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11

广义进化研究丛书 穴 第一辑 雪 顾问 辕 欧文窑拉兹洛 主编 辕 闵家胤

微 漪之塘

要要宇宙进化的新图景
眼美演 欧文窑拉兹洛著 钱兆华 译

员怨怨苑 年杰出学术著作
美国图书协会评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 ( CIP ) 数据

微漪之塘: 宇宙进化的新 图景 / [ 美] 欧 文・ 拉兹洛 著;


钱兆华译.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4
( 广义进化研究丛书第一辑 /顾问欧文・拉兹洛; 主编闵
家胤)
ISBN 7 - 80149 - 520 - 9

Ⅰ. 微… Ⅱ. ①欧… ②钱… Ⅲ. 科学哲学 Ⅳ. N02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 2001) 第 11418 号

・广义进化研究丛书 ( 第一辑) ・
微 漪 之 塘
———宇宙进化的新图景

著 者: [ 美] 欧文・拉兹洛
译 者: 钱兆华
责任编辑: 冯韵文
责任校对: 李 欣
责任印制: 同 非

出版发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 5 号 电 话 6 5 1 3 99 6 3 邮 编 100732)
网 址 : h ttp : / / www. s sd p h . co m. cn

经 销: 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所
排 版: 北京中文天地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印 刷: 北京科技印刷厂

开 本: 850× 1168 毫米 1 /32 开


印 张: 13. 5
字 数: 293 千字
版 次: 2001 年 4 月第 1 版 2001 年 4 月第 1 次印刷

ISBN 7 - 80149 - 520 - 9 / B・084


第一辑定价: 90. 00 元 ( 每册: 18. 00 元)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Ervin Laszlo ( ed. , )
The Multicultural Planet
———the report of a UNESCO International expert
group
Oneworld Publications, England, 1993

根据世界大同出版社 1993 年版译出


序 言 一
D. 洛伊
(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卡梅 尔, 伙 伴 关 系研 究 中 心两 主 任 之
一)


本世纪的标志之一 是当代科学的“ 真实性”
不断地遭到破坏。在过去的十几年里, 我们确实被 一

背离一种勉强 建 立 起 来 的 “ 新 智 慧” 所 震 惊, 而
这种 新 智 慧 还 在 给 我 们 提 供 越 来 越 多 “ 更 新 的 ”
智慧。例如, 在热力学和作为生命和非生命基础的
整个化学 领 域, I. 普里 高 津 已 经 在无 序 中 并 通 过
无序把混沌和有序的世界重新铸造成一种新的有序
的世界观。在大 脑的 研 究中, K. 普 里布 拉 姆已 经
把我们理解大脑如何工作与全息学和全息理论的神
秘数学混合结 合 在一 起。在 物 理学 中, D. 博姆 已
1
经根据他自己关于永恒的隐含序和我们始终存在的
显现序之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的观点, 把玻尔已经
说得很清楚的 “ 神秘 的” 张力 推向 了极 端。而 R.
谢尔德雷克则以他的不断积累的大容量记忆贮存和
永恒的 形 态发 生 场 观 点, 使 生 物 学 ( 在 最 广 泛 的
意义上说实际上是通讯科学) 受到震动。
当这些新的观点首次出现时, 现行科学信仰的
卫道士们警告我们要对其敬而远之。但是从一开始
就有成千上万 的 读 者 ( 他 们 中 有 科 学 家 也 有 非 科
学家) 直 觉 地 感 到 这 些 “ 异 端 邪 说 ” 是 正 确 的。
随着科学的进 步, 无 论 这 些 “ 异 端 邪 说 ” 被 证 明
与科学多么不相干, 但人们还是意识到一个新的伟
大的基 本 “ 真 理 ” 不 仅 在 奋 力 脱 颖 而 出, 而 且
( 由于从长远看它具有变换 心灵 的能 力) 在它 诞生
之时起就坚韧不拔。
这些新的科学探索者———和更多涉及所有现代
科学 领 域 的 人———的 思 想 就 是 这 种 新 的 “ 真 理 ”
微 体系, 而作为必不可少的知识的杰出综合者, 欧文

・拉兹洛把他的技能贡 献给了 这一 “ 真 理” 体 系。

塘 就这种 新 知 识 而 言, 一 个 问 题 是, 由 于 它 还 不 完
整, 因而我们只能对其有意义的整体进行猜测。因
为我们缺 乏可 以 把 片 断 同整 体 联 系 起 来 的 感 性 知
识, 所以我们易于 失去 这 些片 断所 传递 的洞 察 力。
另一个 问 题 与 之 紧密 相 关———这 种 “ 新 科 学 ” 的
最新发展是用零碎的语言向我们表达的: 专业化语
言和极其复杂的概念, 而且经常涉及令人眼花缭乱
的多学科领域。我们试图理解它, 但是如果我们是
诚实的话, 实际上要想搞清楚这一理论, 我们所有
2 人都必须承认这是困难的。
从它少有的把对新世界的各种看法纳入一个有
意义的和可以接近的整体中的力量中, 许多读者会
发现拉兹 洛 的 《 微 漪之 塘 》 是 一 次 最 引 人入 胜 的
智力旅行。它是一个如何表现我们这个时代所需的
勇气和新思想的有力典范。它的学科、所涉及的领
域和推理能力使人们回忆起过去时代伟大哲学家的
力量, 只有在这时我们才得到拉兹洛敏锐把握科学
最新进展的附加力量。但是, 《 微漪 之塘 》 并 不仅
仅是一种对先前思想的必要综合: 因为我们正被引
导到新的科学领域, 我们所读到的实际上逐渐成了
原始探索者发现过程的日。读者正在取得思想上的
有利地位因为思想正在发生并在若干年前由科学作
家记载下来。
通过拉兹洛把新物理学的 “ 超级理论 ” ( 宇宙
膨胀、黑 洞 和 超弦, 等 等) 和 包 括 我 们 自 身 生 命
在内的所有生命的新的进化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他的
“ 准全景” 的方式, 新 的科 学图 景便出 现了。 如果 序

我们把它看成是描绘从物质的实在性出发并到达生 言
命、心灵和意 识的 微妙 境地 的显 现、进 化和 自 然, 一
那么这一新图景的伟大之处就非常引人注目。这种
进化着的全场宇宙 ( whole - field universe ) 影 响并
反馈我们所做的一切和我们所想的一切———我们不
仅仅是淹没在其中, 而是它的组成部分。对于我们
的特殊化智力来说, 它看上去也许是分离的, 但即
使是分离的, 它也让我们充满惊异。它是一个具有
创造性关联并在信息和记忆的基础上进化的宇宙。
在这一新的进展下, 科学变成了恢复宇宙完整
性的一种工具, 利用这一工具, 存在于宇宙中的一 3
切———包括我们自 己、我 们 的思 想、 我们 的 感 觉、
我们的梦、我们的恐惧和我们的希望, 首先是我们
的想象和我们的创造力———的完整性都得到恢复。
拉兹洛作为综合者和革新者的能力是显而易见
的, 因为他能够找出每一个科学领域重要的未解之
谜。他用引人入胜的独创性依次向我们证明, 一个
重要的概念 ( 在 这 个 概 念 的 背 后 是 正 在 出 现 的 准
全景) 如何为我 们 在 理 解 心 灵 和 宇 宙 时 的 每 一 个
认知 “黑洞” 提供全面而不是片面的答案。
我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拉兹洛所概括的宇宙学
的含意———从长远来看, 它是使人类充满希望的精
心杰作。拉兹洛不是描述开始时的大爆炸和后来的
停滞不前, 而是描述相继出现的宇宙不断循环演化
的过程, 每一个宇宙都通过相互关联场的记忆贮存
同其他宇宙相联结。在这里, 我们还发现对许多年
里引起极其广泛兴趣的两个问题的惟一最富有成效
微 的陈述。一个问题是, 到目前为止仍被正规科学排
漪 除在外的所谓 Ψ 现象 ( 从 心灵 感 应到 过去 的生 命

疗法) 是如 何 与 生 命 图式 相 配 合 的? 另 一 个 问 题

是, 东方思想和西方思想之间、精神顿悟和实验科
学之间的桥梁是什么性质的?
《 微漪之塘》 是对我 们在 关键 时刻理 解人 类进
化的一大贡献。它用我们能够理解的语言给我们提
供正在出现的 “ 真 理” 的 重要 新 片 断, 而 且 提 供
有意义整体的甚至更重要的含义, 而这些片断正好
与我们一直缺少的这一整体相吻合。本书及其所依
据的开创性 科 学 研 究———拉 兹 洛 的 《 相 互 关 联 的
4 宇宙》 ———使人想 起 18 世 纪 的划 时 代声 明: 《 纯
粹理性批判》。一位具 有同 样令 人惊异 的综 合能 力
的哲学家———康德———在综合当时的科学和哲学时
超越了那个时代而建立起了一个实际上属于现代思
想的新框架。如果能看到历史重演这一幕, 那将是
非常有趣的。
序 言 二
K. 辛格
( 印度新德里, 科学、文化和意识国际研究中心主席)


近代 最 重 要的 发 展 也 许 是神 秘 世 界 观 ( 在 东
方占优 势, 但 并 不 仅 仅是 在 东 方) 和 在 当 代 知 识 二

前沿的科学家中显露出来的真实性范式之间日益趋
同。尽管这是不少重要著作的主题, 但还没有得到
应有的重视。《 微漪之 塘》 ———拉兹 洛描绘真 实性
图景的重要系列著作中最新的一部著作———特别注
意这一点, 并为纠正这一点做了大量工作。
《 微漪之塘》 以惊人 的敏 锐性 和明晰 性提 出一
种激动人心的想象。它最有意义的结论是, 宇宙命
运的剧情 似 乎 是 开 放 的; 命 运 和 结 局 都 不 是 封 闭
1
的, 未来并不仅仅是在出现, 而且还在创造。这一
假设显然与当代最伟大的印度哲学家奥罗宾多提出
的假说类似: 随着人类的出现, 我们第一次有了一
种能够且必须与进化动力积极合作以便加速其进化
过程的生物。人类进化的下一步将不再是外部形体
的进化, 而是内部意识的进化。通过生理—心理实
践把人和宇宙意识联系在一起的印度瑜珈概念为这
种创造性过渡提供了一 种方法 论。在西方, C. G.
荣格和德日进这两位著名思想家的著作代表了探索
意识进化的精神特点的相同尝试。
按照正在我们眼前发生的人类文明的全球化趋
势, 如果人类不想由于自己没有能力负责地控制技
术的创造性而毁灭 自己 和 这一 星球 上的 所有 生 命,
那就迫切地需要一种全球意识的进化。为了这样一
种全球意识的产生, 一种科学和精神性趋同的世界
观就是必要的发展。《 微 漪之 塘》 的出版 是朝 着这
一方向迈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该书最后一章所勾画出的具有微妙的基本宇宙

之 能量场的宇宙之舞的形象与印度思想有着有趣的相
塘 似和相同之处。正如拉兹洛所写到的, 我们不能不
考虑这样的可能性: 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盲目的能量
流和随机地出现和消失其形态的物质所组成。实际
上, 代 表 这 种 观 点 最 早 和 最 全 面 的 说 法 之 一 的
《 奥义书》① 的世界 观 正 是 从这 种 概 念 出 发的: 在
所有不断变 化着 的能 量 /物 质 形式 的 背后———不 管
是在星系间还是在亚原子层次上, 是永恒的和不变
的 “梵天”, 即所有现象 都在 其中 表现出 来的 不变
的 “场”, 它似乎是一 幅永 恒的 屏幕, 各 种变 幻不
2
定的现象在永无止境的时间循环中被投映在这幅屏
幕上。
于是便有了 “阿卡沙” ( Akasha) 的概 念, 它
是通过一个类似 于拉 兹 洛所 命 名的 Ψ 场 中 的过 程

① 吠 陀经之 一部 , 讲人 与 宇宙 的 关 系, 它 加 重 了 古 印 度 教 的 泛 神
论 观点。 ——— 译注
长期记录宇宙中任何地方所发生的一切的要素。在
《 奥义 书 》 中, 湿 婆 ① 既 被 描 绘 成 “ 时 间 的 创 造
者”, 又被 描 绘 成 “ 时 间 的 毁 灭 者”。 换 句 话 说,
当现象仅仅存在于时空连续统中时, 永恒的终极实
在便更早和更持久地把周期运动融进宇宙现象中。
宇宙之舞的主角湿婆的形象比人类的任何其他
创造物更能象征宇宙学的新领域。湿婆的一只手拿
着鼓, 通过它, 每秒钟有数以千百万计的星系突然
出现; 湿婆的另一只手高擎火炬, 它象征着这些世
界的毁灭。宇 宙 被 看 作 是 “ 轮 回” 的, 它 在 不 断
地变化着。另 外两 只手———一 只手 举 起表 示 祝 福, 序

另一只手指向他一只抬起的脚———在宇宙的产生和 言

毁灭的循环中提供一条人与神相互接触的通道。 二
根据流行的说法, 我们的宇宙诞生在 150 亿或
80 亿年前。 但我 们 何以 能 假定 我 们 这 个 宇宙 是 惟
一存在的宇宙呢? 印度的宇宙学倾向于支持有无穷
多宇 宙 的 观 点, 所 有 这 些 宇 宙 都 从 无 处 不 在 的
“ 梵天 ” 那 里 获 得 存 在。 尽 管 大 爆 炸 有 许 多 次,
“ 梵天” 仍 保持 着 它的 无限 丰满。 正 如 《 吠 陀 经》
所说的, “ 这 是无限的, 那是无 限的, 无 限来 自于
无限。如果从 无 限 里 取 走 无 限, 无 限 仍 然 存 在。”
因此, 有创 造 性的 跨 文 化 分 析 的 范 围 是 无 限 广 阔 3
的; 对印度宇宙学和现代科学概念之间的类似性进
行全面的探索显然是必需的。正在显现的关于宇宙
的科学图 景 可 以用 《 奥 义 书》 模 式 的 透 彻对 话 来
详尽阐述和说明。拉兹洛愿意接受这种做法, 这就

① 印 度教中 司破 坏之神 。——— 译注


是他的这部有启发 性的 著 作为 什么 不仅 受到 赞 赏,
而且得到创造性响应的原因。
《 微漪之塘》 的阐述 最引 人注 目之处 是它 的精
确简洁和 ( 深受 普 通读 者 欢 迎的 ) 完 全 是非 数 学
形式的表述。拉兹洛在与科学界和教育界有创造性
的个人和研究机构的广泛交流, 使他具有非凡的能
力把他的洞察力运用到对我们所居住的宇宙的本质
进行研究, 而他 摆脱 僵 化的 二元 论 /唯 物主 义范 式
( 我把它称之为 笛卡 儿—牛顿—马克 思模 式) 的能
力使他能够对科学的新概念看得更深, 以便理解为
微 什么在进化的漫长道路上会出现复杂和井然有序的
漪 现象, 而不是无序和不变的现象。

我们的银河系是几十亿个银河系中的一个, 我

们的星球是这个银 河系 中 几十 亿颗 星球 中的 一 颗,
我们自己是这一星球上几十亿个成员中的一个, 但
是我们竟 能接 近 于 理 解 无法 用 语 言 表 达 的 生 存 秘
密, 这确实是人类的伟大和神秘。我们是过去和未
来的孩子, 是地球和上苍的孩子, 是光明和黑暗的
孩子, 是 人 类 和 神 灵 的 孩 子, 是 世 界 和 宇 宙 的 孩
子, 在时间和永恒中既转瞬即逝又永远存在; 我们
被不可思议地赋予 足够 的 能力 去理 解我 们的 处 境,
4 克服地球的局限性, 最终接近超越时空本身的深渊
的可能性。这是前所未有的冒险, 等待着那些敢于
进入出现在当代科学前沿 ( 如 《 微漪 之塘》) 的世
界观所描述的新意识的未知领域) 的人去探索。
《 广义进化研究丛书》
序 言

广



进化理论, 在 18 世纪有康德的星云演化学 说, 研
在 19 世纪有达尔 文的 生物 进 化论 和马 克思 的社 会 究

发展理论。广义进化研究是目前正在兴起的一个跨 书

学科研究领域, 目的是 要在 20 世 纪自 然科 学和 系 序

统科学 伟 大 成 就 的 基 础 上, 对 宇 宙 进 化、生 物 进
化、社会进化和未来全球社会进化的全过程做出首
尾一贯的 圆 通 的 科 学 解 释, 以 指 导 人 类 顺 利 解 决
“ 全球问题”, 进化到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大家知道, “ 全球问题” 是在罗马俱 乐部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陆续发表的十几份报告中提出来 的,
其基本含义是: 随着世界各国仿效欧美发达国家纷
1
纷走上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在各国经济不断增
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出现了三个负
面效应———人口爆炸、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如果
不加控制的话, 它们会造成全球性的灾变, 直接威
胁人类的生存。可是, 罗马俱乐部的报告, 在惊醒
世人之后, 并没有提出解决全球问题和避免灾变的
办法。
罗马俱乐部成员、系统哲学家 E . 拉兹洛 在完
成罗马俱 乐 部 第六 份 报告 《 人类 的 目 标》 之 后 突
然醒悟: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外在
极限均是一些常数, 难以改变, 现在人口增长、资
源消耗和环境破坏 逼近 这 些常 数并 可能 引起 灾 变,
过错不在地球, 而在人类自己, 具体说, 在引导人
类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西方文化中的某些基本观念和
价值, 而这些是可以改变的。因此, 他转向对西方
文化和 价 值做 批 判 性 反 思, 并 写 成 一本 书 《 人 类
的内在限度》。
微 从 1986 年 起 在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总 干 事 F.

马约尔、诺贝尔化 学奖获 得者 I. 普 利高 津、诺 贝

塘 尔医学奖 获 得者 J. 索 尔 克支 持 下, E. 拉兹 洛 成
立了广义进化研究 小组 ( The General Evolution Re-
search Group) , 把多国和多学科的几 十位前沿 学者
聚集到一起, 不定期地进行专题研究, 出版学术刊
物 World Futures ( 《 世界未来 》) 和一 套丛 书, 以
期从进化的整体画卷中发现能指导解决全球问题的
某些原理、规律和方法。用索尔克的名言说, 就是
“ 从进化意识中产生有意识的进化。”
1996 年, 仿效罗马俱乐 部的组织 形式, E . 拉
2 兹洛又成立 了布 达 佩斯 俱乐 部, 从 政界、学 术 界、
科学界、文艺界和 宗教 界 遴选 50 位精 神领 袖似 的
人物做为名誉成员, 在各国成立由创作成员组成的
分部, 寻找解决全球问题的途径。其活动的中心是
推动 “意识进 化”, 或 曰 “ 意 识 革 命”, 进化 出 同
全球化相适应的 “行 星意识 ”。以 期这以 后人 类能
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价值和行为, 从而避免或至少
减轻灾变。拉兹洛曾用 一句话概 括上 述理念: “ 进
化不是命 运 而 是 机 遇, 未 来 不 是 被 预 见 而 是 被 创
造。”
我个人一直是上述两个组织的成员, 参加了大
部分活动, 并且明白这些活动及其结晶出来的出版
物的 意 义。站 在 第 三 个 1000 年 和 21 世 纪 的 门 槛
上, 我相信人类社会将继续进化, 在经历后工业社
会 ( 信息社会 ) 之 后, 会 从 工 业 文 明 进 化 到 生 态
文明, 成为可持续进化的, 并享有光明的未来; 但 《
广
同时又担心, 正像 20 世纪 由 两次 世界 大战 和冷 战 义

贯穿那样, 21 世纪会由几 次全 球性生 态灾 难贯 穿, 化

在这之后, 人 类才 会 从 物 质 主 义 的 迷 梦 中 完 全 惊 究

醒。因此, 在 21 世 纪, 人 类 社会 既可 能同 那些 生 书
态灾难迎头相撞, 又可能同它们擦肩而过; 是祸是 》

福, 祸大祸小, 都取决于人类意识、文化、价值和 言

行为进化的快慢。因此, 我决定组织翻译上述两个
机构的主要成果, 出版 “ 广 义进 化研究 丛书 ”, 献
给生活在 21 世纪的中国读者。
在 20 世纪末组 织 出版 这套 丛书, 不由 得想 起
19 世纪末严复译撰出版 《 天演论》。那本书开 启一
代中国人的智慧, 促成寻求社会改良的思潮, 功照
千秋史册。可是那本书介绍进来的仅仅是赫胥黎支 3
持和宣传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今天看来可以恰
当地称为 “狭义进化 论”; 而 目前 这套丛 书介 绍的
理论, 涵盖宇宙进化、生命进化、社会进化、文化
进化, 直 到 全 球问 题 的 全 过 程, 是 完 整 的 “ 天 演
论”, 似可 称 为 “ 广 义进 化 论”。 可是 它 还不 是 一
种已经完成的理论, 而是一个正在研究的领域, 所
以我们的丛书就定名为 “广义进化研究丛书”。
冯友兰先生 在 《 中 国 哲 学 史 新 编 》 第 五 册 自
序中写道: “ 每 一个时代 思潮都 有一个真 正的 哲学
问题成为讨论的 中心。” 受 这句 话的 启发, 我相 信
21 世纪全球文化思潮讨论的中心话题会是 “ 进 化,
全球化, 全球问题 和可 持续 发展 ”。在中 国, 这 套
“ 广义 进 化 研 究 丛 书 ” 恰 可 作 为 这 场 讨 论 的 新 开
端。中国学术界有必要知道西方学术界精英人物在
这个重大问题上 最 近又 想了 些什 么, 说 了些 什 么,
写了些什么, 然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去想, 去说, 去
微 写, 参加讨论。
漪 同时, 这套丛书对那些制定和执行中国发展战

略和政策的人士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闵家胤

4
序言一 D. 洛伊 1

序言二 K. 辛格 1

导 言 1

关于本书内容和结构的说明 1

第一部分 已经确立 的图景



第一章 宇宙的进化 3
一、思辨的历史 6
二、大爆炸宇宙学的兴起 10
三、宇宙的设想 14
小 结 18

第二章 物质的本质 19
一、永久的探索 21
二、现当代的复杂情况 25
小 结 30

第三章 生命现象 32
一、从非生命到生命 33
二、进化的驱动力 37
三、人类的进入 38
小 结 40
第四章 心灵的表现 42
一、通向有意识心灵的进化道路 44
二、对心灵的现代理解 47
小 结 51

第二部 分 模糊的 形像

第五章 宇宙学中有争议的问题 55
一、大爆炸的问题 56
二、协调一致的常数问题 60
微 小 结 64


塘 第六章 在理解物质方面的悖论 66
一、非局域性悖论 66
二、其他自相矛盾的关联 72
小 结 77

第七章 生命现象中的谜 79
一、跃进之谜 79
二、偶然性之谜 82
三、形态发生之谜 88
2 小 结 92

第八章 心灵显现中的谜 94
一、终生记忆之谜 97
二、人际间通讯之谜 101
三、自发的文化联系之谜 113
小 结 116

第 三部分 探 寻新的理 解

第九章 对统一理论的探索 ( 上) 123


Ⅰ. 在新物理学中 123
一、新物理学的大统一理论 126
小 结 134

第十章 对统一理论的探索 ( 下) 136


Ⅱ. 跨越学科 136 目
一、博姆的隐含序 137
二、海森伯的量子宇宙 139 录

三、普里高津的耗散系统 141
小 结 144

第十一章 统一理论: 当前的状态 146


一、大统一理论的成就和不足 146
二、跨学科统一理论的成就和不足 148
小结……和第一个结论 151

第四部分 正在显现 的图景 3

第十二章 近乎完整的图景的关键 157


一、微妙的关联: 基本概念 163
二、时空中的关联 167
三、第五种场 173
小 结 178
第十三章 寻找相互关联场 180
一、引进量子真空 181
二、当前的推测和正在出现的见解 183
小 结 192

第十四章 宇宙之舞 195


一、关于宇宙的新观点 195
二、关于物质的不同观点 200
三、关于生命的另一幅图景 204
微 四、关于心灵的开放概念 208
漪 五、在新图景的遥远边界 218

小 结 220

命名这个场: 为 21 世纪科学而提的建议 221

思想结论 224

英汉译名对照表 229

附录 ( 一) 整体性 ( 新科学的寓言世界
4 ———探寻正在显现的量子、宇宙、
生命和意识的图景) 243

( 二) 科学家证明真空中存在 “ 零点能” 393

审校后记 闵家胤 399


导 言

1597 年, 几 乎是 在 牛 顿 之 前一 个 世 纪, 英国 哲 学
家 F. 培根写下了 “ 知识就是 力量” 这句名 言。他 的这 导
一名言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适用, 而不管这些知识是

来源于科学, 还是仅有某些科学上的合理性。因为科学
已经变成塑造今日世界的一种重要的———也许是主要的
———力量。
无论我们 是 否 愿 意, 科 学 已 经 变 成 一 种 世 俗 的 宗
教。在中世纪, 维系与国家的主仆关系的是教会, 而在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后的 300 年里, 主人的角色已被 科学
的鼓吹者所取代。科学的建立造就了一批有权接触深奥
知识的受过教育的神职人员。这个小团体使公共政策合
法化, 并规定人们的行为标准。它的神圣经典就是理论
科学家和实验科学家的论文。物理学家的信条证明了自 1
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程的正确性; 生物学家的发现影响
了健康和幸福方面的立法; 微观经济学家的公式是管理
企业的指路标; 宏观经济学家的学说影响了国内和国际
经济过程的调控。
推动当代社会的长期进化甚至突然变革的是科学革
新派生的社会和技术效应, 而不是政治家和管理者的权
力和意志。微电子学的突破已经为全球通讯开通了信息
高速公路, 现在使那些行进在这条公路上的人可以随时
获得来自各个感兴趣领域的观念和形象———从各地的闲
言碎语到全球危机。信息和管理革新的技术应用使许多
人减少了工作时间而增加了休闲时间, 并可以随时以微
不足道的费用同任何人交谈。交通技术的革新使得大批
旅游者和生意人能够非常舒适和安全地在几个小时内到
达地球上六大洲的任何地方。生物技术的突破使粮食供
应的增加和用新的疗法医治目前仍在困扰人类的许多疾
病而延长人的寿命成为可能。说起来好像矛盾的是, 甚
至没有爆发全面战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以科学为基
础的技术的进步: 现代武器已经变得如此威力巨大, 以

致于会危及潜在的胜利者自身, 使战争中的战利品成为

之 一堆堆瓦砾———而且受到毒气或放射性的污染。
塘 在科学的好处和成就的一览表之外, 我们还可以列
出科学的缺点和危害的一览表。对科学的短视应用降低
了环境的质量, 过分开发宝贵的自然资源, 而且使社会
极化为两个不同的群体: 一个群体能够应付科学的复杂
性, 而另一 个 群 体则 不 能 或 不 愿意。 至 少 在 初 次 了 解
时, 科学的信条传播一幅失去人性的世界图像———干巴
巴的和抽象的, 并把分支简化成数字和公式, 没有感觉
和价值, 没有心脏或灵魂。
无论我们是赞美科学还是害怕它, 无论我们是接受
它的含义和实用性还是拒绝它, 我们都必须承认, 科学
2
渗入了我们的生活, 而且以比绝大多数人认为的还要多
的途径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中的有些人是希
望如此的。进入我们生活的科学要素并不仅仅是技术应
用, 而且还 有 像 我们 对 自 然、人 类 和 世 界 的 看 法 这 些
“ 软” 因素。科学所产生的 概念 形成 我们的 观念, 使我
们的感觉丰富多彩, 并影响我们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的评估。它们 还 渗 入我 们 称 之 为 人类 意 识 ( 我们 直 接
经验的基础) 的观念、感情、价值观和志向。
现在的问 题不 再 是 科 学 是否 影 响 我 们 的 生 活 和 意
识, 而是科学对它们的影响究竟使之更好还是更糟———
究竟是帮助我们达到我们的目标和实现我们的梦想, 还
是让我们暴露在使人惊恐的非人环境中。
影响绝大 多 数 人心 灵 的 “ 科 学的 世 界 观” 并 不 是
一种令人愉快的世界观。按照这种世界观, 人类的本质
特征是地球上的生命史中相继发生的、随机的偶然事件
的结果, 而人 类 个 体 独 有 的 特 征 则 来 自 于 他 ( 或 她 )
出生时基因的偶然组合。每个人、每个企业和每个社会
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进行斗争, 这种无休止的斗争使我
们变得自私自利, 脱离我们的身体和我们个人的职业兴 导
趣以外的一切。

然而, 这并不是当代经验主义科学的概念和理论所
认可的关于世界的看法。在一个由原子和 粒子的偶 然汇
集所主宰的世界上, 除了偶然性的突变和自然选择, 前
沿科学正在发现一种更为深刻的推理方法。这并不是说
科学家在求助于一种超验的心灵或精灵来引导产生人类
的过程, 而是 说 他 们正 在 寻 找 使 人类 ( 和 宇 宙中 能 够
观察到 的 所 有 事 物) 登 上 舞 台 的 过 程 的 整 体 动 力 学。
在正在显现的图景中, 宇宙中已经进化的一切事物———
莫扎特和爱因斯坦, 你和我, 最大的星系和最卑微的昆
虫———都是令人惊叹的无限但并非偶然的自创过程的结 3
果。没有任何已经进化的事物是与其他事物毫不相干地
独立存在的: 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所有事物都是
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
在正在显现的前沿科学的图景中, 世界是由其部分
组成的无缝的整体。而且, 在这一整体中, 所有组成部
分都不断地相互接触。在宇宙中共同存在和共同进化的
事物中存在着永恒的和紧密地联系; 联结和信息的共享
使现实进入一个令人惊叹的相互作用和交流的网络: 一
个难于捉摸但永远存在的微漪之塘。
当我们和我们的社会正在被拖进相互作用和相互依
赖的技术、财政、 生 产、 消 费 甚 至 休 闲 和 文 化 之 网 中
时, 我们的意识应当充 满这 种 新的 而不 是原 先的 图 景,
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需要认识到, 在人与人之间和人
类与自然之间恒久的相互联系是一个极其重要而且是非
常有意义 的 概念。 正 是 这种 顿 悟 使 我 们能 够 在 一 个 脆
弱、相互依赖和永远混乱的世界中重新建立起和谐与平
衡。
当我们沿着决定我们人类未来命运的共同方向, 踏

着我们个人成就的小道前进时, 这一难于捉摸的永恒联

之 系的宇宙图景是照亮 我们 道路 的值 得信 赖的 指路 明 灯。
塘 正是这一信念激励我写了这本书; 作者希望, 读者在读
拙著时头脑中浮现的也正是这一顿悟。

4
关于本书内容和
结构的说明




产生于当前科学进展的世界图景的技术细节是笔者 内

主要为科学界所写的另一篇论文的主题 (《 相互联系的 和

宇宙———跨学科统一理 论的概 念基 础》, 世 界科 学有 限 构
公司, 伦敦、纽约和新加坡, 1995 年) 。本书 略过 严格 的

的技术说明, 直接讨论意义和一致性以及对人类有重大 明
意义的基本问题。
第一部分描述作为自然科学主流理论和概念的基础
的 “已确 立 ” 的 世 界观, 重 新审 视 大多 数 科 学家 认 为
我们已经知道的宇宙、物质、生命和心灵。这一图景以
前从来没有完成 过, 但 具有 当之 无愧 的重 要 性。然 而,
它并不是最终的结论: 这一图景还不完善, 隐含着许多
模糊的地方, 甚至还存在一些黑洞。 1
第二部分 的重 点 是 讨 论 已确 立 的 形 象 中 的 模 糊 之
处, 考察自然界的每一个主要领域, 这一自然界并不是
科学已声称搞清楚的那一部分, 而是在已经确立的理论
中仍有待解释和有矛盾的自然界。
第三部分跟踪前沿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科学是一
项开放的事业: 科学家在面临困惑和矛盾时, 会抛开已
确立的概念和理论去寻找 新的 探索之 路。这种 “ 革 命”
现在正在进行。在 物理学 中, 它 在 GUTs ( 寻求 宇宙 统
一解释的 大 统 一 理 论 ) 的 领 域 里 展 开; 在 生 物 学 中,
发展主义的 整 体 概念 向 确 立 已 久的 达 尔 文 学 说提 出 挑
战; 同样, 在多学科领域 里, 人 们 越过 了 传统 的 领 域,
力求理解生命如何从非生命进化而来、心灵如何从生命
进化而来。
作为结论的第四部分走得更远。在这里, 我们期望
在 21 世纪来临 时, 科学 能 产生 出这 一图 景。我 们关 于
即将来临的科学革命的预测, 依据的是物理学和生命科
学的最新著 作 以 及力 求 解 释 生 命和 心 灵 猛 烈 的大 爆 炸
( 或在此之前) 产生物质宇宙 之时 起开 始进化 的前 卫理

论。我们的回顾导致 这 些探 索的 完满 形象: 充满 记 忆、

之 相互联系和自创宇宙的图景———深不可测的和亘古永存
塘 的微漪之塘。
引导笔者到达这个微漪之塘岸边的智力旅行是迷人
的、充满紧张气氛的和激动人心的。等待读者的旅行看
来也同样 令人 心 醉, 而 它 的 激 奋 程度 则 取 决 于 他 ( 或
她) 敢于提 出的 问题 和他 ( 或 她) 为 自 己随 之 作出 何
种答案的勇气。
就笔者而言, 对读者的惟一希望是……一路顺风!

2
第一部分 已经确立的图景

第一章
宇宙的进化



正像在真实世界中探寻航路那样, 当我们开始探索
正在显现的科学图景时, 我们一定要从靠近岸边的地方 宇

出发: 即从我们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出发。当然, 因为 的

已有的科学知识体系不是永恒的,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 化
岸边徘徊。具 有 明 确 的 轮廓 和 有 时 具 有精 确 细 节 的 海
岸, 迟早要被 留 在 身 后 而走 向 大 海 和 还是 模 糊 的 地 平
线。这是 因为, 任 何科 学 知识 ( 靠近 岸 边 的 东 西) 尽
管通常可 以 被证 实 ( 比 较 谨慎 的 科学 家 只会 说 是 “ 确
认”) , 但它总能被“ 证伪”。实际上, 正 如科学哲 学家
卡尔・波普尔爵士所指出的, 可证伪性是涉及科学家观
察和实验的世界的任何概念和理论的主要特点。
正如科学家和科学史学家所熟知的, 随着知识的增 3
加, 不仅更多的事实和项目被添加进已经获得的科学知
识体系, 而且这个体系的某些项目被证明是错误的。它
们被新的证据所证伪, 或者被新的和更前后一致的解释
证据的方法所证伪。有时, 甚至关于观察到的世界的本
质的基本假设也会受到怀疑。当然, 基本假设不是仅仅
根据证据就一定被抛弃: 在迈出这关键的一步前, 科学
家们会寻找可以替代的设想和切合实际的假设。只有当
发现了坚 实 的思 想 基 础 时, 以 前 的 基 本设 想 才 会 被 放
弃, 随后 科 学 就 经 历 一 次 革 命, 即 所 谓 的 “ 范 式 转
换”。科学家们收拾起 他们 的工 具, 从以 前所熟 悉的 知
识海岸向新的、最近刚被征服的大陆转移。
总的说来, 这就是科学取得进步的方式: 通过几个
与革命阶段相交替 的积 累阶 段。在 这种 进步 的过 程 中,
处于前沿的理论家们隐约看到了新的地平线, 当他们成
功地描述这些地平线时, 他们那些以实验为主的同事则
进行细节方面的探索。以前获得的知识的海岸线已经消
失; 新的迄今为止还是模糊的海岸线变得越来越清晰可
见。当它被充分描画出来时, 科学家们发现自己已在用

一种新的不同观点看待他们依靠经验来了解的世界。

之 这种景观的变化不仅有学术上的意义。科学家不仅
塘 在观察, 而且与他们所观察的东西相互起作用。他们在
检验他们的观察结果时就已经这样做了, 然后在他们的
工程技术人员同事们的帮助下寻找能把那些观察结果用
于实践的方法。很明显, 并非每一个观察领域都可以这
样做———例如, 探索遥 远的 星 系就 几乎 不能 照此 办 理。
不过在某种程度上, 几乎每一种关于实在的本质的基本
假设都与人类的生命有关———人类毕竟是科学家所描绘
的实在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就是说, 使我们自己熟悉科
学家所探索和发现的新地平线, 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
价值。它使我们现在有了对在科学上可认识的实在的本
4
质的最佳洞察力, 也使我们有了与那种实在的某些方面
相互起作用的有效方法。
描绘和探索当代前沿科学最新发现的地平线是我们
在本书中所要经历的旅程的最终目标。当然, 我们不能
直接跳到新大陆, 我们首先必须越过阻碍我们前进的大
海, 哪怕它是雾蒙蒙的或汹涌澎湃的。我们一定要从最
近的海岸———已获得的知识的海岸———出发。使我们熟
悉这一海岸的主要路标是这些探索的第一部分的任务。
已获得的知识的海岸的最一般轮廓是由研究宇宙基
本规律和规则的那些以经验为依据的科学所勾勒的, 这
就是物理宇宙学。在物理宇宙学的领域里, 科学的好奇
心与公众 的好 奇 心 正好 吻 合。 因 为几 百 年 ( 即使 不 是
几千年) 来, 几 乎没 有 什 么 有 科学 意 义 的 问 题像 整 个
宇宙的性质那样激起公众的想象。我们的住所和城市周
围的树木、岩石、河流和海洋等这些熟悉的世界的背后
隐藏着什么呢? 当我们从地上和最高的山峰上看, 星星
似乎都同样遥远。它们 永远 在 那儿 还是 被创 造出 来 的?

如果是后者, 那么创造星星和创造树木、岩石的力和我 一

们人类本身的是同一种力量吗?
类似的问题现在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宇宙真的是从 宇

大爆炸开始的吗? 如果真是如此, 那么在此之前是什么 的

呢? 生命能在 浩 瀚 的 宇 宙空 间 内 无 限 地延 续 下 去 或 将 化
( 必定) 最终走向灭亡吗? 恒 星和 行星 以及无 数个 星系
本身又如何呢? 在其他星球上有生命存在吗? 它们的未
来和它们生活在其中的时空的未来又将怎样呢?
这些就是我们能够向科学提出并希望得到合理解答
的最大 问题。 对其 中 的某 些 ( 尽 管 不一 定 是 全 部) 问
题的答案垂手可得, 这是当代物理学取得显著成就的标
志。尽管在各 种 宇 宙学 ( 关 于 宇宙 的 性 质 和 发展 的 理
论) 和宇宙 发生 学 ( 关 于宇 宙 起源 的 理论 ) 之 间存 在 5
争论, 但科学家们现在在宇宙进化和起源的大体框架方
面还是取得了全面的一致意见。
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尽管宇宙学和宇宙发生学与人
类的智 力 史 同 样 古 老 ( 自 从 人 类 出 现 在 这 颗 行 星 上,
镶嵌着闪烁星星的灰色天空的秘密就吸引着他们的注意
力, 并向他们的想象 力提 出挑战 ) , 但是 以前的 概念 是
形而上学和思辨的, 即使不完全是神秘的。只是在过去
的 200 年里, 任何有关宇宙的起源和进化的理论才 能称
得上是科学的。

一、思辨的历史

古代的苏美尔人、巴比伦人和埃及人以及印度人和
中国人都详细说明了他们认为人类和宇宙的最终本质是
什么的问题。神话宇宙学也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的玛
雅、印加和阿兹台克文明以及在非洲的部族文化中发展
起来。它们的解释都是创造的神话, 即现存的世界产生
于掌握着超自然力的超自然实体。有时这些实体被认为

是相互冲突的, 而现实世界的本质是冲突中一方获胜的

之 象征。在另一些时候, 对立的力量被看成是具有创造力
塘 的, 引起紧张状态的———阴和阳, 已知宇宙的各种奇观
从中涌出来。在大多数宇宙学中, 尤其是在东方的宇宙
学中, 产生世界的过程包括许多阶段, 一个阶段产生下
一个阶段。
当古希腊的思想家们抛弃了神话般的解释而赞同理
性思辨时, 更为详尽的宇宙学便出现了。尽管这些理论
的细节因阐述这些理论的思想家不同而异, 但仍有共同
的基本特征。世界产生于极少数几个合适的要素或基本
成份, 诸如水、土、火、气或它们的混合物。这个过程
本身体现了从不太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进步———与更早期
6
的 “黄 金 时代 ” 的 神 话 相反, 在这 些 神 话 里, 世 界 的
变化过程是不可阻挡地继承前一个完善的时代。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在很大程度上一致认为, 宇宙在
时间和空间上没有自然极限, 而是由一系列有其自身循
环节律的不变规律所支配。当他们设想我们用眼睛和耳
朵看到和听到的各种景象和声音的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实
在是连贯的整体时, 他们是重复了东方哲学的一种古老
见解: 世上的一切都是 从最 初 的源 头那 里逐 步出 现 的。
这种源头本身是不可分割的, 没有空间和时间是它的原
始本质。但是与东方的圣贤不同, 希腊人坚持认为, 这
种最初的源头及其逐渐变成被观察到的世界, 可以无需
求助于神秘主义而得到理解。
在希腊哲学的黄金时代, 宇宙的变化过程是乐观的
和合 理 的。世 界 在 有 序 化 原 则 的 支 配 下, 从 “ 混 沌 ”
进展到 “有序”。对于柏拉 图来 说, 这 个有序 化原 则是
一种智力原则 ( nous, 奴斯) , 而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
自然本身就是有序化的原因。

尽管这些观点影响了许多世纪, 但是随着基督教在 一

西方的兴起, 还是经历了重大的变化: 有创造力的源头
与上帝———天上和地下的全能创造者融为一体。星星本 宇

身不是独立的实体, 而是作为人类世界的背景的一个巨 的

大圆球的固定附属物; 这个巨大的圆球每天围绕地球转 化
一圈。地球在宇宙的中心占据着最高贵的位置, 是上帝
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人类的固定住所。宇宙是不
变的, 而且实际是不可改变的: 上帝创造了它, 它就一
直存在。但是, 它本身在空间上是有限的, 以旋转的星
星为界, 在它之外的无限空间被无限的上帝所充满。
16 世纪, 天文 学 家第 谷 ・ 布拉 赫 抛 弃 了 中世 纪 的
人放在太阳、月亮和星 星背 后 来解 释其 运动 的水 晶 球。
在第谷・布拉赫的体系中, 太阳围绕着地球转, 而行星 7
则围绕着大阳转。这种变得完善但仍是地心说的宇宙学
在 1543 年哥白尼第一 次提 出日 心 说时 受到 了沉 重的 打
击。哥白尼声称, 如果设想宇宙的中心是太阳而不是地
球, 天文学家的计算就将大大简化。哥白尼认为这可能
是对的, 因为自然界喜欢简单。在哥白尼的日心说宇宙
中, 地球绕自己的轴 每 24 小时 转一 圈, 因 而就 出现 了
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也出现了明显的夜空的转动。
哥白尼的革命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结果, 即不再需要
把星星分配到绕着地球转的水晶球上了。它们可以位于
任何地方任何距离, 并 且可 以 呆在 它们 的固 定位 置 上。
这与整整一 个世 纪前 ( 1440 年 ) 德国 红衣 主 教、库 萨
的尼古拉斯 ・ 克 雷 布斯 提 出 的 观 点一 致。 在 《 有 学 问
的无知》 一书 中, 他 提 出, 宇 宙 的 广 度 和 组 成 要 素 都
是无限的。地 球 与 所 有 其他 星 星 具 有 同样 的 地 位 和 尊
严; 和上帝一样, 宇宙的中心无处不在。在哥白尼的理
论公开发表之后, 这种观点 被充满 幻想 的科学 家 G. 布
鲁诺所 接受, 他终 于 因他 的 “ 异 端 邪说 ” 被 烧死 在 火
刑柱上。

哥白尼的观点被广泛 接受 归功 于英 国数 学家 T. 迪

之 格斯。迪格斯于 1576 年在 一本 翻 译了 哥白 尼论 文的 主
塘 要部分的书中以结论的方式描述了日心说体系。哥白尼
自己并不反对星星固定在离地球一定距离的地方的学说
( 它们不可能无限 远, 因为 那样 的话, 像 亚里士 多德 已
经提出的, 它们的转 动将 需要无 限大 的速度 ) 。但是 迪
格斯反对这种学说。他 直截 了 当地 断言 宇宙 是无 限 的。
遥远的星星本身就是太阳, 它们模糊不清只是因为距我
们地球太远的缘故。他说, 星星像太阳一样位于无限延
伸的宇宙中。
无限宇宙概念一旦被人们所接受, 萦绕在科学家心
头的问题是, 星星是以我们在自己的区域内看到的那种
8
方式永远在宇宙中继续存在下去呢, 还是最终消散得无
影无踪。牛顿在 1692 年 发 表的 意见 是, 宇 宙必 定由 相
距非常遥远的许多单个有质量的物体所组成。物质往往
在引力的作用下结合成团块, 这些巨大的聚合体分布在
无限的宇 宙 空间。 我 们 之所 以 只 能 看 到数 量 有 限 的 星
星, 是因为我们的 望 远 镜 所 能 看 到 的 范 围 有 限。 I. 康
德详尽说明了关于性质截然 不同的 “ 宇 宙岛”。 ( island
universes) 组成 无 限 宇宙 的 观 点———这 种 观 点 从 18 世
纪中叶开始流行 起 来。到 了 19 世 纪初, 当 W. 赫歇 耳
非常详细地画出我们的银河系 ( 他称 之为 “ 星云”) 并
标出其他星系的位 置时, 这 种 观点 得到 了进 一步 加 强。
他说, 后者就是我们银河系以外的宇宙岛。
科学宇宙学的下一个主要进展归功于爱因斯坦, 他
在广义相对 论发 表 后的 第二 年 ( 1917 年) 根据 广义 相
对论提出 了 他 的 宇 宙 模 型。 爱 因 斯 坦 的 模 型 不 同 意
“ 在无限的空间海洋中 存在着 一系 列正 在消失 的有 限的
岛” 这个概念。 他 指 出, 从 比 较 稠 密 的 中 心 的 星 星 发

出的能量会 不 断 地以 辐 射 的 形 式渗 入 到 比 较 稀薄 的 区 一

域, 而且会在无限的空间被吞没。爱因斯坦也反对这样
的观点: 在无限的时间过程中, 所有星星会由于偶然的 宇

碰撞而 被“ 踢” 进 周围 的 空间, 让 观察 到 的 宇宙 逐 渐 的

稀薄, 最终消失 为 零。相 反, 他 把 时 间 和 空 间 联 系 起 化
来, 并说 这 种 连 续 统 ( continuum ) 的 非 欧 几 里 得 的
———弯曲的和 四 维 的 几 何 形 状 是有 限 的, 尽 管 是 无 边
的。时空曲线弯向自身, 因此太空旅行者只要走得足够
远, 走的时 间 足 够长, 他 最 终将 回 到 他 原 来 的 出 发 点
———尽管在他自己看来他走的是直线。
在爱因斯坦的数学宇宙学中, 物质被看作好像均匀
地散布在整个时空中。因为物质———质量的形式———是
遵循万有引为定律的, 所以在这个宇宙中, 物质往往汇 9
集成一个质量中心。由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因此爱因
斯坦引入了一种推斥力 ( 所谓 的宇宙 学常 数) , 这 种推
斥力会精确地平衡万有引力的吸引力。他说, 这就使宇
宙永远处于稳定的状态。
爱因斯坦的稳态三维宇宙在无限的四维时空中有一
个令人欣慰的数学特征, 它甚至有一个确定的、似乎可
信的世界 半 径 ( 估 计 约 为 109 光 年———几 乎 等 于 帕 洛
马山上的 200 英寸 天 文 望 远 镜所 能 看 到 的 最远 距 离 ) 。
然而, 爱 因 斯 坦 的 稳 态 模 型 不 得 不 被 抛 弃。1917 年,
荷兰天文学家德西特发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方程式的
另一个解。 德 西 特的 解 表 明, 当 物 质 进 入 时 空 连 续 统
时, 它就获得了一个远离观察者的速度, 这个速度随距
离而增大。与此相对应, 当离观察者的距离增大时, 时
间就变慢, 并在接近观察的极限时逐渐停止。
不久 以 后, 英 国 天文 学 家 A. 埃丁 顿 爵士 认 识 到,
在爱因斯坦的宇宙里, 物质的任何膨胀或收缩都会导致
在开始时的方向上的连续运动。结果, 爱因斯坦的宇宙
看上去只不 过 提供 了 一个 导 致 ( 如 果 物 质 的 运动 是 膨

胀的运动 的话 ) 德西 特 宇 宙 的 暂态 相。 这 个 非稳 态 宇

之 宙的数学程式 是 俄 罗斯 数 学 家 A. 弗 里德 曼 在 1922 年
塘 发现的。他的解修正了爱因斯的宇宙学常数, 并引入了
一个可以是正数、负 数 或零 的常 数, 根 据所 选择 的 值,
宇宙被看成是膨胀的、收缩的、或最终向零膨胀, 即成
为稳态的。

二、大爆炸宇宙学的兴起

从 1923 年起, 美国天文学家 E. 哈勃在威尔逊山天


文台进行了一系列令人信服的论证也证实了天文学上的
多普勒效应 ( 由渐 近 的或 渐 远 的波 源 发 生 的 波之 间 有
10
频率上的不同: 由渐近的波源发出的波受到压缩而频率
变大, 由渐远的波源 发出 的波则 频率 变小) 。远 距离 的
星系显示 出 典 型 的 渐 远 光 源 所 具 有 的 向 低 频 的 “ 红
移”, 而且星系越远, 红移越大。
根据这一解释, 宇宙的膨胀似乎已经肯定。剩下的
大问题是, 宇宙膨胀是怎样进行的? 尽管已经确立的稳
态宇宙学流行于本世纪中叶 ( 按照 J. 琼斯爵士的建 议,
这种宇宙学以物质———能量在中心区域不断创造出来的
理论取代了物质和 能量散 发到 无限空 间去 的理 论) , 但
是通向现代大爆炸理论的道路是敞开的。
就其当 前 所讨 论 的 形 式 而言, 主 要 的 “ 大 爆 炸 设
想” 可 以 追 溯 到 80 年 代。 它 的 假 设 已 经 被 计 算 机 对
1991 年由宇宙背 景 探测 卫星 ( Cobe ) 提供 的 约 3 亿 个
观察数据的 分 析所 证 实。Cobe 对 宇 宙 背景 辐 射的 详 细
测量显示, 该 辐 射 场 的 变化 是 产 生 于 大爆 炸 的 真 正 波
动, 而不是像人们有时所推测的那种由来自宇宙天体的
辐射所引 起 的畸 变。 这 些变 化 可 以 追 溯到 宇 宙 年 龄 为

30 万岁的 时 候: 这 意 味 着存 在 星 系 的 先兆———巨 大 的 一

物质星云。这些星云被认为是由于宇宙火球在爆炸后不
到一万亿分之一秒发生物质抛散的微小波动所造成的。 宇

大爆炸本身被认为是由两次紧接着发生的相变构成 的

的。第一 次相 变 导致 波 动 “ 真 空” 的 膨 胀, 这个 真 空 化
便是已经出现的宇宙的孕育所。这个相遵循德西特的方
程式, 因而被认为是德西特宇宙。在第二个相中, 膨胀
的宇宙变成比较稳定地膨胀的罗伯逊—沃克宇宙, 这就
是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宇 宙。当宇 宙在 5 万 ~100 万
岁时, 物质脱离辐射, 进一 步 的相 变便 紧接 着发 生 了。
空间变得透明, 物质粒子在宇宙空间的膨胀范围内自行
生成。从这时起, 已知宇宙的历史就成了星系和星球在
时空中进化的历史。 11
根据流行的观点, 现在分布在广袤的宇宙空间里的
物质是在大爆炸后最初的千分之几秒中合成的。但是物
质并非像维纳斯雕像从海中打捞上来时那样在时空中突
然出现并完成每一个细节。在宇宙开始的最早阶段, 温
度极高, 只有过热的等离子体: 原子是不存在的, 因为
热噪声阻止电子与原子核结合。随后, 当等离子体冷却
后, 电子便 开 始 围绕 原 子 核 旋 转并 出 现 原 子 气 体。 这
时, 星系在等离子体中凝结起来, 星球则在星系中凝结
起来。随着进一步的冷却, 各种原子形成分子。再进一
步的冷却又形成了复杂的分子, 使物质从气态转变成液
态, 然后进一步转变成我们所熟悉的固态结晶体。
当物质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聚合在一起时, 星系便
形成了, 而且在星系中形成了星球和恒星系。在活跃的
恒星周围适当位置上的行星上, 可能进一步形成分子和
晶体结 构。类 似细 胞 的结 构 ( 所 谓 的原 生 质) 可 能 出
现, 而如果热条件和化学条件适宜的话, 这就可能为作
为生命现象基础的更高级结构的进化打开了大门。




12

图1- 1 逐渐增加的有序度的出现,
按密度和温度的降低描绘

主流版本 的 大 爆炸 宇 宙学 ( 所谓 的 “ 标 准大 爆 炸
设想”) 把事件的特殊结果归 因于 这种 与时间 框架 相对
应的过 程。 ( 见图 1 - 1 ) 。第 一 批 合 成的 粒 子 是 强 子
- 24
( 诸如质子和中子等重粒 子) : 它 们在 大爆 炸的 10 ~
- 3
10 秒———即宇 宙诞 生后 不到 千 分之 一秒———内 形 成。
它们必定曾经作为不受束缚的自由实体存在过, 但在早
期宇宙的极高的密度中, 它们必定经常相互碰撞和相互
15
作用。这一时期的极 高温 度 ( 估计在 开氏 10 度左 右)
必定阻止粒子结合成原子。强子最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自
我湮灭, 衰变为光子并加入辐射能的酷热火球中。在第
- 3
一个千分之一 秒 ( 10 秒) 后, 火 球 冷 却 到 可 能 产 生

强子的限 度, 使 诸 如电 子 和 中 微 子 ( 统 称 为 轻子 的 较 一

轻粒子) 等粒子 占主导 地位。膨 胀的 宇宙 的密度 变 小,
30 3
它的物质含 量 从 10 g /cm 下 降 到 10 g / cm 左右。 但
10 3


是, 当宇宙生命的第一秒钟过去后, 轻子也自我湮灭成 的

光子, 以高频率的辐射进一步为这个火球增添燃料。 化
在最初的一秒钟内, 光子的数量大大超过物质的粒
子: 宇宙的能量主要是辐射能。存在的物质粒子不可能
聚合成更大的团; 强烈的辐射场打破了所有进一步的组
态。物质只能作为一种稀落的沉淀物存在于强烈的辐射
场中。
当宇宙到了 100 秒这么大的年龄时, 平均温度 下降
5 - 10 3
到 10 k 左 右, 平均 密度 下降到 10 g/ cm 左 右———非
常接近活跃的星球内部如今的密度值和温度值。这就使 13
强子和轻子能靠电磁力结合成中性原子。一个电子以电
磁力与一个 质 子 结合 在 一 起 形 成的 氢 是 最 先 出现 的 元
素。因为继 续 存在 的 火球 的 “ 烹 调 温度 ” 仍 然高 得 足
以通过把质子与质子的组合把两个氢原子熔合成一个氦
原子 ( 估 计每 10 个 氢 原子 有 一个 氦 原 子) , 所以 年 轻
的宇宙中充满了氢气和氦气。随后, 当充分地结合起来
的物质从 辐 射中 脱 离 出 来 时, 形 成 星 系的 时 代 就 开 始
了。
星系形成 的时 间 框 架 现 在仍 然 是 一 个 有 争 论 的 问
题, 不同的模型在彼此竞争。然而星系看来可能是在宇
6 9
宙年龄 10 ~10 年 ( 100 万 ~10 亿 年 ) 之 间 形 成 的。
在这个时期, 平均 温度 已 经下 降到 300k 的范 围 内, 密
10 3 - 20 3
度从 10 g / cm 下降到 10 g/ cm 。
在巨大的氢和氦的星云中, 氢粒子和氦粒子的不均
匀分布进一步产生了有引力的团块, 再次把物质的聚合
体加热到 核 燃烧 的 温 度———这 次 是 在 新 形 成 的 恒 星 内
部。这就导致了诸如碳、氧和铁等一些重元素的合成。
从氢到氦的基本核嬗变过程从活跃的恒星到其周围

的空间产生了恒定不变的辐射流。凡是在恒星有围绕其

之 旋转的行星的地方, 这 些行 星 都获 得了 一部 分能 量 流。
塘 只要行星与恒星的距离适当, 能量流既不太热以致使水
沸腾, 也不太冷以致使水变成冰, 那么更复杂的聚合体
就可能在已经比较复杂的元素混合体中出现。超分子组
态不是在这儿就是在那儿必定产生出来, 其中有些组态
( 就像在我们这个星球上) 可以 达到 复杂的 水平, 使与
生命相联系的自我维持的新陈代谢过程开始进行。
根据主 流 理 论, 今 天 的 宇 宙 大 约 有 150 亿 年 历 史
( 尽管也可能 只 有 80 亿年 或 70 亿 年) , 它 的 平均 密 度
- 30 3
小于 10 g/ cm , 背 景 温度 为 2. 7k。我 们 的 太 阳 是 我
们银河系中 2000 多 亿个 星 星中 的一 个, 是 这个 宇宙 中
14 22
10 个星星中的一个。而我们 的银 河系 又是许 多星 系中
的一个, 在银河系之外大约有 1000 多亿个这样的星 系,
其中有些大得惊人。

三、宇宙的设想

就我们所知, 今天的宇宙就是这样的。但是明天它
将会怎样……在很远的将来又会怎样呢?
对这个问题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回答。宇宙可能是开
放的 ( 宇宙空间在无限 地膨胀) ; 也 可能是 封闭的 ( 在
最后一次大毁灭中 收缩) ; 或 者可 能处 于某种 稳定 的状
态, 在膨胀 和 收 缩的 边 缘 上 处 于平 衡。 如 果 它 是 扁 平
的, 它将达到某种稳定的状态, 向外拉的最初爆炸的惯
性力正好被向内拉的万有引力所平衡, 它将永远停留在
这种状态下。因此, 一个扁平的宇宙尽管在空间上是有
限的 ( 它 有一 个 空间 的 边 界, 越过 这 个 边 界 就不 会 膨
胀) , 但 在 时 间 上 是 无 限 的。不 过, 如 果 宇 宙 是 开 放

的, 膨胀的力将使星系物质在空间中越来越分散: 开放 一

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但是, 如果万有引力
超过膨胀力, 那么宇宙就是封闭的, 因而它将停止膨胀 宇

( 也许在大 爆炸 后 1 万亿 年 左右 ) , 然 后以 更 大的 速 度 的

开始收缩。它将在大约 2 万亿年的时间范围内的大毁灭 化
中坍缩到原来的样子。因此, 封闭的宇宙在空间和时间
上都是有限的。
现在我们还不知道宇宙是开放的、封闭的, 还是扁
平的。这取决于宇宙空间 究竟 有多 少物质。 如果 物质 ①
- 27 3
超过 5× 10 kg /cm 这 个 临 界 值, 我 们 就 生 活在 一 个
封闭的宇宙中; 如果物 质的 数 量恰 好等 于这 个临 界 值,
宇宙就是扁平的; 如果物质的数量少于这个临界值, 宇
宙就是开放的。
15
但是就物质和生命的最终命运而言, 这种不同并无
重大意义。无论如何, 宇宙进化的建构阶段不可能无限
地延续下去: 宇宙的进化迟早必定会逆转到退化。这种
逆转将在不同的地 方和 不同 的时 间来 到, 但 一旦 开 始,
它就是不可逆转的, 宇宙中的所有物质最终都将退化并

① 严 格地讲 , 应 是物质 密度。 ——— 译注


消失。
宇宙的宏观结构 ( 恒星, 恒 星系, 银河系 和星 云)
也将同样衰亡。宇宙衰亡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可以表述如
下:

12
从现在开始的大约 10 年 ( 1 万亿 年) 里 不再
有恒星形成。现存 的恒 星 已经 把它 们的 氢变 成 氦,
它是超密的但仍然 发光 的 白矮 星状 态的 主要 燃 料。
后来氦也耗尽了, 星系变成了红色。当它们的恒星
进一步冷却, 星系就逐渐变得完全看不见了。
当恒星在星系中通过引力辐射失去能量时, 它

们便相互靠近, 它们之间的碰撞机会大大增加, 碰

之 撞的发生突然把一些恒星推向星系中心并把其他恒
塘 星推向星系外的空间。结果, 星系本身的体积缩小
了。星云也在缩小。最后星系和星云向内爆炸而成
为黑洞。
34
在惊人的 10 年的时间范围内, 宇宙中的 物质
衰变为辐射、电 子 偶 素 ( 一 对 对 正 负 电 子 ) 和 黑
洞中的 致 密原 子 核。 黑洞 本 身 在 霍 金描 述 为 “ 蒸
发” 的 过程 中 衰 变。由 星 系 崩 坍 而形 成 的 黑 洞 在
99
10 年里不断蒸发, 一个 具有 超星云 质量 的巨大 黑
1 17
洞会 在 10 年后 消 失。在 这个 不 可 思议 的 时间 范
围之外, 宇宙只有以电子偶素、中微子和伽玛射线
16
光子的形式存在的物质粒子。
究竟什么时候宇宙中存在物质, 这取决于质子
是否衰 变。 如 果衰 变, 那 么质 子 及 其 他 重 子 ( 重
117
物质粒子) 在 衰变 中 留下 的 产 物就 会 在 10 年的
时间范围 内 在 超 星 系 黑 洞 中消 失。 如 果 质 子 不 衰
122
变, 这 个 时 间 范 围 就 会 扩 大 到 10 年。 到 那 时,
甚至没有衰变的质子最终也会在剩下的巨大黑洞中
蒸发掉。

物质在宇 宙 中 的 命 运 也 将 决定 生 命 的 命 运。 实 际
上, 生命现象所必须的复杂组态将在物质本身衰变前很
久就消失。
在封闭的宇宙 ( 即 最 终 自 己 崩 坍 的 宇 宙) 中, 背
景辐射将不逐渐但不可避免地增加。辐射的波长将从微
波区向无线电波区收缩, 然后进入红外光谱区。当它到
达可见光谱区时, 整个空间都将被强烈的光照亮。一切
有生命存在的行星和其他天体都将被蒸发掉。

在开放的宇宙 ( 即 无 限 膨 胀 的 宇 宙) 中, 生 命 将 一

由于冷 ( 而 不是 由 于 热) 而消 失。 因为 星 系 继续 向 外
移动, 所以许多活跃的恒星将会在万有引力使它们近得 宇

足以发生一次非常危险的碰撞之前完成它们的自然生命 的

周期, 但是这并不改善生命的长期前景。所有活跃的恒 化
星迟早都将耗尽它们的核燃料, 于是它们的能量输出必
定减少。正在死亡的恒星不是膨胀到红巨星阶段, 吞掉
它们内部的行星, 就是在变成白矮星或中子星的过程中
进入较低发光度水平。在这些低能量的水平上, 它们不
可能在其行星上维持任何已经进化了的生命。
大爆炸宇 宙 学 不 同 于 大 多 数历 史 概 念, 因 为 它 强
调, 在大爆炸 之 前 和大 毁 灭 之 后 ( 或 者 说 在 最后 一 些
星云大小 的黑 洞 蒸 发掉 之 后 ) 是什 么 是 未 知, 而 且 在 17
本质上是不可知的。“ 不要 问那个”, 宇宙学家 说, “ 这
个问题毫无意义。”
但是大爆炸宇宙学可能不是最后的结论。宇宙也许
117
不是 在 150 亿 年 前 诞 生 的, 甚 至 也 许 不 会 在 10 或
122
10 年的惊人时间范围内寿终正寝。在大爆炸之前 也许
已经有宇宙存在, 而且在最后合成的物质粒子衰变之后
也许还有宇宙存在。实际上, 正在有证据表明, 宇宙中
有些粒子和整个星系不是大爆炸的产品———但也许是几
千亿年前的 “爆炸” 的产物。

小 结

流行的宇宙学能够回答许多有关自然宇宙的本质和
命运的问题, 但是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然而, 它的限
度可能是武断的: 大爆 炸理 论 本身 并不 是最 终的 答 案。
这种理论本身不仅不能圆满解答某些重大问题, 而且不
能圆满解答许多观察上的问题。在第二部分, 当我们考
虑到仍占缀在当代科学风景画上的大量不解之谜时, 我

们将回顾这些问题和现在对这些不解之谜提出的可供选

之 择的答案。

本章参考书目

For a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standard“ Big Bang” theory and


the major stages of cosmic evolution see, among others, Eric
Chaisson, Universe: An Evolutionary Approa ch to Astronomy, Prentice
- Hall, Englewood Cliffs, 1988; Eugene T. Mallove, The
Quickening Universe: Cosmic Evolution and Human Destiny, St.
Martin s Press, New York, 1987; and George Greenstein, The
18 Symbiotic Universe, William Morrow, New York, 1987.
A highly readable account of black holes and the fate of matter is
given in Stephen Hawking s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Bantam Books ,
New York, 1989.
The issue of the Omega point and the ultimate fate of the universe
is discussed by John Gribbin in The omega P oint: The Search for the
Missing Mass and the Ultimate F ate of the Universe, Bantam Books ,
New York, 1988.
第二章
物质的本质



物质是什么? 乍一看, 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幼稚, 而
且近乎可笑。毕竟我们的身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当我们 物

用拳头击桌子时, 我们无可怀疑地碰到了物质。常识告 的

诉我们, 任何 “ 真实 的 ” 东 西 都 是 物 质 的———其 余 的 质
( 除了物质的东西存在于其中 的空 间) 只不过 是想 象或
幻想。
物质的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许多古代神秘主义者和
玄学家都认为, 物质是一种形式复杂的能量, 有些古代
的概念把它说成是空间的凝聚。在机械唯物主义科学的
现代, 这种概念是作为毫无根据的思辨或仅仅是迷信出
现的。但是在 20 世纪, 科学 家 们没 有 那 么绝 对。尽 管
对宇宙中物质的起源和进化有了深刻的了解, 但现代物 19
理学对物 质 的定 义 并 没 有 最终 定 论。 在考 虑 这 一 问 题
时, 科学家面对着一种与宇宙的最终起源和命运同样深
刻 ( 甚至更令人惊异) 的奥 秘。宇 宙毕竟 很大 很古 老,
而且甚至可能是无限的和永恒的。要了解它并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 但是物质就在这儿: 就在我们周围, 而且实
际上就在我们身上。我们为什么不能更有把握地认识它
呢?
某种 知识的 问题 是自 2500 年 前希腊 人提 出以来 哲
学家们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的问题。可以说, 如果不在
细节上详述各种论据, 几乎所有的哲学家和实际上所有
的科学家现在都会同意这样的论点: 我们在世界上所观
察到的任何东西, 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 都不可能绝对
有把握地被认 识。 决 不 可 能 排 除 对 “ 它 是 什 么, 甚 至
它是否真 的存 在 ” 的 怀 疑。 只 有我 们 自 己 的 心理 过 程
( 包括怀疑本身) 这一事 实是确 凿无 疑的。正 如笛 卡儿
所说: “ 我思 故我 在”。 至少, 我思 是 肯 定的。 但是 这
句话所提 到 的这 个 “ 我 ” 是 笛 卡儿 和 其 他哲 学 家或 科
学家都不能完全有把握地肯定的一个物质实体。我可以

用我的指关节击打桌子并感到疼痛, 我可以捏我的两颊

之 并感到有压力, 这些事 实都 未 必意 味着 我碰 到了 物 质。
塘 我的身体仍然可以是 像能 量这 样的 稀薄 物质 的致 密 体,
如果它遇到另一种像桌子这样的致密能量, 它将不能穿
透它。像水这样密度较小的能量就可以被穿透, 尽管不
是没有阻力; 而像空气这样更稀薄的能量就没有多大阻
力———这就是说, 如果物质真是能量的话, 这决不是没
有进一步证据的假设。
但是物质 就 其 基本 性 质而 言 并 不是 “ 原 料” 而 是
别的什么东西, 这种说法从本质上来说是合理的。世界
不需要用类似小砖块或台球那样坚硬和不可分的小砌块
来建造。它也 可 以 用 能 量场 或 某 种 更 不同 的 东 西 来 建
20
造。整个问题需要作更深入的探讨。
在科学和哲学史上,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这个问
题都须经过许多深入的探讨。为了构建出现在新物理学
中的物质概念, 我们应该回顾一下这些历史性争论的要
点。这些争论提供了我们人类观察者能够接近和理解有
关物理实在基本性质问题的各种可能性。
一、永久的探索

理解物质的探索总是和理解实在的基本性质的探索
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探索始于古代的几大文明。公元前
6 世纪, 爱奥尼亚的自然哲学家 放弃了 到那时 为止 一直
统治地中海文明的神话学世界观, 试图根据其起源于一
种共同的基本物质来理解世界的本质。在他们的宇宙学
思辨的框架中 ( 已经在第 一章 中提到 过) , 早 期的 自然
哲学家并没有严格地区分 物质 和心灵 ( 精 神) 、物 质的

实在和观念的实在; 他们推想,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 二

多样性和有序性必定是在时间过程中产生于一种较少多
样性而更加无序的状态。他们认为, 这个过程有其自身 物

的逻辑性和统一性。 的

最初的尝 试 集 中在 根 据一 种 叫 做 “ 太 一” 的 基 本 质
统一性来理解纷繁复杂的感性经验 世界。“ 太 一” 可以
在一粒沙子中找到, 也可以在整个宇宙中找到。微观宇
宙反映了宏观宇宙; 宏 观宇 宙 通过 微观 宇宙 发出 光 亮。
古希腊哲学家也知道 “众 多”: 他 们看 到了世 界上 千变
万化的事物, 看到了植物、动物、人以及海洋和云。他
们解释这种多样性产生于 原始的 “ 物质”; 他们 说, 统
一性总是在多样性中孕育出来的。
按照泰利斯的说法, 最初的统一物质是水, 而他的 21
门徒阿那克西曼德则认为, 火、土和气起过同样重要的
作用: 最初的物质是 不 确定 的、无 限的 和包 罗万 象 的。
阿那克西米 尼 又 坚持 认 为 原 始 的物 质 是 水 和 土的 混 合
物, 被太阳晒暖, 通过自发的创造产生出植物、动物和
人类。
希腊人的理性心灵把泰利斯开创的那种自然哲学发
展到高度的诡辨。认为火是最重要物质的赫拉克利特强
调永恒的变化: 原 则上, “ 变 化就 是 一切 ”。按 照他 的
名言 “一个人不能两次踏 进同 一条河 流”, 人 们不 可能
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究竟是什么———它在不断地变
化着。而恩培多克勒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火、水
和土组成的, 这 种 组 成 的 原 则 是: 爱 则 结 合; 恨 则 分
离。来自地球内部的火产生了后来进化到人们熟悉的最
初形式的 有 机 物。许 多 有 机 物 是不 完 美 的, 因 而 消 失
了, 而那些被证明是完美的有机物则存活下来。
由于苏格拉底, 爱奥尼亚哲学家的自然主义转向人
类世界: 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苏格拉底的大弟子柏拉
图坚持一 种 实在 只 是一 种 “ 说 得 倒像 是 真的 故 事” 的

观点, 他把感觉世界中的事物看成永恒不变的形式或观

之 念的镜像或影子。亚里士多德用一种真正的百科全书式
塘 的知识与认真观察相 结合 的自 然主 义取 代了 这种 设 想。
亚里士多 德 的“ 存在 链 ” 从 无 生命 的 物 体通 过 植物 和
动物一直延伸至人类。在这个存在链中, 自然的逐步发
展与心灵 的 成熟 是 一 致 的。无 机 物 通 过变 态 成 为 有 机
物, 而在有机物的王国里, 有感觉能力的动物比植物更
具活力, 因为植物只有提供营养的能力。自然界从最不
完善到最完善逐步地和不断地演进, 并在这一过程中变
得愈来愈复杂。进化并不是偶然的: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
观点,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自然界的进程可以
说是由其决定性原因即 “完善” 拉动的。
22
提出对现代科学产生最深刻影响的物质理论的是留
基伯和德谟克利特。他们的理论说, 所有的东西都是由
原子构成 的, 原 子 是 真 实世 界 不 可 分 和不 可 摧 毁 的 构
件。原子和 由原 子构 成的 一切 组 成了 “ 存 在圈 ” ( the
sphere of Being) , 但是由于原 子能够且 确实在变 化, 所
以存在不能充满整个空间———还必须有一个虚空: 非存
在圈。世界上之所以能发生变化, 就是因为原子在它们
存在的过程中改变着它们的位置并在虚空中形成不同的
事物。
在原子论中, 德谟克利特搞清了许多人认为是世界
真正本质的东西, 即世界是由基本的和不可摧毁的相互
结合在一起的物质元素构成的。根据有些说法, 这种理
论持续了大约 2000 年, 直到 19 世纪实验物理学的 兴起
才逐渐衰落下去。
实验型的科学在现代的初期兴起, 当时的文艺复兴
和宗教改革 削 弱 了基 督 教 教 义 在欧 洲 人 心 中 的统 治 地
位。尽管有教皇的反对 以及 对 布鲁 诺和 伽利 略的 迫 害,

但独立的研究还是在寺院大墙外开始了。科学的研究虽 二

然有些犹豫, 但还是不可避免地起飞了: 以理论和实验
科学的实际应用为基础的文明成熟了。 物

由于早期的实验科学家可利用的仪器和设备比较原 的

始, 所以第一批理论是以用他们掌握的方法和设备可以 质
解决的问题为基础的。这些理论假设了由观察落体的速
度和轨道和从斜面上滚下的球的加速度而推导出的普遍
运动规律。毫不奇怪, 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变成了尽管复
杂但遵守简单的基本规律的大机械论世界观。
这种首先由伽利略阐明的机械论世界观与有生命的
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因为后者似乎充满了目的和意
识。其结果是自然科学与人类及精神关怀不可避免的分
离。在现代 开 始 时, 西 方 的 知识 体 系 分 裂 成 自 然 哲 学 23
( 后来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实 验科学) 和道德 哲学 ( 包括
后来被认为是人文科学的思辨领域) 。
自然哲学 在 牛 顿 的 伟 大 综 合中 达 到 了 顶 峰。 他 在
1687 年出版 的《 自然 哲学 的数 学原 理》 中 用几 何学 的
必然性证明, 地球上的物体按照可以用数学来表示的规
则运动, 而天空中的行星则按照开普勒的定律转动。所
有物体的运动被证明是严格地由其初始状态的条件所决
定的, 就像钟摆的运动由其长度和初始位移所决定, 而
抛射体的运动则由它的抛射角和加速度所决定。牛顿的
经典力学以数学般的精确性预言了行星的位置, 预言了
单摆 的 运 动、抛 射 体 的 轨 迹 和 所 有 “ 质 点 ” 的 运 动。
这些 “质 点” 取 代了 德 谟克 利 特的 原 子 作为 在 科学 上
已知的世界的最终构件。
然而, 牛顿自己并不认为关于物质和力的几何学描
述和用数学公式表示的规律能够完整地描绘实在。作为
一个炼金的星术学家和宗教神秘主义者, 他怀疑上帝在
自然界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并确信神的这些干预只有通
过神秘的顿悟和深奥的计算才能领会。但是牛顿没有时

间在他的 《原理》 中涉及他的 神秘 的和命 理学 的论 点,

之 他打算以后在详细讨论有关的宗教和神秘主义学说时把
塘 这些加进去。然 而, 当 修订 版 接 近 完 成 时 ( 由 于 在 第
一版后作者生了小病———他似乎得了精神分裂症, 几乎
有两年时间没有工 作) , 牛 顿面 临着这 样的 现实: 因 为
他没有借助上帝、炼金术或其他神秘的方法来解释物理
实在, 所以在整个西方世界出了名。是让论文仍然照原
来的样子并接受亚历山大 三世教 皇的 敬意 ( “ 上帝 说,
‘ 让牛顿去吧’, 一切都是光明的! ”) , 还 是用宗教 观点
和神秘 主义 学 说来 “ 完善 它 ”, 真 是 左右 为 难。 最 后,
《 原理》 的内容保持不变。
牛顿的名誉建立在可以理解的基础上。除了令人吃
24
惊的优美和显而易见的完善之外, 他的经典力学恰好提
供了欧洲文明在黑死病的冲击及其引发的对上帝的全能
和至善令人不安的怀疑之后所急需的那种肯定。
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 牛顿的综合对思想和行动来
说成了一种包罗万象的范式, 既经久不衰, 又未受到挑
战。理性地思考的人们确信, 他们终于能够解开自然之
谜。正像 17 世纪末丰特奈尔所说的, 世界就好像钟 面。
长期以来, 人们对钟的指针的运动感到十分惊奇, 并虚
构了许多关于什么东西可以如此精确和有规律地驱动它
们的故事。现在, 由于牛顿的物理学, 他们能够察看到
钟的背面并看到齿轮和滑轮在工作了。
这个比喻好得很。牛顿物理学的世界是一个类似钟
表装置的宇宙, 严格地、坚定不移地、永远不变地遵守
着运动的基本规律。由 它传 递 的知 识似 乎几 乎是 全 部。
数学家拉普拉斯曾夸口说, 一种知道所有控制自然的力
所有自然实 体 的瞬 时 状态 的 智 力 “ 能 够 把 宇 宙中 最 大
的物体和最小的原子的运动包含在一个方程中; 对它来

说, 一 切 都 是 肯 定 的; 未 来 和 过 去 在 它 看 来 是 相 同 二

的。”


二、现当代的复杂情况 的


尽管自 17 世纪 末以 来 没有 受到 过挑 战, 但 是牛 顿
的大综合理论在 20 世纪初开始崩溃。
我们可以把问题 追 溯到 19 世纪 初, 当 时英 国化 学
家道尔顿重新发现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道尔顿的理
论———所有气体都是由微小的和不可分割的叫做原子的
单位组成的———在化学方面掀起了一场革命。然而, 它
的胜利是短暂的。仅仅 在道 尔 顿的 原子 理论 发表 50 年
后, 实验工作者就发现, 原子不是不可分割的, 而是由 25
更小的粒子组成。甚至这些粒子也不是希腊人所谈论的
最终的 “原子”, 因为如果它 们在 空间 有一定 限度 的延
伸, 它们就必定能被进一步分割。实际上, 如果有功率
足够大的实验装置, 不仅原子, 甚至它们的核也是可以
发生裂变的。
随着原子在 19 世纪晚期被分裂, 原子核在 20 世纪
初被分裂, 比物理实在更多的东西已被分裂。整个经典
自然科学的宏 伟 大厦 被 动摇 了。20 世 纪 初的 物 理学 实
验彻底粉碎了所有实体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的观
点, 但是物理学家却不能用比较一贯和有意义的概念来
取代这种观点: 物质概念本身变得有问题了。原子和原
子核裂变时出现的亚 原子 粒子 不像 传统 意义 上的 固 体:
它们具有被 认 为 是 “ 非 局 部 性 ” 的 神 秘 的 相 互 关 联,
并具有波状特性和粒子状特性构成的双重性质。
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 新兴的量子力学领域里 的科
学家面对着一个物理实在在其中变得出乎意料地奇怪的
世界。时间和 空 间 而 不 是 物 质 原 子 ( 或 牛 顿 的 质 点 )
相互作用的被动背景本身也变成了非常复杂的实体, 与

电子和光子相互作用, 并进入物理现象的结构中。对哲

之 学家和具有哲学头脑的科学家来说, 物理宇宙本身似乎
塘 已经非物质化了: 用哲学家波普尔爵士的话来说, 它已
经变得更像一朵云, 而不是更像一块岩石。
随着 20 世纪 20 年代量子物理学而来的革命甚 至比
世纪之交随着相对论物理学而起的革命更加彻底。爱因
斯坦的物理学保存了作为牛顿物理学特征的明确描述和
基本的决定论。另一方面, 量子理论抛弃了明确的运动
轨迹, 而把盖 然 论 的 不 确定 性 引 进 了 物质 实 在 的 基 础
中。从此以后, 物质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神秘。客观的实
在似乎在惊奇的量子物理学家的眼前烟消云散了。面对
着自然界的难解之谜, 由丹麦物理学家玻尔领导的许多
26
科学家决定 暂 停 对他 们 正 在 观 察的 独 立 的 自 然界 的 推
测: 他们把他们的观察对象仅仅看成是 “现象”。
德国物理 学 家 W. 海 森 伯 指 出, 现 象 不 是 自 然 的
“ 著作”, 而仅仅是科学的 “ 教科 书”。 他说, “ 原子 物
理学家不得不服从这样的事实: 他的科学仅仅是连接人
类的论证与自然的无限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科学不能简
单地谈论 ‘自在 ’ 的 自 然界。” 玻 尔 也同 意 他 的 观 点,
“ 我们停留在语言上, 物理学 只涉 及关 于自然 界我 们能
说些什么的 问 题。” 按 照 A. 埃 丁 顿 的观 点, 物理 学 的
外部世界已经变成 一个影子 世界。他写 道, “ 没有 什么
东西是真实的, 甚至一个人的妻子也不是。量子物理学
导致科学 家 相信, 他 的 妻子 只 是 一 个 复杂 的 微 分 方 程
式。” ( 但 是 埃丁 顿又 说, 他 大 概十 分 圆 滑, 不 用这 种
意见打扰家庭生活。)
尽管得到忠告不要考虑实验室观察范围之外的实在
的性质, 但 是 有 些物 理 学 家 还 在进 一 步 冒 险。 他 们 猜
想, 科学的 语 言和 “ 教科 书” 所 涉 及的 世 界 是精 神 的

而不是物质的。埃丁顿 说, “ 大体 来说, 世界 的要 素就 二

是心灵的要素。” 琼 斯也 同 意这 种 看法, 他 说, “ ……
各种可能的推理积累起来的证据使它看上去越来越适宜 物

于把实在描述为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 宇宙似乎更 的

接近于一种伟大的思想, 而不是一部大机器。” 质
海森伯遗 憾 地 谈到 “ 德 谟 克 利特 哲 学 观 点” 的 错
误。他说, 世界是作为一种数学结构而不是一种物质结
构建成的; 除此之外, 要问数学物理公式指什么是无用
的。正如柏拉图在形式和观念的抽象世界中粉碎了爱奥
尼亚自然哲学家的唯物主义那样, 经典力学的决定论世
界现在也在复杂的数学物理公式中被粉碎了。
科学家不仅不能识别作为各种表面现象的基础的基
本实体, 而且甚至不能说任何这样的实体是否真的在自 27
然界中存在。显然, 无论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还是牛顿
的质点, 都不是物理实在的最终基础。匈牙利出生的普
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 E. 威 格纳 说得 好, 现代 量子 力学
不得不满足 于讨 论 “ 观察 到 的 东西 ” 而不 是 讨 论 “ 可
观察到 的 东 西 ”。 物 理 学 家 可 以 描 述 他 们 观 察 到 的 东
西, 但是不能认为它们的根源就是在被观察到的独立存
在的实 在。这 种情 况 类似 于 《 爱 丽 丝奇 遇 记》 中 的 情
况: 物质粒子就像柴郡猫, 露齿而笑, 但是没有什么东
西可以引起它们的笑。
这种事态并不令人愉快, 而且决不会被每个人所接
受。量子物理学家在实验室中所遇到的谜引起了现代科
学史上有关物理实在本质的最著名和最有影响的深刻讨
论。在 1927 年到 1933 年这几年里, 爱因斯坦和玻 尔定
期会见, 交流对令人困惑不解的观察资料的解释。爱因
斯坦不承认基本粒子行为中似乎固有的那种奇怪的非决
定性; 他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思想实验, 试图证明当时的
量子理论在逻辑上是前后不一致的。而玻尔则拒绝任何
超越实际观察范围的解释。玻尔声称, 自然不仅对我们

能够测量和观察的东西, 而且对我们能够明确地谈论的

之 东西, 都加上了绝对的界限。
塘 爱因斯坦同意 海 森 伯的 测 不 准 原 理 ( 即 不 能 同 时
测出基本粒子的位 置和动 量) , 但 是不 承认这 就意 味着
基本粒子在任何时候都没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玻尔不
同意他的观点。他认为, 谈论一个有明确的轨迹而没有
被观察者或 仪 器 “ 记 录 ” 下 来 的 粒 子 是 没 有 意 义 的。
玻尔说, 没 有 被观 察 者 ( 或 许仅 仅 是一 台 仪 器) 记 录
下来的粒子不能说是独立存在的。然而这种观点对爱因
斯坦来说是 不能 接 受的。 在 普林 斯 顿 大 学物 理 学 家 J.
惠勒主持的一次相 对论讨论 会上, 他问 道, “ 如果 一个
人像老鼠那样看世 界, 会 改变世 界的 状态 吗?” 爱因 斯
28
坦在早些时候写信 给 M. 博恩 说, “ 我 发现 那种 思想 是
无法忍受的。” 他接着 又说, “ 如果 现 行 的解 释 证明 是
正确的, 我宁愿做一个鞋匠或一个赌场雇员, 也不做一
个物理学家。”
在与爱因斯坦交流的最后阶段, 玻尔发现自己局限
于 “量 子 现象 ” 这 一 术 语。惠 勒后 来 指 出, 这一 术 语
具有很重要的意 义。它 使人 想到, 在谈 到一 个粒 子 时,
我们不再是在讨论客观的、独立于观察者的实在。在观
察粒子的发射和观察粒子的接收之间, 我们没有任何根
据说粒子是什么和粒子正在干什么。用惠勒形象化语言
来说, 其间所出现的是一条 “ 巨 大的 烟龙”。 它的 尾巴
是轮廓鲜明的, 粒子从那儿发射出来, 它的嘴也是轮廓
鲜明的, 咬住检 测 器, 但在 两 者 之 间 的 身 子 却 是 “ 烟
雾弥漫的 ”。惠勒 说, “ 量 子现 象是 这个奇 怪的 世界 上
最奇怪的东西。”
今天的量子物理学家在极大程度上接受这种最奇怪
的现象———它的方程 式 ( 三 代 探 索 者 的 骄 傲 ) 在 完 成

人们希望它完成的工作。一般说来, 物理学家并不是冒 二

险去探索更实在的东西, 如果探索涉及怀疑到主要公式
的有效性的话。事实 是, 在 经 过约 70 年的 研究 和探 索 物

后, 量子理论在巨大的成功和令人烦恼的不解之谜这两 的

方面都得到了承认。在探索亚原子世界时, 成千上万科 质
学家几乎在每一次可以想象的实验中都运用它, 而它也
表现出了显著的一致性。同时, 它也在我们的理解上留
下了巨大的空白: 任何健康的心灵都能接受的不取决于
观察者的实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一方面, 量子理论不能把熟悉的客体的基本成分描
述成那些客体内部的基本要素。它谈到那些在常识认为
是不可想象的、盖然性的实体, 这些实体在几个地方同
时出现, 根据我们问什么问题以及我们与它们如何相互 29
作用, 它们可能是波, 也可能是微粒。另一方面, 量子
理论也不能说明关于我们自己和世界的最基本的直觉之
一: 时间的不可逆性。
按照量子数学形式的描述, 时间的不可逆性是一种
虚构的鬼怪———匈牙利 出生 的数 学 家 J. 冯 ・ 诺 伊曼 认
为这是我们的测量行为的结果。在亚原子的领域中, 过
去和未来不 能 用 薛定 谔 的 粒 子 的量 子 状 态 方 程式 来 区
别, 就好像宏观物体和过程的过去和未来不能用牛顿的
运动方程式来区别一样。在量子理论的数学中, 只有当
粒子的内在盖然性的和几乎不可想象的状态融进我们日
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确定状态时, 也就是说, 当粒子的非
常识性的 叠 加波 函 数 “ 崩 溃” 而进 入 常 识性 的 决定 状
态时, 时间才会出现。然而, 这种崩溃和由于崩溃而获
得的叠加盖然性的分解并不是与我们的观察无关的实在
的特性: 它必定归因于我们与实在的相互作用———按照
冯・诺伊曼的观点, 归因于我们测量粒子的活动, 或者
按照 E. 威格纳的概 念, 归因 于粒 子和 我们的 意识 心灵
之间的相互作用。


之 小 结

宇宙物理学和相对论物理学已经渗透到了时空的深
层领域, 但物理实在的最终基础, 正如法国物理学家德
斯帕尼阿所说的, 仍被 “ 面纱罩 着”。 尽管量 子物 理学
在关于物质世界的小规模结构中发生的计算过程方面取
得了不容置疑的成功, 但在那个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的
实体仍是模糊的, 仍由现实中不可想象的数学形式来描
述。这些数学形式对计算的目的来说也许足够了, 但对
于了解其意义来说是不够的。毕竟, 量子理论在本质上
30 是不完善的。迄今为止, 量子世界的主流理论家还没有
成功地对 “物质是什么? ” 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

本章参考书目

The quotations regarding the enigmas of physical nature are from


Arthur S. Eddington, The Na ture of the Physical World, Macmillan,
New York, 1929; from James Jeans, “ Interview, ” in Living
P hilosophers, Simon & Schuster, New York , 1931, as well as“ The
philosophy of Niels Bohr, ” in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 Vol.
XIX, 7, 1971, and from Werner Heisenberg, The P hysicist s
Conception of Nature, Hutchinson, London, 1955, Philosophic
Problems of Nuclear Science, Fawcett, New York, 1952, and
“ Development of concepts in the history of quantum theory” in
America n J ournal of P hysics, Vol. 43, 5, 1975.
Einstein s views in turn are reflected in The Bohr - Einstein
Letters, Macmillan, London, 1971. The“ smoky dragon” is presented
in several of John Archibald Wheeler s writings, including“ Bits ,

quanta, meaning, ” in P roblems of Theoretical P hysics, A. 二
Giovannini, F. Mancini, and M. Marinaro ( eds. ) , University of 章
Salerno Press, Salerno, 1984. 物



31
第三章
生命现象


生命是各种自然 现象 中最 熟悉 而又 最神 秘的 现 象。

之 只要我们在思考和呼吸, 我们就不能对我们在活着产生
塘 怀疑, 但是 这 种肯 定 并 不 包 含 对 另 一 个 根 本 问 题———
“ 生命是什么?” ———的回答。
如果物质的性质仍被面纱罩着, 如果我们在理解宇
宙的性质方面还有未曾解决的问题, 那么我们还能指望
对生命的性质作出科学的理解吗? 生命毕竟是一台特别
复杂的化学机器在运作, 把数以亿计的原子、分子和细
胞集合在一起。它也可以是与物质世界完全不同的一种
实在———一种在本质上是精神实在的表现形式。西方宗
教谈到一种仅仅暂时与活的机体结合在一起和注定是永
恒生命 ( 或 不停 毁 灭) 的 不朽 的 灵 魂。而 东 方宗 教 则
32
认为, 活的机体被一次又一次地注入像灵魂那样的非物
质要素, 并根据其功德和恶行一生又一生地遭到因果报
应。
对许多人来说, 尤其是在西方, 科学意味着反对这
两种观念。西方的常识更倾向于认为活的机体是一台复
杂的机器。但是, 新的 生命 科 学已 经超 出了 这种 概 念。
尽管科学 家 们 ( 偶而 有 几 个例 外) 并 不 坚持 与 别的 死
的躯体联系在一起的灵魂 或别 的“ 生 命原 则” 的概 念,
但他们有一 种 与 我们 对 活 的 机 体的 理 解 完 全 不同 的 概
念。我们可以通过把它置于历史的视角———看它实际上
如何发生———中来最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一、从非生命到生命

追溯现代生命概念的演变, 我们不需要回到亚当和
夏娃, 只要回到 19 世纪 中 叶就 足够 了。在 这里 我们 发
现经典力学———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科学———遇到了

困难。它的运动定律可 以适 用 于在 时空 中运 动的 质 点, 三

而质点在其 中 运动 的 空间 是 欧 几 里德 空 间 ( 三维 的 和
扁平的) , 在其中运 动的时 间是 可逆 的———在牛 顿物 理 生

学中, 每一种反作用都 可以 是 向前 的也 可以 是向 后 的。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 牛顿的定律解释了钟摆的运动和 象
物体向地面坠落, 甚至 还解 释 了行 星围 绕太 阳的 运 动,
但是这些定律却不能解释生命现象。各种生命系统表现
出时间不可逆的过程 ( 否 则它 们就会 是永 恒的) , 它们
的 “运动 ” 实在 太 复杂 了, 无法 用 物理 系 统 为了 测 量
和计算而发展起来的工具进行计量。而且它们的起源还
是一个秘密。如果达尔文是对的, 即生命系统是从物质
世界进化而来的, 那么物质世界必定充满某种超物质的
要素, 就像 H. 柏格森的“ 生命冲动” 之类的东西。 33
19 世纪科 学 家的 不 解之 谜 表明, 牛 顿 物 理学 的 机
械论宇宙与达尔文的进化的生命世界有着多么深刻的不
一致。物质宇宙被认为是时间可逆的机械, 受少数普遍
规律的支配, 而有生命的世界被认为在以一种不可逆的
方式进化。科学关于实在的概念被撕为两半。
然而, 有一门与经典力学完全不同的学科, 证实了
而不是否定了时间的不可逆性。这就是经典热力学, 它
的著名的 第 二定 律 声 称, 在 一 个 完 成 工作 的 封 闭 系 统
内, 无序和偶然性只能 增加。 ( 封 闭的系统 并不与 它们
的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 因此它们在开始时所具有的自
由能量最 终必 定 耗 尽。) 无 论 其 公 式 多么 高 明 和 精 确,
但这个原则无助于弥合牛顿物理学和达尔文生物学之间
的罅隙。时间之矢尽管现在在宇宙中飞驰, 但是它的方
向不对。被观察到的世界的发条应该在放松, 而不是在
拧紧。然而生命的发条却似乎在拧紧: 它从低级的细胞
和由细胞的集合构成的简单藻类和海绵开始, 不断地沿
着复杂性的阶梯向上攀登, 直至到达动物王国, 其顶端
似乎是人类。

在生命的进化过程中, 生物体变得越来越复杂, 而

之 不是越来越简单。热力学的第二定律并不解释这是怎样
塘 发生的———尽管它的公式实际上并不禁止它这么做。
当我们今天回过 头 来看, 我们 发现 19 世纪 的自 然
科学有了 两 支时 间 之矢 ( 热力 学 的和 生 物学 的 ) 以 及
一种无可争 辩 但并 不 解释 前 两 者 的物 理 学 框 架 ( 牛 顿
的) 。科学界一 直 等到 20 世 纪 下半 期 才 有 了 一个 可 以
接 受 的 解 决 这 一 矛 盾 的 答 案。20 世 纪 50 年 代 后 期,
“ 非平衡态 ( 与经典相对于而言) 热力学” 这一新 学科
表明, 生命机体不是那种不可避免地会衰败的系统: 它
不是封闭的系统。生命系统基本上是开放的系统, 因为
它不断地补充自由能量的贮存, 所以可以远离热力学平
34
衡的情况机制———像只要补充燃料便能保持运转的发动
机。
根据这些概念, 尽 管 生 命 远 非 “ 只 是 ” 一 种 想 象
出来的物质系统, 但它可以被看成是在物质宇宙中发生
的过程合乎逻辑的延续。宇宙的进化产生了星系, 在星
系中有恒星, 有些恒星有自己的行星。有些行星恰好处
在这样的轨道上, 来自母恒星的能量流使它们表面上已
经很复杂的化学汤进一步形成。来自附近恒星的携带能
量的恒量辐射使化学汤更加充满活力, 并且形成了开放
的系统 ( 通过其边界有能 量流 出入) , 这些系 统进 一步
远离化学平衡和热平衡的惰性状态。在合适的行星表面
( 例如地球 的 表面 ) , 生 命就 在 远离 平 衡 的条 件 下发 展
起来, 并不需要借助于诸如生命力和非物质的灵魂等超
物质要素。
根据标准的大爆炸理论, 在生命出现在我们这个行
星 ( 或许还有其他行星) 上之前, 宇宙必定至 少有 100
亿岁了。围绕着太 阳的 原行 星的 气体 在 45. 6 亿 年前 后

开始固化, 值得注意的是, 地球上生命的进化似乎不久 三

以后就开始了。现在已经验明, 带有高级化学进化痕迹
的化石可追溯到 35 亿年 前; 原 始 的生 物有 机体 被证 明 生

至少在 28 亿年前就 已存 在, 而 具 有现 代酶 结构 的原 核

( 非核) 细胞 的 生 物化 学 活动 的 证据 也 已经 在 23 亿 年 象
前的化石中被发现。
生命进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在生命进化开始之前就
出现在地球的 化 学 汤中。 组成 已 知宇 宙 98% 的 6 种 元
素 ( 氢、氦、碳、 氮、 氧和 氖 ) 和 合 成 第 一 批 自 我 复
制的细胞所必需的更复杂的分子已经在宇宙中合成。甚
至氨基酸 和 核酸 也 已经 ( 而且 可 能现 在 还) 在 宇宙 中
产生; 人们已经在陨石中发现了它们。因此, 生命很可
能也已经以某种形式在其他行星上发展起来: 在我们的 35
银河系中 有 数十 亿 颗 行 星, 在 宇 宙 中 有数 十 亿 个 银 河
系。
我们这个行星上, 热环境和化学环境非常适合于组
成生命的更复杂的分子成分合成。像糖、氨基酸、嘌呤
和嘧啶 这 样 的 单 体 和 由 这 些 单 体 构 成 的 线 性 聚 合 体
( 如蛋白质、核酸和其他大分 子) 可以 在来自 太阳 的恒
定能量流中合成。最后, 先于更高级形式的生命出现的
原核细胞进化并变成这个星球上正在出现的生物圈中的
组成要素。
根据 流 行 的 观 念, 当 地 球 上 占 统 治 地 位 的 藻 类
( 由原核细胞构成) 由于以藻 类为 生的 单核真 核细 胞的
出现而不稳定时, 更高级形式的生命就出现了。通过吃
海藻, 它们在经过 10 多 亿 年的 停滞 后开 始分 裂。海 藻
不稳定了; 适合于其他物种的小生境产生了; 出现在其
周围的亚种能够移进去加以占领。大量不同种类的原核
细胞出现了, 而这些细胞又 使得作 为它 们的 “ 捕食 者”
的更加专业化的真核细胞的出现成为可能。
除了病毒和细菌是惟一的例外, 今天分布在地球上

的有机物种都是从早期的原核细胞演化而来的。整个物

之 种家族 ( 所谓 的 属) 在 标志 着 成功 的 进 化时 代 的突 发
塘 产生中出现。大约在 6 亿年前, 寒武纪大爆炸在短短的
几百万年里产生了绝大多数的无脊椎物种。人类本身也
是在这种大规模的进化中出现的, 尽管他们是后来者。
在通常是不可逆的物种进化中, 那些能够在范围较
广的环境条件 ( 如 各 种 气 候, 地势, 捕 食 者 和 被 捕 食
者等) 下 存活 的 物种, 比 那 些 只能 在 范 围 狭 窄的 常 规
环境中才能存活的物种生存的时间更长。某些特殊的物
种在许多普通物种能够适应和存活的环境下发生突变和
消失。结果, 生命之树的简图不再像经典的达尔文理论
的连续丫 型 枝节; 现 在 它是 根 据 突 然 长出 的 枝 条 来 画
36
的, 从已经灭绝的占统治地位的物种到直处于边缘而后
来占统治 地位 的 物 种。特 殊 物 种 的生 命 线 很 短 ( 它 们
不断地灭绝, 被突变 体所 取代) , 而 普通 物种的 生命 线
则比较长。
自从有机的生命起源于温暖的原始海洋的浅水中以
来, 一直依靠来自太阳的自由能量流来维持生命。植物
以光合作用的形式利用太阳, 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碳
水化合物; 动物吃植物或其他动物, 而人类处在食物链
的顶端, 既 吃 植 物 也 吃 动 物。 如 果 太 阳 表 面 ( 约 为
6000℃) 和地球表 面 ( 约为 25℃) 几 乎 没有 能 量差 别
的话, 那么不仅生命, 而且地球上的所有热力学过程都
将很快结束。贮存在地球大气层中的热量将在几个月内
耗尽, 而贮存在海洋中的热量将在几个星期内消散, 只
有在最深的海洋底部, 蠕虫和蛤类能存活一段时间。然
而, 只要来到 地 球 表面 的 太 阳 的 能量 流 持 续 不 断 ( 估
计要持续几十亿年) , 生命系 统就 将把 一部分 自由 能转
化成生物量。它们不仅会保持它们的结构, 而且还进化

出新的不同的结构, 某些结构比先前存在过的结构更复 三

杂、更高级。


二、进化的驱动力 现

地球上的进化过程表明有一种未知的力: 在过去的
35 亿年里, 进化 过 程 已产 生 了大 量 有生 命 的 细胞, 其
总重量加起来超过 6 大洲的重量。数量如此庞大的有机
物质不仅不断地自我复制, 而且变得越来越复杂。进化
的节奏在地球生命的存 在期 内不 断加快。 生物 学家 W.
戴指出, 细 胞 生 命 从 一 个 阶 段 到 另 一 个 阶 段 的 进 化
( 从原核 细 胞 到 真 核 细 胞 ) 用 去 了 一 半 以 上 的 进 化 时
间。进化到鱼的水平又用去了进化时间的一半。当随后 37
的几步来到时, 主要创新之间的时间间隔便缩短了。尽
管生命世界的某些部分与环境迟早会达到某种形式的平
衡, 并停止进化, 但是进化波的总体前进并不停止: 它
继续一个阶段一阶段地加速。
进化的前进步伐和阶段不得不根据标志着主要时间
间隔越来越短的周期 来描述。 ( 进化过程 中的主要 阶段
被命名为 “代”、“ 纪”、“ 世” 和 “ 期”, “ 代” 指 最长
的时间周期, 而 “期” 则是最短。) 在生物进 化开 始前
发生的事 件 归 在 一个 标 题 下: 无生 命 时 代。 在 这 个 时
期, 地壳反复融化和 变 硬, 最 终形 成被 大气 层包 裹 着、
大部分被海洋覆盖着的永恒的地壳。到了下一所谓的原
始生物时代, 细菌和海藻这些最初和最原始形式的生命
出现了。以到处都是冰川和洪水以及陆地大规模移动为
标志的原生代出现了简单的无脊椎动物。在古生代, 鱼
和爬虫类以及第一批森林开始出现; 而恐龙的兴衰以及
鸟和现代植物的进化都发生在中生代。
新生代是离现在最近的一个时代, 其间所发生的进
化突变如 此 多种 多 样, 以 致 不得 不 分为 不 同 的 “ 纪 ”。

这就是: 老第三纪, 包括哺乳动物和其他现代动物的进

之 化; 新第 三 纪 ( 又 进 一 步 分 为 “ 中 新 世 ” 和 “ 上 新
塘 世”) , 生命形 式继 续 专 化和 分 化; 第 四 纪 是 最近 的 一
个主要进化时期。这个时期又分为三个我们所熟悉的时
期: 初更新世、中更新世和上更新世。
在生命进化的整个时期, 时间大大地缩短, 进化似
乎要画出一种加速物体形成势头的曲线。驱动力不受阻
碍地起作用, 势头决定速度———就像一块石头从高处落
下。太古生代大 约 从 35 亿 ~45 亿 年 到 20 亿 年前; 远
古生代大约从 20 亿 ~25 亿年前持 续到 5 亿年 前的 古生
代。中生代可以追溯到 2 亿 ~2. 5 亿 年前, 而 新生 代的
第一纪从 6000 万 ~7000 万年 前开 始。随后, 进化 又加
38
速到另一个度。 中新 世从 2500 万年 前开 始, 初 更新 世
从 160 万年前开 始, 中 更新 世从 75 万年 前开 始, 上 更
新世从 12 万 年 前 开始。 人 科 生 物 在 全 新 世 年 代 出 现,
尽管我们的世系也许在此之前很久就已从其他类人物种
中分化出来了。
三、人类的进入

类人物种包括三个家族: 长臂猿科, 它的现存代表


是长臂猿; 猩猩科或 类 人猿 科, 它 的现 代代 表是 猩 猩、
黑猩猩和大猩 猩; 人 科。后 者 是 人 类 家 族 ( 尽 管 有 些
观念认为黑猩猩和大猩猩属于这个家族, 设想我们的祖
先不久前才从它们当中分化出来) 。
当早期的人科动物从树上下来时, 人就与另外两个
类人家族分开了。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直到今天还是

一个猜测的问题———这 种迁 移 可能 是气 候变 化促 成 的。 三

由于 500 多万年前大陆板块的大漂移, 所以空气的 流动
和气候的类型可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南非和中非, 热 生

带雨林退缩, 葱郁的植被变得更加稀少。早期的人科动

物可能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得不到地面上寻找果实、灌木 象
丛和根茎食物。靠近森林边缘的居住者大概不得不在距
离越来越远的林区之间来回迁移。在这种情况下, 那些
能用两条腿走动的人科动物存活的机会更多。
促使两足移动的另一个因素可能是幼仔的安全。在
生活在树上的灵长目动物中, 幼仔死亡率高的一个重要
原因必定是因为新出生的幼仔不能抱住它们的母亲而掉
在地上。雌性能够用前肢抱住幼仔的族类将有更高的繁
殖力: 它们的幼仔更易存活下来。由于生活在高枝上的 39
雌性会不 太 灵活, 因 此 它们 宁 愿 在 地 上度 过 更 多 的 时
间。在地上, 它们用一只前肢抱住幼仔, 用另一只前肢
捡食根茎和浆果, 那些能用后肢行走的雌性有更大的便
利。
尽管上述因素在从生活在树上的猿到生活在地上的
直立人的转化过程中无疑起过重要的作用, 但是还有其
他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这种转化。在地上, 预先警告危
险的来临需要直立的姿势, 而足底平直的脚在逃避更强
壮和跑得更快的食肉动物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安全。更长
和更直的腿骨, 再加上能够承受身躯绝大部分重量和有
力蹬地的大脚趾, 当然会有明显的优点。不得不抓住树
枝解脱出来的前肢因此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双臂和手
指骨也变直了, 大拇指伸展开来并与其他手指岔开。这
些改变使得它能抓紧并更准确地拨弄各种物体。同时上
下颚变小, 因为不再需要用来攫食了。整个骨架结构变
得不那么粗大, 包括脑子周围的头盖骨。更大的颅腔可
以 ( 也确实) 容纳更大的脑子。
大约在 160 万年前, 一个直立的、脑子更大的 物种

出现了, 它恰如其分地被命名为直立人。他们能制造手

之 斧和用火。在以后的 60 万 年里, 他们 从非 洲散 布到 亚
塘 洲和欧洲。智人是直立人后裔的一支, 化石记录他们大
约在 50 万 ~100 万年 前 出 现。另 一支 尼 安 德 特人 出 现
在同一时期, 但是在过去的 35000 年里没有留下其 存在
的痕迹。从那以后, 现在形式的智人就成了这个星球上
人科血统的惟一代表。

小 结

声称科学已经解决 了生 命 本质 的问 题是 夸大 其 词,
但生命的概念与以前的推测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生命
40
不再是宇宙中的外来者, 而是它自然发生的一个组成部
分。生命 有机 体 不 “ 仅 仅” 是 一个 物 理 系 统, 但 也 不
是一个完整的非物理系统, 生命是长期发展的产物。这
种发展使宇宙火球组成强子和轻子、恒星和星系, 并在
我们的星系中进一步使地球原始海洋中营养丰富的化学
汤组成自我保持的开放的热力学系统。已经出现的生命
系统可以用它们从不断地来自太阳的辐射能中获得的自
由能作为能源, 通过从最低级的海藻到最高级的食肉动
物的复杂链条完成循环。在经过 30 亿年的加速进化 后,
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系统使自己进入一个无缝的整体, 能
够自我调节, 并接近生命有机体体内平衡的过程。
英国生物 学家 J. 洛夫 洛 克 强调, 大地 女 神———生
物圈及其物理环 境系 统———本 身就 是一 种生 命有 机 体。
无论如何, 地球上的生命之网显然是一个非常谐调的整
体。人类已经进入这个非常谐调的系统, 现在正生活在
其中, 无论人类是否认识到。




本章参考书目


The switch from classical physics and thermodynamics to the new

nonequilibrium concept is stated in Ilya Prigogine, Thermodynamics of

Irreversible Processes, 3rd. ed. , Wiley - Interscience, New York,
1967, and discussed, in a more popular vein, in Ilya Prigogine and
Isabelle Stengers, Order out of Chaos: Man s New Dia logue with
Na ture, Bantam Books , New York, 1984. Its implications for a new
concept of evolution are spelled out by the present author in Ervin
Laszlo, Evolution: the Genera l Theory, Hampton Press, Cresskill,
NJ, 1966; and by Sally J. Goerner, in Cha os and the Evolving
Ecological Universe, The World Futures General Evolution Studies ,
Gordon and Breach, New York and London, 1994.
41
Day s assessment of the acceleration of evolution is in William
Day, Genesis on P la net Earth,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1984.
第四章
心灵的表现


大家所关心的直接感知的意识流伴随着我们每一个

之 人的一生, 也 是 诗 人 感 到惊 异 和 哲 学 家争 论 的 永 恒 主
塘 题。在仔细考虑这种现象时, 我们就达到了科学上可以
探索的问题最外面的边界。尽管心灵是我们的经验最直
接知道和 最熟 悉 的 方面 ( 实 际 上, 有 些 观 点 认为 它 就
是我们经验的总和) 。但 “ 心灵是什 么” 这 个更基 本的
问题却不 易 回答。 我 们 的意 识 似 乎 漂 浮在 我 们 的 脑 海
中; 没有什么内省可以揭示自然科学认为与之相关联的
灰白质。
一直困扰哲学家和具有哲学倾向的科学家的明显事
实是, 这种意识流从根本上说应当与组织、器官、骨头
和灰白质所组成的大脑和躯体有联系。身体的这些部分
42
由细胞组成, 细胞又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但是大脑中的
分子和 原子 并 不显 示 任何 “ 有意 识” 的 证 据, 或 与 其
他分子和 原 子 有 什 么 不 同。 然 而 意 识 却 以 某 种 方 式
“ 渗透” 进 组成 大 脑中 的 生 理灰 白 质的 原 子和 分 子 中。
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是不是能够产生意识? 或者意识和
心灵的经验是不是表明存在着某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即并不是大脑本身而仅仅是与之相联系的精神和灵魂?
科学家通常所持有的一种观点是, 心灵和大脑是一
致的: 意识现象是以某种方式在无数高度组织起来的脑
细胞的复杂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如果是这样, 那么问题
就在于, 生理学上的灰白质是怎么能够如此组织起来而
有效地产生意识的。如果这样的组织是可能的, 那么在
原则上我们就必须承认, 像计算机那样由电子开关而不
是由神经元组成的人 工系 统也 会产 生某 种形 式的 意 识。
毕 竟, 组 成 计 算 机 的 电 子 开 关 也 是 以 二 进 制 模 式
( “ 开” 或“ 关”) 运作 的———非常 像 大 脑中 的 神经 元
的运作: “ 激活” 或 “ 不激活”。

神秘主义 者、 诗人 和 思 辨 哲 学 家 所 持 的 相 反 观 点 四

是: 在人类的大脑中有着某种特殊的东西使之惟一地能
够产生意识。这种论点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围, 更为坚 心

定的论点也是如此, 意识不可能还原到大脑中: 精神原 的

则完全不同于大脑皮层中的灰白质, 即使有联系。尽管 现
这种观点 可 能包 含 着 真 理 的种 子, 但 自然 科 学 与 它 无
关。自然科学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只能证实各别意识———
精神和灵魂———的存在, 如果它对大脑产生可以观察到
的效应的话。这些效应应当是这样的: 大脑本身不能产
生它们。但是科学家不能肯定, 在大脑中观察到的任何
效应可能是由并非大脑本身的某种东西产生的。如果我
们弄清或几乎弄清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那么我们反而可
以肯定了。这种知识今天还没有, 明天或在可以预见的 43
将来的任何时候似乎也不会有。
因此, 科学探索心灵现象的有效假设是, 心灵现象
以某种方式 与 大脑 中 的神 经 功 能 相联 系 ( 尽 管这 种 假
设在心理 学 的几 个 “ 尚 未 成熟 的” 分 支 学科 中 不是 决
定性 的; 在 心 理 学 中, 主 体 的 内 省 是 信 息 的 原 始 源
泉) 。而大脑显然是身 体的 一个 器官, 所 以任何 渗透 进
大脑的意识都在身体内, 都能同它在那个部位中相互作
用。

一、通向有意识心灵的进化道路

按照大多数科学家所支持的自然主义观点, 我们可
以探究人类为什么竟然产生意识心灵的原因。这样的心
灵赋予我 们 的祖 先 以 某 种 生存 的 优 势 了 吗? 如 果 是 这
样, 那么意识心灵就是被自然选择的, 犹如海洋中的鱼
有鳍和寒冷地区的动物有毛那样。
确实有证据表明, 某些精神功能, 比如智力, 是长
期进化的产物。尽管有些研究者争辩说, 智力的出现需

要意识 ( 他们 说, 智 力 的 信 息 处理 过 程 也 可 能出 现 在

之 前意识或潜意识水 平上的 大脑 中) 。但 是有些 智力 信息
塘 处理过程 显 然得 益 于 自 觉 意 识 在 主 体 中 的 存 在———例
如, 权衡可供选择的 行 为和 策略。 正是 由于 这些 能 力,
意识作为神经系统各种功能中的新要素才得到自然选择
的青睐。
无论是否伴随着像人类意识之类的东西, 智力本身
被认为也存在于非人类的物种中。许多物种已经发展起
某种形式的智力, 而且无疑还会进一步发展, 如果它们
需要和有机会这么做的话。鲸和海豚具有智力, 但是它
们生活在比陆地更稳定更友善的海洋环境中: 海洋哺乳
动物没有必要像陆地哺乳动物那样发展它们的智力。后
44
者需要一种能够对付周边环境的智力, 因为在陆地环境
中, 生存需要复杂的行动。水分的利用和保持、自由能
量的不断获得和恒定体温的维持是保证复杂生化反应完
整的综合行为的必要功能, 而陆地生命取决于这种生化
反应。要保证在与肉体上更有天赋的物种的竞争中发挥
这些功能, 就需要在应付哺乳动物的周边环境时有相当
的经验。意识心灵很可能已经证明它在应付环境方面是
一种有价值的帮助。
完全有理由认为, 我们的人科祖先特别需要应付环
境的经验。当它们离开树林时, 它们的生存不得不依靠
高水平的身躯控制、触觉、手的灵巧和交流能力, 这些
功能需要有复杂的神经系统, 首先是大的脑子。
当 150 万年 前 某 些 人 科 动 物 掌 握 了 控 制 火 的 方 法
时, 从更熟练的信息处理能力中获得的好处就明显地表
现出来了。它们学会了把干木棒和树叶扔进自然点燃的
火中使火继续烧下去, 并观察到木棒的一头燃烧时另一
头还是冷的, 可以握住。它们学会了通过摩擦石头产生

火星来点火, 或者用燃烧的木棒把自然点燃的火拿到更 四

需要的地方去。
火的掌握使我们分散的祖先在生存斗争中处于决定 心

性的优势。火引起恐 惧: 接 触 到火 和余 烬会 烧着 羽 毛、 的

皮毛、烫着皮肤。因为动物的本能反应是逃跑, 所以那 现
些掌握了火的动物可以利用它保护自己。火对于保证持
续的食物供给来说也很重要: 生的肉会很快腐烂, 烤熟
后却非常可口。通过烤炙食物, 我们的祖先就不必再弄
到一点吃一点: 在狩猎的淡季和在坏气候下可以依靠公
有的食物贮藏度日。
由于掌握 了 火, 人 类 有 了 一 条 确 保 统 治 地 位 的 道
路。我们的祖先不必再在对更强的物种的恐惧中为了生
存而斗争: 它们能够建立住所保护自己, 并贮存主要的 45
食物。火可以在远处长时间地保存。有迹象表明, 人类
在诸如北京的周口店、法国南部的阿拉贡和匈牙利的维
特斯佐洛等不同的地方生过火。靠在肯尼亚的切索旺贾
附近, 考古学家发现了人骨旁边烧过的粘土和人工制成
的石头工 具; 150 万 年 前 的 粘 土 显 示 出 经 火 烧 过 的 痕
迹, 火的温度高于正常的灌木林火。在周口店的洞穴中
有时灭时生地被保存 了 大约 23 万年 的火, 只是 在洞 顶
塌下来时才被放弃。
后来, 大约在 8000 ~10000 年前, 地中海东部 的人
开始在更高的水平上控制他们的周边环境: 他们学会了
驯化各种植物和动物。这就使他们能呆在一个地方而不
必跟着食物供给走。好几条河的河谷有了定居者, 这些
河流包括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恒河和黄
河。河流沉淀下来的淤泥成了天然肥料, 而定期泛滥的
洪水起着天然灌溉系统的作用。游牧群体变成了定居的
畜牧人———照字面上讲, 留下的就是历史。
有记载的历史是根据在有组织的社会里运用高度进
化的心理能力。社会合作需要高级形式的交流来传递各

种意图和避免误解。人们发现, 狩猎、收获、防卫和抚

之 养婴儿用分工的方法比独自去做更有效。在掌握了初步
塘 的语言后, 我们的祖先在同其他物种的竞争中便处于值
得注意的优势。社会行为摆脱了遗传程序的刻板性, 证
明可以适应各种变 化着 的环 境。人 们可 以在 一起 工 作,
以完成数量不断增加、要求日益严格的任务。
通过运用符号语言进行交流是超过用简单的声音进
行交流的一个重大进步。发出声音的能力在生命王国里
是普遍存在的, 但并不构成言语。非人类物种的交流是
为了警告有危险、求偶、邀请一起捕猎, 有时是邀请一
起玩耍。与声音信号相反, 以符号为基础的言语甚至使
原始部落 也 有了 很 大 的 生 存优 势, 例 如在 辨 认 捕 食 地
46
点、围猎、寻找配偶和养育后代时。
在几千年的过程中, 灵活地用手和使用工具的能力
在人类大脑中同使用 语言 和社 会化 的能 力结 合在 一 起。
类人猿遗传下来的手势语言变成了人类语言所特有的共
同符号系统。
从这种发展中进一步派生出也许是新的副产品。以
符号为基础的语言使人类不仅能辨认出他们周围中的各
种事物, 而且能辨认出他们自己。这就为人类意识———
一种传递对人类周围世界和世界中的人类的理解的反省
意识———的进化打下了基础。

二、对心灵的现代理解

正如我们刚才已 经 指出 的, 对 于当 代科 学家 来 说,
“ 心灵是什 么? ” 的 问 题 本身 是 没有 意 义 的。 按照 一 种
自然主义的观点, 心灵 是和 大 脑的 功能 联系 在一 起 的。
然而, 大脑功能引起一些难以解决的理解问题, 这些问

题到现在为止只能部分地得到解决。把人类同其他动物 四

区别开来的这些功能集中在新大脑皮层, 即前额区, 这
个区是我们人类物种最后进化出来的, 非常复杂。它的 心

功能包括 感 觉、 反应、 调 节 以及 对 信 息 的 记 忆 和 分 析 的

———认知和再认知。迄今为止, 只有简单的、基本的功 现
能已经完全搞清楚: 某些感觉要素, 对刺激的反应和有
机的调节。
然而某些事实确实已经弄明白了。例如, 我们已经
清楚地知 道, 在 感觉 时, 大 脑远 非 被 动 地 接 受 来 自 眼
睛、耳朵和其他感觉器官的信息: 它把从外界获得的信
号和已经在大脑中传播的信号整合在一起, 并根据整合
的结果 调 节身 体 的感 觉 器 官。就 “ 视 觉 ” 而 言, 到 达
视网膜的辐射能并没有组织起现代的图像: 所谓的光线 47
从字面上 讲 是电 磁 波 谱 的 “ 传 播” ———它 像 无线 电 波
那样散开。把这些光线聚焦和整合成连贯的图形需要用
某种仪器或透镜。这种功能是由视网膜和与之联系的大
脑视觉中心来完成的。
耳朵是另一个对有细微变化的信号进行精确分析的
器官。内耳可以把小于氢原子直径的机械振动放大到是
- 11
/ 否的反应; 10 米这样小得难以 置信 的振幅 可以 产生
感觉。看来, 内耳的基膜并不是像由声音信号推动的麦
克风那样被动的振动系统; 它有另外的机制来有效地放
大微小的刺激, 使之能够相互区别。耳朵只是在高信号
水平的情况下以被 动的 共振 方式 来工 作; 在 低水 平 下,
它就通过产 生 自 身 的 振 动 “ 锁 定 ” 来 自 外 界 的 信 号。
这就是说, 比较精细的听觉感知包括一种外界进入耳朵
的信号和耳朵自身产生的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的
听力是分析耳朵的外振荡器和内振荡器的位相一致的结
果。
分析从外 部 世 界到 达 生物 体 的 信息 ( 即 感 知) 仅
仅是人类心理能力的一小部分, 而重要的部分是认知和

再认知。认知包括分析, 再认知需要保持和回忆已经分

之 析过的东西。后者是记忆的功能。
塘 为了长时间贮存感知, 大脑在对外界信号作出反应
时似乎必须建立起某种 “ 记忆 痕迹”。 这就会 改变 神经
元在分析网络中的联系, 产生某种像可以重放唱片似的
东西。用诺贝尔奖获得者神经科学家埃克尔斯爵士的话
来说: “ 我们不 得不假 设, 长时间 的记忆有 点像大 脑神
经元结蒂中的编码。这就使我们推测, 记忆的结构基础
在于神经突触的持续调整。”
然而, 对记 录 痕迹 和 其 他 持 续 的 神 经 突 触 的 调 整
( 通过它们, 信息可以在大脑 中长 久贮存 ) 的 研究 证明
是毫无成果的。40 年代, 神经外科专家 K. 拉什利 用分
48
类法开始了一系列著名的动物实验。拉什利试图发现老
鼠大脑中永久的记忆痕迹, 他先教会老鼠特殊的行为规
则, 然后切去它们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来判定这些规则
的指令贮存在什么 地方。他 切 去越 来越 多的 大脑 组 织,
但还是没有发现大脑区和规则记忆之间的相互关系: 被
试动物的记忆随组织的切去量而成比例地退化, 但始终
没有完全消失。记忆似乎渗透在老鼠的整个大脑中。拉
什利得出结论说, 不管什么特殊的神经细胞, 生物体的
行为必定是由一般活动领域内的大量刺激所决定的。
由于拉什利发现了老鼠的非区域定位记忆, 所以现
在几乎没有哪一位神经科学家还认为记忆是由大脑中区
域定位记忆痕迹编码的。相反, 复杂的网络型理论正在
发展起来, 在这种理论中, 神经元被看成是由不同的网
络组成的, 其中 的一 部分 可以 由 经验 来改 变。G. 埃 德
尔曼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位美国生物学家提出了最著
名的 “神 经 网络 ” 理论 之 一。他 的 概念 是 根 据分 布 在
各个部位的、由 100 万到 1 亿个细胞组成的性质不 同的

神经元群来说明大脑中的认知功能。这样的神经元群作 四

为一个单位对传来的任何信号作出反应。每个神经元群
对一组特殊的信号作出反应: 这些就是在心理过程中产 心

生的 “注 意 - 反 应 ” 的 子 集。因 为 信号 选 择 特殊 的 神 的

经元群, 所以神经元群在它们的 “选择” ( 即激活) 方 现
面相互竞 争。因 此 埃德 尔 曼 把 他 的理 论 称 之 为 “ 神 经
达尔文主义”。
基本神经元群组成大脑的 “ 初级贮存 库” ( primary
repertory) , 它们是 靠 遗 传 编 码 的, 因 此 是 天 生 的。 但
是一度在初级贮存库中被激活过的神经元群更可能再次
被相同或类似的信号选中。这就导致有更强内在联系的
神经元群子集的逐步出现, 组成大 脑的 “ 二 级贮存 库”
( secondary repertory) 。因为神经元群更可 能对某些 特殊 49
类型而不对其他类型的信号作出反应, 所以它们之间的
选择竞争就形成了 心理 发展 的途 径。从 这种 意义 上 讲,
心理发展包括外来信号对先在的神经元群的选择和神经
元群合并成更加有序的构形选择和神经元构造的机制是
大脑认知能力的基 础, 这些 能 力包 括区 分外 界的 刺 激,
形成认知的范畴和自我再认知。
神经网络理论说明从昆虫到类人猿等各种物种具有
某种记忆能力的原因。“ 初级 贮存 库” 相当于 动物 大脑
或神经 系统 的 遗传 编 码结 构, 而“ 二级 贮 存 库” 由 于
可以被经验改变, 所以表明学习的能力。这种学习能力
是绝大多 数物 种 所 必需 的, 因 为 对任 何 有 机 体 ( 最 简
单的除外) 来 说。由 遗 传 固 定 下来 的 刻 板 的 行为 规 则
需要由能使有机体向其经验学习的机制来修正———单靠
“ 遗传记忆” 不大可能保证其生存。
除了病毒和细菌, 几乎每一种有机体都表现出对遗
传固定下来的行为规则的经验修正。例如像山雀之类的
小鸟会随意地捕食各种昆虫, 如果在它们的周围有各种
不同的昆虫的话; 但是如果有一种昆虫数量特别多, 那

么小鸟就开始优先捕食这种昆虫, 而忘了其他昆虫。当

之 它们喜欢吃的昆虫数量减少时, 小鸟在一段时间内仍捕
塘 食这种昆虫, 但后来它们就倾向于捕食另一种, 或者像
往常那 样随 意 捕食。 甚至 鱼 也 “ 记 得” 给 它 们喂 食 的
盒子的位置, 尽管这 种 记忆 持续 不到 10 秒钟。 青蛙 和
海龟的记忆能保持几分钟; 狗能在几个小时、有时在几
天内记住食物源; 而狒狒能记住 6 个星期。
除了分析和记 忆 ( 认 知 和 再 认 知) 感 觉 刺 激, 我
们的大脑还完成更值得注意的功能。根据符号、概念和
抽象观念来进行的整个有意识的思考意味着高度复杂的
神经系统部分地以大脑自身产生的资料为基础的信息处
理过程。感觉、直觉和感情色彩伴随着感性认识和抽象
50
的思维过程。然而, 更高级的心理功能的神经生理学基
础基本上还不清楚: 神经科学刚踏上有朝一日可以根据
大脑中的处理过程进一步理解心灵的漫长道路。积极的
前景与有待揭开奥秘的汪洋大海无关, 而是与科学家学
会在这个海洋中航行的能力有关。
小 结

除了其他自然领域, 人类的大脑———心灵和意识的
生理学基础———是没有解决的基本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
的和我们仍未知道的相比, 显得苍白无力。不过, 我们
已经获得 的 理解 还 是 意 义 重大 的。 这 种理 解 使 我 们 明
白, 大脑并不是常识所设想的被动的照相机, 而是一个
作为整体来运作的复杂的释译系统, 它的功能不能按特
殊的单位 ( 无 论 是单 个 的 神经 元 还是 神 经元 群 ) 来 分

解。 四

大脑既不是一个向世界敞开的被动系统, 因此它本
身的任何结构都不能被感知和认知, 也不是一个封闭的 心

系统, 因此只有它的内 部运 作 才会 向心 灵和 意识 显 示。 的

人类的大脑倒是生命系统的一个有活力的组成部分, 不 现
断地监督和调节生命系统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有些监督
和调节发生在大脑的意识区域: 我们作为心灵来体验的
现象。这就构成了人类的大脑—心灵: 已知世界中最完
美的信息处理系统。

本章参考书目
51
For the author s view on the brain / mind problem, see Ervin
Laszlo, Introduction to Systems P hilosophy: Towa rd a New P ara digm
of Contemporary Thought, Gordon & Breach, New York, 1972,
reprinted 1987; and The Systems View of the World, 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 Hampton Press, 1996.
A highly readable account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and
brain function in light of current neurophysiology is found inter a lia in
Jeremy Hayward, P erceiving Ordinary Magic, New Science Library,
Shambhala, Boston and London. 1989.
Sir John Eccles offered the here cited view on memory in John
Eccles and Daniel N. Robinson, The Wonder of Being Human,
Shambhala, Boston and London, 1985, and Lashley s own
conclusions regarding his experiments are in Karl Lashley, “ The
problem of cerebral organization in vision, ” Biological Symposia ,
Vol. Ⅶ, Visual Mechanisms, Jacques Cattell Press, Lancaster,
1942.
On Edelman s theory, see Gerald M. Edelman, Neural
Da rwinism: The Theory of Neurona l Group Selection, Basic Books ,
New York, 1987; and Gerald M. Edelman and V. B. Mountcastle,
The Mindful Brain: Cortical Orga nization a nd the GroupSelective
微 Theory of Higher Brain Function, MIT Press, Cambridge, MA,

1978. A more popular treatment is in Gerald M. Edelman, Bright Air,

Brilliant Fire, Basic Books , New York, 1992. As regards memory in

animals, see I. S. Beritashvili, Vertebrate Memory: Cha racteristic
and Origin, Plenum Press, New York, 1971.

52
第二部分模糊的形像

第五章
宇宙学中有争议的问题



正如我们已经 看到 的, 在 已经 获得 的知 识的 近 岸, 宙

有些景色是模糊的; 现 代科 学 所传 播的 知识 还不 完 善。 中

当然, 人类 的 心 灵是 否 能 完 全 理解 实 在, 现 在 还 说 不 争
清,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 尽管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但今 议

天的科学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谜仍未解开, 概念上的黑 问

洞在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不时出现, 这些领域包括宇宙
( 宇宙学) , 物 质 ( 物 理 学) , 生 命 ( 生 物 学 ) 和 心 灵
( 神经生理学 和认 知科 学 ) 。 我 们在 这 里 ( 在 第 三部 分
讨论之前) 回 顾 一下 其 中 一 些 有争 议 的 问 题: 最 有 可
能引导我们 到达 新 的地 平 线和 更 清 楚的 图 景 的 发 展。①
像前面一样, 我们仍从宇宙学开始。

55

① 这 种回顾 在某 种程度 上 比 前 几章 更 要 注 意 技 术 上 的 细节 。 描 述
我 们认为 我们 已经知 道 的东 西 要 比 描述 我 们 不 知 道 的 东 西 更 容
易 : 关于 后者 , 我们 还必 须 说 明 我 们 的 知 识 为 什 么 不充 分 。 然
而 , 技术 上的 细节被 放 在脚 注 中, 甚 至 浏 览 一 下 正 文 也 能 帮 助
读 者理解 这些 问题 的 含 义———在 第 三 部 分 中, 当 我 们 提 出 可 以
解 决这些 问题 的方法 时, 他 ( 或 她) 会发现 某种 有用的 东西 。
一、大爆炸的问题

虽然大爆炸理论的标准设想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但
它仍处于 困 境中。 有 一 大批 观 察 资 料 它不 能 恰 当 地 解
释, 这不仅包括思辨问 题, “ 大爆 炸之前有 过什 么? 当
大爆炸的起始过程 全部 结束 之后 将会 有 什么? ” ———而
且包括许多技术上的不解之谜。例如大爆炸理论不能解
释在 可 能 导 致 星 系 形 成 的 宇 宙 背 景 辐 射 中 的 “ 指
纹” ———微小的不 均 匀; 也 不 能 说 明 宇 宙 中 “ 丢 失 的
质量” ( 根据观察到的恒 星在星 系中 的运动 来判 断, 在

宇宙中存在的万有引力远远大于观察到的恒星的质量所

之 能够说明的程度) ; 而 且还 受到 问题的 挑战: 即 早期 宇
塘 宙的膨胀过程靠什么先开始然后又停止的。
大爆炸理论也不能解释背景辐射的结构以及恒星和
星系的演变方式为什么从地球的任何方向上看基本上都
相同, 甚至在彼此相隔非常遥远以致于不能相互通讯的
区域。 ( 这是因为 有些宇 宙区域相 距 200 多 亿光 年, 这
个距离远远超过光在大爆炸后的 150 亿年所能走过 的距
离) 。然而, 宇宙在任 何地方 都以 相同 的方式 演 变, 遵
守同样的规律, 表现 出 同样 的规 律性。 怎么 会这 样 呢?
如果说光速是宇宙间不同部分相互联系的最快手段, 那
么背景辐射的相同和恒星及星系演变方式的相似就只能
56
是由紧随大 爆 炸 后对 极 快 膨 胀 近似 奇 迹 的 微 调而 发 生
的。
最后, 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 星系和恒星的年龄以
及宇宙本身的年龄也是一个谜。人们发现, 太空中的有
些星系太大太深, 不可能是大爆炸的结果。四束高度聚
焦的 “笔形波 束” 的 探索 已经 证 明, 10 亿 秒差 距 ( 每
一秒差距等于 3. 26 光 年) 的距离 之外 有一 些非 常巨 大
的星系结构, 它们之间的间隔大约是 1. 5 亿秒差 距。每
个星系结 构 就 像长 城 似 的 横 跨天 空 153. 37 秒 差 距 ( 5
亿光年) 。这些巨大的 结构意 味着 宇宙 的年龄 远远 大于
大爆炸设想所认为的年龄———有些天文物理学家估计超
过 630 亿年。
这是令人伤脑筋的。宇宙中的某些星系怎么能比宇
宙本身的年龄还要大呢?
即使最近观察到的星系和恒星比它们现在看上去的
样子要年轻得多, 但它们可能仍不符合宇宙的年龄。这 第

一年 龄 ( 标 准 的 设 想 假 设 是 150 亿 年) 引 起 了 争 论。 章
它的确定取决于所谓的哈勃常数———观察到的天体相对


于地球上的观察者的退行速度———的精确值。 宙

宇宙中的所有结构是否都是在爆炸的不稳定性中诞 中

生的, 现在仍是一种推测, 不管这种不稳定性是发生在 争
80 亿年前还 是 150 亿 年 前。根 本 的问 题 不 在 于爆 炸 的 议

不稳定性是不是在标准设想所声称的时候发生的, 而在 问

于所发生的这种不稳 定性 是不 是第 一次 和惟 一的 一 次。
毕竟, 大爆 炸 也 可 能 是 一 系 列 以 前 不 太 包 罗 一 切 的
“ 爆炸” 中 ( 也许是以后) 的一次。
标准设想的拥护者们声称, 他们并不特别被这些问
题所困扰。他们指出, 其中许多问题对他们的模型来说
并无不利———例如, 不管是什么引发了大爆炸, 不管是
先前存在的宇宙中的 一个 膨胀 时期 还是 一种 不稳 定 性, 57
这都不是本质的东西。而且关于宇宙的年龄及其未来过

① 用 从恒星 和其 他已知 发 光 天 体 ( 例 如 被认 为 是 超 新星 的 恒 星 爆
炸 ) 到达 我们 的光的 频率 的 “ 红移 ” 值 来 测量 , 哈勃 常 数 的 值
表 示该物 体在 反方向 上运动 的速 度是 多大 。数 值 50 表 示宇 宙 的
年 龄大 约是 150 亿 岁。 但是 如 果常 数 的值 是 80 , 那 么 宇宙 的 年
龄 就不到 80 亿 岁。 这正是 某些 天文 学家 所 说的 , 包 括 帕沙 迪 纳
的 卡内基 天文 台和夏 威夷的 基山 天文台 的天 文学家 。
程 ( 再 崩 坍, 无 限膨 胀, 或 处 于 临界 状 态 的 平 衡) 的
问题, 都是宇宙学家必 须接 受 的一 部分 不确 定的 参 数。
他们指出, 标准的设想无论如何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
解释和成功的预见, 这些解释和预见实际上超过了它的
缺陷。① 有些宇宙学家走得更 远, 他 们断 言, 没 有一 个
已知的宇宙学能像标准模型那样对所有观察和实验证据
作出如此好的解释。
然而, 现在对大爆 炸宇 宙 学也 有了 有意 义的 替 代,
而且近来已经非常成熟。
对标准 设 想 的 由 来 已 久 的 替 代 是 稳 态 模 型。1965
年以前人们一直在广泛讨论这种模型, 后来才被大爆炸

漪 宇宙学所掩盖。在它的最初陈述中, 稳态模型坚持了爱
之 因斯坦理论的基本哲学, 但是它通过说明物质是连续产
塘 生以代替通过膨胀而失去的物质来处理其不稳定性。这
样, 宇宙的平均密度就能保持不变。
物质不断 产 生 的 概 念 可 以 追 溯 到 J. 金 斯 的 观 点。
他在 1929 年写道, “ 几乎不断地出现的那种猜测是, 星
云的中 心 具有 ‘ 奇点 ’ 的性 质, 在 这 些 奇 点 上, 物 质
从某个完全是外在的其他地方不断进入我们的宇宙, 所
以对于我们宇宙的一个居民来说, 它们看上去就像不断
创造出物 质的点。” 60 年 代, 英国宇 宙学家 H. C. 阿普
和霍伊尔爵士把这一 观点 发展 成现 代形 式的 稳态 模 型,
58 用在里面 产生 物 质 的观 点, 取 代 了 “ 物 质 从 一个 完 全
是外在的地方不断进入宇宙” 的观点。
在准稳态宇 宙 学 ( QSSC) 的最 新 ( 1993 年 以 后)
版本中, 霍伊尔及其同事伯比奇和纳利卡证明, 物质的

① 这 些 失 误 包 括 如 下 事 实: 红 移 ( 尽 管 不 再 是 它 的 精 确 值 ) ;
2. 7K 宇 宙背景 福射 ; 宇宙 中 氢对 于 氦 的 比例 ( 大 约 是 3 / 4 ~1 /
4) 。
产生发生在强引力场的爆发中, 引力场与先前就存在的
物质的致密聚合体相联 系, 例 如在 星系的 核中。① 根据
准稳态宇宙学, 宇宙普遍膨胀的 根本 原因 是周期 为 400
亿年的叠合振动。物质正是集中在这些振动的间歇中产
生的, 当宇宙的规模达到振动的最小值时, 物质的产生
也恰好到达完成一个周期的时期。最近一次产生物质的
大爆发大约发生在 140 亿年以前, 与标准设想的估 计大
体上一致。
与其他现代理论相同, 准稳态宇宙学是一种多周期 第

宇宙学。宇宙经历几个产生物质的周期, 因此产生于现 章
在这个周期的物质和 前几 个周 期留 下的 物质 同时 存 在。

在如今 140 亿岁的宇宙中的星系和前一个周期产生 的那 宙

些星系同时存在。某个星系 是不是 “ 我们的 ”, 可 以由 中

其红移参数值来确定; 前一个周期留下的星系彼此之间 争
的退行速度比我们这个周期的宇宙中的星系的红移参数 议

值大。② 问

另一种多周期宇宙 学是 比 利时 的诺 贝尔 奖获 得 者、
热力学家 I. 普 里高 津及 其同 事 热埃 尼 奥、根 齐 和那 多
纳提出的。与霍伊尔的宇宙学观点类似, 他们认为, 大
比例尺的时空几何图形产生一个负能量的蓄水池, 引力
物质从中汲取正能量。 ( 负能量 是在与引 力相反的 方向

① 这 个模型 假设 , 物 质 是 在 大 约 10 16 太 阳 质 量 级 的 “ 小 大 爆 炸 ” 59
中 产生的 。它 通过一 个负能 量的 无向量 创 造物 ( creation - field)
发 生, 场 的值 是时空 的 一个 函 数。 它 的 膨 胀 率 是 这 个 创 造 场 的
时 间导数 的平 方。因 为 小大 爆 炸 迫 使 宇 宙 膨 胀, 所 以 膨 胀 率 本
身 并不是 常数 , 而是 随创造 中心 的数和 量的 变化而 变化 。
② 宇 宙背景 辐射 本身的 一 大部 分 是 由 于宇 宙 前 几 个 周 期 的 辐 射 的
扩 散——— 准稳 态宇宙 学需要 20 个宇宙 周 期来 解 释今 天 所观 察 到
的 微波背 景的 特性。 然 而, 这 就 意 味 着, 宇 宙 中 的 大 多 数 光 子
不 是在 140 亿 或 150 亿年 前, 也不是 在 70 亿或 80 亿年前 , 而 是
在 8000 亿 年前 产生的 。
上提升物 体所 需 的 能 量。) 在 这 种 多 周期 的 宇 宙 学 中,
引力起着未曾料到 的作 用: 它 不仅 把星 系聚 合在 一 起,
而且还是物质合成的根本。①
普里高津和他 的 同 事们 提 出 的 “ 自 相 一 致 的 非 大
爆炸宇宙 学” 描 画出 一 个 产 生 物质 的 永 久 性 工厂。 产
生出的粒子数量越多, 产生的负能量就越大———而且转
化为合成 更多 粒 子 的正 能 量。 量 子真 空 ( 我 们将 在 以
下几章里详 细 讨论 ) 在存 在 引 力相 互 作 用 时 是不 稳 定
的, 所以物质和真空形成一个自生的反馈环。物质引起
的临界不稳定性促使真空过渡到膨胀模态, 这种模态标
志着另一物质合成时代的开始。这样, 观察到的宇宙就

不是从一个未经调查的先前存在的真空中产生的: 它是

之 在已经存在的宇宙中作为一个新周期而诞生的。

二、协调一致的常数问题

多周期 的 宇宙 学 作 出 这 样的 承 诺: 即将 对 “ 大 爆
炸之前有什么和在由大爆炸合成的物质最终衰亡后将会
有什么? ” 的长期疑问 作出科 学上 正确 的解答。 尽管 这
是一大进步, 但一种合理的解答还是不能消除当代宇宙
学所面对 的 另一 个 谜, 这就 是 宇 宙 中 存在 生 命 的 可 能
性。
60 正如我们 一 直 知 道 的, 生 命 在 宇 宙 中 是 能 够 存 在
的。但是我们 不 知 道生 命 是 否 只 能在 这 个 宇 宙 ( 或 这

① 这 种理论 认为 , 在宇 宙 的大 规 模 结 构中 的 物 质 和量 子 真 空 ( 作
为 宇宙中 所有 能量和 物 质 的 基础 的 零 点 能量 物 ) 之间 有 一 种 不
断 的和平 衡的 相互 作用 。在 每 一 个 周 期 中, 由 于 在 先 前 的 周 期
中 合成的 粒子 所产 生的 能 量, 物 质 的 粒 子 在 真 空 中 产生 。 不 断
地 和精确 地进 入物质 合 成 的 正能 量 补 偿 了时 空 曲 率 ( 由 于 先 前
存 在物质 的引 力吸引 所致) 所产 生的 负能量 。
一类宇宙) 中 存 在。 但 看 来 情 况确 实 如 此。 生 命 能 够
进化的条件是极其有限的; 基本参数的微小变化就会导
致生命在广袤的宇宙中不可能存在。幸好, 宇宙的各种
参数恰好适合于生命的存在。天文物理学家发现, 不仅
生命过程恰 好 与宇 宙 的物 理 过 程 协调 一 致 ( 生命 是 在
这种物理背景下出 现的) , 而 且宇 宙的 物理特 性也 与生
命可能进化的条件协调一致。但是, 先前出现的条件何
以能适应后来才出现的条件呢?
宇宙对生命的微调 包括 宇 宙中 物质 的总 量和 分 布, 第

以及支配物质相互作用的宇宙力的数值和常数。看来物 章
质尽管只在太空中形成一层薄薄的沉淀, 但是这层沉淀

的厚度恰好容许生命进化。如果宇宙的物质含量甚至比 宙

现在的稍微大一点, 那么恒星的较高密度就会产生星际 中

间碰撞的重大可能性, 从而把带有生命的行星撞出安全 争
轨道。这会使行星上可能已经进化的任何形式的生命冻 议

僵或汽化。而且, 如果束缚住核粒子的强力仅仅比现在 问

的小一点, 那么氘核就不可能存在, 像太阳这样的恒星
就不能发光。而如果这种力比现在的稍微大一点, 那么
太阳和其他具有活力的恒星就会膨胀, 也许还会爆炸。
物质宇宙对生 命 参 数的 微 调 是 一 系 列 巧 合 ( 如 果
这些参数就是现在 这个样 子的 话) 。这 些参数 有利 于值
得注意的一系列巧合, 在这些巧合中甚至稍微偏离一点
儿给定的值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或者更确切地说, 就 61
会产生生命首先决不可能进化的条件。如果中子不比原
子核中的质子重, 那么太阳和其他恒星的寿命就会缩短
到几百年; 如果电子的电荷和质子的电荷不恰好平衡的
话, 那么物质的所有组态都将是不稳定的, 宇宙就将仅
仅由辐射 和 比较 均 匀 地 混 合在 一 起 的 气 体所 构 成。 而
且, 如果在紧随大爆炸之后的膨胀中没有对大规模规律
性的精确的小规模背离的话, 那么就没有今天的星系和
恒星———因而就不会有寻求这些不解之谜的答案的人类
居住的行星。①
但是宇宙空间中物质的质量和分布以及四种宇宙力
的值是如此精确, 恰好使生命能够在宇宙中进化。宇宙
的膨胀率和 宇 宙力 的 值一 定 是 在 这个 宇 宙 ( 或者 宇 宙
的这个周 期) 开 始出 现 时 就 已 经确 定。 这 些 宇宙 力 几
乎不可能调节到它们 纯粹 出于 偶然 而产 生的 那个 过 程:
根据 R. 彭罗斯的计算, 要获 得我 们现 在所在 的这 种宇
10 123
宙, 需要在 10 个可供选 择的宇宙 中作出正 确的选
择。这么大的 偶 然 性曲 解 了 可 靠 性 ( 彭 罗 斯 本人 谈 到
一种超越物理 定律 的 “ 奇 特性 ”) 。当 然, 甚 至纯 粹 的

偶然性也能 产 生 有序———只 要 有足 够 的时 间。 P. 戴 维

之 斯估计, 要通过纯粹的随机过程达到我们现在在宇宙中
1 0 80
塘 所见到的有序水平, 所需要的时间至少是 10 年。
这些数字都特别巨大。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问, 这些
数字是否也适合用于在我们之前可能已经存在的不同宇

① 主 要事实 如下 :
1. 早期 宇宙的 膨胀 率在 所 有 方 向上 都 恰 好 是 10 40 。 但 是 它
包 括大规 模一 致性 中 的 小 规 模 偏 离——— 这 就 是 星 系、 恒 星 和 行
星 能够在 广阔 的时空 范围内 形成 的原因 。
2. 引力 恰好是 这么 大所 以 恒星 能 够 形 成, 存 在的 时 间 长 得
足 以产生 生命 在适宜 的行星 上进 化所需 的足 够能量 。

62 3. 中微 子的质 量即 使不 等 于零 , 也小 得 足 以 阻止 宇 宙 在 大
爆 炸后由 于过 度的引 力吸引 而很 快崩坍 。
4. 强核 力的值 是如 此精 确 , 使 氢 嬗 变 为氦 , 然后 又 嬗 变 为
碳 和生命 所必 不可少 的所有 其他 元素。
5. 弱核 力的值 是如 此 精 确, 使 超新 星 中 的 原子 被 逐 出———
这 样就可 以在 下一代 恒 星 中 被用 来 组 成 更 复 杂 的、 生 命 所 必 不
可 少的要 素。
6. 相对 于引力 来说 , 弱 核 力的 值 也 如 此精 确 , 使 氢 而 不 是
氦 成为宇 宙中 占优 势的 元 素, 使 恒 星 能 够 长 期 发 光, 使 水 形 成
足 够的量 , 从 而使生 命能在 某些 行星上 进化 。
宙 ( 或者 同 我们 现 在 的宇 宙 同时 存 在的 宇 宙 ) 呢? 如
果适用, 偶然性就将被大数定律所调节: 在足够大的整
体中, 甚至像我们这种未必能存在的宇宙也变得有合理
存在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抛弃有大量宇宙存在的假设, 那么我们就
可能不得不设想, 宇宙常数按这样的方式调节是因为只
有这样才能导致生命的进化———从而才能导致现在观察
世界的人类的存在。这种依靠观察者来解释物质实在类
似于量子理 论 的哥 本 哈根 学 派 的 哲学 ( 有 些 物理 学 家 第

愿意拥护它) 。 章
然而, 总有可 能所 有的 自然 解释 都 告失 败。那 么,

我们是不是必须面对这样的可能性: 我们所看到的宇宙 宙

是全能的造物主有目的的设计的结果? 中

所有这些问题和假设都已提出, 但是还没有找到令 争
人满意的答案。甚至在被大数定律修正时, 偶然性也不 议

是一个合 理 的 答 案———它 使我 们 所 观 察 到的 一 切 ( 包 问

括我们自 己) 成 了宇 宙 轮 盘 赌 的赌 注。 宇 宙 造物 主 的
有目的的 设 计解 决 了 这 个 问题, 但 是 对于 自 然 科 学 来
说, 预先设想的目的甚至比纯粹的偶然性更难接受。而
“ 人类学的原则” ( 它告 诉 我们, 宇宙 就是 现在 这个 样
子, 因为我们人 类 正 在 观 察 它) 尽 管 被 广 泛 讨 论, 但
是除了对量 子 力 学家 的 特 殊 学 派而 言 几 乎 没 有什 么 意
义。不解之谜仍然存在: 宇宙怎 么能 在零 时预料 到 100 63
多亿年后的情况呢?
生命之谜 和大 爆 炸 之 谜 之间 是 否 有 可 能 相 互 联 系
呢? ……如果我们对我们的宇宙诞生的情况知道得更多
的话, 我们是否也有可能发现它的常数与生命进化如此
显著地协 调一 致 的 原 因 呢? 也 许 …… 我 们 很 快 就 将 看
到。
小 结

关于为什么宇宙的结构如此精确以致我们的生命能
够在其中进化的合理解释还有待探索。另外, 我们获得
的关于产生观察到的宇宙的不稳定性的起源和时间选择
的答案虽 然 令人 欣 慰, 但在 很 大 程 度 上还 只 是 一 种 假
设。我们也获得了一幅非常动人的图画, 但是大多数令
人感兴趣的地方仍模糊不清。
我们在后面还将回到有争议的宇宙学问题, 但我们
首先应该回顾一下我们对自然科学问题的看法, 看一看

新物理学家澄清困扰物理实在另一方面的谜———物质的

之 本质———的尝试。

本章参考书目

The here quoted defense of the Big Bang theory is by P. J. E.


Peebles, D. N. Schramm, E. L. Turner and P. G. Kron, “ The case
for the relativistic hot Big Bang cosmology, ”in Nature, August 1991,
and on Jeans views, see James Jeans, As tronomy and Cosmogo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29.
The theory of quasi - steady state cosmology has been presented
64 inter alia in F. Hoyle, G. Burbidge and J. V. Narlikar, “ A quasi -
steady state cosmology model with creation of matter,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 l, Vol. 410, June 1993. The other multicyclic
theory, known as the“ self - consistent non - big bang cosmology, ”
has been published in E. Gunzig, J. Geheniau and I. Prigogine,
“ Entropy and Cosmology, ” Nature, December 1987; and I.
Prigogine, J. Geheniau, E. Gunzig, and P. Nardone,
“ Thermodynamics of cosmological matter creation”, in P 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Vol. 85, 1988.
The classic statement on the mystery of the constants and a
possible explanation of it is in John D. Barrow and Frank J. Tipler,
The Anthropic Cosmological Princip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6, and Roger Penrose s calculations are given in his The
Emperor s New Mi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9,
p. 340. Paul Davies estimate is from his God and the New P hysics,
Simon & Schuster, New York, 1983, p. 168.












65
第六章
在理解物质方面的悖论


我们 已 经注 意 到, 在现 代 物 理 学 家的 实 验 和 观 察

之 中, 物质丧失了所有硬的和惰性的东西的特性。在许多
塘 方面, 物质被证明更像云而不像岩石。我们现在来仔细
考察一下这些使像云的物质比我们头顶上的云更加神秘
的发现。

一、非局域性悖论

实验室的实验证明, 物质可观察到的最小组成部分
不仅具有波 粒 二 象 性, 而 且 还 有 “ 非 局 域 性 ” ———即
以一种超越所有可允许的时空界限的方式互相连结。当
本世纪初扬 氏 的经 典 双缝 实 验 第 一次 进 行 时 ( 任 何 物
66
理专业的学生现在 都能重 复这 种实验 ) , 人们 就已 经知
道了这一点。一束光由一个非常弱的光源产生, 因而能
使每一个光子一个 一个地 发射 ( 在 今天做 这种 实验 时,
可用激光来完成) 。单 个发射 的光 子可 以穿过 屏幕 上的
一条狭缝, 然后把另一 个屏 幕 置于 第一 个屏 幕的 后 面,
以记录通 过 狭 缝 的光 子。 那 么, 像 水 流 过 一 个 小 洞 那
样, 由光子构 成 的 光 束 就成 了 扇 形 并 形成 一 个 衍 射 图
样。这个图样显示了光的波动面, 这本身并没有什么矛
盾。但是在屏幕上开 出 第二 条狭 缝时, 矛盾 就出 现 了。
这时, 尽管每一个光子都是单个发射的, 而且大概一次
只能通过其中的一条狭缝, 但还是出现了两个衍射图样
的叠加。而且狭缝后面的波还形成了干涉图样, 当它们
的相位差是 180 度时它们相互抵消, 当它们的相位 差是
0 度时 ( 即同相位) 它们相互加强。但是, 光子何 以能
够相互干 涉 呢? 尽 管 它 们是 作 为 单 个 的能 量 粒 子 发 射
的, 它们也能穿过两个洞吗? 第










67

图6 - 1 双缝实验中的波干涉图样

在一个与之相关的实验 中 ( 由惠 勒设计 ) , 光 子也
是单个发射的。它们从发射枪出发到探测器, 当光子打
到探测器时, 探测器就发出咔嗒声。把一个半镀银镜片
插在光子经过的路径上, 这就把光分成两束, 产生这样
的可能性: 每两个光子中的一个通过镀银镜片, 而另一
个则被它偏转。为了证明这种可能性, 当被光子击中就
发出咔嗒声的光子计数器一个放在半镀银镜片后, 一个
放在与之成直角的地方。所期望的是, 平均每两个光子
中有一个经过一条 路线, 而 另 一个 则经 过另 一条 路 线。
这可由以下结果来证明: 两个计数器记录到了数目大致
相同的光子。当第二个半镀银镜片插入没有被第一个镜
片所偏转的光子的路线中时, 人们仍然可以指望听到两
个计数器发出数量相同的咔嗒声: 单个发射的光子仅仅
交换了到达的目的地。 但是 正如 图 6 - 2 所显 示 的, 这

一指望没有得到实验的证实。两个计数器中只有一个发

之 出咔嗒声, 而另一个则无声无息, 所有的光子都到达了
塘 同一个目的地!
看来, 在双缝实验 中观 察 到的 那种 干涉 又出 现 了。
图 6 - 2 上 方的一面 镜子的 干涉是破 坏性的 ( 因为 光子
之间的 相 位 差 是 180 度 ) , 因 而 作 为 波 的 光 子 互 相 抵
消。 ( 图 6 - 2 下方 的) 另一 面镜子 的干 涉则是 建设 性
的: 光子的波相位相同, 所以它们彼此加强。作为单个
粒子发射的光子能作为波来相互干涉吗?
在实验室中相隔瞬间发射的光子相互干涉, 而在自
然界中相隔很长时间发射的光子也相互干涉。惠勒实验
的 “宇 宙 学” 版本 证 明 了这 一 点。在 这 个 实 验里, 光
68
子不是从人工光源发出的, 而是从非常遥远的恒星发出
的。在一 次 实 验中, 光 子 束 是 从 叫 做 0957 + 516A, B
的双类星体发出的, 这个遥远的类星体被认为是一颗恒
星而不是两颗, 它的双像是由于一个在距地球约 1 /4 的
距离处起干扰作用的 星系使 光产生偏 转而造成 的。 ( 按
照爱因斯坦的理论, 物质的存在使时空弯曲, 因而也使
光束在其中传播的路线发 生弯曲。) 这种 由于 “ 引 力透











图6 - 2 分光束实验和两种结果 论

镜” 的作用 而 产生 的 偏转 大 得 足以 使 几 十 亿 年前 发 出
的两条光线合并在一起。由于增加了距离, 所以被起干
扰作用的星系所偏转的光子在路上要比直接到来的光子
多花 5 万年时间。但是, 尽管在几十亿年前产生, 而且
相隔 5 万年才到达, 这些光子还是相互干涉, 就好像它
们是在实验室中相隔几秒钟发出的那样。 69
即使彼此相距很远, 但粒子的相互作用几乎是瞬间
的。这种非局域性悖论在检验所谓的 “EPR ” 实验时得
到证实, EPR 实验 最 初 是 由 爱因 斯 坦 及 其 同事 波 多 尔
斯基和罗森提出的。
这项实验涉及一对处于相同的量子状态但在相反的
方向上传播的粒子。位置的测量是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
的, 因为粒子处于相同的状态, 所以这些测量结果可以
用来预言另一个粒子的相应状态。然后对第二个粒子测
量另一种特性, 在这种情况下测的是动量。如果这被证
明是可能的, 那么第二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就都可以知
道了。然而这是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所禁止的, 这一原
理告诉我们, 当一个粒 子的 一 个状 态参 数可 以测 量 时,
另一个粒子的状态参数将完全不可测。爱因斯坦希望这
一实验将会证明测不准原理并不是自然的固有特性, 而
仅仅是测量操作的结果。
尽管 EPR 实验在 1935 年就已提出, 但是直到 1982

年才制造 出 可以 用 来 检 验 它的 实 验 室 设 备。检 验 是 由

之 A. 阿斯贝克特 和 他的 同事 们在 法国 进 行的, 它 证明 了
塘 海森伯的原理没有被违反———但不是以期望的方式。结
果, 尽管有空间上的距离, 但对一个粒子的测量操作有
一种对另一个粒子的测量影响。更确切地讲, 一旦第一
个粒子被 测量, 第 二 个粒 子 的 不 确 定量 子 状 态 就 分 解
成观察到 的 粒子 的 典 型 的 确 定 状 态———两 个 粒 子 的 波
函数在同时 “ 崩溃”。 与狭缝实验非常 相似, 两个 粒子
只要起源 于 同样 的 量 子 状 态, 就 证 明 即 使在 空 间 上 相
隔一段距 离 也会 相 互 联 系。这 种 相 互 联 系几 乎 是 瞬 间
发生的; 复杂的 测 试 设 备 证明 这 种 相 互 联系 比 光 速 还
要快。
70
非局域现象促使人们发明其他著名的推理实验, 包
括众所 周知 的 “ 薛 定 谔的 猫” 实 验。德 国 物 理学 家 薛
定谔提出, 我们带来一只猫, 把它放在一个封闭的容器
内。然后我们在里面装上一个装置, 这个装置完全随机
地释放或者不释放毒气。这样, 当我们打开容器时, 猫
或者是死或者是活。常识会使我们想到, 如果有毒气放
出, 猫就是死的, 否则它就一直是活的。然而这种状态
在量子理论中却是不允许的。只要容器是封闭的, 就有
一个概率性的状态叠加: 猫必定既活又死。只有当容器
被打开 时, 这 两种 可 能性 ( 代表 猫 的波 函 数) 才 突 然
变为一种可能性。
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格利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推理实
验。在这个实验里, 我们把一个电子而不是一只猫放进
封闭的容器, 我们把这个巴黎的容器分为两部分, 一部
分运到东 京, 另 一部 分 运 到 纽 约。这 时 常 识 会 告 诉 我
们, 如果 打开 运 到纽 约 的 那 一 半容 器 并 发 现 电 子, 那 第

么电子必 定 在 从 巴 黎 装 运 时 就 已 经 在 这 一 半 里 面 了 。 章
但是这种 状 态与 决 定 薛 定 谔的 猫 是 死 是 活一 样, 也 是

被禁止的 。每一半容器都 必定有 藏匿 电 子的 非零 概率 。 理

因此, 在 纽约 的 那一 半 被 打 开 的一 瞬 间, 电 子 的 位 置 物

就被决定 了。而 确 定 电 子 在东 京 的 概 率 的波 包 也 立 即 方
缩小。 面

在这些标准的实验 和引 起 这起 实验 的推 理实 验 中, 悖

只要粒子曾经是 “一 体的” ( 即 只要它们源于相 同的量
子状态) , 那么它们就 被认 为一 直是并 立的。然 而人 们
发现, 即使这些粒子先前并不相干, 它们也能瞬间相互
联系。哥廷 根 大 学 的 德 国 物 理 学 家 G. 黑 格 菲 尔 特 在
1995 年发 现了 这 一点, 当时 他回 顾了 1932 年 E. 费 米
对两个原 子 的 相 互 作 用 的 计 算 ( 其 中 一 个 原 子 处 于
“ 被激发的” 状态 ) 。费 米想 知 道从 激 发 态向 基 态跃 迁 71
时的原子是如何影响另一个原子的。大家都知道, 当原
子辐射掉激发态的多余能量时, 这种辐射会把第二个原
子激发到相应的程度 ( 这 是激 光的工 作原 理) 。费 米很
自然地假定这种影响将延迟一段时间, 而这段时间恰好
等于从第一个原子辐射的能量到达第二个原子所花的时
间。但是黑格菲尔特对费米计算的校正显示, 第二个原
子几乎在第一个原子衰变的同时就被激发。当第一个原
子中的一个电子跃迁到某一能级时, 第二个原子中的对
应电子就立即以相同的能量向高能级跃迁。看来, 被激
发的原子中的电子的波函数与有待激发的原子中的电子
的波函数 部 分 一 致。 这 两 个 电 子 相 互 关 联 的 方 式 与
EPR 实验中 原 先相 同、 然 后 分开 的 电 子 相 互关 联 的 方
式非常相似。那么, 量子世界的居民真能不断地、几乎
是瞬间地相互联系吗?

二、其他自相矛盾的关联

在量子世 界的 基 本 实 体 中还 有 其 他 形 式 的 神 秘 关

联, 它们在超导体和超流体中显示出来。这些形式的关

之 联的神秘特征与我们在上面讨论的很相似: 它们是瞬间
塘 的, 不涉及任何已知的力或媒体。
当不同 的纯 金属 和 合 金 的 温度 过 冷 绝 对 温 度 几 度
时, 它们 的 电 阻 就 消 失。 这 些 物 质 就 变 成 了 超 导 体 :
电流通过它 们时没有任何阻 力。这一现 象是 K. 奥 尼斯
在 1911 年发现的, 它的 细节问 题与超 流体 ( 诸 如氦 这
样的超低 温液体 没 有粘 滞 性) 的细 节 问 题 一 起在 其 后
的几十年 中 被低 温 物 理 学 的研 究 逐 渐 揭 示出 来。 人 们
发现, 当 一 种 金 属 或 一 种 合 金 被 冷 却 到 临 界 温 度 时 ,
电子就完 全 以连 贯 的 方 式 通过 它, 类 似 的现 象 也 发 生
在超流体 中。先 前 随 机 碰 撞的 分 子 连 贯 成单 一 的 量 子
72
实体而没 有 明显 的 粘 滞 性, 所 以 这 种 流 体就 能 毫 无 阻
力地流过 毛 细管 和 裂 缝。 在这 两 种 情 况 下都 产 生 了 高
度的内聚 量 子态 。电 流 中 的所 有 电 子 和 流体 中 组 成 分
子的所有 粒子 的 运动 的 薛 定 谔 波函 数 都 表 现 为同 一 种
形式。①
最近的研究揭示, 超导体之间的瞬间关联所导致的
连贯性要比人 们原 先所 认为 的广 泛 得多。 B. 约 瑟夫 森
由此而获得诺贝尔奖, 他发现了甚至当超导体相隔有限
距离时, 它们之 间 也 存 在 这 样 的 关 联。奇 妙 的 “ 约 瑟
夫森效应” 在 正 常温 度 下 也 出 现。根 据 意 大 利生 物 化
学家 E. D. 朱迪切和他同事们 的发现, 无论 是粒 子、原
子还是分 子, 物 质 实 体 的相 邻 系 统 中 都会 出 现 这 种 关
联。一对靠近 的 细 胞 可 以作 为 一 个 约 瑟夫 森 结 来 起 作 第
用, 一组相同的细胞可以产生一系列这种结, 细胞的振 六

动相位被锁定在其中。既然单个细胞之间的连贯性产生

整个细胞集合体之间的连贯性, 那么这种效应就可能是 理

保证生命有机体的完整性的主要因素。但是如果它们不 物
是由能量或携带信号的媒体相连接, 一个粒子、一个分 质

子或一个细胞怎么 “知道” 另一个的状态呢? 面

粒子中的非能量关 联也 出 现在 原子 的电 子壳 层 中。 悖

被称之为泡利不相 容原 理的 效应 是泡 利 在 1925 年提 出
的, 它涉及到 围 绕 相同 原 子 核 旋 转的 原 子 ( 至于 复 杂
的分子, 则是相同 的原子 核组 ) 。 要弄 懂这种 现 象, 我
们应该记住原子核的构成。决定了能够被容纳在其周围
壳层中的能级, 但原子核的能量并不取决于能级在壳层
中的分布。能级在壳层中的分布只取决于电子本身的相

73
① 在 正常情 况下 , 当电 流 通过 金 属 时, 它 就 在 电 子 气 中 产 生 一 种
变 化——— 来自 金属点 阵结 构 中 的 振 动 原 子 的 电 子 是 散开 的 。 这
就 阻碍了 电子 流过 点 阵, 并 产 生 摩 擦, 使 金 属 升 温, 于 是 就 形
成 了电阻 现 象。 然 而 当 金 属 是 超 低 温 的, 原 子 的 振 动 就 变 小,
金属 的电 阻也就 变小 。既然 甚至在 温度 接 近零 度 的绝 对 极限 时,
能 量仍会 使点 阵振动 , 那 么 甚 至 在金 属 或 合 金 冷 却 到 绝 对 温 度
几 度时电 阻实 际上 仍然 存 在。 不 过, 在 下 述 情 况 下 电 阻 会 完 全
消 失: 一 个超 导体做 成 的 环, 电 流 一 旦 通 过, 它 就 无 限 地 流 下
去。
互关联———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 这是一种以电子的相
互排斥为基础的关联。这一原理表明, 原子中的电子总
是表现出具有一种反对称 波函 数的 状态。① 要 满足 这种
反对称的倾向, 围绕原子核的电子就必须知道彼此的量
子态的波函数。但是, 它们怎么能做到这一点现在还不
清楚。不相容原理要求电子之间有精确的关联, 而不允
许它们之间有动 力 交 换。如 同 EPR 实 验 中的 两 个粒 子
和分光实 验 中的 两 个光 子 “ 告 知” 彼 此 的量 子 态而 不
交换显能量一样, 原子、分子或金属中以能量连接的电
子也告知彼此的量子态。
尽管它的动力学令人迷惑不解, 但泡利原理解释了

为什么物质会在宇宙中形成越来越复杂的结构。这是因

之 为, 围绕原子核旋转的 电子 不 得不 处于 单一 的量 子 态,
塘 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构, 而不是形成越来越大的物质—
能量块。具有不同结构的原子能按照它们的原子价的特
殊性质相互结合在一起。结果, 复杂的原子系统能够在
一定的时间内形成。
物质要达到更高水平的结构和复杂性, 电子必须进
一步不时地进入原子核的能量壳层, 这就要求原子核在
相关的反应中, 释放和吸收的能级是协调一致的。在整
个宇宙中, 这种协调 一 致看 来是 非常 不可 能 的。不 过,
这种协调一致必定以很高的频率发生过, 因为物质已经
74 在宇宙的许多地方形成比较复杂的结构, 例如重元素和
整合了若干个可以想象数量非常大原子的复杂分子。

① 这 条规则 意味 着, 原 子 中的 每 个 电 子 占 据 一 个 不 同 的轨 道 。 如
果 我们认 为薛 定谔方 程 式的 解 在 电 子坐 标 变 更 时 是 反 对 称 的 情
况 下是惟 一可 能的解 , 那 么 泡 利 原理 就 是 量 子 力 学 体 系 的 必 然
结 果。用 日常 语言来 讲, 这 就 意 味 着, 当 我 们 往 原 子 里 添 加 电
子 时, 被 塞进 的电子 不 能占 据 已 被 占 据 的 轨 道: 它 被 排 斥 到 另
一 个轨道 , 而 这一轨 道的波 函数 是反对 称的 。
在宇宙中, 更高级 的原 子 结构 的关 键是 碳的 存 在。
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已经指出的, 在早期的宇宙中, 氢
核是第一个合成的, 随后的反应把几个氢核合成更复杂
的氦核。但是氢和氦都是惰性的, 在膨胀和冷却的宇宙
中把它们结合成更重的元素所需的能量是得不到的。更
复杂的元素只能在有足够的碳起催化反应, 把氢和氦结
合成更重的原子核时才会出现。实际上在宇宙中确实有
足够的碳, 但是为什么出现更重的元素是一种令人吃惊
的巧合呢? 这是因为碳、铍、氧和氦的能量水平是一致 第
的。① 六

尽管碳、氦、铍和氧的能级微调至必要程度的概率

很低, 但这种情况还是出现了, 自然界显示出四种不同 理

元素能级令人迷惑不解的协调一致。正是由于这一事实 物
( 与已经指 出 的宇 宙 常数 的 微调 一 起) , 宇宙 才 显示 出 质

比随机翻滚的氢气和氦气更加有趣的事物和事件。 面

然而, 我们完全可以问, 四种不同元素的频率的协 悖

调一致是纯粹的巧合吗?
这里所描述的奇怪现象是在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许多
变种, 它们被量子物理 学接 受 为物 质世 界的 基本 特 征,

① 碳 的合成 需要 从氦 + 氦 的 反 应开 始 的 一 系 列 反 应: 氦 + 氦 的 反
应 会产生 铍。 产生的 铍 核是 一 种 不 稳 定 的 同 位 素: 它 一 产 生 就
又分 解成 氦。要 产生 碳而不 分解成 氦, 铍 必须 进 入与 它 的反 应。
这 种反应 尽管 极不 可 能, 但 确 实 发 生 了。 它 之 所 以 发生 , 是 因 75
为这 是一 种 “共 振反 应”, 在 这种反 应中 , 铍核 和氦 核相结 合 的
能 ( 7370 兆 电 子 伏 特 〔 MeV 〕) 仅 比 碳 的 能 量 略 小 一 点
( 7656MeV) 。
然而 这并 不能保 证产 生 出 来 的 碳 能 存 在 下 去: 进 一 步 的 反
应 ( 碳 + 氦) 将使 它成为 氧。 但 是, “ 碳 + 氦 ” 的 反 应 恰 好 是
自 然界所 不喜 欢的: 反应生 成 的 氧的 能 级 ( 7. 1187 MeV) 低 于
反 应物碳 + 氦 的能级 ( 7. 1616 MeV) 。 结 果, 氧 核 就 相对 稳 定,
碳 和氧就 有了 足够的 量 可 以 变成 形 成 更 复 杂 的 元 素 的元 素 , 包
括 那些作 为生 命基础 的元素 。
这就是所谓的非局域性。更进一步的认识表明, 它是由
来已久的、但容易引 起争 议 的 “ 远 距 离作 用” ( action
- at - a - distance) 概 念 的 变 种。 有 待 解 释 的 发 现 是,
在 A 点发生的事件 影 响在 B 点 发生 的 另一 事 件, 尽 管
这两点彼此并 不 相 邻。 常 识 的 解 释 是, 某 种 东 西 ( 传
播力或连续的面 或媒 体 ) 从 A 点携 带 某 种原 因 直到 对
B 点产生作用。
现代量子力学并不附和常识, 因为它并不假设某种
联结力或媒体, 相 反, 它假 定 A 事 体 和 B 事 件 之间 有
某种关联。这种 关 联是 相 当确 定 的。例 如 在 EPR 实 验
中, 在 A 点测量一个粒 子 ( 我们 把它 叫做 A 粒 子) 的

自旋分力 就会 以 相当 精 确 的 方式 “ 导 致” B 粒子 的 波

之 函数 “暴跌”。B 粒子总 是“ 暴 跌” 成 具有相 反自 旋分
塘 力的状态。如 果我 们 在 A 点 测 量不 同 的 特 性, 相 应 的
不同 “暴跌” 效应就会在 B 点显露出来 ①
这一发现与常识概念完全背道而驰, 因为在常识概
念中, 在分离的事物或事件之间不是存在相互联结的力
就是存在媒体, 否则它们之间就不可能有因果效应的传
递。如果 A 和 B 是 分 离 的, 它 们 一 定 是 真 正 分 离 的。
然而实验证明, 情况并非如此。分离的量子事件仍然以
某种神秘的方式 “连结在 一起 ”。 尽管 这看上 去是 物质
世界的基 本特 征, 但量 子 理 论 并 不假 设 把 “ 分离 地 在
一起” 的事件联 结起来 的连 续力或 媒体。 为什么 不 呢?
76
一方面, 效应从一个事件向另一事件的传播几乎是瞬间
的 ( 比光速快得多) , 这是 违反 相对 论原理 的。在 这里

① 不 同效应 的产 生取决 于 A 的 什 么 成 分在 被 测 定。 例 如, 如 果 被
测 定的自 旋成 分是沿 Z 轴 向 上 的, 那 么 B 将 处 于 自 旋 成 分 沿 Z
轴 向下的 状态 。如果 A 中沿 x 轴 向 上的 自 旋 被 测定 , 那么 B 就
证 明是处 于一 种沿 Z 轴 向上和 向下 的状态 中的 相同叠 加状态 。
不涉及普通的力。另一方面, 量子物理学家对宇宙中的
连续媒体感到 担 忧, 他 们 害怕 已 被搞 得 声誉 扫 地 的 19
世纪的以太概念死灰复燃。这样, 他们就接受了典型的
《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的 状态: 有 一个 被观察 到的 效应
( 柴郡猫的露 齿 而笑 ) , 但没 有 任何 东西 会 “ 携 带” 这
一效应 ( 不是柴郡猫本身) 。
但是量子理论当前的假设是有关物理实在本质的最
终结论吗? 一些物理学家认为不可能是。正如爱因斯坦
已经说过的, 量子力学在某些基本方面仍然不完善。今 第

天, 甚至像 J. C. 波尔金霍 恩这 样 的量 子物 理学 家也 注 章
意到, 物理学还不可能成功地理解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

对世界的本质究竟意味着什么。 理



小 结 方


正如科学已经开始知道的, 物质与关于一块惰性的 悖

岩石或甚 至 数 学 上 的 质 点 的 传 统 观 念 没 有 什 么 关 系。
( 从我们的观点来 看, 这是 非常 幸运的, 惰性的 物质 团
块决不可能组成作为更高形式的生命的先决条件的复杂
组织和有序体系。) 具有 类物 质特性 的粒 子是具 有许 多
矛盾特点 的 复杂 动 力 学 实 体, 它 们 既 表现 出 波 粒 二 象
性, 也表现出非局域 性 现象。 它们 表现 出合 作的 倾 向,
处在它们之 间 没 有已 知 能 量 传 递信 号 的 高 度 一致 的 状 77
态。它们的能级是如此精确地协调一致, 以致于它们能
够结合成我们现在在宇宙中观察到的复杂的原子———以
及分子和超分子———结构。
本章参考书目

A concise and readable review of many of the puzzling quantum


experiments is found in J. C. Polkinghorne, The Quantum World,
Longman, London, 1984.
The EPR experiment, in turn, is stated in the classic study by
Albert Einstein, Boris Podolsky, and Nathan Rosen, “ Can quantum
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 in
P hysical Review Letters, Vol. 47, 1935; and Bell s equally classic

微 analysis is in John S. Bell, “ On the Einstein Podolsky Rosen

漪 paradox, ” in Physics, Vol. 1, 1964. Aspect s experiment is reported

之 in a study by A. Aspect, P. Grangier, and G. Roger in P hysical

塘 Review Letters, Vol. 49. 9, 1982.


For a general discussion of the implications of Schr dinger s
thought experiment see John Gribbin, In sea rch of Schr dinger s Cat,
Bantam Books, New York, 1984, and Hegerfeldt s discovery of the
problem with Fermi s calculations was reported in P hysical Review
Letters, Vol. 72, 1995.
Polkinghorne s remark on quantum theory is in J. C.
Polkinghorne, The Qua ntum World, Longman, London 1984, p. 76.
The technical study of“ Josephson effects” on living systems is
in E. Del Giudice, S. Doglia, M. Milani, C. W. Smith and G.

78 Vitiello, “ Magnetic flux quantization and Josephson behaviour in


living systems, ” in P hysica Scripta , Vol. 40, 1989, and the
principal“ coincidences” in the build - up of matter in the universe
are described by Sir Fred Hoyle in The Intelligent Universe, Michael
Joseph, London, 1983.
第七章
生命现象中的谜



生命本质的问题太大, 不可能用基于观察和实验的 生
理论来明确地回答; 各种发现总是能够出现, 对旧的原 命

则提出质疑, 并提出新的、有时相当激进的见解。实际 象

上, 近年来在生命科 学 方面 有不 少根 本的 发 现, 结 果, 的

标准的解释经过了相当大的修正。不过基本的概念并没
有受到怀疑: 人们仍然认为生命是在生物圈中从非生命
进化而来的, 是有利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和太阳能的不断
幅照的结果。但生命是如何进化的仍是争论的原因。

一、跃进之谜

生命是如何进化的, 也就是说, 新物种是如何从老 79


物种中出现的, 达尔文已经作了描述。按照他的经典理
论, 自然选择作用在随机变异上, 随机变异是后代在复
制父 母 遗 传 密 码 过 程 中 的 “ 打 印 错 误 ” ( typing
mistakes) , 所有物种都以或大或小的一定比率产生 这种
错误。由于生殖线的偶然变化, 大多数突变体在某些方
面是有缺陷的, 因而将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然而, 随
机变异偶尔会影响某种基因结合, 使下一代比父母更适
合于而不是更不适合于生存和繁殖。这种个体把它的变
异基因传到下一代, 总有一天数量相当多的这些突变体
的后代就取代了先前占统治地位的物种。可能的基因变
化的范围仅限于比较适应的突变体在它们的特殊生活环
境中生活和繁殖。
但是经典 达尔 文 主 义 理 论的 这 种 解 释 与 证 据 不 吻
合。古生物学家———研究化石记录的专家———反对自然
选择会产生一种渐进的和连续的进化过程的说法。化石
记录使人想到, 进化可能在假定是连续的链条上缺了几
个环节: 新物种是突然出现的, 并没有渐进的过渡导致
它们出现。

看来, 经典达尔文主义的 “ 种 系发 生的渐 进主 义”

之 是不正确的。达尔文自己就可能公开表示过, 这种渐进
塘 主义更多 的 是来 自 保 守 的 倾向, 而 不 是来 自 科 学 的 证
据。他追随 林 奈 断言 “ 自 然 并 不跃 进 ”。在 自 然 界 中,
这种突然的跃进就像人类社会的革命, 达尔文时代占优
势的心理状 态 是 赞美 零 打 碎 敲 的调 整 而 憎 恨 全面 的 改
革。
对其自传的研究证明, 达尔文很可能受到他那个时
代占优势的 心 理 状态 的 影响。 但是, 自 然界 不 理 睬 19
世纪英国 人 的脾 气, 仍 然通 过 跃 进 和 激烈 的 变 革 向 前
进。1972 年, 差 不 多 在 《 物 种 起 源》 首 次 发 表 后 120
年, S. J. 古尔 德和 N. 埃尔德 雷奇公布了一项 有影响的
80
研究, 把跃进引入了新达尔文主义的理论。
在 戈 尔 德———埃 尔 德 雷 奇 的 断 续 性 平 衡
( punctuated equilibrium) 理论中 ( 这里的平衡是指 物种
和环境之间的动态 平衡) , 进 化过 程主 要涉及 整个 物种
而不是单 个的 存 活 者和 繁 殖 者。 当进 化 枝 ( 一组 共 有
一种类似适 应 方法 的 物种 ) 内 占优 势 的 种 群 在其 环 境
中变得不稳定, 而在其周围偶然出现的其他物种或亚种
打破优势循环时, 进化就发生了。这时, 时代的停滞被
打破, 出现了从原先占优势 的物种 ( 在 灭绝 的威胁 下)
向周围的物种或亚 种进 化的 跃进。 这个 过程 相当 突 然:
物种形成打破了物种长时间保持基本不变的僵局。这就
意味着, 只要物种继续存在, 它就保持相对不变: 它的
遗传信息库就或多或少原封不动地传给后代。在它的集
体寿命结束时, 它并不转化为另一个物种, 而是消失并
被更能适应的物种所取代。
这是化石记录使人想到的惊人发现, 它证明了生物
物种并不是连续地和点点滴滴地进化的: 存在的物种在 第

几百万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重大的改变。新物种倾向于 章
在相当短 的 时间 里 突 然 出 现, 这 一 时 间在 某 些 地 方 是 生
5000 ~50000 年之间。 命

最近的进化理论既承认长时间的停滞又承认短时间 象

的突然和细节上不可预见的变化。经典的达尔文主义适 的

应机制仅仅在长期停滞时期起作用: 它把物种纳入它们
的特定环 境。当 这 种适 应 过 程 被 打断 时 ( 也 许是 由 于
环境的变 化 ) , 它 就 衰 落 了, 一 个 转 化 的 过 程 便 开 始
了。一个物种和它的环境所构成的系统进入一种类似混
沌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最小的波动也能在不同的进
化道路之间作出决定性的选择。这种混沌的、非经典地
决定的过程被称之为系统 “ 分叉” ( 这个名称表 明, 系
统的进化道 路 或 轨 迹 不 再 继 续 保 持 不 变: 它 “ 分 叉 ” 81
为一种新的 模 态) 。 确 定系 统 的 力 和 限制 被 重 新 定 形,
因而基本上不同的系统出现了。
分叉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要素只适用于单个物种, 而
不适用于 整个 进 化 过程。 尽 管 某 个物 种 的 进 化 ( 或 灭
绝) 是不 可预 测 的, 但 是 对 于 这个 星 球 上 的 进化 过 程
还是可以 作 出 总 体 的 预 测。 正 如 化 石 记 录 所 表 明 的
( 我们在第 三 章中 已 经看 到 的) , 生 物 进 化向 一 个更 可
取的方向前进。在进化的过程中, 许多物种从单细胞的
原生生物和简单的海藻一直进化到大的和更复杂的有机
体。现在的生物圈中居 住着 大 小和 复杂 性不 同的 物 种。
在它们中间, 比较进化的物种继续前进, 尽管决不是一
帆风顺和连续的: 从极其微小的和比较简单的结构到更
大的和更复杂的结构。

二、偶然性之谜

标准的达尔文主义解释发现偶然性在进化过程中的
双重干预作用: 首先是带来基因组的突变; 其次是把突

变的有机 体 置于 它 们 可 以 存活 的 环 境 中。有 些 研 究 者

之 ( 如 R. 道金斯) 似乎完全满足于这 种双重偶 然性要 素。
塘 按照道金斯的观点, 基 因库 的 进化 通过 试错 过程 达 到,
因而生物物 种 的 进 化 就 类 似 于 “ 盲 钟 表 匠 ” 的 工 作。
只要有足够的时间, 进化的试错过程总能创造出居住在
生物圈内的所有形式的生物。
其他科学家对此不太信服。达尔文主义的一位坦率
的批评者 M. 登顿就问过, 随机过程 是否能产 生出 进化
的结果, 甚 至 其中 的 基本 要 素 ( 如 蛋白 质 或 基 因) 的
复杂性都超过了人类的设计能力。能用统计数字来说明
真正非常复杂的系统是偶然出现的吗? 像哺乳类动物的
大脑这样非常复杂的系统, 如果是特别编织起来的, 那
82
么其中百分之一的联接点也比全世界所有通讯网络的联
接点还要多。登顿得出结论说, 自然选择所导致的偶然
性变异完全可以解释某一物种内的变化, 但几乎不可能
解释物种之间的连续变化。
偶然性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 甚至一个原始的自
我复制的原核细 胞也 要构 成一 个 DNA 双 螺旋 体, 一 个
DNA 双螺旋体由 10 万个左右核 苷酸 组成, 而 每个 核苷
酸又包含 30 ~50 个 原子 的 精确 排列, 还要 加上 一个 双
层的膜和使细胞能摄取食物的蛋白质。这种构造需要一
系列完整的反应, 每一种反应都促使系统内部的熵进一
步减小。霍伊尔爵士指出, 这种纯粹是偶然发生的过程
就好比一阵飓风把许多零件刮到一起组成一架可以使用
的飞机。
几年前, K. 洛 伦 茨 也 得 出 了 相 似 的 结 论。 他 说,
虽然断言偶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原理在进化中起作用的
说法表面上看来是 正确 的, 但 它本 身却 不能 说明 事 实。
变异和自然选择可以说明某种物种内的变化, 但是在我 第

们这个星球上, 对于生物进化来说, 要通过偶然性过程 章
从原生动物祖先进化到今天复杂而有序的机体, 甚至近 生
40 亿年的时间也还是不 够的。但 是, 如果 不是 偶然 性, 命

那么又是什么使得生物界向有序和复杂性进化的呢? 象

这个 问 题不 是 新问 题。在 50 年代, 数学 家 H. 韦 的

尔就指出, 既然作为生命基础的每一个分子都由成百万
原子组成, 那 么 可 能 的 原子 组 合 的 数 目就 是 天 文 数 字
了。另一方面, 能够产生能生存的基因的原子组合数是
相当有限的, 因此这种组合会通过随机过程出现的可能
性微乎其微。韦尔说, 一种更为可能的答案是, 发生了
某种选择过程: 探索不同的可能性, 逐步寻找从简单结
构到复杂结构的路 经。韦尔本 人的意见 是, “ 非物 质因
素” ( 具有想象、观念 或构建计划的性 质) 可能包 含在 83
生命的进化中。
韦尔的想法并没有被科学界接受: 科学家认为, 自
然创造它自身的 设计, 而不 是接 受现 成的 设 计。不 过,
某种设计看来是 存 在的。法 国生 物 学家 J. 多 尔 斯尽 管
不愿承认目的论, 但他不得不下结论说, 归根到底在自
然界中有一种设计: 一种在不同物种之间的平衡中以及
在诸如植物和昆虫之间的某些特殊的适应性变化中观察
到的设计。他说, 这些都远远超出了达尔文的理论所能
解释 的 事 实 范 围。E. 沃 尔 夫 还 谈 到 了 进 化 中 的 “ 取
向”。在第一 代 结 束 和 第二 代 开 始 之 间, 有 10 多 种 哺
乳动物的祖先存在, 但只有其中的一种进化成今天的哺
乳动物。也 存 在 许多 种 试 图 向 上攀 登 的 物 种, 包 括 恐
龙、翼龙和爬行动物, 甚至始祖鸟, 但是只有一种获得
了成功。在动物等级系统的每一个层次上, 其进化过程
似乎都有这样的倾向: 产生新的、更加适应和更加复杂
的动物。沃尔夫说, 很明显, 偶然性过程不会进化出我
们今天所看到的这种有序和一致性。如果进化受到偶然
性的支配, 那么它的进程就会完全不同。

就生物物种所表现出的彼此之间的一致性而言, 偶

之 然性似乎也不是充分的解释。例如, 鸟和蝙蝠的翅膀与
塘 从种系发生的角度上来讲完全无关的海豹的鳍和同样毫
无关系的两栖类、爬行 类和 脊 椎动 物的 前肢 是同 源 的;
虽然骨头的大小和形状显得很不相同, 但骨头自身的位
置很相似, 无论是彼此的相对位置还是与身体其余部位
的相对位置。不同物种的心脏和神经系统的位置也表现
出相同的顺序: 就内骨骼物种而言, 神经系统位于背部
( 后部) , 心脏 在腹 部 ( 前 部) ; 而 就外 骨 骼物 种 而 言,
它们的位置恰好相反。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 一些非常特殊的解剖学特征竟
然是一些在非常不同的地域进化和进化史完全不同的植
84
物和动物物种所共有 的。在 世 界各 地发 现的 25 万多 种
高等植物的叶子在茎上的分布只有三种基本形式———其
中有一种形 式 ( 螺旋 状的 ) 就占 了 80% 。英 国 生物 学
家 B. 古德温用令人 信服的 证据 说明, 这不是 由于 偶然
的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他指出, 生命有一种固有的模
式, 这种模式使得它在比功能的利用和过去的偶然性深
刻得多的层次上可以理解。
尽管动物物种 在 各 个层 次 ( 基 因 的 层 次 和 蛋 白 质
的层次) 的复 杂 性上 显 得 很 不 相同, 但 是 它 们也 有 明
显的类似结构形式或形态。生物学家们指出, 不同的物
种可以在非常不同的基因组的基础上产生出几乎同样的
现象 ( phenomes) 。与 此相 反的 例子 更令 人惊 异: 在 非
常不同的现象中重又出现了相同的基因组要素。极为相
似甚至相同的基因已在彼此完全独立地进化的物种中被
发现。最值得注意的是眼睛的基因。
瑞士生物学家 W. 格林和他的合作 者们发现, 生物
王国中有三、四十种眼睛具有相同的起源。苍蝇的复眼 第

与老鼠和人类的视网膜覆盖的视觉器官是从相同的基本 章
形式演化而来 的; 实 际 上, 它 们 是 由 同 一 种 “ 主 控 基 生
因” 编码 的。眼 睛的 遗 传 机 制 在非 常 不 同 的 物种 之 间 命

是可以互换的———老 鼠 的 “ 眼 基 因 ” 可 导 致 苍 蝇 眼 睛 象

的生长。 的

由这种主控基因编码的信息一定是在 5 亿多年前出
现的。从那时起, 近 40 种 不同 种 系发 生类 型的 昆虫 和
动物就接受和适应了它。但是, 这些不同的物种是怎么
获得同一种信息来构造它们的视觉器官的呢? 难道它们
能相互交换信息———或者从自然界中的某种原型或模型
获得信息吗?
偶然性之谜一直延伸到地球上生命开始的时候。复
杂的结构在这个星球上出现的时间短得令人惊奇。最古 85
老的岩石可以追 溯到 40 亿年 前, 而 就我 们所 知, 最 早
的和已经 很 复杂 的 生命 形 式 ( 蓝 藻和 细 菌) 已 经超 过
了 35 亿年。这种水平 的复 杂性 是怎 么 会在 5 亿 年这 么
短的时间里出现的, 还缺乏满意的答案。仅仅用偶然性
是不能说明这些事实的: 分子汤的随机混合几乎要化长
得无法相比的时间才能产生这种结构。人们认为理论家
们在寻找合 理 的 解 释时 太 沉 迷 于 想 象 了。 在 19 世 纪,
凯尔文勋爵认为, 生命很可能是从宇宙中的其他地方以
“ 现成形式” 输 入 到地 球 的。 最 近, 破 译 DNA 密 码 的
克里克爵士重新提出这种观点。
通过随机试错过程进化的不可能性被下述事实所证
实: 生物物种在其中进化的环境决不是经久不变的。曾
经适宜的居住地过了一段时间也许变得不适宜了, 而且
甚至可能威胁到一些物种的生存。为了在不同的环境中
生存下去, 生物物种不得不改变它们的适应方式。这样
的改变何 以 能在 达 尔 文 主 义的 前 提 下 完 成, 这 还 是 个
谜。如果一个生物物种是通过随机变异来进化的, 那么
在它能够 适 应变 化 了 的 小 生境 之 前, 它就 要 冒 不 适 应

———甚至可能灭绝———的危险。

之 能够保证一种物种在变化了的居住地中生存下去的
塘 DNA 的某 些 变化 不可 能是 由基 因 库的 纯粹 随机 变异 产
生的。这是因为, 对于变异来说, 在机体中产生一种或
几种有益 的 变 化 是不 够 的; 必 须产 生 全 面 的 变 化。 例
如, 羽毛的进化并不产生会飞的爬行运动, 还需要有骨
骼结构和肌肉组织的彻底变化, 再加上更快的新陈代谢
以便有足够的动力支持飞行。自身的每一种革新都不可
能提供进化的优势; 相反, 倒有可能使机体比原先的标
准形式更不适应。如果是这样, 它就会很快被自然选择
所淘汰。一个物种的遗传密码随机逐步完善通常不会产
生有希望的结果。
86
法国出生 的 哈 佛 大 学 生 物 学 家 M. 舒 曾 贝 尔 热 指
出, 一个人大概需要几乎盲目地信任达尔文的理论才会
相信, 仅仅靠偶然性就能在鸟类所中产生出使它们成为
非常完善的飞行机器所必需的变化, 或者随机突变会导
致恐龙灭绝后的哺乳动物———已经知道哺乳动物是在恐
龙之后沿着导致从鱼到爬行动物的轴经过漫长的过程进
化而来的。G. 塞尔 蒙蒂 也有 相 同的 看 法, 他 说, 很 难
相信, 小小的随机突变和自然选择能够从阿米巴产生恐
龙。看来, 生命不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改良, 而是通过偶
然的、但是大规模和革命性的革新进化的。







图7- 1 地形图 模型用 图表示 有益的 突变问 题好比 在 中
所谓的适应风 景区内 从一个 “ 适应 峰” 跨 越 的

到另一 个 “ 适应 峰 ”。 突变 使 一 个物 种 在 两
维空间内沿 风景 区运 动。第三 维是 物 种适 应
其小生境的 水平。突 变通 常推 动物 种 向适 应
峰攀登, 因为 不适 应的 突 变会 消亡, 而完 全
适应的突变 会再 生。当一 个小 生境 变 得不 太
适应生存或完全 消失 时 ( 适应峰 陷下 去或 消
失掉) , 问题就出现了。已经适应这个小生境
的物种必 须适 应另 一个 小生 境。但 是, 如 果
使适应现在 的峰的 水平 下降 的突 变被 自然 选 87
择所淘汰, 那 么这 就是 一 个问 题。如 何产 生
那些大量的 系统性 的可 以把 物种 推向 另一 个
( 更稳定 或 可 能 上 升 的 ) 峰 脚 下 的 突 变 呢?
一旦到达那 儿, 逐步 的突 变就 会把 它 往斜 坡
上推, 但是如何到达那儿却是个谜。

关于进化的速度和模式, 经典的达尔文主义的解释
正在被抛弃。开始出现的认识是, 经受自然选择考验的
随机突变不可能产生化石记录所表明的复杂和高度适应
的物种, ———至少在 已知 的时 间框 架 内不 可能。 据 说,
神的磨坊磨得很细很慢———但是就生命的进化而言, 这
些磨坊不可能磨得像经典达尔文主义所要求的那样慢。
生物学家们现在承认, 真正有意义的进化事件, 例
如新物种的出现, 不能用假设宏观进化是随机产生和自
然选择的微观进化之和来充分解释。不仅新物种不能通
过先前物种的逐步改变而出现, 化石记录本身也证明这
种 “渐进 的 ” 观 点 是错 的。 主要 的 新种 并 非 来自 小 变
化的积累: 变化的可能性太广泛, 观察到的物种间的跃
进太大, 不容许生殖线中的随机变化产生观察到的进化

进程。但是, 在它们的 环境 中受 到不 利 变化 的威 胁 时,

之 物种是怎样设法生 存下 去的 呢? 它 们为 什么 并不 消 亡,
塘 而主要留下海藻和细菌居住在生物圈内呢?

三、形态发生之谜

现代遗传学在涉及 形态 发生 过程 ( 有机 体的 再 生,
通常通过 繁殖 ) 时面 临 着 进 一 步的 挑 战。 单 细胞 有 机
体通过分裂来繁殖, 把它们染色体的 DNA 传给新细 胞。
然而, 更复杂的物种是 通过 它 们的 生殖 细胞 来繁 殖 的。
据推测, 每一个这种细胞都有一系列足以构建整个有机
体的指令, 但真是这样的吗?
88
物种的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鸡蛋里孵出来的是小
鸡, 而不是雉, 这个事实需要解释。遗传学提供的标准
解释是, 物种生殖细胞中的遗传密码包含着整个有机体
的蓝图。但是, 这并没有摆脱困难。首先, 正如我们刚
刚指出的, 在非常不同的物种之间, 遗传密码往往是非
常相似的, 而在比较相似的物种之间, 遗传密码却是不
同的。黑猩猩染色体中的 DNA 与人类的 DNA 有 98. 4%
是相同的, 而在形态学上具有许多共同特征的两栖动物
在遗传信息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此看来, 标准遗传
学的基本假设———一个特定的基因对有机体具有某种确
定的和惟一相互关联的作用———被证明是夸大其词。一
个基因并不决定功能失调和疾病, 甚至不决定发育和衰
老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 复杂的有机过程具有不止一
个遗传基 因。尽 管 有 一 些基 因 控 制 着 一系 列 的 复 杂 过
程, 但发育通常 涉 及 许 多 基 因、基 因 产 物 和 环 境 ( 所
谓渐成说 的) 因 素之 间 的 相 互 作用。 对 于 诸 如癌 症 或
心脏病这样的疾病来说, 可以涉及上千个基因, 而且它 第

们的相互作用基本上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正如人口遗 章
传学家所熟知的, 一种跨越其整个基因变化范围的疾病 生
的出现需要一种 “突然改变” 的环境。 命

器官的功 能似 乎 不 是 编 码在 基 因 中 的 信 息 的 直 接 象

( 所谓线性的) 结果。相反, 这种 功能 包含复 杂的 非线 的

性过程, 这个过程有许多要素与混沌动力学相同。
这种发现在胚胎发育所包含的惊人地复杂的过程中
尤其明显。就哺乳类物种而言, 胚胎的发育需要子宫内
无数发育途径的有序开放, 涉及数十亿个分裂细胞协调
的相互作用。如果这个过程完全由基因来编码, 那么遗
传程序就必须惊人地完整和详细, 还必须有足够的灵活
性以保证在各种潜在条件下, 大量发育途径的区分和组
织。不过遗传密码对于胚胎中的每一个细胞来说都是相 89
同的。单是这种密码未必能引导和协调整个发育的相互
作用。
诺贝尔奖金 获 得 者 法 国生 物 学 家 F. 雅 各 布 承 认,
我们对胚胎发育中的调节过程知之甚少。迄今为止, 除
了渐成说的前景展望和生物学领域等模糊观念以外, 生
物学家们真正掌握的 惟一 推理 方法 是线 性的 和一 维 的。
雅各布说, 分子生物学之所以能迅速发展, 在很大程度
上是因为微生物学中的信息恰好是由基础材料的线性结
果所决定的。因此任何东西都证明是一维线性的: 例如
遗传信息、各种原始结 构之 间 的关 系和 遗传 逻辑 等 等。
不过, 在一个胚胎的发育中, 世界不再是线性的。在基
因中, 碱基的一维关联决定着二维细胞层的产生, 而以
精确的方式折迭的二维细胞层又产生给予有机体特殊形
态和生理特征的三 维组 织和 器官。 按照 雅各 布的 说 法,
这是如何发生的还完全是一个谜。包含在胚胎发育中的
调节线路的原理是什么, 现在还不清楚。例如, 我们已
经知道人手的分子解剖学的某些细节, 但是对人的机体
是如何指令自己去建构手的, 几乎还一无所知。

看来, 机体既能非常精确地建构受伤的部分, 在某

之 种程度上也能重新建构受伤的部分。例如, 如果人手的
塘 一个指头在第一个关节以上被切断, 而伤口没有用外科
手术把皮 缝 上, 那么 手 指 的 顶 端便 能 再 后。 说 来 也 奇
怪, 重新长出来的手指尖与原来的完全一样, 甚至再生
出个人特有的指纹。
达尔文的理论认为, 器官自我修复的程序必定是物
种在先前的历史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有时, 随
机突变恰好有助于改善机体修复某种偶然遇到的伤害的
能力, 这种随机突变当然有继续存在的价值的; 具备这
种随机突变的突变体比其他突变体有更多更有活力的后
代———最终它们在群体中占统治地位。这种说法听起来
90
很有道理, 但是与证据不符。许多有机体原本就具有不
可能是通过自然选择获得的自我修复程序, 因为它们所
修复的那种 伤 害 不大 可 能 在 物 种的 整 个 自 然 历史 中 发
生。
如果把简单的机体 放在 实 验室 中进 行复 杂的 实 验,
这种前所未有的神秘程序就真相大白了。很显然, 这些
程序不可能在自然界中发生。例如, 当实验者切碎一只
普通的海绵 ( 一种 由 各种 具 有 协调 功 能 的 专 化细 胞 组
成的真正的 多 细胞 机 体) 并 把 它的 细 胞 挤 进 筛孔 小 到
能切断它们之间所有联系的筛子时, 这些看上去已经互
不相连的细胞仍能重新装配成一个完整的机体。海胆是
一种更为复杂的机体, 具有消化道、血管系统、用来移
动的管状足和围绕骨架的环状骨片, 它也能进行类似的
自我修复。当海胆失去了其骨架所需要的钙时, 它的组
成部分就分解了, 海 胆 分解 成一 堆分 离的 细 胞。但 是,
当重新获得所需要的钙时, 这些细胞又重新把自己组织
起来, 重新组成一个完整的海胆。 第

青蛙也有这种绝技。如果把这种两栖类动物的受精 章
卵放在离心机上, 强大的离心力就把它的细胞结构的各 生
个组成部分混合起来, 但这个受精卵仍能发育成一只正 命

常的青蛙。 可 以 把蜻 蜓 的 卵 一 分为 二, 毁 掉 其 中 的 一 象

半, 而另一半照样能发育成一只完整的蜻蜓。连小孩子 的

都知道, 不起 眼 的扁 形 虫 ( 如 肝 蛭, 绦 虫 ) 可以 切 成
几段, 每一段都能长成一条完整的虫。可以切断蝾螈的
腿, 蝾螈会长出一条新腿, 这就与在其他方面都与之很
相似的青蛙不同了。它 甚至 能 再生 出眼 睛中 的水 晶 体:
当一只眼 睛 用手 术 切 除 时, 眼 球 虹 膜 边的 组 织 会 重 新
“ 装配” 成新的水晶体。面 对着 这些 发现, 我 们不 能不
感到惊讶: 既然修复在实验 室中 ( 出于 科学 上的好 奇)
人为造成的伤害的程序不可能是生命机体生存能力的一 91
部分, 那么它们又是如何具有这些程序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线索是最近的见解: 自我修复
并不一定仅仅依赖 于遗 传编 码的 生物 化学 过 程。毕 竟,
一条扁形虫被切下的尾部也能再生出被分离的头部; 再
生出蝾螈被切除的前肢或后肢的细胞分化不是从伤口附
近的一点开始的, 而是从另一端开始的。看来, 自我再
生的过程是依靠构建有机体的全套信息来进行的, 而不
是依靠自然选择赐予的和专化细胞的生物化学传递的部
分遗传信息来进行的。
不过, 如果我们假定自我修复利用机体形态结构的
全套信息编码的话, 那么我们就面临着另一个谜: 生命
机体是如何获得它们的全套形态信息的呢?

小 结

经典达尔文主义所面临的这些难解之谜标志着当代
生命科学的一个转折点。一大批前沿研究者正在得出这
样的结论: 生物进化必定包含着遗传因素之外的超遗传

漪 因素。
之 这一假设并不新鲜。在上个世纪, 德国诗人科学家
塘 歌德 曾 谈 到 所 有 植 物 以 之 为 模 式 的 “ 摹 本 ”
( Urpflanze) ; 本世 纪 50 年代, 数 学 家 H. 韦 耳 提 出 了
具有观念、想象或建 筑 计划 性质 的非 物质 因 素。最 近,
生物学家 A. 哈迪 推 测所 有 物种 所 共 有的 超 自 然 蓝 图;
多尔斯猜想在进化 中有 一种基 本设 计; G. R. 泰 勒提 出
在生物圈内一定有一种自 我装配 的内 在倾向; 而 R. 丰
迪则得出结论说, 在生命世界中一定有某种像生物原型
的东西在引导进化。然而, 至于像这种原型设计、模式
或信息的性质和根源, 生物学家们只能提出缺乏自信的
92 猜测, 或完全是思辨性的假设。

本章参考书目

For authoritative presentations of the theory of punctuated


equilibria, see Niles Eldredge and Stephen J. Gould, “ Punctuated
equilibria: an alternative to phyloge - netic gradualism, " in Models
in P aleobiology, Schopf ( ed ) , Freeman, Cooper, San Francisco,
1972; and Gould and Eldredge, “ Punctuated equilibria: the tempo
and mode of evolution reconsidered, " in Pa leobiology, Vol. 3,
1977. Further details are in Niles Eldredge, Time F rames: The
Rethinking of Darwinian 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P unctuated
Equilibria , Simon & Schuster, New York, 1985; Niles Eldredge,
Unfinished Synthesis. Biological Hiera rchies and Modern Evolutionary
Though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85; and Stephen J.
Gould, “ Irrelevance, submission and partnership: the changing role
of paleontology in Darwin s three centennials, and a modest proposal
for macroevolution, " in D. Bendall, ( ed) , Evolution from Molecules 第

to Me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83. 章
Denton s critique of Darwinist evolutionism is in Michael Denton,

Evolution: Theory in Crisis, Burnett Books, London, 1986. 命
Jean Dorst and Etienne Wolff, as well as M. Schutzenberger and 现

Giuseppe Sermonti, gave their comments in an interview conducted by 中

Jean Staune in F iga ro Maga zine, 26 October 1991.

Walter Gehring s findings were reported in Na ture, March 1995.
For Jacob s views , see Fran ois Jacob, The Logic of Life: A
History of Heredity, Pantheon, New York, 1970.

93
第八章
心灵显现中的谜


就心灵现象来说, 科学和科学家所面临的问题比其

之 他观察领域和经验领域所出现的问题甚至更深刻和更难
塘 解答。科学家不能回答这个基本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大
脑的某些功能竟然伴随着与意识体验。然而, 正如我们
已经看到的, 科学并没有因此而处于困境, 它进一步假
设大脑和心灵即使不一定完全相同, 至少也是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的。这 就 是 说, 虽 然 诸 如 “ 我 们 为 什 么 具 有
意识”、“ 意识 本身是 什么 ” 等 哲 学性 质的 问题 困扰 着
科学家, 但他们还是可 以探索 比较适中 的问题: “ 意识
与什么种类的神经功能和神经机制相联系”?
后一个问题现在是研 究工作的 主题: “ 正 面讨 论心
灵和大脑之间的关系。脑科学家们用微电极、磁共振成
94
像和 正电 子发 射层 面 X 线 照相 等仪 器 探索 新大 脑皮 层
的最深处。这些技术能够揭示许多与人类意识表现相联
系的生理学机制。
对意识的新一轮科学探索始于 1990 年, 当时 F. 克
里克爵士和他的同事 C. 科克 宣称 把注 意力集 中到 理解
意 识 现 象 的 时 机 已 经 成 熟。 他 们 说, 意 识
( consciousness ) 与 知 道 ( awareness ) 是 同 义 词, 而 知
道总是包含着注意和短时记忆的结合。由于动物和人类
的视觉系统已经完全形成, 因此研究者应该把注意力集
中在视觉意识上。如果能够更好地了解作为视觉意识基
础的神经机制, 那就可以探索更加复杂和微妙的心灵现
象了, 例如惟 一 为 人类 所 具 有 的 自我 意 识 ( 意识 意 识
到 〔being conscious of being conscious〕) 特征。
这些观点 引发 了 在 意 识 研究 方 面 的 许 许 多 多 的 努
力, 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争论。某些研究者指出, 克里
克所倡导的那种 “电生理 学” 理论 是否足 以解 释意 识,
现在还不清楚。也许单独研究脑本身还是不够的: 意识 第

的每一个 心 理活 动 都 可 能 涉及 到 整 个 身 体。如 果 是 这 章
样, 那么意识 的 神 经模 式 就 必 须 由认 知 理 论 ( 也 许 甚 心
至由社会理论) 来完成。 灵

像 R. 彭罗斯和 H. 斯 塔普 这样 的 物 理学 家 则走 上 现

了另一条路: 他们在量 子过 程 中寻 找理 解意 识的 钥 匙, 的

量子过程联接大脑网络中的电子和其他微观粒子。虽然
一开始无人理睬, 后来又遭到攻击, 但对意识采用微观
物理学的方法已得到了许多支持者。这种方法的主要承
诺是说明我们所感到自由意志 ( free will) 。根据彭 罗斯
的观点, 大脑 利 用 量子 世 界 的 不 确定 效 应 ( 与波 函 数
的 “崩溃” 有关) 来 产 生 摆 脱 了初 始 状 态 的 过程, 这
就可以说明我们根据自己的意志作出选择的体验。对大
脑研究的量子方法的另一个承诺是, 解释大脑各个分离 95
( 有时还相隔相当距离) 的 部分是 怎样 ( 看 上去是 瞬时
的) 密切配合 的。 这 种 方 法 的 支持 者 们 宣 称, 非 局 域
性 ( 一个 粒子 同 时出 现 在 一个 以 上位 置 的能 力 ) 也 是
大脑中许多过程的特征。
尽管当前对意识的研究是有希望的, 但科学家们仅
仅才触及作为人类意 识基 础的 复杂 神经 学过 程的 皮 毛。
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 困难是相当大的。我们脑壳里的
灰白质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系统, 上面覆盖着 100 多 亿个
神经元组成的 6 层膜, 其中的接合面达到 1000 万亿 个。
这种高度复杂的大脑的各个区域是由神经网络和神经团
构成的, 每个神经元是由神经键通过它们的突触与其他
神经元的突触相联接的。
整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工作, 但是它有一个分层次
的结构。大脑层次最基本、最深处的部分由脑干、丘脑
和下丘 脑组 成。这 些 相对 来 说 是“ 硬连 线 的” 部 分 控
制着基本的身体功能、荷尔蒙的分泌和无意识的行为过
程, 它们 构 成 P. 麦 克 莱 恩 所 说 的 像 “ 爬 行 动 物 的 大
脑” 的东西。

大脑层次的中间部分是 “ 古 哺乳 动物的 大脑 ”, 在

之 某些低等哺乳类动物身上, 如啮齿动物, 它已经高度发
塘 展。它的内部结构受边缘系统的支配, 在这里, 神经元
排列成复杂的反馈回路。这个系统调节情感以及由基本
情感控制的认知和行为。大脑层次的最高部分被称之为
“ 新哺乳类 动 物的 大 脑”, 它 仅 仅存 在 于 人类 以 及仅 次
于人类的高度进化的灵长类动物中。它受大脑皮层的支
配, 在这里, 细胞排列成柱状, 横贯表皮。因此, 大脑
皮层只有在表皮面积增加时才能生长, 它允许更多的柱
状物有空间位置。就我们自己这个物种而言, 大脑皮层
的表皮已经长得非常复杂, 且有高度旋绕的摺折。在柱
状物下面, 有神经纤维网联接柱状物。
96
人类的新大脑皮层的典型特点是它分裂成左右两个
半球, 由称之为胼胝体的大量纤维束相联接。对健康的
人来说, 两个半球一起工作, 尽管它们具有各自的不同
功能。左半 球 以 前后 连 续 的 方 式运 作, 联 接 原 因 和 结
果, 支持普 通 常 识和 思 想 的 线 性过 程, 它 是 平 时 言 语
———典型的大脑线性活动———的中心。右半球是通信和
相互联系的关键, 同时处理复杂的数据。它描绘出知觉
和认知在 情 感上 的 细 微 差 别, 但 是 它 的句 法 是 有 限 的
———它指向形像而不指向语言。
这些发现与大脑中的高级和低级心理功能有关。但
是, 除了心理状态的相当简单和基本的要素, 神经科学
的技术状态不允许建立详细的模型来表明大脑中的过程
何以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功能: 大脑高级功能方面的细节
基本上还不清楚。这些功能中最神秘的是抽象思维、微
妙的感情状态和记忆, 而种种长期记忆也许是其中最神
秘的。


一、终生记忆之谜 章


看来, 人类既能长时间也能暂时贮存自己的经验和 灵

印象。根据大脑皮层中神经网络的形成和再形成, 短期 现

忆忆是不难理解的, 但长期记忆却是个谜, 尽管有关证 的

据正在逐渐积累。在过去, 长期记忆的特殊能力通过联
想显露出来。例如, 当 M. 普鲁斯特的著名 小说 《 追忆
似水年华》 中 的主 人 公斯 旺 在 喝一 杯 熟 悉 的 茶时 回 想
起他的童 年。几 乎 每个 人 都 能 突 然回 想 起 过 去 ( 四 五
岁时, 或许甚至 更 早 ) 的 事 的 情节。 但 是 心 理 学 家 和
神经病学家的临床实践已经证实: 大多数人能回忆起比
这早得多的生活中的事。许多人指出他们出生时发生在
他们身上的伤害或其他特殊事件的痕迹; 母亲在怀孕期 97
受到生理和情感上的压力的影响可以在个人一生的心理
性格中显示出来。
现在又出 现 了 新 的、似 乎 更 加 神 秘 的 长 期 记 忆 要
素, 它 在 所 谓 的 意 识 变 更 状 态 (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简 称为 ASCs ) 的 研究 中 显 露 出 来。 在 濒
死体验 ( near - death experiences 简 称 NDEs) 和医 学上
首创和监督的回归分析中, 记忆都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成
分。这些变更状态的体验提供了关于极长的长期记忆可
能性的令 人 难忘 的 证 据。这 种 记 忆 的 范围 确 实 令 人 吃
惊。J. 冯・诺 伊曼 计 算了 一 个 人一 生 中 积 累 的信 息 量
20
大约是 2. 8× 10 比特。直径 10 厘米的大 脑何以能 装得
下这么多的信息?
长期记忆是一个主要的谜, 它的证据值得更进一步
的研究。
自从 E. 库布勒 - 罗斯 的经典 研究 后, 临床 心理 学
家和专门的研究人员对濒死体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接
近死亡的人看来经受着一种具有特别记忆成分的异常体
验。小 R. 穆迪是系统研究 濒死 体验 的先驱, 他的 结论

是, 现在已经 “明确”, 绝大 部分 侥幸 不死而 苏醒 过来

之 的人的体验都基 本相 似, 不 管病 人是 什么 年 龄、性 别、
塘 宗教信仰、文化和受教育程度或社会经济背景。这种体
验 ( 包括 整个 一 生的 全 景 再现 ) 比 通 常 所承 认 的内 容
要广泛得多: 小 G. 盖洛 普 在 1982 年 进 行 的 一次 调 查
发现, 单在美国就有 约 800 万 成年 人经 历过 这种 体 验。
被调查的人中有 32% 的人 表 示, “ 生 活 回顾 ” ( life -
reviews) 是他们濒死体验的一部分。
英国的濒死体验研究者 D. 洛 里默 区分了 两种 濒死
回忆: 全景记忆和生活回顾本身。他声称, 全景记忆由
一系列意象的记忆所组成, 这些意象和记忆很少或不直
接涉及被调查者的情感; 而生活回顾尽管表面上与之类
98
似, 但它涉及情感上的牵连和道德评估。精神过程在这
两种记忆 过 程中 都 很 明 显。回 顾 在 全 景记 忆 中 特 别 鲜
明, 在这里, 实在的意象快速和精确地闪过心头。记忆
的时间顺序可能会变化: 有一些人是从孩提开始, 直到
现在; 另外一些人从现在开始, 回溯到童年; 还有一些
人的回忆则是叠置式的, 就像是一组全息照片。对于被
调查者来说, 他们在一生中所体验到的每一件事似乎都
正在被回忆起来, 似乎没有任何思想和偶然事件会被遗
忘。①
说来奇怪, 我们的大脑似乎能够贮存的信息比我们
一生中积 累 起 的 还要 多。 因 此, 这 种 证 据 显 然 更 有 争
议, 但是决不能忽视。最令人信服的部分是由有实践经
验的神经病学家提供的。治疗学家经常发现, 通过使病
人 “回归” 到孩提时代, 病人 有时 能回到 更早 的时 候,
回顾到在子宫内或出生时的体验。有时他们能回溯到比
这还要早的时候, 即回溯到似乎是前生发生的事。有些
病人能回顾过去几代的生活, 跨越很长的时间。根据德 第

国慕尼黑著名但引起 争议 的治疗 学家 T. 德 特莱 弗森 的 章
观点, 一 系列 “ 再生 ” ( reincarnations) 可以 包括 几百 心
代寿命期, 跨越 12000 年。在美国, 捷克出生的著 名的 灵

精 神 病 学 家 S. 格 罗 夫 通 过 催 眠 回 归 ( hypno - 现

regressed) 使病人回到动物祖先的状态。 的
各种年龄的病人讲述前生体验的故事, 往往与现在 谜

的问题和神经病有关。德特莱弗森的病例包括病人一只
原本没有毛病的眼睛看不见东西的故事, 他回忆起在中
世纪当兵时一只眼睛曾被箭 射穿。最早 的研究 者 M. 内
瑟顿的一位患溃疡性结膜炎的病人再现了一名 8 岁的女
孩在一块墓地上被纳粹士兵枪杀的感觉。纽约治疗学家
R. 伍尔格的病 人 抱怨 脖子 和肩 膀僵 硬, 回 想起 作为 荷
兰画家他曾上吊自杀过。
99
从这些神秘的材料中出现的意象和体验经常具有明
显的治疗效果: 许多精神上的疾病和某些肉体上的疾病

① “ 濒死 体验” 类似 病人在 催眠 状态下 的体 验, 因 为他 们表现 出 几


乎完 全回 忆起个 人先 前经 验 的可 能 性。 但 是 “ 濒死 体 验 ” 比 在
催 眠状态 下的 回忆 较少 引 起 争 议: 在 催 眠 状 态 下, 病 人 容 易 接
受 催眠者 有 意 或 无 意 识 的 提 示 , 这 就 可 能 影 响 证 据 的 可 靠 性。
但 在 “濒 死体 验” 中不出 现这个 问题 。
似乎是前生所经历过的创伤的结果, 回忆和再现这些事
件便松开 了 “ 因 果 报 应的 结 ” ———负 罪 感 和 焦虑 感 看
来是从前生带来的。
前生的发现一直受到质疑。研究者们曾经揭示这样
的证据: 在某些病例中, 回顾前生的一个特定意象或事
件的病人以前确实有过关于一定的人物、时间或地点的
信息。然 而在 有 些病 例 中, 被 “ 回归 ” 的 病 人所 提 供
的信息包含了他们在今生今世不可能得到的东西。这些
值得注意 的 材料 包 括模 糊 的 ( 但 后来 被 证实 的 ) 历 史
和地理细 节 以及 被 “ 回 归” 的 病人 所 不 知道 的 人的 个
人历史, 其中 有 许 多 人 看来 很 久 以 前 生活 在 遥 远 的 地

方。此外, 大 多 数 病在 被 “ 回 归” 的 状 态 下 不仅 记 得

之 而且确实再现了各种体验, 他们的感情色彩和生理反应
塘 改变得超出了所有偶然性或假装的合理范围。例如, 一
个被 “回 归” 到 童年 的 人可 以 表现 出 吮 吸反 射 和其 他
所谓的抽性反射, 甚至当脚掌的侧面受到尖硬的东西刺
激时脚趾会呈扇形展开, 而这种情况只有在婴儿时才出
现。
I. 斯 蒂 文 森 是 美 国 著 名 的 医 生, 他 曾 有 过 多 达
2000 名儿童详细叙述过去的 生活 体验。他 得出 结论 说,
可能有丰富的前生记忆的孩子比我们所知道的更多。在
大多数情况下, 我们只是在后来才碰到可信的病人, 这
时这种记忆已经消退或完全消失。提到前生的孩子都在
100
2 ~5 岁之间, 平均年龄 大约 是 38 ~39 个 月。在 2 岁之
前, 他们缺乏词汇和语言交流能力, 而从 5 岁开始, 大
量语言信息掩盖了传输记忆的意象。无论父母亲是鼓励
还是禁止, 儿童们对过去生活的记忆都消退了。
在三年可以进行交流的时间里, 儿童对过去生活的
记忆往往集中在他们与之融为一体的人过去某一年、某
一月或某一天的生活事件。有时, 对过去生活的记忆似
乎比对现在生活的体验更真实。斯蒂文森报告说, 一个
土耳其儿童的第一 句话是, “ 我 在这儿干 什么? 我 在港
口。” 当他能够说更多 的话时, 他便 详细描 述一 个码 头
工人的生活, 这个码头工人是在船上的底舱里睡觉时因
为一次意外事故而丧生的。大约有四分之三的病人声称
记得前生的某个人是怎样死去的, 而如果这种死亡是由
暴力引 起而 不 是由 自 然原 因 引 起的 话, 他 ( 或 她) 就
会更经常地记起。必须面对的问题是: 这些记忆是从哪
里来的?


二、人际间通讯之谜 章


还存在 另 一个 使 人 感 到 迷惑 的 体 验: 这 就 是 “ 超 灵

越个人的” ( transpersonal) 接触和交流, 这不仅仅 是儿 现

童或神经过敏的人的事, 而且几乎是每一个人的事。 的

保守的研究者往 往 坚持 认为, 人们 只有 通过 手 势、
面部表情 和语 言 才 能进 行 交 流, 也就 是 以 “ 标准 的 方
式” 进行交流。 然 而 有 证 据 表 明, 交 流 也 可 以 显 然 是
非标准的方式进行。只要这些方式在眼、耳和其他感觉
器官的范围以外接受和发送信息, 就属于超越个人的交
流。这 种 交 流 似 乎 涉 及 某 种 形 式 的 超 感 知 觉
( extrasensory perception 简称 ESP) 。
精神感应是超感知觉最普通的形式, 可能在所谓的 101
原始文化中广泛流行。看来, 在许多部族社会中, 萨满
能够通过精神感应来交流, 他们利用各种手段进入所需
要的不同意识状态, 其中包括隐居、专注、禁食以及吟
唱、跳舞、击鼓和利用致幻香草等。不仅萨满, 而且整
个部族似乎都有精神感应的能力。直到今天, 许多澳大
利亚原始居民甚至在 超出 他们 的感 觉交 流范 围之 外 时,
似乎也能知道家庭和朋友 的命运。 人类 学家 A. P. 埃尔
金指出, 一个 远 离 家乡 的 人 “ 有一 天 会 突 然 宣布 他 的
父亲死了, 他的妻子分娩了, 或者他的国家出了某种麻
烦。他对自己所说的事实深信不疑, 以致于如果有可能
的话, 他立即打道回府。”
除了人类学的材料和主要是不可重复的奇闻轶事之
外, 超越个人的接触和交流的科学证据来自基于对照实
验的实验室研究。
对超感知觉的科学研究可以追溯到 J. B. 莱因 30 年
代首先在杜克大学所做的猜扑克牌和骰子数的实验。最
近的实验已经变得更加复杂, 实验的对照更加严格; 物
理学家经常和心理学家一起设计测验方案。尽管把根据

隐蔽的感觉暗示、机器的误差、被试者的欺骗和实验者

之 的错误或不胜任所做的各种解释全都考虑在内, 但是人
塘 们仍然发现这些解释不能说明许多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看
有意义的结果。
70 年代, 斯坦福研究所的两位物理 学家 R. 塔 格和
H. 普索夫进行了一些关于思想和意象传递的著名实 验。
他们希望弄清 不 同的 个人 ( 其中 一 人作 为 “ 发送 者 ”,
另一人作为 “接受者”) 之间进行 精神感应 传递的 真实
性。科学家把接受者放在密封的、不透明的和有电子屏
障的房间里, 而发送者则在另外一个房间里, 在这里他
( 或 她 ) 每 隔 一 定 时 间 受 到 强 光 的 照 射。 脑 电 图
( EEG) 记录器同 时记录 他们 两人 的脑电 波图 形。正 如
102
所希望的那样, 发送者正常地伴随着强光的照射显示出
有节律的脑电波。但是过了一会儿, 接受者也开始产生
相同的波形, 尽管他 ( 或 她) 并没 有受到 强光 的照 射,
也没有接受到来自发送者的可感知的信号。
这种交流的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例子是国立墨西哥
大学的 J. 格林 伯格—西 尔伯 鲍 姆所 做 的研 究。 在过 去
5 年多时间 里 所做 的 50 多 次实 验 中, 格 林伯 格—西 尔
伯 鲍 姆 把他 的 被 试 者 一对 对 放 在 防 声—电磁—辐 射 的
“ 法拉 弟 笼 ” 中。 他 要 求 被 试 者 一 起 冥 想 约 20 分 钟,
然后把 他们 放 在不 同 的 “ 法 拉弟 笼” 中, 其 中一 人 受
到刺激, 而另一人则不。受到刺激的被试者受到随机间
隔的刺 激, 即 无论 是 他 ( 或 她) 还 是实 验 者 都不 知 道
刺激的时间。没有受到刺激的被试者保持放松, 闭上眼
睛, 并被指示在不知道伙伴受刺激的情况下去感知他或
她的存在。
通常用闪光和声音, 或者用短促而有一定强度但不
会有痛感的电击一连 刺 激右 手的 食指 和无 名 指 100 下。 第

然后, 并列对照和研究两名被试者的脑电图, 看在被刺 章
激者身上 “ 唤醒 ” 的 “ 正 常” 潜 能和 “ 转 移” 到未 被 心
刺激者身上的潜能。当没有被刺激者和有屏障阻挡被刺 灵

激者接 受刺 激 ( 例 如 闪光 ) 时, 或 者当 配 对 的被 试 者 现

以前没有相互影响时, 在这种对照的情况下就没有发现 的

转移的潜能。然而, 在对有过相互影响的被刺激者进行
实验的情况 下, 大约 有 25% 始 终有 转 移 的 潜 能。一 个
特别打动人的例子是 一对 相爱 很深 的年 青夫 妇提 供 的,
他们的脑电图波形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直保持同步, 证
明他们的感觉如同一人。
格林伯格—西尔伯鲍姆也可以在有限的程度上重复
他的结果。当一个被试者在一次实验中显示出具有转移
的潜能 时, 他 ( 或 她) 在 后 来的 实 验中 通 常 也能 显 示 103
出来。
格林伯格—西尔伯鲍姆的实验并不是惟一的, 在过
去的几年中有过几百次类似的实验。它们提供了很重要
的证据: 当一 个 人 ( 尤 其 是 与 另一 个 人 关 系 紧密 或 有
感情联系 的人 ) 在冥 想、 受 到 感觉 刺 激 或 试 图与 另 一
个被试者进行交流时, 另一个人的大脑中就会出现可识
别的和前后一致的电信号。
超越个人的交流在实验室之外也发生, 这种情况特
别经常出现在同卵双胞胎之间。在许多情况下, 一个双
胞胎感觉到另一个所受到的疼痛, 而且尽管其中一个远
在世界 的另 一 边, 但 另一 个 也 能感 知 到他 ( 或 她) 的
伤痛和危难。除了 “孪生 疼痛” ( twin pain) 外, 母亲
和子女间的敏感性也同样值得注意: 有数不清的事例表
明母亲知道她的儿子或女儿在什么时候遇到了大的危险
或实际涉及到了某种事故。
超越个人 的 联 系 并 不 仅 限 于双 胞 胎、 母 亲 和 子 女
———在病人与治疗者之间产生的一种亲密的治疗关系似
乎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许多心理治疗专家注意到, 在

治疗期间, 他们体验到 他们 的 经验 和个 性之 外的 记 忆、

之 感觉、态度和联想。这些奇怪的东西被体验到时并不能
塘 与治疗者本身的记忆、感觉和相关的感情区别开来; 只
是在此之后, 他们在反思时才开始认识到这些反常的东
西不是来自他们自己的生活和体验, 而是来自他们的病
人。
看来, 在治疗关系中, 病人精神的某个方面被投射
进了治疗者的心 灵。在 这种 场合, 至少 在有 限时 间 里,
这种精神与治疗者自己的精神结为一体并产生了对病人
的某些记忆、感觉和联 想的意 识。 ( 相反的 过程也 可能
发生: 病人也能获得他们的治疗者的生活和个性方面未
透露 的 细 节。) 被 称 之 为 “ 投 射 认 同 ” ( projective
104
identification) 的病人 → 治 疗 者 转移 在 病 史 分 析中 是 有
用的: 它可 以 使病 人 更客 观 地 看到 他 ( 或 她) 个 人 意
识中以前引起令人烦恼的因素是什么, 就好像它是属于
别人似的。
心理治疗 专 家 的 体 验, 再 加 上 在 控 制 实 验 中 双 胞
胎、恋人和范围非常广泛的病人的对照实验, 产生了另
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大多数人———而不仅仅是有特
别感觉天 赋 的 人———能 “ 进 入” 另 一 个 人———尤 其 是
如果他们是亲戚或有深厚感情的话———的大脑和心灵中
去吗?
感觉、联想记忆和态度的转移并不是惟一的一种超
越个人的联系和交流, 这一点有明显的证据。另一种则
涉及意象的传递。
除了思想转移实验外, 塔格和普索夫还进行过所谓
的 “遥视” ( remote - viewing) 实 验。在 这 些 实 验 中,
发送者和接受者保持一定的距离, 不可能有任何形式的
感觉交流。 在 随 机选 定 的 一 个 地方, 发 送 者 作 为 一 个 第

“ 指路人”, 然后接受者试图看 到指 路人所 看到 的东 西。 章
为了验证他 ( 或她) 的印象, 接受 者用语 言进 行描 述, 心
有时辅以草图。在塔格和普索夫的实验中, 独立的鉴定 灵

人发现, 草图 所描 绘 的情 况 从次 数 上 来说 平 均 有 66% 现

和指路人实际看到的特征相吻合。 的

其他实验 室 报 告的 “ 遥 视 ” 实 验 涉 及 到 的距 离 从
半英里到几千英里不等。无论他们在哪儿进行, 由谁来
进行, 实验的 成 功 率一 般 都 在 50 % 左 右———比随 机 的
可能性要 高 得多。 最 成 功的 遥 视 者 似 乎是 那 些 精 神 放
松、注意力集中和爱沉思的人。他们报告说, 他们接收
到的初步印象是一个色彩柔和而转瞬即逝的形状, 它逐
渐发展成一个完整的意象。他们在体验到这种意象时感
到十分惊奇, 既因为它是清晰的, 还因为它明显地是在 105
别的地方。
意象也能 在 接 受 者 熟 睡 时 传输。 在 过 去 的 几 十 年
里, S. 克里普纳 和他 的 合作 者 们在 纽 约 市梅 蒙 兹医 院
的梦实验室里进行 “梦的 超感 官知觉 实验 ”。 实验 遵守
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协议: 将在实验室过夜的志愿者一到
那儿就会见发送者和实验者, 并向他或她解释实验的程
序, 然后把电极连到志愿者的头上监测脑电波和眼睛的
运动; 他 ( 或她) 不再与发送 者有 任何感 觉上 的联 系,
直到第二 天早 上。 实验 者 之 一 掷 骰子 ( 与 随 机数 字 表
相结合) 来确 定 一个 数 字, 这 个数 字 与 一 个 密封 的 信
封相对应, 信封里装有一张美术图片。当发送者到达医
院另一端的一个小房间时, 信封被拆开, 然后发送者就
整夜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张美术图片上。
当监视器显示眼睛 快速 跳 动的 睡眠 的周 期结 束 时,
实验者通过对讲机叫醒志愿者, 然后要求被试者描述他
( 或她) 在醒来之前所做 的梦, 并把 它记录 下来, 作为
第二天早上被试者被问到所记得的相关的梦时的谈话内
容。谈话是在双盲的情况下进行的———即实验者和被试

者都不知道头天晚上选中了什么美术图片。

之 利用每个志愿者在梦的实验室度过第一个夜所产生
塘 的资料, 在 1964 ~1969 年 间的 一系列 实验 中获 得了 62
个晚上的资料供分析。这些资料显示, 在那天夜晚所选
择的美术图片和那天夜里接受者的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
相关性。而当那个地区没有雷电, 太阳黑子活动处于低
潮 ( 即当 地 球的 磁 场 相对 不 受干 扰) 时, 其 相关 性 就
更显著。是不是可以想象, 在适当的条件下, 一个人能
把意象直接发送到另一个人的心灵中去呢?
一个不同类型的实验研究了被试者新大脑皮层左右
两半球之间的协调程度。在平常清醒的意识中, 两半球
( 主管语言、线性思维和推理 的“ 左 脑” 和 主管完 形感
106
知和直觉的 “右脑”) 显示出不 协调, 在脑电 图中 显示
出随机的分散波形。当 被试 者 进入 沉思 的意 识状 态 时,
这些波形就变得同步, 在深深的沉思时两半球的脑电图
波形几乎 完 全 相 同。更 值 得 注 意的 是, 在 深 深 的 沉 思
时, 不仅同一个被试者的左右脑, 而且不同的被试者的
左右脑也显示出相同 的 波形。 在意 大利 对多 达 12 个 被
试者进行的实验同时显示出整个小组脑波形的惊人同步
性。①



图8- 1 - 1 一个普 通人 在通 常的 意识 状态 下的 EE G 章
波形图。左右半脑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相关

性 ( 同 步值 7. 6% ) , 没有 特 别 的谐 波 波 灵

形。( 波形包含 θ、α、β和 δ波 形, 根 据

每秒 0 ~30 个波的已知频率区域给出。) 中


能够达到脑波形同 步的 人 数规 模没 有已 知的 极 限。
在印度进行广泛研究的意大 利实验 者 N. 蒙泰 库科 提到
有许多人同 时 沉 思而 产 生的 巨 大 “ 佛 场 ” ( Buddha -
fields) 。如同个人能够自发地影响 另一 个人的 大脑 和心
灵, 许多人在一起沉思也能产生某种集体意识吗?
医学一直是一种相关形式的超越个人的联系和交流
的场所。人们都知道远距离诊断。敏感的诊断者通常只
107
① 作 者本人 证实 了这一 点。 一 台 家 用计 算 机 连 接 着 脑 电 图 仪 并 用
特 别设计 的程 序分 析大 脑 两 半 球同 步 的 程 度。 用这 种 “ 全 脑 检
测 仪” ( brain holotester) 进 行的 测 试 显 示, 当 两 个 被 试 者 同 时
沉 思的时 候, 相同的 同步 效 应 不 仅在 每 个 人 的 左 右 两 半 脑 之 间
产 生, 而 且在 他们各 自 的大 脑 之 间 产 生。 在 深 度 沉 思 的 被 试 者
身 上, 出 现了 一种几 乎 完全 相 同 的 四重 同 步 ( 被试 者 左 右 脑 之
间 的同步 和被 试 者 之 间 的 同 步 ) , 尽 管 被 试 者 自 己 彼 此 并 不 看
到 、听到 或感 觉到。
图8- 1- 2 一个处于深沉思状态的实际的正 常人的脑
波形图。左 右两 半 脑的 EE G 波 形图 具 有
显著的谐波因素, 而且它们高度同步 ( 同

步值为 99. 8% ) 。


图8- 1- 3 两个一起沉思但没有进行相互感 情联系的


被试者的 EEG 波 形 图。每个 被 试者 的 左
108
右两半脑 ( 图像左右两边) 对两个被试者
来说是准相同的 ( 两人之间的同步值 超过
90% ) 。

要知道病人的姓名和出生日期等, 几个基本特征就足够
了。甚至没有受过医学训练, 他们也能惊人准确地诊断
出病人得了什么病。①
远距离诊断现在相当普遍。在美国, 神经外科医生
N. 希利在他的 《 创造健康》 这 本 书中 提供 了给 人深 刻
印象的证据。他坐在密苏里他的办公室里用电话把病人
的姓名和出生日期告诉住在遥远的新罕布什尔州的有超
人洞察力的诊 断 者 C. 米斯, 在 那 里 她给 他 提 供 诊 断。
希利医生说, 在对第一批 100 个病例的诊断中, 她 的准
确率是 93% 。 那 么, 一 个人 是 不是 也 可 能 在 千里 之 外
“ 看透” 另一个人, 并说出他 ( 或她) 得了什么病吗?
另一种超越个人的交流涉及到一个人实际身体效应 第


① 作 者本人 也亲 身体验 过 远距 离 诊 断。1993 年, 他 在英 国 接 触 过

一 批经鉴 定合 格的医 生, 他 们都 属于 “ ψ粒子 医学 协 会”。 他 们 显
的 治疗方 法叫 做 “ ψ粒 子 医 学” ( ps ionic medicine) , 用 一 种 复 现
杂 的 “魔 杖” 来诊 断, 用 顺势疗 法 来 治 疗。 但 是 他 们 的 方 法 的 中

有 关特点 不在 于诊 断, 也 不 在 于 治 疗, 而 在 于 这 样 的事 实 : 诊 谜
断 不是根 据对 病人机 体 的 生 化特 点 所 作 的 分 析, 而 是 根 据 医 生
认 为与病 人机 体有关 的 “ ψ场 ”。“ ψ场” ( 也 叫 “ 活 力场 ”) 据
说 在怀孕 时或 接近 怀孕 时 进 入 个 人 的 体 内, 一 直 到 死。 在 个 人
的 一生中 , 它 给他或 她体 内 的 细 胞提 供 形 成 与 它 们 所 在 位 置 有
关 的组织 的信 息: 机 体 发育 成 ψ场 中 所 规定 的 形 状 和结 构 。 这
个 场不是 一个 自我封 闭 的 系 统: 它对 来 自 个 人 环 境 和 他 或 她 的
过 去的影 响十 分敏 感。 它携 带 着 几 代 祖 先 遗 传 下 来 的特 点 。 场
中 的某些 弱 点 ( 用 标 准 的 顺 势 疗 法 的 术 语 来 说 叫 做 “ 不 良 影
响”) 似乎 不是由 于病人 所得 的疾病 , 而 是由于 父母 或祖父 母 所
得 的疾病 。 109
ψ粒子 治疗是 通过 对 病 人 的 ψ场 起 作 用 来 进 行 的, 而 不 是
直 接对他 或她 起作 用。 这就 顺 便 证 实 了 诊 断 是 如 何 作出 的 。 它
不是 直接 影响病 人, 而是影 响一个 所谓 的 “ 目击者 ”, 这个 目 击
者 可以是 病 人 机 体 上 的 任 何 样 本 , 例 如 一 缕 头 发 或 者 一 滴 血。
对 目击者 可以 在任 何时 候 、离 病 人 任 何 距 离 来 加 以 分析 。 它 所
产 生的信 息不 仅限于 取 样 本 时病 人 的 健 康 状 况, 而 且 反 映 他 或
她 在诊断 时的 健康状 况。 样 本 不 断提 供 于 病 人 不 断 变 化 着 的 情
况 的信息 。显 然, 如 果只 分 析 样 本不 变 的 ( 实 际 上 是 在 逐 渐 变
质 的) 细 胞结 构或分 子结 构, 情 况就 不会是 这样。
图8- 1- 4 在深沉 思 ( 分享同 一的 感情 ) 中 的 12 个
人具有几乎 完 全 同步 的 EE G 波 形 图, 平

微 均同步值是 81. 2% 。

之 传递给另 一个 人, 这种 传 递 现 在 被称 之 为 “ 异地 身 体
塘 效应传递” ( telesomatic) : 它由各 种生理变 化组 成, 这
些变化是由另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在作为目标的人身上触
发的。这里, 相隔的距离似乎也很少或没有什么影响。
从传统上来说, 异地身体效应是由有特殊能力的天
生的治 病者 产 生的, 这些 天 生 的治 病 者 “ 发 送” 他 们
称之为微妙的能量形式的东西到他们的病人那里。由于
大多数是传闻轶事, 所以这种效应并没有被医学界所接
受。然而最近他们注意到, 在实验室的实验中, 许多试
验和测试对象提供了有关这些结果的大量可靠分析。得
110 克萨斯圣安东尼心灵科学基 金会 的 W. 布劳 德和 M. 施
利茨已经在 严 格的 控 制下 进 行 了 数百 次 “ 异 地身 体 效
应传递” 实验: 他们 检 验 发 送 者的 心 理 意 象 对接 受 者
的生理的影响。后者在很远的地方, 不知道这种意象是
对着他们而来的。
布劳德和施利茨声称已经证实: 一个人的心理意象
可以 “越 过” 空 间引 起 远距 离 外的 另 一 个人 的 生理 变
化———这种影响与某个人自身的心理过程对他自身生理
变化的影响相似。他们的实验证明, 试图影响自身身体
功能的人比试图通过远距离影响其他人的生理功能的人
只是效果 稍 微明 显 一 点。在 涉 及 许 多 人的 好 几 个 实 例
中, 远距离影响和自我影响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第二
个人的 “ 异地 身 体效 应 传 递” 的影 响 证 明几 乎 与同 一
个人的身心自我影响同样有效。
奇怪的是, 异地身体效应也可以以人类学家所说的
“ 交感魔法” 的形式传递。 萨满、 巫医 和其他 施行 这种
魔法的人 ( 伏 都 敦就 是 一 个大 家 熟悉 的 例子 ) 不是 在
他们选定 作 为目 标 的 人 身 上, 而 是 对 那个 人 的 模 拟 像 第

( 例如一个玩偶) 施行魔 法。这种 做法 在传统 的民 族中 章
很流行; 美 洲 印第 安 人 的 宗 教 仪 式 也 用 这 种 办 法。 J. 心
弗雷泽 爵士 在 他的 名 著 《 金 枝》 中 指出, 在 土著 美 洲 灵

人中, 这种做法包括在沙地上、灰烬上或粘土上画一个 现

人的像, 然后拿尖棍子戳它或伤害它。据说, 这种伤害 的

就会相应地降临到画像所代表的人身上。实验通灵学家
D. 雷丁和内华达 大学 的同 事们 决 定在 受控 制的 实验 室
条件下检验这种效应。
在实验中, 被试者根据他们自己的形象做一个小玩
偶, 与玩 偶一 起 还有 各 种 小物 品, 如能 够 “ 代 表” 他
们的相片、珠宝、自传 和具 有 个人 意义 的象 征物 等 等。
他们还会提供一张单子, 列出使他们感到受抚慰、平静
和舒 服 的 东 西。 这 些 信 息 被 主 动 的 实 验 者 ( 称 之 为 111
“ 医治者”, 因为受检验的效应是 有利的而 不是有 害的)
用来产 生同 “ 病 人 ” 的 情 感联 结。 后者 用 导 线连 着 以
便临测他 ( 或 她) 的 植 物 神 经 系 统 的 活 动———皮 肤 电
活动、心率和血流量———而医治者就在一幢毗连的建筑
物里的一间隔音和隔电磁波的房间里。医治者会把那个
玩偶和其他小物件放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注视着它们, 并
以随机顺序给被 试 者发 出 “ 抚慰 ” ( 积 极 的 治 疗) 和
“ 休息” 的信息。
一次典型的实验包 括每 次 60 秒 钟 的 5 次抚 慰期 和
5 次休息 期, 接 着 是 11 秒钟 的 间 歇。结 果, 病人 的 皮
肤电活动和他们的心率在积极的抚慰期间明显地与休整
期间不同, 而血流量在 60 秒钟 的 抚慰 期间 有几 秒钟 加
大。心率和血流 量 表 现 一 种 “ 放 松 的 反 应 ” ———因 为
医治者 正试 图 通过 玩 偶 “ 抚 慰” 病 人, 所 以 是讲 得 通
的。而皮肤电活动的加快则表明病人的植物神经系统正
被唤醒。如果注意到医治者是在通过摩擦代表病人的玩
偶的肩膀或抚摸其头发和脸来抚慰病人的话, 这种本来
令人不解 的结 果 就 清楚 了。 看 来 这对 病 人 具 有 “ 异 地

按摩” 的效果。

之 雷丁和他的同事们得出结论说, 医治者在本地的活
塘 动和思想酷似发生在远方的病人身上, 就好像医治者和
病人在一起一样。这就证实了这样的发现: 异地身体效
应与心身疗法的效应完全相同, 尽管距离不同。看来它
们的效果 非常 相 同, 尽 管 前 者 对 病人 的 意 图 是 以 “ 代
表” 病人的玩偶或另一种物件作为中介的。
自发的 ( 与 有意 的 相反 ) 异地 身 体 效 应 已经 在 整
个群体中被发现。按照印度教的传统观念, 当许多人在
一起沉思 时, 不 沉 思 的 人也 会 受 到 影 响。1974 年, 瑜
珈师马赫什大圣接受了这 一观点。 他认为, 只要有 1%
的人按规则地沉思, 它的效应 将影 响到其 余 99 % 的 人。
112
G. 兰德里思和 D. 奥姆—约翰 逊等 人的 经验 研究 证 明,
“ 大圣效应” 从统计学的 角度看 是很 值得注 意的。 看来
社会上沉 思 者的 人 数 与 社 会上 的 犯 罪 率、交 通 死 亡 事
故、由于酗酒而造成的死亡和甚至污染的程度之间并不
仅仅是随机的关联。
加利福尼亚大学前教 授、心脏 病学 家 R. 伯德 进行
了一次有意不同的异地身体效应研究, 即用祈祷而不用
沉思。他在有计算机辅 助的 10 个 月研 究中 涉及 旧金 山
总医院冠心病科所收治的病人的病史。伯德组成了一个
由普通人组成的实验小组, 这些普通人的惟一共同特点
就是习惯于按时在全国各地的天主教徒或清教徒的聚会
上作祈祷。这些挑选出来的人被要求为一组 192 名 病人
的康复祈祷。另一组 210 名病人在实验中没有人为 他们
祈祷, 这些人组成对照组。实验采用了严格的标准: 挑
选是随机的, 实验是在双盲的情况下进行的, 无论是病
人还是护士和医生都不知道哪个病人属于哪一组。
实验者知道病人的姓名和有关他们心脏状况的一些 第

信息, 并按要求每天为这些病人祈祷, 其他什么也不知 章
道。因为每个实验者可以为几个病人祈祷, 所以每个病 心
人有 5 ~7 人为 他或 她祈 祷。从 统计 学的 角度 看, 结 果 灵

是很值得注意的: 有人为之祈祷的那一组, 需要抗生素 现

的人比对 照组 少 五分 之 四 ( 3∶ 16) ; 发 展 成 肺气 肿 的 的

人比对照 组少 三 分之 二 ( 6∶ 18) ; 有人 为 之 祈祷 的 组
中无人需要输氧, ( 而在 对照组 中有 12 人 需要) , 而且
有人为之祈 祷 的组 中 死亡 的 人 数 较少 ( 尽 管 从统 计 学
的角度看这种特定 结果并 不重 要) 。祈 祷的人 离病 人远
或近, 以什么方式祈祷, 都无关紧要。重要的似乎只有
祈祷者集中注意力和反复祈祷这个事实, 不管祈祷者为
谁祈祷和在哪里祈祷。
毫不夸张地说, 到目前为止这种实验已经进行过几 113
百次, 产生了另一种引起人们兴趣的可能性: 一组人的
集体意识能影响其他人———甚至其他许多人———的身体
状况吗?

三、自发的文化联系之谜

自发的文化联系的证据来自历史。不同的文化有时
创造了明显类似的成就, 即使它们彼此之间没有通常的
交流, 而且甚至可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首先, 有一些处在非常不同地域的文化曾经发展出
一大批非常类似的工具。例如, 阿喀琉斯手斧是石器时
代流行的工具: 它有一种典型的杏仁状或梨状设计, 两
边打制得很对称。在 欧 洲, 这 种斧 子是 用燧 石制 成 的;
在中东是用黑硅石制成的; 在非洲是用石英岩、页岩和
辉绿岩制成的。它的基本形式是实用的, 然而实际上在
所有的传统文化中石斧的制作在细节上的一致不能轻易
用发现 解 决 共 同 需 要 的 功 利 主 义 办 法 时 的 巧 合 来 解
释———反复试验不可能在数量如此之多、分布范围如此

之广的人群中产生出在细节上如此类似的工具。

之 许多人工制品似乎跳越了空间, 超越了直接的文化
塘 联系的范围。在古代埃及和哥伦布到 达之前的美洲都建
造了设计上明显一致的 大金字塔。诸 如陶器制 作等工艺
在所有的文化中都非常 相同。甚至取 火的技术 也在世界
上不同的地方产生了设 计基本相同的工 具。博 洛尼亚大
学知名历史学家 I. 马苏利对公元前 6 至公元前 5 世纪的
埃及、波斯、印度 和中国当地 文化所制 造出的 罐、瓮和
其他人工制品进 行了深入的研 究。他发 现, 对 这些产品
基本设计的这种显著的 重复现象找不到 合理的 解释: 考
石学研究已经证 明, 这些文化 之间没有 直接的 联系, 而
从实用角度看, 设 计的范围远远大于 它们实际 采用的方
114
法。这种现象是普遍的。尽管每种文化 都增加 了它们自
己的一些细节, 但阿兹台克人、伊特鲁里亚人、祖鲁人、
马来人、古代印第 安人和中国人似乎 都是根据 一个共同
的模式或原型来制造他们的工具和建造他们的墓碑的。
除了有形的人工制品, 所有的文化模式几乎都是同
时出现的, 虽然 它 们 是 彼 此 独 立 的。古 代 犹 太 人 ( 希
伯来人) 、希腊人、中国 人和 印度人 在文 化上的 大突 破
出现在非常分散的各个地区, 但它们实际上是同时出现
的。主要的希伯来先知们在公 元前 750 ~前 500 年 的巴
勒斯坦十分活跃; 在印度, 早期的 《奥义书》 于公元前
660 ~前 550 年形成, 释迦牟尼佛生 活在公元 前 563 ~前
487 年; 孔丘约在公元前 551 ~前 479 年在中国教书; 苏
格拉底在公元前 469 ~前 399 年生活在古希腊。正当古希
腊的哲学家们创立了西 方文明 ( 在柏拉 图和亚里士多德
的哲学中) 的基础时, 中国的 哲学家们 也建立 了东方文
明 ( 在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 中) 的观念基 础。在伯罗
奔尼撒战争后的古希腊, 柏拉图和亚 里士多德 分别创立 第

了他们各 自的 学 园, 许 多巡 回演 说的 博 学之 士向 国王、 章
暴君和公民提出 忠告和发表演 说。在中 国, 类 似的不知 心
疲倦和富 有创 造性 的“ 士” 建 立了 学校, 向公众 讲课, 灵

创立学说并在战国后期的诸侯之间纵横捭阖。 现

同时产生的文化成就并不只限于古代文明, 它们在 的

现代也同样产生。甚至在自然科学领域, 也有许多互不
知道对方工作的不同研究者同时出现顿悟的例子。这些
例子中最著名的是, 牛顿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独立地创
立了微积分学, 达尔文和华莱士同时独立地提出了生物
进化的基本机制, 贝尔和格雷同时发明了电话。
跨越同种文化不同分支的顿悟和发现的例子也并不
少见。正当牛顿用三棱镜来分解进入他剑桥寓所的窗户
的光柱时, 弗美尔和其他荷兰画家也在研究透过彩色窗 115
户和门玻璃的光的性质。当马克斯韦尔用公式来说明他
的电磁学 理论 ( 根据 该 理 论, 光是 由 电 波 和 磁波 的 交
互旋转产生的 ) 时, 透 纳 正 在 把光 画 成 旋 涡 状。 最 近
几年, 物理学 家 们 一 直 在根 据 超 对 称 理论 探 索 多 维 空
间, 与此同时, 前卫派艺术家们显然独立地开始在他们
的画布上实验视觉的重叠, 以代表多达 7 维的空间。
空间和时间、光和引力、质量和能量都有物理学家
和艺术家在探索, 有 时 是同 时, 有 时一 个比 另一 个 早,
但彼此 很 少 知 道 对 方 的 工 作。 L. 施 莱 恩 在 他 的 著 作
《 艺术和物理学: 同时观察空 间、时 间和 光》 中提 供了
许多实例, 说明艺术家们有能力反映和经常是预见到发
生在物理学家心灵中的概念突破, 而他们对物理学和物
理学研究者所关心的任何事却一无所知。所有这些同时
发生的事能被看成仅仅是巧合而不加理会吗?

小 结

科学家们驳斥 “ 可 以 知 道 的 关 于 心 灵 的 一 切 最 终

都可以归 结为 感 觉 经验 ” 这 一 经典 的 信 条, 现在 却 面

之 对着来自各个领域的材料, 这些材料谈到超越个人的联
塘 系和交流方式的实在性。也许人类的心灵要比通常所承
认的 “知 道 ” 得 更 多。我 们 的信 息 源泉 并 不 只限 于 身
体的感觉器官: 也许还有超出我们普通知觉范围的东西
进入我们的 心 灵。S. 格 罗夫 提 出, 我 们 应当 用 附加 的
要素 ( 那 些迄 今 为止 仍 属 于神 秘 学科 范 围的 东 西) 来
完成我们 人类 心 灵 的标 准 图 式。 精神 的 标 准 “ 自 传 和
回忆” 领 域 需 要 加 上 “ 围 产 期 的 ” 和 “ 超 越 个 人 的 ”
领域。按照格罗夫的观点, 超越个人的领域能够作为我
们的心灵和现象世界的几乎任何部分或方面之间联系的
中介。
116
格罗夫的提法需要认真对待。它要求修正我们关于
心灵的标 准 概念, 但 并 不提 倡 陷 入 神 秘主 义 和 形 而 上
学。扩大的图式并不意味着心灵是一种精神实体, 当大
脑无关。我们的假设仅仅是, 我们的大脑对超出我们身
体的感觉器官范围的信息也是有感觉的。新意识的研究
者已经认识到这一点, 尽管保守的科学家可能发现它难
以接受。不过, 科学是一项开放的事业, 即使一批研究
者不提出挑战, 另一批研究者还会提出挑战的。其结果
是重新评 价 作为 强 有 力 的 器官 的 心 灵。正 如 物 理 学 家
W. 蒂勒所指出的, 充分 地利用 它, 我们 就能 够“ 打开
房顶见天空”, 而不是仍被关 在堡 垒里透 过堡 垒的 “ 五
个狭缝” ( 指五种感觉器官———译注) 来看世界。

本章参考书目

General overviews of the new trends in consciousness research are 第



given among others by M. Barinaga, “ The mind revealed?, ” in 章
Science, Vol. 249, 1990; and J. Gray, “ Consciousness on the

scientific agenda, ” in Nature, Vol. 358, 1992. More Popular 灵
accounts are by John Horgan, “ Can science explain consciousness” 显

in Scientific American. July 1994; and David Freedman, “ Quantum 中
Consciousness, ” in Discover, June 1994. 的

The“ classic” of the now considerable literature on near - death
experiences ( NDEs ) is Elisabeth Kübler - Ross On Death and
Dying, Macmillan, New York, 1969. David Lorimer s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NDEs is Whole In One: The Nea r - Dea th Experience a nd the
Ethic of Interconnectedness, Arkana, London, 1990. Regarding
Pastlife experiences, the most authoritative work is that by Ian
Stevenson. Children Who Remember P revious Lives,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Richmond, 1987. Famous if more controversial
accounts are by Morris Netherton and Nancy Shiffrin, Pa st Lives
117
Therapy, William Morrow. New York, 1978; Roger Woolger, Other
Lives, Other Selves, Doubleday, New York, 1987; and Thorwald
Dethlefsen, Schicksal als Chance ( Fate As Destiny) , Bertelsmann,
Munich, 1979.
Elkin s anthropological findings are reported in A. P. Elkin, The
Australian Aborigines, Angus & Robertson, Sydney, 1942.
The literature on transpersonal, telepathic, and related esoteric
experiences is extensive; the studies most directly relevant here
include Russell Targ and Harold Puthoff, “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under conditions of sensory shielding, ” in Na ture, Vol. 251, 1974;
Russell Targ and K. Harary, The Mind Race, Villard Books, New
York, 1984; M. Ullman and S. Krippner, Dream Studies and
Telepathy: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Parapsychology Foundation,
New York, 1970; and M. A. Persinger and S. Krippner, “ Dream
ESP experiments and geomagnetic activity, ” in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 n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 rch, Vol. 83, 1989.
Garinberg - Zylberbaum s experiments are reported in Jacobo
Grinberg - Zylberbaum, M. Delaflor, M. E. Sanchez - Arellano.
M. A. Guevara, and M. Perez, “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brain, ” Subtle Energies, Vol. 3,

3, 1993.

Michael Murphy noted more than 25 studies that have shown that

meditation can produce a synchronization of brain - wave activity
between the right and left hemispheres as well as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parts of the brain. See Michael Murphy, The F uture of the
Body, Jeremy Tarcher, Los Angeles, 1993.
For a general overview of telepathic experiments, see Harold E.
Puthoff and Russell Targ, “ A perceptual channel for information
transfer over kilometer distances :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recent
research, ”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Vol. 64, 1976; while the
experiments with the“ brain holotester ”were carried out by Cyber,
Ricerche Olistiche of Milan, and were reported in the journal Cyber,
118 November 1992.
Daniel J. Benor has produced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distance
healing experiments in Healing Research, Vol. 1, Helix Editions ,
London, 1993. Noteworthy contributions to this topic are Larry
Dossey s books, Recovering the Soul: A Scientific and Spiritual Search,
Bantam Books, New York, 1989; and Healing Words: The P ower of
P rayer and the P ractice of Medicine, HarperSanFrancisco. San
Francisco, 1993.
On telesomatic experiments, see among already numerous
scientific studies, W. Braud and M. Schlitz, “ Psychokinetic
influence on electrodermal activity, ” J ournal of Pa rapsychology, Vol.
47, 1983.
The basic study on the effect of meditation on a community is by
Elaine and Arthur Aron, The Maharishi Effect, Stillpoint Publishing,
Walpole, NH , 1986; while Randolph C. Byrd reported his pioneering
experiments with prayer in Southern Medica l J ournal, Vol. 81. 7,
1998.
Ignazio Masulli s research study, prepared at the behest of the
author, is entitled “ Analogies in some morphologies of ancient 第

civilizations” ( mimeo) . 章
Leonard Shlain s Art and P hysics was published by William

Morrow, New York, 1991. The experiment with“ sympathetic magic” 灵
is reported in J. M. Rebman, Dean I. Radin, R. A. Hapke, and 显

U. Z. Gaughen,“ Remote influence of the automatic nervous system by 中

a ritual healing technique” ( mimeo) , and Psychiatrist Stanislav Grof

advanced his ideas on the new cartography of the mind in The
Adventure of Self - Discovery, SUNY Press, Albany, 1988.

119
科学远远没有 “终结 ”, 我们 的时 代将会 看到 新图
景的诞生, 将会看到其基础含有时间之矢的新科学的诞
生; 这是一种用我们及我们的创造性来表明宇宙基本趋 第

势的科学。 章


I. 普里高津: 《 未来的世界》 ( 1994 年) 灵





第三部分探寻新的理解

第九章
对 统 一 理 论 的 探 索
( 上) 第



Ι
. 在新物理学中 一



已经建立的科学图景是模糊的。尽管我们这个时代 探
的自然科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成就, 但它远没有解决 索

所有的谜 和 理解 这 个 世 界 上所 有 需 要 理 解的 东 西。 相 上

反, 20 世纪 中期 那 种 自信 的 形象 正 在消 退: 整体 领 域
正在消失, 就好像有人从拼板玩具中拿走了几块拼板并
把其余的部分盖上了一块乳白色的床单。在主要学科的
主流中科学家们已退到安全的技术细节方面而抛下了真
正的基本问题。正如科学哲 学家 C. F. 冯 ・魏 茨泽 克所
说的, “ 今天所 研究的物 理学的 特点不是 真正去问 物质
是什么, 生物学的特点不是真正去问生命是什么, 心理 123
学的特点不是真正去问灵魂是什么, ……。”
这种情况现在正在改变。有影响的科学家已经开始
重新审查他们关于意义的假设, 这些意义隐藏在他们的
观察结果和用来描述这些结果的方程式背后。当他们遇
到反复出现的反常现象和矛盾时, 他们不再修补已确立
的理论, 而 是 超 越这 些 理 论, 大 胆 提 出 新 的 概 念 和 假
说。
这与 16 世纪发 生的 情 况极 其类 似, 那 时由 于支 持
日心说而放弃了地心说。由来已久的观点是, 太阳和行
星附着在旋转的水晶球上, 绕着地球画出一个完整的圆
圈, 这种观点只有假设圆球里套圆球、圆圈里套圆圈才
能与观察相符。最后, “ 本轮 ( epicycles) 变得 如此 之
多, 它们的计算变得如此之复杂, 使得修补过的理论越
来越没人相信———地心 说的 概 念本 身终 于被 人们 抛 弃。
坚信自然界喜欢简单的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这种比较
简单的假 设 尽管 是 革 命 性 的, 但 还 是 被天 文 学 界 接 受
了。爱因斯坦在世纪之交发起的革命也是由于类似的原
因: 根据牛顿经典力学对物理现象所作的解释变得如此

累赘, 以致于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方程式所引进的有序

之 和简单 性 ( 尽管 很 抽 象) 受到 了 人 们的 衷 心 欢迎, 几
塘 乎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类似的过程今天在许多科学领域里展开。看来没有
任何理论能够避免被否定: 我们已经看到, 量子物理学
和宇宙学在这个世纪也遇到了反常。结果, 新一代的物
理学家正在积极地寻找新的方法, 探求新的概念。反常
也在生物学领域里不断增加, 不仅对经典的达尔文主义
理论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而且也给新达尔文主义造成
压力。当然, 心灵领域从来就没有被科学完全理解, 但
是有时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各种基
本概念, 并对之有了彻底的理解。对这种推测的坚持现
124
在有了松动: 更多关于人类心灵和经验的自相矛盾的发
现已经出现, 但不能简单地把这些发现看作是虚幻的或
超科学的而不予置理。
那种认为自然宇宙的基本特征已经被发现的信念现
在已经消失; 19 世纪 后 期那 种 典型 的 自 满情 绪 在现 在
的 20 世纪末几乎已 经荡 然 无存。 为探 索科 学观 察中 所
遇到的反常, 越来越多的社团和协会正创建起来, 它们
正在从科 学 组织 的 边 缘 走 向中 心。 科 学正 处 在 又 一 次
“ 革命” 的陈痛之中。
现在正在进行的科学革命比哥白尼的革命发展得更
快, 比爱因斯坦发起的革命更广泛。它的典型特点是把
范围广泛 的 发 现 都 整 合 进 一 个 高 度 统 一 的、 简 单 的
( 即使是 抽 象的 ) 理论 框 架中。 这 是 因为, 在 科 学 中,
你不能通过简单地把一个新的条件附加到已确立的概念
上来解开一个谜或回答一个问题。在关键的时刻, 当反
常现象积累到超过有影响的科学家能够容忍它们的程度 第

时, 就会出现向一种新的基本假设的飞跃———过渡到一 章

种新 “范式”。这种范式的 转换在更 深的 ( 如果你 愿意 对



可以说更高 的) 层 次 上把 某 一 特定 领 域 里 已 知的 和 反 一
常的发现综合在一个理论框架中。 理

正像牛顿和哥白尼所提出的理论框架打开了把天体 的

的运动和地球的运动 结 合在 一起 的道 路, 正 像 20 世 纪 索
非平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铺平了通往物理学和物理化学 (

系统与生物学、甚至心理学和社会文化系统结合在一起 )

的道路一样, 正在进行的革命也渗透到了一个新的理论
建构层次。它寻找一种理解, 这种理解比构成充满了谜
的经典学科 的 琐 碎方 法 和 语 言 的基 础 的 理 解 更前 后 一
致、更完整。
在从伽利略、 牛顿、哥 白 尼和 开普 勒到 爱因 斯 坦、
玻尔、荣格、格思、霍金和普里布拉姆的科学史上, 具 125
有重大意义的进步总是包括对经验实在的性质既更深刻
又更概括性的见解。即将来临的革命提出过去所提出的
一系列见解: 它把科学探索降低了层次, 并扩大了它的
基础。
科学探索的层次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一直在降低。首
先, 道尔顿和拉瓦锡再次发现的德谟克利特的不可分的
原子是气态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后来, 当道尔顿的原
子证明是可以裂变的, 这个层次就降低到了卢瑟福的原
子, 这种原子由更小的核和围绕其旋转的电子组成。20
世纪在普朗克常数的层次上又达到了更深的底层, 并在
高能实验中发现了夸克、弦和 200 多个基本粒子。 包含
这些越 来越 小、越 来 越抽 象 的 实体 的 场 ( 所 谓 的 “ 零
点场”, 我们在后面还要细加 讨论) 已 经从经 典力 学的
被动的欧几里德空间转化为湍动的, 充满潜能的量子真
空。
我们从这里走向何方呢? 新的科学革命仍处于早期
阶段, 完全成熟的理论还仅仅是一种期望。但是有迹象
表明这是一种现实的期望, 投射出一种强有力的世界新

图景。针对这些迹象, 我们转入下文。


塘 一、新物理学的大统一理论

对于正在来临的范式转换来说, 最明显的迹象是不
同的学科都在认真探索一种更完整的理论。这种理论有
许多名字: 系统 论, 整 体 论, 综 合 论 或 简 单 地 称 之 为
“ 一般理论”。 许多 科学 家更 倾 向于 用 “ 统一 论” 这 个
术语。对这种理论来说, 没有争议的范式是新物理学中
的大统一理论的场。
统一 ( 尽管不是 “ 大统一”) 的目标 在物理学 史是
大家都熟悉的。那时, 每一种主要的理论都把物理学界
126
当时所知道的主要事实统一起来。伽利略所概述的力学
和牛顿用公式概括伽利略的理论就是这种情况; 麦克斯
韦的电动 力 学和 波 尔 茨 曼 的热 力 学 也 是 这 种 情 况。20
世纪初, 爱因斯坦对决 定性 地 突破 19 世纪 物理 学统 一
的、突然反常的世界图景作出了贡献, 这是狭义相对论
的功劳。在狭义相对论中, 经典物理学所产生的谜得到
了前后一致的和精确的解答; 而在广义相对论中, 甚至
几何学和力学也完全地和出乎意料地结合了起来。空间
和物质以及前者的几何学和后者的力学取得了新的和完
整的统一。原 先 是 机 械 的引 力 变 成 了 几何 学 的 一 个 要
素; 它被看作是空间弯曲的结果。后者的几何学又被追
溯到物质的分布。虽然有时把空间和物质看成截然不同
的实体仍然是有用的, 但是物理学家确信, 它们形成了
一个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整体。
爱因斯坦并没有满足于几何学和力学的统一, 他还
进一步寻求把所有已知的物质粒子与所有已知的时空力 第

结合在自身没有时间性的统一场理论矩阵中。但是爱因 章

斯坦的尝试 只 包 含了 四 种 相 互 作用 的 普 遍 力 中的 两 种 对

( 引力和 电磁 力) , 而不 考 虑弱 核 力 和强 核 力。最 终 失 一
败的原因是由于对自然界中普遍力的错误假设, 而不是 理

由于这件事本来就不能成功。在创立大统一理论时, 物 的

理学家们把所有四种 普 遍力 都包 含在 内, 并 把 20 世 纪 索
后半期发现的一大批粒子也纳入其中。 (

大统一理论为统一最近实验中发现的粒子和支配这 )

些粒子相 互 作 用 的 力 提 供 了 一 个 概 念 框 架。 考 虑 到
“ 基本” 粒子大量增加, 而且 已经 证明 实际上 根本 不是
什么基本的, 因此统一就变得更为必要了。
1. 粒子的统一
20 年代, 人们 只 知 道 三 种 基 本 粒 子: 光 子、 电 子
和质子。当时, 英国物 理学 家 E. 卢瑟 福提出, 在原 子 127
核里还应有另一种粒子: 中子。当这种粒子的存在被实
验证实时, 基本 粒 子 的 目录 便 开 始 扩 大。1930 年, 在
试图解释放射性原子核衰变过程中令人迷惑不解的实验
结果时, 瑞士量子物理学家 W. 泡利提出 了中微子 的存
在。25 年以后, 中微子也被实验所证实。
在那个时候, 量子理论已经使人们对原子的外壳层
有了很好的理解, 但是原子核的稳定性仍然是个谜。日
本核科学家汤川秀 树提 出, 存 在着 一种 新的 基本 粒 子。
由于他预言其质量介于质子和电子之间, 所以他把这种
新粒子命名为介子。按照汤川秀树的理论, 原子核的稳
定性是由于在质子和中子之间不断地交换介子。
当有人设计出各种实验来追踪介子时, 物理学家们
发现的不是一种 粒子, 而是 一个 包括 μ介子 和 π介 子
在内的粒子家族。当更大的粒子加速器开始运转并对大
气层外宇宙线中的核碰撞进行研究时, 又有好几种基本
粒子被发现, 其中有一些是实验者根据理论家的预言发
现的, 而另一些粒子的出现则是实验时没有预料到的。
第一批 基 本 粒 子 ( 电 子、 质子、 中 子 和 早 期 发 现

的介子) 的出 现 是人 们 预 料 中 的事, 而 且 符 合当 时 流

之 行的原子结构理论。但是当物理学家开始做能量更高的
塘 实验时, 观察就不再与理论相吻合。有一种不吻合涉及
交换粒子 的 预 期 寿 命。 理 论 表 明 这 种 粒 子 只 能 存 在
- 23
10 秒 ( 这一时间 对光 线来 说 几乎 不 够 用来 穿 过一 个
- 10
基本粒子的宽度) , 但 实验证 明粒 子 的寿 命为 10 秒:
这一时间对光线来说足够穿过一个普通的物体。因为粒
11
子存在的时间 是预 期的 10 倍, 而 且总 是 成对 地 出 现,
所以人们把它们叫做奇异粒子。
为了给正 在 形 成的 “ 粒 子 动 物园 ” 中 的 许多 奇 异
的和不太 奇 异的 成 员 确 定 秩序, 耶 鲁 大学 的 物 理 学 家
M. 盖尔 - 曼提出用一种 特殊的 八重 法来 安排粒 子 ( 他
128
有意借 用 佛 教 的 八 正 道 ) 。这 种 安 排 是 基 于 这 样 的 理
论: 粒子由更基本的实体夸克所组成。起初, 人们认为
只有三种夸克: 上夸克, 下夸克和奇异夸克。例如, 质
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 中子由两个下夸克
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交 换粒 子 还要 加上 一个 奇异 夸 克。
然而当更多的粒子出现时, 三种夸克就不够了, 夸克家
族成员便从 3 个增加到 6 个。该家族的第六个即最后一
个成员是“ 顶” 夸克, 它于 1995 年 3 月初 在芝 加哥 费
米实验室的高能实验中被发现。
盖尔 - 曼 的 夸 克 理 论 ( 他 为 此 获 得 了 诺 贝 尔 奖 )
解决了粒 子分 类 中 长期 没 有 解 决 的问 题: 轻 子 ( 诸 如
电子和中微 子 这样 的 小质 量 粒 子) 有 一 个 相 干的 对 称
群, 强 子 ( 诸 如 质 子 和 中 子 这 样 的 重 粒 子 ) 则 没 有。
然而, 如果每个强子是由 3 个夸克组成的, 那么根据夸
克的结合, 强子家族也可以被纳入对称群中。
2. 力的统一 第

把一大批粒子安排进相干对称群是数学物理学的一 章

个重大成就, 但是真正的统一还需要把由粒子所代表的 对

力也统一起来。爱因斯坦在他的统一场论中首先为此作 一
出了努力。尽管统一场 论只 考 虑到 万有 引力 和电 磁 力, 理

因此注定 要失 败, 但是 这 种 理 论 变成 了 一 整 套 “ 大 统 的

一理论” 的启 示。现 代 大 统 一 理论 和 超 级 大 统一 理 论 索
依靠量子 理 论和 相 对 论, 并 包 括 四 种 相互 作 用 的 宇 宙 (

力: 强核力和弱核力, 再加上电磁力和万有引力。人们 )

设想, 物质宇宙既遵守量子力学的规律也遵守相对论的
规律。
大统一把基本粒子看作四种宇宙场中的要素, 在特
定点上的场强产生在 那个 区域 找到 粒子 的统 计学 概 率:
在某种意义上说, 粒 子 是由 场强 的变 化产 生 的。光 子、
电子、核子和整个粒子动物园都是这些相互作用和物质 129
上真实的场的量子动力学的结果。
上述概念已经引起物理学重点的深刻转移: 从粒子
实体到粒子被包含在其中的整个动力学矩阵———场。诺
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粒 子物 理学 家 S. 温伯 格毫 不犹 豫
地断言: 宇宙的真正装饰物是场; 粒子必定被降低到附
带现象的地位。
经典场很快被量子几率场所补充, 这种量子几率场
是欧洲物 理学 家 乔丹、威 格纳、 迪拉 克、博 恩、泡 利、
费米和海森伯等在 20 年代和 30 年代提出的。量子 电动
力学 ( QED) 在 40 年 代出现, 它的 预言在 本世 纪中 期
的高能实验中得到了引人注目的证实。当物理学家用场
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各种不同过程的同时, 其他量子场
理论也随之出现, 标志着自然界中物理力的统一的不同
阶段。
第一次突破是随着 弱核 力 和电 磁力 的统 一而 来 的。
直到这时, 弱核力的行为方式看上去与电磁力的行为方
式大不一样。 S. 谢 尔 顿、S. 温 伯 格 和 A. 萨 拉姆 可 以
证明, 这两 种 力组 成 单一 的 “ 电 弱” 力 的 不 同表 现 形

式。现在人们认识到, 在宇宙的早期, 电磁力和弱核力

之 之间是没有差别的, 但 是当 结 构开 始在 宇宙 中出 现 时,
塘 这种完美的对称就崩溃了, 一个整体的力分解成长程的
电磁力和短程的弱核力。
进一步的统一可能受到对强核力的更深的理解的影
响。在夸克出现之前, 人们假 定居间 的力 粒子 ( 介 子)
的交换产生强核力效应。然而, 由于强子的夸克理论的
出现, 有必要假定夸 克 之间 有一 种力。 结果 人们 发 现,
这种力在数学上可以用与电磁力的完全相同的方法进行
处理。虽然在夸克之间起作用的力还必须与电弱力统一
起来, 但它形式上的表现非常类似。与量子电动力学类
比, 获得这种 统 一 的 理 论开 始 被 称 之 为量 子 色 动 力 学
130
( QCD) 。由于这些 理 论 的 出 现, 宇 宙 中 基 本 的 场 和 力
的数目可以降低到只有两个: 完整的电弱力加强核力和
万有引力。
大统一程序中的第一个阶段———发展一种关于强核
力和电弱力、再加上组成宇宙中物质的轻子和强子的完
整理论———必须在下一个阶段完成。这就是要把大统一
理论扩展到包括万有引力。这就是要超越大统一, 过渡
到 “超大统一”。







图9 - 1 根据超大统一理论, 普遍力的逐渐分离 论


超大统一需要引力场的量子化。强核力已经按胶子 索

的方式被量子化; 电弱 力 已经 按 W 和 Z 粒 子的 方式 被 上

表现出来。物理学家假设引力可以参照一种叫做引力子
的粒子的方式来量子化。
使引力场量子化引起了一些复杂的问题。因为爱因
斯坦的引力理论是一种时空几何学理论, 使这一理论量
子化就意 味 着把 几 何 学 量 子化。 除 了 这种 概 念 上 的 障
碍, 还存在着其他困难。其一, 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自然
界中存在着引力子; 其二, 需要用来描述引力子的数学 131
将导致无穷大。所以, 一种引力的量子理论需要一种新
的方法, 从根本上背离量子场论的早期公式。看来必须
求助于所谓的规范对称, 利用超对称和超空间。结果新
一代的 “超” 理论诞生了。
第一次突破是发展超对称的数学。与超对称结合在
一起的量子场论变成了 “ 量子 超引力 ”: 它使 物理 学家
能够统一费米子和玻色子。这是一个主要的成就, 因为
半整体自旋的费米子是主要的物质粒子, 而整体自旋的
玻色 子是 宇 宙力 的 粒 子。 ( 费 米 子和 玻 色 子 由它 们 的
“ 自旋” 值来区 别: 玻 色子 具 有 整 数 自旋 值 〔 1、2、3
1 3
……〕, 而 费 米 子 则 具 有 半 整 数 自 旋 值 〔 、 、
2 2
……〕。)
先前, 费米子可以集中在几个家族中, 玻色子也可
以, 但是内部有联系的费米子家族和也是内部有联系的
玻色子家族之间的区分是泾渭分明的。现在, 由于超对
称, 费米子和玻色子———物质和力———可以彼此联系在
一起。在更多维 的 超 空 间 中, 每 一 种 ( 费 米 子 或 玻 色

子) 都可以 “ 反射” 到另一种中。

为了把费米子和玻色子统一在超空间中, 必须要引

塘 入整批的新粒子: 对每个费米子和玻色子来说, 必须有
一个超对称的对偶。正如光子得到一个叫反光子的镜像
粒子, 夸克得到一个叫反夸克的镜像粒子那样, 引力子
也必须与超对称的反引力子耦合。这就克服了把引力与
大统一力统一起来的主要障碍。理论家们现在可以假设
一种超大统一的力: 超引力。
但是超大统一理论遇到了困难。首先, 量子超引力
要求超对称的对偶应当有比其镜像粒子更大的质量。这
就把一个无法证实的因素引入了这种理论: 结果超对称
粒子的能级高到在粒子加速器中不可能产生它们。新粒
132
子会仍然观察不到———正像某些物理学家所认为的, 除
非反光子可以在正电子和负电子或质子和反质子的高能
碰撞中被探测到。
超大统一理论不仅预言了一大群新的和在实验中不
可能观察 到 的粒 子, 而 且还 产 生 出 另 一件 使 人 惊 异 的
事: 在绝大多数公式中, 超大统一理论需要 11 维才 行。
爱因斯坦的革命性创新是把第四维时间添加到三维空间
去, 但与要给四维时空再加上七维的理论相比就显得有
点像小巫见大巫了。
为了使超对称与相对论的四维空间相一致, 物理学
家已经 开始 工 作, 利 用复 杂 的 数学 “ 压 缩 ” 超空 间 多
出的七维。他们 假 定, 多出 的 七 维 仍 会 存 在 但 被 “ 卷
起了来”, 因此它们的 效应甚 至在 基本 粒子的 范围 内也
会表现不出来。但是这种努力注定要失败的迹象立即显
示出来: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减少超出的七维而不压缩其
余的四维。然而, 这会把这种理论所必需的经验维数降 第

到零维———对于声称要描述物理实在的一个方面的理论 章

来说, 这是一种令人恼火的发展。 对

超大统一的计划一度似乎不得不被抛弃。但是那时 一
年青一代的物理学家 又提 出另 一种 甚至 更大 胆的 观 点。 理

J. 谢克提 出, 粒 子根 本 就 不 是 粒子, 而 是 在 空间 旋 转 的

和振动的弦。物理世界的一切已知现象都是由这些振动 索
的不同组合构成的, 非常像一首四重奏的音乐是由乐器 (

的弦的振动所构成的那样。 )

转动弦和振动弦大概是我们理解自然界的基础, 这
种观点可 以 追 溯 到 60 年 代。当 时, G. 韦 内 齐 阿 诺 提
出, 当基本粒子按照它们质量的顺序分类时, 它们形成
了一种类似音符或共振的模式。其他物理学家后来也被
这种观点———即共振可以由粒子大小的微小振动弦产生
———迷住了。 133
谢克的弦理 论 证 明 可以 与 盖 尔 - 曼 的 夸 克 理 论 相
容。这种新理 论 解 释 了 为什 么 在 自 然 界中 观 察 不 到 夸
克: 因为弦不可能只有一端。当弦的两端被分开时, 新
的两端便形成了。同样, 当强子分裂开时, 不是出现单
数夸克, 而是出现新的成对的夸克。
1976 年, 谢克、 F. 利 奥 齐 和 D. 奥 利 夫 证 明, 超
引力可以被纳入弦理论, 使它成为超弦理论。这里, 粒
子—弦就在更多维的超空间振动。但是这种理论的真正
胜利是在 80 年代中 期到 来 的, 当 时超 对称 理论 似乎 已
被压缩问题所击败。J. 施瓦茨和 M. 格林能够证 明, 十
维超弦理论完全可以与四维时空相容; 它没有遇到压缩
的问题。新超弦比最初理论的弦更小: 它们不大于普朗
- 35
克长度 10 米———比我们已知的基本粒子小得多。

小 结

物理学中的统一是一项由来已久和真诚的事业。它
的现代形式———大统一———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就

为向更“ 大 ”形 式 的 统 一———超 大统 一 理 论———打 开 了

之 大门。虽然超大统一理 论还 处在 发展的 早期 阶段( 它在
塘 有些方 面———例 如 超 弦 理 论———仍 被 严 重 的 问 题 所 困
扰) , 但是对 大 统一 和 最终 的 超 大统 一 能 够 获 得成 功 的
信心已经增长。只有少数粒子和场物理学家仍会怀疑自
然界中所有的力和粒子总有一天将统一在一种单一的理
论中。
这种信心更加值得注意, 因为它一直没有得到实验
的支持。要观 察 弱 核 力 与电 磁 力 的 结 合而 产 生 的 弱 电
力, 必须产生 90Gev ( 千兆电子伏特, 是 产生一个 质子
所需之能 量 ) , 这 一 能量 正 好 在 现 有的 100Gev 粒 子 加
速器的能量范围 之内。 因此, 当这 种加 速器 开始 运 转、
134
统一的力在被加速的粒子的裂变中出现的时候, 温伯格
和萨拉姆便理所当然地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弱电力与
4
强核力的统 一 需 要约 10 Gev, 而能 够 产 生 这 么大 功 率
的加速器, 其体积要有太阳系那么大。要把大统一力和
19
万有引力结合 在一 起 的超 大统 一力 需要 10 Gev, 这 是
大爆炸时自然界所产生的最大规模能量。要重新产生这
种水平的 能量, 粒 子加 速 器 必 须 比拟 议 中 ( 但还 未 筹
14
足资金) 的最大的粒子加速器超导超碰撞机功率大 10
倍。这种装置将需要 10 万 光年 长的 电路: 加速 器像 我
们的银河系一样大。
事实是, 新物理学已经发展到完全超出了可观察到
的现象之外。没有哪一位物 理学家 希望 能在 “ 自然 界”
中发现 超 弦, 更 不 用 说 夸 克 了。 黑 洞 也 不 能 被 “ 看
到”, 即使你面对着它。 而电 子在最 大可 能地放 大时 也
仍是模糊的: 它在一个光量子被释放时绕核旋转 100 万
圈。同样, 自 然界 中 的 力 的 统一 仍 是 一 种 理 论 上 的 假 第

设, 只能用详细说明它的方程式的一致性、精确性和简 章

洁性来担保。但是这个事实并不妨碍科学家们把大统一 对

和超大统一 理 论看 成 是对 真 实 世 界 ( 被 认 为 比我 们 身 一
体感官感觉到的世界更深和更广的世界) 的可信描述。 理

尽管理论越来越抽象, 但物理世界的统一依然在快 的

速进行。尽管还可以修改和完善, 但这种理论今天所取 索
得的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是人类不断探索一种关于我 (

们周围世界基本轮廓的统一理论的一个真正的里程碑。 )

本章参考书目

For a general overview of work in grand unification, see Barry


Parker, The Search for a Supertheory: F rom Atoms to Superstrings.
135
Plenum Press, New York, 1987. A more technic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has been furnished by Steven Weinberg in“ The search for
unity: notes for a history of quantum field theory, ” in Daedalus,
Discoveries and Interpretations: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Scholarship
( Ⅱ) , Fall, 1977.
Murray Gell - Mann published his quark theory in a technical
paper, “ A schematic model of baryons and mesons, ” in Physics
Letters, Vol. 8. 3, 1964, and restated it in a more accessible form in
his Oppenheimer Memorial Lecture, Elementa ry P articles,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 Princeton, October 1974.




136
第十章
对 统 一 理 论 的 探 索
( 下) 第



Ⅱ. 跨越学科 一



科学在解决困扰目前世界图景的谜和澄清其奥秘方 探
面所取得的成功并不受物理学中的大统一的影响。正如 索

人们可以 预期 的, 物理 学 中 的 大 统一 理 论 仅 仅 ( 或 主 下

要) 适用于物 理 自 然 的 领 域。 然而 这 是 很 有 限 的: 物
理学适用于自然现象的相当大部分, 但决不是全部。很
显然, 物质 ( 物 质—能 量) 不 仅在 粒 子、 原 子 和 分 子
内是相干的, 而 且 在 细 胞、有 机 体 和 生 态 系 统 ( 至 少
在我们这个星 球 上) 内使 自 身结 构 化。不 过, 正如 S.
霍金所指出的, 即使物理学的目的是完全理解我们周围
的一切, 包括我们自身的存在, 但它还没有成功地使化 137
学和生物学处于已解决的问题的状态, 而且离创建一组
能够解释我们人类行为的方程式的可能性还很遥远。虽
然物理学家的大统一理论描绘了粒子、原子和分子的特
性和相互作用, 但是它还不能说明现有的粒子、原子和
分子如何产生生物世界的现象, 更不用说人类世界的现
象了。
真正统一的科学大概包含自然世界的所有方面, 无
论是物理学的、生物学的、甚至神经心理学的。它会说
明具有更有区别的特点的更加复杂和完整的系统的累进
组合, 不论这些系统是属于物理学领域, 还是属于生物
学和人文科学领域。
能迎接这一挑战吗?
找到能够使已 知 宇 宙达 到 出 现 生 命 ( 然 后 出 现 心
灵) 的最 高峰 的 相互 作 用, 是 一项 令 人 惊 愕 的雄 心 勃
勃的工程。尽管如此, 还是有一些有开拓精神的科学家
打算试一试。对他们的工作有所了解就能使我们对这种
对跨学科的推理有所了解, 这种跨学科的推理能够建立
一种真正关于物理世界和生命世界的大统一理论。


之 一、博姆的隐含序

英国出生的物理学家 D. 博姆 也许 是跨学 科理 论的
最早先驱, 这种理论植 根于 物 理学 但不 限于 物质 世 界。
他的观点获 得 了比 其 他任 何 现 代 科学 家 ( 除 了他 过 去
的导师爱因斯 坦 ) 的 观 点 更 大 的 声 望。科 学 界、 青 年
人、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新一代科学家都在讨论他的观
点。
博姆的概念具有基本的简单性和妙处, 尽管它相当
激进。实在有两个层次或两个维: 一个在物理学和生物
学现象的表面显示自己; 而另一个则在较深的层次, 我
138
们只能间接地知道它。对宇宙的正确描述必须包括这一
根本的层次; 博姆把它叫做 “ 隐含的” ( 意思是向 内折
迭起来的) 。
隐含序的基本 特 征 是, 在 时 间 和 空间 中 ( 在 “ 显
在” 序中 ) 所发 生 的一 切 事都 被 折 迭在 内。 一个 例 子
是涡旋。涡旋有相对 恒 定、周 期性 发生 和稳 定的 形 式,
然而它不可能独立于 它出 现在 其中 的流 体运 动而 存 在。
涡旋可以看上去是一个独立的主体, 然而它的序是从流
水的动力 学 中 获 得的。 同 样, 粒 子 看 上 去 是 独 立 的 实
体, 但它们来自基本的 “折迭” 序。
博姆用一种由 两 个 同心 圆 玻 璃 桶 组 成 的 装 置 ( 安
装在伦敦 皇家 研 究 所) 来 说 明 这一 原 理。 他 在两 个 玻
璃桶之间放进甘油之类的粘性液体, 再把一滴不溶解的
墨水滴到液体中, 并且使外层玻璃桶缓缓转动, 墨水滴
被拉成线状。如果转动的次数足够多, 墨水滴就扩散开
来, 而且似乎消失在甘油中。如果在液体中滴进两滴墨 第

水, 每一滴都形成一条独立的线; 如果两条线相交, 那 章

么每滴墨水中的粒子就相互交融。但是如果把作为基质 对

的液体的运动方向倒过来, 每条线中的粒子便又返回到 一
分离的墨水滴中。博姆指出, 墨水中的碳粒子是整个系 理

统 ( 即甘油溶液) 的组成部分, 它们被折迭 或“ 隐含” 的

于其中。 索
博姆理论的技术方面并不广为人知, 但这些方面有 (

着重大的意义: 它们涉 及隐 含 序和 显在 序的 相互 作 用。 )

在可以观察到的显在序世界中, 物质粒子的运动不断地
受到隐含 序 的引 导。 这 种引 导 通 过 一 种叫 做 量 子 潜 能
( 用符号 Q 表示) 的“ 导引波 ” ( pilot wave) 发 生。与
引力常数 G 非 常类 似, 量 子 潜 能也 充 满 整 个 时空。 然
而, Q 起源于隐含序, 它超越了时空。因此, 粒子 本身
并不具有粒子和波的两重性质: 它们是真正的粒子。观 139
察到的波的特性是以隐含序为基础的导引波在其粒子结
构上所起的作用的结果。
通过量子潜能的作用, 显在世界的整体作为稳定再
现形式的显在亚整体产生于隐含序。因为所有的东西都
在隐含序 中 产生, 所 以 在自 然 界 中 就 不再 存 在 偶 然 事
件; 在显在序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隐含序王国中的序
的表现。夸克和银河系、有机体和原子都永远是包含于
观察和经验世界中的序的组成部分。

二、海森伯的量子宇宙

现在我们来看另一种理论, 这种理论试图把我们所
知道的物理宇宙同我们更直接的生命和心灵的体验结合
在一起。海森伯的这一遗产被美 国量 子物 理家 H. 斯塔
普继承并发展了。
海森伯本 人关 于 量 子 理 论的 哲 学 结 论 是 模 棱 两 可
的: 有时他暗指一种心灵主义的解释, 有时又暗指一种
物理主义的解 释。 例 如 他 写 道, “ 我 们 最 终 被 导 致 相

信, 我们在量子理论中用数学公式表示的自然规律不仅

之 涉及粒 子 本 身, 而 且 涉 及 我 们 关 于 基 本 粒 子 的 知 识。
塘 ……因此关于粒子客观实在性的概念就消失在某种数学
的透明清澈中, 而这种 数学 不 再代 表基 本粒 子的 行 为,
而代表了我们关于 这种行 为的 了解。” 然 而海森 伯还 强
调, “ 如果我们 想描述 在原子事 件中发生 了什么, 我们
就必须认识到, “ 发生” 这 个词 ……适 用于物 理学 的观
察行为而 不 是 心 理的 观 察 行 为, 而 且 我 们 可 以 说, 从
‘ 可能的’ 向 ‘ 现实的’ 的过渡在客体和测量仪器 ( 因
而与世界的其余部 分) 之间一 旦相 互作用 时就 发生 了;
它并不与观察者在心中记录结果的行为相联系。”
很明显, 如 果 从 “ 可 能 的 ” 向 “ 现 实 的 ” 过 渡
140
( 即“ 波函数 的崩 溃”) 是 由于 测量 仪器 与 一个 粒子 之
间的相互作用, 那么我们所观察的量子世界在物理学上
来说就是真实的; 然而, 如果波函数随着观察者在心中
记录结果而崩溃, 那么在我们的观察之外的量子世界从
本质上来说就是心理上的。前者给我们提供量子力学的
所谓 “本体论” 解释, 与后者的“ 心灵主义的” ( 或唯
心主 义 的) 态 度———哥 本 哈 根 学 派 的 标 志———形 成 对
照。
斯塔普选择了 本 体 论的 解 释 ( 尽 管 他 已 经 作 了 唯
心主义的曲解) , 并把 它的应 用从 量子 领域扩 展到 宏观
现象的领域。这就产生了用大量非经典的效应来使之完
整的海森伯量子宇宙”。
量子宇宙 省去 了 博 姆 的 以隐 含 序 为 基 础 的 量 子 潜
能, 保留了这样的观点: 在量子理论中出现的概率分布
存在于自然界中, 而不 是仅 仅 存在 于观 察者 的心 灵 中。
量子概率分布与其突然变化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全面地描 第

述实在。这种描述揭示, 物理世界的进化是两个阶段交 章

替向前发展的: 一是通过类似经典物理学的定律的决定 对

论规律逐步地进化; 一是通过周期性地突然出现和无法 一
控制的量子跳跃进化。后者实现由决定性规律所产生的 理

某种宏观可能性。“ 探测事 件” ( 使波 函数崩 溃的 相互 的

作用) 发生 在 决定 性 规律 已 经 把量 子 概 率 分 布分 解 为 索
相互分离的分支的那种情况下。这就实现了一种选择而 (

消除了另一种选择。在海森伯的量子宇宙中, 已经实现 )

的选择并不限于微观世界, 它也可能是宏观事件, 可以
在直接观察的层次上区分开。
按照斯塔普的观点, 海森伯的量子宇宙对生物学现
象, 甚至心理学现象作 出了 前 后一 致的 量子 力学 解 释。
在这个宇宙中, 演变中的量子态尽管部分地受数学规律
( 类似于经典物理学的规律 ) 的 支配, 但它并 不是 指任 141
何真实的东西; 它只描述与实际事件相关的可能性和概
率性。所以宇宙不 再是 类物 质的 ( matter - like) ; 它 是
类心灵的 ( mind - like ) 。 现 象 的类 物 质 方 面 仅限 于 某
些 ( 非经 典 的) 数 学特 性, 这些 特 性也 可 以 被理 解 为
进化中的 类心 灵 世 界的 特 征。 把 经典 物 理 学 ( 在 这 里
没有心灵的 自 然位 置) 的 含 义 颠倒 过 来 就 是 海森 伯 的
量子宇宙 ( 在这里几乎没有物质的自然位置) 。
斯塔普得出结论, 如果这些非经典的数学规律被接
纳为本质 上是 类 心 灵世 界 的 特 性, 那 么 我 们 “ 就 似 乎
在量子理论中发现了一种科学的基础, 这种科学也许能
够以数学上和逻辑上一致的方式成功地处理从原子物理
学到生物学和宇宙学的全部科学思想, 同样也包括在经
典物理学框架内显得非常神秘的领域, 即人类大脑中的
过程和人类意识经验流之间的联系。”

三、普里高津的耗散系统

斯塔普对海森伯量子宇宙的唯心主义概念要求我们

抛弃我 们对 “ 类 物 质” 宇 宙的 信 念。然 而 还 有其 他 一

之 些理论并不要求作出这种牺牲。跨学科统一可能有其他
塘 形式, 即物理世界在其 中基 本 上仍 保持 类物 质的 形 式。
在这些理论中, 心灵和生命都是宇宙不断进化而必然出
现的因素。
把进化看作跨学科统一的关键的理论是根据自然在
时间过程中形成复杂性的看法提出来的。自然的发展过
程是连续的、正在进行中的, 尽管这些过程可能是突然
的和非线性的。
基本粒子组成原子, 原子组成分子和晶体。分子又
组成大分子, 大分子进一步组成更为复杂的与生命相联
系的细胞结构; 最终细胞又组成多细胞的有机体, 这些
142
有机体又进一步组成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每一个集合
过程既没有必要也确 实没 有理 由遵 循明 显不 同的 规 律。
作为自然界的规则系统起作用的这些基本规律能够产生
相互影响的动态, 这种动态使宇宙中的复杂性可以构建
从粒子到有机体系统的层次。这些是自然界所有领域的
基本进化规律, 描述这些规律的跨学科统一理论大概是
一般进化论。
几十年前, 哲学家们提出了一般进化论, 用思辨的
见解填补了科学知识的缺口。不过, 虽然是思辨的, 但
是诸如柏格森的 《 创 造进 化 论 》, H. 斯 宾 塞 的 《 第 一
原理》, S. 亚历山 大的 《 空 间、时 间和 上帝 》, 德日 进
的 《人 的 现象 》 和 A. N. 怀 特海 的 《 过 程 与 实 在》 等
著作却一直是进化思想不朽的里程碑。最近又有一些概
念和理论把作为一种普遍现象的进化从哲学思辨的领域
提升到了科学研究的领域。这种统一理论是普里高津在
他关于非平衡热力学系统和不可逆过程的著作中首先提 第

出的。 章

普里高津是最早认识到研究进化过程的统一含义的 对

人之一。他说, 生命系统不像一只钟, 可以用它的各个 一
零部件之间的简单因果关系来解释; 在一个机体中, 每 理

个器官和 每 个过 程 都 是 整 体的 一 种 功 能。他 进 一 步 指 的

出, 类似的观点在社会科学中也是必要的。热力学开放 索
系统的不可逆进化理论可以适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系 (

统、甚至人类系统。 )

要理解这种理论的要旨, 我们就应当想到, 经典热


力学理 论 考 虑 到 自 由 能 在 封 闭 的 系 统 中 转 化 为 废 热
( waste heat) , 其结果是有序变成 无序。在 19 世纪 的物
理学中, 这种 思 想 的最 终 含 义 是 整个 宇 宙 的 衰 亡 ( 即
“ 热寂”) 。但是 从 20 世 纪上 半 期以 来, 科学 家 们一 直
在探索新的方法。1931 年, L. 翁萨格 关于 “ 不 可逆 过 143
程的相互 关系 ” 的研 究 指 出, 不可 逆 过 程 的 方向 是 离
开而不是 接近 热 力学 的 平 稳。1947 年, 普 里 高津 的 博
士论文论述了 远 离平 衡的 系统 的行 为; 60 年代 初, A.
卡恰尔 斯基和 P. F. 柯伦 详细论 述了新的 非平衡热 力学
的数学基础。这些研究者证明, 由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封
闭系统的渐进变化上, 所以经典热力学在面对真实世界
的系统时就失败了。真 实世 界 充满 了各 种非 平衡 系 统,
这些系统的进化是非线性的, 对周围环境中的自由能量
流是开放 的。它 们 从它 们 的 环 境 中输 入 负 熵 ( 在 一 个
系统内对有 序 的 物理 学 量 度, 表 明 自 由 能 量的 存 在 ) ,
它们输出 ( 即“ 耗散”) 熵 ( 用过 的能 量) 。这 些系 统
对生命而言是基本的, 正如薛定谔在本世纪中期所指出
的, “ 生命靠负熵滋养。”
因为远离热力学平 衡的 开 放系 统在 工作 时耗 散 熵,
所以普里高津把它们叫做 耗散 系统 ( 或耗 散结 构) 。这
种系统可以 处 在静 止 的状 态 ( 当它 们 从 环 境 输入 的 负
熵与系统内产生的 熵恰好 抵消 时) , 但 是它们 也能 够发
育和复杂化 ( 如果 它 们输 入 的 负熵 超 过 了 系 统内 部 的

不可逆过程所产生 的熵的 话) 。耗 散系 统只有 当它 们的

之 自由能量输入小于或不足以抵消它们内部产生的熵的时
塘 候才衰亡。①
耗散系统的动力学为我们理解自然界的逐步复杂化
提供了基 础。当 临 界涨 落 在 系 统 内或 在 其 环 境 中) 使
处于远离平衡态的系统不稳定时, 复杂化的过程就开始
了。不稳定的系统或者在负熵流及其自身产生的熵之间
建立起新的动态平衡, 或者进入一种混沌状态, 导致它
的转化———即使不是导致它的分解。如果耗散系统成功
地找到一种新的动态平衡状态, 那么我们就有一种统计
学上的可能性: 这种状态将比它所抛弃的那种不稳定态
144
① 按 照普里 高津 耗散系 统 理 论 的基 本 公 式, 熵 的 变 化 是 由 方 程 式
dS = d; S + d e S 规定的 。其 中的 dS 是系统 中的 总熵变 , d i S 是 系
统内 的不 可逆过 程所 产生的 熵变, d e S 是 越过系 统边 界输入 或 输
出 的熵。 在孤 立的系 统中, dS 总 是 正 数, 因为 它 只 取 决于 d i S,
而 d i S 由 于系 统所 做 的 功 必 然 会 增 大。 然 而, 在 一 个 开 放 的 耗
散系 统中 , d e S 能 够抵消 系统 内部所 产生 的熵, 而且 甚至能 超 过
它 。因此 , 在 一个耗 散系统 中 , dS 不 一 定 是正 数 , 也 可 能 是 零
或 负数。
包含更多的结构和复杂性。这就意味着, 在许多耗散系
统中, 随机涨落所引起的各种不稳定性把大多数系统进
一步推离热力学平衡的惰性状态, 而推向明显的但固有
的不稳定动态平衡, 在这种状态下, 生命———也许是心
灵———就会出现。
混乱 ( 临 界 涨落 的 随机 相 互 作用 ) 和 紧 随系 统 先
前状态的失稳而出现的转化是说明普里高津跨学科统一
理论的相互作用动力学的关键因素。这种动力学支配着

观察领域中的所有系统: 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生 十
态的甚至人类的系统。 章



小 结 一


在构建统一理 论 ( 在 科 学 研 究 的 某 一 领 域 内 统 一 的

各种发现的 理 论) 方 面的 大 胆 尝试 在 新 物 理 学中 被 成 索
功地实施。这些尝试与甚至更大胆的创立跨学科的理论 (

( 希望在不只是物理 学, 而且 包括 生物 学和人 文科 学在 )

内的广泛领域内统一各种发现) 的设想结合在一起。
跨学科的统一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试图把
物理学的规律和范围扩大到包括生命世界在内; 另一类
是研究物理世界可以借此连续地向不再是纯物理学的现
象进化的动力学。后一类进化形式的统一理论使我们对
物理宇宙 如何 产 生 生命、 然 后 产 生心 灵 ( 作 为自 组 织 145
和自创生过程的一部分) 有一种新的理解。

本章参考书目

Among Bohm s many writings, see the basic study Wholeness and
the Implicate Order,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1980. For a
technical statement consult David Bohm and B. J. Hiley, “ Non -
relativistic particle systems, ” in P hysics Reports, Vol. 828, 1986.
The citations from Werner Heisenberg are in Da edelus, 87,
1958, pp. 99 ~100, and his book, P hysics and P hilosophy. Harper
& Row, New York, 1985, P. 54, while Henry Stapp s theory is stated
in his book, Matter, Mind, and Qua ntum Mechanics, Springer
Verlag, New York, 1993.




146
第十一章
统一理论: 当前的状态 第



当代统 一 理 论的 广 度 和 深 度看 上 去 给 人 深刻 的 印 一

象。但这些理论在实际上取得的成就如何呢? 我们应该 论
试图作出某种评估, 首先是对以物理学为基础的大统一 :

理论的评估, 然后是对跨学科统一理论的评估。 前


一 . 大统一理论的成就和不足 态

关于大统一理论, 我们应该注意到, 物理学家无论


在他们的视野方面还是在他们用来陈述的数学精确性方
面, 都产生了真正值得注意的成果。一个新的宇宙图景
正在出现, 这是一个 高 度统 一的 图景。 在这 个图 景 中,
宇宙的各 种粒 子 和力 都 起源 于 单 一的 “ 超 大 统 一力 ”, 147
而且, 尽管它们分离成不同的动力学事件, 但仍在继续
相互作用。时空是粒子和力在其中成为组成要素的一个
动力学连续统。每一个粒子、每一种力都影响其他的粒
子和力。在自然界中没有孤立的力和事物, 只有一系列
具有不同特征的相互作用的事件。
把注意力集中在实在的基本或最低层次上已经证明
是经典理论留下来的不必要的包袱, 经典理论试图根据
基本构件 ( 叫 做 原子 ) 的各 种 特性 的 结 合来 解 释所 有
的事物。今天, 一组连在一起的、抽象的和大体上不可
见的实体已经代替了在外力影响下运动的球状原子的概
念。物理世界中的过程不再涉及支配单个粒子的行为的
运动规律。物理实在现 在不 是 根据 基本 实体 群来 解 释,
即使这些实体不是原子而是夸克、交换粒子、超弦或其
他有待发现的更抽象的单位。这是很重要的, 因为在生
命的典型复杂性层次上的现象不大可能用只以宇宙的最
小构件为中心的方程式来描述, 无论它们的运动可以计
算得多么精确。
相互作用和自组织的宇宙的图景可能仍然有效, 尽

管阐述这种图景的理论还很不太完善。很难理解物理学

之 何以会返回到一个由各种物质的东西和动力学的力组成
塘 的宇宙, 返回 到 在 外 部 平衡 中 相 互 不 联系 事 件 的 拼 凑
体。
从反面来看, 我们应当注意到, 尽管大统一理论在
技术方面取得了值得注意的成绩, 但它的范围和意义还
不十分清楚。科学家们一直太专注于创造出统一他们所
观察到的现象的数学, 以致于没有大胆地深入解释他们
的公式的含义, 而作为他们时代知识的传统阐释者的哲
学家则多半已经不沾边———除了少数例外, 他们都没有
赶上最新的发展。
缺乏更深的思考正在显现出来。在最初的一阵成功
148
的喜悦之后, 有些科学家声称他们的大统一理论几乎能
够解释任何事物。但是就物理学中的大统一理论和超大
统一理 论而 言, 贴 上 “ 一 切 事物 的 理论 ” 的 标签 显 然
是夸大其词。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 大统一理论不能令人满意地
解释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中的逐步构成。然而正如我们也
已看到的, 一种理论能够说明支配结构和复杂性在宇宙
中逐步发展的规律 是可 能的, 至少 在原 则上 是可 能 的。
问题是, 是否 能 通 过 放 大物 理 学 的 规 律来 阐 述 这 种 理
论, 是否需要以某种方式超越这些规律。很明显, 更复
杂的自然领域不再是物理性质的领域; 物理学的理论像
传统上设想的那样并不包括这些规律。但是当前的物理
学理论也 许可 以 普 遍化 ( 或 者 如果 有 必 要, 用附 加 因
素去完善它) , 以便也包括跨物理学领域。


二、跨学科统一理论的成就和不足 十


在既包括物理学领域又包括跨物理学领域的统一理

论中, D. 博姆 的观 点占 有最 重要 的 地位。我 们 已经 看 一

到, 博姆曾力求用增加成分———Q 因子, 这是来源 于宇 论
宙最基本维的导引波, 即隐含序———来完善量子物理学 :

的各种概念。显在序正是从这里产生的。然而, 尽管隐 前
含序是实在的基本维, 但我们不可能获得关于它的任何 的

经验信息: 我们的所有观察报告都与显在序这种间接的 态
实在有关。
作为 不 同 的 实 在 领 域, 这 两 种 序 使 人 想 到 关 于
“ 第一特性” ( 例如 空间的 延伸和 时间 的持 续) 和 “ 第
二特性” ( 例如颜色 和声音) 的 经典哲学问题。第 一特
性跟博姆的隐含序一样, 是真正的实在, 但是我们并不
知道这些特性, 也不可能知道; 第二特性跟博姆的显在 149
序一样, 是观察和感觉的已知世界, 但是这些特性不是
完全真实的。在 A. N. 怀特海的生动用 语中, 后者 是幻
觉, 而前者是梦。
得到 H. 斯塔普支持和解 释的海森伯量子 宇宙 还有
其他问题 。当我 们 把 量 子 物理 学 的 规 律 推广 到 宏 观 现
象时, 我 们就得到一个决 定论和 偶然 性 相交 替的 世界 。
决定论规 律 产生 真 正 的 抉 择, 一 个 粒 子 与世 界 其 余 部
分的相互 作 用选 择 一 种 抉 择而 除 去 另 一 些抉 择。 这 就
使人们联 想 到一 种 宇 宙 过 程, 这 种 过 程 不仅 有 可 能 说
明粒子的 行 为, 而 且 有 可 能说 明 像 生 命 有机 体 和 有 意
识的大脑 这 样的 复 杂 系 统 的行 为。 但 这 种可 能 并 没 有
完全实现 。
一个问题是, 在这种理论中没有任何规律来解释量
子事件何以从现成的抉择 中进 行“ 选 择”。选 择的 过程
还没有得到解释; 它被托付给偶然性。这就引进了一种
纯粹的随机性因素, 这种因素并不符合经验世界中的观
察结果。
还有另一个问题: 在据说这种理论所适用的宏观领

域里, 有一 个 不 断 地 “ 选 择” 的 过 程———结 果, 每 个

之 客体的波函数也可 能不 断地 崩溃。 我们 也许 可以 同 意,
塘 从光源发出的光子在到达记录它的计数器之前是没有相
互作用的 ( 因此处在盖然 论的 量子状 态中 ) , 但是 决不
清楚一个有机体或另外一个宏观系统何以能够从其环境
中完全 孤立 出 来而 处 于类 似 的 “ 纯 粹” 状 态。当 这 种
系统处在一 种 不纯 粹 的状 态 时 ( 即 当 它 与 环 境的 其 余
部分相互作用时) , 它 的波 函数 必然崩 溃。在海 森伯 的
量子宇宙中, 这种情况实际上一直在发生。在像我们这
个世界的稠密物 质 中, “ 决 策 事件 ” ( decision events)
会致密到足以阻止动力学规律产生决策事件被要求在其
中作出决定的各种抉择。
150
把物理学的理论扩大到包括生命和心灵世界在内的
冒险能在本质上就充满问题和悖论吗? 如果是这样, 进
化的统一理论也许就提供了一种更好的抉择。
普里高津已经揭示了在远离热力学平衡的社会制度
内的系统 的不 可 逆 进化 动 力 学。 处在 这 种 “ 第三 种 状
态” ( 远离而不是处 于或接近平衡的 状态) 的系 统以一
种值得注意的方式运转: 当涨落导致失稳时, 这些系统
并不到达平衡, 而是可 能重 新 组织 它们 内部 的各 种 力,
以便吸收、加工和更多地贮存它们环境中所具有的自由
能。结果, 它们没有衰亡, 而可能重新振作起来, 到达
日益生机勃勃的社会制度和复杂的状态。
然而, 根据进一步的研究, 热力学的事业尽管有显
赫的成就, 但 仍 证 明有 重 大 缺 陷 ( 但 也 许 不 是不 可 挽
回的) 。它的问题是, 当 远离 平衡态 的系 统的进 化轨 迹
分叉时, 这个系统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就要凭运气了。普

里高津不能说明紧随分叉之后系统对新的生机勃勃的社 十

会制度的 “选择”, 就如同斯 塔普 不能 说明当 粒子 与宇 章
宙的其余部分相互作用时粒 子对决 定论 状态的 “ 选 择”

一样。在普里高津的非平衡宇宙中, 就像海森伯的量子 一

宇宙一样, 进化仍被纯粹的偶然性所打断。① 论

这是一个问题。如果系统的过去和宇宙的当前状态

都不决定转化的结果, 那么系统对新的生机勃勃的社会 前

制度的选择就一定是随机的。进化在一个系统中展开的 状
方式就变得不可预见; 而在许多系统中展开的方式可能 态

是不同的。如果在它们的进化过程中耗散系统被某种随
机动态所驱动, 那么它们就倾向于分散和多样化。这是
因为任何两个系统, 即使它们从同样的状态出发并具有

① 按 照普里 高津 的观点 , 进化 过程 取决于 系统 中的随 机因 素。“ 只


有 当一个 系统 以充分 随 机 的 方式 运 作, 过 去 和 未 来 的 差 异 和 由 151
此而 导致 的不可 逆性 才会像 所描述 的那 样。” 普 里高 津 和斯 坦 格
斯 在 《从 混沌 到有 序 》 中写 道 , “ 当对 照 的 参 数 增 加时 , 系 统
进 化的 ‘ 历史 ’ 道 路 的 特 征 是 连 续 的 稳 定 区 域 ( 在 这 些 区 域
里 , 决定 论规律 起支 配作用 ) 和 不 稳 定 区 域 ( 靠 近 分叉 点 , 在
这 些区域 , 系 统可 以 在 不 止 一 种 可 能 的 未 来 之 间 或 之 中 进 行
‘ 选择 ’) 。 动力 学方 程 式 ( 由 此 产生 一 组 可 能 的 状 态 ) 的 决 定
论 特点和 它们 各自的 稳 定 性 都可 以 计 算 出 来, 在 分 叉 点 周 围 的
状态 之间 或之中 进行 随机的 涨 落 ‘ 选择 ’ 无 法 摆 脱地 相 互 联 结
在 一起。 这种 必然性 和偶然 性的 混合构 成了 系统的 历史 。”
相同的初始条件, 都必然会受到不同的外界因素的影响
和不同的内部涨落模式的影响。因此, 它们就必然会走
上不同 的进 化 之路。 普里 高 津 说到 “ 分 散 特 性” 是 进
化的基础,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①
但是如果进化的系统在规定的时间以外大体上趋向
于多样化, 那么我们的周围就会是由很不相同的系统凑
合起来的一盘散沙, 而不是由宇宙学的各种结构和常数
以及物理学 和 化 学的 过 程 所 显 示的 那 种 惊 人 一致 的 秩
序, 更不用说在生物学和生态科学中所发现的接近神奇
的协调一致的系统了。如果理论要想与事实相符, 除了
描述趋异的动力学外, 它还必须描述趋同的动力学。


之 小结……和第一个结论

关于统一理论, 我们能够从对当前水平的评估中得
出什么结论呢?
看来, 当前建立关于可观察和可用实验检验的世界
的统一理论的尝试传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见解, 但是这
些尝试还没有产生出一种权威性的理论。然而, 情况远
非毫无希望: 现在的缺陷原则上可以克服。没有内在的
理由说为什么不能建立一种能够说明物理世界和生命世

① 点 缀着随 机分 叉的宇 宙 也 产 生了 难 以 处 理 的 计 算 问 题。 由 于 一
152
个分 叉产 生 ( 至 少) 两个 轨 迹, 每 一 个轨 迹 又 进 一步 分 叉 为 两
个 轨迹, 所以 轨迹的 数 目就 随 着 分 叉 的 数 目 按 指 数 增加 。 在 经
过 仅仅 100 次分叉 后, 就有 大 约 10 33 个 轨 迹 ( 即 有 不 同 进 化 道
路的 系统 ) 。 按程 序检查 可能 的轨迹 的计算 机最 快每 秒 可以 计 算
10 6 次 , 这就 需要 用 10 27 秒 来 核 对 这 些 轨 迹 ( 和 对应 的 状 态 ) 。
但是 10 27 秒 等于 10 20 年, 大 大 超 过 现 在 估 计 的 宇 宙 年龄 。 另 一
方面 , 如 果分叉 不是 随机的 , 我们 就不 需 要计 算 所有 的 可能 性,
只 要计算 那些 可能的 就 行 了。 这 样就 大 大 地 减 少 了 计 算 的 工 作
量 ———因 而也 缩短了 时间。
界所有显在现象的理论, 为什么科学不能展开一幅说明
宇宙中 所有 ( 或 接 近 所有 ) 事 物 的 图景。 从 尝试 这 一
事业的理论中得到的教训可以指出一条路来。
主要的结论是, 一般进化论的方向是正确的, 但它
必须继续前进。它需要面对偶然性和意外的随机趋异问
题。要这样做, 它就必须承认除了引力、电磁力、强核
力和弱核力以外还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场和力。除了这四
种力, 在自然界还可 能 有其 他场 和力 吗? 确 实可 能 有。

例如, 可能存在还未被物理学家当前使用的仪器记录下 十
来的超弱力。然而这些力可以作用于量子世界中不可预 一

测的成分, 也可以作用于宏观领域中某些非常复杂和超

灵敏的系统———基因、人脑和神经系统等等。它们的作 一

用可以造成决定性的差别, 如果这种作用终于说明原子 论
和分子的 宇 宙 ( 以及 由 原 子和 分 子组 成 的星 体 ) 何 以 :

能够或然地而不是随机地向更高级的形式和领域的组织 前
( 这些更高级形式和领 域的组 织有 时是 叠加在 原子 和分 的

子上的) 发展 的 话。在 宇 宙 的 内部 起 作 用 的 第瓮 爸 态
浞沤 视椭 嗟恼承砸禾澹 侔岩坏尾蝗芙獾哪 蔚
揭禾逯校 ⑶沂雇獠玻璃桶缓缓转动, 墨水滴被拉成线
状。如果转动的次数足够多, 墨水滴就扩散开来, 而且
似乎消失在甘油中。如果在液体中滴进两滴墨水, 每一
滴都形成一条独立的线; 如果两条线相交, 那么每滴墨
水中的粒子就相互交融。但是如果把作为基质的液体的 153
运动方向倒过来, 每条线中的粒子便又返回到分离的墨
水滴中。博姆指 出, 墨 水中 的 碳 粒 子 是 整 个 系 统 ( 即
甘油溶液) 的组 成 部 分, 它 们 被 折 迭或 “ 隐 含” 于 其
中。
博姆理论的技术方面并不广为人知, 但这些方面有
着重大的意义! LM〗
本章参考书目

Regarding Bohm s, Stapp s, and Prigogine s theories, see the


notes to Chapter 10.




154
我们正在寻找把观察到的事实联系在一起的最简单
的可能的思考方案。

A. 爱因斯坦: 《 我所看到的世界》 ( 1934 年)






第四部分正在显现的图景

第十二章
近乎完整的图景的关键 第



本书第一部分提供了科学建立起来的世界图景的大 乎
致轮廓: 近岸的图景。这种图景对理解和行动来说都是 完

重要的, 但是对外行人来说, 这种图景往往隐藏在复杂 的

的公式和抽象的概念背后。 景

我们的发现之旅始于回顾科学和科学家对宇宙、物 关
质、生命和心灵 的 理 解, 并 指 出 这 与 常 识 ( 甚 至 主 流 键

舆论) 通常所 认 为 的 非 常 不 同。在 第 二 部 分, 我 们 清


楚地看到, 占支配地位的科学图景并不是最终的和权威
性的, 而是有 不 少 令 人 迷惑 不 解 的 地 方和 甚 至 某 些 黑
洞。在第三部分, 我 们 着眼 于 某 种 革 新 ( 更 恰 当 地 说
是 “革命”) , 这种革新 是 前 沿 科学 家 们 在 努 力创 造 一
种关于构成我们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的全部实在的整体 157
的、一致的和协调的观点时提出来的。我们已经沿着这
条路前进———从已经建立起来的科学图景到使这些图景
模糊不清的问题, 然后再到现在探索一个清晰的、更为
全面和 统 一 的 图 景———到 新 的、很 少 被 问 题 困 扰 的 彼
岸。
我们现在要走得更远。我们正在进行一次预期的旅
行, 一次探索性的远征。我们的目的地是现在隐约看到
的遥远的彼岸, 这是一个承诺一个关于在这个宇宙中存
在和进 化的 主 要事 物 ( 包 括 物质、 生命 和 心 灵) 的 协
调一致的图景。这 种 “ 近 乎 完 整 的” 图 景 ( 我们 称 之
为 QTV, 即 quasi - total vision) 不再是 乌托邦: 它 是详
细研究和革新的理论, 建设的实质性成果, 因为当前的
科学革命日趋成熟。
让我们来 更仔 细 地 看 一 下近 乎 完 整 的 图 景 这 个 概
念。为什 么这 一 图景 只 是 “ 近 乎” 的? 科 学 家难 道 不
能希望逐渐得到一个完全的、真正完整的观察到和可以
观察到的世界图景吗? 遗憾的是不能: 因为它超越了科
学的范围。采 取 一 种比 较 谦 虚 的 态度 ( 但 已 经是 难 以

置信地雄心勃 勃 了 ) 是 完 全 有 理 由 的。首 先, 因 为 一

之 个真正完整的已知世界的图景要包括精神和形而上学因
塘 素, 而这些因素 ( 对 神 的、灵 魂 的 和 其 他 超 验 实 体 的
直觉) 是 科学 研 究所 达 不 到 的 领域, 无 论 是 现在 还 是
在可预见的将来。其次, 因为科学所能达到的各种经验
项目形成一个开放的集。新的项目总可以添加进来, 就
像夸克、黑洞和超导体 是不 久 以前 才添 加进 来的 一 样。
在任何特定的时候, 甚至看上去最完整的科学图景对于
后来可能出现的图景来说也仅仅是近乎完整的。
很显然, 在科学上, 近乎完整的图景已经是一个过
高的要求了。它将把我们关于物理自然的知识与生命自
然的知识结合在一起, 并把这两种知识与我们比较熟悉
158
的关于心灵和意识的知识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现在处
于真实可能性的领域内。它要求在我们已经具有的各种
知识中建立起一致性。这在原则上是可行的。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 我们现在从科学中获得的全
部知识只具有有限程度的一致性。在某些特定的研究领
域存在一致性: 确立这种一致性是理论的真正功能。当
植物学家观察植物时, 他们所观察到的与林奈所做的分
类系统是一致的, 与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物学原理也是一
致的, 但是它与科学家关于人类生理学的知识就不那么
一致, 而与他们关于原子内部结构的知识就几乎完全不
一致了。当前科学的世界图景的在一致性方面的最大漏
洞出现在 物 理 世 界 和 生 命 世 界 之 间, 以 及 这 些 世 界
( 指自然界) 和有意识的 人类心 灵之 间。真正 的跨 学科
统一理论也在这些领域之间建立起一致性。
真正的统一理论是一种包含近乎完整的图景在内的
理论。它使关于世界的科学知识的现有要素有序化, 并 第

使这些要素可以得到合理的理解。它使我们能更好地了 二

解世界, 而不是更多地了解世界。因此相当令人惊奇的

是, 跨学科统一理论不是使科学知识复杂化, 而是使之 乎
简单化, 但 这 不 是以 牺 牲 细 节 和精 确 性 为 代 价 的。 例 完

如, 心理学家知道一些一般的人类本性, 这并不妨碍他 的

们更多地知道一个特殊病人的心理状态。相反, 通过把 景

病人独有的个性特点与关于人类个性的共同特点的基本 关
见解联系起 来, 他 们 就 可 以 更 深 刻 地 理 解 他 ( 或 她 ) 键

的问题。毕竟, 什么是人类或者现实世界中任何其他东
西所独有 的, 并 不 是 这 个 或 那 个 特 点 ( 如 果 是 的 话,
我们就会完全被它 所迷惑 ) , 而是 在它 们身上 出现 的熟
悉特点的结合。这也同样适用于有机体和夸克, 适用于
可观察到和可知的世界中的一切组成部分。
一种好的科学理论说明, 独有的特性何以是那些非 159
独有要素本身的特殊组合。一种好的一般理论比这更进
一步: 它在 大 量的 ( 从个 别 来说 是 独特 的 ) 事物 中 建
立起一致性。真正的统一理论又更进一步: 它在我们对
其有某种不同科学知识的所有事物中创造一致性。
科学如何 建立 有 这 种 近 乎完 整 的 图 景 的 统 一 理 论
呢? 完成这一任务的最合乎逻辑的方法是从尚未解开的
谜和悖论着手, 因为这是当前科学的世界图景在一致性
方面的漏洞。如果科学家们能提供钥匙来解开这些谜并
重新建立一致性, 那么现有的各种科学知识就能发展成
为一种一贯的理论———成为许多不同要素的大殿堂, 但
总体设计很和谐。
问题是: 一致性方 面的 漏 洞具 有一 种共 同的 趋 势,
因而具有共同的解决方案吗? 如果没有, 那么基于一般
概念的统一就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有的话, 那么科学
家就可以找到打开其一致性大门的钥匙。现在让我们再
来看一下物理学、生物学、心灵和意识科学中一直存在
的悖论。
一直存在的悖论: 简短的目录



塘 A. 物理世界的悖论
在同一量子状态下的基本粒子即使被有限的距
离分离也还是保持着瞬间的相互联系; 一个一个发
射的光子就好像同时发生的波那样相互干涉; 超导
体中的电子从一种高度一致的方式流动, 呈现出相
同的波函数; 这些粒子在不同的原子中瞬时地和非
动力学地 相 互 联 系, 即 使 它 们 原 来 并 没 有 什 么 联
系; 而且它们特别在围绕原子核的能量壳层内相互
联系。四种不同元素———氦、铍、碳和氧———的共
振频率是如此精确地协调, 以致于在宇宙中能够产
160
生足够多的碳来形成生命的物质基础。而普适常数
本身彼此调节得如此精确, 以致于生命能够在地球
上出现, 可以想象在其他行星上也可能如此。

B. 生命世界的悖论
各种不同物种的形态和甚至遗传信息显示出惊
人的巧合, 即使在其有限时间框架内的进化被认为
是受内在的随机性和互不相关的突变和自然选择过
程所支配的。生物物种能够产生和再产生高度复杂
的形式, 尽管每一个细胞只包含一组相同的遗传指
令; 而且, 如果环境的变化需要物种的适应方法有
基本变化, 那么这些变化有时是通过大量和高度协
调 ( 肯定是非随机的) 的遗传突变而产生的。

C. 人类心灵的悖论
记忆和人际 间 的 ( 和 超 越 个 人 的 ) 交 流 超 出 第

了传统上被归于人脑和神经系统的范围。在特定情 二

况下, 人们 看 上 去 能 够回 忆 起 他 们 的任 何 ( 也 许

是所有) 经验, 而 且也 能够回 忆起 其他 人的 经 验; 乎
有时他们似乎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影响彼此的精神 完

和身体状态。个人和整个文化似乎能够进行超越个 的

人的联系和交流, 在普通形式的个人和文化相互作 景

用的范围之外分享他们的某些观念、人工制品和成 关
就。 键

关于这些 使 人 感到 头 痛 ( 但 也非 常 有 吸 引 力) 的
悖论所带来的引起热烈争论的问题至少有以下这一些:
宇宙在时间为零的时候, 怎么能预见到 100 多亿
年以后的情况呢? 161
我们怎 么能 说 明 四 种 不同 原 子 核 的 能 级 的 巧 合
呢?
每一个光子即使是作为单个能量粒子发射的, 怎
么能在双缝实验中穿过两个孔呢?
一个 粒子 怎 么能 “ 知道” 另一 个 粒 子的 状 态
( 由于在超导体 中, 甚至 在分 离的 原子 中, 围 绕
共同的核的粒子处于一种相应的状态) ?
在面临环境的巨大变化时, 完全适应了先前环境
的物种怎么设法生存下来, 而不是逐步死亡, 让
世界主要生活着海藻和细菌?
近 40 种从种系 发生 来看 截 然不 同的 昆虫 和动 物
怎么能够 获 得同 一 种 主 要 控 制 眼 睛 构 造 的 基 因
呢? 它们得到了来自某种原型形式或模式的信息
或者相互得到了对方的信息吗?
如果有机体在它们的物种史不可能自然选择能修
复在实验室中由于科学的好奇而造成的人工伤害
的程序的话, 那么它们为什么具有这些程序呢?
“ 终身记 忆 ” 和 明 显来 自 前 生 的记 忆 从 何 而 来?
微 20
直径为 10 厘米的大脑能容纳 2. 8× 10 比特 ( 或

之 更多) 的信息吗?
塘 多达四分之 一 的 人 ( 而 不 仅 仅 是 那 些 感 觉 敏 锐
的人) 怎 么会 具 有 “ 阅 读” 与 他们 相 互作 用 的
人的某些心灵状态的能力呢?
一个人怎么能够本能地和直接地影响另一个人的
身体 和 心 灵———也许 甚 至 能 越 过 很 长 距 离 “ 看
透” 其他人并能说出他 ( 或她) 出了什么事?
几个一起沉思的人能享有某种共同的意识, 一群
人的集体意识能影响其他人的身体状况吗?
不同的和相隔遥远的文化以及艺术的科学的不同
分支有时会 惊 人 地 相 似 和 “ 同 步” 地 出 现, 这
162
仅仅是一种巧合吗?
这些问题确实有一个共同的答案, 因为它们所涉及
的谜和悖论有一种共同的趋势。我们在这里探究的一切
都是可能的, 只要在宇宙中共存的事物和事件之间存在
着微妙的和不断发展的关联。有了这种关联, 微观粒子
就能够在特定的协调系统 中互 相“ 告 知” 各自 的状 况;
生命有机体 的 基 因组 就 能 够 与 环境 的 有 关 方 面联 系 起
来, 人脑和心灵就能够跨越时空相互进行超越个人的交
流。①
在自然界 的不 同 领 域 里 有一 种 联 系 时 空 的 物 理 学
的、生物学的和心理学的因素。因为在不存在相互关联
的情况下, 物理世界中就不会存在任何比氢和氦更令人
关注的事物, 所以不得不把诸如生命等复杂系统的存在
归结为一种难以理解的好运, 或归结为万能的造物主的
意志。同样, 生物学系统及其一代代的进化也需要根据
神秘的 “建筑计 划” ( building plan) 或 其他 形 而上 学 第

因素来解释, 而不是根据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真正的 二

科学概念来解释。如果我们不承认人类心灵之间具有本

能地相互关联的可能性, 那么人类经验的许多最吸引人 乎
的方面就可能不得不被忽视, 或者把它们看作是迷信和 完

幻想而不予考虑。 的



一、微妙的关联: 基本概念 关

微妙的相互关联似乎需要找到一个对困扰当代科学
世界图景的各种谜和悖论的有意义的答案。这种发现与
我们在评估跨学科统一理论中的当前状态时所得出的初
步结论相一致: 即如果我们假设随机性是由一种把进化
系统相互联系起来的超弱力来调节的, 进化的过程就变
得前后一致。看来, 对一种有效地消除了谜的理论的要 163
求与对前后一致的跨学科统一理论的要求是相同的。这

① 物 理学家 当然 知道, 在 微观 粒 子 中 获得 的 那 种 关联 ( 贝 尔 定 理
的 著名的 “ 非 局 部 的 关 联”) 不 可 能 被 用 来 从 一 个 粒 子到 另 一
个 粒子携 带信 号。但 这并 不 排 除 发生 在 微 观 粒 子 中 的 那 种 关 联
也 会以携 带信 号的形 式 出 现 在自 然 界 里 其 他 实 体 中。 贝 尔 定 理
可 以描述 一种 更一般 的 现 象 的一 个 特 例, 即 一 种 对 我 们 理 解 自
然 来说完 全是 基本的 特例。
一点很重要。消除当代自然科学中某些最令人烦恼的问
题的因素与能够统一这些科学中的发现的因素也是相同
的。当前寻 找 自然 界 中相 互 关 联的 “ 第 五 种 力” 看 来
完全是正确的。
在回顾对第五种场探索的最新发现之前, 我们应当
花一点时间澄清一个原则性问题: 相互关联的场究竟如
何处理进化中令人烦恼的偶然性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十分令人感兴趣的例子来说明这
个问题。这两个例子是世界级的科学家提出来的, 尽管
他们起初并不打算针对这个问题。
第一个例子来自天 文物 理学 家 F. 霍 伊尔 爵 士。他

说, 假设一个肓人想要把魔方的六个面每面都转成一种

之 颜色, 正如任何曾经摆弄过这一玩艺的人所具有经验那
塘 样, 要想把魔方的六个面都转到各自一色的状态是一个
很麻烦的过程, 即使是一个聪明的和无生理缺陷的人也
要花上好几个小时才能探索到最终结果。而一个盲人则
要花更长的时间, 因为他不知道他所转到的状态距他的
目标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根据霍伊尔的计算, 盲人能
够同时把魔方的六 个面 都 转到 各 自 一色 的 机会 在 1 ~5
18
× 10 次 转 动 之 间。 所 以 盲 人 不 可 能 活 着 看 到 他 的 成
功: 如果他 按 每 秒 转 一 次 的 速 度 工 作, 他 将 需 要 5×
18
10 秒才能通过所有的可能 性。然 而这 一时间 不仅 大于
他的预期 寿 命, 而 且 比 任何 合 理 估 计 的宇 宙 年 龄 还 要
164
大。
如果瞎子在他的工作中得到提示, 那么情况就会发
生很大变化。假如他在每一 次转动 时得 到正确 的 “ 对”
或 “不对” 的 提 示, 他 将 平均 只 要 120 次 就 能整 理 好
魔方。如果仍是每秒钟转动一次, 他平均只要花两分钟
的时间, 而不是需要花 1260 亿年的时间最终达到目标。
霍伊尔的计算 说 明 了相 互 关 联 (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是
以不断地反 馈 信息 的 形式 ) 在 目标 搜 索 过 程 中所 造 成
的不同。在这个例子中, 给游戏者的反馈提示是正确的
信息: 揭示总是 正 确 的。如 果 信 息 是 不 太 正 确 的 ( 或
者对游戏者来说是 不太令 人信 服的) , 那么就 会有 随机
的错误, 游 戏 者 就要 花 更 长 的 时间 才 能 达 到 目 标。 然
而, 甚至偶 尔 的和 不 令人 信 服 的“ 提示 ” 也 会加 快 本
来是随机地探索目标的过程。
在霍伊尔的例子中, 目标是一开始就给出的: 使魔
方的六面颜色相称。但是在自然界, 目标不可能是现成 第

地给定的。科学 家 不 相 信 “ 目 的 论 ” ———假 设 自 然 界 二

按照过程开始时就制定的蓝图行事。相反, 许多科学家

相信, 寻找目标的那个过程本身产生了目标。这怎么可 乎
能呢? 另一个 使 人 感兴 趣 的 例 子 ( 这 一 次 是 来自 量 子 完

物理学家 J. 惠勒) 给出了答案。 的

惠勒的例 子 是 一个 叫 做 “ 二 十个 问 题 ” 的流 行 的 景

客厅游戏。在这个人人都知道的游戏中, 目的是通过只 关
能回答 “是” 或“ 不是” 的一系列 20 个 问题来猜 出游 键

戏者一致 同 意的 一 个 特 定 的物 体 或 人。一 个 人 离 开 房
间, 其他人则想出一个他 ( 或她 ) 要猜测 的物 体或 人。
猜测 从 提 出 诸 如 “ 它 是 蔬 菜 吗? ” 这 样 的 一 般 问 题 开
始, 然后 再 问 比 较 特 殊 的 问 题, 例 如 “ 它 比 大 象 大
吗? ” 在进行得很顺利 的答的 最后 阶段, 可 以提 出一 个
明确 的 问 题, 例 如 “ 你 想 到 的 是 大 街 拐 角 处 的 路 灯 165
吗? ”
在通常的情况下, 游戏是有一定目标的: 游戏者确
定所要猜的事或人。惠勒说, 但是这种游戏也可以用另
一种方式来进行。游戏者合谋故意不确定任何要猜测的
事或人, 但不 向 猜测 的 人 透露 这 一 点; 他 ( 或 她) 则
会问一些问题, 好像有某种已确定的东西要去发现。如
果没有游戏者决定要遵守的简单规则, 那么游戏就会在
一团混乱中结束: 他们出的任何回答都必须与他们在此
之前给 出 的 回 答 相 一 致。 例 如, 如 果 对 “ 它 是 蔬 菜
吗? ” 这个问题的回 答 碰 巧 是 “ 是 ”, 那 么 所 有进 一 步
给出的回答 都 必 须好 像 这 一 要 猜测 的 事 物 就 是一 种 植
物。随着问题从一般向特殊推移, 可允许的回答的范围
越来越有限。一个熟练的问话者能够迫使其他游戏者在
不矛盾规 则 ( 即 游戏 者 必 须遵 守 的规 则) 的 约 束下 对
某一特定问题回答“ 是”。结 果游 戏就 达到了 特定 的目
标, 尽管在开始时并未设定任何目标。
这个特殊的例子表明, 记住自身过去的状态和反馈
相关信 息的 “ 游 戏 ” 可 以 达到 一 个 确定 的 目 标。这 种

游戏以比基于随机反复试验的过程快得多的速度和高得

之 多的效率向自我产生的目标逼近。
塘 在自然界中, 这些因素会产生一种几乎是不可思议
的区别。当这些相互关联把过去的信息反馈到现在的过
程中时, 这种反馈就限制了向复杂性进化过程中的随机
作用的可能性, 从而加快发展的过程并使这些过程自相
一致。普里高津所 指 出 的 “ 趋 异 特 性” 得 到 “ 趋 同 特
性” 的补 充———自 然 界 的一 切 都 变 成 一个 产 生 目 标 和
自我进化的系统。在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趋异趋同秩序
发生在不超过我们有理由认为宇宙中的物理进化和地球
上的生物进化实际所需时间的时间框架内。
自然界通过某些过程反馈关于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事
166
物进化的信息, 揭示这些过程的理论能够说明复杂性从
大爆炸 ( 或之 前) 到 今 天的 展 开 方式。 最 后, 这 种 理
论几乎可以说明一切———只要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一个相
互作用的自我创造过程的结果。它将是一种关于进化类
型的统一理论, 为我们提供了在科学上可知的宇宙的一
种 “近乎完整的图景”。
二、时空中的关联

我们已经看到, 相 互关 联 在自 然界 中会 做出 奇 迹:
这些关联将把一个随机摸索的世界转变为一个自相一致
地自我进化的宇宙, 一个我们可以通过一种单一的、高
度一般的、但自相一致的、因而具有潜在精确性的理论
来理解的宇宙。但是这些关联在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中
真的存在吗? 第

现在让我们来探讨宇宙相互关联的现实可能性。这 二

些相互关联会需要形而上学的和超自然的原则吗? 我们

以空间中的关联开始推理, 然后继续探讨时间中的关联 乎
的可能性。 完

关于空间的关联, 我们应当指出, 如果空间某一点 的

上的一个事物或事件与某一不同点上的事物或事件相关 景

联, 那么必定存在某种东西把第一件事物或事件的效应 关
传递到第二件事物或事件上。“ 远 距离作 用” 不是 一种 键

可接受的观念: 常识使人想到在两个事物或事件之间有
一种连接介质, 因而使之相互关联。科学家把这种连接
介质看作场。
场是一种奇怪的实体: 通常只有它们的效应是可观
察到的, 而场本身却是观察不到的。在这一点上, 场就
好像是一张非常细密的网, 如果网线比肉眼能分辨的还 167
要细, 那么我们没有合适的仪器就看不到网本身; 然而
我们能看到几根线缠在一起的网结。网结似乎浮在稀薄
的空气中, 但它们是被线连接着的, 因此当一个网结移
动时, 其他的网结也移动。当我们注意到一个网结的移
动与其他网结的移动有联系时, 我们就不得不假设有一
张相应的大网在连接着它们。
也可以把使现象相互联系起来的场比喻为一组相连
的弹簧。当一个弹簧被压缩时, 其他所有的弹簧也变得
弯曲, 并相应地被压缩或伸长: 表面连贯地移动, 尽管
不是一致地移动。按照弦理论, 这是对粒子行为的一种
动力学比喻。在这种概念中, 粒子在连续的振动场中是
局部的振动模型。振动通过力场联系在一起, 因此一种
振动的频率有了变化就会使其他振动的频率产生相应的
变化。①
网和弹簧对所谓的经典场而言是很好的比喻。这些
场是因果性的和局部性的, 在这里, 因果性是指场产生
完全可预 测 的相 互 作 用: 当 一 个 物 体 被放 置 在 这 种 场
中, 它总是以精确的相同方式受到影响。例如, 当一颗

子弹在地球的引力场内发射时, 它总是严格地画出同样

之 的抛物线。而局部性则是指, 场中的变化以光速或低于
塘 光速传播。例如, 如果太阳突然从它在太阳系中的通常
位置上消失, 引力效应要经过整整 8 分钟才能影响地球
———8 分钟是光从太阳到地球要花费的时间。
然而, 还有一些非经典的场。这些场叫量子场, 它
们既不是因果性的也不是局部性的。在量子场中, 像粒
子这样的物体并没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 它们具有内在
的不确定性。它们也以超越以光速传播信号为限度的方
式相互联系。量子场不决定包含在其中的物体的实际状
态, 它们仅仅说明显现物理效应的潜能, 这些潜能具有
168 内在的概率性。量子场用经典语言不能描述的方法来描
述物理客体的行为, 即服从决定性的因果规律, 并且在

① 场 的科学 定义 是比较 专 门 的。 场 被定 义 为 空 间 和 时 间 的 一 个 函
数 , 它遵 守具 有确定 变 量 的 偏 导 数 方 程。 因 此, 它 是 在 不 同 位
置有 不同 值的物 理量 , 并具 有一种 规定 每 一个 位 置的 数 学函 数。
现 代物理 学所 已知 的 几 种 场是 : 矢 量 场、 标 量 场、 旋 量 场 和 张
量 场。它 们构 成电磁 场、 引 力 场、 强 核 力 场 和 弱 核 力 场 以 及 与
基 本粒子 的量 子态密 切相关 的非 经典概 率场 。
空间具有单一的、确定的位置。
量子场是否仅仅是理论工具, 或是否描述物理实在
的核心的真正的和不可消除的不确定性, 仍是一个有争
议的问题。量子物理学家倾向于后一种解释, 而在这一
争论中支持爱因斯坦 的物 理学 家则 倾向 于前 一种 解 释:
他们把量子 场 看 作是 为 了 计 算 目的 而 且 使 用 的解 释 工
具, 如果有了更好的工具就可抛弃它。在这里, 我们暂
不解决这个问题, 直到我们讨论在自然界中存在从物理
学的意 义上 来 说是 真 正的 “ 第五 种 力” 的 可 能性。 如 第

果 “第五 种 力” 确 实存 在, 量子 场 就可 能 是 那个 作 为 二

基础的场 的效 应 或 结果 ( 然 而, 可 以 证 明 这 个场 就 其

本身的情况来说是非经典的: 它可能具有超出经典场特 乎
性的特性) 。 完

不管怎样, 让我们继续讨论下去。什么是记忆? 它 的

是时间中的关联吗? 在经典物理学中, 物体之间的时间 景

关联被认为是由连 续的 因果 链, 而 不是 由场 来传 递 的。 关
物理学家通过假设宇宙运动规律和严格的因果链, 从观 键

察到的结果追溯假定的原因。每一过程的初始条件都被
看作是以前的原因的结果, 而这以前的原因又是更以前
的原因的结果。因此, 完整的因果链似乎又回溯到假定
的最初时刻 ( 即宇宙开始 运动 的时刻 ) 。支配 那个 时刻
的初始条件被假定为决定了自那以后所发生的一切。
然而, 科学家不再肯定这种形式的时间关联。到了 169
本世纪的最初 10 年, 经 典 力学 的决 定论 已被 抛 弃, 通
过因果链的时间关联已被拒绝。像我们今天所具有的这
种盖然性的宇宙是不可能 由它 过去的 “ 原 因” 引起 的;
特殊的事件至多能在后续事件的有限范围中留下可追踪
的印记。
要理解当代科学何以设想事物和事件在时间中的关
联, 我们必须运用一种不同的类推。如果一件事件与另
一事件在 时 间中 相 连 接, 那 么 我 们 就 是在 和 记 忆 打 交
道: 以 前 的 事 件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被 后 来 的 事 件 所 “ 记
忆”。
乍看起来, 记忆似乎把讨论局限于人类心灵。但是
再细加考虑, 记忆原来就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既可以用
于人类世界, 也可以 用 于物 理和 生物 世界。 这是 因 为,
人类的记忆与心灵有关, 而在生命自然中和物理自然中
则有非心灵形式的记忆。最简单的生命有机体保留着对
它的环境的某些印象: 尽管它不具有能够产生心灵和意
识的神经系统, 但它也具有某种形式的记忆。甚至一个
爆光的 胶卷 也 有记 忆: 它 “ 记忆 ” 了通 过 照 相机 镜 头

到达它表面的各种不同强度的光图像。处理正在编写的

之 文件的计算机也有记忆———还具有某种形式的逻辑性和
塘 智力———尽管它们不可能有心灵和意识。
然而, 这是一种与全息照相有关的记忆, 而这种全
息照相将来 最 有 可能 说 明 自 然 界中 普 遍 存 在 的时 间 关
联。
让我们来看看全息图。它基本上是由两束交叉光线
所产生并贮存在照相底片或胶卷上的波干涉图像。一束
光线直接到达胶卷, 而另一束光线则在所要复制的物体
上散开。两束光线相互作用, 而干涉图像把物体的表面
特征进行编码, 另一束光线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由于
干涉图像分布在整个底片上, 所以底片的所有部分都接
170
收到有关该物体的光反射表面的信息。这意味着全息照
相以分布的方式贮存信息。
因为全息照相的所有部分都接收到来自被照相的物
体的所有部分的信息, 所以可以通过重构贮存在底片上
任何部分的波干波图像重新得到完整的三维形象———尽
管用来重构信息的部分越小, 形象就越模糊。当底片的
两个以上部分被同时观察, 在不同位置的观察者就可以
同时重新得到相同的信息。
除了被分 布 在 胶 卷 上, 全 息 信 息 的 贮 存 密 度 非 常
大: 全息底片的一小部分就能保存大量不同的波干涉图
像。有人估计,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内容可以贮存在
一块方糖大小的多层重叠的全息媒体上。
全息信息存贮的这些特点使人想到, 自然界中的时
间关联很可能类似于全息照相。自然大概具有一种全息
记忆。
自然的全息记忆不可能在空的空间中存在———它必 第

须依靠携带全息干涉波图像的连续媒体。因此, 我们不 二

得不再一次把注意力转向场的概念: 自然的记忆一定是

以一种全 息 信 息 保 留 和 传 播 场———全 息 场 ( holofield) 乎
为基础的。 完

宇宙的全息场何以能保存和传递信息, 可以用海洋 的

上的航船 作 为 例 子来 说 明。 科 学家 们 已 经 发 现, 水 体 景

( 海洋、湖泊或池塘) 的表 面是 富含 信息的。 波的 形状 关
揭示了大小船只的航线、风的方向、海岸线的影响和各 键

种其他在此之前扰动水面的因素等方面的信息。在船只
消失之后, 波的形状可以保持几个小时, 有时能保持几
天。当海洋平静 时, 我 们可 以 从 足 够 远 的 距 离 ( 例 如
从高崖上 或 飞 机 上 ) 用 肉 眼 看 到 这 些 波 形。 事 实 上,
土著波利尼西亚人已经学会用附近海面上的岛屿产生的
波形来为他们的船只导航。尽管最终这些波形会随着波 171
被引力、风和海岸线的综合作用的侵蚀而消散, 但是只
要它们尚未消失, 它们就会提供在一定海域内所发生的
一切的信息。
波形不仅提供一定海域内的被动信息, 而且提供积
极的信息, 如果发生任何有微妙影响的事的话。一条船
所产生的波对另一些船的运动的影响通常是较小的: 在
一条大船上, 你几乎注意不到另一条船通过而造成的颠
簸或摇晃。但是它也能产生引人注目的结果, 驾驶一条
小船尾随海轮之后的任何人都很容易证明这一点。这就
意味着, 通过相互干涉的波阵面, 有一种微妙的但有效
的信息转移; 无论发生在海面上还是发生在全息照相的
底片上, 这种情况都非常相似。
即使不能直接观察到, 但自然界中连续的全息场能
够保证空间的和时间的关联。我们已经看到, 空间中的
关联需要在不同空间有同时可以利用的信息, 而在全息
场中, 信息的分布性质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时间中的关
联需要大量信息的持续保留, 而全息场也能满足这一要
求。

值得注意 的 是, 假 定 在 时 间 和 空 间 中 有 普 遍 的 关

之 联, 世界上就不存在纯粹的偶然性这种事。没有任何事
塘 物和事件 彼 此 全 无 关 联, 因 此 甚 至 看 上 去 是 偶 然 的
“ 巧合” 也有潜在的逻辑 性。这并 不是 说一切 事物 都在
自然规律的铁手下联系在一起: 事物被联系在一起的方
式也许是非常微妙的, 也许只是在统计学的意义上显示
出来———其效应只有在涉及大量事物或大量尝试时才能
表现出来。 ( 在 投掷许 多重心偏 斜的骰子 时, 甚至 在六
个面中只有一面有最轻微的重量差别, 也会产生某一点
数出现的次数明显较多的倾向———在多次投掷一个重心
偏斜的骰子时也会出现相同的情况。)
假设世界 上任 何 两 个 事 物之 间 都 存 在 着 微 妙 的 关
172
联, 这就意味着所有事物都以某种方式与所有其他事物
相关联。这对当代物理 学来 说 具有 某种 明显 的必 要 性。
正如法国物理学家科斯塔・德・博雷加德所指出的, 当
两个有物理学意义的事物一起出现时, 我们一定要假设
在它们之间有信息的 “协变” 传输。① 而 如果相互 关联
延伸到整个时空, 那么信息一定是在整个时空中协变传
输的。

三、第 五 种 场

假定与时空关联的 全息 场 可能 存在 于现 实世 界 中,
这是不够的; 我们还必须问, 它真的存在吗? 如果真的
存在, 那么就有一种在 整个 时 空中 延伸 的信 息传 输 场。 第

这种场会像什么呢? 随着这些概念性的探索, 我们把注 二

意力转向关于实际的第五种场的研究的发现。关于这种

场的性质, 这种研究告诉我们什么呢? 它是经典场还是 乎
量子场, 或是什么不同的东西? 让我们来看看各种可能 完

性。 的

我们已经指出, 迄今为止科学已承认自然界中有四 景

种普遍的场: 引 力 场, 电 磁 力 场, 强 核 力 场 和 弱 核 力 关
场。根据新物理学的大统一理论, 所有这四种场在宇宙 键

的最早期都起源于一个单 一的 “ 超大 统一 力”。现 在观
察到的场被大爆炸后极快的膨胀和冷却期间自发的对称
破坏所分开。由于其中有一种场具有可以使其成为普遍
的全息场的特性, 因而我们可以不需要第五种场吗?
这是不可能的。强核力场和弱核力场是局部的相互
作用力, 它们 不 可 能 是 跨越 时 空 大 范 围的 相 互 关 联 现 173
象。引力和电磁力是宇宙的延伸场, 然而我们已经指出
的那种关联却是反常的 ( 就已 经建立 的理 论而 言) 。要

① 科 斯塔・ 德・ 博雷加 德 用 物 理学 的 专 门 语 言 指 出, 作 为 其 相 互
关 联的表 现, 在计算 两种 物 理 现 象的 联 合 概 率 时 需 要 在 物 理 现
象 的任何 概念 化 ( 或 公 式 化 ) 中 所 需 要 的 洛 伦 茨 和 CPT 不 变
量 。这种 计算 必须证 明信息 在整 个时空 中的 协变传 播。
使信息的保留和传输相适应, 就必须在这种认识之外被
转化。正如已经暗示的, 进一步考察在自然界中起作用
的超弱的 ( 但决不是无效 应或 不重 要的 ) “ 第 五种 场”
也许更有意义的。
尽管第五 种 场 不是 ( 或 现 在 还不 是 ) 物 理学 家 一
致公认的场目录的一部分, 但有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已
经假设它是存在的。 务实 的哈 佛大 学天 文 物理 学家 H.
沙普利在 1967 年 就已 经问 过, 在 宇宙 中, 除 空 间、时
间、物质和能量 以 外 是 否 还 存 在 “ 另 外 的 实 体, 第 五
种实体”。如果你有创 造宇 宙的 任务, 这 个第五 种实 体
是不是必要? 你以为驱 动 力、方 向、最 初 的生 命 气 息,

或宇宙的进化怎么 样? 沙普 利 认为 最后 一个 最有 可 能。

之 他指出, “ 宇宙的进化” 可能 是我 们为 了理解 一个 动态
塘 的宇宙所需要的第五种实体。
我们现在懂得, 要理解一个动态的宇宙, 我们可以
凑合着用一个比较有节制的概念: 一个和宇宙有关联的
全息场。这大概就是超弱的 “ 第 五种 场”, 它 与其 他四
种已知的场微妙地相互作用。物理学家 W. 蒂勒得 出了
非常相同的结论。他写 道, “ 在传 统的科学 中, 四 种力
被认为应对宇宙中所有可观察到的现象负责: 这四种力
就是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和万有引力。然而, 越来
越多的实验数据已经出现, 似乎不能仅仅用这四种力来
解释。” 蒂勒把这种用来 解释 本来不 能用 其他力 来解 释
174
的力称之 为 “ 微 妙 能 量 场 ( a field of subtle energy) ”。
因为微妙能量场不可能是一种经典的场; 另一方面, 它
又不可能是纯粹的量子场。它可能有它自己的物理实在
和自己的物理特性, 但是这些特性不需要与已知的经典
场的那些特性相同。
许多物理学家已经推测一种具有微妙的但有普遍效
应的场的性质 及 其存 在, 我们 已 经提 到过, D. 博姆 就
是其中的一位。尽管当代物理学的主流一直不情愿把这
种场的概念包含在物理学框架内, 但为了根据真实的物
理场 ( 与 纯粹 的 概率 性 相 对应 ) 来 说 明 相互 矛 盾的 量
子关联, 人们现在提出了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假设。正如
我们将要看到的, 这些假设把时空解释成一种物理学上
的真实场 ( real field ) , 或 者 把 遍及 时 空 的 量 子真 空 看
作是场的潜在源泉。
在生物学中, 场的概念有 一段更 长 ( 即使 有争 议)
的历史。要理解生命自然界显著有序的形式是怎样出现 第

的, 许多生物学家已经提出, 除了生物化学过程和遗传 二

程序之外, 在有机体中必定有一种特殊的生物场在起作

用。 乎
关于 生物 场 的争 论 要追 溯 到 20 年 代, 当 时 A. 格 完

威奇假设了一种形态发生场。他提出这一概念是因为他 的

注意到, 在胚胎发生中, 单个细胞的作用不是由它们自 景

身的特性或它们与相邻细胞的关系所决定的, 而是由包 关
含整个自组织系统的因素所决定的。他假定一种由单个 键

细胞的特殊力场产生的全 系统 “ 力场 ”。尽管 格威 奇起
初声称这一整体场是非物质性的, 但他后来允许这一概
念可以翻译成物理学语言。
早期的生物场概念是由许多生物学家精心创立起来
的, 其中包括 前苏 联 的 N. K. 科 尔乔 夫、 匈 牙 利的 E.
鲍尔和奥地利的 P. 韦斯。 他们注 意到 了许 多本 来不 能 175
解释的现 象, 例 如 海 绵 被分 离 的 细 胞 能自 发 地 重 组 起
来, 蝾螈 肢体 ( 甚至 眼 睛的 虹 膜) 可 以 再 生, 以 及 有
些物种的受精卵即使它们的亚分子结构被破坏仍有发育
成一个 完整 机 体的 能 力。据 说 涡虫 ( 一 种 扁 形 虫) 被
切成两段时, 它的生物场会引导它重新长成一个完整的
机体。正像一个被截成两段的磁体会形成两个磁体, 每
个磁体都有它自己完整的磁场一样。所以当蚯蚓被切成
两段时, 它的场分裂为两个相同的生物场, 每一个场都
引导它重新长成完整的蚯蚓。
在过去的 50 年 里, 类 似场 的 现象 在生 物学 的许 多
不同领域里都有发现, 这些最初的设想经历了很大的发
展。D. 汤普森在 生物 物种 的进 化 形式 方面 进行 了开 创
性的工作, 并用鱼 的连 续变 态说 明 了这 种进 化; H. 韦
尔证实了大 量 有 机物 种 的 形 式 的自 我 一 致 的 对称 性 转
态。C. 沃丁顿和 R. 汤姆把生物场分解为具有结构稳定
性的几何带, 把这些几何形式与生命系统的动态过程联
系起来。耶鲁大学的生物学 家 H. S. 伯尔认 为, 生 物场
是指引和组织生物体肉体结构的一种 L ( 生命) 场。伯

尔的合作者 L. 拉维兹声 称他 已经找 到了 L 场 在肉 体死

之 亡之前的一瞬间消失的证据。
塘 最近, 像 B. 古德温 这样 一些 生物学 家证 明, 生 物
场与植物和动物的 生长 过程 有关。 按照 古德 温的 观 点,
当生物场作用于现存的有机个体时, 各种生命性质的形
式就发展了。生物场是有机形式和组织的基本单位; 分
子和细胞 仅 仅是 “ 合成 的 单位 ”。按 照古 德 温 的 观 点,
生命的进化发生在有机体和环境的分界面上, 在由生物
体和它们包含于其中的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神
圣之舞中实现。
古德温并 不断 言 生 物 场 会独 立 于 生 命 有 机 体 而 存
在, 但是其 他 人, 例 如 俄 罗 斯 的 生 物 学 家 V. M. 伊 纽
176
欣, 毫不犹豫地声称, 生物场是物理实在, 无论它们是
否与生命有机体有关联。按照伊纽欣的观点, 这种场是
由离子、自由 电 子 和 自 由质 子 组 成 的 物质 的 第 五 种 状
态。虽然对人类而言这种场附属于大脑, 但它也可以超
越有机体表现出来, 并产生心灵感应现象。
英国植物生物学家 R. 谢 尔德 雷克 是人们 广泛 谈论
的即使是有争议的生物场理论的作者, 他也一直认为生
物场具有自身的实在性———存在于生物场对立起作用的
有机体之外。在谢尔德雷克看来, “ 形态 发生 场” 是由
以前存在的同类有机体连续地塑造和加强的。物种的现
有成员通过超越时空的因果联系与同物种的过去成员的
形式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通过形态共振方式发生, 这
是一种需要形式或模式的相似性的现象。共振通过重复
而得到加强, 所以某一物种越是已经繁殖, 它在未来就
越是能繁殖; 一种动物越是已经学会某种行为习惯, 其
他动物就能更快地学会这种行为习惯, 如此等等。 第

按照谢尔德雷克的观点, 形态发生场并不携带某种 二

可测量的能量。但是有关生物场的证据却另有说法。前

苏联的波波夫生物信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报告说, 人类 乎
生物能量场的波长在 300 ~2000 毫微米 ( 1 毫 微米 等于 完

100 亿分之一米) 的频率 范围内变 动。他们宣 称, 这种 的

场与自然治疗仪产生的效应有关, 治疗仪的场与病人的 景

场相互作用。兰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和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关
的研究人员也已经开始研究人类生物场的能量问题, 他 键

们发现这种场随着被试者的精神能力而变化。例如气功
师就比其他大多数人具有更高水平的生物能。
这一观察已被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能量场实验室
的 V. 亨特的研究所证实。她 用由 电路 连接被 试者 和具
有短程调频数据传输的遥测装置的精密仪器, 通过把银
或氯化银传感器连到被试者身体的不同部位来测量人们 177
的 “情感部位”。她的测量 显示, 由身 体辐射 的能 量的
振动频率包含人类气息中 所有 对颜色 敏感 的“ 看”。亨
特发现, 从神秘主义者、预言家和治疗者身上辐射出的
能量场在比身心处于正常状态下的人的场高得多的频率
范围 ( 400 赫兹左右, 而后者通常不到 250 赫兹) 内变
动。具有 极 高 精 神 天 资 的 个 人 所 记 录 下 的 “ 气 息 ”
( aura) 频率往 往高 达 200 千 赫 兹———这 是亨 特 实验 仪
器的频率 极 限。那 些 在 这种 辐 射 水 平 上的 人 往 往 报 告
说, 他们接收到了远远超出直接感觉经验范围之外的移
动的图像和事件, 包括神秘的原型、遥远的地方和过去
很久的时间。

小 结

宇宙的相互关联 相 当于 永恒 的直 觉: 神 秘主 义 者、
诗人以及形而上学家总是说, 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
的———花园里的花瓣与 最远 的 苍穹 中的 星星 也有 联 系。
现在我们知道, 这不仅仅具有美学上的意义: 它也是创

建一种具有近乎完整的图景的科学理论的先决条件。这

种理论把它对自然、生命和心灵的解释建立在微妙的时

塘 空相互关联上, 这种相互关联是由全息的信息编码和传
输的 “第五种场” 提供的。
一种具有全息功能 的超 弱 场可 能在 自然 界中 存 在:
物理学家以及生物学家已经发现了重要的证据, 现在仍
等待 “发 现 ” 它 是 宇宙 的 真正 要 素。这 种 革 命性 的 发
展标志着我们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的下一个里程碑。

本章参考书目
178
Sir Fred Hoyle ’ s example is from The Intelligent Universe,
Michael Joseph, London, 1983, and the “ Twenty Questions ”
example was recalled by John Wheeler to the author in a personal
communication.
Olivier Costa de Beauregard exposed his technical views at a
lecture delivered at the Adriatico Research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heory in classical and quantum physics, ”1995.
The citation from Shapley is from Harlow Shapley, “ Life, hope
and cosmic evolution, ”Zygon, 1 September 1966, and from Tiller in
William A. Tiller, “ Subtle energies in energy medicine, ” F rontier
P erspectives, Vol. 4, 2, Spring 1995.
For Goodwin s concepts , see Brian Goodwin, “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 J 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Vol. 97, 1982;
“ Organisms and minds as organic forms, ” Leonardo, Vol. 22, 1,
1989. Inyushin s theories, in turn, are in the Russian - language
textbook Elementy teorii biologicheskogo polia , published by the
Kazakh State University, Alma Ata, 1978.
The full - length statement of Rupert Sheldrake s theories are in 第

three books, A New Science of Life, Blond & Briggs, London, 1981; 二

The Presence of the P ast, Times Books, New York, 1988; and The
Rebirth of Nature, Bantam Books, New York, 1991. 近

Hunt s experiments with the human biofield are reported in 完
Valerie C. Hunt, Infinite Mind, Malibu Publications, Malibu, CA, 整

1996. 图



179
第十三章
寻找相互关联场


真正 的 统一 场 理论 的 基本 概 念 ( 真 正的 支 柱) 是

之 宇宙的相互关联。实际上, 这种理论的真正可能性取决
塘 于发现宇宙中的这种场: 这种场能把原子和星系、老鼠
和人、大脑和心灵联系起来, 并把每一个的信息反馈给
全体, 又把全体的信息反馈给每一个。
有没 有 可 靠 的 证 据 证 明 在 宇 宙 中 真 的 存 在 这 种
“ 宇宙 的 英 特 网 ” 呢? 很 明 显, 仅 仅 “ 假 设” 所 需 要
( 按需要定制) 的场是不 够的。尽 管这 是一个 简单 的程
序, 但这不是科学。科 学必 须 遵循 14 世纪 奥卡 姆的 威
廉所确立的规则: 如无必要, 勿增实体。生物学家不能
自由地提 出 一种 “ 生 命 力” 来 解释 生 物 有机 体 为什 么
具有与生命有关的功能, 心 理学家 也不 能提出 “ 爱 力”
180
( love force) 来解释 人是 怎样 相互 恋 爱的。同 样, 科 学
家也不能仅仅为了填补当前科学知识结构中的空白而假
设第五 种场。 新实 体 ( 也 可 能是 力 或场 ) 只 有在 这 样
做是解释某些发现或观察的最简单、最经济和最合理的
方式时才能被假设出来。
碰巧, 要发现这种相互关联场并无必要假设一种特
别的新实体。科学家可以把那种场与已经知道存在于宇
宙中的场联系起来。

一、引进量子真空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 相互关联的全息场是
一种宇宙量子真空的特殊表现形式。但是, 究竟什么是
量子真空呢? 这个术语似乎很神秘, 但是它涉及物理宇
宙的一个最重要然而最不被理解的方面, 所以完全值得
我们去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在当代量子物理学中, 量子真空被定义为一个系统 十
的最低能 量 状态, 其 方 程式 遵 守 波 动 力学 和 狭 义 相 对 三

论。然而, 它远不 是 一 种 系 统 的 状 态: 它 也 是 神 秘 的
* 寻
“ 零点能场” ( aero - point energy field) 显示 自己 的地 找

方。这种场的能量在所有其他的场处在零点能的时候就 互
会出现。 零 点 能 是 “ 虚 拟 的 ” 能, 与 经 典 的 电 磁 力、 关

引力和核力不一样, 然而它是宇宙中电磁力、引力和核 场
力的真正 源泉。 因 零点 能 也 是 束 缚于 质 量 中 的 能 ( 充
满已知宇宙的物质粒子) 的起源。
作为量子真空基础的零点能场的专业定义表明它是
一种几乎无限的、物质粒子在其中是显现的亚结构的能
量海。根据英国物理学家迪拉克的计算, 处于正能态的
所有粒子 都有 与 之 相对 应 的 负 能 量 ( 到 目 前 为止, 所
有现在 已 知 的 粒 子 的 “ 反 粒 子 ” 已 经 在 实 验 中 被 发
181
现) 。量子真空的零 点 能 组 成了 “ 迪 拉 克海 ”: 处 于 负
能态的粒子海。尽管这些粒子是观察不到的, 但它们决
27
不是虚幻的。如果用足够的能量 ( 10 尔格 / 立方厘 米)
去激励真空零点场的负能态, 那个场的特定区域就能被
“ 踢进” 真实的 ( 即可观察到的) 正能 态。这一过 程被

* 见 附录。 ——— 译注
称之为 粒子 成 对产 生: 正 能 ( 现 实 的) 粒 子 及其 反 粒
子一起从场中出现。这样, 那里有物质, 那里就有迪拉
克海: 可观察到的宇宙就好像漂浮在它的表面上。
尽管今天绝大多数科学家对这种神秘的、即使完全
是基本的能量领域仍相当无知, 但对它的兴趣正迅速增
加。重要的发现正在显露出来。现在我们已经知道, 正
是量子真空 才 产生 了 可观 察 到 的 宇宙 ( 当 它 的一 个 区
域———闵可夫斯基真空———变得急剧地不稳定并分裂成
物质和引力时) ; 正是这一宏 大的 能量场 ( 宇 宙随 后的
和更为平静地 膨 胀 的罗 伯 逊—沃 克 阶 段 ) 才 合 成 了 存
在于时空中的物质粒子。我们还知道, 量子真空不仅是

宇宙中物质 的 源 泉, 而 且是 物 质的 渊 薮。S. 霍 金的 著

之 名的黑 洞 理论 表 明, 在 黑 洞的 “ 事件 范 围 ” 内, 真 空
塘 中合成的粒子偶中的一个粒子就会逃进周围的空间, 而
它的 “同胎反 粒 子” 则 被 吸进 黑 洞, 在 那 儿 衰 变———
回到真空的零点场。
这种场包含 着 密 度 大 得惊 人 的 能 量。J. 惠勒 估 计
94
它的物质等于 10 克 /立 方厘 米。这 一 数 量乍 看 上去 并
不令人惊心动魄, 但实际上比我们已知宇宙的所有物质
还要多。与这种 能 级 相 比, 原 子 核 的 能 量 密 度 ( 宇 宙
中最密实的能量块) 看 来是小 巫见大巫 了: 它“ 仅 仅”
13
是 10 克 / 立方厘米。
如果真空零点场的能量是普通的正能量, 那么宇宙
182
就将立即崩 坍 为此 针 尖还 要 小 的 体积 ( 或 实 际上 是 原
2
子的直 径 ) 。 这 是 根 据 爱 因 斯 坦 著 名 的 公 式 E = mc
( 公式定义了能量和质量的 等量 关系) 得出 的结 论。与
质量相联系 的 真 实能 量 与 特 定 的万 有 引 力 的 大小 相 对
应; 因此, 如果密度大 得惊 人 的真 空能 量是 真实 能 量,
那么它就会把所有膨胀的星系和恒星压缩进剧变的和完
全不可想象的 “破灭点”。
但是, 至少 在 我 们 宇 宙的 最 终 阶 段 ( 或 我 们 现 存
的宇宙 周期 的 最终 阶 段) 到 来之 前, 物 质 世 界 ( 或 者
像我们现在应 该 说 的质 量—能 量 ) 相 对 于 这 种 最 终 的
灾难来说仍是安全的。今天和未来的几十亿年内, 已知
的宇宙将继续漂浮在这一巨大能量场的顶部。更确切地
说, 它将继续与它共同存在, 就像一组气泡悬挂在其中
一样。因为, 从能量方面来说, 我们所知道的和我们作
为其组成部分的物质世界并不是真空零点场的一种凝固
体, 而是一种真正的薄雾。


二、当前的推测和正在出现的见解 三


一条细线把关于量子真空的已经知道和被接受的东 找

西同还在推测和争论的东西划分开。由于当前的知识充 互
满了概念 黑 洞, 所 以 我 们坚 信 不 久 将 出现 进 一 步 的 见 关

解, 因为物理学家正在追踪这些神秘的东西, 并提出新 场
理论和新方法来加以检验。在这里, 我们来回顾一下最
有希望 的探 索, 期 望 ( 如 果 不是 最 后结 论 的 话) 这 些
探索无论如何是正确的。
让我们先来考虑一下真空零点场的性质。标准的看
法认为, 它是均质的和各向同性的———即在一个统一的
混合体中所有的方向相同。这一信条是从量子电动力学
那里推演而来的; 因为它可以用精确的和自相一致的数 183
学来计算, 所以大多数物理学家都赞成它。然而, 还有
其他方法 来 处 理 这一 现 象, 比 如随 机 电 动 力 学。 在 这
里, 真空被看成是恒定的量子涨落场; 因此数学计算显
得较为 “杂乱”。但是, 如果 真空 确实 充满着 涨落 的能
量场, 那又怎么样呢? 如果真空真是这种场, 那么这一
替代理论 尽 管不 太 简 单 和 不太 精 确, 但仍 将 更 接 近 真
理, 这将给 物 理 学家 一 个 思 考 的机 会。 爱 因 斯 坦 说 得
好: 我们要 使 我 们 的 理 论 尽 可 能 简 单———但 不 是 更 简
单。
作为物质的运动和行为方式的基础的场有它自身的
结构, 这一点对物理学来说并不新鲜。爱因斯坦的相对
论也假设了一种有结构的场: 时空连续统。这个场与真
实的物质世界相互作用, 但是至少在原来的解释上, 它
不具有自身的实在性———它是纯粹几何学的。最近, 许
多物理学 家 已经 开 始 对 这 一假 设 提 出 质 疑。意 大 利 的
I. 利卡塔和德国的 M. 雷夸特等人提出了 相对论宇 宙的
理论, 在这种宇宙中, 时空不是抽象的几何, 而是根植
于量子真空 的 在物 理 学上 来 说 是 一种 实 在 的 场 ( 所 谓

的 “网状” 场) 。匈 牙利 物 理学 家 L. 雅 诺希 在 几十 年

之 前就做了 这 样的 开 创 性 研 究, 他 把 著 名的 相 对 论 效 应
塘 ( 例如当物体加速 到接近 光速 时, 时钟 变慢, 或 者在 那
样的速度下 物 体的 质 量增 大 ) 归因 于 真 实 世 界的 物 体
与量子真空的相互作用。当物体加速到接近光速时, 物
体的物质粒子与真空的力 - 粒 子 ( 玻 色子 ) 相 互摩 擦,
而这种摩擦就减慢了 它们 的过 程并 增加 了它 们的 质 量。
根据这种 不 同的 观 点, 真空 不 是 一 种 抽象 的 几 何 结 构
( 就像爱因 斯 坦的 时 空那 样) , 而是 一 种 与已 知 宇宙 的
物质粒子相互作用的真实的物理场。
另一位持异见的匈牙 利理 论家 L. 加兹 达格 把雅 诺
希的概念发展成完全成熟 的“ 后相对 论”。尽 管仍 是推
184
测, 但他的理论解释了 在其 他 情况 下令 人困 惑的 事 实。
虽然零点场的能量具有极高的密度, 但它们通常为什么
不能被 看 到, 甚 至不 能 被 测量 呢? 这种 “ 虚 拟 的” 能
量完全是观察不到的吗?
同雅诺希和其他研究者一样, 加兹达格说情况并非
如此。真空场的能量是可以观察到的, 实际上也是可测
量的, 尽管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能这样。真空的能量场
( 为简单起 见, 我 们 在此 之 后把 它 描 述为 真 空的 能 量)
的行为方 式 就像 一 种 超 流 体, 而 超 流 体具 有 奇 怪 的 特
性。例如, 在极低温下的氦中, 所有的阻力和摩擦都消
失了; 它通 过 狭 缝和 毛 细 管 时 不会 损 失 任 何 动 量。 相
反, 物体通过 这 种 液体 时 也 不 会 遇任 何 阻 力 ( 因 为 电
子通过它 时 也 没 有 阻 力, 所 以 超 流 体 同 时 也 是 超 导
体。) 因此, 从某种意义 上说, 对 于通 过它 的物 体或 电
子来说, 超导的 超 流 体 就 不 在 “ 那 儿 ” ———即 它 们 得
不到其存在的任何信息。如果电子具有测量仪器, 那么

它们想记录或追踪它的企图就完全失败。 十
因此我们设想, 量子真空相对于通过它的粒子而言 三

是一种超流体。粒子和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不可能记录其

存在, 因为对它们来说真空并不存在。由于我们的身体 找

和大脑由真实世界的正能量粒子所构成, 而这些粒子的 互
集合体通过真空时就好像通过超流体一样, 因而我们的 关

感觉器官以及甚至我们最敏感的仪器都不能记录这种通 场
过。所以, 我们也许可以认为, 在我们和我们的世界周
围不存在像能量海这样的东西。①
但是真空不像无摩擦的超流体那样表现得恒定和连
续。正如前苏联物理学家 P. 卡 皮查 ( 他花了 许多 年时
间研究超 流 体 氦 的 特 性) 指 出 的, 在 这 样 的 介 质 中,
只有那些处于恒常准均匀运动中的物体才没有摩擦地运
动。如果一 个 物 体猛 烈 地 加 速, 就 会 在 介 质 中 产 生 涡 185
旋, 这些涡旋产生阻力, 因而经典的相互作用就影响表
面。例如, 在超流体氦的涡旋中, 猛烈加速的木块或纸

① 无 法测量 经常 是科学 家 拒 绝 相信 某 一 种 现 象 存 在 的 理由 。 实 际
上 , 在上 个世 纪末, 正是 由 于真 实 世 界 物 体 和 据 说 它 们 在 其 中
运 动的充 满空 间的物 质 之 间 没有 可 以 测 量 的 相 互 作 用, 所 以 才
迫 使物理 学家 们抛弃 了 “ 发光的 以太 ” 的观 念。
片就被带向前, 很像在经典流体中。
如果类似的效应在量子真空中出现, 那么不处于恒
定和准均匀运动的真实世界粒子就将被通过其能量场的
运动所影响。这就会产生著名的相对论效应。它还将产
生真实世 界 粒 子 的更 通 常 的 特 性: 惯 性, 引 力 和 电 磁
力。
按照加兹达格对爱国斯坦相对论的解释, 那些著名
的公式描述了玻色子在超 流体 真空 中的流 动。① 这 种玻
色子流是决定时空几何结构的因素, 因而也是决定真实
世界光子和电子轨迹的因素。当光和物质粒子均匀地运
动时, 时空 是 欧 几里 德 几 何 的; 而 当 它 们 加 速 或 减 速

时, 真空就与它们的运动相互作用, 于是时空就出现弯

之 曲。
塘 物理学的前沿研究证实了作为这些革命性假设的基
础的基本 概 念。70 年 代 中 期, 物 理 学 家 P. 戴 维 斯 和
W. 昂鲁提出了关于 当前工 作所 遵循 的原则 的建 议。像
雅诺希和加兹达格一样, 戴维斯和昂鲁也把他们论点的
基础放在真空中的恒速和加速运动之间的不同上。恒速
运动将显示出真空的各向同性的光谱, 而加速运动将产
生一种方向 对 称 性被 破 坏 的 热 辐射。 这 种 “ 戴 维 斯 -
昂鲁效 应 ” 由 于 太 小 因 而 不 可 能 用 物 理 仪 器 来 测 出,
这种情况促使科学家去研究通过真空的加速运动是否会
产生递增的效应。这 种 期望 已经 结出 果实。 它显 示 出,
186

① 所 讨论的 粒子 一定 是玻 色 子 而 不 是 费 米 子, 这 就 是 说, 它 们 的
状态 ( 更 严格地 讲是 波函数 ) 一 定不会 在相 互作用 时发 生变 化。
如 果变 化 了 , 我 们 就 不 可 能 有 一 种 均 匀 的 流, 而 只 是 非 常 像
“ 真实 ” 的 时空世 界那 样的一 种结 构系统 。
惯性力本身可能就是由于真空中的相互作用。①
1994 年, B. 海希、A. 卢埃 达和 H. 普索 夫对 惯性
可以被认为 是 基 于真 空 的 洛 伦 兹力 给 出 了 数 学上 的 证
明。洛伦兹力起源于亚粒子层次并产生物质物体加速的
反向效应。通过真空的 物体 的 加速 运动 产生 一种 磁 场,
组成这一 物 体的 那 些 粒 子 被这 种 磁 场 所 偏转。 物 体 越
大, 所包含的粒子就越多, 因而偏转就越强———惯性就
越大。因此惯性是电磁阻力的一种形式, 它产生于来自
真空中的 虚 拟粒 子 ( 要 不 然就 是 准超 流 体) 气 的畸 变

的加速框架。 十
甚至不止惯性, 质量也似乎是真空相互作用的一种 三

产物。如果海希和他的同事是正确的, 那么质量的概念

在物理学中就不是基本的, 甚至也不是必须的。当真空 找

的无质量 电 荷 ( 构成 超 流 体真 空 场的 玻 色子 ) 与电 磁 互
场相互作用时, 质量就超越了已经指出的能量界限, 而 关

被有效地 “ 产 生” 出 来。 因 此, 令 人 惊 异 的 是, 质 量 场
可能是由真空能量压缩而成的一种结构, 而不是宇宙中
的一个基本事实。②
如果质量是真空 能 量的 一种 产物, 那么 引力 也 是。

① 惯 性最初 被定 义为一 个 物质 的 物 体 在不 存 在 外 力 的 情 况 下 保 持
静 止或匀 速运 动的 那 种 性 质 ———这 就 是 牛 顿 的 运 动 第 二 定 律 F
= ma : 力等 于质 量乘 加 速度 。因 此 , 惯 性 就 似 乎是 物 质 的 一 个 187
基 本的量 的特 性。然 而 这是 一 种 神 秘 的 特 性: 牛 顿 自 己 也 不 了
解 它何以 能与 物质的 物体相 联系 。
② 尽 管这种 新的 理论乍 看 之下 似 乎 与 爱因 斯 坦 的 著 名 的 质 能 相 等
方 程式相 矛盾 , 但实 际 上并 不 矛 盾: 能 量 仍 然 等 于 质 量 加 速 到
光 速的平 方。 这种相 等 意味 着 质 量 不 但 能 从 能 量 中 出现 , 而 且
还 能重新 转化 为 能 量: 所 需 要 做 的 一 切 就 是 把 它 加 速 到 光 速
( 并自 乘) 。尽 管任何 质量 在 宇 宙中 都 不 可 能达 到 这 种 速度 , 但
人 们仍知 道质 量会 转 变 为 纯 能 量——— 例 如, 当 正 负 电 子 偶 相 互
湮 灭时就 会释 放出它 们的静 止质 量的能 ( γ射 线) 。
正如我们在高中时代就已经知道的, 万有引力总是与质
量相联系的, 遵守 “平 方反比律” ( 即引力按比例 减小
到引力质量之间距 离的 平方) 。 因此, 如 果质量 是在 与
真空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那么与质量相联系的力一定
也是如此产生的。然而这就意味着, 我们通常把它们与
物质联系在一起的所有基本特性都是与真空相互作用的
产物: 惯性、质量和引力。
物质和真空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在更广泛的领域里被
发现。例如人们注意到, 在一定的条件下, 真空能与围
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相互作用。当电子从一种能态向另
一种能 态 “ 跃 迁” 时, 这些 效 应就 出 现 了: 它们 所 发

射的光子显示出所谓的 “ 兰姆移位” ( 频率稍微 离开它

之 的正常值) 。真空能也 对两片 紧挨 在一 起的金 属板 产生
塘 辐射压力。在板与板之间, 真空场的某些波长是不会出
现的, 因而相对于外部 的场 来 说降 低了 它的 能量 密 度,
这就产生了一种压力 ( 叫 做卡 西米尔 效应 ) , 它推 动板
向内使之靠近。
量子真空显然不是一种空的空间, 它是宇宙的一个
非常重要的因素。究竟有多么重要我们只能猜测, 但甚
至保守的猜测也会承认, 其重要性大大超过经典理论中
的真空的重要性。经典理论已经接受了这样的观点: 基
本粒子的行为受到真空的影响, 但是它们并不追溯宏观
世界的物质 - 能量的相互作用到量子真空。然而, 在科
188
学日益扩大的边缘上, 当前的研究认为, 真空与宏观水
平上物体的可观察到的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我们理
解实在的本质来说是基本的和有用的。
俄罗斯物理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小组的工作在这里
有特殊的意义。正如笔者在俄罗斯科学院作报告的时候
( 1996 年 1 月) 所 知 道 的, A. 阿 基 莫 夫, G. I. 希 波
夫, V. N. 宾吉及其合 作 者们 提 出 了 一 个 “ 物 理 真 空”
的尖端理论。在他们的理论中, 真空是延伸在整个宇宙
中的一种真实的物理物质: 它记录和传输粒子和其他物
体的 踪 迹。 如 果 它 被 广 泛 的 实 验 所 证 实 ( 这 已 经 开
始) , 那么这一理论将 使今后 许多 年的 物理学 发生 革命
性的变化。
尽管在概念上和数学解释上是抽象的, 但俄罗斯人
的 “物理真 空 的 扭 力 场 理 论 ” 的 是 简 单 的 和 基 本 的。
实际上, 理论声称, 从粒子到星系的所有物体都在真空
中造成涡旋。由粒子和其他物质物体所造成的这种涡旋

是信息携带者, 几乎瞬时地把物理事件联结起来。这些 十
9
“ 扭力波” ( torsion - wave ) 的 群 速度 属于 10 C 级——— 三

是光速的 10 亿 倍。因为 不 仅物 理物 体, 而 且我 们大 脑

中的神经 元, 都 产生 和 接 受 扭 力波, 所 以 不 只 是 粒 子 找

“ 知道” 彼此的存在 ( 像在著 名的 EPR 实验 中) , 而且 互
人类也知 道 彼此 的 存 在: 我 们 的 大 脑 也是 基 于 真 空 的 关

“ 扭力场传 输 - 接 受 者”。这 就 对在 第 八 章中 讨 论过 的 场
心灵感应、遥视和其他异地身体效应作了一种物理学上
的解释, 对更为标准的 ( 尽 管也 同样令 人迷 惑不解 的)
量子非局域性现象也作了这种物理学上的解释。
基于真空的信号传输 - 接受理论使宇宙比爱因斯坦
的相对论所描述的更加相互关联得多。信号从空间中的
一点到另一点传输得越快, 最后它们联接起来的粒子就
越多。尽管在空间相互分离的事件之间仍没有绝对同时 189
的相互关联 ( 这会要求信 号以 无限的 速度 传输) , 但是
当信号传播的速度大于光速时, 它们就打开了把空间中
的任何一点 与 宇 宙的 过 去 和 未 来联 结 起 来 的 相互 作 用
锥。这可以帮助解释宇宙的结构为什么如此均匀, 即使
在不可能通过以有限的光速传播信息来相互联系的广大
区域中。
当然, 信号是否真的传播得比光快还需要实验的证



图 13 - 1 在真 空 - 信 号传 播宇 宙中 的相 互 作用 范围,

与光速极限宇宙中相互作用 范围的比较 ( 仅
从大体上说明)

实, 俄罗斯人的扭力场真空理论可以做到这一点。俄国
的科学家已经建造了一个 “ 扭 力场发 生器 ”, 它的 工作
频率为 60 千兆赫, 预计在 1998 年送入太空。它将 安装
在火星探测器上, 从火星上向地球发送扭力波。如果扭
力波与光信号同时发射, 那么预计扭力波将比光早到地
球整整 8 分钟。①
190

① 在 我写这 本书 时, 这 种 理论 还 未 在 俄 国 以 外 发 表, 它 非 常 重 要
和 令人感 兴趣 , 值得 在此作 详细 的专门 介绍 。
正如 我们 已经指 出的 , 量 子 真 空 一 般 是 在 量 子 电 动 力 学 的
框 架内考 虑 的, 这 一 框 架 产 生 了 精 确 而 比 较 简 单 的 数 学 公 式。
不 过这种 公式 尽管 相当 精 确, 但 能 引 起 误 解: 这 种 公 式 不 可 能
提 供对物 理实 在的 最佳 可 能 解 释。 无 论 如 何, 像 其 他 科 学 理 论
一 样, 量 子电 动力学 总 是能 被 重 新 考 虑 或 扩 展。 在 说 明 关 于 量
子 真空现 在已 出现的 现象时 , 这 种做法 可能 是必要 的。
俄国 的物 理学家 们毫 不犹豫 地迈出 了这 一步。 他们 从爱因 斯坦 的早
期著 作中 找到了 他们 的 探 索 方 向。 在 一 份 创 新的 论 述 中 , G. I. 希
波夫 指出 , 根据 克利 福德 - 爱因斯 坦的 时空几 何化 程序, 真空 不仅
能根 据黎 曼的 ( 四维 的 ) 曲率 来 描 述, 而 且 也 能 根 据 卡 坦 的 扭 力
来描 述。20 年 代, 由爱因 斯 坦 和卡 坦 所 进 行 的 研 究 奠 定 了 后 来 成
为爱 因斯 坦 - 卡 坦 理 论 ( ECT) 的 基 础。 这 种 观 点 起 初 来 源 于 卡
坦, 他在 本世纪 初推 测到由 角动量 密度 而产生 的场 。这种 观点 后来
被许 多俄 罗斯物 理学 家独立 地详尽 阐述 , 其中 包括 N. 米希 金和 V.
贝利 耶夫 。他们 声称 已经发 现了持 久的 扭力场 的自 然显示 。
现在, A. 阿基 莫夫和 他 的研 究 小 组 把量 子 真 空 看作 一 种 携 带
介质 的宇 宙扭力 波。 扭力场 据说各 向同 性地充 满整 个空间 , 包 括它
的物 质组 成部分 。它 具有一 种在不 受干 扰的状 态下 观察不 到的 量子 第
结构 。然 而, 真 空的 对称性 和 不 变 量 的 破 坏 会 产 生 不 同 的 ( 原 则 十
上可 以观 察到的 ) 状 态。 三
扭力 场理论 采取 原先 的 “ 狄 拉克 海 ” 的 正 负 电 子 模 式 的 一 种 章
修正 形式 : 真空 被认 为 是 一 种 正 电子 和 负 电 子 ( 而 不 是 正 负 电 子
偶的 海) 旋转波 包的 系统 。在 这 里 波 包 是 相 互 嵌 入 的 , 而 真 空 是 寻
电中 性的 。如果 嵌入 的波包 的自旋 具有 反向记 号, 那么该 系统 就不 找

仅在 电荷 方面, 而且 在经典 的自旋 和磁 矩方面 都获 得补偿 。这 样的

系统 据说 是 “物 理子 ” ( phyton) , 密集 的物理 子据 说是接 近于 物理 关
真空 场的 简化模 式。 联
当物 理子是 自旋 补偿的 , 它们 在总 体中的 取向 便是任 意的 。但 场
当电 荷 q 是扰动 源时 , 这种 作用就 会产 生一种 真空 的电荷 极化 , 就
像在 量子 电动力 学中 所 规定 的 那 样。 当 质 量 m 是 扰 动 源时 , 物 理
子会 沿着由 扰动 方向给 定的 x 轴 产生对 称振 荡。因 而, 真空就 进 入
一种 以物 理子沿 着它 们的纵 向自旋 极化 方向振 荡为 特点的 状态 , 这
种状 态被 解释为 引力 场 ( G 场) 。 所以 , 引 力 场是 发 生在 其 极 化 点
上的 真空 分解的 结 果———这 一 观 点 最 先 是 由 A. 萨 哈 罗 夫 提 出 的。
只要 引力 场是以 纵波 为特点 , 它就 不能 被屏蔽 , 这 与观察 和实 验相
一致 。
因此 m 扰 动产生 G 场 , 正像 q 扰 动 产生 电 磁 场 一 样。 我 们 现
在能 更进 一步讨 论问 题了。
根据 R. 彭 罗斯提 出的 一个论 点, 我 们可 以 用旋 量 形式 来 表 示
真空 方程 , 这样 就会 得到一 组非线 性的 旋量方 程, 在这里 两个 分量 191
的旋 量代 表扭力 场的 潜能。 这些方 程可 以描述 带电 荷的以 及中 性的
量子 和经 典粒子 。这 样我们 就可以 认为 , 真空 不仅 被电荷 和质 量所
扰动 , 而 且被经 典的 自旋所 扰动。 在这 种情况 下, 指向与 扰动 自旋
的方 向相 同的物 理子 保持它 们的取 向不 变, 而 那些 与该源 自旋 方向
相反 的物 理子就 会反 向, 然 后真空 的局 部区域 就转 变为横 向自 旋极
化状 态。 这就导 致 了被 看 作是 费 米子 偶 的凝 结 物的 “ 自 旋 场” ( S
场) 。
结果 , 俄罗 斯科 学家们 可以把 真空 看作是 一种 具有不 同极 化状
态的 物理 介质。 假定 电荷极 化, 真 空就 显示为 电磁 场; 假 定物 质极
化, 真空 就显示 为引 力场; 假定 自 旋极 化 , 真 空 就 显 示 为自 旋 场。
在这 种革 命性的 理论 中, 物 理学中 已知 的所有 基本 场都对 应于 特殊
的真 空极 化状态 。
扭力波不仅是超亮的, 而且也是持久的。由旋转扭
力相互作 用 而产 生 的亚 稳 “ 扭 力 幻影 ” 能够 甚 至在 不
存在产生它们的物体的情况下存在。这些幻影的存在已
经由在俄罗斯科学院生物化 学物理 研究 所工作 的 V. 波
波宁和他的小组用实验证实了。波波宁后来在美国哈特
马思研究所重复 了这 项实 验, 他 把一 个 DNA 分 子放 在
一个控制好温度的室中, 并把它置于激光束下。他发现
该室周围的电磁场显示出一种特殊的结构, 大体上与预
期的相符。但是 他 也发 现, 当 DNA 本 身已 经从 受激 光
辐照 的 室 中 移 走 之 后 好 久, 这 种 结 构 依 然 存 在: 当
DNA 不在 那 儿 时, DNA 在 这 个 场 中 的 痕 迹 继 续 存 在。

波波宁和他的合作者得出结论说, 实验证明, 一种新的

之 场结构已 在 物理 学 真 空 中 被激 起。 这 种场 是 非 常 敏 感
塘 的, 它能被接近于零点的能量所激起。他们宣称, 幻影
效应是迄今为止被忽视的真空亚结构的显示。
我们在这一章里所引述的那些理论确实是革命性的
———它们提出 要重 新 考 虑 相 对论 和 量 子 论 中 的 基 本 信
条。这些理论的世界观意义也是激进的。在正在出现的
图景中, 宇宙的真正基础在其作用和过程中扮演一个主
动的角 色。生 命和 甚 至心 灵 是 通常 称 之为 “ 物 质” 的
波包系统与作为基础的相互关联的物理意义上真实真空
场之间的恒常 ( 尽管是微妙的) 相互作用的一种显示。

192
小 结

相互关联的全息 场 不像 是引 力、电 磁力 或核 力 场,
它更像是宇宙中的第五种场。但是, 与经典的第五种场
的推测不同, 我们不需要假设这是超自然的或神秘的现
象。最近的、 但还 未 被 广 泛 知道 的 科 学 前 沿 的 研 究 显
示, 这是一种由量子真空、宇宙中的深不可测的能量海
与已被观察到和可被观察到的世界中的事物和事件相互
作用所产生的场。
这种场的发现并被包括在物理真实事件的目录中将
有助于由科学所折射的世界图景的根本转变。当我们在
注视微漪 之 塘 ( 即我 们 的 微妙 地 相互 关 联的 宇 宙) 中
的物质、生命和心灵的宇宙之舞时, 我们将在下面最后
一章描绘这种转变的轮廓。


本章参考书目 十


The complete theory by Gazdag is available to date solely in

Hungarian: A Relativitás Elmé
leten Túl ( Beyond Relativity Theory) ,

Szenci Molnár Társaság, Budapest 1995. Aspects of it were published 相

in English, however: LászlóGazdag, “ Superfluid mediums, vacuum 关
spaces, ”Speculation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2, 1, 1989, 联

and“ Combining of the gravitational an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ibid. , Vol. 16, 1, 1993.
The pathbreaking study on inertia is by Bernhard Haisch, Alfonso
Rueda, and H. E. Puthoff, “ Inertia as a zero - point - field Lorentz
force, ”in P hysical Review A, Vol. 49. 2, February 1994. For a more
popular treatment, see Bernhard Haisch, Alfonso Rueda, and H. E.
2
Puthoff, “ Beyond E = mc , ” The Sciences, November / December
1994.
193
The full - length technical treatment of the vacuum torsion - field
theory is G. I. Shipov s A Theory of P hysical Vacuum, Moscow, 1995
( mimeo) . An overview of the results of the numerous studies
published in Russia is in Anatoly Akimov, “ Heuristic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 of finding long - range interactions. ” EGS - Concepts ,
Center of Intersectoral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Venture, Non -
Conventional Technologies ( CISE VENT) , Preprint No. 74, Moscow,
1991.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consciousness are in the collective
work Consciousness and P hysica l World, CISE - VENT, Moscow,
1995 ( in Russian, with English summaries ) . Reports on the
“ phantom DNA” are in P. P. Gariaev and V. P. Poponin, “ Vacuum
DNA phantom effect in vitro and its possible rational explanation, ”in
Na nobiology, 1995; and in P. P. Gariaev, K. V. Grigor ev, A. A.
Vasil ev, V. P. Poponin and V. A. Shcheglov, “ Investigation of the
fluctuation dynamics of DNA solutions by laser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in Bulletin of the Lebedev P hysics Institute, No. 11 ~
12, 1989, pp 23 ~30. Poponin and co - workers further suggest that a
general explanation of the “ phantom ” phenomenon may be the
nonlinear localized excitations ( NLEs ) found in an anharmonic Fermi
- Pasta - Ulam lattice: see V. P. Poponin, “ Modeling of NLE
微 dynamics in one dimensional anharmonic FPU - lattice”, in Physics

Letters A, ( in press) .

194
第十四章
宇宙之舞



当科学家承认整个宇宙 是永恒 地 ( 即使 是微妙 地) 章
相互关联的, 他们就处于这样一种地位: 更为前后一致 宇
地、不使人迷 惑 地 说明 时 空 中 所 出现 的 一 切 ( 从 原 子 宙

和星系到细菌、老鼠 和人 类) 。当代 科学 接近了 这一 具

有意义的新界限: 真正的统一理论的创立正在变成一种
真正的可能性。它将提 供给 我 们一 个已 知的 和直 接 的、
用实验仪器可观察到的世界近乎完整的图景。
近乎完整的图景是吸引人的; 我们已经可以隐约地
看到它的一些特征。在这里, 我们概略地描述一下基本
的景色, 依次为宇宙、物质、生命和心灵。

一、关于宇宙的新观点 195

在一个基本的能量 海联 结 观察 到的 现象 的宇 宙 中,
许多困扰纯几何时空的宇宙的矛盾都能得到克服。新的
线索首先帮助说明宇宙学的巨大之谜: 宇宙为什么看上
去如此令人惊异地独钟于生命。
正如在第五章中指出的, 这个谜涉及宇宙的基本常
数的精确和谐。宇宙的物理学独钟于生命的生物物理学
和生物化学 的 偏 向促 使 科 学 界 产生 一 些 不 寻 常的 幻 想
———这似乎不允许作理性的解释。
当然, 对于大爆炸宇宙学来说, 宇宙的物理学常数
为什么会在宇宙诞生时就处于这种状态, 仍是无法理解
的: 宇宙从中诞生的子宫超出了标准的剧情说明。但是
对于最新的多周期宇宙学来说并非如此。如果宇宙不是
在大爆 炸中 诞 生的, 而只 是 在 一次 “ 爆 炸 ” 中重 新 诞
生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关于宇宙从中诞生的子宫的
一些情况。宇宙的子宫可能已经从我们的宇宙之前出现
的宇宙那里“ 获得信息”。我 们的 宇宙 可能从 先前 的宇
宙那里继承了某些特征。

这种继承完全是可能的, 只要有一种物理介质能够

之 把 “亲本宇宙” 的特点传给我们的“ 子 代宇宙 ”。 如果
塘 当前的探 索 是走 在 正 确 的 轨道 上, 那 么就 有 这 样 的 介
质: 它就是以真空为基础的全息场。如果这种场不是在
我们的宇宙诞生时产生的, 而且如果这是所有曾经诞生
的宇宙的永恒记忆, 那么它就能够把我们先前的宇宙的
痕迹传给我们自己的宇宙。我们的宇宙在诞生时不会是
一块白板: 它从中诞生的真空能量海已经带有先前宇宙
的痕迹。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这种宇宙记忆是如何运作的。真
空全息场与先前宇宙的共同进化导致生命过程与使生命
成为可能的物理先决条件的相互协调。物质、生命和场
196
的神圣之舞获得了一种宇宙规模: 在不可思议的漫长时
间过程中, 舞中的舞伴学会更佳的舞步, 因而彼此之间
更加协调了。
在每一个相继出现的宇宙中, 原子和分子、细胞和
有机体变得适应于规定它们的进化参数的基本常数, 这
些常数又变得适应于在每一个宇宙中进化的原子和有机
体。这样, 每一个宇宙在爆炸诞生时, 充满记忆的量子
真空就精确 地 从爆 炸 的大 规 模 均 一性 ( 这 种 均一 性 产
生出有恒星 的 星系 和 有行 星 的 恒 星) 中 产 生 出那 些 小
规模的偏 差, 精 确 地 合 成 那 些 具 有 精 确 相 互 作 用 力
( 这些力能产生出分 子和 细胞, 并 在适 宜的星 球上 的整
个生物圈中产生出生命有机体) 的物质。
这是一种具有启发性的假设, 它告诉我们, 我们的
宇宙 ( 诞生 于 大 约 150 亿年 [ 或 许 只有 70 亿 ~80 亿
年] 前的一 次 “ 爆 炸” 中) 之 所以 会精 确 地偏 向于 生
命进化, 是因为我们的宇宙是作为也许是先前一系列宇
宙的 一 部 分 而 出 现 的, 是 在 不 断 发 展 的 “ 元 宇 宙 ” 第
( metauniverse) 的不朽的子宫中呈现出来的。 十

如果真是如此, 我们能问元宇宙自身是在什么时候 章
———在我们的宇宙之前多久———诞生的吗? 宇
对这个问题的令人信服的回答超越了经验科学的范 宙

围: 它要等待神学家和神秘主义者的直觉。不过关于这

个问题, 科学也并不是完全无知的: 即使它不能告诉我
们 “第一 次 大爆 炸 ” 发 生 的确 切 时 间, 它 也 能告 诉 我
们它是怎样发生的某些情况。
这里, 俄 罗斯 宇 宙学 家 A. 林 德的 理 论是 中 肯 的。
他指出, 第一次大爆炸可能是一次网状爆炸: 它可能有
几个不同的区域。它大概像一个汽泡, 其中有几个较小
的汽泡粘聚在一起。当这个汽泡破裂时, 较小的汽泡便
分离开来, 每一个汽泡形成一个独立的汽泡, 这就是在 197
第一次大爆炸时可能发生的情况。那次宇宙爆炸大概有
许多区域, 每一个区域都膨胀成一个不同的宇宙。区域
的大小和潜能大概是不同的———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所产
生的宇宙都不可能存在星系、恒星、行星和生命, 但在
许许多 多这 样 “ 仍 在 诞生 的” 宇 宙 中, 有 一 些可 能 是
有活力的———我 们 自己 所 在 的 这 个 宇 宙 就 是 其 中 的 一
个。很明显, “ 我们的” 汽泡足够大, 并且 是“ 颗 粒状
的”, 因而产生了 星 系 和 恒 星, 而 有 些 恒 星 还 有 行 星,
至少有一个行星上 有生 命存 在。这 不可 能仅 仅是 巧 合:
我们决不可能在其他任何宇宙中进化出来。
根据这种第一次膨胀的理论所作的计算显示, 在最
初爆炸的区域内后来出现的汽泡极有可能同样具有进化
潜力, 这会把特性的幸运巧合之谜转移到第一次膨胀。
然而, 我们能比这走得更远, 做得更好: 我们能证
明, 宇宙现在的特点并 不是 由 于简 单的 偶然 性造 成 的,
它们已经在相继出现宇宙的过程中进化。如果我们给这
一图景加上以真空为基础的全息场, 我们就获得了这一
结果。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 对于解释宇宙中相距遥远

的部分如何会显示出相同的结构和相同的进化模式, 这

之 个场是必要的。以光速传播的信息不可能把相互远隔约
塘 150 亿光年的区域相互联结起来, 但是 在真空 中传 播的
波却能: 它们比 光 速 快 得 多, 也 许 ( 如 果 俄 罗 斯 人 的
扭力场理论是正确 的) 是光 速的 10 亿倍。这 样, 以 真
空为基础 的 全息 场 就把 宇 宙的 所 有部 分 都 “ 通 知” 到
了, 从而保证了它所及的范围内的一致性。
我们能 够 说 明, 全 息 场 可 以 把 一 个 “ 宇 宙 汽 泡 ”
的信息 携带 到 另一 个 去: 周 期 性的 “ 爆 炸 ” 并不 摧 毁
真空的前 存的 亚 结 构。在 作 为 基 础的 大 宇 宙 ( mega -
universe) 中, 跨周期的 记忆 不 仅保 证 了 同一 宇 宙周 期
内的一致性, 而且还保证了跨越周期的正在进行中的进
198
化。由于每一个新生的宇宙都接受了先前的宇宙所积累
的信息, 所以每一个正在出现的宇宙都比先前的宇宙更
加适合于生命的存在。由爆炸产生的宇宙的先后顺序产
生了一条学习曲线。我们自己的这个宇宙也是从一系列
宇宙中 产生 出 来的, 它在 诞 生 时就 “ 知 道 ” 它的 先 行
者的轨迹。它是如此高度地与生命的要求相协调, 这一
点也不奇怪。
这幅自我创造和自我记录的宇宙图景与从很古的时
代起就存在于人类意识中的直觉是相符的。极不相同的
文化有关创造的神话一致认为, 可观察到的宇宙中的事
物和生物是 作 为 宇宙 基 本 能 量 的具 体 化 或 精 华而 出 现
的, 它们是从其最初的源泉传下来的。物理世界是来自
更为微妙的世界的能量振动的一种映象, 而这些微妙的
世界则是更微妙的能量场的映象。这个主题贯穿于绝大
多数神秘主义的 学 说。科学 作家 和 神秘 主义 者 J. 戴 维
森指出, 当我们水平地从我们的肉体向外看时, 我们就
获得了物理水平上的描述。但是当我们垂直地或向内看 第
时, 我们就发现, 物理宇宙是从更为微妙的世界而来的 十

能量振动的向下的一种映象, 而这个微妙的世界又是还 章
要微妙的世界或能量场的映象。创造和存在是来自第一 宇
源泉的向下和向外的进化。 宙

在印度的 《奥 义 书》 中, 最 初 的 源 泉 是 与 宇 宙 一

起诞生 的 能 量 致 密空 间, 这 就是 阿 卡 沙 ( Akasa) 。 根
据 S. 韦维卡南达的 解释, 阿卡 沙充 满所 有空 间, 并 产
生存在于其中的一切; 它弥漫于气、火、水、土中, 并
是它们的基础。在开始时只有阿卡沙, 最后也只剩下阿
卡沙。阿卡沙变成太阳、地球、月亮、恒星和彗星; 它
也变成动物和人类 的身 体、行 星和 一切 存在 着的 东 西。
在一个阶段结束时, 任何东西都将溶解回阿卡沙, 在下
一个阶段中再重新出现。 199
所以, 婆腊那 ( Prana ) 是 作 用在 阿 卡沙 上 的无 限
的和全能的力。婆腊那是运动、引力和磁力: 它存在于
人类的行动中, 存在于人体的神经电流中, 甚至存在于
思想力中。最终, 所有的力都将溶解回婆腊那, 正如所
有的东西都消失在阿卡沙中一样。最值得注意的是, 后
者把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的痕迹都保存了下来, 这就是
“ 阿卡沙记 录”: 自我 创 造和 自 我记 录 的 宇宙 的 持久 记
忆。
物理宇宙 学 的 前 沿 也 再 现 了 古 代 毗 瑟 籋 ① 的 形 象
———显现的世界像一朵莲花那样从汹涌的、液体的、创
造性的物质以及创造和滋养时空中一切事物的基本能量
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展开。这就等于说, 宇宙从超流体量
子真空显 现 出 来, 通 过 时 空 而 进化, 并 又 返 回 到 原 处
———然后再一 次一 次 地 在 宇 宙创 造 性 的 激 烈 脉 动 中 出
现。
在它的下一步发展中, 科学将不需要求助神的干预
来解释宇宙为什么偏向于生命, 也不必依靠几乎是不可
思议的幸运因素。宇宙对生命的厚待既不是由于特殊的

创造行动, 也不是由于盲目的偶然性, 它是由于不断向

之 前的宇宙 进 化, 跨 越 一 系列 相 互 关 联 的进 化 周 期 而 展
塘 现。②

二、关于物质的不同观点

西方的常识观点总是认为, 归根结底, 世界上只有


两种事物: 物质和空 间。物 质 占据 空间 并在 其中 运 动,
而空间是原始的实在, 是一种背景或一种容器; 除非被
填满物质, 它几乎不能享有其自身的实在。
这种常识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唯物主义者, 它
200 也是牛顿物理学的主要支柱。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宇宙
( 在这里, 时空变成了一种整 体的 四维 簇) 中, 以 及在

① 印 度教三 大主 神之一 。——— 译注


② 这 种观点 一直 萦绕在 俄罗斯 物理 学家、 诺贝 尔 奖金 获 得者 A. D.
萨 哈罗夫 的心 头。他 写 道, 经 过 几 十 亿 年 的 进 化, 宇 宙 中 具 有
智力 的某 种东西 很可 能在 ( 大 毁 灭 的) 超 密 条 件 下存 活 下 来 并
通 知下一 个宇 宙。但 是 萨哈 罗 夫 承 认, 他 从 来 不 敢 把 他 的 这 一
思 想在科 学出 版物上 发表出 来。
玻尔和海森伯的量 子世 界中, 这一 概念 被彻 底地 修 正。
现在它也许又要再一次被重新思考。
新科学近乎完整的图景提出进一步修正关于实在本
质的这种 基 本假 设。 我 们不 应 该 再 把 物质 看 作 第 一 位
的, 而把空间看作第二位的。我们一定要把第一位的实
在授予空间, 或占据空场的场。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 物质最好被看成是空间的产
物———更确切地说, 看成是充满空间的真空的宇宙零点
场的产物。充满我们这个世界的表面上看来是固态的物
体和组成我们身体的肉和骨头都不是用我们恰当地称之 第
为“ 物质” 的难以恢复原状的构件块 ( building blocks) 十

构建而成 的。我 们 称之 为 物 质 的 东西 ( 科 学 家把 它 称 章
之为质量, 具有惯性 和引 力等有 关特 性) , 是在 这种 弥 宇
漫于空间的场的深处发生的微妙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 宙

新的图景中, 不存在 “绝 对的物 质”, 只有绝 对的 产生

物质的能量场。
物理学家知道, 在超小的规模 上, “ 物质 的” 实在
消失了: 粒子作为孤立 的或 可 以孤 立的 实体 不再 存 在;
只存在它们嵌于其中的夸克和量子场。夸克只能以集体
的形式 存 在于 强 子 ( 质 子、中 子 和介 子 ) 中, 它 们 不
能彼此分离———不可能产生夸克气。因此, 构成我们实
在的 “物 质” 部 分的 原 子和 分 子归 根 结 底是 作 为它 们
自身不可分离的夸克的种种不同组态而存在的———因此 201
是作为在基础的能量场上生成的虚幻模式而存在的。所
以, 物质的物体并不像 在一 个 容器 里那 样在 空间 活 动:
它们是充满空间的真空能量场的凝结或临界结。
这种新图景还没有 渗入 到 大多 数科 学家 的思 维 中。
如果物理学家们的意见前后一致的话, 他们就会把光子
和电子以及 其 他量 子 粒子 看 成 是 在超 流 体 空 间 中 ( 更
精确地讲, 是 在 量 子真 空 的 零 点 场中 ) 凝 结 起来 的 夸
克流。但是甚 至 粒 子物 理 学 家 在 克服 标 准 观 点 ( 认 为
光子是越过 空 间 被投 射 到 屏 和 镜之 类 的 技 术 仪器 上 的
〔 例如在著名的双缝实验中 〕 时 也遇 到了困 难。实 验仪
器被含蓄地看成是由非常精确的实体构成的, 光子在其
中以不同的、往往是非常令人迷惑的方式碰撞它。原始
的实在依然是运动的粒子和实验仪器的物质基础, 而存
在于它们之间的空 间, 尽管 被 认为 是充 满着 量子 涨 落,
但仍被认为是处于第二位实在的状态。
然而科学家再也不认为光子和电子是越过空间投射
在屏和镜 上 的分 立 的 实 体 了。在 物 理 实在 的 真 实 图 景
中, 甚至屏和其他实验室仪器都被看成是作为基础的真

空能量场中的量子 化波。当 科 学家 测量 光子 和电 子 时,

之 他们是在测量这种场中的波构型; 当他们在进行量子实
塘 验时, 就意 味 着一 组 稳态 波 ( 即 科 学家 本 身) 在 用 另
一组传播的波 ( 电子和光子) 进行实验。
尽管这种图景看来把常识颠倒了, 但进一步的考察
发现, 它原来比当代物理学的标准概念更接近于关于实
在本质的日常假设。例如, 量子场不再是仅仅描述潜能
的纯粹的理想实体———它们是把真实世界的粒子和物体
相互联结起来的物理学上的真正实体。因此, 使物理初
级班的学生感到吃惊的抽象就不再存在: 光和引力并不
是在虚空的空间中游荡的幽灵般的波。时间和空间不仅
仅是一种 爱 因斯 坦 式 的 几 何, 而 是 一 种基 本 的 物 理 实
202
在。它是充 满 物 质的 空 间, 是一 种 可 以 被 扰 动 的 介 质
———能够产生构型和波。光和声音是这一连续的能量场
中的行波, 而桌子和树、岩石和燕子以及其他看上去是
固态的物体则是其中的驻波。①
看来这一最新的图景重新证实了最古老的见解: 空
间是物质的创生之 源的 神秘 观念 很接 近真 理。在 东 方,
这一观念要追溯 到 5000 年 或更 长时 间以 前。根 据古 印
度的预言家的观点, 空间并不仅仅是惟一真实的物质事
物进行冒 险 的 框 架。它 是 一 种 永恒 的 实 在, 是 一 种 与
气、火、水和土这四种元素同样真实和感觉得到的微妙
物质。这种观 点 也 反 映 在某 些 当 代 印 度哲 学 家 的 思 想
中。例如, 广为人知的 “生命力运动 ” 的 创始人 G. 克
利希纳就说过, 可见的世界的能量来源于在其创造性潜 第
能所固有的原始能量。宇宙就像点缀着冰山的无边无际 十

的海洋, 宇 宙 海 洋弥 漫 在 时 空 中, 它 是 一 切 事 物 的 基 章
础。这个海洋不受我们的感觉的影响, 但是改变了作为 宇
基础的水的表象的巨大冰山是可以感觉得到的。当我们 宙

通过我们的感官观察世界时, 我们只看到冰山。但是在

“ 三昧” 中, 当我们在内心 里观 察实 在时, 冰 山就 消失
了, 四面八方所看到的都是水。
在新—老物质概 念中, 作为 一组 复杂 的微 分 方 程,
埃丁顿的我们的配偶的逼真形象可以被不太抽象但更逼
真的形象 所 取代。 正 在 出现 的 几 乎 完 整的 图 景 告 诉 我
们, 在不可见、但在物理上是真实的能量所构成的宇宙
海洋中, 我们的配 偶 ( 实际上 是我 们自己、 所有 的 人、
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 是一种复杂的驻波。 203

① 用 物理学 的语 言来 说, 光子 和 电 子 是真 空 场 的 “ 矢 量 自 旋 俘 获
波 形变”, 而屏和 其他固 态物 体 是其 中 的 “ 静 态 矢 量 波”。 前 者
是 传播的 波, 就像在 海 面 上 运 动 的 波, 而 后 者 则 是 静态 波 , 就
像把 水以 一定的 速度 倒进一 个盆里 或倒 出 来时 所 产生 的 波那 样。
所 有有形 的物 体都 是静 态 波; 它 们 是 相 对 地 静 态 的 波构 型 , 仅
仅 使人有 固态 物体的 印象。
三、关于生命的另一幅图景

在我们经验中所碰到的物质事物和在宇宙深处作为
这些事物的基础的能量场之间的微妙关系改变了我们所
知道的生命和生命世界的一切。正在出现的图景给了我
们一个自然界相互关联网络的形象, 这个网络产生了我
们在连续的、自我创造的有机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一切。
这一新图景告诉我们, 生物有机体不是一系列偶然
事件的结果。有机体的遗传信息库与其环境不是毫无联
系, 它的突变也不仅仅是偶然性的牺牲品。在基因组和

有机体以及甚至有机体的更广泛的环境之间有着直接的

之 ( 尽管是微妙的) 联系。并 不是 基因 的偶然 再组 合, 而
塘 是产生 新物 种 的变 异 是 “ 适 应性 ” 的: 在 有 机体 的 基
因亚结构方面, 它们灵活地响应了它们在环境中所经历
的变化。
前沿思想家和研究者一再提到这种适应性变异的发
生。尽管它又 召 回 了拉 马 克 学 说 的幽 灵 ( 二 百多 年 前
曾遭到怀疑的这种学说认为, 有机体在其一生中所获得
的特点可 以由 它 们 的后 代 继 承 ) 的 幽 灵, 但 先锋 派 研
究者们往往提出基因的突变和环境要求之间关联的可能
性。目前正在 根 据 新 的 证据 对 这 种 适 应性 突 变 的 理 论
( 它激起了 80 年代激烈的争论和讨论) 进行再检验。
204
正在出现的见解并不是回到原先的, 因而是过时的
概念———它并不认为长颈鹿获得它的长脖子是因为一代
又一代长颈鹿都要尽量伸长它们的脖子以便够到越来越
高的树枝上的树叶。相反, 新的概念提到基因组的适应
性, 基因组是给长脖子编码的遗传信息库, 生物有机体
的所有其 他 躯体 特 征 也 都 是如 此。 微 生物 学 家 现 在 发
现, 基因组是 “流体”。
对照实验已经提供了许多影响基因组和引起其适应
性变化的环境作用的例子。例如, 就亚麻而言, 由于受
到肥料的影响而导致 的基 因的 直接 变化 已经 被注 意 到;
人们已经知道, 接触到杀虫剂的不同昆虫产生出可遗传
的扩大特殊基因, 这些基因可以把化学药品解毒和对毒
素产生抵抗作用; 由于电磁和化学影响的结果, 许多物
种的基因库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
看来基因组 “ 知 道” 环 境 中的 变 化。 把 种 系 和 有
机体一生中 所 遇到 的 变化 分 离 开 来的 做 法 ( 这是 经 典
达尔文主 义的 主 要 支柱 ) 正 变 得越 来 越 失 去 根基, 并 第
将很快被 抛 弃。有 机 体 和环 境 形 成 整 个系 统 的 组 成 部 十

分, 而在时间中进化的正是这个系统。纯粹的偶然性被 章
排除———甚至就基因组中的突变而言, 突变据说也是在 宇
高度结构化的 “渐成系统” 中发生的。 宙

更多的生物学家现在开始认识到, 种系的稳定性并

不是由于基因组的孤立, 连续的适应并不是作用于纯粹
偶然的突变的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在进化中起作
用这一点当然是没有争议的: 对存活和繁殖不利的突变
不能长久存在, 这一点有利于人们观察到的有机体和环
境之间的适应。但是自然选择现在被看成是一种消极的
而不是创造性的因素: 它可能清除不适应的突变体, 但
不能保证那些真正适应的突变体被创造出来。生物学家
认为, 积极的因素是有机体和环境在一贯地自我进化的 205
包容系统中的紧密搭配。这个因素降低了偶然性在进化
过程中的作用, 并把流体基因组与预报重大革命性跳跃
的系统的突变联结起来。
生命的新图景使我们对自身身体的本质有了新的认
识。我们不是生物化学机器。这与学究式的生理学和医
学所接受的传统概念根本不同, 传统的概念认为, 有机
体的运作是通过把它 的功 能与 它的 生理 结构 联系 起 来、
把它的生理结构与它的躯体的化学联系起来的反应。根
据这种过时的观点, 健康取决于生理学结构的完整, 而
这种完整又取决于涉及众多有机和无机化学物的平衡反
应。这就是说, 每当我们的身体不能适当地运作时, 其
原因必定是 由 于 某种 化 学 不 平 衡引 起 了 某 种 结构 性 缺
陷。
在各种不同的应用方面, “ 生 物化学 医学 ” 已 获得
了显著的成功, 但是这并没有模糊了这样的事实: 就各
种有机体的健康状况而言, 这是不够的。要处理支配身
体功能、结构和化学的相互作用, 还需要增加另一种成
分, 这种成分就是生物能量场。

乍看起来, 人类 的 生 物 能 量 场 ( 或 生 物 场 ) 在 本

之 质上似乎是电磁场。神经生理学家发现, 联接大脑中某
塘 些区域的电流产生的效果与注射某些刺激大脑的化学药
品的效果相同。其他研究者发现, 适当控制的电流会刺
激细胞的再生, 使伤 口 更快 愈合, 并使 组织 自我 修 复。
精神 病研 究所 的观 察已 运 用到 X 射 线 和透 热法 的治 疗
上, 证明电磁场在保持身体的完整性方面起着不可忽视
的作用。电磁 场 的 不 平 衡表 明 身 体 化 学现 象 的 潜 在 扰
动, 从而促使健康受损。“ 能 量医 学” 已经作 为一 个重
要补充加入到生物化学医学中。
但是电磁生物场也许不能说明整个情况: 我们的身
体也许受 到 更微 妙 的 能 量 的影 响。 这 些能 量 很 少 能 够
206
( 即使能够) 被直接探测 到, 所以 怀疑 派的研 究者 对它
们的存在表示怀疑。然而自然治疗者和某些医生却系统
地运用这些能量。他们的经验证明, 微妙的能量能影响
身体的生物能量场, 因而能间接地但有时却决定性地影
响身体的健康状况。
自然 ( 或叫 “ 非传统的”) 医学在最 近几年取 得了
很大进展。这些新进展包括, 在华盛顿的国家健康研究
所建 立 了 “ 非 传 统 医 学 部 ” ( Offic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 创 办 了 几 种 专 业 杂 志, 出 版 了 有 关 书 籍,
还召开了关于研究课题和临床实践方面的讨论会。正在
进行的研究 有 以 下 几个 方 面: 我 们的 意 识 与 我 们 的 身
体的相互 作 用, 就像 在 自 愈 中 那样 ; 一 个 人 的 意 识 通
过直接或 间 接的 交 流 影 响 另一 个 人 的 意 识和 身 体; 这
样的影响 是怎 样 在时 空 中 “ 非 局部 地 ” 传 播 的———即
在越来 越 多 的 研 究 和 实 验中 所 注 意 到 的 “ 异 地 身 体 ”
效应。
进行中的研究表明, 在联结我们身体中的功能、结 第
构和生物化学现象以及所有这些和电磁生物场的相互作 十

用链之外, 我们还必须加上另一个成分。传统上称之为 章
“ 以太的”、“ 心 灵 的” 或 “ 精神 的 ” 东西, 在 科学 的 宇
新图景中, 所增加的成分是量子真空全息场。人类的身 宙

体与其他生命有机体一样, 也包含在这一场中, 并不断

地与之相互作用。
进行中的我们的身体与真空全息场之舞正在改变我
们关于生命和生命世界的最基本的观念。这不是经典达
尔文主义的无情 领域: 在这 一领 域中, 彼此 进行 斗 争,
每一个物种、每一个有机体和每一个基因都为了有利的
地位而互相竞争。有机 体并 不 是蒙 上皮 的自 私的 实 体,
竞争也决不是不受限制的。生命就像宇宙自身一样, 在
与作为基础的全息场的神圣之舞中进化。这就使生命体 207
进入包容整 个 生 物圈 的 密 切 关 系的 网 络 中 的 各种 要 素
中, 而生物圈本身又是延伸到整个宇宙的更广泛的关系
中的一个相互关联的要素。
在地球的生物圈中, 微妙的相互关联网从细胞染色
体中的 DNA 序列一直 延伸 到作 为 一个 整体 的全 球生 态
系统。我们身体中的遗传密码并不是孤立于维持我们生
命的环境的; 个体也并 不绝 对 地与 其他 个体 相互 分 离。
微妙的能量把我们生理学上的动态结构方面的信息传递
给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并从形成环境的动态过程传
递给我们细胞中的遗传密码。它们也把我们的大脑和身
体同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和生态系统相互联接起来。
在正在显现的图 景 中, 生 命有 机体 是相 互联 系 的,
它们通过弥漫在宇宙中的全息式的信息贮存和传输场相
互关联, 它们相互交流, 一起跳宇宙之舞。

四、关于心灵的开放概念

在宇宙之舞中, 生命来自于非生命, 心灵来自于更



高的生命领域。心灵一出现, 就成了宇宙之舞的一个完

之 整的要素———它被它与 宇宙 的 其余 部分 的关 联所 塑 造,
塘 反过来又塑造宇宙的其余部分。
这是一个古老的 概 念, 在 新的 包装 中它 又复 活 了。
几千年来, 哲学家们对 心灵 在 宇宙 中的 位置 感到 困 惑。
理论倒是很多, 但是真正进行思考过的理论只有屈指可
数的几个。要理解什么是新的和什么是老的概念, 我们
应当概述几个主要的理论。
理论 1. 心灵 是大 脑 的产 物———更 确切 地 讲, 心 灵
是大脑为有机体的生存而履行存活功能的副产品。当有
机体变得更为复杂时, 它们 就需要 更复 杂的 “ 计算 机”
去控制它们, 以便能获 得为 了 生存 和繁 殖所 需的 食 物、
208
配偶和有关的资源,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心灵
便出现了。所以说, 心灵在现实世界中不是一开始就有
的, 它是在那些具有足够复杂的大脑的人身上才成为现
实的一种 “副现象”。这是传统的唯物主义观点。
理论 2. 心灵是 终极 实 在; 物 质仅 仅是 人类 心灵 所
创造出来的一种幻影。在宇宙的进化中, 心灵是第一位
的, 而 且 它 始 终 是 第 一 位 的 ( 也 许 是 惟 一 的 ) 实 在。
物质的宇宙仅仅是人类心灵在思考我们周围世界的本质
时的创造物。这种描述是由来已久的唯心主义观点。
理论 3. 心灵和 物质 两 者都 是基 本的, 但它 们是 完
全不同的; 对 人 类而 言, 它 们通 过 大 脑 相 互 联 系 在 一
起。心灵的显现不能用显现它的系统来解释, 甚至也不
能用人类惊人复杂的大脑来说明。就人类而言, 心灵是
与物质的大脑相联系的, 但大脑仅仅是心灵的住所, 二
者不是一回事。当把物质和心灵这两者分离开来进行认
识时, 我们就获得了二元论的观点。
理论 4. 物质和心 灵构 成一 个 无论 在思 想上 还是 在 第
事实上都不可分割的整体。心灵和物质之间的完全不同 十

( 由笛卡儿引进西方思想) 不是 真实 的: 在最 终的 分析 章
中, 物质和心灵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必须如 宇
此地接受这种观点和处理它们, 无论它们在哪儿显现出 宙

来或以什么形式显现。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观点: 它是一

种整体主义的观点。
理论 5. 物 质 和 心 灵 都 是 真 实 的, 但 不 是 基 本 的:
它们都是从更深层次的实在中进化出来的。物质和心灵
的根延伸到实在的更深层面, 而这一层面本身既不是精
神的也不是物质的。
这最后一种观点 ( 理论 5 ) 是科学上现在正在 出现
的图景的核心内容。这是一种新观点, 还没有明确的名
称; 我们最好把它叫做进化论。当然, 它是一个动态的 209
概念, 这 一概 念 既不 把 实 在“ 降 低” 为 惰 性 的、无 生
命的物质 ( 像唯物主义那 样) , 也 不把 它比作 一种 神秘
的、非物质的心灵 ( 像唯 心主义 那样 ) 。两者 都被 认为
是真实 的, 但 是 ( 与 二元 论 不一 样) 它 们 并 不被 看 作
是实在的基本要素。物质与心灵都是从一种完全不寻常
的共同子宫———宇宙量子真空的零点能量场———中进化
出来的。
进化论的观点是可以被清楚地说明的。当自我创生
的巨大过程在进行时, 物质和心灵就一起向越来越高级
和越来越 复杂 的 形 式进 化。 甚 至 基本 粒 子 也 有 过 ( 现
在仍然有) 某种 原 始 的心 灵, 当 “ 携 带 ” 它 的物 质 系
统 ( 原 子、分 子、细 胞 和 有 机 体 ) 变 得 更 加 复 杂 时,
这种心灵就在复杂性和清晰性中得到了。我们人类由于
具有个人的意识, 因此体验到了高度进化的、与我们的
复杂的大脑一起进化的心灵。尽管在这个星球上这种体
验是惟一明确无误的, 但是它并不是惟一的体验: 所有
其他的有机体, 甚至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 都有某种
形式的精神体验, 其清晰的程度是与它们进化的水平相

一致的。

之 关于这一概念还要添加另一个要素。尽管在观念史
塘 上这一要素并不是前所未有的, 但在科学上却是一个新
概念。它就是相互关 联 的要 素。在 宇宙 中进 化的 物 质 /
精神系统通过产生它们的宇宙子宫永恒地和紧密地相互
联结。这一子宫 ( 即 量子 真 空 ) 不是 一 种 被 动 的 “ 已
经存在的” 实 在, 而 是 一 种 主 动的、 与 所 有 由 其 产 生
的事 物 共 舞 的 具 有 “ 养 育 ” 性 质 的 母 体 因 素
( “ nurturing” mother - factor) 。
我们的心灵与量子真空的共舞把我们与我们周围的
其他心灵, 以及这个行星上的生物圈和超越生物圈范围
的整个宇宙都联结了起来。它向社会, 向自然界, 向整
210
个宇宙 “ 开放 ” 我 们 的 心灵。 对于 神 秘 主 义 者、感 觉
敏感的人、预言家和形而上学家来说, 这种开放很久以
前就已经知道了。但是现代科学家和那些把现代科学当
作是理解实在的惟一途径的人都否认它。然而, 现在对
这种开放 的 认 知 又 重 新 转 向 到 新 科 学。 正 在 出 现 的
( 也是革命性的) 见解是, 我 们的 大脑 所传递 的关 于超
越我们头颅的世界的某些特点的信息并不局限于电磁波
的可见光谱和声波的可听到的声波谱。它延伸至基于真
空的全息场中的波传播。这个场微妙地把我们心灵与宇
宙的其余部分相互联结起来。
这一见解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被遗忘了, 很可能是因
为日常经验几乎没有提供什么证据。然而, 这并不是因
为我们更广泛的联系不是真实的和没有功能的, 而是因
为它们的证据通常不能渗入我们正常的清醒意识。我们
从我们现代的常识意识中排除一切与它的现代的常识期
望不一致的事物。
在传统的和在非西方的社会中, 情况并非如此。在 第
这些社会里, 人们经常以各种明显的形式移情于同代人 十

和自然。在东方, 道家的信徒认为, 人的最大的善是顺 章
其自然; 在西方, 土著美洲人表达了他们与自然界的一 宇
切是一个整体的感觉。用经常引述的土著美洲人领袖西 宙

雅图的话来说, “ 我们 知道这一 点。一切事 物都联 系在

一起, 就像血统联结一个家庭一样。一切事物都是相互
联系的。降临 到 地 球 上 的一 切 也 降 临 到地 球 的 儿 子 身
上。”
这种感情 与 现 代社 会 中人 们 所 感觉 的 “ 孤 立” 是
大相径庭的。最后, 我们对个人的自我实现的追求导致
了错误的观点: 我们绝对地由我们的肤色划界, 并与社
会的其余部分和自然界分开。
当然也有例 外。像 J. 多恩 和 W. 布 莱 克 这样 的 大 211
诗人歌颂了我们与宇宙是 一个整 体的 思想; 像 G. 巴特
森和 A. 内斯这样的先锋派科 学家 曾经 试图获 得对 它的
详细理解。爱因 斯 坦 自 己 写 道, “ 人 是 被 我 们 称 之 为
‘ 宇宙’ 的整体的一部分, 是 时间 和空 间中有 限的 一部
分。他把他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意识的一种错觉———
当作与其余部分分离开的某种事物来体验。这种错觉对
我们来说是一种禁锢, 它限制我们只能作出个人的决定
和关怀我们最亲近的几个人。”
弥漫于现代社会的 分离 的 感觉 并不 每天 24 小时 都
在折磨人。尽管在通常清醒意识中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
深深地陷在我们的分离的泥沼中, 被明显分立的所有事
物所包围, 但是当我们睡觉、沉思或进入某些其他非通
常的意识状态时, 情况就变化了。这是非常重要的: 通
常的意识状态尽管似乎包罗万象, 但只占我们大脑活动
的一小部分。①
意识的非通常状态不仅是真实的, 而且也是可获得
的。W. 詹 姆 斯 在 100 多 年 前 的 一 篇 著 名 陈 述 中 就 指
出, “ 我 们 正常 的 清醒 意 识仅 仅 是一 种 特 殊 类型 的 意
微 识, 而关于它的一切, 由一层最薄的屏障分开的还存在

着完全不同的潜在形式的意识。我们可能终生觉察不到

它们的存在; 但是施加必要的刺激, 它们一下子都会完

整地表现出来。” 在“ 原始 的” 和 传统的文 化中, 人们
知道怎样施加必要的 刺激———像 卡拉哈 里沙 漠 ② 里 的孔

① 一 种简单 的计 算就显 示 出意 识 过 程 和大 脑 的 整 体 能 力 之 间 的 巨
大 差 异。 这 种 计 算 最 好 用 “ 比 特 ” ( 比特是信息 量的单
位 。——— 译注 ) 来进 行, 1 比特 等于 一 次 用 是 / 否 来回 答 一 个 问
题 时的信 息 量, 或 者 等 于 在 两 种 选 择 中 作 出 一 种 选 择 的 决 定。
它 通常是 二进 制 0 或 1 的 选 择。 要 编 码 或 传 输 1 比 特信 息 , 大
脑必 须具 有两种 潜在 状 态: 0 和 1 。要 编 码 或 传 输 2 比 特 信 息,
它就 必须 具有 4 种 潜在 状态 ( 00, 01 , 10, 11 ) ; 要 编 码或 传 输
了 比 特 信 息, 它 就 必 须 具 有 8 种 潜 在 状 态 ( 000 , 001, 010,
212
100, 110, 011 和 111) 。 大 脑 能够 处 理 的 最 大 信 息 量 用 比 特 来
表 示 就 等于 其 可 能 的 状 态 数 乘 以 2 的 对 数 。 现 在, 据估计 处
理 来 自感 觉 的 数 据 需 要 约 每 秒 100 亿 比 特 。 这 就 需 要 真 正 是
天 文 数 字的 大 脑 状 态 , 由 100 亿 个 脑 细 胞 及 其 10 15 个 联 结 点
构 成 的 网络 使 之 成 为 可 能 。 但 是 在 意 识 层 次 上 处 理 的 信 息 几
乎 不 超 过每 秒 10 比特 。 剩 下 的处 理 过 程 发 生 在 潜 意 识 的 层 次
上 ——— 联 结 大 脑与 外 部 世 界 的 大 多 数 信 息 在 这 里 被 编 码 和 传
输 、 接 收和 译 码 。
② 在 非洲西 南部 。——— 译注
部族就可以同时进入各种变更的状态。在世界的许多地
方, 古代人 把 唱 歌、呼 吸、 击 鼓、 有 韵 律 地 跳 舞、 禁
食、社交和感情孤立、甚至特殊形式的生理痛苦结合起
来以引起变更的状态。非洲和哥伦布到达前的美洲的土
著文化在萨满教的祭祀程序中、在医治仪式和交战仪式
上运用这些刺激; 在亚洲的各种高级文化中, 各种瑜珈
体系, 佛教的禅宗、西藏的密宗、道教和伊斯兰教的苏
菲派 ① 都运 用 它 们; 古 埃 及 人 在 伊 希 斯 和 奥 里 希 斯 神
庙中 运用 它们 ; 古希 腊 人 在 祭 酒节 和 埃 勒 夫 西斯 节 时
也运 用它 们。 在西 方工 业 文 明 到 来之 前 , 几 乎 所 有 的 第
文化 都以 尊崇 的心 情 保 持这 种 状 态, 因 为 它 们有 可 以 十

传输 的明 显体 验, 以 及 个 人 治 疗和 人 际 间 接 触和 交 流 章
的能 力。 宇
今天, 在现代科学的前沿, 关于变更的意识状态的 宙

研究正在 作 为被 称 之为 “ 意识 研 究” 的 新学 科 的一 个

合理部分被人们所接受。科学家们都知道, 这种状态不
仅可以被古 代 的 萨满 教 和 瑜 珈 的活 动 及 致 幻 药物 所 产
生, 而且甚至 可 以 被简 单 的 呼 吸 练习 ( 例 如 格罗 夫 的
全息性呼吸 ) 和由 心 理治 疗 专 家的 暗 示 所 引 起的 安 静
状态所产生。当然, 类似的状态也确实发生在做深刻祈
祷的和集中注意力的人身上, 而且可能也会自发地产生
———有时还不以体验到这些状态的人的意志为转移。
显示这 种状 态 的 重要 事 实 是 , 正 像 最 早 的 研 究 者
213
C. 塔特所指出 的, 无 论它 们的 特殊 性 质是 什 么, 它 们
总是倾向 于使 我 们相 互 间 的 和 与环 境 间 的 微 妙关 联 更
明显。甚 至在 充 满梦 的 睡 眠 中 也是 如 此。 在 本 世 纪 中
叶, C. 莱格就 已经推 测到, 我们 的有 些 梦反 映 了全 体
人类的集 体 无 意 识———它 们 具 有 “ 超 自 然 的 ” 特 性 。

① 伊 斯兰教 的神 秘主义 派别。 ——— 译注


现在有许 多 心理 学 家 都 持 类似 的 观 点。 根据 梦 的 研 究
者 M. 厄尔曼 的观点, 即 使我 们 是 作为 单 个人 生 活的 ,
并且同我 们 物种 和 我 们 的 集体 是 分 离 的, 我 们 的 梦 也
会重新建 立起 我们 的 联系; 这 些 联 系 促 使 我 们 努 力 与
自然 和宇 宙和 谐生 存。 与 弗 洛 伊德 所 说 的 梦 中的 心 理
实体 处在 相互 敌对 状 态 的理 论 不 同, 厄 尔 曼 的梦 的 理
论把 做 梦 与 具 有 整 体 性 的 我 们 的 相 互 关 联 联 系 在 一
起。
我们在心灵深处把我们相互联系起来的这一观点也
为物理学家 F. A. 沃尔夫所 赞同。他 甚至说, 我们 在寻
找个人大 脑 中 的 意识 时 没 有 切 中 要 害。他 写 道, 也 许

“ 我的” 意识并不只存在 于我的 皮肉 之内, 而 且也 存在

之 于一种延伸的场中。
塘 上述结论尽管大 胆, 但 在精 神病 学家 S. 格 罗夫 的
著作中引人注目地得到了 肯定。他 的 “ 新心 灵绘图 法”
( 正如我们在第八章中指出 的, 除 了标准 的 “ 关于 个人
经历的回忆” 领域, 还包括一个 “ 超个人 的领域”) 是
基于无数有关病人 改变 了的 状态 的经 验。一 次又 一 次,
当病人进入改变了的状态时, 他们获得了他们通过眼睛
和耳朵所不能获得的信息。格罗夫得出结论说, 在这种
状态下, 我们几乎可以从宇宙中的任何事物中获得信息
并与之融为一体。有这样的经验: 与另外一个人一起进
入一种 双体 统 一 ( dual unity) 的状 态, 并 完 全与 另 一
214
个人融为一体。也有这样的经验: 一个人的意识与一群
人的意识谐调一致, 并扩大到包括全人类。一个人完全
能够超越人类经验的限度, 与看上去是动物、植物、甚
至无机物和过程的 意识 融为 一体。 根据 格罗 夫的 观 点,
也可以体 验 整 个 生 物 圈、 这 个 星 球 和 整 个 宇 宙 的 意
识。①
格罗夫并不是惟一提出这些主张的人, 这些主张本
身也不是 新 东西。 它 们 可以 追 溯 到 东 方哲 学 的 最 早 源
头; 在瑜珈经典中, 它们已经有了系统的描述。古代的
著作描述 了 使 个 人 的 心 灵 受 到 宇 宙 力 的 约 束 的 “ 方
法”: 瑜珈功。无论谁 都可以 遵照 这样 的方法, 扩大 他
( 或她) 的意识, 而无需 求助 于超 自然的 力或 实体———
甚至不需要精神治疗者。
帕坦贾里 所描 述 的 心 灵 控制 传 递 了 惊 人 的 力 和 能 第

力。德国的 意识研究 者 F. - T. 哥特瓦尔 德在瑜珈 经典 四
中看到不少于 33 个 这样 的 例子, 从控 制一 个人 自己 的 章

感觉到控制物质世界。最经常提到的力包括: 对其他生 宇

物的心灵和思想的了解, 对一切生物的语言的了解, 对

过去和未来的了解, 对隐藏的或遥远的客体的了解, 对 舞
先前的存在物的了解等。有这种神功的人几乎能够完全
控制身心和与之相配的在宇宙中延伸的意识。他们的心

① “ 双重 统一” 的体 验的特 点是 自我身 体的 分界线 的放 松和消 失 以


及与 另一 个人结 合成 一个整 体状态 的 一种 感 觉。 在这 种 体验 中,
尽管 与另 一个人 融为 一体, 但 体 验 的人 仍 意 识 到他 ( 或 她 ) 自
身 的身 份。 在 相 关 的 但 明 显 不 同 的 体 验 中, 体 验 的 失 去 了 他
( 或她 ) 自 身的身 份, 而 具 有一 种 完 全 与另 一 个 人 认 同的 感 觉。
“ 另一 个人” 可以 是一个 活着 的人, 从其 童年时 代就 认识或 属 于 215
他 的祖辈 , 或 来自明 显 的先 前 生 命。 他 也 可 以 是 历 史 上 的 一 个
著 名人物 , 甚 至可以 是 一个 神 话 中 的 人 物。 和 他 的 认 同 包 括 身
体的 形象 、肉体 的感 觉、情 感的反 应 和态 度 、思 想 过程 、记 忆、
面部 表情 、典型 的 姿 势 和 习惯 动 作 、 心 境、 运 动、 甚 至 声 音 的
变 化。而 群体 认同的 体验 则 进 一 步包 括 分 界 线 的 消 失 和 意 识 的
延 伸。与 其说 和某些 个 人认 同 , 不 如 说 体 验 的 主 体 有 一 种 变 成
具 有某些 共同 的种 族、 文 化、 政 治、 观 念 或 职 业 特 点 的 整 个 一
群 人的感 觉。 在极端 的 情况 下 , 一 个 人 可 以 与 整 个 人 类 的 体 验
和 人类的 状况 ———喜 、怒、 哀、 乐相认 同。
灵达到了了解整个宇宙的程度。
有这种神功的人的某些能力已在当代人进行深刻思
考时被重新发现。用格罗夫的话来说, 呈现在这些心灵
和意识状 态表 面 的 经验 “ 清 楚 地表 明, 我 们 每一 个 人
都以某种还未得到解释的方式包容有关整个宇宙或所有
存在的信息, 具有潜在的经验可以达到宇宙的所有部分
———在某种意义上是整个宇宙网络”。
这一说法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尽管精神病专家现在
还缺乏关于他们这些发现的科学解释, 但是科学发现的
步伐很快, 科学家也许很快就能对这些神秘现象的一部
分作出有意义的解释。新出现的概念使我们想起荣格所

直觉到的: 人类的精神在整个人类中是连续的。我们相

之 互关联的大脑 / 心灵和人类 世界 其 余部 分之 间的 交流 是
塘 不断的, 而且是双向流动的。我们向其他人传递我们的
思想、印象和情感, 同时也接受其他人的思想、印象和
情感。在我们的心灵中所进行的一切都在量子真空的零
点场中留下痕迹, 而且在我们心灵中所进行的一切都能
够被那些 知 道如 何 把微 妙 痕迹 “ 调谐 ” 到和 传 播到 那
儿的人所接受。正如被选为捷克共和国总统的有敏锐洞
察力的作家 V. 哈维尔所指 出的, 就好 像有类 似于 触角
的东西听凭我们使用, 从包含整个人类经验的发射器中
接受到信号。
我们在我们的身体中确实有这样的触角, 并且与其
216
他物种不 同, 对 我 们 来 说触 角 不 是 一 个特 殊 的 接 受 器
官。其他的物种也接受 来自 包 含这 个行 星的 场的 信 息:
鱼利用地球的磁场来导航———这个场的强度决定了它们
相对于这个场的游动的方向; 蜜蜂利用磁场来为它们定
向和交流; 家鸽会受到磁场的微小涨落的影响, 那怕磁
通量密度的变化只有 几个 毫微 特斯 拉 ① ( 1 毫微 特斯 拉
- 9
= 10 特斯拉) ; 候鸟与 这个 场的 磁通 量密 度线 或者 成
直角、或者相平行地飞行。但是我们人类不需要特殊的
器官就可以感觉到我们的场。例如科学家发现, 我们与
电磁信号和扰动相互作用, 有许多症状直接出现在我们
的神经中枢系统 ( 当用 10 ~50 千赫 的大气 电磁 交变 场
试验时, 具有 20 秒间隔的发射时间, 并具有 24 小 时为
周期的节律的扰动, 酶的新陈代谢和荷尔蒙的产生会受
到其影响) 。准静态磁 场和低 频电 磁场 与我们 机体 中的
反应直接联系起来, 就好像被传递的电信息使电—机械 第
( 光子—声子) 的编码进入我 们的 神经 系统的 传递 和贮 十

存机制。 章
同样, 我们的大脑可以接受到来自基于真空的全息 宇
场的信息而无需借助 像眼 睛和 耳朵 这样 的身 体接 受 器。 宙

证据表明, 当 我 们 进入 自 由 变 动 的意 识 变 更 状 态 ( 例

如处在醒 着 和睡 觉 之 间 的 白日 梦 状 态, 沉 思 或 祈 祷 状
态, 由有意识地呼吸和 集中 注意 力而产 生的 特殊状 态)
时, 超越时空的信息就到达我们的心灵。
尽管不必意识到, 但我们与其他心灵和我们周围世
界的恒常之舞给予我们一种新的责任感。我们的思想和
我们的感觉并不是只涉及到我们自身: 我们所想的和我
们所感觉到的会超越我们所说的话和我们所表达的态度
而在其他人身上起作用。我们的影响是微妙的, 然而却
217
是有效的: 正如精神病 专家 和 心理 治疗 专家 所熟 知 的,
在变更状态的条件下体验另一个人的某个人并不仅仅回
忆那个人和他 ( 或她 ) 的 体 验———他 实 际 上 变 成 了 那
个人, 感 觉 他 ( 或 她 ) 的 生 理 感 受, 接 受 他 ( 或 她 )
的可见的和其他感官的知 觉, 体验 他 ( 或她 ) 的情 感。

① 磁 通量密 度的 国际单 位制单 位。 ———译 注


甚至在不完全同一 的情 况下, 这种 影响 也是 很显 著 的,
它在心灵中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 微妙地影响某个人余
生的思想和感觉。甚至当其他人并不有意识地体验我们
的精神影响时, 我们的思想和感觉也能在他们的无意识
中留下很深的痕迹。毕竟, 我们是通过形象、思想、印
象和感觉的不断双向交流来与他们联系的, 而这样就改
变了他们的心灵, 无论他们是否认识到。

五、在新图景的遥远边界

从致命的疾病 中恢 复 过来 不久, G. 费克 纳 这位 现

代实验心理学的著名 奠基人 写下了下 面的话: “ 当 我们

之 中的一个人死去时, 就好比世界的一只眼睛闭上了, 因
塘 为来自那个特定区域的所有知觉都停止了。但是把他们
自己与那个人的知觉搅在一起的记忆和概念关系仍像以
前那样明显地保留在更大的地球生命中, 形成新的关系
并在整个未来中不断发展, 就好像我们自己的明显思想
对象一旦在记忆中贮存起来, 就在我们整个的有限生命
中形成新的关系并 发展一 样。” 费克 纳接 触到了 某一 方
面的真理了吗?
尽管在这里我们进入了传统上是形而上学和神秘主
义的领域,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延伸在这一章中所概述的
新的科学图景的地平线来冒险作出一种答案。我们之所
218
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 在当前科学研究的前沿, 一种明
显的直觉也许会接受某种形式的信息: 我们的意识在某
种意义上说也许是不朽的。
这种永恒的直觉的证明并不直接来自对我们自身的
心灵和意 识内 容 的检 查 ( 就 像 在神 秘 的传 统 中 那样 ) ,
而是来自能给予这种内省所产生的体验以一种科学上有
效的解释的可能性。我们的心灵与宇宙共舞所通过的相
互关联场提供了一种解释———它告诉我们, 我们抛弃不
朽的观念是错误的。来自明显的先前存在的记忆毕竟可
以有一种有效的基础———它们可能是从一种共有的意识
场获得的信息。我们的感觉、思想和感情不断地被读入
并贮存在量子真空的全息光谱中, 而且我们已经通过把
我们的身心的痕迹留在那个宇宙的阿卡沙记录中而获得
了不朽性。
然而, 还有进一步的可能性。我们有知觉的身体读
入宇宙信息库的经验不是分布在整个库中, 而是形成一
个整体集, 就非常像世界网络上的一个网页吗? 如果是 第
如此, 那么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体验到的一切, 任何 十

闪过我们意识的思想、感觉或观念, 都将进入这一区域 章
并在那里与以前进入的所有这一切整合在一起。我们自 宇
身的 “网 页” 作 为我 们 整个 生 命的 一 种 个人 记 录保 持 宙

下去———后来超越它。因为, 如果当产生它们的事物消

失时, 这个场中 的 信 息 却 不 消 失, 而 是 作 为 “ 幻 像 模
式” 仍然 保留 着, 那 么 我 们 一 生中 的 经 验 的 整体 记 录
就超越我们的一生而继续 存在。而 且任 何具有 “ 密 码”
可以从这一个庞大信息库中读出它的人来说都可以获得
它。
有这样的可能性: 在某处, 在其母体的子宫内发育
的胎儿不 期 而遇 到 ( 也 许 在某 种 程度 上 预先 具 有) 能
够释读我们在一生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纪录的密码。它 219
将开始释读并非它自己的, 而是我们的记忆。它的读取
将集中在我们一生记录的最后增加的内容: 我们死亡之
前 ( 或 死 亡时 ) 的 体 验。而 且, 我 们 自 己 用 最大 的 热
情体验到的事件将在记录 中“ 最突出 ”, 并在 它的 读取
中成为要点。这些就是胎儿、然后是新生儿和成长的儿
童除了自身 的 经 验外 所 能 获 得 和似 乎 可 以 回 忆起 的 东
西。所 以 说, 他 ( 或 她 ) 来 到 这 个 世 界 上 就 具 有 他
( 或她) 自己短暂存在的记忆, 他 ( 或她) 的这种 记忆
与我们自己的最后几小时或几天的记忆交织在一起, 与
给我们特别深刻的印象的那些令人伤感或令人高兴的体
验交织在一起。
如果场中的信息始终如一地与先前信息整合在一起
( 就像在网址上) , 那就必然 有这 些含义。 倘若 是这 样,
我们就获得了一种关于经常提到但迄今为止还属于神秘
的因果报应和化身现象的具有科学意义的解释。
我们现在 已经 达 到 人 类 经验 的 最 深 和 最 神 秘 的 范
围; 已经达到紧随经验科学的最新进步之后出现的准总
体图景的最边缘地 带。我们 能 够达 到这 一遥 远的 海 岸,

这本身就有很大意义: 它意味着关于自然界的科学和经

之 验的精神领域之间的 分离 并不 是永 恒的 和不 可补 救 的。
塘 总有一天在我们面前展现的科学革命的进一步的成就会
在它们之间架起桥梁。

小 结

正在出现的关于宇宙、物质、生命和心灵的准总体
图景的最重要特点是微妙的和恒常的相互关联。进化并
不是朝着不存在的目标摸索前进, 也不是一种充满偶然
性和机会性的随意游戏。它是一种朝着产生于过程本身
的目标前进 的 有 计 划 的 ( 实 际 上 是 有 规 律 的 ) 发 展。
220
它的逐渐展 现 是因 为 ( 像 我 们 人类 已 经 在 漫 长的 时 间
中通过直 觉 所知 道 的) 我 们 ( 与宇 宙 中 的所 有 要素 一
样) 是彼 此联 系 在一 起。 我 们 是永 恒 的 和 不 停的 宇 宙
之舞的舞 伴。它 “ 赋 特 征 于” 我 们 的 身体, “ 赋 特 征
于” 我们 的心 灵。而 且 当 我 们 允许 它 穿 越 我 们苏 醒 的
意识时, 它就加强了我们与自然界和宇宙成为一个整体
的感觉。
命 名 这 个 场 : 为 21 世 纪
科学而提的建议 命






21


这个场使我们和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成为微妙的相 科

互关联 的宇 宙 ( 宇 宙 的微 漪 之塘 ) 中的 有 机 部分, 我 而

们应当把这个场叫作什么呢? 如果这个场是宇宙中主要 的

的、实际上是最重要的要素, 那么它就值得有自己的名 议

字。把它描 述 为 “ 以 真空 为 基础 的 零点 全 息 场” 是 精
确的, 但太累赘, 而先前命名的其他的场的名字与现在
出现的关于这一宇宙场的性质不相符。
我们正在开始认识到, 这个场既是形态发生的也是
形态携带 的。 这 就 是 说, 它 既 产 生 形 态 也 携 带 形 态, 。
但它并不仅仅是纯粹的形态产生和形态携带的实体, 它 221
是宇宙中最基本因素的相互作用的亚结构: 在量子真空
中。这种真空是 “真实的 ” ( 说到 真空, 在通常的 说法
中是指空的空间, 但它也是真实的, 似乎与这个术语的
含义相反) , 而且它是 遍布 于时 空中的。 它的全 息亚 结
构 “内构 成” 物理 宇 宙, 同 样地 它也 “ 内 构 成” 生 命
世界以及人类心理和意识的领域。
因为相互关联场既是一个实在的基本要素, 又是一
个进入到我们与这一实在相互作用中的因素, 所以它完
全值得用一个希腊字母 来表 示。我们 已经 有了 β粒 子,
γ射线, α波和 Ω 因子, 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以真空为基
础的宇宙全息场称之为 “Ψ 场” 呢?
为什么特别叫 “Ψ” 呢? 最明显的回答似乎是因为
它所指的———也许 是 解 释 的———是 Ψ 现 象。 然而 这 太
容易了: 宇宙全息场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传递某些类
型的超感觉信息, 它也把量子和有机体、大脑和心灵以
及所有的人和文化互相联系起来。用 “Ψ” 的基本理由
超越了灵学, 也超越了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 甚至也超
越了生物学和生态学。它包含物理学和宇宙学以及当代

经验科学的所有领域。

之 实际上, 把以真 空为 基 础的 全 息场 看 作 是 Ψ 场 有
塘 三个基本理由 ①
第一, 就物 理 世 界而 言, Ψ 场 完 善 了 关 于 量 子 态
的描述———它进一步 指 明 了粒 子 的波 函 数。由 Ψ 场 完
善 的 物 理 宇 宙 满 足 薛 定 谔 的 量 子 态———Ψ 态
( x. t) ———方程———与时空的几何结构满足爱因斯 坦的
引力常数以及电磁场满足麦克斯韦的方程非常类似。
第二, 就生 命 世 界而 言, Ψ 场 是 一 个 自 我 参 考 性
的因素。它一直利用有机体自身及其环境的形态使有机
体具有特性, 因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智力———一种在自
然界的子宫内起作用的广义的 “灵魂”。
222
第三, 在心 灵 和 意识 的 领 域 内, Ψ 场 产 生 人 类 大
脑之间以及人类大脑和拥有大脑的有机体的环境之间的
自发的交流。尽管场效应不限于超感觉感知和其他神秘
现象, 但是它们传递 某 种 传统 上 列 在 “ Ψ 现 象” 的 标
题下的信息。

① Ψ 场 的定 义是作 者在 《 具有 创造 性的宇 宙》 一书中 首次 提出的 。


几年以后, 如果自然科学在总体上, 特别是在微妙
的相互作用 研 究 的领 域 内 取 得 重大 突 破 和 快 速进 展 的
话, 我们可能会发 现, 研 究 Ψ 场必 定 会 像今 天 研究 夸
克和黑洞那样可以接受和普遍进行。








21








223
思想结论

科学的理论和概念不仅仅是技术系统和机械电子装

备的源泉, 也是意义的源泉, 而且间接地还是我们赋予

之 意义的价值的源泉。当我们直接涉及它时, 我们如何把
塘 我们彼此联系起来并与自然界联系起来, 要取决于我们
关于自然、生命和人类的思想和感觉的概念———取决于
不自觉地但并非偶然地受到科学影响的概念。如果我们
认为自然界是无生 命的 机制, 是被 动的 岩石 的集 合 体,
那么我们 就 会认 为 我们 有 权利 ( 或资 格) 按 我 们的 意
志去处理它, 只要我们不违反我们的利益。我们对技术
的选择就反映了这些信念: 我们将选择威力巨大的机器
去开采、提炼、使用和抛弃在我们的环境中发现的物质
和能量。如果我们把动物和其他人看作仅仅是更复杂的
机器, 那么我们也将操纵他们: 我们会切除他们的功能
224
失调的部分和器官, 拼接他们的基因, 或重新连接他们
大脑中的通路。我们也 将操 纵 人们 的社 会和 政治 行 为、
他们的劳动、甚至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休闲活
动。
但是如果 自 然 界 ( 宇宙 本 身) 并 不 是 被 动的 岩 石
或无生命的机器呢? 如果人们不是复杂的机器, 不相互
分离, 也不与他 们 的 环 境 相 分 离, 而 是 深 刻 地 ( 尽 管
微妙地) 联系 在 一起 呢? 如 果 整个 宇 宙 伴 随 着自 我 组
织的创造性能量而有规律地跳动, 并伴随着周期性爆发
的急剧变革而不断进化呢? 如果这是我们从科学那儿获
得的概念, 如果我们用我们的智力吸收它, 用我们的心
接受它, 我们还会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彼此联系起来并与
我们的环境联系起来吗?
我们在本书中已经证明, 科学现在开始表达的正是
某种像这类有机图像的事物。我们已经看到, 现在遍及
自然科学的变化潮流留下了关于生命、心灵和宇宙的机
械观的最后残余。空间和时间是作为可观察到的宇宙的
动态背景而统一在一起的; 物质作为实在的基本特征正

在消失, 在能量前退却; 连续的场正在取代作为沭浴在

能量中的宇宙的基本要素的不相关联的粒子。这个世界 结
的最终命运不再需要陷入冷淡的灰暗中, 陷入空的、永 论
恒的和毫无变化 的“ 虚无” ( nothingness ) 中, 但完 全
可以是一个循环的自我创生、自我更新、自我组织和自
我赋予活动的大宇宙。
当前科学的世界观从无生命的岩石向相互关联的和
近乎有生命的宇宙的转变, 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具有
极大的意义和重要性。关于微妙地相互关联的世界、我
们在其中和通过它紧密相互联结并与宇宙联结的微漪之
塘、被我们的智力所吸 收并 用 我们 的心 来接 受的 概 念,
是我们对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挑战的回应。我们相互分离 225
并与自然界相分离是我们许多问题的根源; 克服这些问
题需要恢 复 被我 们 忽视 的 ( 但 决 没有 完 全忘 记 ) 的 联
结和结合。出乎意料地但也许并非完全偶然地, 在先锋
派科学家的工作室里出现的图景将激励这样的思想和行
为方式: 当前它在帮助将全球危机的幽灵转化到一种人
道的和可持续的伟大文明的努力方面会走得很远。
T. S. 艾略特以诗人的洞察力问道, “ 什么是可 以抓
住的根? 什么是从这堆乱石堆中长出的枝叶? 作为人类
的儿子, 你不可能说出或猜测到, 因为你只知道一堆破
碎的幻像……” 新 科 学 帮 助 我 们越 过 这 一 困 境。 它 们
给予我们微漪之塘和万物都在一种基本的统一中相互联
结的宇宙的图景。这种新出现的见解既是有意义的, 也
是合时宜的。它证实了心理学家—哲学家 W. 詹姆 斯的
想象: 我们 像 大 海 中 的 岛 屿———在 表 面 上 是 相 互 分 离
的, 但是在深处是联结着的。
来吧!
和我们一起在平静的池塘中航行。
陆地被蒙上一层薄雾, 表面非常平滑。

我们是池塘上的航船, 我们与池塘同为一体。


塘 细微的航 迹 在 我 们 后 面 扩 展, 在 神 秘 的 水 面 上 运
动。
它的微妙的波记录着我们的航程。
你的船迹 和 我 的 船 迹 融 为 一体, 它 们 形 成 一 种 图
样, 反映出你的运动, 也反映出我的运动。
其他的 航 船, 和 我 们 的 航 船 一 样, 也 在 池 塘 上 航
行。
他们的波和我们的波相互贯通。
池塘的水面波叠着波, 涟漪叠着涟漪, 显得富有生
机。
226
它们是我们运动的记忆, 是我们存在的痕迹。

水从你到我, 从我到你, 从我们二人到所有在池塘


中航行的人们, 悄悄地诉说着。

我们的分离是一种幻觉, 我们是整体中相互关联的
部分———我们是具有运动和记忆的池塘。
我们的实在比你、我都大, 比所有在水上航行的船
都大, 比所有在其上航行的水都大。

本章参考书目

For Swami Vivekananda s concept of Akasha and P rana , see his


Raja - Yoga , published by Advaita Ashrama, Mayavati, Almora,
University Press of India, 1937, while Gopi Krishna s here cited views
are from “ Kundalini for the new age, " The Odyssey of Science,
Culture and Consciousness, Kishore Gandhi ( ed. ) , Abhinav
Publications, New Delhi, 1990. 思
On adaptive mutations, consult inter alia the technical reports , 想
R. Harris, S. Longerich, and S. Rosenberg, “ Recombination in 结

adaptive mutation, " Science, Vol. 264, 8 April 1994; E. Culotta,
“ A boost for ‘adaptive mutation, " Science, Vol. 265, 15 July 1994;
and J. Radicella et al. , “ Adaptive mutation in Escherichia coli: a
role for conjugation, " Science, Vol. 268, 21 April 1995; as well as
James Shapiro, “ Adaptive mutation: who is really in the garden?" ,
Science, Vol. 268, 21 April 1995. In turn, the post - Darwinian
developmentalist concept of the role of natural selection is discussed in
M. W. Ho and P. T. Saunders, ( eds. ) , Beyond Neo - Darwinism: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Evolutionary Pa radigm, Academic Press ,
London, 1984. For other aspects of the new biological paradigm, see
Evolutionary P rocesses and Meta phors, M. W. Ho and S. W. Fox, 227
( eds. ) , Wiley - Interscience, London, 1988; and Roberto Fondi, La
Revolution Organiciste, Le Labyrinthe, Paris, 1986.
Einstein s insight about our mistaken self - perception is cited by
Erwin Schr dinger in What Is Lif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Cambridge, 1967.
William James statement is from his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Modem Library, New York, 1902, 1929. For Ullman s
view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see Montague Ullman,
“ Wholeness and dreaming, " in Quantum Implications: Essays in
Honour of David Bohm, B. J. Hiley and F. David Peat, ( eds. ) ,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ondon and New York, 1987. Fred Alan
Wolfe s pronouncement on the extended nature of mind is in his“ The
Dreaming Universe" , Gnosis, 22, Winter 1992.
The remarkable accounts of transpersonal experiences are from
Stanislav Grof, Beyond the Bra i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Albany, 1985. The repertory of astounding mental powers of the
siddhis is given by Franz - Theo Gottwald, “ Vibhuti oder Siddhi,
Theory und Praxis der Erweiterung Menschlicher F higkeiten nach
den Yoga - Sutra s des P ata njali, " in Psyche und Geist, Andreas
微 Resch ( ed. ) , Resch Verlag, Innsbruck, 1986, and Gustav Fechner s

visionary statement is quoted by William James, in The P luralistic

Universe, Longmans, Green & Co. , London, New York and Bombay,

1909.

228
英汉译名对照表

Akasha 阿卡沙 英

Akimov, Anatoly A. 阿基莫夫 译
Alexander, Samuel S. 亚历山大 名

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 意识变更状态 照

Anaximander 阿那克西曼德
Anaximenes 阿那克西米尼
Aragon 阿拉贡
Aristotle 亚里士多德
Arp, H. C. H. C. 阿普
Aspect, Alain 阿斯佩克特

baryons 重子
Bauer, Ervin E. 鲍尔 229
Bell s theorem 贝尔定理
Belyaev, V. V. 贝利耶夫
Bergson, Henri H. 柏格森
beryllium 铍
bifurcation 分叉
Big Bang 大爆炸
primordial 原始大爆炸
Big Crunch 大毁灭
Binghi, V. N. V. N. 宾吉
biofields 生物场
black holes 黑洞
Bohm, David D. 博姆
Bohr, Niels N. 博尔
bosons 玻色子
Brahe, Tycho 第谷・布拉赫
brain 脑
Braud, William W. 布劳德
Burbidge, G. G. 伯比奇

Burr, Harold Saxton H. S. 伯尔

之 Byrd, Randolph R. 伯德

Carbon 碳
Cartan, E. E. 卡坦
Casimier effect 卡西米尔效应
chance, in evolution 进化中的偶然性
in the creation of life 生命创造中的偶然性
Chesowanja 切什瓦恩贾
Christianity 基督教
classical mechanics 经典力学
cognition 认知
230
communication 交流
transpersonal 超越个人的交流
consciousness 意识
Copernicus, Nicolaus N. 哥白尼
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 Satellite
宇宙背景探测卫星
cosmic connection 宇宙关联
cosmic Evolution 宇宙进化
cosmological constant 宇宙学常数
cosmologies, early mythical 早期神话宇宙学
steady - state 稳态宇宙学
Costa de Beauregard, Olivier O. 科 斯 特 ・ 德 比 利
嘎德
Crick, Francis F. 克里克
Curran, P. F. P. F. 柯伦

Dalton, John J. 多尔顿


Darwin, Charles C. 达尔文 英

Darwinism 达尔文主义 译
Davidson, John J. 戴维森 名

Davies, Paul P. 戴维斯 照

Davies - Unruh effect 戴维斯—昂罗效应
Dawkins, Richard R. 道金斯
Day, William W. 戴
de Broglie, Louis L. 德・布罗格利
Del Giudice, E. G. E. G. 笛尔杰迪斯
Democritus 德谟克利特
Denton, Michael M. 登顿
de Sitter, Willem W. 德西特
d Espagnat, Bernard B. 德斯帕那特 231
Dethlefsen, Thorwald T. 迪利夫森
Digges, Thomas T. 迪格斯
Dirac, Paul P. 迪拉克
Dirac - sea 迪拉克海
dissipative systems 耗散系统
distance diagnosis 远距离诊断
Doppler effect 多普勒效应
Dorst, Jean J. 多塞特
dream ESP experiments 梦超感觉感知实验
Eastern philosophies, views on 东方哲学关于宇宙的
universe 观点
Eccles, John J. 埃克尔斯
Eddington, Arthur A. 埃丁顿
Edelmann, Gerald G. 埃德尔曼
Einstein, Albert A. 爱因斯坦
Einstein - Cartan Theory ( ECT) 爱因斯坦—卡坦理论
Eldredge, Niles N. 埃尔德雷奇
electromagnetism 电磁学

electrons 电子

之 electroweak force 电弱力
塘 Elkin, A. P. A. P. 埃尔金
Empedocles 恩培多克勒
EPR experiment 爱因斯坦—波多尔斯
基—罗森实验
Euphrates 幼发拉底河
evolution 进化
explicate order 显现序
extrasensory perception ( ESP) 超感觉感知

Fechner, Gustav G. 费克纳


232
Fermi, Enrico E. 费米
fermions 费米子
fields 场
Fondi, Roberto R. 冯迪
forces, unification of 统一力
Friedmann, Alexander A. 弗里德曼
galaxy formation 星系形成
Galileo 伽利略
Ganges 恒河
Gazdag, László L. 伽达格
Geheniau, J. J. 格赫缪
Gehring, Walter W. 格灵
Gell - Mann, Murray M. 盖尔曼
genomes 基因体
Gliozzi, Ferdinando F. 格利兹
gluons 胶子
Goethe, Wolfgang W. 歌德 英

Goodwin, Brian B. 古德温 译
Gould, Stephen Jay S. J. 古尔德 名

grand unified theories ( GUTs) 大统一理论 照

gravitation 万有引力
gravitinos 反引力子
gravitons 引力子
Greeks, views on universe 古希腊人关于宇宙的
观点
views on matter 古希腊人关于物质的
观点
Green, Michael M. 格林
Grinberg - Zylberbaum, Jacobo J. 格 林 伯 格—齐 尔 233
伯巴姆
Grof, Stanislav S. 格罗夫
Gunzig, E. E. 冈茨
Gurwitch, Alexander A. 格维奇
hadrons 强子
Haisch, Bernhard B. 海奇
Hardy, Alister A. 哈迪
Havel, Vaclav V. 哈维尔
Hawking, Stephen S. 霍金
hearing 听
Hegerfeldt, Gerhard G. 黑格菲尔德特
Heisenberg, Werner W. 海森伯
Heisenberg quantum universe 海林伯量子宇宙
Heisenberg s indeterminacy principle 海森伯测不准原理
helium 氦
Heraclites 赫拉克利特
Herschel, William W. 赫谢尔
holofield 全息场

holograms 全息图

之 hominoids 类人类
塘 Homo 人属 ( 包括 现代人
种 和已 灭绝 的人
种)
Hoyle, Fred F. 霍伊尔
Huang - Ho 黄河
Hubble, Edwin E. 哈勃
Hubble constant 哈勃常数
Hunt, Valerie V. 亨特
hydrogen 氢

234
implicate order 隐含序
inertia 惯性
Inyushin, V. M. V. M. 尹尤欣
iron 铁

Jacob, Francois F. 雅各布


James, William W. 詹姆斯
Jánossy, Lajos L. 贾诺希
Jeans, James J. 琼斯
Josephson, Brian B. 约瑟夫森
Jesophson effect 约瑟夫森效应
Jung, Carl C. 荣格

Kant, Immanuel I. 康德
Kapitza, Piotr P. 卡皮查
Katchalsky, Aharon A. 卡恰尔斯基
Kelvin, Lord 开尔文勋爵
Koch, Christoph C. 科切 英

Kolciov, N. K. N. K. 科尔谢夫 译
Krebs, Nicholas 库萨的尼古拉 名

Krippner, Stanley S. 克利普纳 照

Krishna, Gopi G. 克利希那
Kübler - Ross, Elisabeth E. 科布勒—洛思

Lamarckism 拉马克主义
Lamb - shift 兰姆移位
Landrith, Garland G. 兰德利斯
Language 语言
Laplace 拉普拉斯
Lashley, Karl K. 拉什利 235
Lavoisier 拉瓦锡
Leptons 轻子
Leucippus 留基伯
Licata, Ignazio I. 利卡塔
life - review 生活回顾
Linde, Andrei A. 林德
Linnaeus 林奈
Lorenz, Konrad K. 洛伦茨
Lorimer, David D. 洛瑞默
Lovelock, James J. 洛夫洛克

MacLean, Paul P. 麦克莱恩


Maharishi effect 马哈利希效应
Maharishi Mahesh Yogi M. 马哈利希瑜珈师
mass 质量
matter, as energy 作为能量的物质
as product of energy field 作为能量场产物的物


uncertainty of existence 物质存在的不确定性

之 medicine, biochemical 生物化学医学
塘 natural 自然医学
memory 记忆
panoramic 全景记忆
mesons 介子
metauniverse 元宇宙
mind, nature of 心灵的本质
Minkowski vacuum 闵可夫斯基真空
Moody, Jr, Raymond R. 小穆迪
morphogenesis 形态发生
muons μ介子
236
Myshkin, N. N. 米希金
Myss, Carolyn C. 米思

Nardone, P. P. 那多恩
Narlikar, J. V. J. V. 那利卡
near - death experiences ( NDEs) 濒死体验
Netherton, Morris M. 内瑟顿
neural networks 神经网络
neutrinos 中微子
neutrons 中子
Newton, Isaac I. 牛顿
Nile 尼罗河
nonlocality 非局域性
nuclear force, strong 强核力
weak 弱核力

Olive, David D. 奥利夫


One, the 一 英

Onnes, Kamerlingh K. 昂尼斯 译
Onsager, Lars L. 翁萨格 名

Orme - Johnson, David D. 奥姆—约翰逊 照

Oxygen 氧

particles, strange 奇异粒子


unification of 粒子的统一性
W and Z W 和 Z 粒子
Pauli, Wolfgang W. 泡利
Pauli s exclusion principle 泡利不相容原理
Penrose, Roger R. 彭罗斯
phenomes 现象体 237
photinos 反光子
photons 光子
physical vacuum 物理真空
phytons 物理子
pions π介子
Planck, Max M. 普朗克
Plato 柏拉图
Podolsky, Boris B. 波多尔斯基
Polkinghorne, J. C. J. C. 波尔金哈尼
Poponin, Vladimir V. 波波宁
Popper, Karl K. 波普尔
positronium 电子偶素
Prana 婆腊那
Prigogine, Ilya I. 普里高津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映射同一
protobionts 原生质
protons 质子
psifield Ψ Ψ场

punctuated equilibrium 间断平衡

之 Puthoff, Harold H. 普索夫

quantum chromodynamics ( QCD) 量子色动力学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 QED) 量子电动力学
quantum field theory 量子场论
quantum physics 量子物理学
quantum potential 量子潜能
quantum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量子概率分布
quantum supergravity 量子超引力
quantum vacuum 量子真空
quarks 夸克
238
Quasi - Steady State Cosmology 准稳态宇宙学
quasi - total vision ( QTV) theory 准总体图景理论

radiation 辐射
Ravitz, Leonard L. 拉维兹
reality, as mental construct 作为精神概念的实在
observer - independent 独立于观察者的实在
red giants 红巨星
regression analysis 回归分析
relativity 相对论
remote - viewing experiments 遥视实验
Requardt, Manfred M. 雷夸特
Rhine, J. B. J. B. 莱因
Rosen, Nathan N. 罗森
Rueda, Alfonso A. 卢达
Rutherford, Ernest E. 卢瑟福德

Sakharov, Andrei A. 萨哈罗夫 英



Salam, Abdus A. 萨拉姆 译
Scherk, Joel J. 谢克 名

Schlitz, Marilyn M. 施利兹 照

Schr dinger, Erwin E. 薛定谔
Schr dinger s, Cat 薛定谔猫
Schrodinger wave - function 薛定谔波函数
Schutzenberger, M. M. 舒曾贝尔热
science, effects on society 科学的社会效应
scientific worldview 科学世界观
Seattle Chief 西雅图酋长
self - consistent non - Big - Bang 自洽的非大爆炸宇宙
cosmology 学 239
Sermonti, Giuseppe G. 赛蒙蒂
Shealy, Norman N. 谢利
Sheldon, Sidney S. 谢尔登
Sheldrake, Rupert R. 谢尔德雷克
Shipov, G. I. G. I. 希波夫
Shlain, Leonard L. 施赖因
Socrates 苏格拉底
soul 灵魂
Source, the 源头
space - time 时空
Spencer, Herbert H. 斯宾塞
squarks 反夸克
standard BB scenario 标准大爆炸剧
Stapp, Henry H. 斯塔普
steady - state model 稳态宇宙
Stengers, Isabelle I. 斯坦格斯
Stevenson, Ian I. 斯蒂文森
strings 弦

subtle energy field 微能量场

之 superconductors 超导体
塘 superfluids 超流体
supergrand unification 超大统一
superspace 超空间
superstring theory 超弦理论
supersymmetry ( Susy) 超对称
superweak field 超弱场

Targ, Russell R. 塔格
Tart, Charles C. 塔特
Taylor, Gordon Rattray G. R. 泰勒
240
Teilhard de Chardin, Pierre 德日进
telepathy 心灵感应
telesomatic effects 异地身体效应
Thales 泰勒斯
thermodynamics, classical 经典热力学
nonequilibrium 非平衡热力学
Thom, René R. 汤姆
Thompson, D Arcy D. A. 汤普森
Tigris 底格里斯河
Tiller, William W. 蒂勒
torsion - waves 扭力波

unified field theory 统一场理论


universe, age of 宇宙年龄
clockwork 钟表装置的宇宙
closed 封闭宇宙
de Sitter 德西特宇宙
flat 平直宇宙 英

infinite 无限宇宙 译
open 开放宇宙 名

Robertson - Walker 罗伯逊—瓦尔克宇宙 照

unstable 不稳定宇宙
Unruh, William W. 恩罗
Upanishads 《 奥义书》

Veneziano, Gabriel G. 维尼查诺


Vertessz llò
s 弗蒂佐洛斯
vision 视觉
Vivekananda, Swami S. 维韦卡南达
Void 虚空 241
von Neumann, John J. 冯・纽曼
von Weizs cker, Carl Friedrich C. F. 冯・魏萨克

Waddington, Conrad C. 沃丁顿


Weinberg, Steven S. 温伯格
Weiss, Paul P. 韦斯
Weyl, Hermann H. 韦尔
Wheeler, John J. 惠勒
white dwarfs 白矮星
Whitehead, Alfred North A. N. 怀特海
Wigner, Eugene E. 威格纳
Wolff, Etienne E. 沃尔夫
Wolf, Fred Alan F. A. 沃尔夫
Woolger, Roger R. 伍尔格

Yukawa, Hideki 汤川秀树

zero - point field 零点场



Zhoukoudian 周口店


242
附录(一) 整体性
(新科学的寓言世界———探寻正在显现的量子、宇宙、生命和意识的图景)

序 言



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世界一直是人类希望的

一部分, 它是所有文化和所有文明的共同愿望, 它是史 一

前神话和早期巫术的灵感, 是神秘主义者的直觉和预言

家的想像。在过 去的 2500 年里, 自 从 古希 腊思 想家 用

理性解释取代了神秘观点和巫术陋习以来, 试图搞清楚

天上的星星和内在的心灵的雄心就一直是哲学的主要源
泉。到了 16 和 17 世纪, 当开拓者们开始通过观察 和实
验探索实在的本质时, 了解我们自己及其周围世界的希
望就和科学事业融合起来了。
科学是了解世界和处于世界中的我们自己这项永恒
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科学知识在历史上的不断进
步, 因而现代 科 学 在 这 方面 可 以 提 供 许多 有 价 值 的 东
西。科学的进步不仅是因为有了更多的强有力的仪器和 247
更多的观察记录, 而且也因为科家对它们的观察进行了
更好的———即 更 严 格 和 更 广 泛 的 解 释。与 一 般 观 念 不
同, 科学家 不仅 关 心可 观 察 到的 世 界究 竟 是 “ 什 么 ”,
而且他们还关心 “怎么样”, 甚至还关心 “ 为什么”。
当然, 主流科学在人们探索这些问题时能走多远这
个方面设置了界限。每个学科都有它们自己的范围; 超
越这 一 学 科 范 围 以 外 的 “ 什 么” 以 及 “ 怎 么 样 ” 和
“ 为什么” 就转换到其他 学科。这 些范 围不仅 表现 在横
向方面, 而且还表现在纵向方面———它们是科学家在探
索特 定 的 “ 什 么 ” 以 及 与 其 相 关 联 的 “ 怎 么 样 ” 和
“ 为什么” 方面的深度界 限。超 越了 这些界 限, 问 题就
转换到宗教和哲学———或科学幻想。横向的和纵向的界
限适用于所有学科: 它们把科学家接受为科学的知识进
行划分。
但是被认为是科学知识的范围并不是人类理解的限
度。在任何科学领域为其自身设定的极限以外还存在精
神和理智, 它可能会 激 发起 人的 敬畏 感, 像 在宗 教 中,
或在充满美感的文学或诗中。而且它可能充满意义并可

能是真理, 像在富有洞察力的寓言中, 这些寓言是敢于

之 超越他们时代的科学范围的那些探索者所叙述的。
塘 “ 超越” 有时变得必要, 因为 在所 有自然 科学 学科
中都会突然出现灰色区域和黑洞, 其标志是可接受的解
释对观察 失效。 有 时这 些 神 秘 现 象 ( 科 学 家 把它 们 叫
做 “反常”) 服从现存知识的扩展 应用或简 单地加 以更
好的应用, 如果像这样, 那么就没有必要超越可接受的
界限。但是, 当这些神秘现象不断积累, 并不服从根据
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对它们的解释时, 情况就会出现戏
剧性的转向。这时爱因斯坦的格言就应验了: 科学家发
现他们运用伴随他们成长的相同思维方式已不能解决他
们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先锋探索者认识到, 要用新观点
248
来审视反常现象就需要建立新的基本概念。在新概念被
系统地阐述和检验之前, 它们是假说。它们由想像中的
研究组成———一种 “ 寓言” ( fables) 。尽 管它们描 画出
的图景是 “寓言性质的” ( fabulous) , 但它不 是虚 构的
( fictional) 。这些寓言可 以 被 检 验, 而 且 如 果 它们 经 受
住了检验, 那么它们所描述的世界就变成了科学家共同
体所接受的假定的真实世界。
在这个千年之交的时候, 科学最新发展的世界明显
是寓言般的。它是一个由具体的、不断重复的、因而被
普遍接受 的发 现 所 塑造 的 世 界, 而不 是 ( 或 到目 前 为
止还不是) 一 个被 普 遍知 晓 和 接受 的 理 论 所 解释 的 世
界。这是因为在当今革命性的时代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神
秘现象———尽管不断重复, 但许多发现是反常的: 它们
只有借助 于 想 象 的 跳 跃 才 能 理 解。 这 些 跳 跃 最 初 是
“ 寓言般 的”, 但 它 们 是 可以 检 验 的———因 而 能够 被 观
察和实验所证实或证伪。
这就意味着, 在科学寓言和普通寓言之间存在着重 附

大差异。后者, 无论它们是形而上学的、精神的还是诗

意的, 都可能激发起想象, 并且能够成为灵感和美的源 一

泉。但它们是不可检验的, 因而对于作为描述某一部分

或某一方面的实在 的科 学理 论而 言, 它 们是 无意 义 的。

因为科学寓言是可检验的, 所以它们能够成为科学进步

的动力, 在整个近代科 学史 上 它们 都具 有这 样的 功 能。
当达尔文和华莱士第一次提出所有物种都是从共同的祖
先开始经过突变和自然选择而进化的这一观点时, 它就
是一种科学寓言; 同样, 爱因斯坦提出的空间和时间形
成一 个 四 维 连 续 统 的 概 念; 林 德 ( Linde ) 和 古 斯
( Gluth) 提出的可观察的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的超快 “ 暴
胀” 的理论一开始也是科学寓言。
这种寓言超越了它们那个时代的整个知识范围: 它 249
们洞察的范围更广, 探索的层次更深。但是如果它们经
受住了检验, 它们就变成了可接受的知识的一部分。当
然, 它们即使在当时也不是绝对正确的; 正如哲学家波
普尔所坚持的, “ 可错性” 是科 学的 真正标 志。每 一个
理论都可能被新的观察所证伪, 或者被更好的理论拉下
马。当这种 情 况 真的 发 生 了, 那 么 它 就 又 变 成 了 寓 言
———但不是一个有希望的、原初的寓言, 而是一个过时
的、后科学的寓言。
在迅速发展时期, 当科 学的 基 本概 念经 历根 本的 转
换时, 前沿研究者们的科学寓言得到了特殊的认可, 它们
激发起想像和定向研究。“ 科学 革命”时期, 在 前沿 理论
家提出的科学寓言和该领域可接受的知识整体之间的边
界是模糊的, 今天属于寓言的思想明天可能就是理论。
我们 生 活 在 当 今 这 样 一 个 时 代, 众 多 学 科 领 域
( 其中包括量子物 理学、宇 宙学、量 子生 物学和 有关 意
识领域的研 究) 内 观 察现 象 的 爆炸 性 增 长 导 致了 神 秘
现象的增长, 它促使研究者们接受在几年前还被认为不
属于科学范围的观念。结果, 前沿研究者们的世界越来

越发展为寓言般的世界, 在这一世界中充满着微观物理

之 学中相互关联的量子和瞬时相互作用, 宇宙学中的非局
塘 域性 ( nonlocality) 和 新的 能量 形式, 生 物学 中 的有 机
体内部和有机体 之间 的相 干性 ( coherence) , 以 及意 识
研究中的人际间现象 ( transpersonal phenomena) 。
主流科学探索这种发展, 在那些保守的人看来, 只
有那些发表在主要科学杂志上和刊登在标准教科书上的
观点才是科学的。但是立足于前沿的科学家有不同的思
想倾向: 当面临持续不断的反常时, 他们就试图跨出他
们学科的固有界限。今天, 他们已经不再把量子仅仅看
作是现象, 把 基因 看作 是 孤独 的 ( “ 自 私的 ”) 实 体,
把神经元的连接或断开看作是意识的惟一基础。他们面
250
对着这样的奇怪 概念: 相互 关联 的量 子, 多 维的 空 间,
多 重 的 宇 宙, 流 体 基 因 组, 自 发 的 通 讯 心 灵
( spontaneously communicating minds ) , 模 糊 边 界和 混 沌
过程———这里提 到 的 仅 仅 是几 个 主 要 的 想像 中 的 “ 寓
言”。
科学是一项好奇的事业。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它通
过缓慢 的和 稳 定的 “ 事实 ” 积 累 而 进步, 偶 尔被 突 然
的和彻 底的 “ 革 命 ” 所 推 动。在 革 命时 期 科 学共 同 体
被深刻 的 “ 神 秘 现 象 ” 所 驱 使, 越 过 被 广 泛 接 受 的
“ 科学知识” 的樊篱而到达富于 想像的 “ 寓言 ” ———确
实发现了更加精确的和更 为普 遍的新 “ 科 学知 识”。今
天的新科学正处在革命性阶段, 它被不断增长的神秘现
象所驱动而向美妙的寓言所描述的科学知识的新高度攀
登, 这些美妙的寓言就是由处在前沿的研究者提出的。
目前正在显现的寓言并不考虑传统的学科界限, 它
们比被普遍接受的科学知识主体包含更多的内容, 涵盖
了更广的领域, 并深入到了现象的核心部分。催化它们 附

的那些发现并不限于单个的实验和观察领域———它们在

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因此对绝大多数 一

现象而言, 新寓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

目前寓言的另一个特征是它们的整体性: 它们关心

构成有机整体的现象而不仅仅是各个部分的聚合体。描

述这些 特 征 时 通 常 使 用 的 关 键 术 语 是 “ 相 干 性 ” 和
“ 非局域性 ”。 在 新科 学 中发 生 的相 干 性 和非 局 域性 现
象出现在所有研究领域和所有尺度和复杂性层次上。在
微观粒子领域它们出现在光谱上, 它们也出现在宇宙的
广阔区域, 它们还出现在生命和意识领域。这些发现证
明 了 古 老 的 但 不 断 再 现 的 直 觉———如 像 格 言 所 说 的
“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和 “ 任何事 都和其他 的任何 事相
关联”。它们表明了 科学的 一种 基本 转换———从 对逻 各 251
斯 ( Logos) 的定量和分析理性到 对整体 ( Holos) 的多
方面的和整合的理解。
整体世界是一种神 话性质的世界; 理解它 是一项激
动人心的冒险。作者希望, 这本书能够 传递作 者在考察
震撼和转换科学世界的 那些发现时的激 动心情; 甚至更
进一步, 作者希望通过加速向整体的转换———Ψ 场理论,
具有通讯的真空的理论———来结束当前所有的寓言。
在新科学的工作室里显现的寓言世界完全是越过了
绝大多数人所熟悉的科学世界的另一片视野。当然, 由
于科学事业是开放的, 必然要经历变化和发展, 因此正
在显现的世界并不是终极的和确定的。但是, 新世界似
乎比科学和人类在此之前所知的任何世界都更接近实在
的真正面貌。
正在显现的世界 的 基本 特点 是它 们对 物 质、生 命、
心灵和宇宙所持的跨学科的和整体的观念。新科学的整
体主义并不是脱离了具体经验范围的一种形而上学, 也

不是抽象的和理 论上 的。相 反, 它 是一 种明 显的 事 实,

之 在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独立地显现出来。科学家无论
塘 在哪里观察, 无论观察什么, 他们看到的都是具有活力
的和不断进化的自然界, 这一自然界不是由各个独立部
分组合起的一种集合体, 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相互作
用的、自洽的和自创生的整体。
就物理学而言, 整 体 主 义 在 “ 非 局 域 性 ” 中 找 到
了它的表现形式———构成物理学实体的最小能量包的量
子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但是非局域性和由其产生的关联
性 ( connection) 和相干性 并 不 只限 于 物 理 世 界: 在 生
物世界、在心灵和意识世界它也普遍存在, 甚至在整个
宇宙中也存在相干性和非局域性。它的基本性质和过程
就是事物相互之间惊人的关联性。
在这里我们首先探 索正 在 显现 的量 子物 理学 世 界,
然后再探索新生物学和新的意识研究的世界, 最后探索
所有世界中最大的、即新宇宙学世界。
第一章
新物理学的世界



新物理学最近的发现所显露的世界之所以是寓言般 一

的, 既因为 它 与 人们 熟 悉 的 经 典力 学 的 世 界 不 同, 与

300 多年来西方科学和文明中所盛 行的 占统治 地位 的范

式不同, 也因为它仍然充满着令人困惑的现象和还不能

作出回答的问题。如果我们想要了解这个世界, 我们首
先就要把它和以前的物理学世界进行比较, 这一物理学
世界就是牛 顿 的不 朽 理论 ( 但 是它 现 在 大 部 分已 被 超
越) 所描述的决定论和原子论世界。

经典世界及其超越

尽管它在具体内容上和描述上是新的, 但牛顿的经
典力学是建立在从古 希腊 人那 里继 承下 来的 基础 上 的。 255
古希腊哲学家既提出了原子论概念, 也提出了整体论概
念, 牛顿经典力学的基础是原子论而不是整体论。最早
的自然哲 学 家坚 持 实 在 的 整体 论 概 念: 按 照 他 们 的 看
法, 在映入我们眼帘和进入我们耳朵的各种不同形式的
图景和声音的背后, 世界是相干的和统一的。相反, 像
德谟克利特和留基伯这样的原子论者则坚持认为, 宇宙
中的所有事物都由原子组成, 而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和不
可摧毁的, 但 它 仍 是 可 观察 到 的 实 体 的可 区 分 的 构 件
块。
尽管我们所知 的 世 界是 由 原 子 组 成 ( 原 子 的 组 合
形成了世界 上 的一 切) 的 这 种 理论 被 基 督 教 神学 遮 盖
了, 被中世纪的 世界 观玷 污了, 但它 仍持 续 了 2000 多
年。当伽利略 运 用 简单 和 基 本 的 实验 ( 像 不 同重 量 的
落体的运动 和 斜面 上 滚动 的 球 的 运动 ) 来 整 理物 质 客
体的运动方式时, 这一理论再次复活了。通过观察落体
的速度和运动轨迹和沿斜面运动的小球的加速度, 伽利
略假定了地球引力规律, 而牛顿把它扩展为一个普遍规
律, 并借助其他运动 规 律对 其进 行了 完善。 毫不 奇 怪,

如此一来, 经典力学就把世界看成了一个巨大的机械装

之 置。这个机械装置由原子组成, 而原子本身是不可分割
塘 的, 但它们以不同方式构成不同的物质要素。
经典物理学的原子—机械世界与生命世界形成了鲜
明的对照, 因为后者渗透着目的和精神。所以, 根据伽
利略的哲学观点, 存 在 两种 “ 世 界”: “ 第 一 性 的 质”
( 这 些 质 能 够 被 精 确 测 量, 如 大 小, 形 状, 数 量 和 运
动) 的世界和 “ 第二性的质” ( 这些质 不能被测 量, 如
白或红, 苦或甜) 的世界。结 果, “ 自然哲学 ” ———它
关注第一 性 的质, 包 括 作为 一 个 整 体 的经 验 科 学 领 域
———就完全不同于 “精神 哲学”, 它把 第二性 的质 作为
其研究目标, 并因而逐渐发展为人文主义。
256
自然哲学在牛顿 1687 年出 版的 《 自然 哲学 的数 学
原理》 中 得到 了 它的 精 确 表 达。它 以 几 何 学 的精 确 性
证明了, 地球 上 物 质 客 体的 运 动 遵 守 用数 学 表 示 的 规
则, 而天空中行星的转动遵守开普勒定律。所有物体的
运动都严格地被初始状态所决定, 就好像单摆的运动被
其长度和初始位移所决定, 抛物体的运动被其发射角和
加速度所决定一样。牛顿借助数学的确定性预言了行星
的位置, 单摆 的 运动, 抛 物体 的 轨 迹和 “ 质 点” 的 运
动。在他的物理学中, 质点是作为可观察的宇宙的最终
构件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的等价物。
19 世纪 末, 伽 利 略、开 普 勒 和牛 顿 的 原 子—机 械
世界就遇 到 了 麻 烦。在 那 个 世 纪初, 所 有 气 体 都 由 小
的、不可分割的叫做原子的单位组成的德谟克利特的原
子理论被约翰・道尔顿重新发现, 但是它的辉煌是暂短
的。在道尔顿理论发 表 的 50 年 之内, 实验 者就 发现 原
子并不是不可分割的, 而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甚至
这些粒 子 也 不 可 能 是 古 希腊 人 所 说 的 最 终 的 “ 原 子 ” 附

( 英文 atom 一 词 来源 于 古 希 腊 文, 原 意 即 为 “ 不 可 分

割” ———译注) , 因为如果它 们在 空间 上有一 定的 延伸 一

性, 那么它们就必定可以进一步分割。事实上, 当使用

功率足够大的实验装置时, 不仅原子, 甚至它们的核也

能被分裂。

随着 19 世纪末原子被分裂和 20 世纪初原子核 被分
裂, 越来越多的物理实体被分裂为碎片, 整个经典自然
科学的大厦已 经 动摇 了。20 世 纪初 物 理 学实 验 摧毁 了
所有实体都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的观点, 但物理学家
却不能在该领域提出 任何 比较 一致 的和 有意 义的 概 念:
关于物质的传统观念出了问题。原子和原子核裂变时所
产生的亚原子粒子不像传统的固体: 它们具有神秘的称
之为 “非 局域 性” 的 相 互关 联 和既 具 有 波动 又 具有 粒 257
子特征的双重性质。到 20 世纪 20 年代, 正在兴起 的量
子物理学领域中的科学家面临着一个物理实在变得完全
出乎人们意料的非常怪异的世界。
量子革命甚至比上个世纪之交的相对论革命更加彻
底。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虽然不需要时间和空间来作为质
点确定性运动的背景, 但它仍保留着对物理学宇宙中基
本实体的清晰描述。与之不同的是, 量子理论就连清晰
的运动轨迹也不需要了, 它把概率不确定性引入了实体
的真正基础。 海 森 堡 在 谈 到 “ 德 谟 克 利 特 哲 学 教 条 ”
的错误时说, 世界是由数学结构、而不是由物质结构组
成的; 超越它们自身而问物理公式的涵义是什么是无意
义的。正如柏拉图在形式和理念世界中消除了爱奥尼亚
自然哲学家的唯物主义一样, 经典力学的决定论世界在
量子物理学的数学公式中也被消解了。

量子的奇异世界

在 20 世纪更为复 杂的 实验 中 所显 现出 来的 光和 能
量的量子同人们熟悉的类似的微小客体的表现形式完全

不一样, 它们的表现形式越来越怪异。尽管爱因斯坦由

之 于他在光 电 效应 ( 光 量 子 流在 辐 射板 上 产生 ) 方面 的
塘 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但他事先一点都不知道, 也坚
决不想接受量子世界的这种奇异性质。然而, 研究这些
光包和能包特性的科学家发现, 在它们被探测器记录或
被另一次观察作用之前, 它们没有特定的位置, 也不占
据惟一的状态。物理实在的最终单位似乎没有惟一的确
定性的区 域, 它 们 同 时 以几 种 潜 在 状 态的 叠 加 形 式 存
在。
与可以根据力、位置和运动清晰地定义的牛顿的质
点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不同, 对量子状态的定义变得非
常复杂, 而且内在地不可能清晰。它必须通过描述量子
258
所能占据 的 所有 状 态 的 叠 加的 波 函 数 来 定义。 光 或 能
( 因而也 包 括 力 ) 量 子 被 认 为 同 时 占 据 所 有 这 些 状 态
( 潜在地) , 在它 被 仪器 观 测或 记 录 之前, 它 对这 些 状
态的选择是不确定的。但是它一旦被观察, 其叠置波函
数就突然崩溃为经典粒子的确定性状态。而且量子还显
示出互补性: 它既表现出波动也表现出粒子的特性, 但
又不同时具有这两种特性。它的所有特性不能被同时测
量: 例如, 如果你测量了 位 置, 那 么能 量 就变 得 模 糊;
而如果你测量了能量, 那么位置就变得不确定。
根据我们关于宇宙的知识所理解的量子的怪异性究
竟指什么这一问题已 经 争论 了 70 多 年, 主 要的 争论 是
由 N. 玻尔、W. 海森堡和 E. 薛定谔这样的先锋派 理论
家发起的。玻尔 提 出 了 互 补 原 理, 海 森 堡 提 出 了 “ 测
不准关系”, 但互补原 理和测 不准 关系 的物理 原因 却仍
是个谜。 根据 玻 尔的 观 点, 量 子 “ 自 身 ” 究 竟是 什 么
的问题是无意义的, 不应 当问这 样的 问题。用 E. 维 格
纳的话说, 量子物理学家应当处理观察, 而不是处理可 附

观察的。

对于事情的这种状况爱因斯坦非常不愉快, 他坚持 一

认为在量子 力 学 的观 察 和 理 论 库中 肯 定 丢 失 了某 些 东

西; 在某些本质方面理论是不完备的。爱因斯坦过去的

学生和合作者 D. 博姆通过引入 “ 隐 变量” ———在 自然

界中起作用 的 经典 因 果因 素 ( 但它 隐 藏 在 直 接观 察 的
背后) ———来 试 图弥 合 这 一 罅 隙, 并 解 释 量 子 的 表 现
形式: 量子自身可能不是不确定的, 但它会以一种复杂
的方式 被 隐 藏 在 观 察 背 后的 不 同 形 式 的 力 所 “ 导 引 ”
( piloted) 。不过, 绝大多数物理学家都没 有跟着这 种向
物理性质的经典概念复归的企图走, 相反, 他们寻求根
据联结量子 和 观 察者 的 关 系 来 对量 子 的 怪 异 性进 行 解
释。他们指出, 任何观察至少都需要光照射在待观察的 259
物体上, 当待 观 察的 “ 物体 ” 像量 子 这 样 微 小时, 这
就意味着 光 对它 有 干 扰———给 予它 一 种 “ 动量 冲 击 ”。
这就导致了波函数的崩溃, 因而量子的多种可能性状态
———薛定谔 提 出 的用 数 学 式 表 达 的 波 函 数———就 消 失
了, 并转化成了经典粒子态。
但是, 究 竟 是 什 么 导 致 了 波 函 数 的 “ 崩 溃 ” 呢?
维格纳猜想也许正是由于观察行为: 观察者的意识与粒
子的相互作用。然而, 也可能是由于用来观察的仪器施
加了决定性的影响, 无论观察者是否在场。在他漫长的
生涯中, 海森堡有时认为是前者, 有时认为是后者。
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 量子世界的怪异性不得 不被
认可, 最好的物理学家所能做的就是指出量子力学用来
计算观察 和作 出 预 言的 方 程 的 通 常作 用, 对 量 子 “ 自
身” 究竟 是什 么 这样 的 解 释 或 者被 禁 止, 或 者就 必 须
利用测不准原理和观察者—相互作用效应 ( the observer
- interaction efffect) 。 但 是 在过 去 的 20 世 纪的 最 后 20
年中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令人惊异的是, 量子世界的整
体主义观已经初露端倪, 而且更令人惊异的是, 它比在

其之前的量子现象主义更具有实在性。研究波函数崩溃

之 的实验对这种情况的产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塘 粒子的波函数与观测仪器相互作用而出现崩溃这一
现象在实验中被证实, 这类 实 验最 早是 19 世纪 初由 托
马斯・杨首先完成的。杨让相干光通过一个干涉表面的
两个狭 缝 ( 他 让 太 阳 光 通 过 一 个 针 孔 而 获 得 相 干 光;
今天, 人们可以用激 光来 达到这 一目 的) , 在干 涉表 面
的后面放一个屏来接受通过狭缝的光。正如一个又一个
的实验所证实的, 在屏 上出现 了波干涉 图样。 ( 当 把两
个鹅卵石投进池塘平静的水面上时也可观察到同样的效
果。由两个鹅卵石激起的传播的水波相遇后就会相互产
生干涉: 在一 列 波 的 波 峰和 另 一 列 波 的波 峰 相 遇 的 地
260
方, 它们就相互加强, 从而 产 生一 个幅 度更 大的 波 峰,
而在一列波的波谷和另一列波的波谷相遇的地方, 它们
就相互抵 消, 从 而 产 生 新 的 波 谷 ) 。 对 此 的 常 识 解 释
是, 光量子具有波的特性: 它们同时通过两个狭缝。然
而, 当光源非常弱以致于一次只发射一个光子时, 问题
就出现了, 因为这时量子的表现形式只能是一个微小的
粒子。作为粒子, 它们明显地只能通过一个狭缝而不能
通过两个狭缝。尽管如此, 当微粒性光子一个接一个地
发射时, 在屏上仍会产生波干涉图样。
在由 J. 惠勒 ( John Wheeler) 设计 的 相关 实 验 中,
光子也同样是单个地发射; 它们从发射枪射出, 到达一
个探测器, 当 光 子击 中 探 测 器 时, 探 测 器 就 发 出 咔 哒
声。一面半镀银的平面镜插在光子通过的光路上, 它把
光束分裂开来, 从而产生了这样的可能性: 每两个光子
中有一个通过平面镜, 有一个被它反射。为了确认这一
可能性, 把当被光子撞击时就发出咔哒声的光子计数器
放在半镀银平面镜的后面和与之成直角的地方。人们预 附

料, 平均两个 光 子 中 有 一个 将 沿 着 其 中的 一 条 光 路 前

进, 另一个光子沿着第二条光路前进, 这一预料确实得 一

到了实验结果的证实: 两个计数器记录的咔哒声数量大

体相等, 因而到达计数器的光子的数量也大体相等。当

第二个半镀银平面镜插到未受第一面平面镜偏转的光子

的光路上时, 根据预料, 人们应当仍能听到两个计数器
相同数量的咔哒声: 单 个发 射 的光 子仅 仅调 换了 目 标。
但是这一预料没有被实验证实。两个计数器中只有一个
发出咔哒声, 而另一个则无声无息, 所有的光子都到达
了同一个目标。
在双缝实验中人们观察到的这种干涉现象似乎又重
现了。在一面平面境的上方干涉是相消的———光子之间
的相位差是 180 度———所以作为波的光子相互抵 消。在 261
另一面平 面 镜的 下 方 干 涉 是相 长 的: 光子 的 波 相 位 相
同, 因而当它们干涉时它们相互加强。
在实验室中, 当发射时间间隔非常短时光子可以相
互干涉; 在自然界中, 当它们发射时间间隔相当长时光
子也照 样可 以 相互 干 涉。惠 勒 实验 的 “ 宇 宙 学” 形 式
就为此提供了证据。在这一实验中, 光子不是由人工光
源发射的, 而是由一个遥远的恒星发射的。在一次实验
中, 光子束是由称之为 0957 + 516A, B 的双类 星体 发射
的。这个遥远的准星体 被认 为 是一 个恒 星而 不是 两 个,
它的双像是由于它的光被某个起干涉作用的河外星系偏
转所造成的, 这个星系到地球之间的距离是类星体到地
球之间的距离的四 分之一。 ( 根 据相对论, 质量的 存在
可以使时空弯曲, 因而也使通过它的光束的光路产生弯
曲) 由于这 种 “ 引力 透 镜” 作 用而 产 生 的偏 转 大得 足
以使在几十亿年前发射的两束光线汇聚到一起, 因为被
起干涉作用的河外星系偏转的光子走了额外的路程, 所
以它们在路上比直接到 达的 光子 多用 了 5 万 年的 时 间。
但是, 尽管是在几十亿年前发出的, 而且到达地球还相

隔 5 万年, 这些光子仍能相互干涉, 就好像在实验室中

之 相隔几秒钟发射的光子一样。
塘 无论它们是在实验室中相隔几钞钟时间发射的, 还
是在宇宙中相隔数万年时间发射的, 由同一光源发出的
光子都能相互干涉。光子当发射时是一种粒子, 当干涉
时就是一种波吗? 这种 “ 波粒 子” ( waveticle) 永远 是
不确定的吗?

非局域性 ① 的兴起

分裂光束实验的最近形式对解开以上的谜带来了新
的希望。在这些实验中, 一束相干光产生出显示光子具
262 有叠加量子态的干涉图样。这一状态非常脆弱: 对光束
的任何干涉都会毁坏它。一旦实验仪器的任何部分与光
子源相关联, 叠加的量子态就会消失, 从而回到经典状
态。
在人们设计的确定某个给定光子通过哪个狭缝的实

① 非 局域性 是指 在系统 的 一部 分 发 生 的事 件 或 过 程 同 时 在 该 系 统
的 其他部 分也 发生的 一种内 在的 关联性 。
验中, 干涉是由 “探 寻 哪条 路 径 的探 测 器” ( which -
path detector) 产生的, 它 可 使 波函 数 崩 溃。 该 过 程 可
以被测定: 干 涉 探测 器 的 功 率 越大, 消 失 的 干 涉 就 越
多。这 已 被 以 色 列 魏 茨 曼 研 究 所 的 M. 海 布 卢 姆
( Mordehai Heiblum) 、E. 布 克 斯 ( Eyal Buks ) 和 其 同
事们所做的实验证实。他们制造该状态的技术包括尺寸
小于一个测微计的装置, 该装置产生越过两条路径中一
条路径上的障碍的电子束。路径把电子束进行聚焦, 使
研究者可以测量电子束之间的干涉程度。由于探测器在
两条路径中都处于工作状态, 因而按照预料, 干涉条纹 附

会消失。但是如果把探测器的灵敏度调得越高, 出现的

干涉就越少。在这里, 似乎有一种物理因素渗透到这一 一

过程中: 测量仪器与光源的耦合。

这种耦合比人们预料的更紧密: 一旦探测器装置准

备好了, 干涉条纹就会消失———即使当该装置没有接通

时也是如 此。1991 年 L. 曼 德 尔 ( Leonard Mandel) 的
光学干涉实验已证明了这一点。在曼德尔的实验中, 产
生两束激光并让它们相互干涉。当使光路轨迹能得到确
定的探测器出现的时候, 干涉条纹就会消失。而且, 这
种确定的过程在实际 上无 论是 已经 进行 还是 没有 进 行,
它们都会消失。看起来, “ 探 寻哪 条路径 的探 测器” 摧
毁叠加态的真正可能性与其他未受影响的光子是紧密相
关的。 263
1998 年秋 当康 斯 坦 茨 大学 物 理 学 家 杜尔 ( Dürr) 、
纳恩 ( Nunn) 和 雷 姆 普 ( Rempe ) 报告 了 用 不 受 光 波
干扰的冷原子束 ( a beam of cold atoms) 的衍 射束 产生
干涉条纹的实验结果时, 以上现象得到了证实。当你不
想去探测原子究竟走哪一条路径时, 干涉仪会显示出衬
比度很高的干涉条纹; 然而, 当把它们选择路径的信息
编码到原子中去时, 干涉条纹就消失了。要产生干涉图
样消失的现象, 根本不需要路径标记的示值读数; 只要
将原子进 行 标 记 从 而 使 这 一 信 息 能 够 读 出 就 足 够 了。
( 无论如何, 若信息的 示值 读数 被测到, 那么它 就不 能
传递使波 函 数发 生 崩 溃 所 必需 的 动 量 冲 击: 探 测 器 的
“ 背后作用” [ back action] 路径对它来说太 小了———比
分立的波条纹小约 4 个数量级。)
无论是否看过, 任何人都可做这些实验, 它们驱散
了这样的观念: 要使波函数崩溃就需要一个有意识的观
察者。同时它们也否认了这样的理论: 相互作用是波函
数崩溃的必要条件。在相互作用不出现的情况下, 波函
数的崩溃也会发生。但是若果真如此, 那么波函数的崩

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之 一种回答是, 在探寻哪条路径的探测器和通过狭缝
塘 的光子 ( 或电子或原子) 之间 有快 于光速 的信 号传 输,
这是爱因斯坦和他 的 同 事 B. 波 多 尔 斯基 和 N. 罗森 在
1935 年 提 出 的 对 该 实 验 的 一 种 解 释。 他 们 做 了 一 个
“ 理想实验” ( 在那时它还不能被独立检 验) , 让一 个质
子或其他粒子一分为二。让这两半粒子分离并通过一段
有限的距 离, 然 后 测量 其 中 一 半 粒子 的 一 种 特 征 ( 如
自旋态) , 再测量另一 半粒 子的 另一种 特征。因 为分 裂
的粒子具有相同的量子态, 所以两方面的特征我们都能
同时知道。然而, 这就与经典量子力学对波函数的解释
相矛盾。爱因斯坦和他的同事因此得出结论说, 波函数
264
并不能对物理实在提供一种完备的解释。但是, 这种解
释是可能的。
在足以能够检验以上实验的复杂实验仪器被设计出
来之前已 经 过 去 了 半 个 世 纪。实 验 表 明, 测 量 粒 子 A
的某一特征, 如 自 旋 分 量, 就 会 对 粒 子 B 产 生瞬 时 效
应: 它导致粒子 B 的 自旋 波 函 数崩 溃 成 具 有 与之 相 反
的自旋分量的状态 ( 允许 的自 旋态 是沿 x、y 和 z 轴 的
“ 上” 和 “ 下” 自旋) 。当不同的 测量 在 粒子 A 上进 行
时, 粒子 B 就呈现不同的状态———效应取决于在粒子 A
上究竟测量 了 什么。 因此, 测 量粒 子 A 并 不 仅仅 显 示
粒子 B 的一 种已 经 建立 起 来 的状 态: 它 实际 上 产 生 了
那种状态。在某 种 程度 上, 粒 子 A 一 定 “ 知 道” 粒 子
B 在什么时候被测量, 结果如何, 因为它 要据此决 定它
自己的状态。看来, 非 局域 关 联从 粒 子 A 到 粒子 B 是
瞬时传输效应的。
结论似乎是必然的: 空间的分离并不能把粒子相互
分割开 ( 因为 如 果能 够 真 正 分 割开, 那 么 在 一个 上 的 附

测量就不会在 另一 个 上产 生 效 应) 。 由 A. 阿 斯 贝克 特

( Alain Aspect) 和 他 的 合 作 者 在 20 世 纪 80 年 代 所 做 一

的, 并由吉辛 ( Gisin) 和他的合 作者 在 1998 年进 行了

重复的实验显示, 这种 “ 非局域 ” 效应是 实实 在在 的,

并不是由于测量仪器发射的信号所致。

后来的实验涉及更多的粒子, 而且粒子之间的距离
也更大, 但没有改变这一令人惊异的结果。这些结果与
光速的相对论性的 ( relativistic) 极限 ( 如果 的确如 此,
那么连接 粒子 的 就 是光 ) 相 矛 盾。也 有 可 能 允许 粒 子
系统 A 和 B 中 的时 钟 瞬 时 同 步的 不 是 某 种 物 理 信 号,
而是其他 什 么 因 素。但 是 如 果 真 是 如 此, 那 么 粒 子 A
和 B 之 间 相 关 联 的 本 质 到 底 是 什 么 呢? 无 论 是 什 么,
它都是非局域 的———与 “ 探 寻 哪 条 路 径 ” 的 探 测 实 验 265
中联结量子和测量仪器的性质相同。
“ 非局域性” 仍是一种 寓言, 因为 它究竟 代表 了一
种什么物理过程还不清楚。物理学家必须接受的解释是
简单的“ 相关”。据说, 粒子系统 A 和 B 与量子和探测
仪器一样, 是瞬时和内在相关的。无论什么过程或中介
把定向信息编码到原子束中, 它都与具有其内部电子状
态的原子的动量相“ 牵连 ” ( entanglement) , 因此 当一
个电子的标记属于各个路径时, 一个路径的整个波函数
就与另一个电子的路径正交。这样, 相互正交的原子束
就不能相互干涉。
和量子态中的瞬时相关一样, 非局域性被人们所知
也已有几十年了。人们引述频率最高的对非局域性的解
释是 E. 薛定谔于 1935 年提出的, 他坚持认为量子态中
的粒子没有一种明显单独的状态, 而是处于集体态———
即内在相互关联的状态。集体叠加态适用于单个粒子的
两种或更多种的特征, 与适用于几个粒子的集一样。在
任何一种情况下, 正是整体的叠加波函数携带信息。

微 物理学的下一个 “科学寓言”

之 由相互牵连的数学 公式 所 提供 的解 释是 不完 全 的,
塘 因为它没有揭示出这种牵连的实际原因究竟是什么。如
果没有形成相互牵连的相关性的物理过程, 量子世界就
仍然是怪异的。我们仍没有明显地超越玻尔把量子看作
是纯粹现象的观念———我们仍然要和 R. 范曼 ( Richard
Feynman) 所戏称的“ 物理学的核心神秘” 作斗争。
在整体描 述 中, 相 互 牵 连 归 因 于 物 理 世 界 中 的 事
件, 即使这些事件是无法 观察的。 正如 D. 博 姆在 他的
隐变量理论中所指出的, 这些事件没有必要是各种经典
的实体, 它们也可能是非经典的场。这是博姆在他后来
的有关隐 含序 和 显现 序 ( the implicate and the explicate
266
order) 理论中提出的假说。这 里, “ 隐含” 序 中的全息
场 ( holofield) 导引“ 分析” 序中的实体。
尽管博姆的隐含显现序是一种新理论, 但关联场概
念仍回到了起源于经典物理学的概念。必须连接在空间
不同点上发生的事件, 这本身就来自于牛顿的万有引力
理论。如果空间一点上的事件与另一点上另一事件相吸
引, 那么必定存在把效应从第一事件传递到第二事件的
某种途径。18 世 纪物 理 学就 开 始把 万 有 引力 的 作用 解
释为引力场中的作用: 这个场假定是由空间中所有现存
的质点所建立起来的, 它在特定的空间位置作用于每一
个质点。M. 法拉第于 1849 年运用了这一概念: 他用在
一定时间内存在的所有电荷和电流产生的电和磁场取代
了电荷和 电流 之 间的 直 接作 用。 后来, J. C. 麦克 斯 韦
于 1864 年在电磁波在 其中 以有 限 速度 传播 的场 的基 础
上阐明了光的电 磁理 论。自 20 世纪 中叶 以来, 四种 经
典场———引力场、电磁场、强和弱核力场———已经由量
子场物理学所主张的 各种 所谓 的非 经典 场结 合到 一 起。 附

最近几年, 这些场被看作是一种统一的能量场的不同显


现, 而这种统 一 的 能 量 场 与 充 满 时 空 的 “ 量 子 真 空 ” )
( quantum vacuum) 紧密联系在一起。 整
很清楚, 无论量子真空作为一种携带信息的场, 还

是作为 基于 全 息场 “ 赋予 ” 量 子 的 一种 隐 含 序, 要 理

解非局域性———宇宙中的基本物质—能量实体瞬时和内
在的关联性———就需要新的基本假设。这些我们将在第
二部分来 进行 讨 论, 即 在 我 们 完 成了 对 新 科 学 ( 包 括
对新生物学、新的意识 研究 和新 宇宙学 的世 界的回 顾)
的寓言世界的考察后再来讨论它们。

267
本章参考书目

Bohm, David, Wholeness and the Implicate Order,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1980.
Buks, E. , R. Schuster, M. Heiblum, D. Mahalu and V.
Umansky, “ Dephasing in electron interference by a ‘which - path ’
detector” Nature, Vol. 391 ( 26 February 1998) .
Dürr, S. T. Nonn and G. Rempe, “ Origin of quantum -
mechanical complementarity probed by a‘ which - way’ experiment in
an atom interferometer”Nature, Vol. 395 ( 3 September 1998) .
Haroche, Serge, “ Entanglement, decoherence and the
quantum / classical boundary”Physics Today, ( July 1998) .
Laszlo, Ervin, The Creative Cosmos. . Floris Books, Edinburgh,
1993;
———, The Interconnected Universe. World Scientific, Singapore
and London, 1995;
———, The Whispering P ond. Element Books, Rockport,
Shaftesbury and Brisbane, 1996.
Rothman Tony, and George Sudarshan, Doubt and Certa inty.
Perseus Bokks , Reading, MA 1998.
微 Tittel, W. , J. Brendel, H. Zbinden, and N. Gisin, in

P hys. Rev. Lett. 81, 3563 ( 1998) .

268
第二章
新生物学的世界



在我们自身的尺度范围内事物和事件都显现不出任 一

何非局域性特征———即如此完全地相互牵连以致于在同

一时刻处于一个以上的位置的特性。不过, 我们的世界

并不是像绝 大 多 数 科 学 家 所 假 定 的 “ 经 典 的 ” 世 界。

现在看来, 极其微小的相关性并不只限于宇宙的微观领
域: 新生物学提供了关于相关性的惊人发现, 这种相关
性把这一星球上的生物有机体、生态系统和生命的整个
网络整合进非局域的完整整体。这使得生命世界几乎与
物理世界一样不可思议。
在生物学中, 尤其是诞生不久的量子生物学领域中
的最新研究表明, 生物有机体无论对于它们的内部构造
(“ 内环境”) 而言, 还是对于它们的外部环境 (“ 外环 269
境”) 而言, 都具有高度的和 实际 的非 局域关 联性 和相
干性。

生物有机体 “内环境” 的相干性

生命存在于物 理 学 上的 远 离 热 力 学 平 衡 的 “ 不 可
几状态” ( improbable state) , 因此维持生 命就需要 高水
平的组织性。物理学规律倾向于把生物有机体带到接近
物理学上的可几的平衡态, 但正如我们知道的, 在这些
状态下生命是不可能的。在或接近平衡时, 系统就具有
惰性, 就不可能发挥像新陈代谢和繁殖这样具有高度组
织性的功能。
只要它活着, 有机体就能抵消影响它的这些物理过
程。但是它不能像由其部分通过随机过程构成的机械那
样来完成 这一 过 程。仅 靠 有 机 体 中分 子 的 “ 上窜 下 跳
和耍把戏” ( jiggling and juggling) 来维持生命过程 是不
够的。正如薛定谔在 20 世 纪中 叶已 提到 的, 对 于生 命
状态我们一定要用动态序概念来代替机械序概念。动态
序不是基于机械上相关部分的随机堆砌的序。相反, 它

是由各组成部分通过动态相关性组织起来的一种序, 这

之 种动态相干性用稳定的和可靠的方式取代了随机性。
塘 动态序不可能通过在单个分子之间碰撞基础上的相
互作用来获得———相邻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一定要通过
包括所有部分的系统范围内的关联来加以补充, 即使这
些部分之间的距离很大。这种形式的关联在生命状态中
是常见的。例如, 稀有分子尽管很少接触, 但它们能在
整个有 机体 内 相互 找 到, 仅 通 过“ 上窜 下 跳” 和 相 互
混合这样的 随 机 过程 要 做 到 这 一点 肯 定 没 有 足够 的 时
间; 分子一定是通过特殊方式确定相互位置和作出响应
的, 无论它们相距较远还是相邻。
在复杂的有机体中, 序的挑战是巨大的。人体由一
270
千万亿个细胞组成, 细胞数比银河系中的星星还多一万
倍。在这一细胞群体中, 每天有约六千亿个细胞死去和
同样多的细胞再生———每秒约有一千万个细胞生死。皮
肤细胞平均 仅 存 活约 2 周; 骨 细 胞每 3 个 月 就 全 部 更
新。每 90 秒钟就有 数百 万 抗体 被合 成, 每 个抗 体有 约
1200 个氨基 酸; 每 个小 时 有 2 亿个 红 血 球 再 生。根 据
O. 里奇 ( Oak Ridge) 实验室所进行的放 射性同位 素的
分析结果, 在一 年 时 间里 组 成有 机 体的 98 % 的原 子 也
被置换了。躯体中没有任何一种物质是不变的, 尽管心
和脑细胞 持 续的 时 间 比 其 他器 官 的 细 胞 更长 一 些。 而
且, 在一定时间里同时存在的躯体内的物质每秒钟都要
产生数千次生物化学反应。
生命过程的这些不断变化的数目和多样性不可能用
分子、细胞和器官之间 的物 理 或化 学相 互作 用来 解 释。
尽管某些生物化学信号 ( 如控 制基因 ) 是 明显 有效 的,
但是在躯体内传播激活过程的速度以及这些过程本身的
复杂性仅依靠生物化学过程是不现实的。而且, 有机体 附

内复杂的、快速的、明显可靠的反应只是有机相干性图

景的一个方面, 另外一方面是一个完整有机体自身的表 一

现方式, 这也是复杂的和可靠的。它似乎并不完全是由

神经中 枢 或 神 经 系 统———它 们 通过 DNA、 RNA、 蛋 白

质、酶和神经发射器和催化剂读取来自基因的信号———

来主宰的, 即使生物化学系统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表现
方式必定也依赖于相干性的非局域形式———构成生命躯
体的所有组分的准瞬时关联性。
生物 物 理 学 家 何 曼 婉 ( Ho Mae - Wan) 注 意 到,
生命状态是动态的 和流 体的, 它的 无数 活动 是自 激 励、
自组织和自发的。有机过程同时在所有层次上进行———
从微观层次到分子和宏观层次。有机体中不存在控制和
被控制部分或层次; 它的各组成部分处在瞬时的和连续 271
的通讯中。因此, 维持整个有机体存在所需的调节、响
应和变化可同时在所有方向上传递。
有机体对 外部 环 境 的 显 著敏 感 性 也 需 要 这 种 相 干
性。人们知道, 猫的眼睛可对一个光子作出反应, 而耳
朵可以听到低于热噪声水平的声音。有机体也能对极低
频率的电磁辐射作出反应。除非大量分子相干地联结在
一起, 低于分子尺度的 辐射 不 可能 对分 子群 产生 影 响。
实现这种相干性超越了生物化学信息的范围, 它是非局
域的、非线性的、混杂的和多维的。它类似于一个好的
爵士乐队的敏感性, 在这里每个演奏者都即刻地和自发
地响应其 他 每一 个 演 奏 者 的即 席 演 奏。用 何 曼 婉 的 话
说, 超过 70 个音阶的有机 体的 “ 音 乐” 由细 胞内 和细
胞间的局部的化学键的振动、分子轮的转动、微观纤毛
的打击、电子和质子流的传播、新陈代谢的流动和离子
电流所组成 ( 遍历 10 个空间数量级) 。
对有机体内环境的相干性的解释需要量子物理学领
域中所发现的原则。当分子和分子群以相同或相容的频
率共振时, 长程的相互关联就发生在它们之间。在这些

分子群中所显示出的力究竟是引力还是斥力, 要取决于

之 给定 的 相 关 系 ( phase relation ) 。 为 了 在 分 子 群 之 间
塘 ( 无论它们是相邻还是相距 很远 ) 产 生内聚 性, 它 们必
须进行相共振 ( resonate in phase) ———必须有相同的波
函数适用于它们。这一条也适用于分子群之间的频率耦
合。在这里, 较快的和较慢的反应可以通过分量波函数
的一致性使它们自己适应于整个相干过程。

有机体 “外环境” 的相干性

除了有机体的 “内环境”, 有机体 的“ 外环境” 也


显示出高水平的和迄今为止人们还未知晓其形式的相干
性。但要找到对有机体之间相干性的真正解释, 我们所
272
面临的挑战比解释有机体内部的相干性所面临的挑战还
要大。有机体由 分 子、细 胞、 组 织 和 器 官 内 在 地 联 结
着, 但是把有机体本身相互联结起来的究竟是什么, 人
们并不清楚。然而, 单个有机体之间也许会相隔很长距
离, 但对于它们的生命过程和相互关系而言, 看上去它
们似乎仍保持较强的关联性, 这说明在经典达尔文生物
学中还不为人所知的、非局域性的量子类型是存在的。
达尔文主义的经典描述不仅忽视了生命圈中的普遍
的联结, 而且它实际上禁止某些多样性。它的中心支柱
是种系 ( 从 亲代 传递 到子 代 的 基因 信 息) 和 体 干 ( 表
现基因信 息的 有 机 体) 的 完 全 分离。 在 生 殖 过程 中 种
系随机地 变 化, 不 受 有 机体 经 历 的 有 规则 的 变 化 的 影
响。根据它们对特殊环境的 “ 适 应”, 随机产 生的 基因
变异体通过选择而进化。种系的变化是随机的, 由此产
生的有机体嵌入独立于它们而进化的连续环境中。在这
些环境中自然选择扫除了那些不适应它的突变体, 而允
许那些适应它的突 变体 存活 下来 并繁 殖后 代。所 以 说, 附

达尔文主义的生物学家坚持认为生物进化是一种双重偶

然性的产物: 基因组的偶然变化和由此产生的突变有机 一

体对 其 环 境 的 偶 然 适 应。 引 用 R. 道 金 斯 ( Richard

Dawkins) 一个流 行的 隐喻, 生物 进化 是 盲钟 表 匠的 工

作: 它是通过试错获得成功的。

然而最近的发现表明, 物 种进化 所指 的 “ 钟表 匠”
并不是盲人 ( 尽管不一定 要求 具有预 见性 ) 。 相关 的证
据微妙地但很有效地显示, 基因和有机体之间, 甚至基
因和有机体的环境之间是关联着的。由于这种证据既来
自进化生物学, 也来自实验生物学, 所以它部分是间接
性的, 部分是实验事实。
证据的间接方面可以追溯到这一星球上生命的开始
阶段。最老的岩石距 今 约有 40 亿年, 而最 早的 且已 经 273
高度复杂的生命 形式 ( 蓝 - 绿藻 类和 细 菌) 已超 过 35
亿年。如果现存物种的基因组只依靠偶然变异, 这种水
平的复杂性似乎是不可能在约 5 亿年这么短的时间内出
现的。即使最简单的生命形式所呈现出的复杂性水平也
几乎不可能是盲目偶然性的结果。最初的自折返非核细
胞集合涉及到由约 10 万个核苷酸组成的 DNA 的双 螺旋
结构, 而每个 核 苷 酸含 有 30 ~50 个 原 子 的 精 确 排 列,
并且具有使细胞摄入食物的双层表皮和蛋白质。这一结
构需要一整系列的化学反应和绝好的相互协调。数学物
理学家 F. 霍 伊 尔 ( Fred Hoyle) 指 出, 这 一 过 程 若 纯
粹由偶然性支配, 就相当于一阵大风吹过一个零件工场
后而装配起了一架正在运转的飞机。
20 年前 K. 洛伦茨 ( Konrad Lorenz) 就已得出 了类
似的结论。他说, 主张偶然突变和自然选择原则在进化
过程中起作用, 尽管在形式上是正确的, 但它自身不能
解释事实。突 变 和 自 然 选择 也 许 能 解 释某 些 物 种 的 变
异, 但对生物进化而言, 要想从它们的原生动物祖先开
始通过随机过程产生 出今 天这 样复 杂和 有序 的有 机 体,

这一星球上 可 以 利用 的 40 亿 年 的 时 间 肯 定 是 不 够 的。

之 其理由是, 物种要产生一种或几种有利的变化靠突变是
塘 不够的; 它们必须产生全新的有机体。例如, 羽毛并不
能产生会飞的爬虫: 还需要肌肉和骨骼结构方面的根本
变化, 同时还需要更快 的新 陈 代谢 以支 持持 续的 飞 行。
自身的每一个革新似 乎都 不能 提供 有利 于进 化的 特 点;
相反, 它倒可能使有机体比原先的标准形式更不适应环
境。如果真是如 此, 它 将 很 快 被 自 然 选 择 所 淘 汰。 所
以, 物种基因密码的随机变革步骤几乎不可能产生对进
化有利的结果。如果偶然性是进化的主要因素, 那么生
命的复杂性形式的出现就要比它实际所耗费的时间长几
个数量级。
274
后达尔文主义生物学家强调, 达尔文主义的核心假
设———随机 突 变 和 种 系 对 躯 体 ( soma ) 的 分 离———已
经被分子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中的新发现所否定。新物
种的出现看来是由于基因库中大规模的和高度协调的革
新促成的, 而不是通过偶然的零打碎敲的变化获得的。
这一发现产生了生物学中的基本问题。如果出现的
突变体在某 些 方面 不 属于 实 际 进 化路 程 上 的 “ 预 定 程
序” ———被绝 大多 数 科 学 家 激 烈 反 对 的 一 个 假 设———
那么在突变种系和躯体之间必定存在某些联结两者的过
渡形式, 包括躯体在其中发现自身的环境。用达尔文主
义理论的话说, 为了把随机突变的探索空间变为时空的
实际观察 范围, 在 基因 库 的 变 化 中某 种 形 式 的 “ 外 部
选择压力” 是 必 要 的。 然 而, 这 违 反 了 种 系 和 躯 体 相
互孤立的经典教条。
除了进化生物学家所搜集的具体证据之外, 还有实
验证据, 它们说明了在基因组突变和有机体在其环境中
所受到的影响之间有明显的关联。再也不能把突变看作 附

是孤立基因组中的随机事件了; 必须把它们看作是某物

种对其适宜环境中连续产生的物理、化学、气候和其他 一

变化的经历的灵活回应。例如, 由电磁场或放射性场引

起的辐射对基因结构已产生了直接的效应, 并能产生可

遗传的变异。

而且, 突变并不仅 仅由 影 响有 机体 的力 或场 诱 发:
它们之间存在特定的关联。在有关细菌基因突变的实验
中这是很明显的。实验室中当实验人员让一种细菌的特
殊基因有缺陷时, 有些细菌会精确地变回到那些没有被
实验影响的基因。类似地, 当植物和昆虫受到有毒物质
的侵袭时, 它们会以某种方式使它们的基因库发生变异
从而产生解毒因素, 并产生抵御它们的因素。
以上发现与经典达尔文主义理论相矛盾, 但是它们 275
并没有回到生物学特征具有获得性遗传这一拉马克主义
的教条上去: 遗传并不 关涉 到 获得 性生 物学 特征 本 身,
而是受作用于有机体的环境的影响。有机体和基因库似
乎形成了一种相互作用和完整的系统, 在基因组和现象
体之间、现象体和环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关联。
向生物学上的场理论复归

生物有机体内部和之间的非局域的、混杂的、非线
性的和多维的相干性是一种经验发现, 但它为什么会产
生, 它是如何产生的, 这一点人们还不太理解。在相干
要素之间必定存在某种东西起中介作用而把它们关联起
来, 因为超距作用是不能被接受的观点。关联因素不必
是像分子或细胞组织之类的一种真实的媒介; 它也可能
是弥漫于时空中的类似于引力和电磁力的非物质的场。
引力和电磁力以及强和弱核力相互作用是场所维持
的普遍力。这些场可能是有机体内部和有机体之间非局

域性的形成要素吗? 先锋派生物学家猜想, 这种回答在

之 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对的。场可以成为有机体非局域性的
塘 基础, 但是它们不可能是那种经典的场。像电磁场、引
力场、强和弱 核 力 场 那 样的 经 典 的 场 以有 限 的 速 度 传
播, 而且它们的效应与距离成比例地减弱。在非局域相
干性中情况并 非 如 此。 在 这 里, 效 应 ( 不 同 要 素 之 间
的关联) 的传播既是瞬时的, 又与距离无关。
对生物 学 而 言, 场 概 念 并 不 新 鲜。 早 在 1925 年,
受 W. 克 勒 ( Wolfgang K hler) 的 格 式 塔 理 论 的 启 发,
维也纳的生 物 学 家 P. 韦 斯 ( Paul Weiss ) 就 开始 把 场
概念运用到两栖动物的肢体再生的过程中, 后来他又把
这一概念 推 广到 个 体发 育 ( 单 个 有机 体 的发 育 ) 的 所
276
有形式。在实验工作的基础上韦斯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
发育过程中器官和组织的出现表明, 显现的部分所呈现
出的模式化的空间关系在位置、比例和方向上具有几何
特征。他说, 这 些就 是 “ 场 作用 ” ( field actions ) 。 每
一个物种都有它自己的形态发生场, 而且每一个体的形
态发生场都是辅助场的一个阶层。
同样, 20 世纪 20 年 代 俄罗 斯 生 物学 家 A. 格维 奇
( Alexander Gurwitch) 也注意 到, 在 胚 胎 发育 过 程中 单
个细胞的作用既不是由它们自己的特性决定的, 也不是
由它们与邻近细胞的关系决定的, 而是由似乎涉及整个
发育系统的因素决定的。他说, 这是一个遍及系统范围
的力场———也称之为 “形态发生” ( 产 生形状) 场———
它由与细胞紧密相关的单个力场的相互作用所创生。例
如, 胚胎的场的边界与胚胎本身的边界并不重合: 前者
穿越后者。格维奇说, 胚胎发育发生在胚胎的形态发生
场内。
1934 年 C. 沃丁顿 ( Conrad Waddington) 首次 引入 附

“ 个体化场” ( individuation fields) 的概念, 这种个 体化

场在器官的 形 成中 非 常活 跃。1957 年 他 又 把 这一 概 念 一

扩展到胚胎发育的路径上。 这一思想 被 R. 托 姆 ( René

Thom) 在代表生 物有 机 体状 态 的数 学 模 型中 精 确地 具

体化了, 这种 状 态 是有 机 体 借 助 形态 发 生 场 内 的 “ 吸

引盆” ( basins of attraction) 而确定的发育的方向。
尽管生 物学 的场理 论在 20 世纪 20 年 代就 已提 出,
并在 20 世纪中叶流 行了 一 段时 间, 但 这种 场的 物理 特
性没有得到很好的界定, 因而在其后的几十年中人们对
它的兴趣逐渐减弱。例如, 在胚胎学中生物化学方法并
不能使研究者发现支配肢 体 极性 ( polarity) 、神 经系 统
模式、眼中水晶体的诱 导和 其 他发 育过 程的 场的 本 质。
场概念被认为仅仅是臆测, 因而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物 277
种遗传机制的生物化学方面。
在 20 世纪的后半个世纪 中, 生物 学领 域一 直被 20
世纪 40 年 代 首 次 提 出 的 基 因—分 子 方 法 ( genetic -
molecular approach) 所统 治。 这 是 一 个 很 有 效 的 方 法,
但它有一个重大缺陷: 它导 致了对 生命 状态的 “ 破 碎”
观点 ( fragmented view) 。 分 子 生 物 学 既 没 有 一 个 概 念
框架可以把有关发现整合为一种生命系统理论, 甚至也
没有一个好的工作假设去引导人们的进一步研究。正如
生物物理 学 家 M. 比 肖 夫 ( Marco Bischof) 注 意 到 的,
如果缺乏一 个 适 当的 理 论 框 架 来解 释 作 为 整 体的 有 机
体, 那么在最近几年中积累起来的大量的实验资料就没
有多大价值———它倾向于窒息进一步的研究。由于量子
物理学发展的推动, 最 近再 度 引入 生物 学中 的场 概 念,
它也许可以改变这一状况。
人们已经知道, 不同种类的场在有机体中是非常活
跃的。生命不仅需要在基因控制下进行的一系列生物化
学反应, 而且还需要以质子、电子和带电原子和分子的
流动形式形成的生物电作用, 它们都是由细胞内数以千

计的酶产生的。每个生命细胞都是一个细胞电的小宇宙

之 ( cytoelectric microcosm) , 它 由 生 物 化 学 作 用 驱 动 的 变
塘 化的电流 和 场网 络 所 构 成。生 命 还 包 括生 物 磁 场 的 存
在, 因为电荷能产生与电流频率相同的磁场, 且该磁场
随电流而产生和减弱。有机体的细胞磁场形成一个复杂
的, 范围封闭的能量系统, 这些能量相互作用从而相互
加强和相互制约。它们形成不同频率源之间的拍频, 形
成相同频率源之间的驻波。这一生物化学、电磁和电场
的复杂网络赋予整个有机体, 但是它并不强迫器官和器
官系统行为方式相同。这种 场是 “ 可 分解因 子的 ”, 它
允许在整个有机体总相干性限度内分子和细胞次级单位
的相对独立性。
278
加拿大生物学 家 B. 古德 温 ( Brian Goodwin) 指 出
了生命领域中场的基本作用。他认为, 有机体的场特性
既能解释整体产生于部分的繁殖, 也能解释再生、调节
过程。这些调节过程 不 能只 根据 胚的 原生 质 和 DNA 来
理解, 而应被看作是由与生命有机体紧密相关的场特性
所导致的一种过程。场是形式和组织的单位, 而构成躯
体的分子和细胞是组分的单位: 场把它们构造为表征有
机体的秩序。生物场产生影响基因活动的空间序, 基因
活动又反过来影响场。生命是有机体内的细胞和环境中
的有机体的“ 神圣之舞”, 而 环境 中的 生物场 保持 舞伴
的步伐和谐。
对 Z. 沃 尔 科 夫斯 基 ( Zbigniew Wolkowski) 而 言,
生物场既是物理的又是信息的: 它们是携带信息的物理
学上真实 的 场。除 了 是 分子 和 细 胞 的 生物 化 学 实 体 之
外, 生命物质 还 具 有 创 生和 接 受 由 场 传输 的 信 息 的 特
征。通 过 躯 体 中 接 受 器 的场 的 记 录、 放 大、反 射、 色
散、衍射和 吸 收 是物 理 学 方 面 的; 而 它 的 信 息 编 码 记 附

忆、调制和贮存则是信息方面的。沃尔科夫斯基把携带

信息 ( 或负 载信 息) 的 物理 学 上真 正 的场 叫 做 “ 创 生 一

子” ( phorons) 。与 创生子 耦合 的 分子 和细 胞物 质非 常

活跃; 而缺乏创生子就变得毫无生气。创生子的效应主

要依赖于它们传输的信息的质量, 较少依赖于能量的数

量。
生物 物 理 学 家 G. R. 韦 尔 奇 ( G. R. Welch ) 和
H. A. 史密斯 ( H. A. Smith ) 运 用 前沿 物 理学 的 理论 和
概念来定义他们认为在有机体内非常活跃的携带信息的
场。据说相对论性的场主宰细胞新陈代谢的组织; 细胞
中的酶 和 其 他 要 素 被 新 陈 代 谢 的 规 范 场 ( metabolic
gauge - field) 所构 造, 这 种 规范 场 使 生 物 学时 空 结 构
化。韦尔奇声称, 生命状态 可能是 D. 博姆的 根源 于隐 279
含序的包罗万象的全息场中的一个特殊领域。

生物学的下一个 “科学寓言”

直到最近生物场还是一个不属于科学范围之内的和
受怀疑的概念。尽管在 20 世纪 中 叶耶 鲁大 学生 物学 家
H. S. 伯尔 ( Harold Saxton Burr) 成 功地 测 出 了他 称 之
为 L ( life) 场的电磁 学 特 征, 并且 证 明 了 这 种场 随 有
机体的死亡而消失, 但这种场的本质仍然让科学探索者
困惑。它只 有 通过 像 基尔 良 摄 影术 ( 电 子 摄 影 术) 这
样的神秘技术才能看到, 而且只有那些敏感的人才能从
经验上知道, 这些人能够看到人的“ 气息” ( auras) 并
感觉到 “微妙的能量”。
这种情形近几年来有了改变。最近, 人们使用了复
杂的仪器来测量已知的生物 能场 ( 或简 单地 说生物 场)
的物理参数。俄罗斯 A. S. 波 波夫 生物 信息研 究所 生物
能研究中心 报 告, 人类 的 生 物 场 频 率 的 范 围 从 300 到
- 9
2000 纤米 ( 1 纤米 = 10 米) ; 兰 州大 学和 上海 原子 核
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 这种场的辐射随被试者的心理

能力 而 变 化。 加 州 大 学 的 能 量 场 实 验 室 的 V. 亨 特

之 ( Valerie Hunt) 已 经 证 实 了 这 一 点。 利 用 复 杂 的 设 备
塘 ———用硬导线把被 试者连起来, 并运 用带有短程 FM 数
据发射的 遥 测仪 器, 亨 特记 录 下 了 示 波器 和 磁 带 上 的
1mV 幅度电 磁 频 率 范围。 她 发 现, 这 种 场 的 变化 先 于
血压变化、皮肤 的 伽 伐 尼电 阻 变 化 等 生理 变 化 和 ECG
( 心电 图 描 记器 ) 和 EEG ( 脑 电 图 描 记 器) 电 波 的 变
化, 场的辐 射 也 随不 同 的 被 试 者而 变 化: 从 神 秘 主 义
者、占卜者和 痊 愈 者身 上 辐 射 出 的场 的 频 率 ( 大 约 或
高于 400 赫兹 ) 比处 于 正 常 心 理状 态 下 的 普 通人 身 上
辐射出的场的频率 ( 通常低于 250 赫兹) 要高。
保证有机体之间具有相干性的场的本质比在有机体
280
内部诱导相干性的 场的本质 更有疑 问。然而, “ 科 学寓
言” 在两 个方 面 都存 在。 在 它 们之 间 讨 论 得 最广 泛 的
是 R. 谢尔德雷 克 ( Rupert Sheldrak) 的 “ 成 形因 果 关
系假设”。按这一概念 解释, 形态发 生场 是有机 体内 环
境和 外 环 境 的 相 干 性 的 原 因。据 说, 基 本 “ 形 态 场 ”
是系统 ( 由它 们 组织 而 成 的) 内部 及 其 周围 时 空中 的
起组织影响力的区域。这些场在所有复杂性水平上解释
了生命有机体和由有机体形成的系统的相干性。形态场
作为植物和动物中的形态发生场起作用; 分子场作为晶
体和分子中的形态发生场起作用; 社会和文化场作为人
类社会和文化中的形态发生场起作用; 知觉、行为方式
和心理场作为人类的感知、行为方式和精神活动中的形
态发生 场 起 作 用。 它 们 通 过 “ 形 态 共 振 ” 产 生 作 用
———从本质上讲, 是同类影响同类。物种和有机体之间
的相似性程度越高, 它们之间的形态共振就越强。
像其他的生物场理论一样, 谢尔德雷克的形态场仅
指出了有意义的方向, 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生命圈 附

中的非局域关联需要通过非经典概念加以阐释, 因为经


典关联 ( 像 普通 的 共 振形 式) 涉 及 经典 场, 这些 经 典 )
场的传输需要花费时间, 而且其效应会随距离增大而减 整
小。而对于赋予有机体内环境及外环境的非局域形式的

相干性而言, 情况就不是如此。生命的各种现象证明了

A. 凯斯特勒 ( Arthur Koestler) 的 “ 整体 子” ( holons)
概念———不同层 次 上的 组 织 和 不 同 尺 度 上 的 大 小 的 整
体。最近的证据表明, 对于组成它的分子、细胞和器官
而言, 有机体是一个具有强相互关联和单个体相干性的
整体; 对于构成其环境的、具有同样强相互关联和单个
体相干性的生态和社会而言, 有机体是一个部分。

281

本章参考书目

Bischof, Marco, “ The history of biological holism and field


theories in the 20th century, ”in Newsletter # 22 ~23 of the Montere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Alternative Healing Arts, July - December
1998.
Del Giudice, E. , G. , S. Doglia, M. Milani, and G. Vitiello,
in F. Guttmann and H. Keyzer ( eds. ) , Modern Bioelectrochemistry.
Plenum, New York 1986.
Fr hlich, H. “ Long range coherence and energy storage in
biological systems. ”Int. Journal of Quantum Chemistry 2 ( 1980) ;
———, ( ed. ) , Biological Coherence and Response to External
Stimuli, Springer Verlag, Heidelberg 1988.
Goodwin, Brian, “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 J ournal of
Theoretica l Biology, 97 ( 1982) ;
———,“ Organisms and minds as organic forms, ”Leonardo, 22,
1 ( 1989) ;
———, “On morphogenetic fields, ”Theoria to Theory 13 ( 1979)
.

Ho, Mae Wan, The Rainbow and the Worm: The P hysics of

Organisms. World Scientific, Singapore and London, 1993.

———, “ Bioenergetics, biocommunication and organic space -

time, ”in Living Computers, ed. A. M. Fedorec and P. J. Marcer,
The University of Greenwhich, March 1996.
———, and Peter Saunders, “ Liquid crystalline mesophases in
living organisms. ”in Bioelectromagnetism and Biocommunica tion, ed.
M. W. Ho, F. A. Popp and U. Warnke, World Scientific, Singapore
and London, 1994.
Hoyle, Fred, The Intelligent Universe, Michael Joseph, London
1983.
Lorenz, Konrad, The Waning of Humaneness. Little, Brown &
Co. Boston 1987.
282 Rein, Glen, “ Biological effects of quantum fields and their role
in the natural healing process. ” Frontier P erspectives, Fall / Winter,
1998.
———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with scalar energy - cellular
mechanisms of action. P 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sychotronics Research Conference, Georgia, December 1988.
Smith, Cyril W. “ Is a living system a macroscopic quantum
system?”F rontier P erspectives, Fall / Winter, 1998.
Taylor, R. , “ A gentle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biology. ”
Consciousness and P hysical Reality, Vol. 1, 1 ( 1998) .
Waddington, conrad, “Fields and gradients, ”Major P roblems in
Developmental Biology, Michael Locke, ed,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1966.
Welch, G. R. “ An analogical ‘ field ’ construct in cellular
biophysics: history and present status. ” P rogress in Biophysics and
Molecula r Biology 57, 1992;
——— and H. A. Smith, On the field structure of metabolic space
- time, Molecular and Biological Physics of Living Systems, R. K.
Mishra, ed. , Kluwer, Dordrecht 1990. 附

Wolkowski, Z. W. , “ Recent advances in the phoron concept :

an attempt to decrease the incompleteness of scientific exploration of 一

living systems. ”Biophotonics —

Nonequilibrium and Coherent Systems in Biology, Biophysics and
Biotechnology, L. V. Beloussov and F. A. Popp, eds. , Moscow 体
1995. 性

283
第三章
关于意识的
新科学的世界


之 关于意识的新科学的世界和新物理学和新生物学世
塘 界一样, 也是一个整体世界。意识研究的整体主义超越
了心理学 传 统学 派 的 整 体 主义, 因 为 它不 仅 在 感 觉 方
面, 而且在整个心灵和意识领域都坚持了整体性。
自 20 世纪中叶 以来, 格式 塔 心理 学家 一直 在唤 醒
人们对感 觉 经验 的 整 体 组 织的 关 注。 面对 感 觉 经 验 的
“ 充满嗡嗡嘈杂声的混乱” ( booming buzzing confusion) ,
感觉心灵似乎创造了构成再现性和不可减缩性整体的形
式和模式。面对无数纷繁复杂的视景、声音和其他感觉
输入, 心灵选择其中的某些要素, 并把它们组织成一个
有意义的整体———格式塔。在性质上它们比其单个的部
284
分更有价值: 它们具有其自身的特性, 当所有部分都经
历转换时这些特性仍保持不变。例如, 一首曲调被理解
为一个整体, 而不是被理解为声音的集合体, 而且即使
当它的声音由不同的乐器产生或进行变调, 人们仍然会
作如此理解。
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是经验的主观要素, 是感觉心
灵选择和组织的结果。与此形成对照, 出现在意识研究
新分支中的那种整体性是意识心灵自身的整体性。这既
是个体的也是集体的整体性———单个人意识的整体性以
及由个人意识的相互通讯形成的系统的整体性。
意识的个人的整体性和个人之间的整体性在当代意
识研究的各不同分支中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显示
出来。虽然这些方法的方法论不同, 但它们的核心是共
同的: 正是人类的经验方面使我们能直接地体验到生动
的感觉、情感、思想和直觉流。发育心理学家把这股流
看作是在其成长的不同阶段具有特定结构的逐渐展开过
程; 社会心理学家把它归于在社会中出现的具有文化意 附

义的网络。神经心理学家把意识看作是固定于大脑中的

东西, 并通过神经网络、神经发射器和其他大脑信息处 一

理机制显现出来; 而认 知科 学 家虽 然也 认同 这一 假 设,

但他们试图 建 立具 有 意识 的 大 脑 作用 的 机 能 图 式 ( 通

常根据具有层次性和组织性的整个网络) 。

还有更根本的方法, 它们包括身心关系医学, 心理
性神经病预防学和其他形式的生物反馈研究, 这些方法
把注意力集中在意识和身体过程之间的关联上。意识转
换状 态 ( 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 ) 的 研 究 者 研 究
梦、致幻物质、恍惚和沉思状态的效应, 他们基于这样
的假设: 这些效应揭示了有关意识的重要的和在其他情
况下不可能显现出来的方面。而更为思辨的研究者则把
研究重点放 在 像 “ 息 ” ( 印 度 哲 学 的 一个 概 念———译 285
注) 或 “ 气” ( 中国哲学的一个概念———译注) 这 样的
非传统能 量 形 式 作 用 于 意 识 所 产 生 的 效 应 上。 最 后
( 但 不 是 不 重 要) , 量 子 意 识 ( quantum consciousness )
研究者利用像非局域性、多维空间、相互牵连和其他的
前沿量子概念来探索意识与物理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
与方法论不同, 这些研究方式的发现具有共同的基
础。它们的推动力是, 人类心灵不是一个孤立实体, 而
是一个 “ 整 体子 ” ———一 个 单 独的 具 有 强 关 联性 和 相
干性的整 体, 该 整 体 本 身又 是 同 样 具 有强 关 联 性 整 体
( 多个个体意识的网络) 的一个 部分。 心灵并 不只 限于
大脑和大脑被包容于其中的头盖骨, 心灵浸没在整个身
体中, 并渗透到超出身体之外的周围世界。它既具有个
体的维度, 又具有集体的维度, 既具有意识要素, 又具
有潜意识要素。
心灵的个体和集体、意识和潜意识范围形成了一个
包容的整体, 它使我们回想起半个世纪前爱因斯坦的洞
察。他说: “ 人类 是整体 的部分, 这 个整体我 们把 它叫
做 ‘宇宙’, 这个部分局限 于时 空中。 人类把 其思 想和

感觉作为与其余部分分离的东西来进行体验———意识的

之 一种视觉幻影。这种幻影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囚笼, 它把
塘 我们限制 在 个人 的 决 策 中, 并 影 响 我 们周 围 最 接 近 的
人。”

进行通讯的意识 ( the communicating consciousness)

意识研究的新领域打破了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世界
之间自由地相互通讯和相互作用的传统限制。根据正统
观点, 人类的相互通讯和相互作用只限于感觉通道: 心
灵中的任何东西首先必须通过眼或耳、或其他感觉器官
才能获得。但有些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意识研究者
重新发现了古代文化中一直知晓的事: 生命物种还通过
286
更微妙的和自发的通讯形式互相联系。
通常所说的原始人是通过比看、听、说和接触更微
妙和更直 接 的通 讯 通 道 相 互联 系 和 与 自 然联 系 的。 今
天, 医生和巫师 似 乎 能 够 通 过 孤 独、 集 中 注 意 力、 禁
食、唱赞歌、跳舞、击鼓或 致幻 剂 诱发 精 神感 应 能 力。
在某些部落, 像卡拉哈里沙漠中的布须曼人, 单个人就
能同时进入有利于这种通讯的意识状态。无论其成员走
到哪里, 整个部落都能保持相互之间的联系。人类学家
A. P. 埃尔金 ( A. P. Elkin) 发现, 澳大利亚土著人即使
在超出了他们的感觉通讯范围之外时, 他们仍能晓得其
家庭和朋友的命运。一个远离家乡的人会知道他的父亲
死了, 或他的妻子快临产了, 或他的国家出了麻烦, 他
对这些事实深信不疑, 以致于他准备立刻打道回府。
在传统文化中, 自发的通讯在其中得以发生的意识
转换状态已经得到了珍视和培育。闪族文化在神秘哲学
中运用这 种状 态, 古埃 及 人 在 伊 希斯 ( 古 埃 及神 话 中
司丰饶之神———译注 ) 和俄 赛 里 斯 ( 古 埃 及 神 话 中 主 附

神之一, 伊希 斯 之 夫———译 注 ) 的 庙 宇 创 建 中, 古 希

腊人在祭祀酒神和阿提斯和阿多尼斯的仪式中, 以及在 一

埃莱夫 西 斯 ( 希 腊 之 一 城 市, 在 雅 典 西 北———译 注 )

秘密宗教仪式中也运用这种状态。哥伦布到达前的美洲

和非洲的原始文化在巫师的程序、医治仪式和旅行仪式

中, 以及亚洲的高等文 化 在 瑜珈、 禅宗 佛 教、喇 嘛 教、
道教和苏 菲教 ( 伊斯 兰 教 之 一 派, 奉 行 禁 欲 主义 和 神
秘主义———译注) 中也同样运用这种状态。
人类学 的 证 据表 明 了 个 人 之间 自 发 的、 “ 人 际 间
的” 通讯, 而 考 古学 和 历 史 学 方面 的 证 据 则 证明 了 在
整个文化之间也有类似的通讯。具有显著相似性的人工
制品被相互之间不可能存在任何传统联系方式的不同文
化制造出来。在范围广阔的不同地域和部分地在不同历 287
史时期, 古代人创造出了非常类似的整套工具和人工制
品。大金字塔不仅在古埃及建造起来, 在哥伦布到达前
的美洲也 建 造 起 来, 而 且 其 设 计显 著 一 致。 手 工 艺 制
品, 像陶器制作, 所有文化也具有非常相同的形式。再
如手斧, 它是石器时代使用很广泛的一种工具, 两边打
制得相互对称, 并具有 典型 的 杏仁 状或 泪珠 状的 构 形。
在欧洲, 这种手斧是用燧石制成的; 在中东, 它用黑硅
石做成; 在非洲, 它用石英岩、页岩或辉绿岩制作。它
的基本形式是功用性质的, 但所有传统文化实际上在其
制作细节上的一致不可能用共同的使用需要而导致同时
的相同发现来解释: 试错看来不可能在分布范围如此之
广的人群中产生出在细节上如此类似的工具。
根据笔者的建 议, 博 洛 尼亚 大 学历 史 学 家 I. 马 苏
利 ( Ignazio Masulli) 对公元前 5000 年到公元前 2000 年
期间欧洲、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国各本土的和相互独
立发展的文化所制造出的罐、瓮和其他手工制品进行了
深入研究。尽管马苏里在其基本形式和设计方面发现了
显著的重复性, 但他对此不能做出一个传统的解释。这

些文明在空间上相 距遥 远, 有 时在 时间 上也 相隔 很 久,

之 它们相互之间似乎不可能进行传统方式的联系。
塘 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尽管每一种文化都添加了它们
自身的一些装饰, 但阿兹特克人、祖鲁人、马来人、古
代印度人和中国人好像都按照相同的模式或原型来建造
他们的纪念碑 和制 作他 们的 工 具。正 如 C. 荣 格 ( Carl
Jung) 和许多文化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已经证明 的, 像
伟大的地球母亲、英雄的旅途、曼荼罗、幽灵和永恒的
儿童等某些原型象征是在所有时间里装饰和图案艺术中
一再重复出现的主题。
传统文化并不认为相距遥远的人进行人际间的联系
仅仅是一种幻想, 但是现代社会却认为是如此。任何东
288
西若不 “ 明 显地 ” 表现 出 来, 现 代 人就 不 会 把它 作 为
真实的事物加以接受。因此, 人际间的联系和通讯被认
为是超感觉的, 仅仅 在 特殊 的情 况下 才被 承 认。例 如,
人们认为精神感应只存在于同卵双胞胎身上, 也许还存
在于母亲和儿子、配偶和情人、以及其他相互关系非常
紧密的人身上。然而, 实验室的实验显示, 现代人并没
有完全丧失他们的精神感应能力———在受控测试中, 来
自许多不同 行 业的 个 人似 乎 都 具 有各 种 不 同 的 “ 超 感
觉” 功能。这一结果 既不 是由于 符合 愿望 的想像 所 致,
也不是由于对证据的误解所致。实验报告书的整个范围
在 扩 大———从 称 之 为 超 感 官 知 觉 全 域 试 验 技 术
( Ganzfeld techinque) 的噪 声 减 弱 过程 直 到 “ 与生 命 系
统直接相 互作 用 ” 的 严 格 方 法。即 使 把 根 据 隐蔽 的 感
觉暗示、机器的偏向, 被试者的欺骗和实验的不完善或
错误所作的解释全部考虑在内, 人们发现仍不能解释大
量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的超感觉结果。
关于思想和意象转移的最早系列实验是两位物理学 附

家 R. 塔 格 ( Russell Targ ) 和 H. 普 索 夫 ( Harold

Puthoff) 在 20 世纪 70 年代 初做 的。他 们把 “ 接受 者” 一

( receiver) 放在一个密封的、不透 明的电屏 蔽的小 房间

里, 把 “发送者” ( sender) 放在 另一 个房间 里, 在 这

里他 ( 或她 ) 每 隔 一 段 固 定 时 间 被 强 烈 的 闪 光 照 射。

发送者和接受 者的 脑电 波图 形都 被 记 录在 EEG 上。正
如预料的那样, 发送者显示出有节律的脑电流, 与正常
地有规则地暴露在强光下相对应。然而过了一会儿, 接
受者也 开始 产 生相 同 的波 形, 尽管 他 ( 或 她) 没 有 直
接地暴露在闪光下, 也没有接受到来自发送者任何普通
的可感知的信号。
塔格和普索夫 还进 行过 “ 遥视 ” ( remote viewing)
实验。在这 些 实 验中, 发 送 者和 接 受 者 被 远 距 离 地 分 289
开, 并在他们之间排除任何形式的感觉通讯。在随机选
择的某 一 个地 方, 发 送 者 起“ 信 号” 作 用, 接受 者 努
力接受发送者所看到的东西。为验证他们的印象, 接受
者用语言进行描述。独立的裁判发现, 对事情大体轮廓
的描述与发送 者 实际 看 到的 现 场特 征 有平 均 66% 的 时
间是吻合的。
最近, 另外两个英国物理 学家 P. 斯图 尔特 ( Peter
Stewart) 和 M. 布朗 ( Michael Brown) 同纽 约某大 学的
负责人 H. 斯 图尔 特 ( Helen Stewart) 一起, 准 备检 验
J. 罗伯茨 ( Jane Roberts) 在 她的 畅销 书 中描 写 的通 过
“ 塞特” 通道 传 递 超 感 觉 过 程 的 可 靠 性。他 们 在 1994
年 4 月和 9 月之间发送 14 次时 间 非常 精确 的信 号进 行
跨越大西洋的通讯。在 每一 次体 验过后 都通 过 E - mail
对观察和印象进行详细记录, 这些记录自动地注上日期
和 时 间, 并 贮 存 起 来。 尽 管 “ 具 有 超 人 视 力 的 人 ”
( clairvoyant) 的意象是根据联想, 而不是根据发送 者所
看到的形象的精确图形复制来描述的, 但在总体上看它
们是相互一致的。例如, 一幅流星雨的图片被描述为一

场暴风雪; 顶上带有旋转餐厅的塔状高楼的形象被描绘

之 成一个耸立的球状物。静止的形象和动态的形象序列都
塘 被接受到——— “静止的图形” 和“ 运动的图形”。
从其他来源和实验室报告的遥视实验涉及的距离范
围很广, 从半英里直到几千英里。无论他们在哪里进行
或由谁进行, 成 功 率一 般 都 在 50 % 左 右———明显 高 于
随机概率。最成功的遥视者是那些精神放松、注意力集
中和爱沉思的人。他们通常报告他们接受到一个温和的
暂短形式 的 初步 印 象, 然后 逐 渐 发 展 为一 个 完 整 的 意
象。他们体验到这一意象很惊奇, 既因为它很清晰, 也
因它在其他地方。
墨 西 哥 国 家 大 学 的 J. G. 西 尔 布 波 姆 ( Jacobo
290
Grinberg Zylberbaum) 在 5 年多时间里做了 50 多个有关
自发通讯方面的实验。他把被试者配对地放进防声 - 电
磁辐射的 “法拉第笼” 中, 并 要求 他们一 起冥 想 20 分
钟, 然后他把他们放在不同的法拉第笼中, 其中一个人
被刺激, 而另一个人则不。被刺激的被试者接受到随机
时间间 隔的 刺 激, 并 且无 论 是 他 ( 或她 ) 还 是实 验 者
都不知道刺激作用的时间。没有被刺激的被试者保持放
松, 闭上眼睛, 并 被 指 示去 感 知 其 伙 伴 的 存 在 ( 在 不
知道他 [ 或她] 受到有关刺激的任何事的情况下) 。
一般情况下, 使用 100 次刺激作为一个 序列———如
闪光、声音、或短的有 一定 强 度但 不会 有疼 痛的 电 击,
电击部位通常是右手的无名指和食指。然后, 两个被试
者的脑电 描 记 器 同 时 进 行 记 录, 并 检 查 被 刺 激 者 被
“ 唤醒” 的可能性和把感觉 “ 转移” 到未 被刺激者 那里
去的可能性。当没有被刺激者和有屏障阻挡的被刺激者
接受刺 激 ( 例如 闪 光) 时, 或者 当 配对 的 被 试者 事 先
没有进行过相互作用时, 在这种控制情况下就没有发现 附

转移的可能性。但是, 在有被刺激者和事先进行过相互

作用的实 验 情 况 下, 转 移 的 可 能 性 就 一 致 地 出 现 在 一

25% 的案例中。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是一对相爱很深的

年青夫妇提供的, 在整个实验中他们的脑电波波形几乎

完全保持同步, 证明他们报告他们的感受高度一致并不

是一种幻觉。
在有限的 程 度 上, 西 尔 布 波 姆 也 可 以 重 复 他 的 结
果。当一个被试者在一个实验中显示出具有转移感受的
可能性 时, 他 ( 或 她) 在 后 来的 实 验中 通 常 也能 显 示
出来。实验结果并不取决于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空间
分离———被试者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或多近, 转移感受
的可能性都可能出现。
有人已经设计了另一个实验来测量不同个人的大脑 291
发射出的脑电波的和谐程度。在通常的清醒意识中大脑
的两半球———语 言 定 位 的、 线 性 思 维 的、 推 理 的 “ 左
脑” 和 完 形感 知 的、直 觉 的 “ 右 脑” ———显 示出 不 协
调, 在脑电描记器上显示出随机的分散波形。当一个人
进入沉思状态时, 这些波形图就逐渐趋向同步, 而在深
沉思时两半脑就会产生几乎完全相同的波形。意大利医
生和脑研究者 N. 蒙 特库 科 ( Nitamo Montecucco) 所 做
的一系列值得人们注意的实验表明, 在深沉思时不仅同
一个被试者的左右脑, 而且不同被试者的左右脑也会显
示出相同的波形。有 12 个 沉思 者 的试 验揭 示了 整个 小
组的人的脑电波形的近似同步性———尽管在沉思者之间
没有任何感觉联系。
有一组证据可以证明, 意识转换状态具有在正常的
意识状态下所不具有的传输信息和医治疾病的功能, 虽
然主流科学忽视这种状态, 而且传统的西方医学把它们
看作是病理学方面的东西。后者只承认做梦的睡觉、不
做梦的睡觉、白日梦、酒精中毒和性兴奋高潮是对清醒
意识的 “正常” 偏 离———它 把 其 他 所 有 意 识 转 换 状 态

宣布为或者是由于精神错乱, 或者是由于药物致幻所产

之 生的现象。意识转换医生, 自然医治者, 精神科医生和
塘 意识研究者对之采取较为开放的态度。例如, 精神科医
生 J. 纳尔逊 ( John Nelson ) 把 意识 转 换 状态 看 作是 人
类心理的基本状态, 这种状态的一种后果是逐渐变为精
神错乱, 而另一种后果则是达到创造性、洞察力和天才
的崇高境地。
基于 40 多 年 的 临 床 经 验, S. 格 罗 夫 ( Stanislav
Grof) 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 发现, 意识 转换状 态具
有值得注意的功能。在这种状态下有些人报告, 自我身
体的边界模糊了、熔解了, 并有了一种与另外一个人融
为一体的感觉; 而另外有些人报告, 他们获得了一种完
292
全不和自己认同的 感觉。在 更 为深 层次 的转 换状 态 下,
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他们的意识扩展到包含这个星球上
的所有生命。
在典型的治疗期间, 处于意识转换状态的病人能回
溯他们的生命, 再现他们生命早期的体验和创伤: 恋母
情结, 训练怎样如厕, 保育, 早期的婴儿体验, 出生过
程。再现出生过程经常证明是一种创伤体验, 涉及到深
刻的存在和精神危机, 并伴随着生理上的极大痛苦。但
是当病人达到了某一状态———他们感到他们处于无法挽
回的精神错乱状态, 并在生理上、心理上、智力上和精
神上失去了一切———他们报告了一种戏剧性的体验: 眼
界扩展了, 对世界本质的透视有了根本的改变。这里出
现了一种 突 然的 意 识 苏 醒, 一 种 与 宇 宙基 本 关 联 的 感
觉。精神再生的体验似乎是由生理再生的体验传递的。

相互作用的意识 ( The interacting consciousness)

人类意识 不 仅 可 以 相 互 通 讯, 而 且 还 可 以 相 互 作 附

用。它不仅能在距离或远或近的个人之间传输通讯和联

系, 而 且 还 能 传 输 物 质 效 应 ( 更 严 格 地 说 是 生 理 效 一

应 ) 。 在 实 验 情 况 下, 这 些 “ 远 距 离 身 体 ” 效 应

( telesomatic effects) 由生理变化所组成, 而这些生 理变

化是由 “发 送 者 ” 心 灵 中 有 意 识 的 过 程 在 “ 接 受 者 ”

( 目标人) 身上激发的。远距 离身 体效 应传输 领域 内的
开拓性研究开始 于 心 脏 学家 R. 伯 德 ( Randolph Byrd)
的工作, 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前教授。他利用计
算机辅助所进行的 10 个月 的研 究 把注 意力 集中 在旧 金
山总医院冠心病治疗所的病人治病史上。伯德组成了一
个由普通人构成的实验者小组, 这些普通人的惟一共同
特点是习惯于有规则地在周围农村天主教徒和清教徒的
聚会上作祈祷。这些被选出的人被要求为一组 192 个病 293
人的康复作祈祷; 另一组 210 个病人在实验中没有 人为
他们祈祷, 这些人组成对照组。在实验中运用了严格的
标准: 挑选是随机的, 实验在双盲的情况下进行, 即无
论是病人还 是 护 士和 医 生 都 不 知道 哪 个 病 人 属于 哪 个
组。
实验者被告知病人的名字、关于病人心脏状况的一
些信息, 并被要求每天为这些病人祈祷; 但不告诉他们
有关病人的其他任何事。因为每个实验者可以为几个病
人祈祷, 所以每个病人 有 5 ~7 人为 其祈 祷。从 统计 学
角度看, 结果是很明显的。有人为之祈祷的那一组需要
抗生素的人数是 对照组 ( 没 有人 为之 祈 祷) 的 1 /5 ( 3
人比 16 人) ; 患肺气肿的 人数 是对照 组的 1 /3 ( 6 人比
18 人) ; 有 人 为 之 祈 祷 的 那 一 组 中 无 人 需 要 用 插 管 疗
法, 而在对照组中有 12 人 需要 插管 疗法; 而且 有人 为
之祈祷的那 一 组中 几 乎无 人 死 亡 ( 尽 管 从 统 计学 上 看
这一结 果 并 不 明 显) 。 为 之 祈 祷 的 人 无 论 距 病 人 远 或
近, 祈祷的方式无论怎样, 看来都无关紧要, 仅仅是祈
祷者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祈祷重复次数这些事实应当加

以考虑, 至 于 祈 祷者 为 谁 祈 祷, 在 哪 里 祈 祷 也 无 足 轻

之 重。
塘 生理 效 应 也 能 以 人 类 学 家 叫 做 “ 交 感 魔 术 ”
( sympathetic magic) 的形式传递。研究者们知道, 像巫
师、巫医和 进 行这 种 魔术 的 人 ( 如 伏都 教 徒) 在 他 们
选定作为目标的人身上施魔法, 但作为目标的人只是用
肖像 ( 例 如 木偶 ) 来代 替。 这种 做 法在 许 多 土著 人 中
很普遍, 如在美洲印第 安人 的 仪式 上就 使用 这种 做 法。
在他 的 著 名 著 作 《 金 枝 》 中, J. 弗 雷 泽 ( James
Frazer) 爵士就指出, 土著 印第 安人 巫师 在沙 地 上、灰
上或粘土上画一个人的像, 然后拿尖棍子戳它或用其他
形式伤害它。印第安人相信, 与之对应的伤害会降临到
294
那幅画所代表的人身上。研究者们发现, 作为目标的人
经常 会 得 病、 昏 睡, 有 时 还 会 死 亡。 D. 雷 丁 ( Dean
Radin) 和他在内华达 大学 的同 事 们决 定在 对照 实验 室
条件下检验这种效应的正面作用。
在雷丁的实验中, 被试者根据他们自己的像做了一
个小洋娃娃, 并提 供不同 种类 的物品 ( 如 相 片、珠 宝、
自传和具有个人 意 义 的 象征 物 ) 来 “ 代 表 ” 他们。 他
们还提供一张表格, 列出使他们感到舒服和有滋养功效
的东西。这些东西和相应的信 息被“ 医 治者” ( healer)
( 他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在思想 和意 象转换 实验 中的 “ 发
送者”) 利用以产 生同 “ 病人 ” 的 情感 联 系。“ 病 人”
被导线连 着 以监 视 他 ( 或 她) 的植 物 神 经系 统 的活 动
( 如皮肤电、 心率 和血 脉动 量) , 而 “ 医治 者 ” 就在 附
近建筑物内隔音和有电磁屏蔽的房间里。医治者把那个
木偶和其他小物品放在他面前的桌子上, 并把注意力集
中在它们上面以随机顺序 发送 “ 滋 养” ( 实 际 是治 疗)
和 “休整” 的讯号。 附

结果发现, 病人的皮肤电活动和他们的心率在积极

的 “滋养” 期间和在“ 体整” 期间有非常明 显的不 同。 一

在 “滋养 ” 期间 血 脉动 量 的不 同 持 续几 秒 钟, 心 率 和

血流两者 都 显示 了 “ 松驰 响 应 ” ———由 于 医 治者 试 图

通过木偶 “滋养” 被试者而 使之 产生感 觉。另 一方 面,

皮肤电活动的高强度证明了病人的植物神经系统已经被
激发。为什么会如此是个谜, 直到实验者了解到医治者
通过按摩代表他们的木偶的肩膀或抚摸它们的头发和脸
才明白。很显然, 这对病人具有 “远距离讯号” 效应。
雷丁和其同事们得出结论, 医治者的局域活动和思
想可以在遥远的病人身上重现, 就好像病人和医治者在
一起一样。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距离似乎没有什么影
响。这已被实验灵学家 W. 布劳 德 ( William Braud) 和 295
M. 施利茨 ( Marilyn Schlitz) 所 做的 大量试 验证 实, 他
们认为发送者的心理 意象 会对 接受 者的 生理 产生 影 响。
布劳德和施利茨发现, 发送者的心理意象能够越过空间
从而引起远距离的接受者生理上的变化, 这种效应与一
个人自身的心理过程影响其生理过程是类似的。一个相
距很远的 人 产生 的 “ 远 距 离身 体” 作 用 似乎 接 近于 由
被试者本人所产生的 “身 - 心” 影响的那种效应。
大量对照研究 证 实了 “ 心 理 的” 或 “ 精 神 的” 医
治的有效性, 无论它们单独进行还是与传统的医治方法
结合在一起进 行。应 病人 的要 求, 自 1970 年以 来自 然
医治者 ( natural healer) 已经 被允 许进 入英国 国家 保健
医院, 并直接由卫生部付薪。在美国, 精神及远距离医
治方面的严格对照研究正在许多医学院实验室和医院进
行。精神科医师 D. 贝诺 ( Daniel Benor) 是英国医生—
医治者网络 ( Doctor - Healer Network) 的创建者, 他检
查了 200 多 个 “ 精 神 医治 ” 的 对照 试 验, 主 要是 有 关
人类 的, 但 也 有 一 些 是 直接 以 动 物、 植 物、细 菌、 酵
母、实验室细胞培养和酶为对象的, 近半数清楚地证明

有治疗学效果。内科医生 L. 多塞 ( Larry Dossey) 最近

之 说医学实践到了一个称之为第三时代、即非局域医学的
塘 新时代。它紧接着第二时代, 即心 - 身医学时代和第一
时代、即标准的生物化学医学时代而出现。

意识研究的下一个 “科学寓言”

对个人和人际间意识的整体性的认知正在所有新的
意识研究分支中显现出来。前沿研究者们相信, 人类大
脑和与其相关的意识并不排除在遍布于物理和生命世界
中的相互通讯和相互作用网络之外。相反, 人类大脑是
这些网络的一部分———一个出乎意料的积极部分。由于
其 100 亿个高度相互关联的神经元, 人类大脑执行 着宽
296
频收发两用机和高性能信息处理机的某些功能。
对人类大脑如何自由地与其他大脑和世界进行通讯
和相互作用的特别有意义的洞察是由量子生物学和量子
脑和意识研究所揭示的。这些正在出现的研究领域并不
掺和到意识是否与脑 有本 质不 同的 长期 哲学 争论 中 去,
它们以大脑是由内在地与意识相关联的物质结构构成这
一假设为基础。因此, 它们从意识过程跟踪探索到大脑
中的物理 ( 更严格地讲是量子物理) 过程。
在生命有机体的量子物理学框架中探寻基本的大脑
量子物理学是一个富有成效的方法。人类大脑可以被看
作是一个宏观量子系统, 它不仅通过身体、身体的感觉
器官接受和处理信息, 而且还通过它对身体周围的场和
力的感受性来接受和处理信息, 这些场和力包括非经典
的量子场。
例如, 量子脑和意识研究者 G. 赖因 ( Glenn Rein)
发现, 物理学上叫做约瑟夫森结的相互分离的超导体能
产生量子势场, 它由磁矢势和静电标势构成。这些场调 附

节邻近约瑟夫森结和细胞群之间的关联, 并加强大脑中

相距较远的神经元群之间的通讯。与神经元的激发相关 一

联的特定频率的波形把信息传递给这些场, 这些场又把

相干性施加到神经元的激发上。结果, 量子场构成了改

变神经元群之间的非神经键通讯的调节系统。尽管非常

微妙, 但它们的效应可以被混沌吸引子所放大, 从而影
响整个大脑区域内的信息处理过程。
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量 子脑和 意识 的假设 是 R. 阿
莫罗索 ( Richard Amoroso) 提出 的 “ 智 力场 理论 ”。它
把 “心理圈 ” ( psychosphere) 规 定为 在 其中 演 化出 所
有意识过程的一种意识的力源。意识是局域物质场与互
相依赖的非局域场的一种自组织相互作用, 这种非局域
场源于包含基本智力特性的智力空间。据说这种智力场 297
是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的物质基础, 是非局域地贮存种族
和人格原型的一种区域。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相互通讯和相互作用的脑和意识
的理论直到目前为止仍明显是寓言性的, 但它们具有很
大的成功 希望: 量 子概 念 向 生 命 系统 领 域 ( 包括 大 脑
和心灵) 的 拓 展证 明 是新 意 识 研究 的 理 论 和 实验 方 法
的最富有成效者。意识研究者所面临的挑战与新物理学
家和新生物学家所面临的挑战是类似的。正是借助科学
寓言, 人们才能解释人类大脑和意识与同微观粒子相联
结并创生非局域关联 和相 干性 的那 种场 的相 互作 用 性,
而非局域关联和相干性遍布新科学的观察和实验的广泛
领域。

本章参考书目

Benor, Daniel J. Healing Research Vol. 1, Helix Editions ,


London, 1993.
微 ———, Healing Research: Holistic Energy Medicine and Spiritual
漪 Healing, Helix Verlag, Munich, 1993:
之 ———, “ Survey of spiritual healing research ” Contemporary

Medica l Research Vol. 4, 9 ( 1990) .
Braud, W. and M. Schlitz, “ Psychokinetic influence on
electrodermal activity, ”J ournal of P arapsychology, Vol. 47 ( 1983) .
Cyber: Ricerche Olistiche ( Nitamo Montecucco ) , in Cyber
( Milan) , November 1992.
Dossey, Larry, Recovering the Soul: A Scientific and Spiritual
Search, New York, Bantam 1989; ———, Healing Words: The P ower
of Pra yer and the P ractice of Medicine, Harper San Francisco, 1993.
Elkin, A. P. The Australia n Aborigines, Angus & Robertson,
Sydney 1942.
298 Feinstein, David, At play in fields of the mind: Personal myths
as fields of information. Journa 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 in press) ;
———, and Stanley Krippner, The Mythic P ath. Tarcher Putnam,
New York 1997.
Freeman, W. J. and J. M. Barrie, “ Chaotic oscillations and the
genesis of meaning in cerebral cortex. ” in Temporal Coding in the
Brain, ed. G. Bizsaki, Springer Verlag, Berlin 1994.
Grinberg - Zylverbaum, Jacobo M. Delaflor, M. E. Sanchez -
Arellano, M. A. Guevara, and M. Perez, “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brain” Subtle Energies,
Vol. 3, 3 ( 1993) .
Grof, Stanislav, The Adventure of Self - discover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Albany, 1988. xvi.
———, “Healing and heuristic potential of non - ordinary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observations from modern consciousness research. ”
mimeo, 1996.
———, The Adventure of Self - Discovery, op. cit. ;
———, with Hal Zina Bennett, The Holotropic Mind. Harper San
Francisco, 1993. 附

Hansen, G. M. , M. Schlitz and C. Tart, “ Summary of remote

viewing research, ”in Russell Targ and K. Harary, The Mind Race. 一

1972 ~1982. Villard, New York 1984.

Honorton, C. R. Berger, M. Varvoglis, M. Quant, P. Derr,
E. Schechter, and D. Ferrari,“Psi - communication in the Ganzfeld: 体
Experiments with an automated testing system and a comparison with a 性
meta - analysis of earlier studies. ” Journa l of P ara psychology, 54
( 1990) .
Nelson, John E. Healing the Split.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1994.
Persinger, M. A. and S. Krippner, “ Dream ESP experiments
and geomagnetic activity, ” The J 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P sychical Research, Vol. 83, 1989.
Puthoff, Harold, and Russell Targ, “ A perceptual channel for
299
information transfer over kilometer distances: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recent research”Proceedings of the IEEE, Vol. 64, 1976.
Rein, Glen, “ Biological effects of quantum fields and their role
in the natural healing process. ” Frontier P erspectives, Fall / Winter,
1998.
———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with scalar energy - cellular
mechanisms of action. P 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sychotronics Research Conference, Georgia, December 1988.
Rosenthal, R. “ Combining results of independent studies, ”
P sychological Bulletin, 85 ( 1978) ;
Smith, Cyril W. “ Is a living system a macroscopic quantum
system?”F rontier P erspectives, Fall / Winter, 1998.
Targ, Russell and Harold A. Puthoff, “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under, conditions of sensory shielding, ” in Nature, Volume 251,
1974
Targ, Russell and K. Harary, The Mind Ra ce, New York:
Villard Books, 1984.
Tart, Charles,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Dutton, New York 1975.
Tiller, William A. ‘ Subtle energies in energy medicine. ’
F rontier P erspectives, 4, 2 ( Spring 1995) .
微 Ullman, M. and S. Krippner, Dream Studies a nd Telepa thy: An

Experimental Approa ch, New York: Parapsychology Foundation,

1970;

Varvoglis, Mario, “ Goal - directed - and observer - dependent
PK: An evaluation of the conformance - behavior model and the
observation theories, ” The Journa 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P sychical Research, 80 ( 1986) .

300
第四章
新宇宙学的世界



结束了关于新科学的寓言的世界的回顾后, 现在我 一

们转向最大的世界: 新宇宙学世界。

宇宙学———天文学的一个分支———是人类探索的最

早领域之一; 就思想模式而言它存在于所有文化和文明

中。宇宙学的现代形式已高度成熟, 它得益于探索宇宙
广阔空间的大功率仪器的有效使用。
然而, 宇宙学还远远没有解决有关宇宙的起源、进
化和最终命运的所有问题。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 来, 被
绝大多数 宇 宙学 家 所坚 持 的宇 宙 的 “ 标 准模 型 ” 再 也
站不住脚了: 它不能解释许多 令人困惑的观察现象。看
上去宇宙比绝大多数宇宙学家 迄今为止所认为 的要更复
杂、更具有相干性和整 体性。因此, 宇 宙学目 前正处在 301
革命之中, 这种革命与物理学、生物学 和意识 研究领域
内的革命同样深刻, 在某些方面甚至 比后者更 富有戏剧
性。

宇宙的近期模型

爱因斯坦的宇宙学 标志 着 20 世纪 一系 列以 观察 为
基础和运用数学方法建立起来的关于宇宙模型的第一个
阶段。在广义 相对 论诞 生的 第二 年, 即 1917 年, 爱 因
斯坦提出了宇宙模型, 他不同意以前人们把可观察到的
星系看 作是 “ 无 限 太 空中 的 有限 岛” 的 概 念。爱 因 斯
坦认为, 如果情况真是这样, 那么来自稠密中心的恒星
的能量就将以辐射的形式不断地泄漏到稀薄的区域, 从
而最终消失在无限的太空中。而且, 在漫长的时间里恒
星会由于随机的碰撞被踢进周围的空间而仅留下既无能
量又无恒星的可观察宇宙, 作为我们知道的宇宙将会死
亡。在爱因斯坦的宇宙学中这不会发生。时间和空间形
成一个尽管有限但却无边的四维连续统, 在其中物质是
均匀分布的。宇宙之所以保持这样的状况而没有在万有

引力的 作用 下 会聚 成 一团, 是 因为 “ 宇 宙 常 数” 的 保

之 证。宇宙常数代表精确地与引力相平衡的斥力。因为引
塘 力作用被宇宙常数所表示的斥力所平衡, 所以宇宙既不
膨胀也不收缩, 而是保持一种稳定状态。
在提出宇宙 常 数 假 说 的 5 年后, 爱 因 斯 坦 抛 弃 了
它, 并把它称为 他的 一个 最大 错 误。正如 他 在 1923 年
给数学家 H. 韦 尔 ( Herman Weyl) 的 信 中 所 说的, 如
果没有一个准静态的世界, 那么人们肯定不需要宇宙学
的词汇。自爱丁顿注意到物质的任何膨胀或收缩将导致
在它诞生的方向上的持续运动后, 人们就有点猜疑准静
态 ( 或 稳 态 ) 世 界 可 能 不 是 如 此。这 一 点 得 到 了 W.
德西特 ( Willem de Sitter) 关于爱 因斯 坦相对 论性 方程
302
( relativistic equations ) 的 解 的 支 持。 其 中 的 一 个 解 显
示, 当把物质引进时空时, 它就获得了一个远离观察者
的速度, 该速度与距离成正比。同时, 爱因斯坦自己的
相对论告诉我们, 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增加时, 时间
就减慢, 在观察的极限时它将静止。
根据这些考虑, 爱因斯坦的稳态宇宙只能是导致德
西特宇宙的一种暂态宇宙。 后者的 数学 推导是 由 A. 弗
里德曼 ( Alexander Friedmann) 在 1922 年 提 出 的。 弗
里德曼的解答修正了爱因斯坦的宇宙常数, 并引入了其
导数可以为正、为负、或为零的一个常数。根据宇宙是
膨胀、收缩还是向稳态运动, 它取其中的某一值。
后来的观察完全抛弃了宇宙常数, 导致其寿终正寝
的困难是概念性的。与常数紧密相关的能量并不依赖于
位置或时间, 即使在没有物质或辐射的情况下它也在起
作用: 它真正是宇宙性的。因此它的源泉必定是空空如
也的空间。在 20 世纪 上半 叶这 样 的思 想似 乎有 些牵 强
附会, 而且观察证据看来也使它显得多余。宇宙似乎肯 附

定在膨胀, E. 哈勃 ( Edwin Hubble) 从 1923 年开 始的

观察证实了这一点。这些观察还表明了天文学现象上的 一

多普勒效应 ( 即与 由 靠近 和 退 行声 源 发 出 的 声波 之 间

的频差相类似的红 移现象 ) 。把人 们观 察到的 来自 遥远

恒星和星系的光的波长变大归于宇宙的持续膨胀是合乎

逻辑的, 这意味着, 没有被近程的万有引力所束缚的所
有物体都会散开。宇宙 膨胀 的 总速 率由 哈勃 常数 给 出;
它提供了红移量与距离之间的一个固定比率。
如果宇宙在膨胀着, 那么它过去的密度一定比今天
的密度大。宇宙在某 一 时间 膨胀, 紧接 着又 开始 收 缩。
收缩可以追溯到当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集中于量子规律
所允许的最小范围内的假定时刻, 这就是我们的宇宙诞
生的时刻。它的现代年龄可以根据红移来估算, 根据哈 303
勃常数来进行分析。
哈勃对宇宙膨胀的第一次估算大约是每秒每兆秒差
距 ( 1 兆秒差距约 300 万 光年 ) 500 千米, 即 相距 1 兆
秒差 距 ( megaparsec ) 的 星 系 相 互 间 的 退 行 速 率 是
500km / s。据此可 以 算 出, 自 膨 胀 开 始 以 来 过 去 了 约
200 万年时间。然而这个数字是 不正 确的, 因 为地 球本
身就有大约 40 亿 ~50 亿岁了。当 我们 把与星 系和 星际
空间中的物质紧密 相关 的引 力考 虑进 去时, 不仅 密 度,
而且宇宙的膨胀率过去也比现在的大———很明显, 因为
膨胀被引力恒定地抵消了。这又意味着, 现在观察到的
星系到达它们所在的位置所需的时间比前面估计的甚至
还要短。考虑到人们能够溯源的最老的物体, 即位于我
们银 河 系 边 缘 的 所 谓 的 类 星 系 似 乎 已 经 形 成 了 约
150 亿 ~200 亿年, 基于 观察 到的 红移 所 产生 的 线性 增
长和物质的万有引力作用就导致了一种反常现象: 对宇
宙来说, 它比其星系更年轻。
其后在量子规律基础上所作的估算获得了一个较好
的数据: 根据这些计算, 宇宙的年龄大约在 80 亿 ~200

亿岁之间。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绝大多数天文 学家

之 都坚持认为正确的数字应当 是 100 亿 ~120 亿岁。 这一
塘 估计 是 根 据 “ 标 准 剧 情 说 明 书 ” ( standard
scenario) ———宇宙起源于大 爆 炸 ( 量 子 真 空 中的 一 种
急剧不 稳定 性 ) ———所 作 出 的。一 个 前 宇 宙 能 量 区 域
发生爆炸, 产生了一个具有巨大热和密度的火球, 在开
始的几毫秒内它合成 了存 在于 现在 时空 中的 所有 物 质。
产生于真空中的粒子 - 反粒子对相互碰撞并湮灭; 一开
始产生的粒子的十亿分之一组成了我们今天观察到的和
居住在其中的宇宙中 的 物质。 约 30 万 年后 这些 粒子 从
原始火球的辐射场退耦: 空间变得透明, 物质的团块把
自身塑造为宇宙的不同元素。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 它
304
们凝结为巨大的 旋涡, 并固 化为 星系。 经过 一段 时 间,
它们进一步结构化为恒星和恒星系统。

大爆炸宇宙学的兴衰

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 大爆炸宇宙学 ( “ 标准剧情


说明书”) 的整体特性似乎已经建立起 来; 1991 年 通过
对 NASA① 的宇宙 背景探测 卫星所 做的约 3 亿次观 察的
分析证实 了这 些 特 性。对 宇 宙 微 波背 景 辐 射 ( 大 爆 炸
后的假定 的残 留 物) 的 详 细 测 量显 示, 它 的 变化 来 自
于早期爆炸, 并不是由 于星 体 辐射 而导 致的 扭曲 变 形。
这种变化可以追溯到 宇 宙约 30 万岁 的时 候: 它 们意 味
着巨大的物质云团的存在, 这种物质云团就是星系的前
身。人们认为它们是宇宙火球在第一个一百万亿分之一
秒的微小涨落的残余。
然而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 标准剧情说明书遇 到了
有关宇宙庞大结构的 分布 和进 化方 面的 大量 不解 之 谜。 附

宇宙学家已 经 不能 确 定宇 宙 究 竟 是平 伸 的 ( 大爆 炸 模

型所需要的) , 还是开放的 ( 具有 无限 膨胀的 负曲 率时 一

空) , 抑或是封闭的 ( 膨胀 到某 一极 限, 然后 再以 正曲

率时空收缩) 。它也许 是开 放的, 并 进一 步加速 这一 趋

势, 就如最近的观察所显示的。

除了缺乏基于观察的确证之外, 还存在概念上的问
题。如果今天的宇宙是平伸的, 或甚至仅仅是从封闭到
平直的, 那么它必定是紧接在大爆炸后就已经完全如此
了。这种水平的精确性是如何获得的呢? 纯粹由于偶然
性而达到这一点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不是由于偶
然性, 那么又由于什么呢? 对基于标准剧情说明书的这
种疑问还找不到答案。
大爆炸宇宙学还面临着一个更实际的关于宇宙中物
305
质数量的问题。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估算, 宇宙的物质
- 30 3
密度小于 10 g /cm 。然而, 这一密度不可能产生 足够
的万有引力以使宇宙膨胀放慢速度, 并使之最后停顿下
来。为了拯救标准模型, 天文物理学家猜测, 除了可见
的物质 ( 主 要 由 质 子 和 中 子 组 成 ) 外, 必 定 还 存 在

① 美 国国家 宇航 局的英 文缩写 。


“ 重子暗物质” ( 在暗得看不到的结构中的 质子和 中子)
及 “非重子暗物质” ( 像具有质 量的中微子和具 有质量
的弱相互作用 粒 子 ) 。 但 即 使 如 此, 其 帮 助 也 很 有 限:
可见的和不可见的物质总量仍只达到膨胀最终被万有引
力所平衡的宇宙所需要的物质量的 50 ~60% 。
除了宇宙中物质量的有关问题外, 标准剧情说明书
也不能解释一系列的明星 “ 巧 合”。 早在 20 世 纪 30 年
代, 爱丁顿和狄拉克就已经注意到了许多与宇宙的基本
参量相 互有 关 的 “ 无 量纲 比” 中 令 人好 奇 的 关系。 例
40
如, 电力与万有引力的比率近似是 10 , 而可观察 的宇
40
宙的大小与基本粒子大小的比大约也是 10 。更奇 怪的

是, 前者的比 率 应 当是 不 变 的 ( 人 们 认 为 这 两个 力 是

之 常数) , 而后者是变 化 的 ( 因 为 宇 宙 是 膨胀 的 ) 。在 他
塘 的 “大数假设” 中 狄拉 克 猜 想, 这些 比 率 ( 一个 是 变
化的, 另一个 不 变 化) 的 一 致 并不 仅 仅 是 一 种暂 时 的
巧合。 ( 但如果 不是这 样, 那么万 有引力一 定随时 间变
化)
另一类巧合包 含 基 本粒 子 与 普 朗 克 长 度 的 比 ( 这
20
个比值 是 10 ) 和 宇宙 中 核子 的 数 量 ( “ 爱 丁 顿数 ”,
79
约为 2× 10 ) 。这些都是非常大的数, 且从中可以 建立
40
起 “和谐” 数。例如, 爱丁顿数大约等于 10 的平方。
最近卡法 托 斯 ( Kafatos) 、 罗伊 ( Roy) 和 阿 莫 罗
索证明, 这些巧合可以根据宇宙中基本粒子的质量和整
306
个核子数对于万有引力常数、电子的电荷、普朗克常数
和光速的关系来进行重新解释。例如, 比例不变关系显
示, 所有长度都与宇宙的尺度成比例。
这些发现说明了一种迄今为止还未得到解释的整个宇
宙的相干性形式和水平。基本数量关系的相干性假设被观
察证据所强化。后者引起了所谓的“范围问题”: 宇宙的
大尺度同一性问题。这是一种相干性因素, 它既出现在有
关宇宙背景辐射方面, 也出现在其整体的进化方面。
对借助高功率仪器 所进 行 的观 察的 细致 分析 表 明,
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是各向同性的, 即在各个方向上都
一样。正如人们已经注意到的那样, 这种辐射被认为是
大爆炸的残留物; 根据标准剧情说明书, 它是当宇宙大
约 10 万岁时发出 的。问 题是, 按照 这 种 观点, 那时 膨
胀宇宙的两边缘 之间 的距 离已 经 有 1000 万光 年。光 只
能走 10 万光年———虽然 2. 73K 背 景辐 射在 我们 所观 察
到的整个宇宙中都是相同的。
不仅背景辐射、而且宇宙 “前景” ( foreground) 中 附

的星系和 其 他结 构 都在 各 个方 向 上 ( 从 地球 上 看) 以

一致的方式演化, 即使对于自大爆炸以来没有任何物理 一

学方面的相互联系的星系而言, 情况也是如此。如果在

某一方向上距地球 100 亿光年的一个星系显示出与 在相

反方向上距地球相同距离的另一个星系类似的结构, 那

么相互之间距离为 200 亿光 年 的结 构就 证明 是相 同 的。
不过, 这种一致性不可能是物理因素的结果, 因为物理
学上的力在时空中传播的最高速率只能是光速。光能够
通过 100 亿光 年 的 距离 从 地 球 到 达每 一 个 星 系 ( 因 此
我们现在能观察到 它们) , 但 它不 可能 从其中 的一 个星
系到达另一个星系。
即使光没有穿越它们之间的距离, 宇宙仍证明在整
体上是自洽的。这种水平的相干性是如何才能达到的被 307
许多不同 的 假 设 所 注 意。 最 广 泛 地 被 接 受 的 假 设 是
“ 暴胀” 假设。根据暴胀 理论, 在最 初的、几 乎是 无限
- 33
小的 10 秒的普朗克 时间 内宇 宙 以比 光更 快的 速度 膨
胀。这并 不违 反 广义 相 对 论, 因 为 ( 该 理 论 声 称) 它
并不是以这些速度运动的物质, 而只是空间本身———物
质相对于包含它的空间而言保持静止。在暴胀期间宇宙
的所有部分处于即时联系, 共享相同的密度和温度。后
来, 膨胀着的宇宙的某些部分会相互脱离联系并自主演
化。即使因为宇宙的所有部分在暴胀期间相互关联, 所
以光赶不上 膨 胀宇 宙 的周 围 事 物 ( 因 为 在 自 大爆 炸 以
来过去的时间里, 宇宙的范围比宇宙已经存在的 100 亿
~120 亿光年还要大) , 但它的结构也能一致地进化。
对大爆炸宇宙学附加暴胀期给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的一
致性之谜提供了一个精致的数学解答, 但在它通常的陈述
中, 它并没有澄清宇宙为什么会以加速速率膨胀。这导致
了宇宙学的一个更进一步的和迄今为止尚未解决的问题。
确定远距离宏观结构膨胀的足够精确的观察仅仅在
最近才成为可能。以前, 哈勃和其他天文学家都是通过

假定星系具有同样的 亮度 来估 算观 察到 的星 系的 距 离。

之 如果这样, 看上去较亮的星系就比那些较暗的星系离我
塘 们近。然而, 考虑到星系可能由固有发光度不同的恒星
组成, 这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而且, 有些星系离我们
非常远, 现在到达我们这里的光是它们在演化的早期阶
段发出的, 而那时它们的固有亮度与其成熟的星系的亮
度有很大的不同, 若把这考虑在内, 它也会导致错误的
结论。天文学家所需要的是, 星系可以准确地确定其亮
度, 这就是 所 谓 的 “ 标 准 烛 光”。 到 了 20 世 纪 90 年
代, 这类星系的标准烛光有些已经弄清楚, 它们是一种
称之为 Ia 类型的超新星。
Ia 类型的超 新 星 标志 着 在 活 跃 的恒 星 生 命 周 期 结
308
束时发生爆炸的最后阶段。当一颗恒星将其物质中的绝
大部分氢转化为氦、氧、氖和某些其他重元素时, 它的
外层就会被引力压缩到地球大小的体积, 但其密度却要
比普通 物质 大 百万 倍。绝 大 多 数“ 白矮 星 ” 都没 有 任
何戏剧性地变化而冷却和消亡了。但如果其中有一个超
密物体的轨道靠近一个活跃的恒星, 那么它就会从其中
吸收物质, 使密度继续 增大 直 到它 产生 链式 热核 反 应。
4
这使白矮星爆 炸, 并 以 10 米 / 秒的 速 度 释放 出 其原 子
物质。因为爆炸的持续时间与其亮度有关, 所以追踪其
演化过程的 天 文 学家 能 够 高 度 精确 地 确 定 其 固有 的 亮
度。
对距离在 40 亿 ~70 亿光年之 间的 许多星 系的 标准
烛光已经进行了研究, 它们的固有亮度可以在其距离的
基础上计算出来。但观察值与预期值不吻合: 这些星系
的亮度比它们的距离所能保证的亮度要暗, 这意味着它
们的距离比用标准模型所预期的距离要大。如果的确如
此, 宇宙的膨胀就比估计的要快, 那么必定有某些东西 附

———某些力或能量———把星系推离开来。这又回到了首

先由爱因斯坦提出后来又被其抛弃的宇宙常数概念。 一

宇宙学家猜测, 量子真空很可能就是宇宙常数的源

泉。空间充满着处于永恒涨落 中的 真空 零点能 ( zero -

point energy) 。尽管粒 子本 身存 在 的时 间可 能非 常短 因

而不可能测量到, 但这些涨落粒子的能量与归于它们的
效应正好相 符。 这些 “ 虚” 能 量 ( virtual energies) 可
能是宇宙的排斥能 的主 要部 分。该 假说 本身 并不 新 鲜: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 Y. 齐尔多维奇 ( Yakov Zeldovich)
就证明, 真空能量起作用的方式与爱因斯坦宇宙常数所
假定的作用方式非常一致。
不过现行的假说并不是完美的: 量子真空的能量总
数远远大于宇宙常数所需要的量值。即使当量子引力所 309
产生的波长被排除在外, 真空能的量值仍是令人心跳的
———它们比宇宙中所有物质所包 含的 能量 总和还 大 120
个数量级。宇宙学家 需 要这 样一 个常 数, 其 值大 于 零,
但小于量子场物理学中计算出来的真空能量的总和。

宇宙学的下一个 “科学寓言”

标准剧情说明书的失效留下了一个需要填充的概念
真空。目前试图这么做 的想 法 仍属 于科 学寓 言的 领 域,
即部分地以新的基本猜测为基础的大胆推想。
例如, M. 卡法托斯 猜 想, 关 于宇 宙的 结构 和过 程
中的显著的相干性构成了一种非局域性的实例, 这种非
局域性类似于 EPR 实 验 中的 情 况。罗 伊 和卡 法 托斯 争
辩说, 非局域相关性遍布于早期宇宙, 它产生于普遍的
正负电子对的湮灭。在这种情况下, 这些过程的结果会
在相互 牵 连 的 光 子 中 产 生 类 空 间 ( space - like ) 相 关
性。空间的和时间的非局域性都将出现, 使时空自身成
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更高的时空形式也将出现。
卡法 托 斯 和那 多 ( Nadeau) 描绘 的 “ 宇 宙 图” 显

示出作为宇宙结构基本原则的非局域性, 在这些宇宙图

之 中不同物体的各种物 理量 被描 绘到 图中 的多 维位 置 上。
塘 该图包含所有尺 度 的客 体: 量 子尺度、天文尺度、生命
的中间尺度和人类世界。它们揭示了范围和参数非常不同
的客体之间的关联性, 这 种关联性 很难被看 作仅仅 是巧
合。
被广泛讨 论 的 宇宙 常 数的 “ 精确 调 谐 ” 也说 明 了
一定水平 的 相干 性, 这 种相 干 性 几 乎 不可 能 归 为 偶 然
性。观察表明, 物理性质的基本常数具有允许生命和其
他复杂结 构 诞生 的 精 确 值。问 题 中 的 精确 调 谐 被 许 多
“ 如果—那么” ( if - then) 的考 虑所 进一步 强调。 如果
把核子束缚在一起的强作用力比其实际值仅仅小一丁点
310
儿, 那么氘核就不可能存在, 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就不可
能发光; 如果这个力比其实际值仅仅大一丁点儿, 那么
太阳和其他活跃的恒星就会膨胀, 可能还会爆炸。如果
原子核中的中子不比质子稍微重一点儿, 那么太阳和其
他活跃恒星的寿命就将缩减为几百年; 如果电子和质子的
电荷不是精确地相平衡, 那么所有的物质组态都将是不稳
定的, 宇宙就只能是由辐 射和基本 相同的气 体混合 体组
成。
具有生命的宇宙作 为简 单的、有价 值的 物质 出现 是
几乎不可能的。根据 R. 彭罗斯( Roger Penrose) 的计算,
通过从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随机选择而碰到像我们这样的
1 0 23
宇宙的概率是 1∶ 10 。P. 戴 维 斯( Paul Davies) 指 出,
如果纯粹偶然性在起 作用, 那么 达 到这 样的 宇宙 所需 的
10 80
时间是 10 年的数量级。这些都是不可思议 的大数 字;
彭罗斯自 己 也 说 它 是 超 越 于 物 理 学 定 律 的 一 种“ 奇 异
性”。
然而, 另一组宇宙 学模 型 坚持 另一 种选 择可 能 性。 附

我们的宇宙也许不是由于作为基础的真空中随机涨落的

结果而诞 生 的———它 也许 是 在前 存 在 宇 宙 ( preexisting 一

universe) 的区域内诞生 的。 在 后一 种 情 况 下, 其 基 本

常数的值也许会受到前存在宇宙的影响, 而不是从可供

选择的可能性中随机选择的结果。

我们的宇宙是周期性宇宙创生大过程的一部分, 这
种可能性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已有许多精心建构的
宇宙学模型认为, 宇宙的整个周期诞生于一个包罗万象
的大宇宙 ( mega - universe) 过程。在 A. 林德 ( Andrei
Linde) 的 经 典 陈 述 中, 大 爆 炸 被 看 作 是 “ 网 状 的 ”
( reticular) , 具有好 几个 不 同的 区域, 它们 非常 类似 于
一个肥皂泡, 在其中更小的肥皂泡贴在一起。当一个泡
破灭了, 更小的泡就分离开来, 每一个都形成了它们自 311
己的泡。林德认为产生我们宇宙的爆炸有许多区域, 它
们中的每一个都暴胀成一个遥远的宇宙。
完全超越标准剧情说明书的多宇宙剧情说明书已经
提 出。 由 F. 霍 伊 尔 ( Fred Hoyle ) 、 G. 伯 比奇
( G. Burbidge) 和 J. V. 那 利 卡 ( J. V. Narlikar) 提 出 的
准稳态宇 宙学 ( QSSC) 主 张, 多 重宇 宙创 生周 期散 布
在宇宙进化过程中, 400 亿年的叠 置振 荡周期 是宇 宙总
爆炸的基础。由于新物质在爆炸中创生了, 因而宇宙的
周期区域经历了彻底的转换。创生物质的爆炸发生在与
前存在物 质 的致 密 集合 体 ( 例 如 在星 系 核中 ) 有关 的
强引力场中。最近的爆炸发生在约 140 亿年前, 与 标准
剧情说明书的某些估计基本吻合。
在现在这一周期中创生的物质与前一周期中创生的
物质共存着, 140 亿年前创生物质 的爆 炸之后 出现 的我
们的星系与那些在先前事件中诞生的星系共存着。某个
给定的星系是不是在宇宙的现在这一周期中创生的, 可
以通过其红移的值来确定。在先前周期中诞生的星系相
互之间退行速度比较快, 因而比现在周期的星系有更大

的红移值。

之 另一种多周 期 宇 宙 学 应归 功 于 普 里 高津、 J. 哥 赫
塘 诺 ( J. Geheniau) 、 E. 冈 芝 格 ( E. Gunzig) 和 P. 纳 多
恩 ( P. Nardone) 。他们的理论与准稳态宇宙学一致, 认
为类似于我们的大爆炸的创生物质的主要爆炸在前存在
大宇宙中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在他们的理论中时空的大
尺度几何学创生一个 “ 负能量” ( 把一个物体沿 其引力
吸引的相 反方 向 提 升所 需 要 的 能 量) 库, 并 从这 一 引
力物质中获取正能量。引力是进行物质合成的根源: 它
产生一个 永 久的 创 生 物 质 的工 厂。 已 经产 生 的 粒 子 越
多, 产生的负能量也越多, 由于正能量, 就会合成更多
的粒子。作为基础的宇宙的量子真空在存在引力相互作
312
用时是不稳定的, 因此物质和真空会形成一个自发的反
馈环。触发物质产生的临界不稳定性使真空向暴胀形式
过渡, 而暴胀形式就标志着物质合成的新时代的开始。
还有一种剧情 说 明 书 ( 更 加 不 可 思 议) 认 为, 黑
洞是存在于一个宇宙时空中的物质进入另一个宇宙时空
的窗口。根据这一观点, 我们自己的宇宙诞生于另一个
宇宙的黑洞, 它通过时空中的通道与后者相连结。
尽管现在是寓言, 但多 宇 宙的 宇宙 学作 出了 承 诺:
为先锋派宇宙学家提供所 需要 的“ 新 的基 本假 设”。除
解释了与大数统计 规律 ( 它描 述了 经过极 大量 的尝 试,
使骰子的随机投掷也能出现在其他情况下不可能出现的
组合) 有 关的 我 们宇 宙 的 基 本 常数 的 精 确 调 谐, 它 们
还给出 了 对 与 多 周 期 过 程 ( 我 们 的 宇 宙 诞 生 于 其 中 )
有关的我们宇宙的显 著相 干性 的自 洽的 和系 统的 解 释。
它们还能提供关于我们这一宇宙的终极起源和最终命运
的似乎合理的答案, 而这一问题一直未曾得到科学的解
答。 附



* * * * * )

当我们思考出现在新物理学、新生物学、新意识科

学和新宇宙学领域中的寓言世界的意义时, 我们应当记

住一个由来已久的 训谕: “ 不要 看我的手 指, 而要 看手
指指向哪里”。前沿科学的“手指” 所指的地方是一个世
界整体图景。超越时间和 空间的联 系的证据 正在不 断积
累: 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意识研究者和宇宙学家所研究
的现象表明它们是非局域关联和相干地共同进化的整体。
借用 W. 詹姆斯的一个隐喻, 新科学 的寓言世 界中
的东西像大海中的岛屿: 表面上相互分离, 但底下却相
互连结着。 313

本章参考书目

Bucher, Martin A. and David N. Spergel, Inflation in a Low -


Density Universe, Scientific America n, January 1999.
Bucher, Martin A. , Alfred S. Goldhaber, and Neil Turok,
Open Universe from Inflation, P hysica l Review D, 52∶ 6 ( 15
September 1995) .
Chaboyer, Brian, Pierre Demarque, Peter J. Kernan, and
Lawrence M. Krauss, The Age of Globular Clusters in Light of
Hipparcos: Resolving the Age Problem? Astrophysical Journa l 494∶ 1
( 10 February 1998) .
Gribbin, John, In the Beginning: The Birth of the Living
Universe. Little, Brown & Co. , New York 1993.
Guth, Alan H. The Inflationary Universe: The Quest for a New
Theory of Cosmic Origins, Perseus Press, California 1997.
Hogan, Craig J. The Little Book of the Big Bang, Springer
Verlag, New York 1998.

Kafatos, Menas, “ Non - locality, foundational principles and

consciousness. " Noetic J ournal V. 2 ( January 1999) .

Kafatos, Menas and R. Nadeau, The Conscious Universe: P art

and Whole in Modern Physical Theory. Springer Verlag, New York
1990, 1999.
Kafatos, Menas, S. Roy, in Physics Essays, 1999 ( submitted)
Krauss, Lawrence M. the End of the Age Problem and the Case
for a Cosmological Constant Revisited, Astrophysica l Journa l 501∶ 2
( 10 July 1998) ; ———Cosmological antigravity, Scientific American,
January 1999) .
Mallove, Eugen F. The Self - Reproducing Universe, Sky &
Telescope 76∶ 3 ( September 1988) .
Michelson, A. A. The relative motion of the Earth and the
314 Luminiferous Ether,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Vol. 22 ( 1881) .
Peebles, P. James E. P rinciples of P hysical Cosm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1993.
Perlmuter, S. G. M. Aldering, M. Della Valle et al.
“ Discovery of a Supernova Explosion at Half the Age of the
Universe, " Nature, Vol. 391 ( 1 January 1998) .
Riess, Adam G. , Alexei V. Filippenko, Peter Challis, et al.
“ Observational Evidence from Supernovae for an Accelerating Universe
and a Cosmological Constant. " Astronomical J ourna l, 116∶ 3
( September 1998) .
Rees, Martin, Before the Beginning: Our Universe and Others.
Addison - Wesley, New York 1997.
Weinberg, Steven, Dreams of a F inal Theory, Pantheon Books ,
New York 1992.






315
新科学的整体世界仍然是寓言世界: 它缺乏对作为
关联性和 相 干性 ( 它 的 关 键发 现) 基 础 的非 局 域性 的
可信解释。研究者面对能够被观察到的、在某些情况下
还能够通过实验产生的现象, 但这些现象却没有一个它
们可以依赖的实在作为基 础。科学出 现了 “ 柴郡 猫 ① 问
题” ( Cheshire Cat problem) : 它露齿 而笑, 但不 是 猫。
玻尔把量子 称 为 “ 现 象 ”, 惠 勒 ( Wheeler) 进 一 步 认
为量子现象是这个奇异世界中最奇异的事, 这些并不是
没有理由的。我们可以说, 对生命世界和心灵和意识世
界中的非局域关联和相干性而言它们是相同的。在所有
这些领域中, 观察到的现象 是“ 奇异 的”, 因 为它 们没

有载体携带它们。

之 但是, 携带关联和相干现象的载体的主要特性并不
塘 是不可认识的。我们已经看到, 在每一个主要科学领域
里, 一种 新的 “ 科学 寓 言” 已 经在 形 成 中。 各不 同 学
科的寓言有一个共同的推力, 该推力构成了普遍寓言的
坚实基础, 它能够解答不同的令人困惑之谜, 同时还能
给科学带来一种新的和更高水平的统一。
通讯 真 空 的 概 念 是 一 种 明 显 的 “ 普 遍 寓 言 ” 或
“ 每一件事的理论” ( theory of everything) 。当 用可 检验
的理论进行说明时, 这一概念可以把世纪转折点的科学
的寓言世界改变为实际的、有意义的和统一的世界: 相
互作用、相互关联和共同进化的世界, 在其中粒子和原
子、微生物和人类、生物圈和星系是一个相干的共同进
化的宇宙的必要部分。②

① 源出 《爱 丽丝奇 遇记 》。 柴郡 猫经常 露齿 而笑, 但人 们却看 不 到


猫 本身。 ——— 译注
② 在这 一部 分中, 该 普 遍 寓 言 ( universal fable ) 的 基 本 概 念 是 高 深
的 。对通 讯真 空的概 念 的科 学 陈 述———“ Ψ 场 理 论”———在 附 录
中 给出。
第五章
通讯真空的概念



可以回答不同自然领域内相互关联性和相关性之谜 一

的科学寓 言 已经 能 够 加 以 概述。 存 在 一种 新 的 知 识 基 整
础, 可以作为它的前提。有几个关键假设能够把这种知

识基础进行拓展, 使之覆盖问题中的现象。这些假设可

以用来解释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在观察和经验的不同
领域。
这里, 我们对关键假设和解释性假说的相关知识基
础的本质特性作了大概描述, 并以陈述知识基础的四种
命题为起点。

1. 时空是一种充满能量的空间

通讯真空的概念的首要的和最基本的前提来自于现 317
在已坚实地建立起来的科学知识。正确的看法是, 空间

不是一 种 真 空———而 是 一 种 充 满 的 空 间 ( plenum) 。
更精确地讲, 空间 ( 用相 对论物 理学 的话说, 是时 空)
充满了尽管 非常 微 妙的 ( 所 谓 “ 虚” 的 ) 但在 物理 学

① plenum 意指 “ 充 满 的 空 间 ”, 这 是 斯 多 葛 派 哲 学 用 语 , 是
Vacuum ( 真空 ) 之 对。 ———主 编注
上却是真实的能量。这一发现是重要的。如果空间上相
互分离的现象显示出瞬时的相互关联, 那么使它们分离
的空间就一定能够传递明显的效应, 因而它不可能是被
动的。而如果它是活跃的, 它就不可能是空的。
时空是一种充满 的 空间, 这一 观点 是站 得住 脚 的。
正如光由电磁场作为其传输媒介, 声由空气或水作为其
传输媒介, 在收音机、电视、电话和计算机的发射机和
接收机之间的信息传输由与电子仪器耦合的电磁波谱为
其媒介一样, 在分离的、甚至相距很远的实体之间的相
互关联由时空的结构作为其传输媒介。时空区域也许会
没有物质, 但它决不会没有某些形式的能量。

因此, 由新知识基础获得的第一点认识就是分离的

之 实体之间的相互关联由把它们分离开来的空间作为其传
塘 输媒介。当然, “ 分离” 不是合 适的 概念, 因 为新 科学
世界中的事物并没有被时空分离开来, 它们被时空结合
在一起。

2. 充满 时空 的 能量 是量 子真 空的 虚 能 ( the virtual
energies)

像我们刚刚述及的———即在第四章中已经较为具体
地讨论过的———在时空区域中没有物质的存在并不意味
着这一区域一定 没有 力和 场。事 实上, 在 20 世 纪没 有
物质的空 间 尽管 继 续用 传 统的 ( 现在 被 误解 了 的) 词
318
汇 “真空 ” 来表 示, 但 已 逐 渐被 看 作是 充 满 了种 种 复
杂的和 ( 部分 地) 高 度 神秘 的 能 量。今 天, 量子 真 空
被认为在时空的所有区域延伸, 并使之充满围绕其基态
零点值涨 落 的 能 量。 由 于 这 些 能 量 内 在 地 不 可 观 察
( 尽管它们 确 实有 可 观察 到 的效 应 ) , 因 而它 们 就被 称
之为 “虚的”。即使在温度为 绝对 零度 时它们 也是 活跃
的, 所 以 就 叫 做 零 点 能, 即 ZPE ( zero - point
energies) 。这样, 携 带这 些能 量 的场 就是 零点 场 ( zero
- point field) , 用 ZPF 来表示。
作为充满 实际 能 量 的 物 理学 媒 介 的 时 空 概 念 是 在
20 世纪逐渐出现的。在 20 世纪 初, 人 们认为 空间 充满
着以太, 当以太从物理学家的世界图景中消除后, 宇宙
真空概念就取代了它的位置。但是, 在统一和大统一理
论中, 真空概念从空的空间转变为携带电磁零点场的媒
介。在量子 场 理 论中, 电 磁 零点 真 空 又 演 变 成 复 杂 的
“ 费米子真 空” ( fermion vacuum) 或狄 拉 克海。 最 后,
在 “超大 统一 ” 理论 中 费米 子 真空 本 身 又转 变 为更 为 附

复杂的 “统一真空” ( unified vacuum) ———所有自 然力

和场的区域。人们认为, 这是作为宇宙中所有物理现象 一

基础的重要 ( 尽管不可观察) 媒介。 整

3. 量子真空的虚能与可观察的世界相互作用 体


相关知识基础的第三个命题把零点场的虚能量与可
观察的世界联系了起来。这些联系在新物理学的某些最
前沿的理论中得到了体现。
狄拉克已经证明, 费米子场的涨落会产生量子真空
的一种极化, 由此该 真 空就 会影 响粒 子的 质 量、电 荷、

自旋 或 角 动 量。 A. 萨 哈 罗 夫 ( Andrei Sakharov) 提
出, 相对论性现象可能是由于带电粒子的存在而在真空
中产生效应的结果。萨哈罗夫的开辟新途径的理论促进 319
了一系列的研究, 这些研究表明, 真空能量是种种物理
现象的根源。惯性力、万有引力、甚至普朗克常数都可
以归于粒子与量子真空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已经成为
经典 的 “ 卡 西 米 尔 力 ” ( Casimir force ) 和 兰 姆 移 位

① 前 苏联 著 名 核 物 理 学 家 和 “ 氢 弹 之 父 ”, 著 名 持 不 同 政 见 者,
1975 年 获诺贝 尔和 平奖———译注
( Lamb shift) 之外, 原子结构的实际稳定性似乎也 是与
真空能量 相 互 作 用 的 结 果。 正 如 H. 普 索 夫 已 经 证 明
的, 如果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不从真空中吸取能量子
以抵消由于其轨道运动损失的能量, 那么电子就会因持
续辐射能量而使其运动轨道越来越靠近原子核。

4. 不同种 类 的场 是 真空 能 量与 可 观 察世 界 相互 作
用的媒介

新知识基础的第四个命题确认了在可观察到的世界
范围内量子能量与实体相互作用的媒介。这一媒介由在
存在带电粒子的情况下零点场中产生的不同的场组成。

正如在附录中将要更为详细地讨论的, 新物理学中

之 的前沿理论主张, 各种不同的场由在存在带电粒子的情
塘 况下对 真空 的 基态 “ 激发 ” 所 产 生。受 激 态 中产 生 的
这些场包括电磁场、引力场、自旋场和标量场, 它们被
认为是绝 大 多数 ( 也 可 能 是所 有) 已 知 的物 理 学相 互
作用的基础和媒介。
以上见解由于新物理学中已经确认的知识, 它们可
以进行推广以涵盖最近观察到的非局域关联和相干性现
象。关键假设是, 作为物理学相互作用的基础和媒介的
真空场也是非局域关联和相干性的基础和媒介。
这一基本假设现在通过三个命题进行阐述。
( 1) 作为非 局 域现 象 基础 和 媒介 的 零 点 场的 分 量
320
是一种由其标势 ( scalar potentials) 构成的场
第一个命题确认了对相互关联和相干性的非局域形
式起作用的场。它声称, 真空的零点场并不是经典的电
磁场, 而是一种实际的磁矢势和等价于实际的静电标势
的复杂的场。这一洞察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已经成为物
理学的主要部分, 并在最近几年被重新发现, 但它仍未
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认识。
1873 年 C. 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既 包括矢势 也包
括 标 势, 但 是 其 后 赫 维 赛 德 ( Heaviside ) 、 吉 布 斯
( Gibbs) 和赫兹所提出的该理论的修正形式———标准的
电磁学理论———仅包括矢势。用矢量代数取代麦克斯韦
的更为复杂的四元数代数可允许种种技术的的应用, 但
却忽视了由携带信息而不携带力的所谓的标量波所产生
的微妙效应。然而, 近几年来这些效应的证据已经显现
出来。第一 个 例子 就 是 著 名 的 阿 哈 罗 诺 夫—博 姆 效 应
( Aharonov - Bohm effect ) , 在 这 里 具 有 零 力 ( zero
force) ( 即零矢势) 的场依然影响带电粒子的行为。 附

标量波可以在实验室中通过让相反的电磁波相互抵

消来产生。因而场的力或矢势就趋近于零, 但其标势保 一

持守恒。这似乎是由于迄今为止被人们忽略的真空零点

场中的精细结构所致。真空结构随情况而变化, 并对粒

子的行为方式及生命细胞产生微妙的效应。

产生于零点场标量分量中的场成了自然界中非局域
关联和相干性的基础和媒介, 这一观点被已知的标量性
质所加强。N. 特 斯拉 在 100 多 年前 就 发现, 这 些波 具
有与此相关的显著的特性。
第一, 标量具有大小, 但不传输能量。因此正如博
姆所证明的, 它们仅仅在形式的基础上起作用。这就解
释了为什么非局域联结不耗散自然界中的自由能而维持
能量平衡不变。 321
第二, 标量是纵向传播的波, 它允许传播的线性波
阵面相互叠加, 但不允许相互贯穿。因此波量干涉波产
生可以 保 持 并不 破 坏 相 信 息 ( phase information ) 的 所
谓的 “薛定谔全息图”。编码 在标 量干 波波形 中的 信息
———像在所有的全 息 图中 一样———处 于一 种分 布 形 式,
存在于波阵面范围内的所有点上。这又解释了为什么在
一定的范 围 内 ( 在可 想 象 的大 范 围内 ) 非局 域 效应 是
瞬时的。
第三, 标量的传播速度是变化的, 因为它与其特定
频率的平 方成 比 例。在 高 物 质 密 度区 域 ( 像 在恒 星 和
行星内部及其附近 的真空 区域 ) , 标量 波能以 大于 光速
C 的速度传播。这最终解释了为什么非局 域现象即 使在
跨越宇宙学距离的情况下也能产生。
( 2) 零点场 的 标量 分 量中 的 信息 以 粒 子 和粒 子 系
综 ( ensembles of particles) 的积分波函数形式存在
解释非局域关联和相干性需要我们认识由零点场中
标量波创生的精细结构的本质。正确的看法是, 这是一
种多维结 构, 它 携 带带 电 粒 子 ( 和 具 有 更 高 序的 粒 子

系综) 的波函数, 波函数又使零点场的基态得到激发。

之 真空的虚能量区域中的标量波和时空中带电粒子之
塘 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作用和反作用的一种形式。根据以上
假设, 作用是零点场中带电粒子的标量干涉波阵面所产
生的; 反作用是包含在这些粒子的全息图中的信息的反
馈。真空精细结构是由标量波阵面创生的干涉波形: 它
们把产生它们的粒子的状态的波形参数进行编码———这
就是它们的波函数。
因为标势通过波的形式获得实际的物理效应, 所以
粒子的波 函 数的 反 馈 构 成 了本 义 上 的 信 息: 它 是 一 种
“ 通告”。这 种通 告 到达 给 定区 域 中 的所 有 粒 子, 但 是
只在那些产生它的粒子上产生可观察到的效应。对真空
322
响应的普遍性的限制归于时空和分光谱过程之间的变换
的性质, 19 世 纪 末 傅 立 叶 对 分 光 谱 过 程 进 行 了 描 述。
在傅立叶变换中, 逆变换是正向变换的精确逆反。如应
用于真空波场 ( wavefield) 和时空区域 之间的转 换, 它
就意味着真空的通告反作用特别地集中在产生那种作用
的粒子上。
真空波和真实世界物体之间的双向转换过程并不仅
仅是一种数学上的 抽象: 它 也 可以 运用 到日 常世 界 中。
例如, 当书写或阅读计算机中的文件时, 一个人使用的
编码———即把材料贮存在名称下———在把文件读进计算
机贮存器中和重新读取该材料时是相同的。没有这种编
码的使用者就不可能得到某个文件。这里的编码与傅立
叶变换相似———在真实世界时空和量子分光谱区域之间
进行转换。从时空区域转换到分光谱区域和从分光谱区
域转换到时空区域, 其变换形式保持相同。某个给定粒
子的波函数确定其编码: 给定的变换。其量子态与该变
换不吻合的粒子没有这种编码———它们不受相应的波函 附

数的影响。

在零点场中, 不仅单个粒子, 而且整个粒子系综和 一

粒子系综的系综都产生标量干涉波形。由于如此产生的

波形相互叠加, 但不相互加强或抵消, 因而真空的精细

结构是多维的。所以, 在零点场的标量分量中编码的波

函数不是单个粒子波函数的简单集合, 而是这些波函数
相互的整合。这导致了更高维系综的共同波函数。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薛定谔的真空全息图不仅把
它们自身的量子态, 而且把作为其部分的系综的状态都
通告给了粒子和粒子系综。
( 3) 粒子和 粒 子系 综 的多 维 波函 数 在 标 量波 传 播
的整个范围内延伸, 并持续无限长时间
第一部分提出的证据显示, 非局域性效应准瞬时地 323
在空间中传播, 而且在 持续 的 时间 上没 有明 显的 极 限。
这一观察是第三种假设的基础; 这一假设从逻辑上紧随
前两个假设之后。它基于这样的发现: 与经典的电磁波
不同, 标量波不随距离而减弱。在像量子真空这样的基
本媒介中它们似乎也不会由于科学上已知的任何力或场
的作用而衰减或消失。因此, 在标量波阵面传播范围内
真空的多维全息图可以被认为充满整个有关区域, 并能
持续无限长时间。
这一命题的含义是指由带电粒子和粒子系统所留下
的真空 “足迹” 的不断积累。 积累 的区域 不是 静止 的:
它们随着标量波阵面的传播而扩展。在空间中传播和在
时间上持续的标量全息图互相叠加, 伴随着波形图把现
在的编码覆盖在过去的编码上面, 但所有这些波形都保
存了下来, 并可以 随 时获 取。携 带现 在 /过 去的 多维 全
息图在膨胀着的真空区域内扩散。
由宇宙中所有粒子 和粒 子 系综 产生 的持 续的 过 去 /
现在编码信息的积累要求大得不可思议的贮存容量。但
是, 它似乎还没有超出零点场的标量分量的容量。人们

知道, 全息波可以致密地叠加: 根据最近的估计, 美国

之 国会图书馆 的 所 有内 容 可 以 编 码在 一 个 多 层 全息 媒 质
塘 上, 媒质的大小只相当于一块方糖的体积。在这样的全
息图中每个元素都可以单独保持并获取———每一卷书中
的每一个字都可以单独读取。
考虑到当宇宙尺度范围相匹配的全息信息贮存的密
度, 零点场的贮存容量似乎足够可以把整个宇宙时空中
产生的所有信息进行编码并保留下来。
以上观点可以为能够解释不同的观察和经验领域内
的非局域关联和相 干性 的假 设提 供基 础。该 假设 如 下:
通过把它们自身过去和现在状态的波函数, 以及它们参
与其中的系综的过去 和现 在状 态的 波函 数通 告给 实 体,
324
真空成了所有尺度和复杂性的非局域关联和相干性的媒
介。
以上假设可以被分成不同的特殊假设, 这些特殊假
设可以分别应用到量子的微观世界、生命和心灵的中观
世界 ( mesoworld) 和宇宙的宏观世界。
Ⅰ. 量子领 域内 的牵 连 ( entanglement ) 产 生于 通
过真空传输的多维波函数, 该真空把它们自身的和它们
系统的过去 / 现在状态通告给粒子。
“ 量子假设” 把微观世界 中的 非局 域性归 于真 实的
物理学过程: 真空对由带电粒子引起的微扰的响应。复
杂零点场对这些粒子存在的这种响应采取的形式是, 传
输粒子和粒子系统持续叠加的波函数。粒子系统的共同
波函数对系统中每个粒子的反馈在它们中产生了相互关
联: 它使这些粒子相应的量子态 “互相牵连”。
来自真空标量场的多维反馈提供了对量子物理学中
可观察到的非局 域 形 式, 其 中包 括 对 有关 EPR 实验 和
分光束和双缝实验中的非局域性的一种解释。这一解释 附

基于 这 样 的 原 理: 由 于 真 空 反 馈 的 时 间 “ 厚 度 ”

( temporal thickness) , 在某 一时 间 占据 同一 量子 态的 粒 一

子将继续 被 其共 同 的 波 函 数所 加 强。 这就 解 释 了 EPR

实验中的分裂粒子的 “相 互牵 连”。在 某一时 间共 享单

一量子态的粒子会继续保持联结, 即使当它们被有限距

离和有限时间分离开时也是如此, 像在惠勒实验中所显
示的, 甚至在时间和距离达到天文数量级时它们也仍能
保持联 结。同 样, 正如 使 用 “ 哪 一条 路 径 ” 控测 器 的
分光束实验所表明的, 发射的光子、电子或原子和实验
仪器形成了一个单一的协调系统, 该系统的共同波函数
的反馈促进了光子、电子或原子之间以及与实验仪器之
间的相互牵连。
Ⅱ. 生物学领域内的非局域 相干性 产生于 通过 真空 325
传输的多维波函数, 该真空把它们自身的和它们生态—
社会系统的过去 / 现在状态通告给有机体。
“ 生物学假设” 认为, 对 像有 机体 这样的 宏观 系统
存在的真空响应是通过把系统的波函数传输到它们的分
量部分, 通过把由系统构成的高层系统的共同波函数传
输到它们相应的成员而达到的。
这一假设与其知识基础是一致的。正如我们已经看
到的, 观察 到 的世 界 通过 真 空 的“ 通告 ” 并 不限 于 微
观粒子的普朗克范围: 有证据显示, 不仅微观实体, 而
且生命有机 体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也 “ 相 互 牵 连 ”。 这 就 是
说, 如果不是量子牵连, 那么它们就是通过其组成部分
的非局域 关联 显 示 出的 一 种 高 度 的相 干 性。 因 为 “ 超
距作用” 和 “ 跨 越分 立 时间 的 作用 ” 都 是不 可 接受 的
概念, 所以这种现象需要加以解释。
对生命状态下的非局域性的解释要直接感谢以下发
现: 量子效应在生命领域内也显现出来。量子生物学新
领域中的研究者们发现, 生命有机体表现出人们迄今为
止认为惟一地与量子世界有关的过程和行为方式。看上

去, 生命状态对量子状态和共振响应是敏感的, 并显示

之 出具有长程序 ( long - range order) 效应的非 局域过 程,
塘 而这种长程序效应经典物理学是不知道的。这些效应是
非线性的、不连续的, 而且只有用波函数和序参量来进
行描述。
关于它们对生 命组 织 的效 应, G. 赖 因已 经 用人 工
产生标量波的方法做了许多实验。他发现, 在某些情况
下标量效应比传 统的 电 磁波 的 效应 要 大 3. 5 倍。 B. 齐
格 ( Berndt Zeiger) 关于 植物种 子出 芽率 和活力 的实 验
也显示出标量波的显著效应。标量似乎提供了联结种子
所有要素和增强它们相干性的一般背景。齐格与毕晓夫
一起断言, 这 些 波 的源 泉 ( 因 而也 是 有 机 体 相干 性 的
326
媒介) 是量子真空。
生物学假设把齐格和毕晓夫的发现进行了推广。它
认为真空的共同相干基态为所有可能的事件, 无论是在
量子的微观尺度上、生命的中观尺度上, 还是在宇宙的
宏观尺度上, 都提供了一种普遍的动态背景。在微观尺
度上真空场 携 带 带电 粒 子 和 粒 子协 调 系 统 的 共同 波 函
数, 在中观尺度上它携带整个有机体和有机体系统的宏
观波函数。对于前者, 真空把协调系统的共同波函数反
馈到该系统内的粒 子上; 对 于后 者, 它 把 群体、 物 种、
生态和社会系统的共同波函数反馈到组成它们的有机体
上。这种反馈具有时间厚度: 它把系统的过去状态同其
现在的状态整合到一起。
具有时间厚度的多维宏观波函数的反馈提供了对有
机体内部和有机体之间的相干性的解释。单个有机体的
波函数对它们组成部分的反馈保证了有机体发育过程中
的相干性, 即, 使有机体的过去和现在相互一致。而多
有机体系统的波函数对它们单个成员的反馈则保证了由 附

有机体形成的社会和生态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样地具

有相干性。有机体内部和有机体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 一

相干性形式也是由于相同的过程: 在不同的尺度和复杂

性程度上和在不同的组织水平上对真空的多维响应。

有机体通 过 真 空的 “ 通 告 ” 在 已 经 进 化 的复 杂 物

种的神经系统上留下了它的标记。在非人类物种的水平
上, 被赋予 系 综 ( 单 个有 机 体是 其 中的 一 员) 的 波 函
数的单个有机体能产生适应性的行为方式———在缺乏遗
传学解 释时 它 们被 称 为 “ 天 生的 ” 行为 方 式。由 于 把
人类同其社会和自然环境束缚在一起的微妙纽带影响到
神经系统的活动, 因而对人类而言相应的通告也赋予心
灵。
在西方世界, 缺乏明显的感觉源泉的信息被看作是 327
幻想而被摒弃, 并被日常的意识所抑制。但是, 正如荣
格派和人际间心理 学家 ( transpersonal psychologists) 所
发现的, 这种信息仍然进入心灵的潜意识领域, 使感知
显示出特色, 并产生情感色调。它具有直觉的形式, 并
进入白天和夜间的梦境中, 进入沉思中, 进入其他转换
状态的幻想和憧憬中, 它也是被荣格描述为原型和被精
神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医师重新发现为转换状态意识的人
际间特性的现象的基础。它们可以把信息传输到超过身
体感觉器官、位置、个人和事件之外的范围, 而这些事
件在时间和空间上可能已远离了具有感觉力的个人。
携带 社 会 和 生 态 系 统 ( 人 类 也 是 其 中 的 一 部 分 )
现在和过去的微妙信息能激发起具有种种社会和生态倾
向的态度, 并用爱国的和民族的献身品质和把人们以及
他们 的 环 境 相 互 结 合 起 来 的 伦 理 感 觉 遮 盖 住 移 情
( empathy) 、孤独和单一的感觉。
Ⅲ. 宇宙中的非局域相干性 产生于 通过真 空传 输的
多维波函数, 该真空 把它 自 身的 和大 宇宙 的过 去 /现 在
状态通告给我们的宇宙。

宇宙学的当前发现表明了在宇宙范围内超越时间和

之 空间的非局域关联。因此, 现在人们可以直觉到宇宙中
塘 进 化 和 存 在 的 所 有 事 物 和 过 程 的 共 同 波 函 数———即
“ 宇宙波函 数”。 正如 原 子结 构 中的 电 子 和核 子 通过 原
子的微观波函数而相互关联, 有机体结构中的分子、细
胞和器官通过有机体的宏观波函数而相互关联一样, 行
星、恒星和天 体 系 统 似 乎也 通 过 宇 宙 波函 数 而 相 互 关
联。这就是指, 通过真空的信息与尺度是无关的: 在宇
宙的宏观尺度上与在微观和中观尺度上完全相同。这解
释了当代宇宙学面临的许多难题。
我们已经看到, 令 人烦 恼 的难 题之 一是 视界 问 题。
微观背景辐射在整个时空中似乎都是各向同性的, 而且
328
从地球上看恒星和星系的进化实质上在所有方向都是一
致的。宇宙宏观结构的大尺度一致性甚至延伸到自大爆
炸以来在物理学意义上没有相互接触过的星系, 因为它
们相互退行的速度比光速快。
对视界问题的通常回答是, 在宇宙的极早期引入一
个 “暴胀期”。然而, 带有宇 宙波 函数 的宇宙 的宏 观结
构的信息 提 供了 一 个 替 代 的、并 更 少 特设 性 因 素 的 解
释。该假 设对 “ 宏观 尺 度” 的 描述 是, 宇 宙 波函 数 在
编码了该 波 函数 的 全息 图 的传 播 范围 内 “ 通 告 ” 了 宇
宙中的所有结构和过程。该效应在宇宙尺度上与在微观
和中观尺度上获得的相类似: 它指引事物沿相干性关联
的路径发展。如果我们考虑到由标量全息图的传播范围
所包容的区域以大于光速的速度膨胀, 那么我们就获得
了对整个宇宙可观察到的区域的一致性的自洽解释。
视界问题并不是现代宇宙学所面临的惟一难题; 关
于宇宙的膨胀速率和宇宙基本常数的相互精确调谐是存
在的另两个难题。与在第四章中已经注意到的类似, 尽 附

管存在与可见的和不可见的物质密切相关的引力, 但宇

宙膨胀似乎仍在加速。看上去宇宙常数以斥力形式的作 一

用抵消了万有引力的引力作用。

量子真空被认为是宇宙常数的最可能的源泉。真空

的虚粒子产生一种与引力方向相反的压力, 因而使宇宙

的大尺度结构相互分离。然而问题是, 由真空产生的所
有能量要大好几个数量级: 它将使宇宙的膨胀速度比观
察到的快得多。巨大的真空能量库是如何被减少到精确
地解释人们观察到的膨胀速度所需要的数量级的呢? 这
一点还不清楚。对这一难题的澄清需要一个关于宇宙学
的阐释框架。出现在通讯真空的寓言中的假设提供了这
样一种框架。
“ 宇宙假设” 表明, 我们 的宇 宙除 了被其 自身 的宇 329
宙波函数所通告, 还被 大宇 宙 的超 宇宙 波函 数所 通 告。
初看这似乎是有根据的: 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认为真空中
的局域不稳 定 性 能毁 灭 编 码 在 零点 场 精 细 结 构中 的 信
息, 即使它导致了宇宙创生。以真空为基础的信息是永
恒的, 新的信息叠加在过去的信息之上, 而不是改写过
去的信息。与创生宇宙的真空不稳定性不同, 这种信息
不是局域性的, 而是分布在整个宇宙区域内。因此, 宇
宙的局域零点场中产生的信息就成了大宇宙零点场中的
信息的一部分。
这篇论文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对宇宙常数的观察
值而言, 它的应用依赖于以下考虑: 如果宇宙在诞生时就
具有它现在所具有的 物理特 性, 那 么宇 宙常 数的 值一 定
是在它诞生的时候就 已经给 定了; 如果 这些 值的 确定 不
是由于偶然的事 件———正如 我们 已经 知 道的, 归 于偶 然
事件是完全不可能的———那么在宇宙中先于大爆炸占统
治地位的状态一定 起重 要作 用。最 合乎 理由 的假 设 是,
对确定宇宙常数值有贡献的这些状况是由在我们自己的
宇宙诞生 之 前就 已 经 存 在 的宇 宙 所 传 下 来的。 我 们 已

知, 多宇宙的宇宙模型是中肯的, 因而我们的宇宙并不一

之 定是惟一宇宙。大宇宙 似乎 是存 在的, 局域 宇宙 在其 框
塘 架内诞生、进化和消亡。宇宙学假设认为, 大宇宙的真空
通过先前宇宙的波函数的反馈确定我们这一宇宙的常数
值。这一波函数比局域宇宙的波函数有更高的维数。由
于次级宇宙的波函数相互叠加, 并创生宇宙波函数, 因此
局域宇宙的宇宙波函数相互叠加并创生超宇宙波函数。
反馈到前后相继的局域宇宙去的超宇宙波函数成了
这些宇宙 中外 部信 息的源 泉: “ 外在信 息”。由 于它 把
连续宇宙的 常 数 调谐 到 在 先 前 宇宙 中 占 统 治 地位 的 状
况, 因而就获得了一个跨越宇宙周期的学习曲线。早期
宇宙 ( 与 局域 宇 宙的 早 期 阶段 相 区别 ) 看来 或 者是 短
330
命的 ( 如果它们的引力支 配它 们的膨 胀) , 或 者就 很快
变稀薄 ( 如 果它 们 膨胀 的 力支 配 它们 的 引 力) 。 但 是,
后者的宇宙一定可以更好地平衡: 外部信息———超宇宙
波函数的反馈———逐渐把它们的常数调节到先前宇宙所
达到的进化水平。
多宇宙周期导致有利于复杂性组态的宇宙, 并在它
们有利的状态下存在足够长的时间, 从而允许在微观物
理学、生物学及宇宙水平上向越来越复杂的结构进化。

* * * * *

通讯真空的概念的含义和意义可以进行概要总结。
根据新物理学, 真空场是所有基本相互作用的基础
和媒介。这个场是由作为在带电粒子存在的情况下施加
于真空零点场标量分量上的精细结构构成的, 它把带电
粒子的波函数从叠加的薛定谔全息图形式进行编码。后
者携带和传输有关产生它们的粒子的现在和过去状态的 附

信息 ( 在 “ 通告” 的强烈意义上) , 并同 时携带和 传输

有关由粒子形成的系综的现在和过去状态的信息。 一

在较低层次的复杂性水平上, 单个粒子波函数的整

合能产生粒子在其中 被整 合的 协调 系统 的共 同波 函 数。

在较高层次的复杂性水平上, 波函数的整合导致了协调

系统自身的共同波函数。层次逐渐升高的波函数的连续
整合创生了像生命有机体这样的复杂实体的宏观波函数和
生命有机体被包容其中的生态和社会系统的共同波函数。
在我们这一行星的表面, 该整合过程导致所有现存
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共同波函数: 这就产生了社会—生物
圈的波函数。该波函数把整个区域中的相干性、内聚性
和共同进化通告给共存于这一星球上的所有有机体和有
机体系统, 并创生非局域性的整个生命网络。 331
在整个宇宙中这一过程导致了进一步的结果: 导致
构成其结构的所有行星和恒星、恒星系统和星系的共同
波函数。这就产生了 宇宙的 波函 数。但如果我们的宇宙
不是大宇宙中的最高水平的系统, 那么宇宙波函数就不是
最高水平的波函数: 还存在另一维的尺度和复杂性。在这
一维中我们宇宙的宇宙波函数与先前宇宙波函数整合了起
来。这又产生了超宇宙的波函数———大宇宙的波函数。
超宇宙波函数把大宇宙的现在和过去状态通告给所
有局域宇宙, 存在于这些宇宙中的所有粒子、粒子系综
和多层次的粒子系综的系综。它创生了整个局域宇宙时
间和空间维的相干性。通过大宇宙反馈的信息并不完全
控制这些宇宙和它们的微观和中观尺度的实体, 因为它
不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到达它们的。超宇宙波函数作
为所有次级波函数的复合, 可分解为其分量。它分解为
局域宇宙、星 系、恒 星 系统、行 星、生 物 圈、有 机 体、
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的波函数。结果正如对其他局域
宇宙所作的推测一样, 在我们的宇宙中微观粒子被通告
它们自身的波函数和它们直接的协调系统的波函数; 细

胞、有机体和有机体系统被通告它们自身的波函数和它

之 们合作形成的生态和社会系统的波函数。只有作为其整
塘 体的我们的宇宙, 除了 被通 告 其自 身的 宇宙 波函 数 外,
还被通告大宇宙的超宇宙波函数。
通告给粒子的关于由其组成的粒子系综的波函数的
信息创生了它们之间微妙的但有效的联结。在粒子的非
局域关联, 粒子系综的非局域相干性……和粒子系综的
系综的非局域相干性中这明显地显示出来。它在整个自
然界范围内产生相干性与和谐性。
无论怎样微妙和具有选择性, 我们这一世界中的所
有事物都被通告过去和现在所有其他事物的状态。世界
是一个相互 作 用的 整 体 ( 并 不 是一 个 相 互 没 有差 别 的
332
集合体) , 一个其组成 部分微 妙地 相互 联结并 共同 进化
的系综, 一个 包 括 所有 事 物 ( 从最 小 的 微 观 粒子 直 到
大宇宙整体) 的多层次结构的整体。
本章参考书目

See the References to the Annex.






333
第六章
探索通讯真空的宇宙


当 S. 霍金 ( Stephen Hawking) 的 《 时间 简史》 发

之 表后不久, 《 纽 约 时 报 》 上 就 刊 载 了 一 篇 专 题 评 论:
塘 “ 是这样, 霍金先 生, 但 它 意 味 着 什 么 呢?” 关 于 通 讯
真空的概念人们也 会问 同样 的问 题, 这 是值 得探 讨 的。
当科学理论被认为不仅仅是为计算或预言的目的而作的
方便的抽象时, 关于我们自身和世界的知识究竟意味着
什么的问题就出现了。它们需要大胆和合理的解答。在
这里, 我对来自于通讯真空的概念的解答作一个概述。

关于宇宙意义的问题

只要人们看到了天顶上的太阳、月亮和星空, 看到
了下面的海洋、河流、山谷和森林, 他们就会对它们来
334
自哪里, 它们是什么和它们最终的命运将会怎样感到惊
奇, 科学家也是如此。他们中有些人具有很深的神秘主
义气质, 而其 他 人 则 有 更多 的 实 用 主 义和 怀 疑 主 义 倾
向。牛顿和爱因斯坦属于前者, 而当代大多数科学家都
具有更偏狭的观点。但有 些科学 家, 像 物理学 家 D. 皮
特 ( David Peat) , 就接受了发现意义的挑战。
皮特在 他 的 《 同 时 性 》 这 本 书 中 一 开 始 就 指 出,
“ 我们每一个人都面 对着 一种神 秘。我 们生在 这一 宇宙
中, 我们逐渐长大, 并工作、游玩、相爱, 最终走向生
命的终点, 面对死亡。在所有这些活动中我们都永恒地
面临着一系列重要问题: 宇宙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在宇
宙中的位 置 怎 样? 宇 宙 意 味 着 什么? 宇 宙 的 目 的 是 什
么? 我们是谁? 我们生 活的 意义 是什么? ” 皮特 又补 充
道, 因为它一 直 属 于 科 学家 为 了 发 现 宇宙 是 如 何 组 成
的, 物质是如何创生的, 生命是如何开始的而进行的研
究的范围, 所以科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然而, 大多数科学家并不认为这样的问题与人类的 附

生命和意义有多大 关系。 例如, 宇宙 物理 学家 S. 温 伯

格 ( Steven Weinberg) 就坚信, 作为一种 物理过程 的宇 一

宙很少有人类意义; 物理学定律并没有对人类提供可以

认识的目的。他最近又 说, “ 我认 为不存在 能够用 科学

方法发现的任何目的, 迄今为止我们所发现的———并不

特别指向人类的无人格的宇宙———就是我们将会继续发
现的宇宙。当我们发现了自然的最终规律时, 它们就会
显现出一种冷漠的、无人格的特质。”
温伯格的观点是附属于宇宙大爆炸模式的一种可能
的解释, 他 自 己 对该 模 式 作 出 了较 大 贡 献。 宇 宙 学 家
J. 巴罗 ( John Barrow) 和 F. 蒂普勒 ( Frank Tipler) 持
另 一 种 与 之 截 然 相 反 的 人 择 原 理 ( the anthropic
principle) 的观点。这一原 理认为 在宇 宙和 人类 意识 之 335
间具有深刻的相互关联, 并进一步认为具有意识的观察
者是宇宙 存 在的 先 决 条 件。人 择 原 理 觉察 到 宇 宙 的 意
义,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接受这一点, 甚至物理学界也
不接受它。但还有一种更有意义的替代, 它既不同于怀
疑论概念, 也 不 同于 人 择 概 念, 它 基 于 通 讯 真 空 的 寓
言。
当我们把它应用于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时, 通讯真空
的概念给我们提供了通讯宇宙的概念。这是一个比标准
剧情说明书的大爆炸宇宙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和更复杂
的大宇宙。它起源于一 种无 时 间性 的重 复的 创生 过 程;
它作为一 个 整体 在 进 化, 其 所 有 部 分 都处 于 相 互 通 讯
中; 它向着遥远的但完全不可预测的结局运动。
虽然关于宇宙的最终意义的问题也许不可能用科学
来作最终的解答, 但通讯宇宙的概念可以允许有一个比
大爆炸宇宙学更完整和更有意义的解答。前者被关于大
爆炸之前是什么, 当物质的最后粒子衰亡和消失后是什
么这样的问题所困扰。对宇宙是如何诞生的最好的解答
只能是: 在涨落的真空中随机不稳定性的暴胀———它既

不能说明这种不稳定性为什么会产生, 也不能说明为什

之 么在它产 生 的那 个 时 候 产 生。而 其 他 不同 的 特 殊 概 念
塘 ———像人择原理和在大量的随机创生的宇宙中进行宇宙
轮盘 赌 ( cosmic roulette ) 的 概 念———也 不 能 说 明 宇 宙
为什么会以它出现的那种方式出现, 为什么会具有它实
际具有的那些性质, 但通讯宇宙的概念能够说明。它的
解答显示, 宇宙的基本规律并没有冷漠的和无人格的特
质。它们指向生命也指向心灵和意识。

起源的问题

我们所要问的关于宇宙的最根本的问题也许是有关
它的起源问题。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相信存在一个全
336
能的造物主, 否则就必须证明宇宙能够创生自身。在其
经验—理性方法的限度内, 科学正在进行探索后者的可
能性。
相信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宇宙能自己创生并不仅仅
是科学所持的观点; 绝大多数宗教和神秘主义者传统都
以不同的形式肯定这一点。东方的宗教和神秘主义就坚
持认为, 我们在世界上所见到的事物和生命是宇宙基本
能量的具体化或精华, 它们来自于最初的源泉。物理世
界是对来自更加微妙的世界的能量振动的一种映射, 而
这一世界又是对更加更加微妙的能量场的一种映射。创
生和所有由此而产生的存在是从原初的源泉逐渐演化而
来并逐渐表面化的。这一主题也一直贯穿在西方人的古
代教育中, 例如在新柏拉图主义的传统中。
然而在西方文明史中, 《 旧约 圣经》 的创 生故 事取
代了从早期流传下来的神秘概念。对于实用主义的西方
人来说, 《 圣经》 对世界创生 的解 释是 指在一 个工 作周
的时间内全能的上帝创造了我们头顶上的天空和脚下的 附

地球以及它们之间的所有事物。

在 19 世纪, 《 圣 经 》 的 创 生故 事 与 达尔 文 生物 进 一

化论发生了冲突。即, 我们所见到的任何事物都是由神

的力量所创造的观点和生物物种都是从共同的起源进化

而来的观点产生了明显的矛盾。这种对立导致了无休止

的争论, 直到 今 天 在公 立 学 校 中 仍存 在 有 的 教 “ 神 创
说”, 有的教“ 进化论” 的相互对立的现象。
自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 犹太教与基督教所共 有的
神创论不仅与生物进化学说相冲突, 而且也与物理宇宙
学相冲突。爱因斯坦的稳态宇宙从时间起始时就一直如
此, 直到今天, 因此它意味着创生活动, 与牛顿的钟表
装置宇宙意味着有一个作为原始的推动着的创造者非常
类似。但是, 关于不稳定的、膨胀的宇宙的宇宙学产生 337
了起源的问题。物理学世界不再被看作是现成地创造出
来的; 而假 定 它 “ 仅 仅是 发 育而 成 的” 也 不 是令 人 满
意的。宇宙学家坚持认为它起源于 100 亿或 120 亿 年前
的大爆炸, 并沿着其进化路径直到 2 万亿年后终结于大
122
破灭 ( Big Crunch) 中, 或者在几乎不可思 议的 10 年
的时间内终结于最后的星系团大小的黑洞蒸发中。
关于宇宙的起源问题, 多周期宇宙学提供了比标准
剧情说明书更佳的解答。在多周期模式中宇宙并不起源
于我们的宇宙诞生的时候, 宇宙也并不终结于我们的宇
宙终结的时候。我们的宇宙起源于大宇宙, 它在我们的
宇宙诞生之前就已存在, 而且似乎在我们的宇宙死亡之
后仍会继续存在。大宇宙是我们的宇宙和其他任何可能
存在的宇宙的母亲。
我们的宇宙为什么诞生, 它为什么在它诞生的那个
时候诞生的原因是由大宇宙的动力学给出的。它产生影
响量子 真空 ( 它 的 基 本能 量 海) 的 不稳 定 性, 这 些 不
稳定性与真空中的应力相关联, 而这些应力由粒子和具
有引力的粒子团产生的星系结构所创生。局域宇宙的结

构创生了导致真空进一步不稳定的条件, 由此又导致了

之 其他宇宙的创生。这里存在一个具有共同的基本动力的
塘 宇宙周期。
通讯宇宙提供的解答还不止这些, 而且它提供的解
答也许是较好的。在当前的多周期宇宙学中, 在前后相
继出现的宇宙之间不存在形态上的反馈, 因此跨越宇宙
创生周期的不可逆演进是不存在的。由于不存在不可逆
演进, 因此既不存在周期将会结束的某一确定点, 也不
存在 周 期 开 始 的 确 定 点。 在 相 互 通 讯 的 宇 宙 中, 像
“ 阿耳法” 和 “ 欧米茄” 点可以延伸, 它 们使宇宙 起源
和最终命运的问题变得不重要。
阿耳法 ( α) 和欧米茄 ( Ω) 点在神秘 主义宇 宙学
338
和形而上学中作了详细的讨论, 它们把我们带到了高度
思辨的领域。不过, 有关它们的问题是有意义的, 而且
当存在一种思考它们的科学基础时它们就值得研究。通
讯真空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基础, 因为它表明了跨越宇宙
周期的不可逆进化。在某一宇宙中展开的过程的痕迹能
影响其他宇宙中正在进行的过程。当新宇宙诞生时这些
痕迹并不 随 之 消 失或 减 弱: 它 们相 互 叠 加 和 积 累。 这
样, 在宇宙之间就存在一种信息转移: 后期宇宙在起始
时就具有比前期宇宙更丰富的信息贮存。进化是周期性
的, 但它是不可逆的。
通过在时间上回溯它的进化过程重建这种大宇宙的
诞生过程是可能的。这首先对关于我们自身的宇宙的诞
生作出了一种解答。它告诉我们, 我们的宇宙不是在随
机过程中诞生的, 相反它天生具有先前宇宙所产生的物
理特性。 第一 个 宇宙 也 许 是在 “ 白板 ” 上 出 现的; 但
是其他所有宇宙的板———真空———却被打上了先前宇宙
痕迹的烙印。它把后来宇宙的物理常数调谐到与先前宇 附

宙中展开的过程 相吻 合。结 果, 宇 宙变 得越 来越 复 杂,

它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了相同的进化巅峰, 或者在相 一

等的时间内达到更高的进化巅峰。我们自己的宇宙是如

此结构化以致于它有利于复杂性的进化, 这一点并不使

人感到惊讶。不仅仅第一个宇宙, 即它的最初不稳定性

———产生现在分布在时空中的物质的火球———而且它的
普适常数都被先前宇宙调谐到了复杂系统能在其中进化
的那些条件。
这给我们宇宙的起源提供了一种解释, 但它并不能
让人们搞清楚有关大宇宙起源的问题。通讯宇宙能对所
有宇宙的这一母亲是如何出现的问题提供一种解答吗?
虽然周期性地自创生宇宙不能对关于它自身起源的
问题提供一个直接的明确解答, 但它可以为此提供非常 339
重要的线索。对于我们现在所思考的原始真空而言, 不
仅随机创生的宇宙在其中创生, 而且完全自我进化的一
系列宇宙 也 在其 中 诞 生。原 始 真 空 是 具有 创 造 力 的 宇
宙, 它不是由偶然性所支配的随机涨落促成的, 而是由
存在于其中的复杂的进化动力所促成的。这是一个比我
们自己宇宙的创生更深刻和更巨大的谜, 因为它是宇宙
创生过程自身的创生。
回答通讯宇宙的起源问题需要我们刨根问底的好奇
心。我们必须问, 存在于原始真空中的宇宙创生过程的
潜能就 像神 学 家的 “ 来自 设 计的 理 由” 所 认 为的, 应
归功于至高无上的力量的精心创造活动吗? 或者, 它们
是由于在第一个宇宙诞生之前就起支配作用的背景条件
所导致的结果的吗? 选择前者把我们带到了创造大宇宙
的全能的上帝的概念, 即使这种选择不干预在此之后的
进化过程。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悬崖勒马了, 因为我们正
在闯进完全超出了科学范围的领地。另一方面, 选择形
成的背景条件可以把它维持在科学研究的范围内, 但是
这又导致了无穷倒退。因为它需要大大宇宙来产生大宇

宙, 其产生的 方 式 与 大 宇宙 产 生 我 们 的宇 宙 的 方 式 相

之 同。而讨论并不能停留在大大宇宙这一层次上: 它仍需
塘 要解释大大宇宙起源的原因。所以它必须继续追溯到大
大大宇宙———以此类推, 永远不会终结。
我们避免无穷倒退的惟一方法是假定一个其自身没
有起 始 的 起 始 点。 但 是 这 个 “ 无 起 始 的 起 始 者
( Uninitiated Initiator) 还是 超出 了科 学 的范 围: 它相 当
于神秘 主 义 和 宗 教 的 “ 自 存 的 创 造 者 ” ( Uncreated
Creator) 。
如果把讨论限制在科学的范围内, 我们就只能说必
定存在一个无起始的起始者, 而且他 / 她 / 它创造了大宇
宙的量子真空, 并赋予了它创生宇宙的规律和常数。这
340
很能说明问题, 尽管它决不是声称知晓上帝心灵的宗教
和神秘主义的教义———虽然犹太教和基督教所共有的教
义警告这是不可思议的。

关于最终命运的问题

我们现在把我们推演的方向反转过来, 沿时间箭头
向前运动。不仅关于最终的起源, 而且关于最终的命运
都有可能作出合理的结论。
在阿耳法和欧米茄、起点和终点之间存在着基本的
不同。阿耳法是过去的点, 一定要假定它具有一种确定
的状态。欧米茄点当它到达这一点时似乎也有一种确定
的状态———但是在它到达这一点之前, 它只是一种可能
的状态, 就好像要在不同的可能性之间进行选择那样不
确定。这是因为通讯宇宙是一个非决定性的宇宙。它的
过去是一种既成的事实, 一经产生就永远如此; 但它的
未来仍是悬而未决 的。然而 它 并不 是完 全悬 而未 决 的,
因为通讯宇宙也是一致的和不可逆的进化宇宙。它的进 附

化过程推动它朝着某种确定的终极状态前进, 尽管它们

没有预先确定该状态的精确特征。 一

可以确定的某种终 极状 态 的观 念并 不是 目的 论 的:

它可以根据动态 系统 理论的 制模 工具 ( modelling tools)

来进行表 述。 在 这种 情 况 下, 数 学 家 提 到 了 存 在 于 由

“ 分离力” 界定的 “ 引力盆” ( basins of attraction) 中的
“ 吸引子” ( attractors) 。这 些概 念 性实 体的 效应 是使 它
们模拟的 系统 倾 向 于向 特 定 的 状 态进 化。 吸 引 子 “ 从
内部” 起作用: 它们的形状由系统数字给定。
我们可以说, 对于宇宙中的自然系统也是一样, 它
的规律构成了规定其确定进化方向的大尺度吸引子。这
些吸引子从一开始就给定了, 尽管其他的吸引子可能会
出现在宇宙进化过 程中。但 是 它们 对于 系统 是内 在 的, 341
同超验的基督教目的论的创造者的目的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
尽管编码在原始真空中的规律并不预定通讯真空的
进化路径, 但是它们确实规定了其总体方向。它们创生
了贯通宇宙的不断向上的和不可逆的进化, 这是因为真
空中累积起的信息并不随时间而减少或消失, 所以在每
一个宇宙诞生时它就已经存在。它把新诞生的宇宙参数
调谐到它们的前期宇宙所达到的状态。由于宇宙一个接
一个地诞生、进化和衰亡, 因而就存在局域进化和退化
的周期。但是, 每一个周期都比它的前一个周期具有更
多的信息, 结果就使进化继续下去。
当我们把 我们 自 己 的 宇 宙置 于 大 宇 宙 进 化 的 情 境
下, 我们就发现, 如果它具有向复杂性进化的倾向, 它
就不是诞生于大宇宙孕育中的第一个宇宙。而且如果它
也不是最后一个, 那么比我们的宇宙具有更高复杂性和
更大相干性的宇宙就将会在宇宙时间内出现。
由于局域宇宙通告局域宇宙, 因而我们就获得了一
种具有发 展 概念 的 进 化 方 向。这 里 的 发展 是 指 从 相 对

( 或也许是完全) 随机的起始 宇宙 到物 理参数 被调 谐到

之 特定的进化复杂性的宇宙。进化促成具有复杂性结构的
塘 宇宙的出现, 这些结 构 成了 生命 诞生 的避 风 港。所 以,
大宇宙中的进化就意味着从主要是物理学宇宙到物理—
生物学宇宙的发展。因为当复杂的生物有机体进化时就
会出现心灵和意识, 所以大宇宙的进化同时也把发展带
入物理—生物—精神宇宙。

生命进化概观

新科学无 可 置 疑 地 把 生 命 看作 是 宇 宙 中 粒 子、 原
子、分子和宏观结构进化的一部分。它决不是一种偶然
的部分或简单的副产品: 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哪里存
342
在适宜的条件, 哪里就存在复杂组分的自组织过程, 这
些复杂组分构成了我们所熟悉的生命形式的基础。而适
合于生命进化的条件仅仅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实际上就有
数百万颗行星具备。正 如最 近 发现 的我 们周 围的 20 多
个类似太阳系的星系所显示的, 在我们银河系和其他星
系团中行星似乎与许多活跃的恒星紧密相关。观察还揭
示, 构成人们 熟知 的 生命 形式 的 元素———氢、 氦、 碳、
氮、氧和氖———组 成 了 宇 宙中 98% 的 物 质。甚 至 自 复
制细胞的合成所必需的更为复杂的分子在我们行星之外
的其他地方也存在: 在陨石中人们也发现了氨基酸和核
酸。所以, 人们有许多理由可以假设, 产生宇宙中的物
质并与之相互作用的真空场延伸在整个时空中。
生命不仅在这一行星上进化, 而且似乎在我们宇宙
中的其他许多行星上 和数 以千 亿计 的其 他星 系中 进 化。
F. 德雷克 ( Frank Drake) 1960 年 的著 名方程 式给 出了
在我们银河系中存在具有行星的恒星, 存在具有能维持
生命环境的行星的统计概率; 也给出了在某些有利于生 附

命存在的行星上存在生命, 在某些能养育生命的行星上

存在高等生命的统计概率; 甚至还给出了高等生命能创 一

造出高级技术文明的统计概率。其结果显示, 即使其中

生命似乎能够存在的行星的比例很小, 但单单在我们的

银河系中仍有几百万颗这样的行星。德雷克发现, 由于

在我们的银河系中有大量的恒星, 因而甚至高级技术文
明似乎也已经在许多 能够 养育 生命 的行 星上 进化 出 来。
1979 年 C. 萨 根 ( Carl Sagan) 和他 的 同事 在 科学 的 最
新发展基础上对德雷克的方程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证实
了存在大 量 具 有高 级 技 术 文 明 的 行 星 的 可 能 性。1998
年 R. 托米那 ( Robert Taormina) 把萨 根 的方 程 应用 于
距地球 100 光 年 的区 域 内, 发 现即 使 在 这 一 “ 很 近 的
距离内” 也可能存在 8 个以上的文明。 343
然而, 虽然宇宙中的生命可能是一种非常广泛的现
象, 但它不可能是一种永恒的现象。维持生命, 至少是
维持我们所知的生命形式的物理条件并不能永久地持续
下去。以碳为基础的生命需要一定限度范围的温度和许
多种不同的化学组分。这些条件只能存在于与活跃的恒
星保持适当距离的行星的表面, 但活跃的恒星具有有限
的寿命。尽管新恒星可以防止形成星际间的灰尘, 但在
局域宇宙中物质创生不可能无限地进行下去, 再也没有
另外的恒星会诞生出来的时刻一定会到来。
12
从现在开始的大约 10 ( 1 万 亿) 年 中所有在 那时
存在的恒星都将把它们的氢转化为氦, 它是超密的但仍
发光的白矮星状态的主要燃料, 但最终也将耗尽它们所
供给的氦。由这种恒星所构成的星系团将变成红色, 当
它们的恒星进一步 冷却 后, 它 们将 完全 从视 野中 消 失。
由于通过引力辐射使星系团中的能量损失, 因而单个的
恒星就逐渐相互靠近, 这样, 它们之间产生碰撞的机会
就增加了。发生的碰撞会突然地把某些恒星推向它们星
系团的中心, 并把其他恒星逐出该星系团。结果, 星系

团的体积就变小, 星系团逐渐收缩以致于在某一时间星

之 系和星系团都变为黑洞。
34
塘 在 10 年 的 时 间 范 围 内, 宇 宙 中 的 物 质 将 变 成 辐
射、电子偶素 ( 正负电子 对) 和黑 洞中的 致密 原子 核。
黑洞自身 也将 在 S. 霍 金 所说 的 “ 蒸 发 ” 过 程 中 衰 亡。
99
由于星系的坍缩而形成的黑洞将在 10 年 的时间中 蒸发
117
掉, 而包含星系 团 质 量的 巨 黑 洞将 在 10 年 的时 间 中
消失。 ( 如 果 质 子 不 衰 变, 这 一 时 间 范 围 将 增 加 到
122
10 ) 年。) 超越 了 这 一 人 类 几 乎 不 可 思 议 的 时 间 范
围, 宇宙将只含有以电子偶素、中微子和伽马射线光子
形式存在的物质粒子。显然, 在进化的后一个阶段生命
是不可能维持的。
344
宇宙无论是膨胀 ( 开 放的) , 先膨 胀后收 缩 ( 封闭
的) , 还是处于静态 ( 平 伸的 ) , 生 命 所 需 要 的复 杂 结
构都将会 在 物质 自 身 崩 坍 或蒸 发 前 消 失。在 封 闭 宇 宙
———最终崩坍回自身的宇宙———的晚期阶段, 宇宙的背
景辐射将逐渐增加, 但不能改变的、经受这种考验的生
物有机体也随之升高了温度。辐射的波长将从微波区收
缩到无线电波区, 然后进一步收缩到红外光谱区。当它
到达可见光谱区时, 空间就被强光所照亮, 到那时, 所
有养育生命的行星都将蒸发, 其他行星也不例外。
在无限期 地 膨 胀 的 开 放 宇 宙中, 生 命 将 不 是 由 于
热, 而是由 于 冷 而死 亡。 由 于星 系 持 续 不 断 地 向 外 运
动, 许多活跃的恒星在万有引力把它们聚集到足够近的
距离以致于产生严重的碰撞危险之前就将完成它们的自
然生命周期。但是这并不会改善生命的前景。或迟或早
所有活跃的恒星都将耗尽它们的核燃料, 那时它们的能
量输出将减少。正在死亡中的恒星或者膨胀到红巨星阶
段, 吞下它们内层的行星; 或者在通向白矮星或中子星 附

的道路上进入低发光度的阶段。在这种能量逐渐减少的

阶段, 它们变得非常冷, 再也不能维持在其行星上进化 一

的任何形式的有机体了。

就生命而言, 类似的剧情说明书对于平伸宇宙也同

样成立。随着活跃的恒星接近它们生命周期的终点, 它

们的能量输 出 也 将降 低 到 能 够 支持 生 命 存 在 的阈 限 之
下。平伸宇宙的稳定状态最终有助于时空中的温度保持
和辐射的均匀分布, 而在这种情况下, 物质的遗迹是随
机地出现的, 因而它不能够维持不可逆反应。
我们的宇宙 无论 是 开放 的、封闭 的、还 是平 伸 的,
它的进化最后阶段都将灭绝在其中可能进化出的所有生
命。这是一种令人沮丧的前景。幸运的是, 我们似乎生
活在一个多周期, 而不是一个单一周期的宇宙中, 并具 345
有一个多周期的, 而不是一个单一周期的进化过程。这
就意味着我们的宇宙中生命的结束并不一定是该宇宙中
生命的结束。
在多周期宇宙中, 生命并没有必要在局域宇宙进化
的最后阶段结束。虽然在每一个局域宇宙中的生命一定
会结束, 但它能够在紧随其后的宇宙中重新进化。如果
在每个局域宇宙中进化是在白板上开始的, 那么在宇宙
的循环中生命的进化就将是一种无穷努力的过程: 在它
已经进化到一定水平后又完全解构, 一次又一次地重新
从零开始。然而, 在通讯真空的宇宙中生命并不服从这
一 “诫律”。在这里, 生物有 机体 不仅 在每一 局域 宇宙
中进化, 而且它们还在不断地持续进化。由于在每一个
宇宙中有机体和有机体系统都把它们的痕迹留在了真空
中, 因而宇宙真空把这通告给了后续的宇宙, 这样我们
就获得了一个具有学习曲线的循环过程。每一个宇宙开
始时都没有生物有机体, 但当条件成熟时就进化出这样
的有机体, 当条件越过了维持生命的阶段时有机体又被
全部灭绝。不过, 它们共享的真空仍保留着在其中进化

出来的生命的痕迹。因为在每一个后续的宇宙中真空都

之 被进一步赋予生命之活力, 所以后续宇宙都更容易进化
塘 出生命。
通讯宇宙中向上的周期性进化为宇宙中生命的未来
提供了光明的前景。由于每一个局域宇宙中的生命都在
真空中留下了持久的痕迹, 因而在后续宇宙中出现的生
命形式与前期宇宙中的生命形式相比, 前者向更高复杂
性和相干性水平进化。这一过程一直会持续到新宇宙的
诞生。后续宇 宙 具 有产 生 更 复 杂 生命 形 式 ( 与此 相 对
应, 也具有更复杂的心灵和意识形式) 的潜能。
在成熟宇宙的成熟阶段中进化出的生命和心灵形式
也许比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任何事物都更复杂。大宇宙
346
中的生命和心灵形式非常不同, 就好像地球上热血动物
和蓝—绿藻、天才的心灵和老鼠的心灵那样不同。

宇宙中意识的角色

大宇宙的进化可能被局域宇宙周期中的生命和心灵
进化所影响, 这种可能性应当进一步加以深思。尽管我
们走在越来越思辨的高地上, 但它是值得探险的———在
我们面前展现出迷人的远景。
意识不是静态地给出的; 它在整个人类史上一直在
进化, 并且在未来似乎还会继续进化。我们可能正站在
这 种 进 化 的 大 跳 跃 的 门 槛 上。 S. 奥 罗 宾 多 ( Sri
Aurobindo) 说, 人类意识发展 的下 一个阶 段是 超意 识;
J. 吉布塞 ( Jean Gebser) 也 以 类 似 的 语 气 描 述 了 四 维
完整意识的显 现。 K. 威 尔 伯 ( Ken Wilber) 扼 要 阐 明
了进化过程的六个层次: 从属于非生物的物质—能量的
物理意识, 经过与人类的肉体和心灵意识特征密切相关
的生物意识, 到达原型的、超越个人的和直觉的微妙意 附

识, 再到构 成 无 形 的 辐 射 ( formless radiance) 和 完 美

的超然存在的作为原因的意识。根据威尔伯的观点, 最 一

后一个阶段将产生终极意识, 即作为该进化过程的每一

个层次的本质、源泉和本性的意识。

对从最低层次到最高层次进化的意识水平阶梯的直

觉为绝大多数神秘主义传统所共有, 它们可以根据对通
讯宇宙的认真研究来为其辩护。将会在成熟宇宙的成熟
阶段中出现 的 超 进化 有 机 体 似 乎具 有 超 进 化 形式 的 意
识。
通讯宇宙的进化动力学允许我们推测这种进化将如
何影响今天人类的意识。我们还记得, 我们的身体和大
脑创生了真空标量场中的波形痕迹。这些痕迹———我们
有机体的 波 函数———与 其 他 痕 迹 一 起 整 合 为 多 维 全 息 347
图。在薛定谔全息图 中, 也 和 在传 统的 全息 图中 一 样,
新痕迹叠加在早先的痕迹上———过去和现在形成一个完
整的整体。通过真空全息图获得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整合
起来的多维 信 息 把我 们 大 脑 和 身体 的 过 去 和 现在 的 状
态, 以及我们周围的社会和自然系统的过去和现在的状
态, 通告给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它有助于我们大脑和身
体内部的相干性, 也有助于我们大脑和身体以及我们生
活在其内的环境之间的相干性。
这一多 维 的、在 时 间 上整 合 在 一 起 的 “ 与 真 空 的
共舞” ( dance with the vacuum) 如 何 在 21 世 纪 展 开,
可以在剧情说明书中加以描述。

在人类文明的几千年中, 描绘单个人状态的波
函数在他们的文化和共同体的集体波函数中整合了
起来。后者又在更高维的波函数中整合了起来, 并
对进化着的整个文明和它们的生物圈环境的状态进
行了编码。这些行星范围的和时间维的波函数构成
了单个人的共同经验仓, 它们又构成了一个活跃的

记忆库, 并进入到全世界每个人心灵的意识和潜意

之 识中。
塘 随着 真 空 的 多 维 波 函 数 把 越 来 越 多 的 个 人
( 他们具有 越 来 越进 化 的心 灵 ) 的意 识 整 合 起 来,
这种意识 越 来 越 明 显 地 反 馈到 个 人 的 心 灵 中。 不
久, 把人束缚到他们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上的直觉开
始从潜意识层次透进日常意识的层次。因为日常意
识是从非感觉源的直觉和洞察发展而来的, 所以越
来越多的 人被 鼓 励 去 恢 复古 代 的 人 际 间 通 讯 的 方
法, 或者用新的技巧和技术去改善这些方法。
由于人类意识到了他们与真空的共舞, 因而他
们学习不仅通过电磁波谱、而且通过无处不在的零
348
点场的标量波进行通讯。由人类技术产生的电磁波
从地球辐射到星际空间, 但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中不
断衰减。而另一方面, 真空的标量场所携带的信息
是以分散的形式存在的, 它是守恒的。即使真空全
息图在时间中传播, 但它们无论传播到哪里都仍存
在着。
在整个 21 世 纪, 以 真空 为基 础 的人 际 间的 相
互通讯的重要性将增大。人们学习接受从真空到达
他们大脑的多维信号的相关成分, 结果, 它们被越
来越多地告知在时间和空间上进化的它们环境的状
态, 包括距离远近不同的、活着的和已死去的其他
人的意识。 J. 吉 布 塞、 K. 威 尔 伯 和 S. 奥 罗 宾 多
所猜想 的 更 高 的 和 更 多 的 整 合 意 识 必 定 会 出 现;
H. G. 韦 尔 斯 ( H. G. Wells) 和 P. 拉 塞 尔 ( Peter
Russell) 所预言的全球脑 ( the global brain) 和 C.
荣格所描述的无意识都将成为日常世界的一部分。
到 21 世纪末, 以真 空为 基础 的 通讯 并 不只 是 附

补充材料, 而是电子通讯的替代物。真空场作为自

然因特网担负全球功能, 描绘经过整合的人类和其 一

环境的过 去 和 现 在 状 态, 在 它 们 之 间 创 造 生 命 联

结。

围绕我们地球并充满意识的真空不是一种局域

现象。随着标量波阵面在真空中传播, 随着它们的
干涉波形把人类的个体和集体意识进行编码, 自地
球发出的分散的信息就向外辐射。它遇到充满地球
以外的生命和文明的全息图的真空区域仅仅是时间
上的问题。随着人类的共同波函数与其他文明的共
同波函数的整合, 一种行星之间的意识场就开始出
现。在这一场中个体意识的波形痕迹仍保持单独地
守恒, 他们也可单独地恢复, 这就使人类能够无需 349
用电子通讯技术与地球以外的智慧进行通讯。

我们可以用对宇宙范围的透视来完善这一剧情说明
书。它提到了这样的可能性: 基于生物有机体的意识激
活并实现真空中意识的潜能———一种宇宙中和宇宙的意
识。
这一令人吃惊的可能性来自于通讯宇宙的进化动力
学。在这一宇宙中, 真空中信息的累积和整合在不断继
续, 它不是一种进化—发展的循环过程。真空信息随着
宇宙的诞 生 和出 现 复杂 系 统 ( 包 括生 物 有机 体 ) 而 不
断积累, 当周期宇宙的物质到达转折点或退化的终点时
这种信息并不消失。即使当产生这些信息的系统和有机
体消失了, 它们产生的信息仍继续存在。
随着越来越复杂 的 有机 体、生 态和 生物 圈的 进 化,
编码在真空标量全息图中的多维的、包含时间和空间的
波函数自身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连贯。波函数叠加在波
函数上, 并在更高层次的波函数中整合起来。有机体的
波函数与更高层次的系统, 以及系统的系统的波函数整

合在一起。行星生物圈的波函数与它们的太阳系波函数

之 整合在一起, 而太阳系的波函数又与它们的星系和星系
塘 团及超 星 系 团 的 波 函 数 ( 包 括 它 们 的 宇 宙 的 波 函 数 )
整合在一起。宇宙波函数又与先前宇宙的波函数整合在
一起, 创生出大宇宙的超宇宙波函数。
这种持续的和不可逆的信息积累过程使真空标量场
变得充实, 它越来越与生命和意识发生共振。这一发展
过程越过关键阈限的时候到来了。真空中的波函数激发
了其自身的准无穷能量海中固有的意识潜能。
充实的超宇宙波函数实现真空意识潜能的可能性明
显是一种思辨, 但它并不是没有任何基础的。意识决不
可能被外 在 的观 察 者 获 得: 只 有 主 体 自己 才 能 体 验 到
350
它。因此, 坚持认为只有人类大脑的复杂神经网络才具
有意识现象是毫无道理的; 而认为只有完整的有机体才
能产生意识也是站不住脚的。即使分子和细胞也可能有
意识潜能, 尽管这种潜能肯定比完整的有机体的意识潜
能更难实现。
真空的基本能量区域能成为意识潜能的庇护所, 这
种潜能当真空充满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意识的痕迹时就
可能实现。这可以通过把人类意识进化的剧情说明书延
伸到宇宙意识进化的剧情说明书来加以阐述。

随着行星意识场的创生, 随着它们并生为星际
场, 随着这些 星际 场又 并生 为星 系 的、超星 系 的、
直至宇宙的意识场, 真空中的意识痕迹拓展并强化
了。当特定宇宙的宇宙意识场并生为超宇宙意识场
时, 意识的痕迹就遍布于整个宇宙。在真空标量场
不再仅仅与同物质结合在一起的意识发生共振的那
一点上, 它就进化出自身的动力学。它在具有信息 附

的真空标量场内激活意识, 并在宇宙自身内部实现

意识潜能。 一

关于心灵和物质的终极问题 体


当我们思考真空中意识的可能性时, 通讯宇宙的寓
言就进入了 有 关问 题 所映 射 的领 域, 这些 问 题 自 2500
年前古希腊思想家提出后就一直困扰着哲学家。精神和
自然、心灵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如何? 它们是两种分立的
实体吗? 抑或只是一种实体? 如果它们是两种实体, 它
们是如何在人类的 脑 /心 中 结合 起来 的? 整 个宇 宙是 由
两种分立实体构成的夹心蛋糕吗? 抑或它是由单一的基
本实体或材料构成的吗? 如果是后者, 那么这种实体是 351
什么呢, 是精神还是物质?
对这样的问题, 通讯宇宙提出了大胆的、非常有意
义的解答。宇宙的终 极 实体 既不 是一 个, 也 不是 两 个,
而是一个具有两极 ( two poles) ( 有些 哲学家 把它 们叫
做 “维”) 的 单 一 实 体。 一 极 是 物 理 极, 从 一 开 始 就
有; 另一极是精神极, 一开始它仅仅是潜在地有。
正如二元论哲学家 R. 笛卡 儿所 发现的, 物理 极可
以为观察所利用, 而精神极仅仅对内省开放。然而, 这
并不意味 着 它们 一 定 是 分 立的 实 体。 我们 现 在 已 经 知
道, 物理极从宇宙的原始量子真空进化而来。对这一极
发展过程的观察产生了自我进化宇宙的概念, 在这里多
次爆炸导致了周期性的不稳定, 而爆炸喷射出构成新生
宇宙物质的粒子。在漫长的时间中, 这些宇宙内部出现
了复杂系统, 其中有一些不仅与它们周围的世界和真空
相互作用, 同 时 也 导 致 了关 于 物 质 和 心灵 的 本 质 的 问
题。
精神极对观察而言是无法利用的, 但它能被直接体
验到。能够提出哲学问题的复杂系统可以把它体验为其

自身的心灵和意识, 它们的体验归之于宇宙中的一种普

之 遍要素, 这种要素并不只限于具有进化了的脑和神经系
塘 统的有机体。这种要素就是宇宙的精神极, 它存在于作
为具有或大或小实现程度的潜能的所有事物中。这种潜
能的实现是通过与进 化着 的物 理极 的相 互作 用达 到 的。
作为宇宙的 物 理 极而 进 化 的 系 统越 复 杂 和 越 具有 自 主
性, 与它们相互统一的精神极中所固有的潜能就越大。
系统中相互统一的精神潜能要求具有进化了的神经
系统的复杂有机体, 这种系统的进化导致真空中复杂波
函数的累积。作为宇宙基本部分的真空也具有两极: 作
为实际能量海的, 对人类观察者开放的物理极和对内省
有效的精神极———仅仅对上帝而言, 它在本质上才是内
352
在的。然而, 尽管人类观察者不能内省真空的意识, 但
能够推知它, 就好像他推知其他人的意识一样。这些推
断并不涉及不同种类或形式的实体。人类的意识是作为
真空意识实体的相同极的一种显现。人类和真空意识都
是宇宙的精神潜能的表现形式, 对高度进化的有机体来
说, 这种潜能是通过复杂神经网络显现的, 在真空中它
是通过真空与复杂有机体的相互作用来显现的。即使当
有些有机体物种和生物圈消失, 而其他的还未出现时这
种相互作用仍在继续。甚至在宇宙进化的晚期阶段所有
生命都消失时, 它还在继续。由有机体留下的痕迹, 与
由所有粒子和粒子 系统 留下 的痕 迹一 样, 都 是永 恒 的。
它们在真空中叠加和累积, 显现作为其精神潜能的实现
的意识。
物质和心灵的关系和进化的这一原因与人类的最深
层次的直觉相吻合。它告诉我们, 意识的出现经过了一
个接一个的宇宙中的物质的创生、结构化和循环。在漫
长的时间过程中, 进化了的意识把自己从物质中解放出 附

来并回到包容于宇宙中的非物质能量。物质宇宙的进化

是一种手段, 通过这种手段, 宇宙中固有的意识就能够 一

自我实现。

关于不朽和责任的最后陈述 体


通讯宇宙对人类的生命和存在具有重要意义。在结
束这些探究之前, 有两点应当强调一下: 不朽和责任。
当我们把通讯宇宙的意义同人类的生命和存在相联
系时, 我们 应 当 记住, 这 一 宇宙 的 起 源 基 础 是 跨 周 期
的, 是赋予并不断赋 予 信息 的量 子真 空。粒 子和 原 子、
分子、细胞、有机体和星系仅仅是它的产品。然而, 它
们是 积 极 相 互 作 用 的 产 品———把 它 们 自 身 读 进 ( read
themselves into) ( 即 编 码 进———译 注) 真 空 的 进 化 实 353
体, 并创生一种更复杂、更富有信息的能量海。我们的
身体由定期出现和消失的粒子所构成, 而这些粒子就来
自这一能量海, 但我们的身体, 包括我们的大脑, 所产
生的信息并不是暂 态的。它 们 把自 己读 进这 一能 量 海,
在这里它们持久地存在着, 并通告给所有的后来者。
尽管我们的身体衰亡了, 但我们心灵的痕迹进入了
真空并继续存活着。这是一种永恒的直觉。现代实验心
理学的奠基人 G. 费克纳 ( Gustav Fechner) 把它和其他
的痕迹统一了起来。他 在一场 大病痊愈 后写道, “ 当我
们中的一个人死去时, 就好像世界闭上了一只眼睛, 因
为来自那特定区域的所有感知贡献都停止了。但是, 使
它们自己围绕那个人的感知力形成的记忆和概念关系在
更大的地球生命 ( Earth - Life) 中仍像以 前一样清 晰地
存在着, 并形成新的关系, 而且在所有的未来时间内不
断地成长和发展, 就好像我们自己思想的清晰对象, 一
旦在记忆中贮存起来, 就形成新的关系并在我们今后的
整个有限生命中得到发展一样。”
把一个人的身体和大脑读进真空和读取 ( read out)

已经读进其中的其他人的身体和大脑, 实际就是与活跃

之 的宇宙记忆场的共舞, 它是与永恒舞伴的一种共舞。虽
塘 然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点, 但它把不朽提供给了那些参加
共舞的人。对我们存在的 这一永久 极 ( non - evanescent
pole) 的清醒认知给我们提 供了一种 信念: 我 们作 为具
有一种进化了的心灵的复杂系统, 不可能没有任何痕迹
地从宇宙住所中消失。我们无论做了什么, 甚至想了和
感觉到了什么, 都被贮存在宇宙的记忆中, 正如费克纳
所写的那样, 它们形成了新的关系并在未来的所有时间
里成长和发展。
我们的心灵对宇宙深处的不朽的认知, 证实了在某
些最著名的哲学家的思想中反映出来的直觉。柏拉图把
354
它清楚地表达为灵魂的不朽, 它来自于永恒的形式或理
念王国, 最后又回到这一王国。黑格尔把它看作是绝对
观念通过其世俗的具体化过程的自我实现; 伯克利主教
把它当作在人类心灵中的上帝心灵的映射。
我们与真空的共舞还有另一层含意: 它间接地表明
了我们自己强烈的责任, 这种责任比除神秘主义者和深
谋远虑的生态学家之外的任何人通常所认识到的都更强
烈。在通讯宇宙中的存在并不只是私人的事。我们是非
局域的相 干 整体, 是 非 局域 的 相 干 整 体的 有 机 组 成 部
分, 这一相干整体把我们的存在延伸到这一星球的社会
和生态中, 延伸到越过这一星球的最广阔的空间。我们
是嵌入这一宇宙的整体子, 我们是宇宙进化的一个重要
的、也许是决定性的要素。正是我们的责任保证了我们
的活动, 甚至我们的思想、感觉和直觉有利于, 而不是
阻碍宇宙的进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作为有意识的
参与者具有 ( 即使不是惟一的) 明显的特权。




本章参考书目 )

Aurobindo, Sri, The Life Divine, 2nd Printing, Sri Aurobindo

Library, New York, 1951.
Barrow John D. , and Frank J. Tipler, The Anthropic 性
Cosmological Princip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and New
York 1986.
Gebser, Jean, Ursprung und Gegenwart,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Stuttgart 1949.
Peat, F. David, Synchronicity: The Bridge Between Matter and
Mind, Bantam Books, New York 1987.
Russell, Peter, The White Hole in Time ( reissued as Waking Up
in Time) , origin Press, Novato, CA 1992, 1998.
355
Taormina, Robert J. A New Consciousness for Gobal Peace, Proc
Third Interna tiona l Symposium on the Culture of P eace, Baden Baden
1999.
Teilhard, Pierre de, The Future of Man ( 1959 ) , Harper &
Row, New York 1964.
Weinberg, Steven, Lonely planet, interview in Science a nd Spirit
10: 1 ( April - May 1999) .
Wells , H. G. , World Brain ( 1938 ) , A damantine Press ,
London 1994.
Wilber, Ken, Up F rom Eden: A Transpersonal View of Human
Evolution. Shambhala, Boulder 1983;
———, Physics, mysticism, and the new holographic paradigm, The
Hologra phic P ara digm, ed. K. Wilber, Shambala, Boston 1982;
———, An integral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J 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4, 1 ( 1997) .




356
附 言



人们一直在讲 20 世纪是物理学世纪, 而 21 世 纪是

生物学世界。这已接近成为现实, 但它未能针对当前的 一

发展。20 世纪的最后 20 年已经 是生 物学世 纪: 不 仅在

生命科学 中, 而 且 ( 通 过 相 关 的控 制 论 和 系 统科 学 的

成长) 在 人文 和 社会 科 学 中 都 兴起 了 有 机 论 思想, 这

些就是明证。
然而, 世纪之交科学的发展已冲破了有机论和系统
范式, 它们进 入 了 非 局 域相 干 和 共 同 进化 的 尺 度 不 变
( scale - invariant) 过程的领 域, 进 入了 超越 20 世纪 中
发展起来的几 乎 所有 科 学概 念 的 现象 的 领域。20 世 纪
惟一能够描述这种现象的科学是量子物理学。但是, 由
于非局域关联和相干性不仅在量子世界中出现, 而且在
自然界的所有尺度和 复 杂性 范围 内都 出现, 因而 21 世 357
纪的科学并不是一个有限的领域, “ 量子 物理 学” 也不
是描述它的术语。未来的科学将既包括量子物理学, 也
包括量子生物学、量子宇宙学和量子脑和意识研究。它
将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和发现领域, 并把在微观尺度上
获的知识应用到观察现象的所有范围。
21 世纪不 是 一个 生 物学 世 纪, 也 不 是 物 理学 世 纪
或 20 世纪发展起来 的任 何 一门 学科 的世 纪。它 将是 一
个整体科学的世纪, 研究所有宇宙、生命和心灵领域中
非局域相干性的尺度不变整体的结构和共同进化。




358
附加资料
ψ场 理 论



通讯真 空 概 念的 主 要 命 题 已经 在 第 五 章 中作 了 概 一

述, 这是一个大胆的概念, 是有希望解释自然界所有领

域中非局域相干性现象的寓言的核心。这种可能性的概

念还需要更加具体的解释, 并要借助主要的经验证据和

理论背景加以佐证。这就是 ψ场理论 ① 的目的。
除了其特定命题和假定的确实性之外, ψ场理 论还
阐明了三个基本命题的确切性:
1. 真空层次 的 量 子场 是 时空 中 物理 相 互 作用 的 媒
介;
2. 真空层次 的 量 子场 也 是非 局 域关 联 和 相干 性 的
媒介;
3. 永恒的真 空 场 通过 把 多维 波 函数 通 告 给实 体 而
359
成为所有尺度层次上的非局域关联和相干性的媒介, 而

① 这一 理论 的名称 希腊 字母 “ ψ” 并 不 是 指 该 场 纯 粹 地 或 甚 至 主
要 地与所 谓的 ψ现象 相关。“ ψ场 ” 中 的 ψ表明, 该场通 过进 一
步 阐明微 观粒 子的波 函 数 来 完成 对 量 子 态 的 描 述, 它 同 样 完 成
对 有机态 和心 灵和意 识 的 描 述。 作为 整 个 观 察 领 域 内 的 非 局 域
性 的通讯 因素 , 它是 我们 在 自 然 界中 能 够 发 现 的 最 一 般 形 式 的
“ 精神 ” ( Psyche) 。
该波函数把它们自身的现在和过去状态同它们参与其中
的系综的现在和过去状态整合起来。
这些命题的 第一 条 陈 述 了 ψ 场 理 论 的 前提, 第 二
条陈述了它的假设, 而第三条陈述了它的假说。

前 提

1. 基本前 提: 真 空 层次 上 的量 子 场 是 时 空中 物 理
相互作用的媒介
四个命题阐明了确认和证明这一前提的知识基础。
1. 1 时空是充满能量的空间 ( plenum)
作为充满能量的空间观念已经在几乎所有经典宇宙

学和神秘主义传统中被直觉地证实了。今天, 对意识转

之 换状态的研究显示, 绝对虚无的感觉也是绝对充实的感
塘 觉。 ( 格罗 夫, 1999) 在古希 腊, 这一直 觉引起了 德谟
克 利 特 的 争 辩: 他 需 要 真 正 的 空 的 空 间———“ 虚
空” ———以便让他 的 原 子 在 其 中 运 动。 然 而, 亚 里 士
多德指出, 虚空的显现实际是传导热和光的媒介。
在近代科学的黎明时刻, 牛顿把空间看作是一种适
合于质点运动的被动容器, 这一空间概念与德谟克利特
的观念吻合。但在 19 世 纪 这一 思想 出现 了问 题, 因 为
空的空间观念与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不太相符。根据
这一理论, 电磁现象是由于在整个空间中延伸的场的作

360 用所引起的, 它携带电磁波, 包括可见光, 与水携带波


非常类似。( 麦克斯韦, 1873)
波的传播所依赖的场被认为是以太, 它是与所有物
体进行相互作用并影响其空间轨迹的机械性媒介。这一
理论由 J. 弗雷 斯内 尔提 出, 它 预言 了物 体在 以 太中 运
动会产生摩擦力。但在 接近 19 世 纪末 米切 尔森 和莫 利
所进行的实验中, 预言的这一摩擦力———它将使光的传
播速度变慢———没有成为事实。无论光束沿地球转动的
方向还是与地球转动的方向相反运动, 光的速度都保持
相同; 我们的行星在以太中运动看来并不影响它。这与
占统治地位的以 太概 念相 矛盾。 当 1905 年 爱因 斯坦 发
表了他的狭义相对论时, 由此引起的惊恐被消除了。在
狭义相对论中, 光速是一个常数, 像静止的以太这样的
绝对参照系是不需要的。
几年后, 以太概念被人们从物理学家的世界图景中
抛弃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以后空间就可以看作是被
动的虚空了。米切尔森自己坚持认为, 米切尔森—莫利
实验的否 定 结 论 并 不怀 疑 “ 叫 做以 太 的 媒 介———它 的 附

振动产生热和光现象, 它被认为充满所有空间———的存

在有问题”。 ( 米 切尔 森, 1881 ) 米切 尔 森注 意 到, 弗 一

雷斯内尔所提出的对以太的解释被否证这一事实并不是

不存在充 满空 间 并 传输 各 种 效 应 ( 引 力 的、 电磁 力 的

和可能的 其他 力 的 效应 ) 的 媒 介的 证 据。 因 此爱 因 斯

坦自己也附 和 这一 观 点。1920 年 在巴 塞 尔 瑞 士科 学 院
的一次谈话中他指出, 根据广义相对论, 空间被赋予了
物理性质。所以在这种意义上爱因斯坦得出结论说, 存
在某种以太。
在 20 世纪的最 后几 十 年, 米 切尔 森和 爱因 斯坦 的
洞察获得了新的承认, 对充满空间和时间并传输种种效
应的媒介 的 长期 忽 视 正 在 被重 新 思 考。这 并 不 意 味 着
19 世纪以太 概 念的 恢 复; 而 是 物理 学 家 又重 新 使用 了 361
能量场的术语, 这种能量场充满相对论把它描述为时空
的整个区域。时空区域内物质的不存在并不意味着该区
域内必定没有能量。
尽管仍用 传 统 的术 语 “ 真 空” 来 表 示 没 有物 质 的
空间, 但它现在已被看 作在 其 中充 满着 各种 形式 的 场。
这一洞察 是 20 世 纪 早 期 由 爱 因 斯 坦、 普 朗 克、 博 恩、
乔丹、海森伯、卡西米尔、兰姆、卢瑟福、狄拉克、泡
利、韦斯科 夫、汤川 秀 树和 最近 由惠 勒、博 姆、海 姆、
杨和米尔斯、希格斯、戈德斯通、辛哈和维吉尔提出并
加以发展的基本物理学理论的成果, 它代表了物理学世
界图景的转变: 时空需要物理实在。它并不仅仅是一种
几何学概念, 而是一个具有物理特性和实际物理效应的
四维连续统 ( continum) 。
1. 2 充满空间的 能量 是量 子 真空 零点 场的 实际 能

20 世纪物理 学 的 进化 表 明了 对 真空 的 经 典定 义 被
取代了: 真空不是空的空间, 也不仅仅是其方程既遵守
波动力学又遵守狭义相对论的系统的最低能量状态。相

反, 它是物理学上真实能量的区域, 这种区域具有令人

之 吃惊的密 度。当 电 磁辐 射 的 波 长 与核 子 的 直 径 ( 大 约
- 35 44
塘 10 m) 差不多相等时, 辐射的频率达到 10 赫 兹。根
据爱因斯 坦 的质 能 关 系 式, 真 空 的 能 量密 度 就 达 到 了
93 3 13
10 kg /m 的数量级, 这比 原子 核 的能 量 密度 ( 约 10
3 80
kg / m ) 大 10 倍。
真空 被 认 为 是 一 种 虚 等 离 子 区 ( virtual plasma ) ,
由围绕它们的零基值 ( zero baseline value ) 涨 落的 能量
场组成。由于这些场的能量即使在温度为绝对零度时仍
能 起 作 用, 因 而 它 们 就 被 称 为 零 点 能 ( zero - point
energy) 。这一概念起源 于 1912 年, 当时 普朗克 是从 他
的黑体幅射理论中推导出来的。虽然普朗克自己抛弃了
362
它———他坚信零点能不可能产生可观察到的结果———但
爱因斯坦和斯特恩发现, 普朗克的辐射公式确实需要这
种能量的存在。
在目前的概念中真 空是 一 种永 无休 止的 活动 状 态。
量子涨落通过博恩、海森伯和乔丹的工作已经把零点能
的有关内容发展到量子电动力学。对计算而言, 涨落是
量子电动力学中的 “反 常”: 在 方程 中被忽 略不 计。但
在马歇尔 ( Marshall) 和博耶 ( Boyer) 提出的替代理论
随机电动力学中, 量子涨落明显地被考虑在内, 并证明
它是许多量子效应的原因。
量子涨落创生和湮灭 “ 虚光 子”。 光子的 虚性 是由
于它们极短的寿命期望值: 在真空中它们从出现到再次
被吸收之间的时间间隔实在太短, 人们不可能观察和测
量到它。不过, 尽 管 光 子 是 虚 的, 但 与 “ 实 ” 光 子 不
同, 它们具有质量, 而且它们持续的时间越短, 其质量
就越大。光子不是真空中仅有的虚粒子。当虚光子被电
磁相互作用中的电子交换时, 就会存在环绕电子的虚正 附

电子 ( virtual positron) 。除玻色子 ( 像光子、 引力 子和

胶子这 样的 光 和力 粒 子) 外, 费 米 子 ( 像 质 子和 中 子 一

这样的物 质粒 子 ) 在 真 空 中 也 同样 出 现 涨 落。费 米 子

真空, 或狄拉 克 海, 是 1930 年 由 P. 狄 拉 克 首 先 提 出

的, 主要是为了解释物质从正能态向负能态跃迁时为什

么是 稳 定 的。 在 狄 拉 克 的 概 念 中, 真 空 是 一 种 所 有
( 也仅仅是) 负能级存在 的物理 状态, 但它并 不能 产生
可观察到的电荷密度。正如这一理论在其后的概括所表
明的, 费米子真空的零电荷是由于带电的粒子—反粒子
对的相互湮灭所造成的。
“ 真空物理学” ( 这是 J. 惠勒 所创 造的 一 个新 词)
的发展是最近人们试图统一自然界中的主要力的一个必
要部分。在统一和大统一理论中量子概念第一次从经典 363
物理学的充满以太的空间转换到电磁零点场。紧接着在
量子场论 中, 电 磁 零 点 场演 化 到 狄 拉 克海 的 费 米 子 真
空; 而在 “ 超 大 统一 ” 理论 中, 费 米 子 真 空 又过 渡 到
“ 统一真空 ”, 它 是像 超 对称 和 超引 力 这 样的 多 维概 念
的基础。
近来, 人们认为统一真空是自然界中所有基本力和
场的原始场所。在统一概念中所有基本相互作用都是由
嵌在真空中的粒子作媒介的。电相互作用由虚光子作媒
介, 它们 作用 于 磁场。 磁 相互 作 用 由 “ 实 ” 光子 作 媒
介, 它们作用于电场。 引力 相 互作 用由 虚引 力子 传 输,
作用于 引 力磁 场 ( the gravitomagnetic field) , 而引 力 磁
相互作用 又 由 改 变 引 力 场 的 实 引 力 子 ( real graviton)
传输。强核相互作用由虚 胶子 ( virtual gluon ) 作 媒 介,
+ -
而弱核相互作用由 W 、W 和 Z 0 玻色子 ( 或换一 种说
法, 由实胶子) 作媒介。
S. 桑 德 斯 ( S. Saunders ) 和 H. R. 布 朗
( H. R. Brown) 搜集到了 真 空哲 学方 面的 一组 论 文, 他
们认为真空作为现代 物理 学的 核心 结构 正在 迅速 崛 起。

根据 P. 戴 维斯 ( Paul Davies) 的 观点, 它是 全 面理 解

之 自然界中力的一 把钥 匙。S. 温 伯 格 ( Steven Weinberg)
塘 注意到, 如果真空与实际存在的稍微有点不同, 那么现
实世界就将面目全 非: 支配 它 的规 律就 会完 全不 一 样。
有些物 理 学 家, 例 如 像 H. J. 法 尔 ( H. J. Fahr) 就 宣
称, 物理世 界 仅 仅 是 真 空 态 的 一 种 激 发 形 式 ( 法 尔,
1998) 。
1. 3 零点场的虚 能量 与时 空 中带 电粒 子和 粒子 系
综的相互作用
Ψ 场理论 前 提的 知 识 基 础 的第 二 个 详 细 陈述 把 量
子真空的能 量 场 同可 观 察 到 的 现实 领 域 相 互 联系 了 起
来。这些相互联系也包括量子场在内, 它在某些最前沿
364
的、或许也是最冒险的新物理学理论的框架中显著地明
朗化了。
要理解这些理论的推动力我们应当注意到, 在相对
论性的量 子场 论 ( 把 狭 义 相 对 论、量 子 力 学 和场 论 整
合在一起 的理 论 ) 中, 人 们 通 过对 量 子 化 场 的描 述 来
定义物质和场。这里既有费米子, 也有玻色子; 量子真
空是许多场 系 统的 基 态 ( 最 小 能量 和 最 大 稳 定性 的 状
态) 。在基态情况下, 量 子真 空的玻 色子 和费米 子场 是
27
“ 虚” 的。但是, 当 量 子 区 域 被 数 量 级 为 10 尔 格 / 立
方厘米的 能 量 流 激发 时, 就 会 创生 一 对 粒 子, 这 一 对
“ 实” 孪生粒子能够在时空中 “ 安置” 自己。在其 位置
上正电荷和 正质 量的 “ 洞 ” 仍 留在 真 空内 ( 狄 拉克 海
具有负电荷和负质量) 。
狄拉克证 明, 费米 子 场 中 的 涨 落 会 导 致 真 空 的 极
化, 真空由此又 影 响 粒 子 的 质 量、 电 荷、 自 旋 或 角 动
量。最近普索夫 ( Puthoff) 证明, 原子结构的实际 稳定
性是电子和真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不是它们从 附

真空中吸收的能量与 其轨 道运 动所 失去 的能 量相 抵 消,

那么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由于恒定地辐射能量, 因而就 一

会逐渐与原子核靠近。

真空场对粒子和原子的影响是非常微妙的; 它们的

所有作用 范 围现 在 才 搞 清 楚。这 些 效 应的 发 现 开 始 于

1948 年, 当时卡 西 米尔 ( Casimir) 发 现 了以 他 的名 字
命名的效应, 并发现了导致这种效应的力。在两个靠得
很近的金属板之间, 真 空能 量 的某 些波 长被 排斥 在 外,
这样就导致了两金属板之间的能量密度小于板外的真空
能量密度, 这种不平衡就产生了一个把板向内推使之更
靠近的压力。1997 年, S. K. 拉莫罗 ( S. K. Lamoreaux) 高
精度地测量了卡西米尔力, 这引发了不少研究计划———
开展从真空中获得能量的实验研究。这些努力被称之为 365
“ 真空工程” ( vacuum engineering) 。
“ 兰姆移位 ” ( Lamb - shift) 是 另一个 经典 真空 效
应, 它由光子所显示的频移构成, 该光子是当绕原子核
旋转的电子从一个能态向另一个能态跃迁时发出的。但
更为基本的效应现在被归结为它与真空的相互作用, 它
们可以从 P. 戴维斯 和 W. 昂鲁 ( William Unruh) 70 年
代所提出的假设中推导出来。戴维斯 - 昂鲁假设把零点
场中的匀速和加速进行了区分。匀速运动显示零点场是
各向同性的, 而加速运动会产生热辐射, 这种热辐射破
坏了方向的 对称 性。 这 是 A. 萨 哈 罗夫 在 1968 年 预 言
的。为了探寻从一组更为基本的假设出发推导出爱因斯
坦的广义相对论公式, 萨哈罗夫提出, 相对论性现象可
能是由于物质的存在 而在真 空中感生 的效应。 ( 萨 哈罗
夫, 1968) 根 据 他的 理 论, 与 电荷 粒 子 之 间 的 库 仑 力
相比, 引力更类似于真空产生的卡西米尔力。
萨哈罗夫的突破性 理论 与戴 维斯 - 昂鲁 假设 一 起,
激发起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这些研究工作形成了基础
物理学的一个迅速成长的方面。这里我们来回顾这一研

究的一个范例, 该范例主要是由年青的、因而还不太著

之 名的物理学家提供的。
塘 有关相对论的真空相互作用概念的早期探索是国际
知名科 学 家 L. 亚 诺 什 ( Lajos Jánossy) 的 工 作。 他 的
工作 现 在 由 贝 赤 ( 匈 牙 利 西 南 部 之 一 城 市———译 注 )
大学的 L. 高兹 达 格 ( LászlóGazdag) 继续 下 去。高 兹
达格把超流真空概 念引 进 亚诺 什 的理 论。 ( 高 兹 达 格,
1998、1999) 超 流 真 空理 论 基 于 液 态 氦 和 理 想 博 斯 气
( Bose gas) 之间 的 类比。 这 里 的理 论 模 型 是 双流 体 的
流体力学。超 流 体 介质 的 能 量 结 构被 变 为 “ 集体 相 干
的” 和 “ 涨 落 相 干 的 ” 基 态, 它 们 被 能 量 缝 所 分 离。
后者 把稳 定 性 与 力 能论 ( dynamism) 整 合 了 起 来, 并
366
保 证 集 体 基 态 不 受 干 扰。 1974 年 C. 恩 兹 ( Charles
Enz) 已经证明, 这一模 型具 有广 泛的意 义: 它 描述 了
普通凝 缩物 质 ( 电 介 质晶 体、磁 晶 体和 等 离 子 体) 中
的序, 同时还描述了超导体和超流体的行为方式。
对于超流体真空而言, 时空的结构不仅由存在的质
量决定, 就像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 而且还由实
的和虚的真空玻色子决定, 这些玻色子是已知的种种物
理相互作用的基础。当玻色子匀速地流动, 时空的结构
就是平伸的———即它是欧几里德空间。当真空的玻色子
场以非匀速 方 式 ( 从 直 线 方 向 上 偏 转、 加 速 或 减 速 )
运动时, 时空的结构 就 发生 形变: 它变 成了 黎曼 空 间。
这样, 真空和时空就丧失了其超流体特性, 不同的相互
作用效应就清楚地显现出来。胶子场的非匀速运动创生
了原子核内的强和弱相互作用力。如果引力子场非匀速
地运动, 那么就会出现引力; 如果电磁玻色子以那种方
式流动, 那么就会产生电磁现象。而如果电磁玻色子以
光速 C 流 动, 那 么由 此 而 导 致 的现 象 就 是 光 束: 一 束 附

光子流。

若真空中次相 对 论 性匀 速 运 动 是 无 摩 擦 ( 它 对 运 一

动的客体 不产 生 任 何效 应 ) 的, 在 速 度 接 近 光速 时 爱

因斯坦 的 “ 相 对 论性 效 应” 就 会 显现: 时 钟 变慢, 质

量增加, 测量棒缩短。

把真空看作是物理学的真实介质的另一个革新理论
是哥廷根 大 学 的 M. 雷 夸 特 ( Manfred Requardt) 所 做
的工作, 西西里大学的 I. 利卡塔 ( Ignazio Licata) 也独
立地做了类似的工作。根据这些概念, 时空也同样是物
理实在, 量子是物理学宇宙这一基本层次质地粗糙的显
现。根据利卡 塔的 理论, 亚 量子 区 域 ( “ 网状 空 间”)
起超参照结构的作用, 在超参照结构中绝对形变用随机
度规张量 ( stochastic metric tensor) 来 描 述, 并在 洛 伦 367
兹不变量背景中表述对各向同性和均匀性的偏离。洛伦
兹变换是网状时空中物质运动所产生的物理效应。
以色列物理学家 J. 佐 雷夫 ( Judah Tzoref) 提出 了
一个类似的概念。根据他的 “ 真 空运 动学”, 基本 粒子
和相互作用是真空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的显现。佐雷夫把
非物质的空间解释为具有一种固有的真空强度。真空形
式 ( 粒子) 构 成 真 空 状 态 ( 场 ) , 场 又 诱 发 真 空 响 应
( 相互作用) 。基于这一概念 的数 学把惯 性、电 磁现 象、
引力、以及强 和 弱 核力 解 释 为 真 空对 包 容 在 场 ( 作 为
真空状态) 中的 粒子 ( 作为 真 空形 式 ) 所诱 发 的不 规
则性的响应。
根据匈牙利物理学家 Z. 托保 ( Zsolt Topa) 的 相对
论的修正形式, 物理实在的亚量子层次可以用数学上四
阶张量 T ikl m 来 表 示。按 照 这 种 “ 物 质 的 最 一般 层 次 ”,
托保引入了代表时 空的 T ik 张 量, 在 此之 上 T 张 量就 表
示质量的存在。( 托保, 1999)
虽然非常冒险, 但像这样的想法表明了物理学中基
础研究的方向。它根据物理学的实在时空、零点能的区

域和它的多种效应的源泉, 把时空解释为一种纯粹的几

何概念。

塘 1. 4 次级场是时 空中 零点 场 和带 电粒 子之 间相 互
作用的媒介
表述 Ψ 场理论 的知 识基 础 的第 四 个 命题 指 明了 作
为真空与可观察到的 世界 相互 作用 的媒 介的 物理 因 素。
这一物理因素构成了带电粒子存在时在零点场中产生的
场。富有想象力 的 新 理 论 声 称, 这 种 场 是 像 惯 性、 引
力、质量和普朗克常数的基本物理现象的产生原因。
按 B. 海 施 ( Bernhard Haisch ) 、A. 卢达 ( Alfonso
Rueda) 和 H. 普索 夫 提 出的 理 论, 惯 性 力是 作 用在 亚
粒子层次上的一种以真空为基础的洛伦兹力; 它产生对
368
物质 客 体 的 加 速 度 的 反 向 作 用。 这 种 “ 电 磁 拉 力 ”
( electromagnetic drag force) 是由于零点场的光谱特性所
产生的相 关 加 速 度。因 此, 惯性 不 是 量 子 化 粒 子 的 特
性, 而是它们与真空的零点电磁场相互作用的产物。
海施和其他人注意到, 在静止和匀速运动参照系中
粒子与零点场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偶然的振荡运动, 据此
他们推导出了 惯性 质 量 mi 。涨 落的 带 电 粒子 产 生了 一
个零点场的偶极子散射, 它的参数由与频率相关的光谱
散射系数 h ( w) 决 定。 由 于 零 点 场 的 相 对 论 性 变 换,
在加速参照系中粒子和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方向: 零
点场辐射的散射产生一种定向阻力。这种阻力与代表次
相对论性状况的加速矢量成正比, 但方向相反。
把惯性作为真空相互作用的产物的理论还具有更深
刻的含意。如果惯性力产生于真空的零点场和带电粒子
之间的相互作用, 那么这个力和引力之间的等价原则就
要求引力也必须是如此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 引力就
是产生于零点场—粒子相互作用的一种力, 正如萨哈罗 附

夫所预见的那样。

海施和他的合作者坚持认为, 对引力的真空—相互 一

作用解释在分析上等价于把引力当作是时空曲率的广义

相对论性的处理方式。然而, 它基于不同的过程。根据

新概念, 零点场的电分量促使带电粒子振荡, 而该振荡

又导致次级电磁场。某一给定的粒子既感受到促使其振
荡的零点场的电力, 又感受到由另一个粒子的场所触发
的次级力。由第二个粒子引起的次级力又反过来作用于
第一个粒子, 它们的净效应就是两个粒子间的相互吸引
的力。所以, 万有 引 力 就 是 粒子 之 间 的 长 程 相 互 作 用
力, 就好像范德 瓦耳 斯力 ( van der Waals force) 一 样。
总之, 惯性、万有引力以及范德瓦耳斯力都是由真空的
激发而产生的场效应。 369
海施和其他人所提供的解释由两部分组成。在第一
2
部分中超相对论性振荡 的能 量除 以 C 后等 于引 力质 量
E
mg ( 即 mg = 2 ———译注 ) 。除 了 因 子 2, 这 就产 生 了
C
引力质量和与电磁参量 同一 的假 定的 惯性 质 量 mi 之 间
的关系。但 是 可 以 证 明, 引 力 质 量 mg 应 减 去 因 子 2 ,
这样才能达到 mi 和 mg 之间的严格相等———即引力和惯
性力之间的相等。分析的第二部分从两个被驱动的振荡
偶极子之间的类范德瓦耳斯力出发推导出与距离平方成
反比的相互吸引力。
尽管仍然是思辨性的, 但以上的结论受到了高兹达
格发现的支持。按照伽达格的概念, 惯性和引力都要追
溯到质量粒子和超流体真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两种
情况下的作用动力学是类似的。对惯性而言, 通过质量
粒子的加速运动而失去其超流体特性的场阻碍它们的加
速; 而在引力的情况下, 作用于质量粒子的正是这一加
速的场。当 超 流 性不 产 生 作 用 时, 宏 观 效 应 就 显 现 出
来, 惯性、引力和电磁质 量就产生 了。 ( 参 见: 高 兹达

格)

之 把引力当作与真空 相互 作用 的产物 ( 更 严格 地 讲,
塘 当作由质量粒子在真 空中 产生 的吸 引力 ) 的 假 设与 D.
萨卡迪 ( Dezs Sarkadi) 和 L. 博多尼 ( Las’zlóBodonyi)
所作出的相互独立 的实现发 现相吻 合。 ( 萨卡迪和 博多
尼 1999) 他们的仪 器用 来测 量 大单 摆 运 动中 的 微小 偏
差, 能够确定 有公 度 质 量 ( commensurable mass) 的 物
体之间的万有引力的值。经过无数次可重复的实验, 他
们证实, 在质量不相等的情况下, 万有引力满足通常的
估计值; 当物体的质量接近相同时, 它们之间的万有引
力就变小。在质量完全相同的物体之间, 万有引力似乎

370 完全消失了。萨卡迪和博多尼得出结论, 牛顿的万有引


力定律只有对点状的质量才成立; 在规模较大的质量的
情况下, 它会导致不适当的结果。
以上的发 现 ( 乍 看 起来 非 常 令人 吃 惊 ) 支持 了 这
一理论: 万有引力不是质量物体的特性, 而仅仅是由真
空场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当质量非常不相等
时, 该场就发生形变并在物体之间产生相互的引力。当
质量相等时, 该场就不发生形变, 引力就不出现。
除了惯性、质量和万有引力, 以普朗克命名的常数
效应也归结于带电粒子和真空的相互作用。这里的相互
作用归于真空的虚玻色子 和物 质振子 ( 费 米子) 。 在振
荡的更高层次上, 基本量仅仅是以整倍数给出的: 效应
作用是量子化 的。 ( 作 为 一 种 效应 量 子, 而 不 是 能 量
- 34
子, 普朗克 常数 h = 6. 625× 10 Js 是动 能和势 能之 间
的微分, 拉格朗日函数的积分。它是振子振荡中的可能
的最低动 能和 势 能 时 间 积分。) 根 据 高兹 达 格 的 观 点,
能量子是由于振子与真空的相互作用。在任何有限的时
间内, 振子或者与一个真空玻色子相互作用, 或者与其 附

整倍数的玻色子相互作用。因而, 效应之所以是量子化

的, 是因为场中的能量传输是以量子化的玻色子结构出 一

现的。

粒子和真空之间通过特定的场作媒介进行相互作用

也是另一个理论的基础, 该理论由一个俄罗斯物理学家

小组提出。G. 希波夫 ( G. Shipov) 、A. 阿基莫 夫 ( A.
Akimov) 和 V. N. 宾希 ( V. N. Binghi) 认为, 由于带电
粒子的 自 旋, 在 “ 物 理 真空 ” 中产 生 了 涡 旋。他 们 的
理论修正 了 狄 拉 克 的 电 子—正 电子 模 型, 并 使 其 一 般
化: 真空能量 场 被 认 为 是转 动 的 电 子 和正 电 子 波 包 系
统, 而不是电 子—正电 子海。 在波 包相 互嵌 入的 地 方,
扭力场就是电中性的。如果嵌入波包的自旋具有反向符
号, 那么该系统就不仅在电荷上、而且在经典的自旋和 371
磁矩 上 得 到 补 偿。 这 样 的 系 统 称 为 “ 物 理 子 ”
( phyton) 。物理子的稠密系综近 似于物理 真空中扭 力场
9
的一个简化模型, 它的 涡 旋是 信息 携带 者, 以 10 C 的
群速度 ( 即光速的 10 亿倍) 把物理事件联结起来。
如果物理子是自旋补偿的, 它们在系综中的取向就
是任意的。但是, 当电荷 q 是扰动的源泉时, 这一作用
就会产生真空的电荷极化, 正如量子电动力学所规定的
那样。当质量 m 是 扰 动的 源 泉时, 物理 子 就 沿扰 动 方
向所给定的轴产生对称振荡。这样, 真空就进入了由沿
它们的纵向自旋极化 的物 理子 的振 荡为 其特 征的 状 态;
这被解释为 万 有 引力 场 ( G - field ) 。 由 于 万 有引 力 场
的特征由纵向波决定, 因而它不能被屏蔽, 这与观察和
实验结果一致。这就是说, 万有引力场是产生于其极化
点上的真空代偿失调的结果, 这一观点与萨哈罗夫的理
论相吻合。根 据流 行 的概 念, m 扰 动 产 生 G 场非 常 类
似于 q 扰动产生电磁场的情况。
阿基莫夫和其他人用旋量形式来表示真空方程, 并
得到了一个非线性旋量方程的系统, 在这里两个分量旋

量代表扭力场的势。正如彭罗斯已经证明的, 这种方程

之 既描述了带电和中性量子, 也描述了经典粒子。它们不
塘 仅允许真空场被电荷和质量扰动, 而且也允许它被经典
的自旋扰动。在这种情况下, 其取向与扰动的自旋方向
相同的物理子保持它们的原来取向不变, 而那些与扰动
源的自旋方向相反的物理子会产生逆转。这样, 真空的
局部区域 就 跃 迁 到 横 向 自 旋 极 化 状 态。 这 就 形 成 了
“ 自旋场” ( S—场) ———费米子对的一种凝缩物。
俄罗斯人的理论把真空看作是一种具有不同极化状
态的物理媒介。在电极化中它表现为电磁场; 在物质极
化中它导致万有引力的产生; 在自旋极化中它构成了非
局域自旋场。
372
假 设

如果作适 当 的 推广, Ψ 场 理 论 的 基本 前 提 可 以 为
对自然界中的非局域关联和相干性作实际解释提供一个
坚实的基础。Ψ 场理论的假设可以作描述性推广。
2. 基本假设: 称之为 Ψ 场的 次级 真空 场是 自然 界
中非局域关联和相干性现象的媒介
与该理论的基本前提类似, 以上假设由特定命题来
阐述。
2. 1 作为非 局域关联和相干性 媒介的 Ψ 场是零点
场的标势的一种表现。
新物理学 把各 种 基 本 的 物理 现 象 归 于 真 空 场 的 效
应。Ψ 场 理 论假 定, 这 些 场包 括 作 为 与 量子 状 态、 生
命状态以及宇宙状态密切相关的非局域相干性的基础的
标量场。
声称标量场是非局域关联和相干性的媒介, 其证据
在于标量波物理学。与经典的光和声波不同, 标量不满 附

足达朗伯方程, 该方程的重要特性是出现波振幅的二阶

时间导数项。一般地, 该项 是 物质 的惯 性特 征的 结 果, 一

但在量子真空中这些特征不适用。因此, 真空波可以用

仅含有一阶时间导数项的基本方程来表示。只有一种一

阶时间导 数 的方 程 描 述 线 性波 的 传 播, 即 薛 定 谔 波 方

程。这样, 由标量干涉波阵面形成的全息图就是薛定谔
全息图。它们需要在其中传播的连续的媒质, 并允许比
基于达朗伯波的全息图有更多的信息贮存。
在 1903 年 发 表 的 一 篇 论 文 中, E. T. 惠 特 克
( E. T. Whittaker) 已经证明, 像标 量这 样的纵 波的 传播
速度与它们 在 其中 传 播的 媒 质 的 质量 密 度 成 正 比 ( 声
波也是如此: 这些纵波在水这样的致密媒质中比在空气
这样的稀疏媒质中 传播速 度快 ) 。 标量 传播的 速度 与它 373
们特定频率的平方根成正比, 在这里恰当的参量是真空
的质量密度: 这规定了局域的静电标势。在致密物质区
域, 即在恒星和行星内部或附近区域, 它比较高, 而在
深度空间它就比较低, 这种变化是由于真空通量强度随
带电质 量 的 积 累 而 增 大。所 以, 标 量 并 不 受光 常 数 C
的限制, 光常数 C 只适用于在电磁场中传播的光子。
标量具有非局域效应的媒介所需的特性。它们有大
小, 但不传输能量, 因而它们作为媒介所传递的现象并
不消耗自然界中的自由能。而且它们纵向地传播, 允许
线性波阵面相互叠加而不是相互贯穿, 同时产生干涉图
式, 这 种 干 涉 图 式 以 一 种 分 布 形 式 保 持 着 相 信 息
( phase - information) , 并出现在相干波阵 面区域内 的所
有点上。这样, 标量场就能够将信息编码在产生其分量
波的事件上。编了码的信息存在于干涉波阵面的所有区
域内。
虽然它还不是已经被接受的理论的一部分, 但标量
场应当与零点能紧密相关这一点似乎是完全合理的。人
们认识到, 带电粒子不是分立的实体, 而是通过激发态

真空产生的类似孤立子的波。像这样的激发态又产生电

之 磁微扰: 经典电磁学预言, 电荷的涨落会发射电磁辐射
塘 场。有人已证明, 与电磁场密切相关的能量产生波形涨
落, 它以光速或接近光速的速度传播。现在, 在经典电
磁学理论中只考虑产生模波的矢势。但由真空的激发而
导致的辐射场也能具有纵向的传播分量。纵波被认为存
在于真空中: 根据统一场理论, 虽然实光子、实引力子
和实胶子构成了横波, 但虚光子、虚引力子和虚胶子却
是纵波。
更为重要的是, 纵向标量波是电磁学早期理论的一
部分。麦克斯 韦 的 理 论 基于 汉 密 尔 顿 提出 的 四 元 数 代
数, 在这里电磁 场 既 具 有 磁 矢 势, 也 有 静 电 标 势。 然
374
而, 后来 O. 赫维赛德 ( Oliver Heaviside) 、J. 吉布斯和
H. 赫兹又修正了该 理论, 他们 运 用了 不包 括标 量分 量
和标势的 矢 量代 数。 他 们的 表 述 成 了 标准 的 电 磁 学 理
论, 在绝大多数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尽管其矢量分量被证明是有效的, 但该标准理论忽
略了与该场的标量分量紧密相关的那些效应。虽然标势
不传输能 量, 但 它 们 传 输能 够 进 行 物 理相 互 作 用 的 信
息。 正 如 阿 哈 洛 诺 夫 - 博 姆 效 应 ( Aharonov - Bohm
effect) 所显 示 的, 不 携 带 能量 的 零 矢 场 ( null - vector
field) 会对粒子产生确定的效应。最近正 在出现的 标准
电 磁 学 理 论 的 修 正 形 式 ( 由 T. 比 尔 登 [ Thomas
Bearden ] 、 G. 赖 因、 V. K. 伊 格 纳 托 维 奇
[ V. K. Ignatovich ] 和 R. W. 齐 奥 尔 科 夫 斯 基
[ R. W. Ziolkowski] 等 人提 出) 把标 势 又带 回到 了这 一
图景。
在 N. 特斯拉具有突破 性意 义的 实验之 后, 使 用像
线圈这样的仪器, 标量波在实验室中会正常地出现。这 附

些标量波使反向矢势的电磁波相互抵消, 由于矢势变为

零, 因而场的能量就消失。但是, 相互抵消了的波仍继 一

续携带信息。看上去内在结构和相应的动力学似乎是强

加在作为零矢场基础的真空场上的。两个零矢场可能携

带完全不同的信息, 并因此产生相应的不同效应。这些

效应非常微妙, 但它们可以用实验加以显示, 它们既出
现在量子领域也出现在生命领域。
2. 2 Ψ 场中的信 息是以 整合 的多 维波 函数 形式 存
在的, 这些波函数把带电粒子和粒子系综的状态作为编
码。
根据前述命题, 真空对带电粒子的存在的响应涉及
到零点场中标量 波场 的 创生。这 种 Ψ 场 把与 粒 子的 量
子态的光谱变换相对应的信息进行编码。这些信息等价 375
于粒子的薛定谔波函数。
因为真空中产生的标量相互叠加而不相互抵消, 所
以零点场的标量分量中携带的波函数并不是有关粒子的
波函数的简单集合, 而是它们的整合。
Ψ 场中波函数的 整合 不受物 理极 限的 限 制; 最 终,
在传播的标量波阵面范围内的所有波函数都能够整合起
来, 并能够形成一种集体波函数。然而很明显, 单个粒
子和粒子系综不受其整体中最高维的波函数的影响———
那些信息不能被任何次级宇宙尺度的实体所接受。这样
的实体只能受总波函数的分量影响, 而这些分量与它们
各自的状态相对应。如果集体波函数分解为适当的分量
因子, 这就是可能的。真空双向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傅立
叶变换来描述, 在 这 里 反 变 换 (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从 场
的光谱领 域 到粒 子 的时 空 领域 ) 是正 变 换 ( 从 粒子 的
时空领域到场 的 光 谱 领 域 ) 的 精 确 逆 反。结 果, 真 空
的通告响应就是选择性的, 它把波函数通告给粒子和粒
子系综, 该波函数与它们各自的状态和它们包容于其中
的系综的状态相对应。

粒子的时空领域和真空的光谱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

之 构成了双 向因 果 过 程。从 部 分 到 整体 ( 通 过 它们 参 与
塘 其中的粒子系综的高层次波函数中的单个粒子的波函数
的整合) 存在 “ 上向” ( upward) 因果 关系, 而从 整体
到部分 ( 通过多维波函数向 粒子 系综中 的粒 子的反 馈)
则存在 “下向” ( downward) 因果关系。 双向因果 过程
有助于通 过部 分 创 生整 体, 也 有 助于 通 过 整 体 “ 内 构
成” 部分。
2. 3 把带电粒子 和粒 子系 综 的状 态进 行编 码的 多
维整合波函数在 Ψ 场中标量波传播 的整个范 围内延 伸,
并永久地持续下去。
在量子物理学、量子生物学和宇宙学中有明显的证
376
据显示, 牵连和相干性是非局域现象: 这些效应准瞬时
地在空间中传播并在时间上无明显限 度地持 续下去。Ψ
场理论的假设解释了时间和空间的非局域性, 因为标量
波不随距离减弱, 而且在像量子真空这样的介质中在所
有时间内都不存在使它们减弱的力或因素。
真空中持久的标量干涉图样把产生它们的系统的过
去同它们的现在整合起来, 现在的波图样以多重全息图
的方式叠加在那些已经存在的波图样之上, 而不是抵消
它们。由过去和现在的波图样编码的信息在任何时候都
可提取。这与具有全息式的人类经验相吻合: 即使整个
图书馆的内容都被编码在全息介质上, 但图书馆中任何
一册书中的任何一个字仍可单独地任意提取。
在空间中传播的和在时间上持续的标量波的叠加意
味着惊人程度的 贮存 能 力, 但这 似 乎并 没 有 超出 Ψ 场
的贮存能力。人们知道, 全息波可以致密地叠加; 根据
目前的估计,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内容能编码在体积
约一块方糖大小的多层全息介质中。考虑到这样大的信 附

息密度, 再加上宇 宙 规模 的范 围, 因而 可 以 认为 Ψ 场

的贮存能力完全能够把整个时空中的所有事件都进行编 一

码。

假 说 体


Ψ 场理论 的 假设 为 能 对 自 然界 中 的 非 局 域关 联 和
相干性进行现实解释的工作假说提供了构架, 它们值得
探索。在这里, 我们首先陈述一般假说, 然后再提出有
关特定研究领域的具体假说。
3. 一般 假 说: 通 过 把 多 维 波 函 数 通 告 给 实 体, Ψ
场可以在所有尺度层次上和复杂性水平上成为非局域关
联和相干性的媒介, 而这种多维波函数能够把实体自身
的现在和过去的状态同它们参与其中的系综的现在和过 377
去的状态整合起来。
一般假说声称, 关于非局域性和相干性现象的真空
响应是标 尺 不变 的 和 普 遍 的: 它 在 所 有尺 度 层 次 上 出
现, 并影响时空中的所有实体。这与新生物学、宇宙学
和意识科学中的发现是一致的。它们表明, 在量子领域
中观察到的那种非局域性一般地也能以相应的不同形式
在生命世界和宇宙中获得。
如果一组现象是类似的, 那么产生这些现象的过程
就可能是一样的。 Ψ 场 理 论 的 假定 是, 各 种 不 同 观 察
领域内的非局域现象是真空对存在带电粒子的特定形式
的响应。这考虑到了奥卡姆剃刀: 如无必要, 勿增实体
( 在这种情况下, 实体是指基本过程) 。
一般假说虽具有设想意义, 但它还需要进一步加以
证明。这就要求通过相 关领 域 内的 观察 对它 进行 检 验,
而这又必须把一般假说分割成可以应用于特定领域的具
体假说。由于一般假说描述了变换的不变性, 因而它的
具体形式并不会把有 关领 域内 的现 象之 间的 差异 抹 去:
它们认为, 在特定的变换下相同的基本过程重复出现在

量子、有机体和宇宙的各个尺度和层次上。

之 3. 1 量子 假说: 在量子 尺度 和层 次上的 牵连 来源
塘 于通过真空传输的多维波函数, 真空把粒子自身的和它
们的协调系统的经时间整合过的状态通告给粒子。
量子假说应用了第一个假设。根据这一假设, 带电
粒子既创生了真空中的电磁波, 也创生了真空中的标量
波。在该过程中 产生 的 标量 波 场, 即 Ψ 场, 把 粒子 的
经时间整 合的 波 函 数 ( 包 括 过 去和 现 在 的 角 动量、 电
荷、质量和自旋) 进行编码, 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对粒子存在的真空响应是对已经编码的波函数的一
种反馈。考虑到作用与反作用的特性, 这种响应会影响
诱发该响应的 那些 粒子。 结果, 自 然界 中 Ψ 场 反馈 的
378
某一方面就构成了某种形式的记忆: 它把粒子自身的量
子状态 “通告” 给粒 子。Ψ 场 反馈 的 第 二 个 方面 是 具
有经时间整合的粒子协调系统的波函数的粒子状态的信
息。因此, Ψ 场 既 把 粒 子 自身 的 状 态、也 把 它 们 是 其
部分的系综的状态通告给粒子。波函数的较高层次的分
量把粒子在它们过去和现在的协调系统中联结起来。
我们现在有了一个把量子层次上的关联性和相干性
归于真空物理过程的基础: 真空对由带电粒子所引起的
微扰的响应。真空响应的形式是, 把经过时间整合的粒
子和粒子系统的波函数进行编码, 并把经过编码的波函
数传输到具有相应量子态的粒子和粒子系统上。由此形
成的多维 “ 信 息” 把 在 它们 现 在和 先 前 协调 系 统中 的
粒子的量子态牵 连 起 来。这 就产 生 了 在 EPR 实 验中 和
在分光束和双缝实验中人们观察到的牵连形式。
在具有 “ 哪 一 条 路 径 ” 探 测 器 的 分 光 束 实 验 中,
发射的光子、电子或原子和实验仪器形成了一个单一的
协调系统, 系统的集体波函数的反馈促进了光子、电子 附

或原子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实验仪器之间的牵连。随着

进入 Ψ 场的时间 序 列的 波图 样的 叠加 把 粒子 和 粒子 系 一

统的过去状态同它们的现在状态整合起来, 牵连就具有

了时间维。这样, 在某一时候曾占据同一量子态的粒子

就由于它们共享 的 协 调而 继 续相 互 关联。 对 EPR 实 验

而言, 这解释了每一对孪生的分裂粒子当它们相互分离
有限距离和有限时间时为什么仍能通过它们的共同波函
数保持通讯。而对惠勒的 “ 宇宙 学分 光束实 验” 而 言,
它表明过去同现在状态的整合能包容几千年, 没有明显
的时间极限。
3. 2 生物 学假 说: 生物 学领 域中 的非局 域相 干性
来源于通过 Ψ 场 传输 的 多维 波函 数, Ψ 场 把有 机体 自
身的和它们的生 态-社 会系 统的 经时 间 整 合的 状 态通 告 379
给有机体。
具有它们和它们共同组成的系统的波函数的观察世
界中的实 体 的“ 信息 ” 并不 限 于微 观 粒 子的 普 朗克 领
域: 正如在第二章中已讨论过的, 有证据显示, 生物有
机体也有某种方式的 “ 牵连”。 它们 显示, 如 果不 是量
子牵连, 也是通过它们部分的非局域关联而产生的程度
极高的相干性。这些现象需要一种解释。
生命状态中的非局域性是由于生命领域中所获得的
量子效应。尽管整个细胞、有机体和由有机体形成的多
有机体系统表现出可以用经典定律描述的行为方式———
它们既不处于一种叠加的几率态, 也没有显示出相互之
间的牵 连———但 量 子 生 物 学 表 明, 如 更 仔 细 地 加 以 观
察, 它们就显示出迄今人们认为只有与量子世界有关的
过程和行 为 方式。 生物 学 家 S. P. 西 特科 ( S. P. Sitko)
和 V. V. 杰兹科 ( V. V. Gizhko) 说, “ 量子力 学的 概念
对描述宏观系统的成功运 用 ( 如在超 流动 性中) 表 明,
物体的体积小并不 是运用 量子 力学的 标准。” 量 子力 学
的基本原理, 像能量的量子阶梯结构和特征本征频率的

存在, 当把功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时就可以运用于生

之 物有机体。( 西特科和杰兹科, 1991)
塘 20 多年前 H. 弗勒利 希 ( Hans Fr¨
ohlich) 发 现, 像
在超流动性和超导性中出现的长程相关联 ( long - range
phase correlations) 也 出 现 在 常 温下 的 生 物 系 统 中。 他
注意到, 系统的有些行为方式被强烈激发至远离平衡而
稳定, 在这样的系统中 这些 关 联构 成了 一种 普遍 现 象。
( 弗勒利希, 1978) 现在人们 用生 命系 统中的 物质 形成
博斯—爱因斯坦凝缩 物 的理 论来 解释 这些 关 联。因 此,
生命状态对量子态和共振响应非常敏感, 它的非局域过
程关系到经典物理学所未知的长程序效应 ( long - range
order effects) ———它们是非线性的、不连续的、仅 根据
380
波函数和序参量来描述的效应。
根据齐格和比肖夫的观点, 量子真空传输观察到的
非局域关联。“ 全部量子 生物物 理学的本 质因素和 基础
必定是真空……只有当把真空作为这些现象的本质和基
础来进行通盘考虑时, 人们才能完全理解生物学现象的
基本量子力学性质。” ( 齐格和比肖夫, 1998)
上述的研究者报告, 生物光子 ( biophoton) 研究者
F. 波普 ( Fritz Popp) 认为生命 组织 ( 据说是 观察 到的
生物 光 子 的 源 泉 ) 内 虚 的、 非 可 测 的 和 去 局 域 的
( delocalized) 相干场 可 能 是 一 种 真 空 态。 构 成 有 机 体
中 “潜在 信 息” 的 领域 是 携带 波 的 场。对 齐 格和 比 肖
夫而言, 潜在信息相当于真空的集体相干基态, 而波普
的 “实际信息” ( 与生物光子的发射有关) 则相当 于涨
落相干基态。因此, 生物系统的特殊性质就基于这些系
统与真空的相互作用。如果的确如此, 那么生物学进化
就可以被认为是向这种相互作用的最佳点的迈进。
真空的集体相干基态为所有可能的激励提供了普遍 附

的动力学基础, 无论是在微观、中观还是在宏观世界都

是如此。Ψ 场理 论 主 张, 在微 观 世 界, 这 些 激 励 的 真 一

空轨迹携带带电粒子和粒子的协调系统的波函数, 而在

中观世 界 ( mesoworld ) 它 们 携带 整 个 有机 体 和有 机 体

系统的宏 观波 函 数。后 者 “ 根 据具 有 明 确 定 义的 量 子

相 ( quantum phase) 的经 典 ( 但 很复 杂 ) 波 场给 出 了
对动力学进化的一 个共 同的 全面 描述。 按照 这种 观 点,
生物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可以根据类似于原
子或分 子 的 波 函 数 的 一 种 单 一 波 函 数 来 进 行 描 述。”
( 齐格和比肖夫, 1998)
整合波函数的真空反馈既解释了有机体内部的相干
性, 也解释了有机体之间的相干性。正像在量子世界中
真空响应是协调系统的集体波函数对该系统内粒子的反 381
馈一样, 在生命世界中, 这种响应是由机体形成的多有
机系统和特定系统内部和之间的整合波函数对形成那些
系统的有机体的反馈。各个波函数是时间整合的, 它把
系统的过去状态与它们现在的状态结合起来。这样, 有
机体就 “ 知 晓” 了 它们 过 去历 史 上 自身 的 状 态, 就 和
它们知晓其当前的状态一样。同样, 社会和生态系统也
知晓与其现在状态的波函数结合在一起的过去状态的波
函数。这一时间整合的波函数又反馈到参与系统的有机
体上, 并把其 生 态 和 社 会进 化 的 整 个 领域 都 通 告 给 它
们。
生命状态的内部和外部相干性可以归于相同的多维
时间整合的真空响应, 它在不同的规模尺度上和在不同
的组织水平上显现出来。
通过 Ψ 场传输 的波 函数 到 达进 化 了 的有 机 物种 的
神经系统, 所以真空信息不仅影响有机体的生理, 而且
也影响它们的行为方式。在人类水平上, 它还会产生心
理学效应。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当前和
过去状态就在各种不 同的 精神 领域 内微 妙地 反映 出 来。

在受到来自意识领域的压抑时, 这种信息就渗入潜意识

之 领域。正如人们尤其在传统文化和非西方文化中所体验
塘 到的那样, 在潜意识领 域它以原 型 ( archetypes) 、微妙
的直觉、梦幻和白日梦, 以 及属 于 某一 共 同体、 民 族、
文化、环境或属于整个自然界的感觉的形式出现。
关于在心灵中存在 信息 的 微妙 的非 感觉 形式 问 题,
S. 格罗夫 ( Stanislav Grof) 的 工作 特别 发人深 思。 ( 格
罗夫, 1988, 1993, 1996, 1999 ) 具 有 40 多 年 医 疗 经
验的 格 罗 夫 处 理 了 四 千 多 个 由 于 不 同 的 心 灵 转 换
( mind - altering) 物质 而导 致精神 恍惚 的案例, 而且 还
获得了他的同事所处理的二千多个这样的案例。在他的
妻子克里斯蒂娜的帮助下他监视了三万多个主要以小组
382
为基础的 “整体变 换” 案 例 ( 在 这里 “ 整体 变 换” 是
指意识 “朝 向 整体 性” 或 “ 沿 整体 性方 向运 动” 的 转
换状态) 。这些案例的 记录 显示, 在 意识 转换状 态下 人
们获得的信息并不限于感觉经验, 甚至也不限于从孩提
时代开始的和弗洛伊德的个人潜意识的记忆。经验能越
过感觉体验的界限到达遥远的地方和久远的时代。
格罗夫认为 “新 心 灵绘 图 法” ( new cartography of
the psyche) 也必须包括婴儿出世前 的和人际 间的范 围。
在人际间的范围,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可以作为包含人类
的整个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民族和集体的巨大记忆库而获
得。转换状态经验能引发来自人们前辈或甚至非常久远
的祖光的 生 活 片 断, 并 能 提 供 似 乎 是 来 自 先 前 化 身
( previous incarnations) 的记忆片断。主体体验到了与其
他人、人的群体、动物、植物和甚至无机物体和过程的
完全的意识认同。格罗夫声称, 他们获得了关于宇宙的
不同方面的精确信息, 包括那些他们在现在的生活中通
过感觉通道不可能获得的信息。 附

格罗夫的工作受到人际间的精神病治疗和研究和心

理疗法的不断增 长的 网络 组织 以及 Ψ 研 究和 灵 学方 面 一

的严格的实验工作的支持。这一系列的发现给在心灵中

存在在时间和空间维上大大超越感觉经验范围的信息提

供了令人难忘的证据。对于生物学假设的情况, 这种信

息是社会 和 生态 系 统 ( 个 体生 活 于其 中) 的 经 时间 整
合的集体波函数向大脑和更高水平的神经系统渗透的结
果。
3. 3 宇宙 学假 说: 宇宙 中非 局域 相干性 来源 于通
过 Ψ 场传输的多 维波 函 数, Ψ 场 把其 自身 的和 大宇 宙
的经时间整合的状态通告给我们的宇宙。
前述的假说说明了关于量子的微观世界和生命及心
灵的中观世界中关联性和相干性的一般假说。现在宇宙 383
学假说把 宇 宙 作 为 整 体 来 对 它 进 行 说 明。 卡 法 托 斯
( Kafatos) 及其他人宣称, 宇宙学 的范 围根 据当 前的 发
现已经得 到 确证, 非 局 域形 式 的 关 联 性存 在 于 整 个 时
空。宇宙中的非局域性间接地表明了其所有实体和结构
的集体波 函数 的存 在: “ 宇 宙波 函数”。这 一波 函数 的
反馈澄清了当代宇宙学中的许多不解之谜, 包括界限问
题。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 微波背景辐射在整个时空中
是各向同性的, 恒星和星系也在地球的各个方向上同型
地进化。宇宙宏观结构的大尺度同一性甚至延伸到星系
团, 这些星系团之间自大爆炸以来就未曾有过物理学方
面的接触, 因为它们相 互之 间 以高 于光 速的 速度 退 行。
宇宙学对这一不解之谜的主 流回答 是 A. 古思 所引 进的
极早期宇宙中的 “膨胀 周期”。在这 一周期 中宇宙 ( 曾
经是某一点 上 的暴 胀 的火 球 ) 的所 有 部 分 都 有物 理 学
上的联系。人们认为这解释了它们进化中的同一性, 尽
管它们的膨胀速率使光线不能赶上它们。
具有宇宙波函数的宇宙宏观结构的信息提供了对宇

宙膨胀的一种选择, 这种选择与膨胀理论一样具有说服

之 力, 而且它更少特殊性。
塘 如果把主要星系结构的波函数进行编码的波阵面的
传播与某些光子流的传播不同, 即它们能够赶上宇宙膨
胀的步伐, 那么具有宇宙波函数的宇宙的信息就似乎是
可信的。如果在致密的介质中标量波能以大于光的速度
传播, 那么这种可能性就值得注意。如果由相干标量波
形所携带的 薛 定 谔全 息 图 在 整 个膨 胀 宇 宙 的 真空 中 扩
散, 那么这 一 “ 信 息” 的 宏 观宇 宙 效应 就 类 似于 微 观
物理学和生物学效应: 它将引导进化过程沿相干路径前
进。在宇宙学情况下这有助于整个时空中宇宙宏观结构
的相干进化。
384
相应的理由也可应用于由宇宙的膨胀速率和其基本
常数的精确调谐所引起的不解之谜。
对时空几何学的研 究和 对 遥远 超新 星的 观察 表 明,
宇宙正在以出乎人们意料的高速膨胀。虽然存在与可见
的和不可见的物质密切相关的万有引力, 但膨胀似乎仍
是加速的; 作用方向与万有引力的相互吸引力方向相反
的排斥力看来是存在的。这种力称为爱因斯坦宇宙学常
数, 它可能是与独立于现存物质的空间紧密联系的某些
形式的能量。
人们认为量子真空最有可能是这一能量的源泉。真
空中的虚粒子可能会施加一种与万有引力方向相反的压
力, 使大尺度的宇宙结构相互分离。问题是, 通过真空
产生的能量要大好几个数量级: 它会使宇宙的膨胀速率
比我们所观察到的速率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周围的
空间应当接近于空空如也。巨大的真空能量库如何才能
精确地降低 到 解 释人 们 观 察 到 的膨 胀 速 率 所 需的 数 量
级, 现在还不清楚。 附

宇宙学假说为更少受不解之谜困扰的宇宙学提供了

一种膨胀架构。在考虑这一点时我们应当记住, 宇宙常 一

数的值一定是在宇宙 开始 形成 的时 候就 已经 被确 定 了,

因为它们塑造了产生它的火球。如果这不是一个纯粹偶

然性的问题, 那么在先于大爆炸的宇宙中据支配地位的

条件就一定会起作用。
除了纯理论的 假 设 ( 如 求 助 于 人 择 原 理 或 大 数 定
律) 外, 对我 们 宇宙 的 观 察 参 数的 解 释 需 要 比原 始 真
空中的随机涨落更确定的背景条件。先于我们宇宙的宇
宙最有可能是这些条件的源泉, 因为多重宇宙的宇宙学
模型是适当的,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假定大宇宙是存在
的。我们还需要添加一条———信息保存在大宇宙中, 因
而宇宙在初始时的状态可以为该宇宙的诞生提供背景条 385
件。这一条是根据 Ψ 场 的多 维 记忆 功 能给 出 的。我 们
的假说表明, 大宇宙的真空场通过传输由先前宇宙的进
化所产生的波函数为我们的宇宙的诞生提供合适的背景
条件。
我们的宇宙被宇宙系统 ( 我们 的宇 宙是其 一部 分)
所通告 ( informed) 的 观点 并不 是非常 思辨 性的。没 有
任何理由 可以 假 定, 真 空 中 的 不 稳定 性 ( 即 使它 导 致
宇宙创生) 会 毁 灭在 该 领 域 中 积累 起 来 的 信 息。由 于
被保存, 因而局域宇宙中产生的信息倾向于变为大宇宙
真空中信息的一部分。更严格地说, 局域宇宙中产生的
经时间整合的薛定谔全息图似乎不仅在该宇宙中保存下
来, 而且在所有后来的宇宙中也持久地保存下来。把大
宇宙真空中的整合信息进行编码的全息图是超宇宙波函
数。宇宙波函数相互叠加从而创生超宇宙波函数, 正像
次宇宙波函数相互叠加从而创生宇宙波函数一样。
尽管在超宇宙波函数中信息量是令人心悸的, 但它
并没有淹没局域宇宙中粒子和粒子系统的状态。与次级
波函数相同, 超宇宙波函数可以分解为次级波函数: 分

解为局域宇宙波函数、局域宇宙的星系团的波函数、星

之 系的恒星和行星系统的波函数、在局域宇宙中某些行星
塘 上的正在进化的中观和微观系统的波函数。
在局域宇宙中超宇宙波函数的反馈外在地构成了宇
宙起源的信息, 即 “ 外 信息 ” ( exotic information) 。外
信息通过赋予它们物理常数的值来创生前后相继的宇宙
之间的相 干性。 早 期宇 宙 ( 为 了与 局 域 宇 宙 的早 期 相
[ the early phase of local universes] 相区别) 或者是短命
的 ( 如果它们的引力支配 其膨 胀过程 ) , 或者 迅速 地变
稀薄 ( 如果它们的膨胀力 比其 万有引 力占 优势) , 但后
来宇宙 会 ( 并继 续 保 持) 越来 越 趋 于平 衡。 随着 超 宇
宙波函数被先前宇宙的进化所不断充实, 它把连续宇宙
386
的常数调节到与先前 宇宙 已经 完成 的进 化过 程相 一 致。
多宇宙周期组成一条学习曲线, 它引导宇宙顺利地形成
复杂性构型, 并在这一有利的状态下存在足够长的时间
以实现复杂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结构的进化。
外信息概念抛弃了我们的宇宙纯粹由于偶然性而产
生复杂结 构 的机 遇 思 想, 同 时 它 也 不 需要 像 人 择 原 理
( anthropic principle) 的不同翻 版那 样的理 想主 义假 设。
宇宙常数的 值 既 不是 从 无 数 可 能性 中 做 幸 运 选择 的 结
果, 也不是我们要求宇宙应当如此的结果, 或有意识地
观察我们 的特 定 宇 宙的 结 果, 它 们是 大 宇 宙 ( 我 们 的
宇宙是它的一部分) 不断进化的结果。






387
参考书目

Aharonov, Y, and D. Bohm, Significance of



electromagnetic potentials in the quantum theory, P hys. Rev,

2nd Series, 115∶ 3 ( 1959) .

Alexander Gurwitsch: Personality and scientific heritage,

Biophotonics: nonequilibrium and Coherent Systems in Biology,
Biophysics, a nd Biotechnology. L. V. Beloussov and F. A.
Popp, eds. , Bioinform Services Co. , Moscow 1995.
Amoroso, Richard L. Consciousness, a radical definition:
the hard problem made easy, Noetic Journal 1∶ 1 ( 1997)
———, An introduction to noetic field theory: The
quantization of mind. Noetic Journal 5∶ 2 ( 1999) .
Bearden, Thomas, Gravitobiology, Tesla Book Co. ,
Venture, CA 1991:
———, Maxwell s lost unified 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s and
388 gravitation, A. Michrowski, ed, New Energy Technology,
Planetary Assoc. for Clean Energy, Ottawa 1990.
Bischof, Marco, Holism and field theories in bioogy —
Non-molecular approache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biophysics,
Biophotons, J . J . Chang, J. Fisch, and F. A. Popp eds. ,
Kluwer, Dordrecht 1998.
Bohm, David, and Basil Hiley, The Undivided Universe,
Routledge, London 1993.
Fr hlich, Herbert, Long-range coherence and energy
storage in biological systems. Int. Journa l of Quantum
Chemistry 2 ( 1968) .
Gazdag, L szló, Beyond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Robottechnika Kft, Budapest 1998;
———, Superfluid mediums, vacuum spaces , Speculation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2, 1, 1989;
———, Combining of the gravitational an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ibid, Vol. 16, 1, 1993.
Grof, Stanislav, The Cosmic Ga me. Explorations a t the
F rontiers of Huma n Consciousness. SUNY Press, Albany 1999. 附

Haisch, Bernhard, Alfonso Rueda and H. E. Puthoff,

Inertia as a zero-point-field Lorentz force, P hysical Review A, 一

49. 2 ( 1994) ;

Ho, Mae-Wan, The Rainbow and the Worm, World
Scientific, Singapore 1993; 体
———, Bioenergetics, Open University Press, Milton 性
Keynes 1993;
———, Bioenergetics and the coherence of organisms,
Neural Network World 5 ( 1995) .
Jibu, M. and K. Yasue, Quantum Bra in Dynamics and
Consciousness, Benjamins, Philadephia 1995;
———, The basics of quantum brain dynamics , in Karl H .
Pribram, ed. , Rethinking Neural Networks: Quantum F ields
and Biological Data, Lawrence Erlbaum, Hillsdale, NJ 1993.
389
Kafatos, Menas and R. Nadeau, The Conscious Universe:
P art and Whole in Modern P hysical Theory, Springer Verlag,
New York 1990, 1999.
Kafatos, Menas and Y. Kondo ( ed) , Examining the Big
Bang and Diffuse Background Radiation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1996.
Kafatos, Menas, Non-locality, foundational principles and
consciousness, Noetic Journa l V. 2 ( January 1999)
Laszlo, Ervin, The Interconnected Universe. World
Scientific, London and Singapore, 1995;
———, The Crea tive Cosmos. Floris Books, Edinburgh
1994;
———, The Whispering P ond. Element Books, Boston and
Dorset, 1997, 1998;
———, Is there an interconnecting field? Science Spectra ,
No. 5 ( 1996)
Lee, T. D. , Possibility of vacuum engineering. Pa rticle
P hysics and Introduction to Field Theory,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London, New York 1981.
Licata, Ignazio Dina mica reticolare dello Spazio-Tempo

( Reticular dynamics of spacetime ) , Andromeda, Bologna,

1989, Inediti. No. 27.

Maxwell, James C. , A Trea tise on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873.
Michelson, A. A. The relative motion of the Earth and the
Luminiferous Ether, America n J ournal of Science, 22 ( 1881) .
Puthoff, Harold, Ground state of hydrogen as a zero-point-
fluctuation-determined state, P hys. Rev. D, 35∶ 10 ( 1987) ;
———, Source of vacuum electromagnetic zero-point energy,
P hys. Rev. A, 40∶ 9 ( 1989) ;
———, Gravity as a zero-point-fluctuation force, Phys.
Rev. A, 39∶ 5 ( 1989, 1993) ;
Rein, Glen,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with scalar-energy
390 cellular mechanisms of action. Proc. 7th Annua l Conference U.
S. P scyhotronics Assoc. Georgia 1988;
———, Effect of non-hertzian scalar waves on the immune
system, Journal of the U. S. Psychotronics Assoc. , 1
( 1989) ;
———, Utilization of a cell culture bioassay for measuring
quantum potentials generated from a modified caduceus coil,
P roc. 26th Intersociety Energy Conversion Engineering
Conference, 4 ( Boston 1991) ;
———, Biological effects of quantum fields and their role in
the natural healing process, Frontier Perspectives 7∶ 1 ( 1998) ;
Requard, Manfred, From “ matter-energy ” to
“ irreducibl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rguments for a paradigm
shift in fundamental physics, Evolution of Informa tion Processing
Systems, Kurt Hafner, ed, Springer Verlag, New York and
Berlin 1992.
Rueda Alfonso and Bernhard Haisch, Inertia as reaction of
the vacuum to accelerated motion, Physics Letters A, 240
( 1998) . 附

Sakharov, A. , Vacuum quantum fluctuations in curved

space and the theory of gravitation. Soviet P hysics-Doklady, 12, 一

11 ( 1968) .

Sarkadi, Dezs and L. Bodonyi, Gravity between
commensurable masses. Private Research Centre of Fundamental 体
Physics, Ma gya r Energetika, 7∶ 2 ( 1999) . 性
Shipov, G. I. , A Theory of the Physical Vacuum. Moscow
1995 ( mimeo)
Sitko, S. P. and V. V. Gizhko, Towards a quantum
physics of the living state, J ournal of Biological Physics 18
( 1991) .
gszerü álta lánositása
Topa, Zsolt, Az anyagfogalom szüksé
az einsteini té
rid elmé
let továbbgondolásába n ( The necessary
general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 matter in the elaboration of
391
Einsteinian spacetime theory ) , Szenci Molnár Társaság,
Budapest, 1999.
Tzoref, Judah, Vacuum kinematics: a hypothesis,
F rontier P erspectives, 7∶ 2 ( 1998) .
Whittaker, E. T. , On the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 Mathematische Anna len, 57 ( 1903) ;
———, On an expression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due to
electron by means of two scalar potential functions. P roc.
London Ma thema tica l Soc. Series 2, Vol. 1 ( 1904)
Wolkowski, Zbigniew William, Recent advances in the
phoron concept: An attempt to decrease the incompleteness of
scientiric exploration of living systems, Biophotonics — None
quilibrium and Coherent Systems in Biology, Biophysics and
Biotechnology. L. V. Beloussov and F. A. Popp, eds. ,
Bioinform Services Co. , Moscow 1995;
———, Le concept du champ: de la physique la
biologie, Synergie et Coherence dans les Systemes Biologiques,
Z. W. Wolkowski, ed, E4 Ecole Europé
enne d té
d Environnement, Paris 1985.
Zeiger, Berndt F . , and Marco Bishof, The quantum
微 vacuum in biology, P roc. Third Interna tiona l Hombroich

Symposium on Biophysics, Neuss, Germany ( 1998) .

392
附录(二)科学家证明真空中存在“零点能”





【英国 《 泰 晤 士 报》 1 月 6 日 文 章】 题: 寻 找 真 科

空中的能量 家

完全真空就是没有任何东西, 除非你是量子物理学 明

家。量子物理学家知道, 真空中实际上充满着忽隐忽现 空

的粒子, 它们的状态变化得十分迅速, 以至于无法被看 存

到。即使是在绝对零度的情况下, 真空也在向四面八方 『


散发出能量, 这与人们看到的表面现象不大一样。受千 能

年狂热的影响, 一 些 大 胆 之 士 甚 至 声 称, 这 种 “ 零 点
能” 将是未来 的 燃 料, 它 们 将 能用 来 发 电、 替 代 原 油
并且推进人类穿越一望无际的宇宙空间。

“ 零点能” 能得到利用吗

得克萨斯州奥斯汀附近有一个名字颇为响亮的实验 395
室, 叫做高级研究所。它借用了爱因斯坦晚年曾工作过
的那个位于普林斯顿的著名研究机构的名字。在这个实
验室里, 由物理学家哈罗德・皮托弗领导的一个小组正
在验证发 明 家们 有 关 零 点 能可 以 利 用 的 说法。 在 过 去
10 年当中, 皮 托 弗已 经 对至 少 10 台 装置 进 行 了 检 验,
并且发现它们无一能够工作。
对于大多数科学家而言, 这方面所进行的努力与冷
核聚变研究颇有些相似, 但是与冷核聚变研究惨遭败绩
不同, 在这项研究中, 至少能量是确实存在的。物理学
家最近通过实验证实了量子理论预言的准确性, 从而证
明了这一点。尽管这一结果并不能使我们在利用零点能
方面取得进展, 甚至也不能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究竟
存在多少这样的能量, 但是既然一个由来已久的预言得
到了证实, 其结果总是令人满意的。
然而首要的问题是, 为什么会存在零点能? 最简单
的解释来自海森伯的 “ 测不准 原理 ”。该原 理宣 称, 不
可能同时知道同一颗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在绝对零度的
情况下, 倘若粒子是绝对静止的话, 那么事实将会与这

条原则相悖,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粒子的位置和动量都

之 能知道。因此, 即使在 粒子 不 再有 任何 热运 动的 时 候,
塘 它们也必定会继续抖动。能量的情形也是如此。这意味
着即使是在真空中, 能量仍会继续存在; 而且由于能量
和质量是等效的, 真空 能量 必 定能 够导 致一 会儿 存 在、
一会儿消 失的 粒 子。这 种 转 瞬 即 逝的 事 件 被 称 为 “ 起
伏”。

几个重要的实验

1948 年, 荷兰物 理 学 家亨 德 里 克 ・ 卡 西 米尔 简 要
描述了探测这种真空能量的方法。他说, 真空能量可以
表现为真空中两块挨得很近、但未接触的反射平板之间
396
的微弱作用力。他推理道, 如果两块平板之间的空隙足
够小, 它将会形成一个十分狭窄的通道, 里面只能容纳
某些特定波长的光线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粒子。
正如汽车驶入隧道后无法接收无线电信号一样, 这
一狭窄通道将会阻隔掉某些波长的光, 但是在该通道的
外面将会存在所有波长的光子。通道内外的这种差异将
会产生把两块平板压到一起的作用力———这个力的强度
不会大于一颗尘埃落 到位 于上 部的 平板 时产 生的 压 力,
但理论上仍然是可以测出的。
去年,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所 的物理学 家斯蒂文
・拉莫雷奥首次对卡西米尔作用力进行了测量。他 的实
验装置比卡西米尔所设想的装置更为复杂, 由两根包金
石英棒和 一 个镀 金 球 体 组 成。它 们 安 放的 位 置 十 分 接
近, 因此卡西米尔作用力能够使悬挂在金属丝上的一根
石英棒产生扭曲。接着拉莫雷奥测量了使石英棒恢复原 附

状所需的力量。结果与卡西米尔的预言基本相符, 误差 (

在 5% 以内。 )

上月, 里弗赛德加州大学的奥马尔・毛希丁和阿努 科

什里・罗伊在真空能量研究方面又迈进了一步。他们利 家

用原子力显微镜测定距离一块平板不到一微米的一个镀 明

铝圆球的位置, 并测量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力。 空

于是, 量子理论再次战胜了常识: 世界确乎具有奇 存

特的构造。然而, 零点能真的只是一种奇异的现象, 抑 『


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整个宇宙的结构? 人类能否对零 能

点能加以利用?

前路漫漫

即便是要计算实际可能存在多少零点能也是十分困
难的。理论 上, 任 何 体 积 的 真空 都 可 能 包 含 着 无 数 的
“ 起伏”, 因 而也 就 含有 无 数的 能 量。这 些 能 量会 相 应 397
地产生出与我们从周围宇宙中观察到任何事物完全不相
称的引力场。即便是为了消除这些无限大的情况而进行
了简化, 其数值仍然是极其巨大的———据曾获诺贝尔奖
的物理学家斯蒂文・温伯格称, 这个数值将是人类观察
到的宇宙膨胀所 能允 许情 况的 10 的 120 次方 倍。温 伯
格说: “ 这肯定是科学史上估计得最不准确的数量级。”
如果真是这样, 那么实际存在的真空能量肯定会大
大少于通过方程组所计算出的值。也许这些能量足以使
科学家从宇宙加速的膨胀中所观察到的反引力现象得以
产生。当然, 拉莫雷奥的实验并没有显示存在大量有待
于利用 的 能源。 他的 实验 只获 得了 微 不足 道的 10 ~15
焦耳的能量。
皮托弗认为, 零点能产生的力使原子中的电子在到
达原子核 之 前运 动 速 度 不 致急 剧 下 降; 他 还 怀 疑 惯 性
———即物质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是由穿过零点
场时产生的拖拽力引起的。他论述道, 若果真如此, 那
么设法控制零点场以降低惯性将是值得的, 这将使火箭
在携带同等数量燃料的情况下飞得更快、更远。美国航

天局曾开会讨论这一设想, 此举招致了一些物理学家的

之 反对。
塘 尽管宣布可能存在一种空想的能源———就像卢瑟福
勋爵曾经预言核电那样———是完全不明智的, 然而依附
在真空之上的文明的前景看起来也是极其渺茫的。

( 原载《 参考消息》, 1999 年 1 月 8 日)

398
审校后记

《 微漪之塘》 ( The Whispering Pond) 是系统哲 学家



E. 拉兹洛研究具有 全 息记 忆能 力的 宇宙 隐 能量 场发 表

的第 3 本书, 较 前两 本 更为 详 实 和 完 备。1996 年 在 英 后
语世界出 版 后受 到 广 泛 关 注, 被 美 国 图书 协 会 评 选 为 记
“1997 年杰出学术著作”, 并于 1998 年出 第 2 版。 我们
这个中译本则是由 1996 年第一版 译。
前此, 作者出版的第一本 书是 《 有 创造力 的宇 宙》
( The Creative Cosmos) ( 1993 年) , 第 二本 书是 《 相 互
联系的宇宙》 ( The Interconnected Universe) ( 1995 年) 。
我同钱兆华等人曾将这三本书都译成中文, 然后主要由
他综 合 成 一 本 书, 定 名 为 《 全 息 隐 能 量 场 和 新 宇 宙
观》, 收入湛垦华教授主编的 “ 前沿 和交叉科 学丛书 ”,
于 1998 年由陕西科 学与 技 术出 版社 在西 安出 版。由 于 399
是地方出版社 出 版, 印数 只有 1000 册, 恐 难为 首都 和
全国众多爱好哲学和科学的读者读到。
拉兹洛在这三本书 里探 讨 的是 这样 一个 基本 思 想:
在其最深的层次上, 宇宙是一个具有全息记忆能力的隐
能量场, 它像是一个巨大的池塘。我们感知到的这个物
质的显宇宙不过是浮在水面上的岛屿。如果你在池塘中
投进一块石子, 它激起的涟漪是要传遍整个池塘的; 同
理, 我们宇宙中发生的任何事件也会迅速地传遍每一个
角落, 并以 全 息 记忆 的 方 式 留 下永 久 的 印 记。 由 此 看
来, 宇宙像是一个微漪之塘, 它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并
且是有创造力的。我们地球上的进化过程, 特别是我们
人这颗有创造力的头脑, 实际在无意识层次上同整个宇
宙保持着通讯联系, 随时可能从宇宙隐能量场全息记忆
的信息库中提取信息。
这一科学假说, 或 者说 新的 物理 学 - 宇 宙学 原 理,
能对现有的科学理论解释不了的各种现象, 如大爆炸宇
宙学中的 空 缺因 素, 达 尔文 进 化 论 解 释不 了 的 形 态 发
生、中间过渡形态的短缺、物种大规模的突然涌现, 以

及人类的永久记忆、前 生 经 验、心 灵感 应、超 距 作 用、

之 梦境和无意识创造力等等, 提出圆通的解释。
塘 拉兹洛对 他 提 出 的 这 一 原 理是 深 信 不 疑 的。 记 得
1989 年他第二 次访 华 时, 我 曾 陪他 到 清华 大 学 做 “ 全
息隐能量 Ψ 场” 的学术报告。听众多为搞物 理的教 师、
研究生和大学生。有人 向他提 问说: “ 你真 相信你 讲的
这一套吗? ” 他答道: “ 要是 不 相信, 我 就不 会 花七 八
年的时间来研究它了。”
值得注意的是, 他决不仅仅是相信, 决不仅仅是个
人苦思冥想地研究, 而是同处在这个研究领域前沿的科
学家群体保持密切联系, 一直共同在做紧张的探讨。这
本 《微漪 之塘 》 正是 他 们这 个 群体 多 年 探讨 的 成果 整
400
合出来的结晶体。
中国文化中 向 来就 有 东方 神 秘 主 义的 传 统。 近 20
年国内在 “全息 宇宙 学”、“ 人 体特 异功 能” 等 领域 的
研究也很 热闹, 它们 是 “ 科学 ” 还是 “ 伪 科 学” 的 争
论更是 异常 激 烈。这 本 《 微 漪之 塘》 代 表 的 西方 国 家
哲学 - 科学界的研究水平可能要高一些, 科学性可能要
强一些; 因此, 它的出版理应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和
欢迎。
E. 拉兹洛最近十 几 年一 直 在致 力 于提 出、 发展 和
完善他的这套理论。令人高兴的是, 《 微 漪之 塘》 的中
译本刚完成, 他 的 最 新 研 究 成 果 《 整 体 性, 新 科 学 的
寓言世界———探寻正在显现的量子、宇宙、生命和意识
的图景》 的英 文 手稿 又 寄 来 了。我 请 原 译 者 钱兆 华 加
译出来, 征得 作者 同 意, 置于 书 后作 为 “ 附 录 ( 一) ”
一并刊出, 以飨读者。
我又在 1999 年 1 月 8 日 《 参考 消息》 上读 到一 篇
文章 《 科学家证明真空中存在“ 零点能”》, 原载 1 月 6
日 《泰晤 士报 》, 题为 《 寻找 真空 中的 能 量》。 这可 看

作是 E. 拉兹洛提出的 带有假 说性 质的 新理论 的一 种实

验证明, 所以 全文 转 载作 为 “ 附 录 ( 二 ) ”, 以 期引 起 后
我国科学界更多的关注。 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闵家胤
2001 年 1 月 9 日

40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