房地产
商在叫“房价会涨”而引起房价上涨的谬论。实际上,当城市中没有鸡叫时天也会亮,太阳照样会爬出
来。
天亮并不是因为鸡叫,而是因为太阳系星球运行的自然规律。
如果有了立法,不管是宏观调控还是市场的价值规律在起作用,都应服从于立法。如果认为我们
的法不合理,那么就应修改相应的法律,而不是让法律服从于阶段性政策的部门规章,否则中国的经
济将陷入调来调去的漩涡之中。
(2007 年 5 月 8 日)
房价再涨十年又会怎样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34
房价的上涨一直是政府、市场、媒体和民众关心的事情,许多人认为房价再涨十年必将天下大乱 ,
事实真会如此吗?
其实房价再涨十年会如何,这是个伪命题。问题并不在于房价是否上涨,而在于人们收入是否上
涨;在于人们通过劳动和资产红利所得的增长速度是否大于房价的增长速度;在于社会保障是否可以
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
中国的房价已经涨了不止十年了,至今仍在持续上涨中,并且城市化率在不断加大,城市居民的
住房在不断改善,这是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房价的上涨并没有阻止人民改善生活质量的步伐。
从 1996~2003 年的房价增长与收入增长的情况来看,房价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居民收入的增长
速度。住宅价格增长了 37.8%,年均 4.7%,而收入增长了 75%,年均 9.37%,约为房价增长的两倍 ,
只有 2004 年的房价增幅大于收入的增幅,自 2004 年的调控政策出台之后,连续几年的房价增幅都在
持续地下降(见表 2-5)。
表 2-51996~2002 年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与居民收入对比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商品房屋销售价格(元/M2) 1806 1997 2063 2053 2112 2170 2250 2379
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元/M2) 1605 1790 1854 1857 1948 2017 2092 2212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年) 4839 5160 5425 5854 6280 6860 7703 8472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2003 年》和《2003 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市场景气状况报告》,国家统计
局。
2004~2006 年,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分别为 109.7、108.4、106.4,2006 年回落了两个百分点;
二手房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分别为 115、108.4、105.3,2006 年回落了三个百分点。
2007 年一季度,虽然房价增长了 5.6%,但城市人均收入增长了 16.8%,远远高于房价的增幅,
这只能说明房价收入比在逐年缩小,而不是逐年扩大。在确保人均收入增长的前提下,只要房价的增
长小于收入的增长,那么房价的上涨又有什么不合理呢?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人均收入的增长中难道
不包括建筑工人工资的增长吗?
天下岂有只许买房人的收入增长,而不许建房人的收入增长的道理?
另一方面,土地出让价格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房价的增长幅度。如 2007 年一季度,土地价格上
涨 9.8%,远高于房价 5.6%的增幅。房价的增长大部分来自于地价的增长,许多城市的土地楼面价已
经超过了 1 万元/平方米。
从 2005 年全国主要城市商品房住宅房价表(见表 2-6)中可以看出,市场中尽管有大量高于销售
均价的楼盘,但除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外,
商品住宅的普遍价格并不高。高于全国平均房价的只有六个省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
江、广东),大部分省市都处于合理水平。
表 2-6 全国主要城市普通商品住房房价核算(2005 年)
地区
各地区住宅销售面积
(万 m2) 各地区住宅销售额
(亿元) 销售均价
(元/m2)
全国 49795 14986 3009
北京 2824 1740 6162
天津 1261 503 3991
河北 1210 218 1804
辽宁 2294 616 2686
上海 2846 1906 6698
江苏 4209 1359 3230
浙江 4546 1835 4037
福建 1708 481 2815
山东 3281 759 2314
广东 4236 1779 4201
广西 1416 265 1868
海南 244 67 2744
山西 610 112 1837
内蒙古 921 128 1391
吉林 597 108 1812
黑龙江 1050 196 1868
安徽 1686 348 2065
江西 1351 186 1373
河南 1539 255 1659
湖北 1549 335 2164
湖南 1592 227 1428
重庆 1790 340 1902
四川 2788 477 1711
贵州 782 103 1312
云南 1208 244 2018
西藏 4 1 2339
陕西 849 164 1930
甘肃 420 74 1760
青海 105 18 1712
宁夏 319 56 1764
新疆 559 83 149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
只要房价增长速度低于收入增长的速度,再涨十年也不会让房价收入比恶化,只会缩小两者之间
的差距。而可支配收入中并未计算不断提高标准的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性收入,更没有计算 84.6%
的拥有私有住房家庭的存量资产在房价上涨中的升值额。当二手房交易价格增幅高于一手商品房的价
格增幅时,这些存量资产的转让会对购置新房有更大的帮助。
在人均收入增长大大高于房价增长时,是否还会存在问题呢?答案是很明确的——会!
从总体而言,尽管人们的收入增长超过了房价增长的速度,房价收入比在缩小而非扩大,但收入
分配并不平衡,并且极可能是向中等以上收入的家庭倾斜。比如 2007 年一季度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增
长 16.8%,但中等以上收入家庭的增长可能大于 20%,而中等以下的家庭收入增长小于 10%.
于是,因一次收入分配可能形成的结果是,一部分人增加了住房的消费能力,而另一部分收入增
长较低的人群则降低了住房的消费能力。因此,收入增长高者可以接受住房价格的上涨,而收入增长
低者则难以承受,形成了两极分化。
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性住房能够确保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权利,同时以
贴息贴租政策解决夹心层人群的住房问题,当然也包括限户型、限价、政策性租赁房等相关政策(我
不认为现行的限价房有上位法的支持,但国家完全可以在审定住房法时给予上位法支持)。政府无法
在一次分配中解决的问题,只能用二次分配来弥补,从而将房地产市场中无法解决的价格上涨趋势转
化为市场只面对有消费能力的人群。
只要社会保障到位,只要收入的增长大于房价的增长,则房价的增长并不可怕。我们不能想象,
当中国的 GDP 总量和人均 GDP 快速增长时,房价不增长,除非大量地增加土地供给,并严格控制城
市化进程。只要城市人均拥有的成套住宅总量始终少于城市家庭总户数,房价就不可能不上涨。在城
市家庭分化速度远远大于住房供给速度的情况下,短期内的政策所引起的价格波动并不能阻止房价的
上涨。
从人口结构看,中国的房价至少会再涨十年,从城市化速度和中国经济的宏观情况看,也许房价
会再涨更长的一段时间。
少数城市与地区的高房价,更多的是经济的发展推动的,也包括外来购买力的支撑。公共财政制
度的优势必然吸引更多的消费向发达地区靠拢,互补中会抵消房价的上涨因素,因此发达地区的房价
一定会高于不发达地区。
(2007 年 6 月 20 日)
大城市效应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34
“泡沫”一般是在将粉丝卖出了鱼翅的价格时才会出现。许多人认为今天中国的房价也是“泡沫”,
但更多人看到的无非是大城市中类似于“汤臣一品”的房价,而完全忽略了鱼翅与粉丝的差别。或者说
这些人只想吃鱼翅,而故意对粉丝的价格变化视而不见,尤其是不愿承认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只能让
绝大多数人都吃粉丝的现实,就像绝大多数人宁愿挤入大城市拿暂时的低工资,也不愿到边远地区领
取最初的高工资一样。
从 2005 年全国商品房住宅的销售价格看,只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六个省市
的房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09 元/平方米),其他绝大多数省市的平均房价尚不到 2000 元/平方米
(1910.68 元/平方米)。可以看出,少数城市与地区的房价已经变成了鱼翅的价格,而绝大多数城市
与地区的房价仍然是粉丝的价格。
为什么大城市的房价会高?不仅是因为土地价格高,更重要的是现行的财政政策让大城市拥有更
多的公共资源和福利,形成了公共资源对消费能力的掠夺。
大城市的教育条件好。进入了大城市就获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为改变今后的收入状况创造了
先决条件。
大城市医疗条件好。进入了大城市就取得了高水平的医疗条件,加上大城市所提供的医疗补贴和
医保制度,不但可以降低就医的费用,还为几代人的健康打下了基础。
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多。进入大城市就增加了就业及获取高收入的机会,因此大批的毕业生并不愿
意回到出生地或去边远落后的地区,而宁愿留在大城市中磨炼。
大城市的创业机会多。大城市所聚集的文化、科技、服务等条件远远优于中小城市,而这些都给
人们提供了独自创业的机会,让许多人可以在偶然之中找到必然。
大城市的公共设施与保障好。人们在大城市生活,不但提高了生活质量,也降低了生活费用,如
公共交通的补贴,水、暖、电、气的补贴等。
类似这种公共资源差异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恰恰是这种公共资源配给的差异导致土地价格和
住房价格的差异。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告老不还乡”的发展趋势和年轻人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加大了大城市的
人口和财富聚集。消费向大城市集中所推动的城市经济增长又反过来提高了城市的公共资源配置能
力,并形成一种循环发展的模式。
中国有句古话,“大树底下不长草”,是指大树吸收了周边土地过多的营养,连草都难以生长。中
国大城市的辐射与吸养的能力也与其类似(比如煤生产地山西的财富消费在北京,却将污染留在了山
西),大城市的公共资源在强烈地吸收着周边地区财富的消费。
中国还有句古话,“大树底下好乘凉”,则是从另外一方面反映出公共资源在大城市的优势。更多
人宁愿花个高房价也要享受更多的“荫凉”,而高房价的付出则在“荫凉”中得到了补偿。就像 10 万元上
不了一个重点中学,20 万元上不了一个名牌大学的问题,恰恰可以通过居住地与户口的迁移在大城市
中得到解决一样,高房价仍然挡不住这种公共资源的优势。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应采取发展大城市战略还是发展小城镇战略的问题在中国引发多次讨论。如
果不能改变这种大城市公共资源配置优先的条件,小城镇战略就必然会有大量的困难。尽管尚有户籍
的限制,但富起来的人们向大城市转移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一些人认为,当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战略能解决城市化的问题时,大城市的房价就会平稳或下降了 。
这确实是解决人口向大城市过度集中的办法,但什么时候能实现,或者有无可能实现用发展小城镇解
决人口向大城市过度集中的问题呢?
至少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大城市的生活质量优于小城镇的现象不会改变,大城市吸纳外来消费能
力受益的现象也不会改变。同时,从中央到省会再到地县的塔式管理体制也不会在未来的十多年中改
变,那么分层级而形成的公共资源配置就更不可能改变了。
在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中,我们无法改变人们向大城市汇集的局面,就像我们无法改变有人有吃鱼
翅的喜好一样,因此大城市的房价会高,经济发达地区的房价会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大城市会有饱和的时候,中小城市同样有发展成大城市的可能。美国的农业只占到 GDP 总量的
2%,而我国的农业却占 GDP 总量的 13%左右,但养活了近 60%的农业人口。改变中国农村落后现
状的唯一出路是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分享城市提供的公共资源,在改善就业状况
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收入,最终让他们在离乡的同时离开土地的约束。
但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出现农业人口首先向大城市集中的现
象,也必然会造成大城市的土地紧张,使土地供给远远落后于需求的增长。
也许会有人用本地的收入来衡量本地的房价,但移民式的消费能力却首先是从高端开始的,对房
价的博弈变成了争夺城市公共资源的博弈,而并不是以本地已经有权利享受这些公共资源的人口的收
入为标准。
大城市的政府在这种博弈中获得了更高的土地收益并转换成公共资源,房价在这种博弈中则成了
过街老鼠,但又在骂声中向上爬!
尽管许多人对房价的上涨不满,却无法抗拒大城市特有的吸引力,也无法改变中国特有的大城市
效应。
(2007 年 6 月 29 日)
关于小产权房的争论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35
关于小产权房,一种理论认为“存在就是合理的”,但前面应该加上一句“这种存在首先应是合法
的”,否则讨论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我们并不需要讨论所谓的小产权房多便宜、多受市场的欢迎,这是毫无疑问的。政府在保护农民
利益上、在新农村的改造与建设上给予了极大的政策倾斜,未按国有土地的商品房建设方式收取土地
出让金及各种税费,这种房屋的价格自然要便宜得多。虽然法律上小产权房的供给对象是农民,但这
种专门给农民的优惠如果转为市场化的商品,却是对法律的挑战,也是对市场经济的挑战。
市场经济是在现有法律制度条件下承担投资风险和预期收益的。当市场中的生产方式、交易规则
发生变化,并且不能用现行法律给予保护时,那么市场秩序就混乱起来,最终将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 。
小产权房出现的原因很多,有的来自于当地政府与农民在征地时的一种默许式的交换;有的是钻
了非耕地与非建设用地之间的空子;有的是建设之时就违法建设;有的是建设时期手续齐全合理合法 ,
但在向城市居民销售的环节撞了《房地产管理法》的墙……这些原因恰恰使小产权房成为《物权法》
中拒绝保护的一种用益物权。
建设时就违规或违法的,用什么行政手段处理都不为过。房子本身就违法,没有什么应保护的,
否则就无法可言了。
而建设时并不违规或违法的,或许可以灵活处理,毕竟这是合法的建筑,违法的只是销售行为,
至少房子的合法性应保护,而购买的对象不应保护,分清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许就能找到解决的
方式。
我个人认为在法律不能变更的情况下,也许可以用以下方法尽可能合理合法地解决小产权房问
题。
一、将建设时合法、销售时不合法的小产权房全部依法没收,归政府所有。
二、为保护农民的集体利益,对没收的合法建设的房子给予合理的补偿,补偿的方式有多种选择 。
三、政府在总的用地指标中,用建设用地指标转换,让这些合法建设的小产权房在没收之后变成
有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大产权,使其用地合法化。
四、将这些房屋变成经济适用住房或廉租房,用于当地的社会保障,省去了开发商补交土地出让
金的麻烦,而政府也省了新征地与建设的麻烦。
五、可以用政策性租赁或廉租的方式(政府定价)将这些房子交给农民组织管理,这样可以合理
降低补偿费用,用租金作为农民的长期收益,解决土地被占用后农民的就业与收入保障问题。
六、已购房的人并不能拥有合法的产权,为了避免引发大量的社会矛盾,那么在没收时可以用行
政与经济相结合的手段来合理解决:(1)可以解除合同(合同本来也无效和不受保护),在给农民集
体的补偿时扣除农民集体已收入的房款退还给购房人;
(2)对于符合享受政策性租赁房或廉租房标准
的家庭,将房款转为长期租赁的费用,也可以用贴现的方式延长租赁期限;
(3)用应享受该住房保障
的人的后续资金转换。
七、在彻底处理小产权房问题之后要严格管理,不能再出现此类问题。毕竟各地政府的财力有限 ,
社会保障的范围有限,不能用政府的财力为这种违法交易买单。
现阶段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未能有效地建立住房的社会保障体系,那么,政府恰恰可以
利用清查整顿小产权房的机会进入市场,用行政管理的方式使其合法化。这样既保护了原有购买人的
利益,也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同时解决了维护市场秩序和建设社会保障性住房的问题。
我不是政策的制定者,但我认为不应将这些房子全炸掉(违章违法建筑除外),无论如何这是一
种浪费。政府也不应该让这种违法的交易继续存在,更不应让农民承担风险与损失。光靠限禁的政策
是不行的,最好的办法则是让小产权房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合法化,使其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解决低
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2007 年 7 月 11 日)
有比没有强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35
许多记者打电话给我,主要是对北京市政府公布的《北京市“十一五”保障性住房及两限商品住房
用地布局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的疑问,有的记者发来了提问的提纲,并附了《北京日报》对部
分内容的摘要,几乎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商品房建设区中要配套建设 15%的保障性住房(主要是两限
房)会对开发商产生什么不利的影响。
为此我专门从网上查找正式文件的全文,以了解政府文件的真正含义。
看完全文后,我认为这个文件是北京市政府第一次正式公布的全面考虑解决北京市户籍人口中中
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文件。文件的出台充分说明市政府开始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列入了
议事日程,并开始认真地履行政府的责任。
整个文件中既有对现状的分析,又有对保障对象的需求、用地的情况的分析,同时对经济适用住
房、廉租房和两限房各自的建筑面积、户型、套数、供给的大概位置、交通状况、配套条件等提出了
相关意见。虽然文件中没有各种住房的分配方式(这本不是《规划》应解决的问题),但起码让社会
知道了政府在落实这些房源(专门面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供给)。
让我很不满意的是,几乎所有的来访记者都没有看重这一信息,没有人关注《规划》对北京市中
低收入家庭的福音,没有人看重政府部门终于开始将注重经济建设转入了注重中低收入家庭的社会保
障上。所有记者的提问都是想指责政府要求开发商在商品房建设区中配建 15%的社会保障性住房,认
为政府是在将责任推给市场和开发商,认为在商品房社区中建设保障性住房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与选
择,以及影响商品房社区的品质等。
为什么媒体就不能从正面向民众宣传政府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良苦用心呢?为什么媒
体就不能向中低收入家庭描绘一个美好的预期呢?
《规划》很明显是个“十一五”期间的短期行为,并将配建的重点明确在特定的一些地区(《规划》
中留有了充分的余地)及交通要道周边,这体现了政府的关注点,以及为防止环境恶化而不得不“大分
散、小集中”地进行建设。
我完全能体会政府并不愿建设廉租房的苦衷:
(1)这种新建会大量增加首期的财政集中支付;
(2)
容易增加长期管理困难;
(3)增加了交通、就业的困难;
(4)一旦家庭的收入发生变化且无法让其退
出,就会出现长期占用资金的问题。
因此,建设廉租房远不如发放住房补贴好,由用户自行就近、就便租房,这样一旦家庭收入提高 ,
政府就可以终止补贴,将资源转为对其他人的补贴。
媒体很关心我对在商品房小区内配建两限房的意见,似乎这成为今后开发商拿地的制约条件,但
他们不知道将两种性质的住房建设在同一个小区或同一栋楼中的情况并不是北京市政府的创举,而是
在美国哈林区改造中早已发生过的事。
早在几年前,我与冯仑等一些地产行业人员共同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曾专门参观了哈林
区此类改造项目的工程,不但专访了负责该项目改造工程的开发商,也参观了项目与样板间,了解全
面的情况。在哈林区,有在一个小区中分别划区建设两种房的情况,也有在同一栋建筑中,有 2/3 的
面积建设的是政府限定购买家庭的限价房,1/3 的面积建设不限价的商品房的情况。
在哈林区,限价房的价格约为 2000~2800 美元/平方米,商品房的价格约为 3500~4800 美元/平
方米。限价房的销售对象主要为年收入在 75000 美元以下的家庭,一般为小律师、医护人员等,而商
品房的主要销售对象为年收入在 100000~140000 美元之间的家庭。
纽约核心区的住房价格很贵,多数为 4~6 万美元/平方米,有的甚至达到 10 万美元/平方米。哈
林区曾是纽约较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区,曾经是以黑人为主的贫民区。在纽约市的重建改造中,政府在
哈林区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优惠政策,希望这一区域能成为纽约新的一般白领(中等收入)的居住区,
以改善这一地区的“贫民”形象。我们去参观时已初见成效了。
与北京现行规划文件不同的是,美国政府有一套完整的住房保障制度。限价房是美国政府出资补
贴以帮助中等以下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的一种方式,而非政府必须财政转移支付的保障性住房,是
政府用商业利益与开发商之间的一种交换(如土地价格中的补贴、建设资金贷款中的低息补贴与税收
中的补贴等),限价房改造项目的资本回报率仍在 40%以上。
在北京市的规划中,将经政府批准的两限房作为保障性住房并没有任何道理,政府在两限房中并
未投入任何资金与补贴支持,用的仍是竞地价、竞房价的方式。
很明显,两限房没有任何上位法的保护,既不是全国人大的立法,也不是国务院的文件授权,甚
至连国务院部委一级的行政法规文件都没有。于是《规划》中用了个“城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帽子,象
征性地套在了两限房的头上。
尽管我对两限房没有上位法保护有看法,但这 3000 万平方米住房无疑会对平抑北京的平均房价
和解决部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带来好处,而且也未必不会给开发商带来好处。
当一个商品房小区中有了配套建设的指标,也许这个小区的建设成本会省去许多原来可能出现的
土地增值税,并让不限价的商品房部分价格更高。
无论如何,政府拿出了一个建立保障性住房和两限商品住房的实施规划,说明政府在努力地为解
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想办法。尽管其中还有许多与立法冲突的问题,还有执行中的细节问题,
但总比没有计划要大大地进了一步。
(2007 年 7 月 20 日)
消费升级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35
一瓶纯净水的生产环节利润大约是 1 分钱,进入零售后利润就增长了 10 倍,大约 1 角钱;当这
瓶水进入了小餐馆,利润又涨了 10 倍,大约变成了 1 元钱;当这瓶水进入了大饭店,利润还会涨 10
倍,大约就变成了 10 元钱。同样是一瓶水,进入市场之后水的质量、包装都没发生变化,但价格却
发生了巨大变化,利润翻了约 1000 倍,简直是不可思议!
传统的经济学认为,交换并不能创造财富,因为交换的过程中被交换物并未发生变化。一只兔子
换一只鸡,交换之后兔子还是兔子,鸡还是鸡,并未因交换而产生增加值。但实际上,养兔子的人也
许不会养鸡,或者养鸡的成本会比养兔子还高,反之,养鸡的人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于是,市场中
才有了交换,并且通过交换让各自的利益得到满足。
交换同样会有交易的成本,这个成本会在交换中产生价值的创造,并获得应有的利润与财富。
之所以一瓶水的生产环节利润最低,因为对于无特殊技术含量的产品而言,生产者的自动化生产
程序会形成连续的作业以降低成本,并且不承担零售的交易成本,可以用低利润作为竞争条件换取批
量销售的成果。
水的零售环节增加了运输等成本,所以价格发生了变化,消费者也得到了方便、享受到了服务,
零售商获取了高于生产者的利润。
当水进入了餐馆,消费者在零售环节之外享受到了餐桌、杯具等服务,因此支付给餐馆更高的价
格,餐馆获取了高于零售的利润。
当水进入了大饭店,消费者则享受到了更好的服务,包括大厅、温度、干净的桌布等,饭店获取
了高于餐馆的利润。
一瓶同样的水,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支付的价格与利润都增加了。水仍然是原来的水,但
消费者自愿支付了与不同服务相对应的价格。
一瓶水从零售到摆上大饭店的餐桌,是消费者从基本生活需求到奢侈消费的过程,同时也是消费
心理变化的过程,而社会的进步也正体现在这个消费升级的过程中。
住房的消费与升级同样经历着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低收入家庭首先面临的是解决生存的问题,
廉租房大约要承担主要的保障职能,相当于水的零售阶段;中等收入家庭扩大与改善住房,则相当于
水摆在了小餐馆;而高收入家庭为提高生活质量而购买高档住房,则相当于水进了大饭店,是一种除
物质需求之外的精神享受。
汽车的升级给消费者带来多种的选择,既有高档的奢侈品,也有代步的微型车,这两者之间的价
格也许相差百倍千倍,但却从未有人去讨论其成本之间的差别,因为其中包含大量的特殊服务,而服
务是无法单纯用成本来核算的。消费者也并未对价格差别有任何不同的意见,都在用交易行为确认这
种服务与商品的差别。
一瓶水在改变供给环境和消费背景时可以不计成本,整个社会都能接受其价格与利润的变化,但
是当住房在提供各种差异服务时,某些人却提出以统一成本核算。
住房远比一瓶水有着更复杂的生产过程及更高的技术含量,却被认为只能计算原料的成本和价
格,甚至是被认为不能发生利润的变化。
消费是可以升级的,但住房的消费升级却不能使利润与价格随之改变。只许消费者享受高档服务 ,
却不许提供服务者提高价格与利润,这岂不是令人奇怪吗?
整个社会都在鼓励与刺激商品的消费升级,就只有住房消费升级被限制,并向生存型为主倾斜。
也许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但商品房却必须承担起消费升级的责任。
土地和水一样,都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按人均计算,中国似乎没有什么资源不是稀缺的。当消费
升级时,这些稀缺资源才能用价格进行调整,否则中国永远无法解决资源的稀缺问题。
资源的稀缺并不能成为限制消费升级的理由,反之,恰恰是消费升级中的财富创造及价格修正,
才能让稀缺的资源回归到合理的配置中,在升级中让消费者接受合理的资源价格。
住房消费的升级必然成为今后市场的主流,同时也是带动其他消费的基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对住房消费升级的限制都是不合时宜的,用消费升级中的价格来衡量市场则更是一种无知。一瓶水的
利润从 1 分钱变成 10 元钱,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泡沫”。
(2008 年 1 月 7 日)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51
在接受柴静的采访中被问得最多的是我对贫穷的憎恨,似乎我看不起“穷人”,我只能用小平同志
的话来回答——“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几乎年年被评为市、区级的“优秀共产党员”,我清楚地知道共产党是代表穷
人的利益的。1949 年的革命成功,让穷人成为了社会的主人,但让穷人做主人并不是共产党的奋斗目
标,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是物质的极大丰富,让所有的穷人不再贫穷才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中国的穷人并未实现富裕的目标。
邓小平同志清楚地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改革运动,中国开始了从贫穷走向富裕
的道路。
但我们的改革中却始终有着与让所有穷人都变成富人的目标对立的仇富心态,因此一提到“消灭穷
人”就成了错误与罪恶的,“打倒富人”反而成了被社会与民众高度认可的共识。那么中国又如何能让所
有的穷人都变成富人并实现共产主义呢?如果贫穷不能被根除,穷人永远是一个阶级,又如何实现《共
产党宣言》中所说的消灭阶级和消灭这个阶级本身呢?
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当然要关心尚处于贫穷的穷人的利益。首先,要靠国家的转移支付;其次,要
靠社会的帮助让他们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以公平竞争的致富条件与能力,
让他们不再靠救助而成为富人。
然而一谈到住房,就会有人提出,开发商应为穷人提供更多的产品与服务,这是一种逻辑错误。
商品房首先是交纳了大量的土地出让金的,难道要让市场中的开发商承担解决穷人住房问题的责任
吗?这个问题已争论了多年,至今仍是市场发展的障碍。
住房本来应是梯次消费的过程,可先租后买,但如果不建立统一的租赁市场,同时用消费信贷抑
制个人投资租赁性住房的行为,那么,不管是什么收入阶层都不得不挤进商品房市场买房。
梯次消费本来是先旧后新、先小后大的过程,但第二套住房信贷的新政却彻底打碎了这种合理的
梯次消费之梦。由于第二套住房信贷的新政既不支持、也不鼓励民众进行梯次消费,民众无法利用信
贷的支持实现先旧后新、先小后大的梯次消费,因此就不得不为降低信贷成本,在第一次购房时就买
大房子,超水平提前预支未来。
所以,我们只能坚定不移地“消灭穷人”,将穷人变成富人,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党的工作目标,
消除一切有碍于这一目标实现的不利政策,将政策的路径与最终的目标相一致,降低不必要的思想观
念与政策混乱的内耗,将全党、全民的意识统一为实现共同致富、建立小康社会上来,共同开创中国
美好的未来。
我不是憎恨穷人,而是憎恨贫穷。“消灭穷人”的唯一方式不是仅仅给他们一些补贴,帮助他们度
过眼前的困难,而是要有一套好的政策,能让所有穷人都有机会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穷,从而进入小
康社会发展阶段。
让中国不再有穷人,让所有的人都能自食其力地过上幸福的生活,这需要一套完整的社会制度和
政策引导。
(2008 年 1 月 24 日)
投资与炒房
----------
2009 年 6 月 11 日 14:52
自国家对房地产进行调控以来,政策的主要矛头首先对准的是炒房团,先有对温州炒房团的攻击 ,
又有对山西炒房团的攻击。炒房团在各个有投资机遇的地区、城市掀起一波波的冲击,每到一处都横
扫一片,不断冲高房价。某些决策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发誓要出台各种严厉的政策,坚决抑制这种
投机之风。
但到底有多少人在从事这种投资活动呢?至今都没有一个量化的概念,而是一种人云亦云的猜
测。
投资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固定资产投资,投资者把房子用于出租以获取租赁性收益,当房价上
涨到一定程度时,通过转让以获取增值收益。投资者通常会选择待发展的区域进行投资,当区域的配
套条件成熟、经营收益上升时,资产增值自然也就更高了。投资者既有选择商铺、办公楼进行投资的
(眼前的收益会更高),也有选择住房进行投资的。住房投资的出租收益则要看地点、出租对象与服
务条件了。
不管是什么样的租赁行为,都解决了国家或市场不能提供长期租赁性住房的问题,让买不起房的
人可以通过租赁解决经营和居住的问题。比如,开餐馆的人有手艺、有经营办法、有开餐馆的费用,
但却没有买房子的钱,需要有人投资房产才能提供餐饮服务;比如,在国家不能提供租赁性住房时,
一时买不起住房的人就只能先从私人手中租房住,而不必立刻购买商品房。
没有投资行为就不可能有租赁市场,也不可能创造居民财产收入。中国本来就是发展中国家,大
多数人并不完全具备购买房产的能力,只能靠金融信贷的支持解决住房问题。住房的个贷政策恰恰给
了投资者一种机会,投资房产就成为一种合理的投资行为。不但中国如此,世界各国也是如此。
某些政策在打击这种投资行为的同时,也在打击市场的繁荣,让许多人无法自行创业。企业登记
中不是要求必须有注册地址吗?房子就变成了必备的条件。减少了租赁性的投资行为,也就减少了创
业与就业的机会。
住房市场也同样。如果国家政策与金融政策不能让政府和市场利用租赁性土地建设租赁性住房,
减少了个人投资的租赁性住房市场,就只能提高租金的水平和扩大购房的消费群体,这不利于住房条
件的改善,也不会缓解供求矛盾和降低房价。家庭总要有房子住,不是自行购房就是租赁房屋,一套
房只能解决一户的居住问题。
也有人说所有的调控政策都是在打击投机性炒房。所谓的投机性炒房是指,投资者购买商品房只
是为了换取房屋差价,而不是租赁居住,或者房子从来就没人住,投资者买完房,就在房价上涨时又
卖掉了,但这种情况在全国又有多少呢?
在国际的统计中有房屋空置率一说,是指所有市场中房屋的存量(包括增量中已竣工的存量)有
多少没有被利用。但中国的空置率被专用于指新增量中未销售的房子,与国际通行的惯例不接轨,于
是只好再创造一个空屋率来统计存量中未被利用的房屋。
投机性炒房行为有多少就只好用空屋率来衡量了。过去曾有人用骑车在城中转一圈,看看有多少
房子黑着灯的方式来认定空屋,以界定炒房的数量,后来有人用电表、水表的统计来替代空屋的统计 。
那么什么叫偶尔居住呢?比如有人就有“五加二”(每周的工作日和周末分别在两处居住)的生活习惯,
是否两头都只能算空屋呢?还是看看人口与入户的统计数据吧!
2004 年全国存量住宅的空屋率为 3.26%,而 2007 年全国城镇的空屋率则下降到 2.81%,这说
明在全国范围内,住房的实际利用率是极高的,出现空置率逐年下降的情况。这完全不值得大惊小怪 ,
更不值得政府为区区的 2.81%而头痛。
2.81%的空屋率并非都是投机行为的反映,其中许多是富起来的人在不同的城市购房,是他们为
子女上学、养老、度假而预先做的准备。大量的山西炒房团有购房置产的习俗,却没有卖房的习俗,
山西人更多的是不破产不卖祖产的旧观念。而那种真正只吃差价的短期炒房人就更少得可怜了,也许
还不到 1%.
2.81%的比例并不大,但套数的绝对值也有几百万套,当然让某些决策者颇感头痛了。但宏观调
控却只能从总量上来调节,无法解决微观的细节,而为这 2.81%出台的政策却可能影响到 5%或 10%
的城镇家庭,因小失大就更不可取了。
(2008 年 1 月 31 日)
*第二部分
我也有童心,退休之后最大愿望是办所好的幼儿园。
无声的朋友(1)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33
“许多来访的记者都说,只看到我严厉的、板着面孔的一面,尤其是怀疑我与员工在一起时是否会
有笑脸。我只能告诉他们:”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我也有一颗童心,我退休之后的最大愿望就
是办一所好的幼儿园。“
无声的朋友
书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导师,尤其对于一个想要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的人而言,书不但是人不可或
缺的向导,也是人最忠诚的朋友。
我最开始读书的时候,以为读书只是让人识字,后来知道识字是为了可以从更多的书中学到知识 ,
识字只是读书的工具。
小学四年级时,老师说我的语文较差,满脑子都是阿拉伯数字,却对伸着胳膊腿的中国字不感兴
趣。妈妈就让我读书,那时除了《趣味数学》之外,很少有好的儿童读物,我就看了一些《三国演义 》、
《水浒传》、《七侠五义》、《牡丹亭》之类的读物,至今还有深刻的印象。
当兵之后,白天的正常军事活动与训练使我没有更多自由阅读的机会与时间,熄灯号之后,手电
筒就成了躲在被窝里独自享受精神食粮的启明灯。以至于我一个月 6 元钱的战士津贴中,大部分都用
于购买 1 号电池。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我有幸借助高级干部的读书特权,打开了内部书店的大门,我就像走进
了一个新的世界,开始了系统的读书过程。我每次都会成箱、成批地疯狂购买书籍,连每一个内部书
店的工作人员都感到吃惊。
我自己还拟定了航行书海的计划:
一是通读了有关中国历史的成套书籍,如《资治通鉴》、《清史稿》、《二十四史》等。
二是出于当兵的原因,我通读了大量“二战”的战例记录,从苏联的莫斯科保卫战到欧洲的第二战
场,从沙漠大战到中途岛战役,当然也少不了斯大林、朱可夫、巴顿、艾森豪威尔、丘吉尔、戴高乐
等著名的战争指挥家的传记与回忆录。
三是通读或重读了几乎全部的 19 世纪名著,像巴尔扎克、大仲马、小仲马、雨果、马克?吐温、
德莱塞等作家的著作,而且也都是成套的阅读。我就像进入了痴迷的状态,一种急于弥补无端浪费的
十多年时光的感觉,仿佛刚刚开始重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
中苏合作时,我就学会了许多苏俄歌曲,包括爱情的、战争的,至今我还会唱那些“苏联红军歌舞
团”演唱的各种歌曲。“文革”前,我曾读过《静静的顿河》、
《夏伯扬》以及高尔基的作品,但能引起现
实生活争论的却是《州委书记》之类的书。70 年代之后,我又读了一些苏联第四代作家的作品,如《多
雪的冬天》、《你到底要什么》、《人与兽》、《带星星的火车票》等,这些作品表现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国
家制度之后的苏联所面临的新的社会矛盾,提出了更多现实生活中重塑人生目标与社会追求的问题,
让我们重新思考中国的未来向何处去。
打倒“四人帮”之后,中国出现了大量的伤痕文学,对唤起社会的觉醒、澄清历史的事实发挥了巨
大的作用,也在中国社会与政坛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但说实话,当时也让我热读的这些书至今却并
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毕竟回忆历史的经过、反思历史的错误可以释放人们十多年被封锁与压抑
的感情,可以痛快一时,却不能给未来以启示,因此一段时间之后反而被人们遗忘。
恢复高考让整个社会重新认识到知识与读书的重要,被称为“臭老九”的知识分子重新得到在社会
中应有的地位,带动了读书的热潮。从孩童到成人的再教育,让社会从“文化大革命”的颠覆中重新回
到了正常的轨道,人们终于不再为读书而惭愧,不再为无书而苦恼了。
无声的朋友(2)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36
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让中国可以走出国门,了解融于世界经济中的各种知识爆炸的过程。尤其是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让中国人不得不更多地借鉴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的各种经济与管理
理论。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有预见性地渐进式改革,以及今天凡事必称“国际惯例”,都证明国际成熟理
论对中国经济与改革的引导作用。书变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包括那些风靡全球的武侠书 ,
也成为显示中国武术力量的金字招牌,并让人们体会到生活的复杂性,以及邪不压正的奋斗精神。
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的传递速度惊人,让全世界几乎可以在同一个时间内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发
生的各种事情。同时,互联网也成了阅读量最大的“一本书”,这实际上又增加了一条获取知识的途径。
曾有人预言,互联网的出现会替代各种平面媒体及图书,但实际生活中,虽然互联网会占用我每天相
当一部分的时间,也确实改变了我一部分生活方式,但并没有改变我的阅读习惯。
我十多年前就养成的阅读习惯至今未改变。我每天仍坚持不少于六万字的阅读量,看书仍是我人
生的一大乐趣,也是不断更新知识的必要条件。实际要认真计算起来会发现,近几年来我每天的文字
阅读量大约都在十万字以上。也许有人认为我吹牛,其实只要坚持每天阅读的习惯,阅读速度就会大
大加快,一张满版的中文报纸大约就一万字,而每天我必须了解的经济信息总量就超过了这个数量。
每年十多万公里的飞行时间成了我读书最集中的时候,机场的书店也成为我了候机时必然光顾的地
方,书也成为每次外出旅行时不可缺少的行李。
读书与读报又大有不同,读报是为了了解信息(也为了学习与思考),读书则除了了解信息之外
还有研究与思考。要弄清一件事或一个经济学原理,就不得不认真地作些文章了,这就是我强迫自己
努力读书的原因。
一个人是不可能有独立的能力在汪洋书海中做出选择的,一个人每天拿出再多的时间也不可能将
所有的书读完,甚至你根本就不可能找到所有你应读和可读的书,这就要依靠一个群体的力量。
当兵时,我们就组织了自己的读书小组,几个人在一起研究。看名著是靠前人的积累与挑选,才
知道哪些是必读之书,但如果是读近现代的著作,根本不可能仅靠个人的积累,自己去挑也许一个上
午也只有一到两本的收获,于是就出现了许多读书的圈子。
不同圈子有不同的侧重,有重经济学的,有重管理学的,有重社会学的,有重金融的,也有重政
治、历史或文学的。如果你能同时参加不同的学习圈子,就可以时常从不同的人群中了解到各种信息 ,
这样就缩短了挑书的时间。而在互联网上找信息,会出来一大堆你很难迅速分辨出有用或无用的信息 ,
朋友会帮你大大地提高选书的效率。
许多媒体也有一些图书的推荐,像《财经》、《经济观察报》,他们也都给我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书读得多了也就开始进入写的行列。我上学时写作文都觉得很头痛,毕竟不是自己想要写的而是
老师规定的;部队时我对标准格式的公文也觉得无味、枯燥;日记却是记录自己内心世界的;写信则
是相互的交流;进入管理工作之后,我要写的东西就多了,视野也开阔了,当然层次也有所提高。
读研究生给我带来的并不完全是知识,其中论文写作的格式要求与方法,包括论点、论据与论证
的相互关系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与帮助。书读得多了,认识问题的方法也就多样化、多角度了。当经济
理论的基础有所提高时,也与实践的结合增多了,于是自己也开始写一些对问题的认识。现在则更是
欲罢不能,又是“万言书”,又是写博客,每天总要写些什么,经常一两天就用完一支笔。最多时我一
年整理出来的文字、讲话稿等超过了几百万字,却毫无爬格子的疲劳感觉,时常一动笔就在办公室里
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第二天,反而成了我的乐趣。
不管我书读得好不好,但可自吹读了不少。也希望大家能读更多的书,为更多的人创造良好的读
书环境和读书风气,让社会在书的翻阅声中更快成长。
(2006 年 8 月 7 日)
我也有一颗童心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36
2007 年的春节是 60 年一个轮回的金猪年,为图个吉利,2006 年就有大批的适育青年抢在节气
之前播下了幸福的种子,准备在金猪之年有所收获。
我也有幸有个属猪的女儿,2007 年刚好也是她的本命年,满 12 周岁了。也祝愿金猪之年能为她
带来更多的好运。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举国上下甚至全世界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喜气洋洋、欢聚一堂
的日子,甚至越来越多的洋人开始关注中国的传统佳节。
中国人也在过着许多原来只属于洋人的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等,但这些节日在中国却变成了
与家人在酒店等有组织地进行社会活动的地方欢度节日的形式,以至于中国合家团圆的春节也变成了
外出度假的节日。
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人们更注重的不是在什么地方、过什么样的节日,而更关注的是与什么人、
用什么方式来充实生活的内容了。
许多企业在节日期间会组织客户或员工共同庆祝节日,以期再创佳绩。
我比别人更多感受到的是,每年的春节我总会收到一些员工子女的祝贺,这些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们会用自己的双手认真地制作一些贺卡、纸叠的手工玩具等,写上他们认为最能代表自己心意和希望
的话语,送上他们纯真的祝福。
许多来访的记者都说,只看到我严厉的、板着面孔的一面,尤其是怀疑我与员工在一起时是否会
有笑脸。我只能告诉他们:“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我也有一颗童心,我退休之后最大的愿望就
是办一所好的幼儿园。
每次公司组织带家属的活动,当我与这些孩子们在一起时,笑得则像春天盛开的花朵一样。我的
办公室里也会摆上我与孩子们共度节日的照片。
我从来也数不清公司员工的孩子一共有多少在 18 岁以下。每年员工都会有一些变动,既有被公
司炒了鱿鱼的,也有跳槽的,更有另立门户当了老板的,当然也有新的员工加入。孩子的数量随着父
母的离职与加入不断变化,同时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孩子也已经迈入成人的队伍。
早在 1988 年,那时计划生育工作还是“一票否决权”影响着公司调动工资的时候,也是所有人的
工资收入还不是很高的时候,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为鼓励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和培养好公司
职工的下一代,每年春节我都会从自己的工资中给每个独生子女一份奖励,并因此也换来了孩子们给
我的祝福。
转眼已经 20 年的时间了,每年工会主席都会拿着职工孩子们的花名册直接到财务部从我的工资
中领钱,认真地装在红包中,按时、按人头发放。孩子多时,我一个月的工资不够,只能预支下个月
的花红或奖金了,直到现在这个惯例也没有被打破。我虽然不记得为此一共支出了几十万的工资,但
我却清晰记得孩子们的每份祝福,许多孩子在参加工作之后,会用第一份工资为我买上一件小礼物。
工作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一个曾坐过一年多监狱的人并不会因此而退却,一个战士更不
会在跌倒时流泪,但我却常常被孩子们的一片真诚之心所感动。每当我翻阅这些用五颜六色的画笔涂
染、甚至有错别字的贺语时,每当我看到那些孩子对长辈的称呼时,都会忍不住眼眶的湿润,不是伤
心的泪花,而是一种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喜悦。
人的一生中最难得的不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是那些无法用人力去争
取的东西。这 20 年来,这些带有奶味儿与稚气的礼物远远比我曾经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更有意义,
更值得珍藏。
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最欣慰的也恰恰就是不但能看到自己的员工在企业的大家庭中愉快地生活与
成长,而且能看到这些员工的下一代也能在集体的关怀中健康地成长。
网上有一篇离开华远之后自行创业的员工在博客中写的文章,很感谢他说了许多表扬与批评的心
里话,重要的在于他能体会到华远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能体会到这个集体的文化与精神。
也许这一切都来自于我虽然已年近花甲,但仍保留着一颗孩子般的童心。
人是会老的,但心却不能老。每当与这些孩子们在一起时,我都能感觉到自己的童心在和他们一
起跳动,是他们用一片无邪的笑声感染着华远这个集体,让我们看到了肩上的重任,看到了发展的希
望,看到了祖国的未来。
(2007 年 2 月 7 日)
一个特殊的节日(1)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36
3 月 8 日是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女同胞们要求公平与权力的节日。凑巧的是,这天也是我的生
日,我可以与全世界的女同胞们共同分享这一节日的快乐。
2007 年妇女节,我早上一进办公室就看到了满处的鲜花,其中也有我的一份,应该说这些鲜花和
礼物并不是给领导拍马屁的(许多都未标明送者的名字),而是员工们的一片心意。
公司中女将很多,从总经理到部门经理一半都是女同胞。在华远,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不是用性
别而是用能力来评价和用人的特征,以至于连刚刚与公司成交了一幢整售写字楼的谈判对手——宝钢
公司,都在事后评论说是在被一群女士的围剿之中完成了这皆大欢喜的交易。
我感谢公司的全体女同胞们。如今的女性真可以称得上是撑起“半边天”,没有她们的努力,华远
不会有这样辉煌的业绩。即使是那些成功的男士们也不得不承认,没有女性的支持,同样难以取得今
天的成绩。
公司许多女士的司龄已经超过或接近 20 年了。她们刚进入公司时,还是年轻漂亮的姑娘,如今
连孩子都上了大学。许多女士则是刚刚一走出校门就投身于华远,把最宝贵的青春时光都倾注于华远
的事业,并伴随着华远走过了多年的风风雨雨,共建和共享着华远的文化与快乐。
缺少了她们,公司就缺少了动力,就像茂密的树丛中缺少了花朵、肥沃的土地中缺少了水分,她
们已经成为公司中流动不息的血脉,贯穿在公司的强壮体魄与四肢之中。在这个一年一度的节日之中 ,
更应感谢她们为公司做出的贡献。
我最感到愧疚的是对我的夫人,没有夫人的理解与支持,我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于公司的经营与
公共事业之中。她同样为华远的建设付出了许多,而且这些付出是常人无法理解和无法用金钱来补偿
的。
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连续两次在我夫人最需要我的时候,我都不能守在她的身边,给她以做丈
夫的最起码的关怀,尽一个男人应尽的责任。
第一次是在 1993 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夫人被检查为宫外孕要立即动手术,而我当时正在区政
府参加区长办公会,其中有个政府要求华远建设区某机关大楼的议题。会议中我连续接了四次医院的
电话,要我作为病人家属去医院签字动手术,但四次请假都没有被领导批准,直到会议结束。
等我到医院时,医生一见我就一通大骂,说再晚一点动手术,夫人就可能会因大出血而有生命危
险,幸亏是已退休的老丈人及时赶到医院代我签了字,才在输卵管已经破裂的情况下挽回了夫人的生
命。
当我走进病房时,四周射来的目光就像一把把利剑刺得人生疼。七个病床上的女人有的用故意讽
刺的言语、有的用臭骂自己丈夫的方式毫不掩饰地表达着一种愤怒,大声地将一块块“板砖”向我扔来。
我很清楚,这些责难都是因为我没有守在夫人身边,与她共同度过这生命中关键的时刻,没有认真地
履行和承担一个丈夫的责任。
我知道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我不在现场的原因,也知道任何理由都无法换取这些病友们的原谅和
同情,我只能默默地发誓不要再出现下一次。
一个特殊的节日(2)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37
尽管夫人给了我最大的理解,也并没有抱怨和责备我,甚至没有从脸上、语言和行动上做出任何
不满的表示,但我心里知道,她在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巨大压力,她在努力维护我的尊严和荣耀。
我们经常可以在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及情节,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许多人放弃了对
爱人、子女、父母的关心与照顾,而无私无畏地投身于工作、战斗或抢救他人的生命中,无法履行自
己为人之子、为人之父、为人之夫的责任。有人会认为这不过是编剧或导演在故意地渲染和人为地安
排,但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存在。
当我夫人临近预产期的时候,我就告诫自己,在我的孩子出生时,我一定要放下所有的事情,守
在夫人床前,弥补上次曾经出现的过错。我暗暗地下定决心,并有意识地放松了前后几天的工作安排 ,
以确保在需要的时候我能方便地离开办公室。
可惜我再一次的犯下了被所有女同胞都认为是不可饶恕的罪行。1995 年 10 月底,同样是在区政
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我再次接到了医院打来的电话,夫人比预产期提前生育,要进行剖腹产,也要
我去医院签字。同样的原因,又一次让我错过了这个赎罪的机会。
我这次没有经过批准就提前离开了会场,一路上我都在祈祷,希望这次我能及时赶到医院,并在
手术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但赶到医院时,手术已经结束,我在走廊上看到了从手术室推往病床路上
的夫人和女儿。
所有人都知道,女人这种时候最希望共同创造这个胜利成果的人能在身边陪伴,能共同分享这一
幸福的时刻,毕竟这是爱情的结晶,是双方结合而形成的新生命,然而我却再一次成为被臭骂的对象 。
女人的伟大恰恰在于,她们能比男人更能承受这些被人们无法理解和原谅的现实,她们能用宽广
的胸怀容纳这些男人所犯下的错误,并一如既往地承担起做母亲的责任。所有的男人都是在这种伟大
的母爱中诞生的,都是在母亲的责任心中被养育和成长的。
当我们共同庆祝她们的节日时,是否曾想过她们曾经或将要做出的牺牲呢?是否曾在工作与生活
之中给予她们尊重和关心呢?是否会从心底对她们多一份崇高的敬意呢?公司的女同胞都曾为了公
司的工作而做出过类似我夫人的各种牺牲。
女人不是神,她们也会犯许多凡人都会犯的错误。但我们会把她们奉做是神,因为她们哺育着生
命,在延续着人类社会的进程。这个世界中没有男人不成,但没有女人更不能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世
界了。
很庆幸,在华远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女性,她们为华远的成长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在她们共同的关
心与培育之下,华远走过了 24 年历程,并将继续扩展着自己的事业。
有幸的是,我与她们能同一天过节。记得小时候,我常常因此而被同学讥笑,还曾想让父母替我
改个生日。但成年之后,更多的人则是羡慕我能在这一天与全世界近一半的人共同庆祝,羡慕我能与
她们分享节日的快乐。
2007 年的妇女节像往年一样,中午在公司的会议室举行了切蛋糕的仪式,全公司在场的员工都无
拘束地共同来吃蛋糕,我把送给我的玫瑰花也分别送给了每一位女职工,或者是男士们的夫人,在生
日与节日之际,共同度过这美好的一刻。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生日,而是全体女同胞的节日。不是她们沾我的光,而是我在沾她们的光,因
此我的生日才被全公司的人都知道了,我也被所有的女士们邀请共同参与节日的活动,共同分享美味
的蛋糕。
也许这就是华远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被媒体认为是从来不会笑的我,此时此刻也许是笑得最甜
美的一个。
(2007 年 3 月 8 日)
放开喉咙(1)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37
2007 年国际劳动节前,公司与昌平区黑山寨小学举行了一次联欢活动。目的有二:其一是公司为
尚处于贫穷地区的小学校和小学生们组织了一次捐助活动,为每一位在校学生赠送了一个装满全部学
习文具的背包;其二是以“华远成长小学”历史重建的方式让全体员工重温了从入学到升旗的过程,并
重开了语文、手工、历史、体育和音乐五项课程。
在黑山寨小学简陋的校舍和破损的桌椅中,我们再一次带上了红领巾,再一次从起立向老师问好 、
从遵守小学生的课堂纪律到排队集合等活动中寻找过去的经历,回味童年的时光,体验贫困地区学生
们的生活状况。通过了解农村与城市的差别,我们反思处于幸福生活之中尚不知福的愚昧,以及重塑
人生观与企业观。
我们在这里的每一节课要重申的不只是文化,对于文化程度普遍在大学以上水平的员工来说,更
重要的是生活的重新体验。虽然
课堂上讲的也并不是小学的识字与“1+1=2”的内容,但毕竟还是知识类的东西。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也不是学校破旧的校舍与课桌,更不是臭气熏天的厕所。我是当过兵、插过
队的人,在比这更艰苦的条件中生活过很长时间。我也重返过插队的地方,去了解几十年后那里的变
化,那里仍然比北京的深山沟条件更差、收入更低。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堂音乐课,让我从“放开喉咙”中联想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政策传导的关系。
我们在音乐课中要学习的是唱《同一首歌》。但音乐老师既不教我们识谱,也不教我们拍节,而
是从声乐与器乐的发声原理开始,告诉我们声音是如何产生共鸣的,如何“放开喉咙”,并用拍手、鼓
掌与用手指敲打喉咙的方式,简明易懂地解释了空间产生共鸣的发声原理。
在讲到如何用喉咙发声时,老师又告诉我们各种元音在口腔中软腭与硬腭之间不同位置的音阶,
以及音束传导的方向,以保证发声的正确性。发声中自己听到的声音与别人听到的声音有差别,当自
己发声时,声音通过骨头传导,因此称为“骨导”,而他人听到的声音则通过空气传播,因此称为“气导”,
这两种内外有别的传导方式让声音产生了差别。当我们唱“啊”的元音时,别人听到的并不是“啊”,
必须在发“啊”的音时向“欧”的元音倾斜,这样在自己的“骨导”中传出“欧”的元音时,别人在“气导”中听
到的才是正确的“啊”的音。
我小时候接受的教育中也许有这些原理性的教诲,但并未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今天听到这些则产
生了许多的联想。
中国的宏观调控已经持续了几年,尤其对房地产行业更是施以重拳,但都未能产生令民众或政府
满意的效果,也许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放开喉咙”。
收紧土地与信贷的闸门等于是封闭了房地产市场化的“喉咙”。限制了供给与需求,等于是只给市
场留下了一个狭窄的通道,让一股洪流拥挤在这小小的通道中打架,自然就会泛起无数的浪花,也必
然会泛起一些看似“泡沫”的波澜。
当将保障居住权利与市场化地改善居住条件混为一谈时,这股潮涌就成了合二为一的一种力量,
汇集于一个通道之中,如果这个通道被关闭到极度受限的地步,这股潮流必然像脱缰的野马,无论如
何都不会按照从上而下的预定轨道奔跑。
两千多年前,李冰就用“放开喉咙”的方式解决了都江堰的水利问题。这个水利工程不是通过拦河
筑坝、在“喉咙”中塞上一个闸门去人工调节流量,而是完全地“放开喉咙”,让水流更加通畅。这渠道
的七成之水就等于市场经济中的商品房,而那三成之水则应是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人工调节闸门时 ,
如果只放一头,另一头就可能会出问题。而如果“放开喉咙”,只设规则,不设闸门,把两头都放开,
保持着一种有比例的相对平衡,就可能相安无事了。
就像唱歌一样,任何时候如果不能“放开喉咙”,大约都不可能唱出什么好歌来。嘴里含着糖说话
的滋味大约和紧憋着喉咙唱歌的滋味差不多吧。
连续几年出台的调控政策,每次都引起无数的争论。这些反对的、不满的和明着不说暗着博弈的
声音,既有来自于市场经营主体的,也有来自于广大消费群体的,同时还有来自于地方政府官员和管
理机构的,甚至于平行的管理机构与上下级之间都无法达成共识,这大约也与没有“放开喉咙”有关。
放开喉咙(2)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37
不管是器乐还是声乐,都要有一个空间,才能引起声音的共鸣。市场经济与政府的行政管理同样
要有一个可以让投资者或消费者有选择的空间,但问题是,一刀切的政策让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
只能按一个标准、一种方法、一个定式运行。在一个人均 GDP 水平相差数倍的情况下,按一个发展模
式调控,等于是让全国人民都穿同一种颜色的衣服、看同一本书、说同一种话、塑造同一种人。没有
了空间就没有了差别和选择权,于是也就干巴巴地失去了共鸣,在这硬碰硬的摩擦之中,所能产生的
大概就只剩下噪音了。
为什么这么多部委联合出台的政策会与市场中的反映有这样大的差距呢?这大概也与“放开喉咙”
有关。
各部委之间管理机构是站在同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的角度上从上向下看问题的,因此这个管理系统
内部的信息是用“骨头”来传导的。
这些部委也许并不知道,“骨导”会让自以为是“啊”的发音在“气导”中不等于也是“啊”,于是“啊”就
成了“欧”。因此政策与实际产生了距离,形成了既不同音也不同步的结果。虽然主观上想唱出“啊”的
音调,实际中却变成了铁与铁摩擦、碰撞的各种杂音。
检验政策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出发点,而在于实际的效果,在于市场听到的声音。
市场是通过“气导”来理解中央或部委的精神的,是靠竞争生存的,但却无法用“骨导”的方式来体
会政策的含义。于是聪明人听到的是“欧”的声音,明白人猜的可能是“啊”,更聪明的人则把这种声音
理解为想当什么声音就当什么声音,他们“马照跑、舞照跳”地做着正当生意,发着政策的财。然而那
些并不了解“音律”的民众怎么办呢?只能在政策声音的变来变去中无所适从,不知道是该买还是该卖。
大多数人则在无奈地等待房价的下跌中被活活地“气倒”,只能躺在旧房中骂娘了。
老师并没有一句一句地教我们唱歌,也许所有人都熟知其旋律了,记不住的可能是歌词,唱不好
的原因可能在于技巧。但当公司的员工明白了“放开喉咙”的道理之后,第一次站在一起合唱时歌声就
像经过多次训练一样,不但节拍整齐、歌声嘹亮,并且像行云流水一样,在美好的感觉中自然地顺口
淌出,居然没有任何障碍。
第二遍演唱时,老师只是告诉了大家男女分部的段落和女声的领唱部分,竟然也没有出现发声错
误,得到了老师的夸奖。看来唱歌不是在道理与技术上有多么的复杂,而是要放平心态、放开喉咙,
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打开心灵的窗户,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在歌声之中,这就是最好的歌唱。
虽然“华远成长小学”的培训只有短短一天的时间,但带给公司员工的绝不仅仅是回忆了童年,不
仅仅是学了一首歌、刻了一个章、学习了一段历史和听了一段孔子,更不仅仅是在团队分组的体育竞
赛中拿到了名次,印在人们心中的,恰恰是那些从老师的教诲中举一反三而重新认识世界与市场的收
获。
“放开喉咙”给我带来的体会,也许会让许多人都有同感!
不管是今天的世界,还是明天的世界,就像“风吹不散誓言,雨打不湿浪花”一样,总会有一些永
远不会改变的东西——那就是自然形成的规律。
(2007 年 5 月 11 日)
精神力量(1)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37
为了不忘记那段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许多亲历过残酷的抗日战争、继而又为创造一个属于无
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所有的国家与政权而奋斗的老同志与他们的子女,时常举行一些以历史战斗序列组
成的纪念活动,以缅怀那些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奉献出自己一切的故者。
以李先念为师长的新四军第五师是在中原地区进行敌后抗战的战斗序列之一,我的父母有幸在这
支英雄的部队中参战。
我的父母至今仍然健在,成了这一群人中最幸运的人,他们不但见证了这段不寻常的历史,也仍
在为从那时就树立的理想而奋斗。
其实父母很少向我们讲述那段令人难忘的经历,更多的信息反而是来自于与我父母共同战斗过的
前辈或儿女的接触之中。但重要的不是他们过去曾做过什么,而是他们传给我们一种为追求民众利益
最大化而努力奋斗的牺牲精神。
尽管父母早已退出了领导与工作岗位,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终止曾为之奋斗过的理想。他们仍然
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与本色,以身体力行及不倦的教诲影响与约束着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的下一代,寄希
望于后人能完成他们毕生未完的事业——实现共产主义。
儿时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星期六的下午同学们都可以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对于从小学一年级就住
校的孩子来说,周日能回家与父母和兄妹们团聚是件重大的事情。同学们回家就像过年一样,也许会
有零食吃,会有和兄妹们度过的欢乐,偶尔还会与父母去公园,但我却时常只能孤单地留校。工作与
出差让父母无法照顾家庭、照顾子女,他们从来都不会在工作与生活的选择面前有丝毫的迟疑。他们
早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出来,包括附属于这个家庭的一切。
小学三年级时,我就不得不扛着妹妹的行李包乘公共汽车带着妹妹去上学了。这种住校的生活培
养了我们这一代人极强的独立能力,可以并敢于面对这个社会中的一切。
“文革”时,父母并没有因为曾经战功累累而免于冲击,他们也没有因为“造反有理”而放弃原则。
他们可以无怨地服从组织的决定而下干校、种稻田,可以无私地放弃对家庭与子女的关怀。
当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他们根本不与子女打招呼,就主动办理了各种下乡的手续
与户口的迁移,并默默地为我们整理外出的行装,就像当年无数个革命家庭的父母高高兴兴地送未成
年的子女穿上军装、扛起枪杆、担负起解放祖国的责任一样。
他们并不知道将子女送出家门后的未来,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但他们知道只要党中央、
毛主席发出了指令,他们就一定会奋不顾身地冲锋在前,这已成为一种深刻在头脑中、溶入血液中的
信念和习惯。
那时候我们兄妹几个初中尚未毕业,在感情上很难接受父母的这种做法,但信任与理解却已在我
们并不成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全家六口人连续多年分别生活于五个不同的地方,近十年的时间都很
难见面,全家人很难团团圆圆地过上个春节。
当那些早已转业进入地方工作的战友们无法照顾与关注家庭和子女时,是一群从未谋面的父辈利
用他们在军队继续执政的权力,将我们这些流落于全国山区的娃娃们集合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熔
炉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才,这一批人今天已成为中国改革和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恰恰是在艰苦岁月中建立的生死之交,使他们对战友有着充分的信任,他们可以在国家处于危难
的时期,用坚定的革命信念保护着未来的发展力量。
当父母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之后,我从未听到过他们对“文革”中所受到的不公平遭遇有任何的抱怨,
只看到他们已经满头白发却仍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日以继夜的工作之中。干校的生活给他们的身体留下
了不亚于战争的摧残,但却没有对他们的意志有丝毫的打击,他们仍然保持着年轻的心态,继续为祖
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当我在部队中提了干、立了军功向父母报喜时,他们却告诉我,他们在我当时的年纪时早已有更
可以夸耀的成绩了,而当他们已将一生都奉献给革命事业时,任何应获奖励的行为就都变成理应主动
和努力去工作的平凡小事了。从那时起,我的心就平静地像一潭死水,不再希望以获取奖励来证明自
己所付出的努力了。如今,每年我都会在党的系统、政府的系统和社会的系统中获得各种奖励与称号 ,
但当我弄清了一个人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时,任何的付出都只不过是在做一件应该做的事情。
精神力量(2)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38
90 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也许根本无法理解我们这一代人所受到的教育,也无法理解与接受这一代人
的价值观,因而出现了代沟,他们很难去崇拜为这个社会贡献出自己一切的老战士们。也许这些老战
士已成为这个社会中最顽固地坚守信念的人,已不能再为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做出什么贡献了,但他
们留给这个社会的财富恰恰在于顽固地追求着、努力着的一种精神。
许多人都以为我是个体户,以为华远是我的个人财产。虽然我的收入已经可以让我在退休之后安
度晚年了,但我仍在为国有企业打工。许多境外的机构与民营企业用远远高于国资委给我的年薪标准
几十倍、上百倍的薪资邀请我加入,即使我去干个体户,也会有大量的境外或民营的资金愿意加入和
支持,我完全有能力和机会做一个民营企业家或是体面的个体户,收入也一定会远远高于现在的岗位 。
然而恰恰是这些顽固的精神,让我仍坚守在国企中,宁愿当个为国有资产拿钥匙的“丫环”。因为我并
不是为了那点工资,也不是仅为自己活着。
我的父亲在战时和战后都是负责管理物资与商品供给的,他每次都因要提供计划性保障而担任全
国体育比赛等各项活动组委会的副主任,因此能有一张免费观看各种比赛的入场券,偶尔被家人无偿
地使用,除此之外,并没有享受任何额外的供给待遇。小心谨慎、廉洁奉公是父亲在艰苦的战争年代
就已经固化的信条,并由此延续至今。
尽管身为部级领导,父亲却坚持每周五到西单商场的小五金柜台参加劳动,以了解民情和市场,
并和员工打成一片,甚至当上了给女职工介绍对象的红娘,至今许多已提升到领导岗位的老职工还都
能回忆起当时的情况。
母亲“文革”后期主管北京市的副食、烟酒等生活必需品的供给,但自己时常去菜市场排队购买豆
腐,从来不利用自己的职权去谋求私利。那个年代,那些保持着一心为民、一心为公的党员本色的一
代干部都能自觉地将公权视为是奉献与服务。
父亲退休之后,也正是改革的高潮,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了。一家人中,
父亲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最长、岗位最高,但工资收入水平却全家最低,甚至比不上刚刚参加工作的
孙子辈的一代。退休金的多少并没有妨碍父亲扶助贫困失学家庭子女,因为爱好京剧,父亲选择帮助
一个学京剧的天津女孩,不但负责提供她从中学到大学的全部学费和部分生活费用,还将自己珍藏了
好几十年的二胡赠送给她。
现在的年轻人并不理解为什么他们的长辈至今仍穿着最便宜的外衣,甚至打着补丁,不理解国家
给他们有专门的车辆保障,可他们却在七十多岁的高龄时骑着自行车去买药,在八十多岁的高龄时乘
公共汽车去医院看病。
我们已无法改变父母的消费习惯和力争靠个人努力而不愿给他人增加负担的本性。尽管家里有电
话、有保姆,但他们仍会力争自己照顾自己,会在家人不注意的情况下偷偷地跑出去,我们不得不请
开电梯的工人帮忙监督,不让他们在没有家人或保姆的陪同下下楼。也许这就是人们戏称的老童心了 ,
其实则是他们始终拥有一种征服世界的精神。
人们的观念已经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改变,历史已经和今天的生活愈来愈远,但翻开历史新的
一页会发现,今天所有的一切都与父辈曾经走过的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没有他们的过去就没有我
们的今天。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幸福,而是给我们留下了一
种永不被征服的精神。
(2007 年 5 月 24 日)
责任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38
都说“六一”是个成人的儿童节,因为有很多父母在为这个儿童的节日而忙活,恨不得倾家出动,
老少几代人服务于一个孩童。
每逢周末我都会接到各种活动的邀请,几乎所有的周末都是在忙碌中应付。2007 年适逢“六一”
的那个周末,我也同样被邀请去参加贵州的一个活动。但多日之前,我们公司的工会主席就早已给我
安排了工作任务:一是陪孩子们去看儿童剧《老鼠招亲记》;二是陪孩子们去郊区采摘,当然还要带
上自己的女儿,同时尽些做父母的责任。因此我婉言谢绝了所有的外出邀请,努力过一次“成人的儿童
节”。
冯仑的太太是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不但办有儿童类的杂志,同时也有各种教育活动和儿童剧,
《老鼠招亲记》就是其一。于是我和公司职工的孩子们共同接受了一次“再教育”。
组织公司职工共同庆祝“六一”的活动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工会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这一组织工
作任务。我们历年都组织过专门的儿童运动会、家庭运动会等各种活动,今年则是看戏和采摘。
传统的国有企业从来都是家的依靠,从第一代人管到后几代,因此也才有了子承父业之说。但市
场经济改革之后,这种传统被打破了,竞争使亲情与家情让位于“效率优先”的原则,公共福利更多地
变成了货币化分配。于是许多企业文化中“家”的观念被淡化了,人们更多地关心个人奋斗。
但华远至今仍坚持让职工对企业形成一种归属感。尽管企业不得不实施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激
励机制,但我仍希望在企业中尽可能多地保留一些家庭式的温暖,让员工及其子女都能为这个企业而
自豪。
组织员工的活动,促进这种相互之间的了解与合作是必要的,让员工的家属也参加到公司的活动
中来也是必要的。这种活动不但促进了员工之间的团结,更让家庭之间建立了一种合作与信任。
许多员工放心地将孩子托付给工会,由他们组织观看儿童剧并和演员们一起合影,让他们从小就
分享华远的企业文化,让孩子们和员工一样建立起相互的感情。有公司领导的参加,更让这些员工和
孩子们体会到这个家庭的可靠与坚实。
我能充分地理解,为什么孩子们的活动工会主席会要求我参加。一个企业的领导有时就是一块牌
子,代表一个企业的形象,这就是一种责任,一种企业与员工共命运的象征。我们同在一条船上,为
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生存,有企业的成功,就会有这个大家庭中所有成员的幸福。
采摘时不但有员工和子女,也有许多的爷爷奶奶们加入了这一行列。当他们同车旅行时,会将这
一车不同姓氏、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当作一个家庭,所有的辈分全被打乱了,人们在按着自己的
理解称呼着别人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没有人会在乎这些称呼是否合理,而浸没于一片欢笑之中。
所有的孩子都是我们共同家庭中的一员,所有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们都融入一个和睦的家庭气氛之中。
人们不但会关心和照顾自己的子女,也同样会关心其他人的孩子,根本不用担心孩子会在采摘园
中走失或摔倒。这种共同的家庭生活打破了传统的宗姓概念,显示出一个企业的生命力。
最值得一提的是,那些不是为了自己的子女或者还没有孩子的职工们,他们在组织这些活动中所
付出的不仅是对孩子们的爱,更是一种传播企业文化的责任。
公司此类活动中最忙的总是我们的工会主席,她不但跑前跑后地负责组织,还要忙里忙外关注一
些细节,尤其是孩子们的安全,员工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刘姐”。是她的努力让工会成为我们企业凝聚
力的支撑点,让员工们有更多的信赖与安全感。
《老鼠招亲记》中有只强大的猫,但几乎所有的孩子们都更喜欢的是老鼠,剧中的童谣唱的是“小
白菜,地里黄,张老爹,喜洋洋,有个女儿美叮当,想这个女婿比猫强。太阳最强嫁太阳,太阳不行
嫁给云,云不行,嫁给风,风不行,嫁给墙,墙不行,想一想,还是嫁给老鼠郎”,最终老鼠们靠团结
与智慧战胜了强大的猫。
一个企业也同样,核心依靠的是所有的员工。当这个企业试图依靠外力时,就如同将自己的命运
交给了他人,而当这个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时,就会无往不胜。
我们的企业文化就是要让每个人都承担起家庭一员应承担的责任,共同维护这个家的利益,共同
为这个家的事业而努力。
(2007 年 6 月 6 日)
委员的职责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38
当政协委员之前,我曾被选为人大代表,握有可以决定重大选举权的一票,我自认为代表是人民
参与政治决策的重要角色。
初当政协委员时,我误以为政协不过是个参与政治的协商机构,没有投票赞成与否决的权力,很
难在政治决策与城市管理中发挥作用。
但当我进入政协之后,才发现政协委员常常比人大代表有更自由的提案权。人大代表的提案要很
多人联名签署才有代表性,而政协委员则既可以联名签署也可以以个人名义提出。政协委员不是以选
民选区为界,而是由不同的条件组合的,范围涉及更宽广的领域,且大多是从事过研究、管理工作的
精英,他们不但能更无界限地代表民意,也能集中更智慧的头脑反映出不同党派团体的诉求。
我最初的一份提案是针对首都机场高速公路的收费提价的反对议案。当时为提升北控集团作为北
京市在香港窗口公司的竞争力,市政府决定将已划拨给北控集团的首都机场高速路的收费价格从 10
元提高到 15 元。虽然此次收费的提价经过了北京市物价部门的批准,且这次提价仅上升了 5 元 钱 ,
但我查阅了北控集团的上市公告发现,首都机场高速路不提价也能偿还贷款,而且每年有不少于 3000
万元的利润,因此我在提案中明确地指出了这次提价的不合理性。
政府最终决定将首都机场高速路的收费标准退回到原有的 10 元基础上。虽然收费标准只有 5 元
之差,但近几年的通行数量累计下来则是几十亿元,
体现了代表民众利益的政协委员所发挥的作用。
华远早就引进并实行了国际上通行的担保制度,用市场经济中的第三方担保,既解决了豆腐渣工
程问题,也解决了工程款与农民工工资的支付问题。因此,我用政协委员提案的方式要求政府建设管
理部门用立法的方式来规范市场,用法律的强制性手段来保护市场的公平与农民工权益。
在答复委员提案中,我多次与建委协商并召开专门的座谈会,最终形成了北京市的立法,用法律
的强制规范要求承包单位在招投标之前提供相应的担保,彻底解决了北京市工程建设中的工程款与农
民工工资的拖欠问题。
近十年的政协委员任期中,我每年都上报了不少于三份的提案,且每年都获得了优秀提案奖。我
的提案中既包括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内容,也包括促进立法维护市场秩序的内容,还包括解
决环保和北京生活质量问题的内容等,许多是委员们共同关心的议题,也有些是许多委员共同联名签
署的提案。
我们可以明显地体会到,各级政府管理机关越来越重视委员们提出的意见,政协自身管理的加强 、
对提案问题的重视、提案办理的监管都大大地促进了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办理与答复提
案机关的办事效率的提高,通过政治协商的方式有利地监督了政府的执政情况,委员们用多方的智慧 、
知识、经验与技能,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执政能力与城市管理的能力。
委员义务的执行体现的不是一种荣誉,也不是一种领取薪酬的服务,而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
是一种对自我奉献的要求,是一种代表社会与民众利益参政议政的神圣的责任。委员们在用一颗赤子
之心默默地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应该让社会更多地了解与认识到每一个委员的提案对政府工作的帮助,让社会知道是委员们在用
自己的努力改变着政府的工作质量,让民众知道是委员们在维护与争取着他们的权益。
政协委员并不是民主象征的摆设,而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2007 年 7 月 11 日)
好事多磨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39
中流搏击时,人们在与大自然竞争,注意力都集中于如何闯过一道道激流险滩上,当“轻舟已过万
重山”时,却发现未能尽情地欣赏大自然恩赐的美景。也许人生的意义恰恰在于这种搏击中的潜力激发 。
华远是中国第一家境外借桥上市的地产企业,同样经历了许多磨难,上市的前一天还在和匿名的
诬告赛跑。最终,华远还是成功地打开了国际资本市场的大门,实现了量和质的突破。
与华润分手之后的二次创业之路也并不平坦。早在 2003 年,华远就试图借壳收购门头沟的京西
旅游公司再次进入资本市场,但由于种种原因,2004 年 4 月华远放弃了收购。
2004 年下半年,华远不但做了 IPO(首次公开募股)的努力,同时也与多个境外基金接触,试图
用先私募再上市的方式再次进入资本市场。因公司的土地储备不足,几家基金在评估与尽职调查完成
之后均放弃了与公司的合作,土地储备不足成为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障碍。
社会已习惯将地产公司是否拥有足够的土地储备作为评价公司价值的基础,但却忽略了企业的核
心竞争力并不完全依赖于土地的价格升值,更依赖于企业的生活理念创新与技术创新。企业重在提升
土地的利用价值,规划出好的产品和新的生活方式,创造让市场与客户放心的市场游戏规则(如华远
的“担保”制度与“业权”制度,赢得政府与客户的信任);重在用有限的股本资金创造出更高的净资产回
报率;重在品牌的影响力,创造更高的效率与财富价值;重在能用集体的力量完成个人无法创造的奇
迹。
华远连续多年实现了利润的高速增长,并让净资产回报率高于中国绝大部分地产上市企业,用有
限的土地和项目在超高速的周转中实现了品牌的价值,让公司具备了再次进入资本市场的实力。
2006 年第四季度,华远与境外基金管理公司签署了境外组建 3 亿美元的基金专门投入华远地产
的合作协议,随后又与幸福实业进行了重组的谈判,最终在“两条腿走路”中选择了借壳上市之路。
从 2006 年 10 月 23 日宣布幸福实业的停牌至今,已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华远地产与幸福实业
的重组方案终于获得了证监会的审查批准,打开了华远二次进入资本市场的大门,完成后续工作之后
可以正式进入了。
2007 年 9 月 28 日,华远因使用估值报告作为定价依据被证监会否决了重组方案,引发了市场的
波动与股民的不满。恰恰是证监会从保护股民利益与市场公平的角度出发的否决票,让华远更清醒地
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修改定价依据和股改对价方案,华远重新申报了二次修改后的方案材料 ,
并最终获得了通过。
我既应为第一次的方案未通过向证券管理机构和股民们道歉,也应感谢证券管理机构和股民们的
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与鼓励之下,华远才获得了成功。
一个月的时间里,不管是公司的工作人员还是配合这次重组工作的各方,包括证券公司、评估机
构、财务顾问、律师、会计师等都在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证监会也在不断地加班与公司沟通,并给
予指导;各方股东、各级领导都在通过各种方式给予支持,连同行与不相关的人们也都表示了关注。
没有大家的支持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功,在此我也对他们表示感谢。
社会各界的支持与信任让华远获得了发展与腾飞的机会,剩下的则是公司团队的共同努力了。我
相信华远一定会对社会、对股东给予满意的回报,在严格遵守各种法律规定和调控政策规定的范围内 ,
为社会和股东创造最优的效益。
不顺利时人们会垂头丧气或者上火,但市场竞争中又怎会总是一帆风顺的呢?重要的是看一个人
的斗志、一个企业的生命力,看这个企业是否能在逆境中顽强地努力,去战胜面前的困难,看这个企
业如何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解决必须解决的问题。勇于攀登险峰正是华远二十多年培养出的特有
素质,“团结、坚韧、探索、奋斗”让华远再一次闯过了进入资本市场的一关,并造就了华远不惧万难、
勇往直前的精神。
当得知重组方案通过的消息之后,许多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但成功让更多的人感到了肩上担子
的分量在加重。解决了今天的困难后,华远仍会努力地解决另一个尚未完成的重组和新公司的发展。
好事多磨,终有出头之日。只要有信心并坚持不懈的努力,相信华远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2006 年 11 月 1 日)
企业家的责任(1)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39
2008 年 3 月 18 日,借阿拉善 SEE 生态协会召开执行理事会之机,气候组织(TCG)与中国的阿
拉善 SEE 生态协会、中国企业家论坛、中城联盟、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等多个组织共同举办了“中国企
业与低碳经济”的国际研讨会,并有幸邀请到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先生到会做了专题演讲,境内外的多
家企业也专门就节能环保问题做了演讲与交流,气候组织同时与阿拉善 SEE 生态协会签订了共同合作
从事环保事业的框架协议。
气候变暖的趋势已被各国达成共识,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成为热门话题,也成为当前各国政府努
力实现的目标。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也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环保与节能的责任,中国的企业同样
都面临着实现低碳经济的责任。
因此,在今年的中国企业家论坛亚布力年会上,由不同行业的企业家组成的多个组织达成了共识 ,
共同联合起来从事节能环保的公共事业,并组织了此次“中国企业与低碳经济”的研讨活动。
中国企业家论坛是专门进行企业家之间交流活动的民间组织,每年在亚布力开年会,组织大批的
企业家进行各种不同行业的、涉及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交流与讨论,共商经济改革之路。每年的夏季
会在深圳等南方城市组织不同专题的研讨,将企业家的精神传播到全国。
阿拉善 SEE 生态协会是由境内外上百名企业家自发组织的公益协会,从解决阿拉善地区的沙漠化 、
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环境,到支持与鼓励全国的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节能环保,四年多来,境内外
公益基金合作已取得了巨大的影响以及初步的效果。
中城联盟也有超过八年的历史,是由一群专业地产商和相关设备供应商、设计师组成,重在用内
部约束机制规范行业行为、发展城市经济、引导开发活动,同时从事一些社会公益活动。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也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企业领头羊,同样在建立企业家之
间的交流基础上,发动更多的企业家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与推动中国环保事业。
这几个组织共同发起并联合气候组织举办的活动,实际是在号召与推动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
业与环保活动。参会的企业家许多是地产商,大多数企业家也同时参加了其中的两个或三个组织,这
样就使这些组织具有了广泛的带动性,并会影响到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节能环保等各项公益活动之中。
这些组织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推动了中国的环保事业与低碳经济。
建筑节能是低碳经济的一个重点,也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会上多家企业都围绕着建筑上的节
能、减排、环保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推广了新的技术,用创新或引进的方式力争在所有行业中带个好
头,让公众有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与未来。
遗憾的是,石油、石化、冶金、钢铁、水泥、煤炭、电力、汽车等耗能最多的大企业却未能参会
来共同推进低碳经济。
发达国家大多已经有相关的立法,对节能的指标做了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并有明确的税收政策优
惠支持),高于节能指标的建筑不能再生产和推向市场。在整体宣传教育中,已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廉
价商品会造成更多的能耗与污染,会给人类的未来带来极大的灾难(如低档高排放的汽车、家电等)

并从消费观念与意识上让更多的人开始自愿地承担更高的节能成本,在首次投资中支付更多的费用以
换取此后的节能环境(如建筑中的节能成本)。
这里出现的矛盾是,如果走发达国家的老路,那么就必然是先用高能耗去发展经济并提高公民的
收入,然后再用高收入去换回低能耗的环境。如果把这种生产与生活模式搬到中国来,就变成了先污
染再治理。今天这些发达国家已有高收入垫底来实行减排了,而发展中国家却要在低收入阶段就进入
要支付高成本的节能环保阶段。
发达国家可以用先进的技术来制定市场准入规则,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与财力落后,又无缘参与
市场规则的制定,就不得不以花高昂专利费的代价去换取市场准入资格,不得不用高成本去支付环保
费用。
今天中国所面临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局面。当建筑节能必然提高了房屋的建筑成本时,公众不愿
在首期投入时为今后的节能支付更高的费用,因此加大对环境的破坏。
企业家的责任(2)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40
所有人都知道,建筑的统一精装修会节约大量的材料、工时与能耗,既解决了噪音问题又解决了
环保等问题,但税收却因此大大提高了,营业税与契约税大约最少占这一部分的 9.5%以上,而发达
国家已经几乎看不到有非精装修的建筑在市场流通了。
再比如,所有人都知道统一供暖才能有效地利用地热、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同时可以减少能耗与
排放。但供暖费的收取困难,少数人(不管是贫困还是其他原因)不交费就会造成整体供暖的运行困
难,于是许多的开发商就不得不用分体式燃气炉解决供冷、供热和生活热水等问题,造成了废气排放
量的增加。
地热技术的应用,国家每平方米补助 20 元,但成本却是每平方米数百元(水源与热源不同时差
别更大)。冰蓄冷技术单项国家补贴 50 万元,但每平方米的造价却在千元以上。内外呼吸幕墙技术都
是高环保的,对人们的健康极为重要,尤其是北京的情况,但造价都极高。内外墙保暖技术的提高,
造价也在每平方米百元以上,好的双层隔热措施的玻璃窗造价就相差几倍之多。热效能不同的散热器
价格也在数倍之差。
开发商并不想增加消费者与物业管理的困难,但又要承担节能减排的责任。于是最先出现的两极
分化则是,越高档的房子越是精装修,越高档的房子节能环保的条件越高、设备越全,反而是普通的
住宅、低价位的住房,开发商为了降低成本,使房子更容易从价格上被市场所接受,而没有精装修以
及在环保节能上的投入。
万科现在开始推广精装修房子,准备用几年时间全部实现精装修房。而华远则从 90 年代就以精
装修房子为主了,只有特殊产品给了客户自由的选择,但这之间的差别很大,一类只能在严格控制成
本的情况下,适度地增加节能环保的措施;另一类则要靠更高的房价来支付更高端的节能环保设备与
材料。
当人们说重新购买蓝天时,不得不用更大的投入来改善已被破坏的环境,就像阿拉善的行动。但
今天如果能有更多的人愿意支付更高的消费成本,则就有可能在今后用更少的成本去购买蓝天、购买
环境。
当远大空调的张跃在谈论空气净化、废油利用等环保创新时,正大的董事长戴志康则首先提出,
这位中国第一个有私人飞机的企业家应停开这架公务机以减少污染与排放。张总则回答,早在 2004
年他就计算过,他的公务机飞一趟北京的排放量相当于砍掉了 34 棵成活了 60 年的大树,因此除满员
与特殊公务之外,张总一般不乘坐自己专用的公务机,而是乘坐普通的国内民航飞机。这种放弃了美
好的私人享受的行为,当然也是节能表率了。张总并不缺钱,他每年给“戈尔环保基金”的捐款就有 500
万美元,当然不会因乘坐私人公务机而担心费用问题了,这恰恰是中国企业家的责任。
当许多人在指责中国企业的责任时,并不知道一批中国优秀的企业家早就在积极地从事公益事业
了,不知道企业早就在研究与推进发展低碳经济了,更不知道这些富起来的企业家们都在主动地牺牲
自己的享受,而从一点一滴开始为节能环保而努力。大批的民营企业家都在自己所在的行业和领域主
动承担环保责任,都在默默地探索中国发展的新路。
仅仅邀请布莱尔先生演讲并不是目的,唤醒公众和企业家共同承担节能环保的责任、发展地毯经
济是根本。这一群企业组织会通过各种方式与世界环保等公益组织扩大合作,让中国的未来更加美好 !
(2008 年 4 月 2 日)
迪拜游记(1)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40
我因工作或旅游去过几乎所有最知名的城市,一些城市是以保留传统的文化艺术与建筑而闻名,
一些城市是以新旧结合而闻名,一些是以新型建筑而闻名,不管是巴黎、伦敦、悉尼、东京、汉城、
纽约还是芝加哥,没有一个城市是在几乎没有文化历史传统和自然风景依托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新建
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新区,但建筑规模大多与常住人口相对称,各有自己的特色。而只有迪拜是
为更多非本国国籍的人口而大量新建的王国,这种新建的规模不但与国家人口不对称,也与现有的经
济发展不对称,是一种完全建立在未来发展基础上的超越,因此迪拜给我留下了远远不同于其他国家
或城市的印象。
心急吃不上热豆腐
出国之前我对迪拜最初的印象是靠石油发了财的暴发户,这里建设了世界第八大奇观。但初到这
里的第一站,在尚未进入标志性的帆船酒店之前,我们这些可称为无知的开发商们已经大开眼界、赞
叹不已,而此后的旅行则更为精彩。
五星级酒店提供的是最高级的服务,登记入住的手续都被安排在专门的贵宾登记处。在专门的休
息处,有服务人员及时送上当地的特产,有著名的椰枣,也有阿拉伯咖啡和红茶,这一切都给人宾至
如归的感觉。
在第一家酒店登记办理手续时是如此,此后的几家酒店中也都有同样的接待程序。但很遗憾的是 ,
这种贵宾式的接待却没有高效率。
也许多数的接待都仅仅是一对一的客户服务,也许是中国的护照让外国人无法辨认,当突然有五
个人以上的一队人马进入一个接待程序时,登记人员在计算机前就乱了手脚,虽然事前几个月就有预
约,但仍然无法提高效率、缩短登记时间。
不到清晨六点,我们进入第一家酒店时,除我们一行人之外还没有其他客人,连早餐都尚未开始 ,
但我们却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原以为这是特殊情况,但事后几天都是如此,我们才发现原来五
星级酒店也可能提供这种低效率的服务。
为多参观一些建筑,我们一行人特地每天换一家酒店,以开阔眼界,可以更多地了解这些世界著
名的酒店建筑,于是每次的转店入住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尽管酒店为每个客人都安排了专人负责带
入客房、专人负责搬运行李、专人送枣送水、专人在客房中介绍各种设施的使用方法,包括告诉客人
哪些是酒店免费提供的食品、红酒、用具等,但最终还是都无法弥补客人因时间被浪费所带来的苦恼 。
也许阿拉伯人的时间富裕,他们根本不把时间与效率放在比享受服务更优先的位置。
这种效率的低下还来自于生意的火爆。迪拜约有 1400 家酒店与旅馆,从最昂贵的七星酒店到价
格最低廉的一张床位,约可接待 40 万外来人口,加上各种用于出租的住宅、别墅等,其日接待能力
很强,但各种酒店在旺季都基本处于饱和状态。
五星到七星的酒店住房价格差异很大:标准间的面积为 50~170 平方米/间,最贵的标准间日租金
15000 元人民币;豪华间与高级套房的日租金则从 20000 元人民币至 100000 元人民币不等;最便宜
的床位(多人间或通铺)则只有 70 元人民币/天。人们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选择。
由于这种客满为患的现状,酒店在度假的旺季常常要有一个月以上的房间预定期。客人预定客房
要先交全额费用,并且如果取消预定还不退钱,视同于消费了。刚到的客人都希望能尽快地进入客房 ,
以便安排其他的行程,但入住了的客人则可以在午饭之后退房,再加上打扫房间的时间,大多数新入
住的客人都要在两三点才能真正入住。
在中午的炎热时间,不管是当地人还是游客都会留在有空调的房间,到下午三点半之后才开始各
种活动。许多商业中心也是在三点半之后才营业,这就难怪酒店并不在乎下午三点之前的服务时间浪
费了,
因为游客可以将这段时间用于参观各种建筑、品味午餐和观赏海景。
迪拜现约有 140~150 万人口,但本国人只占约 1/5,其他多为非本国公民。这里已经形成了世界
性的劳务市场与旅游市场,形成了本国人雇用他国人提供经营活动与服务的格局,本国人更多的是享
受雇用之后的成果。
由于这种外来人口与游客的集中度,使酒店与旅游业的发展成为迪拜经济活动中的重要部分。酒
店不仅供人们居住,其本身也成为了建筑艺术,成为游客参观与旅游的活动项目之一。
人们无奈于这种奢侈而低效的服务,却又同时融乐于这种休闲之中。
迪拜游记(2)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41
特殊的历史与制度
迪拜是由七个小王国组合的阿联酋中的一个联合酋长王国,这七个酋长国都是相对独立的王权统
治的地区性王国。由这七个国王组成议会民主选举联合国家的总统(通常是七个小王国中最富有的阿
布扎比王国的国王成为总统),成为总统的国王要拿出钱来支持相对贫穷的王国或地区,比如要投入
资金修建各国与各地区之间的公路设施等。
作为阿联酋的一个王国,迪拜也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一套财政体系和国家管理制度,虽然是以国王
为核心的一套垄断性的皇权制度,但又是高福利的国民待遇制度。这导致许多的外国人为能享受高福
利而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梦想成为拥有当地国籍的迪拜人。
迪拜没有辉煌的历史,面对这一片贫瘠的沙漠与海洋,早期的国民只能以骆驼与渔业为生,生活
最好的也只是在海底打捞珍珠的人(如今已很难看到迪拜的珍珠了,市场上都已是其他地区与国家的
珍珠),这种传统与落后的生产方式让这个国家处于贫穷的状况。
但迪拜港却是连接亚洲、非洲与欧洲之间海运联络的重要支点,航海技术让迪拜开始成为重要的
世界贸易周转的港口。
免税政策又使这一国家的贸易活动成为了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免税贸易提升了迪拜在世界
贸易中的地位,也成为吸引国外投资与人员的重要条件之一。
旧的迪拜老城区主要分布于迪拜港的两侧,但最早的生意人却是伊朗的商人、统治国和殖民国的
外来人口。
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迪拜才发现了石油,因此改变了这个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并谱写了
一个新的高速发展的奇迹。
虽然迪拜有 6800 平方公里的荒沙地,但其 GDP 却居世界前列——人均年收入超过了 3 万 美 元 ,
而石油的收入在 GDP 中却并不是主力军,经贸活动所占的比例超过了石油。 迪拜的土地归国王所
有,划分为专门的皇家用地与社会用地,同时又划分出了专门允许外国人居住的开发区。早期,外国
人在迪拜不能购房,只能租房,但随着经济发展,老迪拜城之外的沿海与内陆开辟了专门的建设新区 ,
有了可以永久使用与居住的土地与房屋。
而本国居民的居住问题则用另一种方式解决,低收入家庭由居民申请,国王划给土地(无偿),
然后居民用 20 年的银行低息信贷自建房屋。也有由开发商统一规划建设的供给中高收入家庭的商品
房,可以用于居住或投资。非开发区别墅式的二层楼约 1000 美元/平方米,好的则为 3000 美元/平方
米,租金约为 10 万~15 万美元/年。
迪拜本国居民很少,为鼓励增加本国人口,国王给了国民最高的福利与生活保障政策。
本国学生十二年的义务教育全部免费,申请出国深造与留学也由国王出钱补贴。
本国居民的医疗全部免费,七个小国中互相之间的医疗也是免费的。过去,外国人就医也免费,
后来改为要支付低价的挂号、诊断、药物等费用,而本国人则连挂号费都不用支付。
为鼓励婚育,第一个与本国女子结合的婚姻,国王会赠送彩礼(如拿优惠票可以去选择免费的家
具),但依据迪拜的法律与宗教规定,男性可以拥有四个老婆,许多男人第一个老婆是当地人,而第
二个老婆可能是外国人,这种婚姻方式自然就没有国王的补贴了。现在,迪拜仍然是一夫一妻的家庭
多,因为结婚要送大量的彩礼,这成为了多妻的负担。
本国女子一怀孕就可以领取政府补贴,这个补贴包括可以请一个保姆来照顾孕妇。看病都免费,
生育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费用了。
由于迪拜的人口数量少,因此人口的就业就不成为问题,基本是政府给予安排,如公立的医院、
国家的通讯、政府的机构、城市的管理等国家职能机构都以安排本国国民为主,而市场劳动力则以外
国人为多。也有本国的公民从事家族产业,但本国人的工资大约比外国人高一倍(除非是纯外资的企
业),以充分保障本国国民的收入。
迪拜的法律规定不许乞讨,整个国家确实也看不到乞讨的人。
传统的宗教告诫人们要互相帮助,而斋月就是要让人们记住和体验穷困生活。斋月时富人会拿出
食物来救济穷人,穷人也可以凭登记在米店里无偿地领米。于是共同帮助穷人就成为了一种风气和进
入天堂的必备条件,再加上国王保障的各种生活福利与就业条件,乞讨自然也就消失了。
但最可怕的是,这种高福利与无忧的生活条件会让国民失去竞争意识,而仅仅依靠地下的财富和
国王的补贴过上好生活,这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被淘汰。
迪拜也许已经形成了本国人对外国劳动力的依赖,依靠外来劳动力来创造财富,那么这种富有国
民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呢?
也许国家在世界竞争中会改变,国民也会改变,目前我们无法对这种优劣共存的特色给出一个明
确的答案。
迪拜游记(3)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43
面向未来的规划
迪拜的老城区是依托于内海河两侧建设的,本国居民基本集中生活于老城区中。但这个充分利用
免税港发展起来的城市并不是沿自然的海岸向外扩张去建设港口,而是在最初城市发展时就靠扩大海
水插入内陆的海岸而规划与建设的,这让迪拜河不但成为沙漠城市的景观,同时也形成了可避风浪的
巨型内陆港。
而迪拜新区的建设则并不是将规划的眼光局限于老城区或老城区的自然扩大,不是用中国最常见
的“摊大饼”的方式,而是用类似上海建设浦东新区的方式,在海岸与海洋中进行规划和建设卫星城。
迪拜最著名的帆船酒店就建设在远离老城区十多公里之外的区域,这一区域已集中建设了多家五
星级以上的酒店。一号棕榈岛远离老城区 25 公里,二号棕榈岛和巨大的城市新区则在老城区 75 公里
之外,三号棕榈岛和世界岛则建在一片海洋之中。
连接这些开发区之间的高速路则超过了上下十车道,并有高速轨道。虽然二号棕榈岛的新区尚未
建成,但其交通等基础设施则是先行的,这一开发区在开始建立规划方案时就预计了未来的发展需要 ,
专门将海水引入沙漠内陆,修建了一条长 75 公里的海河道,围出了一片可供未来建设之用的土地,
也为此后沿河的外侧再开发预留了条件,同时将可接待上亿客流的新机场安排在这片新区之中,其用
地建设规模都将大于现有的老城区。公路的两侧也都为未来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条件,使原本毫无价值
的沙漠与海岸线变成了价值极高的黄金建设用地。
号称“迪拜的曼哈顿”的金融商业中心(相当于 CBD)并不是建设在老城区,而是规划于老城区之
外的侧翼延长线上,这里完全是现代化的高大建筑。
过去,搞房地产开发和学建筑的专业人士不可不去的是芝加哥市,那里有全球最高的 100 栋大楼
中的 20 多栋,同时有怀特大师的别墅建筑群,还有建筑类的高等教育学校。后来人们认为新建筑更
多地出现于曼哈顿和拉斯维加斯,这些城市的建筑都集中反映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理念。其他的城
市虽然有一些世界著名的建筑,但并不具有规模性。今天一些城市的建筑艺术地位逐渐被迪拜所代替 ,
因此迪拜才敢于自称将建设世界第八大奇观。
正是由于规划的超前性和经济实力的支持,迪拜成了世界最高建设技术与建筑艺术的试验田。世
界建筑之最都将在这里一次又一次地被重新改写,其他任何国家大约都无法与之比拟。
迪拜这种超前的思想力及其“泡沫”式规划来源于自有资本的实力与完全的开放,用全世界的钱来
建设一个新迪拜。
迪拜政府提供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政府并不是用公路与基础设施收费来取得投资收益(如
公路全部都是免费的,海水净化与淡化之后的消费成本极低,大约相当于 0.2 元/吨),或者是国王的
企业,或者是国王与其他资本(包括外资)合作进行新开发区的土地开发,然后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卖
出土地,用土地的收入来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种统一建设、不另行收费的基础设施为超前的项目建设创造了低风险的投资基础。
这个仅有 30 万人口的王国却拥有数个高尔夫球场,在规划建设中还有更多的球场,既解决了大
量外来人口的需求,也改善了沙漠的环境。
从迪拜去阿联酋首都阿布达比的公路沿线,公路两侧土地布满了已被预计建设的广告及代表各个
土地界限和开发权力的旗帜与标语,这些立体建筑模型的广告包括巨型的迪斯尼式的游乐园、别墅和
商业建筑,也展现了迪拜未来的蓝图。
沿迪拜河内端头火烈鸟自然保护区的另一侧是一个正在规划建设的新区,规划将迪拜河水引入新
区之中,使这一区域成为与迪拜河天然融为一体的区域,而火焰型的摩天大楼的高度则超过了现有的
建筑,创造了新的奇迹,其壮观的程度只能用震撼来形容了。
迪拜正在建设的大型开发区有数十个,每个规模都大于北京的 CBD,从空中可以看到几十栋超高
层大楼同时拔地而起、小区比比皆是,有的规划面积甚至超过了整个旧城区。新建区可容纳的总人数
大于现在迪拜的总人口(约 150 万人口),可以说是相当于一个新的国家的人口规模。
许多去过迪拜的人都称这种规划是一种疯狂的规划,这种建设速度与容量是“泡沫”的前兆,但谁
能设想到二号棕榈岛附近新开发区 6.5 平方千米的建设用地(平均容积率估计约为 6~10,沿海一侧
为酒店类用地,有限高的普通高层,后侧则为超高层建筑,高的 50 多层为办公与居住用)仅仅只用
了五天时间就全部公开卖光了。
这是专门供外国人购买与投资的区域,无数的投资者都将这里视为发财的机会和实现无法在本国
实现的梦想的圣地。而这 6.5 平方千米仅仅是新开发区已完成规划与基础设施中的第一期,只占很小
的比例。
其余的区域开发并没有想象中的遥远,因为预期中的新机场计划于 2008 年竣工并投入使用,也
就意味着与机场建设同步的其余区域的开发也不过是将在近几年变成现实的事。虽然这 6.5 平方千米
的部分土地尚在二次转让之中,尚未找到真正的投资者,但其中一部分已落实的投资人已经开始在卖
地的同时卖房子了。
我无法用笔来说清这种超前的规划,但会用几张规划图来展示这种震撼。我看到的是在不同经济
实力背景下的规划思路,这种规划思路既要有其可行性、科学性和阶段性的差异,又要有超前性的统
一。规划可以分阶段地按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步实施,但如果规划缺少超前性,则不是一个经济实力的
问题,而是观念的问题,是对未来发展的预估的问题。如中国现在要求建大量的小户型住房,那么如
果不想拆除重建,那么就意味着中国未来的七十年都只能局限于这种小房子的预期了。住房的“短命”
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教训与遗憾,同时又造成了财富积累过程中的浪费。
也许经济模式的改变与思想观念的突破是同起同落的,在贫穷中如果我们不能用未来将富起来的
观念去规划可能富起来之后的城市,那么经济模式就必然会被牢牢地约束于今天的贫穷观念之中。
(2007 年 4 月)
答复网民的提问(1)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43
华远集团是什么样的企业
被人误解是件很难心安理得接受的事情,如果仅仅是对个人的误解,由于这毕竟是少数与己无关
的人的误解,心里不愿接受也只能作罢,总不能一天到晚四处解释,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仅仅为
了个人不被误解的纠缠之中,这也不是我做人的风格。
但我却不愿因我个人的事情让华远这个团队与集体被人们所误解。
华远集团公司是于 1983 年末由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计划外全民所有制企业。第一
任董事长是由区委、区政府的各位主要领导组成的,至今他(她)们仍担任着国家重要的管理机构的
领导职务。
华远集团公司不是任志强创办的,更不是任志强的私有财产,而是北京市西城区国资委管理的百
分之百的国有资产。任志强不是私企老板,而是国资委任命的国有资产管理者,是按国资委的规定与
批准领取工资与奖励的打工者。按我个人的理解,不过是替国家掌管“钥匙”的“丫环”。按某位曾任区
委书记的领导的说法就是,“不过是替国有资产拉磨的小驴”。
华远初建的资本是由区政府担保、区联社垫付的 20 万元人民币,华远是在城市改革的政策指导
下逐步发展的。1984 年,根据市区两级政府的指示,华远开始接受区政府委托实施地震八年之后的西
单商业区的改造任务,并由此从多个基本建设立项的项目开始进入了房地产开发业。
今天的社会也许已经忘记了企业在改革初期缺少资金和无能力取得银行信贷支持的创业艰难,不
知道华远是凭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辛勤劳动和打拼才走出困境的,不知道华远靠的是三间地震棚的办
公室、一辆要用手摇才能发动的破吉普车、每个老总都是搬运工及一直到 1985 年才能领取每月六元
人民币奖金的无私奉献,更不知道华远自动化是员工在半年发不出工资的情况下打的翻身仗。正是在
这种精神的支撑下,华远的国有资产增长了几万倍,并为西城区政府提供了数十亿的税收(最高曾达
区财政收入的 50%)和十多亿的公共事业支持,至今华远仍承担着类似代区政府投资地铁四号线建设
等公共事业的开支。
华远并非仅是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集团,其主要业务还包括金融类投资、高科技与服务业,房
地产只是集团业务中的一项。只是因为房地产业务与百姓的生活更密切,并且被国家与媒体更为重视 ,
被宣传报道的相关内容更多一些,因此比华远的其他业务有更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以至于除了自控
行业之外,社会上并不知道华远的工业自动化多次承担了国家“863 计划”、“星火计划”等技术课题的
攻关任务,并多次获得了国家级科技金奖。人们也不知道华远集团 2007 年获得北京市国资委管理科
技一等奖,华远在审计、统计、财务、税收、工商、消防、交通、治安、计划生育、拥军拥属、安全
生产等几乎所有工作项目中所获的表彰更数不胜数,但却默默无闻。
没有哪家企业创业是不难的,企业也不是生下来就富的。华远虽然是国有企业,但并不是靠垄断
与计划内的优惠与保护起家的,也不是靠国有投资与拨款发家的。改革初期的试点企业,无疑会受到
政府的关照与政策上的支持,华远也曾在政府有权利用划拨的方式批准危改用地时获得过大量的划拨
土地。在中国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之前,又有哪家企业不是政府给划拨土地呢?不管是工业、商业
还是房地产业都是一样,计划与基本建设占主导地位。
北京实行危改时,同样是通过先划拨后协议出让的方式获得土地,执行的是国家、企业、个人各
支付一部分的政策,启动北京市的城市重建与市政基础设施的重建,否则北京怎么会有大量危改区居
民的住房改善呢?
大多数人也许并不知道非商业化、市场化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获得政府划拨土地的同时,必须承
担大量的政府工程任务,包括修桥、修路等各项市政建设,同时要交 55%的所得税和建筑税等。房子
也是按计划的指标与价格交易的。企业是在按照政府的意图完成任务,但不一定获利,企业不获利同
样也是政府批准与支持的。
华远集团的第一桶金没有问题,此后也没有问题。国家对国有资产实行越来越严格的监管与审计 ,
华远既没有违法经营,也毫无偷税漏税的动机。税收指标是政府考核与奖励的重要内容,偷税漏税恰
恰不能给企业和管理者带来任何好处。
答复网民的提问(2)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44
我不否认华远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过许多的失败与教训,也有许多因管理层的决策失误造成的损
失,包括曾有过挂靠公司的违规和管理不善、监管不到位的情况,直到今天也尚未处理完全部的历史
遗留问题和官司。但改革之中,华远一直在政府的领导和政策的引导之下调整着自己的发展战略,不
断纠正曾经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并严格地按政府的要求与监管一面在市场竞争的海洋中学习生存,一
面尽力地承担着政府要求的各种社会公益性任务。
当社会因对房价不满而引发对所有开发企业不满时,当政府官员发生与房地产业有关的腐败事件
时,当市场中出现一些地产商的违规和欺骗时,当少数企业有银行信贷欺诈与拖欠时,当个别企业被
查出偷税漏税和工资拖欠时……多数民众都会将这一行业视为洪水猛兽,却不知道绝大多数企业在行
业协会和行业组织的教育与约束下在努力带头保护着市场秩序,并用切实的行动来证明企业的品牌、
企业的诚信,同时树立行业的正面形象。
在华远地产与华润分手之后的二次创业中,华远没有从政府手中获得过一寸划拨或直接立项的土
地。除一块土地是用挂牌方式获得外,全部都是通过合作与收购方式取得的,自然也就与网民所说的
官商“勾结”从土地中谋利的行为无关了。
在市场规范经营上,华远率先实行“担保”制度,防止了商品房的工程质量问题,也堵住了工程款
与农民工工资拖欠的漏洞。华远率先实行了《物权法》中正在讨论的“建筑物区分”立法要解决的“业权”
问题,不但将消费者的权利还给了消费者,并在代小业主的经营中成为全国第一家给业主分钱的企业 ,
并于 2006 年的“3?15”之前被全国消费者协会评为消费者信得过的企业。华远从我做起,从销售初期
就明确了各自的权利、义务,用实际行动证明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二次创业后的华远将部分项目公司注册于北京市门头沟区(西城区的对口互助区),连续多年成
为门头沟区的纳税第一大户,并年年获得 A 级评级和区财政的奖励。华远集团公司和下属企业都被评
为纳税 A 级信用企业。2007 年初,社会盛传建设部和税务部门来华远检查,但所有的检查都证明华
远是清白的。国有企业不但年年会接受国资委指定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与检查,并有严格的投资审
批制度、管理者审计制度等各种制度与监察的约束。
我个人的言行由我个人负责,这些对房地产政策问题的讨论与研究,是我在华远集团二十多年的
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并不代表国有资产的意见。华远集团公司执行传统的党委决策制而非总经理决策
制,集团公司已十多年没有总经理办公会制度了,重大决策一律经党委决策后执行。很明显,我个人
的言行只代表个人的意见,只有执行党委的重大决策时才代表集团公司。
也许更多的网民一提起开发商就都认为他们是与腐败、黑心、个体、暴富相联系的,认为凡是私
有企业就一定存在腐败与原罪,华远地产自然也成了偷税漏税而无社会责任感的私有企业了。
一连串错误的推理,必然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尽管国有企业尚存在许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弊端 ,
但并不表示就一定是腐败、偷税漏税的,也不表示就一定是垄断或靠政府投资和保护才能发展的。
华远不是一个生下来就富有的企业,和全社会一样,都是从零开始创业,靠邓小平改革政策的指
引在市场中寻找机遇而发展的,今天所有靠自我创业而寻求生机的个人、单位、企业同样能在市场中
找到自己的位置。华远的发展告诉社会的仅仅是不要自暴自弃,只要付出努力、勇于探索,自己今天
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同样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并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重要的是,在整个中国经济都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企业、每个人是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
观念去创造财富,还是用仇富的观念去抱怨社会的“分配不公”。与其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攻击他
人、仇视富人上,不如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努力学习与工作上,这样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只有付出努力,才有可能去享受美好的明天,华远集团公司所做的仍然是努力地付出与创造,并
承担着国有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
答复网民的提问(3)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44
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中国引进西方社会的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的同时,参照西方社会的一些被认为是促进社会和谐
与发展的做法,我们引入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概念。于是近两年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铺天盖地,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陷入社会的一片谴责声中。
其实也许这些高喊着企业社会责任的人根本就没有弄懂西方制度下的社会责任这个概念。西方的
社会责任是个人与企业共同的社会责任,是从私有产权的角度及对弱者的帮助出发,从个人的自我行
为发展到企业的社会行为。
中国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社会责任的信仰的,因此更多的是“为人民服务”与“学习雷锋好榜
样”的精神,是从个人行为的角度提倡无私奉献的精神。而对于公有产权的部分,则是“爱护公物”、“公
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样的精神。因此在公有制为主的企业组织形式中没有企业的社会责任的问题,
企业是按计划与国家的指令承担社会责任的。
两种完全不同的产权制度必然会出现对社会责任的不同理解与要求,同样,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也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
中国正处在刚刚开始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刚刚开始允许私有产权与公
有产权平等竞争的阶段(尚有大量的行政垄断存在),民营经济尚处于起步期,并不具有雄厚的资本
实力,更不可能独自参与全球化竞争。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未完成,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尚未落实,许多
企业尚处于亏损阶段,除国家支持与垄断的行业外,很多企业同样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中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公开的资本市场,企业尚未完成自有资本的原始积累,因此不能依靠资本
市场解决资金与扩大规模,只能靠经营利润形成的积累与沉淀。而中国真正能称得上富有的家庭更是
少之又少,总体的社会矛盾与企业面临的难题相同,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解决生产能力
与经济实力不平衡的矛盾。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的第一步并非是对社会提供三次分配捐助,而是合法经营。那么企业是否在
合法经营之后就没必要承担三次分配的责任了呢?起码这不是像必须依法纳税一样是一种法定的义
务,而是投资者的一种主观意愿。投资人有权决定财产的处置方式,产权人有权决定自己的财产用途 。
当然扶助弱者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心,会让多数人和企业积极参与全社会的三次分配活
动,但这绝不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责任。
华远有了国有资产的“挡箭牌”,并不代表华远没有自愿地为参与三次分配的社会公益活动进行过
专门的宣传。
早在 1984 年华远成立之初,我们就开始按区政府的要求无偿举办“大龄青年舞会”的公益活动;
无偿为西城区配备了第一套中学的计算机电教设备;举办了西城区战略研讨会和“华远之声”公益音乐
会……
二十多年间,华远还为西城区出资建设了法院、党校、经科大、政府会议楼、老干部活动站、区
公安局、多个派出所、多个街道公厕以及多种零星建设工作,提供了数万平方米的办公设施等建筑。
为支持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从中国举行的第二次铁人三项赛、第一次英式橄榄球赛开始,华远
拥有了中国第一家乒乓球俱乐部,拥有乔红等前世界冠军选手,有中国最好的桥牌队……全北京会打
桥牌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华远的,华远是中国为桥牌运动出资最多、时间最长、取得成绩最好的赞助
商,
北京连续十多年的各种群众性桥牌竞赛都是华远出资支持的,华远队还代表中国赢得了日本“NEC
杯”国际桥牌邀请赛的冠军。华远常年对中国各种体育活动的赞助超过了几千万,这还不算华远专门对
亚运会和奥运会提供的上百万元的赞助。
从第二届“京港研讨会”开始,华远就协助政府和各种机构举办大量的国际会议,包括最初的诺贝
尔奖获得者来京演讲。
从中国改革基金会成立之日起,华远就提供了 800 万元的支持,并提供了中国改革理论研究的各
种课题经费和会议经费,包括为最有贡献的经济学家发出的第一笔 100 万元的经济学贡献奖。华远为
中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做出的支持远不止几千万元,其社会效应更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
答复网民的提问(4)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44
1994 年,华远捐资 500 万元为阿坝四所小学购买了计算机等教学设备,2006 年年底为海南省贫
困县捐资 100 万元建立希望小学。即使不算每年固定支持西城区和北京市重点学校的经费,华远累计
在教育事业上的捐助也远远超过了几千万元。
为支持我国 NGO 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华远组织、发起和参加了多个公益基金组织,如
支持治理荒漠化的阿拉善 SEE 基金,支持环境保护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支持扶助农民致富的“富
平”基金以及人口福利基金会的“幸福微笑”基金等,多数基金捐款都在百万元以上,少的也在 30 万元
左右,并且还继续支持着各种公益基金的活动。
今天当社会在关注兔唇儿童的治疗时,华远的职工早在十多年前就自发捐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生修复下巴的手术,并参加过“博爱”慈善等多种慈善捐助。凡是各级政府、街道、区县和社会团体
的捐助活动,都能看到华远的身影,华远在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华远的宗旨是“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从来没有在第三次分配的公益活动中甘落于人后。但
这不等于所有的捐助活动华远都能参加和都有能力参加,许多捐助是有上级指示、号召和要求的,也
有大量的捐助是股份公司、合资公司经董事会批准后执行的。
华远与北京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也曾合作举办过“元旦”、“春节”、“十一”等大型文艺晚会,以丰富
北京和全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另外还赞助举办过各种公益演出活动,以及组织职工参加各种义工活动
和义务劳动等。
我可以自豪地说,华远集团既不是纳税的侏儒,也不是社会捐助活动的矮人,不管是在区属企业
还是房地产企业,华远都可以骄傲地站在前沿。
国有资产的公益支持除了捐款外,还有大量按政府指令由企业出钱完成的社会公益性建设,如华
远代表西城区政府为地铁四号线股份公司承担了股本金入资及贷款担保等类似的工作,这也算企业承
担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吧。
我并不指望用我的言语扭转网民们对华远的看法,我只想告诉那些对华远这个几代领导创造的优
秀企业存有误解的网民们,正确地理解与讨论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表示华远不想承担社会责
任,而恰恰是只有正确地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才能管好、办好一个企业,才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
不要错误地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仅仅认为是企业应更多地承担公益事业,过多地要求企业的捐助只
能是涸泽而渔而不能囤水养鱼,否则不但不会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反而会制造各阶层之间的敌对
情绪,制造更多的社会矛盾。
企业进行更多的三次分配活动,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与税收制度,而目前我国的税收制度并
不鼓励企业从事更多的社会捐助活动。国家规定仅仅对某几项活动或通过某几个机构的捐助给予少量
的抵税或免税的政策,而对大多数的公益活动捐助并不给予免税的优惠,因此实际的企业支出还要加
上应缴纳的 33%的企业所得税,这同样限制了企业的社会公益活动。
华远并非大型的国企,但仍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希望更多的社会成员知道,华远在
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的同时也从事了大量的公益事业。
关于我的故事
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把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讲给大家听,但有时候这些故事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事
实的真相,并且可能会对社会有所启发,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活并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
中国改革的进程中有许多过去从未出现过的事情,于是人们对对与错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如果我们仍用传统的观念看待改革与发展中的事物,就可能会产生误解与疑惑,甚至可能影响自己的
判断。 当中国出现了一批开始富起来的人时,当房价让许多城市居民望而生畏时,社会开始对房
地产商产生恶感,并将脏水都泼在了房地产行业与房地产商身上,认为所有从事这一神圣的为民造福
的行业的人都应被“枪毙”。
社会上曾盛传各种不同原因的版本说“我被抓起来了”。如果我写文章去解释的话,会被认为是假
冒的,于是就委托小潘去告诉大家,我没被抓起来,并且活得很好!
但仍然有大批的网民呼吁让检察院来查一查,他们认为房地产商只要一查就一定会查出问题来,
一定会被抓起来“枪毙”。也许这是一种对房价不断上涨不满情绪的发泄吧。
故事一:我曾被检察院正式宣布逮捕过。
1985 年的 9 月 30 日,正是准备“十一”放假的前一天,这一天也恰恰是阴历的八月十五日,中国
传统的中秋节,是一个合家团圆赏月的好日子。
答复网民的提问(5)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45
当天上午区纪律检查委员会通知我去谈话,但恰好上午有个事先约好的外商谈判,关于华威大厦
项目的投资建设事宜,我转告他们说我下午再去。
中午全公司的人一起在“峨嵋餐厅”聚餐,准备下午就放假了。我也可以去区纪委谈话了。正当我
准备出发时,华远总公司的一位副总神神秘秘地叫我出去一趟,这一去就是一年多的时间。
停在公司 200 米开外的是一辆西城区检察院的警车,它将我直接带到了现在西城区政府的所在地
——西城区检察院。事后我想,也许是因为我没有按时去区纪委谈话,区纪委的领导认为我犯了罪要
逃跑,于是案件就升级交给检察院处理了。
1985 年是中央最早开展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犯罪的专项运动的时候,当时中国的法律实行的是有罪
推定,可以在认为你有罪时先实行抓捕,后审查证据。
当晚 12 点,我被以“贪污罪”送进了西城区看守所(现西城区公安局宿舍区)。在一个全国人民都
欢度国庆佳节和团圆节的日子,我被关进了黑暗、脏乱并臭气冲天的看守所(一间 10 平方米左右的
房间塞满了近 20 个壮汉),这是令人终生难忘的记忆。
既然罪名是“贪污”,检察院当然要去家中寻找我“贪污”的赃物了,但检察院搜查中扣押的却是大
量与“贪污”毫无关系的香港电影的录像带等物。事后我知道,检察院另行通知我的兄弟姐妹向检察院
缴纳了大量的现金作为我“贪污”应该退赔的押金,为此我妹妹不得不卖掉了刚买不久的摩托车。
随我之后进入看守所的公司会计被检察院以“老婆生孩子,家里无人照顾”为由,于 1985 年 12 月
释放了。1986 年的 2、3 月间,区检察院也通知我,已将我家人上交的现金全部都退回了。看来“贪污
罪”的罪名是不能成立了,但有罪推定在先,又无法轻易将我放出。当区检察院以为我无罪之后,我反
而“升级”进入了市级看守所(宣武区半步桥的 K 字楼,据说是日本人建的监狱),并交由市检察院审理
该案了。
从我正式调入华远公司到被关押进看守所,我大约在华远一共工作了不到 12 个月的时间,但却
被审查了 14 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时间是足够了,也可以说是被彻底地洗了个干干净净。
“贪污罪”的来头是因为我给自己和员工发了一大笔奖金(当然这是有上级批准的)。在 1985 年 3
月,我就在企业自我清查整顿中主动申报过,并已经在 5 月 7 日区政府各机关来总结公司自查成果时
做过结论的。既然不能用“贪污罪”来定罪,也要找个判罪的理由,于是市检察院就从公司自查的报告
中找了一条工商局认为超出经营范围的“投机倒把罪”判我缓刑回家了。
我当然不同意这种莫须有的罪名了,上诉之后,法院顺水推舟地将此案退回市检察院重新审查。
如果单为讲故事,这一年多的特殊生活就可以说上好几天了。最重要的是,当一个人能从监狱生
活中无罪释放之后,遵纪守法的警钟会天天响起,这也许也是一个人难得的教育。
故事二:检察院再次出证我无罪!
因为这段经历,党内给了我一个警告的处分,但我之所以至今仍坚持在华远公司这个国有企业中
努力奋斗,就在于我要证明我的清白,我对这个曾经坚信的理想仍抱有无限希望,至今也未后悔过。
事实说明了一切。我曾从军十多年,先后荣立过集体和个人的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六次。作为是
一名战士,只能战死于沙场,决不后退半步的军人精神至今仍深深地溶于血肉之中。华远的成功既有
前几任领导的重要功绩,也与我的努力密切相关。
人民与政府同样用各种荣誉承认和证明了这一切。
我光荣地当选为人大代表,并被评为劳动模范、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又连任了两届北京市政
协委员。一个人的一生之中能有这么多的荣誉,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吗?也正是这些荣誉才让我没有去
干个体户,没有仅仅为个人的得失而停止努力工作!
1996 年华远与华润合资之后,准备借桥于香港上市。经过世界各国的路演之后,华远创下了中国
第一家地产公司在境外上市认购的最高倍数的纪录,并准备于 1996 年 11 月 8 日正式敲钟挂牌了。
但就在正式挂牌的前一天,香港的八大主要媒体和香港联交所同时接到了一封匿名信。信的主要
内容就是我曾于 1985 年入狱,是一名罪犯,一是没有资格担任香港上市公司的执行董事和总经理,
二是我对香港当局和股民隐瞒了犯罪的记录,失去了诚信。
答复网民的提问(6)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45
按香港当时的管理规定,所有上市公司上市之前,董事都必须填报一长串的声明,包括是否曾有
犯罪记录,并要宣誓证明这些声明的真实性。香港当局有权根据这些声明中的隐瞒与不真实情况对当
事人处以刑事处罚,如有未申报的犯罪记录则是重罪了。当时的情况下,不但我个人要承担法律责任 ,
上市公司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未敲钟挂牌的公司将被取消上市的资格。
原以为早已过去了十多年的事情,突然从天再降,如一声霹雳再次成为影响公司上市的拦路虎。
自下午 1 时起,我的电话就没断过。第一家打来电话的是香港的《明报》,此后《信报》等多个
接到匿名信的报社记者都认为找到了一条大新闻,纷纷来电求证。
当然最关心此事的还是华润的老总们。华远在香港上市主要是靠大股东华润的背景,如果出现隐
瞒的情况,当然最受影响的是在香港已有六十多年发展历史的华润集团了,这也将对中国所有在香港
上市的公司产生重大影响。
我不能说我没有被检察院审查过,也无法证明我无罪(无罪的裁定书早不知道去哪里了),只能
告诉他们我是人大代表,按中国的法律有过犯罪记录的人是不能当选人大代表的。后来按着华润律师
的要求,我只能不接电话了。
当天下午最忙的则是我的党委书记(也是上市公司的董事),周书记单枪匹马去市检察机关查阅
十多年前的档案,要求调出当年的裁定书,之又到区检察院取得了我虽经检察机关审查但没有触犯中
国法律的无罪证明。
直到当天下午 5 点半,我们才正式将所有证明发给了香港联交所,证明了上市公司的真实性和所
有申报材料的真实性,以证明我没有犯罪的事实。
公司的律师同时向所有香港的媒体发出了正式并口气强硬的律师函,不但告知匿名信所说的信息
是错误的,并且提出如果哪个媒体报道这件错误的事件将对其提起法律诉讼。
香港联交所在接到中国检察机关的证明之后,当然毫无疑问地批准了第二天上市公司股票挂牌交
易,除香港一家媒体报道了前一天曾接到过经香港联交所证实为诬告的匿名信之外,其他媒体则只字
未提此事。
一场风波过去了,至今我也不知道是谁在用这种手段试图陷害我。但我知道必须坦荡地面对人生 ,
一定要严守法律这条最后防线。
我之所以敢把这些故事公之于众,正是因为我心中无鬼,没有做亏心事,自然也就不怕鬼叫门了 。
我也不会怕任何检察机关再次登门审查,更不会操心税务、审计、纪检等部门的检查了。
谢谢那些特别关照我的网民们,你们的提醒会让我更加注意遵纪守法,有社会的监督会让一个企
业发展得更加健康、更加有竞争力。
华远也的确有过多次被要求“协助调查”的时候,但“协助调查”并不说明华远有什么问题,反而更
加证明了华远没有出现违法的问题,更没有用商业贿赂的手段去发家,而是凭企业的实力合法地进行
市场竞争。
故事可以先告一段落了,以后还会有些旧的和新的故事。我只想告诉那些不了解情况的网民们,
不但华远是在认认真真地做事,我也在认认真真地做人。
人的一生之中总有些难以预料的沟沟坎坎,也总有些并不愿意向社会公开的事情。不情愿公开并
不等于不能公开,博客给了一个大家都有权发表自己看法的阵地,也是每个人可以与社会交流的场所 。
如果有人愿意看,我会讲更多关于华远和我的故事。
(2007 年 1 月 11 日)
《任我评说》 附录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45
附录
我知道任志强的几件小事
SOHO 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
近两年来,任志强似乎越来越成为千夫所指的“坏人”,记得有家媒体曾评选“全中国最该挨打的
人”,任志强排名第三。但凭我和任志强接触的这十多年来看,我知道他肯定不是一个坏人,最多是他
在说话和表达意见时,有时坦率得让人感觉有点不成熟而已。其实,他有许多值得赞赏的品质,如正
直、坦诚、透明、有责任心、坚持对真理的追求等。
任志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讲几个我亲身经历的关于任志强的小故事。
先说说任总的“直言不讳”。如果我们遇到身患残疾的朋友,大家一般都会委婉地把这些人说成“视
力有障碍的人”“行动不方便的人”等,假如任志强在旁边,他一定会说:“你这个瞎子”“你这个瘸子”……
别人生气不高兴了,他可能还会接着说一句:“这难道不是事实吗?”这是他一贯的表达方式,当然,
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他这种直来直去的方式。
同样,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经济条件差、生活困难的人,他们内心格外敏感,同时更
渴望得到社会和周边人的认可,更需要得到别人的爱和尊重,而不仅仅是同情、帮助,当然更不希望
被瞧不起。如果对他们用“穷人”这个字眼,就如同对身患残疾的人使用“瞎子”“瘸子”这样的称呼一样,
会让他们非常敏感和不舒服。而任志强却不顾忌这些,他曾说过:“我只为富人盖房子”“应该把穷人用
围墙圈起来”等这些刺耳的话。这样左一句“穷人”,右一句“穷人”,就像针扎一样刺痛着这些人的心。
不言而喻,之后引起的愤怒和声讨就如同滔滔江水。
任总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打高尔夫。高尔夫是一项高贵的运动,可是任总带着高尔夫球杆下草坪时 ,
就如同农民带上锄头下地干农活一样。一个夏天下来,风吹日晒,脸变得又黑又粗。一次会议上,我
看到他这个样子,就给他建议:“你每天可以用一些凡士林,这东西没有任何的气味,可以保护你的皮
肤,价格又便宜,尤其适合经常在外面打高尔夫球的人使用。”他立刻反问我:“你又给哪家凡士林生
产企业做形象代言人了?”之后再见他,他脸上的皮肤越来越黑,越来越粗,看来他没有采纳我的建议 。
要了解任总还要了解他的经历,他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
一次在任志强过 55 岁生日之际,他请了当年在农村插队时的插友和当年一起当兵的战友一起聚
会,我当时也有幸受到任总的邀请。这些插友们和战友们带来了任志强年轻时候的照片,我看到这些
照片后,感觉照片里的人与今天的任志强简直判若两人,当年他是那样的眉清目秀、英俊、安静。其
中有一张照片他穿着一身当年让许多人羡慕不已的军装,另一张照片他的旁边还站着一位十分漂亮、
穿着游泳衣的姑娘。我对任总说:“任总,当年你够浪漫的。”他的一位战友在旁边说:“这姑娘已经是
我老婆了,现在也是老太太了。”当年的任志强十几岁年纪,脸上的稚嫩还未消退,就离开了北京这座
大城市,插队去了比我老家甘肃天水更荒凉、更艰苦的延安。在当时那个革命环境中,他的确锻炼了
自己坚强的意志,同时也使他的性格里多了一些粗糙的因子。
去农村上山下乡,比我年长一些的人可能更为熟悉,也更了解当年的情景。当时北京的年轻人下
乡到延安去,发生了许多故事,其中我听到的有关任志强在延安时的一个故事让我非常难忘。也是在
他的生日晚会上,他的插友们说任志强从小就是一个好强的硬骨头。他们经常进行各种比赛,一次任
志强没有得第一,休息时,任志强从烧着火的煤炉中用手拿出一块烧红的煤球,给每一个插友们点烟 ,
这时烧红了的煤球烫得他手上的皮肤嗞嗞作响,并散发出一股股焦皮的臭味,大家赶忙都把烟凑了过
去。通过这件事,大家从心底里佩服任志强的坚强,也知道了他是一个不服输的人。
任志强常把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称为是“血色浪漫的一代”,因为我的年纪比他小一些,没赶上血
色浪漫的年代,于是任志强就把我们这一代称为“改革开放的一代”。我看过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
成的》,从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身上,看到了他们这一代人的性格,在我认识的人中,王石、
任志强都属于这一代人。他们这一代人坚定、执著、不畏困难,常常是平路不走,专挑陡坡走,陡坡
走着不过瘾了,就到珠峰上转一圈再回来。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任志强,身上一直保留着爱憎分明、
敢于直言的优秀品德,他的敢于直言让很多人恨他,也让一些人怕他。除了那些有困难的“穷人们”在
声讨任志强——这是因为任志强的话可能的确刺痛了大家的心——同时,任志强也是那些不学无术、
装腔作势的伪君子们的克星,因为他无论在任何场合都会毫不犹豫、
毫不留情地撕下任何人伪装的面具,而立刻让那些人恼羞成怒,嫉恨他一辈子,他们恨不得当场
把他一口吞下去。我曾在多次会议上见到和听到当任志强在台上讲话时,下面就有人说:“以后再也别
请这小子来了。”
因为性格的关系,任志强在周围树立了这么多的“敌人”,甚至有一些还是恨他恨得咬牙切齿的“敌
人”,但任志强今天却还很健康、快乐地活着,也没有被人陷害给抓起来,也没有像历史上曾经重复无
数次的壮烈故事那样,因为直言被挂到绞刑架上。想到这些,就不得不感谢我们这个时代,这是一个
最伟大的时代,一个最开放的时代,一个最宽容的时代。
2006 年 12 月
我和任志强掰腕子(1)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46
我和任志强掰腕子
《中国工商》杂志社总编、教授阎阳生
2006 年 3 月 8 日晚,京城大厦 50 层,北京地产大鳄任志强低调举行了一个规模很小的生日宴会 。
按他的说法,有高人指点,他 55 岁生日不能和家人一起,要和对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男人一起过。
除我之外,到场的都是见证他创业生涯的当今地产企业高层,其中有老华远时期的董事长戴晓明、华
润时期的董事长宁高宁、今典老板张保全、SOHO 中国的老板潘石屹、国世通老总刘伟、和任志强共
患难的前华远副总齐跃和来开全国政协的建业老板胡葆森。
生日宴会前一天晚上,任志强还在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上和潘石屹唇枪舌剑,该节目的收视率
一路蹿高。近日来任志强屡发狂言,被网上列为“全中国最该挨打的人”的第三名。我却心领神会,他
是其发不易,其收也难矣。
宴会其间的话题免不了是房地产,由于对我的介绍是 38 军军旅生涯和初下商海一直和他叫板的
人,在座的感到十分新鲜。我讲了几段往事,他们觉得和时下的媒体作秀、商场对阵大相径庭,于是
我写了下来。
(一)七十年代:保定
军旅比武:倒地之前猛挥一拳
号称“万岁军”的 38 军以出奇兵打恶仗声贯中外,师与师、团与团、连与连比武成风。城里来的学
生兵如果拿不出两手,根本没人把你放在眼里。那时我是步兵连的尖刀班长,任志强是特务连的工兵
班长,都是心高气傲的年龄,见面也不免比试一下。刺杀投弹我不在话下,我能把大号手榴弹扔到 60
米开外。负重越野非他莫属,身负百斤的器材还能一跃翻过两米高的板障。
以科目而论,我们不相上下,但不算正面交手。按任志强跟在座的老总吹的,那时的叫板可不是
当今流行的 PK,是真正的交手格斗,理论起来一时火起,两个人就扭在一起一决胜负。先是我一个大
背挎把他掀起来,他倒地之前顺势一拳打中我左腮,由于他手厚如牛,这一拳下来我也摔倒在地。我
喊他犯规,他说擒拿格斗打倒为准无规可循,我们又不敢找人裁判,让团里知道非给处分不可。
所以我俩最终还是平手,但这种比试一直持续下来。
暗红的煤块在他手指间嗞嗞作响……
“文革”时期,我因为父亲受冲击牵连,从司令部下到炊事班烧火,任志强在内蒙古前沿打坑道,
立了三等功回来准备提干。38 军对军人后代一向包容,不管是权势上升的子弟还是落难同僚的后代,
都会给个立足之地。
窗外风雪稍停,屋内炭火微红。十几个北京老乡围着土坯垒成的土灶,打开几瓶罐头天南地北地
闲聊。我拿出两盒“牡丹”,有烟无火。任志强移开喷着热气的铁壶,用那只叠满老茧的粗手在炉口扒
拉着,拣出一块煤给围坐一圈的老乡点烟。大家惊得目瞪口呆,只见暗红的煤块在他手指间嗞嗞作响 ,
当愕然的一圈人慌忙点着烟卷时,屋里已弥漫着一股呛人的肉皮味儿……
这也是无声的叫板。
柳州会诗:自沿清江驾龙船
1973 年,38 军有两大另类举措:建体工队和办农场。我参加足球队南下两广冬训,虽为板凳替
补,但 38 军获得全军冠军,我也“携得美人归”。任志强负责筹办农场,种出的珍珠水稻赛过小站米,
他因采办有功,被提拔为后勤助理员。我们虽各有斩获,但领域不同难分伯仲。
1975 年春,农场扩建急需拖拉机,任志强受命北上采买无功而返。我想南下探亲,便夸口说可在
柳州买到拖拉机,于是我们双双南下广西,还获得睡卧铺的资格。沿途车窗外由黄而绿,进入湘桂更
是青山绿水。
我们登鱼峰山,看柳江九曲环城而过;访柳侯祠,抚韩(愈)文苏(轼)字柳(宗元)事的三绝
碑;坐青竹筏,望龙船山恍若画中仙境。触景感事生情,让常年在山沟打洞荒原插秧的任志强陶醉不
已。因“文革”辍学、只上过初中的任志强,竟沉吟再三赋藏头诗一首:
春洲古祠一水环,
独生绝卓奇峰山。
沉阳袭柳百花妒,
自沿清江驾龙船。
我和任志强掰腕子(2)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46
我先笑其班门弄斧,后思却再无佳句。更有甚者,初学诗词的部队书记宋柏林把它与遭禁的唐诗
宋词一起抄在了自己的摘录本里,并在营房流传。这“任小毛”(任的小名)何许人也,唐宋八大家在
天之灵肯定哭笑不得。
自此,我和任志强的叫板由武扩大到文。
商海试水:加急电报
攻坚有成却并非易事。我当时夸下海口,是因为我当医生的准岳父曾救过拖拉机厂厂长一命。但
一个人在手术台上和在官场台上毕竟是两回事,此事后来不了了之。
但团里几次催问,我无计可施。任志强说早知道没这么容易,光有面子没利益没用。我说我只有
赶快回团承担责任,任志强说你不用急我有办法。第三天他给副团长发了封加急电报,然后说准备回
北京呆几天。我不相信,不挨批受罚就不错了,还让你回家?但三天后团里回电:暂无款可汇,准假
三天在京待命。
那时坐火车要两天两夜,一下火车我们就一人吃了一只烤鸭,打了个平手。洗澡时互相搓背,他
说我体格强健,我说他四肢发达。三天后回团复命,我们安然无事。
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发给团里的电报说了什么。不久我们先后结束军旅生涯回到北京。
假游泳证:惊动老父
我先复员,到北京环保所当了一个和废水打交道的化验工,每天带着两个馒头加桃酥,四处取水
样。任志强留在保定当了个不带“长”的参谋,实际上是带着工兵四处施工。本是各不相干,但一件小
事却惊动了他已赴任商业部副部长的老父。
北京那时文体活动少得可怜,而且各部委门槛很高,比如总参的游泳馆必须是局长以上的才可以
进。我就和任志强的妹妹用别人的废证换上照片,再用肥皂刻章办了个假证。他妹妹曾在少年宫练过
跳水,在游泳池中舒展自如十分抢眼。有一次我们被警卫扣住查出假证,结果一问,总参管理局的局
长原来是她父亲在新四军的老部下。
那时我正在单位翻书准备考大学,任志强的老父以部长之尊突然来到我的屋里,一脸严肃让我狼
狈不堪。这件事使他在老部下面前丢了面子,他肯定认为大他儿子八岁的我是个教唆犯。
后来任志强每每拿这个说事,都让我有口难辩。
(二)八十年代后:北京
他在苹果筐上睁开眼睛:吃饭了吗?
1982 年我大学毕业,有一天到友谊宾馆的科技会堂开会,顺便就到附近的农科院看任志强。他带
了一个施工队,又盖了门市部注册了一个公司,从百货到建材无所不包。那时正是商品经济初期的蛮
荒年代。
那天他正从山东拉来一卡车苹果,卸了一夜车,因此满脸灰尘。我那时被人称为高考状元,颇有
点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但他却不以为然,从大筐里拽出一个苹果,在押车的军大衣上蹭了蹭给我吃。
他拍拍那个旧军挎包,说跑一趟山东能挣满满一挎包,还说待会儿请我好好吃一顿。那是我第一次吃
到“红富士”,也是第一次看到那么多钱。
我那个苹果还没吃完,他就裹着大衣靠在苹果筐上发出了鼾声。押一趟车翻山过卡要几天几夜,
看着他劳累的样子,我想,像他这样既有路子又能吃苦,全然没有高干子弟的夸夸其谈,不发财才叫
怪事。一会儿他突然醒来,看着我问:“你来了,吃饭了吗?”
风雪故人来
我作为主管工程师调到科委,抓了几个如“航空遥感”之类的大项目,但我仍住在城乡交界不足 10
平方米的平房里,在房子外面用废料碎砖接了一个厨房。冬天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在唯一一盏白炽灯
下,妻子做饭,女儿做作业,我看那台托人买来的九英寸小黑白电视。
忽然一阵敲门声,任志强卷着一股“风雪”,大衣里的棉花翻开了,油迹斑斑。原来他骑摩托车撞
车而被甩了出去,所幸只是挫伤没有骨折。(任志强说当时不是冬天而是夏天,而且他的腿骨折了。)
我想起他日前打电话说刚买了辆铃木让我有空去兜风,那年头日本进口摩托车可是凤毛麟角,比现在
的大奔房车还牛。
那时他已开发了多处生意,且发展迅速,他整日往返奔波。他对我这种在斗室里空耗时日很不以
为然,但又对这种就着火炉上一大碗热汤面的小日子颇为感慨。后来他忙里偷闲常来小坐,他女友还
送我一套当时很洋气的咖啡具,至今还没有坏。
你投资,我拍片
我和任志强掰腕子(3)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46
1984 年,任志强加盟戴晓明创建的华远公司,实际的经营项目包罗万象。后来他的生意迅速扩大 ,
已开始进行南北集装空运了。80 年代最热门的是家电,他进口了一套电视制作系统,主动要给西城区
政府拍一套系列片,我只答应帮忙。白天我跑遍各局办,晚上在他西直门的小套间里熬夜写脚本,这
样终于拍出了涵盖了西城区二十几个局委的长片《机遇与挑战》,至今仍是西城区最珍贵的资料。
这个过程也对我官本位观念产生了剧烈冲击。虽然他给了我一个首席顾问的金色证书,但实际我
是给老板打工。资本的力量已开始显现。我夫人最初加入华远的理想是当年能买一台彩电,结果当月
就实现了,她的收入比我这个机关干部的收入高出 10 倍。于是我们在片子里加入这样一个情节:在
公司工作的妻子在外跑业务,在机关工作的丈夫在家洗衣服。我直接客串那个机关干部,后来那个会
做图版的女孩成了志强的夫人。
他再次请我“出山”,我虽然心动,但说正拼外语将来可以出国留学,他说现在挣钱将来出国可以
带翻译。后来我们俩各自的目标都实现了,但高下的叫板仍未完结。有趣的是,那时他却表现出对行
政的兴趣,以一个挂靠的人才公司承办了整个区政府的年会,那部代表科技前沿的片子在会上引起震
动,但他的财大气粗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警惕和不忿。
牢狱磨炼男人
如果不是任志强在个人博客上的披露,这也可能是一段讳莫如深的经历,尽管江湖上总说没坐过
牢的不算男人。
具体导火索是什么我不知道,那时我已到联邦德国留学。但据办案人私下透露,主要是他发展太
快、赚钱太多而招人嫉恨,进来后又死不认错,不给人台阶。据说他即使在牢狱劳动中仍事事争先,
但戴着手铐蹲在地上的感受肯定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4 个月后此事不了了之,但那肯定是他人生的低谷。后来他东山再起,我却意外地被关了进去。
那时我从联邦德国回来毅然下海,帮人创办了倒时装和卖冰激凌的新大陆公司,从体制上比任志强下
得更彻底。(其实我是在一个完全的私人企业中给老板经营一个公司,于是发生了我因账目问题被拘
讯,老板却组织员工在门外彻夜营救的怪事。)
所以在人生的这一课上我们又打了个平手。他坐牢的时间比我长,我坐牢的强度比他大。(但都
是自己扛着没有丢人。)如果说在这种事上还争强的话,别人肯定说我们有病。但不管谁进去了,在
外的一个人都尽其所能全力救助。
两次斗殴:大兵本性难移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已评上高级工程师,出任北京科学院业务处长;他已经坐在大班台后,成
为华远建设公司的老总。孰优孰劣,虽难以衡量,但都应算是道貌岸然的管理阶层。但先后发生的两
件事却让人大跌眼镜,证明行伍的本性难移。
百废待兴、矛盾交叉的蓬发年代,旧城拆迁经常发生冲突。从政府到公司,谁都不愿处理得理不
让人的拆迁户。一次拆迁部经理诉苦说自己被拆迁户聚众打伤,身为老总的任志强一时火起直奔现场 ,
拦也拦不住。任凭拆迁户拳脚相加,他却一步不让,最后他被打碎了眼镜,揪掉了头发仍不还手。
后来我说他将帅陷阵匹夫之勇,他私下告诉我那时已无退路,必须作出样子。其结果是,这场架
对内对外都是震慑:一是拆迁户见老总都敢上阵,也就适可而止不再漫天要价;二是公司部门经理遇
到难题再不敢向后退缩、推脱责任了。
而我打架却不是为公。我作为家属在华远的游泳场和游泳池的管理方发生争执而被一群门卫推
搡,我一时冲动大打出手,在被一群生猛青年压倒乱打的同时,我死死掐住了他们头儿的脖子。结果
是任志强让华远向对方赔礼道歉,并因连带责任对我的妻子罚款上千元。
年薪 700 万的“打工皇帝”
华远并入华润的战略合作使企业迅速升级。从人脉上讲,当时华润的后起之秀正是任志强当年拍
电视搞调研时启用的在校“研究生兵团”,这些人后来不是外企精英就是政府智囊,他们的力捧和任志
强的气势使华润高层在华远和万科之间最后选择了华远。
华润雄厚的资金和任志强的开拓精神,使华远一跃成为房地产业的旗舰,每年的新年招待会举办
得也越来越豪华,进入管理层的妻子在台上主持,任志强带领团队高层一字排开频频举杯。我虽然也
混了个一官半职,但只能作为家属带着孩子在下面吃喝游戏。
那个时候,媒体风传作为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任志强年薪 700 万,被称为“打工皇帝”,对此他也不
否认。实际上,即使在职业经理人中,年收入高于他的也大有人在。但只有他公开声称是合法收入,
对国家税收贡献最大。结果树大招风,引起上层关注。但几经审计调查,也确实是按合同和绩效照章
纳税所得。他每年交的党费就 20 万以上,相当于作为局级干部的我全年工资的 10 倍多。以市场经济
的标准,我们已失去可比性。
虽然他在社会上有诸多头衔,但作为工作狂的他,最在意的是“劳动模范”的称号。
包机抢救大哥
我和任志强掰腕子(4)
----------
2009 年 6 月 24 日 10:46
1995 年我遭遇车祸,撞断手臂和四条肋骨,住进医院脑外科。当时我裹满绷带的样子很吓人,亲
朋好友和领导部属面色凝重,赠送的鲜花摆得像告别。入夜我疼痛难眠,一闭眼不是部队拼杀就是铁
甲相撞。
任志强来探望,一看就说:“你这算啥,比我哥哥差多了。”他哥哥志刚我也视为大哥,早我之前
在海南高速路上被两车撞压,全身骨折,肝胆俱裂。当地医疗无望,几乎是等死。任志强硬是带着专
家到海南包机飞回北京协和医院。在呼吸机的负压下,志刚虽曾缝线崩裂肠胃外露,但竟奇迹般地没
有感染。
“如果当时抢救无望疼痛难忍,我就把氧气输液掐断。”他用那粗大的手指在喉咙上夸张地比划着,
我刚一笑便疼得晕了过去。任志强在中苏北线对峙挖坑道时,作为工兵排长,每每要去引爆哑炮,也
曾如此交代后事——“宁愿成死人也不愿成植物人”。
第二天,尽管医生严禁我再笑和咳嗽,但我还是坚决下地,由护士扶着练正步,如同以往列队通
过天安门一样。
三落三起再造华远
2000 年是任志强最失落的一年。华润终于决心换将,以万科系的郭钧替换任志强为华润置地总经
理,但保留了他董事长的位置。这是个超大公司换将的时期,很多企业高层也都乐于退居二线,在优
裕的待遇中享受自己的生活。但对于惯于一言九鼎、呼风唤雨的任志强却难以承受。最终他和华润摊
牌,另起炉灶重建华远。
脱离了华润旗舰位置的新华远虽被媒体追捧,但并不被业界看好。这毕竟已不是个人魅力的时代 ,
而是资本运作的时代,但任志强硬是通过市场整合和项目开发使华远重新立了起来。
此时任志强出镜频繁,语出惊人,或拍案而起,或拂袖而去,他成为最受争议的人物。我和友人
曾力劝他封镜闭口,但他刚停息两天,媒体网络便盛传任志强被拘审入狱。真是其发不易,其收也难
矣。
与此同时,华远在土地置换上屡见奇招,在项目建设上精益求精,其品牌效应远远超过它的资本
实力。
心底梦想:年薪 1 元的研究所所长
年过 50 的任志强非常需要一个 CEO 在第一线经营新华远,自己可以抽身金融运作和地产整合。
当他苦于先找个过渡时期的总经理而不可得时,也曾让我推荐,条件是对外有高级职称可以拿得出手 ,
对内有专业学历可以服众。我说:“人有一个,就怕你不敢用。”他问:“谁?”我说:“我。”他惊讶地张
大嘴,仿佛第一次认识我一样,接着又沉吟良久。
此事当然不了了之,单凭叫板三十多年,我就是最不合适的人选。我当时在一篇《谁在寻找 CEO? 》
的文章中提到:“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被认为是最牛 CEO 的任志强也在寻找 CEO.”
但他却屡屡发表文章,上建言高官,下直言网民,一时间竟集成百篇,让我写个评介。那时我评
上教授职称,正在研究民营经济,对他侵入我的领域大不以为然。但夜静细读,却发现有不少真知灼
见,不少日后为政府采用。问题在于,他常常忘了自己的商人本色,屡屡越位问责大政法规,让人不
悦。
对他附庸风雅、不务正业的指责,他告诉我,实际上他心底最大的愿望是成立一个房地产研究所 ,
集天下之英才,他当所长,年薪 1 元。后来我知道此并非空穴来风,他对房地产政策研究的痴迷和第
一线实践的娴熟,曾使时任建设部部长的俞正声一度曾想聘请他做政策研究工作。但深知任志强性情
的部长接着写道:“但我怀疑他能否在政策研究中放下企业家的嗜好,正如他能否在企业中放下他的学
者情节一样。”
叫板告一段落?
任志强的书名叫《任我评说》,这是他重新回到起点后,对作为房地产旗舰企业十年轮回的总结。
我可以说他附庸风雅,但我的书至今还无法出版。他留在商场继续张扬,我退出官场提前退休。我觉
得我们近三十多年的叫板早该告一段落了,他注视良久说:“不一定吧。”
在临近“八一”建军节前夕,他看我这篇稿子时又会为往事的细节争了起来,为某时某地谁先谁后
而争论不休。我说这是写逸事又不是报简历。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干脆又掰了一次腕子。他脱掉西
装脸涨得通红,毫不让步,仍然像当年在军营一样。所以这篇文字如有繁琐之处,责任不全在我。
(但
绝对属实,应归功于他。)
2006 年 3 月 8 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