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托马斯·阿奎纳编辑

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约 1225 年—1274 年 3 月 7 日)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


家和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 “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死后也被封为
天使博士(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
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他所撰写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学
大全》(Summa Theologica)。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 33
位教会圣师之一。
中文名
托马斯·阿奎纳
外文名
Thomas Aquinas
出生地
意大利
出生日期
约 1225 年
逝世日期
1274 年 3 月 7 日
主要成就
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
代表作品
《神学大全》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概述
▪ 理解
▪ 早年
▪ 事业
▪ 去世
▪ 封圣

2 人物思想

▪ 哲学
▪ 神迹
1
▪ 伦理
▪ 知识论
▪ 逻辑类比
▪ 神学
▪ 上帝
▪ 三位一体
▪ 耶稣基督
▪ 存在目标

3 人物影响

▪ 认识论
▪ 哲学与神学
▪ 温和唯实论
▪ 上帝存在的证明
▪ 伦理学
▪ 社会政治观

4 人物著作

5 人物评价

1 人物生平编辑

概述
托马斯·阿奎纳生于意大利的洛卡塞卡堡,该城堡是阿奎那家庭的领地。阿奎纳家族是伦巴
底望族,与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都保持着密切关系。阿奎纳年轻的时候就是巴黎大学
的神学教授,是中世纪最有名的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他的《神学大全》被认为是神学和
法律部的权威。[1] 被称为‘神学界之王’。
理解
波洛尼亚市是意大利的公路和铁路交通枢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工业和商务中心,也是艾
米利亚-罗马涅大区首府。这里的建筑大多采用橘红色的屋顶,市区的老建筑有很多走廊。
大阿尔伯特在科隆开设大学馆时,他才随之来到科隆继续学习。在大阿尔伯特的推荐下 ,
1252 年秋托马斯进入巴黎大学神学院学习,1256 年春完成学业。学校没有授予托钵僧侣神
学硕士的先例,由于教皇亲自出面干预,托马斯才获得学位。从此托马斯正式开始了教学
生涯。
早年
托马斯·阿奎纳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的一个贵族家庭,母亲一脉可以溯源到神圣罗马帝国的霍
亨斯陶芬王朝。他大约在 1225 年初,出生于那不勒斯王国的 Roccasecca 城堡,该地的领主
正是其父兰道夫伯爵。他的叔叔西尼巴尔德,是附近卡西诺山本笃会修道院的院长。于是
伯爵一家寄望托马斯长大后能侄承叔业。在当时,这也是贵族子弟出人头地的一条常见途
径。

2
阿奎纳在五岁时进入进修院学习,十六岁时负笈那不勒斯大学,学习了六年时间。期间

托马斯·阿奎纳著作

,他出乎意料地加入了多明我会,该会和方济会共同对欧洲中世纪早期建立的神职阶层发
起了革命性的挑战。阿奎纳的这一转变令其家族感到不悦;在去罗马的 路途中,阿奎纳被
他的几个兄弟逮住、押送回圣齐奥瓦尼城堡,并在那里监禁了一两年,以迫使他放弃自己
的志向。根据最早有关阿奎纳的传记的记载,他的家人甚 至安排娼妓去诱惑他,但他不为
所动。在教皇诺森四世的干预下,最后其家庭还是妥协了。十七岁时,他终于穿上了多明
我会会服。
他的师长看出阿奎纳在神学上天赋异禀,1244 年便送他去科隆的多明我神学院,师从大阿
尔伯特学习哲学和神学。1245 年,他跟随大阿尔伯特去巴黎大学三年。在这段期间阿奎纳
也将自己卷入了大学与天主教修士之间有关教学自由的纠纷,阿奎纳主动抵制大学提供的
演讲和小册子。当教皇获知这起争议时,多明我会挑选了阿奎纳作为辩护者。阿奎纳在辩
论中大获全胜,击败了当时相当知名的大学校长圣阿穆尔的论点。
阿奎纳接著取得了神学的学士学位。在 1248 年他返回科隆担任讲师,这一年是他的著述和
公务生涯的开端。与哲学家大阿尔伯特的共事经历对他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将他
造就成睿智的学者,并终身跟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方法论。[2] 
事业
1252 年阿奎纳前往巴黎攻读硕士学位,由于当时大学的教授联会对托钵修会的攻击,他遇
到了相当的困难。但最终仍于 1256 取得学位和教职;后来他与友人 Bonaventura 一起取得
神学博士学位,在巴黎、罗马和一些意大利城市教了几年书,并且开始著述。自此以后,
他开始了劳碌的生活;他在自己的修会里积极侍奉,频繁地旅行和讲学,并且经常向教皇
提出有关各地政务的建议。
1259 年,他在 Valenciennes 教区取得一个重要职位。在教皇乌尔班四世的请求下,他又移
居罗马。1263 年,他出现在伦敦的多明我会中。1268 年,他又前往罗马和博洛尼亚讲学,
并且投身于教会的公共事务中。
在 1269 至 1271 年间,他回到了巴黎。除教书外,还管理教会事务,并且做他的亲戚--
法国国王路易八世的国事顾问。1272 年佛罗伦萨提供一个让他在当地教区内选择座堂的机
会,他担任了修道会的院长,并且应查尔斯王的请求,在那不勒斯担任教授职务。
在这些年里阿奎纳每天不停的进行传教,并且写下许多的训诫、问答集、以及授课笔记。
他也开始撰写他的大作《神学大全》。教会曾提供他那不勒斯的大主教和卡西诺山修道院
院长的职位,但都被他婉拒了。

3
1273 年 12 月 6 日的一次弥撒仪式中,阿奎纳还称自己看见了神迹。事后他停止写作,使得
《神学大全》变成未完成作品。当被问及为何封笔时,阿奎纳答道:“我写不下去了……
与我所见和受到的启示相比,我过去所写的一切犹如草芥。”后来有人称阿奎纳在祷告时
听到了来自十字架的声音,称赞他的写作。还有修道士宣称曾看到他凌空飘起。
据同时代的人描述,阿奎纳是个大块头,肥胖而且皮肤黝黑,头颅硕大,发髻很高。他的
为人处世表现出很好的教养:众人 认为他举止端正,温文尔雅,而且令人如沐春风。在争
论中,他保持克制,并且用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赢得对手的尊重。他品位朴素,周围的
人为其出色的记忆力 所倾倒。在他沉思时,常对周遭的环境浑然不知。他能够系统、清晰
和简明地表达他人的意见,使自己的思想富有热情而且兼收并蓄。在另一方面,他经常对
于自己 著作的数量不足感到遗憾,因为他认为他所受到的神的启示远远不只这些。[3] 
去世
在 1274 年 1 月,额我略十世指 派阿奎纳参加第二次里昂会议。他的工作是调查并且研究
出希腊与拉丁教会之间的差异。身体状况已经相当差的阿奎纳在前往会议的旅程中停留于
一座侄女的城堡 中,病况开始恶化。阿奎纳希望在修道院里走完人生旅程,但却无法及时
抵达多明我会的教堂,最后他被带至一座熙笃会的教堂。在经历七周的病痛煎熬后,于
1274 年 3 月 7 日去世。
但丁(Purg. xx. 69)引用阿奎纳的一个友人的说法,宣称阿奎纳是被西西里国王查理斯一
世(Charles I of Sicily)下令毒死的。不过,历史学家 Antonio Muratori 重新找出了这段朋友
的记载,但却没有发现任何有关阴谋论的叙述。

托马斯·阿奎纳

所有与阿奎纳相识的人都对他印象深刻。他获得了教会赐予的“天使博士”( doctor
angelicus)的头衔。但丁在神曲中将阿奎纳布置在第四层天堂,与其他伟大的宗教思想家
并列一堂。
在 1319 年,天主教教会开始调查将阿奎纳封圣的可能性。若望二十二世在 1323 年 6 月 18
日于亚维农正式宣布将阿奎纳封为圣人。在 1567 年,庇护五世将圣托马斯·阿奎纳日与其
他四名最伟大的拉丁神学家:安波罗修、杰罗姆、圣奥古斯丁、葛利格理并列。
阿奎纳的《神学大全》被教会视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第十九届大公会议上它还被与圣
经和教谕(Decretal)并列。他在神学思想发展上的重要性只有圣奥古斯丁能够相提并论。
良十三世在 1879 年 8 月 4 日的教皇通谕里还指出阿奎纳的神学是构成天主教思想的关键著
作,也因此他下令将阿奎纳的著作立为天主教会的思想基础,所有的天主教学院和大学都
必须教导阿奎纳的理论,并且还建议教师们在谈及那些阿奎纳没有明白阐述到的议题时,

4
应该要“遵从阿奎纳的思考方式,教导正确的结论”。
封圣
在 1880 年,阿奎纳被封为所有天主教教育机构的主保圣人。在今天,一座位于那不勒斯
的修道院还留有一间据传阿奎纳住过的小房间,开放供游客参观。阿奎纳的 圣人日后来被
改到了 1 月 28 日,不过许多人还是将 3 月 7 日他去世的那天视为他的圣人日。阿奎纳的遗
体在 1369 年被移至法国图卢兹的雅各宾教堂安葬,在 1789 年至 1974 年间曾被移至另一间
会堂,但在 1974 年又被移回雅各宾教堂直到今日。

2 人物思想编辑

哲学
“Nihil est in intellectu quod non prius in sensu. (没有任何智慧是可以不经由感觉而获得
的)”——托马斯·阿奎纳
阿奎纳的哲学对于之后的基督教神学有著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天主教。阿奎纳的思想也对
西方哲学有重大影响,他保存并且修改了亚里斯多德学派的思想。在哲学上,他最重要的
著作是《神学大全》,他在这一书里详细阐数了他的神学系统。
神迹
阿奎纳相信上帝所给予人类的启示可以分为两种:一般的启示以及特别的启示。一般的启
示可以透过观察上帝创造的自然秩序而获得,这样的观察可以透过逻辑思考而获得重要的
结论,例如认知到上帝的存在。阿奎纳也曾提出一个知名的“五个证明的方法”(Five
Ways),用五个例子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虽然人可以透过对一般启示的逻辑思考认知到上帝的存在、以及一些与上帝有关的事物,
但有一些其他知识必须是要透过特别的启示才能得知的。在阿奎纳来看,耶稣基督显示了
上帝的存在便是特别的启示之一。而许多基督教的重要神学基础,例如三位一体的概念,
也都需要透过教会和经籍的传播才能得知,而不能只透过逻辑思考获得。
在本质上,一般的启示和特别的启示其实是可以互相补充的,而不是互相对立的。
伦理
阿奎纳的伦理学是根基于他所谓“行为的第一原则”之上的。在《神学大全》中他这样解
释道:
“美德代表了一些权力的运用。虽然人们是以结果来评价一件行动的是非,然而权力的结果
只是行动而已。因此如果说权力是完美的,这也必须要取决于其行动才行。”
阿奎纳将审慎、节制、正义、以及坚忍列为人类的四大美德。这四大美德都是自然而与生
俱来的,而且它们之间是互相连结的。不过,阿奎纳也指出三大神学上的美德:信仰、希
望、以及慈善。这三大神学美德是超自然的,而且在他们的目标也与其他美德不同:
“上帝神学美德的目标是上帝本身,上帝是所有事物的尽头,超越了我们的理性所能取得的
知识。在另一方面,智慧和道德的目标则可以为人类理性所理解。神学美德也因此与道德
和智慧相当不同。”
除此之外,阿奎纳将法则分为四大项:永恒的、自然的、人类的、和神授的。永恒的法是
上帝治理所有生物的根据,自然的法是人类在永恒法则中的“参与”部分、并且可以透过
理性得知。自然法也是根基于他的“行为的第一原则”上:
“…所有法的基本原则是:美德要被促展并行使、邪恶要被避免。所有其他自然法的原则都
是根基于此。”

5
而生存和繁殖的欲望则被阿奎纳视为是基本(自然的)人类价值观的基础,所有人类的价
值观都是由此衍生。人类的法则是属于实际法,只能套用至人类。而自然法则可以套用至
政府和社会上。神授法则是上帝透过经籍给予的启示。
阿奎纳否认人类对于动物负有任何慈善的责任,因为动物并不属于人类,否则以它们为食
也是非法的了。不过这并不表示我们有权利虐待它们,因为“残忍的习惯可能会影响我们
对待其他人类的方式。”
知识论
阿奎纳相信“任何能使人类认清真理的智慧都是由上帝所先行赋予的”。不过,他也相信
人类天生便有能力在没有上帝启示的帮助下了解到许多知识,即使这种知识一直被启示亦
然,“尤其是与信仰有关的事物上”。阿奎纳属于亚里斯多德学派、以及经验主义者,他
也大为影响了之后这两个学派在西方哲学界的发展。阿奎那还认为,凡接近自然过程的办
法就是最好的办法。在自然界,支配权总在单一的个体手中。统治宇宙万物的只有一个上
帝,蜜蜂也只有一个王,因此国家由一个君主来治理,才是最好的政体,也才是最符合上
帝的本意。
逻辑类比
阿 奎纳哲学的重要架构之一是有关逻辑类比的理论。阿奎纳注意到语言的描绘可以有不同
的形式:单义的、类比的、和模棱两可的[8]。单义的词汇是用以形容两个 基本上一样的
事物。模棱两可的词汇则是用以形容两个并不相同的东西,并且属于逻辑上的谬误。而类
比则是用以形容有一些相同特征、但又非完全相同的事物。当 谈到上帝时一定会用到类比
法,因为一些上帝创造的事物是被隐藏起来的(Deus absconditus)、而其他则是被显现出
来以让人类观察的(Deus revelatus)。阿奎纳认为我们可以透过上帝所透露的事物(一般
的启示)了解到他的存在,但只能够过类比的方法这样做。当我们谈到上帝的美德时,我
们只能了解到那些在人类来看类似于上帝的美德的事物,但这些并不完全等同于上帝真正
的美德。
作为神学家,阿奎纳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把信仰和理性结合起来。为此,他把亚里士多
德的“三段论”逻辑引入基督教教义中。比如,他类比论证说:
⒈ 既然自然界最终只有一个权力(大前提);
⒉ 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是世俗的统治者(小前提);
⒊ 那么,君权是神圣的。(结论)。
神学
阿奎纳认为神学是一种科学,以文字记载的经籍和教会传统作为学术的基本资料。

托马斯·阿奎纳
6
而 这些基本资料则是来自于上帝在漫长历史中给予人类的启示。信仰和理性虽然是不同的
但却是互相关联的,这两者是研究神学资料的主要工具。阿奎纳相信这两者 是研究神学所
不可或缺的,更确实的说,若要了解有关上帝的知识,信仰和理性的交叉点是必须的。阿
奎纳混合了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的原则,主张应该理性的思考并 研究自然,就如同研究上帝
启示的方法一样。依据阿奎纳的说法,上帝透过自然给予人类启示,也因此研究自然便是
研究上帝。而神学的最终目标,在阿奎纳来看, 便是要运用理性以理解有关上帝的真相,
并且透过真相获得最终的救赎。
阿奎纳相信神学,并主张君权神授。即君权来自神权,国王的权力是由上帝通过教会授予
的,教权高于王权。
上帝
阿奎纳认为上帝的存在并非可以不证自明的,但却也不是无法证明的。在《神学大全》中
他提出了证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据,这个理论又常被称为“五个证明的方法”(quinquae
viae)。
在讨论到上帝的本质时,阿奎纳认为证明上帝的最好方法,便是先排除那些不可能是上帝
的东西,这个方法又常被称为否定神学。他提出了五个上帝可能拥有的属性:
·上帝是简单的,并没有各种组成的部位,例如身体或灵魂、或者物质和形式。
·上帝是完美的、毫无破绽的。亦即,上帝与其它事物的差异便在于完美无瑕这个特征上。
·上帝是无限的。亦即,上帝并没有如其它事物一般有着实体上的、智能上的、或情绪上的
限制。但这个无限与体积或数量上的无限并不相同。
·上帝是永远不变的,上帝的本质和特征是无法改变的。
·上帝是一致的,上帝自己并没有多样的特征存在。上帝的一致性本质就如同上帝的存在一
般。如阿奎纳所说的:“‘上帝存在’这段命题必然是真的,其主题和结论皆为如此。”
阿 奎纳 的这 个证 明 方 式也 是来 自于 其它 许多 之前 的思 想家 ,如 犹太 哲学 家迈 蒙尼 德
(Maimonides)。
三位一体
阿奎纳主张上帝是完美又完整的,而且也可以以三位一体概念完整解释。这三个不同的位
格(圣父、圣子、圣灵)由他们与上帝的联系所构成一体。圣父藉由自我意识的联系产生
圣子,而圣子接着又产生永恒的圣灵,圣灵“拥有神授的爱戴上帝、爱戴圣天父的本质”。
三位一体的存在并不与现实世界分割,相反的,三位一体的存在便是用于传递上帝的启示
以及美德给人类。而这种传递则是透过化身而成的耶稣基督以及透过内心的圣灵(三位一
体本身的精髓),并且由那些有被上帝救赎经验的人所进行。[4] 
耶稣基督
在 《神学大全》里,阿奎纳也讨论到了耶稣基督,他首先讲述了圣经里亚当和夏娃的故事
并且描述人类原罪的负面结果。耶稣基督化身的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类的本 质,协助人类移
除他们身上“原罪的污染”。“神圣的智慧认为上帝应该化身为人,以这个单一而相同的
化身改变人们并且提供救赎。”
阿奎纳也批评了当时许多对耶稣基督抱持不同观点的历史神学家。在回复异教徒 Photinus
时,阿奎纳指出耶稣是真 的出自神授的,而不只是一个凡人。另一个异教者聂斯脱里认为
上帝只不过是寄居了耶稣的肉身,阿奎纳则回复道上帝的完整乃是耶稣的存在所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 不过,阿奎纳也曾主张耶稣具有一个真正的(理性的)人类灵魂。这个说法使
得耶稣有了双重的本质,也使阿奎纳与阿利乌的理论产生矛盾。阿奎纳也反驳了欧迪奇 所
提出的双重本质在化身耶稣结束后依然存在的主张。阿奎纳认为这两个本质是同时存在的
但在同一个人类躯体里却是可以清楚辨别的,这个说法也与摩尼等人的 理论产生差异。
简而言之,“基督有一个与我们相同本质的真实躯体、一个真实的理性灵魂,但除此之外
7
还多出了完美的神性。”也因此,耶稣基督是统一的(三位一体)、但也可以是多重的
(两个本质、肉身和神性的理论)。
存在目标
在 阿奎纳来看,人类存在的目标是要与上帝结合并且建立永恒的连结。更具体的说,这个
目标可以透过“乐福直观”(beatific vision)达成,乐福直观代表的是当人了解到上帝的
本质,因而获得了完美、无止尽的幸福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在死后才能达成的,是由上帝
给予那些在世时 透过耶稣基督教诲而获得了救赎和赎罪的人的礼物。
这个最终的目标也与人在世时的作为有关。阿奎纳指出个人的意志必须被指挥朝向正确的
方向,例如慈善、和平、以及神 圣,他认为这是达成幸福的途径。阿奎纳以幸福的观念作
为他有关道德生活的理论的轴心。意志与目标在本质上是互相联系的,因为“意志的正直
可以指挥人类正确 的走向最后的目标(乐福直观境界)”。那些真正试图了解并发现上帝
的人也必然会爱慕上帝所爱慕之事物,这样的爱慕则需要人在每个行为的选择上坚持贯彻
道德 并承受结果。

3 人物影响编辑

许 多现代的伦理学家,包括天主教徒或非天主教徒在内,开始主张阿奎纳的美德伦理概念
可能可以用作取代康德的功利主义学派。透过许多 20 世纪的哲学家,例如伊 利莎白·安司
孔(Elizabeth Anscombe)等人的著作,阿奎纳在有关行为意图的理论上也变的相当具影响
力。
值得注意的是阿奎纳的美学理论,尤其是“明白”( claritas)的概念,极大的影响了现代
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文学风格,乔伊斯赞美阿奎纳是西方哲学里排名第二的哲学家,仅次
于亚里士多德。阿奎纳的美学概念的影响也可以在意大利符号学家翁贝托·埃可的作品里观
察到,埃可也写了一篇有关阿奎纳的美学概念的论文。
数个世纪以来有许多阿奎纳的传记被出版,其中最知名的是由却斯特顿写成。
托马斯的神学和哲学思想,集中概括在他的主要著作《神学大全》中。这部标志托马斯主
义的著作分为三部分,包括 38 篇论文,631 个问题,3000 个条目和 10000 个异论,是一部
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除此之外,托马斯的著作还有:《伦巴德箴言四书注释》、
《论存在与本质》、《反异教大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注释》等。
认识论
托马斯的认识论思想基本上是继承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表现出明显的反柏拉图的倾向。
他从知识与信仰的区分出发,在神学范围内探讨了人的认识能力所占据的地位,分析了感
性与理智的关系,并提出了自己的真理观。
在托马斯看来,认识对象是和认识能力相应的。据此,托马斯将认识能力分为三种:第一
种认识能力是感觉,它是一种物质 机体的活动。每一感觉能力的对象都是存在于有形物质
中的一种形式,这样的物质是个体化的本原,所以这种感觉的认识能力所取得的知识只能
是个体的知识。第二 种认识能力是天使的理智,这种认识能力既不是一种物质机体的活动
也和有形体的物质没有任何关系。这种认识能力的对象是脱离物质而存在的一种形式,天
使的 理智虽然也认识物质事物,但也只是从非物质事物(或从自身、或从上帝)的地位去
认识。第三种认识能力是处于中间地位的人类理智,它不是一种机体的活动,而 是灵魂的
一种能力。此种认识能力用对种种影像进行抽象的方法来了解物质事物,从而通过这样的
了解物质事物来获得某些非物质的事物的知识。在这三种认识能力 中,属于人的认识能力

8
是感觉和人类的理智。
关于感性与理智的关系,托马斯结合认识的发展过程来加以考察,认为:第一,知识来源
于感觉。感觉通过感官与外物接 触,主体接受客体而产生一种近似的“感觉印象”。这种
印象被感觉传达到内部感官,将其分析、整理、综合成“形象”而获得具体的、个别的事
物的认识。第二, 人的认识并不能仅停留于个体的知识,停留于感性认识,还必须深化到
理性认识,从而从个别物质中去认识其形式。第三,人类的理智分为“主动的理智”和
“被动 的理智”。主动的理智是灵魂的能动活动,它用抽象的方法去掉“形象”中有关感
性的个别性、特殊牲成分,取出本质的普遍性、必然性,获得理智认识的理解形式 即“理
解印象”。“我们是以我们称为主动的理智的更高贵的主动力,采用抽象的方法,把从各
种感觉所接受的幻象变成现实上可以理解的”。这种“理解印象”又 被传达到“被动的理
智”而成为“理性印象”。被动理智又去认识它,接受它,此后由被动转为主动而产生出
“表象”。这种“表象”实际上就是概念。第四,因 此,就感性和理智的关系而言,“理
智的知识是由感觉引起的,但幻象不能凭自己使可能的理智有变化,它还必须依靠主动的
理智来使自己变为在现实上可理解的。 所以,决不能说感性认识是理智知识的总原因或全
部原因,它只是在一个方面可作为原因看待”。
关于对真理的认识,托马斯认为,真理只在理智之中,理智中的真理就在于理智和所了解
的事物一致。但这种一致有两种变 化方式:一是事物并没有变化,但人对这事物的意见都
发生了变化;二是事物发生了变化,但人对它的意见还保持原样。在托马斯看来,这两种
变化方式都是从真实 变为错误,因此,在人类理智中的真理之外,还需要有上帝理智中的
真理。“上帝的理智中的真理是不变的”,它是一切物质事物赖以称为真实的真理,是完
全不能 变化的。
哲学与神学
关 于哲学与神学的关系,托马斯的老师大阿尔伯特认为,哲学的问题只能以哲学的方式来
处理,而神学问题,例如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创世复活等,是自然的理智所 无法理解的
因而只能用神学的方式来处理。托马斯从这种思想出发,进一步探讨了哲学与神学的关系
并进而得出了“神学高于哲学,哲学是神学的奴仆”的结 论。
首先,托马斯继承老师大阿尔伯特的思想,具体论证了“除了哲学真理以外还需要有神学
真理”。针对“有人反对在哲学以 外还需要其他理论”的观点,托马斯认为,除了哲学理
论以外,为了拯救人类,必须有一种上帝启示的学问。这是因为:第一,人都应该皈依上
帝,皈依一个理智所 不能理解的目的。所以,为了使人类得救,必须知道一些超出理智之
外的上帝启示的真理;第二,即使人用理智来讨论上帝的真理,也必须用上帝的启示来指
导。因 为“凡用理智讨论上帝所得的真理,这只能有少数人可得到,而且费时很多,还不
免带着许多错误。但是,这种真理的认识,关系到全人类在上帝那里得到拯救,所 以为了
使人类的拯救来得更合适、更准确,必须用上帝启示的真理来指导”。
其次,托马斯从思辨科学的分类入手,指出神学乃是“第一哲学”。托马斯说:“思辨科
学的对象,本来就是对于物质和运 动的抽象,或对此二者的理解活动。因此,思辨科学按
照远离物质和运动的程度划分为不同的学科。”具体说来,就是物理学、数学和神学。其
中,物理学又名自然 学,它以“在存在和概念上依靠物质”的对象为研究对象,而数学则
以“在存在上依靠物质,在概念上并不依靠物质”的对象(例如线和数)为研究对象。神
学所研 究的主要对象是上帝,上帝在存在上并不依靠物质,相反它能够离开物质而存在。
研究上帝的神学是“第一哲学”,其他科学都从它取得自己的原则,都跟从它。
最后,托马斯进一步论证了“神学高于哲学,哲学是神学的奴仆”的结论。托马斯认为,
神学分为思辨的神学和实践的神 学,因而,“神学高于哲学”说的就是神学在思辨和实践
两方面都超过了其他科学(包括哲学)。就思辨而言,神学之所以超过其他思辨科学,一
9
是因为神学具有较 高的确实性。神学的确实性来源于上帝的光照,而其他科学的确实性则
来源于人的理性的本性之光,而后者是会犯错误的;二是因为神学的题材更为高贵,“神
学所 探究的,主要是超于人类理性的优美至上的东西,而其他科学则只注意人的理性所能
把握的东西”。就实践来说,神学高于其他科学的原因在于:神学的目的在于永 恒的幸福
而这种永恒的幸福则是一切实践科学作为最后目的而趋向的目的。
既然神学高于哲学,因而,神学就可能凭借哲学来发挥,但并不是非要它不可,而是借它
来把自己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 “因为神学的原理不是从其他科学来的,而是凭启示直接
从上帝来的。所以,它不是把其他科学作为它的上级长官而依赖,而是把它们看成它的下
级和奴仆来使用: 有如主要科学使用附属科学、政治学使用军事学一样”。哲学和其他科
学都是神学的婢女。
值得注意的是,托马斯关于哲学与神学关系的说明蕴含着两个重要的思想前提。一是“对
事物,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就可 得出不同的学问”。因此,我们也不应该禁止用上帝启
示的学问去讨论哲学家用理智去认识的理论。二是“虽然超出人类理智的事物,用理智不
能求得,但若有上帝 的启示,凭信仰就可取得”。显然,这一思想渊源于大阿尔伯特,它
标识着知识与信仰的区分。
温和唯实论
在共相与殊相的关系问题上,托马斯遵循伊本西拿和老师大阿尔伯特的思想路线,认为
“共相既在先又不在先”,并结合自己的认识论思想,从认识和事物的发展过程出发具体
考察了这一结论。
首先,托马斯认为,一方面由于理智的知识在某一阶段上来源于感性的知识,所以,以殊
相(单个的和个体的事物)为对象 的感性认识先于以共相(普遍的事物)为对象的理智认
识,故共相在后;但另一方面,人的认识(包括感性和理智)又是从潜能到现实、从
“种”到“属差”的发展 过程。例如,就理智而言,我们先确认一个对象是“动物”,然
后才确认它是人还是狮子,所以,我们的理智认识动物总是先于认识人。同样,我们应用
感性在判断 较不普遍的东西之前来判断较普遍的东西,比如我们总是先看到一个人,然后
才能看到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单独的、个体的知识,就我们 来
讲,它是先于普遍的知识,正如感性知识是先于理智知识一样。但就感性和理智二者而言
对较普遍的东西的认识则先于对较不普遍的东西的认识。”这就是说, 从认识发生史来说
共相在后;就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来说,共相在先。
其次,托马斯认为“共相的性质可看作是和普遍性的概念在一起的”。这时,一方面由于
普遍性的概念来自理智的抽象,所以这样的共相是在我们的已有知识之后获得的,故共相
在后;但另一方面共相是潜在的东西,殊相只是由于分沾了潜在的共相而存在,故共相在
先。
最后,托马斯还认为,“共相也可从它存在于个体中的性质本身(如动物性或人性)来
看”。这时,如果我们经由发生先后 和时间的次序来看,则较普遍的东西在自然次序内居
先,例如,动物先于人产生。相反,如果我们从完善或自然意向的次序来看,则较不普遍
的东西自然比较普遍的 东西在先,例如,人比动物占先。总之,从现实发展过程来说,共
相在先;从目的来说,共相在后。
托马斯结合自己的认识论思想来考察共相问题,显然比早期经院哲学大大进步了,在哲学
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他坚持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本质,理念决定具体事物的存
在,因而,哲学史上称托马斯的这种唯实论为“温和的唯实论”。
上帝存在的证明
上 帝存在是经院哲学理论关注的中心,同时亦是托马斯神学哲学体系的基石。关于上帝存
在,托马斯一方面认为上帝的存在与本质是绝对同一的,上帝的本质就已经包 含了存在,
10
所以上帝自身的存在是无需证明的。但另一方面托马斯又承认上帝存在对人类的理智来说
并不是直接自明的真理,因而需要对此加以证明。具体到证明方 法,托马斯又不赞同安瑟
尔谟从纯粹概念推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方法,而主张通过熟知的结果来加以证明,即
采取后天的证明方法来证明上帝的存在。由此出 发,托马斯在《神学大全》中提出了关于
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

1. “从 事物的运动或变化方面论证”:在世界上,有些事物是在运动着,这在我们的
感觉上是明白的,也是确实的。凡事物运动,总是要受其他事物的推动,因而任何
运动 都是由在它之前的另一个运动引起的,这样一直推论下去,“最后追到有一
个不受其他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这是必然的”。此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2. “从 动力因的性质来讨论上帝的存在”:在现象世界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动力因的
秩序。这里,我们决找不到一件自身就是动力因的事物。动力因,也不可能推溯到
无 限,因为一切动力因都遵循一定秩序。第一个动力因,是中间动力因的原因;
而中间动力因,不管是多数还是单数,总是最后的原因的原因。如果去掉原因,也
就会 去掉结果。因此,在动力因中,如果没有第一个动力因(如果将动力因作无
限制的推溯,就会成为这样情况),那就没有中间的原因,也不会有最后的结果。
所以, 必有一个最初的动力因,此最初的动力因就是上帝。
3. “从 可能和必然性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存在,又是不存在,是
可能性,又是必然性。而任何事物都是从其他事物获得其存在和必然性。照此推论
下 去,“我们不能不承认有某一东西:它自身就具有自己的必然性,而不是有赖
于其他事物得到必然性,不但如此,它还使其他事物得到它们的必然性”。这个东
西就 是上帝。
4. “从 事物中发现的真实性的等级论证上帝的存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同程度
上是好的、真实的、高贵的,其标准就在于它们与最好、最真实、最高贵的东西接
近的 程度。“因此,世界上必然有一种东西作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得以存在和具有
良好以及其他完美性的原因。我们称这种原因为上帝”。
5. “从 世界的秩序(或目的因)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世界上一切事物(包括生物)
都为一个目的而活动,其活动总是遵循同一途径,以求获得最好的结果。显然,他
们谋 求自己的目标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计划的。如果它们不受某一个有知识和
智慧的存在者指挥,那么它们也不能移动到目的地。“所以,必定有一个有智慧的
存在 者,一切自然的事物都靠它指向着它们的目的。这个存在者,我们称为上
帝”。

托马斯关于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由于援引和改造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与变化、原因与
结果、潜能 与现实以及自然目的的学说,因而在形式上有不同于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
本体论证明的特点。但从本质上看,它仍遵循着中世纪唯实论所特有的思想路线——上 帝
是最好、最真实、最高贵的东西,所以,上帝存在。
托马斯作为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一方面清楚上帝存在是整个经院哲学理论的中心和基石
一方面也清楚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有无法摆脱的难题,那就是“基督教信仰的上帝是无法
验证的,上帝存在的基础在于信仰者的想象或思维之中,并没有客观的实在性”。
对于此难题,托马斯从知识与信仰的区分出发,一方面认为上帝的存在、三位一体,是不
能凭借人类的自然的理性能力可以 认识的,它只能是信仰的真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上
帝的存在对于人类理智来说并不是直接自明的,因而需要加以证明。但是,“人的自然理
性只能通过受造物去 认识上帝。从受造物认识上帝是从结果推溯至原因。因此,人的自然

11
理性所能认识的上帝,只是就其必然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根源这一特点。前面论上帝,也只
以此为 根据”。借此,托马斯既运用人的自然理性能力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同时又在表面
上规避了人们对此种种证明的批评。因为在托马斯看来,人的自然的理性能力所证 明的只
是上帝一体性方面的事(指上帝必然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根源这一特点),而不是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只属于信仰的领域。
这样一来,既然人的自然理性能力并不能完全证明上帝的存在,那么上帝的存在便只能由
信仰的真理来加以担保了,而“信仰是对未见的事物的确断”。因此,托马斯企图证明上
帝的存在,但这种论证不仅本身不成功,而且削弱了它的神学地位。
伦理学
在 托马斯看来,伦理学是研究人生的意义、理想和目的的。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类的幸福
决不在于身体上的快乐(主要指食、色两方面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感性 的、动物性的,
它阻碍人接近上帝,使人脱离理性的事物,所以,“人类最高的完善决不在于和低于自身
的事物相结合,而在于和高于自身的某种事物相结合”。人 生的最高目的就在于追求最高
的真善美。这种最高的真善美、万事万物的最终目的就是上帝。因此,我们必须把那些特
别使人接近上帝的东西作为人的最后目的。由 此出发,托马斯进一步认为,道德行为受人
赞美,是由于它导向幸福,幸福才是德行的报酬。传统的四枢德(智慧、勇敢、节制、正
义)是值得称赞的,但它们只能 导向自然的、世俗的幸福,因此人们必须培育“信、望、
爱”三种德性,只有这三种德性才能使人达到超乎本性的幸福。总之,道德评价是以信仰
为轴心的。
社会政治观
托马斯的政治思想是神权政治论,其核心是上帝高于一切,一切服务于上帝。他主张政治
隶属于宗教,世俗服从于教会,皇帝受命于教皇,其实质是维护封建宗教神学和教会的利
益。
首先,托马斯同意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是社会的动物的观点,指出人是天然要过政治生活的
人并不是仅仅依赖个人的理性以 达到目的的单独个体,他生来就是社会或政治的存在,生
来就同自己的伙伴一起生活在社会中。关于人的社会性的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只有人通过语
言中介来表达自己 的思想,其他动物则只能用一般声音来表现自己的感情。[1] 
其次,托马斯认为,既然社会对于人是自然的,那么维护社会秩序的国家也是自然的,社
会和国家都有神圣的正义和权威, 国家既不是原罪的产物,也不是个人主义的结果,它的
建立乃是为了公共的善。他承认,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都是好的形式,但是,
人类社会中最好的政 体就是由一人所掌握的政体,即君主政体。
最后,托马斯指出,教会的目的是追求超自然的善即认识上帝。超自然的善高于国家所谋
求实现的公共的善,所以教会高于国家。归根到底,国家要听教会的使唤,国王是上帝的
一个仆人。[1] 

4 人物著作编辑

托 马斯的著作卷帙浩繁,总字数在 1500 万字以上,其中包含着较多哲学观点的著作有:


《箴言书注》、《论存在与本质》、《论自然原理》、《论真理》、《波埃 修<;论三位
一体>;注》,代表作为《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他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物理学》、《后分析篇》、《解释篇》、 《政治学》、《伦理学》、《论感觉》、《论
记忆》、《论灵魂》以及为亚里士多德著作《论原因》做过评注。[1] 

12
5 人物评价编辑

托马斯无疑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托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
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1] 
著名宗教哲学家
▪ 安瑟伦 ▪ 阿尔文·普兰丁格 ▪ 阿尔布雷赫特·立敕尔
▪ 圣·奥古斯丁 ▪ 伊本·路世德 ▪ 霍尔巴赫
▪ 斯宾诺莎 ▪ 伯特兰·罗素 ▪ 布莱士·帕斯卡
▪ 波伊提乌 ▪ 大卫·休谟 ▪ 伊拉斯谟
▪ 艾米尔·布鲁内尔 ▪ 恩斯特·卡西尔 ▪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
▪ 恩斯特·海克尔 ▪ 施莱尔马赫
黑格尔
▪ 桑塔亚那 ▪ 哈格尔德·霍夫丁 ▪ 赫拉克利特
▪ 列夫·舍斯托夫 ▪ 马丁·布伯 ▪ 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尔德
▪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
▪ 伊曼努尔·康德 ▪ 卡尔·巴特

▪ 迈蒙尼德 ▪ 保罗·田立克 ▪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
▪ 勒内·笛卡尔 ▪ 鲁道夫·奥托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索伦·克尔凯郭尔 ▪ 布加哥夫 ▪ 阿尔加侬·查尔斯·斯温伯恩
▪ 托马斯·阿奎纳 ▪ 威廉·詹姆斯 ▪ 克利福德沙尔
伦理学(道德哲学)

▪ 应用伦理学 ▪ 规范伦理学 ▪ 元伦理学 ▪ 描述伦理学


▪ 医学伦理学 ▪ 职业道德
相关条目

▪ 自由 ▪ 自主 ▪ 权利 ▪ 良心
▪ 价值 ▪ 道德 ▪ 责任 ▪ 关怀
▪ 人性 ▪ 正义 ▪ 原理 ▪ 美德
▪ 幸福 ▪ 准则 ▪ 痛苦 ▪ 平等
概念
▪ 信任 ▪ 自由意志 ▪ 共识 ▪ 自然权利
▪ 人权 ▪ 正义战争 ▪ 价值论

▪ 功利主义 ▪ 结果主义 ▪ 义务论伦理学 ▪ 关怀伦理学


▪ 德性伦理学
理论

哲学家 ▪ 柏拉图 ▪ 亚里士多德 ▪ 孔子 ▪ 孟子


▪ 圣奥古斯丁 ▪ 托马斯·阿奎那 ▪ 巴鲁赫·斯宾诺莎 ▪ 大卫·休谟

13
▪ 格奥尔格·W·F· 黑
▪ 伊曼努尔·康德 ▪ 亚瑟·叔本华 ▪ 杰里米·边沁
格尔
▪ 约翰·斯图尔特·密 ▪ 索伦·奥贝·基尔克
▪ 亨利·西季威克 ▪ 弗里德里希·尼采
尔 果
▪ 乔治·爱德华·摩尔 ▪ 约翰·罗尔斯 ▪ 伯纳德·威廉姆斯 ▪ J·L·麦基
▪ 阿拉斯代尔·麦金
▪ 彼得·辛格 ▪ 德里克·帕菲特 ▪ 托马斯·内格尔
泰尔

中世纪哲学
▪ 约翰内斯·司各特·爱
▪ 圣奥古斯丁 ▪ 波伊提乌 ▪ 肯迪
留根纳
▪ 拉齐 ▪ 贾希兹 ▪ 法拉比 ▪ 伊本·马萨拉
▪ 艾尔·阿米利 ▪ 伊本·米斯凯韦 ▪ 精诚兄弟会 ▪ 海什木
▪ Ibn al-Rawandi ▪ 比鲁尼 ▪ 伊本·西那 ▪ 伊本·哈兹姆
▪ 洛色林 ▪ 安瑟伦 ▪ 安萨里 ▪ 伯纳德
▪ 哈马达尼 ▪ 伊本·巴哲 ▪ 吉耳贝 ▪ 圣·维克多的休
▪ 希巴特·阿拉·艾布柏
▪ 彼得·阿伯拉 ▪ 吉尔松尼德 ▪ 圣·维克多的理查德
巴拉卡特·巴格达迪
▪ 伊本·图菲利 ▪ 伊本·鲁世德 ▪ 迈蒙尼德 ▪ 哈勒修的亚历山大
▪ 谢哈布丁·苏哈拉瓦
▪ 伊本·萨伯因 ▪ 阿兰·德·里耶 ▪ 阿卜杜拉·拉提法

▪ 罗伯特·格罗斯泰斯
▪ 伊本·阿拉比 ▪ 大阿尔伯特 ▪ Athīr al-Dīn al-Abharī

▪ 扎卡里亚·阿尔卡兹
▪ 纳西尔·艾德丁·图西 ▪ 伊本·阿尔-纳菲 ▪ 罗吉尔·培根
维尼
▪ 圣波拿文都拿 ▪ 托马斯·阿奎那 ▪ 拉曼·鲁尔 ▪ 芳登
▪ 根特的亨利 ▪ 库图·阿丁 ▪ 罗马的吉尔斯 ▪ 拉施德丁
▪ 法赫鲁丁·拉齐 ▪ 伊本·泰弥亚 ▪ 约翰·邓斯·司各托 ▪ 奥卡姆的威廉
▪ 琼·比里当 ▪ 尼高勒·奥雷斯姆 ▪ 约翰·亨农 ▪ 伊本·赫勒敦
▪ 弗朗西斯科·维多利
▪ 格弥斯托士·卜列东 ▪ 贝萨里翁 ▪ 兰伯特斯·德·蒙特

参考资料

 1.  托马斯·阿奎纳  .百科 .2012-10-18 [引用日期


2012-10-18] .

 2.   Philip Schaff, The New Schaff-Herzog Encyclopedia


of Religious Knowledge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53), vol. XI, p. 422

14
 3.   Will Durant, The Age of Faith (Simon and
Schuster, 1950), p. 978.

 4.   Aidan Nichols, Discovering Aquinas (Grand Rapids,


Michigan: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2), pp. 173-
174.

词条标签:
意大利神学家人物思想家哲学家自然科学人物著名宗教哲学家

1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