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8

中金:碳中和必由之路,氫能基建有望

開啟

來源: 中金鄧學、裘孝鋒等

2021-05-26 10:08

中金認為,氫能是商用車脫碳的必由之路,航太領域減排選

擇有限,氫燃料或成遠期關鍵路徑。

在我國 2060 年達到“碳中和”目標的背景下,我們認為氫能作為

二次能源不可或缺。我們對於各行業對於氫氣的需求以及氫能平價

時間進行了測算,試圖框算氫能行業各細分領域的市場空間。

摘要

各地政策相繼出臺,燃料電池技術落地空間大,鋼鐵減碳目標已基

本明確。燃料電池方面,各地政策明確了國家對於燃料電池產業發

展的支持態度,包括以獎代補、地方主導、分區推廣與全產業鏈支

持。鋼鐵方面,正在編制的《鋼鐵行業碳達峰及降碳行動方案》已

形成修改完善稿,行業目標初步定為 2025 年前,鋼鐵行業實現碳

排放達峰。

1
儲能、交通、鋼鐵行業均有較大落地空間。儲能:氫能作為電力儲

能的一種形式,可以作為電力供應中的中間載體。交通:商用車天

然對載重、長途運輸、低溫啟動有著較高的要求,我們認為氫能是

商用車脫碳的必由之路。航太領域減排選擇有限,氫燃料或成遠期

關鍵路徑。鋼鐵:我們認為富氫高爐有望用氫氣完全替代噴吹煤並

替代約 10%焦炭用量。我們測算 2060 年氫氣需求量有望達到 4000

萬噸以上。

目前氫能終端使用價格較高,我們預計電解水制氫成本將在 2040

年前實現與煤炭制氫平價。隨著電解水制氫技術進步,我們預期電

解水制氫成本將在 2030 年下降至約 10 元/kWh,並在 2040 年前

實現與煤炭制氫平價;儲運加環節共同降本,終端氫價或在 2030 年

降至 35 元/kg 以下,燃料車能源使用端實現柴油平價。

終端硬體市場需求確定性強。汽車行業氫燃料電池有較明確落地場

景,罐泵閥市場規模有望乘勢攀升,據我們測算,對應車用儲氫瓶、

閥體市場規模有望在 2060 年達到 148 億元/210 億元。制氫方面,

我們預計 2060 年電解裝置超 2 萬億元市場;儲運設備方面,我們

預計高壓儲氫瓶將迎來快速發展的十年,中國儲氫瓶市場有望迎來

高速增長期,並成長為全球最大市場。
2
風險

技術發展節奏較慢,氫能產業鏈支持政策推行不及預期。

正文

政策:燃料電池落地空間大,鋼鐵減碳目標已基本明確

各地政策相繼出臺,燃料電池技術落地空間大

各地政策相繼出臺,燃料電池技術落地空間大。2020 年《關於開展

燃料電池示範應用的通知》、《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

2035 年)》等全國性燃料電池支持政策相繼出臺,明確了國家對於

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的支持態度,支持政策的特點包括以獎代補、地

方主導、分區推廣與全產業鏈支持。主要目標包括提高氫燃料制儲

運經濟型、加快推進產業化進程。隨著全國性政策的落地,地方性

政策也相繼開始出臺,包括:山東省計畫 2025 年生產燃料電池發

動機 50000 台,燃料電池汽車 20000 輛;上海市計畫 2025 年建

成並運行 70 座加氫站,應用推廣超 10000 輛燃料電池汽車;河南

省計畫 2025 建成 80 個加氫站,推廣燃料電池汽車 5000 輛等。我

3
們認為,各地政策目標主要聚焦于建設加氫站以及推廣燃料電池車,

為燃料電池技術的落地提供較大空間。

鋼鐵作為第一大碳排放工業行業,減碳目標已基本明確

鋼鐵作為第一大碳排放工業行業,減碳目標已基本明確。我國鋼鐵

行業 2019 年碳排放量達 15.4 億噸,在工業行業占比 47%,位列

第一,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約 18%,是碳減排的重要領域。正在編制

的《鋼鐵行業碳達峰及降碳行動方案》已形成修改完善稿,行業碳

達峰目標初步定為:2025 年前,鋼鐵行業實現碳排放達峰;到 2030

年,鋼鐵行業碳排放量較峰值降低 30%,預計將實現碳減排量 4.2

億噸。

地方政府與鋼企積極回應國家政策,推動鋼鐵行業儘早實現碳中和。

我們觀察到目前各地政府已著手制定鋼鐵相關的碳達峰及碳中和行

動方案,推動地區優先實現碳中和。例如國內鋼鐵生產重點地區河

北省唐山市與邯鄲市通過推行嚴格的限產減排政策,壓降地區粗鋼

產量,控制地區碳排放。另一方面,上市鋼鐵企業積極回應政府號

召,開始制定自身碳達峰及碳中和目標,探索碳減排實踐技術路徑。

國內鋼企龍頭寶武集團作為第一大鋼鐵集團率先發佈碳中和的目標,

4
力爭 2023 年實現碳達峰,2025 年具備減碳 30%的工藝技術能力,

2035 年力爭減碳 30%,2050 年力爭實現碳中和。我們認為地方政

府與鋼企積極的回應與落地國家政策將推動鋼鐵行業率先實現碳達

峰及碳中和。

發展氫冶金技術是實現鋼鐵行業碳中和的重要一環,鋼鐵氫冶金進

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們認為發展氫冶金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一

環,主要原因為:1)氫可替代主要碳排放來源的 CO 與鐵礦進行還

原反應。鋼鐵冶煉中大量的 C02 排放來自于高爐冶煉環節用 CO 作

為還原劑還原鐵礦石,而氫作為清潔能源可一定程度上替代 CO 起

到還原作用,根據不同的氫冶金工藝,最多可減少 80%以上的碳排

放。2)廢鋼資源緊缺,制約電爐發展。廢鋼回收量一年僅為 2.7 億

噸,無法供應 10 億噸以上的鋼鐵需求,電爐受到目前原料短缺與

成本較高的制約,難以快速取代高爐。3)電爐冶煉目前仍主要用火

電,間接產生大規模碳排放。我們觀察到,目前我國多家鋼鐵企業

已開始研發氫能冶金項目,碳中和背景下,我國鋼鐵氫冶金技術已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5
需求端分析:2060 年氫氣總需求有望達到 4439 萬噸

儲能領域:2060 年電力儲能對於氫能的年需求量有望達到 613 萬

儲能需求的測算

碳中和需要電力清潔化,帶來電力靈活性資源需求的增長。碳達峰、

碳中和背景下,電網若要接納可再生能源成為主力電源,不僅僅是

發電側的變革,更需應對電力系統平衡和安全挑戰。可再生能源在

可調度性和可預測性上遜于傳統能源,因而滲透率的提升將帶來電

力系統平衡和安全的新挑戰。我們看到近幾年在風光可再生電力滲

透率高的市場如澳大利亞、英國、美國加州,都出現過極端氣候下

6
電力系統平衡安全的風險事件。我們認為電力清潔化轉型背景下,

對於電力靈活性調峰資源的需求也將增長,電網需要挖掘靈活性資

源潛力,包括火電改造、抽水蓄能、儲能、用戶側回應等等。

我們對於 2060 年以風光為主力的零碳電力結構對儲能的需求進行

量級匡算,基於 2060 年發電量 18,500TWh(較 2020 年增速

CAGR2.2% ) 、 發 電 量 結 構 中 火 / 水 / 核 / 風 / 光 分 別

0%/10%/16%/23%/51%、單日最高用電負荷 26 億千瓦的假設,

我們預計若要實現新能源的高比例消納、盡可能減少棄電量,到

2060 年電力系統對於儲能裝機的需求量或達 1000TWh 以上(調

頻裝機 0.1TWh 級別,日度調峰裝機 10TWh 級別,季度調峰裝機

1000TWh 級別)。季度調峰裝機需求最大,主要由於季度調峰需要

電力的長時間、跨季節存儲、而調度頻次相對較低;調頻以及日度

調峰的裝機容量要求相對較小、但調用頻率更高。

7
為什麼儲能領域要用氫氣

氫能可以為電力儲能的一種形式,可以作為電力供應中的中間載體,

當電力生產過剩時,不能上網的冗餘電量可以用來制氫,從而將電

能轉化為氫能;在用電負荷增加時,可以用儲存的氫能進行發電,

從而達到平衡供需的目的。

氫能滿足儲能基本要求,並且在季度調峰上具備一定的比較優勢。

氫能燃料電池的回應速度可以達到秒級,滿足電網對於儲能設施的

基本要求,目前來看在日間調峰和調頻領域,由於電-氫-電的兩次

能量轉化和能量損失,其在經濟性上較難超越抽水蓄能和電化學儲

能。但相比於這兩種技術路線,氫能具備自衰減率低、能量密度高、

8
成本具備規模效應的特徵,我們認為隨著成本的下降,以及火電機

組(當前提供了類似季節性儲能的電網調節功能)的退役,氫能有

望在季度調峰場景發揮比較優勢:

►自衰減率低,氫能經存儲後基本沒有衰減(氣體逃逸),而鋰電池

電量的存儲週期一般至多一個月,因此氫能可以用於對電能更長時

間、跨季節進行存儲。

►能量密度高,氫氣能量密度為 140MJ/kg,是鋰電池的近 200 倍,

因此其占地面積更小,長時間存放的存儲成本相對更低。

► 成本具備規模效應,根據權威論文估算,在 80%的可再生能源滲

透率下,儲能設施需要具備在極端情況下持續放電 120 小時的能力,

因此季節性儲能需要具備更大的單體規模。而電化學的功率和容量

互為關聯,需要增加放電時間就需要增加裝機容量和功率,成本基

本是線性增加,更大的單體規模對於專案投資沒有明顯的規模效應;

而一些物理、機械儲能技術與電化學不同,系統輸出功率由電堆設

定/反應條件決定,而系統容量由存儲介質用量決定,可以分別設定,

且功率器件成本占比較高,因此隨著續航時間變長,系統容量變大,

單位功率的投資成本得到攤薄。

9
儲能領域氫能需求測算

我們匡算若由氫能滿足一部分的季節性儲能調峰需求(氫能與抽水

蓄能、壓縮空氣儲能、熱儲能、電力跨區互聯等技術路線競爭),

則到 2060 年電力系統儲能對於氫能的年需求量或達到 613 萬噸,

較為可觀。目前來看,氫氣的易燃性對大規模氫氣儲存的安全性提

出高要求,我們認為這也成為氫儲能單位投資成本較高的原因之一,

未來提效和降本將成為氫能發展的關鍵點。

此外,氫能應用範圍廣,除電力系統外,還可用於供熱。氫能的終

端應用可以以燃料電池發電的形式,也可以以燃燒供熱的形式,實

現在供熱領域的應用。當前我國正在持續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

暖規劃,氫能作為清潔能源,具有良好的適用性。截至 2019 年底,

10
全國城市集中供熱總量 39.25 億 GJ,若全部由氫能滿足則對應潛在

2800 萬噸的年需求。

交通領域:2060 年交通領域對氫氣總需求有望達到 3031 萬噸

汽車行業

雖然鋰電已經能滿足乘用車基本的續航需求,但我們仍然認為氫燃

料電池在續航上有較大優勢。並且,乘用車對載重、額定功率的要

求不如商用車那麼高,目前國內已經可以批量生產應用於輕型車輛

的燃料電池生產系統,我們認為乘用車將會成為氫燃料電池車試運

營的先驅。

商用車天然對載重、長途運輸、低溫啟動有著較高的要求,而鋰電

路線難以解決這三個難題。即便固態裡電池技術成熟,載重與充電

時長仍會掣肘鋰電在商用車的應用,因此氫能是商用車脫碳的必選

方案。中短期來看,各地政府相繼出臺政策推廣氫燃料電池車及加

氫站建設,《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 2.0》 規劃到 2025 年

全國範圍內推廣氫燃料電池車 10 萬輛,2030-2035 年推廣達到百


11
萬輛;商用車中,我們認為政府對客車行業採購干預能力強,且整

車廠相對集中,客車或將最先推廣氫能;重卡則因其載重、續航、

低溫的高要求對氫燃料電池推廣最為急迫。遠期來看,隨著上游制

氫、儲氫、運氫規模化,中游氫燃料動力系統逐步國產化,我們預

計氫燃料電池車有望實現與柴油車平價,並減少能源消耗成本。據

我們測算,到 2030/2060 年,氫燃料電池車(商用車及乘用車)年

銷量將分別達到 29 萬輛/200 萬輛,燃料電池車保有量 134 萬輛

/1546 萬輛,對應總氫氣需求將達到 129 萬噸/3031 萬噸。

12
航空航太

航太減排選擇有限,氫燃料或成遠期關鍵路徑。航空領域的減排的

可能手段主要有三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碳捕捉技術和使用替代

能源。根據國際民航組織預測,單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無法達到碳

中和的目標,尋找替代能源是遠期的必然選擇。由於飛機飛行對能

量供給要求高,且中途無法充電,現階段的電池無法解決該難題,

而氫燃料熱值高、加氫速度快、品質功率密度高,或成為解決該難

題的金鑰。目前,世界各國對氫能在航空領域的應用還處在嘗試階

段,美國、歐洲、俄羅斯等國已開展相關研究並進行試飛,但商業

化應用仍將是遠期目標。

鋼鐵:2060 年鋼鐵行業氫氣需求量有望達 796 萬噸

13
鋼鐵行業主要氫冶金技術:富氫還原高爐和氣基直接還原豎爐工藝

富氫還原高爐工藝是通過噴吹氫氣和天然氣、焦爐煤氣等含氫介質

參與煉鐵的過程,可減少大約 10-20%的碳排放。高爐富氫還原煉

鐵是通過噴吹焦爐煤氣或改質焦爐煤氣替代部分焦炭,用於還原鐵

礦石,焦爐煤氣通過催化裂解成為改質焦爐煤氣,其中的氫氣含量

可達到 60%以上。由於採用富氫煤氣作為還原劑,焦炭占比會相應

降低,但焦炭仍需承擔料柱骨架、保障爐內煤氣順暢流動的作用,

因此該工藝下的碳排放減量有限,碳減排幅度約為 10-20%。

我們測算,富氫還原高爐工藝噸鋼氫氣消耗量為 10.2 千克。因該工

藝僅能替代小部分的焦炭,我們假設氫氣將替代 100%的噴吹煤和

10%的焦炭進行還原。普通高爐冶煉需要加入噸鋼約 145 千克噴吹

煤和 385 千克焦炭,根據噴吹煤、焦炭與氫氣的熱值以及考慮到約

20%的轉換效率損失,我們測算大約需要噸鋼 10.2 千克的氫氣消耗

以產生與普通高爐同等的溫度。

14
氣基直接還原豎爐為通過使用氫氣或氫氣與一氧化碳混合氣體作為

還原劑,將鐵礦石轉化為直接還原鐵後再將其投入電爐進行進一步
15
冶煉,可減少約 50~80%的碳排放量。根據加入的還原性氣體中氫

氣的占比,氣基直接還原豎爐工藝可分為富氫氣基豎爐和全氫氣基

豎爐。由於氫氣作為主要還原劑,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幅度更大,

可達 50%以上。

我們測算,氣基直接還原豎爐工藝噸鋼氫氣消耗量約為 40.5 千克。

因中國天然氣資源相對短缺,我們認為目前國際上較為成熟的天然

氣氣基直接還原豎爐工藝較難在中國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預計

中國將發展焦爐煤氣及煤制氣氣基直接還原豎爐。根據遼寧現有煤

制氣氣基豎爐專案,噸鋼需要加入 1800 標準立方米的還原性氣體,

其中外購氫氣約為 450 標準立方米,其餘還原性氣體由煤或焦爐煤

氣製備而來。根據外購氫氣體積及密度,我們測算氣基直接還原豎

爐公司大約需要消耗噸鋼 40.5 千克的氫氣。

16
我們認為,富氫氣基直接還原豎爐工藝較有發展前景,且我們預計

將於 2050 年左右形成較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相較於氣基直接還

17
原豎爐工藝,富氫還原高爐工藝制氫成本及煤氣迴圈成本較高且碳

減排潛力有限,因而我國更適宜發展氣基豎爐工藝。同時,因為全

氫豎爐環境下的強吸熱反應及氫氣儲存難度高導致的高成本,富氫

氣基豎爐將在中國碳中和碳達峰進程中發揮更有效的作用。根據全

球目前正在進行探索的高爐富氫還原專案,我們判斷,中國的高爐

富氫氫冶金技術預計於 2050 年前後才可進行較大規模的商業化應

用。

18
2060 年鋼鐵行業氫氣需求量有望達 795.7 萬噸

2060 年國內主要鋼爐將分為富氫高爐、普通電爐、和氣基豎爐三

種。2020 年國內主要鋼爐為普通高爐和普通電爐兩種,兩者粗鋼產

量占比分別約 90%和 10%。目前由於氫能技術暫不成熟且成本較

高,我們預計富氫高爐和氣基豎爐兩種技術將在 2025 年開始逐步

應用,而受益于碳中和政策,我們預計普通電爐也將迎來較快速度

發展。考慮到在碳中和情況下,我們測算的普通電爐成本最優,富

氫高爐次之,其次是氣基豎爐,我們預計 2060 年普通電爐/富氫高

爐/氣基豎爐粗鋼產量占比為 50%/35%/33%。

19
2060 年生鐵將主要由富氫高爐與氣基豎爐生產。我們預計 2030/60

年國內粗鋼產量約 8.80 億噸/6.47 億噸,較 2020 年下降 12%/35%。

考慮到幾種技術在後續流程將加入廢鋼以增加粗鋼產量,我們測算

高爐的生鐵粗鋼比約為 1.15,氣基豎爐的生鐵粗鋼比約為 1.43,由

此測算普通高爐/富氫高爐/氣基豎爐 2030 年生鐵產量為 5.51 億噸

/0.38 億噸/0.12 億噸,2060 年生鐵產量為 0 億噸/1.97 億噸/1.47

億噸,2060 年生鐵將主要由富氫高爐與氣基豎爐生產。

20
我們認為 2060 年鋼鐵行業氫氣需求量有望達 795.7 萬噸。原材料

方面,普通高爐噸鐵噴吹煤/焦炭用量分別約為 145kg/385kg,我

們考慮到富氫高爐有望用氫氣完全替代噴吹煤並替代約 10%焦炭

用量,根據噴吹煤、焦炭和氫氣發熱量計算,我們預計富氫高爐噸

鐵氫氣用量約 113Nm3 或 10kg。氣基豎爐方面,我們預計噸鐵所

需還原氣約 1800Nm3,其中 1350Nm3 還原氣可以直接由生產焦

炭的副產品焦爐煤氣製備,剩餘 450Nm3 為氫氣,因此氣基豎爐噸

鐵氫氣用量約 450Nm3 或 40.5kg。由此我們測算 2030/60 年鋼鐵

行業氫氣用量分別為 98.7 億 Nm3/885.1 億 Nm3 或 88.8 萬噸

/795.7 萬噸。

在考慮碳中和情況下,2060 年普通電爐噸鋼成本有望最低

21
我們認為 2060 年煉鋼主要原材料成本均有望降低。成本方面,普

通高爐主要原料為鐵礦石、焦炭、噴吹煤、和廢鋼,富氫高爐主要

為鐵礦石、焦炭、廢鋼、氫氣,普通電爐主要為廢鋼、石墨電極,

氣基豎爐主要為氫氣、其他還原氣、氧化球團等。我們預計由於供

應量增加、需求降低、供需格局變化等原因,未來主要原材料成本

均有望下降。我們測算鐵礦石/焦炭/廢鋼/電解水制氫價格 2030 年

較 2020 年分別減少 28%/19%/26%/61%,2060 年較 2020 年分

別減少 57%/51%/52%/78%。

22
隨著氫氣成本降低,我們認為富氫高爐與氣基豎爐噸鋼成本有望大

幅下降。根據之前的假設,我們測算了各類型高爐在 2020/30/60

年的噸鋼成本,在考慮碳中和情況下,我們在成本項中增加了為實

現零碳排放的碳捕捉成本。綜合來看,據我們測算,在考慮碳中和

情況下,隨著氫氣成本的降低,2060 年富氫高爐/氣基豎爐噸鋼成

本有望較 2020 年分別-50%/-62%。據我們測算,隨著氣基豎爐成

本的下降,在不考慮碳中和情況下,2030 年氣基豎爐成本有望接近

普通電爐成本,2060 年氣基豎爐成本有望低於普通電爐成本。在考

慮碳中和情況下,氣基豎爐噸鋼成本在 2060 年也有望接近普通電

爐的噸鋼成本。

在考慮碳中和情況下,我們認為 2060 年普通電爐噸鋼成本有望最

低。隨著廢鋼和電力成本下降,據我們測算,在考慮碳中和情況下,

23
2060 年普通電爐噸鋼成本有望較 2020 年下降 46%;隨著鐵礦石

和焦炭成本下降,在考慮碳中和情況下,2060 年普通高爐噸鋼成本

有望較 2020 年下降 47%。在不考慮碳中和情況下,2060 年普通

高爐噸鋼成本均最低,為 1698 元,但考慮碳中和情況下,2060 年

普通高爐成本將攀升至 1986 元,成為成本最高的選擇。普通電爐

噸鋼成本受碳中和影響較小,考慮碳中和情況下 2060 年普通電爐

噸鋼成本最低為 1860 元。

總結:2060 年儲能、交通、鋼鐵領域對氫氣需求有望達到 4439 萬


24
氫能平價測算

目前氫能終端使用價格較高,燃料電池汽車能源使用環節平價仍需

進一步降本。2020 年我國終端氫加注成本普遍在 50-80 元/kg。從

成本端看,制氫/運氫/加氫成本占比分別在 37%/27%/36%。根據

我們測算,對於一輛氫燃料電池重卡,若要在能源使用端實現與柴

油平價,終端氫價格需下降至 30 元/kg 以內,氫能源各環節仍需進

一步降本。

25
我們預計電解水制氫成本將在 2040 年前實現與煤炭制氫平價

26
目前電解水制氫成本較高,我國以化石能源制氫及工業副產氫為主,

中長期以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為主。從氫能製備端來看,2019 年

我國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成本達 20 元/kg,遠高於煤制氫的約 8-

10 元/kg 的生產成本,也高於工業副產氫的約 10+元/kg 的生產成

本。較高的生產成本使得我國目前電解水制氫量極少,2019 年我國

化石能源制氫、工業副產氫供應氫氣量占比分別達 72%、28%,電

解水制氫僅有少量示範應用。中長期來看,我們認為隨著電解槽設

備降本、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降低,電解水制氫將逐步成為主流制

氫方式。

27
28
電解水制氫短期以鹼性水解為主,中長期 PEM 電解制氫占比逐步

提升。目前電解水制氫主要包括鹼性電解和質子交換膜(PEM)電

解兩種主流技術路線,其中鹼性電解技術相對較為成熟,已實現充

分產業化,成本較 PEM 電解低 30%。而 PEM 電解槽所用核心零部

件及材料均與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相同,未來將隨著其核心零部件

的國產化率提升、技術進步與規模效應快速降本。我們認為 PEM 電

解技術因具有運行靈活、利於快速變載等優勢,與風電、光伏具有

良好的匹配性,將隨著設備快速降本市占率逐步提升。

29
30
我們認為電解制氫規模化、電解技術進步、新能源電價降低將共同

驅動電解水制氫成本下降。

31
►規模化:目前電解槽制氫裝置規模普遍較小,通過將多電解槽堆組

合以增加電解槽系統整體容量可有效降低系統單位資本支出;同時

製造端規模化生產亦可實現有效降本。

►技術進步:根據 IRENA 預測,鹼性電解效率將從目前的 50-

83kWh/kg H2 下降至 2050 年的 42 kWh/kg H2 以下,使用壽命

將提升至 10 萬小時以上。

►新能源發電成本降低:目前光伏風電等新能源裝機量不斷增長,度

電成本仍處於快速下降時期,我們預計 2025 年後可再生能源電價

將下降至 0.2 元/kWh 以下,推動電解水制氫成本進一步下降。

32
在電解槽等設備降本、制氫技術進步、電力價格下降的共同驅動下,

我們預期電解水制氫成本將在 2030 年下降至約 10 元/kWh,並在

2040 年前實現與煤炭制氫平價,成為最具競爭力的制氫方案。

33
我們預計終端氫價格將在 2030 年下降至 35 元/kg 以下,並在 2050

年降至約 20 元/kg

除制氫成本外,終端用氫成本還涉及氫儲運及加注成本,對於燃料

電池汽車而言,單位氫耗也將影響用氫成本。

儲運加環節共同降本,我們預計終端氫價在 2030 年降至 35 元/kg

以下。儲運端,我們在《舉足“氫”重,跬步千里》中,詳細闡述

了各儲運技術路線將並行發展,規模化與技術進步共同推動降本。

加注端,核心加注設備的國產化、設備製造規模化、加氫站利用率

提升將推動降本,同時油氫電混建站也可節省相關基礎設施成本,

為未來潛在探索方向。我們預計在制儲運加各環節的共同降本下,

終端氫價格將在 2030 年下降至 35 元/kg 以下,並在 2050 年降至

約 20 元/kg。

氫價與百公里氫耗降低,我們預計 2030 年燃料汽車將在能源使用

端實現與柴油平價。對燃料電池汽車而言,氫耗為另一大能源使用

成本的影響因素。目前燃料電池重卡百公里氫耗約 8-12kg,我們預

計隨燃料電池技術進步,燃料電池重卡百公里平均氫耗將在 2025

年下降至 8.5kg,並在 2030 年下降至 8kg。綜合氫價與百公里氫

34
耗等資料,我們預計 2030 年氫燃料電池重卡將在能源使用端實現

與柴油平價。

需求對應的硬體端分析

氫能在汽車領域應用前景較為明確,對應硬體市場規模有望乘勢攀

儲氫瓶:目前,我國主流商業化應用儲氫瓶為 III 型瓶,IV 型瓶技術

已相對成熟,我們認為未來有望完全替代 III 型瓶。液壓儲氫技術儲

氫密度更高,在國外已有小規模應用,或成為遠期技術突破目標。

目前,國內 30MPa 儲氫瓶單價在 1.1-1.3 萬元/支,據我們測算,

到 2030 年我國氫燃料汽車儲氫瓶需求將達到 29 萬支,到 2060 年

35
我國儲氫瓶需求將達到 200 萬支,儲氫瓶市場規模峰值將達 148

億元。

氫氣迴圈泵:氫氣迴圈泵是燃料電池中負責氫氣供應的重要零部件。

目前,德國普旭為全球氫氣迴圈泵供應龍頭,我國大部分氫氣迴圈

泵仍依賴進口,進口價格約 3 萬元/台。2020 年以來,國內氫氣迴

圈泵生產廠家興起,國產替代進程加速,我們預計中期可將平均單

價降至 1-2 萬元/台,遠期來看,單套成本可能下降至 1 萬以下。據

我們測算,到 2060 年我國氫氣迴圈泵需求量將達到 400 萬台,市

場規模將有望達到 200 億元以上。

36
制氫、儲氫、運氫設備:技術進步、提質降本孕育中長期廣闊市場

制氫設備:2060 年電解裝置超 2 萬億元市場

水電解制氫的成本主要包括固定資產折舊、運維費用(一般維護、

電池組更換)、電力費用,其中電力是最主要的成本,目前在水電

解制氫的完全成本中占比近 80%,其次就是裝置資本支出,占比近

15%。

37
綠氫的裝置資本支出包括電解槽堆和電解廠的其餘部分,包括電力

電子設備和工廠基礎設施。電解槽堆的成本將隨著電解槽製造規模

的擴大,以及開發更便宜的電池材料而下降。隨著工廠中電解槽數

量的增加,盈虧平衡成本將隨著折舊成本逐漸下降。根據 O.Schmidt

等人在《Future cost and performance of water electrolysis: An

expert elicitation study》中的研究,目前 1MW 的 AEC 和 PEM

電解裝置的固定資產投資分別約為 1000 歐元/kW 和 2000 歐元

/kW,SOE 電解裝置目前尚未商業化應用,預估目前的固定資產投

入為 3000-5000 歐元/kW。我們預計至 2030 年 PEM 和 SOE 將成

為主流的水電解技術,而隨著未來電解裝置規模的放大,預計 AEC

技術的投資將下降至 750 歐元/kW,PEM 技術的投資將下降至 850-

1650 歐元/kW,SOE 技術的投資有望大幅下降至 1050-4250 歐元

/kW,但下降幅度具有不確定性,部分專家認為至 2030 年 SOE 電

解裝置的投資有望下降至與 AEC 和 PEM 裝置接近的水準。依據北

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郭秀盈等人在《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成本分

析》中對海外 NEL、McPhy 和 GINER 等公司電解裝置的研究,電

解裝置容量從 1MW 放大至 40MW 的固定成本支出減少約 60%,

我 們 假 設 40MW 的 AEC/PEM/SOEC 電 解 裝 置 成 本 分 別 約 為

38
400/800/1600 歐元/kW(2021 年),2060 年由於技術進步等因

素驅動成本分別下降至 300/400/400 歐元/kW。

從市場來看,假設 2060 年以電解水方法制氫需求為 1.3 億噸氫氣,

假設採用不同種類的電解水裝置,據我們測算,AEC/PEM/SOEC 電

解水裝置市場空間分別為 2.2/2.5/2.2 萬億元,基本相近,也就是

2060 年電解水裝置市場超 2 萬億元。

儲運設備:高壓儲氫瓶迎來十年高速增長期

氫氣的儲運主要包括氣態儲運、液態儲運和固態儲運三類。由於氫

氣在所有元素中品質最輕,常溫常壓下為氣態,且密度最小,此外

燃點低,因此推動的氫氣的高壓、安全和低成本儲運是氫氣產業鏈

39
中的重要環節。現階段我國主要採用高壓氣態儲運,低溫液態儲運

在航太等領域獲得應用,中國氫能聯盟預計中期(2030 年),我國

氫氣儲運將以高壓、液態氫罐和管道輸運相結合,遠期(2050 年)

我國氫氣管網分佈更加密集,車載儲氫將採用更高儲氫密度、更具

安全性的儲氫技術。具體來看:

►氣態儲運:高壓氣態儲運是現階段應用最廣泛的路徑,採用高壓氫

瓶或高壓容器儲藏氫氣,通過高壓長管拖車進行短距離運輸(小於

150 公里),國內儲氫瓶技術尚落後於國外,國內單車運氫品質約

300 公斤,國外通過採用更高壓的儲氫瓶可將單車運量提至 700 公

斤。此外,管道運輸也是一種氣態實現方式,但管道建設成本高,

2019 年 我 國 氫 氣 管 道 長 度 僅 100 公 里 , 美 國 和 歐 洲 分 別 有

2,500/1,600 公里。

►液態儲運:低溫液態儲運在航太等領域獲得應用,國內民用領域尚

未標準化使用。低溫液態儲運的過程能耗較大,儲運成本較高,但

相較于氣態儲運,運輸距離更遠、運量更大。海外具備相對成熟的

液態儲運經驗,我國民用領域相關案例較少。此外,有機液體儲氫

也是一種液態實現方法,但反應溫度、去氧效率的技術問題尚待進

一步優化。
40
►固態儲運:國內相關技術尚處於研究或示範階段。固體儲氫具有密

度高、壓力低等優勢,但材料端反應溫度、迴圈性能仍待優化。國

外相關技術在燃料電池潛艇中獲得商業應用,國內則在部分領域得

到示範應用。

41
對於高壓氣態儲氫,國內儲氫瓶處於三代技術,國外主流為四代技

術。從一型瓶到四型瓶,工作壓力逐漸增大,所用材料品質逐漸減

輕,同時隨著品質降低和性能提升,三型瓶和四型瓶實現了從固定

式到移動式的轉變。

相較於三型瓶,四型瓶性能更佳、成本更低,國內正加快技術研發。

2020 年 8 月,中國技術監督情報協會批准發佈《車用壓縮氫氣塑

膠內膽碳纖維全纏繞氣瓶》,填補了此前我國四瓶型技術標準的空

白。2021 年 1 月瀋陽斯林達成為國內首家四型瓶通過“三新“(新

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技術評審的企業。從斯林達產品的參數對

比來看,四瓶型較三型瓶容積擴大 7%的同時品質減少 24%。同時,

壓力迴圈次數和使用壽命均有明顯提升。

此外,根據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特種纖維事業部資料,三代和四代儲

氫瓶中,碳纖維複合材料占成本比重 60%-80%,隨著壓力等級上

升,碳纖維材料使用量相應增加。在同等壓力條件下,四型瓶較三

型瓶成本低 7%-11%,主要差異源於四型瓶以塑膠內膽替換了此前

的金屬內膽。

42
43
我們認為,中國儲氫瓶市場有望迎來十年高速增長期,並成長為全

球最大市場。根據全球儲氫瓶領先企業 Hexagon 資料,2020 年全

球高壓儲氫瓶市場規模約 20 億美元,Hexagon 預計 2025/2030

年全球市場將增長至約 110/690 億美元;其中 2030 年中國市場有

望增長至 270 億美元,占全球市場規模達 39%。此外根據協力廠商

諮詢機構勢銀諮詢(Trendbank)統計,2020 年中國高壓儲氫瓶市

場約 4.1 億元,2025/2030 年有望增長至 39.2/200.0 億元,2020-

2025 和 2025-2030 年複合增速分別約 57%/39%。

44
國內主要參與公司正加緊攻克 70MPa 大容積儲氫瓶商用化。2015-

2016 年國內四型瓶研發遇到阻礙,相關技術標準進展停滯,2020

年 10 月技術標準空白被填補。國內儲氫瓶參與公司主要為車載天

45
然氣氣瓶生產廠商,包括中材科技、富瑞氫能、京城股份、中集安

瑞科、斯林達、科泰克等。斯林達等多家企業的 70MPa 儲氫瓶已

進入裝車試驗階段。

2019 年以來富瑞特裝、京城股份、中集安瑞科先後通過資本市場融

資、技術合作等方式加快儲氫瓶技術研發。其中 2021 年 3 月中集

安瑞科發佈公告與 Hexagon Purus HK 達成合營協議,將成立合營

公司在中國及東南亞地區開展提供壓縮氫氣儲運解決方案的業務。

Hexagon Purus 成立於 2016 年,主要從事壓縮天然氣(CNG)與

氫氣儲運業務,並擁有全球最先進的四型高壓儲氫瓶技術。基於在

材料、工藝、設備領域積累的豐富經驗,Hexagon Purus 已獲得戴

姆勒、豐田的燃料電池重卡的氫動力系統訂單。2019/2020 財年(截

至 2020/6/30)Hexagon Purus 收入 2.91/1.87 億挪威克朗(約合

2.22/1.43 億元)。

產業鏈層面,碳纖維材料是國內儲氫瓶發展面臨的挑戰之一。結合

前述分析,碳纖維複合材料在三型瓶和四型瓶中的成本占比分別約

64%/77%,是儲氫瓶中的主要材料和成本源。根據廣州賽奧炭纖維

技術有限公司發佈的《2019 全球碳纖維複合材料市場報告》,2019

年全球碳纖維需求量約 10.4 萬噸,中國大陸需求量約 3.8 萬噸,占


46
全球需求量的 36%。但 2019 年中國大陸碳纖維進口量達 2.6 萬噸,

進口依存度達到 68%。以金額計,2019 年中國大陸進口依存度達

到 74%。進口來源方面,日本、美國、中國臺灣為三大主要進口源,

分別占中國大陸需求量的 28%/12%/11%(按金額計)。在壓力容

器領域,碳纖維主要進口自日本東麗等廠商,國內應用企業缺乏議

價權和產業自主權。

47
本文作者:鄧學、裘孝鋒等,來源:中金

4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