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托马斯·阿奎那

编辑词条
点击认领
开放分类:人物学者意大利人意大利哲学家
托马斯·阿奎 纳(ThomasAquinas,约 1225 年—1274 年 3 月 7 日)是中世纪经
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死后也被封为天使博士(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
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
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他所撰写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学大全》
(SummaTheologica)。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
33 位教会圣师之一。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 托马
英文名: ThomasAquinas
斯·阿奎纳
籍贯: 意大利 性别: 男
国籍: 意大
出生年月: 1227 年

去世年月: 1274
职业: 文学 文学家 其他 哲学家
年3月7日
毕业院校: 巴黎 代表作品: 《论存在与本质》(约 1254~1256),《反异教大全》
大学 (1264),《神学大全》(未完成),《论世界永恒性驳窃窃私议者》
目录

 1 个人简介
 2 生平纪实
 3 基本思想
 4 自身学说
 5 个人影响
 6 人物评价
 7 个人著作
 8 相关词条
 9 相关连接

1
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纳(ThomasAquinas,约 1225 年—1274 年 3 月 7 日)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


家和神学家,死后也被封为天使博士(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
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他所
撰写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学大全》(SummaTheologica)。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
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 33 位教会圣师之一。

托马斯·阿奎那 - 个人简介

1227—1274 年,意大利人,1239 年,其 12 岁时,完成了高中教育,在卡西诺


本笃修会。后进入那不勒斯大学深造,学习哲学、雄辩学、逻辑学和拉丁语法。
1244 年,加入多明我会,1245——1248 年,在巴黎大 学读书,其师大亚伯尔。
1257 年,获得博士学位;1261——1264 年,被委派服务于教宗法庭。1274 年,
赴里昂大公会议途中去世。1323 年,被 教宗 JOHN 二十二世列入圣品,1567 年,
教宗比约五世封其为圣师。1879 年,良十三世将其封为“天主教学校和天主教
学者”的主保,誉称为“天神博 士”DOCTOROFANGEL。

托马斯·阿奎那 - 生平纪实

托马斯·阿奎纳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的一个贵族家庭,母亲一脉可以溯源到神圣
罗马帝国的霍亨斯陶芬王朝。他大约在 1225 年初,出生于那不勒斯王国的
Roccasecca 城堡,该地的领主正是其父兰道夫伯爵。他的叔叔西尼巴尔德,是
附近卡西诺山本笃会修道院的院长。于是伯爵一家寄望托马斯长大后能侄承叔
业。在当时,这也是贵族子弟出人头地的一条常见途径。
阿奎纳在五岁时进入进修院学习,十六岁时负笈那不勒斯大学,学习了六年时
间。期间,他出乎意料地加入了多明我会,该会和方济会共同对欧洲中世纪早
期 建立的神职阶层发起了革命性的挑战。阿奎纳的这一转变令其家族感到不悦;
在去罗马的路途中,阿奎纳被他的几个兄弟逮住、押送回圣齐奥瓦尼城堡,并

2
在那里监 禁了一两年,以迫使他放弃自己的志向。根据最早有关阿奎纳的传记
的记载,他的家人甚至安排娼妓去诱惑他,但他不为所动。在教皇诺森四世的
干预下,最后其家 庭还是妥协了。十七岁时,他终于穿上了道明会会服。
他的师长看出阿奎纳在神学上天赋秉异,1244 年便送他去科隆的多明我神学院,
师从大阿尔伯特学习哲学和神学。1245 年,他跟随大阿尔伯特去巴黎大学三年。
在这段期间阿奎纳也将自己卷入了大学与天主教修士之间有关教学自由的纠纷,
阿奎纳主动抵制大学提供的演讲和小册子。当教皇获知这起争议时,多明我会
挑选了阿奎纳作为辩护者。阿奎纳在辩论中大获全胜,击败了当时相当知名的
大学校长圣阿穆尔的论点。
阿奎纳接著取得了神学的学士学位。在 1248 年他返回科隆担任讲师,这一年是
他的著述和公务生涯的开端。与哲学家大阿尔伯特的共事经历对他后来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影响,将他造就成睿智的学者,并终身跟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方法
论。

托马斯·阿奎那
1252 年阿奎纳前往巴黎攻读硕士学位,由于当时大学的教授联会对托钵修会的攻击,他遇
到了相当的困难。但最终仍于 1256 取得学位和教职;后来他与友人 Bonaventura 一起取得
神学博士学位,在巴黎、罗马和一些意大利城市教了几年书,并且开始著述。自此以后,
他开始了劳碌的生活;他在自己的修会里 积极侍奉,频繁地旅行和讲学,并且经常向教皇
提出有关各地政务的建议。
1259 年,他在 Valenciennes 教区取得一个重要职位。在教皇乌尔班四世的请求
下,他又移居罗马。1263 年,他出现在伦敦的多明我会中。1288 年,他又前往
罗马和博洛尼亚讲学,并且投身于教会的公共事务中。
在 1269 至 1271 年间,他回到了巴黎。除教书外,还管理教会事务,并且做他
的亲戚--法国国王路易八世的国事顾问。1272 年佛罗伦萨提供一个让他在当
地教区内选择座堂的机会,他担任了修道会的院长,并且应查尔斯王的请求,
在那不勒斯担任教授职务。
在这些年里阿奎纳每天不停的进行传教,并且写下许多的训诫、问答集、以及
授课笔记。他也开始撰写他的大作《神学大学》。教会曾提供他那不勒斯的大
主教和卡西诺山修道院院长的职位,但都被他婉拒了。
1273 年 12 月 6 日的一次弥撒仪式中,阿奎纳还称自己看见了神迹。事后他停止
写作,使得《神学大全》变成未完成作品。当被问及为何封笔时,阿奎纳 答道:
“我写不下去了……与我所见和受到的启示相比,我过去所写的一切犹如草
芥。”后来有人称阿奎纳在祷告时听到了来自十字架的声音,称赞他的写作。
3
还有 修道士宣称曾看到他凌空飘起。

1274 年 1 月,额我略十世指派阿奎纳参加第二次里昂会议。他的工作是调查并
且研究出希腊与拉丁教会之间的差异。身体状况已经相当差的阿奎纳在前往会
议的旅程中停留于一座侄女的城堡中,病况开始恶化。阿奎纳希望在修道院里
走完人生旅程,但却无法及时抵达多明我会的教堂,最后他被带至一座熙笃会
的教堂。在经历七周的病痛煎熬后,于 1274 年 3 月 7 日去世。

托马斯·阿奎那 - 基本思想

托马斯歪曲和利用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和质料的学说,主张世界是上帝从虚无
中创造出来的,断言世界的创造是有时间开端的;同时,上帝创造了一个等级
制的宇宙系;最低层是大地及由水土火气四种元素构成的一切物质,之上是植
物、动物和 人,再上是天体,再之上就是整个世界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三位
一体的上帝;还探讨了个别和一般的关系,认为存在于个别事物中的一般,并
不是个别事物本身所 固有的,而是寄居或隐藏在个别事物中的某种特殊实体。
物体之间的不同特性,是由于潜入物体的这种“稳秘的质所决定的。铜之所以
为铜,是因为它里面潜藏着‘铜’这种特殊实体,铜之所以能压延,是因为它
里面潜藏着‘压延性”这种隐秘的质。所以,有多少种物体的特性,就有多少
种“稳秘的质”,那就不必深入研究事物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了。显然,这种
学说严重妨碍科学的发展。

托马斯·阿奎那

托 马斯还力主教会的权力至高无上。认为如同神高于人,灵魂高于肉体一样,教会高于世
俗的国家。教皇是基督的代理人,政权应由他掌握,国家必须服从教会,国王 必须顺从教
皇。他还极力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权力,认为君主制是最好的政治形式,并说,没有一个
统治者控制和指导民众,社会就会解体。
托马斯从灵魂不死的观点出发,大力宣扬“来世幸福”,认为尘世生活的幸福
并非最高幸福,最高幸福是对上帝的静观,从而使灵魂得救。
这只有在来世、在彼岸世界才能做到,因而为争取现实生活的幸福而进行斗争
就是恶就是犯罪,最大的犯罪行为是异端或异教行为。对一切异教徒均应活活
烧 死,“将他们从世界上消灭掉”。托马斯包罗万象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产生
后,很快成为西欧中世纪思想领域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学说。教会在他生前就
给予了他极 大的支持和极高的声誉,称他为最光荣的“天使博士”。1323 年
教皇追封他为“圣徒”,1567 年他又被命名为“教义师”,1879 年教皇还正式

4
宣布他的 学说是“天主教会至今唯一真实的哲学”。

托马斯阿奎那在其《神学大全》中首先提出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
题。他认为理性的思辩是 人的智能活动,人对外界的认识来自视觉、听觉、嗅
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经验,许多感觉联合成统一的记忆,许多记忆复合为感
官经验,对各种经验的归纳使人开 始认识事物,然后进行理性思辩,从中得到
对外界的知识。他认为,人的自然理性可以是真理,但往往出错,而且只能认
识较低级的事物。关于天主的更高的真理, 只能来自启示,靠信仰。理性虽有
自身的领域,但它从属于信仰。从这种认识论前提出发,托马斯阿奎那区别哲
学与神学,认为两者各有其领域。他在《论世界永恒 性驳窃窃私议者》 一文
中认为,从哲学角度,宇宙可认为是永恒的;而作为基督徒,他相信宇宙并非
从永恒主已存在,但在神学与哲学的关系上,他又认为哲学服务于神学;认为
神学 的原理是凭启示,直接由上天而来,不须凭借其他科学。神学确实性来自
神的光照,不会错误,而其他科学的确实性探究的外部世界,神学的目的在于
永恒的幸福, 因此,神学高于哲学。神学可凭借哲学,将它发挥得更清楚,但
不是非要哲学不可。神学使用哲学,哲学是神的奴女。他迫于时代潮流,企图
用哲学论证基督教信仰,这一论证显然是不能彻底的去论证。

为 论证神的存在,托马斯阿奎那首先阐明了存在的含义。在他之前的实在论者
认为哲学所研究的对象是非物质的实体,即一切存在的普遍共同之点,它从属
于神的存 在。托马斯阿奎那接受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形而上学虽也考虑这
些问题,但这些不是形而上学的主题,形而上学的主题应是一般存在。在运用
亚里士多德哲学阐 述基督教信仰时,托马斯阿奎那把存在区分为一般含义的存
在与创在,创在中包含着实现存在的作为或行动。形而上学家要从各种物上追
溯那最完美的创在,它是其 他一切存在的由来。创造在于神,这是托马斯阿奎
那的形而上学的基本出发点。

理性即人认知能力,人通过知识可以推理神的存在;通过启示,启 示包括自然
启示和超自然的启示,自然的启示即人通过世界的万事万物来认识天主的美善;
另一种是超自然的启示,即神亲自将自己启示於人。我们都知道,天主教 是一
个启示的宗教,。“在旧约时代,天主曾以各种方式向我们的祖先说过话,但
在末期却借着自己的独生子――耶稣基督向我们说了话。”通过人生的经验,
也就是从每天的生活当中去经验神对我们身上所做的事。

5
托马斯·阿奎那 - 自身学说

托马斯·阿奎那
自 12 世纪阿拉伯哲 学家将亚里士多德的原著和学术思想介绍到西欧以后,在西欧思想界
引起了极大震动。托马斯·阿奎那正处于这一思想危机与转折的时代、他从维护封建秩序、
教会 神权出发,运用亚里士多德哲学来论证基督教信仰,并回答当时政治、社会、思想所
面临的问题,成为集经院哲学之大成而又加以革新的基督教神学家。他的基督教 哲学除大
量吸收亚里士多德思想外,还深受斯多阿学派、新柏拉图学派、 A.奥古斯丁、波爱修的影
响。同时也受阿拉伯哲学家伊本·西那、伊本·路西德及犹太教哲学家伊本·迦比若、M.迈蒙
尼德影响。他从中构筑起自己的基督教哲学体系,后通称托马斯主义。
托马斯·阿奎那反对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他认为上帝的存在
可以借助上帝的创造物即世界的存在间接地加以证明。他利用亚里士多德和其
他 哲学家、神学家的观点,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托马斯·阿奎那
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着“运动”、“因果关系”、“偶然事物”、“不完
善的事物” 以及“宇宙秩序的和谐结构”,推论出必有一位“第一推动者”、
“第一原因”、“必然的实体”、“绝对完善的存在”以及“无限智慧的创造
者”。这就是人们所 称的神。

共相与个别  托马斯·阿奎那运用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和质料的学说,探讨了
共相即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他认为共相是真实存在的,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但共相有三种存在方 式:它作为神创造事物的原型,存在于神的理智中;它作
为神所创造的个别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中;它作为人对个别事物的抽象概
念,存在于人的理智中。这 样,共相既独立存在于事物之前,又存在于事物之
中和事物之后。托马斯·阿奎那的这种观点称之为温和的实在论。

自然哲学 托 马斯·阿奎那依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用质料与形式的不同结合
来说明物体,并分析物体的四种变化:位置的变化、数量的变化、性质的变化
及本体的变化即生成与 毁灭。他认为在变化中保持不变的是原始质料,它使一
6
事物与其所演变成的另一事物之间保持连续性。在说明变化的时、空范畴时,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时间是物 体运动的尺度,位置是物体静止时的局限。他
又进一步认为永恒是一种与时间不同的延续,它无始无终,其中也没有事件的
时间先后,一切都同时存在。

对人的本性及其作用的观点  托马斯·阿奎那同样师承亚里士多德,以人的心
理为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他的方法通常是从考察人的活动入手,分析这种活
动的推动力量,从中得出关于人的本性 的结论。他把人的活动分为三类:为维
持生命和繁衍的活动、感觉与对外界的感情反应活动及智能和意志的活动。感
觉又分视觉、听觉等五种“外在的感觉”和对外 物整体的概念、记忆、联想、
分辨事物等四种“内在的感觉”。对外界的感情反应分为爱、欲望、愉快、失
望、悲伤、惧怕、勇敢、希望、愤怒、怨恨等。涉及意志 时,他认为人有“不
自由的意志”和根据对事物的了解而作决定的“自由”。人的智力可以理解普
遍的意义并凭意志作自由决定,这是人具有灵魂的 证明。灵魂既非物质,却又
是真实的,是精神的实体,它是人的本性形式,不能分割,也不会朽坏,是不灭
的。托马斯·阿奎那无法解释灵魂如何进入人体,只能认 为是神从无有中创造
的。但他又认为,人并非神的最高创造物,作为纯粹精神实体的天使才是最高
的,构成宇宙间最高的一层。托马斯·阿奎那对作为精神实体的天 使特别重视,
因而他在中世纪教会内得到“天使博士”的称号。

伦理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在基督教教义基础上改造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
从而把奥古斯丁以 来的神学伦理思想,发展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托马斯·阿
奎那从神性出发,认为人的本质是由形式和质料结合而成的肉体和精神的统一
体,人除了有理性认识能力 以外,还有自我保存、生长欲求和意志活动的能力,
而人的行为、活动则有趋乐避苦的自然倾向。在他看来人的一切德行都是人本
性中的自然倾向的表现,这种自然 倾向的根源在于上帝赋予人类内心的一种行
善避恶的道德自然律,道德就是理性创造物向着上帝的运动,达到与上帝的融
合。上帝就是道德价值的标准。

托 马斯·阿奎那一方面强调理性高于意志,同时又肯定感性欲望的合自然性。
他把德性分为实践的德性、理智的德性和神性的德性,前二者统属于自然的、
世俗的道 德,后者属于超自然的、神学的道德。他认为,实践的德性和理智的
德性相结合就能使人达到德性的完善,获得审慎、节制、刚毅和正义的美德。
但他又认为,要达 到至善的目的,还必须要有属于神学道德的神性的德性。这
种神性的德性就是对上帝的热爱、信仰和服从,它不能靠理性能力获得,而必
须依靠上帝的启示和恩典。 他指出,自然的道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尘世的幸福,
但这种幸福是暂时的、虚幻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换得永恒的、真
正的幸福,即来世的天国幸福。 在他看来,幸福不是美德本身,而是美德的最
终报酬,它在本质上是对人类本性能力以外的上帝抱有无限的希望。托马斯·
阿奎那

7
托马斯·阿奎那
承 认人有自由意志,但他只是承认在日常生活范围内的自由 ,而在道德领域,他坚持个人的
意志必须服从上帝规定的道德律即“上帝法”。他强调,个人必须抛弃尘世 的欲望,自甘
贫困,寄希望于来世;同样,社会的秩序,人与人的关系,也必须遵循上帝的目的,按照
严格的教阶和封建等级阶梯,严格服从封建教会和国家的利 益。

托马斯·阿奎那的伦理思想是中世纪神学伦理思想的完备形态,在西方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
响。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近代资产阶级的伦理学说对它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但它的影响并
未完全消失,在现代又以某种新的面目出现(见新托马斯主义伦理学)。

政治与美学观点 在政治观 方面,托马斯·阿奎那主张有限君权制。认为国家的目标是维
持和平与谋求福利。教会着眼于彼岸世界,与国家目标不同。他认为,由神恩所赐的神的正义
与人凭理 性所认识的正义并无矛盾。在政教争权斗争中他主张世俗权力服从宗教权力,犹
如肉体服从灵魂。在美学上,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美与善不能分割。美有三方面因 素:内
在的完整统一、比例和华彩。他又认为,美有两种:精神的美及外在的美,精神的美来自
品德,外在的美来自形体。美有不同水平,而最高的则是神的超越的 美。

托马斯·阿奎那 - 个人影响

圣托马斯·阿奎那(生于公元 1225 或 1226,死于公元 1274)被认为是最伟大


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因惊人的著作和思想震动了同时代的人和 整个基督教世
界,影响至今。他的著作目的是为了将人的“理性和信仰”协调起来。把亚里
士多德的思想加以基督化,因此有人说奥斯丁授洗了柏拉图;而托马斯授 洗了
亚里士多德;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授洗了现代科学。同时多玛斯也指出其间的区
别,他认为:理性有助于人发现天主的存在,理性即唯一和永恒性,但仅靠理
性是 不能足够指挥人类行动,必须依靠天主的启示,只有靠信仰才能获得,理
性与信仰不相矛盾,前者服务于后者,后者可以防止前者陷于错误,所以士林
学派在多玛斯 身上达到顶峰。(但在当时他的思想并未被人们所接受,他的部

8
分著作在巴黎和牛津大学曾受到批判。在所有教授哲学的天主教文教机关中他
的体系是必须作为唯一正确的体系来讲授的;这一点自从列奥十三世于公元
1879 年敕令明申以来,便成了惯例。因此,圣托马斯不仅有历史上的重要性,
而且还具有当前的影响,正象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一 样,事实
上,还超过后两人。他在大多数场合是如此紧密地追随着亚里士多德,以致使
这位斯塔基拉人,在天主教信徒心目中几乎具有教父般的权威;就是在纯哲学
问题上批评亚里士多德,也会被人认为是不虔诚的。但过去却不总是如此。在
阿奎那时代,推崇亚里士多德,和反对柏拉图的斗争还有待进行。阿奎那的势
力,后来 取得了胜利,并一直保持到文艺复兴为止;以后。柏拉图,重新在大
多数哲学家的见解中获得了至高的地位,这时人们对柏拉图的理解已比中世纪
时有所进步。公元 十七世纪时,一个人既可是个正教徒,也可是个笛卡尔主义
者;马勒伯朗士,虽是个祭司,却从未遭到非难;但这样的自由在今日来说已
成为过去;天主教僧侣,如想涉及哲学,就必须承认圣托马斯。
1245 年,托马斯前往巴黎,受教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阿尔伯特。自 1257 年开始
在巴黎大学教 授神学,用 10 年时间专心从事教学和著作活动,并被罗马教廷
任命为神学顾问与讲师。在他去逝 3 年后,巴黎各神学大师谴责了 219 条命题,
其中有 12 条是托 马斯的观点。这是中世纪最严厉的谴责。托马斯在巴黎大学
执教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已大量涌入,在教徒中引起的反响极为强烈。教会
深感其著作的危险性,几次 试图封锁这种与天主教正统信仰不相容的自然主义
和理性主义哲学,禁止转录、阅读和保存。可托马斯并不害怕这种学说,他和
老师阿尔伯特一起潜心研究亚里士多 德的著作,他阉割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而将其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体系加以全面系统地发挥,
并将其纳入基督教的神学体系,使它成为天 主教官方哲学的基础。

托马斯·阿奎那传教士

他成功地将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融合在一起,建立起了庞大的经院哲学
体系。一生著有 18 部巨著,其中包括集基督教思想之大成的《神学大全》和《哲学大全》 、
《论存在和本质》、《论正统信仰和真理、异教徒议论大全》等。
托马斯的全部理论都是为天主教信条服务的。他明确提出哲学必须为神学服务,
之后,又为上帝存在这一神学最高信条作了哲学的论证。认为应通过上帝的创
造物来认识上帝的存在,利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目的论的唯心主义思想推论
出万物创造者的上帝的存在。

9
许 多现代的伦理学家,包括天主教徒或非天主教徒在内,在最近以来开始主张
阿奎纳的美德伦理概念可能可以用作取代康德的功利主义学派。透过许多 20 世
纪的哲学 家,例如伊利莎白·安司孔(ElizabethAnscombe)等人的著作,阿
奎纳在有关行为意图的理论上也变的相当具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阿奎纳的美学理论,尤其是“明白”(claritas)的概念,极大
的影响了现代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文学风格,乔伊斯赞美阿奎纳是西方哲学
里排名第二的哲学家,仅次于亚里士多德。阿奎纳的美学概念的影响也可以在
意大利符号学家翁贝托·埃可的作品里观察到,埃可也写了一篇有关阿奎纳的
美学概念的论文。
数个世纪以来有许多阿奎纳的传记被出版,其中最知名的是由却斯特顿写成。

托马斯·阿奎那 - 人物评价

托马斯阿奎那涉及了各个思想领域,他往往寻求中间道路,以解决各种意见分
歧问题。他吸收亚里士多德和其他非基督教哲学思想,论证基督教信仰,对 世
界与人性持比较肯定的态度,认为人虽然有罪,而人性天生向善。他还肯定知
识来自感官经验,人能通过对世界的认识而认识天主,他否定了奥古斯丁认为
真知与 感官无关的观点。因此,托马斯阿奎那在中世纪后期不断遭到保守派神
学家批评。文艺复兴后,罗马教宗开始以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和哲学维护教会,
对抗在哲学界 兴起的邓斯.司各特及奥康的威谦的思想。1879 年,教宗利奥十
三世在《永恒之父》通谕中全面颂扬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和哲学。以后,他的
哲学被称为天主教 的官方哲学。
托玛斯是天主教最伟大的神学家之一,他最奇妙的神学论述是关于圣体圣事的,
以至吾主不能控制对他的爱情,从十字架上对他说:“托玛斯,你把我写的太
好了,你要什么赏报”?托玛斯回答说:“吾主有你,我就足够了”。

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主义致力于理性和信仰、科学和宗教、经验和超验、人类和天主、人性和神性、个
人和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调和,建立一个以神为中心的综合体系。第二届梵蒂冈大 公
会议(1962-1965)根据基督教宣传现代化的方针,否定了把新托马斯主义作为官方唯一
哲学的提法。托马斯始终以天主为最高原则,以天主为一切事物 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不同
的是,它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突出认识论和自然哲学,力图论证理性和信仰、科学和宗
教的一致性。
认识论 新托马斯主义在对知识的分析中,一方面又推崇托马斯所运用的亚里
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并把它称之为第一哲 学和永恒哲学,把形而上学本体论中
有之为有的概念作为认识的基本原则和最终、普遍的对象。从而,使思辩的存
在和超验的存在发生关系,以消除具体概念和超验 概念、有限存在和无限 存

10
在的矛盾,亦即调和具体的物质世界和上帝的存在的,确认现实世界的有限存
在乃是对天主无限存在的分有,最后得出理性知识符合宗教 信仰的结论。
自然哲学 新托马斯主义断言,自然科学在研究物质世界时必然会涉及物质的结
构和起源等哲学问题,因而以亚里士多 德的形式和质料的学说作为自然哲学的
理论基础。认为任何物体都是由形式和组成的,质料是被动的、潜在的,形式
是主动的、现实的、质料本身无规定性、是一种 非存在。由潜在到现实,不能
由质料本身实现。质料需要形式作为原则获得其规定性,实现其存在。新托马
斯主义还强调,既然质料自己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借助于 形式,它必定是被创
造的,而形式则是自己独立存在的,是事物存在的第一动力和最终原因;正因
为有了形式,才出现了各种物质的存在方式。自然哲学以物质世界 存在的最高
形式为研究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宗教信仰的对象――天主。所以,自然科学的
研究是一个不断发现神的过程,它肯定神,而不否定神。科学和宗教正是在 极
其和谐的合作中提示并证明天主。
社会政治理论 新托马斯主义反对阶级划分,主张抽象的人性论。它宣称尘世的
历史是暂时的,未来的生命才是永恒的,它还宣扬以神为核心、以教会为领导
的世界主义,攻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
主义。

托马斯·阿奎那 - 个人著作

托马斯·阿奎那著作
1. 《论存在与本质》(约 1254~1256)
2. 《反异教大全》  (1264)
3. 《神学大全》(未完成)
4.  《论世界永恒性驳窃窃私议者》
5. 《论智力的统一性驳阿维罗伊派》
6.  《论分立的实体》等。

11
托马斯·阿奎那 - 相关词条

1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