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江苏社会科学 2008 年教育文化版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
看中西戏剧审美观差异
于红岩  张永席  刘亚飞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比《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
中西方两部名剧论述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悲
喜剧概念 ,分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 。西方戏剧悲 、
喜剧经渭分明 , 推崇悲剧 , 轻视喜剧 。
悲剧的效果是怜悯与恐惧 , 恐惧中有亢奋 , 怜悯中有崇敬 。中国戏剧则是寓悲于喜 , 授喜于悲 , 亦悲亦
喜 ,悲喜混杂 。因为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追求是和谐 、
平衡 、
匀称和统一 。

关键词  戏剧  西方悲剧  中国喜剧  审美情趣

于红岩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  副教授   266071


张永席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  讲师   266071
刘亚飞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  讲师   266071

键时候帮助张生 ,使两人的相爱有了可能 。另外 ,


  引言 :
两剧中的女主角都有一个定婚人 : 莎剧中的帕里
英国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和中国元 斯 ,王剧中的郑恒 。
朝王实甫的《西厢记》
可以说是中西方戏剧史上最 然而 ,结局却是不同 。莎剧中的一对恋人为
具魅力的爱情戏剧杰作 。两剧出自不同的民族 , 追求真正的爱情 ,双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是典
不同的时代 ,却有着很多惊人相似之处 。首先 , 两 型的西方悲剧 。而王剧中男女主人公历经磨难 ,
剧的主题是相同的 。两剧写的都是封建时代青少 最终喜结良缘 , 这是典型的大团圆为结局的中国
年男女觉醒的爱情故事 。两对恋人都是一见 钟 喜剧 。
情 ,不计利害 , 忠诚如一 。其次 , 在剧情的发展上 两剧的相似性表明爱情一旦发生 , 任何力量
有相似之处 。两剧中的主人公在相爱后 , 都受到 都无法挡住 。两剧的不同则反映了中西两个民族
来自代表封建势力的家长的反对 。第三 , 两剧中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 。
的辅助人物也很类似 。两对青年在相爱过程中 ,
  一 、中西方戏剧的起源根基
都有中间人牵线搭桥 。莎剧中有劳伦斯神父主持
秘密婚礼 ,还有朱丽叶的奶妈帮助传递信息 。王 戏剧是文化历史构成的一个组成部分 , 各个
剧中有莺莺的仆人红娘 ,在其中穿针引线 ,秘密撮 民族的戏剧文化代表着各自民族生活背景和不同
合两人成为夫妻 , 还有张生的好友杜确将军在关 的历史渊源的 。古希腊的戏剧是以雅典城市发达

— 250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社会文化研究

的经济 、
文化为基础 ,建立在市民与奴隶制结构之 的缺陷 ( 当然不全是 ,罗密欧 、
朱丽叶并没有性格
上 ,它一开始就居于高层次的地位 ,不论物质条件 上缺陷 ,其悲剧主要是外部因素造成的 , 如世仇 、
还是文化艺术素质 , 都为所为艺术的崇高地位营 瘟疫等) ,但绝不至于该受那样悲惨结局的可怕惩
造了充裕的环境 。而中国古典戏曲是在贫穷分散 罚 。悲剧往往使我们觉得宇宙之间有一种力量 ,
的小农经济和半文盲的环境中历经近两千年的演 是人的意志无法控制 、
人的理性无法理解的 ,这种
化 ,晚于古希腊戏剧一千七百年才逐渐形成 ,它一 力量不问善恶是非 ,把好人和坏人一概摧毁 。
开始就扎根于基层群众中 ,带着浓郁的平民气质 , 悲剧人物在面临强大的异已力时 ,奋起抗争 ,
即出身不同 、
经历不同 ,自然它们的理论及审美风 不惜付出宝贵的生命 ,他们所遭受的巨大苦难令
格也就不同 。 我们恐惧 ,他们勃发出的生命意志和力量令我们
亢奋 、
崇敬 ; 他们所经历的矛盾冲突如惊涛骇浪 ,
  二 、西方悲 、
喜剧的概念
令我们惊心动魄 ,庄严与崇高感油然面生 ,这便是
西方通常将戏剧分为壁垒森严的两大阵营 , 悲剧激情 —
— —恐惧中有亢奋 ,怜悯中有崇敬 ,痛感
即悲剧和喜剧 , 戏剧作家也分成悲剧诗人和喜剧 中有快感 。它强烈而持久 , 能使观众在强烈的刺
诗人 ; 我国古典戏曲是将悲与喜 、
离与合等相异的 激中振奋起来 。
成份调和 ,混合在同一作品中之中 , 悲欢沓见 、

  四 、中国悲 、
喜剧的概念
合环生 ,造成一种悲喜中节的审美形态 。
西方戏剧的起源决定了其悲 、
喜剧经渭分明 。 与西方理论不同 ,我国古代戏曲批评史 ,不是
后世西方古典戏剧虽有变化 , 但影响并不 大 , 因 将戏剧家和作品划分为悲 、
喜两大阵营 ,而是悲与
此 ,用悲剧 、
喜剧这一审美范畴把作家作品区别为 喜两种成份揉合在一起 : 寓悲于喜 , 授喜于悲 , 亦
两大阵营 ,一直是西方古代戏剧批评的传统方法 。 悲亦喜 ,悲喜混杂 。但这不等于我国古典戏曲的
亚里士多德这样定义悲剧 :“悲剧是 某种 严 审美效果都是了无差异的 。我国古代批评家曾指
肃、
完整而且具有一定量度的行动的模仿 ———用 出 ,不同的剧目审美效果存在某些差异 。元末剧
语言 、
经过修饰而又使之成为愉快的 ,但不同的部 作家高则成将戏曲的审美成份区分为“乐人”与
分用不同的手段 ,不是叙述 ,而是行动 ———通过怜 “动人”
两种 “乐人”
, 接近于喜剧 “动人”
, 接近于悲
悯和恐惧以完成这类情感的宣泄 。
”悲剧的主题大 剧 ; 明代后期戏曲批评家陈继儒 ,从审美效果上将
多是写崇高 、
悲壮 、
宏伟的内容 , 写的是重大事件 戏剧分为“令人解颐”与“令人酸鼻”两种 , 令人解
而不是叙述偶然 、
个别 、
平凡的事或琐碎的痛苦与 颐接近于喜剧 ,令人酸鼻接近于悲剧 。
烦恼 。 我国古典戏曲中既有悲剧 ,也有喜剧 ,但我国
与悲剧相反 , 西方喜剧描写滑稽可笑的生活 古代戏曲批评家以及观众从来没有“悲剧地位崇
事件 ,喜剧的主人公是下层社会中“卑微的小人 高 ,喜剧地位卑下”
的观念 ,恰恰相反 ,在我国古代
物”,喜剧多采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双重结构 , 喜剧地位似乎更加突出 ,受到普遍的欢迎和重视 。
喜剧的效果是滑稽 、
可笑 。西方戏剧理论家大多 《西厢记》,作为喜剧 ,就被公认为是代表我国古典
推崇悲剧 ,轻视喜剧 。 戏曲最高水平的“天下夺魁”杰作 , 这一事实从侧
面证明喜剧在我国剧坛上崇高的地位 ,
  三 、西方悲剧的情绪
喜剧以笑乐为“旨趣”,但不拒绝悲苦 ,而且十
悲剧描写严肃的事情 , 主人公通常是伟大人 分重视这一相反的作用 。因为没有悲苦也就无所
物 :神 、
帝王将相 、
宫廷人物 ,悲剧的结构是好人由 谓喜乐 ,戏场之内既要有欢笑 , 也要有悲泣 , 才能
顺境转向逆境的单一结构 , 悲剧的效果是怜悯与 使观众神情不倦 ,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审美注意 ,
恐惧 。悲剧所展示的是人类苦难的场面 , 人生最 而且 ,剧中的悲的气氛 ,往往是更加突出其喜的效
严肃的方面不是天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 , 而是 果。
《西厢记》
中不乏喜剧性格 , 如张生 、
红娘 , 结
受难和受苦 ,所以悲剧表现的是恶 、
不幸和灾祸 。 尾以张 、
莺结合为大团圆结局 ,但整个故事不时充
悲剧讲述具有英雄品格或高尚道德的人由福到祸 满了悲剧的气氛 。如赖婚 、
惊梦 、
送行几处 , 男女
的悲惨故事 ,这样的故事从道德观点看来 ,并不总 主人公心中充满相思忧伤 , 一种伤感的情绪笼罩
是合乎正义观念的 。主要人物可能有某种性格上 着全剧或大部分 ,而全剧的效果却是“令人解颐”。

— 251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江苏社会科学 2008 年教育文化版

悲的气氛是衬托喜剧气氛更加令人解颐 。 团圆结局 ,都很典型地表现出对这一民族审美理


中、
西方的悲剧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悲剧的 的追求 。
重要特色是追求悲苦成分的单一发展 ,一悲到底 。
  结语 :
中国悲剧则不然 ,悲剧大多掺有喜乐成份 ,且在剧
中所占比重比较大 ,且在剧中必不可少 ,通常是苦 从不同民族的审美标准看 , 中西戏戏剧各有
乐相错 、
悲欢沓见 , 剧情大多采用善有善报 , 恶有 特点 ,西方戏剧的悲喜分离虽然有刺激强烈 ,鼓荡
恶报的双重结构 , 即结尾都是大团圆结果 。如果 斗志的积极作用 , 但是由于单一情感长时间的刺
说西方古典悲剧强调崇高 , 那么中国悲剧偏重于 激 ,容易造成审美主体 ( 观众 ) 生理和心理上的审
悲悯 ,虽不排斥崇高 , 但更加重视催人泪 下的苦 美疲劳 。中国的悲欢沓至 ,苦乐相错 ,大团圆结局
情 。苦情是与大多数观众的生活经历相似的痛苦 的戏剧虽然能表达观众的心愿 ,宣泄了愤怒 ,求得
遭遇 ,否则很难博得多数观众的眼泪 。在观众的 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理平衡 ,但毕竟有虚幻的成份 ,
悲悯之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 , 又以“大团圆”的 因而它削弱了戏剧的刺激力和震憾人心的强度 。
亮色来抚慰善心 。 可以说西方人把美与真结合起来 , 要求戏剧逼真
反映社会生活 ,帮助观众准确地认识社会 ,而我国
  五 、中国喜剧的审美形态
古人则把美与真结合在一起 ,并不要求逼真地反
不同的戏剧理论反映了不同的审美形态 。审 映社会生活 ,而是着重“真情”
的抒发 ,把戏剧舞台
美形态则一个民族的审美观来欣赏心理的具体形 当作道德法庭和抒愤吐志的所在 。如果说西方戏
式 。戏剧作为艺术的形式之一 , 是联系人与现实 剧注重的是昨天的记忆 ,那么我国古典戏曲则是
的中介 ,它来自客观现实与客观联系 ,又作用于人 明日的憧憬 ,就人和社会而言 ,即不能没有昨天的
的心理 ,与人的审美心理相联系 。中国古典戏曲 记忆 ,也不能没有明日的憧憬 , 由此可见 , 中西戏
根本特征亦不例外 , 它一方面与客观生活的历史 剧审美形态已构成互补性 , 中西戏剧差异的渗透
性相融合 ,另一方面和民族心理的审美性相融合 。 与交融才是人类戏剧美的之全 。
中国古代的审美观是古代审美需要 、
审美愿
望和审美情趣的凝结 。众所周知 , 孔子的美学思
参考文献
想是“中和之美”、
“乐而不淫 , 哀而不伤”, 这种美 [ 1 ] 陈敦等 《比较文学》
: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
学思想和审美追求的核心就是“高度的和谐”。因 :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和 ( 西厢记) 剧作上的异同
[ 2 ] 吴全韬 《
而和谐 、
平衡 、
匀称统一的美 , 就成为我国古代最 现象》,[ 北京 《
] 中国比较文学》
1984 年第 2 期 。
高的美学的追求 。无论是小说 、
散文 、
诗词 、
戏剧 , [ 3 ] 李学颖 《仪礼
: 、
礼记 : 人生的法度》,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
凡是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就会迸发出强烈的感染 版社 1997 年版 。

力 ,赢得广大读者和观众 。因此 ,一向重视观众美 [ 4 ] 吕薇芬 《名家读解元曲》


: , [ 济南 ]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
学心理的中国古典戏曲 ,包括悲剧在内 ,就将这种
[ 5 ] 朱光潜 《
: 悲剧心理学》, [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和谐 、
平衡 、
统一 , 匀称的美作为了欣赏创作的审
年版 。
美理想 ,古典戏剧中的悲欢沓至 ,苦乐相错 , 以及

On the Difference of Aesthetic standards Bet 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omeo and Jul iet and the West Bo wer
Yu Hongyan  Zhang Yongxi  L iu Yafei
Abstract : Thi s pap er fir st analyzes t he similarities and diff erence of t he t wo wo rld fa mo us
dramas : Ro meo and J uliet and t he West Bower . A nd t hen , by t he difference , t he paper elabo rates
different defi nitio ns of t ragedy and co medy bo t h in t he West a nd i n Chi na . In t he end , t he paper
discusses t hat diff erent aest hetic standar d of diff erent natio ns.
Keywords : drama ; wester n t ragedy ; Chinese co medy ; aest hetic standard

— 252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