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會考新命題型式

引 言

中國歷史會考課程傳統以來均著重背誦史料,思考性不足,一般學
生都認為只要將書本或老師派發的筆記完全背誦,便可取得優良的成績
為了鼓勵學生多思考,2001 年的中國歷史會考出現了新的命題形式,
給予學生評論史事的空間。

是次功課是由我和另外兩位教育文憑的同學三人互相提點及幫助下
完成的,由於今年是第一年面對新的會考試題形式,學生以及老師均有
手足無措的感覺,透過是次的合作,一方面令我更能掌握擬題的技巧,
另一方面透過交換學生的答卷作學生參考,令同學們能自我檢討,進一
步掌握作答評論題的技巧,比只跟同班同學比較好得多。

而同學對於能參閱其它同一試場範圍但不同學校的同學的答卷,亦
甚有興趣,表示能作互相觀摩之效,並希望能取得更多不同的題目的答
卷。

故此,同學在是次考試的作答成績雖不太理想,但同學在資料補充
兩課堂的表現卻異常叫人感到滿意,亦能達到是次互相合作交換答卷之
目的,實為一不俗之嘗試。

題 目
1
*Reform 即「改革」

1. 漫畫中所指的改革是指中國歷史上哪一次改革運動?(1 分) 此一改革與哪一位皇帝有關?
(1 分)
2. 試從政治、軍事及教育三方面,將此一改革運動與洋務運動加以比較。(9 分)
3. 試述此一運動的失敗如何導致八國聯軍之役、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發生。(6 分)
4. 沒有了慈禧太后的阻撓,你認為此一改革會否得到成功?試抒發你的意見。(4 分)

評分參考
1. 戊戌變法 / 百日維新 / 戊戍維新、光緒 (2 分)

2. 改革政治、軍事及教育三方面的比較
洋 務 運 動 戊 戌 維 新
政 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專辦外交,注重改 撤消閒散衙門,澄清吏治,注重全面政
治 善對外關係。(1.5 分) 治改革,趨向君主立憲政體。(1.5 分)
軍 設兵工廠及機器製造廠,目的在求「船堅 著意整頓軍隊編制及操練,如訓練新
事 砲利,富國強兵」。(1.5 分) 軍、改試槍炮等。(1.5 分)
教 設同文館、廣方言館,訓練翻譯人才,介 推廣普及教育與文化事業,如辦學校、
育 紹西方科技知識,配合國防所需。(1.5 分) 開設報館等。(1.5 分)

3. 如何導致八國聯軍之役、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發生
1) 八國聯軍:戊戍政變後,慈禧痛恨英、日兩國庇護康有為和梁啟超,又干預廢黜光緒
事件,遂利用義和團大肆排外,釀成「八國聯軍之役」。
2) 辛亥革命:戊戍維新失敗後,有識之士知非翻滿清不能挽救中國,於是有「辛亥革
命」的發生。
3) 五四運動:康有維和梁啟超逃亡外國仍鼓吹新政,標榜立憲,攻擊國內舊勢力;又介紹
西方思想文化,導致「五四運動」的產生。
4. 自由發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量給分。

2
評核準則 此部分最高可得 4 分

答案完備,盡符題旨,分析力強,資料豐贍。考生
能根據史實對題目加以分析及作出評論,具一己之
見,表現優異。 4

答案頗佳,史料大致無誤,且符合題旨,考生有分
析能力,表現良好。
3

答案尚可,惟內容有舛誤及闕漏之弊。考生的分析
能力較弱,表現未及水準。
2

答案凌亂,內容貧弱不堪,對史事的認識不足,且
有離題的現象。考生對 中國歷史毫無基本認識,表
現遠離水準。 0-1

3
報 告
一. 擬定題目

1. 其中一位老師指出她有一張已將 Reform 釋為中文「改革」的圖片,但因時間所限未有作


出更換。
2. 另一位老師提出問題(3),學生作答的範圍可能會很廣,所答的內容亦可能遠遠超出於
評分參考的範圍以外,經商討後決定仍考核洋務運動與百日維新在政治、軍事及教育三
方面改革內容的比較,因為在以往的會考課程中亦有相類似的題目形式,而且凡是比較
性質的題目所要求作答的分量也較多,不能因內容稍廣而遷就學生。
3. 至於問題 4 部分,本人相信大部分的學生均會認為沒有了慈禧太后洋務運動都會失敗
的,同時大家亦相信學生會將書本中戊戍維新失敗的原因全數列舉。作出此一題問是希
望學生思考慈禧太后在戊戍維新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在眾多失敗原因中哪一項是主要原
因。

二. 學生表現分析
本年度只有 35 名學生修讀中史,其中 17 名 5B 班同學有 5 名同學選答此題,18 名
5C 同學則全沒有同學選答此題,其分數分佈如下:

分數分佈
全題
0-4 5-9 10-14 15-20 21-25
5B 2 2 0 1 0
5C 0 0 0 0 0
評論題
0 1 2 3 4
5B 0 0 1 1 0
5C 0 0 0 0 0

4
兩班同學只有數名同學作答此一題目,在詢問之下,他們表示不喜歡作答比較題,
認為不但內容較多,而且亦難於表達。

而在參閱葉麗儀及甘國偉二人的學生答卷後,發現學生的作答有以下問題:
(1) 只分述兩項改革運動在政治、經濟及教育三方面的改革內容,欠比較。
(2) 對兩項改革運動的內容混淆不清。
(3) 審題不清,誤將比較內革內容為失敗原因之比較。
(4) 未能將八國聯軍之役、辛亥革命及五四運動與戊戍維新拉上關係。
(5) 只列舉書本中戊戍維新失敗的原因。
三. 補充及修正
作答此題的學生的表現一如事先所料,大部分都只純粹列出書本中的原因,欠個人
評論或其他的補充資料,說服力弱,需作出資料上的補充,故設計了一教節,透過小組
討論,希望同學對此一題目有更深入的認識。
同時亦有一名學生同時作答了洋務運動及百日維新兩改革運動的失敗原因。為免令學
生產生誤會,現將題目修改如下:
4. 沒有了慈禧太后的阻撓,你認為問題 1 的改革運動會否得到成功?試抒發你的
意見。(4 分)

5
四. 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1. 讓學生對百日維新的失敗原因有更深入的認識。
2. 透過重要人物生平比較,了解各人在戊戍維新中所佔的角色比重。
3. 透過原始資料及歷史學家的評論,讓同學分析各項造成戊戍維新失敗原因之重要性。
4. 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5. 增強學生表達個人評論意見之技巧。

教學步驟—資料補充:
時間 內容 教具 / 資料
5 開端: 高映片:
簡述成績的分佈,尤以評論部分為主。 數名同學的答卷及課本的
展示部分同學的答卷,詢問同學答卷的問題所在。 內容
將同學的作答跟課本的作出對照,令學生自行察覺欠個人
評論。
10 答題(2) 工作紙一:
表列兩項改革運動的內容大綱,詢問同學兩項改革的重點 洋務戊戍重點比較
所在。 板書
透過重點的比較,使同學明白洋務運動的改革是非常表
面,並只集中在軍事一方面,其它各方面的改革亦只為配
合軍事而設;相反,戊戍維新則較全面,著重根本質素的
改革,亦兼及政治、普及教育等層面,所改並非為軍事服
務。
10 發展 高映片:史料分析
從工作紙一中可見戊戍維新在改革方面明顯較洋務運動較
深入,但結果告全面失敗,為了領同學對其失敗有更全面
的認識,首先展示不同學者對戊戍維新失敗原因的不同觀
點,要求同學歸納各史家的觀點,讓同學重新思考它的失
敗原因,哪一項最為重要。
20 答題(3) 板書:
板書時間線,著同學從書本找出八國聯軍之役、辛亥革命 時間線

6
及五四運動的發生時間及原因,然後簡介各原因。

詢問學生以下數條問題:
1. 戊戍維新跟五四運動相差多少年?
2. 歷史事件是否互相完全割裂的呢?
3. 各項事件的發生原因中,哪些與戊戍維新有關係?
10 答題(4) 高映片:
引起動機: 同學之答卷
先將同學的答卷(評論題部分)以及它校同學之答卷以高映 板書:
片形式供同學參閱。然後詢問學生對慈禧太后的評價是怎 同學對慈禧太后之評價
樣的?接著進行活動。 工作紙二:
生平大事比較表
活動:生平事蹟比較
透過參予戊戍維新主要人物的生平簡略比較,帶出同學一
般對慈禧太后角色的評價。
高映片
小結:
傳統以來,均認為慈禧太后的專政,她不支持改革的態度
是導致戊戍維新失敗的主要原因,亦有不少歷史學者指斥
慈禧之不是,但是否她一人的影響力是如此的重要呢?
而亦有史書記載慈禧太后並非由始至終都不支持改革的。
蘇繼祖《清廷戊戍朝變記》見《戊戍變法》第一冊,頁 331-
332:「正月康初上之書,上呈予太后,太后亦為之動。…
…太后亦為所上之書感動。」
從上表的比較中同學可以看到的是推行戊戍維新的主要人
物實際上對西方文化的認識並不深入,這會否是戊戍維新
失敗的重要原因呢?
20 活動:小組討論 工作紙:
1. 角色代入—假如你是 XX 假如你是 XX
首先將全班同學分為 8 組,每組 4-5 人,分別扮作為知識 板書:
分子、平民、政府官員,討論以下問題: 表列同學之意見及重要字
「假如你是 XX,你會支持這一場改革運動嗎?為甚麼?」 眼。
高映片
2. 補充
郭廷以《中國近代史綱》:「八股廢除,『勢必觸數百翰
林,數千進士,數萬舉人,數十萬秀才,數百萬童生之
忌,』等於斷送了他們和現職官吏子弟的前程。次為興學
堂,舊派雖不便逕行反對,但是此事連帶濊及改書院、廢
淫祠,而把持書院及依淫祠為生者固然痛恨,迷信多神的

7
男婦,亦為之嘩然。至於裁綠營及命旗人自謀生計,勢必
使身無一技之長的百餘萬人陷於絕境。」

3. 分析
(1) 改革的成功因素是甚麼?
(2) 歷史上有沒有改革運動同是因欠缺支持而失敗?
(3) 你認為沒有人民支持的改革會成功嗎?
(4) 你們可為改革者提供一些意見嗎?
5 總結 工作紙:
在欠缺支持的情況下,再加上改革派推行政策的失誤,與 重新作答評論題的部分
及慈禧太后守舊派的阻撓,終使戊戍維新經歷短短的 103
天便告終結。雖然其以失敗告終,但其在歷史上卻扮演著
極其重要的角色,對日後八國聯軍之役、辛亥革命及五四
運動的發生都有推動作用。
功課:重新作答。

工作紙一
洋務戊戍政治、軍事及教育改革重點比較

洋 務 運 動 戊 戌 維 新 重點比較
時間 1861-1895 6/1898-9/1898 洋:
戊:
政 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撤消閒散衙門 洋:
治 趨向君主立憲政體 戊:
軍 設兵工廠及機器製造廠 整頓軍隊編制及操練 洋:
事 「船堅砲利,富國強兵」 戊:
教 訓練翻譯人才,介紹西方 推廣普及教育與文化事業 洋:
育 科技知識 戊:

問題思考:
1. 洋務運動與戊戍維新的重點是否相同?
2. 洋務運動主要改革甚麼?
3. 戊戍維新主要改革甚麼?
4. 哪一個改革運動較為全面?
5. 你會欣賞哪一個改革運動?
6. 兩項改革運動的改革內容與其失敗有沒有關係?

8
工作紙二
閱讀下表,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年份 歷史大事 康有為生平 梁啟超生平 光緒帝生平 慈禧太后生平
1834 出生
1858 天津條約 出生
1859
1860 北京條約
1861 咸豐死 (27 歲)
子同治繼位
1864 太平天國滅亡
1870 洋務運動開始
1871 出生
1873 出生
1875 登基 同治死 (41 歲)
(4 歲) 開始垂簾聽政
1879 接觸西方文明
(21 歲) 深 垂
1890 廣州講學 居 簾
(32 歲) 宮 聽
1895 甲午戰爭 公車上書 赴京會試 中 政
(37 歲) (22 歲)
1898 百日維新 主持百日維新 主持百日維新 主持百日維新 推翻百日維新

9
(40 歲) (25 歲) (27 歲) (64 歲)
1899 逃至加拿大 逃至日本 被軟禁
(41 歲) (26 歲) (28 歲)
修改自羅國潤《中國歷史科練習》中四至中五

問題討論:
1. 康有為於那年出生?
2. 承上題,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發生了哪些重要旳歷史大事?這些事情對他的改革事業有沒
有影響?
3. 梁啟超於那年出生?
4. 光緒帝於那年出生?
5. 承(2)及(3)題,你認為二人的經歷會影響戊戌維新改革的推行嗎?
6. 光緒帝由登基至推行新政,在宮中生活了多少年?這對推行百日維新的推行有甚麼影響?
7. 在光緒帝深居宮中時,由誰人主持朝政?
8. 總結上表,你認為有哪些原因會導致戊戍維新失敗?

史 料 分 析

歷史學家對戊戍維新的失敗有著不同的觀點及評語,試歸納各史家的觀點所在,而你認為那
一個說法較為合理?試加說明。

史家評論 重點
1.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上冊
「戊戍變法失敗的原因,表面上彷彿就是光緒帝和康有為鬥不過
西太后的法寶,問題的關鍵,全在帝與太后的權勢消長上面。… 權力鬥爭
…光緒帝和康有為的失敗決不是西太后個人有制服他們的能
力。」
2. 黎澍《關於中國近代歷史上的改良主義》
「他們的全部希望寄托在皇帝一人身上,這正是改良主義思想的 欠缺支持
必然表現,它的失敗也是必然的。」
3. 李侃《八十年後話戊戍》
領導階層準備不足
「戊戍變化發動不論在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都是很不充分的。」
4. 唐可、陸碧鳳、燕雲、單同心著。《中國近代史問答一百題》,頁 改革方向錯誤
241-242。
「改良派敵視人民,脫離人民,這樣就使他們自己處於孤立無援
的境地。眾所周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任何進步的政治鬥
爭和革新事業,如果脫離人民,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幫助,就注

10
定失敗。古今中外,不知重演了多少這樣的歷史悲劇。」

11
黑 板 設 計
洋 務 運 動 戊 戌 維 新 比較 知識分子
時 1861-1895 6/1898-9/1898 洋:34 年
間 戊:103 天 讀書人
政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撤消閒散衙門 洋:專辦外交 平民
治 君主立憲政體 戊:注重全面政治改革
兵工廠 整頓軍隊編制及操 洋:著重改良武器
軍 機器製造廠 練 戊:著重軍隊質素 士兵
事 船堅砲利,富國強

教 訓練翻譯人才 普及教育 洋:只為配合國防所需 政府官員
育 西方科技知識 文化事業 戊:提升人民的教育水

21 年
時間線
全不支持
1898 1900 1911 1919
改革 八國聯軍 辛亥革命 五四運動
有沒有欠缺支持而又成功的例子?沒有
義和團興起 民族意識高漲 政局動盪
清廷排外 革命組織領導 日本野心日大 改革能否沒有支持?不能
列強干涉 民眾支持 巴黎和會刺激 歷史上有哪些改革同是因久支持而失敗?王莽改制
新文化運動刺激
排外原因? 民族意識高漲? 新文化運動刺激?
助康梁逃離中國 多番改革失敗, 康梁在外國仍鼓吹
干預廢黜光緒 非翻滿清不能挽 新政,標榜立憲;
救中國 又介紹西方思想文

戊戍維新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其影響卻未就此終結。
假如你是XX

支持 / 不支持 原因

12
參 考 書 目
1. 孔祥吉。《戊戍維新運動新探》,中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2. 唐可、陸碧鳳、燕雲、單同心著。《中國近代史問答一百題》,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3.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上冊,台灣:商務印書館,1942。
4.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4。
5. 孫偉。《新編中國歷史教程》,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4。
6. 李有明、沈慶生主編。《中國近代史講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You might also like