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制度(一) 根據「簿世」

、「狀」
、「品」作為選用人才時之參考,並將人物分為上
中﹑下三等九品。
制度(二) 「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經、有進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書
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此歲舉之
常選也。」 《新唐書‧選舉志》

(1) 以上兩段文字分別指哪兩個選士制度? (2 分)
(2) 試分析制度(一)對當時政府在挑選人才所形成的正面和負面影響。(9 分)
(3) 試從制度(二)選拔官吏的過程說明其能否針對制度(一)在人才選拔方面的負
面影響。 (6 分)
(4) 承上題,你認為兩朝之選士制度是否對其政局有影響,試加以評論。 (4 分)

參考答案:
(1) 制度 1:魏晉南北朝之九品中正制。 (1 分)
制度 2:唐之科舉制度 。 (1 分)
(2) 正面影響:
統一用人標準:九品中正制推行初期,重視品第,使吏部授官用人有客觀標
準,不但有利於國家選用人才,而且可革除不稱職的官吏,有澄清吏治的
作用。(3 分)
負面影響:
(1)九品中正制施行既久,中正官多由世族出身,品評人物只問出身,不問
賢愚,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 。(3 分)
(2)九品中正制發展至後期,官位多由高門子弟壟斷,他們祟尚清談不理朝
政,使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日趨腐化。 (3 分)
(3)唐之科舉制能針對九品中正制所產生的流弊。
(a) 就選拔官吏過程而言,唐之科舉制較九品中正制客觀,因為唐代士人科
舉及第後並不是立即授予官職,要再經吏部的釋褐試,才能做官,吏部重
視士子的學問與才德,以身、言、書、判作為甄選的標準。(3 分)
(b)唐代以科舉取士,開放仕途,用人只問賢愚,不計出身,打破了豪門世
族壟斷政壇的局面,消融社會上門第的觀念。(3 分)
(4) 考生可自由發揮,言之成理即可。(4 分)

1
評估模擬考試考生之表現

考生人數 : 151(共四班人數)
選答此題考生人數: 合共 34 名

第一小題: * 約有九成同學能準確無誤指出制度一是九品中正制,而制度二是唐
之科舉制,只有少數誤以為是漢代之察舉制及九品中正制。

分析原因: 由於這兩段節錄文字正一針見血將兩種選士制度最明顯的特徵敘述
出來,而學生能分別寫出答案,可見他們能理解基礎知識。

第二小題: * 表現平平。一般學生審題不清,以致未能清楚分辨九品中正制在挑
選人才方面所產生的正面和負面影響,以致誤將門閥政治當作正
面影響。

* 有部分學生只能對九品中正制之負面影響,如門閥政治及門第社會作表
面之分析,其餘更將重點放在社會風氣上,未能緊扣題目「在挑選
人才所形成的負面影響」,令答案欠圓滿,失分不少。

* 有學生對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之過程所知不多,特別是對中正官之出身
與評選結果欠缺客觀之關係。

2
分析原因: 同學對史事發展過程認識不夠全面,印象亦模糊:尤其對於九品中
正制推行初期,實不失為救弊之法,為挑選人才提供統一標準,
這是它的正面影響,但由於現行課程中有關九品中正制的課題主
要集中討論其流弊;加上其正面影響亦很少出現在會考試題中,
故同學往往忽略這一部分,最後影響表現。

第三小題: * 表現欠理想。其中有同學對唐科舉只有粗略的印象,繼而對於兩者
之間在選拔人才標準之分別,只能作泛泛而論。

* 約有三成同學未能根據題目要求,按唐科舉制選拔官吏之過程進行分析,
誤將科舉科目內容當作選拔官吏的過程作答,又未能道出科舉制
之客觀精神,便硬說科舉制能針對九品中正制之流弊,對於此點,
顯然學生對於史識掌握得不夠準確,以致出現缺乏論據之答案。

分析原因: 此題要求學生比較兩制度之優劣,他們須具一定程度之思考、綜合
及重組史料之能力,但礙於一直以來中史課程形成學生割裂地背
誦史實來應付考試的情況非常嚴重,因此每當同學遇上類似試題
時就完全不懂將兩者之因果關係互相比較﹐可見對史實脈絡糾纏
不清。我相信學生表現不如理想,除了平日缺少訓練之外,還有是

3
由於設計題目失當所致。第二點所問的是九品中正制在挑選人才所
形成的正面及負面影響;而第三點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明白科舉制
之設立目的是補救前者在選拔人才的漏洞,可見兩題之間是有脈
絡及連貫性的,但第二題又問正面影響,以致學生有所混淆:究竟
科舉制之出現是由於九品中正制之負面影響所致,還是另有其他
原因?此外,題目文字不宜累贅,盡量簡潔清晰,因此,有修正第
二小題的必要,以免誤導學生。
第四小題 : *同學表現優劣互見。約有四成學生能就兩朝不同的人才及官吏質素
與政局形成之關係,陳述了個人觀點,當中更不乏有言之成理的
答案。

*其餘學生對兩朝選士制度之內容欠深入的理解,故出現籠統或胡亂作答
之情況。

分析原因 : 此小題其實是承接及綜合上兩小題之分析而設,所以只要將九品中
正制及唐科舉制下之人才與官員的質素作一比較,再配合兩朝政
局之情況(一衰一盛),最後就自己的論點加以解釋即可。至於其餘
同學表現欠佳,相信是平時過份依賴天書之資料有關,以致弱於
思考,所以每當遇上比較題目時,便往往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

經評估後試題有以下修正:
制度(一) 根據「簿世」
、 「狀」
、「品」作為選用人才時之參考,並將人物分為上
中﹑下三等九品。
制度(二) 「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經、有進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書
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此歲舉之
常選也。」 《新唐書‧選舉志》

4
(1) 以上兩段文字分別指哪兩個選士制度? (2 分)
(2) 試分析制度(一)對挑選人才所形成的負面影響。 (9 分)
(3) 試從制度(二)之選拔官吏的過程說明其能否針對制度(一)在挑選人才方面的
負面影響。 (6 分)
(4) 承上題,你認為兩朝之選士制度是否對政局有影響?試加以評論。(4 分)
溫習目標:1.讓學生明白九品中正制與唐科舉制之選拔士人過程,並作一比較;
2.讓學生理解選士制度的優劣對政局有重大影響。

時間 溫習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3 分鐘 發問—讓學生認識評價選 引導學生指出一個客觀的 思考、回答問題及表


士制度時的原則。 選士制度才能為國家選拔 達意見。
真才,繼而能加強鞏固政
權的效能。
10 分鐘 利用圖表講授—就兩朝之 1.引導學生表達他們對兩朝 1.著學生參閱課本
選士過程作一概括介紹。 選士制度的意見。(利與弊) p.32-38 分組討論:一
2.展示模擬考試中表現較遜 組同學負責完成九
及較佳的舉隅,以達知己 品中正制之工作紙
知彼的目的。(附件一) (一);另一組同學則
負責完成唐科舉工
作紙(二),然後分別
匯報。
2.著學生指出失分的
原因。

10 分鐘 歸納及提問—利用板書比 1.引導學生進行角色代入, 1.思考及發表意見。


至 15 分 較兩者在選士、入仕及仕 看看自己適合哪種選士制 2.著學生指出失分的
鐘 途三方面之不同。 度,並藉此帶出唐科舉制 原因。
之設立,在某程度上能針
對中正制之負面影響。
2.展示模擬考試中表現較遜
及較佳的舉隅,以達知己
知彼的目的。(附件一)
10 分鐘 閱讀資料—就史家之不同 1.角色代入,讓學生指出選 1.完成工作紙(三)並
評論,帶出兩朝人才之優 士制度的利弊對國家發展 發表意見。
劣與政局之興衰有著密切 有直接的影響。 2.著學生指出失分的
的關係。 2.展示模擬考試中表現較遜 原因。

5
及較佳的舉隅,以達知己
知彼的目的。(附件一)

工作紙(一) 九品中正制挑選人才的方法

中央吏部以中正官所定的品
第作為授官的依據

中正官品評人物後然後定品

州郡設中正官,負責選士

思考題:(參閱課本 p.32、33)
(1) 九品中正制以甚麼標準作為品評人物的依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你認為這種品評方法客觀嗎?人為因素是否對評選有很大影響?試說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試扼要說明三項負面影響。又在這種情況下,這種選士制度能為國家選拔真
正人才嗎?為甚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紙(二) 唐代挑選人才的方法

授官
合格

吏部
釋褐試-身、言、書、判

6
合格
禮部

(由學館出身的官宦子弟) 生徒 鄉貢 (寒門子弟可懷牒自列)
思考題:(參閱課本 p.36-38)
(1) 試說明唐科舉制中吏部以甚麼條件作為授官標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你認為這種選拔官吏方法客觀嗎?為甚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這種選士制度能為國家選拔真正人才嗎?為甚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書: (作歸納用)
九品中正制 負面影響 唐科舉制
(1)選士標準客觀嗎? 主觀 人才凋零 客觀

(2)入仕條件公平嗎? 欠公允(∵注重家 士庶對立 不問出身


世,不論才德) 只問賢愚
(3)仕途開放嗎? 被世家大族壟斷 門閥政治 寒門及大族均有入
仕機會
提問:
(1) 唐科舉制度的優點在於選士標準較為公平客觀嗎?
(2) 唐科舉制是進一步開放仕途嗎?
(3) 角色代入:假如你是一位才高八斗的寒門子第,你會選擇哪種選士制度?為
甚麼?
(4) 總的來說,你認為科舉制能否針對九品中正制在選拔人才的負面影響?

資料(一)
「陳群的九品中正代替了兩漢的察舉,人心和士風都日趨萎靡。晉武帝雖然在軍
事上統一了天下,卻沒有挽回這種精神上的頹勢。當時表現在政治社會的風氣上

7
的兩種嚴重的現象:一種現象是上從天子到貴族公卿生活的奢侈淫糜;一種現象
是士大夫的清談之習。這兩種現象都是表現心理與生活的放縱和不負責任……」
--陳致平《中華通史》頁 47、48
資料(二)
「此制用意在用一個客觀的考試標準,來不斷的挑選社會上優秀分子,使之參預
國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優點在使應試者懷牒自舉,公開競選,可以免去漢代察
舉制,必經地方政權之選擇。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會階級之存在。可以
促進全社會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國人民對政治之興味而提高其愛國心,可
以團結全國各地域於一個中央之統治。」 --錢穆《國史大綱》頁 307
工作紙(三)
按以上資料,完成下表:
魏晉南北朝 唐代
官員(人才)質素及態度

政局情況

假如你是君主,你會選擇哪種選士制度?試據史實加以評論。(約 5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評估後學生之表現: 此堂欲針對學生在模擬考試時所犯的錯誤及要多加留意
的地方(參閱第 4 頁)。以往考試並沒有考核學生對歷史的識見,
學生未有這種能力,實在是情有可原,而工作紙之設計方向
亦盡量配合這種需要。加上,試題經過修改後,學生在一定程
度上已能掌握及理解題目的重點。在第二小題中大部份學生不
但能完成工作紙,而且能集中從士庶對立、門閥政治及人才凋
零三方面去解釋九品中正制對挑選人才所形成的流弊。再者,
同學可以指出中正官之身份與評選結果欠客觀的關係。
而在第三小題中學生的表現則一般,大部份學生都能明
白唐科舉選拔官吏的程序及其客觀精神,也能將兩者之優劣
作一比較,最後,能道出科舉制較九品中正制優勝及客觀的
原因,換言之,學生已較清楚題目的要求。
大部份學生能從正面來思考唐科舉為君主在治國所帶來
的好處,相反亦能從反面說明九品中正制之壞處,並能提供
充份的理據。此外,同學能參考資料(一)及(二)史家的見解作
分析,表現尚算令人滿意。(見附件二)

8
~~~~~ 教師意見及建議~~~~~~~~~~~~~~~~~~~~~~~~~~~~~~~~~~~~

在很多中學生眼中,中史科是一科既沉悶又沒有實用價值的科目,其實我
相信這些誤解實與舊問題模式及以評核方法有很大的關係,以致對學生之思維
及分析能力之培養造成極大的障礙,有見及此,考試局於這年採用新命題模式,
藉此
改變刻板背誦的讀書風氣。作為前線工作者,我們首要工作是要改變教學的心態
及策略,以符合新世紀的社會要求,以下是我對中史教學的建議:

(1)改變教學心態: 教師的教學心態可以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歷史的態度,若
教師過份著重認知及背誦資料,就很容易使中史科變

生吞死記及枯燥乏味的科目,故此,教師應扮演啟導

的角色,要擺脫以往傳授者的規限,以互動模式訓練
學生理解及評論史事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在教學
時應先由身邊事物說起,以勾起學生的共鳴感,然後
再進入課題中,可惜鑑於教學時間不足,學生能力亦
各有高低,所以我們更應肩負剪裁課程的責任,利用
不同形式的工作紙來訓練學生的分析力。
(2)採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中國歷史浩煙海,史事錯綜複雜,為了讓學生掌握歷史
的發展脈絡及因果關係,教師不妨運用「點線結合」的
理念,如本文工作紙有關九品中正制及唐科舉制之選
拔人才的流程表,(參閱工作紙(一)、(二)及板書設計),
再配以簡短的解釋,便可以把教學重點帶出,就本人
觀察所得,學生的專注力會較講授式來得集中(可參閱
學生心聲部份),另外教師亦可多嘗試在課堂上進行小
組討論等活動,在一般情況下,無論學生所持的論點
如何,只要他們有理據(有違常理則例外),教師實不
應介入或嘗試改變他們的看法,以配合新命題的設計
精神。
(3)改變評估方式: 新命題路向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思考技能,但假如
考試只測試背誦能力,試問這種考試又怎算公平呢?可
見以記誦為主的評核方式已不配合新的教學模式,因
此教師有需要更改傳統的評估方式:要求背誦的問題應
佔全卷合理的分數,而考核學生思考力的問題則應該
遂步增加,這方面可參考世史科的歷史資料題,重點

9
在於如何考核學生的思維能力。

~~~~~~~~~~~~~~~~~~~~~~~~~~~~~~~~~~~~~~~~~~~~~~ 學生心聲~~~~~
~~~~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